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356787B - Multi-wheeled vehicle - Google Patents

Multi-wheeled vehicle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356787B
TWI356787B TW97108791A TW97108791A TWI356787B TW I356787 B TWI356787 B TW I356787B TW 97108791 A TW97108791 A TW 97108791A TW 97108791 A TW97108791 A TW 97108791A TW I356787 B TWI356787 B TW I356787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wheel
vehicle
frame body
seat cushion
fram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9710879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0916367A (en
Inventor
Scott Patrick Comstock
Kurt Joseph Comstock
Original Assignee
Universal Branding & Media Ll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US11/905,610 external-priority patent/US7798510B2/en
Application filed by Universal Branding & Media Llc filed Critical Universal Branding & Media Llc
Publication of TW20091636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091636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35678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356787B/zh

Links

Landscapes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 Steering Devices For Bicycles And Motorcycles (AREA)

Description

1356787 ; 九、發明說明: . 【發明所屬之技術領域】 - .本發明有關一種多輪車輛,具體而言,是一種三輪, 可由座墊操控的車輛。 【先前技術】 已知有許多型式的輪型車輛,這些車輛可以由踏板及 /或由馬達驅動,該些車輛需藉由操控輪子的功能以得到 穩定性,操控技術以及操控性,一般而言,輪子愈多,車 ® 輛便愈穩定,而愈穩定的車輛,所需的操控技巧便愈少, 雖然如此,藉由較多的穩定性可以允許較少的操控性來操 作車輪,因而,因為該輪子的數量影響著車輛的操作特 性,故可利用多數個輪子的個別差異性來操控車輛。 一般所知的自行車是將一車架體架設在兩個輪子之 間,一般來說,一部自行車包括裝設在車架上的前輪和後 輪,一座塾設在車架上位在兩輪之間,一對踏板可操作地 與後輪藉由鏈條連設,以及一可用手來操控制的裝置,其 ® 包括把手其可以將與前叉連接的前輪轉向,要操控一自行 車時,騎者身體傾向一側使重心移動到自行車的侧面,同 時轉動把手以導向前叉朝向該側而使重心再回到兩輪的 連線上,自行車是很穩定的因為其重心僅可在側向移動而 且騎者可以傾向前以握住把手。 