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310895A - 確保裝置和使用方法 - Google Patents
確保裝置和使用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202310895A TW202310895A TW111127781A TW111127781A TW202310895A TW 202310895 A TW202310895 A TW 202310895A TW 111127781 A TW111127781 A TW 111127781A TW 111127781 A TW111127781 A TW 111127781A TW 202310895 A TW202310895 A TW 202310895A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roller
- rope
- rotation
- hook
- housing
- Prior art dat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2—LIFE-SAVING; FIRE-FIGHTING
- A62B—DEVICES, APPARATUS OR METHODS FOR LIFE-SAVING
- A62B1/00—Devices for lowering persons from buildings or the like
- A62B1/06—Devices for lowering persons from buildings or the like by making use of rope-lowering devices
- A62B1/14—Devices for lowering persons from buildings or the like by making use of rope-lowering devices with brakes sliding on the rope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Emergency Management (AREA)
- Emergency Lowering Means (AREA)
- Maintenance And Inspection Apparatuses For Elevators (AREA)
Abstract
一種確保裝置包含一外殼,該外殼具有用於一繩索環之一開口。一滾輪(5)可移動地插入該外殼中且空轉地安裝。該滾輪(5)經安裝成可在第一、第二及第三滾輪位置之間移動。一旋轉夾具(19,20)取決於該滾輪(5)在該外殼中之位置允許該滾輪(5)自由旋轉抑或停用該滾輪(5)之一個旋轉方向。該旋轉夾具(19,20)在該滾輪(5)處於該第一滾輪位置時允許自由旋轉且在該滾輪(5)處於該第二滾輪位置及該第三滾輪位置時停用該滾輪(5)之一個旋轉方向。一彈簧(8)將該滾輪(5)偏置至該第一滾輪位置且將該滾輪(5)上之一力變換成該滾輪在該外殼中的一位置。
Description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確保裝置及其使用方法。
在登山及其他山岳活動中,通常會有一個確保裝置,繩索在該確保裝置內部穿過,從而將登山者與該確保裝置附接。確保裝置必須解決兩個相異的問題。確保裝置必須易於使用,亦即,其必須易於使繩索在確保裝置中運行以便為正在攀爬的人員饋送鬆弛部分,或相反快速拉緊繩索上之鬆弛部分。因此有必要具有呈現較低程度之摩擦力的繩索通道。
當登山者下降及/或呈現輔助繩索夾緊時,確保裝置亦必須係安全的從而提出繩索之可調整制動。亦有利的是,確保裝置能夠容許不當的處置,最重要的是其不會太複雜而無法處置。
此兩個要求在為相當矛盾,此係由於為了提供可調整之制動或輔助繩索夾緊,有必要使一部件與繩索持續接觸且具有足夠的摩擦力以偵測繩索在確保裝置中之運行條件。因此,當設計確保裝置時必須在使用之安全性與實用性之間進行取捨。
舉例而言,「管」型確保裝置,諸如由本申請人以商標名「Reverso®」或「Verso」出售的彼等確保裝置,沒有輔助繩索夾緊或掉落偵測。繩索必須始終牢牢地握住。
亦存在具有以可旋轉方式安裝之凸輪的凸輪確保裝置。該凸輪在第一位置與第二位置之間樞轉,在該第一位置中,繩索被夾在凸輪與夾緊區域之間,且在該第二位置中,凸輪與夾緊區域之間的距離大於繩索之直徑,從而允許繩索滑動。繩索在確保裝置內部運行且沿著凸輪滑動,從而誘發摩擦。確保裝置中的凸輪之形狀及繩索通道之形狀定義繩索之摩擦強度。為了將繩索饋送至登山者,必須獲取一定的靈巧性以避免使凸輪旋轉,從而防止繩索滑動。摩擦強度根據繩索之直徑及繩索之磨損程度而改變。
文件US2014/0262611繪示修改凸輪裝置之確保裝置之組態。該確保裝置係凸輪確保裝置,其凸輪之一部分係由旋轉滾輪形成。該滾輪經安裝成可在兩個方向上旋轉,且在滾輪之旋轉速度高於臨限速度時具有滾輪之夾緊系統。滾輪之旋轉角速度表示繩索在確保裝置中的線性饋送速率。如在其他凸輪裝置中一樣,繩索沿著凸輪滑動且產生摩擦以在繩索中之張力增大時致動凸輪。當繩索過快地運行時,滾輪會阻塞,此極大地增大繩索與凸輪之間的摩擦之值且傾向於致動凸輪。該裝置接著作為凸輪裝置操作。此組態證明難以實施,此係因為繩索與凸輪之間的摩擦係數根據滾輪之旋轉速度而極大地發生變化,且滾輪之旋轉速度取決於與繩索存在的摩擦力。換言之,藉助於凸輪夾緊繩索極大地取決於凸輪之形狀、繩索之直徑及繩索之表面狀態以及滾輪整合於凸輪中之方式。
在另一技術領域中,自文件FR2149047已知配備有旋轉滾輪之安全防掉落裝置。繩索繞過滾輪且當滾輪之旋轉速度達到極限值時,滾輪會阻塞,而防止繩索前進。文件FR2513886中呈現了實質上等效的教示。
最後,已知具有與繩索接觸之滾輪的基於滾輪之確保裝置。根據登山者之要求,該滾輪經安裝成可在兩個方向上旋轉以免在繩索饋送階段妨礙使用者。由Wild Country以商標名Revo出售且在文件US2016/0310767中呈現的確保裝置係一種具有繩索插入開口、繩索出口開口及將繩索在插入開口與出口開口之間轉向之輪子的確保裝置。施加於繩索上之偏差確保繩索與輪子之間的實質性接觸。輪子係與用於在輪子之旋轉角速度達到臨限值時夾緊滾輪的裝置相關聯。然而,隨著使用,顯而易見的是下降控制並不容易,此係因為在繩索與形成確保裝置之部件之間的摩擦很小。亦顯而易見的是,下降速率之偵測極大地取決於在確保裝置中,尤其是在執行輪子夾緊之棘輪之層級處存在的堵塞。最後,確保裝置經組態以在達到對應於掉落之臨限速度時夾緊。以與「管」類型之確保裝置相同的方式,無法執行安全的靜態夾緊,當登山者需要休息時或當登山者正對路線執行工作時,可出現該種需求。
