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335278A - 影像感測器基板 - Google Patents

影像感測器基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335278A
TW202335278A TW112116356A TW112116356A TW202335278A TW 202335278 A TW202335278 A TW 202335278A TW 112116356 A TW112116356 A TW 112116356A TW 112116356 A TW112116356 A TW 112116356A TW 202335278 A TW202335278 A TW 202335278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ubstrate
image sensor
disposed
coil
magne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211635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819986B (zh
Inventor
白程植
徐銀晟
孫榮晙
白智欽
金海植
Original Assignee
韓商Lg伊諾特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KR1020190024661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KR102601289B1/ko
Priority claimed from KR102019010773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KR20210026657A/ko
Application filed by 韓商Lg伊諾特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韓商Lg伊諾特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33527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33527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81998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819986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14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 H01L27/144Devices controlled by radiation
    • H01L27/146Imager structures
    • H01L27/14601Structural or fun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H01L27/14618Contain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7/00Magnets
    • H01F7/06Electromagnets; Actuators including electromagnets
    • H01F7/08Electromagnets; Actuators including electromagnets with armatures
    • H01F7/121Guiding or setting position of armatures, e.g. retaining armatures in their end position
    • H01F7/122Guiding or setting position of armatures, e.g. retaining armatures in their end position by permanent magne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3/00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H01L23/48Arrangements for conducting electric current to or from the solid state body in operation, e.g. leads, terminal arrangements ; Selection of materials therefor
    • H01L23/488Arrangements for conducting electric current to or from the solid state body in operation, e.g. leads, terminal arrangements ; Selection of materials therefor consisting of soldered or bonded constructions
    • H01L23/498Leads, i.e. metallisations or lead-frames on insulating substrates, e.g. chip carriers
    • H01L23/49838Geometry or layou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14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 H01L27/144Devices controlled by radiation
    • H01L27/146Imager structur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4N23/54Mounting of pick-up tubes,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deviation or focusing coi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5/00Circuitry of solid-state image sensors [SSIS]; Control thereof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7/00Magnets
    • H01F7/06Electromagnets; Actuators including electromagnets
    • H01F7/08Electromagnets; Actuators including electromagnets with armatures
    • H01F7/126Supporting or mount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7/00Magnets
    • H01F7/06Electromagnets; Actuators including electromagnets
    • H01F7/08Electromagnets; Actuators including electromagnets with armatures
    • H01F7/128Encapsulating, encasing or sealing
    • H01F7/129Encapsulating, encasing or sealing of armatu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7/00Magnets
    • H01F7/06Electromagnets; Actuators including electromagnets
    • H01F7/08Electromagnets; Actuators including electromagnets with armatures
    • H01F7/17Pivoting and rectilinearly-movable armatur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Geometry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 Solid State Image Pick-Up Elements (AREA)
  • Adjustment Of Camera Lense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 Investigating Or Analyz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Electric Means (AREA)

Abstract

一種根據一實施例之影像感測器基板包括:一絕緣層,其包括一第一敞開區域;及一第一引線圖案部分,其安置於該絕緣層上,其中該第一引線圖案部分包括:一第一圖案部分,其安置於該絕緣層上;一連接部分,其自該第一圖案部分延伸;以及一第二圖案部分,其經由該連接部分連接至該第一圖案部分,其中該第二圖案部分及該連接部分被安置成延行於在一豎直方向上不與該絕緣層重疊之一區域上。

Description

影像感測器基板
【相關申請案之交叉參考】
本申請案主張2019年3月4日申請的韓國專利申請案第2019-0024661號及2019年8月30日申請的韓國專利申請案第2019-0107737號之優先權及權益,該等韓國專利申請案之揭示內容以全文引用之方式併入本文中。
實施例係關於一種影像感測器基板,且更特定言之,係關於一種可圍繞透鏡鏡筒相對移動且上面安裝有影像感測器之影像感測器基板。
隨著各種攜帶型終端之廣泛使用及無線網際網路服務之商業化,與攜帶型終端相關之消費者需求變得多樣化,且攜帶型終端中安裝了各種額外裝置。
其中代表性的一種為用於以像片或移動影像形式為對象攝影之相機裝置。同時,最新的相機裝置採用相機抖動校正功能以用於防止歸因於攝影師之相機抖動的影像抖動現象。
然而,習知的相機抖動校正模組中所使用之在x軸/y軸方向上之透鏡移位在校正各種相機抖動時受限。
在一實施例中,有可能提供具有新結構之影像感測器基板,及包括影像感測器基板之相機模組。
另外,在一實施例中,有可能提供影像感測器可相對於透鏡鏡筒相對移動的影像感測器基板,及包括影像感測器基板之相機模組。
另外,在一實施例中,有可能提供可執行傾斜校正以及X軸、 Y軸及Z軸移動之影像感測器基板,及包括影像感測器基板之相機模組。
另外,在一實施例中,有可能提供可簡化彈簧結構以用於提供自動聚焦功能及手震補償功能之影像感測器基板,及包括影像感測器基板之相機模組。
待由所提出實施例解決之技術問題不限於上文所提及之技術問題,且自以下描述提出之實施例所屬領域的技術人員可清楚地理解未提及之其他技術問題。
【10】一種根據一實施例之影像感測器基板包括:絕緣層,其包括第一敞開區域;及第一引線圖案部分,其安置於該絕緣層上,其中該第一引線圖案部分包括:第一圖案部分,其安置於該絕緣層上;連接部分,其自該第一圖案部分延伸;以及第二圖案部分,其經由該連接部分連接至該第一圖案部分,其中該第二圖案部分及該連接部分被安置成延行於在豎直方向上不與該絕緣層重疊之區域上。
【11】另外,該連接部分在該第一圖案部分與該第二圖案部分之間彎曲複數次。
【12】另外,該第一圖案部分之中心與該第二圖案部分之中心對準於同一豎直延伸線或水平延伸線上。
【13】此外,該第一圖案部分包括:安裝部分,其安置於該絕緣層上且上面安裝有影像感測器;及延伸部分,其安置於該絕緣層上並彎曲且自該安裝部分延伸。
【14】另外,跨越該安裝部分之中心之第一延伸線與跨越該延伸部分之中心之第二延伸線間隔開第三距離。
【15】另外,該延伸部分可包括一區域,其中一端連接至該安裝部分,另一端連接至該連接部分,且寬度自一端至另一端逐漸減小。
【16】另外,該第一引線圖案部分包括:複數個第一-第一引線圖案部分,其安置於該絕緣層之第一區域上;及複數個第一-第二引線圖案部分,其安置於面向該絕緣層之該第一區域之第二區域上,其中安置於該複數個第一-第一引線圖案部分之最外側處的第一-第一引線圖案部分之中心與安 置於該複數個第一-第二引線圖案部分之最外部分處的第一-第二引線圖案部分之中心間隔開第一距離。
【17】另外,該複數個第一-第一引線圖案部分被安置成在第一方向上相對於該第一區域之中心偏置,且該複數個第一-第二引線圖案部分被安置成在與該第一方向相反之第二方向上相對於該第二區域之中心偏置。
【18】此外,該第二圖案部分包括第一插入孔,導線穿過該第一插入孔。
【19】一種根據一實施例之影像感測器基板模組包括:影像感測器基板,其上安裝有影像感測器;及基板支架,其安置於該影像感測器基板上,其中該影像感測器基板包括:絕緣層,其包括第一敞開區域;及第一引線圖案部分,其安置於該絕緣層上,且該基板支架包括在豎直方向上與該第一敞開區域重疊之第三敞開區域,其中該第一引線圖案部分包括:第一圖案部分,其安置於該絕緣層上;連接部分,其自該第一圖案部分延伸;以及第二圖案部分,其經由該連接部分連接至該第一圖案部分,其中該第二圖案部分及該連接部分被安置成延行於在該豎直方向上不與該絕緣層重疊之區域上。
【20】另外,該基板支架形成於其上表面之拐角區域中,且包括插入有磁體或線圈之容納凹槽。
【21】另外,包括安置於該影像感測器基板之該基板支架與該絕緣層之間且包括在該豎直方向上與第一及第二敞開區域重疊之第二敞開區域的強化構件。
【22】此外,該第二圖案部分包括導線穿過之第一插入孔,且該基板支架包括在該豎直方向上與該第一插入孔對準之第二插入孔。
【23】一種根據一實施例之影像感測器致動器包括:驅動基板,其包括第二引線圖案部分;影像感測器基板模組,其被安置成與該驅動基板間隔開預定距離且包括第一引線圖案部分;影像感測器,其耦接至該影像感測器基板模組且連接至該第一引線圖案部分;以及導線,其具有連接至該第一引線圖案部分之一端及連接至該第二引線圖案部分之另一端,其中該 影像感測器基板模組包括:基板支架;及影像感測器基板,其耦接至該基板支架之下部部分,其中該影像感測器基板包括:絕緣層,其包括第一敞開區域;及該第一引線圖案部分,其安置於該絕緣層上,其中該第一引線圖案部分包括:第一圖案部分,其安置於該絕緣層上且連接至該影像感測器;連接部分,其彎曲且自該第一圖案部分延伸;以及第二圖案部分,其自該連接部分延伸且連接至該導線之另一端,其中該第二圖案部分及該連接部分被安置成延行於在豎直方向上不與該絕緣層重疊之區域上。
【24】另外,該第一引線圖案部分包括:複數個第一-第一引線圖案部分,其安置於該絕緣層之第一區域上;及複數個第一-第二引線圖案部分,其安置於面向該絕緣層之該第一區域且面向該等第一-第一引線圖案部分之該第二區域上,其中該複數個第一-第一引線圖案部分被安置成在第一方向上相對於該第一區域之中心偏置,且該複數個第一-第二引線圖案部分被安置成在與該第一方向相反之第二方向上相對於該第二區域之中心偏置。
【25】另外,在該豎直方向上彼此對準且導線穿過之插入孔分別形成於該第一引線圖案部分、該基板支架、該第二引線圖案部分,及該驅動基板中。
【26】此外,包括安置於驅動基板之下表面之拐角區域中的線圈及安置於該基板支架之上表面之拐角區域中且面向該線圈之磁體。
【27】同時,根據另一實施例之基板包括:絕緣層;及引線圖案部分,其安置於該絕緣層上,其中該引線圖案部分包括:第一部分,其安置於該絕緣層之一個表面上;第二部分,其自該第一部分之一端延伸;第三部分,其經由該第二部分連接至該第一部分且包括通孔;以及第四部分,其自與該第一部分之一端相對的另一端延伸,其中第二至第四部分安置於在該豎直方向上不與該絕緣層重疊之區域上。
【28】另外,該第二部分在該第一部分與該第三部分之間彎曲複數次。
【29】另外,第二部分包括在第一方向上延伸之第二-第一部分、在不同於該第一方向之第二方向上延伸之第二-第二部分,及該第二-第一部分與該第二-第二部分之間的彎曲部分,且該第二-第一部分及該第二-第二部分 中之每一者之線寬小於該彎曲部分之線寬。
【30】另外,該彎曲部分之側表面具有彎曲表面。
【31】另外,該彎曲部分之該側表面之曲率R具有介於30與100之間的範圍。
【32】此外,該彎曲部分包括內表面及外表面,且該內表面之曲率R不同於該外表面之曲率。
【33】另外,該絕緣層包括其中心中之開口,且該引線圖案部分之第四部分定位於該開口上。
【34】另外,該基板包括安置於該絕緣層上之強化圖案,且該強化圖案與該引線圖案部分由相同金屬材料形成。
【35】另外,該絕緣層包括:第一絕緣區域,其與該引線圖案部分之第一部分及該強化圖案接觸;及第二絕緣區域,其在安置強化圖案之方向上自第一絕緣區域之外表面突出且接觸該強化圖案。
【36】另外,該強化圖案包括至少一個耦接孔,其安置於在該豎直方向上不與該絕緣層重疊之區域上。
【37】此外,在該引線圖案部分中,第一部分之線寬大於第四部分之線寬,且第二部分之線寬小於第四部分之線寬。
【38】另外,該引線圖案部分包括:第一緩衝部分,其安置於第一部分與第二部分之間、具有具有彎曲表面之側表面,且具有隨著自第一部分去向第二部分而減小的寬度;及第二緩衝部分,其安置於第一部分與第四部分之間、具有具有彎曲表面之側表面,且具有隨著自第一部分去向第四部分而減小的寬度。
【39】另外,該基板包括黏接構件,其安置於該絕緣層與該引線圖案部分之第一部分之間且在其表面上包括粗糙度。
【40】同時,根據一實施例之影像感測器基板模組包括:第一基板,其具有安置於其上表面上之驅動器IC及線圈及安置於其下表面上之連接至驅動器IC的第一襯墊部分;第二基板,其安置於該第一基板之下且具有安置於其上表面上之連接至該第一襯墊部分之第二襯墊部分及安置於其下表 面上之第三襯墊部分;以及引線圖案部分,其安置於該第二基板之下、安置於絕緣層上,且連接至該第三襯墊部分,其中該引線圖案部分包括:第一部分,其安置於在豎直方向上與該絕緣層重疊之區域上;及第二部分,其連接至第一部分之一端且安置於在豎直方向上不與該絕緣層重疊之區域上且並不接觸該絕緣層,其中該第三襯墊部分安置於在豎直方向上與該引線圖案部分之第二部分之至少一部分重疊的區域中,且連接至第二部分。
【41】另外,該第二基板包括第四襯墊部分,其連接至上面安裝有該影像感測器之該影像感測器基板。
【42】另外,該第四襯墊部分包括第四-第一襯墊部分,其安置於該第二基板之下表面之第一區域中,影像信號自該影像感測器基板傳輸至該部分;及第四-第二襯墊部分,其安置於與該第二基板之下表面之第一區域相對的第二區域中,除該影像信號之外的信號自該影像感測器基板傳輸至該部分。
【43】此外,該第一區域為該第二基板之下表面區域,其在豎直方向上並不與第一襯墊部分、第二襯墊部分及驅動器IC重疊。
【44】另外,該第二基板包括基板支架,其安置於該第一基板下方且具有形成於在豎直方向上與第一襯墊部分重疊之區域中的開口,且該第二基板安置於該基板支架之開口中。
【45】另外,該引線圖案部分包括第三部分,其連接至第一部分之另一端且安置於在豎直方向上不與該絕緣層重疊之區域上,且該第三部分彎曲複數次。
