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254295B - Optical pickup - Google Patents

Optical pickup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254295B
TWI254295B TW092117724A TW92117724A TWI254295B TW I254295 B TWI254295 B TW I254295B TW 092117724 A TW092117724 A TW 092117724A TW 92117724 A TW92117724 A TW 92117724A TW I254295 B TWI254295 B TW I254295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aser light
light
laser
optical
path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9211772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0401279A (en
Inventor
Minoru Ohyama
Original Assignee
Victor Company Of Japan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Victor Company Of Japan filed Critical Victor Company Of Japan
Publication of TW20040127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040127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25429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254295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12Heads, e.g. forming of the optical beam spot or modulation of the optical beam
    • G11B7/135Means for guiding the beam from the source to the record carrier or from the record carrier to the detector
    • G11B7/1395Beam splitters or combiner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12Heads, e.g. forming of the optical beam spot or modulation of the optical beam
    • G11B7/135Means for guiding the beam from the source to the record carrier or from the record carrier to the detector
    • G11B7/1356Double or multiple prisms, i.e. having two or more prisms in cooperation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12Heads, e.g. forming of the optical beam spot or modulation of the optical beam
    • G11B7/125Optical beam sources therefor, e.g. laser control circuitry specially adapted for optical storage devices; Modulators, e.g. means for controlling the size or intensity of optical spots or optical traces
    • G11B7/127Lasers; Multiple laser arrays
    • G11B7/1275Two or more lasers having different wavelength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2007/0003Recording, reproducing or erasing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structure or type of the carrier
    • G11B2007/0006Recording, reproducing or erasing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structure or type of the carrier adapted for scanning different types of carrier, e.g. CD & DVD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08Disposition or mounting of heads or light sources relatively to record carriers
    • G11B7/09Disposition or mounting of heads or light sources relatively to record carriers with provision for moving the light beam or focus plane for the purpose of maintaining alignment of the light beam relative to the record carrier during transducing operation, e.g. to compensate for surface irregularities of the latter or for track following
    • G11B7/0908Disposition or mounting of heads or light sources relatively to record carriers with provision for moving the light beam or focus plane for the purpose of maintaining alignment of the light beam relative to the record carrier during transducing operation, e.g. to compensate for surface irregularities of the latter or for track following for focusing only
    • G11B7/0916Foucault or knife-edge method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Optical Head (AREA)

Description

1254295 ⑴ 玖、發明說明 【發明所屬之技術領域】 本發明係關於光碟等之光資訊記錄媒體的記錄或者再 生所用的光學讀寫頭。 【先前技術】 具有 CD ( Compact Disc :光碟)之約 7倍容量的 DVD ( Digital versatile Disc:數位影音光碟)近年來急 速普及。另外,可大量複製的DVD-Video作爲電影等之 內容散發以及租借媒體而有取代V H S等之錄影帶媒體之 趨勢。 另外 ’ DVD-RAM、DVD-R、DVD-RW、DVD + R、 DVD + RW等之記錄用規格也作爲PC:用驅動器或單體錄放 影機而有普及之預定。 關於上述CD,可以記錄之CD-R也廣爲普及。 由上述情況,光碟記錄裝置在關於上述以DVD爲中 心之6 5 0nm頻帶以及以CD爲中心之78〇nm頻帶的任一 者都被要求能有記錄機能。 另外,對於DVD系統之多種規格的全部,也要求再 生、記錄的互換性,用於這些之光學讀寫頭的機能以及構 造更增複雜性。 另一方面’伴隨上述在民生用途的普及,裝置之低價 格化以及小型化、輕量化的要求也高,雖然複雜而且多機 能’但是卻要求能開發簡易而且小型、低價隔的光學讀寫 (2) 1254295 頭。 以下,將具有上述機能的光學讀寫頭稱爲2波長記錄 讀寫頭。 上述2波長記錄讀寫頭一般需要滿足以下的要求。 1 ·偏光系統、非偏光系統 在D V D記錄型讀寫頭中,需要藉由p b s和波長板的 組合(偏光系統),使往路、返路的效率接近1 〇 〇 %,一 面減輕雷射光源的負擔一面確保記錄功率。 另一方面,在CD系統中,雷射光源之負擔並不大。 另外,在市場中,多數推出折射率大的C D光碟。因此, 在CD系統中,由避免光碟的再生性能劣化之副作用的觀 點而言,非偏光系統事實上成爲標準。 2 ·光束整型 爲了有效利用雷射射出光的橢圓形光束強度分布,在 D V D記錄光學系統中,一*般係採用在光路上插入楔狀的 透過零件,以將強度分布予以真圓化(光束整型)之手法 。特別是在DVD-RAM中,必要之記錄功率高,特別需要 光束整型。另外,關於光束整型,1 )需要在平行光束中 進行,2 )存在2波長同時在相同的稜鏡進行光束整型有 困難(由於色像差)等之限制。 另外,在C D系統中,上述之雷射光源的負擔輕,不 需要光束整型。 (3) 1254295 第1圖係顯示槪略滿足上述要求之習知的2波長記錄 讀寫頭的一例。 如同圖所示般,此讀寫頭係具有:DVD雷射光源601 、及準直透鏡602、及光柵603、及前端監視器604、及 偏光光束分光鏡605、及1/4波長板606、及分色鏡607、 及建立反射鏡 60 8、及第 2準直透鏡 609、及檢測透鏡 610、及受光元件611、及含CD雷射光源集成裝置612、 及準直透鏡6 1 3、及反射鏡6 1 4、及第2前端監視器6 1 5 。另外,上述偏光光束分光鏡60 5係具有上述強度分布整 型機能。 在上述讀寫頭中,CD雷射光束係由含CD雷射光源 集成裝置6 1 2之雷射光源射出後,在準直透鏡6 1 3被平行 化,(不經過光束整型)經過反射鏡6 1 4,而照射於未圖 示出的光碟,來自光碟的返光也以相同之路徑而返回含 CD雷射光源集成裝置612內的受光元件。 另一方面,DVD雷射光係由雷射光源601以P偏光 波被射出,在準直透鏡602被平行化後,透過光柵603而 由偏光光束分光鏡(PBS) 605之一端605a射入,在反射 面605b反射,透過PBS膜面605d而由另一端605c射出 ,在接觸該另一端6 0 5 c而安裝的1/4波長板606被變成 圓偏光,之後照射於未圖示出的光碟。來自上述光碟的返 光再度在1/4波長板606被變成S偏光,再度射入偏光光 束分光鏡605之另一端605c,在該偏光光束分光鏡605 的PSB膜面60 5 d反射(因此,返路光學系統被分離), (4) 1254295 在第2準直透鏡6 Ο 9被平行化後,透過檢測透鏡6 1 0而到 達受光元件6 1 1。 但是,此讀寫頭例如在DVD側中,往路返路分別具 有個別的平行光管系統,而且,在CD側以及DVD側的 共用部份也幾乎沒有,盡管使用集成裝置,但是零件數目 多,且爲複雜的構造。 第2圖以及第3圖係顯示類似上述習知的光學讀寫頭 之光學讀寫頭的一例(日本專利特開平6-3 25405號公報 )° 此讀寫頭係只在CD側可以進行記錄的所謂之「小驅 動器」用的光學讀寫頭,用於對應輸出7 8 0nm頻帶的雷 射光之雷射光源的輸出不足夠時,具有對於7 8 0 nm頻帶 的雷射光之光束整型手段,同時也成爲偏光系統。 即CD用雷射光係由光源702射出,透過準直透鏡 712而在稜鏡713進行光束整型,透過光束分光鏡705、 706、波長板707、物鏡708而照射於光碟709。來自光碟 7 0 9的返路光,係透過物鏡7 0 8、波長板7 0 7、光束分光 鏡706而射入光束分光鏡7〇5,基於此光束分光鏡7〇5的 PBS特性’光路被轉換於準直透鏡704側。此返路光進而 在P B S 7 0 3被光路轉換,經過檢測系統透鏡7 ;[ 〇而到達受 光元件7 1 1。 另一方面’ DVD用雷射光由701射出,透過PBS703 、準直透鏡7 0 4而到達光束分光鏡7 〇 5。如第3圖所示般 ’此處光束分光鏡705在短波長(λ 1 )具有反射特性, (5) 1254295 而且在長波長(λ 2 )具有P B S特性。因此,來自上述 701之DVD用雷射光在上述棱鏡705被全反射。另外’ 該DVD用雷射光透過光束分光鏡706、波長板707、物鏡 7 0 8而照射於光碟7 0 9。來自光碟7 0 9的返路光經過光束 分光鏡706、稜鏡705、準直透鏡7 04,而以同一路徑回 到 PBS 7 03。該返路光進而在此PBS 7 0 3分歧,經過檢測 系統透鏡7 1 〇而到達受光元件7 1 1。 但是,在此讀寫頭中,分歧往返之光路,所以使用 PBS 703。因此,發光光軸以及受光光軸相互分歧爲幾乎 9 0°,受發光部的集成化事實上不可能。 另外,CD用雷射光以及DVD用雷射光的2波長也稱 爲偏光系統。因此,存在折射率大的CD光碟之再生性能 降低之虞。 第4圖係顯示日本專利特開平1 0-3 345 00號公報所揭 示的另外的其他光學讀寫頭之例子。 如第4圖所示般,此光學讀寫頭之特徵爲:在再生用 讀寫頭中,於2波長之各波長利用受發光集成裝置8 0 1、 802,將分離、合成2波長之光路的稜鏡8 0 3插入發散光 中。藉此,可以共用準直透鏡8〇4。 即由第1受發光集成裝置801之雷射晶片8 0 5所發出 的第1雷射光一面發散一面射入楔形的稜鏡803,在此稜 鏡8 03的表面中反射,而射入準直透鏡804。藉由此準直 透鏡804而成爲平行光束的第1雷射光經過開口限制光圈 806,藉由物鏡807而聚光在光碟709的訊號記錄面上。 1254295 (6) 由此光碟709所反射的第1雷射光經過物鏡8 0 7、開口限 制光圈8 0 6、準直透鏡8 0 4而回到稜鏡8 0 3。此第1雷射 光藉由稜鏡803的表面而被反射,經過第1受發光集成裝 置801之全像元件808,由受光元件809受光。 另一方面,由第2受發光集成裝置8 0 2之雷射晶片 810所發出的與第1雷射光不同波長之第2雷射光一面發 散一面射入楔形之稜鏡8 0 3,透過此稜鏡8 0 3而射入準直 透鏡804。藉由此準直透鏡8 04而成爲平行光束的第2雷 射光經過開口限制光圈806而藉由物鏡8 07,聚光在光碟 7 09之訊號記錄面上。由此光碟709所反射的第2雷射光 經過物鏡8 0 7、開口限制光圈806、準直透鏡804而回到 稜鏡8 03。此第2雷射光透過稜鏡803而經過第受發光集 成裝置802之全像元件811,由受光元件812所受光。 此光學讀寫頭也以集成化爲目的。但是,集成裝置需 要2個,依然存在構造複雜之問題點。另外,此光學讀寫 頭係再生用,並非進行光束整型或者偏光系統等之光利用 效率改善的光學系統,例如,即使利用高輸出雷射,事實 上,在此構造中,也無法進行對於光碟之記錄。 另外,在此光學讀寫頭中,在稜鏡8 03中,如第5圖 所示般,乍見好像利用偏光光數分光膜之波長依存性,實 際上,在65 0nm頻帶(第!雷射光)中,係偏光非依存 性而全反射,在7 8 0 n m頻帶(第2雷射光)中,爲偏光 非依存性,成爲全透過,此偏光光束分光膜並無法發揮當 作分色鏡之機能。 -9- 1254295 (7) 此光學讀寫頭之特徵係著眼在此種波長選擇膜大爲依 存於入射角,提示在角度寬幅無法避免之發散光中’不借 重偏光也可以獲得足夠之分色特定的膜設計’同時’藉由 使此稜鏡具有楔角度,以去除在將平板插入發散光中時所 產生的像差。 因此,在此光讀寫中,雖然可使之運用於偏光全像元 件,但是關於2波長之分離,卻沒有利用偏光。 另外,戮力集成化之結果,集成裝置變成需要2個’ 無法避免製造的困難化、製造成本的上升。 可是,在上述之習知的光學讀寫頭中,在全面地要使 記錄型之光學讀寫頭集成化、小型化時,卻存在上述之對 應個別波長的系統之對現狀的要求,即以下之課題。 1 ·往返光路分歧元件的效率 在上述之偏光系統的光學系統中,藉由偏光光束分光 鏡,雖可獲得略理想之往返的效率,但是在C D系統中, 由於係非偏先系統’所以無法獲得足夠的效率。因此’在 C D系統中,需要採用:往返路分叉元件係利用非偏光光 束分光鏡,使往路的效率(往路爲透過時,爲透過率)成 爲6 0 %至9 0 % ’記錄時使必要之盤面光強度優先的效率分 配。 2 ·發熱和集成化 在記錄型之光學讀寫頭中,大槪需要1 〇 〇 m W至 -10- (8) 1254295 2 0 OmW等級的高輸出雷射◦因此,記錄時,即雷射高輸 出發光時,消耗電力也變大,無法避免由於發熱所導致之 溫度上升。 另一方面,相對於在習知的C AN封裝的雷射光源中 ’比較容易將雷射晶片的發熱散熱於外部,但是在與受光 元件或全像元件成爲一體化之集成裝置中,由於在由雷射 晶片之導熱導電路徑存在多數的零件,所以無法充分散熱 〇 即如想要使散熱變良好,零件數目多,變成複雜的構 造。特別是使2波長之光路共用化,想要在兩方使用集成 裝置時,很難同時滿足構造的簡單化和良好的散熱。 【發明內容】 本發明之目的在於提供:關於多數波長能夠再生,至 少關於其中之一的波長可以記錄,構造簡單化、小型化, 另外’可使來自進行記錄的波長之光源的散熱良好的光學 讀寫頭。 爲了解決上述課題,關於本發明之光學讀寫頭係一種 對資訊記錄媒體照射具有不同之第1及第2波長的第1及 第2雷射光的光學讀寫頭,具備··射出上述第1雷射光之 第1雷射光源;及將射出上述第2雷射光之第2雷射光源 及受光手段當成集成元件而一體地構裝在基板的主面上之 集成裝置;及雷射光光路分歧元件,朝向上述資訊記錄媒 體之上述第1雷射光的往路光,係上述第1雷射光沿著連 -11 - (9) 1254295 結上述第1雷射光源和上述雷射光光路分歧元件的第1光 路,射入上述雷射光光路分歧兀件後而被射出,另外,沿 著連結上述雷射光光路分歧元件和資訊記錄媒體的第2光 路而由上述資訊記錄媒體所射出,朝向上述資訊g己錄媒體 之上述第2雷射光的往路光,係上述第2雷射光源沿著連 結上述集成裝置和上述雷射光光路分歧元件的第3光路, 射入上述雷射光光路分歧元件後被射出,另外,沿著上述 第2光路而由上述資訊記錄媒體所射出,由上述資訊記錄 媒體返回之上述第1及第2雷射光的返路光都沿著上述第 2光路射入上述雷射光光路分歧元件後被射出,另外,沿 著上述第3光路而射入上述集成裝置的受光手段。 在此光學讀寫頭中,關於第1雷射,可以進行良好之 散熱,關於第2雷射,藉由與受光元件之集成化,構造變 簡單。另外,透過雷射光光路分歧元件可使第1、第2雷 射之光軸完全在同軸上。 另外,在此光學讀寫頭中,期望上述第1及第2雷射 光的至少其中一方具有可記錄之功率。 在此光學讀寫頭中,藉由第1、第2雷射光之至少其 中一方,可對於資訊記錄媒體進行記錄。 而且,期望在此光學讀寫頭中,上述雷射光光路分歧 元件係具有對於上述第丨雷射光,使一部份透過而使一部 份反射之半透過性,對於上述第2雷射光.,具有略全透過 性或者略全反射性,使上述第1及第2雷射光沿著上述第 2光路射出資訊記錄媒體側的同時,使來自上述資訊記錄 -12- 1254295 (10) 媒體側之上述第1及第2雷射光的返路光沿著上述第3光 路而射出上述集成裝置側。 另外,在此光學讀寫頭中,上述雷射光光路分歧元件 係反射由上述第1雷射光源所射出的往路光的同時,使由 上述第2雷射光源所射出的往路光透過,而且,使由上述 第1雷射光源所射出,由資訊記錄媒體所反射的返路光及 由上述第2雷射光源所射出,由資訊記錄媒體所反射的返 路光透過。 而且,期望在此光學讀寫頭中,上述雷射光光路分歧 兀件係具有對於上述第1雷射光,使7 0 %至9 0 %反射,使 剩餘成分透過之分歧比。 而且,期望在此光學讀寫頭中,上述雷射光光路分歧 元件係使由上述第1雷射光源所射出的往路光透過的同時 ,使由上述第2雷射光源所射出的往路光反射,另外,使 由上述第1雷射光源所射出,由資訊記錄媒體所反射的返 路光及由上述第2雷射光源所射出,由資訊記錄媒體所反 射的返路光都反射。 而且,在此光學讀寫頭中,期望上述雷射光光路分歧 元件具有對於上述第1雷射光,使7 0 %至9 0 %透過,使剩 餘成分反射之分歧比。 而且,在此光學讀寫頭中,期望上述雷射光光路分歧 元件係由:上述第1雷射光射入之面,及使上述第1雷射 光射出上述資訊記錄媒體的同時,使來自上述資訊記錄媒 體之上述第1雷射光的返路光射入之面爲同一面之平板構 -13- 1254295 (11) 件所形成。 而且’在此光學讀寫頭中,期望在上述雷射光光路分 歧元件中,設由上述第2雷射光源所射出的第2雷射光之 入射角低於40°,同時,設平板狀構件的厚度低於略imm 〇 而且’在此光學讀寫頭中,期望上述雷射光光路分歧 元件係具備:使上述第1雷射光射入之第1面;及使上述 第1雷射光射出資訊記錄媒體側的同時,使來自上述資訊 記錄媒體側之上述第1雷射光的返路光射入之第2面;及 使上述返路光射出上述集成裝置側之第3面的偏光光束分 光鏡。 而且,在此光學讀寫頭中,期望上述第1雷射光其波 長係比上述第2雷射光長,而且,具有可記錄之功率,上 述雷射光光路分歧元件係不依賴偏光狀態而使上述第1雷 射光分歧。 而且,在此光學讀寫頭中,期望上述第1雷射光係具 有780n m頻帶之波長,上述第2雷射光係具有650 nm頻 帶之波長。 而且,在此光學讀寫頭中,期望上述第1雷射光其波 長比上述第2雷射光短,而且,具有可記錄之功率,上述 雷射光光路分歧元件係依賴偏光狀態而使上述第1雷射光 分歧。 而且,在此光學讀寫頭中,期望上述第1雷射光具有 65 0nm頻帶之波長,上述第2雷射光具有7 8 0nm頻帶之 -14- 1254295 (12) 波長。 而且,在此光學讀寫頭中,期望上述第1雷射光源和 上述集成裝置係相互實質上分開配置。 而且,此光學讀寫頭之特徵具有:射出具第1波長, 且具有可記錄之功率的第1雷射光的第1雷射光源;及具 備射出具有比第1波長還長的第2波長,且具有可記錄之 功率的第2雷射光的第2雷射光源及受光上述第1、第2 雷射光之受光手段的集成裝置;及對於具有上述第1波長 之上述第1雷射光,具有偏光選擇性,對於具有上述第2 波長之上述第2雷射光,具有偏光非選擇性,且具備:使 由上述第1雷射光源所射出的上述第1雷射光射入的第1 面,和使上述第1雷射光射出資訊記錄媒體側的同時,使 來自上述資訊記錄媒體側之上述第1雷射光的返路光射入 的第2面,和使上述返路光射出上述集成裝置側的第3面 之偏光光束分光鏡的雷射光光路分歧元件。 在此光學讀寫頭裝置中,關於上述第〗雷射光源,可 以良好地散熱,關於上述第2雷射光源,藉由與受光元件 的集成化,構造變得簡單。另外,透過雷射光光路分歧元 件可使第1、第2雷射光的光軸完全在同軸上。而且,藉 由上述第1、第2雷射光之任一者,都可以對於資訊記錄 媒體進行記錄。關於第1雷射光,係構成偏光系統的光學 系統,往路效率獲得提升,關於第2雷射光,構成非偏光 系統的光學系統,對於折射率大的媒體,也可以確保再生 性。 -15- 1254295 (13) 而且,在此光學讀寫頭中,期望上述雷射光光路分歧 兀件係具有使對於上述雷射光光路分歧元件具有P偏光的 上述第1雷射光全透過,而且,使具有S偏光的上述第1 雷射光全反射,同時,不依賴偏光狀態,使上述第2雷射 光全反射之特性。 而且,在此光學讀寫頭中,期望上述雷射光光路分歧 元件係具有··使對於上述雷射光光路分歧元件具有p偏光 的上述第1雷射光全透過,而且具有S偏光的上述第1雷 射光全反射,同時,不依賴偏光狀態,使上述第2雷射光 全透過的特性。 而且,在此光學讀寫頭中,期望上述偏光光束分光鏡 具有:只對於上述第1波長,關於透過率,具有偏光依存 性,對於來自上述第1雷射光源的射入偏光,具有1 〇%至 3 0 %的透過率,同時,對於與此正交的偏光,具有2 0 %至 6 0 %的透過率。 而且,在此光學讀寫頭中,期望上述偏光光束分光鏡 係只對於上述第1波長’關於透過率’具有偏光依存性’ 設對於來自上述第1雷射光源的射入偏光的透過率爲T1、 設對於與其正交之偏光的透過率爲Tv時,關於各透過率 T i、T v,則滿足: ! 〇 〇/〇 ^ T i ^ 3 0 % 以及
Tv $ 2T i。 -16- 1254295 (14) 而且’在此光學讀寫頭中,期望上述雷射光光路分歧 元件係具備:使在上述第1雷射光中的對於此偏光光束分 光鏡之p偏光成分透過,而且,使S偏光成分之5 %至 2 0%透過’使剩餘反射的同時,不依賴偏光方向使上述第 2雷射光全反射的同時,使上述第1雷射光的5%至20% 射出上述光量檢測元件的第4面。 而且’在此光學讀寫頭中,期望上述雷射光光路分歧 元件係使由上述第1雷射光源所射出的上述第1雷射光往 上述貧訊記錄媒體側透過的同時,使來自上述資訊記錄媒 體側的上述第1雷射光的返路光反射於上述集成裝置側, 而且’使來自上述第2雷射光源的上述第2雷射光往上述 資訊記錄媒體側反射的同時,使來自上述資訊記錄媒體之 上述第2雷射光的返路光反射於上述集成裝置側,上述受 光手段接受由上述雷射光光路分歧元件所射出之來自上述 貝錄媒體之上述弟1雷射光及上述第2雷射光的返路 光。 而且,在此光學讀寫頭中,期望上述雷射光光路分歧 元件發揮具有對於上述第1雷射光的波長,透過p偏光, 而且,反射S偏光的機能,對於上述第2雷射光的波長, 對於P偏光及S偏光之任一者都反射的全反射稜鏡之機能 〇 而且,在此光學讀寫頭中,期望上述第1雷射光源和 上述集成裝置和上述雷射光光路分歧元件係配置爲連結彼 -17- 1254295 (15) 等之光軸位於同一平面,上述第1雷射光源係配置爲上述 第1雷射光的偏光方向與上述平面成爲平行,上述第2雷 射光源係配置爲上述第2雷射光的偏光方向與上述平面成 爲垂直。 而且,在此光學讀寫頭中,期望在上述雷射光光路分 歧元件和物鏡之間,具有使由上述雷射光光路分歧元件朝 向物鏡之上述第1雷射光及上述第2雷射光平行化的準直 透鏡。 而且,在此光學讀寫頭中,期望上述雷射光光路分歧 元件係使由上述第1雷射光源所射出的上述第1雷射光反 射於上述資訊記錄媒體側的同時,使來自上述資訊記錄媒 體之第1雷射光的返路光往上述集成裝置側透過,而且, 使來自上述第2雷射光源的上述第2雷射光往上述資訊記 錄媒體側透過的同時,使來自上述資訊記錄媒體之上述第 2雷射光的返路光往上述集成裝置側透過,上述受光手段 接受由上述雷射光光路分歧元件所射出之來自上述資訊記 錄媒體之上述第1雷射光及上述第2雷射光的返路光。 而且,在此光學讀寫頭中,期望上述雷射光光路分歧 元件發揮具有對於上述第1雷射光的波長,反射S偏光, 而且,使P偏光透過的機能,對於上述第2雷射光的波長 ,使P偏光及S偏光的任一者都透過的透過構件之機能。 而且,在此光學讀寫頭中,期望上述第1雷射光源和 上述集成裝置和上述雷射光光路分歧元件係配置爲連結彼 等之光軸位於同一平面,上述第1雷射光源係配置爲上述 -18- (16) 1254295 第1雷射光的偏光方向在射入雷射光光路分歧元件之位置 係與上述平面成爲平行,上述第2雷射光源係配置爲上述 第2雷射光的偏光方向在射入雷射光光路分歧元件之位置 係與上述平面成爲垂直。 而且,在此光學讀寫頭中,期望上述第1雷射光具有 6 5 Onm頻帶之波長,上述第2雷射光具有7 8 0iim頻帶之 波長。 而且,在此光學讀寫頭中,期望在上述第1雷射光源 和上述雷射光光路分歧元件之間,具有使來自該第1雷射 光源的第1雷射光平行化的第1準直透鏡,在上述集成裝 置和上述雷射光光路分歧元件之間,具有使來自該第2雷 射光源的第2雷射光平行化的第2準直透鏡。 而且,在此光學讀寫頭中,上述雷射光光路分歧元件 爲了要將藉由上述第1準直透鏡所平行化的第1雷射光的 平行光束的射入平面整型爲圓形,期望具有對於上述平行 光束的光軸係傾斜的傾斜面。 【實施方式】 以下,參考第6圖至第3 1圖以說明本發明之光學讀 寫頭的實施形態。在各圖中,賦予相同或者類似號碼的構 件係具有相同或者類似的構造。 第6圖及第7圖係顯示依據本發明之光學讀寫頭的第 1實施形態的槪略構造圖。 如第6圖及第7圖所不般,此第1實施形態〗〇 〇係具 -19- 1254295 (17) 有:射出具有第1波長,且具有可以記錄之功率的 射光之第1雷射光源1 0 1 ;及具備射出具有比上述 長還長的第2波長,而且具有可以記錄之功率的第 光的第2雷射光源及接受上述第1、第2雷射光之 段的集成裝置1 1 2 ;及具備對於具有上述第1波長 雷射光具有偏光選擇性,對於具有上述第2波長之 2雷射光具有偏光非選擇性,而且使由上述第1雷 1 〇 1所射出的上述第1雷射光射入之第1面11 7, 述第1雷射光射出資訊記錄媒體20 1側的同時,使 述資訊記錄媒體20 1側之上述第1雷射光的返路光 第2面155,及使上述返路光設出於上述集成裝置 3面153的偏光光束分光鏡105。 第1雷射光源1 〇 1例如係由射出具有可以記錄 第1雷射光(例如具有使用於D V D之波長6 5 0 n m 波長之雷射光)的DVD用雷射光源所形成。第1 源1 〇 1係其光軸周圍之旋轉角度被設定爲:第丨雷 偏光方向對於偏光光束分光鏡1 0 5係成爲P偏光( 之含X軸、Y軸的平面內之偏光方向)。此第1雷 1 0 1係由所謂之CAN封裝的單一雷射光源所形成。 在第1雷射光源1 0 1和偏光光束分光鏡1 0 5之 第1準直透鏡第1準直透鏡102及3光束產生手段 第1準直透鏡1 02係平行化來自第1雷射光源 雷射光。 3光束產生手段1 03係產生檢測作爲上述資訊 第1雷 第"皮 2雷射 受光手 的第1 上述第 射光源 及使上 來自上 射入之 側之第 能力之 頻帶的 雷射光 射光的 即圖中 射光源 間設置 103 ° 101的 記錄媒 -20- 1254295 (18) 體之光碟20 1上的追跡錯誤用的3個光束。此3光束產生 手段1 0 3例如係由光柵構成。 如第6圖及第7圖所示般,偏光光束分光鏡1 〇 5例如 具有第1稜鏡l〇5a及第2稜鏡l〇5b。 第1稜鏡1 0 5 a係具有來自第1雷射光源1 〇 1的第1 雷射光射入的第1面之傾斜面1 1 7。此傾斜面1 1 7的法線 η爲了光束整型上述第1雷射光,對於該第1雷射光的光 軸係呈傾斜。藉此,例如具有橢圓形剖面的第1雷射光被 整型爲圓形剖面(因此,傾斜面1 1 7也被稱爲光束整型面 或者剖面形狀整型面)。 第8圖係顯示上述第1雷射光的剖面形狀藉由稜鏡 l〇5a而被整型的樣子。 更詳細爲:在同圖中,來自第1雷射光源1 〇 1的第1 雷射光L1在射入稜鏡105a前,雖具有橢圓形剖面S1, 但是藉由射入傾斜面1 1 7而被整型爲圓形剖面S2。 對於第1雷射光L 1之光軸的傾斜面1 1 7的法線傾斜 角係決定爲:對於傾斜面1 1 7上的剖面形狀S 1之投影儘 可能成爲真圓。 另外,在利用第8圖說明時,L r係顯示第1雷射光 L1照射於光碟201後,返回偏光光束分光鏡105側時的 返路光,L2係顯示由上述第2雷射光源射出的第2雷射 光,L2 ’係顯示該第2雷射光的返路光。 再度參考第6圖及第7圖,第1稜鏡105a和第2稜 鏡1 〇 5 b的接合面係設定爲例如在第6圖中,對於Y軸( -21 - 08 1254295 (19) 位於含後述之物鏡2 Ο 3的光軸(Z軸)和建立反射鏡1 的法線之面內,且與上述Z軸正交之軸),只傾斜4 5 ° 而且,與上述Z軸平行。 在上述接合面形成偏光光束分光鏡(PB S )膜面1 。此P B S膜面1 1 8係對於上述第1雷射光的P偏光具 透過性,對於該第1雷射光的S偏光具有反射特性。更 細則如下述。 第9圖係顯示偏光光束分光鏡膜面1 1 8的波長特性 〇 同圖中,橫軸表示光的波長,縱軸表示光的透過率 另外,曲線Tp係表示P偏光的透過率,曲線Ts係表示 偏光的透過率。 