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346157A - 傳動系 - Google Patents

傳動系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346157A
TW202346157A TW112115144A TW112115144A TW202346157A TW 202346157 A TW202346157 A TW 202346157A TW 112115144 A TW112115144 A TW 112115144A TW 112115144 A TW112115144 A TW 112115144A TW 202346157 A TW202346157 A TW 202346157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procket
front sprocket
teeth
rear sprocket
chai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211514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矢守圭佑
伊藤聖
湯淺浩司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島野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島野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島野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34615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346157A/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MRIDER PROPULSION OF WHEELED VEHICLES OR SLEDGES; POWERED PROPULSION OF SLEDGES OR SINGLE-TRACK CYCLES; TRANSMISSIO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CH VEHICLES
    • B62M9/00Transmissions characterised by use of an endless chain, belt, or the like
    • B62M9/02Transmissions characterised by use of an endless chain, belt, or the like of unchangeable ratio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MRIDER PROPULSION OF WHEELED VEHICLES OR SLEDGES; POWERED PROPULSION OF SLEDGES OR SINGLE-TRACK CYCLES; TRANSMISSIO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CH VEHICLES
    • B62M11/00Transmission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interengaging toothed wheels or frictionally-engaging wheels
    • B62M11/04Transmission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interengaging toothed wheels or frictionally-engaging wheels of changeable ratio
    • B62M11/14Transmission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interengaging toothed wheels or frictionally-engaging wheels of changeable ratio with planetary gears
    • B62M11/16Transmission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interengaging toothed wheels or frictionally-engaging wheels of changeable ratio with planetary gears built in, or adjacent to, the ground-wheel hub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MRIDER PROPULSION OF WHEELED VEHICLES OR SLEDGES; POWERED PROPULSION OF SLEDGES OR SINGLE-TRACK CYCLES; TRANSMISSIO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CH VEHICLES
    • B62M6/00Rider propulsion of wheeled vehicles with additional source of power, e.g. combustion engine or electric motor
    • B62M6/40Rider propelled cycles with auxiliary electric motor
    • B62M6/55Rider propelled cycles with auxiliary electric motor power-driven at crank shafts par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GBELTS, CABLES, OR ROPES, PREDOMINANTLY USED FOR DRIVING PURPOSES; CHAINS; FITTINGS PREDOMINANTLY USED THEREFOR
    • F16G13/00Chains
