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410563A - 連接器、連接器對以及連接器的製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連接器、連接器對以及連接器的製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410563A
TW202410563A TW112123369A TW112123369A TW202410563A TW 202410563 A TW202410563 A TW 202410563A TW 112123369 A TW112123369 A TW 112123369A TW 112123369 A TW112123369 A TW 112123369A TW 202410563 A TW202410563 A TW 202410563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terminal
connector
terminals
base
adjacen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212336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染谷敏行
谷村紘一
村上裕信
Original Assignee
美商莫仕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美商莫仕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美商莫仕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41056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410563A/zh

Links

Images

Abstract

連接器包括連接器本體以及附接於所述連接器本體的多個端子;其中,所述多個端子形成在所述連接器的長度方向上延伸的端子列,相鄰的一對的端子中的一個端子具有面向所述連接器的寬度方向外側的端面以及與所述端面相鄰的下表面,所述下表面用於焊接於基板,以及所述相鄰的一對的端子中的另一個端子具有面向所述連接器的寬度方向外側的端面,所述端面在位置上高於所述一個端子的下表面。

Description

連接器、連接器對以及連接器的製造方法
本發明涉及連接器、連接器對以及連接器的製造方法。
常規地,已使用基板對基板連接器等的連接器來將成對的平行的電路基板彼此電連接。這些類型的連接器附接於一對的電路基板的相對的表面並嵌合在一起以確保導通(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
圖17是示出常規的連接器的剖視圖。
在圖中,符號801代表作為安裝在第一電路基板(未示出)的表面上的連接器的第一連接器,而符號901代表作為安裝在第二電路基板(未示出)的表面上的連接器的第二連接器。如圖所示,第一連接器801和第二連接器901以互相面對的姿勢在互相接近的方向上移動並隨後嵌合在一起。
第二連接器901包括第二基座911和以左右兩列佈置而安裝於第二基座911的多個第二端子961。右列的第二端子961和左列的第二端子961具有相同的形狀且彼此面對。此外,各第二端子961的基板連接部962向第二基座911的寬度方向外側突出。
另一方面,第一連接器801包括第一基座811以及沿第一基座811的左右兩長邊佈置的第一端子列860A和第二端子列860B。此外,在第一端子列860A和第二端子列860B中,類型a的第一端子861a和類型b的第一端子861b交替佈置。另外,類型a的第一端子861a和類型b的第一端子861b佈置成在寬度方向上並排。
類型a的第一端子861a的基板連接部862a向第一基座811的寬度方向外側突出。另一方,類型b的第一端子861b的基板連接部862b向第一基座811的寬度方向內側突出且基板連接部862b的長度設定短於類型a的第一端子861a的基板連接部862a。此外,類型b的第一端子861b的基板連接部862b露出在於第一基座811的寬度方向內側部分形成的窗口813中且安裝在第二電路基板的表面上。
在這種方式下,在相對第二連接器901小型的第一連接器801中,類型a的第一端子861a和類型b的第一端子861b交替佈置,從而,基板連接部862a和基板連接部862b在長度方向上是交錯排列的,這擴大了它們的相互的間隔,從而不會發生焊橋,能容易實現焊接作業,且能確保良好的電氣特性。
專利文獻1:日本未審專利公開2016-152083
然而,在所述常規的連接器中,類型a的第一端子861a和類型b的第一端子861b與第一基座811一體化地形成,這樣,在小型化的場合下,第一端子列860A和第二端子列860B之間的間隔狹窄且第一端子列860A和第二端子列860B的類型a的第一端子861a和類型b的第一端子861b間距狹窄,這使得製造困難。
通常,在連接器中,端子與基座的凸部採用稱為包覆成形或嵌件成形的成形方法一體化,這樣,形成各自的端子列的凸部之間的間隔狹窄且各端子列中的端子的間距狹窄,從而在基座的成形用模具中將多個端子正確地佈置在與一對凸部對應的位置變得困難。
在此,本發明目的在於提供連接器、連接器對以及連接器的製造方法,以解決前述常規存在的問題,能使端子列中的端子之間的間距狹窄以及端子列之間的間隔狹窄,焊橋不會發生,製造容易,即使多極化也能小型化,且可靠性高。
因此,本發明連接器包括連接器本體以及附接於所述連接器本體的多個端子;其中,所述多個端子形成在所述連接器的長度方向上延伸的端子列,相鄰的一對的端子中的一個端子具有面向所述連接器的寬度方向外側的端面以及與所述端面相鄰的下表面,所述下表面用於焊接於基板,以及所述相鄰的一對的端子中的另一個端子具有面向所述連接器的寬度方向外側的端面,所述端面在位置上高於所述一個端子的下表面。
在另一連接器中,所述多個端子具有基板連接部,存在有多個端子列,以及在所述多個基板連接部的端面中,面向相鄰的端子列的端面被鍍覆,而不面向相鄰的端子列的端面未被鍍覆。
在又一連接器中,所述多個端子一體地保持在所述連接器本體且所述多個端子列被一體地連結。