如同圖所示般,P偏光透過率T p係在第1雷射光 波長頻帶(65 Onm頻帶)中,具有幾乎1〇0%的透過率 在第2雷射光的波長頻帶(780nm頻帶)中,具有接近 的透過率。另外,S偏光的透過率Ts係在上述第1雷 光的波長頻帶及第2雷射光的波長頻帶的任一者中,都 有幾乎爲零的透過率(接近1 0 0 %的反射率)。 第1 〇圖係顯示由夾在玻璃材料之1 1層的多層膜構 所形成而具有上述波長特性的PBS膜面的構造圖。 此處,S F 5 7係表示S Η Ο T公司的玻璃材料,相當 第1、第2稜鏡105a、105b。Na3AlF6 (冰晶石)及Ti (氧化鈦)係分別爲周知的光學用膜材料。g #,折:身寸 係對於5 8 7.5 6nm之光的折射率,厚度爲llm蜇仿。 18 有 詳 圖 〇 S 的 1 攀 射 具 造 於 〇2 率 -22- 1254295 (20) 另外,也可以代替Na3AlF6而使用Na5Al3F14 (錐冰 晶石)以作爲具有同等折射率(n d = 1 · 3 5 )之蒸鍍材料。 另外’也可使用Ta2〇5 (五氧化鉅)以代替Ti〇2 (氧化鈦 )。另外,玻璃材料也可使用P B Η 5 3 W、P B Η 5 5等以代替 SF57 ° 藉由上述構造,具有Ρ偏光之第i雷射光幾乎1〇〇% 透過偏光光束分光鏡膜1 1 8。 換言之’偏光光束分光鏡1 〇 5的偏光光束分光鏡膜 1 1 8對於第1雷射光具有偏光選擇性,對於上述第2雷射 光具有偏光非選擇性。即偏光光束分光鏡丨〇5的建立反射 鏡1 08係對於第1雷射光的P偏光(第1偏光)具有透過 特性’對於第1雷射光的S偏光(第2偏光)具有反射特 性,而且對於第2雷射光的第1、第2偏光具有反射特性 〇 如第6圖及第7圖所示般,此光學讀寫頭1 〇〇另外在 傾斜面1 1 7的前方具有檢測上述第1雷射光的功率用的第 1前端監視器1 04。藉由此第1前端監視器1 〇4來的訊號 ,可以控制由第1雷射光源1 0 1所輸出的第1雷射光的輸 出。 如第6圖及第7圖所示般,此光學讀寫頭1 00另外在 偏光光束分光鏡1 0 5和光碟2 0 1之間的光路上具有:波長 板1 〇 6、及建立反射鏡1 〇 8、及物鏡20 3。 波長板1 06例如係設定爲對於上述第1雷射光的波長 (6 5 0 n m頻帶),作用爲1 / 4波長板之機能。因此,由 -23- 1254295 (21) 第2稜鏡l〇5b之第2面155所射出的第1雷射光係 偏光被轉換爲圓偏光。 建立反射鏡1 0 8係將由波長板1 0 6所射出的雷射 射於光碟2 0 1的方向。 物鏡2 03係將來字建立反射鏡108的平行光束狀 1雷射光收斂於光碟2 0 1的軌道2 0 1 a (第7圖)上, ,將來自軌道2 0 1 a的反射擴散光再度作爲平行光束 出建立反射鏡1 〇 8側。 第1 1圖係顯示集成裝置1 1 2的詳細。 如同圖所示,集成裝置112係具有:輸出上述第 射光(例如,具有用於CD之波長7 8 0nm頻帶的波長 射光)的第2雷射光源128 ;及接受來自光碟201的 光之受光手段(受光元件)136。 第2雷射光源1 2 8係射出當作上述第2雷射光之 具有7 8 0nm的波長頻帶之波長,而且具有可以記錄 之雷射光。 如第1 1圖所示般,第2雷射光源1 2 8係透過副 件1 2 9及受光元件基板1 3 5而由封裝(框體)1 3 8所 。此處該第2雷射光源1 2 8係被定位在受光元件基板 上以使得第1及第2雷射光之返路光聚光在集成裝濯 的相同位置。換言之,第2雷射光源1 2 8係被設定爲 及第2雷射光的返路光之對於受光元件1 3 6上的光軸 互一致。另外換言之’第2雷射光源1 2 8係被設定爲 雷射光的發光點的共軛點和第2雷射光的發光點爲一 由P 光反 的第 同時 而射 2雷 之雷 反射 例如 輸出 構裝 支持 135 112 第1 係相 第1 致或 -24- 1254295 (22) 者位於同一光軸上。另外,上述共軛點係意指藉由含上述 傾斜面、PBS膜面等之光學系統的上述第1雷射光的發光 點之像點。 同樣地’上述受光元件或者受光手段136係透過受光 元件基板1 3 5而由封裝1 3 8所支持。 另外’此集成裝置1 1 2具有由第2雷射光源1 2 8所射 出而平行於受光元件基板1 3 5的平面(第1 1圖之Y,軸方 向)之第2雷射光往垂直於該受光元件基板;[3 5的平面之 方向(第1 1圖之Z ’軸方向)反射的微反射鏡1 3 0。 另外,在此集成裝置1 1 2設置檢測由第2雷射光源 1 2 8所射出,不被微反射鏡1 3 〇所反射之一定比率的第2 雷射光之第2雷射光用前端監視器1 3 1。藉由此第2前端 監視器1 3 1,得以檢測由第2雷射光源1 2 8所射出的第2 雷射光之功率或者輸出狀態。 集成裝置1 1 2另外也設置有:將來自微反射鏡1 3 0的 第2雷射光分割爲3束光束,以產生追跡錯誤檢測用3光 束的3光束產生手段之光柵132。此光柵132也稱爲3光 束產生用光柵。 另外,爲了檢測上述第1雷射光及第2雷射光在光碟 20 1上之追跡錯誤及聚焦錯誤,在此集成裝置1 1 2設置使 由光碟201所反射的第1雷射光及第2雷射光繞射爲±1 次繞射光用的全像元件1 3 3。 全像元件1 3 3係具有繞射線相互具有有限的角度而配 置的第1區域1 3 3 R及第2區域1 3 3 L。另外,各區域 -25- 1254295 (23) 1 3 3 L、1 3 3 R係具有將圓分割爲2之半圓形的形狀。 藉此’被各£域1 3 3 L、1 3 3 R所繞射的第1雷射光或 者第2雷射光的± 1次繞射光係在第1 1圖之X,γ,平面上相 互不同方向A、B (在以0次繞射光所做成的光點爲中心 之圓中,由該圓的中心朝向該圓的不同圓周位置之方向A 、:B )形成光點對。 另外如第1 1圖所示般,受光元件1 3 6係具有多數的 受光區域205〜219。 另外,在第1 1圖中,光線1 3 7係表示藉由第1雷射 光之第2區域1 3 3 L的± 1次繞射光,光線1 3 4係表示藉由 第2雷射光之同一區域1 3 3 L之± 1次繞射光。如同圖所示 般,在此實施形態中,藉由同一全像區域(例如1 3 3 L ) 所產生的第1雷射光及第2雷射光的± 1次繞射光係設計 爲射入同一受光區域(例如,2 0 9、2 1 5 )。換言之,受光 手段1 3 6係具有:接受具有在某全像區域所被繞射的某繞 射次數之第1雷射光的受光區域之第1位置,及接收具有 以同一全像區域所被繞射,而且同一繞射次數的第2雷射 光之同一受光區域的第2位置。 另外,如第1 1圖所示般,3光束產生用光柵132及 全像元件1 3 3係由設置在基板1 3 5上的適當之光學透過性 構件1 3 9的兩平面上的微細之凹凸週期構造而形成爲一體 〇 第12圖係顯示形成在受光手段136的受光區域205 〜2 1 9上之上述各繞射光的光點。 -26- 1254295 (24) 同圖中,顯示在各受光區域205〜219上之半圓形A1 土1、A0土、A2土、B1土、B0±、B2土係例如表示藉由上述第} 雷射光之返路光3光束全像元件1 3 3之± 1次繞射光的光 點。上述返路光3光束係來自第1雷射光源1 0 1之第1雷 射光藉由3光束產生手段103而被分割爲3束光束,而且 ’這些3束光束分別在光碟被反射而形成。更詳細則如下 述: A1 ± :上述3光束中的第1側光束的藉由第1區域 1 3 3 R之± 1次繞射光的光點 A0±:上述3光束中的主光束之藉由第1區域133R 之土 1次繞射光的光點 A2± :上述3光束中的第2側光束的藉由第1區域 1 3 :> R之± 1次繞射光的光點 B 1 ± :上述3光束中的第1側光束的藉由第2區域 1 3 3 L之± 1次繞射光的光點 B〇±:上述3光束中的主光束之藉由第2區域133L 之± 1次繞射光的光點 B 2 ± :上述3光束中的第2側光束的藉由第2區域 133L之±1次繞射光的光點 另外,如圖示般,在此實施形態中,設計爲光點A2 + 和光點B 1 +係在受光區域2 0 7和2 0 9之間重疊,光點A 1 _ 和光點B 2 -在受光區域2 1 5和2 1 7之間相互重疊。 -27- 1254295 (25) 另外,第1區域1 3 3 R係對於+ 1次繞射光具有凹透鏡 的透鏡功率,對於-1次繞射光具有凸透鏡之透鏡功率。 另一方面,第2區域1 3 3 L係對於+ 1次繞射光具有凸透鏡 之透鏡功率,對於-1次繞射光具有凹透鏡之透鏡功率。 藉由上述構造,依據來自區域20 5至219的輸出,可 以產生DPP ( Differential Push-Pull法:差分推挽法)追 跡誤差訊號。 更詳細爲:追跡誤差訊號TEDPP係如下: TE〇PP= ((V207 + V217)-(V209 + V215))_k((V205 + V219)- (V216 + V211)) 。另外,例如V2G7等係表示來自各區域(例如,區域207 )之輸出訊號。 另外,k係特定的常數,由上述3光束的分歧比所決 定。此處,在k = 〇時,換言之,只由V2G7、V217、V 2 0 9、 V 2 1 5之主光束訊號’可如下述獲得藉由所謂之推挽法的追 跡誤差訊號TEPP : TEPp= ( V207 + V217) - ( V2〇9 + V215) 另外,例如依據來自區域 2 0 7及 2 1 7的分割區域 207a、207b、207c 及 217a、217b、217c 的訊號,可以產 生聚焦誤差訊號。 -28- 1254295 (26) 更詳細爲:上述聚焦誤差訊號FE例如如下·· FE-((V2〇7a + Y2〇7c + Y217b) + (v2〇9b + V215a + V2i5c))'· ((V2〇7b + V217a + V217c) + (V209a + V2〇9c + V21 5 b)) 。另外,例如,V 2 Ο 7 a等係表示來自各分割區域(例如, 區域2 07a)之輸出訊號。 另外,獲得上述追跡誤差訊號T E D P P及聚焦誤差訊號 FE用的全像元件133及受光手段136並不限定於上述, 也可以使用習知之周知的其他構造。 如第6圖及第7圖所示般,此光學讀寫頭1 〇 〇另外在 集成裝置1 12和偏光光束分光鏡1〇5之間的光路上具有平 行化來自集成裝置112的第2雷射光用的第2準直透鏡 109 ° 第1 3圖係顯示受光手段1 3 6之受光區域的形成方法 之其他實施形態。 在此實施形態中,不利用3光束產生用光柵1 3 2。而 且,在此實施形態中,中,受光手段1 3 6之形成係接受藉 由全像元件1 3 3的第1區域1 3 3 R而被繞射的± 1次繞射光 的光點A0+、A0 —和藉由第2區域133L而被繞射之±1次 繞射光的光點B0+、B0-的4個受光區域(與受光元件區 域相同)2 2 0、2 2 1、2 2 2、2 2 3成爲如圖之位置關係。 但是,通過受光區域220、221之中央的第1直線和 通過受光區域222、223之中央的第2直線的交點幾乎爲 -29- 1254295 (27) 光軸0之附近,而且,這2條直線的交角(銳角)幾乎未 滿2 0度,更好爲未滿1 2度,以此種關係來將4個受光區 域220、221、222、223配置於受光元件136上。 在此實施形態中,由第2雷射光源1 2 8所發出的第2 雷射光係經過全像元件1 3 3而聚光在光碟1上,此經過聚 光的光因應記錄軌道的記錄資訊而被調變,通過與射入時 相同路徑而被反射。此反射光的光軸爲光軸〇,位於垂直 紙面之方向。此反射光係通過物鏡等之光學系統而射入全 像元件1 3 3。 如上述般,全像元件1 3 3係被分割爲第1區域1 3 3 R 和第2區域1 3 3 L,所以反射光在第1區域1 3 3 R被繞射, 成爲±1次繞射光的光束A0+、A0-,此射入受光元件136 上的受光區域2 2 0、2 2 1,反射光在第2區域1 3 3 L被繞射 ,成爲±1次繞射光之光束B0+、B0-,此射入受光元件 136上的受光區域222、223。 第14圖係上述之受光區域220的放大圖。 受光區域220係由分割線224、22 5而被分割爲光電 轉換區域22 0a > 220b、220c、2 2 0 d,分害!J線2 2 4係與第1 直線一致。反射光在全像元件1 3 3的第1區域1 3 3 R被繞 射所產生的+1次之光束A0 +呈現半月狀而射入受光區域 220的4區域220a、220b、220c、220d。其他的受光區域 22 1、222、22 3也相同的構造,對應之光束AO-、B0+、 B0-呈半月狀而射入個別之受光區域。 此處,彙整光電轉換區域220a和220c而設爲光電轉 -30- 1254295 (28) 換區域226’彙整光電轉換區域220b和220d而設爲光電 轉換區域2 2 7時,則受光區域2 2 0、2 2 1、2 2 2、2 2 3分別 其區域被分割爲2。而且,分割爲2之分割線2 2 4係對於 全像元件1 3 3之分割線爲朝向槪略垂直方向故,結果係藉 由全像元件之第1、第2區域133R、133L和2分割各受 光區域之光電轉換區域22 6、227,反射光被分割爲4而 被受光。 但是’ 2分割之分割線224對於全像元件1 33之分割 線並非真正爲直角故,產生與在各區域中藉由DPD方式 之理想的光束分割的偏差份。因此,在本實施形態中,雖 然有偏差,但是D P D方式之必要條件的光束之4分割得 到滿足。 接著,回到第1 4圖,如將受光區域2 2 0的內側之光 電轉換區域220a、220b彙整而當成1個光電轉換區域 228時,則受光區域220、221、222、223分別被分割爲 光電轉換區域2 2 8和外側的光電轉換區域2 2 0 c、2 2 0 d之 3分割。因此,對於對於其中某一方之1次繞射光,雖然 SSD方式之必要條件得到滿足,但是對於±之兩1次繞射 光’爲了適用S S D方式,+ 1次側之繞射光用的受光區域+ 和- 1次側之繞射光用的受光區域一雖然必須配置在由反 射光的光軸0所通過之全像元件1 3 3的中心點起與反射光 的收斂點幾乎爲光學上等距離,本實施形態爲了滿足此條 件,受光區域 220、221、222、223係配置在受光元件 1 3 6上,爲了獲得此配置,使全像元件1 3 3具有透鏡作用 -31 - (29) 1254295 第15圖係顯示由4個受光元件區域220、221、222 、2 2 3以求得藉由DPD方式之追跡錯誤訊號的方法說明圖 。設由受光元件區域220的2分割光電轉換區域226、 2 2 7所獲得之光電轉換訊號爲R d、Ru,受光區域2 2 1之2 分割光電轉換區域22 6、22 7所獲得之光電轉換訊號爲Ru 、Rd,受光區域222之2分割光電轉換區域226、22 7所 獲得之光電轉換訊號爲Ld、Lu,受光區域223之2分割 光電轉換區域226、227所獲得之光電轉換訊號爲Lu、Ld ο 首先,相加土1次繞射光之訊號。即例如如Ru + Ru = Ru 般,藉由將同一記號之訊號相加,獲得Ru、Rd、Lu、Ld 。接著,藉由比較[(Ru+Δ t) ] + Ld 和[(Lu+Δ t ) +Rd]之 相位,求得追跡錯誤訊號。但是,△ t係由於與DPD方式 之理想的光束分割的偏差份所產生的誤差。 第16圖係顯示由4個受光元件區域220、221、222 、2 2 3以求得藉由S S D方式之聚焦錯誤訊號的方法說明圖 〇 將由受光區域2 2 0之外側的2光電轉換區域2 2 0 c、 2 2 0 d所獲得之光電轉換訊號相加,設爲R + 〇,由內側的光 電轉換區域22 8所獲得之光電轉換訊號設爲R+1,將由受 光區域221的2光電轉換區域221c、221d所獲得之光電 轉換訊號相加,設爲R-o,由內側的光電轉換區域2 2 8所 獲得之光電轉換訊號設爲R+i,將由受光區域222的外側 -32- 1254295 (30) 之2光電轉換區域2 2 2 c、2 2 2 d所獲得之光電轉換訊號相 力口,設爲L + 〇,由內側之光電轉換區域22 8所獲得之光電 轉換訊號設爲L + !,將由受光區域22 3的外側之2光電轉 換區域2 2 3 c、223d所獲得之光電轉換訊號相加’設爲L-〇 ,由內側之光電轉換區域22 8所獲得之光電轉換訊號設爲 L + 1。 如此決定訊號時,聚焦錯誤訊號可由以下的運算獲得 [(L+i-L + o) + ( R+i-R + o) ]-[ ( L.i-L.〇) + ( R-i-R-o)] 另外,可由各受光區域之4分割光電轉換區域同時獲 得訊號,所以可以同時獲得第1 5圖說明之追跡訊號和第 1 6圖說明之聚焦錯誤訊號。 