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130475A - 控制方法、控制裝置、機器人系統、程式及記錄媒體 - Google Patents

控制方法、控制裝置、機器人系統、程式及記錄媒體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130475A
TW202130475A TW109134930A TW109134930A TW202130475A TW 202130475 A TW202130475 A TW 202130475A TW 109134930 A TW109134930 A TW 109134930A TW 109134930 A TW109134930 A TW 109134930A TW 202130475 A TW202130475 A TW 202130475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target point
return
action
information
end effecto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913493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767350B (zh
Inventor
竹林潤
宮崎利彦
藤本裕介
吉田雅也
亀山篤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川崎重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川崎重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川崎重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13047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13047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6735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67350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JMANIPULATORS; CHAMBERS PROVIDED WITH MANIPULATION DEVICES
    • B25J9/00Programme-controlled manipulators
    • B25J9/10Programme-controlled manipulators characterised by positioning means for manipulator elem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JMANIPULATORS; CHAMBERS PROVIDED WITH MANIPULATION DEVICES
    • B25J9/00Programme-controlled manipulators
    • B25J9/16Programme controls
    • B25J9/1656Programme controls characterised by programming, planning systems for manipulators
    • B25J9/1664Programme controls characterised by programming, planning systems for manipulators characterised by motion, path, trajectory planning
    • GPHYSICS
    • G05CONTROLLING; REGULATING
    • G05BCONTROL OR REGULATING SYSTEMS IN GENERAL; FUNCTIONAL ELEMENTS OF SUCH SYSTEMS;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FOR SUCH SYSTEMS OR ELEMENTS
    • G05B19/00Programme-control systems
    • G05B19/02Programme-control systems electric
    • G05B19/42Recording and playback systems, i.e. in which the programme is recorded from a cycle of operations, e.g. the cycle of operations being manually controlled, after which this record is played back on the same machine
    • GPHYSICS
    • G05CONTROLLING; REGULATING
    • G05BCONTROL OR REGULATING SYSTEMS IN GENERAL; FUNCTIONAL ELEMENTS OF SUCH SYSTEMS;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FOR SUCH SYSTEMS OR ELEMENTS
    • G05B2219/00Program-control systems
    • G05B2219/30Nc systems
    • G05B2219/50Machine tool, machine tool null till machine tool work handling
    • G05B2219/50042Return to origin, reference point, zero point, hom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Robo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Numerical Control (AREA)
  • Manipulator (AREA)

Abstract

控制方法,係在機器人之終端效應器每一次往動作路徑之動作目標點移動時,記錄移動目的地之動作目標點之資訊,當收到原點復歸指令時,即取得該終端效應器之現在位置,檢測出返回目標點之資訊,作為使該終端效應器回到動作路徑原點之返回路徑上之點之資訊,作為第(k+1)返回目標點,從第k返回目標點之前已到達之該動作目標點之資訊中、檢測出該第k返回目標點之前一個已到達或距該第k返回目標點最近距離之該動作目標點之資訊,藉重複該返回目標點之資訊之檢測,檢測出第2返回目標點~第(n+1)返回目標點之資訊,沿著通過該第1返回目標點~該第(n+1)返回目標點回到該原點之該返回路徑移動該終端效應器。

Description

控制方法、控制裝置、機器人系統、程式及記錄媒體
本案係關於控制方法、控制裝置、機器人系統、程式及記錄媒體。
本申請案主張2019年10月9日向日本專利廳申請之特願2019-186009號之優先權,參照其全部內容引用作為本申請案之一部分。
一直以來,已知有一種使機器人進行原點復歸之技術。例如,在動作中之機器人因某種原因而停止之情形時,在機器人之再開始動作前,使機器人之可動部分復歸至初期位置、即原點位置,也就是使機器人進行原點復歸。例如,專利文獻1中,揭示了機器人之原點復歸控制方法。此控制方法,係藉由依序反向執行已執行之控制程式,來使機器人從停止位置復歸至作業原點。先行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1] 特開平7-28520號公報
例如,在機器人動作之路徑包含在2個點間往返之往返路徑的情形時,專利文獻1之原點復歸控制方法,可在復歸至作業原點之動作中,使機器人往返於往返路徑。因此,使機器人復歸至作業原點之動作可能變得複雜。
本案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使用來進行原點復歸之機器人之動作簡化的控制方法、控制裝置、機器人系統、程式及記錄媒體。
為達成上述目的,本案一態樣之機器人之控制方法,該機器人係進行使終端效應器依序移動於動作路徑上複數個動作目標點之動作,其特徵在於:在該終端效應器每一次往該動作目標點移動時,記錄移動目的地之該動作目標點之資訊;當收到使該終端效應器回到該動作路徑原點之原點復歸指令時,即取得該終端效應器之現在位置;從較該現在位置前之該終端效應器已到達之該動作目標點之資訊中,檢測出在該現在位置前一個之已到達之該動作目標點、或距該現在位置最近距離之該動作目標點、即第1返回目標點之資訊,作為用以使該終端效應器回到該原點之返回路徑上之點的資訊;從較第k返回目標點之前該終端效應器已到達之該動作目標點之資訊中,檢測出該第k返回目標點前一個已到達之該動作目標點、或距該第k返回目標點最近距離的該動作目標點、即第(k+1)返回目標點之資訊,作為該返回路徑上之點之資訊,此處,k係1~n之自然數、n係1以上之自然數;藉由重複該第(k+1)返回目標點之資訊之檢測,據以檢測第2返回目標點~第(n+1)返回目標點之資訊;決定依序通過該第1返回目標點~該第(n+1)返回目標點後回到該原點之該返回路徑;以及沿著該返回路徑移動該終端效應器。
又,本案一態樣之控制裝置,係執行本案一態樣之控制方法。
又,本案一態樣之機器人系統,具備本案一態樣之控制裝置、以及該機器人,該控制裝置控制該機器人之動作。
又,本案一態樣之程式,係使電腦執行:在機器人使終端效應器依序移動至動作路徑上之複數個動作目標點之過程中,在該終端效應器每一次往該動作目標點移動時,記錄移動目的地之該動作目標點之資訊;當接收到使該終端效應器回到該動作目標點之原點的原點復歸指令時,即取得該終端效應器之現在位置;從較該現在位置前之該終端效應器已到達之該動作目標點之資訊中,檢測出在該現在位置前一個已到達之該動作目標點、或距該現在位置最近距離之該動作目標點、即第1返回目標點之資訊,作為用以使該終端效應器回到該原點之返回路徑上之點之資訊;從較第k返回目標點之前該終端效應器已到達之該動作目標點之資訊中,檢測出在該第k返回目標點之前一個已到達之該動作目標點、或距該第k返回目標點最近距離之該動作目標點、即第(k+1)返回目標點之資訊,作為該返回路徑上之點之資訊,此處,k係1~n之自然數、n係1以上之自然數;藉由重複該第(k+1)返回目標點之資訊之檢測,據以檢測第2返回目標點~第(n+1)返回目標點之資訊;使電腦執行決定依序通過該第1返回目標點~該第(n+1)返回目標點後回到該原點之該返回路徑。
又,本案一態樣之記錄媒體,記錄有本案一態樣之程式。
根據本案之技術,可簡化用以進行原點復歸之機器人之動作。
首先,說明本案之態樣例。本案一態樣之機器人之控制方法,該機器人係進行使終端效應器依序移動於動作路徑上複數個動作目標點之動作,其特徵在於:在該終端效應器每一次往該動作目標點移動時,記錄移動目的地之該動作目標點之資訊;當收到使該終端效應器回到該動作路徑原點之原點復歸指令時,即取得該終端效應器之現在位置;從較該現在位置前之該終端效應器已到達之該動作目標點之資訊中,檢測出在該現在位置前一個之已到達之該動作目標點、或距該現在位置最近距離之該動作目標點、即第1返回目標點之資訊,作為用以使該終端效應器回到該原點之返回路徑上之點的資訊;從較第k返回目標點之前該終端效應器已到達之該動作目標點之資訊中,檢測出該第k返回目標點前一個已到達之該動作目標點、或距該第k返回目標點最近距離的該動作目標點、即第(k+1)返回目標點之資訊,作為該返回路徑上之點之資訊,此處,k係1~n之自然數、n係1以上之自然數;藉由重複該第(k+1)返回目標點之資訊之檢測,據以檢測第2返回目標點~第(n+1)返回目標點之資訊;決定依序通過該第1返回目標點~該第(n+1)返回目標點後回到該原點之該返回路徑;以及沿著該返回路徑移動該終端效應器。
