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316023A - 建材之連結具、其連結構造及其連結方法 - Google Patents

建材之連結具、其連結構造及其連結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316023A
TW202316023A TW110137983A TW110137983A TW202316023A TW 202316023 A TW202316023 A TW 202316023A TW 110137983 A TW110137983 A TW 110137983A TW 110137983 A TW110137983 A TW 110137983A TW 202316023 A TW202316023 A TW 202316023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base
aforementioned
building materials
connection
tool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013798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山上重雄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文化捲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文化捲門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文化捲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1013798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202316023A/zh
Publication of TW20231602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316023A/zh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oor And Window Frames Mounted To Openings (AREA)

Abstract

連結具(10A)是連結門框(2)與牆壁側的輔助構件(8)。此連結具(10A)包含:基礎構件(20),配置於門框(2);及連結構件(21),具有從基礎構件(20)往輔助構件(8)側延伸的長度,並藉由結合具(24、25)而結合於輔助構件(8)。連結構件(21)具有配置於基礎構件(20)的基部(21A)、及從基部(21A)延伸而出的連結部(21B、21C)。連結部(21B、21C)是形成為可相對於基部(21A)來彎折。已相對於基部(21A)而往輔助構件(8)側彎折的連結部(21B、21C)是藉由結合具(24、25)而結合於輔助構件(8)。藉此,可以使建材之連結具的構造簡單化。

Description

建材之連結具、其連結構造及其連結方法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用於將隔著間隔而配設的2個建材連結的建材之連結具、其連結構造及其連結方法,例如,在將成為鉸鏈門裝置或拉門裝置等的裝置側建材的門框等之開口框,配置至牆壁的開口部時,可以用於連結此開口框與牆壁側建材。
在下述專利文獻1中顯示有一種連結構造,前述連結構造是用於連結門框等之開口框與牆壁側建材,前述開口框與牆壁側建材是成為隔著間隔而配設的2個建材。此連結構造是使用連結具的連結構造,此連結具是包含以下構件而構成:中心軸,成為配置於2個建材當中的其中一個建材的基礎構件;及連結構件,具有從此中心軸往另一個建材側延伸的長度,並且藉由結合具而結合於此另一個建材。又,在此連結構造中,為了連結2個建材,是使原本朝向和2個建材的間隔方向與其中一個建材的厚度方向正交的方向之連結構件,以中心軸為中心來旋動,藉此將此連結構件的方向設為往另一個建材側的方向,之後,藉由結合具將連結構件的前端部結合至此另一個建材,藉此以連結具來連結2個建材。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2020-7748號公報
發明欲解決之課題
所要求的是,將用於連結隔著間隔而配設的2個建材所花費的成本減低化,為了實現此目的,必須將用於連結這些建材的連結具設為簡單的構造。
本發明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可以使構造簡單化的建材之連結具、及使用該連結具之建材的連結構造與建材的連結方法。 用以解決課題之手段
本發明之建材之連結具,是用於將隔著間隔而配設的2個建材連結的建材之連結具,前述建材之連結具是包含以下構件而構成:基礎構件,配置在前述2個建材當中的其中一個建材;及連結構件,具有從此基礎構件往另一個建材側延伸的長度,並且藉由結合具而結合於此另一個建材,前述建材之連結具的特徵在於:前述連結構件具有配置於前述基礎構件的基部、及從此基部延伸而出的連結部,此連結部可以相對於前述基部而彎折,已相對於前述基部而往前述另一個建材側彎折的前述連結部是藉由前述結合具而結合於前述另一個建材。
因此,在本發明中,和基礎構件一起形成為連結具的構成構件的連結構件,具有配置在基礎構件的基部、及從此基部延伸而出的連結部,前述基礎構件是配置在2個建材當中的前述其中一個建材,此連結部可以相對於基部而彎折,藉由往另一個建材側進行此彎折,即可以藉由結合具將連結部結合至2個建材當中的前述另一個建材,藉此,即可以連結2個建材。因此,由於只要將連結構件設為可以相對於基部而將連結部往前述另一個建材側彎折即可,因此可以藉由已將構造簡單化的連結具來連結2個建材,藉此,可以謀求用於連結2個建材所花費的成本之減低化。
在以上本發明中,設置在連結構件的連結部的個數為任意。亦即,亦可將連結部的個數設為從基部往互相相反方向延伸而出的2個,或者,亦可將連結部的個數設為1個。
將連結部的個數設為從基部往互相相反方向延伸而出的2個的情況下,當藉由結合具將已相對於基部而彎折的這些連結部,結合於前述另一個建材時,若2個連結部形成有角度,則可以相對於前述另一個建材,在和2個建材的間隔方向與前述其中一個建材的厚度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將前述其中一個建材設為不動狀態,因此可以在此方向上將前述其中一個建材定位。
又,在以上本發明中,較理想的是使連結構件至少基部與連結部之間的邊界部或此邊界部的附近為彎折方向成為厚度方向的平板狀。藉此,即變得可以容易地進行連結部相對於基部的彎折。
又,較理想的是,在連結構件上,在基部與連結部之間的邊界部或此邊界部的附近,設置用於使彎折強度降低的強度降低部。藉此,也變得可以容易地進行連結部相對於基部的彎折。
像這樣的強度降低部可以藉由各種形態而設置於連結構件上。其一例之強度降低部,是在連結構件形成為具有前述其中一個建材的厚度方向的寬度尺寸之情況下,將連結部的寬度尺寸設為比基部的寬度尺寸更小,藉此在連結部與基部之間設置寬度方向的落差部,並且將此落差部設為設置在連結構件的強度降低部。
又,其他例之強度降低部是在連結構件上形成在此連結構件的厚度方向上貫穿的孔,並且將此孔設為連結構件的強度降低部。此孔是當連結構件具有前述其中一個建材的厚度方向的寬度尺寸之情況下,亦可設為在連結構件的寬度方向上較長的長孔,或者,亦可設為在連結構件的寬度方向上並列設置的複數個圓孔或長孔。
此外,設置在連結構件的強度降低部,也可以藉由在此連結構件上形成凹陷部或薄壁部,而設置於連結構件,前述凹陷部是凹陷至連結構件的厚度方向的途中,前述薄壁部是尺寸比連結構件的厚度更小的薄壁部。
