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234152B - Optical pickup device and recording medium used therefor - Google Patents

Optical pickup device and recording medium used therefor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234152B
TWI234152B TW091117271A TW91117271A TWI234152B TW I234152 B TWI234152 B TW I234152B TW 091117271 A TW091117271 A TW 091117271A TW 91117271 A TW91117271 A TW 91117271A TW I234152 B TWI234152 B TW I234152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objective lens
recording medium
optical reading
light
reading elemen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9111727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Dae-Sik Kim
Soon-Kyo Hong
Chul-Woo Lee
Ho-Cheol Lee
Kun-Ho Cho
Original Assignee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23415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234152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12Heads, e.g. forming of the optical beam spot or modulation of the optical beam
    • G11B7/135Means for guiding the beam from the source to the record carrier or from the record carrier to the detector
    • G11B7/1392Means for controlling the beam wavefront, e.g. for correction of aberration
    • G11B7/13922Means for controlling the beam wavefront, e.g. for correction of aberration passive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12Heads, e.g. forming of the optical beam spot or modulation of the optical beam
    • G11B7/123Integrated head arrangements, e.g. with source and detectors mounted on the same substrate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12Heads, e.g. forming of the optical beam spot or modulation of the optical beam
    • G11B7/125Optical beam sources therefor, e.g. laser control circuitry specially adapted for optical storage devices; Modulators, e.g. means for controlling the size or intensity of optical spots or optical traces
    • G11B7/127Lasers; Multiple laser array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12Heads, e.g. forming of the optical beam spot or modulation of the optical beam
    • G11B7/135Means for guiding the beam from the source to the record carrier or from the record carrier to the detector
    • G11B7/1356Double or multiple prisms, i.e. having two or more prisms in cooperation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12Heads, e.g. forming of the optical beam spot or modulation of the optical beam
    • G11B7/135Means for guiding the beam from the source to the record carrier or from the record carrier to the detector
    • G11B7/1372Lenses
    • G11B7/1374Objective lense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12Heads, e.g. forming of the optical beam spot or modulation of the optical beam
    • G11B7/135Means for guiding the beam from the source to the record carrier or from the record carrier to the detector