    • F16G13/02Driving-chains
    • F16G13/06Driving-chains with links connected by parallel driving-pins with or without rollers so called open link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MRIDER PROPULSION OF WHEELED VEHICLES OR SLEDGES; POWERED PROPULSION OF SLEDGES OR SINGLE-TRACK CYCLES; TRANSMISSIO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CH VEHICLES
    • B62M9/00Transmissions characterised by use of an endless chain, belt, or the like
    • B62M2009/005Details of transmission chai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bicycl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5/00Elements with teeth or friction surfaces for conveying motion; Worms, pulleys or sheaves for gearing mechanisms
    • F16H55/02Toothed members; Worms
    • F16H55/30Chain-whee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ars, Cams (AREA)
  • Devices For Conveying Motion By Means Of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AREA)

Abstract

[課題] 提供一種鏈條保持力為優異的傳動系。 [解決手段] 第一前鏈輪鏈條接合軸方向寬度,是小於由傳動鏈的相互相對的一對外鏈節板之間定義的外鏈節空間,且大於由傳動鏈的相互相對的一對內鏈節板之間定義的內鏈節空間,第二前鏈輪鏈條接合軸方向寬度是小於內鏈節空間,第一後鏈輪鏈條接合軸方向寬度,是小於外鏈節空間,且大於內鏈節空間,第二後鏈輪鏈條接合軸方向寬度是小於內鏈節空間,傳動系是不具備其他的前鏈輪及其他的後鏈輪。

Description

傳動系
本發明是關於人力驅動車用之傳動系的技術。
以往,已知有人力驅動車用的傳動系。例如,在專利文獻1中,公開了具備卷繞有傳動鏈的前鏈輪的傳動系的技術。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 美國第2013/0139642A1號公報
[發明所欲解決之問題]
在專利文獻1中,公開了一種藉由具備第一組齒及第二組齒的前鏈輪的鏈輪齒,而改進的鏈條保持力的前鏈輪,該第一組齒小於由傳動鏈的相互相對的一對外鏈節板之間所定義的外鏈節空間,且大於由傳動鏈的相互相對的一對內鏈節板之間所定義的內鏈節空間,該第二組齒是小於內鏈節空間。然而,在專利文獻1中,沒有記載提高也包括後鏈輪的傳動系整體的鏈條保持力的構思。
本揭露之目的是提供一種鏈條保持力為優異的傳動系。 [用於解決問題之手段]
根據本揭露的第一方面的傳動系是,用於人力驅動車的傳動系中,具備單一前鏈輪及單一後鏈輪,前述單一前鏈輪,是包括前鏈輪體及複數個前鏈輪齒,前述複數個前鏈輪齒係在與前述單一前鏈輪的前鏈輪旋轉中心軸線相關的前鏈輪徑向方向上,從前述前鏈輪體於徑向方向上向外延伸,前述複數個前鏈輪齒,是包括複數個第一前鏈輪齒及複數個第二前鏈輪齒,前述複數個第一前鏈輪齒,是具有與前述前鏈輪旋轉中心軸線相關的第一前鏈輪鏈條接合軸方向寬度,前述複數個第二前鏈輪齒,是具有與前述前鏈輪旋轉中心軸線相關的第二前鏈輪鏈條接合軸方向寬度,前述第一前鏈輪鏈條接合軸方向寬度,是小於由傳動鏈的相互相對的一對外鏈節板之間所定義的外鏈節空間,且大於由前述傳動鏈的相互相對的一對內鏈節板之間所定義的內鏈節空間,前述第二前鏈輪鏈條接合軸方向寬度是小於前述內鏈節空間,前述單一後鏈輪,是包括後鏈輪體及複數個後鏈輪齒,前述複數個後鏈輪齒係在與前述單一後鏈輪的後鏈輪旋轉中心軸線相關的後鏈輪徑向方向上,從前述後鏈輪體於徑向方向上向外延伸,前述複數個後鏈輪齒,是包括複數個第一後鏈輪齒及複數個第二後鏈輪齒,前述複數個第一後鏈輪齒,是具有與前述後鏈輪旋轉中心軸線相關的第一後鏈輪鏈條接合軸方向寬度,前述複數個第二後鏈輪齒,是具有與前述後鏈輪旋轉中心軸線相關的第二後鏈輪鏈條接合軸方向寬度,前述第一後鏈輪鏈條接合軸方向寬度,是小於前述外鏈節空間,且大於前述內鏈節空間,前述第二後鏈輪鏈條接合軸方向寬度是小於前述內鏈節空間,前述傳動系是不具備其他的前鏈輪及其他的後鏈輪。 根據第一方面的傳動系,藉由第一前鏈輪鏈條接合軸方向寬度及第二前鏈輪鏈條接合軸方向寬度,能夠提高前鏈輪中的鏈條保持力。藉由第一後鏈輪鏈條接合軸方向寬度及第二後鏈輪鏈條接合軸方向寬度,能夠提高後鏈輪中的鏈條保持力。藉由能夠提高前鏈輪上的鏈條保持力及後鏈輪上的鏈條保持力,傳動系整體上有優異的鏈條保持力。由於傳動系整體的鏈條保持力為優異,例如即使人力驅動車在越野路面上行駛,傳動鏈也難以脫落。
根據第一方面的第二方面的傳動系中,前述複數個前鏈輪齒的每一個,是具有定義與前述前鏈輪旋轉中心軸線相關的前鏈輪齒根軸方向中心面的前鏈輪齒根,前述複數個後鏈輪齒的每一個,是具有定義與前述後鏈輪旋轉中心軸線相關的後鏈輪齒根軸方向中心面的後鏈輪齒根,前述後鏈輪齒根軸方向中心面,是在與前述後鏈輪旋轉中心軸線相關的後鏈輪的軸方向上,相對於前述前鏈輪齒根軸方向中心面排列。 根據第二方面的傳動系,由於鏈條線不傾斜,鏈條保持力更為優異。
根據第一方面的第三方面的傳動系中,前述複數個前鏈輪齒的每一個,是具有定義與前述前鏈輪旋轉中心軸線相關的前鏈輪齒根軸方向中心面的前鏈輪齒根,前述複數個後鏈輪齒的每一個,是具有定義與前述後鏈輪旋轉中心軸線相關的後鏈輪齒根軸方向中心面的後鏈輪齒根,前述後鏈輪齒根軸方向中心面,是在與前述後鏈輪旋轉中心軸線相關的後鏈輪的軸方向上,相對於前述前鏈輪齒根軸方向中心面而偏移(offset)。 根據第三方面的傳動系,能具有必要充足分的鏈條保持力的同時,適用於各種規格的車架。
根據第三方面的第四方面的傳動系中,前述後鏈輪齒根軸方向中心面,是相對於前述前鏈輪齒根軸方向中心面只偏移1mm至10mm範圍的偏移距離。 根據第四方面的傳動系,能具有必要充足的鏈條保持力的同時,適用於各種規格的車架。
