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120556A - 新穎抗原結合分子型式 - Google Patents

新穎抗原結合分子型式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120556A
TW202120556A TW109126869A TW109126869A TW202120556A TW 202120556 A TW202120556 A TW 202120556A TW 109126869 A TW109126869 A TW 109126869A TW 109126869 A TW109126869 A TW 109126869A TW 202120556 A TW202120556 A TW 202120556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antigen
domain
binding molecule
fab
bind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912686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彤 張
艾里卡 派爾斯
邁克爾 羅斯科尼
妮娜 劉
蘇普里亞 帕特爾
艾里克 史密斯
安德魯 墨菲
家楊 林
薩繆爾 戴維斯
Original Assignee
美商再生元醫藥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美商再生元醫藥公司 filed Critical 美商再生元醫藥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12055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120556A/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KPEPTIDES
    • C07K16/00Immunoglobulins [IGs], e.g. monoclonal or polyclonal antibodies
    • C07K16/18Immunoglobulins [IGs], e.g. monoclonal or polyclonal antibodies against material from animals or humans
    • C07K16/24Immunoglobulins [IGs], e.g. monoclonal or polyclonal antibodies against material from animals or humans against cytokines, lymphokines or interferons
    • C07K16/244Interleukins [IL]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39/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ontaining antigens or antibodies
    • A61K39/395Antibodies; Immunoglobulins; Immune serum, e.g. antilymphocytic serum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47/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s used, e.g. carriers or inert additives; Targeting or modifying agents chemically bound to the active ingredient
    • A61K47/5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s used, e.g. carriers or inert additives; Targeting or modifying agents chemically bound to the active ingredient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 being chemically bound to the active ingredient, e.g. polymer-drug conjugates
    • A61K47/51Medicinal preparation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s used, e.g. carriers or inert additives; Targeting or modifying agents chemically bound to the active ingredient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 being chemically bound to the active ingredient, e.g. polymer-drug conjugates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 being a modifying agent
    • A61K47/68Medicinal preparation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s used, e.g. carriers or inert additives; Targeting or modifying agents chemically bound to the active ingredient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 being chemically bound to the active ingredient, e.g. polymer-drug conjugates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 being a modifying agent the modifying agent being an antibody, an immunoglobulin or a fragment thereof, e.g. an Fc-fragment
    • A61K47/6835Medicinal preparation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s used, e.g. carriers or inert additives; Targeting or modifying agents chemically bound to the active ingredient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 being chemically bound to the active ingredient, e.g. polymer-drug conjugates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 being a modifying agent the modifying agent being an antibody, an immunoglobulin or a fragment thereof, e.g. an Fc-fragment the modifying agent being an antibody or an immunoglobulin bearing at least one antigen-binding site
    • A61K47/6845Medicinal preparation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s used, e.g. carriers or inert additives; Targeting or modifying agents chemically bound to the active ingredient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 being chemically bound to the active ingredient, e.g. polymer-drug conjugates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 being a modifying agent the modifying agent being an antibody, an immunoglobulin or a fragment thereof, e.g. an Fc-fragment the modifying agent being an antibody or an immunoglobulin bearing at least one antigen-binding site the antibody targeting a cytokine, e.g. growth factors, VEGF, TNF, a lymphokine or an interferon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47/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s used, e.g. carriers or inert additives; Targeting or modifying agents chemically bound to the active ingredient
    • A61K47/5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s used, e.g. carriers or inert additives; Targeting or modifying agents chemically bound to the active ingredient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 being chemically bound to the active ingredient, e.g. polymer-drug conjugates
    • A61K47/51Medicinal preparation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s used, e.g. carriers or inert additives; Targeting or modifying agents chemically bound to the active ingredient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 being chemically bound to the active ingredient, e.g. polymer-drug conjugates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 being a modifying agent
    • A61K47/68Medicinal preparation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s used, e.g. carriers or inert additives; Targeting or modifying agents chemically bound to the active ingredient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 being chemically bound to the active ingredient, e.g. polymer-drug conjugates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 being a modifying agent the modifying agent being an antibody, an immunoglobulin or a fragment thereof, e.g. an Fc-fragment
    • A61K47/6835Medicinal preparation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s used, e.g. carriers or inert additives; Targeting or modifying agents chemically bound to the active ingredient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 being chemically bound to the active ingredient, e.g. polymer-drug conjugates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 being a modifying agent the modifying agent being an antibody, an immunoglobulin or a fragment thereof, e.g. an Fc-fragment the modifying agent being an antibody or an immunoglobulin bearing at least one antigen-binding site
    • A61K47/6849Medicinal preparation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s used, e.g. carriers or inert additives; Targeting or modifying agents chemically bound to the active ingredient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 being chemically bound to the active ingredient, e.g. polymer-drug conjugates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 being a modifying agent the modifying agent being an antibody, an immunoglobulin or a fragment thereof, e.g. an Fc-fragment the modifying agent being an antibody or an immunoglobulin bearing at least one antigen-binding site the antibody targeting a receptor, a cell surface antigen or a cell surface determinant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35/00Antineoplastic agent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KPEPTIDES
    • C07K16/00Immunoglobulins [IGs], e.g. monoclonal or polyclonal antibodies
    • C07K16/18Immunoglobulins [IGs], e.g. monoclonal or polyclonal antibodies against material from animals or humans
    • C07K16/28Immunoglobulins [IGs], e.g. monoclonal or polyclonal antibodies against material from animals or humans against receptors, cell surface antigens or cell surface determinants
    • C07K16/2803Immunoglobulins [IGs], e.g. monoclonal or polyclonal antibodies against material from animals or humans against receptors, cell surface antigens or cell surface determinants against the immunoglobulin superfamily
    • C07K16/2809Immunoglobulins [IGs], e.g. monoclonal or polyclonal antibodies against material from animals or humans against receptors, cell surface antigens or cell surface determinants against the immunoglobulin superfamily against the T-cell receptor (TcR)-CD3 complex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KPEPTIDES
    • C07K16/00Immunoglobulins [IGs], e.g. monoclonal or polyclonal antibodies
    • C07K16/18Immunoglobulins [IGs], e.g. monoclonal or polyclonal antibodies against material from animals or humans
    • C07K16/28Immunoglobulins [IGs], e.g. monoclonal or polyclonal antibodies against material from animals or humans against receptors, cell surface antigens or cell surface determinants
    • C07K16/30Immunoglobulins [IGs], e.g. monoclonal or polyclonal antibodies against material from animals or humans against receptors, cell surface antigens or cell surface determinants from tumour cell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KPEPTIDES
    • C07K16/00Immunoglobulins [IGs], e.g. monoclonal or polyclonal antibodies
    • C07K16/46Hybrid immunoglobuli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39/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ontaining antigens or antibodies
    • A61K2039/505Medicinal preparations containing antigens or antibodies comprising antibodi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KPEPTIDES
    • C07K2317/00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 C07K2317/30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characterized by aspects of specificity or valency
