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200158A - 免疫調節脲氮雜內酯 - Google Patents

免疫調節脲氮雜內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200158A
TW202200158A TW110108700A TW110108700A TW202200158A TW 202200158 A TW202200158 A TW 202200158A TW 110108700 A TW110108700 A TW 110108700A TW 110108700 A TW110108700 A TW 110108700A TW 202200158 A TW202200158 A TW 202200158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methyl
oxy
hydroxy
ethyl
pyra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010870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830987B (zh
Inventor
馬克 寇克斯
提摩西 斯托克
托德 馬杜克斯
理察 艾文
保羅 強森
湯瑪茲 雷斯朋德克
葛拉漢 凱恩
拉贊德朗 維拉剛達
Original Assignee
美商碩騰服務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美商碩騰服務公司 filed Critical 美商碩騰服務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20015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20015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83098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830987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31/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ontaining organic active ingredients
    • A61K31/33Heterocyclic compounds
    • A61K31/335Heterocyclic compounds having oxygen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 e.g. fungichromin
    • A61K31/35Heterocyclic compounds having oxygen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 e.g. fungichromin having six-membered rings with one oxygen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
    • A61K31/351Heterocyclic compounds having oxygen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 e.g. fungichromin having six-membered rings with one oxygen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 not condensed with another ring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HSUGARS; DERIVATIVES THEREOF; NUCLEOSIDES; NUCLEOTIDES; NUCLEIC ACIDS
    • C07H17/00Compounds containing heterocyclic radicals directly attached to hetero atoms of saccharide radicals
    • C07H17/04Heterocyclic radicals containing only oxygen as ring hetero atoms
    • C07H17/08Hetero rings containing eight or more ring members, e.g. erythromyci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31/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ontaining organic active ingredients
    • A61K31/70Carbohydrates; Sugars; Derivatives thereof
    • A61K31/7042Compounds having saccharide radicals and heterocyclic rings
    • A61K31/7048Compounds having saccharide radicals and heterocyclic rings having oxygen as a ring hetero atom, e.g. leucoglucosan, hesperidin, erythromycin, nystatin, digitoxin or digoxin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11/00Drugs for disorders of the respiratory system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29/00Non-central analgesic, antipyretic or antiinflammatory agents, e.g. antirheumatic agents; 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 [NSAID]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31/00Antiinfectives, i.e. antibiotics, antiseptics, chemotherapeutics
    • A61P31/04Antibacterial agent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37/00Drugs for immunological or allergic disorders
    • A61P37/02Immunomodulator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DHETEROCYCLIC COMPOUNDS
    • C07D498/00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in the condensed system at least one hetero ring having nitrogen and oxygen atom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s
    • C07D498/02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in the condensed system at least one hetero ring having nitrogen and oxygen atom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s in which the condensed system contains two hetero rings
    • C07D498/04Ortho-condensed system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DHETEROCYCLIC COMPOUNDS
    • C07D519/00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more than one system of two or more relevant hetero rings condensed among themselves or condensed with a common carbocyclic ring system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C07D453/00 or C07D455/00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Pharmacology & Pharmacy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Nuclear Medicine, Radiotherapy & Molecular Imaging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Bioinformatics & Cheminformatics (AREA)
  • Immunology (AREA)
  • Rheumatology (AREA)
  • Pain & Pain Management (AREA)
  • Genetics & Genomics (AREA)
  • Biotechnology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Epidemiology (AREA)
  • Pulmonology (AREA)
  • Communicable Diseases (AREA)
  • Oncology (AREA)
  • Pharmaceuticals Containing Other Organic And Inorganic Compounds (AREA)
  • Plural Heterocyclic Compounds (AREA)
  • Nitrogen Condensed Heterocyclic Rings (AREA)
  • Saccharide Compounds (AREA)
  • Fodder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文定義免疫調節式(1)化合物,其中R、R0 、R1 、R2
Figure 110108700-A0101-11-0001-1
R3 及W係如本文所定義,其立體異構體及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及包含該等化合物之組合物。本發明亦包括用於藉由投予治療有效量之式(1)化合物、其立體異構體及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治療動物之發炎性及/或免疫疾病或病症之方法;或該式(1)化合物用以製備用於治療動物之發炎性及/或免疫疾病或病症之藥劑的用途。

Description

免疫調節脲氮雜內酯
本文定義消炎及免疫調節化合物;非抗菌、消炎及免疫調節化合物;其立體異構體及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本發明包括與15員巨環內酯環化合物平衡之各別13員巨環內酯環化合物。本發明亦包括包含本發明化合物之醫藥組合物及治療動物之發炎性及/或免疫疾病或病症之方法。本發明化合物為氮雜內酯。
巨環內酯為由含有12至16個原子之大型巨環內酯環組成之抗菌化合物,該等原子經由糖苷鍵連接至至少一個或兩個去氧糖。氮雜內酯為其中內酯環含有氮原子的一類巨環內酯。Draxxin®為以含有托拉黴素(tulathromycin)之即用型無菌非經腸製劑出售的半合成巨環內酯(氮雜內酯)抗生素。該製劑由9:1(Tula-A:Tula-B)比率之兩種異構形式之托拉黴素的平衡混合物組成。Tula-A為15員內酯環結構,其中Tula-B為13員內酯環結構。平衡為pH及時間依賴性。托拉黴素係以商標名Draxxin®出售用於牛呼吸道疾病(BRD)及豬呼吸道疾病(SRD)。
已知巨環內酯藉由可逆地結合至核糖體之50S單元之P位點來抑制細菌(革蘭氏陽性及革蘭氏陰性)中之蛋白質合成。其往往會抑菌性的且可對一些病原體有殺菌作用。其針對BRD之革蘭氏陰性病原體之活性及在肺組織中集中之能力使其成為極佳治療劑。其為針對BRD之第一線治療且亦用於治療人類中之呼吸道感染。
已知巨環內酯抗生素包括例如紅黴素(erythromycin)、替米考星(tilmicosin)、阿奇黴素(azithromycin)、克拉黴素(clarithromycin)、加米黴素(gamithromycin)、非達黴素(fidaxomicin)、羅紅黴素(roxithromycin)、托拉黴素及其他。另外,一些巨環內酯已展示出具有消炎及免疫調節特性。舉例而言,阿奇黴素,一種廣譜抗生素,遏止脂多醣(LPS)及干擾素-γ刺激巨噬細胞中之介白素12p40表現且減弱來自初級支氣管上皮細胞之CXCL8(IL-8)及GM-CSF的LPS誘導性感應;且在上皮細胞中,與磷脂及ErK k1/2相互作用,隨後在LPS刺激之後下調轉錄因子AP-1、NFκB、發炎性細胞介素及黏蛋白釋放。US2016-0031925描述具有免疫調節性但已經修飾以減少或消除抗生素效應之某些阿奇黴素類似物。克拉黴素對由綠膿桿菌鞭毛蛋白(Pseudomonas aeruginosa flagellin )誘導之ERJ介導之發炎具有免疫調節作用。紅黴素抑制介白素-6及介白素-8表現且促進活體外活化人類嗜中性球之細胞凋亡。替米考星調節COX-2及iNOS基因表現及細胞介素在LPS刺激之巨噬細胞及單核細胞中之產生。羅紅黴素下調藉由角質細胞之Th2趨化激素產生及Th2細胞上之趨化激素受體表現。托拉黴素促進細胞凋亡且下調促炎性介體(如白三烯B4及CXCL8);且誘導消炎及促消退脂質脂氧素A4之產生。研究成果表明,此等抗菌巨環內酯調節某些過度免疫反應,其又級聯成某些消炎益處。
炎症及促炎性介體藉由減少生長、飼料及水攝取、繁殖、牛奶生產及新陳代謝健康而不利地影響食用動物行業中之生產。增加之巨環內酯抗生素之臨床使用與肺炎鏈球菌巨環內酯抗性及BRD病原體抗性之增加相關。全球政府機構及一般公眾關於在食用性動物(例如,牛及豬)中使用抗生素之近期擔憂已被認為會引起對人類病原體之交叉抗性。牛呼吸道疾病(BRD)在現代牛生產中仍然為重大問題,且審慎管理對於動物福利及人類食品安全性兩者均為重要的。實際上,溶血性曼氏桿菌(Mannheimia haemolytica )為分離自圈養牛之呼吸道疾病的原菌且為新生牛之地方性肺炎之重要組成部分。BRD之標誌之一為宿主中促進進展為完全BRD症候群之增強的發炎反應。抑制或逆轉宿主中之炎症能夠預防或控制牛中BRD及動物中其他發炎性疾病或病症之發展。因此,存在未滿足的對研發缺乏已知巨環內酯之抗菌作用的新穎消炎及免疫調節劑之需要。本發明化合物在多種細菌物種中已展示為非抗菌的,且在比當前巨環內酯(例如,阿奇黴素、紅黴素及托拉黴素)低之劑量下具有高5倍至20倍以上的免疫調節活性。因此,化合物可用於控制或預防細菌感染或病毒感染發作,細菌感染或病毒感染可能係由因應激事件或其他環境因素導致之發炎及/或免疫反應而引起,由此預防或減輕病原性生物級聯進入至全疾病症候群。本文所呈現之本發明化合物為非抗生素、消炎及免疫調節巨環內酯,其用於減輕動物之發炎性狀態,同時有可能減少動物中抗生素之使用。
在本發明之一個態樣中,為消炎及免疫調節式(1)氮雜內酯化合物;或非抗菌、消炎及免疫調節式(1)氮雜內酯化合物;其立體異構體及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
Figure 02_image001
其中W為H或式(A)
Figure 02_image003
; 其中X為-Ra 、-Rc NR5 R6 、-Rc OR7 、-Rc SR7 、-Rc N3 、-Rc CN或-Rc X'; X'為F、Cl、I或Br; R為H、C1 -C3 烷基、-C(O)NRa Rd 或-C(O)OR8 ; Ra 、Rb 、R0 及R1 各自獨立地為H或C1 -C6 烷基; 或R1 為視情況經至少一個R9 取代基取代之苯甲基; 或R1 為-CH2 Het,其中Het為含有至少一個選自N、S及O之雜原子的5員至6員雜芳基環;且其中該雜芳基環視情況經至少一個R9 取代基取代; Rc 為C1 -C4 烷基; Rd 為H、C1 -C6 烷基、C3 -C6 環烷基或視情況經以下取代之苯基;C1 -C3 烷基、C1 -C3 烷氧基、鹵素、氰基、羥基、胺基、-NHCH3 、-N(CH3 )2 、C1 -C3 鹵烷基或C1 -C3 鹵烷氧基; R2 及R3 各自獨立地為H、C1 -C6 烷基、Rc NRa Rb 、C0 -C3 烷基C3 -C6 環烷基、C0 -C3 烷基芳基、C0 -C3 烷基雜環,其中該雜環為5員至6員飽和或部分飽和雜環;或C0 -C3 烷基雜芳基,其中該雜芳基為5員至6員雜芳基環;其中該雜環及該雜芳基環各自含有至少一個選自N、O及S之雜原子;且其中該環烷基、芳基、雜環及雜芳基環各自視情況經至少一個R9 取代基取代; 或R2 及R3 與其所連接之氮原子結合在一起形成環A、4員至8員雜環或5員雜芳基環,其各自視情況含有至少一個另外的選自N、O及S之雜原子;各環視情況經至少一個R10 取代基取代;且其中各環視情況與Y稠合; R5 及R6 各自獨立地選自H;C1 -C6 烷基或C1 -C6 烷氧基,其各自視情況經至少一個羥基取代;或氰基、C1 -C6 鹵烷基、C1 -C6 鹵烷氧基、-C(O)R8 、-C(O)NRa R8 、 -C(O)Rc NRa Rb 、-C(O)ORc R8 、-C(O)ONRa Rb 、 -Rc NRa C(O)R8 、-Rc C(O)OH、-Rc C(O)NRa Rb 、 -Rc NRa C(O)H、-Rc S(O)p R8 、-Rc NRa Rb 、-Rc ORa 、 -S(O)p R8 、-S(O)p R8 NRa Rb 、-Rc S(O)p NRa Rb 或 -Rc NRa S(O)p R8 ;或C0 -C4 烷基芳基、C0 -C4 烷基C3 -C6 環烷基、C0 -C4 烷基雜環或C0 -C4 烷基雜芳基,其中該雜環及雜芳基環各自為5員至6員單環或9員至10員稠環,其各自含有至少一個選自由N、O及S組成之群的雜原子;且其中芳基、環烷基、雜環及雜芳基環視情況經至少一個R10 取代基取代; 或R5 及R6 與其所連接之氮原子結合在一起形成環B、4員至8員雜環或5員雜芳基環,其各自視情況含有至少一個另外的選自N、O及S之雜原子;各環視情況經至少一個R9 取代基取代;且其中各環視情況與Y稠合; R7 為H、C1 -C6 烷基、-Rc NRa Rb 、-Rc ORa 、-Rc S(O)p Ra 、-Rc NRa C(O)Rb 、-Rc C(O)NRa Rb 、-Rc NRa C(O)NRa Rb 或-Rc NRa C(O)ORb ; R8 為C1 -C6 烷基、C1 -C6 鹵烷基、C0 -C4 烷基C3 -C6 環烷基、-NRa Rb 、苯基、含有至少一個選自N、O及S之雜原子的5員至6員雜環或含有至少一個選自N、O及S之雜原子的5員至6員雜芳基環;且其中該環烷基、苯基、雜環及雜芳基各自視情況經至少一個選自以下之取代基取代:C1 -C4 烷基、鹵素、C1 -C4 烷氧基、C1 -C4 鹵烷基及C1 -C4 鹵烷氧基; R9 獨立地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C1 -C6 烷基、C1 -C6 烷氧基、C0 -C4 烷基C3 -C6 環烷基、鹵素、側氧基、羥基、氰基、-NRa Rb 、C1 -C6 鹵烷基、C1 -C6 鹵烷氧基、-S(O)p R8 、苯基及各自含有至少一個選自由N、O及S組成之群的雜原子的5員至6員單環雜環或雜芳基環; R10 獨立地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C1 -C3 烷基、C1 -C3 烷氧基、C1 -C3 鹵烷基、C1 -C3 鹵烷氧基、C0 -C4 烷基C3 -C6 環烷基、鹵素、-NRa Rb 、-S(O)p R8 、硝基、側氧基、氰基、-C(O)H、-C(O)R8 、-C(O)ORa 、-OC(O)ORa 、-NHRc C(O)Ra 、-C(O)NRa Rb 、羥基、5員至6員雜環、5員至6員雜芳基環、9員至10員稠合雜芳基環,其中各雜環及雜芳基環各自含有至少一個選自由N、O及S組成之群的雜原子;及苯基;且其中苯基、雜環及雜芳基環各自視情況經至少一個R9 取代基取代; Y為苯基、吡啶基、嘧啶基、吡唑基、噻吩基、噻唑基、三唑基、異噻唑基、吡咯基、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1
唑基、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1
二唑基、咪唑基、呋喃基、吲哚基、苯并噻吩基或萘基; p為整數0、1或2;其立體異構體及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
在另一態樣中,為一種組合物,其包含式(1)化合物、其立體異構體及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在另一態樣中,組合物進一步包含醫藥學上可接受之載劑。
在另一態樣中,為一種治療或預防動物之發炎反應的方法,其藉由向有需要之該動物投予治療有效量之式(1)化合物、其立體異構體及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進行。在該方法之另一態樣中,發炎反應係由細菌、病毒或真菌感染、壓力及/或環境因素引起。在該方法之另一態樣中,治療或預防動物之發炎反應之方法會預防或減緩呼吸道疾病或病症之進展。在該方法之另一態樣中,動物為家畜。在該方法之另一態樣中,呼吸道疾病或病症為牛呼吸道疾病或豬呼吸道疾病。在該方法之另一態樣中,治療或預防動物之發炎反應之方法會下調動物中之TNFα及IL-6。
在另一態樣中,為一種式(1)化合物、其立體異構體及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的用途,其係用以製備用於治療或預防動物之發炎反應的藥劑,其中該發炎反應係由細菌、病毒或真菌感染、應力及/或環境因素引起。在該用途之另一態樣中,該藥劑用於治療或及預防動物之發炎反應之用途預防或減緩呼吸道疾病或病症之進展。在該用途之另一態樣中,動物為家畜。在該用途之另一態樣中,呼吸道疾病或病症為牛呼吸道疾病或豬呼吸道疾病。在該用途之另一態樣中,向動物投予藥劑以治療或預防動物之發炎反應的用途會下調動物中之TNFα及IL-6。
在本發明之另一態樣中,Ra 及Rb 各自獨立地為H、甲基、乙基、丙基、異丙基、異丁基、正丁基或三級丁基。在另一態樣中,Ra 及Rb 各自獨立地為H、甲基、乙基、丙基或異丙基。在另一態樣中,Ra 及Rb 各自獨立地為H、甲基、乙基或丙基。在另一態樣中,Ra 及Rb 各自獨立地為H或甲基。
在本發明之另一態樣中,Rc 為甲基、乙基、丙基、異丙基、正丁基或三級丁基。在本發明之另一態樣中,Rc 為甲基、乙基、丙基、異丙基或三級丁基。在本發明之另一態樣中,Rc 為甲基、乙基、丙基或異丙基。在本發明之另一態樣中,Rc 為甲基、乙基或丙基。在另一態樣中,Rc 為甲基。在另一態樣中,Rc 為乙基。在另一態樣中,Rc 為丙基。
在本發明之另一態樣中,Rd 為C1 -C6 烷基、C3 -C6 環烷基或視情況經以下取代之苯基;C1 -C3 烷基、C1 -C3 烷氧基、鹵素、氰基、羥基、胺基、-NHCH3 、 -N(CH3 )2 、C1 -C3 鹵烷基或C1 -C3 鹵烷氧基。在另一態樣中,Rd 為C1 -C6 烷基、C3 -C6 環烷基或視情況經以下取代之苯基;C1 -C3 烷基、C1 -C3 烷氧基、鹵素、氰基、羥基、胺基、-NHCH3 、-N(CH3 )2 、-CF3 或-OCF3 。在另一態樣中,Rd 為甲基、乙基、環丙基、環丁基或視情況經以下取代之苯基:甲基、乙基、甲氧基、乙氧基、F、Cl、氰基、羥基、胺基、-NHCH3 、-N(CH3 )2 、-CHF2 、-CF3 或-OCF3 。在另一態樣中,Rd 為甲基、乙基或視情況經以下取代之苯基:甲基、乙基、甲氧基、乙氧基、F、Cl、氰基、羥基、胺基、-NHCH3 、-N(CH3 )2 、-CHF2 、-CF3 或-OCF3
在本發明之另一態樣中,R0 及R1 各自獨立地為H、甲基、乙基、丙基、異丙基、異丁基、正丁基或三級丁基;或R1 為苯甲基、-CH2 吡啶、-CH2 嘧啶、-CH2
Figure 02_image005
、-CH2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2
、-CH2 吡咯、-CH2 呋喃、-CH2 噻吩、-CH2 吡唑、-CH2 咪唑、-CH2 -三唑、-CH2 四唑、-CH2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1
唑、-CH2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1
唑、-CH2 噻唑、-CH2 異噻唑或-CH2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1
二唑,其各自視情況經至少一個選自以下之R9 取代基取代:甲基、乙基、丙基、甲氧基、乙氧基、F、Cl、側氧基、羥基、氰基、-NRa Rb 、-CF3 及-OCF3 。在另一態樣中,R0 及R1 各自獨立地為H、甲基、乙基、丙基或異丙基;或R1 為苯甲基、-CH2 吡啶、-CH2 嘧啶、-CH2 吡唑、-CH2 咪唑、-CH2 -三唑、-CH2 四唑、-CH2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1
唑、-CH2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1
唑、-CH2 噻唑、-CH2 異噻唑或-CH2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1
二唑,其各自視情況經至少一個選自以下之R9 取代基取代:甲基、乙基、丙基、甲氧基、乙氧基、F、Cl、羥基、氰基、-NH2 、-CF3 及-OCF3 。在另一態樣中,R0 為H、甲基、乙基或丙基;R1 為甲基、乙基、丙基、異丙基;或R1 為苯甲基、-CH2 吡啶、-CH2 嘧啶、-CH2 吡唑或-CH2 咪唑,其各自視情況經至少一個選自以下之R9 取代基取代:甲基、乙基、甲氧基、乙氧基、F、Cl、羥基、-CF3 及-OCF3 。在另一態樣中,R0 為H、甲基、乙基或丙基;且R1 為甲基、乙基、丙基或異丙基。在另一態樣中,R0 為H或甲基;且R1 為甲基、乙基、丙基或異丙基。在另一態樣中,R0 為H或甲基且R1 為甲基。
在本發明之另一態樣中,R2 及R3 各自獨立地為H、C1 -C6 烷基、Rc NRa Rb 、C0 -C3 烷基C3 -C6 環烷基、C0 -C3 烷基苯基、C0 -C3 烷基雜環或C0 -C3 烷基雜芳基;其中該雜環部分為吡咯啶基、哌啶基、哌
Figure 02_image005
基、四氫哌喃、嗎啉基或硫代嗎啉基;且其中雜芳基部分為吡咯基、吡唑基、咪唑基、噻唑基、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1
唑基、吡啶基、嘧啶基、嗒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2
基、吡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2
基、三唑基、四唑基或6,7-二氫-5H-環戊[d ]嘧啶;且其中該環烷基、苯基、雜環及雜芳基環各自視情況經至少一個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的R9 取代基取代:C1 -C3 烷基、C1 -C3 烷氧基、羥基、鹵素、環丙基、環丁基、氰基、胺基、-NHCH3 、-N(CH3 )2 、C1 -C3 鹵烷基及C1 -C3 鹵烷氧基。在本發明之另一態樣中,R2 及R3 各自獨立地為H、C1 -C6 烷基、-CH2 N(CH3 )2 、-CH2 CH2 N(CH3 )2 ;或C0 -C2 環丙基、C0 -C2 環丁基、C0 -C2 環戊基、C0 -C2 環己基、C0 -C2 苯基、C0 -C2 哌啶基、哌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2
基、嗎啉基、四氫哌喃、吡咯基、吡唑基、三唑基、四唑基、吡啶基、嘧啶基、嗒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2
基或吡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2
基,其各自視情況經至少一個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的R9 取代基取代:甲基、乙基、丙基、異丙基、三級丁基、羥基、甲氧基、乙氧基、F、Cl、Br、氰基、胺基、-N(CH3 )2 、-CHF2 、-CF3 、-OCHF2 及-OCF3 。在本發明之另一態樣中,R2 及R3 各自獨立地為H、C1 -C6 烷基;-CH2 N(CH3 )2 、-CH2 CH2 N(CH3 )2 ;或環丙基、C1 環丙基、環丁基、C1 環丁基、環戊基、C1 環戊基、環己基、C1 環己基、苯基、C1 苯基、哌啶基、C1 -哌啶基、C2 哌啶基、哌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2
基、嗎啉基、四氫哌喃、吡咯基、吡唑基、三唑基、吡啶基、嘧啶基、嗒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2
基或吡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2
基,其各自視情況經至少一個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的R9 取代基取代:甲基、乙基、丙基、異丙基、三級丁基、羥基、甲氧基、乙氧基、F、Cl、Br、氰基、胺基、-N(CH3 )2 、-CHF2 、-CF3 、-OCHF2 及-OCF3 。在另一態樣中,R2 及R3 各自獨立地為H、C1 -C6 烷基;-CH2 N(CH3 )2 、-CH2 CH2 N(CH3 )2 ;或環丙基、C1 環丙基、環丁基、C1 環丁基、環戊基、C1 環戊基、環己基、C1 環己基、苯基、C1 苯基、哌啶基、C1 -哌啶基、C2 哌啶基、哌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2
基、嗎啉基、四氫-2H-哌喃、吡咯基、吡唑基、三唑基、吡啶基、嘧啶基、嗒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2
基或吡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2
基,其各自視情況經至少一個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的R9 取代基取代:甲基、乙基、丙基、異丙基、三級丁基、羥基、甲氧基、乙氧基、F、Cl、Br、氰基、環丙基、胺基、-N(CH3 )2 、-CHF2 、-CF3 、-OCHF2 及-OCF3 。在另一態樣中,R2 及R3 各自獨立地為H、C1 -C6 烷基;-CH2 N(CH3 )2 、-CH2 CH2 N(CH3 )2 ;或環丙基、C1 環丙基、環丁基、C1 環丁基、環戊基、C1 環戊基、環己基、C1 環己基、苯基、C1 苯基、哌啶基、C1 -哌啶基、C2 哌啶基、哌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2
基、嗎啉基、四氫-2H-哌喃、吡咯基、吡唑基、吡啶基、嘧啶基、嗒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2
基或吡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2
基,其各自視情況經至少一個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的R9 取代基取代:甲基、乙基、丙基、異丙基、三級丁基、羥基、甲氧基、乙氧基、F、Cl、Br、氰基、環丙基、胺基、-N(CH3 )2 、-CHF2 、-CF3 、-OCHF2 及-OCF3 。在另一態樣中,R2 為H、甲基、乙基、異丙基、環丙基、-CF3 、-CHF2 、-CH2 F、 -CH2 CF3 或苯基。在另一態樣中,R2 為H、甲基、乙基、環丙基或苯基。在另一態樣中,R2 為H、甲基或乙基。在另一態樣中,R2 為H或甲基。在另一態樣中,R2 為H。在另一態樣中,R2 為甲基。在另一態樣中,R3 為H、甲基、乙基、丙基、異丙基、三級丁基;-CH2 N(CH3 )2 、-CH2 CH2 N(CH3 )2 ;或環丙基、環丁基、苯基、C1 苯基、哌啶基、C1 -哌啶基、C2 哌啶基、哌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2
基、嗎啉基、四氫-2H-哌喃、吡唑基或吡啶基且其中各環視情況經至少一個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的R9 取代基取代:甲基、乙基、羥基、甲氧基、乙氧基、F、Cl、氰基、胺基、-N(CH3 )2 及-CF3
在本發明之另一態樣中,R2 及R3 與其所連接之氮原子結合在一起形成環A、4員至8員雜環或5員雜芳基環,其各視情況含有至少一個另外的選自N、O及S之雜原子;且其中各環視情況經至少一個R10 取代基取代;且其中各環進一步視情況與Y稠合,Y為苯基、吡啶基、嘧啶基、吡唑基、噻吩基、噻唑基或三唑基。在另一態樣中,R2 及R3 與其所連接之氮原子結合在一起形成環A、4員至8員雜環或5員雜芳基環,其各視情況含有至少一個另外的選自N、O及S之雜原子;且其中各環視情況經至少一個R10 取代基取代,且其中各環進一步視情況與Y稠合,Y為苯基、吡啶基或嘧啶基。在另一態樣中,R2 及R3 與其所連接之氮原子結合在一起形成環A,其為氮雜環丁烷基、吡咯基、吡唑基、咪唑基、三唑基、四唑基、吡咯啶基、哌啶基、哌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2
基、嗎啉基或硫代嗎啉基,其各視情況經至少一個選自以下之R10 取代基取代:甲基、乙基、丙基、異丙基、環丙基、甲氧基、F、Cl、Br、CN、-N(CH3 )2 、羥基、-CHF2 、-CF3 、-OCHF2 、-OCF3 及側氧基;且其中各環進一步視情況與Y稠合,Y為苯基、吡啶基或嘧啶基。在另一態樣中,R2 及R3 與其所連接之氮原子結合在一起形成環A,其為吡咯基、吡唑基、咪唑基、三唑基、四唑基、吡咯啶基、哌啶基、哌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2
基、嗎啉基或硫代嗎啉基,其各自視情況經至少一個選自以下之R10 取代基取代:甲基、乙基、丙基、異丙基、環丙基、甲氧基、F、Cl、Br、CN、-N(CH3 )2 、羥基、-CHF2 、-CF3 、-OCHF2 、-OCF3 及側氧基;且其中各環進一步視情況與Y稠合,Y為苯基、吡啶基或嘧啶基。在另一態樣中,R2 及R3 與其所連接之氮原子結合在一起形成環A,其為吡咯基、吡唑基、吡咯啶基、哌啶基、哌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2
基、嗎啉基或硫代嗎啉基,其各視情況經至少一個選自以下之R10 取代基取代:甲基、乙基、丙基、異丙基、環丙基、甲氧基、F、Cl、Br、CN、-N(CH3 )2 、羥基、-CHF2 、-CF3 、-OCHF2 、-OCF3 及側氧基;且其中各環進一步視情況與Y稠合,Y為苯基或吡啶基。在另一態樣中,R2 及R3 與其所連接之氮原子結合在一起形成環A,其為吡咯基、吡唑基、吡咯啶基、哌啶基、哌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2
基、嗎啉基或硫代嗎啉基,其各視情況經至少一個選自以下之R10 取代基取代:甲基、乙基、F、Cl、側氧基及-CF3 ;且其中各環進一步視情況與為Y稠合,Y為苯基。在另一態樣中,R2 及R3 與其所連接之氮原子結合在一起形成環A,其為吡咯基、吡唑基、吡咯啶基、哌啶基、哌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2
基、嗎啉基或硫代嗎啉基,其各視情況經至少一個選自以下之R10 取代基取代:甲基、乙基、F、Cl、側氧基及-CF3 ;或環A為視情況經至少一個側氧基取代之吲哚啉基、異吲哚啉基、四氫喹啉基、二氫吡咯并吡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2
基、四氫異喹啉基、二氫苯并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1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2
基或二氫苯并噻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2
基。在另一態樣中,R2 及R3 與其所連接之氮原子結合在一起形成環A,其為吡咯基、吡唑基、吡咯啶基、哌啶基、哌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2
基、嗎啉基或硫代嗎啉基,其各視情況經至少一個選自以下之R10 取代基取代:甲基、乙基、F、Cl、側氧基及-CF3 ;或環A為視情況經至少一個側氧基取代之吲哚啉基、異吲哚啉基、四氫喹啉基、二氫苯并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1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2
基或二氫苯并噻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2
基。在另一態樣中,R2 及R3 與其所連接之氮原子結合在一起形成環A,其為吡咯基、吡唑基、吡咯啶基、哌啶基、哌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2
基、嗎啉基或硫代嗎啉基,其各視情況經至少一個選自以下之R10 取代基取代:甲基、乙基、F、Cl、側氧基及-CF3
在本發明之另一態樣中,R5 及R6 各自獨立地為H;C1 -C6 烷基或C1 -C6 烷氧基,其各自視情況經至少一個羥基取代;氰基、C1 -C6 鹵烷基、C1 -C6 鹵烷氧基、 -C(O)R8 、-C(O)NRa R8 、-C(O)Rc NRa Rb 、-C(O)ORc R8 、 -C(O)ONRa Rb 、-Rc NRa C(O)R8 、-Rc C(O)OH、 -Rc C(O)NRa Rb 、-Rc NRa C(O)H、-Rc S(O)p R8 、-Rc NRa Rb 、 -Rc ORa 、-S(O)p R8 、-S(O)p R8 NRa Rb 、-Rc S(O)p NRa Rb 、 -Rc NRa S(O)p R8 ;C0 -C4 烷基苯基、C0 -C4 烷基C3 -C6 環烷基、C0 -C4 烷基雜環、C0 -C4 烷基雜芳基,其中該雜環及雜芳基環各為5員至6員單環且其中各雜環及雜芳基環各自含有至少一個選自由N、O及S組成之群的雜原子;且其中該苯基、環烷基環、雜環及雜芳基環各自視情況經至少一個R10 取代基取代。在另一態樣中,R5 及R6 各自獨立地為H;C1 -C6 烷基或C1 -C6 烷氧基,其各自視情況經至少一個羥基取代;氰基、C1 -C6 鹵烷基、C1 -C6 鹵烷氧基、-C(O)R8 、 -C(O)NRa R8 、-C(O)Rc NRa Rb 、-C(O)ORc R8 、 -C(O)ONRa Rb 、-Rc NRa C(O)R8 、-Rc C(O)OH、 -Rc C(O)NRa Rb 、-Rc NRa C(O)H、-Rc S(O)p R8 、-Rc NRa Rb 、 -Rc ORa 、-S(O)p R8 、-S(O)p R8 NRa Rb 、-Rc S(O)p NRa Rb 、 -Rc NRa S(O)p R8 ;苯基、C1 烷基苯基、環丙基、環丁基、環戊基、環己基、C1- C2 烷基環丙基、C1- C2 烷基環丁基、C1- C2 烷基環戊基、C1- C2 烷基環己基、四氫呋喃基、四氫哌喃基、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1
唑啶基、吡咯啶基、哌啶基、哌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2
基、嗎啉基、C1- C2 烷基四氫-呋喃基、C1 -C2 烷基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1
唑啶基、C1- C2 烷基四氫哌喃基、C1- C2 烷基吡咯啶基、C1- C2 烷基哌啶基、C1- C2 烷基哌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2
基、C1 -C2 嗎啉基;吡唑基、咪唑基、三唑基、四唑基、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1
唑基、吡啶基、嗒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2
基、嘧啶基、吡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2
基、C1- C2 烷基吡唑基、C1- C2 烷基咪唑基、C1- C2 烷基三唑基、C1- C2 烷基四唑基、C1- C2 烷基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1
唑基、C1- C2 烷基吡啶基、C1- C2 烷基嗒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2
基、C1- C2 烷基嘧啶基或C1- C2 烷基吡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2
基;且其中該苯基、環烷基環、雜環及雜芳基環各自視情況經至少一個R10 取代基取代。在另一態樣中,R5 及R6 各自獨立地為H;C1 -C6 烷基或C1 -C6 烷氧基,其各自視情況經至少一個羥基取代;氰基、C1 -C6 鹵烷基、C1 -C6 鹵烷氧基、-C(O)R8 、-C(O)NRa R8 、-C(O)Rc NRa Rb 、 -C(O)ONRa Rb 、-Rc NRa C(O)R8 、-Rc C(O)NRa Rb 、 -Rc NRa C(O)H、-Rc S(O)p R8 、-Rc NRa Rb 、S(O)p R8 、 -S(O)p R8 NRa Rb 、-Rc S(O)p NRa Rb ;苯基、C1 烷基苯基、環丙基、環丁基、環戊基、環己基、C1- C2 烷基環丙基、C1- C2 烷基環丁基、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1
唑啶基、吡咯啶基、哌啶基、哌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2
基、嗎啉基、四氫呋喃基、四氫哌喃基、C1 -C2 烷基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1
唑啶基、C1- C2 烷基吡咯啶基、C1- C2 烷基哌啶基、C1- C2 烷基哌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2
基、C1 -C2 嗎啉基、C1 -C2 四氫呋喃、C1 -C2 四氫哌喃、吡唑基、咪唑基、吡啶基、嘧啶基、吡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2
基、C1- C2 烷基吡唑基、C1- C2 烷基咪唑基、C1- C2 烷基吡啶基、C1- C2 烷基嘧啶基或C1- C2 烷基吡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2
基;且其中苯基、環烷基環、雜環及雜芳基環各自視情況至少一個各自獨立地選自以下之R10 取代基取代:甲基、乙基、丙基、甲氧基、乙氧基、 -CHF2 、-CF3 、-OCF3 、F、Cl、胺基、-NHCH3 、 -N(CH3 )2 、-S(O)2 CH3 、硝基、氰基、-C(O)CH3 、 -NHCH2 C(O)CH3 、-NHCH2 CH2 C(O)CH3 、-C(O)NHCH3 、羥基及苯基。在另一態樣中,R5 及R6 各自獨立地為H;C1 -C6 烷基或C1 -C6 烷氧基,其各自視情況經至少一個羥基取代;C1 -C6 鹵烷基、C1 -C6 鹵烷氧基、-C(O)R8 、 -C(O)NRa R8 、-C(O)Rc NRa Rb 、-Rc S(O)p R8 、-Rc NRa Rb 、 -Rc ORa 、-S(O)p R8 ;苯基、C1 烷基苯基、環丙基、環丁基、環戊基、環己基、C1- C2 烷基環丙基、C1- C2 烷基環丁基、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1
唑啶基、吡咯啶基、哌啶基、哌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2
基、嗎啉基、四氫哌喃基、四氫呋喃基、C1 -C2 烷基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1
唑啶基、C1- C2 烷基吡咯啶基、C1- C2 烷基哌啶基、C1- C2 烷基哌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2
基、C1 -C2 嗎啉基、C1 -C2 嗎啉基、C1 -C2 哌啶基、C1 -C2 四氫哌喃基、C1 -C2 四氫呋喃基、吡唑基、咪唑基、吡啶基、嘧啶基、吡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2
基、C1- C2 烷基吡唑基、C1- C2 烷基咪唑基、C1- C2 烷基吡啶基、C1- C2 烷基嘧啶基或C1- C2 烷基吡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2
基;且其中該苯基、環烷基環、雜環及雜芳基環各自視情況經至少一個各自獨立地選自以下之R10 取代基取代:甲基、乙基、甲氧基、乙氧基、-CHF2 、-CF3 、-OCF3 、F、Cl、-NHCH3 、-N(CH3 )2 、-S(O)2 CH3 、氰基及羥基。在另一態樣中,R5 及R6 各自獨立地為H;C1 -C6 烷基或C1 -C6 烷氧基,其各自視情況經至少一個羥基取代;C1 -C6 鹵烷基、-OCF3 、 -C(O)NRa R8 、-Rc S(O)p R8 、-Rc NRa Rb 、-Rc ORa 、-S(O)p R8 ;苯基、C1 烷基苯基、環丙基、環丁基、環戊基、環己基、C1- C2 烷基環丙基、C1- C2 烷基環丁基、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1
唑啶基、吡咯啶基、哌啶基、哌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2
基、嗎啉基、四氫哌喃基、四氫呋喃基、C1 -C2 烷基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1
唑啶基、C1- C2 烷基吡咯啶基、C1- C2 烷基哌啶基、C1- C2 烷基哌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2
基、C1 -C2 嗎啉基、C1 -C2 四氫哌喃基、C1 -C2 四氫呋喃基、吡唑基、咪唑基、吡啶基、嘧啶基、吡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2
基、C1- C2 烷基吡唑基、C1- C2 烷基咪唑基、C1- C2 烷基吡啶基、C1- C2 烷基嘧啶基或C1- C2 烷基吡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2
基;且其中該苯基、環烷基環、雜環及雜芳基環各自視情況經至少一個各自獨立地選自以下之R10 取代基取代:甲基、乙基、甲氧基、乙氧基、-CHF2 、-CF3 、 -OCF3 、F、Cl、胺基、-NHCH3 、-N(CH3 )2 、-S(O)2 CH3 、氰基及羥基。在另一態樣中,R5 為H、C1 -C6 烷基、嗎啉基、哌啶基、-CH2 嗎啉基、-CH2 哌啶基、-(CH2 )2 嗎啉基或(CH2 )2 哌啶基。在另一態樣中,R5 為H、甲基、乙基、丙基、異丙基、-CH2 嗎啉基、-CH2 哌啶基、-(CH2 )2 嗎啉基或(CH2 )2 哌啶基。在另一態樣中,R5 為H、甲基、乙基、丙基或異丙基。在另一態樣中,R6 為H;C1 -C6 烷基或C1 -C6 烷氧基,其各自視情況經至少一個羥基取代;C1 -C6 鹵烷基、-OCF3 、-C(O)NRa R8 、-Rc S(O)p R8 、-Rc NRa Rb 、 -Rc ORa 、-S(O)p R8 ;苯基、C1 烷基苯基、環丙基、環丁基、環戊基、環己基、C1- C2 烷基環丙基、C1- C2 烷基環丁基、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1
唑啶基、吡咯啶基、哌啶基、哌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2
基、嗎啉基、四氫哌喃基、四氫呋喃基、C1 -C2 烷基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1
唑啶基、C1- C2 烷基吡咯啶基、C1- C2 烷基哌啶基、C1- C2 烷基哌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2
基、C1 -C2 嗎啉基、C1 -C2 四氫哌喃基、C1 -C2 四氫呋喃基、吡唑基、咪唑基、吡啶基、嘧啶基、吡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2
基、C1- C2 烷基吡唑基、C1- C2 烷基咪唑基、C1- C2 烷基吡啶基、C1- C2 烷基嘧啶基或C1- C2 烷基吡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2
基;且其中該苯基、環烷基環、雜環及雜芳基環各自視情況經至少一個各自獨立地選自以下之R10 取代基取代:甲基、乙基、甲氧基、乙氧基、-CHF2 、-CF3 、-OCF3 、F、Cl、-NHCH3 、-N(CH3 )2 、-S(O)2 CH3 、氰基及羥基。在另一態樣中,R6 為H、甲基、乙基、丙基、異丙基、丁基、異丁基、三級丁基、甲氧基、乙氧基、 -CH2 CF3 、-CF3 、-OCF3 ;-C(O)NRa R8 ,其中Ra 為H或甲基且R8 及H、甲基、環丙基、視情況經F、Cl或-CF3 取代之苯基;-(CH2 )S(O)2 R8 ,其中R8 為甲基或苯基;-CH2 NRa Rb 或 -(CH2 )2 NRa Rb ,其中Ra 及Rb 各自獨立地為H或甲基; -(CH2 )2 OCH3 、-(CH2 )3 OCH3 ;苯基、C1 烷基苯基、環丙基、環丁基、環戊基、環己基、C1- C2 烷基環丙基、C1- C2 烷基環丁基、吡咯啶基、哌啶基、哌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2
基、嗎啉基、四氫哌喃基、四氫呋喃基、C1- C2 烷基吡咯啶基、C1- C2 烷基哌啶基、C1- C2 烷基哌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2
基、C1 -C2 嗎啉基、C1 -C2 四氫哌喃基、吡唑基、咪唑基、吡啶基、嘧啶基、吡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2
基、C1- C2 烷基吡唑基、C1- C2 烷基咪唑基、C1- C2 烷基吡啶基、C1- C2 烷基嘧啶基或C1- C2 烷基吡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2
基;且其中該苯基、環烷基環、雜環及雜芳基環各自視情況經至少一個各自獨立地選自以下之R10 取代基取代:甲基、乙基、甲氧基、乙氧基、-CHF2 、-CF3 、-OCF3 、F、Cl、胺基、-NHCH3 、 -N(CH3 )2 、-S(O)2 CH3 、氰基及羥基。
在本發明之另一態樣中,R5 及R6 與其所連接之氮原子結合在一起形成環B、4員至8員雜環或5員雜芳基環,其各自視情況含有至少一個另外的選自N、O及S之雜原子;且其中各環視情況經至少一個R9 取代基取代;且其中各環進一步視情況與Y稠合,Y為苯基、吡啶基、嘧啶基、吡唑基、噻吩基、噻唑基或三唑基。在另一態樣中,R5 及R6 與其所連接之氮原子結合在一起形成環B、4員至8員雜環或5員雜芳基環,其各自視情況含有至少一個另外的選自N、O及S之雜原子;且其中各環視情況經至少一個R9 取代基取代;且其中各環進一步視情況與Y稠合,Y為苯基、吡啶基或嘧啶基。在另一態樣中,R5 及R6 與其所連接之氮原子結合在一起形成環B,其為氮雜環丁烷基、吡咯基、吡唑基、咪唑基、三唑基、四唑基、吡咯啶基、哌啶基、哌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2
基、嗎啉基或硫代嗎啉基,其各視情況經至少一個選自以下之R9 取代基取代:甲基、乙基、丙基、異丙基、環丙基、甲氧基、F、Cl、Br、CN、-N(CH3 )2 、羥基、-CHF2 、-CF3 、-OCHF2 、-OCF3 及側氧基;且其中各環進一步視情況與Y稠合,Y為苯基或吡啶基。在另一態樣中,R5 及R6 與其所連接之氮原子結合在一起形成環B,其為吡咯基、吡唑基、咪唑基、三唑基、四唑基、吡咯啶基、哌啶基、哌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2
基、嗎啉基或硫代嗎啉基,其各視情況經至少一個選自以下之R9 取代基取代:甲基、乙基、丙基、異丙基、環丙基、甲氧基、F、Cl、Br、CN、 -N(CH3 )2 、羥基、-CHF2 、-CF3 、-OCHF2 、-OCF3 及側氧基;且其中各環進一步視情況與Y稠合,Y為苯基。在另一態樣中,R5 及R6 與其所連接之氮原子結合一起形成環B,其為吡咯基、吡唑基、吡咯啶基、哌啶基、哌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2
基、嗎啉基或硫代嗎啉基,其各視情況經至少一個選自以下之R9 取代基取代:甲基、乙基、丙基、異丙基、環丙基、甲氧基、F、Cl、Br、CN、-N(CH3 )2 、羥基、­CHF2 、­CF3 、-OCHF2 、-OCF3 及側氧基;且其中各環進一步視情況與Y稠合,Y為苯基。在另一態樣中,R5 及R6 與其所連接之氮原子結合一起形成環B,其為吡咯基、吡唑基、吡咯啶基、哌啶基、哌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2
基、嗎啉基或硫代嗎啉基,其各視情況經至少一個選自以下之R9 取代基取代:甲基、乙基、丙基、異丙基、環丙基、甲氧基、F、Cl、Br、CN、 -N(CH3 )2 、羥基、-CHF2 、-CF3 、-OCHF2 、-OCF3 及側氧基;或環B為視情況經至少一個側氧基取代之吲哚啉基、異吲哚啉基、四氫喹啉基、二氫吡咯并吡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2
基或四氫異喹啉基、二氫苯并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1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2
基或二氫苯并噻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2
基。在另一態樣中,R5 及R6 與其所連接之氮原子結合一起形成環B,其為吡咯基、吡唑基、吡咯啶基、哌啶基、哌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2
基、嗎啉基或硫代嗎啉基,其各視情況經至少一個選自以下之R9 取代基取代:甲基、乙基、丙基、異丙基、環丙基、甲氧基、F、Cl、Br、CN、-N(CH3 )2 、羥基、-CHF2 、-CF3 、-OCHF2 、-OCF3 及側氧基。
在本發明之另一態樣中,R7 為H、C1 -C6 烷基、-(CH2 )m NH2 、-(CH2 )m NHCH3 、-(CH2 )m N(CH3 )2 、 -(CH2 )m C(O)H、-(CH2 )m C(O)CH3 、-(CH2 )m S(O)p CH3 、 -(CH2 )m NHC(O)CH3 、-(CH2 )m NHC(O)NHCH3 、 -(CH2 )m NHC(O)N(CH3 )2 或-(CH2 )m NHC(O)CH3 ;其中m為整數1、2或3。在另一態樣中,R7 為H、C1 -C6 烷基、 -(CH2 )m NH2 、-(CH2 )m NHCH3 、-(CH2 )m N(CH3 )2 、 -(CH2 )m C(O)CH3 、-(CH2 )m S(O)p CH3 或 -(CH2 )m NHC(O)CH3 ;其中m為整數1或2。在本發明之另一態樣中,R7 為H、C1 -C6 烷基、-(CH2 )NH2 、 -(CH2 )NHCH3 、­(CH2 )N(CH3 )2 、­(CH2 )C(O)CH3 、 -(CH2 )S(O)p CH3 或-(CH2 )NHC(O)CH3 。在另一態樣中,R7 為H、甲基、乙基、丙基、異丙基、三級丁基、 -(CH2 )m NH2 、-(CH2 )NHCH3 、-(CH2 )N(CH3 )2 、 -(CH2 )C(O)CH3 、-(CH2 )S(O)p CH3 或-(CH2 )NHC(O)CH3 。在另一態樣中,R7 為H、甲基、乙基、丙基、異丙基、三級丁基、-CH2 NH2 、-CH2 NHCH3 或-CH2 N(CH3 )2 。在另一態樣中,R7為H、甲基、乙基、丙基、異丙基或-CH2 N(CH3 )2 。在另一態樣中,R7 為H、甲基、乙基或丙基。
在本發明之另一態樣中,R8 為C1 -C6 烷基、C1 -C6 鹵烷基、-NRa Rb ;或C0 -C4 烷基C3 -C6 環烷基、苯基、吡咯基、吡唑基、吡啶基或嘧啶基,其各自視情況經至少一個選自以下之取代基取代:C1 -C6 烷基、C1 -C6 鹵烷基、 -NH2 、-NHCH3 、-N(CH3 )2 、鹵素、C1 -C4 烷氧基、C1 -C4 鹵烷基及C1 -C4 鹵烷氧基。在另一態樣中,R8 為甲基、乙基、丙基;或環丙基、C1 烷基環丙基、苯基或吡啶基,其各自視情況經至少一個選自C1 -C4 烷基、鹵素、C1 -C4 烷氧基、-CF3 及-OCF3 之取代基取代。在另一態樣中,R8 為甲基、乙基;或環丙基或苯基,其各自視情況經至少一個選自C1 -C4 烷基、鹵素、C1 -C4 烷氧基、-CF3 及-OCF3 之取代基取代。
在本發明之另一態樣中,各R9 獨立地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C1 -C6 烷基、C1 -C6 烷氧基、鹵素、側氧基、羥基、硝基、氰基、-NRa Rb 、C1 -C6 鹵烷基、C1 -C6 鹵烷氧基、-S(O)p R8 、苯基、四氫呋喃基、四氫噻吩基、吡咯啶基、四氫哌喃基、四氫硫基哌喃基、哌啶基、嗎啉基、哌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2
基、吡咯基、呋喃基、苯硫基、吡唑基、咪唑基、異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1
唑基、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1
唑基、異噻唑基、噻唑基、三唑基、
Figure 02_image007
二唑基、噻二唑基、吡啶基、嗒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2
基、嘧啶基及吡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2
基。在又一態樣中,各R9 獨立地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C1 -C6 烷基、C1 -C6 烷氧基、鹵素、側氧基、羥基、硝基、氰基、-NRa Rb 、C1 -C6 鹵烷基、C1 -C6 鹵烷氧基、-S(O)p R8 、苯基、四氫呋喃基、吡咯啶基、四氫哌喃基、哌啶基、嗎啉基、哌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2
基、吡咯基、呋喃基、苯硫基、吡唑基、咪唑基、異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1
唑基、吡啶基、嘧啶基及吡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2
基。在又一態樣中,各R9 獨立地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C1 -C6 烷基、C1 -C6 烷氧基、鹵素、側氧基、羥基、硝基、氰基、-NRa Rb 、C1 -C6 鹵烷基、C1 -C6 鹵烷氧基、-S(O)p R8 、苯基、哌啶基、嗎啉基、哌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2
基及吡啶基。在又一態樣中,R9 獨立地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C1 -C6 烷基、C1 -C6 烷氧基、鹵素、側氧基、羥基、氰基、-NHCH3 、-N(CH3 )2 、-N(CH2 CH3 )2 、-CHF2 、-CF3 、-OCHF2 、-OCF3 、-S(O)2 CH3 、苯基、哌啶基、嗎啉基、哌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2
基及吡啶基。在又一態樣中,R9 獨立地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甲基、乙基、丙基、異丙基、甲氧基、乙氧基、異丙氧基、F、Cl、Br、側氧基、羥基、氰基、-NHCH3 、-N(CH3 )2 、-N(CH2 CH3 )2 、-CHF2 、-CF3 、-OCHF2 、-OCF3 、-S(O)2 CH3 、苯基、哌啶基、嗎啉基、哌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2
