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238065A - 熱交換器以及排煙處理系統 - Google Patents

熱交換器以及排煙處理系統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238065A
TW202238065A TW111104357A TW111104357A TW202238065A TW 202238065 A TW202238065 A TW 202238065A TW 111104357 A TW111104357 A TW 111104357A TW 111104357 A TW111104357 A TW 111104357A TW 202238065 A TW202238065 A TW 202238065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heat transfer
transfer tubes
opening
heat exchang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110435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落合亮太
岩月元臣
山岡浩明
山根伸雄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三菱重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三菱重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三菱重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23806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238065A/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2STEAM GENERATION
    • F22BMETHODS OF STEAM GENERATION; STEAM BOILERS
    • F22B37/00Component parts or details of steam boilers
    • F22B37/02Component parts or details of steam boilers applicable to more than one kind or type of steam boiler
    • F22B37/06Flue or fire tubes; Accessories therefor, e.g. fire-tube inser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3COMBUSTION APPARATUS; COMBUSTION PROCESSES
    • F23JREMOVAL OR TREATMENT OF COMBUSTION PRODUCTS OR COMBUSTION RESIDUES; FLUES 
    • F23J15/00Arrangements of devices for treating smoke or fumes
    • F23J15/06Arrangements of devices for treating smoke or fumes of cool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3COMBUSTION APPARATUS; COMBUSTION PROCESSES
    • F23JREMOVAL OR TREATMENT OF COMBUSTION PRODUCTS OR COMBUSTION RESIDUES; FLUES 
    • F23J15/00Arrangements of devices for treating smoke or fumes
    • F23J15/08Arrangements of devices for treating smoke or fumes of heat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7/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tubular conduit assemblies for both heat-exchange media,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a conduit wall
