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408066A - 二次電池 - Google Patents

二次電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408066A
TW202408066A TW112115362A TW112115362A TW202408066A TW 202408066 A TW202408066 A TW 202408066A TW 112115362 A TW112115362 A TW 112115362A TW 112115362 A TW112115362 A TW 112115362A TW 202408066 A TW202408066 A TW 202408066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positive electrode
electrode
tape
exposed portion
negative electrod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211536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瀧尻學
見澤篤
水越文一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松下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松下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松下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40806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408066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4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in genera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8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 H01M10/0587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of accumulators having only wound construction elements, i.e. wound positive electrodes, wound negative electrodes and wound separa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13Electrodes for 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e.g. for lithium-accumulators;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thereof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Abstract

[課題]提供一種二次電池,其可緩和集中於固定捲繞用膠帶之邊緣部分的應力,而可抑制電極體的損傷。 [解決手段]在實施形態之一例的二次電池中,於捲繞型電極體之外周面,貼附有用以固定捲繞結束端的膠帶。在正極11最外周的捲材外表面中,至少與膠帶在電極體之直徑方向上重疊之第1區域的每單位面積的正極活性物質質量,係少於在該捲材外表面中,第1區域除外且存在正極合劑層之第2區域的單位面積的正極活性物質質量。並且,於第1區域中,譬如形成有露出正極芯體30表面之露出部32。

