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297253B - - Google Patents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297253B
TWI297253B TW094117318A TW94117318A TWI297253B TW I297253 B TWI297253 B TW I297253B TW 094117318 A TW094117318 A TW 094117318A TW 94117318 A TW94117318 A TW 94117318A TW I297253 B TWI297253 B TW I297253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organic
light
pixel
semi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9411731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0607387A (en
Inventor
Hidekazu Kobayashi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4164495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4412059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4164493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4419691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TW20060738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060738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29725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297253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3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colour light emission
    • H10K59/35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colour light emission comprising red-green-blue [RGB] subpixel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33/00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 H05B33/12Light sources with substantially two-dimensional radiating surfaces
    • H05B33/22Light sources with substantially two-dimensional radiating surfaces characterised by the chemical or physical composition or the arrangement of auxiliary dielectric or reflective layers
    • H05B33/24Light sources with substantially two-dimensional radiating surfaces characterised by the chemical or physical composition or the arrangement of auxiliary dielectric or reflective layers of metallic reflective layer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5Arrangements for extracting light from the devices
    • H10K50/852Arrangements for extracting light from the devices comprising a resonant cavity structure, e.g. Bragg reflector pair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3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colour light emission
    • H10K59/38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colour light emission comprising colour filters or colour changing media [CCM]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9/875Arrangements for extracting light from the devices
    • H10K59/876Arrangements for extracting light from the devices comprising a resonant cavity structure, e.g. Bragg reflector pair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12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12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 H10K59/122Pixel-defining structures or layers, e.g. bank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Description

1297253 (1) 九、發明說明 【發明所屬之技術領域】 本發明乃有關有機EL裝置、電子榜 本案乃對於2004年6月2日申請 2004-1 6493號及2004年6月2日申請 2004-1 6495號主張優先權,沿用該內容 φ 【先前技術】 近年以來,於筆記型電腦、攜帶型 等之電子機器中,做爲顯示資訊之手段 具備複數之有機EL裝置。一般而言, 有在對向之一對之電極間,配置含有機 之有機機能層之構成。 做爲如此有機EL裝置,例如對於 縮小該發光光譜之半値寬度,具備光共 φ利文獻(日本特開平8-213174號公報) 揭示於上述專利文獻之有機EL元 挾持做爲發光層之有機EL層的半透明 構成光共振器,從該發光層所發出之光 度之縮小,或發光效率的提升,可干涉 ,對於各色之畫素,製作各同一構造之 m 所有顏色,難以最佳化之情形爲多。此 _ 光波長,最佳化光共振器之時,於各色 機EL層之膜厚大爲不同。尤其,紅色 I器者。 之曰本國特許出願 之日本國特許出願 者0 電話、電子筆記本 ,提案有訴每畫素 有機EL元件乃具 EL層(發光層) 各畫素之發光色, 振器者則揭示於專 〇 件中,可實現經由 反射層和反射層’ 線之光譜之半値寬 光之產生等。在此 光共振器時,對於 乃對於最佳化之發 之各畫素,需使有 (R)之畫素之有 -4- (3) 1297253 電激發光層之形狀爲特徵。 根據如此有機EL裝置時,半透過反射層乃於與光反 射性電極間,構成光共振器時,即,從有機EL層朝向光 反射性電極側發射之光線乃向該光反射性電極反射,結果 ,於光反射性電極和半透過反射層間加以共振。然後,共 振的結果,可透過該半透過反射層之波長時,反射光乃透 過此。另一方面,從有機EL層朝向半透過反射層發射之 φ 光線乃該一部分,透過該半透過反射層,另一部分於半透 過反射層加以反射,結果,於光反射性電極和半透過反射 層間加以共振。然後,共振的結果,可透過該半透過反射 層之波長時,反射光乃透過此。如以上,透過半透過反射 層之光線乃從該有機EL裝置射出,供予顯示等,本發明 中,反射光於共振後透過半透過反射層之故,可提升從該 有機EL裝置射出之光之色純度。 更且,本發明中,僅對於特定之顏色,選擇形成半透 φ過反射層,例如使用之有機EL層中,對於相對性色純度 低之有機EL層,可選擇性形成半透過反射層,此時,爲 補正色純度之不同’無需將有機EL層之膜厚,於每顏色 有所不同等之特別之構成。即,根據本發明之構成,將有 機EL層之膜厚,可於各畫素共通薄膜化,結果,可抑制 乃至防止如以往之有機EL層之厚膜化所成驅動電壓之上 昇、驅動效率之下降等之不妥的產生。又,可防止有機 4 EL層之薄膜化所造成之短壽命化。當然,對於正孔植入 層之膜厚,於各色素無需變化。如以上,根據本發明,可 -6 - (4) 1297253 提供以簡便之構成,得色純度高,IVL特性優異之有機 EL裝置。 本發明之有機電激發光裝置中,前述有機電激發光層 乃由高分子有機電激發光材料所構成,且可發光紅、綠、 藍之各色地加以構成,另一方面前述半透過反射層對於綠 和藍之畫素而言,選擇性加以形成者。如此,於有機EL 裝置,適用高分子有機EL材料時,紅之色純度則相對性 φ 爲高,綠和藍之色純度相對性爲低之故,如上述,令有機 EL層,對於綠和藍之畫素,選擇性形成,令各色之色純 度,可整體性提升。