在另一技術領域中,滾輪裝置亦已知為具有用於救援操作之制動器。可引用文件US7,658,264,其揭示一種滾輪下降器,其中滾輪僅在一個旋轉方向上旋轉。滾輪經組態以在繩索被拉動以抬高受傷人員時旋轉且在繩索不再被拉動時夾緊。當繩索上之拉力停止時,制動器嚙合以夾緊繩索。為了降低受傷人員之位置,必須轉動旋鈕以移動制動器,從而允許繩索滑動。該裝置係繁瑣且笨重的,因為其經設計用於救援操作。其並不適合於保護登山者。在相同技術領域中,自文件US7419138已知形成具有僅在一個方向上旋轉之滾輪的救援裝置。該滾輪偏心地安裝以朝向或遠離一襯墊移動,使得繩索卡在該襯墊與該滾輪之間。當拉動繩索以抬高受傷人員時,滾輪移動遠離襯墊且滾輪自身旋轉。當繩索不再被拉動時,滾輪夾緊,同時在另一方向上之旋轉被禁止,且滾輪朝向襯墊移動以夾緊繩索。當沒有施加力時,滾輪與襯墊接觸或幾乎與襯墊接觸。致動把手以移動滾輪且調整繩索在滾輪與夾具之間的滑動。亦可引用文件US10828516,其中滾輪與面向襯墊安設之夾具相關聯。再次,滾輪僅在一個方向上旋轉,且把手移動夾具以調整繩索在夾具與襯墊之間的滑動。
本發明之一個目標在於此補救此等缺點,且更特定言之,在於提供一種確保裝置,其在有必要自登山者拉緊鬆弛部分或將繩索饋送給登山者時能夠以更安全方式夾緊繩索而不會與繩索產生過多摩擦。
此結果趨向於藉助於一種確保裝置來達成,該確保裝置包含:
- 一外殼,其經設計為收納一繩索環,該外殼界定經設計為將該確保裝置附接至一錨定點之一附接點及供該繩索環之股線穿過之至少一個開口,
- 一襯墊,其劃定該至少一個開口;
- 一滾輪,其配置於該外殼中且經安裝成可在兩個旋轉方向上旋轉,該滾輪亦經安裝成可在該外殼中在一第一滾輪位置、一第二滾輪位置與一第三滾輪位置之間的一第一移動方向上移動,該第二滾輪位置比該第一滾輪位置更接近該開口,該第三滾輪位置比該第二滾輪位置更接近該襯墊,該滾輪經設計為在其周邊的至少40%內與該繩索環接觸,
- 一旋轉夾具,其經組態以取決於該滾輪在該外殼中的位置允許該滾輪在兩個旋轉方向上旋轉或防止該滾輪之至少一個旋轉方向,該旋轉夾具經組態以在該滾輪處於該第一滾輪位置時允許該滾輪在兩個相反旋轉方向上旋轉,且在該滾輪處於該第二滾輪位置時及該滾輪處於該第三滾輪位置時防止該滾輪之至少一個旋轉方向,
- 一第一彈簧,其具有朝向該外殼附接之一第一末端及附接至該滾輪之一第二末端以使該滾輪朝向該第一滾輪位置偏置,該第一彈簧將該滾輪上之該繩索環之一力變換成該滾輪在該外殼中的一位置,
- 一把手,其經裝配成可在一第一把手位置與一第二把手位置之間移動,
其中在該第三滾輪位置中,該把手在功能上耦接至該外殼及該滾輪,使得施加於該把手上以移動該把手的一力在該第二滾輪位置之方向上在該滾輪上產生一力。
根據本發明之一個特徵,該滾輪設置有一齒形輪且一卡鉤安裝於該外殼上,該齒形輪在該滾輪處於該第二滾輪位置時與該卡鉤接觸,且該齒形輪在該滾輪處於該第一滾輪位置時與該卡鉤相距一定距離,該卡鉤及該齒形輪形成該旋轉夾具。
優先地,該卡鉤經安裝成可相對於該外殼在一第一卡鉤位置與一第二卡鉤位置之間移動。當該卡鉤處於一第一卡鉤位置且該滾輪處於該第二滾輪位置時,該齒形輪與該卡鉤接觸。當該卡鉤處於一第二卡鉤位置且該滾輪處於一第三滾輪位置時,該齒形輪與該卡鉤接觸。
根據另一特徵,一卡鉤彈簧將一力施加於該卡鉤上,該卡鉤彈簧在不存在任何施加之外力的情況下將該卡鉤置放於該第一卡鉤位置中。
以有利方式,該把手經組態以將該滾輪移動至該第二滾輪位置,使得該把手之致動並不實現該滾輪在兩個旋轉方向上之旋轉。
特別有利的是規定該襯墊在該滾輪處於該第三滾輪位置時部分地阻礙該滾輪之一凹槽。
在有利組態中,一額外旋轉夾具經組態以在該滾輪之旋轉速度達到一臨限值時防止該滾輪旋轉。
在一優先開發中,該滾輪圍繞一第一旋轉軸件旋轉。該第一彈簧經組態以垂直於該滾輪之旋轉軸線而調整由該旋轉軸件佔據的空間,該第一彈簧經組態以將一力施加於該旋轉軸件上且使該旋轉軸線及該滾輪在該第一滾輪位置之方向上移位。
本發明之另一目標係提供一種比先前技術之方法更易於實施的用於使用一確保裝置之方法。此結果傾向於藉助於一種使用一確保裝置之方法來達成,該方法包含以下步驟:
- 設置根據前述組態中之任一者的一確保裝置,
- 將一繩索環安設於該確保裝置中,該繩索環繞過該滾輪,
- 該繩索中之張力低於一第一臨限值,使該繩索在一個方向上運行且接著在相反方向上運行以使該滾輪在一個旋轉方向上旋轉且接著在另一旋轉方向上旋轉;
- 增大該繩索中之該張力直至該滾輪達到該第二滾輪位置,該滾輪阻擋至少一個旋轉方向,
- 進一步增大該繩索中之該張力直至該繩索被夾緊。
圖1至圖18繪示確保裝置之不同實施例。該確保裝置較佳係自夾緊確保裝置,亦即,其經組態以在該確保裝置內部之繩索中的應力大於極限值時夾緊繩索。一旦繩索被夾緊,使用者就必須執行特定動作以使繩索能夠在確保裝置內部滑動。當使用者停止此動作時,確保裝置在張力高於極限值的情況下再次夾緊繩索。
確保裝置具有經設計為收納繩索環之外殼。該外殼優先可打開以使繩索環能夠易於被插入。該外殼界定讓繩索環之股線穿過之至少一個開口。在所繪示之實施例中,該外殼界定單一開口,但該外殼亦有可能界定兩個開口。
在一特定實施例中,外殼係部分地由第一凸緣1形成。第一凸緣1優先地係實質上平坦的。該外殼及優先地該第一凸緣1界定或具有附接點2,該附接點經設計為將確保裝置附接至錨定點。錨定點可為使用者之安全帶,但有可能使用另一元件來形成錨定點。
在所繪示之實施例中,附接點2係由作為第一凸緣1內部之通孔的孔形成。鉤件或任何其他類型之連接器穿過該孔以將確保裝置附接至使用者。附接點2亦可由確保裝置之連接器(例如鉤件)形成。
形成第一夾緊區域之襯墊3存在於外殼中且優先劃定該外殼之至少一個開口。在所繪示之實施例中,襯墊3在第一方向上自第一凸緣1之第一表面1a突出地延伸。第一方向垂直於或實質上垂直於第一表面1a以形成突出區域。襯墊3經設計以將繩索夾緊於確保裝置中。根據優先實施例,襯墊3與第一凸緣1之其餘部分一起形成,或襯墊3固定至第一凸緣1。襯墊3可藉助於螺母3a緊固至第一凸緣1。
以優先方式,外殼具有經安裝成相對於第一凸緣1可移動及/或可移除的第二凸緣4,此使得繩索更易於插入。第二凸緣4封閉經設計為收納繩索之空間且可部分地劃定開口。
確保裝置具有在外殼中呈現兩種相異移動之滾輪5。一方面,滾輪5空轉地安裝,亦即,在兩個相反旋轉方向上旋轉。滾輪5經安裝成可圍繞界定第一旋轉軸線之第一旋轉軸件6旋轉。滾輪5之第一旋轉軸線穿過滾輪5之中心。當將繩索環安設於確保裝置中時,繩索環繞過滾輪5使得繩索與滾輪5之凹槽接觸。繩索繞過滾輪5而與滾輪5接觸的距離等於周邊之至少四分之一,較佳周邊之至少三分之一且更優先周邊之至少40%或至少一半。有利的是,滾輪5之直徑大於或等於分離兩個分隔件7之距離的一半,較佳至少等於分離兩個分隔件7之距離的70%且甚至更佳地大於分離兩個分隔件7的距離。
特別有利的是使滾輪5能夠在兩個相反旋轉方向上移動,此係因為此促進在繩索之兩個運行階段期間繩索在確保裝置內部之運行,以將繩索饋送至登山者或相反以低摩擦力使繩索鬆弛。
另一方面,滾輪5可移動地安裝於外殼中以朝向或遠離開口及/或襯墊3移動。換言之,第一旋轉軸件6可移動地安裝於外殼中以朝向或遠離開口移動。滾輪5之旋轉軸線相對於第一凸緣1移位。
外殼之開口固定至外殼且藉由兩個劃定器7劃定,一個劃定器7優先由襯墊3形成。繩索環自確保裝置離開,從而壓在兩個劃定器7上且繞過滾輪5。
