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457736B - Self assembled nano-devices using DNA - Google Patents

Self assembled nano-devices using DNA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457736B
TW457736B TW088113652A TW88113652A TW457736B TW 457736 B TW457736 B TW 457736B TW 088113652 A TW088113652 A TW 088113652A TW 88113652 A TW88113652 A TW 88113652A TW 457736 B TW457736 B TW 457736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item
patent application
scope
dna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8811365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Ravi F Saraf
Hemantha K Wickramasinghe
Original Assignee
Ibm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bm filed Critical Ibm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45773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457736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NCOMPUTING ARRANGEMENTS BASED ON SPECIFIC COMPUTATIONAL MODELS
    • G06N3/00Computing arrangements based on biological models
    • G06N3/12Computing arrangements based on biological models using genetic models
    • G06N3/123DNA comput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82NANOTECHNOLOGY
    • B82YSPECIFIC USES OR APPLICATIONS OF NANOSTRUCTURES; MEASUREMENT OR ANALYSIS OF NANOSTRUCTURES;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NANOSTRUCTURES
    • B82Y10/00Nanotechnology for information processing, storage or transmission, e.g. quantum computing or single electron logic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2BIOCHEMISTRY; BEER; SPIRITS; WINE; VINEGAR; MICROBIOLOGY; ENZYMOLOGY;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 C12QMEASURING OR TESTING PROCESSES INVOLVING ENZYMES, NUCLEIC ACIDS OR MICROORGANISMS; COMPOSITIONS OR TEST PAPERS THEREFOR; PROCESSES OF PREPARING SUCH COMPOSITIONS; CONDITION-RESPONSIVE CONTROL IN MICROBIOLOGICAL OR ENZYMOLOGICAL PROCESSES
    • C12Q1/00Measuring or testing processes involving enzymes, nucleic acids or microorganisms; Compositions therefor; Processes of preparing such compositions
    • C12Q1/68Measuring or testing processes involving enzymes, nucleic acids or microorganisms; Compositions therefor; Processes of preparing such compositions involving nucleic acids
    • C12Q1/6813Hybridisation assays
    • C12Q1/6816Hybridisation assays characterised by the detection means
    • C12Q1/6825Nucleic acid detection involving sensor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10/00Organic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amplifying, oscillating or switching; Organic capacitors or resistor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 H10K10/701Organic molecular electronic devic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S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S977/00Nanotechnology
    • Y10S977/70Nanostructure
    • Y10S977/701Integrated with dissimilar structures on a common substrate
    • Y10S977/702Integrated with dissimilar structures on a common substrate having biological material component
    • Y10S977/704Nucleic acids, e.g. DNA or RNA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S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S977/00Nanotechnology
    • Y10S977/902Specified use of nanostructure
    • Y10S977/904Specified use of nanostructure for medical, immunological, body treatment, or diagnosis
    • Y10S977/924Specified use of nanostructure for medical, immunological, body treatment, or diagnosis using nanostructure as support of dna analysi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Biophys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Bioinformatics & Cheminformatic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Evolutionary Biology (AREA)
  • Bioinformatics & Computational Biology (AREA)
  • Nanotechnology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Genetics & Genomic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omputing System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Zoology (AREA)
  • W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Spectroscopy & Molecular Physics (AREA)
  •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 (AREA)
  • Data Mining & Analysis (AREA)
  •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Proteomics, Peptides & Aminoacids (AREA)