基及吡啶基。在又一態樣中,R9 獨立地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甲基、乙基、甲氧基、乙氧基、異丙氧基、F、Cl、Br、側氧基、羥基、硝基、氰基、-NHCH3 、-N(CH3 )2 、-N(CH2 CH3 )2 、-CHF2 、-CF3 、-OCHF2 、-OCF3 、-S(O)2 CH3 、苯基、哌啶基、嗎啉基、哌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2
基及吡啶基。在又一態樣中,各R9 獨立地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甲基、乙基、丙基、甲氧基、乙氧基、F、Cl、側氧基、羥基、硝基、氰基、-NRa Rb 、-CF3 及-OCF3 。在又一態樣中,各R9 獨立地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甲基、乙基、丙基、甲氧基、乙氧基、F、Cl、側氧基、羥基、硝基、氰基、-NH2 、-NHCH3 、-N(CH3 )2 、CF3 及-OCF3 。在另一態樣中,至少一個R9 取代基係指1、2或3之整數(n)。
在本發明之另一態樣中,各R10 獨立地選自C1 -C3 烷基、C1 -C3 烷氧基、C1 -C3 鹵烷基、C1 -C3 鹵烷氧基、鹵素、-NRa Rb 、-S(O)p R8 、硝基、側氧基、氰基、 -C(O)Ra 、-C(O)ORa 、-OC(O)ORa 、-NRc C(O)Ra 、 -C(O)NRa Rb 、羥基、5員至6員雜環、5員至6員雜芳基環,其中各雜環及雜芳基環各自含有至少一個選自由N、O及S組成之群的雜原子;及苯基;且其中該苯基、雜環及雜芳基環各自視情況經至少一個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的R9 取代基取代:C1 -C6 烷基、C1 -C6 烷氧基、鹵素、側氧基、羥基、氰基、-NHCH3 、-N(CH3 )2 、-N(CH2 CH3 )2 、-CHF2 、 -CF3 、-OCHF2 、-OCF3 、-S(O)2 CH3 、苯基、哌啶基、嗎啉基、哌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2
基及吡啶基。在另一態樣中,各R10 獨立地選自C1 -C3 烷基、C1 -C3 烷氧基、C1 -C3 鹵烷基、C1 -C3 鹵烷氧基、鹵素、-NHCH3 、-N(CH3)2 、-S(O)2 CH3 、硝基、側氧基、氰基、-C(O)CH3 、-C(O)OCH3 、-NHCH2 C(O)CH3 、 -NHCH2 CH2 C(O)CH3 、-C(O)NHCH3 及羥基;苯基、四氫呋喃基、吡咯啶基、四氫哌喃基、哌啶基、嗎啉基、哌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2
基、吡咯基、呋喃基、吡唑基、咪唑基、吡啶基及吡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2
基,其各自視情況且獨立地經至少一個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的R9 取代基取代:甲基、乙基、丙基、異丙基、甲氧基、乙氧基、鹵素、側氧基、羥基、氰基、-NHCH3 、 -N(CH3 )2 、-N(CH2 CH3 )2 、-CHF2 、-CF3 、-OCHF2 、-OCF3 及-S(O)2 CH3 。在另一態樣中,各R10 獨立地選自甲基、乙基、丙基、甲氧基、乙氧基、-CHF2 、-CF3 、-OCF3 、F、Cl、-NHCH3 、-N(CH3 )2 、-S(O)2 CH3 、硝基、氰基、 -C(O)CH3 、-NHC(O)CH3 、-NHCH2 CH2 C(O)CH3 、 -C(O)NHCH3 及羥基;苯基、吡咯啶基、哌啶基、嗎啉基、哌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2
基及吡啶基,其各自視情況且獨立地經至少一個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的R9 取代基取代:甲基、乙基、丙基、異丙基、甲氧基、乙氧基、鹵素、側氧基、羥基、氰基、-NHCH3 、-N(CH3 )2 、-N(CH2 CH3 )2 、-CHF2 、-CF3 、 -OCHF2 、-OCF3 及-S(O)2 CH3 。在另一態樣中,各R10 獨立地選自甲基、乙基、丙基、甲氧基、乙氧基、-CHF2 、 -CF3 、-OCF3 、F、Cl、-NHCH3 、-N(CH3 )2 、-S(O)2 CH3 、硝基、氰基、-C(O)CH3 、-NHCH2 C(O)CH3 、 -NHCH2 CH2 C(O)CH3 、-C(O)NHCH3 及羥基。在另一態樣中,至少一個R10 取代基係指1、2或3之整數(n)。
在另一態樣中,R為H、-C(O)NRa Rd 或 -C(O)OR8 。在另一態樣中,R為H、-C(O)NH2 、 -C(O)NHCH3 、-C(O)N(CH3 )2 、-C(O)NHCH2 CH3 、 -C(O)NHCH(CH3 )2 、-C(O)NHC(CH3 )3 或-C(O)NH苯基,其中該苯基視情況經至少一個獨立地選自以下之取代基取代:F、Cl、-CF3 、氰基、甲氧基、乙氧基及-OCF3 。在另一態樣中,R為H、-C(O)NHCH3 、-C(O)N(CH3 )2 或-C(O)NH苯基,其中該苯基視情況經至少一個獨立地選自以下之取代基取代:F、Cl、-CF3 、氰基、甲氧基、乙氧基及 -OCF3 。在另一態樣中,R為H或-C(O)NH苯基,其中該苯基視情況經至少一個獨立地選自以下之取代基取代:F、Cl、-CF3 、氰基、甲氧基、乙氧基及-OCF3 。在另一態樣中,R為H或-C(O)NH苯基。在另一態樣中,R為H。
在又一態樣中,Y為苯基、吡啶基、嘧啶基、吡唑基、噻吩基、噻唑基、三唑基、異噻唑基或吡咯基。在又一態樣中,Y為苯基、吡啶基、嘧啶基或吡唑基。在又一態樣中,Y為苯基、吡啶基或嘧啶基。在又一態樣中,Y為苯基或吡啶基。在另一態樣中,Y為苯基。在又一態樣中,Y為吡啶基。在又一態樣中,當視情況經取代之環A或環B與Y稠合時,環A或環B為視情況經取代之吲哚啉基、異吲哚啉基、吡咯并吡啶基、吡咯并嘧啶基、二氫吡咯并吡啶基、二氫吡咯并嘧啶基、四氫喹啉基、四氫異喹啉基、四氫喹喏啉、二氫苯并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1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2
或二氫苯并噻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2
在另一態樣中,X'為F、Cl或Br。在另一態樣中,X'為F或Cl。在另一態樣中,X'為F。在另一態樣中,X'為Cl。
在本發明之另一態樣中,X為Ra 、 -(CH2 )m NR5 R6 、-(CH2 )m OR7 、-(CH2 )m SR7 、-(CH2 )m N3 、 -(CH2 )m CN或-(CH2 )m X';其中m為整數1或2。在另一態樣中,X為Ra 。在另一態樣中,X為-CH2 NR5 R6 。在另一態樣中,X為-CH2 OR7 。在另一態樣中,X為-CH2 SR7 。在另一態樣中,X為-CH2 N3 。在另一態樣中,X為-CH2 CN。在另一態樣中,X為-CH2 X'。
在本發明之另一態樣中,p為整數0。在另一態樣中,p為整數1。在另一態樣中,p為整數2。在本發明之另一態樣中,n為整數0、1或2。在又一態樣中,n為整數0或1。在又一態樣中,n為整數0。在又一態樣中,n為整數1。在又一態樣中,n為整數2。在又一態樣中,n為整數3。
在本發明之另一態樣中,為式(1)化合物,其中R為H且W為式(A),其為式(1A)化合物,其中R0 、R1 、R2 、R3 及X係
Figure 02_image009
本文中所定義,其立體異構體及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
在本發明之另一態樣中,式(A)係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式(A0)、式(A1)、式(A2)、式(A3)、式(A4)、式(A5)或式(A6)
Figure 02_image011
其立體異構體及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在另一態樣中,式(A)化合物為式(A0)。在另一態樣中,式(A)為式(A1)。在另一態樣中,式(A)為式(A2)。在另一態樣中,式(A)為式(A3)化合物。在另一態樣中,式(A)為式(A4)。在另一態樣中,式(A)為式(A5)。在另一態樣中,式(A)為式(A6)。在另一態樣中,較佳式(A)為式(A1)。
在本發明之另一態樣中,為式(1)化合物,其中R及W皆為H;其為去克拉定糖(des-cladinose)式(1.1)化合物;
Figure 02_image013
且其中R0 、R1 、R2 及R3 係如本文所定義;其立體異構體及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在另一態樣中,為式(1.1)化合物,其中R0 為H、甲基、乙基或丙基;且R1 、R2 及R3 係如本文所定義;其立體異構體及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在另一態樣中,為式(1.1)化合物,其中R0 為H或甲基;且R1 、R2 及R3 係如本文所定義;其立體異構體及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在另一態樣中,為式(1.1)化合物,其中R0 為H或甲基;R1 為甲基;且R2 及R3 係如本文所定義;其立體異構體及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在另一態樣中,為式(1.1)化合物,其中R0 為H或甲基;R1 為甲基;且R2 及R3 各自獨立地為H、C1 -C6 烷基、-CH2 N(CH3 )2 、 -CH2 CH2 N(CH3 )2 ;或C0 -C2 環丙基、C0 -C2 環丁基、C0 -C2 環戊基、C0 -C2 環己基、C0 -C2 苯基、C0 -C2 哌啶基、哌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2
基、嗎啉基、四氫哌喃、吡咯基、吡唑基、三唑基、四唑基、吡啶基、嘧啶基、嗒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2
基或吡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2
基,其各自視情況經至少一個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的R9 取代基取代:甲基、乙基、丙基、異丙基、三級丁基、羥基、甲氧基、乙氧基、F、Cl、Br、氰基、胺基、-N(CH3 )2 、-CHF2 、-CF3 、-OCHF2 及-OCF3 ;或R2 及R3 與其所連接之氮原子結合在一起形成環A,其為氮雜環丁烷基、吡咯基、吡唑基、咪唑基、三唑基、四唑基、吡咯啶基、哌啶基、哌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2
基、嗎啉基或硫代嗎啉基,其各自視情況經至少一個選自以下之R10 取代基取代:甲基、乙基、丙基、異丙基、環丙基、甲氧基、F、Cl、Br、CN、-N(CH3 )2 、羥基、-CHF2 、-CF3 、 -OCHF2 、-OCF3 及側氧基;且其中各環進一步視情況經Y取代,Y為苯基、吡啶基或嘧啶基;其立體異構體及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在另一態樣中,為式(1.1)化合物,其中R0 為H;R1 為甲基;且R2 及R3 各自獨立地為H、C1 -C6 烷基;-CH2 N(CH3 )2 、-CH2 CH2 N(CH3 )2 ;或環丙基、C1 環丙基、環丁基、C1 環丁基、環戊基、C1 環戊基、環己基、C1 環己基、苯基、C1 苯基、哌啶基、C1 -哌啶基、C2 哌啶基、哌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2
基、嗎啉基、四氫-2H-哌喃、吡咯基、吡唑基、三唑基、吡啶基、嘧啶基、嗒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2
基或吡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2
基,其各自視情況經至少一個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的R9 取代基取代:甲基、乙基、丙基、異丙基、三級丁基、羥基、甲氧基、乙氧基、F、Cl、Br、氰基、環丙基、胺基、-N(CH3 )2 、 -CHF2 、-CF3 、-OCHF2 及-OCF3 ;或R2 及R3 與其所連接之氮原子結合在一起形成環A,其為吡咯基、吡唑基、吡咯啶基、哌啶基、哌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2
基、嗎啉基或硫代嗎啉基,其各自視情況經至少一個選自以下之R10 取代基取代:甲基、乙基、丙基、異丙基、環丙基、甲氧基、F、Cl、Br、CN、 -N(CH3 )2 、羥基、-CHF2 、-CF3 、-OCHF2 、-OCF3 及側氧基;或環A為視情況經至少一個側氧基取代之吲哚啉基、異吲哚啉基、吡咯并吡啶基、吡咯并嘧啶基、二氫吡咯并吡啶基、二氫吡咯并嘧啶基、四氫喹啉基、四氫異喹啉基、四氫喹喏啉、二氫苯并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1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2
或二氫苯并噻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2
;其立體異構體及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在另一態樣中,為式(1.1)化合物,其中R0 為H或甲基;R1 為甲基;R2 為H、甲基、乙基、異丙基、環丙基、-CF3 、-CHF2 、-CH2 F、 -CH2 CF3 或苯基;且R3 為H、甲基、乙基、丙基、異丙基、三級丁基;-CH2 N(CH3 )2 、-CH2 CH2 N(CH3 )2 ;或環丙基、環丁基、苯基、C1 苯基、哌啶基、C1 -哌啶基、C2 哌啶基、哌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2
基、嗎啉基、四氫-2H-哌喃、吡唑基或吡啶基,其各自視情況經至少一個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的R9 取代基取代:甲基、乙基、羥基、甲氧基、乙氧基、F、Cl、氰基、胺基、-N(CH3 )2 及-CF3 ;或R2 及R3 與其所連接之氮原子結合在一起形成環A,其為吡咯基、吡唑基、吡咯啶基、哌啶基、哌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2
基、嗎啉基或硫代嗎啉基,其各視情況經至少一個選自以下之R10 取代基取代:甲基、乙基、F、Cl、側氧基及-CF3 ;其立體異構體及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在另一態樣中,為式(1.1)表A化合物、其立體異構體及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
在另一態樣中,為一種組合物,其包含式(1.1)化合物、其立體異構體及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在另一態樣中,為一種組合物,其包含式(1.1)表A化合物、其立體異構體及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在另一態樣中,組合物進一步包含醫藥學上可接受之載劑。
在另一態樣中,為一種治療或預防動物之發炎反應的方法,其藉由向有需要之該動物投予治療有效量之式(1.1)化合物、其立體異構體及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進行。在另一態樣中,為一種治療或預防動物之發炎反應的方法,其藉由向有需要之該動物投予治療有效量之式(1.1)表A化合物、其立體異構體及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進行。在該方法之另一態樣中,發炎反應係由細菌、病毒或真菌感染、壓力及/或環境因素引起。在該方法之另一態樣中,治療或預防動物之發炎反應之方法會預防或減緩呼吸道疾病或病症之進展。在該方法之另一態樣中,動物為家畜。在該方法之另一態樣中,呼吸道疾病或病症為牛呼吸道疾病或豬呼吸道疾病。在該方法之另一態樣中,治療或預防動物之發炎反應之方法會下調動物中之TNF-α及IL-6。
在另一態樣中,為式(1.1)化合物、其立體異構體及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的用途,其係用以製備用於治療或預防動物之發炎反應的藥劑。在另一態樣中,為式(1.1)表A化合物、其立體異構體及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的用途,其係用以製備用於治療或預防動物之發炎反應的藥劑。在該用途之另一態樣中,發炎反應係由細菌、病毒或真菌感染、壓力及/或環境因素引起。在該用途之另一態樣中,藥劑用於治療或預防動物之發炎反應之用途預防或減緩呼吸道疾病或病症之進展。在該用途之另一態樣中,動物為家畜。在該用途之另一態樣中,呼吸道疾病或病症為牛呼吸道疾病或豬呼吸道疾病。在該用途之另一態樣中,向動物投予藥劑以治療或預防動物之發炎反應的用途會下調動物中之TNF-α及IL-6。
在本發明之另一態樣中,為式(1)化合物,其中R為H且W為式(A),且式(A)為式(A0);其為式(1-A0)
Figure 02_image015
化合物,且其中Ra 、R0 、R1 、R2 及R3 係如本文所定義;其立體異構體及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在另一態樣中,為式(1-A0)化合物,其中R0 為H、甲基、乙基或丙基;且Ra 、R1 、R2 及R3 係如本文所定義;其立體異構體及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在另一態樣中,為式(1-A0)化合物,其中R0 為H、甲基、乙基或丙基;Ra 為H或甲基;且R1 、R2 及R3 係如本文所定義;其立體異構體及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在另一態樣中,為式(1-A0)化合物,其中R0 為H或甲基;Ra 為H或甲基;且R1 為H或甲基;且R2 及R3 係如本文所定義;其立體異構體及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在另一態樣中,為式(1-A0)化合物,其中R0 為H或甲基;R1 為甲基;且R2 及R3 係如本文所定義;其立體異構體及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在另一態樣中,為式(1-A0)化合物,其中R0 為H或甲基;R1 為甲基;且R2 及R3 各自獨立地為H、C1 -C6 烷基、-CH2 N(CH3 )2 、-CH2 CH2 N(CH3 )2 ;或C0 -C2 環丙基、C0 -C2 環丁基、C0 -C2 環戊基、C0 -C2 環己基、C0 -C2 苯基、C0 -C2 哌啶基、哌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2
基、嗎啉基、四氫哌喃、吡咯基、吡唑基、三唑基、四唑基、吡啶基、嘧啶基、嗒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2
基或吡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2
基,其各自視情況經至少一個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的R9 取代基取代:甲基、乙基、丙基、異丙基、三級丁基、羥基、甲氧基、乙氧基、F、Cl、Br、氰基、胺基、-N(CH3 )2 、-CHF2 、-CF3 、-OCHF2 及-OCF3 ;或R2 及R3 與其所連接之氮原子結合在一起形成環A、4員至8員雜環或5員雜芳基環,其各視情況含有至少一個另外的選自N、O及S之雜原子;且其中各環視情況經至少一個R10 取代基取代,且其中各環進一步視情況經Y稠合,Y為苯基、吡啶基或嘧啶基;其立體異構體及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在另一態樣中,為式(1-A0)化合物,其中R0 為H或甲基;R1 為甲基;及R2 及R3 各自獨立地為H、C1 -C6 烷基;-CH2 N(CH3 )2 、-CH2 CH2 N(CH3 )2 ;或環丙基、C1 環丙基、環丁基、C1 環丁基、環戊基、C1 環戊基、環己基、C1 環己基、苯基、C1 苯基、哌啶基、C1 -哌啶基、C2 哌啶基、哌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2
基、嗎啉基、四氫-2H-哌喃、吡咯基、吡唑基、三唑基、吡啶基、嘧啶基、嗒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2
基或吡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2
基,其各自視情況經至少一個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的R9 取代基取代:甲基、乙基、丙基、異丙基、三級丁基、羥基、甲氧基、乙氧基、F、Cl、Br、氰基、環丙基、胺基、-N(CH3 )2 、-CHF2 、-CF3 、-OCHF2 及-OCF3 ;或R2 及R3 與其所連接之氮原子結合在一起形成環A,其為吡咯基、吡唑基、咪唑基、三唑基、四唑基、吡咯啶基、哌啶基、哌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2
基、嗎啉基或硫代嗎啉基,其各自視情況經至少一個選自以下之R10 取代基取代:甲基、乙基、丙基、異丙基、環丙基、甲氧基、F、Cl、Br、CN、-N(CH3 )2 、羥基、-CHF2 、 -CF3 、-OCHF2 、-OCF3 及側氧基;或環A為視情況經至少一個側氧基取代之吲哚啉基、異吲哚啉基、吡咯并吡啶基、吡咯并嘧啶基、二氫吡咯并吡啶基、二氫吡咯并嘧啶基、四氫喹啉基、四氫異喹啉基、四氫喹喏啉、二氫苯并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1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2
或二氫苯并噻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2
;其立體異構體及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在另一態樣中,為式(1-A0)化合物,其中R0 為H或甲基;R1 為甲基;R2 為H或甲基;及R3 為H、甲基、乙基或丙基;-CH2 N(CH3 )2 、-CH2 CH2 N(CH3 )2 ;或環丙基、環丁基、苯基、C1 苯基、哌啶基、C1 -哌啶基、C2 哌啶基、哌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2
基、嗎啉基、四氫-2H-哌喃、吡唑基或吡啶基,其各自視情況經至少一個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的R9 取代基取代:甲基、乙基、羥基、甲氧基、乙氧基、F、Cl、氰基、-N(CH3 )2 及-CF3 ;或R2 及R3 與其所連接之氮原子結合在一起形成環A,其為吡咯基、吡唑基、吡咯啶基、哌啶基、哌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2
基、嗎啉基或硫代嗎啉基,其各視情況經至少一個選自以下之R10 取代基取代:甲基、乙基、F、Cl、側氧基及-CF3 ;其立體異構體及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在另一態樣中,為式(1-A0)表B化合物、其立體異構體及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在另一態樣中,為非抗菌式(1-A0)表B化合物、其立體異構體及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
在另一態樣中,為一種組合物,其包含式(1-A0)化合物、其立體異構體及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在另一態樣中,為一種組合物,其包含式(1-A0)表B化合物、其立體異構體及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在另一態樣中,為一種組合物,其包含非抗菌式(1-A0)表B化合物、其立體異構體及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
在另一態樣中,為一種組合物,其包含式(1-A0)化合物、其立體異構體及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在另一態樣中,為一種組合物,其包含式(1-A0)表B化合物、其立體異構體及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在另一態樣中,為一種組合物,其包含非抗菌式(1-A0)表B化合物、其立體異構體及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在另一態樣中,組合物進一步包含醫藥學上可接受之載劑。
在另一態樣中,為一種治療或預防動物之發炎反應的方法,其藉由向有需要之該動物投予治療有效量之式(1-A0)化合物、其立體異構體及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進行。在另一態樣中,為一種治療或預防動物之發炎反應的方法,其藉由向有需要之該動物投予治療有效量之式(1-A0)表B化合物、其立體異構體及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進行。在另一態樣中,為一種治療或預防動物之發炎反應的方法,其藉由向有需要之該動物投予治療有效量之非抗菌式(1-A0)表B化合物、其立體異構體及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進行。在該方法之另一態樣中,發炎反應係由細菌、病毒或真菌感染、壓力及/或環境因素引起。在該方法之另一態樣中,治療或預防動物之發炎反應之方法會預防或減緩呼吸道疾病或病症之進展。在該方法之另一態樣中,動物為家畜。在該方法之另一態樣中,呼吸道疾病或病症為牛呼吸道疾病或豬呼吸道疾病。在該方法之另一態樣中,治療或預防動物之發炎反應之方法會下調動物中之TNF-α及IL-6。
在另一態樣中,為式(1-A0)化合物、其立體異構體及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的用途,其係用以製備用於治療或預防動物之發炎反應的藥劑。在另一態樣中,為式(1-A0)表B化合物、其立體異構體及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的用途,其係用以製備用於治療或預防動物之發炎反應的藥劑。在另一態樣中,為非抗菌式(1-A0)表B化合物、其立體異構體及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的用途,其係用以製備用於治療或預防動物之發炎反應的藥劑。在該用途之另一態樣中,發炎反應係由細菌、病毒或真菌感染、壓力及/或環境因素引起。在該用途之另一態樣中,藥劑用於治療或預防動物之發炎反應之用途預防或減緩呼吸道疾病或病症之進展。在該用途之另一態樣中,動物為家畜。在該用途之另一態樣中,呼吸道疾病或病症為牛呼吸道疾病或豬呼吸道疾病。在該用途之另一態樣中,向動物投予藥劑以治療或預防動物之發炎反應的用途會下調動物中之TNF-α及IL-6。
在本發明之另一態樣中,為式(1)化合物,其中R為H且W為式(A),且式(A)為式(A2);其為式(1-A2)
Figure 02_image017
化合物;其中R0 、R1 、R2 、R3 及R7 係如本文所定義;其立體異構體及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在另一態樣中,為式(1-A2)化合物;其中R0 為H、甲基、乙基或丙基;R1 為H或甲基;且R2 、R3 及R7 係如本文所定義;其立體異構體及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在另一態樣中,為式(1-A2)化合物,其中R0 為H或甲基;R1 為甲基;且R2 及R3 各自獨立地為H、C1 -C6 烷基;-CH2 N(CH3 )2 、-CH2 CH2 N(CH3 )2 ;或環丙基、C1 環丙基、環丁基、C1 環丁基、環戊基、C1 環戊基、環己基、C1 環己基、苯基、C1 苯基、哌啶基、C1 -哌啶基、C2 哌啶基、哌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2
基、嗎啉基、四氫-2H-哌喃、吡咯基、吡唑基、吡啶基、嘧啶基、嗒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2
基或吡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2
基,其各自視情況經至少一個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的R9 取代基取代:甲基、乙基、丙基、異丙基、三級丁基、羥基、甲氧基、乙氧基、F、Cl、Br、氰基、環丙基、胺基、-N(CH3 )2 、-CHF2 、-CF3 、-OCHF2 及-OCF3 ;或R2 及R3 與其所連接之氮原子結合在一起形成環A,其為吡咯基、吡唑基、吡咯啶基、哌啶基、哌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2
基、嗎啉基或硫代嗎啉基,其各自視情況經至少一個選自以下之R10 取代基取代:甲基、乙基、丙基、異丙基、環丙基、甲氧基、F、Cl、Br、CN、-N(CH3 )2 、羥基、-CHF2 、-CF3 、-OCHF2 、-OCF3 及側氧基;或環A為視情況經至少一個側氧基取代之吲哚啉基、異吲哚啉基、吡咯并吡啶基、吡咯并嘧啶基、二氫吡咯并吡啶基、二氫吡咯并嘧啶基、四氫喹啉基、四氫異喹啉基、四氫喹喏啉、二氫苯并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1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2
或二氫苯并噻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2
;且R7 為H、C1 -C6 烷基、-(CH2 )m NH2 、 -(CH2 )m NHCH3 、-(CH2 )m N(CH3 )2 、-(CH2 )m C(O)CH3 、 -(CH2 )m S(O)p CH3 或-(CH2 )m NHC(O)CH3 ;其中m為整數1或2;其立體異構體及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在另一態樣中,為式(1-A2)化合物,其中R0 為H或甲基;R1 為甲基;R2 為H、甲基、乙基、環丙基或苯基;R3 為H、甲基、乙基、丙基、異丙基、異丁基、-CH2 N(CH3 )2 、 -CH2 CH2 N(CH3 )2 ;或環丙基、環丁基、苯基、C1 苯基、哌啶基、C1 -哌啶基、C2 哌啶基、哌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2
基、嗎啉基、四氫-2H-哌喃、吡唑基或吡啶基,其各自視情況經至少一個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的R9 取代基取代:甲基、乙基、羥基、甲氧基、乙氧基、F、Cl、硝基、氰基、-N(CH3 )2 及 -CF3 ;或R2 及R3 與其所連接之氮原子結合在一起形成環A,其為吡咯基、吡唑基、吡咯啶基、哌啶基、哌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2
基、嗎啉基或硫代嗎啉基,其各視情況經至少一個選自以下之R10 取代基取代:甲基、乙基、F、Cl、側氧基及-CF3 ;且R7 為H、甲基、乙基、丙基、異丙基、三級丁基、-CH2 NH2 、-CH2 NHCH3 或-CH2 N(CH3 )2 ;其立體異構體及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在另一態樣中,為式(1-A2)表C化合物、其立體異構體及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
在本發明之另一態樣中,為式(1)化合物,其中R為H且W為式(A),且式(A)為式(A3);其為式(1-A3)化合物,
Figure 02_image019
其中R0 、R1 、R2 、R3 及R7 係如本文所定義;其立體異構體及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在另一態樣中,為式(1-A3)化合物;其中R0 為H、甲基、乙基或丙基;且R1 、R2 、R3 及R7 係如本文所定義;其立體異構體及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在另一態樣中,為式(1-A3)化合物;其中R0 為H、甲基、乙基或丙基;R1 為H或甲基;且R2 、R3 及R7 係如本文所定義;其立體異構體及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在另一態樣中,為式(1-A3)化合物,其中R0 為H或甲基;R1 為H或甲基;且R2 及R3 各自獨立地為H、C1 -C6 烷基;-CH2 N(CH3 )2 、-CH2 CH2 N(CH3 )2 ;或環丙基、C1 環丙基、環丁基、C1 環丁基、環戊基、C1 環戊基、環己基、C1 環己基、苯基、C1 苯基、哌啶基、C1 -哌啶基、C2 哌啶基、哌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2
基、嗎啉基、四氫-2H-哌喃、吡咯基、吡唑基、吡啶基、嘧啶基、嗒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2
基或吡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2
基,其各自視情況經至少一個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的R9 取代基取代:甲基、乙基、丙基、異丙基、三級丁基、羥基、甲氧基、乙氧基、F、Cl、Br、氰基、環丙基、胺基、-N(CH3 )2 、-CHF2 、-CF3 、-OCHF2 及-OCF3 ;或R2 及R3 與其所連接之氮原子結合在一起形成環A,其為吡咯基、吡唑基、吡咯啶基、哌啶基、哌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2
基、嗎啉基或硫代嗎啉基,其各自視情況經至少一個選自以下之R10 取代基取代:甲基、乙基、丙基、異丙基、環丙基、甲氧基、F、Cl、Br、CN、-N(CH3 )2 、羥基、-CHF2 、-CF3 、-OCHF2 、-OCF3 及側氧基;或環A為視情況經至少一個側氧基取代之吲哚啉基、異吲哚啉基、吡咯并吡啶基、吡咯并嘧啶基、二氫吡咯并吡啶基、二氫吡咯并嘧啶基、四氫喹啉基、四氫異喹啉基、四氫喹喏啉、二氫苯并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1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2
或二氫苯并噻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2
;且R7 為H、C1 -C6 烷基、 -(CH2 )m NH2 、-(CH2 )m NHCH3 、-(CH2 )m N(CH3 )2 、 -(CH2 )m C(O)CH3 、-(CH2 )m S(O)p CH3 或-(CH2 )m NHC(O)CH3 ;其中m為整數1或2;其立體異構體及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在另一態樣中,為式(1-A3)化合物,其中R0 為H或甲基;R1 為甲基;R2 為H、甲基、乙基、環丙基或苯基;R3 為H、甲基、乙基、丙基、異丙基、三級丁基、 -CH2 N(CH3 )2 、-CH2 CH2 N(CH3 )2 ;或環丙基、環丁基、苯基、C1 苯基、哌啶基、C1 -哌啶基、C2 哌啶基、哌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2
基、嗎啉基、四氫-2H-哌喃、吡唑基或吡啶基,其各自視情況經至少一個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的R9 取代基取代:甲基、乙基、羥基、甲氧基、乙氧基、F、Cl、硝基、氰基、-N(CH3 )2 及-CF3 ;或R2 及R3 與其所連接之氮原子結合在一起形成環A,其為吡咯基、吡唑基、吡咯啶基、哌啶基、哌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2
基、嗎啉基或硫代嗎啉基,其各視情況經至少一個選自以下之R10 取代基取代:甲基、乙基、F、Cl、側氧基及-CF3 ;且R7 為H、甲基、乙基、丙基、異丙基、三級丁基、-CH2 NH2 、-CH2 NHCH3 或-CH2 N(CH3 )2 ;其立體異構體及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在另一態樣中,為式(1-A3)表D化合物、其立體異構體及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在另一態樣中,為非抗菌式(1-A3)表D化合物、其立體異構體及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
在本發明之另一態樣中,為式(1)化合物,其中R為H且W為式(A),且式(A)為式(A4)化合物;其為式(1-A4)化合物
Figure 02_image021
其中R0 、R1 、R2 、R3 及X'係如本文所定義;其立體異構體及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在另一態樣中,為式(1-A4)化合物;其中R0 為H、甲基、乙基或丙基;且R1 、R2 、R3 及X'係如本文所定義;其立體異構體及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在另一態樣中,為式(1-A4)化合物;其中R0 為H、甲基、乙基或丙基;R1 為H或甲基;且R2 、R3 及X'係如本文所定義;其立體異構體及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在另一態樣中,為式(1-A4)化合物,其中R0 為H或甲基;R1 為甲基;且R2 及R3 各自獨立地為H、C1 -C6 烷基;-CH2 N(CH3 )2 、-CH2 CH2 N(CH3 )2 ;或環丙基、C1 環丙基、環丁基、C1 環丁基、環戊基、C1 環戊基、環己基、C1 環己基、苯基、C1 苯基、哌啶基、C1 -哌啶基、C2 哌啶基、哌
Figure 02_image005
基、嗎啉基、四氫-2H-哌喃、吡咯基、吡唑基、吡啶基、嘧啶基、嗒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2
基或吡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2
基,其各自視情況經至少一個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的R9 取代基取代:甲基、乙基、丙基、異丙基、三級丁基、羥基、甲氧基、乙氧基、F、Cl、Br、氰基、環丙基、胺基、-N(CH3 )2 、-CHF2 、-CF3 、-OCHF2 及-OCF3 ;或R2 及R3 與其所連接之氮原子結合在一起形成環A,其為吡咯基、吡唑基、吡咯啶基、哌啶基、哌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2
基、嗎啉基或硫代嗎啉基,其各自視情況經至少一個選自以下之R10 取代基取代:甲基、乙基、丙基、異丙基、環丙基、甲氧基、F、Cl、Br、CN、-N(CH3 )2 、羥基、-CHF2 、-CF3 、-OCHF2 、-OCF3 及側氧基;或環A為視情況經至少一個側氧基取代之吲哚啉基、異吲哚啉基、吡咯并吡啶基、吡咯并嘧啶基、二氫吡咯并吡啶基、二氫吡咯并嘧啶基、四氫喹啉基、四氫異喹啉基、四氫喹喏啉、二氫苯并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1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2
或二氫苯并噻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2
;且X'為F、Cl或Br;其立體異構體及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在另一態樣中,為式(1-A4)化合物,其中R0 為H或甲基;R1 為甲基;R2 為H、甲基、乙基、環丙基或苯基;R3 為H、甲基、乙基、丙基、異丙基、三級丁基、-CH2 N(CH3 )2 、-CH2 CH2 N(CH3 )2 ;或環丙基、環丁基、苯基、C1 苯基、哌啶基、C1 -哌啶基、C2 哌啶基、哌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2
基、嗎啉基、四氫-2H-哌喃、吡唑基或吡啶基,其各自視情況經至少一個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的R9 取代基取代:甲基、乙基、羥基、甲氧基、乙氧基、F、Cl、硝基、氰基、-N(CH3 )2 及-CF3 ;或R2 及R3 與其所連接之氮原子結合在一起形成環A,其為吡咯基、吡唑基、吡咯啶基、哌啶基、哌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2
基、嗎啉基或硫代嗎啉基,其各視情況經至少一個選自以下之R10 取代基取代:甲基、乙基、F、Cl、側氧基及-CF3 ;且X'為F或Cl;其立體異構體及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在另一態樣中,為式(1-A4)表E化合物、其立體異構體及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
在本發明之另一態樣中,為式(1)化合物,其中R為H且W為式(A),且式(A)為式(A5);其為式(1-A5)
Figure 02_image024
化合物;其中R0 、R1 、R2 及R3 係如本文所定義;其立體異構體及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在另一態樣中,為式(1-A5)化合物,其中R0 為H、甲基、乙基或丙基;且R1 、R2 及R3 係如本文所定義;其立體異構體及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在另一態樣中,為式(1-A5)化合物;其中R0 為H、甲基、乙基或丙基;R1 為H或甲基;且R2 及R3 係如本文所定義;其立體異構體及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在另一態樣中,為式(1-A5)化合物,其中R0 為H或甲基;R1 為甲基;且R2 及R3 各自獨立地為H、C1 -C6 烷基;-CH2 N(CH3 )2 、-CH2 CH2 N(CH3 )2 ;或環丙基、C1 環丙基、環丁基、C1 環丁基、環戊基、C1 環戊基、環己基、C1 環己基、苯基、C1 苯基、哌啶基、C1 -哌啶基、C2 哌啶基、哌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2
基、嗎啉基、四氫-2H-哌喃、吡咯基、吡唑基、吡啶基、嘧啶基、嗒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2
基或吡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2
基,其各自視情況經至少一個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的R9 取代基取代:甲基、乙基、丙基、異丙基、三級丁基、羥基、甲氧基、乙氧基、F、Cl、Br、氰基、環丙基、胺基、-N(CH3 )2 、-CHF2 、-CF3 、-OCHF2 及-OCF3 ;或R2 及R3 與其所連接之氮原子結合在一起形成環A,其為吡咯基、吡唑基、吡咯啶基、哌啶基、哌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2
基、嗎啉基或硫代嗎啉基,其各自視情況經至少一個選自以下之R10 取代基取代:甲基、乙基、丙基、異丙基、環丙基、甲氧基、F、Cl、Br、CN、-N(CH3 )2 、羥基、-CHF2 、-CF3 、-OCHF2 、-OCF3 及側氧基;或環A為視情況經至少一個側氧基取代之吲哚啉基、異吲哚啉基、吡咯并吡啶基、吡咯并嘧啶基、二氫吡咯并吡啶基、二氫吡咯并嘧啶基、四氫喹啉基、四氫異喹啉基、四氫喹喏啉、二氫苯并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1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2
或二氫苯并噻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2
;其立體異構體及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在另一態樣中,為式(1-A5)化合物,其中R0 為H或甲基;R1 為甲基;R2 為H、甲基、乙基、環丙基或苯基;R3 為H、甲基、乙基、丙基、異丙基、三級丁基、-CH2 N(CH3 )2 、-CH2 CH2 N(CH3 )2 ;或環丙基、環丁基、苯基、C1 苯基、哌啶基、C1 -哌啶基、C2 哌啶基、哌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2
基、嗎啉基、四氫-2H-哌喃、吡唑基或吡啶基,其各自視情況經至少一個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的R9 取代基取代:甲基、乙基、羥基、甲氧基、乙氧基、F、Cl、硝基、氰基、-N(CH3 )2 及-CF3 ;或R2 及R3 與其所連接之氮原子結合在一起形成環A,其為吡咯基、吡唑基、吡咯啶基、哌啶基、哌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2
基、嗎啉基或硫代嗎啉基,其各視情況經至少一個選自以下之R10 取代基取代:甲基、乙基、F、Cl、側氧基及-CF3 ;其立體異構體及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在另一態樣中,為式(1-A5)表F化合物、其立體異構體及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在另一態樣中,為非抗菌式(1-A5)表F化合物、其立體異構體及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
在另一態樣中,為式(1)化合物,其中R為H,W為式(A)且式(A)為式(A6),其為式(1-A6)化合物,其中R0 、R1
Figure 02_image026
R2 及R3 係如本文所定義;其立體異構體及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在另一態樣中,為式(1-A6)化合物,其中R0 為H、甲基、乙基或丙基;且R1 、R2 及R3 係如本文所定義;其立體異構體及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在另一態樣中,為式(1-A6)化合物;其中R0 為H、甲基、乙基或丙基;R1 為H或甲基;且R2 及R3 係如本文所定義;其立體異構體及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在另一態樣中,為式(1-A6)化合物,其中R0 為H或甲基;R1 為甲基;且R2 及R3 各自獨立地為H、C1 -C6 烷基;-CH2 N(CH3 )2 、-CH2 CH2 N(CH3 )2 ;或環丙基、C1 環丙基、環丁基、C1 環丁基、環戊基、C1 環戊基、環己基、C1 環己基、苯基、C1 苯基、哌啶基、C1 -哌啶基、C2 哌啶基、哌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2
基、嗎啉基、四氫-2H-哌喃、吡咯基、吡唑基、吡啶基、嘧啶基、嗒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2
基或吡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2
基,其各自視情況經至少一個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的R9 取代基取代:甲基、乙基、丙基、異丙基、三級丁基、羥基、甲氧基、乙氧基、F、Cl、Br、氰基、環丙基、胺基、-N(CH3 )2 、-CHF2 、-CF3 、-OCHF2 及-OCF3 ;或R2 及R3 與其所連接之氮原子結合在一起形成環A,其為吡咯基、吡唑基、吡咯啶基、哌啶基、哌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2
基、嗎啉基或硫代嗎啉基,其各自視情況經至少一個選自以下之R10 取代基取代:甲基、乙基、丙基、異丙基、環丙基、甲氧基、F、Cl、Br、CN、-N(CH3 )2 、羥基、-CHF2 、-CF3 、-OCHF2 、-OCF3 及側氧基;或環A為視情況經至少一個側氧基取代之吲哚啉基、異吲哚啉基、吡咯并吡啶基、吡咯并嘧啶基、二氫吡咯并吡啶基、二氫吡咯并嘧啶基、四氫喹啉基、四氫異喹啉基、四氫喹喏啉、二氫苯并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1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2
或二氫苯并噻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2
;其立體異構體及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在另一態樣中,為式(1-A6)化合物,其中R0 為H或甲基;R1 為甲基;R2 為H、甲基、乙基、環丙基或苯基;R3 為H、甲基、乙基、丙基、異丙基、三級丁基、-CH2 N(CH3 )2 、-CH2 CH2 N(CH3 )2 ;或環丙基、環丁基、苯基、C1 苯基、哌啶基、C1 -哌啶基、C2 哌啶基、哌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2
基、嗎啉基、四氫-2H-哌喃、吡唑基或吡啶基,其各自視情況經至少一個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的R9 取代基取代:甲基、乙基、羥基、甲氧基、乙氧基、F、Cl、硝基、氰基、-N(CH3 )2 及-CF3 ;或R2 及R3 與其所連接之氮原子結合在一起形成環A,其為吡咯基、吡唑基、吡咯啶基、哌啶基、哌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2
基、嗎啉基或硫代嗎啉基,其各視情況經至少一個選自以下之R10 取代基取代:甲基、乙基、F、Cl、側氧基及-CF3 ;其立體異構體及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在另一態樣中,為式(1-A6)表G化合物、其立體異構體及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
在另一態樣中,為一種組合物,其包含式(1-A2)化合物、其立體異構體及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在另一態樣中,為一種組合物,其包含式(1-A2)表C化合物、其立體異構體及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在另一態樣中,為一種組合物,其包含式(1-A3)化合物、其立體異構體及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在另一態樣中,為一種組合物,其包含式(1-A3)表D化合物、其立體異構體及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在另一態樣中,為一種組合物,其包含非抗菌式(1-A3)化合物、其立體異構體及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在另一態樣中,為一種組合物,其包含式(1-A4)化合物、其立體異構體及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在另一態樣中,為一種組合物,其包含式(1-A4)表E化合物、其立體異構體及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在另一態樣中,為一種組合物,其包含式(1-A5)化合物、其立體異構體及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在另一態樣中,為一種組合物,其包含非抗菌式(1-A5)表F化合物、其立體異構體及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在另一態樣中,為一種組合物,其包含式(1-A6)化合物、其立體異構體及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在另一態樣中,組合物進一步包含醫藥學上可接受之載劑。
在另一態樣中,為一種治療或預防動物之發炎反應的方法,其藉由向有需要之該動物投予治療有效量之式(1-A2)化合物、其立體異構體及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進行。在另一態樣中,為一種治療或預防動物之發炎反應的方法,其藉由向有需要之該動物投予治療有效量之式(1-A2)表C化合物、其立體異構體及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進行。在另一態樣中,為一種治療或預防動物之發炎反應的方法,其藉由向有需要之該動物投予治療有效量之式(1-A3)化合物、其立體異構體及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進行。在另一態樣中,為一種治療或預防動物之發炎反應的方法,其藉由向有需要之該動物投予治療有效量之式(1-A3)表D化合物、其立體異構體及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進行。在另一態樣中,為一種治療或預防動物之發炎反應的方法,其藉由向有需要之該動物投予治療有效量之非抗菌式(1-A3)表D化合物、其立體異構體及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進行。在另一態樣中,為一種治療或預防動物之發炎反應的方法,其藉由向有需要之該動物投予治療有效量之式(1-A4)化合物、其立體異構體及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進行。在另一態樣中,為一種治療或預防動物之發炎反應的方法,其藉由向有需要之該動物投予治療有效量之式(1-A4)表E化合物、其立體異構體及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進行。在另一態樣中,為一種治療或預防動物之發炎反應的方法,其藉由向有需要之該動物投予治療有效量之式(1-A5)化合物、其立體異構體及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進行。在另一態樣中,為一種治療或預防動物之發炎反應的方法,其藉由向有需要之該動物投予治療有效量之式(1-A5)表F化合物、其立體異構體及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進行。在另一態樣中,為一種治療或預防動物之發炎反應的方法,其藉由向有需要之該動物投予治療有效量之非抗菌式(1-A5)表F化合物、其立體異構體及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進行。在另一態樣中,為一種治療或預防動物之發炎反應的方法,其藉由向有需要之該動物投予治療有效量之式(1-A6)化合物、其立體異構體及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進行。在另一態樣中,為一種治療或預防動物之發炎反應的方法,其藉由向有需要之該動物投予治療有效量之式(1-A6)表G化合物、其立體異構體及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進行。在該方法之另一態樣中,發炎反應係由細菌、病毒或真菌感染、壓力及/或環境因素引起。在該方法之另一態樣中,治療或預防動物之發炎反應之方法會預防或減緩呼吸道疾病或病症之進展。在該方法之另一態樣中,動物為家畜。在該方法之另一態樣中,呼吸道疾病或病症為牛呼吸道疾病或豬呼吸道疾病。在該方法之另一態樣中,治療或預防動物之發炎反應之方法會下調動物中之TNF-α及IL-6。
在另一態樣中,為式(1-A2)化合物、其立體異構體及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的用途,其係用以製備用於治療或預防動物之發炎反應的藥劑。在另一態樣中,為式(1-A2)表C化合物、其立體異構體及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的用途,其係用以製備用於治療或預防動物之發炎反應的藥劑。在另一態樣中,為式(1-A3)化合物、其立體異構體及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的用途,其係用以製備用於治療或預防動物之發炎反應的藥劑。在另一態樣中,為非抗菌式(1-A3)表D化合物、其立體異構體及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的用途,其係用以製備用於治療或預防動物之發炎反應的藥劑。在另一態樣中,為式(1-A4)化合物、其立體異構體及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的用途,其係用以製備用於治療或預防動物之發炎反應的藥劑。在另一態樣中,為式(1-A4)表E化合物、其立體異構體及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的用途,其係用以製備用於治療或預防動物之發炎反應的藥劑。在另一態樣中,為式(1-A5)化合物、其立體異構體及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的用途,其係用以製備用於治療或預防動物之發炎反應的藥劑。在另一態樣中,為非抗菌式(1-A5)化合物、其立體異構體及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的用途,其係用以製備用於治療或預防動物之發炎反應的藥劑。在另一態樣中,為式(1-A6)化合物、其立體異構體及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的用途,其係用以製備用於治療或預防動物之發炎反應的藥劑。在另一態樣中,為式(1-A6)表G化合物、其立體異構體及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的用途,其係用以製備用於治療或預防動物之發炎反應的藥劑。在該用途之另一態樣中,發炎反應係由細菌、病毒或真菌感染、壓力及/或環境因素引起。在該用途之另一態樣中,藥劑用於治療或預防動物之發炎反應之用途預防或減緩呼吸道疾病或病症之進展。在該用途之另一態樣中,動物為家畜。在該用途之另一態樣中,呼吸道疾病或病症為牛呼吸道疾病或豬呼吸道疾病。在該用途之另一態樣中,向動物投予藥劑以治療或預防動物之發炎反應的用途會下調動物中之TNF-α及IL-6。
在本發明之另一態樣中,為式(1)化合物,其中R為H且W為式(A),且式(A)為式(A1);其為式(1-A1)化合物;
Figure 02_image028
且其中R0 、R1 、R2 、R3 、R5 及R6 係如本文所定義;其立體異構體及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在另一態樣中,為式(1-A1)化合物,其中R0 為H、甲基、乙基或丙基;且R1 、R2 、R3 、R5 及R6 係如本文所定義;其立體異構體及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在另一態樣中,為式(1-A1)化合物;其中R0 為H、甲基、乙基或丙基;R1 為H或甲基;且R2 、R3 、R5 及R6 係如本文所定義;其立體異構體及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在另一態樣中,為式(1-A1)化合物,其中R0 及R1 各自獨立地為H或甲基;R2 、R3 、R5 及R6 係如本文所定義;其立體異構體及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在另一態樣中,為式(1-A1)化合物;其中R0 為H或甲基;R1 為甲基;且R2 、R3 、R5 及R6 係如本文所定義;其立體異構體及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在另一態樣中,為式(1-A1)化合物,其中R0 為H或甲基;R1 為甲基;R2 及R3 各自獨立地為H、C1 -C6 烷基;-CH2 N(CH3 )2 、-CH2 CH2 N(CH3 )2 ;或環丙基、C1 環丙基、環丁基、C1 環丁基、環戊基、C1 環戊基、環己基、C1 環己基、苯基、C1 苯基、哌啶基、C1 -哌啶基、C2 哌啶基、哌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2
