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404889A - 堆高式起重機 - Google Patents

堆高式起重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404889A
TW202404889A TW112122308A TW112122308A TW202404889A TW 202404889 A TW202404889 A TW 202404889A TW 112122308 A TW112122308 A TW 112122308A TW 112122308 A TW112122308 A TW 112122308A TW 202404889 A TW202404889 A TW 202404889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ontact pressure
wheel
traveling
driving wheel
pressure adjust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212230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後藤史樹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村田機械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村田機械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村田機械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40488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404889A/zh

Links

Images

Abstract

堆高式起重機(6)具備行走部(70),該行走部(70),具有:驅動車輪,以隔著軌道(5)的方式相對向配置的第一車輪(72)及第二車輪(73)之中至少一個;以及移動機構(80),使驅動車輪的第一車輪(72)及第二車輪(73)移動。移動機構(80)具有第一接觸壓力調整機構(83)及第二接觸壓力調整機構(84),該第一接觸壓力調整機構及第二接觸壓力調整機構,藉由使驅動車輪朝第一車輪(72)和第二車輪(73)彼此分離的方向或接近的方向移動,以調整驅動車輪對於軌道(5)的接觸壓力。第一接觸壓力調整機構(83)及第二接觸壓力調整機構(84)的其中一個,在行走部(70)的行走方向被配置於驅動車輪之其中一側,且第一接觸壓力調整機構(83)及第二接觸壓力調整機構(84)的另一個,在行走方向被配置於驅動車輪之另一側。

Description

堆高式起重機
本發明是有關於堆高式起重機。
例如,在專利文獻1中,揭示可以藉由將隔著軌道之一對車輪的其中一方往軌道側彈推的彈推機構,使驅動車輪加壓於軌道的堆高式起重機。在如此般的堆高式起重機中,由於可提高對於軌道的驅動車輪的接觸壓力,因而可以減低驅動車輪在軌道上滑行的情形,達到行走的高速化及高加減速化。另外,在如此般的堆高式起重機中,藉由解除對於軌道的驅動車輪的接觸壓力,可以藉手動使堆高式起重機移動。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第6011628號公報
[發明所欲解決之問題]
然而,上述以往的堆高式起重機的彈推機構,被設置於驅動車輪的行走方向之局部。因此,常有由於堆高式起重機的停止位置等導致作業者的手難以觸及的情況,且有須要花時間調整彈推機構的情形。
因此,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供:可以使調整驅動車輪的接觸壓力時之作業性提昇的堆高式起重機。 [解決問題之技術手段]
