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324841A - 軌道型端子裝置之導電組件改良結構 - Google Patents

軌道型端子裝置之導電組件改良結構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324841A
TW202324841A TW110144696A TW110144696A TW202324841A TW 202324841 A TW202324841 A TW 202324841A TW 110144696 A TW110144696 A TW 110144696A TW 110144696 A TW110144696 A TW 110144696A TW 202324841 A TW202324841 A TW 202324841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arm
elastic zone
elastic
auxiliary
zon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014469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吳智遠
戴明杉
Original Assignee
進聯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大陸商進聯電子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大陸商高誠電子(深圳)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進聯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大陸商進聯電子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大陸商高誠電子(深圳)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進聯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1014469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202324841A/zh
Priority to CN202111641004.4A priority patent/CN116207572A/zh
Priority to US17/983,977 priority patent/US20230170633A1/en
Priority to EP22207085.6A priority patent/EP4191798A1/en
Publication of TW20232484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324841A/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9/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e.g. terminal strips or terminal blocks; Terminals or binding posts mounted upon a base or in a case; Bases therefor
    • H01R9/22Bases, e.g. strip, block, panel
    • H01R9/24Terminal blocks
    • H01R9/26Clip-on terminal blocks for side-by-side rail- or strip-mounting
    • H01R9/2691Clip-on terminal blocks for side-by-side rail- or strip-mounting with ground wire connection to the rai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9/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e.g. terminal strips or terminal blocks; Terminals or binding posts mounted upon a base or in a case; Bases therefor
    • H01R9/22Bases, e.g. strip, block, panel
    • H01R9/24Terminal blocks
    • H01R9/26Clip-on terminal blocks for side-by-side rail- or strip-mounting
    • H01R9/2608Fastening means for mounting on support rail or strip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5/00Coupling parts adapted for simultaneous co-operation with two or more identical counterparts, e.g. for distributing energy to two or more circuits
    • H01R25/14Rails or bus-bars constructed so that the counterparts can be connected thereto at any point along their length
    • H01R25/142Their counterpar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22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 H01R13/24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 H01R13/2407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characterized by the resilient means
    • H01R13/2414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characterized by the resilient means conductive elastom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4/00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 H01R4/28Clamped connections, spring connections
    • H01R4/48Clamped connections, spring connections utilising a spring, clip, or other resilient membe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9/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e.g. terminal strips or terminal blocks; Terminals or binding posts mounted upon a base or in a case; Bases therefor
    • H01R9/22Bases, e.g. strip, block, panel
    • H01R9/223Insulating enclosures for termina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9/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e.g. terminal strips or terminal blocks; Terminals or binding posts mounted upon a base or in a case; Bases therefor
    • H01R9/22Bases, e.g. strip, block, panel
    • H01R9/24Terminal blocks