又,用於將已相對於連結構件的基部而彎折的連結部結合至前述另一個建材的結合具,亦可插入至已事先加工於連結部與前述另一個建材之雙方的孔中,藉此將連結部結合於前述另一個建材,亦可為例如螺釘、鉚釘、螺栓、及螺帽,或者亦可為接著劑,或者,亦可在連結部與前述另一個建材當中,至少在前述另一個建材上進行螺紋孔加工,藉此將連結部結合於前述另一個建材。
在這些當中,將已相對於連結構件的基部而彎折的連結部結合至前述另一個建材的結合具,若設為在連結部與前述另一個建材當中,至少在前述另一個建材上進行螺紋孔加工,藉此將連結部結合於前述另一個建材,則可以將連結部結合至前述另一個建材的任意位置處,藉此,例如,因應於2個建材的間隔大小,可以將連結部設為和2個建材的間隔方向平行,而將連結部結合至前述另一個建材,或者使連結部相對於2個建材的間隔方向傾斜,而將連結部結合至前述另一個建材。
又,當連結部是藉由結合具而在連結部的前端部上結合至前述另一個建材的情況下,且將已相對於連結構件的基部而彎折的連結部的前端部結合至前述另一個建材的結合具,設為在連結部的前端部與前述另一個建材當中,至少在前述另一個建材上進行螺紋孔加工,藉此將連結部的前端部結合於前述另一個建材之情況下,亦可將連結部的前端部設為結合具的軸部所插入的筒狀部,藉由此結合具的軸部,對前述另一個建材進行螺紋孔加工。藉此,可以一邊藉由設置在連結部的前端部的筒狀部來引導結合具的軸部,一邊藉由結合具的軸部來對前述另一個建材進行螺紋孔加工。
又,像這樣將連結部的前端部設為結合具的軸部所插入的筒狀部,並且藉由結合具的軸部來對前述另一個建材進行螺紋孔加工的情況下,亦可在連結部上設置將筒狀部分割成2個分割筒狀部的切入部,並且將前述另一個建材的板狀部插入至此切入部。藉此,可以在即將藉由結合具的軸部對前述另一個建材進行螺紋孔加工前或剛進行螺紋孔加工後之雙方中,藉由設置在連結部的前端部的筒狀部來引導結合具的軸部,又,由於藉由結合具將連結部的前端部結合到前述另一個建材後,前述另一個建材的板狀部會被2個分割筒狀部夾住,因此變得可以阻止設置有連結部的連結構件往筒狀部的長度方向移動之情形。
另外,如以上地將連結部的前端部設為供結合具的軸部插入的筒狀部,可以藉由任意的形態來實施。其一例之筒狀部是藉由熔接等而將筒構件結合至連結部的前端部,其他例之筒狀部是在連結構件當中,至少連結部為板狀的情況下,對板狀的連結部的前端部進行捲曲加工,藉此來形成筒狀部。
在這些當中,如後者所示,若對板狀的連結部的前端部進行捲曲加工,藉此來形成筒狀部,則會變成可以藉由板狀的構件來形成連結構件整體。
本發明之建材之連結構造,是用於藉由連結具而將隔著間隔而配設的2個建材連結的建材之連結構造,前述連結具是包含以下構件而構成:基礎構件,配置在前述2個建材當中的其中一個建材;及連結構件,具有從此基礎構件往另一個建材側延伸的長度,並且藉由結合具而結合於此另一個建材,前述建材之連結構造的特徵在於:前述連結構件具有配置於前述基礎構件的基部、及從此基部延伸而出的連結部,此連結部是相對於前述基部而往前述另一個建材側彎折,前述連結部是藉由前述結合具而結合於前述另一個建材。
在此建材之連結構造中,和基礎構件一起形成為連結具的構成構件的連結構件,具有配置在基礎構件的基部、及從此基部延伸而出的連結部,前述基礎構件是配置在2個建材當中的前述其中一個建材,此連結部是相對於基部而往前述另一個建材側彎折,藉由結合具將像這樣的連結部結合至2個建材當中的前述另一個建材,藉此即可以連結2個建材。因此,由於只要將連結構件設為可以相對於基部而將連結部彎折即可,因此可以藉由已將構造簡單化的連結具來連結2個建材,藉此,可以謀求用於連結2個建材所花費的成本之減低化。
另外,在此建材的連結構造中,在連結構件中將從基部延伸而出而設置的連結部的個數設為2個的情況下,亦可將這些連結部設為互相平行而以結合具結合至前述另一個建材,或者,使這些連結部形成角度而藉由結合具將2個連結部結合至前述另一個建材。
在這些當中,如後者所示,若使這些連結部形成角度而藉由結合具將2個連結部結合至前述另一個建材,則可以相對於前述另一個建材,在和2個建材的間隔方向與前述其中一個建材的厚度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將前述其中一個建材設為不動狀態,因此,可以在此方向上將前述其中一個建材定位。
本發明之建材之連結方法,是用於藉由連結具而將隔著間隔而配設的2個建材連結的建材之連結方法,其特徵在於:前述連結具是包含以下構件而構成:基礎構件,配置在前述2個建材當中的其中一個建材;及連結構件,具有從此基礎構件往另一個建材側延伸的長度,並且藉由結合具而結合於此另一個建材,在建材之連結方法中包含:用於將前述連結構件的基部配置於前述基礎構件之作業步驟;用於將在前述連結構件上從前述基部延伸而出而設置的連結部,相對於前述基部而往前述另一個建材彎折之作業步驟;及用於藉由前述結合具而將前述連結部結合至前述另一個建材之作業步驟。
在此建材的連結方法中,和基礎構件一起形成為連結具的構成構件的連結構件,也具有配置在基礎構件的基部、及從此基部延伸而出的連結部,前述基礎構件是配置在2個建材當中的其中一個建材,此連結部可以相對於基部而彎折,藉由往前述另一個建材側進行此彎折,即可以藉由結合具將連結部結合至2個建材當中的另一個建材,藉此,即可以連結2個建材。因此,由於只要設為可以相對於基部而將連結部往前述另一個建材側彎折即可,因此可以藉由已將構造簡單化的連結具來連結2個建材,藉此,可以謀求用於連結2個建材所花費的成本之減低化。
另外,在以上說明的本發明之建材之連結具、連結構造、連結方法中,將連結構件的基部配置於基礎構件,亦可藉由熔接或接著、螺絲等結合具將基部固定配置於基礎構件,或者,亦可在基部與基礎構件當中,使設置在其中一個的卡止部或卡合部,卡止或卡合至設置在另一個的被卡止部或被卡合部,或者,亦可藉由例如凹凸嵌合等將基部配置於基礎構件,將基部配置成可以相對於基礎構件而在具有前述其中一個建材的厚度方向的分量之方向上移動。
又,以上說明的本發明之建材之連結具、連結構造、連結方法所連結的2個建材可為任意的建材,這些建材的一例亦可為牆壁側的建材與開口框,前述開口框是與此建材在左右方向或上下方向上相向而配置,此開口框亦可為例如鉸鏈門裝置用的門框,亦可為拉門裝置用的開口框,亦可為形成在牆壁的通行用開口部用的開口框,亦可為配置在內部的構件為嵌死的嵌死式開口框,亦可為窗戶等用的窗框等,又,在2個建材當中,1個建材亦可為用於在一般時收納從門框打開的防火門的門收容框(shutter case)等。又,本發明之建材之連結具、連結構造、連結方法,也可以用於連結包含建築物的中間柱的柱、樑、橫框架、面材等2個建材,所應用的建材為任意。
又,本發明之建材之連結具、連結構造、連結方法可以應用於新設置於建築物等構造物的建材,並且也可以應用於修繕的建材。 發明效果
根據本發明,可得到可以將連結2個建材用的連結具的構造簡單化的效果。
用以實施發明之形態
以下,依據圖式來說明用於實施本發明的形態。在圖1中顯示鉸鏈門裝置的整體正面圖,此鉸鏈門裝置是構成為使鉸鏈門1以鉸鏈3為中心而旋動自如地安裝於門框2,門框2是配置在開口部4A的內側,前述開口部4A是形成於建築物的牆壁4上。在圖2中顯示有安裝鉸鏈門1以前的門框2。如此圖2所示,門框2為開口框,內側是藉由鉸鏈門1而開閉的出入口11,由於本實施形態的門框2為四邊框,因此此門框2是由左右的側框構件2A、2B、上框構件2C、門檻構件即下框構件2D所形成,這些框構件2A、2B、2C、2D是事先在工廠中熔接接合,並且被搬送至設置施工有開啟裝置的建築物等之建構物的建築現場。
此外,門框2亦可為不存在有下框構件2D的三邊框。
在圖3中,顯示門1及圖2所示的門框2對牆壁4的配置狀態,圖4是圖3的S4-S4線剖面。如圖4所示,圖1及圖2所示的牆壁4是藉由在芯構件5的正反兩面上貼上石膏板等面材6而形成,設置在此牆壁4之圖1及圖2的開口部4A的內側中配置有門框2。在圖3中顯示芯構件5A、5B、5C,前述芯構件5A、5B是在設置在牆壁4的內部之多數個芯構件5當中,在左右方向上與門框2的左右的側框構件2A、2B相向的位置處,縱方向形成為長度方向而配置,前述芯構件5C是在上下方向上與門框2的上框構件2C相向的位置處,左右方向形成為長度方向而配置。