基、嗎啉基、四氫哌喃、吡咯基、吡唑基、三唑基、吡啶基、嘧啶基、嗒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2
基或吡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2
基,其各自視情況經至少一個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的R9 取代基取代:甲基、乙基、丙基、異丙基、三級丁基、羥基、甲氧基、乙氧基、F、Cl、Br、氰基、胺基、-N(CH3 )2 、-CHF2 、-CF3 、-OCHF2 及-OCF3 ;或R2 及R3 與其所連接之氮原子結合在一起形成環A,其為吡咯基、吡唑基、咪唑基、三唑基、四唑基、吡咯啶基、哌啶基、哌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2
基、嗎啉基或硫代嗎啉基,其各自視情況經至少一個選自以下之R10 取代基取代:甲基、乙基、丙基、異丙基、環丙基、甲氧基、F、Cl、Br、CN、-N(CH3 )2 、羥基、-CHF2 、-CF3 、-OCHF2 、-OCF3 及側氧基;且其中各環進一步視情況與Y稠合,Y為苯基、吡啶基或嘧啶基;R5 及R6 各自獨立地為H;C1 -C6 烷基或C1 -C6 烷氧基,其各自視情況經至少一個羥基取代;C1 -C6 鹵烷基、C1 -C6 鹵烷氧基、 -C(O)R8 、-C(O)NRa R8 、-C(O)Rc NRa Rb 、-Rc S(O)p R8 、 -Rc NRa Rb 、-Rc ORa 、-S(O)p R8 ;或苯基、C1 烷基苯基、環丙基、環丁基、環戊基、環己基、C1 - C2 烷基環丙基、C1 - C2 烷基環丁基、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1
唑啶基、吡咯啶基、哌啶基、哌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2
基、嗎啉基、四氫哌喃基、四氫呋喃基、C1 -C2 烷基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1
唑啶基、C1 - C2 烷基吡咯啶基、C1 - C2 烷基哌啶基、C1 - C2 烷基哌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2
基、C1 -C2 嗎啉基、C1 -C2 嗎啉基、C1 -C2 哌啶基、C1 -C2 四氫哌喃基、C1 -C2 四氫呋喃基、吡唑基、咪唑基、吡啶基、嘧啶基、吡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2
基、C1 - C2 烷基吡唑基、C1 - C2 烷基咪唑基、C1 - C2 烷基吡啶基、C1 - C2 烷基嘧啶基或C1 - C2 烷基吡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2
基,其各自視情況經至少一個各自獨立地選自以下之R10 取代基取代:甲基、乙基、甲氧基、乙氧基、-CHF2 、-CF3 、-OCF3 、F、Cl、-NHCH3 、-N(CH3 )2 、-S(O)2 CH3 、氰基及羥基;或R5 及R6 與其所連接之氮原子結合在一起形成環B,其為吡咯基、吡唑基、咪唑基、三唑基、四唑基、吡咯啶基、哌啶基、哌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2
基、嗎啉基或硫代嗎啉基,其各自視情況經至少一個選自以下之R9 取代基取代:甲基、乙基、丙基、異丙基、環丙基、甲氧基、F、Cl、Br、CN、-N(CH3 )2 、羥基、-CHF2 、-CF3 、-OCHF2 、-OCF3 及側氧基;且其中各環進一步視情況與Y稠合,Y為苯基、吡啶基或嘧啶基;其立體異構體及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在另一態樣中,為式(1-A1)化合物,其中R0 為H或甲基;R1 為甲基;R2 及R3 各自獨立地為H、C1 -C6 烷基;-CH2 N(CH3 )2 、-CH2 CH2 N(CH3 )2 ;或環丙基、C1 環丙基、環丁基、C1 環丁基、環戊基、C1 環戊基、環己基、C1 環己基、苯基、C1 苯基、哌啶基、C1 -哌啶基、C2 哌啶基、哌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2
基、嗎啉基、四氫-2H-哌喃、吡咯基、吡唑基、吡啶基、嘧啶基、嗒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2
基或吡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2
基,其各自視情況經至少一個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的R9 取代基取代:甲基、乙基、丙基、異丙基、三級丁基、羥基、甲氧基、乙氧基、F、Cl、Br、氰基、環丙基、胺基、-N(CH3 )2 、-CHF2 、-CF3 、-OCHF2 及-OCF3 ;或R2 及R3 與其所連接之氮原子結合在一起形成環A,其為吡咯基、吡唑基、吡咯啶基、哌啶基、哌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2
基、嗎啉基或硫代嗎啉基,其各視情況經至少一個選自以下之R10 取代基取代:甲基、乙基、F、Cl、側氧基及-CF3 ;且其中各環進一步視情況與Y稠合,Y為苯基;R5 及R6 各自獨立地為H;C1 -C6 烷基或C1 -C6 烷氧基,其各自視情況經至少一個羥基取代;C1 -C6 鹵烷基、-OCF3 、-C(O)NRa R8 、-Rc S(O)p R8 、-Rc NRa Rb 、-Rc ORa 、-S(O)p R8 ;或苯基、C1 烷基苯基、環丙基、環丁基、環戊基、環己基、C1 - C2 烷基環丙基及C1 - C2 烷基環丁基、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1
唑啶基、吡咯啶基、哌啶基、哌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2
基、嗎啉基、四氫哌喃基、四氫呋喃基、C1 -C2 烷基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1
唑啶基、C1 - C2 烷基吡咯啶基、C1 - C2 烷基哌啶基、C1 - C2 烷基哌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2
基、C1 -C2 嗎啉基、C1 -C2 四氫哌喃基、C1 -C2 四氫呋喃基、吡唑基、咪唑基、吡啶基、嘧啶基、吡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2
基、C1 - C2 烷基吡唑基、C1 - C2 烷基咪唑基、C1 - C2 烷基吡啶基、C1 - C2 烷基嘧啶基或C1 - C2 烷基吡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2
基,其各自視情況經至少一個各自獨立地選自以下之R10 取代基取代:甲基、乙基、甲氧基、乙氧基、-CHF2 、-CF3 、-OCF3 、F、Cl、胺基、-NHCH3 、-N(CH3 )2 、-S(O)2 CH3 、氰基及羥基;或R5 及R6 與其所連接之氮原子結合在一起形成環B,其為吡咯基、吡唑基、吡咯啶基、哌啶基、哌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2
基、嗎啉基或硫代嗎啉基,其各視情況經至少一個選自以下之R9 取代基取代:甲基、乙基、F、Cl、氰基、羥基、側氧基及-CF3 ;且其中各環進一步視情況與Y稠合,Y為苯基;其立體異構體及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在另一態樣中,為式(1-A1)化合物,其中R0 為H或甲基;R1 為甲基;R2 為H、甲基、乙基、異丙基、環丙基、-CF3 、-CHF2 、-CH2 F、-CH2 CF3 或苯基;R3 為H、甲基、乙基、丙基、異丙基、三級丁基、-CH2 N(CH3 )2 、-CH2 CH2 N(CH3 )2 ;或環丙基、環丁基、苯基、C1 苯基、哌啶基、C1 -哌啶基、C2 哌啶基、哌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2
基、嗎啉基、四氫-2H-哌喃、吡唑基或吡啶基,其各自視情況經至少一個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的R9 取代基取代:甲基、乙基、羥基、甲氧基、乙氧基、F、Cl、氰基、胺基、-N(CH3 )2 及-CF3 ;或R2 及R3 與其所連接之氮原子結合在一起形成環A,其為吡咯基、吡唑基、吡咯啶基、哌啶基、哌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2
基、嗎啉基或硫代嗎啉基,其各視情況經至少一個選自以下之R10 取代基取代:甲基、乙基、F、Cl、側氧基及-CF3 ;或環B為視情況經至少一個側氧基取代之吲哚啉基、異吲哚啉基、吡咯并吡啶基、吡咯并嘧啶基、二氫吡咯并吡啶基、二氫吡咯并嘧啶基、四氫喹啉基、四氫異喹啉基、四氫喹喏啉、二氫苯并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1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2
或二氫苯并噻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2
;R5 為H、C1 -C6 烷基、嗎啉基、哌啶基、-CH2 嗎啉基、-CH2 哌啶基、-(CH2 )2 嗎啉基或(CH2 )2 哌啶基;R6 為H、甲基、乙基、丙基、異丙基、丁基、異丁基、三級丁基、甲氧基、乙氧基、-CH2 CF3 、-CF3 或-OCF3 ;  -C(O)NRa R8 ,其中Ra 為H或甲基且R8 為H、甲基、環丙基、視情況經F、Cl或-CF3 取代之苯基;-(CH2 )S(O)2 R8 ,其中R8 為甲基或苯基;-CH2 NRa Rb 或-(CH2 )2 NRa Rb ,其中Ra 及Rb 各自獨立地為H或甲基;-(CH2 )2 OCH3 、   -(CH2 )3 OCH3 ;或苯基、C1 烷基苯基、環丙基、環丁基、環戊基、環己基、C1 - C2 烷基環丙基、C1 - C2 烷基環丁基、吡咯啶基、哌啶基、哌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2
基、嗎啉基、四氫哌喃基、四氫呋喃基、C1 - C2 烷基吡咯啶基、C1 - C2 烷基哌啶基、C1 - C2 烷基哌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2
基、C1 -C2 嗎啉基、C1 -C2 四氫哌喃基、吡唑基、咪唑基、吡啶基、嘧啶基、吡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2
基、C1 - C2 烷基吡唑基、C1 - C2 烷基咪唑基、C1 - C2 烷基吡啶基、C1 - C2 烷基嘧啶基及C1 - C2 烷基吡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2
基;各自視情況經至少一個各自獨立地選自以下之R10 取代基取代:甲基、乙基、甲氧基、乙氧基、-CHF2 、-CF3 、-OCF3 、F、Cl、胺基、-NHCH3 、-N(CH3 )2 、-S(O)2 CH3 、氰基及羥基;或R5 及R6 與其所連接之氮原子結合在一起形成環B,其為吡咯基、吡唑基、吡咯啶基、哌啶基、哌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2
基、嗎啉基或硫代嗎啉基,其各視情況經至少一個選自以下之R9 取代基取代:甲基、乙基、F、Cl、氰基、羥基、側氧基及-CF3 ;或環B為視情況經至少一個側氧基取代之吲哚啉基、異吲哚啉基、四氫喹啉基、二氫苯并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1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2
基或二氫苯并噻
Figure 02_image005
基;其立體異構體及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在另一態樣中,為式(1-A1)化合物,其中R0 為H或甲基;R1 為甲基;R2 為H或甲基;R3 為甲基、乙基或丙基、異丙基、三級丁基、-CH2 N(CH3 )2 、-CH2 CH2 N(CH3 )2 ;或環丙基、環丁基、苯基、C1 苯基、哌啶基、C1 -哌啶基、哌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2
基、嗎啉基或吡啶基,其各自視情況經至少一個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的R9 取代基取代:甲基、乙基、羥基、甲氧基、乙氧基、F、Cl、氰基、-N(CH3 )2 及-CF3 ;R5 為H、甲基、乙基、丙基或異丙基;R6 為H、甲基、乙基、丙基、異丙基、丁基、異丁基、三級丁基、甲氧基、乙氧基、-CH2 CF3 、-CF3 、 -OCF3 ;-C(O)NRa R8 ,其中Ra 為H或甲基且R8 為H、甲基、環丙基、視情況經F、Cl或-CF3 取代之苯基; -(CH2 )S(O)2 R8 ,其中R8 為甲基或苯基;-CH2 NRa Rb 或 -(CH2 )2 NRa Rb ,其中Ra 及Rb 各自獨立地為H或甲基; -(CH2 )2 OCH3 、-(CH2 )3 OCH3 ;或苯基、C1 烷基苯基、環丙基、環丁基、環戊基、環己基、C1 - C2 烷基環丙基、C1 - C2 烷基環丁基、吡咯啶基、哌啶基、哌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2
基、嗎啉基、四氫哌喃基、四氫呋喃基、C1 - C2 烷基吡咯啶基、C1 - C2 烷基哌啶基、C1 - C2 烷基哌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2
基、C1 -C2 嗎啉基、C1 -C2 四氫哌喃基、吡唑基、咪唑基、吡啶基、嘧啶基、吡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2
基、C1 - C2 烷基吡唑基、C1 - C2 烷基咪唑基、C1 - C2 烷基吡啶基、C1 - C2 烷基嘧啶基或C1 - C2 烷基吡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2
基;各自視情況經至少一個各自獨立地選自以下之R10 取代基取代:甲基、乙基、甲氧基、乙氧基、-CHF2 、-CF3 、-OCF3 、F、Cl、胺基、 -NHCH3 、-N(CH3 )2 、-S(O)2 CH3 、氰基及羥基;其立體異構體及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在另一態樣中,為式(1-A1)表H化合物、其立體異構體及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在另一態樣中,為非抗菌式(1-A1)表H化合物、其立體異構體及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在另一態樣中,為式(1-A1),其為1-((2S,3R,4S,6R)-2-(((2R,3S,4R,5R,8R,10R, 11R,12S,13S,14R)-2-乙基-3,4,10-三羥基-13-(((2R,4R,5S,6S)-5-羥基-4-甲氧基-4,6-二甲基-5-((丙基胺基)甲基)四氫-2H-哌喃-2-基)氧基)-3,5,8,10,12,14-六甲基-15-側氧基-1-氧雜-6-氮雜環十五烷-11-基)氧基)-3-羥基-6-甲基四氫-2H-哌喃-4-基)-1,3-二甲基-3-苯基脲;其立體異構體及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
在另一態樣中,為一種組合物,其包含式(1-A1)化合物、其立體異構體及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在另一態樣中,為一種組合物,其包含式(1-A1)表H化合物、其立體異構體及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在另一態樣中,為一種組合物,其包含非抗菌式(1-A1)表H化合物、其立體異構體及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在另一態樣中,為一種組合物,其包含式(1-A1)化合物,其為H-11;1-((2S,3R,4S,6R)-2-(((2R,3S,4R,5R,8R,10R,11R,12S,13S,14R)-2-乙基-3,4,10-三羥基-13-(((2R,4R,5S,6S)-5-羥基-4-甲氧基-4,6-二甲基-5-((丙基胺基)甲基)四氫-2H-哌喃-2-基)氧基)-3,5,8,10,12,14-六甲基-15-側氧基-1-氧雜-6-氮雜環十五烷-11-基)氧基)-3-羥基-6-甲基四氫-2H-哌喃-4-基)-1,3-二甲基-3-苯基脲;其立體異構體及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在另一態樣中,組合物進一步包含醫藥學上可接受之載劑。
在另一態樣中,為一種治療或預防動物之發炎反應的方法,其藉由向有需要之該動物投予治療有效量之式(1-A1)化合物、其立體異構體及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進行。在另一態樣中,為一種治療或預防動物之發炎反應的方法,其藉由向有需要之該動物投予治療有效量之式(1-A1)表H化合物、其立體異構體及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進行。在另一態樣中,為一種治療或預防動物之發炎反應的方法,其藉由向有需要之該動物投予治療有效量之非抗菌式(1-A1)表H化合物、其立體異構體及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進行。在另一態樣中,為一種治療或預防動物之發炎反應的方法,其藉由向有需要之該動物投予治療有效量之實例H-11;1-((2S,3R,4S,6R)-2-(((2R,3S,4R,5R,8R, 10R,11R,12S,13S,14R)-2-乙基-3,4,10-三羥基-13-(((2R,4R,5S,6S)-5-羥基-4-甲氧基-4,6-二甲基-5-((丙基胺基)甲基)四氫-2H-哌喃-2-基)氧基)-3,5,8,10,12,14-六甲基-15-側氧基-1-氧雜-6-氮雜環十五烷-11-基)氧基)-3-羥基-6-甲基四氫-2H-哌喃-4-基)-1,3-二甲基-3-苯基脲;其立體異構體及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來進行。在該方法之另一態樣中,發炎反應係由細菌、病毒或真菌感染、壓力及/或環境因素引起。在該方法之另一態樣中,治療或預防動物之發炎反應之方法會預防或減緩呼吸道疾病或病症之進展。在該方法之另一態樣中,動物為家畜。在該方法之另一態樣中,呼吸道疾病或病症為牛呼吸道疾病或豬呼吸道疾病。在該方法之另一態樣中,治療或預防動物之發炎反應之方法會下調動物中之TNF-α及IL-6。
在另一態樣中,為式(1-A1)化合物、其立體異構體及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的用途,其係用以製備用於治療或預防動物之發炎反應的藥劑。在另一態樣中,為式(1-A1)表H化合物、其立體異構體及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的用途,其係用以製備用於治療或預防動物之發炎反應的藥劑。在另一態樣中,為非抗菌式(1-A1)表H化合物、其立體異構體及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的用途,其係用以製備用於治療或預防動物之發炎反應的藥劑。在另一態樣中,為H-11;1-((2S,3R,4S,6R)-2-(((2R,3S,4R,5R,8R, 10R,11R,12S,13S,14R)-2-乙基-3,4,10-三羥基-13-(((2R,4R,5S,6S)-5-羥基-4-甲氧基-4,6-二甲基-5-((丙基胺基)甲基)四氫-2H-哌喃-2-基)氧基)-3,5,8,10,12,14-六甲基-15-側氧基-1-氧雜-6-氮雜環十五烷-11-基)氧基)-3-羥基-6-甲基四氫-2H-哌喃-4-基)-1,3-二甲基-3-苯基脲;其立體異構體及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的用途,其係用以製備用於治療或預防動物之發炎反應的藥劑。在該用途之另一態樣中,發炎反應係由細菌、病毒或真菌感染、壓力及/或環境因素引起。在該用途之另一態樣中,藥劑用於治療或預防動物之發炎反應之用途預防或減緩呼吸道疾病或病症之進展。在該用途之另一態樣中,動物為家畜。在該用途之另一態樣中,呼吸道疾病或病症為牛呼吸道疾病或豬呼吸道疾病。在該用途之另一態樣中,向動物投予藥劑以治療或預防動物之發炎反應的用途會下調動物中之TNF-α及IL-6。
在本發明之另一態樣中,為式(1-A1)化合物,其中R1 為甲基且R2 及R3 與其所連接之氮原子結合在一起形成環A,其視情況經至少一個R10 取代基取代,該化合物為式(1-A1b)化合物,其中R0 、R5 、R6 、環A、R10 及n係如
Figure 02_image031
本文中所定義;其立體異構體及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在另一態樣中,為式(1-A1a)化合物,其中R0 為H或甲基;且R5 、R6 、R10 、環A及n係如本文所定義;其立體異構體及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在另一態樣中,為式(1-A1a)化合物,其中R0 為H或甲基;R5 為H、甲基、乙基、丙基、異丙基、-CH2 嗎啉基、-CH2 哌啶基、-(CH2 )2 嗎啉基或(CH2 )2 哌啶基;R6 為H;C1 -C6 烷基或C1 -C6 烷氧基,其各自視情況經至少一個羥基取代;C1 -C6 鹵烷基、-OCF3 、-C(O)NRa R8 、-Rc S(O)p R8 、-Rc NRa Rb 、-Rc ORa 或-S(O)p R8 ;或苯基、C1 烷基苯基、環丙基、環丁基、環戊基、環己基、C1 - C2 烷基環丙基、C1 - C2 烷基環丁基、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1
唑啶基、吡咯啶基、哌啶基、哌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2
基、嗎啉基、四氫哌喃基、四氫呋喃基、C1 -C2 烷基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1
唑啶基、C1 - C2 烷基吡咯啶基、C1 - C2 烷基哌啶基、C1 - C2 烷基哌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2
基、C1 -C2 嗎啉基、C1 -C2 四氫哌喃基、C1 -C2 四氫呋喃基、吡唑基、咪唑基、吡啶基、嘧啶基、吡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2
基、C1 - C2 烷基吡唑基、C1 - C2 烷基咪唑基、C1 - C2 烷基吡啶基、C1 - C2 烷基嘧啶基或C1 - C2 烷基吡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2
基,其各自視情況經至少一個各自獨立地選自以下之R10 取代基取代:甲基、乙基、甲氧基、乙氧基、-CHF2 、-CF3 、-OCF3 、F、Cl、-NHCH3 、-N(CH3 )2 、-S(O)2 CH3 、氰基及羥基;且環A為吡咯基、吡唑基、吡咯啶基、哌啶基、哌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2
基、嗎啉基或硫代嗎啉基,其各自視情況經至少一個選自以下之R10 取代基取代:甲基、乙基、丙基、異丙基、環丙基、甲氧基、F、Cl、Br、CN、-N(CH3 )2 、羥基、-CHF2 、-CF3 、-OCHF2 、-OCF3 及側氧基;或環A為視情況經至少一個側氧基取代之吲哚啉基、異吲哚啉基、吡咯并吡啶基、吡咯并嘧啶基、二氫吡咯并吡啶基、二氫吡咯并嘧啶基、四氫喹啉基、四氫異喹啉基、四氫喹喏啉、二氫苯并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1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2
或二氫苯并噻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2
;其立體異構體及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在另一態樣中,為式(1-A1a)化合物,其中R0 為H或甲基;R5 為H、甲基、乙基、丙基或異丙基;R6 為H、甲基、乙基、丙基、異丙基、丁基、異丁基、三級丁基、甲氧基、乙氧基、-CH2 CF3 、-CF3 、-OCF3 ;-C(O)NRa R8 ,其中Ra 為H或甲基且R8 為H、甲基、環丙基、視情況經F、Cl或-CF3 取代之苯基;-(CH2 )S(O)2 R8 ,其中R8 為甲基或苯基;-CH2 NRa Rb 或-(CH2 )2 NRa Rb ,其中Ra 及Rb 各自獨立地為H或甲基;-(CH2 )2 OCH3 、(CH2 )3 OCH3 ;或苯基、C1 烷基苯基、環丙基、環丁基、環戊基、環己基、C1 - C2 烷基環丙基、C1 - C2 烷基環丁基、吡咯啶基、哌啶基、哌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2
基、嗎啉基、四氫哌喃基、四氫呋喃基、C1 - C2 烷基吡咯啶基、C1 - C2 烷基哌啶基、C1 - C2 烷基哌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2
基、C1 -C2 嗎啉基、C1 -C2 四氫哌喃基、吡唑基、咪唑基、吡啶基、嘧啶基、吡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2
基、C1 - C2 烷基吡唑基、C1 - C2 烷基咪唑基、C1 - C2 烷基吡啶基、C1 - C2 烷基嘧啶基或C1 - C2 烷基吡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2
基,其各自視情況經至少一個各自獨立地選自以下之R10 取代基取代:甲基、乙基、甲氧基、乙氧基、-CHF2 、-CF3 、-OCF3 、F、Cl、胺基、-NHCH3 、-N(CH3 )2 、-S(O)2 CH3 、氰基及羥基;且環A為吡咯基、吡唑基、吡咯啶基、哌啶基、哌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2
基、嗎啉基或硫代嗎啉基,其各自視情況經至少一個選自以下之R10 取代基取代:甲基、乙基、F、Cl、側氧基及-CF3 ;或環A為視情況經至少一個側氧基取代之吲哚啉基、異吲哚啉基、四氫喹啉基、二氫苯并
Figure 02_image007
Figure 02_image005
基或二氫苯并噻
Figure 02_image005
基;或環A為吡咯基、吡唑基、吡咯啶基、哌啶基、哌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2
基、嗎啉基或硫代嗎啉基,其各自視情況經至少一個選自以下之R10 取代基取代:甲基、乙基、F、Cl、側氧基及-CF3 ;其立體異構體及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在另一態樣中,為式(1-A1a)表I化合物、其立體異構體及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在另一態樣中,為非抗菌式(1-A1a)表I化合物、其立體異構體及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
在另一態樣中,為一種組合物,其包含式(1-A1a)化合物、其立體異構體及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在另一態樣中,為一種組合物,其包含式(1-A1a)表I化合物、其立體異構體及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
在另一態樣中,為一種組合物,其包含非抗菌式(1-A1a)表I化合物、其立體異構體及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在另一態樣中,組合物進一步包含醫藥學上可接受之載劑。
在另一態樣中,為一種治療或預防動物之發炎反應的方法,其藉由向有需要之該動物投予治療有效量之式(1-A1a)化合物、其立體異構體及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進行。在另一態樣中,為一種治療或預防動物之發炎反應的方法,其藉由向有需要之該動物投予治療有效量之式(1-A1a)表I化合物、其立體異構體及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進行。在另一態樣中,為一種治療或預防動物之發炎反應的方法,其藉由向有需要之該動物投予治療有效量之非抗菌式(1-A1a)表I化合物、其立體異構體及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進行。在該方法之另一態樣中,發炎反應係由細菌、病毒或真菌感染、壓力及/或環境因素引起。在該方法之另一態樣中,治療或預防動物之發炎反應之方法會預防或減緩呼吸道疾病或病症之進展。在該方法之另一態樣中,動物為家畜。在該方法之另一態樣中,呼吸道疾病或病症為牛呼吸道疾病或豬呼吸道疾病。在該方法之另一態樣中,治療或預防動物之發炎反應之方法會下調動物中之TNF-α及IL-6。
在另一態樣中,為式(1-A1a)化合物、其立體異構體及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的用途,其係用以製備用於治療或預防動物之發炎反應的藥劑。在另一態樣中,為式(1-A1a)表I化合物、其立體異構體及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的用途,其係用以製備用於治療或預防動物之發炎反應的藥劑。在另一態樣中,為非抗菌式(1-A1a)表I化合物、其立體異構體及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的用途,其係用以製備用於治療或預防動物之發炎反應的藥劑。在該用途之另一態樣中,發炎反應係由細菌、病毒或真菌感染、壓力及/或環境因素引起。在該用途之另一態樣中,藥劑用於治療或預防動物之發炎反應之用途預防或減緩呼吸道疾病或病症之進展。在該用途之另一態樣中,動物為家畜。在該用途之另一態樣中,呼吸道疾病或病症為牛呼吸道疾病或豬呼吸道疾病。在該用途之另一態樣中,向動物投予藥劑以治療或預防動物之發炎反應的用途會下調動物中之TNF-α及IL-6。
在本發明之另一態樣中,為式(1-A1)化合物,其中R1 為甲基,且R5 及R6 與其所連接之氮原子結合在一起形成視情況經至少一個R9 取代基取代之環B;該化合物為式(1-A1b)化合物;其中R0 、R2 、R3 、環B、R9 及n係如本文所定義,
Figure 02_image035
其立體異構體及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在另一態樣中,為式(1-A1b)化合物,其中R0 為H或甲基;且R2 、R3 、環B、R9 及n係如本文所定義。在另一態樣中,為式(1-A1b)化合物,其中R0 為H或甲基;R2 為H、甲基、乙基、異丙基、環丙基、-CF3 、-CHF2 、-CH2 F、-CH2 CF3 或苯基;R3 為H、甲基、乙基、丙基、異丙基、三級丁基、-CH2 N(CH3 )2 、-CH2 CH2 N(CH3 )2 ;或環丙基、環丁基、苯基、C1 苯基、哌啶基、C1 -哌啶基、C2 哌啶基、哌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2
基、嗎啉基、四氫-2H-哌喃、吡唑基或吡啶基,其各自視情況經至少一個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的R9 取代基取代:甲基、乙基、羥基、甲氧基、乙氧基、F、Cl、氰基、胺基、-N(CH3 )2 及-CF3 ;或R2 及R3 與其所連接之氮原子結合在一起形成環A,其為吡咯基、吡唑基、吡咯啶基、哌啶基、哌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2
基、嗎啉基或硫代嗎啉基,其各視情況經至少一個選自以下之R10 取代基取代:甲基、乙基、F、Cl、側氧基及-CF3 ;且其中各環進一步視情況與Y稠合,Y為苯基;且R5 及R6 與其所連接之氮原子結合在一起形成環B,其為吡咯基、吡唑基、吡咯啶基、哌啶基、哌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2
基、嗎啉基或硫代嗎啉基,其各視情況經至少一個選自以下之R9 取代基取代:甲基、乙基、羥基、F、Cl、氰基、側氧基及-CF3 ;且其中各環進一步視情況與Y稠合,Y為苯基;其立體異構體及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在另一態樣中,為式(1-A1b)化合物,其中R0 為H或甲基;R2 為H或甲基;且R3 為甲基、乙基、丙基、異丙基、三級丁基、-CH2 N(CH3 )2 、-CH2 CH2 N(CH3 )2 ;或環丙基、環丁基、苯基、C1 苯基、哌啶基、C1 -哌啶基、哌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2
基、嗎啉基或吡啶基,其各自視情況經至少一個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的R9 取代基取代:甲基、乙基、羥基、甲氧基、乙氧基、F、Cl、氰基、-N(CH3 )2 及-CF3 ;且環B為吡咯基、吡唑基、吡咯啶基、哌啶基、哌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2
基、嗎啉基或硫代嗎啉基,其各自視情況經至少一個選自以下之R9 取代基取代:甲基、乙基、F、Cl、羥基、氰基、側氧基及-CF3 ;或環A為視情況經至少一個側氧基取代之吲哚啉基、異吲哚啉基、吡咯并吡啶基、吡咯并嘧啶基、二氫吡咯并吡啶基、二氫吡咯并嘧啶基、四氫喹啉基、四氫異喹啉基、四氫喹喏啉、二氫苯并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1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2
或二氫苯并噻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2
;或環B為吡咯基、吡唑基、吡咯啶基、哌啶基、哌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2
基、嗎啉基或硫代嗎啉基,其各自視情況經至少一個選自以下之R9 取代基取代:甲基、乙基、F、Cl、羥基、氰基、側氧基及-CF3 ;其立體異構體及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在另一態樣中,為式(1-A1b)表J化合物、其立體異構體及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在另一態樣中,為非抗菌式(1-A1b)表J化合物、其立體異構體及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
在另一態樣中,為一種組合物,其包含式(1-A1b)化合物、其立體異構體及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在另一態樣中,為一種組合物,其包含式(1-A1b)表J化合物、其立體異構體及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在另一態樣中,為一種組合物,其包含非抗菌式(1-A1b)表J化合物、其立體異構體及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在另一態樣中,組合物進一步包含醫藥學上可接受之載劑。
在另一態樣中,為一種治療或預防動物之發炎反應的方法,其藉由向有需要之該動物投予治療有效量之式(1-A1b)化合物、其立體異構體及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進行。在另一態樣中,為一種治療或預防動物之發炎反應的方法,其藉由向有需要之該動物投予治療有效量之式(1-A1b)表J化合物、其立體異構體及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進行。在另一態樣中,為一種治療或預防動物之發炎反應的方法,其藉由向有需要之該動物投予治療有效量之非抗菌式(1-A1b)表J化合物、其立體異構體及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進行。在該方法之另一態樣中,發炎反應係由細菌、病毒或真菌感染、壓力及/或環境因素引起。在該方法之另一態樣中,治療或預防動物之發炎反應之方法會預防或減緩呼吸道疾病或病症之進展。在該方法之另一態樣中,動物為家畜。在該方法之另一態樣中,呼吸道疾病或病症為牛呼吸道疾病或豬呼吸道疾病。在該方法之另一態樣中,治療或預防動物之發炎反應之方法會下調動物中之TNF-α及IL-6。
在另一態樣中,為式(1-A1b)化合物、其立體異構體及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的用途,其係用以製備用於治療或預防動物之發炎反應的藥劑。在另一態樣中,為式(1-A1b)表J化合物、其立體異構體及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的用途,其係用以製備用於治療或預防動物之發炎反應的藥劑。在另一態樣中,為非抗菌式(1-A1b)表J化合物、其立體異構體及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的用途,其係用以製備用於治療或預防動物之發炎反應的藥劑。在該用途之另一態樣中,發炎反應係由細菌、病毒或真菌感染、壓力及/或環境因素引起。在該用途之另一態樣中,藥劑用於治療或預防動物之發炎反應之用途預防或減緩呼吸道疾病或病症之進展。在該用途之另一態樣中,動物為家畜。在該用途之另一態樣中,呼吸道疾病或病症為牛呼吸道疾病或豬呼吸道疾病。在該用途之另一態樣中,向動物投予藥劑以治療或預防動物之發炎反應的用途會下調動物中之TNF-α及IL-6。
在本發明之另一態樣中,為式(1)化合物,其中W為式(A),且式(A)為式(A1),R為-C(O)NHRd ;R0 及R2 皆為H,R1為甲基,R5 及R6與其共用之N原子接合在一起形成環B,其為4-甲基哌
Figure 02_image005
,該化合物為選自以下之化合物: 乙基胺基甲酸(2S,3R,4S,6R)-4-(3-(三級丁基)-1-甲基脲基)-2-(((2R,3S,4R,5R,8R,10R,11R,12S,13S,14R)-2-乙基-3,4,10-三羥基-13-(((2R,4R,5S,6S)-5-羥基-4-甲氧基-4,6-二甲基-5-((4-甲基哌
Figure 02_image005
-1-基)甲基)四氫-2H-哌喃-2-基)氧基)-3,5,8,10,12,14-六甲基-15-側氧基-1-氧雜-6-氮雜環十五烷-11-基)氧基)-6-甲基四氫-2H-哌喃-3-基酯; 三級丁基胺基甲酸(2S,3R,4S,6R)-4-(3-(三級丁基)-1-甲基脲基)-2-(((2R,3S,4R,5R,8R,10R,11R,12S,13S,14R)-2-乙基-3,4,10-三羥基-13-(((2R,4R,5S,6S)-5-羥基-4-甲氧基-4,6-二甲基-5-((4-甲基哌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2
-1-基)甲基)四氫-2H-哌喃-2-基)氧基)-3,5,8,10,12,14-六甲基-15-側氧基-1-氧雜-6-氮雜環十五烷-11-基)氧基)-6-甲基四氫-2H-哌喃-3-基酯; (4-(二甲基胺基)苯基)胺基甲酸(2S,3R,4S,6R)-4-(3-(4-(二甲基胺基)苯基)-1-甲基脲基)-2-(((2R,3S,4R, 5R,8R,10R,11R,12S,13S,14R)-2-乙基-3,4,10-三羥基-13-(((2R,4R,5S,6S)-5-羥基-4-甲氧基-4,6-二甲基-5-((4-甲基哌
Figure 02_image005
-1-基)甲基)四氫-2H-哌喃-2-基)氧基)-3,5,8,10,12,14-六甲基-15-側氧基-1-氧雜-6-氮雜環十五烷-11-基)氧基)-6-甲基四氫-2H-哌喃-3-基酯;及 苯基胺基甲酸(2S,3R,4S,6R)-2-(((2R,3S,4R,5R,8R, 10R,11R,12S,13S,14R)-2-乙基-3,4,10-三羥基-13-(((2R,4R,5S,6S)-5-羥基-4-甲氧基-4,6-二甲基-5-((4-甲基哌
Figure 02_image005
-1-基)甲基)四氫-2H-哌喃-2-基)氧基)-3,5,8,10,12,14-六甲基-15-側氧基-1-氧雜-6-氮雜環十五烷-11-基)氧基)-6-甲基-4-(1-甲基-3-苯基脲基)四氫-2H-哌喃-3-基酯。在本發明之另一態樣中,為一種式(1)化合物,其中W為式(A),且式(A)為式(A2),R0 及R2 皆為H,R1 為甲基,R3 為苯基,R7 為乙基,且R為-C(O)NH苯基:其為苯基胺基甲酸(2S,3R,4S,6R)-2-(((2R,3S,4R,5R,8R,10R,11R,12S,13S,14R) -13-(((2R,4R,5S,6S)-5-(乙氧基甲基)-5-羥基-4-甲氧基-4,6-二甲基四氫-2H-哌喃-2-基)氧基)-2-乙基-3,4,10-三羥基-3,5,8,10,12,14-六甲基-15-側氧基-1-氧雜-6-氮雜環十五烷-11-基)氧基)-6-甲基-4-(1-甲基-3-苯基脲基)四氫-2H-哌喃-3-基酯;其立體異構體及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
在本發明之另一態樣中,為一種式(1)化合物,其中W為式(A),且式(A)為式(A3),R0 及R2 皆為H,R1 為甲基,R3 為苯基,R7 為丙基,且R為-C(O)NH苯基:該化合物為苯基胺基甲酸(2S,3R,4S,6R)-2-(((2R,3S,4R, 5R,8R,10R,11R,12S,13S,14R)-2-乙基-3,4,10-三羥基-13-(((2R,4R,5S,6S)-5-羥基-4-甲氧基-4,6-二甲基-5-((丙基硫基)甲基)四氫-2H-哌喃-2-基)氧基)-3,5,8,10,12,14-六甲基-15-側氧基-1-氧雜-6-氮雜環十五烷-11-基)氧基)-6-甲基-4-(1-甲基-3-苯基脲基)四氫-2H-哌喃-3-基酯;其立體異構體及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在本發明之另一態樣中,為一種式(1)化合物,其中W為式(A),且式(A)為式(A4),R0 及R2 皆為H,R1 為甲基,R3 為苯基,X'為氯且R為-C(O)NH苯基:該化合物為苯基胺基甲酸(2S,3R,4S,6R)-2-(((2R,3S, 4R,5R,8R,10R,11R,12S,13S,14R)-13-(((2R,4R,5S,6S)-5-(氯甲基)-5-羥基-4-甲氧基-4,6-二甲基四氫-2H-哌喃-2-基)氧基)-2-乙基-3,4,10-三羥基-3,5,8,10,12,14-六甲基-15-側氧基-1-氧雜-6-氮雜環十五烷-11-基)氧基)-6-甲基-4-(1-甲基-3-苯基脲基)四氫-2H-哌喃-3-基酯;其立體異構體及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
在本發明之另一態樣中,為一種式(1)化合物,其中W為式(A),且式(A)為式(A6),R0 及R2 皆為H,R1 為甲基,R3 為苯基,且R為-C(O)NH苯基:該化合物為苯基胺基甲酸(2S,3R,4S,6R)-2-(((2R,3S,4R,5R,8R,10R, 11R,12S,13S,14R)-13-(((2R,4R,5S,6S)-5-(氰基甲基)-5-羥基-4-甲氧基-4,6-二甲基四氫-2H-哌喃-2-基)氧基)-2-乙基-3,4,10-三羥基-3,5,8,10,12,14-六甲基-15-側氧基-1-氧雜-6-氮雜環十五烷-11-基)氧基)-6-甲基-4-(1-甲基-3-苯基脲基)四氫-2H-哌喃-3-基酯;其立體異構體及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在另一態樣中,為一種組合物,其包含式(1)苯基胺基甲酸酯化合物中之任一者,且其中該組合物進一步包含醫藥學上可接受之載劑。在另一態樣中,為使用式(1)苯基胺基甲酸酯化合物中之任一者治療或預防動物之發炎反應的方法,其藉由向有需要之該動物投予治療有效量之式(1)苯基胺基甲酸酯化合物、其立體異構體及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進行。在另一態樣中,為式(1)苯基胺基甲酸酯中之任一者用於製備供治療或預防動物之發炎反應用之藥劑的用途。
在本發明之另一態樣中,為式(1)化合物、其立體異構體及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與至少一種另外醫藥劑之組合,該另外醫藥劑可為抗菌劑、消炎劑、維生素、礦物質或其混合物。本發明化合物可與另外藥劑同時、分開或依序共投予,以治療細菌感染及/或預防動物之發炎及/或免疫反應級聯成全BRD疾病症候群。
在本發明之另一態樣中,為一種組合物,其包含M9、其立體異構體及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在又一態樣中,包含M9之組合物進一步包含醫藥學上可接受之載劑。在本發明之又一態樣中,為一種治療或預防動物之發炎反應的方法,其藉由向有需要之該動物投予治療有效量之M9、其立體異構體及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進行。在另一態樣中,為一種治療或預防動物之發炎反應的方法,其中發炎反應係由細菌、病毒或真菌感染、壓力及/或環境因素引起。在另一態樣中,為一種用於治療或預防動物之發炎反應的方法,其中M9減緩呼吸道疾病或病症之進展。在又一態樣中,動物為家畜。在又一態樣中,呼吸道疾病或病症為牛呼吸道疾病或豬呼吸道疾病。
在另一態樣中,為式(1)化合物,其為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的非抗菌式(1.1)表A化合物:實例A-1、A-2、A-3、A-4、A-6、A-7、A-9至A-12、A-14至A-21及A-22至A-26;或非抗菌式(1-A0)表B化合物,其選自由實例B-1a至B-6及B-8至B-15組成之群;或非抗菌式(1-A2)表C化合物,其選自由實例C-1及C-3組成之群;或非抗菌式(1-A3)表D化合物,其選自實例C-1或C-2;或非抗菌式(1-A4)表E化合物,其選自由實例E-1至E-3組成之群;或非抗菌式(1-A5)表F化合物,其為實例F-1或F-2;或非抗菌式(1-A6)表G化合物,其選自由實例G-1至G-3組成之群;或非抗菌式(1-A1)表H化合物,其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實例H-1、H-2、H-4、H-6、H-8至H-14、H16、H-17、H-21、H-24、H-25、H-27、H-28、H-29、H-31至H-35、H-37、H-39至H-43、H-47、H-48、H49、H-51至H-57、H-59、H-60、H-62至H-65、H-77、H-79、H-80、H-82至H-86、H-88、H-91至H-97及H-99至H-103;或非抗菌式(1-A1a)表I化合物,其選自由實例I-1及I-3至I-7組成之群;或非抗菌式(1-A1b)表J化合物,其選自由實例J-4、J-10、J-12、J-13、J-15、J-16、J-19至J24及J-27至J-31組成之群;其立體異構體及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一種組合物,其包含此等非抗菌化合物中之一者;使用此等非抗菌化合物中之一者治療或預防動物之發炎反應的方法;或此等非抗菌化合物中之一者之用途,其係用以製備用於治療或預防動物之發炎反應的藥劑。
應理解,本發明不限於本文所定義之特定方法、方案及試劑等,且因而可變化。本文所用之術語僅出於描述實施例之目的,且並不意欲限制本發明之範疇,該範疇僅由申請專利範圍限定。
除非另有定義,否則與本文所定義之本發明化合物結合使用之科學及技術術語應具有一般熟習此項技術者通常瞭解之含義。另外,除非上下文另外需要,否則單數術語應包括複數且複數術語應包括單數。一般而言,本文所定義之與化學合成、巨環內酯及免疫調節結合使用的命名法及其技術為此項技術中熟知且常用者。 定義
出於本發明之目的,如本文中所描述及主張,以下術語及片語定義如下:
除非另外指明,否則如本文所用之「另外醫藥劑」係指提供治療有效量之該等藥劑的其他醫藥化合物或產物,其適用於治療動物之細菌感染及/或調節免疫反應,如本文所定義。
除非另外指明,否則如本文所用「烷氧基」係指具有另一烷基取代基之氧部分。烷氧基之烷基部分(亦即烷基部分)具有與下文相同的定義。非限制性實例包括:-OCH3 、-OCH2 CH3 、-OCH(CH3 )2 、-OC(CH3 )3 及其類似者。
除非另外指明,否則如本文所用之「烷基」係指通式Cn H2n + 1 之飽和單價烷烴基團。烷烴基團可為直鏈或分支鏈的且可未經取代或經取代。舉例而言,術語「(C1 -C6 )烷基」係指含有1至6個碳原子之單價、直鏈或分支鏈脂族基團;類似地,C1 -C3 烷基係指含有1至3個碳原子之單價、直鏈或分支鏈脂族基團等。(C1 -C6 )烷基之非排他性實例包括(但不限於)甲基、乙基、丙基、異丙基、二級丁基、三級丁基、正丙基、正丁基、異丁基、二級丁基、正戊基、1-甲基丁基、2-甲基丁基、3-甲基丁基、新戊基、3,3-二甲基丙基、2-甲基戊基、己基及其類似基團。烷基部分可藉由脂族鏈之碳原子中之任一者連接至化學部分。烷基係如本文所定義視情況經取代。此外,當用於諸如烷基苯基之化合物字組中時,該烷基部分具有如本文所定義之相同含義且可藉由脂族鏈之碳原子中之任一者連接至化學部分。化合物字組C0 -C4 烷基苯基之非限制性實例包括:C0 苯基(苯基)、C1 烷基苯基(-CH2 苯基)、C2 烷基苯基(-CH2 CH2 苯基)及其類似者。
除非另外指明,否則如本文所用之「動物」係指作為哺乳動物之個別動物。具體而言,哺乳動物係指為人類及非人類的脊椎動物,其為分類類別哺乳動物之成員。非人類哺乳動物之非排他性實例包括伴侶動物及家畜。伴侶動物之非排他性實例包括:狗、貓及馬。家畜之非排他性實例包括:豬、駱駝、兔、山羊、綿羊、鹿、麋鹿、牛(家牛及µ)。
除非另外指明,否則如本文所用之「抗菌」係指其中對於BRD病原體、溶血性曼氏桿菌(M . haemolytica )及敗血性巴氏桿菌(P . multocida )之最小抑制濃度(MIC)≤64µg/mL之化合物。除非另外指明,否則如本文所用之「非抗菌」係指其中對於BRD病原體、溶血性曼氏桿菌及敗血性巴氏桿菌之MIC>64µg/mL之化合物。
除非另外指明,否則如本文所用之「芳基」係指具有6個碳成員之不飽和芳族單環或具有10至14個碳成員之不飽和芳族多環。此類芳基環之實例包括(但不限於)苯基、萘基或蒽基。此外,當用於諸如烷基芳基(例如,烷基苯基)之化合物字組時,該烷基及芳基部分具有如本文所定義之相同含義且可藉由脂族鏈或環碳之碳原子中之任一者連接至化學部分。C0 -C3 烷基苯基之實例:例如C0 烷基苯基為苯基;C1 -烷基苯基為-CH2 苯基(苯甲基);且C2 -烷基苯基為-CH2 CH2 苯基。苯基環係如本文所定義視情況經取代。
除非另外指明,否則如本文所用之「氮雜內酯」係指巨環內酯中含有氮原子之一類巨環內酯,其賦予不同藥物動力學特性且與分子之更大穩定性相關。
除非另外指明,否則如本文所用之「對掌性」係指分子之使其不可能與其鏡像重疊之結構特徵(例如「R」及「S」對映異構體)。
除非另外指明,否則如本文所用之「組合物」係指與至少一種醫藥學上可接受之賦形劑一起調配用於給藥投予之本發明化合物。
除非另外指明,否則如本文所用之「本發明化合物(compounds of the present invention/compounds of the invention)」包括式(1)、(1.1)、(1-A0)、(1-A2)、(1-A3)、(1-A4)、(1-A5)、(1-A6)、(1-A1a)、(1-A1b)及化合物、其立體異構體及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該(等)術語亦包括與所述式之15員巨環內酯環平衡之各別13員巨環內酯;且包括一類氮雜內酯。
除非另外指明,否則如本文所用之「環烷基」包括完全飽和或部分飽和碳環烷基部分,亦即僅含有碳原子之3員至6員環,且可為單環的或稠合環或橋聯環部分之一部分。飽和碳環(環烷基)環之實例包括(但不限於)環丙基、環丁基、環戊基及環己基。部分飽和環烷基之非限制性實例包括:環丙烯、環丁烯及其類似者。較佳環烷基為3員至6員飽和單環,包括環丙基、環丁基、環戊基及環己基。環烷基可藉由碳環內之碳原子中之任一者連接至化學部分。環烷基視情況經至少一個取代基取代。此外,當用於諸如烷基環烷基之化合物字組中時,該烷基及環烷基部分具有與本文所定義相同的含義且可藉由脂族鏈之碳原子中之任一者連接至化學部分。C0 -C4 烷基C3 -C6 環烷基之實例包括例如:C0 烷基C3 -C6 環烷基為C3 -C6 環烷基(亦即環丙基、環丁基、環戊基、環己基);C1 -烷基C3 -C6 環烷基為-CH2 C3 -C6 環烷基(例如-CH2 -環丙基、-CH2 -環己基及其類似者);C2 -烷基C3 -C6 環烷基為-CH2 CH2 C3 -C6 環烷基(例如-CH2 CH2 -環丙基、-CH2 CH2 -環戊基)及其類似者。環烷基部分係如本文所定義視情況經取代。
除非另外指明,否則如本文所用之「細胞介素」係指影響(effect/affect)所有類型之細胞且影響免疫反應及非免疫生物過程的一般類別之生物分子。該定義意謂包括(但不限於)局部或全身性地起作用之彼等生物分子,且當用於本發明之組合物或方法中時用以調控或調節動物之免疫反應。用於實踐本發明之例示性細胞介素包括(但不限於)介白素(例如,在IL-1至IL-29中,特定言之,IL-1、IL-1ß、IL-6、IL-9、IL-10及IL-12中)、趨化激素(例如,CCL2-5、CCL10、CCL11、CXCL8(IL-8)及CXCL10)、腫瘤壞死因子(例如,TNF-α及TNF-ß),且尤其為NFJ-B,其在單核球及巨噬細胞中介導促炎性細胞介素(諸如TNF-α、IL-1及IL-6)之誘導。
除非另外指明,否則如本文所用之「鹵素」或「鹵基」係指氟、氯、溴及碘。此外,當用於諸如「鹵烷基」或「鹵烷氧基」之化合物字組中時,該烷基及烷氧基可部分或完全經鹵素原子取代,該等鹵素原子可相同或不同,且該烷基及烷氧基部分具有與上相同的含義且可藉由脂族鏈之碳原子中之任一者連接至化學部分。「鹵烷基」之實例包括F3 C-、ClCH2 -、CF3 CH2 -及CF3 CCI2 -及其類似者。術語「鹵烷氧基」之定義類似於術語「鹵烷基」。「鹵烷氧基」之實例包括CF3 O-、CCl3 CH2 O-、HCF2 CH2 CH2 O-及CF3 CH2 O-及其類似者。
除非另外指明,否則如本文所用之「雜芳基」或「Het」係指5員至6員芳族單環或8員至10員稠合芳族環,其中該單環及稠合環部分含有一或多個各自獨立地選自N、O及S之雜原子,較佳一至四個雜原子。單環雜芳基之非排他性實例包括吡咯基、呋喃基、苯硫基、吡唑基、咪唑基、三唑基、四唑基、噻唑基、異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1
唑基、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1
唑基、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1
二唑基、噻二唑基、吡啶基、嗒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2
基、嘧啶基、吡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2
基及類似者。稠合雜芳基之非排他性實例包括:苯并呋喃基、苯并噻吩基、吲哚基、苯并咪唑基、吲唑基、苯并三唑基、噻吩并[2,3-c]吡啶、噻吩并[3,2-b]吡啶、苯并[1,2,5]噻二唑及其類似者。雜芳基可藉由單環或稠合環內之碳原子或氮雜原子中之任一者連接至化學部分。此外,當用於諸如烷基雜芳基(例如C0 -C4 烷基雜芳基)之化合物字組中時,該烷基及雜芳基部分具有與本文所定義相同的含義且可藉由脂族鏈之碳原子中之任一者連接至化學部分。舉例而言,C0 烷基雜環為雜環(例如,吡唑基、咪唑基、吡啶基、哌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2
基及其類似者),C1 烷基雜芳基為-CH2 雜芳基(例如,-CH2 咪唑基、-CH2 吡啶基及其類似者),C2 烷基雜芳基為-CH2 CH2 雜芳基(例如,-CH2 CH2 吡唑基、-CH2 CH2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2
唑基、-CH2 CH2 嘧啶基及其類似者)及其類似者。雜芳基係視情況如本文所定義經取代。
除非另外指明,否則如本文所用之「雜環」係指部分飽和或飽和4員至10員單環、稠合環或橋聯環結構,其含有一或多個各自獨立地選自N、O及S之雜原子,較佳一至四個雜原子。雜環之非排他性實例包括氧雜環丁烷基、氮雜環丁烷基、硫雜環丁烷基、四氫呋喃基、哌喃基、吡唑啶基、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1
唑啶基、四氫噻吩基、吡咯啶基、四氫哌喃基、哌啶基、哌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2
基、嗎啉基、硫代嗎啉基、氧硫雜環己烷基、四氫吡啶基、2H-氮雜環丙烯基、2,3-二氫-氮雜環丁二烯基、3,4-二氫-2H-吡咯基及其類似者。雜環基可藉由該環內之碳原子或氮雜原子中之任一者連接至化學部分。此外,當用於諸如烷基雜環(例如C0 -C4 烷基雜環)之化合物字組中時,該烷基及雜環部分具有與本文所定義相同的含義且可藉由脂族鏈之碳原子中之任一者連接至化學部分。舉例而言,C0 雜環為雜環(例如,(哌啶基、嗎啉基、氮雜環丁烷基及其類似者);C1 烷基雜環為-CH2 雜環(例如-CH2 嗎啉基及其類似者),C2 烷基雜環為-CH2 CH2 雜環(例如,-CH2 CH2 吡咯啶基、-CH2 CH2 硫代嗎啉基及其類似者)及其類似者。雜環係如本文所定義視情況經取代。
除非另外指明,否則如本文所用之「巨環內酯」係指特徵為含有一或多個去氧糖經由糖苷鍵與其連接之12至16個碳原子之大內酯環的化合物;且包括一類氮雜內酯。
「視情況經取代」在本文中可與片語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互換使用。除非另外指明,否則視情況經取代之基團可在基團之各可取代位置處具有取代基,且各取代彼此獨立。視情況經取代之基團亦可不具有取代基。因此,片語「視情況經至少一個取代基取代」意謂取代基之數目可在零直至多個可用於取代之位置的範圍內變化。就R9 及R10 而言,至少一個視情況選用之取代意謂取代數目可在零至三之範圍內變化(亦即n為整數0、1、2或3),其亦視可用於取代之位置之數目而定。
除非另外指明,否則如本文所用之「醫藥學上可接受」指示該物質或組合物必須與包含調配物、組合物的其他成分及/或正用其治療之動物化學上及/或毒理學上相容。術語「醫藥學上(pharmaceutically)」或「醫藥(pharmaceutical)」具有與關於「獸醫學上(veterinarily)」或「獸醫學(veterinary)」所述相同之含義。
除非另外指明,否則如本文所用之「保護基」或「Pg」係指通常用於阻斷或保護化合物上的醇,由此保護其官能性,同時允許化合物上的其他官能基發生反應的取代基。醇保護基之非排他性實例包括:碳酸2,2,2-三氯乙酯(Troc)、2-甲氧基乙氧基甲醚(MEM)、2-萘基甲醚(Nap)、4-甲氧基苯甲醚(PMB)、乙酸酯(Ac)、苯甲酸酯(Bz)、苯甲醚(Bn)、苯甲氧基甲基縮醛(BOM)、乙氧基乙基縮醛(EE)、甲氧基甲基縮醛(MOM)、甲氧基丙基縮醛(MOP)、甲醚、四氫哌喃基縮醛(THP)、三乙基矽烷基醚(TES)、苯甲氧羰基(Cbz)、三異丙基矽烷基醚(TIPS)、三甲基矽烷基醚(TMS)、三級丁基二甲基矽烷基醚(TBS,TBDMS)及三級丁基二苯基矽烷基醚(TBDPS)。
除非另外指明,否則如本文所用之「飽和」或「部分飽和」係指具有3至6個碳原子之環烷基環及包含2至5個碳原子及至少一個選自N、O及S之雜原子的雜環;且其中各飽和環含有在彼此相鄰碳原子或碳雜原子之間的單鍵;例如:環丁烷、環戊烷、環己烷、環氧乙烷、氧雜環丁烷、四氫呋喃、哌啶及其類似者。部分飽和環含有在彼此相鄰碳原子或碳雜原子之間的至少一個雙鍵;例如:環丁烯、環戊烯、環己-1,3-二烯、2,3-氮環丁烯(dihydroazete)、2,5-二氫呋喃、2H-硫代哌喃及其類似者。
除非另外指明,否者如本文所用之「立體異構體」係指具有超過一個不對稱碳原子之本發明化合物。在本文描繪之通式中,固體楔形鍵指示該鍵在紙平面上方且斷裂楔型鍵指示該鍵在紙平面下方。本發明化合物可以個別對映異構體或非對映異構體或其混合物(包括外消旋混合物)的形式出現。本發明包括所有此類異構形式。
除非另外指明,否則如本文所用之「壓力(Stress)」或「有壓力的(stressful)」係在程度上變化之特異性或非特異性反應。壓力源為影響動物健康之特定事件、經歷或環境刺激,其可為急性、慢性、破壞性的或被認為不可控的。動物健康方面之壓力源之非排他性實例包括:自然災害(例如,洪水、火災及地震);重大生命事件(例如,重新安置/運輸、斷奶、母群分離、來自不同來源之動物的混合、斷尾、獠牙拔除、疼痛、禁食及禁水以及急性或慢性疾病);及嚴重/長期干擾(例如,溫度及濕度變化、封閉、裝運、營養及水合作用不當、風暴、巨大噪音(例如打雷、犬吠、煙花及其類似者)、環境變化及污染物及其類似者)。
