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139683A - 攝影機致動器及包括其之攝影機模組 - Google Patents

攝影機致動器及包括其之攝影機模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139683A
TW202139683A TW109141177A TW109141177A TW202139683A TW 202139683 A TW202139683 A TW 202139683A TW 109141177 A TW109141177 A TW 109141177A TW 109141177 A TW109141177 A TW 109141177A TW 202139683 A TW202139683 A TW 202139683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housing
magnet
coil
protruding
mov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914117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成國
Original Assignee
韓商Lg伊諾特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韓商Lg伊諾特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韓商Lg伊諾特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13968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139683A/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5/00Adjustment of optical system relative to image or object surface other than for focusing
    • G03B5/06Swinging lens about normal to the optical axi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4N23/55Optical par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Mounting thereof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0Details of cameras or camera bodi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2Bodies
    • G03B17/17Bodies with reflectors arranged in beam forming the photographic image, e.g. for reducing dimensions of camera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30/00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integrated lens units and imaging un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being embedded in other devices, e.g. mobile phones or vehicle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5/00Adjustment of optical system relative to image or object surface other than for focusing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5/00Adjustment of optical system relative to image or object surface other than for focusing
    • G03B5/02Lateral adjustment of le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41/00Propulsion systems in which a rigid body is moved along a path due to dynamo-electric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body and a magnetic field travelling along the path
    • H02K41/02Linear motors; Sectional motors
    • H02K41/035DC motors; Unipolar motors
    • H02K41/0352Unipolar motors
    • H02K41/0354Lorentz force motors, e.g. voice coil motors
    • H02K41/0356Lorentz force motors, e.g. voice coil motors moving along a straight path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4N23/51Housing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4N23/54Mounting of pick-up tubes,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deviation or focusing coi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8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for stable pick-up of the scene, e.g. compensating for camera body vibrations
    • H04N23/682Vibration or motion blur correction
    • H04N23/685Vibration or motion blur correction performed by mechanical compensation
    • H04N23/687Vibration or motion blur correction performed by mechanical compensation by shifting the lens or sensor position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205/00Adjustment of optical system relative to image or object surface other than for focusing
    • G03B2205/0007Movement of one or more optical elements for control of motion blur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205/00Adjustment of optical system relative to image or object surface other than for focusing
    • G03B2205/0007Movement of one or more optical elements for control of motion blur
    • G03B2205/0023Movement of one or more optical elements for control of motion blur by tilting or inclining one or more optical elements with respect to the optical axi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205/00Adjustment of optical system relative to image or object surface other than for focusing
    • G03B2205/0046Movement of one or more optical elements for zooming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205/00Adjustment of optical system relative to image or object surface other than for focusing
    • G03B2205/0053Driving means for the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optical element
    • G03B2205/0069Driving means for the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optical element using electromagnetic actuators, e.g. voice coil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ultimedia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Lens Barrels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 Adjustment Of Camera Lenses (AREA)
  • Structure And Mechanism Of Camera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之一實施例揭示一種攝影機致動器,其包括一外殼、安置於該外殼中之一移動器、安置於該外殼與該移動器之間的一傾斜導引部件、安置於該外殼中以驅動該移動器之一驅動部件、安置於該移動器處之一第一磁性本體,及安置成面向該第一磁性本體之一第二磁性本體,其中該傾斜導引部件由於該第一磁性本體與該第二磁性本體之斥力而被該移動器按壓。

Description

攝影機致動器及包括其之攝影機模組
本發明係關於攝影機致動器及包括其之攝影機模組。
攝影機為捕獲對象之圖像或視訊且安裝於攜帶型裝置、無人機、車輛及其類似者中的裝置。攝影機模組可具有影像穩定(IS)功能,其校正或防止由使用者移動引起之模糊影像以改良影像之品質;自動聚焦(AF)功能,其自動地調節影像感測器與透鏡之間的間隙以對準透鏡之焦距;以及變焦功能,其經由變焦透鏡提高或降低遠端對象之放大率以捕獲對象。
同時,影像感測器中像素之數目愈大,解析度愈高且每一像素之大小愈小,但像素愈小,在相同時段期間接收到的光量愈少。因此,攝影機中像素之數目愈大,當快門速度在黑暗環境中較慢時,由於手抖動而嚴重發生模糊影像現象之可能性愈高。光學影像穩定器(OIS)技術,其為改變光學路徑以校正由於移動之模糊的技術,為典型IS技術。
根據一般OIS技術,可經由陀螺感測器或其類似者偵測攝影機之移動,且基於所偵測移動,透鏡可傾斜或移動或包括透鏡及影像感測器之攝影機模組可傾斜或移動。在透鏡或包括透鏡及影像感測器之攝影機模組因OIS而傾斜或移動的情況下,需要另外在透鏡或攝影機模組周圍固定供傾斜或移動之空間。
同時,OIS致動器可安置於透鏡周圍。此處,OIS致動器可包括負責圍繞垂直於光軸Z之兩條軸線傾斜之致動器,亦即負責X軸傾斜之致動器及負責Y軸傾斜之致動器。
然而,由於對超細超小攝影機模組之需求,對用於配置OIS致動器之空間存在較大限制,且可難以保證可供透鏡或包括透鏡及影像感 測器之攝影機模組因OIS而傾斜或移動之足夠空間。並且,較佳地,攝影機中像素之數目愈大,透鏡之大小愈大以使接收到的光量增加,但由於OIS致動器所佔據之空間而對增大透鏡之大小可存在限制。
並且,在攝影機模組中包括所有變焦功能、AF功能及OIS功能的情況下,問題在於OIS磁體、AF磁體及變焦磁體安置得彼此接近並引起磁場干擾。
本發明係關於提供可適用於超細、超小且高解析度攝影機之攝影機致動器。
根據本發明之實施例之攝影機致動器包括外殼、安置於該外殼中之移動器、安置於該外殼與該移動器之間的傾斜導引部件、安置於該外殼中以驅動該移動器之驅動部件、安置於該移動器處之第一磁性本體,及安置成面向該第一磁性本體之第二磁性本體,其中該傾斜導引部件由於該第一磁性本體與該第二磁性本體之斥力而被該移動器按壓。
移動器可包括經組態以容納傾斜導引部件之支座凹槽,且攝影機致動器可進一步包括經組態以容納於支座凹槽中之第一構件及第二構件。
傾斜導引部件可安置於第一構件與第二構件之間,且第二構件可安置於傾斜導引部件與移動器之間。
支座凹槽可包括位於底部表面上之第一凹槽,第二構件可包括安置於面向第一凹槽之表面上之第二凹槽,第一磁性本體可安置於第一凹槽中,且第二磁性本體可安置於第二凹槽中。
傾斜導引部件可包括底座、自該底座之第一表面突出之第一突出部件,及自該底座之第二表面突出之第二突出部件。
移動器可圍繞第一軸線相對於第一突出部件傾斜且可圍繞第二軸線相對於第二突出部件傾斜。
第一構件可包括經組態以容納第一突出部件之第一突出凹槽,且第二構件可包括經組態以容納第二突出部件之第二突出凹槽。
第一構件、第二構件及傾斜導引部件可沿著第二軸線與移動器至少部分地重疊,傾斜導引部件可沿著第三軸線與第一構件及第二構件重疊,且第三軸線可垂直於第一軸線及第二軸線。
支座凹槽可包括容納有第一構件之第一區域及容納有第二構件之第二區域,且第一區域之高度可大於第二區域之高度。
支座凹槽可包括容納有傾斜導引部件之第三區域,且第三區域可安置於第一區域與第二區域之間。
第三區域之高度可小於第一區域之高度且大於第二區域之高度。
驅動部件可包括驅動磁體及驅動線圈,驅動磁體可包括第一磁體、第二磁體及第三磁體,驅動線圈可包括第一線圈、第二線圈及第三線圈,第一磁體與第二磁體可在移動器上圍繞第一軸線對稱地安置,第一線圈與第二線圈可在外殼與移動器之間圍繞第一軸線對稱地安置,第三磁體可安置於移動器之底部表面上,且第三線圈可安置於外殼之底部表面上。
傾斜導引部件可沿著第三軸線與第三線圈或第三磁體重疊。
第二構件可安置於傾斜導引部件與第一構件之間。
根據實施例之攝影機致動器包括外殼、安置於外殼中之移動器、安置於外殼與移動器之間的傾斜導引部件、安置於外殼中以驅動移動器之驅動部件、安置於移動器處之第一磁性本體,及安置於外殼中且其中安置有第二磁性本體之支撐構件,其中傾斜導引部件安置於移動器與支撐構件之間,且第一磁性本體及第二磁性本體之面向彼此之表面具有相同極性。
13RL:車輪
13FL:車輪
50:導銷
700:車輛
1000:攝影機模組
1000A:第一攝影機模組
1000B:第二攝影機模組
1100:第一攝影機致動器
1110:第一透鏡總成
1120:第二透鏡總成
1130:第三透鏡總成
1140:驅動線圈
1160:驅動磁體
1190:影像感測器
1200:第二攝影機致動器
1210:屏蔽殼
1220:外殼
1221:第一外殼側部件
1221a:第一外殼孔
1222:第二外殼側部件
1222a:第二外殼孔
1223:第三外殼側部件
1223a:第三個第一外殼孔
1223b:第三個第二外殼孔
1223b':外殼凹槽
1224:第四外殼側部件
1225:容納部件
1226:第二構件
1230:移動器
1231:稜鏡架
1231a:第一構件
1231b:階梯形部件
1231k:支座表面
1231S1:第一稜鏡外側表面
1231S1a:第一支座凹槽
1231S2:第二稜鏡外側表面
1231S2a:第二支座凹槽
1231S3:第三稜鏡外側表面
1231S3a:第三支座凹槽
1231S4:第四稜鏡外側表面
1231S4a:第四支座凹槽
1232:稜鏡
1232a:突出部件
1232b:底部表面
1240:旋轉部件
1241:傾斜導引部件
1241a:第一表面
1241b:第一表面
1242:第一磁性本體
1243:第二磁性本體
1250:驅動部件
1251:驅動磁體
1251a:第一磁體
1251b:第二磁體
1251c:第三磁體
1252:驅動線圈
1252a:第一線圈
1252b:第二線圈
1252c:第三線圈
1253:霍爾感測器部件
1253a:第一霍爾感測器
1253b:第二霍爾感測器
1254:基板部件
1254a:第一基板側部件
1254b:第二基板側部件
1254c:第三基板側部件
1254h:基板孔
1255:磁軛部件
1255a:第一磁軛
1255b:第二磁軛
1255c:第三磁軛
1410:第一組電路板
1420:第二組電路板
1430:第三組電路板
1500:行動終端
1510:自動聚焦(AF)裝置
1530:快閃模組
2000:攝影機感測器
2020:外殼
2021:第三外殼
2021a:外殼肋部
2021b:外殼凹口
2021r:鏡筒部件凹口
2040:電路板
2100:致動器
2110:第一透鏡總成
2112a:第一透鏡鏡筒
2112b:第一驅動部件外殼
2112b1:第一總成凹槽
2113:第一透鏡
2116:驅動部件
2117:第一球
2117a:第一個第一球
2117b:第一個第二球
2120:第二透鏡總成
2130:第三透鏡總成
2133:第三透鏡
2141:驅動部件
2141a:第一磁軛
2141b:第一線圈部件
2142:驅動部件
2142a:第二磁軛
2142b:第二線圈部件
2210:第一導引部件
2212:第一軌道
2212a:第一個第一軌道
2212b:第一個第二軌道
2220:第二導引部件
gr1:第一凹槽
gr2:第二凹槽
AR1:第一區域
AR2:第二區域
AR3:第三區域
BS:底座
C1:第一中心點
C1':第二中心點
DR2:間隙
F1A:第一電磁波力
F1B:第一電磁波力
F2A:第二電磁波力
F2B:第二電磁波力
M1:第一外側線
M1':第五外側線
M2:第二外側線
M2':第六外側線
M3:第三外側線
M3':第七外側線
M4:第四外側線
M4':第八外側線
ML2:間隙
PH1:第一突出凹槽
PH2:第二突出凹槽
PR1:第一突出部件
PR1a:第一個第一突出部件
PR1b:第一個第二突出部件
PR2:第二突出部件
PR2a:第二個第一突出部件
PR2b:第二個第二突出部件
RF1:斥力
RF2:斥力
RF2':斥力
VL1:第一虛擬線
VL1':第三虛擬線
VL2:第二虛擬線
VL2':第四虛擬線
X1:第一角度
X1a:第一角度
X1b:第一角度
Y1:第二角度
Y1a:第二角度
Y1b:第二角度
θ1:第一角度
θ2:第二角度
對於一般熟習此項技術者而言,藉由參考附圖詳細描述例示性實施例,本發明的上述及其他目標、特徵及優點將變得更加顯而易見,其中:
圖1為根據實施例之攝影機模組的透視圖;
圖2A為自圖1中所說明的攝影機移除屏蔽殼的狀態之透視圖;
圖2B為圖2A中所說明之攝影機模組之平面視圖;
圖3A為圖2A中所說明之第一攝影機模組之透視圖;
圖3B為圖3A中所說明之第一攝影機模組之側向橫截面圖;
圖4A為根據第一實施例之第二攝影機致動器之分解透視圖;
圖4B為根據第一實施例之外殼之透視圖;
