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415277A - 半導體結構及其製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半導體結構及其製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415277A
TW202415277A TW111135174A TW111135174A TW202415277A TW 202415277 A TW202415277 A TW 202415277A TW 111135174 A TW111135174 A TW 111135174A TW 111135174 A TW111135174 A TW 111135174A TW 202415277 A TW202415277 A TW 202415277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dielectric layer
thin film
film resistor
hol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113517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822337B (zh
Inventor
張太瑋
張宇瑞
莊政新
甘鎧銓
Original Assignee
世界先進積體電路股份有限公司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世界先進積體電路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世界先進積體電路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1113517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822337B/zh
Priority claimed from TW11113517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TWI822337B/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82233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822337B/zh
Publication of TW20241527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415277A/zh

Links

Images

Abstract

一種半導體結構,包含第一金屬層間介電層設置於基底上方,第一導線層設置於第一金屬層間介電層內,第二金屬層間介電層設置於第一金屬層間介電層上,薄膜電阻器設置於第二金屬層間介電層內,第一導通孔位於第一導線層正上方,自第二金屬層間介電層的頂面向下延伸第一深度,第二導通孔穿過薄膜電阻器,自第二金屬層間介電層的頂面向下延伸第二深度,其中第二深度大於或等於第一深度,在薄膜電阻器的垂直投影區域正下方不具有圖案化區塊。

Description

半導體結構及其製造方法
本揭露係關於半導體製造技術,特別是關於包含薄膜電阻器的半導體結構及其製造方法。
在許多類比電路中,例如主動濾波器、電阻串數位類比轉換器、能隙參考電路、儀器放大器等,通常會整合薄膜電阻器(thin film resistor),薄膜電阻器因為具有低的電阻溫度係數(temperature coefficient of resistance,TCR),成為類比電路中的重要元件。
薄膜電阻器係經由沉積薄膜電阻材料於基板上,並且將薄膜電阻材料經過圖案化製程而形成。然而,由於薄膜電阻器是整合在半導體裝置中,這使得薄膜電阻器的電性很容易受到各種半導體製程和半導體裝置中的各種元件影響,而薄膜電阻器的電性則會對類比電路的效能造成很大的影響。因此,如何將薄膜電阻器整合在半導體裝置中,並且維持薄膜電阻器的電性是亟需研究的課題。
有鑑於此,本揭露提出一種半導體結構及其製造方法,在半導體結構包含的薄膜電阻器的垂直投影區域正下方,於金屬層間介電層內不會有圖案化區塊,例如蝕刻停止層、金屬層、半導體層或前述之組合,以改善薄膜電阻器的平坦度,藉此達到降低薄膜電阻器的電阻值失配(mismatch)程度,以及提高薄膜電阻器的電阻值穩定度的功效,使得整合在半導體裝置中的薄膜電阻器的電性能夠符合積體電路的要求。