    • H01R9/2416Means for guiding or retaining wires or cables connected to terminal blocks

Abstract

一種軌道型端子裝置之導電組件改良結構,包括可設置在絕緣殼體的導電組件。導電組件具有基部、連接基部的第一區、第二區;第一區、第二區分別形成有弓部和連接弓部的第一段、第二段,可分別扣合在接地軌道上。以及,第一區及/或第二區設置有一負載臂和組合負載臂的彈性器;彈性器包括第一彈性區、第二彈性區,並且使負載臂通過第一彈性區和第二彈性區的至少局部區域,使第一彈性區和第二彈性區響應負載臂的位移運動時,分別產生張力(或回推力量)和拉力作用,改善習知技藝(長期或高頻率使用)於單一彈性力量(或材料)疲乏,即影響固定效果的情形。

Description

軌道型端子裝置之導電組件改良結構
本發明係有關於一種軌道型端子裝置之導電組件改良結構;特別是指一種導電組件設置負載臂組合彈性器的第一彈性區、第二彈性區,輔助提高導電組件的彈性夾制固定作用之技術。
應用被包覆在絕緣殼體(通常係塑膠材料製成)內的金屬組件(或稱導電元件)和彈片導體(或稱金屬彈片)來壓制或聯結進入端子的導線,形成電性聯接或釋放導線的端子裝置或壓線端子,係已為習知技藝。
這類電連接端子包括提供插置在電路板(例如PC電路板)的型態(例如,CN 102204015 A「電連接端子」、DE 29915515 U1、EP 2325947 A1等專利案),以及使電聯接端子成排列型態的扣合接地軌道(或導電軌道)的型態,以建立一電器或機械設備的共用接地裝置,來導出那些機器殘存的電壓或靜電;例如,德國DE 20 2008 015 306 U1、DE 10 2008 055 721 A1、CN 201805017 U「軌道式端子台」、US 2013/0143433 A1「CONNECTION TERMINAL」、US 2014/0127932 A1「ELECTRICAL CONNECTION TERMINAL」、DE 10 2012 009 286 A1、US 5362259「接地導電端子(GROUND CONDUCTOR TERMINAL)」等專利案,係提供了典型的實施例。
這類電聯接端子(或軌道型電聯接端子)通常包括一絕緣殼體;殼體具有入線孔,讓導線可插入殼體內部。殼體也界定有一腔室,來配裝板狀導電支架(或導電組件),樞接那些從機器設備接來的接地導線;導電組件具有金屬接地元件,係焊接、鉚合或連結在該導電支架上;這金屬接地元件係具有兩端,分別扣合在一接地軌道(或導電軌道)上。操作人員可藉由工具(例如螺絲起子)勾拉該絕緣殼體下邊一個形成勾狀的足部區域,使所述足部區域帶動該接地元件的一端向外變形偏移,以解除接地元件與軌道的扣合狀態。
一個有關習知電聯接端子的組合結構在結構和操作應用方面的課題是,接地元件兩端的結構因人員往外部方向的勾拉操作而產生變形的機制,在人員操作不當及/或長期(或高頻率)使用的情形下,容易降低它們後續和軌道扣合固定的作用,相對影響了導電組件的導電效果。
習知技藝也揭示了一種應用多個接地元件並排組合的結構;例如,DE 103 24144 B4、DE 20 2015 105352 U1、EP 1 860 738 A1等專利案,係提供了可行的實施例。
不過,就像那些熟習此技藝的人所知悉,多個接地元件並排組合的結構型態,不僅提高了材料成本,也相對的使人員必須施加很大的操作力量,才能拉動接地元件往外部方向偏移;因此,存在了操作費力的情形。
為了改善所述情形,舊法也揭示了一種接地元件組合彈性元件的結構型態。接地元件具有一可樞接導電接頭的基部、連接基部的第一區和第二區;第一區、第二區分別形成有弓部和連接弓部的第一段、第二段,可分別扣合在一接地軌道上。以及,第一區及/或第二區設置有一負載臂和組合負載臂的U型彈性元件;U型彈性元件響應第一段及/或第二段的運動,蓄積壓縮能量或釋放壓縮能量的作用,輔助增加第一段及/或第二段扣合在接地軌道的彈性固定作用(力)。
可了解的是,上述實施例的U型彈性元件提供單一被壓縮後回推的作用力,U型彈性元件常態性被壓縮變形,反覆回到初始狀態;在人員長期(或高頻率)使用的情形下,容易使彈性元件的材料疲乏或失能,而破壞或降低它輔助接地元件和軌道扣合固定的作用,而這種情形並不是我們所期望的。
代表性的來說,這些參考資料顯示了有關電性聯接端子裝置在結構組合設計和應用方面的技藝;如果重行設計考量該導電組件或接地元件的結構型態,使其構造不同於習用者,將可改變它的使用形態,而有別於舊法;實質上,也會增加它的應用效果。
我們發覺一個比較理想的端子裝置或導電組件的結構型態,必須能夠克服或改善上述所討論的課題;還應包括下列幾個設計考量,包括:
1.導電組件(或接地元件)和彈性器的結構或組合結構應重行設計,來降低必須選用特別金屬材質(例如,抗壓(降伏點)性能較高的材料)或單純增加彈性器數量,才能提高彈性器使用壽命的模式。
2.進一步考量提供一種彈性器結構及/或導電組件結構,在導電組件因人員操作而(位移)運動時,同時具備或產生抗壓作用和抗拉(或抗張)作用的兩種力量機制,用以提高該彈性器的使用壽命和效果,改善舊法單一彈性作用力喪失,即破壞或降低它輔助接地元件和軌道扣合固定的情形。
上述的抗壓作用是指彈性器被壓縮而蓄積能量時,會產生(張力)回推力量或回復到初始狀態的本能作用;抗拉(或抗張)作用是指彈性器被拉張而蓄積能量時,會產生回拉力量或回復到初始狀態的本能作用。
而這些課題在上述的參考資料中均未被教示或具體揭露。
爰是,本發明之主要目的即在於提供一種軌道型端子裝置之導電組件改良結構,包括可設置在絕緣殼體的導電組件。導電組件具有基部、連接基部的第一區、第二區;第一區、第二區分別形成有弓部和連接弓部的第一段、第二段,可分別扣合在接地軌道上。以及,第一區及/或第二區設置有一負載臂和組合負載臂的彈性器;彈性器包括第一彈性區、第二彈性區,並且使負載臂通過第一彈性區和第二彈性區的至少局部區域,使第一彈性區和第二彈性區響應負載臂的(位移)運動時,(同時)分別產生張力(或回推力量)和拉力作用,提高導電組件扣合接地軌道的穩固結合力,也使彈性器更不易彈性疲乏,改善習知技藝(長期或高頻率使用)於單一彈性力量(或材料)疲乏,即影響固定效果的情形。
根據本發明之軌道型端子裝置之導電組件改良結構,第一彈性區、第二彈性區分別設有主臂、副臂和連接在主臂、副臂之間的(弓形)橋接部;以及,第一彈性區的副臂連接第二彈性區的主臂。並且,負載臂至少通過第一彈性區的主臂、副臂和第二彈性區的主臂;使第一彈性區和第二彈性區響應負載臂的(位移)運動時,形成第一彈性區被壓縮、第二彈性區被拉張的作用。在負載臂回動或復動時,第一彈性區釋放蓄積的能量產生張力(或回推力量)作用,第二彈性區釋放蓄積的能量產生拉力(或回拉力量),輔助第一段、第二段回到初始型態。
根據本發明之軌道型端子裝置之導電組件改良結構,第一彈性區的副臂和第二彈性區的主臂之間形成有(弓形)副橋接部,使彈性器形成一類似「M」型結構或彈性器形成一類似波浪型結構(或第三彈性區的機制),來輔助提高彈性器(或第一彈性區)的抗壓(或回推力量)作用及第二彈性區的抗張(或回拉力量)作用。
根據本發明之軌道型端子裝置之導電組件改良結構,第二彈性區(及/或第一彈性區)的副臂連接有一(弓形)副橋接部,所述副橋接部連接有一延伸臂;以及,延伸臂連接一(弓形)附屬橋接部,附屬橋接部連接一附屬臂,使第二彈性區(及/或第一彈性區)形成一類似「M」型結構或彈性器形成一類似波浪型結構。
請參閱第1、2及3圖,本發明之軌道型端子裝置之導電組件改良結構包括導電組件(或接地元件),概以參考編號10表示之。導電組件10裝設在絕緣材料製成的殼體50(殼體50設有供導線插入連接的導電模組55)內,用以構成電性端子裝置或導線聯接端子。
下列說明中假設提到上部、上方、下部、下方、右邊、左邊、側邊…等,是以圖中顯示的方向為參考方向。
在所採的實施例中,導電組件10大體成板片狀結構,具有一可組合導電模組55的基部10a、連接基部10a朝圖中兩邊方向延伸的第一區11和第二區12;第一區11、第二區12分別形成有弓部13和連接弓部13的第一段14、第二段15,使第一段14、第二段15可分別(彈性)扣合在一接地軌道(圖未顯示)上,形成電性接地作用。
基本上,殼體50設有第一組裝部51、第二組裝部52,分別組合或定位第一段14的尾部14a、第二段15的尾部15a,輔助殼體50收容或定位導電組件10。
圖中描繪了第一區11及/或第二區12設置有一負載臂16和組合負載臂16的彈性器20;彈性器20包括第一彈性區21、第二彈性區22,並且使負載臂16通過第一彈性區21和第二彈性區22的至少局部區域,使第一彈性區21和第二彈性區22響應負載臂16的(位移)運動時,(同時)分別產生張力(或回推力量)和拉力作用,提高導電組件10扣合接地軌道的穩固結合力,也使彈性器20更不易彈性疲乏,改善習知技藝(長期或高頻率使用)於單一彈性力量(或材料)疲乏,即影響固定效果的情形。
詳細來說,第一區11及/或第二區12界定有一空間30,在鄰接空間30的區域,第一區11及/或第二區12在負載臂16的上、下邊分別設有上臂17、連接上臂17的肩部17a和下臂18、連接下臂18的肩部18a。以及,在空間30和基部10a之間設置有孔洞結構的組合部19。
