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124183A - 自行車輪框 - Google Patents

自行車輪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124183A
TW202124183A TW108146695A TW108146695A TW202124183A TW 202124183 A TW202124183 A TW 202124183A TW 108146695 A TW108146695 A TW 108146695A TW 108146695 A TW108146695 A TW 108146695A TW 202124183 A TW202124183 A TW 202124183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poiler
wheel frame
frame according
pattern
open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814669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榮恩 柯瑞亞
Original Assignee
天心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天心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天心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814669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202124183A/zh
Priority to US16/779,669 priority patent/US20210187999A1/en
Publication of TW20212418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124183A/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BVEHICLE WHEELS; CASTORS; AXLES FOR WHEELS OR CASTORS; INCREASING WHEEL ADHESION
    • B60B21/00Rims
    • B60B21/10Rims characterised by the form of tyre-seat or flange, e.g. corrugated
    • B60B21/104Rims characterised by the form of tyre-seat or flange, e.g. corrugated the shape of flang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BVEHICLE WHEELS; CASTORS; AXLES FOR WHEELS OR CASTORS; INCREASING WHEEL ADHESION
    • B60B1/00Spoked wheels; Spokes thereof
    • B60B1/003Spoked wheels; Spokes thereof specially adapted for bicyc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BVEHICLE WHEELS; CASTORS; AXLES FOR WHEELS OR CASTORS; INCREASING WHEEL ADHESION
    • B60B1/00Spoked wheels; Spokes thereof
    • B60B1/02Wheels with wire or other tension spok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BVEHICLE WHEELS; CASTORS; AXLES FOR WHEELS OR CASTORS; INCREASING WHEEL ADHESION
    • B60B21/00Rims
    • B60B21/08Rims characterised by having braking surfac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BVEHICLE WHEELS; CASTORS; AXLES FOR WHEELS OR CASTORS; INCREASING WHEEL ADHESION
    • B60B2900/00Purpose of invention
    • B60B2900/10Reduction of
    • B60B2900/121Resisting forces
