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390432B - 觸摸屏及顯示裝置 - Google Patents
觸摸屏及顯示裝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I390432B TWI390432B TW97126315A TW97126315A TWI390432B TW I390432 B TWI390432 B TW I390432B TW 97126315 A TW97126315 A TW 97126315A TW 97126315 A TW97126315 A TW 97126315A TW I390432 B TWI390432 B TW I390432B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touch screen
- carbon nanotube
- transparent
- transparent electrodes
- substrate
- Prior art date
Links
Landscapes
- Position Input By Displaying (AREA)
Description
本發明涉及一種觸摸屏及使用該觸摸屏的顯示裝置,尤其涉及一種基於奈米碳管的觸摸屏及使用該觸摸屏的顯示裝置。
近年來,伴隨著移動電話與觸摸導航系統等各種電子設備的高性能化和多樣化的發展,在液晶等顯示元件的前面安裝透光性的觸摸屏的電子設備逐步增加。這樣的電子設備的利用者通過觸摸屏,一邊對位於觸摸屏背面的顯示元件的顯示內容進行視覺確認,一邊利用手指或筆等方式按壓觸摸屏來進行操作。由此,可以操作電子設備的各種功能。
按照觸摸屏的工作原理和傳輸介質的不同,先前的觸摸屏通常分為四種類型,分別為電阻式、電容感應式、紅外線式以及表面聲波式。其中電阻式觸摸屏的應用最為廣泛,請參見文獻“Production of Transparent Conductive Films with Inserted SiO2 Anchor Layer,and Application to a Resistive Touch Panel”Kazuhiro Noda,Kohtaro Tanimura.Electronics and Communications in Japan,Part 2,Vol.84,P39-45(2001)。
先前的電阻式觸摸屏一般包括一上基板,該上基板的下表面形成有一上透明導電層;一下基板,該下基板的上表面形成有一下透明導電層;以及多個點狀隔離物(Dot
Spacer)設置在上透明導電層與下透明導電層之間。其中,該上透明導電層與該下透明導電層通常採用具有導電特性的銦錫氧化物(Indium Tin Oxide,ITO)層(下稱ITO層)。當使用手指或筆按壓上基板時,上基板發生扭曲,使得按壓處的上透明導電層與下透明導電層彼此接觸。通過外接的電子電路分別向上透明導電層與下透明導電層依次施加電壓,觸摸屏控制器通過分別測量第一導電層上的電壓變化與第二導電層上的電壓變化,並進行精確計算,將它轉換成觸點坐標。觸摸屏控制器將數字化的觸點坐標傳遞給中央處理器。中央處理器根據觸點坐標發出相應指令,啟動電子設備的各種功能切換,並通過顯示器控制器控制顯示元件顯示。
然而,ITO層作為透明導電層通常採用離子束濺射或濺鍍等工藝製備,在製備的過程,需要較高的真空環境及需要加熱到200~300℃,因此,使得ITO層的製備成本較高。此外,ITO層作為透明導電層具有機械性能不够好、難以彎曲及阻值分布不均勻等缺點。此外,ITO在潮濕的空氣中透明度會逐漸下降。從而導致先前的電阻式觸摸屏及顯示裝置存在耐用性不够好,靈敏度低、線性及準確性較差等缺點。另外,先前的電阻式觸摸屏只能實現單點輸入信號。
有鑒於此,提供一種耐用性好,且靈敏度高、線性及準確性强,且可實現多點信號輸入的觸摸屏及顯示裝置實為必要。
一種觸摸屏,包括:一第一電極板,該第一電極板包括一第一基體、多個第一透明電極以及多個第一信號線,所述第一基體具有一第一表面,多個第一透明電極沿第一方向間隔設置在第一基體的第一表面,該多個第一信號線分別與多個第一透明電極電連接;以及一第二電極板,該第二電極板包括一第二基體、多個第二透明電極以及多個第二信號線,所述第二基體具有一第二表面,多個第二透明電極沿第二方向間隔設置在第二基體的第二表面,該多個第二信號線分別與多個第二透明電極電連接;其中,所述第一透明電極及第二透明電極為一奈米碳管層。