滾輪5經安裝成可移動的以便除了其旋轉以外亦能夠在外殼內部移動。滾輪5經安裝成可移動的以便能夠在若干位置之間移動。在第一移動方向上,滾輪5在第一滾輪位置、第二滾輪位置與第三滾輪位置之間移動。第二滾輪位置位於第一滾輪位置與第三滾輪位置之間。第二滾輪位置比第一滾輪位置更接近開口,且可比第一滾輪位置更接近襯墊3。第三滾輪位置比第二滾輪位置更接近襯墊3且可比第二滾輪位置更接近開口。
確保裝置具有旋轉夾具,該旋轉夾具經組態以取決於滾輪5在外殼內部之位置允許滾輪5在兩個旋轉方向上旋轉或阻擋該兩個旋轉方向中之至少一者。在一種特定狀況下,旋轉夾具經組態以取決於滾輪5在外殼內部之位置允許在兩個旋轉方向上旋轉或僅允許在一個旋轉方向上旋轉。在另一特定狀況下,旋轉夾具經組態以取決於滾輪5在外殼內部之位置允許在兩個旋轉方向上旋轉或阻擋在兩個旋轉方向上旋轉。旋轉夾具固定至外殼。
旋轉夾具經組態以在滾輪5處於第一滾輪位置時允許滾輪5在兩個相反旋轉方向上旋轉。旋轉夾具經組態以在滾輪5處於第二滾輪位置時允許滾輪5僅在一個旋轉方向上旋轉或防止旋轉。旋轉夾具經組態以在滾輪5處於第三滾輪位置時允許滾輪僅在一個旋轉方向上旋轉或防止旋轉。
滾輪之旋轉夾具可藉由任何合適之方式形成。取決於組態,旋轉夾具可藉由夾緊滾輪5起作用及/或其可藉由夾緊滾輪5之旋轉軸件6起作用。旋轉夾具具有附接至外殼以防止滾輪5旋轉之止擋件。當滾輪5處於第二止擋位置時及當滾輪5處於第三止擋位置時,滾輪5及/或第一旋轉軸件6擱置於止擋件上。取決於組態,該止擋件直接防止滾輪旋轉或第一旋轉軸件旋轉。該止擋件可相對於外殼固定地或可移動地安裝。
確保裝置具有第一彈簧8,該第一彈簧連接滾輪5及外殼,較佳地該第一彈簧8連接滾輪5及凸緣1。第一彈簧8係由彈性地變形之一或多個部分形成。第一彈簧8使滾輪5偏置以便在無外力施加的情況下將滾輪5置放於第一滾輪位置中。第一彈簧8經組態以抵抗滾輪5自第一滾輪位置至第二滾輪位置或第三滾輪位置之移動。第一彈簧8將在開口方向上施加於滾輪5上之預定義力變換成在外殼中的預定義位置。第一彈簧8將繩索中之張力及因此施加於滾輪5上之力變換成滾輪在外殼內部的位置。
第一彈簧8及旋轉夾具一起形成夾緊系統,該夾緊系統經組態以根據在開口之方向上施加於滾輪5上之力阻擋滾輪5旋轉。存在於確保裝置內部之繩索中的張力導致繩索在滾輪5上施加力。取決於由繩索施加於滾輪上之力之值,滾輪5移動,從而允許該滾輪在兩個旋轉方向上旋轉或阻擋至少一個旋轉方向。與旋轉夾具相關聯之第一彈簧8使得能夠根據滾輪5在外殼中之位置且因此根據施加於滾輪5上之力修改滾輪5之行為。
隨著施加於滾輪5上之力逐漸地增大且抵抗由第一彈簧8施加之力,滾輪5自第一滾輪位置移動以到達第二滾輪位置且接著到達第三滾輪位置。當滾輪5經受低於第一臨限值之力時,滾輪5處於第一滾輪位置。當施加於滾輪5上之力增大且達到第一臨限值時,滾輪5達到第二滾輪位置。若力進一步增大,則滾輪5移動直至其到達第三滾輪位置。
以優先方式,第一彈簧8界定連接滾輪5與第一凸緣1之機械連接件。第一彈簧8使得能夠界定第一力臨限值。第一彈簧8可直接連接第一凸緣1與滾輪5或優先地滾輪5之旋轉軸件6。然而,亦有可能在連接滾輪5與外殼或第一凸緣1之機械連接件中提供一或多個中間部分。舉例而言,第一彈簧8一方面固定至第一凸緣1且另一方面固定至中間部分,該中間部分自身連接至滾輪5,或第一彈簧8一方面固定至滾輪5且另一方面固定至中間部分,該中間部分固定至第一凸緣1。第一彈簧8可由任何合適之方式形成,例如扭轉、壓縮、拉伸或撓曲彈簧。第一彈簧8可為螺旋彈簧或板片彈簧。
當滾輪5處於對應於弱的力且因此對應於由繩索施加之弱張力的第一滾輪位置時,滾輪5可在其兩個旋轉方向上旋轉。此組態使得繩索能夠易於在兩個方向上運行。隨著繩索中之張力逐漸增大,滾輪5朝向開口移動直至其到達第二滾輪位置。當滾輪到達第二滾輪位置時,滾輪5可不再在兩個方向上旋轉。滾輪5可僅在一個方向上旋轉或可根本不再旋轉。在旋轉方向中之至少一者上阻擋滾輪使得繩索與滾輪5之間的摩擦能夠增大。繩索與滾輪5之間的摩擦增大會增強滾輪5對於繩索之行為的敏感度。繩索中之張力的小變化由滾輪5更好地感知到,從而有助於繩索藉由確保裝置夾緊。
歸因於由繩索施加於滾輪5上之力的動作,旋轉軸線及更一般而言滾輪5相對於第一凸緣1移動。存在於繩索中之力愈大,施加於滾輪5上之力愈大,從而朝向開口且朝向襯墊拉動滾輪。滾輪5之移動趨向於減少供繩索股線穿過之可用空間。
一旦已到達第二滾輪位置,滾輪5就可能夠僅在對應自登山者拉緊繩索之一個方向上旋轉或不呈現任何旋轉。滾輪5可旋轉以允許易於自登山者拉緊繩索,從而改良安全性。另一方面,滾輪無法在將繩索饋送至登山者之方向上旋轉,此意謂繩索可保持被夾緊且促進繩索之鎖定及甚至是自鎖定。
第三滾輪位置比第二滾輪位置更接近襯墊3。隨著滾輪5朝向襯墊3逐漸地移動,可用於附接至登山者之繩索股線運行的空間減小,此增大摩擦直至達成繩索之夾緊。減小可用空間增大了繩索與滾輪5之間的摩擦,從而使得滾輪對繩索中之張力更敏感。
為了易於在確保裝置中運行繩索,繩索較佳與形成確保裝置之最小數目個組件接觸。舉例而言,繩索僅與滾輪5接觸且與形成繩索之兩個傳出接觸點的兩個劃定器7接觸。優先地,確保裝置並不設置有與繩索持續接觸之鎖定凸輪。此鎖定凸輪在繩索上引入相當大的摩擦,此使確保裝置之使用複雜化。
施加於滾輪5上之力使滾輪5在外殼中移動且改變其行為。滾輪5在外殼中之位置係由施加於滾輪5上之力界定。在一個旋轉方向上阻擋滾輪5確保了滾輪5與繩索之間足夠的摩擦以便獲得繩索之夾緊。確保裝置具有可移動地安裝於外殼中之繩索夾具10。繩索夾具10相對於襯墊3朝向抑或遠離襯墊3移動。在一個位置中,繩索夾具10相當接近於襯墊3以將繩索夾緊於襯墊3與繩索夾具10之間。繩索夾具10在功能上附接至滾輪5,使得繩索夾具10之位置遵循滾輪5之位置,且反之亦然,處於第二滾輪位置與第三滾輪位置之間。
繩索夾具10之不同組態係可能的。在圖1至圖7之實施例中,滾輪5形成繩索夾具10。在圖8至圖18之實施例中,繩索夾具10係由一額外襯墊形成。在第二滾輪位置中,滾輪5到達機械地連接繩索夾具10與滾輪之止擋件,使得滾輪5在第二滾輪位置與第三滾輪位置之間的移動導致繩索夾具10之移動。優先地,當滾輪5處於第二滾輪位置與第三滾輪位置之間時,滾輪之位置與繩索夾具之位置以雙射方式連接。
在圖8至圖18中所繪示之特定狀況下,滾輪5移動直至其與繩索夾具10接觸。當滾輪5到達繩索夾具10上之止擋件時,滾輪5處於第二滾輪位置中。滾輪5自第二滾輪位置移動至第三滾輪位置導致繩索夾具10在襯墊3之方向上移動,以減少襯墊3與繩索夾具10之間的距離直至達成繩索之夾緊。
確保裝置包含在功能上連接至滾輪5且連接至繩索夾具10之把手9。把手9可直接連接至繩索夾具10或連接至滾輪5。把手9能夠在第一把手位置與第二把手位置之間移動。當滾輪5處於對應於繩索夾具10與襯墊3之間的最小距離的第三滾輪位置時,把手9之旋轉使得繩索夾具10遠離襯墊3移動。
把手9與滾輪5之間的機械連接意謂施加於把手9上以使滾輪5在把手之第一旋轉方向上旋轉的力會在滾輪5上產生力,從而使滾輪5遠離第三滾輪位置移動至第二滾輪位置。施加於把手9上之力使繩索夾具10遠離襯墊3移動。繩索將能夠在繩索夾具10與襯墊3之間滑動。