本發明所涉及的堆高式起重機具備行走部,該行走部具有:驅動車輪,是以隔著軌道的方式相對向配置的第一車輪及第二車輪之中至少一個;以及移動機構,使驅動車輪移動,移動機構具有第一接觸壓力調整機構及第二接觸壓力調整機構,該第一接觸壓力調整機構及第二接觸壓力調整機構,藉由使驅動車輪朝第一車輪和第二車輪彼此分離的方向或接近的方向移動,以調整驅動車輪對於軌道的接觸壓力,第一接觸壓力調整機構及第二接觸壓力調整機構的其中一個,被配置於比驅動車輪更靠行走部的行走方向之其中一側,且第一接觸壓力調整機構及第二接觸壓力調整機構的另一個,被配置於比驅動車輪更靠行走方向之另一側。
此構成的堆高式起重機設置有第一接觸壓力調整機構及第二接觸壓力調整機構,該第一接觸壓力調整機構及第二接觸壓力調整機構,在第一車輪及第二車輪的行走方向之兩側調整對於驅動車輪的軌道的接觸壓力。藉此,作業者可以從驅動車輪的行走方向之兩側調整驅動車輪的接觸壓力。此結果,可以使調整驅動車輪的接觸壓力時的作業性提昇。
在本發明所涉及的堆高式起重機中,移動機構,也可以具有轉動構件,被設置成可相對於行走部的本體以轉動軸為轉動中心轉動並且固定有第一車輪的車軸,第一接觸壓力調整機構,是使轉動構件的局部朝從軌道分離的方向或接近的方向移動的機構,第二接觸壓力調整機構,是使與轉動構件的局部不同之其他局部朝從前述軌道分離的方向或接近的方向移動的機構。在此構成中,藉由簡易構成,作業者可以使其從車輪的行走方向之兩側,朝第一車輪和第二車輪彼此分離的方向或接近的方向移動。
在本發明所涉及的堆高式起重機中,轉動軸,也可以配置於比第一車輪的車軸更接近軌道的位置,行走部,從行走方向之一側,以第一接觸壓力調整機構、轉動軸、第一車輪的車軸、第二接觸壓力調整機構的順序配置。在此構成中,可以藉簡易構成來調整驅動車輪的接觸壓力。
在本發明所涉及的堆高式起重機中,第一接觸壓力調整機構,是藉著使轉動構件的局部移動而接近軌道以使第一車輪移動離開軌道,第二接觸壓力調整機構,是藉著使與轉動構件的局部不同之其他局部移動而接近軌道以使第一車輪移動而接近軌道。在此構成中,可以藉簡易構成來調整驅動車輪的接觸壓力。
在本發明所涉及的堆高式起重機中,也可以進一步具備:塔,設置於行走部的行走方向之其中一側的端部並且朝垂直方向延伸;以及移載部,設置成可在塔沿著行走方向之另一側的一個側面朝垂直方向移動,第一車輪及第二車輪,在行走方向,被配置於行走部的行走方向之另一側的端部和塔之間。在此構成中,第一車輪及第二車輪被配置於行走部的中央部附近,在行走方向從行走部兩端至第一車輪及第二車輪為止的距離變長。但是,在本發明所涉及的堆高式起重機中,由於在行走方向第一接觸壓力調整機構及第二接觸壓力調整機構設置於行走部的兩側,因而即使是第一車輪及第二車輪設置於行走部的中央部附近的構成,仍可以容易調整驅動車輪的接觸壓力。
在本發明所涉及的堆高式起重機中,行走部,也可以具有:配置於塔的垂直方向下端的下部行走部、以及配置於塔的垂直方向上端的上部行走部,移動機構設置於上部行走部。在此構成中,可以使調整被配置於上部行走部的驅動車輪之接觸壓力時的作業性提昇,該上部行走部係配置於塔的垂直方向上端。 [發明效果]
依據本發明,可以使調整驅動車輪的接觸壓力時的作業性提昇。
以下,參照圖式且針對一個實施方式所涉及之配備堆高式起重機6的貯藏庫1進行說明。在圖式的說明中,相同要素給予相同符號,省略重複說明。此外,為了方便說明,在圖1至圖6中定義了X方向、Y方向及Z方向。X方向是與堆高式起重機的行走方向一致的方向,Y方向是正交於X方向的方向,且與貯藏庫本體3的寬邊方向一致的方向。Z方向是正交於X方向及Y方向雙方的方向,且與垂直方向一致的方向。
貯藏庫1,例如保管藉由搬運裝置搬運來的物品。物品,例如是收容以半導體製造裝置或液晶製造裝置等所處理之晶圓的FOUP(Front Opening Unified Pod)、以及收容在半導體製造裝置或液晶製造裝置等使用的光柵之光柵盒等的容器。如圖1及圖2所示般,貯藏庫1,具備:貯藏庫本體3、載架4、軌道5、以及堆高式起重機6。
貯藏庫本體3,形成為包圍朝X方向延伸之既定區域的機殼狀(例如,中空的長方體形狀)。貯藏庫本體3的外形,由未圖示的框架和板所構成。貯藏庫本體3,其貯藏庫本體3的內部區域之局部的地面下方區域S2,被形成於比貯藏庫本體3的外側之地面GL更低的位置。