在進行將門框2配置於牆壁4的開口部4A的內側之作業以前,在芯構件5A、5B、5C上,事先結合有圖3及圖4所示的補強構件7,又,輔助構件8是按這些補強構件7而藉由圖4的結合具9來安裝。此輔助構件8是由角材所形成,前述角材是2個板狀部的突片部8A、8B形成直角的角材,在這些突片部8A、8B當中,其中一個突片部8A是藉由結合具9而結合於補強構件7,另一個突片部8B是往門框2側突出。
在以上,由於芯構件5、補強構件7、及輔助構件8是成為牆壁4側的構件,因此這些芯構件5、補強構件7、及輔助構件8為壁板建材。相對於此,由於鉸鏈門1及門框2是設置在牆壁4的鉸鏈門裝置側的構件,因此這些鉸鏈門1及門框2是成為鉸鏈門裝置側建材。
在圖3中顯示以下狀態:在進行了將門框2配置於牆壁4的開口部4A的內側之作業後,藉由連結具10並透過輔助構件8將門框2連結於補強構件7。像這樣用於透過輔助構件8將門框2連結於補強構件7的連結具10,是針對門框2的左右的側框構件2A、2B與上框構件2C的每一個而設置有複數個。在這些連結具10中,有第1連結具10A與第2連結具10B,在圖4、圖4的正面圖即圖5中顯示有第1連結具10A,在圖6中顯示有第2連結具10B。如圖3所示,第1連結具10A是透過輔助構件8來連結門框2的左右的側框構件2A、2B與補強構件7,前述補強構件7是在左右方向上與這些側框構件2A、2B相向,而安裝於芯構件5A、5B,又,第1連結具10A是透過輔助構件8來連結門框2的上框構件2C與補強構件7,前述補強構件7是在上下方向上與此上框構件2C相向,而安裝於芯構件5C。又,第2連結具10B是透過輔助構件8來連結門框2的左右的側框構件2A、2B與補強構件7,前述補強構件7是在左右方向上與這些側框構件2A、2B相向,而安裝於芯構件5A、5B。
如圖3所示,第1連結具10A是在左右的側框構件2A、2B的長度方向即上下方向上配置有複數個,並且也在上框構件2C的長度方向即左右方向上配置有複數個,第2連結具10B是在左右的側框構件2A、2B的每一個的下端部附近各配置有1個。另外,亦可省略第2連結具10B。
如圖4及圖5所示,第1連結具10A是由基礎構件20與連結構件21所形成,前述基礎構件20是配置在門框2,前述連結構件21是在形成為板狀的此基礎構件20上,在基礎構件20的厚度方向上重疊而配置,此連結構件21是由基部21A與2個連結部21B、21C所形成,前述基部21A是重疊於基礎構件20,前述連結部21B、21C是從此基部21A往輔助構件8側往互相相反方向的斜向延伸。如圖5所示,這些連結部21B、21C的前端部是藉由鑽頭螺絲即結合具24而結合於輔助構件8的板狀的突片部8B。又,如圖6所示,第2連結構件10B也是由基礎構件22與連結構件23所形成,前述基礎構件22是配置在門框2,前述連結構件23是在形成為板狀的此基礎構件22上,在基礎構件22的厚度方向上重疊而配置,此連結構件23是由基部23A與1個連結部23B所形成,前述基部23A是重疊於基礎構件22,前述連結部23B是從此基部23A往輔助構件8側傾斜地延伸,此連結部23B的前端部是藉由鑽頭螺絲即結合具25而結合於輔助構件8的板狀的突片部8B。
另外,在第1及第2連結具10A、10B的連結構件21、23中,連結部21B、21C、23B是相對於基部21A、23A而彎折,藉此從這些基部21A、23A往輔助構件8側傾斜地延伸。在圖8(A)~(D)中顯示有連結部21B、21C、23B相對於基部21A、23A的彎折進行以前,門框2的平面圖、右側面圖、正面圖、及左側面圖。如從這些圖8(A)~(D)可得知,配置在門框2的側框構件2A、2B與上框構件2C的第1及第2連結具10A、10B的基礎構件20、22,分別為長方形的金屬板所形成的相同形狀及相同尺寸的構件。
在製造門框2的工廠中,基礎構件20、22是藉由熔接而固定在門框2的構成構件之左右的側框構件2A、2B與上框構件2C。亦即,如圖7所示,在門框2的左右的側框構件2A、2B與上框構件2C當中,在各個側框構件2A、2B上是在工廠中藉由熔接而固定有複數個基礎構件20與1個基礎構件22,在上框構件2C上是在工廠中藉由熔接而固定有複數個基礎構件20。
從門框2的平面圖、右側面圖、正面圖、及左側面圖即圖7(A)~(D)可得知,藉由熔接將複數個基礎構件20與1個基礎構件22固定於各個側框構件2A、2B的作業是以下述方式進行:將這些基礎構件20、22往和側框構件2A、2B與牆壁4的芯構件5A、5B側的輔助構件8之間的間隔方向、以及門框2的厚度方向正交的方向,亦即,往側框構件2A、2B的長度方向即上下方向傾斜,並且依順序使這些基礎構件20、22相對於上下方向的傾斜方向相反,且將這些基礎構件20、22的絕對傾斜角度(除了上下傾斜方向之外的基礎構件20、22的傾斜角度)設為相同。又,藉由熔接將複數個基礎構件20固定於上框構件2C的作業是以下述方式進行:將這些基礎構件20,往和上框構件2C與牆壁4的芯構件5C側的輔助構件8之間的間隔方向、以及門框2的厚度方向正交的方向,亦即,往上框構件2C的長度方向即左右方向傾斜,並且使這些基礎構件20相對於左右方向的傾斜方向相反,且將這些基礎構件20的絕對傾斜角度(除了左右傾斜方向之外的基礎構件20、22的傾斜角度)設為相同。
在圖9中,在圖8所示的第1連結具10A與第2連結具10B當中,將第1連結具10A的部分放大來顯示,在圖10及圖11中,在成為第1連結具10A的構成構件之基礎構件20與連結構件21當中,僅顯示連結構件21。圖10(A)(B)是連結構件21的側面圖與正面圖,圖11是連結構件21的立體圖。如從這些圖10及圖11可得知,連結構件21是對金屬板進行沖裁加工、彎折加工、及捲曲加工等而製造出的構件,2個連結部21B、21C是從前述基部21A互相往相反方向延伸而出。圖10(A)中的左右方向是連結構件21的寬度方向,此寬度方向是前述門框2的厚度方向。
在連結構件21當中,2個連結部21B、21C是形成為具有相同的寬度尺寸,並且形成為具有自基部21A起的相同延伸長度尺寸,又,2個連結部21B、21C的寬度尺寸是形成為比基部21A的寬度尺寸更小,前述基部21A也是形成為連結構件21的本體。因此,在基部21A與2個連結部21B、21C之間的邊界部上,設置有因這些寬度尺寸的差而產生的寬度方向的落差部26。又,在這些邊界部附近的連結部21B、21C中的基部21A側的基部上,形成有在寬度方向上較長的長孔27,這些長孔27是在連結構件21的厚度方向上貫穿的貫穿孔。
此外,在基部21A的寬度方向兩側的側部中的2個連結部21B、21C側的端部上,4個跨越部28是形成為與基部21A連接,前述跨越部28是往和連結構件21的寬度方向與連結部21B、21C的延伸方向正交的方向,亦即往連結構件21的厚度方向突出,如圖12所示,將連結構件21的基部21A重疊於基礎構件20而配置時,這些跨越部28是跨越成為板狀的構件之基礎構件20的外側。並且,在各個跨越部28中,和基部21A側相反側的端部之前端部上,形成有脫落防止部29。在這些脫落防止部29當中,分開設置於2個連結部21B、21C側的各2個脫落防止部29是從跨越部28往互相相反側即基部21A的內側突出,因此,這些脫落防止部29是往互相相向的方向突出。
這些脫落防止部29突出的方向,針對在配置於門框2的側框構件2A、2B的基礎構件20上,將基部21A重疊於此基礎構件20的厚度方向之連結構件21,則為上下方向,前述上下方向是和側框構件2A、2B與牆壁4的芯構件5A、5B側的輔助構件8之間的間隔方向、以及門框2的厚度方向正交的方向,這些脫落防止部29突出的方向,針對在配置於上框構件2C的基礎構件20上,將基部21A重疊於此基礎構件20的厚度方向之連結構件21,則為左右方向,前述左右方向是和上框構件2C與牆壁4的芯構件5C側的輔助構件8之間的間隔方向、以及門框2的厚度方向正交的方向。
藉此,將連結構件21的基部21A重疊並配置於第1連結具10A的基礎構件20時,在這些脫落防止部29當中,配置在基部21A的對角線方向的2個脫落防止部29,由於在前端設置有這些脫落防止部29的跨越部28會跨越基礎構件20的外側,因此在基礎構件20的背側中,會和此基礎構件20相面對,前述第1連結具10A的基礎構件20是固定配置在門框2的側框構件2A、2B及上框構件2C。
