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390906B - 無線通訊環境中資料傳輸及處理的方法、裝置及系統 - Google Patents

無線通訊環境中資料傳輸及處理的方法、裝置及系統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390906B
TWI390906B TW093133018A TW93133018A TWI390906B TW I390906 B TWI390906 B TW I390906B TW 093133018 A TW093133018 A TW 093133018A TW 93133018 A TW93133018 A TW 93133018A TW I390906 B TWI390906 B TW I390906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user
packet
data
station
user statio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9313301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0537856A (en
Inventor
Naga Bhushan
Raul Hernan Etkin
Original Assignee
Qualcomm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ualcomm Inc filed Critical Qualcomm Inc
Publication of TW20053785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053785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39090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390906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8/00Access restriction; Network selection; Access point selection
    • H04W48/08Access restriction or access information delivery, e.g. discovery data deliver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12Wireless traffic schedul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1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uplink direction of a wireless link, i.e. towards the network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Communication Control (AREA)
  • Small-Scale Networks (AREA)

Description

無線通訊環境中資料傳輸及處理的方法、裝置及系統 根據U.S.C.§119主張優先權
本專利申請案主張優先於在2003年11月3日提出申請且名稱為「無線通訊環境中資料傳輸及處理之方法、裝置及系統」之臨時申請案第60/516,996號。
總體而言,本發明係關於無線通訊及資訊處理領域,更特定而言,係關於供於無線通訊環境中傳輸及處理資料之方法、裝置及系統。
近年來,通訊系統之效能及功能借助電信網路架構、信號處理及協定方面之諸多技術進步及改良而持續得到快速提高。在無線通訊領域中,為增大系統容量及適應快速增長的使用者需求,已開發出多種不同的多重進接標準及協定。該等多種不同的多重進接方案及標準包括分時多重進接(TDMA)、分頻多重進接(FDMA)、分碼多重進接(CDMA)、及正交分頻多重進接(OFDMA)等。一般而言,在採用TDMA技術之系統中,容許每一使用者在其所指配或分配的時槽中發送資訊,而FDMA系統則容許每一使用者於一指配給彼特定使用者之特定頻率上發送資訊。相比之下,CDMA則係一種展頻系統,其藉由指配給每一使用者一唯一碼而使不同使用者能夠同時在同一頻率上發送資訊。在OFDMA系統中,係將一高速率資料流分裂或劃分成可藉由數個副載波(在本文中亦稱作副載波頻率)同時並行 傳輸之數個較低速率之資料流。在OFDMA系統中,每一使用者皆具有一可供用於傳輸資訊之副載波子集。
19世紀90年代初期,伴隨著IS-95標準的製定,在蜂巢式系統中引入了分碼多重進接(CDMA)技術。在過去十年中,IS-95系統已得到顯著之發展並逐漸成熟,從而分別在1994年及1998年形成增強版本IS-95 A及IS-95 B。IS-95-A/B及數個相關標準構成了第二代蜂巢式通訊技術(亦稱作cdmaOne)之基礎。
cdmaOne向3G之演進由一族稱作cdma2000的標準組成,cdma2000最先係於1999年隨著IS-2000版本0之公佈而出現。IS-2000之版本A係於2000年年中公佈,其包含了對諸如新共用通道、服務品質(QoS)協商、增強型鑑別、加密及並行服務等特性之附加傳訊支援。cdma2000系統設計用於向後相容現有cdmaOne網路及語音終端。
與第二代(2G)無線系統相比,IS-2000標準引入數種新特性。其中,快速正向功率控制、QPSK調變、低碼率、強大的渦輪(turbo)編碼、導頻輔助相干反向鏈路及傳輸分集支持之引入據認為係IS-2000中之主要容量增強特性。
儘管IS-2000標準引入可顯著增加語音容量及資料服務之新特性,但該設計在高速IP業務方面卻未最佳化。因此,於2000年年底引入的高速封包資料(HRPD)系統(IS-856)實現了對cdma2000之重大補充。IS-856標準在本文中亦稱為1xEV-DO,其最佳化了無線高速封包資料服務。IS-856正向鏈路使用分時多工(TDM)波形,此可藉由在任何時刻將全 部扇區功率及所有碼通道分配至一單一使用者而消除占線使用者對功率之共享。此與IS-95正向鏈路上之分碼多工(CDM)波形正相反,後者中始終依據占線使用者及分配給每一使用者之功率存在一未用之傳輸功率裕度。IS-95中之每一通道(導頻、同步、傳呼及訊務通道)在整個時間內均以全部扇區功率的某一部分進行傳輸,而IS-856中之相同通道僅在某一時間段內以全部功率傳輸。
由於IS-856正向鏈路之TDM波形,每當一終端受到服務,其即被分配以全部扇區功率,因而無需任何功率適配。相反,在IS-856正向鏈路中使用速率適配。一般而言,可傳輸至各終端之最高資料速率係自服務扇區所接收SINR之一函數。此通常係一時間變量,尤其對於行動使用者而言。為在每一次傳輸時皆達成最高資料速率,每一終端皆根據通道狀態之關聯藉由下一封包預測其服務扇區之通道狀態。其根據所預測SINR選擇能可靠解碼之最高資料速率,然後藉由反向鏈路迴饋通道通知服務扇區其所選擇速率。每當網路決定向一終端提供服務,其即以自該終端迴饋之最新選擇速率實施傳輸。該程序稱為封閉迴路速率控制。
在一採用TDM排程自一基地台向使用者終端或使用者台實施傳輸(例如目前之1xEV-DO下行鏈路或正向鏈路傳輸)之系統中,基地台在任一既定時間向一特定使用者傳輸一單一封包。如圖1所示,不同使用者係時分多工,即在不同時間點上受到服務。為維持公平性,該系統花費大量時間服務於具有低SINR之使用者。該TDM排程迫使基地台按照 向不同使用者分配其傳輸功率之同一比例在不同使用者間分配帶寬。雖然處於不良覆蓋範圍內之使用者需要一大份額之基地台傳輸功率,但其僅需一小帶寬部分。而當向具有低SINR之使用者提供服務時,系統帶寬會不必要地浪費或利用不足。因此,系統流通量會因存在少數幾個具低SINR(不良覆蓋)之使用者而顯著降低。
解決上述問題的一種方法係使用CDM方法,該方法係將可變數量之碼通道分配至不同使用者,並對多個使用者施加傳輸功率控制以維持每一使用者皆具有一可靠鏈路。然而,該方法需要將碼通道以動態方式分配至不同使用者,並且需要足夠迅速地控制不同使用者之功率以跟蹤通道變化。此外,已證實,自流通量最佳化觀點看,在下行鏈路上於多個使用者中分配帶寬之任何形式均非係最佳。因此,CDM方法在系統流通量方面不能提供如此多之益處。
歐洲專利公告第1294212號案揭示一種基於用於一無線通信系統之一空氣介面之上行鏈路及下行鏈路之通道情形組將複數個用戶設備排程之方法。Cover T.M.於1972年1月在IEEE Transactions on Information Theory,IEEE Inc.New York,US,Vol IT-18,no 1,第2至14頁上發表之"Broadcast Channels"考慮一單一來源試圖同時傳播資訊至數個接收器之問題。
因此,在此項技術中需要一種於無線通訊環境中有效傳輸及處理資料之方法、裝置及系統以提高流通量及帶寬利用率。
根據本發明一態樣,提供一種接收與複數個使用者台中每一個使用者台相關之信號品質指示之方法。根據與該等複數個使用者台相關之信號品質選擇一第一使用者台及一第二使用者台自一基地台接收資料。構建一含有該第一使用者台之傳訊資料及該第二使用者台之應用資料之第一封包。將一含有該第一使用者台之應用資料之第二封包疊加於該第一封包上。該第一與第二封包同時自基地台傳輸至該第一及第二使用者台。
本發明之特徵係在於獨立請求項。進一步實施例係藉由附屬請求項所揭示。
本文所用詞語「例示性」意指「用作實例、示例或例證」。本文中闡述為「例示性」之任何實施例皆不一定視為較其他實施例為佳或有利。
根據下文詳細闡述之本發明各種實施例,伴隨TDM排程之低效可藉由使用一稱為重疊編碼之技術一次向多個使用者(例如兩個使用者)提供服務來避免,其中一個使用者具有高信號品質位準(例如,高SINR)而另一使用者具低信號品質位準(例如低SINR)。採用重疊編碼及排程可顯著提高系統流通量,同時亦能使具低SINR之使用者平等共享系統資源及流通量。