在再一連接器中,在所述端子列中,相鄰的端子的外側面的位置在所述連接器的寬度方向上相互移位。
在還一連接器中,所述端子具有兩個接觸面,而且在所述端子列中,相鄰的端子的兩個接觸面的位置在所述連接器的寬度方向上相互移位。
在仍一連接器中,所述端子具有基板連接部,而且在所述兩個接觸面中,在所述基板連接部的近位側的接觸面的寬度尺寸大於在所述基板連接部的遠位側的接觸面的寬度尺寸。
因此,本發明連接器對包括根據本發明的連接器及與所述連接器嵌合的配合連接器。
因此,本發明連接器的製造方法,所述連接器具有連接器本體以及附接於連接器本體的多個端子,所述多個端子形成在長度方向上延伸的端子列,所述連接器的製造方法包括:所述端子列中相鄰的端子在通過重疊相互不同的載帶而被連接的狀態下與所述連接器本體一體地成形的工序,其是相鄰的端子中的一個的端子的基板連接部連接於相互不同的端子載帶中的一個的端子載帶、相鄰的端子中的另一個的端子的非基板連接部連接於相互不同的端子載帶中的另一個的端子載帶、使所述一個的端子載帶重疊在所述另一個的端子載帶的下側以及與所述連接器本體一體地成形的工序;以及將與所述連接器本體一體地成形的所述端子切離所述載帶的工序。
本發明能使端子列中的端子之間的間距狹窄、端子列之間的間隔狹窄、防止焊橋發生、製造容易、即使多極化也能小型化並提高可靠性。
以下將參照圖式詳細說明實施例。
圖1是根據本實施例的第一連接器的立體圖。圖2是根據本實施例的第一連接器的分解圖。圖3是根據本實施例的第一連接器的三面視圖。圖4是根據本實施例的第一連接器的側視圖。圖5是本實施例的第一連接器的重要部分的放大圖,且是圖1中的A部的放大圖。注意的是,在圖3中,圖3A是俯視圖,圖3B是側視圖,而圖3C是仰視圖。在圖4中,圖4A是整體視圖,而圖4B是圖4A中的B部的放大圖。
在圖中,符號10是本實施例中的作為兩連接器的一對基板對基板連接器中的一個的第一連接器。第一連接器10是安裝在作為安裝元件的第一基板(未示出)的表面上的表面安裝型連接器並且與作為配合連接器的第二連接器101嵌合。此外,第二連接器101是一對基板對基板連接器中的另一個並且是安裝在作為安裝元件的第二基板(未示出)的表面上的表面安裝型連接器。
根據本實施例的第一連接器10和第二連接器101優選用於將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電連接,但也可用於將其它元件電連接。例如,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各為電子設備等中使用的印刷電路基板、柔性扁平線纜(FFC)、柔性電路基板(FPC)等,但可以是任何類型的基板。
此外,在本實施例中,用於說明第一連接器10和第二連接器101的各部分的構成和動作的諸如上、下、左、右、前、後等指示方向的表述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且當第一連接器10和第二連接器101的各部分處於圖中所示的姿勢時是合適的。然而,當它們的姿勢改變時,這些方向應根據姿勢的改變而變化地解釋。
第一連接器10由合成樹脂等的絕緣性材料一體地形成且包括作為連接器本體的具有在平面圖中的扁平的大體口字狀的第一基座11。第一基座11包括:一對凸部12,在第一連接器10的長度方向(X軸方向)上延伸;以及一對第一突出端部16,連接於並結合凸部12的長度方向兩端。注意的是,一對凸部12彼此面對且相互平行,並用作用於保持第一端子61的端子保持部。另外,一對第一突出端部16彼此面對且相互平行。凸部12的長度方向兩端經由在相對第一連接器10的長度方向(X軸方向)傾斜的方向上延伸的延長端部14連接於第一突出端部16。另外,由一對凸部12、一對第一突出端部16和延長端部14限定的空間是在第一連接器10的長度方向上延伸的細長的凹槽部13。凹槽部13是在第一連接器10的上面和下面開放的貫通孔。
注意的是,在本實施例中,凹槽部13以一個貫通孔來說明,但可為具有底板的底的孔。另外,底板可具有多個貫通孔而且在這種情況下,所述多個貫通孔可按照需要地設定,以能使目視地確認第一端子61的尾部62定位於凹槽部13中。由此,尾部62與基板的通過焊接等的連接狀態和外觀等能容易地從外部確認。
此外,在本實施例中,為了便於說明,第一連接器10以具有一對凸部12(即兩個凸部平行佈置的配置)來說明,然而,三個或更多的凸部12可平行佈置。另外,第一基座11不是必須具有大體口字狀而是可以具有任意形狀,只要長度方向兩端能通過第一突出端部16結合。
第一基座11採用稱為包覆成形(over molding)、基體上注塑成形(outsert molding)或嵌件成形(insert molding)的成形方法(以下稱為“嵌件成形”)與作為端子的第一端子61和作為加強配件的第一加強配件51一體地形成。換句話說,第一基座11通過採用絕緣性材料填充已預先設定第一端子61和第一加強配件51的模具的腔體而成形。因此,第一端子61和第一加強配件51不存在與第一基座11分離,換句話說,圖2所示的在第一端子61和第一加強配件51分離的狀態下第一基座11上安裝第一端子61和第一加強配件51的部位的形狀不存在。應注意的是,圖2的示出僅是出於便於說明。
本實施例中,多個第一端子61附接於多個凸部12以形成在第一連接器10的長度方向上延伸的多個端子列60。在第一基座11中,多個凸部12一體地連結於第一突出端部16,從而多個端子列60也保持在第一基座11的多個凸部12且能說成是被一體地連結。
另外,所述多個第一端子61包括第一類型的端子的第一端子61A和第二類型的端子的第一端子61B。此外,在各端子列60中,第一端子61A和第一端子61B交替佈置。另外,一個端子列60和相鄰的端子列60佈置成第一端子61A和第一端子61B在第一連接器10的寬度方向(Y軸方向)上並排。注意的是,在圖中所示的示例中,在各端子列60中,八個的第一端子61A和第一端子61B以預定的間距(例如約0.18mm)佈置但在各端子列60中的第一端子61的數量和間距能合適地變化。
凸部12包括:嵌合面12a,其為向上(Z軸正方向)面向的上表面;以及外側面12b和內側面12c,連接於該嵌合面12a的左右兩側。外側面12b是面向第一基座11的寬度方向外側的表面,而內側面12c是朝向凹槽部13面向第一基座11的寬度方向內側的表面。另外,凸部12包括介於端子列60中的相互相鄰的第一端子61之間(即相互相鄰的第一端子61A和第一端子61B之間)的端子間壁12d。端子間壁12d是維持端子列60中的相互相鄰的第一端子61之間的絕緣的部分。