在可行的實施例中,上臂17、下臂18分別形成有凸部17b、18b。上臂肩部17a配合上臂凸部17b、下臂肩部18a配合下臂凸部18b,可提供輔助安裝彈性器20的作用。
可了解的是,凸部17b及/或凸部18b也可作為限位機制,規範第一彈性區21及/或第二彈性區22的運動範圍或位移量,降低第一段14、第二段15及/或第一彈性區21、第二彈性區22因人員操作不當或長期(或高頻率)使用而變形或彈性(或材料)疲乏的情形。
第2、3圖顯示了負載臂16成一「T」型結構,而具有一副部16a。負載臂16一端連接第一段14(及/或第二段15),使另一端或負載臂16至少局部區域(及副部16a)位在空間30裏面。
在所採的實施例中,彈性器20的第一彈性區21、第二彈性區22可形成兩件式結構或一體聯結的型態,而構成一類似「M」型結構。彈性器20的第一彈性區21及/或第二彈性區22也可應用螺旋彈簧的結構型態。
圖中顯示了第一彈性區21、第二彈性區22分別設有主臂21a、22a、副臂21b、22b和連接在主臂21a、22a、副臂21b、22b之間的(弓形)橋接部21c、22c;以及,第一彈性區21的副臂21b貼靠或連接第二彈性區22的主臂22a。
圖中也描繪了第一彈性區21的主臂21a、副臂21b、第二彈性區22的主臂22a、副臂22b,分別形成有弧形部23,可提高主臂21a、22a和副臂21b、22b的結構強度。並且,負載臂16至少通過第一彈性區21的主臂21a、副臂21b和第二彈性區22的主臂22a;使第一彈性區21和第二彈性區22響應負載臂16的(位移)運動時,形成第一彈性區21被壓縮、第二彈性區22被拉張的作用。
以及,在負載臂16(及/或副部16a)回動或復動時,第一彈性區21釋放蓄積的能量產生張力(或回推力量)作用,第二彈性區22釋放蓄積的能量產生拉力(或回拉力量)作用,輔助第一段14及/或第二段15回到初始型態(或未受力的位置)。
詳細來說,第一彈性區21的主臂21a、副臂21b、第二彈性區22的主臂22a、副臂22b,分別形成有槽口24,用以容許負載臂16通過及/或使槽口24組合負載臂16。
因此,第一彈性區21的主臂21a位在肩部17a、18a和凸部17b、18b之間的位置,使第一彈性區21的主臂21a抵靠在肩部17a、18a上(或第一彈性區21的主臂21a位在第一段14(及/或第二段15)和凸部17b、18b之間的位置,使第一彈性區21的主臂21a抵靠在第一段14(及/或第二段15)上)。第一彈性區21的副臂21b、第二彈性區22的主臂22a位在凸部17b、18b和副部16a之間的位置,使第二彈性區22的主臂22a抵靠副部16a。以及,第二彈性區22的副臂22b位在組合部19上的型態。
在一個可行的實施例中,第二彈性區22的副臂22b可固定在殼體50上,或殼體50設置組合部,來固定第二彈性區22的副臂22b。以及,殼體50可設置槽室53,用來(輔助)收容彈性器20。
第2、3圖顯示了殼體50設置有一肋狀體的停止部54,用以限制導電組件第一段14(及/或第二段15)或負載臂16的運動距離或位移量,降低第一段14(或第二段15)因人員操作不當或長期(或高頻率)使用而彈性(或材料)疲乏或斷裂等情形,導致影響軌道扣合固定的作用及導電組件的導電效果。
請參閱第4圖,當人員操作工具60(例如螺絲起子)從殼體50下部一足狀區域59向外(或向圖中左邊)拉動殼體50時,殼體50會帶動導電組件第一段14向圖中左邊移動,配合第一段14移動到停止部54的位置,產生了下列運動:
1.負載臂16(和副部16a)帶動第一彈性區21的副臂21b和第二彈性區22的主臂22a朝圖中左邊方向移動(例如第4圖的實線部份所描繪的情形),使彈性器20的第一彈性區21被壓縮而蓄積能量,而使第一彈性區21產生一抗壓作用力(或回推力量)。
2.負載臂16(和副部16a)同時帶動第二彈性區22的主臂22a朝圖中左邊方向移動,使第二彈性區22的副臂22b以組合部19為支點,形成被拉張而蓄積能量,使第二彈性區22產生一抗張或抗拉作用力(或回拉力量)。
也就是說,上述操作提供人員可解除第一段14(及/或第二段15)與軌道的扣合狀態。
當操作力消失時,彈性器20的第一彈性區21會釋放先前壓縮蓄積的能量,使第一彈性區21的副臂21b回推負載臂16的副部16a朝圖中右邊方向運動;第二彈性區22也會釋放先前拉張蓄積的能量,使第二彈性區22的主臂22a回拉負載臂16的副部16a朝圖中右邊方向運動,而共同輔助第一段14(及/或第二段15)彈性回復到初始位置;例如,第4圖的假想線部分所描繪的位置。
可了解的是,當人員操作導電組件10扣合(接地)軌道,使第一段14(及/或第二段15)產生微(擴)張型態時,相對帶動負載臂16(或副部16a),使彈性器20的第一彈性區21產生一抗壓作用力(或回推力量)及/或使第二彈性區22產生一抗張或抗拉作用力(或回拉力量),達到彈性器20輔助導電組件10具備更高的扣合(軌道)力量和穩固性。
請參考第5圖,描繪了彈性器20之一可行實施例的結構情形。彈性器20的第一彈性區21成「U」型結構,使槽口24沿第一彈性區21(或U型結構)的主臂21a經橋接部21c,延伸到副臂21b的區域;並且,主臂21a尾端、副臂21b尾端分別形成有封閉部25。因此,第一彈性區21的槽口24組合負載臂16時,封閉部25可輔助第一彈性區21的槽口24和負載臂16形成穩定的組合作用。
第5圖也顯示了第一彈性區21的主臂21a的弧形部23、副臂21b的弧形部23是朝相對方向形成彎弧結構的型態;以及,第二彈性區22的主臂22a的弧形部23、副臂22b的弧形部23是朝相反方向形成彎弧結構的型態,使第二彈性區22的主臂22a的弧形部23疊合或貼靠在第一彈性區21的副臂21b的弧形部23的型態。
第6圖描繪了彈性器20之一衍生實施例的結構情形。第一彈性區21的主臂21a的弧形部23、副臂21b的弧形部23是朝相對方向形成彎弧結構的型態;以及,第二彈性區22的主臂22a的弧形部23、副臂22b的弧形部23也朝相對方向形成彎弧結構的型態,使第二彈性區22的主臂22a的弧形部23和第一彈性區21的副臂21b的弧形部23之間,共同界定出一孔區26結構的型態。
請參閱第7、8及9圖,描繪了彈性器20之一修正實施例配合殼體50的結構情形。彈性器20在第一彈性區21的副臂21b、第二彈性區22的主臂22a之間,形成有一(弓形)副橋接部27,使彈性器20形成一類似「M」型結構或彈性器20形成一類似波浪型結構(或第三彈性區的機制),來提高彈性器20(或第一彈性區21)的抗壓(或回推力量)作用及第二彈性區22的抗張(或回拉力量)作用。
在所採的實施例中,副橋接部27也配置有槽口24,連接第一彈性區21的副臂21b的槽口24、第二彈性區22的主臂22a的槽口24的型態。
圖中顯示了負載臂16至少通過第一彈性區21的主臂21a、副臂21b、副橋接部27和第二彈性區22的主臂22a;使第一彈性區21和第二彈性區22響應負載臂16的(位移)運動時,形成第一彈性區21(及/或副橋接部27)被壓縮的作用、第二彈性區22被拉張的作用。
以及,在負載臂16(及/或副部16a)回動或復動時,第一彈性區21(及/或副橋接部27)釋放蓄積的能量產生張力(或回推力量)作用,第二彈性區22釋放蓄積的能量產生拉力(或回拉力量)作用,輔助第一段14及/或第二段15回到初始型態(或未受力的位置)。
詳細來說,第一彈性區21的主臂21a位在肩部17a、18a和凸部17b、18b之間的位置,使第一彈性區21的主臂21a抵靠在肩部17a、18a上(或第一彈性區21的主臂21a位在第一段14(及/或第二段15)和凸部17b、18b之間的位置,使第一彈性區21的主臂21a抵靠在第一段14(及/或第二段15)上)。第一彈性區21的副臂21b、副橋接部27和第二彈性區22的主臂22a位在凸部17b、18b和副部16a之間的位置,使第二彈性區22的主臂22a抵靠副部16a。以及,第二彈性區22的副臂22b位在組合部19(或第二彈性區22的副臂22b固定在殼體50(或殼體50組合部))上的型態。
請參考第10圖,當人員操作工具60(例如螺絲起子)從殼體50下部一足狀區域59向外(或向圖中左邊)拉動殼體50時,殼體50會帶動導電組件第一段14向圖中左邊移動,配合第一段14移動到停止部54的位置,產生了下列運動:
1.負載臂16(和副部16a)帶動第一彈性區21的副臂21b和第二彈性區22的主臂22a朝圖中左邊方向移動(例如第10圖的實線部份所描繪的情形),使彈性器20的第一彈性區21(及/或副橋接部27)被壓縮而蓄積能量,而使第一彈性區21(及/或副橋接部27)產生一抗壓作用力(或回推力量)。
2.負載臂16(和副部16a)同時帶動第二彈性區22的主臂22a朝圖中左邊方向移動,使第二彈性區22的副臂22b以組合部19為支點,形成被拉張而蓄積能量,使第二彈性區22產生一抗張或抗拉作用力(或回拉力量)。
當操作力消失時,彈性器20的第一彈性區21(及/或副橋接部27)會釋放先前壓縮蓄積的能量,使第一彈性區21的副臂21b(及/或副橋接部27)回推負載臂16的副部16a朝圖中右邊方向運動;第二彈性區22也會釋放先前拉張蓄積的能量,使第二彈性區22的主臂22a回拉負載臂16的副部16a朝圖中右邊方向運動,而共同輔助第一段14(及/或第二段15)彈性回復到初始位置;例如,第10圖的假想線部分所描繪的位置。
