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333848A - 脫硝裝置及鍋爐、以及脫硝裝置之設置方法 - Google Patents

脫硝裝置及鍋爐、以及脫硝裝置之設置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333848A
TW202333848A TW111150001A TW111150001A TW202333848A TW 202333848 A TW202333848 A TW 202333848A TW 111150001 A TW111150001 A TW 111150001A TW 111150001 A TW111150001 A TW 111150001A TW 202333848 A TW202333848 A TW 202333848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ealing member
catalyst
axis direction
denitrification
denitratio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115000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840050B (zh
Inventor
其木俊昭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三菱重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三菱重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三菱重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33384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33384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84005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840050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53/00Separation of gases or vapours; Recovering vapours of volatile solvents from gases; Chemical or biological purification of waste gases, e.g. engine exhaust gases, smoke, fumes, flue gases, aerosols
    • B01D53/34Chemical or biological purification of waste gases
    • B01D53/74General processes for purification of waste gases; Apparatus or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B01D53/86Catalytic process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3COMBUSTION APPARATUS; COMBUSTION PROCESSES
    • F23JREMOVAL OR TREATMENT OF COMBUSTION PRODUCTS OR COMBUSTION RESIDUES; FLUES 
    • F23J15/00Arrangements of devices for treating smoke or fum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Oil, Petroleum & Natural Ga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Exhaust Gas Treatment By Means Of Catalyst (AREA)
  • Chimneys And Flues (AREA)

Abstract

目的是為了減少不通過脫硝觸媒的內部就往脫硝觸媒的下游側流通之氣體(所謂短傳的氣體)。 脫硝裝置係具備:複數的支承梁(52)、觸媒包(51)、第1密封構件(53)及第2密封構件(54),複數的支承梁(52)是朝Y軸方向延伸且沿著X軸方向隔著既定的間隔並排配置;觸媒包(51)是以架設在沿著X軸方向並排的支承梁(52)彼此間的方式載置在複數的支承梁(52)上,且用於將通過內部的氣體脫硝;第1密封構件(53)是朝X軸方向延伸,且用於將形成於觸媒包(51)和與該觸媒包(51)在Y軸方向鄰接的構件之間的間隙密封;第2密封構件(54)是用於將形成於第1密封構件(53)之X軸方向的端部和支承梁(52)之間的間隙密封。在觸媒包(51)之下表面的X軸方向的端部,安裝有被下表面和支承梁(52)的上表面挾持之迫緊(57)。

