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233098A - 氣墊床及其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氣墊床及其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233098A
TW202233098A TW110129197A TW110129197A TW202233098A TW 202233098 A TW202233098 A TW 202233098A TW 110129197 A TW110129197 A TW 110129197A TW 110129197 A TW110129197 A TW 110129197A TW 202233098 A TW202233098 A TW 202233098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airbag
shoulder
neck
air
airbags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012919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760271B (zh
Inventor
張志光
陳彥傑
林昇緯
韋伯翰
Original Assignee
雃博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雃博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雃博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US17/549,462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US20220265060A1/en
Priority to EP21214686.4A priority patent/EP4049641B1/en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6027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60271B/zh
Publication of TW20223309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233098A/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GTRANSPORT, PERSONAL CONVEYANCES, OR ACCOMMODATION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TIENTS OR DISABLED PERSONS; OPERATING TABLES OR CHAIRS; CHAIRS FOR DENTISTRY; FUNERAL DEVICES
    • A61G7/00Be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nursing; Devices for lifting patients or disabled pers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CCHAIRS; SOFAS; BEDS
    • A47C27/00Spring, stuffed or fluid mattresses or cushio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hairs, beds or sofas
    • A47C27/08Fluid mattresses or cushions
    • A47C27/081Fluid mattresses or cushions of pneumatic type
    • A47C27/082Fluid mattresses or cushions of pneumatic type with non-manual inflation, e.g. with electric pump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GTRANSPORT, PERSONAL CONVEYANCES, OR ACCOMMODATION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TIENTS OR DISABLED PERSONS; OPERATING TABLES OR CHAIRS; CHAIRS FOR DENTISTRY; FUNERAL DEVICES
    • A61G7/00Be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nursing; Devices for lifting patients or disabled persons
    • A61G7/05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bed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GTRANSPORT, PERSONAL CONVEYANCES, OR ACCOMMODATION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TIENTS OR DISABLED PERSONS; OPERATING TABLES OR CHAIRS; CHAIRS FOR DENTISTRY; FUNERAL DEVICES
    • A61G7/00Be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nursing; Devices for lifting patients or disabled persons
    • A61G7/05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beds
    • A61G7/057Arrangements for preventing bed-sores or for supporting patients with burns, e.g. mattresse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A61G7/05769Arrangements for preventing bed-sores or for supporting patients with burns, e.g. mattresse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with inflatable chamber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GTRANSPORT, PERSONAL CONVEYANCES, OR ACCOMMODATION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TIENTS OR DISABLED PERSONS; OPERATING TABLES OR CHAIRS; CHAIRS FOR DENTISTRY; FUNERAL DEVICES
