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247765A - 釣竿用導引器 - Google Patents

釣竿用導引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247765A
TW202247765A TW111110448A TW111110448A TW202247765A TW 202247765 A TW202247765 A TW 202247765A TW 111110448 A TW111110448 A TW 111110448A TW 111110448 A TW111110448 A TW 111110448A TW 202247765 A TW202247765 A TW 202247765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frame
guide ring
guide
outer peripheral
facing surfac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111044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神納芳行
谷口一真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島野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島野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島野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24776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247765A/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KANIMAL HUSBANDRY; AVICULTURE; APICULTURE; PISCICULTURE; FISHING; 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BREEDS OF ANIMALS
    • A01K87/00Fishing rods
    • A01K87/04Fishing-line guides on rods, e.g. tips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Marine Sciences & Fisheries (AREA)
  • Animal Husbandry (AREA)
  • Biodiversity & Conservation Biology (AREA)
  • Fishing Rod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之釣竿用導引器容易進行框架與導環之定位,可防止兩者之固定力降低,並且可實現輕量化。 本發明提供一種釣竿用導引器,其構成為具備:導環2,其供釣線插通;及導架3,其固定於竿體,朝竿徑方向之外側延伸而設置,保持導環2;導環2具有外周槽21,該外周槽21沿著位於較導環2之中心軸於竿徑方向上更靠外側之外周緣,導架3具有:框架30,其由保持導環2之環狀線材構成;及支持腳部,其固定於竿體,與框架30連結並對其予以支持;且與框架30之至少一部分對向之外周槽21之凹曲面21A和與凹曲面21A對向之框架30之內周面30a的形狀互不相同。

Description

釣竿用導引器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釣竿用導引器。
作為先前之釣竿用導引器,已知有一種導引器,其具備:導環,其供釣線插通;及導架,其固定於竿體,朝竿徑方向之外側延伸而設置,保持導環;且於導架中具有由保持導環之環狀線材構成之框架(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2)。
