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141769A - 半導體結構、影像感測器和半導體結構的形成方法 - Google Patents

半導體結構、影像感測器和半導體結構的形成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141769A
TW202141769A TW109130828A TW109130828A TW202141769A TW 202141769 A TW202141769 A TW 202141769A TW 109130828 A TW109130828 A TW 109130828A TW 109130828 A TW109130828 A TW 109130828A TW 202141769 A TW202141769 A TW 202141769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gate electrode
layer
substrate
semiconductor layer
transfer gat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913082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742841B (zh
Inventor
謝豐鍵
鄭允瑋
胡維禮
李國政
陳信吉
Original Assignee
台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台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台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4284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42841B/zh
Publication of TW20214176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141769A/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1/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1/08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in which radiation controls flow of current through the device, e.g. photoresistors
    • H01L31/10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in which radiation controls flow of current through the device, e.g. photoresistors characterised by potential barriers, e.g. phototransistors
    • H01L31/101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radiation
    • H01L31/102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radiation characterised by only one potential barrier
    • H01L31/103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radiation characterised by only one potential barrier the potential barrier being of the PN homojunction typ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14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 H01L27/144Devices controlled by radiation
    • H01L27/146Imager structures
    • H01L27/14601Structural or fun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H01L27/14609Pixel-elements with integrated switching, control, storage or amplification elements
    • H01L27/14612Pixel-elements with integrated switching, control, storage or amplification elements involving a transistor
    • H01L27/14614Pixel-elements with integrated switching, control, storage or amplification elements involving a transistor having a special gate structu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14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 H01L27/144Devices controlled by radiation
    • H01L27/146Imager structures
    • H01L27/14601Structural or fun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H01L27/14609Pixel-elements with integrated switching, control, storage or amplification elements
    • H01L27/1461Pixel-elements with integrated switching, control, storage or amplification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photosensitive area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14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 H01L27/144Devices controlled by radiation
    • H01L27/146Imager structures
    • H01L27/14601Structural or fun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H01L27/14609Pixel-elements with integrated switching, control, storage or amplification elements
    • H01L27/14612Pixel-elements with integrated switching, control, storage or amplification elements involving a transisto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14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 H01L27/144Devices controlled by radiation
    • H01L27/146Imager structures
    • H01L27/14601Structural or fun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H01L27/1462Coatings
    • H01L27/14621Colour filter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14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 H01L27/144Devices controlled by radiation
    • H01L27/146Imager structures
    • H01L27/14601Structural or fun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H01L27/14625Optical elements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the device
    • H01L27/14627Microlens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14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 H01L27/144Devices controlled by radiation