根據本揭露的一實施例,提供一種半導體結構,包括基底、第一金屬層間介電層、第一導線層、第二金屬層間介電層、薄膜電阻器、第一導通孔以及第二導通孔。第一金屬層間介電層設置於基底上方,第一導線層設置於第一金屬層間介電層內,第二金屬層間介電層設置於第一金屬層間介電層上,薄膜電阻器設置於第二金屬層間介電層內,第一導通孔位於第一導線層正上方,且自第二金屬層間介電層的頂面向下延伸第一深度,第二導通孔穿過薄膜電阻器,且自第二金屬層間介電層的頂面向下延伸第二深度,其中第二深度大於或等於第一深度,且在薄膜電阻器的垂直投影區域正下方不具有圖案化區塊。
根據本揭露的一實施例,提供一種半導體結構的製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驟:提供基底;在基底上方形成第一導線層;沉積第一金屬層間介電層,以覆蓋第一導線層;在第一金屬層間介電層上形成薄膜電阻器;沉積第二金屬層間介電層,以覆蓋薄膜電阻器;在第一導線層正上方形成第一孔洞,並且穿過薄膜電阻器形成第二孔洞,其中第一孔洞和第二孔洞係由同一道蝕刻製程形成;以及在第一孔洞內形成第一導通孔,並且在第二孔洞內形成第二導通孔。
為了讓本揭露之特徵明顯易懂,下文特舉出實施例,並配合所附圖式,作詳細說明如下。
本揭露提供了數個不同的實施例,可用於實現本揭露的不同特徵。為簡化說明起見,本揭露也同時描述了特定構件與佈置的範例。提供這些實施例的目的僅在於示意,而非予以任何限制。舉例而言,下文中針對「第一特徵形成在第二特徵上或上方」的敘述,其可以是指「第一特徵與第二特徵直接接觸」,也可以是指「第一特徵與第二特徵間另存在有其他特徵」,致使第一特徵與第二特徵並不直接接觸。此外,本揭露中的各種實施例可能使用重複的參考符號和/或文字註記。使用這些重複的參考符號與註記是為了使敘述更簡潔和明確,而非用以指示不同的實施例及/或配置之間的關聯性。
另外,針對本揭露中所提及的空間相關的敘述詞彙,例如:「在...之下」,「低」,「下」,「上方」,「之上」,「上」,「頂」,「底」和類似詞彙時,為便於敘述,其用法均在於描述圖式中一個元件或特徵與另一個(或多個)元件或特徵的相對關係。除了圖式中所顯示的擺向外,這些空間相關詞彙也用來描述半導體裝置在使用中以及操作時的可能擺向。隨著半導體裝置的擺向的不同(旋轉90度或其它方位),用以描述其擺向的空間相關敘述亦應透過類似的方式予以解釋。
雖然本揭露使用第一、第二、第三等等用詞,以敘述種種元件、部件、區域、層、及/或區塊(section),但應了解此等元件、部件、區域、層、及/或區塊不應被此等用詞所限制。此等用詞僅是用以區分某一元件、部件、區域、層、及/或區塊與另一個元件、部件、區域、層、及/或區塊,其本身並不意含及代表該元件有任何之前的序數,也不代表某一元件與另一元件的排列順序、或是製造方法上的順序。因此,在不背離本揭露之具體實施例之範疇下,下列所討論之第一元件、部件、區域、層、或區塊亦可以第二元件、部件、區域、層、或區塊之詞稱之。
本揭露中所提及的「約」或「實質上」之用語通常表示在一給定值或範圍的20%之內,較佳是10%之內,且更佳是5%之內,或3%之內,或2%之內,或1%之內,或0.5%之內。應注意的是,說明書中所提供的數量為大約的數量,亦即在沒有特定說明「約」或「實質上」的情況下,仍可隱含「約」或「實質上」之含義。
本揭露中所提及的「耦接」、「耦合」、「電連接」一詞包含任何直接及間接的電氣連接手段。舉例而言,若文中描述第一部件耦接於第二部件,則代表第一部件可直接電氣連接於第二部件,或透過其他裝置或連接手段間接地電氣連接至該第二部件。
雖然下文係藉由具體實施例以描述本揭露的發明,然而本揭露的發明原理亦可應用至其他的實施例。此外,為了不致使本發明之精神晦澀難懂,特定的細節會被予以省略,該些被省略的細節係屬於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的知識範圍。
本揭露係關於半導體結構及其製造方法,本揭露的實施例在半導體結構包含的薄膜電阻器的垂直投影區域正下方,至少在金屬層間介電層內不會設置圖案化區塊,例如蝕刻停止層、金屬層、半導體層或前述之組合,藉此可以改善薄膜電阻器的平坦度,達到降低薄膜電阻器的電阻值失配(mismatch)度,以及提高薄膜電阻器的電阻值穩定度的功效,使得整合在半導體裝置中的薄膜電阻器的電性能夠符合積體電路的要求。
此外,根據本揭露的實施例,電耦接至薄膜電阻器的導通孔(via),以及電耦接至位於薄膜電阻器下層的導線層的另一導通孔可以同時製造,不需要增加光罩數量和其他製程,達到節省製造成本的效果。