【413】
10:透鏡鏡筒
20:透鏡總成
31:第一彈性構件
32:第二彈性構件
41:第一外殼
42:第二外殼
50:紅外截止濾光片
60:感測器單元
71:驅動器
72:驅動器
73:驅動器
74:驅動器
80:電路板
100A:相機裝置
110:支架
111:台階
112:插入部分
113:第一孔
114:第二孔
115:第一凹槽
116:第二凹槽
120:驅動基板
121:第四敞開區域
122:第二引線圖案部分
123:第三插入孔
124:連接器
125:終端
150:可撓性電路板
150a:終端
190:連接器
210:透鏡模組
211:第一透鏡
212:第二透鏡
213:第三透鏡
214:第四透鏡
215:第五透鏡
216:鏡筒
217:孔
220:MEMS致動器
221:透鏡基板
222:終端
310:線圈
311:第一線圈
312:第二線圈
313:第三線圈
314:第四線圈
320:磁體
321:第一磁體
322:第二磁體
323:第三磁體
324:第四磁體
410:基板支架
411:第三敞開區域
412:磁體容納凹槽
413:第二插入孔
414:第一突起
415:第二突起
416:導引突起
420:強化構件
421:第一耦接孔
422:第二耦接孔
423:突出部分
424:第二敞開區域
430:感測器基板/影像感測器基板
431:絕緣層
431-1:耦接孔
431-2:突出部分
431a:主要絕緣部分
431b:虛設絕緣部分
431c:連接絕緣部分
432:第一引線圖案部分
432-1:第一圖案部分
432-2:第二圖案部分
432-3:連接部分
432-11:安裝部分
432-12:延伸部分
432a:第一-第一引線圖案部分
432b:第一-第二引線圖案部分
432c:第一-第三引線圖案部分
432d:第一-第四引線圖案部分
433:第一敞開區域
440:影像感測器模組
441:罩蓋
441a:孔
441b:突起
442:濾光片
443:封裝基板
443a:第一孔
443b:第二孔
443c:終端
443d:凹槽
444:影像感測器
445:強化板
445a:孔
445b:凹槽
510:導線
520:感測器
600:外殼
610:側壁
620:下部部分
622:突起
630:下板
631:凹槽
1100:透鏡模組
1110:無線通信單元
1111:廣播接收模組
1112:行動通信模組
1113:無線網際網路模組
1114:短程通信模組
1115:位置資訊模組
1120:A/V輸入單元
1121:相機
1122:麥克風
1140:感測單元
1150:輸入/輸出單元
1151:小鍵盤部分
1152:觸控式螢幕面板
1153:顯示器模組
1154:聲音輸出模組
1160:記憶體單元
1170:介面單元
1180:控制器
1181:顯示器控制器
1182:相機控制器
1183:多媒體模組
1190:電力供應單元
1200:第一致動器
1210:基座
1211:本體
1212:第一突起
1213:第一開口
1214:基板凹槽
1216:第一驅動磁體安裝凹槽
1216a:第一-第一驅動磁體安裝凹槽
1216b:第一-第二驅動磁體安裝凹槽
1217:第一凹部
1217a:第一-第一凹部
1217b:第一-第二凹部
1220:線軸
1221:第二開口
1222:線圈捲繞部分
1223:第二突起
1230:第一彈性構件
1231:第一-第一彈性部分
1232:耦接凹槽
1233:第一-第二彈性部分
1234:開口
1240:第二彈性構件
1241:第二-第一彈性部分
1242:第二-第二彈性部分
1243:開口
1250:第一驅動器
1251:第一線圈部分
1252a:第一-第二驅動磁體
1252b:第一-第一驅動磁體
1253:感測器磁體
1254:感測器磁體
1260:可撓性電路板
1261:第一基板區域
1262:終端
1263:第二基板區域
1300:第一殼體
1310:第一敞開區域
1320:第二敞開區域
1400:影像感測器模組
1410:感測器基座
1411:開口
1420:影像感測器基板
1421:第六襯墊部分
1430:影像感測器
1440:黏接構件
1450:濾光片
1460:感測器支架
1461:開口
1500:第二殼體
1600:第二致動器
1700:固定基板部分
1710:第一基板
1711:第一基板區域
1712:第一開口
1713:第一引線圖案部分
1713-1:引線圖案部分
1713-2:第一孔
1714:第一襯墊部分
1715:第一耦接孔
1716:第二基板區域
1717:回轉感測器
1720:磁體支架
1721:基板安放部分
1722:第一耦接突起
1730:磁體部分
1731:第一磁體
1732:第二磁體
1733:第三磁體
1734:第四磁體
1800:連接導線
1810:第一導線
1820:第二導線
1830:第三導線
1840:第四導線
1900:移動基板部分
1910:第二基板
1911:第二開口
1912:第二孔
1913:第三耦接孔
1914:驅動器IC
1915:被動元件
1916:線圈部分
1916-1:第一線圈
1916-2:第二線圈
1916-3:第三線圈
1916-4:第四線圈
1917:霍爾感測器
1918:第二襯墊部分
1920:基板支架
1930:第三基板
1931:開口
1932:第三襯墊部分
1934:第四襯墊部分
1934-1:第四-第一襯墊部分
1934-2:第四-第二襯墊部分
1935:第五襯墊部分
1935-1:第五-第一襯墊部分
1935-2:第五-第二襯墊部分
1935-3:第五-第三襯墊部分
1935-4:第五-第四襯墊部分
1940:第四基板
1941:絕緣層
1941-1:第一絕緣區域
1941-2:開口
1941-3:第二絕緣區域
1942:圖案部分
1942-1:第二引線圖案部分
1942-2:強化圖案
1942-1a:第二引線圖案部分
1942-1b:第二引線圖案部分
1942-1c:第二引線圖案部分
1942-1d:第二引線圖案部分
1942-2a:第一強化圖案
1942-2b:第二強化圖案
1942-2c:第三強化圖案
1942-2d:第四強化圖案
1942-11:第一部分
1942-12:第二部分
1942-12a:第二-第一部分
1942-12b:第二-第二部分
1942-13:第三部分
1942-14:第四部分
1943-3:耦接孔
2000:基板外殼
2120:A/V輸入單元
2121:相機
2122:麥克風
2130:小鍵盤部分
2151:顯示器
2152:聲音輸出模組
2153:觸控式螢幕面板
2160:記憶體單元
2170:介面單元
2180:控制器
2181:多媒體模組
2190:電力供應單元
2250:主體
2251:前部殼體
2252:後部殼體
OA:光軸
d1:第一距離
d2:第二距離
d3:第三距離
X1:第二x軸移位驅動器/中心
X2:第二x軸移位驅動器/中心
Y1:第一y軸移位驅動器/中心
Y2:第二y軸移位驅動器/中心
【46】圖1為展示根據比較實例的相機模組的視圖。
【47】圖2為根據第一實施例之相機裝置之透視圖。
【48】圖3為沿著圖2中之線A-A截取之橫截面圖。
【49】圖4為沿著圖2中之線B-B截取之橫截面圖。
【50】圖5為根據第一實施例的相機裝置之組態之一部分的分解透視圖。
【51】圖6為根據第一實施例的相機裝置之組態之一部分的分解透視圖。
【52】圖7為根據第一實施例的相機裝置之組態之一部分的仰視透視圖。
【53】圖8為根據第一實施例的相機裝置之組態之一部分的透視圖。
【54】圖9A為根據第一實施例的相機裝置之影像感測器基板模組之分解透視圖。
【55】圖9B為沿著線C-C截取的處於圖9A之相機裝置之影像感測器基板模組經耦接的狀態的橫截面圖。
【56】圖9C為沿著線D-D截取的處於圖9A之相機裝置之影像感測器基板模組經耦接的狀態的橫截面圖。
【57】圖10及圖11為自不同於圖9A之方向查看的根據第一實施例的相機裝置之組態之一部分的分解透視圖。
【58】圖12為根據第一實施例的相機裝置之影像感測器模組之分解透視圖。
【59】圖13為自不同於圖12之方向查看的根據第一實施例的相機裝置之影像感測器模組之分解透視圖。
【60】圖14為用於描述穿過根據第一實施例的相機裝置之組態之一部分的x軸方向移位驅動的視圖。
【61】圖15為用於描述穿過根據第一實施例的相機裝置之組態之一部分的y軸方向移位驅動的視圖。
【62】圖16為用於描述穿過根據第一實施例的相機裝置之組態之一部分的以z軸為中心的旋轉驅動的視圖。
【63】圖17A為說明安置於基板支架上之磁體以及x軸及y軸的視圖。
【64】圖17B為說明基板支架、磁體,及線圈以及z軸方向旋轉驅動的視圖。
【65】圖18為說明根據第一實施例的相機裝置之磁體與線圈之間的磁流量及勞侖茲力的視圖。
【66】圖19為根據第二實施例之相機裝置之透視圖。
【67】圖20為沿著圖19中之線A-A截取的橫截面圖。
【68】圖21為根據第二實施例的相機裝置之分解透視圖。
【69】圖22為圖21中所展示之第一致動器之分解透視圖。
【70】圖23A為圖22之基座之平面視圖。
【71】圖23B為圖22之第一致動器之平面視圖。
【72】圖23C為圖22之第一致動器之仰視圖。
【73】圖24為根據第二實施例的第二致動器之分解透視圖。
【74】圖25為簡要地說明圖24中第一基板與移動部分之間的連接關係的橫截面圖。
【75】圖26為圖24之固定部分之分解透視圖。
【76】圖27為圖24之固定部分之仰視圖。
【77】圖28為更詳細地展示第一基板之上表面的視圖。
【78】圖29為根據第二實施例的移動部分之分解透視圖。
【79】圖30A為第二基板之平面視圖,且圖30B為第二基板之仰視圖。
【80】圖31A為第三基板之平面視圖,且圖31B為第三基板之仰視圖。
【81】圖32為第四基板之分解透視圖。
【82】圖33為第四基板之平面視圖。
【83】圖34為放大圖33之特定區域的放大視圖。
【84】圖35為第三基板及第四基板之連接視圖。
【85】圖36為根據第二實施例的影像感測器模組400之分解透視圖。
【86】圖37為第三基板及影像感測器模組400之連接視圖。
【87】圖38為根據本實施例的光學裝置之透視圖。
【88】圖39為圖38中所展示之光學裝置之組態圖。
【89】下文將參考附圖詳細描述本發明之實施例。
【90】然而,本發明之精神及範疇不限於所描述實施例之一部分,且可在本發明之精神及範疇內以各種其他形式來實施,實施例之元件中之一 或多者可選擇性地經組合及替換。
【91】另外,除非另外明確界定且描述,否則用於本發明的實施例中之術語(包括技術及科學術語)可被視為與本發明所屬於的一般熟習此項技術者通常理解的具有相同含義,且諸如常用詞典中所定義之術語的術語可被解釋為具有與其在相關領域之上下文中之含義一致的含義。另外,本發明之實施例中使用的術語用於描述該等實施例,且並不意欲限制本發明。
【92】在本說明書中,單數形式亦可包括複數形式,除非片語中具體說明,且可包括所有組合中之至少一者,其在「A(及)、B及C中之至少一者(或多者)」中描述時可以A、B及C組合。另外,在描述本發明之實施例之元件時,可使用諸如第一、第二、A、B、(a)及(b)之術語。
【93】此等術語僅用於區分元件與其他元件,且該等術語不限於元件之本質、次序或次序。另外,當一元件被描述為「連接」、「耦接」或「連接」至另一元件時,其不僅可包括當該元件直接「連接」至、「耦接」至或「連接」至其他元件時,而且包括當該元件藉由另一元件「連接」、「耦接」或「連接」於該元件與其他元件之間時。
【94】另外,當被描述為形成或安置於每一元件之「上(上方)」或「下(下方)」時,「上(上方)」或「下(下方)」不僅可包括當兩個元件直接彼此連接時,而且可包括當一或多個其他元件形成或安置於兩個元件之間時。另外,當被表達為「在……上(上方)」或「在……下(下方)」時,其可不僅包括基於一個元件之上部方向而且包括下部方向。
【95】在下文中,將參考附圖詳細描述本發明之實施例。
【96】圖1為展示根據比較實例的相機模組的視圖。
【97】具有光學影像穩定器(OIS)功能及自動聚焦(AF)功能之相機模組需要至少兩個彈簧板。
【98】根據比較實例之相機模組可具有兩個彈簧板。根據比較實例之相機模組需要彈性構件,諸如用於彈簧板之至少六個彈簧。
【99】參考圖1,根據比較實例之相機模組包括光學系統,其包括透鏡總成、紅外截止濾光片,及感測器單元。亦即,根據比較實例之相機模組 包括透鏡鏡筒10、透鏡總成20、第一彈性構件31、第二彈性構件32、第一外殼41、外殼42、紅外截止濾光片50、感測器單元60、電路板80,以及驅動器71、72、73及74。
【100】在此情況下,透鏡鏡筒10連接至第一外殼41。亦即,透鏡鏡筒10經由第一彈性構件31連接至第一外殼41。亦即,透鏡鏡筒10連接至第一外殼41,以便可藉由第一彈性構件31移動。在此情況下,第一彈性構件31包括複數個彈簧(未展示)。舉例而言,第一彈性構件31在透鏡鏡筒10之複數個點處連接於透鏡鏡筒10與第一外殼41之間。
【101】第二彈性構件32連接至第一外殼41及容納第一外殼41之第二外殼42。第二彈性構件32將第一外殼41固定至第二外殼42,以便可移動。第二彈性構件32包括複數個彈簧。詳細地,第二彈性構件32包括板形彈簧。
【102】在此情況下,第一彈性構件31在豎直方向(Z軸方向)上相對於感測器單元60移動透鏡鏡筒10,同時支撐透鏡鏡筒10。為此目的,第一彈性構件31包括至少四個彈簧。
【103】另外,第二彈性構件32在水平方向(X軸方向及Y軸方向)上相對於感測器單元60移動透鏡鏡筒10,同時支撐透鏡鏡筒10。為此目的,第二彈性構件32包括至少兩個彈簧。
【104】如上文所描述,在根據比較實例之相機模組中,當透鏡鏡筒10在X軸、Y軸及Z軸方向上移動時執行OIS及AF。為此目的,根據比較實例之相機模組需要至少六個彈性構件,諸如彈簧。另外,根據比較實例之相機模組需要兩個彈簧板以用於支撐如上文所描述之彈性構件。另外,根據比較實例之相機模組需要用於固定透鏡鏡筒10之Z軸之額外構件,諸如彈性導線。因此,根據比較實例之相機模組具有複雜的彈簧結構以用於在X軸、Y軸及Z軸方向上移動透鏡鏡筒。
【105】另外,在根據比較實例之相機模組中,有必要手動執行接合各別彈性構件以便將彈性構件與透鏡鏡筒10耦接之操作。因此,根據比較實例之相機模組具有複雜的製造過程且需要長製造時間。
【106】另外,根據比較實例之相機模組提供透鏡鏡筒10之傾斜功能,但具有影像之傾斜校正實質上較困難的結構。亦即,即使透鏡鏡筒10相對於感測器單元60旋轉,入射於感測器單元60上之影像亦不變化,且因此影像之傾斜校正較困難,且另外,傾斜功能自身為不必要的。
【107】在下文中,將描述根據一實施例的影像感測器基板、相機模組,及包括影像感測器基板及相機模組之相機裝置。
【108】下文中所使用之「光軸方向」經界定為耦接至透鏡驅動裝置之透鏡及/或影像感測器之光軸方向。
【109】下文中所使用之「豎直方向」可為平行於光軸方向之方向。豎直方向可對應於「z軸方向」。下文中所使用之「水平方向」可為垂直於豎直方向之方向。亦即,水平方向可為垂直於光軸之方向。因此,水平方向可包括「x軸方向」及「y軸方向」。
【110】下文中所使用之「自動聚焦功能」經界定為用於藉由調節距影像感測器之距離並根據對象之距離在光軸方向上移動透鏡而自動地調節對對象之聚焦使得可在影像感測器上獲得對象之清晰影像的功能。同時,「自動聚焦」可對應於「自動聚焦(Auto Focus;AF)」。
【111】下文中所使用之「相機抖動校正功能」經界定為移動透鏡及/或影像感測器以便抵消影像感測器中由外力所產生之振動(移動)的功能。同時,「相機抖動校正功能」可對應於「光學影像穩定(OIS)」。
【112】在下文中,將描述根據第一實施例之相機裝置。
【113】圖2為根據第一實施例之相機裝置之透視圖,圖3為沿著圖2中之線A-A截取的橫截面圖,且圖4為沿著圖2中之線B-B截取的橫截面圖,圖5為根據第一實施例的相機裝置之組態之一部分之分解透視圖,圖6為根據第一實施例的相機裝置之組態之一部分之分解透視圖,圖7為根據第一實施例的相機裝置之組態之一部分之仰視透視圖,圖8為根據第一實施例的相機裝置之組態之一部分之透視圖,圖9A為根據第一實施例的相機裝置之影像感測器基板模組之分解透視圖,圖9B為沿著線C-C截取的處於圖9A之相機裝置之影像感測器基板模組經耦接狀態的橫截面圖,圖 9C為沿著線D-D截取的處於圖9A之相機裝置之影像感測器基板模組經耦接狀態的橫截面圖。圖10及圖11為自不同於圖9A之方向查看的根據第一實施例的相機裝置之組態之一部分之分解透視圖,圖12為根據第一實施例的相機裝置之影像感測器模組之分解透視圖,圖13自不同於圖12之方向查看的根據第一實施例的相機裝置之影像感測器模組之分解透視圖,圖14為描述穿過根據第一實施例的相機裝置之組態之一部分的x軸方向移位驅動的視圖,且圖15為描述穿過根據第一實施例的相機裝置之組態之一部分的y軸方向移位驅動的視圖,圖16為描述穿過根據第一實施例的相機裝置之組態之一部分的以z軸為中心的旋轉驅動的視圖,圖17A為說明安置於基板支架上之磁體以及x軸與y軸的視圖。圖17B為說明基板支架、磁體及線圈以及z軸方向旋轉驅動的視圖,且圖18為說明根據第一實施例的相機裝置之磁體與線圈之間的磁流量及勞侖茲力的視圖。
【114】相機裝置100A可包括相機模組。相機裝置100A可包括透鏡驅動裝置。透鏡驅動裝置可為音圈馬達(VCM)。透鏡驅動裝置可為透鏡驅動馬達。透鏡驅動裝置可為透鏡驅動致動器。透鏡驅動裝置可包括AF模組。透鏡驅動裝置可包括OIS模組。
【115】相機裝置100A可包括致動器。致動器可驅動影像感測器444。致動器可使影像感測器444傾斜。致動器可移動影像感測器444。致動器可使影像感測器444旋轉。致動器可在垂直於光軸之第一方向上移動影像感測器444、在垂直於光軸及第一方向之第二方向上移動,及基於光軸旋轉。在此情況下,該第一方向可為x軸方向,該第二方向可為y軸方向,且光軸可為z軸方向。致動器可包括線圈310及磁體320。致動器可藉由電磁力移動影像感測器444。
【116】亦即,相機裝置100A之致動器可相對於透鏡鏡筒移動影像感測器444。致動器將在下文更詳細地描述。
【117】相機裝置100A可包括支架110。支架110可安置於可撓性電路板150之下表面上。支架110可包括用於耦接至可撓性電路板150之凹槽的突起。支架110可安置於驅動基板120之上表面上。支架110可安 置於可撓性電路板150與驅動基板120之間。透鏡模組210可安置於支架110上。光學模組可安置於支架110上。支架110可耦接至外殼600。在此情況下,驅動基板120可為電連接至影像感測器444之影像感測器致動器之一種組態。驅動基板120之一端可連接至影像感測器基板430,藉此接收自耦接至影像感測器基板430之影像感測器444傳輸之影像信號。另外,驅動基板120之另一端可連接至可撓性電路板150,藉此傳輸自影像感測器444提供至外部之影像信號。亦即,驅動基板120可將自影像感測器444獲得之影像信號傳送至主要基板。
【118】為此目的,可撓性電路板150可連接於相機模組與外部裝置之主要基板之間。特定言之,可撓性電路板150可連接於相機模組之影像感測器基板與光學裝置(例如,攜帶型終端)之主要基板之間。
【119】為此目的,可撓性電路板150之一部分可安置於相機裝置內部以連接至影像感測器致動器之驅動基板120,且另一部分可安置於相機裝置外部以連接至光學裝置之主要基板。
【120】支架110可包括台階111。台階111可圍繞支架110之插入部分112形成。透鏡模組210可安置於台階111處。台階111可支撐透鏡模組210之一部分之下表面。由此,有可能防止透鏡模組210在透鏡模組210置於台階111上的狀態下向下脫離。
【121】支架110可包括插入部分112。插入部分112可為中空孔。插入部分112可為開口。透鏡模組210可安置於插入部分112中。透鏡模組210之一部分可在台階111下方延伸穿過插入部分112。
