TWI395107B - 內容管理裝置、影像顯示裝置、影像拾訊裝置、處理方法、及使電腦執行處理方法之程式 - Google Patents

內容管理裝置、影像顯示裝置、影像拾訊裝置、處理方法、及使電腦執行處理方法之程式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395107B
TWI395107B TW097111188A TW97111188A TWI395107B TW I395107 B TWI395107 B TW I395107B TW 097111188 A TW097111188 A TW 097111188A TW 97111188 A TW97111188 A TW 97111188A TW I395107 B TWI395107 B TW I395107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ontent
cluster
node
image
binary tre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9711118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0905499A (en
Inventor
Tomohiko Gotoh
Tamaki Kojima
Osamu Hanagata
Tsunayuki Ohwa
Original Assignee
Son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ny Corp filed Critical Sony Corp
Publication of TW20090549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090549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39510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395107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5/00Details of television systems
    • H04N5/222Studio circuitry; Studio devices; Studio equipment
    • H04N5/262Studio circuits, e.g. for mixing, switching-over, change of character of image, other special effects ; Camera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electronic generation of special effec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21Intermediate information storage
    • H04N1/2104Intermediate information storage for one or a few pictures
    • H04N1/2112Intermediate information storage for one or a few pictures using still video camera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6/00Information retrieval; Database structures therefor; File system structures therefor
    • G06F16/20Information retrieval; Database structures therefor; File system structures therefor of structured data, e.g. relational data
    • G06F16/29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databas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6/00Information retrieval; Database structures therefor; File system structures therefor
    • G06F16/50Information retrieval; Database structures therefor; File system structures therefor of still image data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8/00Pattern recognition
    • G06F18/20Analysing
    • G06F18/23Clustering techniques
    • G06F18/231Hierarchical techniques, i.e. dividing or merging pattern sets so as to obtain a dendrogram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VIMAGE OR VIDEO RECOGNITION OR UNDERSTANDING
    • G06V10/00Arrangements for image or video recognition or understanding
    • G06V10/70Arrangements for image or video recognition or understanding using pattern recognition or machine learning
    • G06V10/762Arrangements for image or video recognition or understanding using pattern recognition or machine learning using clustering, e.g. of similar faces in social networks
    • G06V10/7625Hierarchical techniques, i.e. dividing or merging patterns to obtain a tree-like representation; Dendogra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101/00Still video camera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201/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and to details thereof
    • H04N2201/32Circuits or arrangements for control or supervision between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or between image input and image output device, e.g. between a still-image camera and its memory or between a still-image camera and a printer device
    • H04N2201/3201Display, printing, storage or transmission of additional information, e.g. ID code, date and time or title
    • H04N2201/3225Display, printing, storage or transmission of additional information, e.g. ID code, date and time or title of data relating to an image, a page or a document
    • H04N2201/3252Image capture parameters, e.g. resolution, illumination conditions, orientation of the image capture devic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201/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and to details thereof
    • H04N2201/32Circuits or arrangements for control or supervision between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or between image input and image output device, e.g. between a still-image camera and its memory or between a still-image camera and a printer device
    • H04N2201/3201Display, printing, storage or transmission of additional information, e.g. ID code, date and time or title
    • H04N2201/3225Display, printing, storage or transmission of additional information, e.g. ID code, date and time or title of data relating to an image, a page or a document
    • H04N2201/3253Position information, e.g. geographical position at time of capture, GPS data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Data Mining & Analysis (AREA)
  • Databases & Information System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 (AREA)
  •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REA)
  • Computer Vision & Pattern Recognition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Software Systems (AREA)
  • Computing System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Bioinformatics & Cheminformatics (AREA)
  • Bioinformatics & Computational Biology (AREA)
  • Evolutionary Bi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Remote Sensing (AREA)
  • Information Retrieval, Db Structures And Fs Structures Therefor (AREA)

Description

內容管理裝置、影像顯示裝置、影像拾訊裝置、處理方法、及使電腦執行處理方法之程式
本發明係關於內容管理裝置,且更特別係關於內容管理裝置、影像顯示裝置、用於分類且管理數個內容之影像拾訊裝置與處理方法、以及使電腦執行該處理方法之程式。
過去,已做了非常多的建議在用於配置諸如藉由數位靜止式相機所拾取之靜畫或藉由數位視訊相機所拾取之動畫的內容之研究技術及存取此種內容之顯示技術。
而且,已知有一種技術,其中所拾取影像及拾取所拾取影像之拾取位置或拾取時間係以相互關聯關係而儲存,以使當所拾取影像將被搜尋時,所儲存的拾取位置或拾取時間被使用來搜尋想要拾取之影像。
例如,已知有上述類型的影像拾訊裝置,且揭示於日本專利先行公開案第2006-285964號(參照圖4)。依據該影像輸出裝置,數個拾取影像及該等拾取影像的影像拾取位置係以相互關聯關係而儲存。然後,如果使用者發出指令以顯示所儲存的拾取影像的一者,則基於對應於指定的拾取影像之拾取位置及使用者發出指令的現在位置間的距離來設定包括所指定的拾取影像之物體範圍。然後,包括物體範圍之那些拾取影像被顯示。物體範圍係設定成隨著拾取位置及現在位置間的差異變大而增加。
