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335402A - 非接觸供電設備 - Google Patents

非接觸供電設備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335402A
TW202335402A TW112102381A TW112102381A TW202335402A TW 202335402 A TW202335402 A TW 202335402A TW 112102381 A TW112102381 A TW 112102381A TW 112102381 A TW112102381 A TW 112102381A TW 202335402 A TW202335402 A TW 202335402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lave
aforementioned
power supply
unit
signal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210238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西村圭司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大福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大福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大福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33540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335402A/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3/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ac mains or ac distribution networks
    • H02J3/38Arrangements for parallely feeding a single network by two or more generators, converters or transformers
    • H02J3/40Synchronising a generator for connection to a network or to another generator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4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two or more transmitting or receiving devic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00Current collectors for power supply lin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005Current collectors for power supply lin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without mechanical contact between the collector and the power supply line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1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inductive coupl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MPOWER SUPPLY LINES, AND DEVICES ALONG RAILS, FOR ELECTRICALLY- PROPELLED VEHICLES
    • B60M7/00Power lines or rai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of special types, e.g. suspension tramway, ropeway, underground railway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GTRANSPORT OR STORAGE DEVICES, e.g. CONVEYORS FOR LOADING OR TIPPING, SHOP CONVEYOR SYSTEMS OR PNEUMATIC TUBE CONVEYORS
    • B65G1/00Storing articles, individually or in orderly arrangement, in warehouses or magazines
    • B65G1/02Storage devices
    • B65G1/04Storage devices mechanical
    • B65G1/0457Storage devices mechanical with suspended load carri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67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wafer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or components ; Apparatus not specifically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H01L21/677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wafer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or components ; Apparatus not specifically provided for elsewhere for conveying, e.g. between different workstations
    • H01L21/67703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wafer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or components ; Apparatus not specifically provided for elsewhere for conveying, e.g. between different workstations between different workstations
    • H01L21/67733Overhead conveying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13/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providing remote indication of network conditions, e.g. an instantaneous record of the open or closed condition of each circuitbreaker in the network;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providing remote control of switching means in a power distribution network, e.g. switching in and out of current consumers by using a pulse code signal carried by the network
