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418377A - 處理流體供給方法 - Google Patents

處理流體供給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418377A
TW202418377A TW113100868A TW113100868A TW202418377A TW 202418377 A TW202418377 A TW 202418377A TW 113100868 A TW113100868 A TW 113100868A TW 113100868 A TW113100868 A TW 113100868A TW 202418377 A TW202418377 A TW 202418377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fluid
processing
valve
processing fluid
liquid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310086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清原康雄
稲富弘朗
岡村聡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東京威力科創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東京威力科創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東京威力科創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41837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418377A/zh

Links

Images

Abstract

[課題]在以泵送出液體狀態的處理流體之際,將處理流體一口氣供給至基板處理裝置。 [解決手段]本揭示之一態樣的處理流體供給方法,包含有:將氣體狀態之處理流體供給至循環管線的工程;在前述循環管線冷卻氣體狀態之前述處理流體而生成液體狀態之前述處理流體的工程;使液體狀態之前述處理流體從前述循環管線往分歧管線分歧的工程;及在前述循環管線加熱液體狀態之前述處理流體而生成超臨界狀態之前述處理流體的工程,前述分歧的工程,係關閉閥來進行,該閥,係被設置於比在前述循環管線中前述分歧管線分歧的分歧部更下游側,切換前述循環管線之前述處理流體的流動之開啟及關閉。

Description

處理流體供給方法
所揭示之實施形態,係關於處理流體供給方法。
以往,已知如下述之基板處理裝置:在基板即半導體晶圓(以下,稱作為晶圓。)等的表面形成乾燥防止用之液膜,並使形成有該液膜之晶圓接觸於超臨界狀態的處理流體,進行乾燥處理(例如,參閱專利文獻1)。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13-251547號公報
[本發明所欲解決之課題]
本揭示,係提供如下述之技術:在以泵送出液體狀態的處理流體之際,可將處理流體一口氣供給至基板處理裝置。 [用以解決課題之手段]
本揭示之一態樣的處理流體供給方法,包含有:將氣體狀態之處理流體供給至循環管線的工程;在前述循環管線冷卻氣體狀態之前述處理流體而生成液體狀態之前述處理流體的工程;使液體狀態之前述處理流體從前述循環管線往分歧管線分歧的工程;及在前述循環管線加熱液體狀態之前述處理流體而生成超臨界狀態之前述處理流體的工程,前述分歧的工程,係關閉閥來進行,該閥,係被設置於比在前述循環管線中前述分歧管線分歧的分歧部更下游側,切換前述循環管線之前述處理流體的流動之開啟及關閉 [發明之效果]
根據本揭示,在以泵送出液體狀態的處理流體之際,可將處理流體一口氣供給至基板處理裝置。
以下,參閱添附圖面,詳細地說明本案所揭示之基板處理系統及處理流體供給方法的實施形態。另外,本揭示並不受以下所示的實施形態所限定。又,圖面為示意圖,需要注意的是,各要素之尺寸的關係、各要素的比率等,係有時與實際不同。而且,在圖面相互之間,有時亦包含彼此之尺寸的關係或比率不同的部分。
以往,已知如下述之基板處理裝置:在基板即半導體晶圓(以下,稱作為晶圓。)等的表面形成乾燥防止用之液膜,並使形成有該液膜之晶圓接觸於超臨界狀態的處理流體,進行乾燥處理。
將處理流體供給至該基板處理裝置之處理流體供給裝置,係由於從處理流體供給源至基板處理裝置的配管被形成為直列狀,因此,即便欲以過濾器來過濾處理流體內的異物,能過濾之次數亦存在限制。
因此,藉由「形成使處理流體循環於處理流體供給裝置內之循環管線,並在該循環管線設置過濾器」的方式,可增加能過濾的次數且使去除異物的性能提升。
然而,在以泵送出非壓縮性之液體狀態的處理流體且使其在該循環管線循環的情況下,存在有受該泵所產生之脈動的影響較大這樣的問題。例如,因該脈動,恐有泵或配管破損,抑或對溶接部或螺紋接合部造成負擔而縮短泵或配管的壽命之虞。
因此,期待在以泵送出液體狀態的處理流體之際,降低該泵所產生之脈動的影響。
<基板處理裝置之構成> 首先,參閱圖1,說明關於實施形態之基板處理裝置1的構成。圖1,係表示實施形態之基板處理裝置1之構成例的圖。另外,在以下中,係為了明確位置關係而規定相互正交之X軸、Y軸及Z軸,並將Z軸正方向設成為垂直向上方向。
