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7557 (1) 玫、發明說明 【發明所屬之技術領域】 本發明有關具有新穎面構成之鑽石之四邊形(矩形) 明売切工(Brilliant-Cut),四邊形明見切工亦呼稱爲公 主切工。 【先前技術】 施予裝飾切割之鑽石之大小係由原石之大小所決定, 特別是被切割之鑽石之冠部(Crown )之高度,亭部( Pavilion )深度,及腰稜(Girdle )之大小係由原石之大 小所決定。 雖然鑽石之大小相同,由切割之方式而明亮度(暉亮 度)會有不同。 本發明人等,係在於環明亮切工鑽石中,導入了「視 知覺反射光之量」之槪念,爲了評鑑,當觀察鑽石時之觀 察之人所能知覺之暉亮度之大小,發明了可以增大視知覺 反射光之量之切工設計,而在日本提出發明專利之申請( 曰本專利公報特願2 002 -2 5 3 0 1 1,申請日平成14年(2〇〇2 年)8月3 0曰)。 在於上述明亮切工鑽石之發明申請案中,首先物理的 反射光量乃’將鑽石之半徑切成]0 0等分之網格(m e s h ) ,而求其各網格之光量密度,由於鑽石係半徑數mm程度 ,所以各網格將成爲數百μ m2,而考量了人所能知覺之大 小,而只對於具有3 0m e sh (網格)以上之大小之圖樣,以 (2) 1237557 每圖樣地物理的反射量1 〇爲單位,求其平方根,而對於全 圖樣求其値之和做爲視知覺反射光之量。詳述之: 視知覺反射光之量=Σ {(關於每30mesh以上之圖樣之 物理的反射光量)/10} 1/2 從鑽石之台面(table facet )上人觀察鑽石時,由觀 察者之背後所入射之光線係由該觀察者所遮,不能到達於 鑽石上,相反的以大的角度入射之光線係對於反射光不太 有效。因此將對於豎立於鑽石之台面之垂線(連接台面( t a b 1 e - f a c e t )中心與刮尖(c u 1 e t )之中心線)成2 0 °〜4 5 ° 入射之光線認定爲有效光線,而藉由該範圍之入射光所致 之反射光之強度呼稱爲,「有效視知覺反射光之量」。在 上述發明專利申請案中也有檢討,可以增大該有效視知覺 反射光之量之切工設。 當檢討來自鑽石之反射光時,假定由鑽石之周圍有均 等之光入射時,上述有效視知覺反射光之量係有效,惟由 呈平面之天板而有光照射時即必要採用入射光之入射角度 0之C〇s20來表示光之強度。 按四邊形明亮切工(鑽石)係形成有:在於四邊形上 部剖面及與它平行之四邊形下部剖面之角柱狀之腰稜( girdle ),及在該腰稜之上部有冠部(crowη ),以及其下 部有亭部(p a v i 1 i ο η )。 由於正方形腰稜之四邊形明亮切工係最常用,所以在 下面即以具有正方形剖面者爲例做說明。 如以第1 6圖表示上面圖,第]7圖表示側面圖,以及第 -6 - (3) 1237557 18圖表示底面圖之,通常之明亮切工(鑽石)40〇係,在 於具有正方形剖面之四邊形角柱狀腰稜4 1 0之上部,具有 正方角錐梯形狀之冠部420,及在於腰稜4] 0之下部,具有 正方角錐形狀之亭部44〇。以這些圖中,做爲由腰稜下部 之四頂點所形成之水平剖面bb’bb5之中央具有原點0之座 標而以X、y、z分別表示各軸。連結台面中央與刮尖( C u 1 e t ) R之中心線爲z軸,而以水平剖面b b ’ b b爲X y面。 正方角錐狀台狀冠部420乃在其表面具有·.台面( table facet) 421,及四個斜截面(bezel facet) 423,及 四個冠部腰稜截面(crown girdle facet) 427,及四個第 二斜截面(bezel facet) 429及八個星截面(star facet) 43 1 〇 台面421係在於與xy面平行之平面上。台面421乃正方 角錐台狀冠部420之頂平面,在於正方形腰稜410之上部各 頂點B、B,之附近地,設有第1之頂點F、F,,由連接四個 第一之頂點之中,相鄰之各二個第1之頂點之中央,且使 之從台面之中心偏位於外方之位置之四個第二之頂點Del ’及分別對應之腰稜之四頂點B、B,之四個第一之頂點f ' F ’而形成爲八邊形。 