根據上述態樣,係使用在終端效應器之動作中記錄之動作目標點,檢測出用以使終端效應器進行原點復歸之返回路徑上之返回目標點。作為返回目標點,係檢測出前一個已到達之動作目標點、或最近距離之動作目標點。據此,能設定一不通過所記錄之動作目標點之一部分的返回路徑,而能減少構成返回路徑之返回目標點之數量。如此,即能簡化用以進行原點復歸之機器人之動作。
本案一態樣之控制方法亦可為,在作為該返回目標點之候補而檢測出複數個該動作目標點之情形時,將最早已到達之該動作目標點決定為該返回目標點。
根據上述態樣,作為返回目標點,決定在動作路徑上較接近原點之動作目標點。據此,能減少構成返回路徑之返回目標點之數量,而能簡化返回路徑。
本案一態樣之控制方法亦可為,檢測所記錄之該動作目標點與該現在位置之距離、即目標點距離,在該目標點距離在第1閾值以内之情形時,該現在位置,視為是位於該目標點距離在該第1閾值以内之該動作目標點。
根據上述態樣,不需要用以決定從現在位置到動作目標點之返回路徑的處理、與沿著該返回路徑使終端效應器移動的處理。如此,能簡化用以進行原點復歸之處理及機器人之動作。
本案一態樣之控制方法亦可為,檢測該現在位置與該動作路徑之距離、即相隔距離,在該相隔距離在第2閾值以内之情形時,執行該返回目標點之檢測;在該相隔距離超過該第2閾值之情形,中止該返回目標點之檢測。
根據上述態樣,例如,在相隔距離超過第2閾值之情形時,若使終端效應器回到第1返回目標點,機器人之一部分有可能會與周圍物體產生干涉。因此,能抑制進行原點復歸時機器產生損傷。
本案一態樣之控制方法亦可為,該現在位置或該返回目標點與該動作目標點之距離,係沿該動作路徑之距離。
根據上述態樣,可使機器人沿動作路徑進行原點復歸。如此,能抑制機器人進行從動作路徑脫離之動作而導致與周圍物體干涉之情形。
本案一態樣之控制方法亦可為,在2個該動作目標點間之距離在第3閾值以下之情形時,視為該2個動作目標點之位置相同。
根據上述態樣,能簡化檢測機器人之現在位置或返回目標點與動作目標點之距離的處理。進一步的,能設定一不通過距離在第3閾值以下之2個動作目標點間之動作路徑的返回路徑。此種返回路徑,可簡化用以進行原點復歸之機器人之動作。
本案一態樣之控制方法亦可為,該動作目標點之資訊,包含該動作目標點之位置、從前一個該動作目標點到該動作目標點之路徑亦即區間動作路徑、該終端效應器之狀態、及該機器人之位置資訊。
根據上述態樣,在使終端效應器於返回目標點間進行用以原點復歸之動作之情形時,不僅是考慮終端效應器之位置變化,亦能進行考慮了終端效應器之動作路徑、終端效應器之狀態變化、及機器人之位置變化的機器人動作。如此,能抑制在原點復歸時機器人與周圍物體之干涉。
本案一態樣之控制方法亦可為,該動作目標點之位置,包含該動作目標點之3維位置、與基準軸在該動作目標點之姿勢。
根據上述態樣,在使終端效應器於返回目標點間進行用以原點復歸之動作之情形時,不僅是考慮終端效應器之位置變化,亦能進行考慮了終端效應器之姿勢變化的終端效應器動作。如此,能抑制在原點復歸時之終端效應器等與周圍物體之干涉。
本案一態樣之控制方法亦可為,該現在位置或該返回目標點與該動作目標點之距離,包含該現在位置或該返回目標點之3維位置與該動作目標點之3維位置間之距離、以及該基準軸在該現在位置或該返回目標點之姿勢與該基準軸在該動作目標點之姿勢間之距離。
根據上述態樣,現在位置或返回目標點與動作目標點之距離,不僅是3維位置之距離亦包含姿勢變化之距離。此種距離,可顯示在現在位置或返回目標點與動作目標點間之終端效應器之移動距離。如此,能使用現在位置或返回目標點與動作目標點間之正確距離,檢測次一返回目標點。
本案一態樣之控制方法亦可為,在使該終端效應器從該第k返回目標點移動至該第(k+1)返回目標點之情形時,係以該第(k+1)返回目標點之位置作為該終端效應器之目標位置,以該第k返回目標點之資訊中所含之該區間動作路徑之反向路徑作為該終端效應器之目標動作路徑,以該第k返回目標點之資訊中所含之該終端效應器之狀態作為該終端效應器之目標狀態,以該第(k+1)返回目標點之資訊中所含之該機器人之位置作為該機器人之目標位置。
根據上述態樣,在使終端效應器從第k返回目標點移動至第(k+1)返回目標點之情形時,可抑制原點復歸時之機器人之動作區域,大幅脫離終端效應器已沿動作路徑移動時之機器人之動作區域之情形。如此,即能抑制原點復歸時機器人與周圍物體之干涉。
本案一態樣之控制方法亦可為,在使該終端效應器從該現在位置移動至該第1返回目標點之情形時,係以該第1返回目標點之位置作為該終端效應器之目標位置,以在該現在位置之移動目的地之該動作目標點、即移動目的地動作目標點之資訊中所含之該區間動作路徑之反向路徑作為該終端效應器之目標動作路徑,以該移動目的地動作目標點之資訊中所含之該終端效應器之狀態作為該終端效應器之目標狀態,以該第1返回目標點之資訊中所含之該機器人之位置作為該機器人之目標位置。
根據上述態樣,在使終端效應器從現在位置移動至第1返回目標點之情形時,能抑制原點復歸時之機器人之動作區域,大幅脫離終端效應器已沿動作路徑移動時之機器人之動作區域。
本案一態樣之控制方法亦可為,該動作目標點係在對該機器人之動作教示過程中教示予該機器人之動作之目標點。
根據上述構成,可簡化動作目標點之設定,而簡化使用動作目標點之返回目標點之檢測。
本案一態樣之控制裝置,係執行本案一態樣之控制方法之控制裝置。根據上述態樣,能獲得與本案一態樣之控制方法相同的效果。
本案一態樣之機器人系統,具備本案一態樣之控制裝置、與該機器人,該控制裝置控制該機器人之動作。根據上述態樣,能獲得與本案一態樣之控制方法相同的效果。
本案一態樣之程式,係使電腦執行:在機器人使終端效應器依序移動至動作路徑上之複數個動作目標點之過程中,在該終端效應器每一次往該動作目標點移動時,記錄移動目的地之該動作目標點之資訊;當接收到使該終端效應器回到該動作目標點之原點的原點復歸指令時,即取得該終端效應器之現在位置;從較該現在位置前之該終端效應器已到達之該動作目標點之資訊中,檢測出在該現在位置前一個已到達之該動作目標點、或距該現在位置最近距離之該動作目標點、即第1返回目標點之資訊,作為用以使該終端效應器回到該原點之返回路徑上之點之資訊;從較第k返回目標點之前該終端效應器已到達之該動作目標點之資訊中,檢測出該第k返回目標點之前一個已到達之該動作目標點、或距該第k返回目標點最近距離之該動作目標點、即第(k+1)返回目標點之資訊,作為該返回路徑上之點之資訊,此處,k係1~n之自然數、n係1以上之自然數;藉由重複該第(k+1)返回目標點之資訊之檢測,據以檢測第2返回目標點~第(n+1)返回目標點之資訊;使電腦執行決定依序通過該第1返回目標點~該第(n+1)返回目標點後回到該原點之該返回路徑。根據上述態樣,能獲得與本案一態樣之控制方法相同的效果。
本案一態樣之程式,亦可係在控制該機器人之動作之控制裝置之系統程式上動作的應用程式。
根據上述態樣,應用程式可藉由例如組裝至系統程式作為一部分、或安裝至系統程式,據以發揮其功能。
本案一態樣之程式亦可為,該應用程式係安裝搭載於該系統程式而能動作。
根據上述態樣,應用程式可構成為能安裝至各種系統程式,而具有通用性。
本案一態樣之程式亦可為,在作為該返回目標點之候補而檢測出複數個該動作目標點之情形時,將最早之已到達之該動作目標點決定為該返回目標點。
本案一態樣之程式亦可為,檢測所記錄之該動作目標點與該現在位置之距離、即目標點距離,在該目標點距離在第1閾值以内之情形時,該現在位置,視為是位於該目標點距離在該第1閾值以内之該動作目標點。
本案一態樣之程式亦可為,檢測該現在位置與該動作路徑之距離、即相隔距離,在該相隔距離在第2閾值以内之情形時,執行該返回目標點之檢測,而在該相隔距離超過該第2閾值之情形時,中止該返回目標點之檢測。
本案一態樣之程式亦可為,該現在位置或該返回目標點與該動作目標點之距離,係沿該動作路徑之距離。
本案一態樣之程式亦可為,在2個該動作目標點間之距離在第3閾值以下之情形時,視為該2個動作目標點之位置相同。
本案一態樣之程式亦可為,該動作目標點之資訊,包含該動作目標點之位置、從前一個該動作目標點至該動作目標點之路徑亦即區間動作路徑、該終端效應器之狀態、及該機器人之位置資訊。
本案一態樣之程式亦可為,該動作目標點之位置,包含該動作目標點之3維位置、與基準軸在該動作目標點之姿勢。
本案一態樣之程式亦可為,該現在位置或該返回目標點與該動作目標點之距離,包含該現在位置或該返回目標點之3維位置與該動作目標點之3維位置間之距離、以及與該基準軸在該現在位置或該返回目標點之姿勢與該基準軸在該動作目標點之姿勢間之距離。
本案一態樣之程式亦可為,在該返回路徑中從該第k返回目標點至該第(k+1)返回目標點之區間返回路徑,係以該第(k+1)返回目標點之位置作為該終端效應器之目標位置,以該第k返回目標點之資訊中所含之該區間動作路徑之反向路徑作為該終端效應器之目標動作路徑,以該第k返回目標點之資訊中所含之該終端效應器之狀態作為該終端效應器之目標狀態,以該第(k+1)返回目標點之資訊中所含之該機器人之位置作為該機器人之目標位置。
本案一態樣之程式亦可為,在該返回路徑中從該現在位置至該第1返回目標點之區間返回路徑,係以該第1返回目標點之位置作為該終端效應器之目標位置,以在該現在位置之移動目的地之該動作目標點、即移動目的地動作目標點之資訊中所含之該區間動作路徑之反向路徑作為該終端效應器之目標動作路徑,以該移動目的地動作目標點之資訊中所含之該終端效應器之狀態作為該終端效應器之目標狀態,以該第1返回目標點之資訊中所含之該機器人之位置作為該機器人之目標位置。
本案一態樣之程式亦可為,該動作目標點係在對該機器人之動作教示過程中教示予該機器人之動作之目標點。
本案一態樣之記錄媒體,記錄有本案一態樣之程式。根據上述態樣,能獲得與本案一態樣之程式相同的效果。
(實施形態) 以下,一邊參照圖面、一邊說明本案之實施形態。又,以下說明之實施形態,皆係表示總括性的或具體例。此外,以下實施形態中之構成要素中,針對在表示最上位概念之獨立請求項中未記載之構成要素,可說明是任意之構成要素。又,所附圖式中之各圖,係示意性的圖,並不一定是非常嚴謹的顯示。再者,各圖中,針對實質相同之構成要素係賦與相同符號,有時會省略或簡化重複之說明。本說明書及申請專利範圍中,所謂「裝置」,不僅是指1個裝置,亦可代表由複數個裝置構成之系統。
[機器人系統之構成] 首先,說明實施形態之機器人系統1之構成。圖1係顯示實施形態之機器人系統1之一例的概略圖。如圖1所示,實施形態之機器人系統1,具備機器人10、控制裝置20、攝影裝置30、輸入裝置40、以及提示裝置50。機器人系統1,可使機器人10依照所教示之動作順序進行自動運轉以執行既定作業。機器人系統1,亦可使機器人10依照透過輸入裝置40輸入之操作資訊進行手動運轉以執行作業。此外,機器人系統1,例如,當透過輸入裝置40輸入使機器人10回到動作原點位置之指令的原點復歸指令時,可使機器人10自動動作以回到原點位置。
本實施形態中,機器人10雖係產業用機器人,但不限定於此。機器人10,具備對處理對象物W施加作用之終端效應器11、使終端效應器11動作以執行該作用之機器臂12、以及移動機器人10以改變機器人10之位置之搬送裝置13。
機器臂12,只要是具有能變更其前端之終端效應器11之位置及姿勢之構成的話,雖無特別限定,但本實施形態中,係垂直多關節型機器臂。又,機器臂12、亦可以是例如,水平多關節型、極座標型、圓筒座標型、直角座標型、或其他型式之機器臂。
機器臂12,具備從其基部朝向前端依序配置之連桿12a~12f、將連桿12a~12f依序加以連接之關節JT1~JT6、以及旋轉驅動各個關節JT1~JT6之臂部驅動裝置M1~M6。臂部驅動裝置M1~M6之動作係受控制裝置20之控制。臂部驅動裝置M1~M6分別以電力作為動力源,作為驅動此等之電動馬達而具有伺服馬達SMa(參照圖5),但不限定於此。又,機器臂12之關節數量不限於6個,可以是7個以上,亦可以是1個以上5個以下。
