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768023A - 助推拔模块 - Google Patents

助推拔模块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768023A
CN115768023A CN202111025658.4A CN202111025658A CN115768023A CN 115768023 A CN115768023 A CN 115768023A CN 202111025658 A CN202111025658 A CN 202111025658A CN 115768023 A CN115768023 A CN 11576802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se
section
cam
module
hand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025658.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鎌铭
刘威呈
杨福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nda Computer Shanghai Co Ltd
Mitac Computing Technology Corp
Original Assignee
Huanda Computer Shanghai Co Ltd
Mitac Computing Technolog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nda Computer Shanghai Co Ltd, Mitac Computing Technology Corp filed Critical Huanda Computer Shanghai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1025658.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768023A/zh
Publication of CN11576802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76802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urses, Travelling Bags, Baskets, Or Suitcases (AREA)

Abstract

一种适于辅助第一构件与第二构件的插拔之助推拔模块,包含第一基座、弹性件、第二基座及连动组件。第一基座具有容置空间并用以承载第一构件。弹性件的一端固定设置于该第一基座,另一端具有凸部。第二基座可位移地容置该容置空间并用以承载第二构件。连动组件包含提把、连杆及凸轮。当提把沿第一方向转动,提把透过连杆带动凸轮推抵凸部,使凸轮转动越过凸部并对第二基座产生朝向第一基座的力量,当提把沿第二方向转动,提把透过连杆带动凸轮支撑于凸部,凸部透过凸轮对第二基座产生推离第一基座的力量。

Description

助推拔模块
【技术领域】
本案与辅助组件拆装的结构有关,特别是关于具有省力效果的助推拔模块。
【背景技术】
电子装置,例如服务器,其内部通常设置有各种电路板或电子零件来完成各种运作,随着电子装置的效能越来越高,用来连接电路板间的针脚也越来越多,此外,为了使电路板或电子零件的体积符合需求,电路板或电子零件上的针脚密度也越来越高。如此一来,电路板与电子零件间的拆组将越来越费力,难度也越来越高,因此有待改善。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具有省力效果的助推拔模块。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案提供一种助推拔模块,适于辅助第一构件与第二构件的插拔。助推拔模块包含第一基座、弹性件、第二基座及连动组件。第一基座具有容置空间并用以承载第一构件。弹性件的一端固定设置于第一基座,另一端具有凸部。第二基座可位移地容置于容置空间并用以承载第二构件。连动组件设置于第二基座朝向第一基座的位置并包含提把、连杆及凸轮。提把枢接于第二基座并能沿第一方向及第二方向枢转。连杆的一端枢接于提把。凸轮枢接于第二基座及连杆的另一端。当提把沿第一方向转动,提把透过连杆带动凸轮推抵凸部,使凸轮转动越过凸部并对第二基座产生朝向第一基座的力量,当提把沿第二方向转动,提把透过连杆带动凸轮支撑于凸部,凸部透过凸轮对第二基座产生推离第一基座的力量。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发明助推拔模块通过在承载第一构件的第一基座与承载第二构件的第二基座之间设置连动组件,让连动组件的提把透过连杆带动凸轮推抵凸部,使凸轮转动越过凸部并对第二基座产生朝向第一基座的力量,当提把沿第二方向转动,提把透过连杆带动凸轮支撑于凸部,凸部透过凸轮对第二基座产生推离第一基座的力量使用者只需转动提把就能对应顺势产生向下组装或向上拔脱的力量,达到省力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为本案助推拔模块之一实施例的组合示意图。