於專利文獻1中對如下構成進行了記載,即,將導環之外周面設為平坦面,在相當於框架之內周面之部分形成D切割狀之平坦部。  又,於專利文獻2中對如下構成進行了記載,即,於導環之外周面設置曲面狀之周槽,供容納由剖面圓形之金屬線材構成之框架。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2015-146766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專利第6553455號公報
[發明所欲解決之問題]
然而,於如上述專利文獻1所示之釣竿用導引器中,雖然藉由使框架中之D切割狀之平坦面與導環之外周面之接觸面積增大,可一定程度地提高固定力,但有無法使平坦面之面積以上之接觸面積增大之問題。  又,於該情形時,有框架之平坦面與導環之外周面難以定位之問題。尤其是,導環之中心軸方向之定位變得困難,又,擔心軸向之偏移會導致接著部分之破裂等而固定力降低。
於專利文獻2之情形時,與如專利文獻1之平坦面相比,可使框架之曲面狀外周面與外周槽之曲面之接觸面積增大,又,亦可容易地進行定位,但擔心無法確保供配置接著劑等之充分之空間,而無法獲得所期望之固定力。  又,於先前之釣竿用導引器中,使由剖面圓形之金屬線材構成之框架之外形沿著導環之曲面狀周槽之形狀,因此,有框架過度地變粗之傾向,成為妨礙輕量化之因素之一。
本發明係考慮此種情況而完成者,其目的在於提供一種釣竿用導引器,其容易進行框架與導環之定位,可防止兩者之固定力降低,並且可實現輕量化。  [解決問題之技術手段]
(1)本發明之釣竿用導引器之特徵在於具備:導環,其供釣線插通;及導架,其固定於竿體,朝竿徑方向之外側延伸而設置,保持上述導環;上述導環具有外周槽,該外周槽沿著位於較上述導環之中心軸於上述竿徑方向上更靠外側之外周緣,上述導架具有:框架,其由保持上述導環之環狀線材構成;及支持腳部,其固定於上述竿體,與上述框架連結並對其予以支持;且與上述框架之至少一部分對向之上述外周槽之第1對向面和與上述第1對向面對向之上述框架之第2對向面的形狀互不相同。
根據本發明之釣竿用導引器,與框架之至少一部分對向之導環之外周槽之第1對向面和與第1對向面對向之框架之第2對向面的形狀互不相同,因此,可使第1對向面與第2對向面之對向之表面積增大。因此,可確保導環與框架之接觸面積較大,從而可提高兩者之固定力。  又,根據本發明之釣竿用導引器,只要使導環之第1對向面與框架之第2對向面對向而配置即可,因此,容易進行框架與導環之定位。  並且,於本發明之情形時,無須使框架之剖面形狀與導環之外周槽之形狀一致,因此,可減小框架之粗細或剖面形狀,從而可實現輕量化。
又,根據本發明,以框架之第2對向面收容於導環之外周槽內之狀態進行固定,可將第2對向面中自外周槽突出之伸出部分抑制為最小限度。因此,可防止如先前般自外周槽突出之部分之框架產生破損,或釣線纏於其伸出部分,或因海水附著而產生海水積存。
(2)較佳為上述第1對向面具有朝向上述導環之中心方向凹陷之凹形狀部,且上述第2對向面具有沿著上述導環之中心軸方向之平面形狀部。
於該情形時,可於導環與框架之間確保較大之空間(區域),可將例如接著劑填充於該空間(區域),從而可使第2對向面與外周槽之固著強度增大而提高兩者之固定力。
(3)特徵亦可在於,上述第1對向面具有沿著上述導環之中心軸方向之平面形狀部,且上述第2對向面具有朝向與上述導環之中心方向相反之方向凹陷之凹形狀部。
於該情形時,可於導環與框架之間確保較大之空間(區域),可將例如接著劑填充於該空間(區域),從而可使第2對向面與外周槽之固著強度增大而提高兩者之固定力。
(4)特徵亦可在於,於上述第1對向面與上述第2對向面之間具有空間,且於上述空間填充有接著劑。
藉由設為此種構成,可於剖面方形之第2對向面與外周槽之間確保充分之空間(填充區域)。藉由將接著劑填充於該填充區域,可進一步提高第2對向面與外周槽之固定力。  並且,藉由將接著劑填充於框架與導環之間之間隙,可消除形成於框架與導環之間之間隙(階差),不會如先前般海水殘留於階差部分,從而可抑制產生海水積存。
(5)特徵亦可在於,上述第1對向面及上述第2對向面之至少一者設置於遠離上述竿體之一側之半周部分之至少一部分。
於該情形時,框架與導環之連接區域可於圓周方向上斷續地或局部地連接,因此,與遍及全周連接之情形相比,可減小構件之截面面積,從而可實現輕量化。
(6)特徵亦可在於,上述第2對向面係將上述框架之線材之一部分成形為平面形狀而構成。
於該情形時,藉由將框架之線材之一部分成形為平面形狀而形成第2對向面,可增大與第1對向面之接觸面積。
(7)特徵亦可在於,上述第2對向面係將上述框架之線材之一部分形成為剖面方形而構成。
