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348112A - 承載模組及電子裝置 - Google Patents

承載模組及電子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348112A
TW202348112A TW111122514A TW111122514A TW202348112A TW 202348112 A TW202348112 A TW 202348112A TW 111122514 A TW111122514 A TW 111122514A TW 111122514 A TW111122514 A TW 111122514A TW 202348112 A TW202348112 A TW 202348112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ide plate
plate
linking
carrier
load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112251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819663B (zh
Inventor
鐘泳慶
傅昭平
Original Assignee
緯創資通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緯創資通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緯創資通股份有限公司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81966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819663B/zh
Publication of TW20234811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348112A/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14Mounting supporting structure in casing or on frame or rack
    • H05K7/1485Servers; Data center rooms, e.g. 19-inch computer racks
    • H05K7/1488Cabinets therefor, e.g. chassis or racks or mechanical interfaces between blades and support structures
    • H05K7/1489Cabinets therefor, e.g. chassis or racks or mechanical interfaces between blades and support structures characterized by the mounting of blades therein, e.g. brackets, rails, trays

Abstract

電子裝置之機箱內裝設承載模組,承載模組適於承載擴充模組,承載模組包含承載件、固定桿及連動件;承載件包含載板、第一側板及第二側板,第一側板以及第二側板分別連接於載板之相對兩側邊;固定桿樞接於第一側板以及第二側板,固定桿設有連動部;連動件可轉動地設置於承載件內,連動件包含對接部及推頂部,對接部連接於連動部,推頂部適於與擴充模組連接;旋轉固定桿即可在承載件上垂直的安裝或拆卸擴充模組,有效降低組裝成本。

Description

承載模組及電子裝置
一種承載模組及電子裝置,尤指一種固定電路板之承載模組。
機架式伺服機台之機櫃一般配置多個子機箱,子機箱可容置多個承載件,承載件(為運算節點或儲存節點)為執行雲端的大數據運算;承載件一側具有固定架,固定架為增加承載件一側的強度及防止變形;承載件內組裝電路板時,必須將固定架拆除,將電路板傾斜的放入承載件內,將電路板一側的連接器插接到承載件側邊的連接孔,再將電路板平放於承載件內,用九個螺絲鎖附電路板在承載件內固定,再將三個螺絲鎖附固定架在承載件的一側固定,其組裝過程繁瑣、成本提高。且電路板的連接器在與連接孔對位的過程中,由於裝設角度造成對位不準或暴力拆裝,可能導致連接器的損壞。
有鑑於此,依據一些實施例,提出一種適於承載擴充模組之承載模組,承載模組包含載板、第一側板及第二側板,第一側板以及第二側板分別連接於載板之相對兩側邊;固定桿樞接於第一側板以及第二側板,固定桿設有連動部;連動件可轉動地設置於承載件內,連動件包含對接部及推頂部,對接部連接於連動部,推頂部適於與擴充模組連接。