連桿12a被安裝在搬送裝置13。連桿12f之前端部構成機械式介面,與終端效應器11連接。關節JT1,將搬送裝置13與連桿12a之基端部連結成可繞相對支承搬送裝置13之地面垂直之鉛直方向的軸旋轉。關節JT2,將連桿12a之前端部與連桿12b之基端部連結成能繞與該地面平行之水平方向之軸旋轉。關節JT3,將連桿12b之前端部與連桿12c之基端部連結成能繞水平方向之軸旋轉。關節JT4,將連桿12c之前端部與連桿12d之基端部連結成能繞連桿12c之長邊方向之軸旋轉。關節JT5,將連桿12d之前端部與連桿12e之基端部連結成能繞與連桿12d之長邊方向正交之方向之軸旋轉。關節JT6,將連桿12e之前端部與連桿12f之基端部連結成能相對連桿12e扭轉。
終端效應器11以能裝拆之方式安裝在機器臂12之前端部。終端效應器11,可將把持、吸附、吊起、或撈起等因應處理對象物W之各種作用,施加於處理對象物W。圖1之例中,終端效應器11可進行把持處理對象物W將之旋入被處理對象物T之孔的動作,機器人10則進行將處理對象物W組裝至被處理對象物T之作業。終端效應器11,具備驅動終端效應器11之終端效應器驅動裝置11a(參照圖5)。終端效應器驅動裝置11a之動作係以控制裝置20加以控制。終端效應器驅動裝置11a,以電力為動力源,並具有伺服馬達SMb以作為驅動此之電動馬達(參照圖5),但不限定於此。又,機器人10之作業不限於上述組裝,可以是任何作業。機器人10之作業,例如有分選、組裝、塗裝、焊接、接合、敲鑿、打磨、密封、半導體製造、藥劑調配及手術等之醫療行為等。
搬送裝置13,可在地面等上移動機器人10,具備:搭載機器臂12且支承此之基台13a、作為基台13a之行進手段之履帶車(亦稱「Caterpillar(註冊商標)」)13b、以及驅動履帶車13b之搬送驅動裝置13c(參照圖5)。行進手段不限於履帶車13b,亦可以是車輪等之其他行進手段。搬送驅動裝置13c,以電力為動力源,並具有伺服馬達SMc作為電動馬達(參照圖5),但不限定於此。搬送裝置13,亦可以是AGV(無人搬運車:Automated Guided Vehicle)等。
攝影裝置30係拍攝機器人10,具體而言,係拍攝機器人10之處理對象物W之處理狀況。攝影裝置30,例如係數位相機及數位攝影機等。例如,攝影裝置30係配置在離開機器人10之位置,但亦可配置於機器人10。攝影裝置30將所拍攝之影像訊號輸出至提示裝置50,但亦可輸出至控制裝置20。管理機器人系統1之使用者,可透過提示裝置50確認機器人10對處理對象物W之處理狀態。又,攝影裝置30之動作可由控制裝置20加以控制。
輸入裝置40,接收機器人系統1之使用者發出之指令、資訊及資料等之輸入,並將該指令、資訊及資料等輸出至控制裝置20。輸入裝置40,與控制裝置20透過有線通訊或無線通訊連接。有線通訊及無線通訊之形式可以是任何形式。例如,輸入裝置40接收使機器人10進行原點復歸之指令之輸入,將該指令輸出至控制裝置20。輸入裝置40,可包含用以對機器人10教示既定作業之動作順序之教導器(Teach Pendant)等的教示裝置。
提示裝置50,將從控制裝置20及攝影裝置30等接收之各種影像及聲音等提示予機器人系統1之使用者。提示裝置50,例如係液晶顯示器(Liquid Crystal Display)及有機或無機EL顯示器(Electro-Luminescence Display)等,但不限定於此等。提示裝置50亦可具備發出聲音之揚聲器。
控制裝置20控制機器人系統1之整體。例如,控制裝置20包含電腦裝置。於機器人10設定有下述4個座標系統。控制裝置20根據4個座標系統,控制機器人10各部位之位置、姿勢及動作狀態等。
第1座標系統,係設定在配置機器人10之空間的座標系統,稱為世界座標系統。例如圖2所示,於世界座標系統,定義Xw軸、Yw軸及Zw軸。Xw軸及Yw軸,係沿著配置機器人10之地面延伸且彼此正交。Zw軸,係與Xw軸及Yw軸、亦即與地面垂直延伸,從地面朝向上方之方向為Zw軸正方向,其相反方向為Zw軸負方向。又,圖2係圖1之機器人10的立體圖。
第2座標系統,係以安裝機器臂12之搬送裝置13之基台13a為基準的座標系統,稱為基座座標系統。例如圖2所示,於基座座標系統,定義Xb軸、Yb軸及Zb軸。例如,Xb軸及Yb軸,係沿基台13a之表面13aa延伸且彼此正交。Zb軸,係與Xb軸及Yb軸垂直、亦即與表面13aa垂直延伸。例如,基座座標系統之原點,係關節JT1之旋轉中心軸S1與表面13aa之交點S1a。從表面13aa朝向上方之方向為Zb軸正方向,其相反方向為Zb軸負方向。
第3座標系統,係以機器臂12之連桿12f之前端部中與終端效應器11之連接面12fa為基準的座標系統,稱為手部座標系統。例如圖3所示,於手部座標系統,定義Xh軸、Yh軸及Zh軸。例如,Xh軸及Yh軸,係沿連接面12fa延伸且彼此正交。Zh軸,係與Xh軸及Yh軸垂直、亦即與連接面12fa垂直延伸。例如,手部座標系統之原點,係關節JT6之旋轉中心軸S6與連接面12fa之交點S6a,Zh軸與旋轉中心軸S6平行。從連桿12f朝向終端效應器11之方向為Zh軸正方向,其相反方向為Zh軸負方向。Xh軸、Yh軸及Zh軸係對應軸S6之面向及繞軸S6之連桿12f之旋轉,改變各自之面向。又,圖3係圖2之機器臂12之前端部的側視圖。
第4座標系統,係以終端效應器11之前端部11b等之特定點為基準的座標系統,稱為工具座標系統。例如圖4所示,於工具座標系統,定義Xt軸、Yt軸及Zt軸。例如,Zt軸,係沿前端部11b延伸方向中之1個的軸。Xt軸及Yt軸,彼此正交且與Zt正交,例如,與連接面12fa平行。例如,工具座標系統之原點係前端部11b。從前端部11b離開之方向為Zt軸正方向,其相反方向為Zt軸負方向。Xt軸、Yt軸及Zt軸,對應前端部11b之面向,改變各自之面向。又,圖4係圖2之終端效應器11的側視圖。
例如,控制裝置20,根據在世界座標系統之搬送裝置13之交點S1a之座標及軸S1之方向向量,控制搬送裝置13之位置及姿勢。控制裝置20,根據在基座座標系統之機器臂12之連桿12f之交點S6a之座標及軸S6之方向向量,控制連桿12f之連接面12fa之位置及姿勢。控制裝置20,根據手部座標系統之Xh軸、Yh軸及Zh軸與工具座標系統之Xt軸、Yt軸及Zt軸之關係,控制終端效應器11之前端部11b之位置及姿勢。
[控制裝置之硬體構成] 接著,說明控制裝置20之硬體構成。圖5係顯示實施形態之控制裝置20之一硬體構成例的方塊圖。如圖5所示,控制裝置20,作為其構成要素,包含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201、ROM(Read Only Memory)202、RAM(Random Access Memory)203、記憶體204、輸出入I/F(介面:Interface)205~207、臂部驅動電路208、終端效應器驅動電路209、以及搬送驅動電路210。上述構成要素分別透過匯流排、有線通訊或無線通訊連接。此外,上述構成要素並非全部必須。
例如,CPU201為處理器,控制控制裝置20之動作整體。ROM202由非揮發性半導體記憶體等構成,儲存有用以使CPU201進行動作控制之程式及資料等。RAM203由揮發性半導體記憶體等構成,暫時儲存以CPU201執行之程式及處理途中或已處理之資料等。記憶體204由揮發性記憶體及非揮發性記憶體等之半導體記憶體、硬碟(HDD:Hard Disc Drive)及SSD(Solid State Drive)等之記憶裝置構成,儲存各種資訊。記憶體204,亦可以是控制裝置20以外之外部裝置。
例如,用以使CPU201動作之程式係預先保存在ROM202或記憶體204。CPU201從ROM202或記憶體204將程式讀出至RAM203加以展開。CPU201執行展開至RAM203之程式中經編碼之各命令。
控制裝置20之各功能,可藉由由CPU201、ROM202及RAM203等構成之電腦系統加以實現,亦可由電子電路或積體電路等專用之硬體電路加以實現,或藉由上述電腦系統及硬體電路之組合加以實現。
此種控制裝置20,例如,亦可由微控制器、MPU(Micro Processing Unit)、LSI(大型積體電路:Large Scale Integration)、系統LSI、PLC(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邏輯電路等構成。控制裝置20之複數個功能,可藉由個別的1晶片化加以實現,亦可由包含部分或全部之1晶片化加以實現。又,電路可以分別是通用的電路、或專用電路。作為LSI,可利用能在LSI製造後加以程式化之FPGA(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LSI内部之電路胞之連接及/或設定可再構成之可重組態處理器(Reconfigurable Processor)、或用於特定用途之將複數個功能之電路整合為1個之ASIC(特殊應用積體電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等。
第1輸出入I/F205與外部裝置60連接,對外部裝置60進行資訊、資料及指令等之輸出入。第1輸出入I/F205可包含用以轉換訊號之電路等。例如,第1輸出入I/F205接收來自外部裝置60之程式檔案之輸入。程式檔案,例如係使機器人進行原點復歸之應用程式的程式檔案。外部裝置60,例如係用以控制對記錄媒體進行各種資料之讀出或寫入的記錄媒體驅動器、記憶裝置、個人電腦等之電腦裝置、資訊終端、智慧型手機、智慧型手錶及平板等之智慧型裝置等。記錄媒體,例如係快閃記憶體、記憶卡、以及CD(Compact Disc)-R(Recordable)、CD-RW(Rewritable)、DVD(Digital Versatile Disc)-R、DVD-RW、BD(藍光:Blu-ray(註冊商標) Disc)-R及BD-RE(Rewritable)等之記錄光碟等。又,外部裝置60可以是組裝在控制裝置20。
第1輸出入I/F205構成網路I/F,可透過能進行資料通訊之通訊網與外部裝置60連接。通訊網,例如係內部網路、有線或無線LAN(Local Area Network)、WAN(Wide Area Network)、移動通訊網、電話線路通訊網、或其他使用有線或無線通訊之通訊網。此場合,外部裝置60可以是伺服裝置、雲端伺服器等。程式檔案,可透過通訊網及第1輸出入I/F205下載至記憶體204等。
第2輸出入I/F206與輸入裝置40連接,對輸入裝置40進行資訊、資料及指令等之輸出入。第2輸出入I/F206可包含轉換訊號之電路等。第3輸出入I/F207與提示裝置50連接,對提示裝置50進行畫面資料、聲音資料、資訊及指令等之輸出入。第3輸出入I/F207可包含能生成使提示裝置50顯示之畫面的GPU(Graphics Processing Unit)、能生成使提示裝置50輸出聲音的DSP(Digital Signal Processor)、以及轉換訊號之電路等。
臂部驅動電路208依據CPU201之指令,將電力供應至機器人10之臂部驅動裝置M1~M6之伺服馬達SMa並控制各伺服馬達SMa之驅動。終端效應器驅動電路209依據CPU201之指令,將電力供應至終端效應器驅動裝置11a之伺服馬達SMb並控制伺服馬達SMb之驅動。搬送驅動電路210依據CPU201之指令,將電力供應至搬送裝置13之搬送驅動裝置13c之伺服馬達SMc並控制伺服馬達SMc之驅動。