    • C07K2317/31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characterized by aspects of specificity or valency multispecific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KPEPTIDES
    • C07K2317/00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 C07K2317/30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characterized by aspects of specificity or valency
    • C07K2317/35Valency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KPEPTIDES
    • C07K2317/00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 C07K2317/50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characterized by immunoglobulin fragments
    • C07K2317/52Constant or Fc region; Isotyp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KPEPTIDES
    • C07K2317/00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 C07K2317/50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characterized by immunoglobulin fragments
    • C07K2317/52Constant or Fc region; Isotype
    • C07K2317/522CH1 domain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KPEPTIDES
    • C07K2317/00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 C07K2317/50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characterized by immunoglobulin fragments
    • C07K2317/52Constant or Fc region; Isotype
    • C07K2317/53Hing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KPEPTIDES
    • C07K2317/00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 C07K2317/50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characterized by immunoglobulin fragments
    • C07K2317/55Fab or Fab'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KPEPTIDES
    • C07K2317/00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 C07K2317/60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characterized by non-natural combinations of immunoglobulin fragments
    • C07K2317/64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characterized by non-natural combinations of immunoglobulin fragments comprising a combination of variable region and constant region component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KPEPTIDES
    • C07K2317/00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 C07K2317/70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characterized by effect upon binding to a cell or to an antigen
    • C07K2317/76Antagonist effect on antigen, e.g. neutralization or inhibition of binding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KPEPTIDES
    • C07K2317/00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 C07K2317/90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characterized by (pharmaco)kinetic aspects or by stability of the immunoglobulin
    • C07K2317/92Affinity (KD), association rate (Ka), dissociation rate (Kd) or EC50 valu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KPEPTIDES
    • C07K2317/00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 C07K2317/90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characterized by (pharmaco)kinetic aspects or by stability of the immunoglobulin
    • C07K2317/94Stability, e.g. half-life, pH, temperature or enzyme-resistance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Immunology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Biophysics (AREA)
  • Genetics & Genomics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Proteomics, Peptides & Aminoacids (AREA)
  • Pharmacology & Pharmacy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Epidemiology (AREA)
  • Bioinformatics & Cheminfor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ell Biology (AREA)
  • Mycology (AREA)
  • Microbiology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Nuclear Medicine, Radiotherapy & Molecular Imaging (AREA)
  • Peptides Or Proteins (AREA)
  • Micro-Organisms Or Cultivation Processes Thereof (AREA)
  • Medicines Containing Antibodies Or Antigens For Use As Internal Diagnostic Agents (AREA)
  • Pharmaceuticals Containing Other Organic And Inorganic Compounds (AREA)
  • Preparation Of Compounds By Using Micro-Organisms (AREA)
  • Nitrogen And Oxygen Or Sulfur-Condensed Heterocyclic Ring Systems (AREA)
  • Medicinal Preparation (AREA)

Abstract

本文揭露包括非原生組態之Fab域的抗原結合分子(ABM)、包括該ABM和細胞毒性劑或細胞生長抑制劑的ABM接合物、含有該ABM和ABM接合物之醫藥組成物,使用該ABM、ABM接合物和醫藥組成物治療癌症之方法,編碼該ABM之核酸、經工程化以表現該ABM之細胞以及製造ABM之方法。

Description

新穎抗原結合分子型式
相關申請案之交互參照
本申請案係主張2019年8月8日申請的美國臨時申請案號62/884,496及2020年7月10日申請的美國臨時申請案號63/050,483之優先權,其各自內容係以全文引用的方式併入本文中。 序列表
本申請案係含有以ASCII的格式電子提交的序列表,且係以全文引用的方式併入本文中。該2020年8月5日所製作的ASCII副本名稱為RGN-001TW_SL且大小為24,546個位元組(byte)。
大部分天然生成的抗體分子一般係包括二條所謂的輕鏈多肽(輕鏈)和二條所謂的重鏈多肽(重鏈)。重鏈和輕鏈多肽係各含有可變區(一般為多肽鏈的胺基端部分),而該可變區係包括能與抗原相互作用的結合區。各重鏈和輕鏈多肽係包括恆定區(一般為羧基端部分)。
在過去的20年間,已出現藉由細胞或細胞株的單一殖株所製造的重組單株抗體,成為治療各種不同疾病之非常成功的生物藥物類別。單株抗體(mAb)為重要的生物治療性產品類別,且其在治療許多威脅生命和慢性疾病上已取得重大成就。
當表位能被抗體的抗原結合部分(例如Fab域)所近用時,則親和力(affinity)及/或結合性(avidity)增加。然而,習知的抗體型式其幾何形式限制了抗體辨識單一標靶分子上多個表位的能力,尤其是當標靶為小尺寸,或當所欲的表位(包括在多個標靶分子上的表位)距離相當接近,或希望帶至近距離時。因此,產生結合分子的有效平台,其經由替代的抗體-抗原結合幾何結構可能提升親和力、結合性或抗體功能,應為有用的。
本文係提供含有至少二個非原生組態之Fab域的抗原結合分子(「ABM」)。此ABM係包括至少二條多肽鏈,其各自係包括Fc域和至少二個Fab域之其中一個組份。本文作為例示的ABM係繪示於圖1B、2B和3A至3D中。
包括Fc域的各多肽鏈和任何相連的多肽鏈在本文中係稱為「半抗體」。本文之典型的ABM係包括經由其Fc域相連結的二個半抗體。相連的Fc域共同形成Fc區。除了Fc區之外,本文之典型的ABM係在各半抗體中包括至少一個非原生組態的Fab域。該等Fab域中至少一個非原生組態者或二個此種Fab域,係與標靶分子結合。「原生組態」或「原生免疫球蛋白組態」係指天然生成的IgG抗體中抗體域的組態。在所附的示意圖中,VH域係以數字(1)標示,CH1域係以數字(2)標示,絞鏈域係以數字(3)標示,CH2域係以數字(4)標示,CH3域係以數字(5)標示,VL域係以數字(6)標示,CL域係以數字(7)標示,而非絞鏈域的連接子係以數字(8)標示。因此,參照所附圖式中的標示,原生免疫球蛋白組態基本上係由下列所組成: Ÿ  第一(重鏈)多肽,其從N至C端方向,基本上係由VH域(1)、CH1域(2)、經由雙硫橋與第二(重鏈)多肽之絞鏈區相連接的絞鏈區(3);CH2域(4)和CH3域(5)所組成; Ÿ  第二(重鏈)多肽,其從N至C端方向,基本上係由VH域(1)、CH1域(2)、經由雙硫橋與第一(重鏈)多肽之絞鏈區相連接的絞鏈區(3);CH2域(4)和CH3域(5)所組成; Ÿ  第三(輕鏈)多肽,其從N至C端方向,基本上係由的VL域(6)和CL域(7)所組成,其與第一(重鏈)多肽相連結;及 Ÿ  第四(輕鏈)多肽,其從N至C端方向,基本上係由VL域(6)和CL域(7)所組成,其與第二(重鏈)多肽相連結。
提及「原生組態」或「原生免疫球蛋白組態」並非預期將此術語限制於野生型抗體序列或僅限於單特異性抗體。相反地,如圖1A和圖2A所示,此型式可適用單特異性抗體(圖1A)或具有可變序列的傳統雙特異性抗體(圖2B)。圖1A的單特異性抗體型式和圖2A的雙特異性抗體型式之間的基本差異並非在其組態,而是在Fc異二聚體的使用(例如,如6.2.7.2節中所述),其中各Fc區係與不同的VH域相連接,使其得以結合不同的表位。為求清楚起見,如本文中所用,術語「雙特異性」係指與任何二個不同表位結合,無論是在相同抗原或標靶分子上,或是在不同抗原或標靶分子上。
本文之ABM特別可用於與小型可溶性標靶分子結合,例如細胞激素或趨化激素,且發現可用於拮抗標靶分子的活性,例如藉由阻斷標靶分子與結合夥伴(例如受體)的結合。不受限於理論,咸信本文的結合型式得以大於包括相同的至少二個Fab域之原生免疫球蛋白的親和力及/或結合性與標靶分子結合。
A :用於圖 1 3 中所示的 ABM 型式的術語
型式 次型式 說明圖式 替代名稱
型式A N/A 1B (同二聚體組態) 2B (異二聚體組態) Fc-Fab
型式B N/A 3A 延伸型(Reach)
型式C 型式C1 3B 鉗型(Clamp)
型式C 型式C2 3C (組態1 (1-1-2-2組態)) 3D (組態2 (1-2-1-2組態)) 2+2串聯(Tandem) Fab
這些ABM型式更詳述於下文。
在第一方面,本文之ABM係包括: Ÿ  第一半抗體,以N至C端方向,係包括: ­    視需要絞鏈域; ­    第一Fc域;和 ­    第一Fab(Fab1)域,其係包括與第一輕鏈可變區(VL)連結的第一重鏈可變區(VH);及 Ÿ  第二半抗體,以N至C端方向,係包括: ­    視需要絞鏈域; ­    第二Fc域;和 ­    第二Fab (Fab2)域,其係包括與第二VL結合的第二VH, 其中該第一Fc域和第二Fc域係彼此連結形成Fc區且其中該視需要絞鏈域,若存在,可經由雙硫橋彼此連結。
二個此類型ABM之具體實例,一般而言在文中係稱為ABM型式「A」(「A型式」)及有時在文中係稱為「Fc-Fab」型式,係繪示於圖1B和圖2B中,以及其變化係描繪於圖13A、圖13B和圖13C中。因此,本文係提供描繪於圖1B和圖2B中之A型ABM,其係包括: Ÿ  第一多肽,以N至C端方向,係包括: ­    視需要之絞鏈域(3),其經由雙硫鍵與第二多肽中的絞鏈域相連接; ­    Fc域,其包括CH2域(4)和CH3域(5); ­    視需要之絞鏈域(3),其經由雙硫鍵與第二多肽中的絞鏈域相連接; ­    連接子(8);及 ­    Fab1域的重鏈組份,其包括Fab1 VH域(1)和與Fab1域的輕鏈組份連結的Fab1 CH1域(2),多肽形式的該輕鏈組份,以N至C端方向,係包括Fab1 VL域(6)和Fab1 CL域(7);及 Ÿ  第二多肽,以N至C端方向,係包括: ­    視需要之絞鏈域(3),其經由雙硫鍵與第一多肽中的絞鏈域相連接; ­    第二Fc域,其包括CH2域(4)和CH3域(5); ­    視需要之絞鏈域(3),其經由雙硫鍵與第一多肽中的絞鏈域相連接; ­    連接子(8);及 ­    Fab2域的重鏈組份,其係包括Fab2 VH域(1)和與Fab2域的輕鏈組份連結之Fab2 CH1域(2),多肽形式的該輕鏈組份,以N至C端方向,係包括Fab2 VL域(6)和一Fab2 CL域(7); 其中該第一Fc域和第二Fc域係彼此相連結形成Fc區域。
在圖1B的具體實例中,二個半抗體為相同的,包括形成Fc同二聚體之Fc域,且產生的ABM為單特異性。在圖2B的具體實例中,此ABM係包括Fc異二聚體,使其得以使用不同的Fab1和Fab2 VH域及產生多特異性,例如雙特異性分子。圖1B、圖2B和13A繪示之具體實例,其中ABM係具有由位於Fc域N端之絞鏈域所組成的絞鏈區,A型ABM可不具有絞鏈域(未繪示)、具有位於Fc區C端之絞鏈域(圖13C),或位於Fc區N和C端之絞鏈域(圖13B)。如圖13A至13C所示,可使用的位於Fc區N和C端之示例性絞鏈域係包括胺基酸序列GGGGSCPPC(SEQ ID NO:1)和ESKYGPPCPPC (SEQ ID NO:2),雖然A型ABM可能具有其他絞鏈域序列。同樣的,雖然圖13A至13C描繪了(G4S)n 連接子(G4S係揭示為SEQ ID NO:3),但可使用其他的連接子序列。
圖1B和圖2B繪示A型ABM之具體實例,其僅含有二個結合域(Fab1和Fab2),然本文之ABM可含有額外的結合區,例如Fab域的scFv。然而,在特定方面,Fab1和Fab2為A型ABM僅含的結合域。
在第二方面,本文之ABM係包括: Ÿ  第一半抗體,以N至C端方向,係包括: ­    第一Fab (Fab1)域,其係包括與第一VL連結的第一VH; ­    第一間隔域;及 ­    第一Fc域;及 Ÿ  第二多肽,以N至C端方向,係包括: ­    第二Fab (Fab2)域,其係包括與第二VL連結的第二VH; ­    第二間隔域;及 ­    第二Fc域;及 其中該第一Fc域和第二Fc域係彼此相互連結,形成Fc區。
不受限於理論,咸信在Fc域和Fab域之間包含間隔域,係使得在Fc區和Fab的抗原結合位置之間產生更佳的彈性,且因此造成ABM對其抗原或標靶分子之更高的親和力及/或結合性。術語「抗原」和「標靶分子」在文中可交換使用。
在特定的具體實例中,此間隔區為延伸的連接子。此ABM型式,一般而言在文中係稱為「B」型式(「B型」),及有時候在文中稱為「延伸(Reach)」型式,如圖3A中所示。因此,本文係提供圖3A中所描繪之具體實例B型ABM,其係包括: Ÿ  第一多肽,以N至C端方向,係包括: ­    Fab1域的重鏈組份,其係包括Fab1 VH域(1)和與Fab1域的輕鏈組份連結的Fab1 CH1域(2),多肽形式之該輕鏈組份,以N-至-C端的方向,係包括Fab1 VL域(6)和Fab1 CL域(7); ­    連接子域(8),其為延伸的連接子; ­    絞鏈域(3),其經由雙硫鍵與第二多肽中的絞鏈域連接,及 ­    第一Fc域,其包括CH2域(4)和CH3域(5);及 Ÿ  第二多肽,以N至C端方向,係包括: ­    Fab2域的重鏈組份,其係包括Fab2 VH域(1)和與Fab2域的輕鏈組份連結的Fab2 CH1域(2),多肽形式之該輕鏈組份,以N-至-C端的方向,係包括Fab2 VL域(6)和一Fab2 CL域(7); ­    連接子域(8),其為延伸的連接子; ­    絞鏈域(3),其經由雙硫鍵與第二多肽中的絞鏈域連接;及 ­    第二Fc域,其包括CH2域(4)和CH3域(5)之。
描繪於圖3A的B型ABM之具體實例僅含有二個結合域(Fab1和Fab2),然本文中B型ABM可含有額外的結合域,例如scFv和Fab域。然而,在特定方面,Fab1和Fab2為本文之B型ABM僅含的結合域。
在其他具體實例中,間隔區為Fab域。此ABM型式的不同變化,在文中稱為「C」型式(「C型」),係如圖3B至3D中所示。C型ABM因此係包括第三Fab (Fab3)區和第四Fab (Fab4)區,組態如下: Ÿ  第一半抗體,以N至C端方向,係包括: ­    第一Fab (Fab1)區,其係包括與第一VL連結的第一VH; ­    第三Fab (Fab3)區,其係包括與第三VL連結的第三VH;及 ­    第一Fc域;及 Ÿ  第二半抗體,以N至C端方向,係包括: ­    第二Fab (Fab2)區,其係包括與第二VL連結的第二VH; ­    第四Fab (Fab4)區,其係包括與第四VL連結的第四VH;及 ­    第二Fc域。