於該情形時,框架例如呈成為長方形之剖面形狀之方形,因此,可使收容於導環之外周槽內之部分之表面積較大,從而可確保框架與外周槽之接觸面積較大。因此,例如,可於剖面形狀呈方形之框架與外周槽之間確保較大之可供接著劑填充之填充區域,從而可使框架與外周槽之固著強度增大而提高兩者之固定力。  又,於本發明之情形時,可構成為方形部分之寬度相當於槽寬,因此,可使框架之線材之粗細較先前細,從而可實現釣竿用導引器整體之輕量化。
(8)特徵亦可在於,上述框架具備上述線材、及設置於上述線材之一部分之套筒,且上述第2對向面於上述套筒具有平面形狀部,及上述第2對向面設置於上述套筒。
於該情形時,可將與框架之線材為不同構件之方形套筒以覆蓋於線材之狀態設置,方形套筒收容並固著於導環之外周槽。於該情形時,方形套筒例如成為長方形之剖面形狀,因此,可使收容於外周槽內之部分之套筒之表面積較大,從而可確保套筒與外周槽之接觸面積較大。因此,可於套筒與外周槽之間確保較大之可供接著劑填充之填充區域,從而可使套筒與外周槽之固著強度增大而提高兩者之固定力。  又,藉由將套筒設為與線材不同之構件,而可應用較細之線材。  進而,於本發明中,可對套筒採用與線材不同之素材,例如藉由使用接著性較佳之素材,可提高與導環之固定力。
(9)特徵亦可在於,上述套筒之至少一部分之剖面形成為方形。
於該情形時,構成框架之線材本身形成為剖面方形,因此,無須使用其他構件來形成第2對向面。藉此,可容易地進行框架之加工,可抑制構件成本增大。
(10)特徵亦可在於,上述套筒具有收容上述框架之線材之收容部。
於該情形時,可使套筒與收容於收容部內之線材之接觸面積增大。  [發明之效果]
根據本發明之釣竿用導引器,容易進行框架與導環之定位,可防止兩者之固定力降低,並且可實現輕量化。
以下,參照圖式對本發明之釣竿用導引器之實施方式進行說明。再者,於各圖式中,為了將各構成構件設為能夠視認之大小,有時視需要適當變更各構成構件之比例尺。
如圖1至圖3所示,本實施方式之釣竿用導引器1係固定於釣竿之竿體10之外周面10a且保持供釣線插通之導環2的導引器構件。釣竿用導引器1係於竿體10之外周面10a中,於竿軸方向上隔開特定間隔而配置有複數個。
釣竿用導引器1具備:導環2,其供釣線插通且導引釣線;及導架3,其固定於竿體10,朝竿徑方向之外側延伸而設置,保持導環2。
此處,於圖式之釣竿用導引器1中,將竿體10之軸線方向稱為前後方向X,並且以符號X1表示竿頭側(前側),以符號X2表示竿尾側(後側)。又,將與竿體10之軸線方向正交之方向且通過導環2之中心軸2C之平面上之方向設為上下方向Z,將遠離竿體10之方向以符號Z1表示為上側,將靠近竿體10之方向以符號Z2表示為下側。又,有時將上側Z1稱為頂端側,將下側Z2稱為基端側。又,將於自上側Z1觀察之俯視下與竿體10之軸線方向正交之方向設為左右方向Y。再者,竿體10之軸線方向(前後方向X)係竿體10之中心軸10C之方向,且係下述之導架3之安裝腳部32之長度方向,左右方向Y係安裝腳部32之短邊方向(寬度方向)。又,於以下之說明中,將自中心軸2C方向觀察導環2時繞中心軸2C旋轉之方向設為圓周方向,將與中心軸2C正交之方向定義為徑向。
[導環]  導環2具有外周槽21,且與導架3之下述框架30同軸地保持,上述外周槽21沿著位於較導環2之中心軸2C於竿徑方向上更靠外側之外周緣。即,藉由釣線於導環2之內周面2a滑動而直接導引釣線。  導環2形成為圓環狀,其內周側之導引面例如由鈦、鋁、SUS、陶瓷等釣線之滑動阻力較小之材料形成。再者,於本實施方式中,導環2設為呈圓形環狀之一例,但亦可為橢圓形或長圓形等。導環2例如藉由將金屬板衝壓加工成特定形狀而形成。
如圖4所示,導環2之內周面2a形成曲面,該曲面於剖面觀察時以向內側(圖2所示之中心軸2C側)凸出之方式於前後方向X上彎曲。於導環2之外周槽21具有與框架30(下述)之至少一部分對向之凹曲面21A(第1對向面)。凹曲面21A形成朝向導環2之中心方向(中心軸2C側)凹陷之凹形狀部。  導環2具有:凸狀之內周面2a,其於沿著上下方向Z之剖面觀察時,以中心軸2C側凸出之方式彎曲成弧狀;及凹狀之外周面(外周槽21),其以中心軸2C側凸出之方式彎曲成弧狀。
具體而言,導環2之外周槽21形成有凸緣部21b、21c,凸緣部21b、21c於剖面觀察時隔著前後方向X之中央部之底部21a之兩側分別朝徑向外側突出。藉此,於導環2之外周面中兩凸緣部21b、21c彼此之間,遍及全周而形成凹狀之外周槽21。  於導環2之外周槽21中兩凸緣部21b、21c之間,於導環2之圓形剖面之全周中自中心軸2C至上側Z1之大致180度之角度範圍內將導架3之框架30卡合。
