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411793A - 熱處理裝置、熱處理方法及記錄媒體 - Google Patents

熱處理裝置、熱處理方法及記錄媒體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411793A
TW202411793A TW112117627A TW112117627A TW202411793A TW 202411793 A TW202411793 A TW 202411793A TW 112117627 A TW112117627 A TW 112117627A TW 112117627 A TW112117627 A TW 112117627A TW 202411793 A TW202411793 A TW 202411793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gas
heat treatment
hot plate
substrate
chamb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211762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川上真一路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東京威力科創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東京威力科創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東京威力科創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41179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411793A/zh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發明之課題在於提供一種「使對形成有含金屬光阻的被膜之基板進行的熱處理之結果穩定」之技術。作為上述課題之解決手段,本發明之熱處理裝置,係將形成有含金屬光阻的被膜之基板進行熱處理,該熱處理裝置具備:熱板,其支持並加熱該基板;腔室,其容納該熱板,形成進行該熱處理的處理空間;排氣部,其將該處理空間內進行排氣;及供給機構,其對該處理空間供給氣體;該供給機構係對該處理空間供給高濃度氣體,該高濃度氣體係被調整成CO 2濃度比該腔室的周圍環境氣體更高。

Description

熱處理裝置、熱處理方法及記錄媒體
本揭示係有關熱處理裝置、熱處理方法及記錄媒體。
於專利文獻1開示了一種將形成有含金屬光阻膜的基板於曝光處理後進行加熱處理之技術。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18-98229號公報
[發明所欲解決之問題]
本揭示之技術係使對形成有含金屬光阻的被膜之基板進行的熱處理之結果穩定。 [解決問題之技術手段]
本揭示之一態樣係一種熱處理裝置,其將形成有含金屬光阻的被膜之基板進行熱處理,該熱處理裝置具備:熱板,其支持並加熱該基板;腔室,其容納該熱板,形成進行該熱處理的處理空間;排氣部,其將該處理空間內進行排氣;及供給機構,其對該處理空間供給氣體;該供給機構係對該處理空間供給高濃度氣體,該高濃度氣體係被調整成CO 2濃度比該腔室的周圍環境氣體更高。 [發明功效]
根據本揭示之技術,可使對形成有含金屬光阻的被膜之基板進行的熱處理之結果穩定。
[用以實施發明之態樣]
半導體元件等的製程中,為了在半導體晶圓(以下,稱為「晶圓」)等基板上形成光阻圖案而對基板進行既定的處理。上述既定的處理係例如:將光阻液供給到基板上而形成光阻的被膜之光阻塗布處理;對上述被膜進行曝光之曝光處理;及對經曝光的上述被膜進行顯影之顯影處理等。再者,於上述既定的處理亦包含於曝光後顯影前進行加熱以促進上述被膜內化學反應之曝光後烘烤(PEB; Post Exposure Bake)處理等熱處理。
近年來,有使用含金屬光阻來替代化學放大型光阻作為光阻的情況。在該情況時,會有熱處理結果不穩定的情況。具體而言,即便熱處理條件相同,也會有視進行熱處理之時間點的不同而致使光阻圖案尺寸不同的情況。例如,在執行時間點為同一天的不同時間或是不同一天之熱處理間,光阻圖案尺寸會有不同的情況。
關於這點,本案發明人等透過精心研究後,確認了受到進行熱處理時之熱處理裝置周圍的狀態影響,會導致光阻圖案的尺寸不同。具體而言,確認了受到進行熱處理裝置時的熱處理裝置周圍的CO 2濃度影響,會導致光阻圖案的尺寸不同。
於是,本揭示之技術係使對形成有含金屬光阻的被膜的基板進行的熱處理之結果穩定。
以下,參照圖式說明本實施態樣之熱處理裝置及熱處理方法。又,本說明書及圖式中,針對具有實質上相同功能構成的要素中,透過賦予相同符號來省略重複說明。
(第1實施態樣) <塗布顯影系統> 圖1係顯示包含第1實施態樣的熱處理裝置之作為基板處理系統的塗布顯影系統的內部構成的概略說明圖。圖2及圖3係分別顯示塗布顯影系統之正面側與背面側的內部構成的概略圖。
塗布顯影系統1使用含金屬光阻而在作為基板的晶圓W形成光阻圖案。本實施態樣中,含金屬光阻係與周圍的環境氣體中等之CO 2及水分進行反應並經水解後,脫水縮合並交聯、固化。又,含金屬光阻所包含之金屬為任意金屬,例如錫。
塗布顯影系統1係如圖1~圖3所示,具有:匣盒站2,其搬入/搬出可容納複數片晶圓W的容器亦即匣盒C;及處理站3,其具備複數個施以光阻塗布處理等既定的處理之各種處理裝置。而塗布顯影系統1具有將匣盒站2、處理站3、介面站5一體連接的構成,該介面站5係在與處理站3鄰接的曝光裝置4間進行晶圓W的傳遞。
匣盒站2係被分成例如匣盒搬入搬出部10與晶圓搬運部11。例如匣盒搬入搬出部10設於塗布顯影系統1之Y方向的負方向(圖1的左方向)側的端部。於匣盒搬入搬出部10設有匣盒載置台12。於匣盒載置台12上,設有複數個,例如4個載置板13。載置板13於水平方向的X方向(圖1的上下方向)並列成一排而設置。在將匣盒C搬入/搬出塗布顯影系統1的外部時,可將匣盒C載置於這些載置板13。
於晶圓搬運部11,設有搬運晶圓W的搬運裝置20。搬運裝置20係以使延伸於X方向之搬運路21移動自如的方式構成。搬運裝置20亦於上下方向及鉛直軸周圍(θ方向)移動自如,且可在各載置板13上的匣盒C與後述之處理站3的第3區塊G3的傳遞裝置之間搬運晶圓W。
於處理站3,設有具備了各種裝置之複數個,例如第1~第4之4個區塊G1, G2, G3, G4。例如,於處理站3的正面側(圖1之X方向的負方向側),設有第1區塊G1,於處理站3的背面側(圖1之X方向的正方向側),設有第2區塊G2。又,於處理站3的匣盒站2側(圖1之Y方向的負方向側),設有第3區塊G3,於處理站3的介面站5側(圖1之Y方向的正方向側),設有第4區塊G4。
於第1區塊G1,如圖2所示的複數個液處理裝置,係例如將顯影處理裝置30、下部防反射膜形成裝置31、光阻塗布裝置32、上部防反射膜形成裝置33依此順序由下而上進行配置。顯影處理裝置30係對晶圓W施以顯影處理。具體而言,顯影處理裝置30係對已施行PEB處理之晶圓W的含金屬光阻的被膜亦即含金屬光阻膜施以顯影處理。下部防反射膜形成裝置31係在晶圓W的含金屬光阻膜的下層形成防反射膜(以下,稱為「下部防反射膜」。)。光阻塗布裝置32進行於晶圓W塗布含金屬光阻而形成含金屬光阻膜的光阻塗布處理。上部防反射膜形成裝置33係在晶圓W的含金屬光阻膜的上層形成防反射膜(以下,稱為「上部防反射膜」。)。
例如顯影處理裝置30、下部防反射膜形成裝置31、光阻塗布裝置32、上部防反射膜形成裝置33係分別沿水平方向排列配置3個。又,這些顯影處理裝置30、下部防反射膜形成裝置31、光阻塗布裝置32、上部防反射膜形成裝置33的數量或配置可任意地選擇。
在顯影處理裝置30、下部防反射膜形成裝置31、光阻塗布裝置32、上部防反射膜形成裝置33中,例如以旋轉塗布法在晶圓W上塗布既定的處理液。旋轉塗布法中,例如自噴吐噴嘴將處理液噴吐至晶圓W上,同時使晶圓W旋轉,讓處理液在晶圓W表面擴散。