然後,此時,對於如上述特定之顏色 (此時爲紅色)有機EL層,無需特別之薄膜化、厚膜化 之故,可抑制乃至防止薄膜化所造成之短壽命化、或厚膜 化所造成之驅動電壓之上昇、驅動效率之下降等之不妥的 產生。 又,於上述構成中,對於前述綠和藍之畫素而言,吸 φ 收紅色之紅吸收濾光片較前述半透過反射層,選擇性形成 於光射出側。此時,於該有機EL裝置之光射出側(顯示 面側),無需配設偏光板等,於半透過反射層,反射之外 光則可解除從該有機EL裝置射出之不妥。因此,可提供 高對比、色純度高、IVL特性優異之有機EL裝置。 又,前述光透過性電極形成於特定之透光性基板內的 同時,前述紅吸收濾光片則形成於該透光性基板內面。由 ' 此構成,如以往例,於基板外側,形成濾光片時,無視角 所成濾光片和畫素之偏移,無法充分發揮濾光片之效果。 -7- (5) 1297253 又,經由紅色吸收濾光片之導入,於該有機EL裝置 面,解除凹凸等所產生之不妥的同時,經由透光性基 可保護紅色吸收濾光片。 更且,前述半透過反射層兼做爲電極的同時,相 前述半透過反射層,於光射出側形成透光性之補助電 更且前述紅吸收濾光片則於前述補助電極混入紅色吸 分。此時,經由此構成,如以往例,於基板外側,形 φ 光片時,無視角所成濾光片和畫素之偏移,無法充分 濾光片之效果。又,解除紅色吸收濾光片之導入所造 凹凸生成的同時,經由透光性基板,可保護紅色吸收 片。又,非另外形成紅色吸收濾光片之故,可賦予該 EL裝置之小型化。 或者,本發明之有機電激發光裝置,其特徵乃具 成於光反射電極和光透過性電極間之有機EL層之有彳 裝置中,前述有機EL層乃令複數色呈可發光地加以 馨的同時,於每畫素,可發光一個發光色而構成,透過 反射從前述有機EL層之光線之半透過反射層,則經 半透過反射層和前述光反射性電極,挾入前述有機電 光層之形式加以形成,另一方面,前述畫素內之前述 過反射層之反射率則於前述發光色之不同畫素間而有 同爲特徵。 根據如此有機電激發光裝置,半透過反射層乃於 反射性電極間,構成光共振器,即,從有機EL層朝 反射性電極側發射之光線乃向該光反射性電極反射, 之外 板, 較於 極, 收成 成濾 發揮 成之 濾光 有機 備形 i EL 構成 乃至 由該 激發 半透 所不 與光 向光 結果 (6) 1297253 ,於光反射性電極和半透過反射層間加以共 振的結果,可透過該半透過反射層之波長時 過此。另一方面,從有機EL層朝向半透過 光線乃該一部分,透過該半透過反射層,另 過反射層加以反射,結果,於光反射性電極 層間加以共振。然後,共振的結果,可透過 層之波長時,反射光乃透過此。如以上,透 φ 層之光線乃從該有機EL裝置射出,供予顯 中,反射光於共振後透過半透過反射層之故 有機EL裝置射出之光之色純度。 更且,本發明中,使半透過反射層之反 顏色畫素間有所不同地加以構成之故,例: EL層中,包含相對色純度低之有機EL層之 透過反射層之反射率相對性爲高地加以構成 包含相對色純度高之有機EL層之畫素中, •層之反射率相對性爲低地加以構成。採用如 經由半透過反射層之導入所產生之發光效率 該半透過反射層之導入所造成之色純度的提 抑制於最小。 令本發明之有機電激發光裝置,使前述 高分子有機電激發光材料加以構成,且可發 之各色地加以構成,另一方面,前述畫素內 反射層之反射率乃具有(紅色之畫素之反射 之畫素之反射率)<(藍色之畫素之反射率 振。然後,共 ,反射光乃透 反射層發射之 一部分於半透 和半透過反射 該半透過反射 過半透過反射 示等,本發明 ,可提升從該 射率於不同之 扣使用之有機 畫素中,使半 。另一方面, 使半透過反射 此構成,可將 的減低,保持 升效果下,可 有機EL層以 光紅、綠、藍 之前述半透過 率)< (綠色 )之關係。 -9 - (7) 1297253 做爲有機EL層使用高分子有機EL材料時,一般而 言,紅之色純度乃對於綠和藍爲高,另一方面,綠和藍( 尤其是藍)之色純度乃對於紅而言爲低。在此,於上述, 令藍之畫素之反射率,對於紅而高爲大,令各色之畫素之 色純度,一律可呈爲高。然後,如此,一律地提高色純度 ’原本色純度高之紅之畫素中,可使反射率變低,可適切 抑制發光效率之減低。 然而,做爲令半透過反射層之反射率,於每畫素有所 不同之方法,例如可令畫素內之半透過反射層之平面內占 有面積,於每發光色之不同每畫素間,有所不同者。此時 ,令有機電激發光層以高分子有機電激發光材料構成,且 可發光紅、綠、藍之各色地加以構成時,畫素內之前述半 透過反射層之平面內占有面積乃具有(紅色之畫素之平面 內占有面積)<(綠色之畫素之平面內占有面積)<(藍 色之畫素之平面內占有面積)之關係。 如上所述,本發明之有機電激發光裝置中,令半透過 反射層之反射層(例如平面內佔有面積),以紅、綠、藍 之順序之高度加以構成爲特徵,例如於紅之畫素,不形成 半透過反射層亦可。即本發明之有機EL裝置中,前述半 透過反射層乃可對於綠和藍之畫素,選擇性形成者。 又,對於前述綠和藍之畫素而言,吸收紅色之紅吸收 濾光片較半透過反射層,選擇性設於光射出側。此時,於 該有機EL裝置之光射出側(顯示面側),即使不配設偏 光板等,可解決於半透過反射層反射之外光,從該有機 -10· (8) 1297253 EL裝置射出之不妥。因此,可提供高對比、色純度高、 IVL (電流-電壓-亮度)特性優異之有機EL裝置。然而, 前述光透過性電極形成於特定之透光性基板內面的同時, 前述紅色吸收濾光片可形成於該透光性基板內面。此時, 經由紅色吸收濾光片之導入,於該有機EL裝置之外面, 可解除產生凹凸等之不妥的同時,可經由透光性基板保護 紅色吸收濾光片。 接著,本發明之電子機器乃將本發明之有機EL裝置 ,例如做爲顯示部備有者爲特徵。根據此電子機器,可實 現色純度高、高對比之顯示。 【實施方式】 以下,對於本發明之實施形態,參照圖面加以說明。 然而,參照之各圖中,爲使圖面上可被辦識,比例尺乃在 於各層或各構件上有所不同。 (第1實施形態) 圖1乃對於本發明之有機EL裝置之實施形態,尤其 模式顯示主動矩陣型之有機EL裝置1之主要部分的說明 圖。然而,有機EL裝置1乃採用使用薄膜電晶體之主動 型之驅動方式。 有機EL裝置1乃於基板2上,順序層積含做爲電路 元件之薄膜電晶體的電路元件部1 4、畫素電極(陽極) Π 1、含有機EL層(有機EL元件)之機能層1 10、陰極 -11 - (10) 1297253 器、視訊線及類比開關之資料側驅動電路1 03。又,於掃 瞄線1 3 1中,連接含偏移暫存器及位準偏移器之掃瞄線側 驅動電路104。 於畫素範圍A中,設有藉由掃瞄線1 3 1,掃瞄信號供 予閘極電極之開關用之第1之薄膜電晶體123、藉由此薄 膜電晶體123,保持號線132供給之畫像信號之保持容量 1 3 5、和經由保持容量1 3 5保持之畫像信號,供予閘極電 φ 極之驅動用之第2之薄膜電晶體124、和藉由此薄膜電晶 體1 24電性連接於電源線1 3 3時,從電源線1 3 3流入驅動 電流之畫素電極111 (陽極)、挾於畫素電極111和對向 電極12間之機能層110。機能層110乃包含做爲有機EL 元件之有機EL層。 於畫素範圍A,驅動掃瞄線13 1,開啓第1之薄膜電 晶體123時,此時信號線132之電位,則保持於保持容量 1 3 5,對應於此保持容量1 3 5之狀態,決定第2之薄膜電 肇晶體124之導通狀態。又,藉由第2之薄膜電晶體124之 通道,從電源線1 3 3流入電流至畫素電極1 1 1,更透過機 能層Π 0,於對向電極12 (陰極)流入電流。然後,對應 於此時之電流量,機能層1 1 0則發光。 圖3乃擴大上述有機EL裝置1之顯示範圍之剖面構 造。於此圖3中,顯示對應於紅色(R )、綠色(G )、 藍色(B)之各色之3個畫素範圍之剖面構造。如前所述 ,有機EL裝置1乃順序層積於基板2上,形成TFT等之 電路等之電路元件部14、畫素電極(陽極)1Π、形成機 -13- (12) 1297253 然後,於第2層間絕緣膜144b上’ ITO等所成透明 之畫素電極1 Π則形成呈島狀,上述連接孔1 4 5則連接於 此畫素電極1 1 1。然而,另一方之連接孔1 4 6則連接於電 源線1 3 3。如此,於電路元件部14中,形成包含連接於 畫素電極111之半導體膜141的驅動用之薄膜薄膜電晶體 1 2 3。然而,於電路元件部1 4,雖形成前述保持容量1 3 5 及開關用之薄膜電晶體124,但圖3中省略了此等之圖不 • ° 如此,於第2層間絕緣膜144b上,層積畫素電極 1 1 1,更層積機能層1 1 〇等,但本實施形態中,在於紅色 (R)、綠色(G)、藍色(B)之各畫素具有不同之層積 構造。具體而言,紅色(R)、綠色(G)、藍色(B)之 畫素中,於各第2層間絕緣膜1 44b和畫素電極1 1 1間, 形成紅色吸收濾光片125及半透過反射層126 ’於此等紅 色吸收濾光片125及半透過反射層126上側,形成機能層 φ 1 1 0。另一方面,於紅色(R )之畫素中,未形成此等紅色 吸收濾光片及半透過反射層。 詳述之下,於紅色(R )之畫素中,於第2層間絕緣 膜144b上,圖案化形成畫素電極1 1 1,於此上,形成發 光元件部11。發光元件部11乃令層積於畫素電極111上 之機能層Π 〇,和分割配置於機能層Π 〇之間的各機能層 1 1 〇之間隔壁部1 1 2爲主體而構成。於機能層1 1 0上,配 置鋁等之反射性金屬膜所成。 另一方面,於綠色(G )之畫素,於第2層間絕緣膜 -15- (15) 1297253 11 Ob之機能的同時,具有將正孔於正孔植入/ 1 1 〇a內部輸送的機能。將如此正孔植入/輸送層 經由設於畫素電極111和有機EL層110b間,可 機EL層1 l〇b之發光效率、壽命等之元件特性。 有機EL層ll〇b中,從正孔植入/輸送層ll〇a植 孔,和從陰極12植入之電子,於有機EL層再結 得發光。 p 然而,正孔植入/輸送層110a乃將聚二氧乙 (PEDOT)等之聚噻吩衍生物和聚對苯乙烯磺酸< 之混合物(PEDOT/PSS),以噴墨法而成膜者,於 B)之畫素中,調整成4 0nm之厚度,紅色(R)和 G)之畫素中,則調整呈70nm之厚度。正孔植入 層ll〇a之膜厚乃在各色畫素有所不同亦可,經由 其上之EL層11 Ob之膜厚的調整,可使全畫素爲 。由此,可簡化正孔植入/輸送層ll〇a之形成程 φ如將正孔植入/輸送層110a之厚度統一呈50nm。 