[導架]  如圖1至圖3所示,導架3具備:框架30,其由保持導環2之環狀線材構成;支持腳部31,其固定於竿體10,與框架30連結並對其予以支持;及安裝腳部32,其與支持腳部31連結,且固定於竿體10之外周面10a。  導架3係以相對於安裝腳部32使框架30朝向竿頭側(前側X1)之狀態固定於竿體10之外周面10a。此時,安裝腳部32於前後方向X上延伸。
導架3一面自安裝腳部32之前端部彎曲一面朝向上側Z1之後,呈直線狀地朝上側Z1延伸。導架3中一面彎曲一面朝向上側Z1之部分係支持腳部31。再者,於本實施方式中,支持腳部31相對於安裝腳部32成直角地上升,導環2之中心軸2C與竿體10之中心軸10C平行,但支持腳部31亦可以導環2之中心軸2C不與竿體10之中心軸10C平行而傾斜之方式上升。例如,亦可為支持腳部31以前傾姿勢上升之構成。
支持腳部31位於框架30與安裝腳部32之間,將框架30與安裝腳部32連結。如圖1所示,支持腳部31係左右排列有兩條腿之兩條腿構成。左右一對支持腳部31呈彼此左右對稱形狀。左右一對支持腳部31分別自框架30之圓周方向之兩端部朝向下方延伸,整體上於前視或後視時呈V字狀。  左右一對支持腳部31呈沿著將框架30之圓周方向之兩端部作為切點之切線的直線狀延伸,並且處於如下狀態,即,以隨著朝向安裝腳部32而逐漸相互接近之方式,即以縮小相互之間隔之方式,朝向左右方向Y之內側延伸,且於下端部相互抵接。  支持腳部31之上端部31a位於相對於框架30之中心軸(導環2之中心軸2C)正交之平面上。
安裝腳部32自支持腳部31之下端部朝向後側X2(竿尾側)於俯視下呈一直線狀延伸。於本實施方式中,安裝腳部32係由一根金屬線材之兩端部特定長度區域構成之兩條腿構成。即,安裝腳部32係包括一根金屬線材之兩端部特定長度區域的左右一對線狀體不隔開間隔地左右平行地對齊而構成,各線狀體自支持腳部31之下端部31b朝後側延伸。左右一對線狀體相互接合而一體化。接合方法任意,較佳為藉由熔接而接合。  安裝腳部32如圖3般藉由繞線11而纏繞於竿體10之外周面10a。
框架30於遠離竿體10之外周面10a之位置處由支持腳部31支持,且於內周面保持導引釣線之導環2。框架30由彎曲成U字狀之金屬線材構成,圓周方向之兩端部分別連接於一對支持腳部31之上端部31a。框架30藉由卡合於形成在導環2之外周面之外周槽21,而於框架30之內周部保持導環2。
構成框架30之金屬線材例如包括鈦合金或不鏽鋼、鋁合金。尤其是,就輕量化之觀點而言,較佳為鈦合金。金屬線材呈方形之剖面形狀。於本實施方式中,框架30採用實心者。  再者,作為框架30之金屬線材,就兼顧輕量化與強度之觀點、以及容易確保與導環2之接觸面積之方面而言,較佳為中空狀者、即線狀管材,又,亦可為內部不存在填充劑之空腔。作為金屬線材之線徑(外徑),例如可採用約0.3~6 mm者。
如圖4所示,框架30係內周部收容於導環2之外周槽21內,經由填充於與外周槽21之間所形成之空間S之接著劑4而一體地連接於導環2。框架30於剖面觀察時形成為於前後方向X上較長之大致方形狀,具有內周面30a、外周面30b、前表面30c、及後表面30d。並且,框架30遍及全長成為大致相同之剖面形狀。即,內周面30a設置於遠離竿體10之一側之整個半周部分(圖1及圖2所示之L之範圍),但亦可設置於半周部分之任意一部分。
框架30之內周面30a(第2對向面)於進入導環2之外周槽21內之狀態下,與形成於該外周槽21之凹曲面21A對向。框架30之內周面30a具有於剖面觀察時沿著導環2之中心軸2C(參照圖2)方向之平面形狀部301。於平面形狀部301之前後方向X之兩側(前側X1、後側X2),分別形成有與前表面30c、後表面30d連續設置之傾斜面302。框架30之兩傾斜面302之一部分(傾斜面302之角部302a、302b)與外周槽21之凹曲面21A接觸。
如此,框架30之內周面30a與外周槽21之凹曲面21A之形狀互不相同。即,於釣竿用導引器1中,於曲面狀之導環2之凹曲面21A與由3個平面(平面形狀部301、一對傾斜面302、302)形成之框架30之內周面30a之間形成有空間S。於該空間S填充有接著劑4。以藉由接著劑4將導環2固著於框架30之狀態保持。
作為將導環2固定於框架30之組裝方法,將接著劑4塗佈或填充於導環2之外周槽21之凹曲面21A。並且,使外周槽21卡合於框架30之內周面30a。此時,於內周面30a之傾斜面302抵接於凹曲面21A之位置上定位,藉由接著劑4硬化,外周槽21固定並組裝於框架30之內周面30a。
接下來,基於圖式,對如此構成之釣竿用導引器1之作用詳細地進行說明。  於本實施方式中,如圖4所示,與框架30之至少一部分對向之導環2之外周槽21之彎曲之凹曲面21A和與凹曲面21A對向之平面形狀之框架30之內周面30a的形狀互不相同,因此,可使凹曲面21A與內周面30a之對向之表面積增大。因此,可確保導環2與框架30之接觸面積較大,從而可提高兩者之固定力。