Description

脫硝裝置及鍋爐、以及脫硝裝置之設置方法
本揭露係關於脫硝裝置及鍋爐以及脫硝裝置之設置方法。
發電用鍋爐等大型的鍋爐,係具有呈中空形狀且朝鉛直方向設置的爐膛,在其爐膛壁將複數個燃燒器沿著爐膛的周方向配設。又大型的鍋爐是在爐膛之鉛直方向上方連結著煙道,在該煙道配置用於生成蒸氣之熱交換器。而且,燃燒器藉由對爐膛內噴射燃料和空氣(氧化性氣體)的混合氣來形成火焰,讓燃燒氣體生成而流過煙道。在燃燒氣體流過的區域設置熱交換器,將在構成熱交換器之傳熱管內流動的水、蒸氣加熱而生成過熱蒸氣。又在煙道內之比熱交換器更下游側設置具備有脫硝觸媒之脫硝裝置,藉此將燃燒氣體中的氮氧化物(NOx)除去。
在構成脫硝裝置的外殼之脫硝反應器內的觸媒層所設置之觸媒包(catalyst pack),在鄰接的觸媒包彼此之間及觸媒包和脫硝反應器的內面之間具有間隙。會有從該間隙使燃燒氣體短傳(沒有通過觸媒包就使燃燒氣體往脫硝裝置的下游側流動,short pass)的情形。為了抑制燃燒氣體之短傳,設置用於將形成於觸媒包彼此之間的間隙封堵之封堵板的構造是已知的(例如專利文獻1)。
在專利文獻1記載具有反應器導管(duct)、梁(beam)、觸媒塊(catalyst block)等之觸媒反應器。該觸媒反應器,是在反應器導管內呈水平地跨設梁,觸媒塊架設在2根梁之間而藉由2根梁支承。觸媒塊是將至少一個觸媒單元裝在框狀殼體內而構成。在反應器導管內,以使框狀殼體之前表面和後表面相對向並鄰接而且使框狀殼體之右側面和左側面相對向並鄰接的方式,將複數個觸媒塊排列設置在反應器導管內。觸媒塊所包含的觸媒單元,例如是將觸媒體收容在框體內而構成。又觸媒體含有讓脫硝反應活化的成分,且形成為格子狀、蜂巢狀、瓦楞紙板狀、板狀等形狀。又觸媒塊是以前表面或後表面與梁成為平行的方式架設,在框狀殼體之右側面的下部(較佳為下端)安裝有密封構件。當將觸媒塊排列設置在反應器導管內時,密封構件將位於右側面和左側面之間的間隙的下部密封。藉由設置密封構件,可減少未通過觸媒層而穿過觸媒塊間的間隙之燃燒廢氣量。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21-122800號公報
[發明所欲解決之問題]
近年,基於減少溫室效應氣體排出量的觀點,使用氫、氨作為燃料的鍋爐備受矚目。然而,在使用氫、氨作為燃料的情況,與使用煤等傳統燃料的情況相比,可預想NOx(氮氧化物)的產生量會大幅增加。因此,在使用氫、氨作為燃料的鍋爐,為了減少NOx排出量,必須更嚴格地控制燃燒氣體的短傳。基於這樣的觀點,期望提供更有效地抑制燃燒氣體的短傳之技術。 在專利文獻1所記載的鍋爐,雖設有密封構件,但在密封構件之長度方向的端部和梁之間形成有間隙。有可能從該間隙使燃燒氣體短傳,而可能無法充分抑制短傳。
本揭露是有鑑於這樣的事情而開發完成的,其目的是為了提供可減少不通過觸媒包的內部(脫硝觸媒)就往脫硝觸媒的下游側流動之燃燒氣體(所謂短傳的燃燒氣體)的脫硝裝置及鍋爐以及脫硝裝置之設置方法。 [解決問題之技術手段]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揭露的脫硝裝置及鍋爐以及脫硝裝置之設置方法是採用以下的手段。 本揭露的一態樣之脫硝裝置,係具備:複數的支承梁、脫硝觸媒、第1密封構件及第2密封構件,複數的前述支承梁是朝既定方向延伸,且沿著與前述既定方向交叉的方向即交叉方向隔著既定的間隔並排配置;前述脫硝觸媒是以架設在沿著前述交叉方向並排的前述支承梁彼此間的方式載置在複數的前述支承梁上,且用於將通過內部的氣體脫硝;前述第1密封構件是朝前述交叉方向延伸,且用於將形成於前述脫硝觸媒和與該脫硝觸媒在前述既定方向鄰接的構件之間的間隙密封;前述第2密封構件是用於將形成於前述第1密封構件之前述交叉方向的端部和前述支承梁之間的間隙密封;在前述脫硝觸媒之下表面的前述交叉方向之端部,安裝有被前述下表面和前述支承梁的上表面挾持之迫緊(packing)。
又本揭露一態樣的脫硝裝置之設置方法,係用於將氣體脫硝的脫硝裝置之設置方法,前述脫硝裝置係具備:複數的支承梁、脫硝觸媒、第1密封構件及第2密封構件,複數的前述支承梁,係朝既定方向延伸,且沿著與前述既定方向交叉的方向即交叉方向隔著既定的間隔並排配置;前述脫硝觸媒,係以架設在沿著前述交叉方向並排的前述支承梁彼此間的方式載置在複數的前述支承梁上,且用於將通過內部的氣體脫硝;前述第1密封構件,係朝前述交叉方向延伸,且用於將形成於前述脫硝觸媒和與該脫硝觸媒在前述既定方向鄰接的構件之間的間隙密封;前述第2密封構件,係用於將形成於前述第1密封構件之前述交叉方向的端部和前述支承梁之間的間隙密封;在前述脫硝觸媒的下表面之前述交叉方向的端部,安裝有被前述下表面和前述支承梁的上表面挾持之迫緊,該脫硝裝置之設置方法具備如下工序:以使前述第2密封構件覆蓋形成於前述第1密封構件的前述交叉方向之端部和前述支承梁之間的間隙的方式,將前述脫硝觸媒載置於前述支承梁上。 [發明之效果]
依據本揭露,可減少不通過脫硝觸媒的內部就往脫硝觸媒的下游側流動之氣體。
以下,針對本揭露的脫硝裝置及鍋爐以及脫硝裝置之設置方法的一實施形態,參照圖式做說明。又在以下,將上下方向稱為Z軸方向。又將水平方向當中之支承梁延伸的方向稱為Y軸方向。又將與Z軸方向及Y軸方向正交的方向稱為X軸方向。
[第1實施形態] 以下,針對本揭露的第1實施形態,參照圖式做說明。又並不是藉由該實施形態來限定本發明,又當實施形態有複數個的情況,也包含將各實施形態組合所構成者。在以下的說明,上及上方表示鉛直方向上側,下及下方表示鉛直方向下側,鉛直方向沒有那麼嚴格而包含誤差。
