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311632A - 送風機 - Google Patents

送風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311632A
TW202311632A TW111143609A TW111143609A TW202311632A TW 202311632 A TW202311632 A TW 202311632A TW 111143609 A TW111143609 A TW 111143609A TW 111143609 A TW111143609 A TW 111143609A TW 202311632 A TW202311632 A TW 202311632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guide plate
guide
tower
wall
ai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114360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鄭載赫
金起東
金厚辰
鄭惠仁
崔碩浩
朴亨鎬
金容民
崔致英
Original Assignee
南韓商Lg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KR102020005772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KR102429658B1/ko
Priority claimed from KR102020006627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KR102658126B1/ko
Priority claimed from KR102020006627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KR102644819B1/ko
Application filed by 南韓商Lg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南韓商Lg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31163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311632A/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5/00Pumping installations or systems
    • F04D25/02Units comprising pumps and their driving means
    • F04D25/08Units comprising pumps and their driving means the working fluid being air, e.g. for ventila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FPUMPING OF FLUID BY DIRECT CONTACT OF ANOTHER FLUID OR BY USING INERTIA OF FLUID TO BE PUMPED; SIPHONS
    • F04F5/00Jet pumps, i.e. devices in which flow is induced by pressure drop caused by velocity of another fluid flow
    • F04F5/14Jet pumps, i.e. devices in which flow is induced by pressure drop caused by velocity of another fluid flow the inducing fluid being elastic fluid
    • F04F5/16Jet pumps, i.e. devices in which flow is induced by pressure drop caused by velocity of another fluid flow the inducing fluid being elastic fluid displacing elastic fluid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8/00Treatment, e.g. purification, of air supplied to human living or working spaces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cooling, humidifying or drying
    • F24F8/80Self-contained air purifi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5/00Pumping installations or systems
    • F04D25/02Units comprising pumps and their driving means
    • F04D25/06Units comprising pumps and their driving means the pump being electrically driven
    • F04D25/0606Units comprising pumps and their driving means the pump being electrically driven the electric motor being specially adapted for integration in the pump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5/00Pumping installations or systems
    • F04D25/02Units comprising pumps and their driving means
    • F04D25/08Units comprising pumps and their driving means the working fluid being air, e.g. for ventilation
    • F04D25/10Units comprising pumps and their driving means the working fluid being air, e.g. for ventilation the unit having provisions for automatically changing direction of output ai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5/00Pumping installations or systems
    • F04D25/02Units comprising pumps and their driving means
    • F04D25/08Units comprising pumps and their driving means the working fluid being air, e.g. for ventilation
    • F04D25/12Units comprising pumps and their driving means the working fluid being air, e.g. for ventilation the unit being adapted for mounting in apertures
    • F04D25/14Units comprising pumps and their driving means the working fluid being air, e.g. for ventilation the unit being adapted for mounting in apertures and having shutters, e.g. automatically closed when not in us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26Rotors specially for elastic fluids
    • F04D29/263Rotors specially for elastic fluids mounting fan or blower rotors on shaf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40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 F04D29/403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e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 pump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40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 F04D29/42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for radi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 F04D29/44Fluid-guiding means, e.g. diffusers
    • F04D29/441Fluid-guiding means, e.g. diffusers e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 pump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40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 F04D29/52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for axial pumps
    • F04D29/522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for axial pumps e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 pumps
    • F04D29/524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for axial pumps e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 pumps shiftable members for obturating part of the flow path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40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 F04D29/52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for axial pumps