除非另外指明,否則如本文所用之「治療有效量」係指(i)治療或預防特定疾病或病症,(ii)減輕、改善或消除特定疾病或病症之一或多種症狀,或(iii)預防或延緩特定疾病或病症之一或多種症狀之發作的本發明化合物之量。
除非另外指明,否則如本文所用之「治療(Treatment/treating)」等係指控制、防治性措施、藉由調節免疫反應逆轉、緩解、減輕或抑制由環境、細菌、病毒、真菌或寄生蟲感染及/或內部疾病導致之炎症。如本文所使用,視動物之病狀而定,此等術語亦涵蓋預防病症或病狀發作或與病症或病狀相關之症狀發作,包括降低病症或病狀或與其相關之症狀之嚴重程度。治療亦可指將本發明化合物投予給在投予時未遭受感染、免疫性發作或疾病、病症或複征症候群(complex)折磨的動物。如將瞭解,未必總是可區分「預防」與「遏制」疾病或病症,因為一或多個最終誘導性事件可為未知的或潛伏的。
應瞭解,除操作實例中或以其他方式指示之情況以外,本文中所用之表示成分之量或反應條件的所有數字可在所有情況下藉由術語「約」修飾。
本發明化合物具有數個不對稱中心。具有不對稱中心之化合物產生對映異構體(光學異構體)、非對映異構體(構型異構體)或兩者,且意欲將呈混合物形式及呈純或部分純化化合物形式之所有可能的對映異構體及非對映異構體包括於本發明之範疇內。本發明意欲涵蓋本發明化合物之所有立體形式。本發明包括本發明化合物之所有立體異構體。
可如此項技術中已知,藉由適當修改本文所揭示之方法來實現立體異構性增濃化合物之獨立合成或其層析分離。其絕對立體化學可藉由在必要時用含有已知絕對構型之不對稱中心之試劑衍生之結晶產物或結晶中間物的x射線結晶學加以測定。必要時,可分離化合物之外消旋混合物以便分離個別對映異構體或非對映異構體。分離可藉由此項技術中熟知之方法進行,諸如偶合化合物之外消旋混合物,然後藉由諸如分步結晶或層析之標準方法分離個別立體異構體。偶合反應通常使用對映異構純之酸或鹼形成鹽。
衍生物接著可藉由使所添加之對掌性殘餘物裂解而轉化為純立體異構體。亦可直接藉由層析方法,使用對掌性固定相來分離化合物之外消旋混合物,該等方法在此項技術中已熟知。或者,可藉由立體選擇性合成,使用光學純起始物質或具有已知構型之試劑,藉由此項技術中熟知之方法來獲得化合物之任何立體異構體。
在用於製備本發明化合物之任一製程期間,可能需要及/或期望保護所關注分子中之任一者上之敏感性或反應性基團。此可藉助於習知保護基來實現,習知保護基諸如Protective Groups in Organic Chemistry, J. F. W. McOmie編, Plenum Press, 1973;及T. W. Greene & P. G. M. Wuts, Protective Groups in Organic Syn thesis, John Wiley & Sons, 1991中所描述之保護基。保護基可在適宜後續階段使用此項技術中已知之方法移除。 巨環內酯化學
已知巨環內酯對細菌核糖體之50S次單位上之P-位點具有強結合親和力且抑制蛋白質合成。修飾巨環內酯之去氧糖胺基團(desosamine group)藉由修飾二甲胺基以阻斷鹽橋及/或修飾影響所形成氫鍵之相鄰羥基來阻斷此相互作用,從而去除該等本發明化合物之抗菌活性。儘管克拉定糖修飾對細菌核糖體結合具有相對較小的作用,但其有可能影響化合物之物理化學特性、藥物動力學及細胞滲透性。即使能夠結合細菌核糖體,藉由修飾巨環內酯結構從而隔絕分子以免進入細菌或促進自細菌流出可減少或消除抗菌活性。 親脂性
有機化合物之親脂性可由分配係數logP描述,該分配係數logP可定義為在有機相與水相之間達到平衡的未離子化化合物之濃度的比率。一般言之,更多親脂性化合物較不溶於水性介質中。logP之負值意謂化合物對水相之親和力較高(親水性的);當logP=0時,化合物同樣分配於脂質相與水相之間;logP之正值表示脂質相濃度較高(親脂性的)。親脂性為化合物在體內之吸收、分佈、穿過活體膜之滲透及生物學障壁、代謝及排泄方面之主要決定因素。本發明化合物為親脂性的(logP約0.503至5.96),其有助於將該等化合物轉運及吸收至呼吸道組織,例如肺中。 組合物/調配物
本發明之醫藥組合物可藉由此項技術中熟知之製程製造,例如藉助於習知混合、溶解、粒化、糖衣藥丸製備、水磨、乳化、囊封、包覆、凍乾製程或噴霧乾燥製造。根據本發明使用的醫藥組合物可以習知方式,使用一或多種醫藥學上可接受之載劑調配,該等載劑有助於將活性化合物加工成用於向有需要動物投予之製劑。本發明之調配物可設計為短效、快速釋放、長效及持續釋放。因此,醫藥調配物亦可經調配用於控制釋放或用於緩慢釋放;且取決於所選擇之投予途徑。
醫藥學上可接受之賦形劑及載劑一般為熟習此項技術者已知且因此包括在本發明內。此類賦形劑及載劑(包括水)描述於例如「Remington's Pharmaceutical Sciences」Mack Pub. Co., New Jersey (1991)中。
對於BRD及SRD,醫藥組合物通常經調配用於非經腸投予,例如呈液體載劑形式或適合於復原成用於非經腸投予之液體溶液或懸浮液。一般而言,此類組合物通常包含醫藥學上可接受之載劑。根據本發明之醫藥載劑可為無菌液體,諸如(但不限於)水、生理鹽水溶液、右旋糖水溶液、甘油水溶液;及/或油,包括石油、動物、植物或合成來源,諸如大豆油、礦物油、芝麻油及其類似物。適合之醫藥載劑描述於「Remington's Pharmaceutical Sciences」E. W. Martin, 第18版中。包含本發明化合物之醫藥組合物可經口、局部、非經腸(亦即經肌肉內、經皮下、經靜脈內及經皮內注射)投予。包含本發明化合物之醫藥組合物亦可藉由乳房內及子宮內注射投予。
如本文所定義之醫藥組合物及調配物可藉由將具有所需純度之本發明化合物與呈凍乾調配物或水溶液形式之一或多種醫藥學上可接受之載劑混合來製備。術語「載劑」係指與本發明化合物一起投予之稀釋劑、賦形劑或媒劑。醫藥學上可接受之載劑一般在所用劑量及濃度下對接受者無毒,且包括(但不限於):緩衝劑(例如NaOH、KOH、HCl、磷酸鹽、檸檬酸鹽及其他有機酸(例如檸檬酸、乙酸、苯甲酸、蘋果酸及其類似物);抗氧化劑(例如丁基化羥基大茴香醚(BHA)、丁基化羥基甲苯(BHT)、偏亞硫酸氫鈉、單硫代甘油、沒食子酸丙酯及其類似物);防腐劑(例如十八烷基二甲基苯甲基氯化銨、氯化六羥季銨(hexamethonium chloride)、苯紮氯銨(benzalkonium chloride)、苄索氯銨(benzethonium chloride)、苯酚、正丁基醇、三級丁基醇或苯甲醇、氯丁醇、乙汞硫柳酸鈉(thimerosal)、對羥基苯甲酸烷基酯(諸如對羥基苯甲酸甲酯或對羥基苯甲酸丙酯)、兒茶酚、間苯二酚、環己醇、3-戊醇、間甲酚及其類似物);親水性聚合物(例如聚乙烯吡咯啶酮(PVP)、聚乙二醇(PEG)、聚乙烯醇(PVA)、聚丙烯酸、聚丙烯醯胺、三仙膠及其類似物);胺基酸(例如甘胺酸、麩醯胺酸、天冬醯胺、組胺酸、精胺酸、離胺酸及其類似物);螯合劑,諸如EDTA;單醣、雙醣及其他碳水化合物,包括糖,諸如蔗糖、甘露糖醇、海藻糖或山梨糖醇、葡萄糖、甘露糖或糊精;及成鹽相對離子,諸如鈉;金屬複合物(例如Zn-蛋白質複合物)。載劑可為含有例如水、乙醇、多元醇(例如甘油、丙二醇及液體聚乙二醇及其類似物)及其適合的混合物之溶劑或復原介質或分散介質。對於經靜脈內投予,適合之載劑包括生理鹽水、抑菌水、水或磷酸鹽緩衝鹽水(PBS)。可藉由使組合物中包括延遲吸收之試劑(例如,單硬脂酸鋁及明膠)實現可注射組合物之延長吸收。
用於非經腸施用之溶液或懸浮液調配物通常包括以下組分中之一或多者:無菌載劑,諸如注射用水、鹽水溶液、不揮發性油、聚乙二醇、丙三醇(glycerin)、丙二醇或其他合成溶劑;抗菌劑,諸如苯甲醇或對羥基苯甲酸甲酯;抗氧化劑,諸如抗壞血酸、BHA、BHT、單硫代甘油或亞硫酸氫鈉;螯合劑,諸如乙二胺四乙酸;緩衝劑,諸如乙酸鹽、檸檬酸鹽或磷酸鹽;及張力調節劑,諸如氯化鈉或右旋糖。可用酸或鹼(諸如鹽酸、檸檬酸或氫氧化鈉)調節pH。此類製劑可封裝於由玻璃或塑膠製成之安瓿、拋棄式注射器或多劑量小瓶中。待用於活體內投予之調配物一般為無菌的。無菌性可容易藉由例如經由無菌過濾膜過濾及輻射來實現。可注射組合物可含有量在約1至250mg/mL範圍內且更佳地濃度在約1至100mg/mL範圍內之活性組分(藥物)。在不限制組成性組分之範疇的情況下,包含式(1)化合物(例如,游離鹼)、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例如,乙酸鹽)之可注射組合物可藉由使化合物(例如,1至25mg/mL)溶於包含檸檬酸、丙二醇、水及視情況選用之抗氧化劑(例如,單硫代甘油)之組合物中來製備。如本文所描述,組合物可含有約90%(±約6%)的內酯A及10%的內酯B(±約6%)的式(1)化合物,且較佳地非抗菌表H化合物。該組合物可藉由注射(例如皮下)投予。可視需要用NaOH及/或HCl調節組合物之pH。製備此類調配物之方法將為熟習此項技術者顯而易見的且可根據美國專利US6514945中所描述之程序製備。
對於口服使用,本發明之醫藥組合物可例如以錠劑或膠囊、粉劑、分散性顆粒或扁囊劑形式,或以水溶液或懸浮液形式投予。口服組合物一般包括惰性載劑或可食用載劑。其可封裝於明膠膠囊中或壓縮成錠劑。對於經口投予,治療劑可與載劑組合且以錠劑、糖衣錠或膠囊之形式使用。可包括醫藥學上相容之黏合劑及/或佐劑物質作為組合物之一部分。錠劑、丸劑、膠囊、糖衣錠及其類似物可含有以下成分中之任一者或具有類似性質之化合物;黏合劑,諸如微晶纖維素、黃蓍膠或明膠;賦形劑,諸如澱粉或乳糖;崩解劑,諸如海藻酸、澱粉羥基乙酸鈉(primogel)、羥基乙酸澱粉鈉(sodium starch glycolate)或玉米澱粉;潤滑劑,諸如硬脂酸鎂或硬脂酸鹽;助滑劑,諸如膠態二氧化矽;甜味劑,諸如蔗糖或糖精(saccharin);或調味劑。 劑量
適用於本發明之醫藥組合物包括其中含有足以達成預期目的之量的活性成分的組合物。更具體言之,治療有效量意謂能有效地預防、緩解或改善疾病之症狀/病徵或延長所治療動物之存活期的本發明化合物之量。作為本發明化合物之活性組分在醫藥組合物及其單位劑型中的數量可廣泛變化或調整,其視投予方式、特定化合物之效力及所需濃度而定。治療有效量之判定完全在熟習此項技術者之能力範圍內。一般而言,活性組分之數量在組合物之0.01重量%至99重量%範圍內。
一般而言,活性組分之劑量之治療有效量的範圍將為每公斤體重約0.01 mg至約10 mg,較佳為每公斤體重約0.02 mg至約1 mg,更佳為每公斤體重約0.04 mg至約0.8 mg,甚至更佳為每公斤體重約0.06 mg至約0.6 mg。較佳給藥方案係藉由皮下注射非經腸投予每公斤體重約0.05 mg至約0.8 mg。應瞭解,劑量可根據每隻動物之需求及所治療病症或疾病之嚴重程度而變化。所需劑量可宜以單次劑量或以在治療過程期間以適當時間間隔投予之分次劑量呈遞。較佳投予途徑為非經腸。非經腸投予包括靜脈內、肌肉內及皮下注射。較佳投予途徑係皮下注射。本發明化合物可向在自農場或牧場裝運之前或在到達圈養場之後有壓力或細菌感染之初期徵兆的動物投予。
本發明化合物可以醫藥學上可接受之形式,單獨地或與一或多種另外的調節哺乳動物免疫系統的藥劑,或與消炎劑,或與一或多種抗菌劑組合投予。另外,本發明化合物亦可與維生素及/或礦物質共同投予。消炎劑之非限制性實例包括:酮基布洛芬(ketoprofen)、環孢素A、雷帕黴素(rapamycin)、FJ-506(他克莫司(tacrolimus))、來氟米特(leflunomide)、去氧精胍菌素(deoxyspergualin)、黴酚酸酯(mycophenolate)、硫唑嘌呤(azathioprine)、達利珠單抗(daclizumab)、阿司匹林(aspirin)、乙醯胺苯酚(acetaminophen)、布洛芬(ibuprofen)、萘普生(naproxen)、吡羅昔康(piroxicam)及抗炎性類固醇(例如普賴蘇濃(prednisolone)或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抗菌劑之非限制性實例包括:新生黴素(novobiocin)、胺基醣苷(例如慶大黴素(gentamicin)、新黴素(neomycin)、二氫鏈黴素(dihydrostreptomycin)、觀黴素(spectinomycin)等)、氟苯尼考(florfenicol)、頭孢噻夫(ceftiofur)、頭孢匹林(cephapirin)、奧美普林(ormetoprim)、達氟沙星(danofloxacin)、恩氟沙星(enrofloxacin)、班貝黴素(bambermycins)、離子載體(ionophore)(例如,來洛黴素(laidlomycin)、拉沙洛西(lasalocid)、莫能菌素(monensin)、那拉黴素(narasin)、沙利黴素(salinomycin)、林可黴素(lincomycin)、吡利黴素(pirlimycin)、巨環內酯(例如紅黴素(erythromysin)、加米黴素(gamithromycin)、替匹羅星(tildipirosin)、替米考星(tilmicosin)、托拉黴素、托拉黴素之M9-代謝物、泰樂菌素(tylosin)、泰伐洛星(tylvalosin)等)、阿維黴素(avilamycin)、青黴素(penicillin)(例如阿莫西林(amoxicillin)、安比西林(ampicillin)、氯唑西林(cloxacillin)、青黴素等)、硫姆林(tiamulin)、多黏菌素B(polymyxin B)、桿菌肽(bacitracin)、卡巴多司(carbadox)、維吉黴素(virginiamycin)、達美磺胺(sulfadimethoxine)、磺胺雙甲嘧啶(sulfamethazine)、氯四環素(chlortetracycline)、土黴素(oxytetracycline)及四環素(tetracycline)。礦物質之非限制性實例包括:鈣、鎂、磷、鉀、鈉、硫、鈷、硫、銅、碘、鐵、錳、硒、鉻及鋅。維生素之非限制性實例包括:維生素A、D、E、K及B,包括:噻胺(thiamin)(B1)、核黃素(riboflavin)(B2)、菸鹼酸(B3)、泛酸(B5)、吡哆醇(pyridoxine)(B6)、生物素(B7)、葉酸(B9)及B12。此等另外的組合劑可根據熟習此項技術者已知的標準醫療或獸醫實務、作為相同或各別劑型之一部分、經由相同或不同的投予途徑且依照相同或不同的投予時程投予。 醫療及獸醫用途
本文中所定義之方法一般對有需要動物進行。有需要動物可為患有與細菌感染、病毒感染、寄生蟲感染、炎症或免疫反應相關之疾病、病症或病狀、經診斷患有該疾病、病症或病狀、疑似患有該疾病、病症或病狀或有罹患該疾病、病症或病狀風險的動物。該疾病或病症可包括呼吸道疾病、如乳腺炎或子宮炎之生殖疾病、發炎性腸病、牛病毒性腹瀉病毒(BVDV)、傳染性牛鼻氣管炎(IBR)、牛呼吸道融合性病毒(BRSV)、副流感病毒、牛冠狀病毒、牛皮癬、多發性硬化症、類風濕性關節炎、過敏性自體發炎性疾病或自體免疫疾病。一般而言,本發明化合物之安全且有效量為例如將在動物中引起所需治療作用同時最小化非所需副作用之量。在各種實施例中,本發明化合物之有效量可實質上緩解炎症或免疫反應,減緩與炎症或免疫反應相關之疾病、病症或病狀的進展,或限制與炎症或免疫反應相關之疾病、病症或病狀的發展。
本發明化合物為巨環內酯(氮雜內酯)類似物,其缺乏針對BRD病原體之抗菌活性且已表現出具有預防及/或控制人工感染之家牛中BRD之症狀的免疫調節特性。因此,此等巨環內酯為適用於治療及/或控制可由環境刺激、壓力及細菌感染引起的呼吸道疾病之治療劑。用於治療BRD之一些非限制性巨環內酯包括:Draxxin® (托拉黴素)、Zuprevo® (替匹羅星)及Zactran® (加米黴素)及其類似物。
Draxxin®,一種可注射溶液,適用於治療與溶血性曼氏桿菌(Mannheimia haemolytica )、敗血性巴氏桿菌(Pasteurella multocida )、睡眠嗜組織菌(Histophilus somni )及牛黴漿菌(Mycoplasma bovis )相關之牛呼吸道疾病(BRD);且適用於控制有較高的罹患與溶血性曼氏桿菌、敗血性巴氏桿菌、睡眠嗜組織菌及牛黴漿菌相關之BRD之風險的家牛之呼吸道疾病。牛接受皮下劑量為2.5mg/kg的Draxxin® 。在豬中,Draxxin®適用於治療與以下相關之豬呼吸道疾病(SRD):胸膜肺炎放線桿菌(Actinobacillus pleuropneumoniae )、敗血性巴氏桿菌、支氣管敗血性博德氏桿菌(Bordetella bronchiseptica )、副豬嗜血桿菌屬(Haemophilus parasuis )及豬肺炎黴漿菌(Mycoplasma hyopneumoniae );且適用於控制已診斷出SRD之豬群中與以下相關之SRD:胸膜肺炎放線桿菌、敗血性巴氏桿菌及豬肺炎黴漿菌。豬接受2.5mg/kg肌肉內注射的Draxxin®
本發明化合物可治療、減少或預防與炎症或免疫反應相關之疾病、病症或病狀。炎症為對身體器官中之潛在危險信號及損傷的重要反應。通常稱為發炎級聯反應,其可為急性或慢性的。急性炎症,一種部分免疫反應,係身體對因物理創傷、感染、壓力或全部三者之組合所致之損傷或攻擊的即刻反應。急性炎症有助於預防進一步損傷且促進治癒及恢復過程。然而,當炎症變得自我持續時,其可導致慢性或長期炎症。
創傷、炎症或感染引起發炎級聯反應之活化。起初,發生促炎性活化,但此後幾乎立即發生反應性遏制之消炎反應。此全身性發炎反應(SIR)通常表現為促炎性物質及消炎物質兩者之增強的全身性表現。全身發炎反應開始於作為對外源性(微生物、物理或化學)藥劑或內源性(免疫或神經)因子之反應的炎症。反應在發炎部位處之發炎細胞(諸如巨噬細胞)經活化且快速產生TNF-α及IL-1時開始。此等細胞介素又活化細胞介素級聯反應,從而使促炎性細胞介素、IL-6及IL-8以及其他趨化激素產生。發炎性刺激亦觸發消炎細胞介素及特定細胞介素抑制劑之合成以控制發炎反應之程度。諸如IL-4、IL-10、IL-11及IL-13之消炎細胞介素抑制促炎性細胞介素之合成,而天然存在之促炎性細胞介素抑制劑藉由與促炎性細胞介素受體、誘餌受體拮抗劑及細胞介素結合蛋白結合來中和促炎性細胞介素活性。此等促炎性細胞介素、消炎細胞介素及天然存在之細胞介素抑制劑中之相互作用決定發炎反應及其控制發炎反應且使得引發過程消退的有效性。涉及SIRS演進之主要已知介體為細胞介素、氧化氮、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及類甘烷酸。對感染之全身反應係經由巨噬細胞衍生之細胞介素介導,該等細胞介素回應於損傷或感染而靶向末梢器官受體。然而,亦將產生消炎蛋白質及脂質分子以減弱及中斷發炎反應。此等介體起始直接影響內皮、心臟血管、血液動力學及凝血機制之重疊過程。若未建立促炎性物質與消炎物質之間的平衡且恢復穩定,則可接著發生大規模促炎性反應(亦即SIRS)及多器官功能異常(MODS)。因此,在釋放第一促炎性介體之後,身體引起對初始發炎反應的補償性消炎反應。消炎反應可與促炎性反應同樣穩固且有時甚至比促炎性反應更穩固。除促發炎細胞介素之外,亦產生諸如NO、PAF、前列腺素及白三烯之其他介體。此等分子亦負責活化補體、凝血及激肽級聯。
與炎症或免疫反應相關之疾病可包括例如(但不限於):細菌感染;病毒感染;真菌感染;寄生蟲感染;哮喘;過敏;年齡相關黃斑變性;皮炎;疼痛;乳房炎;子宮炎;自體發炎疾病;自體免疫疾病;發炎性腸病;皮炎、多發性硬化症;骨關節炎;骨質疏鬆;牛皮癬;類風濕性關節炎及骨關節炎;滑膜炎(synovitis)、痤瘡、膿皰病(pustulosis)、骨肥厚(hyperostosis)、氣道及呼吸道疾病(例如馬呼吸道疾病及犬傳染性呼吸道疾病);呼吸道疾病症候群(牛及豬)、局部缺血-再灌注、貓慢性腎病、貓及犬退行性二尖瓣疾病(發炎性症候群;例如心衰竭中經由上調細胞介素、趨化激素及黏附分子之瓣膜及心肌表現之促炎性細胞介素)、牛皮癬、多發性硬化症、類風濕性關節炎、自體發炎性疾病、胃潰瘍、肺結核、齒根骨膜炎(periodontitis)、耳炎(otitis)、潰瘍性結腸炎、克羅恩氏病(Crohn's disease)、狼瘡、鼻竇炎、肝炎、腹腔病、骨盆發炎性疾病、絲球體腎炎(glomerulonephritis)、移植排斥反應、慢性阻塞性肺病、痛風、僵直性脊椎炎、肌炎、蹄葉炎(laminitis)、齒齦炎(gingivitis)、硬皮病(scleroderma)、血管炎、瘧疾、萊姆病(Lyme)、焦蟲病(babesiosis)、艾利希體症(ehrlichiosis)、邊蟲病(anaplasmosis)、兔熱病(tularemia)、變形蟲症(amebiasis)、梨形鞭毛蟲病(giardiasis)、片吸蟲病(fascioliasis)、肥大吸蟲病(fasciolopsiasis)、象皮病(elephantitis)、隱孢子蟲病(cryptosporidiosis)、利什曼體病(leishmaniasis)、微孢子蟲病(microsporidiosis)、錐蟲病(trypanosomiasis)、弓蟲病(toxoplasmosis)及其類似者;以及其他發炎性及免疫疾病及病症。本發明化合物可藉由調節細胞介素、趨化激素及發炎性標記(例如IL6、IL-1ß、NFKB、CSP136、LCN、CXCL8(IL-8)、TNFα)來治療與炎症相關之疾病、病症或病狀且誘導TLR4信號傳導。 巨環內酯免疫調節
巨環內酯之化學提供理解其免疫調節作用之基礎。巨環內酯定義為陽離子型兩親媒性藥物;細胞穿透主要藉由其在生理pH下之親脂性及陽離子性質決定。依據巨環內酯之細胞膜滲透導致磷脂之去極化,從而將藥物及磷脂兩者置於細胞溶質及溶酶體中,最終導致磷脂沈積(phospholipidosis)之細胞狀態。細胞內與磷脂(主要為卵磷脂)之極性結合抑制磷脂酶之天然降解;尤其引起初級細胞信號傳導組分(如二十碳四烯酸)減少。假定二十碳四烯酸減少會防止類甘烷酸代謝物(包括前列腺素、凝血脂素、白三烯及脂素氧)之正常產生。另外,觀測到對發炎性介體(NFkB及AP-1)之COX家族之間接抑制及其所得促炎性細胞介素產生。細胞在細胞內及細胞外進行信號傳導之降低的能力在上下文依賴於宿主。在健康動物中,已證實巨環內酯治療在受到疾病刺激後會刺激嗜中性球及巨噬細胞反應。然而,在急性或慢性炎症狀態存在下,觀測到對炎症之抑制或逆轉。
藉由阿奇黴素及其他巨環內酯抗生素調節宿主防禦係經由與結構細胞(諸如上皮細胞或內皮細胞、平滑肌細胞或纖維母細胞)以及與白細胞(巨噬細胞、多形核白血球或嗜中性球、單核白血球或單核球、T細胞及樹突狀細胞)相互作用而發生。巨環內酯之細胞積聚為被動轉運至不需要細胞能量、載體蛋白且不飽和之細胞中之機制。機制不同於與抗生素活性相關之核糖體結合且因此不相關。作為一實例,不展現抗生素活性之阿奇黴素糖苷配基展現出高水準之誘發型磷脂沈積(J. Parnham等人/Pharmacology & Therapeutics 143 (2014) 225-245)。阿奇黴素穿透細胞膜雙層且使膜穩定,減少內部小葉膜上之流動性且中和磷脂電荷。此會導致脂肪酸釋放減少及藉由靜電電荷結合至膜之酶的釋放,從而引起信號傳導路徑之調節及抑制轉錄因子(包括AP-1及NFκB)之活化。最受影響之信號傳導路徑可能依賴於特定細胞、其活化狀態及活化細胞之刺激物。依賴於帶負電磷脂之分子亦受影響。阿奇黴素在溶酶體中積聚從而調節酶及脂質之MPR轉運且經由溶酶體膜中之脂質重塑進行。良好記錄態樣中之一者為其能夠調節發炎反應(如藉由經由NFκB路徑下調加劇之細胞介素產生(IL-1β、TNF-α、IL-6)所證實)及對顆粒球之作用以及基因表現。
亦可藉由分析CD163評定免疫活性。CD163為結合血紅蛋白/肝球蛋白之清道夫受體且表現於認為涉及先天性免疫感測之巨噬細胞上,其有助於清除活化巨噬細胞,由此防止對組織之氧化破壞。
CD163亦充當革蘭氏陽性細菌及革蘭氏陰性細菌之先天性免疫感測器。因此,巨噬細胞中之高CD163表現為對炎症作出反應之組織的特徵,視為炎症之高度相關生物標記。清除氧化性及促炎性血紅素從而導致血紅素加氧酶-1之刺激及消炎血紅素代謝物之產生指示CD163由此間接促成消炎反應(Antioxid Redox Signal., Etzerodt等人,2013, 18(17), 第2352-2363頁)。CD163可參與導致BRD中之肺病變的過程。CD163之表現亦可與如BRD中觀測到的較高水準之IL-6相關,在與IL-6一起培育後,CD163表面表現在單核球及巨噬細胞中已以實驗方式誘導達253+/-4.9%(Journal of Leukocyte Biology; Buechler等人,第67卷,2020年1月;第97-103頁)。或者,CD163與單株抗體在肺泡巨噬細胞上之交聯誘導蛋白質酪胺酸激酶依賴性信號,其引起緩慢型鈣移動、肌醇三磷酸產生及IL-6及GM-CSF分泌(Journal of Leukocyte Biology; Van de Heuvel等人,第66卷,1999年11月;第858-866頁)。消炎免疫調節藥物(他克莫司)表現出略微增加CD163之表現(PLOS ONE;Kannegleter等人,2017年1月;第1-19頁);其中後續研究(HHS Public Access;Motta等人,Oral Dis. 2018, 24(4)第580-590頁)報導療法不會引起CD163之表現變化。類似地,阿奇黴素(British Journal of Pharmacology, Vrancic等人;2012, 165; 第1348-1360頁)報導CD163表現增強。CD163表現上調糖皮質激素、IL-6、IL-10及血紅蛋白;且下調IL-4、IFN-γ、TNF-、CXCL4及GM-CSF。相比之下,CD163在用M9及H-91治療之牛中受到抑制,與所提出之發炎性狀態減少機制相關。
細胞介素被視為處於寬廣及寬鬆類別的在細胞信號傳導中重要的小蛋白質(5至20 kDa)中。其釋放對其周圍之細胞行為具有影響。可據說,細胞介素作為免疫調節劑參與自分泌信號傳導、旁分泌信號傳導及內分泌信號傳導。細胞介素通常已知包括趨化激素、干擾素、介白素、淋巴介質及腫瘤壞死因子(TNF),但一般不包括激素或生長因子。細胞介素可由廣泛範圍之細胞產生,包括免疫細胞,如巨噬細胞、嗜中性球、B淋巴球、T淋巴球及肥大細胞,以及上皮細胞、內皮細胞、纖維母細胞及各種基質細胞;既定細胞介素可由超過一種類型之細胞產生。細胞介素可經由受體起作用且在免疫系統中尤其重要。細胞介素可調節基於體液之免疫反應與基於細胞之免疫反應之間的平衡,且其可調控特定細胞群體之成熟、生長或反應。一些細胞介素可以複雜方式增強或抑制其他細胞介素之作用。細胞介素對健康及疾病可能很重要,尤其在對感染、免疫反應、炎症、壓力、創傷、敗血症、癌症及繁殖之宿主反應中很重要。
介白素6(IL-6)為多效性細胞介素,其充當促炎性細胞介素及消炎肌細胞介素(myokine)。在感染期間及在組織創傷而導致炎症之後,IL-6由多種細胞(包括B細胞、T細胞、內皮細胞及巨噬細胞)產生且分泌,以在其結合至跨膜IL-6受體(IL6R)時經由典型信號傳導路徑或在結合至可溶形式之IL-6R(sIL-6R)後經由跨膜信號傳導路徑刺激免疫反應。跨膜信號傳導負責IL-6之促炎性作用及大部分病理學效果。已報導IL-6路徑之調節異常與若干疾病病況(包括多種發炎性病症)之發展相關。據報導,IL-6誘導血管內皮生長因子產生,其促進血管生成且增加血管滲透性,其為數種發炎性病症之特徵。IL-6亦涉及促進嗜中性球、單核球/巨噬細胞募集及阻斷消炎T調節細胞。在慢性炎症中,IL-6具有有害作用且引起損傷部位處之單核細胞積聚。此可導致IL-6及sIL-6R之血清含量增加,為慢性發炎反應之放大步驟提供基礎。IL-6已藉由增強嗜中性球自血液及骨髓之募集與嗜中性球存活而與肺部嗜中性球增多症之發展有關。IL-6作為消炎細胞介素的作用係經由其對TNF-α及IL1之抑制作用及對IL-1ra及IL-10之活化來介導。
IL-6,如其他發炎性細胞介素,已表現出在人類及小鼠的不同肺病中升高。IL-6在牛BRD(溶血性曼氏桿菌)攻擊中升高且與較高直腸溫度、肺病變及死亡率相關。本發明化合物M9及托拉黴素顯著降低IL-6水準,此亦與總體動物存活相關。因此,本發明之免疫調節化合物緩解符合劑量及臨床結果之IL-6的病理學增加。
IL-36為細胞介素之IL-1超家族之成員且包括三種促效劑(IL-36α、IL-36β及IL-36γ)及拮抗劑(IL-36RA)。IL-36促效劑結合至異二聚IL-36受體(IL-36R)複合物以產生促炎性反應。拮抗劑結合於IL-36R,由此禁止IL-36信號傳導。IL-36信號傳導經由形成異三聚複合物IL-36、IL-36R及IL-1AcP(IL-1輔助蛋白)及活化轉接蛋白骨髓分化蛋白88(MyD88)、促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及核因子-κB(NF-κB)信號傳導路徑而發生且誘導發炎反應。IL-36RA阻止IL-1AcP與受體配位體複合物之間的相互作用。IL-36蛋白質廣泛表現於T細胞、角質細胞以及皮膚細胞、肺細胞及腸細胞中。IL-36促效劑與受體[IL-36R及IL-1受體輔助蛋白(IL-1RAcP)]結合且接著活化。最後,此等路徑起始標靶基因之調控。近期證據表明,IL-36調控非免疫細胞及免疫細胞兩者之功能;且涉及免疫細胞活化、抗原呈現及促炎性因子產生。IL-36由於其在發炎疾病中之調節異常而受到極大關注。舉例而言,在如牛皮癬、類風濕性關節炎及發炎性腸病之發炎性及免疫疾病及病症中,血清及組織IL-36表現增加。 趨化激素
趨化激素係小細胞激素家族或細胞分泌之信號傳導蛋白質。其名稱來源於其在鄰近反應性細胞(亦即趨化性細胞介素)中誘導定向趨化性之能力;其刺激白血球之募集。趨化激素之主要功能為管理發炎性及體內恆穩過程中各別解剖位置中白血球之遷移(回歸)。其為由諸如IL-1或TNF之初級促炎性介體誘導之次級促炎性介體。存在兩種基於半胱胺酸殘基(亦即CXC及CC)之位置的主要趨化激素子族。CXC趨化激素子族之所有成員在前兩個半胱胺酸之間具有插入胺基酸;CC趨化激素子族之成員具有兩個相鄰半胱胺酸。一般情況下,CXC趨化激素之成員對嗜中性球具有趨化性,且CC趨化激素對單核球及小淋巴細胞亞組具有趨化性。一些趨化激素被視為促炎性的且可在免疫反應期間被誘導以將免疫系統之細胞募集至感染或組織損傷部位,而其他趨化激素被視為恆穩的且涉及在組織維持或發育之正常過程(例如血管生成)期間控制細胞之遷移。
發炎性趨化激素在病理性條件(基於促炎性刺激,諸如IL-1、TNF-α、LPS或病毒)下形成且主動參與吸引免疫細胞至發炎部位之發炎反應且包括:CXCL8(IL-8)、CCL2、CCL3、CCL4、CCL5、CCL11、CXCL10。此等發炎性趨化激素在感染或損傷期間以高濃度產生且確定發炎性白血球遷移至受損區域中。典型實例為CXCL8,其充當嗜中性球之化學引誘劑。與恆穩趨化激素受體相比,存在與結合受體及發炎性趨化激素相關之顯著混雜性(冗餘)。
介白素-8(IL-8)為吸引並活化免疫及發炎細胞之促炎性趨化激素中之一者。IL-8介導一系列生物效應,包括若干涉及嗜中性球之生物效應:發炎性細胞活化及趨化性、反應性含氧物種之產生、整合素CD11b-CD18之表現增加、增強對內皮細胞之細胞黏附、促進血管生成及調節組織胺釋放。IL-8回應於先天外源性/內源性刺激由許多細胞產生,包括嗜中性球、單核球、巨噬細胞、肥大細胞、血管內皮細胞、基質細胞及上皮細胞。在標靶細胞中,IL-8誘導遷移及噬菌作用所需之一系列生理反應,諸如細胞內Ca2 + 增加及胞外分泌(例如組織胺釋放)。
回應於組織損傷(諸如感染)募集發炎細胞(諸如嗜中性球)為消除傳染物、移除受損或死細胞及起始癒合過程之正常生理反應。然而,此等細胞之過度募集、延長之滯留時間及細胞死亡引起組織損傷。因此認為過度發炎細胞之彙集在肺病之病理生理學方面起作用,諸如在人類發炎性病狀(諸如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ARDS、哮喘、肺纖維化及細菌性肺炎中起作用。亦在牛呼吸道疾病(BRD)及細菌性肺炎中觀測到此情況。控制此等細胞在肺中之募集及活化將為治療性干預之有吸引力的策略。在所有此等條件下,IL-8似乎對於將嗜中性球及T細胞募集及活化至呼吸道中至關重要。
在使用溶血性曼氏桿菌(BRD之主要致病物之一)之實驗性牛攻擊研究中,在血清及組織中上調IL-8水準。本發明化合物表現出在此攻擊模型中下調IL-8產生,且其與緩解之消炎反應及疾病相關。 BRD之生物學
早就認為BRD之病理學來源於壓力誘導性免疫抑止,使得在自母牛犢經營轉移至圈養場期間牛犢易受其遇見的多種微生物侵害。有法則表明對先天性免疫系統之刺激將對臨床結果有積極影響。然而迄今為止,與此法則一致之干預(包括使用DNA免疫刺激劑(Zelnate®))幾乎很少成功。目標為更好地理解BRD之進展,早期研究表明,早期未消退之加重的發炎性狀態而非免疫抑止會導致BRD之進展。
基於目前驅動BRD病源學的研究,對免疫狀態之新穎理解已表現出,儘管在處於風險中的牛中普遍存在加強之促炎性狀態,但此狀態之維持或消退/緩解不足與疾病結果一致。在到達圈養場時裝運之後,促炎性狀態的特徵尤其在於先天性免疫組分,諸如鼻黏膜上皮細胞障壁損傷及諸如IL-1細胞介素家族成員之預形成介體之釋放。包括模式識別受體(PRR)TLR-4之危險相關分子模式(DAMP)之活化及炎性體信號傳導表明上皮及常駐型骨髓細胞對上氣道中之共定位微生物之反應。由於諸如脂多醣(LPS;脂聚糖及內毒素)之細菌組分會誘導TLR4信號傳導,諸如NF-κB之轉錄因子會誘導參與使發炎過程持續之關鍵細胞介素(諸如IL-1β、IL-6及TNF-α)之表現,且募集骨髓源性顆粒球(包括巨噬細胞及嗜中性球)並將其活化。此等級聯反應產生其中通常限制於上氣道之細菌可侵入肺中且引起疾病之環境。發炎性過程之生物標記與臨床疾病相關,諸如較高水準之分泌性細胞介素,如IL-6及急性期蛋白質。細胞活化之標記亦與臨床疾病相關,例如,清道夫受體CD163在巨噬細胞及嗜中性球相關介體(諸如LCN及CXCL8)上之表現。本發明化合物藉由平衡免疫反應及減少病理學發炎級聯反應而有效地緩解有風險牛之加重的促炎性狀態。在BRD進展之上下文中的此免疫調節劑機制描繪於圖1中。
本發明化合物代表一種對於高度複雜疾病之新方法且具有顯著降低BRD之發生率及對抗生素治療之需求的潛力。其有效地調節在裝運期內出現之病理性先天性炎症,使得動物能夠在與臨床疾病保護相符之時間範圍內恢復體內穩定。流程及實驗
在本文所提出之流程及實驗程序內,定義以下縮寫字:苯甲氧羰基(Cbz);ON(隔夜,16至24小時);保護基(Pg);脫離基(Lg);三乙胺(TEA);二氯甲烷(DCM);氰基(CN);四氫呋喃(THF);鈀/碳(Pd/C);三氟乙酸(TFA);乙酸(AcOH);三級丁醇(t-BuOH或TBA);室溫(RT);乙酸乙酯(EtOAc);二甲基甲醯胺(DMF);N-甲基-2-吡咯啶(NMP);甲基三級丁基醚(MTBE);N,N-二異丙基乙胺(DIPEA);苯基(Ph);及乙酸銅II(Cu(OAc)2 )。
托拉黴素A為15員(內酯A)閉環抗菌巨環內酯(氮雜內酯)。氮雜內酯轉化為13員(內酯B)閉環,即托拉黴素B。此轉化呈約9:1(A:B)之平衡比率,且描繪於下文中。
Figure 02_image039
托拉黴素氮雜內酯亦可由以下結構表示:
Figure 02_image041
托拉黴素為(2R,3S,4R,5R,8R,10R,11R,12S, 13S,14R)-11-(((2S,3R,4S,6R)-4-(二甲基胺基)-3-羥基-6-甲基四氫-2H-哌喃-2-基)氧基)-2-乙基-3,4,10-三羥基-13-(((2R,4R,5S,6S)-5-羥基-4-甲氧基-4,6-二甲基-5-((丙基胺基)甲基)四氫-2H-哌喃-2-基)氧基)-3,5,8,10,12,14-六甲基-1-氧雜-6-氮雜環十五烷-15-酮;且托拉黴素之前驅物,即托拉黴素環氧化物(tula-epx),為(2R,3S,4R,5R,8R,10R, 11R,12S,13S,14R)-11-(((2S,3R,4S,6R)-4-(二甲基胺基)-3-羥基-6-甲基四氫-2H-哌喃-2-基)氧基)-2-乙基-3,4,10-三羥基-13-(((3S,4S,6R,8R)-8-甲氧基-4,8-二甲基-1,5-二氧雜螺[2.5]辛烷-6-基)氧基)-3,5,8,10,12,14-六甲基-1-氧雜-6-氮雜環十五烷-15-酮。
除了上文剛剛描繪之托拉黴素氮雜內酯(tulaA及tulaB)以外,下文展示實例H-11之化合物、內酯A及B:
Figure 02_image043
藉由HPLC,使用Agilent 1100四元泵及二極體陣列偵測器(250nm),以及X-select CSH C18管柱(150×4.6 mm,2.5µm),經16分鐘,在50℃下使用包含0.03% H2 SO4 水溶液(mpA)及乙腈(mpB)之移動相(mp)梯度來分離H-11內酯。內酯A在5.8分鐘溶離(面積%為92.4)且內酯B在5.2分鐘溶離(面積%為7.6)。
在水溶液中,實例H-11以如上文所展示之兩種內酯異構體之平衡混合物形式存在。內酯A:B之比率為約9:1。平衡速率取決於pH及溫度,其中中性pH使平衡較快,pH約5至6使平衡慢得多,且較高溫度導致較快平衡。在1小時下在pH>6及溫度>60℃下進行平衡。H-11異構化為6 exo-Trig環化且為依據鮑德溫規則(Baldwin's Rule)之有利反應。主要異構體內酯-A為15員巨環內酯,而次要異構體內酯-B為13員巨環內酯。H-11展現出pH依賴性水溶性,其中其在酸性條件下在酸性pH下極可溶且隨著pH接近中性條件而具有較低溶解度。歸因於H-11及其他本發明化合物之pH依賴性溶解度,尤其對於較高濃度溶液而言,可能需要在添加活性劑(例如H-11)之前將有機酸(例如檸檬酸)溶於水中以確保完全溶解,從而提供具有足夠緩衝能力以供溶解之溶液。
托拉黴素A為之一種代謝物為去甲基氮雜內酯,即(2R,3S,4R,5R,8R,10R,11R,12S,13S,14R)-2-乙基-3,4,10-三羥基-13-(((2R,4R,5S,6S)-5-羥基-4-甲氧基-4,6-二甲基-5-((丙基胺基)甲基)-四氫-2H-哌喃-2-基)氧基)-11-(((2S,3R,4S,6R)-3-羥基-6-甲基-4-(甲基胺基)四氫-2H-哌喃-2-基)氧基)-3,5,8,10,12,14-六甲基-1-氧雜-6-氮雜環十五烷-15-酮(M9),其描繪於以下圖式中:
Figure 02_image045
托拉黴素B亦代謝成B-去甲基氮雜內酯。
M9類似物可用作用於製備本發明化合物之起始物質。製造去甲基托拉黴素(M9)之方法為來自托拉黴素A之兩步法,且中間物雖然可分離,但一般不分離。第一步驟為使用任何數目的已知會氧化三級胺之氧化劑將三級胺氧化為N-氧化物。第二步驟為波洛諾夫斯基型(Polonovski-type)去甲基化,其可採用已知會影響該轉變類型之任何金屬。通常為鐵,但亦可使用銅鹽(Cu(II))。
向托拉黴素A(4.0 g,5.0 mmol)於正丁醇(20 mL)中之低溫(<0℃)溶液中添加1.22 g(5.1 mmol)的市售32%過氧乙酸溶液。在30分鐘之後,將產物萃取至0.25M乙二胺-四乙酸二鈉水溶液(EDTA,15 mL)中。用濃氨水將水溶液鹼化至pH 9.5且用三級丁基甲基醚(20 mL)萃取。將N-氧化物產物濃縮成濃稠油狀物,但不分離,[M+H]+ = 822。將該油狀物溶於甲醇(16 mL)中。添加五水合硫酸銅(II)(1.5 g,6.1 mmol)及乙酸(0.28 mL),且將反應物加熱至60℃持續1至2小時。將溶液冷卻至25℃且添加含羥胺鹽酸鹽(0.75 g,10 mmol)之水(8mL)。在2小時之後,將產物分配於水(28 mL,用氨水調節至pH 9.5)與二氯甲烷(20 mL)之間。將有機物濃縮成油狀物,且自熱乙腈(40 mL)中結晶形成產物。乾燥所得白色結晶粉末,得到3.2 g M9。LCMS [M+H]+ = 792.5。HPLC純度>98%。1 H NMR(600 MHz, d6 -DMSO): N-Me(3H, 2.42 ppm, S),與托拉黴素NMe2 (6H, 2.26 ppm)相比。
或者,M9可藉由混合托拉黴素A(4.0 g,5.0 mmol)於正丁醇(10 mL)中之20℃溶液,且接著添加三水合六氟丙酮(0.27 g,1.2 mmol),隨後添加30%過氧化氫水溶液(0.62 g,5.5 mmol)來製備。4小時後,添加乙酸(0.31 g,5.5 mmol),隨後添加甲基三級丁基醚(6 mL)及水(25 mL)。丟棄上部有機層。添加甲基三級丁基醚(8 mL)且用氨水將水層之pH調節至9.8。捨棄下部水層。將N-氧化物產物濃縮成濃稠油狀物,但不分離。[M+H]+ = 822。將該油狀物溶於甲醇(12 mL)中。添加無水硫酸銅(II)(0.97 g,6.1 mmol)及乙酸(0.28 mL),且將反應物加熱至60℃持續1小時。將溶液冷卻至25℃且添加含羥胺鹽酸鹽(0.75 g,10 mmol)之水(8 mL)。在2小時之後,將產物分配於水(28 mL,用氨水調節至pH 9.5)與二氯甲烷(20 mL)之間。將有機物濃縮成油狀物,且自熱乙腈(40 mL)中結晶形成產物。乾燥所得白色結晶粉末,得到3.2 g產物;LCMS [M+H]+ = 792.5。HPLC純度>98%。1H NMR(600 MHz, d6-DMSO): N-Me(3H, 2.42 ppm, S),與托拉黴素NMe2 (6H, 2.26 ppm)相比。
或者,M9可藉由混合托拉黴素A之環氧化物前驅物,即(2R,3S,4R,5R,8R,10R,11R,12S,13S,14R)-11-(((2S,3R,4S,6R)-4-(二甲基胺基)-3-羥基-6-甲基四氫-2H-哌喃-2-基)氧基)-2-乙基-3,4,10-三羥基-13-(((3S,4S,6R,8R)-8-甲氧基-4,8-二甲基-1,5-二氧雜螺[2.5]辛烷-6-基)氧基)-3,5,8,10,12,14-六甲基-1-氧雜-6-氮雜環十五烷-15-酮(tula-epx)(20.0 g,27 mmol)於甲醇(40 mL)中之溶液且接著添加乙酸(1.6 mL,30 mmol)、三水合六氟丙酮(0.38 mL,3 mmol)且接著添加30%過氧化氫水溶液(0.62g,30 mmol)來製備。
Figure 02_image047
在35℃下4小時之後,將反應物冷卻至20℃且添加無水硫酸銅(II)(4.5 g,29 mmol),且將反應物加熱至60℃持續1小時。冷卻至20℃後,添加60 mL二氯甲烷及80 mL水。用濃氨水將混合物鹼化至pH約9.8。在真空下濃縮有機物,得到固體,且接著添加2-丙醇(40 mL)及正丙胺(40 mL)。加熱至65℃且攪拌15小時。真空濃縮以移除溶劑。添加乙腈(120 mL)且加熱至78℃。冷卻至10℃且藉由過濾分離產物。乾燥所得白色結晶粉末,得到12 g產物;LCMS [M+H]+ = 792.5。HPLC純度>98%。1H NMR(600 MHz, d6-DMSO): N-Me(3H, 2.42 ppm, S),與托拉黴素NMe2 (6H, 2.26 ppm)相比。
除芯環N經甲基(1')取代且克拉定糖不進一步經甲基丙胺(2')取代之外,阿奇黴素(描繪於下文),一種類似於托拉黴素的氮雜內酯,描繪於下文中。
Figure 02_image049
可使阿奇黴素衍生化以製備去甲基類似物,類似於M9。可根據本文所定義之流程及實驗進行進一步衍生,以製備對BRD細菌病原體無活性(亦即非抗菌)之免疫調節阿奇黴素衍生物。除了阿奇黴素以外,可以與M9類似之方式修飾其他巨環內酯,例如紅黴素、替米考星、克拉黴素、加米黴素、非達黴素、羅紅黴素、替利黴素(telithromycin)、地紅黴素(dirithromycin)、交沙黴素(josamycin)、麥迪黴素(midecamycin)、竹桃黴素(oleandomycin)、羅紅黴素及其他,以製備缺乏針對動物(包括人類)中BRD及其他細菌性病原體之抗菌特性的免疫調節類似物。
出於說明之目的,下文描繪之反應流程展現合成關鍵中間物及本發明化合物之潛在途徑。對於個別反應步驟之更詳細描述,參見下文實例部分。熟習此項技術者應瞭解,其他適合的起始物質、試劑及合成途徑可用於合成中間物及本發明化合物及其多種衍生物。此外,藉由下文所描述之方法製備之許多化合物可使用習知化學製備及/或修飾。
本發明化合物可以其天然形式或以鹽形式使用。在需要形成穩定無毒酸性鹽之情況下,投予呈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形式之化合物可為適當的。出於本發明之目的,術語「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係指在合理醫學評估範疇內適用於與動物之組織及器官接觸而不顯示出毒性、刺激、過敏反應及其類似情況且與合理益處/風險比相稱的彼等鹽。此外,本發明化合物具有二級或三級胺基,其具有鹼性特徵且因此可形成酸加成鹽,該等酸加成鹽可為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酸。因此,根據本發明之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包括由有機酸及無機酸形成之彼等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酸加成鹽及由光活性酸形成之彼等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代表性酸加成鹽包括(但不限於)乙酸鹽、己二酸鹽、海藻酸鹽、抗壞血酸鹽、檸檬酸鹽、天冬胺酸鹽、苯甲酸鹽、苯磺酸鹽(benzenesulfonate/besylate)、碳酸氫鹽/碳酸鹽、硫酸氫鹽/硫酸鹽、硼酸鹽、丁酸鹽、樟腦酸鹽、樟腦磺酸鹽(camphorsulfonate/camsylate)、檸檬酸鹽、二葡糖酸鹽、乙二磺酸鹽、酮戊二酸鹽(etoglutarate)、乙磺酸鹽、甲酸鹽、反丁烯二酸鹽、葡庚糖酸鹽、葡糖酸鹽、葡萄糖醛酸鹽、麩胺酸鹽、甘油磷酸鹽、半硫酸鹽、庚酸鹽、六氟磷酸鹽、己酸鹽、海苯酸鹽、反丁烯二酸鹽、鹽酸鹽、氫溴酸鹽、氫碘酸鹽、2-羥基乙磺酸鹽、羥乙磺酸鹽、乳酸鹽、蘋果酸鹽、順丁烯二酸鹽、丙二酸鹽、甲磺酸鹽、甲基硫酸鹽、萘二甲酸鹽、2-萘磺酸鹽、菸鹼酸鹽、硝酸鹽、乳清酸鹽、草酸鹽、棕櫚酸鹽、雙羥萘酸鹽、果膠酸鹽、過硫酸鹽、磷酸鹽/磷酸氫鹽/磷酸二氫鹽、苦味酸鹽、特戊酸鹽、丙酸鹽、葡糖二酸鹽、硬脂酸鹽、丁二酸鹽、酒石酸鹽、硫代氰酸鹽、甲苯磺酸鹽及三氟乙酸鹽。
在以下流程中,當氧化胺與醯化劑反應時發生去甲基化或波洛諾夫斯基反應。公認機制涉及質子移除,得到丟失乙酸鹽之氮偶極體(使用乙酸酐),其攻擊鄰近於氮原子之碳,得到α-乙醯氧基胺。
波洛諾夫斯基反應之中心特徵係N-氧化物轉變成亞銨離子中間物。視所用受質及酸酐或其他活化試劑之結構而定,亞銨離子形成可經由丟失α氫或經由Cα-碳鍵分裂發生。此外,視條件而定,反應將在此階段停止且亞銨離子變成波洛諾夫斯基產物,或繼續進行以得到烯胺或三級醯胺及/或二級胺及醛。
原則上,可使用能夠活化N-氧化物氧化以形成亞銨離子從而觸發波洛諾夫斯基反應的任何試劑。然而,可採用三種主要類型之活化劑、酸酐及氯化物(包括氯甲酸酯)、鐵鹽或銅鹽及複合物以及二氧化硫。
在以下流程及製備中,以下縮寫字包括:甲醇(MeOH)、乙醇(EtOH)、二氯甲烷(DCM)、三氟乙酸(TFA)、過氧化氫(H2 O2 )、氰化鉀(KCN)、三乙胺(TEA)、三氫氟化三乙胺(TEA.3HF)、二甲基甲醯胺(DMF)、氰化鉀(KCN)、N,N-二異丙基乙胺(DIPEA)、二氯乙烷(DCE)、異丙醇(IPA)、乙二胺四乙酸(EDTA)、乙酸(AcOH)、氫氧化銨(NH4 OH)、乙腈(MeCN或Acn)、三乙醯氧基硼氫化鈉(STAB)、甲醇鈉(MeONa)、氯化鈰(lll)(CeCl3 )、疊氮化鈉(NaN3 )、碳酸氫鈉(NaHCO3 )、氯化銨(NH4 Cl)、硫酸鎂(MgSO4 )、溴(Br2 )、硫酸鈉(Na2 SO4 )、硫酸銨((NH4 )2 SO4 )、硫酸銅(CuSO4 )、氰基硼氫化鈉(NaBH3 CN)、1-丁醇(N-BuOH)、六氟丙酮((CF3 )2 CO-H2 O)、甲氧基(OMe)、乙氧基(OEt)、室溫(RT)、隔夜(ON)及水(H2 O)。 流程1a.製備式(1)脲化合物(1-A1)至(1-A6)
Figure 02_image051
脲類似物可遵循以上流程1a中所概述之3步程序來製備。首先,可在(但不限於)波洛諾夫斯基反應下對市售托拉黴素環氧化物(tula-epx)進行去甲基化,得到M9環氧化物(M9-epx)。可使用不同氧化劑(諸如碘、N-碘代丁二醯亞胺、過氧乙酸或過氧化氫)形成N-氧化物。N-氧化物之去甲基化可由鐵鹽或銅鹽觸發。由此形成之二級胺可使用脲形成試劑(諸如異氰酸酯;經活化之胺基甲醯氯、胺基甲醯咪唑、胺基甲醯基-N-甲基咪唑;p-NO2 苯酚酯及其他試劑)轉變成多種脲。諸如TEA或DIPEA之若鹼有時可用於促進脲形成反應。脫離基(LG)之非限制性實例包括氯、咪唑、甲基-咪唑、p-NO2 -苯酚及其類似物。在最後一個步驟中,環氧官能基可開發,以在諸如(但不限於)1-丙醇、1-丁醇或2-丙醇的醇性溶劑中,在較高溫度下使用不同親核試劑(諸如一級胺及二級胺、醇、硫醇、氰根陰離子、疊氮根陰離子或鹵素陰離子及其他),得到最終脲類似物。此反應可隔夜完成。諸如NaHCO3 之弱鹼或諸如NH4 Cl或(NH4 )2 SO4 之鹽有時可加速環氧化物開環反應。對於本文中呈現之任一流程,克拉定糖環上之環氧化物開環步驟的「親核試劑」可為以下中之一者,但不限於以下各者:HNR5 R6 、HOR7 、HS(O)p R7 、NaN3 、CeCl3 、TEA.3HF及KCN,其中R5 、R6、R7 及p係如本文中所定義。 流程1b:流程1a步驟3(親核性環氧化物開環)之細節
Figure 02_image053
對於(s1b-A1)類似物,可在醇性溶劑(諸如但不限於甲醇、乙醇、1-丙醇及其他)中使用不同的一級胺或二級胺使環氧官能基開環,得到最終脲類似物。對於(s1b-A2)類似物,可使用用作溶劑之不同醇(諸如但不限於甲醇、乙醇、1-丙醇及其他)來使環氧官能基開環,得到最終脲類似物。諸如NaHCO3 之弱鹼或諸如NH4 Cl或(NH4 )2 SO4 之鹽有時可加速環氧化物開環反應。對於(s1b-A3)類似物,可在醇性溶劑(諸如但不限於乙醇或1-丙醇)中使用不同硫醇(諸如但不限於乙硫醇、丙硫醇、異丙基硫醇及其他)來使環氧官能基開環,得到最終脲類似物。使用諸如(但不限於)NaHCO3 之弱鹼來加速環氧化物開環反應。對於(s1b-A4)類似物,可在醇性溶劑(諸如但不限於乙醇或1-丙醇)中使用來自試劑之不同鹵化物(諸如但不限於CeCl3 或Br2 )來使環氧官能基開環,得到最終脲類似物。諸如NaHCO3 之弱鹼或諸如NH4 Cl或(NH4 )2 SO4 之鹽有時可加速環氧化物開環反應。對於(s1b-A5)類似物,可在醇性溶劑(諸如但不限於乙醇或1-丙醇)中使用不同來源之疊氮根陰離子(諸如但不限於NaN3 )來使環氧官能基開環,得到最終脲類似物。諸如NaHCO3 之弱鹼或諸如NH4 Cl或(NH4 )2 SO4 之鹽有時可加速環氧化物開環反應。對於(s1b-A6)類似物,可在醇性溶劑(諸如但不限於IPA或1-丙醇)中使用不同來源之氰根陰離子(諸如但不限於KCN)使環氧官能基開環,得到最終脲類似物。諸如NaHCO3 之弱鹼或諸如NH4 Cl或(NH4 )2 SO4 之鹽有時可加速環氧化物開環反應。 流程2a.製備式(1)脲化合物(1-A1)至(1-A6)
Figure 02_image055
或者,脲類似物可根據流程2a製備。在第一步驟中,在較高溫度下,在醇溶性劑(諸如但不限於1-丙醇、1-丁醇或2-丙醇)中用各種親核試劑(諸如但不限於一級胺及二級胺、醇、硫醇、氰根陰離子、疊氮根陰離子或鹵素陰離子及其他)處理市售托拉黴素環氧化物中間物。此反應可發生,隔夜。諸如NaHCO3 之弱鹼或諸如NH4 Cl或(NH4 )2 SO4 之鹽有時可加速環氧化物開環反應。在第二步驟中,可使用如上文所描述之波洛諾夫斯基型條件對去氧糖胺糖上之三級二甲胺進行去甲基化。最終脲類似物可藉由使二級甲胺部分與脲形成試劑(諸如但不限於異氰酸酯;經活化之胺甲醯氯、胺甲醯咪唑、胺甲醯基-N-甲基咪唑、p-NO2 苯酚酯及其類似物)反應來製備。 流程2b:流程2a步驟1(親核性環氧化物開環)之細節:
Figure 02_image057
對於(s2b-A1)化合物,可在醇性溶劑(諸如但不限於甲醇、乙醇、1-丙醇及其他)中使用不同一級胺或二級胺來使環氧官能基開環。對於(s2b-A2)化合物,可使用用作溶劑之不同醇(諸如但不限於甲醇、乙醇、1-丙醇及其他)來使環氧官能基開環。諸如NaHCO3 之弱鹼或諸如NH4 Cl或(NH4 )2 SO4 之鹽有時可加速環氧化物開環反應。對於(s2b-A3)化合物,可在醇性溶劑(諸如但不限於乙醇或1-丙醇)中使用不同硫醇(諸如但不限於乙硫醇、丙硫醇、異丙基硫醇及其他)來使環氧官能基開環。使用諸如(但不限於)NaHCO3 之弱鹼來加速環氧化物開環反應。對於(s2b-A4)類似物,可在醇性溶劑(諸如但不限於乙醇或1-丙醇)中使用來自試劑之不同鹵化物(諸如但不限於CeCl3 或Br2 )來使環氧官能基開環。諸如NaHCO3 之弱鹼或諸如NH4 Cl或(NH4 )2 SO4 之鹽有時可加速環氧化物開環反應。對於(s2b-A5)類似物,可在醇性溶劑(諸如但不限於乙醇或1-丙醇)中使用不同來源之疊氮根陰離子(諸如但不限於NaN3 ),藉由疊氮根離子來使環氧官能基開環。諸如NaHCO3 之弱鹼或諸如NH4 Cl或(NH4 )2 SO4 之鹽有時可加速環氧化物開環反應。對於(s2b-A6)類似物,可在醇性溶劑(諸如但不限於IPA或1-丙醇)中使用不同來源之氰根陰離子(諸如但不限於KCN),藉由氰根離子來使環氧官能基開環。諸如NaHCO3 之弱鹼或諸如NH4 Cl或(NH4 )2 SO4 之鹽有時可加速環氧化物開環反應。 流程2c:流程2a步驟2(去甲基化)之細節:
Figure 02_image059
所有化合物(s2b-A1)至(s2b-A6)可經歷如上文所描述之波洛諾夫斯基型去甲基化,得到相應化合物(s2c-A1)至(s2c-A6)。可使用不同氧化劑(諸如碘、NIS、過氧乙酸或過氧化氫)形成N-氧化物。N-氧化物之去甲基化可由諸如鐵鹽或銅鹽之試劑觸發。 流程2d:流程2a步驟3(脲形成)之細節
Figure 02_image061
在序列之最後一個步驟中,最終類似物可藉由使波洛諾夫斯基反應產物(s2c-A#)與脲形成試劑(諸如但不限於異氰酸酯;經活化之胺甲醯氯、胺甲醯咪唑、胺甲醯基-N-甲基咪唑、p-NO2 苯酚酯及其類似物)反應來製備。此最後一次轉換之細節展示於以上流程2d中。 流程3a.製備式(1)化合物(1-A1)至(1-A6):
Figure 02_image063
或者,類似物可如流程3a中所描繪製備。在第一步驟中,可在(但不限於)如上文所描述之波洛諾夫斯基反應下對市售托拉黴素環氧化物進行去甲基化。可在較高溫度下,在醇性溶劑(諸如但不限於1-丙醇、1-丁醇或2-丙醇)中使由此形成之M9-環氧化物與各種親核試劑(諸如但不限於一級胺及二級胺、醇、硫醇、氰根陰離子、疊氮根陰離子或鹵素陰離子及其他)反應,以露出環氧部分。諸如NaHCO3 之弱鹼或諸如NH4 Cl或(NH4 )2 SO4 之鹽有時可加速環氧化物開環反應。此第二步驟之細節展示於以下流程3b中。在最後一個步驟中,最終脲類似物可藉由使二級甲胺部分與脲形成試劑(諸如但不限於異氰酸酯;經活化之胺甲醯氯、胺甲醯咪唑、胺甲醯基-N-甲基咪唑、p-NO2 苯酚酯及其類似物)反應來製備。此最後一次轉變之細節展示於以下流程3c中。 流程3b:流程3a步驟2(親核性環氧化物開環)之細節
Figure 02_image065
由對市售托拉黴素環氧化物進行去甲基化(流程3a)形成之M9-環氧化物可與下式反應得到以下化合物:(s3b-A1)與各種一級胺或二級胺在醇性溶劑(諸如但不限於甲醇、乙醇或1-丙醇)中反應;(s3b-A2)與用作溶劑之各種醇(諸如但不限於甲醇、乙醇或1-丙醇)反應。諸如NaHCO3 之弱鹼或諸如NH4 Cl或(NH4 )2 SO4 之鹽有時可加速環氧化物開環反應;(s3b-A3)與各種硫醇(諸如但不限於乙硫醇、丙硫醇、異丙基硫醇及其他)在醇性溶劑(諸如但不限於乙醇或1-丙醇)中反應。使用諸如(但不限於)NaHCO3 之弱鹼來加速環氧化物開環反應;(s3b-A4)與來自試劑之鹵化物(諸如但不限於CeCl3 或Br2 )在醇性溶劑(諸如但不限於乙醇或1-丙醇)中反應。諸如NaHCO3 之弱鹼或諸如NH4 Cl或(NH4 )2 SO4 之鹽有時可加速環氧化物開環反應;(s3b-A5)與來自諸如(但不限於)NaN3 之來源之疊氮根陰離子在醇性溶劑(諸如但不限於乙醇或1-丙醇)中反應。諸如NaHCO3 之弱鹼或諸如NH4 Cl或(NH4 )2 SO4 之鹽有時可加速環氧化物開環反應;且(s3b-A6)與來自諸如(但不限於)KCN之來源的氰根陰離子在醇性溶劑(諸如但不限於IPA或1-丙醇)中反應。諸如NaHCO3 之弱鹼或諸如NH4 Cl或(NH4 )2 SO4 之鹽有時可加速環氧化物開環反應。 流程3c:流程3a步驟3(脲形成)之細節
Figure 02_image067
在序列之最後一個步驟中,式(s3c-A1)至(s3c-A6)之最終類似物可藉由使各別(s3b-A#)類似物與脲形成試劑(諸如但不限於異氰酸酯;經活化之胺甲醯氯、胺甲醯咪唑、胺甲醯基-N-甲基咪唑;p-NO2 苯酚酯及其類似物)在諸如DCM之非質子性溶劑及弱鹼(諸如但不限於TEA或DIPEA)中反應來製備。 流程4a.製備脲化合物(1-A1)至(1-A6)
Figure 02_image069
或者,脲可根據流程4a製備。此4步合成開始於市售的受苯甲氧羰基(Cbz)保護之托拉黴素環氧化物。在第一步驟中,使用本文中所定義之波洛諾夫斯基型條件對去氧糖胺糖上之二甲胺部分進行去甲基化。在第二步驟中,在諸如二甲基吡啶之弱鹼存在下用光氣活化二級甲胺,且用所需胺原位淬滅以形成脲官能基。在後續步驟中,在較高溫度下,在醇溶性劑(諸如但不限於1-丙醇、1-丁醇或2-丙醇)中用各種親核試劑(諸如但不限於一級胺及二級胺、醇、硫醇、氰根陰離子、疊氮根陰離子或鹵素陰離子及其他)來使環氧部分開環。此反應可隔夜完成。諸如NaHCO3 之弱鹼或諸如NH4 Cl或(NH4 )2 SO4 之鹽有時可加速環氧化物開環反應。此第三步驟之細節呈現於以下流程4b中。藉由在催化性Pd/C介導之氫解下,用H2 氣體在醇性溶劑(諸如乙醇、甲醇或三氟乙醇)中移除Cbz保護基而顯露最終類似物。此最後一個步驟之細節展示於以下流程4c中。 流程4b:流程4a步驟3(親核性環氧化物開環)之細節
Figure 02_image071
OCbz脲環氧化物可與下式反應得到以下化合物:(s4b-A1)與各種一級胺或二級胺在醇性溶劑(諸如但不限於甲醇、乙醇或1-丙醇)中反應;(s4b-A2)與用作溶劑之各種醇(諸如但不限於甲醇、乙醇或1-丙醇)反應。諸如NaHCO3 之弱鹼或諸如NH4 Cl或(NH4 )2 SO4 之鹽有時可加速環氧化物開環反應;(s4b-A3)與各種硫醇(諸如但不限於乙硫醇、丙硫醇、異丙基硫醇及其他)在醇性溶劑(諸如但不限於乙醇或1-丙醇)中反應。使用諸如(但不限於)NaHCO3 之弱鹼來加速環氧化物開環反應;(s4b-A4)與來自試劑之鹵化物(諸如但不限於CeCl3 或Br2 )在醇性溶劑(諸如但不限於乙醇或1-丙醇)中反應。諸如NaHCO3 之弱鹼或諸如NH4 Cl或(NH4 )2 SO4 之鹽有時可加速環氧化物開環反應;(s4b-A5)與來自諸如(但不限於)NaN3 之來源之疊氮根陰離子在醇性溶劑(諸如但不限於乙醇或1-丙醇)中反應。諸如NaHCO3 之弱鹼或諸如NH4 Cl或(NH4 )2 SO4 之鹽有時可加速環氧化物開環反應;且(s4b-A6)與來自諸如(但不限於)KCN之來源的氰根陰離子在醇性溶劑(諸如但不限於IPA或1-丙醇)中反應。諸如NaHCO3 之弱鹼或諸如NH4 Cl或(NH4 )2 SO4 之鹽有時可加速環氧化物開環反應。 流程4c:流程3a步驟4(去保護)之細節
Figure 02_image073
在序列之最後一個步驟中,式(s4c-A1)至(s4c-A6)之最終類似物可藉由在氫化條件下,在醇性溶劑中用催化量之Pd/C對各別(s4b-A#)類似物上之Cbz保護基進行去保護來製備。 流程5.藉由還原胺化製備烷基化芯氮式(1)化合物
Figure 02_image075
烷基-tula-epx中間物可易於藉由多種方法由tula環氧化物(tula-epx)合成,該等方法諸如但不限於,在諸如醇或DMF之溶劑中及在0℃與60℃之間的溫度下,使用對應醛及氫化物來源(諸如但不限於STAB或NaBH3 CN)進行還原胺化。製造本發明化合物之後續化學方法(其中巨環內酯芯氮係經各種R0 基團烷基化)可利用流程1至3(例如波洛諾夫斯基型去甲基化、環氧化物開環及脲形成),藉由用R0 烷基化之托拉黴素環氧化物中間物(烷基-tula-epx)(例如其中R0 為丙基)置換所有流程1至3中之起始物質Tula-環氧化物來實現。 流程6.製備經各種R1 及R2 基團取代之式(1)化合物:製備共同中間物M8環氧化物(M8-epx)
Figure 02_image077
(M8-epx)中間物可易於藉由多種方法由M9環氧化物合成,該等方法諸如用I2 及NaOMe進行第二次去甲基化,或其中M9環氧化物首先經4-OMe苯甲基保護且接著使用波洛諾夫斯基去甲基化進行去甲基化的三重序列。藉由在氫解條件下在醇性溶劑(諸如但不限於甲醇、乙醇或三氟乙醇)中使用Pd/C及H2 氣體移除保護基來顯露M8環氧化物。M8環氧化物可以各種方式用於製備如以下流程7中所示之本發明化合物。 流程7.製備經M8環氧化物(M8-epx)之各種R1 基團取代之式(1)化合物
Figure 02_image079
在使環氧化物開環之後,M8環氧化物可如流程7上所示在非質子性溶劑(諸如DCM)及弱鹼(諸如但不限於TEA或DIPEA)中與脲形成試劑(諸如但不限於異氰酸酯;經活化之胺甲醯氯、胺甲醯咪唑、胺甲醯基-N-甲基咪唑、p-NO2 苯酚酯及其類似物)反應,得到本發明化合物(s7'-A1)至(s7'-A6)。此化學方法為流程1至3中描述之化學方法的修改。
M8環氧化物亦可經歷在溶劑(諸如醇、DMF、DCM或DCE)中及在0℃與60℃之間的溫度下使用對應R1 醛及氫化物源(諸如但不限於STAB或NaBH3 CN)進行的還原胺化。製造本發明化合物(其中R1 不為CH3 ,與托拉黴素衍生之類似物中相同)之後續化學方法可藉由修改來自本文所示之流程1至3的化學方法實現,以在去氧糖胺氮上形成脲且用各種親核試劑使克拉定糖環氧化物開環。脲官能基可藉由使用不同脲形成試劑(諸如但不限於異氰酸酯;經活化之胺甲醯氯、胺甲醯咪唑、胺甲醯基-N-甲基咪唑、p-NO2 苯酚酯及其類似物)安設在非質子性溶劑(諸如DCM)及弱鹼(諸如但不限於TEA或DIPEA)中,而環氧化物可如流程7上所示在較高溫度下,在非質子性溶劑(諸如但不限於1-丙醇、1-丁醇或2-丙醇)中使用不同親核試劑(諸如,一級胺及二級胺、醇、硫醇、氰根陰離子、疊氮根陰離子或鹵素陰離子及其他)露出,得到本發明化合物(s7^-A1)至(s7^-A6)。 流程8.藉由還原胺化自阿奇黴素製備式(1-A0)式(1)化合物
Figure 02_image081
阿奇黴素可用作合成本發明之式(1)化合物之起始物質,如流程8中所示。阿奇黴素可在類似條件下經歷去甲基化反應,諸如但不限於本文所定義之波洛諾夫斯基反應。去甲基化之阿奇黴素可如流程8上所示在非質子性溶劑(諸如DCM)及弱鹼(諸如但不限於TEA或DIPEA)中與脲形成試劑(諸如但不限於異氰酸酯;經活化之胺甲醯氯、胺甲醯咪唑、胺甲醯基-N-甲基咪唑、p-NO2 苯酚酯及其類似物)反應,得到本發明化合物(s8'-A0)。此外,去甲基阿奇黴素可經歷如上文所述之使用I2 及NaOMe之第二次去甲基化,接著經歷使用R1 對應醛之還原胺化。本發明化合物(s8^-A0)可藉由使雙重去甲基化之阿奇黴素與脲形成試劑(諸如但不限於異氰酸酯;經活化之胺甲醯氯、胺甲醯咪唑、胺甲醯基-N-甲基咪唑、p-NO2 苯酚酯及其類似物)在非質子性溶劑(諸如DCM)及弱鹼(諸如但不限於TEA或DIPEA)中反應而合成,如流程8上所示。 流程9.製備式(1.1)去克拉定糖化合物
Figure 02_image083
式(1.1)之去克拉定糖化合物可易於由式(1A)化合物,藉由在0℃與60℃之間的溫度下在溶劑(諸如但不限於THF、MeCN或H2 O)中攪拌含該化合物之乙酸或鹽酸水溶液1至72小時而合成,如流程9中所示。 流程10.製備式(1.1)去克拉定糖化合物
Figure 02_image085
式(1.1)之去克拉定糖化合物亦可根據流程10中所示之序列合成。可根據本文所述之波洛諾夫斯基去甲基化條件對托拉黴素環氧化物(tula epx)或經N芯取代之Tula環氧化物(如流程5中所示合成之烷基tula環氧化物)進行去甲基化。去甲基產物之克拉定糖可在酸性水溶液條件下,於諸如THF或乙腈之溶劑中,利用諸如乙酸或鹽酸及其他之酸裂解。脲官能基可如流程10上所示使用脲形成試劑(諸如但不限於異氰酸酯;經活化之胺甲醯氯、胺甲醯咪唑、胺甲醯基-N-甲基咪唑、p-NO2 苯酚酯及其類似物)安設在非質子性溶劑(諸如DCM)及弱鹼(諸如但不限於TEA或DIPEA)中,得到本發明之所需去克拉定糖脲化合物(s10-1.1)。 實例 製備式(1.1)之去克拉定糖實例A-13.