雖然本文所提供之各種實例係針對諸如IS-856等基於CDMA之系統,但熟習此項技術者應理解並明瞭,本發明 之教導可適用於任何採用TDM排程、CDM排程或其組合之通訊系統。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於一包含一向多個使用者終端或使用者台提供服務之基地台的系統中,該基地台可於任何既定時刻選擇向一單一使用者或多個使用者(例如,一對使用者)提供服務。若該基地台選擇向一單一使用者提供服務,則其幾乎如同當前TDM系統一樣運作。若該基地台選擇向一對使用者提供服務,則以一足夠低之資料速率構建一「多使用者」封包(第一封包),以便兩個使用者皆可解調變。另一意欲僅供兩個使用者中一個使用之封包(第二封包)疊加於該「多使用者」封包之上。該第二封包之編碼方式使其具有隨機干擾該多使用者封包之作用。在一實施例中,一「多使用者」封包係一單一實體層封包,其含有屬於一個以上使用者之較高層有效負載。發送給該低SINR使用者之較高層有效負載含有彼使用者之應用資料。發送給該高SINR使用者之較高層有效負載含有該高SINR使用者之傳訊資料。在一實施例中,該傳訊資料表示另一同時傳輸至該高SINR使用者之實體層封包之編碼/調變參數。一旦接收到嵌入該多使用者封包中之傳訊資料,該高SINR使用者即刻自所接收信號中減去該多使用者封包之成分(contribution),並用所得信號抽取該第二封包,該第二封包之編碼參數由該傳訊資料規定。由此,該低SINR使用者由該多使用者封包之主體提供服務,而該高SINR使用者由疊加於該多使用者封包上之第二封包提供服務。本發明各實施例之疊加編碼及排程於下文中予以更詳細闡述。
分時多工(TDM)排程:
下列概念及原理係參照一包含一個發送器(例如,一基地台)及多個接收器(例如,使用者終端或使用者台等)之通訊系統論述。使γk 代表第k個(kth )使用者台(本文亦稱為第k個(kth )使用者)之通道SNR。若基地台以全功率向一使用者實施傳輸,則該使用者之通道SNR可定義為該使用者所接收資料符號之SNR。設C(γ)代表將資料符號SNR γ映射為最大可支持資料速率之函數。該最大可支持資料速率之上限受一具有彼SNR之AWGN通道之Shannon容量限定,即C(γ)Wlog(1+γ)。應注意,C(γ)為SNR之遞增函數。
對於一僅在全部時間的一段時間αk 上向該kth 使用者提供服務之TDM排程器,該kth 使用者之有效資料速率由Rkk C(γk )給出。因此,具N個使用者之TDM排程器之速率區域可定義為該系統中所有使用者之全部可達成速率之集合,由以下式給出:
具不同公平性判據之TDM排程器運作於上述速率區域內之不同點上。舉例而言,一等-GOS排程器可選擇時間段αk ,以使所有使用者具有相同之有效資料速率Req 。更特定而 言,一等-GOS排程器可選擇,以使
該系統之總流通量由以下調和平均數給出。
另一方面,一等時排程器可選擇,以使該kth 使用者 之有效速率由給出,且總系統流通量由算術平 均數給出。對於上文所慮及之非時變(靜態) 通道而言,設法使對數資料速率之和最大化之比例公平性排程器亦與等時排程器相同。
迄今為止,一直假定通道呈靜態,亦即使用者之通道SNR不隨時間改變。若該通道隨時間變化,則使用者之SNR亦隨時間改變且可能需要一動態排程器來利用通道變化。一動態TDM排程器可根據截至此時所有使用者之SNR歷史在每一時槽上挑選一使用者來提供服務。假定Tk [n]係kth 使用者於時槽n上之流通量。設U(T)表示與流通量T相關之效用函數。排程器之目的係在每一時槽n上皆使總效用函數最大化。應注意,比例公平性排程器為一特殊情況,其中效用函數為對數函數。
假若係上述目的,效用最大化動態TDM排程器運作如下:在(n+1)th 時槽上,該TDM排程器挑選一具有指數k之使用者,其中k可最大化表達式 其中β與求取輸出量Tk 之平均值之持續時間成反比。在比例公平性排程器之特殊情況下,該排程器挑選具有指數k之使用者,其中k可最大化表達式。一旦排程器挑選在第n個時槽期間受到服務之使用者k,則使用以下等式更新所有使用者之流通量: Tk [n+1]=(1-β)Tk [n]+β C(γk [n]),Ti [n+1]=(1-β)Ti [n]i≠k。
重疊編碼:
將高速率資訊疊加於低速率資料上之重疊編碼思想首先由T.Cover(Broadcast Channels,IEEE Transactions on Information Theroy,Vol.IT-18,No.1,1972年1月)提出。
對於N個使用者之通道SNR之既定集合,可使用重疊編碼來擴大與TDM排程相關之速率區域。若以使用者SNR之降序對使用者加標引,且若基地台將一部分功率αk 花費在指定給kth 使用者之資料上,則使用者資料速率之集合由下式給出
在一實施例中,上述資料速率可如下達成。基地台在上文給定之資料速率Rk 下將kth 使用者之封包編碼為碼字ck 。 基地台傳輸信號,其中*表示具有一偽隨機序列sk 之加擾作業。實施該加擾作業旨在確保不同使用者之碼字相對於彼此可隨機出現。在該kth 使用者之接收器處,接收到信號y=x+nk ,其中nk代表來自該通道之加成性雜訊。該kth 使用者首先將碼字cN 解碼,其經歷一SINR,由於假定γk γN ,故該公式成立。由於速率函數C(.)係SNR之單調遞增,從而得出。換言之,kth 接收器處Nth 碼字cN 之SNR足夠強以致可供kth 使用者解碼。Nth 碼字解碼後,kth 使用者重新編碼Nth 使用者之封包,並自所接收信號中消除其成分,並相對於加擾序列sN-1 將所接收信號解加擾。所得信號可表示為:
於是(N-1)th 碼字具有一SINR
基於上述等式可斷定,若k(N-1),則(N-1)th 碼字可由kth 使用者成功解碼。同樣,kth 使用者可藉由連續消除來解碼封包cN 、cN-1 、…、ck+1 及ck ,並最終恢復意欲供其使用之資料。
當該系統中之某些使用者處於極高之SNR而某些其他使用者處理極低之SNR時,與重疊編碼相關之速率區域明顯較與TDM排程相關之速率區域為大。若所有使用者具有幾乎相同之SNR,則該等兩個速率區域極為相似或幾乎完全相同。
疊加編碼排程器:
不同於一次只能向一個使用者提供服務之TDM排程器,一採用疊加編碼技術之排程器(本文中亦稱為疊加編碼排程器)一次可向一個以上之使用者提供服務或實際上同時向所有N個使用者提供服務。該疊加編碼排程器需要在任何既定時間選擇一功率部分分配給不同之使用者。藉由將分 配給某些使用者之功率部分設定為零,其在任何既定時間可僅向使用者的一子集提供服務。如本文所述,對於一疊加編碼排程器,可更好地利用系統帶寬以在任何既定時間僅向兩個使用者提供服務,其中一個使用者具有一極高之通道SNR,另一使用者具有一極低之通道SNR。
在任何情況下,在一時變通道上運作之重疊排程器可選 擇功率部分{α k }在αi 0,之限制條件最大化增量效用函數。
在係比例公平性排程器之特殊情況下,最後之表達式簡化成
如上文所述,該排程器可採納其他限制條件,例如最多兩個(或通常最多M<N)功率部分αi 為非零。
因此,使用以下等式刷新使用者流通量
雖然可藉由重疊編碼及排程(SC)達成系統流通量之顯著提高,但如下所述,在一實際系統上存在諸多可能限制性能增益之現實因素:
●通道模型:實際無線系統會經歷時變衰落,此通常模擬成瑞利(Rayleigh)或萊斯(Ricean)過程。在存在衰落之情況下,可藉由趁一使用者之通道為強通道時對其實施排程來獲得多使用者分集增益。對於提供大多使用者分集增益之通道,重疊編碼可能不會使性能顯著提高。因此,可預見SC之益處在具有大K因數之萊斯通道中要較在瑞利衰落通道中為大。
●使用者間之不對稱:如上所述,當使用者具有極不對稱之通道時,重疊編碼及排程可顯著提高系統之性能。實際上,不對稱程度受多種實際系統限制條件限制。舉例而言,接收器前端可施加一最大SINR(例如,在諸如1xEV-DO等系統中為13 dB)。另外,對於最低可能速率之傳輸,可施加一最小所需SINR(例如,在1xEV-DO系統中為-11.5 dB)。因此,該等限制條件可限制任意兩個使用者之SINR範圍。另外,每一扇區中之使用者數量有限,需以一公平方式向所有使用者提供服務。該因素可進一步限制可能的使用者配對選擇。因此,不可能始終以極不對稱通道狀態對兩個使用者實施排程。
●非理想干擾消除:已假定可將弱使用者(例如,具有低 SNR之使用者)之信號完全自強使用者(例如,具有高SNR之使用者)之所接收信號中去除。此需要幾乎完全知曉該強使用者之通道衰落增益並幾乎完全解碼該弱使用者封包。實際上,通道衰落係數為估計值,通道估計錯誤增加一降低通道SINR之雜訊項。另外,即使假定可將該弱使用者封包完全解碼,但對該強使用者而言,不可忽略的解碼延遲仍可產生混合ARQ損失。
●編碼:AWGN結果使用高斯(Gaussian)通道容量來評價性能。實際上,系統具有一有限的調變方案與編碼速率之集合,因此在選擇速率對及功率分配方面自由度較小。
繼續本闡釋,圖2係一於其中實施本發明教導之通訊系統200之方塊圖。如圖2所示,系統200包含多個使用者終端(UT)210及基地台(BS)220。使用者終端210在本文中亦稱作使用者台、遠端台、用戶台或存取台。使用者終端210可行動(在該情況下亦可稱為行動台)或靜止。在一實施例中,每一基地台220可於一稱為正向鏈路之通訊鏈路上與一或多個使用者終端210實施通訊。端視相應使用者終端210是否處於軟交遞,每一使用者終端210可於一稱為反向鏈路之通訊鏈路上與一或多個基地台220實施通訊。如圖2所示,系統200進一步包括一基地台控制器(BSC)230來調整並控制使用者終端210與基地台220間之資料通訊。如圖2所示,基地台控制器230可經由一行動交換中心(MSC)270連接至一電路交換網路(例如PSTN)290及/或經由一封包資料服務節點240(在本文中亦稱為封包網路介面)連接至一封包交換網 路(例如,IP網路)250。如本文所述,在一實施例中,每一基地台220可包含一排程器(未示出)來調整並排程自相應基地台220至該相應基地台220所服務之多個使用者終端210的資料傳輸。在另一實施例中,該排程器可構建於BSC 230內以調整並排程連接至BSC 230之所有基地台220之資料傳輸。換言之,排程器之位置可根據是需要集中式還是需要分散式排程處理來選擇。
圖3顯示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正向鏈路300之結構。如圖3所示,正向鏈路300包括導頻通道310、媒體存取控制(MAC)通道320、控制通道330及訊務通道340。MAC通道320包含3個子通道:反向活動(RA)通道322、DRCLock通道324及反向功率控制(RPC)通道324。
圖4顯示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反向鏈路之結構。如圖4所示,反向鏈路400包含存取通道410及訊務通道420。存取通道410包括一導頻通道412及一資料通道414。訊務通道420包含一導頻通道430、一媒體存取控制(MAC)通道440、確認(ACK)通道450及資料通道460。在一實施例中,MAC通道440包含一反向速率指示(RRI)通道442及資料速率控制(DRC)通道444。