Description

二次電池
本揭示涉及二次電池,更詳細來說係涉及具備捲繞型電極體之二次電池。
截至目前,具備捲繞型電極體之二次電池已廣為人知,該捲繞型電極體係正極與負極隔著分隔件捲繞成漩渦狀而成(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2)。於捲繞型電極體,一般貼附有用以維持捲繞結構之固定捲繞用膠帶。例如,專利文獻1揭示一種電極體,其中用以固定負極之捲繞結束端的固定捲繞用膠帶貼附於外周面之軸方向兩端部。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國際公開第2018/168628號 專利文獻2:日本專利特開2002-110134號公報
發明欲解決之課題 在鋰離子電池等二次電池中,捲繞型電極體會隨著充放電而膨脹收縮,然而,若固定捲繞用膠帶貼附於電極體之外周面,則會有因電極體膨脹所致之應力集中於膠帶的邊緣部分,進而造成電極體損傷之情形。本案發明人等研討之結果,在負極構成外周面之捲繞型電極體中,在貼附於外周面之固定捲繞用膠帶的邊緣部分確認有負極之皺紋。
用以解決課題之手段 本揭示之二次電池具備電極體,該電極體包含正極、負極及分隔件,且正極與負極係隔著分隔件被捲繞;該二次電池之特徵在於:於電極體之外周面,貼附有用以固定捲繞結束端的膠帶;正極具有正極芯體、及正極合劑層,該正極合劑層包含正極活性物質,且形成於正極芯體上;並且,在正極最外周的捲材外表面中,至少與膠帶在電極體之直徑方向上重疊之第1區域的每單位面積的正極活性物質質量,係少於在該捲材外表面中,第1區域除外且存在正極活性物質層之第2區域的每單位面積的正極活性物質質量。
發明效果 根據本揭示之二次電池,可緩和集中於固定捲繞用膠帶之邊緣部分的應力,而可抑制電極體的損傷。
用以實施發明之形態 如上述,在外周面貼附有固定捲繞用膠帶之捲繞型電極體中,於隨著充放電而體積變化時應力容易集中於膠帶之邊緣部分,因此,例如可能會在構成外周面之電極產生皺紋。本案發明人等為了抑制起因於固定捲繞用膠帶所致之電極體的損傷而致力研討,結果發現,藉由使在正極最外周的捲材外表面中,至少與膠帶在電極體之直徑方向上重疊之第1區域中,正極的每單位面積的正極活性物質質量減少,藉此可高度抑制電極體的損傷。在此情況下,可認為集中於固定捲繞用膠帶之邊緣部分的應力被有效地緩和。
又,在正極之外周面中,至少與膠帶在電極體之直徑方向上重疊之第1區域,宜設置露出正極芯體表面之露出部。此時,抑制電極體的損傷之效果會更明顯。當固定捲繞用膠帶貼附於電極體之軸方向兩端部時,於正極最外周的捲材外表面,宜在電極體之軸方向上以包夾正極合劑層之方式設置露出部。換言之,在正極最外周的捲材外表面,亦於不與膠帶在直徑方向上重疊之區域設置正極合劑層,以使露出部成為所需最低限度的面積。在此情況下,可確保高容量同時可有效率地抑制電極體的損傷。
以下,參照圖式並且詳細說明本揭示之二次電池之實施形態的一例。以下所說明之實施形態僅為一例,本揭示不受以下實施形態限定。又,本揭示中包含選擇性地組合以下所說明之實施形態的各構成要素而形成之形態。
於以下,係例示有底圓筒狀外裝罐16中容置有捲繞型電極體14之圓筒形電池作為二次電池,但電池之外裝體不限定於圓筒形外裝罐。本揭示之二次電池例如可為具備四方形外裝罐之四方形電池或具備硬幣形外裝罐之硬幣形電池,亦可為軟包型(pouch type)電池,其具備由包含金屬層及樹脂層之層合片材所構成之外裝體。
圖1係示意顯示實施形態之一例的二次電池10之剖面的圖。此外,圖1中省略後述之膠帶50的圖示。如圖1所示,二次電池10具備:電極體14、電解質(未圖示)及供容置電極體14及電解質之外裝罐16。電極體14具有正極11、負極12及分隔件13,且該電極體14具有正極11與負極12隔著分隔件13捲繞成漩渦狀之結構。外裝罐16係軸方向之其中一側開口的有底圓筒狀金屬製容器,且外裝罐16之開口被封口體17堵塞。為了方便說明,於以下係將二次電池10之封口體17側定為上方,且將外裝罐16之底部側定為下方。