    • G11B7/139Numerical aperture control mean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24Record carriers characterised by shape, structure or physical properties, or by the selection of the material
    • G11B7/2403Layers; Shape, structure or physical properties thereof
    • G11B7/24056Light transmission layers lying on the light entrance side and being thinner than the substrate, e.g. specially adapted for Blu-ray® disc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24Record carriers characterised by shape, structure or physical properties, or by the selection of the material
    • G11B7/241Record carriers characterised by shape, structure or physical properties, or by the selection of the material characterised by the selection of the material
    • G11B7/242Record carriers characterised by shape, structure or physical properties, or by the selection of the material characterised by the selection of the material of recording layer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Optical Head (AREA)
  • Lenses (AREA)
  • Diffracting Gratings Or Hologram Optical Elements (AREA)
  • Optical Record Carriers And Manufacture Thereof (AREA)

Description

1234152 爲第91 1 17271號中文全份說明書劃線修正本 修正日期:2004.05.28 玖、發明說明: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光學讀取元件,其以低價格提供高效 能,以應用至記錄媒體。 . 爲增加一記錄媒體之資料記錄密度,輻射至用以記錄及/或 再現之記錄媒體之光點必需加以減小。由於光點的大小與所使 用之光線的波長λ成正比,並與物鏡之數値孔徑(NA)成反比, 如數學公式1所元,記錄密度隨著物鏡數値孔徑的增加而增加。 [數學公式1] 光點大小κλ/ΝΑ 然而,眾所週知地,因製程的限制,由單一透鏡形成之物 鏡很難在滿足光學像差之允許條件(在斜角爲55度且 OPD=0.03Xnns時,離心率>4微米且傾斜度>2’)的同時具有高 數値徑,例如是大於0.7或更大,這是由於透鏡材料的限制以 及透鏡球狀表面之形狀係非適用於注射而設計的。也就是說, 在一單一透鏡形成而具有較短焦距及高數値孔徑之物鏡中,球 形表面之曲率增加,且有效表面之切線的角度變得大於55度。 此一傾角使得模具的製造困難,且使製造中透鏡表面間的容許 離心率減小,因此降低產品良率。 因此,需要一種容易製造,確保組合容許度,且具有高數 値孔徑的物鏡。還有,依據記錄媒體厚度程度之波前像差效果 對數値孔徑的增加相當敏感,記錄媒體的厚度,亦即用以保護 記錄表面之保護層的厚度必需相當薄。 同時’如本發明之技術領域所熟知的,數位多功能光碟片 (DVD)具有一厚約〇.6毫米之保護層以保護記錄媒體之記錄表 9794pifl .doc/008 6 1234152 爲第91 1 17271號中文全份說明書劃線修正本 修正日期:2004.05.28 面。當保護層如數位多功能光碟片之保護層一樣厚時,在物鏡 及記錄媒體之記錄表面間足夠的工作距離是需要的。保護層厚 度成爲在增加物鏡數値孔徑時,使單一透鏡形成之物鏡最小化 及高密度記錄的限制。這是因爲當物鏡具有足夠工作距離以防 止接觸一記錄媒體而具有小直徑時,球狀表面的曲率增加,透 鏡表面間可允許的偏離率以及可允許視角減小,且產能惡化/ 爲滿足薄保護層之厚度要求以及克服單一透鏡形之物鏡的 限制,日本專利公開號10-12410揭露一種由兩個透鏡形成之 一物鏡10,如第1圖所繪示。 參考第1圖,此傳統的物鏡10包括濃縮入射光線之一第一 透鏡11,以及一置於第一透鏡11及一記錄媒體1之間的第二 透鏡13,以增加物鏡10之數値孔徑。當使用具有例如是635 奈米(nm)或65奈米或更更長之紅色波長的光線時,爲確保組 合的允許度,一曲率可指定給四個透鏡表面,因此可得一 0.7 或更高的數値孔徑。 物鏡10具有至少一個非球狀表面,其並使用一低色散材料 以減低色差。藉著使用在線d具有40或更大之Abbe數的低色 散材料,可得0.7或更高的數値孔徑。或者,使用在線d具有 60或更大之Abbe數的低色散材料,可得0.8或更大之數値孔 徑。 假設位於光線入射_之弟一*透鏡11的焦距爲f 1 ’而透鏡11 及13之合成焦距,也就是物鏡10之總焦距爲f ’物鏡1〇滿足 1.7<fl/f<2.5。 還有,對於數値孔徑NA,用以保護記錄表面之透明保護 9794pifl .doc/008 7 1234152 爲第91 1 17271號中文全份說明書劃線修正本 修正日期:2004.05.28 層之厚度Τ’滿足下列數學公式2,因此可校正物鏡1〇的像差。 [數學公式2] 當 0·7<ΝΑ<0.8 時,T,<0.32mm ; 當 0.8<ΝΑ<0·9 時,TS0.20mm ;以及 當 0.9SNA 時,TSO.llmm。 