圖1係顯示本實施形態的鍋爐之概略構成圖。
本實施形態的鍋爐10,是用燃燒器21讓燃料燃燒,可將藉由該燃燒所產生的熱與供水、蒸氣進行熱交換而生成過熱蒸氣。
鍋爐10具有爐膛11、燃燒裝置20及燃燒氣體通路12。爐膛11形成為方筒的中空形狀且沿著鉛直方向設置。構成爐膛11的內壁面之爐膛壁101,是由複數根傳熱管及用於將傳熱管彼此連接之鰭片(fin)所構成,經由粉狀燃料的燃燒所產生的熱,藉由與在傳熱管的內部流動之水、蒸氣進行熱交換而回收並抑制爐膛壁101的溫度上升。
燃燒裝置20設置在爐膛11的下部區域。在本實施形態,燃燒裝置20具有:裝設於爐膛壁101之複數個燃燒器21A,21B,21C,21D,21E,21F(以下,會有統稱為「燃燒器21」的情況)。燃燒器21,是以沿著爐膛11的周方向隔著均等間隔配設者(例如,設置在四角形的爐膛11之各角部共4個)為1組(set),而沿著鉛直方向配置複數段。又在圖1,為了方便圖示,僅記載1組的燃燒器中的2個,並對各組賦予符號21A,21B,21C,21D,21E,21F。爐膛的形狀、燃燒器的段數、在一段中的燃燒器數量、燃燒器的配置等,並不限定於本實施形態。
在燃燒器21的裝設位置處之爐膛11的爐外側,設置風箱(air resistor)23,該風箱23與風道(空氣導管)24的一端部連結。風道24的另一端部是與強制通風機(FDF:Forced Draft Fan)32連結。從強制通風機32供應的空氣,由設置於風道24之空氣預熱器42加熱(詳如後述),透過風箱23作為燃燒用空氣(氧化性氣體)供應給燃燒器21,而投入爐膛11的內部。
燃燒氣體通路12連結於爐膛11的鉛直方向上部。在燃燒氣體通路12,作為用於回收燃燒氣體的熱之熱交換器,係設有過熱器102A,102B,102C(以下,會有統稱為「過熱器102」的情況)、再熱器103A,103B(以下,會有統稱為「再熱器103」的情況)、省煤器104,藉此於在爐膛11產生的燃燒氣體和在各熱交換器的內部流動的供水、蒸氣之間進行熱交換。又各熱交換器的配置、形狀並不限定於圖1所記載的形態。
在燃燒氣體通路12之下游側,連結著讓由熱交換器進行了熱回收後的燃燒氣體排出之煙道13。在煙道13和風道24之間設置空氣預熱器(air heater)42,於在風道24流動的空氣和在煙道13流動的燃燒氣體之間進行熱交換,而將供應給燃燒器21的燃燒用空氣加熱,藉此從和水、蒸氣進行了熱交換後的燃燒氣體進一步進行熱回收。
又在煙道13之比空氣預熱器42更上游側的位置可設置脫硝裝置43。脫硝裝置43是將具有將氨、尿素水等的氮氧化物還原的作用之還原劑供應給在煙道13內流動的燃燒氣體,利用設置在脫硝裝置43內之脫硝觸媒的觸媒作用來促進被供應還原劑之燃燒氣體中的氮氧化物(NOx)和還原劑之反應,藉此將燃燒氣體中的氮氧化物除去或減少。 在煙道13之比空氣預熱器42更下游側連結著氣體導管41。在氣體導管41設置:用於將燃燒氣體中的灰等除去之靜電集塵機等的集塵裝置44、用於將硫氧化物除去之脫硫裝置46等的環境裝置、用於將廢氣導引到該等環境裝置之強制通風機(IDF:Induced Draft Fan)45。氣體導管41的下游端部連結於煙囪47,由環境裝置處理後的燃燒氣體成為廢氣而往系統外排出。
透過燃料供應管(圖示省略)將燃料供應給燃燒器21,而且由空氣預熱器42加熱後的燃燒用空氣是從風道24透過風箱23供應給燃燒器21。燃燒器21將燃料和燃燒用空氣噴入爐膛11。藉由使噴入爐膛11的燃料著火而形成火焰。在爐膛11內的下部區域形成火焰,使高溫的燃燒氣體在爐膛11內上升而流入燃燒氣體通路12。又在本實施形態,作為燃燒用空氣(氧化性氣體)雖是使用空氣,但亦可使用與空氣相比氧比例更多或更少者,藉由將氧量相對於所供應的燃料量之比率調整成適當的範圍,可在爐膛11內實現穩定的燃燒。
流入燃燒氣體通路12的燃燒氣體,藉由配置於燃燒氣體通路12的內部之過熱器102、再熱器103、省煤器104和水、蒸氣進行熱交換之後,往煙道13排出,藉由脫硝裝置43將氮氧化物除去,藉由空氣預熱器42和一次空氣及二次空氣進行熱交換之後,往氣體導管41排出,藉由集塵裝置44將灰等除去,藉由脫硫裝置46將硫氧化物除去之後,從煙囪47往系統外排出。又在燃燒氣體通路12上之各熱交換器及從煙道13到氣體導管41之各裝置的配置,對於燃燒氣體流,不一定要依上述記載的順序配置。
接下來,針對本實施形態的脫硝裝置43之詳情,使用圖1~圖6做說明。
如圖1所示般,在煙道13之朝Z軸方向延伸的部分(以下稱為「鉛直部13a」)之中途位置設置脫硝裝置43。亦即,在脫硝裝置43,沿著Z軸方向讓燃燒氣體流動。更詳細的說,是從上方朝向下方讓燃燒氣體流動。
如圖2所示般,脫硝裝置43係具備:構成外殼之反應器50、設置在反應器50的內部之複數個觸媒包(脫硝觸媒)51、在反應器50的內部朝Y軸方向延伸之複數的支承梁52。 又脫硝裝置43係具備:固定在觸媒包51之Y軸方向(既定方向)的端面的下端部之第1密封構件53、及用於密封形成於第1密封構件53之X軸方向的端部和支承梁52之間的間隙之第2密封構件54。 又脫硝裝置43具備:朝Y軸方向延伸之一對的軌道55。軌道55利用於將觸媒包51搬入反應器50內時。又脫硝裝置43具備:沿著反應器50的內周面被固定的補強構件56。
如圖2所示般,反應器50是上端及下端開口之矩形筒狀構件。反應器50之上端的開口連接於上游側的煙道13,下端的開口連接於下游側的煙道13。從上端的開口流入反應器50的內部之燃燒氣體,在反應器50內朝向下方流動,從下端的開口流出。