    • B60B2900/1216Resisting forces due to air-drag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80Technologies aiming to reduce greenhouse gasses emissions common to all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 Y02T10/88Optimized components or subsystems, e.g. lighting, actively controlled glass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ir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一種應用於自行車之輪框,以一轉軸為軸心而旋轉,且包括輪框本體以及擾流部。輪框本體呈環形且具有相對的兩側面。兩側面以中間部連接且分別具有位於徑向內側的且朝向相對的另一側面漸斜的徑向內側部以及位於徑向外側的徑向外側部。徑向外側部具有延伸部及位於徑向最外側的徑向外周緣。延伸部由徑向外側部與中間部連接處朝徑向外側延伸。擾流部具有凹陷形成於兩側面的至少其中之一的徑向外側部的多個擾流紋路,這些擾流紋路的至少其中之一部分地設置於延伸部而不形成任何起伏於徑向外周緣。

Description

自行車輪框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自行車用的輪框,且是有關於一種能降低風阻的輪框。
自行車的設計必須考量高速騎乘時的風阻效應。競技用的自行車通常設計為使選手可以流線形的俯臥姿騎乘。然而,當自行車移動時,車輪也會承受風阻。
自行車的車輪主要包括輪框與結合於輪框的車胎。輪框用於支撐車胎,且具有相對的兩側面,為使快速轉動的車輪能夠降低風阻,輪框的側面通常設計為光滑表面以減少迎風面的截面積;然而當車輪轉動時,側面的光滑表面將產生邊界層流,當車速漸增時,邊界層流就會進一步發展成紊流,而對車輪的轉動形成阻力。
此外,因應自行車速度競賽所需,自行車輪框的框高隨著自行車時速的提升而增加,因此越來越多的輪框採用更大的輪框側面高度,也使得前述的紊流阻力問題越趨明顯。
本發明提供一種輪框,其具有擾流部以減少自行車車輪運轉時所產生的紊流,進而提升騎乘效率。
本發明所提供的應用於自行車之輪框是以轉軸為軸心而旋轉,包括輪框本體以及擾流部。輪框本體呈環形且具有相對的兩側面。兩側面以中間部連接且分別具有位於徑向內側的且朝向相對的另一側面漸斜的徑向內側部以及位於徑向外側的徑向外側部。徑向外側部具有延伸部及位於徑向最外側的徑向外周緣。延伸部由徑向外側部與中間部連接處朝徑向外側延伸。擾流部具有多個擾流紋路。這些擾流紋路凹陷形成於兩側面的至少其中之一的徑向外側部,且這些擾流紋路的至少其中之一部分地設置於延伸部而不形成任何起伏於徑向外周緣。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每一側面設置有煞車面,且擾流部設置於煞車面與徑向外周緣之間。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擾流部的擾流紋路規則地排列為多組擾流紋路組。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每一擾流紋路組包括分別位於兩端的兩個第一擾流紋路、位於中央的一個第二擾流紋路、以及位於二個第一擾流紋路與第二擾流紋路之間的多個第三擾流紋路。第三擾流紋路的長度是由兩個第一擾流紋路往該第二擾流紋路漸變。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第三擾流紋路的長度是由兩個第一擾流紋路往該第二擾流紋路漸長。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多組擾流紋路組彼此平行且等距間隔設置。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兩個第一擾流紋路的其中之一設置於延伸部,另一第一擾流紋路設置於徑向外側部的主體。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相鄰的擾流紋路的長度彼此不相等。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擾流紋路的頂部與徑向外周緣的距離係沿轉動方向漸增,轉動方向係車輪帶動自行車行進之方向。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擾流部包括多個等間距分布的擾流紋路。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每一擾流紋路具有朝向延伸部的第一開口以及朝向徑向內側部的第二開口,第一開口的寬度大於第二開口的寬度。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每一擾流紋路的第一開口與第二開口之間連接有彼此相對的第一側壁與第二側壁,且第一側壁的斜度小於該第二側壁。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第一側壁於第一開口具有第一端,第一側壁於第二開口具有第二端。第二端設於第一端的轉動方向後方,轉動方向係輪框帶動自行車行進之方向。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擾流部具有最大深度。最大深度不小於0.25mm,且不大於4.5mm。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擾流部具有最大徑向長度。最大徑向長度不小於0.1mm,且不大於300mm。
基於上述,由於本發明的輪框於側面上具有擾流部,因此當車輪轉動時,氣流可受擾流部的導引而減少邊界層流發展成紊流的機會,以減少車輪轉動時承受的空氣阻力,進而提升騎乘效率。
為讓本發明之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徵和優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實施例,並配合所附圖式,作詳細說明如下。