於影像輸出裝置,所拾取影像係基於其位置資訊及使用者的參照位置的位置資訊來分類。例如,如果參照位置係設定成使用者自己的家,則相較小的物體區係設定用於在接近使用者自己的家的地方所拾取之影像,而相較大的物體區係設定用於在遠離使用者自己的家的地方所拾取之影像。因此,在接近使用者自己的家的地方所拾取且被使用者經常拜訪之所拾取影像係分別分類用於小區域,然而在旅行所訪問的遠地方或類似地方拾取之所拾取影像係分別分類用於大區域。
然後,雖然遠離使用者自己的家,有時地方可能被經常拜訪,且使用者可能想要分類在相較小區的地方拾取所拾取影像。然而,以上述之影像輸出裝置,這是難以在分類上反映使用者的各種喜好,因為所拾取影像係基於距使用者的參照位置的位置資訊之距離來分類。
然而,考慮到,如果諸如所拾取影像之內容可依據使用者的喜好來分類,則使用者可更合意地享用該等內容。
因此,令人小要提供內容管理裝置、影像顯示裝置、影像拾訊裝置、處理方法、及可依據使用者的喜好適當分類內容之程式。
依據本發明的實施例提供一種內容管理裝置,包含:內容輸入機構,用於輸入位置資訊所關聯之內容;位置資訊獲取機構,用於獲取與該內容輸入機構所輸入的該內容 關聯之該位置資訊;樹產生機構,用於產生對應於具有葉的二進制樹之二進制樹狀結構資料,該內容輸入機構所輸入之該內容基於該位置資訊獲取機構所獲取之該等內容的該位置資訊而對應;及決定機構,用於自該樹產生機構所產生之該二進制樹狀結構資料的節點中擷取滿足預定條件之節點,以及決定屬於所擷取節點之該等內容作為一群組。
依據本發明的另一實施例,提供一種內容管理方法,包含以下步驟:輸入位置資訊所關聯之內容;獲取與在內容輸入步驟所輸入的該內容關聯之該位置資訊;基於在該位置資訊獲取步驟所獲取之該等內容的該位置資訊來產生對應於具有葉的二進制樹之二進制樹狀結構資料,在該內容輸入步驟所輸入之該內容對應於該等葉;及自在該樹產生步驟所產生之該二進制樹狀結構資料的節點中而擷取滿足預定條件之節點,以及決定屬於所擷取節點之該等內容作為一群組。
依據本發明的另一實施例,提供一種使電腦執行以下步驟之程式:輸入位置資訊所關聯之內容;獲取與在內容輸入步驟輸入的內容所關聯之該位置資訊;基於在該位置資訊獲取步驟所獲取之該等內容的該位置資訊來產生對應於具有葉的二進制樹之二進制樹狀結構資料,在該內容輸入步驟所輸入之該內容對應於該等葉;及自在該樹產生步驟所產生之該二進制樹狀結構資料的節點中而擷取滿足預定條件之節點,以及決定屬於所擷取節點之該等內容作為 一群組。
於該內容管理裝置及方法與該程式,輸入內容的位置資訊被獲取,且基於所獲取位置資訊來產生各別內容對應於二進制樹狀的葉之二進制樹狀結構資料。然後,自因此所產生的二進制樹狀結構資料的節點中,滿足預定條件之節點被擷取。然後,屬於所擷取節點之內容被決定作為一群組。
內容管理裝置可另包含用於可改變地設定該預定條件之條件設定機構。於內容管理裝置,可改變設定所預定條件。於此例中,內容管理裝置可另包括用於接受操作輸入之操作接受機構,如果該操作接受機構所接受輸入來改變該預定條件之操作,該條件設定機構改變該設定條件,該決定機構基於該條件設定機構所改變之該條件來擷取所產生二進制樹狀結構資料的該節點。於內容管理裝置,如果輸入來改變所預定條件之操作被接受,則該設定條件被改變,且所產生二進制樹狀結構資料的節點係基於所改變條件來擷取。
內容管理裝置可被配置成,預定條件係關於屬於該二進制樹狀結構資料的該節點的內容的密度之參數常數;及為該二進制樹狀結構資料的該等節點的每一者,該決定機構計算叢集區中之內容的密度,該叢集區包括屬於該節點之該等內容,且擷取有關所計算的叢集密度係包括於該參數常數所界定的預定範圍之該等節點的該一者。於內容管理裝置,用於二進制樹狀結構資料的每一節點,包括屬於 節點的內容之叢集區的內容的密度被叢集,且關於叢集所計算密度係包括於參數常數所界定的預定範圍之節點的一者被擷取。於此例中,內容管理裝置可被配置成,參數常數包括指示對於叢集的密度之下限值及上限值之常數,且該決定機構擷取有關所計算的叢集密度係包括於該下限值及該上限值間的範圍之該等節點。於內容管理裝置,關於叢集所計算密度係包括於下限值及上限值間的範圍之該等擷點被擷取。
內容管理裝置可被配置成,預定條件係關於屬於所產生二進制樹狀結構資料的該等節點的每一者之該等內容的事件數之參數常數,及該決定機構於包括屬於該節點的該等內容之叢集區中為該二進制樹狀結構資料的每一者擷取該等內容的事件數,且擷取有關該等叢集所計算的事件數係包括於該參數常數所界定的預定範圍之該等節點的一者。於內容管理裝置,用於二進制樹狀結構資料的每一節點,對應於節點之二進制樹狀結構資料的事件數被計算,且關於叢集所計算事件數係包括於參數常數所界定的預定範圍之節點的一者被擷取。於此例中,內容管理裝置可被配置成,參數常數包括指示對於叢集的事件數之下限值及上限值之常數,且該決定機構擷取有關所計算的叢集的事件數係包括於該下限值及該上限值間的範圍之該等節點。於內容管理裝置,關於叢集所計算事件數係包括於下限值及上限值間的範圍之節點被擷取。
內容管理裝置可另包括基於所決定群組來分類且輸出 所輸入內容。於內容管理裝置,輸入內容係基於決定群組來分類及輸出。
內容管理裝置可被配置成,內容係影像內容,該內容管理裝置另包含基於所決定群組來分類所輸入影像內容以及控制顯示部位以顯示所輸入影像內容之影像控制機構。於內容管理裝置,所輸入影像內容係係基於所決定群組來分類,且顯示部位顯示所輸入影像內容。
依據本發明的另一實施例,提供一種影像顯示裝置,包含:內容輸入機構,用於輸入位置資訊所關聯之影像內容;位置資訊獲取機構,用於獲取與該內容輸入機構所輸入的該影像內容關聯之該位置資訊;樹產生機構,其基於該位置資訊獲取機構所獲取之該等影像內容的該位置資訊來產生對應於具有葉的二進制樹之二進制樹狀結構資料,該內容輸入機構所輸入之該影像內容對應於該等葉;決定機構,用於自該樹產生機構所產生之該二進制樹狀結構資料的節點中擷取滿足預定條件之節點,以及決定屬於所擷取節點之該等影像內容作為一群組;及顯示控制機構,其基於所決定群組來分類所輸入影像內容以及控制顯示機構以顯示所輸入影像內容。於影像顯示裝置,輸入影像內容的位置資訊被獲取,且對應於具有葉的二進制樹之二進制樹狀結構資料,係基於影像內容所獲取位置資訊而產生,輸入影像內容對應於該等葉。然後,自所產生二進制樹狀結構資料的節點中擷取滿足預定條件之節點,且屬於所擷取節點之影像內容被決定作為一群組。然後,所輸入影像 內容係基於所決定群組來分類且顯示在顯示部位上。
依據本發明的另一實施例,提供一種影像拾訊裝置,包含:影像拾訊機構,用於拾取影像拾取物體的影像;內容輸入機構,用於輸入對應於該影像拾訊機構所拾取的影像以及位置資訊所關聯之影像內容;位置資訊獲取機構,用於獲取與該內容輸入機構所輸入的該影像內容關聯之該位置資訊;樹產生機構,其基於該位置資訊獲取機構所獲取之該等影像內容的該位置資訊來產生對應於具有葉的二進制樹之二進制樹狀結構資料,該內容輸入機構所輸入之該影像內容對應於該等葉;及決定機構,用於自該樹產生機構所產生之該二進制樹狀結構資料的節點中擷取滿足預定條件之節點,以及決定屬於所擷取節點之該等影像內容作為一群組;及顯示控制機構,其基於所決定群組來分類所輸入影像內容以及控制顯示機構以顯示所輸入影像內容。於影像拾訊裝置,對應於拾取影像之影像內容的位置資訊被獲取,且對應於具有葉的二進制樹之二進制樹狀結構資料,係基於影像內容所獲取位置資訊而產生,輸入影像內容對應於該等葉。然後,自所產生二進制樹狀結構資料的節點中擷取滿足預定條件之節點,且屬於所擷取節點之影像內容被決定作為一群組。然後,所輸入影像內容係基於所決定群組來分類且顯示在顯示部位上。
以內容管理裝置及方法、程式、影像顯示裝置及影像拾訊裝置,可依據使用者的喜好適當分類的內容之較佳優點被達到。
自以下說明及申請專利,並連同附圖,本發明的以上及額外目的、特徵及優點將成為顯而易見,在圖式中,相同參考符號標示相同部件或元件。
圖1A及1B係顯示應用本實施例之影像拾訊裝置100的外觀,且特別地,圖1A顯示影像拾訊裝置100的前面,而圖1B顯示影像拾訊裝置100的後面。影像拾訊裝置100具有形成為數位靜止式相機作為其實例之外觀的一般架構。
參照圖1A及1B,影像拾訊裝置100包括:相機透鏡111、快門按鈕112、GPS接收天線113、顯示部位120及操作接受部位130。
相機透鏡111來拾取影像拾訊物體的影像。
壓下快門按鈕112以拾取影像拾訊物體的影像。
GPS接收天線113被使用來接收GPS(全球定位系統)信號且輸出所接收GPS信號至圖2所示之GPS信號處理裝置142。
顯示部位120顯示被拾取的監視影像、已拾取的影像或類似影像。且,分組條件設定桿121及122係配置在顯示部位120上。當分類所拾取影像時,分組條件設定桿121及122被使用來設定用於叢集的條件。注意到,以下參照圖13至17的詳細說明而使用分組條件設定桿121及122所實施之條件設定。例如,顯示部位120可以係液晶 顯示裝置(LCD)。
操作接受部位130包括各種操作按鈕等等,以及接受自該等按鈕的任一者輸入的操作且將其輸出至圖2所示的中央處理單元143。例如,操作接受部位130包括十字形按鈕131與按鈕132及133。
十字形按鈕131被壓下以向上、向下、向左、或向右移動配置在顯示部位120上之影像或類似影像。例如,為了向上或向下移動配置在顯示部位120上之十字形按鈕131,十字形按鈕131在其上部或下部被壓下。按鈕132及133具有各種分配功能。注意到,操作接受部位130及顯示部位120的至少一部份可被相互整合形成作為觸控式面板。
圖2顯示影像拾訊裝置100的硬體架構的實例。
參照圖2,影像拾訊裝置100顯示包括GPS接收天線113、顯示部位120、操作接受部位130、相機控制裝置141、GPS信號處理裝置142、中央處理單元143、儲存裝置144及電池145。注意到,GPS接收天線113係相似於圖1所示之GPS接收天線113、顯示部位120及操作接受部位130。
相機控制裝置141包含包括諸如相機透鏡111的光學系統之影像拾訊部位及影像拾訊元件,且執行用於使影像拾訊部位實施影像拾訊之控制。再者,相機控制裝置141形成自相機透鏡111輸入且對應於影像拾訊物體之影像,將對應於所拾取的影像之影像資訊轉換成數位資料,且將數位資料輸出至中央處理單元143。
GPS信號處理裝置142基於GPS接收天線113所接收的GPS信號而計算現在的位置資訊,且將所計算的位置資訊輸出至中央處理單元143。注意到,所計算的位置資訊包括經度、緯度、高度等等的各種元資料。
中央處理單元143基於存於記憶體(未顯示)的各種程式來執行預定數學操作過程,且控制影像拾訊裝置100的組件。再者,中央處理單元143基於自儲存裝置144讀出的各種資訊、自操作接受部位130輸入的操作物質等等而執行預定數學操作。再者,中央處理單元143執行用於自相機控制裝置141輸出之數位資料,且將其為已實施信號處理的影像資料之影像內容輸出至儲存裝置144及顯示部位120。
儲存裝置144儲存所拾取影像等等的影像內容,且將儲存於其中的各種資訊輸出至中央處理單元143。儲存裝置144進一步儲存拾訊影像資料庫230、圖3所述之二進制樹狀資料庫270及叢集資料庫280。
電池145供應電力至影像拾訊裝置100的組件。
圖3顯示依據本實施例之影像拾訊裝置100的功能架構的實例。參照圖3,影像拾訊裝置100包括:GPS接收天線113、顯示部位120、操作接受部位130、相機部位211、擷取部位212、GPS信號處理部位220、拾訊影像資料庫230、位置資訊獲取部位240、數學操作部位250、條件設定部位260、二進制樹狀資料庫270及叢集資料庫280與顯示控制部位290。注意到,GPS接收天線113、顯 示部位120及操作接受部位130係相同如圖1A及1B所示,且GPS信號處理部位220對應於圖2所示的GPS信號處理裝置142。
相機部位211形成對應於影像拾訊物體的影像,且將對應於所拾取影像之影像資訊輸出至擷取部位212。
擷取部位212將自相機部位211輸出之影像資訊轉換成數位資料,且將合成數位資料輸出至拾訊影像資料庫230。
拾訊影像資料庫230記錄對應於擷取部位212所轉換的數位資料之影像內容。注意到,在記錄於拾訊影像資料庫230之影像內容中,Exif(可交換影像檔案格式)標記被放置,且諸如影像拾訊位置資訊及影像拾訊時間之各種元資料被放置於Exif標記。再者,自包括於GPS信號處理部位220所計算的位置資訊之各種元資料中,經度、緯度及高度被記入存於拾訊影像資料庫230之每一影像內容的Exif標記。
位置資訊獲取部位240自記錄於拾訊影像資料庫230之每一影像內容的Exif標記獲取影像拾訊位置資訊,且將所獲取影像拾訊位置資訊輸出至數學操作部位250。注意到,當叢集過程被執行在影像拾訊之後或在影像存取或類似存取之時,影像拾訊位置資訊的此種獲取被實施作為時機請求。
數學操作部位250包括叢集部位251及階層式決定部位252。
叢集部位251使用稱為叢集的技術來分類存於拾訊影像資料庫230之影像內容。於本發明的實施例,其中每一影像內容為一葉之二進制樹狀結構資料的資料被使用於叢集。二進制樹狀結構資料的節點相當於叢集。叢集部位251實施叢集,使得二進制樹狀結構資料的叢集具有基於接收自位置資訊獲取部位240的影像拾訊位置資訊之階層式結構。二進制樹狀結構資料被保留於二進制樹狀資料庫270。注意到,以下參照圖4至10等等的詳細說明階層式叢集過程及二進制樹狀結構資料的產生。
階層式決定部位252自存於二進制樹狀資料庫270之二進制樹狀結構資料的節點中擷取滿足條件設定部位260所設定的分組條件之節點,且將相當於屬於所擷取節點的葉之這些影像內容決定作為群組。尤其,階層式決定部位252於對應於存於二進制樹狀資料庫270的二進制樹狀結構資料中的節點之叢集為每一節點計算內容密度,且擷取關於所計算叢集密度滿足群組條件之這些節點。再者,階層式決定部位252自記錄於拾訊影像資料庫230的影像內容的Exif標記獲取影像拾訊時間資訊,且基於所獲取影像拾訊時間資訊為每一節點計算相當於存於二進制樹狀資料庫270的二進制樹狀結構資料的節點的叢集之事件數。再者,階層式決定部位252擷取關於滿足分組條件所計算事件數之這些節點。在此,事件基於影像內容具有的時間信號一集合。以此方式,階層式決定部位252自藉由叢集所產生的叢集中決定滿足分組條件的這些叢集,以自該複 數叢集中決定想要叢集作為一適當組。注意到,以下參照圖13至17的詳細說明之此例中的決定方法。