  • Software Systems (AREA)
  • Biotechnology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Immunology (AREA)
  • Microbiology (AREA)
  • Apparatus Associated With Microorganisms And Enzymes (AREA)
  • Electrodes Of Semiconductors (AREA)
  • Internal Circuitry In Semiconductor Integrated Circuit Devices (AREA)
  • Laminated Bodies (AREA)

Description

修正 -^--^113652. _、發明說明(I) 發明領域 本發明與半導體晶片的 確地說,本發明與 包括具有極小形狀尺寸主半導體晶片有關。本發 明也與用以形成含有主動特徵旦有此種尺寸之半導體晶片 的方法有關。 % m 發明背景 石夕晶片上主動裝置的縮減尺寸由於石版印刷技術所設下 的限制已接近它的極限。舉例來說,輻射的波動特性,如 干擾和繞射,可限制裝置大小和密度β已有大量的研究來 克服石版印刷技術的極限。 研究已指向消除間題,如透過相移石版印刷以及發展其 他新的方法。伴隨此研究而生,其中已發展出利用電子限 制在小體積_的裝置設計 此種裝置設計的三種基本類別 道裝置(RTD)、和單電子電晶體 是’量子點(QD)、共振隧如 Λ ^ ν (SET)。量子點在19、95命Af·,'協/津,牛津大學出Ί 司發行的L量子,中作了更詳細的討論;共振 隧ίϊΐ在a c :ί/等=提 電子裝置(r)而 期刊卷3㈣第年物討;64: 糾部’物理修正版修訂本,卷6 4弟 單電子電晶體在Μ.Α.飢斯 細的討論;一 此 8 4 9-858 頁( 1 9 9 2 年)中作 J 作為參考。 發明概要 綠製造物品,包括一有機結構、和 本發明的態樣提供一 J供置的無機原子。
結合到該有機結構上特A
O:\59\59786.ptc 2001· 04·· 27. 004 457736 五、發明說明(2) 本發明的其他態樣包括一種結構,含有一去氧核醣椋酸 (DNA)分子,它包括一R -環《—毫微米粒子在該R -環的内 部結合到該DNA分子。 本發明的額外態樣提供一種結構,包括一由生物分子定 位的電極,和一與該生物分子隔開的毫微米粒子。 本發明的進一步態樣提供一種方法,以利用一自組裝的 有機模板來自組裝無機材料。該方法包括形成一有機結 構、和將無機原子結合到該有機結構特定位置上。 本發明的再進一步態樣提供一種結構,包含有一基體、 在該基體上的一第一電極和一第二電極、和一有機分子捧 混在該第一電極和該第二電極之間。一毫微米粒子結合到 該有機分子。 此外,本發明的態樣提供一種方法以形成一種結構。該 方法包括在一基體上形成一第一電極。一第二電極形成在 該基體上。一 DN A分子摻混在該第一電極和該第二電極之 間。至少一毫微米粒子插入到該D N A分子至少一位置中。 本發明的其他目標與優點,習知·該項技藝人士從下列詳 細描述將變得顯而易見,其中僅顯示與描述本發明的較佳 實施例,單只以實施本發明的最佳模式之方式說明。如·將 可發現的,本發明可以有其他合不同實施例,且它的幾個 細節可在各種明顯的方面修改,而不脫離本發明。因此, 圖式與說明僅作為解釋而非限制。 圖式概述 本發明的上述目標與優點,結合伴隨的圖式將可更清楚
457736 五、發明說明(3) 瞭解,其中: 依照本發明的製程之一具體實施例在各種階段依照本發 明一裝置的具體實施例,圖1 a、1 e和1 f代表頂視圖,而圖 lb、lc和Id代表斷面圖; 圖2表示圖la中說明的裝置之斷面圖; 圖3表示依照本發明可使用的D N A分子之具體實施例; 圖4表示依照本發明可使用的毫微米粒子之具體實施 例; 圖5表示依照本發明一具體實施例可使用,含有R -環之 DNA分子和毫微米粒子之具體實施例; 圖6表.示依照本發明一裝置的具體實施例之頂視圖; 圖7表示圖6中所說明一裝置的具體實施例之斷面圖; 圖8表示依照本發明一裝置的具體實施例之頂視圖; 圖9表示依照本發明組成一或閘的裝置之具體實施例的 頂視圖。 發明詳述 本發明提供方法,用以克服和實際避開與石版印刷技術 有關的問題。所造成的裝置比那些由普遍已知技術所產生 實際上小很多。因此,本發明包括在一毫微米標度、或毫 微米裝置上製造裝置的新生產方法.。本發明可視為在上述 共振隧道裝置的範疇中。 為了要產生此種裝置,本發明利用某些生物學分子的自 我-組織本質。舉例來說.,本發明可使用核酸和它們的特 質,包括它們的自我-組織本質。特別是,本發明可利闬
457 73 6 五、發明說明(4) 去氧核醣核酸(D N A )與核醣核酸(RN A )兩者來產生該裝置。
DNA和RNA的本質廣為所知。一些核酸基被結合在一起, 以製作更長的分子。在DNA的情況中,這些比較長分子中 的二個被結合在一起並形成一雙螺旋結構。RNA分子通常 藉由在蛋白質的合成期間複製雙絞D N A中的一串而形成。 作為背景議題,對W. H.富瑞曼與夥伴出版之魯伯特•史垂 爾所著的”生物化學"進行參考,全體内容合併在此以供參 考D 依照本發明的結構通常包括本發明的毫微米裝置可產生 於其上的基體。該基體可包括玻璃。此外,該基體,不論 是玻璃或其他的形式,可包括任何一般的半導體材料。舉 例來說,基體可包括矽。 電極可安排在該基體上。通常,至少二個電極安排+在該 基體上。那些電極可透過一般的石版印刷技術形成在該基 體上。 那些電極可用任何的不含氧化物、電傳導材料做成。舉 例來說,那些電極可用任何貴金屬或包含貴金屬的合金作 成。最好,那些電極是用無氧化物金屬製做成的。依照一 個範例,那些電極是用金做成的。 圖la表示提供在基體的表面上、或提供在形成於基體之 中及/或之上的其他結構上,一具有二個電極-—第一電極 3和一第二電極5 -之基體1的具體實施例之頂視圖。該第一 電極3和第二電極5可以彼此接近的距離提供。在第一電極 和第二電極之間的距離可依具體實施例而改變。依照一範
457736 五、發明說明(5) 電極和該第二電極可分開從大約。,1 _到大約 1 Ο Ο V m的距離。通常,那此 口的距I另外,那此電1大約10 1 0 0 0㈣的厚度 極通常有大約2_到大約 1 ^極和該第二電極因具體實施例而定可有各種形 ⑷舉例說明一範例,其中第一電極3和第有二各種極开; 2弋在6彼此相料點7和9。·然電極形成那些點的邊線 那2二,和8在圖Ka)所顯示的具體實施例令是彎區的, 乘;Ϊ:有任何曲線,包括直'線。第-電極和第二電極 的區域从施兩電力到第一電極和第二電極,、電源連接 可it可包括基體1上的—第三電極11。該第三電㈣ 討論’:Μ門電極。該第三電極的功能將在以下更詳細地 所極1j可設,如圖1(a)所顯示的具體實施例中 二:弟一電極3和第二電極5之間、第三電極u也可利 用瓜^石版印刷技術形成,雖然也可利用其他技術。 變2?11的外形:例如形狀,可因具體實施例而改 =、=來說,在圖KO舉例言兒明匈第三電㈣實質上.是 、★缚的長方形’換句話說,實質上是—直線。 =f電極的厚度可因應用而改變。舉例來說,第三電極 有大約從大約l〇〇nm到50〇〇nm的寬度。最 恭 =薄。依照-具體實施例1三電極有小於約:㈣ 的厚度。
第8頁 457736 ---—----- 五、發明說明(6) 三個電極、包括第 〜〜 多種因數控制。舉例來;極:尺寸,尤其是厚度,可兹 極,可由薄膜-製成電極V 的尺寸,尤其是第由 控制。可能影響第成Λ I的如上述的貴金屬或合金電 性、傳導俜數釦盘二电極尺寸的薄膜品質特性』的品質 ★二守%數和黏著性。 改包括平滑 第二電極的精確位置 月 說:第三電極的目阽 "、拉只施例而改變。 A,j , ^ _ '的可控制它的位置。依日3 +例來 例,第二電極2丨設. 1罝依照—個具體森 和9相箅跖龅 ^ 與第一電極3和第二電杌e祖貫施 使它盘m照一個具體實施例,第的尖端7 使匕與連接第一電極3和系一私極可安 如與第—恭疏^锭 電極5的點7和9之直 成 何-值ί : 第二電極5相同的,第:當4垂直。 Π包傳導材料制赤。無 和一電極1〗 合全# & η ^成舉例來說,第三電極可用^ 了以住 一範彻货^弟—電極疋用無氧化物金屬贺&金屬或 乾例,第三電極是用金做成。 岌成。依照 =2表不在圖丨a所顯示基體和第一電極、第二 弟二電極的具體實施例之斷面圖。 一電極、和 …本發明也可包括設置在第一電極3和第二電 :::,1 8說明這樣的—個具體實施例。第四電間極的實-貝可類似上面所描述的第三電極。依照一些且栌奋aF' /a! > Λη 'S3. ι t 八篮尹、施 超匕一個電極可成混雜在每一對電極之間。 =外,本發明可包括超過如第一電極3和第二電極5的一 /毛極。舉例來說’在圖9所說明之裝置的具體實施例包 括兩對電極。在圖9所顯示的具體實施例裡的每對電極之 間包括一電極’類似於在圖丨a所顯示的具體實施例裡在第
第9頁 五、發明說明(7) 一電極3和第 在提供電杨 至少一有機結 圖1 a所說明的 在一個電極< 結合到至少~ 論是氫、離子 傳導的且形成 可結合到有 子。該毫微米 説’毫舉米教 的集團所選出 毫微米粒子 子是金,金可 子可以至少〜 彝團X和y。集 集團X和y可結 體。單體的例 二電極5 <後, 構可在 具'體實 間。至 特定位 的、共 一電導 機結構 粒子可 子可包 的材料 可包括 在,直 種表面 圏X和y 合到聚 子包括 <間 苐〜 施例 少一 置。 價的 體= 的至 包括 括至 。依 多種 徑從 活化 可安 合體 的電極1 1。 藉由石版印刷技術或其它 電極3和第二電極5之間延 °然而’有機結構不必然 有機結構可包括至少一無 該結合可以是任何一種結 或其它的。那些無機原子 少一無機原子可包括毫微 至少一部份電傳導材料。 少一從含有貴金屬或責金 照一個範例,毫微米粒子 元素。舉例來說,如果毫 大約1 n m到大約1 0 0 n m的球 劑包覆。該表面活化劑可 排在聚合體的終端。舉例 的終端。聚合體可包括多
