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408026A - 薄膜光伏結構及其製作方法 - Google Patents

薄膜光伏結構及其製作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408026A
TW202408026A TW111129519A TW111129519A TW202408026A TW 202408026 A TW202408026 A TW 202408026A TW 111129519 A TW111129519 A TW 111129519A TW 111129519 A TW111129519 A TW 111129519A TW 202408026 A TW202408026 A TW 202408026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photovoltaic
etching
area
conductive layer
regio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112951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808860B (zh
Inventor
柯崇文
張宇帆
張裕洋
黃松健
劉修銘
Original Assignee
位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位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位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1112951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808860B/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80886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808860B/zh
Priority to US18/225,332 priority patent/US20240047593A1/en
Publication of TW20240802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408026A/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1/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1/04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adapted as photovoltaic [PV] conversion devices
    • H01L31/042PV modules or arrays of single PV cells
    • H01L31/0445PV modules or arrays of single PV cells including thin film solar cells, e.g. single thin film a-Si, CIS or CdTe solar cells
    • H01L31/046PV modules composed of a plurality of thin film solar cells deposited on the same substrate
    • H01L31/0463PV modules composed of a plurality of thin film solar cells deposited on the same substrate characterised by special patterning methods to connect the PV cells in a module, e.g. laser cutting of the conductive or active lay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1/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1/04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adapted as photovoltaic [PV] conversion devices
    • H01L31/042PV modules or arrays of single PV cells
    • H01L31/0445PV modules or arrays of single PV cells including thin film solar cells, e.g. single thin film a-Si, CIS or CdTe solar cells
    • H01L31/046PV modules composed of a plurality of thin film solar cells deposited on the same substrate
    • H01L31/0465PV modules composed of a plurality of thin film solar cells deposited on the same substrate comprising particular structures for the electrical interconnection of adjacent PV cells in the modul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1/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1/04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adapted as photovoltaic [PV] conversion devices