電解質可為水系電解質,但在本實施形態係設為使用非水電解質。非水電解質包含非水溶劑與已溶解於非水溶劑之電解質鹽。非水溶劑例如可使用酯類、醚類、腈類、醯胺類及該等中之2種以上的混合溶劑等。非水溶劑之一例可舉如碳酸伸乙酯(EC)、碳酸乙基甲酯(EMC)、碳酸二甲酯(DMC)、碳酸二乙酯(DEC)及該等之混合溶劑等。非水溶劑亦可含有該等溶劑之至少一部分的氫經氟等鹵素原子取代之鹵素取代物(譬如氟碳酸伸乙酯(FEC)等)。電解質鹽例如可使用LiPF 6等鋰鹽。
構成電極體14之正極11、負極12及分隔件13皆為帶狀之長條體,其等被捲繞成漩渦狀而在電極體14之直徑方向上交替積層。為了防止鋰析出,負極12係以比正極11再更大之尺寸來形成。亦即,負極12係形成為在長度方向及寬度方向(短邊方向)較正極11長。分隔件13係以至少比正極11再更大之尺寸形成,且係以包夾正極11之方式配置2片分隔件13。二次電池10具備絕緣板18、19,其等分別配置於電極體14之上下方。
正極11具有正極芯體30與形成於正極芯體30上之正極合劑層31。正極芯體30可使用鋁、鋁合金等在正極11之電位範圍中會穩定之金屬的箔、於表層配置有該金屬之薄膜等。正極合劑層31宜包含正極活性物質、導電劑及黏結劑,且宜形成於後述之露出部32與會被熔接正極引線20之露出部33(參照圖3)除外之正極芯體30的兩面。正極11例如可藉由下述方式製作:於正極芯體30上塗佈包含正極活性物質、導電劑及黏結劑等的正極合劑漿料並使塗膜乾燥,之後進行壓縮而將正極合劑層31形成於正極芯體30的兩面。
正極合劑層31包含粒狀鋰金屬複合氧化物作為正極活性物質。鋰金屬複合氧化物係除了含有Li以外還含有Co、Mn、Ni、Al等金屬元素之複合氧化物。可構成鋰金屬複合氧化物之金屬元素例如為選自Mg、Al、Ca、Sc、Ti、V、Cr、Mn、Fe、Co、Ni、Cu、Zn、Ga、Ge、Y、Zr、Sn、Sb、W、Pb及Bi中之至少1種。其中,宜含有選自Co、Ni及Mn中之至少1種。適宜的複合氧化物之一例可舉如:含有Ni、Co、Mn之鋰金屬複合氧化物;含有Ni、Co、Al之鋰金屬複合氧化物。
正極合劑層31所含之導電劑可例示乙炔黑、科琴碳黑等碳黑、石墨、奈米碳管(CNT)、奈米碳纖維、石墨烯等碳材料。正極合劑層31所含之黏結劑可例示聚四氟乙烯(PTFE)、聚二氟亞乙烯(PVDF)等含氟樹脂、聚丙烯腈(PAN)、聚醯亞胺、丙烯酸樹脂、聚烯烴等。又,亦可將羧甲基纖維素(CMC)或其鹽、聚氧化乙烯(PEO)等與該等樹脂併用。
負極12具有負極芯體40與形成於負極芯體40上之負極合劑層41。負極芯體40可使用銅、銅合金等在負極12之電位範圍中會穩定之金屬的箔、於表層配置有該金屬之薄膜等。負極合劑層41宜包含負極活性物質、黏結劑及視需求之導電劑,且宜形成於後述之露出部42除外之負極芯體40的兩面。負極12可藉由下述方式製作:於負極芯體40的表面塗佈包含負極活性物質及黏結劑等的負極合劑漿料並使塗膜乾燥,之後進行壓縮而將負極合劑層41形成於負極芯體40的兩面。
於負極合劑層41中一般包含會可逆吸留及釋出鋰離子之碳材料作為負極活性物質。碳材料之適宜的一例為下述諸等石墨:鱗片狀石墨、塊狀石墨、土狀石墨等天然石墨;塊狀人造石墨(MAG)、石墨化中間相微碳球(MCMB)等人造石墨。又,負極活性物質亦可使用包含下述中之至少一者的材料:Si、Sn等會與Li進行合金化之元素、及含有該元素之材料。其中又以含有Si之複合材料為宜。
含有Si之複合材料之適宜的一例可舉於SiO 2相或鋰矽酸鹽等矽酸鹽相中分散有Si微粒子之材料、或於非晶質碳相中分散有Si微粒子之材料等。於該複合材料之粒子表面例如會形成碳被膜等導電層。從兼顧電池之高容量與高耐久的觀點來看,宜併用碳材料與含Si複合材料作為負極活性物質。
負極合劑層41所含之黏結劑亦可與正極合劑層31之情況同樣使用含氟樹脂、PAN、聚醯亞胺、丙烯酸樹脂、聚烯烴等,但宜使用苯乙烯丁二烯橡膠(SBR)。又,負極合劑層41宜包含CMC或其鹽、聚丙烯酸(PAA)或其鹽、聚乙烯醇(PVA)等。其中,將CMC或其鹽、PAA或其鹽等與SBR併用較適宜。負極合劑層41中亦可包含CNT等導電劑。
分隔件13可使用具有離子透過性及絕緣性之多孔性片材。作為多孔性片材之具體例,可舉如微多孔薄膜、織布、不織布等。分隔件13之材質以聚乙烯、聚丙烯等聚烯烴、纖維素等較適宜。分隔件13可為單層結構,亦可具有多層結構。又,於分隔件13之表面亦可形成有聚芳醯胺樹脂等高耐熱性之樹脂層。於分隔件13及正極11與負極12之至少一者的界面亦可形成有包含無機物填料之填料層。