因此,本文係提供圖3B至3D中描繪的具體實例C型ABM,其係包括: Ÿ  第一多肽,以N至C端方向,係包括: ­    Fab1域的重鏈組份,其係包括Fab1 VH域(1)和與Fab1域的輕鏈組份連結的Fab1 CH1域(2),多肽形式的該輕鏈組份,以N至C端方向,係包括Fab1 VL域(6)和Fab1 CL域(7); ­    連接子域(8); ­    Fab3域的重鏈組份,其係包括Fab3 VH域(1)和與Fab3域輕鏈組份連結的Fab3 CH1域(2),多肽形式的該輕鏈組份,以N至C端方向,係包括Fab3 VL域(6)和Fab3 CL域(7); ­    絞鏈域(3),其係經由雙硫鍵與第二多肽中的絞鏈域連接;及 ­    第一Fc域,其係包括一CH2域(4)和一CH3域(5);及 Ÿ  第二多肽,以N至C端方向,係包括: ­    Fab2域的重鏈組份,其係包括Fab2 VH域(1)和與Fab2域的輕鏈組份連結的Fab2 CH1域(2),多肽形式的該輕鏈組份,以N至C端方向,係包括Fab2 VL域(6)和Fab2 CL域(7); ­    連接子域(8); ­    Fab4域的重鏈組份,其係包括Fab4 VH域(1)和與Fab4域的輕鏈組份連結的Fab4 CH1域(2),多肽形式的該輕鏈組份,以N至C端方向,係包括Fab4 VL域(6)和Fab4 CL域(7); ­    絞鏈域(3),其係經由雙硫鍵與第二多肽中的絞鏈域連接;及 ­    第二Fc域,其係包括 CH2域(4)和CH3域(5);其中該第一Fc域和第二Fc域係彼此相互連結形成Fc區。
圖3B至3D中所描繪的C型ABM之具體實例,係含有四個結合域(Fab1、Fab2、Fab3和Fab4),然本文之C型ABM可含有額外的結合域,例如scFv或Fab域。然而,在特定方面,Fab1、Fab2、Fab3和Fab4為本文之C型ABM僅含的結合域。
C型ABM之Fab3和Fab4域可為非結合性(如圖3B中所示)或結合性(如圖3C和圖3D中所示)。其中Fab3和Fab4為非結合性之該等具體實例,一般在文中係稱為C1型ABM,且此型式有時候在文中係稱為「鉗(Clamp)」型。其中Fab3和Fab4為結合性之該等具體實例,一般在文中係稱為C2型ABM,且此型式有時候在文中係稱為「串聯(Tandem) Fab」型。術語「2+2串聯Fab」係指圖3C和3D中所示之具體實例,其中Fab1、Fab2、Fab3和Fab 4為串聯Fab中僅含的結合域。各C1型和C2型ABM可為同二聚體或異二聚體。
在特定的C1型ABM之具體實例中,Fab1和Fab2域為不相同(例如,與不同的表位結合,無論是在同一標靶分子或不同標靶分子上)而Fab3和Fab4域為相同的非結合域。在其他具體實例中,Fab3和Fab4域為不同的非結合域。
在特定的C2型ABM之具體實例中,如圖3C中所示,Fab1和Fab3區係包括相同的VH域,及Fab2和Fab4域係包括相同的VH域。此組態稱為組態1,或1-1-2-2組態。在其他的C2型ABM之具體實例中,如圖3D中所示,Fab1和Fab2域係包括相同的VH域,及Fab3和Fab4域係包括相同的VH域。此組態稱為組態2,或1-2-1-2組態。
二個半抗體經二個Fc域連結以形成Fc區,藉此形成完整的ABM。當二個半抗體為不相同時,例如當Fab1和Fab2包括不同的VH域時,可利用Fc異二聚化法(例如如6.2.7.2節中所述),促使正確的半抗體配對及/或其純化。異二聚化法之實例為星狀(star)突變(如6.2.7.2節中所述)或杵臼(knob-in-hole)突變。
圖2B、3A、3B和3C顯示ABM在經由Fc異二聚體配對的半抗體中各包括不相同VH域,然此型式亦可用於Fc同二聚體。例如,在圖2B和圖3A分別顯示包括Fc異二聚體之A型ABM和B型ABM,使其得以Fab1和Fab2併入不同的VH域並產生多特異性(例如雙特異性)結合分子,然此型式亦可用於帶有Fc同二聚體和相同VH域之單特異性的A型和B型ABM。同樣地,Fc同二聚體可用於製造單特異性C型ABM,其具有相同的Fab1、Fab2、Fab3和Fab4 VH域,或相同的Fab1和Fab2 VH域和非結合性Fab3和Fab4 VH域。
再者,當第一和第二多肽包括不同的VH域時,可使用不同的策略以便在多特異性結合分子中獲得正確的VH-VL配對。例如,可使用能在ABM中與一種以上的VH域類型可操作地配對的通用輕鏈。在此等具體實例中,輕鏈多肽(例如,與Fab1和Fab2以及,若存在,Fab3和Fab4連結的輕鏈)可為相同的。另外,可使用單域Fab,其中該重鏈組份((1)和(2))可與輕鏈組份((6)和(7))融合來表現。
本文ABM於圖1至3中所示的變化並非用以限制性者;本文之ABM可包括圖1至3和下文6.2節中所示的任何修飾組合等。再者,有關第一或第二多肽鏈或左半或右半抗體僅為方便起見,並不希望傳達此等多肽鏈或半抗體係以任何特定的順序製造或組合。
在某些具體實例中,本文之ABM的第一Fab (Fab1)域和第二Fab (Fab2)域可各自與相同的標靶分子,例如小型可溶性分子結合。第一Fab (Fab1)域和第二Fab(Fab2)域可結合至同一表位(例如,圖1B和圖3D中所描繪的具體實例,或圖3A或圖3B之變化,其中Fab1和Fab2二者係具有相同的VH域(未顯示))或其可結合至不同的表位(例如圖2B、圖3A、圖3B和圖3C中所描繪的具體實例),無論是在同一標靶分子上或在不同的標靶分子上。其中第一Fab(Fab1)域和第二Fab(Fab2)域係結合至不同的表位,例如同一標靶分子上或不同標靶分子上的二個不同表位,其可經選擇使得Fab能同時與其表位結合。
在某些具體實例中,例如C型ABM之具體實例,本文之ABM可包括如圖3B、圖3C和圖3D所描繪的第三Fab(Fab3)區和第四Fab (Fab4)區。如圖3B中所描繪,第三和第四Fab域可為非結合性的,或如圖3C和圖3D所描繪,其可為結合性的。當Fab3和Fab4存在時其可結合至與Fab1和Fab2區各自所結合之表位為相同或不同的表位。例如,如圖3C之具體實例中所示,Fab1和Fab 3可共享一個表位及Fab 2和Fab 4可共享一個表位。另外,如圖3D之具體實例中所示,Fab1和Fab 2可共享一個表位及Fab 3和Fab 4可共享一個表位。如文中所用,就C型ABM而言,術語「第一和第二Fab域」及「Fab1和Fab2域」一般係指Fab域的最N端,以及有關「第三和第四域」及「Fab3和Fab4域」一般係指內部的Fab域。
本文之例示性抗原結合分子,包括其組份和組態及其標靶分子係描述於下文6.2和6.3節中,以及在「A」特定具體實例1至138,和「B」特定具體實例1至72中。
本文進一步係提供接合物,例如包括本文ABM的藥物接合物(為了方便起見,藥物接合物在文中係稱為「抗體藥物接合物」或「ADC」)。接合物之示例性特色係描述於下文6.4節以及「A」特定具體實例139和「B」特定具體實例73中。
本文進一步係提供編碼本文之ABM的核酸。編碼ABM的核酸可為單一核酸(例如,編碼所有ABM之多肽鏈的載體)或複數個核酸(例如,編碼ABM之不同多肽鏈的二或多個載體)。本文進一步係提供經工程化以表現本文核酸和ABM之宿主細胞和細胞株。本文進一步係提供製造本文ABM之方法。示例性的核酸、宿主細胞、細胞株和製造ABM之方法,係描述於下文6.5節、「A」特定具體實例144至145和「B」特定具體實例75至81中。
本文進一步係提供包括本文之ABM和ADC的醫藥組成物。例示的醫藥組成物係描述於下文6.6節、「A」特定具體實例140和「B」特定具體實例74中。
文中進一步係提供使用本文之ABM、接合物和醫藥組成物的方法,例如用於治療與其結合之標靶分子表現或活性異常有關的症狀。例示的方法,係描述於下文6.7節、「A」特定具體實例141至143和「B」特定具體實例82至85中。
6.1 定義
如文中所用,下列術語希望具有下列意義:
抗體: 術語「抗體」,如文中所用,係指包含至少一個與特定抗原特異性結合或相互作用之互補決定區(CDR)的任何抗原結合分子或分子複合物。術語「抗體」係包括:包含藉由雙硫鍵相互連接的四條多肽鏈,二條重(H)鏈和二條輕(L)鏈之習知型式的免疫球蛋白分子以及其多聚體(例如IgM)。各重鏈係包括重鏈可變區(文中縮寫為HCVR或VH)及重鏈恆定區。此重鏈恆定區係包括三個域,CH1、CH2和CH3。各輕鏈係包括輕鏈可變區(文中縮寫為LCVR或VL)及輕鏈恆定區。輕鏈恆定區係包括個域(CL1)。VH和VL區可進一步細分為稱為互補決定區(CDR)之高度變異區,其間散佈著較保守性區域,稱為框架區(FR)。各VH和VL係由三個CDR和四個FR所組成,以下列順序由胺基端排列至羧基端:FR1、CDR1、FR2、CDR2、FR3、CDR3、FR4。胺基酸共有序列可以二或更多個CDR之並排(side-by-side)分析為基準來定義。
術語「抗體」,如文中所用,亦包括全抗體分子之抗原結合片段。術語抗體之「抗原結合部分」、抗體之「抗原結合片段」諸如此類,如文中所用,係包括任何與抗原特異性結合形成複合物之天然生成、酵素製得、合成或基因工程化的多肽或糖蛋白。抗體之抗原結合片段可使用任何適合的標準技術,例如蛋白質水解消化作用或涉及編碼抗體可變區和視需要恆定區之DNA操作和表現的重組基因工程技術,衍生自例如全抗體分子。此DNA為已知的及/或可容易地從例如市售來源、DNA庫(包括,例如噬菌體-抗體庫)取得或經合成取得。此DNA可用化學或藉由使用分子生物技術來定序和操作,例如將一或多個可變及/或恆定域排列成適合的組態,或導入密碼子,產生半胱胺酸殘基、修飾、增添或刪除胺基酸等。
抗原結合片段之非限定實例包括:(i)Fab片段;(ii)F(ab')2片段;(iii)Fd片段;(iv)Fv片段;(v)單鏈Fv(scFv)分子;(vi)dAb片段;和(vii)由模擬抗體高度變異區之胺基酸殘基所組成的最小識別單位(例如經分離的互補決定區(CDR),例如CDR3胜肽)或限制性FR3-CDR3-FR4胜肽。其他工程化分子,例如區域特異性抗體、單域抗體、域刪除抗體、嵌合型抗體、CDR移植型抗體、雙抗體、三抗體、四抗體、微抗體、奈米抗體(例如單價奈米抗體、雙價奈米抗體等)、小模組免疫醫藥(SMIP)及鯊可變IgNAR域,亦涵蓋在文中所用的「抗原結合片段」之詞語內。
抗體之抗原結合片段典型地將包括至少可變域。可變域可為任何大小或由任何胺基酸組成,且一般將包括至少一個CDR,該CDR係與一或多個框架序列相鄰或與其同框。在具有與VL域連結的VH域之抗原結合片段中,VH和VL域可以任何適合排列形式位於彼此相對處。例如可變區可為二聚化並含有VH-VH、VH-VL或VL-VL二聚體。另外,抗體之抗原結合片段可含有單體VH或VL域。
在特定的具體實例中,抗體之抗原結合片段可含有至少一個可變域與至少一個恆定域共價地連接。在本文之抗體的抗原結合片段內可發現的可變區和恆定區之非限定、示例性組態係包括:(i) VH-CH1;(ii) VH-CH2;(iii) VH-CH3;(iv) VH-CH1-CH2;(v) VH-CH1-CH2-CH3;(vi) VH-CH2-CH3;(vii) VH-CL;(viii) VL-CH1;(ix) VL-CH2;(x) VL-CH3;(xi) VL-CH1-CH2;(xii) VL-CH1-CH2-CH3;(xiii) VL-CH2-CH3;及(xiv) VL-CL。在任何可變區和恆定區之組態中,包括上列任何的示例性組態,可變區和恆定區可直接彼此相連接或可藉由完整或部分的絞鏈或連接子區相連接。絞鏈域可由至少2個(例如5、10、15、20、40、60或更多個)胺基酸所組成,使其在單一多肽分子中於相鄰的可變及/或恆定區之間產生柔性和半柔性連結。再者,在本文之抗體的抗原結合片段可包括以非共價彼此相互連結及/或與一或多個單體VH或VL域相連結(例如藉由雙硫鍵)之任何上列的可變域和恆定域組態之同源二聚體或異源二聚體(或其他多聚體)。
如同全抗體分子,抗原結合片段可為單特異性或多特異性(例如雙特異性)。抗體之多特異性抗原結合片段一般係將包括至少二個不同的可變域,其中各可變域能特異性地與個別的抗原結合或與相同抗原上不同的表位結合。任何多特異性抗體型式,包括文中所揭露的示例性雙特異性抗體型式,可使用本項技術中可取得的習知技術來改造,使其適用於本文抗體之抗原結合片段狀況。
抗原結合分子或 ABM 術語「抗原結合分子」或「ABM」如文中所用係指包括二個半抗體之分子(例如多條多肽鏈之組合體)。典型地,各半抗體係包括至少一個抗原結合位。本文之ABM可為單特異性或多特異性(例如雙特異性)。在單特異性結合分子中抗原結合位全部皆與相同的表位結合,而多特異性結合分子係具有至少二個與不同表位結合之抗原結合位,而該等表位可能在同一或不同標靶分子上。
連結: 術語「連結」在ABM的內容中係指在二或更多條多肽鏈之間的功能關係。特言之,術語「連結」係指二或多條多肽,例如經由分子間相互作用之非共價或經由一或多個雙硫橋或化學交叉鏈接而彼此連結,以便產生其中抗原結合位可與其個別標靶結合之功能性ABM。可存在本文ABM中的連結包括(但不限於)在Fc區中同二聚體或異二聚體Fc域間的連結,Fab域中VH和VL域之間的連結,Fab域中CH1和CL之間的連結,經取代的Fab域中CH3和CH3之間的連結。
雙價 :術語「雙價」如文中所用,係指具有二個抗原結合位的ABM。在某些具體實例中,此二個抗原結合位係與相同標靶上的相同表位結合。在其他具體實例中,此二個抗原結合位係與不論在相同標靶分子或不同標靶分子上的不同表位特異性結合。
互補決定區或 CDR 術語「互補決定區」或「CDR」如文中所用,係指在抗體可變區內賦予抗原特異性和結合親和力的胺基酸序列。一般而言,在各重鏈可變區中有三種CDR(CDR-H1、CDR-H2、HCDR-H3)及在各輕鏈可變區中有三種CDR(CDR1-L1、CDR-L2、CDR-L3)。可用於鑑別CDR界線的示例約定包括,例如Kabat定義,Chothia定義,ABS定義和IMGT定義。參見,例如Kabat, 1991, “Sequences of Proteins of Immunological Interest,”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Bethesda, Md. (Kabat numbering scheme);Al-Lazikaniet al ., 1997, J. Mol. Biol. 273:927-948 (Chothia numbering scheme);Martinet al ., 1989, Proc. Natl. Acad. Sci. USA 86:9268-9272 (ABS numbering scheme);及Lefrancet al. , 2003, Dev. Comp. Immunol. 27:55-77 (IMGT numbering scheme)。亦可取得用於鑑別抗體內的CDR之公開資料庫。
細胞激素: 術語「細胞激素」係指一群具有細胞訊號傳遞活性之低分子量胞外多肽/糖蛋白的成員,包括趨化激素、干擾素、介白素、淋巴激活素和腫瘤壞死因子。細胞激素係負責調節免疫反應(例如,細胞及其他細胞激素之活性、分化、增生和製造)且典型地係由免疫細胞,主要係由T細胞、嗜中性白血球和巨噬細胞所合成,但亦可由非免疫細胞合成。細胞激素係以單體、二聚體(同二聚體和異二聚體)、三聚體(包括同三聚體)和四聚體(包括同四聚體)存在。細胞激素分子量範圍從大約5至70 kDa,雖然主要的分子量範圍係從大約5至大約20 kDa。許多細胞激素同享四-α-螺旋束結構。其他的細胞激素特徵為半胱胺酸結,含有三個由成對的半胱胺酸殘基所形成的雙硫橋。另外的細胞激素其特徵為同三聚體的金字塔結構,一種有時候存在細胞表面蛋白的特質。
EC50 術語「EC50」係指在特定的暴露時間之後,引發介於基線和最大值之間一半反應的抗體或ABM之半數最大效應濃度。EC50基本上係代表其中觀察到其最大效應的50%之抗體或ABM的濃度。在特定的具體實例中,EC50值,例如藉由結合分析所測,係等於得到與表現標靶分子之細胞半數最大結合的抗體或ABM濃度,而該標靶分子可被抗體或ABM特異性結合。因此,隨著EC50或半數最大有效濃度值增加,觀察到降低或越弱的結合。在某些具體實例中,本文ABM之EC50值的特徵為可具有約10-5 M或更低(例如低於10-5 M,低於10-6 M,低於10-7 M,低於10-8 M,或低於10-9 M)之EC50值。
表位: 術語「表位」係指抗原決定位,其與抗體或抗原結合分子之可變區中稱為補位(paratope)的特定抗原結合位置有相互作用。單一抗原或標靶分子可具有一個以上的表位。因此,不同的抗體或抗原結合分子可與抗原或標靶分子上的不同區域結合並可具有不同的生物效應。表位可為構型或線性。構型表位係由直鏈多肽鏈不同區段上空間中並列的胺基酸所產生。線性表位係由多肽鏈中相鄰的胺基酸殘基所產生。在特定的情況下,表位可在抗原或標靶分子上包括醣類基團、磷醯基基團或磺醯基基團。
Fab 術語「Fab」在本文ABM之內容中係指一對多肽鏈,第一條係包括抗體之重鏈可變(VH)域,其位於第一恆定域(在文中係稱為C1)之N端,而第二條係包括抗體的可變輕鏈(VL)區,其位於能和第一恆定域配對的第二恆定域(在文中係稱為C2)的N端。在原生的免疫球蛋白中,該VH位於重鏈的第一恆定域(CH1)的N端,且該VL位於輕鏈(CL)的恆定域的N端。本文之Fab可根據原生的方向排列,或包括結構域之取代或交換以促進正確的VH和VL配對,尤其是當本文之ABM係包括不相同的Fab時。例如,可能以一對CH3域置換Fab中的CH1和CL域對,以促進異二聚體ABM中正確的經修飾Fab鏈配對。亦可能顛倒CH1和CL,使得CH1係與VL連接,而CL係與VH連接,一種一般稱為Crossmab的組態。另外,或除此之外,使用經取代或經交換恆定域,係藉由使用可與本文之異二聚體ABM的二個可變區配對之通用輕鏈,可達到正確的鏈配對。在描述本文之ABM中,C1域在本說明書之他處係稱為CH1域,而C2域在文中各說明中係稱為CL域;然而,希望亦包括域交換的型式。其他的工程化Fab之形式係舉例說明於6.2.1節中。
Fc 術語「Fc」係指重鏈恆定區的一部分,其係至少包括CH2和CH3域,其一般與受體,例如FcγR,亦即FcγRI (CD64)、FcγRII (CD32)、FcγRIII (CD16)或FcRn,亦即新生兒Fc受體結合。術語「Fc」亦包括與原生免疫球蛋白不同之工程化Fc。例如,CH2和CH3域可經工程化而包括刪除、取代及/或插入或使其不能與任何Fc受體結合之其他修飾,則此CH2和CH3域就其典型的生物功能而言係視為非功能性。其他的工程化Fc之形式係舉例說明於6.2.7節中。
Fc 域和 Fc 區: 術語「Fc域」係指與另一重鏈之對應部分配對的重鏈部分。術語「Fc區」係指以抗體為基礎的結合分子之區域,其係藉由結合二個重鏈Fc域所形成。在Fc區內的二個Fc域彼此可為相同或不同。在一原生抗體中,Fc域典型地為相同的,但就製造本文ABM之目的而言,一或二個Fc域有利地可經修飾以便得以異二聚化。
半抗體: 術語「半抗體」係指包括至少Fc域並可與另一包括Fc域的分子,經由例如雙硫橋或分子相互作用(例如,Fc異二聚體間的杵臼(knob-in-hole)相互作用)連結之分子。半抗體可由一條多肽鏈或一條以上的多肽鏈所組成(例如,一重鏈和一輕鏈)。
重鏈: 術語「重鏈」或「免疫球蛋白(Ig)重鏈」,如文中所用,係包括來自任何生物之Ig重鏈恆定區序列,及除非另有說明,否則係包括重鏈可變域。除非另有說明,否則重鏈可變域係包括三個重鏈互補決定區(CDR)和四個框架區(FR)。重鏈可變域之片段係包括CDR,或CDR和FR二者。一典型的重鏈恆定區(CH),在可變域之後,從N端至C端係具有:CH1域,絞鏈,CH2域和CH3域(參見,例如圖1A和2A)。非典型重鏈,例如文中所揭露的有關抗原結合分子和雙特異性重鏈抗原結合分子,係具有介於任二個重鏈恆定區(CH)之間的可變域(VH),例如從N端至C端:CH2域,CH3域,一VH域,和CH2域(參見,例如圖1B和圖2B)。在一具體實例中,此Fc部分係包括至少CH2和CH3域。
絞鏈: 術語「絞鏈」,如文中所用,希望係包括連接免疫球蛋白之CH1之C-端與CH2域之N-端的連續胺基酸殘基之絞鏈。由CH2外顯子所編碼之CH2域N端的數個胺基酸,亦視為「下絞鏈」之部分。不受限於任何理論,IgG1、IgG2和IgG4之絞鏈域的胺基酸其特徵為包含12至15個由不同絞鏈外顯子所編碼的連續胺基酸以及數個CH2域之N端胺基酸(由CH2外顯子所編碼)(Brekkeet al. , 1995, Immunology Today 16(2):85-90)。在另一方面,IgG3係包括由四個部分所組成的絞鏈域:組成IgG1之絞鏈域的上絞鏈部分,和3個IgG3獨有的相同胺基酸重複部分。
宿主細胞 :術語「宿主細胞」如文中所用係指將本文之核酸導入其中的細胞。術語「宿主細胞」和「重組的宿主細胞」在文中可交換使用。請了解,此等術語係指特定的主體細胞和此細胞的子代或潛在的子代。因為在繼代中由於突變或環境影響,可能發生特定的修飾,此等子代事實上可能與親代細胞不同,但仍包括在如文中所用之術語的範圍內。典型的宿主細胞為真核細胞,例如哺乳動物宿主細胞。作為例示的真核宿主細胞包括酵母菌和哺乳動物細胞,例如,HKB11細胞、PER.C6細胞、HEK細胞或CHO細胞。
免疫球蛋白: 術語「免疫球蛋白」(Ig)係指一種由結構上相關的糖蛋白,其二對多肽鏈,一對輕(L)鏈和一對重(H)鏈所組成,而全部四條多肽鏈可藉由雙硫鍵互聯。免疫球蛋白的結構已被完全定性。參見,例如Fundamental Immunology Ch. 7 (Paul, W., ed., 2nd ed. Raven Press, N. Y. (1989))。各重鏈典型地係包括一重鏈可變區(文中縮寫為VH或VH)和一重鏈恆定區(CH或CH)。重鏈恆定區典型地係包括三個域:CH1、CH2和CH3。CH1和CH2域係藉由絞鏈連接。Fc部分係包括至少該CH2和CH3域。
典型的,免疫球蛋白的胺基酸殘基編號係根據IMGT, Sequences of Proteins of Immunological Interest, 5th Ed. Public Health Service,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Bethesda, MD. (1991),或以Kabat之EU之編號系統(亦稱為「EU編號」或「EU索引」),例如Kabatet al. Sequences of Proteins of Immunological interest. 5th ed. 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NIH publication No. 91-3242 (1991)。