    • H01L31/042PV modules or arrays of single PV cells
    • H01L31/05Electrical interconnection means between PV cells inside the PV module, e.g. series connection of PV cells
    • H01L31/0504Electrical interconnection means between PV cells inside the PV module, e.g. series connection of PV cel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eries or parallel connection of solar cells in a module
    • H01L31/0508Electrical interconnection means between PV cells inside the PV module, e.g. series connection of PV cel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eries or parallel connection of solar cells in a module the interconnection means having a particular shape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Sustainable Energy (AREA)
  • Photovoltaic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薄膜光伏結構,包含一基板、一第一導電層、一光伏層、一第二導電層、複數串聯導電層及複數第一絕緣區,利用串聯導電層縮短相鄰次光伏結構在串聯時的寬度,因此能夠增加薄膜光伏採集光能的有效作用面積,有效提升薄膜光伏結構之GFF。而且,利用串聯導電層及第一絕緣區形成疊設狀態的接觸重疊區的設置,令製作過程中對第二導電層進行蝕刻時,可有效保護第一導電層的導電區,以避免導電區被破壞而影響作為電極之功能,從而有效提升薄膜光伏結構的製程良率。依據薄膜光伏結構,本發明還提供一種薄膜光伏結構製作方法。

Description

薄膜光伏結構及其製作方法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光伏結構及其製作方法,詳細而言,係關於一種能增加薄膜光伏採集光能的有效作用面積,提高幾何填充因子,進一步提升光伏轉換效能之薄膜光伏結構及其製作方法。
於現有的綠能科技中,太陽能電池(即:光伏電池)已被廣泛地應用。太陽能電池可被區分為無機太陽能電池與有機太陽能電池兩類,目前市場中最高市佔率的仍是傳統的無機太陽能電池,如Si、CdTe、CIGS等。儘管有機太陽能電池的使用壽命及電池效率都無法和無機太陽能電池相比,不過有機太陽能電池仍因為具有較高的設計自由度和適應性,例如:獨特的色彩、形狀和透明度選擇等,故能在使用時整合到建築中,與建築帷幕牆合併設計而更富創意與變化。
然而,製備大面積的有機太陽能電池模組(也稱為薄膜光伏結構),必須利用蝕刻方式讓上、下導電層分別形成單一獨立的電池單元(也稱為次光伏結構),再利用串聯方式將各個單一的電池單元串聯、或是並聯複數個電池單元以達到符合使用的規格。實務上,這些蝕刻上、下導電層的製程時常會因為蝕刻設備與製程條件難以搭配而導致上、下導電層之間存有漏電的疑慮。例如台灣專利第M565882號(以下稱為文獻一)所揭露的薄膜光伏結構,於製作上導電層的蝕刻區時很容易發生過蝕刻的情況而破壞了下導電層,這使得薄膜光伏結構產生電荷傳導不佳的問題而導致製程良率不佳。文獻一的內容以引用方式併入本文。
另一方面,為了提升薄膜光伏結構的整體光伏轉換效能,因此必須考慮將薄膜光伏結構中的無效區(或稱為非活性區域)儘可能降低,以增加薄膜光伏結構採集光能的有效作用面積。提高幾何填充因子(Geometric Fill Factor ,GFF)的薄膜光伏結構與製造方法已在中國發明專利號CN110600579A(以下稱為文獻二)公開,文獻二是將一個次光伏結構的上導電層與相鄰的另一個次光伏結構的下導電層,以導電帶電性連接而形成兩個串聯的次光伏結構。然而,由於導電帶的左、右側都需要以絕緣區覆蓋以避免短路,此舉反而增加了無效區的寬度,所以實際上並無法有效地提高GFF。而且,文獻二也將導電帶覆蓋於絕緣區上方,然後再以上導電層部分覆蓋在導電帶上方而形成接觸,此舉反而增加了薄膜光伏結構的整體厚度而不利於薄型化及輕量化。文獻二的內容也以引用方式併入本文。
有鑑於此,本發明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薄膜光伏結構及其製造方法,使其避免發生過蝕刻的情況而破壞了導電層以提升製程良率,而且同時有效地提高GFF,進而提升其光電轉換效率。
為達上述目的,本發明之一種薄膜光伏結構包含:一基板;一第一導電層,設置於該基板上,且該第一導電層具有複數第一蝕刻區以將該第一導電層劃分為複數第一導電區;一光伏層,設置於該第一導電層上,且該光伏層具有複數光伏蝕刻區以將該光伏層劃分為複數光伏區;一第二導電層,設置於該光伏層上,且該第二導電層具有複數第二蝕刻區以將該第二導電層劃分為複數第二導電區;複數串聯導電層分別設置於複數該光伏蝕刻區下方且分別於複數該第一導電區的上表面,複數該第二導電區分別填充於複數該光伏蝕刻區並分別與複數該串聯導電層電性接觸;以及複數第一絕緣區,分別設置於複數該第二蝕刻區下方且於複數該光伏區的上表面,且各該第一絕緣區往下延伸填充於各該光伏蝕刻區,各該第一絕緣區並與各該串聯導電層接觸以分別形成一接觸重疊區,各該第二蝕刻區位於所對應的該接觸重疊區的正上方的範圍之內。
