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361018B - Display device and a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 - Google Patents

Display device and a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361018B
TWI361018B TW095111871A TW95111871A TWI361018B TW I361018 B TWI361018 B TW I361018B TW 095111871 A TW095111871 A TW 095111871A TW 95111871 A TW95111871 A TW 95111871A TW I361018 B TWI361018 B TW I361018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light
light emitting
emitting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9511187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0642520A (en
Inventor
Eisuke Matsuda
Original Assignee
Son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ny Corp filed Critical Sony Corp
Publication of TW20064252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064252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36101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361018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71/00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organic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71/10Deposition of organic active material
    • H10K71/18Deposition of organic active material using non-liquid printing techniques, e.g. thermal transfer printing from a donor sheet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33/00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 H05B33/12Light sources with substantially two-dimensional radiating surfaces
    • H05B33/14Light sources with substantially two-dimensional radiating surfaces characterised by the chemical or physical composition or the arrangement of the electroluminescent material, or by the simultaneous addition of the electroluminescent material in or onto the light source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33/00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 H05B33/1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to the manufacture of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71/00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organic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71/10Deposition of organic active material
    • H10K71/16Deposition of organic active material using physical vapour deposition [PVD], e.g. vacuum deposition or sputtering
    • H10K71/164Deposition of organic active material using physical vapour deposition [PVD], e.g. vacuum deposition or sputtering using vacuum deposition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71/00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organic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71/20Changing the shape of the active layer in the devices, e.g. patterning
    • H10K71/221Changing the shape of the active layer in the devices, e.g. patterning by lift-off technique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10OLEDs or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