    • A61G7/00Be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nursing; Devices for lifting patients or disabled persons
    • A61G7/05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beds
    • A61G7/057Arrangements for preventing bed-sores or for supporting patients with burns, e.g. mattresse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A61G7/05769Arrangements for preventing bed-sores or for supporting patients with burns, e.g. mattresse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with inflatable chambers
    • A61G7/05776Arrangements for preventing bed-sores or for supporting patients with burns, e.g. mattresse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with inflatable chambers with at least two groups of alternately inflated chamber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Nursing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Mattresses And Other Support Structures For Chairs And Beds (AREA)
  • Invalid Beds And Related Equipment (AREA)
  • Air Bags (AREA)

Abstract

氣墊床包含頭部氣囊、肩脖部氣囊、多個身軀氣囊以及抬身氣囊。肩脖部氣囊包含第一氣室、第二氣室以及圍繞閉合界定之結構弱化部。身軀氣囊相鄰肩脖部氣囊。抬身氣囊位於肩脖部氣囊及部分的身軀氣囊下方。於使用下,控制系統控制充氣源對抬身氣囊充氣,肩脖部氣囊之頂部與氣墊床之底部之間的垂直距離大於頭部氣囊之頂部與氣墊床之底部之間的垂直距離,且也大於位於抬身氣囊上方之部分的身軀氣囊之頂部與氣墊床之底部之間的垂直距離。再者,結構弱化部使肩脖部氣囊之結構強度比其他氣囊低,以使肩脖部氣囊具有針對外部施力的緩衝效果。

Description

氣墊床及其控制方法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病患支撐技術,尤其是一種氣墊床及其控制方法。
對於長期臥床且無法自主行動的病患來說,由於長時間臥在床上,若是身體欠缺適當的翻身或活動,將容易導致褥瘡的發生,因而導致病患不舒服,嚴重者則危害病患健康。
在某些情形下(例如對具有呼吸道疾病的患者),需對病患採取俯臥的姿勢(prone position),以增加患者之血氧濃度。一般採取俯臥姿勢的患者,其嘴鼻可能插入有一些醫療氣管,以協助其呼吸。因此,為了避免壓迫到該些醫療氣管,在患者處於俯臥姿勢時,患者的側臉是朝向床面,而患者的正臉是朝向床的左側或是右側。為了減少長期僅對單一側臉施加壓力而可能提高發生面部褥瘡之風險,因此需適當的翻轉患者的頭部,以將朝向床面的左側臉更換為右側臉或是將朝向床面的右側臉更換為左側臉。
傳統醫護人員在翻轉患者的頭部時,需多人協助,始能在患者未感到不適的情形下,完成翻轉患者頭部。具體來說,第一個醫護人員與第二個醫護人員一起將病患肩膀抬起,第三個醫護人員維持並翻轉病患的頭部以及確認醫療管路皆有正確的安置且未被壓迫。然而,此種方式需要占用較大量之醫護人員資源。
鑒於上述,本發明提供一種氣墊床及其控制方法。依據一些實施例,本發明可以自動地抬起病患的肩胸區域,以提供翻轉空間,因而可以無需多個醫護人員即可完成病患的頭部翻轉。
依據一些實施例,氣墊床於使用時可由控制系統使充氣源選擇性地對氣墊床進行充洩氣。氣墊床可包含至少一頭部氣囊、肩脖部氣囊、多個身軀氣囊以及抬身氣囊。肩脖部氣囊鄰近設置於頭部氣囊。肩脖部氣囊可包含相鄰設置之第一氣室、第二氣室及圍繞閉合界定於肩脖部氣囊內部之結構弱化部。身軀氣囊相鄰設置於肩脖部氣囊。抬身氣囊位於肩脖部氣囊及部分身軀氣囊下方。於使用下,充氣源對抬身氣囊充氣,可抬升肩脖部氣囊及部分的身軀氣囊,以使肩脖部氣囊之頂部與氣墊床之底部之間的垂直距離為第一距離且至少一頭部氣囊之頂部與氣墊床之底部之間的垂直距離為第二距離,且第一距離大於第二距離。於使用下,結構弱化部使肩脖部氣囊之結構強度比其他氣囊低,以使肩脖部氣囊具有針對外部施力的緩衝效果。
依據一些實施例,氣墊床之控制方法,其中氣墊床可包含至少一頭部氣囊、肩脖部氣囊、多個身軀氣囊、抬身氣囊。氣墊床於使用時由控制系統控制。控制方法包含響應第一指令,控制充氣源對至少一頭部氣囊、肩脖部氣囊以及身軀氣囊進行充氣;以及響應第二指令,控制充氣源對抬身氣囊進行充氣,以提供患者頭部翻轉空間。肩脖部氣囊可包含相鄰設置之第一氣室及第二氣室及圍繞閉合界定於肩脖部氣囊內部之結構弱化部。肩脖部氣囊鄰近頭部氣囊且身軀氣囊相鄰肩脖部氣囊。抬身氣囊位於肩脖部氣囊及部分的身軀氣囊下方。肩脖部氣囊可用以支撐患者之肩頸區域,以使患者之頭部在翻轉空間內被翻轉。位於肩脖部氣囊內部之結構弱化部係用以使肩脖部氣囊具有針對外部施力的一緩衝效果。
綜上所述,本發明可透過對抬身氣囊充氣,以抬起病患肩胸區域從而提供翻轉空間,因而無需多個醫護人員即能完成病患頭部的翻轉。而在抬起病患之肩胸區域的情形下,透過肩脖部氣囊的結構弱化部,能產生針對外部施力(如病患的肩頸區域對肩脖部氣囊所施加的壓力)的緩衝效果。具體來說,透過結構弱化部,能在經由肩脖部氣囊提供支撐病患的肩頸區域的同時,減輕肩脖部氣囊與病患的肩頸區域之間的壓力負荷,並降低病患由於長期以俯臥姿勢躺在病床上對頸椎、脊椎關節伸展角度過大而產生之過度伸展(hyperextension)之風險。此外,在病患處於俯臥的姿勢時,透過減壓層的孔洞,更能減輕對病患的側臉(特別是耳朵)所造成的表面壓力,進而減少面部褥瘡發生之風險。
關於本文中所使用之「第一」及「第二」等術語,其係用以區別所指之元件,而非用以排序或限定所指元件之差異性,且亦非用以限制本發明之範圍。
參照圖1,圖1為本發明一些實施例之氣墊床10之立體示意圖。氣墊床10包含至少一頭部氣囊11、肩脖部氣囊13、多個身軀氣囊15及抬身氣囊17。氣墊床10適於支撐病患,以供病患仰臥或是俯臥。其中,仰臥為病患之腦勺朝向氣墊床10之床面。床面為病患於氣墊床10所臥之一面(床面)。俯臥為病患之臉面朝向氣墊床10之床面。
頭部氣囊11適於被充氣後,支撐病患的頭部區域。頭部區域可以為病患之肩部之上的區域、頭頸區域、頭部及其周圍區域、或是僅為頭部。雖然於圖1中僅繪示三個頭部氣囊,但本發明並不限於此,頭部氣囊11的數量可為少於三個、大於三個或甚至是一體成形之頭部氣囊。在一些實施例中,該些頭部氣囊11是依序排列,且可以彼此相鄰。在一些實施例中,頭部氣囊11位於整張氣墊床10之長軸向LX1的一端,且沿著長軸向LX1排列,當病患仰臥或俯臥時,頭部氣囊11即對應於病患的頭部區域。
