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807402B - 助推拔模組 - Google Patents

助推拔模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807402B
TWI807402B TW110132161A TW110132161A TWI807402B TW I807402 B TWI807402 B TW I807402B TW 110132161 A TW110132161 A TW 110132161A TW 110132161 A TW110132161 A TW 110132161A TW I807402 B TWI807402 B TW I807402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base
section
cam
push
elastic memb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013216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310727A (zh
Inventor
劉鎌銘
劉威呈
楊福仁
Original Assignee
神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神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神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1013216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807402B/zh
Publication of TW20231072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31072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80740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807402B/zh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ush-Button Switches (AREA)
  • Press Drives And Press Lines (AREA)
  • Reciprocating Conveyors (AREA)
  • Oscillators With Electromechanical Resonators (AREA)

Abstract

一種適於輔助第一構件與第二構件的插拔之助推拔模組,包含第一基座、彈性件、第二基座及連動組件。第一基座具有容置空間並用以承載第一構件。彈性件的一端固定設置於該第一基座,另一端具有凸部。第二基座可位移地容置該容置空間並用以承載第二構件。連動組件包含提把、連桿及凸輪。當提把沿第一方向轉動,提把透過連桿帶動凸輪推抵凸部,使凸輪轉動越過凸部並對第二基座產生朝向第一基座的力量,當提把沿第二方向轉動,提把透過連桿帶動凸輪支撐於凸部,凸部透過凸輪對第二基座產生推離第一基座的力量。

Description

助推拔模組
本案與輔助元件拆裝的結構有關,特別是關於具有省力效果的助推拔模組。
電子裝置,例如伺服器,其內部通常設置有各種電路板或電子零件來完成各種運作,隨著電子裝置的效能越來越高,用來連接電路板間的針腳也越來越多,此外,為了使電路板或電子零件的體積符合需求,電路板或電子零件上的針腳密度也越來越高。如此一來,電路板與電子零件間的拆組將越來越費力,難度也越來越高,因此有待改善。
本案提供一種助推拔模組,適於輔助第一構件與第二構件的插拔。助推拔模組包含第一基座、彈性件、第二基座及連動組件。第一基座具有容置空間並用以承載第一構件。彈性件的一端固定設置於第一基座,另一端具有凸部。第二基座可位移地容置於容置空間並用以承載第二構件。連動組件設置於第二基座朝向第一基座的位置並包含提把、連桿及凸輪。提把樞接於第二基座並能沿第一方向及第二方向樞轉。連桿的一端樞接於提把。凸輪樞接於第二基座及連桿的另一端。當提把沿第一方向轉動,提把透過連桿帶動凸輪推抵凸部,使凸輪轉動越過凸部並對第二基座產生朝向第一基座的力量,當提把沿第二方向轉動,提把透過連桿帶動凸輪支撐於凸部,凸部透過凸輪對第二基座產生推離第一基座的力量。
藉此,使用者只需轉動提把就能對應順勢產生向下組裝或向上拔脫的力量,達到省力之效。