-fCH2-J-n( -fCHa_〇 J , ,n, ap*a 4Si-04-,, R1 技術, 展,如 要延伸 機原子 合,不 可以電 米粒 舉例來 屬合金 是金〇 微米粒 中。粒 有終端 來說, 種單
第10頁 4 57 7 36
C;HS, 五、發明說明(8) wherein π>1; R and R^CK., 0 -C-OH 或核 5K團X可包括_SH。另一方面,集團y可包括 甘酸基。 X集團可與金或銀,例如,粒子結合β γ集團可與核甘萨 結合。如果y是一酸集團’該酸集團可與DNA基的碳氫基( 集團反應。如果y是一核甘酸基集圍,該基可氫結合到 該有機結構可如上 该有機結構可包括 如上所述,本發明包括一有機結構 述在第一電極3和第二電極5之間延伸 DNA ° 可包括在本發明中的DNA可以是單絞或雙絞《依照本發 明包括在有機結構中的DNA串之長度可從大約30 0到大約X 300, 000個基’或在雙絞的dna之情況中是基對。或者, DNA分子的長度可以是大約〇 . j私m到大約^ “ ^。 依照一個具體實施例,該DNA是λ _DNA ^然而,依照本 發明可使用有任何基順序的任何DNA分子。換句話說,dm 可主觀地選取。 可包含在依照本發明結構中的DNA分子可包括R-環^ 環的描述可在1994年四月的細菌學期刊第ι807-1812頁, Asai 和Kogoma所提出 ’md-Loops and R-Loops: Alternative Mechanisms for the Initiation of
457736 五、發明說明(9)
Chromosome Replication in Escherichia coli"中發 現;1995年核酸研究,第23冊,第7號3516-3523頁 Landgraf 等人所提出"R-loop stability as a function of RNA structure and size” ;1995 年枝酸研究,第23 冊,第7號3524-3530頁Landgraf等人所提出11 Double stranded scission of DNA directed through sequence-specific R-1oop formation”;和Masai 與Arai 在BI0CHEMIE(1996)78 第1109-1117 頁提出的"Mechanisms of primer RNA synthesis and D-ioop/R-Ioop dependent DNA replication in Escherichia co1i,全 部内容合併在此以供參考》 R-環可發生作用以提供毫微米粒子(s)結合到DNA分子的 場所》因此,DN A分子可至少包括一 R-環。圖9舉例說明包 括二個R-環的具體實施例。 每個R-環可至少包括一毫微米粒子結合到R-環裡DNA的 一部分。除包括超過一個R-環之外.,超過一個毫微米粒子 可結合到每個R-環裡的D NA分子的一部分。將毫微米粒子 (s )結合到R -環的步驟在以下作詳細討論。 那些R-環可依照任何形成R-環的已知技術形成,例如揭 露在上述參考科學文獻中的文章。至少一RNA分子具有與 可用來形成R -環的DN A分子之至少一部分的互補順序。如 上所述,DNA分子可包括超過一個R-環。因此,超過一個 RNA分子可用來形成DNA分子中的R-環。每個RNA分子可有 與DNA分子一不同順序互補的順序。
第12頁 457736 五、發明說明(ίο)
可控制RNA分子& + + . N + 的順序來控制R -環(s)在哪裡產生。舉例 來說,如果DNA分子故& t 于將包括一R -環且該R -環位於該DΝΑ分子 的中心,RNA分子可士 + Λ — * j有與DNA分子的順序互補的一個順序, 以使RNA分子實皙μ , ^ ,^ η 、月上位在DNA分子的中心,與DNA分子的終 端在R -環的形成時1 μ _ 巨離相夺。依照另一範例,如在圖9所 .顯.不,RNA分子可古 . ηΝΜ ν , 4有—與DNA分子的順序互補的順序,以使 RNA分子將會設署+、 置成分割DNA分子為三個部分,在R-環形成 時貫質上有相等的長'度β
可用來^成R-環⑷的驗分子之順序,可依遍分子相 對於可此落在4DNA分子下的電極之位置而變。照這些方 法’ RNA.分子可以有順序使得環可設置在底下的電極之 上。如漫本發明包括超過一個R-環且每個R-環覆蓋一電 極,那些用來形成R-環的RNA分子可有順序使得那些R_環 將會叹置在底下的電極之上,例如在圖丨a所說明具體實施 例裡的第三電極11 β 如上所述,本發明可至少包括一毫微米粒子。為了要幫 助毫微米粒子結合到有機結構,毫微米粒子可包括一或多 個原子或化學集團附著在該毫微米粒子。藉由附上一或多 個此種原子或集團,該毫微米粒子可"官能化η。
在有機結構包括一 D Ν Α分子的情況,至少一核甘酸可附 著到毫微呆粒子。附著到毫微米粒子的該至少一核甘酸, 通常在R -環不附著到RNA分子的部分與DNA分子的R-環裡的 至少一核甘酸互補。因此,該附著到毫微米粒子的核甘酸 可因Μ A分子的順序、和毫微米粒子要附著到DNA分子的哪
第13頁 457736 五、發明說明(1丨) " : ----------- 裡而定。對DNA分子之毫微米粒子和毫微米粒子的 上面已詳細討論。 者 毫微米粒子可附著到MA分子在R_環裡面的任何部八。 施:,毫微米粒子附著到DNA在卜環裡“ —刀,力在令心裡。因此,r-環的位置可因卜環的而 1二舉例來說,如果DNA分子包括—R_環大體上在f置 ’令心’毫微米粒子可附著在該DNA分子於 / 端的中間。 刀子之終 本發明可包括一電傳導材料在有機結構上。該 :可包括任何的電傳導材料。依照一個範例 ::: 1形咸—Μ。金屬纖維的銀也可提供在有機結構1、有 結構上的電傳導材料在有機結構上提供一導土: '、二If况,廷個導體可用來形成官能性的結二 上的一電傳暮好制_ -r + 士成 有機結構 的電極之^ : Ϊ 結構上的電傳導材料和-Α下 的'極之間如供—電容的耦合。㊣可透過底卜 或毫微岽粒子上的原子舉_ — ^ 化原子及/ 可用在形成邏輯。!上的導體(s) 照本發明的結”用在二=的詳細描述,依 之中。"用在形成-及閘與或閘,在其他的結構 ^'DNA^#σ % ^ ^ &子之耄微米粒子、有機結構上的電傳導;^ m 供導體給纽分子上的R-環之兩側。 科材科可促 電傳導塗層可ϋ過將有機結構浸人—包含銀離 而應用到有機結構。然後溶液中的銀離子可與有機^形
第14頁 457736 _#正 案號8811加52 1 〇车牛孩工η日 五、發明說明(12) 銀可與DNA分子的 成一銀鹽。在有機結構包括DNA的情況 鱗酸鹽集團形.成—鹽類。 在鹽形成之後,鹽裡的銀可以還原劑提煉為金屬的銀。 J使用的還原劑之範例包括對苯二酚/〇Η_接著對苯二酚/ 有機結構可連接到基體的表面上之電極,例如在圖〗a所 說明具體實施例裡的第一電極和第二電極。那些電極在上 面做了詳細描述。連接可以多種方式完成。舉例來說,連 接可藉由在電極上提供有機結構可附著的場所而實施。 那些附著的場所可由多種結構提供。舉例來說,在一或 多個電極上可提供一或多個原子或分子。依照一個範例, 至少一有機分子提供在電極的至少其中一個之上。有機分 子可結合到電極(s )的表面。 依照一個例子,其中有機結構包括在第一電極和第二電 極之間延伸的DNA分子,至少一 DNA及/或RNA分子可附著到 圖1Α所顯示的第一電極3和第二電極5。在有機結構包括 DNA的情況,通常,DNA提供在第一電極和第二電極上。 ΜΑ可以多種方式提供在電極上。 依照一個例子,DNA結合到幫助它連接到電極的原子或 分子。舉例來說’ DNA可以是硫磺終結的。硫項终結的終 端能附著到金電極的表面。眾所週知S (硫續)終結的化合 物結合於金表面。 在第一電極和第二電極之間延伸的DNA分子可結合到電 極上的DNA及/或RNA。舉例來說,在二個電極之間延伸的 O:\59\59786.ptc 第15頁 2001.04.27.015 4p736 ------------ 五'發明說明(13) DNA分子、和,如在上述的例子,附著到電極的MA分子 (s)兩者可有一單絞部分。在延伸於第一電極和第二電極 之間的DNA分子上、與附著到第一電極和第二電極的ΜΑ分 子(s)上的單絞部分,可有互補的終端以幫助彼此的結 合。 依照一個具體實施例,附著在電極的DN A是單絞、硫磺 終結的DNA。不管是單或雙絞])NA或RNA結合到電極,DNA及 /或RNA可包括從大約5到大約2 0個基。然而,dn A及/或RNA 分子能長到大約1 0 0個基。舉例來說,D N A及/或R N A分子可 以是大約15到大約30個基。然而,DNA及/或RNA可依需要 或短或悬’以確保D N A及/或R N A發生作用附著到第一電極 和第二電極且DNA及/或RNA延伸在第一電極和第二電極之 間。 另外’不管是單或雙絞DN A或RNA分子結合到電極,附著 到一電極的DNA及/或RNA分子可以和附著到其他電極的DNA 及/或RNA分子有不同的基之順序。或者,延伸於第一電極 和第二電極之間的DNA之一部分的DNA及/或RNA分子可與全 體的DNA及/或RNA分子有不同的順序。 依照DNA分子附著在電極、和DNA分子包括基的順序以.結 合到延伸於第一電極和第二電極之間的DN A分子之具體實 施例’延伸於第一電極和第二電極之間的DNA分子,可包 括具有與附著在第一電極和第二電極之DNA互補的基之順 序的"黏稠終端"。 圖3說明DNA分子21延伸在第一電極和第二電極之間的一
