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385953B - 無線通信之增量冗餘中繼 - Google Patents

無線通信之增量冗餘中繼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385953B
TWI385953B TW097151738A TW97151738A TWI385953B TW I385953 B TWI385953 B TW I385953B TW 097151738 A TW097151738 A TW 097151738A TW 97151738 A TW97151738 A TW 97151738A TW I385953 B TWI385953 B TW I385953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packet
transmission
receiver
repeater
transmitt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9715173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018118A (en
Inventor
Avneesh Agrawal
Alexei Y Gorokhov
Original Assignee
Qualcomm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ualcomm Inc filed Critical Qualcomm Inc
Publication of TW20101811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01811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38595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385953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12Hybrid protocols;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HARQ]
    • H04L1/1819Hybrid protocols;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HARQ] with retransmission of additional or different redundanc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14Relay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2001/0092Error 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opology of the transmission link
    • H04L2001/0097Relay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Radio Relay Systems (AREA)
  • Communication Control (AREA)

Description

無線通信之增量冗餘中繼
本揭示案大體係關於通信,且更特定言之,係關於用於無線通信之傳輸技術。
廣泛布署無線通信網路以提供各種通信服務,諸如,語音、視訊、封包資料、訊息傳遞、廣播等。此等無線網路可能夠藉由共用可利用之網路資源來支援多個使用者之通信。此等無線網路之實例包括提供對大地理區域之通信覆蓋的無線廣域網路(WWAN)、提供對中等地理區域之通信覆蓋的無線都市區域網路(WMAN)及提供對小地理區域之通信覆蓋的無線區域網路(WLAN)。
可能需要改良無線網路之覆蓋。此可藉由使用射頻(RF)轉發器及/或網格節點而達成。RF轉發器可接收RF信號,放大接收之RF信號且傳輸放大之RF信號。RF轉發器可放大所要之信號以及干擾。此外,來自RF轉發器內的RF電路之雜訊可注入於放大之RF信號中,且可使所要之信號降級。RF轉發器可因此改良鏈路預算,但會引起網路容量之損失。網格節點為對於終端機而言看起來如同基地台及對於基地台而言看起來如同終端機之節點。網格節點可與基地台及終端機兩者通信,以便有助於基地台與終端機之間的通信。為了獲得網格節點之良好效能,可能需要網格節點與無線網路之間的廣泛協調。此協調可能難以達成。
因此,此項技術中存在對改良無線網路之覆蓋的更有效技術之需要。
本文中描述用於在無線通信網路中中繼傳輸之技術。在一態樣中,一中繼器可藉由以下操作來中繼傳輸:(i)接收及處理來自一傳輸器的一封包之至少一傳輸以解碼該封包,及(ii)在正確地解碼了該封包後,產生該封包之至少一額外傳輸及將其發送至一接收器。該(等)傳輸及該(等)額外傳輸可為包含該封包之不同冗餘資訊之混合自動重複請求(HARQ)傳輸。該等技術可用於在前向及反向鏈路兩者上之資料傳輸。對於前向鏈路,傳輸器可為基地台,及接收器可為終端機。對於反向鏈路,傳輸器可為終端機,及接收器可為基地台。
在一設計中,該中繼器可接收對一封包之至少一指派,該至少一指派可(i)由一基地台發送至一終端機且由該中繼器截取,或(ii)由該基地台發送至該中繼器。該中繼器可接收由該傳輸器發送至該接收器的該封包之至少一傳輸。該中繼器可處理該至少一傳輸以解碼該封包,且可在正確地解碼了該封包後產生該封包之至少一額外傳輸。該中繼器可將該封包之該至少一額外傳輸發送至該接收器。
在一設計中,該中繼器可基於該至少一指派而判定為該封包指派之資源。該中繼器可在該指派之資源上接收來自該傳輸器的該至少一傳輸,且亦可在該指派之資源上將該至少一額外傳輸發送至該接收器。在一設計中,該中繼器可基於該至少一指派判定該封包之一封包格式。該中繼器可根據該封包格式處理來自該傳輸器的該至少一傳輸以解碼該封包,且亦可根據該封包格式產生該至少一額外傳輸。
在一設計中,在該封包之每一額外傳輸後,該中繼器可偵測來自該接收之一應答(ACK)。若未接收到一ACK,則該中繼器可發送該封包之另一額外傳輸,且若接收到一ACK,則可終止該封包之傳輸。在一設計中,該中繼器並不將ACK反饋發送至該傳輸器,該傳輸器可發送該封包之傳輸,直至接收到來自該接收器之一ACK。在另一設計中,在正確地解碼了該封包後,該中繼器可將一ACK發送至該傳輸器。該傳輸器可在接收到來自該中繼器之該ACK後終止該封包之傳輸,且可在接收到來自該接收器之一ACK後開始發送另一封包之傳輸。
以下將進一步詳細地描述本揭示案之各種態樣及特徵。
本文中描述之傳輸技術可用於各種無線通信網路,諸如,WWAN、WMAN、WLAN等。常可互換地使用術語「網路」與「系統」。WWAN可為分碼多重存取(CDMA)網路、分時多重存取(TDMA)網路、分頻多重存取(FDMA)網路、正交FDMA(OFDMA)網路、單載波FDMA(SC-FDMA)網路等。CDMA網路可實施諸如通用陸上無線電存取(UTRA)、cdma2000等之無線電技術。TDMA網路可實施諸如全球行動通信系統(GSM)之無線電技術。OFDMA網路可實施諸如演進UTRA(E-UTRA)、超行動寬頻(UMB)、Flash-OFDM等之無線電技術。長期演進(LTE)為使用E-UTRA的「第三代合作夥伴計劃」(3GPP)之即將到來之版本,其在下行鏈路上使用OFDMA及在上行鏈路上使用SC-FDMA。WLAN可實施IEEE 802.11族標準(其亦被稱作Wi-Fi)中之一或多個標準、Hiperlan等。WMAN可實施IEEE 802.16族標準(其亦被稱作WiMAX)中之一或多個標準。本文中描述之傳輸技術可用於以上提到的無線電技術以及其他無線電技術。
圖1展示一無線通信網路100。為了簡單起見,圖1中僅展示一基地台110、一增量冗餘(IR)中繼器120、一終端機130及一網路控制器140。一般而言,無線網路可包括每一類型之任何數目個實體。
基地台110可為與終端機通信之固定台且亦可被稱作節點B、演進節點B(eNode B)、存取點等。基地台110可提供對特定地理區域之通信覆蓋。為了改良網路容量,可將基地台110之整個覆蓋區域劃分為多個(例如,三個)較小區域。每一較小區域可由各別基地台子系統伺服。術語「小區」可指基地台之最小的覆蓋區域及/或伺服此覆蓋區域之基地台子系統。系統控制器140可耦接至一組基地台且可為該等基地台提供協調及控制。網路控制器140可為單一網路實體或網路實體之集合。
終端機130可位於網路內之任何處,且可為靜止或行動的。終端機130亦可被稱作存取終端機、行動台、使用者設備、用戶台、台等。終端機130可為蜂巢式電話、個人數位助理(PDA)、無線通信器件、掌上型器件、無線數據機、膝上型電腦、無繩電話、無線區域迴路(WLL)台等。終端機130可在前向及反向鏈路上與基地台110通信。前向鏈路(或下行鏈路)指自基地台110至終端機130之通信鏈路,及反向鏈路(或上行鏈路)指自終端機130至基地台110之通信鏈路。終端機130亦可在知曉或不知曉終端機130之情況下將傳輸發送至IR中繼器120及/或自IR中繼器120接收傳輸。