    • H01L27/146Imager structures
    • H01L27/14601Structural or fun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H01L27/14625Optical elements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the device
    • H01L27/14629Reflec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14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 H01L27/144Devices controlled by radiation
    • H01L27/146Imager structures
    • H01L27/14601Structural or fun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H01L27/1464Back illuminated imager structu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14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 H01L27/144Devices controlled by radiation
    • H01L27/146Imager structures
    • H01L27/14643Photodiode arrays; MOS imag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14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 H01L27/144Devices controlled by radiation
    • H01L27/146Imager structures
    • H01L27/14643Photodiode arrays; MOS imagers
    • H01L27/14645Colour imag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14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 H01L27/144Devices controlled by radiation
    • H01L27/146Imager structures
    • H01L27/14683Processes or apparatus peculiar to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these devices or parts thereof
    • H01L27/14685Process for coatings or optical elemen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14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 H01L27/144Devices controlled by radiation
    • H01L27/146Imager structures
    • H01L27/14683Processes or apparatus peculiar to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these devices or parts thereof
    • H01L27/14689MOS based technologi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Solid State Image Pick-Up Elements (AREA)

Abstract

一種包括光電二極體的半導體結構,其中光電二極體包括具有第一導電類型摻雜的基板半導體層、與基板半導體層形成p-n接面的第二導電類型光電二極體層、與第二導電類型光電二極體層側向分隔的浮動擴散區域,以及傳送閘極電極。傳送閘極電極包括形成在基板半導體層中的傳送閘極電極下部,且傳送閘極電極下部位於第二導電類型光電二極體層和浮動擴散區域之間。傳送閘極電極可側向環繞p-n接面,並提供增強的電子傳輸效率從p-n接面到浮動擴散區域。光電二極體陣列可用於影像感測器中。

Description

使用傳送電晶體之埋藏式閘極電極的光偵測器和其製造方法
半導體影像感測器用於感測電磁輻射,例如可見範圍光、紅外線輻射和/或紫外光。互補式金屬氧化物半導體(complementary metal-oxide-semiconductor,CMOS)影像感測器(CMOS image sensor,CIS)和電荷耦合裝置(charge-coupled device,CCD)感測器用在各種應用中,例如數位相機或安裝在行動裝置中的相機。這些裝置使用像素陣列(可包括光電二極體和電晶體)並使用電子電洞對的光發電以偵測輻射。
為了實現提及主題的不同特徵,以下公開內容提供了許多不同的實施例或示例。以下描述組件和配置等的具體示例以簡化本公開。當然,這些僅僅是示例,而不是限制性的。例如,在以下的描述中,在第二特徵之上或上方形成第一特徵可以包括第一特徵和第二特徵以直接接觸形成的實施例,並且還可以包括在第一特徵和第二特徵之間形成附加特徵,使得第一特徵和第二特徵可以不直接接觸的實施例。另外,本公開可以在各種示例中重複參考數字和/或字母。此重複是為了簡單和清楚的目的,並且本身並不表示所討論的各種實施例和/或配置之間的關係。
此外,本文可以使用空間相對術語,諸如「在…下面」、「在…下方」、「偏低」、「在…上面」、「偏上」等,以便於描述一個元件或特徵與如圖所示的另一個元件或特徵的關係。除了圖中所示的取向之外,空間相對術語旨在包括使用或操作中的裝置的不同取向。裝置可以以其他方式定向(旋轉90度或在其他方向上),並且同樣可以相應地解釋在此使用的空間相對描述符號。
本公開著重半導體裝置,且尤其是包括傳送電晶體之埋藏式閘極電極的光偵測器和其製造方法。
通常而言,本公開的結構和方法可用於提供包括傳送電晶體的光偵測器,傳送電晶體含有形成在基板半導體層中的傳送閘極電極。因此,傳送閘極電極從基板半導體層頂表面延伸進基板半導體層,且功能上做為埋藏式傳送閘極電極。傳送閘極電極可形成在溝槽中,溝槽形成於基板半導體層中。傳送閘極電極可側向環繞光偵測器的p-n接面(p-n junction)。因此,傳送閘極電極可側向環繞且可電性隔離光偵測器的光發電區域。另外,埋藏式傳送閘極電極可改善光偵測器的電子傳輸效率。本公開實施例的埋藏式傳送閘極電極可克服光偵測器電子隔離的難處,電子隔離依賴電子摻雜劑的佈植。參照應用示範的圖示,以下詳細描述本公開實施例的各種特徵和觀點。
參考第1A圖和第1B圖,影像感測器中像素900之陣列1000的第一配置和影像感測器中像素900之陣列1000的第二配置分別繪示於俯視圖中。影像感測器可以是背照式(backside illuminated,BSI)影像感測裝置。然而,應理解,本公開的實施例可用在前照式(front side illuminated,FSI)影像感測器中。
各像素900代表從影像感測器足以產生影像的最小單元區。包括像素900之陣列1000的區域在此稱為像素陣列區域。像素陣列區域中的像素900可配置成列與行。例如,像素陣列區域可包括M列與N行,其中M和N是在範圍從1到216 的整數,例如從28 到214 。像素900的列可用範圍從1到M的整數做連續編號,且像素900的行可用範圍從1到N的整數做連續編號。像素Pij 代表在第i列與第j行的像素900。
各像素900包括配置為偵測指定波長範圍輻射的至少一個光偵測器。各像素900可包括配置為偵測個別波長範圍輻射的複數個光偵測器,複數個光偵測器各自的波長範圍可不同。在一實施例中,各像素900可包括複數個子像素,子像素各自包括光偵測器和電子電路的個別組合,其個別組合配置為偵測射入光偵測器的輻射。例如,像素900可包括配置為偵測紅色波長範圍(例如範圍從635奈米到700奈米)輻射的子像素、配置為偵測綠色波長範圍(例如範圍從520奈米到560奈米)輻射的子像素和配置為偵測藍色波長範圍(例如範圍從450奈米到490奈米)輻射的子像素。這樣的子像素分別稱為紅色子像素、綠色子像素和藍色子像素。
通常而言,像素900產生關於單元偵測區中射入輻射的資訊。子像素可產生關於在單元偵測區的區域內,所測得特定波長範圍射入輻射強度的資訊。單色像素900可包括只有一個子像素。配置為偵測射入輻射之光譜分布的像素900,包括具有至少兩種不同偵測波長範圍的多個像素。像素陣列區域中的光偵測器包括光電二極體、互補式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影像感測器、電荷耦合裝置感測器、主動感測器、被動感測器、其他適用感測器或上述的組合。
參考第2A圖和第2B圖,繪示了第一示範結構495中形成子像素的區域。第2A圖和第2B圖中繪示的區域,對應於在像素陣列區域之像素(例如第1A圖和第1B圖中的像素900)中的單一子像素的區域。第一示範結構包括半導體基板500,其中包括基板半導體層601和形成在基板半導體層601中的各種前側裝置組件。