如圖1所示般,基板處理裝置1,係具備有:搬入搬出站2;及處理站3。搬入搬出站2與處理站3,係鄰接設置。
搬入搬出站2,係具備有:載體載置部11;及搬送部12。在載體載置部11,係載置有複數個載體C,該複數個載體C,係以水平狀態收容複數片半導體晶圓W(以下,記載為「晶圓W」)。
搬送部12,係鄰接設置於載體載置部11。在搬送部12之內部,係設置有搬送裝置13與收授部14。
搬送裝置13,係具備有保持晶圓W的晶圓保持機構。又,搬送裝置13,係可朝水平方向及垂直方向移動和以垂直軸為中心旋轉,使用晶圓保持機構,在載體C與收授部14之間進行晶圓W的搬送。
處理站3,係鄰接設置於搬送部12。處理站3,係具備有:搬送區塊4;及複數個處理區塊5。
搬送區塊4,係具備有搬送區域15與搬送裝置16。搬送區域15,係指例如沿著搬入搬出站2及處理站3之並排方向(X軸方向)延伸的長方體狀之區域。在搬送區域15,係配置有搬送裝置16。
搬送裝置16,係具備有保持晶圓W的晶圓保持機構。又,搬送裝置16,係可朝水平方向及垂直方向移動和以垂直軸為中心旋轉,使用晶圓保持機構,在收授部14與複數個處理區塊5之間進行晶圓W之搬送。
複數個處理區塊5,係在搬送區域15之兩側,被鄰接配置於搬送區域15。具體而言,複數個處理區塊5,係被配置於與搬入搬出站2及處理站3之並排方向(X軸方向)正交的方向(Y軸方向)中之搬送區域15之一方側(Y軸正方向側)及另一方側(Y軸負方向側)。
又,雖未圖示,但複數個處理區塊5,係沿著垂直方向多層(例如,3層)配置。而且,各層所配置之處理區塊5與收授部14之間的晶圓W之搬送,係藉由被配置於搬送區塊4的1台搬送裝置16來進行。另外,複數個處理區塊5之層數,係不限定於3層。
各處理區塊5,係具備有:液處理單元17;乾燥單元18;及供給單元19。乾燥單元18,係基板處理部之一例。
液處理單元17,係進行洗淨晶圓W之圖案形成面即上面的洗淨處理。又,液處理單元17,係進行在洗淨處理後之晶圓W的上面形成液膜的液膜形成處理。關於液處理單元17之構成,係如後述。
乾燥單元18,係對液膜形成處理後之晶圓W進行超臨界乾燥處理。具體而言,乾燥單元18,係藉由使液膜形成處理後的晶圓W與超臨界狀態之處理流體(以下,亦稱為「超臨界流體」。)接觸的方式,使該晶圓W乾燥。 關於乾燥單元18之構成,係如後述。
供給單元19,係對乾燥單元18供給處理流體。具體而言,供給單元19,係具備有:供給機器群,包含流量計、流量調整器、背壓閥、加熱器等;及殼體,收容供給機器群。在本實施形態中,供給單元19,係將作為處理流體之CO 2供給至乾燥單元18。關於供給單元19之構成,係如後述。
又,在供給單元19,係連接有供給處理流體的處理流體供給裝置60(參閱圖4)。在本實施形態中,處理流體供給裝置60,係將作為處理流體之CO 2供給至供給單元19。關於該處理流體供給裝置60之詳細內容,係如後述。
液處理單元17、乾燥單元18及供給單元19,係沿著搬送區域15(亦即,沿著X軸方向)排列。液處理單元17、乾燥單元18及供給單元19中之液處理單元17,係被配置於最靠近搬入搬出站2的位置,供給單元19,係被配置於離搬入搬出站2最遠的位置。
如此一來,各處理區塊5,係分別具備有各一個液處理單元17與乾燥單元18及供給單元19。亦即,在基板處理裝置1,係設置有相同數量的液處理單元17、搬送裝置16及供給單元19。
又,乾燥單元18,係具備有:處理區域181,進行超臨界乾燥處理;及收授區域182,在搬送區塊4與處理區域181之間進行晶圓W的收授。該些處理區域181及收授區域182,係沿著搬送區域15排列。
具體而言,處理區域181及收授區域182中之收授區域182,係被配置於比處理區域181更靠近液處理單元17之側。亦即,在各處理區塊5,係沿著搬送區域15,以該順序配置有液處理單元17、收授區域182、處理區域181及供給單元19。
如圖1所示般,基板處理裝置1,係具備有控制裝置6。控制裝置6,係例如電腦,具備有控制部7與記憶部8。
控制部7,係包含有微電腦或各種電路,該微電腦,係具有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ROM(Read Only Memory)、RAM(Random Access Memory)、輸入輸出埠等。該微電腦之CPU,係藉由讀出且執行被記憶於ROM之程式的方式,實現搬送裝置13,16、液處理單元17、乾燥單元18及供給單元19等的控制。
另外,該程式,係被記憶於可藉由電腦而讀取的記憶媒體者,且亦可為從該記憶媒體被安裝於控制裝置6的記憶部8者。作為可藉由電腦讀取之記憶媒體,係例如有硬碟(HD)、軟碟片(FD)、光碟(CD)、磁光碟(MO)、記憶卡等。
記憶部8,係例如藉由RAM、快閃記憶體(Flash Memory)等的半導體記憶體元件或硬碟、光碟等的記憶裝置而實現。
在如上述般所構成的基板處理裝置1中,係首先,搬入搬出站2之搬送裝置13從被載置於載體載置部11的載體C取出晶圓W,並將取出的晶圓W載置於收授部14。載置於收授部14之晶圓W,係藉由處理站3的搬送裝置16,從收授部14被取出且搬入至液處理單元17。
搬入至液處理單元17之晶圓W,係在藉由液處理單元17施予了洗淨處理及液膜形成處理後,藉由搬送裝置16,從液處理單元17被搬出。從液處理單元17所搬出之晶圓W,係藉由搬送裝置16被搬入至乾燥單元18,並藉由乾燥單元18施予乾燥處理。
藉由乾燥單元18所乾燥處理之晶圓W,係藉由搬送裝置16,從乾燥單元18被搬出且載置於收授部14。而且,載置於收授部14之處理完畢的晶圓W,係藉由搬送裝置13,返回到載體載置部11之載體C。