IR中繼器120可為接收對特定終端機之傳輸及發送用於此等終端機之額外傳輸之台。IR中繼器120可支援在前向及/或反向鏈路上之資料傳輸。在前向鏈路上,IR中繼器120可自基地台(例如,基地台110)接收一前向鏈路信號,處理對一特定終端機(例如,終端機130)之傳輸以解碼發送至該終端機之封包,及將含有該封包之額外傳輸的前向鏈路中繼信號傳輸至該終端機。在反向鏈路上,IR中繼器120可自不同終端機接收反向鏈路信號,處理來自一特定終端機(例如,終端機130)之傳輸以解碼由該終端機發送之封包,且將含有該封包之額外傳輸之反向鏈路中繼信號傳輸至基地台110。一般而言,IR中繼器120可中繼僅用於前向鏈路、或僅用於反向鏈路或用於前向及反向鏈路兩者之傳輸。IR中繼器120亦可為每一鏈路上的任何數目個終端機中繼傳輸。
網路可利用HARQ,其亦可被稱作增量冗餘。藉由HARQ,傳輸器可一次一個傳輸地發送資料封包的一或多個傳輸,直至封包由接收器正確地解碼,或已發送最大數目的傳輸,或遇到某一其他終止條件。HARQ可改良資料傳輸之可靠性,及支援在存在變化之頻道條件時的封包之速率調適。
圖2展示具有HARQ的資料傳輸之一設計。對於前向鏈路,基地台110為傳輸器,及終端機130為接收器。對於反向鏈路,終端機130為傳輸器,及基地台110為接收器。為了清晰起見,對於圖2的下列描述中之大部分係針對在前向鏈路上之資料傳輸。
終端機130可週期性地估計自基地台110至終端機130的前向鏈路之頻道品質且可將頻道品質指示符(CQI)資訊發送至基地台110。基地台110可使用CQI資訊來排程終端機130以用於資料傳輸,及選擇一封包格式用於至終端機130之資料傳輸。封包格式亦可被稱作傳送格式、調變及寫碼方案(MCS)、速率等。選定封包格式可與特定調變方案、特定碼速率或寫碼方案、特定封包大小等相關聯。封包格式可經選擇使得在封包之N次傳輸後,終端機130可以高機率正確解碼封包,其中N為傳輸之目標數目且可被稱作目標終止。封包之每一傳輸亦可被稱作HARQ傳輸。封包之不同傳輸可含有封包之不同冗餘資訊,且可用以解碼封包。
基地台110可將資源指派發送至終端機130。一般而言,指派可包括用以接收及解碼封包之任何資訊。指派可將經指派用於資料傳輸之特定資源傳送至終端機130。經指派之資源可包含一或多個資源區塊或小片,且每一資源區塊可為在一特定時間間隔中之一組副載波。指派亦可傳送選定封包格式。若未發送選定封包格式,則終端機130可執行盲解碼且試圖以不同的可能封包格式解碼封包。指派可為(i)非持久的且僅對於封包之一傳輸有效,或(ii)持久的且對於封包或一組封包之所有傳輸有效,或直至撤銷該指派。可在封包之傳輸前(如圖2中所示)或與封包之第一傳輸一起(圖2中未展示)發送指派。可在載運控制資訊之控制頻道、載運訊務資料之資料頻道等上發送指派。
基地台110可根據選定封包格式處理(例如,編碼及調變)資料封包(封包A)且產生資料符號。基地台110可在指派之資源上將封包A之第一傳輸(Trans 1)發送至終端機130。終端機130可接收且處理(例如,解調變及解碼)第一傳輸,判定封包A經錯誤地解碼,且將否定應答(NAK)發送至基地台110。基地台110可接收NAK且發送封包A之第二傳輸(Trans 2)。終端機130可接收第二傳輸,處理第一及第二傳輸以解碼封包A,判定封包A經錯誤地解碼,且發送NAK。基地台110可接收NAK且發送封包A之第三傳輸(Trans 3)。終端機130可接收第三傳輸,處理第一至第三傳輸以解碼封包A,判定封包A經錯誤地解碼,且發送NAK。基地台110可接收NAK且發送封包A之第四傳輸(Trans 4)。終端機130可接收第四傳輸,處理第一至第四傳輸以解碼封包A,判定封包A經正確地解碼,且發送應答(ACK)。
基地台110可接收ACK且終止封包A之傳輸。基地台110可接著處理下一個封包(封包B)且以類似方式發送封包B之傳輸。儘管為了簡單起見圖2中未展示,但可發送用於封包B的另一資源指派,且該另一資源指派可包括用於封包B的經指派資源及一選定封包格式。
可將傳輸時間線劃分為訊框,且每一訊框可具有一特定持續時間。可界定多個(Q)HARQ交錯,其中每一HARQ交錯含有由Q個訊框間隔開之訊框。可使Q個HARQ交錯相互間偏移一個訊框。可在一HARQ交錯上在不同訊框中發送一給定封包之所有傳輸。可在Q個HARQ交錯上按時間交錯方式並行地發送多達Q個封包。
為了清晰起見,圖2展示NAK及ACK兩者之反饋。對於基於ACK之方案,若封包經正確地解碼,則可發送ACK,且不發送NAK且在不存在ACK時假定為NAK。可明示地或隱含地發送NAK。
圖2展示在自基地台110至終端機130的前向鏈路上之具有HARQ之資料傳輸。在反向鏈路上之具有HARQ之資料傳輸可按類似方式發生。對於反向鏈路,基地台110可估計反向鏈路之頻道品質,且基於估計之頻道品質選擇封包格式。基地台110可接著發送傳遞經指派之資源的資源指派、選定封包格式等。終端機130可根據選定封包格式處理封包,且在經指派之資源上將封包之傳輸發送至基地台110。
IR中繼器120可用以改良在前向及/或反向鏈路上的資料傳輸之效能。IR中繼器120可在經由或不經由基地台110之協調之情況下達成此改良。終端機130可受到IR中繼器120之影響,但可或可不意識到IR中繼器120之存在。IR中繼器120可以各種方式操作,其如下所述。
圖3展示自一傳輸器至一接收器的具有HARQ之資料傳輸之一設計,其中IR中繼器120中繼傳輸。對於前向鏈路(如圖3中所示),傳輸器可為基地台110,及接收器可為終端機130。終端機130可估計前向鏈路頻道品質且將CQI資訊發送至基地台110。基地台110可基於CQI資訊選擇一封包格式,且可將資源指派發送至終端機130。對於反向鏈路(圖3中未展示),傳輸器可為終端機130,及接收器可為基地台110。基地台110可估計反向鏈路頻道品質,基於估計之頻道品質選擇一封包格式,且將一資源指派發送至終端機130。對於在前向與反向鏈路上之資料傳輸,基地台110與終端機130之間的發信號可不同。然而,對於前向及反向鏈路,封包及ACK/NAK反饋之傳輸可類似。
對於前向及反向鏈路兩者,IR中繼器120可以各種方式獲得對終端機130之指派。在一設計中,IR中繼器120可以與終端機130相同之方式監視載運來自基地台110之指派的控制頻道。IR中繼器120可自控制頻道獲得對終端機130之指派。在另一設計中,IR中繼器120可直接自基地台110接收指派。
對於資料傳輸,傳輸器可根據選定封包格式處理封包且可在指派之資源上發送封包A之第一傳輸。IR中繼器120可接收來自傳輸器之第一傳輸,且可處理第一傳輸以解碼封包A。在圖3中所示之實例中,IR中繼器120基於第一傳輸正確地解碼封包A。接收器亦可接收來自傳輸器之第一傳輸,且可處理第一傳輸以解碼封包A。接收器可判定封包A經錯誤地解碼,且可將NAK發送至傳輸器。
傳輸器可接收來自接收器之NAK,且可在指派之資源上發送封包A之第二傳輸。IR中繼器120可基於經解碼之封包A以與傳輸器相同之方式產生封包A之第二及隨後傳輸。IR中繼器120可接收來自接收器之NAK,且可在與由傳輸器用於第二傳輸同樣的資源上發送封包A之第二傳輸。接收器可接收來自傳輸器及IR中繼器120兩者之第二傳輸。接收器可處理來自傳輸器之第一及第二傳輸及來自IR中繼器120之第二傳輸以解碼封包A。接收器可判定封包A經錯誤地解碼且可發送NAK。
傳輸器及IR中繼器120可接收來自接收器之NAK,且兩者皆可在指派之資源上發送封包A之第三傳輸。接收器可接收來自傳輸器及IR中繼器120兩者之第三傳輸。接收器可處理第一至第三傳輸以解碼封包A,判定封包A經正確地解碼,且發送一ACK。傳輸器及IR中繼器120可皆接收來自接收器之ACK,且可終止封包A之傳輸。傳輸器可接著處理下一個封包B且按類似方式發送封包B之傳輸。IR中繼器120可處理自傳輸器接收之每一傳輸以解碼封包B,且可在正確地解碼了封包後開始發送封包B之傳輸。
圖4展示自一傳輸器至一接收器的具有HARQ之資料傳輸之另一設計,其中IR中繼器120中繼傳輸。對於前向鏈路(如圖4中所示),傳輸器可為基地台110,及接收器可為終端機130。對於反向鏈路(圖3中未展示),傳輸器可為終端機130,及接收器可為基地台110。基地台110與終端機130可交換發信號以起始資料傳輸,且基地台110可將資源指派發送至終端機130。指派可傳遞指派之資源、選定封包格式等。IR中繼器120可獲得如上文對於圖3所描述之指派。
對於資料傳輸,傳輸器可根據選定封包格式處理封包且可在指派之資源上發送封包A之第一傳輸。IR中繼器120可接收來自傳輸器之第一傳輸,且可處理第一傳輸以解碼封包A。IR中繼器120可判定封包A經正確地解碼,且可將ACK發送至傳輸器。接收器亦可接收來自傳輸器之第一傳輸,且可處理第一傳輸以解碼封包A。接收器可判定封包A經錯誤地解碼,且可將NAK發送至傳輸器。