接著,說明上述實施形態之作用。 如第6圖及第7圖所示般,由第1雷射光源1 01所射 出的第1雷射光在第1準直透鏡1 02被平行化,藉由當作 上述3光束產生手段之光柵103而被分割爲3束光束。另 外,如上述般,設定上述第1雷射光之偏光方向係對於偏 光光束分光鏡105之入射角0成爲P偏光。 如第8圖所示般,藉由光柵1 03所分割之各光束射入 偏光光束分光鏡1 〇 5之傾斜面1 1 7,其剖面形狀幾乎被整 型爲真圓。另外,第8圖之第1雷射光L1係顯示上述3 光束內之1束光束。 -33- 1254295 (31) 在傾斜面1 1 7所被整型的各光束係以約4 5度的角度 射入P B S膜面1 1 8。 如已經敘述過的,PBS膜面118係對於6 5 0nm頻帶 之P偏光具有幾乎100%之透過率(第9圖)。因此,上 述各光束以幾乎100 %之透過率透過PBS膜面118,由偏 光光束分光鏡1 0 5之第2面1 5 5射入波長板1 06。如已經 敘述過的,波長板1 06係對於第1雷射光作用爲1 / 4波 長板。 因此,射入波長板106之各光束係藉由該波長板106 而被轉換爲圓偏光,透過建立反射鏡1 〇 8及物鏡2 0 3而照 射於光碟201的軌道201a上。 在軌道201a所被反射的返路光透過物鏡203及建立 反射鏡1 0 8而再度射入波長板1 06。另外,相對於將由光 碟2 0 1所反射的光稱爲返路光,也可將由第1雷射光源 1 〇 1朝向光碟2 0 1之光稱爲往路光(以下之各實施形態中 都相同)。 上述各返路光係藉由波長板1 〇6而被轉換爲S偏光, 沿著Y軸射入偏光光束分光鏡1 〇 5之第2面1 5 5 (第8圖 )0 射入第2面1 5 5之各返路光再度以約4 5度之入射角 射入P B S膜面1 1 8。 如已經敘述過的,PBS膜面1 1 8對於S偏光係不管波 長而具有反射特性(第9圖)。因此,上述各返路光藉由 該PB S膜面1 1 8而被反射於X軸方向,由偏光光束分光 -34- 1254295 (32) 鏡105之弟3面15:)射出,射入第2準直透鏡109。 射入第2準直透鏡1 〇 9之各返路光係透過集成裝置 112之全像元件133而聚光在受光區域205〜219 (第11 圖)。 而且,藉由來自受光區域 205〜219之訊號,可以產 生DPP追跡錯誤訊號、聚焦錯誤訊號及讀取訊號。 另一方面,由集成裝置112的第2雷射光源128(第 11圖)所射出的第2雷射光藉由3光束產生用光栅132 而被分割爲3束光束。 藉由3光束產生用光柵132所分割的各光束射入第2 準直透鏡109而被平行化。 上述被平行化之各光束沿著X軸而射入偏光光束分 光鏡1 0 5的第3面1 5 3,以約4 5度的入射角射入P B S膜 面 1 1 8。 如已經敘述過的,PBS膜面1 1 8係對於7 8 0nm頻帶 的第2雷射光,不管偏光裝置而具有幾乎ι〇〇%之反射特 性(第9圖)。因此,上述各光束藉由PBS膜面118而 在第6圖及第7圖中,被反射於γ軸方向。 藉由PBS膜面118所反射的各光束由第2面155射 出’在波長板1 0 6例如被轉換爲適當的橢圓偏光。 在波長板106被轉換爲適當的橢圓偏光之各光束透過 建立反射鏡〗〇 8及物鏡2 〇 3而被聚光在光碟2 〇丨上的軌道 20 1 a ° 在軌道2 0 1 a被反射的返路光透過物鏡2 〇 3及建立反 -35- (33) 1254295 射鏡1 〇 8而射入波長板l 〇 6,再度例如被轉換爲適當的槪 略直線偏光(例如,S偏光)或者其他的橢圓偏光。 上述經過轉換的各光束沿著 Υ軸射入偏光光束分光 鏡105的第2面155,以約45度的入射角射入PBS膜面 118° 射入PBS膜面1 1 8的各光束藉由該PBS膜面1 1 8的 反射特性(第9圖)而被反射於X軸方向,由偏光光束 分光鏡1 0 5的第3面1 5 3射出。 由第3面153射出的各光束在第2準直透鏡109成爲 收斂光後,聚光在全像元件1 3 3上。 聚光在全像元件133上的各光束藉由全像區域133L 及133R,分別被分離爲±1次繞射光,在受光區域20 5〜 2 1 9上形成個別之光點。 在受光區域2 05〜219上一形成各光點,依據來自該 各受光區域2 0 5〜2 1 9之輸出,與上述第1雷射光的情形 相同,得以產生關於第2雷射光之追跡錯誤訊號及聚焦錯 誤訊號及讀取訊號。 因此,此實施形態可以達成以下的作用及效果。 (1 )將當作第2雷射光之輸出源的第2雷射光源 128及當作上述第1、第2雷射光之受光手段的受光區域 2〜219集成化爲1個集成裝置112,可以受光區域205〜 2 1 9接受第1及第2雷射光的返路光。 (2 )第1雷射光源1 01設有別於集成裝置1 1 2而設 置故,例如可以簡易單一的CAN封裝雷射構成,能夠容 -36- 1254295 (34) 易進行散熱或者冷卻。 (3 )波長板1 0 6在6 5 0 n m頻帶中,雖然作用爲具有 1 / 4波長差之1 / 4波長板,但是在7 8 0nm頻帶中,不作 用爲1/ 4波長板,由波長板1〇6之輸出光成爲橢圓偏光 。因此’第2雷射光之返路光在通過波長板! 〇 6後,不被 偏光爲完全之直線偏光,而成爲混合P偏光及S偏光的橢 圓偏光。但是,在7 80nm頻帶中,如第9圖所示般,PBS 膜面1 1 8不管偏光方向具有全反射特性。因此,上述第2 雷射光之返路光幾乎完全回到集成裝置112,藉由適當的 光束分割和運算處理,便可以獲得上述追跡錯誤訊號及聚 焦錯誤訊號及讀取訊號。 (4)在集成裝置112內部中,設定第1雷射光之發 光點的共軛點(藉由含該發光點的上述傾斜面 P B S膜面 等之光學系統的像點)和第2雷射光的發光點一致,或者 位於同軸光軸上之故,全像元件1 33之分割線及物鏡203 對於光圈的位置偏置事實上成爲0,可以獲得良好的追跡 誤差訊號及聚焦誤差訊號。 (5 )藉由來自前端監視器1 〇4的訊號,可以容易進 行光輸出控制。 另外,在上述實施形態中,設第1雷射光係具有 6 5 0nm頻帶的波長,第2雷射光係具有78 0nm頻帶的波 長。但是,上述第1雷射光具有400nm頻帶或者7 8 0nm 頻帶的波長也可以。另外,第2雷射光也可以具有6 5 0nm 頻帶或者400nm頻帶的波長帶之波長。 -37- 1254295 (35) 另外,在此第1實施形態中’偏光光束分光鏡1 0 5係 由稜鏡1 0 5 a和1 0 5 b和偏光光束分光鏡膜面n 8形成,也 可以稱爲稜鏡(在以下的實施例中也相同)。第1 7圖係 顯示本發明之光學讀寫頭的第2實施形態之槪略圖。 同圖中,賦予與第6圖至第1 2圖相同或者類似的圖 號的構件,係顯示與第1實施形態的各構件相同或者類似 的構件。 此第2實施形態之光學讀寫頭240係具有槪略與第1 實施形態同樣的構造。 即如第1 7圖所示般,光學讀寫頭2 4 0係具有··射出 具有可記錄之功率的第1雷射光(波長65 Onm頻帶)之 第1雷射光源241 ;及含偏光光束分光鏡(PBS )膜面 118之偏光光束分光器244;及具備射出具有可記錄之功 率的第2雷射光(波長7 8 0nm頻帶)之第2雷射光源128 (第11圖)及接受上述第1、第2雷射光之受光手段的 集成裝置112。另外’偏光光束分光鏡(PBS)膜面118 係具有表1所示之構造,具有第9圖所示之波長特性。 在第2實施形態中,與第1實施形態不同之點如下: (1 )第1雷射光源241係射出與第1實施形態的第 1雷射光源1 〇 1比較,具有高輸出或者射出光強度分布的 寬長比小而接近真圓之第1雷射光。因此,在藉由第1雷 射光對於光碟2 0 1上的記錄時,不需要光束整型,使用具 有立方體形狀的偏光光束分光鏡2 4 4以代替第1實施形態 中具有傾斜面1 1 7之偏光光束分光鏡1 〇 5。 • 38 - 1254295 (36) (2 )另外使用1個準直透鏡2 4 5以代替第1實施形 態之2個第1準直透鏡1 02、1 09。即準直透鏡係由第1 雷射光、第2雷射光所共用。另外,如圖示般,準直透鏡 2 4 5係配置在偏光光束分光鏡2 4 4和物鏡2 0 3間的光路上 〇 此第2實施形態之光學讀寫頭係具有與上述第1實施 形態的光學讀寫頭同樣的作用和效果。 另外,如依據此第2實施形態的光學讀寫頭,與第i 實施形態相比,可以實現小型且簡單的光學系統。 第1 8圖係顯示依據本發明之光學讀寫頭的第3實施 形態的槪略構造。 對於與第1及第2實施形態相同之構造,賦予相同圖 號,省略其之說明。 此第3實施形態之光學讀寫頭3 0 0係在以下各點與第 2實施形態類似。 (1) 具有PBSg吴面318之偏光光束分光鏡344爲具 有立方體形狀。 (2) 對於上述第1雷射光和第2雷射光,共用準直 透鏡故,該準直透鏡245係配置在具有PBS膜面318之 偏光光束分光鏡3 4 4和建立反射鏡1 8之間。 另一方面,以下各點係與第2實施形態相同。 (1 ) PB S膜面3 1 8係具有第1 9圖所示之波長特性。 (2)因應上述(1),具有第2雷射光源128及受光 手段136之集成裝置112係夾住具有PBS膜面318之偏 -39- 1254295 (37) 光光束分光鏡344而朝向Y軸方向配置於與準直透鏡245 相面對之位置,第1雷射光源3 0 1係朝向與上述γ軸正 交之X軸方向配置。 更詳細則如下述: 如第1 8圖所示般,此光學讀寫頭3 0 0係具有:射出 具有可記錄之功率的第1雷射光(6 5 Onm頻帶)之第1雷 射光源301;及含PBS膜面318之偏光光束分光鏡344; 及具備射出具有可記錄之功率的第2雷射光( 780nm頻帶 )之第2雷射光源及接受上述第1、第2雷射光之受光手 段的集成裝置1 1 2。 第1雷射光源3 0 1例如係由射出上述第1雷射光之 D V D用雷射光源所形成。第1雷射光源3 0 1係使第1雷 射光之偏光方向對於偏光光束分光鏡3 44成爲S偏光(即 正交於含圖中的X軸、Y軸的平面之方向的偏光方向)而 設定光軸周圍之旋轉角度。此第1雷射光源3 0 1係如上述 般,可由所謂之C AN封裝的單一雷射源形成。 在第1雷射光源3 01和偏光光束分光鏡3 44之間的光 路上設置3光束產生手段3 03。此3光束產生手段3 0 3係 產生檢測光碟2 0 1上的追跡錯誤用之3束光束。此產生手 段3 0 3例如由光柵構成。 如弟1 8圖所不般,偏光光束分光鏡3 4 4例如具有第 1稜鏡3 44a和第2棱鏡3 44b。第1稜鏡3 44a係具有來自 第1雷射光源3 0 1之第1雷射光射入的第1面3 1 7。 第1稜鏡3 44a和第2稜鏡3 44b之接合面例如可設定 -40- 1254295 (38) 爲在第8圖中,對於Y軸(與第6圖至第8圖之Y軸爲 同樣的軸),只傾斜4 5 °,而且,平行於物鏡2 0 3之光軸 〇 在上述接合面形成PBS膜面318。此PBS膜面318 係對於上述偏光光束分光鏡之S偏光具有反射特性,對於 該第1雷射光之Ρ偏光具有透過特性。更詳細則如下述。 第1 9圖係顯示偏光光束分光鏡膜面3 1 8之波長特性 〇 同圖中,橫軸表示光的波長,縱軸表示光的透過率, 3條之曲線Τρ係表示具有Ρ偏光之3束入射光線的透過 率。賦予各曲線Τρ之數字48.1°、45°、41.9°係分別表示 對於PBS膜面 318之各入射光線的入射角。此48. Γ〜 4 1 · 9 °之入射角的範圍,在此實施形態中,係相當於準直 透鏡245的ΝΑΟ. 1之範圍。同樣地,3條之曲線Ts係表 示具有S偏光之3束入射光線的透過率。賦予各曲線Ts 之數字48. Γ、45°、4 1.9°的意義係與賦予上述Τρ者相同 〇 因此,此P B S膜面3 1 8係具有以下的波長特性。即 對於65 Onm頻帶的S偏光(第1偏光)具有幾乎零的透 過率(幾乎100%之反射率),對於7 8 0nm頻帶的S偏光 具有幾乎100%之透過率。另外,對於P偏光(第2偏光 ),對於上述任一者的波長頻帶都具有幾乎100%之透過 率。而且,此關於平行光、關於擴散光(例如,對於PB S 膜面318之入射角爲48.Γ〜41.9°之範圍的光線)也成立 -41 - 1254295 (39) 第2 0圖係顯示由夾在玻璃材料之1 1層的多層膜構造 所形成的具有上述波長特性之P B S膜面3 1 8的構造圖。 此處,S F 5 7係表示S Η Ο Τ公司的玻璃材料,相當於 第1、第2稜鏡3 44 a、3 44b。LaF3及Ti02係分別爲周知 的光學用膜材料。另外,如圖示般,折射率係對於 5 8 7.5 6 nm之光的折射率,厚度爲nm單位。 另外,在玻璃材料中,也可以使用PBH53W、PBH55 等以代替SF57。 藉由上述構造,來自第1雷射光源301而具有S偏光 之第1雷射光即使爲擴散光,也在P B S膜面3 1 8幾乎 1 0 0 %被反射。 如第18圖所示般,此光學讀寫頭3 00另外在偏光光 束分光鏡344和光碟201之間的光路上具有波長板3 06和 建立反射鏡108以及物鏡203。 波長板3 06係與上述實施形態相同,設定爲對於上述 6 5 0 n m頻帶的第1雷射光,作用爲1 / 4波長板。因此, 由上述第1雷射光源3 0 1所射出的第1雷射光係藉由波長 板3 0 6而由S偏光被轉換爲圓偏光。 建立反射鏡108和物鏡203係具有與上述第1、第2 實施形態之各該物同樣的構造以及作用。 接著,說明上述第3實施形態的作用。 S偏光的第1雷射光由第1雷射光源3 01沿著X軸而 射出。 -42- (40) 1254295 此第1雷射光例如具有在第1 8圖中平行於紙面之方 向長,正交於紙面之方向短的強度分布3 2 2,而且,此強 度分布的長度方向在光碟2 0 1上係相當於正交軌道之徑向 方向,所以透過移位特性獲得改善。 上述第1雷射光係藉由3光束產生手段(光柵)3光 束產生手段3 0 3而被分割爲3束光束。 藉由3光束產生手段3 03所分割的各光束射入偏光光 束分光鏡344的第1面317。 上述各光束在上述射入後,成爲以約45度的入射角 爲中心之擴散光,而射入P B S膜面3 1 8。 如已經敘述過的,PBS膜面318係對於65 0nm頻帶 之S偏光,即使爲擴散光也具有幾乎1 0 0 %之反射率(零 透過率)(第19圖)。因此,上述各入射光以幾乎1〇〇% 之反射率在PBS膜344被反射於Y軸方向,由偏光光束 分光鏡3 44的第2面355射入1/ 4波長板3 06。 射入1 / 4波長板3 06之各光束藉由該1 / 4波長板 3 06而被轉換爲圓偏光。 被轉換爲上述圓偏光的各光束在準直透鏡2 4 5被平行 化,透過建立反射鏡108以及物鏡203而照射在光碟201 的軌道2 0 1 a上。 在軌道2 0 1 a所被反射的返路光透過物鏡2 0 3以及建 立反射鏡108而射入準直透鏡245,藉由該準直透鏡245 而成爲收斂光。 由準直透鏡24 5所射出的返路光射入波長板3 06,藉 -43· (41) 1254295 由波長板3 Ο 6而被轉換爲P偏光’射入偏光光束分光鏡 344的第2面355。 射入第2面3 5 5之各返路光(P偏光)對於P B S膜面 3 1 8以約4 5度的入射角爲中心的收斂光射入。 如已經敘述過的,PB S膜面3 1 8係具有對於P偏光, 不管其波長,而且在特定角度範圍內,不管入射角度之透 過特性(第〗9圖)。因此,上述各返路光透過該P B S膜 面3 1 8,由偏光光束分光鏡3 44的第3面3 5 3射出。另外 ,如圖示般,第3面3 5 3、第2面3 5 5的法線係朝向Y軸 方向,第1面3 1 7的法線係朝向X軸方向。 由第3面353射出的收斂光之各返路光係透過集成裝 置1 1 2上的全像元件1 3 3 (第1 1圖)而照射於受光區域 205 〜219。 而且,藉由來自受光區域205〜219之訊號,產生 DPP追跡錯誤訊號、聚焦錯誤訊號以及讀取訊號。 另一方面,由集成裝置112的第2雷射光源128(第 1 1圖)所射出的第2雷射光係藉由3光束產生手段103 而被分割爲3束光束。 藉由3光束產生手段1 0 3所分割的各光束沿著Y軸 而射入偏光光束分光鏡344的第3面353,成爲具有以45 °爲中心的入射角的擴散光而射入PBS膜面318。 如已經敘述過的(第1 9圖),PB S膜面3 1 8係對於 來自第2雷射光源128的78 Onm頻帶之第2雷射光,不 管偏光狀態具有幾乎1 〇〇%之透過特性。另外,此特性對 -44- 1254295 (42) 於具有對於PBS膜面318以45°爲中心之特定範圍內的任 意之入射角之入射光成立。 