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383670B - 影像感測器支架 - Google Patents
影像感測器支架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I383670B TWI383670B TW97146243A TW97146243A TWI383670B TW I383670 B TWI383670 B TW I383670B TW 97146243 A TW97146243 A TW 97146243A TW 97146243 A TW97146243 A TW 97146243A TW I383670 B TWI383670 B TW I383670B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sliding
- plate
- image sensor
- seat
- sliding seat
- Prior art date
Links
Landscapes
- Studio Devices (AREA)
- Adjustment Of Camera Lenses (AREA)
Description
本發明涉及影像感測器支架,尤其涉及一種應用於成像裝置中之影像感測器支架。
影像感測器是數位成像裝置中必不可少之核心元件,其將成像於其表面上之光學訊號轉化為電訊號從而便於影像之存儲以及處理。因為影像感測器上之感測區之面積有限,因此當影像感測器發生抖動時就容易使成像於該感測區上之圖像產生重影、失真,因此現有之影像感測器一般被設置於一托架上,該托架上設置有可帶動該影像感測器於同一平面內之兩個相互垂直之方向移動之移動結構,藉由控制該托架上之移動結構之運動從而補償影像感測器因抖動而發生之位置偏移。然而,現有之托架由於機構上之相互制約使得其於相互垂直之兩個方向移動時容易發生干涉,從而導致於帶動影像感測器進行偏移補償時誤差較大,補償精度低,無法達到滿意之補償效果。
有鑒於此,有必要提供一種運動干涉小、運動補償精度高之影像感測器支架。
一種影像感測器支架,其包括一基座,一第一滑座,一第二滑座,一第一驅動裝置,一第二驅動裝置,一第一驅動臂、一第二驅動臂,複數滑動桿,以及複數復位裝置。該第一滑座藉由該部分滑動桿可滑動地設置於該基
座上。該第二滑座藉由該另一部分滑動桿可滑動地設置於該第一滑座上。該第一、二驅動裝置分別設置於該基座上。該第一驅動臂可轉動地設置於該基座上,且藉由其一端部抵持於該第一滑座上,並於第一驅動裝置之帶動下撥動該第一滑座相對基座滑動。該第二驅動臂可滑動地設置於該基座上,且藉由其一端部抵持於該第二滑座上,並於第二驅動裝置之帶動下推動該第二滑座相對第一滑座滑動。該複數復位裝置分別設置於第一滑座與基座之間以及第二滑座與第一滑座之間用以使該第一滑座以及第二滑座復位。
本發明之影像感測器支架藉由採用將第一滑座及第二滑座與第一驅動臂及第二驅動臂單獨設置,從而減小了第一驅動臂及第二驅動臂對該第一滑座以及第二滑座之位置影響,進而提高了該影像感測器支架之補償精度。
請參閱圖1至圖4,本發明較佳實施方式之影像感測器支架100,其包括一基座110,一第一滑座120,一第二滑座130,一第一驅動裝置140,一第二驅動裝置150,一第一驅動臂160、一第二驅動臂170,複數滑動桿180,以及複數復位裝置190。該第一滑座120藉由該滑動桿180可滑動地設置於該基座110上。該第二滑座130亦藉由該滑動桿180可滑動地設置於該第一滑座120上。該第一、二驅動裝置140、150分別設置於該基座110上。該第一驅動臂160可轉動地設置於該基座110上,且藉由其一端部抵持於該第一滑座120上,並於第一驅動裝置140
之帶動下撥動該第一滑座120相對基座110滑動。該第二驅動臂170可滑動地設置於該基座110上,且藉由其一端部抵持於該第二滑座130上,並於第二驅動裝置150之帶動下推動該第二滑座130相對第一滑座120滑動。該複數復位裝置190分別設置於第一滑座120與基座110之間以及第二滑座130與第一滑座120之間用以使該第一滑座120以及第二滑座130復位。該滑動桿180包括一第一滑動桿182、一第二滑動桿184、一第三滑動桿186以及一第四滑動桿188。
該基座110包括一滑座支架112以及一連接於該滑座支架112一側之驅動裝置支架114。該滑座支架112包括一基板1122,該基板1122包括一上表面1122a以及一與該上表面1122a相對應之下表面1122b。於該基板1122上開設有一貫穿其上、下表面1122a、1122b之滑動腔1122c,該滑動腔1122c用以容置該第一滑座120。沿著該滑動腔1122c之內壁分別向該基板1122之上表面1122a之方向延伸出一組第一軸座1124,該第一軸座1124包括一懸臂軸座1124a以及一與該懸臂軸座1124a相對應之雙耳軸座1124b。於該懸臂軸座1124a一側設置有一掛扣1124c,用以連接該復位裝置190。於該滑座支架112之基板1122之下表面1122b對應懸臂軸座1124a之位置處並排開設有一組滑槽1126,該滑槽1126包括一第一滑槽1126a以及一與該第一滑槽1126a相鄰之第二滑槽1126b,該第一滑槽1126a及第二滑槽1126b分別與該滑動腔1122c相連通。於該第一滑槽1126a之底部設置有一轉軸1128用以樞