【122】支架110可包括第一孔113。可形成第一孔113以便曝露驅動基板120之一部分以耦接至導線510。第一孔113可以複數形式提供。舉例而言,可提供兩個第一孔113。
【123】支架110可包括第二孔114。可形成第二孔114以便曝露耦接至驅動基板120之感測器520。第二孔114可以複數形式提供。舉例而言,可提供四個第二孔114。
【124】支架110可包括第一凹槽115。可形成第一凹槽115以便曝 露驅動基板120之一部分以耦接至導線510。第一凹槽115可形成於支架110之側表面上。第一凹槽115可分別形成於支架110之兩個側表面上。第一凹槽115可以複數形式提供。舉例而言,第一凹槽115可包括安置於支架110之面向彼此之兩個側表面上的兩個凹槽。
【125】支架110可包括第二凹槽116。第二凹槽116可以對應於外殼600之突起的形狀形成以耦接至外殼600之突起。然而,第二凹槽116可能並不以對應於外殼600之突起的形狀提供。第二凹槽116可形成於支架110之側表面處。第二凹槽116可分別形成於支架110之兩個側表面上。第二凹槽116可以複數形式提供。舉例而言,可提供三個第二凹槽116。第二凹槽116可包括安置於支架110之一個側表面上的兩個凹槽,且可形成為在另一側表面上兩個凹槽連接成一個的形式的一個凹槽。
【126】相機裝置100A可包括驅動基板120。驅動基板120可安置於支架110中。驅動基板120可安置於支架110之下表面上。驅動基板120之上表面可與支架110之下表面接觸。
【127】驅動基板120可安置於可撓性電路板150之下。驅動基板120可耦接至導線510。驅動基板120可為剛性可撓性PCB(RFPCB)。驅動基板120可包括第一至第四拐角。在此情況下,驅動基板120可耦接至上面安置有影像感測器444之影像感測器基板430,且可為用於移動影像感測器基板430之影像感測器致動器之組態。
【128】驅動基板120可包括第四敞開區域121。第四敞開區域121可形成於驅動基板120之中心處。第四敞開區域121可為穿過驅動基板120之上表面及下表面的中空孔。第四敞開區域121可為開口。驅動基板120之第四敞開區域121可與安置於下方之影像感測器444及安置於上方之透鏡模組210對準於光軸OA上。
【129】較佳地,第四敞開區域121可與安置於下方之影像感測器444、影像感測器基板430之第一敞開區域433,及強化構件420之第二敞開區域424,及基板支架410之第三敞開區域411對準於光軸OA上。透鏡模組210可安置於第四敞開區域211上。驅動基板120之第四敞開區域121 可形成為相較於支架110之插入部分112具有較大寬度。
【130】驅動基板120可包括耦接部分。驅動基板120可在耦接部分處耦接至導線510。亦即,驅動基板120可包括耦接至導線510之引線圖案部分。舉例而言,驅動基板120可包括電連接至導線510之一端的第二引線圖案部分122。驅動基板120之第二引線圖案部分122及導線510可藉由焊接耦接。第二引線圖案部分122可為開放焊料暫存器以電連接至導線510之部分。插入有導線之第三插入孔123可形成於第二引線圖案部分122及驅動基板120中。因此,導線510之一端可插入至驅動基板120之第二引線圖案部分122及第三插入孔123中。較佳地,導線510之一端可穿過第二引線圖案部分122之表面以在第二引線圖案部分122之表面上突出,且可電連接至第二引線圖案部分122。
【131】亦即,第三插入孔123之一部分可形成於驅動基板120中,且第三插入孔123之剩餘部分可形成於第二引線圖案部分122上。形成於第二引線圖案部分122上的第三插入孔之一部分可藉由焊接在第二引線圖案部分122之表面上突出之導線510以焊料填充。
【132】驅動基板120可包括連接器124。連接器124可電連接至可撓性電路板150。對應於驅動基板120之連接器124的連接器可安置於可撓性電路板150上。連接器124可包括用於電連接至外部裝置之埠。
【133】驅動基板120可包括終端125。終端125可形成於驅動基板120之下表面上。終端125可電連接至線圈310。終端125可藉由焊接或銀環氧樹脂耦接至線圈310之一對引線。終端125可包括複數個終端。終端125可包括總共八個終端,兩個終端用於四個線圈中之每一者。驅動基板120在影像感測器基板430上使用線圈310產生磁場,且允許藉由所產生磁場移動影像感測器基板430之位置。
【134】亦即,驅動基板120可經由導線510電連接至安置於下方之影像感測器基板430,且可使用導線510移動影像感測器基板430。換言之,驅動基板120可固定地耦接至支架110,且影像感測器基板430可相對於驅動基板120移動。影像感測器基板430之移動可藉由由連接至終端125之 線圈310產生之磁力實現。此將在下文描述。
【135】相機裝置100A可包括透鏡模組210。透鏡模組210可安置於支架110中。透鏡模組210可安置於對應於影像感測器444之位置處。透鏡模組210可包括至少一個透鏡。透鏡模組210可包括複數個透鏡。透鏡模組210可包括五個透鏡。透鏡模組210可包括第一至第五透鏡211、212、213及214,以及215。透鏡模組210可包括鏡筒216。複數個透鏡可安置於鏡筒216中。透鏡模組210可包括孔217。光學模組可安置於透鏡模組210之孔217中。可形成透鏡模組210之孔217以便在該複數個透鏡之間在水平方向上穿過透鏡模組210。由此,該複數個透鏡之光軸與光學模組之光軸可對準。透鏡模組210之孔217可形成於第二透鏡212與第三透鏡213之間。
【136】相機裝置100A可包括光學模組。光學模組可執行OIS功能。光學模組可執行AF功能。光學模組可被安置成與該複數個透鏡及影像感測器444對準。光學模組可安置於該複數個透鏡之間。光學模組可安置於第二透鏡212與第三透鏡213之間。光學模組可包括MEMS致動器220。
【137】如圖8中所示,相機裝置100A可包括MEMS致動器220。MEMS致動器220可使用矽晶圓移動移動透鏡以執行自動聚焦功能及/或相機抖動校正功能。
【138】MEMS致動器220可連接至透鏡基板221。透鏡基板221可包括終端222。終端222可包括複數個終端。終端222可包括六個終端。透鏡基板221之終端222可連接至可撓性電路板150之終端150a。
【139】相機裝置100A可包括線圈310。亦即,用於移動影像感測器444之致動器可包括線圈310。
【140】線圈310可安置於驅動基板120上。
【141】線圈310可電連接至驅動基板120。線圈310可被安置成面向安置於下方之磁體320。當將電流施加至線圈310時,可圍繞線圈310形成電場。當將電流施加至線圈310時,線圈310及磁體320中之任一者可藉由線圈310與磁體320之間的電磁相互作用相對於另一者移動。
【142】線圈310可包括四個線圈。電流可分別施加至四個線圈中之至少三個線圈。在第一實施例中,線圈310可受三個通道控制。替代地,在第二實施例中,線圈310可受四個通道控制。四個線圈310可彼此電隔離。正向電流及反向電流中之任一者可選擇性地施加至四個線圈310中之每一者。在此實施例中,四個線圈中之僅三個線圈可被電隔離且一個線圈可電連接至另一線圈。替代地,所有四個線圈均可被電隔離。當四個線圈中之僅三個線圈被電隔離時,三對總共六條引線可自線圈310引出,且當所有四個線圈均被電隔離時,四對總共八條引線可自線圈310引出。
【143】當四個線圈在本實施例之第一實施例中受三個通道控制時,應以以z軸為中心的旋轉驅動來驅動一對線圈310與磁體320,但當四個線圈在第二實施例中受四個通道控制時,可以以z軸為中心的旋轉驅動來驅動兩對線圈310與磁體320。
【144】線圈310可包括第一至第四線圈311、312、313及314。第一線圈311可被安置成面向第一磁體321。第二線圈312可被安置成面向第二磁體322。第三線圈313可被安置成面向第三磁體323。第四線圈314可被安置成面向第四磁體324。第一線圈311可安置於驅動基板120之第一拐角中。第二線圈312可安置於驅動基板120之第二拐角中。第三線圈313可安置於驅動基板120之第三拐角中。第四線圈314可安置於驅動基板120之第四拐角中。第一線圈311及第三線圈313可安置於驅動基板120之第一對角線方向上,且第二線圈312及第四線圈314可安置於驅動基板120之第二對角線方向上。
【145】在本實施例中,第一線圈311及第三線圈313可被安置成在第一方向上較長,且第二線圈312及第四線圈314可被安置成在第二方向上較長。在此情況下,該第一方向與該第二方向可垂直。第一線圈311之長側及第三線圈313之長側可被安置成彼此平行。第二線圈312之長側與第四線圈314之長側可被安置成彼此平行。第一線圈311之長側與第二線圈312之長側可能並不彼此平行。在此情況下,第一線圈311之長側與第二線圈312之長側可被安置成使得虛擬延伸線彼此正交。第一線圈311之 配置方向與第二線圈312之配置方向可彼此正交。
【146】在本實施例中,電流可分別施加至第一至第四線圈311、312、313及314當中的至少三個線圈。第一至第四線圈311、312、313及314可彼此電隔離。
【147】相機裝置100A可包括磁體320。磁體320可安置於基板支架410中。磁體320可安置於基板支架410之拐角處。磁體320可分別安置於基板支架410之四個拐角處。磁體320可面向線圈310。磁體320可與線圈310以電磁方式相互作用。磁體320可藉由與線圈310之電磁相互作用而移動。亦即,當將電流施加至線圈310時,磁體320可移動。磁體320可為具有平板形狀之平坦磁體。在本實施例中,線圈310可固定而磁體320可移動。然而,作為經修改實例,線圈310及磁體320之配置位置可彼此改變。在根據下文描述之第二實施例之相機裝置中,將描述在第一實施例中線圈310及磁體320之位置彼此改變之情況。
【148】磁體320可包括複數個磁體。磁體320可包括四個磁體。磁體320可包括第一至第四磁體321、322、323及324。第一磁體321可面向第一線圈311。第一磁體321可安置於基板支架410之第一拐角410e中。第二磁體322可面向第二線圈312。第二磁體322可安置於基板支架410之第二拐角410f中。第三磁體323可面向第三線圈313。第三磁體323可安置於基板支架410之第三拐角410g中。第四磁體324可面向第四線圈314。第四磁體324可安置於基板支架410之第四拐角410h中。該複數個磁體中之每一者可被安置成垂直於鄰近磁體且可被安置成與安置於對角線方向上之磁體平行。
【149】面向線圈310的第一磁體321之表面之極性在接近於第一側表面之部分與接近於第二側表面之部分之間可不同。面向線圈310的第二磁體322之表面之極性在接近於第三側表面之部分與接近於第四側表面之部分之間可不同。面向線圈310的第三磁體323之表面之極性在接近於第一側表面之部分與接近於第二側表面之部分之間可不同。面向線圈310的第四磁體324之表面之極性在接近於第三側表面之部分與接近於第四側表 面之部分之間可不同。亦即,第一磁體321與第三磁體323可安置於同一方向上,且第二磁體322與第四磁體324可安置於同一方向上。第一磁體321可被安置成垂直於第二磁體322。第一至第四磁體321、322、323及324之極性對於內部部分可相同。第一至第四磁體321、322、323及324之極性對於外部部分可相同。關於第一至第四磁體321、322、323及324中之每一者之極性,內部部分可形成為N極。關於第一至第四磁體321、322、323及324中之每一者之極性,外部部分可形成為S極。然而,作為修改,關於第一至第四磁體321、322、323及324中之每一者之極性,內部部分可形成為S極且外部部分可形成為N極。
【150】如圖14中所示,當在本實施例中將同一方向上之電流分別施加至第二線圈312及第四線圈314時,耦接至基板支架410之影像感測器444可藉由第二磁體322與第四磁體324之間的電磁相互作用在x軸方向上移動(移位)。亦即,第二線圈312、第二磁體322及第四線圈314,以及第四磁體324可用於影像感測器444之x軸方向移位驅動。在此情況下,第二線圈312及第二磁體322可為第一x軸移位驅動器X2,且第四線圈314及第四磁體324可為第二x軸移位驅動器X1。
【151】如圖15中所示,當在本實施例中將同一方向上之電流分別施加至第一線圈311及第三線圈313時,耦接至基板支架410之影像感測器444可藉由第一磁體321與第三磁體323之間的電磁相互作用在y軸方向上移動(移位)。亦即,第一線圈311、第一磁體321、第三線圈313及第三磁體323可用於影像感測器444之y軸方向移位驅動。在此情況下,第一線圈311及第一磁體321可為第一y軸移位驅動器Y1,且第三線圈313及第三磁體323可為第二y軸移位驅動器Y2。
【152】如圖16中所示,在本實施例中,將在相反方向上之電流施加至第一線圈311及第三線圈313且將在相反方向上之電流施加至第二線圈312及第四線圈314,且此時,當磁體320藉由施加至第一線圈311之電流及施加至第二線圈312之電流的旋轉方向相同時,耦接至基板支架410之影像感測器444可圍繞z軸旋轉(滾動)。圖17中所展示之實施例說明 線圈310受四個通道控制的情況,且當線圈310受三個通道控制時,影像感測器444可藉由第一線圈311及第三線圈313或第二線圈312及第四線圈314滾動。此係因為在第一線圈311與第三線圈313及第二線圈312與第四線圈314當中存在捆綁進入一個通道中之線圈時,電流可並非在相反方向上施加。
【153】如圖17B中所示,在本實施例中,將正向電流施加至第一線圈311,從而第一線圈311在第一方向上推動第一磁體321(參見圖17A);將正向電流施加至第二線圈312,從而第二線圈312在第二方向上推動第二磁體322(參見圖17B);將反向電流施加至第三線圈313,從而第三線圈313在第三方向上推動第三磁體323(參見圖17C);且將反向電流施加至第四線圈314,從而第四線圈314在第四方向上推動第四磁體324(參見圖17D中),使得耦接至基板支架410之影像感測器444可圍繞z軸旋轉(參見圖17E中)。在此情況下,第一至第四方向可對應於圍繞基板支架410之中心的順時針方向。
【154】在本實施例中,圖18中展示磁體320之磁流量。參考圖18,可確認存在垂直於線圈310傳遞之磁力線,且當在此狀態下將電流施加至線圈310時,線圈310可藉由勞侖茲力相對於磁體320移動。
【155】相機裝置100A可包括基板支架410,其為基板模組之一種組態。基板支架410可與支架110間隔開。基板支架410可為移動器,其為在將電流施加至線圈310時與磁體320一起移動之部分。另外,基板支架410可為感測器PCB支架。基板支架410可在x軸方向上移位。基板支架410可在y軸方向上移位。基板支架410可圍繞z軸(光軸)旋轉。
【156】基板支架410可包括第三敞開區域411。第三敞開區域411可為中空孔。第三敞開區域411可為開口。較佳地,第三敞開區域411可對準於驅動基板120之第四敞開區域121、影像感測器444、影像感測器基板430之第一敞開區域433、強化構件420之第二敞開區域424,及光軸(OA)上。
【157】基板支架410可包括磁體容納凹槽412。磁體容納凹槽412 可形成於基板支架410之上表面上。磁體容納凹槽412可容納磁體320之至少一部分。
【158】磁體320可安置於基板支架410之磁體容納凹槽412中。磁體容納凹槽412可以對應於磁體320之形狀形成。然而,磁體容納凹槽412之深度可小於對應方向上磁體320之厚度。在此情況下,安置於磁體容納凹槽412中之磁體320之一部分可自基板支架410突出。磁體容納凹槽412可包括複數個凹槽。磁體容納凹槽412可以對應於磁體320之數目的數目形成。磁體容納凹槽412可包括四個凹槽。然而,基板支架410之磁體容納凹槽412可由線圈容納凹槽替換,且因此可安置線圈而非磁體。在此情況下,磁體可安置於面向置於基板支架410中之線圈之驅動基板上。
【159】基板支架410可包括導線穿過之第二插入孔413。第二插入孔413可形成為在平行於光軸之方向上穿過基板支架410。導線510可插入至第二插入孔413中。導線510可穿過第二插入孔413。第二插入孔413可包括複數個孔。第二插入孔413可以對應於導線510之數目的數目形成。第二插入孔413可包括24個孔。基板支架410之第二插入孔413可在豎直方向上與驅動基板120之第三插入孔123對準。亦即,導線510可共同穿過驅動基板120之第三插入孔123及基板支架410之第二插入孔413。
【160】基板支架410可包括第一突起414。第一突起414可形成於基板支架410之下表面上。第一突起414可插入至強化構件420之第一耦接孔421及影像感測器基板430之孔431-1中。第一突起414可以對應於強化構件420之第一耦接孔421及影像感測器基板430之孔431-1的形狀形成。第一突起414可包括複數個突起。第一突起414可包括四個突起。四個突起可分別形成於基板支架410之四個拐角處。
【161】基板支架410可包括第二突起415。第二突起415可形成於基板支架410之下表面上。第二突起415可與第一突起414間隔開。第二突起415可自基板支架410之側表面延伸。第二突起415之下表面可被安置成低於影像感測器模組440之強化板445之下表面。第二突起415可包括複數個突起。第二突起415可包括四個突起。四個突起可分別形成於基 板支架410之四個拐角處。
【162】基板支架410可包括導引突起416。導引突起416可形成於基板支架410之下表面上。導引突起416可導引影像感測器模組440之組裝位置。導引突起416可接觸影像感測器模組440之罩蓋441。導引突起416可接觸影像感測器模組440之罩蓋441之四個側表面。
【163】基板支架410可包括複數個側表面。基板支架410可包括四個側表面。基板支架410可包括第一至第四側表面。基板支架410可包括被安置成彼此相對之第一側表面與第二側表面,及在第一側表面與第二側表面之間被安置成彼此相對之第三側表面與第四側表面。
【164】基板支架410可包括形成於該複數個側表面之間的拐角。基板支架410可包括複數個拐角。基板支架410可包括四個拐角。基板支架410可包括第一至第四拐角。基板支架410之第一拐角可安置於第一側表面與第三側表面之間。基板支架410之第二拐角可安置於第三側表面與第二側表面之間。基板支架410之第三拐角可安置於第二側表面與第四側表面之間。基板支架410之第四拐角可安置於第四側表面與第一側表面之間。亦即,基板支架410可包括四個側表面及安置於四個側表面之間的四個拐角。導線510穿過之第二插入孔413可形成於四個側表面中,且插入有磁體之凹槽412可形成於四個拐角中。
【165】相機裝置100A可包括強化構件420。強化構件420可由不鏽鋼(SUS)形成。強化構件420可強化影像感測器基板430。強化構件420可耦接至影像感測器基板430。強化構件420可藉由黏接劑黏接至影像感測器基板430。強化構件420可安置於基板支架410之下表面上。
【166】強化構件420可包括第一耦接孔421。第一耦接孔421可耦接至基板支架410之第一突起414。強化構件420可包括第二耦接孔422。黏接劑可適用於第二耦接孔422。第二耦接孔422可形成於強化構件420之突出部分中。第二耦接孔422可包括複數個孔。第二耦接孔422可形成總共16個,兩個用於八個突出部分中之每一者,兩個用於強化構件420之四個拐角中之每一者。
【167】強化構件420可包括突出部分423。突出部分423可形成為自強化構件420之拐角向內突出。形成有第一耦接孔421之空間可藉由突出部分423緊固於強化構件420中。第一耦接孔421可形成於突出部分423中。
【168】強化構件420可包括第二敞開區域424。第二敞開區域424可與驅動基板120之第四敞開區域121、影像感測器444、影像感測器基板430之第一敞開區域433,及基板支架410之第三敞開區域411對準於光軸OA上。