    • H02J13/00004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providing remote indication of network conditions, e.g. an instantaneous record of the open or closed condition of each circuitbreaker in the network;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providing remote control of switching means in a power distribution network, e.g. switching in and out of current consumers by using a pulse code signal carried by the network characterised by the power network being locally controlled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13/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providing remote indication of network conditions, e.g. an instantaneous record of the open or closed condition of each circuitbreaker in the network;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providing remote control of switching means in a power distribution network, e.g. switching in and out of current consumers by using a pulse code signal carried by the network
    • H02J13/00006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providing remote indication of network conditions, e.g. an instantaneous record of the open or closed condition of each circuitbreaker in the network;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providing remote control of switching means in a power distribution network, e.g. switching in and out of current consumers by using a pulse code signal carried by the network characterised by information or instructions transport means between the monitoring, controlling or managing units and monitored, controlled or operated power network element or electrical equipment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3/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ac mains or ac distribution networks
    • H02J3/38Arrangements for parallely feeding a single network by two or more generators, converters or transformers
    • H02J3/40Synchronising a generator for connection to a network or to another generator
    • H02J3/44Synchronising a generator for connection to a network or to another generator with means for ensuring correct phase sequence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1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inductive coupling
    • H02J50/12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inductive coupling of the resonant type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8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involving the exchange of data, concerning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between transmitting devices and receiving devic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GTRANSPORT OR STORAGE DEVICES, e.g. CONVEYORS FOR LOADING OR TIPPING, SHOP CONVEYOR SYSTEMS OR PNEUMATIC TUBE CONVEYORS
    • B65G2201/00Indexing codes relating to handling devices, e.g. convey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product or load being conveyed or handled
    • B65G2201/02Articles
    • B65G2201/0297Wafer cassette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2310/00The network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characterised by its spatial reach or by the load
    • H02J2310/40The network being an on-board power network, i.e. within a vehicle
    • H02J2310/48The network being an on-board power network, i.e. within a vehicle for electric vehicles [EV] or hybrid vehicles [HEV]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72Electromobility specific charging systems or methods for batteries, ultracapacitors, supercapacitors or double-layer capacito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or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T90/1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charging of electric vehicles