請配合參閱圖1至圖4,圖1為本案助推拔模組之一實施例的組合示意圖;圖2為本案助推拔模組之一實施例的局部結構分解示意圖;圖3為本案助推拔模組之一實施例的第一基座10與第二基座30分離的狀態示意圖;圖4為圖3中圈選處4的局部放大圖。助推拔模組適於輔助第一構件P1與第二構件P2間的插拔,達到省力的目的。
參閱圖1至圖3,助推拔模組包含第一基座10、彈性件20、第二基座30以及連動組件40。第一構件P1及彈性件20設置於第一基座10,第二構件P2及連動組件40設置於第二基座30,連動組件40與彈性件20作用並帶動第二基座30以輔助第一構件P1與第二構件P2間的拆組,並能達省力效果。
參閱圖1至圖3,一些實施例中,第一基座10搭載第一構件P1並用以可拆裝地設置於機櫃(圖未示)上;第二基座30搭載第二構件P2並用以連接於第一基座10上的第一構件P1。一些實施例中,第一基座10及第二基座30可以分別是托盤(Tray)、機箱(Chassis)或是包含有其他電子元件的電腦模組(Computer module)的部件,而第一構件P1可以是固定於機箱的主機板,而第二構件P2可以是連接至主機板的顯示卡、記憶體或其他電路板,但本案不以此為限。
參閱圖1至圖3,一些實施例中,第一基座10為截面呈ㄩ型的托盤結構並具有第一底板11及二第一側板12及相對於第一底板11的第一開口,各第一側板12分別立置於第一底板11的相對兩側。一實施例中,各第一側板12是垂直於第一底板11,但本案不以此為限。於此,第一底板11與各第一側板12之間構成用以容納第一構件P1與第二基座30及第二構件P2的容置空間S。並且,第一基座10於二第一側板12朝向彼此的一側定義為第一內側,反之則為第一外側,也就是說第一底板11與垂直於第一底板11的各第一側板12及第一開口共同圍繞第一內側。於此實施例中,第一構件P1可以固定設置於第一基座10的第一底板11上,且位於第一基座10的第一內側,但本案不以此為限。一些實施例中,第一構件P1也可以藉由卡扣件、夾持件或其他方式設置於二第一側板12上,且位於第一基座10的第一內側。
參閱圖1至圖3,一些實施例中,彈性件20為具有彈性回復力材質(例如為金屬、塑膠…等)製成的長型片體。一實施例中,彈性件20為金屬片體並具有相對的第一端21及第二端22。彈性件20的第一端21固定設置於第一基座10的第一側板12,並且位於第一基座10的第一內側。彈性件20的第二端22則相對於第一側板12具有間距而不貼靠於第一側板12。藉此,彈性件20的第二端22可相對於第一側板12由第一基座10的第一內側朝向第一基座10的第一外側的方向進行彈性位移。
參閱圖1至圖3,一些實施例中,彈性件20整體為一體成形,彈性件20也可以多個板體或組件組成,且彈性件20為第一端21與第二端22大略呈共平面的長型平板體,而第一基座10的第一側板12則是具有呈階狀而不共平面的至少二平面板,該二平面板為一體成形的形成第一側板12,而平面板也可以是藉由焊接的方式透過一連接折板相連,於此實施例中,第一端21固定於第一側板12的其中一平面板的位置與第二端22相對於第一側板12的其中另一平面板的位置是不共平面的兩個平面板,藉此使彈性件20的第一端21設置於第一基座10的第一側板12且未彈性變形時,第二端22具有能相對第一側板12彈性位移的間距。
參閱圖5,圖5繪示彈性件20能相對於第一側板12彈性位移的另一實施例。於此實施例中,第一側板12為單一平面板並具有破口121,彈性件20同樣位於第一基座10的第一內側,且彈性件20的第一端21固定於第一側板12,而第二端22則對應於破口121的位置,如此一來,當彈性件20受推抵時,彈性件20的第二端22便能透過破口121朝第一外側的方向位移,而實現彈性件20的彈性位移。
一些實施例中,參閱圖3及圖6,彈性件20的第二端22具有凸部221,凸部221具有上表面2211及下表面2212,上表面2211的頂部齊平於第二端22並且相較於下表面2212遠離第一基座10的第一底板11,上表面2211為大略平行於第一底板11的平面,下表面2212為弧形面,但本案不以此為限。於其他實施例中,凸部221的上表面2211也可以是開口朝上的U型或V型的凹槽狀,而下表面2212也可以是斜面。於此實施例中,下表面2212概為兩側具有對稱弧面的U形面,但本案不以此為限。
一些實施例中,參閱圖1至圖3,第二基座30為截面呈ㄩ型的托盤結構並具有第二底板31及二第二側板32及相對於第二底板31的第二開口,各第二側板32分別立置於第二底板31的相對兩側。一實施例中,各第二側板32是大略垂直於第二底板31,但本案不以此為限。於此,第二基座30於第二側板32朝向彼此的一側定義為第二內側,反之則為第二外側,也就是說第二底板31與垂直於第二底板31的各第二側板32及第二開口共同圍繞第二內側。於此實施例中,第二構件P2可以固定設置於第二基座30的第二底板31上,且位於第二基座30的第二外側,藉此,當第二基座30容置入第一基座10的第一內側時,第二基座30上的第二構件P2能連接於第一基座10上的第一構件P1,但本案不以此為限。