而單輪車是僅有單一輪子,一般來說,一單輪車包括 ‘一設在單輪上的車架體,一叉體設在下端而座墊設在上 •端,該輪子由一對連接到輪子軸線上的踏板來驅動,單輪 車不需由手來操控並且不需要手控的轉向裝置,而是要利 5 1356787 . 用騎者的腰部扭轉來控制車體,使車體轉向期望的方向, • 以及選擇性地踩動踏板。單輪車不如自行車穩因為其重心 • 會在側向及軸向(向前及向後)上移動,這樣的不穩性使 單輪車相對於自行車需要更多的操控技術。 一具有三個輪子的車輛即為所知的三輪車,一般而 言,其包括三個輪子設車架體上形成一個像馬車般的構 形,有著一個與踏板連接旳較大的前輪以及兩個較小的後 輪。另有一個由手控制的轉向裝置,其包括一把手可以轉 • 動與前輪連接的前叉。這種造型有三點支撐而形成一個平 面,乘坐者坐在車架體且位於兩輪間的座墊上藉由轉動把 手而轉動三輪車的前叉。三輪車更為穩定,因為其中心是 固定的。三輪車需要較操作自行車為少的操控性以及較低 的技術要求。 【發明内容】 本發明是指一個多輪車輛的結構和安置,其車架體可 以選擇性地組接去控制車輛而無需用手操作控制或者其 • 他形式的控制裝置,這種結構和安置產生一個可以操控又 穩定的車柄。因而,這種結構和安置強化了操控性和車輛 的控制性而不用較高的操控技術便可駕馭之。 本發明的車輛包括一前輪,兩後輪,一座墊以使騎者 可向前傾身以運行本車輛,以及一車架體。該車架體包括 一前架體和一個後架體,該前架體由座墊處朝向前輪轉動 •的至少一軸線處延伸並將座墊連接到前輪處,而後架體由 -前架體處向後延伸並將後輪連接到前架體處,該前架體可 轉動地連接到一個位在主要輪體和座墊間的框轉點上。 6 1356787 , 本發明之另一個重點在提供一車輛,其包括一車架體 • 具有連接點以供一轉向組合可以轉動地與之連接,一第一 - 架體由該連接點延伸以及一個第二架體與該第一架體在 一個相異於連接末端連接,一對輪子與該第二架體連接, 一轉向組合在該連接點處可轉動地連接到該車架體並包 括一座墊以使騎者可以前傾來運行該車輛,一叉體與驅動 輪在連接點連接並與座墊固接,該連接點位在驅動輪及座 墊間,當騎者坐座墊上驅動該驅動輪時,本車輛可以向前 • 或向後移動,當一扭力施於座墊時,該座墊和驅動輪便轉 向。 本發明之再一個重點在提供一車輛,其包括一座墊可 以讓騎者身向前使車輛運行,而該座墊可以繞一軸線因應 所施的扭力而轉動。一叉體部份具有一叉體容設一主輪以 及一桿體由該叉體伸至該座墊,以及一架體具有一個關節 部份,其可移動地與座墊在一末端連接,一連接元件由該 關節部份延伸朝向異於主輪的方向,一軸桿於架體的另一 • 端固接於連接元件,一對輔助輪的兩個別端與軸桿的兩端 連接。當座墊轉動時,主輪繞著該軸線轉動。 本發明的這些以及額外的特徵及/或長處將於以下 的詳細說明中提出,該詳細說明可能是由此詳細說明及/ 或可以本發明的實際操作中得以明確。 【實施方式】 ' 以下將配合所附的圖式詳細說明本發明的實施例,其 -相同的元件是以相同的標號表示,以下的實施例說明係依 現有的圖式内容為說明者。 7 Ϊ356787 為了更谷易了解本發明的實施例說明,相對應的方向 且先疋義,所述的前和後係以所述多輪車辅的移動的方向 而S,第一圖令係車輛的右側,後方及向後係以相異於車 輛前進的方向,而上方及向上係指相異於車輛運行所在的 表面,而下方或者向下係是朝向車輛運行所在的表面。 請參看第丨_3圖,本發明的多輪車輛包括一車架體 ^1〇)’該車架體(10)上方設置一座墊(40),此車架的 刖面疋一主輪(20),.後面是一對輔助輪(30)。 忒車架體(10)包括兩個車架體,一前架體( :個後架體⑼,前架體(50)和後架體⑽(方= j選擇性地互換,也就是說,車架體(1〇)可以在一個關 節部(70)樞接以使前架體(5〇)和後架體(6〇)可以分 別相互在—朝向前方的直線上樞轉如第1·3圖所示以及如 第4圖般的轉向,第4圖顯示該車架體具有個別的細度 的轉動範圍》 a該前架體(50)與主輪(2〇)和座墊(4〇)結合,該 前架體(50)包括一座塾桿(52)與一叉體(54),並與 垂直線(第1圖中以v表示)呈—角度(0 ),例如 度之間’但是角度(Θ )不受這個例示範圍所限制,該叉 體(54)的傾斜角度確保主輪的轉動軸線是相對於第$圖 重心⑹’以及關節部70的縱向方向是向前的。 、第1圖顯不座墊桿(52 )是相對於叉體(54)而懸臂 =伸出’雜臂式的伸出設計可以使騎者調整騎乘高度 或與主輪(20)的轉動軸線間的距離,而不會改變側 向或者縱向的重心位置。只有重心在垂直的方向會改變。 8 該可調整的作用可使騎去 ^^ ^ α θ 者了u更舒適的操控本車輛。而該