做爲有機EL層1 10b之厚度,經由於藍色之畫素 有機EL層110b3之厚度爲70nm、綠色畫素中呈# 層ll〇b2之厚度爲90nm,同時改善藍和綠之畫素 〇 有機EL層1 1 Ob乃於紅色(R )之畫素中,於 糸工色(R)之高分子材料所成紅色有機EL層110b, 成’於綠色(G)之畫素中,於發光呈綠色(G) 子材料所成綠色有機EL層110b2加以構成,更且 輸送層 110a, 提升有 又,於 入之正 合,而 基噻吩 ;PSS ) 藍色( 綠色( /輸送 形成於 同一者 序。例 此時, 中,呈 I* 機 EL 之色度 發光呈 加以構 之局分 於藍色 -18- (16) 1297253 (B)之畫素中,於發光呈藍色(B)之高分子材料所成 藍色有機EL層1 10b3加以構成。然後,各色畫素乃以特 定之排列(例如條紋狀)加以配置。然而,各有機EL層 1101M、110b2、ll〇b3乃將各發光材料(高分子材料), 以噴墨法成膜者,所有以厚度80nm程度進行成膜。 做爲形成紅色有機E L層1 1 0 b 1之發光材料,例如可 使用若丹明及該衍生物等之有機EL材料所成者,做爲形 鲁成綠色有機EL層110b2之發光材料,例如可使用喹υ丫酮 及該衍生物等之有機EL材料所成者。做爲形成藍色有機 EL層1101>3之發光材料,例如可使用二苯乙烯聯苯及該 衍生物、香豆素及該衍生物、四苯基丁二烯及該衍生物等 之有機EL材料所成者。 另一方面,間隔壁部1 1 2乃圖案形成畫素電極丨】〗後 ’首先’將Si02等之無機材料所成無機物間隔壁層i 12a ’以備有畫素開口之形式,形成呈厚50nm程度,之後, #將聚醯亞胺等之有機材料所成有機物間隔壁層11 2b,同 樣以備有畫素開口之形式,形成呈厚2 μιη程度而得者。 接著,陰極(對向電極)12乃形成於發光元件部1 1 之整面,與畫素電極111成對,達成於機能層110流入電 流之工作效果。此陰極12乃在本例中,層積鈣層12a和 鋁層12b而構成。鋁層12b乃將由有機EL層1 10b所發 出之光線,反射至基板2側者,除了 A1膜之外,可採用 A1和Ag之層積膜等。又,該厚度乃例如可爲lOOnm〜 lOOOnm之範圍。 -19- (17) 1297253 然而,做爲將紅色吸收濾光片1 25,對於綠色(G ) 和藍色(B )之畫素,選擇性配設之方法,例如可採用噴 墨或微影法等。具體而言,經由噴墨法時,首先於第2層 間絕緣膜144b上之整面,施以CF4電漿,於綠色(G) 和藍色(B )之畫素上,照射紫外線使表面改性時,可得 均勻之成膜。 如此構成之有機EL裝置1中,半透過反射層126乃 φ 伴隨陰極1 2,構成光共振器,即從機能層1 1 0朝向陰極 1 2發出之光線乃向該陰極1 2反射,結果,於陰極1 2和 半透過反射層1 26間共振。然後,共振結果,成爲可透過 半透過反射層126之波長時,反射光則可透過此。 另一方面,從機能層110朝向半透過反射層126發射 之光線乃該一部分透過該半透過反射層126,其他部分於 半透過反射層126反射,結果,於陰極12和半透過反射 層126間共振。然後,共振的結果,成爲可透過半透過反 φ射層126之波長時,反射光則可透過此。 如以上,透過半透過反射層1 26之光線乃從該有機 EL裝置1射出,供予顯示等,但本實施形態中,反射光 於共振後,透過半透過反射層126之故,射出至該有機 EL裝置1之光線的色純度則提升,將此做爲顯示裝置使 用之時,可得高亮度、高對比化顯示。本實施形態中,藍 色可得色度(x,y = 〇.i4,o.i ),綠色可得色度( X,y = 0.35,0.61),紅色可得色度(x,y = 0.66,0.3 3 )。又, 可實現表面反射率4%。然而,未具有光共振構造(即半 -20- (18) 1297253 透過反射層126)、紅色吸收濾光片125及遮光層 有機EL裝置中,藍色色度爲(x,y = 0.15,0.2),綠 爲(x,y = 0.42,0.55 ),表面反射率 70%。 更且,本實施形態中,對於綠色(G )及藍f 之畫素,選擇性形成半透過反射層126,做爲有機 1 1 〇使用高分子材料構成時,綠色和藍色較紅色而 純度相對爲低。 因此,如本實施形態,對於相對色純度低之系 )及藍色(B)之畫素,形成半透過反射層,爲補 純度之不同,無需使有機EL層110之膜厚按每個 所不同等之特別構成。 即,根據本實施形態之構成時,可使有機EL 之膜厚,於各畫素共通而薄膜化,結果,可抑制以 止有機EL層之厚膜化所造成之驅動電壓之上昇、 率下降等之不妥的產生。 然而,於紅色(R )之畫素之光取出側,設置 長600nm以下之光線的第2濾光片,可更提升對 使表面反射率減低至3 %。如此之第2濾光片乃在 G )和藍色(B )之畫素,令紅色吸收濾光片以噴 形成時,可於紅色(R )之畫素,以噴墨法加以形 ,非令2濾光片另外加以設置,對於透明之畫素電 ,吸收波長600nm以下之光線的材料,具體而言 爲混入紅色染料或紅色顏料之色素,發現可有與上 之效果。 BM之 色色度 1(B) EL層 言,色 ^色(G 正該色 顏色有 層 110 至於防 驅動效 吸收波 比。可 綠色( 墨加以 成。又 極111 ,即使 述同樣 -21 - (19) 1297253 以下,對於第1實施形態之有機EL裝置1之製造方 法加以說明。 首先,於基板2上,將遮光層BM,經由公知之微影 技術加以形成後,形成基材保護膜2c及TFT1 23的同時 ,形成層間絕緣膜144a、144b,作成EL裝置之基體。然 後,於層間絕緣膜1 44b上,形成吸收紅色之光線之樹脂 層,將此經由微影技術,選擇形成於綠色(G )和藍色( φ B )之畫素,得紅色吸收濾光片1 25。於此濾光片形成工 程中,採用噴墨法或微影法之任一者亦可。於噴墨法時, 首先於第2層間絕緣膜144b上之整面,施以CF4電漿, 於綠色(G )和藍色(B )之畫素上,選擇照射紫外線, 改性該表面,得一層均勻之膜。 接著,於紅色吸收濾光片上,做爲半透過反射層126 ,令A1對於綠色(G )和藍色(B )之畫素,選擇性形成 。此時膜厚乃l〇nm程度。接著,於所有畫素,將做爲透 φ 明陽極之ITO,呈厚度70nm程度,加以圖案形成,更且 做爲畫素開口膜之無機物間隔層112a,將8102圖案化呈 厚5 Onm程度,更且做爲畫素開口膜之有機物間隔層112b ,將聚醯亞胺圖案化呈厚2 μηι程度。然後,於形成之間 隔壁內,以噴墨法,塗佈做爲形成正孔/輸送層之材料包 含PEDOT/PSS材料的液狀組成物,於藍色(Β)之畫素, 圖案化形成呈厚40nm程度,於紅色(R)和綠色(G)之 畫素,圖案化形成呈厚7〇nm程度。此時之膜厚乃於所有 發光層成爲約80nm。接著,形成陰極12的同時,進行封 -22- (20) 1297253 閉工程,得第1實施形態之有機EL裝置1。 (第2實施形態) 接著,對於有機EL裝置之第2實施形態,使用 加以說明。於本第2實施形態中,與第1實施形態不 將具備吸收紅色之機能之畫素電極1 1 1,配設於綠仓 )和藍色(B)之各畫素爲特徵,其他之構成乃與第 φ 施形態略相同。因此,於本實施形態,對於與第1實 態不同之部分,特別加以說明。 第2實施形態之有機EL裝置100乃對於紅色 之畫素,具有與第1實施形態之有機EL裝置1同樣 成。另一方面,對於綠色(G)和藍色(B)之畫素 設有兼備於第2層間絕緣膜144b上吸收波長5 5 0nm 之光線(相當於紅色)之濾光片機能和電極(陽極) 的畫素電極127。具體而言,於ITO等之導電性透明 φ材料之中,成爲分散Sn酞菁化合物之構成。如此之 時,未形成紅色吸收濾光片的結果,可達薄層化,簡 造工程。 做爲如此有機EL裝置100之製造方法,與第1 形態同樣,首先,於基板2上,形成遮光層B Μ後, 基材保護膜2c及TFT 123的同時,形成層間絕緣膜 、144b,作成EL裝置之基體。然後,於層間絕緣膜 上,全面形成Si02等之無機材料後,經由公知之微 術,形成具有畫素開口膜之無機物間隔層1 1 2 a,另 圖4 同, .(G 1實 施形 (R) 之構 ,配 以上 機能 金屬 構成 化製 實施 形成 144a 144b 影技 一方 -23- (21) 1297253 面,於該無機物間隔層1 1 2a上’形成具有畫素開口膜之 有機物間隔層112b。 接著,於綠色(G)及藍色(B)之各畫素之間隔膜 內,將ITO及Sn酞菁化合物分散於溶媒之液狀組成物, 以分配器塗佈,於紅色(R )之畫素之間隔膜內,將IT0 分散於溶媒之液狀組成物,加以塗佈。接著,燒成此塗佈 膜之後,將銀電鍍溶液,於綠色(G )及藍色(B )之畫 φ 素,形成透過率50%程度之半透過反射層。之後,與第1 實施形態同樣,形成正孔植入/輸送層/輸送層、有機 EL裝置、陰極等,更且進行封閉工程,得第2實施形態 之有機EL裝置100。 (第3實施形態) 接著,對於有機EL裝置之第3實施形態,使用圖5 加以說明。於本第3實施形態中,與第1及第2實施形態 Φ不同,於綠色(G)和藍色(B)之各畫素,在一畫素中 形成2個畫素電極,對應於此,形成2個TFT。然而,對 於紅色(R )之畫素,具備與第1及第2實施形態相同之 構成,以下,對於與第1及第2實施形態不同之構成部分 加以說明。 如圖5所示之有機EL裝置101中,綠色(G)及藍 色(B)之畫素各分割成爲2個之點,於一畫素中,形成 2個之畫素電極。於該一畫素中分割形成之2個畫素電極 乃各具備紅色吸收濾光片機能之畫素電極1 2 7 (以下亦稱 -24- (22) 1297253 著色畫素電極127),和未具備該濾光片機能之畫素電極 111,於各畫素電極127、111,各連接薄膜電晶體123。 具有著色畫素電極127之點,和具有畫素電極111之點乃 經由間隔壁部1 1 2分割,於具有著色畫素電極1 27之點, 於該著色畫素電極1 27上,形成與第2實施形態同樣之半 透過反射層126,更且,形成正孔植入/輸送層1 10a、及 發光層11 〇b。然而,於畫素電極111上,未形成半透過 φ 反射層,正孔植入/輸送層1 1 〇a、發光層1 1 Ob則與紅色 (R )之畫素同樣形成。 除此之外,陰極12等之構成乃與第1及第2實施形 態相同,於本第3實施形態中,可發現與第2實施形態同 樣之效果。