又在反應器50的內部收容有複數個觸媒包51。觸媒包51讓在反應器50內流動的燃燒氣體通過。觸媒包51是將通過的燃燒氣體中之氮氧化物的至少一部分進行還原而除去(脫硝)。關於觸媒包51的詳情,隨後敘述。
支承梁52是朝Y軸方向延伸,其Y軸方向的兩端部固定在反應器50的內周面。支承梁52是長條狀構件,從與Y軸方向正交的面切斷時的剖面呈大致H形狀或大致C形狀。複數的支承梁52沿著X軸方向隔著既定間隔並排配置。又複數的支承梁52以成為複數段的方式沿著Z軸方向隔著既定間隔並排配置。設置在最下段的支承梁52配置在反應器50的下端部。
支承梁52的上表面成為平面。在該支承梁52的上表面載置觸媒包51。 又在支承梁52的上表面,將朝上方突出之定位金屬件52a藉由例如焊接等進行固定。定位金屬件52a固定在支承梁52的上表面之X軸方向的大致中央,利用於觸媒包51的定位。
如圖2所示般,複數個觸媒包51係以覆蓋反應器50之流路剖面(由X軸方向和Y軸方向所形成的剖面)之大致整個區域的方式並排配置。又在本實施形態,觸媒包51是沿著Y軸方向設置複數個且沿著X軸方向設置複數個。 又複數個觸媒包51沿著Z軸方向也隔著既定間隔並排配置,而構成複數的觸媒層。在圖2僅圖示出複數個觸媒包51中之一層的一部分。 因為各觸媒包51的構造相同,以下代表性地針對1個觸媒包51的構造做說明。
觸媒包51是以架設在於X軸方向鄰接之支承梁52彼此間的方式載置在支承梁52的上表面。亦即,觸媒包51以橫跨2根支承梁52之間的方式載置在支承梁52的上表面。詳言之,觸媒包51透過後述迫緊57載置在支承梁52的上表面。
觸媒包51例如具有:矩形筒狀的矩形框部(圖示省略)、及設置在矩形框部的內部之複數個觸媒(圖示省略)。觸媒形成為所謂蜂巢形狀。又觸媒的形狀並不限定於蜂巢形狀。觸媒包51促進通過其內部之燃燒氣體所含的NOx(氮氧化物)之還原反應而將Nox之至少一部分除去。
如圖3所示般,在觸媒包51的下表面安裝有迫緊57。迫緊57安裝在觸媒包51的下表面之外周部。詳言之,在觸媒包51之下表面的外周部當中,沿著三邊安裝迫緊57,在配置於Y軸方向的端部之一邊則未安裝迫緊57。 迫緊57被觸媒包51的下表面和支承梁52的上表面挾持。迫緊57是由因觸媒包51本身重量而變形的材料所形成,藉由將觸媒包51載置在支承梁52的上表面,使迫緊57以將觸媒包51之矩形框部的下表面和支承梁52的上表面之間隙填塞的方式產生變形。
又在觸媒包51,在觸媒包51的下部之Y軸方向的端部固定著第1密封構件53。詳言之,第1密封構件53是沿著觸媒包51之下表面的外周部當中之未安裝迫緊57的一邊設置。
第1密封構件53是由金屬材料所形成。第1密封構件53具有:形成為一體之板狀的第1板部53a及板狀的第2板部53b。第1板部53a與觸媒包51之Y軸方向的一側之端面的下端部以面接觸的方式固定在一起;第2板部53b是從第1板部53a的下端呈大致垂直地彎折而朝Y軸方向的一側(將觸媒包51往反應器50內搬入時之搬入方向手邊側)延伸。第1密封構件53,從與X軸方向正交的面切斷時的剖面呈大致L字狀。第1板部53a和觸媒包51是利用例如螺栓等固定。 第1密封構件53設置在觸媒包51之X軸方向的大致整個區域。詳言之,第1密封構件53是以與在X軸方向鄰接之2根支承梁52的間隔相同程度的長度,設置在除了觸媒包51之X軸方向的兩端部以外。在第1密封構件53之X軸方向的兩端部和支承梁52之間形成有間隙S2(參照圖6)。
第1密封構件53是朝交叉方向延伸,且用於將形成於在Y軸方向鄰接配置的構件(以下稱為「Y軸方向的鄰接構件」)之間的間隙密封。作為Y軸方向的鄰接構件,可舉出例如在Y軸方向鄰接的觸媒包51、反應器50等。 在本實施形態,是針對在Y軸方向鄰接之觸媒包51的情況做說明。第1密封構件53是將形成於觸媒包51彼此間的間隙S1(參照圖5)密封。亦即,欲通過間隙S1的燃燒氣體流被第2板部53b阻擋。如此般,第1密封構件53將間隙S1密封。 如圖5所示般,在第2板部53b的上表面載置鄰接的觸媒包51。
如圖6所示般,第2密封構件54是由金屬材料所形成之平板狀構件。如圖2及圖6所示般,第2密封構件54將形成於第1密封構件53之X軸方向的兩端部和支承梁52之間的間隙S2從上方覆蓋。亦即,第2密封構件54將間隙S2密封。
第2密封構件54是在X軸方向之內側(觸媒包51的內側)的端部且Y軸方向的另一側(搬入方向之裡側)形成有缺口54a。亦即,第2密封構件54具有:形成為一體之封閉部54b及重疊部54c,封閉部54b設置在X軸方向的外側(觸媒包51的外側),重疊部54c設置在X軸方向的內側且Y軸方向的長度比封閉部54b短。
第2密封構件54,是在觸媒包51之Y軸方向的一側,設置在X軸方向的兩端部。如圖5所示般,重疊部54c設置成與第1密封構件53之第2板部53b的上表面重疊。另一方面,封閉部54b設置在比第1密封構件53更靠X軸方向的外側,藉此將間隙S2從上方覆蓋並封閉,封閉部54b之X軸方向的外端部載置於支承梁52的上表面,在封閉部54b之上表面的至少一部分載置觸媒包51。亦即,封閉部54b的外端部是被支承梁52和觸媒包51(詳言之,迫緊57)挾持。
接下來,針對本實施形態的脫硝裝置43之設置方法做說明。 首先,在工廠製造觸媒包51。接著,在工廠對觸媒包51安裝迫緊57及第1密封構件53。第1密封構件53不必在工廠安裝,而在現場(發電廠等的脫硝裝置43之設置場所)安裝亦可。 接下來,將安裝有迫緊57及第1密封構件53的狀態之觸媒包51輸送到現場。