又,於本實施方式中,只要使導環2之凹曲面21A與框架30之內周面30a對向而配置即可,因此,容易進行框架30與導環2之定位。
並且,於本實施方式之情形時,無須使框架30之剖面形狀與導環2之外周槽21之形狀一致,因此,可減小框架30之粗細或剖面形狀,從而可實現輕量化。
又,根據本實施方式,以框架30之環接觸部收容於導環2之外周槽21內之狀態進行固定,可將框架30中自外周槽21突出之伸出部分抑制為最小限度。因此,可防止如先前般自外周槽突出之部分之框架產生破損,或釣線纏於其伸出部分,或因海水附著而產生海水積存。
又,於本實施方式中成為如下構成,即,導環2之凹曲面21A具有朝向導環2之中心方向凹陷之凹形狀部,框架30之內周面30a具有沿著導環2之中心軸方向之平面形狀部。因此,可於導環2與框架30之間確保較大之空間(區域),可如本實施方式般將接著劑4充分地填充於該空間(區域),從而可使內周面30a與外周槽21之固著強度增大而提高兩者之固定力。
又,於本實施方式中,可於框架30之內周面30a與外周槽21之間確保充分之空間S(填充區域)。藉由將接著劑4填充於該填充區域,可進一步提高內周面30a與外周槽21之固定力。  並且,藉由將接著劑4填充於框架30與導環2之間之空間S,可消除形成於框架30與導環2之間之間隙(階差),不會如先前般海水殘留於階差部分,從而可抑制產生海水積存。
又,於本實施方式中,凹曲面21A及內周面30a之至少一者設置於遠離竿體10之一側之半周部分之至少一部分,因此,框架30與導環2之連接區域可於圓周方向上斷續地或者局部地連接,因此,與遍及全周連接之情形相比,可減小構件之截面面積,從而可實現輕量化。
又,於本實施方式中可構成為,框架30中之方形部分之寬度相當於槽寬,因此,可使框架30之線材之粗細較先前細,從而可實現釣竿用導引器1整體之輕量化。
於如上述般構成之本實施方式之釣竿用導引器1中,容易進行框架30與導環2之定位,可防止兩者之固定力降低,並且可實現輕量化。
(第1變化例)  圖5所示之第1變化例之釣竿用導引器1A成為如下構成,即,框架30A具有圓形剖面之線材33及收容線材33之一部分之套筒34。於本第1變化例中,作為線材33,採用於金屬線材且中空狀管材之內部填充樹脂等填充材331而成之實心者,但亦可直接採用未填充有填充材331之中空狀管材。第1變化例之導環2為如下構成,即,具有形成有與上述實施方式同樣之凹曲面21A之外周槽21。
套筒34於剖面觀察時形成為具有於前後方向X上較長之中空之貫通孔34b(收容部)之大致方形狀。線材33插通並收容於貫通孔34b之內側。即,套筒34沿著線材33呈U字狀延伸。套筒34係套筒34之內周部配置於導環2之外周槽21內,經由填充於與外周槽21之間所形成之空間S之接著劑4而一體地連接於導環2。  再者,於本第1變化例中,設為於套筒34具有貫通孔34b之構成,但並不限定為貫通孔34b,例如亦可為具有能夠供線材33卡合之槽者。  又,於本第1變化例中,套筒34之貫通孔34b內為中空,但亦可藉由將發泡劑等輕量材填充於該中空部分而將線材33保持於貫通孔34b內。
套筒34具有內周壁34A、外周壁34B、前壁34C、及後壁34D。並且,套筒34遍及全長成為大致相同之剖面形狀。即,內周壁34A設置於遠離竿體10之一側之整個半周部分(圖1及圖2所示之L之範圍),但亦可設置於半周部分之任意一部分。
套筒34中之內周壁34A之內周面34a於進入導環2之外周槽21內之狀態下,與形成於該外周槽21之凹曲面21A對向。內周壁34A之內周面34a具有於剖面觀察時沿著導環2之中心軸2C方向之平面形狀部341。於平面形狀部341之前後方向X之兩側(前側X1、後側X2),分別形成有與前壁34C、後壁34D連續設置之傾斜面342。套筒34之兩傾斜面342之一部分(傾斜面342之角部342a、342b)與外周槽21之凹曲面21A接觸。
如此,套筒34之內周面34a與外周槽21之凹曲面21A之形狀互不相同。即,於第1變化例之釣竿用導引器1A中,於曲面狀之導環2之凹曲面21A與由套筒34中之3個平面(平面形狀部341、一對傾斜面342、342)形成之內周面34a之間形成有空間S。於該空間S填充有接著劑4。以藉由接著劑4經由套筒34將導環2固著於線材33之狀態保持。