在圖9至圖18中所繪示之實例中,把手9具有與第一凸緣1及與繩索夾具10之機械連接件以使繩索夾具10相對於襯墊3移動。取決於實施例,把手9可裝配於第一凸緣1上、裝配於繩索夾具10上或裝配於連接至第一凸緣1及繩索夾具10或連接至外殼之另一部分的中間部分上。許多組態係可能的。
特別有利的是,把手9之致動並不允許滾輪5在與第一移動方向相反之移動方向上移動超出第二滾輪位置,以防止滾輪5到達第一滾輪位置並允許滾輪5自由旋轉。
如前述內容中所指示,確保裝置取決於滾輪5相對於第一凸緣1之位置允許滾輪5在兩個旋轉方向上旋轉,或僅在一個方向上旋轉或甚至防止任何旋轉。滾輪5相對於第一凸緣1之位置係由施加於滾輪5上之力界定。此組態在先前技術中不存在。此組態使得能夠獨立於繩索之饋送速率且獨立於繩索之饋送方向而夾緊繩索。
文件US2014/0262611並未揭示繩索中之張力與滾輪5之夾緊之間的關係,或施加於滾輪5上且因此施加於凸輪上之力與滾輪5之夾緊之間的關係。根據文件US2014/0262611,僅當繩索在對應於掉落之組態中運行過快時才發生凸輪之旋轉或夾緊。關於由Wild Country以商標名Revo出售之確保裝置,可得出實質上相同的結論。繩索之夾緊依賴於滾輪5之旋轉速度,而與存在於繩索上之張力無關。
以有利方式,為了更好地偵測登山者是否掉落,確保裝置可設置有一額外旋轉夾具,該額外旋轉夾具經組態以在滾輪之旋轉速度達到臨限值時阻擋滾輪旋轉。此額外阻擋件僅與旋轉速度相關,且與施加於滾輪上之力無關。
不同的實施例有可能獲得此結果。在圖1至圖7中所繪示之一特定實施例中,繩索夾具10係由滾輪5形成。第一滾輪位置在圖1中加以繪示。如前述內容中所指示,在繩索中具有低張力之情況下,滾輪5可在兩個方向上旋轉,此意謂繩索可易於在兩個方向上運行。當滾輪5經受對應於第一臨限值之較高力時,滾輪5移動且到達圖2中所繪示之第二滾輪位置。滾輪5被允許僅在一個旋轉方向上旋轉。滾輪5可旋轉以自登山者拉緊繩索。
當滾輪5經受比第一臨限值更高的力時,滾輪5到達更接近於襯墊3的第三滾輪位置5。在第三滾輪位置中,滾輪5及襯墊3能夠夾緊安設於確保裝置中之繩索。
在一有利的實施例中,例如圖4及圖5中所繪示之一實施例,滾輪5亦具有經組態以用於偵測較佳地形成額外旋轉夾具之滾輪5之旋轉速度的偵測器。該等偵測器經組態以在滾輪5之旋轉速度達到臨限速度時防止滾輪5旋轉。額外旋轉夾具可具有可移動地安裝之閂鎖11及突出的銷12。閂鎖11經安裝成可在閂鎖11經向下推動且實現滾輪5之旋轉的位置與閂鎖11被拉出從而防止滾輪5旋轉的位置之間移動。閂鎖11可與閂鎖彈簧11a相關聯,該閂鎖彈簧將閂鎖11偏置至向下推動之位置且界定待克服之力,亦即,最小旋轉速度,從而將閂鎖11拉出。一旦閂鎖11被拉出,其就與夾緊滾輪5之銷12接觸。閂鎖11可在經拉出之位置中壓在第一旋轉軸件6上以防止滾輪5旋轉,該第一旋轉軸件6被固定地安裝。圖4繪示處於向下推動之位置的閂鎖11,而圖5繪示處於經拉出位置的閂鎖11。閂鎖11有利地安裝成可圍繞例如由螺釘形成之閂鎖軸件11b旋轉。額外旋轉夾具之其他實施例係可能的。當旋轉速度達到對應於臨限離心力之臨限速度時,閂鎖11自向下推動之位置移動至經拉出之位置。使用界定臨限力之值且因此界定臨限旋轉速度之彈簧係有利的。該彈簧抵消離心力。
使用一額外旋轉夾具有利於偵測繩索之快速運行且降低受傷之風險。
有利地,在圖1至圖7中所繪示之實施例中,滾輪5圍繞第一旋轉軸件6旋轉,且第一彈簧8經組態以將力施加於第一旋轉軸件6上且在第一滾輪位置之方向上移動第一旋轉軸件6及滾輪5。在不存在任何偏置之情況下,第一彈簧8將力施加於第一旋轉軸件6上使得滾輪5在第一滾輪位置中。
以優先方式且如圖6中所繪示,第一旋轉軸件6固定於安裝成可相對於第一凸緣1移動之支撐件13上。第一彈簧8經組態以將力施加於支撐件13上以使滾輪5在第一滾輪位置之方向上移動。在所繪示之特定實例中,支撐件13安裝成可旋轉地移動,但另一移動係可能的。在所繪示之組態中,支撐件13安裝成可圍繞固定至第一凸緣1之支撐旋轉軸件14旋轉地移動。第一彈簧8一方面固定至第一凸緣1且另一方面固定至支撐件13且將力施加於支撐件13上以將滾輪5置放於第一滾輪位置中。
以有利方式,支撐件13藉由第一凸緣1與滾輪5分離。第一旋轉軸件6固定至支撐件13且穿過第一凸緣1之孔隙1c。優先地,孔隙1c經組態以使得當滾輪5處於第一滾輪位置時第一旋轉軸件6壓在孔隙1c之一個末端上,且當滾輪5處於第三滾輪位置時第一旋轉軸件6壓在孔隙1c之相對末端上。孔隙1c始終由滾輪5完全覆蓋亦係較佳的。
支撐旋轉軸件14亦可形成第二凸緣4相對於第一凸緣1之旋轉軸線。支撐旋轉軸件14亦可用於將覆層15固定於第一凸緣1之第二面1b上以保護支撐件13的目的。
支撐旋轉軸件14可進一步充當用於形成與襯墊3相對之劃定器7之額外滾輪的旋轉軸件。支撐旋轉軸件14可與螺母14a合作以將支撐旋轉軸件14固定於第一凸緣1上。
亦有利的是,滾輪5待安裝於例如滾珠軸承或其他軸承之軸承16上,以促進滾輪5圍繞第一旋轉軸件6旋轉。在圖6中所繪示之實施例中,把手9安裝成圍繞固定至第一凸緣1之第三旋轉軸件17旋轉。把手9藉助於螺母18固定於第一凸緣1上。把手9沿著支撐件13之斜坡滑動以移動支撐件13且因此移動滾輪5。把手9之致動作用於滾輪5與襯墊3之間的距離,而不作用於在滾輪5之兩個旋轉方向中之至少一者上阻擋該滾輪5。
在圖1至圖7中所繪示之有利實施例中,滾輪5設置有齒形輪19且卡鉤20安裝於第一凸緣1上。當滾輪5處於第二滾輪位置時,齒形輪19與卡鉤20接觸。當滾輪5處於第一滾輪位置時,齒形輪19與卡鉤20相距一定距離。在所繪示之實施例中,卡鉤20與齒形輪19之間的接觸僅允許滾輪5在一個旋轉方向上旋轉。齒形輪19與卡鉤20之間無接觸會允許滾輪5在兩個旋轉方向上旋轉。藉由修改齒形輪19之齒之形狀且藉由修改卡鉤20之形狀,有可能防止滾輪5在兩個方向上旋轉。使用與卡鉤20相關聯之齒形輪19係特別有利的,此係因為其易於達成且其操作係堅固的。
為了形成旋轉夾具,許多其他組態係可能的,從而取決於滾輪5之位置使得滾輪5能夠在兩個旋轉方向上旋轉或防止至少一個旋轉方向。有可能使滾輪5安裝成可僅在第一旋轉方向上圍繞第一旋轉軸件6旋轉且使第一旋轉軸件6安裝成可在第二方向上或在兩個旋轉方向上旋轉。滾輪5之移動對應於第一旋轉軸件6之移動。當滾輪5到達第二滾輪位置時,第一旋轉軸件6僅夾緊從而允許滾輪5在第一旋轉方向上旋轉。舉例而言,若第一旋轉軸件6安裝於支撐件13上,如圖5中所繪示,則有可能使用具有非圓形橫截面之第一旋轉軸件6及在達到第二滾輪位置時防止第一旋轉軸件6旋轉的孔隙1c。孔隙1c可由抓握第一旋轉軸件6之卡鉤替換。
當滾輪5配備有齒形輪19時,特別有利的是,使卡鉤20安裝於第一凸緣1上且優先地,使卡鉤20安裝成可移動以跟隨滾輪5之移動超出第二滾輪位置。當滾輪5處於第二滾輪位置時且直至到達第三滾輪位置為止,齒形輪19與卡鉤20接觸。當滾輪5處於第一滾輪位置時,齒形輪19與卡鉤20相距一定距離。止擋件21防止卡鉤20在超出第二滾輪位置時仍接觸齒形輪19。卡鉤20與齒形輪19之間的接觸會允許滾輪5僅在一個旋轉方向上旋轉。在所繪示之實例中,卡鉤20形成通孔,且止擋件21穿過該通孔以界定卡鉤20之移動之振幅。止擋件之其他組態係可能的。以優先方式,卡鉤20經安裝成可旋轉的。