Figure 02_image087
向粗實例H-11(600.0 mg)中添加2N HCl(10.0 mL)且在45℃下加熱所得混合物2小時,之後冷卻至室溫。將粗反應混合物倒入冰冷NH4 OH溶液(pH>7)中,攪拌5分鐘,隨後濃縮且凍乾。藉由製備型HPLC,使用乙酸銨作為緩衝劑純化粗物質,且使經純化物質穿過SCX管柱,得到呈游離鹼形式之產物。
式(1.1)化合物可在除式(1-A1)起始物質以外的類似條件下以類似於上文針對實例A-13所示之方式製造。 製備式(1-A0)之實例B-6;亦即流程8之應用。
Figure 02_image089
步驟1:在N2 氛圍下於0℃向500 mL圓底燒瓶中依序添加含阿奇黴素(20 g,26.77 mmol,1當量)之MeOH(40 mL)及冰醋酸(3.4 mL,53.54 mmol,2.2當量)、六氟丙酮(1.9 mL,13.38 mmol,0.5當量)及H2 O2 (30% w/w於H2 O中,5 mL)。在室溫(25℃)下攪拌反應混合物16 h,之後添加無水CuSO4 (6.4 g,40.15 mmol,1.5當量)。圓底配備有回流冷凝器且在N2 氛圍下於80℃攪拌反應混合物6 h。隨後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室溫,濃縮以移除MeOH且用DCM(300 mL)稀釋。經由矽藻土過濾溶液且使用氨水溶液將濾液鹼化至pH 10。分離有機相,用水及鹽水洗滌,經無水Na2 SO4 乾燥且濃縮,獲得粗物質。用戊烷-二乙醚(2:1)溶液濕磨粗物質,獲得呈灰白色固體之所需去甲基化之阿奇黴素(13 g,66.2%)。
步驟2:在RT下向去甲基阿奇黴素(300 mg,0.408 mmol,1當量)於無水DCM(5 mL)中之經攪拌溶液中添加N-甲基-N-[4-(三氟甲基)苯基]胺甲醯氯(107 mg,0.449 mmol,1.1當量)及Et3 N(0.083 mL,0.82 mmol,2當量)。在RT下攪拌反應混合物12小時,其後LCMS分析顯示起始物質完全轉化。在減壓下濃縮混合物,且使用逆相急驟層析,用1.0% AcOH作為改質劑(0至100% MeCN於H2 O中)經C18矽膠純化粗物質。凍乾所需溶離份,得到呈白色固體乙酸鹽形式之所需脲產物(260 mg,64%)。
式(1-A0)化合物可以與上文針對(B-6)所示類似之方式,在類似條件下藉由改變脲形成試劑或起始物質且使用托拉黴素環氧化物代替阿奇黴素來製造。 製備式(1-A2)之實例C-1:
Figure 02_image091
步驟1:將tula-epx(20.0 g,27 mmol)於甲醇(40 mL)及乙酸(1.6 mL,30 mmol)中之溶液、三水合六氟丙酮(0.38 mL,3 mmol)及隨後的30%過氧化氫水溶液(0.62 g,30 mmol)一起混合且在35℃下攪拌4小時。如LCMS所判定,在起始物質耗盡後,將反應物冷卻至20℃且添加無水硫酸銅(II)(4.5 g,29 mmol),且將反應物加熱至60℃持續1小時。如LCMS所判定,反應完成後,使反應混合物冷卻至20℃且添加60 mL DCM及80 mL H2 O。用濃氨水將混合物鹼化至pH約9.8。將混合物真空濃縮成固體且自丙酮/水中再結晶,得到60 g白色結晶產物(M9-epx),其以LCMS計純度為95%且按原樣用於下一步驟中。
步驟2:將M9環氧化物(M9-epx;1.00 g,1.36 mmol,1.0當量)溶於壓力MW小瓶中之10 mL無水EtOH中。在微波反應器中將所得溶液加熱至120℃持續12小時。隨後在減壓下移除揮發物且使用逆相急驟層析,用1.0% AcOH作為改質劑(0至100% MeCN於H2 O中)經C18矽膠純化粗物質。合併含有所需產物之溶離份,用NH4 OH將pH調節至pH約12且用50 mL DCM萃取3次,得到呈游離鹼形式之所需產物(220 mg,20%)。
步驟3:將來自步驟2之產物(0.14 mmol,110 mg,1.00當量)溶於DCM(5 ml)中且冷卻至-78℃,隨後添加異氰酸苯酯(1.0當量,16 μL,0.14 mmol),且在攪拌下經60分鐘使反應物升溫至RT。如LCMS分析所判定,反應完成後,在N2 流下移除揮發物且藉由C18逆相急驟層析,用0.5% AcOH作為改質劑(0至100% MeCN於H2 O中)純化粗物質。將含有所需產物之溶離份凍乾,得到呈乙酸鹽形式之所需產物(15 mg,11%)。 製備式(1-A3)之實例D-2
Figure 02_image093
步驟1:將tula-epx(20.0 g,27 mmol)於甲醇(40 mL)及乙酸(1.6 mL,30 mmol)中之溶液、三水合六氟丙酮(0.38 mL,3 mmol)及隨後的30%過氧化氫水溶液(0.62 g,30 mmol)一起混合且在35℃下攪拌4小時。如LCMS所判定,在起始物質耗盡後,將反應物冷卻至20℃且添加無水硫酸銅(II)(4.5 g,29 mmol),且將反應物加熱至60℃持續1小時。如LCMS所判定,反應完成後,使反應混合物冷卻至20℃且添加60 mL DCM及80 mL H2 O。用濃氨水將混合物鹼化至pH約9.8。將混合物真空濃縮成固體且自丙酮/水中再結晶,得到60 g白色結晶產物(M9-epx),其以LCMS計純度為95%且按原樣用於下一步驟中。
步驟2:將M9環氧化物(M9-epx 1.00 g,1.36 mmol,1.0當量)溶於25 mL圓底燒瓶中之10 mL無水1-丙醇中。添加碳酸氫鉀(3.0當量,4.1 mmol,410 mg),接著添加1-丙烷硫醇(5.0當量,6.8 mmol,640 μl)且將所得溶液加熱至50℃隔夜,其後LCMS分析顯示起始物質耗盡。用20 mL DCM及H2 O稀釋反應混合物,且用NH4 OH將pH調節至pH約12並用30 mL DCM萃取3次,得到呈游離鹼形式之所需產物(1053 mg,95%)且按原樣用於下一步驟中。
步驟3:將來自步驟2之產物(0.25 mmol,200 mg,1.0當量)溶於DCM(5 ml)及TEA(2.0當量,70 µL,0.49 mmol)中,接著添加N-甲基-N-苯基-胺甲醯氯(1.0當量,42 mg,0.25 mmol)且在RT下攪拌所得溶液隔夜。如LCMS分析所判定,反應完成後,在N2 流下移除揮發物且藉由C18逆相急驟層析,用0.5% AcOH作為改質劑(0至100% MeCN於H2 O中)純化粗物質。將含有所需產物之溶離份凍乾,得到呈乙酸鹽形式之所需產物(135 mg,55%)。 製備式(1-A4)之實例E-3:
Figure 02_image095
步驟1:將tula-epx(20.0 g,27 mmol)於甲醇(40 mL)及乙酸(1.6 mL,30 mmol)中之溶液、三水合六氟丙酮(0.38 mL,3 mmol)及隨後的30%過氧化氫水溶液(0.62 g,30 mmol)一起混合且在35℃下攪拌4小時。如LCMS所判定,在起始物質耗盡後,將反應物冷卻至20℃且添加無水硫酸銅(II)(4.5 g,29 mmol),且將反應物加熱至60℃持續1小時。如LCMS所判定,反應完成後,使反應混合物冷卻至20℃且添加60 mL DCM及80 mL H2 O。用濃氨水將混合物鹼化至pH約9.8。將混合物真空濃縮成固體且自丙酮/水中再結晶,得到60 g白色結晶產物(M9-epx),其以LCMS計純度為95%且按原樣用於下一步驟中。
步驟2:將M9環氧化物(M9-epx,5.00 g,6.82 mmol,1.0當量)溶於250 mL圓底燒瓶中之100 mL無水1-丙醇中。添加氯化銨(3.0當量,20.5 mmol,1.1 g),隨後添加氯化鈰(3.0當量,20.5 mmol,5.1 g),且將所得溶液加熱至70℃隔夜,其後LCMS分析顯示起始物質耗盡。用100 mL DCM及H2 O稀釋反應混合物,且用NH4 OH將pH調節至pH約12並用100 mL DCM萃取3次,得到呈游離鹼形式之所需產物(5091 mg,97%)且按原樣用於下一步驟中。
步驟3:將來自步驟2之產物(0.26 mmol,200 mg,1.0當量)溶於DCM(5 ml)及TEA(2.0當量,73 µL,0.52 mmol)中,接著添加N-甲基-N-[4-(三氟甲基)苯基]胺甲醯氯(1.0當量,62 mg,0.26 mmol)且在RT下攪拌所得溶液隔夜。如LCMS分析所判定,反應完成後,在N2 流下移除揮發物且藉由C18逆相急驟層析,用0.5% AcOH作為改質劑(0至100% MeCN於H2 O中)純化粗物質。將含有所需產物之溶離份凍乾,得到呈乙酸鹽形式之所需產物(119 mg,44%) 製備式(1-A5)之實例F-2:
Figure 02_image097
步驟1:將tula-epx(20.0 g,27 mmol)於甲醇(40 mL)及乙酸(1.6 mL,30 mmol)中之溶液、三水合六氟丙酮(0.38 mL,3 mmol)及隨後的30%過氧化氫水溶液(0.62 g,30 mmol)一起混合且在35℃下攪拌4小時。如LCMS所判定,在起始物質耗盡後,將反應物冷卻至20℃且添加無水硫酸銅(II)(4.5 g,29 mmol),且將反應物加熱至60℃持續1小時。如LCMS所判定,反應完成後,使反應混合物冷卻至20℃且添加60 mL DCM及80 mL H2 O。用濃氨水將混合物鹼化至pH約9.8。將混合物真空濃縮成固體且自丙酮/水中再結晶,得到60 g白色結晶產物(M9-epx),其以LCMS計純度為95%且按原樣用於下一步驟中。
步驟2:將M9環氧化物(M9-epx,6.00 g,8.19 mmol,1.0當量)溶於250 mL圓底燒瓶中之100 mL無水1-丙醇中。添加氯化銨(3.0當量,24.6 mmol,1.31 g),接著添加疊氮化鈉(3.0當量,24.6 mmol,1.6 g),且將所得溶液加熱至80℃隔夜,其後LCMS分析顯示起始物質耗盡。用100 mL DCM及H2 O稀釋反應混合物,且用NH4 OH將pH調節至pH約12並用100 mL DCM萃取3次,得到呈游離鹼形式之所需產物(5981 mg,94%)且按原樣用於下一步驟中。
步驟3:將來自步驟2之產物(0.36 mmol,282 mg,1.0當量)溶於DCM(5 ml)及TEA(2.0當量,102 µL,0.73 mmol)中,接著添加N-甲基-N-苯基-胺甲醯氯(1.0當量,62 mg,0.36 mmol)且在RT下攪拌所得溶液隔夜。如LCMS分析所判定,反應完成後,在N2 流下移除揮發物且藉由C18逆相急驟層析,用0.5% AcOH作為改質劑(0至100% MeCN於H2 O中)純化粗物質。將含有所需產物之溶離份凍乾,得到呈乙酸鹽形式之所需產物(180 mg,51%)。 製備式(1-A6)之實例G-3:
Figure 02_image099
步驟1:將tula-epx(20.0 g,27 mmol)於甲醇(40 mL)及乙酸(1.6 mL,30 mmol)中之溶液、三水合六氟丙酮(0.38 mL,3 mmol)及隨後的30%過氧化氫水溶液(0.62 g,30 mmol)一起混合且在35℃下攪拌4小時。如LCMS所判定,在起始物質耗盡後,將反應物冷卻至20℃且添加無水硫酸銅(II)(4.5 g,29 mmol),且將反應物加熱至60℃持續1小時。如LCMS所判定,反應完成後,使反應混合物冷卻至20℃且添加60 mL DCM及80 mL H2 O。用濃氨水將混合物鹼化至pH約9.8。將混合物真空濃縮成固體且自丙酮/水中再結晶,得到60 g白色結晶產物(M9-epx),其以LCMS計純度為95%且按原樣用於下一步驟中。
步驟2:將M9環氧化物(M9-epx,3.00 g,4.09 mmol,1.0當量)溶於100 mL圓底燒瓶中之50 mL無水2-丙醇中。添加硫酸銨(3.0當量,12.3 mmol,1.6 g),接著添加氰化鉀(6.0當量,24.6 mmol,1.6 g),且將所得溶液加熱至80℃持續48小時,其後LCMS分析顯示起始物質耗盡。用100 mL DCM及H2 O稀釋反應混合物,且用NH4 OH將pH調節至pH約12並用30 mL DCM萃取3次,得到呈游離鹼形式之所需產物(2922 mg,94%)且按原樣用於下一步驟中。
步驟3:將來自步驟2之產物(0.13 mmol,100 mg,1.0當量)溶於DCM(5 ml)及TEA(2.0當量,37 µL,0.26 mmol)中,接著添加N-甲基-N-苯基-胺甲醯氯(1.0當量,22 mg,0.13 mmol)且在RT下攪拌所得溶液隔夜。如LCMS分析所判定,反應完成後,在N2 流下移除揮發物且藉由C18逆相急驟層析,用0.5% AcOH作為改質劑(0至100% MeCN於H2 O中)純化粗物質。將含有所需產物之溶離份凍乾,得到呈乙酸鹽形式之所需產物(58 mg,46%)。
式(1-A2至-A6)化合物可以與上文所示(實例C-1、D-2、E-3、F-2及G-3)類似之方式,在類似條件下藉由改變脲形成試劑或起始物質且使用(烷基-tula-epx)作為起始物質代替如流程5中所示之托拉黴素環氧化物來製造。 製備式(1-A1)之實例H-11:
Figure 02_image101
步驟1:隨後向托拉黴素(tula)(20.0 g,24.8 mmol)於甲醇(40 mL)及乙酸(1.6 mL,28 mmol)中之溶液中一起添加三水合六氟丙酮(0.62 g,2.8 mmol)及30%過氧化氫水溶液(2.88 ml,28 mmol)且在35℃下攪拌4小時。如LCMS所判定,在起始物質耗盡後,將反應物冷卻至20℃且添加無水硫酸銅(II)(4.35 g,28 mmol),且將反應物加熱至60℃持續2小時。如LCMS所判定,反應完成後,使反應混合物冷卻至20℃且添加60 mL DCM及80 mL H2 O。用濃氨水將混合物鹼化至pH約9.8。將混合物真空濃縮成固體且自丙酮/水中再結晶,得到14.2 g白色結晶產物(M9-epx),其以LCMS計純度>95%且按原樣用於下一步驟中。
步驟2:將來自步驟1之M9(0.25 mmol,200 mg,1.0當量)溶於DCM(5 ml)及TEA(2.0當量,70 μL,0.49 mmol)中,接著添加(N-甲基-N-苯基-胺甲醯氯(1.0當量,42 mg,0.25 mmol)且在RT下攪拌所得溶液隔夜。如LCMS分析所判定,反應完成後,在N2 流下移除揮發物且藉由C18逆相急驟層析,用0.5% AcOH作為改質劑(0至100% MeCN於H2 O中)純化粗物質。將含有所需產物之溶離份凍乾,得到呈乙酸鹽形式之所需產物(175 mg,71%)。
式(1-A1;表H)及式(1-A1a;表I)化合物(其中R5 為H且R6 為丙基)可以與上文針對實例(H-11)所示類似之方式,在類似條件下藉由改變脲形成試劑或起始物質且使用(烷基-tula-epx)作為起始物質代替如流程5中所示之托拉黴素環氧化物來製造。以下(1-A1)化合物遵循實例(H-11)之程序且僅展示最後一個脲形成步驟。
製備實例H-8.向M9(200 mg,0.2525 mmol)於DCM(3 mL,46.80 mmol)中之溶液中添加異氰酸基(三甲基)矽烷(1.5當量,0.3788 mmol)且在室溫下攪拌反應物16小時。蒸發反應物,添加MeOH(10 mL)且隨後蒸發。藉由製備型HPLC純化殘餘物,得到呈TFA鹽形式之白色固體(79 mg)。
製備實例H-72:在乾燥圓底燒瓶中,將M9(400 mg,0.505 mmol)及3-胺基吡啶(47.53 mg,0.505 mmol)添加至DCM(5 mL)中。使反應混合物冷卻至-78℃且添加三光氣(44.962 mg,0.152 mmol),在10分鐘後添加三乙胺(0.141 ml,1.01 mmol)。在-78℃下攪拌混合物1小時。接著濃縮混合物且藉由製備型HPLC,使用乙酸銨作為緩衝劑來純化。合併相似溶離份,濃縮且凍乾。使凍乾物質穿過SCX/PL-HCO3 樹脂管柱以製得游離鹼。隨後將游離鹼溶於1N AcOH溶液中,在室溫下攪拌30分鐘,濃縮,且溶於t-BuOH中並凍乾,得到呈乙酸鹽形式之產物。
製備實例H-91:在0℃下,向M9(21.0 gm,27 mmol)於二氯甲烷(200 mL)中之溶液中緩慢添加異氰酸苯酯(3.76 gm,31.6 mmol)。15分鐘之後,添加乙酸(3.19 gm,53.0 mmol)於水(200 mL)中之溶液且將產物萃取至水層中。丟棄有機物。向水溶液中添加甲基三級丁基醚(175 mL)且用2N氫氧化鈉水溶液將水層鹼化至pH 7.9。將含產物之有機層濃縮成固體。在55℃下將固體溶於甲基三級丁基醚(80 mL)中且添加乙酸(1.7 gm,28 mmol)。將所得漿液冷卻至5℃且藉由過濾分離產物乙酸鹽。在真空下乾燥固體,得到11.0 g白色固體。
製備實例I-4.向M9(500 mg,0.63 mmol)及TEA(114 µL,1.3當量,0.82 mmol)於DCM(5 mL)中之溶液中添加吲哚啉-1-羰基氯(126 mg,0.69 mmol)及4-二甲胺基吡啶(4 mg,0.05當量,0.032 mmol)。在室溫下攪拌混合物3小時。將混合物用NaHCO3 (飽和水溶液)淬滅,分離,且蒸發溶劑。藉由製備型SFC(2PIC管柱)(25% MeOH含NH3 )純化粗混合物,得到白色固體。
製備實例I-6:在N2 下,於-20℃將3,4-二氫-2H-1ʎ6,4-苯并噻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2
1,1-二氧化物(183 mg、0.99874 mmol)及吡啶(2當量,1.9975 mmol)於DCM(5 mL,78.00 mmol)中之溶液逐滴添加至三光氣(0.4當量,0.39950 mmol)於DCM(5 mL,78.00 mmol)中之溶液中。經30分鐘使反應混合物升溫至室溫,且隨後在室溫下攪拌2小時。將反應物用2M氯化氫水溶液淬滅,分離且添加至M9(700 mg,0.8838 mmol)及TEA(1.3當量,1.149 mmol)及4-二甲胺基吡啶(0.05當量,0.04419 mmol)於DCM(5 mL,78.00 mmol)中之溶液中。在室溫下攪拌混合物隔夜。將混合物用NaHCO3 (飽和水溶液)淬滅,分離,且蒸發溶劑。藉由製備型SFC(BiP管柱,用26% MeOH含NH3 (水溶液)溶離來純化粗混合物,得到白色固體。 製備式(1-A1)之實例H-27
Figure 02_image103
步驟1:將(2R,3S,4R,5R,8R,10R,11R,12S, 13S,14R)-11-(((2S,3R,4S,6R)-4-(二甲基胺基)-3-羥基-6-甲基四氫-2H-哌喃-2-基)氧基)-2-乙基-3,4,10-三羥基-13-(((3S,4S,6R,8R)-8-甲氧基-4,8-二甲基-1,5-二氧雜螺[2.5]辛烷-6-基)氧基)-3,5,8,10,12,14-六甲基-1-氧雜-6-氮雜環十五烷-15-酮(tula-epx)(20.0 g,27 mmol)於甲醇(40 mL)及乙酸(1.6 mL,30 mmol)中之溶液、三水合六氟丙酮(0.38 mL,3 mmol)及隨後的30%過氧化氫水溶液(0.62 g,30 mmol)一起混合且在35℃下攪拌4小時。如LCMS所判定,在起始物質耗盡後,將反應物冷卻至20℃且添加無水硫酸銅(II)(4.5 g,29 mmol),且將反應物加熱至60℃持續1小時。如LCMS所判定,反應完成後,使反應混合物冷卻至20℃且添加60 mL DCM及80 mL H2 O。用濃氨水將混合物鹼化至pH約9.8。將混合物真空濃縮成固體且自丙酮/水中再結晶,得到60 g白色結晶產物(M9-epx),其以LCMS計純度為95%且按原樣用於下一步驟中。
步驟2:將10 g來自步驟1之M9-epx(13.14 mmol)及9.12 mL環丙胺(10.0當量,131.4 mmol)於100 mL 1-丙醇中之溶液加熱至80℃持續16小時。如LCMS分析所判定,反應完成後,在減壓下移除揮發物,接著溶於100 ml DCM及H2 O中且用NH4 OH將pH調節至約9.8。用DCM萃取水層3次且將有機層合併,經無水硫酸鎂乾燥。在減壓下移除揮發物,得到粗物質,該粗物質係使用逆相急驟層析,用1.0% AcOH作為改質劑(0至100% MeCN於H2 O中)經C18矽膠純化。合併所需溶離份,用NH4 OH將pH調節至約9.8且用DCM萃取3次。合併有機層,經無水硫酸鎂乾燥且在減壓下移除揮發物,得到呈灰白色非晶形固體之所需物質(8.2 g)。
步驟3:將來自步驟2之產物(0.39 mmol,300 mg,1.00當量)溶於DCM(5 ml)中,接著添加N-甲基-N-苯基-胺甲醯氯(1.0當量,63 mg,0.39 mmol),且在RT下攪拌所得溶液隔夜。如LCMS分析所判定,反應完成後,在N2 流下移除揮發物且藉由C18逆相急驟層析,用0.5% AcOH作為改質劑(0至100% MeCN於H2 O中)純化粗物質。將含有所需產物之溶離份凍乾,得到呈乙酸鹽形式之所需化合物(212 mg)。
表H及I中所示之式(1-A1)及式(1-A1a)化合物可以與上文針對實例(H-27)所示類似之方式,在類似條件下藉由改變用於使環氧官能基開環之第二步驟中的胺,或脲形成試劑,或起始物質且使用(烷基-tula-epx)作為起始物質代替如流程5中所示之托拉黴素環氧化物來製造。 製備式(1-A1b)之實例J-7:
Figure 02_image105
步驟1:將tula-epx(20.0 g,27 mmol)於甲醇(40 mL)及乙酸(1.6 mL,30 mmol)中之溶液、三水合六氟丙酮(0.38 mL,3 mmol)及隨後的30%過氧化氫水溶液(0.62 g,30 mmol)一起混合且在35℃下攪拌4小時。如LCMS所判定,在起始物質耗盡後,將反應物冷卻至20℃且添加無水硫酸銅(II)(4.5 g,29 mmol),且將反應物加熱至60℃持續1小時。如LCMS所判定,反應完成後,使反應混合物冷卻至20℃且添加60 mL DCM及80 mL H2 O。用濃氨水將混合物鹼化至pH約9.8。將混合物真空濃縮成固體且自丙酮/水中再結晶,得到60 g白色結晶產物(M9-epx),其以LCMS計純度為95%且按原樣用於下一步驟中。
步驟2:將10 g來自步驟1之M9-epx(13.14 mmol)及14.7 mL 1-甲基哌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2
(10.0當量,131.4 mmol)於100 mL 1-丙醇中之溶液加熱至80℃持續16小時。如LCMS分析所判定,反應完成後,在減壓下移除揮發物,接著溶於100 ml DCM及H2 O中且用NH4 OH將pH調節至約9.8。用DCM萃取水層3次且將有機層合併,經無水硫酸鎂乾燥。在減壓下移除揮發物,得到粗物質,該粗物質係使用逆相急驟層析,用1.0% AcOH作為改質劑(0至100% MeCN於H2 O中)經C18矽膠純化。合併所需溶離份,用NH4 OH將pH調節至約9.8且用DCM萃取3次。合併有機層,經無水硫酸鎂乾燥且在減壓下移除揮發物,得到呈灰白色非晶形固體之所需物質。
步驟3:將來自步驟2之產物(0.390 mmol,300 mg,1.00當量)溶於DCM(5 ml)中且冷卻至-78℃,隨後添加異氰酸苯酯(1.0當量,44 μL),且攪拌反應物60分鐘,同時使溫度緩慢達到室溫。如LCMS分析所判定,反應完成後,在N2 流下移除揮發物且藉由C18逆相急驟層析,用0.5% AcOH作為改質劑(0至100% MeCN於H2 O中)純化粗物質。將含有所需產物之溶離份凍乾,得到呈乙酸鹽形式之所需化合物(184 mg)。
表J中所示之式(1-A1b)化合物可以與上文針對實例(J-7)所示類似之方式,在類似條件下藉由改變用於使環氧官能基開環之第二步驟中的胺,或脲形成試劑,或起始物質且使用(烷基-tula-epx)作為起始物質代替如流程5中所示之托拉黴素環氧化物來製造。
使用流程7之修飾製備式(1-A1)之實例H-69,其中用於使環氧化物開環之最後一個步驟中之親核試劑為N丙胺且使得R1 為來自與丙醛之還原胺化反應之丙基。
Figure 02_image107
步驟1:將1.0 g M9環氧化物(1.36 mmol,1.00當量)溶於50 mL圓底燒瓶中之10 mL無水DMF中且添加2.0當量的對大茴香醛(0.332 mL,2.73 mmol),接著添加1.17 g三乙醯氧基硼氫化鈉(STAB,4.0當量,5.5 mmol)。在40℃下加熱所得溶液2小時。再添加0.6 g STAB(2.7 mmol,2.0當量))且將所得溶液在40℃下加熱隔夜,其後LCMS分析顯示起始物質完全耗盡。隨後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0℃且添加5 mL NH4 Cl飽和溶液,且攪拌溶液5分鐘。隨後用DCM(30 mL及H2 O)稀釋反應混合物且轉移至分液漏斗中。用NH4 OH將pH調節至pH約12且用20 mL DCM萃取3次。合併有機物且經MgSO4 乾燥,且在減壓下移除,得到粗物質,該粗物質係藉由C18管柱上之逆相層析,用1% AcOH於MeCN及H2 O中之梯度溶離來純化。合併含有所需產物之溶離份,用NH4 OH將pH調節至pH約12且用50 mL DCM萃取3次,得到呈游離鹼形式之所需產物(1008 mg,87%)。
步驟2:將1008 mg來自步驟1之產物(1.18 mmol,1.00當量)溶於10 mL無水EtOH中且添加過氧乙酸(32%稀乙酸溶液;1.5當量,304 μl)。在RT下攪拌所得溶液45分鐘,其後LCMS顯示完全轉化為對應的N-氧化物。此後,添加無水硫酸銅(II)(3.0當量;566 mg)且在65℃下攪拌溶液4小時,其後LCMS顯示與41%去苯甲基化產物及44%去甲基化產物之完全反應。用20 mL DCM及H2 O稀釋反應混合物且用NH4 OH將pH調節至約12。用DCM萃取粗物質3次且合併有機物,經MgSO4 乾燥且在減壓下移除揮發物。粗物質係藉由C18管柱上之逆相層析,用1% AcOH於MeCN及H2 O之梯度純化。合併含有所需產物之溶離份,用NH4 OH將pH調節至pH約12且用50 mL DCM萃取3次,得到呈游離鹼形式之所需產物(250 mg,25%產率)
步驟3:將來自步驟2之產物(250 mg,0.30 mmol,1.0當量)溶於10 mL CF3 CH2 OH中。添加5% Pd/C (25 mg)且在40℃下在氣球壓力H2 下氫化所得漿液隔夜,其後LCMS顯示完全反應。經矽藻土濾出Pd/C且在減壓下移除揮發物,得到呈白色粉末之所需產物(M8環氧化物;M8-epx)(195 mg,91%)。
步驟4:將來自步驟3之產物(M8-epx,250 mg,1.0當量,0.35 mmol)溶於25 mL圓底燒瓶中之5 mL無水MeOH中且將溶液冷卻至0℃。添加丙醛(1.2當量,30 μl),接著分批添加三乙醯氧基硼氫化鈉(5當量,369 mg)。在0℃至RT下攪拌溶液2小時,其後LCMS顯示完全轉化為所需產物。隨後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0℃且添加1 mL NH4 Cl飽和溶液,且攪拌溶液5分鐘。隨後用DCM(30 mL及H2 O)稀釋反應混合物且轉移至分液漏斗中。用NH4 OH將pH調節至pH約12且用20 mL DCM萃取3次。合併有機相且經MgSO4 乾燥且在減壓下移除,得到呈白色固體物質之所需產物(250 mg),其具有約80% LCMS純度,按原樣用於後續環氧化物開環中。
步驟5:將來自步驟4之物質(200 mg,0.32 mmol,1.0當量)溶於乾燥圓底燒瓶中之無水DCM(5 ml)中,且添加DIPEA(0.141 mL,2.5當量),接著添加N-甲基-N-苯基-胺甲醯氯(66 mg,1.2當量,0.39 mmol。攪拌混合物隔夜,其後LCMS分析指示所有起始物質耗盡。在N2 流下移除揮發物且藉由C18管柱上之逆相層析,用1% AcOH於MeCN及H2 O中之梯度純化粗物質。合併含有所需產物之溶離份,用NH4 OH將pH調節至pH約12且用50 mL DCM萃取3次,得到呈游離鹼形式之所需產物(93 mg,32%產率)。
步驟6:向壓力小瓶中添加來自步驟2之產物(93 mg,0.10 mmol,1當量)及EtOH(2 mL),接著添加N-丙胺(103 μl,1.25 mmol,12當量)。在80℃下攪拌反應混合物16小時。隨後在真空下濃縮反應混合物且藉由C18管柱上之逆相層析,用1% AcOH於MeCN及H2 O中之梯度純化粗產物。將含有所需產物之溶離份凍乾,得到呈白色固體之呈乙酸鹽形式之所需產物(35 mg,33%產率)。
在此實例之後,可藉由用任何其他烷基醛(諸如(但不限於)乙醛或異丁醛或甲醛,諸如苯甲醛,或2-吡啶基甲醛及其他)置換該序列中之第四步驟中之丙醛來改變去氧糖胺氮上之烷基R1 。類似於本文中所示之其他實例,在最後一個步驟中,在較高溫度下,在醇溶性劑(諸如但不限於1-丙醇、1-丁醇或2-丙醇)中用各種親核試劑(諸如但不限於一級胺及二級胺、醇、硫醇、氰根陰離子、疊氮根陰離子或鹵素陰離子及其他)來使環氧化物開環。
使用流程5之修飾製備式(1-A1)之實例H-102,其中用於第一步驟之醛為丙醛且用於使環氧化物開環之最後一個步驟中的親核試劑為1-丙胺:
Figure 02_image109
步驟1:向tula-epx(1.0 g,1.34 mmol)於無水DMF(10 mL)中之溶液中添加STAB且在35℃下攪拌所得溶液4小時。如LCMS所判定,在起始物質耗盡後,使反應物冷卻至0℃且添加2 mL NH4 Cl飽和溶液,且攪拌溶液5分鐘。隨後用DCM(30 mL及H2 O)稀釋反應混合物且轉移至分液漏斗中。用NH4 OH將pH調節至pH約12且用20 mL DCM萃取3次。合併有機物且經MgSO4 乾燥,且在減壓下移除,得到粗物質,該粗物質係藉由C18管柱上之逆相層析,用1% AcOH於MeCN及H2 O中之梯度來純化。合併含有所需產物之溶離份,用NH4 OH將pH調節至pH約12且用50 mL DCM萃取3次,得到呈游離鹼形式之所需產物(600 mg,57%產率)。
步驟2:將600 mg來自步驟1之產物(0.76 mmol,1.00當量)溶於10 mL無水EtOH中且添加過氧乙酸(32%稀乙酸溶液;1.2當量,192 μl)。在RT下攪拌所得溶液45分鐘,其後LCMS顯示完全轉化為對應的N-氧化物。隨後用DCM(30 mL及H2 O)稀釋反應混合物且轉移至分液漏斗中。用NH4 OH將pH調節至pH約12且用20 mL DCM萃取3次。合併有機物,經MgSO4 乾燥且在減壓下移除,得到粗N-氧化物。將粗N-氧化物(0.76 mmol,1.0當量)溶於10 mL無水乙醇中且添加五水合硫酸銅(II)(5.0當量;950 mg)且在65℃下攪拌溶液16小時,其後LCMS顯示完全反應。用20 mL DCM及H2 O稀釋反應混合物且用NH4 OH將pH調節至約12。用DCM萃取粗物質3次,且合併有機物、經MgSO4 乾燥且在減壓下移除揮發物,得到具有LCMS純度>90%之粗製所需產物,其按原樣用於下一步驟中。
步驟3:將來自步驟2之物質(250 mg,0.32 mmol,1.0當量)溶於乾燥圓底燒瓶中之無水DCM(5 ml)中,且添加DIPEA(0.141 mL,2.5當量),接著添加N-甲基-N-苯基-胺甲醯氯(66,1.2當量,0.39 mmol)。在RT下攪拌反應物16小時,其後LCMS分析指示所有起始物質耗盡。在N2 流下移除揮發物且藉由C18管柱上之逆相層析,用1% AcOH於MeCN及H2 O中之梯度純化粗物質。合併含有所需產物之溶離份,用NH4 OH將pH調節至pH約12且用50 mL DCM萃取3次,得到呈游離鹼形式之所需產物(150 mg,51%產率)。
步驟4:向壓力小瓶中添加來自步驟3之產物(150 mg,0.17 mmol,1當量)及N-丙醇(5 mL),接著添加N-丙胺(117 μl,2.0 mmol,12當量)。在70℃下攪拌反應混合物16小時。隨後在真空下濃縮反應混合物且藉由逆相層析,使用C18管柱,用1% AcOH於MeCN及H2 O中之梯度純化粗產物。將含有所需產物之溶離份凍乾,得到呈乙酸鹽形式之所需產物(90 mg,53%產率)。
在此實例之後,芯氮上之烷基R2 可藉由用任何其他烷基醛(諸如(但不限於)甲醛或乙醛及其他)置換序列之第一步驟中之丙醛而變化。類似於本文中所示之其他實例,在最後一個步驟中,在較高溫度下,在醇溶性劑(諸如但不限於1-丙醇、1-丁醇或2-丙醇)中用各種親核試劑(諸如但不限於一級胺及二級胺、醇、硫醇、氰根陰離子、疊氮根陰離子或鹵素陰離子及其他)來使環氧化物開環。
表列實例之NMR資料提供於以下各別實例表/名稱中之每一者中。 實例
式(1)化合物係根據本文所定義之流程及程序製備且為此項技術中已知的。
下列式(1.1)化合物係如本文所定義製備;其中R0 為H且R1 為甲基;其展示於表A中。各別化合物名稱提供於下表中。
Figure 02_image111
Figure 02_image113
表A實例名稱: A-1. 1-((2S,3R,4S,6R)-2-(((2R,3S,4R,5R,8R,10R,11R, 12S,13S,14R)-2-乙基-3,4,10,13-四羥基-3,5,8,10,12,14-六甲基-15-側氧基-1-氧雜-6-氮雜環十五烷-11-基)氧基)-3-羥基-6-甲基四氫-2H-哌喃-4-基)-1-甲基-3-(嘧啶-2-基)脲; A-2. 1-((2S,3R,4S,6R)-2-(((2R,3S,4R,5R,8R,10R,11R, 12S,13S,14R)-2-乙基-3,4,10,13-四羥基-3,5,8,10,12,14-六甲基-15-側氧基-1-氧雜-6-氮雜環十五烷-11-基)氧基)-3-羥基-6-甲基四氫-2H-哌喃-4-基)-1-甲基-3-(吡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2
-2-基)脲; A-3. 1-((2S,3R,4S,6R)-2-(((2R,3S,4R,5R,8R,10R,11R, 12S,13S,14R)-2-乙基-3,4,10,13-四羥基-3,5,8,10,12,14-六甲基-15-側氧基-1-氧雜-6-氮雜環十五烷-11-基)氧基)-3-羥基-6-甲基四氫-2H-哌喃-4-基)-1-甲基-3-(吡啶-2-基)脲; A-4. 1-((2S,3R,4S,6R)-2-(((2R,3S,4R,5R,8R,10R,11R, 12S,13S,14R)-2-乙基-3,4,10,13-四羥基-3,5,8,10,12,14-六甲基-15-側氧基-1-氧雜-6-氮雜環十五烷-11-基)氧基)-3-羥基-6-甲基四氫-2H-哌喃-4-基)-1-甲基-3-(吡啶-3-基)脲; A-5. 1-((2S,3R,4S,6R)-2-(((2R,3S,4R,5R,8R,10R,11R, 12S,13S,14R)-2-乙基-3,4,10,13-四羥基-3,5,8,10,12,14-六甲基-15-側氧基-1-氧雜-6-氮雜環十五烷-11-基)氧基)-3-羥基-6-甲基四氫-2H-哌喃-4-基)-1-甲基-3-(吡啶-4-基)脲; A-6. 1-((2S,3R,4S,6R)-2-(((2R,3S,4R,5R,8R,10R,11R, 12S,13S,14R)-2-乙基-3,4,10,13-四羥基-3,5,8,10,12,14-六甲基-15-側氧基-1-氧雜-6-氮雜環十五烷-11-基)氧基)-3-羥基-6-甲基四氫-2H-哌喃-4-基)-1-甲基-3-(1-甲基-1H-吡唑-4-基)脲; A-7. 3-(1,5-二甲基-1H-吡唑-3-基)-1-((2S,3R,4S,6R)-2-(((2R,3S,4R,5R,8R,10R,11R,12S,13S,14R)-2-乙基-3,4,10, 13-四羥基-3,5,8,10,12,14-六甲基-15-側氧基-1-氧雜-6-氮雜環十五烷-11-基)氧基)-3-羥基-6-甲基四氫-2H-哌喃-4-基)-1-甲基脲; A-8. 1-((2S,3R,4S,6R)-2-(((2R,3S,4R,5R,8R,10R,11R, 12S,13S,14R)-2-乙基-3,4,10,13-四羥基-3,5,8,10,12,14-六甲基-15-側氧基-1-氧雜-6-氮雜環十五烷-11-基)氧基)-3-羥基-6-甲基四氫-2H-哌喃-4-基)-3-(2-甲氧基苯基)-1-甲基脲; A-9. 3-(4-氰基苯基)-1-((2S,3R,4S,6R)-2-(((2R,3S,4R, 5R,8R,10R,11R,12S, 13S,14R)-2-乙基-3,4,10,13-四羥基-3,5,8,10,12,14-六甲基-15-側氧基-1-氧雜-6-氮雜環十五烷-11-基)氧基)-3-羥基-6-甲基四氫-2H-哌喃-4-基)-1-甲基脲; A-10. 1-((2S,3R,4S,6R)-2-(((2R,3S,4R,5R,8R,10R,11R, 12S,13S,14R)-2-乙基-3,4,10,13-四羥基-3,5,8,10,12,14-六甲基-15-側氧基-1-氧雜-6-氮雜環十五烷-11-基)氧基)-3-羥基-6-甲基四氫-2H-哌喃-4-基)-1-甲基-3-(3-(三氟甲基)苯基)脲; A-11. 3-(3-氰基苯基)-1-((2S,3R,4S,6R)-2-(((2R,3S, 4R,5R,8R,10R,11R,12S, 13S,14R)-2-乙基-3,4,10,13-四羥基-3,5,8,10,12,14-六甲基-15-側氧基-1-氧雜-6-氮雜環十五烷-11-基)氧基)-3-羥基-6-甲基四氫-2H-哌喃-4-基)-1-甲基脲; A-12. 3-(2-氯苯基)-1-((2S,3R,4S,6R)-2-(((2R,3S,4R, 5R,8R,10R,11R,12S, 13S,14R)-2-乙基-3,4,10,13-四羥基-3,5,8,10,12,14-六甲基-15-側氧基-1-氧雜-6-氮雜環十五烷-11-基)氧基)-3-羥基-6-甲基四氫-2H-哌喃-4-基)-1-甲基脲; A-13. 1-((2S,3R,4S,6R)-2-(((2R,3S,4R,5R,8R,10R,11R, 12S,13S,14R)-2-乙基-3,4,10,13-四羥基-3,5,8,10,12,14-六甲基-15-側氧基-1-氧雜-6-氮雜環十五烷-11-基)氧基)-3-羥基-6-甲基四氫-2H-哌喃-4-基)-1-甲基-3-苯基脲; A-14. 1-((2S,3R,4S,6R)-2-(((2R,3S,4R,5R,8R,10R,11R, 12S,13S,14R)-2-乙基-3,4,10,13-四羥基-3,5,8,10,12,14-六甲基-15-側氧基-1-氧雜-6-氮雜環十五烷-11-基)氧基)-3-羥基-6-甲基四氫-2H-哌喃-4-基)-1-甲基-3-(鄰甲苯基)脲; A-15. 1-((2S,3R,4S,6R)-2-(((2R,3S,4R,5R,8R,10R,11R, 12S,13S,14R)-2-乙基-3,4,10,13-四羥基-3,5,8,10,12,14-六甲基-15-側氧基-1-氧雜-6-氮雜環十五烷-11-基)氧基)-3-羥基-6-甲基四氫-2H-哌喃-4-基)-1-甲基-3-(4-(三氟甲基)苯基)脲; A-16. 1-((2S,3R,4S,6R)-2-(((2R,3S,4R,5R,8R,10R,11R, 12S,13S,14R)-2-乙基-3,4,10,13-四羥基-3,5,8,10,12,14-六甲基-15-側氧基-1-氧雜-6-氮雜環十五烷-11-基)氧基)-3-羥基-6-甲基四氫-2H-哌喃-4-基)-1-甲基-3-(2-(三氟甲基)苯基)脲; A-17. 1-((2S,3R,4S,6R)-2-(((2R,3S,4R,5R,8R,10R,11R, 12S,13S,14R)-2-乙基-3,4,10,13-四羥基-3,5,8,10,12,14-六甲基-15-側氧基-1-氧雜-6-氮雜環十五烷-11-基)氧基)-3-羥基-6-甲基四氫-2H-哌喃-4-基)-3-(2-氟苯基)-1-甲基脲; A-18. 1-((2S,3R,4S,6R)-2-(((2R,3S,4R,5R,8R,10R,11R, 12S,13S,14R)-2-乙基-3,4,10,13-四羥基-3,5,8,10,12,14-六甲基-15-側氧基-1-氧雜-6-氮雜環十五烷-11-基)氧基)-3-羥基-6-甲基四氫-2H-哌喃-4-基)-3-(4-氟苯基)-1-甲基脲; A-19. 3-(4-氯苯基)-1-((2S,3R,4S,6R)-2-(((2R,3S,4R, 5R,8R,10R,11R,12S,13S,14R)-2-乙基-3,4,10,13-四羥基-3,5,8,10,12,14-六甲基-15-側氧基-1-氧雜-6-氮雜環十五烷-11-基)氧基)-3-羥基-6-甲基四氫-2H-哌喃-4-基)-1-甲基脲; A-20. 1-((2S,3R,4S,6R)-2-(((2R,3S,4R,5R,8R,10R,11R, 12S,13S,14R)-2-乙基-3,4,10,13-四羥基-3,5,8,10,12,14-六甲基-15-側氧基-1-氧雜-6-氮雜環十五烷-11-基)氧基)-3-羥基-6-甲基四氫-2H-哌喃-4-基)-3-(3-氟苯基)-1-甲基脲; A-21. 1-((2S,3R,4S,6R)-2-(((2R,3S,4R,5R,8R,10R,11R, 12S,13S,14R)-2-乙基-3,4,10,13-四羥基-3,5,8,10,12,14-六甲基-15-側氧基-1-氧雜-6-氮雜環十五烷-11-基)氧基)-3-羥基-6-甲基四氫-2H-哌喃-4-基)-3-(3-甲氧基苯基)-1-甲基脲; A-22. 1-((2S,3R,4S,6R)-2-(((2R,3S,4R,5R,8R,10R,11R, 12S,13S,14R)-2-乙基-3,4,10,13-四羥基-3,5,8,10,12,14-六甲基-15-側氧基-1-氧雜-6-氮雜環十五烷-11-基)氧基)-3-羥基-6-甲基四氫-2H-哌喃-4-基)-3-(4-甲氧基苯基)-1-甲基脲; A-23. 3-(3-氯苯基)-1-((2S,3R,4S,6R)-2-(((2R,3S,4R, 5R,8R,10R,11R,12S, 13S,14R)-2-乙基-3,4,10,13-四羥基-3,5,8,10,12,14-六甲基-15-側氧基-1-氧雜-6-氮雜環十五烷-11-基)氧基)-3-羥基-6-甲基四氫-2H-哌喃-4-基)-1-甲基脲; A-24. 1-((2S,3R,4S,6R)-2-(((2R,3S,4R,5R,8R,10R,11R, 12S,13S,14R)-2-乙基-3,4,10,13-四羥基-3,5,8,10,12,14-六甲基-15-側氧基-1-氧雜-6-氮雜環十五烷-11-基)氧基)-3-羥基-6-甲基四氫-2H-哌喃-4-基)-1-甲基-3-(對甲苯基)脲; A-25. 1-((2S,3R,4S,6R)-2-(((2R,3S,4R,5R,8R,10R,11R, 12S,13S,14R)-2-乙基-3,4,10,13-四羥基-3,5,8,10,12,14-六甲基-15-側氧基-1-氧雜-6-氮雜環十五烷-11-基)氧基)-3-羥基-6-甲基四氫-2H-哌喃-4-基)-1-甲基-3-(間甲苯基)脲;及 A-26. 1-((2S,3R,4S,6R)-2-(((2R,3S,4R,5R,8R,10R,11R, 12S,13S,14R)-2-乙基-3,4,10,13-四羥基-3,5,8,10,12,14-六甲基-15-側氧基-1-氧雜-6-氮雜環十五烷-11-基)氧基)-3-羥基-6-甲基四氫-2H-哌喃-4-基)-1,3-二甲基-3-苯基脲。
Figure 02_image115
Figure 02_image117
下列式(1-A0)化合物係根據本文所定義之流程及程序製備;且其中R1 為甲基;其展示於表B中。各別化合物名稱提供於下表中。實例B-1a、B-2a、B-3a及B-13a分別為B-1、B-2、B-3及B-13之立體異構體(亦即,Ra α碳處之羥基非對映異構體(5R代替5S))
Figure 02_image119
Figure 02_image121
*至少一種BRD菌株之MIC≤64µg/mL
表B實例名稱: B-1. 1-((2S,3R,4S,6R)-2-(((2R,3S,4R,5R,8R,10R,11R, 12S,13S,14R)-2-乙基-3,4,10-三羥基-13-(((2R,4R,5S,6S)-5-羥基-4-甲氧基-4,5,6-三甲基四氫-2H-哌喃-2-基)氧基)-3,5,8,10,12,14-六甲基-15-側氧基-1-氧雜-6-氮雜環十五烷-11-基)氧基)-3-羥基-6-甲基四氫-2H-哌喃-4-基)-1,3-二甲基-3-苯基脲; B-1a. 1-((2S,3R,4S,6R)-2-(((2R,3S,4R,5R,8R,10R,11R, 12S,13S,14R)-2-乙基-3,4,10-三羥基-13-(((2R,4R,5R,6S)-5-羥基-4-甲氧基-4,5,6-三甲基四氫-2H-哌喃-2-基)氧基)-3,5,8,10,12,14-六甲基-15-側氧基-1-氧雜-6-氮雜環十五烷-11-基)氧基)-3-羥基-6-甲基四氫-2H-哌喃-4-基)-1,3-二甲基-3-苯基脲; B-2. 1-((2S,3R,4S,6R)-2-(((2R,3S,4R,5R,8R,10R,11R, 12S,13S,14R)-2-乙基-3,4,10-三羥基-13-(((2R,4R,5S,6S)-5-羥基-4-甲氧基-4,6-二甲基四氫-2H-哌喃-2-基)氧基)-3,5,8,10,12,14-六甲基-15-側氧基-1-氧雜-6-氮雜環十五烷-11-基)氧基)-3-羥基-6-甲基四氫-2H-哌喃-4-基)-1,3-二甲基-3-(4-(三氟甲基)苯基)脲; B-2a. 1-((2S,3R,4S,6R)-2-(((2R,3S,4R,5R,8R,10R,11R, 12S,13S,14R)-2-乙基-3,4,10-三羥基-13-(((2R,4R,5R,6S)-5-羥基-4-甲氧基-4,6-二甲基四氫-2H-哌喃-2-基)氧基)-3,5,8,10,12,14-六甲基-15-側氧基-1-氧雜-6-氮雜環十五烷-11-基)氧基)-3-羥基-6-甲基四氫-2H-哌喃-4-基)-1,3-二甲基-3-(4-(三氟甲基)苯基)脲; B-3. 1-((2S,3R,4S,6R)-2-(((2R,3S,4R,5R,8R,10R,11R, 12S,13S,14R)-2-乙基-3,4,10-三羥基-13-(((2R,4R,5S,6S)-5-羥基-4-甲氧基-4,6-二甲基四氫-2H-哌喃-2-基)氧基)-3,5,8,10,12,14-六甲基-15-側氧基-1-氧雜-6-氮雜環十五烷-11-基)氧基)-3-羥基-6-甲基四氫-2H-哌喃-4-基)-1,3-二甲基-3-苯基脲; B-3a. 1-((2S,3R,4S,6R)-2-(((2R,3S,4R,5R,8R,10R,11R, 12S,13S,14R)-2-乙基-3,4,10-三羥基-13-(((2R,4R,5R,6S)-5-羥基-4-甲氧基-4,6-二甲基四氫-2H-哌喃-2-基)氧基)-3,5,8,10,12,14-六甲基-15-側氧基-1-氧雜-6-氮雜環十五烷-11-基)氧基)-3-羥基-6-甲基四氫-2H-哌喃-4-基)-1,3-二甲基-3-苯基脲; B-4. 1-((2S,3R,4S,6R)-2-(((2R,3S,4R,5R,8R,10R,11R, 12S,13S,14R)-2-乙基-3,4,10-三羥基-13-(((2R,4R,5S,6S)-5-羥基-4-甲氧基-4,6-二甲基四氫-2H-哌喃-2-基)氧基)-3,5,6,8,10,12,14-七甲基-15-側氧基-1-氧雜-6-氮雜環十五烷-11-基)氧基)-3-羥基-6-甲基四氫-2H-哌喃-4-基)-1-甲基-3-苯基脲; B-5. 1-((2S,3R,4S,6R)-2-(((2R,3S,4R,5R,8R,10R,11R, 12S,13S,14R)-2-乙基-3,4,10-三羥基-13-(((2R,4R,5S,6S)-5-羥基-4-甲氧基-4,6-二甲基四氫-2H-哌喃-2-基)氧基)-3,5,6,8,10,12,14-七甲基-15-側氧基-1-氧雜-6-氮雜環十五烷-11-基)氧基)-3-羥基-6-甲基四氫-2H-哌喃-4-基)-1,3-二甲基-3-苯基脲; B-6. 1-((2S,3R,4S,6R)-2-(((2R,3S,4R,5R,8R,10R,11R, 12S,13S,14R)-2-乙基-3,4,10-三羥基-13-(((2R,4R,5S,6S)-5-羥基-4-甲氧基-4,6-二甲基四氫-2H-哌喃-2-基)氧基)-3,5,6,8,10,12,14-七甲基-15-側氧基-1-氧雜-6-氮雜環十五烷-11-基)氧基)-3-羥基-6-甲基四氫-2H-哌喃-4-基)-1,3-二甲基-3-(4-(三氟甲基)苯基)脲; B-7. 3-(4-(二甲基胺基)苯基)-1-((2S,3R,4S,6R)-2-(((2R,3S,4R,5R,8R,10R,11R,12S,13S,14R)-2-乙基-3,4,10-三羥基-13-(((2R,4R,5S,6S)-5-羥基-4-甲氧基-4,6-二甲基四氫-2H-哌喃-2-基)氧基)-3,5,6,8,10,12,14-七甲基-15-側氧基-1-氧雜-6-氮雜環十五烷-11-基)氧基)-3-羥基-6-甲基四氫-2H-哌喃-4-基)-1-甲基脲; B-8. 1-((2S,3R,4S,6R)-2-(((2R,3S,4R,5R,8R,10R,11R, 12S,13S,14R)-2-乙基-3,4,10-三羥基-13-(((2R,4R,5S,6S)-5-羥基-4-甲氧基-4,6-二甲基四氫-2H-哌喃-2-基)氧基)-3,5,6,8,10,12,14-七甲基-15-側氧基-1-氧雜-6-氮雜環十五烷-11-基)氧基)-3-羥基-6-甲基四氫-2H-哌喃-4-基)-1-甲基-3-(4-(三氟甲基)苯基)脲; B-9. 1-((2S,3R,4S,6R)-2-(((2R,3S,4R,5R,8R,10R,11R, 12S,13S,14R)-2-乙基-3,4,10-三羥基-13-(((2R,4R,5S,6S)-5-羥基-4-甲氧基-4,6-二甲基四氫-2H-哌喃-2-基)氧基)-3,5,6,8,10,12,14-七甲基-15-側氧基-1-氧雜-6-氮雜環十五烷-11-基)氧基)-3-羥基-6-甲基四氫-2H-哌喃-4-基)-3-(4-氟苯基)-1-甲基脲; B-10. 3-環己基-1-((2S,3R,4S,6R)-2-(((2R,3S,4R, 5R,8R,10R,11R,12S,13S, 14R)-2-乙基-3,4,10-三羥基-13-(((2R,4R,5S,6S)-5-羥基-4-甲氧基-4,6-二甲基四氫-2H-哌喃-2-基)氧基)-3,5,6,8,10,12,14-七甲基-15-側氧基-1-氧雜-6-氮雜環十五烷-11-基)氧基)-3-羥基-6-甲基四氫-2H-哌喃-4-基)-1-甲基脲; B-11. 3-(三級丁基)-1-((2S,3R,4S,6R)-2-(((2R,3S,4R, 5R,8R,10R,11R,12S,13S, 14R)-2-乙基-3,4,10-三羥基-13-(((2R,4R,5S,6S)-5-羥基-4-甲氧基-4,6-二甲基四氫-2H-哌喃-2-基)氧基)-3,5,6,8,10,12,14-七甲基-15-側氧基-1-氧雜-6-氮雜環十五烷-11-基)氧基)-3-羥基-6-甲基四氫-2H-哌喃-4-基)-1-甲基脲; B-12. 3-(4-氰基苯基)-1-((2S,3R,4S,6R)-2-(((2R,3S, 4R,5R,8R,10R,11R,12S, 13S,14R)-2-乙基-3,4,10-三羥基-13-(((2R,4R,5S,6S)-5-羥基-4-甲氧基-4,6-二甲基四氫-2H-哌喃-2-基)氧基)-3,5,6,8,10,12,14-七甲基-15-側氧基-1-氧雜-6-氮雜環十五烷-11-基)氧基)-3-羥基-6-甲基四氫-2H-哌喃-4-基)-1-甲基脲; B-13. 1-((2S,3R,4S,6R)-2-(((2R,3S,4R,5R,8R,10R,11R, 12S,13S,14R)-2-乙基-3,4,10-三羥基-13-(((2R,4R,5S,6S)-5-羥基-4-甲氧基-4,5,6-三甲基四氫-2H-哌喃-2-基)氧基)-3,5,8,10,12,14-六甲基-15-側氧基-1-氧雜-6-氮雜環十五烷-11-基)氧基)-3-羥基-6-甲基四氫-2H-哌喃-4-基)-1,3-二甲基-3-(4-(三氟甲基)苯基)脲; B-13a. 1-((2S,3R,4S,6R)-2-(((2R,3S,4R,5R,8R,10R, 11R,12S,13S,14R)-2-乙基-3,4,10-三羥基-13-(((2R,4R, 5R,6S)-5-羥基-4-甲氧基-4,5,6-三甲基四氫-2H-哌喃-2-基)氧基)-3,5,8,10,12,14-六甲基-15-側氧基-1-氧雜-6-氮雜環十五烷-11-基)氧基)-3-羥基-6-甲基四氫-2H-哌喃-4-基)-1,3-二甲基-3-(4-(三氟甲基)苯基)脲; B-14. 1-((2S,3R,4S,6R)-2-(((2R,3S,4R,5R,8R,10R, 11R,12S,13S,14R)-2-乙基-3,4,10-三羥基-13-(((2R,4R, 5S,6S)-5-羥基-4-甲氧基-4,6-二甲基四氫-2H-哌喃-2-基)氧基)-3,5,8,10,12,14-六甲基-15-側氧基-6-丙基-1-氧雜-6-氮雜環十五烷-11-基)氧基)-3-羥基-6-甲基四氫-2H-哌喃-4-基)-1,3-二甲基-3-(4-(三氟甲基)苯基)脲(964);及 B-15. 1-((2S,3R,4S,6R)-2-(((2R,3S,4R,5R,8R,10R,11R, 12S,13S,14R)-2-乙基-3,4,10-三羥基-13-(((2R,4R,5S,6S)-5-羥基-4-甲氧基-4,6-二甲基四氫-2H-哌喃-2-基)氧基)-3,5,8,10,12,14-六甲基-15-側氧基-6-丙基-1-氧雜-6-氮雜環十五烷-11-基)氧基)-3-羥基-6-甲基四氫-2H-哌喃-4-基)-1,3-二甲基-3-苯基脲(896)。
Figure 02_image123
Figure 02_image125
^乙酸鹽
下列式(1-A2)化合物係根據本文所定義之流程及程序製備;且其中R0 為H,R1 為甲基且R7 為乙基;其提供於表C中。各別化合物名稱提供於下表中。
Figure 02_image127
Figure 02_image129
表C實例名稱: C-1. 1-((2S,3R,4S,6R)-2-(((2R,3S,4R,5R,8R,10R,11R, 12S,13S,14R)-13-(((2R,4R,5S,6S)-5-(乙氧基甲基)-5-羥基-4-甲氧基-4,6-二甲基四氫-2H-哌喃-2-基)氧基)-2-乙基-3,4,10-三羥基-3,5,8,10,12,14-六甲基-15-側氧基-1-氧雜-6-氮雜環十五烷-11-基)氧基)-3-羥基-6-甲基四氫-2H-哌喃-4-基)-1-甲基-3-苯基脲; C-2. 1-((2S,3R,4S,6R)-2-(((2R,3S,4R,5R,8R,10R,11R, 12S,13S,14R)-13-(((2R, 4R,5S,6S)-5-(乙氧基甲基)-5-羥基-4-甲氧基-4,6-二甲基四氫-2H-哌喃-2-基)氧基)-2-乙基-3,4,10-三羥基-3,5,8,10,12,14-六甲基-15-側氧基-1-氧雜-6-氮雜環十五烷-11-基)氧基)-3-羥基-6-甲基四氫-2H-哌喃-4-基)-1,3-二甲基-3-苯基脲;及 C-3. 1-((2S,3R,4S,6R)-2-(((2R,3S,4R,5R,8R,10R,11R, 12S,13S,14R)-13-(((2R, 4R,5S,6S)-5-(乙氧基甲基)-5-羥基-4-甲氧基-4,6-二甲基四氫-2H-哌喃-2-基)氧基)-2-乙基-3,4,10-三羥基-3,5,8,10,12,14-六甲基-15-側氧基-1-氧雜-6-氮雜環十五烷-11-基)氧基)-3-羥基-6-甲基四氫-2H-哌喃-4-基)-1,3-二甲基-3-(4-(三氟甲基)苯基)脲。
Figure 02_image131
^乙酸鹽
下列式(1-A3)化合物係根據本文所定義之流程及程序製備;其中R0 為H,R1 為甲基,且R7 為丙基;其展示於表D中。各別化合物名稱提供於下表中。
Figure 02_image133
Figure 02_image135
*至少一種BRD菌株之MIC≤64µg/mL
表D實例名稱: D-1. 1-((2S,3R,4S,6R)-2-(((2R,3S,4R,5R,8R,10R,11R, 12S,13S,14R)-2-乙基-3,4,10-三羥基-13-(((2R,4R,5S,6S)-5-羥基-4-甲氧基-4,6-二甲基-5-((丙基硫基)甲基)四氫-2H-哌喃-2-基)氧基)-3,5,8,10,12,14-六甲基-15-側氧基-1-氧雜-6-氮雜環十五烷-11-基)氧基)-3-羥基-6-甲基四氫-2H-哌喃-4-基)-1-甲基-3-苯基脲; D-2. 1-((2S,3R,4S,6R)-2-(((2R,3S,4R,5R,8R,10R,11R, 12S,13S,14R)-2-乙基-3,4,10-三羥基-13-(((2R,4R,5S,6S)-5-羥基-4-甲氧基-4,6-二甲基-5-((丙基硫基)甲基)四氫-2H-哌喃-2-基)氧基)-3,5,8,10,12,14-六甲基-15-側氧基-1-氧雜-6-氮雜環十五烷-11-基)氧基)-3-羥基-6-甲基四氫-2H-哌喃-4-基)-1,3-二甲基-3-苯基脲;及 D-3. 1-((2S,3R,4S,6R)-2-(((2R,3S,4R,5R,8R,10R,11R, 12S,13S,14R)-2-乙基-3,4,10-tr羥基-13-(((2R,4R,5S,6S)-5-羥基-4-甲氧基-4,6-二甲基-5-((丙基硫基)甲基)四氫-2H-哌喃-2-基)氧基)-3,5,8,10,12,14-六甲基-15-側氧基-1-氧雜-6-氮雜環十五烷-11-基)氧基)-3-羥基-6-甲基四氫-2H-哌喃-4-基)-1,3-二甲基-3-(4-(三氟甲基)苯基)脲。
Figure 02_image137
^乙酸鹽
下列式(1-A4)化合物係根據本文所定義之流程及程序製備;其中R0 為H,R1 為H,且X'為氯;其展示於表E中。各別化合物名稱提供於下表中。
Figure 02_image139
Figure 02_image141
表E實例名稱: E-1. 1-((2S,3R,4S,6R)-2-(((2R,3S,4R,5R,8R,10R,11R, 12S,13S,14R)-13-(((2R, 4R,5S,6S)-5-(氯甲基)-5-羥基-4-甲氧基-4,6-二甲基四氫-2H-哌喃-2-基)氧基)-2-乙基-3,4,10-三羥基-3,5,8,10,12,14-六甲基-15-側氧基-1-氧雜-6-氮雜環十五烷-11-基)氧基)-3-羥基-6-甲基四氫-2H-哌喃-4-基)-1-甲基-3-苯基脲; E-2. 1-((2S,3R,4S,6R)-2-(((2R,3S,4R,5R,8R,10R,11R, 12S,13S,14R)-13-(((2R, 4R,5S,6S)-5-(氯甲基)-5-羥基-4-甲氧基-4,6-二甲基四氫-2H-哌喃-2-基)氧基)-2-乙基-3,4,10-三羥基-3,5,8,10,12,14-六甲基-15-側氧基-1-氧雜-6-氮雜環十五烷-11-基)氧基)-3-羥基-6-甲基四氫-2H-哌喃-4-基)-1,3-二甲基-3-苯基脲;及 E-3. 1-((2S,3R,4S,6R)-2-(((2R,3S,4R,5R,8R,10R,11R, 12S,13S,14R)-13-(((2R, 4R,5S,6S)-5-(氯甲基)-5-羥基-4-甲氧基-4,6-二甲基四氫-2H-哌喃-2-基)氧基)-2-乙基-3,4,10-三羥基-3,5,8,10,12,14-六甲基-15-側氧基-1-氧雜-6-氮雜環十五烷-11-基)氧基)-3-羥基-6-甲基四氫-2H-哌喃-4-基)-1-甲基-3-(4-(三氟甲基)苯基)脲。
Figure 02_image143
^乙酸鹽
下列式(1-A5)化合物係根據本文所定義之流程及程序製備;其中R0 為H且R1 為甲基;其展示於表F中。各別化合物名稱提供於下表中。
Figure 02_image145
Figure 02_image147
*至少一種BRD菌株之MIC≤64µg/mL