    • F28D7/16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tubular conduit assemblies for both heat-exchange media,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a conduit wall the conduits being arranged in parallel spaced rela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9/00Casings; Header boxes; Auxiliary supports for elements; Auxiliary members within casings
    • F28F9/02Header boxes; End plat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GCLEANING OF INTERNAL OR EXTERNAL SURFACES OF HEAT-EXCHANGE OR HEAT-TRANSFER CONDUITS, e.g. WATER TUBES OR BOILERS
    • F28G15/00Detai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 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And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種熱交換器(4),係具備:複數個傳熱管(45),係能夠使熱媒於內部流動;管集(42、43),係連接有各傳熱管(45)的其中一端,且熱媒能夠在與各傳熱管(45)之間流動;開口部(42a、43a),係形成於管集(42、43),使傳熱管(45)的其中一端(45a)露出外部;以及開閉部(46),係使開口部(42a、43a)開閉。

Description

熱交換器以及排煙處理系統
本揭示,係關於熱交換器以及具備熱交換器之排煙處理系統,特別是關於具有複數個傳熱管之熱交換器以及排煙處理系統。
就火力發電用之鍋爐而言,作為用以從鍋爐內的排氣回收熱或將排氣加熱之熱交換器,已知有氣-氣加熱器(Gas Gas Heater:GGH)。作為關於氣-氣加熱器的技術,例如已知有專利文獻1所記載的技術。
於專利文獻1(國際公開第2018/139669號公報:WO2018/139669A1),係記載有將具有複數個傳熱管(11、12)之熱交換捆包(41)以連接傳熱管(11、12)之上下延伸的柱狀之管集(42、43)堆積之構成。就專利文獻1所記載之構成而言,藉由管集(42、43)堆積3層之熱交換捆包(41),係被底板(32)、背面板(33)、頂板(34)包圍上下及背面,並於內部形成排氣的流路。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國際公開第2018/139669號公報(WO2018/ 139669A1, 「0022」-「0029」、圖3、圖4)
[發明所欲解決之問題]
專利文獻1所記載之熱交換捆包(41),係使管集(42、43)支承複數個傳熱管(11、12),並對應於各別的傳熱管(11、12)於管集(42、43)的外表面形成栓孔(48)。栓孔(48)在平常時係以栓塞閉鎖。並且,在複數個傳熱管(11、12)中出現發生故障而熱媒洩漏的傳熱管(11、12)之情形,係卸除栓塞,並從栓孔(48)插入封閉栓,而將故障的傳熱管(11、12)之端(熱媒的出入口)栓鎖(例如,參照特開2015-036614號公報等)。
具體而言,作為進行栓鎖的步驟,係藉由以下之(1)、(2)進行。 (1)將封閉栓裝設於棒狀的夾具的前端,通過對應於故障的傳熱管(11、12)的位置之栓孔(48)插入夾具及封閉栓,並將封閉栓緊壓於傳熱管(11、12)的出入口。 (2)通過插入了封閉栓之栓孔(48)的隔壁之栓孔(48)插入焊接用的器材,藉此將封閉栓焊接於傳熱管(11、12)的出入口。
就專利文獻1所記載之構成而言,在步驟(1)插入封閉栓之際,係通過插入有夾具的栓孔,並以目視確認傳熱管的出入口,故有操作性不佳、作業耗時之問題。並且,在步驟(2)進行焊接之際,若欲以目視確認焊接的位置,必須從插入有夾具的栓孔或插入有焊接用的器材的栓孔進行確認,故有操作性不佳、作業時間增加之問題。若使用除此之外的栓孔,則會因透視(Perspective)上的問題導致必須有熟練度方能作業,故有耗費時間方能習熟之問題。
本揭示,係以使封閉故障的傳熱管的作業之操作性提升為技術性課題。 [解決問題之技術手段]