於例如第2區塊G2,對如圖3所示之晶圓W進行熱處理的熱處理裝置40係排列設置於上下方向與水平方向。針對熱處理裝置40的數量或配置可任意地進行選擇。又,熱處理裝置40中,進行將光阻塗布處理後的晶圓W加熱處理之預烤(Pre-bake)處理(以下,稱為「PAB處理」。)、將曝光處理後的晶圓W加熱處理之PEB處理、將顯影處理後的晶圓W加熱處理之後烤(Post-bake)處理(以下,稱為「POST處理」。)等。
於例如第3區塊G3,複數個傳遞裝置50, 51, 52, 53, 54, 55, 56係依此順序由下而上進行設置。然後,於第4區塊G4,複數個傳遞裝置60, 61, 62、將晶圓W背面清洗之背面清洗裝置63係依此順序由下而上進行設置。
如圖1所示,於第1區塊G1~第4區塊G4所包圍的區域形成有晶圓搬運區域D。於晶圓搬運區域D,配置有作為搬運例如晶圓W之基板搬運裝置的搬運裝置70。
搬運裝置70具有在例如Y方向、θ方向及上下方向移動自如的搬運臂70a。搬運裝置70係使已固持晶圓W的搬運臂70a在晶圓搬運區域D內移動,可將晶圓W搬運往周圍的第1區塊G1、第2區塊G2、第3區塊G3及第4區塊G4內的既定的裝置。搬運裝置70係例如如圖3所示於上下方向配置複數台,並可將晶圓W搬運往例如和各區塊G1~G4相同程度的高度之既定的裝置。
又,於晶圓搬運區域D,設有在第3區塊G3與第4區塊G4間直線地搬運晶圓W之區間(shuttle)搬運裝置80。
區間搬運裝置80係使所支持之晶圓W在Y方向直線地移動,在相同程度的高度之第3區塊G3的傳遞裝置52與第4區塊G4的傳遞裝置62之間可搬運晶圓W。
如圖1所示,於第3區塊G3之X方向的正方向側,設有搬運裝置90。搬運裝置90具有在例如θ方向及上下方向移動自如的搬運臂90a。搬運裝置90係使固持晶圓W之搬運臂90a於上下方向移動,並可將晶圓W搬運往第3區塊G3內的各傳遞裝置。
於介面站5,設有搬運裝置100與傳遞裝置101。搬運裝置100具有在例如θ方向及上下方向移動自如的搬運臂100a。搬運裝置100係於搬運臂100a固持晶圓W,而可在第4區塊G4內的各傳遞裝置、傳遞裝置101及曝光裝置4之間搬運晶圓W。
於上述的塗布顯影系統1設有如圖1所示的控制部200。控制部200為具備了例如CPU等處理器或記憶體的電腦,且具有程式存儲部(未圖示)。於程式存儲部,存儲有控制上述各種處理裝置或各種搬運裝置等驅動系的動作,並控制後述之晶圓處理的程式。又,上述程式亦可被記錄在可於電腦讀取之記錄媒體H,且自該記錄媒體H安裝到控制部200。記錄媒體H可為暫態者,也可為非暫態者。程式的一部分或全部亦可利用專屬硬體(電路基板)來實現。
<使用了塗布顯影系統1的晶圓處理> 接下來,針對使用了塗布顯影系統1的晶圓處理之一例來進行說明。又,以下的處理係在控制部200的控制下所進行。
首先,已容納複數個晶圓W的匣盒C被搬入到塗布顯影系統1的匣盒站2,並載置於載置板13。之後,透過搬運裝置20將匣盒C內的各晶圓W依序取出,並搬運到處理站3之第3區塊G3的傳遞裝置53。
接著,晶圓W透過搬運裝置70而被搬運到第2區塊G2的熱處理裝置40,進行溫度調節處理。之後,晶圓W透過搬運裝置70而被搬運到例如第1區塊G1的下部防反射膜形成裝置31,而在晶圓W上形成下部防反射膜。而後,晶圓W被搬運到第2區塊G2的熱處理裝置40,進行加熱處理。之後,晶圓W返回至第3區塊G3的傳遞裝置53。
接下來,晶圓W透過搬運裝置70而被搬運到光阻塗布裝置32,並於晶圓W上形成含金屬光阻膜。之後,晶圓W透過搬運裝置70而被搬運到熱處理裝置40,進行PAB處理。而後,晶圓W透過搬運裝置70而被搬運到第3區塊G3的傳遞裝置55。
接著,晶圓W透過搬運裝置70而被搬運到上部防反射膜形成裝置33,並於晶圓W上形成上部防反射膜。之後,晶圓W透過搬運裝置70而被搬運到熱處理裝置40,進行加熱,並進行溫度調節。
之後,晶圓W透過搬運裝置70而被搬運到第3區塊G3的傳遞裝置56。
然後,晶圓W透過搬運裝置90而被搬運到傳遞裝置52,並透過區間搬運裝置80而被搬運到第4區塊G4的傳遞裝置62。之後,晶圓W透過搬運裝置100而被搬運到背面清洗裝置63,進行背面清洗。接著,晶圓W透過介面站5的搬運裝置100而被搬運到曝光裝置4,使用EUV光以既定的圖案進行曝光處理。
接著,晶圓W透過搬運裝置100而被搬運到第4區塊G4的傳遞裝置60。之後,晶圓W被搬運到熱處理裝置40,進行PEB處理。
接下來,晶圓W透過搬運裝置70而被搬運到顯影處理裝置30,進行顯影。顯影結束後,晶圓W透過搬運裝置90而被搬運到熱處理裝置40,進行POST處理。
之後,晶圓W透過搬運裝置70而被搬運到第3區塊G3的傳遞裝置50,之後透過匣盒站2的搬運裝置20而被搬運到既定的載置板13的匣盒C。如此,結束一連串的光微影工序。
<熱處理裝置> 接著,針對熱處理裝置40中,使用於PEB處理的熱處理裝置40進行說明。圖4係示意性顯示使用於PEB處理之熱處理裝置40的構成的概略縱剖面圖。圖5係示意性顯示後述之上腔室301的構成的概略仰視圖。
圖4的熱處理裝置40具備形成進行熱處理的處理空間K1之腔室300。腔室300具備上腔室301、下腔室302、整流構件303。上腔室301位於上側,下腔室302位於下側。整流構件303位於上腔室301與下腔室302之間,具體而言,位於上腔室301的周緣部與下腔室302的周緣部之間。
上腔室301以升降自如的方式構成。令上腔室301升降、具有馬達等驅動源之升降機構(未圖示)係藉由控制部200來控制。 又,上腔室301例如形成為圓板狀。上腔室301具有頂棚部310。頂棚部310係在下方形成處理空間K1,以與後述之熱板328上的晶圓W相對的方式設置。然後,於頂棚部310設有作為本揭示之「其他氣體供給部」的噴淋頭311。
噴淋頭311係從頂棚部310朝向熱板328上的晶圓W,供給第1既定的氣體。噴淋頭311供給之第1既定的氣體例如為含有水分的氣體亦即含水分氣體,更具體而言,經調整了水分濃度亦即濕度與溫度之含水分氣體(以下,會有省略為溫濕度調整氣體的情況。)。溫濕度調整氣體例如由腔室300的周圍環境氣體與溫度及濕度大致相等的熱處理裝置40的周圍環境氣體(具體而言,塗布顯影系統)之周圍環境氣體產生。被使用於後述高濃度氣體的稀釋氣體之溫濕度調整氣體例如為以同樣的方式產生。 噴淋頭311具有複數個噴吐孔312、氣體分配空間313。
噴吐孔312係個別形成在噴淋頭311的下表面。例如,如圖5所示,噴吐孔312係大致均一地配置在噴淋頭311的下表面中央部之後述排氣口318以外的部分。複數個噴吐孔312包含:位於熱板328上之晶圓W的周緣部上方的第1噴吐孔;及位於熱板328上之晶圓W的中央部上方的第2噴吐孔。
氣體分配空間313係將被導入到噴淋頭311的溫濕度調整氣體進行分配而供給到各噴吐孔312。如圖4所示,噴淋頭311透過供給管314而與儲留溫濕度調整氣體之氣體源315連接。於供給管314設有供給設備群316,該供給設備群316包含控制溫濕度調整氣體的流通之開關閥或流量調節閥等。供給設備群316係藉由控制部200來控制。
再者,於上腔室301的頂棚部310設有中央排氣部317。該中央排氣部317與後述的周緣排氣部323係構成供處理空間K1內排氣的排氣部。
中央排氣部317係從在頂棚部310之於熱板328上晶圓W在俯視下靠近中央的位置(圖式的例子中自上述中央位置),將在腔室300內之熱板328的上方的處理空間K1內進行排氣。中央排氣部317具有排氣口318。如圖5所示,排氣口318係設在噴淋頭311的下表面之熱板328上的晶圓W在俯視下靠近中央的位置(圖式的例子中上述中央位置),並開口於下方。中央排氣部317係透過該排氣口318,供處理空間K1內進行排氣。
又,雖未圖示,排氣口318亦可設有複數個,俾圍繞相當於晶圓W中心的正上方的位置。在此情況,為了不損壞後述之中央排氣部317的排氣作用,例如在俯視時從晶圓W的中心至晶圓半徑的3分之1以內的區域中,設置上述複數個排氣口318。
如圖4所示,中央排氣部317具有以從排氣口318往上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之中央排氣路319。於中央排氣路319,透過排氣管320而與真空泵等排氣裝置321連接。於排氣管320設有具備調整排氣量的閥等之排氣設備群322。排氣裝置321及排氣設備群322係藉由控制部200來控制。