接著,將觸媒包51搬入反應器50內。這時,已經將支承梁52固定在反應器50內。觸媒包51放在具備與軌道55卡合的車輪之台車上而被搬入。在將觸媒包51搬入時,如圖3及圖4所示般,以設有第1密封構件53的一側為手邊側而進行搬入。若將觸媒包51搬入到既定位置,從台車將觸媒包51卸下而載置於支承梁52的上表面。這時,一邊將第2密封構件54配置在既定位置一邊載置觸媒包51。具體而言,將第2密封構件54配置成:使第2密封構件54的重疊部54c載置在第1密封構件53的第2板部53b之上表面且使封閉部54b位於安裝在觸媒包51的下表面之迫緊57下方,在此狀態下將觸媒包51載置於支承梁52的上表面(參照圖6)。
若將第1個觸媒包51搬入,接著將第2個觸媒包51(與第1個觸媒包51在Y軸方向鄰接的觸媒包51)搬入。當要將第2個觸媒包51設置在既定位置時,如圖4及圖5所示般,將第2個觸媒包51以載置於第1個觸媒包51之第1密封構件53的上表面的方式設置(參照圖5(a),(b))。 如此般設置脫硝裝置43。
依據本實施形態,可發揮以下的功效。 在本實施形態,在觸媒包51之下表面的X軸方向的端部,安裝有被觸媒包51的下表面和支承梁52的上表面挾持之迫緊57。藉此,將形成於觸媒包51和與該觸媒包51在X軸方向鄰接的構件(以下稱為「X軸方向的鄰接構件」)之間的間隙(以下稱為「X軸方向的間隙」),藉由迫緊57及支承梁52密封。又在本實施形態具備第1密封構件53。藉此,將形成於觸媒包51和與該觸媒包51在Y軸方向鄰接的構件(以下稱為「Y軸方向的鄰接構件」)之間的間隙S1(以下稱為「Y軸方向的間隙」),藉由第1密封構件53密封。如此般,因為能夠將X軸方向的間隙和Y軸方向的間隙密封,可減少不通過觸媒包51的內部就往觸媒包51的下游側流動的燃燒氣體(所謂短傳的燃燒氣體)。
又在本實施形態進一步具備第2密封構件54。藉此,形成於第1密封構件53之X軸方向的端部和支承梁52之間的間隙S2也能藉由第2密封構件54密封。因此,可進一步減少短傳的燃燒氣體。
又在本實施形態,迫緊57安裝於觸媒包51。藉此,能以在觸媒包51安裝有迫緊57的狀態將觸媒包51搬送。因此,例如於工廠在觸媒包51安裝迫緊57,並在安裝有迫緊57的狀態下將觸媒包51往現場輸送的情況,可省略在現場將迫緊57安裝於觸媒包51的工序。因此,可減少在現場的組裝工時,可縮短現場的施工工序。又與現場相比可在設備及裝置齊備的工廠安裝迫緊57,因此可抑制品質偏差,而使可靠性提高。
又在本實施形態,迫緊57安裝在觸媒包51的下表面,而被觸媒包51的下表面和支承梁52的上表面挾持。藉此,可利用觸媒包51本身重量將迫緊57按壓。因此,因為可省略用於將迫緊57按壓的零件,能夠減少零件數。
在本實施形態,第1密封構件53安裝在觸媒包51之下部的Y軸方向之一側(將觸媒包51往反應器50搬入時之搬入方向手邊側)的端部。藉此,能以在觸媒包51安裝有第1密封構件53的狀態將觸媒包51輸送。因此,例如於工廠在觸媒包51安裝第1密封構件53,並在安裝有第1密封構件53的狀態下將觸媒包51往現場輸送的情況,可省略在現場將第1密封構件53安裝於觸媒包51的工序。因此,可減少在現場的組裝工時,可縮短現場的施工工序。又與現場相比可在設備及裝置齊備的工廠安裝第1密封構件53,因此可抑制品質偏差,而使可靠性提高。
在本實施形態,第1密封構件53具有第1板部53a、及從第1板部53a的端部彎折而延伸之第2板部53b。亦即,第1密封構件53,當從與X軸方向正交的面切斷時的剖面呈大致L字狀。藉此,可在第2板部53b的上表面載置Y軸方向的鄰接構件。因此,Y軸方向的間隙也是,當從與X軸方向正交的面切斷時的剖面呈大致L字狀,因此更難讓燃燒氣體通過。因此,可進一步提高Y軸方向的間隙之密封性。
又在本實施形態,第1板部53a是與觸媒包51之端面以面接觸的方式固定在一起。可將形成於第1板部53a和觸媒包51之間的間隙之密封性提高,並將第1密封構件53強固地固定在觸媒包51。
[第2實施形態] 接下來,針對本揭露的第2實施形態,使用圖7~圖10做說明。 本實施形態與上述第1實施形態的差異點在於,支承梁設置成格子狀。又觸媒包的密封構造與上述第1實施形態不同。關於與第1實施形態相同的構成,是賦予同一符號而省略其詳細的說明。
本實施形態的觸媒包151,是在下表面的四邊全都安裝有迫緊57。又在觸媒包151,並未安裝在上述第1實施形態所說明的第1密封構件53。 本實施形態的支承梁152具有:沿著Y軸方向延伸的第1支承梁152a、及沿著X軸方向延伸的第2支承梁152b。第1支承梁152a和第2支承梁152b是在既定的位置交叉。如此般,本實施形態的支承梁152構成為格子狀。
又本實施形態的第1支承梁152a具有設置在上表面的軌道155。在將觸媒包151搬入反應器50內時,軌道155與台車170的車輪171(參照圖10)卡合。又在第1支承梁152a的上表面設置第1密封金屬件160。第1密封金屬件160設置成從第1支承梁152a的上表面突出。第1密封金屬件160是沿著Y軸方向延伸之長條狀構件。第1密封金屬件160的上表面成為平面。安裝在觸媒包151的下表面之迫緊57被緊壓在該第1密封金屬件160的上表面,藉此將觸媒包151之X軸方向的間隙密封。