另外,底板部17形成在凸部12的下端處。此外,底板部17包括:板狀的下板部17a,位於下側的位置,其相對外側面12b向第一基座11的寬度方向外側突出,並且相對內側面12c向第一基座11的寬度方向內側突出;板狀的上板部17b,其位於下板部17a的上方,其中,上板部17b的第一基座11的寬度方向上的兩端與外側面12b和內側面12c處於大體相同的位置。另外,底板部17的下表面17c是第一基座11的面向第一基板的表面的安裝面。
第一端子61是通過對導電性的金屬板實施沖壓彎曲等的加工而一體地形成的元件。此外,作為第一類型的端子的第一端子61A包括:外柱部63,其在上下方向(Z軸方向)上延伸;尾部62,其作為基板連接部從外柱部63的下端向第一基座11的寬度方向外側突出;內柱部65,其與外柱部63相對且在上下方向上延伸;以及連結部64,其彎曲並連結內柱部65的上端和外柱部63的上端。外柱部63的第一基座11的寬度方向外側的面為用作用於接觸後述的第二連接器101的第二端子161的接觸面的外側面63a。內柱部65的第一基座11的寬度方向內側的面為用作接觸後述的第二連接器101的第二端子161的接觸面的內側面65a。另外,具有錨形狀的錨部65b形成在內柱部65的下端上且埋入在第一基座11的底板部17中防止拔出。此外,向第一基座11的寬度方向內側突出的上端凸部64a形成在內柱部65的上端與連結部64的交界處。此外,在尾部62的末端處的端面62a為通過從後述的端子載帶68的連接臂68a切離而生成的橫斷面。此外,尾部62的下表面62b相鄰於端面62a且連結於第一基板的導電跡線且是通過焊接等與第一基板的表面上形成的連接墊連接的連接面。注意的是,導電跡線典型地為訊號線但也可為電源線。
另外,作為第二類型的端子的第一端子61B包括:外柱部63,在上下方向(Z軸方向)上延伸;水平部66,從外柱部63的下端向第一基座11的寬度方向外側稍微突出;內柱部65,與外柱部63相對且在上下方向上延伸;以及連結部64,其彎曲並連結內柱部65的上端和外柱部63的上端。此外,向第一基座11的寬度方向內側突出的尾部62作為基板連接部連接於內柱部65的下端。
注意的是,水平部66具有與尾部62的形狀類似的形狀,但形成為比尾部62短的部分且是不用作基板連接部的元件。換句話說,水平部66能說成是作為非基板連接部的非尾部。另外,水平部66埋入第一基座11的底板部17並以錨發揮作用以防止某種程度的拔出。
另外,外柱部63的第一基座11的寬度方向外側的面為用作用於接觸後述的第二連接器101的第二端子161的接觸面的外側面63a。內柱部65的第一基座11的寬度方向內側的面為用作接觸後述的第二連接器101的第二端子161的接觸面的內側面65a。
此外,向第一基座11的寬度方向外側突出的上端凸部64a形成在外柱部63的上端與連結部64的交界處。此外,水平部66的末端處的端面66a為從後述的端子載帶68的連接臂68a上切離而生成的橫斷面。此外,尾部62的下表面62b連結於第一基板的導電跡線且是通過焊接等與在第一基板的表面上形成的連接墊連接的連接面。注意的是,導電跡線典型地為訊號線但也可為電源線。
注意的是,針對第一端子61A,外側面63a的寬度尺寸(X軸方向的尺寸)大於內側面65a,而針對第一端子61B,內側面65a的寬度尺寸大於外側面63a。換句話說,針對第一端子61,在尾部62的近位側的接觸面的寬度尺寸大於在尾部62的遠位側的接觸面的寬度尺寸。
如上所述,在各端子列60中,第一端子61A和第一端子61B交替佈置,或第一個的端子列60與相鄰的端子列60佈置成第一端子61A和第一端子61B關於第一連接器10的寬度方向(Y軸方向)並排。因此,在圖3A所示的示例中,在下側的端子列60中,作為位於前端(X軸正方向端)的第一端子61的第一端子61A的姿勢為處於尾部62向外側(Y軸正方向側)突出的方向,而作為位於從所述前端起的第二個的第一端子61的第一端子61B的姿勢為處於尾部62朝向(Y軸負方向側)內側突出的方向。在這種方式下,因為多個第一端子61以交互相反的方向並排佈置地安裝在凸部12上,所以從凸部12的兩側突出的尾部62的間距是第一端子61的間距的兩倍。這種配置使得通過焊接等將第一端子與第一基板的連接墊的連接作業容易。
此外,在第一端子61處於與第一基座11一體化的狀態下,連結部64的上表面位於與是凸部12的上表面的嵌合面12a大體相同的位置。換句話說,各第一端子61的連結部64的上表面與凸部12的嵌合面12a大體齊平。另外,第一端子61A的外側面63a處於與凸部12的外側面12b大體相同的位置。換句話說,各第一端子61A的外側面63a與凸部12的外側面12b大體齊平。相對地,第一端子61B的外側面63a位於比第一端子61A的外側面63a和凸部12的外側面12b更靠近第一基座11的寬度方向內側。換句話說,第一端子61B的外側面63a比第一端子61A的外側面63a和凸部12的外側面12b更靠近第一基座11的寬度方向內側移位。注意的是,第一端子61B的水平部66的末端的端面66a處於與第一端子61A的外側面63a和凸部12的外側面12b大體相同的位置。
另外,第一端子61B的內側面65a處於與凸部12的內側面12c大體相同的位置。換句話說,各第一端子61B的內側面65a與凸部12的內側面12c大體齊平。相對地,第一端子61A的內側面65a位於比第一端子61B的內側面65a和凸部12的內側面12c更靠近第一基座11的寬度方向外側。換句話說,第一端子61A的內側面65a比第一端子61B的內側面65a和凸部12的內側面12c更靠近第一基座11的寬度方向外側移位。
在這種方式下,針對各端子列60,作為相鄰的第一端子61的接觸面的外側面63a和內側面65a在第一基座11的寬度方向上相互移位。
注意的是,針對各端子列60,相鄰的第一端子61的相鄰的外柱部63、內柱部65和連結部64之間存在有端子間壁12d,而且所述端子間壁12d與外柱部63、內柱部65以及連結部64一體化。結果,相鄰的第一端子61之間的絕緣可靠地維持同時第一端子61牢固地保持於第一基座11的凸部12。
此外,從各第一端子61A的外柱部63的下端延伸的尾部62在凸部12的下端的底板部17處從下板部17a的側面向第一基座11的寬度方向外側突出。相對地,從各第一端子61B的外柱部63的下端延伸的水平部66在凸部12的下端的底板部17處不從上板部17b的側面突出。換句話說,在第一端子61A的尾部62的末端處的端面62a位於比底板部17的側面更靠近第一基座11的寬度方向外側,而第一端子61B的水平部66的末端處的端面66a位於比底板部17的側面更靠近第一基座11的寬度方向內側。