    • F04D29/54Fluid-guiding means, e.g. diffusers
    • F04D29/56Fluid-guiding means, e.g. diffusers adjustable
    • F04D29/563Fluid-guiding means, e.g. diffusers adjustable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 pump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70Suction grids; Strainers; Dust separation; Cleaning
    • F04D29/701Suction grids; Strainers; Dust separation; Cleaning e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 pumps
    • F04D29/703Suction grids; Strainers; Dust separation; Cleaning e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 pumps specially for fans, e.g. fan guard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FPUMPING OF FLUID BY DIRECT CONTACT OF ANOTHER FLUID OR BY USING INERTIA OF FLUID TO BE PUMPED; SIPHONS
    • F04F5/00Jet pumps, i.e. devices in which flow is induced by pressure drop caused by velocity of another fluid flow
    • F04F5/44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not provided for in, or of interest apart from, groups F04F5/02 - F04F5/42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FPUMPING OF FLUID BY DIRECT CONTACT OF ANOTHER FLUID OR BY USING INERTIA OF FLUID TO BE PUMPED; SIPHONS
    • F04F5/00Jet pumps, i.e. devices in which flow is induced by pressure drop caused by velocity of another fluid flow
    • F04F5/44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not provided for in, or of interest apart from, groups F04F5/02 - F04F5/42
    • F04F5/46Arrangements of nozzles
    • F04F5/466Arrangements of nozzles with a plurality of nozzles arranged in parallel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11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air outlets
    • F24F1/0014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air outlets having two or more outlet opening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8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 F24F13/10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 F24F13/12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built up of sliding memb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0Casings or cov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4Means for preventing or suppressing nois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8/00Treatment, e.g. purification, of air supplied to human living or working spaces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cooling, humidifying or drying
    • F24F8/10Treatment, e.g. purification, of air supplied to human living or working spaces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cooling, humidifying or drying by separation, e.g. by filtering
    • F24F8/108Treatment, e.g. purification, of air supplied to human living or working spaces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cooling, humidifying or drying by separation, e.g. by filtering using dry filter elem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0Casings or covers
    • F24F2013/205Mounting a ventilator fan therei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221/00Details or featur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4F2221/28Details or featur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the Coanda effec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8/00Treatment, e.g. purification, of air supplied to human living or working spaces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cooling, humidifying or drying
    • F24F8/10Treatment, e.g. purification, of air supplied to human living or working spaces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cooling, humidifying or drying by separation, e.g. by filtering

Abstract

揭露一種送風機,本發明的送風機包括:第一塔,在其第一壁形成有第一排出口;第二塔,其第二壁面向第一壁且與第一壁隔開,在第二壁形成有第二排出口;風扇,配置在第一塔和第二塔的下側,分別向第一塔和第二塔形成氣流;第一引導板,配置在第一塔的內部或從第一壁凸出;第二引導板,配置在第二塔的內部或從第二壁凸出;第一引導馬達,用以改變第一引導板的位置;以及第二引導馬達,用以改變第二引導板的位置。

Description

送風機
本發明涉及送風機。尤其,本發明涉及一種能夠調節送風方向的送風機。
送風機可以通過產生氣流使空氣在室內空間循環或形成朝使用者流動。近年來,不斷地對能夠給使用者帶來舒適感的送風機的空氣排出結構進行了研究。
關於此,韓國專利第KR2011-0099318號、第KR2011-0100274號、第KR2019-0015325號以及第KR2019-0025443號公開了一種送風裝置和利用康達效應來吹送空氣的風扇。
另一方面,習知送風機為了調節送風方向而需要設置有單獨驅動的複數個馬達或使送風機移動或旋轉。因此,存在難以有效地且階段式地調節送風方向、或過度消耗電力等問題。
本發明的目的在於解決上述問題或其他問題。
本發明的目的還在於,提供一種能夠選擇性地提供水平氣流或上升氣流的送風機。
本發明的目的還在於,提供一種向前方提供偏向的氣流的送風機。
本發明的目的還在於,提供一種在沒有整個主體的旋轉的情況下改變排出的空氣的區域的送風機。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實施例的送風機包括:一第一塔,在其第一壁形成有一第一排出口;一第二塔,其第二壁面向所述第一壁且與所述第一壁隔開,在所述第二壁形成有一第二排出口;一風扇,配置在所述第一塔和所述第二塔的下側,分別向所述第一塔和所述第二塔形成氣流;一第一引導板,配置在所述第一塔的內部或從所述第一壁凸出;一第二引導板,配置在所述第二塔的內部或從所述第二壁凸出;一第一引導馬達,用以改變所述第一引導板的位置;以及一第二引導馬達,用以改變所述第二引導板的位置;其中,在所述第一壁與所述第二壁之間形成有一吹風空間,從所述第一排出口和所述第二排出口排出的空氣在所述吹風空間沿一個方向流動,以及其中,所述第一引導板和所述第二引導板分別從所述第一排出口和所述第二排出口以隔開的方式配置在所述吹風空間的前方,以改變從所述吹風空間流動的空氣的風向。
所述第一引導馬達使所述第一引導板位於所述第一塔的內部或調節所述第一引導板從所述第一壁凸出的長度,以及所述第二引導馬達使所述第二引導板位於所述第二塔的內部或調節所述第二引導板從所述第二壁凸出的長度。
所述第一引導馬達和所述第二引導馬達彼此單獨運轉;藉此能夠不同地設定第一引導板和第二引導板向吹風空間凸出的長度。
所述第一壁和所述第二壁分別在朝彼此面向的方向形成一凸出的曲面,藉此在吹風空間流動的空氣能夠沿第一壁和第二壁流動。
所述第一壁與所述第二壁之間的寬度在形成所述第一排出口和所述第二排出口的一點與配置所述第一引導板和所述第二引導板的一點之間形成最短距離,藉此在吹風空間流動的空氣能夠沿第一壁和第二壁流動。
所述第一壁的下游端和所述第二壁的下游端分別朝遠離經過所述第一塔和所述第二塔的中心的假想的中心線的方向上形成一傾斜角;藉此從吹風空間排出的空氣能夠向較寬的區域流動。