如果物鏡10滿足nl>n2,其中nl係在透鏡11及13中具 有相對較大的曲率之透鏡的折射率,而n2係曲率相對較小之透 鏡的折射率,並假設入射光線之直徑爲BW且工作距離爲WD’, 則物鏡10滿足l.〇^BW<4.5,且0.05SWD。對於數値孔徑NA 之物鏡10,光線直徑BW及工作距離WD滿足數學公式3。 [數學公式3] 當 0·7<ΝΑ<0·8 時,WDS0.25676BW+0.39189 ; 當 0·8€ΝΑ<0·9 時,WDS0.14054BW-0.064865 ;以及 當 0.9SNA 時,WDS0.096429BW-0.244640。 傳統的物鏡10可在記錄媒體具有較數位多功能光碟片薄之 保護層時達到0.8或更大的數値孔徑。還有,由兩個透鏡11及 13形成之物鏡10滿足薄保護層之需求,並可克服單一透鏡形 成之物鏡的限制。 然而’由兩透鏡形成之傳統物鏡10需要一^個支持兀件以維 持透鏡11及13之間的距離,亦即空氣間隙。 因此,由於兩透鏡11及13形成之物鏡10具有高數値孔徑, 兩透鏡11及13間的距離容許度及傾斜容許度必需相當嚴格地 遵循,因此產品良率惡化。此一產品良率的惡化導致使用此物 鏡10之光學讀取元件之成本的增加。此外,當使用由兩透鏡11 9794pifl.doc/008 8 1234152 爲第91 1 17271號中文全份說明書劃線修正本 修正日期:2004.05.2 8 及13形成之物鏡1〇時’由於用以實施聚焦控制之致動器係同 時驅動透鏡1 1及13 ’記錄/再現裝置係相當複雜及龐大。 日本專利公開號碼1〇_12341〇揭露一個範例,其中傳統物 鏡10係根據波長635奈米及650奈米而設計,其指示使用此 傳統物鏡之光學讀取元件採用波長爲635奈米或650奈米之光 源。 ' 然而,與波長相對較長之光源(例如是用來記錄光碟片族 記錄媒體之光源)相比,波長635奈米或650奈米之光源的單價 相對較高,因此很難降低光學讀取元件之成本。 爲解決以上問題,本發明之一目的在於提供一低價格高效 能之光學讀取元件,其包括一長波長之光源以及一單一透鏡形 成之物鏡,其具有改良的結構,以克服傳統單一透鏡物鏡的限 制以及傳統雙透鏡物鏡的問題,以及用在該光學讀取元件中之 新格式的記錄媒體。 爲達以上目的,提供一種光學讀取元件,包括一光元件, 以輻射波長長於650奈米之一光線於一記錄媒體上,並接收及 偵測由該記錄媒體反射之一光線,以及由一單一透鏡形成,數 値孔徑爲〇·7或更高的物鏡,以藉濃縮光元件發射之入射光線 而在記錄媒體上形成一光點。 在本發明中,該光元件最好是發射一波長爲700奈米或者 更長的光線。 在本發明中,物鏡的工作距離最好是小於物鏡中心厚度’ 而物鏡中心厚度最好是其有效直徑的6倍,更者是更大。 在本發明中,物鏡的數値孔徑最好是爲0.7或者更大,而 9794pif 1 .doc/008 9 1234152 爲第9111?271號中文全份說明書劃線修正本 修正日期:2004.05.28 其工作距離滿足不等式WD^aBW-0.2T,其中WD爲工作距離, BW爲入射光線之直徑,T爲物鏡中心厚度,a=l/(2tan0),且 e=Arcsin(NA)。 在本發明中,物鏡最好是滿足有效直徑爲2.0毫米或較小, 一最大傾斜角55度,以及兩個非球面表面其中之一的條件。 較佳的是在本發明中,光元件包括一波長大於650奈米之 光源,以及一全像光元件,以選擇性地形成一直進或繞射之入 射光線,以及一光偵測器,以接收及偵測記錄媒體反射且行經 組成光學模組之物鏡以及全像光學元件之入射光線。 較佳的是本發明中,光學讀取元件更包括一面鏡構件,其 介於光元件及物鏡之間,以將入射光線之路徑改變爲垂直。 在本發明中,光學讀取元件最好又包括一反射型合成稜鏡 提供於光元件及物鏡之間,以利用稜鏡表面間的角度差,使光 元件輸入之光線在行進高度方向上大小減小,並將入射光線路 徑的方向垂直改變。 在本發明中,物鏡至少一部分最好是裝置低於入射反射型 合成稜鏡之光線頂端。 爲達以上目的,提供一種具有數位多功能光碟類或更高之 記錄密度的記錄媒體,其係由適用於700奈米或更長波長的材 料形成,因此可使因記錄表面反射形成之再現信號最佳化。 在本發明中,記錄媒體的厚度,也就是由光入射表面至記 錄表面的距離,最好是滿足不等式:40奈米<記錄媒體厚度<〇·6 奈米。 在本發明中,記錄媒體最好是由一種材料形成,其有與光 9794pifl.doc/008 10 1234152 爲第91 1 17271號中文全份說明書劃線修正本 修正日期:2004.05.28 碟(CD)類記錄媒體相同或類似之特性。 圖式之簡單說明: 本發明之上述目的和優點將在以下實施例中配合所附圖式 詳細敘述,其中: 第1圖繪示出由兩個透鏡形成之一傳統物鏡; 第2圖繪示出本發明之一較佳實施例中,一光學讀取元件 之光學結構; 第3圖繪示出根據本發明,應用於一光學讀取元件之一光 元件; 第4圖繪示出根據本發明之物鏡的設計; 第5圖係用以解釋非球狀表面之規格; 第6圖繪示出根據本發明之物鏡的入射場像差特徵; 第7圖繪示出本發明中,依據物鏡偏離率之像差特徵; 第8圖繪係一立體圖,繪示出本發明之另一實施例中之一 光學讀取元件; 第9圖繪示出第8圖之主要部分;以及 第10圖係一立體圖,繪示出第8圖之光學讀取元件中之一 反射型合成稜鏡。 圖式之標記說明: I :記錄媒體 10 :物鏡 II :第一透鏡 13 :第二透鏡 50 =記錄媒體 9794pifl.doc/008 11 1234152 爲第91117271號中文全份說明書劃線修正本 修正日期:2004.05.28 50a =記錄表面 50b :光入射表面 60 : 光元件 61 : 光源 65 : 全像光學元件 69 : 光偵測器 70 : 準直鏡 75 : 監視光偵測器 81 : 物鏡 85 : 致動器 90 : 面鏡構件 100 :反射型合成稜鏡 120 :第一二角稜鏡 121 :第一透射表面 125 :第一表面 130 :第二三角稜鏡 140 :菱形稜鏡 141 :第二表面 145 :第三表面 149 :第四表面 實施例 參考第2圖,根據本發明一較佳實施例,光學讀取元件包 括一光元件60以形成一具有一預定波長,且朝一記錄媒體50 行進之一光束,其並接收及偵測由該記錄媒體50反射之光束, 9794pifl.doc/008 12 1234152 爲第91 1 17271號中文全份說明書劃線修正本 修正日期:2004.05.28 以及一物鏡81,其將光元件60發射之入射光束予以濃縮,並 在記錄媒體50之記錄表面50a上形成一光點。 光元件60包括一光源61,一全像光學元件65,以及一光 偵測器69。光源61最好是可發射一長波長,例如是較650奈 米長之波長的光束。