又如圖8及圖9所示般,在本實施形態的第2支承梁152b之上表面設置第2密封金屬件(第1密封構件)161。第2密封金屬件161設置成從第2支承梁152b的上表面突出。第2密封金屬件161是沿著X軸方向延伸之長條狀構件。第2密封金屬件161的上表面成為平面。安裝於觸媒包151的下表面之迫緊57被緊壓於該第2密封金屬件161的上表面,藉此將觸媒包151之X軸方向的間隙密封。 第2密封金屬件161,是在X軸方向的兩端部,在上端形成有缺口161a。如圖10所示般,缺口161a是為了避免在觸媒包151搬入時所使用的台車170之車輪171和第2密封金屬件161發生干涉。
若缺口161a就那樣露出,有可能透過缺口161a而使燃燒氣體短傳。因此,如圖8~圖10所示般,在設置觸媒包151時,藉由封堵板(第2密封構件)180將缺口161a從上方覆蓋。缺口161a可說是形成於第2密封金屬件161和第2支承梁152b(更詳細的說,第2支承梁152b的軌道155)之間的間隙,封堵板180可說是將形成於第2密封金屬件161和第2支承梁152b之間的間隙密封。
又可利用第1支承梁152a作為軌道。在此情況,台車170的車輪171是與第1支承梁152a之X軸方向的內側的端部卡合。再者,在相當於第1密封構件之第2支承梁152b之X軸方向的兩端部,為了避免與台車170的車輪171發生干涉而在上端形成有缺口。又有可能透過缺口而使燃燒氣體短傳,因此藉由相當於封堵板180之封堵板(第2密封構件)將第2支承梁152b(第1密封構件)的缺口從上方覆蓋。藉此,可省略軌道155、第1密封金屬件160,因此可減少安裝相關的作業時間及零件數。
在本實施形態也能發揮與上述第1實施形態同樣的效果。
又本揭露並不限定於上述各實施形態,在不脫離其要旨的範圍內可適宜變形。
例如,作為在鍋爐所使用的燃料,亦可為煤、生質燃料、石油焦 (PC:Petroleum Coke)、石油殘渣等的固體燃料,重油、輕油、重質油等的石油類、工廠廢液等的液體燃料。又也能使用天然氣、各種石油氣體、在製鐵程序等所產生的副產氣體等的氣體燃料。 再者,還能運用於將這些燃料組合來使用之混燒鍋爐。
又作為脫硝處理對象的氣體,並不限定於從鍋爐排出的廢氣,也能運用於從燃氣渦輪機、引擎、燃燒爐、焚化爐及各種反應爐排出的氣體。
在以上所說明的實施形態記載之脫硝裝置及鍋爐以及脫硝裝置之製造方法,例如可如以下般掌握。 本揭露的一態樣之脫硝裝置,係具備:複數的支承梁(52)、脫硝觸媒(51)、第1密封構件(53)及第2密封構件(54),複數的支承梁(52)是朝既定方向(Y軸方向)延伸且沿著與前述既定方向(Y軸方向)交叉的X軸方向即交叉方向(X軸方向)隔著既定的間隔並排配置;脫硝觸媒(51)是以架設在沿著前述交叉方向(X軸方向)並排的前述支承梁(52)彼此間的方式載置在複數的前述支承梁(52)上,且用於將通過內部的氣體脫硝;第1密封構件(53)是朝前述交叉方向(X軸方向)延伸,且用於將形成於前述脫硝觸媒(51)和與該脫硝觸媒(51)在前述既定方向(Y軸方向)鄰接的構件之間的間隙密封;第2密封構件(54)是用於將形成於前述第1密封構件(53)之前述交叉方向(X軸方向)的端部和前述支承梁(52)之間的間隙密封,在前述脫硝觸媒(51)之下表面的前述交叉方向(X軸方向)的端部,安裝有被前述下表面和前述支承梁(52)的上表面挾持之迫緊(57)。
在上述構成,是在脫硝觸媒之下表面的交叉方向的端部,安裝有被脫硝觸媒的下表面和支承梁的上表面挾持之迫緊。藉此,將形成於脫硝觸媒和與該脫硝觸媒在交叉方向鄰接的構件(以下稱為「交叉方向的鄰接構件」)之間的間隙(以下稱為「交叉方向的間隙」),藉由迫緊及支承梁密封。又在上述構成,係具備第1密封構件。藉此,將形成於脫硝觸媒和與該脫硝觸媒在既定方向鄰接的構件(以下稱為「既定方向的鄰接構件」)之間的間隙(以下稱為「既定方向的間隙」),藉由第1密封構件密封。如此般,能夠將交叉方向的間隙和既定方向的間隙密封,因此可減少不通過脫硝觸媒的內部就往脫硝觸媒的下游側流動之燃燒氣體(所謂短傳的燃燒氣體)。 又在上述構成,係具備第2密封構件。藉此,還能將形成於第1密封構件的交叉方向之端部和支承梁之間的間隙藉由第2密封構件密封。因此,可進一步減少短傳的燃燒氣體。 又作為交叉方向及既定方向的鄰接構件,例如當沿著交叉方向及既定方向將複數個脫硝觸媒並排配置的情況,可以是鄰接配置的脫硝觸媒。又作為交叉方向及既定方向的鄰接構件,例如當脫硝觸媒配置在交叉方向或既定方向的端部的情況,可以是構成脫硝裝置的外殼之殼體。 又在上述構成,迫緊安裝於脫硝觸媒。藉此,能以在脫硝觸媒安裝有迫緊的狀態將脫硝觸媒輸送。因此,例如於工廠在脫硝觸媒安裝迫緊,並在安裝有迫緊的狀態下將脫硝觸媒往現場(要設置脫硝觸媒的場所)輸送的情況,可省略在現場將迫緊安裝於脫硝觸媒的工序。因此,可減少在現場的組裝工時,可縮短現場的施工工序。又與現場相比可在設備及裝置齊備的工廠安裝迫緊,因此可抑制品質偏差,而使可靠性提高。 又在上述構成,迫緊安裝在脫硝觸媒的下表面,而被脫硝觸媒的下表面和支承梁的上表面挾持。藉此,可利用脫硝觸媒本身重量將迫緊按壓。因此,因為可省略用於將迫緊按壓的零件,能夠減少零件數。
又本揭露的一態樣之脫硝裝置,前述第1密封構件(53)安裝在前述脫硝觸媒(51)的下部之前述既定方向(Y軸方向)的端部。
在上述構成,第1密封構件安裝在脫硝觸媒之下部的既定方向之端部。藉此,能以在脫硝觸媒安裝有第1密封構件的狀態將脫硝觸媒輸送。因此,例如於工廠在脫硝觸媒安裝第1密封構件,並在安裝有第1密封構件的狀態下將脫硝觸媒往現場(要設置脫硝觸媒的場所)輸送的情況,可省略在現場將第1密封構件安裝於脫硝觸媒的工序。因此,可減少在現場的組裝工時,可縮短現場的施工工序。又與現場相比可在設備及裝置齊備的工廠安裝第1密封構件,因此可抑制品質偏差,而使可靠性提高。