    • Y02T90/14Plug-in electric vehicles

Abstract

同步系統具備主單元與從屬單元,從屬單元是直接地或透過其他從屬單元而間接地連接於主單元,並且連接於至少1個電源裝置,主單元將相對於基準相位領先了和傳送所需時間Δt1相應的時間量的相位的第1調整後訊號,發送至主下游機器,前述傳送所需時間Δt1是同步訊號從該主單元到主下游機器的傳送所需時間;從屬單元將相對於從從屬上游機器接收的同步訊號的相位領先了和傳送所需時間與處理時間的合計相應的時間量的相位的第2調整後訊號,發送至從屬下游機器,前述傳送所需時間是同步訊號從該從屬單元到從屬下游機器的傳送所需時間,前述處理時間是同步訊號在從屬單元的內部的處理時間。

Description

非接觸供電設備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非接觸供電設備,其具備:複數個供電線,配置成沿著具備受電裝置的移動體之移動路徑排列;及電源裝置,連接於複數個供電線的每一個,並且將交流電流供給至供電線,前述非接觸供電設備是以非接觸方式將電力供給至受電裝置。
像這樣的非接觸供電設備的一例已揭示於日本專利特開2002-67747號公報(以下,記載為「專利文獻1」)中。以下,在先前技術的說明中,將專利文獻1中的符號引用在括弧內。
在專利文獻1的非接觸供電設備中,主單元(51(A))會將同步訊號發送至複數個從屬單元(51)。並且,連接於複數個從屬單元(51)的每一個的電源裝置(M)是依據該從屬單元(51)所接收到的同步訊號,將交流電流供給至對應的供電線(47)。像這樣,可謀求供給至複數個供電線(47)的每一個的交流電流的相位之同步。
然而,在如上述的非接觸供電設備中,同步訊號從主單元到電源裝置的傳送所需時間是取決於電源裝置對主單元的連接態樣。因此,同步訊號從主單元到電源裝置的傳送所需時間會有按每個電源裝置而不同的情況。但是,在專利文獻1的非接觸供電設備中,並未針對那樣的傳送所需時間的差異來考慮,從該觀點來看,要提高供給至複數個供電線的每一個的交流電流的相位之同步精確度會有極限。
於是,所期望的是一種非接觸供電設備的實現,其可以提高供給至複數個供電線的每一個的交流電流的相位之同步精確度。
有鑒於上述內容之非接觸供電設備的特徵構成在於:前述非接觸供電設備具備: 複數個供電線,配置成沿著具備受電裝置的移動體之移動路徑排列;及 電源裝置,連接於複數個前述供電線的每一個,並且將交流電流供給至前述供電線, 前述非接觸供電設備是以非接觸方式將電力供給至前述受電裝置, 前述非接觸供電設備更具備同步系統,前述同步系統是使複數個前述電源裝置的前述交流電流的相位同步, 前述同步系統具備:主單元,發送規定的週期的同步訊號;及至少1個從屬單元,相對於前述主單元而連接於下游側並接收來自前述主單元的前述同步訊號, 前述從屬單元是直接地連接於前述主單元、或透過其他的前述從屬單元而間接地連接於前述主單元,且連接於至少1個前述電源裝置, 將相對於前述主單元而直接地連接於下游側的前述從屬單元設為主下游機器,將相對於前述從屬單元而直接地連接於上游側的前述主單元或前述從屬單元設為從屬上游機器,將相對於前述從屬單元而直接地連接於下游側的前述電源裝置及其他的前述從屬單元的每一個設為從屬下游機器, 前述主單元運算出相對於基準相位領先了和第1所需時間相應的時間量的相位的前述同步訊號即第1調整後訊號,並且對前述主下游機器發送該第1調整後訊號,前述第1所需時間是前述同步訊號從該主單元到前述主下游機器的傳送所需時間, 前述從屬單元運算出相對於從前述從屬上游機器接收的前述同步訊號的相位領先了和第2所需時間與處理時間之合計相應的時間量的相位的第2調整後訊號,並且對前述從屬下游機器發送該第2調整後訊號,前述第2所需時間是前述同步訊號從該從屬單元到前述從屬下游機器的傳送所需時間,前述處理時間是前述同步訊號在前述從屬單元的內部的處理時間。
依據此特徵構成,主單元是考慮和同步訊號從該主單元到主下游機器的傳送所需時間相應的延遲,來運算出第1調整後訊號。藉此,便可以將主下游機器所接收之來自主單元的同步訊號的相位設為極接近於基準相位。 又,根據本特徵構成,從屬單元是考慮和同步訊號從該從屬單元到從屬下游機器的傳送所需時間、及同步訊號在從屬單元的內部的處理時間相應的延遲,來運算出第2調整後訊號。藉此,便可以將從屬下游機器所接收之來自從屬單元的同步訊號的相位,設為極接近於從屬單元從從屬上游機器接收到的同步訊號的相位。 如以上,根據本特徵構成,可以將複數個電源裝置及從屬單元所接收的同步訊號的相位,設為極接近於基準相位。因此,即使同步訊號從主單元到複數個電源裝置的傳送所需時間不同的情況下,仍然可以使複數個電源裝置的每一個供給至供電線的交流電流的相位適當地同步。從而,可以提高供給至複數個供電線的每一個的交流電流的相位之同步精確度。
有鑒於上述內容之非接觸供電設備的特徵構成在於:前述非接觸供電設備具備: 複數個供電線,配置成沿著具備受電裝置的移動體之移動路徑排列;及 電源裝置,連接於複數個前述供電線的每一個,並且將交流電流供給至前述供電線, 前述非接觸供電設備是以非接觸方式將電力供給至前述受電裝置, 前述非接觸供電設備更具備同步系統,前述同步系統是使複數個前述電源裝置的前述交流電流的相位同步, 前述同步系統具備:主單元,發送規定的週期的同步訊號;及至少1個從屬單元,相對於前述主單元而連接於下游側並接收來自前述主單元的前述同步訊號, 前述從屬單元是直接地連接於前述主單元、或透過其他的前述從屬單元而間接地連接於前述主單元,且連接於至少1個前述電源裝置, 將相對於前述主單元而直接地連接於下游側的前述從屬單元設為主下游機器,將相對於前述從屬單元而直接地連接於上游側的前述主單元或前述從屬單元設為從屬上游機器,將相對於前述從屬單元而直接地連接於下游側的前述電源裝置及其他的前述從屬單元的每一個設為從屬下游機器, 前述主單元運算出相對於基準相位領先了和第1所需時間與處理時間之合計相應的時間量的相位的前述同步訊號即第3調整後訊號,並且對前述主下游機器發送該第3調整後訊號,前述第1所需時間是前述同步訊號從該主單元到前述主下游機器的傳送所需時間,前述處理時間是前述同步訊號在前述主下游機器的內部的處理時間, 前述從屬單元在前述從屬下游機器為其他的前述從屬單元的情況下,運算出相對於從前述從屬上游機器接收的前述同步訊號的相位領先了和第2所需時間與處理時間之合計相應的時間量的相位的第4調整後訊號,並且對前述從屬下游機器發送該第4調整後訊號,前述第2所需時間是前述同步訊號從前述從屬單元到前述從屬下游機器的傳送所需時間,前述處理時間是前述同步訊號在前述從屬下游機器的內部的處理時間, 前述從屬單元在前述從屬下游機器為前述電源裝置的情況下,運算出相對於從前述從屬上游機器接收的前述同步訊號的相位領先了和前述第2所需時間相應的時間量的相位的第5調整後訊號,並且對前述從屬下游機器發送該第5調整後訊號。
依據此特徵構成,主單元是考慮和同步訊號從該主單元到主下游機器的傳送所需時間、及同步訊號在主下游機器的內部的處理時間相應的延遲,來運算出第3調整後訊號。藉此,便可以將主下游機器所接收之來自主單元的同步訊號的相位設為極接近於基準相位。 又,根據本特徵構成,在從屬下游機器為其他從屬單元的情況下,從屬單元是考慮和同步訊號從該從屬單元到從屬下游機器的傳送所需時間、及同步訊號在從屬下游機器的內部的處理時間相應的延遲,來運算出第4調整後訊號。又,在下游機器為電源裝置的情況下,從屬單元是考慮和同步訊號從該從屬單元到從屬下游機器的傳送所需時間相應的延遲,來運算出第5調整後訊號。藉此,便可以將從屬下游機器所接收之來自從屬單元的同步訊號的相位,設為極接近於從屬單元從從屬上游機器接收到的同步訊號的相位。 如以上,根據本特徵構成,可以將複數個電源裝置及從屬單元所接收的同步訊號的相位,設為極接近於基準相位。因此,即使同步訊號從主單元到複數個電源裝置的傳送所需時間不同的情況下,仍然可以使複數個電源裝置的每一個供給至供電線的交流電流的相位適當地同步。從而,可以提高供給至複數個供電線的每一個的交流電流的相位之同步精確度。
用以實施發明之形態