肩脖部氣囊13適於被充氣後支撐病患的肩頸區域。肩頸區域可以為病患之肩部及頸部、或是僅肩部、頸部及其周圍區域。肩脖部氣囊13相鄰於頭部氣囊11。在一些實施例中,肩脖部氣囊13沿著氣墊床10之長軸向LX1而接續於頭部氣囊11的排列,當病患仰臥或俯臥時,肩脖部氣囊13即對應於病患的肩頸區域。應值得注意的是,肩脖部氣囊也可依照病人肩頸區域之長寬被定義為複數個氣囊。
身軀氣囊15適於被充氣後,支撐病患的身軀區域。身軀區域可以為病患之肩部之下的區域。雖然圖1中僅繪示九個身軀氣囊,但本發明並不限於此,身軀氣囊15的數量可為少於九個或是大於九個。身軀氣囊15相鄰肩脖部氣囊13。具體來說,肩脖部氣囊13位於頭部氣囊11與身軀氣囊15之間。在一些實施例中,身軀氣囊15沿著氣墊床10之長軸向LX1而接續於肩脖部氣囊13,當病患仰臥或俯臥時,身軀氣囊15即對應於病患的身軀區域。
抬身氣囊17位於肩脖部氣囊13及部分身軀氣囊15(於後將此部分的身軀氣囊15稱為胸部氣囊150)下方。抬身氣囊17適於被充氣後,將肩脖部氣囊13及胸部氣囊150朝上抬起(即朝床面的方向抬起),從而將病患的肩頸區域或是肩頸區域及胸部區域抬起。其中,肩頸區域及胸部區域合稱肩胸區域。
在一些實施例中,頭部氣囊11、肩脖部氣囊13、身軀氣囊15及抬身氣囊17具有通孔,以透過通孔充氣或是洩氣。在一些實施例中,上述氣囊之其中之一或其組合,可以獨立地或是共同地透過通孔充氣或洩氣,且通孔之充氣或是洩氣可以由氣墊床控制系統控制及/或手動控制。
參照圖2,圖2為本發明一些實施例之當抬身氣囊17被充氣時,氣墊床10之左側視示意圖。當抬身氣囊17被充氣時,肩脖部氣囊13之頂部與氣墊床10之底部之間的垂直距離為第一距離L1,任一頭部氣囊11之頂部與氣墊床10之底部之間的垂直距離為第二距離L2,位於抬身氣囊17上方之該些部分的身軀氣囊15(即胸部氣囊150)之頂部與氣墊床10之底部之間的垂直距離為第三距離L3。第一距離L1大於第二距離L2及第三距離L3。也就是說,當抬身氣囊17被充氣時,肩脖部氣囊13所位於的高度是大於任一頭部氣囊11及胸部氣囊150所位於的高度,從而使臥於氣墊床10之病患的肩頸區域所位於的高度是大於頭部區域及身軀區域所位於的高度。因此,一來由於病患胸腔實質上被胸部氣囊150大幅度地支撐,可達到舒緩病患胸腔內壓改善病患舒適度,二來也能在氣墊床頭部前段區(例如氣墊床10對應至頭部氣囊11的區域)讓出翻轉空間以提供醫護人員較方便地翻轉病患的頭部。
在一些實施例中,抬身氣囊17充氣時,可使位於抬身氣囊17上方之該些部分的身軀氣囊15(即胸部氣囊150)與氣墊床10之底部具有一銳角角度,其銳角之範圍可為5度至40度。在較佳地實施例中,其銳角之範圍可為10度至35度。在另一些較佳地實施例中,其銳角之範圍可為15度至30度。在又一些較佳地實施例中,其銳角之範圍可為20度至25度。舉例來說,銳角角度可藉由控制系統針對躺於氣墊床10上之患者之重量大小或是肩脖關節之角度來調整。一般來說,以不使病人之頸椎、脊椎關節因伸展角度過大而產生之過度伸展之風險為基準而調整該銳角角度之範圍。
由於頭部氣囊11與肩脖部氣囊13、身軀氣囊15或是抬身氣囊17之間可能具有一些連接結構(例如用於配氣的連接管路)。因此,當肩脖部氣囊13及胸部氣囊150被抬起時,也會帶動頭部氣囊11被抬起。由於頭部氣囊11是被帶動的,因此其被抬起的幅度較小於肩脖部氣囊13及胸部氣囊150被抬起的幅度。例如,第一距離L1大於第三距離L3,且第三距離L3大於第二距離L2。在一些實施例中,當抬身氣囊17被充氣時,每一頭部氣囊11之第二距離L2不相同。例如,每一頭部氣囊11之第二距離L2依據頭部氣囊11於氣墊床10之長軸向LX1的排列,而依序遞增。具體來說,靠近肩脖部氣囊13的頭部氣囊11之第二距離L2大於遠離肩脖部氣囊13的頭部氣囊11之第二距離L2。藉此,在頭部氣囊11於氣墊床10之長軸向LX1的一端的床面形成斜面並讓出翻轉空間,以使醫護人員可便利地執行翻轉病患的頭部之相關工作。換言之,靠著氣墊床之肩脖部氣囊13及胸部氣囊150被抬身氣囊17抬起以支撐患者上半身驅在一定的高度下,即可相較於傳統翻身翻面需要額外醫護人力拉抬病患身軀重量的方法下,以更少的醫護人力資源達到更好之功效。
相似地,在一些實施例中,當抬身氣囊17被充氣時,每一胸部氣囊150之第三距離L3不相同。例如,每一胸部氣囊150之第三距離L3依據胸部氣囊150於氣墊床10之長軸向LX1的排列,而依序遞減。具體來說,靠近肩脖部氣囊13的胸部氣囊150之第三距離L3大於遠離肩脖部氣囊13的胸部氣囊150之第三距離L3。如此遞減之高度一來可以使病患胸腔得到支撐,二來也使病患之腹腔在得到支撐之同時,僅需承受相對於胸腔部分較小之壓力,以使病患可更無感的俯臥在本發明所請之氣墊床上,增進病患在進行俯臥治療過程中之舒適度。
參照圖3,圖3為本發明一些實施例之肩脖部氣囊13之前視示意圖。肩脖部氣囊13包含相鄰設置之第一氣室32及第二氣室34。肩脖部氣囊13還包含圍繞閉合界定於其內部之結構弱化部36。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氣室32與第二氣室34可分別包含一連接段,例如第一氣室32的連接段320及第二氣室34的連接段340。二連接段320、340透過圍繞閉合而界定出結構弱化部36。二連接段320、340彼此相鄰,且肩脖部氣囊13係透過二連接段320、340區分出第一氣室32及第二氣室34。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氣室32位於第二氣室34之上方。換言之,第一氣室32較第二氣室34接近床面。
參照圖4,圖4為本發明一些實施例之肩脖部氣囊13之前視示意圖。在一些實施例中,結構弱化部36也可獨立存在於第一氣室32或第二氣室34內部。舉例來說,如圖4所示,第一氣室32與第二氣室34之間具有一連接段370。連接段370包含至少一退縮段(如第三退縮段371、第四退縮段373)及連接該至少一退縮段的至少一相鄰段(如連接第三退縮段371之相鄰段375A及連接第四退縮段373之相鄰段375B)。結構弱化部36設置於第一氣室32或第二氣室34內而實質上不與連接段370連接,亦即結構弱化部36獨立存在於第一氣室32或第二氣室34內部。雖於圖4中僅繪示連接段370包含二個退縮段及二個相鄰段,但本案並不限於此,連接段370之退縮段的數量可為一個或大於二個,連接段370之相鄰段的數量可為一個或大於二個。透過連接段370的退縮段,可以增加第一氣室32與第二氣室34之間的阻力,致使當病患臥於氣墊床10時,第一氣室32不會因病患的重量而倒管,也就是導致第一氣室32與第二氣室34位於相對平行的高度,進而提供減緩單管折管或倒管的支撐性。在一些實施例中,透過氣囊連接段之退縮段,或可依照其形狀稱為弧形部(如圖4所示),其在氣囊被充氣時可形成向上凸起或向下凹陷一段偏離距離。在較佳的實施例中,一個氣囊內也可具有多個退縮段分布於多個連接段中,例如上、下連接段,並可把單管分隔成第一、第二、第三氣室,且分別分布在上下連接段之各個退縮段可在垂直於床面之方向交錯排列,也就是形成不對稱之退縮段(弧形部)排列方式(如圖4所示),不對稱之退縮段的弧形結構,可使弧形的曲面在氣囊充氣的狀態下提供進一步的支撐力,進一步達到防折管的效果。
在一些實施例中,連接段370的相鄰段除了連接單一退縮段之外,也可以是同時連接多個退縮段。例如,連接段370的相鄰段連接第三退縮段371及第四退縮段373,具體來說,相鄰段之一端連接第三退縮段371,而相鄰段之另一端連接第四退縮段373。
在一些實施例中,當氣墊床10於使用下(例如氣墊床10的氣囊被充氣,且病患臥於氣墊床10),結構弱化部36提供肩脖部氣囊13針對外部施力的緩衝效果。例如,在透過抬身氣囊17抬起病患肩胸區域時,經由結構弱化部36,能在以肩脖部氣囊13提供支撐病患的肩頸區域的同時,減輕肩脖部氣囊13與病患的肩頸區域之間的壓力。