【169】相機裝置100A可包括影像感測器基板430。影像感測器基板430可安置於基板支架410之下表面上。影像感測器基板430可耦接至強化構件420。影像感測器基板430可耦接至影像感測器模組440。影像感測器基板430可為上面安裝有影像感測器之影像感測器安裝基板。影像感測器基板430可以依賴於導線懸置於驅動基板120下方之狀態提供,且可藉由線圈及磁體相對於驅動基板120移動。
【170】亦即,基板支架410、影像感測器基板430,及影像感測器模組440安置於驅動基板120下方。
【171】此處,其中驅動基板120、基板支架410、影像感測器基板430,及影像感測器模組440經耦接之結構可被稱為影像感測器致動器。
【172】在此情況下,驅動基板120與影像感測器基板430藉由導線510彼此電連接。此處,導線510之長度大於驅動基板120之厚度、基板支架410之厚度、強化構件420之厚度,及影像感測器基板430之厚度之總和。因此,安置於驅動基板120下方之基板支架410置放於與驅動基板120間隔開預定距離之位置處。另外,基板支架410、影像感測器基板430,及影像感測器模組440可藉由導線510固定在與驅動基板120間隔開預定距離之位置處。亦即,基板支架410、影像感測器基板430,及影像感測器模組440藉由導線510支撐,且可安置於延行於驅動基板120下方之結構中。
【173】影像感測器基板430可包括絕緣層431。絕緣層431可耦接至基板支架410之下表面。絕緣層431可耦接至強化構件420。絕緣層431 可耦接至影像感測器模組440。絕緣層431可包括耦接孔431-1。耦接孔431-1可耦接至基板支架410之第一突起414。絕緣層431可包括突出部分431-2。突出部分431-2可形成為自絕緣層431之拐角向內突出。形成有耦接孔431-1之空間可藉由突出部分431-2緊固。耦接孔431-1可形成於突出部分431-2中。
【174】另外,絕緣層431可包括第一敞開區域433。
【175】較佳地,第一敞開區域433可與驅動基板120之第四敞開區域121、安置於下方之影像感測器444、強化構件420之第二敞開區域424,及基板支架410之第三敞開區域411對準於光軸OA上。
【176】影像感測器基板430可包括絕緣層431及安置於絕緣層431上之第一引線圖案部分432。
【177】第一引線圖案部分432可電連接至影像感測器444之終端。第一引線圖案部分432可以複數形式組態。舉例而言,第一引線圖案部分432可包括總共24個終端部分。
【178】在此情況下,第一引線圖案部分432可包括安置於絕緣層431之第一區域中之第一-第一引線圖案部分432a及安置於面向絕緣層431之第一區域之第二區域中的第一-第二引線圖案部分432b、安置於絕緣層431之第一區域與第二區域之間的第三區域中的第一-第三引線圖案部分432c,且第一-第四引線圖案部分432d可安置於面向絕緣層431之第三區域的第四區域中。
【179】另外,第一-第一至第一-第四引線圖案部分432a、432b、432c及432d中之每一者可包括安置於絕緣層431上之第一圖案部分432-1、耦接至導線510之第二圖案部分432-2,及連接第一圖案部分432-1與第二圖案部分432-2之連接部分432-3。導線510穿過之孔可形成於第二圖案部分432-2中。第二圖案部分432-2可藉由焊接耦接至導線510。連接部分432-3可包括彎曲部分。連接部分432-3可在一個方向上彎曲複數次。連接部分432-3可具有彈性。第一引線圖案部分432可具有彈性。
【180】第一圖案部分432-1可電連接至影像感測器模組。亦即,第 一圖案部分432可為用於安裝影像感測器444或影像感測器模組之安裝襯墊。
【181】第二圖案部分432-2可為電連接至導線510之接合襯墊。亦即,第二圖案部分432-2可為焊接至導線510之焊接襯墊。為此目的,第二圖案部分432-2可包括導線510穿過之第一插入孔。第一插入孔可與形成於基板支架中之第二插入孔及形成於驅動基板中之第三插入孔在豎直方向上對準。
【182】連接部分432-3可將第一圖案部分432-1與第二圖案部分432-2彼此連接。為此目的,連接部分432-3可包括複數個彎曲部分。在此情況下,第一引線圖案部分432a、432b、432c及432d中之每一者之連接部分432-3可以同一方向彎曲。舉例而言,如圖12B中所示,第一引線圖案部分432a、432b、432c及432d中之每一者之連接部分432-3可包括順時針旋轉之彎曲部分。亦即,連接部分432-3可以對應於影像感測器模組之z軸方向上之旋轉方向的方向彎曲。因此,連接部分432-3可在以z軸方向旋轉時使對第一引線圖案部分432之損壞最小化,且因此,有可能防止第一引線圖案部分432中產生之裂痕或防止與絕緣層脫離。同時,在一實施例中,黏接構件(未展示)可安置於絕緣層431與第一引線圖案部分432之間。黏接構件可插入於絕緣層431與第一引線圖案部分432之間以防止第一引線圖案部分432在絕緣層431上脫離。黏接構件可包括固化黏接劑等。
【183】同時,第一引線圖案部分432為用於傳輸電信號之佈線,且可由具有高電導率之金屬材料形成。為此目的,導電圖案部分640可由選自以下中之至少一種金屬材料形成:金(Au)、銀(Ag)、鉑(Pt)、鈦(Ti)、錫(Sn)、銅(Cu),及鋅(Zn)。另外,第一引線圖案部分432可由包括選自以下中之至少一種金屬材料的膏狀物或焊錫膏形成:金(Au)、銀(Ag)、鉑(Pt)、鈦(Ti)、錫(Sn)、銅(Cu),及鋅(Zn),其接合強度均極佳。
【184】較佳地,第一引線圖案部分432可充當用於傳輸電信號之佈線,且可由具有能夠在X軸、Y軸及Z軸方向上相對於驅動基板120移動影像感測器基板430之彈力之金屬材料形成。為此目的,第一引線圖案部 分432可由具有1000MPa或更高之抗張強度之金屬材料形成。舉例而言,第一引線圖案部分432可為含有銅之二元合金或三元合金。舉例而言,第一引線圖案部分432可為銅(Cu)-鎳(Ni)之二元合金。舉例而言,第一引線圖案部分432可為銅(Cu)-錫(Sn)之二元合金。舉例而言,第一引線圖案部分432可為銅(Cu)-鈹(Be)之二元合金。舉例而言,第一引線圖案部分432可為銅(Cu)-鈷(Co)之二元合金。舉例而言,第一引線圖案部分432可為銅(Cu)-鎳(Ni)-錫(Sn)之三元合金。舉例而言,第一引線圖案部分432可為銅(Cu)-鈹(Be)-鈷(Co)之三元合金。另外,除金屬材料之外,第一引線圖案部分432可由具有能夠充當彈簧之彈力且具有良好電特性之鐵(Fe)、鎳(Ni)、鋅(Zn)等之合金形成。另外,第一引線圖案部分432可用含有諸如金(Au)、銀(Ag)、鈀(Pd)等金屬材料之鍍層進行表面處理,藉此改良電導率。
【185】同時,第一引線圖案部分432可藉由製造印刷電路板之一般過程,諸如加色法、減色法、經修改半加色法(MSAP)、半加色法(SAP)等等形成。
【186】影像感測器基板430將參考圖11B、圖11C及圖11D更詳細地描述。
【187】如圖11B中所示,第一引線圖案部分432a、432b、432c及432d安置於絕緣層431之每一區域中。
【188】在此情況下,第一引線圖案部分432a、432b、432c及432d之安置位置在同一豎直延伸線或水平延伸線上並不對準,且可移位預定距離。
【189】舉例而言,第一-第一引線圖案部分432a及第一-第二引線圖案部分432b可分別安置於面向彼此之絕緣層431之第一區域與第二區域上。第一-第一引線圖案部分432a及第一-第二引線圖案部分432b之安置位置在同一水平延伸線上並不對準,且可移位第一距離d1。舉例而言,安置於第一-第一引線圖案部分432a之最上側處之第一-第一引線圖案部分432a之中心X1可與安置於第一-第二引線圖案部分432b之最上側處之第一-第二 引線圖案部分432b之中心X2間隔開第一距離d1。
【190】另外,第一-第三引線圖案部分432c及第一-第四引線圖案部分432d可安置於面向彼此之絕緣層431之第三區域與第四區域上。第一-第三引線圖案部分432c及第一-第四引線圖案部分432d之安置位置在同一豎直延伸線上並不對準,且可移位第二距離d2。舉例而言,安置於第一-第三引線圖案部分432c之最左側處之第一-第三引線圖案部分432c之中心Y1可與安置於第一-第四引線圖案部分之最左側處之第一-第四引線圖案部分432d之中心Y2間隔開第二距離d2。
【191】亦即,在實施例中,第一引線圖案部分432可分別安置於絕緣層431之複數個區域中,且在此情況下,可安置於在一個方向上自每一區域之中心偏置之位置處以便促進z軸上之旋轉。舉例而言,第一-第一引線圖案部分432a可被安置成在第一方向上自絕緣層431之第一區域之中心偏置。亦即,第一-第一引線圖案部分432a可被安置成在絕緣層431之第一區域中向下偏置。舉例而言,第一-第二引線圖案部分432b可被安置成在與第一方向相反之第二方向上自第二區域之中心偏置。亦即,第一-第二引線圖案部分432b可被安置成自第二區域之中心向上移位。第一-第三引線圖案部分432c可被安置成在第三方向上自絕緣層431之第三區域之中心偏置。舉例而言,第一-第三引線圖案部分432c可被安置成自第三區域之中心向左移位。第一-第四引線圖案部分432d可被安置成在與第三方向相反之第四方向上自絕緣層431之第四區域之中心偏置。舉例而言,第一-第四引線圖案部分432d可被安置成自第四區域之中心向右移位。
【192】同時,第一圖案部分432-1可包括上面安裝有影像感測器444或影像感測器模組440之安裝部分432-11,及自安裝部分432-11延伸之延伸部分432-12。在此情況下,安裝部分432-11可具有呈平面形式之正方形襯墊形狀,使得影像感測器444或影像感測器模組440得以穩定地安裝。延伸部分432-12可自安裝部分432-11延伸且連接至連接部分432-3。
【193】在此情況下,延伸部分432-12可自安裝部分432-11彎曲。因此,延伸部分432-12之中心線可與安裝部分432-11之中心線間隔開第三 距離d3。
【194】另外,延伸部分432-12可包括用於在連接至連接部分432-3之區域A中充當緩衝區之緩衝圖案部分。緩衝圖案部分可具有朝向安置有連接部分432-3之方向寬度逐漸減小之形狀。亦即,延伸部分432-12可包括自安裝部分432-11彎曲及延伸之彎曲部分,及為自彎曲部分延伸且寬度隨距彎曲部分之距離的增大而逐漸減小的區域的緩衝區部分。緩衝區部分可解決諸如由第一圖案部分432-1與連接部分432-3之間圖案寬度之差異引起的圖案斷裂等問題,且可穩定地連接連接部分432-3與安裝部分432-11。
【195】另外,緩衝區部分在豎直方向上可並不與絕緣層重疊。因此,當基板不僅在X軸、Y軸及Z軸上移動而且傾斜時,連接部分與圖案部分之連接點並不存在於絕緣層上,但形成於絕緣層外部,且因此歸因於連接部分與圖案部分之間的寬度差的圖案斷裂可實際上減小。
【196】同時,第二圖案部分432-2之中心及第一圖案部分432-1之中心可安置於同一豎直延伸線或水平延伸線上。亦即,第二圖案部分432-2之中心及第一圖案部分432-1之中心可對準於同一豎直線或水平線上。為此目的,第一圖案部分432-1可包括自安裝部分432-11彎曲之延伸部分432-12。因此,連接至第二圖案部分432-2之導線510與安置於第一圖案部分432-1上之影像感測器444之終端可對準於同一豎直線或水平線上,且因此,可改良影像感測器444之移動位置之準確性。
【197】同時,第一引線圖案部分432之第一圖案部分432-1安置於絕緣層431上,且第二圖案部分432-2及連接部分432-3為在水平方向上自絕緣層431延伸之延行中之引線圖案部分。亦即,第一圖案部分432-1安置於在豎直方向上與絕緣層431重疊之位置處。另外,第二圖案部分432-2及連接部分432-3安置於在豎直方向上不與絕緣層431重疊之位置處。亦即,絕緣層431可安置於第一圖案部分432-1之下,且絕緣層431可並非安置於第二圖案部分432-2及連接部分432-3之下。
【198】如上文所描述,用於製造第一引線圖案部分432以具有延行中之結構的製造過程將簡要地描述如下。
【199】如圖11D中所示,可製備為影像感測器基板430之基本材料的絕緣層431。此時,絕緣層431可包括主要絕緣部分431a、虛設絕緣部分431b,及主要絕緣部分431a與虛設絕緣部分431b之間的連接絕緣部分431c以便形成具有延行中之結構的圖案。
【200】亦即,當製備絕緣層431時,絕緣層431經衝壓或蝕刻以移除不包括虛設絕緣部分431b及連接絕緣部分431c之區域。虛設絕緣部分431b及連接絕緣部分431c可用以支撐所安置之金屬層(未展示)以便形成第一引線圖案部分432。
【201】當移除不包括虛設絕緣部分431b及連接絕緣部分431c之區域時,金屬層(未展示)安置於絕緣層431上。在此情況下,金屬層可包括安置於虛設絕緣部分431b上之區域、安置於連接絕緣部分431c上之區域,及安置於主要絕緣部分431a上之區域。另外,第一引線圖案部分432可藉由蝕刻所安置金屬層以形成第一引線圖案部分432而具有延行中之結構(flying structure)。此時,當完成第一引線圖案部分432之製造時,主要絕緣部分431b可藉由在主要絕緣部分431a與連接絕緣部分431c之間進行切割而與虛設絕緣部分431a分離。
【202】同時,相機裝置100A可包括影像感測器模組440。影像感測器模組440可耦接至基板支架410。影像感測器模組440可固定至基板支架410。影像感測器模組440可與基板支架410一體地移動。影像感測器模組440可包括罩蓋441、濾光片442、基板443、影像感測器444,及強化板445。然而,可省略影像感測器模組440之罩蓋441、濾光片442、封裝基板443、影像感測器444,及強化板445中之任何一或多者。
【203】影像感測器模組440可包括罩蓋441。罩蓋441可覆蓋濾光片442及影像感測器444。罩蓋441可包括上部板部分及側壁部分。罩蓋441可包括孔441a。孔441a可為中空孔。孔441a可為開口。罩蓋441可包括突起441b。突起441b可自罩蓋441之下表面突出。突起441b可插入至基板443之第二孔443b及強化板445之孔445a中。
【204】影像感測器模組440可包括濾光片442。濾光片442可用以 阻止穿過透鏡模組210之具有特定頻率光帶之光入射於影像感測器444上。濾光片442可被安置成平行於x-y平面。濾光片442可安置於透鏡模組210與影像感測器444之間。濾光片442可安置於罩蓋441與封裝基板443之間。作為經修改實例,濾光片442可安置於罩蓋441之孔441a中。濾光片442可包括紅外濾光片。紅外濾光片可吸收或反射入射於紅外濾光片上之紅外光。
【205】影像感測器模組440可包括封裝基板443。封裝基板443可為用於以封裝形式安裝影像感測器444之基板。封裝基板443可包括印刷電路板(PCB)。封裝基板443可包括電路板。影像感測器444可安置於封裝基板443上。封裝基板443可耦接至影像感測器基板430。封裝基板443可包括具有對應於影像感測器444之形狀及大小的第一孔443a。影像感測器444可插入至封裝基板443之第一孔443a中。封裝基板443可包括第二孔443b。罩蓋441之突起441b可插入至封裝基板443之第二孔443b中。封裝基板443可包括終端443c。封裝基板443之終端443c可安置於封裝基板443之四個側端中之每一者處。封裝基板443之終端443c可連接至影像感測器基板430之第一引線圖案部分432。更特定言之,封裝基板443之終端443c可連接至影像感測器基板430之第一引線圖案部分432之第一圖案部分432-1。
【206】封裝基板443可包括凹槽443d。封裝基板443之凹槽443d可形成於封裝基板443之四個拐角中之每一者處。可藉由封裝基板443之凹槽443d避免基板支架410之第一突起414。
【207】影像感測器模組440可包括影像感測器444。影像感測器444可耦接至基板支架410。影像感測器444可與基板支架410一體地移動。然而,與影像感測器444耦接之封裝基板443可耦接至基板支架410而無需影像感測器444直接耦接至基板支架410。作為經修改實例,影像感測器444可直接耦接至基板支架410。影像感測器444可被安置成與光學模組對準。影像感測器444可為穿過透鏡及濾光片442之光入射以形成影像的組態。影像感測器444可安裝在封裝基板443上。影像感測器444可電連接 至封裝基板443。作為一實例,影像感測器444可藉由表面黏著技術(SMT)耦接至封裝基板443。作為另一實例,影像感測器444可藉由覆晶技術耦接至基板443。影像感測器444可被安置成使得光軸與透鏡重合。亦即,影像感測器444之光軸與透鏡之光軸可對準。影像感測器444可將輻照至影像感測器444之有效影像區域之光轉換成電信號。影像感測器444可為電荷耦合裝置(CCD)、金屬氧化物半導體(MOS)、CPD及CID中之任一者。
【208】在本實施例中,影像感測器1440可圍繞x軸、y軸及z軸旋轉。影像感測器1440可圍繞x軸、y軸及z軸移動。影像感測器1440可圍繞x軸、y軸及z軸傾斜。
【209】影像感測器模組440可包括強化板445。強化板445可安置於影像感測器444之下表面及封裝基板443上。強化板445可由不鏽鋼(SUS)形成。強化板445可強化影像感測器444及封裝基板443。強化板445可包括孔445a。孔445a可耦接至罩蓋441之突起441b。強化板445可包括凹槽445b。凹槽445b可形成於強化板445之四個拐角中之每一者處。可形成凹槽445b使得強化板445之拐角向內凹入。
【210】相機裝置100A可包括導線510。導線510可連接驅動基板120與影像感測器基板430。導線510可具有彈性。導線510可為彈性構件。導線510可為導線彈簧。在此情況下,在驅動基板120與影像感測器基板430彼此間隔開預定距離之狀態下,導線510可將驅動基板120之第二引線圖案部分122與影像感測器基板430之第一引線圖案部分432電連接。
【211】導線510可由金屬形成。導線510可電連接至影像感測器444。導線510可用作影像感測器444之導電線。導線510之一端可耦接至驅動基板120,而導線510之另一端可耦接至第一引線圖案部分432。導線510可彈性地支撐基板支架410之移動。
【212】導線510可包括複數條導線。該複數條導線可包括數目對應於影像感測器444之終端之數目的導線。該複數條導線可包括總共24條導線,六條用於基板支架之四個拐角之鄰近拐角之間的每一拐角。
【213】相機裝置100A可包括感測器520。感測器520可安置於驅 動基板120之上表面上。感測器520可包括霍爾感測器(霍爾IC)。感測器520可感測磁體320之磁力。可經由藉由感測器520感測到的磁體320之磁力即時掌握影像感測器444之移動。由此,OIS回饋控制可為可能的。
【214】感測器520可包括複數個感測器。感測器520可包括三個感測器。經由三個感測器,可感測影像感測器444之x軸移動、y軸移動,及以z軸為中心的旋轉。感測器520可包括第一至第三感測器。第一感測器可面向第一磁體321,第二感測器可面向第二磁體322,且第三感測器可面向第三磁體323。
【215】相機裝置100A可包括外殼600。外殼600可耦接至支架110。外殼600可藉由與支架110耦接而在其中提供空間。相機裝置100A之外觀可藉由外殼600及支架110形成。外殼600可容納諸如線圈310、磁體320等組態。外殼600可包括屏蔽罐。
【216】外殼600可包括側壁610。側壁610可包括複數個側壁。側壁610可包括四個側壁。外殼600可包括下部部分620。下部部分620可自側壁610之下端向內延伸。下部部分620可包括孔。外殼600之下表面可藉由單獨下板630形成。下板630可理解為外殼600之一個組態或單獨組態。下板630可包括耦接至自外殼600之下部部分620之下表面突出之突起622的凹槽631。