當操作接受部位130接受關於分組條件之操作輸入時,條件設定部位260保留相當於操作輸入之分組條件,且將分組條件輸出至階層式決定部位252。例如,藉由自操作接受部位130的操作向上或向下移動顯示在顯示部位120上的分組條件設定桿121及122,可輸入關於分組條件之操作輸入。或者,基於使用者的操作歷史或過去預先儲存的組,條件設定部位260可設定分組條件,且將所設定分組條件輸出至階層式決定部位252。
叢集資料庫280為相當於階層式決定部位252所決定的二進制樹狀結構資料中之每一節點的層次之每一叢集來儲存叢集資料。注意到,以下參照圖12的詳細說明之叢集資料。
如果操作接受部位130接受指示對叢集的存取之操作輸入,顯示控制部位290自叢集資料庫280讀出叢集資料,且自拾訊影像資料庫230讀出影像內容。然後,顯示控制部位290基於所讀出叢集資料而分組該等影像內容以產生存取圖,且使顯示部位120顯示該存取圖。注意到,存取圖的顯示實例被解說於圖18及19。
現在,詳細說明叢集(亦即,層次地叢集)複數內容的叢集方法。
叢集係將資料集分成數組或數類,於每一組或類中,該資料具有相互間的小距離。注意到,於本實施例,光內 容的資料(亦即,相片影像內容)被使用。影像內容間的距離係相當於影像內容之拾像位置間的距離。同時,叢集係藉由叢集所收集的內容之單位。最後分類內容可經由諸如叢集的耦合及去耦的操作而處理。注意到,於本實施例,使用如下述的二進制樹狀結構資料而實施此種分組。
圖4A至4C解說一或複數內容所屬之叢集的輪廓。特別地,圖4A解說一內容所屬之叢集331,而圖4B解說兩個內容所屬之叢集334。再者,圖4C解說至少四個內容所屬之叢集340。注意到,圖4B所述的叢集334包括各具有一內容之叢集332及333,而圖4C所述之叢集340包括各具有至少兩個內容之叢集336及337。再者,此例中的叢集被實施用於二維配置的內容。
在叢集的數個內容之後所產生之每一叢集係由圓形區所表示,且具有中心位置或中心點及圓的半徑作為屬性值。於此方式,屬於叢集之內容係包括於由中心點及半徑所界定之圓形叢集區。
例如,如果一內容屬於如圖4A所示之叢集331,叢集331的中心位置係屬於叢集331之內容的位置。同時,叢集331的半徑係0,亦即,r=0。
同時,如果兩個內容,亦即,叢集332及333,屬於如圖4B所示的所述的叢集334,所述的叢集334的中心位置335係互連兩個內容的位置之直線上的中點的位置。且,所述的叢集334的半徑係該兩個內容的位置互連之直線的長度一半。例如,如果相當於該兩個內容之叢集332 及333互連之直線的距離係A1,半徑係A1/2,亦即,r=A1/2。注意到,於聚焦時,如果每一內容所屬的叢集間的距離將被計算,屬於叢集332之內容的位置及屬於叢集333之內容的位置間的距離被計算。
再者,例如,其中至少四個內容屬於如圖4C所示的叢集340,叢集340的中心位置341係護連叢集336的中心位置338及叢集337的中心位置339且互連叢集340的圓與叢集336的圓相互接觸的位置342及叢集340的圓與叢集337的圓相互接觸的位置343之直線上的中點的位置。再者,叢集340的半徑係互連位置342及位置343之直線的長度的一半。注意到,於聚焦時,其中數個內容所屬的叢集間的距離將被計算,各別叢集的外圓周間的最小距離被計算。例如,叢集336及337間的距離係叢集336的圓上之位置344及叢集337的圓上之位置345間的距離d,該等位置存在於位置242及位置343互連之直線上。於此例,如果A2代表叢集336的半徑且A3代表叢集337的半徑同時A4代表叢集340的半徑,叢集336及337間的距離d係2 (A4-A2-A3)。注意到,以下參照圖22A至43詳細說明叢集間的距離的計算方法與聚焦方法。
圖5至9解說基於位置資訊上所聚焦配置在平面上的內容351至355之轉變的概念。參照圖5,存於拾訊影像資料庫230之內容351至355係配置在基於內容351至355的位置資訊之平面上。注意到,該等內容的此種配置係虛擬。
然後,內容間之距離被計算。然後,基於該計算的結果,自關於內容間的距離係最小如圖6所示之內容351及352所產生之叢集361。
然後,內容353至355與叢集361間的距離被計算。基於計算結果,自關於內容或叢焦的距離係最小如圖7所示之內容353及354而產生叢集362。
以下,內容355、叢集361及叢集361間的距離被計算。基於計算結果,自關於內容或叢焦間的距離係最小如圖8所示之叢集361及內容355而產生叢集363。
然後,自留下的叢集362及叢集363而產生叢集364。以此方式,連續地聚焦內容351至355的5個資料以產生叢集361至364。再者,基於以如上述的方式所產生之叢集361至364而產生二進制樹狀結構資料。再者,因此產生關於叢集361至364的二進制樹狀結構資料被存入二進制樹狀資料庫270。
圖10解說基於叢集361至364所產生之二進制樹狀結構資料的二進制樹狀結構的叢集樹狀圖的概念。
如果聚焦的內容351至355以產生如圖5至9所示之叢集361至364,基於所產生叢集361至364而產生相當於圖10所示的二進制樹狀之二進制樹狀結構資料。注意到,於二進制樹狀,內容及葉相互對應,以及叢集及節點相互對應。於圖10所示之聚焦樹狀圖,如內容的參考號碼之相同參考號碼表示對應於內容351至355之葉,且如叢集的參考號碼之相同參考號碼表示對應於叢集361至 364之節點。注意到,當內容351至355的每一者分別形成叢集時,圖10中未特別指示之此種叢集的叢集數。
圖11解說指示基於內容701至715所產生的二進制樹狀結構資料之二進制樹狀結構的聚焦樹狀圖的概念。圖11所示的二進制樹狀的實例相當於藉由聚焦內容701至715來產生叢集721至734所產生之二進制樹狀結構資料。注意到,於圖11所示的聚焦樹狀圖,如內容的參考號碼之相同參考號碼表示對應於內容701至715的葉,且如叢集的參考號碼之相同參考號碼表示對應於叢集721至734之節點。再者,圖11中未解說內容701至715其本身所形成之叢集的數量。
圖12解說關於藉由叢集所產生的叢集之叢集資料的實例。
參照圖12,叢集資料500係對於所產生叢集之唯一資訊,且具有記錄於其中之叢集ID、叢集中心位置、叢集半徑、內容數、內容表及子叢集表。注意到,作為內容的識別符之內容ID被施予每一內容。
叢集ID係對應於叢集資料500之叢集的識別符,且具有例如,四個數位的整數值。叢集中心位置係相當於叢集資料500之叢集的中心位置代表之資料,且具有記錄其中例如,叢集的中心位置之經度及緯度。叢集半徑係對應於叢集資料500之叢集的半徑表示之資料,且具有記錄於其中例如,為米(m)。內容數係代表包括於對應於叢集資料500之叢集的叢集區之內容的數量之資料。內容資料 表係指示包括於對應於叢集資料500之叢集的叢集區之內容的整數值的ID之資料,且具有記錄於其中作為內容的ID之整數值的表。
子叢集表係指示叢集(亦即,子叢集)的叢集ID之資料,其包括於對應於叢集資料500的叢集的叢集區。尤其,存在於該等叢集的下層次之一或數個叢集的所有ID被記錄於子叢集表。
除了上述的資料外,依照內容或應用而定,叢集資料可包括其本身屬於叢集的內容的元資料、此種元資料的統計資訊等等。此種叢集資料被儲存入二進制樹狀資料庫270中作為關於二進制樹狀結構資料的資料。再者,每一內容已加入內容ID且內容ID所屬的內容之叢集的叢集ID作為元資料。注意到,如果叢集ID被加入作為內容的元資料,雖然適於使用利用Exif標記或類似物的檔案區的方法以將叢集ID崁入該內容本身,僅內容的元資料可被分開管理。
注意到,在上述的叢集資料中,關於階層式決定部位252所決定的叢集之叢集資料係存入叢集資料庫280。再者,以下參照圖13至17詳細說明階層式決定部位252所決定之叢集。
現在,參照附圖詳細說明自數個所產生的叢集中決定統計預組。因此,一適當組符合使用者的喜好之內容可被顯示。例如,下述的表達式(1)被使用來決定對應於存於二進制樹狀資料庫270的二進制樹狀結構資料中之每一 節點之叢集的叢集密度。
Dc =nc /Sc ………(1)
於本實施例,叢集過程所產生的叢集係基於預定條件來分。
其中Dc 係叢集C的密度,nc 係包括於叢集C之內容的數量,及Sc 係叢集C的面積。注意到,叢集的面積Sc 係基於叢集的半徑來計算。例如,於圖11所示的二進制樹狀,對應於各別節點之叢集721至734的叢集密度被計算。
然而,具有統計表達式(2)的叢集密度之這些叢集(表達式(2)係用於下述之自如上述所決定的叢集密度中分組之條件式的實例)係自二進制樹狀資料庫270擷取且決定作為一組。然後,該組被存入叢集資料庫280。於此例,表達式(2)是否被滿足係從存於二進制樹狀資料庫270的二進制樹狀結構資料中之相較低層次的節點開始連續地決定。然後,滿足表達式(2)之節點係自該等節點擷取。
DL DC <DH ………(2)
如果DL 及DH 係參數常數且分別為對於被決定為組的叢集的密度之下限值及上限值。例如,如果參數係數DL 及DH 的值被設定至相較低值,具有相較低叢集密度Dc 之叢集被擷取。另一方面,如果參數係數DL 及DH 的值被設定至相較高值,具有相較高叢集密度Dc 之叢集被擷取。同時,如果參數係數DL 及DH 的值係設定成兩者間具有低 值的差異,僅具有相較上相互接近的叢集密度值之叢集被擷取,且因此,所擷取叢集的數量係相較地小。另一方面,如果參數係數DL 及DH 的值係設定成兩者間具有高值的差異,因為具有相較上相互遠離的叢集密度值之叢集被擷取,且因此,所擷取叢集的數量係相較地大。
例如,於圖11所示的二進制樹狀,為對應於最低層次的節點的叢集721、724、726、729、730及731連續地決定所決定的叢集密度是否滿足表達式(2)。然後,其叢集密度滿足表達式(2)之這些叢集被擷取。於此例中,如果其叢集密度未滿足表達式(2)之叢集721、724、726、729、730及731的某幾個存在,則該叢集被移至對應於比該叢集的節點之更高層次的節點之叢集,以及決定移動後之該叢集的叢集密度是否滿足表達式(2)。例如,如果叢集721、724、726、729、730及731中之叢集726的叢集密度未滿足表達式(2)同時其它叢集721、724、729、730及731的叢集密度滿足表達式(2),則雖然叢集721、724、729、730及731被擷取,叢集726未被擷取。於此例中,決定對應於比叢集726的節點之更高層次的節點之叢集727的叢集密度是否滿足表達式(2)。然後,叢集727的叢集密度滿足表達式(2),則叢集727與叢集721、724、729、730及731一起被擷取。另一方面,如果叢集的叢集密度未滿足表達式(2),則決定對應於比叢集727的節點之更高層次的節點之叢集728的叢集密度是否滿足表達式(2)。以此方式,其叢集密度 滿足表達式(2)之每一叢集被連續地擷取,然而,至於其叢集密度未滿足表達式(2)之每一叢集,該等叢集被移動至更高層次的叢集,以及連續地決定移動後之叢集的叢集密度是否滿足表達式(2)。
以此方式,其叢集密度Dc 落在參數係數DL 及DH 間的範圍內之叢集被擷取且輸出為組。注意到,可以不同方式預先設定參數係數DL 及DH 。替代地,使用者可移動顯示在顯示部位120上的分組條件設定桿121來改變參數係數DL 的值及移動分組條件設定桿122來改變參數係數DH 的值以適當地設定參數係數DL 及DH 。不然,參數係數DL 及DH 的一者可被設定。
圖13及14解說對應於使用作為表達式(2)之分組用條件式所決定的群組之叢集及屬於該等叢集的內容間之關係。注意到,圖13及14所示的小圓代表一內容,且圖14所示的雙圓代表數個內容存在於相同位置。
例如,於如圖13所示之稀疏地分佈的內容371至375之區,它們被分組作為大叢集。同時,如果相較低值被設定作為參數係數DL 及DH 的值,對應於其叢集密度Dc 的叢集是相較低之組被輸出。因此,例如,如圖13所示,稀疏分佈的內容371至375所屬之大叢集被分組。
另一方面,如果數個內容重疊在相同點或數個內容擠在一小區如圖14所示,該內容被分組成小叢集。另一方面,如果相較低值被設定成參數係數DL 及DH 的值,對應於其密度Dc 的叢集是相較低之組被輸出。因此,例如, 如圖14所示所屬集中於一小區的數個內容之叢集381至385被分組。
以上說明針對藉由叢集過程所產生的叢集係基於作為用於分組叢集的條件之叢集密度來分組之實例。現在,說明使用除了叢集密度的分組條件來分組之叢集的實例。於下述實例,基於作為分組條件的內容的瞬態資訊來分組叢集。
例如,包括滿足以下表達式(3)的事件數之叢集(表達式(3)係下述分組用的條件表達式的實例)係自二進制樹狀資料庫270擷取且決定作為組。然後,該組被存入叢集資料庫280。
NL NC <NH ………(3)
如果NC 係包括於叢集C之事件數量,且NL 及NH 係參數常數。注意到,事件數,亦即,事件數,係指示瞬態集合之值,且代表包括於一叢集之內容的事件的數量。尤其,如果影像拾訊的日期在包括於一叢集之許多影像內容中係不同,事件數指示高值且叢集具有大事件數。另一方面,即使大量影像內容被包括於一叢集,如果影像拾訊的資料在影像內容中係相同,則事件數的值係一且叢集具有小叢集數。注意到,事件數可基於對應於包括於叢集資料的內容表的內容ID之內容的影像拾取時間等等來決定。
再者,例如,如果參數係數NL 及NH 被設定至相較低值,則具有相較小事件數之叢集被擷取。另一方面,如果參數係數NL 及NH 被設定至相較高值,則具有相較大事件 數之叢集被擷取。再者,如果參數係數NL 及NH 被設定成其值在兩者間具有小差異,則因為僅其事件數係相較地相互接近之叢集被擷取。另一方面,如果參數係數NL 及NH 被設定成其值具有大差異,則因其事件數不同達相較大量之這些叢集被選擇,所擷取叢集的數量係相較地大。注意到,此例中自二進制樹狀結構資料擷取叢集的方法係相似於使用表達式(2)於擷取之方法。