於上述之本第1變化例中,能夠將與框架30A之線材為不同構件之方形套筒34以覆蓋於線材之狀態設置,方形套筒34收容並固著於導環2之外周槽21。  於該情形時,套筒34例如成為長方形之剖面形狀,因此,可使收容於外周槽21內之部分之套筒34之表面積較大,從而可確保套筒34與外周槽21之接觸面積較大。因此,可於套筒34與外周槽21之間確保較大之可供接著劑4填充之填充區域,從而可使套筒34與外周槽21之固著強度增大而提高兩者之固定力。
又,藉由將套筒34設為與線材不同之構件,而可應用較細之線材。進而,於本第1變化例中,可對套筒34採用與線材不同之素材,例如藉由使用接著性較佳之素材,可提高與導環2之固定力。
又,於本第1變化例中,套筒34之至少一部分之剖面形成為方形,因此,無須使用其他構件來形成內周面30a。藉此,可容易地進行框架30之加工,可抑制構件成本增大。
又,於本變化例中,套筒34具有收容框架30A之線材之貫通孔34b,因此,可增大套筒34與收容於貫通孔34b內之線材之接觸面積。
(第2變化例)  圖6所示之第2變化例之釣竿用導引器1B構成為於導環2A之外周部形成平面形狀部221,且於框架30B之內周部具有內周槽35(凹形狀部)。藉由將導環2A之外周部之一部分(平面形狀部221)卡合於框架30B之內周槽35之內側,而將導環2A固定於框架30B。
第2變化例之框架30B之內周槽35形成曲面,該曲面於剖面觀察時以朝徑向外側(遠離中心軸2C之方向)凹陷之方式於前後方向X上彎曲。於內周槽35具有與導環2A之至少一部分對向之凹曲面35A(第2對向面)。凹曲面35A構成於徑向上朝向導環2A之中心方向(中心軸2C側)之相反側(相反方向)凹陷的凹形狀部。  具體而言,框架30B之內周槽35形成有凸緣部35b、35c,凸緣部35b、35c於剖面觀察時隔著前後方向X之中央部之底部35a之兩側分別朝徑向外側突出。藉此,於框架30B之內周面中兩凸緣部35b、35c彼此之間,遍及框架30B之全長而形成凹狀之內周槽35。
導環2A於剖面觀察時形成為於前後方向X上較長之實心之大致方形狀。導環2A係導環2A之外周部配置於框架30B之內周槽35內,經由填充於與內周槽35之間所形成之間隙S之接著劑4而一體地連接於導環2A。
導環2A具有外周面22a、內周面22b、前表面22c、及後表面22d。並且,導環2A中之內周面22b彎曲成圓弧狀。導環2A中之外周面22a(第1對向面)於進入框架30B之內周槽35內之狀態下,與形成於該內周槽35之凹曲面35A對向。外周面22a具有於剖面觀察時沿著導環2A之中心軸2C方向之平面形狀部221。於平面形狀部221之前後方向X之兩側(前側X1、後側X2),分別形成有與前表面22c、後表面22d連續設置之傾斜面222。導環2A之兩傾斜面222之一部分(傾斜面222之角部222a、222b)與內周槽35之凹曲面35A接觸。於第2變化例中,於前表面22c及後表面22d與框架30B之內周槽35(凹曲面35A)之間亦填充有接著劑4。
如此,於第2變化例之釣竿用導引器1B中,導環2A之外周面22a與內周槽35之凹曲面35A之形狀互不相同。即,於第2變化例之釣竿用導引器1B中,於曲面狀之框架30B之凹曲面35A與由導環2A中之3個平面(平面形狀部221、一對傾斜面222、222)形成之外周面22a之間形成有空間S。於該空間S填充有接著劑4。以藉由接著劑4將導環2A固著於框架30B之狀態保持。
於上述之本第2變化例中,與框架30B之至少一部分對向之導環2之外周槽21之外周面22a和與該外周面22a對向之框架30B之凹曲面35A的形狀互不相同,因此,可使外周面22a與凹曲面35A之對向之表面積增大。因此,可確保導環2與框架30B之接觸面積較大,從而可提高兩者之固定力。
又,於本實施方式中,只要使導環2之外周面22a與框架30B之第2對向面對向而配置即可,因此,容易進行框架30B與導環2之定位。  並且,於本實施方式之情形時,無須使框架30B之剖面形狀與導環2之外周槽21之形狀一致,因此,可減小框架30B之粗細或剖面形狀,從而可實現輕量化。
又,於第2變化例中,外周面22a具有沿著導環2之中心軸方向之平面形狀部,且凹曲面35A具有朝向與導環2之中心方向相反之方向凹陷的凹形狀部,因此,可於導環2與框架30B之間確保較大之空間S(區域),可將如本變化例之接著劑4充分地填充於該空間(區域),從而可使凹曲面35A與外周槽21之固著強度增大而提高兩者之固定力。
以上,對本發明之釣竿用導引器之實施方式進行了說明,但該等實施方式係作為示例而提出,並不意欲限定發明之範圍。實施方式能夠以其他多種形態實施,可於不脫離發明主旨之範圍內進行各種省略、替換、變更。實施方式或其變化例中,例如包含業者可容易地設想者、實質上相同者、均等之範圍者等。