【217】相機裝置100A可包括可撓性電路板150。可撓性電路板150可電連接至線圈310。可撓性電路板150可包括耦接至MEMS致動器220之終端222的終端150a。可撓性電路板150可包括透鏡模組210穿過之孔。
【218】相機裝置100A可包括連接器190。連接器190可電連接至可撓性電路板150。連接器190可包括用於與外部裝置電連接之埠。
【219】相機裝置100A可包括運動感測器。運動感測器可安裝在可撓性電路板150上。運動感測器可經由提供於可撓性電路板150上之電路圖案電連接至控制器。運動感測器可歸因於相機裝置100A之移動輸出旋轉角速度之資訊。運動感測器可包括雙軸回轉感測器、三軸回轉感測器,及角速度感測器中之至少一者。
【220】相機裝置100A可包括控制器。控制器可安置於可撓性電路板150上。控制器可電連接至線圈310。控制器可分別控制供應至第一至第四線圈311、312、313及314之電流之方向、強度及振幅。控制器可控制施加至線圈310之電流及施加至MEMS致動器220之電流以執行自動聚焦功能及/或相機抖動校正功能。另外,控制器可執行自動聚焦回饋控制及/或相機抖動校正回饋控制。
【221】根據本實施例的相機裝置100A可用於行動相機應用。亦即,其可區別於用於數位相機應用之相機裝置。當減小行動相機應用之大小時,VCM之驅動力相對降低,且因此存在經消耗以便實施三個操作(X-移位、Y-移位、Z-旋轉(滾動))之電流增大的問題。
【222】磁體320及線圈310在基板支架410之每一拐角處旋轉90度,使得定位於對角處之磁體320及線圈310可組裝於同一方向上。在此情況下,同一方向上之勞侖茲力可在移位驅動影像感測器444時產生,且可在z軸旋轉驅動期間藉由相反方向上之力產生兩對轉矩(torque)。
【223】在本實施例中,由於位於拐角處之四個線圈均需要彼此獨立之電流輸入,因此有可能具有線圈310之功率終端經分離以由四個通道控制的系統。亦即,本實施例可包括在同一磁通量方向上之磁體對角線配置結構及四個線圈之個別電流輸入結構。
【224】本實施例可包括兩對轉矩產生結構(旋轉力矩增大)。有可能藉由產生兩對轉矩之結構產生高於習知力矩之旋轉力矩,並在驅動X-移位、Y-移位及Z-旋轉(滾動)之三個模式時減小總體電流消耗。
【225】根據本實施例的相機裝置之模擬結果如下。當「旋轉力矩=旋轉轉矩*力矩之間的距離=(電磁力*輸入電流) *磁體320之中心之間的距離」且將50mA作為輸入電流施加至根據本實施例的相機裝置100A之線圈310時,確認產生{(0.094mN/mA×50mA)×12.14mm}×2=114.1mN.mm之旋轉力矩。
【226】在本實施例中,對應於影像感測器444之相機抖動校正的透鏡之相機抖動校正可共同地執行。舉例而言,當僅藉由MEMS致動器220 執行相機抖動校正時,在藉由影像感測器444獲得之影像之邊緣處可存在正失真。同時,當藉由僅移動影像感測器444執行相機抖動校正時,在藉由影像感測器444獲得之影像之邊緣處可存在負失真。在本實施例中,影像感測器444之相機抖動校正及MEMS致動器220之相機抖動校正可共同地執行以使在影像邊緣處產生之失真最小化。在本實施例中,有可能經由MEMS致動器220在透鏡側處執行相機抖動校正功能,並移動以便對應於影像感測器444。由此,有可能提供對應於模組移動方法(其為一體地移動透鏡及影像感測器444之方法)的水平的相機抖動校正。然而,根據本實施例的MEMS致動器220可僅提供AF功能並藉由移動影像感測器444而執行OIS功能。
【227】在下文中,將描述根據第二實施例之相機裝置。
【228】圖19為根據第二實施例的相機裝置之透視圖,圖20為沿著圖19之線A-A截取的橫截面圖,且圖21為根據第二實施例的相機裝置之分解透視圖。
【229】在第二實施例中,相機裝置可包括相機模組。相機裝置可包括透鏡驅動裝置。此處,透鏡驅動裝置可為音圈馬達(VCM)。透鏡驅動裝置可為透鏡驅動馬達。透鏡驅動裝置可為透鏡驅動致動器。透鏡驅動裝置可包括AF模組。透鏡驅動裝置可包括OIS模組。
【230】<相機裝置>
【231】相機裝置可包括透鏡模組1100。
【232】透鏡模組1100可包括透鏡及透鏡鏡筒。
【233】相機裝置可包括致動器。
【234】詳細地,相機裝置可包括用於移位透鏡模組1100之第一致動器1200。第一致動器1200可為AF模組。第一致動器1200可在豎直方向(顯然,光軸方向)上移動透鏡模組1100。亦即,第一致動器1200可藉由在光軸方向上移動透鏡模組1100執行自動聚焦功能。
【235】第二致動器1600可驅動影像感測器1430。第二致動器1600可使影像感測器1430傾斜或旋轉。第二致動器1600可移動影像感測器 1430。第二致動器1600可在垂直於光軸之第一方向上移動影像感測器1430,在垂直於光軸及第一方向之第二方向上移動影像感測器1430,並基於光軸使影像感測器1430旋轉。在此情況下,該第一方向可為x軸方向,該第二方向可為y軸方向,且光軸可為z軸方向。
【236】同時,第一致動器1200及第二致動器1600可包括分別移動透鏡模組1100及影像感測器1430之驅動器。亦即,第一致動器1200可包括第一驅動器(稍後描述)。另外,第二致動器1600可包括第二驅動器(稍後描述)。第一及第二驅動器中之每一者可包括線圈及磁體。另外,線圈及磁體可在其間產生電磁力以分別驅動透鏡模組1100及影像感測器1430。
【237】相機裝置可包括殼體1300及1500。
【238】殼體1300及1500可包括第一殼體1300及第二殼體1500。第一殼體1300可為覆蓋相機裝置之上部區域之上部殼體。在此情況下,第一殼體1300可為屏蔽罐。
【239】第一殼體1300可被安置成環繞構成相機裝置之第一致動器1200、第二致動器1600,及影像感測器模組1400之側表面。第一敞開區域1310可形成於第一殼體1300之上表面上。第一殼體1300之第一敞開區域1310可為中空孔。耦接至第一致動器1200之透鏡模組1100可安置於第一殼體1300之第一敞開區域1310中。在此情況下,第一殼體1300之第一敞開區域1310之直徑可大於透鏡模組1100之直徑。
【240】特定言之,第一殼體1300可包括頂板及在頂板之邊緣處彎曲並向下延伸之複數個側板。舉例而言,第一殼體1300之頂板可具有四邊形形狀,藉此包括自頂板之四個邊緣向下延伸之四個側板。舉例而言,第一殼體1300可藉由第一敞開區域1310(透鏡模組1100插入於其上表面上)形成,且可具有長方體形狀(其中其底部表面敞開且拐角經圓化)。
【241】同時,第二敞開區域1320可形成於第一殼體1300之四個側板中之任一者上。第二敞開區域1320可為將安置於第一殼體1300中之第一致動器1200之組態之一部分曝露給外部的曝露孔。舉例而言,第一殼體1300之第二敞開區域1320可曝露第一致動器1200之可撓性電路板1260之 終端1262。此稍後將詳細描述。
【242】第二殼體1500可為覆蓋相機裝置之下部區域之下部殼體。第二殼體1500可堵塞第一殼體1300之敞開下部區域。
【243】構成相機裝置之第一致動器1200、第二致動器1600,及影像感測器模組1400中之每一者可安置於由第一殼體1300及第二殼體1500形成之容納空間中。
【244】影像感測器模組1400可耦接至第二致動器1600。較佳地,第二致動器1600可由固定部分(稍後將描述)及移動部分(稍後描述)構成。另外,第二致動器1600之移動部分可經由導線(稍後描述)連接至固定部分。第二致動器1600之移動部分可藉由第二驅動部分之電磁力相對於固定部分移動。此處,固定部分之移動可包括在第一方向上之移動、在第二方向上之移動,及在光軸方向上之移動全部。
【245】另外,影像感測器模組1400可耦接至第二致動器1600之移動部分。影像感測器模組1400可包括影像感測器1440。影像感測器1440可為電荷耦合裝置(CCD)、金屬氧化物半導體(MOS)、CPD及CID中之任一者。
【246】在本實施例中,影像感測器1440可圍繞x軸、y軸及z軸旋轉。影像感測器1440可圍繞x軸、y軸及z軸移動。影像感測器1440可圍繞x軸、y軸及z軸傾斜。
【247】亦即,影像感測器模組1400耦接至第二致動器1600之移動部分,且當第二致動器1600之移動部分相對於第二致動器1600之固定部分移動時,有可能與第二致動器1600之移動部分一起相對於第二致動器1600之固定部分移動。因此,可執行相機抖動校正功能。
【248】如上文所描述,在實施例中,AF功能可經由第一致動器1200執行,且相機抖動校正功能可經由第二致動器1600執行。替代地,第二致動器1600可執行AF功能及相機抖動校正功能兩者。
【249】根據本實施例的相機裝置相對於透鏡模組1100移動影像感測器模組1400以執行相機抖動校正功能及/或自動聚焦功能。
【250】亦即,最近,由於已經開發了相機技術,因此影像解析度已經提高,藉此增大影像感測器1440之大小。此時,隨著影像感測器1440之大小的增大,透鏡模組1100及用於移位透鏡模組1100之致動器之各部分的大小亦增大。因此,隨著用於移位透鏡模組1100之其他致動器組件之重量以及透鏡模組1100之重量的增加,難以使用習知VCM技術穩定地移位透鏡模組1100,且就可靠性而言存在大量問題。
【251】因此,在本實施例中,使用第一致動器1200實施透鏡移位方法而執行AF,並使用第二致動器1600實施影像感測器移位方法而執行OIS,藉此改良相機裝置之可靠性。
【252】此外,相機裝置之相機抖動中存在5軸相機抖動。舉例而言,在5軸相機抖動中,存在以一角度抖動之兩種相機抖動、因移位抖動之兩種相機抖動,及因旋轉抖動之一種相機抖動。此時,藉由透鏡移位方法僅有可能進行4軸相機抖動校正,而因旋轉抖動之相機抖動無法校正。此係因為由旋轉引起之相機抖動應藉由旋轉光學模組校正,且甚至在旋轉透鏡模組1100時,入射光學路徑維持原樣,且因此,不可能藉由透鏡移位方法進行5軸相機抖動校正。因此,在本實施例中,有可能根據如上文所描述之相機技術之開發解決透鏡移位方法之可靠性問題,同時應用感測器移位方法以便實現5軸相機抖動校正。
【253】在下文中,將更詳細地描述根據第二實施例的相機裝置之每一組態。
【254】<第一致動器>
【255】圖22圖21中所展示之第一致動器之分解透視圖,圖23A為圖22之基座之平面視圖,圖23B為圖22之第一致動器之平面視圖,且圖23為圖22之第一致動器之仰視圖。
【256】參考圖22及圖23,第一致動器1200可包括基座1210、線軸1220、第一彈性構件1230、第二彈性構件1240,及第一驅動器1250。
【257】在第一致動器1200中,在一實施例中,線軸1220可經由第一彈性構件1230及第二彈性構件1240藉由基座1210彈性地支撐於豎直方 向上,且線軸1220可藉由安置於線軸1220處之第一驅動器1250之電磁相互作用在豎直方向上移動。因此,耦接至線軸1220之透鏡模組1100可在光軸方向上移動。另外,自動聚焦(AF)功能可在透鏡模組1100在光軸方向上移動時執行。
【258】基座1210可為第一致動器1200之固定構件。基座1210可安置於第一殼體1300之內側處以耦接至第一殼體1300。
【259】基座1210可包括具有形成在其中心處之第一開口1213之本體1211。本體1211之形狀可具有對應於第一殼體1300之形狀。舉例而言,基座1210之本體1211之形狀可具有對應於第一殼體1300之形狀的長方體形狀或正方形橫截面形狀。
【260】複數個第一突起1212形成於基座1210之本體1211之上表面上。該複數個第一突起1212可形成為在本體1211之上表面上在上游方向上突出。另外,相對應地,複數個下部突起(未展示)可形成為在本體1211之下表面上在下游方向上突出。該複數個第一突起1212可為用於固定安置於基座1210上之第一彈性構件1230之固定突起。該複數個第一突起1212可在基座1210之本體1211之上表面上安置於四個拐角區域處。
【261】第一開口1213形成於基座1210之本體1211中。第一開口1213可具有對應於線軸1220之形狀的形狀。舉例而言,線軸1220可具有四邊形板的形狀,且因此,第一開口1213亦可具有四邊形形狀。然而,本實施例不限於此,且線軸1220可具有圓柱形形狀,且因此,第一開口1213亦可具有環形形狀。第一開口1213之大小可大於線軸1220之大小。舉例而言,在線軸1220插入至第一開口1213中之狀態下,基座1210之本體1211之內表面與線軸1220之外表面之間可存在預定間隙。
【262】階梯式突起1215可形成於基座1210之本體1211之內表面上。階梯式突起1215可限制線軸1220之移動,同時選擇性地支撐安置於第一開口1213中之線軸1220。舉例而言,階梯式突起1215可用作用於限制線軸1220在下游方向上之移動的止動器。亦即,當處於正常狀態之線軸1220在線軸1220安置於第一開口1213中之狀態下可並不與階梯式突起 1215接觸時,線軸1220在線軸1220在下游方向上移動至移動限制範圍時可與階梯式突起1215接觸。
【263】同時,在向外方向上凹入之第一凹部1217可形成於基座1210之本體1211之內表面上。第一凹部1217可包括分別形成於本體1211之內表面中面向彼此之兩個內表面上的第一-第一凹部1217a及第一-第二凹部1217b。線軸1220之至少一部分可安置於第一-第一凹部1217a及第二凹部1217b中。舉例而言,形成於線軸1220中之感測器磁體安裝部分(未展示)可安置於第一-第一凹部1217a及第一-第二凹部1217b中。可形成第一-第一凹部1217a及第一-第二凹部1217b以便使安裝在線軸1220之感測器磁體安裝部分上之感測器磁體1253及1254與安裝在可撓性電路板1260上之驅動器IC(未展示)之間的距離最小化。
【264】第一驅動磁體安裝凹槽1216在基座1210之本體1211之下表面上圍繞第一開口1213形成於面向彼此之區域中。亦即,第一-第一驅動磁體安裝凹槽1216a形成於基座1210之本體1211之下表面之第一區域中。另外,第一-第二驅動磁體安裝凹槽1216b形成於面向基座1210之本體1211之下表面之第一區域的第二區域中。第一-第一驅動磁體1252b可安置於第一-第一驅動磁體安裝凹槽1216a中,且第一-第二驅動磁體1252a可安置於第一-第二驅動磁體安裝凹槽1216b中。在此情況下,根據實施例的第一致動器1200使用被安置成面向彼此之兩個驅動磁體1252a及1252b在光軸方向上移動線軸1220。在此情況下,第一驅動磁體1252a及1252b可被安置成在縱向方向上延伸較長以便僅藉由兩個第一驅動磁體1252a及1252b在光軸方向上移動線軸1220。在此情況下,第一驅動磁體1252a及1252b可安置於除本體1211之下表面之拐角區域之外的區域中以便使在光軸方向上與第二致動器1600之第二驅動磁體(稍後描述)重疊的區域最小化。另外,第一驅動磁體1252a及1252b可產生干擾第二致動器1600之第二驅動磁體之磁場。在此情況下,第一驅動磁體1252a及1252b被安置成處於第一驅動磁體252a及252b固定至基座1210之本體1211的狀態下。另外,第二致動器1600之第二驅動磁體亦被安置成固定至固定部分,而非移動部分。 如上文所描述,在實施例中,第一驅動磁體1252a及1252b以及第二驅動磁體分別安置於固定位置處。亦即,在實施例中,線圈安置於取決於透鏡移位及影像感測器移位而移動之部分處,且因此,驅動磁體連續定位在固定位置中,藉此使彼此之磁性干擾最小化。
【265】同時,基座1210之本體1211包括插入有可撓性電路板1260之基板凹槽1214。在此情況下,可撓性電路板1260可以直立狀態豎直地插入至基板凹槽1214中。在此情況下,基板凹槽1214可具有彎曲至少一次之彎曲形狀。亦即,可撓性電路板1260插入至基板凹槽1214中,且在此情況下,驅動器IC安置於可撓性電路板1260中。驅動器IC可為霍爾感測器內置驅動器。因此,驅動器IC可藉由感測取決於感測器磁體1253及1254之位置而改變的電場量值之變化而感測透鏡模組1100之位置,且因此控制輸出信號。
【266】在此情況下,驅動器IC被安置成面向感測器磁體1253及1254。在此情況下,隨著感測器磁體1253及1254與驅動器IC之間的距離更近,可改良經由驅動器IC獲得之線軸1220或透鏡模組1100之位置感測資訊之準確性。另外,電連接至第二致動器1600之第一基板(稍後描述)的終端1262安置於可撓性電路板1260中。在此情況下,為了在終端1262與該第一基板之間進行電連接,應執行諸如焊接等過程。因此,終端1262應被定位成接近於基座1210之外表面。
【267】亦即,可撓性電路板1260包括安置有終端1262之第一基板區域1261及安置有驅動器IC之第二基板區域1263。另外,可撓性電路板1260具有被定位成鄰近於基座1210之外表面的第一基板區域1261及被定位成鄰近於基座1210之內表面的第二基板區域1263,且為此目的,彎曲區域可包括於第一基板區域與第二基板區域之間。
【268】線軸1220安置於基座1210之第一開口1213中。
【269】第二開口1221可形成於線軸1220之中心處。第二開口1221可具有對應於透鏡模組1100之形狀。舉例而言,第二開口1221可具有對應於透鏡模組1100之形狀的環形形狀,但不限於此。線軸1220可耦接至 透鏡模組1100。舉例而言,透鏡模組1100可插入至線軸1220之第二開口1221中且耦接至線軸1220。
【270】與第一彈性構件1230接觸之複數個第二突起1223可形成於線軸1220之上表面上。該複數個第二突起1223可為在線軸1220藉由第一彈性構件1230彈性地支撐的同時限制線軸1220在上游方向上之移動範圍的止動器。舉例而言,當線軸1220在上游方向上超出移動範圍時,第二突起1223與定位在線軸1220之上部部分中的第一殼體1300之上表面之內表面接觸以限制線軸1220之移動。
【271】捲繞有第一線圈部分1251之線圈捲繞部分1222可形成於線軸1220之外表面上。舉例而言,具有在向內方向上凹入之凹形的線圈捲繞部分1222可形成於線軸1220之外表面上。另外,第一線圈部分1251可圍繞線圈捲繞部分1222捲繞。第一線圈部分1251可呈「線圈區塊」形式。第一線圈部分1251可為「電磁體」。第一線圈部分1251可被安置成面向第一驅動磁體1252a及1252b,且因此,可藉由與第一驅動磁體1252a及1252b之電磁相互作用而產生電磁力。在此情況下,第一線圈部分1251可電連接至第二彈性構件1240。因此,第一線圈部分1251可自第二彈性構件1240接收電流以產生電磁力。因此,線軸1220可在光軸方向上移動以執行AF功能。
【272】在基座1210之內表面方向上突出且其中可安置有感測器磁體1253及1254的感測器磁體安裝部分(未展示)可形成於除面向第一驅動磁體1252a及1252b之外表面之外的線軸1220之外表面上。另外,感測器磁體1253及1254可安裝在感測器磁體安裝部分上且定位在基座1210之第一-第一凹部1217a及第一-第二凹部1217b中。感測器磁體1253及1254在線軸1220移動時與線軸1220一起移動。另外,藉由安置於可撓性電路板1260上之驅動器IC感測到的磁場之量值可取決於感測器磁體1253及1254之位置而改變,且驅動器IC可基於不斷變化的磁場之量值的變化而感測感測器磁體1253及1254之位置,進一步感測線軸1220之位置,且進一步感測透鏡模組1100之位置。
【273】第一彈性構件1230安置於基座1210及線軸1220上方。第二彈性構件1240安置於基座1210及線軸1220下方。因此,線軸1220在基座1210之第一開口中可經由第一彈性構件1230及第二彈性構件1240彈性地支撐於豎直方向上。
【274】第一彈性構件1230可為平板彈簧。第一彈性構件1230可為金屬。替代地,第一彈性構件1230可為非磁性的。因此,第一彈性構件1230可並不受第一驅動磁體1252a及1252b之磁力及第一線圈部分1251之電磁力影響。