所述第一排出口以從所述第一排出口排出的空氣沿所述第一壁流動的方式打開,並且所述第二排出口以從所述第二排出口排出的空氣沿所述第二壁流動的方式打開,藉此在吹風空間流動的空氣能夠沿第一壁和第二壁流動。
本發明的送風機還包括:一第一板引導件,配置在所述第一塔的內部,且引導所述第一引導板的移動;以及一第二板引導件,配置在所述第二塔的內部,且引導所述第二引導板的移動;藉此第一引導板和第二引導板能夠穩定地移動。
所述第一板引導件和所述第二板引導件分別包括: 一固定引導件,固定地配置在所述第一塔或所述第二塔的內部;以及一移動引導件,與所述第一引導板或所述第二引導板連接,可移動地配置在所述固定引導件,其中,在所述第一引導板和所述第二引導板的一面分別配置有一齒條,所述齒條與所述第一引導馬達或所述第二引導馬達連接而使所述第一引導板或所述第二引導板移動,以及在所述第一引導板和所述第二引導板的另一面分別配置有所述移動引導件,藉此能夠改變第一引導板和第二引導板的位置。
在向所述吹風空間的前方排出空氣的水平氣流模式下,所述第一引導板和所述第二引導板分別配置在所述第一塔和所述第二塔的內部,藉此在吹風空間流動的空氣能夠向前方排出。
在向所述吹風空間的上側排出空氣的上升氣流模式下,所述第一引導板的端部與所述第二引導板的端部接觸,藉此在吹風空間流動的空氣能夠向上側流動。
在從所述吹風空間排出的空氣形成偏向氣流的偏向氣流模式下,所述第一引導板從所述第一壁凸出的長度與所述第二引導板從所述第二壁凸出的長度不同,藉此在吹風空間流動的空氣能夠偏向前方一側而流動。
在所述偏向氣流模式下,所述第一引導板和所述第二引導板的其中一個向所述吹風空間凸出,而另一個不向所述吹風空間凸出,藉此在吹風空間流動的空氣能夠偏向前方一側而流動。
在所述偏向氣流模式下,所述第一引導馬達和所述第二引導馬達以所述第一引導板從所述第一壁凸出或所述第二引導板從所述第二壁凸出的方式運轉,藉此在吹風空間流動的空氣能夠偏向前方一側而流動。
在從所述吹風空間排出的空氣的風向持續改變的移動模式下,所述第一引導板和所述第二引導板交替凸出,藉此向前方流動的空氣的風向能夠持續改變。
在所述移動模式下,當所述第一引導板從所述第一壁凸出時,所述第二引導板配置在所述第二塔內部,當所述第二引導板從所述第二壁凸出時,所述第一引導板配置在所述第一塔內部,由此空氣的風向能够向前方較寬的區域改變。
在所述移動模式下,當所述第一引導板從所述第一壁凸出的長度發生變化時,所述第二引導板配置在所述第二塔的內部,以及當所述第二引導板從所述第二壁凸出的長度發生變化時,所述第一引導板配置在所述第一塔的內部,藉此空氣的風向能夠向前方較寬的區域改變。
在所述移動模式下,所述第一引導板和所述第二引導板的距離保持恆定,藉此空氣的風向能夠向集中的區域改變。
在所述移動模式下,當所述第一引導板從所述第一壁凸出的長度增加時,所述第二引導板從所述第二壁凸出的長度減小,以及當所述第二引導板從所述第二壁凸出的長度增加時,所述第一引導板從所述第一壁凸出的長度減小,藉此空氣的風向能夠向集中的區域改變。
關於其他實施例的具體內容包含在具體實施方式和附圖中。
本發明的送風機具有如下效果中的一種或者多種效果。
第一、具有能夠在送風機自身不旋轉的情況下改變從送風機排出的空氣的風向的優點。
第二、從送風機排出的空氣除了形成水平氣流之外還形成上升氣流,藉此還具有能夠形成室內空間的空氣循環的優點。
第三、還具有能夠使從送風機排出的空氣的風向偏向的優點。
第四、還具有能夠在送風機自身不旋轉的情況下,持續改變從送風機排出的空氣的風向的優點。
本發明的效果並不限定於以上提及到的效果,本領域的技術人員能夠從請求項書的記載明確理解未被提及到的其他效果。
通過參照以下附圖詳細敘述實施例,會更加明確本發明的優點、特徵及其實現方法。然而,本發明不限於以下公開的實施例,可體現為互不相同的多種形式,本實施例僅為了充分公開本發明,並為了向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完整地公開本發明的範圍而提供,本發明的保護範圍僅由請求項的範圍來決定。在整個說明書中,相同的元件符號表示相同的元件。
在圖1至圖11、圖16至圖17、圖21中表示的上、下、左、右、前以及後的方向標記是用於方便說明,並不限定本發明的範圍。因此,若基準發生變化,則所述方向也可以不同地設定。
參照圖1至圖4,送風機1包括提供外形的殼體100。殼體100可以包括:底座殼體150,過濾器200設置於底座殼體150;以及塔殼體140,利用康達效應來排出空氣。
塔殼體140包括第一塔110和第二塔120,第一塔110和第二塔120以兩個柱體形狀分開配置。第一塔110配置在左側,第二塔120配置在右側。
第一塔110和第二塔120隔開配置。在第一塔110與第二塔120之間形成有吹風空間105。
吹風空間105的前方、後方以及上方敞開,吹風空間105的上端和下端的間隔相同。
包括第一塔、第二塔以及吹風空間的塔殼體140形成為平頭圓錐形狀。
分別配置在第一塔110和第二塔120的第一排出口117和第二排出口127向吹風空間105排出空氣。在第一塔110形成有第一排出口117,在第二塔120形成有第二排出口127。
第一排出口117和第二排出口127分別在形成吹風空間的位置形成於第一塔110和第二塔120。通過第一排出口117或第二排出口127排出的空氣可以向橫穿吹風空間105的方向排出。
通過第一塔110和第二塔120排出空氣的空氣排出方向可以在前後方向和垂直方向上形成。
參照圖2,橫穿吹風空間105的空氣排出方向可以包括:沿水平方向形成的第一空氣排出方向S1;以及沿垂直方向形成的第二空氣排出方向S2。
可以將沿第一空氣排出方向S1流動的空氣定義為水平氣流,並可以將沿第二空氣排出方向S2流動的空氣定義為上升氣流。
水平氣流是空氣的主要流動方向為水平方向的情形,可以表示沿水平方向流動的空氣的流量更多。同樣地,上升氣流是空氣的主要流動方向為上側方向的情形,可以表示向上側方向流動的空氣的流量更多。
吹風空間105的上端間隔和下端間隔可以相同。但是,也可以與本實施例不同地,與吹風空間105的下端間隔相比吹風空間105的上端間隔更窄或更寬。
通過使吹風空間105的左右寬度恆定,可以使在吹風空間前方的氣流的流動較均勻地形成。
例如,當上側的寬度和下側的寬度不同時,在較寬的一側形成的流動速度低,從而會在垂直方向上產生速度偏差。在空氣的流速在垂直方向上產生偏差的情況下,所排出的空氣到達的距離可能會不同。
從第一排出口和第二排出口排出的空氣可以在吹風空間105匯合之後流動。
亦即,可以不使第一排出口117排出的空氣和第二排出口127排出的空氣單獨地朝向使用者流動,而是使第一排出口117排出的空氣和第二排出口127排出的空氣在吹風空間105合流之後朝向前方或上側流動。
吹風空間105可以作為供排出的空氣合流並混合的空間。另外,通過向吹風空間105排出的空氣,可以使吹風空間後方的空氣也向吹風空間流動。
通過第一排出口117排出的空氣和第二排出口127排出的空氣在吹風空間合流,可以提高排出空氣的直線前進性。另外,通過使第一排出口117排出的空氣和第二排出口127排出的空氣在吹風空間合流,可以使第一塔和第二塔周邊的空氣也沿空氣排出方向間接地流動。
參照圖2,第一空氣排出方向S1為從後方往前方的方向,而第二空氣排出方向S2為從下側往上側的方向。
參照圖1,為了第二空氣排出方向S2,第一塔110的上端111和第二塔120的上端121隔開。亦即,沿第二空氣排出方向S2排出的空氣不會與送風機1的殼體產生干擾。
參照圖1,為了第一空氣排出方向S1,第一塔110的前端112和第二塔120的前端122隔開,第一塔110的後端113和第二塔120的後端123也隔開。
在第一塔110和第二塔120中,將朝向吹風空間105的面稱作內側面,而將不朝向吹風空間105的面稱作外側面。
參照圖4,第一塔110的第一外側壁114和第二塔120的第二外側壁124沿彼此相反的方向配置。第一塔110的第一內側壁115和第二塔120的第二內側壁125配置為彼此面對。
第一內側壁115形成為向第二塔凸出,第二內側壁125形成為向第一塔凸出。
第一塔110和第二塔120形成為相對於空氣的流動方向呈流線型。
具體地說,第一內側壁115和第一外側壁114形成為相對於前後方向呈流線型,第二內側壁125和第二外側壁124形成為相對於前後方向呈流線型。
參照圖4,第一排出口117配置於第一內側壁115,第二排出口127配置於第二內側壁125。
在第一內側壁115的中央部115a和第二內側壁125的中央部125a,第一內側壁115和第二內側壁125以最短距離B0隔開。第一內側壁115的中央部115a可以是位於第一內側壁115的前端112和後端113之間的區域。同樣地,第二內側壁125的中央部125a可以是位於第二內側壁125的前端122和後端123之間的區域。第一排出口117和第二排出口127分別配置在比第一內側壁115的中央部115a和第二內側壁125的中央部125a更靠後方側的位置。亦即,第一排出口117配置在第一內側壁115的中央部115a和後端113之間。第二排出口127配置在第二內側壁125的中央部125a和後端123之間。
將第一塔110的前端112和第二塔120的前端122之間的間隔稱作第一間隔B1。將第一塔110的後端113和第二塔120的後端123之間的間隔稱作第二間隔B2。
第一間隔B1和第二間隔B2大於最短距離B0。第一間隔B1和第二間隔B2可以具有彼此相同的長度,或彼此不同。
第一排出口117和第二排出口127的配置位置越靠近後端113、123,越容易控制後述的基於康達效應的氣流。
第一塔110的第一內側壁115和第二塔120的第二內側壁125可以直接提供康達效應,而第一塔110的第一外側壁114和第二塔120的第二外側壁124可以間接地提供康達效應。
第一內側壁115和第二內側壁125將從第一排出口117和第二排出口127排出的空氣直接引導至前端112、122。亦即,第一內側壁115和第二內側壁125可以將從第一排出口117和第二排出口127排出的空氣直接提供為水平氣流。
第一外側壁114和 第二外側壁124也會因在吹風空間105的氣流而間接地產生氣流。
第一外側壁114和第二外側壁124對所述間接的氣流引發康達效應,並將間接氣流引向前端112、122。
吹風空間的左側被第一內側壁115阻擋,吹風空間的右側被第二內側壁125阻擋,但是吹風空間105的上側敞開。
後述的氣流轉換器可以將通過吹風空間的水平氣流轉換為上升氣流,而上升氣流可以向吹風空間的開放的上側流動。上升氣流可以抑制排出的空氣直接流動到使用者,並且使室內空氣積極地對流。
另外,可以利用在吹風空間合流的空氣的流量來調節排出空氣的寬度。
通過形成為第一排出口117和第二排出口127的上下長度遠大於吹風空間的左右寬度B0、B1、B2,來引導使第一排出口排出的空氣和第二排出口排出的空氣在吹風空間合流。
參照圖1至圖3,送風機1的殼體100包括:底座殼體150,過濾器可拆裝地設置於底座殼體150;以及塔殼體140,配置在底座殼體150的上側,並被支撐在底座殼體150。
塔殼體140包括第一塔110和第二塔120。
配置連接第一塔110和第二塔120的塔底座130,之後將塔底座130組裝於底座殼體150。塔底座130可以與第一塔110、第二塔120一體製造。
與本實施例不同地,第一塔110和第二塔120也可以直接組裝於底座殼體150而不使用塔底座130,第一塔110和第二塔120也可以與底座殼體150一體製造。
底座殼體150形成送風機1的下部,塔殼體140形成送風機1的上部。
送風機1可以從底座殼體150吸入周邊的空氣,並從塔殼體140排出過濾的空氣。塔殼體140可以在高於底座殼體150的位置排出空氣。
送風機1可以是其直徑隨著靠近上部而變小的柱體形狀。送風機1可以是整體上呈錐體或平頭圓錐的形狀。
與本實施例不同地,送風機1可以將配置有兩個塔的形態均包括。另外,與本實施例不同地,也可以不是截面隨著靠近上側而變窄的形態。
但是,如本實施例,在截面隨著靠近上側而變窄的情況下,重心降低,從而具有降低因外力而翻倒的危險的優點。