1.第1實施形態 以下,參照圖式來說明第1實施形態之非接觸供電設備100。在本實施形態中,非接觸供電設備100是設置在物品搬送設備200。
如圖1及圖2所示,物品搬送設備200具備行走軌道2與移動體3。行走軌道2是沿著移動體3的移動路徑1而配置。在本實施形態中,在沿著鉛直方向即上下方向Z的上下方向視角下,一對行走軌道2是以在正交於移動路徑1的方向即路徑寬度方向H上互相隔著一定的間隔的狀態,從天花板被懸吊支撐(參照圖2)。在本實施形態中,移動體3是受行走軌道2引導而沿著移動路徑1來行走的物品搬送車。作為物品搬送車的移動體3的搬送對象之物品例如為容置半導體基板的FOUP(Front Opening Unified Pod,前開式晶圓傳送盒)、或成為顯示器的材料之玻璃基板等。
如圖1所示,在本實施形態中,移動路徑1具備形成為環狀的1個主路徑1a、分別形成為經由複數個物品處理部P的環狀的複數個副路徑1b、及連接主路徑1a與複數個副路徑1b的複數個連接路徑1c。
如圖2所示,移動體3具備受電裝置4,前述受電裝置4是以非接觸方式從沿著移動路徑1配設的供電線11接受驅動用電力。在本實施形態中,移動體3更具備被一對行走軌道2引導而沿著移動路徑1行走的行走部9、及位於行走軌道2的下方且被行走部9懸吊支撐的搬送車本體10。
行走部9具備驅動馬達14與一對行走輪15。驅動馬達14是一對行走輪15的驅動力源。一對行走輪15是被驅動馬達14旋轉驅動。行走輪15是在行走軌道2的上表面所形成的行走面上滾動。在本實施形態中,行走部9更具備一對引導輪16。一對引導輪16是被支撐成繞著沿上下方向Z的軸心旋轉自如。一對引導輪16是配置成抵接於一對內側面,前述一對內側面是在一對行走軌道2中的路徑寬度方向H上相向。
搬送車本體10具備:物品支撐部,被支撐成相對於行走部9升降自如並且懸吊支撐物品;及致動器,使該物品支撐部升降(省略圖示)。
對上述驅動馬達14、各種致動器等供給的電力,是從供電線11以非接觸方式供給至受電裝置4。如上述,將移動體3的驅動用電力供給至受電裝置4的供電線11是沿著移動路徑1來配設。在本實施形態中,供電線11是相對於受電裝置4而配置在路徑寬度方向H的兩側。
在本實施形態中,受電裝置4具備拾波線圈40。在拾波線圈40中,藉由在已供給有交流電流的供電線11的周圍產生的磁場,會感應產生交流的電力。此交流的電力是藉由具備整流電路、平滑電容器等之受電電路而轉換成直流,並且供給至上述驅動馬達14、各種致動器等。
非接觸供電設備100是構成為以非接觸方式將電力供給至受電裝置4。如圖3所示,非接觸供電設備100具備:複數個供電線11,配置成沿著具備受電裝置4的移動體3的移動路徑1排列;及電源裝置5,連接於該複數個供電線11的每一個,並將交流電流供給至供電線11。像這樣,在非接觸供電設備100中,設置有複數組供電線11與電源裝置5。這是為了以下目的:如本實施形態所示,在具備1個較大的環狀的主路徑1a、及比該主路徑1a更小的環狀的複數個副路徑1b之比較大規模的物品搬送設備200(參照圖1)中,要抑制供電線11的送電效率降低之情形、或在故障時設備整體停止之情形等。
雖然省略圖示,但複數個電源裝置5的每一個具備:電源電路,將交流電流供給至連接於該電源裝置5的供電線11;及電源控制部,控制該電源電路。電源電路是以例如具備變流器電路的切換電源電路為核心來構成。電源控制部是依據指令值,控制切換切換元件的切換控制訊號之負載,前述切換元件構成變流器電路。例如,電源控制部是根據脈衝寬度調變(PWM:Pulse Width Modulation)使電源電路輸出交流電流。在此,指令值例如為電流值(有效值或波高值(峰對峰值)皆可)、或PWM控制中的負載。
如圖4所示,非接觸供電設備100更具備同步系統6,前述同步系統6是使複數個電源裝置5的交流電流的相位同步。同步系統6具備:主單元7,發送規定的週期的同步訊號;及至少1個從屬單元8,相對於該主單元7而連接於下游側並接收來自主單元7的同步訊號。
從屬單元8是直接地連接於主單元7、或透過其他從屬單元8而間接地連接於主單元7。此外,從屬單元8是連接於至少1個電源裝置5。在本實施形態中,主單元7也會連接於至少1個電源裝置5。連接於從屬單元8的電源裝置5是接收來自從屬單元8的同步訊號,並且因應於該同步訊號將交流電流供給至供電線11。又,連接於主單元7的電源裝置5是接收來自主單元7的同步訊號,並且因應於該同步訊號將交流電流供給至供電線11。
在圖4所示的例子中,2個從屬單元8是設置在同步系統6。在以下的說明中,將2個從屬單元8分別設為「第1從屬單元8A」、「第2從屬單元8B」。第1從屬單元8A是直接地連接於主單元7。第2從屬單元8B是透過第1從屬單元8A而間接地連接於主單元7。
又,在圖4所示的例子中,2個電源裝置5是直接地連接於主單元7。並且,1個電源裝置5是直接地連接於第1從屬單元8A。又,2個電源裝置5是直接地連接於第2從屬單元8B。在以下的說明中,將直接地連接於主單元7的2個電源裝置5分別設為「第1電源裝置5A」、「第2電源裝置5B」。並且,將直接地連接於第1從屬單元8A的電源裝置5設為「第3電源裝置5C」。又,將直接地連接於第2從屬單元8B的2個電源裝置5分別設為「第4電源裝置5D」、「第5電源裝置5E」。
如圖5所示,在以下的說明中,將相對於主單元7而直接地連接於下游側的從屬單元8設為「主下游機器MD」。又,如圖6所示,將相對於從屬單元8而直接地連接於上游側的主單元7或從屬單元8設為「從屬上游機器SU」。並且,將相對於從屬單元8而直接地連接於下游側的電源裝置5及其他從屬單元8的每一個設為「從屬下游機器SD」。
在圖4所示的例子中,第1從屬單元8A相當於主下游機器MD。又,如上述,在本例中,第1電源裝置5A及第2電源裝置5B是直接地連接於主單元7。於是,相對於主單元7而直接地連接於下游側的電源裝置5也是設為「主下游機器MD」。因此,在本例中,第1電源裝置5A及第2電源裝置5B也分別相當於主下游機器MD。
又,在圖4所示的例子中,當以第1從屬單元8A為基準來定義從屬上游機器SU及從屬下游機器SD的情況下,主單元7相當於從屬上游機器SU,第2從屬單元8B及第3電源裝置5C分別相當於從屬下游機器SD。又,當以第2從屬單元8B為基準來定義從屬上游機器SU及從屬下游機器SD的情況下,第1從屬單元8A相當於從屬上游機器SU,第4電源裝置5D及第5電源裝置5E分別相當於從屬下游機器SD。
如圖7所示,在本實施形態中,主單元7運算出相對於基準相位領先了和第1所需時間Δt1相應的時間量的相位的同步訊號即第1調整後訊號,前述第1所需時間Δt1是同步訊號從該主單元7到主下游機器MD的傳送所需時間。在此,當以基準相位的同步訊號為「基準訊號」時,從基準訊號領先了和第1所需時間Δt1相應的時間量的相位的訊號為第1調整後訊號。在此,「和第1所需時間Δt1相應的時間」是和第1所需時間Δt1一致。另外,在本實施形態中,基準訊號是在主單元7的內部生成的同步訊號。
主單元7是對主下游機器MD發送運算後的第1調整後訊號。並且,主下游機器MD接收主單元7所發送的第1調整後訊號。在以下,為了方便說明,「第1調整後訊號」是指藉由主單元7算出的時間點的第1調整後訊號。又,將藉由主單元7作為第1調整後訊號來發送,且藉由主下游機器MD接收到的時間點的同步訊號設為「第1接收訊號」。
在本實施形態中,主單元7所運算的同步訊號(第1調整後訊號),伴隨於從主單元7到主下游機器MD的傳送,相位會延遲第1所需時間Δt1的量。亦即,主下游機器MD所接收到的同步訊號(第1接收訊號),相對於主單元7所運算的同步訊號(第1調整後訊號),相位會延遲第1所需時間Δt1的量。像這樣,主單元7是考慮和同步訊號從該主單元7到主下游機器MD的傳送所需時間即第1所需時間Δt1相應的延遲,來運算出第1調整後訊號。藉此,可以將第1接收訊號的相位設為極接近於基準訊號的相位(基準相位)。從而,當主下游機器MD為電源裝置5(在此為第1電源裝置5A及第2電源裝置5B)的情況下,可以將該電源裝置5因應於第1接收訊號供給至供電線11的交流電流的相位,設為極接近於和基準訊號相應的交流電流的相位。
如圖8所示,在本實施形態中,從屬單元8運算出相對於從從屬上游機器SU接收的同步訊號的相位領先了和第2所需時間Δt2與處理時間Δt3之合計相應的時間量的相位的第2調整後訊號,前述第2所需時間Δt2是同步訊號從該從屬單元8到從屬下游機器SD的傳送所需時間,前述處理時間Δt3是同步訊號在從屬單元8的內部的處理時間。在此,當將從屬單元8從從屬上游機器SU接收到的時間點的同步訊號設為「第2接收訊號」時,從第2接收訊號領先了和第2所需時間Δt2與處理時間Δt3的合計相應的時間量的相位的訊號為第2調整後訊號。在此,「和第2所需時間Δt2與處理時間Δt3的合計相應的時間」是和第2所需時間Δt2與處理時間Δt3的合計一致。又,從屬單元8中的同步訊號的處理時間(在此為處理時間Δt3)是從屬單元8從上游側接收同步訊號後再發送至下游側為止所需要的時間(同步訊號的中繼所需要的時間)。亦即,將從屬單元8從上游側接收到的同步訊號照原樣(不進行相位的調整)發送至下游側的情況下所產生之相位的延遲,相當於該延遲的時間即為同步訊號的處理時間。