更佳的是該光源61可發射波長長於700 奈米,例如是780奈米之光束。一半導體雷射,亦即一邊緣發 射雷射或一垂直空腔表面發射雷射可以提供作爲光源61。 全像光學元件65係一光路徑改變器,其根據光束的入射方 向選擇性地透射一入射光束,以使其直進,或者繞射該入射光 束。例如,如第3圖所示,全像光學元件65透射光源61發射 之光束而使其直進,或是將記錄媒體50反射之光束繞射,以使 其朝著光偵測器69行進。 光偵測器69藉著接收記錄媒體50之記錄表面50a反射以 及全像光學元件65繞射之光束而偵測一資料信號以及一錯誤信 號。 在此,全像光學元件65的形成係用作記錄媒體50反射之 入射光束的刀緣,以在一刀緣法中偵測聚焦錯誤信號,或是在 像散法中用作引起光束的像散之一透鏡,以偵測聚焦錯誤信號, 因此光偵測器69可偵測聚焦錯誤信號。爲使用刀緣法偵測聚焦 錯誤信號,全像光學元件65最好是可將一入射光束區分成兩 段。在此,接收由全像光學元件65區分之一光束之光偵測器69 的一部分係具有兩個區段’以在刀緣法中偵測聚焦錯誤信號。 在一聚焦狀態下,此一光束係置於光偵測器69之兩個區段結構 中間。當光束偏離接近或違離此聚焦狀態時,光束將對著光偵 9794pif 1 .doc/008 1234152 爲第91 1 17271號中文全份說明書劃線修正本 修正日期:2004.05.28 測器69之兩個區段結構上下移動。因此,可測量聚焦錯誤信號, 也就是物鏡81的偏離程度。由全像光學元件65區分之另一光 束可以用來偵測一循軌錯誤信號。 第3圖繪示出光元件60之一光學模組的範例,其中全像光 學元件65係提供作爲一光學路徑改變器。光元件60之光學模 組可以改變成各種不同的結構。當光源61之波長被定爲780 奈米時,由於傳統780奈米全像雷射具有高輸出,且其不昂價, 因此可用來作爲光學元件,而得到低價格的光學讀取元件。 當本發明之光學讀取元件之光元件60採用第3圖所示之光 學模組結構時,一小型光學讀取結構是可能的。 物鏡81藉濃縮光源61發之入射光束而在記錄媒體50之 記錄表面50a上形成一光點。此物鏡81係裝置於一小致動器 85,以在聚焦及循軌方向上被驅動。由於本發明之致動器85 的基本結構在此技術領域中係爲已知,因此不再提供詳細的描 述。 物鏡81之數値孔徑最好是0.7或是更大,其係被最佳化以 能夠濃縮波長爲780奈米或更長之光束至該記錄媒體50上而 不產生像差,其並具有一儘可能短的工作距離,因此滿足薄光 學讀取元件之條件。 基於此一目的,根據光束之波長,例如是780奈米之光束, 物鏡81最好是由一具有數値孔徑爲0.7或較大之單一透鏡形 成,因此可藉與光源61的合倂,以達到超過數位多功能光碟片 類之記錄密度。 還有,物鏡81最好有較其中心厚度短之工作距離,因此該 9794pifl .doc/008 1234152 爲第91117271號中文全份說明書劃線修正本 修正日期:2004.05.28 物鏡81之工作距離係儘可能短,而形成薄光學讀取元件。再者, 物鏡81之中心厚度最好是較其有效直徑大6倍,此外,當物鏡 81之數値孔徑NA爲0.7或更大時(NA20.7),物鏡81具有一 工作距離滿足數學公式4。在此,工作距離係物鏡81之表面至 記錄媒體50之光入射表面50b(通常爲一保護層的表面)之間的 距離。 ’ [數學公式4]
WD<aBW-0.2T 在此,WD係工作距離,BW爲入射光束之直徑,τ爲物鏡 中央厚度,a=l/(2tan0),以及0=Arcsin(NA)。 物鏡81最好是具有一 2.0毫米或更小之有效直徑,還有, 爲去除光學像差及增加透鏡表面間之偏離率,物鏡81之兩個表 面最好是由非球狀表面形成。考慮製造的困難,物鏡81之最大 傾斜角最好是小於55°。在此,物鏡81可以形成以滿足至少一 個有效直徑,非球面以及最大傾角等條件。 根據本發明,本案發明人發現如第4圖所示,物鏡81係在 數値孔徑ΝΑ=0·72,Τ=1 · 1且BW= 1.5毫米時被最佳化至一 〇.39 毫米之工作距離。在此,物鏡81表面的最大傾角爲52。,其滿 足考慮製造困難度時,最大傾角小於55度的條件。 第4圖所示之物鏡81之數據係設計範例,其中記錄媒體之 保護層厚度(光線入射表面50b至記錄表面50a之距離)爲〇.〇2 毫米,在波長780奈米時折射率1.70127之玻璃材料係用來作 爲該物鏡81,且該物鏡81係使用〜奇函數之非球面設計而成。 第1表顯示非球面1之設計數據,其中係來自光源61之光束係 9794pifl.doc/008 1234152 爲第91 1 17271號中文全份說明書劃線修正本 修正日期:2004.05.28 輸入非球面1,而光束係由非球面2輸出。 表面 曲率半徑(毫米) 非球面1 0.76434 K=-l.088006 Α1=0.17575 8Ε+00, Α2=0·413117Ε-01, Α3=0·493205Ε-01,以及 Α4=-0.100285Ε+00 非球面2 -8.17342 Κ=134.737501 Α1=0·476128Ε+00, Α2=-0.261623Ε+01, Α3=0·804453Ε+01,以及 Α4=-0·986830Ε+01 第1表 在第1表中,”K”係非球面1及2之圓錐常數,而A1至A4 係非球面之係數。 當自非球面頂點之深度爲Z(h)時,非球面1及2之非球面 等式可由數學公式5表示。 [數學公式5] h^_ z =——-=Λ=^Υ A.hj I+Jiu)备 j 在此,”h”係光軸之高度,”R”係曲率半徑,”K”爲非球面之 圓錐常數,而”A,爲非球面之係數。 根據本發明以上條件設計之物鏡81係具有下列光學特徵。 第6圖繪示出本發明物鏡81之入射場像差特徵。如第6圖 所示,本發明之物鏡81對入射場角度爲1.5。下維持〇.〇61rms 9794pif 1 .d〇c/008 16 1234152 爲第91 1 17271號中文全份說明書劃線修正本 修正曰期:2004.05.28 或更小之光路徑差(OPD)像差。 第7圖繪示本發明之物鏡偏離度的像差特徵’如第7圖所示, 本發明之物鏡81充份地滿足0·035ληηδ或者小至±4微米之像 差。 本發明中之物鏡81具有厚度容許値爲9微米以及對像差OPD 爲0·035ληηδ表面間4’的傾斜度滿足具有數位多功能光碟之高 密度的典型物鏡的製造容許度。 同時,本發明之光學讀取元件更包括一準直鏡70以將光源 61發射之發散光線改變成平行光束,其係置於光元件60之全 像光學元件65以及物鏡81之間,以及一裝置,其將光源61 發射之入射光束的行進路徑轉換成近似垂直。 一面鏡構件90可提供作爲如第2圖所示之轉換裝置。