一種顯示裝置,包括:一觸摸屏,該觸摸屏包括一第一電極板及一第二電極板,該第一電極板包括一第一基體、多個第一透明電極以及一第一信號線,所述第一基體具有一第一表面,多個第一透明電極沿第一方向間隔設置在第一基體的第一表面,該多個第一信號線分別與多個第一透明電極電連接,該第二電極板包括一第二基體、多個第二透明電極以及多個第二信號線,所述第二基體具有一第二表面,多個第二透明電極沿第二方向間隔設置在第二基體的第二表面,該多個第二信號線分別與多個第二透明電極電連接;及一顯示設備,該顯示設備正對且靠近上述觸摸屏的第二電極板設置;其中,所述第一透明電極及第二透明電極為一奈米碳管層。
相較於先前技術,本技術方案提供的觸摸屏及顯示裝置具有以下優點:其一,由於透明電極中的多個奈米碳管
層平行且間隔設置,因此,所述透明電極具有較好的力學性能,從而使得上述的透明電極具有較好的機械强度和韌性,故,採用上述的奈米碳管層作透明電極,可以相應的提高觸摸屏的耐用性,進而提高了使用該觸摸屏的顯示裝置的耐用性;其二,上述透明電極中的多個奈米碳管層平行且間隔設置,從而使得透明電極具有均勻的阻值分布和透光性,從而有利於提高觸摸屏及使用該觸摸屏的顯示裝置的解析度和精確度;其三,本技術方案實施例所提供的觸摸屏及顯示裝置可實現多點信號輸入。
以下將結合附圖詳細說明本技術方案提供的觸摸屏及顯示裝置。
請參閱圖1、圖2及圖3,本技術方案實施例提供一種電阻式觸摸屏10,該觸摸屏10包括一第一電極板12,一第二電極板14以及設置在第一電極板12與第二電極板14之間的多個透明點狀隔離物16。
該第一電極板12包括一第一基體120、多個第一透明電極122以及多個第一信號線124。所述第一基體120具有一第一表面128。多個第一透明電極122沿第一方向間隔設置在第一基體120的第一表面128,且多個第一透明電極122相互平行、均勻分布。所述第一方向為X坐標方向。所述多個第一透明電極122具有一第一端122a和一第二端122b。該多個第一透明電極122的第一端122a分別通過多條第一信號線124電連接至一X坐標驅動電源180。該X
坐標驅動電源180用於向所述多個第一透明電極122輸入驅動電壓。該多個第一透明電極122的第二端122b分別通過多條第一信號線124電連接至一傳感器182。所述多個第一信號線124相互平行。
該第二電極板14包括一第二基體140,多個第二透明電極142以及多個第二信號線144。所述第二基體140具有一第二表面148。多個第二透明電極142沿第二方向間隔設置在第二基體140的第二表面148,與多個第一透明電極122正對設置。所述多個第二透明電極142相互平行、均勻分布。所述第二方向為Y坐標方向。所述多個第二透明電極142具有一第一端142a和一第二端142b。該多個第二透明電極142的第一端142a分別通過多條第二信號線144電連接至一Y坐標驅動電源184。該Y坐標驅動電源184用於向所述多個第二透明電極142輸入驅動電壓。該多個第二透明電極142的第二端142b接地。所述多個第二信號線124相互平行。
所述第一基體120與第二基體140均為透明的薄膜或薄板。該第一基體120具有一定柔軟度,可由塑料或樹脂等柔性材料形成。該第二基體140的材料可以為玻璃、石英、金剛石等硬性材料。所述第二基體140主要起支撑的作用。當用於柔性觸摸屏中時,該第二基體140的材料也可為塑料或樹脂等柔性材料。具體地,該第一基體120及第二基體140所用的材料選擇為聚碳酸酯(PC)、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等聚酯材料,以及聚醚碸(PES)、纖維素酯、聚氯乙烯(PVC)、苯並
環丁烯(BCB)及丙烯酸樹脂等材料。該第一基體120和第二基體140的厚度為1毫米~1厘米。本實施例中,該第一基體120及第二基體140的材料均為PET,厚度均為2毫米。可以理解,形成所述第一基體120及第二基體140的材料並不限於上述列舉的材料,只要能使所述第一基體120及第二基體140具有較好的透明度,所述第二基體140起到支撑的作用,且所述第一基體120具有一定柔性的材料,都在本發明保護的範圍內。