又,於上腔室301的頂棚部310設有周緣排氣部323。周緣排氣部323係從在頂棚部310之在俯視下比中央排氣部317更靠近熱板328上的晶圓W的周緣部側,將處理空間K1內進行排氣。周緣排氣部323具有排氣口324。排氣口324係如圖5所示,以圍繞噴淋頭311的外周的方式,自頂棚部310的下表面往下方開口。排氣口324亦可將複數個排氣孔沿著噴淋頭311外周排列。周緣排氣部323係透過該排氣口324供處理空間K1內進行排氣。
排氣口324例如,該排氣口324的周端在俯視下,設置在與熱板328上的晶圓W的周端重疊的位置及其內側10mm的位置之間。
圖4的周緣排氣部323係具有從排氣口324延伸的周緣排氣路。於周緣排氣路,透過排氣管325而與真空泵等排氣裝置326連接。於排氣管325設有具調整排氣量的閥等之排氣設備群327。排氣裝置326及排氣設備群327係藉由控制部200來控制。
再者,上腔室301係以被加熱的方式構成。例如於上腔室301,內置有加熱上腔室301的加熱器(未圖示)。該加熱器係藉由控制部200來控制,上腔室301(具體而言,例如噴淋頭311)被調整成既定的溫度。
下腔室302係以將支撐並加熱晶圓W的熱板328的周圍(具體而言,熱板328的側邊及下方)圍繞的方式設置。
熱板328具備具有厚度的圓盤形狀。又,於熱板328,內置有例如加熱器329。然後,熱板328的溫度係藉由例如控制部200之加熱器329的控制來調整,熱板328上所載置的晶圓W被加熱至既定的溫度。
再者,熱板328係具有例如複數個用以於該熱板328吸附晶圓W的吸附孔330。各吸附孔330係以將熱板328在厚度方向貫通的方式形成。 又,各吸附孔330係與中繼構件331的中繼孔332連接。各中繼孔332係與進行供吸附用的排氣之排氣線路333連接。
吸附孔330與中繼孔332的連接係透過金屬製的金屬構件334與樹脂製的墊335進行。具體而言,吸附孔330與中繼孔332的連接係透過金屬構件334內的流路與樹脂製的墊335內的流路進行。
金屬構件334係位於吸附孔330側,樹脂製的墊335係位於中繼孔332側。金屬構件334的一端係與熱板328(具體而言為吸附孔330)直接連接,另一端係與對應的樹脂製的墊335的一端直接連接。換言之,各樹脂製的墊335係透過金屬構件334,與對應的吸附孔330連通且與熱板328連接。又,樹脂製的墊335的另一端係與中繼構件331(具體而言為中繼孔332)直接連接。
金屬構件334係在樹脂製的墊335側具有大徑部336。大徑部336的內部具有剖面積比與金屬構件334的熱板328連接之部分還要大的流路空間336a,降低因熱處理而產生之昇華物所導致的堵塞的風險。又,由於該剖面積較大的流路空間336a,在吸附晶圓W時從處理空間K1抽吸之氣體的熱受到緩和而朝向供吸附用的排氣線路333流動。也就是說,可抑制構成至樹脂製墊335或排氣線路333為止的排氣流路之設備因高溫所導致的劣化風險。
又,於排氣線路333,設有具有真空泵等排氣裝置(未圖示)或閥等的排氣量調整設備群(未圖示)。這些排氣裝置及排氣量調整設備群係藉由控制部200來控制。
又,於下腔室302內,在熱板328的下方,使晶圓W由下方支持並進行升降之升降銷(未圖示)設有例如3支。升降銷係藉由具有馬達等驅動源的升降機構(未圖示)進行升降。該升降機構係藉由控制部200來控制。又,於熱板328的中央部,形成有上述升降銷通過的貫通孔(未圖示)。升降銷係通過貫通孔而可從熱板328的上表面突出。
又,下腔室302具有支持環337與底腔室338。
支持環337具有圓筒形狀。於支持環337的材料使用例如不鏽鋼等金屬。支持環337係覆蓋熱板328的外側面。支持環337被固定於底腔室338上。
底腔室338具有有底的圓筒形狀。 該熱板328例如,被底腔室338的底壁支持。具體而言,熱板328隔著支持部339而被底腔室338的底壁支持。支持部339例如具有:上端與熱板328連接之支持柱340;對支持柱340進行支持之環狀構件341;及在底腔室338的底壁支持環狀構件341之腳構件342。
環狀構件341係以金屬形成,對於熱板328的背面的大部分,隔著支持柱340的高度的量之間隙而設置。藉由使樹脂製的墊335處於被像前述方式設置的環狀構件341的下方的位置,將來自熱板328的熱在環狀構件341有效地阻斷,使樹脂製墊335不易被曝曬在高溫下(不易熱劣解)。
再者,下腔室302具有將第2既定的氣體導入腔室300內的導入口343。導入口343形成於例如,底腔室338的圓筒狀側壁。 又,底腔室338的側壁的內周面與支持環337的內周面例如為同徑。
導入口343係透過供給管344而與產生第2既定的氣體之產生部345連接。第2既定的氣體係被調整成CO 2濃度比腔室300的周圍環境氣體更高的高濃度氣體。高濃度氣體的CO 2濃度係例如5000ppm以下。又,腔室300的周圍環境氣體的CO 2濃度係例如100ppm~1000ppm。
產生部345具有:導入管345a,其將CO 2氣體導入到該產生部345;導入管345b,其將稀釋氣體導入到該產生部345;及槽345c,其使經由導入管345a, 345b導入之CO 2氣體及稀釋氣體混合作為高濃度氣體並儲留。
導入管345a係一端與儲留CO 2氣體的氣體源345d連接,另一端與槽345c連接。同樣地,導入管235b係一端與儲留稀釋氣體的氣體源345e連接,另一端係與槽345c連接。 於導入管345a, 345b分別設有包含對CO 2氣體及稀釋氣體的流通進行控制之開關閥或流量調節閥等的供給設備群345f, 345g。稀釋氣體例如為溫濕度調整氣體或乾空氣(dry air)。
供給設備群345f, 345g係藉由控制部200來控制。例如,藉由控制部200,配合高濃度氣體的目標CO 2濃度,來調節供給設備群345f, 345g具有的流量調節閥的開度。
又,於槽345c內設有檢測CO 2濃度的感測器345h。感測器345h之檢測結果被輸出至控制部200。
藉由產生部345產生的高濃度氣體係透過供給管344及導入口343被導入至腔室300內。於供給管344,設有用於切換開始/停止高濃度氣體之供給的開關閥346。開關閥346係藉由控制部200來控制。
又,熱處理裝置40具有供給部348。供給部348係從熱板328上的晶圓W的側邊且處理空間K1的下部(具體而言比晶圓W的表面(亦即上表面)更下側),朝向熱板328上的晶圓W供給透過導入口343被導入至腔室300內之第2既定的氣體(本實施態樣中為高濃度氣體)。該供給部348與前述噴淋頭311構成本實施態樣之供給機構347。供給機構347係對處理空間K1供給氣體的機構。
又,供給部348包含以包圍熱板328的側面之方式設置的氣體流路349及整流構件303。
氣體流路349係例如,以熱板328的外側面與支持環337的內周面間之空間來構成。因此,氣體流路349例如形成為俯視下呈圓環狀者。又,熱板328的外側面透過支持構件而被下腔室302的側壁的內周面支持,且在上述支持構件環狀地設置複數個貫通於上下方向的貫通孔,並將複數個貫通孔作為氣體流路349亦可。
整流構件303係使沿著氣體流路349上升之第2既定的氣體朝向熱板328上的晶圓W的構件。
整流構件303例如形成為俯視下呈圓環狀者。 整流構件303的內周側下表面係形成為使沿著氣體流路349上升之第2既定的氣體朝向熱板328的中心之導引面。整流構件303的下表面之內周側端係位於處理空間K1的高度之2分之1以下的高度,該處理空間K1的高度亦即從載置有晶圓W的熱板328的表面至與形成有噴吐孔312之熱板328上的晶圓W相對的噴淋頭311的下表面為止的高度。例如,在整流構件303的下表面之內周側端係位在比熱板328上的晶圓W表面還要下方的位置。 整流構件303的內周側部係在俯視下與熱板328的周緣部重疊且在俯視下不與熱板328上的晶圓W重疊。沿著氣體流路349上升之第2既定的氣體通過整流構件303的內周側下表面與熱板328的周緣部上表面間的間隙G,從處理空間K1內的熱板328上之晶圓W的側邊朝向該晶圓W。當將從熱板328的表面至上方的空間設為處理空間K1時,則在處理空間K1內使氣體流入的間隙G被設在處理空間K1的下部。
上述間隙G係與氣體流路349的一端連接。又,氣體流路349的另一端係與腔室300內之熱板328下方的緩衝空間K2連接。熱板328下方的緩衝空間K2的體積比熱板328上方的處理空間K1還要大。
整流構件303的內周面係從上腔室301的頂棚部310往下方直線地延伸。