一些實施例中,第二構件P2也可以固定設置於第二基座30的第二底板31上,而位於第二基座30的第二內側,或是固定設置於二第二側板32上,而位於第二基座30的第二內側,且該第二底板31具有一破口以供第二構件P2的連接器穿過第二底板31的破口與第一構件P1相連。如此一來,當第二基座30容置入第一基座10的第一內側時,第二基座30上的第二構件P2能連接於第一基座10上的第一構件P1。
參閱圖1至圖6,一些實施例中,連動組件40包含提把41、連桿42及凸輪43。提把41為概成ㄇ形的結構體,提把41的兩端分別以提把軸411樞接於第二基座30的各第二側板32,藉此使提把41能於第二基座30上沿第一方向D1或第二方向D2樞轉,並得以供使用者握持以帶動第二基座30位移,於此,提把41是樞接於第二基座30的外側。
參閱圖1至圖6,連桿42為長條形結構,連桿42的一端以相異於對應提把軸411的第一轉軸421樞接於提把41的對應端。於此,連桿42樞接於提把41的位置不同軸於提把41樞接於第二基座30的位置,藉此,當提把41樞轉時便能帶動連桿42並與連桿42連動。
參閱圖1至圖6,凸輪43樞接於連桿42另一端的第二轉軸422並且以凸輪軸431樞接於第二基座30的第二側板32,且凸輪43位於第二基座30的外側,於此,凸輪43樞接於第二側板32的位置不同軸於樞接於連桿42的位置,藉此使凸輪43與連桿42連動。於此實施例中,凸輪43樞接於第二基座30後是能隨提把41同步沿第一方向D1或第二方向D2樞轉。此外,連桿42樞接於提把41及凸輪43的位置等高,具體而言,連桿42的第一轉軸421與第二轉軸422的中心之虛擬連線係平行於第二底板31,且連桿42兩端樞接於第二基座30後距離第二底板31的垂直高度相同。
參閱圖3及圖4,一些實施例中,凸輪43的外輪廓至少包含依序銜接的第一區段432、第二區段433、第三區段434及第四區段435。於此,第一區段432及第三區段434為曲率為0且平行的平直段,第二區段433及第四區段435分別為具有曲率的弧形。以外觀來說,第二區段433相較於凸輪軸431來說是外凸的弧形,而第四區段435相較於凸輪軸431來說是內凹的弧形。具體而言,第二區段433的曲率中心位置是位於凸輪43的外輪廓範圍內,而第四區段435的曲率中心位置是位於凸輪43的外輪廓範圍外。
一些實施例中,第二區段433及第四區段435並不限於僅具有單一曲率,於此,第二區段433由兩個不同曲率的弧形相接所構成,而第四區段435則由具有曲率的弧形與曲率為0的平直段構成概為U形的弧形,但本案並不以此為限。
參閱圖3及圖4,一些實施例中,凸輪43的外輪廓更包含依序銜接於第一區段432及第四區段435之間的第五區段436、第六區段437及第七區段438,第五區段436連接第四區段435,而第七區段438連接第一區段432。於此,凸輪軸431位於凸輪43的外輪廓圍繞的範圍內,
參閱圖3及圖4,第五區段436及第七區段438分別為具有曲率的弧形,第六區段437為曲率為0的平直段,且第五區段436相較於凸輪軸431來說是外凸的弧形,如此一來,以凸輪43的外觀來看,第四區段435與第三區段434將構成第二區段433與第五區段436之間的凹口型態。此外,第七區段438的延伸方向垂直於第一區段432的延伸方向。
以上為本案助推拔模組之一實施例的主要結構組態,以下將配合圖式說明其運作方式。
參閱圖3,當第二基座30未組裝於第一基座10時,為了便於使用者握持提把41以帶動第二基座30,提把41通常是處於直立狀態。於此,提把41的直立狀態係指直立並且凸出於第二基座30的狀態。於此狀態下,連桿42的第一轉軸421位於提把軸411靠近凸輪43的一側,而連桿42的第二轉軸422位於凸輪軸431遠離提把41的一側。
參閱圖6,當欲結合第一構件P1與第二構件P2時,首先將第二基座30以第二側板32相對於第一基座10的第一側板12之方向容置入第一基座10第一內側。當第二基座30至少部分容置入第一基座10的第一內側後,凸輪43的第一區段432係平行於彈性件20的長度延伸方向,於此狀態下,凸輪43的第一區段432相較於第二區段433較為靠近彈性件20的凸部221,也就是說,凸輪43的第二區段433與彈性件20間不產生結構上的干涉。