所述第一信號線124間隔設置在第一基體120的第一表面沿第一方向的兩側。所述第二信號線144間隔設置在第二基體140的第二表面沿第二方向的兩側。所述第一信號線124和第二信號線144由阻值較小的導電材料組成。具體地,所述第一信號線124和第二信號線144可為銦錫氧化物(ITO)線、銻錫氧化物(ATO)線、導電聚合物線等。所述第一信號線124和第二信號線144也可以由細的不透明導線形成,其直徑小於100微米,故不會顯著影響觸摸屏的透光率和顯示器的顯示效果。具體的,所述第一信號線124和第二信號線144可由金屬薄膜(如一鎳金薄膜)蝕刻形成,或由奈米碳管長線構成。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一信號線124和第二信號線144為一奈米碳管長線,該奈米碳管長線可通過對一奈米碳管薄膜採用有機溶劑處理或沿奈米碳管的長度方向扭轉形成。該奈米碳管長線包括多個奈米碳管首尾相連且沿該奈米碳管長線軸向/長度方向擇優取向排列。具體地,該奈米碳管長線中奈米碳管沿該奈米碳管長線軸向/長度方向平行排列或呈
螺旋狀排列。該奈米碳管長線中的奈米碳管通過凡德瓦爾力緊密結合。該奈米碳管長線的寬度為0.5奈米~100微米。
可以理解,由於奈米碳管本身的比表面積非常大,所以該奈米碳管長線本身具有較强的黏性。因此,該奈米碳管長線作為所述第一信號線124和第二信號線144可直接黏附在基體120,140的表面上。
該多個第一透明電極122與多個第二透明電極142均包括一奈米碳管層。該奈米碳管層為帶狀、線狀或其它形狀。本技術方案實施例中,所述奈米碳管層為帶狀。該奈米碳管層包括多個奈米碳管。進一步地,上述的奈米碳管層可以係單個奈米碳管薄膜或多個奈米碳管薄膜重叠設置。故,上述奈米碳管層的長度和厚度不限,只要能够具有理想的透明度,可根據實際需要製成具有任意長度和厚度的奈米碳管層。所述奈米碳管薄膜的厚度為0.5奈米~100微米。所述奈米碳管層的寬度為20微米~250微米,厚度為0.5奈米~100微米。所述透明電極122,142之間的間距為20微米~50微米。本技術方案實施例中,所述奈米碳管層的寬度50微米,厚度為50奈米,透明電極122,142之間的間距為20微米。
上述奈米碳管層中的奈米碳管薄膜由有序的或無序的奈米碳管組成,並且該奈米碳管薄膜具有均勻的厚度。具體地,該奈米碳管層包括無序的奈米碳管薄膜或者有序的奈米碳管薄膜。無序的奈米碳管薄膜中,奈米碳管為無序或各向同性排列。該無序排列的奈米碳管相互纏繞
,該各向同性排列的奈米碳管平行於奈米碳管薄膜的表面。有序的奈米碳管薄膜中,奈米碳管為沿同一方向擇優取向排列或沿不同方向擇優取向。當奈米碳管層包括多層有序奈米碳管薄膜時,該多層奈米碳管薄膜可以沿任意方向重叠設置,因此,在該奈米碳管層中,奈米碳管為沿相同或不同方向擇優取向排列。優選地,當該奈米碳管層中的奈米碳管薄膜為有序奈米碳管薄膜時,該有序奈米碳管薄膜為從奈米碳管陣列中直接拉取獲得的奈米碳管拉膜結構。請參閱圖4,所述奈米碳管拉膜結構包括多個奈米碳管首尾相連且擇優取向排列。該多個奈米碳管之間通過凡德瓦爾力結合。一方面,首尾相連的奈米碳管之間通過凡德瓦爾力連接;另一方面,擇優取向排列的奈米碳管之間部分通過凡德瓦爾力結合。故,該奈米碳管拉膜結構具有較好的自支撑性及柔韌性。當該奈米碳管層包括多層重叠設置的奈米碳管拉膜結構時,相鄰兩層奈米碳管薄膜中的奈米碳管之間形成一夾角α,且0° α 90°。
進一步地,所述奈米碳管層可以包括上述各種奈米碳管薄膜與一高分子材料組成的複合層。所述高分子材料均勻分布於所述奈米碳管薄膜中的奈米碳管之間的間隙中。所述高分子材料為一透明高分子材料,其具體材料不限,包括聚苯乙烯、聚乙烯、聚碳酸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聚碳酸酯(PC)、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苯丙環丁烯(BCB)、聚環烯烴等。
本實施例中,所述多個第一透明電極122與多個第二透明
電極142中的奈米碳管層為一層奈米碳管拉膜結構與PMMA組成的複合層。具體的,多個第一透明電極122的奈米碳管拉膜結構中的奈米碳管均沿第一方向排列,多個第二透明電極142的奈米碳管拉膜結構中奈米碳管均沿第二方向排列。所述奈米碳管複合層的厚度為0.5奈米~100微米。