圖5之方塊圖顯示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構建於圖1所示系統中之速率控制組態。速率控制在本文中亦可稱作鏈路適配。速率控制或鏈路適配基本上係指因應通道變化(例如,使用者終端處所接收信號品質之改變)分配或改變傳輸速率之過程。在圖2所示系統組態中,基地台或扇區於正向鏈 路之導頻通道上傳輸導頻信號。使用者終端量測自基地台接收到的導頻信號之SINR並根據所量測之SINR預測下一封包之SINR。然後,使用者終端依據一既定錯誤性能(例如,一封包錯誤率(PER))之預測SINR請求其能夠解碼之最高傳輸速率。因此,該等速率請求對應於使用者終端所接收資料之信號品質位準。該等速率於反向鏈路之DRC通道上發送至相應基地台。如本文所述,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排程器使用速率請求或DRC資訊來履行排程功能(例如,在任何既定時刻選擇合適之使用者終端來接收來自基地台之資料傳輸)。
如圖5所示,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採用的速率控制或鏈路適配方案包含一內部逥路及一外部逥路。自基地台或服務扇區510傳輸之導頻信號在使用者終端處接收。通道預測器單元520量測所接收之導頻SINR並預測下一封包之SINR。將SINR預測提供至速率選擇單元550,供其依據一臨限值PER選擇最高資料速率(DRC)。在一實施例中,當基地台決定向一具有訊務資料之特定使用者終端提供服務時,基地台以自該終端最新接收之DRC所指示之速率向該使用者終端傳輸資料。該外部迴路根據正向訊務通道實體層封包之錯誤率調節資料速率之SINR臨限值。如圖5所示,封包處理單元540向SINR臨限值調節單元530提供錯誤統計資料(例如,CRC統計資料),而SINR臨限值調節單元530根據錯誤統計資料調節SINR臨限值並將SINR臨限值資訊提供給速率選擇單元550。熟習此項技術者應瞭解,圖5中所示控制 方案僅係多種可實施的速率控制方案之一實例。同樣,使用DRC通道輸送通道SINR之量測值僅係使用者終端可用來向服務基地台提供信號品質量測值之多種不同方式之一實例。舉例而言,在各種實施例中,可將對應於通道狀態(例如,通道SINR)之信號品質量測值量化並在一不同通道上提供給基地台。表1顯示各種DRC指數、SINR及傳輸速率之間的例示性映對,用以達成一特定封包錯誤率(例如1%封包錯誤率)。
圖6顯示一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排程器600之方塊圖。如上所述,端視本發明之具體實施方式及應用而定,該排程器械可位於基地台或基地台控制器中。如圖6所示,將排程器600組態成可自多個不同使用者終端接收信號品質資訊(例如,DRC訊息)。在一實施例中,該排程器亦接收其他類型之資訊,例如與相應基地台提供服務之多個不同使用者終端相關之佇列資訊及服務品質(QoS)資訊。舉例而言,與多個不同使用者終端相關之佇列資訊可指示等待自基地台傳輸至相應使用者終端之資料量。QoS資訊可用於指示與使用者終端相關的各種QoS要求。舉例而言,QoS資訊可用於指示與一相應使用者終端相關之服務位準、延時要求、傳輸優先級等。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圖7顯示一表700之實例,其含有可供排程器600用於實施其相應排程功能的多個不同選擇/排程判據。如圖7所示,表700中之各項可包含一使用者終端識別符及相關的信號品質指示符(例如,DRC 指數)。表700可進一步包括與使用者終端相關之其他類型資訊,例如亦可供排程器用於實施排程功能之佇列資訊及QoS資訊。
在一實施例中,提供至排程器600之各種類型資訊可供排程器600用作選擇/排程判據610來選擇使用者終端用於接收來自服務基地台之資料傳輸。如圖6所示,將各種選擇/排程判據610輸入至選擇/排程單元620,以在任何既定時刻選擇特定使用者終端接收來自服務基地台之資料傳輸。下文詳細闡述本發明多個不同實施例中所使用的各種排程方法及演算法。
在一實施例中,為於諸如上面圖2所示系統等多使用者系統中實施重疊編碼及排程,對於每一時間間隔或時槽,排程器皆選擇兩個自基地台接收資料傳輸之使用者及相應之功率分配α。在一實施例中,使用者及相應功率分配之選擇方式可最大化一既定性能量度。舉例而言,一儲如1xEV-DO等系統中使用之比例公平性排程器設法最大化使用者流通量之乘積,其中該等流通量係於一既定時間窗中計算得出。在該實例中,設
●K=使用者數量
●tc =排程器時間常數
●γi (t)=使用者i之SNR
●Ri (t)=時間t時使用者i之資料速率
●Ti (t)=時間t時使用者i之平均流通量
●αi (t)[0,1]=在時間t時分配給使用者i之功率部分
●fi(t)=1(強使用者即高SNR使用者被選為使用者I),其中1(.)為指示函數
●gi (t)=1(弱使用者即低SNR使用者被選為使用者I)
●C(SNR)=作為SNR之一函數的容量
在一實施例中,最佳化比例公平性量度的排程問題可如下用公式表示: 最大化其中最佳化變數為且受最多2個使用者係非零之限制。
解決該最佳化問題需要計算每一可能的使用者對的最佳功率分配並然後比較相應之量度。雖然可以最佳方式解決該問題,但亦可使用下述各種具有相當低計算複雜性之探試演算法。
在本論述內容中,針對一既定使用者對(WLOG將其命名為1與2[何為WLOG?])考慮選擇最佳功率分配之問題,其中γ1 γ2 。假定容量函數具有以下形式C(SNR)=log(1+SNR/G),其中G1,G為計及一實際編碼方案中之損失而加入的一常數。設α1 =α且α2 =(1-α),相應資料速率達成如下:
因此,最大化之函數如下:f (α )=log(T1 +R1 (α )△t )+log(T2 +R2 (α )△t ),其中△t=1/(tc -1)。假定tc >>1,則f(α)可趨近如下:
其可設為等於零並求解α。所得二次表達式αα2 +bα+c=0具有下述係數:
並可對其進行求解以獲得α之2個值。測試該2個值連同0及1在目標函數f(α)中之最優性。應注意,α[0,1],因此不屬於該區間之任何值均應廢棄。
繼續本論述,可使用下列探試演算法以一趨近方式解決上述最佳化問題:
探試演算法1
在本發明一實施例中,可使用下列演算法或方法選擇使用者並排程資料傳輸來最佳化一既定性能量度(例如,比例公平性量度):
●確定一用於分開強使用者(例如,具有高SNR之使用者)與弱使用者(例如,具有低SNR)之臨限值θ。舉例而言,可將θ選擇為介於0至10 dB之間。
●在每一時間t時藉由將K個使用者之當前γ1 (t)與臨限值θ進行比較而將K個使用者分成2組。
●使用一已確定選擇演算法(例如,標準比例公平性演算法)自每一組中選擇一使用者。
●如上所述,在2個所選使用者之間選擇功率分配α。
上述演算法/方法用於在每一時間間隔t排程2個具有不對稱通道狀態的使用者,以便最大化藉由重疊編碼(SC)所達成之流通量提高。同時,該演算法因使用比例公平性演算法選擇每一組之使用者並選擇可最大化比例公平性量度之功率分配α而在比例公平性意義上具有公平性。
探試演算法2
在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中,可使用下列演算法或方法選擇使用者並排程資料傳輸以最佳化一既定性能量度(例如,比例公平性量度):
●使用比例公平性演算法自K個使用者中選出一個使用者(第一使用者)。
●依序自剩餘K-1個使用者中考量一第二使用者並如上所述計算最佳功率分配α。
●選擇一第二使用者以最大化上面所定義之f(α)。
自上述闡釋可看出,該演算法以公平方式(在比例公平性意義上)選擇該第二使用者並依據該第一選擇按照比例公平量度以最佳方式選擇該第二使用者。
探試演算法3
在本發明再一實施例中,可使用下列演算法或方法選擇 使用者並排程資料傳輸以最佳化一既定性能量度(例如,比例公平性量度):
●使用比例公平性演算法自K個使用者中選出一個使用者(第一使用者)。
●自剩餘K-1個使用者中選擇第二使用者以最大化量度Ri /<Ri >,其中<Ri >係一利用時間常數tc 使用一IIR一階濾波器計算出的平均速率。
●選擇上述功率分配α。
在該情況下,該第一使用者之選擇可最大化公平性,而選擇該第二使用者可藉由選擇一具有良好通道狀態之使用者來充分利用多使用者分集增益。此外,公平性還可藉由選擇功率分配α以最大化比例公平性量度來達成。
圖8顯示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於一正向鏈路上之傳輸方案。與上述習知TDM排程及傳輸方案(例如,當前IS-856系統中之正向鏈路TDM排程及傳輸)相反,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系統可在任何既定時間排程多個(例如兩個)使用者之資料傳輸來提高系統流通量及性能。如圖8所示,對於任何既定時間間隔,該系統皆可如上所述選擇並排程兩個使用者之資料傳輸。本發明各種實施例中之系統選擇並排程多個(例如,兩個)使用者之資料傳輸來最佳化一既定性能量度(例如,比例公平性量度),而非浪費大量帶寬一次服務一個使用者且尤其是具有低SINR之使用者提供服務。舉例而言,藉由選擇兩個使用者(一個具有極高SINR而另一個具有低SINR)並同時向該等兩個使用者實施傳輸,基地台可避免 在該等兩個使用者之間劃分其帶寬之需要。因此,可更充分利用基地台資源並顯著提高系統流通量。再參照圖8中在任何既定時間間隔內皆選擇兩個使用者之實例,在時間間隔T1期間向使用者1及使用者9提供服務,在時間間隔T2期間向使用者2及使用者11提供服務,等等。
在一實施例中,如本文所述,當該排程器已選擇多個(例如,兩個)使用者接收來自基地台之資料傳輸後,構建一第一封包,其載有多個使用者之較高層資料。在一實施例中,該多使用者封包(在該實例中稱為第一封包)含有該等使用者中一使用者(例如,具有低SINR之使用者)之應用資料及其他使用者(具有更高SINR之使用者)之控制資訊(傳訊資料)。然後,將另一封包(在該實例中稱為第二封包)疊加於該多使用者封包之上。該第二封包含有具有SINR之使用者之應用資料。在一實施例中,該第二封包之編碼方式使其對該多使用者封包起隨機干擾作用。
圖9顯示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一多使用者封包之實例。共同讓與之美國專利申請案第10/368,887號(名稱為「用於高封包資料速率通訊之可變封包長度(Variable Packet Lengths for High Packet Data Rate Communications)」,於2003年2月3日提出申請)中闡述各種多使用者封包格式。如圖9所示,多使用者封包910係一單個實體層封包,其含有發往多個使用者之較高層有效負載。在該實例中,多使用者封包910含有多工MAC層封包、格式欄(FMT)、CRC及尾部位元。在一實施例中,使用FMT值(例如,「00」)表示該實體層(PL) 封包係一多工封包。該MAC層封包由兩個安全層(SL)封包及一內部CRC構成。每一SL封包皆具有一相應MAC ID值(例如,SL封包1為5,SL封包2為7)。每一SL封包皆附加有一子封包識別(SPID)欄及一長度指示(LEN)欄。熟習此項技術者應瞭解,此僅係可用於構建一多使用者封包的各種格式之一實例且本發明之教導不應限於構建一含有發往不同使用者之較高有效負載之封包所使用的任何特定格式或手段。
