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391714B - 可透射光膜及其製造方法,與顯示裝置 - Google Patents

可透射光膜及其製造方法,與顯示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391714B
TWI391714B TW097108374A TW97108374A TWI391714B TW I391714 B TWI391714 B TW I391714B TW 097108374 A TW097108374 A TW 097108374A TW 97108374 A TW97108374 A TW 97108374A TW I391714 B TWI391714 B TW I391714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protrusions
film
refractive index
light
extend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9710837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0848802A (en
Inventor
Akihiro Horii
Kei Obata
Mitsunari Hoshi
Noriyuki Hirai
Hiroshi Mizuno
Original Assignee
Son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ny Corp filed Critical Sony Corp
Publication of TW20084880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084880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39171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391714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4Prism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 G02F1/133606Direct backlight including a specially adapted diffusing, scattering or light controlling membe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504Diffusing, scattering, diffracting elements
    • G02F1/133507Films for enhancing the luminanc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 G02F1/133606Direct backlight including a specially adapted diffusing, scattering or light controlling members
    • G02F1/133607Direct backlight including a specially adapted diffusing, scattering or light controlling members the light controlling member including light directing or refracting elements, e.g. prisms or lens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2Illuminating devices providing polarized light, e.g. by converting a polarisation component into another on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2413/00Indexing scheme related to G02F1/13363, i.e. to birefringent elements, e.g. for optical compensation, characterised by the number, position, orientation or value of the compensation plates
    • G02F2413/10Indexing scheme related to G02F1/13363, i.e. to birefringent elements, e.g. for optical compensation, characterised by the number, position, orientation or value of the compensation plates with refractive index ellipsoid inclined, or tilted, relative to the LC-layer surface O plat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Description

可透射光膜及其製造方法,與顯示裝置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在前後表面中之每一者上具有一立方體結構之可透射光膜及其製造方法,以及一種在其中併入該可透射光膜之顯示裝置。
本申請案主張2007年3月22日向日本專利局申請的日本專利申請案第2007-75211的優先權權利,該案之全文以引用之方式併入本文中。
近年來,液晶顯示裝置正在替代陰極射線管(CRT),其歸因於其諸如低功率消耗及節省空間設計、越來越低之價格及其類似物之優點而已成為主流顯示裝置。
液晶顯示裝置藉由(例如)用以顯示影像之照明方法而分成若干類型,其中一典型類型為透射型液晶顯示裝置,其藉由利用配置於液晶面板後面之光源來顯示影像。
在此顯示裝置中,在降低功率消耗的同時增加顯示亮度在提高產品價值方面非常重要。因此,已強烈希望增加配置於液晶面板與光源之間的光學系統之增益,同時最小化光源之功率消耗。
舉例而言,在日本專利第3158555號(專利文獻1)中,揭示一種將被稱為增亮膜(brightness enhancement film)之可透射光膜配置於液晶面板與光源之間的技術。在此可透射光膜中,將(例如)各具有90度之頂角的直角等腰三角稜鏡平行於一表面(前表面)配置於光出射側上,而光入射側上 之一表面(後表面)為平坦的。
然而,在專利文獻1中所描述之可透射光膜中,當可透射光膜歸因於熱或其類似物之影響而彎曲時,後表面可在某些狀況下黏著於安置於後表面側上之一部件(例如,安置於可透射光膜與光源之間的光學膜)。當後表面以此方式黏著於另一部件時,被稱為"牛頓環"及"浸透(wet-out)"之光學現象出現。此外,當配置各具有90度之頂角的直角等腰三角稜鏡時,光嚴重向前會聚,進而引起被稱為暗帶(dark band)、截止(cut-off)及其類似物的亮度之視角相依性的陡降。
因此,為減少此等現象(歸因於干涉之不均勻性),如國際專利申請案第2001-524225號之出版譯文中所揭示,考慮將突起安置於後表面上以減小與另一部件之接觸面積的技術。然而,當僅將突起安置於後表面上時,可用於由稜鏡會聚之光分量與後表面平坦時相比減少,進而降低前方亮度。
此外,為減輕亮度之視角相依性的陡降,考慮類似於上述將突起安置於後表面上的技術或使形成於前表面上之每一稜鏡之頂點彎曲的技術。然而,在此技術中,可用於由稜鏡會聚之光分量與後表面平坦時相比減少,進而降低前方亮度。此外,當使頂點彎曲時,稜鏡自身之會聚效應喪失,進而降低前方亮度。
希望提供一種能夠減少歸因於干涉之不均勻性及亮度之 視角相依性的陡降而不降低前方亮度之可透射光膜及其製造方法,以及一種具有該可透射光膜之顯示裝置。
根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提供一可透射光膜,其包括形成於一個表面上且在該一個表面之一預定方向上延伸之複數個第一突起,及形成於與該一個表面相反的一表面上,在該相反表面之一個方向上延伸,平行於該一個方向而配置,且平行於與該一個方向相交之一方向而配置的複數個第二突起。該等第一突起及該等第二突起中之至少一者或兩者具有平面中之折射率各向異性。