貯藏庫本體3,收容:載架4A、4B;以及二台的堆高式起重機6。載架4A、4B,以隔著堆高式起重機6的行走區域S1的方式,在Y方向相對向配置。載架4A、4B,分別具有可載置物品的複數個棚41。棚41分別在載架4A、4B,沿著X方向及Y方向排列複數個。
軌道5的構成,包含:上部軌道(軌道)51、以及下部軌道53。上部軌道51及下部軌道53,配置於貯藏庫本體3的內部,以在垂直方向彼此相對向的方式配置。上部軌道51朝水平方向的X方向延伸。上部軌道51,直接安裝於頂棚等,或經由懸掛構件安裝於頂棚等。下部軌道53,也與上部軌道51同樣地朝水平方向的X方向延伸。下部軌道53,直接安裝於地面,或經由支撐構件安裝於地面。
如圖2及圖3所示般,二台的堆高式起重機6、6,分別具備:下部行走部61、塔63、移載部65、以及上部行走部(行走部)70。由於兩個的堆高式起重機6、6的構成相同,因而在下述中,簡稱為堆高式起重機6來進行說明。另外,在下述的說明中,將於圖1右側配置的堆高式起重機6予以圖示而進行說明。
下部行走部61沿著下部軌道53行走。下部行走部61,具有:下部本體部61A;驅動車輪61B;一對的從動輪61C、61C;行走用馬達61D;以及昇降用馬達61E。下部本體部61A由框架、板等的構件所構成,以支撐驅動車輪61B;一對的從動輪61C、61C;行走用馬達61D及昇降用馬達61E。驅動車輪61B可滾動地設置於下部軌道53的上側面。一對的從動輪61C、61C,在夾入下部軌道53之側面的狀態設置成可滾動。行走用馬達61D是驅動車輪61B的驅動源。昇降用馬達61E是移載部65的驅動源。
塔63是沿著垂直方向延伸的柱狀構件。塔63以從下部行走部61豎立設置的方式設置。塔63的上端連接於上部行走部70。塔63,配置於下部行走部61的X方向(堆高式起重機6的行走方向)之其中一側的端部,並且配置於上部行走部70的X方向之其中一側的端部。換句話說,下部行走部61及上部行走部70,從塔63往X方向之另一側凸出。
移載部65,在與棚41之間移載物品,並且在設置於貯藏庫本體3的入出庫埠(未圖示)之間移載物品。移載部65設置成可沿著塔63之一個側面(昇降面63A)昇降。更詳細而言,移載部65,設置於塔63的X方向之另一側,換言之,即設置於與下部行走部61及上部行走部70從塔63突出的方向相同側。移載部65藉由昇降用馬達61E驅動。
如圖3至圖6所示般,上部行走部70,主要具有:上部本體部71、第一驅動車輪(第一車輪)72、第二驅動車輪(第二車輪)73、移動機構80、第一驅動車輪用馬達74、第二驅動車輪用馬達75、第一從動車輪76、以及第二從動車輪77。
上部本體部71由框架、板等的構件所構成,將第一驅動車輪72、第二驅動車輪73、移動機構80、第一驅動車輪用馬達74、第二驅動車輪用馬達75、第一從動車輪76、以及第二從動車輪77予以支撐。上部本體部71的X方向之其中一側的端部,被連接於塔63。如上述般上部行走部70配置成從塔63突出。以下,為了方便說明,所以將上部本體部71之塔63側的端部稱為基端部71B,將與上部本體部71之基端部71B相反側的端部稱為前端部71E。
第一驅動車輪72及第二驅動車輪73在Y方向彼此相對向配置,在上部行走部70行走時,調整成為夾入上部軌道51的(夾持的)狀態。第一驅動車輪72及第二驅動車輪73,在X方向,設置於上部本體部71的中央部。更詳細而言,第一驅動車輪72及第二驅動車輪73,在X方向,配置於上部本體部71之前端部71E和塔63的昇降面63A之間。
第一驅動車輪72是藉由第一驅動車輪用馬達74驅動的驅動輪。第一驅動車輪72,在後段詳述的移動機構80(轉動構件81)固定有車軸72A。第二驅動車輪73是藉由第二驅動車輪用馬達75驅動的驅動輪。第二驅動車輪73,在上部本體部(行走部的本體)71固定有車軸73A。
移動機構80是調整第一驅動車輪72對於上部軌道51之接觸壓力的機構。如圖4至圖6所示般,移動機構80,具有:轉動構件81、轉動軸82、第一接觸壓力調整機構83、以及第二接觸壓力調整機構84。上部行走部70,從行走方向之一方側,以第一接觸壓力調整機構83、轉動軸82、第一驅動車輪72的車軸72A、第二接觸壓力調整機構84的順序配置。