同型: 術語「同型」係指由重鏈恆定區基因所編碼之免疫球蛋白類型或亞型(例如,IgG1、IgG2、IgG3、IgG4、IgD、IgA、IgE或IgM)。
可操作地連接: 術語「可操作地連接」係指所述之組成份的物理上或功能上並置而允許彼等以其所希望的方式運行其功能。關於多肽,術語「可操作地連接」可指多肽鏈之二或更多個區之間的功能關係,其中該二或更多個區係相連接而得以產生功能性多肽。關於核酸,例如在DNA表現載體結構的內容中,術語「可操作地連接」係指,例如控制序列,例如啟動子或操縱子,係適當地放置在相對於編碼序列的位置,使得此控制序列導向製造由該編碼序列所編碼的多肽。
多肽和蛋白: 術語「蛋白」係指包括由至少多肽所組成的四級結構、三級結構和其他複雜大分子。術語「蛋白」係包括多肽。
術語「多肽」係指胺基酸的單一線性聚合鏈,其藉由相鄰胺基酸殘基的羧基和胺基間的胜肽鍵相鍵結在一起。本文之多肽包括衍生自免疫球蛋白區的胺基酸序列。「衍生自」一指定蛋白或多肽之多肽或胺基酸序列係指該多肽的起源。
術語「蛋白」亦可用來描述大的多肽,例如由一或多條多肽所組成之多肽。
單鏈 Fab 術語「單鏈Fab」或「scFab」如文中所用係指包括抗體之VH、CH1、VL和CL域的多肽鏈,其中這些區係以單一多肽鏈存在。
單鏈 Fv scFv 術語「單鏈 Fv」或「scFv」如文中所用係指包括抗體之VH和VL域的多肽鏈,其中這些區係以單一多肽鏈存在。
特異性 ( 或選擇性 ) 結合: 術語「特異性(或選擇性)結合」如文中所用係指ABM或其抗原結合位(「ABS」)與標靶分子形成複合物,其在生理狀況下為相當穩定的。特異性結合其特徵可為約5x10-2 M或更低(例如,低於5x10-2 M,低於10-2 M,低於5x10-3 M,低於10-3 M,低於5x10-4 M,低於10-4 M,低於5x10-5 M,低於10-5 M,低於5x10-6 M,低於10-6 M,低於5x10-7 M,低於10-7 M,低於5x10-8 M,低於10-8 M,低於5x10-9 M,低於10-9 M或低於10-10 M)之KD。測定抗體或抗體片段,例如ABM或ABS與標靶分子之結合親和力的方法已為本項技術所熟知並包括,例如平衡透析、表面電漿共振(例如Biacore分析)、螢光活化細胞分類(FACS)結合分析及類似方法。然而,與來自一物種之標靶分子專一結合的ABM或其ABS抗體對於來自一或多種其他物種的標靶分子可能具有與交叉反應性。
標靶分子 :術語「標靶分子」如文中所用,係指可藉由ABM之抗原結合位特異性結合之任何生物分子(例如,蛋白、醣類、脂質或其組合物)。例示性的標靶分子包括,但不限於ABCF1、ACVR1、ACVR1B、ACVR2、ACVR2B、‎ACVRLI、ADORA2A、蛋白聚醣(‎Aggrecan)、AGR2、AICDA、AIF1、AIG1、‎AKAP1、AKAP2、AMH、AMHR2、ANGPT1、‎ANGPT2、ANGPTL3、‎ANGPTL4、ANPEP、APC、APOC1、AR、‎AZGP1 (鋅-a-糖蛋白)、ART-4、B7、B7.1、B7.2、BAD、BAFF、‎BAGI、BAIi、BCL2、BCL6、BDNF、BLNK、BLRl ‎‎(MDRlS)、BlyS、BMPl、‎BMP2、BMP3B (GDF10)、BMP4、‎BMP6、BMPS、BMPR1A、BMPR1B、BMPR2、BPAG1[網蛋白(‎‎plectin)]、BRCA1、Ba-733、BAGE、‎BrE3-‎抗原、CA125、CAMEL、‎CAP-I、CASP-8/m、‎CCCL19、CCCL21、CD1、‎CD1a、CD2、CD3、CD4、CDS、CD8、‎CDI-IA、CD14、CD15、‎CD16、CD18、CD19、CD20、‎CD21、CD22、CD23、CD25、CD29、CD30、‎CD32b、CD33、CD37、‎CD38、CD40、CD40L、‎CD45、CD46、CD54、CD55、CD59、CD64、‎CD66a-e、CD67、CD70、‎CD74、CD79a、CD80、‎CD83、CD95、‎CD126、CD133、CD138、‎CD147、CD154、CDC27、‎CDK-4/m、CDKN2A、‎CXCR4、CXCR7、CXCL12、C19orf10‎ ‎(IL27w)、C3、C4A、CS、‎CSR1、CANT1、CASPI、‎CASP4、CAV1、CCBP2 (D6/JAB61)、‎CCLI (I-309)、CCLII ‎‎(eotaxin)、CCL13 (MCP-4)、CCLIS ‎‎(MIP-1d)、CCL16 (HCC-‎ ‎4)、CCL17 (TARC)、CCLIS ‎‎(PARC)、CCL19 (MIP-3b)、CCL2 (MCP-1)、MCAF、‎CCL20 (MIP-3a)、CCL21 ‎‎(MIP-‎ ‎2)、SLC、exodus-2、CCL22 ‎‎(MDC/STC-1)、CCL23 ‎‎(MPIF-‎ ‎1)、CCL24 (MPIF-‎‎2/eotaxin-2)、CCL2S ‎‎(TECK)、CCL26‎ ‎(eotaxin-3)、CCL27 ‎‎(CTACK/ILC)、CCL2S、‎CCL3 (MIP1a)、CCL4 (MIP-1b)、CCLS ‎‎(RANTES)、CCL7 (MCP-‎‎3)、CCLS (mcp-2)、CCNA1、‎CCNA2、CCND1、CCNE1、CCNE2、CCR1 ‎‎(CKR1/HM14S)、CCR2 ‎‎(mcp-1RB/RA)、CCR3 (CKR3/CMKBR3)、‎CCR4、CCRS (CMKBRSI ChemR13)、CCR6 ‎‎(CMKBR6/CKR-‎L3/STRL22/DRY6)、CCR7 (CKR7/EB1)、CCRS ‎‎(CMKBRS/TER1/CKR-LI)、CCR9 (GPR-9-6)、CCRLI ‎‎(VSHK1)、CCRL2 (L-CCR)、CD164、CDlC、CD200、CD-22、‎CD24、CD2S、CD3S、‎CD3E、CD3G、CD3Z、CD4、CD44、‎CD4SRB、CD47、CD4S、‎CDS2、CD69、CD72、‎CD79A、CD79B、CDSO、CDS1、CDS3、CDS6、‎CD137、CD13S、B7-1、B7-‎‎2、ICOSL、B7-H3、B7-H4、CD137L、‎OX40L、CDH1 (E-cadherin)、CDH10、CDH12、CDH13、‎CDHlS、CDH19、CDH20、CDHS、CDH7、CDHS、‎CDH9、CDK2、CDK3、‎CDK4、CDKS、CDK6、CDK7、‎CDK9、CDKN1A (p21 ‎Wap1/Cip1)、CDKN1B (p27Kip1)、‎CDKN1C、CDKN2A ‎‎(p16INK4a)、CDKN2B、CDKN2C、‎CDKN3、CEBPB、CER1、‎CHGA、CHGB、幾丁質酶(Chitinase)、CHST1O、‎CKLFSF2、CKLFSF3、CKLFSF4、CKLFSFS、‎CKLFSF6、CKLFSF7、‎CKLFSFS、CLDN3、CLDN7(claudin-‎‎7)、CLN3、CLU (clusterin)、CMKLR1、CMKOR1 (RDC1)、‎CNR1、COLISA1、COLIA1、COL4A3、COL6Al、‎CR2、CRP、CSF1 (M-CSF)、CSF2 (GM-CSF)、CSF3 ‎‎(GCSF)、CTLA-4、CTNNB1‎ (b-catenin)、CTSB ‎‎(cathepsin B)、CX3CLI ‎‎(SCYD1)、CX3CR1 (V2S)、CXCLI ‎‎(GRO1)、CXCLIO (IP-10)、CXCL11 (I-TAC/IP-9)、‎ CXCL13、CXCL14、CXCL16、CXCL2 ‎‎(GR02)、CXCL3 (GR03)、CXCLS (ENA-7S/LIX)、‎CXCL6 (GCP-2)、CXCL9 ‎‎(MIG)、CXCR3 (GPR9/CKR-L2)、CXCR6 ‎‎(TYMSTR/‎ STRL33/Bonzo)、CYBS、‎CYC1、CYSLTR1、HIF-1-a、結腸特異性抗原-p ‎‎(CSAp)、CEA (CEACAM5)、CEACAM6、c-met、DAB2IP、DES、DKFZp4S1J011S、‎DNCLI、DPP4、DAM、‎EGFR、EGFRvlll、EGP-1、‎EGP-2、ELF2-M、Ep-CAM、E2F1、‎ECGF1、EDG1、EFNA1、EFNA3、‎EFNB2、EGF、EGFR、‎ELAC2、ENG、EN01、EN02、EN03、‎EPHB4、EPO、EREG、ERKS、ESR1、‎ESR2、F3 (TF)、FADD、‎FasL、FASN、FCER1A、FCER2、‎FCGR3A、FGF、FGF1 ‎‎(aFGF)、FGF10、FGF11、FGF12、‎FGF12B、FGF13、FGF14、‎FGF16、FGF17、FGF1S、FGF19、‎FGF2 (bFGF)、FGF20、‎FGF21、FGF22、FGF23、FGF3 (int-‎‎2)、FGF4 (HST)、FGFS、FGF7 (KGF)、‎FGFS、FGF9、FGFR3、‎FIGF ‎(VEGFD)、FILI (EPSILON)、‎FILI (ZETA)、FLJ12SS4、FLJ2SS30、FLRT1 ‎‎(纖連蛋白(fibronectin))、FOS、‎FOSLI (FRA-‎ ‎1 )、FY (DARC)、‎Flt-I、Flt-3、葉酸受體、‎G250抗原、GAGE、‎GROB、GABRP ‎‎(GABAa)、GAGEB1、‎GAGEC1、GALNAC4S-6ST、GATA3、‎GDFS、GFil、GGTl、GM-‎CSF、GNAS1、GNRH1、GPR2 ‎‎(CCR10)、GPR31、GPR44、GPRS1 (FKSGSO)、‎GRCC10 (C10)、GRP、GSN ‎‎(Gelsolin)、GSTP1、HAVCR2、HDAC4、‎HDACS、HDAC7A、‎HDAC9、HGF、HIP1組織胺和組織胺受體、HLA-A、HLA-DRA、HM74、‎HMOX1、HUMCYT2A、HLA-DR、HMI 24、人類絨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及其次單元、HER2/neu、‎HMGB-1、缺氧誘導因子‎(HIF-1)、HSP70-2M、HST-2或1a、IGF-IR、IFN-ɣ、IFN-α、IL-2、IL-4R、IL-6R、‎IL-‎‎13R、IL-15R、IL-17R、IL-‎‎18R、IL-6、IL-8、IL-12、IL-‎‎15、IL-17、IL-18、IL-25、IGBP1、IGF1、IGF1R、IGF2、‎IGFBP2、IGFBP3、‎IGFBP6、IL-1、IL-10、IL-10RA、‎IL-10RB、IL-11、IL-11RA、IL-‎‎12、IL-12A、IL-12B、IL-12RB1、‎IL-12RB2、IL-13、IL-13RA1、IL-13RA2、IL-14、IL-1S、‎IL-1SRA、IL-16、IL-17、IL-17B、‎IL-17C、IL-17R、IL-18、IL-18BP、‎IL-18R1、IL-18RAP、IL-19、‎IL-IA、IL-1B、IL-1F10、IL-1FS、‎IL-1F6、IL-1F7、IL-1F8、‎IL-1F9、IL-1HY1、IL-1R1、IL-1R2、‎IL-1RAP、IL-1RAPL1、‎IL-1RAPL2、IL-1RL1、IL-1RL2 IL-1RN、‎IL-2、IL-20、IL-20RA、IL-21R、‎IL-22、IL-22R、IL-22RA2、IL-23、‎IL-24、IL-2S、IL-26、IL-27、‎IL-28A、IL-28B、IL-29、IL-2RA、‎IL-2RB、IL-2RG、IL-3、IL-30、‎IL-3RA、IL-4、IL-4R、IL-S、IL-5RA、IL-6、‎IL-6R、IL-6ST(醣蛋白‎130)、IL-7、IL-7R、IL-S、‎IL-SRA、IL-SRB、IL-9、‎IL-9R、IL-K、INHA、INHBA、INSL3、‎INSL4、IRAK1、IRAK2、ITGA1、ITGA2、ITGA3、‎ITGA6(a6整合素)、‎ITGAV、ITGB3、ITGB4 (b 4‎整合素)類胰島素生長因子-I (IGF-1)、ICEBERG、ICOSL、ID2、IFN-a、IFNA1、‎IFNA2、IFNA4 IFNAS、‎IFNA6、IFNA7、IFNB1、IFNW1,‎、JAG1、JAK1、‎JAK3、JUN、K6HF、KAi1、KDR、KITLG、‎KLFS (GC Box BP)、KLF6、KLK10、KLK12、KLK13、‎KLK14、KLK1S、KLK3、‎KLK4、KLKS、KLK6、KLK9、KRT1、‎KRT19 (角蛋白(Keratin) 19)、‎KRT2A、KRTHB6 (毛髮特異性第II型角蛋白)、‎KC4-抗原、KS-1-抗原、‎KS 1-4、Le-Y、LDR/FUT、LAMAS、LEP ‎(瘦素(leptin))、Lingo-p7S、Lingo-‎Troy、LPS、LTA (TNF-b)、‎LTB、LTB4R (GPR16)、LTB4R2、‎LTBR、MACMARCKS、‎MAG or Omgp、MAP2K7 (c-‎Jun)、MDK、MIB1、midkine、‎MIF、MIP-2、MKI67 (Ki-67)、‎MMP2、MMP9、MS4A1、‎MSMB、MT3(金屬硫蛋白-III)、‎MTSS1、MUC1(黏蛋白)、MYC、MYD88、巨噬細胞移動抑制因子(MIF)、‎MAGE、MAGE-3、MART-1、‎MART-2、NY-ES0-1、TRAG-3、‎mCRP、MCP-1、MIP-1A、‎MIP-1B、MIF、MUC1、‎MUC2、MUC3、MUC4、MUC5、MUM-1/2、‎MUM-3、NCA66、NCA95、‎NCA90、NCK2、‎neurocan、NFKB1、NFKB2、‎NGFB ‎(NGF)、NGFR、NgR-Lingo、‎NgR-Nogo66 (Noga)、‎NgRp7S、NgR-Troy、NME1 (NM23A)、‎NOXS、NPPB、NROB1、NROB2、NR1D1、NR1D2、‎NRIH2、NRIH3、NRIH4、NR1I2、NR1I3、NR2C1、‎NR2C2、NR2E1、NR2E3、‎NR2F1、NR2F2、NR2F6、NR3C1、‎NR3C2、NR4A1、NR4A2、NR4A3、NRSA1、NRSA2、‎NR6A1、NRP1、NRP2、‎NTSE、NTN4、ODZ1、OPRD1、‎PCSK9、P2RX7、PAP、‎PART1、PATE、PAWR、PCA3、‎PCNA、PD-1、PD-L1、α4β7、OX40、GITR、TIM-3、Lag-‎‎3、B7-H3、B7-H4、GDFS、‎CGRP、Lingo-I、IXa因子、‎X因子、ICOS、GARP、BTLA、CD160、RORI、2B4、KIR、‎CD27、OX40、‎A2aR、PDGFA、PDGFB、PECAM1、‎PF4 (CXCL4)、PGF、PGR、phosphacan、PIAS2、‎PIK3CG、PLAU (uPA)、‎PLG、PLXDC1、PPBP (CXCL7)、‎PPID、PR1、PRKCQ、‎PRKD1、PRL、PROC、PROK2、‎PSAP、PSCA、PTAFR、‎PTEN、PTGS2 (COX-2)、PTN、胰臟癌黏蛋白、胎盤成長因子、‎p53、PLAGL2、前列腺酸性磷酸酶、PSA、‎PRAME、PSMA、‎10 PIGF、ILGF、ILGF-IR、‎IL-6、RS5、RANTES、RAC2 (p21Rac2)、RARB、‎RGS1、RGS13、RGS3、RNFl10 ‎‎(ZNF144)、ROB02、‎S100A2、SCGB1D2 (親脂素(lipophilin)B)、‎SCGB2A1 (乳球蛋白(mammaglobin)‎‎2)、SCGB2A2 (乳球蛋白(mammaglobin)1)、SCYE1(內皮單核細胞活化的細胞激素)、SDF2、‎SERPINA1、SERPINA3、SERPINBS (maspin)、‎SERPINE1 (PAI-1)、‎SERPINF1、SHBG、SLA2、SLC2A2、‎SLC33A1、SLC43A1、SLIT2、SPP1、SPRR1B (Sprl)、‎ST6GAL1、STAB1、STATE、STEAP、STEAP2、‎TIOI、SAGE、5100、存活蛋白(‎survivin)、存活蛋白-2B、TAC、TAG-72、‎tenascin、TRAIL受體、‎TNF-α、Tn-抗原、‎ThomsonFriedenreich抗原、腫瘤壞死抗原、TB4R2、‎TBX21、TCP10、TDGF1、‎TEK、TGFA、TGFB1、TGFBlil、‎TGFB2、TGFB3、TGFBI、TGFBR1、TGFBR2、‎TGFBR3、TH1L、THBS1 ‎‎(血小板反應素-1(血小板反應素-‎ ‎1))、THBS2、THBS4、THPO、‎TIE (Tie-1)、TIMP3、組織因子、TLR10、‎TLR2、TLR3、TLR4、TLRS、‎TLR6、TLR7、TLRS、TLR9、TNF、‎TNF-a、TNFAIP2 (B94)、TNFAIP3、TNFRSF11A、‎TNFRSF1A、TNFRSF1B、TNFRSF21、TNFRSFS、‎TNFRSF6 (Fas)、‎TNFRSF7、TNFRSFS、TNFRSF9、‎TNFSF10 (TRAIL)、TNFSF11 ‎(TRANCE)、TNFSF12 ‎‎(AP03L)、TNFSF13 (April)、TNFSF13B、TNFSF14 ‎‎(HVEM-L)、TNFSF1S ‎‎(VEGI)、TNFSF18、TNFSF4 (OX40配體)、TNFSFS (CD40配體)、TNFSF6 (FasL)、‎TNFSF7 (CD27配體)、‎TNFSFS ‎(CD30配體)、TNFSF9 (4-‎lBB配體)、TOLLIP、類鐸受體、TOP2A ‎‎(拓撲異構酶(topoisomerase) Iia)、TPS3、‎TPM1、TPM2、TRADD、‎TRAF1、TRAF2、TRAF3、‎TRAF4、TRAPS、TRAF6、TREM1、TREM2、‎TRPC6、TSLP、TWEAK、VEGFR、ED-B纖連蛋白、WT-1、17-‎IA抗原、補體因子C3、‎C3a、C3b、C5a、CS、血管新生標記、bcl-‎‎2、bcl-6、Kras、cMET、CD19/CD3、‎BCMA/CD3、EGFR、HER3、‎IL17RA/IL7R、IL-6/IL-23、‎IL1/‎ IL-8、IL-6、IL-6R/IL-21、‎IL-21R、ANG2/VEGF、‎VEGF/PDGFR-β、‎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受體2/CD3、‎PSMA/CD3、EPCAM/CD3、VEGFR-1、‎VEGFR-2、‎VEGFR-3、VEGFB、VEGFC、‎versican、VHL CS、VLA-4、c-‎FMS/CSFIR、RET、HER3、‎HER4、IGFR、PDGFR、c-KIT、BCR、整合素、MMPs VEGF、‎EGF、PIGF、PDGF、HGF、血管生成素、ERBB-‎‎3/C-MET、ERBB-2/C-MET、EGF受體l/CD3、‎EGFR/HER3、PSCA/CD3、‎C-MET/CD3、ENDOSIALIN/CD3、‎EPCAM/CD3、IGF-‎‎1R/CD3、FAPALPHA/CD3、‎EGFR/IGF-IR、IL ‎25 17A/F、EGF受體‎l/CD3和CD19/CD16、KHI、Tn-‎抗原、TF-抗原、CD44、糖脂質、鞘糖脂(glycosphingolipid),例如30 Gg3、Gb3、GD3、GD2、‎Gb5、Gm1、Gm2、唾液酸四醯基鞘胺醇(sialyltetraosylceramide)、XCL1 (lymphotactin)、XCL2 ‎‎(SCM-1b)、XCR1 (GPRS/‎ CCXCR1)、YY1和ZFPM2。在某些具體實例中,標靶分子為小的可溶性(亦即,非膜結合的)分子。
四價 :術語「四價」如文中所用係指具有四個抗原結合位之ABM。在某些具體實例中,其中二個抗原結合位係與相同的表位結合,而其他二個抗原結合位係與同一標靶分子或不同標靶分子上的不同的表位結合。
通用重鏈 :術語「通用重鏈」如文中所用,在ABM之內容中係指帶有重排重鏈可變區之重鏈,例如帶有重排Ig重鏈可變區之人類重鏈。例示性的重排Ig重鏈可變區係提供於美國專利公開案號2014/0245468及美國專利案號9,204,624和9,930,871中,其各自係以全文引用的方式併入本文中。通用重鏈亦稱為「普通重鏈」。
通用輕鏈 :術語「通用輕鏈」如文中所用,在ABM之內容中係指帶有重排輕鏈可變區之輕鏈,例如帶有重排Ig輕鏈可變區之人類輕鏈。通用輕鏈亦稱為「共通輕鏈」。在ABM之內容中係指能與二個在相同ABM中帶有不同可變區之不同Fab域的重鏈區配對之輕鏈多肽。通用輕鏈亦稱為「共通輕鏈」。例示性的重排Ig輕鏈可變區係提供於例如,美國專利案號9,969,814;10,130,181和10,143,186及美國專利公開案號2012/0021409、2012/0192300、2013/0045492、2013/0185821、2013/0302836和2015/0313193中,其各自係以全文引用的方式併入本文中。