優先地,卡鉤20經安裝成可相對於第一凸緣1在第一卡鉤位置與第二卡鉤位置之間移動。當卡鉤20處於第一卡鉤位置中且滾輪5處於第二滾輪位置時,齒形輪19與卡鉤20接觸。當卡鉤20處於第二卡鉤位置且滾輪5處於第三滾輪位置時,齒形輪19與卡鉤20接觸。滾輪5在第二滾輪位置與第三滾輪位置之間的移動導致卡鉤20之移動,該卡鉤保持與齒形輪19接觸以防止滾輪5在兩個旋轉方向中的至少一者上旋轉。優先地,把手9之致動並不修改卡鉤20與齒形輪19之間的接觸。
提供彈簧22(被稱為卡鉤彈簧)係有利的,其將力施加於卡鉤20上。卡鉤彈簧22在沒有施加任何外力的情況下將卡鉤20置放於第一卡鉤位置中。在圖1至圖7中所繪示且更特定言之在圖6中所繪示之實施例中,可注意,外殼係由安裝有框架23之第一凸緣1形成。框架23將第一凸緣1與第二凸緣4分離且部分地劃定外殼。閂鎖11經安裝成可圍繞固定至滾輪5之閂鎖旋轉軸件11b旋轉。
圖1至圖7中所繪示之實施例具有滾輪5之簡單移動,該滾輪經安裝成使得圍繞支撐旋轉軸件14簡單地旋轉。圖8至圖15之實施例呈現與相對於支撐件13移動的滾輪5之複雜移動以及與相對於第一凸緣1移動的支撐件13相同的或實質上相同的操作。
圖8至圖15繪示滾輪5,其夾緊在繩索夾具10上,但使用卡鉤或等效構件有可能防止滾輪5之旋轉。
圖15繪示滾輪5經安裝成可圍繞第一旋轉軸件6旋轉的實施例。第一旋轉軸件6經安裝成可圍繞第二旋轉軸件旋轉,該第二旋轉軸件在此處由支撐旋轉軸件14形成。第一旋轉軸件6經安裝成可在第一滾輪位置與第二滾輪位置之間移動。
配備有繩索夾具10之支撐件13經安裝成可圍繞支撐旋轉軸件14旋轉。第一旋轉軸件6藉助於第一彈簧8連接至支撐件13。第一彈簧8一方面連接至支撐件13,且另一方面連接至第一旋轉軸件6。彈簧8經組態以施加一力,該力使第一旋轉軸件6偏置且因此使滾輪5偏置至第一滾輪位置5。
如圖10及圖11中所繪示,諸如可藉由拉伸之繩索環達成的在開口之方向上施加於滾輪5上的力導致滾輪5在外殼中移動且滾輪5相對於支撐件13移動。滾輪5移動直至其抵靠由繩索夾具10形成之止擋件。當滾輪5上之力增大時,支撐件13旋轉,從而具有將繩索夾具10朝向襯墊3移動以夾緊繩索之效應。以優先方式,彈簧8相比於彈簧26具有較低剛度,使得當滾輪5在開口之方向上經受力時,滾輪5比支撐件13移動得更多。取決於支撐件13及滾輪5之所需移動,可調整彈簧8及26之剛度值及配置。亦有可能規定滾輪5之旋轉軸件不同於支撐件13之旋轉軸件。
在圖15中所繪示之實施例中,支撐件13具有安裝成突出的銷28,該銷插入於第一旋轉軸件6中。彈簧8壓靠在銷28上。第一彈簧8施加一力,該力經設計為將第一旋轉軸件6壓靠在支撐件13之止擋件29上以界定第一滾輪位置。此實施例實施起來簡單且高效地用於判定觸發滾輪之夾緊及支撐件13之旋轉以藉助於繩索夾具調整繩索上之摩擦力的臨限張力。
在另一實施例中,滾輪5在第一滾輪位置與第二滾輪位置之間的移動係藉助於具有可變空間佔據之第一旋轉軸件6或安裝成可相對於支撐件13移動之旋轉軸件來獲得。具有可變空間佔據之旋轉軸件的例示性實施例在圖16至圖18中加以繪示。第一旋轉軸件6具有主要部分6a及次要部分6b。次要部分6b經安裝成可相對於主要部分6a在第一位置與第二位置之間移動。在圖17中所繪示之第一位置中,次要部分6b自主要部分6a突出地延伸第一距離。第一旋轉軸件6具有實質上對應於第一表觀直徑之第一空間佔據值。在圖18中所繪示之第二位置中,次要部分6b自主要部分6a突出地延伸第二距離。第二距離小於第一距離,使得第一旋轉軸件6具有實質上對應於第二表觀直徑之第二空間佔據值。第二空間佔據及第二表觀直徑小於第一空間佔據及第一表觀直徑。圖18繪示其中次要部分6b不再自主要部分突出且空間佔據最小的組態。
彈簧8使次要部分6b在第一滾輪位置之方向上偏置,使得第一旋轉軸件6之空間佔據最大。隨著施加於滾輪5上之力逐漸地增大,彈簧8變形且減少第一旋轉軸件6之空間佔據。隨著第一旋轉軸件6之空間佔據減少,滾輪5移動直至其到達第二滾輪位置。在第二滾輪位置中,能夠在兩個旋轉方向上旋轉的滾輪5變為僅能夠在單個旋轉方向上旋轉。
為了根據滾輪5在外殼中之位置獲得滾輪5之夾緊,有可能規定第一旋轉軸件6之一部分具有與滾輪齒合作之至少一個軸件齒24。滾輪5具有一或多個滾輪齒25。在第一滾輪位置5中,至少一個軸件齒24在次要部分6b壓在滾輪5上時不與滾輪齒25接觸以防止在該等齒24與25之間的接觸。在第二滾輪位置中,次要部分6b回縮且至少一個滾輪齒25與軸件齒24接觸。當滾輪經設計為僅在一個方向上在第二滾輪位置中旋轉時,例如呈三角形之齒之定向使得能夠界定所允許之旋轉方向及所防止之旋轉方向。
如前述內容中所指示,有可能設置經安裝成僅在一個旋轉方向上可圍繞第一旋轉軸件6旋轉的滾輪5。第一旋轉軸件6經安裝成可旋轉的以便允許滾輪5在兩個方向上旋轉。當滾輪5到達第二滾輪位置時,次要部分6b防止圍繞第一旋轉軸件6旋轉,且滾輪5可僅在一個方向上旋轉。安裝於第一旋轉軸件中的至少一個彈性構件8定義第一力臨限值。
第一旋轉軸件6可安裝於與圖6之支撐件相同或實質上相同的支撐件13上,該支撐件13藉由第二彈簧26連接至第一凸緣1。第二彈簧26被選擇為具有比第一彈簧8之剛度更大的剛度,使得滾輪5在將繩索夾緊在第一夾緊區域3上之前僅允許在單個旋轉方向上旋轉。把手9之配置可與先前所闡明之配置相同。
以優先方式,滾輪5相對於可變形旋轉軸件之移動藉助於滾輪止擋件來停止。當滾輪止擋件與滾輪5接觸時,此產生摩擦,從而使得齒之組態上的應力待釋放從而具有僅在一個方向上之旋轉。在圖8至圖18中所繪示之特定實施例中,繩索夾具10形成滾輪止擋件。在圖8至圖18中所繪示之實施例中,繩索夾具10不同於滾輪5。
對於先前實施例,滾輪5經安裝成可在允許在兩個方向上旋轉的第一滾輪位置與至少在一個旋轉方向上防止旋轉的第二滾輪位置之間移動。在第二滾輪位置中及在第三滾輪位置中,滾輪5無法在將繩索饋送至登山者的方向上旋轉。與繩索之摩擦相對於旋轉滾輪增大,此促進將繩索之力傳輸於滾輪5上且因此傳輸於繩索夾具10上以將繩索夾緊在襯墊3上。
將滾輪5及繩索夾具10安裝於支撐件13上。支撐件13經安裝成可在外殼中移動,優先地可相對於第一凸緣1移動。優先地,繩索夾具10固定地安裝於支撐件13上。較佳地,支撐件13經安裝成可圍繞固定至第一凸緣1之支撐軸件14旋轉。滾輪5相對於支撐軸件14係偏心的,使得施加於滾輪5上之力導致支撐件13旋轉且使得繩索夾具10朝向襯墊3移動。第二凸緣4可安裝成可在凸緣旋轉軸件27上旋轉。
以有利方式,支撐彈簧26一方面連接至第一凸緣1,且另一方面連接至支撐件13。支撐彈簧26經配置以使繩索夾具10偏置遠離襯墊3。換言之,支撐彈簧26抵抗使繩索夾具10及襯墊3朝向彼此的移動。支撐彈簧26之剛度大於第一彈簧8之剛度,使得繩索夾具10允許繩索在滾輪5離開第二滾輪位置之前在繩索夾具10與襯墊3之間滑動。換言之,當將足夠的力施加於滾輪5上時,滾輪5防止在夾具10將繩索夾緊在第一夾緊區域3上之前在旋轉方向中之一者上旋轉。