各斜截面423係,由腰稜410之上部之各頂點B或B,之 〜頂點及,台面421之頂點中之對應於腰稜410之上述一頂 點β或B,之一個第一之頂點F或F,爲對角頂點之四邊形 BCFD。 各冠部腰稜截面42 7係由腰稜410之上部剖面之各邊( (4) 1237557 例如B B ;)及該邊之兩端點B及B 5爲各個之頂點之二個斜 截面423之邊中之最近於腰稜之上述邊BB,之邊BC及B,C, 所形成之梯形B B ’ C ’ C 5。 第二斜截面429係由:各冠部腰稜截面427之邊之中, 平行地對應於腰稜之邊BB’之邊CC’及台面421之頂點中, 對向於該腰棱截面42 7之邊BB5之中央之第二之頂點Del所 形成之三角形CC’ Del。 星截面431乃由,台面421之一邊F Del及斜截面423之 一邊CF,及第二斜截面42 9之一邊C Del所圍繞之三角形 CF De】。 正方角錐形狀亭部(pavilion)乃在其外周面具有四 個亭部主截面(pavilion main facet) 441及四個亭部腰稜 截面(pavilion girdle facet) 443,及分割亭部主截面441 與亭部腰稜截面443之間之複數之面447、449、451。
各亭部主截面4 4 1乃呈顯,以腰稜之下部之各頂點b及 正方角錐形狀下錐面440之下部頂點(刮尖(culet ) ) R 爲對角頂點之四邊形bLRL5。 設:通過正方角錐形狀下錐面4 40之下部頂點R與台面 中心之直線爲「中心線」(z軸)。通過中心線,而分割 正方形腰稜之各邊之中央之面稱之謂「中心分割面」(zx 面或y z面)。 各亭部主截面44 1係將在其兩側之各頂點LL5具於中心 分割面上,相鄰之各亭部主截面係將共有連接該在於這些 亭部主截面間之中心分割面上之頂點L與下部頂點R之邊 (5) 1237557 LR。 各亭部腰稜截面4 4 3係呈顯,由腰稜之下部剖面之各 邊bb,,及由與該邊交叉之中心分割面上之點S所形成之三 角形bb’S 。 各亭部主截面441 (bLRL,)與各亭部腰稜截面443 ( bb ’ S )乃共有了腰棱之一頂點。 亭部主截面44 1之邊中,通過腰稜下部剖面之頂點b之 邊bL,與通過腰稜之同一頂點b,而在於同一中心分割面 上具有端點之亭部腰稜截面443之邊bS之間,具有通過同 腰稜頂點,在於同中心分割面上具有端點之二條分割線 bM、bN,由而(於是),這些二個截面441、443間,具 有與這二個截面441、44 3共有了共有頂點之三面之三角形 447 、 449 、 451° 對於四邊形明亮切工鑽石之能夠增大反射光之視知覺 反射光之量之切割方式做了探討硏究。查明了在於四邊形 明亮切工鑽石中,如決定冠部高度,亭部深度,腰稜之大 小時,台面及星截面之大小就自然地被決定,於是無法再 做選擇最適宜之冠部角來增大視知覺反射光之量。如果變 更了冠部高度就可以改變平面截角或星截角之大小,惟這 些事亦自然由原石之大小所決定。爲了使視知覺反射光之 量增大,而使台面變小,即冠部高度會必然的變高,在於 腰稜上部剖面之邊上之冠部腰稜截面與台面或腰稜之上部 或下部之四頂點所形成之水平剖面(xy面)所構成之角度 乃,比第二斜截面與台面或腰稜之上部或下部之四頂點所 -9- (6) 1237557 形成之水平剖面(xy面)所構成之角度變大,由 割之事實也被查明。 [發明內容】 於是本發明之目的係提供一種具有在於增大 射光之量之觀點最適宜之形狀之面構成之「改良 明亮切工鑽石」。