根據本發明之另一實施例,提供一顯示裝置,其包括回應一影像信號而被驅動之一面板、將該面板夾入中間之一對偏振器、用以照明該面板之一光源,及安置於該等偏振器與該光源之間的一可透射光膜。
在根據本發明之實施例之該可透射光膜及該顯示裝置中,將該等突起安置於該可透射光膜之兩個表面上,進而在將該可透射光膜併入該顯示裝置或其類似物中時減小與其他部件之接觸面積。此外,安置於兩個表面中之每一表面上之該等突起具有形狀各向異性,且安置於兩個表面中之至少一表面上之該等突起具有折射率各向異性,進而增加光利用效率,且進而增強前方亮度。
根據本發明之又一實施例,提供一用以製造一可透射光膜之第一方法,其包括下列步驟(A1)及(A2):(A1)在一樹脂薄膜之一個表面上形成複數個第一突起(該等第一突起在該一個表面之一預定方向上延伸),且在 該樹脂薄膜之與該一個表面相反之一表面上形成複數個第二突起(該等第二突起平行於該相反表面中之一個方向而配置且平行於與該一個方向相交之一方向而配置);及(A2)在該預定方向上拉伸該等第一突起及該等第二突起以將折射率各向異性賦予該等第一突起及該等第二突起中之至少一者或兩者。
根據本發明之又一實施例,提供一用以製造一可透射光膜之第二方法,其包括下列步驟(B1)及(B2):(B1)在一樹脂薄膜之一個表面上形成複數個第一突起(該等第一突起在該一個表面之一預定方向上延伸),且接著拉伸該等第一突起以將折射率各向異性賦予該等第一突起;及(B2)在該拉伸之後在該樹脂薄膜之與該一個表面相反之一表面上形成複數個第二突起(該等第二突起平行於該相反表面之一個方向而配置且平行於與該一個方向相交之一方向而配置)。
根據本發明之又一實施例,提供一用以製造一可透射光膜之第三方法,其包括下列步驟(C1)及(C2):(C1)在一樹脂薄膜之一個表面上形成複數個第二突起(該等第二突起平行於該一個表面之一個方向而配置且平行於與該一個方向相交之一方向而配置),且接著拉伸該等第二突起以將折射率各向異性賦予該等第二突起;及(C2)在該拉伸之後在該樹脂薄膜之與該一個表面相反之一表面上形成複數個第一突起(該等第一突起在該相反表 面之一預定方向上延伸)。
根據本發明之又一實施例,提供一用以製造一可透射光膜之第四方法,其包括下列步驟(D1)及(D3):(D1)在一第一樹脂薄膜之一個表面上形成複數個第一突起(該等第一突起在該一個表面之一預定方向上延伸),且接著拉伸該等第一突起以將折射率各向異性賦予該等第一突起;(D2)在一第二樹脂薄膜之一個表面上形成複數個第二突起(該等第二突起平行於該第二樹脂薄膜之該一個表面之一個方向而配置且平行於與該一個方向相交之一方向而配置),且接著拉伸該等第二突起以將折射率各向異性賦予該等第二突起;及(D3)將該拉伸之後的該第一樹脂薄膜之與該一個表面相反之一表面及該拉伸之後的該第二樹脂薄膜之與該一個表面相反之一表面彼此接合。
在上述根據本發明之第一至第四實施例的一可透射光膜之製造方法中,將該等突起安置於該可透射光膜之兩個表面上,進而在將藉由該等方法中之任一方法形成之該可透射光膜併入一顯示裝置或其類似物中時減小與其他部件之接觸面積。此外,安置於兩個表面中之每一表面上之該等突起具有形狀各向異性,且安置於兩個表面中之至少一表面上之該等突起具有折射率各向異性,進而增加光利用效率,且進而增強前方亮度。
根據本發明之實施例之該可透射光膜及該顯示裝置,將 該等第二突起安置於該可透射光膜上,進而使得可能減少歸因於因在將該可透射光膜併入該顯示裝置中時與其他部件之接觸引起之干涉的不均勻性。此外,將形狀各向異性賦予安置於該可透射光膜之兩個表面上之該等突起,且將折射率各向異性賦予安置於兩個表面中之至少一表面上之該等突起,進而增強前方亮度。此外,亮度之視角相依性的陡降可藉由該等第二突起之漫射效應而減少。
根據本發明之實施例之製造一可透射光膜之該第一至第四方法,將該等第二突起安置於該可透射光膜上,進而使得可能減少歸因於因在將該可透射光膜併入一顯示裝置中時與其他部件之接觸引起之干涉的不均勻性。此外,將形狀各向異性賦予安置於該可透射光膜之兩個表面上之該等突起,且將折射率各向異性賦予安置於兩個表面中之至少一表面上之該等突起,進而增強前方亮度。此外,亮度之視角相依性的陡降可藉由該等第二突起之漫射效應而減少。
本發明之上述發明內容不欲描述本發明之每一所說明之實施例或每一建構。以下諸圖及實施方式更特定地例證此等實施例。
現將參看圖式詳細描述本發明之實施例。
圖1表示根據本發明之實施例之一顯示裝置1的圖解組態。此顯示裝置1包括一液晶顯示面板10、中間夾入該液晶顯示面板10之一第一偏振器20A及一第二偏振器20B、 安置於該第一偏振器20A後面之一照明器件30及一用以藉由驅動該液晶顯示面板10來顯示視訊之驅動電路(未圖示)。朝向一檢視者(未圖示)來定向第二偏振器20B之前表面。
液晶顯示面板10為(例如)其中回應視訊信號而驅動像素之透射型顯示面板,且經組態使得一對透明板將一液晶層夾入中間。具體而言,液晶顯示面板10自檢視者起以下列次序具有,透明板、彩色濾光片、透明電極、對準層、液晶層、對準層、透明像素電極及透明板。
如本文所用之每一透明板通常為對於可見光透明之板。應注意,將主動型驅動電路形成於照明器件30側上的透明板上。主動型驅動電路包括電連接至透明像素電極之作為驅動元件之薄膜電晶體(TFT)及配線。藉由配置分別用以將來自照明器件30之出射光分色成(例如)三原色(即,紅色(R)、綠色(G)及藍色(B))之彩色濾光片,而形成彩色濾光片。透明電極由(例如)氧化銦錫(ITO)製成且起共同反電極作用。每一對準層由(例如)諸如聚醯亞胺之聚合材料製成且對準液晶。液晶層由(例如)垂直對準(VA)模式、扭轉向列(TN)模式或超扭轉向列(STN)模式之液晶製成,且具有藉由自驅動電路(未圖示)施加之電壓而按像素透射或阻斷‘來自照明器件30之出射光的功能。每一透明像素電極由(例如)ITO製成且起用於每一像素之電極的作用。
第一偏振器20A為形成於液晶顯示面板10之光入射側上之偏振器,而第二偏振器20B為形成於液晶顯示面板10之 光出射側上之偏振器。第一偏振器20A及第二偏振器20B為一種光學快門,且僅透射特定振動方向上之光(偏振光)。第一偏振器20A及第二偏振器20B經配置,使得其偏振軸彼此相差90度,以便來自照明器件30之出射光由液晶層透射或阻斷。
第一偏振器20A之一偏振軸a之定向由在陣列方向(按該方向陣列式排列稍後描述之突起33a)上的一增亮膜33之折射率與每一突起33a所延伸於之延伸方向上的該增亮膜33之折射率之間的大小關係決定。具體而言,第一偏振器20A之偏振軸a經定向使得平行於偏振軸a之方向上之增亮膜33的折射率變得小於在與偏振軸a相交之方向上之增亮膜33的折射率。
舉例而言,當突起33a之陣列方向上之增亮膜33的折射率小於突起33a之延伸方向上之增亮膜33的折射率時,較佳應在如圖1中所示之突起33a之陣列方向上定向第一偏振器20A之偏振軸a。然而,當由於某種原因(諸如為獲取適當角亮度分布及為增強液晶顯示面板10之對比度)而不能使偏振軸a與突起33a之陣列方向一致時,可使形成於偏振軸a與突起33a之陣列方向之間的角度較大。在該種狀況下,為增強前方亮度,此角度可大於0度且小於45度,或更佳地,大於0度且小於20度。
同時,當突起33a之延伸方向上之增亮膜33之折射率小於突起33a之陣列方向上之增亮膜33之折射率時,較佳應在突起33a之延伸方向上定向第一偏振器20A之偏振軸a。 然而,當由於類似於上述之某些原因而不能使偏振軸a與突起33a之延伸方向一致時,可使形成於偏振軸a與突起33a之延伸方向之間的角度較大。在該種狀況下,為增強前方亮度,此角度可大於0度且小於45度,或更佳地,大於0度且小於20度。
照明器件30具有一光源31,且以自該光源31側起之次序而具有(例如)形成於光源31之一液晶顯示面板10側上之一漫射片32及增亮膜33(可透射光膜)。另一方面,將一反射片34配置於光源31後面。以此方式,在本發明之本實施例中,照明器件30為所謂的直接型照明器件,但亦可為使用光導板之側邊型照明器件。
藉由以相等間隔(例如,以20 mm之間隔)平行地配置複數個線性光源31a來建構光源31。線性光源31a包括(例如)熱陰極螢光燈(HCFL)、冷陰極螢光燈(CCFL)及其類似物。可藉由二維地配置諸如發光二極體(LED)之點光源來建構光源31,或光源31可為諸如有機電致發光(EL)之表面光源。
反射片34為(例如)發泡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沈積銀之薄膜、多層反射膜,或其類似物,且朝向液晶顯示面板10反射來自光源31之出射光之部分。結果,可有效地利用來自光源31之出‘射光。
漫射片32為藉由將漫射材料(填充劑)分散於相對較厚之板狀透明樹脂中所形成之漫射板、藉由將含有漫射材料之透明樹脂(黏合劑)塗覆於相對較薄之膜狀透明樹脂所形成 之漫射膜,或其組合。板狀或膜狀透明樹脂包括(例如)PET、丙烯酸系聚合物、聚碳酸酯,及其類似物。漫射材料包括(例如)諸如SiO2 之無機填充劑、諸如丙烯酸系聚合物之有機填充劑,及其類似物。