    • H10K50/11OLEDs or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luminescent [EL] lay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Description

1361018 九、發明說明: 【發明所屬之技術領域】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顯示器裝置及其製造方法,且更詳細 言之,本發明係關於一種能夠藉由使用有機場致發光元件 進行彩色顯示之顯示器裝置及其製造方法。 【先前技術】 在有機場致發光元件中,會在下部電極與上部電極之間 提供諸如電洞傳遞層與發光層之有機層。
在使用有機場致發光元件(下文中簡單稱其為發光元件) 之全彩色顯示器裝置中,將分別發射R(紅色)、G(綠色)或 B(藍色)之發光元件安置於基板上。在製造該等顯示器之 過程中,必需提供包括一有機發光材料之發光層,該發光 層在各發光元件中發射各顏色。例如,使用陰罩法提供各 個發光層’其中經由具備複數個孔之遮罩沉積或塗覆一發 光材料,或藉由喷墨法提供各個發光層。 -而,由於遮罩變形等原因導致改良遮罩之孔等變得困 難,因此當使用蔭罩 等發光元件較為困I 錢—步改良或高度整合該 另外, 在使用噴墨法時 化。 同樣難以用 尚精確度進行圖案 π艰何的圖案形成方 遞法(即熱傳遞法 為,使用能源(熱能)之傳 文所述。首先Α 9由熱傳遞法製造顯示器裝置,如下 曰,下部電極 Γ 文中稱作裝置基板)。另—於顯示器裝置之基板上(下 面,一發光層藉由一光吸收 J08454.doc 1361018 層形成於另一基板上(下文中稱作傳遞基板)。隨後,將該 裝置基板與該傳遞基板置放成使該發光層與該下部電極相 對之狀態’且使一雷射光照射在傳遞基板之側面上,藉此 使發光層在裝置基板之下部電極上熱傳遞。在此狀況下, 藉由掃描逐點照射之雷射光,以良好的位置精確度使該發 光層僅對於下部電極上之預定區域熱傳遞(參照jp_A第 2002-110350號)。 【發明内容】 然而,與藉由蔭罩法製造之發光裝置相比,使用以上描 述之熱傳遞法獲得的發光裝置具有相對較低的發光效率與 較短的亮度壽命。此問題尤其是在尺(紅色)、G(綠色)與 B(藍色)發光元件中具有最短亮度壽命之藍光發射有機場 致發光元件t最為嚴重。 鑒於以上描述,使用有機場致發光元件提供一顯示器裝 置,該等有機場致發光元件能夠以良好的位置精確度圖案 化每一發光層,且能夠維持高的發光效率與長的亮度壽 命,藉此能進一步改良顯示器。 根據本發明之一較佳實施例,一顯示器裝置具有安置在 一基板上之複數個有機場致發光元件,該等元件中之每一 者包含以如下次序形成之一下部電極、一至少含有一發光 層之有機層,及一上部電極,該等有機場致發光元件中至 少某些it件之該發光層具有-藉由氡彳目沉積法形成之第— 發光層’及一藉由熱傳遞法形成之第二發㈣,且該第一 發光層發射波長等於或短於藍光波長之光。 108454.doc 1361018 根據本發明之該較佳實施例,可藉由熱傳遞法以良好的 位置精確度®案化該等發光層中之每—者,且可使^機場 致發光元件獲得高的發光效率與長的亮度壽命。特定含 之,可在妨礙達成較長的使用壽命與較高的發光效率=^ 光發射元件中,改良發光元件之使用壽命與發光效率。結 果為’基板上安置了有機場致發光元件之彩色顯示器裝置 可得到進一步的改良。 、
【實施方式】 現將參看諸圖描述本發明之較佳實施例。 第一實施例 圖1係根據本發明之實例性較佳實施例之顯示器裝置主 要部分之橫戴面圖。圖中展示之顯示器裝置丨為全彩色顯 示之平板顯示器,其中將分別發射紅光⑺)、綠光(g)或藍 光(B)之複數個有機場致發光元件5(5r、4與513)安置於基 板3上。在下文中,發射紅光5之有機場致發光元件稱作紅 光發射元件5r,發射綠光之有機場致發光元件5稱作綠光 發射元件5g’且發射藍光之有機場致發光元件$稱作藍光 發射元件5b。 在各有機場致發光元件5(5r、5g與5b)中,圖案化下部電 極Π、電洞注入層12、電洞傳遞層13、第一發光層14、第 二發光層15(15r、15g與15b)、電子傳遞層16、電子注入層 1 7與上部電極18疊層於基板3之一側上。在該圖中,電洞 注入層12與電洞傳遞層13展示為同一層。 在有機場致發光元件5中’由有機材料組成之有機層19 108454.doc 1361018 例如包含自電洞注入層12至電子傳遞層16之若干層。另 外’有機%致發光元件5藉由形成於下部電極丨丨之間的絕 緣薄膜20彼此隔開。 在該實施例中’有機場致發光元件5之發光層具有大體 上覆蓋基板3之全部區域之第一發光層14以及分別提供於 各有機場致發光元件5(5r、5g與5b)上的第二發光層 15(15r 、 15g與15b) 〇 下文將描述顯示器裝置1之詳細結構,首先描述基板3、 下部電極11及上部電極18,且隨後描述有機層19之組成。 基板3例如包含玻璃、矽或塑料基板,且進一步言之包 含由TFT(薄膜電晶體)形成之TFT基板。特定言之,當光發 射自基板3之一側射出時,基板3是由透光材料製成。 提供於基板3上之下部電極u被用作為陽極或陰極。在 以上描述之顯示器中,下部電極u通常為陽極。 下部電極11對應顯示器裝置丨之驅動系統適當圖案化。 例如,當顯示器裝置1之驅動系統為簡單矩陣型時,下部 電極11例如形成為條紋狀。另外,當顯示器裝置丨之驅動 系統為每個像素上具有TFT之主動式矩陣型時,下部電極 11經圖案化形成為使每個電極與被安置之各像素對應。下 部電極11經由形成於覆蓋TFT之層間絕緣薄膜中之接觸孔 (未圖示)連接至TFT。 提供絕緣薄膜20以覆蓋下部電極丨丨之周邊部分。絕緣薄 膜20例如包括,諸如聚醯亞胺或光阻劑之有機絕緣材料, 或諸如二氧化矽之無機絕緣材料。 108454.doc 1361018 另一方面,提供於下部電極u上方之上部電㈣用作陰 、 m用下部電極11作為陰極時,該上部電極則被用作 陽極。 • 當顯示器裝置1為簡單矩陣型裝置時,上部電極18形成 . 錢紋狀’與下部電㈣之條紋相ι下部電仙與上部 電極18之交又部分組成有機場致發光元件5。另外,當顯 示器裝置1為主動式矩陣型裝置時,上部電極18形成為大 • 體上覆蓋基板3之整個區域且被用作像素之共用電極。在 主動式矩陣型顯示器裝置丨中,由於有機場致發光元件$之 孔徑較大,因此使光自上部電極18之一側射出之頂部發光 . 型元件較佳。在該種情況下,可在與下部電極u相同的階 • 層上提供一辅助電極(未圖示),以防止上部電極18之電壓 降落。 用作下部電極11(或上部電極18)之陽極材料較佳為具有 高的功函數與高反射率之材料,且其例如包括鎳(Ni)/、'銀 • (Ag)、金(Au)、鉑(Pt)、鈀(Pd)、硒(Se)、铑(Rh)、釕 (Ru)、銀(lr)、鍊(Re)、鎢(w)、翻(M〇)、鉻(Cr)、纽(叫、 鈮(Nb)、鋁(A1)、鐵(Fe)、鈷(Co)、銅(Cu)及其合金與其氧 化物,或氧化錫、氧化銦錫(IT0)、氧化鋅、氧化鈦等。 另一方面,用作上部電極18(或下部電極u)之陰極材料 • 較佳為具有低的功函數之材料,且其包含鎂(Mg)、鈣 (Ca)、銦(In)、鐘(Li)、紹(A1)、銀(Ag)或其合金其氧化 物或其氟化物,例如,鎂(Mg)與銀(Ag)之合金、鋰與 氟(F)之化合物、鋰(Li)與氧(〇)之化合物等。 108454.doc 1361018 對於可使有機場致發光元件5中所產生之光發射出來之 一側電極’將使用以上描述之材料中之透光材料。 例如’當使光發射自基板3之一側射出時,下部電極i i 由諸如IT0(氡化銦錫)或IZO(氧化銦鋅)之具有高透光率之 材料製成,且其用作陽極。且上部電極;18由諸如鋁之具有 良好反射率之材料製成。