第1圖是根據本揭露一實施例所繪示半導體結構100的剖面示意圖,半導體結構100包含基底101,例如為半導體基底或其他合適的基底,在一些實施例中,於基底101內可形成複數個電晶體103和/或其他電子元件。電晶體103可包含形成在基底101內的摻雜區105,例如源極/汲極區,以及形成在基底101上的閘極107,例如多晶矽閘極。此外,在基底101上形成有層間介電層(inter-layer dielectric layer,ILD)109,以覆蓋閘極107和基底101的表面,層間介電層109的組成可為氧化矽、氮化矽、氮氧化矽或其他合適的介電材料。在層間介電層109內形成有導通孔(via)108,導通孔108的組成可為鎢、鋁、銅或其他導電材料,導通孔108電耦接至閘極107。之後,在層間介電層109上形成第一導線層111,第一導線層111又可稱為第一金屬層,其為互連結構的一部分,第一導線層111的組成可為鋁、銅或其他合適的導電金屬材料,層間介電層109內的導通孔108電耦接至第一導線層111。
仍參閱第1圖,在層間介電層109上形成有第一金屬層間介電層(inter-metal dielectric layer,IMD)110,以覆蓋第一導線層111。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金屬層間介電層110的組成例如為氟矽酸鹽玻璃(fluorosilicate glass,FSG),可以經由沉積製程,例如電漿增強化學氣相沉積(plasma enhanced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PECVD)製程和/或高密度電漿化學氣相沉積(high-density plasma CVD,HDPCVD)製程形成第一金屬層間介電層110。於一實施例中,為了提高第一金屬層間介電層110的表面平坦度,可在沉積第一金屬層間介電層110之後進行化學機械平坦化(chemical mechanical planarization,CMP)製程。於另一實施例中,可使用低壓化學氣相沉積(low pressure CVD,LPCVD)製程在第一金屬層間介電層110上形成含矽氧化物層113,例如為富含矽的氧化物層(silicon-rich oxide,SRO),以修補經過CMP處理過的第一金屬層間介電層110的表面,其有利於後續在第一金屬層間介電層110上形成薄膜電阻器115。
繼續參閱第1圖,在第一金屬層間介電層110上(或者在含矽氧化物層113上)形成有薄膜電阻器115和抗反射層117。在一些實施例中,薄膜電阻器115的組成可以是矽鉻(SiCr)、鎳鉻(NiCr);或者矽鉻(SiCr)的合金衍生物,例如碳化矽鉻(SiCCr)、氧化矽鉻(CrSiO)、氮化矽鉻(CrSiN)、摻雜碳和氧的矽鉻(SiCrCO);或者鎳鉻(NiCr)的合金衍生物,例如摻雜碳和氧的鎳鉻(NiCrCO)、鋁鎳鉻(AlNiCr)、鈦鎳鉻(TiNiCr);其他電阻材料,例如氮化鉭(TaN)、氮化鈦(TiN)、鉭矽化物(Ta 2Si)、鈦矽化物(SiTi 2);或其他合適的金屬材料,例如鎢(W)、鉬(Mo)、金(Au)、銀(Ag)等。薄膜電阻器115的厚度通常小於1微米(µm),例如在約50埃(Å)至5000埃(Å),可以依據對薄膜電阻器115的電性需求,以及整合薄膜電阻器115在其中的半導體裝置的尺寸來決定薄膜電阻器115的厚度。此外,薄膜電阻器115的電阻值由其厚度、寬度和長度來決定,可以根據積體電路所需要的薄膜電阻器115的電阻值來調整其厚度、寬度和長度。抗反射層117的組成例如為氮氧化矽(SiON),在薄膜電阻器115上的抗反射層117有助於形成薄膜電阻器115的光微影製程,使得薄膜電阻器115的圖案和尺寸更為精確。
繼續參閱第1圖,於本實施中,在第一金屬層間介電層110和含矽氧化物層113上形成有第二金屬層間介電層120,以覆蓋薄膜電阻器115和抗反射層117,第二金屬層間介電層120的組成例如為氧化矽。此外,根據本揭露的實施例,半導體結構100在第一導線層111的正上方設置有第一導通孔(via)131,並且還設置有貫穿薄膜電阻器115的第二導通孔132,第一導通孔131自第二金屬層間介電層120的頂面向下延伸第一深度T1,第一導通孔131穿過第二金屬層間介電層120、含矽氧化物層113和部份的第一金屬層間介電層110,到達第一導線層111的頂面,在一些實施例中,於第一導線層111的頂面上可形成蝕刻停止層,且第一導通孔131的底面可接觸蝕刻停止層的頂面或位於蝕刻停止層中。第二導通孔132自第二金屬層間介電層120的頂面向下延伸第二深度T2,根據本揭露的一些實施例,第二深度T2可大於或等於第一深度T1的1至1.5倍。由於在本揭露的實施例中,薄膜電阻器115的垂直投影區域正下方不具有圖案化區塊,相較於形成第一導通孔131的孔洞之蝕刻會受到第一導線層111和其上的蝕刻停止層阻擋,形成第二導通孔132的孔洞之蝕刻則不會受到圖案化區塊的阻擋,因此第二導通孔132的第二深度T2可大於或等於第一導通孔131的第一深度T1的1至1.5倍。