例如,於本實施方式中,第1對向面及第2對向面設置於遠離竿體10之一側之半周部分之任意一部分,但亦可如上述實施方式般為半周全部,還可於圓周方向上斷續。
於本實施方式中,示出了於框架30、30A、30B與導環2之固定時使用接著劑4之示例,但並不限定為接著劑4,例如亦可設為鉚接之固著方法。
於本實施方式中,將於上下方向上遠離竿體10之方向設為上側來定義釣竿用導引器之突出頂端側,但此屬於在雙軸卷線器用竿體之上側設置釣竿用導引器之情形,於紡車式卷線器用竿體之情形時,釣竿用導引器安裝於竿體10之下側,因此該情形時,釣竿用導引器之突出頂端側之遠離竿體之方向為下側。
於本實施方式中,將金屬線材作為框架之對象,但亦可為由金屬板形成之框架。  又,於本實施方式中,支持腳部31及安裝腳部32設為兩條腿構成,但亦可為一條腿構成。
1, 1A, 1B:釣竿用導引器 2:導環 2A:導環 2a:內周面 2C:中心軸 3:導架 4:接著劑 10:竿體 10a:外周面 10C:中心軸 11:繞線 21:外周槽 21A:凹曲面(第1對向面) 21a:底部 21b:凹曲面 22a:外周面(第1對向面) 22b:內周面 22c:前表面 22d:後表面 30, 30A:框架 30a:內周面(第2對向面) 30B:框架 30b:外周面 30c:前表面 30d:後表面 31:支持腳部 31a:上端部 31b:下端部 32:安裝腳部 33:線材 34:套筒 34A:內周壁 34a:內周面 34B:外周壁 34b:貫通孔 34C:前壁 34D:後壁 35:內周槽(凹形狀部) 35A:凹曲面(第2對向面) 35b:凸緣部 35c:凸緣部 221:平面形狀部 222:傾斜面 222a:角部 222b:角部 301, 341:平面形狀部 302:傾斜面 302a:角部 302b:角部 331:填充材 342:傾斜面 342a:角部 342b:角部 L:範圍 S:空間 X:前後方向 X1:前側 X2:後側 Y:左右方向 Z:上下方向 Z1:上側 Z2:下側
圖1係本發明之實施方式之釣竿用導引器之前視圖。  圖2係自導環之中心軸方向觀察釣竿用導引器所得之前視圖。  圖3係圖2所示之A-A線剖視圖,且係自左右方向觀察釣竿用導引器所得之圖。  圖4係圖3所示之B部之放大圖,且係表示框架與導環之固定狀態之剖視圖。  圖5係表示第1變化例之釣竿用導引器中之框架與導環之固定狀態的剖視圖。  圖6係表示第2變化例之釣竿用導引器中之框架與導環之固定狀態的剖視圖。
1:釣竿用導引器
2:導環
2a:內周面
3:導架
4:接著劑
21:外周槽
21A:凹曲面(第1對向面)
21a:底部
21b:凹曲面
30:框架
30a:內周面(第2對向面)
30b:外周面
30c:前表面
30d:後表面
301:平面形狀部
302:傾斜面
302a:角部
302b:角部
S:空間
X:前後方向
X1:前側
X2:後側
Y:左右方向
Z:上下方向
Z1:上側
Z2:下側

Claims (10)

  1. 一種釣竿用導引器,其具備: 導環,其供釣線插通;及  導架,其固定於竿體,朝竿徑方向之外側延伸而設置,保持上述導環;  上述導環具有外周槽,該外周槽沿著位於較上述導環之中心軸於上述竿徑方向上更靠外側的外周緣;且  上述導架具有:  框架,其由保持上述導環之環狀線材構成;及  支持腳部,其固定於上述竿體,與上述框架連結並對其予以支持;且  與上述框架之至少一部分對向之上述外周槽之第1對向面和與上述第1對向面對向之上述框架之第2對向面的形狀互不相同。
  2. 如請求項1之釣竿用導引器,其中上述第1對向面具有朝向上述導環之中心方向凹陷之凹形狀部,且 上述第2對向面具有沿著上述導環之中心軸方向之平面形狀部。
  3. 如請求項1之釣竿用導引器,其中上述第1對向面具有沿著上述導環之中心軸方向之平面形狀部,且 上述第2對向面具有朝向與上述導環之中心方向相反之方向凹陷之凹形狀部。
  4.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釣竿用導引器,其中於上述第1對向面與上述第2對向面之間具有空間,且於上述空間填充有接著劑。
  5. 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之釣竿用導引器,其中上述第1對向面及上述第2對向面之至少一者設置於遠離上述竿體之一側之半周部分之至少一部分。
  6. 如請求項3至5中任一項之釣竿用導引器,其中上述第2對向面係將上述框架之線材之一部分成形為平面形狀而構成。
  7. 如請求項3至6中任一項之釣竿用導引器,其中上述第2對向面係將上述框架之線材之一部分形成為剖面方形而構成。