於本發明之薄膜光伏結構中,其中各該第二蝕刻區具有一第二蝕刻區寬度,且各該接觸重疊區的一接觸重疊區寬度分別大於所對應的該第二蝕刻區寬度。
於本發明之薄膜光伏結構中,其中各該串聯導電層在所對應的該第一導電區的上表面具有一第一串聯導電層側緣,該第一串聯導電層側緣與該光伏蝕刻區的一光伏蝕刻區側壁形成一第一距離;各該第一絕緣區具有一第一絕緣區側緣,該第一絕緣區側緣與該光伏蝕刻區的該光伏蝕刻區側壁形成一第二距離;且,第二距離大於第一距離。
於本發明之薄膜光伏結構中,其中各該第一絕緣區覆蓋各該光伏蝕刻區側壁,該薄膜光伏結構更包含複數第二絕緣區,各該第二絕緣區填充於各該第一蝕刻區的全部及各該光伏蝕刻區的一部份,且各該第二絕緣區係覆蓋各該光伏蝕刻區的另一光伏蝕刻區側壁並延伸至相鄰該另一光伏蝕刻區側壁的該光伏區的上表面。
於本發明之薄膜光伏結構中,其中各該串聯導電層所具有之一串聯導電層寬度大於各該光伏蝕刻區所具有之一光伏蝕刻區寬度,且各該光伏蝕刻區完全地覆蓋在各該串聯導電層的上表面。
於本發明之薄膜光伏結構中,其中各該第一絕緣區所具有之一絕緣區寬度大於各該第二蝕刻區所具有之一第二蝕刻區寬度。
為達上述目的,本發明之一種薄膜光伏結構製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驟:在透明的一基板上設置一第一導電層,且於該第一導電層的上表面間隔設置複數串聯導電層;於各該串聯導電層的左側對該第一導電層往下進行蝕刻以形成一第一蝕刻區;將一光伏層設置於該第一導電層的上方及該串聯導電層的上表面,且部分的該光伏層延伸充填於該第一蝕刻區並與該基板接觸;在各該串聯導電層的位置上方該對光伏層進行蝕刻以形成複數個光伏蝕刻區,以及複數個光伏區;於各該光伏區的上表面鄰近該光伏蝕刻區的位置間隔設置複數第一絕緣區,各該第一絕緣區往下延伸填充於各該光伏蝕刻區內,各該第一絕緣區並與各該串聯導電層接觸以形成一接觸重疊區;將一第二導電層設置於該光伏層的上方及各該第一絕緣區的上表面並充填於複數該光伏蝕刻區並分別與複數串聯導電層電性接觸,在各該接觸重疊區的正上方以蝕刻方式形成各一第二蝕刻區,各該第二蝕刻區只位於所對應的該接觸重疊區的正上方的範圍之內,且該接觸重疊區的接觸重疊區寬度大於第二蝕刻區寬度。
於本發明之薄膜光伏結構製作方法中,其中該薄膜光伏結構製作方法是沿著各該串聯導電層的左側緣往下進行蝕刻以形成該第一蝕刻區。
本發明之另一種薄膜光伏結構製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驟:在透明的一基板上設置一第一導電層,且於該第一導電層的上表面間隔設置複數串聯導電層,接著將一光伏層設置於該第一導電層的上方及複數該串聯導電層的上方;由該光伏層上表面於各該串聯導電層的左側對該光伏層及該第一導電層往下進行蝕刻以形成一第一蝕刻區及一光伏蝕刻區,接著進行蝕刻以擴大各該光伏蝕刻區使各該光伏蝕刻區二個光伏蝕刻區側壁的其中之一個該光伏蝕刻區側壁位於所對應的該串聯導電層的上表面位置,並且形成各一光伏區;於各該光伏區的上表面鄰近該光伏蝕刻區二個該光伏蝕刻區側壁其中之一個該光伏蝕刻區側壁的位置間隔設置各一第一絕緣區,各該第一絕緣區往下延伸填充於各該光伏蝕刻區內,各該第一絕緣區並與各該串聯導電層接觸以形成各一接觸重疊區;於各該第一蝕刻區及另一個該光伏蝕刻區側壁設置各一第二絕緣區,各該第二絕緣區填充於各該第一蝕刻區的全部及各該光伏蝕刻區的一部份;將一第二導電層設置於該光伏層的上方及各該第一絕緣區的上表面及各該第二絕緣區的上表面並充填於複數該光伏蝕刻區並分別與複數該串聯導電層電性接觸,在各該接觸重疊區的正上方以蝕刻方式形成各一第二蝕刻區,各該第二蝕刻區只位於所對應的該接觸重疊區的正上方的範圍之內,且該接觸重疊區的接觸重疊區寬度大於第二蝕刻區寬度。
本發明於薄膜光伏結構利用串聯導電層材料高導電的特性,因此大幅縮短相鄰次光伏結構之間在串聯時的寬度。以及,藉由接觸重疊區的設置將薄膜光伏結構中無效區立體化,因此能夠增加薄膜光伏採集光能的有效作用面積,有效提升薄膜光伏結構之GFF,進而提升其光電轉換效率。同時,可透過複數串聯導電層的設置,避免在形成光伏蝕刻區的過程中對串聯導電層下方的第一導電區產生過蝕刻的情況,從而確保薄膜光伏電池不會產生漏電或短路。而且,利用串聯導電層及第一絕緣區形成疊設狀態的接觸重疊區的設置,令製作過程中對第二導電層進行蝕刻時,可有效保護第一導電區,以避免第一導電區被破壞而影響作為電極之功能,從而有效提升薄膜光伏結構的製程良率。另外,第二絕緣區的設置可以避免串聯導電層與相鄰第二導電區產生漏電或短路。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薄膜光伏結構,其可透過接觸重疊區的設置,有效提升薄膜光伏結構之幾何填充因子,並且令製作過程中對導電層進行蝕刻時可有效保護導電區,以避免導電區被破壞而影響作為電極之功能,從而有效提升薄膜光伏結構的製程良率。 特別說明的是,本發明後述所指蝕刻方式或進行蝕刻係指為溼式蝕刻、雷射蝕刻或機械刮除等方式的任一。
請參閱第1圖,其為本發明之薄膜光伏結構1的第一實施例。薄膜光伏結構1包含一基板11、一第一導電層12、一光伏層13、一第二導電層14、複數第一絕緣區15及複數串聯導電層16。
第一導電層12設置於基板11上,且第一導電層12具有複數第一蝕刻區121以將第一導電層12劃分為複數第一導電區122,第一蝕刻區121係介於二個相鄰的第一導電區122之間。光伏層13設置於第一導電層12上,且光伏層13具有複數光伏蝕刻區131以將光伏層13劃分為複數光伏區132,光伏蝕刻區131係介於二個相鄰的光伏區132之間,部分的光伏區132延伸充填於第一蝕刻區121並與基板11接觸。第二導電層14設置於光伏層13上,且第二導電層14具有複數第二蝕刻區141以將第二導電層14劃分為複數第二導電區142,第二蝕刻區141係介於二個相鄰的第二導電區142之間。複數第二導電區142分別填充於複數光伏蝕刻區131並分別與複數串聯導電層16電性接觸。複數串聯導電層16分別設置於複數光伏蝕刻區131下方且分別僅於複數第一導電層12的第一導電區122的上表面的一部份,光伏蝕刻區131完全地覆蓋在串聯導電層16的上表面,且各串聯導電層16所具有之一串聯導電層寬度W1大於各光伏蝕刻區131所具有之一光伏蝕刻區寬度W2。複數第一絕緣區15分別設置於複數第二蝕刻區141下方且分別僅於複數光伏層13的光伏區132的上表面的一部份,第二蝕刻區141完全地覆蓋在第一絕緣區15的上表面,各第一絕緣區15部分往下延伸只填充於各光伏蝕刻區131內的一部份及覆蓋各光伏蝕刻區131二個光伏蝕刻區側壁1311、1312的其中之一光伏蝕刻區側壁1311(在第1圖中為右側壁),各第一絕緣區15並與各串聯導電層16接觸以分別形成一接觸重疊區P,各第二蝕刻區141只位於所對應的接觸重疊區P的正上方的範圍之內,且各第一絕緣區15所具有之一絕緣區寬度W3大於各第二蝕刻區141所具有之一第二蝕刻區寬度W4,各接觸重疊區P的一接觸重疊區寬度W5分別大於所對應的第二蝕刻區寬度W4。