於電極體14之外周面配置有負極12。電極體14具有正極引線20,該正極引線20係藉由熔接等連接於正極芯體30。雖然圖1所示之例並未設置負極引線,但亦可如後述實施例之電池這般於電極體14之內周側設置負極芯體之露出部,並將負極引線連接於該露出部。
於電極體14之外周面形成有露出負極芯體40之表面的露出部42。露出部42可形成於電極體14之外周面的一部分,但宜形成於外周面的整個區域。露出部42可僅形成於朝向電極體14外側之負極芯體40的單面(外表面),亦可形成於負極芯體40的兩面。露出部42例如可從負極芯體40(負極12)其位於電極體14外周面之長度方向一端、亦即捲繞結束端12Y(參照後述圖2),於電極體14之周長的1周~2周左右的長度範圍內形成。
在二次電池10中,負極12之露出部42會與外裝罐16之內表面接觸,進而負極12與外裝罐16電連接。露出部42例如係在電極體14之外周面的全周中與外裝罐16之內表面接觸。正極引線20係通過絕緣板18之貫通孔往封口體17側延伸,並以熔接等連接於作為封口體17之底板的內部端子板23之下表面。在本實施形態中,封口體17會成為正極外部端子且外裝罐16會成為負極外部端子。
如先前述,外裝罐16係軸方向之其中一側開口的有底圓筒狀金屬製容器。在外裝罐16與封口體17之間會設置墊片28,而可確保電池內部之密閉性及外裝罐16與封口體17之絕緣性。於外裝罐16形成有凹槽部21,該凹槽部21係該外裝罐16之側面部的一部分往內側突出且可支撐封口體17。凹槽部21宜沿著外裝罐16之圓周方向形成為環狀,且係以其上表面支撐封口體17。封口體17可藉由凹槽部21與對於封口體17歛合後之外裝罐16的開口端部而固定於外裝罐16之上部。
封口體17具有從電極體14側依序積層有內部端子板23、下閥體24、絕緣構件25、上閥體26及蓋體27之結構。構成封口體17之各構件具有譬如圓板狀或環狀,且絕緣構件25除外之各構件彼此被電連接。下閥體24與上閥體26係在各自的中央部連接,且在各自的周緣部之間中介有絕緣構件25。若電池發生異常而內壓上升,下閥體24便會以將上閥體26往蓋體27側推升之方式變形而斷裂,藉此可阻斷下閥體24與上閥體26之間的電流路徑。若內壓進一步上升,上閥體26便會斷裂,而氣體會從蓋體27之開口部排出。
以下,參照圖2及圖3,並且針對電極體14、尤其針對正極11及膠帶50進行詳細說明。
圖2係電極體14的立體圖。如圖2所示,於電極體14之外周面貼附有膠帶50。膠帶50係用以固定捲繞結束端12Y而維持電極體14之捲繞結構的固定捲繞用膠帶。如先前所述,在本實施形態中,電極體14之外周面係由負極12之露出部42所形成。膠帶50係在露出部42以跨越負極12之長度方向一端亦即捲繞結束端12Y的方式貼附,而在電極體14之外周面固定住捲繞結束端12Y。
膠帶50形成為細長的帶狀。膠帶50可以其長度方向沿著電極體14之軸方向的方式貼附,但宜以長度方向沿著圓周方向的方式貼附。膠帶50係沿著電極體14之圓周方向,橫越捲繞結束端12Y貼附於外周面周長的50%以上、宜於60%~90%之長度範圍內。又,膠帶50宜貼附於電極體14之軸方向兩端部。在此情況下,例如可抑制電極體14之軸方向端部碰觸外裝罐16之邊緣而捲曲的情形,且可更順暢地將電極體14容置到外裝罐16中。
膠帶50宜具有相當於電極體14之軸方向長度之5%~25%的寬度。膠帶50的寬度一般在整個全長皆固定。膠帶50例如係從露出部42(負極12)之上下兩端僅貼附於負極12之寬度(上下方向的長度)之25%以下的範圍內。膠帶50可考慮到貼附誤差而在與露出部42之上下兩端之間空出預定間隙來貼附,但膠帶50與露出部42之上下兩端的間隙設為例如1mm以下。
膠帶50具有絕緣性樹脂所構成之基材與形成於基材之單面的黏著劑層。膠帶50宜為實質上不具導電性之絕緣膠帶。膠帶50可具有3層以上之層結構,且基材可以2層以上之同種類或不同種類積層薄膜構成。於膠帶50中可含有氧化鈦、氧化鋁、二氧化矽、氧化鋯等無機物填料,亦可於基材、黏著劑層之外另外設有含有無機物填料之層。