另一方面,當光發射自上部電極18之一側射出時,下部 電極u由諸如鉻或銀合金之材料製成。並且,上部電極 由諸如鎂(Mg)銀(Ag)合金(MgAg)之透光材料製成。 同時’較佳地’有機場致發光元件5組成一使光發射之 強度增加之諳振器結構。在該種狀況下,上部電極18為一 半透明層。 下文將描述有機層19之結構。 首先,下部電極11上之電洞注入層12提供來用作一共用 層該電/同注入層12大體上覆蓋基板;3之全部區域。電洞 注入層12包括一常用的電洞注入材料,例如m_ MTDATA[4,4’ 4·三偶(3·曱基笨基苯胺)三苯胺],其經氣 相沉積而具有25 nm之厚度。 電洞傳遞層13提供於電洞注入層12上,作為一共用層而 大體上覆蓋基板3之全部區域。電洞傳遞層13包括一常用 的電洞傳遞材料,例如01_>^〇[4,4_雙(>1_1-萘基_N苯胺)聯 一笨],其經氣相沉積而具有3 〇 nm之厚度。電洞傳遞層丄3 之其它材料包含聯苯胺衍生物、苯乙烯胺基衍生物、三苯 曱炫衍生物、腙衍生物等。 108454.doc -10- 1361018
電洞注入層12與電洞傳遞層13均可為具有複數個層之層 狀結構。 S 第一發光層14提供於電洞傳遞層13上,作為一共用層而 大體上覆蓋基板3之全部區域。此第一發光層14發射波長 等於或短於藍光波長之光。藍光意謂,顯示器裝置成品中 用作藍光之發射顏色。第一發光層14包括一主體材料與一 發光摻雜劑。例如,藍光發射摻雜劑4,4,_雙[2 [4_(n,N_ 二苯胺)苯]乙烯基]聯二苯(DPAVBi)以2 5重量%與adn(二 秦基感)混合。 第一發光層14藉由氣相沉積法來提供。發射波長短於藍 光波長之光的第一發光層14例如僅包含ADN或包含ADN之 組合作為主體材料,及包含BD_052X(由Idemhsu〖⑽⑽製 造)作為摻雜劑材料(大約5重量%) 〇在兩種狀況下,所發 射的光通常確認為藍光。 第二發光層15結合各有機場致發光元件5(5r、化與5b)提 供於第一發光層14上。即,發射紅光之紅光發射層151>作 為第二發光層15提供於紅光發射元件51>内。發射綠光之綠 光發射層15g作為第二發光層15提供於綠光發射元件5g 内°發射藍光之藍光發射層15b作為第二發光層15提供於 藍光發射元件5b内。 紅光發射層15r例如包括一主體材料與一紅光發射材料 之混合物。該紅光發射材料可為螢光材料或磷光材料。在 該實施例中,紅光發射層15r包含Adn與2,6-雙[(4'-甲氧基 二苯胺)苯乙烯基]-1,5-雙氰萘(BSN)(30重量%)。紅光發射 108454.doc 1361018 層15r之厚度為約30 nm。 綠光發射層15g例如包括一主體材料與一綠光發射材料 之混合物。該綠光發射材料可為螢光材料或磷光材料。在 該實施例中,綠光發射層15g包含ADN與香豆素6(5重量 %)。綠光發射層15g之厚度為約30 nm。 藍光發射層15b例如包括一主體材料與一藍光發射材料 之混合物。該藍光發射材料可為螢光材料或磷光材料。在 該實施例中’藍光發射層15b包含ADN與4,4,-雙[2-[4-(N,N-二苯胺)苯]乙烯基]聯二苯(DPAVBi)(2.5重量%)。藍 光發射層15b之厚度為約30 nm ° 藉由熱傳遞法以良好的位置精確度提供第二發光層 15(15r、15g與15b)。 電子傳遞層16作為一共用層提供於第二發光層15上,使 得大體上覆蓋基板3之全部區域。電子傳遞層16包含一通 用的電子傳遞材料,例如8-羥基喹啉鋁(八03),其經氣相 沉積而具有約20nm之厚度。 電子注入層17作為一共用層提供於電子傳遞層16上,使 得大體上覆蓋基板3之全部區域。電子注入層17包含一通 用的電子注人材料’例如氟魅(LiF),其經氣相沉積而具 有約0.3 nm之厚度(氣相沉積速率為〇 〇1 nm/s)。 八 上部電極18安置於電子注入層17上。上部電極18提供來 用作八用電極。例如,鎮銀合金(MgAg)用作上部電極18 且經氣相沉積而具有10 nm之厚度。 隨後’將保護薄膜22提供於上部電極18上,使得大體上 108454.doc ^基板3之全部區域。使用低吸水性材料或低滲水性材 =保護薄膜22提供足夠的厚度,以防止潮氣進入有機層 卜 '顯示器裝置為頂部發光型裝置時,保護薄 膜22由具有良好透光率之材料製成。 作保護薄臈22之材料可為絕緣材料或導電材料 用絕緣材料,較佳制諸如非晶心,、非晶碳化石夕 、非晶氮切(a.Sii'xNx)、非晶碳(α謂無機非晶 二;自於該等無機非晶系材料不形成晶粒,且因此製 成具有低滲水率之良好的保護薄膜。 例如’藉由化學氣相沉積(CVD)法提供厚度為2至3叫 之包括非晶氮化矽之保護薄膜22。 另外’ s顯不器裝置1為主動式矩陣型裝置時,保護層 22可由諸如IT0與之導電材料形成。 ,、基板24,,歪由黏附性樹脂材料(未圖示)提供於保護薄 、 例如使用各外線固化樹脂’作為該黏附性樹月旨材 料。例如使用破璃基板,作為保護基板24。當顯示器裝置 1為頂部發光型裝置時,該黏附性樹脂材料與保護基板Μ 由透光材料製成。 此外’在顯示器裝置!中另外提供一彩色濾光片。例 如’在使光射出之-側上,為各有機場致發光元件^、化 與5b安置一彩色濾光片。 隨後’參照圖2中之橫截面步驟圊,描述製造顯示器裝 置1之方法。 首先’如圖2⑴所示’下部電極u提供於基板3上。同時 108454.doc -13 - 1361018 可視需要提供-輔助電極(未圖示)。_,提供絕緣薄膜 2〇’使其覆蓋下部電極η之周邊部分。隨後,藉由氣相沉 積法依次提供電洞注入層12、電洞傳遞層13及第一發光層 =,使得大體上覆蓋基板3之全部區域。在未使用遮罩的 情況下提供該12至14層各層為薄膜。 隨後,如圖2(2)所示,製備傳遞基板3〇Γβ在傳遞基板 3〇r中,經由光吸收層33提供紅光發射層15r,使得大體上 覆蓋玻璃基板31之全部區域。 隨後,傳遞基板30r經安置成與具有第一發光層14之基 板3相對。在該種狀況下,傳遞基板3〇r及基板3經安置以 使紅光發射層l5r與第一發光層14彼此相對。基板3與傳遞 基板30r可安置成彼此接觸,以使得基板3上之第一發光層 14與傳遞基板3〇ι•上之紅光發射層15r彼此接觸。 隨後,波長例如為800 nm之雷射光^自傳遞基板3〇r之 一側開始照射。在該種狀況下,雷射光^逐點選擇性地照 射至紅光發射元件之區域内。該雷射光經光吸收層33吸 收,且紅光發射層l5r選擇性地在基板3上之第一發光層14 上熱傳遞。 隨後’藉由重複上述熱傳遞步驟’提供綠光發射層與藍 光發射層》 即,如圖2(3)所示,製備具有光吸收層33與綠光發射層 15g之傳遞基板30g,且綠光發射層15§選擇性地在基板3上 之第一發光層14上熱傳遞。 