圖10顯示一多使用者封包上疊加有另一封包之實例。如圖10所示,在該情況下該多使用者封包為一單個實體層封包,其含有兩個使用者(例如,具有高SINR之使用者1與具有低SINR之使用者2)之較高有效負載。在該實例中,該多使用者封包(在該實例中亦稱為第一封包)含有使用者2之應用資料及使用者1之傳訊資料。在一實施例中,發往使用者1之傳訊資料或控制資料可含有與另一實體層封包(在該實例中亦稱為第二封包)相關之編碼、調變及加擾參數等,該第二封包疊加於該多使用者封包之上並與該多使用者封包同時傳輸。該多使用者封包係以一足夠低之資料速率構建及發送,以使兩個使用者皆可解調變。一旦接收到嵌入該多使用者封包中之傳訊資料,高SINR使用者自所接收信號中減去該多使用者封包之成分,並使用所得信號抽取該第二封包。因此,低SINR使用者由該多使用者封包之主體提供服務,而高SINR使用者由疊加於該多使用者封包上之第二封包提供服務。
圖11係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於一通訊系統中傳輸資料之方法之流程圖。如上面圖2所示,該實例中之通訊系統可包括一個或多個基地台。每一基地台可向多個使用者台提供服務。在方塊1110中,自一或多個正由一第一基地台提供服務的使用者台接收信號品質指示。如上所述,每一使用者皆可量測自該第一基地台所接收信號之品質並根據所量測信號品質向該第一基地台傳輸一特定傳輸速率之請求(例如,一DRC訊息)。此外,在其他實施例中,該等使用者台可以其他格式(例如,量化之SINR值等)向該基地台傳送信號品質量測值。在一實施例中,一排程器/控制器使用自該等使用者台所接收之信號品質指示(例如,DRC訊息)選擇多個台(例如,一第一使用者台及一第二使用者台)來接收來自該第一基地台之資料傳輸(在方塊1120中)。如上所述,可使用各種演算法或方法來選擇多個(例如,兩個)使用者台以最佳化一既定性能量度(例如,比例公平性量度)。在一實施例中,所選兩個使用者台之一(例如,該第一使用者台)具有一相對高之信號品質而另一使用者台(例如,該第二使用者台)具有一相對低之信號品質。此外,在本發明之各種實施例中,於選擇使用者台時亦可考慮其他類型之資訊。該等資訊可包括(例如)佇列資訊及服務品質(QoS)資訊。在方塊1130中,構建一多使用者封包(在該實例中稱為第一封包),其含有該第一使用者台之資訊或傳訊資料及該第二使用者台之應用資料。在方塊1140中,一含有該第一使用者台之應用資料之第二封包疊加於該第一封包上。在方塊1150 中,將該第一及第二封包同時自該第一基地台傳輸至該第一及第二使用者台。
圖12係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於一無線通訊系統中處理資料之方法的流程圖。在方塊1210中,自一第一基地台傳輸之第一及第二封包在一第一使用者台處接收。該第一封包係一多使用者封包,其含有該第一使用者台之傳訊資料及一第二使用者台之應用資料。該第二封包含有該第一使用者台之應用資料且疊加於該第一封包之上。在一實施例中,該第一封包中之傳訊資料指示該第二封包之編碼、調變及/或加擾參數。在方塊1220中,自該第一封包擷取該第一使用者台之傳訊資料。在一實施例中,一旦接收到嵌入該多使用者封包中之傳訊資料,該第一使用者台自所接收信號中減去該多使用者封包之成分。在方塊1230中,該第一使用者台使用自該第一封包擷取之傳訊資料來抽取該第二封包。
此外,熟習此項技術者應瞭解並認識到,本發明之教導可應用於在任何既定時間間隔內選擇多個使用者接收來自基地台之資料傳輸的情況。一般而言,該多使用者封包以封包前置碼所指示之資料速率發送,並由所有其SNR足以解碼該封包之使用者進行解碼。成功解碼後,該等使用者剖析該實體層資料以抽取可能發送給該等使用者的任何較高層有效負載,並捨棄剩餘的實體層封包。
舉例而言,設1、2、…、K代表當前藉由重疊編碼排程按通道SNR之降序排程之使用者。在一實施例中,使用指定 給具有最低SNR之使用者之碼字cK 解碼一多使用者封包。在該實例中,使用該多使用者封包藉由重疊編碼承載Kth 使用者之應用資料以及其他同時受到服務的使用者之控制資訊。如上所述,控制資訊可用於規定其他受到服務的使用者之身份以及與疊加有碼字cK 的其他碼字相關之編碼、調變及加擾參數。一旦其通道SNR優於最低SNR使用者之通道SNR的使用者解碼碼字cK ,該封包中所含控制資訊可使其他已排程之使用者連續解碼並干擾-取消疊加的剩餘封包,直至該等使用者解碼含有指定給他們的應用資料的封包為止。
因此,在上述實例中闡述之本發明各種實施例中,多個封包(例如M個封包)可疊加在一起。在一實施例中,最低層封包可含有關於所有更高層封包之控制/傳訊資訊。在該情況下,僅該最低層封包需係一多使用者封包。端視本發明之各種應用及實施方案而定,其他封包可為單使用者封包或多使用者封包。一旦接收到疊加的M個封包,相應之使用者可如上所述將該等封包解碼以抽取供其使用之應用資訊。
或者,在另一實施例中,該等多個封包可如下疊加在一起。各層之封包皆可含有關於下一更高層封包之控制/傳訊資訊(例如,編碼、調變、塊長等)。在該實施例中,較低層封包為多使用者封包而較高層封包可係或可非一多使用者封包。舉例而言,該最高層封包可含有多個具有高SNR之使用者之應用資料。
熟習此項技術者應理解,可使用各種不同技術和技法中之任一技術和技法來表示資訊和信號。舉例而言,整個上述說明中可能提及之資料、指令、命令、資訊、信號、位元、符號和碼片可由電壓、電流、電磁波、磁場或磁粒子、光場或光粒子、或其任一組合來表示。
熟習此項技術者應進一步瞭解,結合本文所揭示實施例而闡述的各種闡釋性邏輯塊、模組、電路及演算法步驟可構建為電子硬體、電腦軟體、或二者之組合。為清晰地顯示硬體與軟體之互換性,上文係基於功能度來概述各種闡釋性組件、方塊、模組、電路及步驟。將此種功能度構建為硬體抑或構建為軟體係取決於具體應用及施加於整個系統上之設計約束。熟習此項技術者可針對每一具體應用以不同之方式來達成所述功能度,但不應將此種實施方案之決定視為背離本發明之範疇。
結合本文所揭示實施例所述之各種闡釋性邏輯塊、模組及電路可使用如下來構建或實施:通用處理器,數位信號處理器(DSP),應用專用積體電路(ASIC),現場可程式化閘陣列(FPGA)或其他可程式化邏輯裝置,離散閘或電晶體邏輯,離散硬體組件,或設計用於執行本文所述功能的其任一組合。通用處理器可為一微處理器,但另一選擇為,處理器亦可為任何習知處理器、控制器、微控制器或狀態機處理器亦可構建為計算裝置之組合,例如一DSP與一微處理器之組合、複數個微處理器、一或多個微處理器結合一DSP核心、或任何其他此種構造。
結合本文所揭示實施例所述之方法或演算法之步驟可直接實施於硬體中、實施於由一處理器執行之軟體模組中、或實施於二者的一組合中。軟體模組可駐存於RAM記憶體、快閃記憶體、ROM記憶體、EPROM記憶體、EEPROM記憶體、暫存器、硬磁碟、可抽換式磁碟、CD-ROM、或此項技術中已知的任何其他形式之儲存媒體中。一實例性儲存媒體耦合至處理器,從而使處理器可自其讀取資訊或向其寫入資訊。另一選擇為,該儲存媒體可與該處理器互成一體。該處理器及儲存媒體可駐存於一ASIC中。該ASIC則可駐存於一使用者終端中。另一選擇為,該處理器及儲存媒體可作為分立組件駐存於一使用者終端中。
100(200)‧‧‧通訊系統
210‧‧‧使用者終端
220‧‧‧基地台
230‧‧‧基地台控制器
240‧‧‧封包資料服務節點
250‧‧‧封包交換網路(IP網路)
270‧‧‧行動交換中心
290‧‧‧電路交換網路(PTSN)
300‧‧‧正向鏈路
310‧‧‧導頻通道
320‧‧‧媒體存取控制(MAC)通道
330‧‧‧控制通道
340‧‧‧訊務通道
322‧‧‧反向活動(RA)通道
324‧‧‧DRCLock通道
326‧‧‧反向功率控制(RPC)通道
400‧‧‧反向鏈路
410‧‧‧存取通道
420‧‧‧訊務通道
412‧‧‧導頻通道
414‧‧‧資料通道
430‧‧‧導頻通道
440‧‧‧媒體存取控制(MAC)通道
450‧‧‧確認(ACK)通道
442‧‧‧反向速率指示(RRI)通道
444‧‧‧資料速率控制(DRC)通道
510‧‧‧服務扇區(基地台)
520‧‧‧通道預測器單元
530‧‧‧SINR臨限值調節單元
540‧‧‧封包處理單元(解調變和解碼)
550‧‧‧速率選擇單元
600‧‧‧排程器/控制器
610‧‧‧選擇判據
620‧‧‧選擇邏輯/演算法
910‧‧‧多使用者封包
圖1顯示一傳統TDM排程組態;圖2係一其中實施本發明教示內容之通訊系統之方塊圖;圖3顯示一正向鏈路之結構;圖4顯示一反向鏈路之結構;圖5係一顯示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速率控制組態之方塊圖;圖6顯示一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排程器/控制器;圖7顯示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含有各種選擇/排程判據之表格實例;圖8顯示一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運作之正向鏈路傳輸方案;圖9顯示一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多使用者封包實例; 圖10顯示其上疊加有另一封包的一多使用者封包實例;圖11係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供於一無線通訊系統內傳輸資料之方法之流程圖;及圖12係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供於一無線通訊系統內處理資料之方法之流程圖。
510‧‧‧服務扇區(基地台)
520‧‧‧通道預測器單元
530‧‧‧SINR臨限值調節單元
540‧‧‧封包處理單元(解調變和解碼)
550‧‧‧速率選擇單元

Claims (50)

  1. 一種於一通訊系統中處理資料之方法,其包括:接收與複數個使用者台相關之信號品質之指示;根據該等信號品質指示選擇一第一使用者台及一第二使用者台來接收來自一基地台之資料;構建一含有該第一使用者台之傳訊資料及該第二使用者台之應用資料的第一封包;藉由使用重疊編碼將一第二封包疊加於該第一封包之上,該第二封包含有該第一使用者台之應用資料;及將該第一及第二封包同時自該基地台傳輸至該第一及第二使用者台。
  2. 如請求項1之方法,其進一步包括:在該第一使用者台處接收該第一及第二封包;自該第一封包中擷取該第一使用者台之傳訊資料;及使用自該第一封包擷取之傳訊資料自該第二封包抽取該第一使用者台之應用資料。
  3. 如請求項2之方法,其中該傳訊資料含有供該第一使用者台用於處理該第二封包中之應用資料之資訊處理參數。
  4. 如請求項3之方法,其中該等資訊處理參數包括編碼及調變參數。
