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146089A - 輸入裝置 - Google Patents

輸入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146089A
TW202146089A TW110110349A TW110110349A TW202146089A TW 202146089 A TW202146089 A TW 202146089A TW 110110349 A TW110110349 A TW 110110349A TW 110110349 A TW110110349 A TW 110110349A TW 202146089 A TW202146089 A TW 202146089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input
input device
emitting portion
area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011034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802856B (zh
Inventor
小林郁夫
五十嵐健
森田正穂
鈴木一将
伊藤彰紀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索尼互動娛樂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索尼互動娛樂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索尼互動娛樂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14608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14608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80285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802856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3SPORTS; GAMES; AMUSEMENTS
    • A63FCARD, BOARD, OR ROULETTE GAMES; INDOOR GAMES USING SMALL MOVING PLAYING BODIES; VIDEO GAMES; GAM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A63F13/00Video games, i.e. games using an electronically generated display having two or more dimensions
    • A63F13/20Input arrangements for video game devices
    • A63F13/21Input arrangements for video game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ensors, purposes or types
    • A63F13/213Input arrangements for video game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ensors, purposes or types comprising photodetecting means, e.g. cameras, photodiodes or infrared cell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3SPORTS; GAMES; AMUSEMENTS
    • A63FCARD, BOARD, OR ROULETTE GAMES; INDOOR GAMES USING SMALL MOVING PLAYING BODIES; VIDEO GAMES; GAM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A63F13/00Video games, i.e. games using an electronically generated display having two or more dimensions
    • A63F13/20Input arrangements for video game devic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3SPORTS; GAMES; AMUSEMENTS
    • A63FCARD, BOARD, OR ROULETTE GAMES; INDOOR GAMES USING SMALL MOVING PLAYING BODIES; VIDEO GAMES; GAM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A63F13/00Video games, i.e. games using an electronically generated display having two or more dimensions
    • A63F13/25Output arrangements for video game devices
    • A63F13/26Output arrangements for video game devices having at least one additional display device, e.g. on the game controller or outside a game booth
    • AHUMAN NECESSITIES
    • A63SPORTS; GAMES; AMUSEMENTS
    • A63FCARD, BOARD, OR ROULETTE GAMES; INDOOR GAMES USING SMALL MOVING PLAYING BODIES; VIDEO GAMES; GAM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A63F13/00Video games, i.e. games using an electronically generated display having two or more dimensions
    • A63F13/20Input arrangements for video game devices
    • A63F13/21Input arrangements for video game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ensors, purposes or typ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3SPORTS; GAMES; AMUSEMENTS
    • A63FCARD, BOARD, OR ROULETTE GAMES; INDOOR GAMES USING SMALL MOVING PLAYING BODIES; VIDEO GAMES; GAM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A63F13/00Video games, i.e. games using an electronically generated display having two or more dimensions
    • A63F13/20Input arrangements for video game devices
    • A63F13/21Input arrangements for video game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ensors, purposes or types
    • A63F13/214Input arrangements for video game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ensors, purposes or types for locating contacts on a surface, e.g. floor mats or touch pad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3SPORTS; GAMES; AMUSEMENTS
    • A63FCARD, BOARD, OR ROULETTE GAMES; INDOOR GAMES USING SMALL MOVING PLAYING BODIES; VIDEO GAMES; GAM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A63F13/00Video games, i.e. games using an electronically generated display having two or more dimensions
    • A63F13/20Input arrangements for video game devices
    • A63F13/21Input arrangements for video game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ensors, purposes or types
    • A63F13/218Input arrangements for video game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ensors, purposes or types using pressure sensors, e.g. generating a signal proportional to the pressure applied by the player
    • AHUMAN NECESSITIES
    • A63SPORTS; GAMES; AMUSEMENTS
    • A63FCARD, BOARD, OR ROULETTE GAMES; INDOOR GAMES USING SMALL MOVING PLAYING BODIES; VIDEO GAMES; GAM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A63F13/00Video games, i.e. games using an electronically generated display having two or more dimensions
    • A63F13/20Input arrangements for video game devices
    • A63F13/22Setup operations, e.g. calibration, key configuration or button assignment
    • AHUMAN NECESSITIES
    • A63SPORTS; GAMES; AMUSEMENTS
    • A63FCARD, BOARD, OR ROULETTE GAMES; INDOOR GAMES USING SMALL MOVING PLAYING BODIES; VIDEO GAMES; GAM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A63F13/00Video games, i.e. games using an electronically generated display having two or more dimensions
    • A63F13/20Input arrangements for video game devices