傳輸器可接收來自IR中繼器120及接收器兩者之ACK/NAK反饋。在一設計中,傳輸器可基於自IR中繼器120接收之ACK終止封包之傳輸,且可基於自接收器接收之ACK開始新封包之傳輸。在圖4中所示之實例中,傳輸器可接收來自IR中繼器120之ACK,且可終止封包A之傳輸。傳輸器亦可接收來自接收器之NAK,且可延遲下一個封包B之傳輸。IR中繼器120亦可接收來自接收器之NAK,且可認識到接收器未正確地解碼封包A。IR中繼器120可根據選定封包格式處理(例如,編碼及調變)封包A,且可按與傳輸器相同之方式在指派之資源上發送封包A之第二傳輸。接收器可接收來自IR中繼器120之第二傳輸且可不意識到傳輸實體之改變。接收器可處理第一及第二傳輸以解碼封包A,判定封包A經錯誤地解碼且發送NAK。IR中繼器120可接收來自接收器之NAK,且可在指派之資源上發送封包A之第三傳輸。接收器可接收來自IR中繼器120之第三傳輸,處理第一傳輸至第三傳輸以解碼封包A,判定封包A經正確地解碼,且發送一ACK。
傳輸器可接收來自接收器之ACK,且可開始下一個封包B之傳輸。IR中繼器120亦可接收來自終端機130之ACK,且可終止封包A之傳輸。可以與封包A類似之方式傳輸封包B。
圖3及圖4中之設計可用於在前向及反向鏈路兩者上之資料傳輸。對於在給定鏈路上之資料傳輸,IR中繼器120可獲得對一封包之指派,且可能夠接收由傳輸器發送至接收器的封包之傳輸。IR中繼器120可試圖在封包之每一傳輸後按與接收器相同的方式解碼封包。自傳輸器至IR中繼器120之鏈路可優於自傳輸器至接收器之鏈路。因此,與接收器相比,IR中繼器120可能夠用較少的傳輸成功解碼封包。在成功解碼封包後,IR中繼器120可基於解碼之封包且按與傳輸器相同的方式產生封包之隨後傳輸。IR中繼器120可按需要在與傳輸器相同的資源上發送每一隨後傳輸,直至由接收器正確地解碼封包。
圖3及圖4中之設計可用於同步及非同步HARQ兩者。對於同步HARQ,用於封包之所有傳輸的經指派資源及封包格式可由初始指派提供,例如,如在圖3及圖4中所示。對於非同步HARQ,可獨立地排程封包之每一傳輸。對於圖3中之非同步HARQ,傳輸器可發送封包之傳輸直至接收到來自接收器的ACK,且可發送對於封包之所有傳輸的指派。IR中繼器120可截取來自傳輸器之指派,且可根據指派發送隨後傳輸。
對於圖4中之非同步HARQ,傳輸器可發送封包之傳輸,直至接收到來自IR中繼器120的ACK,且可發送對於由傳輸器發送之所有傳輸的指派。可按各種方式發送對由IR中繼器120進行的隨後傳輸之指派。在一設計中,傳輸器可甚至在其停止傳輸封包後仍繼續產生及發送指派。傳輸器可產生對由IR中繼器120進行的隨後傳輸之指派,如同傳輸器仍正在傳輸。在另一設計中,當傳輸器停止傳輸時,其可停止發送指派。IR中繼器120可產生對隨後傳輸之指派且將其發送至接收器。IR中繼器120可使用在來自傳輸器之初始指派中的經指派資源及封包格式。在又一設計中,當傳輸器停止傳輸時,IR中繼器120可按與傳輸器相同之方式指派資源、選擇封包格式且產生對隨後傳輸之指派。IR中繼器120可被預分配有一用於隨後傳輸之資源集區(例如,由基地台預分配),且可自此集區指派資源。對於非同步HARQ,亦可按其他方式產生及發送對傳輸之指派。
對於同步及非同步HARQ兩者,接收器可接收來自傳輸器及可能IR中繼器120之傳輸。接收器可能不需要知曉傳輸來自何處且可能不需要知曉IR中繼器120之存在。傳輸器亦可能不需要知曉IR中繼器120是否存在及是否正發送封包之傳輸。
對於封包之每一傳輸,接收器可發送ACK或NAK。若支援自IR中繼器120至傳輸器之ACK/NAK反饋(如圖4中所示),則傳輸器可在接收到來自IR中繼器120之ACK後終止封包之傳輸,此可減少干擾且改良整體網路效能。若不支援自IR中繼器120至傳輸器之ACK/NAK反饋(如圖3中所示),則傳輸器及IR中繼器120可皆發送封包之傳輸,直至接收到來自接收器的ACK。
在圖3或圖4中未展示之另一設計中,IR中繼器120可(i)充當RF轉發器且傳輸轉發之信號,直至正確地解碼一封包,及(ii)充當中繼器,且在正確地解碼封包後,傳輸中繼信號。在正確地解碼封包前,IR中繼器120可接收來自傳輸器的傳輸器信號,重調節(例如,放大及濾波)接收之信號以產生轉發之信號,及將轉發之信號傳輸至接收器。在成功地解碼了封包後,IR中繼器120可基於解碼之封包產生封包之隨後傳輸,用封包之此等傳輸產生中繼信號,且將中繼信號傳輸至接收器。此設計可改良封包之較早先傳輸之效能。
不論IR中繼器120是否傳輸轉發之信號,歸因於由IR中繼器120產生之較高品質中繼信號,可達成改良之效能。IR中繼器120可位於相對靠近傳輸器處,且可能夠接收來自傳輸器的具有良好品質之傳輸。在一封包之一或少數幾次傳輸後,IR中繼器120可能夠正確地解碼來自傳輸器之該封包。IR中繼器120可能夠基於解碼之封包產生隨後傳輸。自IR中繼器120至接收器之中繼鏈路可優於自傳輸器至接收器之直接鏈路。接收器自IR中繼器120接收的傳輸可能夠具有優於自傳輸器接收之傳輸的品質。因此,歸因於來自IR中繼器120之輔助,接收器可能夠用較少的傳輸正確地解碼由傳輸器發送之封包。
在一設計中,對於正被傳輸之封包,來自IR中繼器120之中繼信號及來自傳輸器之傳輸器信號可具有相同波形。對於接收器而言,傳輸器及IR中繼器120可在單頻網路(SFN)中表現為兩個台。對於此設計,接收器可處理包含傳輸器信號及中繼信號兩者之接收之信號。接收器可能不需要區分兩個信號,且可能不需要意識到IR中繼器120之存在。在另一設計中,可將中繼信號與傳輸器信號相區分。在此設計中,接收器可接收傳輸器信號及中繼信號,且可處理兩種信號或僅處理較強信號。
在一設計中,自傳輸器的封包之傳輸可包含在用於資料之資源(或資料資源)上的資料符號以及在用於導頻之資源(或導頻資源)上的導頻符號。導頻為由傳輸器及接收器預先已知之資料,且亦可被稱作參考、訓練、序文等。自IR中繼器120的封包傳輸亦可包含在資料資源上之資料符號及在導頻資源上之導頻符號。在同樣的資源上發送來自傳輸器及IR中繼器120兩者之導頻符號可允許接收器得出對用於傳輸器及IR中繼器120兩者之鏈路的頻道估計。接收器可基於頻道估計解調變接收之資料符號,而不必知曉傳輸器及IR中繼器120之個別頻道回應。
在一設計中,IR中繼器120可發送封包之傳輸,使得自傳輸器之傳輸及自IR中繼器120之傳輸在接收器處大致時間對準。此可減少在接收器處的接收信號之頻率選擇性,且可改良效能。
圖5展示用於自傳輸器及IR中繼器120發送封包之傳輸之設計。傳輸器可發送開始於時間T0 的封包之傳輸。IR中繼器120可發送開始於時間T1 的封包之傳輸,T1 與T0 可相差ΔTSR 。接收器可接收開始於時間T2 之自IR中繼器120的封包之傳輸,T2 與T1 可相差ΔTRD 。接收器亦可接收開始於時間T3 之自傳輸器的封包之傳輸,T3 與T0 可相差ΔTSD 。ΔTSR 可為自傳輸器(或源「S」)至IR中繼器120(或中繼器「R」)之傳播延遲。ΔTRD 可為自IR中繼器120至接收器(或目的地「D」)之傳播延遲。ΔTSD 可為自傳輸器至接收器之傳播延遲。
可能需要自傳輸器之傳輸及自IR中繼器120之傳輸在同一時間或接近同一時間到達接收器。在一設計中,接收器可判定接收時序差ΔTDIFF ,其為T2 與T3 之間的差,且可將接收時序差提供至IR中繼器120。IR中繼器120可調整其傳輸時序,使得在接收器處之接收時序差接近零。
在另一設計中,IR中繼器120可自主地調整其傳輸時序以減小在接收器處之接收時序差。IR中繼器120可判定ΔTSR ,且可假定ΔTSD 大致等於ΔTSR 。IR中繼器120可接著將其傳輸時序設定為與傳輸器之傳輸時序相差ΔTSR ,亦即,使其傳輸時序等於其接收時序。或者,IR中繼器120可將其傳輸時序設定為與傳輸器之傳輸時序相差ΔTSR -x,其中x可為合適的偏差值。偏差x可經選擇以減小在接收器處之接收時序差。
如上所述,IR中繼器120可在前向及/或反向鏈路上中繼用於特定終端機之訊務資料。IR中繼器120亦可中繼ACK/NAK反饋。在前向鏈路上,IR中繼器120可充當終端機130之代理伺服器,且可應答由基地台110發送之傳輸。舉例而言,IR中繼器120可接收來自終端機130之對於一傳輸的ACK或NAK,且可將ACK或NAK發送至基地台110。在反向鏈路上,IR中繼器120可充當基地台110之代理伺服器,且可應答由終端機130發送之傳輸。舉例而言,IR中繼器120可接收來自基地台110之對於一傳輸的ACK或NAK,且可將ACK或NAK發送至終端機130。
在一設計中,IR中繼器120可調整其傳輸功率位準,使得在接收器處,來自IR中繼器120的傳輸之接收功率處於來自傳輸器之傳輸之接收功率的預定範圍內(例如,在若干dB內)。IR中繼器120可比傳輸器位置靠近接收器,且可能夠在較低傳輸功率下發送其傳輸以達成在接收器處之類似的接收功率。此可導致網路中之較少干擾。在另一設計中,IR中繼器120可在較高傳輸功率下發送其傳輸以在接收器處提供傳輸之較高信號雜訊干擾比(SINR)。較高SINR可導致較快的封包終止。
在一設計中,接收器可發送指示其接收功率是高於目標位準還是低於目標位準之功率控制命令。傳輸器及IR中繼器120可基於功率控制命令調整其傳輸功率位準。在另一設計中,傳輸器可控制IR中繼器120之傳輸功率。
IR中繼器120可基於來自接收器之CQI資訊而調整其傳輸功率。在一設計中,傳輸器可發送由接收器用於CQI量測之導頻,其可被稱作CQI量測導頻。IR中繼器120可在傳輸器之CQI量測導頻之上疊加其CQI量測導頻。接收器可基於來自傳輸器及IR中繼器120的疊加之導頻產生單一CQI報告。在另一設計中,接收器可明示地與IR中繼器120相關聯,傳輸器及IR中繼器120可發送分別的導頻,且接收器可將分別的CQI報告發送至傳輸器及IR中繼器120。對於兩個設計,IR中繼器120皆可基於自接收器接收之CQI報告而調整其傳輸功率,例如,以達成目標CQI。