在一些實施例中,固定桿還包含定位部,承載件設有至少匹配件,定位部適於與其中一至少一匹配件配合以定位固定桿。
在一些實施例中,固定桿具有握把及分別連接於握把二端之二側臂,各側臂設有樞接部,各樞接部分別樞接於第一側板以及第二側板。
在一些實施例中,側臂的定位部與樞接部的連線為軸線,連動部位於定位部與樞接部之間且對應於軸線上。
在一些實施例中,連動件包括第一連接桿及第二連接桿,第一連接桿設有第一軸部、第一對接部及抗力部,第一軸部樞接於載板之樞接板,第一對接部與抗力部分別位於第一軸部之兩側,且第一對接部可移動地連接於連動部;第二連接桿設有第二軸部、第二對接部及推頂部,第二軸部樞接於載板,第二對接部與推頂部分別位於第二軸部之兩側,且第二對接部可移動地連接於抗力部,推頂部適於與擴充模組連接。
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二連接桿具有一體之彎折部及本體,第二對接部位於彎折部,彎折部與推頂部分別位於本體之兩側。
在一些實施例中,定位部具有固定端與自由端,固定端固設於固定桿,自由端可移動地穿設於固定桿之穿孔,並可選擇地匹配於至少一匹配件之一。
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側板與第二側板各設有至少一匹配件,固定桿的各側臂分別設有定位部及連動部,各定位部分別選擇性匹配於第一側板的至少一匹配件之一與第二側板的至少一匹配件之一。
在一些實施例中,承載件更包括多個連動件,各連動件樞接於載板,各連動件分別包含對接部及推頂部,各連動件的對接部分別連接於各側臂的連動部。
在一些實施例中,載板設有樞接板,樞接板自載板延伸並與第一側板與第二側板之一相鄰,樞接板適於與連動件樞接。
在一些實施例中,連動件為連接座,連接座具有底板與側板,底板與側板具有角度關係,連接座的對接部設於側板,推頂部設於底板。
在一些實施例中,固定桿的定位部與樞接部之間為軸線,連動部位於側板且與軸線錯位。
在一些實施例中,提出一種電子裝置,包括機箱、承載模組及擴充模組;承載模組裝設於機箱內,承載模組包括承載件、固定桿及連動件;承載件包含載板、第一側板及第二側板,第一側板以及第二側板分別連接於載板之相對兩側邊;固定桿樞接於第一側板以及第二側板,固定桿設有連動部;連動件可轉動地設置於承載件內,連動件包含對接部及推頂部,對接部連接於連動部;擴充模組設置於承載件內且結合推頂部。
在一些實施例中,擴充模組設有連接器,固定桿適於帶動擴充模組沿軸向相對於載板上移動,使連接器插接於承載件之連接孔。
在一些實施例中,擴充模組設有多個滑槽,載板設有多個凸扣部,各凸扣部與各滑槽對位。
綜上,依據一些實施例,在承載件內安裝或拆卸擴充模組(如電路板)相當簡易,只需在承載件內垂直的放下或拿起電路板,並推動固定桿來拆裝電路板的動作即可完成,有效縮短組裝工時,不必額外使用工具或螺絲來拆裝電路板;此外,依據一些實施例,通過第一連接桿及第二連接桿的槓桿連動關係,達到省力操作固定桿來帶動電路板進行拆裝的效果。
請參閱圖1,圖1為承載模組100之外觀示意圖,承載件200內安裝有擴充模組9之狀態。在一些實施例中,承載模組100適於承載擴充模組9。
請參閱圖1,在一些實施例中,承載模組100為在網路設備採用之機櫃內使用,機櫃配置有多個子機箱,子機箱承載多個承載模組100;機櫃中的伺服器的高度以U為單位(1U等於1.75英寸等於44.45毫米),通常有1U至7U幾種標準的伺服器,承載模組100應用於1U機箱。承載模組100分為運算節點與儲存節點,一座機櫃至多容納八十臺的運算節點,或是四十臺的儲存節點,也可以混合運算節點與儲存節點的兩種節點使用。
請參閱圖1,在一些實施例中,擴充模組9可以是但不限於電路板或擴充卡,例如高速序列電腦匯流排(PCI Express,Peripheral Component Interconnect Express,PCIe Card);在一些實施例中,擴充模組9可為其他設備,例如硬碟;以下擴充模組9為電路板9為例說明,並給予與擴充模組9相同之標號。
請參閱圖2,圖2為承載模組100之局部分解示意圖,圖2具有二組連動件3於承載件200內使用;承載模組100包括承載件200、固定桿2及連動件3;承載件200包含載板11、第一側板12及第二側板13,第一側板12以及第二側板13分別連接於載板11之相對兩側邊,圍繞出容置空間14;固定桿2樞接於第一側板12以及第二側板13,固定桿2包含連動部22;連動件3可轉動地設置於承載件200,連動件3包含對接部31及推頂部32,對接部31連接於連動部22,推頂部32適於與電路板9連接。
當固定桿2樞接在第一側板12及第二側板13後,固定桿2可以旋轉,並帶動連動件3的推頂部32來推動電路板9在承載件200的容置空間14內沿一拆裝方向(例如,水平方向,如圖12至圖14的第三軸Z方向)於安裝位置或拆卸位置間移動,操作相當簡易,以此避免電路板9於裝卸過程中與承載件200碰撞,減少電路板9損壞的機會。