一實施態樣中,整流構件303為實心體。整流構件303的材料使用例如不鏽鋼等金屬材料。 又,整流構件303的上表面整體係與上腔室301的下表面接觸。 更具體而言,整流構件303的上表面整體係以與上腔室301的下表面接觸的形態下固定在上腔室301,而和上腔室301一起進行升降。
整流構件303和上腔室301一起下降,與下腔室302(具體而言為支持環337)抵接,藉此將腔室300關閉。為了抑制因金屬製整流構件303與金屬製支持環337的接觸而產生振盪,亦可作如下設定。亦即,也可在支持環337之與整流構件303相對的面,設置樹脂製突起,而於整流構件303下降時,與上述樹脂製突起接觸。然後,也可在整流構件303之與支持環337相對的面,設置樹脂製突起,而於整流構件303下降時,上述樹脂製突起與支持環337接觸。於這些情況時,樹脂製突起的高度較佳為盡可能地低。這是為了縮小整流構件303的下表面與支持環337的上表面間的間隙,抑制昇華物等進入該間隙。樹脂製突起的高度至少是如下的高度:整流構件303的下表面與支持環337的上表面間的間隙比從整流構件303至熱板328上的晶圓W為止的最短距離還要小的高度。
又,熱處理裝置40亦可更具備具有冷卻晶圓W的功能之冷卻板(未圖示)。冷卻板在例如,腔室300外的冷卻位置與傳遞位置之間往返移動,該傳遞位置之至少一部分配置於腔室300內而在該冷卻板與熱板328間傳遞晶圓W。或者,冷卻板係固定在水平方向與熱板328並列的位置,熱處理裝置40也可具有在冷卻板與熱板328間搬運晶圓W的搬運臂。
<使用了熱處理裝置40的晶圓處理> 接下來,針對使用熱處理裝置40來進行晶圓處理的一例,將使用圖6~圖11來說明。圖6~圖8係顯示使用熱處理裝置40進行晶圓處理中之該熱處理裝置40的狀態的圖。圖9及圖10係分別為按每個晶圓W中的區域顯示藉由後述之比較態樣的PEB處理而獲得的光阻圖案的線寬的圖。圖9及圖10中,越是線寬較細的區域,就越以較深的顏色來顯示。
又,以下的晶圓處理係在控制部200的控制下進行。又,以下的例子中,根據含金屬光阻的種類而預先訂定被供給到腔室300內的高濃度氣體的目標CO 2濃度。然後,設定被供給到噴淋頭311的溫濕度調整氣體及經由導入口343而被導入到腔室300內的高濃度氣體之溫度為室溫(25℃)。
(步驟S1:腔室內的狀態調整) 首先,例如,晶圓W載置在熱板328之前,調整腔室300內的狀態。 具體而言,如圖6(a)所示,上腔室301下降,整流構件303呈與下腔室302的支持環337抵接的狀態,亦即腔室300呈關閉狀態,在已形成處理空間K1的狀態下,熱板328被調整成既定的溫度。 然後,調整處理空間K1內的濕度及CO 2濃度。處理空間K1內的濕度及CO 2濃度的調整係藉由持續既定的時間來進行中央排氣部317之排氣、周緣排氣部323之排氣、從噴淋頭311的溫濕度調整氣體的供給及透過導入口343之高濃度氣體的導入。在該工序中,透過導入口343導入的高濃度氣體係從供給部348供給到處理空間K1。透過導入口343之高濃度氣體的導入,具體而言,透過將開關閥346設為開啟狀態,並將供給設備群345f, 345g設為與高濃度氣體的目標CO 2濃度對應的開度來進行。
(步驟S2:晶圓載置) 接著,形成有含金屬光阻膜的晶圓W被載置於熱板328。 具體而言,如圖6(b)所示,持續周緣排氣部323之排氣、從噴淋頭311的溫濕度調整氣體的供給及透過導入口343導入高濃度氣體的狀態,停止中央排氣部317之排氣,且,令上腔室301上升。在該工序中,透過導入口343導入之高濃度氣體係從在熱板328的外側面與支持環337的內周面間構成的氣體流路349,朝向上方進行供給。 之後,上述晶圓W係藉由搬運裝置70而被搬運到熱板328上方。接著,進行升降銷(未圖示)的升降等,並進行由搬運裝置70朝升降銷傳遞晶圓W、由升降銷朝熱板328傳遞晶圓W,如圖7(a)所示,晶圓W被載置到熱板328。之後,晶圓W透過吸附孔330被吸附到熱板328。
(步驟S3:PEB處理) 接下來,對熱板328上的晶圓W進行PEB處理。
(步驟S3a:PEB處理的開始) 具體而言,如圖7(b)所示,上腔室301下降,整流構件303與下腔室302的支持環337抵接,而腔室300呈關閉狀態。藉此,開始對熱板328上的晶圓W進行PEB處理。
從PEB處理開始至經過第1既定時間為止,不進行中央排氣部317的排氣,而進行來自噴淋頭311之溫濕度調整氣體的供給、周緣排氣部323的排氣及透過導入口343之高濃度氣體的導入。在該工序中,透過導入口343導入之高濃度氣體係從供給部348供給到處理空間K1。上述第1既定時間設定為晶圓W上之含金屬光阻膜的固化前進到期望的水平。換言之,上述第1既定時間設定為晶圓W上之含金屬光阻的脫水縮合前進到期望的水平。又,上述第1既定時間的資訊係儲存在儲存部(未圖示)。
透過導入口343而被導入到腔室300內的高濃度氣體係從供給部348朝處理空間K1供給,朝向晶圓W,往排氣口324移動,形成上升氣流。藉此,如後述,可抑制昇華物附著於晶圓W的背面或斜面。
(步驟S3b:中央排氣的開始) 當從PEB處理開始至經過第1既定時間時,如圖8所示,來自噴淋頭311之溫濕度調整氣體的供給、周緣排氣部323的排氣及透過導入口343之高濃度氣體的導入亦即由供給部348朝處理空間K1之高濃度氣體的供給在持續的狀態下,開始中央排氣部317的排氣。
(步驟S3c:PEB處理的停止) 當中央排氣部317之排氣開始後經過第2既定時間時,結束PEB處理。具體而言,例如,上腔室301上升,腔室300呈開狀態。此時,持續中央排氣部317的排氣、來自噴淋頭311之溫濕度調整氣體的供給、周緣排氣部323的排氣及透過導入口343之高濃度氣體的導入。 上述第2既定時間設定為晶圓W上之含金屬光阻膜的固化前進到期望的水平。上述第2既定時間的資訊係儲存在儲存部(未圖示)。
又,上述第1既定時間及上述第2既定時間係設定如下。亦即,PEB處理的總時間中,中央排氣部317的排氣所進行的期間所占的比例係設定為1/20~1/2。更具體而言,在PEB處理的總時間為60秒的情況時,中央排氣部317的排氣所進行的期間將設定為3秒~30秒。PEB處理的總時間係例如,在熱板32載置晶圓W後,上腔室301下降而腔室300呈關閉狀態至上腔室301上升而腔室300呈打開狀態為止的時間。
本案發明人等係在與本實施態樣不同,且於PEB處理中透過導入口343將腔室300的周圍環境氣體導入到該腔室300內並供給到處理空間K1的態樣(以下,稱為比較態樣)中,進行了試驗。試驗方法係分別針對PEB處理後經由顯影處理等而獲得光阻圖案的線寬規模不同之2個案例,確認以CO 2濃度在100~1000ppm的範圍內相異、其他參數則無特別改變之複數個條件進行處理之結果的線寬值。於該試驗的結果中,在線寬規模不同之2個案例,分別確認到約3%、約4%的線寬變動量,線寬係根據上述周圍環境氣體之CO 2氣體濃度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具體而言,上述周圍環境氣體之CO 2氣體濃度越低則線寬會變細。而且,這點在線寬尺寸不同之2個案例上相同。就當CO 2氣體濃度低時光阻圖案的線寬會變細的理由而言,認為在當CO 2氣體濃度低時與含金屬光阻反應的CO 2氣體不足且水解量不完全,其結果,脫水縮合量亦即固化的程度也變得不完全。
相對於此,本實施態樣中,於PEB處理中,將CO 2濃度比腔室300的周圍環境氣體還高的高濃度氣體,透過導入口343導入到腔室300內並供給到處理空間K1。因此,在PEB處理中,不論腔室300的周圍環境氣體的CO 2濃度如何,都可使腔室300內的CO 2濃度(具體而言,處理空間K1的CO 2濃度)以較高的值設為大致一定。因此,不論腔室300的周圍環境氣體的CO 2濃度如何,都可使光阻圖案的線寬穩定。
再者,比較態樣中,於腔室300的周圍環境氣體的CO 2濃度較高的情況,如圖9所示,光阻圖案的線寬在晶圓W的面內為大致均一,但於同CO 2濃度較低的情況,如圖10所示,光阻圖案的線寬在晶圓W的面內為不均一。具體而言,晶圓W的周緣部分中光阻圖案的線寬與其他部分相比變得較細。就其理由而言認為如下。亦即,在步驟S3a中,晶圓W的周緣於該附近朝向排氣口324形成上升氣流,因此與晶圓W的中央相比,有CO 2濃度會變薄的傾向。不過,在腔室300的周圍環境氣體的CO 2氣體濃度較高的情況時,該CO 2氣體濃度較高的周圍環境氣體係通過導入口343而從供給部348往晶圓W的周緣供給,因此在晶圓W的周緣之CO 2濃度也很充分。然而,在腔室300的周圍環境氣體的CO 2濃度較低的情況時,從供給部348往晶圓W的周緣供給之氣體的CO 2濃度也低,因此在晶圓W的周緣之CO 2濃度變低,含金屬光阻的固化變得不充分,線寬變細。可認為此係理由。