面鏡 構件90係與光源61發射之入射光線傾斜45°,以將入射光束 在一垂直方向(光學讀取元件之高度方向)上反射。面鏡構件90 最好是透射部分(中央波長之數個百分比)由光源61發射之入射 光束,並將所有剩餘的光束反射。穿透面鏡構件90之光束係由 排列於面鏡構件90 —端之一監視光偵測器75所偵測,該監視 光偵測器75監視光源61輸出之光量,而監視偵測器75所輸 出之監測信號係用來控制光源61所輸出的光量。由面鏡構件90 反射之光束係入射至物鏡。 在本發明較佳實施例之光學讀取元件中,由光源61發射之 長波長光束係直線穿透全像光學元件65,然後由準直鏡70轉 換成平行光束後入射至面鏡構件90。該面鏡構件90透射中央 波長之數個百分比以被監視光偵測器75所偵測,且垂直反射所 9794pifl .doc/008 17 1234152 爲第91 1 17271號中文全份說明書劃線修正本 修正日期:2004.05.28 有剩餘光線至物鏡81。入射至物鏡81之光束被濃縮及聚焦至 記錄媒體50之記錄表面50a。在此,致動器85在聚焦及循軌 方向上驅動物鏡81,因此資料信號可在一最佳狀態下被記錄/ 重現。由記錄媒體50之記錄表面50a反射之光束經由物鏡81 入射至光元件60之全像光學元件65上。入射光束再由全像光 學元件60繞射,並由光偵測器69接收。 第8圖繪示出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光學讀取元件,第9圖 繪示出第8圖之光學讀取元件之主要元件,在本實施例中,反 射型合成稜鏡1〇〇係提供作爲一轉換裝置,以使光學讀取元件 變得更薄。在此,由於與第2圖相同之參考標號係代表相同之 構件,因此不再詳述。 反射型合成稜鏡100利用稜鏡表面間角度的不同,在高度 方向上將光源60發射之入射光束大小減小,以使光束繼續行 進。然後,其將光束行進路徑轉換成與入射光束大致垂直,並 使轉換之光束朝向置於高度方向hi之物鏡81行進。反射型合 成稜鏡100最好是被最佳化,以透過反射型合成稜鏡1〇〇維持 或增加向著物鏡81輸出之光束的大小,同時使光學讀取元件的 厚度減至最小。反射型合成稜鏡100係已在本發明提供之中國 專利申請號碼02102003.5及韓國專利申請號碼2001-23343中 揭露。因此,由於反射型合成稜鏡100之結構及功能已在上述 申請案中揭露,在此省略詳細說明,而僅針對一特別的範例作 欽述。 參考第10圖,反射型合成稜鏡100包括一第一三角稜鏡 120 ’其中影響光束行進之三個表面構成一等腰三角形結構, 9794pifl.doc/008 1234152 爲第91 1 17271號中文全份說明書劃線修正本 修正日期:2004.05.28 一菱形稜鏡140之排列與第一三角形稜鏡120傾斜,而其中影 響光束行進之四個表面構成一菱形結構,以及一第二三角形稜 鏡130,其具有一直角三角形結構而裝置於第一三角稜鏡120 及菱形稜鏡140之間。 假設物鏡81之光軸方向,亦即光學讀取元件之高度方向記 爲hi,而與其垂直之水平方向記爲ho,第一三角稜鏡120包括 一光源61發射之光束入射的第一透射表面121,以及一第一表 面125,其使穿透第一透射表面121之入射光束反射並在水平 方向ho向下傾斜。在此,第一三角稜鏡120最好是由直角等 腰三角形結構形成,因此入射於第一表面125之光線可以被全 反射。 菱形稜鏡140包括一第二,第三及第四表面141,145及 149。第二表面Ml將第一三角稜鏡120之第一表面125反射 之入射光束全反射,且其因全反射而向下傾斜,並輸入菱形稜 鏡140而被向上傾斜。第三表面145係在高度方向hi上置於第 二表面141上方,並與第二表面141以一預定距離分離,因此 由第二表面141反射之入射光束被全反射,同時,在高度方向 hi之光束大小被減小。第四表面149透射由第三表面145反射 之部分(大約中央波長之數個表分比)的光束,以使其朝監視光 偵測器75行進,並將剩餘光束的絕大部分反射至高度方向hi。 在此,在高度方向hi上彼此相對之第二及第三表面141及145 間的距離最好小於入射至第一三角稜鏡120之第一透射表面 121之光束直徑。因此,藉著減小第二及第三表面141及145 間的距離,光束可以在平行水平方向ho的方向上行進,且在垂 9794pifl .doc/008 19 1234152 爲第91 1 17271號中文全份說明書劃線修正本 修正日期:2004.05.28 直方向hi上減小其大小。第四表面149最好形成一水平方向ho 上小於45。的角度,且最好是介於20°至40°,例如是30。。在 此,因爲菱形稜鏡140之結構,第四表面149不滿足入射光束 之全反射條件,藉著控制反射塗佈,可在反射大部分之剩餘光 束時透射部分的入射光束。 第二三角稜鏡130使反射光束透過第一三角稜鏡120第二 表面125向下傾斜,而直進輸入至菱形稜鏡140內。 具有上述結構之反射型合成稜鏡1〇〇的排列最好是藉利第 一三角稜鏡120及菱形稜鏡140之表面間角度差,使光源61 發射之高度方向hi大小減小的入射光束在致動器85下方行進 時被反射至置於高度方向hi之物鏡81。 也就是說,由於反射型合成稜鏡1〇〇藉著減小高度方向hi 之大小使入射光束行進於菱形稜鏡140之第二及第三141及145 之間,對於高度方向hi,反射型合成稜鏡100之第一三角稜鏡 120凸出於菱形稜鏡140之上。因此,爲形成一較薄的光學讀 取元件,反射型合成稜鏡1〇〇的排列係使菱形稜鏡140,特別 是其第三表面145係排列於致動器85下方,而該致動器85的 形成最好是可達到以上排列。 藉著上述菱形稜鏡140的排列,由於至少一部分的物鏡81 可以置於光源61發射且由反射型合成稜鏡100反射之光束頂 點的下方,影響光學讀取元件厚度之反射型合成稜鏡1〇〇的有 效厚度基本上爲第二及第三表面141及145間的距離。 在此,在考慮由反射型合成稜鏡100行進至物鏡81之光束 大小最好是等於或大於入射至反射型合成稜鏡100之光束時, 9794pif 1 .doc/008 20 1234152 爲第91 1 17271號中文全份說明書劃線修正本 修正日期:2004.05.28 菱形稜鏡140之最佳厚度取決於第四表面149與水平方向ho 的夾角。因此,光學讀取元件在高度方向hi上的厚度可隨著第 四表面149在水平方向ho上的角度減小而減小。 在採用上述反射型合成稜鏡100時,由光源61輸出後入射 至反射型合成稜鏡1〇〇之大直徑的入射光束穿過較直徑低之致 動器65下方,並藉菱形稜鏡140的反射回復其原始直徑。' 如以上所述,本發明之光學讀取元件係由一單一元件形成。 