又本揭露的一態樣之脫硝裝置,前述第1密封構件(53)係具有:形成為一體之板狀的第1板部(53a)及板狀的第2板部(53b),第1板部(53a)是與前述脫硝觸媒(51)之前述既定方向(Y軸方向)的一側之端面的下端部以面接觸的方式固定在一起;第2板部(53b)是從前述第1板部(53a)之下端彎折而朝前述既定方向(Y軸方向)之前述一側延伸。
在上述構成,第1密封構件具有:第1板部、及從第1板部的端部彎折而延伸之第2板部。亦即,第1密封構件,從與交叉方向正交的面切斷時之剖面呈大致L字狀。藉此,可在第2板部的上表面載置既定方向的鄰接構件。因此,既定方向的間隙也是,當從與交叉方向正交的面切斷時的剖面呈大致L字狀,因此更難讓燃燒氣體通過。因此,可進一步提高既定方向的間隙之密封性。 又在上述構成,第1板部是與脫硝觸媒之端面以面接觸的方式固定在一起。可將形成於第1板部和脫硝觸媒之間的間隙之密封性提高,並將第1密封構件強固地固定在脫硝觸媒。
又本揭露的一態樣之鍋爐,係具備上述任一者所記載的脫硝裝置。
又本揭露的一態樣的脫硝裝置之設置方法,是用於將氣體脫硝的脫硝裝置(43)之設置方法,前述脫硝裝置(43) 係具備:複數的支承梁(52)、脫硝觸媒(51)、第1密封構件(53)及第2密封構件(54),複數的支承梁(52)是朝既定方向(Y軸方向)延伸且沿著與前述既定方向(Y軸方向)交叉的X軸方向即交叉方向(X軸方向)隔著既定的間隔並排配置;脫硝觸媒(51)是以架設在沿著前述交叉方向(X軸方向)並排的前述支承梁(52)彼此間的方式載置在複數的前述支承梁(52)上,且用於將通過內部的氣體脫硝;第1密封構件(53)是朝前述交叉方向(X軸方向)延伸,且用於將形成於前述脫硝觸媒(51)和與該脫硝觸媒(51)在前述既定方向(Y軸方向)鄰接的構件之間的間隙密封;第2密封構件(54)是用於將形成於前述第1密封構件(53)之前述交叉方向(X軸方向)的端部和前述支承梁(52)之間的間隙密封,在前述脫硝觸媒(51)之下表面的前述交叉方向(X軸方向)的端部,安裝有被前述下表面和前述支承梁(52)的上表面挾持之迫緊(57),該脫硝裝置之設置方法具備如下工序:以使前述第2密封構件(54)覆蓋形成於前述第1密封構件(53)之前述交叉方向(X軸方向)的端部和前述支承梁(52)之間的間隙的方式,將前述脫硝觸媒(51)載置於前述支承梁(52)上。
10:鍋爐 11:爐膛 12:燃燒氣體通路 13:煙道 13a:鉛直部 20:燃燒裝置 21:燃燒器 23:風箱 24:風道 32:強制通風機 41:氣體導管 42:空氣預熱器 43:脫硝裝置 44:集塵裝置 46:脫硫裝置 47:煙囪 50:反應器 51:觸媒包 52:支承梁 52a:定位金屬件 53:第1密封構件 53a:第1板部 53b:第2板部 54:第2密封構件 54a:缺口 54b:封閉部 54c:重疊部 55:軌道 56:補強構件 57:迫緊 101:爐膛壁 102:過熱器 103:再熱器 104:省煤器 151:觸媒包 152:支承梁 152a:第1支承梁 152b:第2支承梁 155:軌道 160:第1密封金屬件 161:第2密封金屬件(第1密封構件) 161a:缺口 170:台車 171:車輪 180:封堵板(第2密封構件)
[圖1]係顯示本揭露的第1實施形態的鍋爐之概略構成圖。 [圖2]係顯示本揭露的第1實施形態之脫硝裝置的主要部分之立體圖。 [圖3]係顯示本揭露的第1實施形態之觸媒包的立體圖。 [圖4]係顯示本揭露的第1實施形態的脫硝裝置之製造方法的示意側視圖。 [圖5(a),(b)]係顯示本揭露的第1實施形態的脫硝裝置之製造方法的示意側視圖。 [圖6]係顯示本揭露的第1實施形態的脫硝裝置之製造方法的示意立體圖。 [圖7]係顯示本揭露的第2實施形態的脫硝裝置之主要部分的立體圖。 [圖8]係圖7的主要部分(XIII部分)的放大圖。 [圖9]係圖7的主要部分(IX部分)的放大圖。 [圖10]係圖9的X-X箭頭視剖面圖。
43:脫硝裝置
50:反應器
51:觸媒包
52:支承梁
52a:定位金屬件
53:第1密封構件
54:第2密封構件
55:軌道
56:補強構件
57:迫緊

Claims (5)

  1. 一種脫硝裝置,係具備:複數的支承梁、脫硝觸媒、第1密封構件及第2密封構件, 複數的前述支承梁,係朝既定方向延伸,且沿著與前述既定方向交叉的方向即交叉方向隔著既定的間隔並排配置; 前述脫硝觸媒,係以架設在沿著前述交叉方向並排的前述支承梁彼此間的方式載置在複數的前述支承梁上,且用於將通過內部的氣體脫硝; 前述第1密封構件,係朝前述交叉方向延伸,且用於將形成於前述脫硝觸媒和與該脫硝觸媒在前述既定方向鄰接的構件之間的間隙密封; 前述第2密封構件,係用於將形成於前述第1密封構件之前述交叉方向的端部和前述支承梁之間的間隙密封; 在前述脫硝觸媒之下表面的前述交叉方向之端部,安裝有被前述下表面和前述支承梁的上表面挾持之迫緊。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脫硝裝置,其中, 前述第1密封構件係安裝於前述脫硝觸媒之下部的前述既定方向的端部。
  3. 如請求項2所述之脫硝裝置,其中, 前述第1密封構件係具有形成為一體之板狀的第1板部及板狀的第2板部, 前述第1板部,係與前述脫硝觸媒之前述既定方向的一側之端面的下端部以面接觸的方式固定在一起, 前述第2板部,係從前述第1板部的下端彎折而朝前述既定方向的前述一側延伸。