在一些實施例中,可以藉由控制形成第一導通孔131和第二導通孔132的孔洞之蝕刻製程的參數,例如控制蝕刻劑的使用量和蝕刻時間,讓第二深度T2與第一深度T1大致上相同,如第1圖所示,第一導通孔131的底面與第二導通孔132的底面可以在同一水平高度上,並且第二導通孔132穿過第二金屬層間介電層120、抗反射層117、薄膜電阻器115、含矽氧化物層113和部份的第一金屬層間介電層110,到達第一金屬層間介電層110中,使得第二導通孔132的底面被第一金屬層間介電層110圍繞。在另一些實施例中,第二深度T2大於第一深度T1,第一導通孔131的底面與第二導通孔132的底面不在同一水平高度上,並且第二導通孔132穿過第二金屬層間介電層120、抗反射層117、薄膜電阻器115、含矽氧化物層113、第一金屬層間介電層110和部份的層間介電層109,到達層間介電層109中,使得第二導通孔132的底面被層間介電層109圍繞。
此外,根據本揭露的實施例,在薄膜電阻器115的垂直投影區域130內,至少在薄膜電阻器115正下方的第一金屬層間介電層110內不具有圖案化區塊,例如不具有蝕刻停止層、金屬層(例如第一導線層111或其他金屬圖案)、半導體層(例如多晶矽圖案)或前述之組合,使得薄膜電阻器115的平坦度得到改善,以提昇薄膜電阻器115的電性表現,例如提高電阻值穩定度和降低電阻值失配度。在一些實施例中,在薄膜電阻器115的垂直投影區域130內,於薄膜電阻器115正下方的層間介電層109內也不具有圖案化區塊,例如不具有蝕刻停止層、金屬層(例如其他導線和/或電極)、半導體層(例如多晶矽圖案)、閘極107或前述之組合,使得薄膜電阻器115的平坦度得到改善,以提昇薄膜電阻器115的電性表現。在另一些實施例中,在薄膜電阻器115的垂直投影區域130內,於薄膜電阻器115正下方的層間介電層109可能具有圖案化區塊,例如蝕刻停止層、金屬層(例如導線和/或電極)、半導體層(例如多晶矽圖案)、閘極107等,但是因為層間介電層109與薄膜電阻器115之間至少還相隔有第一金屬層間介電層110,而且這些圖案化區塊會被層間介電層109覆蓋,因此薄膜電阻器115的平坦度受到層間介電層109內的圖案化區塊的影響較小,使得薄膜電阻器115的電性不會受到太大影響。
仍參閱第1圖,在第二金屬層間介電層120的頂面上形成有第二導線層121,第一導通孔131電連接至第二導線層121和第一導線層111,第二導通孔132電連接至第二導線層121和薄膜電阻器115,並且第二導通孔132的底面不會被電耦接至第一導線層111和其他導電層。
第2圖、第3圖和第4圖是根據本揭露一實施例所繪示半導體結構之製造方法的一些階段的剖面示意圖。參閱第2圖,首先提供基底101,例如為半導體基底,在基底101中可形成複數個電晶體103和/或其他電子元件,電晶體103可包含形成在基底101內的摻雜區105,例如源極/汲極區,以及形成在基底101上的閘極107,例如多晶矽閘極。在基底101上形成層間介電層(ILD)109,以覆蓋閘極107和基底101的表面,並且在層間介電層109內形成導通孔108。可以經由光微影和蝕刻製程在層間介電層109內形成導通孔108的孔洞,在一些實施例中,可於閘極107上形成蝕刻停止層,使得孔洞的蝕刻停止在蝕刻停止層上,然後沉積導電材料填充孔洞,以形成導通孔108。之後,在層間介電層109上形成第一導線層111,第一導線層111又可稱為第一金屬層,其為互連結構的一部分。可以經由沉積、光微影和蝕刻製程形成第一導線層111,並且層間介電層109內的導通孔108電耦接至閘極107和第一導線層111。
仍參閱第2圖,之後,在層間介電層109上沉積第一金屬層間介電層110,以覆蓋第一導線層111,可以經由電漿增強化學氣相沉積(PECVD)製程和/或高密度電漿化學氣相沉積(HDPCVD)製程形成第一金屬層間介電層110。此外,在一實施例中,為了提高第一金屬層間介電層110的表面平坦度,可在沉積第一金屬層間介電層110之後進行化學機械平坦化(CMP)製程。在另一實施例中,可在第一金屬層間介電層110上使用低壓化學氣相沉積(LPCVD)製程形成含矽氧化物層113,以修補經過CMP處理過的第一金屬層間介電層110的表面,其有利於後續在第一金屬層間介電層110上形成薄膜電阻器115。