接該第一驅動臂160。於該第二滑槽1126b之底部設置有複數相互間隔之導滑條1123,於該第二滑槽1126b相對之兩側壁上分別設置有多組相互對應之凸肋1125,該導滑條1123及凸肋1125之表面為光滑曲面。沿著該基板1122之下表面1122b形成有複數延伸至該第二滑槽1126b中之卡板1127。該驅動裝置支架114包括一內側板1142、一外側板1144、一連接該內側板1142以及外側板1144之一頂板1146,以及複數連接該內側板1142、外側板1144及頂板1146之隔板1148。該驅動裝置支架114藉由內側板1142垂直連接於該基板1122之一側並與該滑槽1126相鄰,其中該驅動裝置支架114之頂板1146之外表面與該基板1122之上表面1122a平齊。於該驅動裝置支架114之頂板1146上開設有與該第一滑槽1126a相對應之第一開槽1146a以及與該第二滑槽1126b相對應之第二開槽1146b。該第一開槽1146a及第二開槽1146b均貫穿該驅動裝置支架114之頂板1146。於該驅動裝置支架114之內側板1142上分別開設有用以連通該第一開槽1146a及第一滑槽1126a之第一缺口1142a,以及用以連通該第二開槽1146b及第二滑槽1126b之第二缺口1142b。該內側板1142之第二缺口1142b之底面以及側壁上設置有複數導引凸條1142c,該導引凸條1142c之外表面為光滑之曲面。驅動裝置支撐架114之複數隔板1148與該內側板1142、外側板1144及頂板1146分別構成一第一容置區1143以及第二容置區1145。該第一容置區1143與該第一開槽1146a相互連通用以容置該第一驅動裝置140以及第一驅動臂160。該第二容置區1145與該第二開槽1146b相
互連通用以容置該第二驅動裝置150以及第二驅動臂170。
該第一滑座120為一中空框架結構,其包括複數依次垂直連接之第一框邊122,該複數第一框邊122圍繞形成一第一空窗123,該第一空窗123用以暴露設置於該影像感測器支架100上之影像感測器之感測面。該每一第一框邊122包括一頂面122a、一底面122c以及一連接頂面122a及底面122c之外側面122b。其中一第一框邊122之兩端之頂面122a上分別對稱地設置有兩個第一支撐塊124,於該兩個第一支撐塊124上分別設置有一平行於該第一框邊122之第一軸孔124a。該滑動桿180之第一滑動桿182穿過該第一支撐塊124上之第一軸孔124a將該第一滑座120之一側可滑動設置於該基座110之懸臂軸座1124a上。於該形成有第一支撐塊124之第一框邊122之外側面122b上沿垂直該外側面122b之方向垂直延伸出一與該基座110之掛扣1124c相對應且與該掛扣1124c間隔一定距離之第一掛扣125,該復位裝置190分別連接於該基座110之掛扣1124c及第一滑座120之第一掛扣125上,用以使該第一滑座120相對基座110復位。於形成有該第一掛扣125之第一框邊122之底面122c上設置有一凸塊126,該凸塊126沿垂直於該凸塊126所於之第一框邊122之外側面122b之方向向外延伸一定距離,用以與該第一驅動臂160相抵持,並於該第一驅動臂160之帶動下使該第一滑座120相對該基座110滑動。於與該形成有第一支撐塊124之第一框邊122相對之另一第一框邊122之外側面122b上
形成有一第一滑塊127,於該第一滑塊127之外端面開設有一敞口之第三滑槽127a,該第一滑塊127藉由該第三滑槽127a可滑動之卡設於該滑動桿180之第二滑動桿184上,其中,該第二滑動桿184之兩端固設於該基座110之雙耳軸座1124b上。該第一滑動桿182以及該第一滑塊127構成了該第一滑座120之第一滑動機構。於該形成有第一支撐塊124之第一框邊122之底面122c之兩端對應第一支撐塊124分別形成一第二支撐塊128以及第三支撐塊129,於與形成有第一支撐塊124之第一框邊122之相鄰接之另外兩個第一框邊122之底面122c上分別形成有一與該第二支撐塊128相對應之第四支撐塊1282,以及一與該第三支撐塊129相對應之第五支撐塊1292。於該第二支撐塊128及對應之第四支撐塊1282上分別開設有兩個垂直於該第一軸孔124a之第二軸孔128a,該滑動桿180之第三滑動桿186之兩端分別穿置於該第二軸孔128a內。於該第三支撐塊129以及對應之第五支撐塊1292上分別開設有兩個平行於該第二軸孔128a之第三軸孔129a,該滑動桿180之第四滑動桿188之兩端分別穿置於該第三軸孔129a內。該第三滑動桿186以及第四滑動桿188構成了該第一滑座120之導滑機構,該導滑機構用以滑動連接第二滑座130,使該第二滑座130相對第一滑座120滑動。於與該形成有第一掛扣125之第一框邊122鄰接之另一第一框邊122之外側面122b上設置有一第二掛扣125a用以設置該復位裝置190,且該第二掛扣125a鄰近該第一掛扣125。
該第二滑座130為一類似於第一滑座120之框架結構,用