在一設計中,終端機130可由基地台110且並非IR中繼器120加以功率控制。此設計可確保終端機130能可靠地將發信號(例如,ACK/NAK反饋)發送至基地台110。在一設計中,由基地台110用於發送至終端機130之資料的傳輸功率可由終端機130加以功率控制。
在IR中繼器與終端機之間不具備適當關聯性之情況下,歸因於由中繼信號產生之附加干擾,IR中繼器之使用可使網路容量降級。可能需要基於下列各項來致能IR中繼器與終端機之間的關聯性:(i)基地台與終端機之間的頻道品質,(ii)基地台與IR中繼器之間的頻道品質,及(iii)IR中繼器與終端機之間的頻道品質。基地台與終端機之間的頻道品質可由終端機基於自基地台接收之導頻來加以估計,且可由終端機報告。IR中繼器與終端機之間的頻道品質可由IR中繼器及/或終端機估計。
在一設計中,終端機130可估計終端機130與處於範圍內之IR中繼器之間的頻道品質。可維持用於終端機130之有效集合,且該有效集合可包括一或多個經指定用以伺服終端機130之基地台。終端機130可執行有效集合管理及/或對網路中之基地台的交遞程序。終端機130可延伸此等程序以覆蓋IR中繼器。終端機130可偵測IR中繼器之存在,且可對IR中繼器執行諸如擷取、導頻量測、導頻報告等之操作。可按與基地台類似之方式將IR中繼器添加至終端機130之有效集合。
在一設計中,IR中繼器120可進行對自終端機接收之導頻的量測,且可將導頻量測報告至經指定之基地台,例如,基地台110。報告之導頻量測可用以判定哪些終端機應與IR中繼器120相關聯。可進一步基於下列各項來判定關聯性:(i)自基地台110至終端機之鏈路的由終端機報告之CQI資訊,及(ii)基地台110與IR中繼器120之間的頻道品質。
一般而言,可基於下列各項使終端機與適當的IR中繼器相關聯:(i)終端機與基地台之間的頻道品質,(ii)基地台與IR中繼器之間的頻道品質,及(iii)IR中繼器與終端機之間的頻道品質。頻道品質可由一或多個實體估計且可被報告至經指定之實體。經指定之實體可建立終端機與IR中繼器之間的關聯性,且可將關聯性之指示發送至所有受影響之實體。
本文中描述之IR中繼器可提供比RF轉發器及網格節點改良之效能。RF轉發器可放大所要之信號以及干擾,且亦可注入額外雜訊。網格節點可能需要與無線網路之廣泛協調以達成良好效能,且該協調可能難以達成。IR中繼器可提供RF轉發器及網格節點之益處,且可在不引入過多干擾之情況下改良正被中繼的終端機之信號品質。
圖6展示由中繼器執行的過程600之設計。中繼器可接收對一封包之至少一指派(區塊612)。該至少一指派可(i)自基地台發送至終端機且由中繼器截取,或(ii)自基地台發送至中繼器。該中繼器可接收自傳輸器發送至接收器的封包之至少一傳輸(區塊614)。對於在前向鏈路上之資料傳輸,傳輸器可為基地台,接收器可為終端機,且該至少一傳輸可係自基地台發送至終端機。對於在反向鏈路上之資料傳輸,傳輸器可為終端機,接收器可為基地台,且該至少一傳輸可係自終端機發送至基地台。
中繼器可處理該至少一傳輸以解碼封包(區塊616)。中繼器可在正確地解碼了封包後產生該封包之至少一額外傳輸(區塊618)。該中繼器可將該封包之該至少一額外傳輸發送至接收器(區塊620)。
在一設計中,該中繼器可基於該至少一指派而判定為該封包指派之資源。該中繼器可在該等指派之資源上接收來自該傳輸器的該至少一傳輸,且亦可在該等指派之資源上將該至少一額外傳輸發送至該接收器。在一設計中,該中繼器可基於該至少一指派而判定該封包之一封包格式。該中繼器可根據該封包格式處理來自該傳輸器的該至少一傳輸,且亦可根據該封包格式產生該至少一額外傳輸。該(等)傳輸及該(等)額外傳輸可為包含該封包之不同冗餘資訊之HARQ傳輸。
在一設計中,在該封包之每一額外傳輸後,該中繼器可偵測來自接收器之ACK。若未接收到ACK,則中繼器可發送該封包之另一額外傳輸,且若接收到ACK,則終止該封包之傳輸。在一設計中,中繼器不發送封包之ACK/NAK反饋,例如,如圖3中所示。在另一設計中,中繼器可在來自傳輸器的封包之每一傳輸後判定封包是否經正確地解碼,且若封包經正確地解碼,則可將ACK發送至傳輸器,例如,如圖4中所示。
在一設計中,封包之至少一傳輸及至少一額外傳輸可係用於同步HARQ。中繼器可自基地台獲得適用於封包之所有傳輸的單一指派。中繼器可根據該指派而產生且發送該至少一額外傳輸。
在另一設計中,至少一傳輸及至少一額外傳輸可係用於非同步HARQ。在一設計中,中繼器可自基地台獲得對每一傳輸及每一額外傳輸之指派。在另一設計中,中繼器可自基地台獲得對每一傳輸之指派,及可產生且發送對每一額外傳輸之指派,例如,使用以下資源:(i)從自基地台接收之指派獲得的資源,或(ii)由中繼器選擇的資源。對於兩個設計,中繼器皆可根據為來自傳輸器之每一傳輸獲得之指派而接收且處理彼傳輸。中繼器亦可根據對每一額外傳輸之指派而產生彼額外傳輸且將其發送至接收器。
在一設計中,中繼器之傳輸功率位準可經判定,使得來自中繼器的額外傳輸之接收功率處於(i)在接收器處來自傳輸器之傳輸之接收功率的預定範圍內,或(ii)預定絕對範圍內。亦可以其他方式判定中繼器之傳輸功率位準。中繼器可在判定之傳輸功率位準下將該至少一額外傳輸發送至接收器。在一設計中,中繼器之傳輸時序可經調整,使得在接收器處在自傳輸器之傳輸之預定時間窗內接收來自中繼器之額外傳輸。中繼器可根據其傳輸時序發送該至少一額外傳輸。
在一設計中,若封包尚未經正確地解碼,則中繼器可不將封包之傳輸發送至接收器,例如,如圖3及圖4中所示。在另一設計中,中繼器可重調節自傳輸器接收之信號,且可將經重調節之信號傳輸至接收器,直至封包被正確地解碼。
在一設計中,中繼器可接收與終端機之關聯性的指示。中繼器可接著回應於接收到與終端機之關聯性的指示而中繼用於該終端機的封包之傳輸(例如,如圖3或圖4中所示)。
圖7展示用於中繼傳輸之裝置700之設計。裝置700包括一用以接收對一封包之至少一指派之模組712、一用以在一中繼器處接收自一傳輸器發送至一接收器的封包之至少一傳輸之模組714、一用以處理該至少一傳輸以解碼該封包之模組716、一用以在正確地解碼封包後產生該封包之至少一額外傳輸之模組718,及一用以將該封包之至少一額外傳輸自中繼器發送至接收器之模組720。
圖8展示由一傳輸器執行的過程800之一設計,對於在前向鏈路上之資料傳輸該傳輸器可為基地台或對於在反向鏈路上之資料傳輸該傳輸器可為終端機。傳輸器可獲得對一封包之至少一指派,其可包含用於該封包的指派之資源及一封包格式(區塊812)。該至少一指派可(i)自傳輸器發送至接收器,或(ii)由傳輸器自接收器予以接收。傳輸器可根據該至少一指派而產生該封包之至少一傳輸(區塊814)。
傳輸器可將封包之至少一傳輸發送至一接收器,而該至少一傳輸由一中繼器予以接收(區塊816)。中繼器可在正確地解碼封包後將封包之至少一額外傳輸發送至接收器。傳輸器可接收對封包之ACK(區塊818),且可回應於接收到ACK而終止封包之傳輸(區塊820)。在一設計中,傳輸器可接收來自接收器之ACK,例如,如圖3中所示。在另一設計中,傳輸器可接收來自中繼器之ACK,例如,如圖4中所示。在此設計中,傳輸器可自接收器接收對該封包之第二ACK,且可在接收到第二ACK後發送另一封包之傳輸。
傳輸器可調整接收器之傳輸功率以在傳輸器處獲得該接收器之目標接收信號品質。此可確保傳輸器能可靠地接收來自接收器之ACK/NAK反饋。
圖9展示用於發送傳輸之裝置900之設計。裝置900包括:一用以獲得對一封包之至少一指派之模組912;一用以根據該至少一指派而產生該封包之至少一傳輸之模組914;一用以將該封包之至少一傳輸自一傳輸器發送至一接收器之模組916,該封包之該至少一傳輸由一中繼器予以接收,在正確地解碼封包後,中繼器將該封包之至少一額外傳輸發送至接收器;一用以接收對該封包之ACK之模組918;及一用以回應於接收到該ACK而終止封包之傳輸的模組920。
圖10展示由一接收器執行的過程1000之一設計,對於在前向鏈路上之資料傳輸該接收器可為終端機130或對於在反向鏈路上之資料傳輸該接收器可為基地台110。接收器可獲得對一封包之至少一指派(區塊1012)。該至少一指派可(i)由接收器自傳輸器予以接收,或(ii)由接收器發送至傳輸器。該接收器可接收來自該傳輸器的封包之至少一傳輸(區塊1014)。該接收器亦可接收來自一中繼器的封包之至少一額外傳輸(區塊1016)。該至少一指派可包含指派之資源,且接收器可在指派之資源上接收該至少一傳輸及該至少一額外傳輸。接收器可根據該至少一指派(例如,封包格式)處理該至少一傳輸及該至少一額外傳輸以解碼封包(區塊1018)。接收器可在正確地解碼封包後發送對封包之ACK(區塊1020)。
圖11展示用於接收傳輸之裝置1100之設計。裝置1100包括一用以獲得對一封包之至少一指派之模組1112、一用以接收來自一傳輸器的封包之至少一傳輸之模組1114、一用以接收來自一中繼器的封包之至少一額外傳輸之模組1116、一用以根據該至少一指派處理該至少一傳輸及該至少一額外傳輸以解碼封包之模組1118,及一用以在正確地解碼封包後發送對封包之ACK之模組1120。
圖7、圖9及圖11中之模組可包含處理器、電子器件、硬體器件、電子組件、邏輯電路、記憶體等或者其任何組合。