第16頁 五、發明說明(14) 具體實施例s D Ν Α分子2 1以線性配置顯示。黏稠終端2 3和 25提供在DNA分子的終端上。 在建構或以其它方式獲得要附著在第一電極和第二電極 的那些DNA分子之後,它們可附著到那些電極。可形成一 種DNA分子將加入的溶液。首先’形成鹽的水溶液。鹽的 一個例子是氯化鈉。然後每個DN A分子,其中不同的分子 將附者到每個電極,可加入到該溶液。 在溶液形成之後,一溶液13的一些量可放置在第一電極 3上,而另一溶液15的一些量可放置在第二電極5上。^ 溶液放置在哪個電極上可依據在第一電極和第二電極之 延伸的DNA分子要如何定向而定。放置在每個電極上溶s 的量可依溶液中DNA、RNA、及/或其他分子的濃度而定。 在決定上述的因數時’所產生的最後結構是很重要的。 ,二^,應該形成一從電極3到電極5的〇·橋接器。容積 的浪度通常是次要的。也可使两流動的溶液。 在溶液應用到第一電極和第二電極以將所需 ,到那些電極上之後,溶液可移除1常,允許溶液Κ :那些電極上-段足约的時間’卩讓一些分子附 '此 電極’來幫助有機結構在二個電極之間的附著。通常,ς 液保持一段大約1 〇分鐘到大約20分鐘的時間。 f 溶液的移除可以許多的方式實#。舉例來說,溶液可洗 =。,如’水此用來洗去溶液。通常,溶液以不包括任何 s附者於-S-Au黏者劑的部分之液體洗去。或者,溶 允許我們沒有應用的熱弄乾。依照一個範例’可使用一空
第17頁 4^67 73 6_ 五、發明說明(15) 氣槍。 圖1 C說明-旦溶液被移除的第—電極3和第二電極5。那 些分子1 7和1 9保持附著在第一電極和第二電極。 在定著分子附著到那些電極之後,延伸在第一 二電二…的結構可應用到該結構,例如圖卜所舉例說 明=有機結構包括DNA的情%,DNA可應用到那些電極上 且隔開在那些電極之間的基體。有 .—奇1 百機結構能應用在溶液 間產生術橋接器的—種方法,揭露在^η 寺在1 9 98年2月1 9曰”自然',卷391第775 ,,DNA-模板组合洳|恭伊綠从如此弟5 777頁所吸出 此以供#考/和^銀線的電極附著',,全部内容合併在 A分子(s)的應用到基體和電極 ;I : f ^ ^ ^ ^ N A ^ , „ „ , ^ ί:::=有機結構,例如定著分子。為了要促成m 刀子而要的疋向對應於那些電極和定戶 述的DNA,延伸在第一带炻知笙__带 卞的如上面所 容…們對齊的第停件^^^^ 愈揚七土 +3片旳惊仵那些條件可包括使DM分子遵從 ;ns *麥。如果使用電場,它可從大約1 04到大約 n 。另一方面,如果使用流場,V可從大則到大.約 l〇〇cm/sec。 J 八.刃 :jD:以特別的方式排列,有助於確保腿分子的 '、恭一固3延伸在第一電極和第二電極之間。通常’在那 f :=之間只形成” DNA橋接器„。另外,通常,沒有 接益會延伸到圖^所顯示的DNA橋接器區域以外。 橋
第18頁 457 73 6 五、發明說明(16) 為了要幫助DNA橋接器(s) DNA。實驗在顯微鏡下完成。 的溶液可從電極的區域清除
D ^ ^ Ί'ΐ- m >i' —一橋接器形成,七八^
κ 包含DNA 在D N A分子(5)結合到第 电检和第 , 1 4 主少一 R -環可形成在-於第一電極和第二咖 "的—每個DM分子中。通常,和橋接器 電極之間-安排在另-電極,例如 := 的:麗分子的一個區域t〜環的形成如上面電:描之。上 e说明延伸在第一電極和第二電極之 其中DNA分子在第三電極u之卜ν π t Λ刀子21 , 兒棧丨丨之上的DNA分子的區 在R- ^(s)形成之後,一毫微米粒子29可結合到⑽a分 子。毫微米粒子可結合到DNA分子落在R_環裡面的部分, 且不附著到R NA为子。要完成毫微米粒子附著到分子, 可形成毫微米粒子的一懸浮液 '該懸浮液可包括有修改的 表面之毫微米粒子’如上所述。毫微米粒子可以大約〇 . i % 到大約1 0 %的;農度懸浮在水中。 在溶液形成之後’它可實施在R —環之上的區域中。然後 附著到毫微求粒子29的”官能化”核甘酸31及/或原子及,或 分子’可結合到R -環裡面的D N A。圖4說明帶有附著的核甘 |酸3 1之毫微米粒子2 9。在圖4所說明的具體實施例,四個 i核甘酸附著到毫微米粒子β通常,大約1到大約丨〇 〇 〇 〇個核 :甘酸附著到毫微米粒子》附著到毫微米粒子的核甘酸(s ) :可與環裡面一或多個核甘酸互補,如上面的較詳細描
第19頁 4 57 7 3 6 五 '發明說明(π) " ' -- 述。 „ $毫微米粒子上的核甘酸結合到DNA分子的情況,毫微 不=子上的那些核甘酸可氫接合到DNA分子(s)的核甘酸。 『°兄明延伸在苐一電極3和第二電極5之間的DNA分 其中〇NA分子包括帶有一毫微米粒子結合到L環裡面 圖,刀子之R_環。圖5說明MA分子的具體實施例之特寫 乎%r 2匕的雙螺旋線配置中,R一環27附加著RNA 33、毫微 不$子29,而核甘酸31附著到毫微米粒子。 間M 微不粒子(S )附著到延伸在第—電極和第二電極之 的兮a A 子之後’一電傳導材料可提供在DNA分子上。銀 極^ ^之粑例在上面描述。當在延伸於第一電極和第二電 沒右:ϋDN a分子上沉澱銀時,由於銀離子較低的密度, 有足夠銀的催化和沈澱可發生在R_環上β 離子在DNA主幹裡形成帶有4酸鹽離子的#。在雙螺 匕碟酸豊離子的〇_平均地分佈在雙螺旋的周圍、然 動,卷f 的串中密度大约低5〇%。另外,由於熱振 i或,:β稀釋成R_環上的Ag時,它將移動到高密度區 也就疋,雙螺旋區域。 _ 6成明本發明_ i辦咎, » 附著到第—t㈣f ^例,Λ由/細A分子17和19 二電極…㈣:上二:在:::第-電極3和第 視圖。分子包括一 •匕/鍍一 *傳導材料35之後的頂 来粒子29之卜環27 /有與至少—核甘酸31結合的毫微 的電傳導材。 所顯示的結構造成DNA分子2丨上 ?· 5 5和耄微米粒子之間的電容耦合3?。
第20頁 4 5 T 7 3 6 五、發明說明(18) 圖立兒月圖$所说明具體實施例的斷面圖。當在圖7中可 八中.所°兒月的結構也造成在毫微求粒子和電極1】之鬥 電^合39的形成,它可視為一閉門電極。 間 藉由控W電極、延伸在那些電極之間的DNA分子、β-環、毫微米^粒子、及/或電極和毫微东粒子之間的互相連
^ f /或:1排在延伸於電極之間DNA分子上的電傳導椅料 的數目’各種不同型態的裝置可以依照本發明的結構建 立在本發明結構裡的那些條件也可控制來產生某些效 應舉例來说,在一特定的偏壓,在延伸於第一電極和 了電極之間DNA分子上電傳導材料中的電流,可藉由調節 宅微求雄子裡的電荷而控制。這可如上面參考且在 Seabaugh等人所詳細說明的典型共振隧道裝置一樣完成, 參%、並結合上面的參考D 沿著這些方向’圖8說明包括類似於在圖丨a_丨f所顯示具 體實施例中電極3和5,本發明一具體實施例的二個電極41 和4 3。在圖8描述的具體實施例也包括一有機結構,它至 少包括在電極41和43之間延伸的一 DNA分子45。一電傳導 材料47女排在DNA分子上。DNA分子包括二個環49和51, 母個包4 一宅微米粒子5 3合5 5限制於其間。此外,在圖.8 描寫的具體實施例包括二個電極5 7和5 9,類似於圖丨a _ i f 中所說明的具體實施例裡的電極丨丨,如閘門電極運作,安 排在那些R ''環4 9和5 1及那些相關的毫微米粒子5 3和5 5之 下。在圖8舉例說明的結構可形成一“及”閘。 依照另~個可行的方法,本發明可包括如圖9所說明的
第21頁 457736 五、發明說明(19) 結構。圖9顯示基太卜— 且祐糾沾士 上包括如在圖la-lf所顯示的一個之二 明—具體實施例。如前所述,在圖9描 述之本發明的具體宭 ^ ^ R7。在DQ扣仓u 例’包括二對電極61和63及65和 個至ίΓ::Αΐ體實施例也包括-對有機結構’每-極65和67之間。_Λ469=71分別延件於電極61和63及電 分子69和71上。那八材^J3和75分別安排在那些DM 每備-環分別包括:毫^子母一個包括―卜環77和79, 外,在圖9指寫的具體Λ 子81和83限制於其間。此 圖la-1 f所說明的具體^ ^例包括一電極85和87,類似在 用,安排在那些R-環77 $施例裡的電極11 ,如閘門電極作 83之下。 〇 79及那些相關的毫微米粒子8 1和 在圓9舉例說明的結槿 電極6 1和6 5之間提供一 °形成一或閘。這可藉由分別在 供一電力連接91、和對^力連接89、在電極63和67之間提 95而完成》 ?門電極85和87提供電力連接93和 以上的發明詳述說明歲… 示和描述本發明的較佳I田述發明。另外,所揭露的只顯 要了解本發明能夠使用^粗貫施例,但如先前所提,應該 環境中,…在c不同的其:組合、修改、和 述的教導相當的、及心表達本發明概必的範圍冲、與上 改。此處所插述的具體\關的技術或知識中變更或修 本發明的最佳模態,且你=例企圖進一步解釋所知道實施 本發明此等”戈其他的戽二二熟知該項技藝人士能夠利用 '、體實施例,並以本發明特定應用
第22頁 457736
第23頁

Claims (1)

  1. 457736 88113652 >年手月曰 修正 -遍 1. 一種用於一毫微米裝置之製造物品,包含: 一有機結構,與結合到該有機結構選定位置上的無機 原子。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製造物品,其中無機原子形 成一電導體。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製造物品,其中有機結構包 括DNA。 4. 一種用於一毫微米裝置之結構,包含: 含有一R-環;和 子,結合到該DNA分子的R -環内部中。 範圍第4項之結構,其中該毫微米粒子是 一DMA分子 一毫微米粒 5. 如申請專利 鐵磁體、鐵電物 6. 如申請專利 體到該R-環的兩 7. 如申請專利 質或一種半導體β 範圍第4項之結構 側。 範圍第5項之結構 其中該結構形成一導 其中毫微米粒子至少 包括一從含有半導體、金屬、與合金的群組中所選出的材 料。 毫微米裝置之結構,包含: 由一生物分子設置;和 子,與生物分子隔開》 自組裝的有機模板以自組裝無機材料之方 法,該方法包含下列步驟: 形成一有機結構;和 在有機結構上的選定位置結合無機原子。 8 . 一種用於一 一電極,藉 一毫微米粒 9. 一種利用一
