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215500A - 基板處理裝置及基板處理方法 - Google Patents

基板處理裝置及基板處理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215500A
TW202215500A TW110130999A TW110130999A TW202215500A TW 202215500 A TW202215500 A TW 202215500A TW 110130999 A TW110130999 A TW 110130999A TW 110130999 A TW110130999 A TW 110130999A TW 202215500 A TW202215500 A TW 202215500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ubstrate
wafer
distance
height
photoresis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013099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山口隆大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東京威力科創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東京威力科創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東京威力科創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21550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215500A/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67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wafer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or components ; Apparatus not specifically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H01L21/67005Apparatus not specifically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H01L21/67242Apparatus for monitoring, sorting or marking
    • H01L21/67259Position monitoring, e.g. misposition detection or presence detec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5SPRAYING OR ATOMISING IN GENERAL; APPLYING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IN GENERAL
    • B05CAPPARATUS FOR APPLYING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IN GENERAL
    • B05C11/00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not specifically provided for in groups B05C1/00 - B05C9/00
    • B05C11/02Apparatus for spreading or distributing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s already applied to a surface ; Controlling means therefor; Control of the thickness of a coating by spreading or distributing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s already applied to the coated surface
    • B05C11/08Spreading liquid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 by manipulating the work, e.g. tilt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5SPRAYING OR ATOMISING IN GENERAL; APPLYING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IN GENERAL
    • B05CAPPARATUS FOR APPLYING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IN GENERAL
    • B05C11/00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not specifically provided for in groups B05C1/00 - B05C9/00
    • B05C11/10Storage, supply or control of liquid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 Recovery of excess liquid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5SPRAYING OR ATOMISING IN GENERAL; APPLYING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IN GENERAL
    • B05DPROCESSES FOR APPLYING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IN GENERAL
    • B05D1/00Processes for applying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s
    • B05D1/40Distributing applied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s by members moving relatively to surfac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5SPRAYING OR ATOMISING IN GENERAL; APPLYING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IN GENERAL
    • B05DPROCESSES FOR APPLYING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IN GENERAL