轉動構件81,設置成可相對於上部本體部71,以轉動軸82為中心轉動。轉動軸82,在Y方向配置於比第一驅動車輪72的車軸72A更接近上部軌道51的位置。在轉動構件81,固定有第一驅動車輪72的車軸72A,第一驅動車輪72設置成能以車軸72A作為中心旋轉。設置於轉動構件81的第一驅動車輪72,伴隨轉動構件81的轉動而沿著Y方向(也一邊朝X方向移動一邊朝Y方向)移動。藉此,可以調整第一驅動車輪72對於上部軌道51的接觸壓力。轉動構件81,形成往前端部71E側凸出的第一凸出部81C、以及往基端部71B側凸出的第二凸出部81D。
在本實施方式中,當使第一凸出部81C移動而接近上部軌道51時,轉動構件81整體以轉動軸82為中心在俯視下朝順時計方向轉動,第一驅動車輪72從上部軌道51分離(換言之,即第一驅動車輪72朝從第二驅動車輪73分離的方向移動)。另一方面,當使第一凸出部81C移動而離開上部軌道51時,轉動構件81整體以轉動軸82為中心在俯視下朝逆時針方向轉動,第一驅動車輪72接近上部軌道51(換言之,即第一驅動車輪72朝接近第二驅動車輪73的方向移動)。此外,藉由第二接觸壓力調整機構84彈推,以使轉動構件81以轉動軸82為中心在俯視下朝逆時針方向轉動。此外,在此所說的俯視,是指從軸方向上方觀看時。以下,簡稱為「順時針方向」、「逆時針方向」進行說明的情況下,也代表在俯視下「順時針方向」,在俯視下「逆時針方向」之意。
第一接觸壓力調整機構83,是使如此般的轉動構件81的第一凸出部(轉動構件的局部)81C朝Y方向移動的機構。換言之,即第一接觸壓力調整機構83,是藉由使第一驅動車輪72朝Y方向移動,以調整第一驅動車輪72對於上部軌道51之接觸壓力的機構。
第一接觸壓力調整機構83,具有螺栓83A、以及固定部83B。螺栓83A螺合於固定部83B。在第一接觸壓力調整機構83中,藉由使螺栓83A朝順時計方向旋轉以使螺栓83A的前端移動而接近上部軌道51,且將轉動構件81的塊狀部81A予以彈壓。藉此,轉動構件81,以轉動軸82為中心朝順時計方向旋轉,第一驅動車輪72伴隨此旋轉從上部軌道51分離(換言之,即第一驅動車輪72朝從第二驅動車輪73分離的方向移動)。此結果,第一驅動車輪72對於上部軌道51之既定的接觸壓力狀態被解除。
另外,在第一接觸壓力調整機構83中,藉由使螺栓83A朝逆時針方向旋轉以使螺栓83A的前端移動從上部軌道51離開。藉此,藉由壓縮彈簧84C彈推成朝逆時針方向轉動的轉動構件81,以轉動軸82為中心朝逆時計方向旋轉,且第一驅動車輪72伴隨此旋轉接近上部軌道51 (換言之,即第一驅動車輪72朝接近第二驅動車輪73的方向移動)。此結果,第一驅動車輪72對於上部軌道51成為既定的接觸壓力狀態。
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當使第二凸出部81D移動而接近上部軌道51時,轉動構件81整體以轉動軸82為中心朝逆時計方向轉動,第一驅動車輪72接近上部軌道51(換言之,即第一驅動車輪72朝接近第二驅動車輪73的方向移動)。另一方面,當使第二凸出部81D移動而離開上部軌道51時,轉動構件81整體以轉動軸82為中心朝順時計方向轉動,第一驅動車輪72從上部軌道51分離(換言之,即第一驅動車輪72朝從第二驅動車輪73分離的方向移動)。
第二接觸壓力調整機構84,是使如此般的轉動構件81的第二凸出部(與轉動構件的局部不同之其他局部)81D朝Y方向移動的機構。換言之,即第二接觸壓力調整機構84,是藉由使第一驅動車輪72朝Y方向移動,以調整第一驅動車輪72對於上部軌道51之接觸壓力的機構。
第二接觸壓力調整機構84,具有:螺栓84A、固定部84B、以及壓縮彈簧84C。螺栓84A螺合於固定部84B。在第二接觸壓力調整機構84中,藉由使螺栓84A朝順時計方向旋轉,以使設置於螺栓84A的前端的壓縮彈簧84C移動而接近上部軌道51,且將轉動構件81的塊狀部81B予以彈壓。藉此,轉動構件81,以轉動軸82為中心朝逆時計方向旋轉,第一驅動車輪72伴隨此旋轉接近上部軌道51(換言之,即第一驅動車輪72朝接近第二驅動車輪73的方向移動)。此結果,第一驅動車輪72對於上部軌道51成為既定的接觸壓力狀態。