以此方式,其事件數NC 落在參數係數NL 及NH 間的範圍內之叢集被擷取且輸出為組。注意到,參數係數NL 及NH 可被預先設定。替代地,使用者可移動顯示在顯示部位120上的分組條件設定桿121來改變參數係數NL 的值及移動分組條件設定桿122來改變參數係數NH 的值以適當地設定參數係數NL 及NH 。不然,參數係數NL 及NH 的一者可被設定。
圖15及16B解說對應於使用作為表達式(3)之分組用條件式所決定的群組之叢集及屬於該等叢集的內容間之關係。注意到,圖15、16A及16B所示的圓代表在10月18日所拾取之影像,亦即,日期為10月18日的事件相片,及圖15、16A及16B所示的方形指示在12月5日拾取的影像,亦即,日期為12月5日的事件相片。同樣地,圖16A中的菱形等等指示在對應於圖16B所述的事件的日期之日子所拾取的影像。
例如,如果,即使於相較上許多叢集分佈如圖15所示之區,包括於叢集386之內容的事件數係小(10月18 日及12月15日),叢集386被分組成大叢集。另一方面,如果相較高值被設定作為參數係數NL 及NH 的值,則對應於其事件數Nc 的叢集係相較大之組被輸出。
另一方面,即使數個內容在相同點相互重疊或數個內容存在於如圖16A所示的小區以及這些內容的事件資料係不同,該等叢集被分組作為小叢集。且,如果相較低值被設定作為參數係數NL 及NH 的值,對應於其事件數NC 的叢集係相較地小之組被輸出。
圖17解說分組叢集及叢集大小、內容密度及事件數之間的一般關係。於圖17,關於拾取影像內容的位置之名稱或簡稱被指示於對應於該位置所產生之叢集391至398的每一者。注意到,圖17所示的叢集391至398的形狀及大小係與實際形狀與大小不同,而為解說方便而顯示。
假設,例如,“自己的家”、“學校”、“車站”及“附近公園”係使用者常去的地方,“涵館”及“札幌市”係使用者藉由旅行或類似方式已去過數次之地方;及“美國”及“墨西哥”係使用者藉由旅行或類似方式去過一次之地方。於此例中,對應於諸如使用者的“自己的家”的地方之叢集,該地方為使用者常去的地方,該叢集包括許多於小區拾取的影像內容及影像拾訊資料的數量細大,被輸出作為相較小叢集的組。
另一方面,對應於諸如“美國”的地方之叢集,該地方為使用者較少去的地方,該叢集包括於寬區拾取的影像內容而影像拾訊資料的數量係小,係輸出作為相較大叢集的 組。再者,至於使用者藉由旅行或類似方法已去過數次之“涵館”等等,中尺寸的叢集被輸出作為組。
一般,適於使用者之組的範圍在使用者常去的地方及使用者藉由旅行或類似方式已去過一次的另一地方間係時常不同。例如,關於大量於使用者的家及鄰近公園接使用者的小孩的照片,於大部份的例子中,即使使用者的家及公園間的距離小於1km,使用者欣賞相互分開於使用者的家拾取的相片及於公園拾取之相片。另一方面,至於在去過一次的夏威夷之旅行所拾取的相片,在夏威夷海灘拾取之相片及在檀香山的飯店拾取之相片不必要相互分開,而使用者時常要欣賞的相片全都在一起。於此例中,依據本發明的實施例,使用者拾取之影像可隨時分類成適於使用者的分組。因此,依據使用者的喜好之內容的適當分組可被顯示。
圖18A、18B、及19解說顯示的分組影像內容之顯示器的實例。如上所述,自二進制樹狀結構資料輸出作為分組的叢集被儲存入叢集資料庫280。然後,基於對應於存於叢集資料庫280的叢集之叢集資料,記錄於拾訊影像資料庫230之影像內容被分類及顯示。換言之,為各別叢集顯示屬於存於叢集資料庫280的叢集之影像內容。例如,圖18A及18B解說不同實例,如果為各別叢集在地圖上的左上部、左下部、右上部及右下部以分類狀態來顯示屬於存於叢集資料庫280的叢集之影像內容。注意到,圖18A解說一實例,如果以部份重疊關係顯示屬於一叢集之數個 影像內容,而圖18B解說另一實例,如果顯示屬於一叢集的數個影像內容中之唯一影像內容及在顯示影像內容的右上部附加地顯示資料夾圖符。藉由調整參數常數,使用者可隨時欣賞之使用者介面可藉由顯示數個分組影像內容而無部份重疊且增加資料夾圖符至預定部來提供。
同時,圖19解說一不同實例,如果在地圖的中間部及下部沿列為各別叢集以分類狀態而顯示屬於存於叢集資料庫280的叢集之影像內容。於圖19的實例,影像內容係參考地方而分類於叢集,且使用者所選的叢集列被顯示在中間部。再者,使用者於該叢集列所選之影像被顯示在地圖的中央。
在以如圖18A、18B或19所示的分類狀態來顯示影像內容之處,如果藉由自操作接受部位130輸入的操作而改變分組條件的參數常數,則影像內容係基於依照改變後的參數常數所輸出的叢集來分類。因此,顯示影像藉由自操作接受部位130輸入的操作而變化以回應參數常數的改變。藉由以此方式改變參數常數,適合範圍內的影像內容可隨時提供給使用者。
現在,參照圖式說明上述的叢集方法及叢集資料產生方法的作用。
圖20解說藉由影像拾訊裝置100之叢集資料產生過程的處理程序。於圖20,解說在相片影像被拾取直到叢集資料存入叢集資料庫之後之作用。注意到,雖然大量叢集方法係可使用,其為一般叢集演算的階層式叢集在此被使 用於該作用。再者,在此基於叢集密度執行叢集的分組。
首先,對應於所拾取影像資料之數位資料係藉由擷取部位212轉換成數位資料,及合成數位資料係在步驟S901輸出至拾訊影像資料庫230。然後,在步驟S902藉由GPS信號處理部位220所獲取之位置資訊,及具有對應於所拾取影像之數位資料的形式之影像資料係在步驟S903記錄至拾訊影像資料庫230。於此例中,諸如GPS信號處理部位220所計算之位置資訊及影像拾取時間之各種資料元被記錄至內容的Exif標記。
然後,在步驟S910執行用於記錄於拾訊影像資料庫230的內容之階層式叢集過程。以下參照圖21詳細說明階層式叢集過程。
然而,在步驟S904,計算藉由階層式叢集過程所產生之叢集的內容密度。尤其,計算關於對應於存於二進制樹狀資料庫270之二進制樹狀結構資料的節點的叢集之內容密度。
然而,基於所計算內容密度,說明對應於存於二進制樹狀資料庫270之二進制樹狀結構資料中之最低層次的節點之叢集的一者的叢集密度是否包括於參數常數所界定之範圍。如果決定的物體的叢集的叢集密度未包括於在步驟S905的參數常數所界定之範圍,則在步驟S907決定對應於叢集的節點是否為根節點。然而,如果該節點係在步驟S907的根節點,則對應於所決定節點之叢集被擷取,且在步驟S909對應於叢集之叢集資料被輸出且記入叢集資 料庫280。叢集資料產生過程的操作隨即結束。
另一方面,如果對應於叢集的節點不是在步驟S907的根節點,則決定的物體被改變至不同於對應於在步驟S908的叢集的節點之節點。然後,在步驟S904,計算不同節點的內容密度,且在步驟S905,決定該叢集密度是否包括於參數常數所界定之範圍。注意到,當決定物體被改變成不同節點時,該節點自較低層次的節點依次地改變至較高層次的另一節點。
如果決定的物體的叢集的叢集密度包括於在步驟S905的參數常數所界定之範圍,則在步驟S906決定對應於叢集之節點係滿足分組條件之節點。然後,在步驟S907決定所決定節點是否為根節點。
在步驟S904至S908於以方式重複二進制樹狀結構資料的節點決定過程。換言之,從二進制樹狀結構資料的較低層次的節點開始依序地決定叢集密度是否包括於參數常數所界定之範圍。
圖21自用於藉由影像拾訊裝置100的叢集資料產生之處理程序內來解說階層式叢集處理程序,亦即,圖20所述之在步驟S910的處理程序。注意到,在步驟S913,各種計算方法可利用來計算叢集間之距離。例如,質心法、最短距離法、最長距離法、組間平均距離法、Ward法等等被廣泛地熟知。雖然以下說明使用以上參照圖4A至4C所述之計算方法,另一計算方法可被使用來回應內容。
參照圖21,在步驟S911,首先自拾訊影像資料庫230獲取內容。然後,在步驟S912,獲取登錄於所獲取內容的Exif標記之影像拾訊位置資訊。然後,在步驟S913,基於獲取影像拾訊位置資訊所計算之內容間的距離。然後,基於該計算所決定的叢集間之距離來產生叢集。其後,在步驟S914,依序地計算叢集間與內容間之距離,且基於計算的結果來產生的二進制樹狀結構資料。例如,產生對應於圖10所示的二進制樹狀之二進制樹狀結構資料。
然後,在步驟S915,決定是否留有仍未叢集之內容。如果仍未叢集之一些內容留下,則處理前進至步驟S911。因此,重複步驟S911至S915之二進制樹產生過程。注意到,以下參照圖25至28,於產生二進制樹狀結構資料之後留有未叢集的內容之例子,詳細說明除了在步驟S911至S915的二進制樹產生過程之產生方法。
如果在步驟S915仍未叢集之內容留下,則在步驟S916,所產生二進制樹狀結構資料係存入二進制樹狀資料庫270,且階層式叢集處理程序的作用隨即結束。
現在,以下參照圖式詳細說明階層式叢集方法。
於下述之階層式叢集方法的基本流程,類似地如過去的聚合型階層式叢集(諸如最短距離方法),所有輸入資料首先被操作以屬於相互不同的叢集。尤其,一元件被包括入一叢集。然後,兩者間距離最小的兩個叢集依序地合併直到輸入資料最後併入一叢集。
注意到,本發明的實施例之階層式叢集方法及過去階層式叢集方法間的主要差異存在於每一叢集的代表值的計算方法及叢集間的距離。
在此,如果輸入資料的總數係n,叢集設定成輸入資料屬於一叢集作為一元件,且總共產生n個叢集。注意到,每一叢集具有中心點C及半徑r作為屬性值,以及中心點C的初始值係資料的座標值而半徑r的初始值係零。
然後,中心點C及半徑r被決定成,用於屬於每一叢集之所有元件,自中心點C至元件的距離變成小於半徑r。因此,屬於叢集之所有元件被包括在由中心點C及半徑r所界定之球體內側。
以下述方式決定叢集間之距離。
如果一叢集i及另一叢集j合併以產生叢集k,叢集i及叢集j間的距離d (i,j)可由以下表達式(4)及(5)來決定:d(i,j)=r(k)-r(i)-r(j)(r(k)r(i)+r(j))………(4)d(i,j)=0 (r(k)<r(i)+r(j))………(5)
其中r (i)係叢集i的半徑。因此,如果叢集合併,該等叢集間的距離係對於半徑的遞增量。
決定對距離的遞增量作為叢集間的距離的方法係相似於Ward方法的思考方式。於Ward方法,以下表達式(6)被使用來決定叢集i及叢集j間之距離d (i,j): d(i,j)=E(k)-E(i)-E(j)………(6)
其中E()係包括於叢集之元件的平方誤差。
現在,說明決定藉由兩個叢集的合併所形成之叢集的中心點及半徑的方法。
圖22A至22C係解說如果兩個叢集將被合併屬於各別叢集之元件的不同包含關係之示意圖。
如果兩個叢集合併,三個圖案係可利用,其包括以下基於屬於叢集之元件的包含關係給定之圖案(1)至(3): (1)m(i)⊃m(j)
(2)m(j)⊃m(i)
(3)不同於該兩例
其中m (i)係屬於m (i)之所有元件的集合,及m (j)係屬於m (j)之所有元件的集合。
以上圖案(1)的m (i)⊃m (j)表示,屬於叢集j (602)之所有元件屬於如圖22A所示的叢集i (601)。
以上圖案(2)的m (j)⊃m (i)表示,屬於叢集i (603)之所有元件屬於如圖22B所示的叢集j (604)。
以上圖案(3)相當於不同於圖案(1)及(2)的任一者,且例如,可以是叢集i (605)及叢集j (606)的包含關係是諸如圖22C所示之圖案。
對於三個圖案(1)至(3)之分佈基於叢集i及叢集j的中心點及半徑的座標而決定。例如,如果自叢集i的中心點的座標C (i)之半徑r (i)的球體包括自具有在座標C (j)及半徑(j)的中心點之球體所形成之叢集j的 整體,圖案(1)的關係被滿足如圖22A所示。
換言之,如果r (i)r (j)+1 (i,j)被滿足,則圖案(1)的關係被滿足。在此,1 (i,j)係叢集i及叢集j的中心點間的Euclid距離如以下表達式(7)給定:1(i,j)=∣C(i)-C(j)∣………(7)
在此,如果dim表示資料的維度,以下表達式(8)表示1 (i,j):
其中c (i,k)係屬於叢集i的中心值的第k值。
用於以上圖案(2),同樣地以相互交換於上述的圖案(1)的例子的"i"及"j"可決定叢集k的中心點及半徑。
用於以上圖案(3),自包括如圖22C所示之叢集i (605)的球體及叢集j (606)的球體之最小球體而產生叢集k (607)。當依據以下表達式(10)可決定叢集k的中心點時,依據以下表達式(9)可決定叢集k (607)的半徑:r(k)=(1(i,j)+r(i)+r(j))/2………(9)c(k)=((r(i)-r(j)+1(i,j))c(i)+(r(j)-r(i)+1(i,j))c(j))/(21(i,j))………(10)
注意到,叢集k的中心點存在於互連中心點C (i)及C (j)之直線上。
現在,參照與實際輸入n個資料的例子有關圖式而詳細說明上述之叢集過程。
圖23解說藉由影像拾訊裝置100之叢集過程的處理程序。於該過程,被輸入之dim維度的n個資料X (i)(i=0,,…[0],n-1)被叢集。再者,工作區被設至:dim維度的n個中心值:C (i)(i=0,,…[0],n-1)n個半徑:r (i)(i=0,,…[0],n-1)n個旗號:flg (i)(i=0,,…[0],n-1)首先,元件數n係初始化為叢集數nc,在步驟S920,所有叢集的中心值被初始化至各別元件的座標,所有叢集的半徑被初始化成零,以及叢集的有效旗號flg (i)被初始化如以下給定。
C (i)=X (i)(i=0,,,…n-1)r (i)=0 (i=0,,,…n-1)flg (i)=真(i=0,,,…n-1)nc=n
然後,在步驟S921,自該n個叢集C (i)中擷取距離最短的叢集的組合。於此例中,d (i,j)(i=0,,n-1,j=0,,…n-1,i<j)係最短之i及j,如果flg (i)及flg (j)兩者係“真(true)”,係由mini及minj分別表示。