图2为本案助推拔模块之一实施例的局部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3为本案助推拔模块之一实施例的第一基座与第二基座分离的状态示意图。
图4为图3中圈选处4的局部放大图。
图5为本案助推拔模块另一实施例的组合示意图。
图6为本案助推拔模块之一实施例的第一基座置入第二基座的状态示意图。
图7为本案助推拔模块之一实施例的第一基座置入第二基座且沿第一方向转动提把的示意图一。
图8为沿图7中8-8割面线绘制的剖面示意图。
图9为本案助推拔模块之一实施例的第一基座置入第二基座且沿第一方向转动提把的示意图二。
图10为本案助推拔模块之一实施例的局部结构立体示意图。
图11为本案助推拔模块之一实施例的提把枢转至平躺的状态示意图。
图12为沿图11中12-12割面线绘制的剖面示意图。
图13为本案助推拔模块之一实施例的第一基座置入第二基座且沿第二方向转动提把的示意图。
图14为沿图13中14-14割面线绘制的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配合参阅图1至图4,图1为本案助推拔模块之一实施例的组合示意图;图2为本案助推拔模块之一实施例的局部结构分解示意图;图3为本案助推拔模块之一实施例的第一基座10与第二基座30分离的状态示意图;图4为图3中圈选处4的局部放大图。助推拔模块适于辅助第一构件P1与第二构件P2间的插拔,达到省力的目的。
参阅图1至图3,助推拔模块包含第一基座10、弹性件20、第二基座30以及连动组件40。第一构件P1及弹性件20设置于第一基座10,第二构件P2及连动组件40设置于第二基座30,连动组件40与弹性件20作用并带动第二基座30以辅助第一构件P1与第二构件P2间的拆组,并能达省力效果。
参阅图1至图3,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基座10搭载第一构件P1并用以可拆装地设置于机柜(图未示)上;第二基座30搭载第二构件P2并用以连接于第一基座10上的第一构件P1。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基座10及第二基座30可以分别是托盘(Tray)、机箱(Chassis)或是包含有其他电子组件的计算机模块(Computer module)的部件,而第一构件P1可以是固定于机箱的主板,而第二构件P2可以是连接至主板的显示适配器、内存或其他电路板,但本案不以此为限。
参阅图1至图3,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基座10为截面呈ㄩ型的托盘结构并具有第一底板11及二第一侧板12及相对于第一底板11的第一开口,各第一侧板12分别立置于第一底板11的相对两侧。一实施例中,各第一侧板12是垂直于第一底板11,但本案不以此为限。于此,第一底板11与各第一侧板12之间构成用以容纳第一构件P1与第二基座30及第二构件P2的容置空间S。并且,第一基座10于二第一侧板12朝向彼此的一侧定义为第一内侧,反之则为第一外侧,也就是说第一底板11与垂直于第一底板11的各第一侧板12及第一开口共同围绕第一内侧。于此实施例中,第一构件P1可以固定设置于第一基座10的第一底板11上,且位于第一基座10的第一内侧,但本案不以此为限。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构件P1也可以借由卡扣件、夹持件或其他方式设置于二第一侧板12上,且位于第一基座10的第一内侧。
参阅图1至图3,一些实施例中,弹性件20为具有弹性回复力材质(例如为金属、塑料…等)制成的长型片体。一实施例中,弹性件20为金属片体并具有相对的第一端21及第二端22。弹性件20的第一端21固定设置于第一基座10的第一侧板12,并且位于第一基座10的第一内侧。弹性件20的第二端22则相对于第一侧板12具有间距而不贴靠于第一侧板12。借此,弹性件20的第二端22可相对于第一侧板12由第一基座10的第一内侧朝向第一基座10的第一外侧的方向进行弹性位移。
参阅图1至图3,一些实施例中,弹性件20整体为一体成形,弹性件20也可以多个板体或组件组成,且弹性件20为第一端21与第二端22大略呈共平面的长型平板体,而第一基座10的第一侧板12则是具有呈阶状而不共平面的至少二平面板,该二平面板为一体成形的形成第一侧板12,而平面板也可以是借由焊接的方式透过一连接折板相连,于此实施例中,第一端21固定于第一侧板12的其中一平面板的位置与第二端22相对于第一侧板12的其中另一平面板的位置是不共平面的两个平面板,借此使弹性件20的第一端21设置于第一基座10的第一侧板12且未弹性变形时,第二端22具有能相对第一侧板12弹性位移的间距。