圖5A為根據實施例之移動器之透視圖;
圖5B為沿不同於圖5A之方向之移動器之透視圖;
圖6A為根據實施例之稜鏡架之透視圖;
圖6B為根據實施例之稜鏡架之仰視圖;
圖6C為根據實施例之稜鏡架之側視圖;
圖6D為根據實施例之稜鏡架之另一側視圖;
圖7A為根據實施例之傾斜導引部件之透視圖;
圖7B為沿不同於圖7A之方向之傾斜導引部件之透視圖;
圖7C為沿著圖7A中之線AA'截取的傾斜導引部件之橫截面圖;
圖8A為根據實施例之自其中移除屏蔽殼及基板之第二攝影機致動器之透視圖;
圖8B為沿著圖8A中之線BB'截取的橫截面圖;
圖8C為沿著圖8A中之線CC'截取的橫截面圖;
圖9為說明根據實施例之驅動部件之視圖;
圖10A為根據實施例之第二攝影機致動器之透視圖;
圖10B為沿著圖10A中之線DD'截取的橫截面圖;
圖10C為圖10B中所說明之第二攝影機致動器之移動之例示性視圖;
圖11A為根據實施例之第二攝影機致動器之透視圖;
圖11B為沿著圖11A中之線EE'截取的橫截面圖;
圖11C為圖11B中所說明之第二攝影機致動器之移動之例示性視圖;
圖12A為根據第二實施例之第二攝影機致動器之分解透視圖;
圖12B為根據第二實施例之外殼之透視圖;
圖13A為根據實施例之稜鏡架之透視圖;
圖13B為根據實施例之稜鏡架之仰視圖;
圖13C為根據實施例之稜鏡架之側視圖;
圖14A為根據實施例之傾斜導引部件之透視圖;
圖14B為沿不同於圖14A之方向之傾斜導引部件之透視圖;
圖14C為沿著圖14A中之線FF'截取的傾斜導引部件之橫截面圖;
圖15A為根據實施例之自其中移除屏蔽殼及基板之第二攝影機致動器之透視圖;
圖15B為沿著圖15A中之線GG'截取的橫截面圖;
圖15C為沿著圖15A中之線HH'截取的橫截面圖;
圖16為說明根據實施例之驅動部件之視圖;
圖17A為根據實施例之第二攝影機致動器之透視圖;
圖17B為沿著圖17A中之線MM'截取的橫截面圖;
圖17C為圖17B中所說明之第二攝影機致動器之移動之例示性視圖;
圖18A為根據實施例之第二攝影機致動器之透視圖;
圖18B為沿著圖18A中之線LL'截取的橫截面圖;
圖18C為圖18B中所說明之第二攝影機致動器之移動之例示性視圖;
圖19A為根據第三實施例之第二攝影機致動器之分解透視圖;
圖19B為根據第三實施例之外殼之透視圖;
圖20A為根據實施例之稜鏡架之透視圖;
圖20B為根據實施例之稜鏡架之仰視圖;
圖20C為根據實施例之稜鏡架之側視圖;
圖21A為根據實施例之傾斜導引部件之透視圖;
圖21B為沿不同於圖21A之方向之傾斜導引部件之透視圖;
圖21C為沿著圖21A中之線FF'截取的傾斜導引部件之橫截面圖;
圖22A為根據實施例之自其中移除屏蔽殼及基板之第二攝影機致動器之透視圖;
圖22B為沿著圖22A中之線PP'截取的橫截面圖;
圖22C為沿著圖22A中之線QQ'截取的橫截面圖;
圖23為說明根據實施例之驅動部件之視圖;
圖24A為根據實施例之第二攝影機致動器之透視圖;
圖24B為沿著圖24A中之線SS'截取的橫截面圖;
圖24C為圖24B中所說明之第二攝影機致動器之移動之例示性視圖;
圖25A為根據實施例之第二攝影機致動器之透視圖;
圖25B為沿著圖25A中之線RR'截取的橫截面圖;
圖25C為圖25B中所說明之第二攝影機致動器之移動之例示性視圖;
圖26為根據本發明之另一實施例的自動聚焦(AF)或變焦致動器之透視圖;
圖27為根據圖26中所說明之實施例的自致動器省略一些組件之透視圖;
圖28為根據圖26中所說明之實施例的自致動器省略一些組件之分解透視圖;
圖29A為根據圖28中所說明之實施例的致動器中之第一透鏡總成之透視圖;
圖29B為自圖29A中所說明之第一透鏡總成省略一些組件的透視圖;
圖30為根據圖28中所說明之實施例的致動器中之第三透鏡總成之透視圖;
圖31為應用了根據實施例之攝影機模組的行動終端之透視圖;且
圖32為應用了根據實施例之攝影機模組之車輛之透視圖。
因為可對本發明進行各種修改且本發明可具有各種實施例,因此特定實施例將說明於圖式中並經描述。然而,這並不將本發明限於特定實施例,且包括於本發明之想法及範疇中之所有修改、等效物及替代物應被視為屬於本發明。
包括諸如第一及第二等序數詞之術語可用於描述各種元件,但該等元件不受該等術語限制。術語僅用於將一個元件與另一元件區分開來的目的。舉例而言,第二元件可被稱為第一元件而不會脫離本發明之範疇,且同樣,第一元件亦可被稱作第二元件。術語及/或包括複數個相關描 述項目之組合或該複數個相關描述項目當中之任一個項目。
當提到特定元件「連接」或「鏈接」至另一元件時,儘管某一元件可直接連接或鏈接至另一元件,但應理解,另一元件可存在於其間。另一方面,當提到特定元件「直接連接」或「直接鏈接」至另一元件時,應理解,其他元件並不存在於其間。
申請案中所使用之術語僅用於描述特定實施例,且並不意欲限制本發明。除非上下文另有清晰地指示,否則單數表達包括複數表達。在申請案中,諸如「包括」或「具有」等術語應理解為指定存在特徵、數字、步驟、操作、元件、組件或其組合而非排除預先存在或添加一或多個其他特徵、數字、步驟、操作、元件、組件或其組合之可能性。
除非另外定義,否則包括本文中所使用之技術或科學術語之所有術語具有與本發明所屬領域之一般熟習此項技術者通常所理解相同的含義。諸如常用詞典中所定義之術語的術語應解釋為具有與其在相關技術之上下文中的含義一致的含義,且不應在理想化或過度正式意義上進行解釋,除非本文中明確地如此定義。
在下文中,將參考附圖詳細描述實施例。相同或對應元件遍及圖式將由相同附圖標記表示且將省略其重複描述。
圖1為根據實施例之攝影機模組之透視圖,圖2A為自圖1中所說明之攝影機模組移除屏蔽殼的狀態之透視圖,且圖2B為圖2A中所說明之攝影機模組之平面視圖。
參考圖1,攝影機模組1000可包括單個攝影機模組或複數個攝影機模組。舉例而言,攝影機模組1000可包括第一攝影機模組1000A及第二攝影機模組1000B。第一攝影機模組1000A及第二攝影機模組1000B可由預定屏蔽殼1510覆蓋。
參考圖1、圖2A及圖2B,第一攝影機模組1000A可包括單個致動器或複數個致動器。舉例而言,第一攝影機模組1000A可包括第一攝影機致動器1100及第二攝影機致動器1200。
第一攝影機致動器1100可電連接至第一組電路板1410,第 二攝影機致動器1200可電連接至第二組電路板1420,且儘管未說明,但第二組電路板1420亦可電連接至第一組電路板1410。第二攝影機模組1000B可電連接至第三組電路板1430。
第一攝影機致動器1100可為變焦致動器或自動聚焦(AF)致動器。舉例而言,第一攝影機致動器1100可支撐單個透鏡或複數個透鏡並根據預定控制器之控制信號移動一或多個透鏡以執行AF功能或變焦功能。
第二攝影機致動器1200可為光學影像穩定器(OIS)致動器。
第二攝影機模組1000B可包括安置於預定透鏡鏡筒(未說明)中之固定焦距透鏡。固定焦距透鏡亦可被稱作「單焦距透鏡」或「單透鏡」。
第二攝影機模組1000B可包括致動器(未說明),其安置於預定外殼(未說明)中且能夠驅動透鏡部件。致動器可為音圈電動機、微型致動器、矽致動器或其類似者且可以各種方式應用,諸如靜電法、熱法、雙壓電晶片法及靜電力法,但本發明不限於此。
接下來,圖3A為圖2A中所說明之第一攝影機模組之透視圖,且圖3B為圖3A中所說明之第一攝影機模組之側向橫截面圖。
參考圖3A,第一攝影機模組1000A可包括經組態以執行變焦功能及AF功能之第一攝影機致動器1100及安置於第一攝影機致動器1100之一側處且經組態以執行OIS功能之第二攝影機致動器1200。
參考圖3B,第一攝影機致動器1100可包括光學系統及透鏡驅動部件。舉例而言,第一透鏡總成1110、第二透鏡總成1120、第三透鏡總成1130及導銷50中之至少一或多者可安置於第一攝影機致動器1100中。
並且,第一攝影機致動器1100可包括驅動線圈1140及驅動磁體1160並執行高放大率變焦功能。
舉例而言,第一透鏡總成1110及第二透鏡總成1120可為移 動穿過驅動線圈1140、驅動磁體1160及導銷50之移動透鏡,且第三透鏡總成1130可為固定透鏡,但本發明不限於此。舉例而言,第三透鏡總成1130可充當聚焦光以在特定位置處形成影像之聚焦器,且第一透鏡總成1110可充當在另一位置處重新形成由第三透鏡總成1130形成之影像之變速器。同時,第一透鏡總成1110可處於與對象之距離或影像距離顯著改變且放大率之改變較大的狀態下,且為變速器之第一透鏡總成1110可在改變光學系統之焦距或放大率上起重要作用。同時,由為變速器之第一透鏡總成1110形成之影像點可根據位置略微不同。因此,第二透鏡總成1120可對由變速器形成之影像執行位置補償功能。舉例而言,第二透鏡總成1120可充當補償器,其在影像感測器1190之實際位置處準確地形成由為變速器之第一透鏡總成1110形成之影像點。
舉例而言,第一透鏡總成1110及第二透鏡總成1120可由於驅動線圈1140與驅動磁體1160之間的相互作用而藉由電磁力驅動。
並且,預定影像感測器1190可安置成垂直於平行光之光軸之方向。
接下來,第二攝影機致動器1200將在下文參考圖4及後續圖式詳細描述。
並且,根據實施例之攝影機模組可經由攝影機致動器控制光學路徑而實施OIS,且因此,可使離心或傾斜現象之出現率最小化,且可獲得最佳光學特性。
因為圖1至圖3及其描述意欲描述根據本發明之實施例的攝影機模組之整體結構及可操作原理,因此本發明之實施例不限於圖1至圖3中所說明之特定組態。
同時,在根據本發明之實施例安置OIS致動器及AF或變焦致動器的情況下,當驅動OIS致動器時,可防止與AF或變焦磁體之磁場干擾。因為將第二攝影機致動器1200之驅動磁體安置成與第一致動器1100分離,因此可防止第一攝影機致動器1100與第二攝影機致動器1200之間的磁場干擾。在本說明書中,術語「OIS」可與諸如「手抖動校正」、「光學影 像穩定」、「光學影像校正」及「抖動校正」等術語可互換地使用。
在下文中,將更詳細地描述根據本發明之一個實施例的第二攝影機致動器之控制方法及特定結構。
圖4A為根據第一實施例之第二攝影機致動器之分解透視圖,且圖4B為根據第一實施例之外殼之透視圖。
參考圖4A及圖4B,根據實施例之第二攝影機致動器1200包括屏蔽殼1210、外殼1220、移動器1230、旋轉部件1240、驅動部件1250、第一構件1231a及第二構件1226。
移動器1230可包括稜鏡架1231及安放於稜鏡架1231上之稜鏡1232。並且,旋轉部件1240可包括傾斜導引部件1241,及具有不同極性以按壓傾斜導引部件1241之第一磁性本體1242與第二磁性本體1243。並且,驅動部件1250包括驅動磁體1251、驅動線圈1252、霍爾(Hall)感測器部件1253、基板部件1254,及磁軛部件1255。
首先,屏蔽殼1210可安置於第二攝影機致動器1200之最外側處且安置成環繞將在下文描述之旋轉部件1240,及驅動部件1250。
屏蔽殼1210可阻擋或減少由外部產生之電磁波。亦即,屏蔽殼1210可降低旋轉部件1240或驅動部件1250中故障之出現率。
外殼1220可安置於屏蔽殼1210內部。並且,外殼1220可安置於將在下文描述之基板部件1254之內側處。外殼1220可經緊固以裝配至屏蔽殼1210。
外殼1220可包括第一外殼側部件1221、第二外殼側部件1222、第三外殼側部件1223及第四外殼側部件1224。
第一外殼側部件1221與第二外殼側部件1222可安置成面向彼此。並且,第三外殼側部件1223與第四外殼側部件1224可安置成面向彼此。
並且,第三外殼側部件1223及第四外殼側部件1224可安置於第一外殼側部件1221與第二外殼側部件1222之間。第三外殼側部件1223可與第一外殼側部件1221、第二外殼側部件1222及第四外殼側部件 1224接觸。第三外殼側部件1223可為外殼1220中之底部表面。
此處,底部表面係指第一方向上之一側。並且,該第一方向在圖式中為X軸方向,且術語「第一方向」可與術語「第二軸線方向」或其類似者可互換地使用。第二方向在圖式中為Y軸方向,且術語「第二方向」可與術語「第一軸線方向」或其類似者可互換地使用。該第二方向為垂直於該第一方向之方向。並且,第三方向在圖式中為Z軸方向,且術語「第三方向」可與術語「第三軸線方向」或其類似者可互換地使用。該第三方向為垂直於該第一方向及該第二方向兩者之方向。此處,該第三方向(Z軸方向)可對應於光軸方向,且該第一方向(X軸方向)及該第二方向(Y軸方向)可為垂直於光軸之方向且可藉由第二攝影機致動器傾斜。此將在下文詳細描述。
並且,第一外殼側部件1221可包括第一外殼孔1221a。將在下文描述之第一線圈1252a可安置於第一外殼孔1221a中。
並且,第二外殼側部件1222可包括第二外殼孔1222a。並且,將在下文描述之第二線圈1252b可安置於第二外殼孔1222a中。
第一線圈1252a及第二線圈1252b可耦接至基板部件1254。在實施例中,第一線圈1252a及第二線圈1252b可電連接至基板部件1254且電流可在其中流動。電流為允許第二攝影機致動器圍繞X軸傾斜之電磁力之因素。
並且,第三外殼側部件1223可包括第三個第一外殼孔1223a及第三個第二外殼孔1223b。
將在下文描述之第三線圈1252c可安置於第三個第一外殼孔1223a中。第三線圈1252c可耦接至基板部件1254。並且,第三線圈1252c可電連接至基板部件1254且電流可在其中流動。電流為允許第二攝影機致動器圍繞Y軸傾斜之電磁力之因素。
將在下文描述之第一構件1231a可安放於第三個第二外殼孔1223b中。因此,第一構件1231a可耦接至第三外殼側部件1223。第一構件1231a可安置成穿過第三個第二外殼孔1223b。因此,第一構件1231a 可沿該第三方向(X軸方向)與第三個第二外殼孔1223b之至少一部分重疊。
並且,稜鏡架1231可由於第四支座凹槽1231S4a包括突出部件。此處,突出部件可朝向第四外殼側部件1224延伸。並且,突出部件可安置於移動器1230之上部部分、下部部分或側表面處。在實施例中,突出部件可安置於移動器1230之上部部分處並改良移動器1230、外殼1220及傾斜導引部件1241之間的耦接力。並且,突出部件之端部部分可與第一構件1231a接觸。亦即,突出部件可耦接至第一構件1231a。由於此種組態,如下文將描述,藉由第一磁性本體及第二磁性本體產生之斥力可自稜鏡架1231傳輸至第一構件1231a或自第一構件1231a傳輸至稜鏡架1231。上述描述可適用於本實施例以及將在下文描述之另一實施例。
第四外殼側部件1224可安置於第一外殼側部件1221與第二外殼側部件1222之間且可與第一外殼側部件1221、第二外殼側部件1222及第三外殼側部件1223接觸。
並且,外殼1220可包括由第一外殼側部件1221至第四外殼側部件1224形成之容納部件1225。第二構件1226、第一構件1231a及移動器1230可作為元件安置於容納部件1225中。
第二構件1226可安置於外殼1220中。第二構件1226可安置或包括於外殼中。並且,第二構件1226可耦接至外殼1220。在實施例中,第二構件1226可安置於第三個第一外殼孔1223a與第四外殼側部件1224之間。並且,第二構件1226可穿過形成於第三外殼側部件1223中之第三個第二外殼孔1223b且耦接至第三外殼側部件1223。因此,第二構件1226可耦接至外殼1220且可甚至在將在下文描述之移動器1230之傾斜期間保持固定。並且,第二構件1226包括第二凹槽gr2,其上安放有第二磁性本體1243。因此,第二構件1226可固定第二磁性本體1243之位置並防止支撐力由於斥力而改變。並且,第二構件1226可與外殼1220一體地形成或與其分離。在第二構件1226與外殼1220一體地形成的情況下,第二構件1226與外殼1220之間的耦接力可得以改良且攝影機致動器之可靠性 可得以改良。並且,在第二構件1226與外殼1220分離的情況下,第二構件1226及外殼1220之裝配及製造之容易度可得以改良。在下文中,將基於第二構件1226與外殼1220分離之情況給出描述。並且,在本說明書中,第二構件1226應理解為支撐構件,其中第二磁性本體安置於外殼1220中。
移動器1230包括稜鏡架1231及安放於稜鏡架1231上之稜鏡1232。
首先,稜鏡架1231可安放於外殼1220之容納部件1225上。稜鏡架1231可包括第一稜鏡外側表面至第四稜鏡外側表面,其分別對應於第一外殼側部件1221、第二外殼側部件1222、第三外殼側部件1223及第四外殼側部件1224。並且,稜鏡架1231可包括安置於第四稜鏡外側表面之第四支座凹槽上之第一構件1231a。此將在下文詳細描述。第一構件1231a可包括形成於面向稜鏡架1231之第四支座凹槽之表面中的第二突出凹槽PH2。將在下文描述之傾斜導引部件1241之第二突出部件可安放於第二突出凹槽PH2上。
稜鏡1232可安放於稜鏡架1231上。為此目的,稜鏡架1231可具有支座表面,且支座表面可藉由容納凹槽形成。稜鏡1232可包括安置於其中之反射部件。然而,本發明不限於此。並且,稜鏡1232可將自外部(例如自物件)反射之光朝向攝影機模組內部反射。換言之,稜鏡1232可改變反射光之路徑並改良第一攝影機致動器及第二攝影機致動器之空間限制。應理解,以此方式,當攝影機模組之厚度最小化時,攝影機模組可擴展光學路徑並提供高放大率範圍。
另外,第一構件1231a可耦接至稜鏡架1231。第一構件1231a可與安置於除稜鏡架1231之第四稜鏡外側表面中之第四支座凹槽之外的區域中之突出部件接觸。第一構件1231a可與稜鏡架1231一體地形成。替代地,第一構件1231a可由與稜鏡架1231分離之結構形成。
旋轉部件1240包括傾斜導引部件1241,及具有不同極性以便按壓傾斜導引部件1241之第一磁性本體1242及第二磁性本體1243。
傾斜導引部件1241可耦接至移動器1230及外殼1220。特 定言之,在第一實施例中,傾斜導引部件1241可安置於第一構件1231a與第二構件1226之間且耦接至移動器1230及外殼1220。因此,沿該第三方向(Z軸方向),可以此次序安置第四外殼側部件1224、第一構件1231a、傾斜導引部件1241、第二構件1226及稜鏡架1231。
並且,傾斜導引部件1241可安置成鄰近光軸。以此方式,根據實施例之致動器可易於根據將在下文描述之圍繞第一及第二軸線之傾斜改變光學路徑。
並且,傾斜導引部件1241可包括底座、在底座上安置成在該第一方向(X軸方向)上間隔開之第一突出部件,及在底座上安置成在該第二方向(Y軸方向)上間隔開之第二突出部件。並且,第一突出部件及第二突出部件可在相反方向上突出。應理解,傾斜導引部件1241亦可藉由各種術語,諸如「旋轉板」、「導引部件」、「旋轉導引部件」、「傾斜部件」及「傾斜板」指代。此將在下文詳細描述。
第一磁性本體1242可安放於稜鏡架1231之第四支座凹槽1231S4a上。特定言之,第一磁性本體1242可安放於第四支座凹槽之第一凹槽上。
第二磁性本體1243可安放於第二構件1226中。在實施例中,第二磁性本體1243可安放於第二構件1226之第二凹槽gr2中。
並且,第一磁性本體1242與第二磁性本體1243可具有相同極性。舉例而言,第一磁性本體1242可為具有N極之磁體,且第二磁性本體1243可為具有N極之磁體。相對而言,替代地,第一磁性本體1242可為具有S極之磁體,且第二磁性本體1243可為具有S極之磁體。
並且,第一磁性本體1242及第二磁性本體1243可由於如上文所描述具有相同極性而在其間產生斥力。由於此種組態,斥力可施加至耦接至第一磁性本體1242及第二構件1226之稜鏡架1231或耦接至第二磁性本體1243之外殼1220。施加至稜鏡架1231之斥力亦可傳輸至第一構件1231a。以此方式,安置於第一構件1231a與第二構件1226之間的傾斜導引部件1241可由於斥力而被按壓。亦即,斥力可維持允許傾斜導引部件1241 安置於第一構件1231a與第二構件1226之間的力。此將在下文詳細描述。
並且,第一磁性本體1242及第二磁性本體1243可提供為複數個第一磁性本體1242及複數個第二磁性本體1243。以此方式,產生於第一磁性本體1242與第二磁性本體1243之間的斥力可集中至預定點以防止斥力之擴散。舉例而言,斥力可集中至傾斜導引部件之中心以使可充當旋轉阻力的因素最小化。
驅動部件1250包括驅動磁體1251、驅動線圈1252、霍爾感測器部件1253,及基板部件1254。
驅動磁體1251可包括複數個磁體。在實施例中,驅動磁體1251可包括第一磁體1251a、第二磁體1251b及第三磁體1251c。