    • A63F13/23Input arrangements for video game devices for interfacing with the game device, e.g. specific interfaces between game controller and console
    • AHUMAN NECESSITIES
    • A63SPORTS; GAMES; AMUSEMENTS
    • A63FCARD, BOARD, OR ROULETTE GAMES; INDOOR GAMES USING SMALL MOVING PLAYING BODIES; VIDEO GAMES; GAM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A63F13/00Video games, i.e. games using an electronically generated display having two or more dimensions
    • A63F13/20Input arrangements for video game devices
    • A63F13/24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e.g. game controllers with detachable joystick handl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3SPORTS; GAMES; AMUSEMENTS
    • A63FCARD, BOARD, OR ROULETTE GAMES; INDOOR GAMES USING SMALL MOVING PLAYING BODIES; VIDEO GAMES; GAM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A63F13/00Video games, i.e. games using an electronically generated display having two or more dimensions
    • A63F13/40Processing input control signals of video game devices, e.g. signals generated by the player or derived from the environment
    • A63F13/42Processing input control signals of video game devices, e.g. signals generated by the player or derived from the environment by mapping the input signals into game commands, e.g. mapping the displacement of a stylus on a touch screen to the steering angle of a virtual vehicle
    • A63F13/424Processing input control signals of video game devices, e.g. signals generated by the player or derived from the environment by mapping the input signals into game commands, e.g. mapping the displacement of a stylus on a touch screen to the steering angle of a virtual vehicle involving acoustic input signals, e.g. by using the results of pitch or rhythm extraction or voice recognition
    • AHUMAN NECESSITIES
    • A63SPORTS; GAMES; AMUSEMENTS
    • A63FCARD, BOARD, OR ROULETTE GAMES; INDOOR GAMES USING SMALL MOVING PLAYING BODIES; VIDEO GAMES; GAM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A63F13/00Video games, i.e. games using an electronically generated display having two or more dimensions
    • A63F13/55Controlling game characters or game objects based on the game progres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3SPORTS; GAMES; AMUSEMENTS
    • A63FCARD, BOARD, OR ROULETTE GAMES; INDOOR GAMES USING SMALL MOVING PLAYING BODIES; VIDEO GAMES; GAM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A63F13/00Video games, i.e. games using an electronically generated display having two or more dimensions
    • A63F13/9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of video game device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A63F13/20 or A63F13/25, e.g. housing, wiring, connections or cabinets
    • A63F13/92Video game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to be hand-held while play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VFUNCTIONAL FEATURES OR DETAILS OF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STRUCTURAL COMBINATIONS OF LIGHTING DEVICES WITH OTHER ART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1V33/00Structural combinations of lighting devices with other art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1V33/008Leisure, hobby or sport articles, e.g. toys, games or first-aid kits; Hand tools; Toolbox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16Input arrangements with force or tactile feedback as computer generated output to the user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17Gesture based interaction, e.g. based on a set of recognized hand gestur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2Input arrangements using manually operated switches, e.g. using keyboards or dials
    • G06F3/0202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input device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33Pointing devices displaced or positioned by the user, e.g. mice, trackballs, pens or joysti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33Pointing devices displaced or positioned by the user, e.g. mice, trackballs, pens or joysti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6F3/0338Pointing devices displaced or positioned by the user, e.g. mice, trackballs, pens or joysti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with detection of limited linear or angular displacement of an operating part of the device from a neutral position, e.g. isotonic or isometric joystick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33Pointing devices displaced or positioned by the user, e.g. mice, trackballs, pens or joysti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6F3/0346Pointing devices displaced or positioned by the user, e.g. mice, trackballs, pens or joysti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with detection of the device orientation or free movement in a 3D space, e.g. 3D mice, 6-DOF [six degrees of freedom] pointers using gyroscopes, accelerometers or tilt-sensor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3SPORTS; GAMES; AMUSEMENTS
    • A63FCARD, BOARD, OR ROULETTE GAMES; INDOOR GAMES USING SMALL MOVING PLAYING BODIES; VIDEO GAMES; GAM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A63F2300/00Features of games using an electronically generated display having two or more dimensions, e.g. on a television screen, showing representations related to the game