[控制裝置之功能性構成] 接著,說明控制裝置20之功能性構成。圖6係顯示實施形態之控制裝置20之一功能性構成例的方塊圖。如圖6所示,控制裝置20,作為功能性構成要素包含手動指令生成部20a、自動指令生成部20b、目標點記錄部20c、動作控制部20d、儲存部20e、原點復歸起動部21、目標點取得部22、返回目標點決定部23、以及路徑運算部24。動作控制部20d包含驅動控制部20da與搬送控制部20db。手動指令生成部20a、自動指令生成部20b、目標點記錄部20c及動作控制部20d,係在使控制裝置20動作之系統軟體26上發揮其功能。原點復歸起動部21、目標點取得部22、返回目標點決定部23及路徑運算部24,係在系統軟體26上動作之原點復歸應用軟體(以下,亦稱「原點復歸應用程式」)25上發揮其功能。原點復歸應用程式25係用以使機器人10進行原點復歸動作之軟體。上述功能性構成要素並非全部都必須。
除儲存部20e以外之功能性構成要素之功能係以CPU201等加以實現,儲存部20e之功能則透過記憶體204、ROM202及/或RAM203實現。
儲存部20e,儲存各種資訊,並能讀出所儲存之資訊。例如,儲存部20e,係儲存使控制裝置20動作之系統軟體26之系統程式20ea。
進一步的,儲存部20e,儲存用以使機器人10進行既定作業之教示而儲存之教示資訊20eb。作為機器人10之教示方式,例如有教示者直接碰觸機器人10使其動作之直接教示、使用教示器之遠距操縱所進行之教示、透過程式之教示、透過主從(master-slave)方式之教示等,但可以是任何教示方式。
教示資訊20eb包含動作目標點之資訊。動作目標點係被教示之點,係在用以進行作業之機器人10之動作中,終端效應器11之手部座標系統之原點S6a等之機器人10之既定點所通過之點。針對1個既定作業,設定複數個動作目標點。於複數個動作目標點,附有依據機器人10之通過順序的順序。複數個動作目標點,構成用以進行作業之機器人10之既定點所依循之動作路徑。
例如,教示資訊20eb,包含以如圖7及圖8所示之複數個動作目標點構成之動作路徑。圖7及圖8係顯示實施形態之機器人10依循教示資訊20eb之一動作路徑例的圖。
例如圖7所示之動作路徑OR1,係從開始位置之原點O起,依序通過各個之位置相異之第1動作目標點OTP1~第5動作目標點OTP5,再回到原點O之路徑。原點O,可以是針對用以執行既定作業之所有動作路徑的開始位置,亦可以是在既定作業之執行中根據來自輸入裝置40之指令等而在動作路徑之途中指定之位置。
圖8所示之動作路徑OR2,係從原點O起,依序通過第1動作目標點OTP1~第9動作目標點OTP9,再回到原點O之路徑。然而,第1動作目標點OTP1及第3動作目標點OTP3,係位在相同之第1目標點TP1。第4動作目標點OTP4及第6動作目標點OTP6,位在相同之第2目標點TP2。第7動作目標點OTP7及第9動作目標點OTP9,位在相同之第3目標點TP3。又,第1動作目標點OTP1及第3動作目標點OTP3之間、第4動作目標點OTP4及第6動作目標點OTP6之間、以及第7動作目標點OTP7及第9動作目標點OTP9之間的各個,後述之動作目標點之位置以外之資訊可以是不同的。
動作目標點之資訊,可包含動作目標點之位置、從前一個動作目標點到動作目標點之路徑區間動作路徑、終端效應器11在動作目標點之狀態、以及機器人在動作目標點之位置等之資訊。動作目標點之位置,可包含動作目標點之3維位置、與基準軸在該動作目標點之姿勢。3維位置係在3維空間内之位置。
動作目標點之3維位置,可以是動作目標點在世界座標系統中之3維位置。例如,動作目標點是終端效應器11之目標點,但不限定於此,本實施形態中,係機器臂12之連桿12f之連接面12fa上之點S6a之目標點。基準軸可以是機器人10之手部座標系統之Zh軸、亦即機器臂12之關節JT6之旋轉中心軸S6。Zh軸之姿勢、亦即軸S6之姿勢,係基準軸之一姿勢例。
動作目標點之3維位置及姿勢,係使用根據以世界座標系統為基準之世界座標系統之Xw軸、Yw軸及Zw軸與手部座標系統之Xh軸、Yh軸及Zh軸之關係的位置及尤拉角(Euler angles)來表示。此種動作目標點之3維位置及姿勢,於世界座標系統中,包含Xw軸要素「xw」、Yw軸要素「yw」及Zw軸要素「zw」、以及尤拉角要素「Ow」、「Aw」及「Tw」。
區間動作路徑之資訊,係從動作目標點之前1個順序之動作目標點(以下,亦稱「前一動作目標點」)到該動作目標點之路徑之資訊,為對動作目標點與前一動作目標點之間進行內插之內插資訊。此種內插資訊,包含區間動作路徑之形狀、尺寸及方向、以及機器臂12之關節JT1~JT6在區間動作路徑之驅動方向及驅動量等。路徑之形狀,例如有直線形狀、以及弧及平滑曲線等之曲線形狀等。路徑之尺寸係曲線形狀之曲率等。路徑之方向有曲線形狀之彎曲方向等。區間動作路徑之資訊亦稱「內插模式」。
終端效應器之狀態之資訊,包含終端效應器11之特定部位之位置及姿勢。但不限於此,本實施形態中,上述特定部位係終端效應器11之前端部11b。前端部11b之位置及姿勢,亦可以是相對機器臂12之連桿12f之連接面12fa的位置及姿勢。前端部11b之位置及姿勢,係以手部座標系統為基準,使用根據手部座標系統之Xh軸、Yh軸及Zh軸與工具座標系統之Xt軸、Yt軸及Zt軸之關係的位置及尤拉角來表示。此種前端部11b之位置及姿勢,於手部座標系統中,包含Xh軸要素「xht」、Yh軸要素「yht」及Zh軸要素「zht」、以及尤拉角要素「Oht」、「Aht」及「Tht」。又,終端效應器之狀態之資訊,亦可包含因終端效應器驅動裝置11a而動作之終端效應器11之狀態。終端效應器之狀態之資訊,亦稱為「工具值」。
機器人105之位置之資訊,可包含機器人10在世界座標系統中之3維位置。但不限於此,本實施形態中,機器人10之3維位置係機器人10之軸S1上之交點S1a之3維位置。機器人10之位置之資訊,亦可包含機器人10在世界座標系統之姿勢。雖不限於此,但本實施形態中,機器人10之姿勢係軸S1之姿勢。機器人10之位置之資訊,亦稱為「基值」。
進一步的,儲存部20e包含記錄目標點資訊20ec。記錄目標點資訊20ec,係以目標點記錄部20c記錄之動作目標點之資訊。記錄目標點資訊20ec,係作業執行中之機器人10之終端效應器11每次往動作目標點移動時所記錄之移動目的地之動作目標點之資訊。例如,記錄目標點資訊20ec,包含在機器人10依據教示資訊20eb動作之情形時以目標點記錄部20c記錄之動作目標點之資訊。
進一步的,儲存部20e儲存原點復歸應用程式25之應用程式20ed。本實施形態中,應用程式20ed係套裝化之單體程式,藉由安裝搭載於控制裝置20之系統程式20ea上即能動作。應用程式20ed在系統程式20ea上動作。也就是說,原點復歸應用程式25係在控制裝置20之系統軟體26上動作。應用程式20ed可由外部裝置60送至儲存部20e加以儲存。此種應用程式20ed可適用於各種機器人之控制裝置,具有通用性。又,用以進行原點復歸之程式,亦可預先組裝於系統程式20ea。
手動指令生成部20a,係生成用以使機器人10進行對應從輸入裝置40輸出之操作資訊之動作的手動動作指令,將之輸出至動作控制部20d。為操作機器人10而輸入輸入裝置40之資訊,係對終端效應器11之位置、姿勢、移動、移動速度及力等之終端效應器11之動作及作用力進行指令的資訊。輸入裝置40,將顯示與輸入之資訊對應之終端效應器11之動作及作用力的資訊作為操作資訊輸出至手動指令生成部20a。
此處,動作指令包含終端效應器11施加於對象物之力、亦即表示作用於作業環境之力的力指令、與表示終端效應器11之位置的位置指令。力指令包含力之大小的指令,亦可進一步包含力之方向之指令。此外,力指令亦可包含產生力之時刻之指令。位置指令包含終端效應器11之位置之指令,亦可進一步包含終端效應器11之姿勢之指令。再者,位置指令亦可包含產生位置及/或姿勢之時刻之指令。
又,動作指令亦可包含終端效應器11之終端效應器驅動裝置11a之驅動及驅動停止之指令、以及搬送裝置13之位置指令。搬送裝置13之位置指令包含3維空間内之搬送裝置13之位置及姿勢中之至少搬送裝置13之位置。
自動指令生成部20b,生成用以依據教示資訊20eb使機器人10自動進行既定作業之自動動作指令,將之輸出至動作控制部20d。自動指令生成部20b透過輸入裝置40取得使機器人10執行之既定作業之資訊,讀取與該既定作業對應之教示資訊20eb以生成依據教示資訊20eb之自動動作指令。例如,自動指令生成部20b根據動作目標點之資訊生成自動動作指令。自動動作指令係用以沿著動作路徑使機器人10自動動作之指令,與手動動作指令同樣的包含位置指令及力指令等。
進一步的,當自動指令生成部20b從路徑運算部24接收到用以使機器人10進行原點復歸之返回路徑之資訊時,即生成用以使機器人10以沿該返回路徑自動回到原點之方式動作的自動返回動作指令,輸出至動作控制部20d。依據自動返回動作指令動作之機器人10,實際上並不對對象物進行作業,因此自動返回動作指令可不包含力指令。
動作控制部20d依據手動動作指令、自動動作指令或自動返回動作指令,控制機器人10之動作。動作控制部20d依據各動作指令生成用以使機器人10之各部位動作之指令,輸出至機器人10。又,動作控制部20d從機器人10取得機器人10之各部位之動作狀態之資訊,將該資訊用作為反饋資訊而生成上述指令。進一步的,動作控制部20d亦可從機器人10之各部位之動作狀態之資訊檢測出機器人10之各部位之位置,將檢測結果輸出至目標點記錄部20c。
動作控制部20d之驅動控制部20da,生成用以使機器臂12之臂部驅動裝置M1~M6之伺服馬達SMa與終端效應器11之終端效應器驅動裝置11a之伺服馬達SMb動作之指令。臂部驅動裝置M1~M6及終端效應器驅動裝置11a,分別具備檢測伺服馬達SMa及SMb之轉子之旋轉量的編碼器等旋轉感測器(未圖示)、與檢測伺服馬達SMa及SMb之驅動電流的電流感測器(未圖示)。再者,終端效應器11具備檢測作用於終端效應器11之力之大小及方向的力感測器(未圖示)。旋轉感測器、電流感測器及力感測器,分別將各伺服馬達之旋轉量及驅動電流值與力感測器之檢測值作為反饋資訊輸出至驅動控制部20da。驅動控制部20da使用各伺服馬達之旋轉量及驅動電流值、以及力感測器之檢測值,控制各伺服馬達之旋轉開始、旋轉停止、旋轉速度及旋轉力矩。
進一步的,驅動控制部20da藉由統合臂部驅動裝置M1~M6之所有的伺服馬達SMa之旋轉量,算出終端效應器11之3維位置及3維姿勢。驅動控制部20da,以終端效應器11之3維位置、3維姿勢及力感測器之檢測值與動作指令之位置指令及力指令對應之方式,生成驅動臂部驅動裝置M1~M6及終端效應器驅動裝置11a之伺服馬達SMa及SMb之指令。
又,動作控制部20d之搬送控制部20db,生成用以使搬送裝置13之搬送驅動裝置13c之伺服馬達SMc動作之指令。搬送驅動裝置13c具備檢測伺服馬達SMc之轉子之旋轉量的旋轉感測器(未圖示)、與檢測伺服馬達SMc之驅動電流的電流感測器(未圖示)。搬送驅動裝置13c將伺服馬達SMc之旋轉量及驅動電流值作為反饋資訊輸出至搬送控制部20db。搬送控制部20db使用伺服馬達SMc之旋轉量及驅動電流值控制伺服馬達SMc。搬送控制部20db,以機器人10之位置和動作指令之位置指令對應之方式,生成驅動伺服馬達SMc之指令。
又,搬送裝置13亦可具備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接收機及IMU(慣性測量裝置:Inertial Measurement Unit)等之位置測量裝置。搬送控制部20db可使用GPS接收機之接收訊號或以IMU所測量之加速度及角速度等,檢測搬送裝置13之位置及姿勢。此外,搬送裝置13亦可例如具備檢測來自埋設在地面之電線之微弱感應電流的檢測裝置,搬送控制部20db根據此檢測值來檢測搬送裝置13之位置及姿勢。
目標點記錄部20c,於本實施形態,可將藉由將原點復歸應用程式25安裝於系統軟體26而生成並發揮功能之功能性構成要素,預先組裝入系統軟體26。目標點記錄部20c,在機器人10之作業執行中終端效應器11每次往動作目標點移動時,將移動目的地之動作目標點之資訊作為記錄目標點資訊20ec加以記錄,儲存於儲存部20e。因此,原點復歸應用程式25之應用程式20ed,於目標點記錄部20c記錄上述動作目標點之資訊。往動作目標點移動,係指從其他動作目標點移至該動作目標點之動作。此場合,2個動作目標點之資訊之至少一部彼此不同即可。例如,2個動作目標點之間,可以是3維位置相同、或姿勢相同,亦可以是3維位置及姿勢相同。