各子像素可形成在基板半導體層601之上或之中,基板半導體層601具有前表面609和背表面610。基板半導體層601包括半導體材料,例如矽、鍺、矽鍺合金、化合物半導體材料或任何其他具有能隙的半導體材料,其中能隙不超過欲偵測光子的能量。基板半導體層601中材料的選擇,可基於子像素所偵測光子的能量範圍。在一實施例中,基板半導體層601可包括單晶矽。市售單晶半導體基板可用於半導體基板500。此製程步驟提供的半導體基板500可具有足夠厚的厚度,以能夠承受標準的互補式金屬氧化物半導體製程步驟。例如,半導體基板500的厚度可在範圍從200微米到1毫米,然而也可使用更小或更大的厚度。
基板半導體層601的頂部可適宜地摻雜以具有第一導電類型,第一導電類型可以是p型或n型。基板半導體層601的頂部是一部分的基板半導體層601,用於形成各種前側裝置組件在上,且在後續基板薄化中移除基板半導體層601的底部之後,頂部保留在最終裝置結構中。例如,執行磊晶半導體沉積製程,以形成單晶磊晶半導體材料層在基板半導體層601的頂部,使得第一導電類型摻雜劑的原子濃度範圍從1.0×1013 /cm3 到1.0×1016 /cm3 ,然而也可使用更小或更大的原子濃度。單晶磊晶半導體材料層的厚度可在範圍從1微米到10微米,然而也可使用更小或更大的厚度。
在後續形成之光偵測器p-n接面的區域周圍,第一導電類型摻雜劑的離子佈植可以形成摻雜井結構607。摻雜井結構607可側向環繞光偵測器的p-n接面區域,且在後續形成浮動擴散區域(例如第4B圖中的浮動擴散區域608)的區段中具有側向開口。摻雜井結構607中第一導電類型摻雜劑的原子濃度在範圍從1.0×1015 /cm3 到1.0×1018 /cm3 ,然而也可使用更小或更大的原子濃度。
可形成淺溝槽隔離結構620以提供後續形成的各種半導體裝置之間的裝置隔離或隔離裝置本身。淺溝槽隔離結構620中一者可形成在摻雜井結構607的頂部中。可形成淺溝槽隔離結構620以提供子像素中各種組件之間的電性隔離或隔離組件本身。
可使用至少一次遮罩式離子佈植製程,穿透半導體基板500的前表面609佈植第二導電類型的摻雜劑。第二導電類型相對於第一導電類型,其中可以是p型或n型。例如,如果第一導電類型是p型,第二導電類型則是n型,反之亦然。可使用至少一次遮罩式離子佈植製程,形成具有第二導電類型摻雜的各種摻雜區域。參考第2A圖,第二導電類型光電二極體層602可形成在半導體基板500之前表面609的下方,使得第二導電類型光電二極體層602的邊緣在俯視圖中,可和後續形成之傳送閘極電極605的邊緣重疊。第二導電類型光電二極體層602的側向延伸可限制在後續形成之傳送閘極電極605的一側。因此,第二導電類型光電二極體層602的至少一邊緣可和淺溝槽隔離結構620,透過後續形成之傳送閘極電極和浮動擴散區域做側向分隔。
經由佈植第二導電類型的摻雜劑,其中佈植能量高於形成第二導電類型光電二極體層602的佈植製程,埋藏式第二導電類型光電二極體層606可形成在第二導電類型光電二極體層602下方,深度在摻雜井結構607的底部。埋藏式第二導電類型光電二極體層606可從摻雜井結構607朝內側向偏移(offset)。
在各子像素中,埋藏式第二導電類型光電二極體層606的頂部可毗鄰第二導電類型光電二極體層602的底部。在各子像素中,第二導電類型光電二極體層602的區域可整體位於下方的埋藏式第二導電類型光電二極體層606的區域中。在一實施例中,埋藏式第二導電類型光電二極體層606可包括多個子層,例如第二導電類型光電二極體上部子層606A和第二導電類型光電二極體下部子層606B。埋藏式第二導電類型光電二極體層606的多個子層可透過多次離子佈植製程形成,其佈植製程在半導體基板500中的不同深度佈植第二導電類型摻雜劑。
在一實施例中,埋藏式第二導電類型光電二極體層606之頂表面的深度可在範圍從400奈米到1500奈米,然而也可使用更小或更大的深度。在一實施例中,埋藏式第二導電類型光電二極體層606之底表面的深度可在範圍從800奈米到2500奈米,然而也可使用更小或更大的深度。
覆蓋埋藏式第二導電類型光電二極體層606的基板半導體層601之未摻雜部分(亦即,元件611),可具有第一導電類型的摻雜,且後續可做為傳送電晶體的本體(body)區域。因此,覆蓋埋藏式第二導電類型光電二極體層606的基板半導體層601之未摻雜部分在此稱為傳送電晶體本體區域611。在一實施例中,埋藏式第二導電類型光電二極體層606可具有和後續形成之傳送電晶體630一樣的側向延伸,且傳送電晶體630可和部分的淺溝槽隔離結構620重合,此部分的淺溝槽隔離結構620圍繞第二導電類型光電二極體層602和傳送電晶體本體區域611的組合。傳送電晶體本體區域611是一部分的基板半導體層601。
通常而言,提供包括具有第一導電類型摻雜之基板半導體層601的半導體基板500,且可透過佈植第二導電類型的摻雜劑,形成第二導電類型光電二極體層602在基板半導體層601中。第二導電類型光電二極體層602和在p-n接面區中的基板半導體層601形成p-n接面,其中p-n接面區是光偵測器的光子偵測區。
第2B圖中第一示範結構所繪示的部分可構成單位單元(unit cell,UC)。在二維週期陣列中可示例性地重複多個單位單元UC,以形成第1A圖和第1B圖中繪示的像素陣列1000。
參考第2A圖和第2B圖,且根據本公開的觀點,可施加光阻層(未示出)在半導體基板500的頂表面上,並可微影圖案化以形成穿透光阻層的分散開口。光阻層中開口的圖案包括至少一開口配置為在個別p-n接面區周圍,其中p-n接面區是傳送電晶體本體區域611和一組合之間界面的位置,此組合包括第二導電類型光電二極體層602與埋藏式第二導電類型光電二極體層606。光阻層可具有定義p-n接面區的單一開口,或是具有定義複數個p-n接面區的複數個開口。
執行非等向性蝕刻製程,以轉移光阻層中開口的圖案到基板半導體層601的上部。在第一示範結構的各單位單元UC中可形成至少一溝槽639。各溝槽639從基板半導體層601的前側水平表面(亦即,前表面609)垂直延伸向基板半導體層601的背側水平背表面610。可形成各溝槽639相鄰於個別的第二導電類型光電二極體層602。
在一實施例中,各溝槽639具有深度大於後續形成之浮動擴散區域(例如第4B圖中的浮動擴散區域608)的垂直厚度。各溝槽639之底表面的深度,大於第二導電類型光電二極體層602頂表面和傳送電晶體本體區域611之間之p-n接面的深度。各溝槽639之底表面的深度,可等同於、大於或小於埋藏式第二導電類型光電二極體層606的深度。例如,各溝槽639之底表面的深度可在範圍從600奈米到3000奈米(例如800奈米到2500奈米),然而也可使用更小或更大的深度。通常而言,可選擇各溝槽639之底表面的深度,使得後續形成在其中的傳送閘極電極605可提供有效的通道控制在p-n接面和後續形成之浮動擴散區域之間。在一實施例中,各溝槽639之底表面的深度可大於埋藏式第二導電類型光電二極體層606的深度。可選擇各溝槽639之底表面的深度,使得光阻層在非等向性蝕刻製程中沒有完全消耗。換言之,在沒有因為光阻材料消耗而間接破壞基板半導體層601中遮罩部分的情況下,蝕刻基板半導體層601中未遮罩部分的非等向性蝕刻能力可限制各溝槽639之底表面的深度最大值。
在一實施例中,可形成各溝槽639做為側向環繞個別第二導電類型光電二極體層602的保護溝槽(moat trench)。如第2A圖和第2B圖所示,保護溝槽指稱具有內部邊緣的溝槽,內部邊緣圍繞溝槽中的區域。因此,保護溝槽的內部邊緣可經由保護溝槽的側向寬度,和保護溝槽的外部邊緣側向分隔。各溝槽639的寬度(亦即,個別溝槽639內側壁和外側壁之間的側向距離)可在範圍從100奈米到600奈米,然而也可使用更小或更大的寬度。在一實施例中,各溝槽639可包括側壁,側壁從半導體基板500的前表面609垂直筆直延伸向個別溝槽639的底表面。在一實施例中,溝槽639可不具有任何階梯狀表面。可後續移除光阻層,例如透過灰化。在各單位單元UC中具有摻雜井結構607的實施例中,摻雜井結構607可側向環繞溝槽639但不側向封閉溝槽639。摻雜井結構607中的間隔可位於接近後續形成之浮動擴散區域的區域中。
參考第3A圖和第3B圖,閘極介電層可形成在各溝槽639的底表面與側壁上,以及在基板半導體層601的前側水平表面 (亦即半導體基板500的前表面609)上。閘極介電層可包括本領域中已知的任何閘極介電材料。例如,閘極介電層可包括氧化矽、氮氧化矽和/或介電金屬氧化物(例如氧化鋁和/或氧化鉿)。其他適合的介電材料也在本公開的預期範圍內。可透過物理上暴露半導體基板500之半導體材料表面部分的熱氧化,以及/或是介電材料層的共形沉積(例如化學氣相沉積或原子層沉積),形成做為共形層的閘極介電層。閘極介電層的厚度可以在範圍從3奈米到12奈米,然而也可使用更小或更大的厚度。
閘極電極材料層可接續形成在閘極介電層上,其中閘極介電層在各溝槽639之中和之上。閘極電極材料層包括至少一種閘極電極材料,其中可包括重度摻雜半導體材料(例如摻雜的多晶矽)和/或金屬閘極材料,例如氮化金屬(例如氮化鈦)、金屬元素或金屬間合金。可選擇閘極電極材料層的厚度,使得閘極介電層和閘極電極材料層的組合填充各單位單元UC中溝槽639的整體體積。
可施加光阻層(未示出)在閘極電極材料層上,且可微影圖案化以覆蓋後續形成之閘極電極的區域。光阻層的圖案化部分所覆蓋的區域包括各溝槽639的整體區域。在一實施例中,單位單元UC中的各溝槽639可以是具有內側壁和外側壁的保護溝槽,且光阻層覆蓋的區域可包括保護溝槽的整體區域。另外,光阻層的圖案化部分所覆蓋的區域可包括後續形成之感測電路中場效電晶體的閘極電極區域。
可執行非等向性蝕刻以轉移光阻層中圖案,穿透閘極電極材料層和閘極介電層。閘極電極層的圖案化部分包括閘極電極。閘極電極包括傳送閘極電極605形成在個別溝槽639之中或之上,以及平面閘極電極615可形成在感測電路區域中。閘極介電層可接續使用非等向性或等向性蝕刻製程圖案化,以形成閘極介電質614,其中閘極介電質614包括傳送閘極介電質614T形成在個別傳送閘極電極605下方,並包括做為感測電路中場效電晶體之閘極介電質的平面閘極介電質614。通常而言,可在將閘極電極材料層圖案化成各種閘極電極之後,將傳送閘極介電質614T從閘極介電層中圖案化出來。