根據第一方面的第五方面的傳動系中,前述複數個前鏈輪齒的至少一個是具有硬化層,該硬化層由鍍釩(vanadising)處理及鍍鉻(chromising)處理中的至少一者來形成。 根據第五方面的傳動系,藉由硬化層能夠提高前鏈輪齒的耐磨耗性,因此能夠實現傳動系的長壽命化。
根據第一方面的第六方面的傳動系中,前述複數個後鏈輪齒的至少一個是具有硬化層,該硬化層由鍍釩處理及鍍鉻處理中的至少一者來形成。 根據第六方面的傳動系,藉由硬化層能夠提高後鏈輪齒的耐磨耗性,因此能夠實現傳動系的長壽命化。
根據第一方面的第七方面的傳動系中,更具備,前述傳動鏈包括複數個外鏈節板、複數個內鏈節板、複數個鏈輥及複數個鏈銷,前述複數個外鏈節板、前述複數個內鏈節板、前述複數個鏈輥及前述複數個鏈銷的至少一個是具有硬化層,前述硬化層由鍍釩處理及鍍鉻處理中的至少一者來形成。 根據第七方面的傳動系,藉由硬化層能夠提高傳動鏈的耐磨耗性,因此能夠實現傳動系的長壽命化。
根據第一方面的第八方面的傳動系中,更具備,前述傳動鏈包括複數個外鏈節板及複數個內鏈節板,前述複數個內鏈節板中的每一個,是具有鏈輪齒保持緣,其被構成為:在前述傳動鏈接合前述複數個前鏈輪齒及前述複數個後鏈輪齒的接合狀態中,至少部分地相對於前述複數個第一前鏈輪齒之一個或前述複數個第一後鏈輪齒之一個而重疊。 根據第八方面的傳動系,能夠藉由內鏈節板保持第一前鏈輪齒或第一後鏈輪齒,因此能夠有效地提高鏈條保持力,傳動鏈更難脫落。
根據第一方面的第九方面的傳動系中,前述單一前鏈輪的前齒的總數的與前述單一後鏈輪的後齒的總數的齒數差是3以上。 根據第九方面的傳動系,齒數差為3以上,所以人力驅動車可以高速行駛。
根據第九方面的第十方面的傳動系中,前述齒數差是35以下。 根據第十方面的傳動系,由於齒數差為35以下,人力驅動車即使在上坡也容易行駛。
根據第一方面的第十一方面的傳動系中,更具備內部變速輪轂組件。 根據第十一方面的傳動系,能夠在不移動鏈條線而變速。
根據第十一方面的第十二方面的傳動系中,前述內部變速輪轂組件是包含行星齒輪機構。 根據第十二方面的傳動系,能夠在不移動鏈條線而變速。
根據第一方面的第十三方面的傳動系中,更具備驅動單元,其包含電動致動器,前述電動致動器被構成為輔助人力驅動力。 根據第十三方面的傳動系,藉由電動致動器輔助人力驅動力,因此騎乘者能舒適地行駛人力驅動車。 [發明之效果]
根據本揭露的傳動系,可提供鏈條保持力優異的傳動系。
第一實施例
將說明根據第一實施例的傳動系1。以下的說明中,表示前後及左右的各方向的用語,是以騎乘者就座在人力驅動車的座椅上的狀態下的方向為基準來使用。在第一實施例的傳動系1的說明中,是使用到圖1至圖12。圖1所示的傳動系1是設在人力驅動車上。
人力驅動車是具有至少一個車輪、至少能夠藉由人力驅動力來驅動的交通工具。人力驅動車是包括各種類型的自行車,例如山地自行車、公路自行車、城市自行車、貨運自行車、手搖自行車及臥式自行車。人力驅動車所具有的車輪的數量並不限制。人力驅動車是包括例如單輪車及具有兩輪以上的車輪的交通工具。人力驅動車是不限於僅能由人力驅動力所驅動的交通工具。人力驅動車是包括E-bike,其不僅利用人力驅動力,還利用電動致動器51的驅動力來推進。E-bike是包括由電動致動器51來輔助推進的電動輔助自行車。
圖1所示的傳動系1是被構成為將人力驅動力傳遞到車輪。在本實施例中,傳動系1是用於人力驅動車的傳動系1,其具備單一前鏈輪10及單一後鏈輪20。傳動系1是更具備內部變速輪轂組件40。傳動系1是更具備驅動單元50,其包含電動致動器51,電動致動器51被構成為輔助人力驅動力。
圖1中,是示出了傳動系1的一示例。圖1中所示的傳動系1是包括單一前鏈輪10、單一後鏈輪20、傳動鏈30、內部變速輪轂組件40及驅動單元50。
圖1至圖3所示的單一前鏈輪10是經由驅動單元50的驅動力傳遞部52與人力驅動車的曲軸連結。前鏈輪10是具有前鏈輪旋轉中心軸線CA1。前鏈輪旋轉中心軸線CA1是與曲軸的旋轉中心軸線相一致。前鏈輪10是構成為相對於人力驅動車的車架,圍繞前鏈輪旋轉中心軸線CA1相對地旋轉。在本實施例中,與前鏈輪旋轉中心軸線CA1相關的前鏈輪軸方向AD1是朝向人力驅動車的左右方向。
單一前鏈輪10是包括前鏈輪體11及複數個前鏈輪齒16,複數個前鏈輪齒16係在與單一前鏈輪10的前鏈輪旋轉中心軸線CA1相關的前鏈輪徑向方向上,從前鏈輪體11於徑向方向上向外延伸。
圖2所示的前鏈輪體11是形成為具有外周部12及內周部13的圓環狀。內周部13是具有複數個的連結部13a。複數個連結部13a是形成為朝向前鏈輪旋轉中心軸線CA1而突出。前鏈輪體11是經由複數個的連結部13a與驅動單元50的驅動力傳遞部52連結。
複數個的前鏈輪齒16是形成為,在與前鏈輪旋轉中心軸線CA1相關的前鏈輪徑向方向上,從前鏈輪體11的外周部12朝向徑向方向之外側而突出。複數個的前鏈輪齒16是設為在前鏈輪周向方向CD1上為連續。複數個前鏈輪齒16是包括複數個第一前鏈輪齒17及複數個第二前鏈輪齒18。
第一前鏈輪齒17及第二前鏈輪齒18是在前鏈輪周向方向CD1上交替地配置。如圖3(b)及圖5(b)所示,在第一前鏈輪齒17及第二前鏈輪齒18之間是形成前齒根16a。
使用圖2至圖6來說明本實施例的第一前鏈輪齒17及第二前鏈輪齒18。在複數個第一前鏈輪齒17的每個中,是形成有第一前齒冠端17a、第一前齒連接部17b及第一前齒軸方向面17c。
圖3(b)及圖5(b)所示的第一前齒冠端17a是表示第一前鏈輪齒17中相對於前鏈輪體11的外周部12最突出的部分。
第一前齒連接部17b是形成為將前齒根16a及第一前齒冠端17a連接。第一前齒連接部17b是在前鏈輪周向方向CD1上,分別形成在第一前鏈輪齒17的一側及另一側。
第一前齒軸方向面17c是形成為朝向前鏈輪軸方向AD1。在本實施例中,第一前齒軸方向面17c的至少一部分是在前鏈輪軸方向AD1上,形成在第一前鏈輪齒17的最外側。在本說明書中,在第一前齒軸方向面17c的最外側上所形成的部分係記載為第一前齒軸方向面17c的外側端部。第一前齒軸方向面17c是分別形成在第一前鏈輪齒17的前鏈輪軸方向AD1上的一側及另一側。
如圖3所示,複數個第一前鏈輪齒17是具有與前鏈輪旋轉中心軸線CA1相關的第一前鏈輪鏈條接合軸方向寬度AW1。第一前鏈輪鏈條接合軸方向寬度AW1是表示前鏈輪軸方向AD1上,從第一前鏈輪齒17的一端部到另一端部的寬度。在本實施例中,第一前鏈輪鏈條接合軸方向寬度AW1是表示從一個第一前齒軸方向面17c的外側端部到另一個第一前齒軸方向面17c的外側端部的寬度。
圖2所示的複數個的第二前鏈輪齒18是形成為與第一前鏈輪齒17不同的形狀。複數個第二前鏈輪齒18是設為與複數個第一前鏈輪齒17為相同數量。在複數個第二前鏈輪齒18的每個中,是形成有第二前齒冠端18a、第二前齒連接部18b及第二前齒軸方向面18c。