之後,在步驟S925,合併以此方式所決定之叢集mini及minj。以下參照圖24所示的流程圖詳細說明叢集的合併過程。在合併過程後,在步驟S922,對應於叢集minj之有像旗號flg (minj)被變成無效(假)。
然後,在步驟S923,叢集數nc係以"1"遞減,以及在步驟S924,決定叢集數nc是否大於"1"。如果步驟S924 之叢集數nc大於"1",則處理前進至步驟S921使得叢集過程被重複在步驟S921至S923。然而,如果步驟S924之叢集數nc等於或小於"1",則叢集過程的作用被結束。
圖24解說來自藉由影像拾訊裝置100之叢集過程的處理程序內之叢集合併處理程序,亦即,在圖23所述的步驟S924之處理程序。於本過程,如果i係"mini",j係"minj"及k係"mini",則決定合併後之叢集的中心點C (k)及半徑r (k)。
首先,在步驟S926決定"vji=r (j)-r (i)+1 (i,j)"是否等於或低於"0"。則步驟S927之中心點C (k)及半徑r (k)分別設至C (k)=C (i)及r (k)=r (i)。
另一方面,如果步驟S926決定"vji=r (j)-r (i)+1 (i,j)"不等於或低於"0",則步驟S928決定"vji=r (j)-r (i)+1 (i,j)"是否等於或低於"0"。如果步驟S928之"vji=r (j)-r (i)+1 (i,j)"等於或低於"0",則步驟S929之中心點C (k)及半徑r (k)分別設至C (k)=C (j)及r (k)=r (j)。
如果步驟S928決定"vji=r (j)-r (i)+1 (i,j)"不等於或低於"0",則步驟S930,中心點C (k)及半徑r (k)分別設至C (k)=(vij*C (i)+vji*C (j))/(2*1 (i,j))r (k)=(1 (i,j)+r (i)+r (j))/2。
現在,參照圖23及24藉由上述的叢集過程所叢集之影像資料的特別實例係參照圖式來說明。於下述特定實例,二維(dim-2)配置之八個資料(n=8)被叢集。
圖25至32解說配置在xy座標系統上將被叢集的八個資料400至407之轉變過程。同時,圖33A至39B解說各別叢集的屬性值及資料400至407將被叢集的叢集間的距離。假設,在圖25至32所示之xy座標系統上,資料400的座標係(0,0);資料401的座標係(10,0);資料402的座標係(35,0);資料403的座標係(51,0);資料404的座標係(50,80);資料405的座標係(50,60);資料406的座標係(90,50);及資料407的座標係(90,20)。
於圖33A至39B所示之表421、423、425、427、429、431、433及434,資料400至407之叢集的叢集號0至7被叢集、叢集的半徑r、叢集的中心座標的x座標cx及y座標cy被表示。注意到,於這些表中,上述叢集的有效旗標flg的真/假之項目未顯示。
同時,圖33B至38B所示之表422、424、426、428、430及432,資料400至407被叢集的叢集間之距離d (i,j)被表示。
首先,配置在xy座標系統上所有八個資料400至407各別分配在一叢集。尤其,如圖33A所示,步驟S920,資料400至407分配在叢集數0至7且存入表421。
然後,叢集間之距離d (i,j)的計算結果。如表422所示,距離最小之兩個層集(mini,minj)係叢集數0及1 (mini=0,minj=1)的叢集,其間的距離係5 (d (i,j)=5)。因此,叢集數0及叢集數1的兩個叢集被擷取。
之後,步驟S924,合併叢集數0及叢集數1的叢集。在此,因為,關於叢集數0及叢集數1、1 (i,j)=10、r (i)=0、r (j)=0、vij=10及vji=10的叢集,在上述參照圖24之合併過程之後,處理前進至步驟S929,在步驟S929,依據以下表達式來決定中心點C (k)及半徑r (k): C(k)=(vijC(i)+vjiC(j))/(21(i,j))=(10c(i)+10c(j))/(210)={(100+1010)/(210), (00+010)/(210)}=(5,0)r(k)=(1(i,j)+r(i)+r(j))/2=(10+0+0)/2=5
再者,k=0。因此,圖34A所述之表423被獲取。再者,如圖26所示之叢集411被產生。
然後,步驟S923之叢集數nc係以"1"遞減。換言之,內容管理裝置自nc=8變成nc=9。
然後,步驟S924決定叢集數nc是否大於"1"。因為,於此例中,叢集數nc係nc=7且大於"1",處理前進至步驟S921以重複步驟S921至S922的叢集處理。
例如,存於圖34A的表423的叢集間之距離被計算如圖34B的表424中所示。然後,距離最短之兩個叢集係叢集數2及叢集數3,其間的距離係8 (d (2,3)=8),如表424所示。因此,自如圖27所示之叢集數2及叢集數3的兩個叢集產生之叢集412。
之後,存於圖35A的表425的叢集間之距離被計算如圖35B的表426所示。然後,距離最短之兩個叢集係叢集數4及叢集數5,其間的距離係10 (d (4,5)=10),如表426所示。因此,自如圖28所示之叢集數4及叢集數5的兩個叢集產生之叢集413。
之後,存於圖36A的表427的叢集間之距離被計算如圖36B的表428所示。然後,距離最短之兩個叢集係叢集數0及叢集數2,其間的距離係12.5 (d (0,2)=12.5),如表428所示。因此,自如圖29所示之叢集數0及叢集數2的兩個叢集產生之叢集414。
之後,存於圖37A的表429的叢集間之距離被計算如圖37B的表430所示。然後,距離最短之兩個叢集係叢集數6及叢集數7,其間的距離係15 (d (6,7)=15),如表430所示。因此,自如圖30所示之叢集數6及叢集數7的兩個叢集產生之叢集415。
然後,存於圖38A的表431的叢集間之距離被計算如圖38B的表432所示。然後,距離最短之兩個叢集係叢集數4及叢集數6,其間的距離係14.0754 (d (4,6)=14.0754),如表432所示。因此,自如圖31所示之叢集數4及叢集數6的兩個叢集產生之叢集416。
之後,自最後留下之叢集數0及叢集數4的兩個叢集,叢集417被產生如圖32所示。圖39A的表433表示在圖31所述的狀態之叢集417的產生前,叢集的叢集數及屬性值,以及圖39B的表434表示在叢集417的產生後, 叢集的叢集數及屬性值。
現在,參照圖式詳細說明將影像資料的內容存入二進制樹狀結構資料的作用。於上述之叢集過程,影像資料的內容播叢集以產生叢集,且對應於叢集之二進制樹狀結構資料被產生。為使用叢集過程,藉由叢集過程,對應於叢集之二進制樹狀結構資料被產生以將新內容儲存至已產生的二進制樹狀結構資料,需要執行亦用於其二進制樹狀結構資料已被產生的內容之叢集過程,以產生叢集及產生二進制樹狀結構資料。例如,當不使用已產生的二進制樹狀結構資料以不同方式產生n個內容之二進制樹狀結構資料時,因為n的立方的順序時間可能是必要,長處理時間可能是需要。因此,為縮短處理時間,於下述的實例,說明使用已產生的二進制樹狀結構資料來儲存新內容的方法。
在此,二進制樹狀具有節點及弧形。每一節點具有子節點或葉。此種子節點或葉係由left()及right()表示。例如,子節點left (a)被視為第一子,而子節點right (a)被視為第二子。同時,parent (a)[0]表示節點a的父節點。再者,brother (a)表示節點a的兄弟,節點a係另一子,如自父所見。尤其,如果left (parent (a))=a,則brother (a)係left (parent (a))。更者,頭(s)表示集合S的第一元件。同時,二進制樹狀的根節點信號化使最高層次的節點。再者,center (a)表示對應於節點a之叢集的中心位置。
再者,每一節點具有其為叢集的屬性值之半徑及中心 點,該叢集符合於對該節點之一對一對應關係。例如,r (a)代表對應於節點之叢集a的半徑,及中心(a)表示叢集a的中心部。叢集的屬性值可表示距每一節點的中心點的半徑所代表之極球體叢集。注意到,極球體的內側係叢集區。再者,d (a,b)表示對應於該等節點之叢集a及叢集b之Euclid距離。
圖40解說藉由影像拾訊裝置100之二進制樹產生過程的處理程序。於處理程序的本實例,N個(2)影像X (i)(i=,,…N)被輸入作為輸入資料,且然後該N個影像X (i)被輸出作為藉由叢集該N個影像X (i)所獲取之二進制樹狀結構資料。
首先,在步驟S931輸入N個影像X (i)。然後,在步驟S932,產生其子節點係作為所輸入N個影像X (i)的第一及第二影像之影像X (1)及影像X (2)之節點。換言之,節點m的子節點left (m)係影像X (1),而節點m的子節點right (m)係影像X (2)。
然後,步驟S933決定N是否等於或小於"2"。如果N等於或小於"2",則二進制樹狀結構資料的產生被結束。另一方面,如果步驟S933之N等於或小於"2",則步驟S934之i係設定成三。其後,步驟S935,影像X (i)係設定成節點n,且然後,步驟S940執行現存樹插入過程。以下參照圖41詳細說明現存樹插入過程。
然後,步驟S937之i係以"1"遞增。然後,步驟S938決定是否i≦N。如果i≦N,則在從步驟S935開始的步驟 ,重複該等處理。
另一方面,如果步驟S938之i≦N未被滿足,如果i>N,則二進制樹產生過程的操作被結束。
圖41解說藉由影像拾訊裝置100自二進制樹產生過程的處理程序內之現存樹狀插入處理程序,亦即,在圖40所示的步驟S940之處理程序。
於本實例,對應於影像X (i)的節點n被輸入及現存二進制樹狀結構資料被輸入,以及插入節點n之二進制樹狀結構資料被輸出。
首先,步驟S941之節點n及二進制樹狀結構資料被輸入。然後,步驟S942,節點a被設定成現存二進制樹狀結構資料的根節點。然後,步驟S943,決定節點n是否存在於對應於節點a之叢集的球體內。換言之,決定d (center (a),n)<r (a)是否被滿足。然後,如果步驟S934之節點n未存在於對應於根節點a之叢集的球體,則步驟S944,產生具有根節點a之節點m及作為其子節點之節點n。換言之,節點a係設定成子節點left (m),而節點n係設定成子節點right (m)。
另一方面,如果步驟S943,節點n存在於對應於根節點a之叢集的球體內,則步驟S945之根節點a的兩個子節點係設成節點b及節點c。尤其,節點b係設定成子節點left (a),而節點c係設定成子節點right (a)。
其後,步驟在S946,決定節點n是否存於對應於節點b之叢集的球體,且除了節點n外,顯示於對應於節點 c之叢集的球體。換言之,步驟S946,決定d (center (b),n)<r (b)及d (center (c),n)<r (c)兩者是否被滿足。
如果步驟S946,節點n存在於對應於節點之叢集的球體,且除了節點n外存在於對應於節點c之叢集的球體,則處理前進至步驟S9511。另一方面,如果步驟S946,節點n未存在於對應於節點b的球體或節點n未存在於對應於節點c之叢集,則步驟S947,決定節點n存在於對應於節點b之叢集的球體。尤其,決定d (center (b),n)<r (b)是否被滿足。如果步驟S947,節點n存於對應於節點b的叢集的球體,則步驟S948之節點b係設定成節點a,且然後,重複步驟S943至S947之處理。另一方面,如果步驟S947,節點n未存在於對應於節點b的叢集的球體,則步驟S949,決定節點n是否存在於對應於節點c之叢集的球體。換言之,決定d (center (c),n)<r (c)是否被滿足。如果步驟S949,節點n存於對應於節點c的叢集的球體以及步驟S950之節點c係設定成節點a,則重複步驟S943至S949之處理。
另一方面,如果步驟S949,節點n未存於對應於節點c的叢集的球體,則步驟S951決定min{d (n,left (b)),d (n,right (b))}min{d (n,left (c)),d (n,right (c))}是否被滿足。換言之,決定節點b的兩個子節點(亦即,子節點left (b)與子節點right (b)及節點n)間之距離的較小一者的值是否小於節點c的兩個子節點( 亦即,子節點left (c)與子節點right (c)及節點n)間之距離的較小一者的值。如果步驟S951決定min{d (n,left (b)),d (n,right (b))}min{d (n,left (c)),d (n,right (c))}被滿足,則步驟S953,節點n係插入在節點b及節點a之間以自節點n及節點b產生新節點m。換言之,子節點left (m)係設定成節點n,而子節點right (m)係設定成節點b。子節點left (a)係設定成節點m。
另一方面,相反地,如果步驟S951,min{d (n,left (b)),d (n,right (b))}>min{d (n,left (c)),d (n,right (c))}被滿足,則步驟S952,節點n係插入在節點c及節點a之間以自節點n及節點c產生新節點m。換言之,子節點left (m)係設定成節點n,而子節點right (m)係設定成節點c。再者,子節點left (a)係設定成節點m。
其後,步驟S960執行偏除法插入過程。以下參照圖42詳細說明偏除法插入過程。
其後,步驟S955,節點a取代偏除法插入過程所產生之二進制樹狀結構資料(return tree)的根節點的子節點的一者。尤其,right (return tree)係設定成子節點right (a),而left (return tree)係設定成子節點left (a)。
其後,步驟S980執行叢集樹重建過程。以下參照圖43詳細說明叢集樹重建過程。
藉由影像拾訊裝置100自二進制樹產生過程的處理程 序內,圖42解說偏除法插入過程,亦即,在圖41所述的步驟S960之處理程序。
於圖42所述之實例,二進制樹狀結構資料及節點a被輸入,且修改的二進制樹狀結構資料被輸出。
首先,步驟S961輸入二進制樹狀結構資料及節點a。