另外,在第二接觸壓力調整機構84中,藉由使螺栓84A朝逆時針方向旋轉,設置於螺栓83A的前端的壓縮彈簧84C對於塊狀部81B的彈壓力減弱。藉此,轉動構件81成為能以轉動軸82為中心朝順時計方向旋轉,第一驅動車輪72伴隨此旋轉從上部軌道51分離(換言之,即第一驅動車輪72朝從第二驅動車輪73分離的方向移動)。此結果,第一驅動車輪72對於上部軌道51之既定的接觸壓力狀態被解除。
第一接觸壓力調整機構83及第二接觸壓力調整機構84其中一方,被配置於比第一驅動車輪72更靠上部行走部70的行走方向(X方向)之其中一側,第一接觸壓力調整機構83及第二接觸壓力調整機構84的另一方,被配置於比第一驅動車輪72更靠行走方向之另一側。在本實施方式中,第一接觸壓力調整機構83,被配置於比第一驅動車輪72更靠上部本體部71的前端部71E側,第二接觸壓力調整機構84,被配置於比第一驅動車輪72更靠上部本體部71的基端部71B側。
針對上述實施方式的堆高式起重機6之作用效果進行說明。上述實施方式的堆高式起重機6設置有第一接觸壓力調整機構83及第二接觸壓力調整機構84,該第一接觸壓力調整機構及第二接觸壓力調整機構,在第一驅動車輪72和第二驅動車輪73的行走方向之兩側調整第一驅動車輪72對於上部軌道51的接觸壓力。藉此,作業者可以從第一驅動車輪72的行走方向之兩側調整第一驅動車輪72的接觸壓力。例如,在堆高式起重機6故障無法自己行走的情況下,作業者可以操作第一接觸壓力調整機構83及第二接觸壓力調整機構84其中一方,解除第一驅動車輪72所致之上部軌道51的接觸壓力,且以手動使堆高式起重機6移動。此結果,可以使調整第一驅動車輪72的接觸壓力時的作業性提昇。
在上述實施方式的堆高式起重機6中,第一接觸壓力調整機構83是使轉動構件81的一部亦即第一凸出部81C朝Y方向移動的機構,第二接觸壓力調整機構84是使與轉動構件81的局部不同的其他局部亦即第二凸出部81D朝Y方向移動的機構。在此構成中,藉由簡易構成,可以從第一驅動車輪72的行走方向之兩側使第一驅動車輪72朝Y方向移動。
在上述實施方式的堆高式起重機6中,轉動構件81的轉動軸82,被配置於比第一驅動車輪72的車軸72A更接近上部軌道51的位置,上部行走部70,從行走方向之一方側(前端部71E側),以第一接觸壓力調整機構83、轉動軸82、第一驅動車輪72的車軸72A、第二接觸壓力調整機構84的順序配置。藉此,可以藉簡易構成來調整第一驅動車輪72的接觸壓力。
在上述實施方式的堆高式起重機6中,第一接觸壓力調整機構83,藉著使第一凸出部81C移動而接近上部軌道51以使第一驅動車輪72移動而離開(遠離)上部軌道51,第二接觸壓力調整機構84,藉著使第二凸出部81D移動而接近上部軌道51以使第一驅動車輪72移動而接近上部軌道51。藉此,可以藉簡易構成來調整第一驅動車輪72的接觸壓力。
在上述實施方式的堆高式起重機6中,第一驅動車輪72,在行走方向,被配置於上部行走部70(上部本體部71)的行走方向之前端部71E和塔63之間。在如此般的構成中,成為第一驅動車輪72被配置於上部行走部70的中央部附近,在行走方向從上部行走部70的兩端亦即前端部71E及基端部71B至第一驅動車輪72為止的距離變長。但是,在上述實施方式的堆高式起重機6中,由於第一接觸壓力調整機構83及第二接觸壓力調整機構84在行走方向設置於上部行走部70的兩側,因而即使是第一驅動車輪72設置於上部行走部70的中央部附近的構成,仍可以容易調整第一驅動車輪72的接觸壓力。
在上述實施方式的堆高式起重機6中,可以使調整被配置於上部行走部70的第一驅動車輪72之接觸壓力時的作業性提昇,該上部行走部70係配置於塔63的垂直方向上端。
以上,雖針對一個實施方式進行說明,但本發明不限於上述實施方式。在不脫離發明之宗旨的範圍內可進行各種變更。
雖在上述實施方式中,舉設置成夾入上部軌道51的兩個第一驅動車輪72及第二驅動車輪73之中,僅第一驅動車輪72可沿著Y方向移動的構成為例進行說明,但也可以設置成第二驅動車輪73也同樣地,可沿著Y方向移動。換言之,即除了上述實施方式的堆高式起重機6的構成外,也可以具備第二驅動車輪73專用的移動機構80。