圖3(b)及圖5(b)所示的第二前齒冠端18a是表示第二前鏈輪齒18中相對於前鏈輪體11的外周部12最突出的部分。從第二前齒冠端18a到前鏈輪旋轉中心軸線CA1的距離是比從第一前齒冠端17a到前鏈輪旋轉中心軸線CA1的距離還短。
第二前齒連接部18b是形成將前齒根16a及第二前齒冠端18a連接。第二前齒連接部18b是在前鏈輪周向方向CD1上,分別形成在第二前鏈輪齒18的一側及另一側。
第二前齒軸方向面18c是形成為朝向前鏈輪軸方向AD1。在本實施例中,第二前齒軸方向面18c的至少一部分是在前鏈輪軸方向AD1上,形成在第二前鏈輪齒18的最外側。在本說明書中,在第二前齒軸方向面18c的最外側上所形成的部分係記載為第二前齒軸方向面18c的外側端部。第二前齒軸方向面18c是分別形成在第二前鏈輪齒18的前鏈輪軸方向AD1上的一側及另一側。
如圖3所示,複數個第二前鏈輪齒18是具有與前鏈輪旋轉中心軸線CA1相關的第二前鏈輪鏈條接合軸方向寬度AW2。第二前鏈輪鏈條接合軸方向寬度AW2是表示前鏈輪軸方向AD1上,從第二前鏈輪齒18的一端部到另一端部的寬度。在本實施例中,第二前鏈輪鏈條接合軸方向寬度AW2是表示從一個第二前齒軸方向面18c的外側端部到另一個第二前齒軸方向面18c的外側端部的寬度。
複數個前鏈輪齒16的每一個是具有定義與前鏈輪旋轉中心軸線CA1相關的前鏈輪齒根軸方向中心面CP1的前鏈輪齒根。在本實施例中,前鏈輪齒根是包括圖3(b)及圖5(b)所示的前齒根16a。圖3及圖4所示的前鏈輪齒根軸方向中心面CP1是形成為:在前鏈輪軸方向AD1上,通過前齒根16a的中央部,而將前鏈輪10分為兩個之假想面。前鏈輪齒根軸方向中心面CP1是朝向前鏈輪軸方向AD1。在本實施例中,前鏈輪齒根軸方向中心面CP1是與前鏈輪軸方向AD1正交。
複數個前鏈輪齒16中的至少一個是具有硬化層,該硬化層由鍍釩處理及鍍鉻處理中的至少一者來形成。在本實施例中,全部的前鏈輪齒16是具有硬化層。硬化層是包含圖4及圖6所示的前齒硬化層16b。
前齒硬化層16b是形成於前齒根16a、第一前齒冠端17a、第一前齒連接部17b、第二前齒冠端18a及第二前齒連接部18b。形成有前齒硬化層16b的部分是並不被本實施例所限制。前齒硬化層16b是例如也可形成在第一前齒軸方向面17c上。前鏈輪齒16是可以藉由具有前齒硬化層16b而提高耐磨性。
圖1及圖8所示的單一後鏈輪20是藉由內部變速輪轂組件40連結到人力驅動車的輪轂軸HS。後鏈輪20是具有後鏈輪旋轉中心軸線CA2。後鏈輪旋轉中心軸線CA2是與輪轂軸HS的旋轉中心軸線相一致。後鏈輪20是構成為相對於車架圍繞後鏈輪旋轉中心軸線CA2而相對地旋轉。在本實施例中,與後鏈輪旋轉中心軸線CA2相關的後鏈輪軸方向AD2是朝向人力驅動車的左右方向。
單一後鏈輪20是包括後鏈輪體21及複數個後鏈輪齒26,該複數個後鏈輪齒26係在與單一後鏈輪20的後鏈輪旋轉中心軸線CA2相關的後鏈輪徑向方向上,從後鏈輪體21於徑向方向上向外延伸。圖8所示的後鏈輪體21是形成為具有外周部22及內周部23的圓環狀。內周部23是連結至內部變速輪轂組件40。
複數個的後鏈輪齒26是形成為,在與後前鏈輪旋轉中心軸線CA2相關的後鏈輪徑向方向上,從後鏈輪體21的外周部22朝向徑向方向之外側而突出。複數個的後鏈輪齒26是在後鏈輪周向方向CD2上連續地設置。複數個後鏈輪齒26是包括複數個第一後鏈輪齒27及複數個第二後鏈輪齒28。
圖9(b)及圖11所示的第一後鏈輪齒27是與第一前鏈輪齒17同樣地形成。在第一後鏈輪齒27中,是形成有第一後齒冠端27a、第一後齒連接部27b及第一後齒軸方向面27c。
第一後齒冠端27a是與圖6所示的第一前鏈輪齒17的第一前齒冠端17a同樣地形成。第一後齒連接部27b是與第一前鏈輪齒17的第一前齒連接部17b同樣地形成。第一後齒軸方向面27c是與第一前鏈輪齒17的第一前齒軸方向面17c同樣地形成。
如圖9所示,複數個第一後鏈輪齒27是具有與後鏈輪旋轉中心軸線CA2相關的第一後鏈輪鏈條接合軸方向寬度AW3。第一後鏈輪鏈條接合軸方向寬度AW3是表示後鏈輪軸方向AD2上,從第一後鏈輪齒27的一端部到另一端部的寬度。在本實施例中,第一後鏈輪鏈條接合軸方向寬度AW3是表示從一個第一後齒軸方向面27c的外側端部到另一個第一後齒軸方向面27c的外側端部的寬度。
圖9(b)及圖11所示的第二後鏈輪齒28是與第二前鏈輪齒18同樣地形成。在第二後鏈輪齒28中,是形成有第二後齒冠端28a、第二後齒連接部28b及第二後齒軸方向面28c。
第二後齒冠端28a是與圖6所示的第二前鏈輪齒18的第二前齒冠端18a同樣地形成。第二後齒連接部28b是與第二前鏈輪齒18的第二前齒連接部18b同樣地形成。第二後齒軸方向面28c是與第二前鏈輪齒18的第二前齒軸方向面18c同樣地形成。
如圖9所示,複數個第二後鏈輪齒28是具有與後鏈輪旋轉中心軸線CA2相關的第二後鏈輪鏈條接合軸方向寬度AW4。第二後鏈輪鏈條接合軸方向寬度AW4是表示後鏈輪軸方向AD2上,從第二後鏈輪齒28的一端部到另一端部的寬度。在本實施例中,第二後鏈輪鏈條接合軸方向寬度AW4是表示從一個第二後齒軸方向面28c的外側端部到另一個第二後齒軸方向面28c的外側端部的寬度。
複數個後鏈輪齒26的每一個,是具有定義與後鏈輪旋轉中心軸線CA2相關的後鏈輪齒根軸方向中心面CP2的後鏈輪齒根。在本實施例中,後鏈輪齒根是包括圖9(b)及圖11所示的後齒根26a。圖9及圖10所示的後鏈輪齒根軸方向中心面CP2是形成為:在後鏈輪軸方向AD2上,通過後齒根26a的中央部,而將後鏈輪20分為兩個之假想面。後鏈輪齒根軸方向中心面CP2是朝向後鏈輪軸方向AD2。在本實施例中,後鏈輪齒根軸方向中心面CP2是與後鏈輪軸方向AD2正交。
如圖12所示般,後鏈輪齒根軸方向中心面CP2,是在與後鏈輪旋轉中心軸線CA2相關的後鏈輪軸方向AD2上,相對於前鏈輪齒根軸方向中心面CP1排列。藉由後鏈輪齒根軸方向中心面CP2相對於前鏈輪齒根軸方向中心面CP1而排列,在本實施例中,在從前方向或後方向來觀看傳動系1的情況下,複數個後鏈輪齒26是相對於複數個前鏈輪齒16,整體為重複地配置。
如圖12(b)所示般,示出傳動鏈30的軌道的鏈條線L1是在平面觀看中,形成為在前後方向上平行延伸的直線狀。圖12(a)所示的前鏈輪齒根軸方向中心面CP1及後鏈輪齒根軸方向中心面CP2是相對於鏈條線L1平行地延伸。
複數個後鏈輪齒26的至少一個是具有硬化層,該硬化層由鍍釩處理及鍍鉻處理中的至少一者來形成。在本實施例中,全部的後鏈輪齒26是具有硬化層。硬化層是包含圖10及圖11所示的後齒硬化層26b。後齒硬化層26b是與第二前齒硬化層16b同樣地形成。後鏈輪齒26是可以藉由具有後齒硬化層26b而提高耐磨性。
如圖1所示,在本實施例中,後鏈輪齒26的總數是少於前鏈輪齒16的總數。在本說明書中,有時會將後鏈輪齒26的總數記載為後齒的總數。在本說明書中,有時會將前鏈輪齒16的總數記載為前齒的總數。
在本實施例中,單一前鏈輪10的前齒的總數與單一後鏈輪20的後齒的總數的齒數差是為3以上。圖1中的齒數差是13。齒數差是不限於13。齒數差可以是14以上,或12以下。藉由齒數差為3個以上,能夠抑制後齒的總數相對於前齒的總數的比率過低,而人力驅動車可以高速行駛。