然後,步驟S962設定包括對應於節點a的子節點的叢集之叢集集合S。換言之,叢集集合S係設定成S=(left (a),right (a))。
其後,步驟S963,自叢集集合S的元件中擷取其為具有最大半徑的叢集之叢集smax。尤其,叢集smax係代表為smax=argmax (r (s))。
然後,在步驟S964,自叢集集合S移除叢集smax,且將對應於叢集smax的子節點之這些叢集加至叢集集合S。換言之,"(S-smax)∪left (smax)∪right (smax)"係設定至叢集集合S。
然後,步驟S965,包括於叢集集合S之叢集的球體的節點n之集合係設定為Sd。換言之,叢集集合Sd係表示為Sd={Si∣d (center (Si),n)<r (Si)}。
其後,步驟S966決定叢集集合Sd的元件的數量是否等於或大於一。如果步驟S966之叢集集合Sd的元件的數量等於或大於一,則處理前進至步驟S963。
另一方面,如果叢集集合Sd的元件的數量在步驟S966係零,則在步驟S967之叢集集合S與節點n係設定成輸入資料。然後,步驟S900執行圖23所示的叢集過程 以產生二進制樹狀結構資料。
圖43解說藉由影像拾訊裝置100而自二進制樹產生過程的處理程序內之叢集樹重建處理程序,亦即,在圖41所示的步驟S980之處理程序。
叢集樹重建處理程序分配節點a的子節點使得節點a的兄弟節點可能不會與節點a重疊以決定節點集合Sb,且然後產生二進制樹狀結構資料。再者,於下述實例,二進制樹狀結構資料及節點a被輸入,且修改的二進制樹狀結構資料被輸出。
首先,步驟S981輸入二進制樹狀結構資料及節點a。然後,步驟S981,節點a被置入叢集集合S的元件中,節點集合Sb變空,且節點a係設定成節點p。
然後,步驟S983,節點p的兄弟節點被加至節點集合Sb。此可表示為Sb←brother (p)∪Sb。
其後,在步驟S984決定節點集合Sb的頂元件及節點a是否相互重疊。尤其,決定d (center (head (Sb)),center (a))>r (head (Sb))+r (a)是否被滿足。
然後,如果在步驟S984之節點集合Sb的頂元件及節點a未相互重疊,則步驟S985之節點集合Sb的頂元件被擷取且加至叢集集合S。換言之,節點集合Sb被變成"Sb-{head (Sb)}",且叢集集合S被變成"S∪head (Sb)"。
其後,在步驟S986決定節點集合Sb的元件的數量是否為零。如果步驟S986之節點集合Sb的元件數量不是零,則步驟S987以節點集合Sb的頂子節點取代節點集合 Sb的頂元件,且然後處理前進至步驟S984。換言之,節點集合Sb係設定至{left (head (Sb)),right (head (Sb))}∪(Sb-{head (Sb)}),且然後處理前進至步驟S984。
另一方面,如果步驟S986之節點集合Sb的元件的數量係零,則在步驟S988決定節點p是否係根節點。如果在步驟S988之節點p不是根節點,則在步驟S989之節點p的父節點係設定至節點p,且然後處理前進至步驟S983。換言之,節點parent (p)係設定至節點p,且然後處理前進至步驟S983。
另一方面,如果在步驟S988之節點p係根節點,則在步驟S990之叢集集合S係設為輸入資料,且在步驟S991執行以上參照圖23所述之叢集過程。因此,所產生二進制樹狀結構資料變成"return tree",且該處理回到步驟S955。
如上述,依據本發明的實施例,用於管理包括位置資訊的內容之二進制樹狀結構資料係藉由叢集部位251所產生,且滿足二進制樹狀結構資料中的預定條件之節點的層次係藉由階層式決定部位252來決定。因此,可分類存於拾訊影像資料庫230之內容。
再者,如果例如,藉由數位靜止式相機自所拾取影像而產生相簿,因為所拾取影像可基於條件設定部位260的條件為階層式決定部位252所決定的各別分組來分類,可隨時產生符合使用者的喜好之相簿。注意到,而且如果內 容將被配置,因為它們可在為階層式決定部位252所決定的各別分組來分類之後而配置,這是容易適當地分類及配置該等內容。
再者,依據本發明的實施例,因為基於包括於自內容的位置資訊所產生的叢集之內容的事件的密度或數量來分類內容,沒有為基於地圖上之已知絕對或相對位置關係來分類該等內容而準備用於儲存地名、事件等等的資料庫之需要。再者,在諸如不具特殊特徵的地方之地球上任一地方或於海中拾取之影像亦可依據使用者的喜好而適當地分類。
再者,藉由使用中心點及半徑作為叢集的屬性值,任意點是否包括於叢集及唯一地自叢集的屬性值來決定。因此,基於叢集的屬性值,可隨時決定仍未叢集的新影像應屬之叢集。再者,因為某一叢集區全部包括於其父叢集的叢集區以及叢集的屬性值(亦即,中心點及半徑)表示包括於叢集之元件的範圍,隨時可使顯示在螢幕上之叢集及元件相互關聯。
注意到,當本發明的實施例所述之分組條件係基於內容的統計分析(叢集密度及事件數)來分組包括於叢集的內容之條件時,不同條件可被使用於分組條件。再者,雖然,於上述的實施例,分組條件設定桿121及122被使用來改變參數常數,不然的話,這是可能例如顯示“粗”、“標準”及“細”之預設按鈕在顯示部位120上,使得分組時的粒度被決定以回應預設按鈕的選擇性按壓。再者,這係 可能依據諸如顯示螢幕的尺寸及類似物之UI(使用者介面)之限制等等來擷取節點以決定組。再者,這係可能決定將被顯示之分組的粒度以回應地圖的比例。
再者,依據如上述的分組條件所決定之分組可由使用者來編輯。例如,包括於對應於各別分組的叢集之內容可以各別分組的分類形式來顯示,使得某一內容可自一組移至另一組以回應自操作接受部位130輸入之操作。再者,包括於分組之一或數個分組可被分成複數件來產生新分組以回應自操作接受部位130輸入之操作。以此方式,基於使用者的喜好之編輯可被實施。再者,當各別分組特有之資訊被顯示時,包括於對應於分組的叢集之內容可以各別分組的分類形式來顯示。
本發明的實施例可被應用至具有自內容或附加資料檔案獲取內容的位置資訊及產生時間資訊的功能之裝置。例如,本發明的實施例可被應用至影像拾訊裝置,諸如數位靜止式相機或數位視頻相機、具有內建儲存裝置之多媒體內容觀賞器、可記錄、保留及存取內容之可攜式數位助理、與網路上的地圖服務關聯之內容管理讀取服務、個人電腦的軟體應用、具有相片資料管理功能之可攜式遊戲終端機、包含儲存裝置之具有相機的可攜式電話組、儲存裝置、及具有相片資料管理功能之數位家用電器及遊戲機。注意到,雖然隨著儲存裝置的容量增加而更加地顯示分組的功效,無關儲存容量的大小,本發明的實施例可被應用。
再者,雖然,本發明的實施例中,採取被拾取影像作 為實例來說明叢集物體內容,本發明的實施例亦可被應用至位置資訊所關聯之其它內容。例如,本發明的實施例被應用至相片、動畫、信件、音樂件、行程、電子錢使用歷史、電話通信歷史、內容觀賞歷史、觀光資訊、地方資訊、新聞、氣象預報及響鈴模式歷史的內容。注意到,不同叢集方法可被使用以回應內容的類型。
注意到,雖然上述的本發明的實施例係實施本發明之實例且包括請求項中所載之本發明的特徵,本發明未受限於上述之實施例,而可以不同修改形式實施而未離開本發明的精神及範圍。
尤其,請求項第1至9項的內容管理裝置例如,相當於影像拾訊裝置100。再者,請求項第10項之影像顯示裝置例如,相當於影像拾訊裝置100。更者,請求項第11項的影像拾訊裝置例如,相當於影像拾訊裝置100。
請求項第1、10及11項的內容輸入機構例如,相當於位置資訊獲取部位240。請求項第1、10及11項的位置資訊獲取機構例如,相當於位置資訊獲取部位240。請求項第1、10及11項的樹產生機構例如,相當於叢集部位251。
請求項第1、3至7、10及11項的決定機構例如,相當於階層式決定部位252。
請求項第2及3項的條件設定機構例如,相當於條件設定部位260。
請求項第3項的操作接受機構例如,相當於操作接受 部位130。
請求項第8項的內容輸出機構例如,相當於顯示控制部位290。
請求項第9至11項的顯示控制機構例如,相當於顯示控制部位290。
請求項第11項的影像拾取機構例如,相當於相機部位211。
請求項第12及13項的內容輸入步驟例如,相當於步驟S911。請求項第12及13項的位置資訊獲取步驟例如,相當於步驟S912。請求項第12及13項的樹產生步驟例如,相當於步驟S914。請求項第12及13項的決定步驟例如,相當於步驟S906。
注意到,本發明的實施例所述之處理程序可被獲取作為具有該系列程序之方法,或可以是作為用於使電腦執行該系列程序之程式及儲存該程式之記錄媒體。
熟知此項技藝者應瞭解到,在附加請求項或其等效物的範圍內,各種修改、結合、次結合及更改可能依照設計條件及其它因素而發生。
GPS‧‧‧全球定位系統
LCD‧‧‧液晶顯示裝置
Exif‧‧‧可交換影像檔案格式
d‧‧‧距離
A2‧‧‧半徑
A3‧‧‧半徑
A4‧‧‧半徑
Sc ‧‧‧面積
nc ‧‧‧數量
Dc ‧‧‧密度
DL ‧‧‧下限值
DH ‧‧‧上限值
NL ‧‧‧參數係數
NC ‧‧‧事件數
NH ‧‧‧參數係數
i‧‧‧叢集
j‧‧‧叢集
k‧‧‧叢集
C‧‧‧中心點
r‧‧‧半徑
E()‧‧‧平方誤差
m (i)‧‧‧集合
m (j)‧‧‧集合
C (j)‧‧‧座標
C (i)‧‧‧座標
c (i、k)‧‧‧第k值
dim‧‧‧維度
nc‧‧‧叢集數
a‧‧‧叢集
b‧‧‧叢集
S‧‧‧叢集集合
Sd‧‧‧叢集集合
Sb‧‧‧節點集合
p‧‧‧節點
UI‧‧‧使用者介面
1 (i,j)‧‧‧距離
100‧‧‧影像拾訊裝置
111‧‧‧相機透鏡
112‧‧‧快門按鈕
113‧‧‧GPS接收天線
120‧‧‧顯示部位
121‧‧‧分組條件設定桿
122‧‧‧分組條件設定桿
130‧‧‧操作接受部位
131‧‧‧十字形按鈕
132‧‧‧按鈕
133‧‧‧按鈕
141‧‧‧相機控制裝置
142‧‧‧GPS信號處理裝置
143‧‧‧中央處理單元
144‧‧‧儲存裝置
145‧‧‧電池
211‧‧‧相機部位
212‧‧‧擷取部位
220‧‧‧GPS信號處理部位
230‧‧‧拾訊影像資料庫
230‧‧‧拾訊影像資料庫
240‧‧‧位置資訊獲取部位
250‧‧‧數學操作部位
251‧‧‧叢集部位
252‧‧‧階層式決定部位
260‧‧‧條件設定部位
270‧‧‧二進制樹狀資料庫
280‧‧‧叢集資料庫
290‧‧‧顯示控制部位
331‧‧‧叢集
332‧‧‧叢集
333‧‧‧叢集
334‧‧‧叢集
335‧‧‧中心位置
336‧‧‧叢集
337‧‧‧叢集
338‧‧‧中心位置
339‧‧‧中心位置
340‧‧‧叢集
341‧‧‧中心位置
342‧‧‧位置
343‧‧‧位置
344‧‧‧位置
345‧‧‧位置
351‧‧‧內容
352‧‧‧內容
353‧‧‧內容
354‧‧‧內容
355‧‧‧內容
361‧‧‧叢集
362‧‧‧叢集
363‧‧‧叢集
364‧‧‧叢集
371‧‧‧內容
372‧‧‧內容
373‧‧‧內容
374‧‧‧內容
375‧‧‧內容
381‧‧‧叢集
382‧‧‧叢集
383‧‧‧叢集
384‧‧‧叢集
385‧‧‧叢集
386‧‧‧叢集
391‧‧‧叢集
400‧‧‧資料
401‧‧‧資料
402‧‧‧資料
403‧‧‧資料
404‧‧‧資料
405‧‧‧資料
406‧‧‧資料
407‧‧‧資料
411‧‧‧叢集
412‧‧‧叢集
413‧‧‧叢集
414‧‧‧叢集
415‧‧‧叢集
416‧‧‧叢集
417‧‧‧叢集
421‧‧‧表
500‧‧‧叢集資料
701‧‧‧內容
721‧‧‧叢集
圖1A及1B係分別顯示應用本實施例之影像拾訊裝置的外觀之前視圖及後視圖;圖2係顯示影像拾訊裝置的硬體架構的實例之方塊圖; 圖3係顯示影像拾訊裝置的功能架構的實例之方塊圖;圖4A至4C係解說一或複數內容所屬之叢集的輪廓之示意圖;圖5至9係依據配置在基於位置資訊上的平面之內容的叢集而解說轉變的概念之示意圖;圖10係解說二進制樹狀結構的叢集樹狀圖的概念之示意圖,其解說基於叢集所產生之二進制樹狀結構資料;圖11係相似圖,其解說二進制樹狀結構的叢集樹狀圖的概念且解說基於內容所產生之二進制樹狀結構資料;圖12係解說關於藉由叢集所產生的叢集之叢集資料的實例之示意圖;圖13至16B係解說對應於使用分組用條件式所決定的群組之叢集及屬於該叢集的內容間之關係的示意圖;圖17係解說分組叢集、叢集大小、內容密度及事件數之間的一般關係之示意圖;圖18A、18B、及19係解說顯示的分組影像內容之顯示影像的不同實例之示意圖;圖20係解說藉由影像拾訊裝置之叢集資料產生過程的處理程序的流程圖;圖21係自藉由影像拾訊裝置的叢集資料產生過程的處理程序內來解說階層式叢集處理程序之流程圖;圖22A、22B及22C係解說屬於欲合併兩個叢集的各別叢集之元件的不同包含關係之示意圖; 圖23係解說藉由影像拾訊裝置之叢集過程的處理程序之流程圖;圖24係自叢集過程的處理程序內來解說叢集的合併處理程序之流程圖;圖25至32係解說欲叢集八個配置在xy座標系統上的資料之轉變過程的示意圖;圖33A至39B係解說各別叢集的屬性值及欲叢集資料的叢集間的距離之示意圖;圖40係解說藉由影像拾訊裝置之二進制樹產生過程的處理程序之流程圖;圖41係自二進制樹產生過程的處理程序內來解說現有樹狀插入處理程序之流程圖;圖42係自二進制樹產生過程的處理程序內來解說部份劃分插入處理程序之流程圖;及圖43係自二進制樹產生過程的處理程序內來解說叢集樹狀重建處理程序之流程圖。
113‧‧‧GPS接收天線
120‧‧‧顯示部位
130‧‧‧操作接受部位
211‧‧‧相機部位
212‧‧‧擷取部位
220‧‧‧GPS信號處理部位
230‧‧‧拾訊影像資料庫
240‧‧‧位置資訊獲取部位
250‧‧‧數學操作部位
251‧‧‧叢集部位
252‧‧‧階層式決定部位
260‧‧‧條件設定部位
270‧‧‧二進制樹狀資料庫
280‧‧‧叢集資料庫
290‧‧‧顯示控制部位

Claims (13)