前述之本揭示之課題,係能夠藉由採用下述構成而達成。 本揭示之熱交換器,係具備: 複數個傳熱管,係能夠使熱媒於內部流動; 管集,係連接有前述各傳熱管的其中一端,且熱媒能夠在與前述各傳熱管之間流動; 開口部,係形成於前述管集,使前述傳熱管的其中一端露出外部;以及 開閉部,係使前述開口部開閉。
如前述之熱交換器,其中,係具備: 1個前述開口部,係能夠使所有前述傳熱管的其中一端露出外部;以及 1個前述開閉部,係配置為對應於1個前述開口部。
如前述之熱交換器,其中,係具備: 前述開閉部,係被支承為能夠對於前述開口部裝卸。
本揭示之排煙處理系統,係具備: 燃燒燃料的鍋爐;以及 配置於燃燒燃料所產生的氣體的流路中,與氣體之間進行熱交換之前述之其中任一者所述之熱交換器。 [發明之效果]
依據本揭示之熱交換器,係以開閉部使開口部開啟而使傳熱管的其中一端露出外部,藉此能夠使封閉故障的傳熱管的作業之操作性提升。 依據本揭示,因具備能夠使所有的傳熱管的其中一端露出外部之1個開口部,以及配置為對應於1個開口部之1個開閉部,藉此,與具有複數個開口部或開閉部的情形相比,能夠輕易進行開閉作業而能夠使操作性提升。 依據本揭示,與能夠滑移之開閉部或能夠藉由鉸鏈旋轉之開閉部相比,因能夠卸除開閉部,故能夠避免在開口部開啟的狀態下開閉部阻礙作業之情事。
接著,一邊參照圖式,一邊說明作為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之具體例的實施例,然而本發明係不限於以下之實施例。 又,於使用了以下圖式的說明中,為了方便理解,說明所必要之構件以外的圖示係適當省略。
[實施例1] 圖1係包含本揭示之熱交換器的排煙處理系統的說明圖。 於圖1中,運用了實施例1之熱交換器的排煙處理系統(工廠)S,從鍋爐1的排氣被導入至脫硝裝置2,去除了排氣中的氮氧化物之後,於空氣預熱器(A/H)3中與前往鍋爐1的燃燒用空氣進行熱交換。接著,排氣係被導入至作為氣體-氣體熱交換器之一例的GGH熱回收器4並進行熱交換(熱回收)。通過GGH熱回收器4而氣體溫度降低的排氣,係在氣體中的煤塵的空氣阻力值降低的狀態被導入至集塵裝置(EP:Electrostatic Precipitator)5,而去除排氣中大部分的煤塵。之後,排氣係藉由風扇6升壓,並被導入至濕式排煙脫硫裝置(FGD:Flue Gas Desulfurization)7,並藉由氣液接觸去除排氣中的硫氧化物及煤塵的一部分。於濕式排煙脫硫裝置7中,被冷卻至飽和氣體溫度之排氣,係利用GGH熱回收器4所回收的熱,藉由作為氣體-氣體熱交換器之一例之GGH再加熱器8升溫(熱交換、再加熱)。通過GGH再加熱器8之排氣係藉由煙囪9排出。
圖2係本揭示之實施例1之熱交換器的本體的說明圖。 圖3係圖2之熱交換器的本體的分解圖。 圖4係構成實施例之熱交換器的捆包的說明圖。 於圖2、圖3中,GGH熱回收器4,係具有作為框體之一例的殼體31。殼體31,係具有作為背面罩之一例的板狀之背面板33,以及作為上罩之一例的板狀之頂板34。於殼體31的前部,係支承有往上下方向延伸之捆包間罩35。捆包間罩35,係往上下方向(重力方向)延伸,並於左右方向(排氣(排煙)的流動方向)隔著預先設定的間隔配置有複數個。於殼體31的內部,收容有複數個熱交換捆包41。
於圖2至圖4中,各熱交換捆包41,係具有作為第1安裝部之一例的第1管集42,以及作為第2安裝部之一例的第2管集43。實施例1的第1管集42及第2管集43,係形成為往上下方向延伸的柱狀。各管集42、43,係形成為內部中空且上端及下端閉塞的形狀,並於內部形成能夠流動的空間。並且,於各管集42、43,係支承有往左右方向伸展之安裝托板44。
於各管集42、43的後面,係支承有往後方延伸之傳熱管45。傳熱管45,係構成為於殼體31的內部在後端或前端彎曲並往前後方向來回複數次。又,於各管集42、43,係於上下方向隔著間隔支承有複數個傳熱管45。各傳熱管45的兩端,係被管集42、43支承,並構成為能夠使熱媒從管集42、43出入各傳熱管45。 各傳熱管45,係於前後方向的中央部,被支撐構件47支承。支撐構件47,係於板形成為形成有複數個使傳熱管45通過的孔之形狀。因此,傳熱管45,係並非僅藉由管集42、43以懸臂狀態支承,而是藉由管集42、43及支撐構件47進行保持。又,支撐構件47,雖於前後方向及左右方向圖示有1個,然而亦能夠對應於傳熱管45的長度,於前後方向設有複數張或於左右方向設有複數張。
圖5係圖4所示之捆包卸除了開閉部的狀態的說明圖,圖5(A)係立體圖,圖5(B)係特取部分剖面圖。 於圖5中,在各管集42、43的前部形成有開口部42a、43a。實施例之開口部42a、43a,係沿著管集42、43往上下方向延伸,並形成為能夠使所有的傳熱管45的端部(熱媒的出入口)45a露出外部的大小。