所述奈米碳管層中的奈米碳管包括單壁奈米碳管、雙壁奈米碳管以及多壁奈米碳管中的一種或幾種。所述單壁奈米碳管的直徑為0.5奈米~50奈米,雙壁奈米碳管的直徑為1奈米~50奈米,多壁奈米碳管的直徑為1.5奈米~50奈米。所述奈米碳管層的厚度為0.5奈米~100微米。
另外,由於設置有透明電極122,142的區域與未設置透明電極122,142的區域具有不同的光折射率與透射率,為使觸摸屏10整體透光性的視覺差異最小,可以在透明電極122,142之間的間隙中形成一填充層160,該填充層160的材料具有與透明電極122,142材料相同或接近的折射率和透射率。
所述傳感器182可為先前技術中的任何傳感器。本技術方案實施例中,該傳感器182用於探測發生電壓變化時X坐標驅動電源180所對應驅動的第一透明電極122及Y坐標驅動電源184所對應驅動的第二透明電極142的位置坐標。所述X坐標驅動電源180和Y坐標驅動電源184可為先前技術中的任何驅動電源,用於向第一透明電極122及第二透明電極142施加電壓。
進一步地,該第二電極板14上表面外圍設置有一絕緣層18。上述的第一電極板12設置在該絕緣層18上,且該第一電極板12的多個第一透明電極122正對該第二電極板14的多個第二透明電極142設置。上述多個透明點狀隔離物16設置在所述第一透明電極122和第二透明電極142之間,且該多個透明點狀隔離物16彼此間隔設置。第一電極板12與第二電極板14之間的距離為2~10微米。該絕緣層18與透明點狀隔離物16均可採用絕緣透明樹脂或其他絕緣透明材料製成。設置絕緣層18與透明點狀隔離物16可使得第一電極板14與第二電極板12電絕緣。可以理解,當觸摸屏10尺寸較小時,透明點狀隔離物16為可選擇的結構,只需確保第一電極板14與第二電極板12電絕緣即可。
使用時,通過X坐標驅動電源180和Y坐標驅動電源184分別向所述多個第一透明電極122及多個第二透明電極142分時施加一定電壓,使用者一邊視覺確認在觸摸屏10下面設置的顯示元件(圖未示)的顯示,一邊通過觸摸物如手指或/及筆按壓觸摸屏10第一電極板12進行操作。第一電極板12中第一基體120發生彎曲,使得按壓處的第一透明電極122與第二透明電極142接觸形成導通。由於多個第二透明電極142的第二端142b接地,故所述傳感器182可探測出發生電壓變化時X坐標驅動電源180所對應驅動的第一透明電極122及Y坐標驅動電源184所對應驅動的第二透明電極142,進而確定觸摸點的X坐標和Y坐標。
當多點輸入時,多個按壓處的第一透明電極122與第二透
明電極142接觸形成導通。由於X坐標驅動電源180和Y坐標驅動電源184為分時向所述多個第一透明電極122及多個第二透明電極142施加一定電壓,故所述傳感器182可依次分別探測出多次發生電壓變化時X坐標驅動電源180所對應驅動的第一透明電極122及Y坐標驅動電源184所對應驅動的第二透明電極142,進而分別確定多個觸摸點的X坐標和Y坐標。
如圖5所示,本技術方案實施例還提供一使用上述觸摸屏10的顯示裝置100,其包括上述觸摸屏10及一顯示設備20。該顯示設備20正對且靠近上述觸摸屏10的第二電極板14設置。該觸摸屏10可以與該顯示設備20間隔一預定距離設置,也可集成在該顯示設備20上。當該觸摸屏10與該顯示設備20集成設置時,可通過黏結劑將該觸摸屏10附著到該顯示設備20上。
本技術方案顯示設備20可以為液晶顯示器、場發射顯示器、電漿顯示器、電致發光顯示器、真空熒光顯示器及陰極射線管等顯示設備。
另外,該顯示裝置100進一步包括一觸摸屏控制器30、一中央處理器40及一顯示設備控制器50。其中,該觸摸屏控制器30、該中央處理器40及該顯示設備控制器50三者通過電路相互連接,該觸摸屏控制器30與該觸摸屏10電連接,該顯示設備控制器50連接該顯示設備20。該中央處理器40分別與所述觸摸屏控制器30及所述顯示設備控制器50電連接。所述觸摸屏控制器30與所述觸摸屏10的傳感器182及驅動電源180,184電連接。所述觸摸屏控
制器30根據傳感器182及驅動電源180,184輸出的信息確定觸摸點的位置坐標,並將該位置坐標信息傳遞給中央處理器40。該中央處理器40通過該顯示器控制器50控制該顯示元件20顯示。