另外’如圖2(4)所示,製備具有光吸收層33與藍光發射 108454.doc 1361018 層15b之傳遞基板30b,且藍光發射層15b選擇性地在義板3 上之第一發光層14上熱傳遞。 參照圖2(2)至圖2(4)所描述之各熱傳遞步驟可在發光層 (15r、15g與15b)之次序可選的情況下執行。 另外,該等熱傳遞步驟較佳在真空中執行且其亦可在大 氣中執行。在真空中執行時,傳遞可能以較低的雷射能量 進行,且對將接收熱傳遞之發光層所造成之熱損傷可b = 輕。另外,在真空中執行熱傳遞步驟時,兩個基板可緊密 附著且圖案化精確度得到改良。另外,在真空中連續執行 所有過程時,可防止發生裝置降級。 在形成第二發光層15r、15g與15b之後,藉由氣相沉積 法如圖1所示提供電子傳遞層16與電子注入層17,使得大 體上覆蓋基板3之全部區域。隨後,藉由成膜法形成上部 電極1 8與保護薄膜22,例如,藉由氣相沉積法或Cvd(化 學氣相沉積)法來形成。 在未使用遮罩的情況下使該16至22層各層形成為薄臈。 另外,該16至22層之各層較佳在沒有暴露於大氣的情況下 在同一成膜設備中連續形成。如此可防止由於大氣潮氣而 使得有機層19降級。 當提供辅助電極時,在形成上部電極18之前,可經由雷 射熔樣法或其類似方法部分移除作為薄膜形成於下部電極 11上之有機層《如此來將上部電極18直接連接至下部電極 11上’以改良接觸狀態。 最後’提供保護基板24 ’完成顯示器裝置1。 l〇8454.do. 1361018 根據該第一實施例,藉由氣相沉積法提供一發光層, 即,第一發光層14免於經受熱傳遞造成之損害且電子^電 洞之間具有高的重組機率。 - 隨後,在有機場致發光元件5(5r、5g與5b)中,進一步提 . 供第二發光層15r、…與15b。在具有紅光發射層15r或綠 光發射層〗58、用於發射波長大於第一發光層“之波長的 光之紅光發射元件5r與綠光發射元件化中,第一 籲之重組能量快速移動至第二發光層15r或15g,且幫助發射 紅光或綠光。 另一方面,由於藉由氣相沉積法形成之第一發光層丨斗大 體上充當發射層,因此在具有藍光發射層15b與第一發光 - 廣14之藍光發射元件几中,發光效率與亮度壽命均維持在 較高水平。同樣,在第一發光層14發射波長短於藍光波長 之光的狀況下,光將根據以上結合紅光發射元件&與綠光 發射元件5g所述之相同原理發射。即,以良好效率產生於 # 第一發光層14中之重組能量快速移動至藍光發射層15b 中’以發射藍光。 藉由熱傳遞提供第二發光層15r、15g與15b。相應地, 各有機場致發光元件5r、城财之發光層以良 精確度形成。 結果為,可以良好的位置精確度使圖案形成,且獲得使 用哥命被延長及發光效率較高的藍光發射元件5b。 第二實施例 圖3係根據本發明為第二實施例之—顯示器裝置主要部 108454.doc •16- 分之橫截面圖。圖3之顯示器裝置1,與圖1之顯示器裝置1不 同之處在於’藍光發射元件5b,沒有第二發光層。 即’藍光發射元件5b,之發光層僅具有第一發光層丨4。 在顯示器裝置1中,第一發光層14發射波長等於或短於藍 光波長之光。在顯示器裝置Γ中,第一發光層14發射藍 光。 同樣在該實施例中,藉由氣相沉積法形成之第一發光層 鲁 14有效發射藍光。因此,可獲得與第一實施例相同之效 果。 另外,根據該第二實施例,由於僅需要兩次熱傳遞步 驟’因此可簡化製造過程。 ' 本發明適用於下部電極11用作陰極且上部電極18用作陽 極之實施例中》 本發明同樣適用於該第一發光層疊層於第二發光層上之 實施例中。 • 此外,本發明適用於第二發光層並非藉由熱傳遞法形成 之實施例中,只要可以良好精確度形成圖案便可。 此外’本發明適用於包含複數個有機層單元之前後串列 的有機場致發光(EL)元件,其中每一有機層具有一發光層 (發光單元)。 θ 實例 下文將展示本發明之特殊實例與比較實例。 實例1 製備紅光發射有機場致發光元件l5r(參照圖〗)。 108454.doc 17 1361018 (1) 首先,在用作裝置形成基板之玻璃基板上,銀合金 層APC(銀·鈀-銅)層(薄膜厚度:120 nm)與透明導電層IT〇 肖膜(薄膜厚度:Η) nm)以此次序形成一為兩層式結構之 • 下部電極11。隨後,藉由濺鍍法形成一厚度為約2 pm之二 .氧化矽絕緣薄膜20,使得其覆蓋下部電極11之圓周邊緣。 隨後,藉由微影術使下部電極U暴露,在該下部電極上將 丁0八]\4八氣相’儿積為厚度為25 nm之薄膜,作為電洞注 φ 入層12,且將a-NpD氣相沉積為厚度為3〇 nm之薄膜,作 為電洞傳遞層13。 (2) 在第一發光層Μ中,主體材料ADN與2.5重量%之掺 雜劑材料DPAVBi混合,經氣相沉積為厚度為5 nm之薄 膜。 (3) 另一方面,製備一傳遞基板。首先,藉由常用的濺 嫂法使一包括鉻之厚度為200 nm之光吸收層形成於一玻璃 基板上。在該光吸收層上’主體材料ADN與30重量%之摻 φ 雜劑材料2,6·雙[(4,-甲氧基二苯胺)苯乙烯基]-1,5·雙氰萘 (BSN)混合,形成厚度為 約3 0 nm之薄膜。 (4) 隨後,在有機層之形成薄膜彼此相對之狀態下,將 步驟(3)中所製備之該傳遞基板於真空中置放在裝置製備基 板3上且使其緊密附著。兩塊基板被絕緣薄膜20之厚度隔 開而保持在約2 μιη之小距離下。在該種狀態下,藉由在與 裝置形成基板3之紅光像素區域相對之配置中,自傳遞基 板之背面以波長800 nm照射雷射光,以使紅光發射層1 5r 自該傳遞基板熱傳遞。將該雷射光之光點大小控制在3〇〇 108454.doc • 18· 1361018 μηιχΙΟ μΐητ。使雷射光以垂直於光之縱向大小之方向進 行掃描。能量密度為2.6 Ε-3 mJ/μιη2。 (5)電子傳遞層16,8-羥基喹啉鋁(Aiq3)經氣相沉積為厚 度約20 nm之薄膜。緊接著,電子注入層17,氟化鋰(LiF) 經氣相沉積為厚度約0.3 nm之薄膜(氣相沉積速率:〇 nm/s)。隨後,上部電極18,鎂銀合金(MgAg)經氣相沉積 為厚度為10 nm之薄膜。 實例2 製備綠光發射有機場致發光元件15居。 執行與實例1(1)、(2)中之程序相同的程序。 在實例1(3)中’主體材料ADN與5重量%之香豆素6混 合’形成膜厚約3G nm之綠光發射層而非紅光發射層。 隨後4吏用如上戶斤述製備之傳遞基板執行與實例】⑷、 (5)中之程序相同的程序。 實例3 製備藍光發射有機場致發光元件15b。 執行與實m⑴、(2)中之程序相同的程序。 在實例1(3)中’主體材料ADN與25重量%之換雜劑材料