又,根據第3本實施形態中,於綠色(G )及 藍色(B)之畫素全域,較形成半透過反射層126之構成 ,可提升顯示之明亮度。然而,如本第3實施形態,將1 個畫素分割成複數之點之構成乃如第1實施形態,可採用 鲁於紅色吸收濾光片125之構成之有機EL裝置。又,分割 畫素時,不一定需要將點間經由間隔壁層1 1 2加以分割, 例如如圖6所示之有機EL裝置1 02,於無間隔壁層之形 態,可構成各點。更且,做爲驅動方法,例如顯出鮮明顏 色之時,僅驅動具備綠色(G)及藍色(B)之畫素中之 半透過反射層126之點爲佳。另一方面,於顯示淡色、中 間色之時,可驅動具備綠色(G)及藍色(B)之畫素中 之半透過反射層126之點,和未具備該半透過反射層126 之點之兩者。 -25- (23) 1297253 (第4實施形態) 圖7乃對於本發明之有機EL裝置之一實施形態,尤 其爲模式性顯示主動矩陣型之有機EL裝置201之主要部 的說明圖。然而,有機EL裝置201乃採用使用薄膜電晶 體之主動矩陣型之驅動方式。 與第1實施形態同樣,有機EL裝置201乃於基板 φ 202上,順序層積包含做爲電路元件之薄膜電晶體的電路 元件部214、畫素電極(陽極)311、包含有機EL裝置( 有機EL元件)310b之機能層310、陰極212、及封閉部 203 等。 與第1實施形態同樣,做爲基板202,本例中,使用 玻璃基板。除了玻璃基板之外,適用使用於矽基板、石英 基板、陶瓷基板、金屬基板、塑膠基板、塑膠薄膜基板等 、光電裝置或電路基板之公知之各種基板。於基板202內 Φ ,與第1實施形態同樣,做爲發光範圍之複數之畫素範圍 A則排列呈矩陣狀,進行彩色顯示時,例如對應於紅色( R)、綠色(G)、藍色(B)之各色之畫素範圍A,則以 特定之排列加以構成。於各畫素範圍A中,配置畫素電 極31 1,於該附近,配置信號線3 32、電源線3 3 3、掃猫 線3 3 1及未圖示之其他之畫素電極用之掃瞄線等。 又,與第1實施形態同樣,封閉部203乃防止水或氧 之入侵,防止陰極212或機能層310之氧化者,包含塗佈 於基板202之封閉樹脂、及貼合於基板202之封閉基板 -26- (24) 1297253 2 03b (封閉罐)等。做爲封閉樹脂之材料,乃例如使用熱 硬化樹脂或紫外線硬化樹脂等,尤其,較佳爲使用熱硬化 樹脂之一種之環氧樹脂。封閉樹脂乃於基板202之周緣塗 佈呈環狀,例如經由微分配器等加以塗佈。封閉基板 203b乃由玻璃或金屬等所成,基板202和封閉基板203 b 乃藉由封閉樹脂張貼。 圖8乃顯示上述有機EL裝置201之電路構造。 p 於圖8中,於基板202上,與第1實施形態同樣,配 線複數之掃瞄線3 3 1、和向對於掃瞄線3 3 1之交叉之方向 延伸之複數之信號線3 32、和並列延伸於信號線3 32之複 數之電源線3 3 3。又,於掃瞄線3 3 1及信號線3 3 2之各交 點,形成上述畫素範圍A。 於信號線3 3 2中,例如連接含偏移暫存器、位準偏移 器、視訊線及類比開關之資料側驅動電路3 03。又,於掃 瞄線3 3 1中,連接含偏移暫存器及位準偏移器之掃瞄線側 _驅動電路3 04。 與第1實施形態同樣,於畫素範圍A中,設有藉由 掃瞄線3 3 1,掃瞄信號供予閘極電極之開關用之第1之薄 膜電晶體323、藉由此薄膜電晶體3 23,保持號線3 3 2供 給之畫像信號之保持容量3 3 5、和經由保持容量3 3 5保持 之畫像信號,供予閘極電極之驅動用之第2之薄膜電晶體 3 24、和藉由此薄膜電晶體3 24電性連接於電源線3 3 3時 ,從電源線3 3 3流入驅動電流之畫素電極3 1 1 (陽極)、 挾於畫素電極3 1 1和對向電極2 1 2 (陰極)間之機能層 -27- (25) 1297253 310。 機能層310乃包含做爲有機EL元件之有機EL層。 與第1實施形態同樣,於畫素範圍A,驅動掃瞄線 3 3 1,開啓第1之薄膜電晶體3 2 3時,此時信號線3 3 2之 電位,則保持於保持容量3 3 5,對應於此保持容量3 3 5之 狀態,決定第2之薄膜電晶體324之導通狀態。又,藉由 第2之薄膜電晶體324之通道,從電源線3 3 3流入電流至 畫素電極311,更透過機能層310,於對向電極212(陰 φ 極)流入電流。然後,對應於此時之電流量,機能層3 1 0 則發光。 圖9乃獷大上述有機EL裝置201之顯示範圍之剖面 構造。於此圖9中,顯示對應於紅色(R )、綠色(G ) 、藍色(B )之各色之3個畫素範圍之剖面構造。如前所 述,有機EL裝置201乃順序層積於基板202上,形成 TFT等之電路等之電路元件部214、畫素電極(陽極) 311、 形成機能層310之發光元件部211、及陰極212加 _以構成。 於此有機EL裝置201中,從機能層310朝向基板 2〇2發出光線,透過電路元件部214及基板202,向基板 2 02之下側(觀察者側)射出的同時,從機能層3 1 0朝向 基板202之相反側發出之光線,經由陰極2 1 2加以反射, 透過電路元件部214及基板202,向基板202之下側(觀 察者側)射出。 與第1實施形態同樣,於電路元件部2 1 4中,於基板 2〇2上,遮光性材料所成遮層BM則形成呈島狀,更且, -28- (26) 1297253 於被覆此之形式,形成矽氧化膜所成基材保護膜202c。 於此基材保護膜202c上,對於與遮層BM平面重疊之位 置’形成多結晶矽所成之島狀之半導體膜341。然而,於 半導體膜341,經由高濃度P離子植入源極範圍341a及 汲極範圍341b加以形成。然而,導入P之部分則成爲通 道範圍3 4 1 c。 更且,於電路元件部21 4中,與第1實施形態同樣, 馨形成被覆基材保護膜2 02c及半導體膜341之透明之閘極 絕緣膜342,於該閘極絕緣膜342上,形成Al、Mo、Ta 、Ti、W等所成之閘極電極(掃瞄線)3 43。又,於閘極 電極3 43及閘極絕緣膜342上,形成透明之第1層間絕緣 膜3 44a和第2層間絕緣膜344b。做爲各層間絕緣膜,例 如採用將Si02或SiN所成透光性絕緣膜,呈適切之膜厚 者(例如200nm程度)。 與第1實施形態同樣,閘極電極343乃設於對應於半 馨導體膜341之通道範圍341c之位置。又,形成貫通第1 、第2層間絕緣膜344a、344b,各連接於半導體膜341 之源極、汲極範圍341a、341b的連接孔345、346。 然後,與第1實施形態不同,於第2層間絕緣膜 3 4 4b上,於第2層間絕緣膜344b上,A1等之光反射性材 料所成半透過反射層326則形成呈特定圖案之島狀’更且 被覆此形狀下’ IT0等所成透明之畫素電極1 1 1則形成呈 島狀。 畫素電極311乃藉由上述連接孔345,連接於 -29- (27) 1297253 TFT3 23。然而,另一方之連接孔346則連接於電源線333 。如此,於電路元件部2 1 4中,形成包含連接於畫素電極 311之半導體膜341的驅動用之薄膜薄膜電晶體323。然 而,於電路元件部214,雖形成前述保持容量33 5及開關 用之薄膜電晶體324,但圖9中省略了此等之圖示。 如此,於第2層間絕緣膜344b上,雖形成半透過反 射層326及畫素電極311,半透過反射層326乃在於紅色 φ ( R)、綠色(G)、藍色(B)之各畫素具有不同之反射 率。具體而言,不等號關係乃呈(紅色之畫素之反射率) <(綠色之畫素之反射率)<(藍色之畫素之反射率), 形成各畫素之半透過反射層326,在此爲使反射率不同, 令半透過反射層326之各畫素內之面內佔有面積比,成爲 (紅色之畫素之佔有面積):(綠色之畫素之佔有面積) :(藍色之畫素之佔有面積)=〇 : 50 : 50。由此,本實施 形態之半透過反射層3 26之反射率比成爲(紅色之畫素之 0半透過反射層之反射率):(綠色之畫素之半透過反射層 之反射率):(藍色之畫素之半透過反射層之反射率)=0 :50 : 50 〇 半透過反射層326乃反射以機能層310中之有機EL 層(發光層)3 1 Ob發光之光線之一部分,具有透過一部 分之機能,與畫素開口重疊,或呈較畫素開口若干爲大之 平面形狀地加以形成。然而,半透過反射層326乃將鋁等 所成反射性金屬膜,形成呈l〇nm程度之薄膜。 畫素電極3 Π乃圖案化呈平面視之略矩形而形成。此 -30- (28) 1297253 畫素電極111之厚度乃50nm〜20 0nm (例如70nm )之範 圍爲佳。發光元件部211乃以層積於畫素電極311上之機 能層3 1 0,和配設於機能層3 1 0間之間的各機能層3 1 0加 以分割之間隔壁層3 1 2爲主體而構成。於機能層3 1 0上, 配置鋁等之反射性金屬膜所成陰極212。然而,半透過反 射層326和陰極2 1 2間之光學性距離乃與該畫素之發光波 長相同,或呈該整數倍地被設計,結果,半透過反射層 φ 3 26和陰極212則對於從該畫素取出之光線,構成光共振 器。 間隔壁部3 1 2乃與第1實施形態相同,如圖9所示, 層積位於基板202側之無機物間隔壁層(第1間隔壁層) 3 12a,和離開基板202之位置的有機物間隔壁層(第2間 隔壁層)3 1 2b而構成。無機物間隔壁層3 1 2a乃例如由 Si02、Ti02等之無機材料所成。又,有機物間隔壁層 112b乃由丙烯酸樹脂、聚醯亞胺樹脂等之有耐熱性、耐 (§溶媒性之之光阻劑所形成者。 又,與第1實施形態同樣,機能層3 1 0乃由層積於畫 素電極311上之正孔植入/輸送層310a、和鄰接於正孔 植入/輸送層310&上>斤形成之有機EL層(發光層)310b 所構成。 正孔植入/輸送層31〇a乃具有將正孔植入有機EL層 31〇b之機能的同時,具有將正孔於正孔植入/輸送層 3 1 0a內部輸送的機能。將如此正孔植入/輸送層3丨0a, 經由設於畫素電極3 1 1和有機e L層3 1 0 b間,可提升有 -31 - (29) 1297253 機EL層3 10b之發光效率、壽命等之元件特性。 有機EL層310b中,從正孔植入/輸送層310a植 孔,和從陰極212植入之電子,於有機EL層再結 得發光。 然而,正孔植入/輸送層310a乃將聚二氧乙 (PEDOT )等之聚噻吩衍生物和聚對苯乙烯磺酸< 之混合物(PEDOT/PSS),以噴墨法而成膜者,與 φ 施形態不同,各畫素共通下,調整至50nm之厚度 與第1實施形態相同,有機EL層3 1 Ob乃於糸: )之畫素中,於發光呈紅色(R)之高分子材料所 有機EL層3 10M加以構成,同樣於綠色(G)之 ’於發光呈綠色(G)之高分子材料所成綠色有機 3 1〇b2加以構成,更且於藍色(b )之畫素中,於 藍色(B)之高分子材料所成藍色有機EL層310b3 成。然後,各色畫素乃以特定之排列(例如條紋狀 孀|配置。然而,各有機EL層3 1 Ob!、3 1 0b2、3 1 0b3 發光材料(高分子材料),以噴墨法成膜者,與第 开不同’厚度在紅色之畫素爲80nm,綠色之 8 0nm,藍色之畫素爲70nm程度。 做爲形成紅色有機EL層310b!之發光材料, 使用添加若丹明之PPV或MEH_PPV或聚苟系等 EL材料所成者,做爲形成綠色有機EL層3 10b2之 料’例如可使用PPV衍生物或F8BT +聚二辛基荀 衍生物等之有機EL材料所成者。做爲形成藍色有