又本發明之其他目的係提供一 述構成爲了增大視知覺反射光之量最適宜之切工 依本發明之改良之四邊形明亮切工鑽石乃備 形角狀腰棱,及設於該腰稜上部,同時在該頂部 形之台面之冠部,以及在該下部之亭部, 四邊形角柱狀腰稜乃,在於腰棱與冠部之邊 台面呈平行之上部四邊形斷面, 冠部乃在於冠部之外周面上,備有,四個之 冠部腰稜截面,及四個三角形狀之下部斜截面, 角形狀之上部斜截面,及四個三角形狀之第2斜 八個三角形狀之星截面, 台面係備有四個第1之頂點及四個第2之頂點 第1之頂點係分別據於上述腰稜上部斷面四頂點 位置,上述四個第2之頂點係分別據於,將鄰接 第I頂點間之中間點之從垂立於上述台面之中 (以後稱「中心線」)之偏位於相反方向之位置 四個冠部腰稜截面與上述四個斜截面乃交互 述邊界排置而成爲列狀, 而不能切 視知覺反 之四邊形 種呈顯上 設計。 有,四邊 備有八邊 界具有與 梯形狀之 及四個三 截面,及 ’該四個 之各附近 之二個之 央之直線 〇 地沿著上 -10 - l237557 (7) 四個冠部腰稜截面係以上述腰稜上部斷面之一邊做爲 其底邊而共有, 各下部斜截面係備有,一頂點,及通過其頂點之二邊 ’及面向於該頂點之底邊,該頂點係與上述腰稜上部斷面 之各頂點相同,同時共有了在於該下部斜截面之兩側之二 個冠部腰稜截面,而該二邊係分別共有二個冠部腰稜截面 ’且該底邊所具有之兩κ而係分別與該二個冠部腰棱截面所 共有。 四個斜截面及上述四個第二斜截面,以及上述八個星 截面係排列於,上述冠部腰稜截面與下部斜截面所排列之 列與上述台面之間,而形成其他之列。 上部斜截面係將該相對於上述腰稜上部斷面之各頂點 之台面之第1之頂點之一做爲其頂點,而其底邊係與上述 下部斜截面之底邊所共有。 上述下部斜截面與台面所構成之角係大於上述斜截面 與台面所構成之角。 亭部係在於外周面備有,四個四邊形狀之亭部主截面 ,及複數個之三角形狀之亭部冠狀帶截面, 各亭部主截面乃具有二個之對角頂點,一方係在於上 述中心線上之下部頂點,另一方係腰稜下部之各頂點,在 於通過上述中心線而通過腰稜之相鄰接之二個下部頂點之 中央之平面(下面稱「中心分割面」)上,具有與鄰接之 亭部主截面共有之二邊。 在於本發明之上述四邊形明亮切工鑽石中,上述亭部 _ 11 - (8) 1237557 係可以備有四個三角形狀之亭部腰稜截面,該各亭部腰稜 截面係,以連結腰稜之鄰接之二個下部頂點之線爲底邊, 而該對應之頂點係在於,該與交叉之上述中心分割面上, 亭部主截面之一個乃,與它近接之亭部腰綾截面係共 有該腰稜之下部頂點中之一個, 在於通過該共有頂點,通過同中心分割面上之端點之 亭部主截面之邊,及通過共有頂點而通過同中心分割面上 之其他端點之亭部腰稜截面之邊之間,至少有一條通過上 述共有頂點通過同中心分割面上之端點之相鄰接之邊界線 ’由這些邊界線而將其間分割爲,共有上述共有頂點之至 少二個三角形面,於亭部主截面之邊與亭部腰稜之邊之間 之邊界線可以有一〜四條,亭部主截面之邊與亭部腰稜之 邊之間之三角形面可以有二〜五面。 在於本發明之改良之四邊形明亮切工鑽石,中亭部係 具有八個之三角形狀之亭部腰稜截面, 各亭部腰稜截面乃以,在於腰稜之一側面及交叉於該 側面之上述中心分割面之交線上之點,及腰稜截面上之一 個下部頂點之一頂點,以及在於上述中心分割面上之別之 點做爲三頂點,各亭部腰稜截面乃與,腰稜之同一側面上 之其他之下部頂點爲其一頂點之鄰接之亭部腰稜截面,共 有了上述中心分割面上之邊,二個鄰接之亭部腰稜截面乃 ,以這些截面之上述共有邊爲稜地,在於互相之截面間備 有角度,亭部主截面與其鄰接之亭部腰稜截面係共有了腰 稜下部之一頂點,通過該共有頂點,通過同中心分割面上 -12- 1237557 Ο) 之端點之亨部主截面之邊’與通過該共 心分割面上之其他之端點之亭部腰稜截 有一條,通過上述共有頂點而在於同中 他之端點之相鄰接之邊界線,而由這些 成爲,共有上述共有頂點之至少二個三 主截面之邊與亭部腰稜截面之間之邊男 ,在於亭部主截面之邊與亭部腰稜截面 角形面可以有二〜五面。 本發明之改良之四邊形明亮切工鑽 ,通過腰稜之共有頂點,且通過同中心 端點之一條邊界線,而在於亭部主截面 面之邊之間而以該邊界線將其間分割爲 之二個之三角形面爲宜。 在於本發明之改良之四邊形明亮切 截面與上述台面所構成之角度爲23。