    O:\59\59786.ptc 第1頁 2001. 04. 27. 025 457736 -修正 案號 88Π3652 六、申請專利範圍 10. —種用於一毫微米裝置<結構,包含: 一基體; 在該基體上的一第一電極和一第二電極; 一有機分子,延伸在該第一電極和該第二電極之間; 和 一毫微米粒子,結合到該有機分子。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 0項之結構,其中第一電極和第 二電極是金。 1 2.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 0項之結構,其中有機分子是 MA ° 1 3.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之結構,其中DNA是雙絞的。 14.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之結構,其中DNA是λ-DNA。 1 5.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 2項之結構,其中延伸在第一電 極和第二電極之間的DNA分子包括一R-環,且毫微米粒子 結合到R-環之内的DNA分子。 1 6.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 5項之結構,進一步包含: 一 RNA串,與R-環裡面DNA的一串互補。 1 7.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 5項之結構,其中至少一核甘酸 附著在毫微米粒子。 1 8.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 7項之結構,其中該至少一核甘 酸與在R -環裡面DNA分子的至少一核甘酸互補。 1 9.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 7項之結構,其中該至少一核甘 酸與在R-環裡面DNA分子距離第一電極和第二電極相等位 置之至少一核甘酸互補。
    O:\59\59786.ptc 第2頁 2001.04. 27. 026 457736 索號 88113652 ?g年夺月曰 修正 六、申請專利範圍 2 0.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 0項之結構,進一步包含: 一有機分子,結合到第一電極和第二電極的一表面。 2 1.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 0項之結構,其中結合到第一電 極和第二電極的表面之有機分子是DNA。 22.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 0項之結構,其中結合到第一電 極和第二電極的表面之DNA分子是硫磺結束的和單絞的。 2 3,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 1項之結構,其中結合到第一電 極的DNA分子與結合到第二電極的DNA分子有不同的順序。 2 4.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 1項之結構,其中結合到第一電 極和第二電極的DNA分子包含五到二十個基對。 2 5.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 7項之結構,其中延伸在第一電 極和第二電極之間的有機分子是DNA。 2 6.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 5項之結構,其中延伸在第一電 極和第二電極之間的MA分子包括一R-環,且毫微米粒子 結合到R -環之内的DNA分子。 2 7.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 6項之結構,進一步包含: 一RNA串,與R-環裡面MA的一串互補。 2 8.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 6項之結構,其中至少一核甘酸 附著在毫微米粒子。 2 9.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 8項之結構,其中該至少一核甘 酸與在R -環裡面DNA分子的至少一核甘酸互補。 3 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 8項之結構,其中該至少一核甘 酸與在R-環裡面MA分子距離第一電極和第二電極相等位 置之至少一核甘酸互補。
    O:\59\59786.ptc 第3頁 2001. 04. 27. 027 457 73 6 _案號88113652 和年爭月曰 修正_;_ 六、申請專利範圍 3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5項之結構,其中延伸在第一電 極和第二電極之間的DMA分子是雙絞的。 3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5項之結構,其中DNA是λ-DNA。 3 3.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 1項之結構,其中延伸在第一電 極和第二電極之間的DNA分子包括與結合到第一電極和第 二電極表面的那些DNA分子混合的黏稠終端。 3 4.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 0項之結構,進一步包含: —電傳導材料,在延伸於第一電極和第二電極之間的 有機分子上。 3 5.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 4項之結構,其中該電傳導材料 包括結合到DNA分子的磷酸鹽集團的銀離子。 3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 4項之結構,其中該電傳導材料 包括DNA分子上的金屬銀" 3 7.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 0項之結構,進一步包含: 一第三電極,在第一電極和第二電極之間的基體上。 3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 7項之結構,其中第三電極與第 一電極和第二電極距離相等。 3 9.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 7項之結構,其中第三電極有一 大約100 nm到大約5000 nm的寬度。 4 0.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 7項之結構,其中第三電極有一 小於1 00 nm的寬度。 41.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7項之結構,其中第三電極與延 伸在第一電極和第二電極之間的有機分子成垂直。 4 2.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 7項之結構,其中有機分子與第
    O:\59\59786.ptc 第4頁 2001. 04. 27. 028 457736 _案號88113652 ?〇年夺月4日 修正_ 六,申請專利範圍 三電極接觸。 4 3.如申請專利範圍第I 0項之結構,其中那二個電極分 開大約1 // m到大約1 0 0只m的距離。 44.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 0項之結構,其中第一電極和第 二電極由包含金的材料作成。 4 5.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 0項之結構,其中第一電極和第 二電極是以一無氧化物材料作成。 4 6.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 0項之結構,其中第一電極和第 二電極以彼此面對的銳利尖端結束。 4 7.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 0項之結構,其中基體是以一包 含玻璃的材料作成。 4 8.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 0項之結構,進一步包含: 一第四電極,設置在第一電極和苐二電極之間。 49.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8項之結構,其中第四電極有一 大約100 nm到大約5000 nm的寬度。 5 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 8項之結構,其中第四電極有一 小於100 nm的寬度。 5 1.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 8項之結構,其中第四電極與延 伸在第一電極和第二電極之間的有機分子成垂直。 5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 8項之結構,其中有機分子與第 三電極及第四電極接觸。 53.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2項之結構,其中那些電極和延 伸在第一電極和第二電極之間的有機分子形成一 “及” 閘。