VH 術語「VH」係指抗體的免疫球蛋白重鏈之可變區,包括Fab之重鏈。
VL 術語「VL」係指抗體的免疫球蛋白輕鏈之可變區,包括Fab之輕鏈。 6.2  抗原結合分子(ABM)
文中所揭示的為抗原結合分子,例如單特異性和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所揭露的抗原結合分子係具有不同於一般抗體結構之結合域之排列。所揭露的抗原結合分子可與單一標靶分子或抗原特異性結合,其可造成對抗原或標靶分子的親和力及/或結合性增加。例如,就其中二個Fab係與不同表位之相同抗原結合的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相對於僅與其中一個表位結合的抗體,對於抗原的親和力預期應為增加的。不受限於理論,咸信文中所揭露的ABM,由於Fab1和Fab2域更加鄰近及/或彈性更大,對抗原或標靶分子具有增加的結合性,其相對於習知的抗體應可增加抗原結合位的局部濃度,其中該Fab域的結合位為隔開的。
在第一方面,本文之ABM係包括: Ÿ  第一半抗體,以N至C端方向,係包括: ­    視需要絞鏈域; ­    第一Fc域;及 ­    第一Fab(Fab1)域,其係包括與第一輕鏈可變區(VL)連結之第重鏈可變區(VH);及 Ÿ  第二半抗體,以N至C端方向,係包括: ­    視需要絞鏈域; ­    第二Fc域;及 ­    第二Fab(「Fab」2)域,其係包括與第二VL連結的第二VH, 其中第一Fc域和第二Fc域係彼此連結形成Fc區,且其中該視需要絞鏈域,若存在,可經由雙硫橋彼此連結。
二個此類型ABM之具體實例,一般在文中係稱為「A」型ABM(「A型」)及有時候在文中係稱為「Fc-Fab」型式,係以圖例說明於圖1B和圖2B中,以及其變體係描繪於圖13A、圖13B和圖13C中。因此,本文係提供描繪於圖1B和圖2B中之A型ABM,其係包括: Ÿ  第一多肽,以N至C端方向,係包括: ­    視需要絞鏈域(3),其經由雙硫鍵與第二多肽中的絞鏈域連接之; ­    Fc域,其係包括CH2域(4)和CH3域(5); ­    視需要絞鏈域(3),其經由雙硫鍵與第二多肽中的絞鏈域連結之; ­    連接子(8);及 ­    Fab1域的重鏈組份,其係包括Fab1 VH域(1)和與Fab1域的輕鏈組份連結之Fab1 CH1域(2),多肽形式的該輕鏈組份,以N至C端方向,係包括Fab1 VL域(6)和Fab1 CL域(7);及 Ÿ  第二多肽,以N至C端方向,係包括: ­    視需要絞鏈域(3),其經由雙硫鍵與第一多肽中的一絞鏈域連接之; ­    第二Fc域,其係包括一CH2域(4)和一CH3域(5); ­    視需要絞鏈域(3),經由雙硫鍵與第一多肽中的絞鏈域連接之; ­    連接子(8);及 ­    Fa2域的重鏈組份,其係包括Fab2 VH域(1)和與Fa2域的輕鏈組份結合的Fab2 CH1域(2),多肽形式的該輕鏈組份,以N至C端方向,係包括Fab2 VL域(6)和Fab2 CL域(7); 其中第一Fc域和第二Fc域係彼此連結形成Fc區。
在圖1B之具體實例中,二個半抗體為相同的,包括形成Fc同二聚體之Fc域,且所生成的ABM為單特異性。在圖2B之具體實例中,ABM係包括Fc異二聚體,而得以使用不同的Fab1和Fab2 VH域並產生多特異性,例如雙特異性分子。雖然圖1B、圖2B和13A繪示其中ABM具有由連結Fc區之絞鏈域N-端所組成的絞鏈域之具體實例,然A型ABM可無絞鏈域(未顯示),位於Fc區C端之絞鏈域(圖13C),或位於Fc區N端和C端之絞鏈域(圖13B)。雖然A型ABM可具有他種的絞鏈域序列,但可使用位於Fc區N端及/或C端之示例性的絞鏈域,其包括如圖13A至13C中所描繪的胺基酸序列GGGGSCPPC(SEQ ID NO:1)和ESKYGPPCPPC (SEQ ID NO:2)。同樣地,雖然圖13A至13C描繪了(G4S)n 連接子(G4S揭示為EQ ID NO:3),但可使用其他連接子序列。
雖然圖1B和圖2B繪示僅含有二個結合域(Fab1和Fab2)的A型ABM之具體實例,但本文之ABM可含有額外的結合域,例如scFv或Fab域,然而,在特定方面,Fab1和Fab2為A型ABM僅含的結合域。
在第二方面,本文之ABM係包括: Ÿ  第一半抗體,以N至C端方向,係包括: ­    第一Fab (Fab1)域,其係包括與第一VL連結的第一VH; ­    第一間隔域;及 ­    第Fc區;及 Ÿ  第二多肽,以N至C端方向,係包括: ­    第二Fab (Fab2)域,其係包括與第二VL連結的第二VH; ­    第二間隔域;及 ­    第二Fc域;及 其中第一Fc域和第二Fc域係彼此連結形成Fc區。
不受限於理論,咸信在Fc域和Fab域之間包含間隔域,使得在Fc域和Fab域的抗原結合位置之間產生更佳的彈性,且因此造成ABM對其抗原或標靶分子更高的親和力及/或結合性。
在特定的具體實例中,此間隔域為延伸的連接子。此ABM型式,一般而言在文中係稱為「B」型式(「B型」)及有時候在文中稱為「延伸(Reach)」型式,係如圖3A中所示。因此,本文係提供圖3A中所描繪之具體實例B型ABM,其係包括: Ÿ  第一多肽,以N至C端方向,係包括: ­    Fab1域的重鏈組份,其係包括Fab1 VH域(1)和與Fab1域的輕鏈組份連結的Fab1 CH1域(2),多肽形式之該輕鏈組份,其以N至C端的方向,係包括Fab1 VL域(6)和Fab1 CL域(7); ­    連接子域(8),其為延伸的連接子; ­    絞鏈域(3),其經由雙硫鍵與第二多肽中的絞鏈域鍵結;及 ­    第一Fc域,其包括CH2域(4)和CH3域(5);及 Ÿ  第二多肽,以N至C端方向,係包括: ­    Fab2域的重鏈組份,其係包括Fab2 VH域(1)和與Fab2域的輕鏈組份連結的Fab2 CH1域(2),多肽形式之該輕鏈組份,以N至C端的方向,係包括Fab2 VL域(6)和Fab2 CL域(7); ­    連接子域(8),其為延伸的連接子; ­    絞鏈域(3),其經由雙硫鍵與第二多肽中的絞鏈域連接的;及 ­    第二Fc域,其包括CH2域(4)和CH3域(5)之。
雖然描繪於圖3A的B型ABM之具體實例僅含有二個結合域(Fab1和Fab2),但本文中B型ABM可含有額外的結合域,例如scFv和Fab域。然而,在特定方面,Fab1和Fab2為本文之B型ABM僅含的結合域。
在其他具體實例中,此間隔子域為Fab域。此種型式之ABM的不同變化,在文中稱為「C」型式(「C型」),係如圖3B至3D中所示。C型ABM因此係包括第三Fab (Fab3)域和第四Fab (Fab4)域,組態係如下: Ÿ  第一半抗體,以N至C端方向,係包括: ­    第一Fab (Fab1)域,其係包括與第一VL連結的第一VH; ­    第三Fab (Fab3)域,其係包括與第三VL連結的第三VH;及 ­    第Fc域;及 Ÿ  第二半抗體,以N至C端方向,係包括: ­    第二Fab (Fab2)域,其係包括與第二VL連結的第二VH; ­    第四Fab (Fab4)域,其係包括與第四VL連結的第四VH;及 ­    第二Fc域。
因此,本文係提供描繪於圖3B至3D中之具體實例C型ABM,其係包括: Ÿ  第一多肽,以N至C端方向,係包括: ­    Fab1域的重鏈組份,其係包括Fab1 VH域(1)和與Fab1域的輕鏈組份連結的Fab1 CH1域(2),多肽形式的該輕鏈組份,以N至C端方向,係包括Fab1 VL域(6)和Fab1 CL域(7); ­    連接子域(8); ­    Fab3域的重鏈組份,其係包括Fab3 VH域(1)和與Fab3域的輕鏈組份連結的Fab3 CH1域(2),多肽形式的該輕鏈組份,以N至C端方向,係包括Fab3 VL域(6)和Fab3 CL域(7); ­    絞鏈域(3),其經由雙硫鍵與第二多肽中的絞鏈域連接;及 ­    第一Fc域,其包括CH2域(4)和一CH3域(5);及 Ÿ  第二多肽,以N至C端方向,係包括: ­    Fab2域的重鏈組份,其係包括Fab2 VH域(1)和與Fab2域的輕鏈組份連結的Fab2 CH1域(2),多肽形式的該輕鏈組份,以N至C端方向,係包括Fab2 VL域(6)和Fab2 CL域(7); ­    連接子域(8); ­    Fab4域的重鏈組份,其係包括Fab4 VH域(1)和與Fab4域的輕鏈組份連結的Fab4 CH1域(2),多肽形式的該輕鏈組份,以N至C端方向,係包括Fab4 VL域(6)和Fab4 CL域(7); ­    絞鏈域(3),其經由雙硫鍵與第二多肽中的絞鏈域相連接;及 ­    第二Fc域,其包括CH2域(4)和CH3域(5)的;其中該第一Fc域和第二Fc域係彼此相互聯結形成Fc區。
雖然圖3B至3D中所描繪的C型ABM之具體實例係含有四個結合域(Fab1、Fab2、Fab3和Fab4),但本文之C型ABM可含有額外的結合域,例如scFv或Fab域。然而,在特定方面,Fab1、Fab2、Fab3和Fab4為本文之C型ABM僅含的結合域。
C型ABM之Fab3和Fab4域可為非結合性(如圖3B中所示)或結合性(如圖3C和圖3D中所示)。其中Fab3和Fab4為非結合性之該等具體實例一般在文中係稱為C1型ABM,且此型式有時候在文中係稱為「鉗(Clamp)」型。其中Fab3和Fab4為結合域之該等具體實例一般在文中係稱為C2型ABM,且此型式有時候在文中係稱為「串聯(Tandem) Fab」型式。術語「2+2串聯Fab」係指圖3C和3D中所示之具體實例,其中Fab1、Fab2、Fab3和Fab 4為串聯Fab中僅含的結合域。各C1型和C2型ABM可為同二聚體或異二聚體。
在特定的C1型ABM之具體實例中,Fab1和Fab2域為不相同的(例如,與無論是與在同一標靶分子或不同標靶分子上的不同表位結合),而Fab3和Fab4域為相同的非結合域。在其他具體實例中,Fab3和Fab4域為不同的非結合域。
在特定的C2型ABM之具體實例中,如圖3C中所示,Fab1和Fab3域係包括相同的VH域,及Fab2和Fab4域係包括相同的VH域。此組態稱為組態1,或1-1-2-2組態。在另外的C2型ABM之具體實例中,如圖3D中所示,Fab1和Fab2域係包括相同的VH域,及Fab3和Fab4域係包括相同的VH域。此組態稱為組態2,或1-2-1-2組態。
二個半抗體相連結通過二個Fc域形成Fc區,藉此形成完整的ABM。當二個半抗體為不相同時,例如當Fab1和Fab2包括不同的VH域時,可利用Fc異二聚化法,例如,如6.2.7.2節中所述,促成正確的半抗體配對及/或其純化。異二聚化法之實例為星狀(star)突變(如6.2.7.2節中所述)或杵臼(knob-in-hole)突變。
在圖2B、3A、3B和3C顯示ABM在經由Fc異二聚體配對的各半抗體中包括不相同VH域之同時,此型式亦可用於Fc同二聚體。例如,在圖2B和圖3A分別顯示包括Fc異二聚體之A型ABM和B型ABM,而得以在Fab1和Fab2併入不同的VH域並產生多特異性,例如雙特異性結合分子時,此型式亦可用於帶有Fc同二聚體和相同VH域之單特異性A型和B型ABM。同樣地,Fc同二聚體可用於製造具有相同的Fab1、Fab2、Fab3和Fab4 VH域或相同的Fab1和Fab2 VH域和非結合Fab3和Fab4 VH域之單特異性C型ABM。
再者,當第一和第二多肽包括不同的VH域時,可使用不同的策略以便在多特異性結合分子中獲得正確的VH-VL配對。例如,可使用能在ABM中與一種以上的VH域類型可操作地配對的共通輕鏈。在此等具體實例中,輕鏈多肽(例如,與Fab1和Fab2以及,若存在,Fab3和Fab4結合的輕鏈)可為相同的。另外,可使用單域Fab,其中該重鏈組份((1)和(2))可與輕鏈組份((6)和(7))之融合來表現。
圖1至3中所示的本文ABM之變化,並非旨在限制性者;本文之ABM,除了其他外,可包括圖1至3和下文6.2節中所示的任何修飾組合。再者,有關第一或第二多肽鏈或左半或右半抗體僅為方便之因素,且不希望傳達此等多肽鏈或半抗體係以任何特定的順序製造或組合。
在某些具體實例中本文之ABM的第一Fab (Fab1)域和第二Fab (Fab2)域可各自與相同的標靶分子,例如小的可溶性分子結合。第一Fab (Fab1)域和第二Fab(Fab2)域可與同一表位結合(例如,圖1B和圖3D中所描繪的具體實例,或圖3A或圖3B之變化,其中Fab1和Fab2二者係具有相同的VH域(未顯示))或其可與不同的表位結合(例如圖2B、圖3A、圖3B和圖3C中所描繪的具體實例),無論是在同一標靶分子上或在不同的標靶分子上。其中第一Fab(Fab1)域和第二Fab(Fab2)域係與不同的表位結合,例如同一標靶分子上或不同標靶分子上的二個不同表位,其可經選擇使得Fab能同時與其表位結合。
在某些具體實例中,例如C型ABM之具體實例,本文之ABM可包括如圖3B、圖3C和圖3D所描繪的第三Fab(Fab3)區和第四Fab (Fab4)區。如圖3C中所描繪,第三和第四Fab域可為非結合的,或其可與來自分別已被第一和第二Fab(Fab1和Fab2)域結合之表位相同或不同的表位結合。如文中所用,就C型ABM而言,術語「第一和第二Fab域」和「Fab1和Fab2域」一般係指最N端的Fab域。
特定的標靶分子,尤其是該等具有重複表位的標靶分子,因為可能以具有重複模組之多肽或多聚體(例如同二聚體或同三聚體)的蛋白存在,所以可被二或更多個抗體分子結合,而形成大的複合物。產生大的異質抗體複合物係稱為「paper-dolling」。大的抗體複合物可藉由吞噬作用快速消除,導致抗體效用下降。大的複合物亦可能增加治療抗體的致免疫性。參見,例如WO2020047067A1。本文之ABM,例如在活體內或活體外,相較於從其得到Fab域的親代抗體,較不易有聚集傾向。舉一非限定實例,就其中二個Fab係在不同表位結合相同抗原之雙特異性ABM而言,觀察到(參見下文實例4)不同於親代mAb組合所得到的結果,本文之ABM主要與配體形成離散的1:1複合物,具有極少至無另外高階複合物。相反的,親代mAb組合形成多重高階結構(多聚體),其顯示這些親代抗體在多個配體間形成橋,例如形成展開的「paper doll」結構。這些結果驗證了文中所揭示的ABM不易聚集之傾向,因為咸信靠近的Fab域有利於1:1 Fc-Fab配體複合物的形成超越高階結構。在施行上,此舉可能造成比親代抗體預期更高的單一ABM:標靶分子複合物之相對濃度。
在某些具體實例中,本文之ABM係與至少二個不同表位特異性結合(及在某些情況下為三或四個表位)。此至少二個不同表位可在相同的標靶分子或不同的標靶分子上。 6.2.1    Fab域
本文之ABM係在各半抗體中包括至少一個Fab域。Fab域傳統上係藉由使用酵素,例如木瓜酵素之免疫球蛋白分子的蛋白裂解來製造。在本文之ABM中,此Fab域係經重組表現作為大分子的部分。
此Fab域可包括來自適合物種的恆定域和可變域序列,且因此可為鼠、嵌合型、人類或人源化。
Fab域一般係包括連附VH域之CH1域,而該CH1域係與連附VL域的CL域配對。在野生型的免疫球蛋白中,VH域係與VL域配對來建構Fv區,而CH1域係與CL域配對進一步安定該結合模組。二個恆定域之間的雙硫鍵可進一步安定該Fab域。
就本文之ABM,尤其是當輕鏈並非普通或通用輕鏈時,有利的係使用Fab異二聚化策略以允許屬於相同ABS之Fab域正確結合,並讓屬於不同ABS的Fab域之異常配對最小化。例如,可使用下表B中所示的Fab異二聚化策略:
B Fab 異二聚化策略
策略 VH CH1 VL CL 參考文獻
CrossMabCH1-CL WT CL域 WT CH1域 Schaeferet al. , 2011, Cancer Cell 2011;20:472-86;PMID:22014573.
正交Fab VHVRD1CH1CRD2 - VLVRD1CλCRD2 39K,62E H172A,F174G 1R,38D,(36F) L135Y,S176W Lewiset al. , 2014, Nat Biotechnol 32:191-8
正交Fab VHVRD2CH1wt- VLVRD2Cλwt 39Y WT 38R WT Lewiset al. , 2014, Nat Biotechnol 32:191-8
TCR CαCβ 39K TCR Cα 38D TCR Cβ Wuet al. , 2015, MAbs 7:364-76
CR3 WT T192E WT N137K,S114A Golayat al. , 2016, J Immunol 196:3199-211.
MUT4 WT L143Q, S188V WT V133T,S176V Golayat al. , 2016, J Immunol 196:3199-211.
DuetMab WT F126C WT S121C Mazoret al. , 2015, MAbs 7:377-89;Mazoret al. , 2015, MAbs 7:461-669.
域交換 WT CH3+杵狀(knob)或臼狀(hole)突變 WT CH3+杵狀(knob)或臼狀(hole)突變 Wozniak-Knoppet al. , 2018, PLoSONE13(4):e0195442
因此,在特定的具體實例中,二個Fab之多肽間的正確連結可藉由相互交換Fab的VL和VH域或相互交換CH1和CL來提升,例如,如WO 2009/080251中所述。
正確的Fab配對亦可藉由在CH1域中導入一或多個胺基酸修飾及在Fab之CL域中導入一或多個胺基酸修飾,及/或在VH域中導入一或多個胺基酸修飾和在VL域中導入一或多個胺基酸修飾,加以提升。經修飾的胺基酸一般為VH:VL和CH1:CL界面之部份,使得Fab組份相互優先配對,而不是與Fab的其他組份配對。
在一具體實例中,此一或多個胺基酸修飾,如Kabat殘基之編號所示,係局限於可變(VH、VL)和恆定(CH1、CL)域之保守性框架殘基。Almagro, 2008, Frontiers In Bioscience 13:1619-1633提供了以Kaba、Chothia和IMGT編號排列為基礎之框架殘基的定義。
在一具體實例中,在VH和CH1及/或VL和CL域中所導入的修飾為彼此互補的。在重鏈和輕鏈界面的互補性可以立體和疏水性接觸、靜電/電荷相互作用或各種相互作用的組合為基礎來達成。蛋白界面間的互補性廣泛地係就鎖和鑰匙配合,杵(knob)臼(hole),突出和凹洞,供體和受體等方面,描述於文獻中,全部皆意味著二個相互作用界面間的結構和化學配合的性質。
在一具體實例中,此一或多個導入的修飾係導入跨越Fab組份之界面的新氫鍵。在一具體實例中,此一或多個導入的修飾係導入跨越Fab組份之界面的新鹽橋。例示性的取代係描述於WO 2014/150973和WO 2014/082179中,其內容係以引用的方式併入。
在某些具體實例中,此Fab域係包括CH1域中的192E取代和CL域中的114A和137K取代,其係在CH1和CL域之間導入鹽橋(參見,例如Golayet al. , 2016, J Immunol 196:3199-211)。
在某些具體實例中,此Fab域係包括CH1域中的143Q和188V取代及CL域中的113T和176V取代,其係用於交換CH1和CL域之間接觸的疏水和極性區(參見,例如Golayet al. , 2016, J Immunol 196:3199-211)。
在某些具體實例中,此Fab域可在某些或全部的VH、CH1、VL、CL域中包括修飾用以導入正交Fab界面,提升正確的Fab域組裝(Lewiset al. , 2014 Nature Biotechnology 32:191-198)。在一具體實例中,VH域中係導入39K、62E修飾,CH1域中係導入H172A、F174G修飾,VL域中係導入1R、38D、(36F)修飾,及CL域中係導入L135Y、S176W修飾。在另外的具體實例中,VH域中係導入39Y修飾及VL域中係導入38R修飾。
Fab域亦可經修飾以工程化的雙硫鍵來置換原生的CH1:CL雙硫鍵,藉此增加Fab組份配對的效率。例如,工程化的雙硫鍵可藉由導入一CH1域中的126C及CL域中的121C來導入(參見,例如Mazoret al. , 2015, MAbs 7:377-89)。
Fab域亦可藉由以提升正確組裝之替代區置換CH1域和CL域來加以修飾。例如,Wuet al. , 2015, MAbs 7:364-76,描述了以T細胞受體的恆定域取代CH1域,及以T細胞受體的b域取代CL域,並藉由導入VL域中的38D修飾和VH域中的39K修飾,以VL和VH域之間的另外電荷電荷相互作用與這些域取代來配對。
替代的,或除此之外,使用Fab異二聚化策略提升正確的VH–VL配對,共通輕鏈的VL(亦稱為通用氫鏈)可用於本文ABM的各Fab VL區。在各種具體實例中,相較於應用原來的同源VL,應用如本文所述的共通輕鏈降低了不適當的ABM種類的數目。在各種具體實例中,ABM之VL區係從包括共通輕鏈之單特異性抗體來鑑別。在各種具體實例中,ABM的VH區係包括在活體內於小鼠B細胞內重排之人類重鏈可變基因片段,其之前已經工程化以表現有限的人類輕鏈組庫或單一人類輕鏈,與人類重鏈同源,及暴露於感興趣抗原而反應產生抗體組庫,該抗體組庫含有複數個人類VH,其與其中一個或二個可能的人類VL同源之,其中該抗體組庫對感興趣抗原係具有特異性。共通輕鏈為該等衍生自重排的人類Vκ1-39Jκ5序列或重排的人類Vκ3-20Jκ1序列之輕鏈,並包括體細胞突變(例如親和力成熟的)版本。參見,例如,美國專利第10,412,940號。