    • A63F2300/10Features of games using an electronically generated display having two or more dimensions, e.g. on a television screen, showing representations related to the game characterized by input 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player-generated signals into game device control signals
    • A63F2300/1068Features of games using an electronically generated display having two or more dimensions, e.g. on a television screen, showing representations related to the game characterized by input 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player-generated signals into game device control signals being specially adapted to detect the point of contact of the player on a surface, e.g. floor mat, touch pad
    • A63F2300/1075Features of games using an electronically generated display having two or more dimensions, e.g. on a television screen, showing representations related to the game characterized by input 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player-generated signals into game device control signals being specially adapted to detect the point of contact of the player on a surface, e.g. floor mat, touch pad using a touch screen

Abstract

本文中揭示一種輸入裝置,其包含:複數個輸入構件;上表面,其具有於其中安置該複數個輸入構件之一部分的右區域、於其中安置該複數個輸入構件之另一部分的左區域、及在該右區域及該左區域之間之區域的中心區域;及沿著該中心區域之外邊緣形成之發光區域。該發光區域包含第一發光部分及第二發光部分,該第一發光部分被建構成指示被指派至連接於資訊處理設備之複數個輸入裝置之識別資訊,且該第二發光部分被建構成基於不同於該識別資訊之資訊來發射光。

Description

輸入裝置
本發明係關於用於遊戲控制等等之輸入裝置。 相關申請案之交叉參考 本申請案主張2020年3月31日申請之日本專利申請案JP 2020-065101之優先權,該案之全部內容併入本文中援引為參考。
作為使用於視訊遊戲之輸入裝置的一實例,給出在WO 2014/061322中揭示之裝置。諸如在WO 2014/061322中揭示之輸入裝置在其右或左部分中包含輸入桿(操縱桿)、輸入按鈕、方向鍵等等。此外,此輸入裝置包含輸入構件,該輸入構件在其上表面之中央部分包含觸控感測器。
此一輸入裝置之外部表面具有用於通知使用者在一些情況中之各種類型資訊之發光區域。作為一實例,在一些情況中提供被建構成指示被指派至連接於視訊遊戲機之複數個輸入裝置的識別碼一發光區域(指示器)。最好可以確保此一發光區域之高可視性。 依照本發明之一實施例,其中提供一種輸入裝置,其包含:複數個輸入構件;上表面,其具有於其中安置該複數個輸入構件之一部分的右區域、於其中安置該複數個輸入構件之另一部分的左區域、及在該右區域及該左區域之間之區域的中心區域;及沿著該中心區域之外邊緣形成之發光區域。該發光區域包含第一發光部分及第二發光部分,該第一發光部分被建構成指示被指派至連接於資訊處理設備之複數個輸入裝置之識別資訊,且該第二發光部分被建構成基於不同於該識別資訊之資訊來發射光。利用此一輸入裝置,被建構成指示該識別資訊之第一發光部分及被建構成指示不同於該識別資訊之資訊的第二發光部分兩者的可視性可被提升。
現在,將參考圖式來描述本發明之實施例。圖1A至圖1E等等繪示輸入裝置10作為實施例之一實例。在以下描述中,在圖1A至圖1D中,X1及X2分別指示右方向及左方向,Y1及Y2分別指示向前方向及向後方向,而Z1及Z2分別指示向上方向及向下方向。應注意,這些方向是用於描述輸入裝置10之元件(部件、構件及部分)的形狀及相對位置關係而定義,而非用於限制該輸入裝置10之姿態。 輸入裝置10被使用作為用於具有遊戲程式執行功能、移動影像再現功能、經由網際網路之通信功能等等之資訊處理設備90之輸入裝置(見圖22A;例如,視訊遊戲機)。輸入裝置10可以有線或無線方式與資訊處理設備90通信,且基於由使用者在輸入裝置10上進行之操作而傳輸信號至資訊處理設備90。該輸入裝置10併入各種不同的感測器(加速度感測器、迴轉感測器等等),其等用於偵測輸入裝置10之姿態或運動、電池等等)。 此外,該輸入裝置10包含用於獲取使用者之說話語音之第一麥克風8A及第二麥克風8B(見圖9),及揚聲器4(見圖1A)。透過麥克風8A及8B獲取之語音資料被傳輸至資訊處理設備90以被使用在語音辨識處理或與其他使用者之語音聊天(語音通信)。其他使用者之語音資料從連接至資訊處理設備90之揚聲器或輸入裝置10之內建揚聲器4被輸出。 [輸入構件] 如圖1A所示,輸入裝置10在其左部分及右部分中分別地包含使用者可用他/她的手固持之左固持部10L及右固持部10R。固持部10L及10R彼此在左右方向上分離,且裝置中心部10M形成在固持部10L及10R之前部分之間。固持部10L及10R可各包含向後延伸超過裝置中心部10M之後邊緣的握把12。裝置中心部10M之尺寸在前後方向上可與固持部10L及10R之尺寸相同。在此情況中,固持部10L及10R可不包含向後延伸之握把12。 如圖1A所示,使用者用他/她的手指操作之複數個輸入構件被設置在固持部10L及10R之前部分的上表面上。詳言之,複數個輸入按鈕35被設置在右固持部10R之前部分的上表面上。舉例而言,四個輸入按鈕35被安置在十字形之末端部分處。此外,十字狀方向鍵(十字按鈕)19被安置在左固持部10L之前部分的上表面上。如圖1A所示,輸入裝置10可在輸入構件20之前部分的左及右側上包含輸入按鈕17。此外,固持部10L及10R可各在其前表面上包含輸入按鈕15及16(見圖1C)。輸入按鈕15及16被配置在上下方向上。在下側上之輸入按鈕16是被支撐以在前後方向上例如繞一軸線移動之觸發按鈕。在輸入按鈕16之後側上,可安置被建構成對輸入按鈕16之運動引起一反應力之一致動器6(見圖1B)。 如圖1A所示,輸入裝置10可包含輸入桿31。輸入桿31例如被安置在裝置中心部10M之後部分之左及右側上。輸入桿31可各在其徑向方向上傾斜或繞初始位置之中心線傾斜及樞轉。輸入桿31可各被支撐以在上下方向上移動,藉此充當為按鈕。輸入桿31可各在徑向方向上滑動而非在徑向方向上可傾斜。此外,輸入裝置10可包含在輸入構件20之後側上定位在左右方向的中心處的按鈕18。該按鈕18充當該輸入裝置10被連接至其之資訊處理設備90之電源按鈕,或者用於命令資訊處理設備90及輸入裝置10之間之無線連接啟動之啟動按鈕。 應注意,輸入桿31之位置與方向鍵19及輸入按鈕35之配置並未侷限於輸入裝置10之實例。舉例而言,輸入按鈕35之位置及輸入桿31之位置是否互換的。此外,方向鍵19之位置及輸入桿31之位置是可互換的。 如圖1A所示,輸入裝置10在裝置中心部10M之上表面上包含板狀輸入構件20。輸入構件20例如被安置在左及右輸入桿31的前面。該輸入構件20包含觸控感測器。該觸控感測器基於在輸入構件20之上表面上一手指碰觸之位置而輸出信號。該觸控感測器例如是電容感測器。輸入構件20可被支撐以基於使用者之按壓操作而在上下方向上移動。輸入裝置10包含開關23(圖20),其被建構成偵測輸入構件20已被按壓,且該輸入構件20充當為支援開/關(ON/OFF)操作之按鈕。 如圖1A所示,在輸入裝置10之實例中,輸入構件20在左右方向上之寬度是朝向前面漸增的。因此,使用者可在用手固持固持部10L及10R同時容易地用他/她的姆指觸碰輸入構件20之前部分。 [外部構件] 如圖2所示,輸入裝置10包含作為輸入裝置10之外部構件的機殼40。該機殼40形成輸入裝置10之外部表面且容納輸入裝置10之各種部件(電路板61、振動馬達5L及5R等等)。機殼40包含在上下方向上組合的上機殼部41及下機殼部42。 如圖2所示,輸入裝置10包含框架51。輸入裝置10之各部件被固定至框架51。舉例而言,振動馬達5R被固持在框架51之右部分且振動馬達5L被固持在其左部分。振動馬達5L及5R基於在由資訊處理設備90執行視訊遊戲的情況來振動該握把12。被建構成移動觸發按鈕16之致動器6被安置在振動馬達5L及5R之各者的前面。電路板61被固定至框架51之中央部分的下側。上機殼部41覆蓋框架51之上側以形成固持部10L及10R及裝置中心部10M的上部分。下機殼部42覆蓋框架51之下側以形成固持部10L及10R及裝置中心部10M之下部分。 上機殼部41利用諸如螺釘或螺栓之固定物而附接至框架51。舉例而言,上機殼部41藉由將螺釘從框架51之下側插入而被直接固定至框架51。框架51之下側藉由下機殼部42所覆蓋。因此,固定上機殼部41至框架51的固定物(螺釘)並未曝露在輸入裝置10之外部表面。 下機殼部42(見圖2)例如被固定至上機殼部41。其附接位置例如被設置在下機殼部42之前及後邊緣上。更詳細而言,下機殼部42在其前邊緣(左及右固持部10L及10R之前邊緣)中具有開口42b(見圖2),各開口用於圍繞配置在上下方向上的輸入按鈕15及16。部分42a(其為開口42b之上邊緣且沿著輸入按鈕15之上側延伸)具有固定部分42c(見圖4A)。固定部分42c例如用螺釘49a附接至形成在上機殼部41之前邊緣處的固定部分41a(見圖4A)。 固定部分42c及41a被形成使得螺釘49a以相對於上下方向的斜向方向被插入。藉此,可防止螺釘49a當被插入時干擾到觸發按鈕16。輸入按鈕15覆蓋固定部分42c及41a之前側與螺釘49a以防止這些組件被曝露。輸入按鈕15可利用形成在輸入按鈕15上之接合部分(例如,卡爪部分)而附接至機殼40。 再者,如圖3及圖4B所示,下機殼部42在其後邊緣(左及右固持部10L及10R之後邊緣)中具有固定部分42e。固定部分42e各利用螺釘49b而固定至形成在上機殼部41之後邊緣處的固定部分41f。該框架51在其後邊緣中具有向後突出之固定部分51a。固定部分51a各固定至上機殼部41之固定部分41f及下機殼部42之固定部分42e。 機殼部41及42之附接結構並未侷限於輸入裝置10中之實例。舉例而言,框架51可利用螺釘而固定至下機殼部42,且上機殼部41可利用螺釘而固定至下機殼部42。在另一實例中,機殼部41及42可各附接至框架51,使得兩機殼部41及42藉由框架51一體式地彼此固定。在又另一實例中,輸入裝置10可不包含框架51。在此情況中,該上機殼部41及下機殼部42可直接地彼此固定。 如圖1A及圖2所示,輸入裝置10包含附接至機殼40之外部表面的罩蓋45(作為其外部構件中之一者)。該罩蓋45具有作為右固持部10R之外部表面之一部分的右罩蓋側部分45R、作為左固持部10L之外部表面之一部分的左罩蓋側部分45L、及連接該左及右罩蓋側部分45L及45R且作為裝置中心部10M之外部表面之一部分的罩蓋中央部分45M。 如圖4B所示,罩蓋45包含覆蓋固定該下機殼部42之固定物(尤其,螺釘49b)及固定部分42e及41f的固定物罩蓋45a。固定物罩蓋45a被定位在螺釘49b之後側及固定部分42e、41f及51a以覆蓋這些組件。固定物罩蓋45a被設置至左及右罩蓋側部分45L及45R之各者。如在圖1D及圖4B中所示,固定物罩蓋45a被定位在左或右固持部10L或10R之後側且被附接至固持部10L或10R之後邊緣(亦即,左或右握把12之後邊緣)。 螺釘49b以此方式未曝露在輸入裝置10之外部表面,使得可以增進輸入裝置10之外觀。此外,由於左及右螺釘49b由單一罩蓋45覆蓋,可以減少部件之數量,且可以簡化輸入裝置10的組裝。 螺釘49b在上下方向上被插入至下機殼部42之固定部分42e及上機殼部41之固定部分41f。該固定物罩蓋45a之一部分(下部分)被定位在固定部分42e及41f下方。亦即,該固定物罩蓋45a之該部分(下部分)被定位在該螺釘49b從固定部分42e及41f被拉出之方向上。固定物罩蓋45a之另一部分(上部分)被定位在固定部分42e及41f之後側上。 如圖1A所示,罩蓋側部分45L及45R被附接至左及右握把12之內側表面。