於各開口部42a、43a,係支承有作為開閉部之一例的開閉罩46。實施例之開閉罩46,係具有半圓筒狀的罩本體46a,以及從罩本體46a的左右兩端往外側伸展之板狀的固定部46b。開閉罩46,係形成為能夠將開口部42a、43a的整個區域閉塞的長度。並且,開閉罩46,係使固定部46b藉由螺栓固定,固定於安裝托板44。因此,藉由卸除螺栓46c,開閉罩46係構成為能夠對於管集42、43裝卸。又,開閉罩46的固定方法係不限於螺栓固定,亦能夠使用螺絲,亦能夠考慮以能夠輕易切斷的方式進行局部焊接。
於開閉罩46,雖較佳為設有裝卸作業時用以使操作者抓取的把手,然而亦可為不設置之構成。在安裝把手的情形,係較佳為設有用以將開閉罩46往上方吊起的把手及用以使開閉罩46往前後方向移動的 把手般之複數個把手。
圖6係實施例之螺栓固定部分的說明圖,圖6(A)係蓋形螺帽的說明圖,圖6(B)係埋入有螺帽的形態的說明圖。 於圖6中,為了將實施例之開閉罩46進行螺栓固定,係於安裝托板44配置有螺入了有螺栓46c之螺帽44a、44a’。螺帽係如圖6(A)所示,亦能夠為將螺帽44a固定於安裝托板44的形態,並如圖6(B)所示,亦能夠為使安裝托板44的厚度增厚而使螺帽44a’埋入安裝托板44的形態。
又,於實施例中,係沿著開口部42a、43a的外緣,配置有作為密封構件之一例的密封SL。因此,在開閉罩46裝設於管集42、43的狀態下,邊界部分係被密封SL封塞。因此,能夠避免管集42、43內的熱媒漏出至外部。
於圖2至圖5中,於各管集42、43之間,以能夠裝卸的方式支承有作為連接構件之一例的殼體板49。殼體板49,係具有對應於管集42、43的上下方向的高度之高度。殼體板49,係藉由未圖示的螺栓以能夠裝卸的方式被安裝托板44支承。在裝設有殼體板49的場合,係連接有管集42、43。因此,在裝設有殼體板49的情形,係能夠使管集42、43及傳熱管45在具有高剛性的狀態下一體化,並且能夠避免排氣從管集42、43之間漏出。
藉由附加前述符號42~49之構件,構成實施例1之熱交換捆包41。熱交換捆包41,係構成為能夠作為一個單元收納於殼體31。並且,在將熱交換捆包41收納於殼體31的狀態下,於背面板33、頂板34、捆包間罩35、管集42、43、殼體板49及地板面包圍的內側,構成有排氣所流動的排氣路徑。並且,於排氣路徑內配置有傳熱管45,並構成為能夠與在排氣路徑流動的排氣之間進行熱交換。
於圖2中,實施例1的GGH熱回收器4,係對於排氣的流動的方向,在上游、中游、下游排列配置有3列,並且於上游、中游、下游之各列往上下方向堆疊有3層之熱交換捆包41。又,中層之熱交換捆包41,係使管集42、43的下端堆積於下層的熱交換捆包41的管集42、43的上端。同樣地,上層之熱交換捆包41,係使管集42、43的下端堆積於中層的熱交換捆包41的管集42、43的上端。 又,GGH再加熱器8,係構成為與GGH熱回收器4相同,故省略圖示及詳細說明。
(實施例1的作用) 具備前述構成之實施例1之排煙處理系統S,係在複數個傳熱管45當中出現因腐蝕等故障導致熱媒漏出之傳熱管45的情形,進行將封閉栓51打入故障了的傳熱管45的端部45a之作業。在打入封閉栓51的情形,係首先使熱媒對於熱交換捆包41的流入停止,並抽出傳熱管45的熱媒。接著,使管集42、43的溫度降低之後,卸除管集42、43的開閉罩46。接著,通過開放了的開口部42a、43a,將封閉栓51打入故障的傳熱管45的端部45a並焊接。接著,安裝開閉罩46,並使熱媒流入熱交換捆包41。
因此,實施例之熱交換捆包41,在進行藉由封閉栓51封塞傳熱管45的端部45a的作業時,與專利文獻1的栓孔不同,能夠通過大幅開放的開口部42a、43a進行作業。藉此,與通過栓孔目視之以往構成相比,能夠輕易通過開口部42a、43a目視確認傳熱管45的端部45a,而能夠輕易進行焊接封閉栓51的作業。因此,實施例之熱交換捆包41,係能夠使封閉故障的傳熱管45的作業之操作性提升,而能夠縮短作業時間。
特別是,就實施例而言,係能夠以1個開閉罩46使所有的傳熱管45的端部45a的開放(露出)、閉塞。因此,相較於對於每個傳熱管45使用個別的罩進行開閉的情形相比,能夠輕易進行作業。 並且,就實施例而言,開口部42a、43a與開閉罩46之間係藉由密封SL密閉。就專利文獻1所記載之以往構成而言,在使用熱交換捆包41時(熱交換時),多個栓孔各自裝設有栓塞,然而因有多個栓塞,故使多個栓塞完全密閉的狀況在現實上難以實現,而有熱媒通過栓塞的部分漏出之問題。相對於此,就實施例而言,係並未設置栓塞,並且,被1個開口部42a、43a與1個開閉罩46之間的密封SL所密閉,故比以往的構成更容易管理密閉狀態。
並且,熱交換捆包41,會因使用而在管集42、43的底部堆積汙泥狀的排液。就以往之栓孔的構成而言,係難以排出該排液。相對於此,就實施例而言,開口部42a、43a係大幅開放。因此,能夠通過開放的開口部42a、43a將排液排出或挖出。
[實施例2] 接著,針對本揭示之實施例2進行說明。實施例2係實施例1之變形例,以下,除了特別說明的情形,係與實施例1相同。圖7係包含本揭示之實施例2之熱交換器的排煙處理系統的說明圖。