當要將第一構件P1組裝插入第二構件P2時,在如圖6的視角中,沿第一方向D1逆時針轉動提把41,當提把41相對於提把軸411轉動時,提把41透過連桿42的第一轉軸421帶動連桿42,連桿42隨提把41相對於提把軸411樞轉而帶動連桿42的第一轉軸421位移,並連動地帶動第二轉軸422相對於凸輪43的凸輪軸431轉動,連動地帶動凸輪43逆時針旋轉。於凸輪43逆時針轉動過程,凸輪43的第二區段433開始接觸彈性件20第二端22的凸部221之下表面2212,凸輪43的第二區段433推抵彈性件20的凸部221使彈性件20的第二端22被推動靠近第一側板12。
參閱圖8至圖10,當彈性件20的第二端22被推動朝遠離第二基座30的第二內側方向移動時,凸輪43即能貼靠於凸部221表面並順利越過凸部221,當凸輪43越過彈性件20的凸部221後便能繼續轉動,並持續轉動至提把41貼靠至第二側板32的狀態,如圖11所示。
值得說明的是,在凸輪43推抵彈性件20的凸部221的過程中,彈性件20的第二端22被推動靠近第一側板12,此時,彈性件20的第二端22形變而蓄積彈性力,而由於彈性件20的第一端21是固定貼抵於第一基座10的第一側板12,彈性件20本身的彈性回復力使第二端22的凸部221常態具有回復至與第一端21共平面的回復力。
參閱圖7,在凸輪43的第二區段433越過彈性件20的凸部221之下表面2212而轉動至凸部221的上表面之上方前,凸輪43的第二區段433必須抵擋越過彈性件20的凸部221的下表面2212間接的因應彈性回復力而產生的反作用力,因此施加於提把41帶動凸輪43轉動的力量必須能連動地使凸輪43推抵彈性件20的凸部221的下表面2212的推抵力大於彈性件20因應彈性回復力所產生的反作用力,且施予提把41帶動凸輪43轉動的力量也將轉化為施加於第二基座30的力量。具體而言,當凸輪43被提把41帶動使第二區段433隨凸輪43的旋轉而向上推抵彈性件20的凸部221的下表面2212時,凸輪43的第二區段433同時會受到彈性件20的凸部221的下表面2212的反作用力,因為第二基座30與凸輪43透過凸輪軸431樞接,因此第二基座30也會連動地受到彈性件20的凸部221的下表面2212推抵凸輪43的第二區段433的反作用力,間接地,使得第二基座30產生朝向第一基座10結合的力量。換句話說,使用者只需要旋動提把41,透過連動組件40的連動便能使第二基座30產生朝向第一基座10的力量,第二基座30產生的向下力量便能輔助第二基座30上的第二構件P2插入第一基座10的第一構件P1,達到省力的目的。
此外,經由上述說明可知,凸輪43所產生施加於第二基座30的向下結合力與凸輪43越過彈性件20的力量有關,因此,一些實施例中,彈性件20可以依據第一構件P1與第二構件P2結合所需的結合力來改變其材料特性。
參閱圖11及圖12,當提把41轉動並帶動凸輪43越過彈性件20的凸部221之後,第二構件P2完成與第一構件P1的組裝,彈性件20的第二端22回復至初始狀態,而提把41可以持續轉動至平躺狀態,也就是提把41大略平行於第二基座30的第二底板31的狀態,於此,提把41的平躺狀態係提把41轉動至不凸出於第一基座10的第一內側之狀態,於此狀態下,確保組裝後的第一構件P1與第二構件P2不會占據其他不需要的空間。
參閱圖11及圖12,在第一構件P1與第二構件P2完成組裝,且提把41轉動至平躺的狀態下,凸輪43係轉動至以第三區段434及第四區段435之間的凹口對應於彈性件20凸部221的狀態,藉此使彈性件20的第二端22可以回復至與第一端21共平面的狀態。
參閱圖13及圖14,當第一構件P1與第二構件P2欲由組裝狀態分離時,首先將提把41反向(相較於組裝時的方向)沿第二方向D2轉動,在如圖13所示之視角為順時針轉動,使提把41由平躺狀態朝向直立狀態的方向轉動。此時,提把41透過連桿42帶動凸輪43順時針轉動,於凸輪43順時針轉動過程,凸輪43以其第二區段433與第三區段434的銜接處接觸彈性件20的凸部221之上表面2211,於此狀態下,由於第三區段434與凸部221的上表面2211為大略平行於第一底板11的平面或是開口朝上的U型或V型的凹槽狀,而並不是朝向第二基座30的第二底板31傾斜的斜面,因此,接觸彈性件20的凸部221之上表面2211的凸輪43之第二區段433與第三區段434的銜接處受到彈性件20的凸部221之上表面2211的形狀的限位而無法越過彈性件20的凸部221之上表面2211,因此,凸輪43不會將彈性件20的凸部221往遠離或靠近第二基座30的第二內側方向推動,凸輪43的第二區段433與第三區段434的銜接處也不會向下越過凸部221的上表面2211,因此,提把41透過連桿42帶動凸輪43順時針轉動過程,彈性件20的凸部221之上表面2211不會因為受到凸輪43的推抵就朝向遠離或靠近第二基座30的第二內側方向移動,藉此,凸輪43的第三區段434可以平穩地抵靠於彈性件20的凸部221之上表面2211。如此一來,第二基座30藉由凸輪43抵靠於彈性件20的狀態得以受到支撐,並且在繼續旋動提把41使凸輪43繼續對彈性件20的凸部221施力的狀態下,凸輪43推抵彈性件20的凸部221所施的向下的分量的作用力,使彈性件20的凸部221也對凸輪43產生對應向上的反作用力,使得第二基座30獲得向上脫離第一基座10的輔助力,使用者便能藉此省力地將第二基座30向上拔脫,以使第二基座30的第二構件P2脫離於第一構件P1。