在一實施例中,各傳送閘極電極605可包括傳送閘極電極下部605L形成在基板半導體層601中且相鄰光偵測器的p-n接面。傳送閘極電極下部605L可側向環繞p-n接面。傳送閘極電極下部605L位於溝槽之中。在一實施例中,各傳送閘極電極下部605L可位於個別保護溝槽中,保護溝槽側向環繞個別第二導電類型光電二極體層602。另外,各傳送閘極電極605包括傳送閘極電極上部605U形成在基板半導體層601上,且傳送閘極電極上部605U具有側向延伸大於傳送閘極電極下部605L。具體來說,傳送閘極電極上部605U的邊緣部分可位於下方溝槽之外的區域,並覆蓋半導體基板500的前表面609。在一實施例中,各傳送閘極電極605可以與環面是拓撲同胚的,亦即,可以在不形成新孔洞或破壞原有孔洞的情況下,連續延展成環面形狀。
參考第4A圖至第4C圖,可執行遮罩式離子佈植製程以形成各種主動區域,其中包括感測電路中場效電晶體的浮動擴散區域608和主動區域612。各種閘極電極在遮罩式離子佈植製程中,可做為圖案化佈植遮罩層(例如微影圖案化光阻層)以外的自我校準遮罩結構。
各浮動擴散區域608可形成在相鄰個別傳送閘極電極605的一部分基板半導體層601中。各傳送閘極電極605位於個別單位單元UC中第二導電類型光電二極體層602和浮動擴散區域608之間。在一實施例中,形成各單位單元UC中的浮動擴散區域608,可透過在一部分的基板半導體層601中植入第二導電類型摻雜劑,該部分的基板半導體層601位於傳送閘極電極上部605U的邊緣區域下方,傳送閘極電極上部605U位於溝槽639上方。在一實施例中,各浮動擴散區域608可包括位於傳送閘極電極上部605U之邊緣區域下方的浮動擴散延伸區域608E,以及與溝槽639側向分隔並毗鄰浮動擴散延伸區域608E之側壁的深浮動擴散區域608D。通常而言,在俯視圖中,傳送閘極電極上部605U之邊緣區域可具有與浮動擴散區域608之邊緣局部重疊的部分,其中俯視圖是沿著垂直於基板半導體層601前側水平表面(亦即,半導體基板500的前表面609)的方向。
在一實施例中,各單位單元UC中的溝槽639可具有深度大於單位單元UC中浮動擴散區域608的垂直厚度。例如,浮動擴散區域608可具有最大深度在範圍從100奈米到400奈米,然而也可使用更小或更大的最大厚度。各單位單元UC中的傳送閘極電極605包括傳送閘極電極下部605L形成在基板半導體層601中,且傳送閘極電極下部605L位於第二導電類型光電二極體層602和浮動擴散區域608之間。在一實施例中,傳送閘極電極下部605L包括具有內部邊緣與外部邊緣的平坦底表面。平坦底表面的內部邊緣與外部邊緣在距離基板半導體層601前側水平表面相同的深度,側向環繞第二導電類型光電二極體層602。可由單位單元UC中的傳送閘極電極605,控制在各單位單元UC中第二導電類型光電二極體層602和浮動擴散區域608之間的電流。
在各單位單元UC中可形成感測電路。感測電路可配置為量測從p-n接面經過半導體通道傳送到浮動擴散區域608的電荷量,其中p-n接面在傳送電晶體本體區域611和第二導電類型光電二極體層602之間,半導體通道圍繞傳送閘極電極605。
光偵測器電路可形成在半導體基板500上的各子像素區域中。各光偵測器電路包括前側感測器組件600的個別集合。前側感測器組件600指稱影像感測器的所有組件,其中組件可形成在半導體基板500的前表面609上,或是可形成在基板半導體層601之中。各光偵測器電路可包括光偵測器(包括傳送電晶體630)和感測電路(包括重置電晶體640、電源跟隨電晶體 (source follower transistor)650和選擇電晶體(select transistor)660)。
內連接(interconnect-level)介電層670可形成在半導體基板500的前表面609上,且連接電晶體(包括傳送電晶體630、重置電晶體640、電源跟隨電晶體650和選擇電晶體660)各種節點的金屬內連接結構680可形成在各子像素中。內連接介電層670可包括個別介電材料,例如未摻雜矽玻璃、摻雜的矽玻璃、有機矽玻璃、多孔介電材料或上述的組合。包括各種介電材料(例如氮化矽、氮氧化矽、碳氧化矽和/或介電金屬氧化物)的介電襯墊可選擇性用於內連接介電層670。金屬內連接結構680可包括各種金屬通孔結構682和各種金屬線結構684。例如,各浮動擴散區域608可透過金屬內連接結構680的子集合,連接到個別電源跟隨電晶體650的閘極電極615。光偵測器可包括傳送電晶體630,且可連接到包括額外電晶體(包括重置電晶體640、電源跟隨電晶體650和選擇電晶體660)的感測電路。
各子像素可包括個別光偵測器電路,光偵測器電路包括位於子像素區域中的前側感測器組件600的子集合,其中子像素區域可為單位單元UC區域。子像素的集合可用於像素,且像素的陣列1000可配置成如第1A圖或第1B圖中所描繪,或任何其他適合的陣列配置以提供影像感測器。各子像素可包括單位單元UC,單位單元UC可沿著至少一水平方向重複以提供單一像素的前側感測器組件600,其中單一像素可包括一個子像素、兩個子像素或三個以上的子像素。在一實施例中,多個單位單元UC可沿著至少一水平方向重複。例如,單位單元UC可重複做為單位單元UC的二維陣列,二維陣列具有沿著第一水平方向hd1的第一週期性和沿著第二水平方向hd2的第二週期性。如上述關於第1A圖與第1B圖,二維陣列可以是長方形陣列或六邊形陣列。因此,第二水平方向hd2可以是或不是垂直於第一水平方向hd1。
參考第5圖,根據本公開第二實施例的第二示範結構595可衍生自第4A圖至第4C圖所繪示製程步驟的第一示範結構495,透過將垂直階梯引入第一示範結構495中各溝槽639的底表面。通常而言,形成第二示範結構595的製程步驟可相同於形成第一示範結構495的製程步驟,除了形成溝槽639的製程步驟可修改成形成各溝槽639中具有第一深度d1的第一區段和各溝槽639中具有第二深度d2的第二區段。可用兩個微影圖案化製程和兩個非等向性蝕刻製程以形成第5圖中第二示範結構的溝槽639。第一深度d1可在範圍從600奈米到3000奈米,例如從800奈米到2500奈米,然而也可使用更小或更大的深度。第二深度d2是範圍從15%到85%的第一深度d1,例如30%到70%,然而也可使用更小或更大的深度。在一實施例中,具有第一深度d1的第一區段和具有第二深度d2的第二區段可依照各溝槽639的水平方向長度變化。可提供城堡狀(castellated)底表面(亦即,具有象徵包括城垛之城堡的凹型圖案)在各溝槽639中。在第一深度d1的各底表面區段可透過實質上垂直或垂直的溝槽639中內連接側壁,連接到在第二深度d2的鄰近底表面區段。在這樣的實施例中,傳送閘極電極下部605L可包括城堡狀底部區域,城堡狀底部區域具有多個底表面區段,底表面區段透過傳送閘極電極下部605L之垂直側壁彼此毗鄰。在從光電二極體區域到浮動擴散區域608的電荷傳送步驟中,具有第二深度d2的溝槽639之各區段可提供和具有第一深度d1的溝槽639之區段相比更短的電流路徑。
參考第6A圖和第6B圖,分別是根據本公開第三實施例之第三示範結構的第一配置695和第二配置696。第三示範結構可衍生自第一示範結構495,透過沿著各單位單元UC中第二導電類型光電二極體層602之邊緣形成複數個溝槽639。另外,複數個傳送閘極電極605可形成於第三示範結構中,位置等同於第一示範結構495中的單一傳送閘極電極605。各傳送閘極電極605可包括在個別溝槽639中的個別傳送閘極電極下部605L。金屬通孔結構682可形成在各傳送閘極電極605上,以電性施加偏壓於傳送閘極電極605。在相同單位單元UC中的傳送閘極電極605可彼此電性連接。
通常而言,第三示範結構可衍生自第一示範結構495,透過將第一示範結構495的傳送閘極電極605修改成與環面不是拓撲同胚的,且修改為形成多個分離的區域。因此,各第三示範結構除了在基板半導體層601中的傳送閘極電極605之外,可包括至少一額外的傳送閘極電極605。傳送閘極電極605和至少一額外的傳送閘極電極605(亦即,複數個傳送閘極電極605)可位於第二導電類型光電二極體層602的邊緣周圍,且可以彼此側向分離間隔。淺溝槽隔離結構620可存在於相鄰成對的傳送閘極電極605之間。
參考第7A圖與第7B圖,分別是根據本公開第四實施例之第四示範結構的第一配置795和第二配置796。第四示範結構的第一配置795可衍生自第一示範結構495,透過在各單位單元UC中沿著第二導電類型光電二極體層602的邊緣形成複數個浮動擴散區域608和溝槽639,且溝槽639具有與環面是拓撲同胚(如第7A圖所示)的傳送閘極電極605。第四示範結構的第二配置796可衍生自第一示範結構495,透過在各單位單元UC中沿著第二導電類型光電二極體層602的邊緣形成複數個浮動擴散區域608和複數個溝槽639(如第7B圖所示)。複數個浮動擴散區域608各個側向彼此分隔,且可與第二導電類型光電二極體層602透過複數個傳送閘極電極605側向分隔。
複數個傳送閘極電極605各個位於基板半導體層601中。在一實施例中,複數個傳送閘極電極605(例如傳送閘極電極605a和至少一額外的傳送閘極電極605b、605c、605d)可位於基板半導體層601中第二導電類型光電二極體層602之邊緣周圍,且彼此側向分隔。複數個浮動擴散區域608(例如浮動擴散區域608a和至少一額外的浮動擴散區域608b、608c、608d)可與第二導電類型光電二極體層602側向分隔,且可側向環繞第二導電類型光電二極體層602。複數個傳送閘極電極605(亦即,傳送閘極電極605a和至少一額外的傳送閘極電極605b、605c、605d)各個可位於第二導電類型光電二極體層602和複數個浮動擴散區域608(亦即,浮動擴散區域608a和至少一額外的浮動擴散區域608b、608c、608d)中個別的一者之間。在一實施例中,複數個浮動擴散區域608可透過金屬內連接結構680的子集合彼此電性連接(亦即,電性短路)。額外地或替代地,複數個傳送閘極電極605可透過金屬內連接結構680的子集合彼此電性連接。
參考第8A圖和第8B圖,分別是根據本公開第五實施例之第五示範結構的第一配置895和第二配置896。第五示範結構可衍生自第一示範結構495,透過形成溝槽639時形成至少一階梯狀側壁。例如,形成溝槽639的階梯狀側壁,可透過為後續形成之各溝槽639形成光阻層中的狹窄開口,執行第一非等向性蝕刻步驟、轉移光阻層中狹窄開口的圖案到基板半導體層601的上部,修整(trimming)光阻層使得各狹窄開口轉變成寬開口,以及執行第二非等向性蝕刻製程,在深化基板半導體層601的已存在溝槽的同時,轉移寬開口的圖案到基板半導體層601的上部。光阻層修整製程的總數可相同於形成在溝槽639側壁中水平階梯的階梯數。