構成膠帶50之基材的樹脂可例示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等聚酯、聚丙烯(PP)、聚醯亞胺(PI)、聚伸苯硫醚(PPS)、聚醚醯亞胺(PEI)、聚醯胺等。黏著劑層例如係於基材單面塗敷黏著劑而形成。構成黏著劑層之黏著劑可為藉由加熱可展現黏著性之熱熔型或藉由加熱而會硬化之熱硬化型,但從生產性等觀點來看,係以在室溫下具有黏著性者為宜。構成黏著劑層之黏著劑可例示丙烯酸系黏著劑、合成橡膠系黏著劑等。
膠帶50之厚度譬如為20µm~100µm,宜為30µm~70µm。在正極芯體30之單面側的正極合劑層31其厚度宜為膠帶50之厚度以上(正極合劑層31之厚度≧膠帶50之厚度),較宜大於膠帶50之厚度。在此情況下,後述之露出部32的效果會更明顯。在正極芯體30之單面側的正極合劑層31其厚度例如為50µm~130µm,宜為60µm~110µm。
圖3係正極11展開後之狀態的前視圖,且顯示朝向電極體14之直徑方向外側之正極11的表面(捲材外表面)。如圖3所示,於正極11之長度方向中央部不存在正極合劑層31,而形成有露出正極芯體30表面之露出部33。露出部33係會被熔接正極引線20的部分,且係在正極11之整個寬度方向全長以固定寬度形成。在圖3所示之例中,於正極11之長度方向中央部貼附有保護膠帶34、35,其等覆蓋露出部33與正極引線20。保護膠帶34、35可使用與固定捲繞用之膠帶50相同的膠帶。
在正極11最外周的捲材外表面中,至少與膠帶50在電極體14之直徑方向上重疊之第1區域的每單位面積的正極活性物質質量,係少於在該捲材外表面中,第1區域除外且存在正極合劑層31之第2區域的每單位面積的正極活性物質質量。在習知二次電池中,於正極11會在整個區域形成有均質之正極合劑層(參照後述之實驗例3)。相對於此,在二次電池10中,於正極11最外周的捲材外表面之至少一部分,存在有每單位面積的正極活性物質質量變少之區域。
若使在正極11之上述第1區域中,每單位面積所存在之正極活性物質的量減少,該區域因充放電所致之體積變化便會變小,進而作用於膠帶50之邊緣部分的應力會被緩和。可認為其結果能有效抑制電極體14的損傷。此外,本案發明人等進行研討之結果得知,即便使在正極11最外周的捲材外表面以外的區域,每單位面積之正極活性物質的量減少,抑制電極體14的損傷的效果仍很小或幾乎無法獲得效果。
在正極11最外周的捲材外表面,每單位面積之正極活性物質質量少的區域例如可藉由使正極合劑層31之厚度比上述第2區域之正極合劑層厚度更薄來形成,但以做成露出正極芯體30表面之露出部32為宜。亦即,於正極11之第1區域會形成不存在正極合劑層31之露出部32。第2區域在正極11最外周的捲材外表面中係第1區域除外的區域,且係形成有正極合劑層31的區域,在本實施形態中,第2區域係露出部33以外的區域。此外,在第2區域之每單位體積之正極活性物質質量大致均一。
露出部32係實質上不存在正極活性物質的區域,其譬如係藉由不於正極芯體30塗佈正極合劑漿料、或藉由從正極芯體30剝離一部分的正極合劑層31而形成。露出部32亦可形成於正極11之外周面的整個區域,但從高容量化之觀點來看,宜僅形成於與膠帶50在電極體14之直徑方向上重疊之第1區域及其附近。考慮到露出部32與膠帶50之位置偏移,露出部32係形成於較第1區域稍廣之範圍。
正極11之長度方向一端位於電極體14之捲芯側而為捲繞開始端11X,且長度方向另一端位於電極體14之外周面側而為捲繞結束端11Y。因此,從正極11之長度方向另一端起算預定長度之範圍會成為在電極體14中之正極11最外周,且該捲材外表面之一部分會成為與膠帶50在電極體14之直徑方向上重疊之第1區域。在本實施形態中,膠帶50係貼附於電極體14之軸方向兩端部,因此正極11之寬度方向兩端部會成為第1區域,且至少會於該區域形成露出部32。
於正極11最外周的捲材外表面,係以在電極體14之軸方向包夾正極合劑層31之方式形成有露出部32。換言之,在從正極11之捲繞結束端11Y起算預定長度範圍中,沿著正極11之寬度方向依序形成有露出部32、正極合劑層31及露出部32。各露出部32例如具有彼此相同的前視形狀與大小。被各露出部32包夾之區域為不與膠帶50重疊之區域,因此藉由在該區域設置正極合劑層31,可將容量降低抑制在所需最低限度內。