Bl混。形成厚度約30 nm之藍光發射層而非紅光發 射層。 遺後使用如上所述製備之傳遞基板執行與實例1 (4)、 (5)中之程序相同的程序。 實例4 製備藍光發射有機場致發光元件別。 108454.doc •19· 1361018 在該種狀況下’僅執行實例1中之程序(1)、(2)與(5),以 製備藍光發射元件15b,’其中發光層經建構成僅具有藍光 發射性第一發光層14(參照圖3) » 比較實例1 在實例1中之程序中,依次執行程序(1)、(3)、(4)與 而保留程序(2)以製備一有機場致發光元件,其中發光層經 建構成僅具有紅光發射層15r而沒有安置第一發光層丨4。 比較實例2 在實例2中之程序中,依次執行程序(1)、(3)、(4)與(5) 而保留程序(2)’以製備一有機場致發光元件,其中發光層 經建構成僅具有綠光發射層i5g而沒有安置第一發光層 14 ° 比較實例3 在實例3中之程序中,依次執行程序〇)、(3)、(4)與(5) 而保留程序(2)’以製備一有機場致發光元件,其中發光層 經建構成僅具有藍光發射層15b而沒有安置第一發光層 14 ° δ平估結果 對於如上所述製備之有機場致發光元件而言,在應用密 度為10 mA/cm2之恆定電流之狀態下,使用光譜輻射計以 量測發光效率與色度。另外,在設定了電流施加值之狀態 下執行壽命試驗,以使得使用相同摻雜劑之裝置發射相同 亮度之光’且在100小時後量測相對亮度之降低速率β結 果在下表1中展示。 108454.doc • 20· 1361018 [表i] 顯示器組成 CIE色度 (x,y) 發光效率 [cd/A] 亮"ΪΪΙΓ 速率(%) 貫例1 红光發射元件5r (0.64, 0.32) 5.3 15 (比較實例1) 紅光發射元件 (0.63, 0.32) 5.5 17 實例2 綠光發射元件5g (0.22, 0.68) 13 15 (比較實例2) 綠光發射元件 (0.22, 0.66) 15 14 — 實例3 藍光發射元件5b (0.16, 0.21) 6.2 ΤΙ (比較實例3) 藍光發射元件 (0.16, 0.20) 3.6 46 實例4 藍光發射元件5b· (0.16, 0.21) 3.3 25 (比較實例):不具備第一發光層
田將6平估結果在實例1與比較實例1之間進行比較時,可 確邊實例1中具有藍光發射性第一發光層之紅光發射元件 5r與比較實例1中不具備該第一發光層之紅光發射元件獲 付大約相同程度之色度與發光效率,且亮度降低速率同樣 又到、,勺相同程度之抑制。此在實例2與比較實例2中之綠光 發射元件間之比較中亦相同。 〜為其歸因於,由於自安置在實例卜2中之第一發光層 ^之光發射為高能量短波長,且第—發光層14内之重組能 董决速引導至紅光發射層15r與綠光發射層以中,因此幾 乎沒有光發射至第一發光層14中。 另方面,當將評估結果在實例3與比較實例3之間進 比較時,可續認與屮魯 一 興比較實例3中不具備第一發光層之藍 射牛相比較,實例3中具備該藍光發射性第-發光, 之藍光發射元件51)之發光效率增加兩倍或兩倍以上,且, 度降低速率亦抑制至其 度之降級。 其1/4或更少。另外,亦未觀察到( 108454.doc -21 · 1361018 鑒於以上描述之結果,可確認在有機場致發光元件分、 5g與5b對應於實例1至3中之各顏色的顯示器裝置中,可在 維持紅光發射元件與綠光發射元件5g之特徵之同時,改 良藍光發射70件5b之特徵。如此使得,藉由使用熱傳遞形 成第二發光層15r、15g與15b,在使用有機場致發光元件 ,全彩色顯示Μ置中有利地維持針對各顏色發光之有機 場致發光元件5r、5g與5b之特徵。 另外,當將評估結果在實例4與比較實例3之間進行比較 時,可確認與比較實例3中不具備第一發光層之藍光發射 元件相崎,在將發光層建構成僅具有藍光發射性第一發 光層之實例4中,藍光發射元料•之亮度降低速率經抑制 至約1/2»另外’未觀察到色度之降級且確認了亦可抑制 發光效率之下降。 因此’可確認藉由將發光層建構成僅具有藉由氣相沉積 法形成之第一發光層,可使藍光發射元件讣,之使用壽命择 加。 熟習此項技術者應瞭解,可視設計要求與其它因素而定 進行各種修改、組合、次組合及改變,只要它們在附加申 請專利範圍或其等價物之範圍内。 【圖式簡單說明】
圖1係展示根據一第一實施例之一顯示器裝置結構之橫 截面圖; S 圖2係展示製造該第一實施例之顯示器裝置之方法的衿 截面步驟圖;及 5 108454.doc -22- 1361018 圖3係展示根據一第二實施例之一顯示器裝置結構之橫 截面圖。 【主要元件符號說明】
1 顯示器裝置 1' 顯示器裝置 3 基板 5 有機場致發光元件 5b 藍光發射元件 5b' 藍光發射元件 5g 綠光發射元件 5r 紅光發射元件 11 下部電極 12 電洞注入層 13 電洞傳遞層 14 第一發光層 15 第二發光層 15b 藍光發射層 15g 綠光發射層 15r 紅光發射層 16 電子傳遞層 17 電子注入層 18 上部電極 19 有機層 20 絕緣薄膜 108454.doc -23- 1361018 22 保護薄膜 24 保護基板 30b 傳遞基板 30g 傳遞基板 3 Or 傳遞基板 31 玻璃基板 33 光吸收層 108454.doc -24

Claims (1)

1361018
' 第095111871號專利申請案 ,中文申請專利範圍替換本(98年7月) ' 十、申請專利範圍: ;丨.一種顯示器裝置,其具有安置在一基板上之複數個有機 • 場致發光元件,該等有機場致發光元件中之每一者包含 - 以如下次序形成之一下部電極、一含有至少一發光層之 ί 有機層,及一上部電極,其中 該等有機場致發光元件中至少三者共同具有一第一發 光層,該等二者中每一者發出一不同的顏色,該等至少 三者有機場致發光元件之至少一者具有一疊在該第一發 光層之上或之下的第二發光層, 該第一發光層發射具有一波長等於或短於藍光波長之 光,及 該有機場致發光裝置中該等至少三者具有共用的、不 同於該第一發光層之一電洞注入層 電子注入層以及一電子傳遞層 2·如請求項1之顯示器裝置,其中 Φ 该第二發光層發射波長等於或長於藍光波長之光。 3.如請求項ί之顯示器裝置,其中 該等有機場致發光元件分別發射紅光、綠光或藍光 4·如請求項3之顯示器裝置,其中 該紅光發射有機場致發光元件包含一作為該第二辱 電洞傳遞層 光 層發射一紅光之紅光發射層及該第—發光層 X、彔光發射有機場致發光元件包含一作為該第二發光 層發射一綠光之綠光發射層及該第—發光層,且 該藍光發射有機場致發光元件僅包含該第一發光層。 108454-98070 l.d〇( 1361018 5.如請求項3之顯示器裝置,其中 該紅光發射有機場致發光元件包含一作為該第二發光 層發射一紅光之紅光發射層及該第一發光層, 該綠光發射有機場致發光元件包含一作為該第二發光 層發射一綠光之綠光發射層及該第一發光層,且 該藍光發射有機場致發光元件包含一作為該第二發光 層發射一藍光之藍光發射層及該第一發光層。 6.如請求項4之顯示器裝置,其中 該第發光層由一氣相沉積法提供以及該第二發光層 由一熱傳遞法提供。 7·如請求項5之顯示器裝置,其中 該第—發光層由一氣相沉積法提供以及該第二發光層 由一熱傳遞法提供。 8.如請求们之顯示器裝置’其中該等電洞層係形成於該 第發光層之下,並且該等電子層係形成於該第二發光 層之下。 9. 