在第五示範結構中,在單位單元UC中各傳送閘極電極下部605L可具有垂直截面圖,在與基板半導體層601的前側水平頂表面(亦即,半導體基板500的前表面609)有垂直距離的位置,其中傳送閘極電極下部605L的寬度逐階變小至少一次。第8A圖繪示使用一次光阻層修整製程和兩次非等向性蝕刻步驟以形成溝槽639的配置。第8B圖繪示使用三次光阻層修整製程和四次非等向性蝕刻步驟以形成溝槽639的配置。通常而言,至少一次光阻層修整製程和至少兩次非等向性蝕刻製程可用於形成溝槽和傳送閘極電極605,溝槽具有至少一階梯狀側壁,傳送閘極電極605具有側壁和連接垂直側壁的至少一水平階梯。
在另一實施例中(未示出),可形成在水平階梯位置具有錐角的溝槽639之側壁。在此實施例中,可選擇形成溝槽639之非等向性蝕刻製程的蝕刻化學,使得聚合物塗層暫時形成在非等向性蝕刻製程期間,以促進溝槽639錐形側壁的形成。
參考第9圖,根據本公開第六實施例的第六示範結構995,可衍生自第8A圖與第8B圖中繪示的本公開任何第一示範結構至第五示範結構,透過省略摻雜井結構607的形成。
參考第10圖,根據本公開第七實施例的第七示範結構1095,可衍生自第8A圖與第8B圖中繪示的本公開任何第一示範結構至第五示範結構,透過在摻雜井結構607的區域中不形成淺溝槽隔離結構620。
參考第11圖,額外的內連接介電層670和額外的金屬內連接結構680可形成在半導體基板500的前側上。半導體基板500部件的前表面609、內連接介電層670和形成在其中的結構可接合承載基板(carrier substrate)690。承載基板690可暫時連接到半導體基板500組件和內連接介電層670,以提供半導體基板500的後續薄化,且提供薄化半導體基板510和內連接介電層670的後續處理。承載基板690可包括半導體材料、絕緣材料或金屬化材料,且可具有厚度在範圍從300微米到1毫米,然而也可使用更小或更大的厚度。
任何適合的接合方法可用於接合承載基板690到內連接介電層670的前側。可用於接合承載基板690到內連接介電層670的示例性接合方法,包括但不限於氧化物至氧化物接合、氧化物至半導體接合、熔融接合、混合接合、陽極接合、直接接合、其他適合的接合製程和/或上述的組合。選擇性地,包括中間接合材料(例如氧化矽、氮化矽或半導體材料)的接合緩衝層689可用於提供內連接介電層670和承載基板690之間的接合。
參考第12圖,可薄化半導體基板500的背表面610,透過例如打磨、研磨、等向性蝕刻製程和/或非等向性蝕刻製程。承載基板690可在薄化製程中為半導體基板500提供機械性支撐。在一實施例中,半導體基板500可薄化成厚度在範圍從1微米到12微米,例如從1.5微米到8微米,然而也可使用更小或更大的厚度。薄化製程之後薄化的半導體基板500在此稱為薄化半導體基板510,或半導體基板510。薄化半導體基板510的厚度可由後續在薄化半導體基板510背側形成之深溝槽的最大深度決定。在一實施例中,可選擇薄化半導體基板510的厚度,使得後續在薄化半導體基板510背側形成的深溝槽接觸到淺溝槽隔離結構620的鄰近表面。可研磨薄化半導體基板510的背表面709以提供平坦水平面,水平面平行於薄化半導體基板510的前表面609。為了之後的製程,示範結構可在後續上下翻轉。
參考第13圖,可施加光阻層(未示出)在薄化半導體基板510的背表面709上,且可微影圖案化以形成開口,其中開口通常複製下方淺溝槽隔離結構620的圖案。薄化半導體基板510的未遮罩部分可透過非等向性蝕刻製程進行蝕刻,轉移光阻層中開口的圖案到薄化半導體基板510。深溝槽的深度可在範圍從1微米到10微米,例如從1.5微米到8微米,然而也可使用更小或更大的厚度。深溝槽可形成在薄化半導體基板510中。可接續移除光阻層,例如透過灰化。
可在深溝槽中沉積至少一介電材料,例如氧化矽。覆蓋薄化半導體基板510之背表面709上的至少一介電材料的過量部分,可透過平坦化製程移除。平坦化製程可包括化學機械平坦化(chemical mechanical planarization,CMP)製程和/或凹槽蝕刻製程。填充深溝槽的至少一介電材料之剩餘部分構成了深溝槽隔離結構720。
深溝槽隔離結構720可定義子像素800的區域。各子像素800可位於個別子像素區域中,子像素區域位於像素的區域中(亦即,像素區域之中)。例如,像素的區域可包括第一子像素801的區域、第二子像素802的區域和第三子像素803的區域。在繪示的示例中,第一子像素801可形成在包括配置為偵測綠光之光偵測器的區域中,第二子像素802可形成在包括配置為偵測紅光之光偵測器的區域中,且第三子像素803可形成在包括配置為偵測藍光之光偵測器的區域中。各子像素800可包括含有薄化半導體基板510中圖案化柱狀部分的體積,此體積由深溝槽的連接集合做側向封閉。像素的像素區域包括在像素中做為子像素800集合的子像素區域。
參考第14圖,可依序沉積可選抗反射塗層(anti-reflective coating,ARC)732、光學緩衝層734、介電網格材料層742L和金屬反射材料層744L在薄化半導體基板510的背表面709上。
可選抗反射塗層732包括抗反射塗層材料,抗反射塗層材料會減少薄化半導體基板510之半導體材料和覆蓋在上之材料層(亦即,光學緩衝層734)之間的反射。如果可選抗反射塗層732存在,可選抗反射塗層732可具有折射率在薄化半導體基板510的半導體材料折射率和光學緩衝層734的折射率之間。可選抗反射塗層732可包括單一材料層,或是具有逐漸變化折射率的多層次層堆疊。可選抗反射塗層732包括光學透明材料,且可包括半導體材料、絕緣材料、導電材料和/或聚合物材料。可選抗反射塗層732可具有厚度在範圍從50奈米到300奈米,然而也可使用更小或更大的厚度。
光學緩衝層734包括半導體材料(例如矽、鍺、矽鍺合金或三五族化合物半導體材料)或介電材料(例如氧化矽、氮氧化矽、氮化矽或介電金屬氧化物(例如氧化鋁))。光學緩衝層734包括有利於形成溝槽的材料,其中溝槽在後續非等向性蝕刻製程中具有高的長寬比。光學緩衝層734可做為未圖案化(毯覆)材料層形成,此材料層具有兩個水平平坦表面平行於薄化半導體基板510的背表面709。光學緩衝層734的遠端表面是光學緩衝層734的兩個水平平坦表面之中,相對更遠離薄化半導體基板510的一者(亦即,光學緩衝層734的頂表面)。
介電網格材料層742L可包括介電材料,例如氧化矽、多孔介電材料、聚醯亞胺或其他介電材料。介電網格材料層742L的厚度可在範圍從50奈米到500奈米,然而也可使用更小或更大的厚度。金屬反射材料層744L可包括能提供高反射率的金屬化材料。例如,金屬反射材料層744L可包括銀、鋁、銅、金或任何其他高反射率的金屬化材料。金屬反射材料層744L的厚度可在範圍從50奈米到500奈米,然而也可使用更小或更大的厚度。
可施加光阻層747在金屬反射材料層744L上,且可微影圖案化以形成開口在第二導電類型光電二極體層602的區域中,亦即,在包括第二導電類型光電二極體層602和摻雜井結構607之間個別p-n接面的光偵測器區域中。感測電路的電晶體區域(包括重置電晶體640、電源跟隨電晶體650和選擇電晶體660)可由光阻層747覆蓋或不覆蓋。
參考第15A圖和第15B圖,可蝕刻介電網格材料層742L和金屬反射材料層744L中未由圖案化光阻層747遮罩的部分,以形成穿透兩材料層的開口。介電網格材料層742L剩餘的部分形成介電網格結構742,且金屬反射材料層744L剩餘的部分形成金屬網格結構744。介電網格結構742和金屬網格結構744的堆疊組成網格結構740,也可稱為複合網格結構。
網格結構740可覆蓋第二導電類型光電二極體層602的邊緣,且定義在個別子像素800中各光偵測器的光收集區域。像素900可包括配置為偵測不同波長光之子像素800(例如第一子像素801、第二子像素802、第三子像素803)的集合。各像素900可位於個別像素區域之中,像素區域包括子像素800的集合。例如,像素900可包括至少一第一子像素801、至少一第二子像素802和至少一第三子像素803。在繪示的示例中,像素可包括位於第一子像素區域中的一個第一子像素801(例如綠色子像素)、位於兩個第二子像素區域中的兩個第二子像素802(例如紅色子像素),以及位於第三子像素區域中的一個第三子像素803(例如藍色子像素)。通常而言,像素900可包括至少兩種配置為偵測不同波長範圍光的子像素800的各種組合。替代地,影像感測器可以是包括單一類型子像素800的單色影像感測器。在這樣的實施例中,各像素900可包括只有單一個子像素800。
通常而言,網格結構740包括具有反射側壁的至少一金屬網格結構744。網格結構740包括含有金屬網格結構744和介電網格結構742垂直堆疊的複合網格結構,其中金屬網格結構744具有反射側壁。網格結構740可形成在光學緩衝層734的遠端表面上。網格結構740包括覆蓋個別光偵測器的開口,光偵測器包括傳送電晶體630。光學緩衝層734遠端表面中接觸網格結構740底表面的部分,是光學緩衝層734遠端表面中平坦的部分遠端表面。在圖案化網格結構740的非等向性蝕刻製程期間,光學緩衝層734遠端表面中未接觸網格結構740的部分,相對於水平面可附帶性地垂直凹陷,其水平面包括網格結構740的底表面。
網格結構740可將各子像素800分割成偵測器區域和感測電路區域。例如,第一子像素801可包括覆蓋第一子像素801中第二導電類型光電二極體層602的第一感測器區域801D,以及覆蓋第一子像素801中感測電路(包括重置電晶體640、電源跟隨電晶體650和選擇電晶體660)的第一感測電路區域801S。第二子像素802可包括覆蓋第二子像素802中第二導電類型光電二極體層602的第二感測器區域802D,以及覆蓋第二子像素802中感測電路(包括重置電晶體640、電源跟隨電晶體650和選擇電晶體660)的第二感測電路區域802S。第三子像素803可包括覆蓋第三子像素803中第二導電類型光電二極體層602的第三感測器區域803D,以及覆蓋第三子像素803中感測電路(包括重置電晶體640、電源跟隨電晶體650和選擇電晶體660)的第三感測電路區域803S。通常而言,在像素900中全部子像素800的集合可配置成任何有利於陣列1000之中像素900週期重複的圖案。