另外,在所述觸摸屏10第一電極板12上表面可進一步設置一透明保護膜126,該透明保護膜126可由氮化矽、氧化矽、苯丙環丁烯(BCB)、聚酯或丙烯酸樹脂等材料形成。該透明保護膜126也可採用一層表面硬化處理、光滑防刮的塑料層,如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膜,用於保護第一電極板12,提高耐用性。該透明保護膜126還可用於提供一些其它的附加功能,如可以减少眩光或降低反射。
此外,可選擇地,為了减小由顯示設備產生的電磁干擾,避免從觸摸屏10發出的信號產生錯誤,還可在第二基體140的下表面上設置一屏蔽層22。該屏蔽層22可由銦錫氧化物(ITO)薄膜、銻錫氧化物(ATO)薄膜、鎳金薄膜、銀薄膜或奈米碳管層等透明導電材料形成。本實施例中,所述的屏蔽層22包含一奈米碳管薄膜,該奈米碳管薄膜中的奈米碳管的排列方式不限,可為定向排列也可為其它的排列方式。本實施例中,該屏蔽層22中的奈米碳管定向排列。該奈米碳管薄膜作為電接地點,起到屏蔽的作用,從而使得觸摸屏10能在無干擾的環境中工作。進一步地,可在該屏蔽層22遠離第二基體140的表面上設置一鈍化層24,該鈍化層24可由氮化矽、氧化矽等材料形成。該鈍化層24與顯示設備20的正面間隔一間隙
26設置。該鈍化層24作為介電層使用,且保護該顯示設備20不致於由於外力過大而損壞。
請一並參見圖1、圖2及圖5,使用時,通過X坐標驅動電源180和Y坐標驅動電源184分別向所述多個第一透明電極122及多個第二透明電極142分時施加一定電壓,使用者一邊視覺確認在觸摸屏10下面設置的顯示元件的顯示,一邊通過觸摸物60如手指或/及筆按壓觸摸屏10第一電極板12進行操作。第一電極板12中第一基體120發生彎曲,使得按壓處70的第一透明電極122與第二透明電極142接觸形成導通。由於多個第二透明電極142的第二端142b接地,故所述傳感器182可探測出發生電壓變化時X坐標驅動電源180所對應驅動的第一透明電極122及Y坐標驅動電源184所對應驅動的第二透明電極142,並將該信息傳遞給觸摸屏控制器30,觸摸屏控制器30通過上述輸入信息確定該接觸點的X坐標和Y坐標。觸摸屏控制器30將數字化的觸點坐標傳遞給中央處理器40。中央處理器40根據觸點坐標發出相應指令,啟動電子設備的各種功能切換,並通過顯示器控制器50控制顯示元件20顯示。
當多點輸入時,多個按壓處70的第一透明電極122與第二透明電極142接觸形成導通。由於X坐標驅動電源180和Y坐標驅動電源184為分時向所述多個第一透明電極122及多個第二透明電極142施加一定電壓,故所述傳感器182可依次分別探測出多次發生電壓變化時X坐標驅動電源180所對應驅動的第一透明電極122及Y坐標驅動電源184所對應驅動的第二透明電極142,並依次將該多次發生電
壓變化時的信息傳遞給觸摸屏控制器30,觸摸屏控制器30依次通過上述輸入信息分別確定該多個接觸點的X坐標和Y坐標。觸摸屏控制器30將該多個數字化的觸點坐標傳遞給中央處理器40。中央處理器40根據觸點坐標發出相應指令,啟動電子設備的各種功能切換,並通過顯示器控制器50控制顯示元件20顯示。
本技術方案提供的觸摸屏及顯示裝置具有以下優點:其一,由於透明電極中的多個奈米碳管層平行且間隔設置,因此,所述透明電極具有較好的力學性能,從而使得上述的透明電極具有較好的機械强度和韌性,故,採用上述的奈米碳管層作透明電極,可以相應的提高觸摸屏的耐用性,進而提高了使用該觸摸屏的顯示裝置的耐用性;其二,上述透明電極中的多個奈米碳管層平行且間隔設置,從而使得透明電極具有均勻的阻值分布和透光性,進而有利於提高觸摸屏及使用該觸摸屏的顯示裝置的解析度和精確度;其三,由於所述第一透明電極的一端電連接於一X坐標驅動電源,另一端電連接於一傳感器,所述第二透明電極的一端接地,另一端電連接於一Y坐標驅動電源,故可通過所述傳感器依次探測出多個發生電壓變化時X坐標驅動電源所對應驅動的第一透明電極及Y坐標驅動電源所對應驅動的第二透明電極,進而確定多個觸摸點的X坐標和Y坐標,故所述觸摸屏和顯示裝置可實現多點信號輸入。
綜上所述,本發明確已符合發明專利之要件,遂依法提出專利申請。惟,以上所述者僅為本發明之較佳實施例
,自不能以此限制本案之申請專利範圍。舉凡習知本案技藝之人士援依本發明之精神所作之等效修飾或變化,皆應涵蓋於以下申請專利範圍內。
10‧‧‧觸摸屏
100‧‧‧顯示裝置
12‧‧‧第一電極板
14‧‧‧第二電極板
120‧‧‧第一基體
140‧‧‧第二基體
122‧‧‧第一透明電極
142‧‧‧第二透明電極
122a‧‧‧第一透明電極的第一端
142a‧‧‧第二透明電極的第一端