為了便於組裝,本實施例可以將底座殼體150和塔殼體140分開製作。與本實施例不同地,底座殼體150和塔殼體140可以一體形成。例如,可以將底座殼體和塔殼體的前殼體和後殼體一體製作之後再進行組裝。
底座殼體150形成為其直徑隨著靠近上端而逐漸變小。塔殼體140也形成為其直徑隨著靠近上端而逐漸變小。
底座殼體150和塔殼體140的外側面可以連續形成。尤其,塔底座130的下端和底座殼體150的上端緊貼,塔底座130的外側面和底座殼體150的外側面可以形成連續的面。
為此,塔底座130的下端直徑可以與底座殼體150的上端直徑相同或略小於底座殼體150的上端直徑。
塔底座130對從底座殼體150供給而來的空氣進行分配,並將分配的空氣提供到第一塔110和第二塔120。
塔底座130連接第一塔110和第二塔120。吹風空間105配置在塔底座130的上側。
另外,在塔底座130的上側配置有第一排出口117和第二排出口 127,上升氣流和水平氣流在塔底座130的上側形成。
為了最小化與空氣的摩擦,塔底座130的上側面131形成為曲面。尤其,上側面形成為向下側凹陷的曲面,並且沿前後方向延伸。參照圖2,上側面131的一側131a與第一內側壁115連接,上側面131的另一側131b與第二內側壁125連接。
參照圖4,第一塔110和第二塔120以中心線L-L’為基準左右對稱。尤其,以中心線L-L’為基準,第一排出口117和第二排出口127配置為左右對稱。
中心線L-L’是經過第一塔110和第二塔120的中心的假想線,在本實施例中,沿前後方向配置並配置為經過上側面131。
與本實施例不同地,第一塔110和第二塔120也可以以非對稱的形態形成。但是,當第一塔110和第二塔120以中心線L-L’為基準配置為對稱時,更有利於水平氣流和上升氣流的控制。
第一內側壁115的下游端和第二內側壁125的下游端可以分別朝遠離所述中心線L-L’的方向形成傾斜角。
參照圖1、圖5或圖6,送風機1包括:過濾器200,配置於殼體100內部;以及風扇裝置300,配置在殼體100的內部,使空氣向第一排出口117和第二排出口127流動。
過濾器200和風扇裝置300配置在底座殼體150的內部。底座殼體150形成為平頭圓錐形狀並且上側敝開。
參照圖5,底座殼體150包括:底座151,安置在地面;底座外殼152,與底座151的上側結合,在內部具有空間,並且具有吸入口155。
底座151可以是圓形狀。
底座外殼152形成為上側和下側敞開的平頭圓錐形狀。參照圖2,底座外殼152的側面一部分形成為敞開。將底座外殼152的敞開的部分稱作過濾器插入口154。
參照圖2,殼體100還包括遮蔽過濾器插入口154的蓋153。蓋153可以在底座外殼152組裝成可裝拆。過濾器200可以放置或組裝於蓋153。
使用者可以分離蓋153並將過濾器200取出殼體100。
吸入口155可以形成於底座外殼152和蓋153中的至少一方。吸入口155可以均形成在底座外殼152和蓋153,並且在殼體100的周邊以360度全方位吸入空氣。
吸入口155可以形成為孔形狀,吸入口155可以以各種各樣的形狀形成。
過濾器200為在內部形成具有垂直中空的圓筒形狀。過濾器200的外側面可以配置為與形成於底座外殼152或蓋153的吸入口155相對。
室內的空氣從過濾器200的外側向內側貫穿而流動,在該過程中,可以去除空氣中的異物質或有害氣體。
風扇裝置300配置在過濾器200的上側。風扇裝置300可以使通過了過濾器200的空氣流向第一塔110和第二塔120。
參照圖5,風扇裝置300包括:風扇馬達310;以及利用風扇馬達310來旋轉的風扇320。風扇裝置300配置在底座殼體150的內部。
風扇馬達310配置於比風扇320更靠上側的位置,風扇馬達310的馬達軸與配置在下側的風扇320結合。在風扇320的上側配置有供風扇馬達310設置的馬達罩體330。
馬達罩體330呈包圍整個風扇馬達310的形狀。由於馬達罩體330包圍整個風扇馬達310,因此能夠降低對於從下側向上側流動的空氣的流動阻力。
與本實施例不同地,馬達罩體330可以形成為僅包圍風扇馬達310的下部的形狀。
馬達罩體330包括下馬達罩體332和上馬達罩體334。下馬達罩體332和上馬達罩體334中的至少一個結合於殼體100。
可以通過在下馬達罩體332上側設置風扇馬達310之後蓋上上馬達罩體334來包圍風扇馬達310。風扇馬達310的馬達軸貫穿下馬達罩體332,並組裝於配置在下側的風扇320。
風扇320可以包括:輪轂,風扇馬達的軸結合於所述輪轂;護罩,與所述輪轂隔開配置;以及複數個葉片,連接輪轂和護罩。
通過了過濾器200的空氣被吸入到護罩內側,之後被旋轉的所述葉片加壓而流動。輪轂配置在葉片的上側,護罩配置在葉片的下側。輪轂可以形成為向下側凹陷的碗形狀,下馬達罩體332的下側的一部分可以插入到輪轂。
風扇320使用斜流式風扇。斜流式風扇沿軸中心吸入空氣,並沿徑向排出空氣,排出的空氣可以相對於軸向傾斜。
由於整體的氣流是從下側向上側流動,因此在如普通離心風扇那樣沿徑向排出空氣的情況下,因流動方向的轉換而產生很大的流動損失。
由於斜流式風扇朝徑向上側排出空氣,因此能夠最小化空氣的流動損失。
參照圖5,在風扇320的上側還可以配置有擴散器340。擴散器340可以向上側方向引導風扇320引起的氣流。擴散器340可以減小氣流中的徑向分量,而加強上側方向的氣流分量。
馬達罩體330配置在擴散器340與風扇320之間。
為了最小化馬達罩體的垂直方向的安裝高度,馬達罩體330的下端配置為插入到風扇320。馬達罩體330的下端可以配置為與風扇320在垂直方向上重疊。另外,馬達罩體330的上端可以配置為插入到擴散器340。馬達罩體330的上端可以配置為與擴散器340在垂直方向上重疊。
馬達罩體330的下端配置為高於風扇320的下端,馬達罩體330的上端配置為低於擴散器340的上端。
為了使馬達罩體330的設置位置最佳,馬達罩體330的上側可以配置在塔底座130內部,馬達罩體330的下側可以配置在底座殼體150內部。與本實施例不同地,馬達罩體330可以配置在塔底座130或底座殼體150內部。
參照圖5,在底座殼體150的內部可以配置有吸入格柵350。當分離了過濾器200時,吸入格柵350阻斷使用者的手指進入風扇320側,藉此保護使用者和風扇320。
在吸入格柵350的下側配置有過濾器200,在吸入格柵350的上側配置有風扇320。吸入格柵350形成有沿垂直方向形成的複數個通孔,以使空氣能夠流動。
參照圖5,在殼體100內部形成有過濾器設置空間101,其為吸入格柵350的下側空間,過濾器200配置於過濾器設置空間101。參照圖5,在殼體100內部形成有送風空間102,送風空間102供空氣在吸入格柵350與第一排出口117和第二排出口127之間流動。參照圖6,在第一塔110和第二塔120的內部形成有排出空間103,在排出空間103形成向上側的氣流並且空氣向第一排出口117或第二排出口127流動。在此,送風空間102可以包括排出空間103。
室內空氣經由吸入口155向過濾器設置空間101流入,之後經由送風空間102和排出空間103從第一排出口117和第二排出口127排出。
參照圖5至圖8,在排出空間103配置有用於將空氣的流動方向轉換為水平方向的空氣引導件160。空氣引導件160可以配置有複數個。
空氣引導件160將從下側流向上側的空氣轉換為水平方向。空氣引導件160可以將流向上側的空氣朝所形成的第一排出口117或第二排出口127的方向引導。
空氣引導件160可以包括:配置在第一塔110內部的第一空氣引導件161;以及配置在第二塔120內部的第二空氣引導件162。
參照圖6,第一空氣引導件161可以與第一塔110的內側壁及/或外側壁結合。第一空氣引導件161的前端161a可以配置為接近第一排出口117。第一空氣引導件161的後端161b可以配置為與第一塔110的後端隔開。
為了將在下側流動的空氣引向第一排出口117,第一空氣引導件161形成為從下側向上側凸出的曲面,並且配置為後端161b低於前端161a。
參照圖6,第一空氣引導件161的左側端161c中的至少一部分可以緊貼或結合於第一塔110的左側壁。第一空氣引導件161的右側端161d中的至少一部分可以緊貼或結合於第一塔110的右側壁。
因此,沿排出空間103向上側移動的空氣從第一空氣引導件161的後端向前端流動。
第二空氣引導件162配置為與第一空氣引導件161左右對稱。
參照圖6,第二空氣引導件162可以與第二塔110的內側壁及/或外側壁結合。參照圖8,第二空氣引導件162的前端162a與第二排出口127接近,第二空氣引導件162的後端162b與第二塔120的後端隔開。
為了將在下側流動的空氣引向第二排出口127,第二空氣引導件162形成為從下側向上側凸出的曲面,並配置為後端162b低於前端162a。
參照圖6,第二空氣引導件162的左側端162c中的至少一部分可以緊貼或結合於第二塔120的左側壁。第二空氣引導件162的右側端162d中的至少一部分可以緊貼或結合於第一塔110的右側壁。
接著,參照圖5或圖8,第一排出口117和第二排出口127配置為沿垂直方向延長。
第一排出口117配置在第一塔110的前端112與後端113之間。第一排出口117配置為比前端112更接近後端113。從第一排出口117排出的空氣因康達效應而可以沿第一內側壁115流動。沿第一內側壁115流動的空氣可以向前端112流動。
參照圖5,第一排出口117包括:第一邊界117a,形成空氣排出側(本實施例中的前端)的邊緣;第二邊界117b,形成空氣排出相反側(本實施例中後端)的邊緣;上側邊界117c,形成第一排出口117的上側邊緣;以及下側邊界117d,形成第一排出口117的下側邊緣。
參照圖5,第一邊界117a和第二邊界117b可以配置為彼此平行。上側邊界117c和下側邊界117d可以配置為彼此平行。
參照圖5,第一邊界117a和第二邊界117b配置為相對於垂直方向V傾斜。另外,第一塔110的後端113也配置為相對於垂直方向V傾斜。
排出口117的傾斜度a1可以大於塔的外側面的傾斜度a2。參照圖5,相對於垂直方向V,第一邊界117a和第二邊界117b的傾斜度a1可以是4度,而後端113的傾斜度a2可以是3度。
第二排出口127可以形成為與第一排出口117左右對稱。
參照圖8,第二排出口127包括:第一邊界127a,形成空氣排出側(本實施例中的前端)的邊緣;第二邊界127b,形成空氣排出相反側(本實施例中的後端)的邊緣;上側邊界127c,形成第二排出口127的上側邊緣;以及下側邊界127d,形成第二排出口127的下側邊緣。
參照圖9,第一塔110的第一排出口117配置為朝向第二塔120,第二塔120的第二排出口127配置為朝向第一塔110。
從第一排出口117排出的空氣因康達效應而沿第一塔110的第一內側壁115流動。從第二排出口127排出的空氣因康達效應而沿第二塔120的第二內側壁125流動。
送風機1還包括第一排出殼體170和第二排出殼體180。
參照圖9,第一排出口117形成於第一排出殼體170。第一排出殼體170可以組裝於第一塔110。第二排出口127形成於第二排出殼體180。第二排出殼體180可以組裝於第二塔120。
第一排出殼體170可以設置為貫穿第一塔110的第一內側壁115。第二排出殼體180可以設置為貫穿第二塔120的第二內側壁125。
形成有第一排出開口118的第一排出殼體170配置於第一塔110,而形成有第二排出開口128的第二排出殼體180配置於第二塔120。
參照圖9,第一排出殼體170包括:第一排出引導件172,其形成第一排出口117,並配置於第一排出口117的空氣排出側;以及第二排出引導件174,其形成第一排出口117,並配置於第一排出口117的空氣排出相反側。
參照圖10,第一排出引導件172和第二排出引導件174的外側面172a、174a提供第一塔110的第一內側壁115中的一部分。
第一排出引導件172的內側配置為朝向第一排出空間103a,第一排出引導件172的外側配置為朝向吹風空間105。第二排出引導件174的內側配置為朝向第一排出空間103a,第二排出引導件174的外側配置為朝向吹風空間105。
第一排出引導件172的外側面172a可以形成為曲面。第一排出引導件172的外側面172a可以提供與第一內側壁115連續的面。第一排出引導件172的外側面172a可以形成與第一內側壁115的外側面連續的曲面。