在某些具體實例中,此Fab為單鏈Fab之型式(「scFab」),其一般係包括VH、CH1、VL、CL和連接子。在某些具體實例中,scFab的區係以下列N端至C端的順序排列:a)VH-CH1-連接子-VL-CL,b)VL-CL-連接子-VH-CH1,c)VH-CL-連接子-VL-CH1或d) VL-CH1-連接子-VH-CL。此連接子可為6.2.3節中所述的連接子,且較佳地為至少30個胺基酸,及在特定方面係介於32至50個胺基酸。此單鏈Fab域係經由CL域和CH1域之間的天然雙硫鍵安定化。 6.2.2    scFv
單鏈Fv或「scFv」抗體片段係包括單一多肽鏈抗體的VH和VL域,能以單鏈多肽表現且保留從其衍生之完整抗體的特異性。一般而言,此scFv多肽進一步係包括介於VH和VL域之間的多肽連接子,其能使scFv形成用於標靶結合之所欲的結構。適合連接scFV之VH和VL鏈的連接子之實例為6.2.3節中所確定的連接子。
除非特別指出,否則如文中所用,scFv可具有任一順序的VL和VH可變區,例如就多肽的N端和C端而言,scFv可包括VL-連接子-VH或可包括VH-連接子-VL。
此scFv可包括來自任何適合物種的VH和VL序列,例如鼠類、人類或人源化VH和VL序列。
就製造scFv-編碼核酸,VH和VL-編碼DNA片段係操作上連接另一編碼連接子之片段,例如6.2.3節中所述編碼任何的連接子(一般含有胺基酸甘胺酸和絲胺酸之重複序列,例如胺基酸序列(Gly4~Ser)3(SEQ ID NO:4),使得VH和VL序列可以連續的單鏈蛋白表現,其中VL和VH域係藉由彈性連接子相連(參見,例如Bird et al., 1988, Science 242:423-426;Huston et al., 1988, Proc. Natl. Acad. Sci. USA 85:5879-5883;McCafferty et al., 1990, Nature 348:552-554)。 6.2.3           連接子
在特定方面,本文係提供ABM其中二或更多個域(例如Fab和Fc區)係藉由連接子(或「間隔子」)胜肽彼此相連。對比將藥物連附於如所述的ABM之抗體-藥物接合物(「ADC」)連接子,例如在6.4節中,此等連接子在文中係稱為「ABM連接子」。
胜肽連接子(例如聚甘胺酸)已為本項技術所熟知,且一般能適當摺疊融合蛋白的一個或二個組份。此連接子係提供融合蛋白組份間的彈性連接區,能讓分子二個末端獨立移動,且可能在保留各自二個基團的適當功能上扮演重要角色。因此,此連接區在某些案例中係作為將二個部分組合一起的連接子,以及作為間隔子,讓各自二個部分形成自己的生物結構且不會干擾另一部份。
ABM連接子長度範圍可從2個胺基酸至60或更多個胺基酸,且在特定的方面,一胜肽連接子長度範圍係從3個胺基酸至50個胺基酸,從4個至30個胺基酸,從5個至25個胺基酸,從10 個至25個胺基酸,10個胺基酸至60個胺基酸,從12個胺基酸至20個胺基酸,從20個胺基酸至50個胺基酸,或從25個胺基酸至35個胺基酸。
本文係提供包括第一多肽和第二多肽之ABM(例如,6.2節中所述的具體實例的第一多肽和第二多肽),其各自係分別包括第一連接子和第二連接子。該第一連接子和第二連接子可具有從0至60個或0至50個胺基酸之長度,例如0、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或50個胺基酸,例如0至10、5至15、10至20 15至25、0至30、5至30、10至30、20至30、0至40、5至40、10至40、15至40、20至40、25至40、30至40、35至40、0至50、5至50、10至50、15至50、20至50、25至50、30至50、35至50、40至50或45至50個胺基酸。就Fc-Fab、鉗型(Clamp)和串聯Fab型ABM,典型的連接子長度係介於5至30個,例如5至30個胺基酸殘基。就延伸(Reach)型ABM,典型的連接子長度為25至45個,例如30至40個胺基酸殘基。
帶電(例如,帶電親水性連接子)及/或彈性連接子為特佳的。可用於本文ABM之彈性連接子的實例,包括該等由Chenet al. , 2013, Adv Drug Deliv Rev. 65(10):1357-1369和Kleinet al. , 2014, Protein Engineering, Design & Selection 27(10):325-330所揭示的實例。特別有用的彈性連接子為重複的甘胺酸和絲胺酸,例如GnS或SGn之單體或多聚體,其中n為1至18之整數,例如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最常見的GnS或SGn為(G4S)n (G4S揭示為SEQ ID NO:3)(亦即,(Gly4Ser)n 或(Gly–Gly–Gly–Gly–Ser)n )連接子,其中n係指模組重複的數目。
含有4、5、6或更多個重複(例如,6、7、8、9或10個或更多個重複)的G4S(G4S揭示為SEQ ID NO:3)之延伸連接子及/或另外的彈性連接子模組,特別可用於延伸(Reach)型式,其中該延伸的連接子係作為間隔子,咸信其係提供更彈性地結合,產生對小的可溶性分子更大親和力及/或結合性。
在某些具體實例中,ABM連接子為聚甘胺酸連接子,例如Gly-Gly, Gly-Gly-Gly (3Gly)、4Gly (SEQ ID NO:5)、5Gly (SEQ ID NO:6)、6Gly (SEQ ID NO:7)、7Gly (SEQ ID NO:8)、8Gly (SEQ ID NO:9)和9Gly (SEQ ID NO:10)。
在其他具體實例中,此ABM連接子為甘胺酸-絲胺酸連接子。此等連接子之實例亦包括Ser-Gly、Gly-Ser、Gly-Gly-Ser、Ser-Gly-Gly、Gly-Gly-Gly-Ser (SEQ ID NO:11)、Ser-Gly-Gly-Gly (SEQ ID NO:12)、Gly-Gly-Gly-Gly-Ser (SEQ ID NO:3)、Ser-Gly-Gly-Gly-Gly (SEQ ID NO:13)、Gly-Gly-Gly-Gly-Gly-Ser (SEQ ID NO:14)、Ser-Gly-Gly-Gly-Gly-Gly (SEQ ID NO:15)、Gly-Gly-Gly-Gly-Gly-Gly-Ser (SEQ ID NO:16)、Ser-Gly-Gly-Gly-Gly-Gly-Gly (SEQ ID NO:17)、(Gly-Gly-Gly-Gly-Ser)n (G4S揭示為SEQ ID NO:3)和(Ser-Gly-Gly-Gly-Gly)n (SG4揭示為SEQ ID NO:13),其中n(模組的重複數目) = 1至10。(Gly-Gly-Gly-Gly-Ser)n (G4S揭示為SEQ ID NO:3)和(Ser-Gly-Gly-Gly-Gly)n (SG4揭示為SEQ ID NO:13)分別亦稱為(G4S)n 和(SG4)n 。在一具體實例中,此胜肽連接子為(Gly-Gly-Gly-Gly-Ser)1 (SEQ ID NO:3)、(Gly-Gly-Gly-Gly-Ser)2 (SEQ ID NO:18)、(Gly-Gly-Gly-Gly-Ser)3 (SEQ ID NO:4)或(Gly-Gly-Gly-Gly-Ser)4 (SEQ ID NO:19)。在某些具體實例中,第一連接子和第二連接子具有相同的胺基酸序列。在某些具體實例中,聚甘胺酸和絲胺酸胺基酸序列係包括2至6個重複的GGGGS(SEQ ID NO:3)胺基酸序列,例如2、3、4、5或6個重複的GGGGS(SEQ ID NO:3)胺基酸序列。含有4、5、6或更多個重複(例如,6、7、8、9或10或更多個重複)之任何前述模組的延伸連接子可考量用於延伸(Reach)型式。 6.2.4           絞鏈區
在其他具體實例中,本文之ABM係包括絞鏈區,例如由二個絞鏈域所組成的絞鏈區。絞鏈可用於連接Fab域與Fc域或用於穩定ABM組態。
此絞鏈區可為原生的或修飾的絞鏈區。絞鏈區一般係在Fc區的N端發現;然而,在某些具體實例中,絞鏈區可另外或替代的在本文ABM之Fc區C端發現,例如圖13B和圖13C中所描繪的Fc-Fab組態。
原生的絞鏈區為一般可在天然生成抗體中Fab和Fc區之間發現的絞鏈區。修飾的絞鏈區為長度及/或組成與原生絞鏈區不相同的任何絞鏈。此等絞鏈可包括來自其他物種的絞鏈區,例如人類、小鼠、大鼠、兔、鯊、豬、倉鼠、駱駝、大羊駝或山羊絞鏈區。其他修飾的絞鏈區可包括衍生自不同類型或亞型抗體之重鏈Fc區的完整絞鏈區。另一種選擇,此修飾的絞鏈區可包括部分天然絞鏈或其中重複的單元係衍生自天然絞鏈區的重複單元。在另一替代的選擇中,天然絞鏈區可藉由將一或多個半胱胺酸或其他殘基轉變成中性殘基,例如絲胺酸或丙胺酸來改變,或藉由將適當置入的殘基轉變成半胱胺酸殘基來改變。藉由此等方法,絞鏈區中的半胱胺酸殘基數目可增加或減少。其他修飾的絞鏈區可完全為合成的或可經設計具有所欲的性質,例如長度、半胱胺酸組成和彈性。
許多經修飾的絞鏈區已描述於,例如美國專利第5,677,425號、WO 99/15549、WO 2005/003170、WO 2005/003169、WO 2005/003170、WO 98/25971和WO 2005/003171中且這些專利係以引用的方式併入文中。
在各種具體實例中,絞鏈域內的位置233-236可為G、G、G及空位;G、G、空位的和空位;G、空位、空位和空位;或全部為空位,其中位置號碼係以EU編號。
在某些具體實例中,本文之ABM係包括相對於相同同型之野生型絞鏈域,對Fcγ受體之結合親和力降低的修飾絞鏈域(例如,人類IgG1或人類IgG4)。
在一具體實例中,本文ABM的一或二條鏈的Fc區在其N端係具有完整的絞鏈域。
在一具體實例中,本文ABM的二個Fc區和絞鏈區係衍生自lgG4且該絞鏈區係包括修飾的序列CPPC(SEQ ID NO:20)。相較於含有序列CPPC(SEQ ID NO:20)的lgG1,人類lgG4之核心絞鏈區係含有序列CPSC(SEQ ID NO:21)。存在lgG4序列中的絲胺酸殘基使得此區的彈性增加,且因此一定比例的分子在相同蛋白鏈內形成雙硫鍵(鏈內雙硫鍵),而不是與IgG分子中的另一重鏈橋連而形成鏈間雙硫鍵(Angelet al. , 1993, Mol Immunol 30(1):105-108)。將絲胺酸殘基換成脯胺酸得到如同lgG1的相同核心序列,得以在lgG4 絞鏈域中形成鏈間雙硫鍵,因此降低純化產物的異質性。此經改變的同型係稱為lgG4P。 6.2.5           嵌合絞鏈序列
此絞鏈區可為嵌合絞鏈區。
舉例來說,嵌合絞鏈可包括衍生自人類IgG1、人類IgG2或人類IgG4絞鏈區之「上絞鏈」序列與衍生自人類IgG1、人類IgG2或人類IgG4絞鏈區之「下絞鏈」序列組合。
在特別的具體實例中,嵌合絞鏈區係包括胺基酸序列EPKSCDKTHTCPPCPAPPVA (SEQ ID NO:22)(之前揭示為WO2014/121087之SEQ ID NO:8,其係以全文引用的方式併入本文中)或ESKYGPPCPPCPAPPVA(SEQ ID NO:23)(之前揭示為WO2014/121087之SEQ ID NO:9)。此等嵌合的絞鏈序列可適當與一gG4 CH2域連接(例如,藉由併入一IgG4 Fc域,例如人類或鼠類Fc域,可進一步在CH2及/或CH3域中經修飾用以降低效應子功能,例如,如6.2.7.1節中所述)。 6.2.6           具有降低的效應子功能之絞鏈序列
在另外的具體實例中,絞鏈區可經修飾用以降低效應子功能,例如,如WO2016161010A2中所述(其係以全文引用的方式併入本文中)。在各種具體實例中,此修飾絞鏈區的位置233-236為G、G、G及空位;G、G、空位及空位;G、空位、空位及空位;或全部為空位,其中位置號碼係以EU編號(如WO2016161010A2的圖1中所示)。這些片段可以GGG-、GG--、G---或----表示,「-」係代表空位。
在典型人類IgG2中位置236為空位,但在其他的典型人類IgG同型中則為佔用的。在全部四種人類同型中,位置233-235係被G以外的殘基佔據(如WO2016161010A2之圖1中所示)。
位置233至236內的絞鏈修飾可與被P佔據之位置228組合。位置228天然在人類IgG1和IgG2中係被P佔據,但在人類IgG4中係被S佔據及在人類IgG3中係被R佔據。IgG4抗體中的S228P突變在穩定IgG4抗體和降低外生性和內生性抗體間的成對重鏈輕鏈之交換為有利的。較佳地位置22至229係分別被C、P、P和C佔據。
例示性的絞鏈域係具有殘基226至236,有時候稱為中(或核心)和下絞鏈,係由指定為GGG-(233至236)、GG--(233至236)、G---(233至236)和無G(233至236)之修飾的絞鏈序列所佔據。視需要,此絞鏈域胺基酸序列係包括CPPCPAPGGG-GPSVF(SEQ ID NO:24)(之前揭示為WO2016161010A2之SEQ ID NO:1),CPPCPAPGG--GPSVF (SEQ ID NO:25)(之前揭示為WO2016161010A2之SEQ ID NO:2),CPPCPAPG---GPSVF(SEQ ID NO:26) (之前揭示為WO2016161010A2之SEQ ID NO:3)或CPPCPAP----GPSVF(SEQ ID NO:27)(之前揭示為WO2016161010A2之SEQ ID NO:4)。
上述之修飾絞鏈區可併入重鏈恆定區,而該重鏈恆定區一般係包括CH2和CH3域,且可具有位於指定區域側邊的額外絞鏈區段(例如,上絞鏈)。雖然此等存在的另外恆定區區段可為不同的同型之雜交體,但一般為相同的同型,較佳地為人類之同型。此等另外的人類恆定區之同型較佳地為人類IgG4,但亦可為人類IgG1、IgG2或IgG3或其雜交體,其中域為不同的同型。例示性的人類IgG1、IgG2和IgG4之序列,係如WO2016161010A2之圖2至4中所示。
在特定的具體實例中,此修飾的絞鏈序列可與IgG4 CH2域連結(例如藉由併入IgG4 Fc域,例如人類或鼠類Fc域,其可進一步在CH2及/或CH3域經修飾,用以降低效應子功能,例如,如6.2.7.1節中所述)。 6.2.7           Fc域
本文之ABM可包括衍生自任何適合物種的Fc區。在一具體實例中,此Fc區係衍生自人類Fc域。
此Fc域可衍生自任何適合種類的抗體,包括IgA(包括lgA1和lgA2亞型)、IgD、IgE、IgG(包括lgG1、lgG2、lgG3和lgG4亞型)和IgM。在一具體實例中,此Fc域係衍生自lgG1、lgG2、lgG3或lgG4。在一具體實例中,此Fc域係衍生自lgG1。在一具體實例中,此Fc域係衍生自lgG4。
Fc區內的二個Fc域彼此可為相同或不同的。在原生抗體中,此等Fc域一般為相同的,但就製造抗原結合分子,例如本文ABM之目的而言,此等Fc域有利地應為不同的,以允許異二聚化,如下文6.2.7.2節中所述,。
在原生抗體中,IgA、IgD和IgG的重鏈Fc域係由二個重鏈恆定區(CH2和CH3)所組成,而IgE和IgM的重鏈Fc域係由三個重鏈恆定區(CH2、CH3和CH4)所組成。這些結構域二聚化而產生Fc區。
在本文之ABM中,Fc區及/或其內的Fc域,可包括來自一或多種不同類別,例如一、二或三種不同類別之抗體的重鏈恆定域。
在一具體實例中,此Fc區係包括衍生自lgG1之CH2和CH3域。
在一具體實例中,此Fc區係包括衍生自lgG2之CH2和CH3域。
在一具體實例中,此Fc區係包括衍生自lgG3之CH2和CH3域。
在一具體實例中,此Fc區係包括衍生自lgG4之CH2和CH3域。
在一具體實例中,此Fc區係包括來自IgM之CH4域。此IgM CH4域一般係位於CH3域的C端。
在一具體實例中,此Fc區係包括衍生自IgG之CH2和CH3域和衍生自IgM之CH4域。
應了解,用於製造本文ABM之Fc區的重鏈恆定域可包括如上述之天然生成恆定域之變體。相較於野生型的恆定域,此等變體可包括一或多個胺基酸變異。在一實例中,本文之Fc區係包括至少一個在序列上從野生型恆定域變化而來的恆定域。應了解,恆定域變體可能比野生型恆定域更長或更短。較佳地恆定域變體與野生型恆定域為至少60%相同或類似。在另外的實例中,此等變體恆定域變體為至少70%相同或相似。在另外的實例中,此等恆定域變體為至少80%相同或相似。在另外的實例中,此等恆定域變體為至少90%相同或相似。在另外的實例中,此等恆定域變體為至少95%相同或相似。
IgM和IgA係在人類中天然生成的,為普通H2L2抗體單元之共價多聚體。當其併入J鏈時,IgM生成為五聚物,或當其缺乏J鏈時,則為六聚物。IgA係以單體或二聚體型式生成。IgM和IgA的重鏈具有18個胺基酸延伸至C端恆定域,稱為尾片(tailpiece)。尾片係包括半胱胺酸殘基,在多聚體的重鏈間形成雙硫鍵,且咸信在多聚化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尾片亦含有糖基化位置。在特定的具體實例中,本文之ABM不包括尾片。
併入本文ABM之Fc域可包括一或多個修飾,其改變蛋白功能性質,例如與Fc受體(如FcRn或白血球受體)之結合、與補體之結合、修飾雙硫鍵結構,或改變的糖基化模式。改變效應子功能之示例性的Fc修飾係描述於6.2.7.1節中。
Fc域亦可經改變用以包括改善不對稱ABM之可製造性的修飾,例如藉由允許異二聚化,其乃不相同的Fc區比相同的Fc區優先配對。異二聚化允許ABM之製造,其中不同的ABS係藉由含有序列上不同的Fc域之Fc區彼此相連接。異二聚化策略之實例係在6.2.7.2節中舉例說明。
應了解,任何上文所提及的修飾可以任何適合的方式組合,以達到所欲的功能特性,及/或與其他的修飾組合用以改變ABM的性質。 6.2.7.1     具有改變的效應子功能之Fc域
在某些具體實例中,此Fc域係包括一或多個降低與Fc受體結合及/或效應子功能之胺基酸取代。
在一特別的具體實例中,此Fc受體為Fcγ受體。在一具體實例中,此Fc受體為人類Fc受體。在一具體實例中,此Fc受體為活化的Fc受體。在一特定的具體實例中,此Fc受體為活化的人類Fcγ受體,更特言之為人類FcγRIIIa、FcγRI或FcγRlla,最特定為人類FcγRllla。在一具體實例中,效應子功能係由一或多種下列組成之群組中選出:補體依賴的細胞毒性作用(CDC)、抗體依賴的細胞介導細胞毒性作用(ADCC)、抗體依賴的細胞吞噬作用(ADCP),以及細胞激素分泌作用。在一特別的具體實例中,此效應子功能為ADCC。
在一具體實例中,此Fc區係包括選自下列位置之群組的胺基酸取代:E233、L234、L235、N297、P331和P329(根據Kabat EU索引編號)。在一更特定的具體實例中,此Fc區係包括選自下列位置之群組的胺基酸取代:L234、L235和P329(根據Kabat EU索引編號)。在某些具體實例中,此Fc區係包括胺基酸取代L234A和L235A (根據Kabat EU索引編號)。在此具體實例中,此Fc區為為Igd Fc區,尤其是人類Igd Fc區。在一具體實例中,此Fc區係包括在位置P329之胺基酸取代。在一更特定的具體實例中,此胺基酸取代為P329A或P329G,尤其是P329G(根據Kabat EU索引編號)。在一具體實例中,此Fc區係包括在位置P329之胺基酸取代和選自下列位置之另一胺基酸取代:E233、L234、L235、N297和P331(根據Kabat EU索引編號)。在一更特的具體實例中,此另外的胺基酸取代為E233P、L234A、L235A、L235E、N297A、N297D或P331S。在特別的具體實例中,此Fc區係包括在位置P329、L234和L235之胺基酸取代(根據Kabat EU索引編號)。在更特別的具體實例中,此Fc區係包括胺基酸突變L234A、L235A和P329G(「P329G LALA」、「PGLALA」或「LALAPG」)。
一般來說,在Fc區的二個Fc域中各自存有相同的一或多個胺基酸取代。因此,在一特別的具體實例中,各Fc區的Fc域係包括胺基酸取代L234A、L235A和P329G(Kabat EU索引編號),亦即在各Fc區的第一和第二Fc域,位置234之白胺酸殘基係經丙胺酸殘基置換(L234A),位置235之白胺酸殘基係經丙胺酸殘基置換(L235A)及位置329之脯胺酸殘基係經甘胺酸殘基置換(P329G)(根據Kabat EU索引編號)。
在一具體實例中,此Fc域為IgG1 Fc域,尤其是人類IgG1 Fc域。在某些具體實例中,此IgG1 Fc域為包括D265A、N297A突變(EU編號)用以降低效應子功能的IgG1變體。
在另外的具體實例中,此Fc域為帶有降低的Fc受體結合之IgG4 Fc域。帶有降低的Fc受體結合之示例性IgG4 Fc域可包括選自下表C之胺基酸序列。在某些具體實例中,此Fc域僅包括下列所示序列之粗體的部分:
表C
Fc 序列 SEQ ID NO