又,在終端效應器11每次往動作目標點移動時,記錄移動目的地之動作目標點之資訊,可以是指在終端效應器11開始往移動目的地之動作目標點移動之時間點到終端效應器11到達移動目的地之動作目標點之時間點之間的任一時間點,記錄移動目的地之動作目標點之資訊。因此,亦可包含記錄終端效應器11未到達之動作目標點之資訊之情形,或包含記錄終端效應器11已到達之動作目標點之資訊之情形。本實施形態中,目標點記錄部20c係在終端效應器11開始往移動目的地之動作目標點移動之時間點,記錄移動目的地之動作目標點之資訊。
於本實施形態,當目標點記錄部20c透過輸入裝置40接收用以指示記錄動作目標點之指令的記錄指令時,即開始動作目標點之資訊之記錄。此時,目標點記錄部20c決定記錄之開始地點、即記錄原點。例如,目標點記錄部20c可將接收到記錄指令時之終端效應器11之位置決定為記錄原點,或將該位置之前一個或後一個動作目標點決定為記錄原點。目標點記錄部20c將記錄原點之資訊儲存於儲存部20e。
目標點記錄部20c,在記錄原點之決定後、終端效應器11每次往動作目標點移動時,將移動目的地之動作目標點之資訊儲存於儲存部20e。目標點記錄部20c,於動作目標點之資訊附加表示到達順序之資訊後儲存於儲存部20e。例如,目標點記錄部20c可將第m動作目標點(m為自然數)之「m」等之到達順序號碼附加於動作目標點。
又,目標點記錄部20c可於機器人10之動作中從動作控制部20d取得機器人10之各部位之位置之資訊。該位置之資訊包含終端效應器11之3維位置及姿勢之資訊。目標點記錄部20c可根據終端效應器11之3維位置及姿勢之資訊,檢測終端效應器11往動作目標點之移動。或者,目標點記錄部20c亦可從自動指令生成部20b取得使終端效應器11往動作目標點移動之指令,根據該指令檢測終端效應器11往該動作目標點之移動。
原點復歸起動部21,當透過輸入裝置40接收指示機器人10進行原點復歸之原點復歸指令時,即讀取儲存部20e之應用程式20ed,啟動原點復歸應用程式25。原點復歸起動部21可在接收到原點復歸指令之時間點、即在復歸指令接收時間點機器人10是動作進行中之情形時,將停止指令輸出至自動指令生成部20b使機器人10停止動作。
目標點取得部22在原點復歸應用程式25之啟動後,取得終端效應器11之現在位置。例如,終端效應器11之現在位置,可以是終端效應器11在復歸指令接收時間點之位置,亦可以是終端效應器11在原點復歸應用程式25之啟動後之既定時序之位置。例如,目標點取得部22可從動作控制部20d取得機器人10之各部位之位置之資訊,根據該資訊取得終端效應器11之現在位置,或者亦可從目標點記錄部20c取得終端效應器11之現在位置。
進一步的,目標點取得部22搜尋儲存部20e之記錄目標點資訊20ec,取得記錄原點之資訊、以及從記錄原點出發時間點到復歸指令接收時間點為止作為記錄目標點資訊20ec所儲存之動作目標點之資訊。該動作目標點之資訊,包含較終端效應器11之現在位置之前之終端效應器11已到達之動作目標點之資訊、以及終端效應器11在復歸指令接收時間點之移動目的地之動作目標點、即移動目的地動作目標點之資訊。移動目的地動作目標點係終端效應器11從現在位置應最先到達之動作目標點。
返回目標點決定部23,為使機器人10進行原點復歸而決定終端效應器11通過之目標點、即返回目標點。返回目標點決定部23決定返回目標點,來作為使終端效應器回到記錄原點之返回路徑上之點。
首先,返回目標點決定部23判定終端效應器11之現在位置是否為動作目標點。返回目標點決定部23,檢測以目標點取得部22取得之動作目標點之各個與現在位置之距離、即第1目標點距離。返回目標點決定部23,在有第1目標點距離在第1閾值以内之動作目標點之情形時,將現在位置決定為該動作目標點,決定終端效應器11之返回路徑之檢測。返回目標點決定部23,在所有動作目標點之第1目標點距離超過第1閾值之情形時,決定現在位置不是該動作目標點。
又,第1目標點距離可以是現在位置與動作目標點間之3維位置之距離,亦可以是包含3維位置之距離及基準軸之姿勢之距離的距離。第1閾值,可例如視終端效應器11及機器臂12之構成等預先設定,將之預先儲存於儲存部20e。
返回目標點決定部23,在終端效應器11之現在位置皆非任一動作目標點之情形時,判定現在位置是否位在終端效應器11之動作路徑上。所謂位於動作路徑上,係指不僅是在動作路徑上,亦可包含是位在動作路徑之近旁。例如,返回目標點決定部23係檢測現在位置與動作路徑之距離、即相隔距離。具體而言,返回目標點決定部23檢測現在位置與到移動目的地動作目標點之區間動作路徑的相隔距離。該區間動作路徑係相對現在位置之移動目的地動作目標點之資訊所含之區間動作路徑。
返回目標點決定部23,在相隔距離在第2閾值以内之情形時,即判定現在位置是位在動作路徑上且決定返回路徑之檢測,在相隔距離超過第2閾值之情形時,即判定現在位置不是位在動作路徑上且中止返回路徑之檢測。例如,相隔距離超過第2閾值之情形時,由於在所檢測之返回路徑上有可能存在障礙物,因此中止返回路徑之檢測。此場合,返回目標點決定部23可透過提示裝置50等來進行對機器人系統1之使用者提醒應檢查終端效應器11周圍之通報。又,相隔距離可以是現在位置之3維位置與動作路徑之3維位置間之距離。第2閾值,可例如視機器人10之作業環境等預先設定,並預先儲存於儲存部20e。
決定了返回路徑之檢測之情形時,返回目標點決定部23決定使終端效應器11從現在位置最先返回之第1返回目標點。返回目標點決定部23從較現在位置之前終端效應器11已到達之動作目標點之資訊中,將現在位置之前一個已到達之動作目標點、或距現在位置最近距離之動作目標點,決定為第1返回目標點。此時,返回目標點決定部23取得在現在位置之移動目的地動作目標點之資訊。例如,返回目標點決定部23作為移動目的地動作目標點,取得第(i+1)動作目標點(i為自然數)之資訊。
返回目標點決定部23,在將現在位置之前一個已到達之動作目標點決定為第1返回目標點之情形時,係將第(i+1)動作目標點之前一個已到達之第i動作目標點決定為第1返回目標點。
返回目標點決定部23,在將距現在位置最近距離之動作目標點決定為第1返回目標點之情形時,係將第1動作目標點~第i動作目標點中距現在位置最近距離之動作目標點決定為第1返回目標點。於本實施形態,現在位置與第1~第i動作目標點之距離,包含3維位置之距離與姿勢之距離。如上所述,動作目標點及終端效應器11之位置,包含以世界座標系統表示之Xw軸要素「xw」、Yw軸要素「yw」及Zw軸要素「zw」、以及尤拉角要素「Ow」、「Aw」及「Tw」。3維位置之距離係使用Xw軸要素「xw」、Yw軸要素「yw」及Zw軸要素「zw」表示之距離,姿勢之距離係使用尤拉角要素「Ow」、「Aw」及「Tw」表示之距離。又,例如,現在位置與第1~第i動作目標點之距離亦可僅包含3維位置之距離。
返回目標點決定部23,在2個動作目標點間之距離在第3閾值以下之情形時,視為該2個動作目標點之位置相同。2個動作目標點間之距離,可以是該2個動作目標點間之3維位置之距離,亦可以是包含3維位置之距離及基準軸之姿勢之距離的距離。第3閾值,可例如視終端效應器11及機器臂12之構成等預先設定,並預先儲存於儲存部20e。第3閾值可與第1閾值相同。又,亦可以是將位置相同之動作目標點之資訊預先儲存於儲存部20e,返回目標點決定部23從儲存部20e取得該資訊。此外,返回目標點決定部23,亦可以是即使2個動作目標點間之距離在第3閾值以下,亦不將該2個動作目標點之位置視為相同。
又,於本實施形態,現在位置與第1~第i動作目標點各個之距離,雖係沿動作路徑將現在位置與第1~第i動作目標點之各個加以連結之距離,但亦可係將現在位置與第1~第i動作目標點之各個加以直接連結之路徑的距離。例如,沿動作路徑之現在位置與第i動作目標點之距離,可以是通過現在位置與第i動作目標點間之所有區間動作路徑之路徑的距離,亦可以是將區間動作路徑之一部分加以省略之路徑的距離。例如,如本實施形態般,包含位置是相同的動作目標點之情形時,可將此等動作目標點間之區間動作路徑從距離之檢測對象加以去除。例如,圖8中,位在動作目標點OTP7及OTP8間之現在位置與第4動作目標點OTP4之距離,可將動作目標點OTP4~OTP6之區間動作路徑之距離去除。
返回目標點決定部23作為第1返回目標點,而選擇現在位置之前一個已到達之動作目標點與距現在位置最近距離之動作目標點之任一者的選擇規則,可預先設定。選擇規則雖無特別限定,但例如可對動作路徑整體加以設定、或對區間動作路徑個別的加以設定、或對應終端效應器11在區間動作路徑上之位置加以設定、或對應移動目的地動作目標點加以設定、或是就每一動作目標點加以設定。
返回目標點決定部23作為第1返回目標點之候補而檢測出複數個動作目標點之情形時,係將最早已到達之動作目標點決定為第1返回目標點。例如,返回目標點決定部23將所檢測之複數個動作目標點中最小到達順序號碼之動作目標點決定為第1返回目標點。
接著,返回目標點決定部23決定使終端效應器11從第k返回目標點(k為1以上之自然數)返回之次一返回目標點、即第(k+1)返回目標點。第k返回目標點及第(k+1)返回目標點係動作目標點。返回目標點決定部23,從較第k返回目標點之前終端效應器11已到達之動作目標點之資訊中、將第k返回目標點之前一個已到達之動作目標點、或距第k返回目標點最近距離之動作目標點決定為第(k+1)返回目標點。此時,返回目標點決定部23取得與第k返回目標點對應之第(j+1)動作目標點(j係較i小之自然數)之資訊。
返回目標點決定部23,將第k返回目標點、即第(j+1)動作目標點之前一個已到達之動作目標點決定為第(k+1)返回目標點之情形時,將第(j+1)動作目標點之前一個已到達之第j動作目標點決定為第(k+1)返回目標點。
返回目標點決定部23,在將距對應第k返回目標點之第(j+1)動作目標點最近距離之動作目標點決定為第(k+1)返回目標點之情形時,係將第1動作目標點~第j動作目標點中距第(j+1)動作目標點最近距離之動作目標點決定為第(k+1)返回目標點。於本實施形態,第(j+1)動作目標點與第1~第j動作目標點之距離、即第2目標點距離,可包含3維位置之距離與姿勢之距離,但亦可僅包含3維位置之距離。又,對應動作目標點之各個,第2目標點距離包含3維位置之距離與姿勢之距離之任一者,可預先設定。
又,於本實施形態,第2目標點距離,雖係通過動作路徑將第(j+1)動作目標點與第1~第j動作目標點之各個加以連結之路徑之距離,但亦可係將第(j+1)動作目標點與第1~第j動作目標點之各個直接連結之路徑之距離。沿動作路徑之第2目標點距離,與第1返回目標點之情形同樣的,可以是2個動作目標點間之區間動作路徑之一部分被去除之路徑之距離,但亦可以是通過所有區間動作路徑之路徑之距離。返回目標點決定部23,在2個動作目標點間之距離在第3閾值以下之情形時,視為該2個動作目標點之位置相同。
返回目標點決定部23作為第(k+1)返回目標點,選擇第k返回目標點之前一個已到達之動作目標點與距第k返回目標點最近距離之動作目標點之任一者的選擇規則,與第1返回目標點之情形同樣的,可預先設定。
又,返回目標點決定部23,作為第(k+1)返回目標點之候補而檢測出複數個動作目標點之情形時,係將最早已到達之動作目標點決定為第(k+1)返回目標點。
返回目標點決定部23,在第(k+1)返回目標點到達記錄原點為止,重複進行從第k返回目標點檢測第(k+1)返回目標點之處理。據此,即能檢測用以使終端效應器11返回記錄原點而使終端效應器11將通過之所有返回目標點、例如檢測出第1返回目標點~第(n+1)返回目標點(n為1以上之自然數)。
路徑運算部24,使用以返回目標點決定部23檢測出之所有返回目標點之資訊,運算返回路徑。路徑運算部24,運算用以使終端效應器11從現在位置依序經由第1返回目標點~第(n+1)返回目標點而回到記錄原點之資訊。
例如,路徑運算部24,運算用以使終端效應器11從第k返回目標點移動至第(k+1)返回目標點之資訊。此場合,路徑運算部24將第(k+1)返回目標點之位置作為終端效應器11之目標之位置。於本實施形態,第(k+1)返回目標點之位置包含3維位置及姿勢。