請參閱圖2,在一些實施例中,固定桿2具有長條平板狀之握把23及分別連接於握把23二端之側臂24,握把23與二側臂24組成ㄇ字型外觀(如圖3所示);連動部22設置於側臂24,連動部22可為由一側臂24朝向另一側臂24凸出的凸塊,在一些實施例中,連動部22可為一插銷,由側臂24鄰近第一側板12的一側穿設於側臂24。各側臂24包含樞接部241,各樞接部241分別以樞軸16樞接於第一側板12以及第二側板13(各樞軸16例如鉚釘,各鉚釘以第一軸X方向分別樞接在第一側板12及第二側板13)。在一些實施例中,各側臂24的分別設內凹部244,內凹部244對應於承載件200的內凹部121設置,二側臂24之各樞接部241間的距離大於各內凹部244間的距離。
在一些實施例中,載板11設有至少一樞接板111(如圖2A所示),樞接板111設置並凸出於載板11且相鄰於第一側板12與第二側板13之一,連動件3樞接於樞接板111。更詳細地說,樞接板111的兩面分別朝向固定桿2的側臂24及連動件3。如圖2所示,在一些實施例中,載板11設有二樞接板111,二樞接板111分別鄰近第一側板12與第二側板13。
請參閱圖2,在一些實施例中,固定桿2包含定位部21,承載件200包含有至少一匹配件15,定位部21之一端為固定端211,定位部21以固定端211固設於固定桿2,定位部21之另一端為自由端212,自由端212可移動地穿設於固定桿2之側臂24的穿孔242,並可選擇地匹配於至少一匹配件15之一。在一些實施例中,定位部21為彈片,自由端212設有一凸塊,至少一匹配件15為扣孔,定位部21的凸塊可選擇地定位於至少一匹配件15之一。當定位部21的凸塊定位於匹配件15後,使固定桿2穩固結合於承載件200內,且固定桿2與第一側板12及第二側板13固接成一體,以增加承載件200結構強度。
請參閱圖2,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側板12、第二側板13各自設有二匹配件15,固定桿2相對第一側板12及第二側板13分別設有定位部21,各定位部21分別選擇性匹配於第一側板12之各二匹配件15之一與第二側板13之各二匹配件15之一。
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側板12或第二側板13之一設有內凹部121(如圖10、圖11所示),以下以第一側板12說明,第二側板13的配置重複不再贅述。內凹部121與第一側板12的外側面12a有預定的間距,各匹配件15位於內凹部121之壁面上,當定位部21與匹配件15配合時,定位部21未突出於第一側板12之外側面12a。通過內凹部121的設置,使承載模組100之承載件200安裝到伺服器的子機箱時,定位部21不會因為突出於第一側板12之外側面12a而碰撞到子機箱,導致固定桿2移動且電路板9位移的情形發生。
在一些實施例中,承載模組100內可設置多個定位部21、多個連動部22及多個連動件3,各定位部21、各連動部22及各連動件3可分別對應設置在固定桿2的二側(如圖2所示),非以此為限;在一些實施例中,承載模組100內可僅設置一個定位部21、一個連動部22及一個連動件3,一個定位部21、一個連動部22及一個連動件3可僅設置在固定桿2的一側(如圖2A所示),而固定桿2的另一側無對應的定位部21、連動部22及連動件3於承載件200內設置。
請參閱圖2A,在一些實施例中,連動件3包括第一連接桿33及第二連接桿34,第一連接桿33及第二連接桿34各為槓桿結構且相互連動;第一連接桿33設有第一軸部331、第一對接部311及抗力部333,第一軸部331樞接於載板11的樞接板111,第一對接部311位於第一軸部331之一端且連接於連動部22,抗力部333位於第一軸部331之另一端,連接於第二連接桿34。第二連接桿34設有第二軸部341、第二對接部312及推頂部32,第二軸部341樞接於載板11,第二對接部312位於第二軸部341之一端且連接於抗力部333,推頂部32位於第二軸部341之另一端,適於帶動電路板9移動。
請參閱圖2A,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對接部311為長槽,連動部22為凸塊,凸塊於長槽之一側至另一側之間位移,非以此為限,第一對接部311可為凸塊,連動部22可為扣孔,凸塊於長槽之一側至另一側之間位移。
請參閱圖2A,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二連接桿34包含彎折部342與本體343,彎折部342設於本體343之一端,彎折部342與本體343有一角度關係。第二對接部312設於彎折部342上,第二對接部312為長斜槽,抗力部333為凸塊,凸塊位移於長斜槽,非以此為限;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二對接部312可為凸塊,抗力部333可為長斜槽,凸塊位移於長斜槽。