實施例1之排煙處理系統S,係於濕式排煙脫硫裝置7中,將被冷卻至飽和氣體溫度之排氣,利用GGH熱回收器4所回收的熱,藉由GGH再加熱器8升溫。相對於此,實施例2之排煙處理系統S,係回收通過空氣預熱器3之排氣的熱,並利用所回收的熱使供給至鍋爐1的水(鍋爐供水)升溫。
如圖7所示,實施例2之排煙處理系統S,係具備熱回收器(熱交換器)10、供水加熱器(熱交換器)11。熱回收器10,係使通過空氣預熱器3的排氣的熱傳達至於內部流通的熱媒,藉此回收排氣的熱的裝置。藉由熱回收器10加熱的熱媒,係供給至供水加熱器11。
供水加熱器11,係利用以熱回收器10所回收的熱將供給至鍋爐1的水加熱的裝置。供水加熱器11,係進行從熱回收器10供給的熱媒與供給至鍋爐1的水之熱交換,藉此將供給至鍋爐1的水加熱的。供水加熱器11,係將作為加熱供給至鍋爐1的水之熱源的熱媒,供給至熱回收器10。
[實施例3] 本揭示之實施例3進行說明。實施例3係實施例1之變形例,以下,除了特別說明的情形,係與實施例1相同。圖8係本揭示之實施例3之GGH熱回收器4的剖面圖。圖8所示之箭號,係表示從空氣預熱器3流入至GGH熱回收器4之排氣的流動方向。
如圖8所示,本實施例之GGH熱回收器4,係具有從排氣的流動方向的上游側往下游側配置有3個的熱交換捆包41。於排氣的流動方向的最上游側配置有熱交換捆包41A,於排氣的流動方向的最下游側配置有熱交換捆包41C。於熱交換捆包41A與熱交換捆包41C之間配置有熱交換捆包41B。
圖8所示之傳熱管45,係具有管體45A,以及安裝於管體45A之散熱片45B。如圖8所示,構成熱交換捆包41A、41B、41C之所有的傳熱管45,係具有管體45A以及散熱片45B。
如圖8所示,複數個傳熱管45,係沿著通過複數個傳熱管45之排氣的流動方向,隔著一定的間隔P1配置。並且,複數個傳熱管45,係沿著正交於通過複數個傳熱管45之排氣的流動方向之垂直方向VD,隔著一定的間隔P1配置。
如圖8所示,複數個傳熱管45,係以使於排氣的流動方向相鄰的一對傳熱管45之垂直方向VD的位置為相同位置的方式配置。亦即,複數個傳熱管45,係以成為正方配置的方式配置。
就正方配置而言,傳熱管45的最上游部分雖會與排氣接觸,然而就比其更下游側的部分而言,對於排氣的流動方向會被最上游部分遮蔽而與排氣的接觸減少,並且因接觸減少,故排氣容易流動。GGH熱回收器4,係將構成熱交換捆包41A、41B、41C的所有傳熱管45皆作正方配置,藉此能夠減輕灰蝕(ash cutting)。
圖8所示之複數個熱交換捆包41A、41B、41C,係以使傳熱管45的管間流速成為10m/s以下的方式配置。在此,所謂傳熱管45的管間流速,係意指通過在正交於排氣的流動方向之垂直方向VD相鄰的一對傳熱管45之間的排氣的流速。更具體而言,管間流速,係意指於圖8所示之第1層傳熱管45的中心軸L1的位置,通過熱交換捆包41A的垂直方向VD的剖面積減去傳熱管45的垂直方向VD的剖面積的合計之剖面積區域的排氣的流速。
於圖8所示之複數個熱交換捆包41A、41B、41C,係使傳熱管45的管間流速成為10m/s以下,係為了抑制傳熱管45的摩耗。就GGH熱回收器4而言,一般而言,傳熱管45的摩耗速度係約0.1mm/年以下為佳。
本發明之發明者,係評估配置於集塵裝置5的上游側之GGH熱回收器4的傳熱管45的摩耗量與排氣的流速之關係。其結果,係獲得圖9所示之測量結果。圖9係表示GGH熱回收器4之傳熱管45的摩耗量與排氣的氣體流速與排氣所包含的塵埃濃度之關係的圖表。於圖9中,A係設定為0.1mm/年之摩耗極限線。
如圖9所示,本發明之發明者,係發現排氣的氣體流速無論排氣中的塵埃濃度,在氣體流速比10m/s更高的情形,會有傳熱管45的摩耗量急劇增加的現象。因此,就本實施例而言,於複數個熱交換捆包41A、41B、41C,係使傳熱管45的管間流速為10m/s以下。
圖10係本揭示之實施例3之GGH再加熱器8的剖面圖。圖10所示之箭號,係表示從濕式排煙脫硫裝置7流入至GGH再加熱器8之排氣的流動方向。
如圖10所示,本實施例之GGH再加熱器8,係具有從排氣的流動方向的上游側往下游側配置有3個的熱交換捆包41。於排氣的流動方向的最上游側配置有熱交換捆包41D,於排氣的流動方向的最下游側配置有熱交換捆包41F。於熱交換捆包41D與熱交換捆包41F之間配置有熱交換捆包41E。
構成圖10所示之熱交換捆包41E、41F之傳熱管45,係具有管體45A,以及安裝於管體45A之散熱片45B。構成圖10所示之熱交換捆包41D之傳熱管45,雖具有管體45A,然而係未安裝有散熱片45B之裸管。構成熱交換捆包41D之傳熱管45為無散熱片45B的裸管,係為了抑制從濕式排煙脫硫裝置7導入之煙霧附著於傳熱管45而造成腐蝕之問題。
如圖10所示,複數個傳熱管45,係沿著通過複數個傳熱管45之排氣的流動方向,隔著一定的間隔P2配置。並且,複數個傳熱管45,係沿著正交於通過複數個傳熱管45之排氣的流動方向之垂直方向VD,隔著一定的間隔P2配置。