以支撐影像感測器。該第二滑座130包括複數依次垂直連接之第二框邊132,其中每一第二框邊132均包括一外側壁132a。於該第二滑座130之一第二框邊132之外側壁132a上對應該第一滑座120之第三滑動桿186設置有一滑動臂134,該滑動臂134包括兩個相互對應且間隔一定距離之支撐臂134a,以及連接於該兩個支撐臂134a之間之橫板134c,於該支撐臂134a上分別設置有一第四軸孔134d,該滑動臂134藉由該第四軸孔134d可滑動之套設於該第一滑座120之第三滑動桿186上。於該橫板134c上設置有一與該第一滑座120上之第二掛扣125a對應且與第二掛扣125a間隔一定距離之第三掛扣133,該復位裝置190分別連接於該第一滑座120之第二掛扣125a及第二滑座130之第三掛扣133上,用以使該第二滑座130相對於該第一滑座110復位。於該第二滑座130之另一第二框邊132上對應該第一滑座120之第四滑動桿188設置有一第二滑塊136,於該第二滑塊136之外端面開設有一敞口之第四滑槽136a,該第二滑塊136藉由該第四滑槽136a可滑動之卡設於第四滑動桿188上,該滑動臂134及該第二滑塊136構成了該第二滑座130之第二滑動機構,從而使得該第二滑座130可相對該第一滑座120滑動。於鄰近該滑動臂134之一第二框邊132之外側壁132a上設置一鄰近該滑動臂134之半圓形凸起138,該半圓形凸起138用以抵持於該第二驅動臂170上,並於該第二驅動臂170之驅動下使該第二滑座130相對第一滑座120滑動。
該第一驅動裝置140包括一第一驅動源142,一組與該第
一驅動源142轉動連接之第一傳動組144以及與該第一傳動組144轉動連接之第一擋塊146,該第一驅動源142設置於該基座110之驅動裝置支架114上,該第一傳動組144以及第一擋塊146收容於該驅動裝置支架114之第一容置區1143內,該第一擋塊146可隨著該第一傳動組144之轉動而沿直線方向運動。
該第二驅動裝置150包括一第二驅動源152,一組與該第二驅動源152轉動連接之第二傳動組154以及與該第二傳動組154轉動連接之第二擋塊156,該第二驅動源152設置於該基座110之驅動裝置支架114上,該第二傳動組154以及第二擋塊156收容於該驅動裝置支架114之第二容置區1145內,該第二擋塊156可隨著該第二傳動組154之轉動而沿直線方向運動。
該第一驅動臂160包括一搖臂162以及一連接於該搖臂162一端之擺桿164。該搖臂162包括一前臂162a以及一後臂162b,該前臂162a與該後臂162b相互連接並形成一偏離該前臂162a及後臂162b之端部延伸方向之拐角區162c,於該拐角區162c上形成有一貫穿該拐角區162c之穿孔162d,該第一驅動臂160藉由其拐角區162c之穿孔162d可轉動之設置於該基座110之第一滑槽1126a底部之轉軸1128上,該前臂162a收容於該基座110之第一滑槽1126a內,於該前臂162a之端部形成一弧形撥塊162e,該撥塊162e抵持於該第一滑座120之第一框邊122之底面122c之凸塊126上,用以撥動該第一滑座120相對該基座110滑動。該擺桿164包括一連接臂164a以及一垂直連接
於該連接臂164a一端之傳動臂164b,該傳動臂164b之一側設置一弧形凸緣166。該擺桿164藉由該連接臂164a垂直連接於該搖臂162之後臂162b之端部,且該傳動臂164b與該搖臂162相互平行。該擺桿164穿過第一開槽1146a收容於該基座110之第一容置區1143內,藉由其傳動臂164b上之弧形凸緣166抵持於該第一驅動裝置140之第一擋塊146上,並於該第一擋塊146之帶動下使第一驅動臂160沿著該轉軸1128轉動從而撥動該第一滑座120沿著該第一滑動桿182以及第二滑動桿184之方向相對該基座110運動。
該第二驅動臂170包括一滑動板172、一限位板174以及一撥動板176。該滑動板172收容於該基座110之第二滑槽1126b內以及第二缺口1142b內,且該滑動板172之側邊以及底面分別抵持於該第二滑槽1126b及第二缺口1142b內之導滑條1123、凸肋1125以及導引凸條1142c,由於該導滑條1123、凸肋1125以及導引凸條1142c之表面均為光滑之曲面,因此與該滑動板172之接觸面積小,從而使得該滑動板172於該第二滑槽1126b內滑動時,該滑動板172所受到之摩擦力非常小。於該滑動板172之一端設置有一垂直於該滑動板172之擋板172a,該擋板172a抵持於該第二滑座130之一第二框邊132之外側壁132a上之半圓形凸起138上用以推動該第二滑座130相對第一滑座120滑動。於該滑動板172之相對兩側對應該基座110之複數卡板1127分別設置有複數開口172b,該開口172b用以方便將該滑動板172設置於該第二滑槽1126b
內,於安裝該滑動板172時讓其開口172b對準該基座110之卡板1127,當該滑動板172完全置入該第二滑槽1126b時,推動該滑動板172使該滑動板172上之開口172b與該基座110之卡板1127相互錯位,從而方便地將該滑動板172設置於該第二滑槽1126b內並藉由卡板1127將該滑動板172限制於該第二滑槽1126b。該限位板174相對該擋板172a設置於該滑動板172之另一端,該限位板174包括一立板174a以及一與該立板174a垂直連接之翼板174b,該限位板174之立板174a垂直連接於該滑動板172一端,且該限位板174之翼板174b與該滑動板172大致平行。該撥動板176垂直連接於該限位板174之翼板174b上與立板174a相對之另一端,且該撥動板176與該立板174a及擋板172a大致平行,於該撥動板176遠離該限位板174之一端開設有一U型槽176a,該U型槽176a用以避免該撥動板176與該第二傳動組154發生干涉。該第二驅動臂170之限位板174以及撥動板176藉由該第二開槽1146b收容於該基座110之第二容置區1145內,且該撥動板176抵持於該第二驅動裝置150之第二擋塊156上,該撥動板176可於該第二擋塊156之帶動下使該第二驅動臂170之滑動板172沿著第二滑槽1126b滑動,從而藉由該擋板172a推動該第二滑座130相對於該第一滑座120滑動。