另外,在第1圖中,各第一導電區122及其所對應的光伏區132與第二導電區142形成一個次光伏結構,因此薄膜光伏結構1實際上也包含了複數個次光伏結構。相鄰的次光伏結構係以串聯導電層16形成串聯以提升電壓,例如在第1圖中有左側、中間及右側共三個次光伏結構,而位於左側的次光伏結構的第二導電區142是沉積設置於光伏區132的上表面及光伏蝕刻區131,並且也沉積設置於與左側的次光伏結構相鄰的次光伏結構(位於中間的次光伏結構)的位於第一導電區122的上表面的串聯導電層16的上表面而電性連接,因此左側的次光伏結構與中間的次光伏結構得以串聯,類似地中間的次光伏結構與右側的次光伏結構也得以串聯,依此類推所以薄膜光伏結構1得以提升整體電壓。於實際運用時,也可以是多個次光伏結構呈現面的方式排列,使得基板11表面具有m*n個次光伏結構,其中m為橫排次光伏結構之數量、n為縱排次光伏結構之數量,m與n皆為大於零的整數,m或n的至少其中之一大於或等於2。
再者,各串聯導電層16在所對應的第一導電層12的第一導電區122的上表面且具有一第一串聯導電層側緣161(在第1圖中為右側緣),第一串聯導電層側緣161與覆蓋有第一絕緣區15的光伏蝕刻區131的光伏蝕刻區側壁1311(在第1圖中為右側壁)形成一第一距離D1;各第一絕緣區15在所對應的光伏層13的光伏區132的上表面且具有一第一絕緣區側緣151(在第1圖中為右側緣),第一絕緣區側緣151與覆蓋有第一絕緣區15的光伏蝕刻區131的光伏蝕刻區側壁1311(在第1圖中為右側壁)形成一第二距離D2;其中,第二距離D2大於第一距離D1。串聯導電層16還具有與第一串聯導電層側緣161相對的一第二串聯導電層側緣162(在第1圖中為左側緣),第二串聯導電層側緣162不與光伏蝕刻區131的光伏蝕刻區側壁1311(在第1圖中為右側壁)在同一直線上,第二串聯導電層側緣162與第一蝕刻區121的一第一蝕刻區側壁1211(在第1圖中為右側壁)在同一直線上。
其中,基板11之厚度介於10微米~3000微米之間,且基板11之材質可為透光塑料及玻璃等其中一種。第一導電層12之層厚度介於20奈米~10微米之間,且第一蝕刻區121之寬度介於10~200微米之間,較佳地第一蝕刻區121之寬度介於15~50微米之間。
光伏層13可為習知之結構,其包含至少一電子傳輸層、至少一電洞傳輸層,以及介於至少一電子傳輸層與至少一電洞傳輸層之間的至少一吸光層(圖未示出)。光伏層13之厚度介於50奈米~2微米之間,較佳地光伏層13之厚度介於60奈米~1微米之間,且光伏層13可由塗佈、噴塗、印刷、濺鍍、蒸鍍、浸泡等其中一種方式所形成。光伏蝕刻區寬度W2則大於20微米,較佳地光伏蝕刻區寬度W2大於50微米。
第二導電層14之厚度介於10奈米~2000奈米之間,其可由金、銀、銅、鋁或是其合金,或透明導電金屬氧化物等材料所構成,例如可以氧化銦錫(indium-tin oxide)、氧化銦鋅(indium-zinc oxide)、氧化銦鎵鋅(indium gallium zinc oxide)、鋁摻雜氧化鋅(aluminum-doped zinc oxide)等其中至少一種作為第二導電層14。第二蝕刻區141所具有之第二蝕刻區寬度W4介於20微米~500微米之間,較佳地第二蝕刻區寬度W4介於50微米~100微米之間。
串聯導電層16所具有之串聯導電層寬度W1介於50微米~2500微米之間,較佳地串聯導電層寬度W1介於100微米~2000微米之間。串聯導電層16由印刷、塗布或是噴塗其中一種方式製備,串聯導電層16使用銀膠、銅膠、碳膠或石墨膠等其中一種材料。
第一絕緣區15的絕緣區寬度W3介於50微米至500微米,較佳地絕緣區寬度W3介於100微米至150微米,第一絕緣區15是由印刷、塗覆或是噴塗其中一種方式製備而成,第一絕緣區15使用由UV(紫外線)膠、環氧樹脂、感光聚醯亞胺型樹脂、氧化矽、二氧化矽或氮化矽等其中一種材料。
詳細而言,於本發明中,由於複數串聯導電層16需分別設置於複數光伏蝕刻區131下方,故形成步驟乃是先將複數串聯導電層16以例如網印方式形成於複數第一導電區122上之特定位置後,再將光伏層13形成於第一導電層12及複數串聯導電層16上,隨後在對應各串聯導電層16的位置進行蝕刻以形成複數光伏蝕刻區131。如第1圖所示,鑑於各串聯導電層16所具有之串聯導電層寬度W1大於各光伏蝕刻區131所具有之一光伏蝕刻區寬度W2,當以溼式蝕刻、雷射蝕刻或機械刮除等方式形成複數光伏蝕刻區131時,光伏蝕刻區131的蝕刻深度便會因為接觸到串聯導電層16而停止。換言之,可透過複數串聯導電層16的設置,避免在形成光伏蝕刻區131的過程中對串聯導電層16下方的第一導電區122產生過蝕刻的情況,從而確保薄膜光伏電池不會產生漏電或短路。
類似地,於本發明中,由於複數第一絕緣區15需分別設置於複數第二蝕刻區141下方,故形成步驟乃是先將複數第一絕緣區15以例如網印方式形成於複數光伏區132上之特定位置及填充於各光伏蝕刻區131內的一部份及覆蓋各光伏蝕刻區131二個光伏蝕刻區側壁1311、1312的其中之光伏蝕刻區側壁1311(在第1圖中為右側壁)後,再將第二導電層14形成於光伏層13上,隨後在對應各第一絕緣區15與串聯導電層16接觸所形成的接觸重疊區P的正上方位置進行蝕刻以形成複數第二蝕刻區141。如第1圖所示,鑑於各第二蝕刻區141是在各接觸重疊區P的正上方,且接觸重疊區P的接觸重疊區寬度W5大於第二蝕刻區寬度W4,當以溼式蝕刻、雷射蝕刻或機械刮除等方式形成複數第二蝕刻區141時,第二蝕刻區141的蝕刻深度便會因為接觸到第一絕緣區15而停止。換言之,可透過複數第一絕緣區15的設置,避免在形成複數第二蝕刻區141的過程中對第一絕緣區15下方的串聯導電層16產生過蝕刻的情況;另外,透過接觸重疊區P的設置,避免在形成複數第二蝕刻區141的過程中對在接觸重疊區P下方的第一導電區122產生過蝕刻的情況,從而確保薄膜光伏電池不會產生漏電或短路。