露出部32宜於正極11最外周的捲材外表面,從捲繞結束端11Y朝向捲繞開始端11X側連續形成。露出部32之沿著正極11之長度方向的長度L宜比膠帶50的長度長,亦可為大於正極11之外周面周長的長度。露出部32之長度L雖然會依膠帶50之長度而有些微差異,但例如係相當於正極11之外周面周長之90%~110%的長度。在此情況下,可確保高容量同時可有效率地抑制電極體14的損傷。
露出部32之寬度W宜比膠帶50之寬度長。考慮到正極11與膠帶50之位置偏移,露出部32之寬度W例如設為相當於膠帶50之寬度之105%~120%的長度。藉由在所需最低限度之範圍內形成露出部32,可確保高容量同時可有效率地抑制電極體14的損傷。在露出部32之整個全長中,露出部32之寬度W係固定的,且露出部32在前視下具有長方形狀。
實施例 以下,藉由實驗例進一步說明本揭示,惟本揭示不受該等實驗例限定。
<實驗例1> [製作正極] 使用LiNi 0.88Co 0.09Al 0.03O 2所示之鋰金屬複合氧化物作為正極活性物質。按100:1:0.9之固體成分質量比混合正極活性物質、乙炔黑及聚二氟亞乙烯,並使用N-甲基-2-吡咯啶酮(NMP)作為分散介質,調製出正極合劑漿料。接著,在由厚度為15µm之鋁箔所構成之正極芯體的兩面,保留正極引線的熔接部分而塗佈該正極合劑漿料,並將塗膜乾燥、壓縮,之後將其裁切成預定之電極尺寸,而製作出於正極芯體兩面形成有正極合劑層之正極(厚度0.144mm,寬度62.6mm,長度703mm)。此外,於正極之長度方向中央部設置成為正極引線之熔接部分的露出部,並將正極引線熔接於該露出部。
接著,在正極的單面,從正極之長度方向一端剝離預定範圍之正極合劑層,而形成露出正極芯體表面之露出部A。露出部A係於正極之寬度方向兩端部,以長度64mm、寬度10mm之大小形成為在前視下為長方形。
[製作負極] 使用95質量份之石墨粉末及5質量份之含Si複合材料(於SiO 2相中分散有Si微粒子之複合材料)的混合粉末作為負極活性物質。按100:1:1之固體成分質量比混合負極活性物質、羧甲基纖維素之鈉鹽(CMC-Na)及苯乙烯丁二烯橡膠(SBR)之分散液,並使用水作為分散介質,調製出負極合劑漿料。接著,將該負極合劑漿料塗佈於由厚度為8µm之銅箔所構成之負極芯體的兩面,並將塗膜乾燥、壓縮,之後將其裁切成預定之電極尺寸,而製作出於負極芯體兩面形成有負極合劑層之負極(厚度0.192mm,寬度64mm,長度816mm)。
此外,於負極之長度方向一端部設置成為負極引線之熔接部分的露出部,並將負極引線熔接於該露出部。又,於負極之單面,從負極之長度方向另一端以電極體周長之約1.5周的長度形成露出負極芯體表面之露出部B。
[調製非水電解液] 在按1:3之體積比(25℃)混合碳酸伸乙酯(EC)與碳酸二甲酯(DMC)後之非水溶劑中以成為5質量%之濃度的方式添加碳酸伸乙烯酯,並以成為1.5M之濃度的方式添加LiPF 6,調製出非水電解液。
[製作電池] 將上述正極與上述負極隔著聚乙烯製分隔件捲繞成漩渦狀,藉此製作出捲繞型電極體。此時,係以正極之露出部A朝向電極體之直徑方向外側且位於正極最外周的方式、或以負極之露出部B朝向電極體之直徑方向外側且形成電極體之外周面的方式,將正極與負極隔著分隔件進行捲繞。然後,於電極體之外周面的軸方向兩端部貼附固定捲繞用膠帶(長度60mm,寬度9mm),該膠帶可將捲繞結束端固定而維持捲繞結構。此外,正極之露出部A係配置於在電極體之直徑方向上與膠帶重疊之位置,而在正極之外周面與膠帶重疊之範圍內不存在正極合劑層。
接著,在電極體之上下方分別配置絕緣板,之後將負極引線熔接於外裝罐罐底之內表面,並將正極引線熔接於封口體之內部端子板,然後將電極體容置於外裝罐內。之後,以減壓方式將非水電解液注入外裝罐內,並隔著墊片以封口體密封外裝罐之開口,藉此製作出電池容量4600mAh之圓筒形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此外,負極之露出部B係呈與外裝罐之內周面接觸的狀態。