另外,第一端子61A的尾部62的下表面62b處於與底板部17的下表面17c大體相同的位置,換句話說,與底板部17的下表面17c大體齊平。相對地,第一端子61B的水平部66的下表面66b位於高於第一端子61A的尾部62的下表面62b。換句話說,第一端子61B的水平部66的面向第一基座11的寬度方向外側的端面66a位於高於第一端子61A的尾部62的下表面62b的位置。在這種方式下,第一端子61B的端面66a相對底板部17的側面位於第一基座11的寬度方向內側;然而,該端面位於高於第一端子61A的尾部62的下表面62b的位置,從而當第一端子61A的尾部62連接於第一基板的連接墊時,焊料附著於第一端子61B的焊橋將不會發生。
注意的是,在第一基座11的寬度方向外側的底板部17的下板部17a包括覆蓋第一端子61A的尾部62的上表面的至少一部分的尾部覆部17a1。由此,包括尾部62的第一端子61A更牢固地保持於第一基座11的凸部12。另外,在第一基座11的寬度方向內側的底板部17的下板部17a也包括覆蓋第一端子61B的尾部62的上表面的至少一部分的尾部覆部17a1。由此,包括尾部62的第一端子61B更牢固地保持於第一基座11的凸部12。
此外,與在第一基座11的寬度方向外側的底板部17的下板部17a的對應凹部17a2在與第一端子61B的水平部66對應的位置形成在相鄰的尾部覆部17a1之間。該對應凹部17a2是將與水平部66連接的端子載帶68的連接臂68a收容的凹部。另外,在第一基座11的寬度方向外側的底板部17的上板部17b包括覆蓋第一端子61B的水平部66的上表面的至少一部分的水平覆部17b1。由此,包括水平部66的第一端子61B更牢固地保持於第一基座11的凸部12。
本實施例中,第一端子61假定使典型地為用於連接器的金、鎳、鈀等的高導電性的金屬鍍覆在第一端子61的表面上以減少電阻。然而,第一端子61A的尾部62的端面62a和第一端子61B的水平部66的末端處的端面66a為通過與端子載帶68的連接臂68a切離產生的未被鍍覆的切斷面。相對地,第一端子61B的尾部62的端面62a不是通過與端子載帶68的連接臂68a切離而產生的切斷面且由此被鍍覆。換句話說,位於面向相鄰的第二端子列60的尾部62的端面62a被鍍覆,而不是位於面向第二端子列60的尾部62的端面62a未被鍍覆。
在第一連接器10和第二連接器101處於嵌合狀態下,第一突出端部16是用作插入凸部的插入第二連接器101上的後述的第二突出端部121的嵌合凹部122中的且第一加強配件51一體地安裝在其上的部分。如上所述,各凸部12的兩端經由在相對第一連接器10的長度方向(X軸方向)傾斜的方向上延伸的延長端部14連接於第一突出端部16,這能使第一突出端部16的寬度(Y軸方向的尺寸)設定小於第一連接器10的寬度(左右的凸部12的外側面12b之間的距離)。注意的是,延長端部14不是必須朝向內側傾斜而是可直地延伸。
第一加強配件51是通過對金屬板實施沖壓彎曲等的加工而一體地形成的元件,且包括:上板54,其在第一基座11的寬度方向上延伸;大體矩形的腳部55,連接於上板54的左右兩側緣且向下延伸;以及端壁外面覆部52和端壁內面覆部53,連接於上板54的前後兩側緣且向下延伸。注意的是,尾部52a作為基板連接部連接於端壁外面覆部52的下端。端壁外面覆部52的寬度大於端壁內面覆部53的寬度。
如上所述,第一加強配件51與第一突出端部16一體化。此外,上板54埋入第一突出端部16的上表面。在這種狀態下,上板54的上表面與第一突出端部16的上表面齊平並構成第一突出端部16的上表面的面積的過半。另外,左右的腳部55埋入第一突出端部16的左右的外側面。腳部55的外側面與第一突出端部16的外側面齊平並構成第一突出端部16的外側面的面積的過半。此外,端壁外面覆部52和端壁內面覆部53埋入第一突出端部16的端壁外側面和端壁內側面。端壁外面覆部52和端壁內面覆部53各自的外側面與第一突出端部16的端壁外側面和端壁內側面齊平並構成第一突出端部16的端壁外側面的面積的過半和第一突出端部16的端壁內側面的面積的過半。
尾部52a連接於端壁外面覆部52的下端、彎曲約90度、向第一基座11的長度方向外側延伸並通過焊接等連接於與第一基板的導電跡線連結的連接墊。此外,導電跡線典型地為電源線但也可為訊號線。如果需要,腳部55的下端能設置成接近或接觸第一基板的表面。在這種情況下,腳部55的下端通過焊接等連接於第一基板的連接墊,由此增加第一加強配件51和第一基板之間的連接強度。
現在將說明上述構成的第一連接器10的製造方法。
圖6是示出製造根據本實施例的第一連接器的第一工序的立體圖。圖7是示出連接本實施例的第一端子的第一載帶的立體圖。圖8是示出連接本實施例的第一端子的第二載帶的立體圖。圖9是示出製造根據本實施例的第一連接器的第二工序的立體圖。注意的是,在圖7和圖8中,圖7A及圖8A是示出載帶連接於與第一端子列對應的第一端子的圖,而圖7B及圖8B是示出載帶連接於與第二端子列對應的第一端子的圖。
第一端子61是在板厚方向上彎曲金屬板形成的元件並通過對金屬板實施沖壓彎曲等的加工來製作。如圖6至圖8所示,多個第一端子61以連接於作為載帶的平板狀的端子載帶68供給。此外,作為第一類型的端子的多個第一端子61A中的每一個經由尾部62的末端上的細長的連接臂68a連接於第一端子載帶68A的平板狀的載帶本體68b,如圖7所示,且通過在切斷部68d處尾部62與連接臂68a切離,就成為圖2所示的部件。圖7A示出與圖3A的上側(Y軸負方向側)的端子列60對應的第一端子載帶68A和第一端子61A。圖7B示出與圖3A的下側(Y軸正方向側)的端子列60對應的第一端子載帶68A和第一端子61A。在圖所示的示例中,針對第一端子載帶68A,各連接臂68a包括彎曲部68c,且由此連接於連接臂68a的尾部62在正或負X軸方向以及負Z軸方向偏離載帶本體68b。
另外,作為第二類型的端子的多個第一端子61B中的每一個經由尾部62的末端上的細長的連接臂68a連接於第二端子載帶68B的平板狀的載帶本體68b,如圖8所示,且通過在切斷部68d處通過水平部66與連接臂68a分離,就成為圖2所示的部件。圖8A示出與圖3A的上側(Y軸負方向側)的端子列60對應的第二端子載帶68B和第一端子61B。圖B示出與圖3A的下側(Y軸正方向側)的端子列60對應的第二端子載帶68B和第一端子61B。在圖所示的示例中,針對第二端子載帶68B,各連接臂68a不包括彎曲部68c。