第一磁體1251a、第二磁體1251b及第三磁體1251c可各自安置於稜鏡架1231之外側表面處。並且,第一磁體1251a及第二磁體1251b可安置成面向彼此。並且,第三磁體1251c可安置於稜鏡架1231之外側表面當中的底部表面上。此將在下文詳細描述。
驅動線圈1252可包括複數個線圈。在實施例中,驅動線圈1252可包括第一線圈1252a、第二線圈1252b及第三線圈1252c。
第一線圈1252a可安置成與第一磁體1251a相對。第一線圈1252a可安置於如上文所描述之第一外殼側部件1221之第一外殼孔1221a中。並且,當電流在第一線圈1252a中流動時,第一磁體1251a可產生一力,第一線圈1252a中產生之磁場反射至該力。
並且,第二線圈1252b可安置成與第二磁體1251b相對。第二線圈1252b可安置於如上文所描述之第二外殼側部件1222之第二外殼孔1222a中。並且,當電流在第二線圈1252b中流動時,第二磁體1251b可產生一力,第二線圈1252b中產生之磁場反射至該力。
第一線圈1252a可安置成面向第二線圈1252b。亦即,第一線圈1252a可安置成相對於該第一方向(X軸方向)與第二線圈1252b對稱。這亦可適用於第一磁體1251a及第二磁體1251b。亦即,第一磁體1251a及第二磁體1251b可安置成相對於該第一方向(X軸方向)對稱。並且,第 一線圈1252a、第二線圈1252b、第一磁體1251a及第二磁體1251b可安置成在該第二方向(Y軸方向)上至少部分地重疊。由於此種組態,第一線圈1252a與第一磁體1251a之間的電磁力及第二線圈1252b與第二磁體1251b之間的電磁力可允許準確地執行X軸傾斜而不會傾斜至一側。
第三線圈1252c可安置成與第三磁體1251c相對。因此,第三線圈1252c可安置於如上文所描述之第三外殼側部件1223之第三個第一外殼孔1223a中。第三線圈1252c可與第三磁體1251c產生電磁力並執行移動器1230及旋轉部件1240相對於外殼1220之Y軸傾斜。
此處,X軸傾斜係指圍繞X軸之傾斜,且Y軸傾斜係指圍繞Y軸之傾斜。
霍爾感測器部件1253可包括複數個霍爾感測器。在實施例中,霍爾感測器部件1253可包括第一霍爾感測器1253a及第二霍爾感測器1253b。第一霍爾感測器1253a可安置於第一線圈1252a或第二線圈1252b之內側處。第一霍爾感測器1253a可偵測第一線圈1252a或第二線圈1252b之內側處磁通量之改變。以此方式,可在第一磁體1251a及第二磁體1251b與第一霍爾感測器1253a之間執行位置感測。以此方式,根據實施例之第二攝影機致動器可控制X軸傾斜。並且,第一霍爾感測器1253a可提供為複數個第一霍爾感測器1253a。
第二霍爾感測器1253b可安置於第三線圈1252c之內側處。第二霍爾感測器1253b可偵測第三線圈1252c之內側處磁通量之改變。以此方式,可在第三磁體1251c與第二霍爾感測器1253b之間執行位置感測。以此方式,根據實施例之第二攝影機致動器可控制Y軸傾斜。
基板部件1254可安置於驅動部件1250之下部部分處。基板部件1254可電連接至驅動線圈1252及霍爾感測器部件1253。舉例而言,基板部件1254可使用表面黏著技術(SMT)耦接至驅動線圈1252及霍爾感測器部件1253。然而,耦接方法不限於此。並且,基板部件1254可以各種形狀形成以用於與耦接至本文中所描述之第二攝影機致動器之另一攝影機致動器電連接。此外,基板部件1254可包括各種凹槽或孔以易於與外殼 1220耦接。
在實施例中,基板部件1254可安置於屏蔽殼1210與外殼1220之間且耦接至屏蔽殼1210及外殼1220。可使用如上文所描述之各種方法執行耦接。並且,經由耦接,驅動線圈1252及霍爾感測器部件1253可安置於外殼1220之外側表面中。
基板部件1254可包括具有可電連接之佈線圖案之電路板,諸如剛性印刷電路板(PCB)、可撓性PCB及剛性可撓性PCB。然而,電路板之類型不限於此。
圖5A為根據實施例之移動器之透視圖,圖5B為沿不同於圖5A之方向之移動器之透視圖,圖6A為根據實施例之稜鏡架之透視圖,圖6B為根據實施例之稜鏡架之仰視圖,圖6C為根據實施例之稜鏡架之側視圖,且圖6D為根據實施例之稜鏡架之另一側視圖。
參考圖5A及圖5B,稜鏡1232可安放於稜鏡架上。稜鏡1232可為充當反射部件之直角稜鏡,但本發明不限於此。
在實施例中,稜鏡1232可具有形成在外側表面之一部分處的突出部件1232a。稜鏡1232可易於經由突出部件1232a耦接至稜鏡架。並且,稜鏡1232可經由底部表面1232b安放於稜鏡架之支座表面上。因此,稜鏡1232之底部表面1232b可對應於稜鏡架之支座表面。在實施例中,底部表面1232b可形成為斜表面以作為稜鏡架之支座表面。因此,有可能防止以下情況:當稜鏡根據稜鏡架之移動而移動時,稜鏡1232由於該移動而與稜鏡架分離。
並且,如上文所描述,稜鏡1232可由可將自外部(例如物件)反射之光朝向攝影機模組內部反射的結構形成。在實施例中,稜鏡1232可由單個鏡面形成。並且,稜鏡1232可改變反射光之路徑並改良第一攝影機致動器及第二攝影機致動器之空間限制。應理解,以此方式,當攝影機模組之厚度最小化時,攝影機模組可擴展光學路徑並提供高放大率範圍。並且,應理解,當攝影機模組之厚度最小化時,包括根據實施例之攝影機致動器之攝影機模組可擴展光學路徑並提供高放大率範圍。
參考圖6A至圖6D,稜鏡架1231可包括上面安放有稜鏡1232之支座表面1231k。支座表面1231k可為斜表面。並且,稜鏡架1231可包括安置於支座表面1231k之上部部分處之階梯形部件1231b。並且,在稜鏡架1231中,階梯形部件1231b可耦接至稜鏡1232之突出部件1232a。
並且,稜鏡架1231可包括複數個外側表面。稜鏡架1231可包括第一稜鏡外側表面1231S1、第二稜鏡外側表面1231S2、第三稜鏡外側表面1231S3,及第四稜鏡外側表面1231S4。
第一稜鏡外側表面1231S1可安置成面向第二稜鏡外側表面1231S2。亦即,第一稜鏡外側表面1231S1可安置成相對於該第一方向(X軸方向)與第二稜鏡外側表面1231S2對稱。
第一稜鏡外側表面1231S1可安置成對應於第一外殼側部件。亦即,第一稜鏡外側表面1231S1可安置成面向第一外殼側部件。並且,第二稜鏡外側表面1231S2可安置成面向第二外殼側部件。
並且,第一稜鏡外側表面1231S1可包括第一支座凹槽1231S1a。另外,第二稜鏡外側表面1231S2可包括第二支座凹槽1231S2a。第一支座凹槽1231S1a及第二支座凹槽1231S2a可安置成相對於該第一方向(X軸方向)彼此對稱。
並且,第一支座凹槽1231S1a及第二支座凹槽1231S2a可安置成在該第二方向(Y軸方向)上重疊。另外,第一磁體1251a可安置於第一支座凹槽1231S1a中,且第二磁體1251b可安置於第二支座凹槽1231S2a中。第一磁體1251a及第二磁體1251b亦可安置成相對於該第一方向(X軸方向)彼此對稱。
如上文所描述,由於第一及第二支座凹槽與第一及第二磁體之位置,因此由每一磁體引起之電磁力可同軸地提供至第一稜鏡外側表面1231S1及第二稜鏡外側表面1231S2。舉例而言,電磁力施加至第一稜鏡外側表面1231S1之區域(例如,電磁力最強之部分)及電磁力施加至第二稜鏡外側表面1231S2之區域(例如,電磁力最強之部分)可安置於平行於該第二方向(Y軸方向)之軸線上。以此方式,可準確地執行X軸傾斜。
第一磁體1251a可安置於第一支座凹槽1231S1a中,且第二磁體1251b可安置於第二支座凹槽1231S2a中。
第三稜鏡外側表面1231S3可為與第一稜鏡外側表面1231S1及第二稜鏡外側表面1231S2接觸且在該第二方向(Y軸方向)上自第一稜鏡外側表面1231S1之一側及第二稜鏡外側表面1231S2之一側延伸的外側表面。並且,第三稜鏡外側表面1231S3可安置於第一稜鏡外側表面1231S1與第二稜鏡外側表面1231S2之間。第三稜鏡外側表面1231S3可為稜鏡架1231中之底部表面。
並且,第三稜鏡外側表面1231S3可包括第三支座凹槽1231S3a。第三磁體1251c可安置於第三支座凹槽1231S3a中。第三稜鏡外側表面1231S3可安置成面向第三外殼側部件1223。並且,第三個第一外殼孔1223a可至少部分地在該第一方向(X軸方向)上與第三支座凹槽1231S3a重疊。因此,第三支座凹槽1231S3a中之第三磁體1251c與第三個第一外殼孔1223a中之第三線圈1252c可安置成面向彼此。並且,第三磁體1251c及第三線圈1252c可產生電磁力以允許第二攝影機致動器圍繞Y軸傾斜。
並且,當X軸傾斜由該複數個磁體(第一磁體1251a及第二磁體1251b)執行時,Y軸傾斜可僅由第三磁體1251c執行。在實施例中,第三支座凹槽1231S3a之面積可大於第一支座凹槽1231S1a或第二支座凹槽1231S2a之面積。由於此種組態,Y軸傾斜與X軸傾斜可在類似電流控制下執行。
第四稜鏡外側表面1231S4可為與第一稜鏡外側表面1231S1及第二稜鏡外側表面1231S2接觸且在該第一方向(X軸方向)上自第一稜鏡外側表面1231S1及第二稜鏡外側表面1231S2延伸的外側表面。並且,第四稜鏡外側表面1231S4可安置於第一稜鏡外側表面1231S1與第二稜鏡外側表面1231S2之間。
第四稜鏡外側表面1231S4可包括第四支座凹槽1231S4a。傾斜導引部件1241可安置於第四支座凹槽1231S4a中。並且,第一構件1231a及第二構件1226可安置於第四支座凹槽1231S4a中。另外,第四支 座凹槽1231S4a可包括複數個區域,例如第一區域AR1、第二區域AR2及第三區域AR3。
第一構件1231a可安置於第一區域AR1中。亦即,第一區域AR1可在該第一方向(X軸方向)上與第一構件1231a重疊。
第二構件1226可安置於第二區域AR2中。亦即,第二區域AR2可在該第一方向(X軸方向)上與第二構件1226重疊。
傾斜導引部件1241可安置於第三區域AR3中。亦即,第三區域AR3可在該第一方向(X軸方向)上與傾斜導引部件1241重疊。並且,第三區域AR3可安置於第一區域AR1與第二區域AR2之間。並且,在本實施例中,第一區域AR1包括在該第一方向(X軸方向)上與第一構件1231a及傾斜導引部件1241之突出部件兩者重疊的區域。第二區域AR2包括在該第一方向(X軸方向)上與傾斜導引部件1241之突出部件及第二構件1226兩者重疊的區域。第三區域AR3將基於在該第三方向(Z軸方向)上與傾斜導引部件1241重疊而在該第一方向(X軸方向)上並不與第一構件1231a及第二構件1226重疊的區域描述。
並且,第四支座凹槽1231S4a可包括第一凹槽gr1。上文所描述的第一磁性本體1242可安放於第一凹槽gr1中。並且,第一凹槽gr1可根據第一磁性本體1242之數目提供為複數個第一凹槽gr1。亦即,第一凹槽gr1之數目可對應於第一磁性本體1242之數目。
並且,在實施例中,第二區域AR2可安置成在該第三方向(Z軸方向)上與第一區域AR1間隔開,其間安置有第三區域AR3。
並且,在第四支座凹槽1231S4a中,第一凹槽gr1及第二區域AR2可在該第一方向(X軸方向)上與稜鏡重疊。換言之,第四支座凹槽1231S4a在該第三方向(Z軸方向)上之長度可大於傾斜導引部件1241在該第三方向(Z軸方向)上之長度。因此,第四支座凹槽1231S4a之底部表面可鄰近第三支座凹槽1231S3a而安置。由於此種組態,傾斜導引部件可鄰近移動器之質心而安置。因此,可使移動器傾斜之力矩值最小化。並且,可使施加至線圈部件或其類似者以使移動器傾斜的電流消耗最小化。
在實施例中,第一區域AR1、第二區域AR2及第三區域AR3在第四稜鏡外側表面1231S4中可具有在該第一方向(X軸方向)上之不同高度。
圖7A為根據實施例之傾斜導引部件之透視圖,圖7B為沿不同於圖7A之方向的傾斜導引部件之透視圖,且圖7C為沿著圖7A中之線AA'截取的傾斜導引部件之橫截面圖。
參考圖7A至圖7C,根據實施例之傾斜導引部件1241可包括底座BS、自底座BS之第一表面1241a突出之第一突出部件PR1,及自底座BS之第二表面1241b突出之第二突出部件PR2。根據結構,上面形成有第一突出部件及第二突出部件之表面可顛倒,但在本說明書中,將基於上述內容給出描述。
首先,底座BS可包括第一表面1241a及與第一表面1241a相對之第二表面1241b。亦即,第一表面1241a可在該第三方向(Z軸方向)上與第二表面1241b間隔開,且第一表面1241a及第二表面1241b可為在傾斜導引部件1241中與彼此相對或面向彼此之外側表面。
傾斜導引部件1241可包括自第一表面1241a朝向一側延伸之第一突出部件PR1。根據實施例,第一突出部件PR1可自第一表面1241a朝向移動器突出。第一突出部件PR1可提供為複數個第一突出部件PR1且包括第一個第一突出部件PR1a及第一個第二突出部件PR1b。
第一個第一突出部件PR1a及第一個第二突出部件PR1b可安置成在該第一方向(X軸方向)上平行。換言之,第一個第一突出部件PR1a及第一個第二突出部件PR1b可在該第一方向(X軸方向)上重疊。並且,在實施例中,第一個第一突出部件PR1a及第一個第二突出部件PR1b可藉由在該第一方向(X軸方向)上延伸之虛擬線劃分成兩個部件。
並且,第一個第一突出部件PR1a及第一個第二突出部件PR1b可各自具有曲率,例如半球形形狀。另外,第一個第一突出部件PR1a及第一個第二突出部件PR1b可在與底座BS之第一表面1241a間隔最遠的點處與外殼之第一凹槽接觸。
並且,傾斜導引部件1241可包括自第二表面1241b朝向一側延伸之第二突出部件PR2。根據實施例,第二突出部件PR2可自第二表面1241b朝向外殼突出。另外,在實施例中,第二突出部件PR2可提供為複數個第二突出部件PR2且包括第二個第一突出部件PR2a及第二個第二突出部件PR2b。
第二個第一突出部件PR2a及第二個第二突出部件PR2b可安置成在該第二方向(Y軸方向)上平行。亦即,第二個第一突出部件PR2a及第二個第二突出部件PR2b可在該第二方向(Y軸方向)上重疊。並且,在實施例中,第二個第一突出部件PR2a及第二個第二突出部件PR2b可藉由在該第二方向(Y軸方向)上延伸之虛擬線劃分成兩個部件。
第二個第一突出部件PR2a及第二個第二突出部件PR2b可各自具有曲率,例如半球形形狀。另外,第二個第一突出部件PR2a及第二個第二突出部件PR2b可在與底座BS之第二表面1241b間隔開的點處與第一構件1231a接觸。
第一個第一突出部件PR1a及第一個第二突出部件PR1b可在該第二方向上安置於第二個第一突出部件PR2a與第二個第二突出部件PR2b之間的區域中。根據實施例,第一個第一突出部件PR1a及第一個第二突出部件PR1b可在該第二方向上安置於第二個第一突出部件PR2a與第二個第二突出部件PR2b之間的間隔空間之中心處。由於此種組態,根據實施例之致動器可允許X軸傾斜之角度具有相對於X軸之相同範圍。換言之,傾斜導引部件1241可提供一範圍(例如,正/負範圍),其中移動器之X軸傾斜相對於第一個第一突出部件PR1a及第一個第二突出部件PR1b為可能的,以相對於X軸為相同的。
並且,第二個第一突出部件PR2a及第二個第二突出部件PR2b可在該第一方向上安置於第一個第一突出部件PR1a與第一個第二突出部件PR1b之間的區域中。根據實施例,第二個第一突出部件PR2a及第二個第二突出部件PR2b可在該第一方向上安置於第一個第一突出部件PR1a與第一個第二突出部件PR1b之間的間隔空間之中心處。由於此種組 態,根據實施例之致動器可允許Y軸傾斜之角度具有相對於Y軸之相同範圍。換言之,相對於第二個第一突出部件PR2a及第二個第二突出部件PR2b,傾斜導引部件1241及移動器可提供一範圍(例如,正/負範圍),其中Y軸傾斜為可能的,以相對於Y軸為相同的。
特定言之,第一表面1241a可包括第一外側線M1、第二外側線M2、第三外側線M3及第四外側線M4。第一外側線M1與第二外側線M2可面向彼此,且第三外側線M3與第四外側線M4可面向彼此。並且,第三外側線M3及第四外側線M4可安置於第一外側線M1與第二外側線M2之間。另外,儘管第一外側線M1及第二外側線M2垂直於該第一方向(X軸方向),但第三外側線M3及第四外側線M4可平行於該第一方向(X軸方向)。
此處,第一突出部件PR1可安置於第一虛擬線VL1上。此處,第一虛擬線VL1為將第一外側線M1及第二外側線M2中之每一者劃分成兩個部件的線。因此,傾斜導引部件1241可易於經由第一突出部件PR1執行X軸傾斜。此外,因為傾斜導引部件1241執行相對於第一虛擬線VL1之X軸傾斜,因此旋轉力可均勻地施加至傾斜導引部件1241。因此,可精確執行X軸傾斜,且可改良裝置可靠性。
並且,第一個第一突出部件PR1a及第一個第二突出部件PR1b可安置成相對於第一虛擬線VL1及第二虛擬線VL2對稱。替代地,第一個第一突出部件PR1a及第一個第二突出部件PR1b可安置成相對於第一中心點C1對稱。由於此種組態,在X軸傾斜期間由於藉由第一突出部件PR1之支撐之支撐力可相對於第二虛擬線VL2均勻地施加至傾斜導引部件之上側及下側。因此,可改良傾斜導引部件之可靠性。此處,第二虛擬線VL2為將第三外側線M3及第四外側線M4中之每一者劃分成兩個部件的線。並且,第一中心點C1可為第一虛擬線VL1與第二虛擬線VL2之間的相交點。替代地,第一中心點C1可為根據傾斜導引部件1241之形狀對應於質心的點。
並且,第二表面1241b可包括第五外側線M1'、第六外側線 M2'、第七外側線M3'及第八外側線M4'。第五外側線M1'與第六外側線M2'可面向彼此,且第七外側線M3'與第八外側線M4'可面向彼此。並且,第七外側線M3'及第八外側線M4'可安置於第五外側線M1'與第六外側線M2'之間。另外,儘管第五外側線M1'及第六外側線M2'垂直於該第一方向(X軸方向),但第七外側線M3'及第八外側線M4'可平行於該第一方向(X軸方向)。
此外,因為傾斜導引部件1241執行相對於第四虛擬線VL2'之Y軸傾斜,因此旋轉力可均勻地施加至傾斜導引部件1241。因此,可精確執行Y軸傾斜,且可改良裝置可靠性。
並且,第二個第一突出部件PR2a及第二個第二突出部件PR2b可安置成相對於第四虛擬線VL2'上之第三虛擬線VL1'對稱。替代地,第二個第一突出部件PR2a及第二個第二突出部件PR2b可安置成相對於第二中心點C1'對稱。由於此種組態,在Y軸傾斜期間由於藉由第二突出部件PR2之支撐之支撐力可相對於第四虛擬線VL2'均勻地施加至傾斜導引部件之上側及下側。因此,可改良傾斜導引部件之可靠性。此處,第三虛擬線VL1'為將第五外側線M1'及第六外側線M2'中之每一者劃分成兩個部件的線。並且,第二中心點C1'可為第三虛擬線VL1'與第四虛擬線VL2'之間的相交點。替代地,第二中心點C1'可為根據傾斜導引部件1241之形狀對應於質心的點。
並且,第一個第一突出部件PR1a與第一個第二突出部件PR1b之間在該第一方向(X軸方向)上的間隙DR2可大於第二突出部件PR2在該第一方向(X軸方向)上之長度。因此,可使由於第二突出部件PR2之電阻最小化,同時相對於第一個第一突出部件PR1a及第一個第二突出部件PR1b執行X軸傾斜。
對應於上文,第二個第一突出部件PR2a與第二個第二突出部件PR2b之間在該第二方向(Y軸方向)上的間隙ML2可大於第一突出部件PR1在該第二方向(Y軸方向)上之長度。因此,可使由於第一突出部件PR1之電阻最小化,同時相對於第二個第一突出部件PR2a及第二個 第二突出部件PR2b執行Y軸傾斜。
圖8A為根據實施例的移除屏蔽殼及基板之第二攝影機致動器之透視圖,圖8B為沿著圖8A中之線BB'截取的橫截面圖,且圖8C為沿著圖8A中之線CC'截取的橫截面圖。
參考圖8A至圖8C,第一線圈1252a可安置於第一外殼側部件1221處,且第一磁體1251a可安置於稜鏡架1231之第一稜鏡外側表面1231S1處。因此,第一線圈1252a與第一磁體1251a可安置成與彼此相對。第一磁體1251a可至少部分地在該第二方向(Y軸方向)上與第一線圈1252a重疊。
並且,第二線圈1252b可安置於第二外殼側部件1222處,且第二磁體1251b可安置於稜鏡架1231之第二稜鏡外側表面1231S2處。因此,第二線圈1252b與第二磁體1251b可安置成與彼此相對。第二磁體1251b可至少部分地在該第二方向(Y軸方向)上與第二線圈1252b重疊。
並且,第一線圈1252a及第二線圈1252b可在該第二方向(Y軸方向)上重疊,且第一磁體1251a及第二磁體1251b可在該第二方向(Y軸方向)上重疊。