  5. 如請求項1之方法,其中與每一使用者台相關之信號品質指示對應於一信號雜訊加干擾比(SINR)。
  6. 如請求項1之方法,其進一步包括:在該等複數個使用者台之每一使用者台處量測自該基 地台所接收信號之品質;及將表示所量測品質之資訊發送至該基地台。
  7. 如請求項6之方法,其中通訊包括:根據所量測品質確定一可由相應使用者台支持之期望資料速率;及自相應使用者台向該基地台發送一指示該期望資料速率之訊息。
  8. 如請求項7之方法,其中該與每一使用者台相關之信號品質之指示對應於該相應使用者台所請求之該期望資料速率。
  9. 如請求項1之方法,其中使用一表格來記錄與該等複數個使用者台相關之該等信號品質指示。
  10. 如請求項8之方法,其中與該第二使用者台相比,該第一使用者台具有一相對高之期望資料速率。
  11. 一種用以處理資訊之裝置,其包括:一接收器,其經調適以接收與複數個使用者台相關之信號品質指示;一控制器,其經調適以根據該等信號品質指示自該等複數個使用者台中選擇一第一使用者台及一第二使用者台來接收來自一基地台之資料;及一發送器,其經調適以向該第一及第二使用者台傳輸一藉由使用重疊編碼疊加在一起的一第一封包及一第二封包,該第一封包含有該第一使用者台之傳訊資料及該第二使用者台之應用資料,該第二封包含有該第一使用 者台之應用資料。
  12. 如請求項11之裝置,其中該第一使用者台係經調適以於接收該第一及第二封包後即自該第一封包中擷取相應之傳訊資料並使用自該第一封包擷取之該傳訊資料自該第二封包抽取應用資料。
  13. 如請求項12之裝置,其中該傳訊資料含有供該第一使用者台用來處理該第二封包中之應用資料之資訊處理參數。
  14. 如請求項13之裝置,其中該等資訊處理參數包含編碼及調變參數。
  15. 如請求項11之裝置,其中與每一使用者台相關之信號品質對應於一信號雜訊加干擾比(SINR)。
  16. 如請求項11之裝置,其中與每一使用者台相關之信號品質係根據一自該基地台接收之導頻信號量測。
  17. 如請求項11之裝置,其中每一使用者台係經調適以根據在相應使用者台所量測之信號品質向該基地台發送一用於自該基地台向該相應使用者台傳輸資料之期望資料速率。
  18. 如請求項11之裝置,其中使用一表格來記錄與該等複數個使用者台相關之該等信號品質指示。
  19. 如請求項17之裝置,其中與每一使用者台相關之信號品質對應於該相應使用者台所請求之資料傳輸之該期望資料速率。
  20. 如請求項19之裝置,其中與該第二使用者台相比,該第一使用者台具有一相對高之期望資料速率。
  21. 如請求項11之裝置,其中該資訊係為於一通訊系統中之資 料,,進一步包括:構建構件,其用於構建一含有該第一使用者台之傳訊資料及該第二使用者台之應用資料之第一封包;及疊加構件,其用於將一第二封包疊加於該第一封包上,該第二封包含有該第一使用者台之應用資料。
  22. 如請求項21之裝置,其進一步包括:接收構件,其用於在該第一使用者台處接收該第一及第二封包;擷取構件,其用於自該第一封包中擷取該第一使用者台之傳訊資料;及抽取構件,其用於使用自該第一封包擷取之傳訊資料自該第二封包抽取該第一使用者之應用資料。
  23. 如請求項21之裝置,其中發送該與每一使用者台相關之信號品質之指示至該基地台作為一自該基地台至該相應使用者台之資料傳輸之期望資料速率。
  24. 如請求項23之裝置,其中使用一表格來記錄該等複數個使用者台所請求之該等期望資料速率。
  25. 一種通訊系統,其包括:一基地台;複數個經調適以經由一通訊鏈路與該基地台通訊之使用者台,其中該基地台根據該等複數個使用者台中每一個使用者台可支持之資料傳輸之資料速率自該等複數個使用者台中選擇包括一第一使用者台及一第二使用者台在內的 至少兩個使用者台來接收來自該基地台之資料;該基地台向該第一及第二使用者台同時發送藉由使用重疊編碼疊加在一起的一第一封包及一第二封包,該第一封包含有該第一使用者台之傳訊資料及該第二使用者台之應用資料,該第二封包含有該第一使用者台之應用資料。
  26. 如請求項25之通訊系統,其中該第一使用者台係經調適以在接收到該第一及第二封包後即自該第一封包擷取相應之傳輸資料並使用自該第一封包擷取之該傳訊資料自該第二封包抽取應用資料。
  27. 如請求項25之通訊系統,其中每一使用者台可支持之該等資料速率對應於在每一使用者台處所接收之信號品質。
  28. 如請求項25之通訊系統,其中每一使用者台所接收之信號品質對應於在該相應使用者台處量測的一信號雜訊加干擾比(SINR)。
  29. 如請求項25之通訊系統,其中使用一表格來記錄與該等複數個使用者台相關之該等資料速率。
  30. 一種機器可讀媒體,其包含當由一機器執行時可使該機器實施下述作業之指令,該等作業包括:根據相關於該複數個使用者台之信號品質之指示自複數個使用者台中選擇該第一使用者台及第二使用者台來接收來自一基地台之資料;構建一含有該第一使用者台之傳訊資料及該第二使用者台之應用資料之第一封包;藉由使用重疊編碼將一第二封包疊加於該第一封包之 上,該第二封包含有該第一使用者台之應用資料;及將該第一及第二封包同時自該基地台傳輸至該第一及第二使用者台。
  31. 如請求項30之機器可讀媒體,其中所實施之作業進一步包含:於該第一使用者台處接收該第一及第二封包;自該第一封包中擷取該第一使用者台之傳訊資料;及使用自該第一封包中擷取之傳訊資料自該第二封包抽取該第一使用者台之應用資料。
  32. 如請求項30之機器可讀媒體,其中在每一使用者台處所接收之該等信號品質對應於在該相應使用者台處所量測之信號雜訊加干擾比(SINR)。
  33. 如請求項30之機器可讀媒體,其中在每一使用者台處所接收之該等信號品質對應於一該相應使用者台所請求的用於自該基地台向該相應使用者台傳輸資料之資料速率。
  34. 一種用於處理資料之方法,其包括:接收與複數個使用者台相關之信號品質指示;至少部分根據所接收之信號品質指示自該等複數個使用者台選擇一由K個使用者台組成之使用者台組來接收來自一基地台之資料;及將疊加在一起之多個封包自該基地台傳輸至該等K個使用者台。
  35. 如請求項34之方法,其中一處於該等疊加封包之最低層之封包包括一多使用者封包,該多使用者封包含有該組中一 具有最低位準信號品質之第一使用者台之應用資訊及該組中其他使用者台之控制資訊。
  36. 如請求項35之方法,其進一步包括:於一第二使用者台處接收該等疊加封包;自該等所接收疊加封包中之該最低層封包中擷取該第二使用者台之控制資訊;及自該等所接收疊加封包中之剩餘封包中抽取供該第二使用者台使用之應用資訊。
  37. 如請求項34之方法,其中該等疊加封包中一處於較低層之封包含有該等疊加封包中處於一相鄰較高層之封包之控制資訊。
  38. 如請求項37之方法,其中該等疊加封包中該處於較低層之封包包括一多使用者封包,該多使用者封包含有一相應使用者之應用資料及處於一相鄰較高層之另一使用者之控制資訊。
  39. 如請求項37之方法,其中一該等疊加封包中處於最高層之封包包括一含有該組中多個使用者台之應用資料之多使用者封包。
  40. 一種用於處理資訊之裝置,其包括:一控制器,其用以至少部分根據與複數個使用者台相關之信號品質指示自該等複數個使用者台選擇一組多個使用者台來接收來自一基地台之資料;及一發送器,其用以向該等多個使用者台傳輸疊加於一起的多個封包。
  41. 如請求項40之裝置,其中該等疊加封包中一處於最低層之封包包括一多使用者封包,該多使用者封包含有該組中一具有最低位準信號品質之第一使用者台之應用資訊及該組中其他使用者台之控制資訊。
  42. 如請求項40之裝置,其中一第二使用者台係經調適以在接收到該等疊加封包後即自該等所接收之疊加封包中之該最低層封包中擷取該第二使用者台之控制資訊並自該等所接收疊加封包之剩餘封包中抽取供該第二使用者台使用之應用資訊。
  43. 如請求項40之裝置,其中該等疊加封包中一處於一較低層之封包含有該等疊加封包中一處於一相鄰較高層之封包之控制資訊。
  44. 如請求項43之裝置,其中該等疊加封包中該處於較低層之封包包括一多使用者封包,該多使用者封包含有一相應使用者之應用資料及處在一相鄰較高層之另一使用者之控制資訊。
  45. 如請求項43之裝置,其中該等疊加封包中一處於最高層之封包包括一多使用者封包,該多使用者封包含有該組中多個使用者台之應用資料。
  46. 一種用於處理資料之方法,其包括:於一第一使用者台處接收藉由重疊編碼疊加在一起的多個使用者封包,該等多個封包包含一第一封包及一第二封包;自該第一封包中擷取該第一使用者台之傳訊資料;及 使用自該第一封包中擷取之該傳訊資料自該第二封包中抽取該第一使用者台之應用資料。
  47. 如請求項46之方法,其中該傳訊資料含有供該第一使用者台用來處理該第二封包中之應用資料之資訊處理參數。
  48. 如請求項47之方法,其中該等資訊處理參數包括編碼及調變參數。
  49. 一種用於處理資料之裝置,其包括:一經調適以接收多個藉由重疊編碼疊加在一起之封包的接收器,該等多個封包含有一第一封包及一第二封包;一經調適以解碼該等多個封包之解碼器,該解碼器經調適以自該第一封包中擷取一第一使用者之傳訊資料並使用自該第一封包中擷取之傳訊資料自該第二封包中抽取該第一使用者之應用資料。
  50. 如請求項49之裝置,其中該傳訊資料含有供解碼器用來處理該第二封包中所含應用資料之資訊處理參數。
TW093133018A 2003-11-03 2004-10-29 無線通訊環境中資料傳輸及處理的方法、裝置及系統 TWI39090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51699603P 2003-11-03 2003-11-03
US10/775,957 US7623553B2 (en) 2003-11-03 2004-02-09 Method, apparatus, and system for data transmission and processing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environment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0537856A TW200537856A (en) 2005-11-16
TWI390906B true TWI390906B (zh) 2013-03-21

Family

ID=345562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3133018A TWI390906B (zh) 2003-11-03 2004-10-29 無線通訊環境中資料傳輸及處理的方法、裝置及系統

Country Status (11)

Country Link
US (2) US7623553B2 (zh)
EP (1) EP1683385B1 (zh)
JP (1) JP4335923B2 (zh)