請參閱第11圖,描繪了彈性器20之一修正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第二彈性區22(及/或第一彈性區21)的副臂22b(及/或第一彈性區副臂21b)連接有一(弓形)副橋接部27,所述副橋接部27連接有一延伸臂27a;以及,延伸臂27a連接一(弓形)附屬橋接部27c,附屬橋接部27c連接一附屬臂27b,使第二彈性區22(及/或第一彈性區21)形成一類似「M」型結構或彈性器20形成一類似波浪型結構,而構成第三彈性區、第四彈性區的機制。
圖中也顯示了第二彈性區22的副臂22b至少局部區域、副橋接部27和延伸臂27a、附屬臂27b配置有槽口24的型態。
請參考第12、13圖,描繪了導電組件10和彈性器20的結構情形。負載臂16(或副部16a)延伸連接有一位空間30內的尾部16b。
請參閱第13、14圖,第一彈性區21的主臂21a、副臂21b和第二彈性區22的主臂22a位在肩部17a、18a和副部16a之間的位置,使第一彈性區21的主臂21a抵靠在肩部17a、18a上(或第一彈性區21的主臂21a抵靠在第一段14(及/或第二段15)上),第二彈性區22的主臂22a抵靠副部16a。以及,負載臂16的尾部16b位在第二彈性區22的副橋接部27的槽口24的區域,使附屬臂27b位在組合部19(或附屬臂27b固定在殼體50(或殼體50組合部))上的型態。
因此,負載臂16至少通過第一彈性區21的主臂21a、副臂21b和第二彈性區22的主臂22a;使第一彈性區21和第二彈性區22響應負載臂16的(位移)運動時,形成第一彈性區21被壓縮的作用、第二彈性區22(及/或副橋接部27、延伸臂27a、附屬橋接部27c、附屬臂27b)被拉張的作用。
以及,在負載臂16(及/或副部16a、尾部16b)回動或復動時,第一彈性區21釋放蓄積的能量產生張力(或回推力量)作用,第二彈性區22(及/或副橋接部27、附屬橋接部27c)釋放蓄積的能量產生拉力(或回拉力量)作用,輔助第一段14及/或第二段15回到初始型態(或未受力的位置)。
可了解的是,在不考量製作成本的條件下,依據上述彈性器20的第一彈性區21、第二彈性區22分別產生抗壓作用力、抗拉作用力的機制,也可選擇不同金屬材料(特性)來修正製作第一彈性區21、第二彈性區22的結構。例如,選擇抗壓(降伏點)性能較高的材料製作第一彈性區21的結構,選擇抗拉(降伏點)性能較高的材料製作第二彈性區22的結構。
代表性的來說,這軌道型端子裝置之導電組件改良結構相較於舊法而言,係具有下列的優點:
1.該導電組件10(及/或彈性器20)和相關組件結構,已被重行設計考量。例如,使導電組件10包括基部10a、第一區11、第二區12、第一段14、第二段15、組合部19;第一區11及/或第二區12形成空間30、上臂17、下臂18(及/或肩部17a、18a、凸部17b、18b);空間30內收容負載臂16、副部16a(及/或尾部16b)和彈性器20;彈性器20包括第一彈性區21、第二彈性區22、主臂21a、22a、副臂21b、22b、橋接部21c、22c、弧形部23、槽口24(及/或延伸臂27a、附屬橋接部27c、附屬臂27b),組合負載臂16,輔助增加第一段14及/或第二段15之彈性作用(力)等部分,明顯不同於習用者,也改變了習知端子裝置的導電結構或組合關係,使它的使用、操作型態有別於舊法。
2.特別是,導電組件10的負載臂16組合彈性器20的配合結構,在導電組件10因人員操作而(位移)運動時,同時具備或產生抗壓作用和抗拉(或抗張)作用的兩種力量機制,明顯提高了彈性器20的使用壽命和效果;改善舊法單一彈性作用力喪失,即破壞或降低它輔助接地元件和軌道扣合固定的情形,或必須選用特別金屬材質(例如,抗壓(降伏點)性能較高的材料)或單純增加彈性器數量,才能提高彈性器使用壽命的模式。相對的,也建立了一個更穩定和理想的彈性固定機制,使導電組件10可因應人員操作不當及/或長期(或高頻率)使用的情形,解決或改善它們後續和軌道扣合固定的作用和導電組件的導電效果。
故,本發明提供了一有效的軌道型端子裝置之導電組件改良結構,其空間型態係不同於習知者,且具有舊法中無法比擬之優點,係展現了相當大的進步,誠已充份符合發明專利之要件。
惟,以上所述者,僅為本發明之可行實施例而已,並非用來限定本發明實施之範圍,即凡依本發明申請專利範圍所作之均等變化與修飾,皆為本發明專利範圍所涵蓋。
10:導電組件
10a:基部
11:第一區
12:第二區
13:弓部
14:第一段
14a、15a:尾端
15:第二段
16:負載臂
16a:副部
16b:尾部
17:上臂
17a、18a:肩部
17b、18b:凸部
18:下臂
19:組合部
20:彈性器
21:第一彈性區
21a、22a:主臂
21b、22b 副臂
21c、22c 橋接部
22:第二彈性區
23:弧形部
24:槽口
25:封閉部
26:孔區
27:副橋接部
27a:延伸臂
27b:附屬臂
27c:附屬橋接部
30:空間
50:殼體
51:第一組裝部
52:第二組裝部
53:槽室
54:停止部
55:導電模組
59:足狀區域
60:工具
第1圖係本發明導電組件組合殼體之立體結構示意圖。
第2圖係第1圖的結構分解示意圖;顯示了殼體、導電組件的彈性器的結構情形。
第3圖係第1圖的平面結構示意圖。
第4圖係本發明之操作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描繪了導電組件因應人員操作的結構運動情形。
第5圖係本發明彈性器之一可行實施例的結構分解示意圖;描繪了彈性器的結構情形。
第6圖係本發明彈性器之一衍生實施例的結構分解示意圖;描繪了彈性器的結構情形。
第7圖係本發明導電組件組合殼體之一立體結構示意圖。
第8圖係第7圖的結構分解示意圖;顯示了殼體、導電組件的彈性器的結構情形。
第9圖係第7圖的平面結構示意圖。
第10圖係第9圖之操作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描繪了導電組件因應人員操作的結構運動情形。
第11圖係本發明彈性器之一修正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第12圖係本發明導電組件之一可行實施例的結構分解示意圖;顯示了導電組件和彈性器的結構情形。
第13圖係第12圖之組合結構示意圖。
第14圖係第13圖之導電組件組合殼體之結構示意圖。
10:導電組件
10a:基部
11:第一區
12:第二區
13:弓部
14:第一段
14a、15a:尾端
15:第二段
16:負載臂
16a:副部
17:上臂
17a、18a:肩部
17b、18b:凸部
18:下臂
19:組合部
20:彈性器
21:第一彈性區
21a、22a:主臂
21b、22b:副臂
21c、22c:橋接部
22:第二彈性區
23:弧形部
24:槽口
30:空間
50:殼體
51:第一組裝部
52:第二組裝部
53:槽室
54:停止部
55:導電模組
59:足狀區域

Claims (32)

  1. 一種軌道型端子裝置之導電組件改良結構,包括一導電組件(10); 導電組件(10)具有一基部(10a)、連接基部(10a)的朝兩邊方向延伸形成第一區(11)和第二區(12);第一區(11)、第二區(12)分別形成有弓部(13)和連接弓部(13)的第一段(14)、第二段(15);以及 第一區(11)和第二區(12)的至少其中之一,界定有空間(30),收容一負載臂(16)和組合負載臂(16)的彈性器(20);負載臂(16)具有一副部(16a); 彈性器(20)包括第一彈性區(21)、第二彈性區(22),並且使負載臂(16)通過第一彈性區(21)和第二彈性區(22)的至少局部區域,使第一彈性區(21)和第二彈性區(22)響應負載臂(16)的運動時,分別產生張力作用和拉力作用。
  2. 如請求項1之軌道型端子裝置之導電組件改良結構,其中該第一區(11)和第二區(12)的至少其中之一,界定有一空間(30); 負載臂(16)一端連接第一段(14)和第二段(15)的至少其中之一,使負載臂(16)至少局部區域和副部(16a)位在空間(30)裏面; 導電組件(10)裝設在絕緣材料製成的殼體(50),殼體(50)設有供導線插入連接的導電模組(55);導電組件(10)的基部(10a)可組合導電模組(55); 導電組件(10)的第一段(14)、第二段(15)可分別扣合在一接地軌道; 殼體(50)設有第一組裝部(51)、第二組裝部(52),分別組合第一段(14)的尾部(14a)、第二段(15)的尾部(15a);殼體(50)設置槽室(53),輔助收容彈性器(20)。