由於此種組態,如上文所描述,施加至稜鏡架之外側表面(第一稜鏡外側表面及第二稜鏡外側表面)之電磁力可安置於平行於該第二方向(Y軸方向)之軸線上,且可準確且精確地執行X軸傾斜。
並且,傾斜導引部件1241之第二突出部件PR2a及PR2b可與外殼1220接觸。另外,在執行X軸傾斜的情況下,第二突出部件PR2a及PR2b可為傾斜之參考軸(或旋轉軸)。因此,傾斜導引部件1241及移動器1230可豎直地移動。
並且,如上文所描述,第一霍爾感測器1253a可安置於外側處以電連接且耦接至基板部件1254。然而,第一霍爾感測器1253a之位置不限於此。
並且,第三線圈1252c可安置於第三外殼側部件1223處,且第三磁體1251c可安置於稜鏡架1231之第三稜鏡外側表面1231S3處。 第三線圈1252c及第三磁體1251c可至少部分地在該第一方向(X軸方向)上重疊。因此,第三線圈1252c與第三磁體1251c之間的電磁力之強度可易於控制。
如上文所描述,傾斜導引部件1241可安置於稜鏡架1231之第四稜鏡外側表面1231S4上。並且,傾斜導引部件1241可安放於第四稜鏡外側表面之第四支座凹槽1231S4a中。如上文所描述,第四支座凹槽1231S4a可包括第一區域AR1、第二區域AR2及第三區域AR3。
第一構件1231a可安置於第一區域AR1中,且第一構件1231a可包括第二突出凹槽PH2。第二突出凹槽PH2可安置於朝向傾斜導引部件1241之方向上之第一構件1231a之表面上,亦即,安置於面向傾斜導引部件1241之第一構件1231a之表面上。
並且,第一構件1231a之長度可大於傾斜導引部件1241在該第二方向(Y軸方向)上之長度。另外,第一構件1231a可安放於第一區域AR1中。並且,第一構件1231a可安放於第一區域AR1中、耦接至移動器1230,並旋轉。第一構件1231a可與移動器1230一體地形成或與其分離。由於此種組態,可將產生於第一磁性本體1242中之斥力RF2傳輸至移動器1230之第一構件1231a(RF2')。因此,第一構件1231a可將力與產生於第一磁性本體1242中之斥力RF2在相同方向上施加至傾斜導引部件1241。並且,傾斜導引部件1241之第二突出部件PR2可容納於第二突出凹槽PH2中。第二構件1226可安置於第二區域AR2中。第二構件1226可包括面向第一凹槽gr1之第二凹槽gr2。並且,第二構件1226可包括第一突出凹槽PH1,其安置於與第二凹槽gr2相對之表面處。第一突出凹槽PH1及第一凹槽gr1可在該第三方向(Z軸方向)上重疊。因此,可相對於容納於第一突出凹槽PH1中之第一突出部件PR1準確地執行X軸傾斜。
並且,傾斜導引部件1241之第一突出部件PR1可容納於第一突出凹槽PH1中。因此,第一突出部件PR1可與第一突出凹槽PH1接觸。第一突出凹槽PH1之最大直徑可對應於第一突出部件PR1之最大直徑。此亦可適用於第二突出凹槽PH2及第二突出部件PR2。亦即,第二突 出凹槽PH2之最大直徑可對應於第二突出部件PR2之最大直徑。並且,因此,第二突出部件PR2可與第二突出凹槽PH2接觸。由於此種組態,可易於發生相對於第一突出部件PR1之第一軸線傾斜及相對於第二突出部件PR2之第二軸線傾斜,且可改良傾斜半徑。
傾斜導引部件1241可安置於第三區域AR3中。如上文所描述,傾斜導引部件1241可包括第一突出部件PR1及第二突出部件PR2。此處,第一突出部件PR1及第二突出部件PR2可分別安置於底座BS之第二表面1241b及第一表面1241a上。以此方式,甚至在將在下文描述之另一實施例中,第一突出部件PR1及第二突出部件PR2可以各種方式安置於底座BS之面向彼此之表面上。並且,應理解,分別容納有第一突出部件PR1及第二突出部件PR2之第一突出凹槽PH1及第二突出凹槽PH2亦可改變為對應於第一突出部件PR1及第二突出部件PR2之形狀及位置。
並且,稜鏡1232可至少部分地在該第一方向(X軸方向)上與傾斜導引部件1241重疊。並且,稜鏡1232可在該第一方向(X軸方向)上與第一磁性本體1242及第二磁性本體1243重疊。換言之,在實施例中,第四支座凹槽1231S4a可在該第一方向(X軸方向)上與稜鏡1232重疊。以此方式,根據實施例之攝影機致動器可使第四支座凹槽1231S4a在該第三方向(Z軸方向)上之長度最小化並提供適合於小型化之結構。因此,包括根據實施例之攝影機致動器之攝影機模組亦可經小型化。並且,稜鏡1232及傾斜導引部件1241可安置成鄰近的。換言之,傾斜導引部件可安置成鄰近移動器之質心。以此方式,根據實施例之攝影機致動器可最小化使移動器傾斜之力矩值並最小化施加至線圈部件或其類似者以使移動器傾斜之電流消耗。因此,可減小功耗且可改良裝置可靠性。
圖9為說明根據實施例之驅動部件之視圖。
參考圖9,如上文所描述,驅動部件1250包括驅動磁體1251、驅動線圈1252、霍爾感測器部件1253,及基板部件1254。
並且,如上文所描述,驅動磁體1251可包括第一磁體1251a、第二磁體1251b及第三磁體1251c,其由於電磁力而提供驅動力。第一磁體 1251a、第二磁體1251b及第三磁體1251c可各自安置於稜鏡架1231之外側表面處。
並且,驅動線圈1252可包括複數個線圈。在實施例中,驅動線圈1252可包括第一線圈1252a、第二線圈1252b及第三線圈1252c。
第一線圈1252a可安置成與第一磁體1251a相對。因此,第一線圈1252a可安置於如上文所描述之第一外殼側部件1221之第一外殼孔1221a中。並且,第二線圈1252b可安置成與第二磁體1251b相對。因此,第二線圈1252b可安置於如上文所描述之第二外殼側部件1222之第二外殼孔1222a中。
根據實施例之第二攝影機致動器可由於驅動磁體1251與驅動線圈1252之間的電磁力而控制移動器1230圍繞第一軸線(在X軸方向上)或圍繞第二軸線(在Y軸方向上)旋轉。以此方式,在OIS實施期間,可使離心或傾斜現象之出現率最小化,且可提供最佳光學特性。
並且,根據實施例,經由安置於外殼1220與移動器1230之間的旋轉部件1240之傾斜導引部件1241,可實施OIS以解決對致動器之大小之限制,且可提供超細超小攝影機致動器及包括該攝影機致動器之攝影機模組。
基板部件1254可包括第一基板側部件1254a、第二基板側部件1254b及第三基板側部件1254c。
第一基板側部件1254a與第二基板側部件1254b可安置成面向彼此。並且,第三基板側部件1254c可安置於第一基板側部件1254a與第二基板側部件1254b之間。
並且,第一基板側部件1254a可安置於第一外殼側部件與屏蔽殼之間,且第二基板側部件1254b可安置於第二外殼側部件與屏蔽殼之間。並且,第三基板側部件1254c可安置於第三外殼側部件與屏蔽殼之間且可為基板部件1254之底部表面。
第一基板側部件1254a可耦接且電連接至第一線圈1252a。並且,第一基板側部件1254a可耦接且電連接至第一霍爾感測器1253a。
第二基板側部件1254b可耦接且電連接至第二線圈1252b。並且,應理解,第二基板側部件1254b可耦接且電連接至第一霍爾感測器。
第三基板側部件1254c可耦接且電連接至第三線圈1252c。並且,第三基板側部件1254c可耦接且電連接至第二霍爾感測器1253b。
圖10A為根據實施例之第二攝影機致動器之透視圖,圖10B為沿著圖10A中之線DD'截取的橫截面圖,且圖10C為圖10B中所說明之第二攝影機致動器之移動之例示性視圖。
參考圖10A至圖10C,可執行Y軸傾斜。亦即,旋轉可發生在該第一方向(X軸方向)上且可實施OIS。
在實施例中,安置於稜鏡架1231之下部部分處之第三磁體1251c可與第三線圈1252c形成電磁力且使移動器1230相對於該第二方向(Y軸方向)傾斜或旋轉。
特定言之,可將第一磁性本體1242與第二磁性本體1243之間的斥力傳輸至第一構件1231a及第二構件1226並傳輸至安置於第一構件1231a與第二構件1226之間的傾斜導引部件1241。因此,傾斜導引部件1241可由於斥力而耦接至移動器1230及外殼1220。
並且,第二突出部件PR2可由第一構件1231a支撐。此處,在實施例中,傾斜導引部件1241可以朝向第一構件1231a突出之第二突出部件PR2作為參考軸(或旋轉軸),亦即,相對於該第二方向(Y軸方向)旋轉或傾斜。換言之,傾斜導引部件1241可以朝向第一構件1231a突出之第二突出部件PR2作為參考軸(或旋轉軸)在該第一方向(X軸方向)上旋轉或傾斜。
舉例而言,由於安置於第三支座凹槽中之第三磁體1251c與安置於第三基板側部件上之第三線圈1252c之間的第一電磁波力F1A及F1B,移動器1230可在X軸方向上旋轉第一角度θ1(X1至X1a)且可實施OIS。並且,由於安置於第三支座凹槽中之第三磁體1251c與安置於第三基板側部件上之第三線圈1252c之間的第一電磁波力F1A及F1B,移動器1230可在X軸方向上旋轉第一角度θ1(X1至X1b)且可實施OIS。第一 角度θ1可在±1°至3°範圍內但不限於此。
圖11A為根據實施例之第二攝影機致動器之透視圖,圖11B為沿著圖11A中之線EE'截取的橫截面圖,且圖11C為圖11B中所說明之第二攝影機致動器之移動之例示性視圖。
參考圖11A至圖11C,可執行X軸傾斜。亦即,移動器1230可在Y軸方向上傾斜或旋轉且可實施OIS。
在實施例中,安置於稜鏡架1231中之第一磁體1251a及第二磁體1251b可分別與第一線圈1252a及第二線圈1252b形成電磁力,且使傾斜導引部件1241及移動器1230相對於該第一方向(X軸方向)傾斜或旋轉。
特定言之,可將第一磁性本體1242與第二磁性本體1243之間的斥力傳輸至第一構件1231a及第二構件1226並傳輸至安置於第一構件1231a與第二構件1226之間的傾斜導引部件1241。因此,傾斜導引部件1241可由於斥力而耦接至移動器1230及外殼1220。
並且,第一個第一突出部件PR1a及第一個第二突出部件PR1b可在該第一方向(X軸方向)上間隔開且由第二構件1226支撐。並且,在實施例中,傾斜導引部件1241可以朝向第二構件1226突出之第一突出部件PR1作為參考軸(或旋轉軸),亦即,相對於該第一方向(X軸方向)旋轉或傾斜。
換言之,傾斜導引部件1241可以朝向第二構件1226突出之第一突出部件PR1作為參考軸(或旋轉軸)在該第二方向(Y軸方向)上旋轉或傾斜。
舉例而言,由於安置於第一支座凹槽中之第一磁體1251a及第二磁體1251b與安置於第一及第二基板側部件上之第一線圈1252a及第二線圈1252b之間的第二電磁波力F2A及F2B,移動器1230可在Y軸方向上旋轉第二角度θ2(Y1至Y1a)且可實施OIS。並且,由於安置於第一支座凹槽中之第一磁體1251a及第二磁體1251b與安置於第一及第二基板側部件上之第一線圈1252a及第二線圈1252b之間的第二電磁波力F2A及 F2B,移動器1230可在Y軸方向上旋轉第二角度θ2(Y1至Y1b)且可實施OIS。第二角度θ2可在±1°至3°範圍內但不限於此。
根據實施例之第二攝影機致動器可由於稜鏡架中之驅動磁體與安置於外殼中之驅動線圈之間的電磁力而控制移動器1230在該第一方向(X軸方向)或該第二方向(Y軸方向)上旋轉。以此方式,在OIS實施期間,可使離心或傾斜現象之出現率最小化,且可提供最佳光學特性。並且,如上文所描述,「Y軸傾斜」係指在該第一方向(X軸方向)上之旋轉或傾斜,且「X軸傾斜」係指在該第二方向(Y軸方向)上之旋轉或傾斜。
此外,如上文所描述,因為在實施例中,稜鏡1232與傾斜導引部件1241安置成鄰近的,因此傾斜導引部件可安置成鄰近移動器之質心。因此,根據實施例之攝影機致動器可最小化使移動器傾斜之力矩值並最小化施加至線圈部件或其類似者以使移動器傾斜之電流消耗。因此,可減小功耗且可改良裝置可靠性。
圖12A為根據第二實施例之第二攝影機致動器之分解透視圖,且圖12B為根據第二實施例之外殼之透視圖。
參考圖12A及圖12B,根據實施例之第二攝影機致動器1200包括屏蔽殼1210、外殼1220、移動器1230、旋轉部件1240、驅動部件1250、第一構件1231a及第二構件1226。
移動器1230可包括稜鏡架1231及安放於稜鏡架1231上之稜鏡1232。並且,旋轉部件1240可包括傾斜導引部件1241,及具有不同極性以按壓傾斜導引部件1241之第一磁性本體1242與第二磁性本體1243。並且,驅動部件1250包括驅動磁體1251、驅動線圈1252、霍爾感測器部件1253、基板部件1254,及磁軛部件1255。
首先,屏蔽殼1210可安置於第二攝影機致動器1200之最外側處且安置成環繞將在下文描述之旋轉部件1240,及驅動部件1250。
屏蔽殼1210可阻擋或減少由外部產生之電磁波。亦即,屏蔽殼1210可降低旋轉部件1240或驅動部件1250中故障之出現率。
外殼1220可安置於屏蔽殼1210內部。並且,外殼1220可 安置於將在下文描述之基板部件1254之內側處。外殼1220可經緊固以裝配至屏蔽殼1210。
外殼1220可包括第一外殼側部件1221、第二外殼側部件1222、第三外殼側部件1223及第四外殼側部件1224。
第二構件1226可安置於外殼1220中。第二構件1226可安置或包括於外殼中。並且,第二構件1226可耦接至外殼1220。在實施例中,第二構件1226可安置於第三外殼孔1223a與第四外殼側部件1224之間。並且,第二構件1226可穿過形成於第三外殼側部件1223中之外殼凹槽1223b'且耦接至第三外殼側部件1223。
因此,第二構件1226可耦接至外殼1220且可甚至在將在下文描述之移動器1230之傾斜期間保持固定。並且,第二構件1226包括第二凹槽gr2,其上安放有第二磁性本體1243。因此,第二構件1226可固定第二磁性本體1243之位置並防止支撐力由於斥力而改變。並且,第二構件1226可與外殼1220一體地形成或與其分離。在第二構件1226與外殼1220一體地形成的情況下,第二構件1226與外殼1220之間的耦接力可得以改良且攝影機致動器之可靠性可得以改良。並且,在第二構件1226與外殼1220分離的情況下,第二構件1226及外殼1220之裝配及製造之容易度可得以改良。在下文中,將基於第二構件1226與外殼1220分離之情況給出描述。第一外殼側部件1221及第二外殼側部件1222可安置成面向彼此。並且,第三外殼側部件1223與第四外殼側部件1224可安置成面向彼此。
並且,第三外殼側部件1223及第四外殼側部件1224可安置於第一外殼側部件1221與第二外殼側部件1222之間。
第三外殼側部件1223可與第一外殼側部件1221、第二外殼側部件1222及第四外殼側部件1224接觸。第三外殼側部件1223可為外殼1220中之底部表面。關於方向之上述給定描述可同樣適用。
並且,第一外殼側部件1221可包括第一外殼孔1221a。將在下文描述之第一線圈1252a可安置於第一外殼孔1221a中。
並且,第二外殼側部件1222可包括第二外殼孔1222a。並 且,將在下文描述之第二線圈1252b可安置於第二外殼孔1222a中。
第一線圈1252a及第二線圈1252b可耦接至基板部件1254。在實施例中,第一線圈1252a及第二線圈1252b可電連接至基板部件1254且電流可在其中流動。電流為允許第二攝影機致動器圍繞X軸傾斜之電磁力之因素。
並且,第三外殼側部件1223可包括第三外殼孔1223a及外殼凹槽1223b'。
將在下文描述之第三線圈1252c可安置於第三外殼孔1223a中。第三線圈1252c可耦接至基板部件1254。並且,第三線圈1252c可電連接至基板部件1254且電流可在其中流動。電流為允許第二攝影機致動器圍繞Y軸傾斜之電磁力之因素。
將在下文描述之第一構件1231a可安放於外殼凹槽1223b'中。因此,第一構件1231a可耦接至第三外殼側部件1223。儘管第一構件1231a在第一實施例中已經描述為易於經由第三個第二外殼孔耦接至外殼1220,但在下文中,第一構件1231a可經由突出部或其類似者安放於外殼凹槽中且耦接至外殼1220。
第四外殼側部件1224可安置於第一外殼側部件1221與第二外殼側部件1222之間且可與第一外殼側部件1221、第二外殼側部件1222及第三外殼側部件1223接觸。
並且,外殼1220可包括由第一外殼側部件1221至第四外殼側部件1224形成之容納部件1225。第二構件1226、第一構件1231a及稜鏡架1231可作為元件安置於容納部件1225中。並且,外殼1220可進一步包括面向第四外殼側部件1224之第五外殼側部件。另外,第五外殼側部件可安置於第一外殼側部件1221與第二外殼側部件1222之間且可與第一外殼側部件1221、第二外殼側部件1222及第三外殼側部件1223接觸。並且,第五外殼側部件可包括開口區域且提供自稜鏡1232反射之光移動的路徑。並且,第五外殼側部件可包括突出部、凹槽或其類似者且易於耦接至與其鄰近之另一攝影機致動器。由於此種組態,藉由同時提供光學路徑並改良 形成有提供光學路徑之開口之第五外殼側部件與另一元件之間的耦接力,開口由於分離或其類似者之移動可經抑制且可使光學路徑之改變最小化。
移動器1230包括稜鏡架1231及安放於稜鏡架1231上之稜鏡1232。首先,稜鏡架1231可安放於外殼1220之容納部件1225上。稜鏡架1231可包括分別對應於第一外殼側部件1221、第二外殼側部件1222、第三外殼側部件1223及第四外殼側部件1224的第一稜鏡外側表面至第四稜鏡外側表面。並且,稜鏡架1231可包括安置於第四稜鏡外側表面之第四支座凹槽上之第一構件1231a。此將在下文詳細描述。第一構件1231a可包括形成於面向稜鏡架1231之第四支座凹槽之表面中的第二突出凹槽PH2。將在下文描述之傾斜導引部件1241之第二突出部件可安放於第二突出凹槽PH2上。
稜鏡1232可安放於稜鏡架1231上。為此目的,稜鏡架1231可具有支座表面,且支座表面可藉由容納凹槽形成。在實施例中,稜鏡1232可由鏡面形成。在下文中,將基於稜鏡1232形成為鏡面之情況給出描述,但稜鏡1232亦可如在前一實施例中形成為複數個透鏡。舉例而言,稜鏡1232可包括安置於其中之反射部件。然而,本發明不限於此。並且,稜鏡1232可將自外部(例如物件)反射之光朝向攝影機模組內部反射。換言之,稜鏡1232可改變反射光之路徑並改良第一攝影機致動器及第二攝影機致動器之空間限制。應理解,以此方式,當攝影機模組之厚度最小化時,攝影機模組可擴展光學路徑並提供高放大率範圍。
另外,第一構件1231a可耦接至稜鏡架1231。第一構件1231a可與安置於除稜鏡架1231之第四稜鏡外側表面中之第四支座凹槽之外的區域中之突出部件接觸。第一構件1231a可與稜鏡架1231一體地形成。替代地,第一構件1231a可由與稜鏡架1231分離之結構形成。
旋轉部件1240包括傾斜導引部件1241,及具有不同極性以按壓傾斜導引部件1241之第一磁性本體1242及第二磁性本體1243。
傾斜導引部件1241可耦接至移動器1230及外殼1220。特定言之,傾斜導引部件1241可安置於第一構件1231a與第二構件1226之 間且耦接至移動器1230及外殼1220。因此,沿該第三方向(Z軸方向),可以此次序安置第四外殼側部件1224、第一構件1231a、傾斜導引部件1241、第二構件1226及稜鏡架1231。
傾斜導引部件1241可安置成鄰近光軸。以此方式,根據實施例之致動器可易於根據將在下文描述之圍繞第一及第二軸線之傾斜改變光學路徑。
並且,傾斜導引部件1241可包括底座、在底座上安置成在該第一方向(X軸方向)上間隔開之第一突出部件,及在底座上安置成在該第二方向(Y軸方向)上間隔開之第二突出部件。並且,第一突出部件及第二突出部件可在相反方向上突出。此將在下文詳細描述。
第一磁性本體1242可安放於稜鏡架1231之第四支座凹槽1231S4a上。特定言之,第一磁性本體1242可安放於第四支座凹槽之第一凹槽上。
第二磁性本體1243可安放於第二構件1226中。在實施例中,第二磁性本體1243可安放於第二構件1226之第二凹槽gr2中。
並且,第一磁性本體1242及第二磁性本體1243可具有相同極性。舉例而言,第一磁性本體1242可為具有N極之磁體,且第二磁性本體1243可為具有N極之磁體。相對而言,替代地,第一磁性本體1242可為具有S極之磁體,且第二磁性本體1243可為具有S極之磁體。
並且,第一磁性本體1242及第二磁性本體1243可由於如上文所描述具有相同極性而在其間產生斥力。由於此種組態,斥力可施加至耦接至第一磁性本體1242及第二構件1226之稜鏡架1231或耦接至第二磁性本體1243之外殼1220。施加至稜鏡架1231之斥力亦可傳輸至第一構件1231a。以此方式,安置於第一構件1231a與第二構件1226之間的傾斜導引部件1241可由於斥力而被按壓。亦即,斥力可維持允許傾斜導引部件1241安置於第一構件1231a與第二構件1226之間的力。此將在下文詳細描述。