表F實例名稱: F-1. 1-((2S,3R,4S,6R)-2-(((2R,3S,4R,5R,8R,10R,11R, 12S,13S,14R)-13-(((2R, 4R,5S,6S)-5-(azido甲基)-5-羥基-4-甲氧基-4,6-二甲基四氫-2H-哌喃-2-基)氧基)-2-乙基-3,4,10-三羥基-3,5,8,10,12,14-六甲基-15-側氧基-1-氧雜-6-氮雜環十五烷-11-基)氧基)-3-羥基-6-甲基四氫-2H-哌喃-4-基)-1-甲基-3-苯基脲; F-2. 1-((2S,3R,4S,6R)-2-(((2R,3S,4R,5R,8R,10R,11R, 12S,13S,14R)-13-(((2R, 4R,5S,6S)-5-(azido甲基)-5-羥基-4-甲氧基-4,6-二甲基四氫-2H-哌喃-2-基)氧基)-2-乙基-3,4,10-三羥基-3,5,8,10,12,14-六甲基-15-側氧基-1-氧雜-6-氮雜環十五烷-11-基)氧基)-3-羥基-6-甲基四氫-2H-哌喃-4-基)-1,3-二甲基-3-苯基脲;及 F-3. 1-((2S,3R,4S,6R)-2-(((2R,3S,4R,5R,8R,10R,11R, 12S,13S,14R)-13-(((2R, 4R,5S,6S)-5-(azido甲基)-5-羥基-4-甲氧基-4,6-二甲基四氫-2H-哌喃-2-基)氧基)-2-乙基-3,4,10-三羥基-3,5,8,10,12,14-六甲基-15-側氧基-1-氧雜-6-氮雜環十五烷-11-基)氧基)-3-羥基-6-甲基四氫-2H-哌喃-4-基)-1,3-二甲基-3-(4-(三氟甲基)苯基)脲。
Figure 02_image149
下列式(1-A6)化合物係根據本文所定義之流程及程序製備;其中R0 為H且R1 為甲基;其展示於表G中。各別化合物名稱提供於下表中。
Figure 02_image151
Figure 02_image153
表G實例名稱: G-1. 1-((2S,3R,4S,6R)-2-(((2R,3S,4R,5R,8R,10R,11R, 12S,13S,14R)-13-(((2R, 4R,5S,6S)-5-(氰基甲基)-5-羥基-4-甲氧基-4,6-二甲基四氫-2H-哌喃-2-基)氧基)-2-乙基-3,4,10-三羥基-3,5,8,10,12,14-六甲基-15-側氧基-1-氧雜-6-氮雜環十五烷-11-基)氧基)-3-羥基-6-甲基四氫-2H-哌喃-4-基)-1-甲基-3-苯基脲; G-2. 1-((2S,3R,4S,6R)-2-(((2R,3S,4R,5R,8R,10R,11R, 12S,13S,14R)-13-(((2R, 4R,5S,6S)-5-(氰基甲基)-5-羥基-4-甲氧基-4,6-二甲基四氫-2H-哌喃-2-基)氧基)-2-乙基-3,4,10-三羥基-3,5,8,10,12,14-六甲基-15-側氧基-1-氧雜-6-氮雜環十五烷-11-基)氧基)-3-羥基-6-甲基四氫-2H-哌喃-4-基)-1,3-二甲基-3-苯基脲;及 G-3. 1-((2S,3R,4S,6R)-2-(((2R,3S,4R,5R,8R,10R,11R, 12S,13S,14R)-13-(((2R, 4R,5S,6S)-5-(氰基甲基)-5-羥基-4-甲氧基-4,6-二甲基四氫-2H-哌喃-2-基)氧基)-2-乙基-3,4,10-三羥基-3,5,8,10,12,14-六甲基-15-側氧基-1-氧雜-6-氮雜環十五烷-11-基)氧基)-3-羥基-6-甲基四氫-2H-哌喃-4-基)-1,3-二甲基-3-(4-(三氟甲基)苯基)脲。
Figure 02_image155
^乙酸鹽
下列式(1-A1)化合物係使用本文所定義之流程及程序製備;R0 為H、甲基或丙基,如表H中所定義。各別化合物名稱(質量[M+H]+ )提供於下表中。
Figure 02_image157
Figure 02_image159
Figure 02_image161
Figure 02_image163
Figure 02_image165
Figure 02_image167
*至少一種BRD菌株之MIC≤64µg/mL
表H實例名稱: H-1. 3-環丙基-1-((2S,3R,4S,6R)-2-(((2R,3S,4R,5R,8R, 10R,11R,12S,13S,14R)-13-(((2R,4R,5S,6S)-5-((3-環丙基-1-(2-嗎啉基乙基)脲基)甲基)-5-羥基-4-甲氧基-4,6-二甲基四氫-2H-哌喃-2-基)氧基)-2-乙基-3,4,10-三羥基-3,5,8,10,12,14-六甲基-15-側氧基-1-氧雜-6-氮雜環十五烷-11-基)氧基)-3-羥基-6-甲基四氫-2H-哌喃-4-基)-1-甲基脲(1029); H-2. 1-((2S,3R,4S,6R)-2-(((2R,3S,4R,5R,8R,10R,11R, 12S,13S,14R)-13-(((2R, 4R,5S,6S)-5-((二甲基胺基)甲基)-5-羥基-4-甲氧基-4,6-二甲基四氫-2H-哌喃-2-基)氧基)-2-乙基-3,4,10-三羥基-3,5,8,10,12,14-六甲基-15-側氧基-1-氧雜-6-氮雜環十五烷-11-基)氧基)-3-羥基-6-甲基四氫-2H-哌喃-4-基)-1-甲基-3-苯基脲(897); H-3. 1-((2S,3R,4S,6R)-2-(((2R,3S,4R,5R,8R,10R,11R, 12S,13S,14R)-13-(((2R,4R,5S,6S)-5-(((2-(二甲基胺基)乙基)胺基)甲基)-5-羥基-4-甲氧基-4,6-二甲基四氫-2H-哌喃-2-基)氧基)-2-乙基-3,4,10-三羥基-3,5,8,10,12,14-六甲基-15-側氧基-1-氧雜-6-氮雜環十五烷-11-基)氧基)-3-羥基-6-甲基四氫-2H-哌喃-4-基)-1-甲基-3-苯基脲(940); H-4. 1-((2S,3R,4S,6R)-2-(((2R,3S,4R,5R,8R,10R,11R, 12S,13S,14R)-13-(((2R,4R,5S,6S)-5-((di乙基胺基)甲基)-5-羥基-4-甲氧基-4,6-二甲基四氫-2H-哌喃-2-基)氧基)-2-乙基-3,4,10-三羥基-3,5,8,10,12,14-六甲基-15-側氧基-1-氧雜-6-氮雜環十五烷-11-基)氧基)-3-羥基-6-甲基四氫-2H-哌喃-4-基)-1-甲基-3-苯基脲(925); H-5. 1-((2S,3R,4S,6R)-2-(((2R,3S,4R,5R,8R,10R,11R, 12S,13S,14R)-13-(((2R,4R,5S,6S)-5-(((2-(二甲基胺基)乙基)胺基)甲基)-5-羥基-4-甲氧基-4,6-二甲基四氫-2H-哌喃-2-基)氧基)-2-乙基-3,4,10-三羥基-3,5,8,10,12,14-六甲基-15-側氧基-1-氧雜-6-氮雜環十五烷-11-基)氧基)-3-羥基-6-甲基四氫-2H-哌喃-4-基)-1-甲基-3-丙基脲(906); H-6. 3-(2-(二甲基胺基)乙基)-1-((2S,3R,4S,6R)-2-(((2R,3S,4R,5R,8R,10R, 11R,12S,13S,14R)-2-乙基-3,4,10-三羥基-13-(((2R,4R,5S,6S)-5-羥基-4-甲氧基-4,6-二甲基-5-((丙基胺基)甲基)四氫-2H-哌喃-2-基)氧基)-3,5,8,10,12,14-六甲基-15-側氧基-1-氧雜-6-氮雜環十五烷-11-基)氧基)-3-羥基-6-甲基四氫-2H-哌喃-4-基)-1-甲基脲(906); H-7. 1-((2S,3R,4S,6R)-2-(((2R,3S,4R,5R,8R,10R,11R, 12S,13S,14R)-2-乙基-3,4,10-三羥基-13-(((2R,4R,5S,6S)-5-羥基-4-甲氧基-4,6-二甲基-5-((丙基胺基)甲基)四氫-2H-哌喃-2-基)氧基)-3,5,8,10,12,14-六甲基-15-側氧基-1-氧雜-6-氮雜環十五烷-11-基)氧基)-3-羥基-6-甲基四氫-2H-哌喃-4-基)-1-甲基-3-(2-(哌啶-1-基)乙基)脲(946); H-8. 1-((2S,3R,4S,6R)-2-(((2R,3S,4R,5R,8R,10R,11R, 12S,13S,14R)-2-乙基-3,4,10-三羥基-13-(((2R,4R,5S,6S)-5-羥基-4-甲氧基-4,6-二甲基-5-((丙基胺基)甲基)四氫-2H-哌喃-2-基)氧基)-3,5,8,10,12,14-六甲基-15-側氧基-1-氧雜-6-氮雜環十五烷-11-基)氧基)-3-羥基-6-甲基四氫-2H-哌喃-4-基)-3-甲基-1-丙基-3-(4-(三氟甲基)苯基)脲(1021); H-9. 1-((2S,3R,4S,6R)-2-(((2R,3S,4R,5R,8R,10R,11R, 12S,13S,14R)-13-(((2R, 4R,5S,6S)-5-(((2-(二甲基胺基)乙基)(丙基)胺基)甲基)-5-羥基-4-甲氧基-4,6-二甲基四氫-2H-哌喃-2-基)氧基)-2-乙基-3,4,10-三羥基-3,5,8,10,12,14-六甲基-15-側氧基-1-氧雜-6-氮雜環十五烷-11-基)氧基)-3-羥基-6-甲基四氫-2H-哌喃-4-基)-1-甲基脲(878); H-10. 1-((2S,3R,4S,6R)-2-(((2R,3S,4R,5R,8R,10R,11R, 12S,13S,14R)-2-乙基-13-(((2R,4R,5S,6S)-5-((3-(4-氟苯基)-1-丙基脲基)甲基)-5-羥基-4-甲氧基-4,6-二甲基四氫-2H-哌喃-2-基)氧基)-3,4,10-三羥基-3,5,8,10,12,14-六甲基-15-側氧基-1-氧雜-6-氮雜環十五烷-11-基)氧基)-3-羥基-6-甲基四氫-2H-哌喃-4-基)-3-(4-氟苯基)-1-甲基脲(1066); H-11. 1-((2S,3R,4S,6R)-2-(((2R,3S,4R,5R,8R,10R,11R, 12S,13S,14R)-2-乙基-3,4,10-三羥基-13-(((2R,4R,5S,6S)-5-羥基-4-甲氧基-4,6-二甲基-5-((丙基胺基)甲基)四氫-2H-哌喃-2-基)氧基)-3,5,8,10,12,14-六甲基-15-側氧基-1-氧雜-6-氮雜環十五烷-11-基)氧基)-3-羥基-6-甲基四氫-2H-哌喃-4-基)-1,3-二甲基-3-苯基脲(925); H-12. 1-((2S,3R,4S,6R)-2-(((2R,3S,4R,5R,8R,10R,11R, 12S,13S,14R)-2-乙基-3,4,10-三羥基-13-(((2R,4R,5S,6S)-5-羥基-4-甲氧基-4,6-二甲基-5-((1-丙基-3-(4-(三氟甲基)苯基)脲基)甲基)四氫-2H-哌喃-2-基)氧基)-3,5,8,10,12,14-六甲基-15-側氧基-1-氧雜-6-氮雜環十五烷-11-基)氧基)-3-羥基-6-甲基四氫-2H-哌喃-4-基)-1-甲基-3-(4-(三氟甲基)苯基)脲(1166); H-13. 1-((2S,3R,4S,6R)-2-(((2R,3S,4R,5R,8R,10R,11R, 12S,13S,14R)-2-乙基-3,4,10-三羥基-13-(((2R,4R,5S,6S)-5-羥基-4-甲氧基-4,6-二甲基-5-((丙基胺基)甲基)四氫-2H-哌喃-2-基)氧基)-3,5,8,10,12,14-六甲基-15-側氧基-1-氧雜-6-氮雜環十五烷-11-基)氧基)-3-羥基-6-甲基四氫-2H-哌喃-4-基)-1,3-二甲基-3-(4-(三氟甲基)苯基)脲(993); H-14. 1-環丙基-3-((2S,3R,4S,6R)-2-(((2R,3S,4R, 5R,8R,10R,11R,12S,13S, 14R)-2-乙基-3,4,10-三羥基-13-(((2R,4R,5S,6S)-5-羥基-4-甲氧基-4,6-二甲基-5-((丙基胺基)甲基)四氫-2H-哌喃-2-基)氧基)-3,5,8,10,12,14-六甲基-15-側氧基-1-氧雜-6-氮雜環十五烷-11-基)氧基)-3-羥基-6-甲基四氫-2H-哌喃-4-基)-3-甲基-1-苯基脲(951); H-15. 1-((2S,3R,4S,6R)-2-(((2R,3S,4R,5R,8R,10R,11R, 12S,13S,14R)-2-乙基-3,4,10-三羥基-13-(((2R,4R,5S,6S)-5-羥基-4-甲氧基-4,6-二甲基-5-((丙基胺基)甲基)四氫-2H-哌喃-2-基)氧基)-3,5,8,10,12,14-六甲基-15-側氧基-1-氧雜-6-氮雜環十五烷-11-基)氧基)-3-羥基-6-甲基四氫-2H-哌喃-4-基)-1-甲基-3-(吡啶-2-基)脲(913); H-16. 1-乙基-3-((2S,3R,4S,6R)-2-(((2R,3S,4R,5R,8R, 10R,11R,12S,13S,14R)-2-乙基-3,4,10-三羥基-13-(((2R,4R, 5S,6S)-5-羥基-4-甲氧基-4,6-二甲基-5-((丙基胺基)甲基)四氫-2H-哌喃-2-基)氧基)-3,5,8,10,12,14-六甲基-15-側氧基-1-氧雜-6-氮雜環十五烷-11-基)氧基)-3-羥基-6-甲基四氫-2H-哌喃-4-基)-3-甲基-1-苯基脲(939); H-17. 1-((2S,3R,4S,6R)-2-(((2R,3S,4R,5R,8R,10R,11R, 12S,13S,14R)-2-乙基-3,4,10-三羥基-13-(((2R,4R,5S,6S)-5-羥基-4-甲氧基-4,6-二甲基-5-((丙基胺基)甲基)四氫-2H-哌喃-2-基)氧基)-3,5,8,10,12,14-六甲基-15-側氧基-1-氧雜-6-氮雜環十五烷-11-基)氧基)-3-羥基-6-甲基四氫-2H-哌喃-4-基)-3-異丙基-1-甲基-3-苯基脲(953); H-18. 1-((2S,3R,4S,6R)-2-(((2R,3S,4R,5R,8R,10R,11R, 12S,13S,14R)-2-乙基-3,4,10-三羥基-13-(((2R,4R,5S,6S)-5-羥基-4-甲氧基-5-(((2-甲氧基乙基)胺基)甲基)-4,6-二甲基四氫-2H-哌喃-2-基)氧基)-3,5,8,10,12,14-六甲基-15-側氧基-1-氧雜-6-氮雜環十五烷-11-基)氧基)-3-羥基-6-甲基四氫-2H-哌喃-4-基)-1,3-二甲基-3-苯基脲(941); H-19. 1-((2S,3R,4S,6R)-2-(((2R,3S,4R,5R,8R,10R,11R, 12S,13S,14R)-2-乙基-3,4,10-三羥基-13-(((2R,4R,5S,6S)-5-羥基-4-甲氧基-5-(((3-甲氧基丙基)胺基)甲基)-4,6-二甲基四氫-2H-哌喃-2-基)氧基)-3,5,8,10,12,14-六甲基-15-側氧基-1-氧雜-6-氮雜環十五烷-11-基)氧基)-3-羥基-6-甲基四氫-2H-哌喃-4-基)-1,3-二甲基-3-苯基脲(955); H-20. 1-((2S,3R,4S,6R)-2-(((2R,3S,4R,5R,8R,10R,11R, 12S,13S,14R)-13-(((2R, 4R,5S,6S)-5-(((2-(二甲基胺基)乙基)胺基)甲基)-5-羥基-4-甲氧基-4,6-二甲基四氫-2H-哌喃-2-基)氧基)-2-乙基-3,4,10-三羥基-3,5,8,10,12,14-六甲基-15-側氧基-1-氧雜-6-氮雜環十五烷-11-基)氧基)-3-羥基-6-甲基四氫-2H-哌喃-4-基)-1,3-二甲基-3-苯基脲(968); H-21. 1-((2S,3R,4S,6R)-2-(((2R,3S,4R,5R,8R,10R,11R, 12S,13S,14R)-2-乙基-3,4,10-三羥基-13-(((2R,4R,5S,6S)-5-羥基-4-甲氧基-4,6-二甲基-5-(((2-(甲基磺醯基)乙基)胺基)甲基)四氫-2H-哌喃-2-基)氧基)-3,5,8,10,12,14-六甲基-15-側氧基-1-氧雜-6-氮雜環十五烷-11-基)氧基)-3-羥基-6-甲基四氫-2H-哌喃-4-基)-1,3-二甲基-3-苯基脲(989); H-22. 1-((2S,3R,4S,6R)-2-(((2R,3S,4R,5R,8R,10R,11R, 12S,13S,14R)-2-乙基-3,4,10-三羥基-13-(((2R,4R,5S,6S)-5-羥基-4-甲氧基-4,6-二甲基-5-((1-丙基脲基)甲基)四氫-2H-哌喃-2-基)氧基)-3,5,8,10,12,14-六甲基-15-側氧基-1-氧雜-6-氮雜環十五烷-11-基)氧基)-3-羥基-6-甲基四氫-2H-哌喃-4-基)-1-甲基脲(878); H-23. 1-((2S,3R,4S,6R)-2-(((2R,3S,4R,5R,8R,10R,11R, 12S,13S,14R)-2-乙基-13-(((2R,4R,5S,6S)-5-((乙基胺基)甲基)-5-羥基-4-甲氧基-4,6-二甲基四氫-2H-哌喃-2-基)氧基)-3,4,10-三羥基-3,5,8,10,12,14-六甲基-15-側氧基-1-氧雜-6-氮雜環十五烷-11-基)氧基)-3-羥基-6-甲基四氫-2H-哌喃-4-基)-1,3-二甲基-3-苯基脲(911); H-24. 1-((2S,3R,4S,6R)-2-(((2R,3S,4R,5R,8R,10R,11R, 12S,13S,14R)-2-乙基-3,4,10-三羥基-13-(((2R,4R,5S,6S)-5-羥基-5-((異丁基胺基)甲基)-4-甲氧基-4,6-二甲基四氫-2H-哌喃-2-基)氧基)-3,5,8,10,12,14-六甲基-15-側氧基-1-氧雜-6-氮雜環十五烷-11-基)氧基)-3-羥基-6-甲基四氫-2H-哌喃-4-基)-1,3-二甲基-3-苯基脲(939); H-25. 1-((2S,3R,4S,6R)-2-(((2R,3S,4R,5R,8R,10R,11R, 12S,13S,14R)-13-(((2R, 4R,5S,6S)-5-(((3-(1H-咪唑-1-基)丙基)胺基)甲基)-5-羥基-4-甲氧基-4,6-二甲基四氫-2H-哌喃-2-基)氧基)-2-乙基-3,4,10-三羥基-3,5,8,10,12,14-六甲基-15-側氧基-1-氧雜-6-氮雜環十五烷-11-基)氧基)-3-羥基-6-甲基四氫-2H-哌喃-4-基)-1,3-二甲基-3-苯基脲(991); H-26. 1-((2S,3R,4S,6R)-2-(((2R,3S,4R,5R,8R,10R,11R, 12S,13S,14R)-2-乙基-3,4,10-三羥基-13-(((2R,4R,5S,6S)-5-羥基-4-甲氧基-4,6-二甲基-5-((甲基胺基)甲基)四氫-2H-哌喃-2-基)氧基)-3,5,8,10,12,14-六甲基-15-側氧基-1-氧雜-6-氮雜環十五烷-11-基)氧基)-3-羥基-6-甲基四氫-2H-哌喃-4-基)-1,3-二甲基-3-苯基脲(897); H-27. 1-((2S,3R,4S,6R)-2-(((2R,3S,4R,5R,8R,10R,11R, 12S,13S,14R)-13-(((2R, 4R,5S,6S)-5-((環丙基胺基)甲基)-5-羥基-4-甲氧基-4,6-二甲基四氫-2H-哌喃-2-基)氧基)-2-乙基-3,4,10-三羥基-3,5,8,10,12,14-六甲基-15-側氧基-1-氧雜-6-氮雜環十五烷-11-基)氧基)-3-羥基-6-甲基四氫-2H-哌喃-4-基)-1,3-二甲基-3-苯基脲(923); H-28. 1-((2S,3R,4S,6R)-2-(((2R,3S,4R,5R,8R,10R,11R, 12S,13S,14R)-13-(((2R, 4R,5S,6S)-5-((丁基胺基)甲基)-5-羥基-4-甲氧基-4,6-二甲基四氫-2H-哌喃-2-基)氧基)-2-乙基-3,4,10-三羥基-3,5,8,10,12,14-六甲基-15-側氧基-1-氧雜-6-氮雜環十五烷-11-基)氧基)-3-羥基-6-甲基四氫-2H-哌喃-4-基)-1,3-二甲基-3-苯基脲(939); H-29. 1-((2S,3R,4S,6R)-2-(((2R,3S,4R,5R,8R,10R,11R, 12S,13S,14R)-2-乙基-3,4,10-三羥基-13-(((2R,4R,5S,6S)-5-羥基-5-((異戊基胺基)甲基)-4-甲氧基-4,6-二甲基四氫-2H-哌喃-2-基)氧基)-3,5,8,10,12,14-六甲基-15-側氧基-1-氧雜-6-氮雜環十五烷-11-基)氧基)-3-羥基-6-甲基四氫-2H-哌喃-4-基)-1,3-二甲基-3-苯基脲(953); H-30. 1-((2S,3R,4S,6R)-2-(((2R,3S,4R,5R,8R,10R,11R, 12S,13S,14R)-2-乙基-3,4,10-三羥基-13-(((2R,4R,5S,6S)-5-羥基-4-甲氧基-4,6-二甲基-5-((((1-甲基哌啶-4-基)甲基)胺基)甲基)四氫-2H-哌喃-2-基)氧基)-3,5,8,10,12,14-六甲基-15-側氧基-1-氧雜-6-氮雜環十五烷-11-基)氧基)-3-羥基-6-甲基四氫-2H-哌喃-4-基)-1,3-二甲基-3-苯基脲(994); H-31. 1-((2S,3R,4S,6R)-2-(((2R,3S,4R,5R,8R,10R,11R, 12S,13S,14R)-13-(((2R, 4R,5S,6S)-5-((((1-乙醯基哌啶-4-基)甲基)胺基)甲基)-5-羥基-4-甲氧基-4,6-二甲基四氫-2H-哌喃-2-基)氧基)-2-乙基-3,4,10-三羥基-3,5,8,10,12,14-六甲基-15-側氧基-1-氧雜-6-氮雜環十五烷-11-基)氧基)-3-羥基-6-甲基四氫-2H-哌喃-4-基)-1,3-二甲基-3-苯基脲(1022); H-32. 1-((2S,3R,4S,6R)-2-(((2R,3S,4R,5R,8R,10R,11R, 12S,13S,14R)-2-乙基-3,4,10-三羥基-13-(((2R,4R,5S,6S)-5-羥基-4-甲氧基-4,6-二甲基-5-((苯基胺基)甲基)四氫-2H-哌喃-2-基)氧基)-3,5,8,10,12,14-六甲基-15-側氧基-1-氧雜-6-氮雜環十五烷-11-基)氧基)-3-羥基-6-甲基四氫-2H-哌喃-4-基)-1,3-二甲基-3-苯基脲(959); H-33. 1-((2S,3R,4S,6R)-2-(((2R,3S,4R,5R,8R,10R,11R, 12S,13S,14R)-2-乙基-3,4,10-三羥基-13-(((2R,4R,5S,6S)-5-羥基-4-甲氧基-4,6-二甲基-5-(((2-(四氫-2H-哌喃-4-基)乙基)胺基)甲基)四氫-2H-哌喃-2-基)氧基)-3,5,8,10,12,14-六甲基-15-側氧基-1-氧雜-6-氮雜環十五烷-11-基)氧基)-3-羥基-6-甲基四氫-2H-哌喃-4-基)-1,3-二甲基-3-苯基脲(995); H-34. 1-((2S,3R,4S,6R)-2-(((2R,3S,4R,5R,8R,10R,11R, 12S,13S,14R)-13-(((2R, 4R,5S,6S)-5-(((2-環丙基乙基)胺基)甲基)-5-羥基-4-甲氧基-4,6-二甲基四氫-2H-哌喃-2-基)氧基)-2-乙基-3,4,10-三羥基-3,5,8,10,12,14-六甲基-15-側氧基-1-氧雜-6-氮雜環十五烷-11-基)氧基)-3-羥基-6-甲基四氫-2H-哌喃-4-基)-1,3-二甲基-3-苯基脲(951); H-35. 1-((2S,3R,4S,6R)-2-(((2R,3S,4R,5R,8R,10R,11R, 12S,13S,14R)-2-乙基-3,4,10-三羥基-13-(((2R,4R,5S,6S)-5-羥基-4-甲氧基-4,6-二甲基-5-(((3-(2-側氧基吡咯啶-1-基)丙基)胺基)甲基)四氫-2H-哌喃-2-基)氧基)-3,5,8,10,12,14-六甲基-15-側氧基-1-氧雜-6-氮雜環十五烷-11-基)氧基)-3-羥基-6-甲基四氫-2H-哌喃-4-基)-1,3-二甲基-3-苯基脲(1008); H-36. 1-((2S,3R,4S,6R)-2-(((2R,3S,4R,5R,8R,10R,11R, 12S,13S,14R)-13-(((2R, 4R,5S,6S)-5-((([1,1'-bi苯基]-4-基甲基)胺基)甲基)-5-羥基-4-甲氧基-4,6-二甲基四氫-2H-哌喃-2-基)氧基)-2-乙基-3,4,10-三羥基-3,5,8,10,12,14-六甲基-15-側氧基-1-氧雜-6-氮雜環十五烷-11-基)氧基)-3-羥基-6-甲基四氫-2H-哌喃-4-基)-1,3-二甲基-3-苯基脲(1049); H-37. 1-((2S,3R,4S,6R)-2-(((2R,3S,4R,5R,8R,10R,11R, 12S,13S,14R)-13-(((2R, 4R,5S,6S)-5-((環丁基(甲基)胺基)甲基)-5-羥基-4-甲氧基-4,6-二甲基四氫-2H-哌喃-2-基)氧基)-2-乙基-3,4,10-三羥基-3,5,8,10,12,14-六甲基-15-側氧基-1-氧雜-6-氮雜環十五烷-11-基)氧基)-3-羥基-6-甲基四氫-2H-哌喃-4-基)-1,3-二甲基-3-苯基脲(951); H-38. 1-((2S,3R,4S,6R)-2-(((2R,3S,4R,5R,8R,10R,11R, 12S,13S,14R)-2-乙基-3,4,10-三羥基-13-(((2R,4R,5S,6S)-5-羥基-4-甲氧基-4,6-二甲基-5-(((3-(哌啶-1-基)丙基)胺基)甲基)四氫-2H-哌喃-2-基)氧基)-3,5,8,10,12,14-六甲基-15-側氧基-1-氧雜-6-氮雜環十五烷-11-基)氧基)-3-羥基-6-甲基四氫-2H-哌喃-4-基)-1,3-二甲基-3-苯基脲(1008); H-39. 1-((2S,3R,4S,6R)-2-(((2R,3S,4R,5R,8R,10R,11R, 12S,13S,14R)-2-乙基-3,4,10-三羥基-13-(((2R,4R,5S,6S)-5-羥基-4-甲氧基-4,6-二甲基-5-((丙基胺基)甲基)四氫-2H-哌喃-2-基)氧基)-3,5,8,10,12,14-六甲基-15-側氧基-1-氧雜-6-氮雜環十五烷-11-基)氧基)-3-羥基-6-甲基四氫-2H-哌喃-4-基)-1-甲基-3,3-di苯基脲(987); H-40. 1-苯甲基-3-((2S,3R,4S,6R)-2-(((2R,3S,4R,5R, 8R,10R,11R,12S,13S, 14R)-2-乙基-3,4,10-三羥基-13-(((2R,4R,5S,6S)-5-羥基-4-甲氧基-4,6-二甲基-5-((丙基胺基)甲基)四氫-2H-哌喃-2-基)氧基)-3,5,8,10,12,14-六甲基-15-側氧基-1-氧雜-6-氮雜環十五烷-11-基)氧基)-3-羥基-6-甲基四氫-2H-哌喃-4-基)-1,3-二甲基脲(939); H-41. 1-((2S,3R,4S,6R)-2-(((2R,3S,4R,5R,8R,10R,11R, 12S,13S,14R)-13-(((2R, 4R,5S,6S)-5-(((環丙基甲基)胺基)甲基)-5-羥基-4-甲氧基-4,6-二甲基四氫-2H-哌喃-2-基)氧基)-2-乙基-3,4,10-三羥基-3,5,8,10,12,14-六甲基-15-側氧基-1-氧雜-6-氮雜環十五烷-11-基)氧基)-3-羥基-6-甲基四氫-2H-哌喃-4-基)-1,3-二甲基-3-苯基脲(937); H-42. 1-((2S,3R,4S,6R)-2-(((2R,3S,4R,5R,8R,10R,11R, 12S,13S,14R)-2-乙基-3,4,10-三羥基-13-(((2R,4R,5S,6S)-5-羥基-4-甲氧基-4,6-二甲基-5-(((2-嗎啉基乙基)胺基)甲基)四氫-2H-哌喃-2-基)氧基)-3,5,8,10,12,14-六甲基-15-側氧基-1-氧雜-6-氮雜環十五烷-11-基)氧基)-3-羥基-6-甲基四氫-2H-哌喃-4-基)-1,3-二甲基-3-苯基脲(996); H-43. 1-((2S,3R,4S,6R)-2-(((2R,3S,4R,5R,8R,10R,11R, 12S,13S,14R)-2-乙基-3,4,10-三羥基-13-(((2R,4R,5S,6S)-5-羥基-4-甲氧基-4,6-二甲基-5-(((2-(苯基磺醯基)乙基)胺基)甲基)四氫-2H-哌喃-2-基)氧基)-3,5,8,10,12,14-六甲基-15-側氧基-1-氧雜-6-氮雜環十五烷-11-基)氧基)-3-羥基-6-甲基四氫-2H-哌喃-4-基)-1,3-二甲基-3-苯基脲(1051); H-44. 1-((2S,3R,4S,6R)-2-(((2R,3S,4R,5R,8R,10R,11R, 12S,13S,14R)-2-乙基-3,4,10-三羥基-13-(((2R,4R,5S,6S)-5-羥基-4-甲氧基-4,6-二甲基-5-(((4-(三氟甲基)phen乙基)胺基)甲基)四氫-2H-哌喃-2-基)氧基)-3,5,8,10,12,14-六甲基-15-側氧基-1-氧雜-6-氮雜環十五烷-11-基)氧基)-3-羥基-6-甲基四氫-2H-哌喃-4-基)-1,3-二甲基-3-苯基脲(1055); H-45. 1-((2S,3R,4S,6R)-2-(((2R,3S,4R,5R,8R,10R,11R, 12S,13S,14R)-2-乙基-3,4,10-三羥基-13-(((2R,4R,5S,6S)-5-羥基-4-甲氧基-4,6-二甲基-5-((丙基胺基)甲基)四氫-2H-哌喃-2-基)氧基)-3,5,8,10,12,14-六甲基-15-側氧基-1-氧雜-6-氮雜環十五烷-11-基)氧基)-3-羥基-6-甲基四氫-2H-哌喃-4-基)-1,3-二甲基-3-(吡啶-2-基)脲(926); H-46. 1-((2S,3R,4S,6R)-2-(((2R,3S,4R,5R,8R,10R,11R, 12S,13S,14R)-2-乙基-3,4,10-三羥基-13-(((2R,4R,5S,6S)-5-羥基-4-甲氧基-4,6-二甲基-5-((丙基胺基)甲基)四氫-2H-哌喃-2-基)氧基)-3,5,8,10,12,14-六甲基-15-側氧基-1-氧雜-6-氮雜環十五烷-11-基)氧基)-3-羥基-6-甲基四氫-2H-哌喃-4-基)-1,3-二甲基-3-(吡
Figure 02_image005
-2-基)脲(927); H-47. 1-((2S,3R,4S,6R)-2-(((2R,3S,4R,5R,8R,10R,11R, 12S,13S,14R)-2-乙基-3,4,10-三羥基-13-(((2R,4R,5S,6S)-5-羥基-4-甲氧基-4,6-二甲基-5-(((3-(2-側氧基吡啶-1(2H)-基)丙基)胺基)甲基)四氫-2H-哌喃-2-基)氧基)-3,5,8,10,12,14-六甲基-15-側氧基-1-氧雜-6-氮雜環十五烷-11-基)氧基)-3-羥基-6-甲基四氫-2H-哌喃-4-基)-1,3-二甲基-3-苯基脲(1018); H-48. 1-((2S,3R,4S,6R)-2-(((2R,3S,4R,5R,8R,10R,11R, 12S,13S,14R)-2-乙基-3,4,10-三羥基-13-(((2R,4R,5S,6S)-5-羥基-4-甲氧基-4,6-二甲基-5-((丙基胺基)甲基)四氫-2H-哌喃-2-基)氧基)-3,5,8,10,12,14-六甲基-15-側氧基-1-氧雜-6-氮雜環十五烷-11-基)氧基)-3-羥基-6-甲基四氫-2H-哌喃-4-基)-1,3-二甲基-3-(嗒
Figure 02_image005
-3-基)脲(927); H-49. 1-((2S,3R,4S,6R)-2-(((2R,3S,4R,5R,8R,10R,11R, 12S,13S,14R)-2-乙基-3,4,10-三羥基-13-(((2R,4R,5S,6S)-5-羥基-4-甲氧基-4,6-二甲基-5-((丙基胺基)甲基)四氫-2H-哌喃-2-基)氧基)-3,5,8,10,12,14-六甲基-15-側氧基-1-氧雜-6-氮雜環十五烷-11-基)氧基)-3-羥基-6-甲基四氫-2H-哌喃-4-基)-1,3-二甲基-3-(嘧啶-2-基)脲(927); H-50. 1-((2S,3R,4S,6R)-2-(((2R,3S,4R,5R,8R,10R,11R, 12S,13S,14R)-2-乙基-3,4,10-三羥基-13-(((2R,4R,5S,6S)-5-羥基-4-甲氧基-4,6-二甲基-5-((丙基胺基)甲基)四氫-2H-哌喃-2-基)氧基)-3,5,8,10,12,14-六甲基-15-側氧基-1-氧雜-6-氮雜環十五烷-11-基)氧基)-3-羥基-6-甲基四氫-2H-哌喃-4-基)-1,3-二甲基-3-(嘧啶-5-基)脲(927); H-51. 1-(5-氯嘧啶-2-基)-3-((2S,3R,4S,6R)-2-(((2R,3S, 4R,5R,8R,10R,11R,12S, 13S,14R)-2-乙基-3,4,10-三羥基-13-(((2R,4R,5S,6S)-5-羥基-4-甲氧基-4,6-二甲基-5-((丙基胺基)甲基)四氫-2H-哌喃-2-基)氧基)-3,5,8,10,12,14-六甲基-15-側氧基-1-氧雜-6-氮雜環十五烷-11-基)氧基)-3-羥基-6-甲基四氫-2H-哌喃-4-基)-1,3-二甲基脲(962); H-52. 1-(5-環丙基嘧啶-2-基)-3-((2S,3R,4S,6R)-2-(((2R,3S,4R,5R,8R,10R, 11R,12S,13S,14R)-2-乙基-3,4,10-三羥基-13-(((2R,4R,5S,6S)-5-羥基-4-甲氧基-4,6-二甲基-5-((丙基胺基)甲基)四氫-2H-哌喃-2-基)氧基)-3,5,8,10,12,14-六甲基-15-側氧基-1-氧雜-6-氮雜環十五烷-11-基)氧基)-3-羥基-6-甲基四氫-2H-哌喃-4-基)-1,3-二甲基脲(967); H-53. 1-((2S,3R,4S,6R)-2-(((2R,3S,4R,5R,8R,10R,11R, 12S,13S,14R)-2-乙基-3,4,10-三羥基-13-(((2R,4R,5S,6S)-5-羥基-4-甲氧基-4,6-二甲基-5-((丙基胺基)甲基)四氫-2H-哌喃-2-基)氧基)-3,5,8,10,12,14-六甲基-15-側氧基-1-氧雜-6-氮雜環十五烷-11-基)氧基)-3-羥基-6-甲基四氫-2H-哌喃-4-基)-1,3-二甲基-3-(吡啶-3-基)脲(926); H-54. 1-((2S,3R,4S,6R)-2-(((2R,3S,4R,5R,8R,10R,11R, 12S,13S,14R)-2-乙基-3,4,10-三羥基-13-(((2R,4R,5S,6S)-5-羥基-4-甲氧基-4,6-二甲基-5-((丙基胺基)甲基)四氫-2H-哌喃-2-基)氧基)-3,5,8,10,12,14-六甲基-15-側氧基-1-氧雜-6-氮雜環十五烷-11-基)氧基)-3-羥基-6-甲基四氫-2H-哌喃-4-基)-1-甲基-3-苯基-3-(2,2,2-三氟乙基)脲(993); H-55. 1-((2S,3R,4S,6R)-2-(((2R,3S,4R,5R,8R,10R,11R, 12S,13S,14R)-2-乙基-3,4,10-三羥基-13-(((2R,4R,5S,6S)-5-羥基-4-甲氧基-4,6-二甲基-5-((丙基胺基)甲基)四氫-2H-哌喃-2-基)氧基)-3,5,8,10,12,14-六甲基-15-側氧基-1-氧雜-6-氮雜環十五烷-11-基)氧基)-3-羥基-6-甲基四氫-2H-哌喃-4-基)-1-甲基-3-苯基-3-(四氫-2H-哌喃-4-基)脲(995); H-56. 1-((2S,3R,4S,6R)-2-(((2R,3S,4R,5R,8R,10R,11R, 12S,13S,14R)-2-乙基-3,4,10-三羥基-13-(((2R,4R,5S,6S)-5-羥基-4-甲氧基-4,6-二甲基-5-((丙基胺基)甲基)四氫-2H-哌喃-2-基)氧基)-3,5,8,10,12,14-六甲基-15-側氧基-1-氧雜-6-氮雜環十五烷-11-基)氧基)-3-羥基-6-甲基四氫-2H-哌喃-4-基)-1,3-二甲基-3-(1,2,4-三
Figure 02_image005
-3-基)脲(928); H-57. 1-(2,6-二甲基嘧啶-4-基)-3-((2S,3R,4S,6R)-2-(((2R,3S,4R,5R,8R,10R,11R,12S,13S,14R)-2-乙基-3,4,10-三羥基-13-(((2R,4R,5S,6S)-5-羥基-4-甲氧基-4,6-二甲基-5-((丙基胺基)甲基)四氫-2H-哌喃-2-基)氧基)-3,5,8,10,12,14-六甲基-15-側氧基-1-氧雜-6-氮雜環十五烷-11-基)氧基)-3-羥基-6-甲基四氫-2H-哌喃-4-基)-1,3-二甲基脲(955); H-58. 1-((2S,3R,4S,6R)-2-(((2R,3S,4R,5R,8R,10R,11R, 12S,13S,14R)-2-乙基-3,4,10-三羥基-13-(((2R,4R,5S,6S)-5-羥基-4-甲氧基-4,6-二甲基-5-((丙基胺基)甲基)四氫-2H-哌喃-2-基)氧基)-3,5,8,10,12,14-六甲基-15-側氧基-1-氧雜-6-氮雜環十五烷-11-基)氧基)-3-羥基-6-甲基四氫-2H-哌喃-4-基)-1,3-二甲基-3-(1-甲基-1H-吡唑-4-基)脲(929); H-59. 1-((2S,3R,4S,6R)-2-(((2R,3S,4R,5R,8R,10R,11R, 12S,13S,14R)-2-乙基-3,4,10-三羥基-13-(((2R,4R,5S,6S)-5-羥基-4-甲氧基-4,6-二甲基-5-((丙基胺基)甲基)四氫-2H-哌喃-2-基)氧基)-3,5,8,10,12,14-六甲基-15-側氧基-1-氧雜-6-氮雜環十五烷-11-基)氧基)-3-羥基-6-甲基四氫-2H-哌喃-4-基)-1,3-二甲基-3-(吡啶-4-基)脲(926); H-60. 1-((2S,3R,4S,6R)-2-(((2R,3S,4R,5R,8R,10R,11R, 12S,13S,14R)-2-乙基-3,4,10-三羥基-13-(((2R,4R,5S,6S)-5-羥基-4-甲氧基-4,6-二甲基-5-((丙基胺基)甲基)四氫-2H-哌喃-2-基)氧基)-3,5,8,10,12,14-六甲基-15-側氧基-1-氧雜-6-氮雜環十五烷-11-基)氧基)-3-羥基-6-甲基四氫-2H-哌喃-4-基)-1-(4-甲氧基苯甲基)-3-甲基-3-苯基脲(1031); H-61. 1-((2S,3R,4S,6R)-2-(((2R,3S,4R,5R,8R,10R,11R, 12S,13S,14R)-2-乙基-3,4,10-三羥基-13-(((2R,4R,5S,6S)-5-羥基-4-甲氧基-4,6-二甲基-5-((丙基胺基)甲基)四氫-2H-哌喃-2-基)氧基)-3,5,8,10,12,14-六甲基-15-側氧基-1-氧雜-6-氮雜環十五烷-11-基)氧基)-3-羥基-6-甲基四氫-2H-哌喃-4-基)-1,3-二甲基-3-(噻唑-2-基)脲(932); H-62. 1-((2S,3R,4S,6R)-2-(((2R,3S,4R,5R,8R,10R,11R, 12S,13S,14R)-2-乙基-3,4,10-三羥基-13-(((2R,4R,5S,6S)-5-羥基-4-甲氧基-4,6-二甲基-5-((丙基胺基)甲基)四氫-2H-哌喃-2-基)氧基)-3,5,8,10,12,14-六甲基-15-側氧基-1-氧雜-6-氮雜環十五烷-11-基)氧基)-3-羥基-6-甲基四氫-2H-哌喃-4-基)-1,3-二甲基-3-(3-甲基吡啶-4-基)脲(940); H-63. 1-((2S,3R,4S,6R)-2-(((2R,3S,4R,5R,8R,10R,11R, 12S,13S,14R)-2-乙基-3,4,10-三羥基-13-(((2R,4R,5S,6S)-5-羥基-4-甲氧基-4,6-二甲基-5-((3-甲基-3-苯基-1-丙基脲基)甲基)四氫-2H-哌喃-2-基)氧基)-3,5,8,10,12,14-六甲基-15-側氧基-1-氧雜-6-氮雜環十五烷-11-基)氧基)-3-羥基-6-甲基四氫-2H-哌喃-4-基)-1,3-二甲基-3-苯基脲(1058); H-64. 1-((2S,3R,4S,6R)-2-(((2R,3S,4R,5R,8R,10R,11R, 12S,13S,14R)-2-乙基-3,4,10-三羥基-13-(((2R,4R,5S,6S)-5-羥基-4-甲氧基-4,6-二甲基-5-((丙基胺基)甲基)四氫-2H-哌喃-2-基)氧基)-3,5,8,10,12,14-六甲基-15-側氧基-1-氧雜-6-氮雜環十五烷-11-基)氧基)-3-羥基-6-甲基四氫-2H-哌喃-4-基)-3-甲基-3-苯基-1-(噻唑-2-基甲基)脲(1008); H-65. 1-苯甲基-1-((2S,3R,4S,6R)-2-(((2R,3S,4R,5R, 8R,10R,11R,12S,13S,14R)-2-乙基-3,4,10-三羥基-13-(((2R,4R,5S,6S)-5-羥基-4-甲氧基-4,6-二甲基-5-((丙基胺基)甲基)四氫-2H-哌喃-2-基)氧基)-3,5,8,10,12,14-六甲基-15-側氧基-1-氧雜-6-氮雜環十五烷-11-基)氧基)-3-羥基-6-甲基四氫-2H-哌喃-4-基)-3-甲基-3-苯基脲(1001); H-66. 1-((2S,3R,4S,6R)-2-(((2R,3S,4R,5R,8R,10R,11R, 12S,13S,14R)-13-(((2R, 4R,5S,6S)-5-(胺基甲基)-5-羥基-4-甲氧基-4,6-二甲基四氫-2H-哌喃-2-基)氧基)-2-乙基-3,4,10-三羥基-3,5,8,10,12,14-六甲基-15-側氧基-1-氧雜-6-氮雜環十五烷-11-基)氧基)-3-羥基-6-甲基四氫-2H-哌喃-4-基)-1,3-二甲基-3-苯基脲(883); H-67. 1-(6,7-二氫-5H-環戊[d]嘧啶-2-基)-3-((2S, 3R,4S,6R)-2-(((2R,3S,4R, 5R,8R,10R,11R,12S,13S,14R)-2-乙基-3,4,10-三羥基-13-(((2R,4R,5S,6S)-5-羥基-4-甲氧基-4,6-二甲基-5-((丙基胺基)甲基)四氫-2H-哌喃-2-基)氧基)-3,5,8,10,12,14-六甲基-15-側氧基-1-氧雜-6-氮雜環十五烷-11-基)氧基)-3-羥基-6-甲基四氫-2H-哌喃-4-基)-1,3-二甲基脲(967); H-68. 1-((2S,3R,4S,6R)-2-(((2R,3S,4R,5R,8R,10R,11R, 12S,13S,14R)-2-乙基-3,4,10-三羥基-13-(((2R,4R,5S,6S)-5-羥基-4-甲氧基-4,6-二甲基-5-((丙基胺基)甲基)四氫-2H-哌喃-2-基)氧基)-3,5,8,10,12,14-六甲基-15-側氧基-1-氧雜-6-氮雜環十五烷-11-基)氧基)-3-羥基-6-甲基四氫-2H-哌喃-4-基)-1,3-二甲基-3-(嗒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2
-4-基)脲(927); H-69. 1-((2S,3R,4S,6R)-2-(((2R,3S,4R,5R,8R,10R,11R, 12S,13S,14R)-2-乙基-3,4,10-三羥基-13-(((2R,4R,5S,6S)-5-羥基-4-甲氧基-4,6-二甲基-5-((丙基胺基)甲基)四氫-2H-哌喃-2-基)氧基)-3,5,8,10,12,14-六甲基-15-側氧基-1-氧雜-6-氮雜環十五烷-11-基)氧基)-3-羥基-6-甲基四氫-2H-哌喃-4-基)-3-甲基-3-苯基-1-丙基脲(953); H-70. 1-((2S,3R,4S,6R)-2-(((2R,3S,4R,5R,8R,10R,11R, 12S,13S,14R)-2-乙基-3,4,10-三羥基-13-(((2R,4R,5S,6S)-5-羥基-4-甲氧基-4,6-二甲基-5-((丙基胺基)甲基)四氫-2H-哌喃-2-基)氧基)-3,5,8,10,12,14-六甲基-15-側氧基-1-氧雜-6-氮雜環十五烷-11-基)氧基)-3-羥基-6-甲基四氫-2H-哌喃-4-基)-1-異丁基-3-甲基-3-苯基脲(967) H-71. 1-((2S,3R,4S,6R)-2-(((2R,3S,4R,5R,8R,10R,11R, 12S,13S,14R)-2-乙基-3,4,10-三羥基-13-(((2R,4R,5S,6S)-5-羥基-4-甲氧基-4,6-二甲基-5-((丙基胺基)甲基)四氫-2H-哌喃-2-基)氧基)-3,5,8,10,12,14-六甲基-15-側氧基-1-氧雜-6-氮雜環十五烷-11-基)氧基)-3-羥基-6-甲基四氫-2H-哌喃-4-基)-3-甲基-3-苯基-1-(吡啶-3-基甲基)脲(1002); H-72. 1-((2S,3R,4S,6R)-2-(((2R,3S,4R,5R,8R,10R,11R, 12S,13S,14R)-2-乙基-3,4,10-三羥基-13-(((2R,4R,5S,6S)-5-羥基-4-甲氧基-4,6-二甲基-5-((丙基胺基)甲基)四氫-2H-哌喃-2-基)氧基)-3,5,8,10,12,14-六甲基-15-側氧基-1-氧雜-6-氮雜環十五烷-11-基)氧基)-3-羥基-6-甲基四氫-2H-哌喃-4-基)-1-甲基-3-(吡啶-3-基)脲(913); H-73. 1-((2S,3R,4S,6R)-2-(((2R,3S,4R,5R,8R,10R,11R, 12S,13S,14R)-2-乙基-3,4,10-三羥基-13-(((2R,4R,5S,6S)-5-羥基-4-甲氧基-4,6-二甲基-5-((丙基胺基)甲基)四氫-2H-哌喃-2-基)氧基)-3,5,8,10,12,14-六甲基-15-側氧基-1-氧雜-6-氮雜環十五烷-11-基)氧基)-3-羥基-6-甲基四氫-2H-哌喃-4-基)-1-甲基-3-(吡啶-4-基)脲(913); H-74. 1-((2S,3R,4S,6R)-2-(((2R,3S,4R,5R,8R,10R,11R, 12S,13S,14R)-2-乙基-3,4,10-三羥基-13-(((2R,4R,5S,6S)-5-羥基-4-甲氧基-4,6-二甲基-5-((丙基胺基)甲基)四氫-2H-哌喃-2-基)氧基)-3,5,8,10,12,14-六甲基-15-側氧基-1-氧雜-6-氮雜環十五烷-11-基)氧基)-3-羥基-6-甲基四氫-2H-哌喃-4-基)-1-甲基-3-(1-甲基-1H-吡唑-4-基)脲(916); H-75. 3-(1,5-二甲基-1H-吡唑-3-基)-1-((2S,3R,4S,6R)-2-(((2R,3S,4R,5R,8R,10R,11R,12S,13S,14R)-2-乙基-3,4,10-三羥基-13-(((2R,4R,5S,6S)-5-羥基-4-甲氧基-4,6-二甲基-5-((丙基胺基)甲基)四氫-2H-哌喃-2-基)氧基)-3,5,8,10,12,14-六甲基-15-側氧基-1-氧雜-6-氮雜環十五烷-11-基)氧基)-3-羥基-6-甲基四氫-2H-哌喃-4-基)-1-甲基脲(930); H-76. 1-((2S,3R,4S,6R)-2-(((2R,3S,4R,5R,8R,10R,11R, 12S,13S,14R)-2-乙基-3,4,10-三羥基-13-(((2R,4R,5S,6S)-5-羥基-4-甲氧基-4,6-二甲基-5-((丙基胺基)甲基)四氫-2H-哌喃-2-基)氧基)-3,5,8,10,12,14-六甲基-15-側氧基-1-氧雜-6-氮雜環十五烷-11-基)氧基)-3-羥基-6-甲基四氫-2H-哌喃-4-基)-3-(2-甲氧基苯基)-1-甲基脲(942); H-77. 3-(4-氰基苯基)-1-((2S,3R,4S,6R)-2-(((2R,3S, 4R,5R,8R,10R,11R,12S, 13S,14R)-2-乙基-3,4,10-三羥基-13-(((2R,4R,5S,6S)-5-羥基-4-甲氧基-4,6-二甲基-5-((丙基胺基)甲基)四氫-2H-哌喃-2-基)氧基)-3,5,8,10,12,14-六甲基-15-側氧基-1-氧雜-6-氮雜環十五烷-11-基)氧基)-3-羥基-6-甲基四氫-2H-哌喃-4-基)-1-甲基脲(937); H-78. 1-((2S,3R,4S,6R)-2-(((2R,3S,4R,5R,8R,10R,11R, 12S,13S,14R)-2-乙基-3,4,10-三羥基-13-(((2R,4R,5S,6S)-5-羥基-4-甲氧基-4,6-二甲基-5-((丙基胺基)甲基)四氫-2H-哌喃-2-基)氧基)-3,5,8,10,12,14-六甲基-15-側氧基-1-氧雜-6-氮雜環十五烷-11-基)氧基)-3-羥基-6-甲基四氫-2H-哌喃-4-基)-1-甲基-3-(3-(三氟甲基)苯基)脲(980); H-79. 3-(3-氰基苯基)-1-((2S,3R,4S,6R)-2-(((2R,3S, 4R,5R,8R,10R,11R,12S, 13S,14R)-2-乙基-3,4,10-三羥基-13-(((2R,4R,5S,6S)-5-羥基-4-甲氧基-4,6-二甲基-5-((丙基胺基)甲基)四氫-2H-哌喃-2-基)氧基)-3,5,8,10,12,14-六甲基-15-側氧基-1-氧雜-6-氮雜環十五烷-11-基)氧基)-3-羥基-6-甲基四氫-2H-哌喃-4-基)-1-甲基脲(937); H-80. 3-(2-氯苯基)-1-((2S,3R,4S,6R)-2-(((2R,3S,4R, 5R,8R,10R,11R,12S, 13S,14R)-2-乙基-3,4,10-三羥基-13-(((2R,4R,5S,6S)-5-羥基-4-甲氧基-4,6-二甲基-5-((丙基胺基)甲基)四氫-2H-哌喃-2-基)氧基)-3,5,8,10,12,14-六甲基-15-側氧基-1-氧雜-6-氮雜環十五烷-11-基)氧基)-3-羥基-6-甲基四氫-2H-哌喃-4-基)-1-甲基脲(946); H-81. 1-((2S,3R,4S,6R)-2-(((2R,3S,4R,5R,8R,10R,11R, 12S,13S,14R)-2-乙基-3,4,10-三羥基-13-(((2R,4R,5S,6S)-5-羥基-4-甲氧基-4,6-二甲基-5-((丙基胺基)甲基)四氫-2H-哌喃-2-基)氧基)-3,5,8,10,12,14-六甲基-15-側氧基-1-氧雜-6-氮雜環十五烷-11-基)氧基)-3-羥基-6-甲基四氫-2H-哌喃-4-基)-1-甲基-3-(鄰甲苯基)脲(926); H-82. 1-((2S,3R,4S,6R)-2-(((2R,3S,4R,5R,8R,10R,11R, 12S,13S,14R)-2-乙基-3,4,10-三羥基-13-(((2R,4R,5S,6S)-5-羥基-4-甲氧基-4,6-二甲基-5-((丙基胺基)甲基)四氫-2H-哌喃-2-基)氧基)-3,5,8,10,12,14-六甲基-15-側氧基-1-氧雜-6-氮雜環十五烷-11-基)氧基)-3-羥基-6-甲基四氫-2H-哌喃-4-基)-3-(2-氟苯基)-1-甲基脲(930); H-83. 1-((2S,3R,4S,6R)-2-(((2R,3S,4R,5R,8R,10R,11R, 12S,13S,14R)-2-乙基-3,4,10-三羥基-13-(((2R,4R,5S,6S)-5-羥基-4-甲氧基-4,6-二甲基-5-((丙基胺基)甲基)四氫-2H-哌喃-2-基)氧基)-3,5,8,10,12,14-六甲基-15-側氧基-1-氧雜-6-氮雜環十五烷-11-基)氧基)-3-羥基-6-甲基四氫-2H-哌喃-4-基)-3-(4-氟苯基)-1-甲基脲(930); H-84. 3-(4-氯苯基)-1-((2S,3R,4S,6R)-2-(((2R,3S,4R, 5R,8R,10R,11R,12S, 13S,14R)-2-乙基-3,4,10-三羥基-13-(((2R,4R,5S,6S)-5-羥基-4-甲氧基-4,6-二甲基-5-((丙基胺基)甲基)四氫-2H-哌喃-2-基)氧基)-3,5,8,10,12,14-六甲基-15-側氧基-1-氧雜-6-氮雜環十五烷-11-基)氧基)-3-羥基-6-甲基四氫-2H-哌喃-4-基)-1-甲基脲(946); H-85. 1-((2S,3R,4S,6R)-2-(((2R,3S,4R,5R,8R,10R,11R, 12S,13S,14R)-2-乙基-3,4,10-三羥基-13-(((2R,4R,5S,6S)-5-羥基-4-甲氧基-4,6-二甲基-5-((丙基胺基)甲基)四氫-2H-哌喃-2-基)氧基)-3,5,8,10,12,14-六甲基-15-側氧基-1-氧雜-6-氮雜環十五烷-11-基)氧基)-3-羥基-6-甲基四氫-2H-哌喃-4-基)-3-(3-氟苯基)-1-甲基脲(930); H-86. 1-((2S,3R,4S,6R)-2-(((2R,3S,4R,5R,8R,10R,11R, 12S,13S,14R)-2-乙基-3,4,10-三羥基-13-(((2R,4R,5S,6S)-5-羥基-4-甲氧基-4,6-二甲基-5-((丙基胺基)甲基)四氫-2H-哌喃-2-基)氧基)-3,5,8,10,12,14-六甲基-15-側氧基-1-氧雜-6-氮雜環十五烷-11-基)氧基)-3-羥基-6-甲基四氫-2H-哌喃-4-基)-3-(3-甲氧基苯基)-1-甲基脲(942); H-87. 1-((2S,3R,4S,6R)-2-(((2R,3S,4R,5R,8R,10R,11R, 12S,13S,14R)-2-乙基-3,4,10-三羥基-13-(((2R,4R,5S,6S)-5-羥基-4-甲氧基-4,6-二甲基-5-((丙基胺基)甲基)四氫-2H-哌喃-2-基)氧基)-3,5,8,10,12,14-六甲基-15-側氧基-1-氧雜-6-氮雜環十五烷-11-基)氧基)-3-羥基-6-甲基四氫-2H-哌喃-4-基)-3-(4-甲氧基苯基)-1-甲基脲(942); H-88. 3-(3-氯苯基)-1-((2S,3R,4S,6R)-2-(((2R,3S,4R, 5R,8R,10R,11R,12S, 13S,14R)-2-乙基-3,4,10-三羥基-13-(((2R,4R,5S,6S)-5-羥基-4-甲氧基-4,6-二甲基-5-((丙基胺基)甲基)四氫-2H-哌喃-2-基)氧基)-3,5,8,10,12,14-六甲基-15-側氧基-1-氧雜-6-氮雜環十五烷-11-基)氧基)-3-羥基-6-甲基四氫-2H-哌喃-4-基)-1-甲基脲(946); H-89. 1-((2S,3R,4S,6R)-2-(((2R,3S,4R,5R,8R,10R,11R, 12S,13S,14R)-2-乙基-3,4,10-三羥基-13-(((2R,4R,5S,6S)-5-羥基-4-甲氧基-4,6-二甲基-5-((丙基胺基)甲基)四氫-2H-哌喃-2-基)氧基)-3,5,8,10,12,14-六甲基-15-側氧基-1-氧雜-6-氮雜環十五烷-11-基)氧基)-3-羥基-6-甲基四氫-2H-哌喃-4-基)-1-甲基-3-(對甲苯基)脲(925); H-90. 1-((2S,3R,4S,6R)-2-(((2R,3S,4R,5R,8R,10R,11R, 12S,13S,14R)-2-乙基-3,4,10-三羥基-13-(((2R,4R,5S,6S)-5-羥基-4-甲氧基-4,6-二甲基-5-((丙基胺基)甲基)四氫-2H-哌喃-2-基)氧基)-3,5,8,10,12,14-六甲基-15-側氧基-1-氧雜-6-氮雜環十五烷-11-基)氧基)-3-羥基-6-甲基四氫-2H-哌喃-4-基)-1-甲基-3-(間甲苯基)脲(926); H-91. 1-((2S,3R,4S,6R)-2-(((2R,3S,4R,5R,8R,10R,11R, 12S,13S,14R)-2-乙基-3,4,10-三羥基-13-(((2R,4R,5S,6S)-5-羥基-4-甲氧基-4,6-二甲基-5-((丙基胺基)甲基)四氫-2H-哌喃-2-基)氧基)-3,5,8,10,12,14-六甲基-15-側氧基-1-氧雜-6-氮雜環十五烷-11-基)氧基)-3-羥基-6-甲基四氫-2H-哌喃-4-基)-1-甲基-3-苯基脲(911); H-92. 1-((2S,3R,4S,6R)-2-(((2R,3S,4R,5R,8R,10R,11R, 12S,13S,14R)-2-乙基-3,4,10-三羥基-13-(((2R,4R,5S,6S)-5-羥基-4-甲氧基-4,6-二甲基-5-((丙基胺基)甲基)四氫-2H-哌喃-2-基)氧基)-3,5,8,10,12,14-六甲基-15-側氧基-1-氧雜-6-氮雜環十五烷-11-基)氧基)-3-羥基-6-甲基四氫-2H-哌喃-4-基)-1,3-二甲基脲(849); H-93. 1-((2S,3R,4S,6R)-2-(((2R,3S,4R,5R,8R,10R,11R, 12S,13S,14R)-13-(((2R, 4R,5S,6S)-5-((環丙基胺基)甲基)-5-羥基-4-甲氧基-4,6-二甲基四氫-2H-哌喃-2-基)氧基)-2-乙基-3,4,10-三羥基-3,5,8,10,12,14-六甲基-15-側氧基-1-氧雜-6-氮雜環十五烷-11-基)氧基)-3-羥基-6-甲基四氫-2H-哌喃-4-基)-1-甲基-3-丙基脲(875); H-94. 1-((2S,3R,4S,6R)-2-(((2R,3S,4R,5R,8R,10R,11R, 12S,13S,14R)-13-(((2R, 4R,5S,6S)-5-((環丁基胺基)甲基)-5-羥基-4-甲氧基-4,6-二甲基四氫-2H-哌喃-2-基)氧基)-2-乙基-3,4,10-三羥基-3,5,8,10,12,14-六甲基-15-側氧基-1-氧雜-6-氮雜環十五烷-11-基)氧基)-3-羥基-6-甲基四氫-2H-哌喃-4-基)-1-甲基-3-丙基脲(889); H-95. 1-((2S,3R,4S,6R)-2-(((2R,3S,4R,5R,8R,10R,11R, 12S,13S,14R)-2-乙基-3,4,10-三羥基-13-(((2R,4R,5S,6S)-5-羥基-4-甲氧基-4,6-二甲基-5-(((4-(三氟甲基)苯基)胺基)甲基)四氫-2H-哌喃-2-基)氧基)-3,5,8,10,12,14-六甲基-15-側氧基-1-氧雜-6-氮雜環十五烷-11-基)氧基)-3-羥基-6-甲基四氫-2H-哌喃-4-基)-1-甲基-3-丙基脲(979); H-96. 1-((2S,3R,4S,6R)-2-(((2R,3S,4R,5R,8R,10R,11R, 12S,13S,14R)-2-乙基-3,4,10-三羥基-13-(((2R,4R,5S,6S)-5-羥基-4-甲氧基-4,6-二甲基-5-((丙基胺基)甲基)四氫-2H-哌喃-2-基)氧基)-3,5,8,10,12,14-六甲基-15-側氧基-1-氧雜-6-氮雜環十五烷-11-基)氧基)-3-羥基-6-甲基四氫-2H-哌喃-4-基)-1-甲基脲(835); H-97. 3-(2-(二甲基胺基)乙基)-1-((2S,3R,4S,6R)-2-(((2R,3S,4R,5R,8R,10R,11R,12S,13S,14R)-2-乙基-3,4,10-三羥基-13-(((2R,4R,5S,6S)-5-羥基-4-甲氧基-4,6-二甲基-5-((丙基胺基)甲基)四氫-2H-哌喃-2-基)氧基)-3,5,8,10,12,14-六甲基-15-側氧基-1-氧雜-6-氮雜環十五烷-11-基)氧基)-3-羥基-6-甲基四氫-2H-哌喃-4-基)-1-甲基脲(906); H-98. 1-((2S,3R,4S,6R)-2-(((2R,3S,4R,5R,8R,10R,11R, 12S,13S,14R)-2-乙基-3,4,10-三羥基-13-(((2R,4R,5S,6S)-5-羥基-4-甲氧基-4,6-二甲基-5-((丙基胺基)甲基)四氫-2H-哌喃-2-基)氧基)-3,5,8,10,12,14-六甲基-15-側氧基-1-氧雜-6-氮雜環十五烷-11-基)氧基)-3-羥基-6-甲基四氫-2H-哌喃-4-基)-1-甲基-3-(2-(哌啶-1-基)乙基)脲(946); H-99. 1-((2S,3R,4S,6R)-2-(((2R,3S,4R,5R,8R,10R,11R, 12S,13S,14R)-2-乙基-3,4,10-三羥基-13-(((2R,4R,5S,6S)-5-羥基-4-甲氧基-4,6-二甲基-5-((丙基胺基)甲基)四氫-2H-哌喃-2-基)氧基)-3,5,8,10,12,14-六甲基-15-側氧基-1-氧雜-6-氮雜環十五烷-11-基)氧基)-3-羥基-6-甲基四氫-2H-哌喃-4-基)-3-(4-羥基苯基)-1,3-二甲基脲(941); H-100. 1-((2S,3R,4S,6R)-2-(((2R,3S,4R,5R,8R,10R, 11R,12S,13S,14R)-2-乙基-3,4,10-三羥基-13-(((2R,4R,5S,6S)-5-羥基-4-甲氧基-4,6-二甲基-5-((丙基胺基)甲基)四氫-2H-哌喃-2-基)氧基)-3,5,6,8,10,12,14-七甲基-15-側氧基-1-氧雜-6-氮雜環十五烷-11-基)氧基)-3-羥基-6-甲基四氫-2H-哌喃-4-基)-1,3-二甲基-3-(4-(三氟甲基)苯基)脲(1007); H-101. 1-((2S,3R,4S,6R)-2-(((2R,3S,4R,5R,8R,10R, 11R,12S,13S,14R)-2-乙基-3,4,10-三羥基-13-(((2R,4R,5S,6S)-5-羥基-4-甲氧基-4,6-二甲基-5-((丙基胺基)甲基)四氫-2H-哌喃-2-基)氧基)-3,5,6,8,10,12,14-七甲基-15-側氧基-1-氧雜-6-氮雜環十五烷-11-基)氧基)-3-羥基-6-甲基四氫-2H-哌喃-4-基)-1,3-二甲基-3-苯基脲(939); H-102. 1-((2S,3R,4S,6R)-2-(((2R,3S,4R,5R,8R,10R, 11R,12S,13S,14R)-2-乙基-3,4,10-三羥基-13-(((2R,4R,5S,6S)-5-羥基-4-甲氧基-4,6-二甲基-5-((丙基胺基)甲基)四氫-2H-哌喃-2-基)氧基)-3,5,8,10,12,14-六甲基-15-側氧基-6-丙基-1-氧雜-6-氮雜環十五烷-11-基)氧基)-3-羥基-6-甲基四氫-2H-哌喃-4-基)-1,3-二甲基-3-苯基脲(967);及 H-103. 1-((2S,3R,4S,6R)-2-(((2R,3S,4R,5R,8R,10R, 11R,12S,13S,14R)-2-乙基-3,4,10-三羥基-13-(((2R,4R, 5S,6S)-5-羥基-4-甲氧基-4,6-二甲基-5-((丙基胺基)甲基)四氫-2H-哌喃-2-基)氧基)-3,5,8,10,12,14-六甲基-15-側氧基-6-丙基-1-氧雜-6-氮雜環十五烷-11-基)氧基)-3-羥基-6-甲基四氫-2H-哌喃-4-基)-1,3-二甲基-3-(4-(三氟甲基)苯基)脲(1035)。