如圖10(A)所示,在2個連結部21B、21C的前端部上設置有筒狀部30,前述筒狀部30是藉由對板狀的連結部21B、21C進行捲曲加工而形成。又,在各個連結部21B、21C上,在這些連結部21B、21C的寬度方向中央部中形成有切入部31,前述切入部31是從這些連結部21B、21C的前端側往基部21A側切入,藉由此切入部31,各個筒狀部30是分割成2個分割筒狀部30A。
在圖13中,在圖8所示的第1連結具10A與第2連結具10B當中,將第2連結具10B的部分放大來顯示,在圖14中,在成為第2連結具10B的構成構件之基礎構件22與連結構件23當中,僅顯示連結構件23的立體圖。由圖14可得知,此連結構件23也是對金屬板進行沖裁加工、彎折加工、及捲曲加工等而製造,1個連結部23B是從前述基部23A延伸而出。此連結構件23中的寬度方向,是與第1連結具10A的連結構件21中的寬度方向為相同的方向,此寬度方向也是前述門框2的厚度方向。
第2連結具10B的連結構件23,是與在設置於第1連結具10A的連結構件21的2個連結部21B、21C當中,省略了1個連結部21C的構件相同。因此,由於連結構件23的基部23A及連結部23B相當於連結構件21的基部21A及連結部21B,且連結部23B的寬度尺寸是比也是此連結構件23的本體之基部23A的寬度尺寸更小,因此在基部23A與連結部23B之間的邊界部上,設置有由這些寬度尺寸的差所造成的寬度方向之落差部36,在此邊界部附近的連結部23B中的基部23A側的基部,形成有貫穿於連結構件23的厚度方向,且在連結構件23的寬度方向上較長的長孔37。又,在基部23A的寬度方向兩側的側部中之連結部23B側的端部、以及此端部的相反側的端部上,和第1連結具10A的連結構件21中的跨越部28同樣地,與基部23A連接的4個跨越部38是往和連結構件23的寬度方向與連結部23B的延伸方向正交的方向,亦即,往連結構件23的厚度方向突出而形成。如圖18所示,當將連結構件23的基部23A重疊而配置於第2連結具10B的基礎構件22時,這些跨越部38是跨越板狀的構件之基礎構件22的外側,前述第2連結具10B的基礎構件22是固定配置於門框2的側框構件2A、2B。
在各個跨越部38中,基部23A側的相反側之端部的前端部上形成有脫落防止部39,在這些脫落防止部39當中,分開設置在連結部23B側的端部、及此端部的相反側的端部的各2個脫落防止部39是從跨越部38往互相相反側即基部23A的內側突出,這些脫落防止部39是往互相相向的方向突出。因此,將連結構件23的基部23A重疊於已固定配置在門框2的側框構件2A、2B的基礎構件22,藉此配置連結構件23時,在這些脫落防止部39當中,配置在基部23A的對角線方向的2個脫落防止部39,由於在前端設置有這些脫落防止部39的跨越部38會跨越基礎構件22的外側,因此在此基礎構件22的背側中,會和此基礎構件22相面對。
又,如圖14所示,在連結部23B的前端部上,設置有對板狀的連結部21B、21C進行捲曲加工所形成的筒狀部40,在連結部23B上,在此連結部23B的寬度方向中央部中,形成有從連結部23B的前端側往基部23A側切入的切入部41,因此藉由此切入部41,將筒狀部40分割成2個分割筒狀部40A。
如前述,在設置於第1連結具10A的連結構件21的4個脫落防止部29當中,在固定配置於門框2的側框構件2A、2B與上框構件2C的基礎構件20的背側中,使配置在基部21A的對角線方向的2個脫落防止部29,與這些基礎構件20相面對,在此基礎構件20的厚度方向上使連結構件21的基部21A重疊於基礎構件20的作業、以及在設置於第2連結具10B的連結構件23的4個脫落防止部39當中,在固定配置於門框2的側框構件2A、2B的基礎構件22的背側中,使配置在基部23A的對角線方向的2個脫落防止部39,與這些基礎構件22相面對,在此基礎構件22的厚度方向上使連結構件23的基部23A重疊於基礎構件22的作業,是從工廠將門框2搬入至圖1所示的鉸鏈門裝置的設置施工現場後實施。這些作業是藉由下述方式來進行:相對於門框2的側框構件2A、2B或上框構件2C而成為傾斜狀態的基礎構件20、22,將第1及第2連結具10A、10B的連結構件21、23的姿勢設為形成直角的姿勢,之後,將連結構件21、23的姿勢,變更為和門框2的側框構件2A、2B或上框構件2C的長度方向平行的姿勢。
另外,亦可將脫落防止部29、39從各跨越部28、38的突出量設為充分地大,在工廠中藉由熔接將基礎構件20、22固定配置於門框2的側框構件2A、2B或上框構件2C以前,從橫向方向將基礎構件20、22插入至連結構件21、23的基部21A、23A與脫落防止部29、39之間,藉此,藉由脫落防止部29、39使連結構件21、23不會從基礎構件20、22脫落,藉此,在從工廠將門框2搬入至圖1的鉸鏈門裝置的設置施工現場以前,實施上述作業。
藉由以上的作業,將第1及第2連結具10A、10B配置於門框2後,在將圖4所示的牆壁4的面材6貼上至芯構件5以前,會進行將門框2插入至圖2等所說明的牆壁4的開口部4A的內側之作業。在進行此作業時,由於第1及第2連結具10A、10B的連結構件21、23中的連結部21B、21C、23B尚未彎折,因此是相對於基部21A、23A而形成為平坦的狀態,並且從這些基部21A、23A往側框構件2A、2B或上框構件2C的長度方向延伸而出。因此,第1及第2連結具10A、10B所連結的2個建材之門框2的側框構件2A、2B與牆壁4的芯構件5A、5B側的輔助構件8之間的左右方向的間隙較小,又,即使上框構件2C與牆壁4的芯構件5C側的輔助構件8之間的上下方向的間隙較小,仍然可以容易地將門框2插入至牆壁4的開口部4A。
之後,將基礎構件20、21設為導引構件,使各個第1及第2連結具10A、10B的連結構件21、23往門框2的厚度方向移動,藉此針對這些連結構件21、23,來進行調整基礎構件20、22中的配置位置的作業。此調整作業是當側框構件2A、2B與牆壁4的芯構件5A、5B側的輔助構件8藉由第1及第2連結具10A、10B而連結,且上框構件2C與牆壁4的芯構件5C側的輔助構件8藉由第1連結具10A而連結時,用於將牆壁4的厚度方向中的門框2的配置位置設為預定位置的定位作業,以使例如門框2的厚度方向的中心與牆壁4的厚度方向的中心為一致。
將基礎構件20、22設為導引構件,使各個第1及第2連結具10A、10B的連結構件21、23往門框2的厚度方向移動,是如圖9及圖13所示,由於基礎構件20、22是由橫長的長方形板材所形成,因此針對配置在門框2的側框構件2A、2B的基礎構件20、22,是一邊將在側框構件2A、2B的長度方向上分開而互相平行的外緣部20A、20B、22A、22B設為導引部,又,針對配置在上框構件2C的基礎構件20,是一邊將在上框構件2C的長度方向上分開而平行的外緣部20A、20B設為導引部,一邊分別進行。此時,由於設置在和連結構件21、23的本體的基部21A、23A相連接的跨越部28、38的端部之4個脫落防止部29、39當中,設置在基部21A、23A的對角線方向上的2個脫落防止部29、39是與基礎構件20、22的背側相面對,因此可以防止連結構件21、23從插入至這些脫落防止部29、39與基部21A、23A之間的外緣部20A、20B、22A、22B脫離。
又,由於基礎構件20、22整體為平板狀的構件,因此外緣部20A、20B、22A、22B所形成的上述導引部,會形成在使連結構件21、23移動的方向上厚度尺寸為固定的基礎構件20、22中的平板狀的部分,因此,可以順利地進行藉由導引部來引導而進行之連結構件21、23的移動。