【275】第一彈性構件1230可安置於基座1210上。另外,第一彈性構件1230可安置於線軸1220上方。第一彈性構件1230可耦接至基座1210及線軸1220。亦即,第一彈性構件1230可包括耦接至基座1210之第一-第一彈性部分1231及自第一-第一彈性部分1231延伸且耦接至線軸1220之第一-第二彈性部分1233。插入至安置於基座1210之本體1211之上表面上之該複數個第一突起1212中的耦接凹槽1232形成於第一-第一彈性部分1231中。因此,第一彈性構件1230可在耦接凹槽1232耦接至第一突起1212之狀態下彈性地支撐線軸1220之上側。另外,第一彈性構件1230可包括開口1234,在其中心處插入有透鏡模組1100。
【276】第二彈性構件1240可安置於基座1210下方。另外,第二彈性構件1240可安置於線軸1220下方。第二彈性構件1240可耦接至基座1210及線軸1220。亦即,第二彈性構件1240可包括耦接至基座1210之第二-第一彈性部分1241及耦接至線軸1220之第二-第二彈性部分1242。因此,第二彈性構件1240可在第二彈性構件1240耦接至基座1210之狀態下彈性地支撐線軸1220之下側。另外,第二彈性構件1240可包括開口1243,在其中心處插入有透鏡模組1100。
【277】第二彈性構件1240可電連接至第一線圈部分1251。第二彈性構件1240可電連接至可撓性電路板1260。第二彈性構件1240可電連接第一線圈部分1251與可撓性電路板1260。因此,在可撓性電路板1260中,電流可經由第二彈性構件1240供應至第一線圈部分1251。在此情況下,供 應至第一線圈部分1251之電流之方向、波長、強度等可經控制。
【278】<第二致動器>
【279】在下文中,將描述第二致動器1600。
【280】第二致動器1600可定位於第一致動器1200之下且與第一致動器1200單獨地操作以移位影像感測器模組1400。
【281】為此目的,第二致動器1600可包括位置固定之固定基板部分1700,及在第二致動器1600耦接至固定部分之狀態下藉由驅動器之電磁力移動位置之移動部分1800。
【282】圖24為根據實施例的第二致動器之分解透視圖,圖25為簡要地說明第一基板與圖24之移動部分之間的連接關係的橫截面圖,圖26為圖24之固定部分之分解透視圖,圖27為圖24之固定部分之仰視圖,圖28為更詳細地展示第一基板之上表面之視圖,圖29為根據實施例的移動部分之分解透視圖,圖30A為第二基板之平面視圖,圖30B為第二基板之仰視圖,圖31A為第三基板之平面視圖,圖31B為第三基板之仰視圖,圖32為第四基板之分解透視圖,圖33為第四基板之平面視圖,圖34為放大圖33之特定區域的放大視圖,且圖35為第三基板與第四基板之連接視圖。
【283】參考圖24至圖35,第二致動器1600可包括固定基板部分1700、移動基板部分1900、連接導線1800,及基板外殼2000。
【284】固定基板部分1700與移動基板部分1900藉由連接導線1800彼此電連接。此處,連接導線1800之長度大於固定基板部分1700及移動基板部分1900兩者之厚度之總和。因此,安置於固定基板部分1700下方之移動基板部分1900定位於距固定基板部分1700預定距離處。亦即,移動基板部分1900可藉由由稍後被描述為處於懸置狀態(延行狀態)之磁體部分及線圈部分產生之電磁力相對於固定基板部分1700移動以藉由連接導線1800移動至固定基板部分1700之下部部分。
【285】連接導線1800可連接固定基板部分1700與移動基板部分1900。連接導線1800可具有彈性。連接導線1800可為彈性構件。連接導線1800可為導線彈簧。連接導線1800可在固定基板部分1700以預定間隔 與移動基板部分1900間隔開之狀態下連接於固定基板部分1700之電路圖案部分與移動基板部分1900之電路圖案部分之間。連接導線1800可由金屬形成。連接導線1800可彈性地支撐移動基板部分1900之移動。
【286】連接導線1800可包括複數條導線。該複數條導線可對應於在移動基板部分1900與固定基板部分1700之間交換的信號通道之數目。連接導線1800可包括總共三十六條導線,九條導線處於固定基板部分1700及移動基板部分1900之四個拐角之鄰近拐角之間的每一側表面上。
【287】舉例而言,連接導線1800可包括安置於固定基板部分1700及移動基板部分1900之第一側表面中之每一者上的九條第一導線1810、安置於第二側表面上之九條第二導線1820、安置於第三側表面上之九條第三導線1830,及安置於第四側表面上之九條第四導線1840。
【288】如上文所描述,連接導線1800可均勻地分佈於四個側表面上。亦即,連接導線1800可在四個側表面處與面向彼此之側表面形成對稱結構。在此情況下,連接導線1800應相對於固定基板部分1700彈性地支撐移動基板部分1900,同時傳輸信號。在此情況下,當連接導線1800不對稱地安置時,移動基板部分1900可並不執行正常移位操作,在安置有許多連接導線之部分與其他部分之間的移動量方面出現差異,且因此,可出現操作可靠性方面之問題。因此,在一實施例中,連接導線1800在每一區域中均勻地以環形形式安置以改良影像感測器移位操作之可靠性。
【289】基板外殼2000安置於固定基板部分1700下方以將移動基板部分1900容納於其中。
【290】經組態為上文所描述之第二致動器1600將特定地描述如下。
【291】固定基板部分1700可包括第一基板1710、磁體支架1720,及磁體部分1730。
【292】第一基板1710可包括第一基板區域1711,其中形成在其中心處之第一開口1712;及第二基板區域1716,其中安置有自第一基板區域1711延伸且連接至外部裝置之連接器。
【293】第一基板1710可包括安置於第一基板區域1711中之第一引線圖案部分1713。第一基板1710在第一引線圖案部分1713中可耦接至連接導線1800。亦即,連接導線1800之一端可耦接至第一基板1710之第一引線圖案部分1713。第一引線圖案部分1713與連接導線1800之耦接可經由焊接執行。第一引線圖案部分1713可為敞開阻焊劑以用於與連接導線1800電連接之部分。
【294】詳細地,第一引線圖案部分1713包括第一孔1713-2及環繞第一孔1713-2安置之第一引線圖案部分1713-3。亦即,第一引線圖案部分1713可為包括連接導線1800穿過之第一孔1713-2之襯墊。因此,連接導線1800可在連接導線1800穿過第一孔1713-2之狀態下經焊接以電連接至圍繞第一孔1713-2安置之引線圖案部分1713-1。
【295】連接器可安置於連接至第一基板區域1711之第二基板區域1716中。連接器可為用於與外部裝置電連接之埠。
【296】在此情況下,第一基板區域1711可安置於相機裝置中,且第二基板區域1716可自第一基板區域1711延伸以曝露於外部相機裝置。
【297】亦即,第一基板區域1711可安置於第一殼體1300內部,且第二基板區域1716可安置於第一殼體1300外部以包括連接至外部裝置之連接器。
【298】第一基板1710可將信號傳輸至移動基板部分1900,或可接收自移動基板部分1900傳輸之信號。亦即,第一基板1710經由連接導線1800電連接至移動基板部分1900,且因此,可經由連接導線1800將功率信號或通信信號傳輸至移動基板部分1900,且可接收包括藉由移動基板部分1900獲得之影像信號之資訊。
【299】第一襯墊部分1714可安置於第一基板1710之第一基板區域1711之邊緣區域中。第一襯墊部分1714可電連接至包括於第一致動器1200中之可撓性電路板1260。
【300】至少一個第一耦接孔1715形成於第一基板1710之第一基板區域1711之拐角區域中。可形成第一耦接孔1715以將第一基板1710固定 於磁體支架1720上。
【301】第一基板1710可在固定狀態下定位在相機裝置之第一殼體1300內。亦即,第一基板1710可在固定狀態下安置而無需移動。
【302】磁體支架1720安置於第一基板1710下方。磁體支架1720可具備上面安放有第一基板1710之基板安放部分1721。另外,耦接至形成於第一基板1710中之第一耦接孔1715的第一耦接突起1722可形成於基板安放部分1721中。
【303】第一基板1710可在第一耦接孔1715插入至第一耦接突起1722中之狀態下安放於基板安放部分1721上。
【304】在此情況下,磁體支架1720可包括在光軸方向上與第一基板1710之第一開口1712重疊之敞開區域。另外,在磁體支架1720中,在光軸方向上與形成於第一致動器1200中之第一引線圖案部分1713重疊之位置可敞開。
【305】回轉感測器1717可安置於第一基板1710之下表面上。亦即,根據本實施例的回轉感測器1717可安置於第一基板1710之下表面上且容納於相機裝置之第一殼體1300中。
【306】亦即,在本實施例中,用於實施抗抖動功能之回轉感測器1717可在安裝在第一基板1710之下表面上之狀態下建構,使得歸因於相機抖動之角速度/線速度感測資訊可回饋至移動基板部分1900。因此,在一實施例中,回轉感測器1717安置於第一基板1710與移動基板部分1900之間的空間中,因此存在不必提供用於安置回轉感測器1717之額外空間的效果。
【307】安置有磁體部分1730之磁體安放凹槽(未展示)可形成於磁體支架1720之下表面上。磁體部分1730可安置於磁體支架1720之磁體安放凹槽中。在此情況下,磁體部分1730可被安置成面向安置於移動基板部分1900上之線圈部分1916。在此情況下,當將電流施加至線圈部分1916時,可圍繞線圈部分1916形成電場。當將電流施加至線圈部分1916時,線圈部分1916可經由線圈部分1916與磁體部分1730之間的電磁相互作用相對於磁體部分1730移動。
【308】在此情況下,磁體部分1730可安置於磁體支架1720之下表面之拐角處。亦即,磁體部分1730可分別安置於磁體支架1720之下表面之四個拐角處。另外,磁體部分1730可面向線圈。磁體部分1730可為具有平板形狀之平板磁體。
【309】磁體部分1730可包括複數個磁體。磁體部分1730可包括四個磁體。磁體部分1730可包括第一至第四磁體1731、1732、1733及1734。
【310】第一磁體1731可面向安置於移動基板部分1900上之第一線圈1916-1。第一磁體1731可安置於安置於磁體支架1720之左上側上之第一拐角處。
【311】第二磁體1732可面向安置於移動基板部分1900上之第二線圈1916-2。第二磁體1732可安置於安置於磁體支架1720之右上側上之第二拐角處。
【312】第三磁體1733可面向安置於移動基板部分1900上之第三線圈1916-3。第三磁體1733可安置於安置於磁體支架1720之右下側處之第三拐角處。
【313】第四磁體1734可面向安置於移動基板部分1900上之第四線圈1916-4。第四磁體可安置於安置於磁體支架1720之左下側處之第四拐角處。
【314】構成磁體部分1730之磁體中之每一者可被安置成垂直於鄰近磁體,且可被安置成平行於對角線方向上安置之磁體。
【315】此處,面向第一磁體1731之表面之線圈部分1916的表面之極性與接近於一側之部分及接近於另一側表面之部分可不同。另外,面向第二磁體1732之線圈部分1916之表面之極性與接近於一側之部分及接近於另一側表面之部分可不同。另外,面向第三磁體1733之線圈部分1916之表面之極性與接近於一側之部分及接近於另一側表面之部分可不同。面向第四磁體1734之線圈部分1916之表面之極性與接近於一側之部分及接近於另一側表面之部分可不同。
【316】另外,第一磁體1731與第三磁體1733可安置於同一方向 上,且第二磁體1732與第四磁體1734可安置於同一方向上。
【317】第一磁體1731可被安置成垂直於第二磁體1732。第一至第四磁體1731、1732、1733及1734之內側部分之極性可相同。第一至第四磁體1731、1732、1733及1734之外側部分之極性可相同。第一至第四磁體1731、1732、1733及1734之內部部分之極性中之每一者均可形成為N極。第一至第四磁體1731、1732、1733及1734之外部部分之極性中之每一者均可形成為S極。然而,作為經修改實例,第一至第四磁體1731、1732、1733及1734之內部部分之極性中之每一者均可形成為S極且其外部部分之極性中之每一者均可形成為N極。
【318】同時,如圖27中所示,連接導線1800之一端可耦接至第一基板1710之第一引線圖案部分1713,且穿過構成第一引線圖案部分1713之第一孔1713-2以便延伸至第一基板1710之下部部分。
【319】如上文所描述,固定基板部分1700可經組態成使得第一基板1710安置於磁體支架1720之上表面上,且磁體部分1730基於磁體支架1720安置於其下表面上。另外,執行相機抖動校正所需之獲得感測資訊之回轉感測器可安置於第一基板1710之下表面上,且經由回轉感測器獲得之信號可經由連接導線1800遞送至移動基板部分1900。
【320】基板外殼2000耦接於固定基板部分1700下方。較佳地,基板外殼2000可具備上面安裝有構成固定基板部分1700之磁體支架1720之安放部分(未展示),且因此,安放部分(未展示)可耦接至磁體支架1720。另外,移動基板部分1900安置於耦接至磁體支架1720之基板外殼2000中。
【321】移動基板部分1900可經由連接導線1800電連接至固定基板部分1700,且藉由磁體部分1730與線圈部分1916之間的相互作用相對於固定基板部分1700移動。
【322】為此目的,移動基板部分1900可包括第二基板1910、基板支架1920、第三基板1930,及第四基板1940。
【323】第二基板1910可為主要基板。第二基板1910可為用於驅動第二致動器之驅動基板。
【324】第二基板1910可包括第二開口1911。在此情況下,第二開口1911可在光軸方向上與形成於第一基板1710中之第一開口1712重疊。
【325】線圈部分1916可安置於第二基板1910之每一拐角處。線圈部分1916可電連接至第二基板1910。線圈部分1916可被安置成面向安置於第一致動器1200中之磁體部分1730。當將電流施加至線圈部分1916時,可圍繞其形成電場。
【326】線圈部分1916可包括四個線圈。在此情況下,電流可獨立地施加至四個線圈中之至少三個線圈。在第一實施例中,線圈部分1916可受三個通道控制。替代地,在第二實施例中,線圈部分1916可受四個個別通道控制。構成線圈部分1916之四個線圈可以電氣方式彼此分離。可將正向電流及反向電流中之任一者選擇性地施加至線圈部分1916之四個線圈中之每一者。在本實施例中,僅四個線圈中之三個線圈可以電氣方式分離而一個線圈可電連接至另一線圈。替代地,所有四個線圈均可以電氣方式分離。當四個線圈中之僅三個線圈以電氣方式分離時,呈三對之總共六條引線可自線圈部分1916脫出,且當所有四個線圈均以電氣方式分離時,呈四對之總共八條引線可自線圈部分1916脫出。
【327】當四個線圈在本實施例之第一實施例中受三個通道控制時,一對線圈部分1916與磁體部分1730應以以z軸為中心的旋轉驅動來驅動,但當四個線圈在第二實施例中受四個通道控制時,線圈部分1916與磁體部分1730可以兩對形式以以z軸為中心的旋轉驅動來驅動。
【328】線圈部分1916可包括第一至第四線圈1916-1、1916-2、1916-3,及1916-4。另外,第一至第四線圈1916-1、1916-2、1916-3及1913-4中之每一者可被安置成面向安置於第一基板1710上之磁體部分1730之每一磁體。
【329】第一線圈1916-1可安置於第二基板1910之第一拐角處。第二線圈1916-2可安置於第二基板1910之第二拐角處。第三線圈1916-3可安置於第二基板1910之第三拐角處。第四線圈1916-4可安置於第二基板1910之第四拐角處。第一線圈1916-1及第三線圈1916-3可安置於第二基 板1910之第一對角線方向上,且第二線圈1916-2及第四線圈1916-4可安置於第二基板1910之第二對角線方向上。
【330】在本實施例中,第一線圈1916-1及第三線圈1916-3可被安置成在第一方向上為細長的,且第二線圈1916-2及第四線圈1916-4可被安置成在第二方向上為細長的。在此情況下,該第一方向及該第二方向可為豎直的。第一線圈1916-1之長側與第三線圈1916-3之長側可被安置成彼此平行。第二線圈1916-2之長側與第四線圈1916-4之長側可被安置成彼此平行。第一線圈1916-1之長側與第二線圈1916-2之長側可能並不彼此平行。在此情況下,第一線圈1916-1之長側與第二線圈1916-2之長側可被安置成使得其虛擬延伸線彼此正交。第一線圈1916-1之安置方向與第二線圈1916-2之安置方向可彼此正交。
【331】在本實施例中,電流可獨立地施加至第一至第四線圈1916-1、1916-2、1916-3及1916-4當中的至少三個線圈。第一至第四線圈1916-1、1916-2、1916-3及1916-4可以電氣方式彼此分離。
【332】同時,霍爾感測器1917可安置於第一至第四線圈1916-1、1916-2、1916-3及1916-4之內側處。在此情況下,霍爾感測器1917可僅安置在第一至第四線圈1916-1、1916-2、1916-3及1916-4當中的三個線圈之內側處。此係因為在第一實施例中,由於第一至第四線圈1916-1、1916-2、1916-3及1916-4受三個通道控制,因此一個線圈可能未必具有霍爾感測器。霍爾感測器1917可感測磁體部分1730之磁力。可經由藉由霍爾感測器1917感測到的磁體部分1730之磁力即時識別影像感測器模組之移動。另外,此可允許光學影像穩定(OIS)回饋控制。
【333】霍爾感測器1917可以複數形式組態。亦即,如上文所描述,霍爾感測器1917可包括三個感測器。在x軸方向上之移動、在y軸方向上之移動,及圍繞影像感測器1440之z軸之旋轉可經由三個感測器感測。霍爾感測器1917可包括第一至第三感測器。第一感測器可面向第一磁體,第二感測器可面向第二磁體,且第三感測器可面向第三磁體。
【334】霍爾感測器1917可包括用於感測磁體部分1730之x軸移動 量及/或移位的第一霍爾感測器。霍爾感測器1917可包括用於感測磁體部分1730之y軸移動量及/或移位的第二霍爾感測器。霍爾感測器1917可包括用於感測磁體部分1730之x軸移動量及/或移位或y軸移動量及/或移位的第三霍爾感測器。圍繞z軸旋轉之磁體部分1730之移動可經由第一霍爾感測器、第二霍爾感測器及第三霍爾感測器中之至少兩者感測。
【335】用於控制第二致動器之操作之驅動器IC 1914可安置於第二基板1910上。另外,用於操作第二致動器之各種被動元件1915可安置於第二基板1910上。
【336】在此情況下,第二基板1910應將線圈部分1916、驅動器IC 1914及被動元件1915彼此連接,且接著連接至第一基板1710。此處,終端可呈十二個,為自第二基板1910至第一基板1710之電連接所需。十二個終端可為連接至驅動器IC 1914之終端。
【337】因此,連接至驅動器IC 1914之複數個第二襯墊部分1918安置於第二基板1910之下表面上。該複數個第二襯墊部分1918之數目可經組態為十二個以用於傳輸及接收必要的信號,同時控制驅動器IC 1914中安置於第二基板1910上之組態。
【338】同時,第二孔1912可形成於第二基板1910之邊緣區域中。在此情況下,第二孔1912可在光軸方向上與形成於第一基板1710中之第一孔1713-2對準。第二孔1912可為耦接至第一基板1710之連接導線1800穿過之導線通孔。
【339】另外,第三耦接孔1913形成在第二基板1910之邊緣處。
【340】第二基板1910安置於基板支架1920上。