122b‧‧‧第一透明電極的第二端
142b‧‧‧第二透明電極的第二端
124‧‧‧第一信號線
144‧‧‧第二信號線
128‧‧‧第一表面
148‧‧‧第二表面
160‧‧‧填充層
184‧‧‧Y坐標驅動電源
180‧‧‧X坐標驅動電源
16‧‧‧點狀隔離物
182‧‧‧傳感器
18‧‧‧絕緣層
22‧‧‧屏蔽層
24‧‧‧鈍化層
26‧‧‧間隙
20‧‧‧顯示設備
30‧‧‧觸摸屏控制器
40‧‧‧中央處理器
50‧‧‧顯示設備控制器
60‧‧‧觸摸物
70‧‧‧按壓處
圖1係本技術方案實施例觸摸屏第一電極板的俯視結構示意圖。
圖2係本技術方案實施例觸摸屏第二電極板的俯視結構示意圖。
圖3係本技術方案實施例觸摸屏的剖視結構示意圖。
圖4係本技術方案實施例觸摸屏中奈米碳管拉膜結構的掃描電鏡照片。
圖5係本技術方案實施例顯示裝置的剖視結構示意圖。
12‧‧‧第一電極板
120‧‧‧第一基體
122‧‧‧第一透明電極
122a‧‧‧第一透明電極的第一端
122b‧‧‧第一透明電極的第二端
124‧‧‧第一信號線
128‧‧‧第一表面
160‧‧‧填充層
180‧‧‧X坐標驅動電源
182‧‧‧傳感器
Claims (24)
- 一種觸摸屏,包括:一第一電極板,該第一電極板包括一第一基體、多個第一透明電極以及多個第一信號線,所述第一基體具有一第一表面,多個第一透明電極沿第一方向間隔設置在第一基體的第一表面,該多個第一信號線分別與多個第一透明電極電連接;以及一第二電極板,該第二電極板包括一第二基體、多個第二透明電極以及多個第二信號線,所述第二基體具有一第二表面,多個第二透明電極沿第二方向間隔設置在第二基體的第二表面,該多個第二信號線分別與多個第二透明電極電連接;其改良在於,所述第一透明電極及第二透明電極均為一奈米碳管層。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觸摸屏,其中,所述奈米碳管層包括一奈米碳管薄膜或多層重叠設置的奈米碳管薄膜。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的觸摸屏,其中,所述奈米碳管薄膜包括無序奈米碳管薄膜,其中奈米碳管為無序排列或各向同性排列。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的觸摸屏,其中,所述無序奈米碳管薄膜中的奈米碳管相互纏繞或平行於奈米碳管薄膜表面。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的觸摸屏,其中,所述奈米碳管薄膜包括有序奈米碳管薄膜,其中奈米碳管為沿一個固定方向擇優取向排列或沿不同方向擇優取向排列。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的觸摸屏,其中,所述有序奈米碳管薄膜包括一奈米碳管拉膜結構,奈米碳管拉膜結構進一步包括多個奈米碳管首尾相連且沿同一方向擇優取向排列,該多個奈米碳管之間通過凡德瓦爾力結合。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的觸摸屏,其中,所述多層重叠設置的奈米碳管薄膜中相鄰的兩層奈米碳管薄膜中的奈米碳管形成一夾角α,且0° α 90°。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的觸摸屏,其中,所述奈米碳管薄膜的厚度為0.5奈米-100微米。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觸摸屏,其中,所述奈米碳管層為一奈米碳管複合層,其包括至少一奈米碳管薄膜以及高分子材料均勻分布於奈米碳管薄膜中。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的觸摸屏,其中,所述高分子材料為聚苯乙烯、聚乙烯、聚碳酸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碳酸酯、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苯丙環丁烯或聚環烯烴。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觸摸屏,其中,所述多個第一透明電極及多個第二透明電極在其相應電極板中均勻分布,且所述第一透明電極及第二透明電極為帶狀。