KR (2) KR100864389B1 (zh)
AT (1) ATE380446T1 (zh)
BR (1) BRPI0416099A (zh)
CA (1) CA2544397C (zh)
DE (1) DE602004010547T2 (zh)
ES (1) ES2298836T3 (zh)
TW (1) TWI390906B (zh)
WO (1) WO2005043844A2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611311B2 (en) 2001-06-06 2013-12-17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anceling pilot interference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EP1700509B1 (en) * 2003-12-30 2008-11-19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A method and a system for providing a certain quality of service to a mobile station in a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US7342958B2 (en) * 2004-06-24 2008-03-11 Lucent Technologies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enhancing throughput in an additive gaussian noise channel with a predetermined rate set and unknown interference
US20060218459A1 (en) * 2004-08-13 2006-09-28 David Hedberg Coding systems and methods
WO2006020934A2 (en) * 2004-08-13 2006-02-23 Conexant Systems, In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decreasing latency in a digital transmission system
JP4370357B2 (ja) * 2004-08-27 2009-11-25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伝送スケジュール構築装置
US8442441B2 (en) * 2004-12-23 2013-05-14 Qualcomm Incorporated Traffic interference cancellation
US8422955B2 (en) * 2004-12-23 2013-04-16 Qualcomm Incorporated Channel estimation for interference cancellation
US8099123B2 (en) 2004-12-23 2012-01-17 Qualcomm Incorporated Adaptation of transmit subchannel gains in a system with interference cancellation
US8406695B2 (en) 2004-12-23 2013-03-26 Qualcomm Incorporated Joint interference cancellation of pilot, overhead and traffic channels
JPWO2006082616A1 (ja) * 2005-01-31 2008-06-26 富士通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並びに同システムに用いられる基地局及び端末
US7924772B2 (en) * 2005-02-10 2011-04-12 Nokia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to support multi-user packets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7489690B2 (en) * 2005-08-12 2009-02-10 Cellco Partnership Integrated packet latency aware QoS scheduling algorithm using proportional fairness and weighted fair queuing for wireless integrated multimedia packet services
US20070053331A1 (en) * 2005-09-06 2007-03-08 Kolding Troels E QOS-aware radio resource management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with activity detection
US20070053287A1 (en) * 2005-09-07 2007-03-08 Gang Li System and method for selecting data rates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7839842B2 (en) * 2005-09-21 2010-11-23 Broadcom Corporation Method and system for a range reduction scheme for user selection in a multiuser MIMO downlink transmission
US7917100B2 (en) * 2005-09-21 2011-03-29 Broadcom Corporation Method and system for a double search user group selection scheme with range in TDD multiuser MIMO downlink transmission
US7917101B2 (en) 2005-09-21 2011-03-29 Broadcom Corporation Method and system for a greedy user group selection with range reduction in TDD multiuser MIMO downlink transmission
US7609671B1 (en) * 2005-09-30 2009-10-27 Nortel Networks Limited Multi-user scheduling for optimizing transmission of delay sensitive traffic
US7864777B1 (en) 2005-09-30 2011-01-04 Nortel Networks Limited Transmission format selection for optimizing transmission of delay sensitive traffic
WO2007043815A1 (en) 2005-10-12 2007-04-19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data in a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system
US8472877B2 (en) 2005-10-24 2013-06-25 Qualcomm Incorporated Iterative interference cancellation system and method
KR100749847B1 (ko) 2005-11-11 2007-08-16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휴대 인터넷 시스템의 기지국에서 순방향 패킷 스케쥴링장치 및 방법
US8385388B2 (en) 2005-12-06 2013-02-26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 and system for signal reconstruction from spatially and temporally correlated received samples
JP4942765B2 (ja) * 2006-02-06 2012-05-30 エルジー エレクトロニクス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ィド 回路スイッチングトラフィックのための結合ofdm及びmc−cdmaと速いセルスイッチング
US8085819B2 (en) * 2006-04-24 2011-12-27 Qualcomm Incorporated Superposition coding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WO2007123366A2 (en) * 2006-04-25 2007-11-01 Lg Electronics Inc. A method of configuring multiuser packet and a structure thereof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EP2018787B1 (en) * 2006-05-17 2017-03-08 LG Electronics Inc. A method of implementing superposition coding for a forward link in a wireless commnication system
JP2007324651A (ja) * 2006-05-30 2007-12-13 Kyocera Corp 通信装置及び通信制御方法