注意的是,在圖所示的示例中,針對第一端子載帶68A,彎曲部68c形成在連接臂68a上且尾部62偏離載帶本體68b,而針對第二端子載帶68B,彎曲部68c未形成在連接臂68a上;然而,不限於此,可行的是,針對第二端子載帶68B,彎曲部68c可形成在連接臂68a上且尾部62偏離載帶本體68b,而針對第一端子載帶68A,在連接臂68a上未形成彎曲部68c。此外,如果在第一端子載帶68A的連接臂68a和第二端子載帶68B的連接臂68a的相對位置上存在偏離,則針對第一端子載帶68A和第二端子載帶68B二者在連接臂68a上未形成彎曲部68c是可行的。但是,如果彎曲部68c未形成在連接臂68a上,則伴隨第一連接器10的小型化維持第一端子61的位置精準度變得困難,所以在第一端子載帶68A或第二端子載帶68B一者的連接臂68a上形成彎曲部68c來提供連接臂68a的相對位置的偏離是所希望的。
此外,在採用嵌件成形與第一基座11一體地成形的工序中,多個第一端子61在連接於多個端子載帶68的狀態下被供給並被設定在成形用模具(未示出)中,如圖6所示。具體地,如圖8A所示的第二端子載帶68B重疊在如圖7A所示的第一端子載帶68A上;且由此構成第一端子61A和第一端子61B交替佈置定位的Y軸負方向側的端子列60被設定在成形用模具中。在同樣的方式下,如圖8B所示的第二端子載帶68B重疊在如圖7B所示的第一端子載帶68A上;且由此構成Y軸正方向側的第一端子61A和第一端子61B交替佈置定位的端子列60被設定在成形用模具中。
此外,如圖6所示,一對第一加強配件51也被供給。注意的是,與第一端子61一樣,各第一加強配件51為在板厚方向彎曲金屬板形成的元件並通過對金屬板實施沖壓彎曲等的加工等來製作、且在連接於載帶的狀態下被供給,但為了便於說明,第一加強配件51用的載帶的示出省略。由此,一對第一加強配件51被定位在第一連接器10的長度方向兩端處的位置並被設定在成形用模具中。
隨後,熔融的合成樹脂等的絕緣性材料填充到成形用模具的腔體中。換句話說,執行嵌件成形。注意的是,絕緣性材料可為任意類型的材料,但在此,因為重視流動性,所以採用液晶聚合物(LCP)是可取的。當填充的絕緣性材料冷卻且固化以形成第一基座11時,打開成形用模具並將如圖6所示的處於第一端子61連接於端子載帶68的狀態下的第一連接器10的半成品從成形用模具中取出。
隨後,端子載帶68從圖6所示的第一連接器10的半成品上切除。具體地,在圖7所示的切斷部68d處,第一端子載帶68A的連接臂68a被切斷,由此第一端子61A的尾部62與連接臂68a分離;而在圖8所示的切斷部68d處,第二端子載帶68B的連接臂68a被切斷,且由此第一端子61B的水平部66與連接臂68a分離。另外,載帶(未示出)也從各第一加強配件51上切除。結果,如圖9所示,端子載帶68和第一加強配件51用的載帶被切除以得到第一連接器10的完成品。
接下來將說明與該第一連接器10一起構成連接器對的第二連接器101的構成。
圖10是根據本實施例的第二連接器的立體圖。圖11是根據本實施例的第二連接器的分解圖。圖12是根據本實施例的第二連接器的第一個兩面視圖。圖13是根據本實施例的第二連接器的第二個兩面視圖。注意的是,在圖12中,圖12A是俯視圖,而圖12B是仰視圖;而在圖13中,圖13A是側視圖,而圖13B是前視圖。
第二連接器101作為根據本實施例的配合連接器,具有作為配合連接器本體的合成樹脂等的絕緣性材料一體地形成的第二基座111。如圖所示,第二基座111具有為大體長方體的大體長方形的厚板狀的形狀。此外,在第二基座111的第一連接器10嵌入的側(即嵌合面111a側(Z軸負方向側))是周圍圍繞的大體長方形的凹部112,形成與第一基座11嵌合的凹部112。凹部112內是第二凸部113,第二凸部113作為島部與凹槽部13嵌合、與第二基座111一體地形成;此外,在第二凸部113的兩側與第二凸部113平行延伸的側壁部114與第二基座111一體地形成。
第二凸部113和側壁部114從凹部112的底面向上(Z軸負方向)突出並在第二連接器101的長度方向上延伸。結果,作為在第二連接器101的長度方向(X軸方向)上延伸的細長的凹部的凹槽部112a以凹部112的一部分形成在第二凸部113的兩側。
凹槽狀的第二端子收容槽腔115a形成在第二凸部113的兩側的側面以及側壁部114的內側的側面。另外,孔狀的第二端子收容孔腔115b形成在第二凸部113和側壁部114上。第二端子收容槽腔115a和第二端子收容孔腔115b相互連結並一體化在凹槽部112a的底面上。因此,當統一說明時,第二端子收容槽腔115a和第二端子收容孔腔115b以第二端子收容腔115來說明。第二端子收容腔115以與第一端子61對應的間距且以對應的合適的數量配置。此外,各第二端子收容腔115收容作為配合端子的第二端子161;由此,多個第二端子161以與第一端子61對應的間距和數量(在圖所示的示例中為16個)並排佈置在各凹槽部112a中。
第二端子161是對導電性的金屬板實施沖壓等的加工而一體地形成的元件,且包括:本體部163,在上下方向(Z軸方向)上延伸;尾部162,連接於本體部163的下端(Z軸正方向端);近位連接部163b,從本體部163的下端附近在第二連接器101的寬度方向(Y軸方向)上延伸;近位接觸部166,作為第一接觸部,在下端附近連接近位連接部163b的末端且在上下方向上延伸;遠位連接部164,從近位接觸部166的下端在第二連接器101的寬度方向上延伸;以及遠位接觸部165,從遠位連接部164的末端向上(Z軸負方向)延伸。
注意的是,近位接觸凸部166a和遠位接觸凸部165a可按照需要地相互面向地形成在近位接觸部166的末端附近和遠位接觸部165的末端附近。此外,本體部163是壓入並保持於第二端子收容孔腔115b中的部分,且用於咬入第二端子收容孔腔115b的側面的接合凸部163a可按照需要地形成在本體部163的末端附近。
另外,尾部162彎曲並連接於本體部163的下端、在第二基座111的寬度方向上延伸並通過焊接等連接於與第二基板的導電跡線連結的連接墊。注意的是,導電跡線典型地為訊號線但也可為電源線。此外,近位接觸部166和遠位接觸部165為當第一連接器10和第二連接器101嵌合時接觸第一連接器10所設有的第一端子61的部分。近位接觸凸部166a和遠位接觸凸部165a接觸作為第一端子61的接觸面的內側面65a和外側面63a且可按照需要地與上端凸部64a接合。