  1. 一種內容管理裝置,用於管理例如拾取影像之內容,包含:內容輸入機構,用於輸入與位置資訊關聯之內容;位置資訊獲取機構,用於獲取與該內容輸入機構所輸入的該內容關聯之該位置資訊;樹產生機構,其基於該位置資訊獲取機構所獲取之該內容的該位置資訊,來產生對應於具有葉的二進制樹之二進制樹狀結構資料,該內容輸入機構所輸入之該內容對應於該等葉;及決定機構,用於自該樹產生機構所產生之該二進制樹狀結構資料的節點中,擷取滿足預定條件之節點,以及決定屬於所擷取節點之內容作為一群組,其中,針對在該樹之最低階層的該等節點的每一者連續決定該節點是否滿足該預定條件,且當在該樹之最低階層的一給定節點不滿足該預定條件時,該裝置自動決定正好在該給定節點之上且與該給定節點耦合的一節點是否滿足該預定條件。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內容管理裝置,另包含用於可改變地設定該預定條件之條件設定機構。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內容管理裝置,另包含用於接受操作輸入之操作接受機構,如果該操作接受機構 接受輸入來改變該預定條件之操作,該條件設定機構改變該設定條件,該決定機構基於該條件設定機構所改變之該條件來擷取所產生二進制樹狀結構資料的該節點。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內容管理裝置,其中該預定條件係關於屬於該二進制樹狀結構資料的該節點的內容的密度之參數常數;及為該二進制樹狀結構資料的該等節點的每一者,該決定機構計算叢集區中之內容的密度,該叢集區包括屬於該節點之該等內容,且擷取有關所計算的叢集密度係包括於該參數常數所界定的預定範圍之該等節點的該一者。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內容管理裝置,其中該參數常數包括對叢集的密度指示下限值及上限值之常數,且該決定機構擷取有關所計算的叢集密度係包括於該下限值及該上限值間的範圍內之該等節點。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內容管理裝置,其中該預定條件係關於屬於所產生二進制樹狀結構資料的該等節點的每一者之該等內容的事件數之參數常數,及該決定機構為該二進制樹狀結構資料的每一者擷取包括屬於該節點的該等內容之叢集區中之該等內容的事件數,且擷取有關該等叢集所計算的事件數係包括於該參數常數所界定的預定範圍之該等節點的該一者。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之內容管理裝置,其中該參數常數包括對叢集的事件數指示下限值及上限值之常數,且該決定機構擷取有關所計算的叢集事件數係包括該下 限值及該上限值間的範圍內之該等節點。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內容管理裝置,另包含基於所決定群組來分類且輸出所輸入內容之內容輸出機構。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內容管理裝置,其中該內容係影像內容,該內容管理裝置另包含基於所決定群組來分類所輸入影像內容以及控制顯示部位以顯示所輸入影像內容之影像控制機構。
  10. 一種影像顯示裝置,包含:內容輸入機構,用於輸入與位置資訊關聯之影像內容;位置資訊獲取機構,用於獲取與該內容輸入機構所輸入的該影像內容關聯之該位置資訊;樹產生機構,其基於該位置資訊獲取機構所獲取之該影像內容的該位置資訊,來產生對應於具有葉的二進制樹之二進制樹狀結構資料,該內容輸入機構所輸入之該影像內容對應於該等葉;決定機構,用於自該樹產生機構所產生之該二進制樹狀結構資料的節點中,擷取滿足預定條件之節點,以及決定屬於所擷取節點之影像內容作為一群組;及顯示控制機構,其基於所決定群組來分類所輸入影像內容,且控制顯示機構以顯示所輸入影像內容,其中,針對在該樹之最低階層的該等節點的每一者連續決定該節點是否滿足該預定條件,且當在該樹之最低階 層的一給定節點不滿足該預定條件時,該裝置自動決定正好在該給定節點之上且與該給定節點耦合的一節點是否滿足該預定條件。
  11. 一種影像拾訊裝置,包含:影像拾訊機構,用於拾取影像拾取物體的影像;內容輸入機構,用於輸入對應於該影像拾訊機構所拾取的影像以及位置資訊所關聯之影像內容;位置資訊獲取機構,用於獲取與該內容輸入機構所輸入的該影像內容關聯之該位置資訊;樹產生機構,其基於該位置資訊獲取機構所獲取之該等影像內容的該位置資訊來產生對應於具有葉的二進制樹之二進制樹狀結構資料,該內容輸入機構所輸入之該影像內容對應於該等葉;決定機構,用於自該樹產生機構所產生之該二進制樹狀結構資料的節點中擷取滿足預定條件之節點,以及決定屬於所擷取節點之該等影像內容作為一群組;及顯示控制機構,其基於所決定群組來分類所輸入影像內容以及控制顯示機構以顯示所輸入影像內容,其中,針對在該樹之最低階層的該等節點的每一者連續決定該節點是否滿足該預定條件,且當在該樹之最低階層的一給定節點不滿足該預定條件時,該裝置自動決定正好在該給定節點之上且與該給定節點耦合的一節點是否滿足該預定條件。
  12. 一種內容管理方法,包含以下步驟: 輸入與位置資訊關聯之內容;獲取與在該內容輸入步驟所輸入的該內容關聯之該位置資訊;基於在該位置資訊獲取步驟所獲取之該等內容的該位置資訊,產生對應於具有葉的二進制樹之二進制樹狀結構資料,在該內容輸入步驟所輸入之該內容對應於該等葉;及自在該樹產生步驟所產生之該二進制樹狀結構資料的節點中,擷取滿足預定條件之節點,且決定屬於所擷取節點之內容作為一群組,其中,針對在該樹之最低階層的該等節點的每一者連續決定該節點是否滿足該預定條件,且當在該樹之最低階層的一給定節點不滿足該預定條件時,該裝置自動決定正好在該給定節點之上且與該給定節點耦合的一節點是否滿足該預定條件。
  13. 一種非暫時性電腦可讀取媒體,具有儲存於其上之使電腦執行以下步驟之電腦可讀取程式,該等步驟包含:輸入與位置資訊關聯之內容;獲取與在該內容輸入步驟所輸入的該內容關聯之該位置資訊;基於在該位置資訊獲取步驟所獲取之該等內容的該位置資訊,產生對應於具有葉的二進制樹之二進制樹狀結構資料,在該內容輸入步驟所輸入之該內容對應於該等葉; 及自在該樹產生步驟所產生之該二進制樹狀結構資料的節點中,擷取滿足預定條件之節點,且決定屬於所擷取節點之內容作為一群組,其中,針對在該樹之最低階層的該等節點的每一者連續決定該節點是否滿足該預定條件,且當在該樹之最低階層的一給定節點不滿足該預定條件時,該裝置自動決定正好在該給定節點之上且與該給定節點耦合的一節點是否滿足該預定條件。
TW097111188A 2007-03-30 2008-03-28 內容管理裝置、影像顯示裝置、影像拾訊裝置、處理方法、及使電腦執行處理方法之程式 TWI39510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090220A JP4412342B2 (ja) 2007-03-30 2007-03-30 コンテンツ管理装置、画像表示装置、撮像装置、および、これらにおける処理方法ならびに当該方法をコンピュータに実行させるプログラ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0905499A TW200905499A (en) 2009-02-01
TWI395107B true TWI395107B (zh) 2013-05-01

Family

ID=398537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7111188A TWI395107B (zh) 2007-03-30 2008-03-28 內容管理裝置、影像顯示裝置、影像拾訊裝置、處理方法、及使電腦執行處理方法之程式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8189928B2 (zh)
JP (1) JP4412342B2 (zh)
KR (1) KR20080089191A (zh)
CN (1) CN101276374B (zh)
TW (1) TWI39510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094948B2 (en) * 2007-04-27 2012-01-10 The Regents Of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hoto classification using optical parameters of camera from EXIF metadata
JP4816717B2 (ja) 2008-12-09 2011-11-16 ソニー株式会社 画像処理装置、撮像装置、画像処理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JP2010140383A (ja) * 2008-12-15 2010-06-24 Sony Corp 情報処理装置および方法、並びにプログラム
TWI447641B (zh) 2009-03-31 2014-08-01 Ibm 在可攜式裝置上顯示文件之方法與電腦程式產品
JP5617207B2 (ja) 2009-08-31 2014-11-05 ソニー株式会社 ユーザへのコンテンツ推薦方法、ユーザへのコンテンツ推薦システム及びコンピュータ読取可能な記録媒体
JP2011100715A (ja) * 2009-10-09 2011-05-19 Canon Inc 発光装置、表示装置および撮像装置
JP5387366B2 (ja) * 2009-11-26 2014-01-15 ソニー株式会社 情報処理装置、情報処理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US20110239163A1 (en) * 2009-12-04 2011-09-29 Daisuke Mochizuki Display screen control method,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pparatus, information processing method, and program
JP5446799B2 (ja) * 2009-12-04 2014-03-19 ソニー株式会社 情報処理装置、情報処理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US9471700B2 (en) * 2010-05-18 2016-10-18 Tksn Holdings, Llc System and method for monitoring changes in databases and websites
CN102959540B (zh) * 2010-05-31 2017-03-08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内容分类系统、内容生成分类装置、内容分类装置、分类方法
JP5744660B2 (ja) * 2010-08-26 2015-07-0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データ検索結果の表示方法およびデータ検索結果の表示装置、プログラム
JP5277230B2 (ja) * 2010-11-11 2013-08-28 株式会社バッファロー タグ情報管理装置、タグ情報管理システム、タグ情報管理プログラム、タグ情報管理方法
JP5648473B2 (ja) 2010-12-27 2015-01-07 ソニー株式会社 電子機器、表示制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JP2012142825A (ja) * 2011-01-05 2012-07-26 Sony Corp 情報処理装置、情報表示方法及び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JP4762376B2 (ja) * 2011-04-13 2011-08-31 株式会社東芝 表示処理装置、表示処理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2012252529A (ja) * 2011-06-03 2012-12-20 Sony Corp 情報処理装置、情報処理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CN103597432A (zh) 2011-06-08 2014-02-19 索尼公司 信息处理装置、信息处理方法以及计算机程序产品
JP5708278B2 (ja) 2011-06-08 2015-04-30 ソニー株式会社 情報処理装置および情報処理方法
JP5747673B2 (ja) * 2011-06-10 2015-07-15 ソニー株式会社 情報処理装置、情報処理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5747678B2 (ja) 2011-06-17 2015-07-15 ソニー株式会社 情報処理装置、情報処理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JP2014146248A (ja) 2013-01-30 2014-08-14 Sony Corp 表示制御装置、表示制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US9218675B2 (en) * 2013-03-07 2015-12-22 Google Inc. Presenting multiple map results with on-map labels