如前述,固定配置於門框2的側框構件2A、2B的第1及第2連結具10A、10B的基礎構件20、22,由於是往上下方向傾斜,前述上下方向是和側框構件2A、2B與牆壁4的芯構件5A、5B側的輔助構件8之間的間隔方向、及門框2的厚度方向正交的方向,因此基礎構件20、22之互相平行的外緣部20A、20B、22A、22B所形成的上述導引部,具有門框2的厚度方向的分量、及與此厚度方向正交之上下方向的分量。又,固定配置於門框2的上框構件2C的第1連結具10A的基礎構件20,由於是往左右方向傾斜,前述左右方向是和上框構件2C與牆壁4的芯構件5C側的輔助構件8之間的間隔方向、及門框2的厚度方向正交的方向,因此基礎構件20之互相平行的外緣部20A、20B所形成的上述導引部,具有門框2的厚度方向的分量、及與此厚度方向正交之左右方向的分量。
因此,當如上述地將基礎構件20、22設為導引構件,使各個第1及第2連結具10A、10B的連結構件21、23往門框2的厚度方向移動時,在這些連結構件21、23當中,配置於門框2的側框構件2A、2B的基礎構件20、22的導引部所引導的連結構件21、23,會往具有門框2的厚度方向的分量與上下方向的分量之方向移動,又,配置於上框構件2C的基礎構件20的導引部所引導的連結構件21,會往具有門框2的厚度方向的分量與左右方向的分量之方向移動。
如此一來,當實施了調整基礎構件20、22中的連結構件21、23的配置位置的作業後,進行下述作業:使牆壁4的開口部4A內的門框2的配置位置,在圖3所示的側框構件2A、2B與牆壁4的芯構件5A、5B側的輔助構件8之間的間隔方向即左右方向上移動,而將門框2的配置位置設為左右方向的適當位置。
接著,進行用於將各個第1及第2連結具10A、10B中的連結構件21、23的連結部21B、21C、23B,相對於基部21A、23A來彎折的作業。在圖15中,在這些作業當中,作為代表例而顯示有針對配置於門框2的側框構件2A的第1連結具10A的彎折作業,又,在圖19中,在用於將各個第2連結具10B中的連結構件23的連結部23B,相對於基部23A來彎折的作業當中,作為代表例而顯示有針對配置在門框2的側框構件2A的第2連結具10B的彎折作業。
用於將第1連結具10A中的連結構件21的2個連結部21B、21C,相對於基部21A來彎折的作業,是使用圖15所示的操作工具50來進行。此操作工具50具備:把持部51,供作業人員以手來把持;分叉部52,從此把持部51分歧而延伸有2個分支部52A、52B;及緩衝構件53,安裝在此分叉部52的基部。將各個分支部52A、52B插入至連結構件21的2個連結部21B、21C的背側,並使緩衝構件53抵接於門框2的外表面後,當作業人員以緩衝構件53的位置處為支點將把持部51往箭頭的方向旋動操作時,如圖16所示,即可以相對於基部21A來彎折這些連結部21B、21C,藉此,可以將連結部21B、21C設為朝向牆壁4側傾斜的方向。
又,用於將圖19所示的第2連結具10B中的連結構件23的連結部23B彎折的作業也是使用操作工具50來進行,此彎折作業可以在2個分支部52A、52B當中,將其中一個分支部52A插入至連結部23B的背側,並和第1連結部10A時同樣地進行,當使緩衝構件53抵接於門框2的外表面之後,作業人員是以緩衝構件53的位置處為支點將把持部51往箭頭的方向旋動操作來進行,藉此,如圖20所示,連結部23B會相對於基部23A而彎折,而可以將連結部23B設為朝向牆壁4側傾斜的方向。
另外,和第1連結具10A中的連結構件21的2個連結部21B、21C不同,將第2連結具10B中的連結構件23的連結部只設為1個連結部23B的理由為:如前述,由於此第2連結部10B是配置在門框2的側框構件2A、2B的下端部附近,因此可以在不與設置鉸鏈門裝置的地板等干涉的情形下進行此配置。
如以上,當將第1及第2連結具10A、10B中的連結構件21、23的連結部21B、21C、23B相對於基部21A、23A來彎折後,如從針對配置在側框構件2A的第1連結具10A的連結構件21中的連結部21B所示的圖4可得知,在第1連結具10A的連結構件21上設置的2個連結部21B、21C、及設置在第2連結具10B的連結構件23的連結部23B,會接近於安裝在牆壁4的前述補強構件7的輔助構件8,此外,當進行彎折後,在此輔助構件8當中,可以使往門框2側突出的板狀的突片部8B,插入至形成在連結部21B、21C、23B的切入部31、41的內部。
之後,如圖17及圖21所示,在形成於連結部21B、21C、23B的前端部的筒狀部30、40的內部,插入前述鑽頭螺絲之結合具24、25的軸部24A、25A,並以電動工具等使結合具24、25旋轉,藉此利用這些軸部24A、25A的前端,一邊對輔助構件8之板狀的突片部8B進行螺紋孔加工,一邊藉由結合具24、25將連結部21B、21C、23B的前端部結合至各個輔助構件8。藉此,門框2會藉由第1及第2連結具10A、10B並透過輔助構件8而連結於與此門框2的側框構件2A、2B及上框構件2C相向且設置於牆壁4的各個補強構件7。
另外,較理想的是,藉由結合具24、25的軸部24A、25A的前端,一邊對輔助構件8的突片部8B進行螺紋孔加工,一邊藉由結合具24、25將連結部21B、21C、23B的前端部結合至各個輔助構件8時,如圖17及圖21所示,藉由操作工具50的分支部52A、52B持續按壓連結部21B、21C、23B,藉此將這些連結部21B、21C、23B的前端部按壓在輔助構件8的突片部8A的表面。藉此,在螺紋孔加工時,可防止連結部21B、21C、23B振動等之微動,而可以容易地進行此螺紋孔加工。
根據以上說明的本實施形態之第1及第2連結具10A、10B,在連結構件21、23當中,用於將成為2個建材的門框2與牆壁4的輔助構件8連結的連結部21B、21C、23B,是形成為可相對於連結構件21、23的基部21A、23A來彎折,藉由進行此彎折,可以藉由結合具24、25將連結構件21、23的前端部結合至輔助構件8,因此可以謀求連結構件21、23的構造之簡單化,進而也可以謀求第1及第2連結具10A、10B整體的構造之簡單化。
又,藉由前述作業,當藉由結合具24、25將連結部21B、21C、23B的前端部結合至各個輔助構件8時,在將門框2的側框構件2A、2B與牆壁4的芯構件5A、5B側的輔助構件8連結的第1連結具10A中,如圖17所示,在此第1連結具10A的連結構件21上設置有2個的連結部21B、21C當中,其中一個連結部21B是成為向上的傾斜狀態並連結於牆壁4的芯構件5A、5B側的輔助構件8,另一個連結部21C是成為向下的傾斜狀態並連結於牆壁4的芯構件5A、5B側的輔助構件8。因此,這些連結部21B、21C相對於左右方向所形成的角度是不同的,前述左右方向是門框2與牆壁4的芯構件5A、5B側的輔助構件8之間的間隔方向,2個連結部21B、21C是形成有角度,因此可以藉由連結部21B、21C,在上下方向上將門框2設為不動狀態,前述上下方向是和側框構件2A、2B與牆壁4的芯構件5A、5B側的輔助構件8之間的間隔方向、以及門框2的厚度方向正交的方向。
又,在將門框2的上框構件2C與牆壁4的芯構件5C側的輔助構件8連結的第1連結具10A中,雖然圖式並未顯示,但在此第1連結具10A的連結構件21上設置有2個的連結部21B、21C當中,其中一個連結部21B是成為往左右方向的一側傾斜的傾斜狀態,並且連結於牆壁4的芯構件5C側的輔助構件8,另一個連結部21C是成為往左右方向的另一側傾斜的傾斜狀態,並且連結於牆壁4的芯構件5C側的輔助構件8。因此,這些連結部21B、21C相對於上下方向所形成的角度是不同的,前述上下方向是門框2與牆壁4的芯構件5C側的輔助構件8之間的間隔方向,2個連結部21B、21C是形成有角度,藉此,可以藉由連結部21B、21C,在左右方向上將門框2設為不動狀態,前述左右方向是和上框構件2C與牆壁4的芯構件5C側的輔助構件8之間的間隔方向、以及門框2的厚度方向正交的方向。
此外,由於在側框構件2A、2B上配置有複數個的第1連結具10A的各基礎構件20,是如前述地使這些基礎構件20往上下方向傾斜,並且依順序使這些基礎構件20相對於上下方向的傾斜方向相反,且使這些基礎構件20的絕對傾斜角度相同,而配置於側框構件2A、2B,因此基礎構件20之互相平行的外緣部20A、20B所形成的前述導引部也會具有和這些基礎構件20相同的傾斜方向及傾斜角度,前述上下方向是和側框構件2A、2B與牆壁4的芯構件5A、5B側的輔助構件8之間的間隔方向、及門框2的厚度方向正交的方向。
