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413246A - 物品容置設備 - Google Patents

物品容置設備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413246A
TW202413246A TW112124282A TW112124282A TW202413246A TW 202413246 A TW202413246 A TW 202413246A TW 112124282 A TW112124282 A TW 112124282A TW 112124282 A TW112124282 A TW 112124282A TW 202413246 A TW202413246 A TW 202413246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tacker crane
floor
aforementioned
storage
articl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212428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鯰江一也
田村健二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大福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大福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大福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41324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413246A/zh

Links

Images

Abstract

物品容置設備100具備有配置於第1樓層L1的第1堆高式起重機1、配置於第2樓層L2的第2堆高式起重機2、及容置架S。容置架S是橫跨第1樓層L1和第2樓層L2而配置。容置架S設定有包含至少1個可從第2方向Y的兩側將物品9取出放入的容置部Sa。第1堆高式起重機1是構成為可對共用區域CA的容置部Sa從第2方向第1側Y1移載物品9,第2堆高式起重機2是構成為可對共用區域CA的容置部Sa從第2方向第2側Y2移載物品9。

Description

物品容置設備
發明領域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設置於建築物之物品容置設備,前述建築物具備有構成第1樓層的地板之第1地板、及構成前述第1樓層的上方的樓層即第2樓層的地板之第2地板。
發明背景
如此之物品容置設備的一例已揭示於日本特開2017-114618號公報(以下,記為「專利文獻1」)。以下,於背景技術的說明中括號內所示的符號是專利文獻1中所使用的符號。
在專利文獻1所揭示的設備中,在沿著上下方向延伸的筒體(U)的內部,沿著上下方向配置有第1導引體(M1)及第2導引體(M2)。於第1導引體(M1)沿著上下方向移動自如地設有第1移動體(T1)。第1移動體(T1)具備有可移載物品(B)的第1移載裝置(TS1)。同樣地,於第2導引體(M2)沿著上下方向移動自如地設有具備第2移載裝置(TS2)的第2移動體(T2)。
第1移動體(T1)沿著上下方向移動之際的第1移動軌跡是對應於可藉由第1移動體(T1)搬送物品(B)的可搬送區域。第2移動體(T2)沿著上下方向移動之際的第2移動軌跡是對應於可藉由第2移動體(T2)搬送物品(B)的可搬送區域。第1移動軌跡的上端側部分和第2移動軌跡的下端側部分之上下方向的位置是相互地重疊。亦即,第1移動體(T1)的可搬送區域和第2移動體(T2)的可搬送區域是一部分在上下方向上重疊。而且,在兩可搬送區域重疊的重疊區域設有中繼用支撐台(N)。第1移動體(T1)和第2移動體(T2) 成為可透過中繼用支撐台(N)而相互地交接物品(B)。如此,在專利文獻1所揭示的設備中,藉由第1移動體(T1)和第2移動體(T2)而使相同的物品 (B)可搬送,藉而可確保可搬送物品(B)之上下方向的區域較寬廣。藉此,在前述設備中,成為可橫跨不同的樓層搬送物品(B)。
發明概要
然而,在專利文獻1所揭示的設備中,如同文獻的圖2所示,第1移動體(T1)和第2移動體(T2)是配置成在上下方向視角下重疊。亦即,第1移動體(T1)的第1移動軌跡和第2移動體(T2)的第2移動軌跡在上下方向視角下重疊。因此,於第1移動體(T1)的可搬送區域和第2移動體(T2)的可搬送區域重疊之重疊區域,可能發生第1移動體(T1)和第2移動體(T2)的干渉。因此,在專利文獻1所揭示的設備中,進行迴避兩移動體(T1,T2)的干渉之控制。但是,因進行如此之干渉回避控制,利用第1移動體(T1)和第2移動體(T2)之物品搬送動作的限制便會變大,而成為提高利用其等之物品的搬送效率時的限制。
鑒於上述實際情況,希望實現可一面使物品搬送動作的限制較少,一面橫跨上下方向的不同樓層來搬送物品,且將物品容置到位於不同樓層的容置部之技術。
鑒於上述之物品搬送設備的特徴構成是在於下述的點: 一種物品容置設備,設置於具備有構成第1樓層的地板之第1地板、及構成前述第1樓層的上方的樓層即第2樓層的地板之第2地板的建築物, 前述物品容置設備具備有: 第1堆高式起重機,配置於前述第1樓層; 第2堆高式起重機,配置於前述第2樓層;及 容置架,在沿著水平方向的第1方向及上下方向的每一方向配列有複數個容置部,於每一個前述容置部可容置物品, 前述容置架是橫跨前述第1樓層和前述第2樓層而配置, 在沿著上下方向的上下方向視角下將與前述第1方向直交的方向作為第2方向,將前述第2方向的其中之一側作為第2方向第1側,將前述第2方向的另一側作為第2方向第2側, 前述第1堆高式起重機相對於前述容置架配置於前述第2方向第1側, 前述第2堆高式起重機相對於前述容置架配置於前述第2方向第2側, 於前述容置架設定有包含至少一個可從前述第2方向的兩側將前述物品取出放入的前述容置部之共用區域, 前述第1堆高式起重機是構成為可對前述共用區域的前述容置部從前述第2方向第1側移載前述物品, 前述第2堆高式起重機是構成為可對前述共用區域的前述容置部從前述第2方向第2側移載前述物品。