該復位裝置190分別設置於該第一滑座120與基座110以及該第二滑座130與第一滑座120之間,當該第一滑座120相對於該基座110發生位移或者第二滑座130相對於第一滑座120發生位移時,該復位裝置190可使該第一滑
座120以及第二滑座130回復至初始狀態,該復位裝置190優選採用彈性材料製成,其可為彈簧或者其他彈性裝置。
請參閱圖5及圖6,當該影像感測器支架100使用時,將一影像感測器200設置於該影像感測器支架100之第二滑座130上。當該影像感測器200發生抖動而需要進行位置補償時,該影像感測器支架100之第一驅動裝置140以及第二驅動裝置150分別獨立運作以分別帶動該第一滑座120及第二滑座130沿著不同之方向運動,從而對該影像感測器200進行補償。其中,當該第一驅動裝置140運作時,該第一驅動裝置140之第一驅動源142帶動該第一傳動組144轉動,該第一傳動組144帶動該第一擋塊146沿著一直線方向運動,並撥動該第一驅動臂160之擺桿164繞著該基座110上之轉軸1128沿順時針之方向轉動,該第一驅動臂160之搖臂162隨著擺桿164沿順時針方向轉動,該第一驅動臂160之端部之撥塊162e抵持於該第一滑座120之第一框邊122之凸塊126上使該第一滑座120沿著該第一滑動桿182以及第二滑動桿184之方向運動;同理,當該第二驅動裝置150運作時,該第二驅動裝置150之第二驅動源152帶動該第二傳動組154轉動,該第二傳動組154帶動該第二擋塊156沿著一直線方向運動,該第二驅動臂170之撥動板176抵持於該該第二擋塊156上,並隨著該第二擋塊156之移動而移動,該第二驅動臂170之擋板172a抵持於該第二滑座130之一第二框邊132之外側壁132a上之半圓形凸起138上從而推動該第二滑座130相對
第一滑座120滑動。於上述運動過程中,由於第一驅動臂160及第二驅動臂170與與第一滑座120及第二滑座130之間分開設置,因此,於運動過程中第一驅動臂160及第二驅動臂170之位置狀態不會直接影響設置於該第二滑座130上之影像感測器200,進而提高了該影像感測器支架100之位置補償精度。
此外,於該第一驅動臂160驅動該第一滑座120時,該第二驅動臂170之擋板172a抵持於該第二滑座130之第二框邊132之半圓形凸起138上,由於第一滑座120之運動,該第二框邊132上之凸起138相對該擋板172a滑動,從而於該擋板172a與凸起138之間產生一阻礙該第二滑座130運動之阻力,第二滑座130將該阻力傳遞給第一滑座120,從而阻礙第一滑座120之運動,此時於該第一滑座120及第二滑座130上分別形成兩個受力點即:該第一驅動臂160之端部之撥塊162e與該第一滑座120之第一框邊122之凸塊126接觸點,以及該第二驅動臂170之擋板172a與該第二滑座130之一第二框邊132之半圓形凸起138之接觸點,該阻力將於上述兩個受力點之間產生一阻力矩,該阻力矩以撥塊162e與該第一滑座120之第一框邊122之凸塊126接觸點為支點,以該第一滑座120之第一框邊122之凸塊126接觸點之受力方向為力臂,當該阻力矩足夠大之時候,該第一滑座120及第二滑座130便會於該阻力矩之作用下以撥塊162e與凸塊126接觸點為旋轉中心發生偏轉,但是,由於該第一滑座120及第二滑座130之兩個受力點之間之距離非常短,且該第二框邊132之凸起
138為半圓形,該凸起138之外表面與該第二驅動臂170之擋板172a之間之實際接觸位置為該半圓形凸起138之母線,該母線為平行於該半圓形凸起138之中心軸線之直線,所以該凸起138之外表面與該第二驅動臂170之擋板172a之間為線接觸,因此該凸起138與擋板172a之間接觸面積非常小,從而產生之摩擦阻力非常小,由此而產生之力矩極其微小,不會使該第一滑座120及第二滑座130於該阻力矩之作用下以撥塊162e與凸塊126接觸點為旋轉中心發生偏轉。同理,當該第二驅動裝置150運作時,該第二驅動臂170推動該第二滑座130相對該第一滑座120滑動,於上述兩個受力點之力矩同樣非常微小,該第一滑座120及第二滑座130同樣不會發生偏轉,從而使得該影像感測器支架100之運動干涉小、運動補償精度高。
本發明之影像感測器支架100藉由採用將第一滑座120及第二滑座130與第一驅動臂160及第二驅動臂170單獨設置。以減小第一滑座120及第二滑座130運動時之阻力矩,從而減少了運動干涉,進而相應提高了該影像感測器支架100之補償精度。
綜上所述,本發明確已符合發明專利之要件,遂依法提出專利申請。惟,以上所述者僅為本發明之較佳實施方式,自不能以此限制本案之申請專利範圍。舉凡熟悉本案技藝之人士援依本發明之精神所作之等效修飾或變化,皆應涵蓋於以下申請專利範圍內。
100‧‧‧影像感測器支架
110‧‧‧基座
120‧‧‧第一滑座
130‧‧‧第二滑座
140‧‧‧第一驅動裝置
150‧‧‧第二驅動裝置
160‧‧‧第一驅動臂