    • B05D3/00Pretreatment of surfaces to which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s are to be applied; After-treatment of applied coatings, e.g. intermediate treating of an applied coating preparatory to subsequent applications of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FPHOTOMECHANICAL PRODUCTION OF TEXTURED OR PATTERNED SURFACES, e.g. FOR PRINTING, FOR PROCESSING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MATERIALS THEREFOR; ORIGINALS THEREF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G03F7/00Photomechanical, e.g. photolithographic, production of textured or patterned surfaces, e.g. printing surfaces; Materials therefor, e.g. comprising photoresists;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G03F7/16Coating processes; Apparatus therefor
    • G03F7/168Finishing the coated layer, e.g. drying, baking, soak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02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027Making masks on semiconductor bodies for further photolithographic processing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 H01L21/18 or H01L21/34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67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wafer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or components ; Apparatus not specifically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H01L21/67005Apparatus not specifically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H01L21/67011Apparatus for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 H01L21/6715Apparatus for applying a liquid, a resin, an ink or the lik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67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wafer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or components ; Apparatus not specifically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H01L21/683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wafer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or components ; Apparatus not specifically provided for elsewhere for supporting or gripp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oating Apparatus (AREA)
  • Exposure Of Semiconductors, Excluding Electron Or Ion Beam Exposure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之課題係針對由於向基板表面之周緣部供給處理液而形成之突起,減少檢測所需耗費的工夫。本發明之基板處理裝置,具備:處理液供給噴嘴,至少對基板表面之周緣部供給處理液以進行處理;工件台,載置已供給該處理液的該基板;移動體,包含用以檢測與載置於該工件台之該基板之間的距離之第1距離感測器;移動機構,為了取得一第1位置與一第2位置之間的高度分佈,而使該移動體在該基板之周緣部上朝橫向移動,該第1位置係在該基板之周緣部的靠近該基板之中心的位置,該第2位置係比起該第1位置更為靠近該基板之外緣側的位置;以及旋轉機構,為了分別取得在該基板之圓周方向上彼此分開之複數位置的該高度分佈,而使該基板工件台相對於該移動體旋轉。

Description

基板處理裝置及基板處理方法
本發明,係有關於基板處理裝置及基板處理方法。
於半導體元件之製程,會對於作為基板之半導體晶圓(於下文中,記載為「晶圓」),進行各種液體處理。上述液體處理例如:對晶圓表面供給光阻劑等等的塗佈液以形成塗佈膜、或是對晶圓之周緣部供給該塗佈膜之去除液。
有時在液體處理後之晶圓的周緣部會形成塗佈膜所造成之所謂突起(hump)。於專利文獻1,記載了:(1)進行—(1.1)旋轉塗佈以在晶圓表面整體形成光阻膜;以及(1.2)對旋轉之晶圓的周緣部供給稀釋劑以去除光阻膜;以及(2)藉由將供給稀釋劑時的晶圓轉速設為適當之數值,以抑制突起之形成。 [習知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18-121045號公報
[發明所欲解決的問題]
本發明,係針對由於向基板表面之周緣部供給處理液而形成之突起,減少檢測所需耗費的工夫。 [解決問題之技術手段]
本發明之基板處理裝置,具備: 處理液供給噴嘴,至少對基板表面之周緣部供給處理液以進行處理; 工件台,載置已供給該處理液的該基板; 移動體,包含用以檢測與載置於該工件台之該基板之間的距離之第1距離感測器; 移動機構,為了取得一第1位置與一第2位置之間的高度分佈,而使該移動體在該基板之周緣部上朝橫向移動,該第1位置係在該基板之周緣部的靠近該基板之中心的位置,該第2位置係比起該第1位置更為靠近該基板之外緣側的位置;以及 旋轉機構,為了分別取得在該基板之圓周方向上彼此分開之複數位置的該高度分佈,而使該基板工件台相對於該移動體旋轉。 [發明之效果]
藉由本發明,則針對由於向基板表面之周緣部供給處理液而形成之突起,可以減少檢測所需耗費的工夫。