本實施例中,齒數差是35以下。藉由齒數差為35個以下,能夠抑制後齒的總數相對於前齒的總數的比率過大,而人力驅動車即使在上坡也容易行駛。
圖1所示的傳動鏈30是被構成為將驅動力從單一前鏈輪10傳遞到單一後鏈輪20。如圖2、圖3(a)及圖5(a)所示,傳動鏈30是包括複數個外鏈節板31、複數個內鏈節板32、複數個鏈輥33及複數個鏈銷34。
外鏈節板31是設為彼此相對的一對。一對的外鏈節板31是於鏈驅動方向DD上呈複數個配置。如圖3及圖5所示般,於單一前鏈輪10之周圍定位的一對之外鏈節板31是與前鏈輪齒16的第一前鏈輪齒17相接合。如圖9所示,於單一後鏈輪20之周圍定位的一對之外鏈節板31是與後鏈輪齒26的第一後鏈輪齒27相接合。在複數個的外鏈節板31的每一個中,是形成有第一外表面31a、第二外表面31b及外鏈節孔31c。
如圖3所示,第一外表面31a是朝向前鏈輪齒根軸方向中心面CP1。第二外表面31b是朝向與第一外表面31a相反的方向。如圖4至圖6所示般,外鏈節孔31c是被設成沿著外鏈節板31的厚度方向,貫穿外鏈節板31。外鏈節孔31c是在1個外鏈節板31中,於鏈驅動方向DD上,設為隔出間隔的2個。
內鏈節板32是設成彼此相對的一對。一對的內鏈節板32是於鏈驅動方向DD上呈複數個配置。一對的內鏈節板32是配置在一對的外鏈節板31的內側。一對的內鏈節板32是相對於一對的外鏈節板31,在鏈驅動方向DD上偏移。
如圖3及圖5所示般,於單一前鏈輪10之周圍定位的一對之內鏈節板32是與前鏈輪齒16的第二前鏈輪齒18相接合。如圖9所示,於單一後鏈輪20之周圍定位的一對之內鏈節板32是與後鏈輪齒26的第二後鏈輪齒28相接合。
複數個內鏈節板32中的每一個,是具有鏈輪齒保持緣32e,其被構成為:在傳動鏈30接合複數個前鏈輪齒16及複數個後鏈輪齒26的接合狀態中,相對於複數個第一前鏈輪齒17之一者或複數個第一後鏈輪齒27之一者而至少部分地重疊(overlap)。圖2至圖7中,是示出了內鏈節板32的一個示例。圖2至圖7所示的複數個內鏈節板32是具有第一內表面32a、第二內表面32b、內鏈節孔32c、筒狀部32d及鏈輪齒保持緣32e。
如圖3所示,第一內表面32a是朝向前鏈輪齒根軸方向中心面CP1。第二內表面32b是朝向與第一內表面32a相反的方向。如圖4至圖6所示,內鏈節孔32c是被設成沿著內鏈節板32的厚度方向,貫穿內鏈節板32。內鏈節孔32c是在1個內鏈節板32中,於鏈驅動方向DD上,設為隔出間隔的2個。內鏈節孔32c是於側視圖中,與外鏈節孔31c相重複。
筒狀部32d是形成為包圍外鏈節孔31c。筒狀部32d是從第二內表面32b朝向一對之內鏈節板32的左右內側而突出。
圖3及圖7所示的鏈輪齒保持緣32e是分別形成在鏈驅動方向DD及與鏈驅動方向DD相反的方向上的內鏈節板32的端部上。如圖3所示,鏈輪齒保持緣32e是當從前鏈輪旋轉中心軸線CA1相關的徑向方向觀看單一前鏈輪10的情況下,相對於第一前鏈輪齒17為重疊。如圖7所示,鏈輪齒保持緣32e是在側視圖中,相對於第一前鏈輪齒17為重疊。藉由鏈輪齒保持緣32e相對於第一前鏈輪齒17為重疊,內鏈節板32的鏈輪齒保持緣32e是能夠保持第一前鏈輪齒17。
如圖9所示,鏈輪齒保持緣32e是當從後鏈輪旋轉中心軸線CA2相關的徑向方向觀看單一後鏈輪20的情況下,相對於第一後鏈輪齒27為重疊。鏈輪齒保持緣32e是與第一前鏈輪齒17同樣地,在側視圖中,相對於第一後鏈輪齒27為重疊。藉由鏈輪齒保持緣32e相對於第一後鏈輪齒27為重疊,內鏈節板32的鏈輪齒保持緣32e是能夠保持第一後鏈輪齒27。在內鏈節板32中也是可以不形成鏈輪齒保持緣32e。
圖3、圖4及圖6所示的鏈輥33是被一對之內鏈節板32的筒狀部32d可旋轉地支撐。鏈輥33是在鏈驅動方向DD上,設為隔出間隔的多數個。當傳動鏈30被驅動時,鏈輥33是接觸前鏈輪齒16及後鏈輪齒26而旋轉。鏈輥33是在旋轉時相對於內鏈節板32的第一內表面32a及筒狀部32d滑動。
圖4至圖6所示的鏈銷34是形成為圓柱狀。鏈銷34是將軸方向朝向左右方向而配置。鏈銷34是藉由插通至外鏈節孔31c及內鏈節孔32c,將一對之外鏈節板31及一對之內鏈節板32以能夠相互相對旋轉地連結。外鏈節孔31c的內徑是形成為比鏈銷34的外徑還小,因此鏈銷34是被固定至外鏈節孔31c。當傳動鏈30被驅動時,外鏈節板31及內鏈節板32相互地相對旋轉,內鏈節孔32c的內徑是形成為比鏈銷34的外徑還大,因此鏈銷34是相對於內鏈節孔32c的內周面滑動。
複數個外鏈節板31、複數個內鏈節板32、複數個鏈輥33及複數個鏈銷34中的至少一個是具有硬化層,硬化層由鍍釩處理及鍍鉻處理中的至少一者來形成。本實施例中,複數個外鏈節板31、複數個內鏈節板32、複數個鏈輥33及複數個鏈銷34中的每一個是具有硬化層。固化層是包括外硬化層31d、內硬化層32f、輥硬化層33a及銷硬化層34a。
圖4所示的外硬化層31d是形成在至少一個外鏈節板31上。本實施例中,外硬化層31d是形成在全部的外鏈節板31上。外硬化層31d是形成在外鏈節板31及與外鏈節板31相異的元件滑動的部分上。本實施例中,外硬化層31d是形成在外鏈節孔31c的內周面上。形成有外硬化層31d的部分是並不被本實施例所限制。
內硬化層32f是形成在至少一個內鏈節板32上。本實施例中,內硬化層32f是形成在全部的內鏈節板32上。內硬化層32f是形成在內鏈節板32及與內鏈節板32相異的元件滑動的部分上。本實施例中,內硬化層32f是形成在內鏈節孔32c的內周面、筒狀部32d的外周面、及第一內表面32a的筒狀部32d的周圍。形成有內硬化層32f的部分是並不被本實施例所限制。
圖4及圖6所示的輥硬化層33a是形成在至少一個鏈輥33上。本實施例中,輥硬化層33a是形成在全部的鏈輥33上。輥硬化層33a是形成在鏈輥33的全部區域上。形成有輥硬化層33a的部分是並不被本實施例所限制。
銷硬化層34a是形成在至少一個鏈銷34上。本實施例中,銷硬化層34a是形成在全部的鏈銷34上。銷硬化層34a是形成在鏈銷34的外周面上。形成有銷硬化層34a的部分是並不被本實施例所限制。
如圖3(a)所示,本實施例中,藉由傳動鏈30來定義出複數個空間。複數個空間是包括外鏈節空間S1及內鏈節空間S2。外鏈節空間S1是由彼此相對的一對的外鏈節板31之間所定義。本實施例中,外鏈節空間S1是形成在一對的外鏈節板31的第一外表面31a、內鏈節板32及鏈輥33之間。
內鏈節空間S2是由彼此相對的一對的內鏈節板32之間所定義。本實施例中,內鏈節空間S2是形成在一對的內鏈節板32的第一內表面32a及鏈輥33之間。
第一前鏈輪鏈條接合軸方向寬度AW1,是小於由傳動鏈30的相互相對的一對的外鏈節板31之間所定義的外鏈節空間S1,且大於由傳動鏈30的相互相對的一對的內鏈節板32之間所定義的內鏈節空間S2。第二前鏈輪鏈條接合軸方向寬度AW2是小於內鏈節空間S2。