在一些實施例中,結構弱化部36可以是挖空部,且在較佳的實施例中,該挖空部係為中空的。因此對於設置有挖空部之肩脖部氣囊13而言,可以使肩脖部氣囊13內之局部空間不具有流體連通或是具有阻絕流體之區域,以使該局部空間實質上無支撐力,因而使得整體肩脖部氣囊13在該局部空間之處之支撐功效弱於其他氣囊,進而產生緩衝效果。此外,肩脖部氣囊13之結構弱化部36在患者不需要被抬升的情況下(普通俯臥姿勢),也不會造成對於患者之肩脖部支撐力不足之現象。然而,當傳統氣囊(不具有結構弱化部)要應用在需抬升患者以翻面之俯臥姿勢的情形時,則會造成病患在等待抬升過程中,氣囊壓迫肩脖部致使壓力過大之缺點,特別是針對呼吸道疾病之病患之照護,氣管壓迫力道過大會是很嚴重的風險。也就是因為有此風險,目前市面上傳統的俯臥位翻身翻面都至少需要多安排兩名醫護人員手動將病人之身驅抬起,減少在翻面過程中對於病患氣道之壓迫情形。
此外,若是特別在需要提供支撐力之肩脖部氣囊13提供額外的控制電磁/手動閥以及額外的控制邏輯和氣流管道,則將會大大的提高了技術成本和護理人員操作的難度,因此採用結構弱化部36之技術手段不但可以在成本上取得優勢,更可以使誤操作風險降至最低,是最有效且最便利的做法。
在一些實施例中,連接段320、連接段340及連接段370可以是使用高週波加熱接合技術所形成的邊線。在一些實施例中,除了肩脖部氣囊13之外,氣墊床10的其他氣囊(例如頭部氣囊11及身軀氣囊15)也可以由使用高週波加熱接合技術所形成的邊線,來區分出至少兩個氣室。
如圖3所示,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氣室32的連接段320包含第一退縮段322及位於第一退縮段322兩側的第一相鄰段324。第二氣室34的連接段340包含第二退縮段342及位於第二退縮段342兩側的第二相鄰段344。第一相鄰段324連接第二相鄰段344,結構弱化部36可以位於第一退縮段322與第二退縮段342之間。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退縮段322的兩端與第二退縮段342的兩端相接,以形成結構弱化部36。也就是說,結構弱化部36係可由二個退縮段連接形成。在一些實施例中,如圖4所示,用以形成結構弱化部36之二個退縮段可以分別獨立在第一氣室32或第二氣室34內而不與連接段320、340連接。
在一些實施例中,如圖4所示,第一氣室32或第二氣室34內可以獨立設置有不與連接段320、340連接的退縮段,且此些退縮段可以未用於形成結構弱化部36。在本實施例中,未用於形成結構弱化部36且未連接連接段的退縮段可以連接有相鄰段,且在同一氣室中,連接不同退縮段的相鄰段未連接在一起。也就是說,在同一氣室中,未用於形成結構弱化部36且未連接連接段之不同退縮段未透過相鄰段而間接連接在一起。藉此,可以增強氣室之間的結構強度。
如圖3所示,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相鄰段324及第二相鄰段344可以呈向上凸起或向下凹陷一偏離距離之曲折形或弧形,以增加第一氣室32與第二氣室34之間的阻力,致使當病患臥於氣墊床10時,第一氣室32不會因病患的重量而翻轉至第二氣室34所位於的高度(即第二氣室34的頂部與氣墊床10之底部之間的垂直距離)。也就是說,透過第一相鄰段324及第二相鄰段344呈曲折形或弧形,致使肩脖部氣囊13之頂部與氣墊床10之底部之間的垂直距離不會因病患的重量而降低或降低氣囊凹折導致倒管之風險,進而確保了病患臥於氣墊床10時的舒適度。
參照圖5,圖5為本發明一些實施例之肩脖部氣囊13之前視示意圖。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相鄰段324、第一退縮段322、第二退縮段342及第二相鄰段344實質同軸。例如,第一退縮段322及第二退縮段342之間的中線C1(於圖5中以虛線表示)與第一相鄰段324及第二相鄰段344位於同一軸A1(於圖5中以一點鏈線表示)。在一些實施例中,如圖3所示,前述之軸A1實質位於肩脖部氣囊13的中線C2上。藉此,可以使第一氣室32及第二氣室34具有同一容積或是不同的容積,且使結構弱化部36是位於第一氣室32與第二氣室34之間。此外,透過軸A1實質位於中線C2,可以使病患為俯臥姿勢時,不會因其重量而過度陷入於肩脖部氣囊13中造成不舒適。
參照圖6,圖6為本發明一些實施例之肩脖部氣囊13之前視示意圖。在一些實施例中,二連接段(即連接段320及連接段340)之一的退縮段及相鄰段係為同軸。例如,如圖6所示,連接段340的第二相鄰段344與第二退縮段342同軸A2。藉此,可以改變結構弱化部36的形狀及其相對應之緩衝效果。
參照圖7,圖7為本發明一些實施例之肩脖部氣囊13之前視示意圖。參照圖8,圖8為本發明一些實施例之肩脖部氣囊13之前視示意圖。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氣室32具有第一室高41。第二氣室34具有第二室高51。第一室高41為肩脖部氣囊13之頂部與第一相鄰段324之間的距離。第二室高51為肩脖部氣囊13之底部與第二相鄰段344之間的距離。第一室高41與第二室高51之比值大於等於0.3且小於等於3。例如,如圖5可見第一室高41與第二室高51之比值實質上等於0.3,如圖8可見第一室高41與第二室高51之比值實質上等於3。在此,比值為以第一室高41除以第二室高51而得。藉此,透過第一室高41與第二室高51之不同的比值,即可使第一氣室32及第二氣室34具有同一容積或是不同的容積,以針對不同的病患提供最佳的舒適度。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室高41與第二室高51之比值是以第一相鄰段324及第二相鄰段344之間相對應的位置點與肩脖部氣囊13之頂部或底部之間的距離來計算。
如圖7所示,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氣室32對應第一退縮段322具有一第一通道高43,第二氣室34對應第二退縮段342具有一第二通道高53。具體來說,第一通道高43為肩脖部氣囊13之頂部與第一退縮段322之間的距離。第二通道高53為肩脖部氣囊13之底部與第二退縮段342之間的距離。第一通道高43與第二通道高53之比值大於等於0.3且小於等於3。例如,如圖5可見第一通道高43與第二通道高53之比值實質上等於0.3,如圖8可見第一通道高43與第二通道高53之比值實質上等於3。在此,比值為以第一通道高43除以第二通道高53而得。藉此,透過第一通道高43與第二通道高53之不同的比值,即可使結構弱化部36偏向氣墊床10的床面、位於肩脖部氣囊13的中線C2(如圖3所示)、或是偏向氣墊床10的底部,以針對不同的病患(例如針對病患不同的體重)提供對應的緩衝效果,致使當病患處於俯臥姿勢時,病患不會因過度陷入於肩脖部氣囊13(亦即病患之肩頸區域不會完全被肩脖部氣囊13包覆),而感到不適。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通道高43與第二通道高53之比值是以第一退縮段322及第二退縮段342之間相對應的位置點與肩脖部氣囊13之頂部或底部之間的距離來計算。