針對本發明的基板處理裝置之一實施形態的設置在塗佈、顯影裝置10的光阻膜形成模組1,參照圖1的側視圖、圖2的俯視圖以進行說明。直徑係例如300mm之圓形基板的晶圓W,會在容納於被稱為FOUP(Front Opening Unity Pod;晶圓傳送盒)之內部密閉的搬運容器C之狀態下,被搬運至上述塗佈、顯影裝置10。然後,藉由設在塗佈、顯影裝置10的搬運機構,而將該晶圓W搬運至光阻膜形成模組1。
先行說明光阻膜形成模組1之作用的概要:在光阻膜形成模組1,會對晶圓W之表面整體,亦即包含晶圓W表面的至少周緣部之區域,塗佈光阻劑以作為處理液,而形成光阻膜。在此光阻膜形成模組1,會在晶圓W旋轉之狀態下,藉由噴嘴之移動,而使供給光阻劑之位置,從晶圓W之中心朝外緣移動。也就是說,會以晶圓W表面之供給位置的軌跡呈漩渦狀的方式,進行作為塗佈液的光阻劑之塗佈。
然後一旦光阻劑之供給位置到達晶圓W之外緣,光阻劑供給位置之移動就會停止;待晶圓W上沒有光阻劑未塗到的部分,就停止光阻劑之供給。如此塗佈之光阻劑所形成的光阻膜,會例如由於該光阻劑之黏度,而在晶圓W之外緣部形成前文所述之突起,而該突起之高度在晶圓W之圓周方向上可能會有所不同。
因應此點,在光阻膜形成模組1,於光阻膜形成後會取得在晶圓W之圓周方向上彼此分開之區域的高度分佈。更詳而言之,會針對晶圓W之半徑上的區域、以及由此半徑上的區域在晶圓W之圓周方向上彼此分開之在該晶圓W之周緣部中之沿著徑向之複數區域,分別取得高度分佈。從該等各個高度分佈,就可以針對突起之高度加以檢測。
以下將針對光阻膜形成模組1之構成,進行說明。光阻膜形成模組1具有:旋轉吸盤11、旋轉機構12、頂針13、升降機構14、處理機構2、固定台31、下側感測器34、以及待機部35。旋轉吸盤11係與晶圓W約略相同大小的圓形工件台,晶圓W其背面整體重疊於該旋轉吸盤11上,被水平地固持。旋轉吸盤11之頂面設有抽吸孔30,以吸附所載置之晶圓W。
旋轉吸盤11藉由旋轉機構12而繞鉛直軸旋轉。於旋轉吸盤11設有3個貫穿孔15,藉由升降機構14,而可以使得3根頂針13經由各貫穿孔15而在旋轉吸盤11之表面伸出或沒入。藉由該頂針13之升降,而在塗佈、顯影裝置10之搬運機構與旋轉吸盤11之間,進行晶圓W之傳遞。
處理機構2,包含:光阻劑供給噴嘴21、臂部22、移動機構23、上側感測器24、光阻劑供給機構25及導軌26。光阻劑供給噴嘴21,連接於包含閥或泵等等的光阻劑供給機構25,而將光阻劑供給機構25以既定流量供給的光阻劑,朝向鉛直下方噴出。臂部22的前端側支撐著光阻劑供給噴嘴21,臂部22的基端側連接於移動機構23。移動機構23帶著臂部22及光阻劑供給噴嘴21,而沿著導軌26在水平方向上移動,亦即朝橫向移動。藉由移動機構23,作為處理液供給噴嘴的光阻劑供給噴嘴21,就可以在晶圓W上與設在旋轉吸盤11側方之分離的位置的待機部35之間移動。待機部35收納該光阻劑供給噴嘴21,使其待機並加以洗淨。
於上述移動機構23組裝了使臂部22垂直升降的升降機構;該升降機構包含具備編碼器的馬達。亦即,臂部22之升降係藉由該馬達之驅動力進行。然後,上述編碼器之輸出,係經常性地傳輸至後述的控制部100。馬達的旋轉量係對應於臂部22之升降量,而控制部100根據該編碼器之輸出,就可以檢測臂部22的升降量。因此,編碼器之輸出係對應於臂部22、光阻劑供給噴嘴21及後述之上側感測器24的升降量之資訊。
於臂部22之前端,除了光阻劑供給噴嘴21以外,也支撐著作為第1距離感測器的上側感測器24;臂部22、作為處理液供給噴嘴之光阻劑供給噴嘴21、上側感測器24,構成了藉由移動機構23而整體一起移動之移動體。上側感測器24係反射型的距離感測器,由其下端朝鉛直下方照射光線,再根據來自被光線照射之物體(於此實施例係如後述般的晶圓W表面及固定台31)的反射光,向控制部100輸出對應於該上側感測器24之下端與上述物體間之距離(高度差)的檢測訊號。控制部100根據該檢測訊號,以檢測上側感測器24之下端與上述物體間之距離。
以下針對光阻劑供給噴嘴21及上側感測器24之配置詳加敘述。光阻劑供給噴嘴21及上側感測器24,係在該臂部22設置成會使得光阻劑的噴出位置、與來自上側感測器24之照射光的光軸位置(亦即:測量距離之位置),在臂部22之水平移動方向上並排。然後光阻劑供給噴嘴21,係設置成可以沿著晶圓W之半徑而供給光阻劑;至於上側感測器24,則是設置成可測量沿著晶圓W之半徑的各個位置與該上側感測器24兩者間的距離。
於俯視觀察下,在旋轉吸盤11與待機部35之間的光阻劑供給噴嘴21及上側感測器24之移動路徑下方,設有固定台31及下側感測器34。固定台31係設置在「設有光阻膜形成模組1之地板32上」。固定台31之頂面33係水平面,如後述般,在取得晶圓W表面的高度分佈之際,在取得之前利用頂面33來預先設定基準高度(高度的零點)。
相對於固定台31,有一作為第2距離感測器之下側感測器34係固定於待機部35側而設置,固定台31與下側感測器34係在光阻劑供給噴嘴21及上側感測器24的水平移動方向上並排。下側感測器34,除了會由其上端朝向鉛直上方照射光線以外,皆係與上側感測器24相同的構成;下側感測器34之上端與被該下側感測器34照射光的物體間之距離,可以由控制部100進行檢測。再者,下側感測器34之上端的高度,係與固定台31之頂面33的高度一致;由下側感測器34檢測到的下側感測器34與物體兩者間的距離,係相同於固定台31之頂面33與該物體之高度差。下側感測器34及控制部100,構成基準高度設定部。
接下來,針對設在塗佈、顯影裝置10的控制部100進行說明。控制部100係以電腦所構成之運算部,具備程式101及記憶體102。於程式101內含步驟群,而可以實施在塗佈、顯影裝置10之後述的一連串動作;控制部100會根據該程式101,而對處理模組或搬運機構等等各部位輸出控制訊號,以控制動作。
具體而言,係以程式101控制在塗佈、顯影裝置10所包含之處理模組間的晶圓W之搬運、以及在各處理模組之動作。該處理模組之動作包含:如後文詳述之在光阻膜形成模組1中的藉由各感測器24、34以取得距離參數、光阻膜之形成、取得晶圓W的表面之高度分佈、對應於突起高度的高度之檢測、根據該檢測值之晶圓W的異常判定。程式101,係儲存於例如光碟、硬碟、DVD等等的記憶媒體,再安裝至控制部100。再者,在記憶體102記憶著:所取得之晶圓W的表面之高度分佈、或是為了取得此高度分佈取所設定之基準高度、或是為了設定該基準高度而如後文所述般藉由感測器24、34所分別取得之距離的參數等等。
接下來,針對光阻膜形成模組1的動作例,參照圖3~圖13以進行說明。圖3~圖10係表示從開始對晶圓W之處理前、到取得晶圓W表面之高度分佈為止,在模組之各部位之動作的側視圖;在該等圖3~圖10,係以兩點鏈線的箭頭表示「在進行距離檢測之際,分別從上側感測器24、下側感測器34照射的光線」。
圖11~圖13係載置於旋轉吸盤11之晶圓W的俯視圖,表示「光阻膜形成後之上側感測器24與晶圓W的動作」。在此圖11~圖13,作為晶圓W外緣之切口的缺口標示為N,為了檢測距離而從上側感測器24照射並形成光軸的光線標示為P。因此,在圖11~圖13係藉由標示光線P的位置而表示進行距離檢測的位置。
在之後的動作說明中,將取得距離之參數而形成光阻膜為止之各動作工序稱為步驟S,形成光阻膜後用以取得各位置之高度分佈的各動作工序稱為步驟T。步驟S3~S6係形成光阻膜的第1處理,步驟T係第2處理。
首先,光阻劑供給噴嘴21會從位於待機部35的狀態(圖3),藉由臂部22之上升及水平移動之協同動作而變成移動至該待機部35之外部的狀態,而位在成為既定編碼器之輸出的高度,並且,上側感測器24會位在固定台31上方。然後從上側感測器24照射光線,並藉由控制部100而取得固定台31之頂面33與上側感測器24之下端間之距離(第3距離)L1(圖4)。
之後,一旦臂部22移動,使光阻劑供給噴嘴21位於下側感測器34上,並且位在成為既定編碼器之輸出的高度,就會從下側感測器34照射光線P,而取得該下側感測器34之上端與光阻劑供給噴嘴21之下端兩者間的距離(第2距離)L2(圖5)。又,於圖4、圖5所示之例,在取得距離L2時比起在取得距離L1時,光阻劑供給噴嘴21及上側感測器24的位置更高。再者,於圖5,係以一點鏈線表示取得距離L1時的光阻劑供給噴嘴21及上側感測器24之位置。