並且,第二構件1226可包括在該第一方向上自該第二方向(Y軸方向)上之兩側延伸的延伸部件。延伸部件可耦接至第一外殼側部件 1221及第二外殼側部件1222。耦接可使用如上文所描述之突出部及凹槽藉由緊固執行。並且,除安放於外殼凹槽1223b'中且耦接至外殼1220之外,第二構件1226亦可耦接至至少部分地在該第一方向上與第二構件1226重疊之第一構件1231a及移動器1230。因此,可改良元件之間的耦接力且可改良攝影機致動器之可靠性。
驅動部件1250包括驅動磁體1251、驅動線圈1252、霍爾感測器部件1253、磁軛部件1255,及基板部件1254。
驅動磁體1251可包括複數個磁體。在實施例中,驅動磁體1251可包括第一磁體1251a、第二磁體1251b及第三磁體1251c。
第一磁體1251a、第二磁體1251b及第三磁體1251c可各自安置於稜鏡架1231之外側表面處。並且,第一磁體1251a及第二磁體1251b可安置成面向彼此。並且,第三磁體1251c可安置於稜鏡架1231之外側表面當中的底部表面上。此將在下文詳細描述。
驅動線圈1252可包括複數個線圈。在實施例中,驅動線圈1252可包括第一線圈1252a、第二線圈1252b及第三線圈1252c。
第一線圈1252a可安置成與第一磁體1251a相對。因此,第一線圈1252a可安置於如上文所描述之第一外殼側部件1221之第一外殼孔1221a中。並且,當電流在第一線圈1252a中流動時,第一磁體1251a可產生一力,第一線圈1252a中產生之磁場反射至該力。
並且,第二線圈1252b可安置成與第二磁體1251b相對。因此,第二線圈1252b可安置於如上文所描述之第二外殼側部件1222之第二外殼孔1222a中。並且,當電流在第二線圈1252b中流動時,第二磁體1251b可產生一力,第二線圈1252b中產生之磁場反射至該力。
第一線圈1252a可安置成面向第二線圈1252b。亦即,第一線圈1252a可安置成相對於該第一方向(X軸方向)與第二線圈1252b對稱。這亦可適用於第一磁體1251a及第二磁體1251b。亦即,第一磁體1251a及第二磁體1251b可安置成相對於該第一方向(X軸方向)對稱。並且,第一線圈1252a、第二線圈1252b、第一磁體1251a及第二磁體1251b可安置 成在該第二方向(Y軸方向)上至少部分地重疊。由於此種組態,第一線圈1252a與第一磁體1251a之間的電磁力及第二線圈1252b與第二磁體1251b之間的電磁力可允許準確地執行X軸傾斜而不會傾斜至一側。
第三線圈1252c可安置成與第三磁體1251c相對。因此,第三線圈1252c可安置於如上文所描述之第三外殼側部件1223之第三外殼孔1223a中。第三線圈1252c可與第三磁體1251c產生電磁力並執行移動器1230及旋轉部件1240相對於外殼1220之Y軸傾斜。
霍爾感測器部件1253可包括複數個霍爾感測器。在實施例中,霍爾感測器部件1253可包括第一霍爾感測器1253a及第二霍爾感測器1253b。第一霍爾感測器1253a可安置於第一線圈1252a或第二線圈1252b之內側處。第一霍爾感測器1253a可偵測第一線圈1252a或第二線圈1252b之內側處磁通量之改變。以此方式,可在第一磁體1251a及第二磁體1251b與第一霍爾感測器1253a之間執行位置感測。以此方式,根據實施例之第二攝影機致動器可控制X軸傾斜。並且,第一霍爾感測器1253a可提供為複數個第一霍爾感測器1253a。
並且,第二霍爾感測器1253b可安置於第三線圈1252c之內側處。第二霍爾感測器1253b可偵測第三線圈1252c之內側處磁通量之改變。以此方式,可在第三磁體1251c與第二霍爾感測器1253b之間執行位置感測。以此方式,根據實施例之第二攝影機致動器可控制Y軸傾斜。
基板部件1254可安置於驅動部件1250之下部部分處。基板部件1254可電連接至驅動線圈1252及霍爾感測器部件1253。舉例而言,基板部件1254可使用SMT耦接至驅動線圈1252及霍爾感測器部件1253。然而,耦接方法不限於此。
基板部件1254可安置於屏蔽殼1210與外殼1220之間且耦接至屏蔽殼1210及外殼1220。可使用如上文所描述之各種方法執行耦接。
並且,基板部件1254可以各種形狀形成以用於與耦接至本文中所描述之第二攝影機致動器之另一攝影機致動器電連接。舉例而言,基板部件1254可包括基板孔1254h且可經由基板孔1254h耦接至外殼之側部 件(例如,第一外殼側部件或第二外殼側部件)。另外,經由耦接,驅動線圈1252及霍爾感測器部件1253可安置於外殼1220之外側表面中。
基板部件1254可包括具有可電連接之佈線圖案之電路板,諸如剛性PCB、可撓性PCB及剛性可撓性PCB。然而,電路板之類型不限於此。
磁軛部件1255可包括第一磁軛1255a、第二磁軛1255b及第三磁軛1255c。
第一磁軛1255a可安置於第一磁體1251a上。並且,第一磁軛1255a可安放於第一支座凹槽1231S1a中。第一磁軛1255a可耦接至第一磁體1251a,且第一磁體1251a可易於安放於第一支座凹槽1231S1a中。因此,可改良第一磁體1251a與稜鏡架1231之間的耦接力且可改良攝影機致動器之可靠性。
同樣,第二磁軛1255b可安置於第二磁體1251b上。並且,第二磁軛1255b可安放於第二支座凹槽1231S2a中。另外,第二磁軛1255b可耦接至第二磁體1251b,且第二磁體1251b可易於安放於第二支座凹槽1231S2a中。因此,可改良第二磁體1251b與稜鏡架1231之間的耦接力且可改良攝影機致動器之可靠性。
第三磁軛1255c可安置於第三磁體1251c上。並且,第三磁軛1255c可安放於第三支座凹槽1231S3a中且耦接至第三磁體1251c。因此,可改良第三磁體1251c與稜鏡架1231之間的耦接力且可改良攝影機致動器之可靠性。
圖13A為根據實施例之稜鏡架之透視圖,圖13B為根據實施例之稜鏡架之仰視圖,且圖13C為根據實施例之稜鏡架之側視圖。
參考圖13A至圖13C,稜鏡架1231可包括上面安放有稜鏡1232之支座表面1231k。支座表面1231k可為斜表面。並且,稜鏡架1231可包括安置於支座表面1231k之上部部分處之階梯形部件1231b。並且,在稜鏡架1231中,階梯形部件1231b可耦接至稜鏡1232之突出部件1232a。
並且,稜鏡架1231可包括複數個外側表面。稜鏡架1231可 包括第一稜鏡外側表面1231S1、第二稜鏡外側表面1231S2、第三稜鏡外側表面1231S3,及第四稜鏡外側表面1231S4。
第一稜鏡外側表面1231S1可安置成面向第二稜鏡外側表面1231S2。亦即,第一稜鏡外側表面1231S1可安置成相對於該第一方向(X軸方向)與第二稜鏡外側表面1231S2對稱。
第一稜鏡外側表面1231S1可安置成對應於第一外殼側部件1221。亦即,第一稜鏡外側表面1231S1可安置成面向第一外殼側部件。並且,第二稜鏡外側表面1231S2可安置成面向第二外殼側部件1222。
並且,第一稜鏡外側表面1231S1可包括第一支座凹槽1231S1a。另外,第二稜鏡外側表面1231S2可包括第二支座凹槽1231S2a。第一支座凹槽1231S1a與第二支座凹槽1231S2a可安置成相對於該第一方向(X軸方向)彼此對稱。
並且,第一支座凹槽1231S1a及第二支座凹槽1231S2a可安置成在該第二方向(Y軸方向)上重疊。
另外,第一磁體1251a可安置於第一支座凹槽1231S1a中,且第二磁體1251b可安置於第二支座凹槽1231S2a中。第一磁體1251a及第二磁體1251b亦可安置成相對於該第一方向(X軸方向)彼此對稱。
如上文所描述,由於第一及第二支座凹槽與第一及第二磁體之位置,因此由每一磁體引起之電磁力可同軸地提供至第一稜鏡外側表面1231S1及第二稜鏡外側表面1231S2。舉例而言,電磁力施加至第一稜鏡外側表面1231S1之區域(例如,電磁力最強之部分)及電磁力施加至第二稜鏡外側表面1231S2之區域(例如,電磁力最強之部分)可安置於平行於該第二方向(Y軸方向)之軸線上。以此方式,可準確地執行X軸傾斜。
第一磁體1251a可安置於第一支座凹槽1231S1a中,且第二磁體1251b可安置於第二支座凹槽1231S2a中。
第三稜鏡外側表面1231S3可為與第一稜鏡外側表面1231S1及第二稜鏡外側表面1231S2接觸且在該第二方向(Y軸方向)上自第一稜鏡外側表面1231S1之一側及第二稜鏡外側表面1231S2之一側延伸的外側 表面。並且,第三稜鏡外側表面1231S3可安置於第一稜鏡外側表面1231S1與第二稜鏡外側表面1231S2之間。第三稜鏡外側表面1231S3可為稜鏡架1231中之底部表面。
並且,第三稜鏡外側表面1231S3可包括第三支座凹槽1231S3a。第三磁體1251c可安置於第三支座凹槽1231S3a中。第三稜鏡外側表面1231S3可安置成面向第三外殼側部件1223。並且,第三外殼孔1223a可至少部分地在該第一方向(X軸方向)上與第三支座凹槽1231S3a重疊。因此,第三支座凹槽1231S3a中之第三磁體1251c與第三外殼孔1223a中之第三線圈1252c可安置成面向彼此。並且,第三磁體1251c及第三線圈1252c可產生電磁力以允許第二攝影機致動器圍繞Y軸傾斜。
並且,當X軸傾斜由該複數個磁體(第一磁體1251a及第二磁體1251b)執行時,Y軸傾斜可僅由第三磁體1251c執行。在實施例中,第三支座凹槽1231S3a之面積可大於第一支座凹槽1231S1a或第二支座凹槽1231S2a之面積。由於此種組態,Y軸傾斜與X軸傾斜可在類似電流控制下執行。
第四稜鏡外側表面1231S4可為與第一稜鏡外側表面1231S1及第二稜鏡外側表面1231S2接觸且在該第一方向(X軸方向)上自第一稜鏡外側表面1231S1及第二稜鏡外側表面1231S2延伸的外側表面。並且,第四稜鏡外側表面1231S4可安置於第一稜鏡外側表面1231S1與第二稜鏡外側表面1231S2之間。
第四稜鏡外側表面1231S4可包括第四支座凹槽1231S4a。傾斜導引部件1241可安置於第四支座凹槽1231S4a中。並且,第一構件1231a及第二構件1226可安置於第四支座凹槽1231S4a中。另外,第四支座凹槽1231S4a可包括複數個區域,例如第一區域AR1、第二區域AR2及第三區域AR3。
第一構件1231a可安置於第一區域AR1中。亦即,第一區域AR1可在該第一方向(X軸方向)上與第一構件1231a重疊。
第二構件1226可安置於第二區域AR2中。亦即,第二區域 AR2可在該第一方向(X軸方向)上與第二構件1226重疊。
傾斜導引部件1241可安置於第三區域AR3中。亦即,第三區域AR3可在該第一方向(X軸方向)上與傾斜導引部件1241重疊。並且,第三區域AR3可安置於第一區域AR1與第二區域AR2之間。
在本實施例中,第一區域AR1、第二區域AR2及第三區域AR3之高度在該第一方向(X軸方向)上可不同。在實施例中,高度在該第一方向(X軸方向)上可按第一區域AR1>第三區域AR3>第二區域AR2之次序愈來愈小。因此,階梯可形成於第一區域AR1與第三區域AR3之間及第三區域AR3與第二區域AR2之間。
並且,高度在安放於第一區域AR1中之第一構件1231a處在該第一方向上可最大,且第一構件1231a可藉由第一區域AR1與第三區域AR3之間的階梯支撐且可在整體耦接至移動器1230時移動。
並且,第四支座凹槽1231S4a可包括第一凹槽gr1。上文所描述的第一磁性本體1242可安放於第一凹槽gr1中。並且,第一凹槽gr1可根據第一磁性本體1242之數目提供為複數個第一凹槽gr1。亦即,第一凹槽gr1之數目可對應於第一磁性本體1242之數目。
並且,在實施例中,第二區域AR2可安置成在該第三方向(Z軸方向)上與第一區域AR1間隔開,其間安置有第三區域AR3。
圖14A為根據實施例之傾斜導引部件之透視圖,圖14B為沿不同於圖14A之方向的傾斜導引部件之透視圖,且圖14C為沿著圖14A中之線FF'截取的傾斜導引部件之橫截面圖。
參考圖14A至圖14C,根據實施例之傾斜導引部件1241可包括底座BS、自底座BS之第一表面1241a突出之第一突出部件PR1,及自底座BS之第二表面1241b突出之第二突出部件PR2。並且,如上文所描述,根據結構,上面形成有第一突出部件及第二突出部件之表面可顛倒,但將基於上述內容給出描述。
首先,底座BS可包括第一表面1241a及與第一表面1241a相對之第二表面1241b。亦即,第一表面1241a可在該第三方向(Z軸方向) 上與第二表面1241b間隔開,且第一表面1241a及第二表面1241b可為在傾斜導引部件1241中與彼此相對或面向彼此之外側表面。
傾斜導引部件1241可包括自第一表面1241a朝向一側延伸之第一突出部件PR1。根據實施例,第一突出部件PR1可自第一表面1241a朝向移動器突出。第一突出部件PR1可提供為複數個第一突出部件PR1且包括第一個第一突出部件PR1a及第一個第二突出部件PR1b。
第一個第一突出部件PR1a及第一個第二突出部件PR1b可安置成在該第一方向(X軸方向)上平行。換言之,第一個第一突出部件PR1a及第一個第二突出部件PR1b可在該第一方向(X軸方向)上重疊。並且,在實施例中,第一個第一突出部件PR1a及第一個第二突出部件PR1b可藉由在該第一方向(X軸方向)上延伸之虛擬線劃分成兩個部件。
並且,第一個第一突出部件PR1a及第一個第二突出部件PR1b可各自具有曲率,例如半球形形狀。另外,第一個第一突出部件PR1a及第一個第二突出部件PR1b可在與底座BS之第一表面1241a間隔最遠的點處與外殼之第一凹槽gr1接觸。
並且,傾斜導引部件1241可包括自第二表面1241b朝向一側延伸之第二突出部件PR2。根據實施例,第二突出部件PR2可自第二表面1241b朝向外殼突出。另外,在實施例中,第二突出部件PR2可提供為複數個第二突出部件PR2且包括第二個第一突出部件PR2a及第二個第二突出部件PR2b。
第二個第一突出部件PR2a及第二個第二突出部件PR2b可安置成在該第二方向(Y軸方向)上平行。亦即,第二個第一突出部件PR2a及第二個第二突出部件PR2b可在該第二方向(Y軸方向)上重疊。並且,在實施例中,第二個第一突出部件PR2a及第二個第二突出部件PR2b可藉由在該第二方向(Y軸方向)上延伸之第四虛擬線VL2'劃分成兩個部件。
第二個第一突出部件PR2a及第二個第二突出部件PR2b可各自具有曲率,例如半球形形狀。另外,第二個第一突出部件PR2a及第二個第二突出部件PR2b可在與底座BS之第二表面1241b間隔開的點處與第 一構件1231a接觸。
第一個第一突出部件PR1a及第一個第二突出部件PR1b可在該第二方向上安置於第二個第一突出部件PR2a與第二個第二突出部件PR2b之間的區域中。根據實施例,第一個第一突出部件PR1a及第一個第二突出部件PR1b可在該第二方向上安置於第二個第一突出部件PR2a與第二個第二突出部件PR2b之間的間隔空間之中心處。由於此種組態,根據實施例之致動器可允許X軸傾斜之角度具有相對於X軸之相同範圍。換言之,傾斜導引部件1241可提供一範圍(例如,正/負範圍),其中移動器之X軸傾斜相對於第一個第一突出部件PR1a及第一個第二突出部件PR1b為可能的,以相對於X軸為相同的。
並且,第二個第一突出部件PR2a及第二個第二突出部件PR2b可在該第一方向上安置於第一個第一突出部件PR1a與第一個第二突出部件PR1b之間的區域中。根據實施例,第二個第一突出部件PR2a及第二個第二突出部件PR2b可在該第一方向上安置於第一個第一突出部件PR1a與第一個第二突出部件PR1b之間的間隔空間之中心處。由於此種組態,根據實施例之致動器可允許Y軸傾斜之角度具有相對於Y軸之相同範圍。換言之,相對於第二個第一突出部件PR2a及第二個第二突出部件PR2b,傾斜導引部件1241及移動器可提供一範圍(例如,正/負範圍),其中Y軸傾斜為可能的,以相對於Y軸為相同的。
第一突出部件PR1可安置於第一虛擬線VL1上。此處,第一虛擬線VL1為在該第二方向(Y軸方向)上將第一表面1241a劃分成兩個部件之線。因此,傾斜導引部件1241可易於經由第一突出部件PR1執行X軸傾斜。此外,因為傾斜導引部件1241執行相對於第一虛擬線VL1之X軸傾斜,因此旋轉力可均勻地施加至傾斜導引部件1241。因此,可精確執行X軸傾斜,且可改良裝置可靠性。
並且,第一個第一突出部件PR1a及第一個第二突出部件PR1b可安置成相對於第一虛擬線VL1及第二虛擬線VL2對稱。替代地,第一個第一突出部件PR1a及第一個第二突出部件PR1b可安置成相對於第 一中心點C1對稱。由於此種組態,在X軸傾斜期間由於藉由第一突出部件PR1之支撐之支撐力可相對於第二虛擬線VL2均勻地施加至傾斜導引部件之上側及下側。因此,可改良傾斜導引部件之可靠性。此處,第二虛擬線VL2為在該第一方向(X軸方向)上將第一表面1241a劃分成兩個部件之線。並且,第一中心點C1可為第一虛擬線VL1與第二虛擬線VL2之間的相交點。替代地,第一中心點C1可為根據傾斜導引部件1241之形狀對應於質心的點。
此外,因為傾斜導引部件1241執行相對於第四虛擬線VL2'之Y軸傾斜,因此旋轉力可均勻地施加至傾斜導引部件1241。因此,可精確執行Y軸傾斜,且可改良裝置可靠性。
並且,第二個第一突出部件PR2a及第二個第二突出部件PR2b可安置成相對於第四虛擬線VL2'上之第三虛擬線VL1'對稱。替代地,第二個第一突出部件PR2a及第二個第二突出部件PR2b可安置成相對於第二中心點C1'對稱。由於此種組態,在Y軸傾斜期間由於藉由第二突出部件PR2之支撐之支撐力可相對於第四虛擬線VL2'均勻地施加至傾斜導引部件之上側及下側。因此,可改良傾斜導引部件之可靠性。此處,第三虛擬線VL1'為在該第二方向(Y軸方向)上將第二表面1241b劃分成兩個部件之線。第四虛擬線VL2'為在該第一方向(X軸方向)上劃分第二表面1241b之線。並且,第二中心點C1'可為第三虛擬線VL1'與第四虛擬線VL2'之間的相交點。替代地,第二中心點C1'可為根據傾斜導引部件1241之形狀對應於質心的點。
另外,關於第一突出部件PR1及第二突出部件PR2之上述給定描述可同樣適用。並且,底座BS之形狀可根據攝影機致動器之重量或緊固結構以各種方式改變。
圖15A為根據實施例之移除屏蔽殼及基板之第二攝影機致動器之透視圖,圖15B為沿著圖15A中之線GG'截取的橫截面圖,且圖15C為沿著圖15A中之線HH'截取的橫截面圖。
參考圖15A至圖15C,第一線圈1252a可安置於第一外殼 側部件1221處,且第一磁體1251a可安置於稜鏡架1231之第一稜鏡外側表面1231S1處。因此,第一線圈1252a與第一磁體1251a可安置成與彼此相對。第一磁體1251a可至少部分地在該第二方向(Y軸方向)上與第一線圈1252a重疊。
並且,第二線圈1252b可安置於第二外殼側部件1222處,且第二磁體1251b可安置於稜鏡架1231之第二稜鏡外側表面1231S2處。因此,第二線圈1252b與第二磁體1251b可安置成與彼此相對。第二磁體1251b可至少部分地在該第二方向(Y軸方向)上與第二線圈1252b重疊。
並且,第一線圈1252a及第二線圈1252b可在該第二方向(Y軸方向)上重疊,且第一磁體1251a及第二磁體1251b可在該第二方向(Y軸方向)上重疊。
由於此種組態,施加至稜鏡架之外側表面(第一稜鏡外側表面及第二稜鏡外側表面)之電磁力可安置於平行於該第二方向(Y軸方向)之軸線上,且可準確且精確地執行X軸傾斜。
並且,傾斜導引部件1241之第二突出部件PR2a及PR2b可與外殼1220接觸。另外,在執行X軸傾斜的情況下,第二突出部件PR2a及PR2b可為傾斜之參考軸(或旋轉軸)。因此,傾斜導引部件1241及移動器1230可豎直地移動。
並且,如上文所描述,第一霍爾感測器1253a可安置於外側處以電連接且耦接至基板部件1254。然而,第一霍爾感測器1253a之位置不限於此。
並且,第三線圈1252c可安置於第三外殼側部件1223處,且第三磁體1251c可安置於稜鏡架1231之第三稜鏡外側表面1231S3處。第三線圈1252c及第三磁體1251c可至少部分地在該第一方向(X軸方向)上重疊。因此,第三線圈1252c與第三磁體1251c之間的電磁力之強度可易於控制。
如上文所描述,傾斜導引部件1241可安置於稜鏡架1231之第四稜鏡外側表面1231S4上。並且,傾斜導引部件1241可安放於第四稜 鏡外側表面之第四支座凹槽1231S4a中。如上文所描述,第四支座凹槽1231S4a可包括第一區域AR1、第二區域AR2及第三區域AR3。