JP5888382B2 (ja) * 2014-09-18 2016-03-22 ソニー株式会社 ユーザへのコンテンツ推薦方法、ユーザへのコンテンツ推薦システム及びコンピュータ読取可能な記録媒体
JP6256492B2 (ja) * 2016-02-17 2018-01-10 ソニー株式会社 ユーザへのコンテンツ提供方法、情報処理装置、及び、コンピュータ読取可能な記録媒体
JP6176375B2 (ja) * 2016-08-08 2017-08-09 ソニー株式会社 情報処理装置、プログラム、コンピュータ読み取り可能な記録媒体および情報処理方法。
US10282598B2 (en) * 2017-03-07 2019-05-07 Bank Of America Corporation Performing image analysis for dynamic personnel identification based on a combination of biometric features
CN108846075B (zh) * 2018-06-08 2021-09-21 成都深思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组织结构树的智能布局呈现方法
JP7119630B2 (ja) * 2018-06-20 2022-08-17 日本電信電話株式会社 情報処理装置、情報交換システム、情報処理方法および情報処理プログラム
CN111310422B (zh) * 2018-12-10 2022-02-22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填写表单的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终端
CN110764120B (zh) * 2019-11-07 2023-03-28 西安爱生技术集团公司 一种高灵敏卫星导航信号捕获方法
CN111083052B (zh) * 2019-12-19 2022-01-28 度小满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有序平衡二叉树的分片方法及装置
CN113053332B (zh) * 2019-12-28 2022-04-22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背光亮度调节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228528A (ja) * 2000-02-18 2001-08-24 Fuji Photo Film Co Ltd 画像撮影装置、画像処理装置、及び画像管理方法
CN1452130A (zh) * 2003-05-29 2003-10-29 上海交通大学 多目标图像的分层聚类方法
CN1627299A (zh) * 2003-12-12 2005-06-15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图像分类装置、方法和程序
TW200529063A (en) * 2004-01-26 2005-09-01 Microsoft Corp Automatic query clustering
TW200535691A (en) * 2004-04-30 2005-11-01 Microsoft Corp Property tree for metadata navigation and assignment
US20060203012A1 (en) * 2005-02-28 2006-09-14 Fuji Photo Film Co., Ltd. Image outputting apparatus, image outputting method and program
WO2006103952A1 (en) * 2005-03-29 2006-10-05 Fujifilm Corporation Album creating apparatus, album creating method, and album creating program
JP2006285964A (ja) * 2005-02-28 2006-10-19 Fuji Photo Film Co Ltd 画像出力装置、画像出力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2006330988A (ja) * 2005-05-25 2006-12-07 Toshiba Corp データ分割装置、データ分割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US20060282443A1 (en) * 2005-06-09 2006-12-14 Sony Corporatio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pparatus, information processing method, and information processing program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507778B2 (en) * 2006-05-19 2016-11-29 Yahoo! Inc. Summarization of media object collections

Patent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228528A (ja) * 2000-02-18 2001-08-24 Fuji Photo Film Co Ltd 画像撮影装置、画像処理装置、及び画像管理方法
CN1452130A (zh) * 2003-05-29 2003-10-29 上海交通大学 多目标图像的分层聚类方法
CN1627299A (zh) * 2003-12-12 2005-06-15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图像分类装置、方法和程序
TW200529063A (en) * 2004-01-26 2005-09-01 Microsoft Corp Automatic query clustering
TW200535691A (en) * 2004-04-30 2005-11-01 Microsoft Corp Property tree for metadata navigation and assignment
US20060203012A1 (en) * 2005-02-28 2006-09-14 Fuji Photo Film Co., Ltd. Image outputting apparatus, image outputting method and program
JP2006285964A (ja) * 2005-02-28 2006-10-19 Fuji Photo Film Co Ltd 画像出力装置、画像出力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WO2006103952A1 (en) * 2005-03-29 2006-10-05 Fujifilm Corporation Album creating apparatus, album creating method, and album creating program
JP2006330988A (ja) * 2005-05-25 2006-12-07 Toshiba Corp データ分割装置、データ分割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US20060282443A1 (en) * 2005-06-09 2006-12-14 Sony Corporatio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pparatus, information processing method, and information processing program
JP2006344005A (ja) * 2005-06-09 2006-12-21 Sony Corp 情報処理装置、情報処理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080089191A (ko) 2008-10-06
JP4412342B2 (ja) 2010-02-10
CN101276374A (zh) 2008-10-01
US8189928B2 (en) 2012-05-29
JP2008250605A (ja) 2008-10-16
US20080253663A1 (en) 2008-10-16
TW200905499A (en) 2009-02-01
CN101276374B (zh) 2011-05-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395107B (zh) 內容管理裝置、影像顯示裝置、影像拾訊裝置、處理方法、及使電腦執行處理方法之程式
JP4835134B2 (ja) 画像表示装置、画像表示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JP4835135B2 (ja) 画像表示装置、画像表示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JP6323465B2 (ja) アルバム作成プログラム、アルバム作成方法およびアルバム作成装置
JP5387366B2 (ja) 情報処理装置、情報処理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US8732149B2 (en) Content output device, content output method, program, program recording medium, and content output integrated circuit
TWI380235B (e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pparatus, image display apparatus, control methods therefor, and programs for causing computer to perform the methods
CN102129448B (zh) 图像管理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WO2017129018A1 (zh) 一种图片处理方法、装置和智能终端
US20100259641A1 (e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device, information processing method, and program
JP4643735B1 (ja) 電子機器及び映像処理方法
CN102087576B (zh) 显示屏控制方法、图形用户接口、信息处理设备和方法
JP4457988B2 (ja) 画像管理装置、画像管理方法および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WO2006075902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ategory-based clustering using photographic region templates of digital photo
JP5517683B2 (ja) 画像処理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JP2012507189A (ja) コンテンツベース・フィルタリング及びテーマベース・クラスタリングを用いたページ内へのイメージの配置
KR20070101336A (ko) 이미지를 브라우징하기 위한 사용자 인터페이스
JPWO2012073421A1 (ja) 画像分類装置、画像分類方法、プログラム、記録媒体、集積回路、モデル作成装置
KR20110104092A (ko) 캡처 위치들에 기초한 디지털 이미지들의 조직화
US20180075067A1 (en) Method of Facilitating Browsing and Management of Multimedia Files with Data Structure thereof
JP4240896B2 (ja) 画像分類システム
KR20190081907A (ko) 멀티 심도 이미지의 자동 생성 방법
JP2009217828A (ja) 画像検索装置
KR101881356B1 (ko) Ui 제공방법 및 이를 적용한 디스플레이 장치
CN102117273A (zh) 浏览、管理以及储存多媒体文件的方法及电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