第二端子161從第二基座111的下方插入第二端子收容腔115並安裝於第二基座111中。因此,本體部163壓入並保持於第二端子收容孔腔115b中且近位接觸部166和遠位接觸部165露出在凹槽部112a中並且第二端子161的尾部162的下表面露出於作為第二基座111的下表面的安裝面111b。
另外,安裝在各凹槽部112a中的第二端子161構成沿各凹槽部112a在第二連接器101的長度方向上延伸的端子列,而且在各端子列中,相鄰的第二端子161以關於凹槽部112a的寬度方向彼此反向的姿勢佈置。在圖10至圖13所示的示例中,在安裝在Y軸正方向側的凹槽部112a中的第二端子161中,位於前端(X軸正方向端)的第二端子161在姿勢上為尾部162向Y軸負方向突出,而從該前端起的第二個的第二端子161在姿勢上為尾部162向Y軸正方向突出。在這種方式下,因為第二端子161以交互相反方向並排佈置安裝在凹槽部112a中,所以在凹槽部112a的兩側在安裝面111b上露出的尾部162的間距設定為第二端子161的間距的兩倍。因此,通過焊接等與第二基板的連接墊的連接作業能容易執行。另外,露出於凹槽部112a的近位接觸部166及遠位接觸部165的間距是第二端子161的間距的兩倍。
另外,安裝於各凹槽部112a的多個第二端子161關於第二連接器101的寬度方向上以面向相反的方向相鄰的姿勢設定。在圖10至圖13所示的示例中,在Y軸正方向側和Y軸負方向側的端子列二者中,位於前端(X軸正方向端)的第二端子161的姿勢為尾部162向Y軸負方向突出,而位於從前端起的第二個的第二端子161的姿勢為尾部62向Y軸正方向突出。
另外,第二突出端部121作為嵌合引導部設置在第二基座111的長度方向兩端。嵌合凹部122以凹部112的一部分形成在各第二突出端部121中。嵌合凹部122為連接於各凹槽部112a的長度方向兩端的大體長方形的凹部。此外,在第一連接器10和第二連接器101嵌合的狀態下,第一連接器10所設有的第一突出端部16插入嵌合凹部122內。
作為配合加強配件的第二加強配件151附接於第二突出端部121。注意的是,該第二加強配件151是在嵌件成形過程與第二基座111一體化的元件且由此不存在與第二基座111分離。此外,第二基座111的附接第二加強配件151的部位不存在與第二加強配件151分離的狀態下的圖11所示的形狀。應理解的是,圖11的示出僅是為了便於說明。
第二加強配件151是通過對金屬板實施沖壓彎曲等的加工而一體地形成的元件,且包括:第二本體部152,在第二基座111的寬度方向上延伸;側方覆部153,連接在第二本體部152的左右兩端;左右一對的尾部156,連接於第二本體部152的下端;端壁覆蓋部157,連接於第二本體部152的上端;凹部覆蓋部155,連接於端壁覆蓋部157;以及接觸臂部154,作為左右一對的彈性元件。尾部156向第二連接器101的長度方向外側延伸且通過焊接等連接並固定於與第二基板的導電跡線連結的連接墊(未示出)。注意的是,導電跡線典型地為電源線但也可為訊號線。另外,側方覆部153的下端153c可按照需要接近或接觸第二基板的表面。在這種情況下,側方覆部153的下端153c通過焊接等連接於第二基板的連接墊,由此增加第二加強配件151和第二基板之間的連接強度。
各側方覆部153的上端由側壁上覆蓋部153b連接。該側壁上覆蓋部153b彎曲90度以上且該側壁上覆蓋部153b的末端向嵌合凹部122內斜向下延伸。另外,在接觸臂部154的上端(即末端附近)形成向第二基座111的寬度方向中心膨出的作為接觸部的接觸凸部154a。此外,島端覆蓋部155a在第二連接器101的寬度方向中央連接於凹部覆蓋部155的末端。
此外,凹部覆蓋部155收容在底板開口128b內,底板開口128b在板厚方向(Z軸方向)上貫通嵌合凹部122的底板122b而形成。另外,接觸臂部154收容在底板開口128b和形成在嵌合凹部122的內側面上與底板開口128b連續的側壁凹部128a內。注意的是,接觸臂部154不與第二基座111一體化且以可彈性變形的狀態收容在底板開口128b和側壁凹部128a內。因此,用作彈性元件的接觸臂部154具有長的彈簧長度且如此能發揮彈簧力,在接觸凸部154a處施加接觸壓力,以可靠地保持接觸凸部154a在第一加強配件51上。
另外,島端覆蓋部155a覆蓋第二凸部113的兩端(即島端),其中島端覆蓋部155a的至少末端被埋設。因此,當第一連接器10和第二連接器101嵌合時,第二凸部113的長度方向兩端即使與第一連接器10的一部分接觸也不會破損。
接下來將說明具有上述構成的第一連接器10和第二連接器101嵌合的動作。
圖14是示出根據本實施例的從第一連接器側觀察的第一連接器和第二連接器的嵌合狀態的立體圖。圖15是示出根據本實施例的從第一連接器側觀察的第一連接器和第二連接器的嵌合狀態的平面圖。圖16是本實施例的處於嵌合狀態下的第一連接器和第二連接器的剖視圖。注意的是,在圖16中,圖16A是沿圖15的L-L線作出的剖視圖,而圖16B是沿圖15的M-M線作出的剖視圖。
第一連接器10安裝在第一基板的表面上,其中第一端子61的尾部62通過焊接等連接於與第一基板(未示出)的導電跡線連結的連接墊,而且其中第一加強配件51的尾部52a通過焊接等連接於與第一基板的導電跡線連結的連接墊。注意的是,第一端子61的尾部62連接的連接墊所連結的導電跡線是訊號線,而第一加強配件51的尾部52a連接的連接墊所連結的導電跡線是電源線。
同樣地,第二連接器101安裝在第二基板的表面上,其中第二端子161的尾部162通過焊接等連接於與第二基板(未示出)的導電跡線連結的連接墊,而且其中第二加強配件151的尾部156通過焊接等連接於與第二基板的導電跡線連結的連接墊。注意的是,第二端子161的尾部162連接的連接墊所連結的導電跡線是訊號線,而第二加強配件151的尾部156連接的連接墊所連結的導電跡線是電源線。
首先,操作者將作為第一連接器10的第一基座11的嵌合面的凸部12的嵌合面12a與第二連接器101的第二基座111的第一嵌合面111a相對,從而當第一連接器10的凸部12的位置與第二連接器101的對應的凹槽部112a的位置對準時且當第一連接器10的第一突出端部16的位置與第二連接器101的對應的嵌合凹部122的位置對準時,第一連接器10和第二連接器101的位置對準完成。