一種製造一顯示器裝置夕士、+ 置之方法’該顯示器裝置具有安置 在一基板上之複數個有機埸 ^ 每致發光元件,該等有機場致 心光元件中之每一者包含以& A U如下次序形成之一下部電 極、一含有至少一發光層 疋有機層,及一上部電極,該 方法包含: 於一基板上形成一下部電極; 注入層以及一電洞傳遞 於該下部電極上形成—電洞 層; 108454-980701.doc 1361018 經由一氣相沉積法形成發出具有一波長等於或小於藍 光波長之光的一第一發光層,使得該等有機場致發光元 件中至少二者共同具有該第一發光層,該等三者中每一 者發出一不同的顏色; 經由一熱傳遞法形成發出具有一波長等於或大於藍光 波長之光的一第二發光層,使得該等有機場致發光元件 中该等二者中至少一者有具有該第一發光層與該第二發 光層之疊層式結構之一發光層;及 於δ亥第一發光層上形成一電子注入層以及一電子傳遞 層。 10.—顯示器裝置,包含: 一基板; 至少三個有機場致發光元件於該基板中, 其中 δ玄等有機場致發光元件之每一者發出一不同的顏色、 忒等有機場致發光兀件共同享有至少一有機場致發光 層,一電洞注入層、一電洞傳遞層、一電子注入層及一 電子傳遞層,該等電洞層及該等電子層與該—有機場致 發光層有區別, 該等有機場致發光元件之兩者,包括各自唯一的有機 場致發光層; 該兩者有機場致發光元件發出紅光及綠光中至少一 者,及 該兩者有機場致發光元件之外之該等有機場致發光元 108454-980701.doc 1361018 件之一者發出藍光。 11.如請求項10之顯示器裝置,其中該等電洞層形成於該第 一發光層與該第二發光層之下,並且該等電子層形成於 該第一發光層與該第二發光層之上。 l08454-980701.doc 4-
TW095111871A 2005-04-18 2006-04-04 Display device and a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 TWI361018B (en)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5119156 2005-04-1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0642520A TW200642520A (en) 2006-12-01
TWI361018B true TWI361018B (en) 2012-03-21

Family

ID=371076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5111871A TWI361018B (en) 2005-04-18 2006-04-04 Display device and a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7723735B2 (zh)
KR (1) KR20060109840A (zh)
CN (1) CN100568524C (zh)
TW (1) TWI36101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6098545A2 (en) 2004-12-14 2006-09-21 Seoul Opto Device Co., Ltd. Light emitting device having a plurality of light emitting cells and package mounting the same
US8076680B2 (en) * 2005-03-11 2011-12-13 Seoul Semiconductor Co., Ltd. LED package having an array of light emitting cells coupled in series
JP2008027722A (ja) * 2006-07-21 2008-02-07 Sony Corp 表示装置および表示装置の製造方法
US7985609B2 (en) * 2006-11-17 2011-07-26 Canon Kabushiki Kaisha Light-emitting apparatus and production method thereof
JP2008146904A (ja) * 2006-12-07 2008-06-26 Sony Corp 有機電界発光素子および表示装置
JP4254886B2 (ja) * 2006-12-22 2009-04-15 ソニー株式会社 有機電界発光素子および表示装置
US8119204B2 (en) 2007-04-27 2012-02-21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Film formation method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light-emitting device
US8461574B2 (en) 2009-06-12 2013-06-11 Idemitsu Kosan Co., Ltd.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ce device
US20100314644A1 (en) * 2009-06-12 2010-12-16 Idemitsu Kosan Co., Ltd.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
US20110014739A1 (en) * 2009-07-16 2011-01-20 Kondakov Denis Y Making an emissive layer for multicolored oleds
KR101245220B1 (ko) * 2009-11-06 2013-03-19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발광다이오드 표시장치의 제조방법
US20110225799A1 (en) * 2010-03-18 2011-09-22 Casio Computer Co., Ltd. Production apparatus and production method of light emitting device
US9070851B2 (en) 2010-09-24 2015-06-30 Seoul Semiconductor Co., Ltd. Wafer-level light emitting diode package and method of fabricating the same
JP2012155953A (ja) * 2011-01-25 2012-08-16 Sony Corp 有機el表示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CN102222777A (zh) * 2011-06-02 2011-10-19 上海大学 具有色度调节层的蓝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及其制备方法