第二排出引導件174的外側面174a可以提供與第一內側壁115連續的面。第二排出引導件174的內側面174b可以形成為曲面。第二排出引導件174的內側面174b形成與第一內側壁115的內側面連續的曲面,藉此可以將第一排出空間103a的空氣引向第一排出引導件172側。
在第一排出引導件172與第二排出引導件174之間形成有第一排出口117,第一排出空間103a的空氣經由第一排出口117向吹風空間105排出。
第一排出空間103a的空氣從第一排出引導件172的外側面172a與第二排出引導件174的內側面174b之間排出。在第一排出引導件172的外側面172a與第二排出引導件174的內側面174b之間形成排出空氣的排出通道175。
排出通道175形成為中間部分175b的寬度比入口175a和出口175c的寬度窄。中間部分175b可以定義為第二邊界117b和第一排出引導件172的外側面172a形成最短距離的部分。
參照圖10,從排出通道175的入口到中間部分175b的截面可以逐漸變窄,而從中間部分175b到出口175c的截面重新變寬。中間部分175b位於第一塔110的內側。在從外部觀察時,可能將排出通道175的出口175c視為排出口117。
為了引發康達效應,可以形成為第二排出引導件174的內側面174b的曲率半徑大於第一排出引導件172的外側面172a的曲率半徑。
第一排出引導件172的外側面172a的曲率中心可以位於比外側面172a更靠前方的位置,並形成於第一排出空間103a內部。第二排出引導件174的內側面174b的曲率中心可以位於第一排出引導件172側,並形成於第一排出空間103a內部。
參照圖10,第二排出殼體180包括:第一排出引導件182,其形成第二排出口127,並配置於第二排出口127的空氣排出側;以及第二排出引導件184,其形成第二排出口127,並配置於第二排出口127的空氣排出相反側。
在第一排出引導件182和第二排出引導件184之間形成有排出通道185。
由於第二排出殼體180與第一排出殼體170左右對稱,因此省略關於第二排出殼體180的詳細說明。
另一方面,參照圖4、圖9、圖10以及圖18,對基於康達效應的氣流寬度進行詳細的說明。
參照圖4,從第一排出口117排出的空氣可以沿第一內側壁115流向第一前端112,從第二排出口127排出的空氣可以沿第二內側壁125流向第二前端122。
可以為了利用康達效應將排出空氣向前方集中排出而確定第一內側壁115和第二內側壁125的最短距離B0。
最短距離B0越大康達效應越弱,但是可以確保較寬的吹風空間105;最短距離B0越小康達效應越強,但是吹風空間105變窄。
最短距離B0可以形成為20mm至30mm的範圍,在此情況下,1.2m的氣流寬度(左右寬度)可以固定在距前端112、122向前方的1.5m距離。
另外,可以設計第一內側壁115和第二內側壁125的排出角A,以限制排出空氣的左右擴散範圍。
參照圖4,排出角A可以定義為第一塔110和第二塔120的中心線L-L’和在第一內側壁115和第二內側壁125的前端112、122形成的切線的夾角。
參照圖18,可以確認到:當排出角A為11.5度時,氣流寬度形成為1.1m,當排出角A為18.5度時,氣流寬度形成為1.2m,當排出角A為25.5度時,氣流寬度形成為1.22m。
亦即,確認到了排出角A越小排出空氣的氣流寬度(左右方向)越窄,排出角A越大排出空氣的氣流寬度越寬。
排出角A可以設定為11.5度至30度。在排出角A小於11.5度的情況下,排出空氣的氣流寬度可以非常狹小,在排出角A超過30度的情況下,難以形成向排出區域集中的氣流。
另一方面,送風機1還可以包括改變吹風空間105的氣流方向的氣流轉換器400。
以下,參照圖7、圖11至圖15,對能夠形成上升氣流的氣流轉換器400進行說明。
氣流轉換器400可以將經由吹風空間105流動的水平氣流轉換為上升氣流。
參照圖11,氣流轉換器400包括:配置於第一塔110的第一氣流轉換器401;以及配置於第二塔120的第二氣流轉換器402。第一氣流轉換器401和第二氣流轉換器402可以左右對稱,它們的構成可以相同。
氣流轉換器400包括:引導板410,配置於塔,向吹風空間105凸出;引導馬達420,為了引導板410的移動而提供驅動力;動力傳遞構件430,用以將引導馬達420的驅動力提供給引導板410;以及板引導件440,配置在塔內部,用以引導引導板410的移動。
引導板410可以隱藏在塔內部,或向吹風空間105凸出。
在吹風空間105流動的空氣從第一排出口117或第二排出口127向吹風空間105的前方流動。亦即,以吹風空間105為基準,可以將配置有第一排出口117和第二排出口127的部分設定為吹風空間105的上游,而將配置有第一引導板411和第二引導板412的部分設定為吹風空間105的下游。參照圖11,引導板410包括:配置於第一塔110的第一引導板411;以及配置於第二塔120的第二引導板412。
第一引導板411配置在第一塔110內部,並可以選擇性地向吹風空間105凸出。第二引導板412配置在第二塔120內部,並可以選擇性地向吹風空間105凸出。
在第一塔110的第一內側壁115形成有第一板狹縫119,在第二塔120的第二內側壁125形成有第二板狹縫129。
第一板狹縫119和第二板狹縫129配置為左右對稱。第一板狹縫119和第二板狹縫129形成為在垂直方向上延長。第一板狹縫119和第二板狹縫129可以配置為相對於垂直方向V傾斜。
第一引導板411的內端411a可以從第一板狹縫119露出,第二引導板412的內端412a可以從第二板狹縫129露出。
當第一引導板411配置在第一塔110的內側時,可以配置為第一引導板411的內端411a不凸出於第一內側壁115。當第二引導板412配置在第二塔120的內側時,可以配置為第二引導板412的內端412a不凸出於第一內側壁115。
以垂直方向為基準,第一板狹縫119和第二板狹縫129可以分別配置為比第一塔110的前端112或第二塔120的前端122更傾斜。
例如,第一塔110的前端112可以以3度的傾斜度形成,而第一板狹縫119可以以4度的傾斜度形成。同樣地,第二塔120的前端122可以以3度的傾斜度形成,而第二板狹縫129可以以4度的傾斜度形成。
第一引導板411配置為與第一板狹縫119平行,第二引導板412配置為與第二板狹縫129平行。
引導板410可以形成為平面或曲面的板形狀。引導板410可以形成為沿垂直方向延長,並可以配置在吹風空間105的前方。
引導板410可以阻擋往所述吹風空間105流動的水平氣流而向上側方向轉換方向。
通過第一引導板411的內端411a和第二引導板412的內端412a接觸或接近,可以形成上升氣流。與本實施例不同地,也可以使一個引導板410緊貼於相對側的塔來形成上升氣流。
如圖16所示,當送風機1形成水平氣流時,第一引導板411的內端411a可以封閉第一板狹縫119,第二引導板412的內端412a可以封閉第二板狹縫129。
如圖17所示,當送風機1形成上升氣流時,第一引導板411的內端411a可以貫穿第一板狹縫119並向吹風空間105凸出,第二引導板412的內端412a可以貫穿第二板狹縫129並向吹風空間105凸出。
通過第一引導板411封閉第一板狹縫119,可以防止第一排出空間103a的空氣從第一板狹縫119洩漏。通過第二引導板412封閉第二板狹縫129,可以防止第二排出空間103b的空氣從第二板狹縫129洩漏。
第一引導板411和第二引導板412通過旋轉動作而向吹風空間105凸出。與本實施例不同地,第一引導板411和第二引導板412中的至少一方可以以滑動方式直線移動而向吹風空間105凸出。
參照圖11,第一引導板411和第二引導板412形成為弧形狀。第一引導板411和第二引導板412形成規定的曲率半徑,並且曲率中心可以位於吹風空間105。
引導板410可以由透明的材質形成。參照圖14,可以在引導板410配置如LED的發光部件450,並利用由發光部件450產生的光來使整個引導板410發光。發光部件450可以配置於塔內部的排出空間103,並且可以配置於引導板410的外端412b。
發光部件450可以沿引導板410的長度方向配置有複數個。
參照圖11,引導馬達420包括:第一引導馬達421,向第一引導板411提供旋轉力;以及第二引導馬達422,向第二引導板412提供旋轉力。
參照圖13,第二引導馬達422可以包括:上側第二引導馬達422a,配置在第二引導板412的上部;以及下側第二引導馬達422b,配置在第二引導板412的下部。
同樣地,第一引導馬達421可以包括上側第一引導馬達421a和下側第一引導馬達421b。
第一引導馬達421和第二引導馬達422的旋轉軸沿垂直方向配置,並且使用齒條-小齒輪結構以傳遞驅動力。
參照圖14,動力傳遞構件430包括:結合於引導馬達420的馬達軸的驅動齒輪431;以及結合於引導板410的齒條432。
驅動齒輪431使用小齒輪,並且在水平方向上旋轉。
參照圖14,齒條432與引導板410的內側面結合。齒條432可以形成為其形狀與引導板410對應。齒條432形成為弧形狀。齒條432的齒形配置為朝向塔的內側壁。
齒條432配置於排出空間103,並可以與引導板410一起進行旋轉運動。
以下,參照圖12至圖15,對板引導件440進行說明。在圖12至圖15中顯示的板引導件440可以適用於在第二塔120配置的板引導件440或同樣地適用於在第一塔110配置的板引導件。在圖12至圖15中顯示的板引導件440可以區分為配置於第一塔110的第一板引導件和配置於第二塔120的第二板引導件。另外,就以下所說明的板引導件440的構成而言,當配置於第一塔110時可以稱作「第一」,當配置於第二塔120時可以稱作「第二」。
板引導件440可以引導引導板410的迴旋運動。板引導件440可以在引導板410迴旋運動時支撐引導板410。
參照圖14,以引導板410為基準,板引導件440配置在齒條432的相反側。板引導件440可以支撐從齒條432施加的力。與本實施例不同地,也可以在板引導件440形成與引導板的迴旋半徑對應的槽,並使引導板沿槽移動。
板引導件440可以組裝於塔的第一外側壁114和第二外側壁124。以引導板410為基準,板引導件440可以配置在徑向外側,藉此能夠最小化與在排出空間103流動的空氣的接觸。
參照圖14,板引導件440包括移動引導件442、固定引導件444、以及摩擦減小構件446。
移動引導件442可以和與引導板一起移動的結構物結合。移動引導件442可以與齒條432或引導板410結合,並可以與齒條432或引導板410一起旋轉。
參照圖14,移動引導件442配置在引導板410的外側面410b。
移動引導件442形成為弧形狀,並且可以具有與引導板410相同的曲率中心。
移動引導件442的長度小於引導板410的長度。
移動引導件442配置在引導板410與固定引導件444之間。移動引導件442的半徑大於引導板410的半徑且小於固定引導件444的半徑。
移動引導件442的移動可以通過與固定引導件444接觸而被限制。
固定引導件444配置於比移動引導件442更靠徑向外側的位置,並可以支撐移動引導件442。
在固定引導件444形成有引導槽445,移動引導件442配置在引導槽445中。引導槽445可以與移動引導件442的旋轉半徑和曲率對應地形成。
引導槽445形成為弧形狀,移動引導件442的至少一部分插入到所述引導槽445中。引導槽445形成為朝下側方向凹陷。
移動引導件442可以沿引導槽445移動。
引導槽445的前端445a可以限制移動引導件442在一方向(向吹風空間凸出的方向)移動。引導槽445的後端445b可以限制移動引導件442在其他方向(用於向塔內部收納的方向)移動。
摩擦減小構件446可以降低移動引導件442和固定引導件444的摩擦。摩擦減小構件446可以使用滾子。摩擦減小構件446在移動引導件442與固定引導件444之間提供滾動摩擦。滾子的軸可以沿垂直方向形成。摩擦減小構件446與移動引導件442結合。
通過摩擦減小構件446,可以降低摩擦和運轉噪音。摩擦減小構件446的至少一部分可以配置為比移動引導件442更向徑向外側凸出。
摩擦減小構件446可以由彈性材質形成,並且在徑向上被固定引導件444彈性支撐。