如圖10所示,構成熱交換捆包41E、41F之複數個傳熱管45,係以使於排氣的流動方向相鄰的一對傳熱管45之垂直方向VD的位置為相同位置的方式配置。亦即,複數個傳熱管45,係以成為正方配置的方式配置。GGH再加熱器8,係將構成熱交換捆包41E、41F的所有傳熱管45皆作正方配置,藉此能夠減輕灰蝕(ash cutting)。
另一方面,如圖10所示,構成熱交換捆包41D之複數個傳熱管45,係以使於排氣的流動方向相鄰的一對傳熱管45之垂直方向VD的位置位於相鄰的一對傳熱管45的中間的位置的方式配置。亦即,複數個傳熱管45,係以使於排氣的流動方向相鄰的一對傳熱管45之垂直方向VD的位置不同的交錯配置的方式配置。
就交錯配置而言,傳熱管45的下游側的部分不易被上游側的部分遮蔽,故與排氣的接觸會增加,然而亦會因此對於排氣的流動產生阻力。GGH再加熱器8,係將構成熱交換捆包41D的傳熱管45作交錯配置,藉此能夠提高從濕式排煙脫硫裝置7導入的煙霧之蒸發效率。
圖10所示之複數個熱交換捆包41D、41E、41F,係以使傳熱管45的管間流速成為8m/s以上且16m/s以下的方式配置。管間流速,係更佳為12m/s以上且16m/s以下。
在此,所謂傳熱管45的管間流速,係意指通過在正交於排氣的流動方向之垂直方向VD相鄰的一對傳熱管45之間的排氣的流速。更具體而言,管間流速,係意指於圖10所示之第1層傳熱管45的中心軸L2的位置,通過熱交換捆包41D的垂直方向VD的剖面積減去傳熱管45的垂直方向VD的剖面積的合計之剖面積區域的排氣的流速。
圖11係從上方觀察具有GGH熱回收器4及GGH再加熱器8之附散熱片的傳熱管45的圖。如圖11所示,傳熱管45,係具有管體45A,以及安裝於管體45A的外周面之散熱片45B。管體45A的外徑d,係例如設定為30mm以上且40mm以下。散熱片45B的外徑DF,係例如設定為60mm以上且80mm以下。
如圖11所示,沿著管體45A延伸的方向,隔著散熱片間距(間隔)F安裝有複數個散熱片45B。就圖8所示之GGH熱回收器4所具有的傳熱管45而言,散熱片間距F係設定為5.0mm以上且11.0mm以下為佳。並且,散熱片間距F係設定為7.25mm以上且10.16mm以下為佳。
就圖9所示之GGH再加熱器8所具有的附散熱片的傳熱管45而言,散熱片間距F係設定為5.0mm以上且11.0mm以下為佳。並且,散熱片間距F係設定為6.35mm以上且8.47mm以下為佳。
(變更例) 以上,雖針對本發明之實施例及變更例進行詳細說明,然本發明不限於前述實施例及變更例,在不脫離申請專利範圍所記載之本發明的主旨的範圍,可進行各種變更。於下述例示本發明之其他變更例(H01)~(H04)。 (H01)於前述實施例中,雖例示GGH熱回收器4或GGH再加熱器8作為熱交換器,然而不限於此。例如,亦能夠運用過熱器等之熱交換器。
(H02)於前述實施例中,雖將開閉罩46藉由螺栓固定而能夠裝卸之構成,然而不限於此。例如,亦能夠為往上下方向滑移移動而使開口部42a、43a開閉之構成。除此之外,亦能夠為將開閉罩46藉由鉸鏈以能夠旋轉的方式支承於管集42、43或安裝托板44而使開口部42a、43a開閉之構成。為了使滑移了的罩或以鉸鏈為中心開放了的涵蓋不致妨礙操作,設有將開口部42a、43a保持在開放的狀態之鎖定機構般者為佳。
(H03)於前述實施例中,雖例示藉由1個開口部42a、43a及開閉罩46涵蓋所有的傳熱管45的端部45a之構成,然而不限於此。亦能夠為不對於所有的傳熱管,而是例如對於2根(以上)之傳熱管45,設置1個開口部及開閉罩之構成。並且,亦能夠為對於對於1根傳熱管45個別設置開口部及開閉罩之構成。 (H04)於前述實施例中,雖例示殼體31具有背面板33、頂板34之構成,然而不限於此。亦能夠利用收容有熱交換捆包41之熱回收室的側壁或頂板以取代背面板33、頂板34。並且,亦能夠於殼體31設置底板。
1:鍋爐 2:脫硝裝置 3:空氣預熱器 4:GGH熱回收器(熱交換器) 5:集塵裝置 6:風扇 7:濕式排煙脫硫裝置 8:GGH再加熱器(熱交換器) 9:煙囪 10:熱回收器(熱交換器) 11:供水加熱器(熱交換器) 31:殼體 33:背面板 34:頂板 35:捆包間罩 41,41A,41B,41C,41D,41E,41F:熱交換捆包 42,43:管集 42a,43a:開口部 44:安裝托板 44a,44a’:螺帽 45:傳熱管 45a:傳熱管的其中一端 45A:管體 45B:散熱片 46:開閉部(開閉罩) 46a:罩本體 46b:固定部 46c:螺栓 47:支撐構件 49:殼體板 51:封閉栓 d:外徑 DF:外徑 F:散熱片間距 L1:中心軸 P1,P2:間隔 S:排煙處理系統 SL:密封 VD:垂直方向