本實施例中,具有第一前鏈輪鏈條接合軸方向寬度AW1的第一前鏈輪齒17是配置在外鏈節空間S1的內側。具有第二前鏈輪鏈條接合軸方向寬度AW2的第二前鏈輪齒18是配置在內鏈節空間S2的內側。藉由第一前鏈輪齒17及第二前鏈輪齒18的配置,能夠使單一前鏈輪10相對於外鏈節空間S1及內鏈節空間S2的間隙減小。藉由能夠減小間隙,能夠提高前鏈輪10的鏈條保持力。
如圖9所示之第一後鏈輪鏈條接合軸方向寬度AW3是小於外鏈節空間S1,且大於內鏈節空間S2。第二後鏈輪鏈條接合軸方向寬度AW4是小於內鏈節空間S2。
本實施例中,具有第一後鏈輪鏈條接合軸方向寬度AW3的第一後鏈輪齒27是配置在外鏈節空間S1的內側。具有第二後鏈輪鏈條接合軸方向寬度AW4的第二後鏈輪齒28是配置在內鏈節空間S2的內側。藉由第一後鏈輪齒27及第二後鏈輪齒28的配置,能夠使單一後鏈輪20相對於外鏈節空間S1及內鏈節空間S2的間隙減小。藉由能夠減小間隙,能夠提高後鏈輪20的鏈條保持力。
在本實施例中,傳動系1是具備單一前鏈輪10及單一後鏈輪20。傳動系1是不具備其他的前鏈輪及其他的後鏈輪。傳動系1是,由於在前鏈輪10及後鏈輪20的任一個中都不進行傳動鏈30的替換,鏈條保持力為優異。藉由鏈條保持力為優異的傳動系1,即使人力驅動車在越野路面上行駛,傳動鏈30也難以脫落。
圖1所示的內部變速輪轂組件40是被構成為用於改變人力驅動車的變速比。本實施例中,內部變速輪轂組件40是與單一後鏈輪20連結,設在人力驅動車的後輪轂上。內部變速輪轂組件40也可以是設在人力驅動車的曲柄周圍。內部變速輪轂組件40中,是藉由後鏈輪20來輸入驅動力。內部變速輪轂組件40是將輸入的驅動力變速並傳遞給人力驅動車的車輪。
內部變速輪轂組件40是包含行星齒輪機構41。在本實施例中,內部變速輪轂組件40是還包括輪轂殼42。行星齒輪機構41是包括複數個太陽齒輪、複數個行星齒輪、行星齒輪架及環形齒輪。藉由複數個太陽齒輪、複數個行星齒輪及環形齒輪,形成出從後鏈輪20至輪轂殼42的傳遞動力的複數個路徑。行星齒輪機構41是藉由改變傳遞動力的路徑,而改變人力驅動車的變速比。
輪轂殼42是構成為相對於人力驅動車的車架圍繞輪轂軸HS之旋轉中心軸線相對地旋轉。輪轂殼42是與人力驅動車的車輪相連接。於輪轂殼42,是由行星齒輪機構41來傳遞變速後的驅動力。藉由向輪轂殼42傳遞驅動力,人力驅動車的車輪將旋轉。
藉由內部變速輪轂組件40,可以改變具備單一前鏈輪10及單一後鏈輪20的傳動系1中,人力驅動車的變速比。內部變速輪轂組件40也是可以包含與行星齒輪機構41不同的機構。內部變速輪轂組件40也是可以包含例如無段變速機構。
驅動單元50是被構成為輔助人力驅動車的前進。驅動單元50是設在人力驅動車的曲柄周圍。驅動單元50也是可以設在人力驅動車的後輪轂或前輪轂上。驅動單元50也是可以設在人力驅動車的後輪轂及前輪轂之兩者上。驅動單元50是包含電動致動器51及驅動力傳遞部52。
在本實施例中,電動致動器51是被設成將旋轉傳遞到從人力驅動車的踏板到後輪的人力驅動力的動力傳遞路徑上。在本實施例中,電動致動器51是被設成將旋轉傳遞到從人力驅動車的曲軸到單一前鏈輪10的動力傳遞路徑上。電動致動器51是包含電動馬達。電動致動器51是例如因應人力驅動力而動作。除了電動致動器51外,驅動單元50是還可以包括減速機,其被構成為降低電動馬達的旋轉軸的旋轉速度。
驅動力傳遞部52是構成為相對於人力驅動車的車架,圍繞圖2所示之前鏈輪旋轉中心軸線CA1相對地旋轉。驅動力傳遞部52是與前鏈輪10的前鏈輪體11連結。人力驅動力及電動致動器51的驅動力是被傳遞至驅動力傳遞部52。驅動力傳遞部52是藉由人力驅動力等傳遞而旋轉。隨著驅動力傳遞部52的旋轉,前鏈輪10將旋轉。
第二實施例 將說明根據第二實施例的傳動系61。在第二實施例的傳動系1的說明中,是使用到圖13。對於與第一實施例共通的構成,是賦予與第一實施例相同的符號,且省略重複的說明。
如圖13(a)中所示,傳動系61是包括單一前鏈輪70、單一後鏈輪80及傳動鏈30。前鏈輪70是形成為與第一實施例的前鏈輪10相同的形狀。前鏈輪70的前鏈輪齒根是定義出前鏈輪齒根軸方向中心面CP11。
單一後鏈輪80是形成為與第一實施例的後鏈輪20相同的形狀。後鏈輪80的後鏈輪齒根是定義出後鏈輪齒根軸方向中心面CP12。
本實施例中,後鏈輪齒根軸方向中心面CP12,是在與後鏈輪旋轉中心軸線CA2相關的後鏈輪軸方向AD2上,相對於前鏈輪齒根軸方向中心面CP11偏移。後鏈輪齒根軸方向中心面CP12是比起前鏈輪齒根軸方向中心面CP11而言,還更定位於人力驅動車的車架的內側。後鏈輪齒根軸方向中心面CP12,是相對於前鏈輪齒根軸方向中心面CP11只偏移1mm至10mm範圍的偏移距離D1。
如圖13(b)所示,在後鏈輪齒根軸方向中心面CP12相對於前鏈輪齒根軸方向中心面CP11偏移的情況下,表示傳動鏈30的軌道的鏈條線L11是在平面觀看中,隨著從單一後鏈輪80朝單一前鏈輪70,而向左右方向中的一側傾斜。
傳動系61是,前鏈輪70及後鏈輪80係與第1實施例同樣地形成出,且不進行傳動鏈30的替換,因此鏈條保持力為優異。由於傳動系61的鏈條保持力為優異,即使鏈條線L11傾斜,傳動鏈30也難脫落。
後鏈輪齒根軸方向中心面CP12是也可以相對於前鏈輪齒根軸方向中心面CP11,向外側偏移,而不是向車架之內側。後鏈輪齒根軸方向中心面CP12相對於前鏈輪齒根軸方向中心面CP11偏移的傳動系61是可以應用於各種規格的車架。
第三實施例 將說明根據第三實施例的前鏈輪91。在第三實施例的前鏈輪91的說明中,是使用到圖3及圖14。對於與第一實施例及第二實施例共通的構成,是賦予與第一實施例及第二實施例相同的符號,且省略重複的說明。
圖14中是示出了從前鏈輪旋轉中心軸線CA1相關的徑向方向來觀看的單一前鏈輪91。單一前鏈輪91是包括複數個前鏈輪齒92。複數個前鏈輪齒92是包括第一前鏈輪齒93及圖3所示的第二前鏈輪齒18。第一前鏈輪齒93是形成為相對於前鏈輪齒根軸方向中心面CP1而傾斜。使用圖14來說明第一前鏈輪齒93。
第一前鏈輪齒93是包括第一端部93a及第二端部93b。第一端部93a是形成在前鏈輪周向方向CD1的一端部。第二端部93b是形成在前鏈輪周向方向CD1的另一端部。第二端部93b是在前鏈輪軸方向AD1上,相對於第一端部93a偏移。
在本實施例中,藉由第一端部93a的前鏈輪軸方向AD1上的中央部及第二端部93b的前鏈輪軸方向AD1上的中央部,定義出第一前齒中心線CL1。第一前齒中心線CL1是形成為通過第一端部93a的前鏈輪軸方向AD1上的中央部及第二端部93b的前鏈輪軸方向AD1上的中央部。
第一前齒中心線CL1是在平面觀看中,相對於前鏈輪齒根軸方向中心面CP1而傾斜。藉由第一前齒中心線CL1相對於前鏈輪齒根軸方向中心面CP1傾斜,第一前鏈輪齒93是形成為相對於前鏈輪齒根軸方向中心面CP1而傾斜。