在其應用之光學記錄/再現裝置中,軌道的尋找可在光學讀取元 件由記媒體50內圍向外圍移動時實施,並可藉使用此光學讀取 元件將資料記錄/再現於一所欲的軌道上。 在此,雖然上述本發明之光學讀取元件包括全像光學元件 65以作爲光路徑改變器,而光兀件60係由光源61,光路徑改 變器,以及光偵測器69光學性地組合,本發明並不受限於此。 亦即,本發明之光學讀取元件可採用任何在本發明技術領域中 之光路徑改變器。例如,一光板或一立方分光器或一極化光束 分光器及一 1/4波長板之組合可提供作爲光路徑改變器。 本發明光學讀取元件採用之記錄媒體50係一種新的格式, 其具有較數位多功能光碟類高的記錄密度。記錄媒體具有適用 於波長大於650奈米,最好是700奈米或更大波長之材料形成 之記錄表面50a,因此因記錄表面50a反射產生之再現信號可 被最佳化。還有,用以保護記錄媒體50記錄表面50a之透明保 護層51的厚度最好是介於40奈米或0.6微米。 因此,可應用於本發明之光學讀取元件之記錄媒體50可使 用相同長波長範圍作爲已被驗證之光碟類記錄媒體。因此,記 9 794pifl .doc/008 2 1 1234152 爲第91 1 17271號中文全份說明書劃線修正本 修正日期:2004.05.28 錄媒體50可以由具有與光碟類記錄媒體相同或相似之特性的材 料形成。還有,保護層51之厚度可根據物鏡81之設計,對應 一工作距離而選自〇·6微米至數十奈米之範圍,例如是40奈米。 爲克服傳統由單一透鏡形成之物鏡的限制,以及由兩個透 鏡形成之傳統物鏡的問題,本發明之光學讀取元件包括一改良 的物鏡,其由數値孔徑爲0.7之單一透鏡形成,以及一長波長 而不昂貴之光源。 因此,根據本發明,大於數位多功能光碟之高密度記錄/再 現是可能達成的,而可得不昂貴之高效能光學記錄/重現裝置。 特別的是,雖然傳統光碟類記錄媒體使用長波長高功率光源, 高於數位多功能光碟類之高密度記錄/重現是可能的。還有,當 使用傳統不昂貴高功率780奈米之全像雷射模組時,元件的數 目可以減少,而裝置價格得以減低。 還有,根據本發明,記錄媒體具有大於數位多功能光碟類 高之記錄密度。由於記錄媒體可以由與長波長光碟類相同或相 似特性之材料形成,可靠度可以確保,而低價格是可能的。還 有,利用厚度介於40奈米至0.6微米之記錄媒體之透明保護層 51,工作距離可得以減短,而小型光學讀取元件及其所應用之 光學記錄/重現裝置可形成。再者,利用一單一透鏡可形成具有 短工作距離之小物鏡。 因此,藉著採用本發明之光學讀取元件及/或記錄媒體,可 得一不昂貴及高效能之光學記錄/讀取裝置。 9794pifl.doc/008 22

Claims (1)

  1. 爲第 91 1 17271號中文全份說明書劃線修正本 修正日期:2004.05.28 六、申請專利範圍 1. 一種光學讀取元件,包括: 一光元件,以輻射一波長長於650奈米(nm)之光束於一記 多隶媒體上,並接收及偵測由該記錄媒體反射之一光束;以及 一物鏡,由數値孔徑爲0.7或更大之一單一透鏡形成,以藉 濃縮該光元件發射之一入射光束在該記錄媒體上形成一光點: 2·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光學讀取元件,其中該記 錄媒體具有一數位多功能光碟類或更高之記錄密度。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光學讀取元件,其中該記 錄媒體之一記錄表面係由適用於波長爲700奈米或更長之材料 开多成,因此因該記錄表面之反射產生之再現信號可被最佳化。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光學讀取元件,其中該記 錄媒體之厚度,亦即一光線入射表面至一記錄表面之距離符合 下列不等式: 4〇奈米<記錄媒體之厚度<0.6微米。 5·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光學讀取元件,其中該記 錄媒體之厚度’亦即一^光線入射表面至一^記錄表面之距離符合 下列不等式: 40奈米<記錄媒體之厚度<0.6微米。 6·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光學讀取元件,其中該光 元件發射一波長爲700奈米或更長之光束。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6項任一項所述之光學讀取 兀件’其中該物鏡之一工作距離短於該物鏡中心之厚度。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光學讀取元件,其中該物 9794pifl .doc/008 23 1234152 爲第91 1 17271號中文全份說明書劃線修正本 修正日期:2004.05.28 鏡之一數値孔徑爲〇.7或更大,而該物鏡之一工作距離符合下 列不等式: WD<aBW-0.2T ^ 其中WD爲一工作距離,BW爲一入射光束之直徑,T爲 物鏡中心厚度,〇c=l/(2tane),以及e=Arcsin(NA)。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光學讀取元件,其中該物 鏡之中心厚度係其有效直徑之6倍或更大。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光學讀取元件,其中該 物鏡滿足至少一個下列條件,包括有效直徑爲2.0毫米或更小, 最大傾角爲55°或更小,以及具有兩個非球狀表面。 11·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6項任一項所述之光學讀取元 件,其中該物鏡之中心厚度係其有效直徑之6倍或更大。 12·如申請專利範圍第丨至6項任一項所述之光學讀取元 件’其中當該物鏡之一數値孔徑爲0.7或更大時,該物鏡之一 工作距離符合以下不等式, WD<aBW-〇.2T 5 其中WD爲一工作距離,BW爲一入射光束之直徑,T爲 物鏡中心厚度,a=l/(2tan0),以及0=Arcsin(NA)。 13·如申請專利範圍第;π項所述之光學讀取元件,其中該 物鏡滿足至少一個下列條件,包括有效直徑爲2.0毫米或更小, 最大傾角爲55°或更小,以及具有兩個非球狀表面。 14.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6項任一項所述之光學讀取元 件’其中該物鏡滿足至少一個下列條件,包括有效直徑爲2.