  3. 如請求項1或2之軌道型端子裝置之導電組件改良結構,其中該彈性器(20)的第一彈性區(21)、第二彈性區(22)形成兩件式結構和一體聯結的型態的其中之一,而構成一M型結構;在空間(30)和基部(10a)之間設置有孔洞結構的組合部(19); 第一彈性區(21)、第二彈性區(22)分別設有主臂(21a)、(22a)、副臂(21b)、(22b)和連接在主臂(21a)、(22a)、副臂(21b)、(22b)之間的弓形橋接部(21c)、(22c);以及 第一彈性區(21)的副臂(21b)貼靠和連接第二彈性區(22)的主臂(22a)的其中之一; 第一彈性區(21)的主臂(21a)、副臂(21b)、第二彈性區(22)的主臂(22a)、副臂(22b),分別形成有槽口(24);並且,負載臂(16)至少通過第一彈性區(21)的主臂(21a)、副臂(21b)和第二彈性區(22)的主臂(22a);在第一彈性區(21)和第二彈性區(22)響應負載臂(16)的位移運動時,形成第一彈性區(21)被壓縮、第二彈性區(22)被拉張的作用;以及,在負載臂(16)回動時,第一彈性區(21)釋放蓄積的能量產生張力作用,第二彈性區(22)釋放蓄積的能量產生拉力作用。
  4. 如請求項1或2之軌道型端子裝置之導電組件改良結構,其中在鄰接空間(30)的區域,負載臂(16)的上、下邊分別設有上臂(17)、連接上臂(17)的肩部(17a)和下臂(18)、連接下臂(18)的肩部(18a);上臂(17)、下臂(18)分別形成有凸部(17b)、(18b); 第一彈性區(21)的主臂(21a)位在肩部(17a)、(18a)和凸部(17b)、(18b)之間的位置,使第一彈性區(21)的主臂(21a)抵靠在肩部(17a)、(18a)上;第一彈性區(21)的副臂(21b)、第二彈性區(22)的主臂(22a)位在凸部(17b)、(18b)和副部(16a)之間的位置,使第二彈性區(22)的主臂(22a)抵靠副部(16a);以及,第二彈性區(22)的副臂(22b)位在一組合部(19)上的型態。
  5. 如請求項3之軌道型端子裝置之導電組件改良結構,其中在鄰接空間(30)的區域,負載臂(16)的上、下邊分別設有上臂(17)、連接上臂(17)的肩部(17a)和下臂(18)、連接下臂(18)的肩部(18a);上臂(17)、下臂(18)分別形成有凸部(17b)、(18b); 第一彈性區(21)的主臂(21a)位在肩部(17a)、(18a)和凸部(17b)、(18b)之間的位置,使第一彈性區(21)的主臂(21a)抵靠在肩部(17a)、(18a)上; 第一彈性區(21)的副臂(21b)、第二彈性區(22)的主臂(22a)位在凸部(17b)、(18b)和副部(16a)之間的位置,使第二彈性區(22)的主臂(22a)抵靠副部(16a);以及,第二彈性區(22)的副臂(22b)位在組合部(19)上的型態。
  6. 如請求項1或2之軌道型端子裝置之導電組件改良結構,其中在鄰接空間(30)的區域,負載臂(16)的上、下邊分別設有上臂(17)、連接上臂(17)的肩部(17a)和下臂(18)、連接下臂(18)的肩部(18a);上臂(17)、下臂(18)分別形成有凸部(17b)、(18b); 第一彈性區(21)的主臂(21a)位在第一段(14)、第二段(15)至少其中之一和凸部(17b)、(18b)之間的位置,使第一彈性區(21)的主臂(21a)抵靠在第一段(14)、第二段(15)至少其中之一; 第一彈性區(21)的副臂(21b)、第二彈性區(22)的主臂(22a)位在凸部(17b)、(18b)和副部(16a)之間的位置,使第二彈性區(22)的主臂(22a)抵靠副部(16a);以及,第二彈性區(22)的副臂(22b)位在一組合部(19)上的型態。
  7. 如請求項3之軌道型端子裝置之導電組件改良結構,其中在鄰接空間(30)的區域,負載臂(16)的上、下邊分別設有上臂(17)、連接上臂(17)的肩部(17a)和下臂(18)、連接下臂(18)的肩部(18a);上臂(17)、下臂(18)分別形成有凸部(17b)、(18b); 第一彈性區(21)的主臂(21a)位在第一段(14)、第二段(15)至少其中之一和凸部(17b)、(18b)之間的位置,使第一彈性區(21)的主臂(21a)抵靠在第一段(14)、第二段(15)至少其中之一; 第一彈性區(21)的副臂(21b)、第二彈性區(22)的主臂(22a)位在凸部(17b)、(18b)和副部(16a)之間的位置,使第二彈性區(22)的主臂(22a)抵靠副部(16a);以及,第二彈性區(22)的副臂(22b)位在組合部(19)上的型態。
  8. 如請求項3之軌道型端子裝置之導電組件改良結構,其中該第一彈性區(21)的主臂(21a)、副臂(21b)、第二彈性區(22)的主臂(22a)、副臂(22b),分別形成有弧形部(23); 彈性器(20)的第一彈性區(21)成U型結構,使槽口(24)沿第一彈性區(21)的主臂(21a)經橋接部(21c),延伸到副臂(21b)的區域;並且,主臂(21a)尾端、副臂(21b)尾端分別形成有封閉部(25); 第一彈性區(21)的主臂(21a)的弧形部(23)、副臂(21b)的弧形部(23)是朝相對方向形成彎弧結構的型態;以及 第二彈性區(22)的主臂(22a)的弧形部(23)、副臂(22b)的弧形部(23)是朝相反方向形成彎弧結構的型態,使第二彈性區(22)的主臂(22a)的弧形部(23)疊靠在第一彈性區(21)的副臂(21b)的弧形部(23)的型態。
  9. 如請求項5之軌道型端子裝置之導電組件改良結構,其中該第一彈性區(21)的主臂(21a)、副臂(21b)、第二彈性區(22)的主臂(22a)、副臂(22b),分別形成有弧形部(23); 彈性器(20)的第一彈性區(21)成U型結構,使槽口(24)沿第一彈性區(21)的主臂(21a)經橋接部(21c),延伸到副臂(21b)的區域;並且,主臂(21a)尾端、副臂(21b)尾端分別形成有封閉部(25); 第一彈性區(21)的主臂(21a)的弧形部(23)、副臂(21b)的弧形部(23)是朝相對方向形成彎弧結構的型態;以及 第二彈性區(22)的主臂(22a)的弧形部(23)、副臂(22b)的弧形部(23)是朝相反方向形成彎弧結構的型態,使第二彈性區(22)的主臂(22a)的弧形部(23)疊靠在第一彈性區(21)的副臂(21b)的弧形部(23)的型態。
  10. 如請求項7之軌道型端子裝置之導電組件改良結構,其中該第一彈性區(21)的主臂(21a)、副臂(21b)、第二彈性區(22)的主臂(22a)、副臂(22b),分別形成有弧形部(23); 彈性器(20)的第一彈性區(21)成U型結構,使槽口(24)沿第一彈性區(21)的主臂(21a)經橋接部(21c),延伸到副臂(21b)的區域;並且,主臂(21a)尾端、副臂(21b)尾端分別形成有封閉部(25); 第一彈性區(21)的主臂(21a)的弧形部(23)、副臂(21b)的弧形部(23)是朝相對方向形成彎弧結構的型態;以及 第二彈性區(22)的主臂(22a)的弧形部(23)、副臂(22b)的弧形部(23)是朝相反方向形成彎弧結構的型態,使第二彈性區(22)的主臂(22a)的弧形部(23)疊靠在第一彈性區(21)的副臂(21b)的弧形部(23)的型態。
  11. 如請求項3之軌道型端子裝置之導電組件改良結構,其中該第一彈性區(21)的主臂(21a)、副臂(21b)、第二彈性區(22)的主臂(22a)、副臂(22b),分別形成有弧形部(23); 彈性器(20)的第一彈性區(21)成U型結構,使槽口(24)沿第一彈性區(21)的主臂(21a)經橋接部(21c),延伸到副臂(21b)的區域;並且,主臂(21a)尾端、副臂(21b)尾端分別形成有封閉部(25); 第一彈性區(21)的主臂(21a)的弧形部(23)、副臂(21b)的弧形部(23)是朝相對方向形成彎弧結構的型態;以及 第二彈性區(22)的主臂(22a)的弧形部(23)、副臂(22b)的弧形部(23)也朝相對方向形成彎弧結構的型態,使第二彈性區(22)的主臂(22a)的弧形部(23)和第一彈性區(21)的副臂(21b)的弧形部(23)之間,共同界定出一孔區(26)結構。
  12. 如請求項3之軌道型端子裝置之導電組件改良結構,其中該彈性器(20)在第一彈性區(21)的副臂(21b)、第二彈性區(22)的主臂(22a)之間,形成有一弓形副橋接部(27),使彈性器(20)形成一波浪型結構; 副橋接部(27)也配置有槽口(24),連接第一彈性區(21)的副臂(21b)的槽口(24)、第二彈性區(22)的主臂(22a)的槽口(24)的型態; 負載臂(16)至少通過第一彈性區(21)的主臂(21a)、副臂(21b)、副橋接部(27)和第二彈性區(22)的主臂(22a);在第一彈性區(21)和第二彈性區(22)響應負載臂(16)的運動時,形成第一彈性區(21)、副橋接部(27)被壓縮的作用、第二彈性區(22)被拉張的作用;以及,在負載臂(16)復動時,第一彈性區(21)、副橋接部(27)釋放蓄積的能量產生張力作用,第二彈性區(22)釋放蓄積的能量產生拉力作用。
  13. 如請求項5之軌道型端子裝置之導電組件改良結構,其中該彈性器(20)在第一彈性區(21)的副臂(21b)、第二彈性區(22)的主臂(22a)之間,形成有一弓形副橋接部(27),使彈性器(20)形成一波浪型結構; 副橋接部(27)也配置有槽口(24),連接第一彈性區(21)的副臂(21b)的槽口(24)、第二彈性區(22)的主臂(22a)的槽口(24)的型態; 負載臂(16)至少通過第一彈性區(21)的主臂(21a)、副臂(21b)、副橋接部(27)和第二彈性區(22)的主臂(22a);在第一彈性區(21)和第二彈性區(22)響應負載臂(16)的運動時,形成第一彈性區(21)、副橋接部(27)被壓縮的作用、第二彈性區(22)被拉張的作用;以及,在負載臂(16)復動時,第一彈性區(21)、副橋接部(27)釋放蓄積的能量產生張力作用,第二彈性區(22)釋放蓄積的能量產生拉力作用。