參考第16圖,具有平坦頂表面的光學透明層770可形成在網格結構740上。可透過沉積自平坦化(self-planarizing)介電材料形成光學透明層770,例如流動性氧化物(flowable oxide,FOX)。替代地,可沉積並平坦化(例如,透過化學機械研磨)透明介電材料以提供光學透明層770。
光學透明層770垂直延伸通過網格結構740中的開口,並具有不同於第一折射率的第二折射率。光學透明層770可形成在光學緩衝層734上。
各種濾色材料可施加在光學透明層770上,且可圖案化以形成各種濾片780。濾片780可包括形成在第一子像素801區域中的第一類型濾片781、形成在第二子像素802區域中的第二類型濾片782和形成在第三子像素803區域中的第三類型濾片783。可選擇各濾色材料的成分,使得在目標波長範圍內的光通過濾色材料,而在目標波長範圍外的光由濾色材料吸收。
光學透鏡790可形成在濾片780上,透過施加光學透明材料在濾片780上並將光學透明材料圖案化成具有弧形表面的材料部分,弧形表面中心對準個別下方網格結構740中的開口。
位於子像素800中的可選抗反射塗層732、光學緩衝層734、網格結構740和光學透明層770,以及覆蓋在上的濾片780和覆蓋在上的光學透鏡790所形成的各個組合,建構出配置為過濾並聚焦光在個別光偵測器上的光學組件。
參考第17圖,承載基板690和接合緩衝層689(如果存在)可從內連接介電層670脫離。從薄化半導體基板510脫離承載基板690之前或之後,薄化半導體基板510和其上的裝置結構可獨立成分離的影像感測器。
通常而言,像素的陣列1000可形成在薄化半導體基板510上。像素的陣列1000中各像素包括至少一子像素,且各子像素包括個別的光偵測器(包括傳送電晶體630)和個別的感測電路(包括重置電晶體640、電源跟隨電晶體650和選擇電晶體660)位於薄化半導體基板510的前表面609上。
參考第18圖,根據本公開的實施例,繪示光偵測器電路的電路示意圖。光偵測器電路的配置包括傳送電晶體630和場效電晶體 (包括重置電晶體640、電源跟隨電晶體650和選擇電晶體660) 的內連接組合。傳送電晶體630可包括一組合和基板半導體層601之間的p-n接面,此組合包括第二導電類型光電二極體層602與埋藏式第二導電類型光電二極體層606,基板半導體層601具有第一導電類型摻雜。基板半導體層601、埋藏式第二導電類型光電二極體層606和第二導電類型光電二極體層602的組合功能上做為光電二極體(標示為PD)。第二導電類型光電二極體層602功能上做為傳送電晶體630的源極區域。
浮動擴散區域608(標示為FD)功能上做為傳送電晶體630的汲極區域。傳送閘極電極605(標示為TG)控制電荷傳送,經由位於傳送閘極電極605下方的半導體通道,將累積在第二導電類型光電二極體層602中的電荷傳送到浮動擴散區域608中。傳送電晶體630可做為光偵測器。
感測電路包括場效電晶體(包括重置電晶體640、電源跟隨電晶體650和選擇電晶體660)的內連接組合。場效電晶體(包括重置電晶體640、電源跟隨電晶體650和選擇電晶體660)的內連接組合連接到浮動擴散區域608。場效電晶體(包括重置電晶體640、電源跟隨電晶體650和選擇電晶體660)的內連接組合包括重置電晶體(標示為RST)、電源跟隨電晶體(標示為SF)和選擇電晶體(標示為SEL)。重置電晶體640(亦即RST)可配置為在感測之前即時汲取浮動擴散區域608中的電荷,使得感測期間累積在浮動擴散區域608中的電荷與累積在第二導電類型光電二極體層602中的電荷呈線性比例。電源跟隨電晶體650(亦即SF)的閘極電極藉由金屬內連接結構的集合,電性連接到浮動擴散區域608。因此,電源跟隨電晶體650閘極電極上的電壓可與累積在浮動擴散區域608中的電荷呈等比例關係。選擇電晶體660(亦即SEL)可在讀取期間開啟,以將電源跟隨電晶體650和選擇電晶體660(由電源跟隨電晶體650閘極電極的電壓所調變)的共同節點電壓,輸出成共同輸出電壓(標示為V_out)。
參考第1A圖至第18圖並根據本公開的實施例,提供一種具有光偵測器(包括傳送電晶體630)的半導體結構。光偵測器包括具有第一導電類型摻雜的基板半導體層601、與基板半導體層601形成p-n接面的第二導電類型光電二極體層602、與第二導電類型光電二極體層602側向分隔的浮動擴散區域608以及傳送閘極電極605,傳送閘極電極605包括傳送閘極電極下部605L形成在基板半導體層601中並位於第二導電類型光電二極體層602和浮動擴散區域608之間。
另外,本公開各種實施例提供的影像感測器,包括複數個位於基板半導體層601上的像素900,基板半導體層601具有第一導電類型摻雜。複數個像素900之中各個獨立的像素900可包括光偵測器電路,光偵測器電路包括光偵測器(包括傳送電晶體630)和感測電路(包括重置電晶體640、電源跟隨電晶體650和選擇電晶體660)。各光偵測器包括與基板半導體層601形成p-n接面的第二導電類型光電二極體層602、與第二導電類型光電二極體層602側向分隔的浮動擴散區域608以及傳送閘極電極605,浮動擴散區域608位於基板半導體層601的前側水平表面上,傳送閘極電極605包括傳送閘極電極下部605L形成在基板半導體層601中並位於第二導電類型光電二極體層602和浮動擴散區域608之間。複數個像素900之中各個像素900包括位於基板半導體層601背側水平表面上的個別光學組件,光學組件配置為引導入射光到光偵測器的個別p-n接面。
在一實施例中,複數個溝槽639可位於基板半導體層601中。複數個溝槽639可從基板半導體層601的前側水平表面(光偵測器位於其上)垂直延伸向基板半導體層601的背側水平表面(光學組件位於其上)。各個傳送閘極電極下部605L可位於個別溝槽639之中。
參考第19圖,製程流程圖繪示形成半導體結構的示例製程順序,半導體結構包括根據本公開實施例的光偵測器。參考步驟1910,提供包括基板半導體層601的半導體基板500,基板半導體層601具有第一導電類型摻雜。參考步驟1920,形成第二導電類型光電二極體層602在基板半導體層601上。第二導電類型光電二極體層602與基板半導體層601形成p-n接面。參考步驟1930,形成傳送閘極電極605,其中包括傳送閘極電極下部605L形成在基板半導體層601中並相鄰p-n接面。參考步驟1940,浮動擴散區域608形成在相鄰傳送閘極電極605的部分基板半導體層601中。傳送閘極電極605位於第二導電類型光電二極體層602和浮動擴散區域608之間。
本公開的各種方法與結構可用於提供光偵測器電路,其中由埋藏式傳送閘極電極605控制從光電二極體區域到浮動擴散區域608的電荷傳送,傳送閘極電極605包括位於溝槽中的部分,溝槽位於光電二極體區域和浮動擴散區域608之間。最小化光電二極體區域中儲存電荷的流失,並且只在埋藏式傳送閘極電極605開啟時,從光電二極體區域傳送電荷到浮動擴散區域608。因此,可透過使用本公開的埋藏式傳送閘極電極605,產生高保真的光學影像。
前面概述一些實施例的特徵,使得本領域技術人員可更好地理解本公開的觀點。本領域技術人員應該理解,他們可以容易地使用本公開作為設計或修改其他製程和結構的基礎,以實現相同的目的和/或實現與本文介紹之實施例相同的優點。本領域技術人員還應該理解,這樣的等同構造不脫離本公開的精神和範圍,並且在不脫離本公開的精神和範圍的情況下,他們可以在進行各種改變、替換和變更。
495:第一示範結構 500:半導體基板 510:薄化半導體基板 595:第二示範結構 600:前側感測器組件 601:基板半導體層 602:第二導電類型光電二極體層 605:傳送閘極電極 605a,605b,605c,605d:傳送閘極電極 605L:傳送閘極電極下部 605U:傳送閘極電極上部 606:埋藏式第二導電類型光電二極體層 606A:第二導電類型光電二極體上部子層 606B:第二導電類型光電二極體下部子層 607:摻雜井結構 608:浮動擴散區域 608a,608b,608c,608d:浮動擴散區域 608D:深浮動擴散區域 608E:浮動擴散延伸區域 609:前表面 610:背表面 611:傳送電晶體本體區域 612:主動區域 614:閘極介電質 614T:傳送閘極介電質 615:閘極電極 620:淺溝槽隔離結構 630:傳送電晶體 639:溝槽 640:重置電晶體 650:電源跟隨電晶體 660:選擇電晶體 670:內連接介電層 680:金屬內連接結構 682:金屬通孔結構 684:金屬線結構 689:接合緩衝層 690:承載基板 695:第一配置 696:第二配置 709:背表面 720:深溝槽隔離結構 732:可選抗反射塗層 734:光學緩衝層 740:網格結構 742:介電網格結構 742L:介電網格材料層 744:金屬網格結構 744L:金屬反射材料層 747:光阻層 770:光學透明層 780:濾片 781:第一類型濾片 782:第二類型濾片 783:第三類型濾片 790:光學透鏡 795:第一配置 796:第二配置 800:子像素 801:第一子像素 801D:第一感測器區域 801S:第一感測電路區域 802:第二子像素 802D:第二感測器區域 802S:第二感測電路區域 803:第三子像素 803D:第三感測器區域 803S:第三感測電路區域 895:第一配置 896:第二配置 900:像素 995:第六示範結構 1000:陣列 1095:第七示範結構 1910,1920,1930,1940:步驟 A,A′,A′′,C,C′:軸 C:行 d1:第一深度 d2:第二深度 FD:浮動擴散區域 hd1:第一水平方向 hd2:第二水平方向 i,j,M,N:整數 P:像素 PD:光偵測器 R:列 RST:重置電晶體 SEL:選擇電晶體 SF:電源跟隨電晶體 TG:傳送閘極電極 UC:單位單元 V_out:輸出電壓