因此,上述第2雷射光之各光束透過PBS膜面318。 透過PBS膜面318之各光束由第2面355射出,在 波長板3 0 6例如被轉換爲適當的橢圓偏光° 在波長板3 06被轉換爲橢圓偏光的各光束在準直透鏡 2 4 5被平行化,透過建立反射鏡1 〇 8以及物鏡2 0 3而照射 在光碟201上的軌道201a。 在軌道201a所被反射的返路光透過物鏡203以及建 立反射鏡108而射入準直透鏡24 5,成爲收斂光。此收斂 光射入波長板306,再度例如被轉換爲適當的槪略直線偏 光或者其他的妥圓偏光。 上述被轉換的各返路光透過第2面3 5 5而射入偏光光 束分光鏡344,透過PBS膜面344,由第3面3 5 3射出的 返路光射入集成裝置112的全像元件133(第11圖)上 ,藉由全像區域1 3 3 L以及1 3 3 R而分別被分離爲± 1次繞 射光,在受光區域2 0 5〜2 1 9上形成個別的光點。 一在受光區域205〜219上形成各光點,依據來自該 各受光區域205〜219之輸出,得以產生關於上述第2雷 射光之追跡錯誤訊號以及聚焦錯誤訊號以及讀取訊號。 因此,如依據此第3實施形態,在上述第1、第2眚 施形態之效果外,可以獲得以下效果。 (1 ) PBS膜面318 ’即使第丨、第2雷射光爲擴散光 、收斂光,對於上述第1雷射光都具有偏光選擇性,對於 -45- 1254295 (43) 第2雷射光具有偏光非選擇性。因此,再利用集成裝置 1 1 2時,即使將準直透鏡2 4 5配置於上述第1雷射光和上 述第2雷射光應共用的偏光光束分光鏡3 4 4和物鏡1 0 8之 間,也可以維持光學讀寫頭之高度的性能。 (2 )上述第1雷射光例如具有在第1 8圖中於平行紙 面之方向長,在正交値面之方向短的強度分布322,而且 ,此強度分布的長度方向係在光碟2 0 1上相當於正交軌道 之徑向方向,所以透鏡移位特性獲得改善。 接著,利用第18圖、第21A圖、第21B圖以及第22 圖,來說明依據本發明之光學讀寫頭的第4實施形態。即 此第4實施形態之光學讀寫頭係具有與上述第3實施形態 之光學讀寫頭同樣的構造。 即如第1 8圖所示般,此第4實施形態的光學讀寫頭 具有第1雷射光源3 01。此第1雷射光源3 0 1係發光波長 6 5 Onm頻帶的高輸出雷射。此第1雷射光源301爲TE偏 光雷射,偏光方向爲垂直第18圖之紙面的方向,強度分 布3 2 2的長度方向係平行於紙面(所謂之徑向豐富方向) 之方向。 如上述般,由此第1雷射光源3 0 1所發出的第1雷射 光(第18圖中’以一點虛線表不)係藉由3光束產生手 段(光柵)3 0 3而被分割爲3束光束,在偏光光束分光鏡 3 44被反射,經過波長板3 06,藉由準直透鏡245而被變 成平行光。此第1雷射光係透過建立反射鏡1 〇 8以及物鏡 203而照射於光碟201上的軌道201a。 -46- 203 1254295 (44) 藉由此光碟2 Ο 1所被反射的第1雷射光經過物鏡 、建立反射鏡108、準直透鏡245以及偏光光束分 344,由集成裝置112的受光區域所受光。 另一方面,由集成裝置1 1 2射出的第2雷射光 1 8圖中,以點線表示)係透過偏光光束分光鏡3 44, 波長板306,藉由準直透鏡245而變成平行光。此第 射光係透過建立反射鏡108以及物鏡203而照射於 201上之軌道201a。 藉由此光碟20 1所被反射的第2雷射光經過物鏡 、建立反射鏡108、準直透鏡245以及波長板3 06, 握偏光光束分光鏡344而藉由集成裝置112的受光區 受光。 第2 1 A圖以及第2 1 B圖係顯示此第4實施形態 光光束分光鏡344內的雷射光之舉動。 第22圖係顯示此第4實施形態之偏光光束分 3 4 4的特性曲線。 第2 3圖係顯示此第4實施形態之偏光光束分 3 44的特性之其他例的曲線圖。 如上述般,第1雷射光的往路光係如第2 1 A圖 ,爲垂直紙面的偏光’即對於偏光光束分光鏡344的 膜面3 1 8爲S偏光。此處,此偏光光束分光鏡344 22圖以及第23圖所示般,在6 5 0nm頻帶(D )中,t 、D2所示般,成爲偏光光束分光鏡的特性故,S偏 1 0 0 %反射。另外,波長板3 0 6在6 5 0 n m頻帶中,成 光鏡 (第 經過 2雷 光碟 203 透透 域而 之偏 光鏡 光鏡 所示 PBS 如第 □ D1 光略 爲對 -47- 1254295 (45) 於入射光給予λ / 4之相位差,使第丨雷射光以圓偏光射 出。 此第1雷射光之由光碟的返路光藉由波長板3 〇 6而正 父偏光’即變成對於偏光光束分光鏡3 4 4的p B s膜面3 1 8 之P偏光。P偏光之第1雷射光依據第22圖以及第23圖 所示特性,如第2 1 A圖所示般,略〇 %透過p b s膜面 3 1 8。準直透鏡2 4 5作用爲檢測透鏡,此第i雷射光藉由 集成裝置1 1 2的1 2個受光區域而受光,經過光電轉換以 獲得訊號。 另一方面’如第21B圖所示般,由組裝在集成裝置 1 1 2的第2雷射光源來之射出光係對於偏光光束分光鏡 344之PBS膜面318之P偏光,依據第22圖以及第23圖 之棱鏡特性,在7 8 0nm頻帶(C )係略1 〇〇%透過,另外 ,透過波長板306。 波長板306雖係在65 Onm頻帶爲λ / 4之相位差,但 是在78 Onm頻帶中,此條件崩潰,透過之第2雷射光成 爲妥圓偏光。因此’第2雷射光之返路光再度透過波長板 3 〇 6後,也是妥圓偏光,對於P B S膜面3 1 8混合存在P偏 光及S偏光的成分。 但是,如弟22圖及弟2:)圖所不般,在780nm頻帶 (C )中,PBS膜面318係不管P偏光、S偏光而顯示全 透過特性。因此’第2雷射光在此P B S膜面3 1 8中,返 路光事實上完全沒有損失而回到集成裝置112,與第1雷 射光同樣被進行光電轉換’可以獲得訊號。 -48- 1254295 (46) 如此’在此實施形態之光學讀寫頭中,在6 5 0 n m頻 帶(DVD系統)中,以偏光系統得以確保適合於記錄之 往路效率’在7 8 0nm頻帶(CD系統)中,成爲非偏光系 統。 另外,第1雷射光源3 0 1係非集成的c A N雷射,能 夠充分散熱,而且,關於第2雷射光的返路和第2雷射光 的往返路之3個光路,機能彙總在集成裝置1 1 2。 此第4實施形態之光學讀寫頭如將第2雷射光源設爲 低輸出者時,可以便宜構成例如如民生用D V D錄放影機 等般’只關於第1雷射光(DVD系統)做成可以記錄之 光學讀寫頭。在此情形下,集成裝置1 1 2內的雷射元件不 是高輸出故,即使是不利散熱的集成裝置,不沒有雷射元 件劣化等之顧慮。 另外,一倂具有受發光機能之集成裝置如與CAN雷 射比較,成本一般比較高,使用集成裝置1個、CAN雷 射1個之本實施形態的構造,相對於使用2個集成裝置的 構造,很明顯可以便宜地構成。 而且,在此光學讀寫頭中,不需要使2個雷射晶片接 近而配置,所以在配置上有餘裕,可將2波長之雷射光的 光軸透過偏光光束分光鏡3 4 4而沒有間隔地配置在同一軸 線上。因此,沒有對於集成裝置之全像分割線或物鏡眼孔 之各光源的位置偏置,可以獲得良好之特性。 另外,如上述般,集成裝置1 1 2的受光機能係2波長 兼用,透過同一個全像元件,以同一平面上的受光元件可 -49- (47) 1254295 以良好受光而檢測出錯誤。此在本案申請人先前申請的日 本專利特開2 0 0 1 - 1 7 6 1 1 9號公報中也有記載。 第24A圖及第24B圖係顯示具有第23圖之特性的偏 光光束分光鏡的PB S膜面的構造設計例。 此PB S膜面係由夾於玻璃材料之1 1層的多層膜構造 所構成。此處,SF57係表示SHOT公司的玻璃材料,相 當於成爲偏光光束分光鏡之第1、第2稜鏡。T係表示 T i Ο 2 (氧化鈦),F係表示L a F 3 (氟化鉅)。折射率係對 於5 8 7.5 6 nm之光(d線)的折射率,厚度爲nm單位。 另外,也可使用Ta205 (五氧化二鈦)來代替Ti〇2 ( 氧化鈦)。另外,玻璃材料也可使用PBH53 W、PBH55等 來代替S F 5 7。 第25A圖、第25B圖及第25C圖係顯示本案之第4 實施形態的稜鏡的其他設計例及特性。 在此設計例中,P B S膜面係由夾於玻璃才之9層的多 層膜構造所構成。此處,SF1係表示SHOT公司的玻璃材 料,相當於成爲偏光光束分光鏡之第1、第2稜鏡。T係 表示T i 0 2 (氧化鈦),S係表示S i 0 2 (氧化砂)。折射 率係對於5 8 7.5 6 nm之光(d線)的折射率,厚度爲nm單 位。 另外,也可使用Ta205(五氧化二鈦)來代替Ti〇2( 氧化鈦)。 在此設計例中,PBS膜面係由第1雷射光源所射入的 第1雷射光爲10%程度透過之特性。如此,透過PBS膜 -50- 1254295 (48) 面的第1雷射光係如第1 8圖所示般,藉由前端監視器 1 0 4所受光。 即在使用於記錄系統的高輸出雷射中,一般後方監視 器有其困難故,所以需要前方監視器。藉由以前端監視器 104受光PBS膜面的一定比率的透過光,可以進行APC ( 光輸出控制)。此情形的P B S膜面的第1雷射光之往路 光的透過率以1 〇%程度爲適當’如考慮放射角或光路長等 之種種條件,則期望5 %至2 0 %程度之範圍。 第26圖係顯示依據本發明之光學讀寫頭的第5實施 形態的槪略構造圖。 對於與第1及第2實施形態相同的構造,賦予相同圖 號,省略其之說明。 此第5實施形態之光學讀寫頭5 0 0在使用具有第1 9 圖所示波長特性的PBS膜面518之點,係使第3實施形 態類似。另一方面,使用作爲光束整型面的傾斜面5 1 7以 及使用2個準直透鏡5 02、5 09之點,係與第1實施形態 類似。 更詳細則如下述。 如第26圖所示般,此光學讀寫頭5 00係具有:射出 具有可記錄之功率的第1雷射光(6 5 Onm頻帶)之第1雷 射光源501;及含PBS膜面518的偏光光束分光鏡544; 及具備射出具有可記錄之功率的第2雷射光(78 Onm頻帶 )之第2雷射光源及受光上述第1、第2雷射光之受光手 段的集成裝置1 1 2。 -51 - 1254295 (49) 此處,第1雷射光源5 Ο 1係具有與第1雷射光源3 Ο 1 等相同的構造。但是,第1雷射光源5 01係對於偏光光束 分光鏡5 4 4位置設定爲在Ρ偏光方面由第1雷射光射出。 另外,光學讀寫頭5 00係在第1雷射光源501和偏光 光束分光鏡544之間具有3光束產生手段5 0 3及第1準直 透鏡5 02及1/ 2波長板51 1。 3光束產生手段5 0 3係具有與3光束產生手段3 0 3相 同之構造。 第1準直透鏡502係具有與準直透鏡1〇2、245同樣 的構造。 1 / 2波長板5 1 1係在由第1雷射光源5 0 1所射出的 第1雷射光爲Ρ偏光時,使其偏光方向旋轉而當成S偏光 〇 偏光光束分光鏡544係具有整型透過丨/ 2波長板 5 1 1而射入偏光光束分光鏡5 4 4的第1雷射光的光束剖面 形狀之傾斜面(光束整型面)5 1 7。此傾斜面5 ;! 7係具有 與上述第1實施形態之傾斜面1 1 7相同的構造及機能。 如第2 6圖所示般,此光學讀寫頭5 〇 〇還具有具備與 前端監視器1 04等同樣的構造及機能的前端監視器5 04。 另外,集成裝置112係具有與上述第1至第3實施形 態之集成裝置1 1 2同樣的構造及機能。 如第2 6圖所示般,此光學讀寫頭5 〇 〇另外在集成裝 置112和偏光光束分光鏡544之間具有第2準直透鏡509 -52- (50) 1254295 此準直透鏡5 09係具有與上述第1實施形態之 直透鏡1 0 9同樣的構造及機能。 偏光光束分光鏡544係具有桌1稜鏡544a及」 鏡5 4 4 b的同時,在這些棱鏡的接合面具有具備第】 波長特性的P B S膜面5 1 8。 如第26圖所示般,PBS膜面518係配置爲對 1至第3實施形態的說明之X軸、Y軸同樣設定的 Y軸,具有幾乎45°之角度的方向。 另外,如第2 6圖所示般,此光學讀寫頭5 0 0 光光束分光鏡5 44和光碟201之間具有1/ 4波長 、及建立反射鏡1 〇 8、及物鏡2 0 3。 1 / 4波長板5 0 6係具有與1 / 4波長板1 〇 6、 同樣的構造及機能。 此光學讀寫頭5 0 0槪略具有與第3實施形態的 寫頭3 00同樣的作用及效果。 在此光學讀寫頭5 00中,與第3實施形態之光 頭的作用及效果不同的點爲,在此光學讀寫頭5 0 0 以對第1雷射光的強度分布的剖面形狀進行光束整 第1實施形態時相同)。 更詳細則如下述。 如上述般,第1雷射光源5 0 1係對於偏光光束 5 44位置設定爲在P偏光方面由第1雷射光射出。 如第2 6圖所示般,上述第1雷射光的射出強度分 一般具有在第26圖中於平行紙面方向(χγ方向) 第2準 第2稜 .9圖之 於與第 X軸、 係在偏 板506 3 06等 光學讀 學讀寫 中,可 型(與 分光鏡 此時, 布522 具有短 -53- 1254295 (51) 徑,在垂直紙面方向(Z方向)具有長徑之橢圓形狀。 由上述具有P偏光之第1雷射光源5 0 1所射出的第1 雷射光係I昔由3光束產生手段5 0 3而被分§!]爲3束光束後 ,藉由準直透鏡5 02而被平行化,進而藉由1/ 2波長板 5 1 1而使其偏光方向旋轉9 0°成爲S偏光。在那時,上述 第1雷射光之射出強度分布522不受到變更,具有與上述 同樣的橢圓形狀522。 因此,此第1雷射光係與上述第1實施形態時相同, 在射入傾斜面5 1 7時,藉由該傾斜面5 1 7而受到光束整型 ,剖面形狀幾乎成爲圓形。 另外,上述第1雷射光以及上述第2雷射光都在射入 偏光光束分光鏡544前,通過準直透鏡502、509,在射 入偏光光束分光鏡544時,成爲平行光束。 第27圖係顯示本案之第6實施形態(只進行CD系 統之記錄的所謂「小驅動器」用)的光學讀寫頭之光學系 統。 上述第2實施形態以後係第1波長爲6 5 0 nm頻帶( DVD用)、第2波長爲7 80nm頻帶(CD用)。此係將第 1雷射光源側設爲記錄用的高輸出雷射,只有此往路之光 被分離,以此觀點之分類予以統一之故。 在此第6實施形態中,第1雷射光源401係78 Onm 頻帶高輸出雷射(CD用),爲了使散熱良好而不予以集 成化,而以CAN封裝的獨立零件配置。另外,在集成裝 置402內藏發出第2波長之650nm頻帶(DVD用)的第 -54- 1254295 (52) 2雷射光之第2雷射光源。 由第1雷射光源401所射出的第1雷射光(第27圖 中以虛線表示)係藉由3光束產生手段(光柵)3 03而被 分割爲3束光束,藉由準直透鏡24 5而成爲平行光,射入 偏光光束分光鏡 3 4 4。此第1雷射光在偏光光束分光鏡 3 44中被反射,經過波長板3 06而透過建立反射鏡108及 物鏡2 0 3而照射於光碟2 0 1上的軌道2 0 1 a。 藉由此光碟201所反射的第1雷射光係經過物鏡203 、建立反射鏡108及波長板3 06而透過偏光光束分光鏡 3 44,由集成裝置402的受光區域所受光。 另一方面,由集成裝置402所射出的第2雷射光(第 27圖中以點線表示)係藉由準直透鏡403而成爲平行光 ,透過偏光光束分光鏡344,經過波長板306,介由建立 反射鏡108及物鏡203而照射於光碟201上的軌道201a 〇 藉由此光碟201所反射的第2雷射光經過物鏡203、 建立反射鏡108及波長板306而透過偏光光束分光鏡344 ,經過準直透鏡403而由集成裝置402所受光。 如此,此實施形態之光學讀寫頭在光學系統配置上基 本上係與上述實施形態相同,只將記錄系統的往返光設爲 別的光路。但是,在此實施形態中,在第1雷射光的往返 光的分離上,並不利用偏光。 第28A圖、第28B圖及第28C圖係顯示適合於第6 實施形態之光學讀寫頭的稜鏡設計例及特性。 -55- (53) 1254295 在此光學讀寫頭的偏光光束分光鏡中,在第1波長之 7 8 0 n m頻帶(C )中,避開偏光系統,P偏光透過率T p、 S偏光透過率Ts都成爲略等於20%至30%程度之透過率 ◦因此,在利用偏光光束分光鏡3 44的反射光之第1雷射 光的返路中,可以獲得7 0 %至8 0 %之效率,可以足夠確保 盤面上的記錄功率。 此處,只就往路效率的觀點而言,雖期望進一步提升 反射率,反之,支配再生訊號的位準之往返效率,在反射 率70%時爲21%,反射率80%時爲16%,反射率90%時爲 9%,由於反射率提升而急速劣化。往返效率期望確保 10%程度。