增亮膜33由(例如)具有透射性之樹脂材料製成,且經配置使得包括增亮膜33之表面平行於液晶顯示面板10之表面而延伸。如圖2A中所示,在此增亮膜33之光出射側上之一表面(前表面)上,複數個稜柱突起33a在平行於包括增亮膜33之表面之平面中的一個方向上延伸,且亦在與其延伸方向相交之方向上連續平行配置。同時,如圖2A及圖2B中所示,在此增亮膜33之光入射側上之一表面(後表面)上,複數個突起33b延伸且與平行於與包括增亮膜33之表面之平面中的一預定方向平行地配置。此外,複數個突起33b亦在與延伸方向相交之方向中平行配置。此處,突起33a之延伸方向與突起33b之延伸方向可彼此面朝同一方向(亦即,每一突起33a之形狀各向異性軸較佳平行於每一突起33b之形狀各向異性軸),但亦可在彼此不同之方向上被定向。應注意,圖2A為以放大形式表示增亮膜33之實例截面的剖視圖,且圖2B為圖解地表示增亮膜33之後表面之平面圖。
(突起33a)
突起33a中之每一者為三角稜柱形,其具有相鄰於角度為如(例如)圖2A中所示之θ1之頂點33c的斜面33d、33e,且分別以相對於包括增亮膜33之表面之底角θ2、θ3來傾斜 地相對配置此等斜面33d、33e。如在突起33a之陣列方向上所視之一寬度(間距P1)(例如)不小於10 μm且不大於350 μm。突起33a不限於諸如圖2A中所示之三角稜柱形,而亦可為諸如五角稜柱形之多角稜柱形,或可進一步在與突起33a之延伸方向相交之方向上具有諸如橢圓形或非球面形之彎曲形狀(例如,圓柱形)。
此外,突起33a之形狀及大小可彼此不同。突起33a可具有以下形狀及大小:(a)立方體結構,其由一對相同形狀之相鄰突起33a(其中一個突起較高(較大)且另一突起較低(較小))形成,其在陣列方向上以相等間距並排配置;(b)立方體結構,其由具有同一高度但不同形狀之一對相鄰突起33a形成,其在陣列方向上以相等間距並排配置;及(c)立方體結構,其由具有不同大小(高度)及形狀之一對相鄰突起33a形成,其在陣列方向上以相等間距並排配置。可在每一突起33a之延伸方向上安置複數個突起及凹入。
結果,每一突起33a在與液晶顯示面板10相交之方向上折射並透射自增亮膜33之後表面入射之光的在陣列方向上之分量以增加指向性。來自自增亮膜33之後表面入射之光的每一突起33a之延伸方向之分量在突起33a中之每一者中展現較少折射操作之會聚效應。
(突起33b)
如圖2A及圖2B中所示,突起33b中之每一者在大體平行於突起33a之延伸方向的方向上延伸,且為延伸方向上之長度短於突起33a之延伸方向上之長度的稜柱形。視所要 用途而適當設定與突起33b之延伸方向相交之方向上的寬度(間距P2)、突起33b之延伸方向上之寬度(間距P3)、突起33b之形狀、突起33b之數目、突起33b之混濁度值及其類似物。然而,無需規則配置突起33b,而可對其進行隨機配置。
突起33b中之每一者可在如圖2A及圖2B中所示之與延伸方向相交之方向上具有諸如橢圓形或非球面形之彎曲形狀(例如,圓柱形),或亦可在與延伸方向相交之方向上為具有至少一平面之多角稜柱形。此外,突起33b亦可為(例如)延伸於與突起33a之延伸方向相交之方向上的稜柱形。
此外,每一突起33b之形狀及大小可彼此不同。突起33b可具有以下形狀及大小:(a)立方體結構,其由一對相同形狀之相鄰突起33b(其中一個突起較高(較大)且另一突起較低(較小))形成,其在與每一突起33b之延伸方向相交之方向上以相等間距並排配置;(b)立方體結構,其由具有同一高度但不同形狀之一對相鄰突起33b形成,其亦在與突起33b之延伸方向相交之方向上以相等間距並排配置;及(c)立方體結構,其由具有不同大小(高度)及形狀之一對相鄰突起33b形成,其在與突起33b之延伸方向相交之方向上以相等間距並排配置。可在每一突起33b之延伸方向上安置複數個突起及凹入。
結果,每一突起33b在平行於液晶顯示面板10之方向上折射並透射來自自增亮膜33之後表面入射之光的在與延伸方向相交之方向上之分量以減少指向性。應注意,來自自 增亮膜33之後表面入射之光的在每一突起33b之延伸方向上之分量在突起33b中展現較少折射操作之會聚效應即,每一突起33b歸因於形狀各向異性而在混濁度值方面變得各向異性。
每一突起33a之形狀各向異性軸與每一突起33b之形狀各向異性軸較佳相互平行。舉例而言,突起33a之延伸方向與突起33b之延伸方向較佳相互平行。在該種狀況下,每一突起33a之會聚效應各向異性軸與每一突起33b之混濁度值各向異性軸相互平行。結果,與在後表面上不具有突起33b之增亮膜33相比,來自已透射通過增亮膜33之光的水平方向上之視角的量值與垂直方向上之視角的量值之差得以減少。
在本發明之實施例中,至少每一突起33a或每一突起33b分別在突起33a之延伸方向上與在突起33a之陣列方向上具有不同折射率。然而,若突起33a及突起33b分別在突起33a之延伸方向上與在突起33a之陣列方向上各自具有不同折射率,則突起33a中在突起33a之延伸方向上的折射率與突起33a中在突起33a之陣列方向上的折射率之間的大小關係等於突起33b中在突起33a之延伸方向上的折射率與突起33b中在突起33a之陣列方向上的折射率之間的大小關係。即,至少每一突起33a或每一突起33b具有平面中之折射率各向異性,以使得平行於偏振軸a之方向上之折射率變得小於與偏振軸a相交之方向上之折射率。
以此方式,在本發明之實施例中,至少每一突起33a或 每一突起33b具有平面中之折射率各向異性,使得平行於偏振軸a之方向上之折射率小於與偏振軸a相交之方向上之折射率。結果,光在與偏振軸a相交之方向上折射更多且藉由再循環傳回的光,可增加平行於偏振軸a之方向上之光。相應地,可回應偏振狀態而改變入射於增亮膜33上之光的透射特性。
在本發明之實施例中,可能藉由在一個方向上拉伸含有半晶態或晶態樹脂之薄片來展現折射率之平面內各向異性。半晶態或晶態樹脂包括:拉伸方向上之折射率大於垂直於拉伸方向之方向上之折射率的樹脂、拉伸方向上之折射率小於垂直於拉伸方向之方向上之折射率的樹脂,及其類似物。展現拉伸方向上之折射率變大之正雙折射的材料包括(例如)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聚萘二甲酸乙二酯(PEN)及其混合物,或諸如PET-PEN共聚物之共聚物、聚碳酸酯、聚乙烯醇、聚酯、聚偏二氟乙烯、聚丙烯、聚醯胺及其類似物。同時,展現拉伸方向上之折射率變小之負雙折射的材料包括(例如)甲基丙烯酸系樹脂、聚苯乙烯樹脂、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其混合物及其類似物。
折射率之平面內各向異性亦可藉由使用(例如)具有折射率各向異性之結晶材料產生。此外,自簡化製造過程之觀點而言,應較佳完全由同一材料形成增亮膜33。然而,突起33a與突起33b可單獨由同一材料製成,或突起33a與突起33b可分別由不同材料製成。 接著,將在增亮膜33總體上展現分別在突起33a之延伸方向上與在突起33a之陣列方向上之不同折射率的狀況下描述增亮膜33之功能。
圖3展示在整個增亮膜33由每一突起33a之延伸方向上之一折射率nx大於突起33a之陣列方向上之一折射率ny(nx>ny)的材料製成之狀況下當來自照明器件30之光自增亮膜33之後表面進入時所形成之光徑的一個實例。應注意,在圖3中,Lx表示來自照明器件30之光的在突起33a之延伸方向(X方向)上振盪之偏振分量,且Ly表示來自照明器件30之光的在突起33a之陣列方向(Y方向)上振盪之偏振分量。
在相對於包括增亮膜33之表面之傾斜方向上入射的來自照明器件30之光展現分別在每一突起33a之延伸方向上與在突起33a之陣列方向上之不同折射率(在圖3中nx>ny)。相應地,來自照明器件30之光之X方向偏振分量Lx與Y方向偏振分量Ly在增亮膜33之後表面(每一突起33b之光入射表面)處以不同折射角rx、ry(在圖3中rx<ry)折射,且亦自增亮膜33之前表面(每一突起33a之光出射表面)以不同出射角ψx、ψy(在圖3中ψx>ψy)出射。
此時,由於增亮膜33分別在每一突起33a之延伸方向上與在突起33a之陣列方向上具有不同折射率(在圖3中nx>ny),因而在諸如突起33b之光入射表面及突起33a之光出射表面之邊界處以不同反射率反射在此等方向上振盪之偏振分量。相應地,如圖3中所例證,在增亮膜33中之每 一突起33a之延伸方向上的折射率nx總體上大於突起33a之陣列方向上之折射率ny的狀況(狀況A)下,Lx較Ly反射更多。結果,在已透射通過增亮膜33之光中,Ly之光量變得大於Lx之光量。反之,在增亮膜33中之每一突起33a之陣列方向上的折射率ny總體上大於突起33a之延伸方向上之折射率nx的狀況(狀況B)下,Ly較Lx反射更多。結果,在已透射通過增亮膜33之光中,Lx之光量變得大於Ly之光量。