[圖1]圖1係包含本揭示之實施例1之熱交換器的排煙處理系統的說明圖。 [圖2]圖2係本揭示之實施例1之熱交換器的本體的說明圖。 [圖3]圖3,係圖2之熱交換器的分解圖。 [圖4]圖4係構成實施例之熱交換器的捆包的說明圖。 [圖5]圖5係圖4所示之捆包卸除了開閉部的狀態的說明圖,圖5(A)係立體圖,圖5(B)係特取部分剖面圖。 [圖6]圖6係實施例之螺栓固定部分的說明圖,圖6(A)係蓋形螺帽的說明圖,圖6(B)係埋入有螺帽的形態的說明圖。 [圖7]圖7係包含本揭示之實施例2之熱交換器的排煙處理系統的說明圖。 [圖8]圖8係本揭示之實施例3之GGH熱回收器的剖面圖。 [圖9]圖9係表示GGH熱回收器之傳熱管的摩耗量與排氣的氣體流速與排氣所包含的塵埃濃度之關係的圖表。 [圖10]圖10係本揭示之實施例3之GGH再加熱器的剖面圖。 [圖11]圖11係從上方觀察具有GGH熱回收器及GGH再加熱器之附散熱片的傳熱管的圖。
42,43:管集
42a,43a:開口部
44:托板
45:傳熱管
45a:傳熱管的其中一端
46:開閉部(開閉罩)
46a:罩本體
46b:固定部
46c:螺栓
47:支撐構件
49:殼體板
51:封閉栓
SL:密封

Claims (11)

  1. 一種熱交換器,係具備: 複數個傳熱管,係能夠使熱媒於內部流動; 管集,係連接有前述各傳熱管的其中一端,且熱媒能夠在與前述各傳熱管之間流動; 開口部,係形成於前述管集,使前述傳熱管的其中一端露出外部;以及 開閉部,係使前述開口部開閉。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熱交換器,其中,係具備: 1個前述開口部,係能夠使所有前述傳熱管的其中一端露出外部;以及 1個前述開閉部,係配置為對應於1個前述開口部。
  3. 如請求項1或2所述之熱交換器,其中,係具備: 前述開閉部,係被支承為能夠對於前述開口部裝卸。
  4. 如請求項1或請求項2所述之熱交換器,其中, 以使通過在正交於通過複數個前述傳熱管的氣體的流動方向之方向相鄰的一對前述傳熱管之間的前述氣體的流速為10m/s以下的方式,使於前述流動方向相鄰的一對前述傳熱管之前述正交的方向的位置為相同位置的方式進行配置。
  5. 如請求項1或請求項2所述之熱交換器,其中, 以使通過在正交於通過複數個前述傳熱管的氣體的流動方向之方向相鄰的一對前述傳熱管之間的前述氣體的流速為8m/s以上且16m/s以下的方式,使於前述流動方向相鄰的一對前述傳熱管之前述正交的方向的位置為不同位置的方式進行配置。
  6. 如請求項5所述之熱交換器,其中, 以使通過在前述正交的方向相鄰的一對前述傳熱管之間的前述氣體的流速為12m/s以上且16m/s以下的方式,使於前述流動方向相鄰的一對前述傳熱管之前述正交的方向的位置為不同位置的方式進行配置。
  7. 一種排煙處理系統,係具備: 燃燒燃料的鍋爐;以及 配置於燃燒燃料所產生的氣體的流路中,與氣體之間進行熱交換之請求項1或請求項2所述之熱交換器。
  8. 一種排煙處理系統,係具備: 燃燒燃料的鍋爐; 藉由使燃料燃燒所產生的氣體將熱媒加熱之請求項1或請求項2所述之熱交換器;以及 供水加熱器,係藉由以前述熱交換器加熱的前述熱媒將供給至前述鍋爐的水加熱。
  9. 如請求項7所述之排煙處理系統,其中, 於前述傳熱管,沿著前述傳熱管延伸的方向隔著間隔安裝有複數個散熱片,複數個前述散熱片的前述間隔,係設定為5.0mm以上11.0mm以下。
  10. 如請求項9所述之排煙處理系統,其中, 前述熱交換器,係回收從前述鍋爐排出的氣體的熱之熱回收器, 複數個前述散熱片的前述間隔,係設定為7.25mm以上且10.16mm以下。
  11. 如請求項7所述之排煙處理系統,其中, 係具備去除從前述鍋爐排出的氣體中之硫氧化物的濕式排煙脫硫裝置, 前述熱交換器,係將從前述濕式排煙脫硫裝置排出的氣體加熱的再加熱器, 於前述傳熱管,沿著前述傳熱管延伸的方向隔著間隔安裝有複數個散熱片,複數個前述散熱片的前述間隔,係設定為6.35mm以上且8.47mm以下。
TW111104357A 2021-02-01 2022-02-07 熱交換器以及排煙處理系統 TW202238065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014152 2021-02-01
JP2021-014152 2021-02-01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238065A true TW202238065A (zh) 2022-10-01

Family

ID=826546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1104357A TW202238065A (zh) 2021-02-01 2022-02-07 熱交換器以及排煙處理系統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WO2022163860A1 (zh)