請參閱圖4,圖4為承載件200之局部分解示意圖,圖4為安裝固定桿2與第一連接桿33後之狀態。在一些實施例中,當第一連接桿33於組裝時,在第一軸部331上通過旋轉鉚釘樞接在樞接板111上,將第一連接桿33上之第一對接部311樞接於固定桿2的連動部22,使固定桿2與第一連接桿33為一體式的連動關係。
請參閱圖5,圖5為承載件200之局部分解示意圖,圖5為安裝第二連接桿34後之狀態。在一些實施例中,當第二連接桿34於組裝時,在第二軸部341處通過旋轉鉚釘樞接在載板11上,將第二連接桿34上之第二對接部312樞接於第一連接桿33的抗力部333,使第一連接桿33與第二連接桿34為一體式的連動關係。
請參閱圖6,圖6為承載模組100之局部俯視示意圖,承載件200內安裝有擴充模組9、第一連接桿33與第二連接桿34之狀態,固定桿2於旋轉前之開啟位置之狀態。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二連接桿34的推頂部32結合於電路板9,本體343限位於電路板9的底面9a,不與電路板9之表面9b可設置零件的區域產生干涉;電路板9設有對接部91,對接部91適於與連動件3的推頂部32連接,對接部91為長槽,推頂部32為凸塊,凸塊位移於長槽內;在一些實施例中,推頂部32為長槽,對接部91為凸塊,凸塊樞移於長槽,本發明不以此為限。
請參閱圖6至圖9,圖7為承載模組100之局部俯視示意圖,圖8與圖9為承載件200之局部放大示意圖,圖6與圖8為固定桿2於一開啟位置,圖7與圖9為固定桿2於一加固位置。在一些實施例中,固定桿2可旋轉地於開啟位置與加固位置間移動,當固定桿2於開啟位置時,定位部21定位於第一匹配件151,使固定桿2不與容置空間14干涉,適於將電路板9裝設於承載件200的容置空間14內,此時電路板9的對接部91與連動件3的推頂部32配合。在固定桿2由開啟位置移動至加固位置的過程中,固定桿2遠離載板11轉動,固定桿2的定位部21離開第一匹配件151,固定桿2帶動連動件3之推頂部32移動(如圖12至圖14所示),推頂部32帶動電路板9沿載板11拆裝方向移動(如圖12至圖14之第三軸Z移動)。當固定桿2移動至加固位置時,固定桿2的定位部21定位於第二匹配件152,此時電路板9限位於承載件200的容置空間14內,且固定桿2為固定於第一側板12及第二側板13之間的容置空間14的上方,並定位於加固位置,適於確保承載件200的強度。
在一些實施例中,電路板9垂直安裝於載板11的方式(如圖6所示之第二軸Y方向將電路板9安裝於載板11上),避免電路板9在組裝過程碰撞到承載件200(例如電路板9側端接觸到第一側板12及第二側板13),而造成電路板9上的零件磨損。且固定桿2定位於加固位置,適於確保承載件200的強度與避免承載模組100受外力撞擊而變形。
請參閱圖8,在一些實施例中,當固定桿2由加固位置移動至開啟位置時,定位部21脫離第二匹配件152並與第一匹配件151配合,固定桿2遠離於第一側板12及第二側板13之間的容置空間14,使第一側板12及第二側板13之間鏤空(如圖6所示)而供安裝或拆卸電路板9。
在一些實施例中,固定桿2的側臂24的定位部21與樞接部241之間連線為一軸線24a(如圖9所示),當固定桿2於加固位置時,軸線24a垂直於載板11,連動部22設置於樞接部241與定位部21之間且對應於軸線24a上。
請參閱圖1,在一些實施例中,電路板9包括多個滑槽92,各滑槽92具有小槽921與大槽922(如圖6所示),小槽921與大槽922組成葫蘆型的槽孔,載板11設有多個凸扣部112,各凸扣部112分別與各滑槽92配合(如圖12至圖14所示)。
以下說明在一些實施例中將電路板9裝設於承載模組100的做動方式。在一些實施例中,當欲裝設電路板9時,首先將電路板9垂直(如圖12所示之第二軸Y方向)放入承載模組100的容置空間14內,各凸扣部112分別穿設於電路板9上的各大槽922(如圖12所示),電路板9的對接部91與連動件3的推頂部32配合。接者,將固定桿2遠離載板11轉動,固定桿2的連動部22帶動連動件3轉動,使連動件3的推頂部32推動電路板9的對接部91使電路板9沿拆裝方向遠離固定桿2,電路板9由拆卸位置移動至安裝位置,使各凸扣部112分別扣入電路板9上的各小槽921(如圖14所示),使電路板9固定於載板11上。
欲拆卸電路板9時,將固定桿2朝向載板11旋轉(如圖12所示),固定桿2帶動連動件3與電路板9反向移動,連動件3的推頂部32推動電路板9的對接部91使電路板9沿拆裝方向接近固定桿2,電路板9由安裝位置移動至拆卸位置,載板11上的多個凸扣部112移動於電路板9上的大槽922,即可拆卸電路板9,將電路板9垂直載板11朝承載件200外部拿出。
在一些實施例中,當推動固定桿2且連動電路板9由拆卸位置移動至安裝位置後,電路板9上所結合之連接器99會插接於承載件200之連接孔19定位(如圖15所示);電路板9由安裝位置移動至拆卸位置後,電路板9上的連接器99移離承載件200之連接孔19。上述安裝或拆卸電路板9只需對準承載件200內垂直的放下或拿起電路板9,且推動固定桿2的兩個動作即可完成,有效縮短組裝工時,不必額外使用工具或螺絲來拆裝電路板9;並且,通過第一連接桿33及第二連接桿34的槓桿連動關係,達到省力操作固定桿2的效果。