的座塾桿疋選擇性的農備。事實上,應了解的是, :絲亦可以設置在一個由關節物)延伸沿著軸線S 行車Γ二在周3的?,中’該座塾桿的高度調整與自 於第二的’這樣的高度調整安排是顯示 再參看第1-3圖,該叉體(54)係以傳統的方式架設 2輪(20)上,例如一個轴體組合,所以當主輪未與地 觸時,其可以自由轉動,該叉體(54)包括一桿體(⑹ 二對相隔的片體(58)’其係由桿體(56)向下併排地 >申,邊片體(58)間距充份而可容置前輪(2〇)於其間, 體(58)具有—連接件以傳統方式設在其下端,例 _藉由片體(58)末端的叉狀結構,該桿體(56)與片 體(58)上端在異於主輪(2〇)的轉動軸線處連接並且向 上與座墊桿(52)連設。 該前架體(5G)經由座墊桿(52)和叉體(54)與座 墊(40)和主輪(2〇)連接以使其共用一固定方位,該共 用的軸線將在會下文中作詳細說明,可使騎者藉由使前架 體(5〇)和後架體(60)可選擇性地相互樞動而改變車 的方向。 平神 該後架體(60 )將前架體(50 )以枢接的方式接設到 輔助輪(30),後架體(6〇)及關節部(7〇)包括一 元件⑹和一轴(⑷。 連接 11亥關郎部(70)為後架體(60)上的一向前的端部, 其提供第一.架體(50)和第二架體(6〇)相對間可選擇性 1356787 相針Ϊ : 了解這樣的樞轉與將後架體(60) 前架體’而第二架體相當於後架體。_ — 該^部(7G)的操作可以藉由數種已知的安排來達 接方^。’如弟1圖所示’使桿體在一軸承套中轉動的連 節部(70)係位在相對於車輛運行方向的主輪 )轉動軸線的向後的方向的上方’該方向 的右側’如第1圖所示者。 早’⑴ 連接元件(62)與該關節部(7〇)是為固接並由嗜 處即:第2二處向後及向下以-角度…伸至軸(⑷ 二如第2圖所示,應了解’該連接元件(62)的長度, 形狀以及連接角度(p)可以改變由^ :轴線向後相對於前進方向延件以及可使關i部(= 輔助輪(30)間有機構性的連結即可。第㈣的⑷至 (F )孫為非限制性的不同改變。 連接:t 係固接在連接凡件(62 ) -端,應了解該 $可有夕種不同的變化,只要是固接的固定關係即可。 圖的(A )至(D )係為非限制性的不同改變。雖然 如此,軸(64)是為選擇性的,該輔助輪(3〇)可以直接、 〇連接树⑹或者與之相對應的連接元件(62)連接。 8圖的(E )至(F )係為非料彳性的不同改變。 W轴*(64)每一端都有一個輔助輪(3〇)可轉動地與軸 j )連接’該辅助輪(30)可以直接與該軸(64)末端 猎已知的方式連接’例如,一由辅助輪伸出的桿體穿過 1356787 該軸(64 )。 母一輔助輪(30)係位在前架 日士, |此他則示脰、川)的個別一側並 ==同的直徑’該輔助輪(3〇)的直徑較主輪(2〇)的 仏為小,雖然如此,辅助輪亦可以等於或者大於主輪 (20)的直徑’當車辅⑴向前行時,該主輪 ^ ,助輪(30).的轉動轴線為水平並到目互平行者,如第和! 車架體⑽如第4圖般樞轉時,該轉動轴線