從屬單元8是對從屬下游機器SD發送運算後的第2調整後訊號。並且,從屬下游機器SD是接收從屬單元8所發送的第2調整後訊號。在以下,為了方便說明,「第2調整後訊號」是指藉由從屬單元8算出的時間點的第2調整後訊號。又,將藉由從屬單元8作為第2調整後訊號來發送,且藉由從屬下游機器SD接收到的時間點的同步訊號設為「第3接收訊號」。
在本實施形態中,從屬單元8所運算的同步訊號(第2調整後訊號),伴隨於從從屬單元8到從屬下游機器SD的傳送,相位會延遲第2所需時間Δt2的量,伴隨於同步訊號在從屬單元8的內部的處理,相位會延遲處理時間Δt3的量。亦即,從屬下游機器SD所接收到的同步訊號(第3接收訊號),相對於從屬單元8所運算的同步訊號(第2調整後訊號),相位會延遲第2所需時間Δt2與處理時間Δt3的合計量。像這樣,從屬單元8是考慮和同步訊號從該從屬單元8到從屬下游機器SD的傳送所需時間即第2所需時間Δt2、及同步訊號在從屬單元8的內部的處理時間Δt3相應的延遲,來運算出第2調整後訊號。藉此,便可以將第3接收訊號的相位,設為極接近於從屬單元8從從屬上游機器SU接收到的同步訊號即第2接收訊號的相位。
在圖4所示的例子中,當以第1從屬單元8A為基準來定義從屬上游機器SU及從屬下游機器SD的情況下,第2接收訊號是第1從屬單元8A從主單元7接收到的同步訊號。在此情況下,由於第1從屬單元8A也相當於主下游機器MD,因此第2接收訊號是和主下游機器MD所接收到的同步訊號即第1接收訊號一致。如上述,第1接收訊號的相位是極接近於基準訊號的相位(基準相位)。因此,當以第1從屬單元8A為基準來定義從屬上游機器SU及從屬下游機器SD的情況下,第2接收訊號的相位會變得極接近於基準訊號的相位(基準相位)。又,如上述,第2接收訊號的相位與第3接收訊號的相位是極接近的相位。因此,當以第1從屬單元8A為基準來定義從屬上游機器SU及從屬下游機器SD的情況下,第3接收訊號的相位會變得極接近於基準訊號的相位(基準相位)。從而,當從屬下游機器SD為電源裝置5(在此為第3電源裝置5C)的情況下,可以將該電源裝置5因應於第3接收訊號供給至供電線11的交流電流的相位,設為極接近於和基準訊號相應的交流電流的相位。
又,在圖4所示的例子中,當以第2從屬單元8B為基準來定義從屬上游機器SU及從屬下游機器SD的情況下,第2接收訊號是第2從屬單元8B從第1從屬單元8A接收到的同步訊號。在此情況下,由於第2從屬單元8B也相當於以第1從屬單元8A為基準來定義從屬上游機器SU及從屬下游機器SD的情況下的從屬下游機器SD,因此第2接收訊號是和以第1從屬單元8A為基準來定義從屬上游機器SU及從屬下游機器SD的情況下的第3接收訊號一致。如上述,當以第1從屬單元8A為基準來定義從屬上游機器SU及從屬下游機器SD的情況下,第3接收訊號的相位會變得極接近於基準訊號的相位(基準相位)。因此,當以第2從屬單元8B為基準來定義從屬上游機器SU及從屬下游機器SD的情況下,第3接收訊號的相位會變得極接近於基準訊號的相位(基準相位)。從而,當從屬下游機器SD為電源裝置5(在此為第4電源裝置5D及第5電源裝置5E)的情況下,可以將該電源裝置5因應於第3接收訊號供給至供電線11的交流電流的相位,設為極接近於和基準訊號相應的交流電流的相位。
在本實施形態中,主單元7是構成為對主下游機器MD發送第1檢查訊號(參照圖5中的從主單元7朝向主下游機器MD的實線箭頭)。主下游機器MD是構成為在已接收到第1檢查訊號的情況下,對主單元7發送第1回應訊號(參照圖5中的從主下游機器MD朝向主單元7的虛線箭頭)。主單元7是將從第1檢查訊號的發送到第1回應訊號的接收為止的所需時間的一半時間設為第1所需時間Δt1。
又,在本實施形態中,從屬單元8是構成為對從屬下游機器SD發送第2檢查訊號(參照圖6中的從從屬單元8朝向從屬下游機器SD的實線箭頭)。從屬下游機器SD是構成為在已接收到第2檢查訊號的情況下,對從屬單元8發送第2回應訊號(參照圖6中的從從屬下游機器SD朝向從屬單元8的虛線箭頭)。從屬單元8是將從第2檢查訊號的發送到第2回應訊號的接收為止的所需時間的一半時間設為第2所需時間Δt2。
2.第2實施形態 以下,參照圖9及圖10來說明第2實施形態之非接觸供電設備100。在本實施形態中,主單元7及從屬單元8所進行之對同步訊號的運算,和上述第1實施形態的運算是不同的。以下,以和上述第1實施形態的相異點為中心來說明。另外,針對未特別說明的點,是視為和上述第1實施形態同樣。
如圖9所示,在本實施形態中,主單元7運算出相對於基準相位領先了和第1所需時間Δt1與處理時間Δt4之合計相應的時間量的相位的同步訊號即第3調整後訊號,前述第1所需時間Δt1是同步訊號從該主單元7到主下游機器MD的傳送所需時間,前述處理時間Δt4是同步訊號在主下游機器MD的內部的處理時間。在此,「和第1所需時間Δt1與處理時間Δt4的合計相應的時間」是和第1所需時間Δt1與處理時間Δt4的合計一致。
主單元7是對主下游機器MD發送運算後的第3調整後訊號。並且,主下游機器MD接收主單元7所發送的第3調整後訊號。在以下,為了方便說明,「第3調整後訊號」是指藉由主單元7算出的時間點的第3調整後訊號。又,將以下同步訊號設為「第4接收訊號」:藉由主單元7作為第3調整後訊號來發送,且被主下游機器MD接收,並且在該主下游機器MD的內部的處理(同步訊號的中繼處理)已完成的時間點的同步訊號。亦即,第4接收訊號的相位是和下述同步訊號的相位一致:假設主下游機器MD將從上游側接收到的同步訊號照原樣發送至下游側的情況下,從該主下游機器MD發送至下游側的同步訊號。
在此,電源裝置5是和從屬單元8不同,不會對下游側的機器發送已接收到的同步訊號,而是因應於該同步訊號將交流電流供給至供電線11。從而,在本實施形態中,當主下游機器MD為電源裝置5的情況下,主單元7並不會依據處理時間Δt4來運算出第3調整後訊號,而是和上述第1實施形態同樣地,運算出第1調整後訊號,並且對作為主下游機器MD的電源裝置5發送該第1調整後訊號。
在本實施形態中,主單元7所運算的同步訊號(第3調整後訊號),伴隨於從主單元7到主下游機器MD的傳送,相位會延遲第1所需時間Δt1的量,並且伴隨於同步訊號在作為主下游機器MD的從屬單元8的內部的處理,相位會延遲處理時間Δt4的量。亦即,被主下游機器MD接收且在該主下游機器MD的內部的處理(同步訊號的中繼處理)已完成的同步訊號(第4接收訊號),相對於主單元7所運算的同步訊號(第3調整後訊號),相位會延遲第1所需時間Δt1與處理時間Δt4的合計量。像這樣,主單元7是考慮和同步訊號從該主單元7到主下游機器MD的傳送所需時間即第1所需時間Δt1、及同步訊號在作為主下游機器MD的從屬單元8的內部的處理時間Δt4相應的延遲,來運算出第3調整後訊號。藉此,可以將第4接收訊號的相位設為極接近於基準訊號的相位(基準相位)。
如圖10所示,在本實施形態中,當從屬下游機器SD為其他從屬單元8的情況下,從屬單元8運算出相對於從從屬上游機器SU接收的同步訊號的相位領先了和第2所需時間Δt2與處理時間Δt5之合計相應的時間量的相位的第4調整後訊號,前述第2所需時間Δt2是同步訊號從從屬單元8本身到從屬下游機器SD的傳送所需時間,前述處理時間Δt5是同步訊號在作為從屬下游機器SD的其他從屬單元8的內部的處理時間。在此,當將從屬單元8從從屬上游機器SU接收,且在該從屬單元8的內部的處理(同步訊號的中繼處理)已完成的時間點的同步訊號設為「第5接收訊號」時,從第5接收訊號領先了和第2所需時間Δt2與處理時間Δt5的合計相應的時間量的相位的訊號為第4調整後訊號。在此,「和第2所需時間Δt2與處理時間Δt5的合計相應的時間」是和第2所需時間Δt2與處理時間Δt5的合計一致。
從屬單元8是對作為從屬下游機器SD的其他從屬單元8發送運算後的第4調整後訊號。並且,作為從屬下游機器SD的其他從屬單元8是接收從屬單元8所發送的第4調整後訊號。在以下,為了方便說明,「第4調整後訊號」是指藉由從屬單元8算出的時間點的第4調整後訊號。又,將以下同步訊號設為「第6接收訊號」:藉由從屬單元8作為第4調整後訊號來發送,且被作為從屬下游機器SD的其他從屬單元8接收,並且在該作為從屬下游機器SD的其他從屬單元8的內部的處理(同步訊號的中繼處理)已完成的時間點的同步訊號。亦即,第6接收訊號的相位是和下述同步訊號的相位一致:假設從屬下游機器SD將從上游側接收到的同步訊號照原樣發送至下游側的情況下,從該從屬下游機器SD發送至下游側的同步訊號。