    O:\59\59786.ptc 第5頁 2001.04.27.029 4 57 73 6 案號88113652 年斗Ά2!曰 修正 圍 含 包 步1 進 構 結 之 項 ο TX 第 圍 範 利 專 請 S申 *# JnJ 口 專 請4. 申 5 % 六 間 之 極 四 •,第 極和 電極 四電 第三 一第 和在 極伸 電延 三 , 第子 一分 的機 上有 體二 基第 在一 和 合5 第 結目五 圍 ,色第子::一 粒.I的 專 米 b 上 έ請— 微 毫 基 1 h在 fra 第 和 極 電一 第 在 分 至 機構纟有士,排 二J安 之 第項’ 到u極 含 包 步 第 和 極 電 三 第 在 少 至 成 •tr 安, 極 電 六 第1 和的 .,上 間體 之基 極在 r^s* 間 之 極 電 四 中 其 構 結 之 項 5 5 第 圍 範 利 專 請 申 如 或1 成 和形 ,以 觸起 接一 極在 電接 六連 第力 和電 極子 電分 五機 第有 與些 子那 分和 機極 有電 些些 ρ β— 男男 閘 第 和 極 電一 第 中 其 構 結 之 項 6 5 第 圍 範 利 專 請 申 如 一極 中電 其三 之第 極到 電接 四連 第力 和電 極個 電一 三另 第的 到極 接電 連二 力第 個極 一電 的一 中第 極而 電, 二個 個一 另 的 極 ιί^ΐιΊ 四 第 和 含 包 步 進 構 結 之 項 ο 1X 第 圍 範 利 專 請 申 如 子 分 機 有 到 合 結 子 粒 米 微 毫 個 多 驟 步 含 包 法 方 之 置 裝 米 微 毫一 造 種 和 子 分 機 有一 延 極極間 電電之 一二極 第第電 一 一二 成成第 形形和 上上極 體體電 基基一. 一 一第 在在在
    O:\59\59786.ptc 第6頁 2001.04. 27.030 4 57 7 3 6 _案號88113652_和年卒月之7曰 修正_ 六、申請專利範圍 插入至少一毫微米粒子到有機分子中的至少一位置之 内。 6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9項之方法,進一步包含步驟: 在有機分子上安排一電傳導材料。 6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9項之方法,進一步包含步驟: 在第一電極和第二電極上安排一有機分子。 6 2.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 1項之方法,其中延伸在第一電 極和第二電極之間、且沉澱在第一電極和第二電極上的有 機分子是MA分子。 63.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2項之方法,其中: 那些附著到第一電極和第二電極的MA分子是單絞、 硫磺終結的,包含從大約五個到大約二十個基,且有不同 的基之順序;和 延伸在第一電極和第二電極之間的D N A分子包括黏稠 終端,與附著到第一電極和第二電極的DNA分子互補並混 合。 6 4.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 2項之方法,進一步包含下列步 驟: 附著那些DNA分子到第一電極和第二電極;和 將延伸於第一電極和第二電極之間的Μ A分子,與附 著在第一電極和第二電極的DNA分子結合。 65.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4項之方法,進一步包含下列步 驟: 在延伸於第一電極和第二電極之間的Μ A分子中,使
    O:\59\59786.ptc 第7頁 2001.04.27. 031 457 736 _案號88113652_年f月曰 修正_ 六、申請專利範圍 用與延伸於第一電極和第二電極之間的DNA分子的至少一 部分互補之至少一RNA串,形成至少一R-環;和 附著一毫微米粒子到每個未附著到一:RNA分子之R-環 裡的DNA之一部分。 66.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3項之方法,其中在苐一電極和 第二電極上沉澱一有機分子的步驟包含下列步驟: 準備一要附著到第一電極之MA分子的溶液; 準備一要附著到第二電極之DNA分子的溶液; 將第一溶液放在電極其中一個之上,而將第二溶液放 在電極的另一個之上,以允許一硫磺集團附著到電極;和 洗去溶液。 6 7.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 6項之方法,進一步包含下列步 驟: 將一DNA分子的溶液散佈在第一電極和第二電極間、 於第一電極和第二電極之間的基體之上;和 在第一電極和第二電極之間,排列要延伸在第一電極 和第二電極之間的D N A分子。 6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7項之方法,其中DNA分子藉由在 那二個電極之間感應一流場的電場而排列。 6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8項之方法,進一步包含下列步 驟· 在延伸於第一電極和第二電極之間的DNA分子中,使 用與延伸於第一電極和第二電極之間的D N A分子的一部分 互補之一 MA串,於第一電極和第二電極之間形成一 R-
    O:\59\59786.ptc 第8頁 2001.04.27. 032 457736 t __索號88113652 和年f月Θ曰 修正_ 六、申請專利範圍 環;和. 附著毫微来粒子到未附著到RNA分子之R-環裡的DNΑ之 一部分。 7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9項之方法,進一步包含下列步 驟: 在將之附著到R-環裡面的DNA之前,以互補於DNA環在 R -環裡面之部分的至少一基的至少一核甘酸,官能化毫微 米粒子。 7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0項之方法,進一步包含下列步 輝: 形成毫微米粒子的一懸浮液;和 在延伸於第一電極和第二電極之間的DNA分子上,散 佈毫微米粒子的懸浮液。 7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1項之方法,進一步包含下列步 驟: 在延伸於第一電極和第二電極之間的DNA分子上沉澱 一電傳導材料。 7 3.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 1項之方法,其令該電傳導材料 透過將基體浸入一含銀溶液而沉澱在延伸於第一電極和第 二電極之間的DNA分子上,以形成帶有DNA分子的磷酸鹽集 團之銀鹽,該方法進一步包含下列步驟: 分解沉澱在延伸於第一電極和第二電極之間的D N A分 子上的銀鹽成為金屬銀。 74,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3項之方法,其中銀鹽的分解包
    O:\59\59786.ptc 第9頁 2001.04. 27. 033 457736 _案號88113652 %年夺月曰 修正_ 六、申請專利範圍 含下列步驟: 將銀鹽接觸一分解作用劑。 7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4項之方法,其中銀鹽的分解包 含下列步驟: 將銀鹽接觸對苯二酚/0H-接著對苯二酚/H+。 7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0項之方法,進一步包含下列步 驟: 在第一電極和第二電極之間的基體上提供一第三電 極。 7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 6項之方法,進一步包含下列步 驟: 在有機分子上的電傳導材料和第三電極之間形成電容 耦合。 78.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6項之方法,進一步包含下列步 驟: 電力連接有機分子上的電傳導材料和第三電極,以形 成一或閘。 7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 0項之方法,進一步包含下列步 驟: 在基體上提供一第三電極和一第四電極; 在第三電極和第四電極之間延伸一第二有機分子;和 至少一毫微米粒子結合到該第二有機分子。 80.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7項之方法,進一步包含下列步 驟:
    O:\59\59786.ptc 第10頁 2001.04. 27. 034 457736 _案號88113652 ^年令月巧日 修正_ 六、申請專利範圍 在安排至少在第一電極和第二電極之間的基體上,提 供一第五電極;和 在安排至少在第三電極和第四電極之間的基體上,提 供一第六電極。 8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9項之方法,進一步包含下列步 驟: 電力連接那些有機分子和那些電極,以形成一或閘。 8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9項之方法,進一步包含下列步 驟: 電力連接第一電極和第二電極中的一個到第三電極和 第四電極之其中一個;和 電力連接第一電極和第二電極的另一個到第三電極和 第四電極中的另一個。 8 3.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 9項之方法,其中多個毫微米粒 子插入到有機分子上的多個位置中。 84. —種用以控制一裝置之方法,該裝置包括一基體、 該基體上的一第一電極和一第二電極、一延伸在第一電極 和第二電極之間的有機分子、一結合到有機分子的毫微求 粒子、和在有機分子上的一電傳導材料,該方法包含下列 步驟: 在電傳導材料中產生一偏壓;和 調整毫微米粒子中的電荷,以促成電傳導材料中的電 流改變。