藉由取得距離L1時、與取得距離L2時之各自的編碼器之輸出之差,控制部100會算出「取得距離L1時與取得距離L2時,光阻劑供給噴嘴21及上側感測器24的高度之差L3」。取得距離L2時的固定台31之頂面33、與上側感測器24之下端兩者間的高度之差,係距離L1+高度之差L3。然後,如上所述,由於固定台31之頂面33與下側感測器34之上端兩者的高度有對齊,故所取得之距離L2,會相等於固定台31之頂面33與光阻劑供給噴嘴21之下端兩者間的高度之差。基於以上要點,控制部100會算出距離L4=距離L1+高度之差L3-距離L2,以作為光阻劑供給噴嘴21之下端與上側感測器24之下端兩者間的高度之差。更進一步地,控制部100會基於距離L2而設定基準高度L0,並檢測上側感測器24相對於基準高度L0之高度。例如取得距離L2時的光阻劑供給噴嘴21之下端的高度,會作為基準高度L0(步驟S2)。
以上的步驟S1、S2之動作,一言以蔽之,就是要設定基準高度L0,並且進行相對於基準高度L0之上側感測器24的高度及光阻劑供給噴嘴21的高度之檢測。然後,在此步驟S2以後,即使臂部22有升降,也可以基於編碼器之輸出,而檢測到相對於基準高度L0之上側感測器24的高度及光阻劑供給噴嘴21的高度。
上述步驟S2以後,會使上側感測器24水平移動至「藉由搬運機構而載置於旋轉吸盤11,並處於靜止狀態的晶圓W之中心部上」,並且,該上側感測器24會升降,以使編碼器之輸出成為既定者。之後,會從上側感測器24對晶圓W之中心照射光線P,以取得晶圓W之中心與上側感測器24之下端兩者間的距離L5(步驟S3,圖6)。然後,光阻劑供給噴嘴21會水平移動而位於晶圓W的中心上,並且算出距離L5-距離L4、與預先設定之光阻劑供給噴嘴21和晶圓W間之距離(設為L6),兩者間的差分,再使該光阻劑供給噴嘴21以該差分的大小進行升降。藉此,光阻劑供給噴嘴21會位在「從晶圓W的中心上起算離開該距離L6之高度」(步驟S4)。也就是說,會根據距離L4(亦即根據以步驟S1、S2所取得之距離L1、L2,及取得距離L1、L2時的編碼器輸出),而決定光阻劑供給噴嘴21的高度。
之後,使晶圓W以既定轉速旋轉,而從光阻劑供給噴嘴21開始光阻劑R之噴出,並且,光阻劑供給噴嘴21會開始朝晶圓W之周緣部水平移動(步驟S5,圖7),而對晶圓W表面供給光阻劑R。一旦光阻劑供給噴嘴21位於晶圓W之外緣上,該光阻劑供給噴嘴21就會停止水平移動;一旦光阻劑R已塗佈晶圓W之表面整體,就會停止光阻劑R之噴出(圖8)。光阻劑供給噴嘴21會上升,並以既定轉速持續晶圓W之旋轉,以使光阻劑R乾燥、固化,而形成光阻膜R1(步驟S6)。
之後,晶圓W之旋轉會停止,並且,上側感測器24會移動至晶圓W中心上的既定高度之位置(步驟T1)。此時相對於上側感測器24之基準高度L0的距離(第1距離),定為L7。又,如上所述,由於在步驟S2有檢測相對於基準高度L0之上側感測器24的高度,所以就距離L7而言,係由該步驟S2之編碼器輸出、與該步驟T1之編碼器輸出兩者間的位移而算出。
然後,從上側感測器24照射光線P(圖9,圖11左側),並且,該上側感測器24會朝向晶圓W之周緣部上水平移動,以取得晶圓W之表面與上側感測器24兩者間的距離(定為L8)。也就是說,會取得在晶圓W之半徑上的各位置與上側感測器24兩者間的距離。光線P的照射位置,一旦移動至例如晶圓W之外側的既定位置(圖10,圖11中央),就停止上側感測器24之移動及光線照射。根據距離L7、與上側感測器24之移動中所持續取得的距離L8(上側感測器24所檢測到的數值)兩者間的差分,以算出在晶圓W之半徑上的高度分佈(步驟T2)。圖14係表示該高度分佈之一例。
之後,旋轉吸盤11會旋轉,待晶圓W的方向在順時針方向變更了90°以後就靜止(圖11右側,步驟T3)。之後,從上側感測器24照射光線P,並且,上側感測器24會朝向晶圓W之中心部上水平移動,再度取得晶圓W之表面與上側感測器24兩者間的距離L8。一旦光線P的照射位置移動至晶圓W周緣部上的既定位置(圖12左側),就停止上側感測器24之移動及光線照射。根據上述距離L7與距離L8兩者間的差分,以算出在晶圓W周緣部上沿著徑向的高度分佈(步驟T4)。圖15係表示該高度分佈之一例。
接下來,旋轉吸盤11會旋轉,待晶圓W的方向在順時針方向變更了90°以後就靜止(圖12中央,步驟T5)。之後,從上側感測器24照射光線P,並且,上側感測器24會朝向晶圓W之周緣部上水平移動,以取得晶圓W之表面與上側感測器24兩者間的距離L8。一旦光線P的照射位置移動至晶圓W外側的既定位置(圖12右側),就停止上側感測器24之移動及光線照射。根據距離L7與距離L8兩者間的差分,取得與圖15所示者相同的高度分佈(步驟T6)。因此,在此步驟T6,除了上側感測器24之移動方向不同以外,會與步驟T4相同地取得晶圓W的高度分佈。
之後,旋轉吸盤11會旋轉,待晶圓W的方向在順時針方向變更了90°以後就靜止(圖13左側,步驟T7)。之後,從上側感測器24照射光線P,並且,上側感測器24會朝向晶圓W之中心部上水平移動,以取得晶圓W之表面與上側感測器24兩者間的距離L8。一旦光線P的照射位置移動至晶圓W周緣部上的既定位置(圖13右側),就停止上側感測器24之移動及光線照射,並從距離L7、L8取得與圖15所示者相同的晶圓W的高度分佈(步驟T8)。因此,在此步驟T8,會與上述步驟T4相同地取得晶圓W的高度分佈。之後,上側感測器24會從晶圓W上退開,光阻劑供給噴嘴21會回到待機部35(步驟T9)。然後,藉由塗佈、顯影裝置10的搬運機構,而從光阻膜形成模組1搬出晶圓W。
如上所述,在步驟T1~T9會使晶圓W間歇式地旋轉;而在那樣地間歇式旋轉期間中的晶圓W靜止時,會藉由使上側感測器24移動,而取得高度分佈。圖16,係將上述步驟T2、T4、T6、T8中的光線P之移動路徑分別定為A1、A2、A3、A4,而對應於晶圓W表示者。此移動路徑A1~A4之晶圓W的外周側之端點,例如係與晶圓W之外緣距離2mm。再者,移動路徑A2~A4之晶圓W的中心側之端點,例如係與晶圓W之外緣距離3mm。因此,從晶圓W之外緣起算而往中心偏2mm的第1位置、與晶圓W之外緣的第2位置兩者間的高度分佈,可由晶圓W之周緣部的4個位置而取得。
在步驟T3、T5、T7的晶圓W之轉速,係例如10rpm。再者,各步驟T之所需時間,亦即在各步驟T使上側感測器24如前文所述般移動之時間,例如在T1、T4、T6、T8係10秒,在T2係例如152秒,在T3、T5、T7係例如15秒,在T9係5秒。
然後,關於在步驟T2取得之圖14的高度分佈,與其說是在晶圓W之周緣部的既定位置(以R0來表示),不如說是晶圓W之外緣側的波形之峰值,更能表示突起之頂部;而該峰值與基準高度L0兩者間的差會被檢測出來,以作為對應突起的高度之高度L9。關於在步驟T4、T6、T8取得之高度分佈,會以波形之峰值表示突起之頂部,而該峰值與基準高度L0兩者間的差會被檢測出來,以作為對應突起的高度之高度L9。然後,該等高度L9會分別與預先設定之容許值做比較。只要每一個都在容許值以下,就認為晶圓W在突起方面並無異常;只要有任何一個高度L9超過了容許值,就認為晶圓W在突起方面有異常。
又,雖是根據基準高度L0、與高度分佈的波形之峰值的高度兩者間的差L9來判定晶圓W之異常,但亦可針對該波形的峰值、與形成波峰之山的山腳兩者間的高度之差進行檢測;也就是說檢測突起的高度本身,再根據該檢測值來判定有無異常。
在上述步驟T2,會取得晶圓W的半徑,亦即從晶圓W之中心部到周緣部為止的高度分佈。因此,亦可根據「在此步驟T2所取得的高度分佈當中之晶圓W中心部側的高度分佈,亦即比起在步驟T4、T6、T8所取得的高度分佈更為靠近晶圓W中心的高度分佈」,來進行針對光阻膜之平坦性的檢測,以判定晶圓W有無異常。具體而言,例如在其中心部側的高度分佈,算出最高位置與最低位置之間的高度之差分。然後,只要該差分值在容許範圍內,就認為晶圓W在平坦性方面並無異常(平坦性高);而若其差分值係在容許範圍外,就認為晶圓W在平坦性方面有異常(平坦性低)。進行此種判定的控制部100,就構成判定部。