因此,在設置於這些基礎構件20的導引部中,會變成存在有相對於上下方向之傾斜方向不同的導引部。
又,在上框構件2C上配置有複數個的第1連結具10A的各基礎構件20,由於是使這些基礎構件20往左右方向傾斜,並且使這些基礎構件20相對於左右方向的傾斜方向相反,且使這些基礎構件20的絕對傾斜角度相同,而配置於上框構件2C,因此基礎構件20之互相平行的外緣部20A、20B所形成的前述導引部也會具有和這些基礎構件20相同的傾斜方向及傾斜角度,前述左右方向是和上框構件2C與牆壁4的芯構件5C側的輔助構件8之間的間隔方向、及門框2的厚度方向正交的方向。
因此,在設置於這些基礎構件20的導引部中,會變成存在有相對於左右方向之傾斜方向不同的導引部。
因此,藉由結合具24、25將各個連結構件21的前端部結合至輔助構件8後,藉由第1及第2連結具10A、10B而透過輔助構件8連結於牆壁4的各個補強構件7的門框2,由於無法相對於這些第1及第2連結具10A、10B而在門框2的厚度方向上移動,因此會變成無法在此門框2的厚度方向上移動的不動狀態。藉此,在藉由結合具24、25將各個連結構件21的前端部結合至輔助構件8以前,藉由使基礎構件20的導引部來引導而使連結構件21移動來實施,例如,如前述地使門框2的厚度方向的中心與牆壁4的厚度方向的中心一致,而將門框2配置於牆壁4的厚度方向上的預定位置的情況下,將此門框2在門框2的厚度方向的預定位置上設為定位狀態,並透過輔助構件8且藉由第1及第2連結具10A、10B來連結至牆壁4的補強構件7。
從而,根據本實施形態,藉由複數個第1及第2連結具10A、10B,將門框2在此門框2的厚度方向上定位來連結成為2個建材的門框2與牆壁4側的輔助構件8,由於可以藉由在要將配置於側框構件2A、2B或上框構件2C的各複數個基礎構件20配置時,將這些基礎構件20設為不同的傾斜來配置而實現,因此可以謀求第1連結具10A的構件之簡單化。
另外,在本實施形態中,如上述地藉由結合具24、25將各個第1連結具10A的連結構件21的前端部結合至輔助構件8後,將門框2在此門框2的厚度方向上定位而設為無法移動的不動狀態,針對配置在門框2的側框構件2A、2B的複數個基礎構件20,是使這些基礎構件20往上下方向傾斜,並且依順序使這些基礎構件20相對於上下方向的傾斜方向相反,且將這些基礎構件20的絕對傾斜角度設為相同來進行,前述上下方向是和側框構件2A、2B與牆壁4的芯構件5A、5B側的輔助構件8之間的間隔方向、及門框2的厚度方向正交的方向,又,針對配置在上框構件2C的複數個基礎構件20,是使這些基礎構件20往左右方向傾斜,並且使這些基礎構件20相對於左右方向的傾斜方向相反,且將這些基礎構件20的絕對傾斜角度設為相同來進行,前述左右方向是和上框構件2C與牆壁4的芯構件5C側的輔助構件8之間的間隔方向、及門框2的厚度方向正交的方向,但是針對配置在側框構件2A、2B的複數個基礎構件20,是將這些基礎構件20相對於上下方向的傾斜方向設為相同,並且使傾斜角度不同,又,針對配置在上框構件2C的複數個基礎構件20,是將這些基礎構件20相對於左右方向的傾斜方向設為相同,並且使傾斜角度不同,藉此也可以將門框2設為無法在此門框2的厚度方向上移動的不動狀態。
又,將門框2設為無法在此門框2的厚度方向上移動的不動狀態,針對配置在側框構件2A、2B的複數個基礎構件20,是在這些基礎構件20當中,使一部分的基礎構件20不往上下方向傾斜,並且使其他基礎構件20往上下方向傾斜,針對配置在上框構件2C的複數個基礎構件20,是在這些基礎構件20當中,使一部分的基礎構件20不往左右方向傾斜,並且使其他基礎構件20往左右方向傾斜,藉此也可以實現。
又,根據本實施形態,由於第1及第2連結具10A、10B中的各個基礎構件20、22為相同形狀及相同尺寸,因此可以將基礎構件20、22共通化來生產這些第1及第2連結具10A、10B。
又,針對門框2的側框構件2A、2B是使相對於上下方向的方向或傾斜角度不同,針對上框構件2C是使相對於左右方向的方向或傾斜角度不同,藉此將複數個第1連結具10A的基礎構件20配置在側框構件2A、2B與上框構件2C,在連結構件21上,由於在此連結構件21的寬度方向的兩側,針對配置在側框構件2A、2B的連結構件21是在側框構件2A、2B的長度方向中的相同位置上,針對配置在上框構件2C的連結構件21是在上框構件2C的長度方向中的相同位置上,分別設置有脫落防止部29,因此在4個脫落防止部29當中,配置在對角線方向的2個脫落防止部29會變成在基礎構件20的背側和此基礎構件20相面對,因此,可以相對於這些基礎構件20而將連結構件21共通化。
另外,本實施形態之第2連結具10B的連結構件23,是與在設置於第1連結具10A的連結構件21的2個連結部21B、21C當中,省略了連結部21C的構件相同,因此此連結構件23可以藉由進行從連結構件21去除連結部21C的加工來容易地生產。
又,由於藉由結合具24、25將第1及第2連結具10A、10B的連結構件21、23中的連結部21B、21C、23B的前端部結合至輔助構件8,是藉由成為鑽頭螺絲的結合具24、25對輔助構件8之呈板狀的突片部8B進行,因此即使在此結合作業之前,如前述,使牆壁4的開口部4A內的門框2的配置位置,在圖3所示的側框構件2A、2B與牆壁4的芯構件5A、5B側的輔助構件8之間的間隔方向即左右方向上移動,進行將門框2的配置位置設為左右方向的適當位置之作業,也可變化在配置於側框構件2A、2B的第1及第2連結具10A、10B當中第1連結具10A的連結構件21的2個連結部21B、21C所形成的角度、或第2連結具10B的連結構件23的連結部23B相對於輔助構件8所形成的角度,而依照預定藉由結合具24、25將連結部21B、21C、23B的前端部結合至輔助構件8。
又,為了將牆壁4的開口部4A內的門框2的配置位置設為上下方向的適當位置,而使門框2的配置位置在上下方向上變更的情況下,是使配置在上框構件2C的第1連結具10A的連結構件21的2個連結部21B、21C所形成的角度變化,藉此可以依照預定將這些連結部21B、21C的前端部結合至輔助構件8,前述輔助構件8是安裝在和上框構件2C相向的牆壁4的芯構件5C。
此外,藉由結合具24、25將連結部21B、21C、23B的前端部結合至輔助構件8的作業,是如圖17及圖21所示,在設置於連結部21B、21C、23B的前端部的筒狀部30、40中插入結合具24、25的軸部24A、25A來進行,因此可以一邊藉由筒狀部30、40來引導這些軸部24A、25A,一邊藉由軸部24A、25A來對輔助構件8的板狀的突片部8B進行螺紋孔加工。
又,由於在連結部21B、21C、23B上設置有將筒狀部30、40分別分割成2個分割筒狀部30A、40A的切入部31、41,在這些切入部31、41中插入輔助構件8的突片部8B,藉由結合具24、25的軸部24A、25A來對突片部8B進行螺紋孔加工,因此當藉由結合具24、25的軸部24A、25A即將對突片部8B進行螺紋孔加工之前與剛進行螺紋孔加工之後的雙方中,可以藉由筒狀部30、40來引導這些軸部24A、25A。
此外,藉由結合具24、25將連結部21B、21C、23B的前端部結合至輔助構件8的突片部8B後,由於板狀的突片部8B會變成被2個分割筒狀部30A、40A夾住,因此可以阻止設置有連結部21B、21C、23B的連結構件21、23在筒狀部30、40的長度方向,亦即在門框2的厚度方向上移動。
又,由於筒狀部30、40是藉由對板狀的連結構件21、23的前端部進行捲曲加工而形成,因此和將筒狀部30、40以熔接等來結合至連結構件21、23的前端部來設置的情況相較之下,可以更容易地將筒狀部30、40設置於連結構件21、23。
又,由於以上本實施形態之第1及第2連結具10A、10B的連結構件21、23的整體是藉由金屬板所形成,因此基部21A、23A與連結部21B、21C、23B之間的邊界部或此邊界部附近會形成為連結部21B、21C、23B相對於基部21A、23A的彎折方向成為厚度方向的平板狀,因此,可以容易地實施操作工具50所進行之連結部21B、21C、23B的彎折作業。