<液處理單元之構成> 其次,參閱圖2,說明關於液處理單元17之構成。圖2,係表示液處理單元17之構成例的圖。液處理單元17,係例如被構成為藉由旋轉洗淨逐片洗淨晶圓W之枚葉式的洗淨裝置。
如圖2所示般,液處理單元17,係藉由被配置於形成處理空間之外腔室23內的晶圓保持機構25來大致水平地保持晶圓W,並藉由使該晶圓保持機構25繞垂直軸旋轉的方式,使晶圓W旋轉。
而且,液處理單元17,係使噴嘴臂26進入旋轉之晶圓W的上方,並以預先設定的順序從被設置於該噴嘴臂26之前端部的藥液噴嘴26a供給藥液或沖洗液,藉此,進行晶圓W上面的洗淨處理。
又,在液處理單元17,係亦於晶圓保持機構25的內部形成有藥液供給路徑25a。而且,藉由從該藥液供給路徑25a所供給之藥液或沖洗液,亦洗淨晶圓W的下面。
洗淨處理,係例如首先以鹼性之藥液即SC1液(氨與過氧化氫水之混合液)進行微粒或有機性之污染物質的去除。其次,以沖洗液即去離子水(DeIonized Water:以下記載為「DIW」)進行沖洗洗淨。
其次,以酸性藥液即稀釋氫氟酸水溶液(Diluted HydroFluoric acid:以下,記載為「DHF」)進行自然氧化膜的去除,其次,以DIW進行沖洗洗淨。
上述之各種藥液,係被外腔室23或配置於外腔室23內之內罩杯24所承接,且從被設置於外腔室23之底部的排液口23a或被設置於內罩杯24之底部的排液口24a排出。而且,外腔室23內之氛圍,係從被設置於外腔室23之底部的排氣口23b排出。
液膜形成處理,係在洗淨處理中之沖洗處理後進行。具體而言,液處理單元17,係一面使晶圓保持機構25旋轉,一面將液體狀之IPA(Isopropyl Alcohol)(以下,亦稱為「IPA液體」。)供給至晶圓W的上面及下面。藉此,殘存於晶圓W之兩面的DIW被置換成IPA。其後,液處理單元17,係使晶圓保持機構25之旋轉緩慢地停止。
結束了液膜形成處理之晶圓W,係在其上面形成有IPA液體之液膜的狀態下,直接藉由被設置於晶圓保持機構25之未圖示的收授機構收授至搬送裝置16,並從液處理單元17搬出。
形成於晶圓W上之液膜,係防止在從液處理單元17朝乾燥單元18搬送晶圓W中或朝乾燥單元18的搬入動作中,因晶圓W上面之液體蒸發(氣化)而產生圖案倒毀。
<乾燥單元之構成> 接著,參閱圖3,說明關於乾燥單元18之構成。圖3,係表示乾燥單元18之構成例的示意立體圖。
乾燥單元18,係具有:本體31;保持板32;及蓋構件33。在殼體狀之本體31,係形成有用以搬入搬出晶圓W的開口部34。保持板32,係於水平方向保持處理對象的晶圓W。蓋構件33,係在支撐該保持板32,並且將晶圓W搬入至本體31內時,將開口部34密閉。
本體31,係在內部形成有可收容例如直徑300mm之晶圓W之處理空間的容器,在其壁部,係設置有供給埠35、36與排出埠37。供給埠35、36及排出埠37,係分別被連接於用以使超臨界流體流通於乾燥單元18的供給流路及排出流路。
供給埠35,係在殼體狀之本體31中,被連接於與開口部34相反側的側面。又,供給埠36,係被連接於本體31的底面。而且,排出埠37,係被連接於開口部34的下方側。另外,在圖3,雖係圖示了2個供給埠35、36與1個排出埠37,但供給埠35、36或排出埠37的個數並不特別限定。
又,在本體31之內部,係設置有流體供給集管38、39與流體排出集管40。而,在流體供給集管38、39,係以沿該流體供給集管38、39之長邊方向排列的方式,形成有複數個供給口,在流體排出集管40,係以沿該流體排出集管40之長邊方向排列的方式,形成有複數個排出口。
流體供給集管38,係被連接於供給埠35,並在殼體狀之本體31內部,鄰接設置於與開口部34相反側的側面。又,排列形成於流體供給集管38之複數個供給口,係朝向開口部34側。
流體供給集管39,係被連接於供給埠36,並被設置於殼體狀之本體31內部之底面的中央部。又,排列形成於流體供給集管39之複數個供給口,係朝向上方。
流體排出集管40,係被連接於排出埠37,在殼體狀之本體31內部,與開口部34側之側面鄰接,並且被設置於比開口部34更下方。又,排列形成於流體排出集管40之複數個排出口,係朝向上方。
流體供給集管38、39,係將超臨界流體供給至本體31內。又,流體排出集管40,係將本體31內之超臨界流體往本體31的外部引導且排出。另外,在經由流體排出集管40而往本體31之外部所排出的超臨界流體,係包含有從晶圓W的表面溶入超臨界狀態之超臨界流體的IPA液體。
在該乾燥單元18內,形成於晶圓W上之圖案間的IPA液體,係與呈高壓狀態(例如,16MPa)的超臨界流體接觸,藉此,逐漸地溶解於超臨界流體,圖案間逐漸地置換成超臨界流體。而且,最後,圖案間僅被超臨界流體填滿。
而且,在從圖案間去除IPA液體後,將本體31內的壓力從高壓狀態減壓至大氣壓,藉此,CO 2,係從超臨界狀態變化成氣體狀態,圖案間僅被氣體佔據。如此一來,圖案間之IPA液體被去除,晶圓W之乾燥處理便結束。
在此,超臨界流體,係黏度比液體(例如IPA液體)小,又溶解液體之能力亦高,除此之外,在超臨界流體與處於平衡狀態之液體或氣體之間不存在界面。藉此,在進行了超臨界流體之乾燥處理中,係可不受表面張力的影響而使液體乾燥。因此,根據實施形態,可抑制圖案在乾燥處理之際倒毀。
另外,在實施形態中,雖係表示使用IPA液體作為乾燥防止用之液體,並使用超臨界狀態之CO 2作為處理流體的例子,但亦可使用IPA以外的液體作為乾燥防止用之液體,或使用超臨界狀態之CO 2以外的流體作為處理流體。