    O:\59\597E6.ptc 第11頁 2001. 04. 27. 035
TW088113652A 1998-09-17 1999-08-10 Self assembled nano-devices using DNA TW457736B (en)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15457598A 1998-09-17 1998-09-17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457736B true TW457736B (en) 2001-10-01

Family

ID=225518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88113652A TW457736B (en) 1998-09-17 1999-08-10 Self assembled nano-devices using DNA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2) US6656693B2 (zh)
EP (1) EP0987653A3 (zh)
JP (2) JP3707722B2 (zh)
KR (1) KR100445933B1 (zh)
TW (1) TW45773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0369694B1 (ko) * 1998-09-17 2003-01-29 인터내셔널 비지네스 머신즈 코포레이션 화학적 태그의 합성 방법
EP1209695B1 (en) * 2000-11-24 2004-10-06 Sony International (Europe) GmbH Selective metallisation of nucleic acids via metal nanoparticles produced in-situ
EP1215199A1 (en) * 2000-12-08 2002-06-19 Sony International (Europe) GmbH Linker molecules for selective metallisation of nucleic acids and their uses
WO2002079514A1 (en) * 2001-01-10 2002-10-10 The Trustees Of Boston College Dna-bridged carbon nanotube arrays
US6879143B2 (en) * 2002-04-16 2005-04-12 Motorola, Inc. Method of selectively aligning and positioning nanometer-scale components using AC fields
US20050164371A1 (en) * 2003-03-28 2005-07-28 Fujitsu Limited Cavity electrode structure, and sensor and protein detection device using the same
SE0401016D0 (sv) * 2004-04-20 2004-04-20 Haakan Olin Method, device and computer program
US7750270B2 (en) 2004-12-28 2010-07-06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Nanoparticle generator
US7625702B2 (en) * 2005-12-20 2009-12-01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Helical wrapping of single-walled carbon nanotubes by genomic DNA
US20090162927A1 (en) * 2006-05-31 2009-06-25 Yeda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ompany Ltd. Nanotubes and nanowires based electronic devices and method of fabrication thereof
JP4967503B2 (ja) * 2006-07-28 2012-07-04 ソニー株式会社 有機薄膜トランジスタ、有機薄膜トランジスタの形成方法
US20110172404A1 (en) * 2008-05-19 2011-07-14 Cornell University Self-Assembly of Nanoparticles Through Nuclei Acid Engineering
US8106428B2 (en) * 2009-03-03 2012-01-31 Board Of Regents,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System Nano-scale bridge biosensors
CN102489810B (zh) * 2011-12-23 2013-07-31 哈尔滨工业大学 基于钎料球激光重熔工艺的mems自组装方法
EP3408220A4 (en) * 2016-01-28 2019-09-04 Roswell Biotechnologies, Inc METHOD AND DEVICE FOR MEASURING ANALYTES USING LARGE CALCULAR MOLECULAR ELECTRONIC SENSOR ARRAYS
US9829456B1 (en) * 2016-07-26 2017-11-28 Roswell Biotechnologies, Inc. Method of making a multi-electrode structure usable in molecular sensing devices
JP2018149615A (ja) * 2017-03-10 2018-09-27 国立大学法人名古屋大学 超格子構造体、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11918920A (zh) 2018-04-10 2020-11-10 埃克森美孚化学专利公司 热塑性硫化橡胶组合物
EP3850255A1 (en) 2018-09-14 2021-07-21 ExxonMobil Chemical Patents Inc. Thermoplastic vulcanizate compositions their preparation and use in flexible tubular pipes
WO2020055704A1 (en) 2018-09-14 2020-03-19 Exxonmobil Chemical Patents Inc. Thermoplastic vulcanizate compositions in polymeric inner / pressure sheaths of flexible pipes for oil & gas applications
US20220112364A1 (en) 2019-03-21 2022-04-14 Exxonmobil Chemical Patents Inc. Pipe Including a Thermoplastic Vulcanizate Composition
EP3983483A1 (en) 2019-06-13 2022-04-20 ExxonMobil Chemical Patents Inc. Automotive weather seals formed with thermoplastic vulcanizate compositions
WO2020257630A1 (en) 2019-06-21 2020-12-24 Exxonmobil Chemical Patents Inc. Thermoplastic vulcanizate compositions
WO2021041051A1 (en) 2019-08-26 2021-03-04 Exxonmobil Chemical Patents Inc. Thermoplastic vulcanizate compositions and thermoplastic olefinic compositions as insulating layers in non-flexible pipes
US20230133171A1 (en) 2020-03-18 2023-05-04 Celanese International Corporation Thermoplastic Elastomer Compositions, Their Preparation and Use in Fiber-Reinforced Spoolable Pipes
WO2021188361A1 (en) 2020-03-20 2021-09-23 Exxonmobil Chemical Patents Inc. Linear alpha-olefin copolymers and impact copolymers thereof