<實驗例2> 除了將正極之露出部A寬度變更為5mm以外,以與實驗例1相同方式製作出圓筒形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此時,形成於正極之外周面的一部分正極合劑層會在電極體之直徑方向上與固定捲繞用膠帶重疊。
<實驗例3> 除了不形成正極之露出部A以外,以與實驗例1相同方式製作出圓筒形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循環試驗] 在25℃之溫度環境下,將各實驗例之二次電池以1380mA(0.3It)之電流進行恆定電流充電至電池電壓達4.2V,之後在4.2V之電壓下進行恆定電壓充電至終止電流達92mA(0.02It)。在暫停20分鐘後,以2300mA(0.5It)之電流進行恆定電流放電至電池電壓達2.75V。重複進行該充放電100次。
將進行100次上述充放電後的電池解體,並確認在電極體之外周面有無負極芯體之皺紋。
[表1]
實驗例1之電池係於正極之外周面設置寬度較寬的露出部A而令正極合劑層與固定捲繞用膠帶在電極體之直徑方向上不重疊,如表1所示,於實驗例1之電池中並未在電極體之外周面觀察到負極芯體之皺紋。另一方面,於正極之外周面的正極合劑層與固定捲繞用膠帶在電極體之直徑方向上重疊的實驗例2、3之電池中,觀察到負極芯體之皺紋。
可認為,於實驗例2、3之電池中係因為形成於膠帶之邊緣部分之高低差的影響,造成在充放電時應力集中於邊緣部分,以致產生負極芯體之皺紋。相對於此,可認為在實驗例1之電池中,高低差之影響被緩和而應力分散,結果防止了負極芯體之皺紋。
10:二次電池 11:正極 11X:捲繞開始端 11Y,12Y:捲繞結束端 12:負極 13:分隔件 14:電極體 16:外裝罐 17:封口體 18,19:絕緣板 20:正極引線 21:凹槽部 23:內部端子板 24:下閥體 25:絕緣構件 26:上閥體 27:蓋體 28:墊片 30:正極芯體 31:正極合劑層 32,33,42,A,B:露出部 34,35:保護膠帶 40:負極芯體 41:負極合劑層 50:膠帶 L:長度 W:寬度
圖1係實施形態之一例之二次電池的剖面圖。 圖2係實施形態之一例之電極體的立體圖。 圖3係實施形態之一例之正極的前視圖。
11:正極
11X:捲繞開始端
11Y:捲繞結束端
20:正極引線
30:正極芯體
31:正極合劑層
32,33:露出部
34,35:保護膠帶
L:長度
W:寬度

Claims (4)

  1. 一種二次電池,具備電極體,該電極體包含正極、負極及分隔件,且前述正極與前述負極係隔著前述分隔件被捲繞; 於前述電極體之外周面,貼附有用以固定捲繞結束端的膠帶; 前述正極具有正極芯體、及正極合劑層,該正極合劑層包含正極活性物質,且形成於前述正極芯體上;並且, 在前述正極最外周的捲材外表面中,至少與前述膠帶在前述電極體之直徑方向上重疊之第1區域的每單位面積的前述正極活性物質質量,係少於在前述捲材外表面中,前述第1區域除外且存在前述正極合劑層之第2區域的每單位面積的前述正極活性物質質量。
  2. 如請求項1之二次電池,其中於前述第1區域形成有露出前述正極芯體表面之露出部。
  3. 如請求項2之二次電池,其中前述膠帶貼附於前述電極體之軸方向兩端部。
  4.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二次電池,其中前述膠帶之厚度為前述第2區域之前述正極合劑層的厚度以下。
TW112115362A 2022-04-28 2023-04-25 二次電池 TW202408066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2075451 2022-04-28
JP2022-075451 2022-04-28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408066A true TW202408066A (zh) 2024-02-16

Family

ID=885189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2115362A TW202408066A (zh) 2022-04-28 2023-04-25 二次電池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TW (1) TW202408066A (zh)