WO2014/121087之SEQ ID NO:1 Asp Lys Arg Val Glu Ser Lys Tyr Gly Pro Pro Cys Pro Pro Cys Pro Ala Pro Pro Val Ala Gly Pro Ser Val Phe Leu Phe Pro Pro Lys Pro Lys Asp Thr Leu Met Ile Ser Arg Thr Pro Glu Val Thr Cys Val Val Val Asp Val Ser Gln Glu Asp Pro Glu Val Gln Phe Asn Trp Tyr Val Asp Gly Val Glu Val His Asn Ala Lys Thr Lys Pro Arg Glu Glu Gln Phe Asn Ser Thr Tyr Arg Val Val Ser Val Leu Thr Val Leu His Gln Asp Trp Leu Asn Gly Lys Glu Tyr Lys Cys Lys Val Ser Asn Lys Gly Leu Pro Ser Ser Ile Glu Lys Thr Ile Ser Lys Ala Lys Gly Gln Pro Arg Glu Pro Gln Val Tyr Thr Leu Pro Pro Ser Gln Glu Glu Met Thr Lys Asn Gln Val Ser Leu Thr Cys Leu Val Lys Gly Phe Tyr Pro Ser Asp Ile Ala Val Glu Trp Glu Ser Asn Gly Gln Pro Glu Asn Asn Tyr Lys Thr Thr Pro Pro Val Leu Asp Ser Asp Gly Ser Phe Phe Leu Tyr Ser Arg Leu Thr Val Asp Lys Ser Arg Trp Gln Glu Gly Asn Val Phe Ser Cys Ser Val Met His Glu Ala Leu His Asn His Tyr Thr Gln Lys Ser Leu Ser Leu Ser Leu Gly Lys 28
WO2014/121087之SEQ ID NO:2 Asp Lys Lys Val Glu Pro Lys Ser Cys Asp Lys Thr His Thr Cys Pro Pro Cys Pro Ala Pro Pro Val Ala Gly Pro Ser Val Phe Leu Phe Pro Pro Lys Pro Lys Asp Thr Leu Met Ile Ser Arg Thr Pro Glu Val Thr Cys Val Val Val Asp Val Ser Gln Glu Asp Pro Glu Val Gln Phe Asn Trp Tyr Val Asp Gly Val Glu Val His Asn Ala Lys Thr Lys Pro Arg Glu Glu Gln Phe Asn Ser Thr Tyr Arg Val Val Ser Val Leu Thr Val Leu His Gln Asp Trp Leu Asn Gly Lys Glu Tyr Lys Cys Lys Val Ser Asn Lys Gly Leu Pro Ser Ser Ile Glu Lys Thr Ile Ser Lys Ala Lys Gly Gln Pro Arg Glu Pro Gln Val Tyr Thr Leu Pro Pro Ser Arg Asp Glu Leu Thr Lys Asn Gln Val Ser Leu Thr Cys Leu Val Lys Gly Phe Tyr Pro Ser Asp Ile Ala Val Glu Trp Glu Ser Asn Gly Gln Pro Glu Asn Asn Tyr Lys Thr Thr Pro Pro Val Leu Asp Ser Asp Gly Ser Phe Phe Leu Tyr Ser Lys Leu Thr Val Asp Lys Ser Arg Trp Gln Gln Gly Asn Val Phe Ser Cys Ser Val Met His Glu Ala Leu His Asn His Tyr Thr Gln Lys Ser Leu Ser Leu Ser Pro Gly Lys 29
WO2014/121087之SEQ ID NO:30 Ala Ser Thr Lys Gly Pro Ser Val Phe Pro Leu Ala Pro Ser Ser Lys Ser Thr Ser Gly Gly Thr Ala Ala Leu Gly Cys Leu Val Lys Asp Tyr Phe Pro Glu Pro Val Thr Val Ser Trp Asn Ser Gly Ala Leu Thr Ser Gly Val His Thr Phe Pro Ala Val Leu Gln Ser Ser Gly Leu Tyr Ser Leu Ser Ser Val Val Thr Val Pro Ser Ser Ser Leu Gly Thr Gln Thr Tyr Ile Cys Asn Val Asn His Lys Pro Ser Asn Thr Lys Val Asp Lys Lys ValGlu Pro Lys Ser Cys Asp Lys Thr His Thr Cys Pro Pro Cys Pro Ala Pro Pro Val Ala Gly Pro Ser Val Phe Leu Phe Pro Pro Lys Pro Lys Asp Thr Leu Met Ile Ser Arg Thr Pro Glu Val Thr Cys Val Val Val Asp Val Ser Gln Glu Asp Pro Glu Val Gln Phe Asn Trp Tyr Val Asp Gly Val Glu Val His Asn Ala Lys Thr Lys Pro Arg Glu Glu Gln Phe Asn Ser Thr Tyr Arg Val Val Ser Val Leu Thr Val Leu His Gln Asp Trp Leu Asn Gly Lys Glu Tyr Lys Cys Lys Val Ser Asn Lys Gly Leu Pro Ser Ser Ile Glu Lys Thr Ile Ser Lys Ala Lys Gly Gln Pro Arg Glu Pro Gln Val Tyr Thr Leu Pro Pro Ser Arg Asp Glu Leu Thr Lys Asn Gln Val Ser Leu Thr Cys Leu Val Lys Gly Phe Tyr Pro Ser Asp Ile Ala Val Glu Trp Glu Ser Asn Gly Gln Pro Glu Asn Asn Tyr Lys Thr Thr Pro Pro Val Leu Asp Ser Asp Gly Ser Phe Phe Leu Tyr Ser Lys Leu Thr Val Asp Lys Ser Arg Trp Gln Gln Gly Asn Val Phe Ser Cys Ser Val Met His Glu Ala Leu His Asn His Tyr Thr Gln Lys Ser Leu Ser Leu Ser Pro Gly Lys 30
WO2014/121087之SEQ ID NO:31 Ala Ser Thr Lys Gly Pro Ser Val Phe Pro Leu Ala Pro Cys Ser Arg Ser Thr Ser Glu Ser Thr Ala Ala Leu Gly Cys Leu Val Lys Asp Tyr Phe Pro Glu Pro Val Thr Val Ser Trp Asn Ser Gly Ala Leu Thr Ser Gly Val His Thr Phe Pro Ala Val Leu Gln Ser Ser Gly Leu Tyr Ser Leu Ser Ser Val Val Thr Val Pro Ser Ser Ser Leu Gly Thr Lys Thr Tyr Thr Cys Asn Val Asp His Lys Pro Ser Asn Thr Lys Val Asp Lys Arg ValGlu Ser Lys Tyr Gly Pro Pro Cys Pro Pro Cys Pro Ala Pro Pro Val Ala Gly Pro Ser Val Phe Leu Phe Pro Pro Lys Pro Lys Asp Thr Leu Met Ile Ser Arg Thr Pro Glu Val Thr Cys Val Val Val Asp Val Ser Gln Glu Asp Pro Glu Val Gln Phe Asn Trp Tyr Val Asp Gly Val Glu Val His Asn Ala Lys Thr Lys Pro Arg Glu Glu Gln Phe Asn Ser Thr Tyr Arg Val Val Ser Val Leu Thr Val Leu His Gln Asp Trp Leu Asn Gly Lys Glu Tyr Lys Cys Lys Val Ser Asn Lys Gly Leu Pro Ser Ser Ile Glu Lys Thr Ile Ser Lys Ala Lys Gly Gln Pro Arg Glu Pro Gln Val Tyr Thr Leu Pro Pro Ser Gln Glu Glu Met Thr Lys Asn Gln Val Ser Leu Thr Cys Leu Val Lys Gly Phe Tyr Pro Ser Asp Ile Ala Val Glu Trp Glu Ser Asn Gly Gln Pro Glu Asn Asn Tyr Lys Thr Thr Pro Pro Val Leu Asp Ser Asp Gly Ser Phe Phe Leu Tyr Ser Arg Leu Thr Val Asp Lys Ser Arg Trp Gln Glu Gly Asn Val Phe Ser Cys Ser Val Met His Glu Ala Leu His Asn His Tyr Thr Gln Lys Ser Leu Ser Leu Ser Leu Gly Lys 31
WO2014/121087之SEQ ID NO:37 Ala Ser Thr Lys Gly Pro Ser Val Phe Pro Leu Ala Pro Ser Ser Lys Ser Thr Ser Gly Gly Thr Ala Ala Leu Gly Cys Leu Val Lys Asp Tyr Phe Pro Glu Pro Val Thr Val Ser Trp Asn Ser Gly Ala Leu Thr Ser Gly Val His Thr Phe Pro Ala Val Leu Gln Ser Ser Gly Leu Tyr Ser Leu Ser Ser Val Val Thr Val Pro Ser Ser Ser Leu Gly Thr Gln Thr Tyr Ile Cys Asn Val Asn His Lys Pro Ser Asn Thr Lys Val Asp Lys Lys ValGlu Pro Lys Ser Cys Asp Lys Thr His Thr Cys Pro Pro Cys Pro Ala Pro Pro Val Ala Gly Pro Ser Val Phe Leu Phe Pro Pro Lys Pro Lys Asp Thr Leu Met Ile Ser Arg Thr Pro Glu Val Thr Cys Val Val Val Asp Val Ser Gln Glu Asp Pro Glu Val Gln Phe Asn Trp Tyr Val Asp Gly Val Glu Val His Asn Ala Lys Thr Lys Pro Arg Glu Glu Gln Phe Asn Ser Thr Tyr Arg Val Val Ser Val Leu Thr Val Leu His Gln Asp Trp Leu Asn Gly Lys Glu Tyr Lys Cys Lys Val Ser Asn Lys Gly Leu Pro Ser Ser Ile Glu Lys Thr Ile Ser Lys Ala Lys Gly Gln Pro Arg Glu Pro Gln Val Tyr Thr Leu Pro Pro Ser Arg Asp Glu Leu Thr Lys Asn Gln Val Ser Leu Thr Cys Leu Val Lys Gly Phe Tyr Pro Ser Asp Ile Ala Val Glu Trp Glu Ser Asn Gly Gln Pro Glu Asn Asn Tyr Lys Thr Thr Pro Pro Val Leu Asp Ser Asp Gly Ser Phe Phe Leu Tyr Ser Lys Leu Thr Val Asp Lys Ser Arg Trp Gln Gln Gly Asn Val Phe Ser Cys Ser Val Met His Glu Ala Leu His Asn Arg Phe Thr Gln Lys Ser Leu Ser Leu Ser Pro Gly Lys 32
WO2014/121087之SEQ ID NO:38 Ala Ser Thr Lys Gly Pro Ser Val Phe Pro Leu Ala Pro Cys Ser Arg Ser Thr Ser Glu Ser Thr Ala Ala Leu Gly Cys Leu Val Lys Asp Tyr Phe Pro Glu Pro Val Thr Val Ser Trp Asn Ser Gly Ala Leu Thr Ser Gly Val His Thr Phe Pro Ala Val Leu Gln Ser Ser Gly Leu Tyr Ser Leu Ser Ser Val Val Thr Val Pro Ser Ser Ser Leu Gly Thr Lys Thr Tyr Thr Cys Asn Val Asp His Lys Pro Ser Asn Thr Lys Val Asp Lys Arg ValGlu Ser Lys Tyr Gly Pro Pro Cys Pro Pro Cys Pro Ala Pro Pro Val Ala Gly Pro Ser Val Phe Leu Phe Pro Pro Lys Pro Lys Asp Thr Leu Met Ile Ser Arg Thr Pro Glu Val Thr Cys Val Val Val Asp Val Ser Gln Glu Asp Pro Glu Val Gln Phe Asn Trp Tyr Val Asp Gly Val Glu Val His Asn Ala Lys Thr Lys Pro Arg Glu Glu Gln Phe Asn Ser Thr Tyr Arg Val Val Ser Val Leu Thr Val Leu His Gln Asp Trp Leu Asn Gly Lys Glu Tyr Lys Cys Lys Val Ser Asn Lys Gly Leu Pro Ser Ser Ile Glu Lys Thr Ile Ser Lys Ala Lys Gly Gln Pro Arg Glu Pro Gln Val Tyr Thr Leu Pro Pro Ser Gln Glu Glu Met Thr Lys Asn Gln Val Ser Leu Thr Cys Leu Val Lys Gly Phe Tyr Pro Ser Asp Ile Ala Val Glu Trp Glu Ser Asn Gly Gln Pro Glu Asn Asn Tyr Lys Thr Thr Pro Pro Val Leu Asp Ser Asp Gly Ser Phe Phe Leu Tyr Ser Arg Leu Thr Val Asp Lys Ser Arg Trp Gln Glu Gly Asn Val Phe Ser Cys Ser Val Met His Glu Ala Leu His Asn Arg Phe Thr Gln Lys Ser Leu Ser Leu Ser Leu Gly Lys 33
在一特別的具體實例中,具有降低的效應子功能之IgG4係包括WO2014/121087之SEQ ID NO:31胺基酸序列的粗體部分(相當於本申請案之SEQ ID NO:31的胺基酸99至326),有時候在文中稱為IgG4或hIgG4。
就異二聚體ABM,可能併入上述的IgG4 Fc變體序列,例如包括WO2014/121087之SEQ ID NO:30(或其粗體部分,相當於申請案之SEQ ID NO:30的胺基酸99至329)和WO2014/121087之SEQ ID NO:37 (或其粗體部分,相當於申請案之SEQ ID NO:32的胺基酸99至329)的Fc區,或包括WO2014/121087之SEQ ID NO:31(或其粗體部分,相當於申請案之SEQ ID NO:31的胺基酸99至326)和WO2014/121087之SEQ ID NO:38(或其粗體部分,相當於申請案之SEQ ID NO:33的胺基酸99至326)之組合的Fc區。 6.2.7.2     Fc異二聚化變體
許多的多特異性分子型式在二個Fc域之間引起二聚化,與原生的免疫球蛋白不同,其係可操作地連接不相同的抗原結合域(或其部分,例如Fab的VH或VH-CH1)。二個Fc區不適當的異二聚化以形成Fc域,可能增加產生所欲多特異性分子之障礙,且代表著純化上的挑戰。在本項技術中有各種可取得的方法可用於增進可能存在本文ABM中之Fc域的異二聚化,例如揭示於EP 1870459A1;美國專利第5,582,996號;美國專利第5,731,168號;美國專利第5,910,573號;美國專利第5,932,448號;美國專利第6,833,441號;美國專利第7,183,076號;美國專利申請案號2006204493A1;及PCT申請案號W02009/089004A1中。
本文係提供包括Fc異二聚體之ABM,亦即包括異源、不相同Fc域之Fc區。異二聚化策略係用於增進可操作地連接不同ABS(或其部分,例如Fab之VH或VH-CH1)之Fc區的二聚化,以及降低可操作地連接相同ABS之Fc域的二聚化。一般來說,Fc異二聚體中的各Fc域係包括抗體的CH3域。此CH3域係衍生自任何同型、類型或亞型抗體的恆定區,且較佳地為如前節中所述IgG (lgG1、lgG2、lgG3和lgG4)類。
在CH3域二條不同重鏈的異二聚化係產生所欲的ABM,而相同重鏈的同二聚化將降低所欲的ABM的產率。因此,在較佳的具體實例中,連結而形成本文ABM之二個半抗體,將含有帶有修飾的CH3域,其相對於未經修飾的重鏈係偏愛異二聚化結合。
在特定的具體實例中,該促進異二聚物形成之修飾為所謂的「杵臼(knob-into-hole)」或「knob-in-hole」修飾,該修飾係包括在其中一個Fc域的「杵狀(knob)」修飾和在另一個Fc域之「臼狀(hole)」修飾。此杵臼(knob-into-hole)技術係描述於美國專利第5,731,168號;US 7,695,936中;Ridgwayet al. , 1996, Prot Eng 9:617-621, and Carter, 2001, Immunol Meth 248:7-15中。一般而言,此方法係涉及在第一多肽的界面導入突出(「杵(knob)」)和在第二多肽界面的導入對應腔洞(「臼(hole)」),以便促進異二聚物的形成和阻礙同二聚物形成。突出係藉由以較大側鏈(例如酪胺酸或色胺酸)取代來自第一多肽界面之小胺基酸側鏈來導入。藉由以較小的胺基酸側鏈(例如丙胺酸或蘇胺酸)來取代大的胺基酸側鏈,係在第二多肽的界面製造與突出相同或類似大小的互補腔洞。
因此,在某些具體實例中,在CH3域Fc域之第一次單元的胺基酸殘基係以具有較大側鏈體積之胺基酸殘基取代,藉此在第一次單元的CH3域內產生突出,其可定位在第二次單元CH3域內的腔洞中,且Fc域之第二次單元CH3域中的胺基酸殘基係以具有較小側鏈體積之胺基酸殘基取代,藉此在第二次單元之CH3域內的腔洞,在其內可定位第一次單元之CH3域內的突出。較佳地該具有較大側鏈體積之胺基酸殘基係選由下列組成之群組中選出:精胺酸(R)、苯丙胺酸(F)、酪胺酸(Y)和色胺酸(W)。較佳地該具有較小側鏈體積之胺基酸殘基係選由下列組成之群中選出:丙胺酸(A)、絲胺酸(S)、蘇胺酸(T)和纈胺酸(V)。突出和腔洞可藉由改變編碼此多肽的核酸來製造,例如藉由定點突變或藉由胜肽合成。示例性的取代為Y470T。
在特定的此具體實例中,在第一Fc域中位置366的蘇胺酸係以色胺酸殘基取代(T366W),及在此Fc域中位置407的酪胺酸殘基係以纈胺酸殘基取代(Y407V)及視需要位置366的蘇胺酸殘基係以絲胺酸殘基取代(T366S)及位置368的白胺酸殘基係以丙胺酸殘基取代(L368A)(根據Kabat EU索引編號)。在另一具體實例中,在第一Fc域中另外位置354的絲胺酸殘基係以半胱胺酸殘基取代(S354C)或位置356的麩胺酸係以半胱胺酸殘基取代(E356C)(特言之,位置354的絲胺酸殘基係以半胱胺酸殘基取代),及在第二Fc域中另外地位置349的酪胺酸殘基係以半胱胺酸殘基取代(Y349C)(根據Kabat EU索引編號)。在特別的具體實例中,第一Fc域係包括胺基酸取代S354C和T366W,及第二Fc域係包括胺基酸取代Y349C、T366S、L368A和Y407V(根據Kabat EU索引編號)。
在某些具體實例中,靜電轉向(例如,描述於Gunasekaranet al. , 2010, J Biol Chem 285(25):19637-46中)可用於提升Fc域之第一和第二次單元的結合。