170‧‧‧第二驅動臂
180‧‧‧滑動桿
190‧‧‧復位裝置
182‧‧‧第一滑動桿
184‧‧‧第二滑動桿
186‧‧‧第三滑動桿
188‧‧‧第四滑動桿
112‧‧‧滑座支架
114‧‧‧驅動裝置支架
1122‧‧‧基板
1122a‧‧‧上表面
1122b‧‧‧下表面
1122c‧‧‧滑動腔
1124‧‧‧第一軸座
1124a‧‧‧懸臂軸座
1124b‧‧‧雙耳軸座
1124c‧‧‧掛扣
1126‧‧‧滑槽
1126a‧‧‧第一滑槽
1126b‧‧‧第二滑槽
1128‧‧‧轉軸
1123‧‧‧導滑條
1125‧‧‧凸肋
1127‧‧‧卡板
1142‧‧‧內側板
1144‧‧‧外側板
1146‧‧‧頂板
1148‧‧‧隔板
1146a‧‧‧第一開槽
1146b‧‧‧第二開槽
1142a‧‧‧第一缺口
1142b‧‧‧第二缺口
1142c‧‧‧導引凸條
1143‧‧‧第一容置區
1145‧‧‧第二容置區
122‧‧‧第一框邊
123‧‧‧第一空窗
122a‧‧‧頂面
122c‧‧‧底面
122b‧‧‧外側面
124‧‧‧第一支撐塊
124a‧‧‧第一軸孔
125‧‧‧第一掛扣
126‧‧‧凸塊
127‧‧‧第一滑塊
127a‧‧‧第三滑槽
128‧‧‧第二支撐塊
129‧‧‧第三支撐塊
1282‧‧‧第四支撐塊
1292‧‧‧第五支撐塊
128a‧‧‧第二軸孔
129a‧‧‧第三軸孔
125a‧‧‧第二掛扣
132‧‧‧第二框邊
132a‧‧‧外側壁
134‧‧‧滑動臂
134a‧‧‧支撐臂
134c‧‧‧橫板
134d‧‧‧第四軸孔
133‧‧‧第三掛扣
136‧‧‧第二滑塊
136a‧‧‧第四滑槽
138‧‧‧凸起
142‧‧‧第一驅動源
144‧‧‧第一傳動組
146‧‧‧第一擋塊
152‧‧‧第二驅動源
154‧‧‧第二傳動組
156‧‧‧第二擋塊
162‧‧‧搖臂
164‧‧‧擺桿
162a‧‧‧前臂
162b‧‧‧後臂
162c‧‧‧拐角區
162d‧‧‧穿孔
162e‧‧‧撥塊
164a‧‧‧連接臂
164b‧‧‧傳動臂
166‧‧‧凸緣
172‧‧‧滑動板
174‧‧‧限位板
176‧‧‧撥動板
172a‧‧‧擋板
172b‧‧‧開口
174a‧‧‧立板
174b‧‧‧翼板
176a‧‧‧U型槽
200‧‧‧影像感測器
圖1係本發明影像感測器支架之分解示意圖;
圖2係圖1中影像感測器支架另一視角之分解示意圖;圖3係圖1中影像感測器支架之組裝示意圖;圖4係圖1中影像感測器支架另一視角之組裝示意圖;圖5係圖1中影像感測器支架之使用狀態圖;圖6係圖1中影像感測器支架之另一視角之使用狀態圖。
100‧‧‧影像感測器支架
110‧‧‧基座
120‧‧‧第一滑座
130‧‧‧第二滑座
140‧‧‧第一驅動裝置
150‧‧‧第二驅動裝置
160‧‧‧第一驅動臂
170‧‧‧第二驅動臂
190‧‧‧復位裝置
182‧‧‧第一滑動桿
184‧‧‧第二滑動桿
186‧‧‧第三滑動桿
188‧‧‧第四滑動桿
112‧‧‧滑座支架
114‧‧‧驅動裝置支架
1122‧‧‧基板
1122a‧‧‧上表面
1122b‧‧‧下表面
1122c‧‧‧滑動腔
1124b‧‧‧雙耳軸座
1126‧‧‧滑槽
1126a‧‧‧第一滑槽
1126b‧‧‧第二滑槽
1128‧‧‧轉軸
1123‧‧‧導滑條
1125‧‧‧凸肋
1127‧‧‧卡板
1142‧‧‧內側板
1144‧‧‧外側板
1146‧‧‧頂板
1146a‧‧‧第一開槽
1146b‧‧‧第二開槽
1142a‧‧‧第一缺口
1142b‧‧‧第二缺口
1142c‧‧‧導引凸條
1143‧‧‧第一容置區
122‧‧‧第一框邊
123‧‧‧第一空窗
122a‧‧‧頂面
122c‧‧‧底面
122b‧‧‧外側面
125‧‧‧第一掛扣
126‧‧‧凸塊
127‧‧‧第一滑塊
127a‧‧‧第三滑槽
128‧‧‧第二支撐塊
129‧‧‧第三支撐塊
1282‧‧‧第四支撐塊
1292‧‧‧第五支撐塊
128a‧‧‧第二軸孔
129a‧‧‧第三軸孔
125a‧‧‧第二掛扣
132‧‧‧第二框邊
136‧‧‧第二滑塊
136a‧‧‧第四滑槽
142‧‧‧第一驅動源
144‧‧‧第一傳動組
146‧‧‧第一擋塊
152‧‧‧第二驅動源
154‧‧‧第二傳動組
156‧‧‧第二擋塊
162‧‧‧搖臂
164‧‧‧擺桿
162a‧‧‧前臂
162b‧‧‧後臂
162c‧‧‧拐角區
162d‧‧‧穿孔
162e‧‧‧撥塊
164a‧‧‧連接臂
164b‧‧‧傳動臂
166‧‧‧凸緣
172‧‧‧滑動板
174‧‧‧限位板
176‧‧‧撥動板
172a‧‧‧擋板
172b‧‧‧開口
174a‧‧‧立板
174b‧‧‧翼板
176a‧‧‧U型槽
Claims (24)