〜 與台面所構成之角度係小於下部斜錐面 度(13。〜25。)。 亭部主截面與台面所構成之角度爲 38。〜42、 本發明之四邊形明亮切:L鑽石中, X y座標之原點(〇,〇),上述腰稜之下 爲(2,2 )時, 腰稜下部之靠近於上述〜頂點之台 0_7 〜1 ·2,0·7 〜]·2 )。 有頂點,通過同中 面之邊之間,至少 心分割面上具有其 邊界線將此間分割 角形面,在於亭部 、線可以有一〜四條 之間之邊之間之三 石中,亭部係具有 分割面上之其他之 之邊與亭部腰稜截 共有上述共有頂點 工鑽石中,下部斜 2 6 ° ,上部斜截面 與台面所構成之角 將上述中心線定爲 部一頂點之座標定 面頂點係以座標( -13- 1237557 (10) 亭部主截面之上述邊,及鄰接於它之亭部腰稜截面之 上述邊,及在於上述亭部主截面與鄰接於它之亭部腰稜截 面之間之邊界線之中5靠近於中心線之三條之與上述中心 分割面相交之點係比上述台面之第〗之頂點之X座標而靠近 於原點, 台面之第二頂點之X座標爲1 . 3〜1 . 6。 【實施方式】 依本發明之鑽石之改良之四邊形明亮切工之實施例係 表示於第1〜第3圖。第1圖係上面圖,第2圖係側面圖,第3 圖係底面圖。在這些圖中以腰棱(girdle )之下部四頂點 所形成之水平剖面之中央,具有原點〇之座標分別表示xyz 軸。連接台面(table facet)中央,與刮尖(cuiet) R之 中心線爲z軸,而以腰稜(g i r d 1 e )之下部四頂點所形成之 水平剖面爲xy面。 改良之四邊形明亮切工1 〇 0中,具備:在於四邊形上 部剖面與,與它平行之四邊形下部剖面之間之四邊形角柱 狀腰稜1 I 0,及在該腰稜1 1 0之上部有四邊形截頭角錐狀台 狀冠部120,及在腰棱U0之下部具有四邊形角錐形狀亭部 1 4 0。在於下面之說明中,由於說明上之理由中,該四邊 形腰稜之上部及下部剖面係長方形,最好係呈正方形來做 說明。 正方截頭角錐台狀冠部1 2 0乃在其表面具備:台面1 2 ] 及四個冠部腰稜截面1 2 7及四個下部斜截面]2 4及四個上部 -14 - (11) 1237557 斜截面1 2 5,及四個第二斜截面1 2 9以及八個星截面1 3 1。 在於與X y面平行之平面上之台面1 2 1,乃是正方截頭 角錐台狀冠部1 2 0之頂面’由:對應於正方形角柱狀腰稜 ]]0之上部各頂點B、B ’而設有四個之第一之頂點F、F,, 連接四個之第一之頂點之中,相鄰之二個之第一之頂點( 例如F及F ’)之直線之中間點之從台面之中心而偏位於外 方(與中心線之相反方向)之位置之第二之頂點Del,及 分別對應於腰稜1 1 〇之四頂點B、B ’之四個之第一之頂點F 、F ’而形成八邊形。 第16圖所示之通常之四邊形明亮切工400中,各斜截 面4 2 3係:將腰稜上部剖面之各頂點B或B ’之一頂點及台面 42 1之頂點之中之對應於腰稜之上述一頂點B或B ’之一個第 一之頂點F或F ’爲對角頂點之四邊形B CFD,惟第1圖所示 之本發明即在於對角線C D所折彎,而三角形B C D即成爲 下部斜截面124,三角形FCD即成爲上部斜截面125。 各泡部腰棱截面127乃’以腰棱11〇之上部剖面之各邊 (例如B B 5 )及,其邊之兩端點B及B ’爲各頂點之二個下 部斜截面124之邊之中,最靠近於腰稜之上述邊bb,之邊 B C及B ’ C ’所形成之梯形B B ’ C C ’也。四個之冠部腰稜截面 127及四個之下部斜截面124係沿著腰稜上部剖面之周邊而 交互地水平地排列形成一個列。 第二斜截面]29乃由··各冠部腰稜截面12?之邊之中平 行地對向於腰稜之邊BB’之邊CC’,及台面121之頂點中之 對向於該腰稜截面之邊之中央之第二之頂點Del,所形成 -15- 1237557 (12) 之三角形c C ’ D e 1。 星截面131係由:台面121之一邊F Del,及上部斜截 面125之一邊CF,及第二斜截面]29之一邊C Del所圍繞之 三角形CF Del。 