  8. 如請求項1至5中任一項之釣竿用導引器,其中 上述框架具備上述線材、及設置於上述線材之一部分之套筒,且  上述第2對向面係設置於上述套筒。
  9. 如請求項8之釣竿用導引器,其中上述套筒之至少一部分之剖面形成為方形。
  10. 如請求項8或9之釣竿用導引器,其中上述套筒具有收容上述框架之線材之收容部。
TW111110448A 2021-06-09 2022-03-22 釣竿用導引器 TW202247765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096665 2021-06-09
JP2021096665A JP2022188546A (ja) 2021-06-09 2021-06-09 釣竿用ガイド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247765A true TW202247765A (zh) 2022-12-16

Family

ID=842968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1110448A TW202247765A (zh) 2021-06-09 2022-03-22 釣竿用導引器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220394964A1 (zh)
JP (1) JP2022188546A (zh)
KR (1) KR20220166174A (zh)
CN (1) CN115443956A (zh)
TW (1) TW202247765A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282129B2 (ja) 2014-02-06 2018-02-21 株式会社シマノ 釣糸ガイドのガイド枠及び釣糸ガイド並びに釣竿
JP6553455B2 (ja) 2015-09-02 2019-07-31 株式会社シマノ 釣糸ガイド、釣竿、及び、ガイドフレー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20394964A1 (en) 2022-12-15
JP2022188546A (ja) 2022-12-21
CN115443956A (zh) 2022-12-09
KR20220166174A (ko) 2022-12-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527057B2 (ja) 釣糸ガイド及び釣竿並びにガイドフレーム
JP2010090906A (ja) クリップ
JP2017046644A (ja) 釣糸ガイド、釣竿、ガイドフレーム及びガイドフレームの製造方法
JP2018071562A (ja) 留め具
TW202247766A (zh) 釣竿用導引器
TW202247765A (zh) 釣竿用導引器
JP2020174596A (ja) 釣糸ガイドのガイドフレーム及び釣糸ガイド並びに釣竿
KR20160072167A (ko) 변압기
US20190182571A1 (en) Speaker grille and speaker device
JP6247587B2 (ja) 振り出し竿用の釣糸ガイド及び振り出し竿
JP2017046646A (ja) 釣糸ガイド、釣竿、ガイドリング及び釣糸ガイドの製造方法
JP6408809B2 (ja) 釣糸ガイド及び釣竿並びにガイドリング
US9510099B2 (en) Speaker device
JP2016149993A (ja) 釣具用釣糸のガイド
JP6966399B2 (ja) 釣竿
JP6105750B2 (ja) 留め具
JP2916429B2 (ja) 釣竿用導糸環
JP2011092074A (ja) 釣糸ガイド
JP6070467B2 (ja) グロメット及びグロメット付ワイヤーハーネス
JP7074487B2 (ja) パラボラアンテナ装置
TWI816016B (zh) 釣線導引裝置之導引框、釣線導引裝置及釣竿
JP3197866U (ja) ステアリングホイール
JP2018083469A (ja) ブラケット部材
JP2023035450A (ja) ケーブル用ドラム
JP2015233112A (ja) ノイズフィル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