又,於 入之正 合,而 基噻吩 :PSS ) 第1實 〇 1:色(R 成紅色 畫素中 EL層 發光呈 加以構 )加以 乃將各 1實施 畫素爲 例如可 之有機 發光材 等之芴 •機EL -32- (30) 1297253 層3 1 0b3之發光材料,例如可使用聚二辛基芴衍生物 有機EL材料所成者。 另一方面,間隔壁部3 1 2乃與第1實施形態同樣 案形成畫素電極311後,首先,將Si02等之無機材 成無機物間隔壁層3 1 2a,以備有畫素開口之形式, 呈厚50nm程度,之後,將聚醯亞胺等之有機材料所 機物間隔壁層312b,同樣以備有畫素開口之形式, φ 呈厚2 μπι程度而得者。 接著,陰極(對向電極)212乃與第1實施形態 ,形成於發光元件部211之整面,與畫素電極311成 達成於機能層3 1 0流入電流之工作效果。此陰極2 1 2 本例中,層積鈣層212a和鋁層212b而構成。鋁層 乃將由有機EL層310b所發出之光線,反射至基板 側者,除了 A1膜之外,可採用A1和Ag之層積膜等 ,該厚度乃例如可爲l〇〇nm〜lOOOnm之範圍。 φ 如此構成之有機EL裝置201中,與第1實施形 樣,半透過反射層3 26乃與陰極212之間,構成光共 ,即從有機EL層3 1 0朝向陰極2 1 2發出之光線乃向 極212反射,結果,於陰極212和半透過反射層326 振。然後,共振結果,成爲可透過半透過反射層326 長時,反射光則可透過此。 另一方面,從有機EL層310朝向半透過反射層 發射之光線乃該一部分透過該半透過反射層32 6,其 分於半透過反射層3 26反射,結果,於陰極212和半 等之 ,圖 料所 形成 成有 形成 同樣 對, 乃在 212b 202 。又 態同 振器 該陰 間共 之波 326 他部 透過 -33· (31) 1297253 反射層3 26間共振。然後,共振的結果,成爲可透過半透 過反射層3 26之波長時,反射光則可透過此。 如以上,透過半透過反射層326之光線乃與第1實施 形態同樣,從該有機EL裝置201射出,供予顯示等,但 本實施形態中,反射光於共振後,透過半透過反射層326 之故,射出自該有機EL裝置201之光線的色純度則提升 ,將此做爲顯示裝置使用之時,可得高亮度、高對比化顯 φ 示。本實施形態中,與第1實施形態不同,藍色可得色度 (x,y = 0.14,0.16),綠色可得色度(x,y = 〇.4,0.59),紅 色可得色度(x,y = 〇.66,0.33 )。然而,未具有光共振構造 (即半透過反射層326 )之有機EL裝置中,藍色色度爲 (x?y = 0.15,0.2),綠色色度爲(x,y = 〇.42,0.5 5 )。 更且,本實施形態中,做爲有機EL層310使用高分 子材料構成時,綠色和藍色較紅色而言,色純度相對爲低 。尤其,藍色之色純度亦變爲低者。因此,如本實施形態 Φ ,對於相對色純度低之綠色(G )及藍色(B )之畫素, 使半透過反射層326之反射率變大,相對性對於色純度之 高之紅色(R)之畫素,令半透過反射層326之反射率( 面內佔有面積)變小,於各色之畫素,可令色純度平衡佳 地加以提升。 又,一般而言,採用光共振構造時,有減低提升色純 度之發光效率之傾向。然而本實施形態中,於每使半透過 反射層326之反射率(面內佔有面積)不同之色之畫素, 有所不同而構成之故,可抑制半透過反射層326之導入所 -34- (32) 1297253 產生而得之發光效率之減低於最小的狀態。具體而言,於 本實施形態之有機EL裝置2 0 1中,於全畫素驅動所成白 顯示之時,得亮度250Cd/m2、發光時光量爲31m/W。另 一方面,未具備光共振器構造(即半透過反射層3 26 )之 有機EL裝置中,以同250Cd/m2、3·5 1 lm/W,未產生發光 效率之大的減低。 然而,於本實施形態中,對於紅色(R )之畫素,雖 φ 形成相對反射率(面內佔有面積)小之半透過反射層326 ,對於紅色(R)之畫素,未形成該半透過反射層326者 亦可。即,僅於綠色(G )和藍色(B )之畫素,選擇形 成半透過反射層326亦可。 更且,於每畫素,爲使半透過反射層326之反射率有 所不同,令該半透過反射層3 26之厚度,於每畫素有所不 同地加以構成亦可。具體而言,半透過反射層326之層厚 關係成(紅色之畫素之層厚)<(綠色之畫素之層厚)< φ (藍色之畫素之層厚)而構成爲佳。 以下,對於第4實施形態之有機EL裝置201之製造 方法加以說明。 首先,於基板202上,將厚3 00nm程度之遮光層BM ,經由公知之微影技術加以形成後,形成基材保護膜 202c及TFT3 2 3的同時,形成層間絕緣膜344a、3 44b,作 成EL裝置之基體。然後,於層間絕緣膜344b上,做爲 半透過反射層3 26令A1形成呈厚10nm程度,將此圖案 化,令各畫素之面內佔有面積,設定呈上述範圍。 -35- (33) 1297253 接著,於所有畫素,將做爲透明陽極之I τ Ο,呈厚度 7〇nm程度,加以圖案形成,更且做爲畫素開口膜之無機 物間隔層312a,將Si02圖案化呈厚50nm程度,更且做 爲有機物間隔層3 1 2b,將聚醯亞胺圖案化呈厚2 μιη程度 〇 然後,於形成之間隔壁內,以噴墨法,塗佈做爲形成 正孔/輸送層之材料包含PEDOT/PSS材料的液狀組成物 φ ,於各色之畫素共通,呈厚50nm程度。 更且,令高分子型發光材料,於各色畫素,以噴墨法 形成,此時之膜厚乃紅色之畫素爲80nm,綠色之畫素爲 8〇nm、藍色之畫素爲7 Onm。接著,形成陰極212的同時 ,進行封閉工程,得第1實施形態之有機EL裝置201。 (第5實施形態) 接著,對於有機EL裝置之第5實施形態,使用圖1 〇 φ 加以說明。於本第5實施形態之有機EL裝置3 00中,除 了第4實施形態之構成,於綠色(G )和藍色(B )之畫 素,於半透過反射層3 2 6之光射出側,形成具備吸收紅色 之機能之紅色吸收濾光片3 2 5。然而,除了形成紅色吸收 濾光片325之外,與第4實施形態同樣,省略說明。 經由導入如此紅色吸收濾光片325,色純度之提升的 同時,可減低外光反射,結果,可令該有機EL裝置300 ,做爲更優異辨識性之顯示裝置之構成。然而,爲防止如 此外光反射,於基板202之光射出側,配設公知之圓偏光 -36- (35) 1297253 附加、省略、置換及其他之變更。本發明乃非經由前述說 明而限定,僅經由申請專利範圍限定。 【圖式簡單說明】 圖1乃模式顯示第1實施形態之有機EL裝置之構成 的說明圖。 圖2乃顯示主動矩陣型有機EL裝置之電路構成的電 g 路圖。 圖3乃對於第1實施形態之有機EL裝置,揭示顯示 範圍之剖面構造的擴大圖。 圖4乃對於第2實施形態之有機EL裝置,揭示顯示 範圍之剖面構造的擴大圖。 圖5乃對於第3實施形態之有機EL裝置,揭示顯示 範圍之剖面構造的擴大圖。 圖6乃對於第3實施形態之一變形例,揭示顯示範圍 •之剖面構造的擴大圖。 圖7乃將第4實施形態之有機EL裝置,模示性揭示 之說明圖。 圖8乃顯示主動矩陣型有機EL裝置之電路構成的電 路圖。 圖9乃對於第4實施形態之有機EL裝置,揭示顯示 範圍之剖面構造的擴大圖。 圖1 〇乃對於第5實施形態之有機EL裝置’揭示顯 示箪⑮圍之剖面構造的擴大圖。 -38- (36) 1297253 圖1 1乃顯示本發明之電子機器之實施形態的斜視圖 【主要元件符號說明】 1 :有機EL裝置 2 :基板 2c :基材保護膜
3 :封閉部 3b :封閉基板 1 1 :發光元件部 1 2 :陰極 1 2 a :鈣層 1 2 b :鋁層 1 4 :電路元件部 100 :有機EL裝置 103 :資料側驅動電路 104 :掃瞄線側驅動電路 1 10 :有機EL層 110a :正孔植入/輸送層 1 l〇b :發光層 1 1 Ob】、1 1 0b2、1 1 0b3 :有機 EL 層 1 1 1 :畫素電極 1 1 2 :間隔壁部 1 1 2 a :無機物間隔壁層 -39- (37) (37)1297253 112b :有機物間隔壁層 123 :第1之薄膜電晶體 124 :第2之薄膜電晶體 1 2 5 :紅色吸收濾光片 126:半透過反射層 127 :畫素電極 1 3 2 :信號線 1 3 3 :電源線 1 3 5 :保持容量 1 4 1 :半導體膜 141a·源極範圍 1 4 1 b :汲極範圍 1 4 1 c :通道範圍 142 :閘極絕緣膜 1 4 3 :閘極電極 144a :第1層間絕緣膜 144b :第2層間絕緣膜 145 :連接孔 146 :連接孔 201 :有機EL裝置 202 :基板 2 0 3 :封閉部 203 b :封閉基板 2 1 1 :發光元件部 -40- (38) 1297253 2 1 2 :陰極 2 1 2 a :鈣層 212b:鋁層 2 1 4 :電路元件部 3 03 :資料側驅動電路
3 04 :掃瞄線側驅動電路 310 :有機EL層 3 10a :正孔植入/輸送層 310b :發光層 3101m、310b2、3 1 0b3 ·有機 EL 層 3 1 1 :畫素電極 3 1 2 :間隔壁層 3 1 2 a :無機物間隔壁層 3 12b :有機物間隔壁層 3 23 :第1之薄膜電晶體 324 :第2之薄膜電晶體 3 2 5 :紅色吸收濾光片 326 :半透過反射層 3 2 7 :畫素電極 3 3 1 :掃猫線 3 3 2 :信號線 3 3 3 :電源線 3 3 5 :保持容量 341 :半導體膜 -41 - (39) (39)1297253 3 4 1 a :源極範圍 3 4 1 b :汲極範圍 3 4 1 c :通道範圍 3 42 :閘極絕緣膜 3 4 3 :鬧極電極 3 4 4 a :第1層間絕緣膜 3 44b :第2層間絕緣膜 3 4 5 :連接孔 3 4 6 :連接孔 1 000 :攜帶電話本體 1001 :顯示部 BM :遮光層 -42-