依據本構成,利用第1堆高式起重機之物品的可搬送區域和利用第2堆高式起重機之物品的可搬送區域配置於第2方向之不同的位置,不相互重疊。因此,於共用區域的容置部以外,沒有第1堆高式起重機和第2堆高式起重機會干渉的情況,而可使第1堆高式起重機及第2堆高式起重機的動作的限制較少。藉此,易於提高利用第1堆高式起重機及第2堆高式起重機的每一個之物品的搬送效率。而且,於如此的構成中,可對容置架的共用區域中之容置部,藉由第1堆高式起重機從第2方向第1側移載物品,且藉由第2堆高式起重機從第2方向第2側移載物品。藉此,透過共用區域的容置部,可一面使第1堆高式起重機和第2堆高式起重機相互地交接物品,橫跨不同的樓層來搬送物品,一面將物品容置於位在不同的樓層的任意的容置部。此時,由於是第1堆高式起重機及第2堆高式起重機的每一個不只是在上下方向,也可在第1方向搬送物品,且容置架除了上下方向也在第1方向配列複數個容置部的構成,所以相較於習知例易於將較多的物品容置於容置架。如上述般,依據本構成,一面使第1堆高式起重機及第2堆高式起重機的動作的限制較少,一面可橫跨不同的樓層搬送物品,且將物品容置到位於不同樓層的容置部。
本揭示之技術的進一步物特徴和優點參照圖面藉由記述之以下的例示且非限定的實施形態的說明而應變得更為明確。
[用以實施發明的形態]
〔第1實施形態〕 如圖1所示,物品容置設備100是設置於具備有構成第1樓層L1的地板之第1地板F1、及構成第1樓層L1之上方的樓層即第2樓層L2的地板之第2地板F2的建築物。
以下中,對複數個樓層成排的方向,亦即上下方向,賦予符號「Z」來進行說明。又,將沿著水平方向的特定的方向作為「第1方向X」,將沿著上下方向Z的上下方向Z視角下與第1方向X直交的方向作為「第2方向Y」。在本例中,第2方向Y是與第1方向X直交的水平方向。又,將第2方向Y的其中之一側作為「第2方向第1側Y1」,將第2方向Y的另一側作為「第2方向第2側Y2」。
如圖1及圖2所示,物品容置設備100具備有配置於第1樓層L1的第1堆高式起重機1、配置於第2樓層L2的第2堆高式起重機2、及容置架S。第1堆高式起重機1及第2堆高式起重機2是用以搬送物品9的搬送裝置。堆高式起重機於配置有該堆高式起重機的樓層可搬送物品9。再者,關於堆高式起重機的配置,所謂配置於某個樓層是意味著至少配置於該樓層。容置架S在沿著水平方向的第1方向X及上下方向Z的每一個配列有複數個容置部Sa,每一個容置部Sa為可供物品9容置。
作為在物品容置設備100被處理的物品9有著各式各樣的物品。例如,在物品容置設備100使用於半導體製造工廠時,用以供晶圓容置的晶圓容置容器(所謂的FOUP:Front Opening Unified Pod,晶圓傳送盒)、或供光罩(reticle)容置的光罩容置容器(所謂的光罩盒)等是被作為物品9。
容置架S是橫跨第1樓層L1和第2樓層L2而配置。在本實施形態中,容置架S是從第1地板F1朝上方豎立設置且於上下方向Z貫通第2地板F2。在本例中,容置架S是從第1地板F1橫跨到第2樓層L2的天花板7而配置。容置架S的上端若是配置於比第2地板F2還上方即可。例如如圖示所示,容置架S的上端也可以是配置於天花板7的附近,或是與天花板7接觸。
第1堆高式起重機1是相對於容置架S配置在第2方向第1側Y1。第1堆高式起重機1是構成為可對設於容置架S的複數個容置部Sa中之一部分,從第2方向第1側Y1移載物品9。
第2堆高式起重機2是相對於容置架S配置在第2方向第2側Y2。第2堆高式起重機2是構成為可對設於容置架S的複數個容置部Sa中之 一部分,從第2方向第2側Y2移載物品9。
在本實施形態中,物品容置設備100具備有與容置架S不同之第1架S1。在第1架S1於第1方向X及上下方向Z的每一方向配列有複數個第1容置部S1a,於每一個第1容置部S1a可容置物品9。第1架S1是相對於第1堆高式起重機1配置於第2方向第1側Y1。
在本實施形態中,第1架S1是橫跨第1樓層L1和第2樓層L2而配置。詳細來說,第1架S1是從第1地板F1朝上方豎立設置且於上下方向Z貫通第2地板F2。在本例中,第1架S1和容置架S是一起從第1地板F1豎立設置。因此,第1架S1的下端部是配置於與容置架S的下端部同等的高度。另一方面,第1架S1的上端部是配置於比容置架S的上端部還低的位置。亦即,第1架S1被配置之上下方向Z的區域是變得比容置架S被配置之上下方向Z的區域還狹窄。
圖2所示的例子中,配置第1架S1之第1方向X的區域是成為與配置容置架S之第1方向X的區域同等。又,在本例中,配置第1架S1之第1方向X的區域是成為與後述之配置第2架S2之第1方向X的區域同等。
在圖示的例子中,於第1架S1的一部分,連接有用以對該第1架S1將物品9入庫或出庫的入出庫部8。連接於第1架S1的入出庫部8是構成為在該第1架S1的內部和外部之間搬送物品9。例如入出庫部8是使用輸送機或搬送台車而構成。藉由配置於第1架S1的外部的外部搬送裝置(例如地板面行走式的無人搬送車、天花板行走式的搬送車、堆高機等)、或是作業者,使物品9朝入出庫部8搬送,或是使物品9從入出庫部8搬送。
在本實施形態中,第1堆高式起重機1是構成為可對第1架S1的第1容置部S1a從第2方向第2側Y2移載物品9。又,在本例中,第1堆高式起重機1是構成為可對連接於第1架S1的入出庫部8移載物品9。