圖12展示基地台110、IR中繼器120及終端機130之一設計之方塊圖。基地台110可在前向鏈路上將傳輸發送至一或多個終端機,且亦可在反向鏈路上自一或多個終端機接收傳輸。為了清晰起見,以下描述對僅發送至終端機130及僅自終端機130接收的傳輸之處理。
在基地台110處,傳輸(TX)資料處理器1210可接收資料之封包以發送至終端機130,且可根據一選定封包格式處理(例如,編碼及調變)每一封包以獲得資料符號。處理器1210可產生每一封包之多個傳輸且可一次提供一個傳輸。處理器1210亦可處理控制資訊(例如,資源指派)以獲得控制符號且可多工資料符號、控制符號及導頻符號。處理器1210可進一步處理經多工之符號(例如,對於CDMA、OFDM等)以產生輸出樣本。傳輸器(TMTR)1212可調節(例如,轉換為類比、放大、濾波及增頻轉換)輸出樣本以產生一前向鏈路信號,可將該前向鏈路信號傳輸至IR中繼器120及終端機130。
在IR中繼器120處,來自基地台110之前向鏈路信號可被接收且提供至接收器(RCVR)1236。接收器1236可調節(例如,濾波、放大、降頻轉換及數位化)接收之信號且提供輸入樣本。接收(RX)資料處理器1238可處理輸入樣本(例如,對於CDMA、OFDM等)以獲得接收之符號。處理器1238可基於接收之導頻符號得出頻道估計。處理器1238可接著藉由頻道估計對接收之資料符號及接收之控制符號執行相干偵測,以獲得用於終端機130的偵測之符號。處理器1238可進一步處理(例如,解調變及解碼)偵測之符號以恢復由基地台110發送至終端機130的控制資訊(例如,指派)及封包。TX資料處理器1230可以與基地台110相同的方式處理(例如,編碼及調變)來自處理器1238之每一經正確解碼之封包以獲得資料符號。處理器1230可將資料符號與導頻符號多工化且處理經多工之符號以獲得用於額外傳輸之輸出樣本以發送至終端機130。傳輸器1232可調節來自處理器1230之輸出樣本,且產生一前向鏈路中繼信號,可將該前向鏈路中繼信號傳輸至終端機130。
在終端機130處,來自基地台110之前向鏈路信號及來自IR中繼器120之前向鏈路中繼信號可由接收器1252接收且調節,且由RX資料處理器1254處理以恢復發送至終端機130之指派及封包。控制器/處理器1260可對每一正確解碼之封包產生ACK。ACK/NAK反饋可由TX資料處理器1256處理且由傳輸器1258調節以產生反向鏈路信號,可將反向鏈路信號傳輸至基地台110及IR中繼器120。
在IR中繼器120處,來自終端機130之反向鏈路信號可由接收器1236予以接收且調節,且由RX資料處理器1238予以處理,以恢復由終端機130發送之ACK/NAK反饋。控制器/處理器1240可終止針對其接收到ACK的每一封包之傳輸。若支援來自IR中繼器120之ACK/NAK反饋,則控制器/處理器1240可產生對來自基地台110的每一正確解碼之封包的ACK。ACK/NAK反饋可由TX資料處理器1230予以處理且由傳輸器1232予以調節,以產生一反向鏈路中繼信號,可將該反向鏈路中繼信號傳輸至基地台110。
在基地台110處,來自終端機130之反向鏈路信號及來自IR中繼器120之反向鏈路中繼信號可由接收器1216接收及調節,且由RX資料處理器1218處理以恢復由終端機130及可能IR中繼器120發送之ACK/NAK反饋。控制器/處理器1220可終止針對其自IR中繼器120或終端機130接收到ACK的每一資料封包之傳輸。當接收到來自終端機130的ACK時,控制器/處理器1220可起始新封包之傳輸。
控制器/處理器1220、1240及1260可分別指導在基地台110、IR中繼器120及終端機130處之操作。控制器/處理器1240可執行或指導圖6中之過程600及/或用於本文中描述之技術的其他過程。控制器/處理器1220及1260可各自執行或指導圖8中之過程800、圖10中之過程1000及/或本文中描述之技術的其他過程。記憶體1222、1242及1262可分別儲存用於基地台110、IR中繼器120及終端機130之資料及程式碼。
熟習此項技術者將理解,可使用各種各樣的不同技術及技藝中之任一者來表示資訊及信號。舉例而言,貫穿以上描述可能提及的資料、指令、命令、資訊、信號、位元、符號及碼片可由電壓、電流、電磁波、磁場或磁粒子、光場或光粒子或者其任何組合來表示。
熟習此項技術者將進一步瞭解,結合本文中之揭示內容所描述之各種說明性邏輯區塊、模組、電路及演算法步驟可實施為電子硬體、電腦軟體或兩者之組合。為了清晰地說明硬體與軟體之此可互換性,各種說明性組件、區塊、模組、電路及步驟已在上文大體按其功能性加以了描述。將此功能性建構為硬體還是軟體視特定應用及強加於整個系統上之設計約束而定。熟習此項技術者可以變化的方式針對每一特定應用實施所描述之功能性,但是此等實施決策不應被解釋為會導致脫離本揭示案之範疇。
可藉由通用處理器、數位信號處理器(DSP)、特殊應用積體電路(ASIC)、場可程式閘陣列(FPGA)或其他可程式邏輯器件、離散閘或電晶體邏輯、離散硬體組件或經設計以執行本文中所描述之功能之其任何組合來實施或執行結合本文中之揭示內容所描述之各種說明性邏輯區塊、模組及電路。通用處理器可為微處理器,但在替代例中,處理器可為任一習知之處理器、控制器、微控制器或狀態機。處理器亦可實施為計算器件之組合,例如,DSP與微處理器之組合、複數個微處理器、結合DSP核心的一或多個微處理器或者任何其他此組態。
結合本文中之揭示內容所描述之方法或演算法的步驟可直接體現於硬體中、由處理器執行之軟體模組中或兩者之組合中。軟體模組可駐留於RAM記憶體、快閃記憶體、ROM記憶體、EPROM記憶體、EEPROM記憶體、暫存器、硬碟、抽取式碟片、CD-ROM或此項技術中已知之任一其它形式的儲存媒體中。將例示性儲存媒體耦合至處理器,使得處理器可自儲存媒體讀取資訊及將資訊寫入至儲存媒體。在替代例中,儲存媒體可整合至處理器。處理器及儲存媒體可駐留於ASIC中。ASIC可駐留於使用者終端機中。在替代例中,處理器及儲存媒體可作為離散組件駐留於使用者終端機中。
在一或多個例示性設計中,所描述之功能可實施於硬體、軟體、韌體或其任何組合中。若實施於軟體中,則可將該等功能作為一或多個指令或程式碼而儲存於一電腦可讀媒體上或經由一電腦可讀媒體來傳輸。電腦可讀媒體包括電腦儲存媒體及通信媒體(包括有助於電腦程式自一位置轉移至另一位置的任何媒體)。儲存媒體可為可由通用或專用電腦存取之任何可用媒體。以實例說明(而非限制),此等電腦可讀媒體可包含RAM、ROM、EEPROM、CD-ROM或其他光碟儲存器、磁碟儲存器或其他磁性儲存器件,或可用於以指令或資料結構之形式載運或儲存所要程式碼構件且可由通用或專用電腦或通用或專用處理器存取的任何其他媒體。又,將任何連接恰當地稱為電腦可讀媒體。舉例而言,若使用同軸電纜、光纖電纜、雙絞線、數位用戶線(DSL)或無線技術(諸如紅外線、無線電及微波)而自一網站、伺服器或其他遠端源傳輸軟體,則同軸電纜、光纖電纜、雙絞線、DSL或無線技術(諸如紅外線、無線電及微波)包括於媒體之定義中。如本文中所使用,磁碟及光碟包括緊密光碟(CD)、雷射光碟、光碟、數位化通用光碟(DVD)、軟性磁碟及藍光光碟,其中磁碟通常以磁性之方式再現資料,而光碟藉由雷射以光學之方式再現資料。以上之組合亦應包括於電腦可讀媒體之範疇內。
提供本揭示案的以上描述,以使任何熟習此項技術者能夠製造或使用本揭示案。對於熟習此項技術者而言,對本揭示案之各種修改將易於顯而易見,且在不脫離本揭示案之精神或範疇的情況下,本文中界定之一般原理可適用於其他變化。因此,本揭示案並不意欲限於本文中描述之實例及設計,而應符合與本文中揭示之原理及新穎特徵相一致之最廣泛範疇。
100...無線通信網路
110...基地台
120...增量冗餘(IR)中繼器
130...終端機
140...網路控制器
600...由中繼器執行的過程
700...裝置
712...用以接收對一封包之至少一指派之模組
714...用以在一中繼器處接收自一傳輸器發送至接一收器的封包之至少一傳輸之模組
716...用以處理該至少一傳輸以解碼該封包之模組
718...用以在正確地解碼封包後產生該封包之至少一額外傳輸之模組
720...用以將該封包之至少一額外傳輸自中繼器發送至接收器之模組
800...由一傳輸器執行的過程
900...裝置
912...用以獲得對一封包之至少一指派之模組
914...用以根據該至少一指派產生該封包之至少一傳輸之模組
916...用以將該封包之至少一傳輸自一傳輸器發送至一接收器之模組
918...用以接收對該封包之ACK之模組
920...用以回應於接收到該ACK而終止封包之傳輸之模組
1000...由一接收器執行的過程
1100...裝置
1112...用以獲得對一封包之至少一指派之模組
1114...用以接收來自一傳輸器的該封包之至少一傳輸之模組
1116...用以接收來自一中繼器的該封包之至少一額外傳輸之模組
1118...用以根據該至少一指派而處理該至少一傳輸及該至少一額外傳輸以解碼封包之模組
1120...用以在正確地解碼封包後發送對封包之ACK之模組
1210...傳輸(TX)資料處理器
1212...傳輸器
1216...接收器
1218...RX資料處理器
1220...控制器/處理器
1222...記憶體
1230...TX資料處理器
1232...傳輸器
1236...接收器
1238...接收(RX)資料處理器
1240...控制器/處理器