該右固定物罩蓋45a在欲被定位在右握把12之後側上的右罩蓋側部分45R之後邊緣處被彎曲。該左固定物罩蓋45a在欲被定位在左握把12之後側上的左罩蓋側部分45L之後邊緣處被彎曲。 罩蓋中央部分45M被定位在裝置中心部10M之後部分中。罩蓋中央部分45M被定位在輸入構件20之後側上。該罩蓋中央部分45M具有開口45c,其中左及右輸入桿31安置在該開口45c中。 應注意,在輸入裝置10之實例中,握把12及罩蓋側部分45L及45R在左右方向上成對稱。不同於輸入裝置10之實例,這些組件在左右方向上亦可不對稱。在此情況中,該罩蓋45僅具有左及右罩蓋側部分45L及45R之任一者。 如圖6所示,上機殼部41具有由罩蓋45覆蓋之覆蓋區域41n。複數個接合孔41e形成在覆蓋區域41n中,且該罩蓋45之接合部分(例如,卡爪部分)與該接合孔41e接合。 除了覆蓋區域41n外,上機殼部41之外部表面具有相鄰於覆蓋區域41n且未由罩蓋45覆蓋之區域(曝露區域)(見圖1A及圖6)。如圖7及圖8A所示,在上機殼部41之外部表面之曝露區域與罩蓋45之外部表面之間形成階部N。藉由階部N,罩蓋45之外部表面從該上機殼部41之外部表面的曝露區域凹陷。 在輸入裝置10之實例中,階部N形成在罩蓋側部分45L及45R之外部表面與作為握把12之上機殼部41之外部表面之間。該階部N可從固持部10L及10R之前部分延伸至其後邊緣(握把12之後邊緣)。 當罩蓋附接至機殼時,一般而言,罩蓋之外部表面會與機殼之外部表面齊平或該罩蓋相較於機殼之外部表面被定位成凸起。相比於此,在輸入裝置10之實例中,罩蓋45之外部表面相較於機殼40之外部表面被定位成下陷(凹陷),使得注視該輸入裝置10之觀察者辨識該罩蓋45為一罩蓋。藉此,可以增進輸入裝置10之外觀。 如圖7及8A所示,在罩蓋側部分45L及45R之外部表面與作為握把12之下機殼部42之外部表面之間可形成階部M。此結構使注視輸入裝置10之觀察者更難以辨識罩蓋45,使得可進一步增進輸入裝置10之外觀。 左及右罩蓋側部分45L及45R被附接至左及右握把12之內側表面。亦即,罩蓋側部分45L或45R被附接至握把12之外部表面(該機殼40之外部表面)之左右方向上的大致中心區域。因此,握持握把12之使用者的姆指球的位置可例如藉由該階部N所導引。再者,握持握把12之使用者的手掌與階部N接觸的可能性被降低,這表示可以達到舒適的握把。在輸入裝置10之實例中,在罩蓋側部分45R或45L及上機殼部41之曝露區域之間的邊界(階部N)被定位在握把12之中心線C1的內側上(見圖1A)。 階部N之高度在其延伸方向上可能非恒定。在輸入裝置10之實例中,在握把12之後部分中之階部N的高度Hn2(見圖8B)小於在握把12之前部分中之階部N之高度Hn1(見圖8A)。使用者的手掌傾向於觸碰握把12之後部分。因此,在其中後部分中之階部N之高度Hn2小於在前部分中之階部N之高度Hn1之結構可使得使用者以更舒適的方式握持握把12。 [麥克風之配置] 如圖9所示,輸入裝置10可包含兩個麥克風8A及8B。該兩個麥克風8A及8B被安置在距拿著輸入裝置10之使用者之嘴巴不同距離的位置處。該第一麥克風8A例如被安置在電路板61下方,而第二麥克風8B例如被安置在電路板61上方。被安裝在電路板61上之連接器67(例如,耳機接頭)定位在第一麥克風8A及第二麥克風8B之間。 為達成語音辨識處理及語音聊天,輸入裝置10包含語音輸入/輸出電路,其被建構以執行麥克風8A及8B之靈敏性之成形指向性之波束成形處理。語音輸入/輸出電路產生具有指向性的麥克風語音資料。亦即,語音輸入/輸出電路利用從麥克風8A及8B獲得之麥克風語音資料之間的相位差產生具有代表使用者之說話語音之強調資料(信號)的資料。 例如,如圖9所示,第二麥克風8B由上機殼部41支撐且沿著罩蓋45之內表面安置。第二麥克風8B例如斜向向後及向上定向。 罩蓋45在對應於第二麥克風8B的位置處具有第二聲孔V2。第二麥克風8B由例如彈性材料製成之麥克風架9B固持。麥克風架9B在對應於第二麥克風8B的位置處具有孔。罩蓋45之第二聲孔V2經由麥克風架9B之孔而被連接至第二麥克風8B。輸入裝置10可不包含罩蓋45。在此情況中,第二聲孔V2可被形成在上機殼部41中,且該第二麥克風8B可由框架51支撐。 如圖9所示,第一麥克風8A例如沿著下機殼部42之內表面安置。第一麥克風8A例如由形成在被安置在電路板61下方之電池62之座55(見圖20)的後邊緣處的麥克風支撐部分55a所支撐。第一麥克風8A由麥克風架9A固持。麥克風架9A與下機殼部42之內表面鄰接靠抵。第一麥克風8A例如斜向向後及向下定向。 [聲孔] 如圖9所示,下機殼部42具有貫穿下機殼部42之第一聲孔V1。麥克風架9A具有定位在第一麥克風8A與下機殼部42之內表面之間的密封部分9b。密封部分9b鄰接靠抵於下機殼部42之內表面。密封部分9b在對應於第一麥克風8A的位置處具有孔9a。下機殼部42之第一聲孔V1經由麥克風架9A之孔9a被連接至第一麥克風8A。形成在密封部分9b中之孔9a之邊緣鄰接靠抵下機殼部42之內表面,使得第一聲孔V1從其至第一麥克風8A的入口被密封。 應注意,「第一聲孔V1連接至第一麥克風8A」表示形成將聲音從下機殼部42之孔轉移至第一麥克風8A的通道。此通道並不一定被密封。此外,第一麥克風8A可與下機殼部42之內表面分離。舉例而言,第一麥克風8A可安裝在電路板61上。在此情況中,可形成從形成在下機殼部42中之開口邊緣延伸至第一麥克風8A的聲孔。 如圖1E及圖10所示,在下機殼部42之外部表面中形成凹入部分42f。該凹入部分42f並未貫穿下機殼部42。第一聲孔V1被形成在凹入部分42f之底部表面42k中。下機殼部42在凹入部分42f內側具有從第一聲孔V1之開口邊緣(入口)延伸之底部表面42k。凹入部分42f之內表面42g用作為圍繞第一聲孔V1之壁。凹入部分42f在下文中稱為「保護凹入部分」。 若經由語音聊天與另一使用者聊天之該使用者沿著輸入裝置10之外部表面移動手指以用手指覆蓋該第一聲孔V1,則在第一聲孔V1中之空氣壓力會突然改變,結果是經由語音聊天傳輸至該另一使用者的語音可能會具有噪音。在輸入裝置10之實例中,由於是保護凹入部分42f之內表面42g的壁圍繞第一聲孔V1而形成,第一聲孔V1之入口並不可能完全由手指所覆蓋。因此,可以抑制上文描述之噪音的產生。 如圖10所示,保護凹入部分42f是一凹槽,且保護凹入部分42f之內部區域的長度(在兩正交方向之一者中的寬度W1;見圖1)是大於在另一方向中之相同區域的寬度W2(該寬度W1在下文下稱為「大寬度」且寬度W2在下文稱為「小寬度」)。在輸入裝置10之實例中,寬度W1是左右方向上的尺寸,而寬度W2是在前後方向上的尺寸。 當使用者用手指觸碰輸入裝置10之外部表面時,小寬度W2小於手指接觸區域之寬度。同時,大寬度W1大於手指接觸區域之寬度。藉由保護凹入部分42f被設計成具有此一尺寸,可防止保護凹入部分42f由使用者手指完全覆蓋,結果是可有效抑制在第一聲孔V1中之空氣壓力的突然改變。小寬度W2例如小於3 mm。小寬度W2可小於2 mm。大寬度W1例如大於7 mm。大寬度W1可大於9 mm。 如圖10所示,大寬度W1大於第一聲孔V1之尺寸(在與大寬度W1相同方向上的尺寸)的兩倍。大寬度W1可大於第一聲孔V1之尺寸的三倍。同時,小寬度W2可與第一聲孔V1之尺寸相同或小於第一聲孔V1之尺寸的兩倍。第一聲孔V1之入口形狀例如為圓形。 如圖10所示,大寬度W1大於第一麥克風8A之尺寸(在與大寬度W1相同之方向上的尺寸)。同時,小寬度W2小於第一麥克風8A之尺寸。如圖9所示,小寬度W2可與第一聲孔V1(形成在下機殼部42中的孔)之入口的尺寸相同或大於該第一聲孔V1之入口。 如圖1E所示,第一聲孔V1形成在裝置中心部10M的下表面。更詳細而言,第一聲孔V1形成在靠近裝置中心部10M之後邊緣的位置處。第一聲孔V1定位在左右方向上之輸入裝置10的中心處。用他/她的手拿著輸入裝置10之使用者的手指從輸入裝置10之側表面斜向延伸至輸入裝置10在左右方向上之中心。當使用者沿著輸入裝置10之下表面移動手指時,手指在相對於前後方向及左右方向兩者的斜向方向上移動。同時,保護凹入部分42f(換言之,在保護凹入部分42f內部的區域)在左右方向上伸長。藉由該保護凹入部分42f具有此一形狀,該保護凹入部分42f可有效防止由斜向移動於輸入裝置10之下表面側上的手指所完全覆蓋。 應注意,保護凹入部分42f之形狀並未侷限於輸入裝置10之實例。舉例而言,該保護凹入部分42f可以是在前後方向上伸長之凹槽。在另一實例中,該保護凹入部分42f可具有橢圓形狀。在又另一實例中,保護凹入部分42f可具有十字形形狀、H形狀或T形狀。在此情況中,第一聲孔V1較佳地形成在該保護凹入部分42f之小寬度凹槽部分。藉此,可抑制該第一聲孔V1被使用者之手指完全地覆蓋。 如上文所描述,上機殼部41具有連接至第二麥克風8B的第二聲孔V2。第一聲孔V1之開口部分在左右方向上的大寬度W1大於第二聲孔V2在左右方向上的寬度。同時,第一聲孔V1之開口部分在正交於該左右方向之方向上的小寬度W2可與第二聲孔V2在正交於左右方向之方向上的寬度相同。 應注意,在第一聲孔V1周圍,取代凹入部分42f,可以形成圍繞第一聲孔V1之一或複數個突出部分。圖11A及圖11B是繪示此一修改實例的剖面圖。圖11A是從類似於圖9中的橫截面所獲得的剖面圖。圖11B是沿著繪示在圖11A中之線XI-XI所取之剖面圖。 在繪示於圖11A及圖11B的實例中,突出部分42h圍繞第一聲孔V1而形成。突出部分42h在下文中稱為「保護突出部分」。第一聲孔V1定位在由保護突出部分42h所圍繞之區域內部。保護突出部分42h之內表面42i用作為圍繞第一聲孔V1的壁。藉由以此方式形成之保護突出部分42h,第一聲孔V1之入口可藉由保護突出部分42h而被抑制免於被手指完全地覆蓋,且因此可抑制第一聲孔V1中的空氣壓力之突然改變。 形成在保護突出部分42h內部之區域的尺寸可與形成在上述保護凹入部分42f內部之區域的尺寸相同。詳言之,在兩個正交方向之一方向上的寬度可小於在另一方向上的寬度。詳言之,在左右方向上的寬度W5(見圖11B)大於在前後方向上之寬度W6(見圖11A)。小寬度W6例如小於3 mm。小寬度W6可小於2 mm。大寬度W5例如大於7 mm。大寬度W5可大於9 mm。 在又另一實例中,複數個突出部分可形成於第一聲孔V1周圍以圍繞整個第一聲孔V1。在此情況中,由複數個突出部分圍繞之區域的長度(在左右方向中之寬度)可大於其在前後方向上之寬度。同樣藉此結構,可防止第一聲孔V1之入口被手指完全地覆蓋,且可抑制在第一聲孔V1中之空氣壓力中的突然改變。 [輸入桿操作聲音之降低] 輸入裝置10包含上文描述之上機殼部41及罩蓋45作為其外部構件。上機殼部41具有開口43a(見圖6),且罩蓋45具有開口45c(見圖7)。在開口43a及45c內部,輸入桿31可各在徑向方向上傾斜或繞初始位置之中心線傾斜或樞轉。如圖14A所示,輸入桿31具有柱部分31a及定位在柱部分31a上方之接觸部分31b。柱部分31a之下部分由支撐機構所支撐,其未圖示。 如圖14A所示,緩衝構件46被設置在開口43a及45c之內邊緣上。緩衝構件46由不同於開口43a及45c之內邊緣之材料(亦即,上機殼部41之材料及罩蓋45之材料)且亦不同於輸入桿31之材料(更特定言之,柱部分31a之外周邊表面的材料)的材料製成。緩衝構件46從開口43a及45c之內邊緣向內突出。因此,當輸入桿31傾斜時,柱部分31a不會與開口43a及45c之內邊緣碰撞而是與緩衝構件46碰撞。藉由該緩衝構件46,可以避免由於在輸入桿31之柱部分31a與開口43a及45c之內邊緣之間的碰撞產生的聲音,且因此可以抑制從麥克風8A及8B獲得之語音資料中產生噪音。 緩衝構件46之材料可以是剛性比開口43a及45c之內邊緣的材料及輸入桿31之材料還低的材料。開口43a及45c之內邊緣的材料,亦即,上機殼部41之材料、罩蓋45之材料、及輸入桿31之柱部分31a的材料可為例如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ABS)樹脂或聚碳酸酯樹脂。緩衝構件46之材料例如為含有與添加劑(例如,滑動材料)混合之樹脂的材料。 如圖13A及圖13B所示,緩衝構件46為環形。緩衝構件46具有與輸入桿31之柱部分31a的外周邊表面相接觸的接觸表面46a。接觸表面46a延伸於開口43a及45c之整個周緣。這使得其可順利地操作,在其中輸入桿31傾斜而與接觸表面46a接觸的狀態中,該傾斜的輸入桿31可樞轉。 在輸入裝置10之實例中,緩衝構件46是與上機殼部41及罩蓋45分開模製的構件。亦即,用於模製緩衝構件46之模製步驟、用於模製上機殼部41之模製步驟、及用於模製罩蓋45之模製步驟是分開地執行。再者,緩衝構件46被附接至開口43a及45c之內邊緣。藉由緩衝構件46與上機殼部41及罩蓋45以此方式分開模製,模製緩衝構件46及上機殼部41之步驟可被簡化。 在輸入裝置10之實例中,緩衝構件46附接至上機殼部41之開口43a的內邊緣。