如前所述,該車架體(j 〇、执A ,. 士认…、 1⑴)叹在-個位在車輛前端的 輪(20)以及在後端的輔助輪(3〇)上,該輪子如第3 圖所示’提供三個與地面的接觸點(ρι)(ρ2) (p3),而 三個點構成-平,面,自然較之位在—條線上的二個接觸點 或一個支撐點來得穩定。 如第1-3圖,一曲桿(22)和踏板(24)可選擇性地 設置或成形在前輪(20)的軸上,該曲桿(22)和踏板(24) 可使騎者由腳部施以—個向下的力量於踏板而使主輪 (20)轉動,這樣的轉動動作轉變為車輛向前的直線運 動,另一方面,主輪(20)可以藉由一馬達以習知的方式 來驅動,當主輪(20)被-馬達驅動時,該曲桿(22)和 踏板(24)便可以置足踏墊(圖中未示)來取代。 座墊(40)和前架體(5〇)共同構成一轉向安排,如 前所述’座塾(40)和主輪(2〇)共用一固定的方向,另 外,因為座墊桿(52)和叉體(54)係連接到桿體(56) .處,忒座墊(40)與主輪(2〇)連設的叉體(54)便繞著 該共同的軸線S轉動,如第〗圖所示。當座墊(4〇)以軸 1356787 線s樞轉時,又體(54)亦同,因為這個關係,設在車架 前方的主輪⑵)便可以藉由轉動座塾(4〇)而、 參看第4圖,其顯示本車輛⑴的上視圖,說明由 於座墊(40)依軸線而轉動時,主輪⑺)以· 助輪所作相對應於前架體(5〇)和後架體(6〇)相 對於關卽部(70)的運動,當一騎者操控座塾(4〇)時, 也會因應著轉動,例如,當騎者操控座塾(40) 依轴線(s)而作順時針方向轉動時,如第4圖所示,叉 體(54)也會同向依軸線s轉動,又 :域⑽的方向,在這個情況下,主輪(2。= $ (30)間有著轉動軸線間非平行 樣的移動,配合其他的功能,可使車輛^ 的小角度轉動’例如,第6圖顯示,該車輛 棘=個圓形的迴轉,其半徑為當車輛做角度⑴ = 的兩倍’並且是以内側輪為支點轉動,該 的性能,該未預期的 /…、他車輛刼控上完全不同的經驗。 需把ΐ =:吏騎者更容易保持向前傾的姿態而無 的姿態而不;車輛==吏:者更容易保持嶋 =r 處,:=二=二: 成功地操控,而不向前储你了丁例适叩 平衡和向後倒。傾便向則運行該車輛將會導致失去 第5圖所^係為多種㈣的結構構成了所述實施 12 1356787
例具有的操控性和其穩定性。 如第5圖所示’該錄(4G)係位在高於輪子⑽ 一(30)的位置’並且高於主輪後端的位置使得重量均分在 (30)上。該座墊(40)係至少-部份超 =主輪(20)以及由辅助輪(3〇)所形成柱狀的區域,兮 構型態使得重心⑹在侧面和縱向的位置保持在科 (20) (30)的二個支撐點(ρι) (p2) (p3)之間,這 便強化了穩定性。同時少了第4圖中支樓點(ρι)的邀力 使其容易施-扭力至座塾(4())並使主輪⑺)轉向。 同時,第5圖顯示了關節部(7〇)係位在主輪 :上=主輪的轉動軸線和車輛重心(G)在縱向的位 6舌,當t輛向前運行,該關節部(7 G )是在車輛縱 二=置的前方並且相對於該重心仍保持相同的位置 進方向為何。這使得車輛的穩定性和可預測 ! 生棱问,而降低了騎者所需的操控技巧要求。 所述車輛的操作方式將在以下說明。 战姑要ϋ本車輛Π) ’騎者坐在座墊(4〇)將其腳放在 二)上,使其可以向前傾並達到使車輛(1)自身 擁有向前行走的初步目標。 為達到使車輛自行向前的目的,騎者施—壓力於踏板 (24)並轉動曲柄(22)向第!圖所繪的⑺方向,使 主輪(2〇)也向(F)的方向轉動。該主輪(20)往(F: 轉換成車輛⑴向前的線性運動,相反的,若 丙22)向異於⑺的方向,該主輪(20)向異 ' 方向轉動轉換成車辆⑴向後的線性運動,因而 1356787 該主輪(20)為一驅動輪。 要改變車輛(1)的方向(意指該車 施一扭力於座墊(4〇),此扭力借乂加 、轉向),騎者 , 扭力使月,J木體(50 )和後牟酽 ㈤)有相互的樞轉如第4圖所示, =木體 =度便是車輛轉向的角度量,在這情形;== 力向前或向後運動時,這車輛便轉向了。 4輛有自 要施一扭力於座塾(4〇),騎者轉動其上 造成車輛以軸線(s)樞轉,而叉體(56)則與座 力 線⑻為中心而樞轉’騎者不需移動其重量 去轉動車_,而是如單輪車般,騎者扭轉其腰部及 和座塾’腳部將輪子轉向預期的方向即可,這與—般的自 仃車:滑板或者揭露於美國第3,_ , 264號專利案的傳 統的三輪車賴作不同,同時,騎者選擇性地踩踏踏板及 傾斜或移動其重量是於車輛運動中保持平衡。 