在一些實施例中,連動件3為使用二件式的第一連接桿33及第二連接桿34來連動電路板9(如圖2與圖2A所示),但非以為限;在一些實施例中,連動件3可使用一件式的連接座36(如圖16與圖17所示),連接座36設有對接部31(如圖19所示),對接部31為長槽,連動部22為凸塊,凸塊樞移於長槽;在一些實施例中,連動部22為長槽,對接部31為凸塊,凸塊樞移於長槽。
所謂連接座36及固定桿2之間的樞移關係可以是但不限於使兩元件間具有可相互樞轉(為樞接關係)的關係、以及可相互軸移動的關係的連接方式。
請參閱圖16與圖17,圖16為電路板9與連接座36之放大示意圖,連接座36以鎖接件(推頂部32)鎖接於電路板9之狀態,圖17為承載件200之放大示意圖,為圖16之連接座36組裝在電路板9之表面9b之狀態。在一些實施例中,連接座36具有底板361與側板362,底板361與側板362具有一角度關係,底板361包括推頂部32,推頂部32結合於電路板9而使底板361固定於電路板9的表面9b,但非以為限;在一些實施例中,底板361可固定於電路板9的底面9a(如圖16B所示之底板361安裝後為固定於電路板9的底面9a)。
請參閱圖18至圖20,圖18為承載件200之局部俯視示意圖,承載件200內安裝有擴充模組9與連接座36之狀態,圖19為固定桿2於旋轉前之開啟位置之狀態,圖20為固定桿2於旋轉後之加固位置之狀態。在一些實施例中,當將電路板9垂直放入承載件200的內部時,連接座36的對接部31對位並扣接於固定桿2的連動部22,接著,旋轉固定桿2以同步帶動連動件3與電路板9移動,使各凸扣部112分別扣入電路板9上的各小槽921(如圖14之電路板9向安裝位置移動後,凸扣部112會扣入小槽921),使電路板9於載板11上定位。
請參閱圖20,在一些實施例中,固定桿2的定位部21與樞接部241的連線為軸線24a,當固定桿2於加固位置時,軸線24a垂直於載板11,對接部31平行於軸線24a,連動部22位於側板362且與軸線24a錯位。
在一些實施例中,推頂部32為鎖接件(如圖16所示螺絲)或凸塊(如圖16A與圖16B所示),電路板9具有扣孔,鎖接件或凸塊結合於扣孔;當連接座36為壓鑄件時,推頂部32透過鎖接件鎖接於電路板9之扣孔,使連接座36的底板361固定於電路板9的表面9b(如圖17所示);當連接座36為塑膠件時,連接座36的底板361突出有凸塊(如圖16A與17B所示),凸塊具有倒鉤以卡扣於電路板9之扣孔,使連接座36的底板361固定於電路板9的表面9b(如圖16A)或底面9a(如圖16B所示);當連接座36的底板361固定於電路板9的底面9a時,增加電路板9之表面9b可設置零件的區域。
請參閱圖21,圖21為電子裝置300之外觀示意圖,在一些實施例中,承載模組100裝設在電子裝置300之機箱301內,如圖21所示承載模組100組裝於機箱301內的一側,承載模組100之承載件200的第一側板12連接於機箱301的側壁,承載模組100之承載件200的第二側板13連接於機箱301內部的隔板302。
綜上,依據一些實施例,在承載件內安裝或拆卸擴充模組(如電路板)相當簡易,只需從承載件內垂直的放下或拿起電路板,並推動固定桿來拆裝電路板的動作即可完成,有效縮短組裝工時,不必額外使用工具或螺絲來拆裝電路板;此外,依據一些實施例,通過第一連接桿及第二連接桿的槓桿連動關係,達到省力操作固定桿來帶動電路板進行拆裝的效果。
100:承載模組 200:承載件 300:電子裝置 301:機箱 302:隔板 11:載板 111:樞接板 112:凸扣部 12:第一側板 12a:外側面 121:內凹部 13:第二側板 14:容置空間 15:匹配件 151:第一匹配件 152:第二匹配件 16:樞軸 19:連接孔 2:固定桿 21:定位部 211:固定端 212:自由端 22:連動部 23:握把 24:側臂 24a:軸線 241:樞接部 242:穿孔 244:內凹部 3:連動件 31:對接部 311:第一對接部 312:第二對接部 32:推頂部 33:第一連接桿 331:第一軸部 333:抗力部 34:第二連接桿 341:第二軸部 342:彎折部 343:本體 36:連接座 361:底板 362:側板 9:擴充模組,電路板 9a:底面 9b:表面 91:對接部 92:滑槽 921:小槽 922:大槽 99:連接器 X:第一軸 Y:第二軸 Z:第三軸