如圖7所示,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氣室32對應於第一退縮段322之中心的第一通道高43小於第一氣室32對應於第一退縮段322之兩端的第一通道高43,第二氣室34對應於第二退縮段342之中心的第二通道高53小於第二氣室34對應於第二退縮段342之兩端的第二通道高53。也就是說,第一通道高43及第二通道高53分別朝著第一退縮段322之兩端及第二退縮段342之兩端漸增(即朝著結構弱化部36的兩側漸增)。藉此,可以在提供支撐及緩衝效果的同時,還能進一步提供固定病患使其不易從氣墊床10翻落的效果。
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室高41與第一通道高43之間具有關聯性,第二室高51與第二通道高53之間具有關聯性。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室高41、第一通道高43、第二室高51、及第二通道高53之間具有關聯性。例如當第一室高41縮減兩公分時,第一通道高43同樣縮減兩公分,同時第二室高51增加兩公分,且第二通道高53同樣增加兩公分。
參照圖7、圖9及圖10。圖9為本發明一些實施例之肩脖部氣囊13之前視示意圖。圖10為本發明一些實施例之肩脖部氣囊13之前視示意圖。在一些實施例中,肩脖部氣囊13在其一長軸向LX2的長度為一第一長度L4。其中,長軸向LX2為氣墊床10之右側面至左側面(或是左側面至右側面)。結構弱化部36在長軸向LX2的長度為一第二長度L5。第二長度L5與第一長度L4的比值大於等於0.2且小於等於0.8。例如,如圖9所示可見第二長度L5與第一長度L4的比值實質上等於0.2,如圖10所示可見第二長度L5與第一長度L4的比值實質上等於0.8。在此,比值為以第二長度L5除以第一長度L4而得。藉此,可以使結構弱化部36於肩脖部氣囊13佔據不同之比例,以針對不同病患提供對應的緩衝效果。
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室高41、第二室高51、第一通道高43、第二通道高53、第一長度L4、第二長度L5之值可以是在肩脖部氣囊13未充氣時,將肩脖部氣囊13於平面擺放時所量測到的值,但本發明不限於此。
參照圖7、圖11及圖12。圖11係為本發明一些實施例之肩脖部氣囊13之前視示意圖。圖12係為本發明一些實施例之肩脖部氣囊13之前視示意圖。在一些實施例中,位於第一退縮段322及第二退縮段342同一側的第一相鄰段及第二相鄰段(例如,位於第一退縮段322及第二退縮段342左側的第一相鄰段324A及第二相鄰段344A)與位於第一退縮段322及第二退縮段342同一另一側的第一相鄰段及第二相鄰段(例如,位於第一退縮段322及第二退縮段342右側的第一相鄰段324B及第二相鄰段344B)之長度比值大於等於0.2且小於等於5。例如,如圖11可見第一相鄰段324A及第二相鄰段344A與第一相鄰段324B及第二相鄰段344B之長度比值實質上為0.2,如圖12可見第一相鄰段324A及第二相鄰段344A與第一相鄰段324B及第二相鄰段344B之比值實質上為5。在此,比值為以第一相鄰段324A之長度和第二相鄰段344A之長度除以第一相鄰段324B之長度和第二相鄰段344B之長度而得。藉此,透過使結構弱化部36偏向氣墊床10之左側面、右側面或是位於氣墊床10的中線,以針對不同病患提供對應的緩衝效果。
參照圖2及圖13。圖13為本發明一些實施例之抬身氣囊17之立體剖面示意圖。在一些實施例中,抬身氣囊17包含一貼囊面171、一底面172、一落差面173及一拉帶174。貼囊面171、底面172及落差面173依序連接並於充氣狀態下實質上可形成一三角形。在圖13,此三角形為從氣墊床10之剖面視角而得。於使用中,貼囊面171朝向肩脖部氣囊13及該些部分的身軀氣囊15(即胸部氣囊150),拉帶174位於抬身氣囊17之內部並連接貼囊面171及底面172。當抬身氣囊17充氣時,透過貼囊面171貼頂肩脖部氣囊13及胸部氣囊150,並經由落差面173將肩脖部氣囊13及胸部氣囊150抬起至第一距離L1及第三距離L3。此外,藉由拉帶174可以維持落差面173之長度,而使抬身氣囊17不會變形。
如圖13所示,在一些實施例中,拉帶174連接貼囊面171為第一連接端175,拉帶174連接底面172為第二連接端176,貼囊面171與落差面173的連接處177至第一連接端175為第三長度L6,底面172與落差面173的連接處178至第二連接端176為第四長度L7,第四長度L7大於等於第三長度L6。藉由第四長度L7大於等於第三長度L6,可以維持落差面173之長度,而使抬身氣囊17不會變形。如圖2所示,在一些實施例中,貼囊面171與落差面173的連接處177位於肩脖部氣囊13。因此,透過連接處177抵頂肩脖部氣囊13,以將肩脖部氣囊13抬起。在一些實施例中,貼囊面171與底面172的連接處可以具有塑形件,例如圓形氣囊(未示於圖中),以維持抬身氣囊17為三角形而不會變形。換句話說,在抬身氣囊17被充氣使用,且銳角角度可根據使用情境的範圍作調整之情形下,藉由此拉帶174之設置,可以整體維持抬身氣囊17之三角形的氣囊形狀,使得病患之肩頸、胸腔部被抬升之高度及根據不同角度抬升之斜率可更具有一致性與連續性。
參照圖14,圖14為本發明一些實施例之頭部氣囊11及肩脖部氣囊13之透視立體示意圖。在一些實施例中,頭部氣囊11的頂面具有凹槽111,凹槽111與結構弱化部36朝同一方向延伸。例如,凹槽111與結構弱化部36是朝氣墊床10的長軸向LX1延伸。藉由凹槽111,可以降低在病患處於俯臥姿勢時,耳朵與頭部氣囊11之間的壓力。在一些實施例中,凹槽111的開口的兩頂端具有導入角,以協助耳朵順著導入角置入於凹槽中。在一些實施例中,凹槽111的深度及開口可以針對不同病患的耳朵之尺寸設計。
參照圖15,圖15為本發明一些實施例之減壓層20及頭部氣囊11之透視立體示意圖。在一些實施例中,氣墊床10另包含減壓層20。減壓層20相鄰於頭部氣囊11。例如,減壓層20位於頭部氣囊11之上,亦即減壓層20較頭部氣囊11靠近床面。在此,為了方便說明,於圖16中僅繪示一個頭部氣囊11位於減壓層20之下,但本發明不限於此。減壓層20具有對應頭部氣囊11的凹槽111之孔洞21。孔洞21是開設於減壓層20的頂面,換言之,孔洞是位於氣墊床10之床面。在一些實施例中,孔洞21對應於凹槽111的開口。藉由孔洞21搭配凹槽111,即可降低耳朵與頭部氣囊11之間的壓力。在一些實施例中,孔洞21的尺寸可以針對不同病患的耳朵之尺寸設計。在一些實施例中,孔洞21之剖面可以為一橢圓形且橢圓形之長軸與短軸之比例可以為1至3。
參照圖16及圖17。圖16為氣墊床10之爆炸示意圖。圖17為控制系統60及氣體迴路配置示意圖。在一些實施例中,氣墊床10連接充氣源63。例如,氣墊床10的氣囊(頭部氣囊11、肩脖部氣囊13、身軀氣囊15及抬身氣囊17)藉由管路連接充氣源63。在此,為了方便說明,於圖17中僅繪示一個頭部氣囊11及一個身軀氣囊15,但本發明不限於此。充氣源63可由控制系統60控制以對氣墊床10的氣囊充氣或洩氣。控制系統60可以包含處理器及記憶體。處理器可以是微處理器、系統單晶片等運算電路。記憶體可以是揮發性或是非揮發性記憶體。記憶體儲存有程式以供處理器讀取後執行對充氣源63的控制。充氣源63可以包含充氣單元及洩氣單元。充氣單元用以對氣囊充氣,洩氣單元用以對氣囊洩氣。充氣單元可以是鼓風機、壓縮機或其他任何氣流產生裝置。洩氣單元可以是換向閥、電磁閥或是其他控制流體的閥件。在一些實施例中,多個洩氣閥件66A~66D可以設置於氣體管路64與充氣源63之間。氣體管路64用以在氣囊與充氣源63之間傳送氣體。洩氣閥件66A~66D可以是三通換向閥。洩氣閥件66A~66D可以控制對應的氣囊(例如,洩氣閥件66A對應頭部氣囊11、洩氣閥件66B對應肩脖部氣囊13、洩氣閥件66C對應身軀氣囊15、及洩氣閥件66D對應抬身氣囊17)與充氣源63之間的氣體流通,並將該對應的氣囊洩氣或停止洩氣。洩氣閥件66A~66D的開啟或是關閉可以由操作者(如醫護人員)操作。在一些實施例中,控制系統60、充氣源63及氣墊床10可以整合成單一的氣墊床。