参阅图5,图5绘示弹性件20能相对于第一侧板12弹性位移的另一实施例。于此实施例中,第一侧板12为单一平面板并具有破口121,弹性件20同样位于第一基座10的第一内侧,且弹性件20的第一端21固定于第一侧板12,而第二端22则对应于破口121的位置,如此一来,当弹性件20受推抵时,弹性件20的第二端22便能透过破口121朝第一外侧的方向位移,而实现弹性件20的弹性位移。
一些实施例中,参阅图3及图6,弹性件20的第二端22具有凸部221,凸部221具有上表面2211及下表面2212,上表面2211的顶部齐平于第二端22并且相较于下表面2212远离第一基座10的第一底板11,上表面2211为大略平行于第一底板11的平面,下表面2212为弧形面,但本案不以此为限。于其他实施例中,凸部221的上表面2211也可以是开口朝上的U型或V型的凹槽状,而下表面2212也可以是斜面。于此实施例中,下表面2212概为两侧具有对称弧面的U形面,但本案不以此为限。
一些实施例中,参阅图1至图3,第二基座30为截面呈ㄩ型的托盘结构并具有第二底板31及二第二侧板32及相对于第二底板31的第二开口,各第二侧板32分别立置于第二底板31的相对两侧。一实施例中,各第二侧板32是大略垂直于第二底板31,但本案不以此为限。于此,第二基座30于第二侧板32朝向彼此的一侧定义为第二内侧,反之则为第二外侧,也就是说第二底板31与垂直于第二底板31的各第二侧板32及第二开口共同围绕第二内侧。于此实施例中,第二构件P2可以固定设置于第二基座30的第二底板31上,且位于第二基座30的第二外侧,借此,当第二基座30容置入第一基座10的第一内侧时,第二基座30上的第二构件P2能连接于第一基座10上的第一构件P1,但本案不以此为限。
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构件P2也可以固定设置于第二基座30的第二底板31上,而位于第二基座30的第二内侧,或是固定设置于二第二侧板32上,而位于第二基座30的第二内侧,且该第二底板31具有一破口以供第二构件P2的连接器穿过第二底板31的破口与第一构件P1相连。如此一来,当第二基座30容置入第一基座10的第一内侧时,第二基座30上的第二构件P2能连接于第一基座10上的第一构件P1。
参阅图1至图6,一些实施例中,连动组件40包含提把41、连杆42及凸轮43。提把41为概成ㄇ形的结构体,提把41的两端分别以提把轴411枢接于第二基座30的各第二侧板32,借此使提把41能于第二基座30上沿第一方向D1或第二方向D2枢转,并得以供使用者握持以带动第二基座30位移,于此,提把41是枢接于第二基座30的外侧。
参阅图1至图6,连杆42为长条形结构,连杆42的一端以相异于对应提把轴411的第一转轴421枢接于提把41的对应端。于此,连杆42枢接于提把41的位置不同轴于提把41枢接于第二基座30的位置,借此,当提把41枢转时便能带动连杆42并与连杆42连动。
参阅图1至图6,凸轮43枢接于连杆42另一端的第二转轴422并且以凸轮轴431枢接于第二基座30的第二侧板32,且凸轮43位于第二基座30的外侧,于此,凸轮43枢接于第二侧板32的位置不同轴于枢接于连杆42的位置,借此使凸轮43与连杆42连动。于此实施例中,凸轮43枢接于第二基座30后是能随提把41同步沿第一方向D1或第二方向D2枢转。此外,连杆42枢接于提把41及凸轮43的位置等高,具体而言,连杆42的第一转轴421与第二转轴422的中心之虚拟联机系平行于第二底板31,且连杆42两端枢接于第二基座30后距离第二底板31的垂直高度相同。
参阅图3及图4,一些实施例中,凸轮43的外轮廓至少包含依序衔接的第一区段432、第二区段433、第三区段434及第四区段435。于此,第一区段432及第三区段434为曲率为0且平行的平直段,第二区段433及第四区段435分别为具有曲率的弧形。以外观来说,第二区段433相较于凸轮轴431来说是外凸的弧形,而第四区段435相较于凸轮轴431来说是内凹的弧形。具体而言,第二区段433的曲率中心位置是位于凸轮43的外轮廓范围内,而第四区段435的曲率中心位置是位于凸轮43的外轮廓范围外。
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区段433及第四区段435并不限于仅具有单一曲率,于此,第二区段433由两个不同曲率的弧形相接所构成,而第四区段435则由具有曲率的弧形与曲率为0的平直段构成概为U形的弧形,但本案并不以此为限。
参阅图3及图4,一些实施例中,凸轮43的外轮廓更包含依序衔接于第一区段432及第四区段435之间的第五区段436、第六区段437及第七区段438,第五区段436连接第四区段435,而第七区段438连接第一区段432。于此,凸轮轴431位于凸轮43的外轮廓围绕的范围内,
参阅图3及图4,第五区段436及第七区段438分别为具有曲率的弧形,第六区段437为曲率为0的平直段,且第五区段436相较于凸轮轴431来说是外凸的弧形,如此一来,以凸轮43的外观来看,第四区段435与第三区段434将构成第二区段433与第五区段436之间的凹口型态。此外,第七区段438的延伸方向垂直于第一区段432的延伸方向。
以上为本案助推拔模块之一实施例的主要结构组态,以下将配合图式说明其运作方式。