經由前述可知,當欲分離第一構件P1與第二構件P2時,由於彈性件20的凸部221可以提供第二基座30支撐的力量,且凸輪43受到提把41轉動而連動的旋轉並對彈性件20的凸部221施以向下分量的施力時也同時壓抵第一基座10,使第一基座10得以穩定於固定位置,使用者在施力拔脫第二基座30時不需另外穩定第一基座10,除了使用上極為便利之外,也達到省力效果。
一些實施例中,彈性件20的數量為二並分別設置於第一基座10的二第一側板12上,同時,連動組件40的連桿42及凸輪43的數量也分別為二。於此實施例中,提把41的兩端分別樞接一連桿42,且各連桿42樞接提把41的另端分別樞接一凸輪43。藉此,提把41能同時帶動兩凸輪43與二彈性件20作用,除了施力更為均衡之外,也更加強了力量的產生,提高省力效果。
雖然本揭露已以一些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揭露,任何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不脫離本揭露之精神及範圍內,當可作些許更動及潤飾。因此本案之專利保護範圍須視本說明書所附之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P1:第一構件 P2:第二構件 10:第一基座 11:第一底板 12:第一側板 121:破口 20:彈性件 21:第一端 22:第二端 221:凸部 2211:上表面 2212:下表面 30:第二基座 31:第二底板 32:第二側板 40:連動組件 41:提把 411:提把軸 42:連桿 421:第一轉軸 422:第二轉軸 43:凸輪 431:凸輪軸 432:第一區段 433:第二區段 434:第三區段 435:第四區段 436:第五區段 437:第六區段 438:第七區段 D1:第一方向 D2:第二方向 S:容置空間
[圖1]為本案助推拔模組之一實施例的組合示意圖。 [圖2]為本案助推拔模組之一實施例的局部結構分解示意圖。 [圖3]為本案助推拔模組之一實施例的第一基座與第二基座分離的狀態示意圖。 [圖4]為圖3中圈選處4的局部放大圖。 [圖5]為本案助推拔模組另一實施例的組合示意圖。 [圖6]為本案助推拔模組之一實施例的第一基座置入第二基座的狀態示意圖。 [圖7]為本案助推拔模組之一實施例的第一基座置入第二基座且沿第一方向轉動提把的示意圖一。 [圖8]為沿圖7中8-8割面線繪製的剖面示意圖。 [圖9]為本案助推拔模組之一實施例的第一基座置入第二基座且沿第一方向轉動提把的示意圖二。 [圖10]為本案助推拔模組之一實施例的局部結構立體示意圖。 [圖11]為本案助推拔模組之一實施例的提把樞轉至平躺的狀態示意圖。 [圖12]為沿圖11中12-12割面線繪製的剖面示意圖。 [圖13]為本案助推拔模組之一實施例的第一基座置入第二基座且沿第二方向轉動提把的示意圖。 [圖14]為沿圖13中14-14割面線繪製的剖面示意圖。
P1:第一構件
P2:第二構件
10:第一基座
11:第一底板
12:第一側板
20:彈性件
21:第一端
22:第二端
221:凸部
2211:上表面
2212:下表面
30:第二基座
31:第二底板
32:第二側板
40:連動組件
41:提把
411:提把軸
42:連桿
421:第一轉軸
422:第二轉軸
43:凸輪
431:凸輪軸

Claims (11)

  1. 一種助推拔模組,適於輔助一第一構件與一第二構件的插拔,包含:一第一基座,具有一容置空間並用以承載該第一構件;一彈性件,一端固定設置於該第一基座,另一端具有一凸部;一第二基座,可位移地容置於該容置空間並用以承載該第二構件,該第二構件設置於該第二基座朝向該第一構件的位置;以及一連動組件,設置於該第二基座朝向該第一基座的位置,包含:一提把,樞接於該第二基座並能沿一第一方向及一第二方向樞轉;一連桿,一端樞接於該提把;以及一凸輪,樞接於該第二基座及該連桿的另一端;其中,當該提把沿該第一方向轉動,該提把透過該連桿帶動該凸輪推抵該凸部,使該凸輪轉動越過該凸部並對該第二基座產生使該第二構件朝向該第一基座的第一構件之力量,當該提把沿該第二方向轉動,該提把透過該連桿帶動該凸輪支撐於該凸部,該凸部透過該凸輪對該第二基座產生使該第二構件推離該第一基座的第一構件之力量。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助推拔模組,其中該第一基座包含一第一底板及二第一側板,二該第一側板立置於該第一底板的相對兩側,該第一底板及二該第一側板之間構成該容置空間,該彈性件設置於該第一側板。