參照圖18,圖18為氣墊床10之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圖。首先,控制系統60響應第一指令,控制充氣源63對頭部氣囊11、肩脖部氣囊13以及身軀氣囊15進行充氣(步驟S100)。在一些實施例中,控制系統60可以是對頭部氣囊11、肩脖部氣囊13以及身軀氣囊15一起或是分別地進行充氣。也就是說,頭部氣囊11、肩脖部氣囊13以及身軀氣囊15可以是被同時或是不同時地充氣。
接著,控制系統60響應第二指令,控制充氣源63對抬身氣囊17進行充氣,以提供翻轉空間(步驟S102)。舉例來說,當病患處於俯臥姿勢,且需翻轉頭部時,控制系統60接收並響應第二指令,而控制充氣源63對抬身氣囊17進行充氣,以抬起肩脖部氣囊13及胸部氣囊150,從而抬起病患的肩胸區域,提供翻轉空間,致使醫護人員可以更便利的執行翻轉病患頭部的工作。而藉由抬起病患的肩胸區域,對於特殊體態之病人,容易造成脖頸區的過壓壓迫,或是造成對頸椎、脊椎因關節伸展角度過大而產生之過度伸展症狀,因此位於該肩脖部氣囊13內部之該結構弱化部36在此步驟下,即可利用其針對外部施力的緩衝效果,達到對患者脖頸區之減壓效果。在一些實施例中,充氣源63對抬身氣囊17進行充氣可有程度上之差別,這裡指的程度上的差別可以是充氣後氣囊內壓數值大小的差別,以使抬身氣囊17抬起肩脖部氣囊13及胸部氣囊150時,其與氣墊床10底部所形成之夾角角度可根據內壓數值大小而有角度數值上的差別。
合併參照圖19,圖19為本發明一些實施例之當抬身氣囊17被充氣且頭部氣囊11被洩氣時,氣墊床10之左側視示意圖。在一些實施例中,在對抬身氣囊17充氣後,控制系統60更可響應第三指令,而控制充氣源63對頭部氣囊11進行洩氣,以增加該翻轉空間19之大小(步驟S104)。該翻轉空間19之大小係由頭部氣囊11之頂部至氣墊床10之底部之間的垂直距離決定。翻轉空間19之大小係由第一距離L1減去第二距離L2後所得之值界定。在步驟S104的一些實施例中,可以是僅洩氣部分的頭部氣囊11或是全部的頭部氣囊11。透過洩氣頭部氣囊11而形成更大之翻轉空間19,致使醫護人員可以快速地進行翻轉病患的頭部之相關工作。在一些實施例中,當翻轉完病患的頭部後(例如在一預設翻轉時間之後),控制系統60控制充氣源63對頭部氣囊11重新充氣,以重新恢復支撐病患的頭部區域,且控制系統60控制充氣源63對抬身氣囊17進行洩氣,以使病患恢復為俯臥之平躺狀態。
在一些實施例中,對氣囊進行洩氣的動作也可以是由操作者透過開啟洩氣閥件66A~66D來實現。對氣囊重新充氣的動作也可以是由操作者透過關閉洩氣閥件66A~66D來實現。在一些實施例中,控制系統60所響應的指令可以是由操作者輸入或是操作者透過操作控制系統60,而使控制系統60自行產生。在一些實施例中,如圖16所示,每個氣囊可以被環繞有一塑形帶70,以協助支撐各該氣囊。
綜上所述,本發明透過對抬身氣囊充氣,以抬起病患肩胸區域提供翻轉空間,因而無需多個醫護人員即能完成病患頭部的翻轉。此外,於抬起病患之肩胸區域的情形下,透過肩脖部氣囊的結構弱化部,能產生針對外部施力(如病患的肩頸區域對肩脖部氣囊所施加的壓力)的緩衝效果,減輕肩脖部氣囊與病患的肩頸區域之間的壓力。而在病患處於俯臥的姿勢時,透過減壓層的孔洞,能減輕對病患的側臉及耳朵所造成的壓力。
10:氣墊床 11:頭部氣囊 111:凹槽 13:肩脖部氣囊 32:第一氣室 320、340、370:連接段 322:第一退縮段 324、324A、324B:第一相鄰段 41:第一室高 43:第一通道高 34:第二氣室 342:第二退縮段 344、344A、344B:第二相鄰段 51:第二室高 53:第二通道高 36:結構弱化部 371:第三退縮段 373:第四退縮段 375A、375B:相鄰段 15:身軀氣囊 150:胸部氣囊 17:抬身氣囊 171:貼囊面 172:底面 173:落差面 174:拉帶 175:第一連接端 176:第二連接端 177、178:連接處 20:減壓層 21:孔洞 60:控制系統 63:充氣源 64:氣體管路 66A~66D:洩氣閥件 19:翻轉空間 70:塑形帶 LX1、LX2:長軸向 L1:第一距離 L2:第二距離 L3:第三距離 L4:第一長度 L5:第二長度 L6:第三長度 L7:第四長度 A1、A2:軸 C1、C2:中線 S100~S104:步驟
圖1為本發明一些實施例之氣墊床之立體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一些實施例之當抬身氣囊被充氣時,氣墊床之左側視示意圖。 圖3至圖12為本發明多個實施例之肩脖部氣囊之前視示意圖。 圖13為本發明一些實施例之抬身氣囊之立體剖面示意圖。 圖14為本發明一些實施例之頭部氣囊及肩脖部氣囊之透視立體示意圖。 圖15為本發明一些實施例之減壓層及頭部氣囊之透視立體示意圖。 圖16為本發明之氣墊床之爆炸示意圖。 圖17為本發明一些實施例之控制系統及氣體迴路配置示意圖。 圖18為本發明一些實施例之氣墊床之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圖。 圖19為本發明一些實施例之當抬身氣囊被充氣且頭部氣囊被洩氣時,氣墊床之左側視示意圖。
13:肩脖部氣囊
32:第一氣室
320:連接段
322:第一退縮段
324:第一相鄰段
34:第二氣室
340:連接段
342:第二退縮段
344:第二相鄰段
36:結構弱化部
C2:中線

Claims (13)

  1. 一種氣墊床,於使用時由一控制系統使一充氣源選擇性地對該氣墊床進行充洩氣,該氣墊床包含: 至少一頭部氣囊; 一肩脖部氣囊,鄰近設置於該至少一頭部氣囊,該肩脖部氣囊包含相鄰設置之一第一氣室、一第二氣室及圍繞閉合界定於該肩脖部氣囊內部之一結構弱化部; 多個身軀氣囊,相鄰設置於該肩脖部氣囊;及 一抬身氣囊,位於該肩脖部氣囊及部分的該些身軀氣囊下方; 其中,於使用下,該充氣源對該抬身氣囊充氣,該肩脖部氣囊及部分該些身軀氣囊被抬升,以使該肩脖部氣囊之頂部與該氣墊床之底部之間的垂直距離為一第一距離且該至少一頭部氣囊之頂部與該氣墊床之底部之間的垂直距離為一第二距離,其中該第一距離大於該第二距離; 其中,於使用下,該結構弱化部係使該肩脖部氣囊之結構強度比其他氣囊低,以使該肩脖部氣囊具有針對外部施力的一緩衝效果。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氣墊床,其中該肩脖部氣囊係用以支撐患者之一肩頸區域,且該肩脖部氣囊所具有之該緩衝效果係用以減輕該肩脖部氣囊與該患者之該肩頸區域之間的壓力。
  3. 如請求項1所述之氣墊床,其中該抬身氣囊上方之該些部分的身軀氣囊被該抬身氣囊以一銳角角度抬升。
  4. 如請求項1所述之氣墊床,其中該結構弱化部係為一挖空部。
  5. 如請求項1所述之氣墊床,其中該第一氣室與該第二氣室分別包含一連接段,該第一氣室的該連接段包含一第一退縮段及位於該第一退縮段兩側的二第一相鄰段,該第二氣室的該連接段包含一第二退縮段及位於該第二退縮段兩側的二第二相鄰段,其中該些第一相鄰段連接該些第二相鄰段,且該結構弱化部位於該第一退縮段與該第二退縮段之間。
  6. 如請求項1所述之氣墊床,其中該第一氣室與該第二氣室之間具有一連接段,且該連接段包含一第三退縮段、一第四退縮段及連接該第三退縮段或該第四退縮段的至少一相鄰段,其中該結構弱化部設置於該第一氣室或該第二氣室內而實質上不與該連接段連接。
  7. 如請求項1所述之氣墊床,其中該第一氣室具有一第一室高,該第二氣室具有一第二室高,該第一室高與該第二室高之比值大於等於0.3且小於等於3。