又,在基部21A、23A與連結部21B、21C、23B之間的邊界部上,如前述,設置有基部21A、23A的寬度尺寸與連結部21B、21C、23A的寬度尺寸的差所形成的落差部26、36,由於這些落差部26、36會形成為用於使連結部21B、21C、23B相對於基部21A、23A的彎折強度降低的強度降低部,因此在這一點上,也可以容易地實施操作工具50所進行之連結部21B、21C、23A的彎折作業。
此外,在基部21A、23A與連結部21B、21C、23B之間的邊界部附近,如前述,在門框2的厚度方向,且連結構件21、23的寬度方向之方向上較長的長孔27、37是貫穿連結構件21、23的厚度方向而形成,這些長孔27、37也會成為用於使連結部21B、21C、23B相對於基部21A、23A的彎折強度降低的強度降低部,因此在這一點上,也可以容易地實施操作工具50所進行之連結部21B、21C、23A的彎折作業。
在圖22中顯示其他實施形態之第1連結具60A。此第1連結具60A也是由長方形的基礎構件70與連結構件71形成為構成構件來構成,前述基礎構件70是由固定配置於門框2的金屬板所形成,前述連結構件71是在基礎構件70的厚度方向上重疊而配置。連結構件71是和前述實施形態的第1連結具10A同樣地,在基礎構件70中具有基部71A與2個連結部71B、71C,前述基部71A是在此基礎構件70的厚度方向上重疊而配置,前述連結部71B、71C是從此基部71A往互相相反方向延伸而出。又,在連結構件71中,形成有落差部76與長孔77,而成為用於使連結部71B、71C相對於基部71A的彎折強度降低的強度降低部,並且在連結部71B、71C的前端部上,藉由捲曲加工而形成有切入部81所分割的2個分割筒狀部80A所構成的筒狀部80。
基礎構件70是和此基礎構件70之互相平行的2個外緣部70A、70B平行地形成有長孔85,在具有門框2的厚度方向的分量的此長孔85當中,互相平行的2個內面長邊部85A、85B是形成為用於引導連結構件71的移動之導引部。這些內面長邊部85A、85B,針對配置在門框2的側框構件2A、2B的基礎構件70,是在側框構件2A、2B的長度方向上分開,針對配置在上框構件2C的基礎構件70,是在上框構件2C的長度方向上分開。
在圖23(A)(B)中顯示連結構件71的側面圖與正面圖,在圖24中顯示連結構件71的立體圖。如這些圖23及圖24所示,在連結構件71的基部71A上,在此基部71A的寬度方向兩側中的2個連結部71B、71C之間的中央部中,和基部23A連接的2個跨越部88是往連結構件71的厚度方向突出而形成,如圖22可得知,當將連結構件71的基部71A重疊而配置於已固定配置在門框2的側框構件2A、2B或上框構件2C的基礎構件70時,這些跨越部88是在這些內面長邊部85A、85B的外側,亦即,在長孔85的內側,跨越形成在板狀構件的基礎構件70的長孔85的2個內面長邊部85A、85B,在2個跨越部88各自的前端部上,2個脫落防止部89是往互相相反方向突出而設置。
這些脫落防止部89的突出方向,針對在配置於門框2的側框構件2A、2B的基礎構件70上,將基部71A重疊於此基礎構件70的厚度方向之連結構件71,則為上下方向,前述上下方向是和側框構件2A、2B與牆壁4的芯構件5A、5B側的輔助構件8之間的間隔方向、以及門框2的厚度方向正交的方向,這些脫落防止部89的突出方向,針對在配置於上框構件2C的基礎構件70上,將基部71A重疊於此基礎構件70的厚度方向之連結構件71,則為左右方向,前述左右方向是和上框構件2C與牆壁4的芯構件5C側的輔助構件8之間的間隔方向、以及門框2的厚度方向正交的方向。
配置在門框2的側框構件2A、2B的各基礎構件70是和前述實施形態的基礎構件20同樣地,往側框構件2A、2B的長度方向即上下方向傾斜而配置,配置在上框構件2C的各基礎構件70是往上框構件2C的長度方向即左右方向傾斜而配置。因此,在設置於連結構件71的4個脫落防止部89當中,可以在基礎構件70的背側,一邊使配置在對角線方向的2個脫落防止部89與此基礎構件70相面對,一邊藉由基礎構件70的上述導引部來引導並使連結構件71移動,藉此,可以得到和前述實施形態同樣的作用效果。
以上說明的此實施形態的連結具,雖然是在連結構件71中設置有2個連結部71B、71C的第1連結具60A,但是將引導連結構件的移動之導引部設為長孔的內面長邊部的作法,針對在連結構件中設置1個連結部的第2連結具也可以實施。 產業上之可利用性
本發明可以利用在用於將隔著間隔而配設的2個建材連結的作業中。
1:鉸鏈門 2:鉸鏈門裝置側的建材即門框 2A,2B:側框構件 2C:上框構件 2D:下框構件 4:牆壁 3:鉸鏈 4A:開口部 5,5A,5B,5C:芯構件 6:面材 7:牆壁側的建材即補強構件 8:牆壁側的建材即輔助構件 8A,8B:突片部 9:結合具 10:連結具 10A,60A:第1連結具 10B:第2連結具 11:出入口 20,70:第1連結具的基礎構件 20A,20B:導引部即外緣部 21,71:第1連結具的連結構件 21A,71A:也是第1連結具的連結構件的本體之基部 21B,21C,71B,71C:第1連結具的連結構件的連結部 22:第2連結具的基礎構件 22A,22B:導引部即外緣部 23:第2連結具的連結構件 23A:也是第2連結具的連結構件的本體之基部 23B:第2連結具的連結構件的連結部 24,25:結合具 24A,25A:結合具的軸部 26,36,76:強度降低部即落差部 27,37,77:強度降低部即長孔 28,38,88:跨越部 29,39,89:脫落防止部 30,40,80:筒狀部 30A,40A,80A:分割筒狀部 31,41,81:切入部 50:操作工具 51:把持部 52:分叉部 52A,52B:分支部 53:緩衝構件 70A,70B:外緣部 85:長孔 85A,85B:導引部即內面長邊部 S4-S4:線
圖1是顯示應用本發明的一實施形態之建材之連結具的鉸鏈門裝置的整體正面圖。 圖2是顯示成為鉸鏈門裝置側的建材的門框的整體正面圖。 圖3是顯示藉由第1連結具與第2連結具,透過安裝於補強構件的輔助構件,來連結門框與成為牆壁側的建材之補強構件的構造之整體正面圖。 圖4是圖3的S4-S4線剖面圖,且是顯示第1連結具所形成的連結構造的平剖面圖。 圖5是顯示第1連結具所形成的連結構造的圖4之正面圖。 圖6是和顯示第2連結具所形成的連結構造的圖5同樣的圖。 圖7是顯示安裝有連結具的基礎構件的門框的圖,(A)是平面圖,(B)是左側面圖,(C)是正面圖,(D)是右側面圖。 圖8是顯示將連結具的連結構件配置於連結具的基礎構件時的門框的圖,(A)是平面圖,(B)是左側面圖,(C)是正面圖,(D)是右側面圖。 圖9是針對第1連結具而顯示的圖8的局部放大圖。 圖10是顯示第1連結具的連結構件的圖,(A)是側面圖,(B)是正面圖。 圖11是顯示第1連結具的連結構件的立體圖。 圖12是圖9的立體圖。 圖13是針對第2連結具而顯示的圖8的局部放大圖。 圖14是顯示第2連結具的連結構件的立體圖。 圖15是和顯示即將對第1連結具的連結構件進行彎折操作前的狀態之圖12同樣的圖。 圖16是和顯示剛對第1連結具的連結構件進行彎折操作後的狀態之圖5同樣的圖。 圖17是和顯示藉由結合具將第1連結具之已彎折的連結構件的前端部,透過輔助構件而結合至成為牆壁側的建材的補強構件的作業之圖5同樣的圖。 圖18是和針對第2連結具顯示的圖12同樣的圖。 圖19是和針對第2連結具顯示的圖15同樣的圖。 圖20是和針對第2連結具顯示的圖16同樣的圖。 圖21是和針對第2連結具顯示的圖17同樣的圖。 圖22是和顯示其他實施形態之第1連結具的圖9同樣的圖。 圖23是顯示圖22的其他實施形態之第1連結具的連結構件的圖,(A)是側面圖,(B)是正面圖。 圖24是顯示圖22的其他實施形態之第1連結具的連結構件的立體圖。
2:鉸鏈門裝置側的建材即門框
2A:側框構件
7:牆壁側的建材即補強構件
8:牆壁側的建材即輔助構件
8A,8B:突片部
9:結合具
10:連結具
10A:第1連結具
20:第1連結具的基礎構件
21:第1連結具的連結構件
21A:也是第1連結具的連結構件的本體之基部
21B,21C:第1連結具的連結構件的連結部
24:結合具