1242...記憶體
1252...接收器
1254...RX資料處理器
1256...TX資料處理器
1258...傳輸器
1260...控制器/處理器
1262...記憶體
T0 ...時間
T1 ...時間
T2 ...時間
T3 ...時間
ΔTSR ...傳播延遲
ΔTRD ...傳播延遲
ΔTSD ...傳播延遲
ΔTDIFF ...接收時序差
圖1展示一無線通信網路。
圖2展示具有HARQ的資料傳輸之一設計。
圖3展示具有HARQ的中繼傳輸之一設計。
圖4展示具有HARQ的中繼傳輸之另一設計。
圖5展示自傳輸器及中繼器的封包之傳輸。
圖6展示由中繼器執行之過程。
圖7展示用於中繼封包之傳輸之裝置。
圖8展示由傳輸器執行之過程。
圖9展示用於發送封包之傳輸之裝置。
圖10展示由接收器執行之過程。
圖11展示用於接收封包之傳輸之裝置。
圖12展示一基地台、一中繼器及一終端機之方塊圖。
(無元件符號說明)

Claims (38)

  1. 一種用於無線通信之方法,其包含:在一中繼器處接收自一傳輸器發送至一接收器的一封包之至少一傳輸;處理該至少一傳輸以解碼該封包;在正確地解碼了該封包後產生該封包之至少一額外傳輸;將該封包之該至少一額外傳輸自該中繼器發送至該接收器;在該封包之每一額外傳輸後,在該中繼器處偵測一應答(ACK)是否自該接收器接收;及若未接收到該ACK,則自該中繼器發送該封包之另一額外傳輸至該接收器。
  2. 如請求項1之方法,其中該封包之該至少一傳輸及該至少一額外傳輸為包含該封包之不同冗餘資訊之混合自動重複請求(HARQ)傳輸。
  3. 如請求項1之方法,其進一步包含:若接收到該ACK,則終止該封包之傳輸。
  4. 如請求項1之方法,其進一步包含:在自該傳輸器的該封包之每一傳輸後,判定該封包是否經正確解碼;及若正確地解碼了該封包,則將一應答(ACK)發送至該傳輸器。
  5. 如請求項1之方法,其進一步包含: 接收對該封包之至少一指派,該至少一指派由一基地台發送至一終端機,且由該中繼器截取,或由該基地台發送至該中繼器,該基地台為該傳輸器或該接收器。
  6. 如請求項1之方法,其進一步包含:接收對該封包之至少一指派;及基於該至少一指派判定為該封包指派之資源,其中在該等指派之資源上接收該至少一傳輸,且其中在該等指派之資源上發送該至少一額外傳輸。
  7. 如請求項1之方法,其進一步包含:接收對該封包之至少一指派;及基於該至少一指派判定用於該封包之一封包格式,其中根據該封包格式處理該至少一傳輸,且其中根據該封包格式產生該至少一額外傳輸。
  8. 如請求項1之方法,其中該封包之該至少一傳輸及該至少一額外傳輸係用於同步混合自動重複請求(HARQ)。
  9. 如請求項8之方法,其進一步包含:自充當該傳輸器或該接收器之一基地台獲得一指派,且其中根據該指派而產生及發送該至少一額外傳輸。
  10. 如請求項1之方法,其中該封包之該至少一傳輸及該至少一額外傳輸係用於非同步混合自動重複請求(HARQ)。
  11. 如請求項10之方法,其進一步包含:自充當該傳輸器或該接收器之一基地台獲得對該至少一傳輸中之每一者及對該至少一額外傳輸中之每一者的一指派,其中根據對該傳輸之一指派而接收及處理該至 少一傳輸中之每一者,且其中根據對該額外傳輸之一指派而產生及發送該至少一額外傳輸中之每一者。
  12. 如請求項10之方法,其進一步包含:自充當該傳輸器或該接收器之一基地台獲得對該至少一傳輸中之每一者的一指派,其中根據對該傳輸之一指派而接收及處理該至少一傳輸中之每一者;產生對該至少一額外傳輸中之每一者的一指派;及將對每一額外傳輸之該指派發送至該接收器,其中根據對該額外傳輸之一指派而產生及發送每一額外傳輸。
  13. 如請求項1之方法,其進一步包含:判定用於該中繼器之一傳輸功率位準,使得自該中繼器的額外傳輸之接收功率處於在該接收器處來自該傳輸器之傳輸之接收功率的一預定範圍內,且其中在該預定傳輸功率位準下將該至少一額外傳輸自該中繼器發送至該接收器。
  14. 如請求項1之方法,其進一步包含:調整該中繼器之傳輸時序,使得自該中繼器之額外傳輸係在該接收器處在自該傳輸器之傳輸的一預定時間窗內被接收,且其中根據該中繼器之該傳輸時序自該中繼器發送該至少一額外傳輸。
  15. 如請求項1之方法,其進一步包含:若未正確解碼該封包,則不發送該封包之傳輸至該接收器。
  16. 如請求項1之方法,其進一步包含: 在該封包被正確地解碼之前,重調節自該傳輸器接收之一信號,及將該重調節之信號自該中繼器傳輸至該接收器。
  17. 如請求項1之方法,其進一步包含:接收與充當該傳輸器或該接收器之一終端機的關聯性之一指示;及回應於接收到與該終端機的關聯性之該指示,中繼用於該終端機的封包之傳輸。
  18. 如請求項1之方法,其中該傳輸器為一基地台及該接收器為一終端機,且其中在前向鏈路上將該至少一傳輸自該基地台發送至該終端機。
  19. 如請求項1之方法,其中該傳輸器為一終端機及該接收器為一基地台,且其中在反向鏈路上將該至少一傳輸自該終端機發送至該基地台。
  20. 一種用於無線通信之裝置,其包含:至少一處理器,其經組態以:在一中繼器處接收自一傳輸器發送至一接收器的一封包之至少一傳輸,處理該至少一傳輸以解碼該封包,在正確地解碼了該封包後產生該封包之至少一額外傳輸,將該封包之該至少一額外傳輸自該中繼器發送至該接收器,在該封包之每一額外傳輸後,在該中繼器處偵測一應 答(ACK)是否自該接收器接收;及若未接收到該ACK,則自該中繼器發送該封包之另一額外傳輸至該接收器。
  21. 如請求項20之裝置,其中該至少一處理器經進一步組態以在若接收到該ACK時則終止該封包之傳輸。
  22. 如請求項20之裝置,其中該至少一處理器經組態以在來自該傳輸器的該封包之每一傳輸後,判定該封包是否經正確解碼,及若正確地解碼了該封包,則將一應答(ACK)發送至該傳輸器。
  23. 如請求項20之裝置,其中該至少一處理器經組態以接收對該封包之至少一指派,該至少一指派由一基地台發送至一終端機,且由該中繼器截取,或由該基地台發送至該中繼器,該基地台為該傳輸器或該接收器。
  24. 如請求項20之裝置,其中該至少一處理器經組態以接收對該封包之至少一指派,基於該至少一指派而判定為該封包指派之資源,基於該至少一指派而判定用於該封包之一封包格式,在該等指派之資源上接收該至少一傳輸,根據該封包格式處理該至少一傳輸,根據該封包格式產生該至少一額外傳輸,及在該等指派之資源上發送該至少一額外傳輸。
  25. 一種用於無線通信之裝置,其包含:用於在一中繼器處接收自一傳輸器發送至一接收器的一封包之至少一傳輸之構件;用於處理該至少一傳輸以解碼該封包之構件; 用於在正確地解碼了該封包後產生該封包之至少一額外傳輸之構件;用於將該封包之該至少一額外傳輸自該中繼器發送至該接收器之構件;用於在該封包之每一額外傳輸後,在該中繼器處偵測一應答(ACK)是否自該接收器接收之構件;及用於若未接收到該ACK,則自該中繼器發送該封包之另一額外傳輸至該接收器之構件。
  26. 如請求項25之裝置,其進一步包含:用於若接收到該ACK則終止該封包之傳輸之構件。
  27. 如請求項25之裝置,其進一步包含:用於在來自該傳輸器的該封包之每一傳輸後判定該封包是否經正確解碼之構件;及用於若正確地解碼了該封包則將一應答(ACK)發送至該傳輸器之構件。
  28. 如請求項25之裝置,其進一步包含:用於接收對該封包之至少一指派之構件,該至少一指派由一基地台發送至一終端機,且由該中繼器截取,或由該基地台發送至該中繼器,該基地台為該傳輸器或該接收器。
  29. 如請求項25之裝置,其進一步包含:用於接收對該封包之至少一指派之構件;用於基於該至少一指派而判定為該封包指派之資源之構件;及 用於基於該至少一指派而判定用於該封包之一封包格式之構件,其中在該等指派之資源上接收該至少一傳輸且根據該封包格式處理該至少一傳輸,且其中根據該封包格式產生該至少一額外傳輸且在該等指派之資源上發送該至少一額外傳輸。
  30. 一種電腦程式產品,其包含:一電腦可讀媒體,其包含:用於使至少一電腦在一中繼器處接收自一傳輸器發送至一接收器的一封包之至少一傳輸之程式碼;用於使該至少一電腦處理該至少一傳輸以解碼該封包之程式碼;用於使該至少一電腦在正確地解碼了該封包後產生該封包之至少一額外傳輸之程式碼;用於使該至少一電腦將該封包之該至少一額外傳輸自該中繼器發送至該接收器之程式碼;用於使該至少一電腦在該封包之每一額外傳輸後,在該中繼器處偵測一應答(ACK)是否自該接收器接收之程式碼;用於使該至少一電腦以在若未接收到該ACK時,則自該中繼器發送該封包之另一額外傳輸至該接收器之程式碼。
  31. 一種用於無線通信之方法,其包含:將一封包之至少一傳輸自一傳輸器發送至一接收器,該封包之該至少一傳輸由一中繼器予以接收,在正確地 解碼了該封包後,該中繼器將該封包之至少一額外傳輸發送至該接收器,在該封包之每一額外傳輸後,偵測一應答(ACK)是否自該接收器接收,及若未接收到該ACK,則發送該封包之另一額外傳輸至該接收器;接收對該封包之一應答(ACK);及回應於接收到該ACK,終止該封包之傳輸。
  32. 如請求項31之方法,其進一步包含:獲得對該封包之至少一指派,該至少一指派由該傳輸器發送至該接收器或由該傳輸器自該接收器予以接收,且其中根據該至少一指派而產生及發送該封包之該至少一傳輸。
  33. 如請求項31之方法,其中自該接收器接收該ACK。