另外,如前所述,第一串聯導電層側緣161與覆蓋有第一絕緣區15的光伏蝕刻區131的光伏蝕刻區側壁1311(右側壁)形成第一距離D1,第一絕緣區側緣151與覆蓋有第一絕緣區15的光伏蝕刻區131的光伏蝕刻區側壁1311(右側壁)形成第二距離D2,由於第二距離D2大於第一距離D1,因此有效地避免第二導電區142與串聯導電層16產生漏電或短路。
本發明於薄膜光伏結構之第一導電層12增加串聯導電層16,利用串聯導電層16材料高導電的特性及接觸重疊區P的設置,大幅縮短相鄰次光伏結構之間在串聯時的寬度,將薄膜光伏結構中無效區立體化,增加薄膜光伏採集光能的有效作用面積,有效提升薄膜光伏結構之幾何填充因子Geometric Fill Factor (GFF),進而提升其光電轉換效率,同時利用串聯導電層16及第一絕緣區15形成疊設狀態的接觸重疊區P的設置,令製作過程中對第二導電層14進行蝕刻時,可有效保護第一導電區122,以避免第一導電區122被破壞而影響作為電極之功能,從而有效提升薄膜光伏結構的製程良率。
基於上述第一實施例,本發明還提供一種薄膜光伏結構製作方法,請參閱第2圖至第6圖。首先請參閱第2圖,在透明的基板11上設置(例如沉積)第一導電層12,且於第一導電層12的上表面以網印方式間隔設置複數串聯導電層16。接著請參閱第3圖,於各串聯導電層16的左側,例如沿著各串聯導電層16的左側緣(前述的第二串聯導電層側緣162)對第一導電層12往下進行蝕刻以形成第一蝕刻區121,以及第一導電區122。接著請參閱第4圖,將光伏層13設置於第一導電層12的上方例如第一導電區122的上表面及串聯導電層16的上表面,且部分的光伏層13延伸充填於第一蝕刻區121並與基板11接觸。接著請參閱第5圖,在對應各串聯導電層16的位置上方對光伏層13進行蝕刻以形成光伏蝕刻區131,以及光伏區132。接著請參閱第6圖,於各光伏區132的上表面鄰近光伏蝕刻區131二個光伏蝕刻區側壁1311、1312的其中之光伏蝕刻區側壁1311(在第6圖中為右側壁)的位置以網印方式間隔設置複數第一絕緣區15,各第一絕緣區15部分往下延伸只填充於各光伏蝕刻區131內的一部份及覆蓋各光伏蝕刻區131二個光伏蝕刻區側壁1311、1312的其中之光伏蝕刻區側壁1311 (在第6圖中為右側壁),各第一絕緣區15並與各串聯導電層16接觸以形成一接觸重疊區P。最後請再度參閱第1圖,將第二導電層14設置(例如沉積)於光伏層13的上方例如各光伏區132的上表面及各第一絕緣區15的上表面並充填於複數光伏蝕刻區131並分別與複數串聯導電層16電性接觸,在各接觸重疊區P的正上方以蝕刻方式形成各第二蝕刻區141,各第二蝕刻區141只位於所對應的接觸重疊區P的正上方的範圍之內,且接觸重疊區P的接觸重疊區寬度W5大於第二蝕刻區寬度W4。
請參閱第7圖所示之第二實施例,其與第一實施例相同處就不再贅述,與第一實施例不同處之一是光伏區132並不充填於第一蝕刻區121,且不與基板11接觸。另外,於本發明第二實施例之薄膜光伏結構1中,更包含複數第二絕緣區17,第二絕緣區17設置於光伏蝕刻區131中與第一絕緣區15相反的一側,各第二絕緣區17例如以網印方式填充於各第一蝕刻區121的全部及各光伏蝕刻區131的一部份且部分延續覆蓋並接觸於相鄰的次光伏結構的光伏區132的上表面。例如,位在第2圖中間的次光伏結構,第一絕緣區15是在光伏蝕刻區131的右側,而第二絕緣區17填充於第一蝕刻區121及光伏蝕刻區131的左側且部分延續覆蓋並接觸於彼此相鄰的圖中左側次光伏結構的光伏蝕刻區131的上表面。另外,第二導電區142係覆蓋於所對應的第二絕緣區17的上方。換言之,各第一絕緣區15覆蓋各光伏蝕刻區側壁1311,薄膜光伏結構1更包含複數第二絕緣區17,各第二絕緣區17填充於各第一蝕刻區121的全部及各光伏蝕刻區131的一部份,且各第二絕緣區17係覆蓋各光伏蝕刻區131的另一光伏蝕刻區側壁1312並延伸至相鄰該另一光伏蝕刻區側壁1312的該光伏區132的上表面。如此一來,第二絕緣區17的設置可以避免串聯導電層16與相鄰第二導電區142產生漏電或短路;例如位在第2圖中間的次光伏結構的串聯導電層16,由於第二絕緣區17充填於第一蝕刻區121,因此可以避免與圖中左側次光伏結構的第二導電區142因為提升GFF所導致距離過近而產生漏電或短路。
基於上述第二實施例,本發明還提供另一種薄膜光伏結構製作方法,請參閱第8圖至第10圖。首先請參閱第8圖,在透明的基板11上設置(例如沉積)第一導電層12,且於第一導電層12的上表面以網印方式間隔設置複數串聯導電層16,接著將光伏層13設置於第一導電層12的上方及複數串聯導電層16的上方。接著請參閱第9圖,由光伏層13上表面於各該串聯導電層16的左側,例如由光伏層13上表面沿著各串聯導電層16的左側緣(前述的第二串聯導電層側緣162)對光伏層13及第一導電層12往下進行蝕刻以形成第一蝕刻區121及光伏蝕刻區131二個光伏蝕刻區側壁1311、1312的其中之另一光伏蝕刻區側壁1312(在第9圖中為左側壁),接著進行蝕刻以擴大光伏蝕刻區131使光伏蝕刻區131二個光伏蝕刻區側壁1311、1312的其中之光伏蝕刻區側壁1311(在第9圖中為右側壁)位於串聯導電層16的上表面位置。接著請參閱第10圖,於各光伏區132的上表面鄰近光伏蝕刻區131二個光伏蝕刻區側壁1311、1312的其中之光伏蝕刻區側壁1311(在第10圖中為右側壁)的位置以網印方式間隔設置各一第一絕緣區15,各第一絕緣區15部分往下延伸只填充於各光伏蝕刻區131內的一部份及覆蓋各光伏蝕刻區131二個光伏蝕刻區側壁1311、1312的其中之光伏蝕刻區側壁1311(在第10圖中為右側壁),各第一絕緣區15並與各串聯導電層16接觸以形成各一接觸重疊區P;另外,於各第一蝕刻區121及光伏蝕刻區131二個光伏蝕刻區側壁1311、1312的其中之另一光伏蝕刻區側壁1312(在第10圖中為左側壁)設置各一第二絕緣區17,各第二絕緣區17填充於各第一蝕刻區121的全部及各光伏蝕刻區131的一部份且部分延續覆蓋並接觸於相鄰的次光伏結構的光伏區132的上表面。最後請再度參閱第7圖,將第二導電層14設置(例如沉積)於光伏層13的上方例如各光伏區132的上表面及各第一絕緣區15的上表面及各第二絕緣區17的上表面並充填於複數光伏蝕刻區131並分別與複數串聯導電層16電性接觸,在各接觸重疊區P的正上方以蝕刻方式形成各第二蝕刻區141,各第二蝕刻區141只位於所對應的接觸重疊區P的正上方的範圍之內,且接觸重疊區P的接觸重疊區寬度W5大於第二蝕刻區寬度W4。