緩衝構件46如圖13A及圖13B所示具有上接合部分46b及下接合部分46c,其在上下方向上夾置開口43a之內邊緣。上接合部分46b及下接合部分46c交替地配置在圓周方向。上接合部分46b定位於開口43a之內邊緣上方,且下接合部分46c定位在開口43a之內邊緣下方。 上接合部分46b各從緩衝構件46之環狀部分46e徑向朝外突出。在上機殼部41之開口43a的內邊緣上,形成有向上突出之複數個接合部分43b(見圖12)。接合部分43b在開口43a之圓周方向上間隔配置。上接合部分46b插置在相鄰兩接合部分43b之間。緩衝構件46與開口43a之內邊緣的此接合結構調節緩衝構件46之旋轉。舉例而言,當鄰接靠抵緩衝構件46之輸入桿31在圓周方向上移動,緩衝構件46之上接合部分46b與開口43a之接合部分43b碰撞,使得可防止緩衝構件46偏移位置。相鄰兩接合部分43b之間的間隔較佳地匹配緩衝構件46之上接合部分46b的寬度。 應注意,緩衝構件46與開口43a之內邊緣的接合結構並未侷限於輸入裝置10的實例。舉例而言,在開口43a之內邊緣處可形成向內突出的複數個接合部分。接合部分可插入至緩衝構件46之環狀部分46e。同樣藉由此結構,當在徑向方向上傾斜的輸入桿31樞轉時,可防止緩衝構件46偏移位置。 該罩蓋45具有於其中安置輸入桿31的開口45c。藉由此結構,在緩衝構件46與上機殼部41之開口43a的內邊緣之間(在上接合部分46b與接合部分43b之間)的接合結構可由罩蓋45覆蓋。因此,可進一步增進輸入裝置10之外觀。 如圖14A及圖14B所示,罩蓋45之開口45c的邊緣被定位在緩衝構件46之上接合部分46b與上機殼部41之接合部分43b之間。同時,緩衝構件46之環狀部分46e被定位在罩蓋45之開口45c的內邊緣之內側上。藉由此結構,在上機殼部41之開口43a之內邊緣與緩衝構件46之間的接合結構可藉由罩蓋45而避免被曝露。 不同於輸入裝置10之實例,緩衝構件46可附接至罩蓋45之開口45c的內邊緣。在此情況中,該接觸表面46a(其是緩衝構件46之環狀部分46e的內表面)較佳地從上機殼部41之開口43a的內邊緣向內突出。 在又另一實例中,緩衝構件可被提供至輸入桿31。更特定言之,如圖15所示,緩衝構件33可被設置在輸入桿31之柱部分31a的外周邊表面上。緩衝構件33可由不同於柱部分31a之材料、上機殼部41之材料、及罩蓋45之材料的材料製成。舉例而言,緩衝構件33之材料可為剛性比這些組件之材料還低的材料。緩衝構件33可藉由雙色模製而與柱部分31a一起形成。雙色模製是藉由依序注射兩種不同樹脂至模具中作為材料而獲得模製物件的方法。不同於此,該緩衝構件33也可以與柱部分31a分開模製且附接至柱部分31a之外周邊表面。 [按鈕操作聲音之降低] 上機殼部41具有複數個開口44a(見圖6)。輸入按鈕35被安置在各自開口44a內部。輸入按鈕35各在與上機殼部41相交之方向上(亦即,上下方向)可移動。如圖17所示,開關36a安置在輸入按鈕35下方。開關36a由彈性材料(例如,橡膠)製成,且將輸入按鈕35向上偏置朝向初始位置。 輸入按鈕35在其基底部分上具有擋止部分35b及35c(見圖16B),用於防止輸入按鈕35彈出開口44a。擋止部分35b及35c是例如在輸入按鈕35之徑向方向上從輸入按鈕35之下邊緣突出的突出部分。 如圖16A所示,輸入裝置10包含緩衝構件37。緩衝構件37之材料不同於上機殼部41之材料及輸入按鈕35之材料。緩衝構件37之材料較佳為剛性比上機殼部41之材料及輸入按鈕35之材料低的材料。上機殼部41之材料及輸入按鈕35之材料可為工程塑膠,例如,聚碳酸酯樹脂,且緩衝構件37之材料可為橡膠、彈性體等等。緩衝構件37具有定位在開口44a之邊緣與輸入按鈕35之擋止部分35b及35c之間的止動器部分37a及37b(見圖16B)。 當按下輸入按鈕35時,開關36a被下壓,使得建立開啟狀態。當按壓輸入按鈕35之力被釋放時,輸入按鈕35藉由開關36a之彈力而被向上推,結果是擋止部分35b及35c與各自止動器部分37a及37b碰撞。藉由緩衝構件37,可以避免由於在擋止部分35b及35c與開口44a之邊緣之間的碰撞的聲音產生。因此,可避免在由麥克風8A及8B所獲得之語音資料中的噪音產生。 如圖16B所示,擋止部分35b及35c以分散方式安置在輸入按鈕35之圓周方向上。藉此,當擋止部分35b及35c撞到止動器部分37a及37b時可防止輸入按鈕35傾斜。舉例而言,複數個擋止部分35b及35c以相等間隔安置在圓周方向。 複數個輸入按鈕35被安置在固持部10R之上表面上。詳言之,四個輸入按鈕35被安置在十字形的末端部分處。輸入裝置10包含共用於四個輸入按鈕35的緩衝構件37。亦即,單一緩衝構件37具有對應於四個輸入按鈕35之各者的止動器部分37a及37b。藉由此結構,可減少部件之數量,且因此可簡化輸入裝置10之組裝。此外,亦可減少用於安置緩衝構件37的空間。 上機殼部41可具有在開口44a之邊緣處向下延伸的導引圓筒44b。輸入按鈕35可在導引圓筒44b內沿上下方向移動。導引圓筒44b具有凹槽44c(見圖16A),從輸入按鈕35沿著徑向方向突出之擋止部分35b及35c可被插入至該凹槽44c中。擋止部分35b及35c可在上下方向上沿著凹槽44c移動。藉此結構,可以調節輸入按鈕35在導引圓筒44b內部的旋轉。因此,擋止部分35b及35c具有調節輸入按鈕35之旋轉的功能及降低因與緩衝構件37碰撞之噪音之功能。 緩衝構件37具有定位在四個輸入按鈕35之中心處(四個導引圓筒44b之中心)的中央部分37g(見圖16B)。四個輸入按鈕35之擋止部分35b朝向四個輸入按鈕35之中心突出。緩衝構件37在中央部分37g中具有對應於各自四個輸入按鈕35的四個止動器部分37a。四個輸入按鈕35之擋止部分35b與各自四個止動器部分37a碰撞。 此外,緩衝構件37具有圍繞導引圓筒44b之外側的環狀部分37i及37j。如圖16B所示,止動器部分37b被形成在環狀部分37i及37j上。止動器部分37b被形成在遠離中央部分37g中之止動器部分37a的位置處。 應注意,輸入按鈕35與緩衝構件37的配置未侷限於輸入裝置10中的實例。舉例而言,輸入按鈕35之數目可為兩個或三個。在其中輸入按鈕35為兩個的情況中,緩衝構件37可具有在該兩個輸入按鈕35之間的中央部分,且止動器部分37a可被形成在中央部分中。 [電路板之阻尼器] 輸入裝置10包含安置在左及右固持部10L及10R上(更特定言之,在握把12上)的振動馬達5L及5R。振動馬達5L及5R回應於例如來自資訊處理設備(視訊遊戲機)之指令而驅動,以振動握把12。振動馬達5L及5R可為線性馬達(例如,音圈馬達)或旋轉馬達(例如,直流(DC)馬達)。如圖2所示,振動馬達5L及5R由框架51固持。框架51具有部分容納在左及右握把12中之馬達固持部分51c。 如圖2所示,電路板61定位在框架51(第一支撐構件)下方且在上下方向上附接至框架51。電路板61利用例如固定物(詳言之,螺釘69(見圖5))而附接至框架51。在輸入裝置10之實例中,螺釘69由安置在電路板61下方之電池62所覆蓋。 如圖18所示,阻尼器68被安置在電路板61與框架51之間。阻尼器68各由彈性材料製成,例如橡膠或彈性體。阻尼器68被安置在遠離該螺釘69被安置之位置(固定位置)處之位置(阻尼器位置)處。如圖5所示,阻尼器68被定位在圍繞螺釘69之複數個位置處。在輸入裝置10之實例中,阻尼器68被安置在電路板61之四個邊角部分處。 如上文所描述,輸入裝置10包含振動馬達5L及5R及麥克風8A及8B。當振動馬達5L及5R驅動以振動電路板61且在電路板61與框架51之間產生接觸聲音,該接觸聲音由麥克風8A及8B獲取而成為語音資料中的噪音。即使在電路板61利用在複數個位置處的螺釘被固定至框架51的情況中,在電路板61與框架51之間可能由於電路板61之熱膨脹係數與框架51之熱膨脹係數之間的差異而形成微小的間隙。當振動馬達5L及5R在具有此間隙的情況下驅動時,在電路板61與框架51之間會產生接觸聲音(其為噪音)。 在輸入裝置10之實例中,由於阻尼器68被安置在電路板61與框架51之間,此噪音產生可被抑制。特定言之,在輸入裝置10之實例中,阻尼器68被安置以圍繞固定位置(螺釘69之位置),使得可有效抑制當電路板61與框架51接觸時由於振動馬達5L及5R之振動而發生接觸聲音產生。舉例而言,可有效抑制當電路板61之邊角部分被振動時在電路板61與框架51之間發生接觸聲音產生。 應注意,就被提供至電路板61的螺釘而言,單一螺釘69便足夠。藉此,即使在電路板61與框架51熱膨脹的情況中,可抑制螺釘69免於由於熱膨脹而鬆脫。應注意,阻尼器68可不被提供至該螺釘69被提供之位置處,亦即該固定位置。在該固定位置處,電路板61可與框架51直接接觸。此外,電路板61可具有形成在框架51上之定位突部51d插入至其中的孔。 電路板61具有孔61b(見圖3)。孔61b可被形成在例如電路板61的外邊緣處。亦即,各孔61b之邊緣可部分敞開。如圖18所示,阻尼器68具有插入至電路板61之孔61b中的圓柱形本體部分68a。此外,阻尼器68具有形成在本體部分68a之邊緣部分(上邊緣)的上凸緣部分68b,及形成在本體部分68a之另一邊緣部分(下邊緣)上的下凸緣部分68c。 如圖18所示,框架51具有插入至圓柱形本體部分68a中的突出部分51e。在其中振動馬達5L及5R驅動以在沿著電路板61之方向上相對振動電路板61及框架51的情況中,框架51之突出部分51e與阻尼器68在沿著電路板61的方向上碰撞。 此外,如圖18所示,上凸緣部分68b在上下方向上被夾置在電路板61與框架51之間。換言之,上凸緣部分68b在電路板61及框架51的附接方向上被夾置在電路板61與框架51之間。因此,可抑制由於電路板61之部分(尤其,電路板61之邊角部分)與框架51之間在電路板61與框架51之附接方向上的碰撞的噪音產生。 以此方式,在輸入裝置10之實例中,阻尼器68具有在電路板61與框架51之附接方向上被夾置之部分(上凸緣部分68b)及在正交於該附接方向的方向(沿著電路板61之方向)上被夾置之部分(本體部分68a)。藉此,可有效抑制在電路板61與框架51之間的碰撞。 應注意,阻尼器68之形狀並未侷限於輸入裝置10中之實例。舉例而言,框架51可不具有突出部分51e。在此情況中,阻尼器68之本體部分68a可非為圓柱形。舉例而言,本體部分68a可為柱狀。凸緣部分68b及68c可形成在該柱狀本體部分68a之邊緣部分處。 輸入裝置10在與框架51跨該電路板61之側上包含下機殼部42(第二支撐構件)。如圖18所示,阻尼器68具有被夾置在下機殼部42與電路板61之間的部分。詳言之,上述下凸緣部分68c被夾置在下機殼部42與電路板61之間。因此,可抑制在電路板61與下機殼部42之間由於電路板61之振動而發生的接觸聲音產生。 如圖18所示,框架51具有與阻尼器68之上凸緣部分68b接觸之接觸部分51f。下機殼部42具有與阻尼器68之下凸緣部分68c接觸之接觸部分42j。框架51之接觸部分51f與下機殼部42之接觸部分42j彼此面向上下方向。因此,可在框架51與阻尼器68之間及下機殼部42與阻尼器68之間確保足夠的接觸壓力。在輸入裝置10之實例中,下機殼部42之接觸部分42j是向向上突出的圓柱形部分,且接觸部分42j之上邊緣與阻尼器68之下凸緣部分68c接觸。 應注意,輸入裝置10針對設置在電路板61上的複數個阻尼器68之各者可包含參考圖18所描述的結構,亦即,本體部分68a、凸緣部分68b及68c及接觸部分42j及51f。 如上文所描述,振動馬達5L及5R被安置在握把12中且定位在左及右固持部10L及10R的後邊緣。電路板61被容納在定位於左及右固持部10L及10R之間的裝置中心部10M中。當從輸入裝置10之底部表面觀看時,電路板61定位在振動馬達5L及5R前面(見圖5)。阻尼器68定位在電路板61的邊角部分。當從輸入裝置10之底部表面觀看時,定位在各後邊角部分處之阻尼器68被定位在固定位置(該螺釘69被設置處)與振動馬達5L及5R之間。換言之,連接螺釘69至阻尼器68的直線與振動馬達5L及5R相交。藉由以此方式安置之阻尼器68與振動馬達5L及5R,可抑制在靠近振動馬達5L及5R的位置處的接觸聲音產生。 如上文所描述,振動馬達5L及5R是例如音圈馬達。在此情況中,振動馬達5L及5R之振動器(亦即,可移動部分)的振動方向可與電路板61及框架51之附接方向(上下方向)相交。在輸入裝置10之實例中,振動器被安置成可在握把12之延伸方向上振動,且在斜向前後方向上振動。因此,當振動馬達5L及5R驅動時,可抑制電路板61之邊角部分在電路板61及框架51之附接方向(上下方向)上較大地振動。 輸入裝置10包含安置在裝置中心部10M中之麥克風8A及8B。麥克風8A及8B被安置在電路板61上方或下方以遠離電路板61,且由不同於電路板61及框架51之構件所支撐。詳言之,如圖9所示,第二麥克風8B非由框架51支撐而是由上機殼部41支撐,且透過麥克風架9B而與罩蓋45之內表面接觸。此外,第一麥克風8A由形成在電池座55(其支撐電池62)之後邊緣處的麥克風支撐部分55a支撐,且透過麥克風架9A而鄰接靠抵該下機殼部42之內表面。 