接下來,針對塗佈、顯影裝置10的構成,參照圖17的俯視圖、圖18的側視圖,以進行說明。塗佈、顯影裝置10,係在左右方向上依序連接了載具區塊D1、處理區塊D2、以及介面區塊D3而構成,介面區塊D3又連接於曝光機D4。載具區塊D1具備:搬運容器C的工件台41、開閉部42、以及經由開閉部42而對搬運容器C搬運晶圓W的搬運機構43。
處理區塊D2,係階層E1~E6由下依序層疊而構成,階層E1~E3係形成光阻膜用的階層,彼此具有相同的構成,階層E4~E6係顯影用的階層,彼此具有相同的構成。以階層E1作為代表進行說明。有一左右延伸而形成之晶圓W的搬運區域51,於該搬運區域51設有搬運機構F1。在搬運區域51的後方側,設有疏水化模組52、以及加熱模組53。疏水化模組52係在形成光阻膜前對晶圓W表面供給處理氣體,以進行疏水化處理。加熱模組53將形成光阻膜後的晶圓W加熱,以去除光阻劑中所包含的溶劑。在搬運區域51的前方側左右排列設置複數個前述之光阻膜形成模組1。
階層E4~E6,除了「設置顯影模組以取代光阻膜形成模組,未設置疏水化模組52,以及加熱模組53係進行PEB(Post Exposure Bake;曝光後烘烤)」,其他皆係與階層E1~E3相同的構成。又,在階層E2~E6中,對應於搬運機構F1的搬運機構係標示為F2~F6。再者,於處理區塊D2,在搬運區域51中之載具區塊D1側,設置了橫跨階層E1~E6的塔部V1。塔部V1具備彼此層疊之許多傳遞模組TRS。又設有搬運機構54,以在此傳遞模組TRS間進行搬運。
介面區塊D3,具備由複數模組彼此層疊而成的塔部V2、V3、V4。吾人省略了塔部V2~V4所包含之模組的詳細說明,惟作為塔部V2的模組係包含層疊多層的傳遞模組TRS。圖中的符號61、62、63分別係在塔部V2與V3之間、塔部V2與V4之間、塔部V3與曝光機D4之間,傳遞晶圓W的搬運機構。
在塗佈、顯影裝置10,晶圓W係經由搬運機構43,而從搬運容器C搬運至塔部V1後,再經由搬運機構54而搬入階層E1~E3中的任一個。然後該晶圓W會藉由搬運機構F1~F3,而按照疏水化模組52→光阻膜形成模組1→加熱模組53→塔部V2的順序搬運。藉此而依序進行:疏水化處理、前述之光阻膜的形成、高度分佈之取得、突起高度之檢測、晶圓W之異常判定、以及加熱處理。之後,晶圓W會以搬運機構61~63而在塔部V2~V4間傳遞,再搬運至曝光機D4,光阻膜就會依照電路圖案而接受曝光。
完成曝光的晶圓W,會以搬運機構61~63而在塔部V2~V4間傳遞,再搬入階層E4~E6,並以搬運機構F4~F6,按照加熱模組53→顯影模組的順序搬運,藉此而依序進行PEB、顯影處理,以形成光阻圖案。之後,晶圓W會經由塔部V1、搬運機構54、43,而回到搬運容器C。
根據上述塗佈、顯影裝置10,則在光阻膜形成模組1,會由於旋轉吸盤11而使晶圓W旋轉,並且,藉由移動機構23及臂部22而使上側感測器24移動。藉由此種構成,會在晶圓W之周緣部,取得晶圓W的圓周方向上彼此分開之複數位置的晶圓W中心側和外緣側之間的高度分佈。因此,在光阻膜形成模組1不需要將光阻膜形成後的晶圓W容納於搬運容器C,進而搬運至塗佈、顯影裝置10外部的量測器,再從該搬運容器C取出晶圓W以進行突起的高度量測。亦即,對於塗佈、顯影裝置10,為了得到有關突起高度的資訊而取得上述高度分佈之際,所需耗費的工夫較少。
又,若光阻膜之突起的高度過大,則在利用光阻圖案以蝕刻設在光阻膜之下層的下層膜、灰化不再需要的光阻圖案之際,會有該突起之部分的灰化不足之虞。若為了預防此點,而加長處理時間、或提高灰化所用的電漿強度等等,會導致晶圓W中心部的損傷加大。再者,若光阻膜之突起的高度過大,則在上述下層膜,會有發生光阻膜之突起的下方位置之蝕刻不足、而在應該要形成凹部之部位卻未形成該凹部的案例之虞。在那樣的情況下,會有在該蝕刻後進行CMP(化學機械研磨)或洗淨之際,CMP用的研磨液或用於洗淨的洗淨液無法經由該凹部而排出至晶圓W外側、殘餘在晶圓W表面而導致缺陷之虞。
如此這般,會由於突起的高度過大,而有導致從晶圓W製造之半導體製品的良率低落之虞。因此,在塗佈、顯影裝置10,如上述般取得晶圓W之周緣部的高度分佈以進行晶圓W之異常判定,就能在適當之時機提醒要例如維修模組之各部位、或是調整用於進行處理之各種參數,而有助於防止半導體製品之良率降低。又,關於步驟T1~T8之晶圓W的高度分佈之取得,亦可不對晶圓W逐片進行,而是在每處理既定片數之晶圓W時進行1次,或是隨晶圓W之批次逐次進行。
再者,於光阻膜形成模組1,係根據使用下側感測器34所檢測到的距離L2,以進行:基準高度L0之設定、從基準高度L0起算之光阻劑供給噴嘴21的高度之檢測、以及光阻劑供給噴嘴21與上側感測器24兩者間的高度之差的檢測。也就是說,藉由設置下側感測器34,就可以自動進行該等設定、檢測動作。比起例如由裝置之用戶使用治具以測量固定台31起算之距離等等來進行該等參數之設定或檢測,所需耗費的工夫會更少,所以具有優勢。
走筆至此,關於上述步驟S1、S2,係進行過1次,就會將所取得之各參數記錄在控制部100的記憶體102。由於在那之後就可以使用所記錄之參數,所以亦可不用重複進行步驟S1、S2。因此,在執行過1次步驟S1、S2之後,對於只用於步驟S2的下側感測器34,亦可從光阻膜形成模組1卸除。但是,亦不排除會更換光阻劑供給噴嘴21等等而變更了光阻膜形成模組1之構成、或是由於進行模組之各部位的調整而導致所取得之參數與實際之數值間產生落差。因此,較佳係在模組常態性地設置下側感測器34,而可以在例如裝置之啟動時等等,於任意之時間點執行步驟S1、S2,以更新各參數。
再者,關於取得高度分佈之步驟T1~T9,係於每一步驟,依循著規定了「晶圓W之轉速、由上側感測器24、臂部22及光阻劑供給噴嘴21所構成之移動體的位置、實施步驟之時間等等」而作為參數群的製程配方,以使控制部100輸出控制訊號來實施。然後,關於在晶圓W形成光阻膜的步驟S3~S6,也與步驟T1~T9相同地,係於每一步驟,依循著規定了晶圓W之轉速、移動體之位置、實施步驟之時間等等而作為參數群的製程配方,以使控制部100輸出控制訊號來實施。也就是說,在各步驟S、T的晶圓W之轉速、移動體之位置係預先就設定好了;然後一旦經過了針對一個步驟所預先設定的時間,就轉移至下一步驟。但是,如上所述,關於步驟S5噴出光阻劑時之移動體的高度位置,會是如圖6、圖7所述般根據上側感測器24所檢測到的距離L5,而由預先設定之高度有所改變。
如上所述而執行步驟T1~T9的製程配方,其所包含的參數,會相同於進行用以形成光阻膜之步驟S3~S6的製程配方。因此,由於執行步驟T1~T9的製程配方,可以藉由適當地轉用或變更執行步驟S3~S6之製程配方而作成,所以具有容易作成的優點。此可謂是由於在步驟T1~T9取得晶圓W的高度分佈之機構,係利用在步驟S3~S6用以進行光阻劑塗佈的旋轉吸盤11、臂部22、移動機構23及上側感測器24,所帶來的優點。又,關於各製程配方,係記錄於控制部100的記憶體102。
再者,在設定用於在步驟T1~T9取得高度分佈的基準高度L0之際,會以下側感測器34來檢測與光阻劑供給噴嘴21間的距離L2。從該距離L2所算出之數值,也會用於光阻劑噴出時之光阻劑供給噴嘴21的高度之調整;而藉由控制噴嘴的高度,在光阻膜之各部位的膜厚的控制性會變高,而能成為所要的膜厚。也就是說,由於根據量測距離L2,可以得到設定基準高度L0而得以量測晶圓W之表面高度、以及提升光阻膜之膜厚控制性這兩種效果,故較為理想。
更進一步地,在步驟T1~T9,係在晶圓W靜止時、以及下一次晶圓W靜止時,使上側感測器24在晶圓W的周緣部上,來回移動。藉由使上側感測器24如此這般地動作,就可以省去用以取得高度分佈之上側感測器24的無謂的動作。藉此,由於可以抑制晶圓W之靜止時間變長的情形,所以可以抑制吞吐量之降低。
走筆至此,由於在步驟T2也會取得晶圓W之周緣部以外的高度分佈,所以亦可利用此步驟T2的高度分佈,而以消除晶圓W之翹曲所造成之影響的方式,取得晶圓W之周緣部的高度分佈,判定有無突起方面的異常。具體而言,將使用圖19來進行說明。在該圖19的上層,表示在步驟T2所取得的晶圓W之半徑的高度分佈之一例。就此高度分佈而言,係由於晶圓W的翹曲,而在該晶圓W之中心側與周緣側之間有比較大的差異,越朝向該周緣,晶圓W表面的高度越大,而偏離基準高度L0。