在這種狀態下,如果第一連接器10和/或第二連接器101在接近對方側的方向(即在嵌合方向)上移動,則第一連接器10的凸部12和第一突出端部16插入第二連接器101的凹槽部112a和嵌合凹部122內。因此,如圖14至圖16所示,第一連接器10和第二連接器101的嵌合完成。
此外,第一端子61和第二端子161處於導通狀態。具體地,如圖16所示,第一端子61的外柱部63、連結部64和內柱部65對應地進入各第二端子161的近位接觸部166和遠位接觸部165之間。此外,近位接觸部166的近位接觸凸部166a和遠位接觸部165的遠位接觸凸部165a接觸作為接觸面的外柱部63的外側面63a和內柱部65的內側面65a。
在此,針對各第一端子61從外側面63a到內側面65a的距離大於針對第二端子161從近位接觸凸部166a到遠位接觸凸部165a的距離,從而當第一端子61的外柱部63、連結部64和內柱部65對應地進入各第二端子161之間的近位接觸部166和遠位接觸部165之間時,第二端子161彈性變形,且近位接觸凸部166a和遠位接觸凸部165a之間的間隔擴大。因此,通過第二端子161的反作用力,近位接觸凸部166a和遠位接觸凸部165a處於壓靠在外側面63a和內側面65a上的狀態,可靠地維持近位接觸凸部166a和遠位接觸凸部165a與外側面63a和內側面65a之間的接觸。由此,可靠地維持第一端子61和第二端子161之間的導通狀態。
在這種方式下,通過本實施例,第一連接器10設有第一基座11以及附接於第一基座11的多個第一端子61。此外,多個第一端子61形成在第一連接器10的長度方向上延伸的端子列60,而且相鄰的一對的第一端子61中的一個的第一端子61A包括面向第一連接器10的寬度方向外側的端面62a以及與端面62a相鄰的下表面62b,下表面62b用於焊接於基板,而相鄰的一對的第一端子61中的另一個的第一端子61B具有面向第一連接器10的寬度方向外側的端面66a,端面66a在位置上高於第一端子61A的下表面62b。
由此,端子列60中的第一端子61的間距狹窄,這能使端子列60的間隔狹窄,焊橋不會發生,製造容易,甚至存在有多極化時也可小型化,且第一連接器10的可靠性提高。
另外,第一端子61具有尾部62,存在有多個端子列60,而且在尾部62的端面62a中,與相鄰的端子列60相對的端面62a被鍍覆,而與相鄰的端子列60不相對的端面62a未被鍍覆。此外,第一端子61一體化地保持在第一基座11中且多個端子列60被一體地連結。
此外,在端子列60中,相鄰的第一端子61的外側面63a的位置在第一連接器10的寬度方向上相互移位。此外,第一端子61包括作為兩接觸面的外側面63a和內側面65a,而且,在端子列60中,相鄰的第一端子61的所述兩接觸面的位置在第一連接器10的寬度方向上相互移位。此外,在所述兩接觸面中,在尾部62的近位側的接觸面的寬度尺寸大於在尾部62的遠位側的接觸面的寬度尺寸。
另外,在本實施例中,第一連接器10的製造方法是設有第一基座11和附接於第一基座11的多個第一端子61的且多個第一端子61形成在第一連接器10的長度方向上延伸的端子列60的第一連接器10的製造方法。此外,可包括:端子列60中相鄰的第一端子61在通過重疊相互不同的端子載帶68而被連接的狀態下與第一基座11一體地成形的工序,其是相鄰的第一端子61中的一個的第一端子61A的尾部62連接於相互不同的端子載帶68中的一個的第一端子載帶68A、相鄰的第一端子61中的另一個的第一端子61B的非尾部的連接水平部66連接於相互不同的端子載帶68中的另一個的第二端子載帶68B、使第一端子載帶68A重疊在第二端子載帶68B的下側以及與第一基座11一體地成形的工序;以及將與第一基座11一體地成形的第一端子61切離端子載帶68的工序。
由此,第一連接器10能容易製造。
注意的是,本文的發明內容說明了與合適的示例性實施例相關的特徵。在閱讀本文的發明內容後,本領域技術人員將自然地想到在隨附請求項的範圍和精神內的各種其它實施例、修改和變形。
10:第一連接器 11:第一基座 12:凸部 12a:嵌合面 12b:外側面 12c:內側面 12d:端子間壁 13:凹槽部 14:延長端部 16:第一突出端部 17:底板部 17a:下板部 17a1:尾部覆部 17a2:對應凹部 17b:上板部 17b1:水平覆部 17c:下表面 51:第一加強配件 52:端壁外面覆部 52a:尾部 53:端壁內面覆部 54:上板 55:腳部 60:端子列 61:第一端子 61A:第一端子 61B:第一端子 62:尾部 62a:端面 62b:下表面 63:外柱部 63a:外側面 64:連結部 64a:上端凸部 65:內柱部 65a:內側面 65b:錨部 66:水平部 66a:端面 66b:下表面 68:端子載帶 68a:連接臂 68b:載帶本體 68c:彎曲部 68d:切斷部 68A:第一端子載帶 68B:第二端子載帶 101:第二連接器 111:第二基座 111a:嵌合面 111b:安裝面 112:凹部 112a:凹槽部 113:第二凸部 114:側壁部 115:第二端子收容腔 115a:第二端子收容槽腔 115b:第二端子收容孔腔 121:第二突出端部 122:嵌合凹部 122b:底板 128a:側壁凹部 128b:底板開口 152:第二本體部 153:側方覆部 153b:側壁上覆蓋部 153c:下端 154:接觸臂部 154a:接觸凸部 155:凹部覆蓋部 155a:島端覆蓋部 156:尾部 157:端壁覆蓋部 161:第二端子 162:尾部 163:本體部 163a:接合凸部 163b:近位連接部 164:遠位連接部 165:遠位接觸部 165a:遠位接觸凸部 166:近位接觸部 166a:近位接觸凸部 801:第一連接器 811:第一基座 860A:第一端子列 860B:第二端子列 861a:類型a的第一端子 861b:類型b的第一端子 862a:基板連接部 862b:基板連接部 813:窗口 901:第二連接器 911:第二基座 961:第二端子 962:基板連接部