在本實施形態中,物品容置設備100具備有與容置架S不同之第2架S2。第2架S2於第1方向X及上下方向Z的每一方向配列有複數個第2容置部S2a,於每一個第2容置部S2a可容置物品9。第2架S2是相對於第2堆高式起重機2是配置於第2方向第2側Y2。
在本實施形態中,第2架S2是僅配置於第2樓層L2。詳細來說,第2架S2是從第2地板F2朝上方豎立設置。在本例中,第2架S2的上端部是配置於與容置架S的上端部同等的高度。另一方面,第2架S2的下端部是配置於比容置架S的下端部還高的位置。亦即,配置第2架S2之上下方向Z的區域是成為比配置容置架S之上下方向Z的區域還狹窄。
在圖2所示的例子中,配置第2架S2之第1方向X的區域是成為與配置容置架S之第1方向X的區域同等。又,在本例中,第配置2架S2之第1方向X的區域是成為與上述之配置第1架S1之第1方向X的區域同等。亦即,在本例中,第1架S1、容置架S、及第2架S2的每一個的第1方向X的配置區域是成為同等。
在圖示的例子中,於第2架S2的一部分連接有用以對該第2架S2將物品9入庫或出庫的入出庫部8。連接於第2架S2的入出庫部8是構成為在該第2架S2的內部和外部之間搬送物品9。例如,入出庫部8是使用輸送機或搬送台車而構成。藉由配置於第2架S2的外部的外部搬送裝置(例如,地板面行走式的無人搬送車、天花板行走式的搬送車、堆高機等),或是作業者,而使物品9朝入出庫部8搬送,或使物品9從入出庫部8搬送。
在本實施形態中,第2堆高式起重機2是構成為可對第2架S2的第2容置部S2a從第2方向第1側Y1移載物品9。又,在本例中,第2堆高式起重機2是構成為可對連接於第2架S2的入出庫部8移載物品9。
在本實施形態中,第1堆高式起重機1具備有沿著第1方向X而設的第1行走軌道10、沿著第1行走軌道10行走的第1行走部11、從第1行走部11沿著上下方向Z豎立設置的第1桅桿12、對第1桅桿12支撐成升降自如的第1本體部13、使第1本體部13升降的第1升降部14(參照圖4)、及支撐於第1本體部13且進行物品9的移載的第1移載部15。
在本實施形態中,第1堆高式起重機1是在第1樓層L1中被支撐。具體來說,第1堆高式起重機1是支撐於第1地板F1。在本例中,第1行走軌道10包含配置於第1地板F1的下軌道10d、及配置於比下軌道10d還上方的上軌道10u。而且,第1行走部11支撐於下軌道10d,且沿著下軌道10d行走。第1桅桿12的上端部支撐於上軌道10u。
第1堆高式起重機1可將物品9朝上下方向Z搬送的區域是對應於第1架S1的上下方向Z的配置區域。詳細來說,支撐第1移載部15的第1本體部13可朝上下方向Z移動的區域是依賴於第1桅桿12的上下方向Z的尺寸。而且,第1桅桿12的上下方向Z的尺寸是對應於第1架S1的上下方向Z的配置區域。藉此,第1堆高式起重機1可將物品9朝上下方向Z搬送的區域是成為與第1架S1的上下方向Z的配置區域對應的區域。
在圖2所示的例子中,第1堆高式起重機1可將物品9朝第1方向X搬送的區域是對應於第1架S1的第1方向X的配置區域。詳細來說,支撐第1移載部15的第1本體部13可朝第1方向X移動的區域是依賴於第1行走軌道10的第1方向X的尺寸。而且,第1行走軌道10的第1方向X的尺寸是對應於第1架S1的第1方向X的配置區域。藉此,第1堆高式起重機1可將物品9朝第1方向X搬送的區域是成為與第1架S1的第1方向X的配置區域對應的區域。
在本實施形態中,第2堆高式起重機2具備有沿著第1方向X而設的第2行走軌道20、沿著第2行走軌道20行走的第2行走部21、從第2行走部21朝上下方向Z豎立設置的第2桅桿22、對第2桅桿22支撐成升降自如的第2本體部23、使第2本體部23升降的第2升降部24(參照圖4)、及支撐於第2本體部23且進行物品9的移載的第2移載部25。
在本實施形態中,第2堆高式起重機2是在第2樓層L2被支撐。具體來說,第2堆高式起重機2支撐於第2地板F2。在本例中,第2行走軌道20包含配置於第2地板F2的下軌道20d、及配置於比下軌道20d還上方的上軌道20u。而且,第2行走部21支撐於下軌道20d,且沿著下軌道20d行走。第2桅桿22的上端部支撐於上軌道20u。
第2堆高式起重機2可將物品9朝上下方向Z搬送的區域是對應於第2架S2的上下方向Z的配置區域。詳細來說,支撐第2移載部25的第2本體部23可朝上下方向Z移動的區域是依賴於第2桅桿22的上下方向Z的尺寸。而且,第2桅桿22的上下方向Z的尺寸是對應於第2架S2的上下方向Z的配置區域。藉此,第2堆高式起重機2可將物品9朝上下方向Z搬送的區域是成為與第2架S2的上下方向Z的配置區域對應的區域。
在圖2所示的例子中,第2堆高式起重機2可將物品9朝第1方向X搬送的區域是對應於第2架S2的第1方向X的配置區域。詳細來說,支撐第2移載部25的第2本體部23可朝第1方向X移動的區域是依賴於第2行走軌道20的第1方向X的尺寸。而且,第2行走軌道20的第1方向X的尺寸是對應於第2架S2的第1方向X的配置區域。藉此,第2堆高式起重機2可將物品9朝第1方向X搬送的區域是成為與第2架S2的第1方向X的配置區域對應的區域。
接著,就有關物品9的移載進行說明。第1堆高式起重機1是構成為可對設於容置架S的複數個容置部Sa中的一部分移載物品9,且可對設於第1架S1的複數個第1容置部S1a的每一個移載物品9。第2堆高式起重機2是構成為可對設於容置架S的複數個容置部Sa中的一部分移載物品9,且可對設於第2架S2的複數個第2容置部S2a的每一個移載物品9。
以下中,參照圖3,就有關利用第1堆高式起重機1及第2堆高式起重機2之物品9的移載構造進行說明。再者,圖3是顯示第1堆高式起重機1對容置架S的容置部Sa將物品9移載中的情況。利用第2堆高式起重機2進行之物品9對容置部Sa的移載、利用第1堆高式起重機1進行之對第1容置部S1a的移載、及利用第2堆高式起重機2之對第2容置部S2a的移載也和圖3所示之移載同樣地進行。
如圖3所示,第1堆高式起重機1是構成為藉由第1移載部15來移載物品9。此處,所謂「移載物品」是包含將物品9朝移載對象處(在圖示的例子中為容置部Sa)交遞、及從移載對象處接收物品9之雙方的概念。