進一步的,路徑運算部24,將與第k返回目標點對應之第(j+1)動作目標點之資訊中所含之區間動作路徑之反向路徑,作為至第(k+1)返回目標點之終端效應器11之目標之動作路徑。例如,上述區間動作路徑係從第j動作目標點到第(j+1)動作目標點之區間動作路徑。路徑運算部24,將第(j+1)動作目標點之內插模式反向前進之內插模式,決定為從第k返回目標點到第(k+1)返回目標點之內插模式。
進一步的,路徑運算部24,將與第k返回目標點對應之動作目標點之資訊中所含之終端效應器11之狀態,作為在第(k+1)返回目標點之終端效應器11之目標之狀態。路徑運算部24,將與第k返回目標點對應之動作目標點之工具值,決定為在第(k+1)返回目標點之終端效應器11之目標之工具值。
進一步的,路徑運算部24,將與第(k+1)返回目標點對應之動作目標點之資訊中所含之機器人10之位置作為機器人10之目標之位置。路徑運算部24,將與第(k+1)返回目標點對應之動作目標點之基值,決定為在第(k+1)返回目標點之機器人10之目標之基值。
路徑運算部24,在第(k+1)返回目標點到達記錄原點為止,重複進行用以使終端效應器11從第k返回目標點移動至第(k+1)返回目標點之資訊的運算處理。
此外,路徑運算部24,亦與上述同樣的運算用以使終端效應器11從現在位置移動至第1返回目標點之資訊。此場合,路徑運算部24將第1返回目標點之位置作為終端效應器11之目標之位置。路徑運算部24,將在復歸指令接收時間點之終端效應器11之移動目的地動作目標點之資訊中所含之區間動作路徑之反向路徑,作為到第1返回目標點之終端效應器11之目標之動作路徑。也就是說,路徑運算部24,將移動目的地動作目標點之內插模式反向前進之內插模式,決定為從現在位置到第1返回目標點之內插模式。
再者,路徑運算部24,將在復歸指令接收時間點之移動目的地動作目標點之資訊中所含之終端效應器11之狀態,作為在第1返回目標點之終端效應器11之目標之狀態。也就是說,路徑運算部24將移動目的地動作目標點之工具值,決定為在第1返回目標點之目標之工具值。進一步的,路徑運算部24,將與第1返回目標點對應之動作目標點之資訊中所含之機器人10之位置作為機器人10之目標之位置,也就是說,將與第1返回目標點對應之動作目標點之基值,決定為在第1返回目標點之機器人10之目標之基值。
如以上所述,路徑運算部24,運算用以使終端效應器11從現在位置依序經由第1返回目標點~第(n+1)返回目標點而回到記錄原點之資訊、即返回路徑之資訊。
[機器人系統之動作] 將實施形態之機器人系統1之動作例示於圖8並說明如下。圖9A~圖9C係顯示實施形態之機器人系統1之一動作例的流程圖。如圖9A~圖9C所示,首先,於步驟S101,控制裝置20之系統軟體26透過使用者對輸入裝置40之輸入,接收執行經教示之既定作業之指令、即作業執行指令。
接著,於步驟S102,系統軟體26搜尋儲存部20e中儲存之教示資訊20eb並讀取該既定作業之教示資訊,使機器人10執行依據該教示資訊之作業、亦即教示作業。機器人10一邊使終端效應器11依序移動至動作目標點、一邊進行作業。
於步驟S103,系統軟體26透過使用者對輸入裝置40之輸入接收記錄指令。記錄指令,指示在終端效應器11每一次往動作目標點移動時,記錄移動目的地之動作目標點。接著,於步驟S104,系統軟體26決定記錄之開始地點、即記錄原點。進一步的,於步驟S105,系統軟體26將記錄原點之後之移動目的地之動作目標點之資訊記錄於儲存部20e。
於步驟S106,系統軟體26,透過使用者對輸入裝置40之輸入接收原點復歸指令。例如,在與障礙物等接觸而導致機器人10停止、或機器人10之位置大幅變化等機器人10之動作發生異常之情形時等,使用者將原點復歸指令輸入至輸入裝置40。
接著,於步驟S107,系統軟體26啟動原點復歸應用程式25。此時,系統軟體26,若是在動作中的話,可使機器人10停止。進一步的,於步驟S108,原點復歸應用程式25取得終端效應器11之現在位置。圖8之例中,終端效應器11位於第7動作目標點OTP7與第8動作目標點OTP8之間。
進一步的,於步驟S109,原點復歸應用程式25搜尋儲存部20e之記錄目標點資訊20ec,取得記錄原點之資訊、以及從記錄原點出發時間點到復歸指令接收時間點為止所記錄之動作目標點之資訊。圖8之例中,原點復歸應用程式25取得第1動作目標點OTP1~第8動作目標點OTP8之資訊。
接著,於步驟S110,原點復歸應用程式25檢測所取得之動作目標點之各個與終端效應器11之現在位置之第1目標點距離,判定是否有第1目標點距離在第1閾值以下之動作目標點。原點復歸應用程式25,在有之情形時(步驟S110為是)前進至步驟S111,沒有之情形時(步驟S110為否)則前進至步驟S115。
於步驟S111,原點復歸應用程式25將終端效應器11之現在位置決定為動作目標點,決定返回路徑之檢測執行。
接著,於步驟S112,原點復歸應用程式25,判定設定在終端效應器11之現在位置之動作目標點、即現在位置動作目標點之返回目標點,是否是前一個已到達之動作目標點。原點復歸應用程式25,在是前一個已到達之動作目標點之情形時(步驟S112為是)前進至步驟S113,在不是前一個已到達之動作目標點之情形時(步驟S112為否)前進至步驟S114。
於步驟S113,原點復歸應用程式25,檢測出現在位置動作目標點之前一個已到達之動作目標點之資訊,將該目標點決定為終端效應器11之第1返回目標點,前進至步驟S121。
於步驟S114,原點復歸應用程式25,從在現在位置動作目標點之前之已到達之動作目標點之資訊中、檢測出距現在位置動作目標點最近距離之動作目標點之資訊並將之決定為第1返回目標點。又,在檢測出複數個動作目標點之情形時,原點復歸應用程式25,從複數個動作目標點中、終端效應器11最早到達之動作目標點決定為第1返回目標點。也就是說,原點復歸應用程式25從複數個動作目標點中、將最小到達順序號碼之動作目標點決定為第1返回目標點後,前進至步驟S121。
又,於步驟S115中,原點復歸應用程式25,判定終端效應器11之現在位置與終端效應器11之動作路徑之相隔距離是否在第2閾值以内。原點復歸應用程式25,判定現在位置與到移動目的地動作目標點之區間動作路徑的相隔距離。圖8之例中,係判定終端效應器11之現在位置、與第7動作目標點OTP7和第8動作目標點OTP8間之區間動作路徑的相隔距離。
在第2閾值以内之情形時(步驟S115為是),原點復歸應用程式2520決定執行返回路徑之檢測,前進至步驟S118(步驟S116)。在超過第2閾值之情形時(步驟S115為否),原點復歸應用程式25決定中止返回路徑之檢測,透過提示裝置50等來進行對使用者提醒應檢查終端效應器11周圍之通報提示裝置50(步驟S117)。圖8之例中,相隔距離在第2閾值以内。
接著,於步驟S118,原點復歸應用程式25,判定設定在現在位置之移動目的地動作目標點之返回目標點,是否是前一個已到達之動作目標點。原點復歸應用程式25,在是前一個已到達之動作目標點之情形時(步驟S118為是)前進至步驟S119,在不是前一個已到達之動作目標點之情形時(步驟S118為否)前進至步驟S120。
於步驟S119,原點復歸應用程式25,檢測現在位置之前一個已到達之動作目標點之資訊,將該動作目標點決定為第1返回目標點後,前進至步驟S121。
於步驟S120,原點復歸應用程式25,從較現在位置之前終端效應器11已到達之動作目標點之資訊中、檢測出距現在位置最近距離之動作目標點之資訊,將之決定為第1返回目標點。又,在檢測出複數個動作目標點之情形時,原點復歸應用程式25,從複數個動作目標點中、將終端效應器11最早到達之動作目標點決定為第1返回目標點後,前進至步驟S121。圖8之例中,原點復歸應用程式25將距現在位置最近距離之第7動作目標點OTP7決定為第1返回目標點。
接著,於步驟S121,原點復歸應用程式25,判定設定在對應第k返回目標點(k為1以上之自然數)之動作目標點的返回目標點,是否是前一個已到達之動作目標點。原點復歸應用程式25,在是前一個已到達之動作目標點之情形時(步驟S121為是)前進至步驟S122,在不是前一個已到達之動作目標點之情形時(步驟S121為否)前進至步驟S123。
於步驟S122,原點復歸應用程式25檢測第k返回目標點之前一個已到達之動作目標點之資訊,將該目標點決定為第(k+1)返回目標點後,前進至步驟S124。
於步驟S123,原點復歸應用程式25,從較第k返回目標點前之已到達之動作目標點之資訊中,檢測出距第k返回目標點最近距離之動作目標點之資訊,決定為第(k+1)返回目標點。又,在檢測出複數個動作目標點之情形時,原點復歸應用程式25從複數個動作目標點中、將終端效應器11最早到達之動作目標點決定為第(k+1)返回目標點後,前進至步驟S124。圖8之例中,原點復歸應用程式25,將例如距第1返回目標點、即第7動作目標點OTP7最近距離之第4動作目標點OTP4及第6動作目標點OTP6中的第4動作目標點OTP4決定為第2返回目標點。
於步驟S124中,原點復歸應用程式25判定第(k+1)返回目標點是否已到達記錄原點。所謂到達記錄原點,包含第(k+1)返回目標點與記錄原點一致之情形、第(k+1)返回目標點與第k返回目標點間之區間返回路徑通過記錄原點之情形、以及第(k+1)返回目標點與較記錄原點前終端效應器11通過之動作目標點一致之情形等。原點復歸應用程式25,在已到達記錄原點之情形時(步驟S124為是)前進至步驟S125,在未到達記錄原點之情形時(步驟S124為否)為檢測次一返回目標點而回到步驟S121。
於步驟S125,原點復歸應用程式25,運算用以經由所有返回目標點使終端效應器11從現在位置回到記錄原點之資訊亦即返回路徑之資訊。
接著,於步驟S126,系統軟體26藉由依據返回路徑之資訊控制機器人10,使機器人10進行原點復歸。
如以上所述,控制裝置20,藉由一邊以原點復歸應用程式25重複進行步驟S121~S124之處理、一邊執行步驟S101~S126之處理,據以使機器人10自動進行原點復歸。
又,原點復歸應用程式25,亦可不包含步驟S110之處理,不執行終端效應器11之現在位置是否是動作目標點之判定。此場合,原點復歸應用程式25可不執行第1目標點距離之檢測及判定,而在步驟S109之其次,執行步驟S115之處理。
(其他實施形態) 以上,就本案實施形態之例做了說明,但本案不限定於上述實施形態。亦即,在本案範圍内可以有各種變形及改良。例如,對實施形態施有各種變形、以及組合不同實施形態中之構成要素所建構之形態,亦包含於本案範圍内。
例如,實施形態之控制裝置20,雖係在檢測出所有返回目標點及所有區間返回路徑並決定返回路徑整體後,使機器人10動作來使終端效應器11進行原點復歸,但不限於此。例如,控制裝置20可在每次檢測返回目標點時,以沿著到該返回目標點之區間返回路徑移動終端效應器11之方式,控制機器人10。
又,本案技術亦可以是控制方法。例如,本案一態樣之機器人之控制方法,該機器人係進行使終端效應器依序移動於動作路徑上複數個動作目標點之動作,其特徵在於:在該終端效應器每一次往該動作目標點移動時,記錄移動目的地之該動作目標點之資訊;當收到使該終端效應器回到該動作路徑原點之原點復歸指令時,即取得該終端效應器之現在位置;從較該現在位置前之該終端效應器已到達之該動作目標點之資訊中,檢測出在該現在位置前一個之已到達之該動作目標點、或距該現在位置最近距離之該動作目標點、即第1返回目標點之資訊,作為用以使該終端效應器回到該原點之返回路徑上之點的資訊;從較第k返回目標點前之該終端效應器已到達之該動作目標點之資訊中,檢測出該第k返回目標點前一個已到達之該動作目標點、或距該第k返回目標點最近距離的該動作目標點、即第(k+1)返回目標點之資訊,作為該返回路徑上之點之資訊,此處,k係1~n之自然數、n係1以上之自然數;藉由重複該第(k+1)返回目標點之資訊之檢測,據以檢測第2返回目標點~第(n+1)返回目標點之資訊;決定依序通過該第1返回目標點~該第(n+1)返回目標點後回到該原點之該返回路徑;以及沿著該返回路徑移動該終端效應器。此控制方法,可藉由CPU、LSI等之電路、IC卡或單體模組等來加以實現。