仍參閱第2圖,在第一金屬層間介電層110和含矽氧化物層113上沉積薄膜電阻材料層,可以利用物理氣相沉積(physical vapor deposition,PVD)製程,例如濺鍍(sputter)製程來沉積薄膜電阻材料層,然後使用另一濺鍍製程在薄膜電阻材料層上沉積抗反射材料層,之後經由光微影和蝕刻製程,將抗反射材料層和薄膜電阻材料層一起圖案化,以形成薄膜電阻器115和抗反射層117。在薄膜電阻材料層上形成抗反射材料層有助於薄膜電阻材料層的光微影製程,使得所形成的薄膜電阻器115的圖案和尺寸更為精確。之後,在第一金屬層間介電層110和含矽氧化物層113上形成第二金屬層間介電層120,以覆蓋薄膜電阻器115和抗反射層117。可利用電漿增強化學氣相沉積(PECVD)製程沉積第二金屬層間介電層120,並且於沉積製程之後進行退火(anneal)製程,使得第二金屬層間介電層120的材料更為緻密。如第2圖所示,根據本揭露的實施例,在第二金屬層間介電層120上形成圖案化光阻層140,其具有第一開口141,對應於第一導線層111的正上方,以及第二開口142,對應於薄膜電阻器115的正上方。
之後,參閱第3圖,利用第2圖的圖案化光阻層140作為蝕刻遮罩,使用蝕刻製程,例如乾蝕刻或濕蝕刻製程,蝕刻氣體或蝕刻劑經由圖案化光阻層140的第一開口141,在第二金屬層間介電層120、含矽氧化物層113和第一金屬層間介電層110中形成第一孔洞151,其位於第一導線層111的正上方且具有第一深度T1,同時蝕刻氣體或蝕刻劑經由圖案化光阻層140的第二開口142,在第二金屬層間介電層120、抗反射層117、薄膜電阻器115、含矽氧化物層113和第一金屬層間介電層110中形成第二孔洞152,其穿過薄膜電阻器115且具有第二深度T2。在一些實施例中,如第3圖所示,第二孔洞152的底面與第一孔洞151的底面在同一水平高度上,亦即第二深度T2可大致上等於第一深度T1。在另一些實施例中,第二孔洞152的底面可低於第一孔洞151的底面,亦即第二深度T2可大於或等於第一深度T1的1至1.5倍,其取決於形成第一孔洞151和第二孔洞152的蝕刻製程參數,以及薄膜電阻器115的垂直投影區域130(如第1圖所示)內的各堆疊層的材質。
之後,參閱第4圖,可以先使用物理氣相沉積(PVD)製程在第一孔洞151和第二孔洞152的內側壁上順向性地(conformally)形成擴散阻障層(diffusion barrier layer),擴散阻障層的材質例如為鈦(Ti)、氮化鈦(TiN)、前述之組合或其他合適的阻障材料。然後,再使用另一物理氣相沉積(PVD)製程沉積導電材料填充在第一孔洞151和第二孔洞152內,以及沉積在第二金屬層間介電層120的頂面上,導電材料的組成例如為鎢(W)、銅(Cu)或鋁(Al)。之後,利用化學機械平坦化(CMP)製程移除第一孔洞151和第二孔洞152外的導電材料,以同時形成第一導通孔131和第二導通孔132,並且第一導通孔131的頂面和第二導通孔132的頂面在同一平面上。然後,在第二金屬層間介電層120上形成如第1圖所示的第二導線層121,以完成半導體結構100。
根據本揭露的實施例,第二導通孔132和第一導通孔131可以經由同一道光微影製程和同一道蝕刻製程,以及同一道沉積製程和同一道化學機械平坦化(CMP)製程同時形成,因此可以不需要增加光罩數量和相關的光微影製程、蝕刻製程、沉積製程和化學機械平坦化製程,就能夠同時形成第二導通孔132和第一導通孔131,達到節省製程成本的效果,而且第二導通孔132和第一導通孔131可以具有相同的材質,例如具有相同的擴散阻障層和相同的填充導電材料。此外,由於薄膜電阻器115正下方的介電層,例如第一金屬層間介電層110內不具有蝕刻停止層、金屬層(例如第一導線層111或其他金屬圖案)、半導體層(例如多晶矽圖案)等圖案化區塊,並且還可以控制形成第一孔洞151和第二孔洞152的蝕刻製程參數(例如蝕刻劑使用量、蝕刻時間等),因此第二導通孔132的第二深度T2可以大於或等於第一導通孔131的第一深度T1的1至1.5倍,並且第一導通孔131和第二導通孔132皆可達到其各自需要的電性連接功能,其中第一導通孔131可電耦接至第一導線層111和第二導線層121,第二導通孔132可電耦接至薄膜電阻器115和第二導線層121,且第二導通孔132的底面可以被第一金屬層間介電層110或層間介電層109環繞,而不會電耦接至其他導電層。
第5圖是本揭露一些實施例之薄膜電阻器的薄膜電阻值Rs(歐姆/平方,Ω/□)的柱狀圖,其中實施例1:M1 L1*0%為第1圖所示的第一導線層111和薄膜電阻器115在垂直投影方向(例如Z方向)上完全沒有重疊;實施例2:M1 L1*30%為第一導線層和薄膜電阻器在垂直投影方向上的重疊程度為30%,例如第一導線層與薄膜電阻器的重疊區域佔薄膜電阻器的30%;實施例3:M1 L1*50%為第一導線層和薄膜電阻器在垂直投影方向上的重疊程度為50%,例如第一導線層與薄膜電阻器的重疊區域佔薄膜電阻器的50%;實施例4:M1 L1*100%為第一導線層和薄膜電阻器在垂直投影方向上的重疊程度為100%,例如第一導線層與薄膜電阻器的重疊區域佔薄膜電阻器的100%。由第5圖的數據可得知,第一導線層111和薄膜電阻器115的重疊程度越高,薄膜電阻器115的薄膜電阻值Rs越低,這表示要維持薄膜電阻器115的目標電阻值,需要讓第一導線層111和薄膜電阻器115在垂直投影方向上完全沒有重疊。