Figure 02_image171
Figure 02_image173
Figure 02_image175
Figure 02_image177
Figure 02_image179
Figure 02_image181
Figure 02_image183
Figure 02_image185
下列式(1-A1a)化合物係使用本文所定義之流程及程序製備;且其中R0 為H且R5 為H;其展示於表I中。各別化合物名稱提供於下表中。
Figure 02_image187
Figure 02_image189
*至少一種BRD菌株之MIC≤64µg/mL
表I實例名稱: I-1. 4-乙基-N-((2S,3R,4S,6R)-2-(((2R,3S,4R,5R,8R, 10R,11R,12S,13S,14R)-2-乙基-3,4,10-三羥基-13-(((2R,4R, 5S,6S)-5-羥基-4-甲氧基-4,6-二甲基-5-((甲基胺基)甲基)四氫-2H-哌喃-2-基)氧基)-3,5,8,10,12,14-六甲基-15-側氧基-1-氧雜-6-氮雜環十五烷-11-基)氧基)-3-羥基-6-甲基四氫-2H-哌喃-4-基)-N-甲基哌
Figure 02_image005
-1-甲醯胺; I-2. 4-乙基-N-((2S,3R,4S,6R)-2-(((2R,3S,4R,5R,8R, 10R,11R,12S,13S,14R)-2-乙基-3,4,10-三羥基-13-(((2R,4R, 5S,6S)-5-羥基-4-甲氧基-4,6-二甲基-5-((丙基胺基)甲基)四氫-2H-哌喃-2-基)氧基)-3,5,8,10,12,14-六甲基-15-側氧基-1-氧雜-6-氮雜環十五烷-11-基)氧基)-3-羥基-6-甲基四氫-2H-哌喃-4-基)-N-甲基哌
Figure 02_image005
-1-甲醯胺; I-3. N-((2S,3R,4S,6R)-2-(((2R,3S,4R,5R,8R,10R,11R, 12S,13S,14R)-2-乙基-3,4,10-三羥基-13-(((2R,4R,5S,6S)-5-羥基-4-甲氧基-4,6-二甲基-5-((丙基胺基)甲基)四氫-2H-哌喃-2-基)氧基)-3,5,8,10,12,14-六甲基-15-側氧基-1-氧雜-6-氮雜環十五烷-11-基)氧基)-3-羥基-6-甲基四氫-2H-哌喃-4-基)-N-甲基吲哚啉-1-甲醯胺; I-4. N-((2S,3R,4S,6R)-2-(((2R,3S,4R,5R,8R,10R,11R, 12S,13S,14R)-2-乙基-3,4,10-三羥基-13-(((2R,4R,5S,6S)-5-羥基-4-甲氧基-4,6-二甲基-5-((丙基胺基)甲基)四氫-2H-哌喃-2-基)氧基)-3,5,8,10,12,14-六甲基-15-側氧基-1-氧雜-6-氮雜環十五烷-11-基)氧基)-3-羥基-6-甲基四氫-2H-哌喃-4-基)-N-甲基-3,4-二氫喹啉-1(2H)-甲醯胺; I-5. N-((2S,3R,4S,6R)-2-(((2R,3S,4R,5R,8R,10R,11R, 12S,13S,14R)-2-乙基-3,4,10-三羥基-13-(((2R,4R,5S,6S)-5-羥基-4-甲氧基-4,6-二甲基-5-((丙基胺基)甲基)四氫-2H-哌喃-2-基)氧基)-3,5,8,10,12,14-六甲基-15-側氧基-1-氧雜-6-氮雜環十五烷-11-基)氧基)-3-羥基-6-甲基四氫-2H-哌喃-4-基)-N-甲基-2,3-二氫-4H-苯并[b][1,4]噻
Figure 02_image005
-4-甲醯胺1,1-二氧化物; I-6. N-((2S,3R,4S,6R)-2-(((2R,3S,4R,5R,8R,10R,11R, 12S,13S,14R)-2-乙基-3,4,10-三羥基-13-(((2R,4R,5S,6S)-5-羥基-4-甲氧基-4,6-二甲基-5-((丙基胺基)甲基)四氫-2H-哌喃-2-基)氧基)-3,5,8,10,12,14-六甲基-15-側氧基-1-氧雜-6-氮雜環十五烷-11-基)氧基)-3-羥基-6-甲基四氫-2H-哌喃-4-基)-N-甲基-2,3-二氫-4H-苯并[b][1,4]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1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2
-4-甲醯胺; I-7. N-((2S,3R,4S,6R)-2-(((2R,3S,4R,5R,8R,10R,11R, 12S,13S,14R)-2-乙基-3,4,10-三羥基-13-(((2R,4R,5S,6S)-5-羥基-4-甲氧基-4,6-二甲基-5-((丙基胺基)甲基)四氫-2H-哌喃-2-基)氧基)-3,5,8,10,12,14-六甲基-15-側氧基-1-氧雜-6-氮雜環十五烷-11-基)氧基)-3-羥基-6-甲基四氫-2H-哌喃-4-基)-N-甲基異吲哚啉-2-甲醯胺
Figure 02_image193
下列式(1-A1b)化合物係使用本文所定義之流程及程序製備;且其中R0 為H;其展示於表J中。各別化合物名稱提供於下表中。
Figure 02_image195
Figure 02_image197
Figure 02_image199
*至少一種菌株之MIC≤64µg/mL
表J實例名稱: J-1. 3-環己基-1-((2S,3R,4S,6R)-2-(((2R,3S,4R,5R, 8R,10R,11R,12S,13S,14R)-2-乙基-3,4,10-三羥基-13-(((2R,4R,5S,6S)-5-羥基-4-甲氧基-4,6-二甲基-5-((4-甲基哌
Figure 02_image005
-1-基)甲基)四氫-2H-哌喃-2-基)氧基)-3,5,8,10,12,14-六甲基-15-側氧基-1-氧雜-6-氮雜環十五烷-11-基)氧基)-3-羥基-6-甲基四氫-2H-哌喃-4-基)-1-甲基脲; J-2. 3-乙基-1-((2S,3R,4S,6R)-2-(((2R,3S,4R,5R,8R, 10R,11R,12S,13S,14R)-2-乙基-3,4,10-三羥基-13-(((2R,4R,5S,6S)-5-羥基-4-甲氧基-4,6-二甲基-5-((4-甲基哌
Figure 02_image005
-1-基)甲基)四氫-2H-哌喃-2-基)氧基)-3,5,8,10,12,14-六甲基-15-側氧基-1-氧雜-6-氮雜環十五烷-11-基)氧基)-3-羥基-6-甲基四氫-2H-哌喃-4-基)-1-甲基脲; J-3. 3-(三級丁基)-1-((2S,3R,4S,6R)-2-(((2R,3S, 4R,5R,8R,10R,11R,12S, 13S,14R)-2-乙基-3,4,10-三羥基-13-(((2R,4R,5S,6S)-5-羥基-4-甲氧基-4,6-二甲基-5-((4-甲基哌
Figure 02_image005
-1-基)甲基)四氫-2H-哌喃-2-基)氧基)-3,5,8,10,12,14-六甲基-15-側氧基-1-氧雜-6-氮雜環十五烷-11-基)氧基)-3-羥基-6-甲基四氫-2H-哌喃-4-基)-1-甲基脲; J-4. 1-((2S,3R,4S,6R)-2-(((2R,3S,4R,5R,8R,10R,11R, 12S,13S,14R)-2-乙基-3,4,10-三羥基-13-(((2R,4R,5S,6S)-5-羥基-4-甲氧基-4,6-二甲基-5-((3-嗎啉基氮雜環丁-1-基)甲基)四氫-2H-哌喃-2-基)氧基)-3,5,8,10,12,14-六甲基-15-側氧基-1-氧雜-6-氮雜環十五烷-11-基)氧基)-3-羥基-6-甲基四氫-2H-哌喃-4-基)-1,3-二甲基-3-苯基脲; J-5. 1-((2S,3R,4S,6R)-2-(((2R,3S,4R,5R,8R,10R,11R, 12S,13S,14R)-2-乙基-3,4,10-三羥基-13-(((2R,4R,5S,6S)-5-羥基-4-甲氧基-4,6-二甲基-5-((4-甲基哌
Figure 02_image005
-1-基)甲基)四氫-2H-哌喃-2-基)氧基)-3,5,8,10,12,14-六甲基-15-側氧基-1-氧雜-6-氮雜環十五烷-11-基)氧基)-3-羥基-6-甲基四氫-2H-哌喃-4-基)-1-甲基脲; J-6. 3-(4-(二甲基胺基)苯基)-1-((2S,3R,4S,6R)-2-(((2R,3S,4R,5R,8R, 10R,11R,12S,13S,14R)-2-乙基-3,4,10-三羥基-13-(((2R,4R,5S,6S)-5-羥基-4-甲氧基-4,6-二甲基-5-((4-甲基哌
Figure 02_image005
-1-基)甲基)四氫-2H-哌喃-2-基)氧基)-3,5,8,10,12,14-六甲基-15-側氧基-1-氧雜-6-氮雜環十五烷-11-基)氧基)-3-羥基-6-甲基四氫-2H-哌喃-4-基)-1-甲基脲; J-7. 1-((2S,3R,4S,6R)-2-(((2R,3S,4R,5R,8R,10R,11R, 12S,13S,14R)-2-乙基-3,4,10-三羥基-13-(((2R,4R,5S,6S)-5-羥基-4-甲氧基-4,6-二甲基-5-((4-甲基哌
Figure 02_image005
-1-基)甲基)四氫-2H-哌喃-2-基)氧基)-3,5,8,10,12,14-六甲基-15-側氧基-1-氧雜-6-氮雜環十五烷-11-基)氧基)-3-羥基-6-甲基四氫-2H-哌喃-4-基)-1-甲基-3-苯基脲; J-8. 1-((2S,3R,4S,6R)-2-(((2R,3S,4R,5R,8R,10R,11R, 12S,13S,14R)-2-乙基-3,4,10-三羥基-13-(((2R,4R,5S,6S)-5-羥基-4-甲氧基-4,6-二甲基-5-((4-甲基哌
Figure 02_image005
-1-基)甲基)四氫-2H-哌喃-2-基)氧基)-3,5,8,10,12,14-六甲基-15-側氧基-1-氧雜-6-氮雜環十五烷-11-基)氧基)-3-羥基-6-甲基四氫-2H-哌喃-4-基)-1-甲基-3-(吡啶-3-基)脲; J-9. 3-乙基-1-((2S,3R,4S,6R)-2-(((2R,3S,4R,5R,8R, 10R,11R,12S,13S,14R)-2-乙基-3,4,10-三羥基-13-(((2R,4R,5S,6S)-5-羥基-4-甲氧基-4,6-二甲基-5-((4-甲基哌
Figure 02_image005
-1-基)甲基)四氫-2H-哌喃-2-基)氧基)-3,5,8,10,12,14-六甲基-15-側氧基-1-氧雜-6-氮雜環十五烷-11-基)氧基)-3-羥基-6-甲基四氫-2H-哌喃-4-基)-1-甲基脲; J-10. 1-((2S,3R,4S,6R)-2-(((2R,3S,4R,5R,8R,10R,11R, 12S,13S,14R)-2-乙基-3,4,10-三羥基-13-(((2R,4R,5S,6S)-5-羥基-4-甲氧基-4,6-二甲基-5-(嗎啉基甲基)四氫-2H-哌喃-2-基)氧基)-3,5,8,10,12,14-六甲基-15-側氧基-1-氧雜-6-氮雜環十五烷-11-基)氧基)-3-羥基-6-甲基四氫-2H-哌喃-4-基)-1,3-二甲基-3-苯基脲; J-11. 1-((2S,3R,4S,6R)-2-(((2R,3S,4R,5R,8R,10R,11R, 12S,13S,14R)-2-乙基-3,4,10-三羥基-13-(((2R,4R,5S,6S)-5-羥基-4-甲氧基-4,6-二甲基-5-(硫基嗎啉基甲基)四氫-2H-哌喃-2-基)氧基)-3,5,8,10,12,14-六甲基-15-側氧基-1-氧雜-6-氮雜環十五烷-11-基)氧基)-3-羥基-6-甲基四氫-2H-哌喃-4-基)-1,3-二甲基-3-苯基脲; J-12. 1-((2S,3R,4S,6R)-2-(((2R,3S,4R,5R,8R,10R,11R, 12S,13S,14R)-2-乙基-3,4,10-三羥基-13-(((2R,4R,5S,6S)-5-羥基-4-甲氧基-4,6-二甲基-5-(吡咯啶-1-基甲基)四氫-2H-哌喃-2-基)氧基)-3,5,8,10,12,14-六甲基-15-側氧基-1-氧雜-6-氮雜環十五烷-11-基)氧基)-3-羥基-6-甲基四氫-2H-哌喃-4-基)-1,3-二甲基-3-苯基脲; J-13. 1-((2S,3R,4S,6R)-2-(((2R,3S,4R,5R,8R,10R,11R, 12S,13S,14R)-2-乙基-3,4,10-三羥基-13-(((2R,4R,5S,6S)-5-羥基-4-甲氧基-4,6-二甲基-5-((4-(嘧啶-2-基)哌
Figure 02_image005
-1-基)甲基)四氫-2H-哌喃-2-基)氧基)-3,5,8,10,12,14-六甲基-15-側氧基-1-氧雜-6-氮雜環十五烷-11-基)氧基)-3-羥基-6-甲基四氫-2H-哌喃-4-基)-1,3-二甲基-3-苯基脲; J-14. 1-((2S,3R,4S,6R)-2-(((2R,3S,4R,5R,8R,10R,11R, 12S,13S,14R)-2-乙基-3,4,10-三羥基-13-(((2R,4R,5S,6S)-5-羥基-4-甲氧基-4,6-二甲基-5-((4-(三氟甲基)哌
Figure 02_image005
-1-基)甲基)四氫-2H-哌喃-2-基)氧基)-3,5,8,10,12,14-六甲基-15-側氧基-1-氧雜-6-氮雜環十五烷-11-基)氧基)-3-羥基-6-甲基四氫-2H-哌喃-4-基)-1,3-二甲基-3-苯基脲; J-15. 1-((2S,3R,4S,6R)-2-(((2R,3S,4R,5R,8R,10R,11R, 12S,13S,14R)-13-(((2R, 4R,5S,6S)-5-((3,3-二氟氮雜環丁-1-基)甲基)-5-羥基-4-甲氧基-4,6-二甲基四氫-2H-哌喃-2-基)氧基)-2-乙基-3,4,10-三羥基-3,5,8,10,12,14-六甲基-15-側氧基-1-氧雜-6-氮雜環十五烷-11-基)氧基)-3-羥基-6-甲基四氫-2H-哌喃-4-基)-1,3-二甲基-3-苯基脲; J-16. 1-((2S,3R,4S,6R)-2-(((2R,3S,4R,5R,8R,10R, 11R,12S,13S,14R)-13-(((2R, 4R,5S,6S)-5-((5,7-二氫-6H-吡咯并[3,4-b]吡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2
-6-基)甲基)-5-羥基-4-甲氧基-4,6-二甲基四氫-2H-哌喃-2-基)氧基)-2-乙基-3,4,10-三羥基-3,5,8,10,12,14-六甲基-15-側氧基-1-氧雜-6-氮雜環十五烷-11-基)氧基)-3-羥基-6-甲基四氫-2H-哌喃-4-基)-1,3-二甲基-3-苯基脲; J-17. 1-((2S,3R,4S,6R)-2-(((2R,3S,4R,5R,8R,10R,11R, 12S,13S,14R)-13-(((2R, 4R,5S,6S)-5-((4,4-二氟哌啶-1-基)甲基)-5-羥基-4-甲氧基-4,6-二甲基四氫-2H-哌喃-2-基)氧基)-2-乙基-3,4,10-三羥基-3,5,8,10,12,14-六甲基-15-側氧基-1-氧雜-6-氮雜環十五烷-11-基)氧基)-3-羥基-6-甲基四氫-2H-哌喃-4-基)-1,3-二甲基-3-苯基脲; J-18. 1-((2S,3R,4S,6R)-2-(((2R,3S,4R,5R,8R,10R,11R, 12S,13S,14R)-2-乙基-3,4,10-三羥基-13-(((2R,4R,5S,6S)-5-羥基-4-甲氧基-4,6-二甲基-5-(哌啶-1-基甲基)四氫-2H-哌喃-2-基)氧基)-3,5,8,10,12,14-六甲基-15-側氧基-1-氧雜-6-氮雜環十五烷-11-基)氧基)-3-羥基-6-甲基四氫-2H-哌喃-4-基)-1,3-二甲基-3-苯基脲; J-19. 1-((2S,3R,4S,6R)-2-(((2R,3S,4R,5R,8R,10R,11R, 12S,13S,14R)-2-乙基-3,4,10-三羥基-13-(((2R,4R,5S,6S)-5-羥基-4-甲氧基-4,6-二甲基-5-((3-(哌啶-1-基)氮雜環丁-1-基)甲基)四氫-2H-哌喃-2-基)氧基)-3,5,8,10,12,14-六甲基-15-側氧基-1-氧雜-6-氮雜環十五烷-11-基)氧基)-3-羥基-6-甲基四氫-2H-哌喃-4-基)-1,3-二甲基-3-苯基脲; J-20. 1-((2S,3R,4S,6R)-2-(((2R,3S,4R,5R,8R,10R,11R, 12S,13S,14R)-2-乙基-3,4,10-三羥基-13-(((2R,4R,5S,6S)-5-羥基-4-甲氧基-4,6-二甲基-5-((4-苯基哌啶-1-基)甲基)四氫-2H-哌喃-2-基)氧基)-3,5,8,10,12,14-六甲基-15-側氧基-1-氧雜-6-氮雜環十五烷-11-基)氧基)-3-羥基-6-甲基四氫-2H-哌喃-4-基)-1,3-二甲基-3-苯基脲; J-21. 1-((2S,3R,4S,6R)-2-(((2R,3S,4R,5R,8R,10R,11R, 12S,13S,14R)-2-乙基-3,4,10-三羥基-13-(((2R,4R,5S,6S)-5-羥基-4-甲氧基-4,6-二甲基-5-((4-(甲基磺醯基)哌啶-1-基)甲基)四氫-2H-哌喃-2-基)氧基)-3,5,8,10,12,14-六甲基-15-側氧基-1-氧雜-6-氮雜環十五烷-11-基)氧基)-3-羥基-6-甲基四氫-2H-哌喃-4-基)-1,3-二甲基-3-苯基脲; J-22. 1-((2S,3R,4S,6R)-2-(((2R,3S,4R,5R,8R,10R, 11R,12S,13S,14R)-13-(((2R, 4R,5S,6S)-5-(氮雜環丁-1-基甲基)-5-羥基-4-甲氧基-4,6-二甲基四氫-2H-哌喃-2-基)氧基)-2-乙基-3,4,10-三羥基-3,5,8,10,12,14-六甲基-15-側氧基-1-氧雜-6-氮雜環十五烷-11-基)氧基)-3-羥基-6-甲基四氫-2H-哌喃-4-基)-1,3-二甲基-3-苯基脲; J-23. 1-((2S,3R,4S,6R)-2-(((2R,3S,4R,5R,8R,10R,11R, 12S,13S,14R)-13-(((2R, 4R,5S,6S)-5-((1H-吡唑-1-基)甲基)-5-羥基-4-甲氧基-4,6-二甲基四氫-2H-哌喃-2-基)氧基)-2-乙基-3,4,10-三羥基-3,5,8,10,12,14-六甲基-15-側氧基-1-氧雜-6-氮雜環十五烷-11-基)氧基)-3-羥基-6-甲基四氫-2H-哌喃-4-基)-1,3-二甲基-3-苯基脲; J-24. 1-((2S,3R,4S,6R)-2-(((2R,3S,4R,5R,8R,10R,11R, 12S,13S,14R)-13-(((2R, 4R,5S,6S)-5-((1H-咪唑-1-基)甲基)-5-羥基-4-甲氧基-4,6-二甲基四氫-2H-哌喃-2-基)氧基)-2-乙基-3,4,10-三羥基-3,5,8,10,12,14-六甲基-15-側氧基-1-氧雜-6-氮雜環十五烷-11-基)氧基)-3-羥基-6-甲基四氫-2H-哌喃-4-基)-1,3-二甲基-3-苯基脲; J-25. 1-((2S,3R,4S,6R)-2-(((2R,3S,4R,5R,8R,10R,11R, 12S,13S,14R)-13-(((2R, 4R,5S,6S)-5-((3,4-二氫異喹啉-2(1H)-基)甲基)-5-羥基-4-甲氧基-4,6-二甲基四氫-2H-哌喃-2-基)氧基)-2-乙基-3,4,10-三羥基-3,5,8,10,12,14-六甲基-15-側氧基-1-氧雜-6-氮雜環十五烷-11-基)氧基)-3-羥基-6-甲基四氫-2H-哌喃-4-基)-1,3-二甲基-3-苯基脲; J-26. 1-((2S,3R,4S,6R)-2-(((2R,3S,4R,5R,8R,10R,11R, 12S,13S,14R)-13-(((2R, 4R,5S,6S)-5-((3-(二甲基胺基)氮雜環丁-1-基)甲基)-5-羥基-4-甲氧基-4,6-二甲基四氫-2H-哌喃-2-基)氧基)-2-乙基-3,4,10-三羥基-3,5,8,10,12,14-六甲基-15-側氧基-1-氧雜-6-氮雜環十五烷-11-基)氧基)-3-羥基-6-甲基四氫-2H-哌喃-4-基)-1,3-二甲基-3-苯基脲; J-27. 1-((2S,3R,4S,6R)-2-(((2R,3S,4R,5R,8R,10R,11R, 12S,13S,14R)-13-(((2R, 4R,5S,6S)-5-((1H-1,2,4-三唑-1-基)甲基)-5-羥基-4-甲氧基-4,6-二甲基四氫-2H-哌喃-2-基)氧基)-2-乙基-3,4,10-三羥基-3,5,8,10,12,14-六甲基-15-側氧基-1-氧雜-6-氮雜環十五烷-11-基)氧基)-3-羥基-6-甲基四氫-2H-哌喃-4-基)-1,3-二甲基-3-苯基脲; J-28. 1-((2S,3R,4S,6R)-2-(((2R,3S,4R,5R,8R,10R,11R, 12S,13S,14R)-13-(((2R, 4R,5S,6S)-5-((1H-1,2,3-三唑-1-基)甲基)-5-羥基-4-甲氧基-4,6-二甲基四氫-2H-哌喃-2-基)氧基)-2-乙基-3,4,10-三羥基-3,5,8,10,12,14-六甲基-15-側氧基-1-氧雜-6-氮雜環十五烷-11-基)氧基)-3-羥基-6-甲基四氫-2H-哌喃-4-基)-1,3-二甲基-3-苯基脲; J-29. 1-((2S,3R,4S,6R)-2-(((2R,3S,4R,5R,8R,10R,11R, 12S,13S,14R)-13-(((2R, 4R,5S,6S)-5-((1H-四唑-1-基)甲基)-5-羥基-4-甲氧基-4,6-二甲基四氫-2H-哌喃-2-基)氧基)-2-乙基-3,4,10-三羥基-3,5,8,10,12,14-六甲基-15-側氧基-1-氧雜-6-氮雜環十五烷-11-基)氧基)-3-羥基-6-甲基四氫-2H-哌喃-4-基)-1,3-二甲基-3-苯基脲;及 J-30. 1-((2S,3R,4S,6R)-2-(((2R,3S,4R,5R,8R,10R,11R, 12S,13S,14R)-13-(((2R, 4R,5S,6S)-5-((2H-四唑-2-基)甲基)-5-羥基-4-甲氧基-4,6-二甲基四氫-2H-哌喃-2-基)氧基)-2-乙基-3,4,10-三羥基-3,5,8,10,12,14-六甲基-15-側氧基-1-氧雜-6-氮雜環十五烷-11-基)氧基)-3-羥基-6-甲基四氫-2H-哌喃-4-基)-1,3-二甲基-3-苯基脲。
Figure 02_image203
Figure 02_image205
生物學
BRD病原體包括例如敗血性巴氏桿菌、溶血性曼氏桿菌、睡眠嗜組織菌及牛黴漿菌。對於其他BRD藥劑,存在關於牛分枝桿菌(M.bovis )是原生病原體、次生侵染菌抑或易感染因子的一些爭論。BRD之多微生物性質使其難以將一或多種特定病原體歸於個別BRD病例,因為患病動物通常呈現非特異性臨床症狀。BRD之流行病學為熟知的,其中在進入圈養場6至10天內出現病例(圖1)。因此,對於被認為有高罹患BRD風險的到達時的牛而言,抗微生物防治(metaphylaxi)係一項例行程序。亦可向低風險牛投予非經腸防治。巨環內酯往往係投予至高風險牛之初級抗微生物劑。
本發明化合物之初篩包括經由根據CLSI準則測定微生物抑制濃度(MIC)來評估類似物之抗菌活性。篩選小組包括相關BRD病原體:1)溶血性曼氏桿菌(例如,12726、46571及49023,均為AHDRCC;及33396 (ATCC));及2)敗血性巴氏桿菌(例如,34135及46572(兩者均為AHDRCC)及43137(ATCC))。在一些情況下,篩選小組中亦包括睡眠嗜組織菌(A700025K)病原體。AHDRCC菌株來源於Zoetis BRD/SRD監視程序且係指動物健康發展及研究菌種保藏中心(animal Health Development and Research Culture Collection)。另外,篩選評定作為代表性革蘭氏陽性分離株之金黃色葡萄球菌(S . aureus )(29213 ATCC),作為共生革蘭氏陽性腸胃細菌之糞腸球菌(E . faecalis )(19433 ATCC)及大腸桿菌(E . coli )(100、3110及25922(ATCC)),以便評估流出可能性。在測定式(1)化合物之抗菌活性時評定篩選小組BRD病原體。
所有相關BRD病原體最初係在十一點稀釋系列中以最高濃度為64 µg/mL之式(1)化合物加以篩選。類似物隨後基於其針對BRD病原體之最小抑制濃度(MIC)值表徵,目標為進展>64 µg/mL,且視為非抗生素化合物。若溶血性曼氏桿菌及敗血性巴氏桿菌菌株之病原體MIC>64 µg/mL,則式(1)化合物視為非抗菌的。另外,若針對睡眠嗜組織菌菌株對式(1)化合物進行測試,則MIC亦>64µg/mL。一般而言,若類似物之BRD病原體的MIC>64µg/mLL,則所報導的金黃色葡萄球菌、糞腸球菌及大腸桿菌之MIC亦>64 µg/mL。在大多數情況下,由於此MIC值為抗菌活性不足之決定因素,故並未超過此最高濃度測試初始篩選BRD病原體MIC結果>64 µg/mL之本發明化合物。另外,應注意,標記為抗菌(亦即MIC≤64 µg/mL)之表格中所述之一些實例可實際上為非抗菌的,除了用於其製備之潛在殘餘(少量雜質)抗菌起始物質(亦即,托拉黴素環氧化物、M9環氧化物、M8環氧化物或阿奇黴素)以外。若進一步純化實例,則在篩選小組中測試之所有菌株的MIC基本上升兩個稀釋度。 活體外MIC模型
藉由將化合物稀釋於DMSO中達到適當儲備濃度以經由具有QC菌株及抗微生物劑之半自動化培養液微量稀釋方法(CLSI參考方法)測定最小抑制濃度(MIC),分析化合物針對一組動物健康特定革蘭氏陽性及革蘭氏陰性臨床菌株之抗菌活性。具體言之,細菌在TSA w/5%綿羊血液瓊脂盤上生長隔夜且在生理鹽水緩衝液中按麥克法蘭標準0.5(McFarland Standard 0.5)稀釋,接著進一步在經陽離子調節之米勒辛頓培養液(Mueller Hinton Broth)中稀釋至最終濃度為約5×105 CFU/mL。將100 µL經接種介質添加至96孔盤中,其中各列中有3 µL經連續稀釋之化合物。視菌株而定(參見CLSI參考方法),將細菌在環境空氣中在35℃至37℃下與5% CO2 一起培育18至22小時或以厭氧方式培育(長達48小時)。 活體外免疫分析
全血分析-將新鮮全牛血液樣本收集至肝素化真空採血試管中。在96圓底孔中將25 µL藥物稀釋於不同濃度之PBS中來製備分析培養盤,隨後添加225 µL血液,且將培養盤在37℃下培育4小時。藉由以1 µg/mL之最終濃度添加25 µL至培養盤中來用LPS(或用於對照之PBS)刺激細胞且在37℃下培育18小時。為了收集血漿,將培養盤以2,000×g離心10分鐘,且將100 µL上清液轉移至96孔聚丙烯培養盤中,該培養盤經密封且儲存於-80℃。使用Meso Scale Discovery(MSD)平台(下文描述),分析來自直接自經藥物治療之動物收集之血漿以及自全血分析收集之血漿的樣本之細胞介素。
細胞介素偵測-MSD U-Plex細胞介素分析係遵循MSD U-Plex方案指導進行且包括針對以下之經生物素標記之捕捉抗體:牛介白素(IL)-1β(Biorad)、牛IL-6(R&D Systems)及牛腫瘤壞死因子(TNF)-α(R&D Systems)。根據製造商說明書,使用EZ-連接磺基-NHS-生物素(Thermo Scientific),以1:20之攻擊比率對抗IL-1β抗體進行生物素標記。以40,000 pg/mL之對照肝素鋰血漿濃度稀釋分析校準器(Kingfisher),隨後在血漿中經4倍連續稀釋。偵測抗體係遵循MSD快速引導結合方案,使用1:20之攻擊比率而經磺基標記。使用以下濃度之抗體:1 µg/mL之抗IL-1β;1 µg/mL之抗IL-6;及0.5 µg/mL之抗TNF-α。根據製造商說明書,使用化學發光讀出來量化細胞介素。簡言之,用稀釋劑100將0.5 mL所有經生物素標記之抗體稀釋至10 µg/mL且藉由添加750 µL之供應的連接溶液與其各別連接子配對,且培育30分鐘,隨後再添加停止溶液持續30分鐘。隨後將連接抗體10倍稀釋至停止溶液中。藉由每孔添加50 µL之抗體溶液塗佈培養盤,且將其封蓋培育並在室溫下振盪1小時。將培養盤用PBS/Tween20洗滌三次,隨後以每孔30µL添加樣本或標準物且如上所述培育。將培養盤洗滌三次,之後添加偵測抗體以及2%山羊及兔血清以進行阻斷且與上述一樣進行培育。再洗滌培養盤三次,之後添加150 µL 2×讀取緩衝液且緊接著在SI6000儀器(MSD)上讀數。對於可溶性蛋白質水準,使用BCA蛋白質套組(Thermofisher)。以總蛋白質水準標準化各樣本之細胞介素濃度(pg/mL)。
依據流式細胞測量術之CD163表現-將新鮮全牛血液樣本置於冰上且在兩小時收集內處理。將血液以每孔30 µL置於96孔圓底培養盤中,添加5 µL山羊血清作為阻斷試劑,且在4℃下搖動培養盤大約15分鐘。為了標記細胞,將10 µL主混合物抗體小組(包括抗CD14(BioLegend #301854)、抗CD172a(BioRad #MCA2041C)、抗CD163 (Kingfisher #WSC0832B-100)及抗CD16(BioRad #MCA5665F))添加至樣本中且恢復至4℃(避光)持續30分鐘。包括單個染色對照以用於補償基質。藉由添加200 µL溶解緩衝液且在搖動的同時在室溫下培育10分鐘來移除紅血球。隨後將培養盤以270×g離心三分鐘且移除上清液。重複此步驟直至上清液澄清為止。將200 µL FACS緩衝液添加至各孔中以洗滌細胞,如上所述離心,再懸浮於80 µL FACS緩衝液中且緊接著在數位FACS Canto II HTS(BD Bioscience)流式細胞儀上讀數。使用FlowJo軟體(BD Bioscience)分析資料。使用CD172、CD14、CD16標記測定巨噬細胞亞群且評定CD163之表現。 活體內小鼠肺部感染攻擊模型(鼠類)
攻擊生物為敗血性巴氏桿菌46572。標靶攻擊濃度為5×102 CFU/小鼠。將來自在胰蛋白酶大豆瓊脂(TSA II)血液培養盤上隔夜生長(37℃,用5% CO2 )之經分離菌落轉移至室溫腦心浸液培養液(BHIB)中。將液體培養物培育3.5至4小時,大約達到生長之對數中期,如藉由在600 nm下正向光散射所量測(OD600,0.200)。將培養物離心以收集細菌集結粒。將集結粒再懸浮於BHIB中且調節,得到在最高濃度下在0.04 mL中2.7 log10 菌落形成單位(CFU)之大致濃度。藉由連續稀釋接種物確認攻擊接種物濃度以進行CFU枚舉。在第-5天,接受CD-1雌性小鼠。隨意給與小鼠標準嚙齒動物飼料及水。在第0天,經鼻內向各小鼠(n=36)投予細菌接種物(0.04 mL)。在經緩衝(約pH 5.4)丙二醇、單硫代甘油及水溶液中藉由皮下注射以20 mg/kg(0.1 mL)給藥本發明化合物。自第1天至第10天觀測動物。在第10天終止研究。另外,在細菌攻擊後第6、24及48小時對一些處理組取樣以對肺組織進行RNA序列分析。 活體內牛肺部感染攻擊模型
攻擊生物為溶血性曼氏桿菌(OSU-012103-BHI)。使攻擊生物在250 mL具有擋板之燒瓶中在100 mL腦心浸液(BHI)培養基中生長且接種0.1 mL解凍之儲備細菌培養物。將培養物在37℃振盪培育箱中以150 RPM培育隔夜(約15至18小時)。使用隔夜培養物之2 mL等分試樣在含有新製BHI培養基之具有擋板的燒瓶中以約1/3的培養液與燒瓶之總體積之比率接種各100 mL介質。將培養物在37℃下以150 RPM培育約2至6小時。當650 nm處之光學密度(OD)達到0.800(約1×109 CFU/mL)時,在冰浴中冷卻培養物。將培養物離心以收集細菌集結粒。以原始吸光度值將集結粒再懸浮於磷酸鹽緩衝鹽水(PBS)中。將所得懸浮液進一步稀釋至適當攻擊濃度。對於各攻擊劑量,將適量儲備培養物添加至預量測體積之PBS培養基中以製備120 mL劑量。恰好在攻擊投予之前製備稀釋液。緊接在投予攻擊物質之後將30 mL量之BHI培養基或PBS輸注至肺中。在第-10天接受雄性(或閹牛)荷蘭(Holstein)牛。動物接受裝運前劑量之Advocin®,且a)在分配前之溶血性曼氏桿菌白血球毒素抗體效價小於0.85 S/P比率,如藉由血清學ELISA針對溶血性曼氏桿菌白血球毒素所測定;b)對於持續性BVDV感染為陰性的,如在到達之前藉由耳缺口取樣所測定;c)無全身性疾病或免疫功能不全適應症;及d)健康。向動物餵飼非抗生素類飼料且隨意提供水。預攻擊組的動物(N=4/組)在第-8天接受攻擊劑量(約3.3×108 CFU/劑量或約1×109 CFU/劑量)及治療(10 mg/kg)以確定最佳攻擊劑量。在局部利多卡因麻醉之後,經由塑膠套管向肺投予攻擊物質。藉由皮下注射投予治療劑量且將治療藥物溶解於包含丙二醇及水之經緩衝(約pH 5至6)組合物中。在第0天,攻擊剩餘動物(N=24/組)且接著用0.2、0.5、2.5或10 mg/kg量之研究化合物(100 mg/mL)處理。經由一段時間對於疾病之臨床徵兆的研究評估動物,該研究在第6天終止。拭抹肺部以檢查是否存在細菌且基於整體肺部侵入百分比及所測定的呼吸道損傷嚴重程度對肺部病變進行評分。 活體內時間研究
進行臨床及基因組學時間研究以模仿導致BRD發展之典型養牛規範。該設計包括廣泛的縱向基因組學取樣(包括氣道)以及全面的臨床評價,其目標為疾病與臨床表型之連接機制。該研究的結果為典型BRD之發病率為20%,如由標準臨床評分準則所評定。為了允許資料分析,按照圈養處標準,基於臨床徵兆、肺部病變及治療資格將動物分為表型組。該研究充當解釋生物程序之框架,該等生物程序導致動物在到達圈養場之典型干預點時健康、症狀不顯或患病。舉例而言,在類似於到達圈養場的時間收集之鼻咽拭子之全轉錄組RNA定序資料的比較結果可與來自研究結果之已知臨床結果保持一致。
該研究表明,與法則相反,在裝運前且在裝運後到達圈養場的時間點上調先天性發炎路徑。不管最終臨床結果如何,此增強之發炎性狀態仍見於幾乎所有動物中。全面資料之進一步分析揭露,進展而罹患BRD之動物的表現於氣道中之先天性發炎路徑特徵繼續升高,而健康及症狀不顯的動物(健康群組)在數天內表現出發炎性信號之自緩和減少(圖2)。
重要的是,在第4天至第6天存在未消退的加劇之發炎狀態,其導致睡眠嗜組織菌及溶血性曼氏桿菌之分化細菌侵入及轉變成完全BRD疾病症候群。健康及患病兩個群組均藉由RNA序列分析確認自第-1天至第4天具有類似的病毒及細菌暴露。健康群組(無疾病及症狀不顯)能夠提早、在第0天或第1天消退發炎狀態。BRD(患病)群組未消退發炎狀態且進展為完全BRD症候群。無法偵測典型BRDDy相關微生物(牛分支桿菌、睡眠嗜組織菌及溶血性曼氏桿菌)之顯著增加,直至先天性免疫路徑在第4至6天無法消退之後為止。咸信其為使得能夠進展為完全BRD症候群之未消退發炎性過程。
根據此時間研究,鑑別干預路徑。此等包括模式識別受體(PRR)TLR-4活化、炎性體信號傳導、NF-κB及STAT轉錄,其靶向在疾病發作之前減少病理性先天性發炎級聯反應。一些關鍵發炎性細胞介素包括IL-1β、IL-6、IL-36及TNF-α,其經由基於活體外細胞之分析及離體牛感染模型進一步確認。研究亦用於鑑別與疾病嚴重程度相關之生物標記(CD163、IL-6、IL-36及肝球蛋白)。
在到達圈養場時自處於風險中的牛犢收集血漿樣本,評定細胞介素水準。如藉由七天臨床評分所評定,資料與最終疾病(BRD)相關。在該群組中,14隻動物為健康的且24隻動物經診斷患有BRD。如BRD病因及發病機制所預測,包括IL-6之NF-κB介導之細胞介素在將罹患臨床BRD之動物中最高。有趣的是,在到達時的動物中,與未進展為臨床BRD之動物相關的較高水準的IFN-γ之間存在相關性(圖3)。此資料進一步支援,在到達圈養場時具有升高水準之一些促炎性細胞介素(IL-6及IL-8)的牛犢與不良臨床結果相關,而IFN-γ(與病原體清除相關之細胞介素)增加之牛犢與保持健康相關且不會進展為BRD。 活體外研究
本發明化合物對於溶血性曼氏桿菌及敗血性巴氏桿菌之多種BRD致病菌株及其他致病菌株(包括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及糞腸球菌)具有MIC值,該等化合物被視為非抗菌的(亦即,MIC>64 µg/mL)。菌株包括以下:大腸桿菌((A25922K/T、W3110WT、AG100T、AG100AT);糞腸球菌(A19433K/T);溶血性曼氏桿菌(12726K、46571K/T、A33396K/T、49023T及其他);敗血性巴氏桿菌(46572K、43137K、34135T及其他);金黃色葡萄球菌(A29213K/T)及睡眠嗜組織菌(A7000025K);。K及T表示兩個研究部位位置處之特定菌株。舉例而言,實例H-91在25種不同菌株(各屬於溶血性曼氏桿菌及敗血性巴氏桿菌)的MIC值≥256 µg/mL;且對於 睡眠嗜組織菌 ( 31 個菌株 ) MIC 64 。實例H-11對於相同溶血性曼氏桿菌、敗血性巴氏桿菌及睡眠嗜組織菌菌株之MIC值>64。如本文所定義,非抗菌化合物在所測試之BRD菌株中的MIC值>64 µg/mL。本文所定義之一些化合物被認為由於對於任一種所測試菌株的至少一個MIC≤64µg/mL而具有一些抗菌特性。除幾種本發明化合物以外,大部分化合物對於上述BRD菌株以及對於其他非BRD菌株的MIC值>64 µg/mL。K及T表示兩個不同研究部位位置處之特定菌株。
相比較而言,加米黴素對於相同溶血性曼氏桿菌及敗血性巴氏桿菌菌株的MIC值分別在約0.5至1 µg/mL及1至2 µg/mL範圍內;且對於睡眠嗜組織菌菌株的MIC值在約0.25至8 µg/mL範圍內。對於相同的睡眠嗜組織菌菌株,氟苯尼考及恩氟沙星的MIC分別在0.12至2 µg/mL及<0.06至1 µg/mL範圍內;清楚地顯示出其針對此等菌株之抗菌潛力。另外,托拉黴素及M9對於以下細菌分離株之MIC(µg/mL)展示於表1中。
Figure 02_image207
*指示牛功效攻擊菌株 **指示鼠類功效攻擊菌株。
在埃姆斯(Ames)誘突變性測試中,實例H-91 (每培養盤1至5000 µg;使用培養盤併入方法及一組標準細菌(大腸桿菌及沙門氏菌(Salmonella)分離株)為陰性(非誘突變的)。
總之,實例H-11及H-91表明缺乏活體外活性與BRD之臨床上相關致病菌株(溶血性曼氏桿菌及敗血性巴氏桿菌)的關係,且已針對迄今為止測試之所有人畜共通細菌確定臨床上相關之MIC的缺乏。另外,在埃姆斯測試中,化合物為非誘突變的。
本發明化合物與親本巨環內酯類別共用最常描述之免疫效應,包括調節促炎性細胞介素產生及顆粒球之運輸/命運。已觀測到利用本發明化合物減少IL-1β、IL-6、IL-36及TNFα且其始終與積極臨床結果相關。本發明化合物亦始終減緩生物標記IL-6、IL-36、CD163及肝球蛋白之增加,其亦與臨床疾病結果相關。因此,本發明化合物之基礎機制可能為先天性發炎反應之廣譜調節。
活體外系統可用於顯示對BRD相關初級細胞類型(包括牛肺泡巨噬細胞及鼻咽上皮細胞)中的細胞介素TNF-α、IL-6及IL-1β的抑制。不容易使用單細胞類型量化多種細胞介素之作用。因此,用LPS作為刺激物(TLR-4促效劑)且用IL-1β及TNF-α作為讀出進行新鮮全牛血液分析。作為相對效能及標靶路徑調節之總體評估,針對陽性對照評估本發明化合物抑制LPS誘導之IL-1β及TNF-α之能力(表6)。
第二次免疫調節活體外分析評估在牛肺泡巨噬細胞中用本發明化合物進行磷脂沈積的潛力。利用此分析測定在相關牛及鼠類細胞類型中對本發明化合物之細胞攝取。此分析利用具有Incucyte即時螢光讀取器之Invitrogen的市售HCS LipidTox偵測套組,基於化合物濃度來觀測EC50 及磷脂沈積概況的變化。亦在同一分析中使用鼠類腹膜內巨噬細胞來評估物種可變性與小鼠功效結果的潛在相關性。牛全血分析與磷脂沈積分析之組合在鼠類攻擊模型中使得排序能夠發展成為活體內測試。
轉錄變化並不總是與蛋白質水準及所觀測表型相關。為了使RNA定序資料與細胞介素變化相關,利用全血分析。實例H-11下調LPS誘導之病理相關細胞介素產生,包括IL-1ß、TNF-α及IL-6。結果(表2)表明已經鑑別為與BRD疾病病況相關之三種細胞介素減少。如表2中所指示,當化合物在較低濃度下具有抑制性但未能達到IC50 值時,觀測到IL-1β細胞介素水準之提高(enh)。提高的結果表示在化合物濃度增加的情況下由細胞壓力或潛在毒性所致的對細胞介素水準之總體刺激,表示免疫調節活性之典型鐘形反應曲線。另外,關於實例H-11的LPS刺激之全牛血液分析(關於多個血液供體的4個獨立研究)顯示出與BRD相關之關鍵細胞介素(IL-6、TNF-α及IL-1ß)之表現的劑量依賴性降低(圖4);進一步支援細胞介素抑制。
Figure 02_image209
*濃度下之增強反應指示潛在細胞毒性
支援此假設之其他資料包括在小鼠中使用敗血性巴氏桿菌感染之鼠類研究。舉例而言,當縱向收集氣道組織且對其進行評估以用於轉錄組分析時,M9及實例H-91為臨床上有效的。使用此等結果,特異性轉錄表現展現出與一些關鍵BRD路徑(PRR、細胞介素、STAT)及細胞串擾活性一致的調節因子。 小鼠鼠類研究
基於篩選小組中所有菌株之顯著MIC增加(標靶>64 µg/mL),針對鼠類功效及其他的進展選擇本發明化合物。將此評定與活體外免疫調節效能組合,該活體外免疫調節效能等於或優於兩種細胞介素之約250 µM的M9、TNF-α及IL-1β IC50及3.74 mM之磷脂沈積的EC50
最佳化鼠類功效模型(敗血性巴氏桿菌攻擊),且處理組大小的作用是能夠觀測到免疫調節化合物之存活率在統計學上顯著提高至預期範圍。實驗設計為隨機化完全區組設計。單獨鑑別小鼠且處理組在籠子內共混,其中各處理組在籠子中有同等表示。死亡率為主要變數。使用具有固定治療效果及隨機阻斷效果之廣義混合模型分析死亡率資料。亦使用SAS PHREG(存活率分析)程序分析存活時間以檢查處理組與對照組之間是否存在顯著差異。在此模型中以20 mg/kg之劑量測試許多本發明化合物及M9(陽性對照)。基於攻擊接種物及感染率之研究之間的變化,未處理對照組之典型存活百分比在0至20%範圍內。與M9(8 µg/mL)相比,所測試類似物相對於攻擊菌株的MIC≥64 µg/ml。M9之小鼠存活率為約90至100%,進一步支援其針對菌株之抗菌特性(表3)。將所呈現之存活率值與比較媒劑存活率進行協調。
Figure 02_image211
在一個鼠類敗血性巴氏桿菌鼻內攻擊研究中,在細菌攻擊(5×103 CFU/小鼠)後18小時藉由皮下注射向小鼠投予托拉黴素(16 mg/kg;T02)、M9(32 mg/kg;T03)或頭孢噻夫(9 mg/kg;T04)以進行肺組織RNA序列分析。與安慰劑的0%存活率相比,T02、T03及T04在第7天之存活率分別為約80%、50%及90%。來自總肺組織RNA序列分析之差異性基因表現指示針對T03上調或下調至少226個獨特基因(具有顯著性)。此等獨特基因之有效性路徑分析之輸出預測所涉及路徑之主要上游調節因子。基於在與既定上游調節因子相關之相同方向上調節之基因的數目分析資料。活化z評分為2或更大被視為顯著的,且方向改變由+(活化)或-(抑制)指示。前5個路徑包括:IL-9信號傳導、糖皮質素受體信號傳導、促乳素信號傳導、JAK STAT信號傳導及IL-17信號傳導。前6個上游調節因子(活化z-評分)包括:脂多醣(-6.725)、TNF(-4.669)、IFNG(-5.759)、IL-1ß(-5.947)、STAT1(-2.787)及聚rl:rC-RNA(-5.289)。即使此研究係在鼠類模型中運行,但鑑別為由M9調節之最上游調節因子包括與在天然疾病研究中鑑別為BRD中之關鍵介體之路徑幾乎普遍的重疊,且因此調節BRD病理學中之高度相關路徑。
採用使用上述全血分析之單細胞RNA定序,其表明蛋白質細胞介素表現發生藥物誘導性變化,以進一步證實細胞類型及藉由本發明化合物進行之路徑調節。全血含有多種類型之免疫細胞,包括骨髓衍生之細胞(例如嗜中性球及巨噬細胞)及淋巴衍生之細胞(例如T及B細胞)以及其他分化細胞類型特異性亞群。將具有轉錄相似性之細胞簇集在一起且基於標記參考清單投射一致性,該等標記參考清單係利用表現差異性最大之基因與吾人確定之基於牛抗體之標記小組進行交叉檢驗。在不存在任何刺激之情況下,化合物H-91影響尤其與經鑑別為嗜中性球/巨噬細胞、單核球及T及B淋巴球之細胞叢相關的基因。在30分鐘、4小時及20小時刺激(LPS,如上文所述)時對樣本定序,其中在20小時可見相對最大變化。在具有最大差異表現值之基因當中包括(但不限於)細胞介素,諸如IL-1ß;趨化激素,諸如CXCL2及CXCL8;及干擾素刺激基因(ISG)家族成員(資料未示出)。
聚焦於藥物影響相關性中所鑑別之細胞叢,使用顯著調節基因之清單(經調節p<0.05且絕對對數(倍數變化)>0.25)鑑別相關路徑之經預測上游調節因子。此等調節因子包括(但不限於)對BRD中之假設性病理路徑很重要之組成部分,諸如TNFα、LPS(TLR4促效劑)、NFκB、IL-1ß及IL-6。如先前所述,緩解在BRD中增加之此等發炎性路徑與積極臨床結果相關。在此實驗系統中,投予LPS以活化處於BRD風險中的牛犢中所見之發炎路徑,且使用全轉錄組定序來測定對此等關鍵路徑之藥物作用。在骨髓細胞群體、嗜中性球/經活化巨噬細胞叢及單核球叢內,藥物會緩解上文所述之大部分發炎路徑之活化。在B淋巴球群體內,藥物會緩解所鑑別之幾乎所有頂部路徑調節因子內的LPS誘導之活化。此結果是合理的,因為本文所述之PRR相關路徑始終表現於骨髓細胞群體與B細胞之間(該兩種細胞均可充當專業抗原呈現細胞)。T細胞在小得多的程度上表現PRR家族,因此推斷出藥物所靶向之路徑在此細胞類型中受到的影響較小。有趣的是,在刺激之情況下(在骨髓及T細胞叢內)藉由藥物增加之路徑調節因子之群表示通常與針對病毒型病原體、干擾素及STAT(其為干擾素家族之信號傳導分子)之免疫性相關的路徑。此結果詳述上述作用機制,其中藥物減輕與細菌過程病理學相關之先天性促炎性路徑,亦可上調針對已知為BRD中之主要組成部分的病毒病原體的免疫防禦。
鑒於巨環內酯之免疫調節特性與所述標靶路徑之間的重疊,在天然牛呼吸道疾病研究中使用抗微生物活性降低之去甲基托拉黴素代謝物M9。在14天觀測期內,功效之主要臨床指標為治療失敗/成功。對在到達圈養場時處於中度BRD風險下之臨床上正常的肉牛牛犢(150至200 kg)給藥。動物(N=114/組)接受生理鹽水(T01)、5 mg/kg M9(T02)、10 mg/kg M9(T03)或Zactran(T04)。T01、T02、T03及T04組的失敗百分比分別為43%、19.3%、8.8%及29.8%。在屍檢時收集細菌分離株且評估MIC(表4)。在獨立的PK研究中,遵循10 mg/kg劑量的最大血漿濃度為5 µg/mL。基於所觀測之MIC(表4)及最大血漿濃度,假定M9之殘餘MIC活性並不負責顯著總體結果且功效主要歸因於M9之免疫調節作用。M9展現出在天然BRD感染研究中之功效,其中統計優越性展現在肺病變減少及治療失敗(姿態、直腸溫度及呼吸速率/努力及鼻/眼分泌物)方面優於未處理對照組。然而,如關於一些BRD細菌分離株可見,M9具有抗菌(亦即MIC<64 µg/mL)特性。
Figure 02_image213
在獨立天然場地研究中,使用本發明化合物(實例H-91),使用年齡在5個月或更大、重量在300至500磅範圍內之雜交牛(公牛、閹牛、小母牛)。關住動物,且向其餵飼非抗生素類飼料並隨意提供水。動物(N=114/組)在第0天藉由皮下注射接受單一生理鹽水安慰劑(T01)或呈0.5 mg/kg(T02)或2.5 mg/kg H-91(T03)的治療劑量之實例H-91。將化合物(20 mg/mL)溶於包含丙二醇及水之經緩衝(pH約5至6)溶液中。該研究亦包括活性對照組(N=57),其中各動物接受經標記劑量之Zuprevo(替匹羅星,4 mg/kg,T04)。另一組動物(N=3)在第2天接受0.5 mg/kg或2.5 mg/kg劑量之實例H-91。觀測動物且在臨床上監測動物(例如血漿、直腸溫度、姿態、呼吸(速率/努力及鼻/眼分泌物),直至研究在第7天終止以評估BRD為止。亦自牛獲得細菌拭子(治療失敗及肺病變),且經提供用於培養及分離溶血性曼氏桿菌、敗血性巴氏桿菌、睡眠嗜組織菌及牛分支桿菌。治療成功率為43.0%(T01)、57.9%(T02)、43.9%(T03)及86.0%(T04)。鑒於所呈現之資料,可能需要較低劑量之本發明化合物以減輕標靶動物中之先天性免疫及發炎反應。其與活體外分析資料緊密相關,該活體外分析資料指示,在高濃度下,細胞中之免疫反應通常增加,如針對IL-1ß所觀測到。
在另一天然場地研究中,使用年齡在5個月或更大、重量在300至500磅範圍內之雜交牛(公牛、閹牛、小母牛)。關住動物,且向其餵飼非抗生素類飼料並隨意提供水。動物(N=84/組)接受呈0.03 mg/kg(T02)、0.1 mg/kg(T03)、0.3 mg/kg(T04)、1 mg/kg(T05)或0.05 ml/kg生理鹽水(T01)之實例H-11的單次治療。一亞群42隻動物接受單次劑量為4 mg/kg之Zuprevo(T06;180 mg/mL)。T01至T06組中之動物在第0天接受該劑量。所有處理組之投予途徑係皮下注射。將活性物溶於包含丙二醇及水之經緩衝(pH約5至6)溶液中,以製備1.2 mg/mL(T02)、4 mg/mL (T03)、12 mg/mL(T04)及40 mg/mL(T05)。觀測動物且在臨床上監測動物(例如血漿、直腸溫度、姿態、呼吸(速率/努力及鼻/眼分泌物),直至研究在第7天終止以評估BRD為止。亦自牛獲得細菌拭子(治療失敗及肺病變),且經提供用於培養及分離溶血性曼氏桿菌、敗血性巴氏桿菌、睡眠嗜組織菌及牛分支桿菌。治療成功率為32.1%(T01)、58.3%(T02)、60.7%(T03)、51.2%(T04)、40.5%(T05)及85.7%(T06)。與T01相比,T02(0.0008)、T03(0.0003)、T04(0.0133)及T06(<0.0001)在0.20水準下具有統計顯著性。
在天然牛感染研究中,經96小時時段在經實例H-91(0.5 mg/kg)或H-11(0.1 mg/kg)處理之牛的亞群中進行密集樣本收集。此等化合物展現IL-36RA之快速及暫時增加,與基線相比,在1小時內,對於實例H-91而言,增加至約275%且對於實例H-11而言,增加至約50%(圖5)。IL-36RA在大致8小時內持續升高且接著濃度下降至基線濃度的-55%。自48至96小時觀測到劑量依賴性降低。本發明化合物已顯示出對IL-36RA的上調,其隨後結合至IL-36R,從而限制IL-36之促炎性反應。另外,對於對照動物,來自使用實例H-91之天然感染研究之一的IL-8水準在研究過程中增加270%。相比之下,給與實例H-91之動物中的IL-8水準降低約15%。
為評估免疫調節作用及潛在生物標記,在存在及不存在細菌攻擊及Draxxin®比較劑之情況下,利用M9處理完成牛溶血性曼氏桿菌(菌株:OSU-012103-BHI)氣管內肺攻擊模型研究。值得注意的係,M9對攻擊菌株之MIC>64 µg/mL,表明主要觀測到免疫調節作用而非細菌攻擊減少。在第-1天藉由皮下注射向動物投予0.05 mL/kg生理鹽水(T01)、10 mg/kg M9(T02);Draxxin 2.5 mg/kg(T03)及10 mg/kg M9(T04)。劑量係基於體重。動物在第0天受到除T04之外的攻擊。在整個對於生物標記評估小組(例如IL-6及CD163)之研究中縱向採集血液,包括治療之前的兩個基線樣本。研究結果呈現於表5及圖6中。圖6A描繪個別動物中參照肺病變百分比評分的IL-6蛋白質濃度之曲線下面積,且圖6B描繪個別動物中參照肺病變百分比評分的CD163倍數變化曲線下面積。資料表示為參照IL-6蛋白質(免疫分析以pg/mL表示)及CD163(流式細胞測量術平均螢光強度(MFI)相對於基線呈倍數變化)之曲線下面積(AUC)的肺病變百分比評分。在兩種分析中,2倍變化通常被視為相關的。
Figure 02_image215
IL6升高且與較高直腸溫度(資料未呈現)及死亡率相關。M9及Draxxin® 顯著降低IL-6水準,其亦與總體動物存活或疾病進展相關。在幾天內顯示出BRD之臨床徵兆的動物中,CD163 mRNA表現遵循初始先天性發炎級聯反應信號傳導。CD163在巨噬細胞上之表現增加與全血之縱向取樣中之臨床疾病進展相關。M9減緩CD163表現之病理性增加。
總之,與生理鹽水(T01)相比,M9在天然BRD感染及溶血性曼氏桿菌攻擊模型兩者中展現出在統計學上顯著之功效。在獨立研究中,10 mg/kg的M9在減少肺病變(20%對比31%,p=0.023)及死亡率(13%對比38.9%,p=0.025)方面展現出相對於生理鹽水對照的統計優越性。另外,觀測到與所提出之機制一致的生物標記減少。然而,M9(MIC≤64 µg/mL)針對標靶病原體之殘餘抗菌活性與非抗生素類免疫調節劑概況(>64 µg/mL)不一致。
在獨立牛溶血性曼氏桿菌氣管內肺攻擊研究中,在與到達對照/預防產品概況一致之細菌攻擊之前24小時投予實例H-91。該研究經設計成亦包括對免疫調節生物標記之評定。動物(n=24/組)經皮下接受一劑生理鹽水(0.05 mL/kg;T01);0.5 mg/kg(T02)或2.5 mg/kg(T03;n=23)之實例H-91;或10 mg/kg(T04)之M9。劑量係基於體重。在第0天,動物受到溶血性曼氏桿菌攻擊。評估T01至T04動物之臨床評分、肺病變及死亡率以評定統計成功率。結果包括:呼吸嚴重程度評分0=正常,1=輕度臨床徵兆,2=急性BRD臨床疾病,3=重度BRD臨床疾病;姿態評分0=正常,1=輕度抑鬱,2=中度至明顯抑鬱,3=瀕死。若:a)臨床評分為3或b)評分2+2與直腸溫度>104℉之組合,則認為治療失敗。按0至3之等級觀測每日臨床評分;包括姿態及呼吸,以及直腸溫度。在屍檢時評定肺病變。在第6天,終止研究且將所有剩餘動物安樂死。基於關於最終處置形式所收集且藉由處理概述之資料,動物將被描述為存活的(由於研究結束而安樂死;無),或死亡/被安樂死(由於攻擊而在預定屍檢之前處死或死亡;是)。表6及表7以及圖7概述此氣管內研究之研究結果。藉由描繪表示為相對於基線呈倍數變化的平均螢光強度的流式細胞量測分析(>2被視為在生物學上相關的),圖7A描繪個別動物中參照肺病變百分比評分的IL-6蛋白質濃度之曲線下面積,且圖7B描繪個別動物中參照肺病變百分比評分的CD163倍數變化曲線下面積。
Figure 02_image217
如可自表6觀測到,當與T01相比時,針對實例H-91(T02及T03)以及針對陽性對照組T04確定統計顯著性(p≤0.2)。
Figure 02_image219
如可自表7觀測到,當與T01相比時,對於實例H-91(T02及T03)以及對於陽性對照組T04而言,與未處理生理鹽水對照相比,死亡率展現出統計顯著性(p≤0.2)。
圖7中呈現之資料表示為參照IL-6蛋白質(免疫分析以pg/mL表示)及CD163(流式細胞測量術平均螢光強度(MFI)相對於基線呈倍數變化)之曲線下面積(AUC)的肺病變百分比評分。在兩種分析中,2倍變化通常被視為相關的。
總體而言,溶血性曼氏桿菌氣管內攻擊研究展現出以0.5 mg/kg及2.5 mg/kg劑量皮下投予實例H-91之功效。化合物展現出針對溶血性曼氏桿菌攻擊菌株之MIC>256 µg/mL。另外,亦針對所有所測試之溶血性曼氏桿菌標靶病原體確定MIC>256 µg/mL。在2.5 mg/kg劑量之後,H-91血漿最大濃度(Cmax)為152 ng/mL。實例H-91在0.5 mg/kg與2.5 mg/kg兩種劑量下產生之功效係歸因於其作為免疫調節劑而非作為抗生素之活性。生物標記分析表明與劑量及臨床結果一致之IL-6及CD163減少。生物標記評定支援所提出之免疫調節機制。
在使用與上文類似的設計的獨立的溶血性曼氏桿菌牛氣管內肺攻擊研究中,評定實例H-11。以0.5 mg/kg(T03)及2.5 mg/kg(T04)給與實例H-11;亦評定生理鹽水安慰劑(陰性對照,T01)及M9(陽性對照,10 mg/kg,T05)。在細菌攻擊之前24小時藉由皮下注射向動物投予各劑量。肺病變及死亡資料分別展示於表8及表9中。嗜中性球計數、IL-6及CD163資料展示於圖8中。在攻擊後32小時,IL-6水準存在43%(中位值)減少,而幾何平均值表明IL-6水準之51%減少。在攻擊之前24小時的藥物治療會減少血液嗜中性球之數目、血漿IL-6及巨噬細胞上清道夫受體CD163之表現;其均對應於臨床結果
Figure 02_image221
如可自表8觀測到,當與T01相比時,針對實例H-11(T04)以及針對陽性對照組T05確定統計顯著性(p≤0.2)。
Figure 02_image223
如可自表9觀測到,當與T01相比時,對於實例H-11(T03)以及對於陽性對照組(T05)而言,與未處理生理鹽水對照相比,死亡率展現出統計顯著性(p≤0.2)。
如先前所證明,M9及實例H-11與H-91下調加重的血漿IL-6及CD163(兩個獨立研究)。如所描述,CD163係一種表現於末梢血液中之經活化單核球及組織中之巨噬細胞上的急性期蛋白受體,其與肝球蛋白及血紅蛋白結合,以限制組織中的氧化性炎症。在慢性發炎性疾病期間,CD163之表現增加且吾等發現在溶血性曼氏桿菌攻擊模型及天然疾病BRD中之表現模式相同。此等資料指出發炎路徑之生物標記的藥物介導性減少。此等生物標記物之此下調與天然存在之BRD中的積極臨床結果相關。