  8. 如請求項5所述之氣墊床,其中該第一氣室對應該第一退縮段具有一第一通道高,該第二氣室對應該第二退縮段具有一第二通道高,該第一通道高與該第二通道高之比值大於等於0.3且小於等於3。
  9. 如請求項1所述之氣墊床,其中該抬身氣囊包含一貼囊面、一底面、一落差面及一拉帶,該貼囊面、該底面及該落差面依序連接並於使用時實質上形成一三角形,該貼囊面朝向該肩脖部氣囊及該些部分的身軀氣囊,該拉帶位於該抬身氣囊之內部並連接該貼囊面及該底面。
  10. 如請求項9所述之氣墊床,其中該拉帶連接該貼囊面為一第一連接端,該拉帶連接該底面為一第二連接端,該貼囊面與該落差面的連接處至該第一連接端為一第三長度,該底面與該落差面的連接處至該第二連接端為一第四長度,該第四長度大於等於該第三長度。
  11. 如請求項1所述之氣墊床,其中該氣墊床更包含一減壓層,相鄰設置於該至少一頭部氣囊,該減壓層具有一孔洞。
  12. 一種氣墊床之控制方法,該氣墊床包含至少一頭部氣囊、一肩脖部氣囊、多個身軀氣囊、及一抬身氣囊,該氣墊床於使用時由一控制系統控制,該控制方法包含: 響應一第一指令,控制一充氣源對該至少一頭部氣囊、該肩脖部氣囊以及該些身軀氣囊進行充氣,其中,該肩脖部氣囊至少包含相鄰設置之一第一氣室及一第二氣室及圍繞閉合界定於該肩脖部氣囊內部之一結構弱化部,該肩脖部氣囊鄰近該至少一頭部氣囊,該些身軀氣囊相鄰該肩脖部氣囊,該抬身氣囊位於該肩脖部氣囊及部分的該些身軀氣囊下方;及 響應一第二指令,控制該充氣源對該抬身氣囊進行充氣,以提供一翻轉空間;其中,該肩脖部氣囊係用以支撐患者之肩頸區域;其中,位於該肩脖部氣囊內部之該結構弱化部係用以使該肩脖部氣囊具有針對外部施力的一緩衝效果。
  13. 如請求項12所述之氣墊床之控制方法,更包含:響應一第三指令,控制該充氣源對該至少一頭部氣囊進行洩氣,以增加該翻轉空間之大小;其中該翻轉空間之大小係由該至少一頭部氣囊之頂部至該氣墊床之底部之間的垂直距離決定。
TW110129197A 2021-02-25 2021-08-06 氣墊床及其控制方法 TWI76027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17/549,462 US20220265060A1 (en) 2021-02-25 2021-12-13 Air mattress and method of controlling the same
EP21214686.4A EP4049641B1 (en) 2021-02-25 2021-12-15 Air mattress and method of controlling the sam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2163153574P 2021-02-25 2021-02-25
US63/153,574 2021-02-25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760271B TWI760271B (zh) 2022-04-01
TW202233098A true TW202233098A (zh) 2022-09-01

Family

ID=80447449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0129197A TWI760271B (zh) 2021-02-25 2021-08-06 氣墊床及其控制方法
TW110140848A TWI773574B (zh) 2021-02-25 2021-11-02 氣囊裝置及其氣墊床系統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0140848A TWI773574B (zh) 2021-02-25 2021-11-02 氣囊裝置及其氣墊床系統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220265058A1 (zh)
EP (1) EP4049642A1 (zh)
CN (2) CN115068233B (zh)
AU (1) AU2022201027B2 (zh)
TW (2) TWI760271B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3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412245A (en) * 1932-11-23 1934-06-25 Self Controlled Air Cushion Co Improvements in and relating to pneumatic cushions, pneumatic upholstery and the like
US2604641A (en) * 1947-02-11 1952-07-29 Stanley F Reed Inflatable mattress
US4829614A (en) * 1988-08-08 1989-05-16 Harper James A Adjustable pillow with neck support
US5918336A (en) * 1997-07-14 1999-07-06 Apex Medical Corp. Structure of alternately inflated/deflated air bed
GB9721116D0 (en) * 1997-10-07 1997-12-03 Huntleigh Technology Plc Prone nursing pad
US6058538A (en) * 1998-10-07 2000-05-09 Huntleigh Technology, Plc Patient support
DK2140847T3 (da) * 2000-11-07 2012-08-27 Tempur World Llc Terapeutisk madrasanordning
DE10247001A1 (de) * 2001-10-18 2003-05-08 Planmeca Oy Helsinki Zahnärztlicher Patientenstuhl
TWM248432U (en) * 2003-12-11 2004-11-01 Ming-Je Su Air bed with tilting features
TWM254209U (en) * 2004-03-05 2005-01-01 Pe & Le Entpr Ltd Unit of alternating air-mattress
KR100627629B1 (ko) * 2004-11-23 2006-09-25 황금복 로테이션 몰딩에 의해 성형되는 욕창방지방석 및 그욕창방지방석의 제조방법
US7716763B2 (en) * 2005-02-16 2010-05-18 Nissen Ipad, Llc Apparatus and method to position a patient for airway management and endotracheal intubation
GB2432114B (en) * 2005-11-14 2007-11-07 Jack Rostron An inflatable mattress
CN101427879A (zh) * 2008-10-27 2009-05-13 吴亚军 一种多用保健充气枕头
EP2500005B1 (fr) * 2008-11-06 2013-04-10 Thaddée Mulliez Cellule gonflable de matelas anti-escarres