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觸摸屏,其中,所述奈米碳管層的寬度為20微米~250微米,厚度為0.5奈米~100微米,所述多個透明電極之間的間距為20微米~50微米。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觸摸屏,其中,所述多個第一透明電極具有一第一端和一第二端,該多個第一透明電極的第一端分別通過多條第一信號線電連接至一X坐標驅動電源,該多個第一透明電極的第二端分別通過多條第一 信號線電連接至一傳感器;所述多個第二透明電極具有一第一端和一第二端,該多個第二透明電極的第一端分別通過多條第二信號線電連接至一Y坐標驅動電源,該多個第二透明電極的第二端接地。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所述的觸摸屏,其中,所述多個第一信號線相互平行,所述多個第二信號線相互平行,且所述第一信號線及第二信號線為銦錫氧化物線、銻錫氧化物線或奈米碳管長線。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述的觸摸屏,其中,所述第一透明電極中的奈米碳管沿第一方向定向排列,所述第二透明電極中的奈米碳管沿第二方向定向排列。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所述的觸摸屏,其中,所述第一方向垂直於所述第二方向。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觸摸屏,其中,所述觸摸屏進一步包括一絕緣層設置在該第二電極板上表面外圍,該第一電極板設置在該絕緣層上。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所述的觸摸屏,其中,所述觸摸屏進一步包括多個透明點狀隔離物設置在該第一電極板與該第二電極板之間。
- 一種顯示裝置,包括:一觸摸屏,該觸摸屏包括一第一電極板及一第二電極板,該第一電極板包括一第一基體、多個第一透明電極以及一第一信號線,所述第一基體具有一第一表面,多個第一透明電極沿第一方向間隔設置在第一基體的第一表面,該多個第一信號線分別與多個第一透明電極電連接,該第二電極板包括一第二基體、多個第二透明電極以及多個第二信 號線,所述第二基體具有一第二表面,多個第二透明電極沿第二方向間隔設置在第二基體的第二表面,該多個第二信號線分別與多個第二透明電極電連接;及一顯示設備,該顯示設備正對且靠近上述觸摸屏的第二電極板設置;其改良在於,所述第一透明電極及第二透明電極均為一奈米碳管層。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9項所述的顯示裝置,其中,該觸摸屏與該顯示設備間隔設置或該觸摸屏集成在該顯示設備上。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9項所述的顯示裝置,其中,所述顯示設備為液晶顯示器、場發射顯示器、電漿顯示器、電致發光顯示器、真空熒光顯示器及陰極射線管顯示器中的一種。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9項所述的顯示裝置,其中,所述觸摸屏進一步包括一屏蔽層,該屏蔽層設置在該觸摸屏第二基體遠離第二透明電極的表面,該屏蔽層為銦錫氧化物薄膜、銻錫氧化物薄膜或奈米碳管薄膜。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2項所述的顯示裝置,其中,該顯示裝置進一步包括一鈍化層,該鈍化層設置在所述屏蔽層遠離所述觸摸屏第二基底的表面上,該鈍化層的材料為氮化矽或氧化矽。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9項所述的顯示裝置,其中,所述觸摸屏進一步包括一透明保護膜,該透明保護膜設置在該第一電極板上表面,該透明保護膜的材料為氮化矽、氧化矽、苯丙環丁烯、聚酯、丙烯酸樹脂或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97126315A TWI390432B (zh) | 2008-07-11 | 2008-07-11 | 觸摸屏及顯示裝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97126315A TWI390432B (zh) | 2008-07-11 | 2008-07-11 | 觸摸屏及顯示裝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003487A TW201003487A (en) | 2010-01-16 |