第一構件1231a可安置於第一區域AR1中,且第一構件1231a可包括第二突出凹槽PH2。第二突出凹槽PH2可安置於朝向傾斜導引部件1241之方向上之第一構件1231a之表面上,亦即,安置於面向傾斜導引部件1241之第一構件1231a之表面上。
並且,第一構件1231a之長度可大於傾斜導引部件1241在該第二方向(Y軸方向)上之長度。另外,第一構件1231a可安放於第一區域AR1中。並且,第一構件1231a可安放於第一區域AR1中、耦接至移動器1230,並旋轉。第一構件1231a可與移動器1230一體地形成或與其分離。由於此種組態,可將產生於第一磁性本體1242中之斥力RF2傳輸至移動器1230之第一構件1231a(RF2')。因此,第一構件1231a可將力與產生於第一磁性本體1242中之斥力RF2在相同方向上施加至傾斜導引部件1241。並且,傾斜導引部件1241之第二突出部件PR2可容納於第二突出凹槽PH2中。
第二構件1226可安置於第二區域AR2中。第二構件1226可包括面向第一凹槽gr1之第二凹槽gr2。並且,第二構件1226可包括安置於與第二凹槽gr2相對之表面處之第一突出凹槽PH1。第一突出凹槽PH1及第一凹槽gr1可在該第三方向(Z軸方向)上重疊。因此,可相對於容納於第一突出凹槽PH1中之第一突出部件PR1準確地執行X軸傾斜。
並且,傾斜導引部件1241之第一突出部件PR1可容納於第一突出凹槽PH1中。因此,第一突出部件PR1可與第一突出凹槽PH1接觸。第一突出凹槽PH1之最大直徑可對應於第一突出部件PR1之最大直徑。此亦可適用於第二突出凹槽PH2及第二突出部件PR2。亦即,第二突出凹槽PH2之最大直徑可對應於第二突出部件PR2之最大直徑。並且,因此,第二突出部件PR2可與第二突出凹槽PH2接觸。由於此種組態,可易於發生相對於第一突出部件PR1之第一軸線傾斜及相對於第二突出部件PR2之第二軸線傾斜,且可改良傾斜半徑。
圖16為說明根據實施例之驅動部件之視圖。
參考圖16,如上文所描述,驅動部件1250包括驅動磁體1251、驅動線圈1252、霍爾感測器部件1253、基板部件1254及磁軛部件1255。
並且,如上文所描述,驅動磁體1251可包括第一磁體1251a、第二磁體1251b及第三磁體1251c,其由於電磁力而提供驅動力。第一磁體1251a、第二磁體1251b及第三磁體1251c可各自安置於稜鏡架1231之外側表面處。
並且,驅動線圈1252可包括複數個線圈。在實施例中,驅動線圈1252可包括第一線圈1252a、第二線圈1252b及第三線圈1252c。
第一線圈1252a可安置成與第一磁體1251a相對。因此,第一線圈1252a可安置於如上文所描述之第一外殼側部件1221之第一外殼孔1221a中。並且,第二線圈1252b可安置成與第二磁體1251b相對。因此,第二線圈1252b可安置於如上文所描述之第二外殼側部件1222之第二外殼孔1222a中。
根據實施例之第二攝影機致動器可由於驅動磁體1251與驅動線圈1252之間的電磁力而控制移動器1230圍繞第一軸線(在X軸方向上)或圍繞第二軸線(在Y軸方向上)旋轉。以此方式,在OIS實施期間,可使離心或傾斜現象之出現率最小化,且可提供最佳光學特性。
並且,根據實施例,經由安置於外殼1220與移動器1230之間的旋轉部件1240之傾斜導引部件1241,可實施OIS以解決對致動器之大小之限制,且可提供超細超小攝影機致動器及包括該攝影機致動器之攝影機模組。
關於磁軛部件1255及基板部件1254之上述給定描述可同樣適用。
圖17A為根據實施例之第二攝影機致動器之透視圖,圖17B為沿著圖17A中之線MM'截取的橫截面圖,且圖17C為圖17B中所說明之第二攝影機致動器之移動之例示性視圖。
參考圖17A至圖17C,可執行Y軸傾斜。亦即,旋轉可發生在該第一方向(X軸方向)上且可實施OIS。
在實施例中,安置於稜鏡架1231之下部部分處之第三磁體1251c可與第三線圈1252c形成電磁力且使移動器1230相對於該第二方向(Y軸方向)傾斜或旋轉。
特定言之,可將第一磁性本體1242與第二磁性本體1243之間的斥力傳輸至第一構件1231a及第二構件1226並傳輸至安置於第一構件1231a與第二構件1226之間的傾斜導引部件1241。因此,傾斜導引部件1241可由於斥力而耦接至移動器1230及外殼1220。
並且,第二突出部件PR2可由第一構件1231a支撐。此處,在實施例中,傾斜導引部件1241可以朝向第一構件1231a突出之第二突出部件PR2作為參考軸(或旋轉軸),亦即,相對於該第二方向(Y軸方向)旋轉或傾斜。換言之,傾斜導引部件1241可以朝向第一構件1231a突出之第二突出部件PR2作為參考軸(或旋轉軸)在該第一方向(X軸方向)上旋轉或傾斜。
舉例而言,由於安置於第三支座凹槽中之第三磁體1251c與安置於第三基板側部件上之第三線圈1252c之間的第一電磁波力F1A及F1B,移動器1230可在X軸方向上旋轉第一角度θ1(X1至X1a)且可實施OIS。並且,由於安置於第三支座凹槽中之第三磁體1251c與安置於第三基板側部件上之第三線圈1252c之間的第一電磁波力F1A及F1B,移動器1230可在X軸方向上旋轉第一角度θ1(X1至X1b)且可實施OIS。第一角度θ1可在±1°至3°範圍內但不限於此。
圖18A為根據實施例之第二攝影機致動器之透視圖,圖18B為沿著圖18A中之線LL'截取的橫截面圖,且圖18C為圖18B中所說明之第二攝影機致動器之移動之例示性視圖。
參考圖18A至圖18C,可執行X軸傾斜。亦即,移動器1230可在Y軸方向上傾斜或旋轉且可實施OIS。
在實施例中,安置於稜鏡架1231中之第一磁體1251a及第 二磁體1251b可分別與第一線圈1252a及第二線圈1252b形成電磁力,且使傾斜導引部件1241及移動器1230相對於該第一方向(X軸方向)傾斜或旋轉。
特定言之,可將第一磁性本體1242與第二磁性本體1243之間的斥力傳輸至第一構件1231a及第二構件1226並傳輸至安置於第一構件1231a與第二構件1226之間的傾斜導引部件1241。因此,傾斜導引部件1241可由於斥力而耦接至移動器1230及外殼1220。
並且,第一個第一突出部件PR1a及第一個第二突出部件PR1b可在該第一方向(X軸方向)上間隔開且由第二構件1226支撐。並且,在實施例中,傾斜導引部件1241可以朝向第二構件1226突出之第一突出部件PR1作為參考軸(或旋轉軸),亦即,相對於該第一方向(X軸方向)旋轉或傾斜。
換言之,傾斜導引部件1241可以朝向第二構件1226突出之第一突出部件PR1作為參考軸(或旋轉軸)在該第二方向(Y軸方向)上旋轉或傾斜。
舉例而言,由於安置於第一支座凹槽中之第一磁體1251a及第二磁體1251b與安置於第一及第二基板側部件上之第一線圈1252a及第二線圈1252b之間的第二電磁波力F2A及F2B,移動器1230可在Y軸方向上旋轉第二角度θ2(Y1至Y1a)且可實施OIS。並且,由於安置於第一支座凹槽中之第一磁體1251a及第二磁體1251b與安置於第一及第二基板側部件上之第一線圈1252a及第二線圈1252b之間的第二電磁波力F2A及F2B,移動器1230可在Y軸方向上旋轉第二角度θ2(Y1至Y1b)且可實施OIS。第二角度θ2可在±1°至3°範圍內但不限於此。
根據實施例之第二攝影機致動器可由於稜鏡架中之驅動磁體與安置於外殼中之驅動線圈之間的電磁力而控制移動器1230在該第一方向(X軸方向)或該第二方向(Y軸方向)上旋轉。以此方式,在OIS實施期間,可使離心或傾斜現象之出現率最小化,且可提供最佳光學特性。並且,如上文所描述,「Y軸傾斜」係指在該第一方向(X軸方向)上之旋轉或傾 斜,且「X軸傾斜」係指在該第二方向(Y軸方向)上之旋轉或傾斜。
此外,如上文所描述,因為在實施例中,稜鏡1232與傾斜導引部件1241安置成鄰近的,因此傾斜導引部件可安置成鄰近移動器之質心。因此,根據實施例之攝影機致動器可最小化使移動器傾斜之力矩值並最小化施加至線圈部件或其類似者以使移動器傾斜之電流消耗。因此,可減小功耗且可改良裝置可靠性。
圖19A為根據第三實施例之第二攝影機致動器之分解透視圖,且圖19B為根據第三實施例之外殼之透視圖。
參考圖19A及圖19B,根據實施例之第二攝影機致動器1200包括屏蔽殼1210、外殼1220、移動器1230、旋轉部件1240、驅動部件1250、第一構件1231a及第二構件1226。
移動器1230可包括稜鏡架1231及安放於稜鏡架1231上之稜鏡1232。並且,旋轉部件1240可包括傾斜導引部件1241,及具有不同極性以按壓傾斜導引部件1241之第一磁性本體1242與第二磁性本體1243。並且,驅動部件1250包括驅動磁體1251、驅動線圈1252、霍爾感測器部件1253、基板部件1254,及磁軛部件1255。
首先,屏蔽殼1210可安置於第二攝影機致動器1200之最外側處且安置成環繞將在下文描述之旋轉部件1240,及驅動部件1250。
屏蔽殼1210可阻擋或減少由外部產生之電磁波。亦即,屏蔽殼1210可降低旋轉部件1240或驅動部件1250中故障之出現率。
外殼1220可安置於屏蔽殼1210內部。並且,外殼1220可安置於將在下文描述之基板部件1254之內側處。外殼1220可經緊固以裝配至屏蔽殼1210。
外殼1220可包括第一外殼側部件1221、第二外殼側部件1222、第三外殼側部件1223及第四外殼側部件1224。
第一外殼側部件1221與第二外殼側部件1222可安置成面向彼此。並且,第三外殼側部件1223與第四外殼側部件1224可安置成面向彼此。
並且,第三外殼側部件1223及第四外殼側部件1224可安置於第一外殼側部件1221與第二外殼側部件1222之間。
第三外殼側部件1223可與第一外殼側部件1221、第二外殼側部件1222及第四外殼側部件1224接觸。第三外殼側部件1223可為外殼1220中之底部表面。關於方向之上述給定描述可同樣適用。
並且,第一外殼側部件1221可包括第一外殼孔1221a。將在下文描述之第一線圈1252a可安置於第一外殼孔1221a中。
並且,第二外殼側部件1222可包括第二外殼孔1222a。並且,將在下文描述之第二線圈1252b可安置於第二外殼孔1222a中。
第一線圈1252a及第二線圈1252b可耦接至基板部件1254。在實施例中,第一線圈1252a及第二線圈1252b可電連接至基板部件1254且電流可在其中流動。電流為允許第二攝影機致動器圍繞X軸傾斜之電磁力之因素。
並且,第三外殼側部件1223可包括第三外殼孔1223a及外殼凹槽1223b'。
將在下文描述之第三線圈1252c可安置於第三外殼孔1223a中。第三線圈1252c可耦接至基板部件1254。並且,第三線圈1252c可電連接至基板部件1254且電流可在其中流動。電流為允許第二攝影機致動器圍繞Y軸傾斜之電磁力之因素。
將在下文描述之第一構件1231a可安放於外殼凹槽1223b'中。因此,第一構件1231a可耦接至第三外殼側部件1223。如在第二實施例中,第一構件1231a可經由突出部或其類似者安放於外殼凹槽中且耦接至外殼1220。
第四外殼側部件1224可安置於第一外殼側部件1221與第二外殼側部件1222之間且可與第一外殼側部件1221、第二外殼側部件1222及第三外殼側部件1223接觸。
並且,外殼1220可包括由第一外殼側部件1221至第四外殼側部件1224形成之容納部件1225。第二構件1226、第一構件1231a及 移動器1230可作為元件安置於容納部件1225中。
並且,外殼1220可進一步包括面向第四外殼側部件1224之第五外殼側部件。另外,第五外殼側部件可安置於第一外殼側部件1221與第二外殼側部件1222之間且可與第一外殼側部件1221、第二外殼側部件1222及第三外殼側部件1223接觸。並且,第五外殼側部件可包括開口面積並提供自稜鏡1232反射之光移動的路徑。並且,第五外殼側部件可包括突出部、凹槽或其類似者且易於耦接至與其鄰近之另一攝影機致動器。由於此種組態,藉由同時提供光學路徑並改良形成有提供光學路徑之開口之第五外殼側部件與另一元件之間的耦接力,開口由於分離或其類似者之移動可經抑制且可使光學路徑之改變最小化。
第二構件1226可安置於外殼1220中。第二構件1226可安置或包括於外殼中。並且,第二構件1226可耦接至外殼1220。在實施例中,第二構件1226可安置於第三外殼孔1223a與第四外殼側部件1224之間。並且,第二構件1226可穿過形成於第三外殼側部件1223中之外殼凹槽1223b'且耦接至第三外殼側部件1223。
因此,第二構件1226可耦接至外殼1220且可甚至在將在下文描述之移動器1230之傾斜期間保持固定。並且,第二構件1226包括上面安放有傾斜導引部件之第二突出部之第二突出凹槽。因此,第二構件1226允許傾斜導引部件之突出部鄰近第四支座凹槽中之稜鏡而安置且允許為傾斜參考軸之突出部接近移動器1230之質心而安置。以此方式,因為在傾斜期間,一旦為使傾斜最小化而移動移動器1230,驅動線圈所消耗之電流就可最小化且功耗可減小。
並且,第二構件1226可與外殼1220一體地形成或與其分離。在第二構件1226與外殼1220一體地形成的情況下,第二構件1226與外殼1220之間的耦接力可得以改良且攝影機致動器之可靠性可得以改良。並且,在第二構件1226與外殼1220分離的情況下,第二構件1226及外殼1220之裝配及製造之容易度可得以改良。在下文中,將基於第二構件1226與外殼1220分離之情況給出描述。
移動器1230包括稜鏡架1231及安放於稜鏡架1231上之稜鏡1232。
首先,稜鏡架1231可安放於外殼1220之容納部件1225上。稜鏡架1231可包括第一稜鏡外側表面至第四稜鏡外側表面,其分別對應於第一外殼側部件1221、第二外殼側部件1222、第三外殼側部件1223及第四外殼側部件1224。並且,稜鏡架1231可包括安置於第四支座凹槽1231S4a上之第一構件1231a。此將在下文詳細描述。
稜鏡1232可安放於稜鏡架1231上。為此目的,稜鏡架1231可具有支座表面,且支座表面可藉由容納凹槽形成。在實施例中,稜鏡1232可由鏡面形成。在下文中,將基於稜鏡1232由鏡面形成之情況給出描述,但稜鏡1232亦可如在前一實施例中由複數個透鏡形成。舉例而言,稜鏡1232可包括安置於其中之反射部件。然而,本發明不限於此。並且,稜鏡1232可將自外部(例如物件)反射之光朝向攝影機模組內部反射。換言之,稜鏡1232可改變反射光之路徑並改良第一攝影機致動器及第二攝影機致動器之空間限制。應理解,以此方式,當攝影機模組之厚度最小化時,攝影機模組可擴展光學路徑並提供高放大率範圍。
另外,第一構件1231a可耦接至稜鏡架1231。第一構件1231a可與安置於除稜鏡架1231之第四稜鏡外側表面中之第四支座凹槽之外的區域中之突出部件接觸。第一構件1231a可與稜鏡架1231一體地形成。替代地,第一構件1231a可由與稜鏡架1231分離之結構形成。
旋轉部件1240包括傾斜導引部件1241,及具有不同極性以按壓傾斜導引部件1241之第一磁性本體1242及第二磁性本體1243。
傾斜導引部件1241可耦接至移動器1230及外殼1220。特定言之,傾斜導引部件1241可安置於第一構件1231a與第二構件1226之間且耦接至移動器1230及外殼1220。然而,不同於上述描述,在本實施例中,傾斜導引部件1241可安置於第二構件1226與稜鏡架1231之間。特定言之,傾斜導引部件1241可安置於第二構件1226與稜鏡架1231之第四支座凹槽1231S4a之間。
在該第三方向(Z軸方向)上,第四外殼側部件1224、第一構件1231a、第二構件1226、傾斜導引部件1241及稜鏡架1231可以此次序安置。並且,第一磁性本體1242及第二磁性本體1243可分別安放於形成於第一構件1231a中之第一凹槽gr1及形成於第二構件1226中之第二凹槽gr2上。在本實施例中,第一凹槽gr1及第二凹槽gr2之位置可不同於上文在其他實施例中所描述的第一及第二凹槽之位置。然而,第一凹槽gr1安置於第一構件1231a中且隨移動器整體地移動,且第二凹槽gr2安置於第二構件1226中以對應於第一凹槽gr1且耦接至外殼1220。因此,術語在本說明書中可互換地使用。
並且,傾斜導引部件1241可安置成鄰近光軸。以此方式,根據實施例之致動器可易於根據將在下文描述之圍繞第一及第二軸線之傾斜改變光學路徑。
傾斜導引部件1241可包括安置成在該第一方向(X軸方向)上間隔開之第一突出部件及安置成在該第二方向(Y軸方向)上間隔開之第二突出部件。並且,第一突出部件及第二突出部件可在相反方向上突出。此將在下文詳細描述。
並且,如上文所描述,第一磁性本體1242可安放於稜鏡架1231之第四支座凹槽1231S4a上。另外,第二磁性本體1243可安放於第二構件1226中。
第一磁性本體1242及第二磁性本體1243可具有相同極性。舉例而言,第一磁性本體1242可為具有N極之磁體,且第二磁性本體1243可為具有N極之磁體。相對而言,替代地,第一磁性本體1242可為具有S極之磁體,且第二磁性本體1243可為具有S極之磁體。
第一磁性本體1242及第二磁性本體1243可由於如上文所描述具有相同極性而在其間產生斥力。由於此種組態,斥力可施加至耦接至第一磁性本體1242之第一構件1231a或稜鏡架1231及耦接至第二磁性本體1243之第二構件1226或外殼1220。此處,施加至第一構件1231a之斥力亦可傳輸至稜鏡架1231。以此方式,安置於第一構件1231a與第二構件 1226之間的傾斜導引部件1241可由於斥力而被按壓。亦即,斥力可維持允許傾斜導引部件1241安置於第一構件1231a與第二構件1226之間的力。以此方式,可甚至在X軸傾斜或Y軸傾斜期間維持傾斜導引部件1241在移動器1230與外殼1220之間的位置。
驅動部件1250包括驅動磁體1251、驅動線圈1252、霍爾感測器部件1253、基板部件1254,及磁軛部件1255。關於驅動部件之上述給定描述可同樣適用。
圖20A為根據實施例之稜鏡架之透視圖,圖20B為根據實施例之稜鏡架之仰視圖,且圖20C為根據實施例之稜鏡架之側視圖。
參考圖20A至圖20C,稜鏡架1231可包括上面安放有稜鏡1232之支座表面1231k。支座表面1231k可為斜表面。並且,稜鏡架1231可包括安置於支座表面1231k之上部部分處之階梯形部件1231b。並且,在稜鏡架1231中,階梯形部件1231b可耦接至稜鏡1232之突出部件1232a。
稜鏡架1231可包括複數個外側表面。舉例而言,稜鏡架1231可包括第一稜鏡外側表面1231S1、第二稜鏡外側表面1231S2、第三稜鏡外側表面1231S3及第四稜鏡外側表面1231S4。上文在先前實施例中給出的關於稜鏡架之描述可同樣適用。
特定言之,第四稜鏡外側表面1231S4可包括第四支座凹槽1231S4a。並且,在第四支座凹槽1231S4a中,第一構件1231a、第二構件1226及傾斜導引部件1241可在該第三方向(Z軸方向)上以此次序安置。
在實施例中,第四支座凹槽1231S4a可包括複數個區域,例如第一區域AR1、第二區域AR2及第三區域AR3。
第一構件1231a可安置於第一區域AR1中。亦即,第一區域AR1可在該第一方向(X軸方向)上與第一構件1231a重疊。
第二構件1226可安置於第二區域AR2中。亦即,第二區域AR2可在該第一方向(X軸方向)上與第二構件1226重疊。
傾斜導引部件1241可安置於第三區域AR3中。並且,第三區域AR3可在該第一方向(X軸方向)上與傾斜導引部件1241重疊。
並且,第二區域AR2可安置於第一區域AR1與第三區域AR3之間。
在本實施例中,第一區域AR1、第二區域AR2及第三區域AR3之高度在該第一方向(X軸方向)上可不同。在實施例中,第一區域AR1之高度可大於第二區域AR2及第三區域AR3在該第一方向(X軸方向)上之高度。因此,階梯可形成於第一區域AR1與第二區域AR2之間。
並且,第一構件1231a可包括第一凹槽gr1。上文所描述的第一磁性本體1242可安放於第一凹槽gr1中。並且,第一凹槽gr1可根據第一磁性本體1242之數目提供為複數個第一凹槽gr1。亦即,第一凹槽gr1之數目可對應於第一磁性本體1242之數目。
圖21A為根據實施例之傾斜導引部件之透視圖,圖21B為沿不同於圖21A之方向的傾斜導引部件之透視圖,且圖21C為沿著圖21A中之線FF'截取的傾斜導引部件之橫截面圖。
參考圖21A至圖21C,根據實施例之傾斜導引部件1241可包括底座BS、自底座BS之第一表面1241a突出之第一突出部件PR1,及自底座BS之第二表面1241b突出之第二突出部件PR2。根據結構,上面形成有第一突出部件及第二突出部件之表面可顛倒,但將基於上文給出描述。並且,上文在先前實施例中給出的關於表面之描述可同樣適用。