KR (1) KR20230038760A (zh)
TW (1) TW202238065A (zh)
WO (1) WO2022163860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481899Y1 (zh) * 1970-09-02 1973-01-18
JP2000161647A (ja) * 1998-12-01 2000-06-16 Babcock Hitachi Kk 排ガス処理装置とガス再加熱器
KR20050075379A (ko) * 2002-11-05 2005-07-20 바브콕-히다찌 가부시끼가이샤 배기가스 처리장치
JP2011094962A (ja) * 2004-11-29 2011-05-12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熱回収設備
JP6197247B2 (ja) * 2013-08-16 2017-09-20 三菱日立パワーシステムズ環境ソリューション株式会社 熱交換器の付着物除去方法
WO2018139669A1 (ja) * 2017-01-30 2018-08-02 三菱日立パワー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ガスガス熱交換器
WO2019208496A1 (ja) * 2018-04-23 2019-10-31 三菱日立パワー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熱交換器
JP7229697B2 (ja) * 2018-08-15 2023-02-28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熱交換器
JP7334105B2 (ja) * 2019-10-31 2023-08-28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ガスガス熱交換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2163860A1 (ja) 2022-08-04
KR20230038760A (ko) 2023-03-21
JPWO2022163860A1 (zh) 2022-08-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222126B2 (en) Condensation heat exchanger having dummy pipe
JP6840008B2 (ja) 熱交換器、熱交換ユニットおよび熱源機
JP5790973B2 (ja) 温水装置
TW202238065A (zh) 熱交換器以及排煙處理系統
JP6718525B2 (ja) ガスガス熱交換器
JP4026023B2 (ja) ボイラ
KR102506012B1 (ko) 열교환기의 연소열 손실 방지 구조
KR100473083B1 (ko) 콘덴싱보일러의 열교환기
BR112012026578B1 (pt) Trocador de calor de tubos térmicos
WO2016017864A1 (ko) 고효율 친환경 현열 열교환기
JP6256807B2 (ja) 熱交換器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温水装置
JP4977398B2 (ja) 節炭器ならびにそれを備えた排熱回収ボイラ
JPS5927191A (ja) ヒ−トパイプ排熱回収装置
JP4160576B2 (ja) 複合熱源機
JP2004092935A (ja) 熱交換器パネル用保護カバー及び熱交換器
JP4160517B2 (ja) 潜熱回収型給湯機
JP4254528B2 (ja) ボイラマンホールの蓋
RU2315918C2 (ru) Котел стальной секционный водогрейный, разбираемый из фронта котла
JP6286990B2 (ja) 熱交換器および潜熱回収式熱源機
JP4544512B2 (ja) 給湯機
JP2006002622A (ja) ガスタービン用再生器
JP4176670B2 (ja) 給湯機
US10151476B2 (en) Boiler with access to heat exchangers
JP2022117579A (ja) 熱交換器および排煙処理システム
KR20140051522A (ko) 물집 열교환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