圖1繪示依據一些實施例,承載模組之外觀示意圖,承載件內安裝有擴充模組之狀態; 圖2繪示依據一些實施例,承載模組之局部分解示意圖,具有二組連動件於承載件內使用; 圖2A繪示依據一些實施例,承載模組之局部分解示意圖,具有一組連動件於承載件內使用; 圖3繪示依據一些實施例,接合片之外觀示意圖; 圖4繪示依據一些實施例,承載件之局部分解示意圖,安裝固定桿與第一連接桿後之狀態; 圖5繪示依據一些實施例,承載件之局部分解示意圖,安裝第二連接桿後之狀態; 圖6繪示依據一些實施例,承載模組之局部俯視示意圖,承載件內安裝有擴充模組、第一連接桿與第二連接桿之狀態,固定桿於旋轉前之開啟位置之狀態; 圖7繪示依據一些實施例,承載模組之局部俯視示意圖,承載件內安裝有擴充模組、第一連接桿與第二連接桿之狀態,固定桿於旋轉後之加固位置之狀態; 圖8繪示圖6中標示8之視角,承載件之局部放大示意圖,固定桿於旋轉前之開啟位置之狀態; 圖9繪示相同圖8之視角,承載件之局部放大示意圖,固定桿於旋轉後之加固位置之狀態; 圖10繪示圖9中標示10-10之引線之剖面示意圖,顯示定位部扣接第二匹配件之狀態; 圖11繪示相同圖10之視角,承載件之局部剖面示意圖,顯示定位部移動時之狀態; 圖12繪示依據一些實施例,承載件之局部放大示意圖,固定桿旋轉前之狀態; 圖13繪示依據一些實施例,承載件之局部放大示意圖,固定桿旋轉時之狀態; 圖14繪示依據一些實施例,承載件之局部放大示意圖,固定桿旋轉後之狀態; 圖15繪示依據一些實施例,承載件之局部放大示意圖,顯示固定桿旋轉後帶動電路板之連接器插接承載件之連接孔之狀態; 圖16繪示依據一些實施例,電路板與連接座之放大示意圖,連接座以鎖接件鎖接於電路板之狀態; 圖16A繪示依據一些實施例,電路板與連接座之放大示意圖,連接座之底板底部延伸有凸塊之狀態; 圖16B繪示依據一些實施例,電路板與連接座之放大示意圖,連接座之底板頂部延伸有凸塊之狀態; 圖17繪示依據一些實施例,承載件之放大示意圖,為圖16之連接座組裝在電路板之狀態; 圖18繪示依據一些實施例,承載件之局部俯視示意圖,承載件內安裝有擴充模組與連接座之狀態; 圖19繪示圖18中標示19-19之引線之剖面示意圖,固定桿於旋轉前之開啟位置之狀態; 圖20繪示相同圖19之視角,承載件之局部剖面示意圖,固定桿於旋轉後之加固位置之狀態;及 圖21繪示依據一些實施例,電子裝置之外觀示意圖,顯示承載模組裝設在機箱內、承載件內未安裝有擴充模組之狀態。
100:承載模組
200:承載件
11:載板
112:凸扣部
12:第一側板
13:第二側板
14:容置空間
19:連接孔
2:固定桿
3:連動件
32:推頂部
9:擴充模組,電路板
91:對接部
92:滑槽
99:連接器
X:第一軸
Y:第二軸
Z:第三軸

Claims (20)

  1. 一種承載模組,適於承載一擴充模組,包括: 一承載件,包含一載板、一第一側板及一第二側板,該第一側板以及該第二側板分別連接於該載板之相對兩側邊; 一固定桿,該固定桿樞接於該第一側板以及該第二側板,該固定桿設有一連動部;以及 一連動件,可轉動地設置於該承載件內,該連動件包含一對接部及一推頂部,該對接部連接於該連動部,該推頂部適於與該擴充模組連接。
  2. 如請求項1所述的承載模組,其中該固定桿還包含一定位部,該承載件設有至少一匹配件,該定位部適於與其中一該至少一匹配件配合以定位該固定桿。
  3. 如請求項2所述的承載模組,其中該固定桿具有一握把及分別連接於該握把二端之二側臂,各該側臂設有一樞接部,各該樞接部分別樞接於該第一側板以及該第二側板。
  4. 如請求項3所述的承載模組,其中該側臂的該定位部與該樞接部的連線為一軸線,該連動部位於該定位部與該樞接部之間且對應於該軸線上。
  5. 如請求項1所述的承載模組,其中該連動件包括一第一連接桿及一第二連接桿,該第一連接桿設有一第一軸部、一第一對接部及一抗力部,該第一軸部樞接於該載板之一樞接板,該第一對接部與該抗力部分別位於該第一軸部之兩側,且該第一對接部可移動地連接於該連動部;該第二連接桿設有一第二軸部、一第二對接部及該推頂部,該第二軸部樞接於該載板,該第二對接部與該推頂部分別位於該第二軸部之兩側,且該第二對接部可移動地連接於該抗力部,該推頂部適於與該擴充模組連接。
  6. 如請求項5所述的承載模組,其中該第二連接桿具有一體之一彎折部及一本體,該第二對接部位於該彎折部,該彎折部與該推頂部分別位於該本體之兩側。
  7. 如請求項2所述的承載模組,其中該定位部具有一固定端與一自由端,該固定端固設於該固定桿,該自由端可移動地穿設於該固定桿之一穿孔,並可選擇地匹配於該至少一匹配件之一。
  8. 如請求項3所述的承載模組,其中該第一側板與該第二側板各設有該至少一匹配件,該固定桿的各該側臂分別設有該定位部及該連動部,各該定位部分別選擇性匹配於該第一側板的該至少一匹配件之一與該第二側板的該至少一匹配件之一。
  9. 如請求項8所述的承載模組,其中該承載件更包括多個連動件,各該連動件樞接於該載板,各該連動件分別包含該對接部及該推頂部,各該連動件的該對接部分別連接於各該側臂的該連動部。
  10. 如請求項1所述的承載模組,其中該載板設有一樞接板,該樞接板自該載板延伸並與該第一側板與該第二側板之一相鄰,該樞接板適於與該連動件樞接。
  11. 如請求項2所述的承載模組,其中該連動件為一連接座,該連接座具有一底板與一側板,該底板與該側板具有一角度關係,該連接座的該對接部設於該側板,該推頂部設於該底板。
  12. 如請求項11所述的承載模組,其中該固定桿的該定位部與一樞接部之間為一軸線,該連動部位於該側板且與該軸線錯位。