應注意,電路板61之支撐結構未侷限於輸入裝置10之實例。舉例而言,輸入裝置10可不包含框架51。在此情況中,電路板61可被附接至下機殼部42。此外,阻尼器68之凸緣部分之一者可被夾置在下機殼部42與電路板61之間,且阻尼器68之另一凸緣部分可被夾置在上機殼部41及電路板61之間。 [發光系統] 輸入裝置10之上表面具有輸入按鈕35被安置於其中之右區域(右固持部10R之上表面)、方向鍵19被安置於其中之左區域(左固持部10L之上表面)、及中心區域,其為該右及左區域之間的區域。在輸入裝置10之實例中,輸入構件20之上表面形成中心區域。輸入構件20被定位在裝置中心部10M之前部分中,且輸入構件20之前邊緣形成輸入裝置10之前邊緣。該輸入構件20之最前部分向下彎曲以形成輸入裝置10之前表面。上機殼部41具有開口41h(見圖6)。輸入構件20被安置在上機殼部41之開口41h內部。 如圖20所示,輸入構件20包含形成輸入裝置10之上表面的表面面板21及附接至表面面板21之下表面的電路板22。觸控感測器被安置在電路板22及表面面板21之間。輸入構件20可包含附接至表面面板21以罩蓋電路板22之下側的框架24。 此外,輸入構件20被支撐以在上下方向上移動,藉此充當為按鈕。在輸入裝置10之實例中,開關23被安裝在電路板22之下表面。同時,安置在輸入構件20下方之框架51具有在對應於開關23之位置處向上突出之按壓部分51g。當輸入構件20被按壓時,按壓部分51g按壓該開關23。開關23可被安裝在電路板61上。在此情況中,輸入構件20可具有按壓部分。 應注意,輸入構件20之結構未侷限於輸入裝置10中之實例。舉例而言,輸入構件20可被建構成具有觸控感測器但不具有按鈕功能。相比而言,輸入構件20可被建構成具有按鈕功能但不具有觸控感測器。 如圖19所示,輸入裝置10具有沿著輸入構件20之外邊緣形成之發光區域Es。該發光區域Es具有複數個第一發光部分E1及第二發光部分E2。該複數個第一發光部分E1是被建構成指示被指派至連接於資訊處理設備之複數個輸入裝置之識別資訊的發光部分。第二發光部分E2是被建構成基於不同於該識別資訊之資訊而發射光的發光部分。圍繞輸入構件20之外邊緣的光漫射構件71之發光表面(見圖2)(其稍後將描述)形成該發光區域Es。 在圖22A中所示之一實例中,複數個輸入裝置10被連接至資訊處理設備90(其為視訊遊戲機)。資訊處理設備90包含控制設備91及通信設備92。通信設備92是被建構成實現與輸入裝置10無線或有線通信之介面。控制設備91包含微處理器,且包含識別資訊指派單元91a,其功能如圖22B所示。 識別資訊指派單元91a依照事先定義之規則指派識別號碼至複數個輸入裝置10作為識別各輸入裝置10之識別資訊。識別資訊可由資訊處理設備90之系統軟體基於與使用輸入裝置10之使用者相關的資訊或基於識別輸入裝置10本身之資訊來指派。此外,識別資訊可為號碼、顏色資訊、字串或其兩種或更多種組合。識別資訊可採用任何形成,只要是指定輸入裝置10或使用者之唯一資訊即可。輸入裝置10接收從資訊處理設備90指派至其之識別碼,且基於該識別碼而致使第一發光部分E1發射光。舉例而言,輸入裝置10具有1被指派為其識別碼來造成複數個第一發光部分E1之一者(例如,定位在中心處的第一發光部分E1)來發射光。此外,輸入裝置10具有2被指派為其識別碼來造成複數個第一發光部分E1之兩者(例如,兩個跨中心彼此相對之第一發光部分E1)發射光。輸入裝置10選擇性地驅動對應於各自第一發光部分E1之複數個第一光源S1(見圖19)。 同時,第二發光部分E2是被建構成基於不同於如上文描述之識別資訊(識別碼)之資訊來發射光之發光部分。不同於識別資訊之資訊是例如依照正在執行之視訊遊戲中的情境而產生的命令,且從執行該遊戲程式之資訊處理設備90傳輸。如圖22B所示,資訊處理設備90之控制設備91包含遊戲處理單元91b作為其功能。當執行遊戲程式時,遊戲處理單元91b由於該執行而產生移動影像,顯示該移動影像於顯示設備上(未圖示),且將針對第二發光部分E2之一光發射命令傳輸至輸入裝置10。在接收到該光發射命令後,輸入裝置10造成第二發光部分E2發射光。輸入裝置10驅動對應於第二發光部分E2之第二光源S2(見圖20)。第二光源S2可包含例如不同發光顏色之複數個發光二極體(LED)以能夠發射任何顏色的光。亦即,第二發光部分E2之發光狀態是基於由資訊處理設備90執行之應用程式取決於該應用程式之狀態產生之用於輸入裝置10之控制資訊所控制。因此,在使用者手上之輸入裝置10之第二發光部分E2可被引致發射具有顏色之光且在與由該應用輸出之影像顯示或聲音之狀態同時之適於在執行之應用中產生的效果的時機。此外,與識別資訊不同之資訊的另一實例是與輸入裝置10之狀態有關的資訊。輸入裝置10可例如監測輸入裝置10與資訊處理設備90之間的連接狀態或電池之充電狀態,且基於由輸入裝置10本身依照該監測狀態產生之控制資訊來造成第二發光部分E2發射光。此外,與輸入裝置10之狀態相關的資訊可為第二發光部分E2之光發射控制資訊,其是依照由資訊處理設備90之系統軟體監測且被傳輸至輸入裝置10之輸入裝置10之狀態所產生。 如圖19所示,第一發光部分E1及第二發光部分E2沿著輸入構件20之外邊緣被設置在發光區域Es中(中心區域)。因此,被建構成指示該識別資訊之第一發光部分E1及被建構成指示不同於該識別資訊之資訊的第二發光部分E2兩者的可視性可被提升。 發光區域Es圍繞輸入構件20之外邊緣。如圖19所示,在輸入裝置10之實例中,發光區域Es沿著輸入構件20之左、後及右邊緣延伸。因此,發光部分E1及E2被彈性地定位。不同於輸入裝置10之實例,發光區域Es可沿著輸入構件20之左、前及右邊緣形成,或可沿著輸入構件20之四個邊緣(左、後、右及前邊緣)形成。 如圖19所示,複數個第一發光部分E1可配置成沿輸入構件20之後邊緣成直線。藉此,使用者可容易地抓住由第一發光部分E1指示之識別碼。輸入構件20之寬度在左右方向上可大於其在前後方向上之寬度。因此,輸入構件20之後邊緣比輸入構件20之右及左邊緣還長。因此,可容易地確保在相鄰兩個第一發光部分E1之間的間隔。 如圖19所示,第二發光部分E2可沿著輸入構件20之左及右邊緣來設置。藉此,輸入構件20之外邊緣由發光部分E1及E2所包圍,使得可增進發光部分E1及E2之可視度,且亦可增進輸入裝置10之外觀。 應注意,發光部分E1及E2之配置並未侷限於輸入裝置10之實例。舉例而言,複數個第一發光部分E1可沿著輸入構件20之左及右邊緣來安置,且第二發光部分E2可沿著輸入構件20之後邊緣來安置。 如圖20所示,被建構成造成第一發光部分E1發射光之第一光源S1被設置於輸入構件20。更特定言之,第一光源S1被安裝在輸入構件20之電路板22上。複數個第一光源S1沿著電路板22之後邊緣配置(見圖19)。第一光源S1各包含一LED。第一光源S1可為單色LED,或可包含複數個不同發光顏色之LED而能夠發射各種顏色的光。輸入構件20之框架24在對應於第一光源S1之位置處具有穿孔24a。來自第一光源S1的光通過穿孔24a進入光漫射構件71以照亮光漫射構件71。此照亮的部分為第一發光部分E1。 同時,被建構成造成第二發光部分E2發射光之第二光源S2被安裝在電路板61位於輸入構件20下方且遠離輸入構件20,如圖20所示。來自第二光源S2之光透過光導構件72而被導引至光漫射構件71之左及右側部分71b。第二光源S2在左右方向上被安置在電路板61之中心處。如圖2及圖20所示,光導構件72在其後邊緣處具有定位在第二光源S2前面的入射表面72a。光導構件72具有從入射表面72a延伸在向前右方向上的右光導部分72b,及從入射表面72a延伸在向前左方向上的左光導部分72c。如圖21A所示,左及右光導部分72c及72b的前部分被定位在光漫射構件71之左及右側部分71b下方。來自該左及右光導部分72c及72b之光進入光漫射構件71之側部分71b以照亮該側部分71b。因此,該側部分71b可充當該第二發光部分E2。 藉由使用光導構件72,沿著輸入構件20之左及右邊緣設置的第二發光部分E2可藉由單一第二光源S2而致使發射光,且因此可以減少輸入裝置10之部件之數量。 如圖2及圖21A所示,左及右光導部分72c及72b之前部分由反射構件73所支撐。反射構件73被安置在光導部分72c及72b下方,且將光從光導部分72c及72b下側向上反射。光導部分72c及72b之下表面可具有複數個凹入部分21e(見圖21A),用於將行進通過光導部分72c及72b之光向上反射。 如圖21A所示,框架51被安置在光導部分72c及72b之上側上。框架51具有穿孔51i。來自光導部分72c及72b之上側的光通過穿孔51i進入安置在框架51之上側上的光漫射構件71之側部分71b。 以此方式,在該輸入裝置10中,光源S1及S2分別附接至輸入構件20之電路板22及電路板61。因此,光源S1及S2可被更彈性地定位,結果是該發光部分E1及E2可被彈性地定位。 應注意,光源S1及S2之配置並未侷限於輸入裝置10中之實例。舉例而言,在第一發光部分E1沿著輸入構件20之左及右邊緣設置的情況中,第一光源S1可被安裝在輸入構件20之電路板22的左及右邊緣上。在此情況中,第二光源S2可沿著電路板22之後邊緣安置。 [光漫射構件] 如圖2所示,光漫射構件71具有矩形框架形狀且圍繞輸入構件20之外邊緣。光漫射構件71具有沿著輸入構件20之後邊緣安置之後部分71a、沿著輸入構件20之左及右邊緣安置之側部分71b、及沿著輸入構件20之前邊緣安置之前部分71c。光漫射構件71例如由樹脂整體式地形成。光漫射構件71為被建構成內部地漫射入射光且從光漫射構件71之廣泛範圍來發射光的構件。 光漫射構件71之形狀並未侷限於上述者。光漫射構件71可例如不具有前部分71c。此外,光漫射構件71可非整體式地形成。舉例而言,光漫射構件71之左及右側部分71b可被分別地模製。 如圖21B所示,光漫射構件71之側部分71b具有發射光之發光表面71e。左及右側部分71b各具有發光表面71e。發光表面71e具有曝露在形成於上機殼部41中之開口41h之內邊緣41i與輸入構件20之外邊緣之間的間隙中之第一區域71g,及定位在輸入構件20之外邊緣之內側上且位在輸入構件20之周邊部分21a下方之第二區域71h。藉由此結構,可增加發光表面71e之面積(寬度)而不改變上機殼部41之開口41h之內邊緣41i與輸入構件20之外邊緣之間的間隙。因此,發光表面71e可被製成顯眼的,且可進一步增進輸入裝置10之外觀。 如圖21B所示,間隙G1較佳地在上下方向上形成在發光表面71e與輸入構件20之外邊緣之間。藉此,使用者可容易地看見發光表面71e之下邊緣71i。再者,間隙G1允許輸入構件20在上下方向上移動。因此,該輸入構件20可充當按壓按鈕。 如圖21B所示,光漫射構件71之上部分71k具有面向上機殼部41之開口41h之內邊緣的斜坡71j。在發光表面71e與輸入構件20之外邊緣之間的間隙G1大於斜坡71j與開口41h之內邊緣之間的間隙。 如圖21B所示,光漫射構件71之側部分71b的頂部部分(發光表面71e之上邊緣)低於輸入構件20之上表面(表面面板21之上表面)。此外,側部分71b之頂部部分低於上機殼部41之上表面。因此,在輸入構件20之外邊緣及上機殼部41之開口41h之內邊緣41i之間形成凹槽。輸入構件20由此凹槽圍繞。 如圖21B所示,發光表面71e在第一區域71g中傾斜且第二區域71h向下延伸朝向輸入構件20之外邊緣之內側。因此,藉由傾斜該輸入裝置10,使用者可看到發光表面71e之下邊緣71i。 如圖21B所示,輸入構件20之周邊部分21a可具有面向傾斜發光表面71e之斜坡21b。藉此,使用者可容易地看見發光表面71e之下邊緣71i。 光漫射構件71具有具有發光表面71e之上部分71k及從該上部分71k向下延伸之壁部分71m。壁部分71m向下延伸超過輸入構件20之框架24的下表面,到達具有電路板61等等附接至其的框架51。已通過框架51之穿孔51i的光進入壁部分71m,藉此照亮光漫射構件71之發光表面71e。應注意,光遮蔽構件74可被設置在壁部分71m之外部表面。光遮蔽構件74可防止光從無意的位置洩漏,取代光遮蔽構件74或除了光遮蔽構件74以外,反射構件可被設置在壁部分71m上。 如上文所描述,輸入構件20可在上下方向上移動且充當按鈕。同時,光漫射構件71被固定至上機殼部41。因此,當按壓輸入構件20時,發光表面71e不會移動。藉此,例如可以提供輸入構件20在上下方向上在光中移動的效果。 如圖2所示,光漫射構件71具有例如從側部分71b橫向延伸之附接部分71n。附接部分71n用固定物(例如,螺釘)附接至上機殼部41之下表面。光漫射構件71之附接結構並未侷限於該輸入裝置10之實例。光漫射構件71可被附接至框架51。 如圖21A所示,光漫射構件71之側部分71b之上部分71k具有內壁部分71p,其具有發光表面71e且從上部分71k之頂部部分向下斜向延伸。輸入構件20之框架24具有橫向突出之擋止部分24b。