参阅图3,当第二基座30未组装于第一基座10时,为了便于使用者握持提把41以带动第二基座30,提把41通常是处于直立状态。于此,提把41的直立状态系指直立并且凸出于第二基座30的状态。于此状态下,连杆42的第一转轴421位于提把轴411靠近凸轮43的一侧,而连杆42的第二转轴422位于凸轮轴431远离提把41的一侧。
参阅图6,当欲结合第一构件P1与第二构件P2时,首先将第二基座30以第二侧板32相对于第一基座10的第一侧板12之方向容置入第一基座10第一内侧。当第二基座30至少部分容置入第一基座10的第一内侧后,凸轮43的第一区段432系平行于弹性件20的长度延伸方向,于此状态下,凸轮43的第一区段432相较于第二区段433较为靠近弹性件20的凸部221,也就是说,凸轮43的第二区段433与弹性件20间不产生结构上的干涉。
当要将第一构件P1组装插入第二构件P2时,在如图6的视角中,沿第一方向D1逆时针转动提把41,当提把41相对于提把轴411转动时,提把41透过连杆42的第一转轴421带动连杆42,连杆42随提把41相对于提把轴411枢转而带动连杆42的第一转轴421位移,并连动地带动第二转轴422相对于凸轮43的凸轮轴431转动,连动地带动凸轮43逆时针旋转。于凸轮43逆时针转动过程,凸轮43的第二区段433开始接触弹性件20第二端22的凸部221之下表面2212,凸轮43的第二区段433推抵弹性件20的凸部221使弹性件20的第二端22被推动靠近第一侧板12。
参阅图8至图10,当弹性件20的第二端22被推动朝远离第二基座30的第二内侧方向移动时,凸轮43即能贴靠于凸部221表面并顺利越过凸部221,当凸轮43越过弹性件20的凸部221后便能继续转动,并持续转动至提把41贴靠至第二侧板32的状态,如图11所示。
值得说明的是,在凸轮43推抵弹性件20的凸部221的过程中,弹性件20的第二端22被推动靠近第一侧板12,此时,弹性件20的第二端22形变而蓄积弹性力,而由于弹性件20的第一端21是固定贴抵于第一基座10的第一侧板12,弹性件20本身的弹性回复力使第二端22的凸部221常态具有回复至与第一端21共平面的回复力。
参阅图7,在凸轮43的第二区段433越过弹性件20的凸部221之下表面2212而转动至凸部221的上表面之上方前,凸轮43的第二区段433必须抵挡越过弹性件20的凸部221的下表面2212间接的因应弹性回复力而产生的反作用力,因此施加于提把41带动凸轮43转动的力量必须能连动地使凸轮43推抵弹性件20的凸部221的下表面2212的推抵力大于弹性件20因应弹性回复力所产生的反作用力,且施予提把41带动凸轮43转动的力量也将转化为施加于第二基座30的力量。具体而言,当凸轮43被提把41带动使第二区段433随凸轮43的旋转而向上推抵弹性件20的凸部221的下表面2212时,凸轮43的第二区段433同时会受到弹性件20的凸部221的下表面2212的反作用力,因为第二基座30与凸轮43透过凸轮轴431枢接,因此第二基座30也会连动地受到弹性件20的凸部221的下表面2212推抵凸轮43的第二区段433的反作用力,间接地,使得第二基座30产生朝向第一基座10结合的力量。换句话说,使用者只需要旋动提把41,透过连动组件40的连动便能使第二基座30产生朝向第一基座10的力量,第二基座30产生的向下力量便能辅助第二基座30上的第二构件P2插入第一基座10的第一构件P1,达到省力的目的。
此外,经由上述说明可知,凸轮43所产生施加于第二基座30的向下结合力与凸轮43越过弹性件20的力量有关,因此,一些实施例中,弹性件20可以依据第一构件P1与第二构件P2结合所需的结合力来改变其材料特性。
参阅图11及图12,当提把41转动并带动凸轮43越过弹性件20的凸部221之后,第二构件P2完成与第一构件P1的组装,弹性件20的第二端22回复至初始状态,而提把41可以持续转动至平躺状态,也就是提把41大略平行于第二基座30的第二底板31的状态,于此,提把41的平躺状态系提把41转动至不凸出于第一基座10的第一内侧之状态,于此状态下,确保组装后的第一构件P1与第二构件P2不会占据其他不需要的空间。
参阅图11及图12,在第一构件P1与第二构件P2完成组装,且提把41转动至平躺的状态下,凸轮43系转动至以第三区段434及第四区段435之间的凹口对应于弹性件20凸部221的状态,借此使弹性件20的第二端22可以回复至与第一端21共平面的状态。
参阅图13及图14,当第一构件P1与第二构件P2欲由组装状态分离时,首先将提把41反向(相较于组装时的方向)沿第二方向D2转动,在如图13所示之视角为顺时针转动,使提把41由平躺状态朝向直立状态的方向转动。此时,提把41透过连杆42带动凸轮43顺时针转动,于凸轮43顺时针转动过程,凸轮43以其第二区段433与第三区段434的衔接处接触弹性件20的凸部221之上表面2211,于此状态下,由于第三区段434与凸部221的上表面2211为大略平行于第一底板11的平面或是开口朝上的U型或V型的凹槽状,而并不是朝向第二基座30的第二底板31倾斜的斜面,因此,接触弹性件20的凸部221之上表面2211的凸轮43之第二区段433与第三区段434的衔接处受到弹性件20的凸部221之上表面2211的形状的限位而无法越过弹性件20的凸部221之上表面2211,因此,凸轮43不会将弹性件20的凸部221往远离或靠近第二基座30的第二内侧方向推动,凸轮43的第二区段433与第三区段434的衔接处也不会向下越过凸部221的上表面2211,因此,提把41透过连杆42带动凸轮43顺时针转动过程,弹性件20的凸部221之上表面2211不会因为受到凸轮43的推抵就朝向远离或靠近第二基座30的第二内侧方向移动,借此,凸轮43的第三区段434可以平稳地抵靠于弹性件20的凸部221之上表面2211。