另外,雖在上述實施方式中,舉設置有夾入上部軌道51的兩個第一驅動車輪72及第二驅動車輪73的例子進行說明,但也可以配置不具有驅動力的從動車輪,以取代第二驅動車輪73。
另外,在上述實施方式及變形例中,舉藉由使轉動構件81轉動以使第一驅動車輪72朝Y方向移動之構成的移動機構80為例,並且舉設置第一接觸壓力調整機構83及第二接觸壓力調整機構84作為使該轉動構件81轉動的手段的例子進行說明。然而,本發明不限定於此構成。例如,也可以是設置藉由使滑動構件朝Y方向移動以使第一驅動車輪72朝Y方向移動,且使該滑動構件移動的第一接觸壓力調整機構83及第二接觸壓力調整機構84的構成。
另外,雖在上述實施方式及變形例中,舉適用了上部行走部70的本發明的例子進行說明,但也可以將本發明適用於下部行走部61而取代或附加於此構成。
1:貯藏庫 5:軌道 6:堆高式起重機 51:上部軌道(軌道) 63:塔 65:移載部 70:上部行走部(行走部) 71:上部本體部(行走部的本體) 72:第一驅動車輪(第一車輪) 73:第二驅動車輪(第二車輪) 74:第一驅動車輪用馬達 75:第二驅動車輪用馬達 76:第一從動車輪 77:第二從動車輪 80:移動機構 81:轉動構件 81C:第一凸出部(轉動構件的局部) 81D:第二凸出部(與轉動構件的局部不同之其他局部) 82:轉動軸 83:第一接觸壓力調整機構 84:第二接觸壓力調整機構
[圖1]是表示一個實施方式所涉及之配備堆高式起重機的貯藏庫之概略構成的側視圖。 [圖2]是表示圖1的貯藏庫的概略構成的側視圖。 [圖3]是表示一個實施方式所涉及之堆高式起重機的立體圖。 [圖4]是圖3之上部行走部的立體圖。 [圖5]是圖3之上部行走部的俯視圖。 [圖6]是圖3之上部行走部的側視圖。
5:軌道
51:上部軌道(軌道)
63:塔
70:上部行走部(行走部)
71:上部本體部(行走部的本體)
71B:基端部
71E:前端部
72:第一驅動車輪(第一車輪)
72A:車軸
73:第二驅動車輪(第二車輪)
73A:車軸
74:第一驅動車輪用馬達
75:第二驅動車輪用馬達
76:第一從動車輪
77:第二從動車輪
80:移動機構
81:轉動構件
81A,81B:塊狀部
81C:第一凸出部(轉動構件的局部)
81D:第二凸出部(與轉動構件的局部不同之其他局部)
82:轉動軸
83:第一接觸壓力調整機構
83A:螺栓
83B:固定部
84:第二接觸壓力調整機構
84A:螺栓
84B:固定部
84C:壓縮彈簧

Claims (6)

  1. 一種堆高式起重機,具備行走部,該行走部具有:驅動車輪,是以隔著軌道的方式相對向配置的第一車輪及第二車輪之中至少一個;以及移動機構,使前述驅動車輪移動, 前述移動機構具有第一接觸壓力調整機構及第二接觸壓力調整機構,該第一接觸壓力調整機構及第二接觸壓力調整機構,藉由使前述驅動車輪朝前述第一車輪和前述第二車輪彼此分離的方向或接近的方向移動,以調整前述驅動車輪對於前述軌道的接觸壓力, 前述第一接觸壓力調整機構及前述第二接觸壓力調整機構的其中一個,被配置於比前述驅動車輪更靠前述行走部的行走方向之其中一側,且前述第一接觸壓力調整機構及前述第二接觸壓力調整機構的另一個,被配置於比前述驅動車輪更靠前述行走方向之另一側。
  2. 如請求項1記載的堆高式起重機,其中, 前述移動機構,具有轉動構件,被設置成可相對於前述行走部的本體以轉動軸為轉動中心轉動並且固定有前述第一車輪的車軸, 前述第一接觸壓力調整機構,是使前述轉動構件的局部朝從前述軌道分離的方向或接近的方向移動的機構,前述第二接觸壓力調整機構,是使與前述轉動構件的局部不同之其他局部朝從前述軌道分離的方向或接近的方向移動的機構。
  3. 如請求項2記載的堆高式起重機,其中, 前述轉動軸,配置於比前述第一車輪的車軸更接近前述軌道的位置, 前述行走部,從前述行走方向之一側,以前述第一接觸壓力調整機構、前述轉動軸、前述第一車輪的車軸、前述第二接觸壓力調整機構的順序配置。