- 一種影像感測器支架,其包括一基座,一第一滑座,一第二滑座,一第一驅動裝置,一第二驅動裝置,一第一驅動臂、一第二驅動臂,複數滑動桿,以及複數復位裝置,該第一滑座藉由該滑動桿可滑動地設置於該基座上,該第二滑座亦藉由該滑動桿可滑動地設置於該第一滑座上,該第一、二驅動裝置分別設置於該基座上,該第一驅動臂可轉動地設置於該基座上,且藉由其一端部抵持於該第一滑座上,並於第一驅動裝置之帶動下撥動該第一滑座相對基座滑動,該第二驅動臂可滑動地設置於該基座上,且藉由其一端部抵持於該第二滑座上,並於第二驅動裝置之帶動下推動該第二滑座相對第一滑座滑動,該複數復位裝置分別設置於第一滑座與基座之間以及第二滑座與第一滑座之間用以使該第一滑座以及第二滑座復位。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影像感測器支架,其中:該基座包括一滑座支架以及一連接於該滑座支架一側之驅動裝置支架,該滑座支架包括一基板,該基板包括一上表面以及一與該上表面相對應之下表面,於該基板上開設有一貫穿其上、下表面之滑動腔,該第一滑座可滑動之容置於該滑動腔內,於該基板之下表面上並排形成有一與該滑動腔相連通之第一滑槽以及一與該滑動腔相連通之第二滑槽,該驅動裝置支架上有一與第一滑槽相互連通之第一容置區,以及一與第二滑槽相互連通之第二容置區,該第一驅動臂容置於該第一容置區及第一滑槽內,該第二驅動臂容置於該第二容置區及第二滑槽內。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影像感測器支架,其中:該第二驅動臂包括一滑動板、一限位板以及一撥動板,該滑動板之一端設置有一垂直於該滑動板之擋板,該擋板抵持於該第一滑座上,該限位板相對該擋板設置於該滑動板之另一端,該撥動板垂直設置於該限位板上並與該擋板相互平行,該滑動板收容於該基座之第二滑槽內,該限位板及撥動板收容於該第二容置區內。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影像感測器支架,其中:該第二滑槽之底部設置有複數相互間隔之導滑條,該第二驅動臂抵持於該導滑條上。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影像感測器支架,其中:該第二滑槽相對之兩側壁上分別設置有多組相互對應之凸肋,該第二驅動臂抵靠於凸肋上。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之影像感測器支架,其中:該導滑條表面為光滑曲面。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之影像感測器支架,其中:該凸肋之表面為光滑曲面。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影像感測器支架,其中:沿該基板之下表面形成有複數延伸至該第二滑槽中之卡板,該第二驅動臂之滑動板上對應該卡板設置有複數開口。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影像感測器支架,其中:該限位板包括一立板以及一與該立板垂直連接之翼板,該限位板之立板垂直連接於該滑動板一端,且該限位板之翼板與該滑動板平行,該撥動板垂直連接於該限位板之翼板上與立板相對之另一端。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之影像感測器支架,其中:在 該撥動板遠離該限位板之一端開設有一U型槽。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影像感測器支架,其中:該第二滑座包括複數依次垂直連接之第二框邊,每一第二框邊均包括一外側壁,於該複數第二框邊之其中一第二框邊之外側壁上設置有一半圓形凸起,該半圓形凸起抵持於該第二驅動臂之擋板上。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影像感測器支架,其中:該第一滑座包括一第一滑動機構以及一導滑機構,該第二滑座包括一第二滑動機構,該第一滑座藉由第一滑動機構可滑動之設置於該基座上,該第二滑座藉由第二滑動機構可滑動之設置於該第一滑座之導滑機構上。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之影像感測器支架,其中:該基板之滑動腔之內壁上分別向該基板之上表面之方向延伸出一組第一軸座,該第一軸座包括一懸臂軸座以及一與該懸臂軸座相對應之雙耳軸座,該第一滑座之滑動機構分別可滑動之連接於該第一軸座之懸臂軸座及雙耳軸座上。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所述之影像感測器支架,其中:該第一滑座包括複數依次垂直連接之第一框邊,該每一第一框邊包括一頂面、一底面以及一連接該頂面及底面之外側面,該第一滑座之滑動機構包括一第一滑桿以及一第一滑塊,該第一滑桿可滑動設置於該基座之懸臂軸座上,並由兩個支撐塊支撐於一第一框邊兩端之頂面,該第一滑塊設置於與該第一滑動桿對應之另一第一框邊之外側面上,在該第一滑塊之外端面開設有一第三滑槽,該第一滑塊藉由該第三滑槽可滑動之卡設於一固持於該基座之雙耳軸座上之第二滑動桿上。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述之影像感測器支架,其中:該第一滑座之導滑機構包括一第三滑動桿以及一第四滑動桿,該第三滑動桿以及第四滑動桿分別由複數支撐塊支撐於該第一滑動機構之間之兩個第一框邊之底面,該第二滑座之第二滑動機構分別可滑動之設置於該第三滑動桿以及第四滑動桿上。