相對於此,本實施態樣中,從供給部348往晶圓W的周緣供給之氣體為高濃度氣體且CO 2濃度較高。因此,可充分提高晶圓W的周緣之CO 2濃度。因此,不論腔室300的周圍環境氣體的CO 2濃度如何,皆可使光阻圖案的線寬在晶圓W的面內設為均一。
本案發明人等係確認了於比較態樣之PEB處理中,由腔室300排出之氣體的CO 2濃度係暫時地上升。亦即,本案發明人等係確認了於比較態樣之PEB處理中,由含金屬光阻膜產生CO 2氣體。考量於PEB處理中從含金屬光阻膜產生之CO 2氣體亦有助於含金屬光阻的固化,並考量該產生之CO 2氣體係主要在晶圓W中央部被消耗。因此,亦可以CO 2濃度在晶圓W的面內為均一的方式,將經由導入口343導入至腔室300內之高濃度氣體的目標CO 2濃度滿足以下數式(1)進行設定。
D1+D2=D3 … (1) D1:從噴淋頭311供給之氣體的CO 2濃度 D2:由含金屬光阻膜產生之氣體的CO 2濃度 D3:經由導入口343導入到腔室300內之高濃度氣體的CO 2濃度
又,考量從整流構件303與支持環337間流入到處理空間K1的腔室300的周圍環境氣體的CO 2濃度D4,亦可以滿足以下數式(2)的方式,設定上述CO 2濃度D3。
D1+D2=D3+D4 … (2)
然後,經由槽345c內的感測器345h檢測出之高濃度氣體的CO 2濃度不在既定的範圍內的情況時,控制部200亦可進行控制,使得透過顯示器或揚聲器等輸出手段輸出警報(alarm)。
又,透過導入口343導入到腔室300內的高濃度氣體的流量係例如,PEB處理中為固定。
然後,如步驟S3a般不進行中央排氣部317的排氣而僅進行周緣排氣部323的排氣之情況時,在晶圓W表面附近形成沿著晶圓W表面朝晶圓W的周緣部徑向移動之溫濕度調整氣體的流動。 相對於此,如步驟S3b般亦進行中央排氣部317的排氣之情況時,氣體不順沿晶圓W的表面流動,而是以隨著從晶圓W上的周緣朝向中央而上升的方式流動。因此,氣體朝向中央排氣部317之氣流的邊界層與晶圓W表面的間隔在晶圓W面內變得不同。這會成為晶圓W上之含金屬光阻膜的揮發量不均的主因。且,該揮發量的不均係於PEB處理初期中,在未進行固化而揮發量較多時,對晶圓W上的膜厚的面內均一性產生不良影響。
於是,在步驟S3a中,從PEB處理的開始至經過第1既定時間為止,不進行中央排氣部317的排氣,而進行來自噴淋頭311的溫濕度調整氣體的供給及周緣排氣部323的排氣。
又,在步驟S3a中,進行透過了導入口343之高濃度氣體的導入,進行從供給部348往處理空間K1的高濃度氣體的供給,因而在晶圓W周圍中,自供給部348朝向晶圓W的氣體往排氣口324移動,形成上升氣流。此時,從噴淋頭311朝向晶圓W噴吐而順沿晶圓W的表面移動之可包含昇華物的溫濕度調整氣體,亦與上述上升氣流一起朝上方移動,透過排氣口324往外部排出。因此,可抑制昇華物附著在晶圓W的背面或斜面。
在步驟S3b中,藉由進行中央排氣部317的排氣,在晶圓W表面附近中,形成從晶圓W的外周側朝向晶圓W的中央部之溫濕度調整氣體的流動。因此,可包含晶圓W表面附近的昇華物之溫濕度調整氣體亦透過中央排氣部317而被排出。然後,亦可使中央排氣部317的排氣量比周緣排氣部323的排氣量還大,在此情況,可包含晶圓W表面附近的昇華物之溫濕度調整氣體係主要透過中央排氣部317而被排出。從而,可更進一步抑制昇華物附著在晶圓W的背面或斜面(bevel)。又,進行該中央排氣部317之排氣的階段中,含金屬光阻膜的固化進行,伴隨排氣的氣流對膜厚變動的影響較小。因此,即便進行中央排氣部317的排氣,也對膜厚的面內均一性的影響較小。
又,PEB處理中,上腔室301被加熱。這是因為抑制昇華物再固化而附著於上腔室301。又,PEB處理中,由噴淋頭311供給之溫濕度調整氣體係藉由被加熱的上腔室301而被加熱。另一方面,PEB處理中,從供給部348朝向熱板328上的晶圓W供給之高濃度氣體係自導入口343導入到腔室300內的氣體,且在緩衝空間K2內藉由熱板328而被加熱的氣體或藉由該氣體而被加熱的氣體。又,PEB處理中,從供給部348朝向熱板328上的晶圓W供給之高濃度氣體亦透過藉由上腔室301而被加熱的整流構件303而被加熱。
(步驟S4:晶圓搬出) 步驟S3後,與載置晶圓W時相反的程序,從熱板328上卸除晶圓W,往熱處理裝置40的外部搬出。
<本實施態樣的主要效果> 如以上所述,根據本實施態樣,不論腔室300的周圍環境氣體的CO 2濃度如何,皆可將光阻圖案的線寬在晶圓W的面內設為均一。亦即,根據本實施態樣,可使對形成了含金屬光阻膜之晶圓W進行的熱處理之結果穩定。
又,本實施態樣中,由供給部348從比熱板328上的晶圓表面還下方朝熱板328上的晶圓W供給之氣體,係在緩衝空間K2內透過熱板328被加熱的氣體或透過該氣體而被加熱的氣體。而且,緩衝空間K2的體積比處理空間K1還大。因此,可盡可能地長時間進行對處理空間K1供給經加熱的氣體。當未被加熱的氣體供給到處理空間K1時,有時因上述氣體,而會有處理空間K1周圍的構件(例如上腔室301)被冷卻、昇華物固化的情況。本實施態樣中,因為可盡可能地長時間進行對處理空間K1供給經加熱的氣體,所以可抑制上述昇華物的固化。又,當從供給部348朝晶圓W供給未被加熱的氣體時,會有影響晶圓W周緣部的熱處理之疑慮。對此,本實施態樣中,由於從供給部348朝晶圓W供給之氣體被加熱,因而熱處理的面內均一性因上述氣體而惡化之情況得以抑制。另一方面,由於處理空間K1的體積小,處理空間K1內部的氣體之熱容量也小,因此在對處理空間K1長時間供給經加熱的氣體時,處理空間K1的溫度亦容易穩定。
再者,本實施態樣中,上腔室301構成為被加熱。然後,整流構件303其上表面整體與上腔室301的下表面接觸。因此,透過將上腔室301加熱而可將整流構件303有效地加熱。再者,整流構件303為實心體且熱容量大。因此,藉由加熱整流構件303,可透過整流構件303有效地將由供給部348供給的氣體加熱。從而,根據本實施態樣,可透過經加熱之上腔室301加熱由供給部348供給的氣體。因而,可抑制因從供給部348供給的氣體之上述昇華物的固化或熱處理的面內均一性的惡化。
再且,本實施態樣中,整流構件303與上腔室301一起進行升降。因此,無論上腔室301的位置如何,整流構件303係透過該上腔室301而被加熱。亦即,即使為了將晶圓W載置於熱板328,令上腔室301上升,並令腔室300呈開啟狀態,整流構件303皆透過上腔室301而被加熱。其結果,可將整流構件303維持在高溫。從而,根據本實施態樣,將腔室300設為關閉狀態之後,亦可將由供給部348供給的氣體以整流構件303進行加熱。因而,因從供給部348供給的氣體之上述昇華物的固化或熱處理的面內均一性的惡化得以抑制。
又,本實施態樣中,整流構件303的內周面係從上腔室301的頂棚部310往下方直線性地延伸。也就是說,於整流構件303的內周側部,在該內周側部的下表面亦即導引面的上方,朝外側凹陷的凹處並不存在。當這樣的凹處存在時,可包含昇華物的氣體滯留在該凹處內,而成為粒子的產生原因。相對於此,因為上述那樣的凹處不存在,而可抑制粒子產生。
另外,整流構件303的內周面係從上腔室301的頂棚部310往下方延伸的形態亦可不是完全的直線,換言之,整流構件303的內周面亦可在不產生氣體滯留的範圍內可稍微朝外側凹陷。例如,亦可為了抑制在整流構件303的內周面之上端角部的破損,對上述上端角部進行倒角加工,其結果,整流構件303的內周面往外側凹陷。藉由用於抑制角部破損的倒角加工所形成之凹處相當小,不發生氣體滯留,且即便是產生了氣體滯留,其影響也小。
又,本實施態樣中,樹脂製的墊335係透過金屬構件334,與吸附孔330連通且與熱板328連接。因此,根據本實施態樣,相較於樹脂製的墊335與熱板328直接連接的情況,因來自熱板328的熱而使樹脂製的墊335劣化之情況得以抑制。