四個之上部斜截面1 2 5及四個第二斜截面1 2 9,及八個 星截面1 3 1係在於台面與下面之列之間,水平地排列形成 一個列。 正方角錐形狀亭部1 4 0係在其表面具備··四個亭部主 截面1 4 1、及八個亭部腰稜截面丨4 4、1 4 4 ’、及分割亭部主 截面141與亭部腰稜亭部144、1445之間之複數之面147、 149° 各亭部主截面1 4 1乃呈顯,正方形腰棱1 1 0之下部之各 頂點b及正方角錐形狀亭部之下部頂點(刮尖)R爲對角頂 點之四邊形bLRL’。又下部頂點R係在於中心(z軸)上。 各早部主截面1 4 1係在其兩側之各頂點L、L ’備中心分 割面,換言之備於zx面或yz面上,相鄰之各亭部主截面係 共有,連接在於這些亭部主截面間之中心分割面上之頂點 L與下部頂點R之邊LR。 各亭部腰稜截面1 4 4、] 4 4 5乃呈顯由:在於腰稜1 1 〇之 一側面與,與該側面交叉之中心分割面之交線上之點g, 及腰稜下部之一頂點b或b ’,及中心分割面上之其他之點N 所形成之三角形gbN、gb’N。各亭部主截面]41 (bLRL’) 與亭部腰稜截面]4 4 ( gbN )係共有在於腰稜下部之一頂 點b。各亭部主截面14] ’與亭部腰稜截面]44,( gb,N )係 -16- 1237557 (13) 共有了在於腰稜之下部之一頂點b ’。 在於第1 8圖所示之四邊形明亮切工4 0 0中,亭部腰稜 截面44 3係以腰稜下部之邊bb5爲一邊之三角形Sbb’。惟第 3圖所示四邊形明亮切工1 〇 〇即呈顯爲:亭部腰稜截面1 44 、1 44 ’係以在於中心分割面上所共有之邊gN來形成稜狀地 ,在於互相之間具有稍小角度之二個三角形gbN、gb’N。 二個亭部腰稜截面144與144’係與X軸相交之點成爲 x = 2.2程度(B點之座標爲(2,2 )時)。 亭部主截面141之邊之中,通過腰稜110之頂點b之邊 bL,與通過腰稜1 10之同一頂點b而在於同一中心分割面( 例如zx面)上,具有端點N之亭部腰稜截面144、144’之邊 bN之間,具有通過同一腰棱頂點b而在於同一中心分割面 上5備有端點Μ之一條分割線bM,由而在這些二個之截面 ]41、144間,具備共有了這些二個之截面141、144之共有 頂面之二面三角形1 4 7、1 4 9。 比較由上述依照第1圖〜第3圖之本發明之改良之四邊 形明亮切工1 〇 〇之說明,及前述之依第1 6圖〜第1 8圖之通常 之四邊形明亮切工1 〇〇之說明就可以明瞭:依本發明之改 良之四邊形明亮切工(鑽石)1〇〇乃,該斜截面BCFD係在 於對角線CD而被折彎,分爲下部斜截面124及上部斜截面 1 2 5。在於通過腰稜1 1 0之頂點B之x = y之面上,以下部斜 截面1 2 4及台面1 2 1所構成之角稱爲B之「冠部角」。在於 同x = y面上之上部斜截面1 2 5與台面1 2 ]所構成之角稱謂B 之「上部冠部角」。依本發明之改良之四邊形明亮切工上 -17 - (14) 1237557 之B之冠部角之合宜之範圍爲23°〜26°,B之上部冠部角 之合宜之範圍係1 3 °〜2 5 °,在此B之上部冠部角係比冠部 角而做爲較小。由於可以使B之上部冠部角做小’所以雖 然冠部高度(由腰稜面至台面之高度)雖然相同之下,仍 然可以將台面1 2 1之第一之頂點F設於靠近於中心線(z軸 )之位置。如第1圖所示地設置座標軸,以B之座標爲(2 ,2 )時,可以使台面121之第一之頂點F之xy座標( 0.7〜1.2、0.7〜1.2)。所以隨著它可以使星截面131及第二 斜截面1 2 9之面積增大。再者,如上述將第一之頂點設於 靠近於中心線之位置之下,在於zx面上之腰稜截面1 2 7及 xy面(此面雖與台面成平行)之A點之冠部角係與第二斜 截面i 2 9與X y面所構成之角度比較時,可以使後者更小於 前者,所以得使冠部腰棱截面1 2 7與第二斜截面1 2 9之交線 凸出,所以可以實施切割。 