在本實施形態中,從屬單元8所運算的同步訊號(第4調整後訊號),伴隨於從從屬單元8到從屬下游機器SD的傳送,相位會延遲第2所需時間Δt2的量,伴隨於同步訊號在作為從屬下游機器SD的其他從屬單元8的內部的處理,相位會延遲處理時間Δt5的量。亦即,被作為從屬下游機器SD的其他從屬單元8接收且在該作為從屬下游機器SD的其他從屬單元8的內部的處理(同步訊號的中繼處理)已完成的同步訊號(第6接收訊號),相對於從屬單元8所運算的同步訊號(第4調整後訊號),相位會延遲第2所需時間Δt2與處理時間Δt5的合計量。像這樣,從屬單元8是考慮和同步訊號從該從屬單元8到從屬下游機器SD的傳送所需時間即第2所需時間Δt2、及同步訊號在作為從屬下游機器SD的其他從屬單元8的內部的處理時間Δt5相應的延遲,來運算出第4調整後訊號。藉此,便可以將第6接收訊號的相位,設為極接近於第5接收訊號的相位,前述第5接收訊號是從屬單元8從從屬上游機器SU接收,且在該從屬單元8的內部的處理(同步訊號的中繼處理)已完成的時間點的同步訊號。
如圖11所示,在本實施形態中,當從屬下游機器SD為電源裝置5的情況下,從屬單元8運算出相對於從從屬上游機器SU接收的同步訊號(第5接收訊號)的相位領先了和上述第2所需時間Δt2相應的時間量的相位的第5調整後訊號。在此,「和第2所需時間Δt2相應的時間」是和第2所需時間Δt2一致。
從屬單元8是對作為從屬下游機器SD的電源裝置5發送運算後的第5調整後訊號。並且,作為從屬下游機器SD的電源裝置5是接收從屬單元8所發送的第5調整後訊號。在以下,為了方便說明,「第5調整後訊號」是指藉由從屬單元8算出的時間點的第5調整後訊號。又,將藉由從屬單元8作為第5調整後訊號來發送,且藉由作為從屬下游機器SD的電源裝置5接收到的時間點的同步訊號設為「第7接收訊號」。
在本實施形態中,從屬單元8所運算的同步訊號(第5調整後訊號),伴隨於從從屬單元8到作為從屬下游機器SD的電源裝置5的傳送,相位會延遲第2所需時間Δt2的量。亦即,作為從屬下游機器SD的電源裝置5所接收到的同步訊號(第7接收訊號),相對於從屬單元8所運算的同步訊號(第5調整後訊號),相位會延遲第2所需時間Δt2的量。像這樣,從屬單元8是考慮和同步訊號從該從屬單元8到作為從屬下游機器SD的電源裝置5的傳送所需時間即第2所需時間Δt2相應的延遲,來運算出第5調整後訊號。藉此,便可以將第7接收訊號的相位,設為極接近於第5接收訊號的相位,前述第5接收訊號是從屬單元8從從屬上游機器SU接收,且在該從屬單元8的內部的處理(同步訊號的中繼處理)已完成的時間點的同步訊號。
在圖4所示的例子中,當以第1從屬單元8A為基準來定義從屬上游機器SU及從屬下游機器SD的情況下,第5接收訊號是第1從屬單元8A從主單元7接收到的同步訊號。在此情況下,由於第1從屬單元8A也相當於主下游機器MD,因此第5接收訊號是和第4接收訊號一致,前述第4接收訊號是被主下游機器MD接收且在該主下游機器MD的內部的處理(同步訊號的中繼處理)已完成的同步訊號。如上述,第4接收訊號的相位是極接近於基準訊號的相位(基準相位)。因此,當以第1從屬單元8A為基準來定義從屬上游機器SU及從屬下游機器SD的情況下,第5接收訊號的相位會變得極接近於基準訊號的相位(基準相位)。又,如上述,第5接收訊號的相位是極接近於第6接收訊號及第7接收訊號各自的相位。因此,當以第1從屬單元8A為基準來定義從屬上游機器SU及從屬下游機器SD的情況下,第6接收訊號及第7接收訊號各自的相位會變得極接近於基準訊號的相位(基準相位)。從而,當從屬下游機器SD為電源裝置5(在此為第3電源裝置5C)的情況下,可以將該電源裝置5因應於第7接收訊號供給至供電線11的交流電流的相位,設為極接近於和基準訊號相應的交流電流的相位(參照圖11)。
又,在圖4所示的例子中,當以第2從屬單元8B為基準來定義從屬上游機器SU及從屬下游機器SD的情況下,第5接收訊號是第2從屬單元8B從第1從屬單元8A接收到的同步訊號。在此情況下,由於第2從屬單元8B也相當於以第1從屬單元8A為基準來定義從屬上游機器SU及從屬下游機器SD的情況下的從屬下游機器SD,因此第5接收訊號是和以第1從屬單元8A為基準來定義從屬上游機器SU及從屬下游機器SD的情況下的第6接收訊號一致。如上述,當以第1從屬單元8A為基準來定義從屬上游機器SU及從屬下游機器SD的情況下,第6接收訊號的相位會變得極接近於基準訊號的相位(基準相位)。因此,當以第2從屬單元8B為基準來定義從屬上游機器SU及從屬下游機器SD的情況下,第6接收訊號的相位會變得極接近於基準訊號的相位(基準相位)。
又,如上述,第5接收訊號的相位與第7接收訊號的相位是極接近的相位。因此,當以第2從屬單元8B為基準來定義從屬上游機器SU及從屬下游機器SD的情況下,第7接收訊號的相位會變得極接近於基準訊號的相位(基準相位)。從而,當從屬下游機器SD為電源裝置5(在此為第4電源裝置5D及第5電源裝置5E)的情況下,可以將該電源裝置5因應於第7接收訊號供給至供電線11的交流電流的相位,設為極接近於和基準訊號相應的交流電流的相位(參照圖11)。
3.其他的實施形態 (1)在上述實施形態中,是以2個從屬單元8(第1從屬單元8A、第2從屬單元8B)設置在同步系統6的構成為例來說明。但是,並不限定於那樣的構成,亦可為1個從屬單元8設置在同步系統6的構成,亦可為3個以上的從屬單元8設置在同步系統6的構成。
(2)在上述實施形態中是以下述構成為例來說明:對第1從屬單元8A連接有1個電源裝置5(第3電源裝置5C),並且對第2從屬單元8B連接有2個電源裝置5(第4電源裝置5D及第5電源裝置5E)。但是,並不限定於那樣的構成,亦可為對從屬單元8連接有3個以上的電源裝置5的構成。
(3)在上述實施形態中,是以2個電源裝置5(第1電源裝置5A、第2電源裝置5B)直接地連接於主單元7的構成為例來說明。但是,並不限定於那樣的構成,亦可為1個電源裝置5直接地連接於主單元7的構成,亦可為3個以上的電源裝置5直接地連接於主單元7的構成。或者,亦可為電源裝置5並未直接地連接於主單元7的構成。
(4)在上述第1實施形態中是以「和第1所需時間Δt1相應的時間」與第1所需時間Δt1一致的構成為例來說明。又,以「和第2所需時間Δt2與處理時間Δt3的合計相應的時間」與第2所需時間Δt2與處理時間Δt3的合計一致的構成為例來說明。但是,並不限定於該等構成,例如,「和第1所需時間Δt1相應的時間」亦可為藉由對第1所需時間Δt1進行預定的運算而計算出的值。又,針對「和第2所需時間Δt2與處理時間Δt3的合計相應的時間」,亦可為藉由對第2所需時間Δt2與處理時間Δt3的合計進行預定的運算而計算出的值。
(5)在上述第2實施形態中是以「和第1所需時間Δt1與處理時間Δt4的合計相應的時間」與第1所需時間Δt1與處理時間Δt4的合計一致的構成為例來說明。又,以「和第2所需時間Δt2與處理時間Δt5的合計相應的時間」與第2所需時間Δt2與處理時間Δt5的合計一致的構成為例來說明。又,以「和第2所需時間Δt2相應的時間」與第2所需時間Δt2一致的構成為例來說明。但是,並不限定於該等構成,例如,「和第1所需時間Δt1與處理時間Δt4的合計相應的時間」亦可為藉由對第1所需時間Δt1與處理時間Δt4的合計進行預定的運算而計算出的值。又,「和第2所需時間Δt2與處理時間Δt5的合計相應的時間」,亦可為藉由對第2所需時間Δt2與處理時間Δt5的合計進行預定的運算而計算出的值。又,針對「和第2所需時間Δt2相應的時間」,亦可為藉由對第2所需時間Δt2進行預定的運算而計算出的值。
(6)在上述實施形態中是以下述構成為例來說明:主單元7是將從第1檢查訊號的發送到第1回應訊號的接收為止的所需時間的一半時間,設為第1所需時間Δt1。又,以下述構成為例來說明:從屬單元8是將從第2檢查訊號的發送到第2回應訊號的接收為止的所需時間的一半時間,設為第2所需時間Δt2。但是,並不限定於該等構成,亦可設為例如以下構成:將同步訊號的傳送路徑的長度設為被除數,將同步訊號的傳送速度設為除數來進行除法運算,藉此分別算出第1所需時間Δt1及第2所需時間Δt2。
(7)另外,上述各實施形態所揭示的構成,只要沒有發生矛盾,亦可與其他實施形態所揭示的構成組合來應用。關於其他構成,本說明書中所揭示的實施形態在各方面都只不過是單純的例示。從而,在不脫離本揭示的主旨之範圍內,可適當地進行各種改變。
4.上述實施形態的概要 以下,針對上述所說明的非接觸供電設備的概要進行說明。