JP5562060B2 (ja) * 2010-02-05 2014-07-30 パラマウントベッド株式会社 エアマットレス
JP5468928B2 (ja) * 2010-02-05 2014-04-09 パラマウントベッド株式会社 エアマットレス
JP2012040191A (ja) * 2010-08-19 2012-03-01 Keepu:Kk エアセル及びそれを備えたエアマット
JP5618695B2 (ja) * 2010-08-19 2014-11-05 株式会社ケープ エアセル及びそれを備えたエアマット
JP5780643B2 (ja) * 2011-07-28 2015-09-16 住友理工株式会社 マットレス
JP5703160B2 (ja) * 2011-07-28 2015-04-15 住友理工株式会社 マットレス
JP5719725B2 (ja) * 2011-08-29 2015-05-20 住友理工株式会社 クッション用セルとそれを用いたクッション体
US9228885B2 (en) * 2012-06-21 2016-01-05 Hill-Rom Services, Inc. Patient support systems and methods of use
JP2015073876A (ja) * 2013-10-04 2015-04-20 和博 竹田 エアマットレス
NL2012460B1 (en) * 2014-03-18 2015-12-15 Richard Alfons Maria Depauw Paul Method and system for positioning a patient.
US10085912B2 (en) * 2015-06-30 2018-10-02 L&P Property Management Company Independently adjustable air bladders having air filled firmness for an enclosure
US10112513B2 (en) * 2016-12-16 2018-10-30 Lear Corporation Inflatable support bladder assembly
EP3536563B1 (en) * 2018-03-06 2021-04-28 Autoliv Development AB A vehicle seat
JP6544752B1 (ja) * 2018-03-30 2019-07-17 レインボー&アイ株式会社 エアセル及びエアマットレス
CN110558793A (zh) * 2018-08-06 2019-12-13 苏州市惠尔康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一种改善颈椎受力状态的功能枕
TWI694794B (zh) * 2018-09-11 2020-06-01 雃博股份有限公司 翻身氣墊床、翻身氣囊及翻身氣墊床之翻身控制方法
US11241347B2 (en) * 2018-10-01 2022-02-08 Hill-Rom Services, Inc. Mattress support for adding hospital bed modular control system for upgrading a bed to include movable components
JP6651152B1 (ja) * 2018-10-06 2020-02-19 レインボー&アイ株式会社 エアセル部品、エアセルユニット、及びエアマットレス
TWM584188U (zh) * 2019-06-14 2019-10-01 台欣國際股份有限公司 氣墊床之氣墊筒結構
TWM590394U (zh) * 2019-10-30 2020-02-11 繁葵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充氣氣墊床
CN212369212U (zh) * 2020-01-22 2021-01-19 浙江省人民医院 皮瓣移植术后肢体辅助康复用枕头
CN214858525U (zh) * 2021-03-24 2021-11-26 宿迁市第一人民医院 一种重症患者俯卧位通气防压疮护理床垫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760271B (zh) 2022-04-01
CN115068233B (zh) 2023-11-24
AU2022201027A1 (en) 2022-09-08
CN115068233A (zh) 2022-09-20
TW202233099A (zh) 2022-09-01
CN114948499A (zh) 2022-08-30
EP4049642A1 (en) 2022-08-31
TWI773574B (zh) 2022-08-01
US20220265058A1 (en) 2022-08-25
CN114948499B (zh) 2024-02-02
AU2022201027B2 (en) 2024-04-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200360207A1 (en) Adverse event mitigation systems, methods, and devices
TWI694794B (zh) 翻身氣墊床、翻身氣囊及翻身氣墊床之翻身控制方法
US5809597A (en) Inflatable body support
US20060179573A1 (en) Nissen pillow
US11730649B2 (en) Patient turning device for a patient support apparatus
JP6055580B2 (ja) 体位変換用マットレス
CN112914326A (zh) 根据人体睡眠姿态进行高度及形态调整的充气保健枕装置
EP2982358B1 (en) Systems, methods, and devices for treatment of sleep disorders
WO2022193967A1 (zh) 一种多功能转移床垫
TWI760271B (zh) 氣墊床及其控制方法
WO2021098875A1 (zh) 等压强支撑组件、等压强床垫及等压强床
EP4049641B1 (en) Air mattress and method of controlling the same
US20220133563A1 (en) Patient positioning apparatus and mattress
CN108652877A (zh) 多功能防褥疮充气床垫
CN214231836U (zh) 一种便捷型的充气垫
CN214285556U (zh) 俯卧位通气防压疮床垫装置
US20210345789A1 (en) Mattress with expansible sides
CN210020150U (zh) 一种交替充气式按摩体位垫
CN207071121U (zh) 一种预防压疮和下肢肿胀的医用气垫床
CN206166466U (zh) 一种睡眠枕头
CN220404305U (zh) 一种气道安全护理枕
CN214909403U (zh) 一种防压疮的新型充气翻身垫
CN210020046U (zh) 一种外科护理垫
CN220778557U (zh) 一种俯卧位通气气垫床
CN214259773U (zh) 一种多功能支撑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