在圖9至圖18中所繪示之實施例中,滾輪5之第一旋轉軸件6相對於支撐軸件14偏心地安裝,該支撐軸件緊固第一旋轉軸件6與支撐件13。有利的是使用具有可變空間佔據之第一旋轉軸件6,諸如圖16至圖18中所表示之第一旋轉軸件。如前述內容中所闡明,施加於滾輪5上之力增大得愈多,滾輪5就愈自第一滾輪位置移動至第二滾輪位置。在第二滾輪位置中,防止在旋轉方向中之至少一者上的旋轉,此會在繩索與滾輪5之間產生強摩擦。當滾輪5不能夠旋轉時,施加於滾輪5上之力造成滾輪5移動,且因此造成支撐件13及繩索夾具10移動。在適用時,繩索夾具10之移動導致朝向襯墊3之移動及繩索之夾緊。
在圖9中所繪示之實施例中,支撐件13經安裝成可相對於第一凸緣1移動,且支撐件13安裝於第一凸緣1上。滾輪5安裝於支撐件13上。滾輪5藉助於支撐件13固定至第一凸緣1。夾具10固定地安裝於支撐件13上。夾具10之移動遵循支撐件13之移動,且反之亦然。
如前述內容中所指示,把手9具有例如經由支撐件13及/或第一旋轉軸件6而與第一凸緣1及滾輪5之機械連接件。在把手9之旋轉期間施加於把手9上的力將力施加於滾輪5與外殼之間,從而使繩索夾具10移動遠離襯墊3。在特定所繪示實施例中,把手9裝配於支撐件13上,且優先地,把手9經安裝成可圍繞把手旋轉軸件17旋轉,從而有利地與螺釘17a協作以將把手旋轉軸件17緊固於支撐件13上。作為替代方案,把手9可安裝於第一凸緣1上或另一組件上。把手9可藉助於把手彈簧30而偏置至第一把手位置。
圖10繪示處於第一滾輪位置之滾輪5及處於第一夾緊位置之繩索夾具10。繩索可在兩個方向上運行,且滾輪5藉由在兩個方向上旋轉以遵循繩索來促進此運行。繩索未被拉伸。當繩索中之拉伸負載增大時,滾輪5上之力增大,直至其達到第一臨限值。滾輪5移動以到達阻擋至少一個旋轉方向的第二滾輪位置,如圖11中所繪示。優先地,滾輪5壓在滾輪止擋件上。當滾輪5上之力增大時,支撐件13使繩索夾具10在襯墊3之方向上移位,此確保了繩索夾緊。把手9之致動使支撐件13移位以將支撐件13移動遠離襯墊3並達成繩索之滑動。
在所繪示之實施例中,滾輪5經安裝成可圍繞第一旋轉軸線旋轉,該第一旋轉軸線垂直於或實質上垂直於第一凸緣1之第一表面1a。在操作中,繩索在繩索運行通道內移動。繩索運行通道經配置以使得繩索壓在固定至第一凸緣1或第二凸緣4之兩個劃定器7上。劃定器7係由滾輪5沿著繩索之運行路徑分離。當繩索被拉伸時,其壓在劃定器7上及滾輪5上,此將力施加於滾輪5上,從而將滾輪5推動至第二滾輪位置。
在所繪示之實施例中,把手9經設計為藉助於左手致動。必須經由右側孔隙離開的繩索股線經設計為附接至登山者且對應於上行線路股線。必須經由左側孔隙離開的繩索股線經設計為饋送或拉緊多餘的繩索。用於用右手致動把手9的確保裝置之反向架構係可能的。
在所繪示之實施例中,附接點2位於滾輪5下方。然而,亦有可能具有穿過滾輪5之附接點2,該滾輪因此有孔。然而,此實施例不太有利,此係因為其需要更大體積之連接器將確保裝置附接至附接點。有利的是在第二凸緣4中具有附接點以使得連接器封閉確保裝置。
特別有利的是,即使當繩索被夾緊時亦保持滾輪5在第一旋轉方向上旋轉的能力,此係因為此使得更易於拉緊繩索鬆弛部分以輔助登山者,而不削弱安全性。出於比較之目的,在確保裝置偵測到滾輪5之旋轉速度以阻擋滾輪5時,一旦滾輪5被阻擋且繩索被張緊,使用者並不知曉其在確保裝置上的下一動作是否將具有釋放滾輪5之阻擋的結果,且因此可能意謂登山者在不正確處置之狀況下將再次掉落,儘管繩索被拉緊。
使用確保裝置之方法如下。將繩索環安設於確保裝置中,該繩索環繞過滾輪5。由於繩索中之張力低於第一臨限值,因此滾輪5處於第一滾輪位置中。繩索在一個方向上運行且接著在相反方向上運行引起滾輪5在一個旋轉方向上旋轉且接著在另一旋轉方向上旋轉。繩索中之張力在確保裝置內部增大,且在指向外殼之開口的方向上將力施加於滾輪5上。滾輪5移動直至到達第二滾輪位置。繩索在登山者之方向上運行不會導致滾輪5圍繞其旋轉軸線旋轉。繩索中之增大的張力導致滾輪5移動至第三滾輪位置且繩索夾緊。
把手9之旋轉使得繩索夾具10能夠相對於襯墊3移動,滾輪5至少在一個旋轉方向上被夾緊。繩索夾具10相對於襯墊3之移動調變分離距離且因此調變存在於繩索、繩索夾具10、襯墊3與滾輪5之間的摩擦以調變繩索之饋送速率。
當繩索中之張力達到臨限值時,確保裝置阻擋滾輪旋轉。當滾輪5與靜止位置分離達臨限距離時,確保裝置阻擋滾輪5旋轉。靜止位置為繩索沒有拉伸負載的位置。第一彈簧將繩索中之拉伸負載變換成滾輪在外殼中的位置,且因此變換成滾輪距靜止位置之距離。
無
其他優點及特徵將自以下描述的本發明之特定實施例及實施方式而變得更顯而易見,該等特定實施例及實施方式僅出於非限定性實施例目的給出且在隨附圖式中表示,在該等圖式中:
- [圖1]示意性地繪示根據本發明之確保裝置的第一實施例,該確保裝置不具有蓋板且處於允許繩索滑動且滾輪在兩個相反方向上旋轉之位置中;
- [圖2]示意性地繪示處於允許滾輪僅在一個方向上旋轉且繩索滑動之位置中的圖1之確保裝置;
- [圖3]示意性地繪示處於經設計為夾緊繩索且允許滾輪僅在一個方向上旋轉之位置中的圖1之確保裝置;
- [圖4]示意性地繪示圖1中所表示之確保裝置的橫截面;
- [圖5]示意性繪示圖1中所表示之確保裝置的橫截面,該確保裝置具有在夾緊位置中之滾輪之旋轉速度的偵測器;
- [圖6]示意性地繪示圖1中所表示之確保裝置的分解圖;
- [圖7]示意性地繪示圖1中所表示之確保裝置,其中蓋板封閉該確保裝置;
- [圖8]示意性地繪示確保裝置之另一實施例,其中蓋板封閉該確保裝置;
- [圖9]示意性地繪示圖8中所表示之確保裝置的分解圖;
- [圖10]示意性地繪示圖8中所繪示之確保裝置,該確保裝置不具有蓋板且處於允許繩索滑動且滾輪在兩個相反方向上旋轉之位置中;
- [圖11]示意性地繪示處於允許繩索滑動且滾輪至少在一個方向上夾緊之位置中的圖10之確保裝置;
- [圖12]示意性地繪示處於經設計為夾緊繩索且可能允許滾輪僅在一個方向上旋轉之位置中的圖10之確保裝置;
- [圖13]示意性地繪示圖10中所繪示之確保裝置的支撐件及滾輪,該確保裝置不具有蓋板且處於允許滾輪在兩個相反方向上旋轉之位置中;
- [圖14]示意性地繪示圖10中所繪示之確保裝置的支撐件及滾輪,該確保裝置不具有蓋板且處於藉由使滾輪樞轉而阻擋滾輪之至少一個旋轉方向之位置中;
- [圖15]示意性地繪示圖10至圖14中所繪示之確保裝置之支撐件及滾輪的分解圖;
- [圖16]示意性地繪示圖10中所繪示之確保裝置之支撐件及滾輪之另一實施例的分解圖;
- [圖17]示意性地繪示圖13中所繪示之確保裝置之支撐件及滾輪的橫截面,旋轉軸件具有最大空間佔據;
- [圖18]示意性地繪示圖16中所繪示之確保裝置之支撐件及滾輪的橫截面,旋轉軸件具有最小空間佔據。
1:第一凸緣
1b:第二面
3:襯墊/第一夾緊區域
3a:螺母
4:第二凸緣
5:滾輪
6:第一旋轉軸件
7:分隔件/劃定器
8:第一彈簧
9:把手
11:閂鎖
11a:閂鎖彈簧
11b:閂鎖軸件
13:支撐件
14:支撐旋轉軸件
14a:螺母
15:覆層
16:軸承
17:第三旋轉軸件
18:螺母
19:齒形輪
20:卡鉤
23:框架
Claims (11)