控制部100作為針對翹曲之補正機構,會算出:「在晶圓W中心之該晶圓W的高度」、與「在晶圓W周緣部而比起形成突起之位置更為靠近中心之位置R0之晶圓W的高度」兩者間的差分H1。然後,為了使位置R0之晶圓W的高度與晶圓W中心的高度一致,而針對比起位置R0更靠近晶圓W外緣側的高度,進行H1大小之補正。圖19之下層,表示進行了該種補正之高度分佈。
然後從已補正之高度分佈,檢測前述對應於突起之高度的高度L9,進行異常之判定。針對在步驟T4、T6、T8所算出之高度分佈,也對晶圓W的高度進行H1大小之補正,並檢測高度L9而進行異常之判定。但是,如前文所述,旋轉吸盤11會對於所載置之晶圓W進行抽吸。若由於此抽吸,晶圓W的翹曲被解除了,那麼不用進行上述補正亦可。
走筆至此,控制部100亦可構成為會向曝光機D4,針對被判定為突起的高度異常之晶圓W,傳輸ID等等辨識該晶圓W之資訊,而在曝光機D4,就根據該資訊來進行處理。參照圖20、圖21,以詳加說明。圖中的71係在曝光機D4內載置晶圓W的工件台,圖中的72係對晶圓W照射光線的曝光頭。工件台71藉由前後左右地移動,而使得在晶圓W面內設定來成為許多個半導體製品的晶片之形成區域,依序被曝光。
分別在圖20表示處理正常之晶圓W的情形、在圖21表示處理異常之晶圓W的情形。相較於處理正常之晶圓W的情形,在處理異常之晶圓W的情況下,工件台71之移動會受到限制,在晶圓W中位於最靠近外緣之晶片的形成區域不會被曝光。因此,會根據在光阻膜有無晶圓W之異常,而控制為了形成圖案所要曝光的範圍。
如上所述,針對被判定為異常的晶圓W,可以藉由不進行周緣部之曝光以降低曝光機D4的營運成本,或是提升曝光機D4的吞吐量。又,針對在此曝光機D4曝光的光阻膜,可以是如前文所述般地在光阻膜形成模組1成膜者,亦可是在後文所述之光阻膜形成模組8成膜並接受過EBR(Edge Bead Remover;光阻洗邊)處理者。
在不進行如圖21的曝光範圍之控制,而不論是異常的晶圓W、或正常的晶圓W,都相同地使各晶片之形成區域曝光的情況下,在例如從異常的晶圓W製造之半導體製品當中,關於從晶圓W中最靠近外緣之形成區域所製造之晶片,亦可視作異常的製品。也就是說,對於該晶片可採取從所要檢查之對象剔除並廢棄、亦從良率之計算剔除等等的應對。
再者,作為突起,並不限於如光阻膜形成模組1般描繪著螺旋來供給塗佈液而形成者。圖22,表示以不同於光阻膜形成模組1之形態來形成光阻膜的光阻膜形成模組8。而在上述塗佈、顯影裝置10的各階層E1~E3,左右排列設置光阻膜形成模組1、8,以取代設置複數光阻膜形成模組1。
針對光阻膜形成模組8,將說明其與光阻膜形成模組1兩者間的差異點。在光阻膜形成模組8,係藉由對晶圓W中心部供給光阻劑,並使晶圓W旋轉,而以離心力來延伸光阻劑,使光阻膜R1形成在晶圓W之表面整體。因此,光阻膜R1之形成係以所謂的旋轉塗佈來進行。為了在該旋轉塗佈時,承接從該晶圓W飛散之光阻劑或後述之稀釋劑,會設置杯體81,其圍繞著載置於作為處理用工件台之旋轉吸盤11上的晶圓W。
光阻膜形成模組8,具備受到臂部82支持的稀釋劑供給噴嘴83,臂部82係藉由相同於使臂部22移動之移動機構23之構成的移動機構(未圖示),而在晶圓W的上方區域與其外側之間移動。藉由稀釋劑供給噴嘴83,對形成光阻膜後仍在旋轉之晶圓W的周緣部噴出作為處理液的稀釋劑84,藉以在晶圓W的周緣部,從有噴到稀釋劑84的位置到晶圓W之外緣為止之區域,去除光阻膜R1。也就是說,會限定性地在晶圓W之周緣部去除塗佈膜,而進行所謂的EBR(Edge Bead Removal;光阻洗邊)處理。
有時會由於供給至晶圓W的稀釋劑84,將溶解了的光阻劑稍微推向晶圓W之中心側,而導致在EBR處理後之光阻膜R1形成突起的情形。然後,有時會由於晶圓W相對於旋轉吸盤11之錯位、或是在晶圓W之圓周方向上的稀釋劑84之液體流動偏移,而導致此突起的高度,在晶圓W之圓周方向上有所不同的情形。
在各階層E1~E3,於光阻膜形成模組8接受過處理之晶圓W,會藉由搬運機構F1~F3而搬運至光阻膜形成模組1,並執行前文所述之步驟T1~T9。如此這般,除了在階層E1~E3會進行光阻膜形成模組間之搬運以外,係以相同於前文所述之搬運路徑的路徑,而在塗佈、顯影裝置10內搬運晶圓W。因此,搬運機構F1~F3從光阻膜形成模組8不會經過搬運容器C,就搬到光阻膜形成模組1。因此,關於塗佈、顯影裝置10,即使設為具備光阻膜形成模組8的裝置構成,也不需要在光阻膜形成後將晶圓W搬運至外部的量測機器,所以如前文所述,可以減少取得高度分佈所需耗費的工夫。
然後,在對裝置裝設上述光阻膜形成模組8之際,可以使光阻膜形成模組1並不包含光阻劑供給噴嘴21,而作為用以取得高度分佈的檢查專用模組。在如此地作為檢查專用模組之際,上側感測器24並不限於在晶圓W之中心側位置與外緣側位置間進行直線移動,亦可例如圖23所示般,在俯視觀察下係描繪圓弧般地移動。圖中的85係連接著臂部22之基端側,而用以使該臂部22繞鉛直軸迴旋的旋轉機構;圖中的86係使旋轉機構85升降的升降機構。在此圖23之構成例,除了上側感測器24之移動軌跡不同以外,皆會與圖13~圖15所示之例相同地取得高度分佈。
再者,使光阻膜形成模組1成為不設噴嘴21之檢查專用模組的情況下,在步驟S2亦可取代從下側感測器34對光阻劑供給噴嘴21照射光線,而係例如對臂部22照射光線以檢測距離,再將從該距離分開既定距離之高度定為基準高度L0。
再者,在如此地設作檢查專用模組的情況下,亦可例如使得對固定台31照射過光線的上側感測器24升降,並將距離L1會成為所要數值之高度設定為基準高度L0,之後就從編碼器之輸出,檢測相對於此基準高度L0之上側感測器24的高度。也就是說,由於在不設置光阻劑供給噴嘴21的情況下,並不需要取得相對於基準高度L0之光阻劑供給噴嘴21的高度,所以亦可不在模組設置用以檢測該噴嘴21的下側感測器34,而不使用下側感測器34就進行基準高度L0之設定。
再者,在設為檢查專用模組的情況下,就臂部22而言,亦可構成為不進行升降動作,而使上側感測器24僅進行水平移動。然後,亦可先藉由例如使用治具而取得任意設定之基準高度L0與上側感測器24兩者間的距離L7,再從此距離L7、與藉由上側感測器24所檢測到的與晶圓W間的距離L8,而取得晶圓W的高度分佈。在此種構成的情況下,由於沒有上側感測器24的高度之位移,所以針對晶圓W的高度分佈,不用編碼器之輸出就可以取得。
走筆至此,在光阻膜形成模組1進行光阻膜形成及高度分佈之取得之際,作為圖4所示之步驟S1,係從上側感測器24對固定台31照射光線,而取得上側感測器24與固定台31兩者間的距離L1,但亦可使上側感測器24與下側感測器34相向,而藉由對該下側感測器34照射光線,來取得距離L1。因此,亦可不設固定台31。再者,在那樣地使上側感測器24、下側感測器34彼此相向以取得距離L1之際,亦可藉由從下側感測器34對上側感測器24照射光線以取得距離L1。再者,於上述例子中,會在執行步驟S1時與執行步驟S2時變更光阻劑供給噴嘴21及上側感測器24的高度,但亦可係相同高度。
又,於前文所述之例,關於晶圓W的高度分佈,係在晶圓W周緣部的4個位置取得,但取得之位置並不限於4個,可以用更多位置、或是更少位置來取得。但是,如上所述,由於突起的高度在晶圓W的圓周方向上有所不同,所以係利用晶圓W之旋轉,而在複數位置取得高度分佈。再者,於前文所述之例,係在晶圓W之周緣部,取得從靠近晶圓W中心部之位置、到晶圓W外緣為止的高度分佈;但如同在光阻膜形成模組8處理的情形,有時也會有突起形成在比起晶圓W外緣而更為靠近中心側的情形。因此,亦可不取得「到晶圓W外緣為止的高度分佈」,而是在晶圓W之周緣部,取得靠近晶圓W中心部之位置、與比起晶圓W外緣而更為靠近中心部之位置兩者間的高度分佈。
雖係針對形成有光阻膜之晶圓W進行高度分佈之取得及異常之判定的例子加以敘述,但亦可對於形成了反射防止膜、絕緣膜等等之光阻膜以外的塗佈膜的晶圓W,以前文所述之程序來進行高度分佈之取得及異常之判定。再者,藉由在使晶圓W旋轉之狀態下,使得噴出塗佈液之噴嘴從晶圓W之外緣側朝向中心側移動,而在晶圓W之周緣部形成環狀的塗佈膜。在該環狀的塗佈膜,有時會有在晶圓W中心側之位置形成突起的情形。對於形成該種塗佈膜之晶圓W,亦能以前文所述之程序進行高度分佈之取得及異常之判定。