在本實施形態中,第1移載部15具備有沿著水平方向(此處為第2方向Y)伸縮自如的臂150、設於臂150的前端的叉件等之支撐部151。臂150是使用例如SCARA(Selective Compliance Assembly Robot Arm,選擇適應性裝配機器人臂)而構成。支撐部151是構成為將物品9從下方支撐。
雖省略詳細的圖示,然而在本實施形態中,容置部Sa具備有具有支撐部151可於上下方向Z通過的開口之載置板。第1移載部15在支撐部151支撐了物品9的狀態下,利用使該支撐部151從上往下通過上述載置板的開口,而將物品9載置於上述載置板。藉此,第1移載部15朝容置部Sa交遞物品9。又,第1移載部15在上述載置板支撐了物品9的狀態下,利用使支撐部151從下往上通過上述載置板的開口,而使物品9支撐於支撐部151。藉此,第1移載部15從容置部Sa接收物品9。再者,支撐部151的升降是藉由第1升降部14(參照圖4)使第1本體部13升降而進行。
關於第2堆高式起重機2,也具備有與上述第1堆高式起重機1同樣的移載構造。亦即,第2堆高式起重機2是藉由第2移載部25移載物品9。第2移載部25具備有沿著水平方向(此處為第2方向Y)伸縮自如的臂250、及設於臂250的前端的叉件等之支撐部251。第2移載部25的詳細的構成由於是和上述的第1移載部15的構成同樣,所以省略說明。
此處,會因物品9的構造或收進其之容置部Sa的構造等,而有使在容置部Sa的物品9的姿勢被限制成預先決定之適當姿勢的情況。在本實施形態中,第1堆高式起重機1及第2堆高式起重機2的至少其中之一,設有使物品9之在上下方向Z視角下的姿勢變更的姿勢變更機構6。藉此,可因應於各移載對象處所要求的物品9的適當姿勢,藉由姿勢變更機構6來變更物品9之在上下方向Z視角下的姿勢。
在本實施形態中,姿勢變更機構6是設於第1堆高式起重機1及第2堆高式起重機2之雙方。具體來說,第1堆高式起重機1設有作為姿勢變更機構6的第1迴旋部16。第2堆高式起重機2設有作為姿勢變更機構6的第2迴旋部26。
第1迴旋部16設於第1移載部15的支撐部151,用以變更支撐於該支撐部151的物品9的姿勢。第2迴旋部26設於第2移載部25的支撐部251,用以變更支撐於該支撐部251的物品9的姿勢。例如第1迴旋部16及第2迴旋部26是使用繞沿著上下方向Z的軸心旋轉的迴旋台而構成。
如圖4所示,在本實施形態中,物品容置設備100具備有用以控制第1堆高式起重機1及第2堆高式起重機2的上位控制裝置Ct。上位控制裝置Ct相當於「控制裝置」。
在本實施形態中,第1堆高式起重機1具備有用以控制該第1堆高式起重機1的各部的動作之第1搬送控制部C1。第1搬送控制部C1用以控制第1行走部11、第1升降部14、及第1移載部15。在本實施形態中,第1搬送控制部C1除了上述之外,還控制第1迴旋部16。
第2堆高式起重機2具備有用以控制該第2堆高式起重機2的各部的動作之第2搬送控制部C2。第2搬送控制部C2用以控制第2行走部21、第2升降部24、及第2移載部25。在本實施形態中,第2搬送控制部C2除了上述之外,還控制第2迴旋部26。
上位控制裝置Ct是構成為可對第1搬送控制部C1及第2搬送控制部C2的每一個進行通訊。例如上位控制裝置Ct是構成為將指定了物品9的搬送起點和搬送目的地的搬送指令,對第1搬送控制部C1及第2搬送控制部C2的每一個發送。接收了搬送指令的第1搬送控制部C1便控制第1堆高式起重機1的各部,且進行基於上述搬送指令之物品9的搬送。同樣地,接收了搬送指令的第2搬送控制部C2便控制第2堆高式起重機2的各部,且進行基於上述搬送指令之物品9的搬送。
上位控制裝置Ct、第1搬送控制部C1、及第2搬送控制部C2具備有例如電腦等之處理器、記憶體等之週邊電路。而且,藉由該等硬體和在電腦等之處理器上執行的程式的協動,而實現各處理或各功能。
此處,如圖5所示,在容置架S設定有至少包含有1個可從第2方向Y的兩側將物品9取出放入的容置部Sa之共用區域CA。共用區域CA是設定為下述的重疊範圍OS:利用第1堆高式起重機1之物品9的可搬送區域和利用第2堆高式起重機2之物品9的可搬送區域於沿著第2方向Y的第2方向Y視角下重疊的重疊範圍OS。
第1堆高式起重機1是構成為可對共用區域CA的容置部Sa從第2方向第1側Y1移載物品9。第2堆高式起重機2是構成為可對共用區域CA的容置部Sa從第2方向第2側Y2移載物品9。
藉此,透過共用區域CA的容置部Sa,第1堆高式起重機1和第2堆高式起重機2可相互地交接物品9,且橫跨不同的樓層L1~L2來搬送物品9。又,利用第1堆高式起重機1之物品9的可搬送區域和利用第2堆高式起重機2之物品9的可搬送區域是配置於第2方向Y之不同的位置,且不相互地重疊。因此,於共用區域CA的容置部Sa以外,沒有第1堆高式起重機1和第2堆高式起重機2會干渉的情況,而可使第1堆高式起重機1及第2堆高式起重機2的動作的限制較少。藉此,易於提高利用第1堆高式起重機1及第2堆高式起重機2的每一個之物品9的搬送效率。
如上述,於第1堆高式起重機1及第2堆高式起重機2之至少其中之一(在本例中為雙方),設有使物品9之在上下方向Z視角下的姿勢變更的姿勢變更機構6(參照圖3)。例如會有於第1堆高式起重機1及第2堆高式起重機2的每一個,已決定出將物品9支撐時之該物品9的適當支撐姿勢的情況。於此情況,第1堆高式起重機1從共用區域CA的容置部Sa接收的物品9的姿勢非為適當支撐姿勢時,可使用姿勢變更機構6將該物品9的姿勢變更成適當支撐姿勢。又,在第1堆高式起重機1將物品9朝共用區域CA的容置部Sa交遞時,為了在交遞後從容置部Sa接收該物品9的第2堆高式起重機2,可使用姿勢變更機構6將該物品9的姿勢變更成配合第2堆高式起重機2的適當支撐姿勢。於第2堆高式起重機2也可進行和上述同樣的姿勢變更。
在本實施形態中、於共用區域CA包含有複數個容置部Sa。藉此,第1堆高式起重機1和第2堆高式起重機2可於共用區域CA中之複數個容置部Sa的每一個相互地交接物品9。因此,可更提高橫跨第1樓層L1和第2樓層L2之物品9的搬送效率。