- 一種確保裝置,其包含: 一外殼,其經設計為收納一繩索環,該外殼界定供該繩索環之股線穿過之至少一個開口及經設計為將該確保裝置附接至一錨定點之一附接點(2), 一襯墊(3),其固定至該外殼且劃定該至少一個開口, 一滾輪(5),其藉助於一第一旋轉軸件(6)固定至該外殼並且配置於該外殼中,該滾輪(5)經安裝成在兩個旋轉方向上旋轉,該滾輪(5)經安裝成可在該外殼中沿著一第一滾輪位置、一第二滾輪位置與一第三滾輪位置之間的一第一移動方向移動,該第二滾輪位置比該第一滾輪位置更接近該至少一個開口,該第三滾輪位置比該第二滾輪位置更接近該襯墊(3),該第一旋轉軸件(6)經安裝成可相對於該外殼移動及/或可變形以便在該外殼中移動該滾輪(5); 一旋轉夾具(19,20,24,25),其經組態以在該滾輪(5)處於該第一滾輪位置時允許該滾輪(5)在兩個旋轉方向上旋轉,該旋轉夾具(19,20,24,25)經組態以在該滾輪(5)處於該第二滾輪位置時及該滾輪(5)處於該第三滾輪位置時阻擋該滾輪(5)之該兩個旋轉方向中的至少一者,該滾輪(5)及/或該第一旋轉軸件(6)與固定至該外殼之一止擋件接觸,以在該滾輪(5)處於該第二滾輪位置時及該滾輪(5)處於該第三滾輪位置時阻擋該滾輪(5)之該兩個旋轉方向中的該至少一者,該滾輪(5)及/或該第一旋轉軸件(6)在該滾輪(5)處於該第一滾輪位置時與該止擋件相距一定距離; 一第一彈簧(8),其具有耦接至該外殼之一第一末端及耦接至該滾輪(5)之一第二末端以使該滾輪(5)朝向該第一滾輪位置偏置,該第一彈簧(8)將該滾輪(5)上之該繩索環之一力變換成該滾輪(5)在該外殼中的一位置,該第一彈簧(8)形成連接該滾輪(5)與該外殼之一機械連接件的全部或部分,該第一彈簧(8)將該滾輪(5)移動遠離該至少一個開口; 一繩索夾具(5,10),其經設計為在該滾輪(5)處於該第三滾輪位置時將該繩索環之一股線夾緊在該襯墊(3)上,該繩索夾具(5,10)之一位置取決於至少在該滾輪(5)介於該第二滾輪位置與該第三滾輪位置之間時該滾輪(5)之一位置; 一把手(9),其經安裝成可在一第一把手位置與一第二把手位置之間移動,該把手(9)固定至該外殼; 其中在該第三滾輪位置中,該把手(9)在功能上耦接至該外殼及該滾輪(5),使得施加於該把手(9)上以移動該把手(9)的一力在該滾輪(5)上產生一力以將該滾輪移動遠離該開口。
- 如請求項1之確保裝置,其中該滾輪(5)設置有一齒形輪(19)且一卡鉤(20)安裝於該外殼上,該齒形輪(19)在該滾輪(5)處於該第二滾輪位置時與該卡鉤(20)接觸,且該齒形輪(19)在該滾輪(5)處於該第一滾輪位置時與該卡鉤(20)相距一定距離,該卡鉤(20)及該齒形輪(19)形成該旋轉夾具(19,20)。
- 如請求項2之確保裝置,其中該卡鉤(20)經安裝成可相對於該外殼在一第一卡鉤位置與一第二卡鉤位置之間移動,其中當該卡鉤(20)處於一第一卡鉤位置且該滾輪(5)處於該第二滾輪位置時,該齒形輪(19)與該卡鉤(20)接觸,且其中當該卡鉤(20)處於一第二卡鉤位置且該滾輪(5)處於一第三滾輪位置時,該齒形輪(19)與該卡鉤(20)接觸。
- 如請求項3之確保裝置,其包含將一力施加於該卡鉤(20)上之一卡鉤彈簧(22),該卡鉤彈簧(22)在不存在任何施加之外力的情況下將該卡鉤(20)置放於該第一卡鉤位置(20)中。
- 如請求項1之確保裝置,其中該把手(9)經組態以使得該把手(19)自該第一把手位置至該第二把手位置之一旋轉會使該滾輪(5)移動比第一距離更小的一距離,使得該把手(5)之致動並不允許該滾輪(5)在兩個旋轉方向上旋轉。
- 如請求項1之確保裝置,其中該滾輪(5)經安裝成可移動至該襯墊在該滾輪(5)之一凹槽中插入的一位置。
- 如請求項1之確保裝置,其中該滾輪(5)經安裝成可圍繞一第一旋轉軸件(6)旋轉且該第一旋轉軸件(6)經安裝成可圍繞一第二旋轉軸線(14)旋轉,其中該第一彈簧(8)在該第一滾輪位置之方向上將一力施加於該第一旋轉軸件(6)上且該第一旋轉軸件(6)安裝於一支撐件(13)上,且其中該支撐件(13)經安裝成可在一支撐旋轉軸件(14)上旋轉且一支撐彈簧(26)將一力施加於該支撐件(13)上以將該襯墊(3)移動遠離固定至該支撐件(13)之一繩索夾具(10)。
- 如請求項7之確保裝置,其中該第一旋轉軸件(6)及該支撐件(13)經安裝成可圍繞該支撐旋轉軸件(14)旋轉。
- 如請求項1之確保裝置,其中該滾輪(5)圍繞一第一旋轉軸件(6)旋轉,且其中該第一彈簧(8)經組態以調整藉助於該第一彈簧(8)垂直於該滾輪(5)之該旋轉軸線的該旋轉軸件(6)之空間佔據,該第一彈簧(8)經組態以將一力施加於該第一旋轉軸件(6)上且使該旋轉軸線及該滾輪(5)在該第一滾輪位置之方向上移位。
- 如請求項1之確保裝置,其包含一額外旋轉夾具,該額外旋轉夾具經組態以在該額外旋轉夾具偵測到該滾輪(5)之旋轉速度達到一臨限值時阻擋該滾輪(5)之旋轉,該額外旋轉夾具具有可移動地安裝於一經拉出位置與一向下推動位置之間的一閂鎖(11),該閂鎖(11)鄰接一銷(12)以在該閂鎖(11)處於該經拉出位置時阻擋該滾輪(5)之旋轉。
- 一種用於使用一確保裝置之方法,其包含以下步驟: 設置如請求項1之確保裝置, 將一繩索環安設於該確保裝置中,該繩索環繞過該滾輪(5), 該繩索中之張力低於一第一臨限值,使該繩索在一個方向上運行且接著在相反方向上運行以使滾輪(5)在一個旋轉方向上旋轉且接著在另一旋轉方向上旋轉; 增大該繩索中之該張力直至該滾輪(5)達到該第二滾輪位置,該滾輪(5)阻擋至少一個旋轉方向, 進一步增大該繩索中之該張力直至該繩索被夾緊。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FR2108451A FR3125971A1 (fr) | 2021-08-03 | 2021-08-03 | Dispositif d’assurage et procédé d’utilisation |
FR2108451 | 2021-08-03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2310895A true TW202310895A (zh) | 2023-03-16 |
Family
ID=777112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11127781A TW202310895A (zh) | 2021-08-03 | 2022-07-25 | 確保裝置和使用方法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230038696A1 (zh) |
EP (1) | EP4129419A1 (zh) |
CN (1) | CN218607943U (zh) |
FR (1) | FR3125971A1 (zh) |
TW (1) | TW202310895A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220220778A1 (en) * | 2021-01-14 | 2022-07-14 | The Betr Company, Inc. | Zipper lock |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FR2149047A5 (zh) | 1972-04-05 | 1973-03-23 | Fertier Raymond | |