就基板處理裝置而言,敘述了進行作為塗佈膜之光阻膜之形成及顯影的構成例,但並不限於該種構成;亦可係僅進行塗佈膜之形成的構成,亦可係僅進行EBR的構成。再者,就上側感測器24及下側感測器34而言,只要是能量測與分開於各感測器的物體之間的距離者即可。因此,並不限於前文所述之光學式的距離感測器,亦可使用例如超音波式的距離感測器。
又,應視此次揭露之實施形態,於所有各點皆為例示,而非用以限定。上述實施形態,可在不脫離隨附之申請專利範圍及其旨趣的情況下,以各種形態進行省略、置換、變更、或組合。
(參考測試) 於晶圓W形成塗佈膜,而針對該塗佈膜之突起的高度,使用橢圓偏振光譜儀式的膜厚量測器、以及與光阻膜形成模組1相同地構成為上側感測器24會在晶圓W上移動的測試裝置,而進行了量測。關於上述膜厚量測器係構成為針對晶圓W之表面以10μm間隔進行量測,關於測試裝置係構成為能在移動中以0.1μm間隔取得距離。然後,針對那樣地以膜厚量測器、測試裝置所量測到的晶圓W之突起,藉由以X-SEM(cross-sectional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橫截面掃描電子顯微鏡)進行剖面觀察,測量實際的高度,而確認了在膜厚量測器及測試裝置之量測結果的正確性。
於圖24列出此參考測試的結果。圖的橫軸(X軸)表示X-SEM所量測到的突起的高度(單位:Å),圖的縱軸(Y軸)表示測試裝置、膜厚量測器所各自量測到的突起的高度(單位:Å)。於圖中,以白色圓點表示測試裝置所得之結果,膜厚量測器所得之結果係以附帶斜線的圓點來表示。圖中的實線、虛線,係由測試裝置、膜厚量測器所各自得到的結果之近似直線。
測試裝置的近似直線係Y=0.9877X,膜厚量測器的近似直線係Y=0.3671X。因此,根據此參考測試,可知藉由前文所述之光阻膜形成模組1,就能以較高的正確性來量測突起的高度。又,膜厚量測器之突起高度的正確性之所以較低,推測係由於在晶圓W表面之量測間隔較大,所以沒有量測到突起之頂部的高度,而是量測到偏離該頂部之位置的高度。
1,8:光阻膜形成模組 2:處理機構 10:塗佈、顯影裝置 11:旋轉吸盤 12:旋轉機構 13:頂針 14:升降機構 15:貫穿孔 21:光阻劑供給噴嘴 22:臂部 23:移動機構 24:上側感測器 25:光阻劑供給機構 26:導軌 30:抽吸孔 31:固定台 32:地板 33:頂面 34:下側感測器 35:待機部 41:工件台 42:開閉部 43:搬運機構 51:搬運區域 52:疏水化模組 53:加熱模組 54,61~63:搬運機構 71:工件台 72:曝光頭 81:杯體 82:臂部 83:稀釋劑供給噴嘴 84:稀釋劑 85:旋轉機構 86:升降機構 100:控制部 101:程式 102:記憶體 A1~A4:路徑 C:搬運容器 D1:載具區塊 D2:處理區塊 D3:介面區塊 D4:曝光機 E1:階層 F1~F6:搬運機構 H1:差分 L0:基準高度 L1,L2,L4~L8:距離 L3:高度之差 L9:高度 N:缺口 P:光線 R:光阻劑 R0:位置 R1:光阻膜 T1~T8:步驟 TRS:傳遞模組 V1~V4:塔部 W:晶圓
【圖1】本發明一實施形態之設在塗佈、顯影裝置之光阻膜形成模組的側視圖。 【圖2】前述光阻膜形成模組的俯視圖。 【圖3】表示在前述光阻膜形成模組之參數設定程序的說明圖。 【圖4】表示前述參數設定程序的說明圖。 【圖5】表示前述參數設定程序的說明圖。 【圖6】表示在前述光阻膜形成模組之光阻膜形成程序的說明圖。 【圖7】表示前述光阻膜形成程序的說明圖。 【圖8】表示前述光阻膜形成程序的說明圖。 【圖9】表示量測前述光阻膜的高度分佈之程序的說明圖。 【圖10】表示量測前述光阻膜的高度分佈之程序的說明圖。 【圖11】表示量測前述光阻膜的高度分佈之程序的俯視圖。 【圖12】表示量測前述光阻膜的高度分佈之程序的俯視圖。 【圖13】表示量測前述光阻膜的高度分佈之程序的俯視圖。 【圖14】表示前述光阻膜之半徑的高度分佈之例子的圖。 【圖15】表示前述光阻膜之周緣部的高度分佈之例子的圖。 【圖16】表示前述晶圓、與進行高度分佈之量測的區域兩者之關係的俯視圖。 【圖17】前述塗佈、顯影裝置的俯視圖。 【圖18】前述塗佈、顯影裝置的側視圖。 【圖19】表示光阻膜的高度分佈之補正例的圖。 【圖20】表示曝光機對於正常晶圓之動作的說明圖。 【圖21】表示曝光機對於異常晶圓之動作的說明圖。 【圖22】表示另一光阻膜形成模組的側視圖。 【圖23】表示另一光阻膜形成模組的俯視圖。 【圖24】表示參考測試之結果的圖。
1:光阻膜形成模組
2:處理機構
11:旋轉吸盤
12:旋轉機構
13:頂針
14:升降機構
15:貫穿孔
21:光阻劑供給噴嘴
22:臂部
23:移動機構
24:上側感測器
25:光阻劑供給機構
26:導軌
31:固定台
32:地板
33:頂面
34:下側感測器
35:待機部
100:控制部
101:程式
102:記憶體
W:晶圓

Claims (14)

  1. 一種基板處理裝置,包括: 處理液供給噴嘴,至少對基板表面之周緣部供給處理液以進行處理; 工件台,載置已供給該處理液的該基板; 移動體,包含用以檢測與載置於該工件台之該基板之間的距離之第1距離感測器; 移動機構,為了取得一第1位置與一第2位置之間的高度分佈,而使該移動體在該基板之周緣部上朝橫向移動,該第1位置係在該基板之周緣部的靠近該基板之中心的位置,該第2位置係比起該第1位置更為靠近該基板之外緣側的位置;以及 旋轉機構,為了分別取得在該基板之圓周方向上彼此分開之複數位置的該高度分佈,而使該基板工件台相對於該移動體旋轉。
  2. 如請求項1之基板處理裝置,其中, 該移動機構,會使該移動體相對於該工件台升降,並且輸出升降量的資訊; 該基板處理裝置另設有:運算部,根據由該升降量之資訊而算出之該移動體朝橫向移動時的基準高度與該第1距離感測器間的第1距離、以及該第1距離感測器得到的檢測值,以取得該高度分佈。
  3. 如請求項2之基板處理裝置,更包括: 基準高度設定部,用以設定該基準高度。
  4. 如請求項3之基板處理裝置,其中, 該基準高度設定部,包含該運算部與第2距離感測器; 該第2距離感測器,設於該移動體之移動路徑的下方,用以檢測到該移動體為止的第2距離; 該運算部,根據該第2距離以設定該基準高度。
  5. 如請求項4之基板處理裝置,其中, 該處理液供給噴嘴,係包含於該移動體,而該第2距離係該處理液供給噴嘴與該第2距離感測器兩者間的距離; 該運算部,根據:該第2距離;由該第1距離感測器或該第2距離感測器取得之該第1距離感測器與該第2距離感測器之間的第3距離;以及分別取得該第2距離及該第3距離時的該升降量之資訊,以決定在對該基板供給該處理液時的該處理液供給噴嘴的高度。
  6. 如請求項5之基板處理裝置,其中, 該處理液,係用以形成塗佈膜的塗佈液; 該基板處理裝置會進行第1處理,即藉由該移動機構而移動該處理液供給噴嘴,以使得在旋轉基板之供給該塗佈液之位置,會從該基板之中心部朝向周緣部移動; 對於已進行過該第1處理之基板,會進行取得該複數位置的高度分佈之第2處理。
  7. 如請求項6之基板處理裝置,更包括: 控制部,輸出控制訊號; 該第1處理及該第2處理,分別包含接連進行之複數步驟; 各步驟,會根據針對該基板之轉速、該移動體之位置、以及實施步驟之時間而分別設定的製程配方,藉由輸出該控制訊號而加以進行。
  8. 如請求項1之基板處理裝置,其中, 該處理液,係一種去除液,會將載置在不同於該工件台之處理用工件台的該基板之表面整體所形成之膜,於該基板之周緣部限定性地加以去除; 該基板處理裝置,更包括: 搬運機構,不經過在將該基板容納於內部之狀態下密閉之搬運容器,就將該基板從該處理用工件台搬運至該工件台。