有關本發明的前述及其他技術內容、特點與功效,在以下配合參考圖式的實施例中,將可清楚地呈現。此外,以下實施例中所提到的方向用語,例如:上、下、左、右、前或後等,僅是參考附加圖式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語是僅只用來說明,以幫助本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理解本發明特徵與功效,並非用來限制本發明。
圖1A是本發明一實施例的車輪的示意圖。圖1B與圖1C是本發明一實施例的輪框的局部放大示意圖,圖1D是沿著圖1C的AA線的剖面示意圖。請參照圖1A至圖1D,本實施例的車輪10包括輪框100與輪胎200,車輪10可以轉軸113為軸心沿轉動方向D1旋轉,使自行車向前移動。輪框100包括輪框本體110以及擾流部120。輪框本體110呈環形且具有兩相對的側面111,並包括設於兩側面111之間的中間部112,中間部112連接於兩側面111,一般而言,中間部112可為環狀的凹部。輪胎200的尺寸配合於中間部112,藉由將部分的輪胎200嵌入於中間部122,以組裝成車輪10。另外,輪框100更包括連接於轉軸113與輪框本體110的徑向內周緣之間的多條輻條114。
輪框本體110的相對兩側面111分別具有徑向內側部1112、徑向外側部1113以及延伸部1114。任一側面111的徑向內側部1112位於徑向內側的且朝向另一相對的側面111漸斜,徑向外側部1113位於徑向外側且大致上與另一徑向外側部1113互相平行。徑向外側部1113相對於徑向內側部1112徑向地遠離轉軸113,即在轉軸113的徑向a1上,徑向外側部1113外側於徑向內側部1112。在轉軸113的軸向r1上,延伸部1114自徑向外側部1113朝外側延伸,且延伸部1114於最外側具有徑向外周緣1116。具體而言,延伸部1114由徑向外側部1113沿著軸向r1朝另一徑向外側部1113延伸,當輪框100與輪胎200安裝時,延伸部1114與輪胎200接觸。擾流部120至少設置於兩側面111的其中之一,且凹陷於側面111而形成。擾流部120設置於徑向外側部1113且擾流部120的至少一部分設置於延伸部1114上,且不超出延伸部1114,即擾流部120不形成任何起伏於徑向外周緣1116,以避免與輪胎產生接觸或損壞胎壁。於本實施例中,每一側面111更具有接近徑向內側部1112的煞車面1115。擾流部120至少設置於兩側面111的其中之一且設於煞車面1115與徑向外周緣1116之間,但並不僅限於此。例如當輪框100為碟煞式的輪框時,可無須具有煞車面1115,此時擾流部120設置在徑向內側部1112與徑向外周緣1116之間。
擾流部120具有多個擾流紋路,例如將於稍後介紹的第一擾流紋路1211a、1211b以及第三擾流紋路1213。這些擾流紋路是凹陷形成於兩側面11的至少其中之一的徑向外側部1113,且這些擾流紋路的至少其中之一部分地設置於延伸部1114而不形成任何起伏於徑向外周緣1116。在本實施例中,兩側面111的延伸部1114皆設置有部分的擾流部120,但並不僅限於此。
在本實施例中,如圖1B與圖1C所示,擾流部120包括多組擾流紋路組121,每一擾流紋路組121包括多個平行排列的擾流紋路,擾流紋路由側面111朝向中間部112凹陷,擾流紋路包括位於兩端的第一擾流紋路1211a、1211b、位於中央的至少一個第二擾流紋路1212、以及位於兩個第一擾流紋路1211a、1211b與第二擾流紋路1212之間的多個第三擾流紋路1213。多個第三擾流紋路1213的長度是由兩個第一擾流紋路1211a、1211b往第二擾流紋路1212漸變,因此在本實施例中,相鄰的擾流紋路的長度彼此不相等。此外,這些擾流紋路組121彼此也互相平行且等距間隔設置。
於本實施例中,多個第三擾流紋路1213的長度是由兩個第一擾流紋路1211a、1211b往第二擾流紋路1212漸長。第一擾流紋路1211a、1211b具有第一長度L1,第二擾流紋路1212具有第二長度L2,第三擾流紋路1213具有第三長度為L3,第二長度L2大於第一長度L1與第三長度L3,第三長度L3大於第一長度L1。
另外,由於擾流部120的至少一部分設置於延伸部1114上,擾流紋路組121的其中一第一擾流紋路1211a設於延伸部1114,而另一第一擾流紋路1211b設於徑向外側部1113。更詳細地說,擾流紋路組121內的每一擾流紋路的頂部與煞車面1115的距離X由第一轉動方向D1朝向相反於第一轉動方向D1的第二轉動方向D2漸減,即每一擾流紋路的頂部與徑向外周緣1116的距離係沿著第一轉動方向D1漸增。第一轉動方向D1為自行車向前行進時車輪10的轉動方向。於本實施例中,第一擾流紋路1211a的頂部與煞車面1115的第一距離為X1,第二擾流紋路1212的頂部與煞車面1115的第二距離為X2,另一第一擾流紋路1211b的頂部與煞車面1115的第三距離為X3,第一距離X1大於第二距離X2與第三距離X3,第二距離X2大於第三距離X3。
請參閱圖1C,由於擾流紋路組121內的每一擾流紋路的頂部與煞車面1115的距離X由第一轉動方向D1朝向相反於第一轉動方向D1的第二轉動方向D2漸減,擾流紋路組121a與另一擾流紋路組121b可部分地設置於同一徑向平面。更詳細地說,擾流紋路組121a的第一擾流紋路1211b可與另一擾流紋路組121b的另一第一擾流紋路1211b設置於同一徑向平面。其中,擾流紋路組121a的第一擾流紋路1211b較另一擾流紋路組121b的另一第一擾流紋路1211a接近煞車面1115,而另一擾流紋路組121b的另一第一擾流紋路1211a較擾流紋路組121a的第一擾流紋路1211b接近延伸部1114。