摩擦減小構件446可以與引導槽445的前端445a或後端445b接觸。
送風機1還可以包括馬達安裝部460,馬達安裝部460支撐引導馬達420,並用於將引導馬達420固定於塔。
參照圖13,馬達安裝部460配置在引導馬達420的下部,並支撐引導馬達420。引導馬達420組裝於馬達安裝部460。
馬達安裝部460可以與塔的第一內側壁115和第二內側壁125結合。馬達安裝部460可以與第一內側壁115和第二內側壁125製作成一體。
以下,參照圖16至圖17,對水平氣流和上升氣流下的送風機1的位置和空氣的流動進行說明。
參照圖16,當提供水平氣流時,第一引導板411隱藏在第一塔110內部,第二引導板412隱藏在第二塔120內部。
第一排出口117排出的空氣和第二排出口127排出的空氣可以在吹風空間120合流,並經由前端112、122流向前方。
吹風空間105後方的空氣可以被引向吹風空間105內部,之後向前方流動。
另外,第一塔110周邊的空氣可以沿第一外側壁114向前方流動,第二塔120周邊的空氣可以沿第二外側壁124向前方流動。
由於第一排出口117和第二排出口127沿垂直方向延長並配置為左右對稱,因此能夠使在第一排出口117和第二排出口127的上側流動的空氣和在下側流動的空氣較均勻地形成。
另外,由於從第一排出口和第二排出口排出的空氣在吹風空間合流,藉此能夠提高排出空氣的直線前進性,並能夠使氣流到達較遠的位置。
參照圖17,當提供上升氣流時,第一引導板411和第二引導板412向吹風空間105凸出,並且阻擋吹風空間105的前方。
此時,第一引導板411的內端411a和第二引導板412的內端412a可以彼此緊貼,或者稍微隔開。
隨著吹風空間105的前方被第一引導板411和第二引導板412阻擋,從第一排出口117和第二排出口127排出的空氣沿第一引導板411和第二引導板412的背面上升,並從吹風空間105的上部排出。
通過在送風機1形成上升氣流,可以抑制排出空氣直接流動到使用者。另外,當要使室內空氣循環時,可以使送風機1以上升氣流動作。
例如,在同時使用空調機和送風機的情況下,可以通過使送風機1以上升氣流動作,來促進室內空氣的對流,能夠使室內空氣更迅速地得到冷卻或加熱。
另一方面,參照圖4、圖11、圖19或圖20,對基於氣流轉換器400的集中氣流進行較詳細的說明。
將在引導板被隱藏的狀態下向前方排出的空氣稱作寬氣流,將與寬氣流相比向中心線L-L’集中的氣流稱作集中氣流。
集中氣流是用於利用康達效應使排出的空氣向中心線L-L’側集中並增大直線前進距離的氣流。
在引導板410貫穿第一內側壁115和第二內側壁125向吹風空間105側凸出的情況下,引導板410可以使沿左右方向擴散的空氣向中心線L-L’側集中。
為了形成有效的集中氣流,需要確定第一板狹縫119和第二板狹縫129的位置和引導板410的凸出角度B。
參照圖11,凸出角度B可以是引導板410的外側面410b和中心線L-L’的夾角。由於引導板410形成為曲面,因此凸出角度B也可以定義為是引導板410中經由板狹縫119、129的部位的切線和中心線L-L’的夾角。
參照圖11,將從引導板410的前端112、122到板狹縫119、129的隔開長度設定為D。
從引導板410前端112、122到板狹縫119、129的隔開長度D可以是5mm至10mm。具體地說,隔開長度D可以是引導板410中與排出空氣直接接觸的內側面410a和前端112、122之間的長度。並且凸出角度B可以是0度至60度。
圖19是根據凸出角度和隔開長度而發生變化的集中氣流的曲線;圖20是根據凸出角度和隔開長度而發生變化的最大氣流速度的曲線。
參照圖19,可以確認到,當將隔開長度D相同地設定為10mm的條件下,使凸出角度B從60度變化到0度時,最大風速先增加再減小。亦即,可以確認到,當凸出角度B從60度減小到20度時最大風速增加到2.3m/s。另外,當凸出角度B從20度減小到0度時最大風速從2.3m/s減小到1.7m/s。
另外,可以確認到,當將凸出角度B相同地設定為60度的條件下,使隔開長度D從10mm變化到5mm時,最大風速從1.5m/s增加到2.4m/s。
參照圖19或圖20,可以確認到,氣流的最大速度隨著隔開長度D變大而變小。可以確認到,氣流的最大速度隨著凸出角度B變大而變小。
參照圖19,可以確認到,當隔開長度D為7mm、凸出角度B為50度時,氣流沿垂直方向或左右方向擴散得最小,氣流向中央集中。可以確認到,當隔開長度D為7mm、凸出角度B為50度時,氣流形成最大風速。
參照圖20,可以確認到,當隔開長度D形成為5至7mm,凸出角度為50度至60度時,可以形成2m/s以上的最大風速。
空氣向送風機1的前方流動的水平氣流包括:寬氣流,沿第一塔110的第一內側壁115和第二塔120的第二內側壁125向前方形成氣流;以及偏向氣流,沿第一塔110的第一內側壁115和第二塔120的第二內側壁125流動的空氣因第一引導板411或第二引導板412而向左側或右側傾斜。
圖21是顯示根據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送風機的寬氣流的示例圖。以下,參照圖14或圖21,對送風機的寬氣流進行說明。
在設定了寬氣流的情況下,第一引導板411配置為不向吹風空間105側凸出,第二引導板412配置為不向吹風空間105側凸出。在設定了寬氣流的情況下,第一引導板411隱藏在第一塔110內,第二引導板412隱藏在第二塔120內。寬氣流可以由使用者直接選擇或選擇為預設值。
具體地說,第一引導板411的內端411a不向第一內側壁115外凸出而位於第一板狹縫119內。第二引導板412的內端412a不向第二內側壁125外凸出而位於第二板狹縫129內。
當選擇寬氣流時,經由吹風空間105流動排出的空氣根據排出角A(參照圖4)而朝左右方向擴散而流動。
以下,參照圖22至圖24,對送風機的偏向氣流進行說明。
在第一引導板411從第一內側壁115凸出的第一凸出長度t1和第二引導板412凸出於第二內側壁125的第二凸出長度t2彼此不同時,可以形成偏向氣流。
通過不同地形成第一引導板411的第一凸出長度t1和第二引導板412的第二凸出長度t2,可以使排出空氣轉向。在此,第一引導板411或第二引導板412不能凸出為超過中心線L-L’。
將形成氣流最大速度的部位定義為氣流中心點,將中心線L-L’和氣流中心點形成的夾角定義為轉向角。
參照圖22的(a),在設定了右向偏向氣流的情況下,第一引導板411的內端411a從第一板狹縫119朝吹風空間105方向凸出,第二引導板412配置在第二塔120的內部。
可以通過調節第一引導板411的第一凸出長度t1來調節右向偏向氣流的角度。右向偏向角可以隨著第一凸出長度t1變大而變大。
參照圖22的(b),在設定了左向偏向氣流的情況下,第二引導板412的內端412a從第二板狹縫129向吹風空間105方向凸出,第一引導板411配置在第一塔110內部。
可以通過調節第二引導板412的第二凸出長度t2來調節左向偏向氣流的角度。左向偏向角可以隨著第二凸出長度t2變大而變大。
左向偏向氣流和右向偏向氣流可以通過遙控器、控制台按鍵等接收並啟動。與此不同地,在配置有能夠識別室內的使用者位置的攝影機的情況下,可以根據由攝影機識別到的使用者的位置,自動選擇左向偏向氣流和右向偏向氣流。
圖23是表示在離地面75cm處根據第一引導板的第一凸出長度t1而發生變化的偏向氣流的曲線。
可以確認到,形成最大速度的氣流的中心隨著第一凸出長度t1變大而向右側移動。
參照圖24,可以確認到,在第一凸出長度t1從0mm增加到10mm的情況下,氣流的最大速度增加,在超過了10mm的情況下,氣流的最大速度重新減小。
雖然第一凸出長度t1達到臨界部位為止,通過康達效應使排出空氣集中而增加氣流的最大速度,但是在超過臨界部位的情況下,增大了排出空氣的阻力而減小氣流最大速度。
參照圖24,形成最大速度的氣流的中心點的方向隨著第一凸出長度t1變大而偏向一側移動。
圖25是顯示根據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送風機的集中旋轉的示例圖。
集中旋轉是指使排出空氣從左側向右側或從右側向左側往復的模式。在集中旋轉時,氣流的中心點可以在左右方向上往復移動。
在設定了集中旋轉的情況下,第一氣流轉換器401和第二氣流轉換器402可以同時運轉。在設定了集中旋轉的情況下,第一引導板411和第二引導板412可以向吹風空間105凸出。
此時,第一引導板411和第二引導板412可以往復移動而不停止。
具體地說,在集中旋轉時,第一凸出長度t1可以逐漸增加且第二凸出長度t2逐漸減小。相反地,第二凸出長度t2可以逐漸增加且第一凸出長度t1逐漸減小。在此,可以保持第一引導板411和第二引導板412的內端411a、412a的間隔恆定。
第一引導板411或第二引導板412不能凸出為超過中心線L-L’。
當第一凸出長度t1逐漸增加且第二凸出長度t2逐漸減小時,排出空氣逐漸形成為右向偏向氣流。
在集中旋轉時形成的右向偏向氣流的氣流寬度可以小於不旋轉的偏向氣流。這是因為第一引導板411和第二引導板412的內端411a、412a之間的間隔變小。
同樣地,在第二凸出長度t2逐漸增加且第一凸出長度t1逐漸減小時,排出空氣逐漸形成為左向偏向氣流。
集中旋轉可以交替提供右向偏向氣流和左向偏向氣流。另外,與僅提供右向偏向氣流或左向偏向氣流時相比,集中旋轉不僅能夠使更窄範圍的氣流以大風量提供,而且能夠向更廣的角度範圍提供。
另一方面,可以與集中旋轉不同地選擇寬旋轉。
寬旋轉使排出空氣從左側向右側或從右側向左側往復,而氣流的中心點可以在左右方向上往復移動。只不過寬旋轉相比於集中旋轉提供更寬的氣流寬度。
在寬旋轉時,第一氣流轉換器401和第二氣流轉換器402可以依次運轉。
在第一引導板411形成第一凸出長度t1而逐漸往復移動時,第二引導板412保持被收納在第二塔120中的狀態。相反地,在第二引導板412形成第二凸出長度t2而逐漸往復移動時,第一引導板411保持被收納在第二塔110中的狀態。
亦即,在寬旋轉時反復如下的過程:第一引導板411凸出到中心線L-L’之後,被收納到第一板狹縫119,第二引導板412凸出到中心線L-L’之後,被收納到第二板狹縫129。
以下,參照圖26至圖28,對包括第三空氣引導件133的送風機進行說明。
參照圖26,可以形成有沿垂直方向貫穿塔底座130的上側面131的第三排出口132。在第三排出口132可以配置有引導上升的空氣的第三空氣引導件133。
參照圖26,第三空氣引導件133配置為相對於垂直方向傾斜。第三空氣引導件133的上端133a配置於比下端133b更靠前方的位置。
第三空氣引導件133包括沿前後方向隔開配置的複數個葉片。
第三空氣引導件133配置在第一塔110與第二塔120之間。第三空氣引導件133配置在吹風空間105的下側。第三空氣引導件133形成為向吹風空間105排出空氣。
參照圖26,將第三空氣引導件133相對於垂直方向的傾斜度定義為空氣引導角度C。
圖27是在上端133a的前方50cm處P測量到之根據空氣引導角度C而發生變化的氣流速度的值。按葉片的數量分別測量了根據空氣引導角度C而發生變化的氣流速度。
參照圖27,可以確認到,在葉片的數量為四個以上的情況下,若空氣引導角度C小於30度,則在所述P處的氣流速度收斂為0。在葉片的數量為兩個的情況下,即便減小空氣引導角度C,仍然在P處測量到了向前方的氣流。
圖28是在上端111測量到的氣流速度的值。參照圖28,在葉片的數量為兩個、四個、六個的情況下,均在上端111測量到了氣流速度。
尤其,可以確認到,在葉片的數量為四個、六個的情況下,若空氣引導角度C增加,則氣流速度減小。
綜合圖27和圖28的結果,只有第三空氣引導件133配置有至少四個葉片,才能夠最小化向前方流動的空氣,並確保向上側流動的空氣的氣流速度。
對於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理解在不改變本發明的技術思想或必要特徵的情況下本發明可以以其他的具體形態實施。因此,應當理解為,以上記載的實施例的所有態樣為示例性的而非用於限定。應當解釋為,相比於具體實施方式,本發明的範圍由申請專利範圍來界定,從申請專利範圍的意思和範圍以及其均等概念匯出的所有變更或變化的形態均屬於本發明的保護範圍。