此外,由於增亮膜33分別在每一突起33a之延伸方向上與在突起33a之陣列方向上具有不同折射率(在圖3中nx>ny),因而在此等方向上振盪之偏振分量在諸如增亮膜33之後表面及突起33a之光入射表面之邊界處具有不同臨界角。相應地,在狀況A下,如圖3之中部所例證,當已以某一入射角進入之光線以大於Lx之臨界角且小於Ly之臨界角的角度接近光出射表面時,Lx完全反射且Ly被透射。因此,可提供完全的偏振光分離狀態,其中偏振分量Lx在每一突起33a之光出射表面處重複全反射以變為傳回光,且僅偏振分量Ly透射通過突起33a之光出射表面。相反地,在狀況B下,當已以某一入射角進入之光線以大於Ly之臨界角且小於Lx之臨界角的角度接近光出射表面時,Ly完全反射且Lx被透射。因此,可提供完全的偏振光分離狀態,其中偏振分量Ly在每一突起33a之光出射表面處重複全反射以變為傳回光,且僅偏振分量Lx透射通過突起33a之光出射表面。
此外,當來自照明器件30之光進入每一突起33a之光出射表面的入射角變得過大時,來自照明器件30之光與偏振狀態無關而在狀態A與B兩者下在突起33a之光出射表面處重複全反射而變為至照明器件30之傳回光,如圖3之右邊所示。
如上所述,當將平面內折射率各向異性總體上賦予增亮膜33時,可能除獲取來自照明器件30之光之會聚效應外亦獲取一特定偏振光分離效應。
在此實施例中,於每一突起33a之折射率各向異性軸與每一突起33b之折射率各向異性軸相互平行之狀況下,亦即,當每一突起33a中的折射率最小時所處之方向與每一突起33b中的折射率最小時所處之方向相互平行時,突起33a與突起33b兩者均選擇性地透射偏振分量中之一者(圖3中之Ly),且亦選擇性地反射另一偏振分量(圖3中之Lx)。此處,在照明器件30之反射片34(圖1)處或在待消偏振之漫射片32之前表面處反射在每一突起33a之光出射表面處或在每一突起33b之光入射表面處所反射之光,且接著經消偏振之光再次進入增亮膜33。結果,與每一突起33a中的折射率最小時所處之方向與每一突起33b中的折射率最小時所處之方向彼此相交之狀況或當每一突起33a或每一突起33b具有偏振光分離效應時相比,變得可能使偏振分量中之一者(圖3中之Ly)之光量顯著大於另一偏振分量(圖3中之Lx)之光量。結果,光利用效率增加且前方亮度增強。
應注意,在每一突起33a或每一突起33b具有偏振光分離 效應之狀況下,光利用效率低於突起33a與突起33b兩者均具有偏振光分離效應之狀況,但該等兩種狀況之光利用效率高於突起33a與突起33b兩者均不具有偏振光分離效應之狀況,進而增強前方亮度。
此外,在每一突起33b之形狀各向異性軸(延伸方向)與增亮膜33之折射率各向異性軸相互平行之狀況下,歸因於每一突起33b之形狀各向異性所產生之混濁度值各向異性軸變得平行於折射率各向異性軸。結果,當自增亮膜33之後表面入射之光由增亮膜33偏振並分離時,由偏振及分離產生之光在不被消偏振之情況下自增亮膜33出射。結果,藉由適當調整混濁度值之量值,可最小化歸因於增亮膜33之折射率各向異性而增加之前方亮度因每一突起33b之漫射效應而減少的量。
接著參看圖4A、圖4B及圖5A至圖5C,將描述根據本發明之實施例的增亮膜33之形成方法之實例。圖4A為一稍後描述之增亮膜133之組態之剖視圖,且圖4B為該增亮膜133之後表面之平面圖。圖5A為增亮膜133之透視圖,圖5B為一突起33a及一突起133a之剖視圖,且圖5C為一突起33b及一突起133b之剖視圖。
首先,在樹脂薄膜之一個表面(前表面)上以一間距P3(>P1)形成複數個突起133a,且亦在與突起133a之延伸方向相交之方向上以一間距P4(>P2)且在突起133a之延伸方向上以一間距P5(<P3)(圖4A、圖4B)在樹脂薄膜之與該一個表面相反之表面(後表面)上形成複數個突起133b。結 果,形成具有前表面上之複數個突起133a及後表面上之複數個突起133b之增亮膜133。
增亮膜33可藉由(例如)熱壓方法、融合擠壓方法或其類似方法形成。或者,增亮膜133可藉由使用平坦樹脂薄片作為基底,且藉由將複數個突起133a接合於此樹脂薄片之前表面上,且進一步藉由將複數個突起133b接合於樹脂薄片之後表面上來形成。又或者,增亮膜133可藉由分別在獨立樹脂薄膜之前表面上形成突起133a及突起133b,且接著藉由將此等樹脂薄膜之後表面接合到一起來形成。
接著,在突起133a之延伸方向上拉伸增亮膜133(圖5A)。結果,突起133a及突起133b在拉伸方向上經拉伸以變為突起33a及突起33b。結果,使突起33a與突起33b之延伸方向彼此一致。此處,當突起133a及突起133b含有半晶態或晶態樹脂時,突起33a及突起33b歸因於拉伸而在折射率方面變得各向異性。即,單一拉伸處理將形狀及折射率方面之各向異性同時賦予突起33a與突起33b兩者。折射率各向異性具有平行於延伸方向或與其相交之方向上之軸。
在該種狀況下,如圖5B中所示,突起33a之間距P1變得小於突起133a之間距P3,且同樣突起33b之間距P2變得小於突起133b之間距P4。此外,突起33b之間距P3變得大於突起133b之間距P5。然而,突起33a在與拉伸方向相交之方向上的截面形狀類似於拉伸之前突起133a之截面形狀,且同樣突起33b在與拉伸方向相交之方向上的截面形狀類似於拉伸之前突起133b之截面形狀。即,在於突起133a之 延伸方向上拉伸增亮膜133之狀況下,拉伸之後的增亮膜33之自與拉伸方向相交之方向上的截面形狀得來的’光學特性幾乎不變。結果,可高度精確地控制拉伸之後的增亮膜33之形狀。
應注意,當突起133a與突起133b由共同材料製成時,將每一突起33a之折射率各向異性軸與每一突起33b之折射率各向異性軸定向於同一方向上。即,突起33a中在突起33a之延伸方向上的折射率與突起33a中在突起33a之陣列方向上的折射率之間的大小關係等於突起33b中在突起33a之延伸方向上的折射率與突起33b中在突起33a之陣列方向上的折射率之間的大小關係。
增亮膜33可藉由(例如)如下所述之方法形成。
圖6A為增亮膜133之組態之剖視圖,且圖6B為增亮膜133之後表面之平面圖。圖7A為增亮膜133之透視圖,圖7B為突起33a及突起133a之剖視圖,且圖7C為突起33b及突起133b之剖視圖。
首先,在樹脂薄膜之一個表面(前表面)上以一間距P7(<P1)形成複數個突起133a,且亦在與突起133a之延伸方向相交之方向上以一間距P8(<P2)且在突起133a之延伸方向上以一間距P9(=3P)(圖6A、圖6B)在樹脂薄膜之與該一個表面相反之表面(後表面)上形成複數個突起133b。結果,形成具有前表面上之複數個突起133a及後表面上之複數個突起133b之增亮膜133。甚至在該種狀況下,增亮膜133可藉由使用類似於上述方法之方法來形成。 接著,在與突起133a之延伸方向相交(與其垂直)之方向上拉伸增亮膜133(圖7A)。結果,使突起133a及突起133b在折射率方面各向異性,且因此形成具有折射率各向異性之突起33a及突起33b。
此時,如圖7B中所示,突起33a之間距P1變得大於突起133a之間距P7,且同樣突起33b之間距P2變得大於突起133b之間距P8。應注意,突起33b之間距P3與突起133b之間距P9大體相同。相應地,突起33a之截面形狀為藉由在拉伸方向(陣列方向)上拉伸突起133a之截面形狀所獲取之形狀,且突起33b之截面形狀亦為藉由在拉伸方向(陣列方向)上拉伸突起133b之截面形狀所獲取之形狀。即,當在突起133a之延伸方向上執行拉伸時,應瞭解,拉伸之前增亮膜133之光學特性自拉伸之後增亮膜133之光學特性輕微改變。為此,在該種狀況下,需要在預測拉伸之後增亮膜133之形狀之後形成拉伸之前增亮膜133之形狀。
在上述方法中,突起33a及突起33b藉由同時拉伸突起133a與突起133b來形成。然而,如以下所例證,突起33a及突起33b可藉由獨立地拉伸突起133a及突起133b來形成。
首先,如圖8A及圖8B中所示,在一第一樹脂薄膜133A之一個表面上形成複數個突起133a,其後在一預定方向(圖8B中之突起133a之延伸方向)上拉伸該等突起133a。結果,形成具有複數個突起33a之一第一樹脂薄膜33A。類似地,如圖8C及圖8D中所示,在一第二樹脂薄膜133B之一 個表面上形成複數個突起133b,其後在一預定方向(圖8D中之突起133a之延伸方向)上拉伸突起133b。結果,形成具有複數個突起33b之一第二樹脂薄膜33B。可藉由使用類似於增亮膜133之上述形成方法之方法在第一樹脂薄膜133A上形成突起133a且在第二樹脂薄膜133B上形成突起133b。
接著,如圖8E中所示,將拉伸之後的第一樹脂薄膜33A之與一個表面相反之表面(後表面)及拉伸之後的第二樹脂薄膜33B之與一個表面相反之表面(後表面)接合到一起。亦可以此方式形成根據本發明之實施例之增亮膜33。
在至少突起133a或突起133b由具有折射率各向異性之晶形材料製成之狀況下,由具有折射率各向異性之晶形材料製成之突起在不被特別拉伸之情況下固有地具有平面中之折射率各向異性。相應地,在該種狀況下,可將具有由折射率各向異性晶形材料製成之突起之樹脂薄膜的後表面在其不被拉伸之情況下接合於一配合樹脂薄膜之後表面。