又,本案技術亦可以是程式,亦可以是記錄有上述程式之非暫時性之電腦可讀取之記錄媒體。記錄媒體只要是具有可記錄程式之構成的話,無特別限定,可以是例如CD-ROM(Read only memory)、DVD-ROM、BD-ROM、軟碟、磁光碟等以光學方式、電性方式或磁性方式記錄資訊之媒體,亦可以是ROM、快閃記憶體及記憶卡等以電性方式記錄資訊之半導體記憶體及硬碟等之媒體。
例如,本案一態樣之程式,係使電腦執行:在機器人使終端效應器依序移動至動作路徑上之複數個動作目標點之過程中,在該終端效應器每一次往該動作目標點移動時,記錄移動目的地之該動作目標點之資訊;當接收到使該終端效應器回到該動作目標點之原點的原點復歸指令時,即取得該終端效應器之現在位置;從較該現在位置前之該終端效應器已到達之該動作目標點之資訊中,檢測出在該現在位置前一個已到達之該動作目標點、或距該現在位置最近距離之該動作目標點、即第1返回目標點之資訊,作為用以使該終端效應器回到該原點之返回路徑上之點之資訊;從較第k返回目標點之前該終端效應器已到達之該動作目標點之資訊中,檢測出在該第k返回目標點之前一個已到達之該動作目標點、或距該第k返回目標點最近距離之該動作目標點、即第(k+1)返回目標點之資訊,作為該返回路徑上之點之資訊;此處,k係1~n之自然數、n係1以上之自然數;藉由重複該第(k+1)返回目標點之資訊之檢測,據以檢測第2返回目標點~第(n+1)返回目標點之資訊;使電腦執行決定依序通過該第1返回目標點~該第(n+1)返回目標點後回到該原點之該返回路徑。例如,本案一態樣之記錄媒體,記錄有上述程式。此外,上述程式可透過網際網路等傳播媒體來使之流通一事,自毋庸贅言。
又,上述所使用之序號、數量等之數字,僅係為具體說明本案所有技術而例示者,本案不受限於例示之數字。此外,構成要素間之連接關係,亦僅是為具體說明本案技術而舉之例,用以實現本案功能之連接關係當然不限於此。
又,功能方塊圖中之方塊分割僅為一例,亦可以是將複數個方塊以1個方塊加以實現、或將1個方塊分割為複數個、及/或將部分功能移至其他方塊。此外,具有類似功能之複數個方塊之功能,可藉由單一硬體或軟體之並列或時間分割來加以處理。
1:機器人系統 10:機器人 11:終端效應器 12:機器臂 12a~12f:連桿 13:搬送裝置 13a:基台 13b:履帶車 13c:搬送驅動裝置 20:控制裝置 20a:手動指令生成部 20b:自動指令生成部 20c:目標點記錄部 20d:動作控制部 20da:驅動控制部 20db:搬送控制部 20e:儲存部 20ea:系統程式 20eb:教示資訊 20ec:記錄目標點資訊 20ed:應用程式 30:攝影裝置 40:輸入裝置 50:提示裝置 208:臂部驅動電路 209:終端效應器驅動電路 210:搬送驅動電路 JT1~JT6:關節 M1~M6:臂部驅動裝置 T:被處理對象物 W:處理對象物
[圖1]係顯示實施形態之機器人系統之一例的概略圖。 [圖2]係圖1之機器人的立體圖。 [圖3]係圖2之機器臂前端部的側視圖。 [圖4]係圖2之終端效應器的側視圖。 [圖5]係顯示實施形態之控制裝置之一硬體構成例的方塊圖。 [圖6]係顯示實施形態之控制裝置之一功能構成例的方塊圖。 [圖7]係顯示依循實施形態之機器人之教示資訊之一動作路徑例的圖。 [圖8]係顯示依循實施形態之機器人之教示資訊之一動作路徑例的圖。 [圖9A]係顯示實施形態之機器人系統之一動作例的流程圖。 [圖9B]係顯示實施形態之機器人系統之一動作例的流程圖。 [圖9C]係顯示實施形態之機器人系統之一動作例的流程圖。
1:機器人系統
10:機器人
11a:終端效應器驅動裝置
13c:搬送驅動裝置
20:控制裝置
20a:手動指令生成部
20b:自動指令生成部
20c:目標點記錄部
20d:動作控制部
20da:驅動控制部
20db:搬送控制部
20e:儲存部
20ea:系統程式
20eb:教示資訊
20ec:記錄目標點資訊
20ed:應用程式
21:原點復歸啟動部
22:目標點取得部
23:返回目標點決定部
24:路徑運算部
25:原點復歸應用程式
40:輸入裝置
M1~M6:臂部驅動裝置

Claims (29)

  1. 一種機器人之控制方法,該機器人係進行使終端效應器依序移動於動作路徑上複數個動作目標點之動作,其特徵在於: 在該終端效應器每一次往該動作目標點移動時,記錄移動目的地之該動作目標點之資訊; 當收到使該終端效應器回到該動作路徑原點之原點復歸指令時,即取得該終端效應器之現在位置; 從較該現在位置前之該終端效應器已到達之該動作目標點之資訊中,檢測出在該現在位置前一個之已到達之該動作目標點、或距該現在位置最近距離之該動作目標點、即第1返回目標點之資訊,作為用以使該終端效應器回到該原點之返回路徑上之點的資訊; 從較第k返回目標點之前該終端效應器已到達之該動作目標點之資訊中,檢測出該第k返回目標點前一個已到達之該動作目標點、或距該第k返回目標點最近距離的該動作目標點、即第(k+1)返回目標點之資訊,作為該返回路徑上之點之資訊, 此處,k係1~n之自然數、n係1以上之自然數; 藉由重複該第(k+1)返回目標點之資訊之檢測,據以檢測第2返回目標點~第(n+1)返回目標點之資訊; 決定依序通過該第1返回目標點~該第(n+1)返回目標點後回到該原點之該返回路徑;以及 沿著該返回路徑移動該終端效應器。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控制方法,其中,在作為該返回目標點之候補而檢測出複數個該動作目標點之情形時,將最早之已到達之該動作目標點決定為該返回目標點。
  3. 如請求項1所述之控制方法,其中,檢測所記錄之該動作目標點與該現在位置之距離、即目標點距離; 在該目標點距離在第1閾值以内之情形時,該現在位置,視為是位於該目標點距離在該第1閾值以内之該動作目標點。
  4. 如請求項1所述之控制方法,其中,係檢測該現在位置與該動作路徑之距離、即相隔距離; 在該相隔距離在第2閾值以内之情形時,執行該返回目標點之檢測; 在該相隔距離超過該第2閾值之情形時,中止該返回目標點之檢測。
  5. 如請求項1所述之控制方法,其中,該現在位置或該返回目標點與該動作目標點之距離,係沿該動作路徑之距離。
  6. 如請求項1所述之控制方法,其中,在2個該動作目標點間之距離在第3閾值以下之情形時,視為該2個動作目標點之位置相同。
  7. 如請求項1所述之控制方法,其中,該動作目標點之資訊,包含該動作目標點之位置、從前一個該動作目標點到該動作目標點之路徑亦即區間動作路徑、該終端效應器之狀態、及該機器人之位置資訊。
  8. 如請求項7所述之控制方法,其中,該動作目標點之位置,包含該動作目標點之3維位置、與基準軸在該動作目標點之姿勢。
  9. 如請求項8所述之控制方法,其中,該現在位置或該返回目標點與該動作目標點之距離,包含該現在位置或該返回目標點之3維位置與該動作目標點之3維位置間之距離、以及該基準軸在該現在位置或該返回目標點之姿勢與該基準軸在該動作目標點之姿勢間之距離。
  10. 如請求項7所述之控制方法,其中,在使該終端效應器從該第k返回目標點移動至該第(k+1)返回目標點之情形時,係 以該第(k+1)返回目標點之位置作為該終端效應器之目標位置; 以該第k返回目標點之資訊中所含之該區間動作路徑之反向路徑作為該終端效應器之目標動作路徑; 以該第k返回目標點之資訊中所含之該終端效應器之狀態作為該終端效應器之目標狀態; 以該第(k+1)返回目標點之資訊中所含之該機器人之位置作為該機器人之目標位置。
  11. 如請求項7所述之控制方法,其中,在使該終端效應器從該現在位置移動至該第1返回目標點之情形時,係 以該第1返回目標點之位置作為該終端效應器之目標位置; 以在該現在位置之移動目的地之該動作目標點、即移動目的地動作目標點之資訊中所含之該區間動作路徑之反向路徑作為該終端效應器之目標動作路徑; 以該移動目的地動作目標點之資訊中所含之該終端效應器之狀態作為該終端效應器之目標狀態; 以該第1返回目標點之資訊中所含之該機器人之位置作為該機器人之目標位置。
  12. 如請求項1所述之控制方法,其中,該動作目標點係在對該機器人之動作教示過程中教示予該機器人之動作之目標點。
  13. 一種控制裝置,係執行請求項1至12中任一項所述之控制方法。
  14. 一種機器人系統,具備請求項13所述之控制裝置、與該機器人; 該控制裝置控制該機器人之動作。
  15. 一種使電腦執行之程式,係使電腦執行: 在機器人使終端效應器依序移動至動作路徑上之複數個動作目標點之過程中,在該終端效應器每一次往該動作目標點移動時,記錄移動目的地之該動作目標點之資訊; 當接收到使該終端效應器回到該動作目標點之原點的原點復歸指令時,即取得該終端效應器之現在位置; 從較該現在位置前之該終端效應器已到達之該動作目標點之資訊中,檢測出在該現在位置前一個已到達之該動作目標點、或距該現在位置最近距離之該動作目標點、即第1返回目標點之資訊,作為用以使該終端效應器回到該原點之返回路徑上之點之資訊; 從較第k返回目標點之前該終端效應器已到達之該動作目標點之資訊中,檢測出該第k返回目標點之前一個已到達之該動作目標點、或距該第k返回目標點最近距離之該動作目標點、即第(k+1)返回目標點之資訊,作為該返回路徑上之點之資訊; 此處,k係1~n之自然數、n係1以上之自然數; 藉由重複該第(k+1)返回目標點之資訊之檢測,據以檢測第2返回目標點~第(n+1)返回目標點之資訊; 使電腦執行決定依序通過該第1返回目標點~該第(n+1)返回目標點後回到該原點之該返回路徑。
  16. 如請求項15所述之程式,其中,該程式係在控制該機器人之動作之控制裝置之系統程式上動作之應用程式。
  17. 如請求項16所述之程式,其中,該應用程式係安裝搭載於該系統程式而能動作。
  18. 如請求項15所述之程式,其中,在作為該返回目標點之候補而檢測出複數個該動作目標點之情形時,將最早之已到達之該動作目標點決定為該返回目標點。
  19. 如請求項15所述之程式,其中,檢測所記錄之該動作目標點與該現在位置之距離、即目標點距離; 在該目標點距離在第1閾值以内之情形時,該現在位置,視為是位於該目標點距離在該第1閾值以内之該動作目標點。
  20. 如請求項15所述之程式,其中,檢測該現在位置與該動作路徑之距離、即相隔距離; 在該相隔距離在第2閾值以内之情形時,執行該返回目標點之檢測; 在該相隔距離超過該第2閾值之情形時,中止該返回目標點之檢測。
  21. 如請求項15所述之程式,其中,該現在位置或該返回目標點與該動作目標點之距離,係沿該動作路徑之距離。
  22. 如請求項15所述之程式,其中,在2個該動作目標點間之距離在第3閾值以下之情形時,視為該2個動作目標點之位置相同。
  23. 如請求項15所述之程式,其中,該動作目標點之資訊,包含該動作目標點之位置、從前一個的該動作目標點至該動作目標點之路徑亦即區間動作路徑、該終端效應器之狀態、及該機器人之位置資訊。
  24. 如請求項23所述之程式,其中,該動作目標點之位置,包含該動作目標點之3維位置、與基準軸在該動作目標點之姿勢。
  25. 如請求項24所述之程式,其中,該現在位置或該返回目標點與該動作目標點之距離,包含該現在位置或該返回目標點之3維位置與該動作目標點之3維位置間之距離、以及該基準軸在該現在位置或該返回目標點之姿勢與該基準軸在該動作目標點之姿勢間之距離。
  26. 如請求項23所述之程式,其中,在該返回路徑中從該第k返回目標點至該第(k+1)返回目標點之區間返回路徑,係 以該第(k+1)返回目標點之位置作為該終端效應器之目標位置; 以該第k返回目標點之資訊中所含之該區間動作路徑之反向路徑作為該終端效應器之目標動作路徑; 以該第k返回目標點之資訊中所含之該終端效應器之狀態作為該終端效應器之目標狀態; 以該第(k+1)返回目標點之資訊中所含之該機器人之位置作為該機器人之目標位置。
  27. 如請求項23所述之程式,其中,在該返回路徑中從該現在位置至該第1返回目標點之區間返回路徑,係 以該第1返回目標點之位置作為該終端效應器之目標位置; 以在該現在位置之移動目的地之該動作目標點、即移動目的地動作目標點之資訊中所含之該區間動作路徑之反向路徑作為該終端效應器之目標動作路徑; 以該移動目的地動作目標點之資訊中所含之該終端效應器之狀態作為該終端效應器之目標狀態; 以該第1返回目標點之資訊中所含之該機器人之位置作為該機器人之目標位置。