<基板處理系統之構成> 接著,參閱圖4,說明關於實施形態之基板處理系統100的構成。圖4,係表示實施形態之基板處理系統100之系統整體之構成例的圖。另外,以下所示之基板處理系統100的各部,係可藉由控制部7來控制。
基板處理系統100,係具備有:處理流體供給源90;處理流體供給裝置60;及基板處理裝置1。處理流體供給裝置60,係將從處理流體供給源90所供給的處理流體供給至基板處理裝置1。基板處理裝置1,係如上述般,具有乾燥單元18及供給單元19,藉由經由供給單元19所供給的處理流體,在乾燥單元18內處理晶圓W。
處理流體供給裝置60,係具有:氣體供給管線61;循環管線62;及分歧管線63。氣體供給管線61,係被連接於處理流體供給源90,將氣體狀態的處理流體從該處理流體供給源90供給至循環管線62。又,處理流體供給源90,係經由閥64及流量調整器65被連接於連接部66。
循環管線62,係指從與氣體供給管線61連接之部位即連接部66流出而返回到該連接部66的循環管線。在該循環管線62,係以連接部66為基準,從上游側依序設置有過濾器67、冷凝器68、儲槽69、泵70、壓力感測器71、分歧部72、旋管加熱器74、背壓閥75及閥76。
過濾器67,係過濾流動於循環管線62內之氣體狀態的處理流體,去除處理流體所含有的異物。藉由以該過濾器67去除處理流體內之異物的方式,可在使用了超臨界流體之晶圓W的乾燥處理之際,抑制微粒產生於晶圓W表面。
冷凝器68,係冷卻部的一例。冷凝器68,係例如被連接於未圖示之冷卻水供給部,可使冷卻水與氣體狀態的處理流體進行熱交換。藉此,冷凝器68,係冷卻流動於循環管線62內之氣體狀態的處理流體,生成液體狀態的處理流體。
儲槽69,係儲存由冷凝器68所生成之液體狀態的處理流體。泵70,係將被儲存於儲槽69之液體狀態的處理流體送出至循環管線62之下游側。亦即,泵70,係形成從儲槽69流出而通過循環管線62返回到儲槽69之處理流體的循環流。壓力感測器71,係測定流動於循環管線62之處理流體的循環壓力。
1個或複數個分歧管線63,係從循環管線62的分歧部72分歧。換言之,在分歧部72,係連接有1個或複數個分歧管線63。該分歧管線63,係被連接於相對應的基板處理裝置1,將流動於循環管線62之液體狀態的處理流體供給至相對應的基板處理裝置1。
又,在處理流體供給裝置60內之分歧管線63,係設置有閥73。閥73,係指調整處理流體的流動之開啟及關閉的閥,於開啟狀態下,係使處理流體在下游側之分歧管線63流動,於關閉狀態下,係使處理流體不在下游側之分歧管線63流動。
旋管加熱器74,係加熱部的一例。旋管加熱器74,係捲繞於循環管線62,加熱流動於該循環管線62之液體狀態的處理流體,生成超臨界狀態的處理流體。
背壓閥75,係調壓部的一例。背壓閥75,係被構成為在循環管線62之一次側壓力超過了設定壓力的情況下,調整閥開合度而使流體流向二次側,藉此,將一次側壓力維持為設定壓力。
而且,背壓閥75,係對流動於循環管線62之超臨界狀態的處理流體進行減壓,生成氣體狀態的處理流體。另外,背壓閥75之閥開合度及設定壓力,係可藉由控制部7隨時進行變更。
閥76,係指調整處理流體的流動之開啟及關閉的閥,於開啟狀態下,係使處理流體在下游側之循環管線62流動,於關閉狀態下,係使處理流體不在下游側之循環管線62流動。
而且,由背壓閥75所生成之氣體狀態的處理流體,係經由閥76返回到循環管線62的連接部66。
其次,說明關於基板處理裝置1內的系統構成。流動於分歧管線63之處理流體,係經由供給單元19的供給管線41被供給至乾燥單元18,並經由排出管線42從乾燥單元18被排出至外部。另外,處理流體供給裝置60的分歧管線63與基板處理裝置1的供給管線41之間,係由被配置於工廠內等的連接管線80所連接。
在供給管線41,係從上游側依序設置有閥43、加熱器44及溫度感測器45、孔口46、過濾器47、閥48。
閥43,係指調整處理流體的流動之開啟及關閉的閥,於開啟狀態下,係使處理流體在下游側之供給管線41流動,於關閉狀態下,係使處理流體不在下游側之供給管線41流動。
加熱器44,係另一加熱部的一例。加熱器44,係加熱流動於供給管線41之液體狀態的處理流體,生成超臨界狀態的處理流體。溫度感測器45,係檢測由加熱器44所生成之超臨界狀態的處理流體之溫度。
孔口46,係具有使由加熱器44所生成之超臨界狀態的處理流體之流速下降並調整壓力的功能。孔口46,係可使例如壓力經調整成16MPa左右之超臨界狀態的處理流體流通於下游側之供給管線41。
過濾器47,係過濾流動於供給管線41內之超臨界狀態的處理流體,去除處理流體所含有的異物。藉由以該過濾器47去除處理流體內之異物的方式,可在使用了超臨界流體之晶圓W的乾燥處理之際,抑制微粒產生於晶圓W表面。
閥48,係指調整處理流體的流動之開啟及關閉的閥,於開啟狀態下,係使處理流體在下游側之乾燥單元18流動,於關閉狀態下,係使處理流體不在下游側之乾燥單元18流動。
在乾燥單元18,係設置有溫度感測器49。該溫度感測器49,係檢測被填充於乾燥單元18內之處理空間的溫度。
在排出管線42,係從上游側依序設置有壓力感測器50、閥51、流量計52及背壓閥53。壓力感測器50,係測定流動於排出管線42之處理流體的壓力。另外,由於壓力感測器50,係經由排出管線42與乾燥單元18直接連通,因此,由壓力感測器50所測定到之處理流體的壓力,係與乾燥單元18中之處理流體的內壓大致相等之值。
閥51,係指調整處理流體的流動之開啟及關閉的閥,於開啟狀態下,係使處理流體在下游側之排出管線42流動,於關閉狀態下,係使處理流體不在下游側之排出管線42流動。流量計52,係測定流動於排出管線42之處理流體的流量。