一種非接觸供電設備,其具備: 複數個供電線,配置成沿著具備受電裝置的移動體之移動路徑排列;及 電源裝置,連接於複數個前述供電線的每一個,並且將交流電流供給至前述供電線, 前述非接觸供電設備是以非接觸方式將電力供給至前述受電裝置, 前述非接觸供電設備更具備同步系統,前述同步系統是使複數個前述電源裝置的前述交流電流的相位同步, 前述同步系統具備:主單元,發送規定的週期的同步訊號;及至少1個從屬單元,相對於前述主單元而連接於下游側並接收來自前述主單元的前述同步訊號, 前述從屬單元是直接地連接於前述主單元、或透過其他的前述從屬單元而間接地連接於前述主單元,且連接於至少1個前述電源裝置, 將相對於前述主單元而直接地連接於下游側的前述從屬單元設為主下游機器,將相對於前述從屬單元而直接地連接於上游側的前述主單元或前述從屬單元設為從屬上游機器,將相對於前述從屬單元而直接地連接於下游側的前述電源裝置及其他的前述從屬單元的每一個設為從屬下游機器, 前述主單元運算出相對於基準相位領先了和第1所需時間相應的時間量的相位的前述同步訊號即第1調整後訊號,並且對前述主下游機器發送該第1調整後訊號,前述第1所需時間是前述同步訊號從該主單元到前述主下游機器的傳送所需時間, 前述從屬單元運算出相對於從前述從屬上游機器接收的前述同步訊號的相位領先了和第2所需時間與處理時間之合計相應的時間量的相位的第2調整後訊號,並且對前述從屬下游機器發送該第2調整後訊號,前述第2所需時間是前述同步訊號從該從屬單元到前述從屬下游機器的傳送所需時間,前述處理時間是前述同步訊號在前述從屬單元的內部的處理時間。
依據此構成,主單元是考慮和同步訊號從該主單元到主下游機器的傳送所需時間相應的延遲,來運算出第1調整後訊號。藉此,便可以將主下游機器所接收之來自主單元的同步訊號的相位設為極接近於基準相位。 又,根據本構成,從屬單元是考慮和同步訊號從該從屬單元到從屬下游機器的傳送所需時間、及同步訊號在從屬單元的內部的處理時間相應的延遲,來運算出第2調整後訊號。藉此,便可以將從屬下游機器所接收之來自從屬單元的同步訊號的相位,設為極接近於從屬單元從從屬上游機器接收到的同步訊號的相位。 如以上,根據本構成,可以將複數個電源裝置及從屬單元所接收的同步訊號的相位,設為極接近於基準相位。因此,即使同步訊號從主單元到複數個電源裝置的傳送所需時間不同的情況下,仍然可以使複數個電源裝置的每一個供給至供電線的交流電流的相位適當地同步。從而,可以提高供給至複數個供電線的每一個的交流電流的相位之同步精確度。
又,非接觸供電設備具備: 複數個供電線,配置成沿著具備受電裝置的移動體之移動路徑排列;及 電源裝置,連接於複數個前述供電線的每一個,並且將交流電流供給至前述供電線, 前述非接觸供電設備是以非接觸方式將電力供給至前述受電裝置, 前述非接觸供電設備更具備同步系統,前述同步系統是使複數個前述電源裝置的前述交流電流的相位同步, 前述同步系統具備:主單元,發送規定的週期的同步訊號;及至少1個從屬單元,相對於前述主單元而連接於下游側並接收來自前述主單元的前述同步訊號, 前述從屬單元是直接地連接於前述主單元、或透過其他的前述從屬單元而間接地連接於前述主單元,且連接於至少1個前述電源裝置, 將相對於前述主單元而直接地連接於下游側的前述從屬單元設為主下游機器,將相對於前述從屬單元而直接地連接於上游側的前述主單元或前述從屬單元設為從屬上游機器,將相對於前述從屬單元而直接地連接於下游側的前述電源裝置及其他的前述從屬單元的每一個設為從屬下游機器, 前述主單元運算出相對於基準相位領先了和第1所需時間與處理時間之合計相應的時間量的相位的前述同步訊號即第3調整後訊號,並且對前述主下游機器發送該第3調整後訊號,前述第1所需時間是前述同步訊號從該主單元到前述主下游機器的傳送所需時間,前述處理時間是前述同步訊號在前述主下游機器的內部的處理時間, 前述從屬單元在前述從屬下游機器為其他的前述從屬單元的情況下,運算出相對於從前述從屬上游機器接收的前述同步訊號的相位領先了和第2所需時間與處理時間之合計相應的時間量的相位的第4調整後訊號,並且對前述從屬下游機器發送該第4調整後訊號,前述第2所需時間是前述同步訊號從前述從屬單元到前述從屬下游機器的傳送所需時間,前述處理時間是前述同步訊號在前述從屬下游機器的內部的處理時間, 前述從屬單元在前述從屬下游機器為前述電源裝置的情況下,運算出相對於從前述從屬上游機器接收的前述同步訊號的相位領先了和前述第2所需時間相應的時間量的相位的第5調整後訊號,並且對前述從屬下游機器發送該第5調整後訊號。
依據此構成,主單元是考慮和同步訊號從該主單元到主下游機器的傳送所需時間、及同步訊號在主下游機器的內部的處理時間相應的延遲,來運算出第3調整後訊號。藉此,便可以將主下游機器所接收之來自主單元的同步訊號的相位設為極接近於基準相位。 又,根據本構成,在從屬下游機器為其他從屬單元的情況下,從屬單元是考慮和同步訊號從該從屬單元到從屬下游機器的傳送所需時間、及同步訊號在從屬下游機器的內部的處理時間相應的延遲,來運算出第4調整後訊號。又,在從屬下游機器為電源裝置的情況下,從屬單元是考慮和同步訊號從該從屬單元到從屬下游機器的傳送所需時間相應的延遲,來運算出第5調整後訊號。藉此,便可以將從屬下游機器所接收之來自從屬單元的同步訊號的相位,設為極接近於從屬單元從從屬上游機器接收到的同步訊號的相位。 如以上,根據本構成,可以將複數個電源裝置及從屬單元所接收的同步訊號的相位,設為極接近於基準相位。因此,即使同步訊號從主單元到複數個電源裝置的傳送所需時間不同的情況下,仍然可以使複數個電源裝置的每一個供給至供電線的交流電流的相位適當地同步。從而,可以提高供給至複數個供電線的每一個的交流電流的相位之同步精確度。
在此,較理想的是,前述主單元是構成為對前述主下游機器發送第1檢查訊號, 前述主下游機器是構成為在已接收到前述第1檢查訊號的情況下,對前述主單元發送第1回應訊號, 前述主單元是將從前述第1檢查訊號的發送到前述第1回應訊號的接收為止的所需時間的一半時間,設為前述第1所需時間。
根據此構成,即能夠以高精確度的方式決定從主單元到主下游機器的傳送所需時間即第1所需時間。
在此,較理想的是,前述從屬單元是構成為對前述從屬下游機器發送第2檢查訊號, 前述從屬下游機器是構成為在已接收到前述第2檢查訊號的情況下,對前述從屬單元發送第2回應訊號, 前述從屬單元是將從前述第2檢查訊號的發送到前述第2回應訊號的接收為止的所需時間的一半時間,設為前述第2所需時間。
根據此構成,即能夠以高精確度的方式決定從從屬單元到從屬下游機器的傳送所需時間即第2所需時間。 產業上之可利用性
本發明之技術可以利用在非接觸供電設備,其具備:複數個供電線,配置成沿著具備受電裝置的移動體之移動路徑排列;及電源裝置,連接於複數個供電線的每一個,並且將交流電流供給至供電線,前述非接觸供電設備是以非接觸方式將電力供給至受電裝置。
1:移動路徑 1a:主路徑 1b:副路徑 1c:連接路徑 1d:路徑 2:行走軌道 3:移動體 4:受電裝置 5:電源裝置 5A:第1電源裝置 5B:第2電源裝置 5C:第3電源裝置 5D:第4電源裝置 5E:第5電源裝置 6:同步系統 7:主單元 8:從屬單元 8A:第1從屬單元 8B:第2從屬單元 9:行走部 10:搬送車本體 11:供電線 14:驅動馬達 15:行走輪 16:引導輪 40:拾波線圈 100:非接觸供電設備 200:物品搬送設備 H:路徑寬度方向 MD:主下游機器 P:物品處理部 SU:從屬上游機器 SD:從屬下游機器 Z:上下方向 Δt1:第1所需時間 Δt2:第2所需時間 Δt3,Δt4,Δt5:處理時間
圖1是具備第1實施形態之非接觸供電設備的物品搬送設備的平面圖。 圖2是物品搬送設備所具備的物品搬送車的正面圖。 圖3是顯示第1實施形態之非接觸供電設備的構成的示意圖。 圖4是顯示同步系統的構成的一例的圖。 圖5是顯示主單元與主下游機器的關係的圖。 圖6是顯示從屬單元、從屬上游機器、及從屬下游機器的關係的圖。 圖7是顯示第1實施形態之從主單元對主下游機器發送的同步訊號在各時間點的相位、及因應於該同步訊號而供給至供電線的交流電流的相位的圖。 圖8是顯示第1實施形態之從從屬單元對從屬下游機器發送的同步訊號在各時間點的相位、及因應於該同步訊號而供給至供電線的交流電流的相位的圖。 圖9是顯示第2實施形態之從主單元對主下游機器發送的同步訊號在各時間點的相位的圖。 圖10是顯示第2實施形態之從從屬單元對作為從屬下游機器的其他從屬單元發送的同步訊號在各時間點的相位的圖。 圖11是顯示第2實施形態之從從屬單元對作為從屬下游機器的電源裝置發送的同步訊號在各時間點的相位、及因應於該同步訊號而供給至供電線的交流電流的相位的圖。
△t1:第1所需時間