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所述之影像感測器支架,其中:該第二滑座包括複數依次垂直連接之第二框邊,其中每一第二框邊均包括一外側壁,該第二滑座之第二滑動機構包括一滑動臂以及一第二滑塊,該滑動臂對應該第一滑座之第三滑動桿滑設置於該第二滑座之第二框邊之外側壁上,該滑動臂可滑動之套設於該第三滑動桿上,該第二滑塊對應該第一滑座之第四滑動桿設置於該第二滑座之另一第二框邊之外側壁上,於該第二滑塊之外端面開設有一敞口之第四滑槽,該第二滑塊藉由該第四滑槽可滑動之卡設於該第四滑動桿上。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述之影像感測器支架,其中:於該懸臂軸座一側設置有一掛扣,於該第一滑座之一第一框邊之外側面上沿垂直該外側之方向垂直延伸出一與該基座之掛扣相對應且與該掛扣相隔一定距離之第一掛扣,該一復位裝置分別連接於該基座之掛扣及第一滑座之第一掛扣上。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所述之影像感測器支架,其中:於與該形成有第一掛扣之第一框邊鄰接之另一第一框邊之外側面上設置有一第二掛扣,且該第二掛扣鄰近該第一掛扣,該第二滑座之滑動臂包括兩個相互對應且間隔一定距離 之支撐臂以及連接於該兩個支撐臂之間之橫板,於該橫板上設置有一與該第一滑座上之第二掛扣對應且與第二掛扣間隔一定距離之第三掛扣,該一復位裝置分別連接於該第一滑座之第二掛扣及第二滑座之第三掛扣上。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影像感測器支架,其中:該驅動裝置支架包括一內側板、一外側板、一連接該內側板以及外側板之一頂板,以及複數連接該內側板、外側板及頂板之隔板,該驅動裝置支架藉由內側板垂直連接於該基板之一側並與該滑槽相鄰,其中該驅動裝置支架之頂板之外表面與該基板之上表面平齊,該第一容置區及第二容置區由該內側板、外側板及頂板構成。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9項所述之影像感測器支架,其中:於該驅動裝置支架之頂板上開設有與該第一滑槽相對應之第一開槽以及與該第二滑槽相對應之第二開槽,該第一開槽及第二開槽均貫穿該驅動裝置支架之頂板,於該驅動裝置支架之內側板上分別開設有用以連通該第一開槽及第一滑槽之第一缺口,以及用以連通該第二開槽及第二滑槽之第二缺口。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0項所述之影像感測器支架,其中:該內側板之第二缺口之底面以及側壁上設置有複數導引凸條,該導引凸條之外表面為光滑之曲面。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影像感測器支架,其中:該第一滑座與該第一驅動裝置相抵持之受力點與該第二滑座與該第二驅動裝置相抵持之受力點相鄰近。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2項所述之影像感測器支架,其中:該第一滑座與該第一驅動裝置之間採用線接觸之方式相互相 抵持。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3項所述之影像感測器支架,其中:該第二滑座與該第二驅動裝置之間採用線接觸之方式相互相抵持。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97146243A TWI383670B (zh) | 2008-11-28 | 2008-11-28 | 影像感測器支架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97146243A TWI383670B (zh) | 2008-11-28 | 2008-11-28 | 影像感測器支架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021552A TW201021552A (en) | 2010-06-01 |
TWI383670B true TWI383670B (zh) | 2013-01-21 |
Family
ID=448326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97146243A TWI383670B (zh) | 2008-11-28 | 2008-11-28 | 影像感測器支架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TW (1) | TWI383670B (zh)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040064218A1 (en) * | 2002-09-27 | 2004-04-01 | Schanin David J. | Supporting bracket for external power-management controller and/or at least one external sensor device that cooperate to reduce electrical power consumption of an appliance |