背壓閥53,係被構成為在排出管線42之一次側壓力超過了設定壓力的情況下,調整閥開合度而使流體流向二次側,藉此,將一次側壓力維持為設定壓力。另外,背壓閥53之閥開合度及設定壓力,係可藉由控制部7隨時進行變更。
<實施形態之基板處理> 接著,參閱圖5~圖9,說明關於實施形態的基板處理系統100中之基板處理的詳細內容。圖5,係表示實施形態之循環管線62之循環壓力及乾燥單元18之內壓之推移的圖。
如圖5所示般,在基板處理系統100中,係直至時間T1為止進行待機處理。在該待機處理中,乾燥單元18之內壓,係預定壓力P0(例如,大氣壓),循環管線62之循環壓力,係預定壓力P4(例如19MPa)。
圖6,係用以說明實施形態之基板處理系統100之待機處理的圖。如圖6所示般,在該待機處理之際,係由於閥64為開啟狀態,因此,氣體狀態的處理流體從處理流體供給源90經由閥64、流量調整器65及連接部66被供給至循環管線62。
又,由於在比背壓閥75更下游側,循環於循環管線62之處理流體亦為氣體狀態,因此,在連接部66中,係使流動於氣體供給管線61及循環管線62之氣體狀態的處理流體匯流。
而且,經匯流之氣體狀態的處理流體,係以比連接部66更下游側的過濾器67來過濾。在此,過濾器67,係以氣體狀態進行過濾者比以液體狀態或超臨界狀態過濾處理流體更可提高處理流體所含有之異物的去除性能。
亦即,在實施形態中,係在氣體狀態之處理流體流動於循環管線62的部位設置過濾器67,藉此,可有效地去除處理流體所含有的異物。因此,根據實施形態,可在使用了超臨界流體之晶圓W的乾燥處理之際,有效地抑制微粒產生於晶圓W表面。
由過濾器67所過濾之氣體狀態的處理流體,係被冷凝器68冷卻而成為液體狀態的處理流體且儲存於儲槽69。而且,儲存於泵69之處理流體,係以泵70被送出至循環管線62的下游側。
而且,通過了分歧部72之液體狀態的處理流體,係被旋管加熱器74加熱而成為超臨界狀態的處理流體。而且,該超臨界狀態的處理流體,係以背壓閥75進行減壓而成為氣體狀態的處理流體。
另外,以使循環管線62之循環壓力保持在預定壓力P4的方式,基於由壓力感測器71所測定的壓力,例如藉由PID(Proportional-Integral-Differential:比例積分微分)控制,控制背壓閥75之閥開合度。
而且,在背壓閥75成為了氣體狀態之處理流體,係經由開啟狀態的閥76流向連接部66。另外,在基板處理系統100進行待機處理的情況下,由於處理流體未被供給至基板處理裝置1,因此,分歧管線63之閥73,係關閉狀態。
在此,在實施形態中,係在泵70與背壓閥75之間,藉由旋管加熱器74,使處理流體從液體狀態相變化成超臨界狀態。亦即,泵70與可成為關閉狀態之閥73或背壓閥75之間並未被非壓縮性之液體狀態的處理流體填滿,而是一部分成為壓縮性之超臨界狀態的處理流體。
藉此,即便在以泵70送出非壓縮性之液體狀態的處理流體且使其在循環管線62循環的情況下,亦可使該泵70所產生之脈動在超臨界狀態的部位被吸收。因此,根據實施形態,在以泵70送出液體狀態的處理流體之際,可降低該泵70所產生之脈動的影響。
返回到圖5之說明。在基板處理系統100中,係從時間T1至時間T4為止,進行將乾燥單元18之內壓升壓成預定壓力P1(例如,16MPa)的升壓處理。而且,從時間T4至時間T5為止,以壓力P1進行保持乾燥單元18內的保持處理。
圖7,係用以說明實施形態之基板處理系統100之升壓處理及保持處理的圖。另外,在以後的說明中,關於與已說明之處理相同狀態的部位,係有時省略說明。
如圖7所示般,為了以處理流體填充乾燥單元18,因此,於開始升壓處理的時間T1,使閥73、閥43及閥48成為開啟狀態,並且使閥51成為關閉狀態。
藉此,循環於循環管線62之處理流體以液體狀態到達加熱器44,並以該加熱器44相變化成超臨界狀態。而且,成為了超臨界狀態之處理流體被填充於乾燥單元18。
如此一來,在實施形態中,係以液體狀態而並非以氣體狀態或超臨界狀態,將處理流體從處理流體供給裝置60供給至基板處理裝置1。藉此,即便處理流體供給裝置60與基板處理裝置1之距離亦即連接管線80的長度發生偏差,亦可降低因該長度之偏差所導致的不良情形。
又,在使閥73、閥43及閥48成為開啟狀態之際,使背壓閥75的閥開合度成為全閉狀態,並且使閥76成為關閉狀態,暫時地停止循環管線62中之處理流體的循環。藉此,可將處理流體一口氣地供給至基板處理裝置1。
而且,如圖5所示般,在開始升壓處理後不久,循環管線62之循環壓力雖係從壓力P4暫時地下降,但隨著乾燥單元18被處理流體填滿,循環壓力便上升。
而且,於從時間T1經過了預定時間(例如,3秒)的時間T2,如圖7所示般,使背壓閥75之閥開合度從全閉狀態變更成預定的固定開合度,並且使閥76成為開啟狀態,再次開始循環管線62中之處理流體的循環。
其次,如圖5所示般,循環管線62之循環壓力進一步上升,於到達了預定壓力P3(例如18MPa)的時間T3,如圖7所示般,將背壓閥75之閥開合度切換成PID控制。藉此,如圖5所示般,在循環管線62之循環壓力到達壓力P4後,係可將循環壓力保持在壓力P4。
如此一來,並非將背壓閥75之閥開合度從全閉狀態立即地切換成PID控制,而是將預定的固定開合度夾在其間,藉此,在PID控制中,可抑制循環管線62之循環壓力從壓力P4過沖(Overshoot)。
而且,於乾燥單元18之內壓到達預定壓力P1後一陣子的時間T4,如圖7所示般,使位於乾燥單元18之上游側的閥48成為關閉狀態,將乾燥單元18內保持在壓力P1。
在保持處理中,係被保持直至「在晶圓W所形成之圖案間混合的處理流體與IPA液體之混合流體的IPA濃度及CO 2濃度成為預定濃度(例如,IPA濃度為30%以下,CO 2濃度為70%以上)」為止。