圖22A為根據實施例之移除屏蔽殼及基板之第二攝影機致動器之透視圖,圖22B為沿著圖22A中之線PP'截取的橫截面圖,且圖22C為沿著圖22A中之線QQ'截取的橫截面圖。
參考圖22A至圖22C,第一線圈1252a可安置於第一外殼側部件1221處,且第一磁體1251a可安置於稜鏡架1231之第一稜鏡外側表面1231S1處。因此,第一線圈1252a與第一磁體1251a可安置成與彼此相對。第一磁體1251a可至少部分地在該第二方向(Y軸方向)上與第一線圈1252a重疊。
並且,第二線圈1252b可安置於第二外殼側部件1222處,且第二磁體1251b可安置於稜鏡架1231之第二稜鏡外側表面1231S2處。 因此,第二線圈1252b與第二磁體1251b可安置成與彼此相對。第二磁體1251b可至少部分地在該第二方向(Y軸方向)上與第二線圈1252b重疊。
並且,第一線圈1252a及第二線圈1252b可在該第二方向(Y軸方向)上重疊,且第一磁體1251a及第二磁體1251b可在該第二方向(Y軸方向)上重疊。
由於此種組態,施加至稜鏡架之外側表面(第一稜鏡外側表面及第二稜鏡外側表面)之電磁力可安置於平行於該第二方向(Y軸方向)之軸線上,且可準確且精確地執行X軸傾斜。
並且,傾斜導引部件1241之第二突出部件PR2a及PR2b可與外殼1220之第二構件1226接觸。第二突出部件PR2可安放於形成於第二構件1226之一個側表面中之第二突出凹槽PH2中。另外,在執行X軸傾斜的情況下,第二突出部件PR2a及PR2b可為傾斜之參考軸(或旋轉軸)。因此,傾斜導引部件1241及移動器1230可豎直地移動。
並且,如上文所描述,第一霍爾感測器1253a可安置於外側處以電連接且耦接至基板部件1254。然而,第一霍爾感測器1253a之位置不限於此。
並且,第三線圈1252c可安置於第三外殼側部件1223處,且第三磁體1251c可安置於稜鏡架1231之第三稜鏡外側表面1231S3處。第三線圈1252c及第三磁體1251c可至少部分地在該第一方向(X軸方向)上重疊。因此,第三線圈1252c與第三磁體1251c之間的電磁力之強度可易於控制。
如上文所描述,傾斜導引部件1241可安置於稜鏡架1231之第四稜鏡外側表面1231S4上。並且,傾斜導引部件1241可安放於第四稜鏡外側表面之第四支座凹槽1231S4a中。如上文所描述,第四支座凹槽1231S4a可包括第一區域AR1、第二區域AR2及第三區域AR3。
第一構件1231a可安置於第一區域AR1中,且第一構件1231a可包括第一凹槽gr1。並且,如上文所描述,第一磁性本體1242可安置於第一凹槽gr1中,且可將產生於第一磁性本體1242中之斥力RF2經由 第一構件1231a傳輸至稜鏡架1231之第四支座凹槽1231S4a(RF2')。因此,稜鏡架1231可將力與產生於第一磁性本體1242中之斥力RF2在相同方向上施加至傾斜導引部件1241。
第二構件1226可安置於第二區域AR2中。第二構件1226可包括面向第一凹槽gr1之第二凹槽gr2。並且,第二構件1226可包括安置於對應於第二凹槽gr2之表面處之第二突出凹槽PH2。另外,產生於第二磁性本體1243中之斥力RF1可施加至第二構件1226。因此,第二構件1226及第一構件1231a可經由所產生斥力RF1及RF2'按壓安置於第二構件1226與稜鏡架1231之間的傾斜導引部件1241。
傾斜導引部件1241可安置於第三區域AR3中。如上文所描述,傾斜導引部件1241可包括第一突出部件PR1及第二突出部件PR2。此處,第一突出部件PR1及第二突出部件PR2可分別安置於底座BS之第二表面1241b及第一表面1241a上。以此方式,甚至在將在下文描述之另一實施例中,第一突出部件PR1及第二突出部件PR2可以各種方式安置於底座BS之面向彼此之表面上。
第一突出凹槽PH1可安置於第四支座凹槽1231S4a中。並且,傾斜導引部件1241之第一突出部件PR1可容納於第一突出凹槽PH1中。因此,第一突出部件PR1可與第一突出凹槽PH1接觸。第一突出凹槽PH1之最大直徑可對應於第一突出部件PR1之最大直徑。此亦可適用於第二突出凹槽PH2及第二突出部件PR2。亦即,第二突出凹槽PH2之最大直徑可對應於第二突出部件PR2之最大直徑。並且,因此,第二突出部件PR2可與第二突出凹槽PH2接觸。由於此種組態,可易於發生相對於第一突出部件PR1之第一軸線傾斜及相對於第二突出部件PR2之第二軸線傾斜,且可改良傾斜半徑。
並且,傾斜導引部件1241可安置成在該第三方向(Z軸方向)上平行於第一構件1231a及第二構件1226,且傾斜導引部件1241可在該第一方向(X軸方向)上與稜鏡1232重疊。更特定言之,在實施例中,第一突出部件PR1可在該第一方向(X軸方向)上與稜鏡1232重疊。此 外,第一突出部件PR1可至少部分地在該第一方向(X軸方向)上與第三線圈1252c或第三磁體1251c重疊。亦即,在根據實施例之攝影機致動器中,為傾斜之中心軸之每一突出部件可安置成鄰近移動器1230之質心。以此方式,傾斜導引部件可安置成鄰近移動器之質心。以此方式,根據實施例之攝影機致動器可最小化使移動器傾斜之力矩值並最小化施加至線圈部件或其類似者以使移動器傾斜之電流消耗。因此,可減小功耗且可改良裝置可靠性。
此外,第一磁性本體1242及第二磁性本體1243在該第一方向(X軸方向)上可不與第三線圈1252c或稜鏡1232重疊。換言之,在實施例中,第一磁性本體1242及第二磁性本體1243可安置成在該第三方向(Z軸方向)上與第三線圈1252c或稜鏡1232間隔開。以此方式,第三線圈1252c可使自第一磁性本體1242及第二磁性本體1243接收到之磁力最小化。因此,根據實施例之攝影機致動器可易於執行豎直驅動(Y軸傾斜)且使功耗最小化。
此外,如上文所描述,安置於第三線圈1252c之內側處之第二霍爾感測器1253b可偵測磁通量之改變,且可由此執行第三磁體1251c與第二霍爾感測器1253b之間的位置感測。此處,可由於由第一磁性本體1242及第二磁性本體1243形成之磁場之影響而改變第二霍爾感測器1253b之偏移電壓。
在根據實施例之第二攝影機致動器中,第一構件1231a、第一磁性本體1242、第二磁性本體1243、第二構件1226及傾斜導引部件1241在該第三方向上可以此次序安置。在實施例中,第一磁性本體1242及第二磁性本體1243在該第三方向上與稜鏡架1231(或稜鏡1232)分離之距離可大於與旋轉板1241之間隔距離。以此方式,在稜鏡架1231之下部部分處之第二霍爾感測器1253b亦可安置成與第一磁性本體1242及第二磁性本體1243間隔開預定距離。因此,因為由第一磁性本體1242及第二磁性本體1243形成之磁場對第二霍爾感測器1253b之影響最小化,因此第二霍爾感測器1253b可防止霍爾電壓被正地或負地偏置及飽和。亦即,組態允許 霍爾電極具有可執行霍爾校準之範圍。此外,儘管溫度亦受霍爾感測器電極影響且攝影機透鏡之解析度根據溫度而改變,但在實施例中,可防止霍爾電壓被正地或負地偏置的情況,亦可執行對透鏡之解析度之補償以與之對應,且因此可易於防止解析度之降低。
並且,亦可易於執行用以補償關於第二霍爾感測器1253b之輸出(亦即,霍爾電壓)之偏移之電路設計。
圖23為說明根據實施例之驅動部件之視圖。
參考圖23,如上文所描述,驅動部件1250包括驅動磁體1251、驅動線圈1252、霍爾感測器部件1253及基板部件1254。上文關於根據第二實施例之攝影機致動器給出的描述可同樣適用。
圖24A為根據實施例之第二攝影機致動器之透視圖,圖24B為沿著圖24A中之線SS'截取的橫截面圖,且圖24C為圖24B中所說明之第二攝影機致動器之移動之例示性視圖。
參考圖24A至圖24C,可執行Y軸傾斜。亦即,旋轉可發生在該第一方向(X軸方向)上且可實施OIS。
在實施例中,安置於稜鏡架1231之下部部分處之第三磁體1251c可與第三線圈1252c形成電磁力且使移動器1230相對於該第二方向(Y軸方向)傾斜或旋轉。
特定言之,可將第一磁性本體1242與第二磁性本體1243之間的斥力傳輸至第一構件1231a及第二構件1226並最後傳輸至安置於第二構件1226與稜鏡架1231之間的傾斜導引部件1241。因此,傾斜導引部件1241可由於斥力而被移動器1230及外殼1220按壓。
並且,第二突出部件PR2可由第二構件1226支撐。此處,在實施例中,傾斜導引部件1241可以朝向第二構件1226突出之第二突出部件PR2作為參考軸(或旋轉軸),亦即,相對於該第二方向(Y軸方向)旋轉或傾斜。換言之,傾斜導引部件1241可以朝向第二構件1226突出之第二突出部件PR2作為參考軸(或旋轉軸)在該第一方向(X軸方向)上旋轉或傾斜。
舉例而言,由於安置於第三支座凹槽中之第三磁體1251c與安置於第三基板側部件上之第三線圈1252c之間的第一電磁波力F1A及F1B,移動器1230可在X軸方向上旋轉第一角度θ1(X1至X1a)且可實施OIS。並且,由於安置於第三支座凹槽中之第三磁體1251c與安置於第三基板側部件上之第三線圈1252c之間的第一電磁波力F1A及F1B,移動器1230可在X軸方向上旋轉第一角度θ1(X1至X1b)且可實施OIS。第一角度θ1可在±1°至3°範圍內但不限於此。
圖25A為根據實施例之第二攝影機致動器之透視圖,圖25B為沿著圖25A中之線RR'截取的橫截面圖,且圖25C為圖25B中所說明之第二攝影機致動器之移動之例示性視圖。
參考圖25A至圖25C,可執行X軸傾斜。亦即,移動器1230可在Y軸方向上傾斜或旋轉且可實施OIS。
在實施例中,安置於稜鏡架1231中之第一磁體1251a及第二磁體1251b可分別與第一線圈1252a及第二線圈1252b形成電磁力,且使傾斜導引部件1241及移動器1230相對於該第一方向(X軸方向)傾斜或旋轉。
特定言之,可將第一磁性本體1242與第二磁性本體1243之間的斥力傳輸至第二構件1226及稜鏡架1231並最後傳輸至安置於稜鏡架1231與第二構件1226之間的傾斜導引部件1241。因此,傾斜導引部件1241可由於斥力而被移動器1230及外殼1220按壓。
並且,第一個第一突出部件PR1a及第一個第二突出部件PR1b可在該第一方向(X軸方向)上間隔開且由形成於稜鏡架1231之第四支座凹槽1231S4a中之第一突出凹槽PH1支撐。並且,在實施例中,傾斜導引部件1241可以朝向稜鏡架1231(例如,在該第三方向上)突出之第一突出部件PR1作為參考軸(或旋轉軸),亦即,相對於該第一方向(X軸方向)旋轉或傾斜。
舉例而言,由於安置於第一支座凹槽中之第一磁體1251a及第二磁體1251b與安置於第一及第二基板側部件上之第一線圈1252a及第 二線圈1252b之間的第二電磁波力F2A及F2B,移動器1230可在Y軸方向上旋轉第二角度θ2(Y1至Y1a)且可實施OIS。並且,由於安置於第一支座凹槽中之第一磁體1251a及第二磁體1251b與安置於第一及第二基板側部件上之第一線圈1252a及第二線圈1252b之間的第二電磁波力F2A及F2B,移動器1230可在Y軸方向上旋轉第二角度θ2(Y1至Y1b)且可實施OIS。第二角度θ2可在±1°至3°範圍內但不限於此。
根據實施例之第二攝影機致動器可由於稜鏡架中之驅動磁體與安置於外殼中之驅動線圈之間的電磁力而控制移動器1230在該第一方向(X軸方向)或該第二方向(Y軸方向)上旋轉。以此方式,在OIS實施期間,可使離心或傾斜現象之出現率最小化,且可提供最佳光學特性。並且,如上文所描述,「Y軸傾斜」係指在該第一方向(X軸方向)上之旋轉或傾斜,且「X軸傾斜」係指在該第二方向(Y軸方向)上之旋轉或傾斜。
圖26為根據本發明之另一實施例的自動聚焦(AF)或變焦致動器之透視圖,圖27為自根據圖26中所說明之實施例的致動器省略一些組件之透視圖,圖28為自根據圖26中所說明之實施例的致動器省略一些組件之分解透視圖,圖29A為根據圖28中所說明之實施例的致動器中之第一透鏡總成之透視圖,且圖29B為自圖29A中所說明之第一透鏡總成省略一些組件之透視圖。
圖26為根據本發明之另一實施例的自動聚焦(AF)或變焦致動器之透視圖,圖27為自根據圖26中所說明之實施例的致動器省略一些組件之透視圖,且圖28為自根據圖26中所說明之實施例的致動器省略一些組件之分解透視圖。
參考圖26,根據實施例之致動器2100可包括外殼2020及電路板2040、驅動部件2142,及第三透鏡總成2130,其安置於外殼2020之外側處。
圖27為自圖26省略外殼2020及電路板2040之透視圖。參考圖27,根據實施例之致動器2100可包括第一導引部件2210、第二導引部件2220、第一透鏡總成2110、第二透鏡總成2120、驅動部件2141,及 驅動部件2142。
驅動部件2141及驅動部件2142可包括線圈或磁體。
舉例而言,在驅動部件2141及驅動部件2142包括線圈的情況下,驅動部件2141可包括第一線圈部件2141b及第一磁軛2141a,且驅動部件2142可包括第二線圈部件2142b及第二磁軛2142a。
相對而言,替代地,驅動部件2141及驅動部件2142可包括磁體。
參考圖28,根據實施例之致動器2100可包括外殼2020、第一導引部件2210、第二導引部件2220、第一透鏡總成2110、第二透鏡總成2120,及第三透鏡總成2130。
舉例而言,根據實施例之致動器2100可包括外殼2020、安置於外殼2020之一側處之第一導引部件2210、安置於外殼2020之另一側處之第二導引部件2220、對應於第一導引部件2210之第一透鏡總成2110、對應於第二導引部件2220之第二透鏡總成2120、安置於第一導引部件2210與第一透鏡總成2110之間的第一球2117(參見圖29A),及安置於第二導引部件2220與第二透鏡總成2120之間的第二球(未說明)。
並且,在實施例中,致動器2100可包括在光軸方向上安置於第一透鏡總成2110前方之第三透鏡總成2130。
參考圖27及圖28,在實施例中,致動器2100可包括安置成鄰近外殼2020之第一側壁之第一導引部件2210及安置成鄰近外殼2020之第二側壁之第二導引部件2220。
第一導引部件2210可安置於第一透鏡總成2110與外殼2020之第一側壁之間。
第二導引部件2220可安置於第二透鏡總成2120與外殼2020之第二側壁之間。外殼2020之第一側壁與第二側壁可安置成面向彼此。
根據實施例,因為在數值上經精確控制之第一導引部件2210及第二導引部件2220在外殼2020中經耦接的狀態下驅動透鏡總成, 因此可減小摩擦轉矩且可減小摩擦阻力。以此方式,在變焦期間存在諸如改良驅動力、減小功耗及改良控制特性等技術效果。
因此,根據實施例,存在複雜技術效果,其中在放大或縮小期間,摩擦轉矩最小化,且防止透鏡之離心、透鏡之傾斜,或透鏡群組與影像感測器之中心軸未對準之現象之出現,使得影像品質或解析度明顯改良。
詳言之,根據本實施例,因為單獨採用單獨由外殼2020形成且裝配在其上之第一導引部件2210及第二導引部件2220而非安置於外殼自身中之導軌,因此存在可防止在注入方向上出現梯度之特殊技術效果。
在實施例中,第一導引部件2210及第二導引部件2220可在X軸方向上注入,且第一導引部件2210及第二導引部件2220注入之長度可短於外殼2020之長度。在此情況下,存在以下技術效果:其中當軌道安置於第一導引部件2210及第二導引部件2220中時,可使在注入期間出現梯度之出現率最小化,且軌道直線變形之可能性較低。
更特定言之,圖29A為根據圖28中所說明之實施例的致動器中之第一透鏡總成2110之透視圖,且圖29B為自圖29A中所說明之第一透鏡總成2110省略一些組件之透視圖。
參考圖28,在實施例中,致動器2100可包括沿著第一導引部件2210移動之第一透鏡總成2110及沿著第二導引部件2220移動之第二透鏡總成2120。
返回參考圖29A,第一透鏡總成2110可包括安置有第一透鏡2113之第一透鏡鏡筒2112a及安置有驅動部件2116之第一驅動部件外殼2112b。第一透鏡鏡筒2112a及第一驅動部件外殼2112b可為第一外殼,且第一外殼可以鏡筒或透鏡鏡筒之形狀形成。驅動部件2116可為驅動磁體,但本發明不限於此,且線圈在一些情況下可安置於驅動部件2116中。
並且,第二透鏡總成2120可包括安置有第二透鏡(未說明)之第二透鏡鏡筒(未說明)及安置有驅動部件(未說明)之第二驅動部件外殼(未說明)。第二透鏡鏡筒(未說明)及第二驅動部件外殼(未說明)可為第二外殼,且第二外殼可以鏡筒或透鏡鏡筒之形狀形成。驅動部件可為驅 動磁體,但本發明不限於此,且線圈在一些情況下可安置於驅動部件中。
驅動部件2116可對應於兩條第一軌道2212。
在實施例中,致動器2100可使用單個球或複數個球驅動。舉例而言,在實施例中,致動器2100可包括安置於第一導引部件2210與第一透鏡總成2110之間的第一球2117及安置於第二導引部件2220與第二透鏡總成2120之間的第二球(未說明)。
舉例而言,在實施例中,第一球2117可包括安置於第一驅動部件外殼2112b之上側處之單個第一個第一球2117a或複數個第一個第一球2117a及安置於第一驅動部件外殼2112b之下側處之單個第一個第二球2117b或複數個第一個第二球2117b。
在實施例中,第一球2117中之第一個第一球2117a可沿著為第一軌道2212中之一者的第一個第一軌道2212a移動,且第一球2117中之第一個第二球2117b可沿著為第一軌道2212中之另一者的第一個第二軌道2212b移動。
根據實施例,因為第一導引部件包括第一個第一軌道及第一個第二軌道,因此第一個第一軌道及第一個第二軌道可導引第一透鏡總成2110,且存在可在第一透鏡總成2110之移動期間改良光軸與第二透鏡總成2120之對準準確性的技術效果。
參考圖29B,在實施例中,第一透鏡總成2110可包括安置有第一球2117之第一總成凹槽2112b1。第二透鏡總成2120可包括安置有第二球之第二總成凹槽(未說明)。
第一透鏡總成2110之第一總成凹槽2112b1可提供為複數個第一總成凹槽2112b1。此處,該複數個第一總成凹槽2112b1中之兩個第一總成凹槽2112b1之間在光軸方向上的距離可大於第一透鏡鏡筒2112a之厚度。
在實施例中,第一透鏡總成2110之第一總成凹槽2112b1可以V形形成。並且,第二透鏡總成2120之第二總成凹槽(未說明)可以V形形成。第一透鏡總成2110之第一總成凹槽2112b1可以U形或與第一球 2117呈兩點接觸或三點接觸之形狀而非V形形成。第二透鏡總成2120之第二總成凹槽(未說明)可以U形或與第二球呈兩點接觸或三點接觸之形狀而非V形形成。
參考圖28及圖29A,在實施例中,第一導引部件2210、第一球2117及第一總成凹槽2112b1在自第一側壁朝向第二側壁之方向上可安置於虛擬直線上。第一導引部件2210、第一球2117及第一總成凹槽2112b1可安置於第一側壁與第二側壁之間。
接下來,圖30為根據圖28中所說明之實施例的致動器中之第三透鏡總成2130之透視圖。
參考圖30,在實施例中,第三透鏡總成2130可包括第三外殼2021、第三鏡筒,及第三透鏡2133。
在實施例中,因為第三透鏡總成2130包括安置於第三鏡筒之上端處之鏡筒部件凹口2021r,因此存在以下複雜技術效果:其中第三透鏡總成2130之第三鏡筒之厚度可維持為恆定的,且可減小注入產品之量以改良數值管理之準確性。
並且,根據實施例,第三透鏡總成2130可包括安置於第三外殼2021中之外殼肋部2021a及外殼凹口2021b。
在實施例中,存在以下複雜技術效果:其中可減小注入產品之量以改良藉由包括安置於第三外殼2021中之外殼凹口2021b之第三透鏡總成2130進行數值管理之準確性,且同時,可藉由將外殼肋部2021a安置於第三外殼2021中而確保強度。
圖31為應用了根據實施例之攝影機模組的行動終端之透視圖。
如圖31中所說明,根據實施例之行動終端1500可包括攝影機模組1000、快閃模組1530,及自動聚焦(AF)裝置1510,其提供於後表面處。
攝影機模組1000可包括影像捕獲功能及AF功能。舉例而言,攝影機模組1000可包括使用影像之AF功能。
攝影機模組1000在捕獲模式或視訊通話模式下處理由影像感測器獲得之靜態影像或移動影像之視訊圖框。
經處理視訊圖框可顯示於預定顯示單元上且儲存於記憶體中。攝影機(未說明)亦可安置於行動終端之本體之前表面處。
舉例而言,攝影機模組1000可包括第一攝影機模組1000A及第二攝影機模組1000B,且OIS實施以及AF或變焦功能由於第一攝影機模組1000A而可為可能的。