第6圖是本揭露一些實施例之薄膜電阻器的電阻值失配度(mismatch)的曲線圖,分別為實施例1:M1 L1*0%和實施例3:M1 L1*50%的各種尺寸的薄膜電阻器的電阻值失配度(mismatch)百分比(%•µm),其中橫軸為不同尺寸的薄膜電阻器的寬度/長度(單位為µm),例如薄膜電阻器的寬度/長度分別為2.5/4、2.5/8、2.5/12.5、2.5/50、2.5/100、4/10、4/50、10/50、10/100,電阻值失配度百分比是表示在相同條件下製造的多個薄膜電阻器的薄膜電阻值Rs之間互相匹配的程度,失配度百分比越高表示相同條件下製造的越多薄膜電阻器的薄膜電阻值Rs與其他薄膜電阻器的薄膜電阻值Rs不一致。由第6圖的數據可得知,實施例1:M1 L1*0%的各種尺寸的薄膜電阻器的電阻值失配度百分比皆低於實施例3:M1 L1*50%的各種尺寸的薄膜電阻器的電阻值失配度百分比,這表示第一導線層111和薄膜電阻器115在垂直投影方向上完全沒有重疊可以提昇薄膜電阻器的電阻值匹配度,以滿足薄膜電阻器在積體電路應用上的電性需求。此外,由第6圖的數據還可得知,當薄膜電阻器的寬度相同,但長度越長時,電阻值失配度百分比會隨著長度增加而下降,因此當在半導體裝置中整合小尺寸的薄膜電阻器時,更需要藉由本揭露的實施例來改善薄膜電阻器的電阻值失配度,以利於小尺寸的薄膜電阻器應用在積體電路中。
第7圖是根據本揭露另一實施例所繪示半導體結構200的剖面示意圖,第7圖的半導體結構200與第1圖的半導體結構100之差異在於半導體結構200包含的薄膜電阻器115上形成有蝕刻停止層119和抗反射層117,且蝕刻停止層119和抗反射層117具有圖案化區塊對應於第二導通孔132的位置,並且覆蓋在薄膜電阻器115上方的第二金屬層間介電層120的頂面不平坦,其中位於蝕刻停止層119和抗反射層117正方上的第二金屬層間介電層120的一部分的頂面高於其他部份的頂面。此外,半導體結構200的第二導通孔132穿過第二金屬層間介電層120和抗反射層117,第二導通孔132的底面停止在蝕刻停止層119的頂面上或位於蝕刻停止層119中,而不會穿過薄膜電阻器115到第一金屬層間介電層110中,薄膜電阻器115直接形成在第一金屬層間介電層110的頂面上。半導體結構200的薄膜電阻值(Rs)約為1070+/-32Ω/□,半導體結構100的薄膜電阻值(Rs)約為1001+/-30Ω/□,因此半導體結構100的薄膜電阻器的電阻值較穩定,其相較於半導體結構200的薄膜電阻值波動程度可改善約6%。另外,半導體結構200的薄膜電阻值失配度百分比為0.116%•µm,而半導體結構100的薄膜電阻值失配度百分比為0.065%•µm,因此半導體結構100的電阻值失配度較低,相較於半導體結構200的電阻值失配度可以改善約50%。
根據本揭露的一些實施例,在薄膜電阻器的垂直投影區域正下方,至少在金屬層間介電層內不會設置圖案化區塊,例如蝕刻停止層、金屬層、半導體層或前述之組合,並且位於薄膜電阻器下層的金屬層間介電層內的導線層在垂直投影方向上不會與薄膜電阻器重疊,藉此可以改善薄膜電阻器的平坦度,達到降低薄膜電阻器的電阻值失配度,以及提高薄膜電阻器的電阻值穩定度的功效,使得整合在半導體裝置中的薄膜電阻器的電性能夠符合積體電路的要求。
此外,根據本揭露的實施例,電耦接至薄膜電阻器的導通孔,以及電耦接至位於薄膜電阻器下層的金屬層間介電層內的導線層的另一導通孔可以經由同一道光微影製程和同一道蝕刻製程,以及同一道沉積製程和同一道平坦化製程同時製造,因此不需要增加光罩數量和其他製程步驟,可以達到節省製造成本的效果。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之較佳實施例,凡依本發明申請專利範圍所做之均等變化與修飾,皆應屬本發明之涵蓋範圍。
100、200:半導體結構 101:基底 103:電晶體 105:摻雜區 107:閘極 108:導通孔 109:層間介電層 110:第一金屬層間介電層 111:第一導線層 113:含矽氧化物層 115:薄膜電阻器 117:抗反射層 119:蝕刻停止層 120:第二金屬層間介電層 121:第二導線層 130:垂直投影區域 131:第一導通孔 132:第二導通孔 140:圖案化光阻層 141:第一開口 142:第二開口 151:第一孔洞 152:第二孔洞 T1:第一深度 T2:第二深度
為了使下文更容易被理解,在閱讀本揭露時可同時參考圖式及其詳細文字說明。透過本文中之具體實施例並參考相對應的圖式,俾以詳細解說本揭露之具體實施例,並用以闡述本揭露之具體實施例之作用原理。此外,為了清楚起見,圖式中的各特徵可能未按照實際的比例繪製,因此某些圖式中的部分特徵的尺寸可能被刻意放大或縮小。 第1圖是根據本揭露一實施例所繪示半導體結構的剖面示意圖。 第2圖、第3圖和第4圖是根據本揭露一實施例所繪示半導體結構之製造方法的一些階段的剖面示意圖。 第5圖是本揭露一些實施例之薄膜電阻器的電阻值的柱狀圖。 第6圖是本揭露一些實施例之薄膜電阻器的電阻值失配度的曲線圖。 第7圖是根據本揭露另一實施例所繪示半導體結構的剖面示意圖。