於本實施例中, 不僅擾流紋路組121a的第一擾流紋路1211b與另一擾流紋路組121b的另一第一擾流紋路1211b設置於同一徑向平面,擾流紋路組121a的部分第三擾流紋路1213與另一擾流紋路組121b的部分第三擾流紋路1213設置於同一徑向平面。
請參閱圖1D,擾流部120具有最大深度W以及最大徑向長度L,最大深度W不小於0.25mm且不大於4.5mm,最大徑向長度L不小於0.1mm且不大於300mm。任一第二擾流紋路1212可同時具有最大徑向長度L與最大深度W。
基於上述,由於本實施例的輪框100於側面111上具有擾流部120,因此當車輪10轉動時,氣流可受擾流部120的導引而減少邊界層流發展成紊流的機會,以減少車輪10轉動時承受的空氣阻力,進而提升騎乘效率。
圖2A與圖2B是本發明另一實施例的輪框的局部放大示意圖,請參照圖2A至圖2C,本實施例與圖1A的輪框100大致相同,不同處在於:本實施例輪框100’的擾流部120’包括多個等距分布的擾流紋路122,擾流紋路122由側面111朝向中間部112凹陷。
在本實施例中,每一擾流紋路122具有朝向延伸部1114的第一開口1221以及朝向煞車面1115的第二開口1222,第一開口1221的寬度大於第二開口1222的寬度。具體地,每一擾流紋路122的第一開口1221與第二開口1222之間連接有彼此相對的第一側壁1223與第二側壁1224。為了導引氣流,第一側壁1223可為流線型曲面,而第二側壁1224可為平面。第一側壁1223由第一開口1221沿第二轉動方向D2延伸至第二開口1222形成曲面,更詳細地說,第一側壁1223位於第一開口1221的第一端1223a較位於第二開口1222的第二端1223b設置朝向第一轉動方向D1。
請參閱圖2C,擾流部120’的每一擾流紋路122具有最大深度W’以及最大徑向長度L’,最大深度W’不小於0.25mm且不大於4.5mm,最大徑向長度L’不小於0.1mm且不大於300mm。
圖3A與圖3B分別為習知技術的車輪與本發明實施例的車輪行進時的流場示意圖。請參照圖3A,若圖1A的車輪10不具有擾流部120,當車輪10行進時,如圓弧狀的箭頭所示的氣流F1將會在輪胎200與輪框100的接縫處產生迴流, 而對車輪10產生拉力,並降低氣流F1的平順度;反觀圖3B的車輪10因輪框具有擾流部120,原本會在輪胎200與輪框100的接縫處產生的迴流被擾流部120所消除,使得氣流F2明顯地較圖3A的氣流F1平順,而降低輪胎10遭受的阻力。
基於上述,由於本發明的輪框於側面上具有擾流部,因此當車輪轉動時,氣流可受擾流部的導引而減少邊界層流發展成紊流的機會,以減少車輪轉動時承受的空氣阻力,進而提升騎乘效率。
雖然本發明已以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本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不脫離本發明之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些許之更動與潤飾,因此本發明之保護範圍當視後附之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10:車輪 100、100’:輪框 110:輪框本體 111:側面 1112:徑向內側部 1113:徑向外側部 1114:延伸部 1115:煞車面 112:中間部 113:轉軸 114:輻條 1116:徑向外周緣 120、120’:擾流部 121:擾流紋路組 1211a、1211b:第一擾流紋路 1212:第二擾流紋路 1213:第三擾流紋路 122:擾流紋路 1221:第一開口 1222:第二開口 1223:第一側壁 1223a:第一端 1223b:第二端 1224:第二側壁 200:輪胎 a1:徑向 r1:軸向 L、L’:最大徑向長度 D1:第一轉動方向 D2:第二轉動方向 F1、F2:氣流 W、W’:最大深度 L1:第一長度 L2:第二長度 L3:第三長度 X:距離 X1:第一距離 X2:第二距離 X3:第三距離
圖1A是本發明一實施例的車輪的示意圖。 圖1B與圖1C是本發明一實施例的輪框的局部放大示意圖。 圖1D是沿著圖1C的A-A線的剖面示意圖。 圖2A與圖2B是本發明另一實施例的輪框的局部放大示意圖。 圖2C是沿著圖2B的B-B線的剖面示意圖。 圖3A與圖3B分別為習知技術的車輪與本發明實施例的車輪行進時的流場示意圖。
10:車輪
100:輪框
110:輪框本體
120:擾流部
121:擾流紋路組
113:轉軸
114:輻條
200:輪胎
a1:徑向
D1:轉動方向
r1:軸向

Claims (16)

  1. 一種應用於自行車之輪框,該輪框以一轉軸為軸心而旋轉,該輪框包括: 一輪框本體,呈環形且具有相對的兩側面,該兩側面以一中間部連接,該兩側面分別具有位於徑向內側且朝向相對的另一該側面漸斜的一徑向內側部以及位於徑向外側的一徑向外側部,該徑向外側部具有一延伸部及位於徑向最外側的一徑向外周緣,該延伸部由該徑向外側部與該中間部連接處朝該徑向外側延伸;以及 一擾流部,具有多個擾流紋路,該些擾流紋路凹陷形成於該兩側面的至少其中之一的該徑向外側部,且該些擾流紋路的至少其中之一部分地設置於該延伸部而不形成任何起伏於該徑向外周緣。
  2. 如請求項1所述的輪框,其中該兩側面的至少其中之一設置有一煞車面,且該擾流部設置於該煞車面與該徑向外周緣之間。
  3. 如請求項1所述的輪框,其中該擾流部的該些擾流紋路規則地排列為多組擾流紋路組。
  4. 如請求項3所述的輪框,其中每一該些擾流紋路組包括分別位於兩端的兩個第一擾流紋路、位於中央的一個第二擾流紋路、以及位於該二個第一擾流紋路與該第二擾流紋路之間的多個第三擾流紋路,該些第三擾流紋路的長度是由該兩第一擾流紋路往該第二擾流紋路漸變。