  34. 如請求項31之方法,其中自該中繼器接收該ACK。
  35. 如請求項34之方法,其進一步包含:自該接收器接收對該封包之一第二ACK;及在接收到該第二ACK後,發送另一封包之至少一傳輸。
  36. 如請求項31之方法,其進一步包含:調整該接收器之傳輸功率以在該傳輸器處獲得該接收器之一目標接收信號品質。
  37. 一種用於無線通信之裝置,其包含:至少一處理器,其經組態以:將一封包之至少一傳輸自一傳輸器發送至一接收器,該封包之該至少一傳輸由一中繼器予以接收,在正確地解碼了該封包後,該中繼 器將該封包之至少一額外傳輸發送至該接收器;自該中繼器接收對該封包之一應答(ACK);回應於接收到該ACK,終止該封包之傳輸;自該接收器接收對該封包之一第二ACK;及在接收到該第二ACK後,發送另一封包之至少一傳輸。
  38. 如請求項37之裝置,其中該至少一處理器經組態以:獲得對該封包之至少一指派,該至少一指派由該傳輸器發送至該接收器或由該傳輸器自該接收器予以接收;及根據該至少一指派而產生及發送該封包之該至少一傳輸。
TW097151738A 2008-10-16 2008-12-31 無線通信之增量冗餘中繼 TWI38595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12/253,108 US9444587B2 (en) 2008-10-16 2008-10-16 Incremental redundancy relays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018118A TW201018118A (en) 2010-05-01
TWI385953B true TWI385953B (zh) 2013-02-11

Family

ID=408461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7151738A TWI385953B (zh) 2008-10-16 2008-12-31 無線通信之增量冗餘中繼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Link
US (1) US9444587B2 (zh)
EP (1) EP2345194A1 (zh)
JP (1) JP5670337B2 (zh)
KR (1) KR101243831B1 (zh)
CN (1) CN102257756A (zh)
BR (1) BRPI0823157A2 (zh)
TW (1) TWI385953B (zh)
WO (1) WO201004480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310981B2 (en) * 2008-10-22 2012-11-13 Qualcomm Incorporated Common and dedicated modulation and coding scheme for a multicarrier system
US8902805B2 (en) * 2008-10-24 2014-12-02 Qualcomm Incorporated Cell relay packet routing
RU2474975C2 (ru) * 2008-10-28 2013-02-10 Фудзицу Лимитед Устройство беспроводной базовой станции, использующее систему совместной передачи harq, устройство беспроводного терминала, система беспроводной связи и способ беспроводной связи
US8638710B2 (en) * 2008-10-31 2014-01-28 Qualcomm Incorporated Incremental redundancy relays for broadcast transmission
US7995487B2 (en) * 2009-03-03 2011-08-09 Robert Bosch Gmbh Intelligent router for wireless sensor network
US20120039207A1 (en) * 2009-04-14 2012-02-16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Link Adaptation with Aging of CQI Feedback Based on Channel Variability
US9185744B2 (en) * 2009-06-19 2015-11-10 Blackberry Limited Uplink transmissions for type 2 relay
US20110170474A1 (en) * 2009-07-15 2011-07-14 Ji Tingfang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parent relay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harq)
US8831023B2 (en) * 2009-07-29 2014-09-09 Cisco Technology, Inc. Low latency mesh network
WO2012020918A1 (ko) * 2010-08-10 2012-02-16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중계기 지원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데이터 송수신 방법 및 장치
JP2013162199A (ja) * 2012-02-02 2013-08-19 Nagoy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通信システム及び通信方法
US10750558B2 (en) * 2014-08-07 2020-08-18 Qualcomm Incorporated Ultra-reliable communications using neighboring device-to-device assistance
CN107690761B (zh) * 2015-04-01 2020-10-27 瑞典爱立信有限公司 高级错误检测码处理方法及其装置
EP3429104A4 (en) * 2016-05-25 2019-04-17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DATA TRANSMISSION PROCESS, DEVICE AND SYSTEM
CN111886823A (zh) * 2018-03-08 2020-11-03 诺基亚技术有限公司 方法、装置和计算机程序
CN113744511B (zh) * 2021-10-27 2023-02-10 营口天成消防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无线中继传输的实现方法及无线火灾报警系统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20054577A1 (en) * 2000-09-12 2002-05-09 Sharp Laboratories Of America, Inc. Method to reduce interference and increase effective capacity of power line networking systems
US20080056173A1 (en) * 2006-08-31 2008-03-06 Masahiro Watanabe Re-transmission control method and relay station apparatus in a relay communication system
US7400856B2 (en) * 2003-09-03 2008-07-15 Motorola,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lay facilitated communications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274652B1 (en) 2000-06-02 2007-09-25 Conexant, Inc. Dual packet configuration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FR2673782B1 (fr) 1991-03-08 1994-04-08 Alcatel Espace Recepteur de signaux modules en frequence a bande d'accrochage controlee.