FR2454313A1 (fr) * | 1979-04-17 | 1980-11-14 | Beriel Philippe | Appareil de securite pour grimpeur solitaire |
FR2513886A1 (fr) | 1981-10-07 | 1983-04-08 | Games | Appareil permettant de freiner et/ou d'immobiliser une charge qui lui est amarree et qui chute, notamment appareil anti-chute de securite |
US7658264B2 (en) | 2005-03-16 | 2010-02-09 | Kirk Martin Mauthner | Combination descender, pulley and force limiting rope brake |
US7419138B1 (en) | 2007-02-23 | 2008-09-02 | Cmc Rescue, Inc. | Self-camming pulley |
EP2777773A3 (en) * | 2013-03-14 | 2017-01-25 | Black Diamond Equipment AG | Systems for assisted braking belay with a cam-clutch mechanism |
US9623269B2 (en) | 2013-03-14 | 2017-04-18 | Black Diamond Equipment, Ltd. | Systems for assisted braking belay with a cam-clutch mechanism |
DE102015207363A1 (de) | 2015-04-22 | 2016-10-27 | Oberalp SpA | Sicherungsgerät |
FR3084264B1 (fr) | 2018-07-24 | 2020-09-18 | Zedel | Descendeur a poulie |
-
2021
- 2021-08-03 FR FR2108451A patent/FR3125971A1/fr active Pending
-
2022
- 2022-07-21 EP EP22186359.0A patent/EP4129419A1/fr active Pending
- 2022-07-25 TW TW111127781A patent/TW202310895A/zh unknown
- 2022-07-25 US US17/872,475 patent/US20230038696A1/en active Pending
- 2022-08-02 CN CN202222024557.1U patent/CN218607943U/zh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8607943U (zh) | 2023-03-14 |
FR3125971A1 (fr) | 2023-02-10 |
US20230038696A1 (en) | 2023-02-09 |
EP4129419A1 (fr) | 2023-02-0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5554403B2 (ja) | 自動ブレーキ付きデサンドール | |
US10828516B2 (en) | Pulley descender | |
US9498660B2 (en) | Fall arrest safety apparatus on a rope with clamping function | |
US4538703A (en) | Climbing aid and safety descent system | |
JP2004144292A (ja) | 固定ザイル用落下防止装置 | |
PL184120B1 (pl) | Urządzenie do automatycznego powstrzymywania upadku dla osób pracujących na wysokości | |
US6085866A (en) | Safety device for ascending and lowering processes by means of a rope | |
US20160310767A1 (en) | Belay Device | |
SI9500305A (en) | Self-locking brake for a rope with two locking positions | |
JPH0416190B2 (zh) | ||
TW202310895A (zh) | 確保裝置和使用方法 | |
US3021089A (en) | Safety arm for cord reel | |
JP5437296B2 (ja) | クライミング用ロープの制動装置 | |
US5544723A (en) | Self-belaying apparatus | |
WO2007045855A2 (en) | Descender | |
US12115395B2 (en) | Controlled descender and/or ascender device | |
GB2367048A (en) | Rope safety device | |
WO2006115468A1 (fr) | Dispositif de descente | |
US10851872B2 (en) | Rope end safety device | |
WO1994022533A1 (en) | Rescue system | |
WO2023094392A1 (en) | Rescue device | |
KR102672742B1 (ko) | 드래그 다운먼트 | |
US11779780B1 (en) | Controlled ascender/descender device | |
RU2342176C2 (ru) | Спасательное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спуска людей | |
GB1568614A (en) | Service pulley with a braking system for use as rescue equpm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