Claims (1)

1297253 (1) 十、申請專利範圍 1. 一種有機電激發光裝置,其特徵乃具備 光反射性電極, 和光透過性電極, 和形成於前述光反射電極和前述光透過性電極間,令 複數色呈可發光地加以構成的同時,於每畫素,可發光一 個發光色而構成之有機電激發光層, JI 和於與前述光反射性電極間,挾入前述有機電激發光 層,對於前述畫素中被選擇之特定顏色之畫素,透過乃至 反射來自前述有機電激發光層之光線的半透過反射層。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有機電激發光裝置,其中 ,伴隨前述光反射性電極,構成光共振器者。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有機電激發光裝置,其中 ,前述有機電激發光層乃於各畫素具有共通之厚度者。 4.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有機電激發光裝置,其中 Φ ,做爲前述有機電激發光層之基材而形成之正孔植入/輸 送層乃於各畫素具有共通之厚度者。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有機電激發光裝置,其中 ,前述有機電激發光層乃由高分子有機電激發光材料所構 成,且可發光紅、綠、藍之各色地加以構成, 另一方面前述半透過反射層對於綠和藍之畫素而言, 選擇性加以形成者。 6.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之有機電激發光裝置,其中 ,對於前述綠和藍之畫素而言,吸收紅色之紅吸收濾光片 -43- (2) 1297253 較前述半透過反射層,選擇性形成於光射出側。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之有機電激發光裝置 ,前述光透過性電極形成於特定之透光性基板內的 前述紅吸收濾光片則形成於該透光性基板內面。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有機電激發光裝置 ,前述半透過反射層兼做爲電極的同時,相較於前 過反射層,於光射出側形成透光性之補助電極,更 φ 紅吸收濾光片則於前述補助電極混入紅色吸收成分 9. 一種電子機器,其特徵乃具備如申請專利範 項記載之有機電激發光裝置。 10. —種有機電激發光裝置,其特徵乃具備 光反射性電極, 和光透過性電極, 和形成於前述光反射電極和前述光透過性電極 複數色呈可發光地加以構成的同時,於每畫素,可 φ 個發光色而構成之有機電激發光層, 和於與前述光反射性電極間,挾入前述有機電 層,透過乃至反射來自前述有機電激發光層之光線 過反/層; 前述畫素內之前述半透過反射層之反射率則於 光色之不同畫素間而有所不同者。 1 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 〇項之有機電激發光裝 中,前述半透過反射層乃於與隨前述光反射性電極 爲光共振器加以作用者。 ,其中 同時, ,其中 述半透 且前述 〇 圍第1 間,令 發光一 激發光 的半透 前述發 置,其 間,做 -44- (3) 1297253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ίο項之有機電激發光裝置,其 中,前述有機電激發光層乃由高分子有機電激發光材料所 構成,且可發光紅、綠、藍之各色地加以構成, 另一方面,前述畫素內之前述半透過反射層之反射率 乃具有(紅色之畫素之反射率)<(綠色之畫素之反射率 )<(藍色之畫素之反射率)之關係。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之有機電激發光裝置,其 φ 中,前述畫素內之前述半透過反射層之平面內占有面積乃 於前述發光色之不同每畫素間而有所不同者。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之有機電激發光裝置,其 中’前述有機電激發光層乃由高分子有機電激發光材料所 構成,且可發光紅、綠、藍之各色地加以構成, 另一方面,前述畫素內之前述半透過反射層之平面內 占有面積乃具有(紅色之畫素之平面內占有面積)<(綠 色之畫素之平面內占有面積)<(藍色之畫素之平面內占 φ有面積)之關係。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之有機電激發光裝置,其 中’前述半透過反射層乃設於前述綠和藍之畫素。 16·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之有機電激發光裝置,其 中’前述半透過反射層乃設於前述綠和藍之畫素。 17.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之有機電激發光裝置,其 中’對於前述綠和藍之畫素而言,吸收紅色之紅吸收濾光 片較前述半透過反射層,選擇性設於光射出側。 1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 4項之有機電激發光裝置,其 -45- (4) 1297253 中,對於前述綠和藍之畫素而言,吸收紅色之紅吸收濾光 片較前述半透過反射層,選擇性設於光射出側。 19. 一種電子機器,其特徵乃具備如申請專利範圍第 1 〇項記載之有機電激發光裝置。
-46-
TW094117318A 2004-06-02 2005-05-26 Organic EL devic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TW200607387A (en)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4164495A JP4412059B2 (ja) 2004-06-02 2004-06-02 有機el装置、電子機器
JP2004164493A JP4419691B2 (ja) 2004-06-02 2004-06-02 有機el装置、電子機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0607387A TW200607387A (en) 2006-02-16
TWI297253B true TWI297253B (zh) 2008-05-21

Family

ID=354469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4117318A TW200607387A (en) 2004-06-02 2005-05-26 Organic EL devic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2) US7573191B2 (zh)
KR (1) KR100704258B1 (zh)
TW (1) TW200607387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239983B2 (ja) * 2004-07-13 2009-03-18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有機el装置
GB2433833A (en) * 2005-12-28 2007-07-04 Cdt Oxford Ltd Micro-cavity OLED layer structure with transparent electrode
TWI336953B (en) * 2006-03-29 2011-02-01 Pioneer Corp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isplay panel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JP4658877B2 (ja) * 2006-08-07 2011-03-23 株式会社 日立ディスプレイズ 有機発光表示装置
US7888860B2 (en) 2006-08-25 2011-02-15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evice
JP5178088B2 (ja) * 2006-09-07 2013-04-1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有機発光装置
JP2008135373A (ja) * 2006-10-24 2008-06-12 Canon Inc 有機発光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008486B2 (ja) * 2007-07-19 2012-08-2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
KR101427579B1 (ko) * 2007-10-02 2014-08-07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GB2464102A (en) * 2008-10-01 2010-04-07 Optovate Ltd Illumination apparatus comprising multiple monolithic subarrays