在本實施形態中,共用區域CA是配置於比第2地板F2還上側。藉此,不須將利用第2堆高式起重機2之上下方向Z的可搬送區域擴展到比第2地板F2還下方,便可實現可使第1堆高式起重機1和第2堆高式起重機2相互地交接物品9的構成。如此,由於共用區域CA是配置於比第2地板F2還上側,所以在本實施形態中,第1堆高式起重機1是橫跨第1樓層L1和第2樓層L2而配置。另一方面,在本實施形態中,第2堆高式起重機2是僅配置於第2樓層L2。具體來說,如上述,由於第1桅桿12是從第1地板F1延伸到第2地板F2的上方,所以利用第1堆高式起重機1之物品9的上下方向Z的可搬送區域是擴展到比第2地板F2還上方。另一方面,由於第2桅桿22是從第2地板F2豎立設置,所以利用第2堆高式起重機2之物品9的上下方向Z的可搬送區域並不存在於比第2地板F2還下方,而僅存在於比第2地板F2還上方。因此,在比第2地板F2還上方,存在著利用兩堆高式起重機1、2之物品9的可搬送區域。因此,利用共用區域CA配置於比第2地板F2還上側,第1堆高式起重機1和第2堆高式起重機2在該共用區域CA所包含的的容置部Sa可相互地交接物品9。
在本實施形態中,容置架S是在利用第1堆高式起重機1之物品9的可搬送區域和利用第2堆高式起重機2之物品9的可搬送區域於第2方向Y視角下重疊的重疊範圍OS內,且在共用區域CA以外的範圍,具備有用以限制利用第1堆高式起重機1或第2堆高式起重機2之物品9的移載的移載限制部Sb。在本例中,移載限制部Sb是在重疊範圍OS內且在共用區域CA以外的範圍覆蓋容置架S的第2方向第1側Y1的壁,在設有該移載限制部Sb的範圍,限制利用第1堆高式起重機1之物品9的移載。藉此,成為第1堆高式起重機1和第2堆高式起重機2於共用區域CA的容置部Sa以外的容置部Sa無法相互地交接物品9。
在本實施形態中,上位控制裝置Ct(參照圖4) 控制第1堆高式起重機1及第2堆高式起重機2的每一個的移載動作,以使物品9對共用區域CA的同一容置部Sa的移載不會藉由第1堆高式起重機1和第2堆高式起重機2同時進行。藉此,可避免第1堆高式起重機1和第2堆高式起重機2於物品9的移載中干渉。在本例中,上位控制裝置Ct透過第1搬送控制部C1控制第1堆高式起重機1的移載動作,透過第2搬送控制部C2控制第2堆高式起重機2的移載動作(參照圖4)。
依據以上所說明的物品容置設備100,可一面使物品搬送動作的限制較少,一面橫跨上下方向Z之不同的樓層L1~L2來搬送物品9,且將物品9容置於位在不同的樓層的容置部(Sa、S1a、S2a)。
〔第2實施形態〕 接著,就有關物品容置設備100的第2實施形態參照圖6來進行說明。以下中,是以與上述第1實施形態不同的點為主來進行說明。關於未特別說明地點則和上述第1實施形態相同。
如圖6所示,在本實施形態中,和上述第1實施形態同樣地,在共用區域CA包含有複數個容置部Sa。
在本實施形態中,共用區域CA所包含之複數個容置部Sa中的一部分是構成為用以中繼物品9從第1堆高式起重機1朝第2堆高式起重機2的交接之專用的容置部Sa,另一部分是構成為中繼物品9從第2堆高式起重機2朝第1堆高式起重機1的交接之專用的容置部Sa。
亦即,共用區域CA所包含之複數個容置部Sa中的一部分成為從第1堆高式起重機1接收物品9且將該物品9朝第2堆高式起重機2交遞之專用的容置部Sa。另一方面,共用區域CA所包含之複數個容置部Sa中之另一部分則成為從第2堆高式起重機2接收物品9且將該物品9朝第1堆高式起重機1交遞之專用的容置部Sa。換言之,於共用區域CA所包含之複數個容置部Sa的每一個,物品9的搬送方向已被定為其中之一方向。
依據本實施形態,對配置於共用區域CA之同一容置部Sa,可避免藉由第1堆高式起重機1和第2堆高式起重機2之雙方同時地交遞及接收物品9。
又,在上述第1實施形態中,是就有關上位控制裝置Ct控制第1堆高式起重機1及第2堆高式起重機2的每一個的移載動作,以使物品9對共用區域CA的同一容置部Sa的移載不會藉由第1堆高式起重機1和第2堆高式起重機2同時地進行的構成來進行說明。然而,依據該第2實施形態,利用將共用區域CA的各容置部Sa如上述般專用化,而不需進行如上述第1實施形態之同時移載的禁止控制,或是即使是進行該禁止控制,也有所謂可使控制構成簡單化的優點。
〔第3實施形態〕 接著,就有關物品容置設備100的第3實施形態參照圖7來進行說明。以下中,是以與上述第1實施形態不同的點為主來進行說明。關於未特別說明的則是和上述第1實施形態相同。
如圖7所示,在本實施形態中,建築物具備有構成第2樓層L2之上方的樓層即第3樓層L3的地板之第3地板F3。
在本實施形態中,第1堆高式起重機1是橫跨第1樓層L1和第2樓層L2而配置。第2堆高式起重機2是橫跨第2樓層L2和第3樓層L3而配置。而且,容置架S是橫跨第1樓層L1、第2樓層L2、及第3樓層L3而配置。進而,在本實施形態中,第1架S1是橫跨第1樓層L1和第2樓層L2而配置。第2架S2是橫跨第2樓層L2和第3樓層L3而配置。又,在圖示的例子中,在各樓層L1~L3設有入出庫部8。如圖示所示,不只是連接於第1架S1的入出庫部8、及連接於第2架S2的入出庫部8,可設有連接於容置架S的入出庫部8。
在本實施形態中,在容置架S中之配置於第2樓層L2的部分,設有共用區域CA。依據本實施形態,可將在第2樓層L2的共用區域CA中之容置部Sa交接的物品9藉由第1堆高式起重機1搬送到第1樓層L1,或是可藉由第2堆高式起重機2搬送到第3樓層L3。因此,可將物品9的可搬送區域從第1樓層L1橫跨到第3樓層L3而確保較寬廣。
又,依據本實施形態,可將利用第1堆高式起重機1之物品9的可搬送區域和利用第2堆高式起重機2之物品9的可搬送區域於第2方向Y視角下重疊的重疊範圍OS確保較寬廣。因此,於該重疊範圍OS中,可將共用區域CA設定較寬廣,或是可設定複數個共用區域CA。在圖示的例子中,複數個共用區域CA是設定在相互分離的位置。