再者,如上所述,配合透過導入口343導入的高濃度氣體的目標CO 2濃度,可調節供給設備群345f, 345g所具有之流量調節閥的開度。該開度可為固定,也可根據槽345c內的感測器345h的檢測結果,調整成可獲得目標CO 2濃度。又,亦可將檢測處理空間K1的CO 2濃度之感測器設置在腔室300內,根據該感測器檢測結果,調整供給設備群345f, 345g所具有之流量調節閥的開度。具體而言,亦可以檢測處理空間K1的CO 2濃度之感測器的檢測結果為目標值的方式,調整供給設備群345f, 345g所具有之流量調節閥的開度。
(第2實施態樣) 圖11係示意性顯示第2實施態樣之熱處理裝置的構成的概略縱剖面圖。 在圖4的熱處理裝置40中,於噴淋頭311,經由供給管314而與儲留作為第1既定的氣體之溫濕度調整氣體的氣體源315連接。然後,在圖4的熱處理裝置40中,對處理空間K1供給氣體的供給機構347係僅由供給部348供給調整成CO 2濃度比腔室300的周圍環境氣體還高的高濃度氣體。 相對於此,圖11的熱處理裝置40A係於噴淋頭311,經由供給管314而與儲留作為第1既定的氣體之高濃度氣體的氣體源400連接。然後,在圖11的熱處理裝置40A中,於處理空間K1供給氣體的供給機構410係從供給部348及噴淋頭311兩方,朝向熱板328上的晶圓W供給高濃度氣體。亦即,熱處理裝置40A中,供給機構410係從熱板328上的晶圓W側邊且從處理空間K1的下部及從頂棚部310,朝向熱板328上的晶圓W供給高濃度氣體。 再者,氣體源400係與例如產生部345相同地構成。
於本實施態樣的情況,為了使CO 2濃度在晶圓W的面內設成均一之供給至噴淋頭311之高濃度氣體的CO 2濃度係例如設定如下。亦即,有鑑於在熱處理中由含金屬光阻膜產生之CO 2氣體,上述CO 2濃度係經由導入口343被導入到腔室300內且被設定成比從供給部348被供給到晶圓W的周緣之高濃度氣體還小。 又,上述CO 2濃度亦可經由導入口343被導入到腔室300且被設定成與從供給部348被供給到晶圓W的周緣之高濃度氣體相等。
根據本實施態樣,亦與第1實施態樣同樣,不論腔室300的周圍環境氣體的CO 2濃度如何,可使腔室300內的CO 2濃度(具體而言為處理空間K1的CO 2濃度)設定成大致固定在高的數值。因此,不論腔室300的周圍環境氣體的CO 2濃度如何,可使光阻圖案的線寬穩定。 然後,根據本實施態樣,亦與第1實施態樣同樣,可將在熱處理中之晶圓W的周緣的CO 2濃度設定成足夠高。因此,不論腔室300的周圍環境氣體的CO 2濃度如何,皆可使光阻圖案的線寬在晶圓W的面內設為均一。
本實施態樣即便例如CO 2量過剩,也有用於減少光阻圖案粗糙度的惡化程度之情況。
(第3實施態樣) 圖12係示意性顯示第3實施態樣之熱處理裝置的構成的概略縱剖面圖。 圖4的熱處理裝置40中,僅由供給部348供給高濃度氣體,圖11的熱處理裝置40中,由供給部348及噴淋頭311兩方供給高濃度氣體。相對於此,關於圖12的熱處理裝置40B,對處理空間K1供給氣體之供給機構500係僅由噴淋頭311朝向熱板328上的晶圓W供給高濃度氣體。亦即,熱處理裝置40B中,供給機構500係僅由頂棚部310,朝向熱板328上的晶圓W供給高濃度氣體。然後,由熱處理裝置40B的供給部348供給經由導入口343而被導入至腔室300內之該腔室300的周圍環境氣體。
根據本實施態樣,亦與第1實施態樣等同樣,不論腔室300的周圍環境氣體的CO 2濃度如何,皆可將腔室300內的CO 2濃度(具體而言為處理空間K1的CO 2濃度)設定成大致固定在高的數值。從而,不論腔室300的周圍環境氣體的CO 2濃度,皆可使光阻圖案的線寬穩定。
另外,雖與圖示不同,但在本實施態樣的情況,噴淋頭311的複數個噴吐孔312亦可形成直到在俯視下比熱板328上的晶圓W靠近外側的領域。藉此,與第1實施態樣同樣,可使在熱處理中的晶圓W的周緣中CO 2濃度足夠高。從而,不論腔室300的周圍環境氣體的CO 2濃度如何,皆可使光阻圖案的線寬在晶圓W的面內設為均一。
<變形例> 熱處理中(具體而言為PEB處理中),從供給機構347, 410, 500供給之高濃度氣體的流量係例如為固定。不過,上述流量亦可自熱處理(具體而言為PEB處理)的途中變小。更具體而言,亦可在PEB處理的途中,將經由導入口343往腔室300內導入而從供給部348供給之第2既定的氣體由高濃度氣體切換成腔室300的周圍環境氣體,也可在PEB處理的途中,將供給至噴淋頭311的第1既定的氣體由高濃度氣體切換成溫濕度調整氣體。 將高濃度氣體的流量減少的時間點(timing)係例如,開始步驟S3b的時間點,亦即,將進行中央排氣部317的排氣設定為開(ON)的時間點。
再者,自熱處理的途中將從供給機構347, 410, 500供給之高濃度氣體的流量減少,藉此於PEB處理後令腔室300呈現打開狀態時,可抑制CO 2氣體洩漏,並可提升安全性。
以上的例子中,於PEB處理開始時,設成不進行中央排氣部317的排氣,自PEB處理的途中開始,設成進行中央排氣部317的排氣。亦可替代成:於PEB處理開始時,減弱進行中央排氣部317的排氣,自PEB處理的途中開始,增強進行中央排氣部317的排氣。
又,控制部200亦可進行控制,俾自PEB處理的途中開始之在進行中央排氣部317的排氣期間或增強中央排氣部317的排氣期間(以下,簡稱為中央排氣強化期間),噴淋頭311對氣體分配空間313的氣體的供給流量變大。其理由如以下所述。 氣體分配空間313係由周緣部側的噴吐孔312與中央部側的噴吐孔312共用。而且,在中央排氣強化期間,來自接近中央排氣部317(具體而言為排氣口318)的中央部側噴吐孔312的氣體的噴吐流量變大。因此,在中央排氣強化期間,根據中央排氣部317的排氣強度,如圖13所示,周緣部側的噴吐孔312不往處理空間K1噴吐氣體,反之,會有周緣部側的噴吐孔312吸入來自處理空間K1的氣體的情形。於中央排氣強化期間,由於噴淋頭311對氣體分配空間313的氣體的供給流量變大,上述周緣部的噴吐孔312吸入來自處理空間K1的氣體,亦即,氣體往噴淋頭311內逆流的情況得以抑制。
就其他例子而言,相對於複數個熱處理裝置40,亦可應用本揭示之熱處理裝置和將與其不同種類或濃度的氣體供給至處理空間內、或者壓力條件不同的熱處理裝置並利用兩方。在例如,對經曝光處理的晶圓W進行複數次熱處理的情況時,亦可根據目的,在每一次將本揭示之熱處理裝置與供給至處理空間內的氣體種類或氣體濃度、壓力條件不同之熱處理裝置分開使用。也就是說,對經曝光的晶圓W進行處理空間內的成分種類或成分濃度、壓力條件不同之複數個熱處理。
以上,雖然以將本揭示之技術應用於在PEB處理所使用的熱處理裝置40的例子進行了說明,但亦可將本揭示之技術應用於在PAB處理所使用的熱處理裝置40或在POST處理所使用的熱處理裝置40。
應當認為,本次揭示的所有實施態樣皆為例示且非限制本揭示者。上述實施態樣係在不脫離附加之申請專利範圍及其主旨下,可在各種態樣中省略、置換、變更。例如,上述實施態樣的構成要件可以任意地組合。由該任意組合中,理當可獲得組合之各個構成要件的作用及功效,且由本說明書的記載,熟悉本案技術者可獲得明確的其他作用及其他功效。
又,本說明書所記載的功效僅為說明性或例示性,而非限定性。也就是說,本揭示之技術在獲得上述功效的同時,熟悉本案技術者由本說明書的記載可獲得明顯的其他功效,或是熟悉本案技術者由本說明書的記載可獲得明顯的其他功效來取代上述功效。