100:半導體結構
101:基底
103:電晶體
105:摻雜區
107:閘極
108:導通孔
109:層間介電層
110:第一金屬層間介電層
111:第一導線層
113:含矽氧化物層
115:薄膜電阻器
117:抗反射層
120:第二金屬層間介電層
121:第二導線層
130:垂直投影區域
131:第一導通孔
132:第二導通孔
T1:第一深度
T2:第二深度

Claims (10)

  1. 一種半導體結構,包括: 一基底; 一第一金屬層間介電層,設置於該基底上方; 一第一導線層,設置於該第一金屬層間介電層內; 一第二金屬層間介電層,設置於該第一金屬層間介電層上; 一薄膜電阻器,設置於該第二金屬層間介電層內; 一第一導通孔,位於該第一導線層正上方,且自該第二金屬層間介電層的一頂面向下延伸一第一深度;以及 一第二導通孔,穿過該薄膜電阻器,自該第二金屬層間介電層的該頂面向下延伸一第二深度,其中該第二深度大於或等於該第一深度,且在該薄膜電阻器的垂直投影區域正下方不具有一圖案化區塊。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半導體結構,其中該第二深度大於或等於該第一深度的1至1.5倍。
  3. 如請求項1所述之半導體結構,其中該圖案化區塊包括一蝕刻停止層、一金屬層、一半導體層或前述之組合。
  4. 如請求項1所述之半導體結構,更包括一第二導線層設置於該第一導線層上方,其中該第一導通孔電連接至該第一導線層和該第二導線層,且該第二導通孔電連接至該薄膜電阻器和該第二導線層。
  5. 如請求項1所述之半導體結構,其中該第一導通孔的底面和該第二導通孔的底面在同一水平高度上。
  6. 如請求項1所述之半導體結構,更包括: 一含矽氧化層,設置在該第一金屬層間介電層和該薄膜電阻器之間。
  7. 如請求項6所述之半導體結構,更包括: 一抗反射層,設置在該薄膜電阻器上;以及 一層間介電層,設置在該第一金屬層間介電層下方, 其中該第二導通孔穿過該抗反射層和該含矽氧化層,且該第二導通孔的底面位於該第一金屬層間介電層或該層間介電層中。
  8. 一種包含半導體結構的製造方法,包括: 提供一基底; 在該基底上方形成一第一導線層; 沉積一第一金屬層間介電層,以覆蓋該第一導線層; 在該第一金屬層間介電層上形成一薄膜電阻器; 沉積一第二金屬層間介電層,以覆蓋該薄膜電阻器; 在該第一導線層正上方形成一第一孔洞,並且穿過該薄膜電阻器形成一第二孔洞,其中該第一孔洞和該第二孔洞係由同一道蝕刻製程形成;以及 在該第一孔洞內形成一第一導通孔,並且在該第二孔洞內形成一第二導通孔。
  9. 如請求項8所述之包含半導體結構的製造方法,其中該第一孔洞自該第二金屬層間介電層的一頂面向下延伸一第一深度,該第二孔洞自該第二金屬層間介電層的一頂面向下延伸一第二深度,且該第二深度大於或等於該第一深度的1至1.5倍。
  10. 如請求項8所述之包含半導體結構的製造方法,其中該第一導通孔和該第二導通孔由同一道沉積製程和同一道化學機械平坦化製程同時形成。
TW111135174A 2022-09-16 2022-09-16 半導體結構及其製造方法 TWI82233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1135174A TWI822337B (zh) 2022-09-16 2022-09-16 半導體結構及其製造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1135174A TWI822337B (zh) 2022-09-16 2022-09-16 半導體結構及其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822337B TWI822337B (zh) 2023-11-11
TW202415277A true TW202415277A (zh) 2024-04-01

Family

ID=897224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1135174A TWI822337B (zh) 2022-09-16 2022-09-16 半導體結構及其製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822337B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10417B (zh) * 2016-10-04 2018-01-01 新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薄膜電阻元件及其製造方法