接續於保持處理,在基板處理系統100中,係從時間T5至時間T6為止,進行流通處理。圖8,係用以說明實施形態之基板處理系統100之流通處理的圖。
如圖8所示般,為了使處理流體流通於乾燥單元18內,於開始流通處理的時間T5,使閥51成為開啟狀態,並對背壓閥53之閥開合度進行PID控制。藉此,如圖5所示般,乾燥單元18之內壓,係持續被維持在預定壓力P1。
又,由於在流通處理之際,係一直將處理流體供給至基板處理裝置1,因此,循環管線62之循環壓力,係從壓力P4下降至壓力P2(例如,17MPa)。例如,在實施形態中,係由於泵70之吐出能力與流通處理中之處理流體的消耗量大致均等,因此,如圖8所示般,使背壓閥75之閥開合度成為全閉狀態,並且使閥76成為關閉狀態,停止循環管線62中之處理流體的循環。
在此,在實施形態的流通處理中,係乾燥單元18內之處理流體的溫度為90℃以上即可。當假設乾燥單元18內之處理流體的溫度比預定溫度(例如,83℃)低時,則由於處理流體變成非100%的超臨界狀態,因此,有時在乾燥單元18內會析出溶入處理流體內的異物。
而且,在使用了超臨界流體之晶圓W的乾燥處理之際,恐有因該析出的異物而導致微粒大量產生於晶圓W表面之虞。
然而,由於在實施形態中,係將乾燥單元18內之處理流體的溫度設成為90℃以上,因此,可在使用了超臨界流體之晶圓W的乾燥處理之際,抑制微粒產生於晶圓W表面。另外,較佳為,將乾燥單元18內之處理流體的溫度設成為95℃以上即可。
又,在實施形態中,係為了將乾燥單元18內之處理流體保持在較高的溫度,而將由加熱器44所生成之超臨界狀態之處理流體的溫度設成為高於乾燥單元18內之處理流體的溫度即可。例如,將由加熱器44所生成之超臨界狀態之處理流體的溫度設成為110℃~120℃的範圍即可。
藉此,在通過孔口46之際,即便處理流體的溫度因絕熱膨脹而下降,亦可將乾燥單元18內之處理流體的溫度保持在90℃以上。
另外,在實施形態中,係當將乾燥單元18內之處理流體的溫度過高時(例如,當將處理流體的溫度設成為高於100℃時),則導致被形成於晶圓W上之IPA液體的液膜因處理流體的高溫而乾燥。
藉此,由於會發生被形成於晶圓W上之圖案倒毀等的不良情形,因此,乾燥單元18內之處理流體的溫度太過高並不佳。
又,乾燥單元18內之處理流體的溫度,係可由溫度感測器49進行監控,由加熱器44所生成之超臨界狀態之處理流體的溫度,係可由溫度感測器45進行監控。
接續於流通處理,在基板處理系統100中,係從時間T6至時間T7為止,進行減壓處理。圖9,係用以說明實施形態之基板處理系統100之減壓處理的圖。
如圖9所示般,為了對乾燥單元18內進行減壓,於開始減壓處理的時間T6,使供給管線41之閥43及閥48成為關閉狀態,並且使排出管線42之背壓閥53的閥開合度變更成預定的固定開合度。藉此,如圖5所示般,乾燥單元18之內壓從壓力P1被減壓至壓力P0(大氣壓)。
又,於時間T6,如圖9所示般,使循環管線62中之背壓閥75的閥開合度從全閉狀態變更成預定的固定開合度,並且使閥76成為開啟狀態,再次開始循環管線62中之處理流體的循環。而,於從時間T6經過了預定時間(例如,3秒)的時間T7,將背壓閥75之閥開合度切換成PID控制。
藉此,如圖5所示般,在循環管線62之循環壓力到達壓力P4後,係可將循環壓力保持在壓力P4。而且,當減壓處理於時間區間T8結束時,基板處理系統100,係返回到上述的待機處理。
<變形例> 接著,參閱圖10及圖11,說明關於實施形態的變形例。圖10,係用以說明實施形態的變形例之基板處理系統100之升壓處理及保持處理的圖。
另外,在該變形例中,係泵70之吐出能力比實施形態更提升該點不同於實施形態。因此,不同於實施形態,即便在開始了升壓處理之際,亦可不關閉背壓閥75及閥76,持續維持循環管線62中之處理流體的循環。
亦即,如圖10所示般,在開始了升壓處理之際,閥76,係持續維持開啟狀態。又,背壓閥75之閥開合度,係於開始了升壓處理的時間T1(參閱圖5),從PID控制被變更成預定的固定開合度1。其次,於從時間T1經過了預定時間(例如,3秒)的時間T2(參閱圖5),將背壓閥75之閥開合度從預定的固定開合度1變更成預定的固定開合度2。
而且,循環管線62之循環壓力進一步上升,於到達了預定壓力P3(參閱圖5)(例如18MPa)的時間T3(參閱圖5),將背壓閥75之閥開合度切換成PID控制。藉此,與實施形態相同地,在循環管線62之循環壓力到達壓力P4後(參閱圖5),係可將循環壓力保持在壓力P4。
圖11,係用以說明實施形態的變形例之基板處理系統100之流通處理的圖。如上述般,由於在變形例中,係泵70之吐出能力提升,因此,如圖11所示般,即便在流通處理之際,亦可持續維持循環管線62中之處理流體的循環。
在此,在流動於基板處理裝置1之處理流體的流速過大之情況下,有時會產生晶圓W上的圖案因處理流體之高速流動而倒毀的不良情形。因此,由於在變形例中,係可藉由增加循環管線62中之處理流體的循環量之方式,減少供給至基板處理裝置1之處理流體的供給量,因此,可抑制流動於基板處理裝置1之處理流體的流速。
具體而言,係以被設置於基板處理裝置1之排出管線42的流量計52來測定流動於排出管線42之處理流體的流量,並基於流動於該排出管線42之處理流體的流量,適當地調整背壓閥75的閥開合度。藉此,在變形例中,係可將供給至基板處理裝置1之處理流體的供給量調整成良好的範圍。
另外,該背壓閥75之閥開合度的調整,係亦可首先以流量計52來確認處理流體僅流動所期望的流量,接下來以所確認到之背壓閥75的閥開合度進行固定。又,該背壓閥75之閥開合度的調整,係亦可基於由流量計52所隨時測定之處理流體的流量,對背壓閥75之閥開合度進行反饋控制。