〔其他實施形態〕 接著,就有關物品容置設備的其他實施形態進行說明。
(1)在上述的實施形態中,是就有關容置架S從第1地板F1朝上方豎立設置的例子來進行說明。然而,不限定於如此的例子,例如如圖8所示,容置架S即使是包含懸吊支撐於第2地板F2的下方的部分、及從第2地板F2朝上方豎立設置的部分而構成亦可。於此情況,不需要將容置架S從第1地板F1豎立設置。
(2)在上述的實施形態中,是就有關容置架S於上下方向貫通第2地板F2的例子來進行說明。然而,不限定於如此的例子,例如如圖8所示,容置架S藉由第2地板F2而分割成比第2地板F2還上方的部分和比第2地板F2還下方的部分。
(3)在上述的實施形態中,是就有關第2堆高式起重機2支撐於第2地板F2的例子來進行說明。然而,不限定於如此的例子,例如如圖9所示,第2堆高式起重機2也可以是構成從天花板7懸吊的懸吊式堆高式起重機。於此情況,第2行走軌道20設於天花板7,第2行走部21支撐於該第2行走軌道20。又,依據如此之懸吊式第2堆高式起重機2,可將利用第2堆高式起重機2之物品9的可搬送區域擴展到比第2地板F2還下方。再者,如圖9所示,關於第1堆高式起重機1,也可以是不如上述實施形態般於上下方向Z貫通第2地板F2,也可以是支撐於構成第2地板F2的天花板部分。
(4)在上述的實施形態中,是就有關共用區域CA配置於比第2地板F2還上側的例子來進行說明。然而,不限定於如此的例子,例如如圖9所示,共用區域CA也可以是配置於比第2地板F2還下側。藉由使用圖9所示之懸吊式第2堆高式起重機2,將利用第2堆高式起重機2之物品9的可搬送區域擴展到比第2地板F2還下方,藉而易於實現將共用區域CA配置於比第2地板F2還下側的構成。如此,由於共用區域CA配置於比第2地板F2還下側,所以在圖9所示的例子中,第2堆高式起重機2是橫跨第1樓層L1和第2樓層L2而配置。另一方面,在圖9所示的例子中,第1堆高式起重機1僅配置於第1樓層L1。再者,共用區域CA的配置位置可任意決定,鄰接於於第2地板F2的上側或下側配置亦可,從第2地板F2朝上側或下側分離而配置亦可。又,共用區域CA橫跨第2地板F2的上側和下側配置亦可。於此情況,第1堆高式起重機1和第2堆高式起重機2之雙方是橫跨第1樓層L1和第2樓層L2配置。
(5)在上述的實施形態中,是就有關第1架S1、容置架S、及第2架S2的每一個的第1方向X的配置區域成同等的例子來進行說明。然而,不限定於如此的例子,第1架S1、容置架S、及第2架S2的每一個的第1方向X的配置區域彼此不同亦可。例如如圖10所示,第1架S1的第1方向X的配置區域和容置架S的第1方向X的配置區域為同等,第2架S2的第1方向X的配置區域於第1方向X偏位亦可。第1方向X中之上述三者的相對位置關係不限於圖10所示的例子,可任意地設定。但是,如圖10所示,第1架S1、容置架S及第2架S2是第1方向X的區域至少一部分重疊。而且,在該重疊的區域設定共用區域CA。
(6)在上述的實施形態中,是就有關在第1堆高式起重機1及第2堆高式起重機2的至少其中之一設有使物品9在上下方向Z視角下的姿勢變更的姿勢變更機構6的例子來進行說明。然而,不限定於如此的例子,姿勢變更機構6也可以是設於第1堆高式起重機1及第2堆高式起重機2以外。例如姿勢變更機構6也可以是設於共用區域CA的容置部Sa,或是設於入出庫部8。
(7)再者,在上述的實施形態所揭示的構成只要不生矛盾,也可與其他實施形態所揭示的構成組合而適用。有關其他的構成,於本說明書所揭示的實施形態在全部的點上也不過僅示例示。因此,在不脫離本揭示的主旨的範圍內,可適宜地進行種種的改變。
〔上述實施形態的概要〕 以下,就有關上述中所說明的物品容置設備進行說明。
一種物品容置設備,設置於具備有構成第1樓層的地板之第1地板、及構成前述第1樓層的上方的樓層即第2樓層的地板之第2地板的建築物, 前述物品容置設備具備有: 第1堆高式起重機,配置於前述第1樓層; 第2堆高式起重機,配置於前述第2樓層;及 容置架,在沿著水平方向的第1方向及上下方向的每一方向配列有複數個容置部,於每一個前述容置部可容置物品, 前述容置架是橫跨前述第1樓層和前述第2樓層而配置, 在沿著上下方向的上下方向視角下將與前述第1方向直交的方向作為第2方向,將前述第2方向的其中之一側作為第2方向第1側,將前述第2方向的另一側作為第2方向第2側, 前述第1堆高式起重機相對於前述容置架配置於前述第2方向第1側, 前述第2堆高式起重機相對於前述容置架配置於前述第2方向第2側, 於前述容置架設定有包含至少一個可從前述第2方向的兩側將前述物品取出放入的前述容置部之共用區域, 前述第1堆高式起重機是構成為可對前述共用區域的前述容置部從前述第2方向第1側移載前述物品, 前述第2堆高式起重機是構成為可對前述共用區域的前述容置部從前述第2方向第2側移載前述物品。
依據本構成,利用第1堆高式起重機之物品的可搬送區域和利用第2堆高式起重機之物品的可搬送區域配置於第2方向之不同的位置,不相互重疊。因此,於共用區域的容置部以外,沒有第1堆高式起重機和第2堆高式起重機會干渉的情況,而可使第1堆高式起重機及第2堆高式起重機的動作的限制較少。藉此,易於提高利用第1堆高式起重機及第2堆高式起重機的每一個之物品的搬送效率。而且,於如此的構成中,可對容置架的共用區域中之容置部,藉由第1堆高式起重機從第2方向第1側移載物品,且藉由第2堆高式起重機從第2方向第2側物移載品。藉此,透過共用區域的容置部,可一面使第1堆高式起重機和第2堆高式起重機相互地交接物品,橫跨不同的樓層來搬送物品,一面將物品容置於位在不同的樓層的任意的容置部。此時,由於是第1堆高式起重機及第2堆高式起重機的每一個不只是在上下方向,也可在第1方向搬送物品,且容置架除了上下方向也在第1方向配列複數個容置部的構成,所以相較於習知例易於將較多的物品容置於容置架。如上述般,依據本構成,一面使第1堆高式起重機及第2堆高式起重機的動作的限制較少,一面可橫跨不同的樓層搬送物品,且將物品容置到位於不同樓層的容置部。