綜上所述,本發明於薄膜光伏結構利用串聯導電層16材料高導電的特性,因此大幅縮短相鄰次光伏結構之間在串聯時的寬度。以及,藉由接觸重疊區P的設置將薄膜光伏結構中無效區立體化,因此能夠增加薄膜光伏採集光能的有效作用面積,有效提升薄膜光伏結構之GFF,進而提升其光電轉換效率。同時,可透過複數串聯導電層16的設置,避免在形成光伏蝕刻區131的過程中對串聯導電層16下方的第一導電區122產生過蝕刻的情況,從而確保薄膜光伏電池不會產生漏電或短路。而且,利用串聯導電層16及第一絕緣區15形成疊設狀態的接觸重疊區P的設置,令製作過程中對第二導電層14進行蝕刻時,可有效保護第一導電區122,以避免第一導電區122被破壞而影響作為電極之功能,從而有效提升薄膜光伏結構的製程良率。另外,第二絕緣區17的設置可以避免串聯導電層16與相鄰第二導電區142產生漏電或短路。
上述之實施例僅用來例舉本發明之實施態樣,以及闡釋本發明之技術特徵,並非用來限制本發明之保護範疇。任何熟悉此技術者可輕易完成之改變或均等性之安排均屬於本發明所主張之範圍。本發明之權利保護範圍應以申請專利範圍為準。
1:薄膜光伏結構 11:基板 12:第一導電層 121:第一蝕刻區 1211:第一蝕刻區側壁 122:第一導電區 13:光伏層 131:光伏蝕刻區 1311、1312:光伏蝕刻區側壁 132:光伏區 14:第二導電層 141:第二蝕刻區 142:第二導電區 15:第一絕緣區 151:第一絕緣區側緣 16:串聯導電層 161:第一串聯導電層側緣 162:第二串聯導電層側緣 17:第二絕緣區 D1:第一距離 D2:第二距離 P:接觸重疊區 W1:串聯導電層寬度 W2:光伏蝕刻區寬度 W3:絕緣區寬度 W4:第二蝕刻區寬度 W5:接觸重疊區寬度
第1圖為本發明之薄膜光伏結構的第一實施例示意圖。 第2圖為本發明之薄膜光伏結構的第一實施例的製作方法的實施示意圖(一)。 第3圖為本發明之薄膜光伏結構的第一實施例的製作方法的實施示意圖(二)。 第4圖為本發明之薄膜光伏結構的第一實施例的製作方法的實施示意圖(三)。 第5圖為本發明之薄膜光伏結構的第一實施例的製作方法的實施示意圖(四)。 第6圖為本發明之薄膜光伏結構的第一實施例的製作方法的實施示意圖(五)。 第7圖為本發明之薄膜光伏結構的第二實施例示意圖。 第8圖為本發明之薄膜光伏結構的第二實施例的製作方法的實施示意圖(一)。 第9圖為本發明之薄膜光伏結構的第二實施例的製作方法的實施示意圖(二)。 第10圖為本發明之薄膜光伏結構的第二實施例的製作方法的實施示意圖(三)。
1:薄膜光伏結構
11:基板
12:第一導電層
121:第一蝕刻區
1211:第一蝕刻區側壁
122:第一導電區
13:光伏層
131:光伏蝕刻區
1311、1312:光伏蝕刻區側壁
132:光伏區
14:第二導電層
141:第二蝕刻區
142:第二導電區
15:第一絕緣區
151:第一絕緣區側緣
16:串聯導電層
161:第一串聯導電層側緣
162:第二串聯導電層側緣
D1:第一距離
D2:第二距離
P:接觸重疊區
W1:串聯導電層寬度
W2:光伏蝕刻區寬度
W3:絕緣區寬度
W4:第二蝕刻區寬度
W5:接觸重疊區寬度

Claims (10)

  1. 一種薄膜光伏結構,包括: 一基板(11); 一第一導電層(12),設置於該基板(11)上,且該第一導電層(12)具有複數第一蝕刻區(121)以將該第一導電層(12)劃分為複數第一導電區(122); 一光伏層(13),設置於該第一導電層(12)上,且該光伏層(13)具有複數光伏蝕刻區(131)以將該光伏層(13)劃分為複數光伏區(132); 一第二導電層(14),設置於該光伏層(13)上,且該第二導電層(14)具有複數第二蝕刻區(141)以將該第二導電層(14)劃分為複數第二導電區(142); 複數串聯導電層(16)分別設置於複數該光伏蝕刻區(131)下方且分別於複數該第一導電區(122)的上表面,複數該第二導電區(142)分別填充於複數該光伏蝕刻區(131)並分別與複數該串聯導電層(16)電性接觸;以及 複數第一絕緣區(15),分別設置於複數該第二蝕刻區(141)下方且於複數該光伏區(132)的上表面,且各該第一絕緣區(15)往下延伸填充於各該光伏蝕刻區(131),各該第一絕緣區(15)並與各該串聯導電層(16)接觸以分別形成一接觸重疊區(P),各該第二蝕刻區(141)位於所對應的該接觸重疊區(P)的正上方的範圍之內。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薄膜光伏結構,其中各該第二蝕刻區(141)具有一第二蝕刻區寬度(W4),且各該接觸重疊區(P)的一接觸重疊區寬度(W5)分別大於所對應的該第二蝕刻區寬度(W4)。
  3. 如請求項2所述之薄膜光伏結構,其中各該串聯導電層(16)在所對應的該第一導電區(122)的上表面具有一第一串聯導電層側緣(161),該第一串聯導電層側緣(161)與該光伏蝕刻區(131)的一光伏蝕刻區側壁(1311)形成一第一距離(D1);各該第一絕緣區(15)具有一第一絕緣區側緣(151),該第一絕緣區側緣(151)與該光伏蝕刻區(131)的該光伏蝕刻區側壁(1311)形成一第二距離(D2);且,該第二距離(D2)大於該第一距離(D1)。
  4. 如請求項3所述之薄膜光伏結構,其中各該第一絕緣區(15)覆蓋各該光伏蝕刻區側壁(1311),該薄膜光伏結構(1)更包含複數第二絕緣區(17),各該第二絕緣區(17)填充於各該第一蝕刻區(121)的全部及各該光伏蝕刻區(131)的一部份,且各該第二絕緣區(17)係覆蓋各該光伏蝕刻區(131)的另一光伏蝕刻區側壁(1312)並延伸至相鄰該另一光伏蝕刻區側壁(1312)的該光伏區(132)的上表面。