〇 毫米或更小’最大傾角爲55。或更小,以及具有兩個非球狀表 9794pifl .doc/008 24 1234152 爲第91 1 17271號中文全份說明書劃線修正本 修正日期:2004.05.28 面。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5項任一項所述之光學讀取元 件,其中該光元件包括: 一光源,其具有一長波長以發射一波長長於650奈米之光 束; 一全像光學元件,用以選擇性地使一入射光直進或繞射、 以及 一光偵測器,以接收及偵測一由該記錄媒體反射且穿越組 合一光學模組之該物鏡及該全像光學元件之一入射光束。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之光學讀取元件,其中該光 元件包括: 一光源,其具有一長波長以發射一波長長於700奈米之光 束; 一全像光學元件,用以選擇性地使一入射光直進或繞射; 以及 一光偵測器,以接收及偵測一由該記錄媒體反射且穿越組 合一光學模組之該物鏡及該全像光學元件之一入射光束。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6項任一項所述之光學讀取元 件,更包括介於該光元件及該物鏡之間之一面鏡構件,以將一 入射光束之路徑改變成基本上爲垂直。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6項件一項所述之光學讀取元 件,更包括一反射型合成稜鏡提供於光元件及物鏡之間,以利 用該稜鏡之表面角度的不同,使一入射光束以在一局度方向一 縮小的大小行進,並改變該入射光束之路徑至基本上與該入射 9794pifl .doc/008 25 1234152 爲第91 1 17271號中文全份說明書劃線修正本 修正日期:2004.05.28 光束之路徑垂直。 19.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8項所述之光學讀取元件,其中該 物鏡之至少一部分係裝置低於入射該反射型合成稜鏡之一光束 之頂端部分。 20· —種記錄媒體,具有一數位多功能類或更大之一記錄密 度,其並由一適用於波長700奈米或更長之材料形成,因此由 一記錄表面反射之再現信號可被最佳化。 21·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0項所述之記錄媒體,其中該記錄 媒體之厚度,亦即一光線入射表面至一記錄表面間之距離滿足 下列不等式: 4〇奈米<記錄媒體之厚度<〇.6毫米。 22·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0或21項所述之記錄媒體,其中該 記f彔媒體係由具有與光碟(CD)類記錄媒體相同或相似特性之材 料形成。 26 9794pifl .doc/008
TW091117271A 2001-08-13 2002-08-01 Optical pickup device and recording medium used therefor TWI234152B (en)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010048738A KR100813945B1 (ko) 2001-08-13 2001-08-13 광픽업장치 및 이에 적용되는 기록매체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234152B true TWI234152B (en) 2005-06-11

Family

ID=365927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1117271A TWI234152B (en) 2001-08-13 2002-08-01 Optical pickup device and recording medium used therefor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7072254B2 (zh)
JP (1) JP2003077171A (zh)
KR (1) KR100813945B1 (zh)
CN (1) CN1248206C (zh)
TW (1) TWI23415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0480630B1 (ko) * 2002-11-13 2005-03-3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노이즈를 줄일 수 있도록 된 광픽업 및 편광변환기
US7463571B2 (en) * 2004-03-19 2008-12-09 Pioneer Corporation Optical element, optical pickup, and optical information recording/reproducing apparatus
KR100762570B1 (ko) * 2005-04-20 2007-10-01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다층 디스크 제조 방법
JP4850032B2 (ja) 2006-11-08 2012-01-11 日立マクセル株式会社 光ピックアップレンズ
EP1923873A1 (en) * 2006-11-15 2008-05-21 ODS Technology GmbH EcoDisc
EP1923872A1 (en) * 2006-11-15 2008-05-21 ODS Technology GmbH Eco disc
EP1953745A1 (en) * 2007-01-29 2008-08-06 ODS Technologies GmbH EcoDisc
JP2010281847A (ja) * 2007-10-01 2010-12-16 Alps Electric Co Ltd 対物レンズ
KR101820484B1 (ko) 2010-12-21 2018-01-19 에스프린팅솔루션 주식회사 복굴절을 개선한 렌즈, 이의 제조방법, 및 광주사장치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302005A (ja) 1993-04-20 1994-10-28 Canon Inc 光学ヘッド装置