  28. 如請求項15所述之程式,其中,該動作目標點係在對該機器人之動作教示過程中教示予該機器人之動作之目標點。
  29. 一種記錄有如請求項15至28中任一項所述之程式之記錄媒體。
TW109134930A 2019-10-09 2020-10-08 控制方法、控制裝置、機器人系統、程式及記錄媒體 TWI76735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186009A JP7393178B2 (ja) 2019-10-09 2019-10-09 制御方法、制御装置、ロボットシステム及びプログラム
JPJP2019-186009 2019-10-0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130475A true TW202130475A (zh) 2021-08-16
TWI767350B TWI767350B (zh) 2022-06-11

Family

ID=753794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9134930A TWI767350B (zh) 2019-10-09 2020-10-08 控制方法、控制裝置、機器人系統、程式及記錄媒體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11992951B2 (zh)
JP (1) JP7393178B2 (zh)
KR (1) KR20220100865A (zh)
CN (1) CN114845841B (zh)
DE (1) DE112020004852T5 (zh)
TW (1) TWI767350B (zh)
WO (1) WO202107085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393178B2 (ja) 2019-10-09 2023-12-06 川崎重工業株式会社 制御方法、制御装置、ロボットシステム及びプログラム
US11967063B2 (en) * 2020-03-30 2024-04-23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Automatic bio-specimen inspection system and inspection method thereof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28520A (ja) * 1993-07-14 1995-01-31 Toyota Motor Corp ロボットの原点復帰制御方法
JP2000061870A (ja) * 1998-08-24 2000-02-29 Daihatsu Motor Co Ltd ロボットの原点復帰方法
US8829460B2 (en) * 2005-04-27 2014-09-09 Lawrence Livermore National Security, Llc Three-dimensional boron particle loaded thermal neutron detector
US7689320B2 (en) * 2005-12-20 2010-03-30 Intuitive Surgical Operations, Inc. Robotic surgical system with joint motion controller adapted to reduce instrument tip vibrations
JP5060619B2 (ja) * 2007-06-08 2012-10-3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モーション計画方法、モーション計画システム及び記録媒体
JP2009090383A (ja) * 2007-10-04 2009-04-30 Nidec Sankyo Corp ロボットの原点復帰方法
JP5228783B2 (ja) * 2008-10-15 2013-07-03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ウェーブ ロボットの原点復帰装置
JP4991023B2 (ja) * 2010-11-12 2012-08-01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移動経路探索装置および移動経路探索方法
JP5468058B2 (ja) * 2011-12-21 2014-04-09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JP5998816B2 (ja) * 2012-10-04 2016-09-28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経路探索方法、経路探索装置、ロボット制御装置、ロボット及びプログラム
JP6659238B2 (ja) * 2015-05-28 2020-03-04 ライフロボティクス株式会社 ロボット装置及びステッピングモータ制御装置
CN105096662B (zh) * 2015-07-24 2017-07-04 陶文英 一种合作驾驶航空器系统的设计方法及系统
JP2018144171A (ja) * 2017-03-06 2018-09-20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ロボット制御方法
CN107030695B (zh) * 2017-04-19 2019-07-09 广州视源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机器人返回原点运动控制方法和系统
JP6962784B2 (ja) * 2017-11-07 2021-11-05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水平多関節型ロボットの原点復帰方法
JP7393178B2 (ja) 2019-10-09 2023-12-06 川崎重工業株式会社 制御方法、制御装置、ロボットシステム及びプログラ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7393178B2 (ja) 2023-12-06
CN114845841B (zh) 2024-02-06
TWI767350B (zh) 2022-06-11
JP2021058987A (ja) 2021-04-15
CN114845841A (zh) 2022-08-02
US20220379472A1 (en) 2022-12-01
DE112020004852T5 (de) 2022-08-11
US11992951B2 (en) 2024-05-28
WO2021070859A1 (ja) 2021-04-15
KR20220100865A (ko) 2022-07-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241796B2 (en) Robot system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robot system
CN109313417B (zh) 帮助机器人定位
US10166676B1 (en) Kinesthetic teaching of grasp parameters for grasping of objects by a grasping end effector of a robot
TWI827649B (zh) 用於vslam比例估計的設備、系統和方法
US8306661B2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establishing no-entry zone for robot
JP2019087073A (ja) 移動式マニピュレータ、移動式マニピュレータ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TWI767350B (zh) 控制方法、控制裝置、機器人系統、程式及記錄媒體
JP2010152664A (ja) 画像を利用したセンサレスモータ駆動ロボット
US10341639B2 (en) Automatically scanning and representing an environment with collision avoidance
US20220088795A1 (en) Manipulator controller, manipulator control method, and non-transitory computer-readable storage medium storing manipulator control program
JP2011175393A (ja) 経路計画装置、自律移動ロボット、及び移動経路の計画方法
US11577399B2 (en) Robot system, method for controlling robot, robot controller, and non-transitory computer-readable storage medium
Zaki et al. Microcontroller-based mobile robot positioning and obstacle avoidance
KR20200080421A (ko) 재난 구조 로봇 및 이의 동작 방법
WO2021039775A1 (ja) 画像処理装置、撮像装置、ロボット及びロボットシステム
US11656923B2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inter-process communication within a robot
JP2020142323A (ja) ロボット制御装置、ロボット制御方法、及びロボット制御プログラム
US20220241980A1 (en) Object-Based Robot Control
KR20200020369A (ko) 고층건물 유지 관리를 위한 벽면 이동형 드론 유닛 및 제어방법
US20200326175A1 (en) Device for Measuring Objects
WO2021106672A1 (ja) 情報処理装置、情報処理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Schueftan et al. Indoor mapping using SLAM for applications in Flexible Manufacturing Systems
JP2015058493A (ja) 制御装置、ロボットシステム、ロボット、ロボット動作情報生成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2022139157A (ja) 搬送システム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US20230400860A1 (en) Enabling mobile robots for autonomous miss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