亦在旨在進一步闡明藥物作用機制之獨立活體內基因組學攻擊模型中評定淋巴球群體。在溶血性曼氏桿菌氣管內攻擊前24小時,藉由皮下注射向動物(n=8/組;荷蘭牛,4至5個月大)投予安慰劑(生理鹽水,T01)、0.1 mg/kg劑量之H-11(T02)或2.5 mg/kg劑量之H-11(T03)溶液。作為基因組學研究,不允許動物進展至最終疾病病況;因而動物(n=4/組)在受到攻擊後24小時及48小時進行屍體解剖。作為該研究之一部分,進行生物標記及基因組學時程取樣。T細胞表面標記包括細胞毒性(CD8+)T細胞、γδ-T細胞及NK細胞,其中在T輔助細胞中可見最顯著作用。T輔助細胞亞型中之細胞介素產生係使用細胞內染色來評定,該細胞內染色使得能夠鑑別產生細胞介素之特定細胞類型。藥物治療引起T輔助細胞1型(Th1)與17型(Th17)之間的平衡偏移,如分別藉由IFN-γ及IL-17(具體言之,IL-17A)之產生所評定。圖9展示在用0.1 mg/kg(T02)之H-11處理後24及48小時在動物血液中之CD4+T輔助細胞亞型的細胞內流式細胞測量術表徵。T輔助細胞係藉由CD3及CD4之雙重表現鑑別,而其對於CD8而言為陰性,其中Th17細胞之特徵在於IL-17表現且Th1之特徵在於IFN-γ表現。治療後Th1:Th17比率的增加表明與經由與BRD中之病理性發炎反應(Th17)相關的反應促進更多產生性病原體抵抗型免疫性(Th1)一致的功能偏移,其與產生IL-17之T輔助細胞在將嗜中性球募集及活化至患病組織部位中的作用一致。圖9中關於細胞內染色所描述之偏移在規模上係微小的,但與支氣管肺泡灌洗術(BAL)流體及在屍檢時收集之患病實質化肺組織中觀測到的IL-17(具體言之,IL-17A)的治療相關減少(圖10)一致。圖10表明IL-17水準之降低,如在根據H-11處理而經溶血性曼氏桿菌之攻擊之動物的氣道中所量測。在健康肺組織中注意到不存在IL-17支援微妙蛋白質變化之關聯性。另外,此等結果與來自先前所描述之調查性天然疾病研究中的處於風險中之牛犢之氣道的移行分析一致,其中IL-17表現量與不良臨床結果相關。鑒於關於BRD之病理學及T輔助淋巴球群體對發炎反應之類型及/或方向具有顯著影響之作用的已知內容,遠離Th17之偏移不僅表明BRD中病理性炎症受控制之方式,而且潛在地表明治療可增強可促進病原體清除的更具產生性之Th1反應之機制。
本文中呈現之資料支援本發明化合物之免疫調節(非抗生素)作用,其中a)調查性研究中之所有動物在到達圈養場後展現出加重的發炎性狀態,如藉由PRR、TLR4、IL-1β、TNF-α及JAK/STAT路徑之增強的基因組特徵所示;b)經由基因組分析,確認所有動物在整個研究過程中暴露於類似病原體;c)宿主之天然能力為減輕暗示動物會進展為完全BRD症候群之此發炎性狀態;d)此發炎性狀態之減輕建立使用免疫調節劑(本發明化合物)之干預點;e)關於巨環內酯所見之免疫調節作用與對抗標靶動物中過度先天性免疫發炎反應及進展至BRD所需的干預一致;及(f)使用M9(抗生素活性)已表現出對標靶病原體之MIC活性降低。獲自活體外免疫學模型之另外的免疫學標記資料展示於表10中。化合物針對免疫學標記產生「>」值表明存在一些固有模型效應,其出現而使得無法精確測定IC50 及/或OS結果。
Figure 02_image225
Figure 02_image227
表10中呈現之結果展現,相較於類似藥物濃度(250 µM)下之M9,所測試之彼等式(1)化合物之TNFα、IL-1ß及/或IL-6之抑制顯著增加。對於M9,最高劑量500 µM不夠高至測定IL-1ß之過度刺激,該過度刺激被記錄為不適用的(n/a)。支援此假設之其他資料包括在小鼠中使用敗血性巴氏桿菌感染之鼠類研究。舉例而言,當縱向收集氣道組織且對其進行評估以用於轉錄組分析時,M9為臨床上有效的。實例H-11及H-91亦被視為臨床上有效的。使用此等結果,特異性轉錄表現展現出與一些關鍵BRD路徑(PRR、細胞介素、STAT)一致的調節因子且評定細胞串擾活性。
TNFα為細胞信號傳導蛋白質,即一種細胞介素,其在以過度上調量產生時在全身性炎症中起關鍵作用。在牛全血活體外篩選分析中,如由脂多醣(LPS)刺激誘導且如藉由最大抑制濃度(IC50 )的一半所量測的TNFα之抑制被公認為在用本發明化合物預處理後的免疫調節效能之主要生物標記。IL-1ß為炎症反應之介體且涉及多種細胞活動,包括增殖、分化及細胞凋亡。IL-1ß亦在經受細胞壓力或細胞毒性時或在經受TLR刺激時釋放。在牛全血分析中,在測試化合物濃度增加時刺激IL-1ß釋放被視為如由測試化合物誘導之潛在細胞毒性信號。為了根據活體外分析估計治療指數,利用TNFα IC50 (免疫調節效能)與所感知細胞毒性濃度(IL-1ß釋放或過度刺激)之間的差異。因此,吾人提出化合物在活體內有效,要求治療指數>2(IL-1ß過度刺激/TNFα IC50 ),其中較高指數預測活體內有效劑量之較大潛力。假定足夠治療指數>2,較低TNFα IC50 將指示活體內的總mg/kg劑量較低。作為活體外分析指數方法1,提出免疫調節與細胞毒性之間的平衡將過於勉強而無法在活體內達成有效劑量。 作為潛在生物學標靶之藥物結合搭配物
本文所提供的關於本發明化合物之免疫學機理活性之資料與本文所呈現之已發現在BRD之病理學中重要的路徑一致。與天然存在之疾病發作相關之關鍵路徑包括NFκ、TLR4(通常由其促效劑(諸如LPS)表示)、JAJ-STAT、TNFα及IL-1ß。此等路徑之下游信號傳導引起對促炎性細胞介素(諸如TNFα及IL-1ß,以及IL-6)及趨化激素(諸如CXCL8)之誘導。此等相同路徑及其各別組成部分在活體外及活體內由此等化合物調節。另外,已知此等路徑中所涉及之細胞類型(包括巨噬細胞、嗜中性球及淋巴球)已經由全血LPS刺激型式(活體外及離體兩者)使用,以展現在基因表現、細胞介素表現及細胞表面受體活化方面之藥物誘導性變化。除經典免疫細胞之外,組織駐留型上皮及內皮細胞可表現先天性免疫受體且活化典型路徑。
為進一步表徵本發明化合物之直接活性,進行用以鑑別藥物之直接結合宿主搭配物的實驗,其目的在於鑑別潛在生物學標靶。將牛初級細胞(周邊血液單核細胞[PBMC]及多形核細胞[PMN/嗜中性球])以及組織(氣管、肺)蛋白質勻漿與M9及巨環內酯(作為比較劑之加米黴素)混合。允許使用非均質組裝方法(向列型蛋白質組織技術,NPOT;Inoviem Scientific)及用以鑑別結合於化合物之天然結構蛋白質的傳統西方墨點法來形成組織相互作用。質譜分析鑑別出如與加米黴素相比與M9之相互作用中所涉及之八種蛋白質。抗菌巨環內酯加米黴素係用作比較劑以區分與M9之特異性結合。此等蛋白質被視為藥物之直接結合搭配物抑或與藥物:標靶相互作用密切相關(表11)。
為進一步明確結合搭配物鑑別,使用表面電漿子共振(SPR)技術。LCN2及SLAMF9經鑑別為與BRD中之骨髓細胞內隔室及病變組織部位一致的pH水準下之直接結合標靶。與加米黴素(一種用於治療BRD之巨環內酯抗生素)相比,此等標靶對此藥物類別係唯一的。兩個標靶符合免疫作用機制與因在BRD中調節異常而具有關鍵重要性且藉由M9調節之路徑相關的範例。LCN2在活化類鐸受體(TLR)後由嗜中性球表現且為先天性發炎反應之組成部分。藥物與LCN之結合表明與嗜中性球之直接相互作用及對嗜中性球之作用。迄今為止,幾乎不存在關於SLAMF9之資訊。其為被認為缺乏信號轉導能力之信號轉接蛋白家族之一員。最近研究已表明,SLAMF9可調節巨噬細胞之LPS誘導性TNF反應且影響細胞功能。此發現與已藉由本發明化合物證明之免疫作用非常一致,進一步表明與關鍵先天性發炎路徑之互相作用。
Figure 02_image229
KD係用於呈現藥物/標靶親和力之平衡解離常數。藉由表面電漿子共振(SPR)量測經鑑別之與藥物相關之標靶以限定KD。如表中可見,在生物學相關pH下對於LCN2及SLAMF9的藥物/標靶結合良好;而對於NLRX1、LPO及TLR4之結合為間接的。
[圖1]在BRD進展環境下之免疫調節劑之機制
[圖2]臨床及基因組學時間資料概述
[圖3]處於BRD風險下之牛犢到達圈養場後的血漿細胞介素(IL-6、IL-8、IL-10及IFN-γ)水準
[圖4]實例H-11劑量依賴性細胞介素-全血分析:IL-6(A)、TNF-α(B)及IL-1ß(C)
[圖5]在天然感染牛研究期間之IL-36RA變化(%)
[圖6]對於M9及泰拉菌素氣管內肺攻擊之生物標記評估:IL-6(A)及CD163生物標記(B)結果
[圖7]對於實例H-91氣管內肺攻擊之生物標記評估:IL-6(A)及CD163生物標記(B)結果
[圖8]對於實例H-11氣管內肺攻擊之生物標記評估:嗜中性球(A)、IL-6(B)及CD163(C)結果
[圖9]CD4+T輔助細胞亞型之細胞內流式細胞測量術表徵分析
[圖10]來自經受投予了牛曼氏桿菌之實例H-11攻擊之動物的氣道之IL-17水準
Figure 110108700-A0101-11-0003-3

Claims (15)

  1. 一種式(1)化合物
    Figure 03_image001
    其中W為H或式(A)
    Figure 03_image003
    ; 其中X為-Ra 、-Rc NR5 R6 、-Rc OR7 、-Rc SR7 、-Rc N3 、-Rc CN或-Rc X'; X'為F、Cl、I或Br; R為H、C1 -C3 烷基、-C(O)NRa Rd 或-C(O)OR8 ; Ra 、Rb 、R0 及R1 各自獨立地為H或C1 -C6 烷基; 或R1 為視情況經至少一個R9 取代基取代之苯甲基; 或R1 為-CH2 Het,其中Het為含有至少一個選自N、S及O之雜原子的5員至6員雜芳基環;且其中該雜芳基環視情況經至少一個R9 取代基取代; Rc 為C1 -C4 烷基; Rd 為H、C1 -C6 烷基、C3 -C6 環烷基或視情況經以下取代之苯基;C1 -C3 烷基、C1 -C3 烷氧基、鹵素、氰基、羥基、胺基、-NHCH3 、-N(CH3 )2 、C1 -C3 鹵烷基或C1 -C3 鹵烷氧基; R2 及R3 各自獨立地為H、C1 -C6 烷基、Rc NRa Rb 、C0 -C3 烷基C3 -C6 環烷基、C0 -C3 烷基芳基、C0 -C3 烷基雜環,其中該雜環為5員至6員飽和或部分飽和雜環;或C0 -C3 烷基雜芳基,其中該雜芳基為5員至6員雜芳基環;其中該雜環及該雜芳基環各自含有至少一個選自N、O及S之雜原子;且其中該環烷基、芳基、雜環及雜芳基環各自視情況經至少一個R9 取代基取代; 或R2 及R3 與其所連接之氮原子結合在一起形成環A、4員至8員雜環或5員雜芳基環,其各自視情況含有至少一個另外的選自N、O及S之雜原子;各環視情況經至少一個R10 取代基取代;且其中各環視情況與Y稠合; R5 及R6 各自獨立地選自H;C1 -C6 烷基或C1 -C6 烷氧基,其各自視情況經至少一個羥基取代;或氰基、C1 -C6 鹵烷基、C1 -C6 鹵烷氧基、-C(O)R8 、-C(O)NRa R8 、 -C(O)Rc NRa Rb 、-C(O)ORc R8 、-C(O)ONRa Rb 、-Rc NRa C(O)R8 、-Rc C(O)OH、-Rc C(O)NRa Rb 、-Rc NRa C(O)H、-Rc S(O)p R8 、-Rc NRa Rb 、-Rc ORa 、-S(O)p R8 、-S(O)p R8 NRa Rb 、-Rc S(O)p NRa Rb 或-Rc NRa S(O)p R8 ;或C0 -C4 烷基芳基、C0 -C4 烷基C3 -C6 環烷基、C0 -C4 烷基雜環或C0 -C4 烷基雜芳基,其中該雜環及雜芳基環各自為5員至6員單環或9員至10員稠環,其各自含有至少一個選自由N、O及S組成之群的雜原子;且其中該芳基、環烷基、雜環及雜芳基環視情況經至少一個R10 取代基取代; 或R5 及R6 與其所連接之氮原子結合在一起形成環B、4員至8員雜環或5員雜芳基環,其各自視情況含有至少一個另外的選自N、O及S之雜原子;各環視情況經至少一個R9 取代基取代;且其中各環視情況與Y稠合; R7 為H、C1 -C6 烷基、-Rc NRa Rb 、-Rc ORa 、-Rc S(O)p Ra 、-Rc NRa C(O)Rb 、-Rc C(O)NRa Rb 、-Rc NRa C(O)NRa Rb 或-Rc NRa C(O)ORb ; R8 為C1 -C6 烷基、C1 -C6 鹵烷基、C0 -C4 烷基C3 -C6 環烷基、-NRa Rb 、苯基、含有至少一個選自N、O及S之雜原子的5員至6員雜環或含有至少一個選自N、O及S之雜原子的5員至6員雜芳基環;且其中該環烷基、苯基、雜環及雜芳基各自視情況經至少一個選自以下之取代基取代:C1 -C4 烷基、鹵素、C1 -C4 烷氧基、C1 -C4 鹵烷基及C1 -C4 鹵烷氧基; R9 獨立地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C1 -C6 烷基、C1 -C6 烷氧基、C0 -C4 烷基C3 -C6 環烷基、鹵素、側氧基、羥基、氰基、-NRa Rb 、C1 -C6 鹵烷基、C1 -C6 鹵烷氧基、-S(O)p R8 、苯基及各自含有至少一個選自由N、O及S組成之群的雜原子的5員至6員單環雜環或雜芳基環; R10 獨立地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C1 -C3 烷基、C1 -C3 烷氧基、C1 -C3 鹵烷基、C1 -C3 鹵烷氧基、C0 -C4 烷基C3 -C6 環烷基、鹵素、-NRa Rb 、-S(O)p R8 、硝基、側氧基、氰基、-C(O)H、-C(O)R8 、-C(O)ORa 、-OC(O)ORa 、-NHRc C(O)Ra 、-C(O)NRa Rb 、羥基、5員至6員雜環、5員至6員雜芳基環、9員至10員稠合雜芳基環,其中各雜環及雜芳基環各自含有至少一個選自由N、O及S組成之群的雜原子;及苯基;且其中該苯基、雜環及雜芳基環各自視情況經至少一個R9 取代基取代; Y為苯基、吡啶基、嘧啶基、吡唑基、噻吩基、噻唑基、三唑基、異噻唑基、吡咯基、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1
    唑基、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1
    二唑基、咪唑基、呋喃基、吲哚基、苯并噻吩基或萘基;其各視情況經至少一個R10 取代基取代; p為整數0、1或2;其立體異構體及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
  2. 如請求項1之式(1)化合物,其中W為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的式(A)化合物:式(A0)、式(A1)、式(A2)、式(A3)、式(A4)、式(A5)或式(A6)
    Figure 03_image005
    ; 其中R為H;其立體異構體及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
  3. 如請求項1或2之式(1)化合物,其為式(1-A1)化合物,
    Figure 03_image007
    其立體異構體及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
  4. 如請求項3之化合物,其中 R0 為H、甲基、乙基或丙基; R1 為H、甲基、乙基、丙基或視情況經至少一個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的R9 取代基取代之苯甲基:甲基、乙基、甲氧基、乙氧基、F、Cl、氰基、-N(CH3 )2 及-CF3 ; R2 及R3 各自獨立地為H、C1 -C6 烷基、-CH2 N(CH3 )2 、-CH2 CH2 N(CH3 )2 ;或C0 -C2 環丙基、C0 -C2 環丁基、C0 -C2 環戊基、C0 -C2 環己基、C0 -C2 苯基、C0 -C2 哌啶基、哌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2
    基、嗎啉基、四氫-2H-哌喃、吡咯基、吡唑基、吡啶基、嘧啶基、嗒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2
    基或吡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2
    基,其各自視情況經至少一個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的R9 取代基取代:甲基、乙基、丙基、異丙基、三級丁基、甲氧基、乙氧基、F、Cl、Br、氰基、-N(CH3 )2 、-CHF2 、-CF3 、-OCHF2 及-OCF3 ; 或R2 及R3 與其所連接之氮原子結合在一起形成環A、4員至8員雜環或5員雜芳基環,其各視情況含有至少一個另外的選自N、O及S之雜原子;且其中各環視情況經至少一個R10 取代基取代,且其中各環進一步視情況與Y稠合,Y為苯基、吡啶基或嘧啶基,其各自視情況經至少一個選自以下之R10 取代基取代:甲基、乙基、甲氧基、鹵素、氰基、羥基及側氧基; R5 及R6 各自獨立地為H;C1 -C6 烷基或C1 -C6 烷氧基,其各自視情況經至少一個羥基取代;氰基、C1 -C6 鹵烷基、C1 -C6 鹵烷氧基、-C(O)R8 、-C(O)NRa R8 、-C(O)Rc NRa Rb 、-C(O)ORc R8 、-C(O)ONRa Rb 、-Rc NRa C(O)R8 、-Rc C(O)OH、-Rc C(O)NRa Rb 、-Rc NRa C(O)H、-Rc S(O)p R8 、-Rc NRa Rb 、-Rc ORa 、-S(O)p R8 、-S(O)p R8 NRa Rb 、-Rc S(O)p NRa Rb 及-Rc NRa S(O)p R8 ;苯基、C1 烷基苯基、環丙基、環丁基、環戊基、環己基、C1 - C2 烷基環丙基、C1 - C2 烷基環丁基、C1 - C2 烷基環戊基、C1 - C2 烷基環己基、四氫呋喃基、四氫哌喃基、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1
    唑啶基、吡咯啶基、哌啶基、哌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2
    基、嗎啉基、C1 - C2 烷基四氫呋喃基、C1 -C2 烷基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1
    唑啶基、C1 - C2 烷基四氫哌喃基、C1 - C2 烷基吡咯啶基、C1 - C2 烷基哌啶基、C1 - C2 烷基哌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2
    基、C1 -C2 嗎啉基;吡唑基、咪唑基、三唑基、四唑基、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1
    唑基、吡啶基、嗒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2
    基、嘧啶基、吡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2
    基、C1 - C2 烷基吡唑基、C1 - C2 烷基咪唑基、C1 - C2 烷基三唑基、C1 - C2 烷基四唑基、C1 - C2 烷基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1
    唑基、C1 - C2 烷基吡啶基、C1 - C2 烷基嗒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2
    基、C1 - C2 烷基嘧啶基及C1 - C2 烷基吡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2
    基;且其中該苯基、環烷基環、雜環及雜芳基環各自視情況經至少一個R10 取代基取代; 或R5 及R6 與其所連接之氮原子結合在一起形成環B、4員至8員雜環或5員雜芳基環,其各自視情況含有至少一個另外的選自N、O及S之雜原子;且其中各環視情況經至少一個R9 取代基取代;且其中各環進一步視情況與Y稠合,Y為苯基、吡啶基或嘧啶基,其各自視情況經至少一個選自以下之R10 取代基取代:甲基、乙基、甲氧基、鹵素、氰基、羥基及側氧基;其立體異構體及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
  5. 如請求項4之化合物,其中 R2 為H、甲基、乙基或異丙基; R3 為H、C1 -C6 烷基;-CH2 N(CH3 )2 、-CH2 CH2 N(CH3 )2 ;或環丙基、環丁基、環戊基、環己基、苯基、吡啶基、嘧啶基、嗒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2
    基或吡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2
    基,其各自視情況經至少一個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的R9 取代基取代:甲基、乙基、丙基、異丙基、三級丁基、羥基、甲氧基、乙氧基、F、Cl、Br、氰基、環丙基、胺基、-N(CH3 )2 、-CHF2 、-CF3 、-OCHF2 及-OCF3 ; R5 為H、甲基、乙基、丙基或異丙基;且 R6 為H、甲基、乙基、丙基、異丙基、丁基、異丁基、三級丁基、甲氧基、乙氧基、-CH2 CF3 、-CF3 、-OCF3 ;-CH2 S(O)2 CH3 、-CH2 S(O)2 苯基、-(CH2 )2 OCH3 、 -(CH2 )3 OCH3 ;-CH2 NRa Rb 或-(CH2 )2 NRa Rb ,其中Ra 及Rb 各自獨立地為H或甲基;-C(O)NRa R8 ,其中Ra 為H或甲基且R8 為H、甲基、環丙基、視情況經F、Cl或-CF3 取代之苯基;苯基、C1 烷基苯基、環丙基、環丁基、環戊基、環己基、C1 - C2 烷基環丙基及C1 - C2 烷基環丁基、吡咯啶基、哌啶基、哌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2
    基、嗎啉基、四氫哌喃基、四氫呋喃基、C1 - C2 烷基吡咯啶基、C1 - C2 烷基哌啶基、C1 - C2 烷基哌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2
    基、C1 -C2 嗎啉基、C1 -C2 四氫哌喃基、吡唑基、咪唑基、吡啶基、嘧啶基、吡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2
    基、C1 - C2 烷基吡唑基、C1 - C2 烷基咪唑基、C1 - C2 烷基吡啶基、C1 - C2 烷基嘧啶基及C1 - C2 烷基吡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2
    基,其各自視情況經至少一個各自獨立地選自以下之R10 取代基取代:甲基、乙基、甲氧基、乙氧基、-CHF2 、-CF3 、-OCF3 、F、Cl、胺基、-NHCH3 、-N(CH3 )2 、 -S(O)2 CH3 、氰基及羥基;其立體異構體及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
  6. 如請求項5之化合物,其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 1-((2S,3R,4S,6R)-2-(((2R,3S,4R,5R,8R,10R,11R,12S, 13S,14R)-2-乙基-3,4,10-三羥基-13-(((2R,4R,5S,6S)-5-羥基-4-甲氧基-4,6-二甲基-5-((丙基胺基)甲基)四氫-2H-哌喃-2-基)氧基)-3,5,8,10,12,14-六甲基-15-側氧基-1-氧雜-6-氮雜環十五烷-11-基)氧基)-3-羥基-6-甲基四氫-2H-哌喃-4-基)-1,3-二甲基-3-苯基脲; 1-((2S,3R,4S,6R)-2-(((2R,3S,4R,5R,8R,10R,11R,12S,13S, 14R)-2-乙基-3,4,10-三羥基-13-(((2R,4R,5S,6S)-5-羥基-4-甲氧基-4,6-二甲基-5-((丙基胺基)甲基)四氫-2H-哌喃-2-基)氧基)-3,5,8,10,12,14-六甲基-15-側氧基-1-氧雜-6-氮雜環十五烷-11-基)氧基)-3-羥基-6-甲基四氫-2H-哌喃-4-基)-1,3-二甲基-3-(4-(三氟甲基)苯基)脲; 1-乙基-3-((2S,3R,4S,6R)-2-(((2R,3S,4R,5R,8R,10R,11R, 12S,13S,14R)-2-乙基-3,4,10-三羥基-13-(((2R,4R,5S,6S)-5-羥基-4-甲氧基-4,6-二甲基-5-((丙基胺基)甲基)四氫-2H-哌喃-2-基)氧基)-3,5,8,10,12,14-六甲基-15-側氧基-1-氧雜-6-氮雜環十五烷-11-基)氧基)-3-羥基-6-甲基四氫-2H-哌喃-4-基)-3-甲基-1-苯基脲; 1-((2S,3R,4S,6R)-2-(((2R,3S,4R,5R,8R,10R,11R,12S, 13S,14R)-2-乙基-3,4,10-三羥基-13-(((2R,4R,5S,6S)-5-羥基-4-甲氧基-4,6-二甲基-5-((丙基胺基)甲基)四氫-2H-哌喃-2-基)氧基)-3,5,8,10,12,14-六甲基-15-側氧基-1-氧雜-6-氮雜環十五烷-11-基)氧基)-3-羥基-6-甲基四氫-2H-哌喃-4-基)-3-異丙基-1-甲基-3-苯基脲; 1-((2S,3R,4S,6R)-2-(((2R,3S,4R,5R,8R,10R,11R,12S, 13S,14R)-2-乙基-3,4,10-三羥基-13-(((2R,4R,5S,6S)-5-羥基-4-甲氧基-4,6-二甲基-5-((甲基胺基)甲基)四氫-2H-哌喃-2-基)氧基)-3,5,8,10,12,14-六甲基-15-側氧基-1-氧雜-6-氮雜環十五烷-11-基)氧基)-3-羥基-6-甲基四氫-2H-哌喃-4-基)-1,3-二甲基-3-苯基脲; 1-((2S,3R,4S,6R)-2-(((2R,3S,4R,5R,8R,10R,11R,12S, 13S,14R)-13-(((2R,4R,5S,6S)-5-((丁基胺基)甲基)-5-羥基-4-甲氧基-4,6-二甲基四氫-2H-哌喃-2-基)氧基)-2-乙基-3,4,10-三羥基-3,5,8,10,12,14-六甲基-15-側氧基-1-氧雜-6-氮雜環十五烷-11-基)氧基)-3-羥基-6-甲基四氫-2H-哌喃-4-基)-1,3-二甲基-3-苯基脲; 1-((2S,3R,4S,6R)-2-(((2R,3S,4R,5R,8R,10R,11R,12S, 13S,14R)-2-乙基-3,4,10-三羥基-13-(((2R,4R,5S,6S)-5-羥基-4-甲氧基-4,6-二甲基-5-((丙基胺基)甲基)四氫-2H-哌喃-2-基)氧基)-3,5,8,10,12,14-六甲基-15-側氧基-1-氧雜-6-氮雜環十五烷-11-基)氧基)-3-羥基-6-甲基四氫-2H-哌喃-4-基)-1,3-二甲基-3-(吡啶-2-基)脲; 1-((2S,3R,4S,6R)-2-(((2R,3S,4R,5R,8R,10R,11R,12S, 13S,14R)-2-乙基-3,4,10-三羥基-13-(((2R,4R,5S,6S)-5-羥基-4-甲氧基-4,6-二甲基-5-((丙基胺基)甲基)四氫-2H-哌喃-2-基)氧基)-3,5,8,10,12,14-六甲基-15-側氧基-1-氧雜-6-氮雜環十五烷-11-基)氧基)-3-羥基-6-甲基四氫-2H-哌喃-4-基)-1,3-二甲基-3-(吡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2
    -2-基)脲; 1-((2S,3R,4S,6R)-2-(((2R,3S,4R,5R,8R,10R,11R,12S, 13S,14R)-2-乙基-3,4,10-三羥基-13-(((2R,4R,5S,6S)-5-羥基-4-甲氧基-4,6-二甲基-5-((丙基胺基)甲基)四氫-2H-哌喃-2-基)氧基)-3,5,8,10,12,14-六甲基-15-側氧基-1-氧雜-6-氮雜環十五烷-11-基)氧基)-3-羥基-6-甲基四氫-2H-哌喃-4-基)-1,3-二甲基-3-(嗒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2
    -3-基)脲; 1-((2S,3R,4S,6R)-2-(((2R,3S,4R,5R,8R,10R,11R,12S, 13S,14R)-2-乙基-3,4,10-三羥基-13-(((2R,4R,5S,6S)-5-羥基-4-甲氧基-4,6-二甲基-5-((丙基胺基)甲基)四氫-2H-哌喃-2-基)氧基)-3,5,8,10,12,14-六甲基-15-側氧基-1-氧雜-6-氮雜環十五烷-11-基)氧基)-3-羥基-6-甲基四氫-2H-哌喃-4-基)-1,3-二甲基-3-(嘧啶-2-基)脲; 1-((2S,3R,4S,6R)-2-(((2R,3S,4R,5R,8R,10R,11R,12S, 13S,14R)-2-乙基-3,4,10-三羥基-13-(((2R,4R,5S,6S)-5-羥基-4-甲氧基-4,6-二甲基-5-((丙基胺基)甲基)四氫-2H-哌喃-2-基)氧基)-3,5,8,10,12,14-六甲基-15-側氧基-1-氧雜-6-氮雜環十五烷-11-基)氧基)-3-羥基-6-甲基四氫-2H-哌喃-4-基)-1,3-二甲基-3-(嘧啶-5-基)脲; 1-(5-氯嘧啶-2-基)-3-((2S,3R,4S,6R)-2-(((2R,3S,4R, 5R,8R,10R,11R,12S,13S,14R)-2-乙基-3,4,10-三羥基-13-(((2R,4R,5S,6S)-5-羥基-4-甲氧基-4,6-二甲基-5-((丙基胺基)甲基)四氫-2H-哌喃-2-基)氧基)-3,5,8,10,12,14-六甲基-15-側氧基-1-氧雜-6-氮雜環十五烷-11-基)氧基)-3-羥基-6-甲基四氫-2H-哌喃-4-基)-1,3-二甲基脲; 1-(5-環丙基嘧啶-2-基)-3-((2S,3R,4S,6R)-2-(((2R,3S, 4R,5R,8R,10R,11R,12S,13S,14R)-2-乙基-3,4,10-三羥基-13-(((2R,4R,5S,6S)-5-羥基-4-甲氧基-4,6-二甲基-5-((丙基胺基)甲基)四氫-2H-哌喃-2-基)氧基)-3,5,8,10,12,14-六甲基-15-側氧基-1-氧雜-6-氮雜環十五烷-11-基)氧基)-3-羥基-6-甲基四氫-2H-哌喃-4-基)-1,3-二甲基脲; 1-((2S,3R,4S,6R)-2-(((2R,3S,4R,5R,8R,10R,11R,12S, 13S,14R)-2-乙基-3,4,10-三羥基-13-(((2R,4R,5S,6S)-5-羥基-4-甲氧基-4,6-二甲基-5-((丙基胺基)甲基)四氫-2H-哌喃-2-基)氧基)-3,5,8,10,12,14-六甲基-15-側氧基-1-氧雜-6-氮雜環十五烷-11-基)氧基)-3-羥基-6-甲基四氫-2H-哌喃-4-基)-1,3-二甲基-3-(吡啶-3-基)脲; 1-(2,6-二甲基嘧啶-4-基)-3-((2S,3R,4S,6R)-2-(((2R, 3S,4R,5R,8R,10R,11R,12S,13S,14R)-2-乙基-3,4,10-三羥基-13-(((2R,4R,5S,6S)-5-羥基-4-甲氧基-4,6-二甲基-5-((丙基胺基)甲基)四氫-2H-哌喃-2-基)氧基)-3,5,8,10,12,14-六甲基-15-側氧基-1-氧雜-6-氮雜環十五烷-11-基)氧基)-3-羥基-6-甲基四氫-2H-哌喃-4-基)-1,3-二甲基脲; 1-((2S,3R,4S,6R)-2-(((2R,3S,4R,5R,8R,10R,11R,12S, 13S,14R)-2-乙基-3,4,10-三羥基-13-(((2R,4R,5S,6S)-5-羥基-4-甲氧基-4,6-二甲基-5-((丙基胺基)甲基)四氫-2H-哌喃-2-基)氧基)-3,5,8,10,12,14-六甲基-15-側氧基-1-氧雜-6-氮雜環十五烷-11-基)氧基)-3-羥基-6-甲基四氫-2H-哌喃-4-基)-1,3-二甲基-3-(吡啶-4-基)脲; 1-((2S,3R,4S,6R)-2-(((2R,3S,4R,5R,8R,10R,11R,12S, 13S,14R)-2-乙基-3,4,10-三羥基-13-(((2R,4R,5S,6S)-5-羥基-4-甲氧基-4,6-二甲基-5-((丙基胺基)甲基)四氫-2H-哌喃-2-基)氧基)-3,5,8,10,12,14-六甲基-15-側氧基-1-氧雜-6-氮雜環十五烷-11-基)氧基)-3-羥基-6-甲基四氫-2H-哌喃-4-基)-1,3-二甲基-3-(3-甲基吡啶-4-基)脲; 1-((2S,3R,4S,6R)-2-(((2R,3S,4R,5R,8R,10R,11R,12S, 13S,14R)-2-乙基-3,4,10-三羥基-13-(((2R,4R,5S,6S)-5-羥基-4-甲氧基-4,6-二甲基-5-((丙基胺基)甲基)四氫-2H-哌喃-2-基)氧基)-3,5,8,10,12,14-六甲基-15-側氧基-1-氧雜-6-氮雜環十五烷-11-基)氧基)-3-羥基-6-甲基四氫-2H-哌喃-4-基)-3-甲基-3-苯基-1-丙基脲; 3-(4-氰基苯基)-1-((2S,3R,4S,6R)-2-(((2R,3S,4R, 5R,8R,10R,11R,12S,13S,14R) -2-乙基-3,4,10-三羥基-13-(((2R,4R,5S,6S)-5-羥基-4-甲氧基-4,6-二甲基-5-((丙基胺基)甲基)四氫-2H-哌喃-2-基)氧基)-3,5,8,10,12,14-六甲基-15-側氧基-1-氧雜-6-氮雜環十五烷-11-基)氧基)-3-羥基-6-甲基四氫-2H-哌喃-4-基)-1-甲基脲; 3-(3-氰基苯基)-1-((2S,3R,4S,6R)-2-(((2R,3S,4R, 5R,8R,10R,11R,12S,13S,14R) -2-乙基-3,4,10-三羥基-13-(((2R,4R,5S,6S)-5-羥基-4-甲氧基-4,6-二甲基-5-((丙基胺基)甲基)四氫-2H-哌喃-2-基)氧基)-3,5,8,10,12,14-六甲基-15-側氧基-1-氧雜-6-氮雜環十五烷-11-基)氧基)-3-羥基-6-甲基四氫-2H-哌喃-4-基)-1-甲基脲; 3-(2-氯苯基)-1-((2S,3R,4S,6R)-2-(((2R,3S,4R, 5R,8R,10R,11R,12S,13S,14R)-2-乙基-3,4,10-三羥基-13-(((2R,4R,5S,6S)-5-羥基-4-甲氧基-4,6-二甲基-5-((丙基胺基)甲基)四氫-2H-哌喃-2-基)氧基)-3,5,8,10,12,14-六甲基-15-側氧基-1-氧雜-6-氮雜環十五烷-11-基)氧基)-3-羥基-6-甲基四氫-2H-哌喃-4-基)-1-甲基脲; 1-((2S,3R,4S,6R)-2-(((2R,3S,4R,5R,8R,10R,11R,12S, 13S,14R)-2-乙基-3,4,10-三羥基-13-(((2R,4R,5S,6S)-5-羥基-4-甲氧基-4,6-二甲基-5-((丙基胺基)甲基)四氫-2H-哌喃-2-基)氧基)-3,5,8,10,12,14-六甲基-15-側氧基-1-氧雜-6-氮雜環十五烷-11-基)氧基)-3-羥基-6-甲基四氫-2H-哌喃-4-基)-1-甲基-3-(鄰-甲苯基)脲; 1-((2S,3R,4S,6R)-2-(((2R,3S,4R,5R,8R,10R,11R,12S, 13S,14R)-2-乙基-3,4,10-三羥基-13-(((2R,4R,5S,6S)-5-羥基-4-甲氧基-4,6-二甲基-5-((丙基胺基)甲基)四氫-2H-哌喃-2-基)氧基)-3,5,8,10,12,14-六甲基-15-側氧基-1-氧雜-6-氮雜環十五烷-11-基)氧基)-3-羥基-6-甲基四氫-2H-哌喃-4-基)-3-(2-氟苯基)-1-甲基脲; 3-(4-氯苯基)-1-((2S,3R,4S,6R)-2-(((2R,3S,4R,5R,8R, 10R,11R,12S,13S,14R)-2-乙基-3,4,10-三羥基-13-(((2R,4R,5S,6S)-5-羥基-4-甲氧基-4,6-二甲基-5-((丙基胺基)甲基)四氫-2H-哌喃-2-基)氧基)-3,5,8,10,12,14-六甲基-15-側氧基-1-氧雜-6-氮雜環十五烷-11-基)氧基)-3-羥基-6-甲基四氫-2H-哌喃-4-基)-1-甲基脲; 1-((2S,3R,4S,6R)-2-(((2R,3S,4R,5R,8R,10R,11R,12S, 13S,14R)-2-乙基-3,4,10-三羥基-13-(((2R,4R,5S,6S)-5-羥基-4-甲氧基-4,6-二甲基-5-((丙基胺基)甲基)四氫-2H-哌喃-2-基)氧基)-3,5,8,10,12,14-六甲基-15-側氧基-1-氧雜-6-氮雜環十五烷-11-基)氧基)-3-羥基-6-甲基四氫-2H-哌喃-4-基)-3-(3-氟苯基)-1-甲基脲; 1-((2S,3R,4S,6R)-2-(((2R,3S,4R,5R,8R,10R,11R,12S, 13S,14R)-2-乙基-3,4,10-三羥基-13-(((2R,4R,5S,6S)-5-羥基-4-甲氧基-4,6-二甲基-5-((丙基胺基)甲基)四氫-2H-哌喃-2-基)氧基)-3,5,8,10,12,14-六甲基-15-側氧基-1-氧雜-6-氮雜環十五烷-11-基)氧基)-3-羥基-6-甲基四氫-2H-哌喃-4-基)-3-(3-甲氧基苯基)-1-甲基脲; 3-(3-氯苯基)-1-((2S,3R,4S,6R)-2-(((2R,3S,4R,5R, 8R,10R,11R,12S,13S,14R)-2-乙基-3,4,10-三羥基-13-(((2R,4R,5S,6S)-5-羥基-4-甲氧基-4,6-二甲基-5-((丙基胺基)甲基)四氫-2H-哌喃-2-基)氧基)-3,5,8,10,12,14-六甲基-15-側氧基-1-氧雜-6-氮雜環十五烷-11-基)氧基)-3-羥基-6-甲基四氫-2H-哌喃-4-基)-1-甲基脲; 1-((2S,3R,4S,6R)-2-(((2R,3S,4R,5R,8R,10R,11R,12S, 13S,14R)-2-乙基-3,4,10-三羥基-13-(((2R,4R,5S,6S)-5-羥基-4-甲氧基-4,6-二甲基-5-((丙基胺基)甲基)四氫-2H-哌喃-2-基)氧基)-3,5,8,10,12,14-六甲基-15-側氧基-1-氧雜-6-氮雜環十五烷-11-基)氧基)-3-羥基-6-甲基四氫-2H-哌喃-4-基)-1-甲基-3-苯基脲; 1-((2S,3R,4S,6R)-2-(((2R,3S,4R,5R,8R,10R,11R,12S, 13S,14R)-2-乙基-3,4,10-三羥基-13-(((2R,4R,5S,6S)-5-羥基-4-甲氧基-4,6-二甲基-5-((丙基胺基)甲基)四氫-2H-哌喃-2-基)氧基)-3,5,8,10,12,14-六甲基-15-側氧基-1-氧雜-6-氮雜環十五烷-11-基)氧基)-3-羥基-6-甲基四氫-2H-哌喃-4-基)-1,3-二甲基脲; 1-((2S,3R,4S,6R)-2-(((2R,3S,4R,5R,8R,10R,11R,12S, 13S,14R)-13-(((2R,4R,5S,6S)-5-((環丙基胺基)甲基)-5-羥基-4-甲氧基-4,6-二甲基四氫-2H-哌喃-2-基)氧基)-2-乙基-3,4,10-三羥基-3,5,8,10,12,14-六甲基-15-側氧基-1-氧雜-6-氮雜環十五烷-11-基)氧基)-3-羥基-6-甲基四氫-2H-哌喃-4-基)-1-甲基-3-丙基脲; 1-((2S,3R,4S,6R)-2-(((2R,3S,4R,5R,8R,10R,11R,12S, 13S,14R)-13-(((2R,4R,5S,6S)-5-((環丁基胺基)甲基)-5-羥基-4-甲氧基-4,6-二甲基四氫-2H-哌喃-2-基)氧基)-2-乙基-3,4,10-三羥基-3,5,8,10,12,14-六甲基-15-側氧基-1-氧雜-6-氮雜環十五烷-11-基)氧基)-3-羥基-6-甲基四氫-2H-哌喃-4-基)-1-甲基-3-丙基脲; 1-((2S,3R,4S,6R)-2-(((2R,3S,4R,5R,8R,10R,11R,12S, 13S,14R)-2-乙基-3,4,10-三羥基-13-(((2R,4R,5S,6S)-5-羥基-4-甲氧基-4,6-二甲基-5-(((4-(三氟甲基)苯基)胺基)甲基)四氫-2H-哌喃-2-基)氧基)-3,5,8,10,12,14-六甲基-15-側氧基-1-氧雜-6-氮雜環十五烷-11-基)氧基)-3-羥基-6-甲基四氫-2H-哌喃-4-基)-1-甲基-3-丙基脲; 1-((2S,3R,4S,6R)-2-(((2R,3S,4R,5R,8R,10R,11R,12S, 13S,14R)-2-乙基-3,4,10-三羥基-13-(((2R,4R,5S,6S)-5-羥基-4-甲氧基-4,6-二甲基-5-((丙基胺基)甲基)四氫-2H-哌喃-2-基)氧基)-3,5,8,10,12,14-六甲基-15-側氧基-1-氧雜-6-氮雜環十五烷-11-基)氧基)-3-羥基-6-甲基四氫-2H-哌喃-4-基)-1-甲基脲; 3-(2-(二甲基胺基)乙基)-1-((2S,3R,4S,6R)-2-(((2R,3S, 4R,5R,8R,10R,11R,12S,13S,14R)-2-乙基-3,4,10-三羥基-13-(((2R,4R,5S,6S)-5-羥基-4-甲氧基-4,6-二甲基-5-((丙基胺基)甲基)四氫-2H-哌喃-2-基)氧基)-3,5,8,10,12,14-六甲基-15-側氧基-1-氧雜-6-氮雜環十五烷-11-基)氧基)-3-羥基-6-甲基四氫-2H-哌喃-4-基)-1-甲基脲; 1-((2S,3R,4S,6R)-2-(((2R,3S,4R,5R,8R,10R,11R,12S, 13S,14R)-2-乙基-3,4,10-三羥基-13-(((2R,4R,5S,6S)-5-羥基-4-甲氧基-4,6-二甲基-5-((丙基胺基)甲基)四氫-2H-哌喃-2-基)氧基)-3,5,6,8,10,12,14-七甲基-15-側氧基-1-氧雜-6-氮雜環十五烷-11-基)氧基)-3-羥基-6-甲基四氫-2H-哌喃-4-基)-1,3-二甲基-3-(4-(三氟甲基)苯基)脲;及 1-((2S,3R,4S,6R)-2-(((2R,3S,4R,5R,8R,10R,11R,12S, 13S,14R)-2-乙基-3,4,10-三羥基-13-(((2R,4R,5S,6S)-5-羥基-4-甲氧基-4,6-二甲基-5-((丙基胺基)甲基)四氫-2H-哌喃-2-基)氧基)-3,5,6,8,10,12,14-七甲基-15-側氧基-1-氧雜-6-氮雜環十五烷-11-基)氧基)-3-羥基-6-甲基四氫-2H-哌喃-4-基)-1,3-二甲基-3-苯基脲;其立體異構體及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
  7. 如請求項6之化合物,其為 1-((2S,3R,4S,6R)-2-(((2R,3S,4R,5R,8R,10R,11R,12S, 13S,14R)-2-乙基-3,4,10-三羥基-13-(((2R,4R,5S,6S)-5-羥基-4-甲氧基-4,6-二甲基-5-((丙基胺基)甲基)四氫-2H-哌喃-2-基)氧基)-3,5,8,10,12,14-六甲基-15-側氧基-1-氧雜-6-氮雜環十五烷-11-基)氧基)-3-羥基-6-甲基四氫-2H-哌喃-4-基)-1,3-二甲基-3-苯基脲;其立體異構體及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
  8. 如請求項1之化合物,其中W為H,其為式(1.1)化合物
    Figure 03_image009
    其中R0 為H; R1 為甲基; R2 為H或甲基;且 R3 為視情況經至少一個甲基取代之吡唑;吡啶、嘧啶或吡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2
    ;或視情況經至少一個選自羥基、甲氧基、氰基、三氟甲基、氟、氯或甲基取代基之R9 取代基取代之苯基;其立體異構體及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
  9. 如請求項1之化合物,其為式(1-A0)、式(1-A2)、式(1-A3)、式(1-A4)、式(1-A5)或式(1-A6)化合物,
    Figure 03_image011
    Figure 03_image013
    Figure 03_image015
    Figure 03_image017
    Figure 03_image019
    ,或
    Figure 03_image021
    其中: X'為F、Cl或Br; R0 為H、甲基、乙基或丙基; Ra 為H、甲基或乙基; R1 為H或甲基; R2 為H、甲基、乙基、環丙基或苯基; R3 為H、甲基、乙基、丙基、異丙基、三級丁基、-CH2 N(CH3 )2 、-CH2 CH2 N(CH3 )2 ;或環丙基、環丁基、苯基、C1 苯基、哌啶基、C1 -哌啶基、哌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2
    基、嗎啉基或吡啶基,且其中各環視情況經至少一個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的R9 取代基取代:甲基、乙基、羥基、甲氧基、乙氧基、F、Cl、氰基、-N(CH3 )2 及-CF3 ;及 R7 為H、甲基、乙基、丙基、異丙基、三級丁基、-CH2 NH2 、-CH2 NHCH3 或-CH2 N(CH3 )2 ; 其立體異構體及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
  10. 如請求項9之化合物,其為非抗菌式(1-A0)表B化合物;式(1-A2)表C化合物;非抗菌式(1-A3)表D化合物;式(1-A4)表E化合物;非抗菌式(1-A5)表F化合物;或式(1-A6)表G化合物;其立體異構體及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
  11. 如請求項3之式(1-A1)化合物,其為式(1-A1a)化合物
    Figure 03_image023
    其中 R0 為H、甲基、乙基或丙基; R5 為H、甲基、乙基、丙基或異丙基; R6 為H、甲基、乙基、丙基、異丙基、丁基、異丁基、三級丁基、甲氧基、乙氧基、-CH2 CF3 、-CF3 、-OCF3 ;-C(O)NRa R8 ,其中Ra 為H或甲基且R8 為H、甲基、環丙基、視情況經F、Cl或-CF3 取代之苯基;-(CH2 )S(O)2 R8 ,其中R8 為甲基或苯基;-CH2 NRa Rb 或-(CH2 )2 NRa Rb ,其中Ra 及Rb 各自獨立地為H或甲基;-(CH2 )2 OCH3 、-(CH2 )3 OCH3 ;苯基、C1 烷基苯基、環丙基、環丁基、環戊基、環己基、C1 - C2 烷基環丙基、C1 - C2 烷基環丁基、吡咯啶基、哌啶基、哌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2
    基、嗎啉基、四氫哌喃基、四氫呋喃基、C1 - C2 烷基吡咯啶基、C1 - C2 烷基哌啶基、C1 - C2 烷基哌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2
    基、C1 -C2 嗎啉基、C1 -C2 四氫哌喃基、吡唑基、咪唑基、吡啶基、嘧啶基、吡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2
    基、C1 - C2 烷基吡唑基、C1 - C2 烷基咪唑基、C1 - C2 烷基吡啶基、C1 - C2 烷基嘧啶基或C1 - C2 烷基吡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2
    基;且其中該苯基、環烷基環、雜環及雜芳基環各自視情況經至少一個各自獨立地選自以下之R10 取代基取代:甲基、乙基、甲氧基、乙氧基、F、Cl、胺基、-CF3 、-CHF2 、-OCF3 、-NHCH3 、-N(CH3 )2 、-S(O)2 CH3 、氰基及羥基; 環A為吡咯基、吡唑基、吡咯啶基、哌啶基、哌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2
    基、嗎啉基或硫代嗎啉基,其各自視情況經至少一個選自以下之R10 取代基取代:甲基、乙基、F、Cl、側氧基及-CF3 ;或環A為吲哚啉基、異吲哚啉基、四氫喹啉、四氫異喹啉、二氫苯并噻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2
    或二氫苯并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1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2
    ,其各自視情況經至少一個選自以下之R10 取代基取代:甲基、乙基、F、Cl、側氧基及-CF3 ;其立體異構體及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
  12. 如請求項3之式(1-A1)化合物,其為式(1-A1b)化合物
    Figure 03_image025
    其中 R0 為H、甲基、乙基或丙基; R2 為H或甲基; R3 為甲基、乙基或丙基;或環丙基、環丁基、苯基、C1 苯基、哌啶基、C1 -哌啶基、哌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2
    基、嗎啉基或吡啶基,且其中各環視情況經至少一個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的R9 取代基取代:甲基、乙基、甲氧基、乙氧基、F、Cl、氰基、-N(CH3 )2 及-CF3 ; 環B,其為吡咯基、吡唑基、咪唑基、三唑基、四唑基、吡咯啶基、哌啶基、哌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2
    基、嗎啉基或硫代嗎啉基,其各自視情況經至少一個選自以下之R9 取代基取代:甲基、乙基、丙基、異丙基、環丙基、甲氧基、F、Cl、Br、CN、-N(CH3 )2 、羥基、-CHF2 、-CF3 、-OCHF2 、-OCF3 及側氧基;或環B為吲哚啉基、異吲哚啉基、四氫喹啉、四氫異喹啉、二氫苯并噻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2
    或二氫苯并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1
    Figure 110108700-A0304-12-02
    ,其各自視情況經至少一個選自以下之R10 取代基取代:甲基、乙基、甲氧基、鹵素、氰基、羥基及側氧基;其立體異構體及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
  13. 如請求項11之式(1-A1a)化合物,其為非抗菌表I化合物,或如請求項12之式(1-a1b)化合物,其為非抗菌表J化合物、其立體異構體及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
  14. 一種組合物,其包含如前述請求項中任一項之化合物,且其中該組合物進一步包含醫藥學上可接受之載劑。
  15. 一種治療或預防動物之發炎反應的方法,其藉由向有需要之該動物投予治療有效量之如前述請求項中任一項之化合物、其立體異構體及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進行。
TW110108700A 2020-03-12 2021-03-11 免疫調節脲氮雜內酯 TWI83098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2062988492P 2020-03-12 2020-03-12
US62/988,492 2020-03-12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200158A true TW202200158A (zh) 2022-01-01
TWI830987B TWI830987B (zh) 2024-02-01

Family

ID=752784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0108700A TWI830987B (zh) 2020-03-12 2021-03-11 免疫調節脲氮雜內酯

Country Status (13)

Country Link
US (5) US11771677B2 (zh)
EP (2) EP4118092A1 (zh)
JP (1) JP2023517674A (zh)
KR (1) KR20220156570A (zh)
CN (2) CN115461353A (zh)
AR (1) AR121554A1 (zh)
AU (2) AU2021233895A1 (zh)
BR (2) BR112022017015A2 (zh)
CA (2) CA3175087A1 (zh)
MX (2) MX2022011240A (zh)
TW (1) TWI830987B (zh)
WO (4) WO2021183754A1 (zh)
ZA (1) ZA20220953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240056746A (ko) 2021-09-07 2024-04-30 조에티스 서비시즈 엘엘씨 면역조정성 아잘라이드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NZ518665A (en) * 2000-01-27 2005-02-25 Pfizer Prod Inc Azalide antibiotic compositions
ITMI20040124A1 (it) * 2004-01-29 2004-04-29 Zambon Spa Macrolidi ad attivita' antiinfiammatoria
RU2455308C2 (ru) 2006-05-01 2012-07-10 Тайсо Фармасьютикал Ко., Лтд. Макролидные производные
JP2010535776A (ja) 2007-08-10 2010-11-25 ワイズセラピューティックス株式会社 ロキシスロマイシン又はその誘導体の投与による免疫応答の調節
US20110039795A1 (en) * 2008-04-23 2011-02-17 Mirjana Bukvic-Krajacic 2'-o,3'-n-bridged macrolides
WO2011116312A1 (en) * 2010-03-19 2011-09-22 Catabasis Pharmaceuticals, Inc. Fatty acid macrolide derivatives and their uses
AU2013239679A1 (en) * 2012-03-27 2014-10-30 Michael W. BURNET Anti-inflammatory macrolides
US20160031925A1 (en) 2013-04-10 2016-02-04 Probiotic Pharmaceuticals Aps Azithromycin antimicrobial derivatives with non-antibiotic pharmaceutical effect
GB201608236D0 (en) * 2016-05-11 2016-06-22 Fidelta D O O Seco macrolide compound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30390237A1 (en) 2023-12-07
ZA202209530B (en) 2024-02-28
US11771677B2 (en) 2023-10-03
US20230137567A1 (en) 2023-05-04
MX2022011240A (es) 2022-12-15
AU2021232959B2 (en) 2023-09-07
CA3175087A1 (en) 2021-09-16
CN115461353A (zh) 2022-12-09
JP2023517673A (ja) 2023-04-26
CA3175114A1 (en) 2021-09-16
WO2021183758A1 (en) 2021-09-16
BR112022017779A2 (pt) 2022-11-29
AU2021232959A1 (en) 2022-09-15
WO2021183762A1 (en) 2021-09-16
KR20220156570A (ko) 2022-11-25
AR121554A1 (es) 2022-06-15
CN115461352A (zh) 2022-12-09
BR112022017015A2 (pt) 2022-11-16
TWI830987B (zh) 2024-02-01
US20230129438A1 (en) 2023-04-27
US20230136177A1 (en) 2023-05-04
EP4118092A1 (en) 2023-01-18
WO2021183759A1 (en) 2021-09-16
JP2023517674A (ja) 2023-04-26
US20210290591A1 (en) 2021-09-23
AU2021233895A1 (en) 2022-09-29
MX2022011242A (es) 2022-12-15
WO2021183754A1 (en) 2021-09-16
EP4118091A1 (en) 2023-01-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893501B2 (ja) スルフィニルフェニル又はスルホンイミドイルフェニルベンザゼピン
US11952380B2 (en) Substituted bicyclic heterocyclic compounds as PRMT5 inhibitors
US11926616B2 (en) Aminopyrazine diol compounds as PI3K-γ inhibitors
US11390624B2 (en) Pyrazolopyridines and triazolopyridines as A2A / A2B inhibitors
US20230390237A1 (en) Immunomodulating urea azalides
JP2021522197A (ja) 癌の治療のための4’−チオ−ヌクレオチドおよび−ヌクレオシドプロドラッグ
TWI764201B (zh) 可用為幾丁質酶抑制劑的經取代的胺基三唑
JP7496427B2 (ja) 免疫調節性尿素アザライド
RU2811591C1 (ru) Иммуномодулирующие азалиды на основе мочевины
RU2811591C9 (ru) Иммуномодулирующие азалиды на основе мочевины
TW202415385A (zh) 免疫調節脲氮雜內酯
JP2022526553A (ja) 炎症性障害の治療のための新規化合物及びその医薬組成物
US20230129040A1 (en) Immunomodulating azalides
CN118139870A (zh) 免疫调节氮环内酯
CN117098761A (zh) 咪唑并[4,5-d]哒嗪衍生物、其制备及其治疗性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