宜為前述容置架是從前述第1地板朝上方豎立設置,且於上下方向貫通前述第2地板。
依據本構成,易於在第1堆高式起重機和第2堆高式起重機之上下方向的可搬送區域重疊的位置設定容置架的共用區域。
宜為前述共用區域配置於比前述第2地板還上側。
依據本構成,不需要使利用第2堆高式起重機之上下方向的可搬送區域擴展到比第2地板還下方,而可實現第1堆高式起重機和第2堆高式起重機相互地交接物品的構成。
前述建築物具備有構成前述第2樓層的上方的樓層即第3樓層的地板之第3地板, 前述第1堆高式起重機橫跨前述第1樓層和前述第2樓層而配置, 前述第2堆高式起重機橫跨前述第2樓層和前述第3樓層而配置, 前述容置架橫跨前述第1樓層、前述第2樓層、及前述第3樓層而配置, 前述共用區域設定於前述容置架中之配置於前述第2樓層的部分。
依據本構成,可從第1樓層橫跨到第3樓層較寬廣地確保物品的可搬送區域。
宜為其更具備有: 第1架,於前述第1方向及上下方向的每一方向配列有複數個第1容置部,在每一個前述第1容置部可容置前述物品;及 第2架,於前述第1方向及上下方向的每一方向配列有複數個第2容置部,在每一個前述第2容置部可容置前述物品, 前述第1架相對於前述第1堆高式起重機配置於前述第2方向第1側, 前述第2架相對於前述第2堆高式起重機配置於前述第2方向第2側, 前述第1堆高式起重機是構成為對前述第1架的前述第1容置部可從前述第2方向第2側移載前述物品, 前述第2堆高式起重機是構成為對前述第2架的前述第2容置部可從前述第2方向第1側移載前述物品。
依據本構成,在利用第1堆高式起重機或第2堆高式起重機之物品的搬送可能的範圍可使設備全體的物品的容置力提升。
宜為其具備有用以控制前述第1堆高式起重機及前述第2堆高式起重機的控制裝置, 前述控制裝置控制前述第1堆高式起重機及前述第2堆高式起重機的每一個的移載動作,以使前述物品對前述共用區域的同一前述容置部的移載不會藉由前述第1堆高式起重機和前述第2堆高式起重機同時地進行。
依據本構成,可迴避第1堆高式起重機和第2堆高式起重機於物品的移載中干渉的情況。
宜為在前述共用區域包含有複數個前述容置部, 前述共用區域所包含之複數個前述容置部中的一部分是構成作為用以中繼前述物品從前述第1堆高式起重機朝前述第2堆高式起重機交接的專用的前述容置部,另一部分是構成作為用以中繼前述物品從前述第2堆高式起重機朝前述第1堆高式起重機交接的專用的前述容置部。
依據本構成,可避免對配置於共用區域的同一容置部,藉由第1堆高式起重機和第2堆高式起重機之雙方同時交遞及接收物品。
宜為在前述第1堆高式起重機及前述第2堆高式起重機之至少其中之一,設有用以使前述物品之在上下方向視角下的姿勢變更的姿勢變更機構。
依據本構成,可藉由姿勢變更機構,來變更物品之在上下方向視角下的姿勢。例如會有因物品的構造或將其收進的容置部的構造等,而使物品在容置部的姿勢被限制成預先決定的適當姿勢。即使於此情況,依據本構成,由於可藉由設於第1堆高式起重機及第2堆高式起重機之至少其中之一的姿勢變更機構來進行物品的姿勢變更,所以,對共用區域的容置部,即使是從第2方向的任一側也可適切地交遞或接收物品。 [產業上的利用可能性]
本揭示之技術可利用於設置在建築物的物品容置設備,前述建築物具備有構成第1樓層的地板之第1地板、及構成前述第1樓層的上方的樓層即第2樓層的地板之第2地板。
1:第1堆高式起重機 2:第2堆高式起重機 6:姿勢變更機構 7:天花板 8:入出庫部 9:物品 10:第1行走軌道 10d:下軌道 10u:上軌道 11:第1行走部 12:第1桅桿 13:第1本體部 14:第1升降部 15:第1移載部 16:第1迴旋部 20:第2行走軌道 20d:下軌道 20u:上軌道 21:第2行走部 22:第2桅桿 23:第2本體部 24:第2升降部 25:第2移載部 26:第2迴旋部 100:物品容置設備 150:臂 151:支撐部 250:臂 251:支撐部 C1:第1搬送控制部 C2:第2搬送控制部 CA:共用區域 Ct:上位控制裝置 F1:第1地板 F2:第2地板 F3:第3地板 L1:第1樓層 L2:第2樓層 L3:第3樓層 OS:重疊範圍 S:容置架 S1:第1架 S1a:第1容置部 S2:第2架 S2a:第2容置部 Sa:容置部 Sb:移載限制部 X:第1方向 Y:第2方向 Y1:第2方向第1側 Y2:第2方向第2側 Z:上下方向
圖1是物品容置設備的側面圖。 圖2是物品容置設備的概略俯視圖。 圖3是顯示移載物品的情況的說明圖。 圖4是控制方塊圖。 圖5是共用區域的說明圖。 圖6是第2實施形態中之共用區域的說明圖。 圖7是顯示第3實施形態中之物品容置設備的概略側面圖。 圖8是顯示其他實施形態中之物品容置設備的概略側面圖。 圖9是顯示其他實施形態之物品容置設備的概略側面圖。 圖10是顯示其他實施形態之物品容置設備的概略俯視圖。
1:第1堆高式起重機
2:第2堆高式起重機
7:天花板
8:入出庫部
9:物品
10:第1行走軌道
10d:下軌道
10u:上軌道
11:第1行走部
12:第1桅桿
13:第1本體部
15:第1移載部
20:第2行走軌道
20d:下軌道
20u:上軌道
21:第2行走部
22:第2桅桿
23:第2本體部
25:第2移載部
100:物品容置設備
CA:共用區域
F1:第1地板
F2:第2地板
L1:第1樓層
L2:第2樓層
S:容置架
S1:第1架
S1a:第1容置部
S2:第2架
S2a:第2容置部
Sa:容置部
Sb:移載限制部
X:第1方向
Y:第2方向
Y1:第2方向第1側
Y2:第2方向第2側
Z:上下方向

Claims (8)