  13. 如請求項1所述的承載模組,其中該固定桿還包含一定位部,該承載件設有至少一匹配件,該定位部適於與其中一該至少一匹配件配合以定位該固定桿;該固定桿具有一握把及分別連接於該握把二端之二側臂,各該側臂設有一樞接部,各該樞接部分別樞接於該第一側板以及該第二側板;該側臂的該定位部與該樞接部的連線為一軸線,該連動部位於該定位部與該樞接部之間且對應於該軸線上;該連動件包括一第一連接桿及一第二連接桿,該第一連接桿設有一第一軸部、一第一對接部及一抗力部,該第一軸部樞接於該載板之一樞接板,該第一對接部與該抗力部分別位於該第一軸部之兩側,且該第一對接部可移動地連接於該連動部;該第二連接桿設有一第二軸部、一第二對接部及該推頂部,該第二軸部樞接於該載板,該第二對接部與該推頂部分別位於該第二軸部之兩側,且該第二對接部可移動地連接於該抗力部,該推頂部適於與該擴充模組連接;該第二連接桿具有一體之一彎折部及一本體,該第二對接部位於該彎折部,該彎折部與該推頂部分別位於該本體之兩側;該定位部具有一固定端與一自由端,該固定端固設於該固定桿,該自由端可移動地穿設於該固定桿之一穿孔,並可選擇地匹配於該至少一匹配件之一;該第一側板與該第二側板各設有該至少一匹配件,該固定桿的各該側臂分別設有該定位部及該連動部,各該定位部分別選擇性匹配於該第一側板之各該二匹配件之一與該第二側板的該至少一匹配件之一;該承載件更包括多個連動件,各該連動件樞接於該載板,各該連動件分別包含該對接部及該推頂部,各該連動件的該對接部分別連接於各該側臂的該連動部;該載板設有該樞接板,該樞接板自該載板延伸並與該第一側板與該第二側板之一相鄰,該樞接板適於與該連動件樞接。
  14. 一種電子裝置,包括: 一機箱; 一承載模組,該承載模組裝設於該機箱內,該承載模組包括: 一承載件,包含一載板、一第一側板及一第二側板,該第一側板以及該第二側板分別連接於該載板之相對兩側邊; 一固定桿,該固定桿樞接於該第一側板以及該第二側板,該固定桿設有一連動部;及 一連動件,可轉動地設置於該承載件內,該連動件包含一對接部及一推頂部,該對接部連接於該連動部;以及 一擴充模組,該擴充模組設置於該承載件內且結合該推頂部。
  15. 如請求項14所述的電子裝置,其中該擴充模組設有一連接器,該固定桿適於帶動該擴充模組沿一軸向相對於該載板上移動,使該連接器插接於該承載件之一連接孔。
  16. 如請求項14所述的電子裝置,其中該擴充模組設有多個滑槽,該載板設有多個凸扣部,各該凸扣部與各該滑槽對位。
  17. 如請求項14所述的電子裝置,其中該固定桿還包含一定位部,該承載件設有至少一匹配件,該定位部適於與其中一該至少一匹配件配合以定位該固定桿。
  18. 如請求項17所述的電子裝置,其中該定位部具有一固定端與一自由端,該固定端固設於該固定桿,該自由端可移動地穿設於該固定桿之一穿孔,並可選擇地匹配於該至少一匹配件之一。
  19. 如請求項14所述的電子裝置,其中該連動件包括一第一連接桿及一第二連接桿,該第一連接桿設有一第一軸部、一第一對接部及一抗力部,該第一軸部樞接於該載板之一樞接板,該第一對接部與抗力部分別位於該第一軸部之兩側,且該第一對接部可移動地連接於該連動部;該第二連接桿設有一第二軸部、一第二對接部及該推頂部,該第二軸部樞接於該載板,該第二對接部與該推頂部分別位於該第二軸部之兩側,且該第二對接部可移動地連接於該抗力部,該推頂部適於與該擴充模組連接。
  20. 如請求項14所述的電子裝置,其中該連動件為一連接座,該連接座具有一底板與一側板,該底板與該側板具有一角度關係,該連接座的該對接部設於該側板,該推頂部設於該底板。
TW111122514A 2022-05-30 2022-06-16 承載模組及電子裝置 TWI81966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597900.3 2022-05-30
CN202210597900.3A CN117202580A (zh) 2022-05-30 2022-05-30 承载模块及电子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819663B TWI819663B (zh) 2023-10-21
TW202348112A true TW202348112A (zh) 2023-12-01

Family

ID=888761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1122514A TWI819663B (zh) 2022-05-30 2022-06-16 承載模組及電子裝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1849560B1 (zh)
CN (1) CN117202580A (zh)