  3. 如請求項2所述之助推拔模組,其中該彈性件設置於該第一基座的一端為一第一端,該凸部具有一上表面及一下表面,該上表面相較於該下表面遠離該第一端,且該上表面為平面。
  4. 如請求項3所述之助推拔模組,其中該下表面為弧面。
  5. 如請求項3所述之助推拔模組,其中該上表面平行於該第一底板。
  6. 如請求項1所述之助推拔模組,其中該彈性件以金屬材質製成。
  7. 如請求項1所述之助推拔模組,其中該凸輪的外輪廓包含依序銜接的一第一區段、一第二區段、一第三區段及一第四區段,該第一區段及該第三區段為曲率為0且平行的平直段,該第二區段及該第三區段分別為具有曲率的弧形。
  8. 如請求項7所述之助推拔模組,其中該凸輪以一凸輪軸樞接於該第二基座,該第二區段相對於該凸輪軸為外凸弧形,該第四區段相對於該凸輪軸為內凹弧形。
  9. 如請求項8所述之助推拔模組,其中該第二區段的曲率中心位置位於該凸輪的外輪廓範圍內,該第四區段的曲率中心位置位於該凸輪的外輪廓範圍外。
  10. 如請求項8所述之助推拔模組,其中該凸輪的外輪廓更包含依序連接於該第一區段與該第四區段之間的一第五區段、一第六區段以及一第七區段,該第五區段連接該第四區段,該第五區段相對於該凸輪軸為外凸弧形。
  11. 如請求項10所述之助推拔模組,其中該第六區段為曲率為0的平直段,且該第六區段的延伸方向垂直於該第一區段的延伸方向。
TW110132161A 2021-08-30 2021-08-30 助推拔模組 TWI80740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0132161A TWI807402B (zh) 2021-08-30 2021-08-30 助推拔模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0132161A TWI807402B (zh) 2021-08-30 2021-08-30 助推拔模組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310727A TW202310727A (zh) 2023-03-01
TWI807402B true TWI807402B (zh) 2023-07-01

Family

ID=866908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0132161A TWI807402B (zh) 2021-08-30 2021-08-30 助推拔模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807402B (zh)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475061Y (zh) * 2000-05-26 2002-01-30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具有固持装置的托架及托架组合
CN2580505Y (zh) * 2002-10-30 2003-10-15 大众电脑股份有限公司 电子装置主板的快速拆装结构
TWM266487U (en) * 2004-11-12 2005-06-01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Mounting apparatus for computer cover
US8335088B2 (en) * 2008-03-27 2012-12-18 Methode Electronics, Inc. Lock mechanism for electronic device
TWI526144B (zh) * 2014-09-04 2016-03-11 緯創資通股份有限公司 可替換裝置之安裝機構及電子裝置
US9872406B2 (en) * 2009-02-09 2018-01-16 Juniper Networks, Inc. Retention-extraction device for removable cards in a chassis
TW201822613A (zh) * 2016-12-07 2018-06-16 英業達股份有限公司 適用於伺服器系統的組裝機構及伺服器系統