從z軸方向觀察該切割成四邊形明亮切工之鑽石之從 冠部之各截面入射經反射而從在於冠部之截面所射出之光 時,從台面之F點附近,及斜截面,及第二斜截面入射從 台面之對角線周邊及斜截面出來之光最多,次者係星截面 、冠部腰稜截面中央部。 出自斜截面之光雖強,惟面積小,台面係面積大,圖 樣之大小也整齊均勻所以反射光強度大,星截面及第二斜 截面之暉亮度係在於先前之四邊形明亮切工時非常弱,惟 在於依本發明之改良之四邊形之明亮切工上即該呈現於星 截面,第二斜截面,台面之反射光圖樣係視覺上合宜之大 -18- (15) 1237557 小整齊之形態,暉度亦變強。同時星截面,第二斜截面之 面積也變大所以在於增大反射光之暉度(明亮度)上,具 有非常有效之情形。 第4圖表示依本發明之改良之四邊形明亮切工100之鑽 石之反射圖樣,而爲了比較將先前之四邊形明亮切工400 之鑽石之反射圖樣表示於第1 9圖。這些圖係在於第1圖、 第1 6所示之鑽石之冠部上表示其以X軸及y軸所挾夾之第1 象限者。以粗之實線所示者係截面邊界,圖樣之邊界即以 細線表示之。而記入於圖樣內之數字係各圖樣之有效視知 覺反射光之量。在於數字之前有負(-)之表示者係從背 面入射之光而在冠部形成圖樣者。又對於微細之圖樣只顯 示邊界。 由第4圖及第19圖之圖樣之比較可知,實施了本發明 之改良之四邊形明亮切工之鑽石100,乃與實施了先前之 四邊形明亮切工之鑽石4 0 0比較時’在於星截面’第二斜 截面,台面上,觀察出視覺上大小整齊之反射光圖樣。與 它比較時先前之四邊形明亮切工400即,星截面,第二斜 截面之圖樣係很細’又背面光顯現很多,又先前者即在於 台面之周邊之附近存在有很多背面光圖樣。如上所述在於 先前之四邊形明亮切工係由於背面光圖樣顯現了很多,所 以將鑽石安裝於台座時’其暉度更會變小。 於第1表表示本發明之改良之四邊形明亮切工與先前 之四邊形明亮切工之主要値及反射光之合計値。 CB係在於B之冠部角(f ) 、UCB係在於B之上部冠 -19- (16) 1237557 部角()、P B係在於B之亭部角(° ) ,C A係在於A之 冠部角(° ) 、F係F點之座標(x = y故只表示一方),Dex
係Del之X座標、(:係C點之X座標,Lx、Mx、Nx、Sx係 分別L點、M點、N點、S點之x座標。2 0-4 5係對於z軸之 2 0〜45。之角度入射之光之有效視知覺反射光之量。〇-9〇w 係從平面狀之天板均勻地照射之情形下之,對於z軸之入 射角0之cos2 0之重量之入射光之視知覺反射光之量。r 平均」係這些二種之視知覺反射光之量之算術平均。 由表1可知本發明之改良之四邊形明亮切工鑽石之暉 度係比通常(先前)之四邊形明亮切工比較時變爲非常的 大0
>20- 1237557 (17) 表1 改良之四邊形明亮切工 (實施例1) 通常之四邊形明亮切工 (通常例) 樣品 A5 1 2 A000 CB 25 23 UCB 17.5 PB 40 43 C A 44 47 F 1 . 1 1 .4 D e ] x 1 .4 1.66 C 1 .7 1.84 Lx 0.3 0.19 Mx 0.7 0.55 N.x 1.1 0.8 Sx 1.1 2 0-45 401.9 111.7 0 - 9 5 w 5 7 8.9 24 5.0 平均 4 90.4 178.4 1237557 (18) 說明依本發明之鑽石之改良之四邊形明亮切工之形狀 之主要値之合宜之數値。由於在於B點之亭部角P B ( ° ) ,從3 7 °變更至4 3。時之平均視覺反射光之量係如第5圖 所示,亭部角ΡΒ乃由38。至42。呈顯爲4 5 0以上,所以下 截角ΡΒ之合宜之範圍係38°〜42°。 在於Β點之冠部角CB ( ° )係在第6圖所示由23 ° 26 ° 而平均視知覺反射光之量變大。 第6圖乃實施在於Β點之亭部角ΡΒ 41 °,在於Α點之冠 部角C A 4 5 °之四邊形明亮切工之鑽石,及在於B點之下截 角PB 42 °,在於A點之冠部角CA 43 °之四邊形明亮切工 者,而表示將在於B點之冠部角CB由22 °至2 7 °地變更時 之平均視知覺反射光之量。