當結合附圖閱讀時,從以下詳細描述中可以最好地理解本公開的各方面。應注意,根據工業中的標準方法,各種特徵未按比例繪製。實際上,為了清楚地討論,可任意增加或減少各種特徵的尺寸。 第1A圖是根據本公開的實施例,影像感測器像素陣列的第一配置俯視圖。 第1B圖是根據本公開的另一實施例,影像感測器像素陣列的第二配置俯視圖。 第2A圖是根據本公開的第一實施例,在基板半導體層中形成溝槽之後的製程步驟中,形成子像素之第一示範結構的垂直截面圖。 第2B圖是第2A圖的第一示範結構俯視圖。轉折的垂直平面A-A′-A′′是第2A圖的垂直截面圖平面,連接第2A圖的垂直軸A、A′和A′′。 第3A圖是根據本公開的第一實施例,在形成閘極介電質和閘極電極之後的製程步驟中,第一示範結構的垂直截面圖。 第3B圖是第3A圖的第一示範結構俯視圖。轉折的垂直平面A-A′-A′′是第3A圖的垂直截面圖平面,連接第3A圖的垂直軸A、A′和A′′。 第4A圖是根據本公開的第一實施例,在形成場效電晶體之後的製程步驟中,第一示範結構的垂直截面圖。 第4B圖是第4A圖的第一示範結構俯視圖。轉折的垂直平面A-A′-A′′是第4A圖的垂直截面圖平面,連接第4A圖的垂直軸A、A′和A′′。 第4C圖是第4A圖和第4B圖的第一示範結構,沿著第4B圖垂直平面C-C′的垂直截面圖。 第5圖是根據本公開的第二實施例,在第4A圖至第4C圖的製程步驟中,第二示範結構的垂直截面圖。 第6A圖是根據本公開的第三實施例,在形成場效電晶體之後,第三示範結構的第一配置俯視圖。 第6B圖是根據本公開的第三實施例,在形成場效電晶體之後,第三示範結構的第二配置俯視圖。 第7A圖是根據本公開的第四實施例,在形成場效電晶體之後,第四示範結構的第一配置俯視圖。 第7B圖是根據本公開的第四實施例,在形成場效電晶體之後,第四示範結構的第二配置俯視圖。 第8A圖是根據本公開的第五實施例,在形成場效電晶體之後,第五示範結構的第一配置垂直截面圖。 第8B圖是根據本公開的第五實施例,在形成場效電晶體之後,第五示範結構的第二配置垂直截面圖。 第9圖是根據本公開的第六實施例,在形成場效電晶體之後,第六示範結構的垂直截面圖。 第10圖是根據本公開的第七實施例,在形成場效電晶體之後,第七示範結構的垂直截面圖。 第11圖是根據本公開的實施例,在內連接介電層中形成金屬內連接結構並連接承載基板(carrier substrate)之後,示範結構的垂直截面圖。 第12圖是根據本公開的實施例,在薄化半導體基板之後,示範結構的垂直截面圖。 第13圖是根據本公開的實施例,在形成深溝槽隔離結構之後,示範結構的垂直截面圖。 第14圖是根據本公開的實施例,在形成抗反射塗層(antireflective coating,ARC)、光折射層、介電網格材料層、金屬反射材料層和圖案化光阻層之後,示範結構的垂直截面圖。 第15A圖是根據本公開的實施例,在形成複合網格結構之後,示範結構的垂直截面圖。 第15B圖是第15A圖的示範結構俯視圖。轉折的垂直平面A-A′對應於第15A圖之垂直截面圖的平面。 第16圖是根據本公開的實施例,在形成光學透明層、濾片和透鏡之後,示範結構的垂直截面圖。 第17圖是根據本公開的實施例,在移除承載基板之後,示範結構的垂直截面圖。 第18圖是根據本公開的實施例,光偵測器電路的電路示意圖。 第19圖是根據本公開的實施例,繪示形成包括光偵測器的半導體結構之示範製程順序的製程流程圖。
國內寄存資訊(請依寄存機構、日期、號碼順序註記) 無 國外寄存資訊(請依寄存國家、機構、日期、號碼順序註記) 無
500:半導體基板
600:前側感測器組件
601:基板半導體層
602:第二導電類型光電二極體層
605:傳送閘極電極
606:埋藏式第二導電類型光電二極體層
606A:第二導電類型光電二極體上部子層
606B:第二導電類型光電二極體下部子層
607:摻雜井結構
608:浮動擴散區域
608D:深浮動擴散區域
608E:浮動擴散延伸區域
609:前表面
611:傳送電晶體本體區域
612:主動區域
614:閘極介電質
614T:傳送閘極介電質
615:閘極電極
620:淺溝槽隔離結構
630:傳送電晶體
640:重置電晶體
670:內連接介電層
680:金屬內連接結構
682:金屬通孔結構
684:金屬線結構
895:第一配置

Claims (20)

  1. 一種半導體結構,包括一光電二極體,其中該光電二極體包括: 一基板半導體層,具有一第一導電類型摻雜; 一第二導電類型光電二極體層,與該基板半導體層形成一p-n接面; 一浮動擴散區域,與該第二導電類型光電二極體層側向分隔;及 一傳送閘極電極,包括一傳送閘極電極下部形成在該基板半導體層中,且該傳送閘極電極下部位於該第二導電類型光電二極體層和該浮動擴散區域之間。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半導體結構,其中: 該光電二極體包括位於該基板半導體層中的一溝槽,該溝槽從該基板半導體層的一前側水平表面垂直延伸向該基板半導體層的一背側水平表面;及 該傳送閘極電極下部位於該溝槽中。
  3. 如請求項2所述之半導體結構,其中該溝槽具有一深度大於該浮動擴散區域的垂直厚度。
  4. 如請求項1所述之半導體結構,其中該傳送閘極電極包括一傳送閘極電極上部位於該基板半導體層上,且該傳送閘極電極上部具有一側向延伸大於該傳送閘極電極下部。
  5. 如請求項4所述之半導體結構,其中在沿著垂直於該基板半導體層的一前側水平表面方向的俯視圖中,該傳送閘極電極上部的一邊緣區域和該浮動擴散區域的一邊緣區域具有局部重疊。
  6. 如請求項1所述之半導體結構,其中該傳送閘極電極下部位於一保護溝槽中,該保護溝槽側向環繞該第二導電類型光電二極體層。
  7. 如請求項6所述之半導體結構,其中該傳送閘極電極下部包括具有一內部邊緣和一外部邊緣的一平坦底表面,該內部邊緣和該外部邊緣在距離該基板半導體層的一前側水平表面相同深度的位置側向環繞該第二導電類型光電二極體層。
  8. 如請求項6所述之半導體結構,其中該傳送閘極電極下部包括具有多個底表面區段的一城堡狀底表面,該些底表面區段透過該傳送閘極電極下部的垂直側壁彼此連接。
  9. 如請求項1所述之半導體結構,進一步包括至少一額外的浮動擴散區域,該額外的浮動擴散區域和該浮動擴散區域側向分隔且和該第二導電類型光電二極體層側向分隔。
  10. 如請求項1所述之半導體結構,進一步包括在基板半導體層中的至少一額外的傳送閘極電極,其中該傳送閘極電極和該額外的傳送閘極電極圍繞該第二導電類型光電二極體層的邊緣,且側向彼此分隔。
  11. 如請求項10所述之半導體結構,進一步包括和該第二導電類型光電二極體層側向分隔的至少一額外的浮動擴散區域,其中各該額外的傳送閘極電極位於該第二導電類型光電二極體層和個別該額外的浮動擴散區域之間。
  12. 如請求項1所述之半導體結構,其中該傳送閘極電極下部具有一垂直截面圖,在與該基板半導體層的一前側水平頂表面有垂直距離的位置,該傳送閘極電極下部的寬度逐階變小至少一次。
  13. 如請求項1所述之半導體結構,進一步包括一摻雜井結構,該摻雜井結構包括該第一導電類型摻雜的一原子濃度,該原子濃度大於該基板半導體層的原子濃度,且該摻雜井結構側向圍繞非毗鄰該浮動擴散區域的該傳送閘極電極下部。
  14. 一種影像感測器,包括複數個像素位於具有第一導電類型摻雜的一基板半導體層中,其中各該像素包括一光電二極體電路,該光電二極體電路包括一光電二極體和一感測電路,該光電二極體包括: 一第二導電類型光電二極體層,與該基板半導體層形成一p-n接面; 一浮動擴散區域,與該第二導電類型光電二極體層側向分隔,且位於該基板半導體層的一前側水平表面上;及 一傳送閘極電極,包括一傳送閘極電極下部形成在該基板半導體層中,且該傳送閘極電極下部位於該第二導電類型光電二極體層和該浮動擴散區域之間,且其中各該像素包括個別光學組件位於該基板半導體層上並配置為引導入射光到該光電二極體的個別該p-n接面。
  15. 如請求項14所述之影像感測器,進一步包括位於該基板半導體層中的複數個溝槽,該些溝槽從該基板半導體層的該前側水平表面垂直延伸向該基板半導體層的一背側水平表面,其中各該傳送閘極電極下部位於個別的該些溝槽中。
  16. 一種形成半導體結構的方法,包括: 提供包括一基板半導體層的一半導體基板,該基板半導體層包括第一導電類型摻雜; 形成一第二導電類型光電二極體層在該基板半導體層中,其中該第二導電類型光電二極體層和該基板半導體層形成一p-n接面; 形成包括一傳送閘極電極下部的一傳送閘極電極,該傳送閘極電極下部形成在鄰近該p-n接面的該基板半導體層中;及 形成一浮動擴散區域在鄰近該傳送閘極電極的部分該基板半導體層中,其中該傳送閘極電極位於該第二導電類型光電二極體層和該浮動擴散區域之間。
  17. 如請求項16所述之方法,進一步包括形成一溝槽,該溝槽從鄰近該第二導電類型光電二極體層之該基板半導體層的一前側水平表面延伸向該基板半導體層的一背側水平表面,其中透過沉積和圖案化一閘極電極材料層形成該傳送閘極電極,該閘極電極材料層位於該溝槽之中和之上。
  18. 如請求項17所述之方法,進一步包括: 形成一閘極介電層在該溝槽的側壁上和該基板半導體層的該前側水平表面上,其中該閘極電極材料層形成在該閘極介電層上;及 在將閘極電極材料層圖案化成該傳送閘極電極之後,將該閘極介電層圖案化成一傳送閘極介電質。
  19. 如請求項17所述之方法,進一步包括: 形成一感測電路在該基板半導體層的該前側水平表面上; 薄化該基板半導體層,該基板半導體層從該基板半導體層的該背側水平表面凹陷向該基板半導體層的該前側水平表面;及 形成一光學組件在該基板半導體層上,其中該光學組件配置為引導入射光到該p-n接面。
  20. 如請求項17所述之方法,其中: 該溝槽具有一深度大於該浮動擴散區域的垂直深度;及 該浮動擴散區域的形成,為透過佈植第二導電類型摻雜劑在一傳送閘極電極上部的一邊緣區域下方的部分該基板半導體層中,該傳送閘極電極上部位於該溝槽上方,其中在沿著垂直於該基板半導體層的該前側水平表面方向的俯視圖中,該傳送閘極電極上部的該邊緣區域和該浮動擴散區域的一邊緣區域具有局部重疊。