此外,可能藉由使用下述方法將折射率各向異性僅賦予突起33a或突起33b。
首先,如圖9A及圖9B中所示,在第一樹脂薄膜133A之一個表面上形成複數個突起133a,其後在一預定方向上拉伸該等突起133a。結果,形成具有複數個突起33a之第一樹脂薄膜33A。接著,在拉伸之後於第一樹脂薄膜33A之與一個表面相反之表面(後表面)上形成複數個突起33b。亦可以此方式形成根據本發明之實施例之增亮膜33。亦可藉 由使用類似於增亮膜133之上述形成方法之方法在第一樹脂薄膜133A上形成突起133a且在第一樹脂薄膜33A上形成突起33b。
接著參看圖10,將描述根據本發明之實施例之用以在顯示裝置1上顯示影像的基本操作。應注意,圖10圖解地表示顯示裝置1之基本操作之一個實例。
自照明器件30發射並透射通過漫射片32之未偏振光L進入增亮膜33之後表面。光L在突起33b處漫射且亦在突起33a處指向性增加。此外,此時,亦藉由至少突起33a或突起33b處之操作而將光L分離成平行於第一偏振器20A之偏振軸a 之一偏振分量(圖10中之Ly),且生成光進入第一偏振器20A。
在已進入第一偏振器20A之光中,與偏振軸a相交之一偏振分量(圖10中之Lx)由第一偏振器20A吸收,而平行於偏振軸a之偏振分量(圖10中之Ly)經透射通過第一偏振器20A。已透射通過第一偏振器20A之光分量Ly由液晶顯示面板10以像素為單位而偏振控制並進入第二偏振器20B,此處僅沿第二偏振器20B之一偏振軸b 之偏振光經透射以在面板之前表面上形成影像。以此方式在顯示裝置1上顯示影像。
順便一提,在本發明之實施例中,增亮膜33之至少突起33a或突起33b具有使得平行於偏振軸a之方向上之折射率變得小於與偏振軸a相交之方向上之折射率的平面中之折射率各向異性。結果,在入射於增亮膜33之後表面上之光 L中,與偏振軸a相交之偏振分量(圖10中之Lx)反射於增亮膜33處,且經反射之光反射於漫射片32之前表面處,或反射於照明器件30之反射片34處以變為消偏振光,且接著該消偏振光再次進入增亮膜33。藉由重複此光反射及光入射,增加光L之提取效率,且可因此達成前方亮度之增強。
此外,在本發明之實施例中,當每一突起33b之形狀各向異性軸(延伸方向)與增亮膜33之折射率各向異性軸相互平行時,由每一突起33b之形狀各向異性引起之混濁度之各向異性軸平行於折射率各向異性軸而延伸。結果,當自增亮膜33之後表面入射之光由增亮膜33藉由偏振而分離時,藉由偏振而分離之後的光在不被消偏振之情況下自增亮膜33出射。結果,藉由適當調整混濁度值之量值,可最小化歸因於增亮膜之折射率各向異性而增加之前方亮度因每一突起33b之漫射效應而減少的量。
此外,在本發明之實施例中,於增亮膜33之後表面上形成複數個突起33b。因此,當可透射光膜歸因於熱或其類似物之影響而彎曲時,後表面不可能黏著於安置於後表面側上之一部件(例如,漫射片32)。結果,可避免被稱為"牛頓環"或"浸透"之光學缺陷(歸因於干涉之不均勻性)出現的可能性。此外,藉由利用突起33b之漫射效應,可能控制入射光以便不在前面密集會聚。因此,可避免被稱為暗帶或截止之亮度之視角相依性的陡降發生之可能性。
因此,在本發明之實施例中,可在不降低前方亮度之情 況下減少歸因於干涉之不均勻性及亮度之視角相依性的陡降。
(實例)
接著,將與比較實例1至3相比來描述根據上述實施例之增亮膜33之實例。首先,將描述根據實例及比較實例1至3之增亮膜之形成方法及根據實例及比較實例1至3之可透射光膜之特徵(截面形狀上的相似性、形狀各向異性、混濁度值各向異性及雙折射率)。
[根據實例及比較實例1至3之增亮膜之形成方法]
製備待熱壓之金屬軋花母版以用於將突起133a轉移至樹脂薄膜上。在母版之表面上雕刻突起/凹陷圖案,其中以50 μm之間距連續平行地配置各自具有90度之頂角及45度之底角之直角等腰三角稜鏡。此外,製備待熱壓之金屬突起母版以用於將突起133b轉移至樹脂薄膜上。在此母版之表面上形成突起/凹陷圖案,此經噴砂處理以使得表面粗糙度(Sra)為2 μm且混濁度值範圍為50%至60%。使用200 μm厚之非晶形PEN(A-PEN)薄片(在約120℃之玻璃轉移溫度(Tg)下)作為樹脂薄膜。A-PEN為當被拉伸時在折射率方面變得各向異性使得拉伸方向上之折射率變得大於與拉伸方向相交之方向上之折射率的材料,且A-PEN本身不具有折射率各向異性。
將樹脂薄膜夾入金屬軋花母版與金屬突起母版之間,在150℃、10分鐘及100 kgf/cm2 (9.8 MPa)之熱壓條件下對其進行擠壓。接著,突然將生成薄膜饋入冰水中並將其硬 化,以將突起133a轉移並形成於樹脂薄膜之前表面上且亦將突起133b轉移並形成於樹脂薄膜之後表面上。在圖11A中展示將突起133b轉移並形成於上面之樹脂薄膜之後表面之外觀。藉由如上所述之製程所獲取之增亮膜133在製造過程期間未被拉伸,且因此不具有折射率各向異性。應注意,將此增亮膜133用作作為比較實例3之可透射光膜。
接著,將此增亮膜133切割成8 cm長(突起133a之延伸方向)且5 cm寬(與突起133a之延伸方向相交之方向)的矩形。接著,用手動拉伸機器將矩形之縱向方向上之兩端夾住,在140℃下以1公分/秒之拉伸速度在縱向方向上單軸地拉伸增亮膜133,使得增亮膜133之中段經拉伸至3.5倍之長度以在縱向方向上拉伸突起133a及突起133b。因此,形成具有折射率各向異性之突起33a及突起33b。將以此方式獲取之增亮膜33用作作為實例之可透射光膜。在圖11B中展示在上面形成突起33b之增亮膜33之後表面的外觀。
此外,將樹脂薄膜夾入金屬軋花母版與金屬平面母版之間,且在150℃、10分鐘及100 kgf/cm2 (9.8 MPa)之熱壓條件下對其進行擠壓。接著,突然將生成薄膜饋入冰水中並將其硬化,以用於將突起133a轉移並形成於樹脂薄膜之前表面上。以此方式獲取之增亮膜133在製造過程期間未被拉伸,且因此不具有折射率各向異性。應注意,將此增亮膜133用作作為比較實例1之可透射光膜。
接著,將此第一樹脂薄膜133A切割成8 cm長(突起133a之延伸方向)且5 cm寬(與突起133a之延伸方向相交之方向) 的矩形。接著,用手動拉伸機器將矩形之縱向方向上之兩端夾住,在140℃下以1公分/秒之拉伸速度在縱向方向上單軸地拉伸第一樹脂薄膜133A使得第一樹脂薄膜133A之中段經拉伸至3.5倍之長度。結果,突起133a經拉伸以形成具有折射率各向異性之突起33a。將因此獲取之第一樹脂薄膜33A用作作為實例2之可透射光膜。
[截面形狀上的相似性]
使用表面粗糙度測定儀(由Kosaka Laboratory, Ltd.製造之SURFCORDER ET4001A)量測以此方式獲取之各種類型之可透射光膜在陣列方向上之截面。結果,作為實例之可透射光膜與作為比較實例1至3之可透射光膜各具有與金屬壓印母版之突起/凹陷相同的具有90度之頂角及45度之底角的直角等腰三角形截面,且因此在形狀上相似。此外,拉伸之前的可透射光膜之突起133a(作為比較實例1及3之可透射光膜)以與母版中之間距相同之約50 μm的間距延伸,而拉伸之後的可透射光膜之突起33a(作為比較實例2及實例之可透射光膜)以為較窄值之約26.8 μm之間距延伸。
[形狀各向異性]
此外,使用表面粗糙度測定儀(由Kosaka Laboratory, Ltd.製造之SURFCORDER ET4001A)量測如上所述獲取之作為實例之可透射光膜及作為比較實例3之可透射光膜的後表面。結果,當將拉伸之前的可透射光膜(比較實例3中之可透射光膜)之突起133b與拉伸之後的可透射光膜(實例 中之可透射光膜)之突起33b比較時,突起33b具有藉由拉伸突起133b獲取之形狀。
[混濁度值各向異性]
此外,使用混濁度測量儀HM-150(由Murakami Color Research Laboratory製造)來量測不具有突起33b之可透射光膜(作為比較實例2之可透射光膜)與具有突起33b之可透射光膜(作為實例之可透射光膜)之間的混濁度值之基於偏振軸之差異。結果,如圖12中所示,作為比較實例2之可透射光膜不展現混濁度值各向異性,而作為實例之可透射光膜展現混濁度值各向異性。
[雙折射率]
接著量測如上所述獲取之作為實例之可透射光膜的雙折射率。如圖13中所示,為量測雙折射率,偏振光自增亮膜33之突起33a垂直入射,且用一量測器件40偵測透射光。基於透射光之不同出射角ψ,計算突起33a之延伸方向上的折射率nx與其陣列方向上的折射率ny之差△n(=nx-ny)。應注意,如圖14中所示,當將在突起33a之延伸方向上振盪之偏振分量表示為垂直偏振光Lx,且將在突起33a之陣列方向上振盪之偏振分量表示為水平偏振光Ly時,垂直偏振光Lx之出射角ψx變得大於水平偏振光Ly之出射角ψy,如圖15中所示。應注意,圖15之垂直軸之單位(a.u.)意謂任意單位,且指示數值為"相對值"。