冠部角CB ( ° )之合宜之角做 成23°〜26°,由而平均視知覺反射光之量增多,同時反 射光圖樣也成爲視覺上合宜之整齊之情況。 再者,在於B點之亭部角4 1 ° /在於B點之冠部角2 5 ° 之四邊形明亮切工,與分別3 9 ° / 2 4 ^之四邊形明亮切工上 ,變更了上部冠部角U C B ( ° )爲1 0 °〜2 5 °時之平均視知 覺反射光之量,乃如第7圖所示,上部冠部角u c B在於1 3 。〜25°而成爲400以上。 再者上部冠部角UCB如果沒有小於冠部角CB時即不能 進行切割加工,所以其條件也必要。 台面之F點的反射係(座標)於1 . 1時要比在]· 2遺大 而在1時則更大。惟?爲0·7以下時,與A點之冠部角CA相 比而第二斜截面之冠部角變大’所以不能實施切割加工。 -22- 1237557 (19) 於是F須0。7〜1 . 2才行。 A點之冠部角C A ( ° )乃以44〜45。爲中心,惟43 ° 〜4 7 °仍沒有太多之影響。 D e 1 X係須要大於F否則不能切割加工。惟爲了使星截 面1 3 1與第二斜截面1 2 9之大小大致相同起見以1 · 3〜1 . 6爲 宜。 在於亭部之亭部主截面141,其他之截面147、149乃 用於反射出於台面121及星截面131以及第二斜截面129, 所以在於台面1 2 1之大致下方位置爲宜,所以Lx、Mx、Nx 之値均小於F値爲宜。 第8圖〜第10圖表示依本發明之改良之四邊形明亮切工 鑽石之實施例2,第1 2圖〜第1 4圖表示實施例3。第8圖及第 1 2圖係上面圖,第9圖及第丨3圖係側面圖,第丨〇圖及第1 4 圖係底面圖。 比較第1圖、第8圖、第12圖可知,冠部之構造均同一 〇 比較第9圖與第10圖、第2圖與第3圖可看出,實施例2 之改良之四邊形明亮切工2 0 〇中,在於亭部主截面2 4 1之邊 之中,通過腰稜2 1 0之下部之頂點b之邊b L,與通過腰稜之 同頂點b,在於zx面上具有端點s之亭部腰棱截面244之邊 b s之間,備有二條之通過同腰稜頂點b而在於zx面上,具 有端點Μ、N之面分割線b Μ、b N。於是在於這些二個截面 24]及244之間備有三面247、249、25]。 比較第1 3圖、第]4圖、第9圖及第]〇圖而可看出,在 -23- 1237557 (20) 於第1 3圖及第1 4圖所示之實施例3之改良之四邊形曰J 工3 0 0係,該亭部腰稜截面3 4 3並沒有在於腰稜3 1 0之 之中央a處來折彎,惟第9圖及第1 0圖所示之實施例 良之四邊形明亮切工2 0 0即亭部腰稜截面係在於通站 之側面之中央a處之邊gs而折彎分爲二個面244及24 f 第1 1圖及第I 5圖表示實施例2及3之反射光圖樣, 2表表示這些形狀之主要値及視知覺反射光之量。 使用於表2之符號係與表1者相同。 由實施例1〜實施例3之視知覺反射光之量可以看丨 增多了亭部主截面與亭部腰稜截面之間之分割竊 增加了亭部之截面也不見得可以增加反射量’若是松 時數之觀點來考量,反而是截面較少時較爲合宜。怕 施例1或實施例2,在於亭部腰稜截面之中央部分割转 光圖樣乃呈顯整齊均勻。 弓亮切 邊bb’ 2之改 |腰稜 〇 又第 由而 加工 如實 反射 - 24- 1237557 (21) 表2 實施例2 實施例3 樣品 A4 1 7 A406 CB 24.0 24.0 UCB 17.5 17.5 PB 39.0 39.0 C A 45.0 45.0 F 1.1 1 . 1 D e 1 X 1.4 1.4 C 1.7 1.7 Lx 0.2 0.3 Mx 0.5 0.7 Nx 0.8 1 .0 Sx .1.2 1.4 20-45 3 9 7.0 43 7.9 0 - 9 0 w 44 5.2 5 9 8.8 平均 421.1 5 18.3 在於上述之實施例1〜3之說明乃針對於呈顯正方形腰 稜之四邊形明亮切工(鑽石)做了詳細說明,惟正方形以 外之四邊形例如長方形也同樣。