如此一来,第二基座30借由凸轮43抵靠于弹性件20的状态得以受到支撑,并且在继续旋动提把41使凸轮43继续对弹性件20的凸部221施力的状态下,凸轮43推抵弹性件20的凸部221所施的向下的分量的作用力,使弹性件20的凸部221也对凸轮43产生对应向上的反作用力,使得第二基座30获得向上脱离第一基座10的辅助力,使用者便能借此省力地将第二基座30向上拔脱,以使第二基座30的第二构件P2脱离于第一构件P1。
经由前述可知,当欲分离第一构件P1与第二构件P2时,由于弹性件20的凸部221可以提供第二基座30支撑的力量,且凸轮43受到提把41转动而连动的旋转并对弹性件20的凸部221施以向下分量的施力时也同时压抵第一基座10,使第一基座10得以稳定于固定位置,用户在施力拔脱第二基座30时不需另外稳定第一基座10,除了使用上极为便利之外,也达到省力效果。
一些实施例中,弹性件20的数量为二并分别设置于第一基座10的二第一侧板12上,同时,连动组件40的连杆42及凸轮43的数量也分别为二。于此实施例中,提把41的两端分别枢接一连杆42,且各连杆42枢接提把41的另端分别枢接一凸轮43。借此,提把41能同时带动两凸轮43与二弹性件20作用,除了施力更为均衡之外,也更加强了力量的产生,提高省力效果。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1)

1.一种助推拔模块,适于辅助一第一构件与一第二构件的插拔,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第一基座,具有一容置空间并用以承载该第一构件;
一弹性件,一端固定设置于该第一基座,另一端具有一凸部;
一第二基座,可位移地容置于该容置空间并用以承载该第二构件;以及
一连动组件,设置于该第二基座朝向该第一基座的位置,包含:
一提把,枢接于该第二基座并能沿一第一方向及一第二方向枢转;
一连杆,一端枢接于该提把;以及
一凸轮,枢接于该第二基座及该连杆的另一端;
其中,当该提把沿该第一方向转动,该提把透过该连杆带动该凸轮推抵该凸部,使该凸轮转动越过该凸部并对该第二基座产生朝向该第一基座的力量,当该提把沿该第二方向转动,该提把透过该连杆带动该凸轮支撑于该凸部,该凸部透过该凸轮对该第二基座产生推离该第一基座的力量。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助推拔模块,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基座包含一第一底板及二第一侧板,二该第一侧板立置于该第一底板的相对两侧,该第一底板及二该第一侧板之间构成该容置空间,该弹性件设置于该第一侧板。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助推拔模块,其特征在于,该弹性件设置于该第一基座的一端为一第一端,该凸部具有一上表面及一下表面,该上表面相较于该下表面远离该第一端,且该上表面为平面。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助推拔模块,其特征在于,该下表面为弧面。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助推拔模块,其特征在于,该上表面平行于该第一底板。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助推拔模块,其特征在于,该弹性件以金属材质制成。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助推拔模块,其特征在于,该凸轮的外轮廓包含依序衔接的一第一区段、一第二区段、一第三区段及一第四区段,该第一区段及该第三区段为曲率为0且平行的平直段,该第二区段及该第三区段分别为具有曲率的弧形。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助推拔模块,其特征在于,该凸轮以一凸轮轴枢接于该第二基座,该第二区段相对于该凸轮轴为外凸弧形,该第四区段相对于该凸轮轴为内凹弧形。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助推拔模块,其特征在于,该第二区段的曲率中心位置位于该凸轮的外轮廓范围内,该第四区段的曲率中心位置位于该凸轮的外轮廓范围外。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助推拔模块,其特征在于,该凸轮的外轮廓更包含依序连接于该第一区段与该第四区段之间的一第五区段、一第六区段以及一第七区段,该第五区段连接该第四区段,该第五区段相对于该凸轮轴为外凸弧形。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助推拔模块,其特征在于,该第六区段为曲率为0的平直段,且该第六区段的延伸方向垂直于该第一区段的延伸方向。