內壁部分71p之下邊緣被定位在擋止部分24b之上側以充當被建構成防止輸入構件20向上跑出來的止動器部分。藉由使用光漫射構件71以此方式作為止動器部分,可以減少部件之數量。 如圖20所示,光漫射構件71之後部分71a亦可具有充當止動器部分的突出部分71r。該突出部分71r與框架24之後邊緣接合以調節輸入構件20之向上運動。 如圖20所示,光漫射構件71之前部分71c定位在輸入構件20的前面。更詳細而言,前部分71c定位在輸入構件20之框架24的前面。藉此,光漫射構件71之前部分71c充當被建構成防止輸入構件20向前跑出來的止動器。 在輸入裝置10之實例中,光漫射構件71之前部分71c透過輸入構件20之前邊緣21f與機殼40之邊緣(下機殼部42之上邊緣42d)之間的間隙而向前曝露。進入光漫射構件71之側部分71b的光可在光漫射構件71中漫射以照亮前部分71c。 [結論] 如上文所描述,輸入裝置10包含機殼40(該機殼40包含在上下方向上組合之上機殼部41及下機殼部42)、將該上機殼部41固定至下機殼部42的螺釘49b、及附接至機殼40之外部表面以覆蓋該螺釘49b之罩蓋45。機殼40之外部表面具有相鄰於罩蓋側部分45L及45R且未由罩蓋45覆蓋的曝露區域。在機殼40之外部表面之曝露區域與罩蓋側部分45L及45R之外部表面之間形成階部N,且該罩蓋45之外部表面相較於機殼40之外部表面之曝露區域是凹陷的。藉由此輸入裝置,螺釘49b由罩蓋45覆蓋,使得可增進輸入裝置10之外觀。此外,由於罩蓋45之外部表面相較於機殼40之外部表面是凹陷的,注視該輸入裝置10的觀看者很難辨識該罩蓋45為一罩蓋。因此,可進一步增進該輸入裝置10的外觀。 此外,輸入裝置10包含作為輸入裝置10之左部分的左固持部10L、作為輸入裝置10之右部分的右固持部10R、包含在上下方向上組合之上機殼部41及下機殼部42的機殼40、將上機殼部41固定至下機殼部42的螺釘49b、及附接至機殼40之外部表面以覆蓋螺釘(固定物)49b的罩蓋45。螺釘49b被提供至各自左及右固持部10L及10R。罩蓋45包含覆蓋右固持部10R中之螺釘49b的固定物罩蓋45a、覆蓋在左固持部10L中之螺釘49b的固定物罩蓋45a、及連接該左及右固定物罩蓋45a的中央部分45M。藉由該輸入裝置10,螺釘49b由罩蓋45覆蓋,使得可增進輸入裝置10之外觀。此外,藉由該輸入裝置10,可以減少部件之數量。 輸入裝置10包含第一麥克風8A、容納第一麥克風8A之機殼40、形成在機殼40中且連接至第一麥克風8A之第一聲孔V1、及輸入按鈕35、方向鍵19等等,作為使用者用他/她的手指操作之輸入構件。機殼40之外部表面(下機殼部42之外部表面)具有圍繞該第一聲孔V1之一或複數個壁部分(保護凹入部分42f之內表面或保護突出部分42h之側表面)。藉由該輸入裝置10,第一聲孔V1之開口邊緣完全由手指覆蓋的可能性會降低,由於手指與第一聲孔V1接觸的噪音可因此而降低。 此外,該輸入裝置10包含具有開口43a、可在該開口內移動的輸入桿31、及該緩衝構件46之機殼40。該緩衝構件46各提供至開口43a之內邊緣之一者及輸入桿31之外周邊表面,且由不同於開口43a之內邊緣的材料及輸入桿31之外周邊表面之材料的材料製成。藉由該輸入裝置10,可抑制在由麥克風8A及8B獲取之語音資料中的噪音產生。 此外,輸入裝置10包含具有開口之上機殼部41、定位在開口內且可在上下方向上移動的輸入按鈕35、由彈性材料製成且被建構成將輸入按鈕35偏置朝向其初始位置之開關36a、及緩衝構件37。輸入按鈕35各具有被建構成防止輸入按鈕35彈出該開口之擋止部分35b及35c。緩衝構件37由不同於上機殼部41之材料及輸入按鈕35之材料的材料製成,且具有定位在上機殼部41之開口之內邊緣與輸入按鈕35之擋止部分35b及35c之間的止動器部分37a及37b。藉由該輸入裝置10,由於來自輸入按鈕35的操作聲音而在由麥克風8A及8B獲取之語音資料中的噪音產生可被有效地抑制。 此外,在輸入裝置10中,阻尼器68被安置在電路板61與框架51之間。藉由該輸入裝置10,在由麥克風8A及8B獲取之語音資料中的噪音產生可被抑制。 該輸入構件20被安置在輸入裝置10之上表面的中心區域中。輸入裝置10之上表面具有沿著輸入構件20之外邊緣形成的發光區域Es。該發光區域具有被建構以指示被指派至連接於資訊處理設備之複數個輸入裝置10的識別資訊之第一發光部分E1,及被建構以基於不同於該識別資訊之資訊來發射光之第二發光部分E2。藉此,可以增進第一發光部分E1及第二發光部分E2之可視性。 輸入裝置10包含具有開口之上機殼部41、被安置在開口內且具有由使用者用他/她的手指碰觸之上表面的輸入構件20、及沿著輸入構件20之外邊緣安置且具有發光表面71e之光漫射構件71。該發光表面71e具有經由上機殼部41之開口之內邊緣與輸入構件20之外邊緣之間的間隙而曝露之第一區域71g,及定位在輸入構件20之外邊緣的內側上且在輸入構件20之周邊部分21a下方之第二區域71h。藉此,可增進發光表面71e之醒目性而不用改變輸入構件20之外邊緣與開口41h之內邊緣之間的間隙,且可進一步增進該輸入裝置10之外觀。 熟習此項技術者應可理解,取決於設計要求及其他因素,可產生各種各種修改、組合、子組合及更改,它們落入隨附發明申請專利範圍及其等效物的範疇內。
4:揚聲器 5L:振動馬達 5R:振動馬達 6:致動器 8A:第一麥克風 8B:第二麥克風 9A:麥克風架 9B:麥克風架 9a:孔 9b:密封部分 10:輸入裝置 10L:左固持部 10M:裝置中心部 10R:右固持部 12:握把 15:輸入按鈕 16:輸入按鈕 17:輸入按鈕 18:按鈕 19:方向鍵 20:輸入構件 21:表面面板 21a:周邊部分 21b:斜坡 21e:凹入部分 21f:前邊緣 22:電路板 23:開關 24:框架 24a:穿孔 24b:擋止部分 31:輸入桿 31a:柱部分 31b:接觸部分 33:緩衝構件 35:輸入按鈕 35b:擋止部分 35c:擋止部分 36a:開關 37:緩衝構件 37a:止動器部分 37b:止動器部分 37g:中央部分 37i:環狀部分 37j:環狀部分 40:機殼 41:上機殼部 41a:固定部分 41e:接合孔 41f:固定部分 41h:開口 41i:內邊緣 41n:覆蓋區域 42:下機殼部 42a:部分 42b:開口 42c:固定部分 42d:上邊緣 42e:固定部分 42f:凹入部分 42g:內表面 42h:突出部分 42i:內表面 42j:接觸部分 42k:底部表面 43a:開口 43b:接合部分 44a:開口 44b:導引圓筒 44c:凹槽 45:罩蓋 45L:左罩蓋側部分 45M:罩蓋中央部分 45R:右罩蓋側部分 45a:固定物罩蓋 45c:開口 46:緩衝構件 46a:接觸表面 46b:上接合部分 46c:下接合部分 46e:環狀部分 49a:螺釘 49b:螺釘 51:框架 51a:固定部分 51c:馬達固持部分 51d:定位突部 51e:突出部分 51f:接觸部分 51g:按壓部分 51i:穿孔 55:電池座 55a:麥克風支撐部分 61:電路板 61b:孔 62:電池 67:連接器 68:阻尼器 68a:本體部分 68b:上凸緣部分 68c:下凸緣部分 69:螺釘 71:光漫射構件 71a:後部分 71b:側部分 71c:前部分 71e:發光表面 71g:第一區域 71h:第二區域 71i:下邊緣 71j:斜坡 71k:上部分 71m:壁部分 71n:附接部分 71p:內壁部分 71r:突出部分 72:光導構件 72a:入射表面 72b:右光導部分 72c:左光導部分 73:反射構件 74:光遮蔽構件 90:資訊處理設備 91:控制設備 91a:識別資訊指派單元 91b:遊戲處理單元 92:通信設備 E1:第一發光部分 E2:第二發光部分 Es:發光區域 X1:右方向 X2:左方向 Y1:向前方向 Y2:向後方向 Z1:向上方向 Z2:向下方向 C1:中心線 V1:第一聲孔 V2:第二聲孔 W1:寬度 W2:寬度 W5:寬度 M:階部 N:階部 S1:第一光源 S2:第二光源 Hn1:高度 Hn2:高度
[圖1A]是繪示根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之輸入裝置之一實例的平面圖; [圖1B]係圖1A中所繪示之輸入裝置的側視圖; [圖1C]是該輸入裝置之前視圖; [圖1D]是該輸入裝置之後視圖; [圖1E]包含該輸入裝置之一仰視圖及該仰視圖之部分的放大圖; [圖2]是該輸入裝置之分解立體圖; [圖3]是該輸入裝置之分解立體圖; [圖4A]是沿著圖1C之線IVa-IVa所取之剖面圖; [圖4B]是沿著圖1D之線IVb-IVb所取之剖面圖; [圖5]是繪示電路板及框架之仰視圖; [圖6]是上機殼部之平面圖; [圖7]是繪示握把之立體圖; [圖8A是沿著圖1A之線VIIIa-VIIIa所取之剖面圖; [圖8B]是沿著圖1A之線VIIIb-VIIIb所取之剖面圖; [圖9]是沿著圖1D之線IX-IX所取之剖面圖; [圖10]是沿著圖9之線X-X所取之剖面圖; [圖11A]是繪示聲孔之修改實例之剖面圖,其是從如圖9中之橫截面所獲得; [圖11B]是沿著圖11A之線XI-XI所取之剖面圖; [圖12]是繪示附接至上機殼部之緩衝構件的立體圖; [圖13A]是以放大方式繪示緩衝構件之立體圖; [圖13B]是緩衝構件之側視圖; [圖14A]是沿著圖13B中繪示之線XIVa-XIVa所取之輸入裝置的剖面圖; [圖14B]是沿著圖13B中繪示之線XIVb-XIVb所取之輸入裝置的剖面圖; [圖15]是緩衝構件之修改實例的剖面圖; [圖16A]是繪示輸入按鈕、上機殼部及緩衝構件之分解立體圖; [圖16B]是圖16A之放大圖; [圖17]是沿著圖1A中繪示之線XVII-XVII所取之剖面圖; [圖18]是繪示沿著圖5中繪示之線XVIII-XVIII所取之橫截面中的電路板及框架之剖面圖; [圖19]是輸入構件之平面圖; [圖20]是沿著圖1A中繪示之線XX-XX所取之剖面圖; [圖21A]是沿著圖1A中繪示之線XXI-XXI所取之剖面圖; [圖21B]是圖21A之放大圖; [圖22A]是方塊圖,其中繪示包含資訊處理設備及該輸入裝置之系統;及 [圖22B]是繪示該資訊處理設備之功能之方塊圖。
21:表面面板
22:電路板
E1:第一發光部分
E2:第二發光部分
ES:發光區域
S1:第一光源
X1:右方向
X2:左方向
Y1:向前方向
Y2:向後方向

Claims (8)

  1. 一種輸入裝置,包括: 複數個輸入構件; 上表面,其具有右區域,該右區域中安置該複數個輸入構件之一部分、左區域,該左區域中安置該複數個輸入構件之另一部分、及中心區域,為介於該右區域及該左區域之間的區域;及 發光區域,其沿著該中心區域之外邊緣而形成, 其中,該發光區域包含第一發光部分及第二發光部分,該第一發光部分被建構成指示被指派至連接於資訊處理設備之複數個輸入裝置之識別資訊,且該第二發光部分被建構成基於不同於該識別資訊之資訊來發射光。
  2. 如請求項1之輸入裝置,其進一步包括: 輸入構件,其形成該中心區域。
  3. 如請求項1之輸入裝置,其中,該發光區域圍繞該中心區域之該外邊緣。
  4. 如請求項1之輸入裝置, 其中,該中心區域之該外邊緣具有第一外邊緣及延伸於不同於該第一外邊緣之方向的方向之第二外邊緣, 該第一發光部分沿著該中心區域之該第一外邊緣被安置,且 該第二發光部分沿著該中心區域之該第二外邊緣被安置。
  5. 如請求項4之輸入裝置,其中,該第一發光部分包含沿著該第一外邊緣安置之複數個第一發光部分。
  6. 如請求項1之輸入裝置, 其中,該第一發光部分沿著該中心區域之後邊緣而形成,且 該第二發光部分沿著該中心區域之右邊緣及左邊緣而形成。
  7. 如請求項2之輸入裝置,其進一步包括: 第一光源,其被建構成造成該第一發光部分發射光; 第二光源,其被建構成造成該第二發光部分發射光;及 電路板,其被安置成遠離形成該中心區域之該輸入構件, 其中,該第一光源及該第二光源中之一者被附接至形成該中心區域之該輸入構件,且 該第一光源及該第二光源中之該另一者被附接至該電路板。
  8. 如請求項1之輸入裝置,其進一步包括: 第一光源,其被建構成造成該第一發光部分發射光; 第二光源,其被建構成造成該第二發光部分發射光; 輸入構件,其形成該中心區域; 電路板,其被安置成遠離形成該中心區域之該輸入構件;及 光導構件, 其中,該第二光源被安裝在該電路板上, 該第二發光部分沿著形成該中心區域之該輸入構件之右邊緣及左邊緣而形成,且 該光導構件將來自該第二光源之光導引至沿著形成該中心區域之該輸入構件之該右邊緣形成之第二發光部分及沿著形成該中心區域之該輸入構件之該左邊緣形成之該第二發光部分。
TW110110349A 2020-03-31 2021-03-23 輸入裝置 TWI80285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065101A JP7203785B2 (ja) 2020-03-31 2020-03-31 入力デバイス