US11587865B2 (en) * 2020-06-15 2023-02-21 Semiconductor Device Including Capacitor And Resistor Semiconductor device including capacitor and resistor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384497B (zh) 具電流密度增強層(cdel)之薄膜電阻及其製造方法
US7696603B2 (en) Back end thin film capacitor having both plates of thin film resistor material at single metallization layer
US7399700B2 (en) Dual damascene interconnection with metal-insulator-metal capacitor and method of fabricating
US11742262B2 (en) Integrated circuit having a resistor layer partially overlapping endcaps
US7314786B1 (en) Metal resistor, resistor material and method
TWI688134B (zh) 半導體結構及其製造方法
US20130302965A1 (en) Method for forming integrated circuit structure with capacitor and resistor and method for forming
JP2007221161A (ja) 半導体デバイスで用いられるキャパシタとその製造方法
US6645821B2 (en) Method of producing a thin film resistor in an integrated circuit
TWI791101B (zh) 具有連接至經減少之薄膜電阻器脊之頂側互連件的薄膜電阻器(tfr)模組及製造方法
EP3090446A2 (en) A metal thin film resistor and process
US7400026B2 (en) Thin film resistor structure
US8531003B2 (en)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the same
US11094580B2 (en) Structure and method to fabricate fully aligned via with reduced contact resistance
US10658453B2 (en) Aluminum compatible thin-film resistor (TFR)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s
TWI766348B (zh) 半導體器件及其形成方法
TWI822337B (zh) 半導體結構及其製造方法
TW202415277A (zh) 半導體結構及其製造方法
US6358792B1 (en) Method for fabricating metal capacitor
US20240088201A1 (en) Integrated resistor
US20230037025A1 (en)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a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a semiconductor device
CN117178360A (zh) 包括金属-绝缘体-金属(mim)电容器模块和薄膜电阻器(tfr)模块的集成电路结构
CN117136648A (zh) 金属-绝缘体-金属(mim)电容器模块
KR100641994B1 (ko) 반도체 장치 및 그의 형성방법
KR20090126884A (ko) 반도체 소자의 금속배선 및 그 제조방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