Claims (4)

  1. 一種非接觸供電設備,其具備: 複數個供電線,配置成沿著具備受電裝置的移動體之移動路徑排列;及 電源裝置,連接於複數個前述供電線的每一個,並且將交流電流供給至前述供電線, 前述非接觸供電設備是以非接觸方式將電力供給至前述受電裝置, 前述非接觸供電設備具有以下特徵: 更具備同步系統,前述同步系統是使複數個前述電源裝置的前述交流電流的相位同步, 前述同步系統具備:主單元,發送規定的週期的同步訊號;及至少1個從屬單元,相對於前述主單元而連接於下游側並接收來自前述主單元的前述同步訊號, 前述從屬單元是直接地連接於前述主單元、或透過其他的前述從屬單元而間接地連接於前述主單元,且連接於至少1個前述電源裝置, 將相對於前述主單元而直接地連接於下游側的前述從屬單元設為主下游機器,將相對於前述從屬單元而直接地連接於上游側的前述主單元或前述從屬單元設為從屬上游機器,將相對於前述從屬單元而直接地連接於下游側的前述電源裝置及其他的前述從屬單元的每一個設為從屬下游機器, 前述主單元運算出相對於基準相位領先了和第1所需時間相應的時間量的相位的前述同步訊號即第1調整後訊號,並且對前述主下游機器發送該第1調整後訊號,前述第1所需時間是前述同步訊號從該主單元到前述主下游機器的傳送所需時間, 前述從屬單元運算出相對於從前述從屬上游機器接收的前述同步訊號的相位領先了和第2所需時間與處理時間之合計相應的時間量的相位的第2調整後訊號,並且對前述從屬下游機器發送該第2調整後訊號,前述第2所需時間是前述同步訊號從該從屬單元到前述從屬下游機器的傳送所需時間,前述處理時間是前述同步訊號在前述從屬單元的內部的處理時間。
  2. 一種非接觸供電設備,其具備: 複數個供電線,配置成沿著具備受電裝置的移動體之移動路徑排列;及 電源裝置,連接於複數個前述供電線的每一個,並且將交流電流供給至前述供電線, 前述非接觸供電設備是以非接觸方式將電力供給至前述受電裝置, 前述非接觸供電設備具有以下特徵: 更具備同步系統,前述同步系統是使複數個前述電源裝置的前述交流電流的相位同步, 前述同步系統具備:主單元,發送規定的週期的同步訊號;及至少1個從屬單元,相對於前述主單元而連接於下游側並接收來自前述主單元的前述同步訊號, 前述從屬單元是直接地連接於前述主單元、或透過其他的前述從屬單元而間接地連接於前述主單元,且連接於至少1個前述電源裝置, 將相對於前述主單元而直接地連接於下游側的前述從屬單元設為主下游機器,將相對於前述從屬單元而直接地連接於上游側的前述主單元或前述從屬單元設為從屬上游機器,將相對於前述從屬單元而直接地連接於下游側的前述電源裝置及其他的前述從屬單元的每一個設為從屬下游機器, 前述主單元運算出相對於基準相位領先了和第1所需時間與處理時間之合計相應的時間量的相位的前述同步訊號即第3調整後訊號,並且對前述主下游機器發送該第3調整後訊號,前述第1所需時間是前述同步訊號從該主單元到前述主下游機器的傳送所需時間,前述處理時間是前述同步訊號在前述主下游機器的內部的處理時間, 前述從屬單元在前述從屬下游機器為其他的前述從屬單元的情況下,運算出相對於從前述從屬上游機器接收的前述同步訊號的相位領先了和第2所需時間與處理時間之合計相應的時間量的相位的第4調整後訊號,並且對前述從屬下游機器發送該第4調整後訊號,前述第2所需時間是前述同步訊號從前述從屬單元到前述從屬下游機器的傳送所需時間,前述處理時間是前述同步訊號在前述從屬下游機器的內部的處理時間, 前述從屬單元在前述從屬下游機器為前述電源裝置的情況下,運算出相對於從前述從屬上游機器接收的前述同步訊號的相位領先了和前述第2所需時間相應的時間量的相位的第5調整後訊號,並且對前述從屬下游機器發送該第5調整後訊號。
  3. 如請求項1或2之非接觸供電設備,其中前述主單元是構成為對前述主下游機器發送第1檢查訊號, 前述主下游機器是構成為在已接收到前述第1檢查訊號的情況下,對前述主單元發送第1回應訊號, 前述主單元是將從前述第1檢查訊號的發送到前述第1回應訊號的接收為止的所需時間的一半時間,設為前述第1所需時間。
  4. 如請求項1或2之非接觸供電設備,其中前述從屬單元是構成為對前述從屬下游機器發送第2檢查訊號, 前述從屬下游機器是構成為在已接收到前述第2檢查訊號的情況下,對前述從屬單元發送第2回應訊號, 前述從屬單元是將從前述第2檢查訊號的發送到前述第2回應訊號的接收為止的所需時間的一半時間,設為前述第2所需時間。
TW112102381A 2022-01-25 2023-01-18 非接觸供電設備 TW202335402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2-009477 2022-01-25
JP2022009477A JP2023108381A (ja) 2022-01-25 2022-01-25 非接触給電設備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335402A true TW202335402A (zh) 2023-09-01

Family

ID=873147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2102381A TW202335402A (zh) 2022-01-25 2023-01-18 非接觸供電設備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238832A1 (zh)
JP (1) JP2023108381A (zh)
KR (1) KR20230114725A (zh)
CN (1) CN116505582A (zh)
TW (1) TW202335402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23069517A (ja) * 2021-11-05 2023-05-18 株式会社ダイフク 非接触給電設備、非接触給電設備のインピーダンス調整方法、及び非接触給電設備のインピーダンス調整プログラ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230114725A (ko) 2023-08-01
JP2023108381A (ja) 2023-08-04
US20230238832A1 (en) 2023-07-27
CN116505582A (zh) 2023-07-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385086B (zh) 軌道搬送裝置
US10300793B2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providing power to a moving element
TW202335402A (zh) 非接觸供電設備
JP4100168B2 (ja) 給電設備
TW202339995A (zh) 非接觸供電設備
KR20170105196A (ko) 집적회로 소자 제조용 이송 장치
WO2022004050A1 (ja) 非接触給電装置、搬送システム及びパラメータ設定方法
CN112537609B (zh) 物品搬送设备
WO2019163000A1 (ja) モータ駆動システム
JP2005306241A (ja) 非接触給電装置における給電ループ連接構造
JPH0662507A (ja) 磁気浮上式搬送装置
JP6983327B2 (ja) 非接触給電装置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る搬送装置
WO2024075403A1 (ja) 給電システム
JP7400668B2 (ja) 物品搬送設備
JP2006174605A (ja) 無人搬送台車
JP2002067747A (ja) 電源設備
JP5333153B2 (ja) 無接触給電設備
JPH06296304A (ja) リニア搬送台車
JP4135526B2 (ja) 搬送装置
JP2005285003A (ja) 運行制御システム、移動体検出装置及び移動体
KR20210003440A (ko) 반송 차량의 충돌 방지 방법
TW202235341A (zh) 搬送台車系統
CN117879182A (zh) 非接触供电设备
JP2002345104A (ja) 非接触給電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