JP2020-065101 2020-03-3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146089A true TW202146089A (zh) 2021-12-16
TWI802856B TWI802856B (zh) 2023-05-21

Family

ID=752032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0110349A TWI802856B (zh) 2020-03-31 2021-03-23 輸入裝置

Country Status (10)

Country Link
US (3) US11534682B2 (zh)
EP (1) EP3888766B1 (zh)
JP (2) JP7203785B2 (zh)
KR (1) KR102555215B1 (zh)
CN (1) CN113457116A (zh)
AU (1) AU2021201737A1 (zh)
BR (1) BR102021006109A2 (zh)
CA (1) CA3113730A1 (zh)
MX (1) MX2021003677A (zh)
TW (1) TWI80285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21159417A (ja) * 2020-03-31 2021-10-11 株式会社ソニー・インタラクティブエンタテインメント 入力デバイス
USD956873S1 (en) * 2020-07-27 2022-07-05 Shenzhen Saitake Electronic Co., Ltd Game controller
USD972037S1 (en) * 2020-11-13 2022-12-06 Junzhi Wang Game control pad
USD964463S1 (en) * 2020-12-08 2022-09-20 XiaoHua Luo Game controller
USD987724S1 (en) * 2021-06-07 2023-05-30 Cyber Gadget Holdings Corporation Video game controller
USD967900S1 (en) * 2021-08-20 2022-10-25 Sen Wang Gamepad
USD977012S1 (en) * 2021-09-08 2023-01-31 Shenzhen Yongchuangcheng Technology Co., Limited Game controller
USD974474S1 (en) * 2021-10-26 2023-01-03 Dongguan Enke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Game controller
USD1003358S1 (en) * 2021-12-15 2023-10-31 Shenzhen Chance love Technology Co., LTD Game controller
CN116265049A (zh) * 2021-12-17 2023-06-20 致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游戏控制器
USD990572S1 (en) * 2022-01-20 2023-06-27 Weiguang Guo Gamepad
USD972645S1 (en) * 2022-02-21 2022-12-13 Dongguan ENKE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Game controller
USD998043S1 (en) * 2022-02-24 2023-09-05 Shenzhen Klno Technology Limited Game controller

Family Cites Families (2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288062A (ja) 1994-04-19 1995-10-31 Sammy Ind Co Ltd スイッチ装置及びそれを用いた遊技機
JP3295319B2 (ja) 1996-10-25 2002-06-24 パロマ工業株式会社 給湯器のリモコン操作用スイッチ
US20040224768A1 (en) * 2002-09-24 2004-11-11 Saied Hussaini Video game controller with integrated status indicators
US8369795B2 (en) 2005-01-12 2013-02-05 Microsoft Corporation Game console notification system
US20060205518A1 (en) * 2005-03-08 2006-09-14 Microsoft Corporatio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providing system level notifications in a multimedia console
DE202005003663U1 (de) 2005-03-08 2005-07-21 Trw Automotive Electronics & Components Gmbh & Co. Kg Elektrischer Tastschalter
US8147332B2 (en) * 2005-10-21 2012-04-03 Broadcom Corporation Method of indicating the ordinal number of a player in a wireless gaming system
KR20080069010A (ko) * 2007-01-22 2008-07-25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백라이트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표시 장치
JP5194533B2 (ja) 2007-04-17 2013-05-08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操作スイッチ及び遊技スイッチ
JP2009009790A (ja) 2007-06-27 2009-01-15 Alps Electric Co Ltd 照光スイッチ
JP4985444B2 (ja) 2008-02-12 2012-07-25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照明機能を有する操作装置
US9387395B2 (en) 2009-09-11 2016-07-12 Steelseries Aps Accessory for presenting information associated with an application
US8939835B2 (en) * 2010-01-12 2015-01-27 Razer (Asia-Pacific) Pte. Ltd. System and method for visually indicating actions per minute information using illumination
JP5866825B2 (ja) 2011-06-29 2016-02-24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スイッチユニット及び遊技機
US20130281212A1 (en) 2012-04-20 2013-10-24 Nintendo Co.,Ltd. Game controller
SG11201502227TA (en) 2012-09-26 2015-05-28 Razer Asia Pacific Pte Ltd A game controller
TR201910307T4 (tr) 2012-10-15 2019-08-21 Sony Interactive Entertainment Inc Kontrol cihazı.
KR102131719B1 (ko) 2012-10-15 2020-07-09 주식회사 소니 인터랙티브 엔터테인먼트 조작 디바이스
JP2015221176A (ja) * 2014-05-23 2015-12-10 奥村遊機株式会社 遊技機
USD736860S1 (en) 2014-08-25 2015-08-18 Steven Paul Lovoi Game controller grip
JP6083884B2 (ja) 2015-06-12 2017-02-22 任天堂株式会社 支持装置、充電装置、および、操作システム
JP2017134985A (ja) 2016-01-27 2017-08-03 株式会社東海理化電機製作所 スタートスイッチ装置
JP6782567B2 (ja) 2016-06-10 2020-11-11 任天堂株式会社 ゲームコントローラ
JP6576432B2 (ja) 2016-06-10 2019-09-18 任天堂株式会社 ゲームコントローラ
JP6389488B2 (ja) 2016-07-11 2018-09-12 株式会社ソニー・インタラクティブエンタテインメント 操作デバイス
CA2975036A1 (en) 2017-03-13 2018-09-13 Wikipad, Inc. Game controller with flexible bridge supporting touch screen
JP6666954B2 (ja) 2018-05-25 2020-03-18 任天堂株式会社 ゲームコントローラ
US10866721B1 (en) * 2019-09-20 2020-12-15 Valve Corporation Selecting properties using handheld controllers
TWM595319U (zh) * 2019-12-24 2020-05-11 大陸商東莞寶德電子有限公司 具有導光銘牌的鍵盤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888766B1 (en) 2023-12-06
AU2021201737A1 (en) 2021-10-14
KR102555215B1 (ko) 2023-07-13
CN113457116A (zh) 2021-10-01
US11878235B2 (en) 2024-01-23
JP2023024829A (ja) 2023-02-16
US20230087998A1 (en) 2023-03-23
BR102021006109A2 (pt) 2022-03-03
JP7203785B2 (ja) 2023-01-13
MX2021003677A (es) 2021-10-01
US20210299554A1 (en) 2021-09-30
JP2021159416A (ja) 2021-10-11
EP3888766A1 (en) 2021-10-06
CA3113730A1 (en) 2021-09-30
KR20210122177A (ko) 2021-10-08
US11534682B2 (en) 2022-12-27
US20240082702A1 (en) 2024-03-14
TWI802856B (zh) 2023-05-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802856B (zh) 輸入裝置
JP2023024829A5 (zh)
EP3890341B1 (en) Control device
JP2021159415A5 (zh)
EP3888765B1 (en) Input device and cover
JP2021159417A5 (zh)
JP7350991B2 (ja) 入力デバイス
JP7455193B2 (ja) 入力デバイス
JP7414966B2 (ja) 入力デバイス
EP4129426A1 (en) Input dev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