  5. 如請求項3所述之薄膜光伏結構,其中各該串聯導電層(16)所具有之一串聯導電層寬度(W1)大於各該光伏蝕刻區(131)所具有之一光伏蝕刻區寬度(W2),且各該光伏蝕刻區(131)完全地覆蓋在各該串聯導電層(16)的上表面。
  6. 如請求項4或5所述之薄膜光伏結構,其中各該第一絕緣區(15)所具有之一絕緣區寬度(W3)大於各該第二蝕刻區(141)所具有之一第二蝕刻區寬度(W4)。
  7. 一種薄膜光伏結構製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在透明的一基板(11)上設置一第一導電層(12),且於該第一導電層(12)的上表面間隔設置複數串聯導電層(16); 於各該串聯導電層(16)的左側對該第一導電層(12)往下進行蝕刻以形成一第一蝕刻區(121); 將一光伏層(13)設置於該第一導電層(12)的上方及該串聯導電層(16)的上表面,且部分的該光伏層(13)延伸充填於該第一蝕刻區(121)並與該基板(11)接觸; 在各該串聯導電層(16)的位置上方該對光伏層(13)進行蝕刻以形成複數個光伏蝕刻區(131),以及複數個光伏區(132); 於各該光伏區(132)的上表面鄰近該光伏蝕刻區(131)的位置間隔設置複數第一絕緣區(15),各該第一絕緣區(15)往下延伸填充於各該光伏蝕刻區(131)內,各該第一絕緣區(15)並與各該串聯導電層(16)接觸以形成一接觸重疊區(P); 將一第二導電層(14)設置於該光伏層(13)的上方及各該第一絕緣區(15)的上表面並充填於複數該光伏蝕刻區(131)並分別與複數串聯導電層(16)電性接觸,在各該接觸重疊區(P)的正上方以蝕刻方式形成各一第二蝕刻區(141),各該第二蝕刻區(141)只位於所對應的該接觸重疊區(P)的正上方的範圍之內,且該接觸重疊區(P)的一接觸重疊區寬度(W5)大於一第二蝕刻區寬度(W4)。
  8. 如請求項7所述之薄膜光伏結構製作方法,其中該薄膜光伏結構製作方法是沿著各該串聯導電層(16)的左側緣往下進行蝕刻以形成該第一蝕刻區(121)。
  9. 一種薄膜光伏結構製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在透明的一基板(11)上設置一第一導電層(12),且於該第一導電層(12)的上表面間隔設置複數串聯導電層(16),接著將一光伏層(13)設置於該第一導電層(12)的上方及複數該串聯導電層(16)的上方; 由該光伏層(13)上表面於各該串聯導電層(16)的左側對該光伏層(13)及該第一導電層(12)往下進行蝕刻以形成一第一蝕刻區(121)及一光伏蝕刻區(131),接著進行蝕刻以擴大各該光伏蝕刻區(131)使各該光伏蝕刻區(131)二個光伏蝕刻區側壁(1311、1312)的其中之一個該光伏蝕刻區側壁(1311)位於所對應的該串聯導電層(16)的上表面位置,並且形成各一光伏區(132); 於各該光伏區(132)的上表面鄰近該光伏蝕刻區(131)二個該光伏蝕刻區側壁(1311、1312)的其中之一個該光伏蝕刻區側壁(1311)的位置間隔設置各一第一絕緣區(15),各該第一絕緣區(15)往下延伸填充於各該光伏蝕刻區(131)內,各該第一絕緣區(15)並與各該串聯導電層(16)接觸以形成各一接觸重疊區(P); 於各該第一蝕刻區(121)及另一個該光伏蝕刻區側壁(1312)設置各一第二絕緣區(17),各該第二絕緣區(17)填充於各該第一蝕刻區(121)的全部及各該光伏蝕刻區(131)的一部份; 將一第二導電層(14)設置於該光伏層(13)的上方及各該第一絕緣區(15)的上表面及各該第二絕緣區(17)的上表面並充填於複數該光伏蝕刻區(131)並分別與複數該串聯導電層(16)電性接觸,在各該接觸重疊區(P)的正上方以蝕刻方式形成各一第二蝕刻區(141),各該第二蝕刻區(141)只位於所對應的該接觸重疊區(P)的正上方的範圍之內,且該接觸重疊區(P)的一接觸重疊區寬度(W5)大於一第二蝕刻區寬度(W4)。
  10. 如請求項9所述之薄膜光伏結構製作方法,其中該薄膜光伏結構製作方法是沿著各該串聯導電層(16)的左側緣往下進行蝕刻以形成該第一蝕刻區(121)。
TW111129519A 2022-08-05 2022-08-05 薄膜光伏結構及其製作方法 TWI80886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1129519A TWI808860B (zh) 2022-08-05 2022-08-05 薄膜光伏結構及其製作方法
US18/225,332 US20240047593A1 (en) 2022-08-05 2023-07-24 Thin film photovoltaic structur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1129519A TWI808860B (zh) 2022-08-05 2022-08-05 薄膜光伏結構及其製作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808860B TWI808860B (zh) 2023-07-11
TW202408026A true TW202408026A (zh) 2024-02-16

Family

ID=881494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1129519A TWI808860B (zh) 2022-08-05 2022-08-05 薄膜光伏結構及其製作方法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20240047593A1 (zh)