JPH10322150A (ja) 1997-05-21 1998-12-04 Canon Inc スペクトラム拡散通信の受信装置および自動利得制御方法
JP2001230795A (ja) 2000-02-16 2001-08-24 Sony Corp 無線伝送方法および無線伝送装置
US7206280B1 (en) 2000-09-12 2007-04-17 Lucent Technologie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synchronous incremental redundancy reception in a communication system
KR100557167B1 (ko) * 2001-11-02 2006-03-03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이동통신시스템에서의 재전송 장치 및 방법
US7218891B2 (en) * 2003-03-31 2007-05-15 Nortel Networks Limited Multi-hop intelligent relay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use in a frequency division duplexing based wireless access network
CN101142767A (zh) 2005-03-18 2008-03-12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移动台装置和无线通信方法
US7813695B2 (en) * 2005-05-06 2010-10-12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Mobile assisted relay selection in a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JP2007019574A (ja) 2005-07-05 2007-01-25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無線アドホック通信方法
EP1969754A1 (en) 2005-12-30 2008-09-17 Nokia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oviding a link adaptation scheme for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JP2007208955A (ja) * 2006-01-04 2007-08-16 Hitachi Ltd ネットワークシステム
CN101573907B (zh) 2006-08-24 2013-03-13 诺基亚西门子通信有限责任两合公司 中继辅助混合自动重传请求传送系统
JP4888059B2 (ja) 2006-11-07 2012-02-29 富士通株式会社 無線基地局、中継局
KR101402252B1 (ko) * 2007-07-11 2014-06-27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릴레이 시스템에 있어서, 최적 전송 모드 결정 방법과 최적전송 모드 결정을 위한 프레임 구조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20054577A1 (en) * 2000-09-12 2002-05-09 Sharp Laboratories Of America, Inc. Method to reduce interference and increase effective capacity of power line networking systems
US7400856B2 (en) * 2003-09-03 2008-07-15 Motorola,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lay facilitated communications
US20080056173A1 (en) * 2006-08-31 2008-03-06 Masahiro Watanabe Re-transmission control method and relay station apparatus in a relay communication system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BRPI0823157A2 (pt) 2015-06-16
CN102257756A (zh) 2011-11-23
KR20110069891A (ko) 2011-06-23
TW201018118A (en) 2010-05-01
WO2010044808A1 (en) 2010-04-22
KR101243831B1 (ko) 2013-03-22
EP2345194A1 (en) 2011-07-20
JP5670337B2 (ja) 2015-02-18
US9444587B2 (en) 2016-09-13
US20100097976A1 (en) 2010-04-22
JP2012506205A (ja) 2012-03-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385953B (zh) 無線通信之增量冗餘中繼
US10651917B2 (en) Transmission configuration indication based beam switching
JP6907252B2 (ja) バンドリングを考慮したアップリンク制御情報(uci)送信
US9775078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itigating data loss during autonomous system information reading
KR102062996B1 (ko) 레이턴시 감소를 가진 플렉서블 시간 분할 듀플렉싱 (tdd) 서브프레임 구조
US20190115955A1 (en) Dynamic transmission configuration indication state updating
JP2023126291A (ja) ワイヤレス通信におけるレイテンシ低減技法
TWI499328B (zh) 用於支援無線通訊系統中的中繼操作的技術
US10306606B2 (en) Decoupled transmissions of channel quality feedback and acknowledgement/negative-acknowledgement feedback
US10484975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ssion and reception of multiple timing transmission schemes in wireless cellular communication system
WO2019031141A1 (ja) 基地局装置および通信方法
TWI385952B (zh) 廣播傳輸之增量冗餘中繼
EP4104415A1 (en) Determining transmission power for reporting a harq feedback message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systems
US20180359050A1 (en) Adaptive network coding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US20210298062A1 (en) Two-stage feedback procedures for multiple downlink transmissions
JP2023078486A (ja) 通信装置および通信方法
WO2023022821A1 (en) Techniques for reference signal bundling in sidelink channels
WO2013023686A1 (en) Scheduling in a communication system capable of using muted or almost blank subframe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