TW201938006A (zh) * 2019-02-16 2019-09-16 兆利科技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折疊式裝置的轉軸模組(四)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475061Y (zh) * 2000-05-26 2002-01-30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具有固持装置的托架及托架组合
CN2580505Y (zh) * 2002-10-30 2003-10-15 大众电脑股份有限公司 电子装置主板的快速拆装结构
TWM266487U (en) * 2004-11-12 2005-06-01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Mounting apparatus for computer cover
US8335088B2 (en) * 2008-03-27 2012-12-18 Methode Electronics, Inc. Lock mechanism for electronic device
US9872406B2 (en) * 2009-02-09 2018-01-16 Juniper Networks, Inc. Retention-extraction device for removable cards in a chassis
TWI526144B (zh) * 2014-09-04 2016-03-11 緯創資通股份有限公司 可替換裝置之安裝機構及電子裝置
TW201822613A (zh) * 2016-12-07 2018-06-16 英業達股份有限公司 適用於伺服器系統的組裝機構及伺服器系統
TW201938006A (zh) * 2019-02-16 2019-09-16 兆利科技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折疊式裝置的轉軸模組(四)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310727A (zh) 2023-03-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632984B (zh) 托盘机构及其服务器设备
US8498120B2 (en) Locking structure for draw-type electronic device
CN100470442C (zh) 具有可分离显示器的便携式计算机
US11310932B2 (en) Server and mounting cage
TWI698166B (zh) 伺服器設備及其托盤機構
CN103576768B (zh) 可携式电子装置的扩展平台
TWI756569B (zh) 外接卡組裝架、電子裝置以及載盤
US9229473B2 (en) Portable keyboard
US10802551B1 (en) Display device and a hinge mechanism therewith
TWM456065U (zh) 電子裝置及其連動機構
JP2015060620A (ja) 接地部材及び該接地部材を有するハードディスク用支持フレーム
TWI807402B (zh) 助推拔模組
US20130021247A1 (en) Foldable wireless mouse and laptop computer having same
US7518855B2 (en) Display apparatus with detachable base support
TWI715430B (zh) 利用槓桿作動退出抽取式模組之電子裝置及其相關的槓桿機構
CN115768023A (zh) 助推拔模块
TW202147958A (zh) 伺服器及安裝架
US10826212B2 (en) Tool-less fastening device for edge card
TWI458421B (zh) 夾持機構
TW201427500A (zh) 電路板組合
TWM505676U (zh) 擴充卡組裝模組及包含該模組之伺服器
US7264320B2 (en) Computer enclosure with locking member for assembling drive bracket
CN112000179B (zh) 服务器机箱
TW202224547A (zh) 存儲器組件及電子裝置
TWI833317B (zh) 用於可拆卸模組之機殼裝置、相關的電子設備及相關的操作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