因此,偏光光束分光鏡之反射率以70%至90% 程度,透過率以10%至30%之程度爲適當。 另外,關於第2雷射光,稜鏡對於P偏光具有接近 100%之透過率。因此,藉由P偏光,第2雷射光之往返 光可以透過稜鏡。對於S偏光,具有30%程度之透過率。 在第28A圖、第28B圖及第28C圖所示之設計例中 ,依據入射角度之特性變化大,插入擴散光中並不理想。 因此,在此第6實施形態中,如第2 7圖所示般,利用2 個準直透鏡2 4 5、4 0 3,第1雷射光之往返的光路分離只 在平行光束中進行。 此第6實施形態之第1雷射光的PBS膜面係由夾於 玻璃材料的2 1層的多層膜構造所構成。在第28B圖中, 以光學規格化膜厚(Q W〇T= 1 )來表現形成P偏光的各層 之厚度。此處,B K 7係表示S Η Ο T公司的玻璃材料,相當 -56- 1254295 (54) 於成爲偏光光束分光鏡之第1、第2棱鏡。Η係表不 Ce02 (氧化鈽),Μ表示LaF3 (氟化鉅),L表示LiF ( 氟化鋰)。折射率係對於5 8 7.5 6 nm之光(d線)的折射 率。將其換算爲實體(物理)膜厚[nm]時,則如下述:厚 度單位爲nm。 1 層:4 7 . 1 4 Η [ η m ] 2 層:2 04·22Μ[ηηι] 3 層:236L[nm] 4 層:159.73M[nm] 5 層:1 1 3.74H[nm] 6 層:1 5 8.8 7M[nm] 7 層:217.54L[nm] 8 層·· 145.92M[nm] 9 層:1 04 · 5 5 H [nm] 1 0 層:1 8 1 .47M[nm] 1 1 層:23 1 .15L[nm] 12 層:181.47M[nm] 13 層·· 1 0 4.5 5 Η [ n m ] 14 層:145.92M[nm] 1 5 層:2 1 7.54L[nm] 16 層:158.87M[nm] 1 7 層·· 1 1 3 · 4 7 Η [ ία m ] 18 層:159·73Μ[ηηι] 1 9 層:2 3 6 L [ n m ] -57- 1254295 (55) 20 層:2 0 4.2 2 Μ [ n m ] 21 層:47.14H[nm] 第2 9圖係顯示本案之第7實施形態(只進行C D系 統之記錄的所謂「小驅動器」用)的光學讀寫頭之光學系 統。 在上述第6實施形態中,關於第1雷射光(CD系統 之7 8 0nm頻帶),雖然極力設爲非偏光光學系統,但是 藉由使具有若干之偏光依存性,反之可以提升綜合特性。 即如上述般,在CD系統中,一般係嫌棄市場上多數 之雙折射大的光碟之再現性的劣化,而使用非偏光光學系 統。 此處,將正交的2種偏光成分的感度差爲1 : 1時稱 爲非偏光系統,將正交之2種偏光成分的感度差爲1:0 時稱爲偏光系統時,在這些感度差爲1 : 0 · 5程度時,則 知道由於成爲問題所在的偏光干擾的位準變動就變成在兩 光學系統的剛好中間的程度。 如依據市售的光碟中之最差例子之系統側的容許度僅 僅稍微超過界限之程度的經驗事實,如將正交的2種偏光 成分之感度差放寬爲1 : 〇·5之程度時,便可將光碟的最 差例子抑制在系統的容許範圍內而予以再生。 此第7實施形態係基於此種發現,設計將在往路和返 路的稜鏡效率(透過率或者反射率)的差抑制在2倍程度 〇 在此第7實施形態的光學讀寫頭中,由第1雷射光源 -58- 1254295 (56) 401所射出的第1波長(78 Onm頻帶)的第1雷射光(第 2 9圖中,以虛線表示)係藉由3光束產生手段(光柵) 303而被分割爲3束光束,射入偏光光束分光鏡404。 此偏光光束分光鏡404係與第6實施形態之偏光光束 分光鏡不同,係由第1雷射光射入之面以及使此第1雷射 光射出光碟側的同時,使來自此光碟的第1雷射光之返路 光射入之面全部爲同一面之平板狀構件所形成。即射入此 偏光光束分光鏡4 04的第1雷射光係藉由形成在此偏光光 束分光鏡404的表面之PBS膜面所反射。 在偏光光束分光鏡404中被反射的第1雷射光係藉由 準直透鏡245而成爲平行光,經過波長板3 06而介由建立 反射鏡108及物鏡2 03,而照射於光碟201上的軌道201a 〇 藉由此光碟201所反射的第1雷射光經過物鏡203、 建立反射鏡108、波長板306及準直透鏡245,透過偏光 光束分光鏡404,而藉由集成裝置402的受光區域所受光 〇 另一方面,由集成裝置402所發出的第2波長( 6 5 Onm頻帶)的第2雷射光(第29圖中,以點線表示) 係透過偏光光束分光鏡404,藉由準直透鏡245成爲平行 光,經過波長板3 06而介由建立反射鏡108及物鏡2 0 3, 照射於光碟201上的軌道201a。 藉由此光碟201所反射的第2雷射光經過物鏡2 0 3、 建立反射鏡108、波長板306及準直透鏡245,透過偏光 -59- (57) 1254295 光束分光鏡404,藉由集成裝置402的受光區域所受光。 第30A圖、第30B圖及第30C圖係顯示適合於第7 實施形態之光學讀寫頭的稜鏡設計例及特性。 此設計例係關於第1雷射光(C ),例如在使S偏光 的往路光反射時,可以獲得70 %強的效率,另一方面,在 使成爲P偏光之返路光透過時,可以獲得40%程度的效率 。另外,第3 0 A圖係顯示射入偏光光束分光鏡的表面的 入射角爲25°、30°、35°時的P偏光的反射率Tp及S偏光 的反射率Ts。 另外,如依據此光學讀寫頭,藉由再生雙折射大的光 碟,即使S偏光成分混入返路光,也可以確保30%弱的透 過率。因此,可以獲得與非偏光系統的光學系統同樣的低 訊號位準變動。 如此,在此實施形態中,可以良好兼顧往路的記錄用 雷射光的效率,和雙折射大的光碟之再現性。 另外,在此第7實施形態中,偏光光束分光鏡不是貼 合三角柱狀構件者,係爲平板狀構件,所以可省材料費或 組裝工時,比較便宜。另外,此種平板狀的偏光光束分光 鏡也具有容易獲得兩面的面精度之優點。 另外,如第3 0 A圖所示般,此偏光光束分光鏡在涵 蓋以入射角爲中心之± 5 °以上的角度區域可以獲得足夠的 特性。因此,可以插入擴散光中,如第2 9圖所示般,可 以採用1個準直透鏡之構造。 另外,如第2 9圖所示般,在此光學讀寫頭中,在第 -60- 1254295 (58) 2雷射光(6 5 0 n m頻帶)之往路插入斜的平行平板,擔心 產生若干之非點像差。因此,可將雷射元件所具有的固有 非點像差設爲去除由此偏光光束分光鏡所產生的非點像差 之量及方向。關於訊框像差,藉由使其他光學零件故意產 生傾斜,可以予以補正。另外,此訊框像差也可以藉由將 此偏光光束分光鏡以楔狀之非平行板而非平行平板狀做成 而予以補正。 另外,由使此種像差的產生量變小的觀點而言,使對 於偏光光束分光鏡之第1雷射光的入射角變小的同時,期 望板板厚變薄。在第3 OB圖所示的設計例中,設第2雷射 光的入射角爲3 0 °,可以獲得良好的解。此外,入射角低 於4 0 °之範圍,可以求得多數的解,藉由與產生像差量的 均衡,可以予以適當設定。 在第30B圖中,係顯示以光學規格化膜厚(QWOTy )表現形成P B S磨面之各層的厚度之設計例。玻璃材料 係使用白板玻璃。Η表示τ i Ο 2 (氧化駄),L ,表示M g F 2 (氟化鎂)。折射率係對於5 8 7.5 6 n m之光(d線)的折 射率。將其換算爲實體(物理)膜厚[nm]時,則如下述: 厚度單位爲nm。 1 層:2 5 6.0 1 Η
2 層:463.92L 3 層:24 8.9 1 Η
4 層:335.28L 第3 1圖係顯示本發明之第8實施形態的槪略圖。 -61 - 1254295 (59) 對於與第1及第2實施形態相同之構造賦予相同圖號 ,省略其說明。 如同圖所示般,此第8實施形態係具有含上述第1及 第5實施形態的光學讀寫頭100、240、3 00、5 00之2波 長再生記錄光學系統;及例如具有射出400nm頻帶之雷 射光的雷射光源之高密度光碟系統用PU光學系統1 48。 在第3 1圖中,上述2波長再生記錄光學系統雖係描繪爲 第2實施形態的光學讀寫頭240,但是此光學讀寫頭240 也可以爲第1、第3、第5實施形態之光學讀寫頭1 00、 300 、 500 ° 此第 8實施形態係具有具建立光學讀寫頭1〇〇、240 、300、500之上述第1、第2雷射光用的建立面、及使 400 nm頻帶的雷射光束建立在垂直只面方向用的建立面的 山型稜鏡1 5 0以代替上述第1至第5實施形態的建立反射 鏡 1 0 8。 另外’此第8實施形態係具有一體驅動上述第1雷射 光及上述第2雷射光用的物鏡203及上述400nm頻帶的 雷射光用之物鏡1 49的2透鏡致動器1 5 i。 藉由上述構造,如依據此第8實施形態,可以使藉由 3種波長之雷射光束的記錄再生光學系統容易小型化。 桌3 2圖係顯不與上述各實施形態之光學讀寫頭相關 連的第1參考例。 對於與上述各實施形態相同或者類似之構造賦予相同 或者類似的參考號碼,省略其說明。 -62- (60) 1254295 如同圖所示般,此第1參考例之光學讀寫頭例如具有 :例如受發光6 5 0nm之雷射光用的受發光元件402 ;及對 於上述6 5 0nm之雷射光的第1準直透鏡102 ;及分色鏡 418 ;及前端監視器104 ;及受發光7 8 0nm雷射光用之第 2受發光元件1 12 ;及第2準直透鏡109 ;及波長板106 以及建立反射鏡108 ;及偏光全像元件440。 在上述中,偏光全像元件4 4 0係分離或者辨識對於畏 途式之光碟的入射光和來自上述未圖示出之光碟的反射光 〇 在此光學讀寫頭中,來自第1集成裝置402之第1雷 射光在上述未圖示出的光碟被反射後,回到該集成裝置 402,由該裝置中的受光元件所受光。另外,由第2集成 裝置112射出的第2雷射光在上述未圖示出的光碟被反射 後,藉由分色鏡4 1 8而被反射,由設置在該裝置1丨2中的 受光元件所受光。 在此光學讀寫頭中,4個受發光機能被匯集爲2個元 件。 但是集成裝置4 0 2、1 1 2係個別具有集成構造。因此 ,個裝置與上述實施形態比較,具有複雜的構造。另外, 偏光全像元件440成爲必要,零件數目增加。 第3 3圖係顯示對於上述實施形態之第2參考例。 對於與上述各實施形態相同或者類似的構造賦予相同 或者類似的參考號碼,省略其說明。 如同圖所示般,此第2參考例之光學讀寫頭係具有: -63- 1254295 (61) 具備輸出第1雷射光(例如具有6 5 Ο η m之波長)及第2 雷射光(例如具有7 8 Ο n m之波長)的各雷射光源之第1 集成裝置405;及第1準直透鏡102;及第1光柵1〇3; 及監視器104 ;及PBS (偏光光束分光鏡)118 ;及波長 板106;及建立反射鏡108;及第2準直透鏡1〇9;及雙 折射稜鏡4 0 6 ;及具備受光上述第1雷射光及第2雷射光 用的受光元件之第2集成裝置407。 在此光學讀寫頭中,上述第1雷射光及上述第2雷射 光由集成裝置405所射出。這些雷射光在藉由光碟反射後 ,藉由 PBSU8反射,介由準直透鏡109及雙折射棱鏡 406而往受光元件407聚光。 如同圖所示般,在此參考例中,變成以同一個稜鏡進 行2波長之光束整型。平常以單一傾斜面之光束整型,其 色像差大,在2波長之兼顧上有其困難。因此,爲了要以 此構造滿足光學性能,需要利用多折射率之玻璃材料和多 折射界面之所謂的「消色」,無法避免複雜化或成本上升 〇 另外,上述第1雷射及上述第2雷射的的發光點載往 進行方向上,於橫方向相互分開。因此,介由雙折射率稜 鏡4 06,在受光元件407上使上述第1、第2雷射光之光 路成爲一致。因此,零件數目增加。 如以上說明過的,如依據上述第1至第8實施形態, 可以使2波長記錄光學讀寫頭的構造簡單化,且小型化。 換言之,如依據上述第1至第8實施形態,可以提供 -64- 1254295 (62) 會巨夠對應 DVD-RAM 、 DVD-R 、 DVD-RW 、 DVD + R 、 DVD + RW等之利用6 5 0nm頻帶的雷射光之記錄型光碟規 格,以及C D - R、C D - R W等之使用7 8 0 n m頻帶的雷射光之 記錄型光碟規格的簡易光學讀寫頭。 另外,如依據上述實施形態,例如可以使65 Onm頻 帶之高輸出雷射光源容易散熱。 另外,如依據上述第3實施形態,可以提供適用於與 Blu-Ray Disc (藍光光碟)等之利用400nm頻帶的雷射光 之記錄型光碟的互換記錄再生系統之光學讀寫頭。 另外,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並不限定於上述。 例如,第1雷射光可以具有約 400nm頻帶或者約 65 0nm頻帶或者7 8 0nm頻帶之其一波長帶的波長,第2 雷射光爲與上述第1雷射光的波長的波長帶不同的波長帶 ,具有約400nm頻帶或者約65〇nm頻帶或者780nm頻帶 之其一波長帶的波長。 如以上說明過的,如依據本發明,可以進行:〇乂0-RAM、一 R、— RW、+R、+RW 等,即利用 050nm 頻帶的 雷射光之記錄型光碟規格,以及CD-R、RW等利用78 Onm 頻帶的雷射光之記錄型光碟規格的互換記錄、再生,另外 ,對於以只以其中一方的記錄爲目的的系統,也可以提供 合適的光學讀寫頭。 具體爲’藉由1個集成裝置、1個CAN雷射之簡易 的裝置構造,可以滿足各系統固有的條件之偏光系統、非 偏光系統、雷射之散熱等全部的要求。 -65 - 1254295 (63) 另外,藉由準直透鏡之數目或光路分歧角或楔狀棱鏡 之偏光光束分光鏡和由板狀構件形成之偏光光束分光鏡的 選擇等、多數的組合,可以獲得因應目的的最適當設計, 可以因應成本降低或裝置的小型化、高性能化之要求而彈 性且自由自在進行設計。 即本發明可以提供··關於多數波長可以再生,至少關 於其他一種波長可以記錄,構造簡單化、小型化,另外, 可以由進行記錄之波長的光源之散熱變良好的光學讀寫頭 【圖式簡單說明】 桌1圖係顯不習知的光學讀寫頭之一例的槪略圖。 第2圖係顯不習知的光學讀寫頭之例子的槪略圖。 桌3圖係顯不在第2圖的光學讀寫頭中所使用的偏光 光束分光鏡的波長特性曲線圖。 第4圖係顯示另外其他的習知之光學讀寫頭的例子之 槪略圖。 第5圖係顯示在第4圖之光學讀寫頭中所使用的偏光 光束分光鏡的波長特性曲線圖。 第6圖係顯示依據本發明之光學讀寫頭的第1實施形 態之槪略構造。 第7圖係顯不第6圖之槪略構造的斜視圖。 第8圖係顯不在第1實施形態中所使用的偏光光束分 光鏡的槪略圖。 -66- (64) 1254295 第9圖係顯示上述偏光光束分光鏡的波長特性圖。 第1 〇圖係顯示具有第9圖所示之波長特性的P B S膜 面之構造圖。 第1 1圖係顯示作爲在第1實施形態中所使用的集成 裝置的集成裝置的槪略構造之槪略圖。 弟12圖係顯不設置在上述集成裝置的受光兀件之槪 略構造的槪略圖。 第1 3圖係顯示設置在上述集成裝置的受光元件之其 他實施形態的槪略構造的槪略圖。 第1 4圖係第! 3圖所示之受光區域的放大圖。 第15圖係顯示在第13圖所示的受光區域中,由4個 受光元件區域求得藉由DPD方式之追跡錯誤訊號的方法 說明圖。 第16圖係顯示在第13圖所示的受光區域中,由4個 受光元件區域求得藉由S S D方式之聚焦錯誤訊號的方法 說明圖。 第1 7圖係顯示依據本發明之光學讀寫頭的第2實施 形態之槪略構造圖。 第1 8圖係顯示依據本發明之光學讀寫頭的第3實施 形態以及第4實施形態的槪略構造圖。 第1 9圖係顯示設置在上述第3實施形態之偏光光束 分光鏡的波長特性圖。 第2 0圖係顯示具有第1 9圖所示特性的P B S膜面之 構造圖。 -67- (65) 1254295 第2 1 A圖及第2 1 B圖係顯示依據本發明之光學讀寫 頭的第4實施形態的偏光光束分光鏡內的雷射光的舉動。 第2 2圖係顯示依據本發明之光學讀寫頭的第4實施 形態之偏光光束分光鏡的特性曲線圖。 第23圖係顯示依據本發明之光學讀寫頭的第4實施 形態之偏光光束分光鏡的特性之其他例的曲線圖。 第24A圖及第24B圖係顯示具有第23圖所示特性的 偏光光束分光鏡之PB S膜面的構造設計例。 第25A圖、第25B圖及第25C圖係顯示依據本發明 之光學讀寫頭的第4實施形態之其他的偏光光束分光鏡的 設計例及特性圖。 第26圖係依據本發明之光學讀寫頭的第5實施形態 之槪略構造圖。 第27圖係依據本發明之光學讀寫頭的第6實施形態 之槪略構造圖。 第28A圖、第28B圖及第28C圖係顯示適合於依據 本發明之光學讀寫頭的第6實施形態的偏光光束分光鏡的 設計例及特性圖。 