BR112022022499A2 (pt) 2020-05-05 2023-01-10 Celanese Int Corp Cano que inclui um polímero termoplástico de polimetilpenteno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3147787A (ja) 1989-10-31 1991-06-24 Takara Shuzo Co Ltd 新しいdnaクローニング方法
JP3044872B2 (ja) 1991-09-25 2000-05-22 ソニー株式会社 半導体装置
US5342452A (en) 1991-09-25 1994-08-30 Canon Kabushiki Kaisha Photovoltaic device
JP3437195B2 (ja) 1991-10-01 2003-08-1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Mim型電気素子とその製造方法、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画像表示装置、描画装置
JP2546114B2 (ja) 1992-12-22 1996-10-23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異物質内包カーボンナノチューブとその製造方法
JPH08329A (ja) 1994-06-24 1996-01-09 Takeshi Yoneyama フラッグ付き団扇
JP3342590B2 (ja) 1994-10-20 2002-11-11 株式会社サンギ 半導体集積回路
US5609907A (en) 1995-02-09 1997-03-11 The Penn State Research Foundation Self-assembled metal colloid monolayers
JP2701790B2 (ja) 1995-05-30 1998-01-21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不揮発性半導体記憶装置
US5658802A (en) 1995-09-07 1997-08-19 Microfab Technologie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aking miniaturized diagnostic arrays
JP3166623B2 (ja) 1996-07-03 2001-05-14 住友金属工業株式会社 生体関連高分子の固定化装置
JP3147787B2 (ja) 1996-09-10 2001-03-19 住友金属工業株式会社 核酸の処理装置
US5922537A (en) 1996-11-08 1999-07-13 N.o slashed.AB Immunoassay, Inc. Nanoparticles biosensor
US6218175B1 (en) * 1998-10-30 2001-04-17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Nano-devices using block-copolymer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100445933B1 (ko) 2004-08-25
US6656693B2 (en) 2003-12-02
JP2003037313A (ja) 2003-02-07
JP2000101167A (ja) 2000-04-07
JP3707722B2 (ja) 2005-10-19
EP0987653A3 (en) 2007-08-22
US7216792B2 (en) 2007-05-15
EP0987653A2 (en) 2000-03-22
JP3989290B2 (ja) 2007-10-10
US20040046002A1 (en) 2004-03-11
KR20000028630A (ko) 2000-05-25
US20020098500A1 (en) 2002-07-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457736B (en) Self assembled nano-devices using DNA
US9388047B2 (en) Directed assembly of carbon nanotubes and nanoparticles using nanotemplates
Bayrak et al. DNA-mold templated assembly of conductive gold nanowires
Si et al. Nanoparticle superlattices: the roles of soft ligands
Jones et al. Templated techniques for the synthesis and assembly of plasmonic nanostructures
Lee et al. Nanoparticle assembly as a materials development tool
Richter Metallization of DNA
Liu et al. Metallization of branched DNA origami for nanoelectronic circuit fabrication
Niemeyer et al. DNA‐based assembly of metal nanoparticles
Wang et al. Electric-field-assisted assembly of polymer-tethered gold nanorods in cylindrical nanopores
Cheng et al. Synthesis and self-assembly of cetyltrimethylammonium bromide-capped gold nanoparticles
Torimoto et al. Fabrication of CdS nanoparticle chains along DNA double strands
Zhang et al. Different CuO nanostructures: synthesis, characterization, and applications for glucose sensors
JP3996913B2 (ja) 金属が点在されている伝導性炭素ナノチューブ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バイオセンサーの製造方法
Kundu et al. Microwave synthesis of electrically conductive gold nanowires on DNA scaffolds
Jain et al. Self-assembled nanogaps via seed-mediated growth of end-to-end linked gold nanorods
Aryal et al. Four-point probe electrical measurements on templated gold nanowires formed on single DNA origami tiles
Shi et al. Shape transformation of constituent building blocks within self-assembled nanosheets and nano-origami
Kundu et al. Synthesis and application of DNA− CdS nanowires within a minute using microwave irradiation
Cheng et al. Electron-equivalent valency through molecularly well-defined multivalent DNA
TWI311155B (en) Direct write nanolithographic deposition of nucleic acids from scanning probe microscopic tips
Xie et al. DNA nanotechnology-enabled fabrication of metal nanomorphology
Yevdokimov et al. Nanostructures and nanoconstructions based on DNA
Gao et al. Controlled self-assembly of λ-DNA networks with the synergistic effect of a DC electric field
Aryal et al. Annealing of polymer-encased nanorods on DNA origami forming metal–semiconductor nanowires: Implications for nanoelectronic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D4A Issue of patent certificate for granted invention patent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