  9. 如請求項1之基板處理裝置,其中, 在該複數位置之高度分佈之取得,係藉由以該旋轉機構進行之該基板的間歇式旋轉、以及在該間歇式旋轉之期間中的該基板靜止時以該移動機構而使該第1距離感測器在橫向進行的移動,而加以進行。
  10. 如請求項9之基板處理裝置,其中, 在該基板靜止時、以及下一次該基板靜止時,該第1距離感測器會在該基板的周緣部上,來回移動。
  11. 如請求項1之基板處理裝置,其中, 設有補正機構,藉由該第1距離感測器,以取得該第1距離感測器與該基板之中心部兩者間的距離,再根據該距離以補正該高度分佈。
  12. 如請求項1之基板處理裝置,其中, 以該第1距離感測器取得之該複數高度分佈中之一種,係由該基板之中心部到周緣部的高度分佈; 該基板處理裝置另設有:判定部,根據該高度分佈當中該基板之中心部側的高度分佈,以進行該基板有無異常之判定。
  13. 一種基板處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藉由處理液供給噴嘴,而至少對基板表面之周緣部供給處理液以進行處理的步驟; 將已供給該處理液的該基板載置於工件台的步驟; 藉由移動體所包含之第1距離感測器,以檢測與載置於該工件台之該基板之間的距離的步驟; 藉由移動機構而使該移動體在該基板之周緣部上朝橫向移動,以取得第1位置與第2位置之間的高度分佈的步驟,該第1位置係在該基板之周緣部的靠近該基板之中心的位置,該第2位置係比起該第1位置更為靠近該基板之外緣側的位置;以及 藉由旋轉機構,而使該基板工件台相對於該移動體旋轉,以分別取得在該基板之圓周方向彼此分開之複數位置的該高度分佈的步驟。
  14. 如請求項13之基板處理方法,其中, 該處理液,係用以在該基板形成光阻膜的光阻劑、或在形成於該基板之表面整體的光阻膜當中限定性地去除形成於該基板之周緣部之部位的去除液; 該基板處理方法,更包括以下步驟: 根據該高度分佈,而控制為了在該光阻膜形成圖案之曝光範圍的步驟。
TW110130999A 2020-09-04 2021-08-23 基板處理裝置及基板處理方法 TW202215500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149320 2020-09-04
JP2020-149320 2020-09-04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215500A true TW202215500A (zh) 2022-04-16

Family

ID=804908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0130999A TW202215500A (zh) 2020-09-04 2021-08-23 基板處理裝置及基板處理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JP (1) JP7405268B2 (zh)
KR (1) KR20230056036A (zh)
CN (1) CN116018214A (zh)
TW (1) TW202215500A (zh)
WO (1) WO2022050117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249433A (ja) 2002-02-25 2003-09-05 Seiko Epson Corp 露光装置及び露光制御方法
JP4363593B2 (ja) 2003-05-14 2009-11-11 東京エレクトロン株式会社 薄膜除去装置
JP4312145B2 (ja) 2004-11-15 2009-08-12 大日本スクリーン製造株式会社 基板位置補正装置および基板位置補正方法
JP5398785B2 (ja) 2011-06-20 2014-01-29 株式会社東芝 スパイラル塗布装置及びスパイラル塗布方法
JP2013102053A (ja) 2011-11-08 2013-05-23 Tokyo Electron Ltd 基板処理システム、基板搬送方法、プログラム及びコンピュータ記憶媒体
JP6516825B2 (ja) 2014-06-04 2019-05-22 東京エレクトロン株式会社 液塗布方法、液塗布装置、及びコンピュータ読み取り可能な記録媒体
KR102628875B1 (ko) 2015-09-15 2024-01-25 도쿄엘렉트론가부시키가이샤 기판 처리 장치, 기판 처리 방법 및 기억 매체
JP6815799B2 (ja) 2016-09-13 2021-01-20 東京エレクトロン株式会社 基板処理装置及び基板処理方法
JP7024307B2 (ja) 2017-01-26 2022-02-24 東京エレクトロン株式会社 塗布膜除去装置、塗布膜除去方法及び記憶媒体
JP7043777B2 (ja) 2017-10-04 2022-03-30 東京エレクトロン株式会社 塗布膜形成装置
JP6659181B2 (ja) 2018-06-11 2020-03-0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搬送装置、リソグラフィ装置、および物品の製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018214A (zh) 2023-04-25
WO2022050117A1 (ja) 2022-03-10
JPWO2022050117A1 (zh) 2022-03-10
JP7405268B2 (ja) 2023-12-26
KR20230056036A (ko) 2023-04-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2086170B1 (ko) 기판 주연부의 도포막 제거 방법, 기판 처리 장치 및 기억 매체
JP6540813B2 (ja) 基板処理装置、基板処理方法及び記憶媒体
JP6436068B2 (ja) 基板処理方法及び基板処理装置
US9082802B2 (en) Wafer centering hardware design and process
US9653367B2 (en) Methods including a processing of wafers and spin coating tool
WO2017061199A1 (ja) 液処理装置、液処理方法及び記憶媒体
JP7422828B2 (ja) 基板処理装置及び基板処理方法
TW202215500A (zh) 基板處理裝置及基板處理方法
WO2020184178A1 (ja) 処理装置及び処理方法
JP2019068001A (ja) 塗布膜形成装置及び半導体装置の製造システム
JP6597872B2 (ja) 基板処理方法
JP6696306B2 (ja) 液処理方法、液処理装置及び記憶媒体
US20230207351A1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treating substrate
US20230168586A1 (en) Apparatus for treating substrate and method for treating a substrate
JP2007311469A (ja) 基板の処理方法、プログラム及び基板処理システム
KR20040069764A (ko) 반도체 웨이퍼에 코팅된 감광막 표면의 검사장치
KR100800917B1 (ko) 반도체 노광 장비의 디포커스 방지 장치 및 방법
JP2005191303A (ja) 現像処理方法及び現像処理装置
KR20060076825A (ko) 반도체 장치 제조 장비의 파티클 검출 장치 및 파티클검출 방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