由測試中發現,關節部(70)的定位意外地增加了車 輛(1)的穩定性和操控性,在不同的測試中,申請人改 變角度(0 )和(φ )以改變叉體(54)相對於垂直線(ν) 的相對傾斜角度,其分別在第7圖的(Α)至(C)中展 示。 第7圖的(A )顯示當角度(0 ),即關節部(7〇 )(也 就是前架體50)的角度較小,而關節部(7〇)接近垂直 時’座墊(40)的重心便太向前而不能穩定運行,在這個 態樣下’騎者的重量太過於分配在前輪而較少在後輪。這 14 1356787 / 樣使得當騎者向前傾或者試著突然停止時,騎者和車輛傾 • 向於向前翻覆。 - 第7圖的(B)顯示當角度(<9)大於30度,例如 40度時,騎者很難去控制車輛的平衡。 第7圖的(C )顯示當角度(Θ )為15度到25度間, 例如22度時,車輛(1)如第1-3圖所示,騎者的重量平 均地分配在三個輪子上,騎者便可以在車輛向前行進或突 然停止時向前傾而不致使騎者或者車輛翻覆。同時,在這 • 角度範圍之中,該關節部(70)會很順利地稍微向轉動的 方向傾斜,這使騎者很容易傾身使車輛轉向並保持平衡。 這些展示在第7圖(C)的結果均為當初未預期並且 大大增加了本車輛1的性能,在第7圖(C)的顯示中, 騎者可以在轉90度時傾身並很容易的保持平衡,此時車 輛以内側輪為支轉點以使其轉動半徑僅為車輛寬度的兩 倍,如第6圖所示,這種簡易的操控性及/或意外的實施 方式令本發明車輛較習知車輛有更好的性能。 • 如第9圖(A)及(B)所示,當一騎者操作一如第 1-6圖示的車輛並向前直線運行時,雖然其可能向前傾, 但其身體仍保持直立的平衡位置,當其轉向該車輛時,該 車輛自動地(即自然地和必然地)使該騎者身體傾身向轉 向的方向,這個自動傾身的動作有助於騎者在轉彎時保持 平衡,而如果車輛並未造成騎者向轉彎的方向傾身,該騎 •者便會被其慣性力影響造成失衡而會翻倒。該騎者並非傾 .身來造成這個轉彎,而是其扭動其下半身來樞轉座墊及前 輪使其朝向欲轉彎的方向,然後車輛便自動地將騎者傾身 1356787 / 朝向轉彎,這可以幫助騎者保持的平衡。 在傳統的三輪車中,騎者坐於固設在後向車架的座墊 - 上,當騎者轉動把手使車輛轉彎時,該車輛並不會傾向該 轉彎的方向,與本發明不同,雖然傳統的三輪車在向前直 線行(不轉彎)時較自行車或者單輪車穩定,這是因為其 有三個輪子構成一平面所致,但傳統的三輪車,尤其是馬 達驅動的三輪車更容易在轉彎時翻覆,因為該種車輛轉彎 時並不會傾斜。 • 另外,傳統自行車的騎者必需將其身體傾向要轉彎的 方向以保持平衡,這並非自行的自動功能,反之,一位有 技巧的自行車騎者,如果其轉動自行車的把手但不傾身向 轉彎的方向,則慣性力會在轉彎時將騎者朝向異於轉彎方 向甩開而使其失去平衡。 以上所述騎者於本發明車輛體驗到的自動傾身功能 並未在任何傳統的自行車,三輪車或者單輪車中發現到, 另外,發明人並未預期到這個自動傾身的功能以及因為該 Φ 功/能而在操控上所產生的好處。 雖然本發明的一實施例已被說明及展示,但是應了解 本發明並非僅限於所述的實施例態樣中,反之,雖然該實 施例為一較佳實施例,但針對該實施例所做的任何改變均 不致脫離本發明的精神,本發明的範圍係有申請專利範圍 以及其等效的内容所定義者。 •【圖式簡單說明】 .第1圖為本發明多輪車輛的一實施例的側視圖; 第2圖為第1圖中多輪車輛的後視圖; 16 1356787 第3圖為第1圖中多輪車輛的立體圖; 第4圖為第1圖中多輪車輛於轉動45及9〇度的上視圖; 第5圖為第3圖中之多輪車輛,其顯示車輛的重心的相對 位置,車輪的轉動轴線以及其關節部份; 第6圖顯示第1圖中多輪車輛一些不被期望的操作方式; 第7圖(A) _ (C)顯示當該關節部份被修改時第^圖中 多輪車輛的操作測試狀況; 8圖(A) (F)顯示第丨圖中多輪車輛的多個實施例 及/或其他的實施例;以及 第9圖^)及⑻顯示在第i至第6圖中 車輛自動傾身的功效。 ^月夕輪 【主要元件符號說明】 (22)曲桿 (52 )座塾桿 (56)桿體 (62)連接元件 (1)車輛 (10)車架體 (20)主輪 (24)踏板 (30)辅助輪. (40)座墊 (50)前架體 (54)叉體 (58)片體 (60)後架體 (64 )軸 (70)關節部 17