又,如以下的構成例亦屬本揭示的技術範圍。 (1)一種熱處理裝置,係將形成有含金屬光阻的被膜之基板進行熱處理, 該熱處理裝置具備:熱板,其支持並加熱該基板;腔室,其容納該熱板,形成進行該熱處理的處理空間;排氣部,其將該處理空間內進行排氣;及供給機構,其對該處理空間供給氣體; 該供給機構係對該處理空間供給高濃度氣體,該高濃度氣體係被調整成CO 2濃度比該腔室的周圍環境氣體更高。 (2)如該(1)記載之熱處理裝置,其中,該供給機構係從該熱板上的該基板側邊且從該處理空間的下部,朝向該熱板上的該基板供給該高濃度氣體,同時從該腔室的頂棚部朝向該熱板上的該基板供給含水分氣體。 (3)如該(1)記載之熱處理裝置,其中,該供給機構係從該熱板上的該基板側邊且從該處理空間的下部以及從該腔室的頂棚部,朝向該熱板上的該基板供給該高濃度氣體。 (4)如該(1)記載之熱處理裝置,其中,該供給機構係從該腔室的頂棚部朝向該熱板上的該基板提供該高濃度氣體,同時從該熱板上的該基板側邊且從該處理空間的下部,朝向該熱板上的該基板供給含水分氣體。 (5)如該(1)至(4)中任一項記載之熱處理裝置,其更具備:控制部,該控制部進行控制,俾自該熱處理的途中使由該供給機構所供給之該高濃度氣體的流量變小。 (6)如該(1)至(5)中任一項記載之熱處理裝置,其更具有:產生部,其產生該高濃度氣體。 (7)如該(1)至(6)中任一項記載之熱處理裝置,其中,該供給機構具有供給部,該供給部係從該熱板上的該基板側邊且從該處理空間的下部,朝向該熱板上的該基板供給氣體, 該供給部具有: 氣體流路,其以包圍該熱板的側面之方式設置;及 整流構件,其使沿該氣體流路上升的氣體朝向該熱板上的基板。 (8)如該(7)記載之熱處理裝置,其中,該氣體流路與在該腔室內之該熱板下方的緩衝空間連接,該緩衝空間的體積比該處理空間還大。 (9)如該(7)或(8)記載之熱處理裝置,其中,該腔室係包含該腔室的頂棚部,並具有以升降自如的方式構成之上腔室,該上腔室係以被加熱的方式構成, 該整流構件為實心體,且其上表面整體係與該上腔室的下表面接觸。 (10)如該(7)或(8)記載之熱處理裝置,其中,該腔室係包含該腔室的頂棚部,並具有以升降自如的方式構成之上腔室,該上腔室係以被加熱的方式構成, 該整流構件為實心體,且在其上表面整體與該上腔室的下表面接觸的態樣下,被固定於該上腔室,和該上腔室一起升降。 (11)如該(1)至(10)中任一項記載之熱處理裝置,其中,該熱板具有用以在該熱板吸附該基板的吸附孔,更具備具有與該吸附孔連通的流路之樹脂製的墊,該樹脂製的墊係透過金屬製的構件與該吸附孔連通且與該熱板連接。 (12)如該(11)記載之熱處理裝置,其中,該金屬製構件具有大徑部。 (13)如該(11)或(12)記載之熱處理裝置,其更具備:環狀構件,其透過支持柱相對於該熱板在下方與該熱板連接, 該樹脂製的墊位於該環狀構件的下方。 (14)如該(1)至(13)中任一項記載之熱處理裝置,其更具備:中央排氣部,其從在該腔室的頂棚部之於俯視下該熱板上靠近該基板中央的位置,將該處理空間內進行排氣;周緣排氣部,其從在該頂棚部之於俯視下比該中央排氣部更靠近該熱板上的該基板的周緣部側,將該處理空間內進行排氣;及控制部;該供給機構係設於該頂棚部,具有朝向該熱板上的該基板供給氣體之其他氣體供給部,該其他氣體供給部具有: 第1噴吐孔,其位於該熱板上的基板的周緣部上方; 第2噴吐孔,其位於該熱板上的基板的中央部上方;及 氣體分配空間,其將被導入至該其他氣體供給部的氣體分配到該第1噴吐孔與該第2噴吐孔; 該控制部進行控制,俾於該熱處理中,使來自該其他氣體供給部的氣體供給及該周緣排氣部之排氣持續,同時自該熱處理的途中由該中央排氣部的排氣變強,且進行控制,俾在由該中央排氣部的排氣變強的期間,使被供給到該氣體分配空間之氣體的流量變大。 (15)一種熱處理方法,係將形成有含金屬光阻的被膜之基板進行熱處理,該熱處理方法包含:於對該基板進行支持並加熱的熱板載置該基板之工序;及對該熱板上的該基板進行熱處理之工序;該熱處理之工序包含: 使進行該熱處理的處理空間進行排氣之工序;及 對該處理空間供給氣體之工序; 該供給之工序係對該處理空間供給高濃度氣體,該高濃度氣體係被調整成CO 2濃度比形成該處理空間的腔室之周圍環境氣體更高。 (16)該(15)記載之熱處理方法,其中,該供給的工序係從該熱板上的該基板側邊且從該處理空間的下部,朝向該熱板上的該基板供給該高濃度氣體,同時從該腔室的頂棚部朝向該熱板上的該基板供給含水分氣體。 (17)該(15)記載之熱處理方法,其中,該供給的工序係從該熱板上的該基板側邊且從該處理空間的下部以及從該腔室的頂棚部,朝向該熱板上的該基板供給該高濃度氣體。 (18)該(15)記載之熱處理方法,其中,該供給的工序係從該腔室的頂棚部朝向該熱板上的該基板,供給該高濃度氣體,同時從該熱板上的該基板側邊且從該處理空間的下部,朝向該熱板上的該基板供給含水分氣體。 (19)如該(15)至(18)中任一項記載之熱處理方法,其在該供給的工序中,自該熱處理的途中使該高濃度氣體的流量減少。 (20)一種可讀取的電腦記錄媒體,其係為了在熱處理裝置執行如該(15)至(19)中任一項記載之熱處理方法,而儲存了在控制該熱處理裝置之控制部的電腦上動作的程式。
1:塗布顯影系統 2:匣盒站 3:處理站 4:曝光裝置 5:介面站 10:匣盒搬入搬出部 11:晶圓搬運部 12:匣盒載置台 13:載置板 20:搬運裝置 21:搬運路 30:顯影處理裝置 31:下部防反射膜形成裝置 32:光阻塗布裝置 33:上部防反射膜形成裝置 40,40A,40B:熱處理裝置 50~56:傳遞裝置 60~62:傳遞裝置 63:背面清洗裝置 70,90,100:搬運裝置 70a,90a,100a:搬運臂 80:區間搬運裝置 101:傳遞裝置 200:控制部 300:腔室 301:上腔室 302:下腔室 303:整流構件 310:頂棚部 311:噴淋頭 312:噴吐孔 313:氣體分配空間 314:供給管 315:氣體源 316:供給設備群 317:中央排氣部 318:排氣口 319:中央排氣路 320:排氣管 321:排氣裝置 322:排氣設備群 323:周緣排氣部 324:排氣口 325:排氣管 326:排氣裝置 327:排氣設備群 328:熱板 329:加熱器 330:吸附孔 331:中繼構件 332:中繼孔 333:排氣線路 334:金屬構件 335:墊 336:大徑部 336a:流路空間 337:支持環 338:底腔室 339:支持部 340:支持柱 341:環狀構件 342:腳構件 343:導入口 344:供給管 345:產生部 345a,345b:導入管 345c:槽 345d,345e:氣體源 345f,345g:供給設備群 345h:感測器 346:開關閥 347,410,500:供給機構 348:供給部 349:氣體流路 400:氣體源 C:匣盒 D:晶圓搬運區域 G1~G4:第1區塊~第4區塊 G:間隙 H:記錄媒體 K1:處理空間 K2:緩衝空間 W:晶圓
[圖1]係顯示包含第1實施態樣的熱處理裝置之作為基板處理系統的塗布顯影系統的內部構成的概略說明圖。 [圖2]係顯示塗布顯影系統之正面側的內部構成的概略圖。 [圖3]係顯示塗布顯影系統之背面側的內部構成的概略圖。 [圖4]係示意性顯示使用於PEB處理之熱處理裝置的構成的概略縱剖面圖。 [圖5]係示意性顯示上腔室的構成的概略仰視圖。 [圖6(a)~(b)]係顯示使用圖4之熱處理裝置所進行的晶圓處理中,該熱處理裝置的狀態的圖。 [圖7(a)~(b)]係顯示使用圖4之熱處理裝置所進行的晶圓處理中,該熱處理裝置的狀態的圖。 [圖8]係顯示使用圖4之熱處理裝置所進行的晶圓處理中,該熱處理裝置的狀態的圖。 [圖9]係按每個晶圓中的區域顯示藉比較態樣之PEB處理而獲得的光阻圖案的線寬的圖。 [圖10]係按每個晶圓中的區域顯示藉比較態樣之PEB處理而獲得的光阻圖案的線寬的圖。 [圖11]係示意性顯示第2實施態樣之熱處理裝置的構成的概略縱剖面圖。 [圖12]係示意性顯示第3實施態樣之熱處理裝置的構成的概略縱剖面圖。 [圖13]係顯示變形例的功效的圖。
300:腔室
301:上腔室
302:下腔室
303:整流構件
310:頂棚部
311:噴淋頭
312:噴吐孔
313:氣體分配空間
314:供給管
315:氣體源
316:供給設備群
317:中央排氣部
318:排氣口
319:中央排氣路
320:排氣管
321:排氣裝置
322:排氣設備群
323:周緣排氣部
324:排氣口
325:排氣管
326:排氣裝置
327:排氣設備群
328:熱板
329:加熱器
330:吸附孔
331:中繼構件
332:中繼孔
333:排氣線路
334:金屬構件
335:墊
336:大徑部
336a:流路空間
337:支持環
338:底腔室
339:支持部
340:支持柱
341:環狀構件
342:腳構件
343:導入口
344:供給管
345:產生部
345a:導入管
345b:導入管
345c:槽
345d:氣體源
345e:氣體源
345f:供給設備群
345g:供給設備群
345h:感測器
346:開關閥
347:供給機構
348:供給部
349:氣體流路
G:間隙
K1:處理空間
K2:緩衝空間
W:晶圓

Claims (20)