1:送風機 100:殼體 101:過濾器設置空間 102:送風空間 103:排出空間 103a:第一排出空間 103b:第二排出空間 105:吹風空間 110:第一塔 111:上端 112:第一前端(前端) 113:後端 114:第一外側壁(側壁) 115:第一內側壁(內側壁;第一壁) 115a:中央部 117:第一排出口(排出口) 117a:第一邊界 117b:第二邊界 117c:上側邊界 117d:下側邊界 118:第一排出開口 119:第一板狹縫 120:第二塔 121:上端 122:第二前端(前端) 123:後端 124:第二外側壁(外側壁) 125:第二內側壁(內側壁;第二壁) 125a:中央部 127:第二排出口(排出口) 127a:第一邊界 127b:第二邊界 127c:上側邊界 127d:下側邊界 128:第二排出開口 129:第二板狹縫 130:塔底座 131:上側面 131a:上側面的一側 131b:上側面的另一側 132:第三排出口 133:第三空氣引導件 133a:上端 133b:下端 140:塔殼體 150:底座殼體 151:底座 152:底座外殼 153:蓋 154:過濾器插入口 155:吸入口 160:空氣引導件 161:第一空氣引導件 161a:前端 161b:後端 161c:左側端 161d:右側端 162:第二空氣引導件 162a:前端 162b:後端 162c:左側端 162d:右側端 170:第一排出殼體 172:第一排出引導件 172a:外側面 174:第二排出引導件 174a:外側面 174b:內側面 175:排出通道 175a:入口 175b:中間部分 175c:出口 180:第二排出殼體 182:第一排出引導件 184:第二排出引導件 185:排出通道 200:過濾器 300:風扇裝置 310:風扇馬達 320:風扇 330:馬達罩體 332:下馬達罩體 334:上馬達罩體 340:擴散器 350:吸入格柵 400:氣流轉換器 401:第一氣流轉換器 402:第二氣流轉換器 410:引導板 410a:內側面 410b:外側面 411:第一引導板 411a:內端 412:第二引導板 412a:內端 412b:外端 420:引導馬達 421:第一引導馬達 421a:上側第一引導馬達 421b:下側第一引導馬達 422:第二引 導馬達 422a:上側第二引導馬達 422b:下側第二引導馬達 430:動力傳遞構件 431:驅動齒輪 432:齒條 440:板引導件 442:移動引導件 444:固定引導件 445:引導槽 445a:前端 445b:後端 446:摩擦減小構件 450:發光部件 460:馬達安裝部 S1:第一空氣排出方向 S2:第二空氣排出方向 B0:最短距離 B1:第一間隔 B2:第二間隔 L-L’:中心線 a1,a2:傾斜度 A:排出角 B:凸出角度 C:空氣引導角度 D:隔開長度 V:垂直方向 t1:第一凸出長度 t2:第二凸出長度
圖1是根據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送風機的立體圖; 圖2是圖1的動作示例圖; 圖3是圖1的前視圖; 圖4是圖1的俯視圖; 圖5是圖3的Ⅴ-Ⅴ線剖視圖; 圖6是圖4的Ⅵ-Ⅵ線剖視圖; 圖7是顯示圖1的第二塔內部的局部分解立體圖; 圖8是圖7的右側視圖; 圖9是圖3的Ⅸ-Ⅸ線剖視圖; 圖10是圖3的Ⅸ-Ⅸ線剖視圖; 圖11是圖3的XI-XI線剖視圖; 圖12是圖7所示的氣流轉換器的立體圖; 圖13是從圖12的相反側觀察到的氣流轉換器的立體圖; 圖14是圖12的俯視圖; 圖15是圖12的仰視圖; 圖16是顯示根據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送風機的水平氣流的示例圖; 圖17是顯示根據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送風機的上升氣流的示例圖; 圖18是顯示根據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送風機的寬氣流的示例圖; 圖19是顯示根據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送風機的偏向氣流的示例圖; 圖20是顯示根據凸出長度而發生變化的偏向氣流的曲線; 圖21是顯示根據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送風機的寬氣流的示例圖; 圖22是顯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送風機的偏向氣流的示例圖; 圖23是顯示根據凸出長度而發生變化的偏向氣流的曲線; 圖24是顯示根據凸出長度而發生變化的氣流中心點的移動角度的曲線; 圖25是顯示根據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送風機的集中旋轉的示例圖; 圖26是根據本發明第二實施例的送風機的右剖視圖; 圖27是顯示在前方50cm處測量到之根據空氣引導件的角度而發生變化的氣流速度的曲線;以及 圖28是顯示在上端測量到之根據空氣引導件的角度而發生變化的氣流速度的曲線。
1:送風機
110:第一塔
111:上端
112:第一前端(前端)
114:第一外側壁(外側壁)
115:第一內側壁(內側壁;第一壁)
117:第一排出口(排出口)
119:第一板狹縫
120:第二塔
121:上端
122:第二前端(前端)
123:後端
124:第二外側壁(外側壁)
125:第二內側壁(內側壁;第二壁)
129:第二板狹縫
150:底座殼體
151:底座
152:底座外殼
153:蓋

Claims (19)

  1. 一種送風機,包括: 一第一塔,在其第一壁形成有一第一排出口; 一第二塔,其第二壁面向所述第一壁且與所述第一壁隔開,在所述第二壁形成有一第二排出口; 一風扇,配置在所述第一塔和所述第二塔的下側,分別向所述第一塔和所述第二塔形成氣流; 一第一引導板,配置在所述第一塔的內部或從所述第一壁凸出; 一第二引導板,配置在所述第二塔的內部或從所述第二壁凸出; 一第一引導馬達,用以改變所述第一引導板的位置;以及 一第二引導馬達,用以改變所述第二引導板的位置, 其中,在所述第一壁與所述第二壁之間形成有一吹風空間,從所述第一排出口和所述第二排出口排出的空氣在所述吹風空間沿一個方向流動,以及 其中,所述第一引導板和所述第二引導板分別從所述第一排出口和所述第二排出口以隔開的方式配置在所述吹風空間的前方,以改變從所述吹風空間流動的空氣的風向。
  2. 根據請求項1所述的送風機,其中, 所述第一引導馬達使所述第一引導板位於所述第一塔的內部或調節所述第一引導板從所述第一壁凸出的長度,以及 所述第二引導馬達使所述第二引導板位於所述第二塔的內部或調節所述第二引導板從所述第二壁凸出的長度。
  3. 根據請求項1所述的送風機,其中,所述第一引導馬達和所述第二引導馬達彼此單獨運轉。
  4. 根據請求項1所述的送風機,其中,所述第一壁和所述第二壁分別在朝彼此面向的方向形成一凸出的曲面。
  5. 根據請求項4所述的送風機,其中,所述第一壁與所述第二壁之間的寬度在形成所述第一排出口和所述第二排出口的一點與配置所述第一引導板與所述第二引導板的一點之間形成最短距離。
  6. 根據請求項1所述的送風機,其中,所述第一壁的下游端和所述第二壁的下游端分別朝遠離經過所述第一塔和所述第二塔的中心的假想的中心線的方向上形成一傾斜角。
  7. 根據請求項1所述的送風機,其中,所述第一排出口以從所述第一排出口排出的空氣沿所述第一壁流動的方式打開,並且所述第二排出口以從所述第二排出口排出的空氣沿所述第二壁流動的方式打開。
  8. 根據請求項1所述的送風機,還包括: 一第一板引導件,配置在所述第一塔的內部,且引導所述第一引導板的移動;以及 一第二板引導件,配置在所述第二塔的內部,且引導所述第二引導板的移動。
  9. 根據請求項8所述的送風機,其中,所述第一板引導件和所述第二板引導件分別包括: 一固定引導件,固定地配置在所述第一塔或所述第二塔的內部;以及 一移動引導件,與所述第一引導板或所述第二引導板連接,並可移動地配置在所述固定引導件中, 其中,在所述第一引導板和所述第二引導板的一面分別配置有一齒條,所述齒條與所述第一引導馬達或所述第二引導馬達連接而使所述第一引導板或所述第二引導板移動,以及 在所述第一引導板和所述第二引導板的另一面分別配置有所述移動引導件。
  10. 根據請求項1所述的送風機,其中,在向所述吹風空間的前方排出空氣的水平氣流模式下,所述第一引導板和所述第二引導板分別配置在所述第一塔和所述第二塔的內部。
  11. 根據請求項1所述的送風機,其中,在向所述吹風空間的上側排出空氣的上升氣流模式下,所述第一引導板的一端部與所述第二引導板的一端部接觸。
  12. 根據請求項1所述的送風機,其中,在從所述吹風空間排出的空氣形成偏向氣流的偏向氣流模式下,所述第一引導板從所述第一壁凸出的長度與所述第二引導板從所述第二壁凸出的長度不同。
  13. 根據請求項12所述的送風機,其中,在所述偏向氣流模式下,所述第一引導板和所述第二引導板的其中一個向所述吹風空間凸出,而另一個不向所述吹風空間凸出。
  14. 根據請求項12所述的送風機,其中,在所述偏向氣流模式下,所述第一引導馬達和所述第二引導馬達以所述第一引導板從所述第一壁凸出或所述第二引導板從所述第二壁凸出的方式運轉。
  15. 根據請求項1所述的送風機,其中,在從所述吹風空間排出的空氣的風向持續改變的移動模式下,所述第一引導板和所述第二引導板交替凸出。
  16. 根據請求項15所述的送風機,其中,在所述移動模式下, 當所述第一引導板從所述第一壁凸出時,所述第二引導板配置在所述第二塔的內部,以及 當所述第二引導板從所述第二壁凸出時,所述第一引導板配置在所述第一塔的內部。
  17. 根據請求項15所述的送風機,其中,在所述移動模式下, 當所述第一引導板從所述第一壁凸出的長度發生變化時,所述第二引導板配置在所述第二塔的內部,以及 當所述第二引導板從所述第二壁凸出的長度發生變化時,所述第一引導板配置在所述第一塔的內部。
  18. 據請求項15所述的送風機,其中,在所述移動模式下,所述第一引導板和所述第二引導板的距離保持恆定。
  19. 根據請求項15所述的送風機,其中,在所述移動模式下, 當所述第一引導板從所述第一壁凸出的長度增加時,所述第二引導板從所述第二壁凸出的長度減小,以及 當所述第二引導板從所述第二壁凸出的長度增加時,所述第一引導板從所述第一壁凸出的長度減小。
TW111143609A 2020-05-14 2021-05-12 送風機 TW202311632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8)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20-0057728 2020-05-14
KR1020200057728A KR102429658B1 (ko) 2020-05-14 2020-05-14 에어클린팬
KR1020200066278A KR102658126B1 (ko) 2020-06-02 에어클린팬
KR1020200066280A KR102658127B1 (ko) 2020-06-02 에어클린팬
KR10-2020-0066280 2020-06-02
KR10-2020-0066279 2020-06-02
KR1020200066279A KR102644819B1 (ko) 2020-06-02 2020-06-02 에어클린팬
KR10-2020-0066278 2020-06-02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311632A true TW202311632A (zh) 2023-03-16

Family