EP2239798A1 (en) * 2009-04-07 2010-10-13 Nederlandse Organisatie voor toegepast -natuurwetenschappelijk onderzoek TNO Patterning the emission colour in top-emissive OLEDs
JPWO2011046144A1 (ja) 2009-10-14 2013-03-07 日本ゼオン株式会社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光源装置
KR101084196B1 (ko) * 2010-02-19 2011-11-17 삼성모바일디스플레이주식회사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JP5625448B2 (ja) * 2010-03-31 2014-11-19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有機el素子,有機el画像表示装置の製造方法
KR101708421B1 (ko) * 2010-08-23 2017-02-21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KR20130007167A (ko) * 2011-06-29 2013-01-18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US8686634B2 (en) * 2011-10-24 2014-04-01 Htc Corporation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splay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KR101880723B1 (ko) * 2011-12-09 2018-07-23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KR101901832B1 (ko) 2011-12-14 2018-09-28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및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의 제조 방법
TW201334622A (zh) * 2012-02-10 2013-08-16 Wintek Corp 有機電致發光顯示裝置
JP5963637B2 (ja) * 2012-10-10 2016-08-0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付き表示装置
JP6105911B2 (ja) * 2012-11-29 2017-03-29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Oled表示パネル
CN107571572B (zh) * 2013-03-28 2019-10-18 株式会社神户制钢所 金属基板、使用其的衬底型薄膜太阳能电池及顶部发光型有机el元件
CN103700688B (zh) * 2013-12-23 2016-03-30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彩膜基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JP6318676B2 (ja) * 2014-02-14 2018-05-09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有機発光装置の製造方法、有機発光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JP6560847B2 (ja) * 2014-08-07 2019-08-14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センス表示装置
KR20170026958A (ko) * 2015-08-31 2017-03-09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장치
CN108122487B (zh) * 2016-11-30 2020-07-17 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 显示面板以及感测显示面板
KR102461138B1 (ko) 2017-12-29 2022-10-28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전계 발광 표시장치
CN109148718B (zh) * 2018-08-20 2020-08-04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有机发光显示面板及其制造方法
CN109449189B (zh) * 2018-11-13 2022-04-29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基板及其制备方法和显示面板
CN111048570B (zh) * 2019-12-26 2022-05-03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US11980046B2 (en) * 2020-05-27 2024-05-07 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mpany, Ltd. Method for forming an isolation structure having multiple thicknesses to mitigate damage to a display device

Family Cites Families (3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274527B2 (ja) * 1992-09-22 2002-04-15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有機発光素子とその基板
JP2797883B2 (ja) 1993-03-18 1998-09-17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多色発光素子とその基板
JP2931229B2 (ja) * 1995-02-13 1999-08-09 出光興産株式会社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
JP3828980B2 (ja) 1997-03-13 2006-10-04 出光興産株式会社 表示素子
JP2000277266A (ja) 1999-03-19 2000-10-06 Toyota Central Res & Dev Lab Inc 有機電界発光素子
JP2000268980A (ja) 1999-03-19 2000-09-29 Toyota Central Res & Dev Lab Inc 有機電界発光素子
GB2353400B (en) 1999-08-20 2004-01-14 Cambridge Display Tech Ltd Mutiple-wavelength light emitting devic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US6833668B1 (en) * 1999-09-29 2004-12-21 Sanyo Electric Co., Ltd. Electroluminescence display device having a desiccant
JP2001109404A (ja) * 1999-10-01 2001-04-20 Sanyo Electric Co Ltd El表示装置
JP2001210471A (ja) 2000-01-27 2001-08-03 Motorola Inc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装置
JP2002108250A (ja) * 2000-09-29 2002-04-10 Sharp Corp アクティブマトリックス駆動型自発光表示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4243037B2 (ja) 2001-03-30 2009-03-25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有機電界発光型ディスプレイ
JP3555759B2 (ja) * 2001-06-15 2004-08-18 ソニー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
JP2003005169A (ja) * 2001-06-26 2003-01-08 Kyocera Corp カラー液晶表示装置
JP4115222B2 (ja) 2001-09-21 2008-07-09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光共振型有機発光素子
ATE407458T1 (de) 2001-09-21 2008-09-15 Fujifilm Corp Organische elektrolumineszente vorrichtung