本發明之其他的特徵及功效,將於參照圖式的實施方式中清楚地呈現,其中: 圖1是根據本實施例的第一連接器的立體圖; 圖2是根據本實施例的第一連接器的分解圖; 圖3是根據本實施例的第一連接器的三面視圖,其中,圖3A是俯視圖,圖3B是側視圖,而圖3C是仰視圖; 圖4是根據本實施例的第一連接器的側視圖,其中,圖4A是整體視圖,而圖4B是圖4A中的B部的放大圖; 圖5是本實施例的第一連接器的重要部分的放大圖,且是圖1中的A部的放大圖; 圖6是示出製造根據本實施例的第一連接器的第一工序的立體圖; 圖7是示出連接本實施例的第一端子的第一載帶的立體圖,其中,圖7A是示出載帶連接於與第一端子列對應的第一端子的圖,而圖7B是示出載帶連接於與第二端子列對應的第一端子的圖; 圖8是示出連接本實施例的第一端子的第二載帶的立體圖,其中,圖8A是示出載帶連接於與第一端子列對應的第一端子的圖,而圖8B是示出載帶連接於與第二端子列對應的第一端子的圖; 圖9是示出製造根據本實施例的第一連接器的第二工序的立體圖; 圖10是根據本實施例的第二連接器的立體圖; 圖11是根據本實施例的第二連接器的分解圖; 圖12是根據本實施例的第二連接器的第一個兩面視圖,其中,圖12A是俯視圖,而圖12B是仰視圖; 圖13是根據本實施例的第二連接器的第二個兩面視圖,其中,圖13A是側視圖,而圖13B是前視圖; 圖14是示出根據本實施例的從第一連接器側觀察的第一連接器和第二連接器的嵌合狀態的立體圖; 圖15是示出根據本實施例的從第一連接器側觀察的第一連接器和第二連接器的嵌合狀態的平面圖; 圖16是本實施例的處於嵌合狀態下的第一連接器和第二連接器的剖視圖,其中,圖16A是沿圖15中的L-L線作出的剖視圖,而圖16B是沿圖15中的M-M線作出的剖視圖;以及 圖17是示出常規的連接器的剖視圖。
10:第一連接器
11:第一基座
12:凸部
12a:嵌合面
12b:外側面
12c:內側面
12d:端子間壁
13:凹槽部
14:延長端部
16:第一突出端部
17:底板部
17a:下板部
17a1:尾部覆部
17b:上板部
51:第一加強配件
60:端子列
61:第一端子
61A:第一端子
61B:第一端子
62:尾部

Claims (8)

  1. 連接器, (a)包括連接器本體以及附接於所述連接器本體的多個端子; 其中, (b)所述多個端子形成在所述連接器的長度方向上延伸的端子列, (c)相鄰的一對的端子中的一個端子具有面向所述連接器的寬度方向外側的端面以及與所述端面相鄰的下表面,所述下表面用於焊接於基板,以及 (d)所述相鄰的一對的端子中的另一個端子具有面向所述連接器的寬度方向外側的端面,所述端面在位置上高於所述一個端子的下表面。
  2. 根據請求項1所述的連接器,其中, 所述多個端子具有基板連接部, 存在有多個端子列,以及 在所述多個基板連接部的端面中,面向相鄰的端子列的端面被鍍覆,而不面向相鄰的端子列的端面未被鍍覆。
  3. 根據請求項2所述的連接器,其中, 所述多個端子一體地保持在所述連接器本體且所述多個端子列被一體地連結。
  4. 根據請求項1所述的連接器,其中, 在所述端子列中,相鄰的端子的外側面的位置在所述連接器的寬度方向上相互移位。
  5. 根據請求項1所述的連接器,其中, 所述端子具有兩個接觸面,而且在所述端子列中,相鄰的端子的兩個接觸面的位置在所述連接器的寬度方向上相互移位。
  6. 根據請求項5所述的連接器,其中, 所述端子具有基板連接部,而且在所述兩個接觸面中,在所述基板連接部的近位側的接觸面的寬度尺寸大於在所述基板連接部的遠位側的接觸面的寬度尺寸。
  7. 連接器對,包括根據請求項1至6中的任一項所述的連接器及與所述連接器嵌合的配合連接器。
  8. 連接器的製造方法, (a)所述連接器包括連接器本體以及附接於連接器本體的多個端子,所述多個端子形成在長度方向上延伸的端子列,所述連接器的製造方法包括: (b)所述端子列中相鄰的端子在通過重疊相互不同的載帶而被連接的狀態下與所述連接器本體一體地成形的工序, 其是相鄰的端子中的一個的端子的基板連接部連接於相互不同的端子載帶中的一個的端子載帶、相鄰的端子中的另一個的端子的非基板連接部連接於相互不同的端子載帶中的另一個的端子載帶、使所述一個的端子載帶重疊在所述另一個的端子載帶的下側以及與所述連接器本體一體地成形的工序;以及 (c)將與所述連接器本體一體地成形的所述端子切離所述載帶的工序。
TW112123369A 2022-06-23 2023-06-21 連接器、連接器對以及連接器的製造方法 TW202410563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2-100903 2022-06-23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410563A true TW202410563A (zh) 2024-03-01

Family

ID=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200235505A1 (en) Connector
US10630004B2 (en) Connection assisting member and circuit board assembly
JP7253337B2 (ja) コネクタ
JP7281537B2 (ja) コネクタ
CN111864427B (zh) 连接器
JP7454995B2 (ja) 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対
JP2830529B2 (ja) 可撓性平型導体ケーブルの接続コネクタ
JP7167256B2 (ja) コネクタ
TW202218261A (zh) 連接器以及連接器對
KR20020042695A (ko) 커넥터부착 배선기판 및 그 제조방법
JP6660432B2 (ja) コネクタ
JP7011503B2 (ja) 接続補助部材および配線板組立体
TW202410563A (zh) 連接器、連接器對以及連接器的製造方法
TWI488381B (zh) 連接器
JP2024009272A (ja) 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対
JP5642611B2 (ja) コネクタ
JP7403614B2 (ja) コネクタ
JP3992527B2 (ja) コンタクトシートの製造方法
JP2023115112A (ja) コネクタ
JP2001351705A (ja) フラットワイヤハーネスの接続構造
JPH10321313A (ja) 狭ピッチコネクタの構造
JP2004047166A (ja) コネクタ及びこれを使用してなるモジュール
JPH0727061U (ja) コネクタの配線基板への実装構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