  14. 如請求項7之軌道型端子裝置之導電組件改良結構,其中該彈性器(20)在第一彈性區(21)的副臂(21b)、第二彈性區(22)的主臂(22a)之間,形成有一弓形副橋接部(27),使彈性器(20)形成一波浪型結構; 副橋接部(27)也配置有槽口(24),連接第一彈性區(21)的副臂(21b)的槽口(24)、第二彈性區(22)的主臂(22a)的槽口(24)的型態; 負載臂(16)至少通過第一彈性區(21)的主臂(21a)、副臂(21b)、副橋接部(27)和第二彈性區(22)的主臂(22a);在第一彈性區(21)和第二彈性區(22)響應負載臂(16)的運動時,形成第一彈性區(21)、副橋接部(27)被壓縮的作用、第二彈性區(22)被拉張的作用;以及,在負載臂(16)復動時,第一彈性區(21)、副橋接部(27)釋放蓄積的能量產生張力作用,第二彈性區(22)釋放蓄積的能量產生拉力作用。
  15. 如請求項12之軌道型端子裝置之導電組件改良結構,其中在鄰接空間(30)的區域,負載臂(16)的上、下邊分別設有上臂(17)、連接上臂(17)的肩部(17a)和下臂(18)、連接下臂(18)的肩部(18a);上臂(17)、下臂(18)分別形成有凸部(17b)、(18b); 第一彈性區(21)的主臂(21a)位在肩部(17a)、(18a)和凸部(17b)、(18b)之間的位置,使第一彈性區(21)的主臂(21a)抵靠在肩部(17a)、(18a)上; 第一彈性區(21)的副臂(21b)、副橋接部(27)和第二彈性區(22)的主臂(22a)位在凸部(17b)、(18b)和副部(16a)之間的位置,使第二彈性區(22)的主臂(22a)抵靠副部(16a);以及,第二彈性區(22)的副臂(22b)位在組合部(19)上的型態。
  16. 如請求項12之軌道型端子裝置之導電組件改良結構,其中在鄰接空間(30)的區域,負載臂(16)的上、下邊分別設有上臂(17)、連接上臂(17)的肩部(17a)和下臂(18)、連接下臂(18)的肩部(18a);上臂(17)、下臂(18)分別形成有凸部(17b)、(18b); 第一彈性區(21)的主臂(21a)位在第一段(14)、第二段(15)至少其中之一和凸部(17b)、(18b)之間的位置,使第一彈性區(21)的主臂(21a)抵靠在第一段(14)、第二段(15)至少其中之一; 第一彈性區(21)的副臂(21b)、第二彈性區(22)的主臂(22a)位在凸部(17b)、(18b)和副部(16a)之間的位置,使第二彈性區(22)的主臂(22a)抵靠副部(16a);以及,第二彈性區(22)的副臂(22b)位在組合部(19)上的型態。
  17. 如請求項13之軌道型端子裝置之導電組件改良結構,其中在鄰接空間(30)的區域,負載臂(16)的上、下邊分別設有上臂(17)、連接上臂(17)的肩部(17a)和下臂(18)、連接下臂(18)的肩部(18a);上臂(17)、下臂(18)分別形成有凸部(17b)、(18b); 第一彈性區(21)的主臂(21a)位在肩部(17a)、(18a)和凸部(17b)、(18b)之間的位置,使第一彈性區(21)的主臂(21a)抵靠在肩部(17a)、(18a)上; 第一彈性區(21)的副臂(21b)、副橋接部(27)和第二彈性區(22)的主臂(22a)位在凸部(17b)、(18b)和副部(16a)之間的位置,使第二彈性區(22)的主臂(22a)抵靠副部(16a);以及,第二彈性區(22)的副臂(22b)位在組合部(19)上的型態。
  18. 如請求項13之軌道型端子裝置之導電組件改良結構,其中在鄰接空間(30)的區域,負載臂(16)的上、下邊分別設有上臂(17)、連接上臂(17)的肩部(17a)和下臂(18)、連接下臂(18)的肩部(18a);上臂(17)、下臂(18)分別形成有凸部(17b)、(18b); 第一彈性區(21)的主臂(21a)位在第一段(14)、第二段(15)至少其中之一和凸部(17b)、(18b)之間的位置,使第一彈性區(21)的主臂(21a)抵靠在第一段(14)、第二段(15)至少其中之一; 第一彈性區(21)的副臂(21b)、第二彈性區(22)的主臂(22a)位在凸部(17b)、(18b)和副部(16a)之間的位置,使第二彈性區(22)的主臂(22a)抵靠副部(16a);以及,第二彈性區(22)的副臂(22b)位在組合部(19)上的型態。
  19. 如請求項14之軌道型端子裝置之導電組件改良結構,其中在鄰接空間(30)的區域,負載臂(16)的上、下邊分別設有上臂(17)、連接上臂(17)的肩部(17a)和下臂(18)、連接下臂(18)的肩部(18a);上臂(17)、下臂(18)分別形成有凸部(17b)、(18b); 第一彈性區(21)的主臂(21a)位在肩部(17a)、(18a)和凸部(17b)、(18b)之間的位置,使第一彈性區(21)的主臂(21a)抵靠在肩部(17a)、(18a)上; 第一彈性區(21)的副臂(21b)、副橋接部(27)和第二彈性區(22)的主臂(22a)位在凸部(17b)、(18b)和副部(16a)之間的位置,使第二彈性區(22)的主臂(22a)抵靠副部(16a);以及,第二彈性區(22)的副臂(22b)位在組合部(19)上的型態。
  20. 如請求項14之軌道型端子裝置之導電組件改良結構,其中在鄰接空間(30)的區域,負載臂(16)的上、下邊分別設有上臂(17)、連接上臂(17)的肩部(17a)和下臂(18)、連接下臂(18)的肩部(18a);上臂(17)、下臂(18)分別形成有凸部(17b)、(18b); 第一彈性區(21)的主臂(21a)位在第一段(14)、第二段(15)至少其中之一和凸部(17b)、(18b)之間的位置,使第一彈性區(21)的主臂(21a)抵靠在第一段(14)、第二段(15)至少其中之一; 第一彈性區(21)的副臂(21b)、第二彈性區(22)的主臂(22a)位在凸部(17b)、(18b)和副部(16a)之間的位置,使第二彈性區(22)的主臂(22a)抵靠副部(16a);以及,第二彈性區(22)的副臂(22b)位在組合部(19)上的型態。
  21. 如請求項3之軌道型端子裝置之導電組件改良結構,其中該第二彈性區(22)的副臂(22b)、第一彈性區(21)的副臂(21b)的至少其中之一,連接有弓形副橋接部(27),所述副橋接部(27)連接有一延伸臂(27a);以及 延伸臂(27a)連接一弓形附屬橋接部(27c),附屬橋接部(27c)連接一附屬臂(27b),使第二彈性區(22)、第一彈性區(21)的至少其中一,形成一波浪型結構; 副橋接部(27)和延伸臂(27a)、附屬臂(27b)配置有槽口(24)的型態; 負載臂(16)的副部(16a)連接有一尾部(16b)。
  22. 如請求項5之軌道型端子裝置之導電組件改良結構,其中該第二彈性區(22)的副臂(22b)、第一彈性區(21)的副臂(21b)的至少其中之一,連接有弓形副橋接部(27),所述副橋接部(27)連接有一延伸臂(27a);以及 延伸臂(27a)連接一弓形附屬橋接部(27c),附屬橋接部(27c)連接一附屬臂(27b),使第二彈性區(22)、第一彈性區(21)的至少其中一,形成一波浪型結構; 副橋接部(27)和延伸臂(27a)、附屬臂(27b)配置有槽口(24)的型態; 負載臂(16)的副部(16a)連接有一尾部(16b)。
  23. 如請求項7之軌道型端子裝置之導電組件改良結構,其中該第二彈性區(22)的副臂(22b)、第一彈性區(21)的副臂(21b)的至少其中之一,連接有弓形副橋接部(27),所述副橋接部(27)連接有一延伸臂(27a);以及 延伸臂(27a)連接一弓形附屬橋接部(27c),附屬橋接部(27c)連接一附屬臂(27b),使第二彈性區(22)、第一彈性區(21)的至少其中一,形成一波浪型結構; 副橋接部(27)和延伸臂(27a)、附屬臂(27b)配置有槽口(24)的型態; 負載臂(16)的副部(16a)連接有一尾部(16b)。
  24. 如請求項11之軌道型端子裝置之導電組件改良結構,其中該第二彈性區(22)的副臂(22b)、第一彈性區(21)的副臂(21b)的至少其中之一,連接有弓形副橋接部(27),所述副橋接部(27)連接有一延伸臂(27a);以及 延伸臂(27a)連接一弓形附屬橋接部(27c),附屬橋接部(27c)連接一附屬臂(27b),使第二彈性區(22)、第一彈性區(21)的至少其中一,形成一波浪型結構; 副橋接部(27)和延伸臂(27a)、附屬臂(27b)配置有槽口(24)的型態; 負載臂(16)的副部(16a)連接有一尾部(16b)。