作為量測結果,延伸方向上之增亮膜33之折射率nx為1.79,而陣列方向上之折射率為1.56。因此,該等兩個折 射率之差為0.23。因此,A-PEN薄片經熱壓以形成突起33a及突起33b,且生成薄片接著經單軸地拉伸以獲取具有分別在突起33a之延伸方向上與在突起33a之陣列方向上之不同折射率的增亮膜。此外,如圖15中所示,發現水平偏振光Ly之透射率高於垂直偏振光Lx之透射率。此是因為平行於突起33a之延伸方向之偏振分量Lx的總反射效應在突起33a之光出射表面處且在突起33b之光入射表面處增加,且因此Lx之透射光量與Ly之透射光量相比減少,因為突起33a之延伸方向上之增亮膜33的折射率nx大於突起33a之陣列方向上之增亮膜33的折射率ny。
[前方亮度、照度、對準亮度、視角、截止及歸因於干涉之不均勻性]
接著,分別量測各個增亮膜之前方亮度、照度、對準亮度及視角。舉例而言,如圖16中所示,以先前提及之自照明器件31側起之次序在照明器件31上形成漫射片32、增亮膜33及第一偏振器20A,且在照明器件31後面配置反射片34。在此條件下,使用亮度/色差計(EZ-contrast XL88(由ELDIM製造))來量測自第一偏振器20A出射之光的照度、對準亮度及視角。應注意,藉由用其他可透射光膜替換圖16中之增亮膜33來量測此等其他可透射光膜之前方亮度、照度、對準亮度及視角。此外,可視地判斷各個可透射光膜中之截止等級及歸因於干涉之不均勻性之等級。在圖17中展示所量測之前方亮度、照度、截止等級及不均勻性等級,在圖18中展示所量測之對準亮度,且在圖19中展示所 量測之視角。
應注意,在圖17中,截止等級"OK"意謂判斷不可能或難以可視地識別亮度之視角相依性上的突然改變之狀況,而截止等級"NG"意謂判斷可能或易於可視地識別亮度之視角相依性的突然改變之狀況。此外,歸因於干涉之不均勻性之等級"OK"意謂判斷不可能或難以可視地識別歸因於干涉之不均勻性之出現的狀況,而歸因於干涉之不均勻性之等級"NG"意謂判斷可能或易於可視地識別歸因於干涉之不均勻性之出現的狀況。此外,圖18中之由大圈包圍之區域對應於截止易於出現之區域,且執行可視檢驗以檢查截止是否已出現於此等區域中。
自圖17及圖18瞭解到,根據實例之可透射光膜減少或防止截止及歸因於干涉之不均勻性之出現同時保持前方亮度高於作為比較實例1及3之可透射光膜之前方亮度。此外,自圖17及圖19瞭解到,根據實例之可透射光膜歸因於突起33b之漫射效應而將水平及垂直視角保持得較廣,同時保持前方亮度高於作為比較實例1之可透射光膜之前方亮度。
如前所述,已參考實施例及實例描述了本發明。本發明不限於此實施例及其類似物,而可以各種方式加以修改。
舉例而言,儘管在上述實施例及其類似物中僅使用增亮膜33之一個薄片,但可彼此重疊地堆疊增亮膜33之兩個薄片。在該種狀況下,希望對突起33a進行配置使得突起33a之延伸方向垂直相交於上下薄片之間,且亦在一個增亮膜 33中使突起之延伸方向上之折射率更大,並在另一增亮膜33中使突起33a之陣列方向上之折射率更大。
此外,儘管已藉由參考上述實施例及其類似物中之特定組態描述了液晶顯示裝置之組態,但無需安置所有各層,且亦可安置其他層。
熟習此項技術者應瞭解,各種修改、組合、次組合及更改可在其屬於附加之申請專利範圍或其均等物之範疇內的情況下視設計要求及其他因素而發生。
1‧‧‧顯示裝置
10‧‧‧液晶顯示面板
20A‧‧‧第一偏振器
20B‧‧‧第二偏振器
30‧‧‧照明器件
31‧‧‧光源
31a‧‧‧線性光源
32‧‧‧漫射片
33‧‧‧增亮膜
33A‧‧‧第一樹脂薄膜
33a‧‧‧突起
33B‧‧‧第二樹脂薄膜
33b‧‧‧突起
33c‧‧‧頂點
33d‧‧‧斜面
33e‧‧‧斜面
34‧‧‧反射片
40‧‧‧量測器件
133‧‧‧增亮膜
133a‧‧‧突起
133A‧‧‧第一樹脂薄膜
133b‧‧‧突起
133B‧‧‧第二樹脂薄膜
a‧‧‧偏振軸
b‧‧‧偏振軸
L‧‧‧光
LxX‧‧‧方向偏振分量
LyY‧‧‧方向偏振分量
P1‧‧‧間距
P2‧‧‧間距
P3‧‧‧間距
P4‧‧‧間距
P5‧‧‧間距
P7‧‧‧間距
P8‧‧‧間距
P9‧‧‧間距
rx‧‧‧折射角
ry‧‧‧折射角
θ1‧‧‧角度
θ2‧‧‧底角
θ3‧‧‧底角
ψ‧‧‧出射角
ψx‧‧‧出射角
ψy‧‧‧出射角
圖1為以分解形式表示根據本發明之實施例的顯示裝置之組態實例之透視圖;圖2A及圖2B為表示圖1之增亮膜之組態實例的剖視圖及後視圖;圖3為表示圖1之增亮膜之透射特性的圖;圖4A及圖4B為說明圖1之增亮膜之形成方法的實例之剖視圖及後視圖;圖5A至圖5C為說明圖4A及圖4B之後的製程步驟之透視圖及剖視圖;圖6A及圖6B為說明製造圖1之增亮膜之方法的另一實例之剖視圖及後視圖;圖7A至圖7C為說明圖6A及圖6B之後的製程步驟之透視圖及剖視圖;圖8A至圖8E為說明製造圖1之增亮膜之方法的又一實例之剖視圖; 圖9A至圖9C為說明製造圖1之增亮膜之方法的又一實例之剖視圖;圖10為說明圖1之顯示裝置之操作的圖解組態圖;圖11A及圖11B為說明根據本發明之實例之增亮膜的拉伸前後之後表面之形狀的平面圖;圖12為說明根據實例及比較實例之混濁度之各向異性的比較圖;圖13為說明量測雙折射率之方法之實例的示意圖;圖14為說明展現雙折射率之偏振軸之示意圖;圖15為表示根據本發明之實例之增亮膜中的出射角與光量之間的關係之關係圖;圖16為說明用以量測根據實例及比較實例之增亮膜之前方亮度及其類似物的組態之透視圖;圖17為說明根據實例及比較實例之增亮膜之前方亮度及其類似物的比較圖;圖18為表示根據實例及比較實例之增亮膜中的視角與亮度之間的關係之關係圖;及圖19為說明根據實例及比較實例之增亮膜之視角的比較圖。
33‧‧‧增亮膜
33a‧‧‧突起
33b‧‧‧突起
33c‧‧‧頂點
33d‧‧‧斜面
33e‧‧‧斜面
P1‧‧‧間距
P2‧‧‧間距
P3‧‧‧間距
θ1‧‧‧角度
θ2‧‧‧底角
θ3‧‧‧底角

Claims (17)

  1. 一種可透射光膜,包含:複數個第一突起,其形成於一個表面上且在該一個表面之一預定方向上延伸;及複數個第二突起,其形成於與該一個表面相反的一表面上,在該相反表面之一個方向上延伸,平行於該一個方向而配置,且平行於與該一個方向相交之一方向而配置,其中該等第一突起及該等第二突起中之至少一者具有一平面中之一折射率各向異性,其中該等第一突起之每一者具有一稜柱形狀,且該等第二突起之形狀與該等第一突起之形狀不同,以及其中該等第一突起之該延伸方向及該等第二突起之該延伸方向係互相平行的。
  2. 如請求項1之可透射光膜,其中該等第一突起之該延伸方向上之一折射率大於與該等第一突起之該延伸方向相交之一方向上的一折射率。
  3. 如請求項1之可透射光膜,其中該等第一突起之該延伸方向上之一折射率小於與該等第一突起之該延伸方向相交之一方向上的一折射率。
  4. 如請求項1之可透射光膜,其中該等第二突起之該延伸方向上之一折射率大於與該等第二突起之該延伸方向相交之一方向上的一折射率。
  5. 如請求項1之可透射光膜,其中該等第二突起之該延伸 方向上之一折射率小於與該等第二突起之該延伸方向相交之一方向上的一折射率。
  6. 如請求項1之可透射光膜,其中該等第一突起及該等第二突起各具有一平面中之折射率各向異性。
  7. 如請求項6之可透射光膜,其中該等第一突起的折射率最小時所處之一方向與該等第二突起的折射率最小時所處之一方向相互平行。
  8. 如請求項1之可透射光膜,其中該等第一突起及該等第二突起中之至少一者係藉由在該等第一突起之該延伸方向上被拉伸而形成。
  9. 如請求項1之可透射光膜,其中該等第一突起及該等第二突起中之至少一者含有一半晶態或晶態樹脂。
  10. 如請求項1之可透射光膜,其中:該等第一突起形成於一第一可透射光膜之一個表面上;該等第二突起形成於一第二可透射光膜之一個表面上;且該第一可透射光膜之與該一個表面相反之一表面及該第二可透射光膜之與該一個表面相反之一表面彼此接合。
  11. 一種用於一可透射光膜之製造方法,該方法包含下列步驟:在一樹脂薄膜之一個表面上形成複數個第一突起,該等第一突起在該一個表面之一預定方向上延伸;且在該 樹脂薄膜之與該一個表面相反之一表面上形成複數個第二突起,該等第二突起平行於該相反表面中之一個方向而配置且平行於與該一個方向相交之一方向而配置;及拉伸該等第一突起及該等第二突起以將折射率各向異性賦予該等第一突起及該等第二突起中之至少一者,其中該等第一突起之每一者具有一稜柱形狀,且該等第二突起之形狀與該等第一突起之形狀不同。
  12. 如請求項11之用於一可透射光膜之製造方法,其中在該等第一突起之該延伸方向上拉伸該等第一突起及該等第二突起。
  13. 一種用於一可透射光膜之製造方法,該方法包含下列步驟:在一樹脂薄膜之一個表面上形成複數個第一突起,該等第一突起在該一個表面之一預定方向上延伸,且接著拉伸該等第一突起以將折射率各向異性賦予該等第一突起;及在該拉伸之後在該樹脂薄膜之與該一個表面相反之一表面上形成複數個第二突起,該等第二突起平行於該相反表面中之一個方向而配置且平行於與該一個方向相交之一方向而配置,其中該等第一突起之每一者具有一稜柱形狀,且該等第二突起之形狀與該等第一突起之形狀不同,以及其中該等第一突起之該延伸方向及該等第二突起之該延伸方向係互相平行的。