第一前鏈輪齒93是具有第一前鏈輪鏈條接合軸方向寬度AW11。第一前鏈輪鏈條接合軸方向寬度AW11是表示從第一端部93a的前鏈輪軸方向AD1上的一端部到第二端部93b的前鏈輪軸方向AD1上的另一端部的沿著前鏈輪軸方向AD1的寬度。第一前鏈輪鏈條接合軸方向寬度AW11是比圖3所示的第一實施例的第一前鏈輪鏈條接合軸方向寬度AW1還長。藉由第一前鏈輪鏈條接合軸方向寬度AW11,能夠進一步減小第一前鏈輪齒93相對於外鏈節空間S1的間隙,因此能夠提高前鏈輪91的鏈條保持力。
單一前鏈輪90是可以包括相對於前鏈輪齒根軸方向中心面CP1而傾斜的第二前鏈輪齒,而代替第二前鏈輪齒18。
(變形示例) 關於各實施例的說明是本發明可採取的態樣的例示,並沒有限制本發明之意圖。本發明是可以採取例如以下所示的各實施例的變形示例、以及不相互矛盾的至少兩個變形示例的組合的態樣。
例如,各實施例中的傳動系1的構成是一示例,傳動系1也可以包含在各實施例中未表示的各種裝置,亦可以是不包含在各實施例中表示的各種裝置中的一部分的構成。例如,傳動系1是可以不包括驅動單元50。
在各實施例中例示的各種數值是並不限定,也可以任意地設定。例如,第二實施例中的偏移距離D1是也可以小於1mm,亦可以比10mm還大。
在各實施例中所例示的構成是可以在不相互矛盾的範圍內彼此組合。第一實施例的後鏈輪20是可以包括與第三實施例的第一前鏈輪齒93同樣地形成的第一後鏈輪齒。
本說明書中所使用「至少一個」之表達是意味著所需選擇項的「一個以上」。作為一示例,本說明書中所使用的「至少一個」之表達是意味著如果選擇項的數目有兩個的話,「僅一個選擇項」或者「兩個選擇項的兩者」。作為其他示例,本說明書中所使用的「至少一個」之表達是意味著如果選擇項的數目有三個以上的話,「僅一個選擇項」或者「兩個以上任意的選擇項的組合」。
1:傳動系 10:單一前鏈輪 11:前鏈輪體 12:外周部 13:內周部 16:前鏈輪齒 17:第一前鏈輪齒 18:第二前鏈輪齒 20:單一後鏈輪 21:後鏈輪體 22:外周部 23:內周部 26:後鏈輪齒 27:第一後鏈輪齒 28:第二後鏈輪齒 30:傳動鏈 31:外鏈節板 32:內鏈節板 33:鏈輥 34:鏈銷 40:內部變速輪轂組件 41:行星齒輪機構 42:輪轂殼 50:驅動單元 51:電動致動器 52:驅動力傳遞部 61:傳動系 70:前鏈輪 80:後鏈輪 91:前鏈輪 92:前鏈輪齒 93:第一前鏈輪齒 13a:連結部 16a:前齒根 16b:前齒硬化層 17a:第一前齒冠端 17b:第一前齒連接部 17c:第一前齒軸方向面 18a:第二前齒冠端 18b:第二前齒連接部 18c:第二前齒軸方向面 26a:後齒根 26b:後齒硬化層 27a:第一後齒冠端 27b:第一後齒連接部 27c:第一後齒軸方向面 28a:第二後齒冠端 28b:第二後齒連接部 28c:第二後齒軸方向面 31a:第一外表面 31b:第二外表面 31c:外鏈節孔 31d:外硬化層 32a:第一內表面 32b:第二內表面 32c:內鏈節孔 32d:筒狀部 32e:鏈輪齒保持緣 32f:內硬化層 33a:輥硬化層 34a:銷硬化層 93a:第一端部 93b:第二端部 AD1:前鏈輪軸方向 AD2:後鏈輪軸方向 AW1:第一前鏈輪鏈條接合軸方向寬度 AW11:第一前鏈輪鏈條接合軸方向寬度 AW2:第二前鏈輪鏈條接合軸方向寬度 AW3:第一後鏈輪鏈條接合軸方向寬度 AW4:第二後鏈輪鏈條接合軸方向寬度 CA1:前鏈輪旋轉中心軸線 CA2:後鏈輪旋轉中心軸線 CD1:前鏈輪周向方向 CD2:後鏈輪周向方向 CL1:第一前齒中心線 CP1:前鏈輪齒根軸方向中心面 CP11:前鏈輪齒根軸方向中心面 CP12:後鏈輪齒根軸方向中心面 CP2:後鏈輪齒根軸方向中心面 D1:偏移距離 DD:鏈驅動方向 HS:輪轂軸 L1:鏈條線 L11:鏈條線 S1:外鏈節空間 S2:內鏈節空間
[圖1]是示出根據第一實施例的傳動系的側視圖。 [圖2]是示出前鏈輪及傳動鏈的側視圖。 [圖3](a)是示出從圖2所示的方向VD1來看時的前鏈輪及傳動鏈的圖,(b)是示出從圖2所示的方向VD1來看時的前鏈輪齒的圖。 [圖4]是前鏈輪及傳動鏈的平面剖面圖。 [圖5](a)是示出前鏈輪及傳動鏈的放大側面圖,(b)是示出的前鏈輪齒的放大測視圖。 [圖6]是示出前鏈輪及傳動鏈的側視剖面圖。 [圖7]是示出了內鏈節板及前鏈輪的放大側視圖。 [圖8]是示出後鏈輪及傳動鏈的側視圖。 [圖9](a)是示出從圖8所示的方向VD2來看時的後鏈輪及傳動鏈的圖,(b)是示出從圖8所示的方向VD2來看時的後鏈輪齒的圖。 [圖10]是示出後鏈輪及傳動鏈的平面剖面圖。 [圖11]是示出後鏈輪及傳動鏈的側視剖面圖。 [圖12](a)是示出前鏈輪及後鏈輪的位置關係的圖,(b)是示出鏈條線的圖。 [圖13](a)是示出根據第二實施例的前鏈輪及後鏈輪的位置關係的圖,(b)是示出鏈條線的圖。 [圖14]是示出根據第三實施例的前鏈輪的平面圖。
16:前鏈輪齒
16a:前齒根
17:第一前鏈輪齒
17a:第一前齒冠端
17b:第一前齒連接部
17c:第一前齒軸方向面
18:第二前鏈輪齒
18a:第二前齒冠端
18b:第二前齒連接部
18c:第二前齒軸方向面
31:外鏈節板
31a:第一外表面
31b:第二外表面
32:內鏈節板
32a:第一內表面
32b:第二內表面
32e:鏈輪齒保持緣
33:鏈輥
AD1:前鏈輪軸方向
AW1:第一前鏈輪鏈條接合軸方向寬度
AW2:第二前鏈輪鏈條接合軸方向寬度
CP1:前鏈輪齒根軸方向中心面
DD:鏈驅動方向
S1:外鏈節空間
S2:內鏈節空間

Claims (13)

  1. 一種人力驅動車用之傳動系,具備 單一前鏈輪及單一後鏈輪, 前述單一前鏈輪,是包括前鏈輪體及複數個前鏈輪齒,前述複數個前鏈輪齒係在與前述單一前鏈輪的前鏈輪旋轉中心軸線相關的前鏈輪徑向方向上,從前述前鏈輪體於徑向方向上向外延伸, 前述複數個前鏈輪齒,是包括複數個第一前鏈輪齒及複數個第二前鏈輪齒, 前述複數個第一前鏈輪齒,是具有與前述前鏈輪旋轉中心軸線相關的第一前鏈輪鏈條接合軸方向寬度, 前述複數個第二前鏈輪齒,是具有與前述前鏈輪旋轉中心軸線相關的第二前鏈輪鏈條接合軸方向寬度, 前述第一前鏈輪鏈條接合軸方向寬度,是小於由傳動鏈的相互相對的一對外鏈節板之間所定義的外鏈節空間,且大於由前述傳動鏈的相互相對的一對內鏈節板之間所定義的內鏈節空間, 前述第二前鏈輪鏈條接合軸方向寬度是小於前述內鏈節空間, 前述單一後鏈輪,是包括後鏈輪體及複數個後鏈輪齒,前述複數個後鏈輪齒係在與前述單一後鏈輪的後鏈輪旋轉中心軸線相關的後鏈輪徑向方向上,從前述後鏈輪體於徑向方向上向外延伸, 前述複數個後鏈輪齒,是包括複數個第一後鏈輪齒及複數個第二後鏈輪齒, 前述複數個第一後鏈輪齒,是具有與前述後鏈輪旋轉中心軸線相關的第一後鏈輪鏈條接合軸方向寬度, 前述複數個第二後鏈輪齒,是具有與前述後鏈輪旋轉中心軸線相關的第二後鏈輪鏈條接合軸方向寬度, 前述第一後鏈輪鏈條接合軸方向寬度,是小於前述外鏈節空間,且大於前述內鏈節空間, 前述第二後鏈輪鏈條接合軸方向寬度是小於前述內鏈節空間, 前述傳動系是不具備其他的前鏈輪及其他的後鏈輪。