JP5858689B2 (ja) * 2011-08-31 2016-02-1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
KR101883848B1 (ko) * 2011-12-28 2018-08-02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및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의 제조 방법
KR20140059376A (ko) * 2012-11-07 2014-05-16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막 형성 장치 및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의 제조 방법
KR20140103486A (ko) * 2013-02-18 2014-08-27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전계발광 표시장치
KR102081209B1 (ko) * 2013-03-26 2020-02-26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및 그 제조 방법, 및 그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의 제조에 사용되는 도너 기판 및 도너 기판 세트
CN105165124B (zh) 2013-05-17 2017-03-08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有机电致发光元件
JP6247855B2 (ja) * 2013-07-26 2017-12-13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発光素子表示装置
WO2015072143A1 (ja) 2013-11-15 2015-05-21 株式会社Joled 有機el表示パネル、それを用いた表示装置および有機el表示パネルの製造方法
WO2015198699A1 (ja) * 2014-06-26 2015-12-30 Necライティング株式会社 有機elパネル制御装置、光源装置、有機elパネル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及び記録媒体
CN104966787A (zh) * 2015-07-17 2015-10-07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发光二极管、显示基板及其制造方法和显示装置
CN205944139U (zh) 2016-03-30 2017-02-08 首尔伟傲世有限公司 紫外线发光二极管封装件以及包含此的发光二极管模块
CN107068886B (zh) * 2017-05-12 2019-01-25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及其制作方法、发光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043715A (en) * 1988-12-07 1991-08-27 Westinghouse Electric Corp. Thin film electroluminescent edge emitter structure with optical lens and multi-color light emission systems
JP3899566B2 (ja) 1996-11-25 2007-03-28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有機el表示装置の製造方法
JPH10288965A (ja) * 1997-04-14 1998-10-27 Casio Comput Co Ltd 表示装置
DE69941200D1 (de) * 1998-01-09 2009-09-17 Sony Corp Elektrolumineszente Vorrichtung und Herstellungsverfahren
DE60027483T2 (de) * 1999-01-15 2007-05-03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 Saint Paul Materialstrukturierungsverfahren
US6114088A (en) * 1999-01-15 2000-09-05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Thermal transfer element for forming multilayer devices
TW501379B (en) 2000-07-25 2002-09-01 Eastman Kodak Co Method of making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 using laser transfer
US6699597B2 (en) * 2001-08-16 2004-03-02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Method and materials for patterning of an amorphous, non-polymeric, organic matrix with electrically active material disposed therein
US7038373B2 (en) * 2002-07-16 2006-05-02 Eastman Kodak Company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 display
JP4041816B2 (ja) * 2002-08-23 2008-02-06 出光興産株式会社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及びアントラセン誘導体
US7371336B2 (en) * 2002-09-24 2008-05-13 E.I. Du Pont Nemours And Company Water dispersible polyanilines made with polymeric acid colloids for electronics applications