  14. 一種用於一可透射光膜之製造方法,該方法包含下列步驟:在一樹脂薄膜之一個表面上形成複數個第二突起,該等第二突起平行於該一個表面之一個方向而配置且平行於與該一個方向相交之一方向而配置,且接著拉伸該等第二突起以將折射率各向異性賦予該等第二突起;及在該拉伸之後在該樹脂薄膜之與該一個表面相反之一表面上形成複數個第一突起,該等第一突起在該相反表面之一預定方向上延伸,其中該等第一突起之每一者具有一稜柱形狀,且該等第二突起之形狀與該等第一突起之形狀不同,以及其中該等第一突起之該延伸方向及該等第二突起之該延伸方向係互相平行的。
  15. 一種用於一可透射光膜之製造方法,該方法包含下列步驟:在一第一樹脂薄膜之一個表面上形成複數個第一突起,該等第一突起在該一個表面之一預定方向上延伸,且接著拉伸該等第一突起以將折射率各向異性賦予該等第一突起;在一第二樹脂薄膜之一個表面上形成複數個第二突起,該等第二突起平行於該第二樹脂薄膜之該一個表面之一個方向而配置且平行於與該一個方向相交之一方向而配置,且接著拉伸該等第二突起以將折射率各向異性賦予該等第二突起;及 將該拉伸之後的該第一樹脂薄膜之與該一個表面相反之一表面及該拉伸之後的該第二樹脂薄膜之與該一個表面相反之一表面彼此接合,其中該等第一突起之每一者具有一稜柱形狀,且該等第二突起之形狀與該等第一突起之形狀不同,以及其中該等第一突起之該延伸方向及該等第二突起之該延伸方向係互相平行的。
  16. 一種顯示裝置,包含:一面板,其回應一影像信號而被驅動;一對偏振器,其將該面板夾入中間;一光源,其用以照明該面板;及一可透射光膜,其安置於該等偏振器與該光源之間,其中該可透射光膜具有:複數個第一突起,其形成於一個表面上且在該一個表面之一預定方向上延伸;及複數個第二突起,其形成於與該一個表面相反的一表面上,在該相反表面之一個方向上延伸,平行於該一個方向而配置,且平行於與該一個方向相交之一方向而配置,其中該等第一突起及該等第二突起中之至少一者具有一平面中之一折射率各向異性,且其中該等第二突起之形狀係不同於該等第一突起之形狀。
  17. 如請求項16之顯示裝置,其中: 該等第一突起及該等第二突起各具有一平面中之折射率各向異性;且該等第一突起的一折射率最小時所處之一方向與該等第二突起的一折射率最小時所處之一方向平行於在該光源之一側上之一偏振器的一光透射軸之一方向,或以不小於0度且不大於45度之一角度相交。
TW097108374A 2007-03-22 2008-03-10 可透射光膜及其製造方法,與顯示裝置 TWI39171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075211A JP4321614B2 (ja) 2007-03-22 2007-03-22 光透過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ならびに表示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0848802A TW200848802A (en) 2008-12-16
TWI391714B true TWI391714B (zh) 2013-04-01

Family

ID=396278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7108374A TWI391714B (zh) 2007-03-22 2008-03-10 可透射光膜及其製造方法,與顯示裝置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7980712B2 (zh)
EP (1) EP1972988B8 (zh)
JP (1) JP4321614B2 (zh)
KR (1) KR20080086393A (zh)
CN (1) CN101373227A (zh)
TW (1) TWI39171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320672B2 (ja) * 2006-12-06 2009-08-26 ソニー株式会社 光学シートおよび表示装置
CN102308232B (zh) * 2008-12-05 2014-02-19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光学部件、照明装置及显示装置
EP2467742A2 (en) 2009-06-02 2012-06-27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Light redirecting film and display using this film
US8888333B2 (en) 2009-08-25 2014-11-18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Light redirecting film and display system incorporating same
WO2011086719A1 (ja) * 2010-01-15 2011-07-21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導光体、隠蔽構造体、これらを備えた照明装置、表示装置
TWI625555B (zh) * 2010-03-26 2018-06-01 友輝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光準直及擴散結構的光學基板
KR101214648B1 (ko) 2010-04-13 2012-12-24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밀착 방지 성능 및 모아레 방지 효과가 우수한 집광 필름, 이를 포함하는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디스플레이 장치
US9383482B2 (en) 2010-05-07 2016-07-05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Antireflective films comprising microstructured surface
KR102137548B1 (ko) * 2017-09-07 2020-07-24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편광판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광학표시장치
US10012356B1 (en) 2017-11-22 2018-07-03 LightLouver LLC Light-redirecting optical daylighting system
CN109633806B (zh) * 2019-02-25 2021-11-30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WO2023070544A1 (zh) * 2021-10-29 2023-05-04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模组及其制备方法,以及显示装置
CN114294611B (zh) * 2022-01-11 2023-06-30 荣仪尚科光电技术(哈尔滨)有限公司 基于自由曲面与锯齿光栅的自然光匀化照明装置和方法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531681B (en) * 1998-12-24 2003-05-11 Hitachi Lt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WO2006071616A1 (en) * 2004-12-23 2006-07-06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Uniaxially oriented birefringent article having a structured surface
TWI260433B (en) * 2003-07-11 2006-08-21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Backlight module and lightguide plate thereof