實施形態之基板處理系統100,係具備有:基板處理裝置1,以處理流體對基板(晶圓W)進行處理;及處理流體供給裝置60,將處理流體供給至基板處理裝置1。處理流體供給裝置60,係具有:循環管線62;氣體供給管線61;冷卻部(冷凝器68);泵70;分歧管線63;加熱部(旋管加熱器74);及調壓部(背壓閥75)。循環管線62,係使處理流體循環。氣體供給管線61,係將氣體狀態的處理流體供給至循環管線62。冷卻部(冷凝器68),係被設置於循環管線62,冷卻氣體狀態的處理流體,生成液體狀態的處理流體。泵70,係被設置於循環管線62中之冷卻部(冷凝器68)的下游側。分歧管線63,係被連接於循環管線62中之泵70的下游側,並使液體狀態的處理流體從分歧部72分歧。加熱部(旋管加熱器74),係被設置於分歧部72之下游側,加熱液體狀態的處理流體,生成超臨界狀態的處理流體。調壓部(背壓閥75),係被設置於循環管線62中之加熱部(旋管加熱器74)的下游側且氣體供給管線61的上游側,對超臨界狀態的處理流體進行減壓,生成氣體狀態的處理流體。藉此,在以泵70送出液體狀態的處理流體之際,可降低該泵70所產生之脈動的影響。
在實施形態之基板處理系統100中,處理流體供給裝置60,係更具有:過濾器67,被設置於循環管線62中的氣體供給管線61與冷卻部(冷凝器68)之間,過濾氣體狀態的處理流體。藉此,由於可有效地去除處理流體所含有的異物,因此,可在使用了超臨界流體之晶圓W的乾燥處理之際,有效地抑制微粒產生於晶圓W表面。
在實施形態之基板處理系統100中,處理流體供給裝置60,係將液體狀態的處理流體從分歧管線63供給至基板處理裝置1。藉此,即便處理流體供給裝置60與基板處理裝置1之距離亦即連接管線80的長度發生偏差,亦可降低因該長度之偏差所導致的不良情形。
在實施形態之基板處理系統100中,基板處理裝置1,係具有:另一加熱部(加熱器44);及基板處理部(乾燥單元18)。另一加熱部(加熱器44),係加熱液體狀態的處理流體,生成超臨界狀態的處理流體。基板處理部(乾燥單元18),係以從另一加熱部(加熱器44)所供給之超臨界狀態的處理流體,對基板(晶圓W)進行處理。藉此,可抑制圖案在乾燥處理之際倒毀。
在實施形態之基板處理系統100中,基板處理部(乾燥單元18)內之超臨界狀態的處理流體,係90℃以上。藉此,可在使用了超臨界流體之晶圓W的乾燥處理之際,抑制微粒產生於晶圓W表面。
在實施形態之基板處理系統100中,由另一加熱部(加熱器44)所生成之超臨界狀態之處理流體的溫度,係高於基板處理部(乾燥單元18)內之處理流體的溫度。藉此,在通過孔口46之際,即便處理流體的溫度因絕熱膨脹而下降,亦可將乾燥單元18內之處理流體的溫度保持在90℃以上。
<處理流體供給處理之詳細內容> 接著,參閱圖12,說明關於實施形態之處理流體供給裝置60所執行之處理流體供給處理的詳細內容。圖12,係表示實施形態之處理流體供給處理之處理程序的流程圖。
首先,控制部7,係使閥64及流量調整器65動作,將氣體狀態的處理流體從處理流體供給源90供給至循環管線62(步驟S101)。而且,控制部7,係以過濾器67來過濾流動於循環管線62之氣體狀態的處理流體(步驟S102)。
其次,控制部7,係以冷凝器68來冷卻由過濾器67所過濾之氣體狀態的處理流體,生成液體狀態的處理流體(步驟S103)。而且,控制部7,係將由冷凝器68所生成之液體狀態的處理流體儲存於儲槽69(步驟S104)。
其次,控制部7,係以泵70將被儲存於儲槽69之液體狀態的處理流體送出至循環管線62之下游側(步驟S105)。而且,控制部7,係使由泵70所送出之液體狀態的處理流體從循環管線62往分歧管線63分歧(步驟S106)。
其次,控制部7,係以旋管加熱器74加熱流動於循環管線62之液體狀態的處理流體,生成超臨界狀態的處理流體(步驟S107)。而且,控制部7,係以背壓閥75對由旋管加熱器74所生成之超臨界狀態的處理流體進行減壓,生成氣體狀態的處理流體(步驟S108)。
最後,控制部7,係使由背壓閥75所生成之氣體狀態的處理流體與從處理流體供給源90所供給之氣體狀態的處理流體匯流(步驟S109),且結束處理。
實施形態之處理流體供給方法,係包含有:進行供給之工程(步驟S101);生成液體狀態之處理流體的工程(步驟S103);使分歧的工程(步驟S106);及生成超臨界狀態之處理流體的工程(步驟S107)。進行供給之工程(步驟S101),係將氣體狀態的處理流體供給至循環管線62。生成液體狀態之處理流體的工程(步驟S103),係在循環管線62冷卻氣體狀態的處理流體,生成液體狀態的處理流體。使分歧的工程(步驟S106),係使液體狀態的處理流體從循環管線62往分歧管線63分歧。生成超臨界狀態之處理流體的工程(步驟S107),係在循環管線62加熱液體狀態的處理流體,生成超臨界狀態的處理流體。藉此,在以泵70送出液體狀態的處理流體之際,可降低該泵70所產生之脈動的影響。
以上,雖說明了關於本揭示之實施形態,但本揭示,係不限定於上述實施形態,可在不脫離其意旨內進行各種變更。例如,在上述之實施形態中,係表示關於「使用了背壓閥75作為對超臨界狀態的處理流體進行減壓而生成液體狀態的處理流體之調壓部」的例子。然而,調壓部,係不限於背壓閥,例如亦可為孔口等。
吾人應理解本次所揭示之實施形態,係在所有方面皆為例示而非限制性者。實際上,上述之實施形態,係可藉由多種形態來實現。又,上述之實施形態,係亦可不脫離添附之申請專利範圍及其意旨,以各種形態進行省略、置換、變更。