第29圖係依據本發明之光學讀寫頭的第7實施形態 之槪略構造圖。 第3 0A圖、第30B圖及第30C圖係顯示適合於依據 本發明之光學讀寫頭的第7實施形態之光學讀寫頭的稜鏡 之設計例及特性圖。 第3 1圖係顯示本發明之第8實施形態的槪略圖之平 -68- 1254295 (66) 面圖。 第3 2圖係顯示本發明之光學讀寫頭的參考例之槪略 圖。 第3 3圖係顯示對於本發明之光學讀寫頭的其他參考 例之槪略圖。 【主要元件對照表】 100 光 學 讀寫頭 101 第 1 雷射光源 102 第 1 準直透鏡 103 3 光 束產生手段 104 第 1 前端監視器 105 偏 光 光束分光鏡 105a 第 1 稜鏡 105 b 第 2 稜鏡 106 波 長 板 108 建 、ί/: 反射鏡 109 第 2 準直透鏡 1 12 集 成 裝置 1 17 傾 斜 面(第1面) 118 偏 光 光束分光鏡膜面 128 第 2 雷射光源/ 129 副 構 裝件 130 微反射鏡 -69- 1254295 (67) 131 第2雷射光用前端監視器(第2前端監視器) 132 光柵(3光束產生用光柵) 133 全像元件 1 33L 第2區域 1 3 3 R 第1區域 134 光線 135 受光元件基板 136 受光元件 137 光線 138 封裝 139 光學透過性構件 148 高密度光碟系統用PU光學系統 149 物鏡 150 山型稜鏡 151 2透鏡致動器 15 3 第3面 155 第2面 201 資訊記錄媒體 201a 軌道 203 物鏡 2 0 5 受光區域 207 受光區域 207a 分割區域 207b 分割區域 -70- 1254295 (68) 207c 分 割 丨品' 域 209 受 光 Ts 域 209a 分 割 IS 域 209b 分 割 丨品 域 209c 分 割 區 域 21 1 受 光 T& 域 213 受 光 域 215 受 光 區 域 215a 分 割 丨品' 域 215b 分 割 is 域 215c 分 割 丨品 域 219 受 光 域 220 受 光 域 220a 光 電 轉 換 1S 域 220b 光 電 轉 換 域 220c 光 電 轉 換 1¾ 域 220d 光 電 轉 換 域 221 受 光 丨品 域 221c 光 電 轉 換 域 221d 光 電 轉 換 區 域 222 受 光 區 域 222c 光 電 轉 換 區 域 222d 光 電 轉 換 區 域 223 受 光 1品 域 -71 - 1254295 (69) 2 2 3 c 光 电 轉 換 域 22 3 d 光 電 轉 換 區 域 224 分 割 線 225 分 割 線 226 光 電 轉 換 域 227 光 電 轉 換 is 域 228 光 電 轉 換 IE 域 240 光 學 m 口貝 寫 頭 241 第 1 雷 射 光 源 244 偏 光 光 束 分 光 m 245 準 直 透 鏡 300 光 學 讀 寫 頭 301 第 1 雷 射 光 源 303 3 ; 光: 束j 產: 生- 宇J 段 306 1/ / 4 波 :長 :板 317 第 1 面 318 偏 光 光 束 分 光 鏡膜面 322 強 度 分 布 344 偏 光 光 束 分 光 鏡 344a 第 1 稜 鏡 344b 第 2 稜 鏡 353 第 3 面 355 第 2 面 (PBS膜面) 401 第1雷射光源 -72- 集成裝置 準直透鏡 偏光光束分光鏡 集成裝置 雙折射稜鏡 第2集成裝置 分色鏡 全像元件 光學讀寫頭 第1雷射光源 第1準直透鏡 3光束產生手段 前端監視器 1 / 4波長板 第2準直透鏡 1 / 2波長板 傾斜面 偏光光束分光鏡膜面(PBS膜面) 強度分布 偏光光束分光鏡 第1稜鏡 第2稜鏡 雷射光源 準直透鏡 -73- 1254295 (71) 603 光柵 604 前端 605 偏光 605 a 七山 m 605b 反射 605c 七山 朗 605d PBS 606 1/4 ri 607 分色 608 建立 609 第2 610 檢測 61 1 受光 612 CD 1 613 準直 614 反射 615 第2 701 雷射 702 光源 703 PBS 704 準直 705 光束 706 光束 707 監視器 光束分光鏡 面 膜面 变長板 鏡 反射鏡 準直透鏡 透鏡 元件 I射光源集成裝置 透鏡 鏡 前端監視器 光源 透鏡 分光鏡 分光鏡 波長板 -74- 物鏡 光碟 檢測系統透鏡 受光元件 準直透鏡 稜鏡 第1受發光集成裝置 第2受發光集成裝置 稜鏡 準直透鏡 雷射晶片 開口限制光圏 物鏡 全像元件 受光元件 雷射晶片 全像元件 受光元件 第1雷射光 第1雷射光的返路光 第2雷射光 第2雷射光的返路光 橢圓形剖面 圓形剖面 -75- 1254295 (73) Θ 入射角 -76-

Claims (1)

1254295 (1) 拾、申請專利範圍 1 · 一種光學讀取頭,屬於在於資訊記錄媒體,照射具 有不同之第1及第2波長之第1及第2雷射光的光學讀取 頭,其特徵乃具備 射出前述第1雷射光之第1雷射光源, 和將射出前述第2雷射光之第2雷射光源及受光手段 ’做爲積體元件,於基板主面上一體性而備有之積體裝置 和雷射光光路分歧元件; 朝向前述資訊記錄媒體之前述第1雷射光之往路光乃 前述第1雷射光沿交結前述第1雷射光源和前述雷射光光 路分歧元件的第1光路,入射至前述雷射光光路分歧元件 後’加以射出,更且沿交結前述前述雷射光光路分歧元件 和資訊記錄媒體的第2光路,射出至前述資訊記錄媒體, 朝向前述資訊記錄媒體之前述第2雷射光之往路光乃 前述第2雷射光沿交結前述積體裝置和前述雷射光光路分 歧元件的第3光路,入射至前述雷射光光路分歧元件後, 加以射出,更且沿第2光路,射出至前述資訊記錄媒體, 從前述資訊記錄媒體回來的前述第1及第2雷射光之 返路光乃皆沿前述第2光路,入射至前述雷射光光路分歧 元件後,加以射出,更且沿第3光路,入射至前述積體裝 置之受光手段, 前述雷射光光路分歧元件乃前述第1雷射光入射之面 ,與將前述第1雷射光射出至前述資訊記錄媒體之同時, -77- 1254295 (2) 入射從前述資訊記錄媒體之前述第1雷射光之返路光之面 爲呈同一面的平板狀構件所成, 於前述雷射光光路分歧元件中,從前述第2雷射光源 射出之第2雷射光之入射角呈不足4 0度之同時,平板狀 構件之厚度乃略不足1 mm者。 2 · —種光學讀取頭,屬於在於資訊記錄媒體,照射具 有不同之第1及第2波長之第1及第2雷射光的光學讀取 頭,其特徵乃具備 射出前述第1雷射光之第1雷射光源, 和將射出前述第2雷射光之第2雷射光源及受光手段 ,做爲積體元件,於基板主面上一體性而備有之積體裝置 和雷射光光路分歧元件; 朝向前述資訊記錄媒體之前述第1雷射光之往路光乃 前述第1雷射光沿交結前述第1雷射光源和前述雷射光光 路分歧元件的第1光路,入射至前述雷射光光路分歧元件 後,加以射出,更且沿交結前述前述雷射光光路分歧元件 和資訊記錄媒體的第2光路,射出至前述資訊記錄媒體, 朝向前述資訊記錄媒體之前述第2雷射光之往路光乃 前述第2雷射光沿交結前述積體裝置和前述雷射光光路分 歧元件的第3光路,入射至前述雷射光光路分歧元件後, 加以射出,更且沿第2光路,射出至前述資訊記錄媒體, 從前述資訊記錄媒體回來的前述第1及第2雷射光之 返路光乃皆沿前述第2光路,入射至前述雷射光光路分歧 -78- 1254295 (3) 兀件後’加以射出’更且沿第3光路,入射至前述 置之受光手段, 前述雷射光光路分歧元件乃具備入射前述第1 之弟1面’和與將前述第1雷射光射出至前述資訊 體側之同時,入射從前述資訊記錄媒體側之前述第 光之返路光之第2面,和將前述返路光射出至前述 置側之第3面的偏光光束分歧器。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所記載之光 頭,其中,前述第1及第2雷射光之至少任一方乃 記錄功率。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所記載之光 頭,其中,前述雷射光光路分歧元件乃具有對於前 雷射光,透過一部分,反射一部分的半透過性,將 1及第2雷射光,沿前述第2光路,向資訊記錄媒 出的同時,將從前述資訊記錄媒體側之前述第1及 射光的返路光,沿前述第3光路,向前述積體裝置 〇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所記載之光 頭,其中,前述雷射光光路分歧元件乃反射經由前 雷射光源所射出之往路光的同時’透過經由前述第 光源射出之往路光,更且共同透過經由前述第1雷 出,從資訊記錄媒體反射之返路光及經由前述第2 射出,從資訊記錄媒體反射之返路光者° 6.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記載之光學讀取頭 積體裝 雷射光 記錄媒 1雷射 積體裝 學讀取 具有可 學讀取 述第1 前述第 體側射 第2雷 側射出 學讀取 述第1 2雷射 射光射 雷射光 ,其中 -79- 1254295 (4) ,前述雷射光光路分歧元件乃具有對於前述第1雷射光而 言,反射7 0 %至9 0 %,透過殘留成分之分歧比。 7.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所記載之光學讀 取頭,其中,前述雷射光光路分歧元件乃將前述第1雷射 光,關連於偏光狀態而分歧者。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記載之光學讀取頭’其中 ,前述雷射光光路分歧元件乃僅對於前述第1之波長而言 ,對於透過率具有偏光關連性,對於從前述第1雷射光源 之入射偏光而言,具有1〇 %至30%之透過率的同時’對於 與此正交之偏光而言,具有20%至60%之透過率。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記載之光學讀取頭,其中 ,前述雷射光光路分歧元件乃僅對於前述第1之波長而言 ,對於透過率具有偏光關連性,對於從前述第1雷射光源 之入射偏光而言,具有1 〇 %至3 0 %之透過率的同時,對於 與此正交之偏光而言,具有20 %至〇%之透過率。 1 〇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記載之光學讀取頭,其 中,前述雷射光光路分歧元件乃僅對於前述第1之波長而 言,對於透過率具有偏光關連性,令對於從前述第1雷射 光源之入射偏光的透過率爲Ti ’令對於正交於此之偏光 的透過率爲T v時,各透過率T i、T v則滿足 10%^ T i ^ 3 0 % 及 Tv ‘ 2Ti 者。 1 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所記載之光學讀 -80- 1254295 (5) 取頭,其中,前述第i雷射光乃較前述第2雷射光波長爲 長,且具有可記錄功率, 前述雷射光光路分歧元件乃使前述第1雷射光,不關 連於偏光狀態,加以分歧者。 1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所記載之光學讀 取頭,其中,前述第1雷射光乃具有78 Onm帶之波長, 前述第2雷射光乃具有650 η m帶之波長。 1 3 · —種光學讀取頭,其特徵乃具備 射出具有第1波長,且具有可記錄功率之第丨雷射光 的第1雷射光源, 和將具有較前述第1波長爲長之第2波長,且具有可 記錄功率之第2雷射光的第2雷射光源及受光前述第1、 第2雷射光之受光手段,各做爲積體元件,於基板之主面 上,一體性而備有之積體元件, 和對於具有前述第〗波長之前述第〗雷射光具備偏光 選擇性、對於具有前述第2波長之前述第2雷射光具備偏 光選擇性,且具備入射從前述第1雷射光源射出之前述第 1雷射光的第1面,和將前述第1雷射光向資訊記錄媒體 側射出的同時’入射從則述資訊記錄媒體側之前述第1雷 射光之返路光的第2面,和將前述返路光向前述積體裝置 側射出的第3面的偏圯光束分歧器的雷射光光路分歧元件 〇 1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 3項所記載之光學讀取頭,其 中,前述雷射光光路分歧元件乃具有全透過對於前述雷射 -81 - 1254295 (6) 光光路分歧元件而言,具有P偏光之前述第1雷射 全反射具有S偏光之前述第1雷射光的同時,不關 光狀態,全反射前述第2雷射光之特性。 1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 3項所記載之光學讀取 中,前述雷射光光路分歧元件乃具有全透過對於前 光光路分歧元件而言,具有P偏光之前述第1雷射 全反射具有S偏光之前述第1雷射光的同時,不關 光狀態,全透過前述第2雷射光之特性。 1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 3項所記載之光學讀取 中,前述雷射光光路分歧元件乃具備透過對於前述 射光中之此偏光光束分歧器而言之P偏光成分,且 偏光成分之5 %至2 0 %,殘留加以反射的同時,將 2雷射光不關於偏光方向加以全反射的同時,將前 雷射光之5 °/。至2 0 %,向前方光量檢出元件射出的^ 〇 1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丨3項所記載之光學讀取 中,前述雷射光光路分歧元件乃將從前述第1雷射 出之前述第1雷射光,向前述資訊記錄媒體側透過 ,將從前述資訊記錄媒體之前述第1雷射光之返路 前述積體裝置側反射,且將從前述第2雷射光源之 2雷射光’向前述資訊記錄媒體側反射的同時,將 資日只日己錄媒體之則述第2雷射光之返路光,向則述 置側反射, 前述受光手段乃從前述雷射光光路分歧元件射 光,且 連於偏 頭,其 述雷射 光,且 連於偏 頭,其 第1雷 透過s 前述第 述第1 第4面 頭,其 光源射 的同時 光,向 前述第 從前述 積體裝 出,受 -82- 1254295 (7) 光從前述資訊記錄媒體之前述第1雷射光及前述第2雷射 光的返路光。 1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 7項所記載之光學讀取頭,其 中,前述雷射光光路分歧元件乃具有對於前述第1雷射光 之波長而言,透過P偏光,且反射S偏光之機能,對於前 述第2雷射光之波長而言,做爲反射P偏光及S偏光之任 一者的全反射稜鏡而工作者。 1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 7項所記載之光學讀取頭,其 中,前述第1雷射光源、和前述積體裝置、和前述雷射光 光路分歧元件乃使連結此等之光軸位於同一平面地加以配 置, 前述第1雷射光源乃使前述第1雷射光之偏光方向平 行於前述平面地加以配置。 20.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或第17項所記載之光學 讀取頭,其中,於前述雷射光光路分歧元件和物鏡間,具 有使從該雷射光光路分歧元件朝向物鏡的前述第1雷射光 及前述第2雷射光加以平行化的準直透鏡。 2 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 3項所記載之光學讀取頭,其 中,前述雷射光光路分歧元件乃將從前述第1雷射光源射 出之前述第1雷射光,向前述資訊記錄媒體側反射的同時 ,將從前述資訊記錄媒體之前述第1雷射光之返路光,向 前述積體裝置側透過,且將從前述第2雷射光源之前述第 2雷射光,向前述資訊記錄媒體側透過的同時,將從前述 資訊記錄媒體之前述第2雷射光之返路光,向前述積體裝 -83- (8) 1254295 置側透過, 前述受光手段乃從前述雷射光光路分歧元件射出,受 光從前述資訊記錄媒體之前述第1雷射光及前述第2雷射 光的返路光。 2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 1項所記載之光學讀取頭,其 中,前述雷射光光路分歧元件乃具有對於前述第1雷射光 之波長而S ’反射S偏光,且透過P偏光之機能,對於前 述第2雷射光之波長而言,做爲透過P偏光及S偏光之任 一者的透明構件而工作者。 2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第2項、第1 3項之任一 項所記載之光學讀取頭,其中,於前述第1雷射光源和前 述雷射光光路分歧元件間,具有平行化從該第1雷射光源 之第1雷射光的第1準直透鏡,於前述積體裝置和前述雷 射光光路分歧元件間,具有平行化從該第2雷射光源之第 2雷射光的第2準直透鏡。 2 4.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3項所記載之光學讀取頭,其 中’前述雷射光光路分歧元件乃爲使經由前述第1準直透 鏡所平行化之第1雷射光之平行光束的入射平面,整形呈 圓形,對於前述平行光束之光軸而言,具有傾斜之傾斜面 者。 2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 3項所記載之光學讀取頭,其 中,前述第1雷射光乃具有6 5 0 nm帶之波長,前述第2 雷射光乃具有7 8 0 nm帶之波長, 2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第2項、第1 3項之任一 -84- 1254295 (9) 項所記載之光學讀取頭,其中,前述第1雷射光源、和前 述積體裝置乃相互呈物理性間隔加以配置。 27.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所記載之光學讀 取頭,其中,從前述第1雷射光源射出之第1雷射光之強 度分布的長軸方向,在於包含前述第1乃至第3光路之面 內者。 2 8.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第2項、第1 3項之任一 項所記載之光學讀取頭,其中,前述雷射光光路分歧元件 之光分歧面乃對於從前述第1雷射光光源或第2雷射光光 源入射之第1雷射光或第2雷射光而言,略呈45度之傾 斜。 2 9.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第2項、第1 3項之任一 項所記載之光學讀取頭,其中,前述雷射光光路分歧元件 乃對於前述第2雷射光而言,P偏光之透過率較S偏光之 透過率爲大。