US20070107343A1 (en) * | 2005-10-14 | 2007-05-17 | Pentax Corporation | Insertion member fixing structure |
US20070257989A1 (en) * | 2006-05-02 | 2007-11-08 | Samsung Techwin Co., Ltd. | Image shake correction apparatus and method |
US20080151065A1 (en) * | 2006-12-20 | 2008-06-26 | Yoichiro Okumura | Camera capable of displaying moving image and control method of the same |
-
2008
- 2008-11-28 TW TW97146243A patent/TWI383670B/zh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040064218A1 (en) * | 2002-09-27 | 2004-04-01 | Schanin David J. | Supporting bracket for external power-management controller and/or at least one external sensor device that cooperate to reduce electrical power consumption of an appliance |
US20070107343A1 (en) * | 2005-10-14 | 2007-05-17 | Pentax Corporation | Insertion member fixing structure |
US20070257989A1 (en) * | 2006-05-02 | 2007-11-08 | Samsung Techwin Co., Ltd. | Image shake correction apparatus and method |
US20080151065A1 (en) * | 2006-12-20 | 2008-06-26 | Yoichiro Okumura | Camera capable of displaying moving image and control method of the same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021552A (en) | 2010-06-0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4620094B2 (ja) | 計量区画を有する秤 | |
JP2011077495A (ja) | スタンド装置及び該スタンド装置を用いる携帯式電子装置 | |
JP2010000112A (ja) | 双方向引出し構造 | |
TWI383670B (zh) | 影像感測器支架 | |
JP5203684B2 (ja) | 板体収納用ラック | |
EP2184641B1 (en) | Projection type image display device | |
US8144242B2 (en) | Image sensor holder | |
CN101107786A (zh) | 具有两个相互转动或滑动部件的便携式设备及其连接装置 | |
US7907312B2 (en) | Locking mechanism on hinge fixture of vertically set image reading apparatus | |
CN210274242U (zh) | 摄像头装置及电子设备 | |
CN101742130B (zh) | 影像感测器支架 | |
JP2007102233A (ja) | 光ファイバ通信装置及びその光ファイバ通信モジュール | |
JP5074949B2 (ja) | プッシュプル錠 | |
EP0363851B1 (en) | Camera view finder | |
TWI578635B (zh) | 容置裝置及電子設備 | |
TWI386756B (zh) | 影像感測器支架 | |
CN214175073U (zh) | 一种办公用投屏多媒体设备 | |
CN210989665U (zh) | 锅盖组件与高压锅 | |
JP2011203408A (ja) | レンズシフト機構、プロジェクタ | |
JP6524870B2 (ja) | 電子機器 | |
JP2023043660A (ja) | ロック機構 | |
JP5128984B2 (ja) | 自由扉用のラッチ錠 | |
JP4748715B2 (ja) | 引戸などの錠装置 | |
JP2018009627A (ja) | 可動体移動装置 | |
KR200441577Y1 (ko) | 기중차단기의 안전개폐장치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MM4A |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