CN100428744C (zh) * 2006-07-27 2008-10-2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通信网络中分组数据的传输方法及其系统
KR100740911B1 (ko) * 2006-09-20 2007-07-19 포스데이타 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하향 링크 전력을 할당하는 방법 및장치
US8306060B2 (en) * 2006-11-07 2012-11-06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System and metho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of uncompressed video having a composite frame format
US8169995B2 (en) * 2006-12-04 2012-05-01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System and metho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of uncompressed video having delay-insensitive data transfer
JP5319557B2 (ja) 2007-03-06 2013-10-16 テレフオンアクチーボラゲット エル エム エリクソン(パブル) ソフト・フィードバックに基づくネットワーク符号化
KR101002881B1 (ko) * 2007-03-16 2010-12-2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무선 중계 시스템에서 다중 사용자 중첩 코딩을 이용한데이터 송수신 방법 및 장치
US20090103488A1 (en) * 2007-06-28 2009-04-23 University Of Maryland Practical method for resource allocation for qos in ofdma-based wireless systems
US8855567B2 (en) * 2007-07-10 2014-10-07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successive interference cancellation based on two rate feedback in peer-to-peer networks
US8849197B2 (en) * 2007-07-10 2014-09-30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active successive interference cancellation in peer-to-peer networks
US8874040B2 (en) 2007-07-10 2014-10-28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successive interference cancellation based on rate capping in peer-to-peer networks
US9521680B2 (en) 2007-07-10 2016-12-13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successive interference cancellation based on three rate reports from interfering device in peer-to-peer networks
US9668225B2 (en) 2007-07-10 2017-05-30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active successive interference cancellation based on one rate feedback and probability adaptation in peer-to-peer networks
US8433349B2 (en) 2007-07-10 2013-04-30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successive interference cancellation based on transmit power control by interfering device with success probability adaptation in peer-to-peer wireless networks
US7876784B1 (en) * 2007-09-27 2011-01-25 Marvell International Ltd.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providing receivers for use in superposition coded multi-user systems
KR20090097268A (ko) * 2008-03-11 2009-09-16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다중 안테나 시스템에서 데이터 전송 방법
US8077802B2 (en) * 2008-03-17 2011-12-13 Intel Corporation Device, system, and method of resource allocation in a wireless network
US20090238086A1 (en) * 2008-03-19 2009-09-24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Rank Dependent CQI Back-Off
US8665866B2 (en) * 2008-08-15 2014-03-04 Unwired Planet, Llc Relative time division for network coding
US20100046644A1 (en) * 2008-08-19 2010-02-25 Motorola, Inc. Superposition coding
WO2010090455A2 (en) * 2009-02-05 2010-08-12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of composing uplink control channel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KR101639240B1 (ko) * 2009-03-03 2016-07-13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랜덤 빔포밍 기술을 이용하여 간섭 제어를 수행하는 통신 시스템 및 통신 방법
US8547918B2 (en) * 2009-11-17 2013-10-01 Qualcomm Incorporated Multiple-user multiple-input and multiple-output for high-speed packet access systems
US8526307B2 (en) * 2011-03-04 2013-09-03 Ntt Docomo, Inc. Proportional-fair radio resource management
US8537875B2 (en) 2011-04-14 2013-09-17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adjusting forward link signal to interference and noise ratio estimates
KR20130022182A (ko) * 2011-08-25 2013-03-06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근거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단말간 연결 우선순위를 고려하여 데이터를 송수신하는 장치 및 방법
US9143957B2 (en) 2012-02-24 2015-09-22 Qualcomm Incorporated Mitigating cross-device interference
US8994506B2 (en) * 2012-03-08 2015-03-31 The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processing RFID signals
KR101687047B1 (ko) * 2012-08-22 2016-12-15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위성통신용 포워드링크의 적응형 코딩 변조장치 및 방법
US20140071894A1 (en) * 2012-09-13 2014-03-13 Qualcomm Incorporated Variable block length and superposition coding for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WO2014116999A1 (en) * 2013-01-24 2014-07-31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System and method for digital communications using channel statistics
US9516508B2 (en) 2013-03-15 2016-12-06 Federated Wireless,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heterogenous spectrum sharing between commercial cellular operators and legacy incumbent users in wireless networks