  25. 如請求項21之軌道型端子裝置之導電組件改良結構,其中該在鄰接空間(30)的區域,負載臂(16)的上、下邊分別設有上臂(17)、連接上臂(17)的肩部(17a)和下臂(18)、連接下臂(18)的肩部(18a); 第一彈性區(21)的主臂(21a)、副臂(21b)和第二彈性區(22)的主臂(22a)位在肩部(17a)、(18a)和副部(16a)之間的位置,使第一彈性區(21)的主臂(21a)抵靠在肩部(17a)、(18a)上,第二彈性區(22)的主臂(22a)抵靠副部(16a);以及 負載臂(16)的尾部(16b)位在第二彈性區(22)的副橋接部(27)的槽口(24)的區域,使附屬臂(27b)位在組合部(19)上的型態;在第一彈性區(21)和第二彈性區(22)響應負載臂(16)的運動時,形成第一彈性區(21)被壓縮的作用、第二彈性區(22)、副橋接部(27)、延伸臂(27a)、附屬橋接部(27c)、附屬臂(27b)被拉張的作用;以及,在負載臂(16)回動時,第一彈性區(21)釋放蓄積的能量產生張力作用,第二彈性區(22)、副橋接部(27)、附屬橋接部(27c)釋放蓄積的能量產生拉力作用。
  26. 如請求項22之軌道型端子裝置之導電組件改良結構,其中該在鄰接空間(30)的區域,負載臂(16)的上、下邊分別設有上臂(17)、連接上臂(17)的肩部(17a)和下臂(18)、連接下臂(18)的肩部(18a); 第一彈性區(21)的主臂(21a)、副臂(21b)和第二彈性區(22)的主臂(22a)位在肩部(17a)、(18a)和副部(16a)之間的位置,使第一彈性區(21)的主臂(21a)抵靠在肩部(17a)、(18a)上,第二彈性區(22)的主臂(22a)抵靠副部(16a);以及 負載臂(16)的尾部(16b)位在第二彈性區(22)的副橋接部(27)的槽口(24)的區域,使附屬臂(27b)位在組合部(19)上的型態;在第一彈性區(21)和第二彈性區(22)響應負載臂(16)的運動時,形成第一彈性區(21)被壓縮的作用、第二彈性區(22)、副橋接部(27)、延伸臂(27a)、附屬橋接部(27c)、附屬臂(27b)被拉張的作用;以及,在負載臂(16)回動時,第一彈性區(21)釋放蓄積的能量產生張力作用,第二彈性區(22)、副橋接部(27)、附屬橋接部(27c)釋放蓄積的能量產生拉力作用。
  27. 如請求項23之軌道型端子裝置之導電組件改良結構,其中該在鄰接空間(30)的區域,負載臂(16)的上、下邊分別設有上臂(17)、連接上臂(17)的肩部(17a)和下臂(18)、連接下臂(18)的肩部(18a); 第一彈性區(21)的主臂(21a)、副臂(21b)和第二彈性區(22)的主臂(22a)位在肩部(17a)、(18a)和副部(16a)之間的位置,使第一彈性區(21)的主臂(21a)抵靠在肩部(17a)、(18a)上,第二彈性區(22)的主臂(22a)抵靠副部(16a);以及 負載臂(16)的尾部(16b)位在第二彈性區(22)的副橋接部(27)的槽口(24)的區域,使附屬臂(27b)位在組合部(19)上的型態;在第一彈性區(21)和第二彈性區(22)響應負載臂(16)的運動時,形成第一彈性區(21)被壓縮的作用、第二彈性區(22)、副橋接部(27)、延伸臂(27a)、附屬橋接部(27c)、附屬臂(27b)被拉張的作用;以及,在負載臂(16)回動時,第一彈性區(21)釋放蓄積的能量產生張力作用,第二彈性區(22)、副橋接部(27)、附屬橋接部(27c)釋放蓄積的能量產生拉力作用。
  28. 如請求項24之軌道型端子裝置之導電組件改良結構,其中該在鄰接空間(30)的區域,負載臂(16)的上、下邊分別設有上臂(17)、連接上臂(17)的肩部(17a)和下臂(18)、連接下臂(18)的肩部(18a); 第一彈性區(21)的主臂(21a)、副臂(21b)和第二彈性區(22)的主臂(22a)位在肩部(17a)、(18a)和副部(16a)之間的位置,使第一彈性區(21)的主臂(21a)抵靠在肩部(17a)、(18a)上,第二彈性區(22)的主臂(22a)抵靠副部(16a);以及 負載臂(16)的尾部(16b)位在第二彈性區(22)的副橋接部(27)的槽口(24)的區域,使附屬臂(27b)位在組合部(19)上的型態;在第一彈性區(21)和第二彈性區(22)響應負載臂(16)的運動時,形成第一彈性區(21)被壓縮的作用、第二彈性區(22)、副橋接部(27)、延伸臂(27a)、附屬橋接部(27c)、附屬臂(27b)被拉張的作用;以及,在負載臂(16)回動時,第一彈性區(21)釋放蓄積的能量產生張力作用,第二彈性區(22)、副橋接部(27)、附屬橋接部(27c)釋放蓄積的能量產生拉力作用。
  29. 如請求項21之軌道型端子裝置之導電組件改良結構,其中該在鄰接空間(30)的區域,負載臂(16)的上、下邊分別設有上臂(17)、連接上臂(17)的肩部(17a)和下臂(18)、連接下臂(18)的肩部(18a); 第一彈性區(21)的主臂(21a)、副臂(21b)和第二彈性區(22)的主臂(22a)位在第一段(14)、第二段(15)至少其中之一和副部(16a)之間的位置,使第一彈性區(21)的主臂(21a)抵靠在第一段(14)、第二段(15)至少其中之一,第二彈性區(22)的主臂(22a)抵靠副部(16a);以及 負載臂(16)的尾部(16b)位在第二彈性區(22)的副橋接部(27)的槽口(24)的區域,使附屬臂(27b)位在組合部(19)上的型態;在第一彈性區(21)和第二彈性區(22)響應負載臂(16)的運動時,形成第一彈性區(21)被壓縮的作用、第二彈性區(22)、副橋接部(27)、延伸臂(27a)、附屬橋接部(27c)、附屬臂(27b)被拉張的作用;以及,在負載臂(16)回動時,第一彈性區(21)釋放蓄積的能量產生張力作用,第二彈性區(22)、副橋接部(27)、附屬橋接部(27c)釋放蓄積的能量產生拉力作用。
  30. 如請求項22之軌道型端子裝置之導電組件改良結構,其中該在鄰接空間(30)的區域,負載臂(16)的上、下邊分別設有上臂(17)、連接上臂(17)的肩部(17a)和下臂(18)、連接下臂(18)的肩部(18a); 第一彈性區(21)的主臂(21a)、副臂(21b)和第二彈性區(22)的主臂(22a)位在第一段(14)、第二段(15)至少其中之一和副部(16a)之間的位置,使第一彈性區(21)的主臂(21a)抵靠在第一段(14)、第二段(15)至少其中之一,第二彈性區(22)的主臂(22a)抵靠副部(16a);以及 負載臂(16)的尾部(16b)位在第二彈性區(22)的副橋接部(27)的槽口(24)的區域,使附屬臂(27b)位在組合部(19)上的型態;在第一彈性區(21)和第二彈性區(22)響應負載臂(16)的運動時,形成第一彈性區(21)被壓縮的作用、第二彈性區(22)、副橋接部(27)、延伸臂(27a)、附屬橋接部(27c)、附屬臂(27b)被拉張的作用;以及,在負載臂(16)回動時,第一彈性區(21)釋放蓄積的能量產生張力作用,第二彈性區(22)、副橋接部(27)、附屬橋接部(27c)釋放蓄積的能量產生拉力作用。
  31. 如請求項23之軌道型端子裝置之導電組件改良結構,其中該在鄰接空間(30)的區域,負載臂(16)的上、下邊分別設有上臂(17)、連接上臂(17)的肩部(17a)和下臂(18)、連接下臂(18)的肩部(18a); 第一彈性區(21)的主臂(21a)、副臂(21b)和第二彈性區(22)的主臂(22a)位在第一段(14)、第二段(15)至少其中之一和副部(16a)之間的位置,使第一彈性區(21)的主臂(21a)抵靠在第一段(14)、第二段(15)至少其中之一,第二彈性區(22)的主臂(22a)抵靠副部(16a);以及 負載臂(16)的尾部(16b)位在第二彈性區(22)的副橋接部(27)的槽口(24)的區域,使附屬臂(27b)位在組合部(19)上的型態;在第一彈性區(21)和第二彈性區(22)響應負載臂(16)的運動時,形成第一彈性區(21)被壓縮的作用、第二彈性區(22)、副橋接部(27)、延伸臂(27a)、附屬橋接部(27c)、附屬臂(27b)被拉張的作用;以及,在負載臂(16)回動時,第一彈性區(21)釋放蓄積的能量產生張力作用,第二彈性區(22)、副橋接部(27)、附屬橋接部(27c)釋放蓄積的能量產生拉力作用。
  32. 如請求項24之軌道型端子裝置之導電組件改良結構,其中該在鄰接空間(30)的區域,負載臂(16)的上、下邊分別設有上臂(17)、連接上臂(17)的肩部(17a)和下臂(18)、連接下臂(18)的肩部(18a); 第一彈性區(21)的主臂(21a)、副臂(21b)和第二彈性區(22)的主臂(22a)位在第一段(14)、第二段(15)至少其中之一和副部(16a)之間的位置,使第一彈性區(21)的主臂(21a)抵靠在第一段(14)、第二段(15)至少其中之一,第二彈性區(22)的主臂(22a)抵靠副部(16a);以及 負載臂(16)的尾部(16b)位在第二彈性區(22)的副橋接部(27)的槽口(24)的區域,使附屬臂(27b)位在組合部(19)上的型態;在第一彈性區(21)和第二彈性區(22)響應負載臂(16)的運動時,形成第一彈性區(21)被壓縮的作用、第二彈性區(22)、副橋接部(27)、延伸臂(27a)、附屬橋接部(27c)、附屬臂(27b)被拉張的作用;以及,在負載臂(16)回動時,第一彈性區(21)釋放蓄積的能量產生張力作用,第二彈性區(22)、副橋接部(27)、附屬橋接部(27c)釋放蓄積的能量產生拉力作用。