-85- v
TW092117724A 2002-06-28 2003-06-27 Optical pickup TWI254295B (en)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2191506 2002-06-2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0401279A TW200401279A (en) 2004-01-16
TWI254295B true TWI254295B (en) 2006-05-01

Family

ID=299969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2117724A TWI254295B (en) 2002-06-28 2003-06-27 Optical pickup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7180845B2 (zh)
JP (1) JPWO2004003901A1 (zh)
KR (1) KR100597943B1 (zh)
CN (1) CN1320539C (zh)
AU (1) AU2003243979A1 (zh)
TW (1) TWI254295B (zh)
WO (1) WO200400390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0532676A (en) * 2004-03-30 2005-10-01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Optical reading/writing system
JP2006209933A (ja) * 2004-12-28 2006-08-10 Toshiba Samsung Storage Technology Corp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およびこの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を備えた光ディスク装置。
CN100385531C (zh) * 2004-12-28 2008-04-30 东芝三星储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光学拾取装置和具有这种光学拾取装置的光盘装置
JP2006331594A (ja) 2005-05-30 2006-12-07 Sanyo Electric Co Ltd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WO2008044476A1 (fr) 2006-10-05 2008-04-17 Panasonic Corporation Tête optique, unité de disque optique, ordinateur, lecteur de disque optique et enregistreur de disque optique
US20080100631A1 (en) * 2006-10-30 2008-05-01 Doug Grearson Method and system for blu-ray/hd-dvd chip
JP2009087413A (ja) * 2007-09-28 2009-04-23 Hitachi Media Electoronics Co Ltd 光ディスクドライブ装置、光ピックアップ及びそれに用いられる光学部品
US20090091912A1 (en) * 2007-10-09 2009-04-09 Hsin-Chin Lee Light-guiding key structure with lateral light-guiding function
JP2009176378A (ja) * 2008-01-28 2009-08-06 Hitachi Media Electoronics Co Ltd 光ヘッド及びそれを備える装置
JP5126074B2 (ja) 2008-07-11 2013-01-23 株式会社Jvcケンウッド 光ピックアップ及び光デバイス
TW201032228A (en) * 2009-02-27 2010-09-01 Univ Nat Central Optical pickup head
JP4834168B2 (ja) * 2009-06-24 2011-12-14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US9004700B2 (en) 2012-01-25 2015-04-14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Three dimensional image projector stabilization circuit
US8985785B2 (en) 2012-01-25 2015-03-24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Three dimensional laser image projector
US20130188149A1 (en) 2012-01-25 2013-07-25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Three dimensional image projector
US8960913B2 (en) 2012-01-25 2015-02-24 International Busni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Three dimensional image projector with two color imaging
US9104048B2 (en) 2012-01-25 2015-08-11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Three dimensional image projector with single modulator
US9325977B2 (en) 2012-01-25 2016-04-26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Three dimensional LCD monitor display
US8992024B2 (en) 2012-01-25 2015-03-31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Three dimensional image projector with circular light polarization
EP3522161A4 (en) * 2016-09-30 2019-10-16 Sony Semiconductor Solutions Corporation PLAYING DEVICE AND PLAYBACK PROCESS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109143A (ja) * 1991-10-18 1993-04-30 Sony Corp 光学ピツクアツプ装置
US5392274A (en) * 1991-12-20 1995-02-21 Ricoh Company, Ltd. Optical pickup device
JPH06325405A (ja) 1992-09-11 1994-11-25 Toshiba Corp 光記録再生装置
US5513164A (en) * 1992-09-11 1996-04-30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Optical recording and reproducing apparatus
JP3304053B2 (ja) 1997-05-30 2002-07-22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光ヘッドおよび光ディスク装置
JP2000339745A (ja) 1999-05-31 2000-12-08 Sony Corp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JP2001076370A (ja) 1999-09-02 2001-03-23 Sony Corp 光集積素子、光ピックアップ及び光情報処理装置
JP2002117572A (ja) 2000-10-10 2002-04-19 Sharp Corp 光ピックアップ
JP3834810B2 (ja) * 2001-09-19 2006-10-18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光ヘッド装置
JP2003157568A (ja) 2001-11-16 2003-05-30 Sony Corp 光学ヘッドおよび光ディスク記録再生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0401279A (en) 2004-01-16
CN1666269A (zh) 2005-09-07
KR20050016654A (ko) 2005-02-21
WO2004003901A1 (ja) 2004-01-08
US7180845B2 (en) 2007-02-20
JPWO2004003901A1 (ja) 2005-11-04
KR100597943B1 (ko) 2006-07-06
US20050207316A1 (en) 2005-09-22
AU2003243979A1 (en) 2004-01-19
CN1320539C (zh) 2007-06-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254295B (en) Optical pickup
US6853614B2 (en) Aberration correction element and optical pickup adopting the same
JP4412085B2 (ja)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記録及び/又は再生装置
JP4155166B2 (ja)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US7218598B2 (en) Optical pickup using two-wavelength light source module
JPH1139705A (ja)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US7336587B2 (en) Optical pickup head compatible with multiple optical recording media
US7586827B2 (en) Optical pickup apparatus
JP4412095B2 (ja) 光ピックアップ、記録及び/又は再生装置
US20070230964A1 (en) Optical pickup device and optical information recording/reproducing device
JP2005141884A (ja)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JP2008117476A (ja)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JP2008140484A (ja)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JP2002230818A (ja) 光ヘッド装置
JP4377253B2 (ja) 光ピックアップおよび光情報再生装置または光情報記録再生装置
US20060109771A1 (en) Optical pickup device
JPH03125341A (ja) 光学ヘッド
JP2009266359A (ja) 光学ヘッド、光ディスク装置及び情報記録及び/又は再生装置
JP2008140483A (ja)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TWI329869B (en) Semiconductor laser assembly and optical pickup device using the same
JP2001118279A (ja) 光学プリズムおよび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JP2003123305A (ja) 光ヘッド装置
JP2005056480A (ja) 光ピックアップ及びその組立調整方法
JPH10143908A (ja)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JP2008090893A (ja)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