Claims (1)

13-56787 十、申請專利範圍: 1. 一種多輪車輛包括: 一前輪; 兩後輪, 一座墊,可供一騎者於車輛行進時傾身向前;以 及 一車架體,其包括一前架體和一個後架體,該前 架體由座墊處延伸而朝向前輪的至少一個轉動軸線 並將該座墊連接到該前輪,該後架體由前架體向後延 伸並將後輪連接到該前架體,該兩車架體在主輪和座 墊間的一樞接部樞接;該後架體包括一對連接元件分 別將一後輪連接到該前輪架,或者一曲弧的連接元件 由前架體向後延伸以及一對輔助延伸元件與該曲弧 連接元件之異於前架體的一端連接,該後輪分別與該 輔助延伸元的末端連接。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珀多輪車輛,其中一重量 施於該座墊係不平均地分配到輪子上,而前輪分配到 較多的重量。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多輪車輛,其中該前架 體與後架體可相互樞轉360度的範圍。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多輪車輛,其中當車輛 向前行時,該樞接的連接係位在前輪轉動軸線的上方 及後方。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多輪車輛,其中該座墊 位在輪體上方並且部份的超越前輪以及由兩後輪形 18 1356787 修正曰期 \切年4>月3/日 成的柱狀範圍。 6. 如申凊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 :向前行時,該主輪係二 ==輪上方以及位在主輪的轉= 早輛重心的縱向位置之間。 7·=請專利範圍第丨項所述的多輪車輛,並中 于時’該柩接的連接係位在車輛縱;重:的前 重心的=車輛向後行時,該拖接的連接係位在車輛 I = = = =所述的多輪車輛,其中_ 9.如申^ 重心位置係為固定的。 柄向别行或者向後行時,當 車輛轉向該樞轉的方向。輪朝向該框轉的方向,而 專利範圍第i項所述的多輪車輔 行時,該植接的連接一直位方於車輛向前 動轴線的後方。 &主輪的上方以及主輪轉 u.專利範圍第i項所述的多輪車輛 =二:主重輪係位在車輛的前方,該枢二ί =方置:對於重心的側向位置是為固定且位在主 12.如申請專利範圍第!項所 體係相對於-垂直線呈向後15·30=^ υ度間的粍圍傾斜。 1356787 • 修正日期 (β 年△ /Iiy 日 - 13. —種多輪車輛包括: • -車架體包括-連接點以供一轉向組合可轉動 地與該連接點組合,-第—架體由該連接點向外延 伸’以及-第二架體與該第一架體在相異於連接點的 一端連接,一對後輪與第二架體組接; 該可旋轉地接設在連接點處的轉向組合包括一 座墊以供一騎者在當車輛行進時前傾,該座墊與懸臂 的方式與桿體連接; " —又體連接到一位在連接點的驅動輪並與座塾 111接’該連接點位在該驅動輪和座墊之間; 當一騎者坐在該座墊上並驅動該驅動輪時,該車 輛向前或者向後行進;以及 當—扭力施於該座墊時,該座墊及驅動輪轉向。 20 1356787 修正曰期 '•£。年6月>7曰 第1圊 V
>1 1356787 修正日期 ⑽年g月>/日 第2圓 40 3〇^^
20 1356787 修正日期 年 b /!> / 日 第3圖
P3 1356787 修正日期 | Θ年b月>丫日 第4囷
κΤΤΤΚ /Τ ΤΚ ()
1356787 修正El t 第5圖
30 1356787 修正曰則 ./扁咖日 第6圖
1356787 修正日期 W年b月 第7圖
(A)
1356787
cc^f·匕月 1 第8圖
1356787
4