  4. 如請求項3記載的堆高式起重機,其中, 前述第一接觸壓力調整機構,藉著使前述轉動構件的局部移動而接近前述軌道,以使前述第一車輪移動而離開前述軌道, 前述第二接觸壓力調整機構,藉著使與前述轉動構件的局部不同之其他局部移動而接近前述軌道,以使前述第一車輪移動而接近前述軌道。
  5. 如請求項1~4中任一項記載的堆高式起重機,其中, 進一步具備: 塔,設置於前述行走部的行走方向之其中一側的端部並且朝垂直方向延伸;以及 移載部,設置成可在前述塔沿著前述行走方向之另一側的一個側面朝垂直方向移動, 前述第一車輪及前述第二車輪,在前述行走方向,被配置於前述行走部的行走方向之另一側的端部和前述塔之間。
  6. 如請求項5記載的堆高式起重機,其中, 前述行走部,具有:配置於前述塔的垂直方向下端的下部行走部、以及配置於前述塔的垂直方向上端的上部行走部, 前述移動機構設置於前述上部行走部。
TW112122308A 2022-07-20 2023-06-15 堆高式起重機 TW202404889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2-115385 2022-07-20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404889A true TW202404889A (zh) 2024-02-01

Family

ID=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413967B2 (en) Contactless driving module and transfer apparatus having the same
KR101885434B1 (ko) 구동 모듈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타워 리프트
JP5610330B2 (ja) コンベアの搬送性能を強化するシステム
US7721654B2 (en) Stacker crane
KR101854044B1 (ko) 텐션 롤러를 갖는 타워 리프트
KR20080104695A (ko) 기판 이송 장치
KR102184615B1 (ko) 반송 장치
US20060060106A1 (en) Stacker crane
KR102616683B1 (ko) 오토 텐셔너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타워 리프트
KR102207874B1 (ko) 이송 장치
EP0365589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LIGNING SILICON WAFERS.
KR102503286B1 (ko) 타워 리프트
JP6865423B2 (ja) 走行及びガイド機能を備えるローラユニット並びにそれを利用するパレット移送システム
KR20210002427A (ko) 카세트 고정 유닛 및 이를 갖는 비히클
TW202404889A (zh) 堆高式起重機
KR101864947B1 (ko) 브레이크 모듈을 포함하는 타워 리프트
JP6927506B2 (ja) 走行及びガイド機能を備えるレールターンモジュール並びにそれを利用するパレット移送システム
JP2010150004A (ja) 搬送台車
WO2024018773A1 (ja) スタッカクレーン
KR102557804B1 (ko) 웨이트 모듈을 포함하는 타워 리프트
JP2008195525A (ja) ロール体搬送装置
KR20180077734A (ko) 기판이송장치
JP2010111513A (ja) 移送装置
JP2010001139A (ja) 搬送装置及び自動倉庫
JP6927505B2 (ja) 走行及びガイド機能を備える走行レール並びにそれを利用するパレット移送システ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