快閃模組1530可包括安置於其中之發光裝置,其經組態以發射光。快閃模組1530可藉由操作行動終端之攝影機或藉由使用者控制而操作。
AF裝置1510可包括表面發光雷射裝置之一個封裝以作為發光部件。
AF裝置1510可包括使用雷射之AF功能。AF裝置1510主要可在使用攝影機模組1000之影像之AF功能劣化的條件下,例如在黑暗環境下或在距對象之距離約為10m時使用。
AF裝置1510可包括包括豎直空腔表面發光雷射(VCSEL)半導體裝置之發光部件及經組態以將光能轉換成電能之光接收部件,諸如光電二極體。
圖32為應用了根據實施例之攝影機模組之車輛之透視圖。
舉例而言,圖32為應用了根據實施例之攝影機模組1000的包括車輛駕駛輔助裝置之車輛之外觀之視圖。
參考圖32,根據實施例之車輛700可包括經組態以由於電源而旋轉之車輪13FL及13FR,及預定感測器。感測器可為攝影機感測器2000但不限於此。
攝影機感測器2000可為應用了根據實施例之攝影機模組1000的攝影機感測器。根據實施例之車輛700可經由捕獲前方之影像或周圍環境之影像之攝影機感測器2000獲得影像資訊,且可使用影像資訊判定車道是否經識別並在車道經判定為未經識別時產生虛擬車道。
舉例而言,攝影機感測器2000可在車輛700前方捕獲視圖以獲得前方之影像,且處理器(未說明)可分析前方之影像中包括之物件以獲得影像資訊。
舉例而言,在藉由攝影機感測器2000捕獲之影像中包括對應於間接路標之物件,諸如車道、鄰近車輛、行駛障礙物及中央分隔帶、路緣、行道樹或其類似者的情況下,處理器可偵測到物件且將物件包括於影像資訊中。此處,處理器可獲得關於距經由攝影機感測器2000偵測到之物件之距離之資訊且進一步補充影像資訊。
影像資訊可為關於影像中包括之物件之資訊。攝影機感測器2000可包括影像感測器及影像處理模組。
攝影機感測器2000可處理藉由影像感測器(例如,互補金屬氧化物半導體(CMOS)或電荷耦合裝置(CCD))獲得之靜態影像或移動影像。
影像處理模組可處理經由影像感測器獲得之靜態影像或移動影像以提取必要資訊,且可將所提取資訊傳輸至處理器。
此處,攝影機感測器2000可包括立體攝影機以改良物件量測準確性並進一步確保關於車輛700與物件或其類似者之間的距離之資訊的安全,但本發明不限於此。
根據本發明之實施例,有可能提供可應用於超細、超小且高解析度攝影機之攝影機致動器。詳言之,有可能高效地配置OIS致動器而不會增大攝影機模組之總體大小。
根據本發明之實施例,因為在X軸方向上之傾斜及在Y軸方向上之傾斜不會引起磁場干擾,在X軸方向上之傾斜及在Y軸方向上之傾斜可藉由穩定結構實施,且在X軸方向上之傾斜及在Y軸方向上之傾斜不會引起對AF或變焦致動器之磁場干擾,因此有可能實現精確OIS功能。
根據本發明之實施例,藉由解決對透鏡之大小之限制,有可能確保足夠量之光且在低功耗情況下實施OIS。
本發明在上文中已經基於其實施例進行描述,但實施例僅為 實例且並不意欲限制本發明。一般熟習本發明相關技術者應理解,在不脫離本發明實施例的基本特性之範疇內,本文中未描述之各種修改及應用為可能的。舉例而言,可修改並體現實施例中特定地描述之每一元件。並且,與此等修改及應用有關之所有差異應解譯為屬於由所附申請專利範圍界定之本發明的範疇內。
1000:攝影機模組
1000A:第一攝影機模組
1000B:第二攝影機模組
1100:第一攝影機致動器
1200:第二攝影機致動器
1410:第一組電路板
1420:第二組電路板
1430:第三組電路板
1510:自動聚焦(AF)裝置

Claims (15)

  1. 一種攝影機致動器,其包含;
    一外殼;
    一移動器,其安置於該外殼中;
    一傾斜導引部件,其安置於該外殼與該移動器之間;
    一驅動部件,其安置於該外殼中以驅動該移動器;
    一第一磁性本體,其安置於該移動器處;以及
    一第二磁性本體,其安置成面向該第一磁性本體,
    其中該傾斜導引部件由於該第一磁性本體與該第二磁性本體之斥力而被該移動器按壓。
  2. 如請求項1之攝影機致動器,其中:
    該移動器包括經組態以容納該傾斜導引部件之一支座凹槽;且
    該攝影機致動器進一步包括經組態以容納於該支座凹槽中之一第一構件及一第二構件。
  3. 如請求項2之攝影機致動器,其中:
    該傾斜導引部件安置於該第一構件與該第二構件之間;且
    該第二構件安置於該傾斜導引部件與該移動器之間。
  4. 如請求項3之攝影機致動器,其中:
    該支座凹槽包括位於一底部表面上之一第一凹槽;
    該第二構件包括安置於面向該第一凹槽之一表面上之一第二凹槽;
    該第一磁性本體安置於該第一凹槽中;且
    該第二磁性本體安置於該第二凹槽中。
  5. 如請求項4之攝影機致動器,其中該傾斜導引部件包括一底座、自該底座之一第一表面突出之一第一突出部件,及自該底座之一第二表面突出之一第二突出部件。
  6. 如請求項5之攝影機致動器,其中該移動器圍繞一第一軸線相對於該第一突出部件傾斜且圍繞一第二軸線相對於該第二突出部件傾斜。
  7. 如請求項6之攝影機致動器,其中:
    該第一構件包括經組態以容納該第一突出部件之一第一突出凹槽;且
    該第二構件包括經組態以容納該第二突出部件之一第二突出凹槽。
  8. 如請求項7之攝影機致動器,其中:
    該第一構件、該第二構件及該傾斜導引部件沿著該第二軸線與該移動器至少部分地重疊;
    該傾斜導引部件沿著一第三軸線與該第一構件及該第二構件重疊;且
    該第三軸線垂直於該第一軸線及該第二軸線。
  9. 如請求項6之攝影機致動器,其中:
    該支座凹槽包括容納有該第一構件之一第一區域及容納有該第二構件之一第二區域;且
    該第一區域之一高度大於該第二區域之一高度。
  10. 如請求項9之攝影機致動器,其中:
    該支座凹槽包括容納有該傾斜導引部件之一第三區域;且
    該第三區域安置於該第一區域與該第二區域之間。
  11. 如請求項10之攝影機致動器,其中該第三區域之一高度小於該第一區域之該高度且大於該第二區域之該高度。
  12. 如請求項6之攝影機致動器,其中:
    該驅動部件包括一驅動磁體及一驅動線圈;
    該驅動磁體包括一第一磁體、一第二磁體及一第三磁體;
    該驅動線圈包括一第一線圈、一第二線圈及一第三線圈;
    該第一磁體與該第二磁體在該移動器上圍繞該第一軸線對稱地安置;
    該第一線圈與該第二線圈在該外殼與該移動器之間圍繞該第一軸線對稱地安置;
    該第三磁體安置於該移動器之一底部表面上;且
    該第三線圈安置於該外殼之一底部表面上。
  13. 如請求項12之攝影機致動器,其中該傾斜導引部件沿著一第三軸線與該第三線圈或該第三磁體重疊。
  14. 如請求項2之攝影機致動器,其中該第二構件安置於該傾斜導引部件 與該第一構件之間。
  15. 一種攝影機致動器,其包含:
    一外殼;
    一移動器,其安置於該外殼中;
    一傾斜導引部件,其安置於該外殼與該移動器之間;
    一驅動部件,其安置於該外殼中以驅動該移動器;
    一第一磁性本體,其安置於該移動器處;以及
    一支撐構件,其安置於該外殼中且其中安置有一第二磁性本體,
    其中該傾斜導引部件安置於該移動器與該支撐構件之間,且
    該第一磁性本體及該第二磁性本體之面向彼此之表面具有相同極性。
TW109141177A 2019-11-29 2020-11-24 攝影機致動器及包括其之攝影機模組 TW202139683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19-0157001 2019-11-29
KR1020190157001A KR102560396B1 (ko) 2019-11-29 2019-11-29 카메라 엑추에이터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카메라 모듈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139683A true TW202139683A (zh) 2021-10-16

Family

ID=761302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9141177A TW202139683A (zh) 2019-11-29 2020-11-24 攝影機致動器及包括其之攝影機模組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20220404683A1 (zh)
EP (1) EP4068751A4 (zh)
JP (1) JP2023503595A (zh)
KR (2) KR102560396B1 (zh)
CN (4) CN117354612A (zh)
TW (1) TW202139683A (zh)
WO (1) WO202110752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1111301A2 (en) * 2019-12-03 2021-06-10 Corephotonics Ltd. Actuators for providing an extended two-degree of freedom rotation range
WO2021246808A1 (ko) * 2020-06-04 2021-12-09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카메라 엑추에이터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카메라 모듈
CN114047659A (zh) * 2021-11-12 2022-02-15 江西晶浩光学有限公司 反射模块、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KR20230077835A (ko) * 2021-11-26 2023-06-02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카메라 엑추에이터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카메라 모듈
WO2023239125A1 (ko) * 2022-06-09 2023-12-14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카메라 엑추에이터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카메라 모듈
TWI798143B (zh) * 2022-07-15 2023-04-0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影像穩定鏡頭模組、相機模組與電子裝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10215889A1 (en) * 2010-03-05 2011-09-08 Digital Imaging Systems Gmbh Stabilized ball bearings for camera lens
ES2907810T3 (es) * 2015-04-16 2022-04-26 Corephotonics Ltd Enfoque automático y estabilización de imagen óptica en una cámara compacta de plegado
WO2016194345A1 (ja) * 2015-05-29 2016-12-08 ミツミ電機株式会社 アクチュエーター、カメラモジュール及びカメラ搭載装置
KR102143730B1 (ko) * 2015-09-06 2020-08-12 코어포토닉스 리미티드 소형의 접이식 카메라의 롤 보정에 의한 자동 초점 및 광학식 손떨림 방지
KR20170105236A (ko) * 2016-03-09 2017-09-19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손떨림 보정 장치
EP3958054A1 (en) * 2016-03-17 2022-02-23 Lg Innotek Co. Ltd Lens driving apparatus, and camera module and optical device including same
KR101901705B1 (ko) * 2016-10-13 2018-09-28 삼성전기 주식회사 카메라 모듈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휴대용 전자기기
US10516773B2 (en) * 2016-10-13 2019-12-24 Samsung Electro-Mechanics Co., Ltd. Camera module and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KR102640659B1 (ko) * 2017-01-19 2024-02-26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카메라 모듈 및 카메라 장치
KR102072810B1 (ko) * 2017-02-08 2020-02-03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카메라 모듈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휴대용 전자기기
KR102046473B1 (ko) * 2017-03-08 2019-11-19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손떨림 보정 반사모듈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카메라 모듈
KR102067069B1 (ko) * 2017-06-16 2020-01-16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카메라 모듈
CN110082882B (zh) * 2018-01-25 2022-07-26 台湾东电化股份有限公司 光学系统及其组装方法
CN111758059B (zh) * 2018-02-23 2023-02-10 Lg伊诺特有限公司 透镜模块和包括该透镜模块的相机模块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20404683A1 (en) 2022-12-22
WO2021107524A1 (ko) 2021-06-03
KR20210067420A (ko) 2021-06-08
CN114747201A (zh) 2022-07-12
KR20230117065A (ko) 2023-08-07
EP4068751A1 (en) 2022-10-05
CN117354611A (zh) 2024-01-05
KR102560396B1 (ko) 2023-07-27
JP2023503595A (ja) 2023-01-31
CN114747201B (zh) 2023-10-24
EP4068751A4 (en) 2023-04-26
CN117354613A (zh) 2024-01-05
CN117354612A (zh) 2024-01-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202139683A (zh) 攝影機致動器及包括其之攝影機模組
TW202111417A (zh) 相機模組及包括相機模組之相機設備
TW202113449A (zh) 相機致動器
KR20200041062A (ko) 카메라 액추에이터,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카메라 모듈
US20230209162A1 (en) Camera actuator and camera device comprising same
KR20210078103A (ko) 카메라 엑추에이터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카메라 장치
KR20210054716A (ko) 카메라 엑추에이터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카메라 장치
KR20210078104A (ko) 카메라 엑추에이터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카메라 모듈
US20230185052A1 (en) Camera actuator and camera device including same
US20240080560A1 (en) Camera actuator and camera module including same
KR20210135781A (ko) 카메라 엑추에이터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카메라 장치
KR20210088352A (ko) 카메라 엑추에이터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카메라 장치
KR20210150737A (ko) 카메라 엑추에이터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카메라 모듈
KR20220020091A (ko) 카메라 엑추에이터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카메라 장치
CN114761870B (zh) 相机致动器和包括该相机致动器的相机模块
EP4203455A1 (en) Camera actuator and camera module comprising same
US12003834B2 (en) Camera actuator and camera module comprising same
US20230185161A1 (en) Camera actuator and camera device comprising same
US20230269453A1 (en) Camera actuator and camera device comprising same
KR20230022600A (ko) 카메라 엑추에이터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카메라 장치
KR20230077225A (ko) 렌즈 구동장치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카메라 장치
KR20230049342A (ko) 카메라 엑추에이터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카메라 장치
KR20210081022A (ko) 카메라 엑추에이터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카메라 모듈
KR20220022755A (ko) 카메라 엑추에이터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카메라 모듈
KR20210132992A (ko) 카메라 엑추에이터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카메라 장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