TW (1) TWI808860B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378565B (en) * 2008-04-30 2012-12-01 Nexpower Technology Corp Stacked-layered thin film solar cell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TWI373849B (en) * 2008-06-12 2012-10-01 Nexpower Technology Corp Stacked-layered thin film solar cell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TW201119058A (en) * 2009-11-20 2011-06-01 Auria Solar Co Ltd Thin film solar cell and fabricating method thereof
GB2522408A (en) * 2014-01-14 2015-07-29 Ibm Monolithically integrated thin-film device with a solar cell, an integrated battery and a controller
TWI543383B (zh) * 2015-02-04 2016-07-21 Nat Univ Chung Hsing Buried electrode solar cells, production methods, and multi - face Solar module
EP3389096A1 (en) * 2017-04-13 2018-10-17 Nederlandse Organisatie voor toegepast- natuurwetenschappelijk onderzoek TNO Photo-voltaic element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US11955574B2 (en) * 2017-10-05 2024-04-09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Photovoltaic cell form ultra-small IOT device with multi-level voltage output
TWM565882U (zh) * 2018-06-14 2018-08-21 位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hotovoltaic cell structur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808860B (zh) 2023-07-11
US20240047593A1 (en) 2024-02-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796947B2 (ja) 集積型薄膜太陽電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2725857B (zh) 太阳能电池、使用太阳能电池的太阳能电池组件和太阳能电池的制造方法
KR101070199B1 (ko) 박막형 태양전지 및 그 제조방법
US9893221B2 (en) Solar cell and method of fabricating the same
US8779282B2 (en) Solar cell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US20150349156A1 (en) Solar battery cell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CN101515609A (zh) 薄膜型太阳能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US20100252109A1 (en) Thin film type solar cell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KR101405018B1 (ko) 박막형 태양전지 및 그 제조방법
CN110174973A (zh) 显示装置、显示面板及其制造方法
WO2023060924A1 (zh) 一种薄膜太阳能电池结构及其制备方法
JP3815875B2 (ja) 集積型薄膜光電変換装置の製造方法
JP4091310B2 (ja) シリコン薄膜太陽電池の製造方法
KR101091379B1 (ko) 태양전지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KR20100109312A (ko) 태양전지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CN103035778A (zh) 用来制造穿透式太阳能电池模块的方法
TWI808860B (zh) 薄膜光伏結構及其製作方法
US20190378939A1 (en) Solar cell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for
WO2019237561A1 (zh) 一种背接触太阳能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JP2012256881A (ja)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
TWI774397B (zh) 薄膜光伏結構
KR20110035733A (ko) 태양전지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KR20110036173A (ko) 태양전지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CN113488593B (zh) 薄膜光伏结构
KR101415322B1 (ko) 박막형 태양전지 및 그 제조방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