WO2007019136A2 (en) * 2005-08-04 2007-02-15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Article having a birefringent surface and microstructured features having a variable pitch or angles and process for making the article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605893B2 (ja) 1989-11-17 1997-04-30 東洋紡績株式会社 塗膜防水工事用下張り緩衝材並びにそれを用いた防水工法
JP3158555B2 (ja) 1991-09-26 2001-04-23 ソニー株式会社 集光型バックライト
US6280063B1 (en) 1997-05-09 2001-08-28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Brightness enhancement article
JP2000122046A (ja) * 1998-10-16 2000-04-28 Sharp Corp 液晶表示装置
JP2001124909A (ja) 1999-10-26 2001-05-11 Yuka Denshi Kk 調光シート、面光源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液晶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WO2004062904A1 (en) 2003-01-06 2004-07-29 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 Embossed oriented optical films
US20060138702A1 (en) * 2004-12-23 2006-06-29 Biernath Rolf W Method of making uniaxially oriented articles having structured surfaces
US20060141218A1 (en) * 2004-12-23 2006-06-29 Biernath Rolf W Uniaxially oriented articles having structured surface
US20060141220A1 (en) 2004-12-23 2006-06-29 Merrill William W Uniaxially oriented article having a structured surface
US7719644B2 (en) * 2005-02-25 2010-05-18 Fujifilm Corporation Optical compensation sheet, polarizing plat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602006009090D1 (de) * 2005-04-08 2009-10-22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 Strukturierte orientierte filme zur verwendung in displays
JP4604823B2 (ja) 2005-05-10 2011-01-05 ソニー株式会社 面状照明装置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JP2007034116A (ja) 2005-07-29 2007-02-08 Seiko Epson Corp 光学シート、光学ユニット、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電気光学装置及び電子機器、並びに光学シート及び光学ユニットの製造方法
US20070236939A1 (en) * 2006-03-31 2007-10-11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Structured Composite Optical Films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531681B (en) * 1998-12-24 2003-05-11 Hitachi Lt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TWI260433B (en) * 2003-07-11 2006-08-21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Backlight module and lightguide plate thereof
WO2006071616A1 (en) * 2004-12-23 2006-07-06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Uniaxially oriented birefringent article having a structured surface
WO2007019136A2 (en) * 2005-08-04 2007-02-15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Article having a birefringent surface and microstructured features having a variable pitch or angles and process for making the articl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080086393A (ko) 2008-09-25
US20080232113A1 (en) 2008-09-25
EP1972988B1 (en) 2017-09-27
EP1972988A1 (en) 2008-09-24
JP4321614B2 (ja) 2009-08-26
JP2008233666A (ja) 2008-10-02
CN101373227A (zh) 2009-02-25
EP1972988B8 (en) 2017-11-01
TW200848802A (en) 2008-12-16
US7980712B2 (en) 2011-07-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391714B (zh) 可透射光膜及其製造方法,與顯示裝置
US8558970B2 (en) Display unit
US7864267B2 (en) Optical sheet and display unit
JP4158824B2 (ja) 光透過フィルム、光透過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US7880824B2 (en) Surface emitting devic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and optical sheet combination
JP4277931B2 (ja) 面発光装置、液晶表示装置及び光学シート組合せ体
US20090059120A1 (en) Illumination apparatus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apparatus
US8400578B2 (en) Optical film,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and display unit
JP4626633B2 (ja) 照明装置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JP5018911B2 (ja) 照明装置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TW201835667A (zh) 液晶顯示裝置和液晶顯示裝置用轉向膜
JP2008122991A (ja) 光透過フィルム、光透過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