ID=75801516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1143609A TW202311632A (zh) 2020-05-14 2021-05-12 送風機
TW110117161A TWI786630B (zh) 2020-05-14 2021-05-12 送風機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0117161A TWI786630B (zh) 2020-05-14 2021-05-12 送風機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3) US11624369B2 (zh)
EP (3) EP4219951A3 (zh)
JP (2) JP7181340B2 (zh)
KR (1) KR20240014544A (zh)
CN (2) CN113669308B (zh)
TW (2) TW202311632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624369B2 (en) * 2020-05-14 2023-04-11 Lg Electronics Inc. Blower
US11739760B2 (en) 2020-06-02 2023-08-29 Lg Electronics Inc. Blower

Family Cites Families (3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0845241B1 (ko) * 2003-07-30 2008-07-10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공기조화기
US20070129001A1 (en) 2005-12-02 2007-06-07 Lasko Holdings, Inc. Portable air moving device with air stream intensity adjustment
KR101576539B1 (ko) * 2009-01-20 2015-12-10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공기조화기
GB0903682D0 (en) 2009-03-04 2009-04-15 Dyson Technology Ltd A fan
PT2276933E (pt) 2009-03-04 2011-08-17 Dyson Technology Ltd Uma ventoinha
RU2545478C2 (ru) 2009-03-04 2015-03-27 Дайсон Текнолоджи Лимитед Вентилятор
AU2012200112B2 (en) 2009-03-04 2012-11-29 Dyson Technology Limited A fan assembly
GB2482547A (en) 2010-08-06 2012-02-08 Dyson Technology Ltd A fan assembly with a heater
US20120051884A1 (en) 2010-08-28 2012-03-01 Zhongshan Longde Electric Industries Co., Ltd. Air blowing device
JP5828134B2 (ja) * 2011-07-06 2015-12-02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送風装置
WO2013035271A1 (ja) * 2011-09-06 2013-03-14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送風装置
EP2719958A3 (en) * 2012-10-10 2017-11-01 LG Electronics, Inc. Air conditioner
KR102055939B1 (ko) * 2012-10-10 2019-12-13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공기 조화기
US10184495B2 (en) 2012-11-28 2019-01-22 Lasko Holdings, Inc. Air movement apparatus with improved air blending
CN203189361U (zh) 2013-04-15 2013-09-11 朱健 防止回风的压缩空气排风机
CN203687304U (zh) * 2013-11-22 2014-07-02 深圳市联创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风道升降型双出风口空气调节装置
JP5964873B2 (ja) * 2014-02-19 2016-08-03 株式会社シーエー産商 ファンレス扇風機
KR20160033414A (ko) 2014-09-18 2016-03-28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기류제어장치를 구비한 공기조화장치
WO2017011058A1 (en) 2015-07-10 2017-01-19 Medtronic, Inc. Ultrasound delivery for diagnosis and/or therapy
KR102032192B1 (ko) 2015-10-23 2019-10-15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공기조화기
KR101837621B1 (ko) * 2015-12-04 2018-03-13 코웨이 주식회사 공기조화장치
WO2017110058A1 (ja) * 2015-12-22 2017-06-29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送風装置および送風機能付空気清浄装置
JP6650562B2 (ja) * 2016-03-22 2020-02-19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送風装置および送風機能付空気清浄装置
CN205332468U (zh) * 2016-01-26 2016-06-22 芜湖美智空调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及其风道组件
JP6964094B2 (ja) * 2016-05-18 2021-11-10 デロンギ アップリアンチェース エッセエレエッレ コン ウーニコ ソーチオDe’Longhi Appliances Srl Con Unico Socio 送風機
CN106123264B (zh) * 2016-07-29 2019-03-01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一种立式空调及其送风控制方法
CN206144830U (zh) * 2016-08-15 2017-05-03 艾美特电器(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无扇叶塔扇
CN106152461A (zh) * 2016-08-31 2016-11-23 芜湖美智空调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柜机和空调柜机的出风控制方法
CN106705240B (zh) * 2017-01-18 2022-03-25 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柜机
CN206877265U (zh) 2017-06-26 2018-01-12 华北电力大学(保定) 一种用于高性能cpu的新型无叶风扇散热器
KR20190025443A (ko) 2017-09-01 2019-03-11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유동 발생장치
JP6934598B2 (ja) 2017-09-27 2021-09-15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送風装置、気流提供方法及び気流提供プログラム
GB2568979A (en) * 2017-12-01 2019-06-05 Dyson Technology Ltd A fan assembly
US11624369B2 (en) * 2020-05-14 2023-04-11 Lg Electronics Inc. Blower
KR102572842B1 (ko) * 2021-09-03 2023-08-29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블로워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669308B (zh) 2023-08-25
EP4219951A3 (en) 2023-08-30
EP4219951A2 (en) 2023-08-02
CN113669308A (zh) 2021-11-19
CN113669307A (zh) 2021-11-19
EP3922862B1 (en) 2023-05-10
TW202208750A (zh) 2022-03-01
US20230213039A1 (en) 2023-07-06
JP7181340B2 (ja) 2022-11-30
EP3922863B1 (en) 2023-07-05
TWI786630B (zh) 2022-12-11
JP2021179212A (ja) 2021-11-18
US11939986B2 (en) 2024-03-26
US11624369B2 (en) 2023-04-11
KR20240014544A (ko) 2024-02-01
EP3922862A1 (en) 2021-12-15
US20210372436A1 (en) 2021-12-02
JP2023015323A (ja) 2023-01-31
CN113669307B (zh) 2023-10-10
US20210355947A1 (en) 2021-11-18
US11808274B2 (en) 2023-11-07
EP3922863A1 (en) 2021-12-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786630B (zh) 送風機
KR20230098109A (ko) 블로워
KR102658126B1 (ko) 에어클린팬
KR102630055B1 (ko) 에어클린팬
KR102644819B1 (ko) 에어클린팬
KR102658127B1 (ko) 에어클린팬
KR102622929B1 (ko) 블로워
KR20210149356A (ko) 에어클린팬
KR102375176B1 (ko) 에어클린팬
US20240077084A1 (en) Blower
KR20210149358A (ko) 에어클린팬
KR102553488B1 (ko) 블로어
KR102658132B1 (ko) 에어클린팬
KR20210098058A (ko) 송풍기
KR20220051155A (ko) 에어클린팬
KR20210155167A (ko) 에어클린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