  1. 一種熱處理裝置,將形成有含金屬光阻的被膜之基板進行熱處理,該熱處理裝置具備: 熱板,支持並加熱該基板; 腔室,容納該熱板,形成進行該熱處理的處理空間; 排氣部,將該處理空間內進行排氣;及 供給機構,對該處理空間供給氣體; 該供給機構對該處理空間供給高濃度氣體,該高濃度氣體係被調整成CO 2濃度比該腔室的周圍環境氣體更高。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熱處理裝置,其中 該供給機構係從該熱板上的該基板側邊且從該處理空間的下部,朝向該熱板上的該基板供給該高濃度氣體,同時從該腔室的頂棚部朝向該熱板上的該基板供給含水分氣體。
  3. 如請求項1所述之熱處理裝置,其中 該供給機構係從該熱板上的該基板側邊且從該處理空間的下部以及從該腔室的頂棚部,朝向該熱板上的該基板供給該高濃度氣體。
  4. 如請求項1所述之熱處理裝置,其中 該供給機構係從該腔室的頂棚部朝向該熱板上的該基板提供該高濃度氣體,同時從該熱板上的該基板側邊且從該處理空間的下部,朝向該熱板上的該基板供給含水分氣體。
  5. 如請求項1所述之熱處理裝置,更具備: 控制部, 該控制部進行控制,俾自該熱處理的途中使由該供給機構所供給之該高濃度氣體的流量變小。
  6. 如請求項1所述之熱處理裝置,更具備: 產生部,產生該高濃度氣體。
  7. 如請求項1至6中任一項所述之熱處理裝置,其中 該供給機構具有供給部,該供給部係從該熱板上的該基板側邊且從該處理空間的下部,朝向該熱板上的該基板供給氣體, 該供給部具有: 氣體流路,以包圍該熱板的側面之方式設置;及 整流構件,使沿該氣體流路上升的氣體朝向該熱板上的基板。
  8. 如請求項7所述之熱處理裝置,其中 該氣體流路與在該腔室內之該熱板下方的緩衝空間連接, 該緩衝空間的體積比該處理空間還大。
  9. 如請求項7所述之熱處理裝置,其中 該腔室包含該腔室的頂棚部,並具有以升降自如的方式構成之上腔室, 該上腔室係以被加熱的方式構成, 該整流構件為實心體,且其上表面整體係與該上腔室的下表面接觸。
  10. 如請求項7所述之熱處理裝置,其中 該腔室包含該腔室的頂棚部,並具有以升降自如的方式構成之上腔室, 該上腔室係以被加熱的方式構成, 該整流構件為實心體,且在其上表面整體與該上腔室的下表面接觸的形態下,被固定於該上腔室,和該上腔室一起升降。
  11. 如請求項1至6中任一項所述之熱處理裝置,其中 該熱板具有用以將該基板吸附在該熱板的吸附孔, 該熱處理裝置更具備具有與該吸附孔連通的流路之樹脂製的墊, 該樹脂製的墊透過金屬製的構件與該吸附孔連通且與該熱板連接。
  12. 如請求項11所述之熱處理裝置,其中 該金屬製構件具有大徑部。
  13. 如請求項11所述之熱處理裝置,更具備: 環狀構件,隔著支持柱而連接於該熱板的下方, 該樹脂製的墊位於該環狀構件的下方。
  14. 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所述之熱處理裝置,更具備: 中央排氣部,從在該腔室的頂棚部之於俯視下該熱板上靠近該基板中央的位置,將該處理空間內進行排氣; 周緣排氣部,從在該頂棚部之於俯視下比該中央排氣部更靠近該熱板上的該基板的周緣部側,將該處理空間內進行排氣;及 控制部; 該供給機構係設於該頂棚部,具有朝向該熱板上的該基板供給氣體之其他氣體供給部, 該其他氣體供給部具有: 第1噴吐孔,位於該熱板上的基板的周緣部上方; 第2噴吐孔,位於該熱板上的基板的中央部上方;及 氣體分配空間,將被導入至該其他氣體供給部的氣體分配到該第1噴吐孔與該第2噴吐孔; 該控制部進行控制,俾於該熱處理中,使來自該其他氣體供給部的氣體供給及該周緣排氣部之排氣持續,同時自該熱處理的途中由該中央排氣部的排氣變強,且進行控制,俾在由該中央排氣部的排氣變強的期間,使被供給到該氣體分配空間之氣體的流量變大。
  15. 一種熱處理方法,用以將形成有含金屬光阻的被膜之基板進行熱處理,該熱處理方法包含: 於支持並加熱該基板的熱板載置該基板之工序;及 對該熱板上的該基板進行熱處理之工序; 該熱處理之工序包含: 使進行該熱處理的處理空間進行排氣之工序;及 對該處理空間供給氣體之工序; 該供給之工序係對該處理空間供給高濃度氣體,該高濃度氣體係被調整成CO 2濃度比形成該處理空間的腔室之周圍環境氣體更高。
  16. 如請求項15所述之熱處理方法,其中 該供給的工序係從該熱板上的該基板側邊且從該處理空間的下部,朝向該熱板上的該基板供給該高濃度氣體,同時從該腔室的頂棚部朝向該熱板上的該基板供給含水分氣體。
  17. 如請求項15所述之熱處理方法,其中 該供給的工序係從該熱板上的該基板側邊且從該處理空間的下部以及從該腔室的頂棚部,朝向該熱板上的該基板供給該高濃度氣體。
  18. 如請求項15所述之熱處理方法,其中 該供給的工序係從該腔室的頂棚部,朝向該熱板上的該基板供給該高濃度氣體,同時從該熱板上的該基板側邊且從該處理空間的下部,朝向該熱板上的該基板供給含水分氣體。
  19. 如請求項15所述之熱處理方法,其中 在該供給的工序中,自該熱處理的途中使該高濃度氣體的流量減少。
  20. 一種可讀取的電腦記錄媒體,其係為了在熱處理裝置執行如請求項15至19中任一項所述之熱處理方法,而儲存了在控制該熱處理裝置之控制部的電腦上動作的程式。
TW112117627A 2022-06-02 2023-05-12 熱處理裝置、熱處理方法及記錄媒體 TW202411793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2-090446 2022-06-02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411793A true TW202411793A (zh) 2024-03-16

Family

ID=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789048B (zh) 基板處理方法、基板處理系統及電腦可讀取記憶媒體
JP4421501B2 (ja) 加熱装置、塗布、現像装置及び加熱方法
JP4601080B2 (ja) 基板処理装置
KR101168102B1 (ko) 가열 장치, 가열 방법, 도포 장치 및 기억 매체
KR101878992B1 (ko) 소수화 처리 장치, 소수화 처리 방법 및 컴퓨터 기억 매체
US20170372926A1 (en) Substrate treating unit, baking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same, and substrate treating method using baking apparatus
JPH10214775A (ja) 熱処理装置および基板処理装置
JP2004304104A (ja) 熱処理装置および熱処理装置内温度制御方法
KR20110020734A (ko) 가열 처리 장치 및 가열 처리 장치의 냉각 방법
TW202411793A (zh) 熱處理裝置、熱處理方法及記錄媒體
KR20070014578A (ko) 기판 상의 막을 베이크하기 위한 장치
JP2002270484A (ja) 冷却処理装置及び冷却処理方法
JP2023177658A (ja) 熱処理装置、熱処理方法及び記憶媒体
WO2023032214A1 (ja) 熱処理装置、熱処理方法及び記憶媒体
JP2003045790A (ja) 基板熱処理装置及びその整流機構並びに整流方法
WO2023276723A1 (ja) 基板処理装置及び基板処理方法
JP6955073B2 (ja) 熱処理方法及び熱処理装置
JP7158549B2 (ja) 基板処理方法、基板処理システム及びコンピュータ読み取り可能な記憶媒体
TW202311870A (zh) 熱處理裝置、熱處理方法及記錄媒體
JP2024073500A (ja) 熱処理方法、プログラム及び熱処理装置
JP2005166999A (ja) 基板の処理方法及び基板の露光時の露光量又は焦点位置の変動による基板の処理への影響を低減する方法
JP2024055150A (ja) 基板処理方法、基板処理装置及びコンピュータ記憶媒体
JP2001210584A (ja) シリル化処理装置及びシリル化処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