  1. 一種物品容置設備,設置於具備有構成第1樓層的地板之第1地板、及構成前述第1樓層的上方的樓層即第2樓層的地板之第2地板的建築物, 其具有以下的特徵: 前述物品容置設備具備有: 第1堆高式起重機,配置於前述第1樓層; 第2堆高式起重機,配置於前述第2樓層;及 容置架,在沿著水平方向的第1方向及上下方向的每一方向配列有複數個容置部,於每一個前述容置部可容置物品, 前述容置架是橫跨前述第1樓層和前述第2樓層而配置, 在上下方向視角下將與前述第1方向直交的方向作為第2方向,將前述第2方向的其中之一側作為第2方向第1側,將前述第2方向的另一側作為第2方向第2側, 前述第1堆高式起重機相對於前述容置架配置於前述第2方向第1側, 前述第2堆高式起重機相對於前述容置架配置於前述第2方向第2側, 於前述容置架設定有包含至少一個可從前述第2方向的兩側將前述物品取出放入的前述容置部之共用區域, 前述第1堆高式起重機是構成為可對前述共用區域的前述容置部從前述第2方向第1側移載前述物品, 前述第2堆高式起重機是構成為可對前述共用區域的前述容置部從前述第2方向第2側移載前述物品。
  2. 如請求項1之物品容置設備,其中, 前述容置架是從前述第1地板朝上方豎立設置,且於上下方向貫通前述第2地板。
  3. 如請求項2之物品容置設備,其中, 前述共用區域配置於比前述第2地板還上側。
  4.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物品容置設備,其中, 前述建築物具備有構成前述第2樓層的上方的樓層即第3樓層的地板之第3地板, 前述第1堆高式起重機橫跨前述第1樓層和前述第2樓層而配置, 前述第2堆高式起重機橫跨前述第2樓層和前述第3樓層而配置, 前述容置架橫跨前述第1樓層、前述第2樓層、及前述第3樓層而配置, 前述共用區域設定於前述容置架中之配置於前述第2樓層的部分。
  5.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物品容置設備,其更具備有: 第1架,於前述第1方向及上下方向的每一方向配列有複數個第1容置部,在每一個前述第1容置部可容置前述物品;及 第2架,於前述第1方向及上下方向的每一方向配列有複數個第2容置部,在每一個前述第2容置部可容置前述物品, 前述第1架相對於前述第1堆高式起重機配置於前述第2方向第1側, 前述第2架相對於前述第2堆高式起重機配置於前述第2方向第2側, 前述第1堆高式起重機是構成為對前述第1架的前述第1容置部可從前述第2方向第2側移載前述物品, 前述第2堆高式起重機是構成為對前述第2架的前述第2容置部可從前述第2方向第1側移載前述物品。
  6.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物品容置設備,其具備有用以控制前述第1堆高式起重機及前述第2堆高式起重機的控制裝置, 前述控制裝置控制前述第1堆高式起重機及前述第2堆高式起重機的每一個的移載動作,以使前述物品對前述共用區域的同一前述容置部的移載不會藉由前述第1堆高式起重機和前述第2堆高式起重機同時地進行。
  7.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物品容置設備,其中, 在前述共用區域包含有複數個前述容置部, 前述共用區域所包含之複數個前述容置部中的一部分是構成作為用以中繼前述物品從前述第1堆高式起重機朝前述第2堆高式起重機交接的專用的前述容置部,另一部分是構成作為用以中繼前述物品從前述第2堆高式起重機朝前述第1堆高式起重機交接的專用的前述容置部。
  8.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物品容置設備,其中, 在前述第1堆高式起重機及前述第2堆高式起重機之至少其中之一,設有用以使前述物品之在上下方向視角下的姿勢變更的姿勢變更機構。
TW112124282A 2022-07-01 2023-06-29 物品容置設備 TW202413246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2-107318 2022-07-01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413246A true TW202413246A (zh) 2024-04-01

Family

ID=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314713B2 (ja) 階間搬送設備
JP6690497B2 (ja) 物品搬送設備
TWI729078B (zh) 搬運系統
KR102076630B1 (ko) 물품 보관 설비 및 물품 반송 설비
TWI732021B (zh) 物品搬送設備
TWI722208B (zh) 搬送系統
TWI820236B (zh) 基板處理裝置及基板處理方法
CN110831873B (zh) 搬运系统以及搬运方法
KR102572064B1 (ko) 물품 반송 설비
JP2018039654A (ja) 物品搬送設備
TW202413246A (zh) 物品容置設備
JP7310713B2 (ja) 物品搬送設備
JP2005136294A (ja) 移載装置
US20240002154A1 (en) Article Accommodation Facility
TW202208216A (zh) 高架搬送車及高架搬送系統
JP7323059B2 (ja) 搬送車システム
JP5286721B2 (ja) 搬送システム
WO2022149305A1 (ja) 天井保管システム
JP2012001344A (ja) 処理設備
JP7173291B2 (ja) 搬送車システム
JP6586935B2 (ja) 物品搬送設備
JP2021054553A (ja) 物品搬送設備
TW202402640A (zh) 搬送系統
JP2023128568A (ja) 保管装置及び保管方法
JP4708472B2 (ja) 処理設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