TW109130828A 2020-04-20 2020-09-08 半導體結構、影像感測器和半導體結構的形成方法 TWI74284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16/852,674 US11527563B2 (en) 2020-04-20 2020-04-20 Photodetector using a buried gate electrode for a transfer transistor and methods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US16/852,674 2020-04-2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742841B TWI742841B (zh) 2021-10-11
TW202141769A true TW202141769A (zh) 2021-11-01

Family

ID=765078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9130828A TWI742841B (zh) 2020-04-20 2020-09-08 半導體結構、影像感測器和半導體結構的形成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2) US11527563B2 (zh)
KR (1) KR102515309B1 (zh)
CN (1) CN113053929A (zh)
DE (1) DE102020111491A1 (zh)
TW (1) TWI74284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220285424A1 (en) * 2021-03-03 2022-09-08 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mpany Limited Vertically arranged semiconductor pixel sensor
US20230411540A1 (en) * 2022-06-16 2023-12-21 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mpany Limited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method of making
TWI818792B (zh) * 2022-11-02 2023-10-11 台亞半導體股份有限公司 光電二極體結構及其製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0658925B1 (ko) 2004-12-23 2006-12-15 동부일렉트로닉스 주식회사 Cmos 이미지 센서 및 그 제조 방법
KR100638260B1 (ko) 2005-06-24 2006-10-25 한국과학기술원 씨모스 이미지 센서
KR100778856B1 (ko) 2005-09-28 2007-11-22 동부일렉트로닉스 주식회사 씨모스 이미지 센서의 제조방법
US7768047B2 (en) 2007-05-10 2010-08-03 Micron Technology, Inc. Imager element, device and system with recessed transfer gate
US8487350B2 (en) 2010-08-20 2013-07-16 Omnivision Technologies, Inc. Entrenched transfer gate
JP2012175067A (ja) * 2011-02-24 2012-09-10 Sony Corp 撮像素子、製造方法、および電子機器
KR101867488B1 (ko) * 2012-01-10 2018-06-14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이미지 센서
US8709854B2 (en) 2012-05-10 2014-04-29 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mpany, Ltd. Backside structure and methods for BSI image sensors
JP2015228388A (ja) 2012-09-25 2015-12-17 ソニー株式会社 固体撮像装置、電子機器
KR102087112B1 (ko) * 2013-04-23 2020-03-10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이미지 센서
KR20150062487A (ko) * 2013-11-29 2015-06-08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이미지 센서
JP6595750B2 (ja) 2014-03-14 2019-10-2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固体撮像装置及び撮像システム
KR102383649B1 (ko) 2014-08-19 2022-04-08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Cmos 이미지 센서
US10734434B2 (en) * 2018-05-18 2020-08-04 Omnivision Technologies, Inc. Vertical overflow drain combined with vertical transistor
WO2019230354A1 (ja) 2018-05-31 2019-12-05 ソニー株式会社 光電変換素子および光電変換素子の製造方法
KR20210033986A (ko) * 2018-07-31 2021-03-29 소니 세미컨덕터 솔루션즈 가부시키가이샤 촬상 장치 및 전자 기기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10327932A1 (en) 2021-10-21
US20220367546A1 (en) 2022-11-17
CN113053929A (zh) 2021-06-29
TWI742841B (zh) 2021-10-11
US11527563B2 (en) 2022-12-13
KR102515309B1 (ko) 2023-03-28
KR20210130075A (ko) 2021-10-29
DE102020111491A1 (de) 2021-10-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257985B (zh) 光传感器
KR102076207B1 (ko) 고흡수층을 갖는 이미지 센서
TWI742841B (zh) 半導體結構、影像感測器和半導體結構的形成方法
KR100720503B1 (ko) 씨모스 이미지 센서 및 그 제조방법
US11670661B2 (en) Image sensor and method of fabricating same
US20230352507A1 (en) Transparent refraction structure for an image sensor and methods of forming the same
KR20200126477A (ko) 이미지 센서
KR20200087909A (ko) 이미지 센서
US20230369361A1 (en) Fast charge transfer floating diffusion region for a photodetector and methods of forming the same
CN112885861A (zh) Cmos图像传感器的制造方法
TWI764550B (zh) 操作裝置的方法、半導體結構以及互補式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影像感測器
US11749700B2 (en) Transparent refraction structure for an image sensor and methods of forming the same
TW202306139A (zh) 影像感測器
CN115513230A (zh) 图像传感器及其制作方法
KR20220072955A (ko) 이미지 센서
KR100649020B1 (ko) 씨모스 이미지 센서 및 그 제조방법
CN215988760U (zh) 图像传感器
TWI816534B (zh) 三維互補式金氧半導體影像感測器結構暨其製作方法
US20220216250A1 (en) Image sensor with pixel separation structure
US20220285416A1 (en) Optical blocking structures for black level correction pixels in an image sensor
KR20230033963A (ko) 이미지 센서 및 그 제조 방법
JP2023129260A (ja) イメージセンサー
KR20230022369A (ko) 이미지 센서 및 그 제조 방법
KR20210076286A (ko) 이미지 센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