【341】在此情況下,基板支架1920包括在其邊緣區域處在上游方向上延伸之導引突起1921。導引突起1921可形成於基板支架1920之上表面上。導引突起1921可導引第二基板1910之組裝位置。導引突起1921可在第二基板1910安放於基板支架1920上之狀態下接觸第二基板1910之側表面。在此情況下,導引突起1921可以複數數目形式組態,且因此,導引突起1921可接觸第二基板1910之所有四個側表面。
【342】第三耦接突起1923可形成於基板支架1920之拐角處。第三耦接突起1923可插入至第三耦接孔1913中,上面形成有第二基板1910,同時第二基板1910安放於基板支架1920上。在此情況下,第三耦接突起1923可以對應於第三耦接孔1913之形狀形成。第三耦接突起1923可分別形成於基板支架1920之四個拐角處。
【343】第三孔1922可形成於基板支架1920之邊緣區域處。在此情況下,第三孔1922可在光軸方向上與形成於第二基板1910中之第二孔1912及形成於第一基板1710中之第一孔1713-2對準。第三孔1922可為耦接至第一基板1710之連接導線1800穿過之導線通孔。同時,開口可設置於基板支架1920之中心處。
【344】第三基板1930可安置於基板支架1920之開口中。
【345】第三基板1930可替續影像感測器模組1400、第二基板1910,及第四基板1940當中的連接。
【346】第三基板1930在其中心處包括開口1931。開口1931可在光軸方向上與安置於上方之第一致動器1200之開口及第二基板1910之開口對準。
【347】第三襯墊部分1932可安置於第三基板1930之上表面上。第三襯墊部分1932可面向安置於第二基板1910之下表面上之第二襯墊部分1918。亦即,第三襯墊部分1932可被安置成在光軸方向上與第二襯墊部分1918對準。另外,第三襯墊部分1932可經組態為十二個以對應於第二襯墊部分1918之數目。第二襯墊部分1918與第三襯墊部分1932可經由焊接彼此電連接。
【348】在此情況下,基板支架1920有助於第二基板1910與第三基板1930之間的耦接。亦即,在不存在基板支架1920之狀態下,為了將第二基板1910與第三基板1930彼此耦接,同時使第二基板1910與第三基板1930之間的高度差最小化,第二襯墊部分1918之間距應與第三襯墊部分1932之間距完全匹配。然而,實質上,難以使高度差最小化或使間距匹配。因此,在一實施例中,基板支架1920安置於第二基板1910與第三基板1930 之間,使得可有助於第二基板1910與第三基板1930之間的耦接。
【349】同時,第四襯墊部分1934安置於第三基板1930之下表面內部,且第五襯墊部分1935安置於其邊緣處。
【350】第四襯墊部分1934可連接至安置於基板支架1920之開口1931中的影像感測器模組1400之襯墊部分。
【351】在此情況下,第四襯墊部分1934可包括安置於第三基板1930之下表面之第一區域中的第四-第一襯墊部分1934-1及安置於面向第一區域之第二區域中的第四-第二襯墊部分1935-1,其間插入有開口1931。
【352】在此情況下,第四-第一襯墊部分1934-1為用於接收與影像感測器模組1400交換之信號當中經由影像感測器1440獲得之影像信號的襯墊。第四-第二襯墊部分1935-1為用於與影像感測器模組1400交換除影像信號之外的信號的襯墊。
【353】亦即,在本實施例中,連接至影像感測器模組1400之襯墊可被安置成將用於接收影像信號之襯墊與另一襯墊分離至不同區域中。此係因為當用於接收影像信號之襯墊及用於接收其他信號之襯墊安置於同一區域中時,影像信號可包括雜訊信號,且因此,存在影像品質劣化之問題。因此,在一實施例中,用於接收影像信號之襯墊與另一襯墊分別安置於不同區域中,且因此有可能改良影像信號之品質。
【354】在此情況下,第三襯墊部分1932及第二襯墊部分1918安置於在光軸方向上與第四-第二襯墊部分1935-2重疊之區域中,而非在光軸方向上與第四-第一襯墊部分1935-1重疊之區域中。因此,包括於影像信號中之雜訊可藉由自第三襯墊部分1932及第二襯墊部分1918傳輸之信號而最小化。
【355】另外,驅動器IC 1914及被動元件1915安置於第二基板1910上,且驅動器IC 1914及被動元件1915安置於在光軸方向上與第四-第二襯墊部分1935-2重疊之區域中,而非在光軸方向上與第四-第一襯墊部分1935-1重疊之區域中。此係為了藉由防止在光軸方向上與第四-第一襯墊部分1935-1重疊之信號線或元素而防止雜訊包括於影像信號中。
【356】同時,第五襯墊部分1935安置於第三基板1930之邊緣區域中。第五襯墊部分1935為連接至第四基板1940之襯墊。在此情況下,第五襯墊部分1935可分別經由第四基板1940與該複數條連接導線1800 1:1連接。因此,第五襯墊部分1935可包括安置於第三基板1930之下表面之第一邊緣區域中的第五-第一襯墊部分1935-1、安置於第二邊緣區域中的第五-第二襯墊部分1935-2、安置於第三邊緣區域中的第五-第三襯墊部分1935-3,及安置於第四邊緣區域中的第五-第四襯墊部分1935-4。在此情況下,為了使信號線距離最小化,第四-第一襯墊部分1935-1可較佳地連接至彼此鄰近之第五-第一襯墊部分1935-1且經由第四基板1940及連接導線1800直接轉移至第一基板1710。亦即,在本實施例中,儘管傳輸影像信號之信號路徑縮短,但其他襯墊或元件並不安置於傳輸影像信號之信號路徑上,且因此有可能維持影像信號之最佳品質。
【357】第四基板1940亦實現信號傳輸,同時實現影像感測器模組1400之移位。
【358】第四基板1940可包括絕緣層1941及安置於絕緣層1941上之圖案部分1942(或終端部分)。
【359】絕緣層1941可包括開口1941-2。開口1941-2可與第一基板1710之開口、第二基板1910之開口、第三基板1930之開口,及基板支架1920之開口對準於光軸方向上。
【360】圖案部分1942安置於絕緣層1941上。在此情況下,圖案部分1942包括第二引線圖案部分1942-1,其一端連接至第三基板1930之第五襯墊部分1935且其另一端連接至連接導線1800。另外,圖案部分1942包括安置於絕緣層1941之拐角區域上之強化圖案1942-2。第二引線圖案部分1942-1為電連接至第三基板1930之第五襯墊部分1935及連接導線1800之信號傳輸/接收圖案。另外,強化圖案1942-2為一圖案,其中絕緣層1941安置於拐角區域上以用於強化第四基板1940之剛性。因此,強化圖案1942-2並不電連接至其他組態,且僅安置於其中第二引線圖案部分1942-1非安置於絕緣層1941之上表面上之拐角區域中以改良第四基板1940之剛性。在 此情況下,強化圖案1942-2與第二引線圖案部分1942-1可由相同金屬材料形成且與第二引線圖案部分1942-1可以同一過程同時形成。
【361】第二引線圖案部分1942-1可以複數數目形式組態。舉例而言,第二基板1910可與連接導線1800以同一方式包括36個終端部分。
【362】在此情況下,第二基板1910可包括安置於絕緣層1941之第一區域中的第二-第一引線圖案部分1942-1a、安置於面向絕緣層1941之第一區域之第二區域中的第二-第三引線圖案部分1942-1c、安置於絕緣層1941之第一區域與第二區域之間的第三區域中的第二-第二引線圖案部分1942-1b,及安置於面向絕緣層1941之第三區域之第四區域中的第二-第四引線圖案部分1942-1d。
【363】另外,強化圖案1942-2可包括安置於絕緣層1941之第一區域與第三區域之間的第一拐角區域中的第一強化圖案1942-2a、安置於絕緣層1941之第三區域與第二區域之間的第二拐角區域中的第二強化圖案1942-2b、安置於絕緣層1941之第二區域與第四區域之間的第三拐角區域中的第三強化圖案1942-2c,及安置於絕緣層1941之第一區域與第四區域之間的第四拐角區域中的第四強化圖案1942-2d。
【364】在此情況下,絕緣層1941包括第一絕緣區域1941-1,在其中心處具有開口1942-2且接觸第二引線圖案部分1942-1及強化圖案1942-2;及第二絕緣區域1941-3,其在向外方向上自第一絕緣區域1941-1之外表面突出。第二絕緣區域1941-3可形成為藉由強化圖案1942-2加寬接觸區域並進一步改良第四基板1940之剛性。
【365】同時,強化圖案1942-2可進一步包括耦接孔1943-3,將安置於基板支架1920之下表面上之耦接突起(未展示)插入至該耦接孔中。
【366】同時,第二引線圖案部分1942-1可包括安置於絕緣層1941上之第一部分1942-11、耦接至連接導線1800之第三部分1942-13、連接於第一部分1942-11與第三部分1942-13之間的第二部分1942-12,及自第一部分1942-11延伸至絕緣層1401之內部方向且耦接至第三基板1930之第五襯墊部分1935的第四部分1942-14。
【367】另外,連接導線1800穿過之孔可形成於第三部分1942-13中。第三部分1942-13可藉由焊接耦接至連接導線1800。第二部分1942-12可包括彎曲部分。第二部分1942-12可在一個方向上彎曲複數次。第二部分1942-12可具有彈性。因此,第二引線圖案部分1942-1可具有彈性。
【368】在此情況下,當第二部分1942-12並不包括彎曲部分時,連接導線1800可在影像感測器模組1400移動時共同移動且可出現翹曲,且取決於出現之翹曲之程度,可出現斷裂。相反地,在一實施例中,由於第二部分1942-12包括彎曲部分,第二部分1942-12在影像感測器模組1400移動時可充當懸架,且因此,連接導線1800之剛性可藉由為連接導線1800提供彈性而提高。
【369】第四部分1942-14可電連接至第三基板1930之第五襯墊部分1935。在此情況下,絕緣層1941僅安置在第二引線圖案部分1942-1之第一部分1942-11之下部部分處,且絕緣層1941並不安置於其他部分中。
【370】第三部分1942-13可為電連接至連接導線1800之接合襯墊。亦即,第三部分1942-13可為與連接導線1800焊接之焊接襯墊。為此目的,第三部分1942-13可包括連接導線1800穿過之第四孔。另外,第四孔可在光軸方向上與基板支架1920之第三孔1922、第二基板1910之第二孔1912,及第一基板1710之第一孔1713-2對準。
【371】第二部分1942-12可連接第一部分1942-11與第三部分1942-13。為此目的,第二部分1942-12可包括複數個彎曲部分。在此情況下,第二引線圖案部分1942-1a、1942-1b、1942-1c及1942-1d中之每一者可在同一方向上彎曲。舉例而言,第二引線圖案部分1942-1a、1942-1b、1942-1c及1942-1d中之每一者之第二部分1942-12可包括順時針旋轉之彎曲部分。亦即,第二部分1942-12可在對應於影像感測器模組在z軸方向上之旋轉方向的方向上彎曲。因此,第二部分1942-12可使在以z軸方向旋轉時對第二引線圖案部分1942-1之損壞最小化,且因此,有可能防止第二引線圖案部分1942-1中產生之裂痕或防止第二引線圖案部分1942-1與絕緣層1941之脫離。同時,在一實施例中,黏接構件(未展示)可安置於絕緣層 1941與第二引線圖案部分1942-1之間。黏接構件可插入於絕緣層1941與第二引線圖案部分1942-1之間以防止第二引線圖案部分1942-1在絕緣層1941上脫離。黏接構件可包括固化黏接劑等。另外,黏接構件可經電鍍以提高與第二引線圖案部分1942-1之黏接性,且因此,粗糙度可適用於其表面。
【372】同時,第二引線圖案部分1942-1為用於傳輸電信號之導線,且可由具有高電導率之金屬材料形成。為此目的,第二引線圖案部分1942-1可由選自以下中之至少一種金屬材料形成:金(Au)、銀(Ag)、鉑(Pt)、鈦(Ti)、錫(Sn)、銅(Cu),及鋅(Zn)。另外,電路圖案112可由包括選自以下中之至少一種金屬材料之膏狀物或焊錫膏形成:金(Au)、銀(Ag)、鉑(Pt)、鈦(Ti)、錫(Sn)、銅(Cu)及鋅(Zn),其接合強度極佳。
【373】較佳地,第二引線圖案部分1942-1可充當用於傳輸電信號之佈線,且可由具有能夠在X軸、Y軸及Z軸方向上移動影像感測器模組1400之彈力之金屬材料形成。為此目的,第二引線圖案部分1942-1可由具有1000MPa或更高之抗張強度之金屬材料形成。舉例而言,第二引線圖案部分1942-1可為含有銅之二元合金或三元合金。舉例而言,第二引線圖案部分1942-1可為銅(Cu)-鎳(Ni)之二元合金。舉例而言,第二引線圖案部分1942-1可為銅(Cu)-錫(Sn)之二元合金。舉例而言,第二引線圖案部分1942-1可為銅(Cu)-鈹(Be)之二元合金。舉例而言,第二引線圖案部分1942-1可為銅(Cu)-鈷(Co)之二元合金。舉例而言,第二引線圖案部分1942-1可為銅(Cu)-鎳(Ni)-錫(Sn)之三元合金。舉例而言,第二引線圖案部分1942-1可為銅(Cu)-鈹(Be)-鈷(Co)之三元合金。另外,除金屬材料之外,第二引線圖案部分1942-1可由具有能夠充當彈簧之彈力且具有良好電特性之鐵(Fe)、鎳(Ni)、鋅(Zn)等之合金形成。另外,第二引線圖案部分1942-1可用含有諸如金(Au)、銀(Ag)、鈀(Pd)等金屬材料之鍍層進行表面處理,藉此改良電導率。
【374】同時,第二引線圖案部分1942-1可藉由製造印刷電路板之 一般過程,諸如加色法、減色法、經修改半加色法(MSAP)、半加色法(SAP)等形成。
【375】同時,第二引線圖案部分1942-1之各部分可具有不同線寬。第一部分1942-11相較於另一部分可具有較寬寬度以改良與絕緣層1941之黏接力。另外,第二部分1942-12相較於第一部分1942-11可具有較窄線寬以具有彈力。在此情況下,第二部分1942-12可具有20至1000μm之線寬。當第二部分1942-12之線寬小於20μm時,第二引線圖案部分1942-1之總體剛性可降低,藉此降低第二引線圖案部分1942-1之可靠性。另外,當第二部分1942-12之線寬大於1000μm時,第二引線圖案部分1942-1之彈力可降低,這可引起影像感測器模組1400之移位之問題。
【376】同時,第二部分1942-12可包括在連接至第一部分1942-11之區域A中用於緩衝作用之緩衝圖案部分。緩衝圖案部分可具有寬度在自第一部分1942-11至第二部分1942-12之方向上逐漸減小之形狀。在此情況下,寬度減小並非線性的但具有非線性特性,且因此,緩衝圖案部分之外表面可具有圓形或彎曲形狀。
【377】緩衝圖案部分可解決諸如由第一部分1942-11與第二部分1942-12之間的圖案寬度差引起的圖案斷裂等問題,且穩定地連接於第一部分1942-11與第三部分1942-13之間。
【378】另外,緩衝圖案部分在豎直方向上可並不與絕緣層重疊。因此,當基板不僅在X軸、Y軸及Z軸上移動而且傾斜時,連接部分與圖案部分之連接點並不存在於絕緣層上,而形成於絕緣層外部,且因此由連接部分與圖案部分之間的寬度差引起的圖案斷裂可實際上減小。
【379】另外,第四部分1942-14亦可具有小於第一部分1942-11之線寬,且因此,具有圓形或彎曲外表面之緩衝圖案部分可安置於第四部分1942-14與第一部分1942-11之間的區域B中。
【380】同時,第二部分1942-12可如上文所設定彎曲至少一次。因此,第二部分1942-12包括在一個方向上延伸之第二-第一部分1942-12a及在不同於第二-第一部分1942-12a中之一個方向之方向上彎曲的第二-第二 部分1942-12b。
【381】在此情況下,第二-第二部分1942-12b之側表面可具有圓形形狀或彎曲形狀而非直線。亦即,當第二-第二部分1942-12b之側表面具有豎直形狀時,應力可集中於該部分上,且因此,可出現第二引線圖案部分1942-1之斷裂。因此,第二-第二部分1942-12b之側表面具有圓形或彎曲形狀以防止應力集中於第二-第二部分1942-12b中。在此情況下,第二-第二部分1942-12b之側表面之曲率R值可具有介於30與100之間的值。當側表面之曲率R值小於30時,應力集中防止效果不足,且當大於100時,第二引線圖案部分1942-1之彈力可減小。在此情況下,第二-第二部分1942-12b可包括沿著彎曲方向之內表面及外表面。另外,第二-第二部分1942-12b之內表面之曲率R值可不同於第二-第二部分1942-12b之外表面之曲率R值以使應力鬆弛作用最大化。
【382】另外,第二-第二部分1942-12b可不同於第二-第一部分1942-12a之線寬。舉例而言,第二-第二部分1942-12b可具有大於第二-第一部分1942-12a之線寬。亦即,應力可集中於第二-第二部分1942-12b中,且因此,可形成第二-第二部分1942-12b,同時使線寬大於第二-第一部分1942-12a之線寬。
【383】同時,第三基板1930之第五襯墊部分1935定位於第四部分1942-14上。另外,第四部分1942-14與第三基板1930之第五襯墊部分1935可經由焊接彼此耦接。
【384】同時,在以上描述中,第二引線圖案部分1942-1之第二部分1942-12具有帶有圓化拐角之矩形形狀,但不限於此。舉例而言,第二引線圖案部分1942-1之第二部分1942-12可具有環形形狀或多邊形形狀且可彎曲。
【385】<影像感測器模組>
【386】圖36為根據一實施例的影像感測器模組1400之分解透視圖,且圖37為第三基板及影像感測器模組1400之連接視圖。
【387】參考圖36及圖37,影像感測器模組1400可包括感測器支 架1460、濾光片1450、黏接構件1440、感測器基座1410、影像感測器1430,及影像感測器基板1420。
【388】此影像感測器模組1400可經由感測器支架1460耦接至第二基板1910及基板支架1920。舉例而言,影像感測器模組1400可經由感測器支架1460固定至基板支架1920。影像感測器模組1400可包括感測器支架1460、濾光片1450、黏接構件1440、感測器基座1410、影像感測器1430,及影像感測器基板1420,但可省略組態中之至少一者。
【389】影像感測器模組1400可包括感測器支架1460。感測器支架1460允許影像感測器模組1400穩定地固定至基板支架1920。在此情況下,感測器支架1460可包括開口1461,且開口1461可在光軸方向上與濾光片1450及影像感測器1430對準。
【390】影像感測器模組1400包括感測器基座1410。
【391】感測器基座1410可包括開口1411,且可提供階梯式突起以允許濾光片1450鄰近於開口1411安放。另外,黏接構件1440可安置於階梯式突起上,且濾光片1450可固定地安置於黏接構件1440上。此濾光片1450可用以防止穿過透鏡模組1100之特定頻率光帶之光入射於影像感測器1430上。濾光片1450可被安置成平行於x-y平面。濾光片1450可安置於透鏡模組1100與影像感測器1430之間。濾光片1450可包括紅外濾光片。紅外濾光片可吸收或反射入射於紅外濾光片上之紅外光。
【392】影像感測器基板1420可為封裝基板。亦即,影像感測器1430可以封裝形式安裝於影像感測器基板1420上。影像感測器基板1420可包括印刷電路板(PCB)。影像感測器基板1420可包括電路板。影像感測器1430可安置於影像感測器基板1420上。影像感測器基板1420可耦接至第三基板1930。為此目的,電連接至第三基板1930之第五襯墊部分1935的第六襯墊部分1421可設置於影像感測器基板1420之下表面上。在此情況下,如上文所描述,第六襯墊部分1421在影像感測器基板1420之下表面上亦安置於彼此相對之邊緣區域處,且因此,襯墊位置(將影像信號傳輸至該等位置)可與其他襯墊分離。同時,影像感測器基板1420可定位在第 三基板1930之開口中,且第三基板1930之開口中之第六襯墊部分1421可在水平方向上與第三基板1930之第五襯墊部分1935對準。第五襯墊部分1935與第六襯墊部分1421可經由焊接等彼此耦接。