TW97108791A 2007-10-02 2008-03-13 Multi-wheeled vehicle TWI356787B (en)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11/905,610 US7798510B2 (en) 2007-02-15 2007-10-02 Multi-wheeled vehicle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0916367A TW200916367A (en) 2009-04-16
TWI356787B true TWI356787B (en) 2012-01-21

Family

ID=447260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97108791A TWI356787B (en) 2007-10-02 2008-03-13 Multi-wheeled vehicle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356787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82869B (zh) * 2017-05-08 2020-01-21 日商木森有限公司 自行車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82869B (zh) * 2017-05-08 2020-01-21 日商木森有限公司 自行車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0916367A (en) 2009-04-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798510B2 (en) Multi-wheeled vehicle
JP5265581B2 (ja) 後輪操舵三輪スクータ
JP7111684B2 (ja) 回転接続部を備えたスクーター
JP2656327B2 (ja) 三輪車の操舵方法及びその機構
US4087106A (en) Cambering vehicle
US8128109B2 (en) Side movement propelled recreational device having extended rear support
US10131397B2 (en) Vehicle stability, steering, ride characteristics and control
US8998226B2 (en) Three-wheeled rear-steering scooter
US20130270792A1 (en) Bicycle
JP2002337779A (ja) 三輪車
JP2002325878A (ja) 三輪スケータ
JP2008502536A (ja) スキースレッジ
TWI270496B (en) Wheeled vehicle with handle bar
JP5213597B2 (ja) 三輪車
KR102310165B1 (ko) 구형 바퀴를 구비한 차량
US20110148068A1 (en) Steerable bicycle with handlebar propulsion
TWI356787B (en) Multi-wheeled vehicle
CN111361674A (zh) 四轮转向机构
CN213057358U (zh) 四轮转向机构
CN201056274Y (zh) 侧向摇摆驱动滑行车
JP6338231B1 (ja) 自転車
KR101002715B1 (ko) 테트라 보드
JP3199341U (ja) 前輪2輪の3輪自転車
JP2018188019A (ja) 三輪自転車
JP2003199980A (ja) 手漕ぎスクーター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