24A:結合具的軸部
28:跨越部
29:脫落防止部
30:筒狀部
30A:分割筒狀部
52A,52B:分支部

Claims (16)

  1. 一種建材之連結具,是用於將隔著間隔而配設的2個建材連結的建材之連結具, 前述建材之連結具是包含以下構件而構成:基礎構件,配置在前述2個建材當中的其中一個建材;及連結構件,具有從該基礎構件往另一個建材側延伸的長度,並且藉由結合具而結合於該另一個建材, 前述建材之連結具的特徵在於: 前述連結構件具有配置於前述基礎構件的基部、及從該基部延伸而出的連結部,該連結部可以相對於前述基部而彎折,已相對於前述基部而往前述另一個建材側彎折的前述連結部是藉由前述結合具而結合於前述另一個建材。
  2. 如請求項1之建材之連結具,其中前述連結部的個數為從前述基部往互相相反方向延伸而出的2個。
  3. 如請求項1之建材之連結具,其中前述連結部的個數為1個。
  4.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建材之連結具,其中前述連結構件是至少前述基部與前述連結部之間的邊界部或該邊界部的附近呈彎折方向成為厚度方向的平板狀。
  5.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建材之連結具,其中在前述連結構件上,在前述基部與前述連結部之間的邊界部或此邊界部的附近,設置有用於使彎折強度降低的強度降低部。
  6. 如請求項5之建材之連結具,其中前述連結構件形成為具有前述其中一個建材的厚度方向的寬度尺寸,前述連結部的寬度尺寸是形成為比前述基部的寬度尺寸更小,藉此在前述連結部與前述基部之間設置寬度方向的落差部,該落差部形成為設置在前述連結構件的前述強度降低部。
  7. 如請求項5之建材之連結具,其中前述強度降低部是形成為在前述連結構件的厚度方向上貫穿的孔。
  8. 如請求項7之建材之連結具,其中前述連結構件是形成為具有前述其中一個建材的厚度方向的寬度尺寸,前述孔是形成為在前述連結構件的寬度方向上較長的長孔。
  9. 如請求項1之建材之連結具,其中將前述連結部結合至前述另一個建材的前述結合具,是在前述連結部與前述另一個建材當中,至少在前述另一個建材進行螺紋孔加工,藉此將前述連結部結合至前述另一個建材。
  10. 如請求項9之建材之連結具,其中前述連結部是藉由前述結合具而在前述連結部的前端部上結合至前述另一個建材。
  11. 如請求項10之建材之連結具,其中前述連結部的前述前端部是形成為供前述結合具的軸部插入的筒狀部,藉由前述結合具的前述軸部,前述另一個建材進行前述螺紋孔加工。
  12. 如請求項11之建材之連結具,其中在前述連結部上設置有將前述筒狀部分割成2個分割筒狀部的切入部,於該切入部插入前述另一個建材的板狀部。
  13. 如請求項11或12之建材之連結具,其中在前述連結構件當中,至少前述連結部形成為板狀,前述筒狀部是對形成為板狀的前述連結部的前述前端部進行捲曲加工而形成。
  14. 一種建材之連結構造,是用於藉由連結具而將隔著間隔而配設的2個建材連結的建材之連結構造, 前述連結具是包含以下構件而構成:基礎構件,配置在前述2個建材當中的其中一個建材;及連結構件,具有從該基礎構件往另一個建材側延伸的長度,並且藉由結合具而結合於該另一個建材,前述建材之連結構造的特徵在於: 前述連結構件具有配置於前述基礎構件的基部、及從該基部延伸而出的連結部,該連結部是相對於前述基部而往前述另一個建材側彎折,前述連結部是藉由前述結合具而結合於前述另一個建材。
  15. 如請求項14之建材之連結構造,其中前述連結部的個數為2個,藉由前述結合具而結合於前述另一個建材的前述2個連結部是形成有角度。
  16. 一種建材之連結方法,是用於藉由連結具而將隔著間隔而配設的2個建材連結的建材之連結方法,其特徵在於: 前述連結具是包含以下構件而構成:基礎構件,配置在前述2個建材當中的其中一個建材;及連結構件,具有從該基礎構件往另一個建材側延伸的長度,並且藉由結合具而結合於該另一個建材, 前述建材之連結方法的特徵在於包含有: 用於將前述連結構件的基部配置於前述基礎構件之作業步驟; 用於將從前述基部延伸而出而設置在前述連結構件上的連結部,相對於前述基部而往前述另一個建材彎折之作業步驟;及 用於藉由前述結合具而將前述連結部結合至前述另一個建材之作業步驟。
TW110137983A 2021-10-13 2021-10-13 建材之連結具、其連結構造及其連結方法 TW202316023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0137983A TW202316023A (zh) 2021-10-13 2021-10-13 建材之連結具、其連結構造及其連結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0137983A TW202316023A (zh) 2021-10-13 2021-10-13 建材之連結具、其連結構造及其連結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316023A true TW202316023A (zh) 2023-04-16

Family

ID=869431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0137983A TW202316023A (zh) 2021-10-13 2021-10-13 建材之連結具、其連結構造及其連結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202316023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546915B2 (ja) 木造建築用連結金物
TW202006236A (zh) 建材之連結構件、其連結具、其連結構造及其連結方法
JP6899305B2 (ja) 建材の連結具、その連結構造及びその連結方法
TW202316023A (zh) 建材之連結具、其連結構造及其連結方法
TW202006235A (zh) 建材之連結具及其連結方法
TW202316024A (zh) 建材之連結裝置、其連結構造及其連結方法
WO2023058223A1 (ja) 建材の連結具、その連結構造及びその連結方法
WO2023058224A1 (ja) 建材の連結装置、その連結構造及びその連結方法
JP2021195766A (ja) 建材の連結具、その連結構造及びその連結方法
JP6970768B2 (ja) 建材の連結装置、その連結構造及びその連結方法
JP2021195767A (ja) 建材の連結装置、その連結構造及びその連結方法
WO2020202550A1 (ja) 建材の連結具、その連結構造及びその連結方法
TWI797472B (zh) 建材之連結裝置、其連結構造及其連結方法
JP7117439B2 (ja) 建材の連結装置、その連結構造及びその連結方法
JP7085589B2 (ja) 建材の連結構造
TWI704279B (zh) 建材之連結具、其連結構造及其連結方法
JP7105832B2 (ja) 建材の連結具、その連結構造及びその連結方法
JP7105822B2 (ja) 建材の連結具、その連結構造及びその連結方法
JP7085588B2 (ja) 建材の連結構造及びその連結具
JP7128863B2 (ja) 建材の連結構造及びその連結具
JP7360362B2 (ja) 建材の連結装置、その連結構造及びその連結方法
JP2021147767A (ja) 建材用連結具の操作工具
JP2021147768A (ja) 建材の連結作業方法
JP3650663B2 (ja) 建物ユニットの軸材連結具、軸材矯正装置および軸材矯正方法
JP2022038385A (ja) クランプ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