JP3995476B2 (ja) 2001-12-28 2007-10-24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4014335A (ja) 2002-06-07 2004-01-15 Konica Minolta Holdings Inc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表示装置、発光方法および表示方法
US6984461B2 (en) 2002-06-21 2006-01-10 Samsung Sdi Co., Ltd. Blue electroluminescent polymer and organic-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 using the same
KR100875097B1 (ko) 2002-09-18 2008-12-19 삼성모바일디스플레이주식회사 광학 공진 효과를 이용한 유기 전계발광 소자
JP3944906B2 (ja) * 2002-11-11 2007-07-18 ソニー株式会社 発光素子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表示装置
JP2004178930A (ja) 2002-11-26 2004-06-24 Sony Corp 発光素子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表示装置
KR100968560B1 (ko) * 2003-01-07 2010-07-08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박막 트랜지스터 기판 및 박막 트랜지스터 기판의금속배선 형성방법
JP4251874B2 (ja) * 2003-01-21 2009-04-08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表示装置
US6737800B1 (en) * 2003-02-18 2004-05-18 Eastman Kodak Company White-emitting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 with color filters and reflective layer for causing colored light constructive interference
JP2004303481A (ja) * 2003-03-28 2004-10-28 Sanyo Electric Co Ltd 発光素子及び発光表示装置
JP2004319456A (ja) * 2003-03-31 2004-11-11 Sanyo Electric Co Ltd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
KR100490322B1 (ko) * 2003-04-07 2005-05-17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유기전계발광 표시장치
US7030553B2 (en) * 2003-08-19 2006-04-18 Eastman Kodak Company OLED device having microcavity gamut subpixels and a within gamut subpixel
JP4403399B2 (ja) 2003-09-19 2010-01-27 ソニー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および表示装置の製造方法
KR101079820B1 (ko) 2003-09-19 2011-11-04 소니 가부시키가이샤 유기 발광 장치 및 그 제조 방법과 표시 장치
JP4716699B2 (ja) 2003-09-30 2011-07-06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有機elパネル
JP4428979B2 (ja) * 2003-09-30 2010-03-10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有機elパネル
JP4439260B2 (ja) * 2003-12-26 2010-03-24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の製造方法
JP2005197009A (ja) * 2003-12-26 2005-07-21 Sanyo Electric Co Ltd 表示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及び製造装置
US20050147844A1 (en) * 2004-01-05 2005-07-07 Eastman Kodak Company White oled devices with color filter arrays
US7019331B2 (en) 2004-01-22 2006-03-28 Eastman Kodak Company Green light-emitting microcavity OLED device using a yellow color filter element
JP4454354B2 (ja) 2004-03-25 2010-04-21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発光表示装置
JP4239983B2 (ja) * 2004-07-13 2009-03-18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有機el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060047610A (ko) 2006-05-18
US20090230858A1 (en) 2009-09-17
KR100704258B1 (ko) 2007-04-06
US20050269947A1 (en) 2005-12-08
US7573191B2 (en) 2009-08-11
US8106577B2 (en) 2012-01-31
TW200607387A (en) 2006-02-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297253B (zh)
TW588185B (en) Display,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and method of driving the same
KR101354303B1 (ko) 표시 장치
US7872414B2 (en) Light emitting element and display device with improved external coupling efficiency
US5874803A (en) Light emitting device with stack of OLEDS and phosphor downconverter
US20040164292A1 (en) Transflective display having an OLED backlight
WO2013021941A1 (ja) 蛍光体基板、表示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WO2013111696A1 (ja) 蛍光体基板、表示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JP4419691B2 (ja) 有機el装置、電子機器
US10680207B2 (en) Electroluminescent display device having reflective patterns within depressed portions
KR20050031955A (ko) 유기 el 패널
JP3946671B2 (ja) 光子発光抑制素子基盤の画像表示装置及びこれを利用した画像表示方法
TW201039684A (en) Color conversion film and multicolor emission organic EL device including color conversion film
KR101695376B1 (ko) 표시 장치 및 표시 장치의 제조 방법
US7675078B2 (en) Pixel structure
JP5170020B2 (ja) 有機el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US9219248B2 (en)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ce display device
WO2007004106A1 (en) Light-emitting device
JP4412059B2 (ja) 有機el装置、電子機器
JP4752310B2 (ja) 有機el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JP2008112844A (ja) 表示装置
JP2007220431A (ja) 多色発光デバイス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029596B2 (ja) 有機el装置、電子機器
JP5246071B2 (ja) 有機el装置、電子機器
KR20020027931A (ko) 전면발광구조를 갖는 유기발광소자 및 그 제조방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