WO2016154991A1 (zh) * 2015-04-02 2016-10-0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基于非正交传输的通信方法和设备
KR102348214B1 (ko) * 2015-05-28 2022-01-07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스케줄링 방법 및 장치
CN105554822B (zh) * 2015-12-10 2019-02-22 京信通信系统(中国)有限公司 均衡基站多用户终端速率的控制方法及装置
DE102016120051A1 (de) 2016-10-20 2018-04-26 In medias res - Gesellschaft für Kommunikationstechnologien mbH Verfahren zur Adressvergabe für eine Vielzahl von Zählern zur Verbrauchsmessung sowie System aus Master-Adapter und Slave-Adapter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36916A (ja) 1995-07-18 1997-02-07 Etona Kk 無線伝送によるパケット中継方式
DE69914351T2 (de) * 1998-04-17 2004-06-24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Kadoma Funkkommunikationsgerät und Verfahren zur Einstellung der Übertragungsrate
US6574235B1 (en) * 1999-08-12 2003-06-03 Ericsson Inc. Methods of receiving co-channel signals by channel separation and successive cancellation and related receivers
US7046678B2 (en) * 2000-02-18 2006-05-16 At & T Corp. Channel efficiency based packet scheduling for interactive data in cellular networks
DE10038314A1 (de) * 2000-08-05 2002-02-14 Alcatel Sa Verfahren zum Übertragen von Nutzdatenpaketen
TW475387U (en) 2001-01-17 2002-02-01 Tainan Seating Corp Structure of back-lifting-type desk/chair
US7209524B2 (en) 2001-04-27 2007-04-24 The Directv Group, Inc. Layered modulation for digital signals
US7047016B2 (en) * 2001-05-16 2006-05-16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llocating uplink resources in a 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 (MIMO) communication system
US20030050074A1 (en) 2001-09-12 2003-03-13 Kogiantis Achilles George Method for the simultaneous uplink and downlink conveyance of information between multiple mobiles and a base station equipped with multiple antennas
US7116652B2 (en) * 2001-10-18 2006-10-03 Lucent Technologies Inc. Rate control technique for layered architectures with multiple transmit and receive antennas
US7154936B2 (en) * 2001-12-03 2006-12-26 Qualcomm, Incorporated Iterative detection and decoding for a MIMO-OFDM system
DE60312060T2 (de) 2002-02-05 2007-08-30 Hughes Electronics Corp., El Segundo Signalvorverarbeitung der überlagerten Signale in einem digitalen Modulationsschema mit überlagerten Signalen zur Verwendung von bestehenden Empfängern
US7317750B2 (en) * 2002-10-31 2008-01-08 Lot 41 Acquisition Foundation, Llc Orthogonal superposition coding for direct-sequence communications
US7158804B2 (en) * 2002-11-27 2007-01-02 Lucent Technologies Inc. Uplink scheduling for wireless networks
US7280562B2 (en) * 2003-02-18 2007-10-09 Qualcomm Incorporated Variable packet lengths for high packet data rate communications
CA2516359C (en) * 2003-02-19 2013-03-19 Flarion Technologies, Inc. Methods and apparatus of enhanced coding in multi-user communications systems
US8085819B2 (en) * 2006-04-24 2011-12-27 Qualcomm Incorporated Superposition coding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0537856A (en) 2005-11-16
JP4335923B2 (ja) 2009-09-30
EP1683385A2 (en) 2006-07-26
JP2007511170A (ja) 2007-04-26
ATE380446T1 (de) 2007-12-15
WO2005043844A2 (en) 2005-05-12
DE602004010547D1 (de) 2008-01-17
KR100858850B1 (ko) 2008-09-17
US8170068B2 (en) 2012-05-01
US20100091798A1 (en) 2010-04-15
BRPI0416099A (pt) 2007-01-02
KR20060101763A (ko) 2006-09-26
CA2544397A1 (en) 2005-05-12
CA2544397C (en) 2012-01-03
WO2005043844A3 (en) 2005-07-07
ES2298836T3 (es) 2008-05-16
KR100864389B1 (ko) 2008-10-20
DE602004010547T2 (de) 2008-12-11
EP1683385B1 (en) 2007-12-05
US7623553B2 (en) 2009-11-24
US20050094675A1 (en) 2005-05-05
KR20070099064A (ko) 2007-10-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390906B (zh) 無線通訊環境中資料傳輸及處理的方法、裝置及系統
JP5059982B1 (ja) 移動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けるアップリンクリソースの割当て
EP2278845B1 (en)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providing of scheduling information
JP5155403B2 (ja) 同じ無線リソースへの複数の未要求使用権サービス(ugs)ユーザの多重化
US8325655B2 (en) Multi-carrier HSDPA channel establishing method and the multi-carrier downlink packet data transmitting method
EP2294747B1 (en) Scheduling of data transmissions in multi-carrier data transmission networks
US20030086393A1 (en) Method for allocating wireless communication resources
JP2009525644A5 (zh)
JP2007511183A (ja) ハイブリッドtdm/ofdm/cdm上りリンク伝送
JP2006135992A (ja) 上りリンクパケットデータサービスを支援する移動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ける端末識別子を使用する上りリンクデータの伝送をスケジューリングする方法及び装置
MXPA06004907A (en) Method, apparatus, and system for data transmission and processing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environment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