WO (1) WO2023210640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302801A (ja) * 2005-04-25 2006-11-02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捲回型二次電池
JP7263340B2 (ja) * 2018-06-07 2023-04-24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3210640A1 (ja) 2023-11-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983867B2 (ja)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CN111433966B (zh)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US12009512B2 (en) Nonaqueous electrolyte secondary battery
WO2018079291A1 (ja)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用電極及び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CN114830370A (zh) 二次电池用电极及二次电池
JP7200117B2 (ja)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WO2019244818A1 (ja)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WO2021131879A1 (ja) 二次電池
JP7336680B2 (ja) 二次電池
JP7263340B2 (ja)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WO2022249989A1 (ja)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WO2018105398A1 (ja) 円筒形の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WO2021131880A1 (ja) 二次電池
US12027694B2 (en) Nonaqueous electrolyte secondary battery
TW202408066A (zh) 二次電池
CN111492528B (zh)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WO2024214611A1 (ja) 二次電池
CN115039254B (zh)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WO2024214586A1 (ja) 二次電池
JP2022153675A (ja)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WO2021187348A1 (ja)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WO2024203197A1 (ja) 円筒形電池
WO2021153441A1 (ja)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WO2024116916A1 (ja) 二次電池用正極及び二次電池
WO2024181017A1 (ja) 二次電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