  4. 一種鍋爐,係具備如請求項1至3之任一項所述之脫硝裝置。
  5. 一種脫硝裝置之設置方法,係用於將氣體脫硝的脫硝裝置之設置方法, 前述脫硝裝置係具備:複數的支承梁、脫硝觸媒、第1密封構件及第2密封構件, 複數的前述支承梁,係朝既定方向延伸,且沿著與前述既定方向交叉的方向即交叉方向隔著既定的間隔並排配置; 前述脫硝觸媒,係以架設在沿著前述交叉方向並排的前述支承梁彼此間的方式載置在複數的前述支承梁上,且用於將通過內部的氣體脫硝; 前述第1密封構件,係朝前述交叉方向延伸,且用於將形成於前述脫硝觸媒和與該脫硝觸媒在前述既定方向鄰接的構件之間的間隙密封; 前述第2密封構件,係用於將形成於前述第1密封構件之前述交叉方向的端部和前述支承梁之間的間隙密封; 在前述脫硝觸媒的下表面之前述交叉方向的端部,安裝有被前述下表面和前述支承梁的上表面挾持之迫緊, 該脫硝裝置之設置方法具備如下工序: 以使前述第2密封構件覆蓋形成於前述第1密封構件的前述交叉方向之端部和前述支承梁之間的間隙的方式,將前述脫硝觸媒載置於前述支承梁上。
TW111150001A 2022-01-14 2022-12-26 脫硝裝置及鍋爐、以及脫硝裝置之設置方法 TWI84005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2-004398 2022-01-14
JP2022004398A JP7371142B2 (ja) 2022-01-14 2022-01-14 脱硝装置及びボイラ並びに脱硝装置の設置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333848A true TW202333848A (zh) 2023-09-01
TWI840050B TWI840050B (zh) 2024-04-21

Family

ID=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3103719A (ja) 2023-07-27
JP7371142B2 (ja) 2023-10-30
WO2023136137A1 (ja) 2023-07-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AU2004261837B2 (en) Heat transfer tube panel module and method of constructing exhaust heat recovery boiler using the module
US8211391B2 (en) Biomass boiler SCR NOx and CO reduction system
US9400102B2 (en) Heat exchanger including flow regulating plates
US7118721B2 (en) Method for treating emissions
US8959916B2 (en) Thermal power plant
WO2004054690A1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nox emissions from boilers combusting carbonaceous fuels without using external reagent
KR100829346B1 (ko) 선택적 촉매 환원을 갖는 순환 유동층 반응기
TW202333848A (zh) 脫硝裝置及鍋爐、以及脫硝裝置之設置方法
TWI840050B (zh) 脫硝裝置及鍋爐、以及脫硝裝置之設置方法
KR20050086754A (ko) 배출물 처리 시스템
FI128631B (fi) Menetelmä lämmön tuottamiseksi energialaitoksessa
WO2023149140A1 (ja) シール構造及び排熱回収ボイラ並びに排ガスのシール方法
TWI847500B (zh) 密封構造及排熱回收鍋爐以及排氣之密封方法
JP2022121127A (ja) 脱硝装置、架台及びボイラ並びに脱硝触媒の設置方法
CN111351066A (zh) 锅炉的密封结构及锅炉、以及锅炉的运转方法
WO2023140164A1 (ja) バーナ及びボイラ並びにバーナの運転方法
JP7487090B2 (ja) シール構造、バーナ構造及びシール構造の組付方法
CN103170244A (zh) 烟气脱硝系统中反应器和进烟管道的共壁结构
JP5986895B2 (ja) ボイラ
US9587827B2 (en) Water cooled CO boiler floor with screen gas distribution inlet
JP5692385B2 (ja) タワーボイラ
JP6109718B2 (ja) ボイラ
JP6284345B2 (ja) ボイラ
JP2023017400A (ja) 連結部材および連結部材の設計方法
Seltzer et al. Near-zero emissions oxy-combustion flue gas purification-power plant perform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