TWI390432B true TWI390432B (zh) | 2013-03-21 |
Family
ID=448255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97126315A TWI390432B (zh) | 2008-07-11 | 2008-07-11 | 觸摸屏及顯示裝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TW (1) | TWI390432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I426427B (zh) * | 2010-02-12 | 2014-02-11 | Wintek Corp | 觸控面板 |
-
2008
- 2008-07-11 TW TW97126315A patent/TWI390432B/zh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003487A (en) | 2010-01-1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4629785B2 (ja) | タッチパネル及び表示装置 | |
TWI373727B (en) | Portable computer | |
CN101676832B (zh) | 台式电脑 | |
US8766932B2 (en) | Touch panel with transparent insulator to reduce chromatic dispersion and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 |
US20150090572A1 (en) | Touch panel | |
US20110115727A1 (en) | Display device and touch panel thereof | |
US20110304579A1 (en) | Touch panel | |
TWI442276B (zh) | 觸摸屏 | |
JP5415852B2 (ja) | タッチパネルを利用した液晶表示装置 | |
TWI506503B (zh) | 觸控面板及液晶顯示裝置 | |
KR20110133840A (ko) | 터치패널 | |
JP2010020769A (ja) | タッチパネルを利用した液晶表示装置 | |
TWI489172B (zh) | 混合式觸摸屏 | |
TWI421570B (zh) | 觸摸屏及顯示裝置 | |
TWI390432B (zh) | 觸摸屏及顯示裝置 | |
TWI377396B (en) | Liquid crystal display with touch panel | |
CN101930305B (zh) | 触摸屏及显示装置 | |
TWI391853B (zh) | 觸摸式液晶顯示屏 | |
TWI481922B (zh) | 個人數位助理 | |
TWI399675B (zh) | 觸摸屏及顯示裝置 | |
TWI377407B (en) | Desktop computer | |
TWI451317B (zh) | 觸摸屏 | |
TWI427524B (zh) | 觸摸屏 | |
TWI417771B (zh) | 觸摸屏 | |
TWI377395B (en) | Liquid crystal display with touch pan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