TW110144696A 2021-11-30 2021-11-30 軌道型端子裝置之導電組件改良結構 TW202324841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0144696A TW202324841A (zh) 2021-11-30 2021-11-30 軌道型端子裝置之導電組件改良結構
CN202111641004.4A CN116207572A (zh) 2021-11-30 2021-12-29 轨道型端子装置的导电组件改良结构
US17/983,977 US20230170633A1 (en) 2021-11-30 2022-11-09 Conductive component structure of rail-type terminal device
EP22207085.6A EP4191798A1 (en) 2021-11-30 2022-11-13 Conductive component structure of rail-type terminal devic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0144696A TW202324841A (zh) 2021-11-30 2021-11-30 軌道型端子裝置之導電組件改良結構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324841A true TW202324841A (zh) 2023-06-16

Family

ID=843318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0144696A TW202324841A (zh) 2021-11-30 2021-11-30 軌道型端子裝置之導電組件改良結構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170633A1 (zh)
EP (1) EP4191798A1 (zh)
CN (1) CN116207572A (zh)
TW (1) TW202324841A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H683047A5 (de) 1992-02-18 1993-12-31 Woertz Ag Schutzleiterklemme.
DE29915515U1 (de) 1999-09-03 2001-02-01 Weidmueller Interface Federklemme zum Anschließen elektricher Leiter
DE10324144B4 (de) 2003-05-26 2005-09-01 Phoenix Contact Gmbh & Co. Kg Elektrische Reihenklemme und metallisches Schutzleiteranschlußelement zur Verwendung in einer elektrischen Reihenklemme
FR2901417B1 (fr) 2006-05-22 2011-08-05 Legrand France Bloc de jonction pour conducteurs electriques
TW200931732A (en) * 2008-01-04 2009-07-16 Switchlab Inc Improvement of rail-type grounding terminal structure
DE102008039868A1 (de) 2008-08-27 2010-03-04 Phoenix Contact Gmbh & Co. Kg Elektrische Anschlußklemme
DE102008055721B4 (de) 2008-11-04 2011-03-24 Klemsan Electric Electronics Inc. Reihenklemme mit Stromschiene, Stromschiene für eine Reihenklemme und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r derartigen Stromschiene
DE202008015306U1 (de) 2008-11-19 2010-04-08 Weidmüller Interface GmbH & Co. KG Reihenklemmenanordnung mit Querverbindern und Prüfsteckern
DE102009054373A1 (de) 2009-11-19 2011-05-26 Bimed Teknik A.S., Büyükcekmece Anschlussklemme und Verwendung einer Anschlussklemme zum elektrischen Anschluss von Leitern
DE102010033808B4 (de) 2010-08-09 2016-12-22 Phoenix Contact Gmbh & Co. Kg Reihenklemme
DE102011115637B4 (de) 2011-06-21 2014-03-27 Phoenix Contact Gmbh & Co. Kg Elektrische Anschlussklemme
DE102012009286A1 (de) 2012-05-11 2013-11-14 Phoenix Contact Gmbh & Co. Kg Elektrische Reihenklemme
DE202015105352U1 (de) 2015-10-09 2017-01-11 Phoenix Contact Gmbh & Co. Kg Schutzleiter für eine elektrische Reihenklemme
TWI717908B (zh) * 2019-11-20 2021-02-01 進聯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用於軌道型端子裝置之導電組件結構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4191798A1 (en) 2023-06-07
US20230170633A1 (en) 2023-06-01
CN116207572A (zh) 2023-06-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0846277B1 (ko) 회로 차단기
US8333620B2 (en) Terminal member
TW200931732A (en) Improvement of rail-type grounding terminal structure
MXPA02008035A (es) Receptaculo de seguridad con interruptores internos con camisa.
CN104508910A (zh) 带有用于操作弹簧件的按压件的连接端子或接线端子
CN111193124A (zh) 电连接器
KR20000076028A (ko) 저성분의 카운트 해제 매커니즘
US4727345A (en) Contact arrangement for low voltage circuit breaker with a flexible current lead
TW202324841A (zh) 軌道型端子裝置之導電組件改良結構
JP6779967B2 (ja) スイッチ装置
TWI717908B (zh) 用於軌道型端子裝置之導電組件結構
CN101114641A (zh) 具有功率半导体元件和接触装置的设备
TWI680483B (zh) 電磁繼電器
JP5717472B2 (ja) コネクタ
TWM627253U (zh) 軌道型端子裝置之導電組件改良結構
US10522312B1 (en) Movable spring plate and relay thereof
KR102501441B1 (ko) 릴레이의 구조
CN109216954B (zh) 导线联接端子的导电组件结构
CN100361255C (zh) 用于高功率开关的接触指
US6717084B1 (en) Contact switch
TWM610724U (zh) 軌道型端子裝置改良結構
CN219575977U (zh) 一种电路板弹片结构
US10686265B2 (en) Terminal stand
TWM651550U (zh) 軌道型端子裝置之導電組件改良結構
TWI598910B (zh) 按壓式開關接線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