在於長方形中,如果一邊 之長度比另一邊相當的長時,可以使長方之邊之亭部之分 割亭部主截面與亭部腰稜截面之間之線,多於短方。 換言之,在於亭部主截面與亭部腰稜截面之間,對於 -25- (22) 1237557 長方邊之側具設五面之三角形面,在於短方邊之側具設三 個三角形面,或在於長方邊之側具設三〜四面’在於短方 邊之側具設二〜三面亦可能。 在於上述之長方形明亮切工中,使四個亭部主截面與 腰稜截面水平剖面所構成之角度設爲相同之角度係合宜。 如上面所詳細做說明,在於依本發明之鑽石之改良之 四邊形明亮切工乃,在於與腰稜之水平剖面成平行之對角 線上折彎該冠部四頂點之斜截面,由而分割成爲下部斜截 面及上部斜截面。因而可以使在於冠部之星截面及第二斜 截面之對於水平之角度變小且可以增大該面積。因而星截 面,第二斜截面,以及台面之反射光圖樣乃成爲視覺上很 合宜之大小均一整齊之形態,而暉度(明亮度)也變強, 由而與可以增大了星截面及第二斜截面之面積之相乘效果 ,可以獲得反射光(視知覺反射光量)之非常強之切工之 鑽石也。 【圖式簡單說明】 第1圖表示本發明之改良之四邊形明亮切工(鑽石) 之第1實施例上面圖。 第2圖表示本發明之改良之四邊形明亮切工(鑽石) 之第1實施例側面圖。 第3圖表示本發明之改良之四邊形明亮切工(鑽石) 之第]實施例底面圖。 第4圖表示本發明之改良之四邊形明亮切工(鑽石) -26- 1237557 (23) 之第1實施例之反射光之圖樣之圖。 第5圖表示本發明之改良之四邊形明亮切工(鑽石) 之平均視知覺反射光量與亭部角之關係之曲線圖。 第6圖表示本發明之改良之四邊形明亮切工(鑽石) 之平均視知覺反射光量與冠部角之關係之曲線圖。 第7圖表示本發明之改良之四邊形明亮切工(鑽石) 之平均視知覺反射光量與上冠部角之關係之曲線圖。 第8圖表示本發明之改良之四邊形明亮切工(鑽石) 之第2實施例之上面圖。 第9圖表示本發明之改良之四邊形明亮切工(鑽石) 之第2 實施例之側面圖。 第1 0圖表示本發明之改良之四邊形明亮切工(鑽石) 之第2 實施例之底面圖。 第1 ]圖表示本發明之改良之四邊形明亮切工(鑽石) 之第2 實施例之反射光之圖樣圖。 第12圖表示本發明之改良之四邊形之明亮切工(鑽石 )之第3 實施例之上面圖。 第13圖表示本發明之改良之四邊形之明亮切工(鑽石 )之第3實施例之側面圖。 第I4圖表示本發明之改良之四邊形之明亮切工(鑽石 )之第3實施例之底面圖。 第1 5圖表示本發明之改良之四邊形之明亮切工(鑽石 )之第3實施例之反射光圖樣之圖。 第]6圖表示先前之四邊形明亮切工(鑽石)之一例之 -27- 1237557 (24) 上面圖。 第1 7圖表示先前之四邊形明亮切工(鑽石)之一例之 側面圖。 第1 8圖表示先前之四邊形明亮切工(鑽石)之一例之 底面圖。 第19圖表示先前之四邊形明亮切工(鑽石)之發射光 之圖樣之圖。 【符號說明】 100明亮切工(鑽石) 1 1 0腰稜 I 2 0冠部 1 2 1台面 124下部斜截面 1 2 5上部斜截面 1 2 7冠部截面 1 2 9第二斜截面 1 3 ]星截面 1 4 0亭部 1 4 1亭部主截面 144 ' 144? 亭部腰稜截面 147' 149 面 2 0 0明亮切工 2 ] 〇腰稜 -28- (25) 1237557 241亭部主截面 2 4 4、2 4 4 ’ 亭部腰稜截面 247、 249、 251 面 3 0 0明亮切工 3 1 〇腰稜 3 4 3亭部腰稜截面 4 0 0明亮切工
4 1 0四邊形角柱狀腰稜 4 2 0冠部 42 1台面 4 2 3 斜截面 4 2 7 冠部腰棱截面 4 2 9第二斜截面 431星截面 4 4 0亭部
4 4 1亭部主截面 4 4 3亭部腰稜截面 447、 449、 451 面 -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