JP2004262761A (ja) * 2003-01-16 2004-09-24 Idemitsu Kosan Co Ltd 芳香族アミン誘導体及びそれを用いた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
DE10333232A1 (de) * 2003-07-21 2007-10-11 Merck Patent Gmbh Organisches Elektrolumineszenzelement
US20050142283A1 (en) * 2003-07-31 2005-06-30 Hiroshi Kishimoto Method for forming coated film, organic device using the sam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electroluminescent element
KR100712096B1 (ko) 2004-02-19 2007-04-27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유기전계 발광표시장치의 제조방법
JP4739185B2 (ja) * 2004-03-05 2011-08-03 出光興産株式会社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表示装置
US7485337B2 (en) * 2004-05-27 2009-02-03 Eastman Kodak Company Depositing an organic layer for use in OLEDs
TWI293211B (en) * 2004-06-11 2008-02-01 Au Optronics Corp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US7300731B2 (en) * 2004-08-10 2007-11-27 E.I. Du Pont De Nemours And Company Spatially-doped charge transport layers
US7050697B1 (en) * 2004-12-29 2006-05-23 E. I. Du Pont De Nemours And Company Pixel arrangement for organic electronic devices
KR100708714B1 (ko) * 2005-09-30 2007-04-17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유기 발광 표시장치 및 그 제조방법
JP2007265763A (ja) * 2006-03-28 2007-10-11 Canon Inc フルカラー有機elパネル
JP4254856B2 (ja) * 2006-12-22 2009-04-15 ソニー株式会社 有機電界発光素子および表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060109840A (ko) 2006-10-23
US7723735B2 (en) 2010-05-25
US20060231830A1 (en) 2006-10-19
TW200642520A (en) 2006-12-01
CN1855524A (zh) 2006-11-01
CN100568524C (zh) 2009-12-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361018B (en) Display device and a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
TWI335190B (en) Transfer substrate, transfer method, and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 manufacturing method
KR101272294B1 (ko) 디스플레이 유닛 및 이를 제조하기 위한 방법
TWI357777B (en) Display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display
JP4793071B2 (ja) 表示装置および表示装置の製造方法
KR101361017B1 (ko) 표시 장치의 제조 방법
TWI536867B (zh) 有機發光二極體裝置
JP2010153051A (ja) 転写用基板および表示装置の製造方法
KR20130006937A (ko) 유기 발광 소자
JP5996159B2 (ja) 有機発光ダイオード装置
JP2006253113A (ja) 有機電界発光素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KR20080090291A (ko) 전사용 기판 및 유기 전계 발광 소자의 제조 방법
JPH11214163A (ja)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6309955A (ja) 有機電界発光素子の製造方法および有機電界発光素子
JP4104339B2 (ja) 発光素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表示装置
JP2004227943A (ja) 有機el発光素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TWI428054B (zh) 有機發光二極體結構及其製造方法
KR100786291B1 (ko) 전면발광형 유기전계발광소자
US20110084288A1 (en)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 display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JP2006120365A (ja) 有機el素子
KR100531276B1 (ko) 유기 el 소자의 전극 및 그의 제조 방법
KR100556374B1 (ko) 유기 el 소자
JP2008153453A (ja) 有機el素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7172949A (ja) 有機el素子の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