CN202111025658.4A 2021-09-02 2021-09-02 助推拔模块 Pending CN115768023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025658.4A CN115768023A (zh) 2021-09-02 2021-09-02 助推拔模块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025658.4A CN115768023A (zh) 2021-09-02 2021-09-02 助推拔模块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768023A true CN115768023A (zh) 2023-03-07

Family

ID=853320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025658.4A Pending CN115768023A (zh) 2021-09-02 2021-09-02 助推拔模块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768023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000403A (zh) * 2023-03-27 2023-04-25 中江立江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电路板焊接装置及焊接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000403A (zh) * 2023-03-27 2023-04-25 中江立江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电路板焊接装置及焊接方法
CN116000403B (zh) * 2023-03-27 2023-08-29 中江立江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电路板焊接装置及焊接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632984B (zh) 托盘机构及其服务器设备
CN101207987B (zh) 用于接插印刷电路板的设备和方法
US20080070430A1 (en) Zero insertion force connector assembly for circuit boards/cards
US20110273850A1 (en) Locking structure for draw-type electronic device
US20090068897A1 (en) Slot connector
JPH11307198A (ja) プリント配線板用コネクター
US20090275237A1 (en) SIM Card Connector
US20220029328A1 (en) Installation structure of sunken fpc connector
CN115768023A (zh) 助推拔模块
US7753714B2 (en) Electrical adapter assembly and loading member thereof
CN203536614U (zh) 电连接器
CN115705081A (zh) 托盘模块及具有该托盘模块的服务器
US6351373B1 (en) Cam and hinge mechanism for angular insertion
TWI807402B (zh) 助推拔模組
US20080124967A1 (en) Electrical connection guide member
US20190372257A1 (en) Tool-less fastening device for edge card
US6667888B1 (en) Cassette structure with a card connector
CN211059186U (zh) 显示装置及其铰链机构
US20050013112A1 (en) Industry computer structure with two expansive forms
US6695635B1 (en) Zero insertion/extraction force integrated circuit socket
CN2710195Y (zh) 插座连接器端子
TWM655840U (zh) 旋動式電連接器
TWI819663B (zh) 承載模組及電子裝置
JP3383911B2 (ja) カード用コネクタ
CN213547920U (zh) 一种具有双层连接结构的fpc柔性线路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