  2. 如請求項1所述的傳動系,其中, 前述複數個前鏈輪齒的每一個,是具有定義與前述前鏈輪旋轉中心軸線相關的前鏈輪齒根軸方向中心面的前鏈輪齒根, 前述複數個後鏈輪齒的每一個,是具有定義與前述後鏈輪旋轉中心軸線相關的後鏈輪齒根軸方向中心面的後鏈輪齒根, 前述後鏈輪齒根軸方向中心面,是在與前述後鏈輪旋轉中心軸線相關的後鏈輪的軸方向上,相對於前述前鏈輪齒根軸方向中心面排列。
  3. 如請求項1所述的傳動系,其中, 前述複數個前鏈輪齒的每一個,是具有定義與前述前鏈輪旋轉中心軸線相關的前鏈輪齒根軸方向中心面的前鏈輪齒根, 前述複數個後鏈輪齒的每一個,是具有定義與前述後鏈輪旋轉中心軸線相關的後鏈輪齒根軸方向中心面的後鏈輪齒根, 前述後鏈輪齒根軸方向中心面,是在與前述後鏈輪旋轉中心軸線相關的後鏈輪的軸方向上,相對於前述前鏈輪齒根軸方向中心面而偏移。
  4. 如請求項3所述的傳動系,其中,前述後鏈輪齒根軸方向中心面,是相對於前述前鏈輪齒根軸方向中心面正偏移1mm至10mm範圍的偏移距離。
  5. 如請求項1所述的傳動系,其中,前述複數個前鏈輪齒的至少一個是具有硬化層,前述硬化層由鍍釩處理及鍍鉻處理中的至少一者來形成。
  6. 如請求項1所述的傳動系,其中,前述複數個後鏈輪齒的至少一個是具有硬化層,前述硬化層由鍍釩處理及鍍鉻處理中的至少一者來形成。
  7. 如請求項1所述的傳動系,更具備, 前述傳動鏈包括複數個外鏈節板、複數個內鏈節板、複數個鏈輥及複數個鏈銷, 其中,前述複數個外鏈節板、前述複數個內鏈節板、前述複數個鏈輥及前述複數個鏈銷的至少一個是具有硬化層,前述硬化層由鍍釩處理及鍍鉻處理中的至少一者來形成。
  8. 如請求項1所述的傳動系,更具備, 前述傳動鏈包括複數個外鏈節板及複數個內鏈節板, 前述複數個內鏈節板中的每一個,是具有鏈輪齒保持緣,其被構成為:在前述傳動鏈接合前述複數個前鏈輪齒及前述複數個後鏈輪齒的接合狀態中,相對於前述複數個第一前鏈輪齒之一個或前述複數個第一後鏈輪齒之一個而至少部分地重疊。
  9. 如請求項1所述的傳動系,其中,前述單一前鏈輪的前齒總數的與前述單一後鏈輪的後齒的總數的齒數差是3以上。
  10. 如請求項9所述的傳動系,其中,前述齒數差是35以下。
  11. 如請求項1所述的傳動系,其更具備內部變速輪轂組件。
  12. 如請求項11所述的傳動系,其中,前述內部變速輪轂組件是包含行星齒輪機構。
  13. 如請求項1所述的傳動系,更具備驅動單元,其包含電動致動器,前述電動致動器被構成為輔助人力驅動力。
TW112115144A 2022-05-25 2023-04-24 傳動系 TW202346157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2085436A JP2023173282A (ja) 2022-05-25 2022-05-25 ドライブトレイン
JP2022-085436 2022-05-25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346157A true TW202346157A (zh) 2023-12-01

Family

ID=886972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2115144A TW202346157A (zh) 2022-05-25 2023-04-24 傳動系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2023173282A (zh)
DE (1) DE102023203539A1 (zh)
TW (1) TW202346157A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182027B2 (en) 2011-12-06 2015-11-10 Sram, Llc Chainri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102023203539A1 (de) 2023-11-30
JP2023173282A (ja) 2023-12-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717573B (zh) 自行車鏈輪及自行車鏈輪總成
US7435197B2 (en) Rear sprocket for bicycle transmission
CN102001412B (zh) 皮带传动系统
TWI717572B (zh) 自行車鏈輪
US20100004081A1 (en) Multiple Sprocket Assembly
US10107377B2 (en) Bicycle sprocket
TWI730220B (zh) 自行車鏈條
US10407129B2 (en) Gear and bicycle gear change mechanism including gear
CN110785344A (zh) 具有包括功率分流的电驱动器的自行车
CN112937752B (zh) 自行车后链轮组件
CN110239655B (zh) 自行车链轮
US9139254B2 (en) Universal low-friction bicycle hub transmission
US20190084645A1 (en) Bicycle rear sprocket, bicycle rear sprocket assembly, and bicycle drive train
TW202346157A (zh) 傳動系
JP4577403B2 (ja) 車両用差動歯車装置
KR20090089520A (ko) 자전거용 이륜구동형 구동구조
US20220063760A1 (en) Bicycle sprocket assembly and bicycle sprocket
TWI439393B (zh) 兩側具有動力傳輸輪轂之自行車
TWI842698B (zh) 自行車鏈輪
TW202300397A (zh) 用於人力車輛鏈條的內鏈節板件
TW202402616A (zh) 人力驅動車用之後鏈輪及以支持人力驅動車用之後鏈輪之方式構成之鏈輪載體
US20240067299A1 (en) Rear sprocket
TW202308895A (zh) 後鏈輪
JP2023180031A5 (zh)
TW202348496A (zh) 人力驅動車用之後鏈輪及人力驅動車用之後鏈輪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