【393】影像感測器1430可具有穿過透鏡模組1100及濾光片1450之光入射以形成影像的組態。影像感測器1430可安裝在影像感測器基板1420上。影像感測器1430可電連接至影像感測器基板1420。舉例而言,影像感測器1430可藉由表面黏著技術(SMT)耦接至影像感測器基板1420。作為另一實例,影像感測器1430可藉由覆晶技術耦接至影像感測器基板1420。影像感測器1430可被安置成在光軸上與透鏡模組1100重合。亦即,影像感測器1430之光軸與透鏡模組1100之光軸可對準。影像感測器1430可將輻照至影像感測器1430之有效影像區域之光轉換成電信號。另外,經轉換電信號可為影像信號。影像感測器1430可為電荷耦合裝置(CCD)、金屬氧化物半導體(MOS)、CPD及CID中之任一者。
【394】<光學裝置>
【395】圖38為根據本實施例的光學裝置之透視圖,且圖39為圖39中所展示之光學裝置之方塊圖。
【396】光學裝置可為行動電話及攜帶型電話、智慧型電話、攜帶型智慧型裝置、數位相機、膝上型電腦、數位廣播終端、個人數位助理(PDA)、攜帶型多媒體播放器(PMP)及導航裝置中之任一者。然而,光學裝置之類型不限於此,且用於捕獲影像或圖片之任何裝置均可包括於光學裝置中。
【397】光學裝置可包括主體2250。主體2250可呈桿體形式。替代地,主體2250可具有兩個或更多個子體經耦接以可相對移動之各種結構,諸如滑動類型、摺疊類型、擺動類型、轉動類型等。主體2250可包括形成外觀之殼體(殼體、外殼及罩蓋)。舉例而言,主體2250可包括前部殼體2251及後部殼體2252。光學裝置之各種電子組件可建構於形成於前部殼體2251與後部殼體2252之間的空間中。顯示器2151可安置於主體2250之一個表面上。相機2121可安置於主體2250之一個表面及安置於一個表面之相對側上之另一表面中之任何一或多個表面上。
【398】光學裝置可包括無線通信單元2110。無線通信單元2110可包括實現光學裝置與無線通信系統之間或光學裝置與定位有光學裝置之網路之間的無線通信的一或多個模組。舉例而言,無線通信單元2110可包括廣播接收模組2111、行動通信模組2112、無線網際網路模組2113、短程通信模組2114,及位置資訊模組2115中之任何一或多者。
【399】光學裝置可包括A/V輸入單元2120。A/V輸入單元2120係用於輸入音訊信號或視訊信號且可包括相機2121及麥克風2122中之任何一或多者。在此情況下,相機2121可包括根據上文所描述之第一或第二實施例的相機裝置。
【400】光學裝置可包括感測單元2140。感測單元2140可感測光學裝置之當前狀態,諸如光學裝置之打開/關閉狀態、光學裝置之位置、使用者接觸之存在、光學裝置之定向、光學裝置之加速/減速等以產生用於控制光學裝置之操作之感測信號。舉例而言,當光學裝置呈滑蓋電話形式時,可感測到滑蓋電話係打開抑或關閉。另外,其可負責感測與電力供應單元2190是否供應電力或介面單元2170是否耦接至外部裝置相關之功能。
【401】光學裝置可包括輸入/輸出單元2150。輸入/輸出單元2150可為用於產生與視覺、聽覺或觸覺相關之輸入或輸出的組態。輸入/輸出單元2150可產生用於控制光學裝置之操作之輸入資料,且可輸出由光學裝置處理之資訊。
【402】輸入/輸出單元2150可包括小鍵盤部分2130、顯示器2151、聲音輸出模組2152,及觸控式螢幕面板2153中之至少一者。小鍵盤部分2130可藉由使用小鍵盤輸入產生輸入資料。顯示器2151可輸出藉由相機2121所捕獲之影像。顯示器2151可包括複數個像素,其色彩根據電信號而改變。舉例而言,顯示器2151可包括液晶顯示器(LCD)、薄膜電晶體-液晶顯示器(TFT LCD)、有機發光二極體(OLED)、可撓性顯示器,及三維(3D)顯示器中之至少一者。聲音輸出模組2152可以調用信號接收(call signal reception)、調用模式(call mode)、記錄模式、話音辨識模式或廣播接收模式輸出自無線通信單元2110接收到之音訊資料,或輸出儲存於記憶 體單元2160中之音訊資料。觸控式螢幕面板2153可將歸因於觸控式螢幕之特定區域上之使用者接觸而產生之電容變化轉換成電輸入信號。
【403】光學裝置可包括記憶體單元2160。記憶體單元2160可儲存用於處理及控制控制器2180之程式。另外,記憶體單元2160可儲存輸入/輸出資料,例如電話簿、訊息、音訊、靜態影像、相片及視訊中之任何一或多者。記憶體單元2160可儲存藉由相機2121所捕獲之影像,例如圖片或視訊。
【404】光學裝置可包括介面單元2170。介面單元2170充當用於與連接至光學裝置之外部裝置連接的路徑。介面單元2170可自外部裝置接收資料,接收電力以傳送至光學裝置內部之每一元件,或將光學裝置內之資料傳輸至外部裝置。介面單元2170可包括有線/無線耳機埠、外部充電器埠、有線/無線資料埠、記憶體卡片埠、連接配備有識別模組之裝置之埠及音頻輸入/輸出(I/O)埠、視訊輸入/輸出(I/O)埠,及聽筒埠中之任何一或多者。
【405】光學裝置可包括控制器2180。控制器2180可控制光學裝置之總體操作。控制器2180可執行用於話音調用、資料通信、視訊調用等相關控制及處理。控制器2180可包括多媒體模組2181以用於播放多媒體。多媒體模組2181可設置於控制器2180中,或可與控制器2180分別設置。控制器2180可執行圖案辨識處理以用於將對觸控式螢幕執行之寫入輸入或圖式輸入分別辨識為文本及影像。
【406】光學裝置可包括電力供應單元2190。電力供應單元2190可藉由控制控制器2180接收外部電源或內部電源以供應用於操作每一元件所必需的電力。
【407】根據實施例,為了實現相機模組之OIS及AF功能,影像感測器在X軸、Y軸及Z軸方向上相對於透鏡鏡筒移動,而非移動習知透鏡鏡筒。因此,根據實施例的相機模組可移除複雜的彈簧結構以用於實現OIS及AF功能,藉此簡化結構。另外,相較於現有結構較穩定之結構可藉由相對於透鏡鏡筒移動根據實施例的影像感測器而形成。
【408】另外,根據實施例,電連接至影像感測器之終端部分具有彈簧結構且被安置成浮置於在豎直方向上不與絕緣層重疊之位置處。因此,相機模組可相對於透鏡鏡筒移動影像感測器,同時穩定且彈性地支撐影像感測器。
【409】根據上述實施例,可執行對應於相對於影像感測器之相機抖動的X軸方向移位、Y軸方向移位及以Z軸為中心的旋轉,且因此,可共同執行對應於相對於影像感測器之相機抖動校正的相對於透鏡之相機抖動校正,藉此提供較增強之相機抖動校正功能。
【410】另外,根據實施例,有可能藉由藉由利用第二致動器之內部空間以用於相對於透鏡鏡筒移動影像感測器嵌入相機電路所需的電氣元件而減小相機裝置之總高度。
【411】另外,根據實施例,可藉由整合及熔合相機電路之組件與第二致動器之組件而簡化相機組裝過程。
【412】儘管已經參考附圖描述本發明之實施例,但熟習本發明所屬技術者將理解,本發明可以其他特定形式實施而無需修改本發明之技術精神及基本特徵。因此,應理解,上文所描述之實施例在所有態樣中均為說明性而非限制性。
100A:相機裝置
150:可撓性電路板
190:連接器
210:透鏡模組
220:MEMS致動器
221:透鏡基板
222:終端
600:外殼

Claims (10)

  1. 一種影像感測器基板,其包含:
    一絕緣層,其包括一第一敞開區域;及
    一第一引線圖案部分,其安置於該絕緣層上,
    其中該第一引線圖案部分包括:
    一第一圖案部分,其安置於該絕緣層上;
    一連接部分,其自該第一圖案部分延伸;以及
    一第二圖案部分,其經由該連接部分連接至該第一圖案部分,
    其中該第二圖案部分及該連接部分被安置成延行於在一豎直方向上不與該絕緣層重疊之一區域上。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影像感測器基板,其中該連接部分在該第一圖案部分與該第二圖案部分之間彎曲複數次。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影像感測器基板,其中該第一圖案部分之一中心與該第二圖案部分之一中心對準於同一豎直延伸線或水平延伸線上。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影像感測器基板,其中該第一圖案部分包括:
    一安裝部分,其安置於該絕緣層上且上面安裝有一影像感測器;及
    一延伸部分,其安置於該絕緣層上並彎曲且自該安裝部分延伸。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之影像感測器基板,其中跨越該安裝部分之該中心之一第一延伸線與跨越該延伸部分之一中心之一第二延伸線間隔開一第三距離。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之影像感測器基板,其中該延伸部分可包括一區域,在該區域中,一端連接至該安裝部分,另一端連接至該連接部分,且一寬度自該一端至另一端逐漸減小。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影像感測器基板,其中該第一引線圖案部分包括:
    複數個第一-第一引線圖案部分,其安置於該絕緣層之一第一區域上; 及
    複數個第一-第二引線圖案部分,其安置於面向該絕緣層之該第一區域之一第二區域上,
    其中安置於該複數個第一-第一引線圖案部分之最外側處的該第一-第一引線圖案部分之一中心與安置於該複數個第一-第二引線圖案部分之最外部分處的該第一-第二引線圖案部分之一中心間隔開一第一距離。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影像感測器基板,其中該複數個第一-第一引線圖案部分被安置成在一第一方向上相對於該第一區域之一中心偏置,且
    該複數個第一-第二引線圖案部分被安置成在與該第一方向相反之一第二方向上相對於該第二區域之該中心偏置。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影像感測器基板,其中該第二圖案部分包括一第一插入孔,一導線穿過該第一插入孔。
  10. 一種影像感測器基板模組,其包含:
    一影像感測器基板,其上安裝有一影像感測器;及
    一基板支架,其安置於該影像感測器基板上,
    其中該影像感測器基板包括:
    一絕緣層,其包括一第一敞開區域;及
    一第一引線圖案部分,其安置於該絕緣層上,且
    該基板支架包括在一豎直方向上與該第一敞開區域重疊之一第三敞開區域,
    其中該第一引線圖案部分包括:
    一第一圖案部分,其安置於該絕緣層上;
    一連接部分,其自該第一圖案部分延伸;以及
    一第二圖案部分,其經由該連接部分連接至該第一圖案部分,
    其中該第二圖案部分及該連接部分被安置成延行於在該豎直方向上不與該絕緣層重疊之一區域上。
TW112116356A 2019-03-04 2020-03-03 影像感測器基板 TWI81998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190024661A KR102601289B1 (ko) 2019-03-04 2019-03-04 이미지 센서용 기판, 이미지 센서용 기판 모듈, 이를 포함하는 이미지 센서 액츄에이터 및 카메라 장치
KR10-2019-0024661 2019-03-04
KR10-2019-0107737 2019-08-30
KR1020190107737A KR20210026657A (ko) 2019-08-30 2019-08-30 기판 및 이미지 센서용 기판 모듈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335278A true TW202335278A (zh) 2023-09-01
TWI819986B TWI819986B (zh) 2023-10-21

Family

ID=72337815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2116356A TWI819986B (zh) 2019-03-04 2020-03-03 影像感測器基板
TW109106943A TWI803736B (zh) 2019-03-04 2020-03-03 影像感測器基板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9106943A TWI803736B (zh) 2019-03-04 2020-03-03 影像感測器基板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20190015A1 (zh)
CN (4) CN117998181A (zh)
TW (2) TWI819986B (zh)
WO (1) WO202018007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220109674A (ko) * 2021-01-29 2022-08-05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렌즈 구동 장치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카메라 모듈
CN113014785B (zh) * 2021-03-26 2023-04-07 新思考电机有限公司 一种柔性电路板组件、驱动装置、摄像模组及电子产品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973380B2 (en) * 2005-11-23 2011-07-05 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mpany, Ltd. Method for providing metal extension in backside illuminated sensor for wafer level testing
TWM322407U (en) * 2007-05-02 2007-11-21 Lite On Technology Corp Micro-optical image stabilizer
JP5624529B2 (ja) * 2011-09-27 2014-11-12 株式会社東芝 手振れ補正装置及び撮像装置
KR101835146B1 (ko) * 2011-11-29 2018-03-06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카메라 모듈
US9252180B2 (en) * 2013-02-08 2016-02-02 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mpany, Ltd. Bonding pad on a back side illuminated image sensor
KR102174650B1 (ko) * 2013-10-31 2020-11-05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이미지 센서
EP2899579B1 (en) * 2014-01-28 2017-08-16 LG Innotek Co., Ltd. Lens moving unit and camera module having the same
JP6672269B2 (ja) * 2014-05-06 2020-03-25 メムズ ドライブ,インク.Mems Drive,Inc. 低スチフネス曲げ部
US10516348B2 (en) * 2015-11-05 2019-12-24 Mems Drive Inc. MEMS actuator package architecture
US20170170215A1 (en) * 2015-12-15 2017-06-15 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 Ltd. Semiconductor device structure with anti-acid layer and method for forming the same
KR102544782B1 (ko) * 2016-08-04 2023-06-20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반도체 패키지 및 그 제조 방법
US10134790B1 (en) * 2017-05-17 2018-11-20 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mpany, Ltd. Image sensor and fabrication method therefor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785398A (zh) 2021-12-10
TW202042385A (zh) 2020-11-16
WO2020180078A1 (ko) 2020-09-10
TWI819986B (zh) 2023-10-21
CN117998180A (zh) 2024-05-07
CN117998179A (zh) 2024-05-07
CN117998181A (zh) 2024-05-07
TWI803736B (zh) 2023-06-01
US20220190015A1 (en) 2022-06-16
CN113785398B (zh) 2024-02-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220337753A1 (en) Sensor driving apparatus
US11968454B2 (en) Sensor driving apparatus
CN114731371B (zh) 传感器驱动装置
KR20210043244A (ko) 기판, 센서 구동 장치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카메라 모듈
KR20230156300A (ko) 이미지 센서용 기판, 이미지 센서용 기판 모듈, 이를 포함하는 이미지 센서 액츄에이터 및 카메라 장치
TWI819986B (zh) 影像感測器基板
EP4262188A1 (en) Camera device
US20240064404A1 (en) Sensor driving device
EP4145963A1 (en) Circuit board
KR20220081574A (ko) 카메라 장치
US20240040256A1 (en) Sensor driving device
KR20220091796A (ko) 이미지 센서 기판 및 센서 구동 장치
KR20220146100A (ko) 센서 구동 장치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카메라 장치
KR20210026657A (ko) 기판 및 이미지 센서용 기판 모듈
KR20220145220A (ko) 센서 구동 장치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카메라 모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