TW (1) TWI819663B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M252247U (en) * 2004-02-06 2004-12-01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Mounting apparatus for motherboard
CN2689321Y (zh) * 2004-02-28 2005-03-30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主机固定装置
US7581959B2 (en) * 2007-04-30 2009-09-01 Newlsys, Inc. Printed circuit board engagement systems and methods
CN102791103B (zh) * 2012-07-20 2015-07-2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插拔机构、包含该插拔机构的插框和成品板
CN110632984B (zh) * 2018-06-21 2021-04-30 纬联电子科技(中山)有限公司 托盘机构及其服务器设备
US10863644B1 (en) * 2019-08-29 2020-12-08 Dell Products, L.P. Double-layer compute sled and cam mounting mechanism
CN112445298A (zh) * 2019-09-03 2021-03-05 纬联电子科技(中山)有限公司 外接卡组装架、电子装置以及载盘
US10863647B1 (en) * 2019-09-13 2020-12-08 Dell Products, L.P. Assist mechanism for information handling system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202580A (zh) 2023-12-08
US20230389214A1 (en) 2023-11-30
TWI819663B (zh) 2023-10-21
US11849560B1 (en) 2023-12-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632984B (zh) 托盘机构及其服务器设备
US6633486B2 (en) Low profile latch activator
US20080070430A1 (en) Zero insertion force connector assembly for circuit boards/cards
CN111142625B (zh) 固定架组与服务器
US7826209B2 (en) Disk drive mounting apparatus
US20060134953A1 (en) Electronic module latching mechanism
US7755887B2 (en) Mounting device for disk drive
US20050243533A1 (en) Printed circuit board engagement apparatus using four-bar linkage
TWI744040B (zh) 擴充機構
CN107450676B (zh) 机箱内置存取装置的热插拔结构
US10146271B1 (en) Expansion planar coupling system
US20210068297A1 (en) Processing assembly
TWI819663B (zh) 承載模組及電子裝置
CN115705081A (zh) 托盘模块及具有该托盘模块的服务器
US20230387629A1 (en) Force saving mechanism for circuit board installation
JP2002042929A (ja) 傾斜式挿入のためのカム及びヒンジ機構
US20130062350A1 (en) Enclosure having detachable panel assembly
TW202032314A (zh) 插拔組件
JP4525941B2 (ja) 情報処理装置
CN115768023A (zh) 助推拔模块
US7251145B1 (en) Inject/eject mechanism for circuit boards
US7180755B1 (en) Board interlock ejection system
TWI793990B (zh) 機箱及其承載座
CN219107791U (zh) 连接器组件以及连接系统
CN211880830U (zh) 耦接至机柜的杆组件、以及用以插入机柜内的电脑模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