WO1996027880A1 (fr) 1995-03-08 1996-09-12 Hitachi, Ltd. Tete optique a champ de proximite stratifiee et dispositif d'enregistrement et de reproduction d'informations optiques
JP3932578B2 (ja) * 1996-10-24 2007-06-20 ソニー株式会社 対物レンズ及び光学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JPH117651A (ja) 1997-06-16 1999-01-12 Sony Corp 光学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JP2000331374A (ja) * 1999-05-21 2000-11-30 Sony Corp 光ピックアップ及び光ディスク装置
WO2002041303A2 (en) * 2000-11-14 2002-05-23 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 Optical scanning device
KR100813943B1 (ko) * 2001-04-30 2008-03-14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복합 반사프리즘 및 이를 채용한 광픽업장치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100813945B1 (ko) 2008-03-14
JP2003077171A (ja) 2003-03-14
US7072254B2 (en) 2006-07-04
CN1402230A (zh) 2003-03-12
KR20030014855A (ko) 2003-02-20
US20030076769A1 (en) 2003-04-24
CN1248206C (zh) 2006-03-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3224367B2 (ja) ホログラム型リングレンズを用いてcd−rと互換するdvd用光ピックアップ
US6285646B1 (en) Optical pickup using objective lens compatible with a plurality of optical disks
US7889618B2 (en) Objective optical element and optical pickup apparatus
JP2011014236A (ja)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用の対物光学系、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光情報記録媒体のドライブ装置、集光レンズ、及び光路合成素子
US6137637A (en) Prism-type objective lens for the pickup head of an optical disc drive capable of driving two types of optical discs
KR19980066782A (ko) 평판을 사용하여 cd-r디스크에 호환하는 dvd디스크의 광픽업
EP1096483A2 (en) Optical pickup
TW200401279A (en) Optical pickup
JP2002055274A (ja) 光記録媒体用対物レンズ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TWI234152B (en) Optical pickup device and recording medium used therefor
JP2002006210A (ja) 光記録媒体用対物レンズ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KR20010029128A (ko) 고밀도 광집속을 위한 대물렌즈 및 이를 채용한 광픽업장치
JPH0917010A (ja) 二重焦点の形成方法及びその装置
KR20050030226A (ko) 2개의 물질로 이루어진 대물렌즈를 구비한 주사장치
EP1367575A2 (en) Multi-beam semiconductor laser unit and optical head device
JP2003006908A (ja) 記録再生用光学系、対物レンズおよび光ヘッド装置
JP2000285500A (ja) 光情報記録媒体用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音声および/または画像の記録再生装置および対物レンズ
JPH0434740A (ja) 光学ヘッド
JP5083621B2 (ja) 対物レンズ及び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US20110188367A1 (en) Optical pickup device
JP2000348369A (ja) 光ピックアップ
JP2002050067A (ja)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用対物レンズ及び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JP2002367213A (ja)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の光学素子
JP2000075107A (ja) 高開口数対物レンズ及び光ヘッド装置
JP2002222537A (ja) 記録再生用光学系及びその光学系を用いた光ヘッド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