  5. 如請求項4所述的輪框,其中該些第三擾流紋路的長度是由該兩第一擾流紋路往該第二擾流紋路漸長。
  6. 如請求項4所述的輪框,其中該些擾流紋路組彼此平行且等距間隔設置。
  7. 如請求項4所述的輪框,其中該兩個第一擾流紋路分別設置於該徑向外側部的一本體與該延伸部。
  8. 如請求項7所述的輪框,其中相鄰的各該擾流紋路長度均不相等。
  9. 如請求項8所述的輪框,其中該些擾流紋路的頂部與該徑向外周緣的距離係沿一轉動方向漸增,該轉動方向係該輪框帶動該自行車行進之方向。
  10. 如請求項1所述之輪框,其中相鄰的各該擾流紋路長度均不相等。
  11. 如請求項1所述的輪框,其中該些擾流紋路係以等間距分布於該徑向外周緣。
  12. 如請求項11所述的輪框,其中每一該些擾流紋路具有朝向該延伸部的一第一開口以及朝向該徑向內側部的一第二開口,該第一開口的寬度大於該第二開口的寬度。
  13. 如請求項12所述的輪框,其中每一該些擾流紋路的該第一開口與該第二開口之間連接有彼此相對的一第一側壁與一第二側壁,該第一側壁的斜度小於該第二側壁。
  14. 如請求項13所述的輪框,其中該第一側壁於該第一開口具有一第一端,該第一側壁於該第二開口具有一第二端,該第二端設於該第一端的一轉動方向後方,該轉動方向係該輪框帶動該自行車行進之方向。
  15. 如請求項1所述的輪框,其中該擾流部具有一最大深度,該最大深度不小於0.25mm,且不大於4.5mm。
  16. 如請求項1所述的輪框,其中該擾流部具有一最大徑向長度,該最大徑向長度不小於0.1mm,且不大於300mm。
TW108146695A 2019-12-19 2019-12-19 自行車輪框 TW202124183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8146695A TW202124183A (zh) 2019-12-19 2019-12-19 自行車輪框
US16/779,669 US20210187999A1 (en) 2019-12-19 2020-02-03 Bicycle rim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8146695A TW202124183A (zh) 2019-12-19 2019-12-19 自行車輪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124183A true TW202124183A (zh) 2021-07-01

Family

ID=764378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8146695A TW202124183A (zh) 2019-12-19 2019-12-19 自行車輪框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20210187999A1 (zh)
TW (1) TW202124183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2605583B (en) * 2021-04-01 2023-09-13 Drag2Zero Ltd Bicycle Wheel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10187999A1 (en) 2021-06-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23445B (zh) 具有內突起部的自行車輪緣及輪子
CA2759381C (en) A vehicle tire having a sidewall section with a plurality of curved protrusions
JP5251709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KR20150103742A (ko) 방향을 가지며 공기를 전달하도록 구성된 림, 에어레스 타이어 및 허브 캡 설계 및 이들을 이용하기 위한 방법
JP6274868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US9505275B2 (en) Tire/wheel structure
TW202124183A (zh) 自行車輪框
US20210213898A1 (en) Bumper
JP2009160989A5 (zh)
CN218577408U (zh) 一种破风车圈及车圈轮组和自行车
US11225105B2 (en) Spoke wheel
KR101445936B1 (ko) 방열 및 배수 성능이 우수한 공기입 타이어
CN211252077U (zh) 自行车的轮框
JP5325080B2 (ja) 車両用ホイール
JP6927079B2 (ja) 車両用ホイール構造
KR102491255B1 (ko) 자전거용 림
JP2010274809A (ja) 車両用タイヤ、ホイールキャップ及び車輪
JP5636911B2 (ja) ダストカバー
JP3814802B2 (ja) 車両用ホイールおよび車両用タイヤ
JPH0319081B2 (zh)
JP7044036B2 (ja) 車両用ホイール
JP7458691B2 (ja) 車両構造
JP2022138373A (ja) 車両用ホイール
CN212604259U (zh) 一种高通风型车轮轮辐
JP2024010689A (ja) 車両用ホイール、及び車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