W:晶圓 1:基板處理裝置 18:乾燥單元(基板處理部之一例) 44:加熱器(另一加熱部之一例) 60:處理流體供給裝置 61:氣體供給管線 62:循環管線 63:分歧管線 67:過濾器 68:冷凝器(冷卻部之一例) 70:泵 72:分歧部 74:旋管加熱器(加熱部之一例) 75:背壓閥(調壓部之一例) 100:基板處理系統
[圖1]圖1,係表示實施形態之基板處理裝置之構成例的圖。 [圖2]圖2,係表示實施形態之液處理單元之構成例的圖。 [圖3]圖3,係表示實施形態之乾燥單元之構成例的示意立體圖。 [圖4]圖4,係表示實施形態之基板處理系統之系統整體之構成例的圖。 [圖5]圖5,係表示實施形態之循環管線之循環壓力及乾燥單元之內壓之推移的圖。 [圖6]圖6,係用以說明實施形態之基板處理系統之待機處理的圖。 [圖7]圖7,係用以說明實施形態之基板處理系統之升壓處理及保持處理的圖。 [圖8]圖8,係用以說明實施形態之基板處理系統之流通處理的圖。 [圖9]圖9,係用以說明實施形態之基板處理系統之減壓處理的圖。 [圖10]圖10,係用以說明實施形態的變形例之基板處理系統之升壓處理及保持處理的圖。 [圖11]圖11,係用以說明實施形態的變形例之基板處理系統之流通處理的圖。 [圖12]圖12,係表示實施形態之處理流體供給處理之處理程序的流程圖。
1:基板處理裝置
18:乾燥單元(基板處理部之一例)
19:供給單元
41:供給管線
42:排出管線
43:閥
44:加熱器(另一加熱部之一例)
45:溫度感測器
46:孔口
47:過濾器
48:閥
49:溫度感測器
50:壓力感測器
51:閥
52:流量計
53:背壓閥
60:處理流體供給裝置
61:氣體供給管線
62:循環管線
63:分歧管線
64:閥
65:流量調整器
66:連接部
67:過濾器
68:冷凝器(冷卻部之一例)
69:儲槽
70:泵
71:壓力感測器
72:分歧部
73:閥
74:旋管加熱器(加熱部之一例)
75:背壓閥(調壓部之一例)
76:閥
80:連接管線
90:處理流體供給源
100:基板處理系統
W:晶圓

Claims (4)

  1. 一種處理流體供給方法,其特徵係,包含有: 將氣體狀態之處理流體供給至循環管線的工程; 在前述循環管線冷卻氣體狀態之前述處理流體而生成液體狀態之前述處理流體的工程; 使液體狀態之前述處理流體從前述循環管線往分歧管線分歧的工程;及 在前述循環管線加熱液體狀態之前述處理流體而生成超臨界狀態之前述處理流體的工程, 前述分歧的工程,係關閉閥來進行,該閥,係被設置於比在前述循環管線中前述分歧管線分歧的分歧部更下游側,切換前述循環管線之前述處理流體的流動之開啟及關閉。
  2. 如請求項1之處理流體供給方法,其中, 前述分歧的工程,係使背壓閥之閥開合度成為全閉狀態來進行,該背壓閥,係被設置於前述分歧管線中前述分歧管與前述閥之間。
  3. 如請求項2之處理流體供給方法,其中, 前述分歧的工程,係在關閉前述閥並且使前述背壓閥之閥開合度成為全閉狀態後,於經過了預定時間時,打開前述閥並且使前述背壓閥之閥開合度變更成預定的固定開合度。
  4. 如請求項1~3中任一項之處理流體供給方法,其中, 前述生成超臨界狀態之前述處理流體的工程,係持續維持前述閥的開啟狀態。
TW113100868A 2018-09-26 2019-09-19 處理流體供給方法 TW202418377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80303 2018-09-26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418377A true TW202418377A (zh) 2024-05-01

Family

ID=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831834B (zh) 基板處理系統及處理流體供給方法
JP6804278B2 (ja) 超臨界流体製造装置および基板処理装置
TWI720261B (zh) 基板處理裝置、基板處理方法及記錄媒體
JP7113949B2 (ja) 基板処理装置
KR102656997B1 (ko) 기판 처리 장치의 파티클 제거 방법 및 기판 처리 장치
JP7361865B2 (ja) 基板処理システム
JP2020096058A (ja) 基板処理装置および処理液濃縮方法
TW202418377A (zh) 處理流體供給方法
JP7458533B2 (ja) 処理流体供給装置
JP7285992B2 (ja) 処理流体供給方法
WO2024095780A1 (ja) 基板処理システムおよび基板処理方法
TW202238784A (zh) 基板處理裝置及基板處理方法
WO2024085014A1 (ja) 処理流体供給装置および処理流体供給方法
JP2022101052A (ja) 基板処理装置及び基板処理方法
TWI840497B (zh) 基板處理裝置及基板處理方法
US20220334491A1 (en) Substrate 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substrate processing method
WO2023234126A1 (ja) 基板処理方法および基板処理装置
WO2021112022A1 (ja) 基板処理装置および基板処理方法
TW201935545A (zh) 基板處理方法及基板處理裝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