作為替代,或此外,使用經修飾用以提升異二聚化之Fc域,Fc域可經修飾而使其允許能選擇Fc異二聚物之純化策略。在此具體實例中,半抗體係包括消除其與蛋白A結合之修飾的Fc域,因而能進行產生異二聚化蛋白之純化方法。參見,例如美國專利第8,586,713號。因此,ABM係包括第一CH3域和第二Ig CH3域,其中該第一和第二Ig CH3域彼此為至少一個胺基酸不同,且相較於缺乏胺基酸差異的對應ABM,其中該至少一個胺基酸差異係降低了ABM與蛋白A的結合。在具體實例中,第一CH3域係與蛋白A結合而第二CH3域係含有降低或消除蛋白A結合之突變/修飾,例如H95R修飾(IMGT外顯子編號;EU編號為H435R)。第二CH3可進一步包括Y96F修飾(IMGT;EU為Y436F)。此類修飾在文中係稱為「星狀(star)」突變。 6.3    標靶分子
本文之ABM係包括至少二個Fab域,Fab1和Fab2,此二個域各自係與標靶分子特異性結合,例如小的可溶性分子。在特定的具體實例中,本文之ABM進一步係包括二個另外的Fab域,Fab3和Fab 4,此二個域可為結合性或非結合性。在某些具體實例中,標靶分子係與Fab1、Fab2結合,且當Fab3和Fab4的結合型式存在時,其為蛋白分子。
較佳地,Fab1和Fab2係經選擇,使得各自能同時特異性結合其個別的表位。在某些具體實例中,Fab1和Fab2各自係特異性結合不同的標靶分子,例如一對能彼此相互作用之分子(例如腫瘤相關抗原和CD3)。在其他具體實例中,Fab1和Fab2係與相同的標靶分子結合,或與不同的表位或與相同的表位結合。
咸信本文之ABM對於結合小分子量蛋白為特別有利的,例如具有低於100 kDa,低於75 kDa或低於60 kDa分子量之蛋白(包括或不包括轉譯後修飾,例如糖基化)。在特別的具體實例中,與本文之ABM結合的蛋白係具有範圍從5 kDa至75 kDa,從5 kDa至60 kDa,從5 kDa至45 kDa,從5 kDa至30 kDa,從10 kDa至75 kDa,從10 kDa至60 kDa,從10 kDa至45 kDa或從10 kDa至30 kDa之分子量,在各情況下包括或不包括轉譯後修飾,例如糖基化。
Fab1及/或Fab2可與之結合的示例性標靶分子係包括ABCF1、ACVR1、ACVR1B、ACVR2、ACVR2B、‎ACVRLI、ADORA2A、蛋白聚醣(‎Aggrecan)、AGR2、AICDA、AIF1、AIG1、‎AKAP1、AKAP2、AMH、AMHR2、ANGPT1、‎ANGPT2、ANGPTL3、‎ANGPTL4、ANPEP、APC、APOC1、AR、‎AZGP1(鋅-a-醣蛋白)、ART-4、B7、B7.1、B7.2、BAD、BAFF、‎BAGI、BAIi、BCL2、BCL6、BDNF、BLNK、BLRl ‎‎(MDRlS)、BlyS、BMPl、‎BMP2、BMP3B (GDF10)、BMP4、‎BMP6、BMPS、BMPR1A、BMPR1B、BMPR2、BPAG1[網蛋白(‎‎plectin)]、BRCA1、Ba-733、BAGE、‎BrE3-‎抗原、CA125、CAMEL、‎CAP-I、CASP-8/m、‎CCCL19、CCCL21、CD1、‎CD1a、CD2、CD3、CD4、CDS、CD8、‎CDI-IA、CD14、CD15、‎CD16、CD18、CD19、CD20、‎CD21、CD22、CD23、CD25、CD29、CD30、‎CD32b、CD33、CD37、‎CD38、CD40、CD40L、‎CD45、CD46、CD54、CD55、CD59、CD64、‎CD66a-e、CD67、CD70、‎CD74、CD79a、CD80、‎CD83、CD95、‎CD126、CD133、CD138、‎CD147、CD154、CDC27、‎CDK-4/m、CDKN2A、‎CXCR4、CXCR7、CXCL12、C19orf10‎ ‎(IL27w)、C3、C4A、CS、‎CSR1、CANT1、CASPI、‎CASP4、CAV1、CCBP2 (D6/JAB61)、‎CCLI (I-309)、CCLII ‎‎(eotaxin)、CCL13 (MCP-4)、CCLIS ‎‎(MIP-1d)、CCL16 (HCC-‎ ‎4)、CCL17 (TARC)、CCLIS ‎‎(PARC)、CCL19 (MIP-3b)、CCL2 (MCP-1)、MCAF、‎CCL20 (MIP-3a)、CCL21 ‎‎(MIP-‎ ‎2)、SLC、exodus-2、CCL22 ‎‎(MDC/STC-1)、CCL23 ‎‎(MPIF-‎ ‎1)、CCL24 (MPIF-‎‎2/eotaxin-2)、CCL2S ‎‎(TECK)、CCL26‎ ‎(eotaxin-3)、CCL27 ‎‎(CTACK/ILC)、CCL2S、‎CCL3 (MIP1a)、CCL4 (MIP-1b)、CCLS ‎‎(RANTES)、CCL7 (MCP-‎‎3)、CCLS (mcp-2)、CCNA1、‎CCNA2、CCND1、CCNE1、CCNE2、CCR1 ‎‎(CKR1/HM14S)、CCR2 ‎‎(mcp-1RB/RA)、CCR3 (CKR3/CMKBR3)、‎CCR4、CCRS (CMKBRSI ChemR13)、CCR6 ‎‎(CMKBR6/CKR-‎L3/STRL22/DRY6)、CCR7 (CKR7/EB1)、CCRS ‎‎(CMKBRS/TER1/CKR-LI)、CCR9 (GPR-9-6)、CCRLI ‎‎(VSHK1)、CCRL2 (L-CCR)、CD164、CDlC、CD200、CD-22、‎CD24、CD2S、CD3S、‎CD3E、CD3G、CD3Z、CD4、CD44、‎CD4SRB、CD47、CD4S、‎CDS2、CD69、CD72、‎CD79A、CD79B、CDSO、CDS1、CDS3、CDS6、‎CD137、CD13S、B7-1、B7-‎‎2、ICOSL、B7-H3、B7-H4、CD137L、‎OX40L、CDH1 (E-cadherin)、CDH10、CDH12、CDH13、‎CDHlS、CDH19、CDH20、CDHS、CDH7、CDHS、‎CDH9、CDK2、CDK3、‎CDK4、CDKS、CDK6、CDK7、‎CDK9、CDKN1A (p21 ‎Wap1/Cip1)、CDKN1B (p27Kip1)、‎CDKN1C、CDKN2A ‎‎(p16INK4a)、CDKN2B、CDKN2C、‎CDKN3、CEBPB、CER1、‎CHGA、CHGB、幾丁質酶(Chitinase)、CHST1O、‎CKLFSF2、CKLFSF3、CKLFSF4、CKLFSFS、‎CKLFSF6、CKLFSF7、‎CKLFSFS、CLDN3、CLDN7 (claudin-‎‎7)、CLN3、CLU (clusterin)、CMKLR1、CMKOR1 (RDC1)、‎CNR1、COLISA1、COLIA1、COL4A3、COL6Al、‎CR2、CRP、CSF1 (M-CSF)、CSF2 (GM-CSF)、CSF3 ‎‎(GCSF)、CTLA-4、CTNNB1‎ ‎(b-catenin)、CTSB ‎‎(cathepsin B)、CX3CLI ‎‎(SCYD1)、CX3CR1 (V2S)、CXCLI ‎‎(GRO1)、CXCLIO (IP-10)、CXCL11 (I-TAC/IP-9)、‎CXCL13、CXCL14、CXCL16、CXCL2 ‎‎(GR02)、CXCL3 (GR03)、CXCLS (ENA-7S/LIX)、‎CXCL6 (GCP-2)、CXCL9 ‎‎(MIG)、CXCR3 (GPR9/CKR-L2)、CXCR6 ‎‎(TYMSTR/‎ STRL33/Bonzo)、CYBS、‎CYC1、CYSLTR1、HIF-1-a、結腸特異性抗原-p ‎‎(CSAp)、CEA (CEACAM5)、CEACAM6、c-met、DAB2IP、DES、DKFZp4S1J011S、‎DNCLI、DPP4、DAM、‎EGFR、EGFRvlll、EGP-1、‎EGP-2、ELF2-M、Ep-CAM、E2F1、‎ECGF1、EDG1、EFNA1、EFNA3、‎EFNB2、EGF、EGFR、‎ELAC2、ENG、EN01、EN02、EN03、‎EPHB4、EPO、EREG、ERKS、ESR1、‎ESR2、F3 (TF)、FADD、‎FasL、FASN、FCER1A、FCER2、‎FCGR3A、FGF、FGF1 ‎‎(aFGF)、FGF10、FGF11、FGF12、‎FGF12B、FGF13、FGF14、‎FGF16、FGF17、FGF1S、FGF19、‎FGF2 (bFGF)、FGF20、‎FGF21、FGF22、FGF23、FGF3 (int-‎‎2)、FGF4 (HST)、FGFS、FGF7 (KGF)、‎FGFS、FGF9、FGFR3、‎FIGF ‎(VEGFD)、FILI (EPSILON)、‎FILI (ZETA)、FLJ12SS4、FLJ2SS30、FLRT1 ‎‎(纖連蛋白)、FOS、‎FOSLI (FRA-‎ ‎1)、FY (DARC)、‎Flt-I、Flt-3、葉酸受體、‎G250抗原、GAGE、‎GROB、GABRP ‎‎(GABAa)、GAGEB1、‎GAGEC1、GALNAC4S-6ST、GATA3、‎GDFS、GFil、GGTl、GM-‎CSF、GNAS1、GNRH1、GPR2 ‎‎(CCR10)、GPR31、GPR44、GPRS1 (FKSGSO)、‎GRCC10 (C10)、GRP、GSN ‎‎(Gelsolin)、GSTP1、HAVCR2、HDAC4、‎HDACS、HDAC7A、‎HDAC9、HGF、HIP1組織胺和組織胺受體‎、HLA-A、HLA-DRA、HM74、‎HMOX1、HUMCYT2A、HLA-DR、HMI 24、人類絨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及其次單元、HER2/neu、‎HMGB-1、缺氧誘導因子‎(HIF-1)、HSP70-2M、HST-2或1a、IGF-IR、IFN-ɣ、IFN-α、IL-2、IL-4R、IL-6R、‎IL-‎‎13R、IL-15R、IL-17R、IL-‎‎18R、IL-6、IL-8、IL-12、IL-‎‎15、IL-17、IL-18、IL-25、IGBP1、IGF1、IGF1R、IGF2、‎IGFBP2、IGFBP3、‎IGFBP6、IL-1、IL-10、IL-10RA、‎IL-10RB、IL-11、IL-11RA、IL-‎‎12、IL-12A、IL-12B、IL-12RB1、‎IL-12RB2、IL-13、IL-13RA1、IL-13RA2、IL-14、IL-1S、‎IL-1SRA、IL-16、IL-17、IL-17B、‎IL-17C、IL-17R、IL-18、IL-18BP、‎IL-18R1、IL-18RAP、IL-19、‎IL-IA、IL-1B、IL-1F10、IL-1FS、‎IL-1F6、IL-1F7、IL-1F8、‎IL-1F9、IL-1HY1、IL-1R1、IL-1R2、‎IL-1RAP、IL-1RAPL1、‎IL-1RAPL2、IL-1RL1、IL-1RL2 IL-1RN、‎IL-2、IL-20、IL-20RA、IL-21R、‎IL-22、IL-22R、IL-22RA2、IL-23、‎IL-24、IL-2S、IL-26、IL-27、‎IL-28A、IL-28B、IL-29、IL-2RA、‎IL-2RB、IL-2RG、IL-3、IL-30、‎IL-3RA、IL-4、IL-4R、IL-S、IL-5RA、IL-6、‎IL-6R、IL-6ST(醣蛋白‎130)、IL-7、IL-7R、IL-S、‎IL-SRA、IL-SRB、IL-9、‎IL-9R、IL-K、INHA、INHBA、INSL3、‎INSL4、IRAK1、IRAK2、ITGA1、ITGA2、ITGA3、‎ITGA6(a6整合素)、‎ITGAV、ITGB3、ITGB4(b 4‎整合素)類胰島素生長因子-I (IGF-1)、ICEBERG、ICOSL、ID2、IFN-a、IFNA1、‎IFNA2、IFNA4 IFNAS、‎IFNA6、IFNA7、IFNB1、IFNW1,‎、JAG1、JAK1、‎JAK3、JUN、K6HF、KAi1、KDR、KITLG、‎KLFS (GC Box BP)、KLF6、KLK10、KLK12、KLK13、‎KLK14、KLK1S、KLK3、‎KLK4、KLKS、KLK6、KLK9、KRT1、‎KRT19(角蛋白(Keratin)19)、‎KRT2A、KRTHB6(毛髮特異性第II型角蛋白)、‎KC4-抗原、KS-1-抗原、‎KS 1-4、Le-Y、LDR/FUT、LAMAS、LEP ‎(瘦素(leptin))、Lingo-p7S、Lingo-‎Troy、LPS、LTA (TNF-b)、‎LTB、LTB4R (GPR16)、LTB4R2、‎LTBR、MACMARCKS、‎MAG或Omgp、MAP2K7 (c-‎Jun)、MDK、MIB1、midkine、‎MIF、MIP-2、MKI67 (Ki-67)、‎MMP2、MMP9、MS4A1、‎MSMB、MT3 (金屬硫蛋白-III)、‎MTSS1、MUC1 (黏蛋白)、MYC、MYD88、巨噬細胞移動抑制因子(MIF)、‎MAGE、MAGE-3、MART-1、‎MART-2、NY-ES0-1、TRAG-3、‎mCRP、MCP-1、MIP-1A、‎MIP-1B、MIF、MUC1、‎MUC2、MUC3、MUC4、MUC5、MUM-1/2、‎MUM-3、NCA66、NCA95、‎NCA90、NCK2、‎neurocan、NFKB1、NFKB2、‎NGFB ‎(NGF)、NGFR、NgR-Lingo、‎NgR-Nogo66 (Noga)、‎NgRp7S、NgR-Troy、NME1 (NM23A)、‎NOXS、NPPB、NROB1、NROB2、NR1D1、NR1D2、‎NRIH2、NRIH3、NRIH4、NR1I2、NR1I3、NR2C1、‎NR2C2、NR2E1、NR2E3、‎NR2F1、NR2F2、NR2F6、NR3C1、‎NR3C2、NR4A1、NR4A2,、NR4A3、NRSA1、NRSA2、‎NR6A1、NRP1、NRP2、‎NTSE、NTN4、ODZ1、OPRD1、‎PCSK9、P2RX7、PAP、‎PART1、PATE、PAWR、PCA3、‎PCNA、PD-1、PD-L1、‎α4β7、OX40、GITR、TIM-3、Lag-‎‎3、B7-H3、B7-H4、GDFS、‎CGRP、Lingo-I、IXa因子、‎X因子、ICOS、GARP、BTLA、CD160、RORI、2B4、KIR、‎CD27、OX40、‎A2aR、PDGFA、PDGFB、PECAM1、‎PF4 (CXCL4)、PGF、PGR、phosphacan、PIAS2、‎PIK3CG、PLAU (uPA)、‎PLG、PLXDC1、PPBP (CXCL7)、‎PPID、PR1、PRKCQ、‎PRKD1、PRL、PROC、PROK2、‎PSAP、PSCA、PTAFR、‎PTEN、PTGS2 (COX-2)、PTN、胰臟癌黏蛋白、胎盤成長因子、‎p53、PLAGL2、前列腺酸性磷酸脢、PSA、‎PRAME、PSMA、‎10 PIGF、ILGF、ILGF-IR、‎IL-6、RS5、RANTES、RAC2 (p21Rac2)、RARB、‎RGS1、RGS13、RGS3、RNFl10 ‎‎(ZNF144)、ROB02、‎S100A2、SCGB1D2 (親脂素(lipophilin)B)、‎SCGB2A1 (乳球蛋白‎‎2)、 SCGB2A2 (乳球蛋白‎‎1)、SCYE1(內皮單核細胞活化的細胞激素)、SDF2、‎SERPINA1、SERPINA3、SERPINBS (maspin)、‎SERPINE1 (PAI-1)、‎SERPINF1、SHBG、SLA2、SLC2A2、‎SLC33A1、SLC43A1、SLIT2、SPP1、SPRR1B (Sprl)、‎ST6GAL1、STAB1、STATE、STEAP、STEAP2、‎TIOI、SAGE、5100、‎存活蛋白(‎survivin)、存活蛋白-2B、TAC、TAG-72、‎tenascin、TRAIL受體、‎TNF-α、Tn-抗原、‎ThomsonFriedenreich抗原、腫瘤壞死抗原、TB4R2、‎TBX21、TCP10、TDGF1、‎TEK、TGFA、TGFB1、TGFBlil、‎TGFB2、TGFB3、TGFBI、TGFBR1、TGFBR2、‎TGFBR3、TH1L、THBS1 ‎‎(血小板反應素-‎1)、THBS2、THBS4、THPO、‎TIE (Tie-1)、TIMP3、組織因子、TLR10、‎TLR2、TLR3、TLR4、TLRS、‎TLR6、TLR7、TLRS、TLR9、TNF、‎TNF-a、TNFAIP2 (B94)、TNFAIP3、TNFRSF11A、‎TNFRSF1A、TNFRSF1B、TNFRSF21、TNFRSFS、‎TNFRSF6 (Fas)、‎TNFRSF7、TNFRSFS、TNFRSF9、‎TNFSF10 (TRAIL)、TNFSF11 ‎(TRANCE)、TNFSF12 ‎‎(AP03L)、TNFSF13 (April)、TNFSF13B、TNFSF14 ‎‎(HVEM-L)、TNFSF1S ‎‎(VEGI)、TNFSF18、TNFSF4 (OX40配體)、TNFSFS (CD40配體)、TNFSF6 (FasL)、‎TNFSF7 (CD27配體)、‎TNFSFS ‎(CD30配體)、TNFSF9 (4-‎lBB配體)、TOLLIP、類鐸受體、TOP2A ‎(拓撲異構酶(topoisomerase) Iia)、TPS3、‎TPM1、TPM2、TRADD、‎TRAF1、TRAF2、TRAF3、‎TRAF4、TRAPS、TRAF6、TREM1、TREM2、‎TRPC6、TSLP、TWEAK、VEGFR、ED-B纖連蛋白、WT-1、17-‎IA 抗原、補體因子C3、‎C3a、C3b、C5a、CS、血管新生標記、bcl-‎‎2、bcl-6、Kras、cMET、CD19/CD3、‎BCMA/CD3、EGFR、HER3、‎IL17RA/IL7R、IL-6/IL-23、‎IL1/‎ IL-8、IL-6、IL-6R/IL-21、‎IL-21R、ANG2/VEGF、‎VEGF/PDGFR-β、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受體‎2/CD3、‎PSMA/CD3、EPCAM/CD3、VEGFR-1、‎VEGFR-2、‎VEGFR-3、VEGFB、VEGFC、‎versican、VHL CS、VLA-4、c-‎FMS/CSFIR、RET、HER3、‎HER4、IGFR、PDGFR、c-KIT、BCR、整合素、MMPs VEGF、‎EGF、PIGF、PDGF、HGF、血管生成素、ERBB-‎‎3/C-MET、ERBB-2/C-MET、EGF受體l/CD3、‎EGFR/HER3、PSCA/CD3、‎C-MET/CD3、ENDOSIALIN/CD3、‎EPCAM/CD3、IGF-‎‎1R/CD3、FAPALPHA/CD3、‎EGFR/IGF-IR、IL ‎25 17A/F、EGF受體‎l/CD3和CD19/CD16、KHI、Tn-‎抗原、TF-抗原、CD44、醣脂質、鞘糖脂(glycosphingolipid)Gg3、Gb3、GD3、GD2、‎Gb5、Gm1、Gm2、唾液酸四醯基鞘胺醇(sialyltetraosylceramide)、XCL1(lymphotactin)、XCL2 ‎‎(SCM-1b)、XCR1 (GPRS/‎ CCXCR1)、YY1和ZFPM2。‎
在某些具體實例中,本文之ABM能結合一對標靶分子,例如經由Fab1和Fab2。示例性的標靶分子對包括CD137和‎CD20、CD137和EGFR、‎CD137‎和Her-2、CD137和PD-‎‎1、CD137和PDL-1、‎VEGF和PD-L1、Lag-3和TIM-3、‎OX40和PD-1、TIM-3和PD-1、TIM-3和PDL-1、‎EGFR和DLL-4、CD138和CD20、CDI 38和CD40、‎CDI 9和CD20、CD20和CD3、CD3和CD33、CD3和‎CD133、CD47和CD20、‎CD38‎和CD138、CD38和‎CD20、CD20和CD22、‎CD38和CD40、CD40和CD20、‎CD-8和IL-6、CSPGs和RGM A、CTLA-4和BTN02、‎IGF1和IGF2、IGF1/2和Erb2B、IGF-1R和EGFR、‎EGFR和CD13、IGF-1R和ErbB3、EGFR-2和IGFR、‎VEGFR-2和Met、VEGF-‎A和血管生成素-2(Ang-2)、‎IL-12和TWEAK、IL-13和IL-1β、PDGFR和‎VEGF、EpCAM和CD3、‎Her2和CD3、CD19和CD3、‎EGFR和Her3、CD16a和CD30、CD30和PSMA、EGFR和CD3、CEA和CD3、‎TROP-2‎和HSG、TROP-2和‎CD3、MAG和RGM A、‎NgR和RGM A、NogoA和RGM ‎A、OMGp和RGM A、‎PDL-1‎和CTLA-4、CTLA-4和‎PD-1、PD-1和TIM-3、‎RGMA和RGM B、Te38和‎TNFa、TNFa和Blys、‎TNFa和CD-22、TNFa和CTLA-4域、TNFa和GP130、TNFa和IL-12p40,以及TNFa和RANK 配體。
在某些具體實例中,本文之ABM,例如經由Fab1和Fab2能結合一或多種細胞激素、細胞激素相關的蛋白‎及/或細胞激素受體,例如一個或一對細胞激素、細胞激素相關的蛋白‎及/或細胞激素受體。示例性的細胞激素、細胞激素相關的蛋白‎及/或細胞激素受體包括BMP1、BMP2、BMP3B ‎(GDF10)、BMP4、BMP6、‎BMP8、CSF1 (M-CSF)、‎CSF2‎ ‎(GM-CSF)、CSF3 (G-‎CSF)、EPO、FGF1 (aFGF)、‎FGF2‎ ‎(bFGF)、FGF3 (int-2)、‎FGF4 (HST)、FGF5、FGF6 ‎‎(HST-2)、FGF7 (KGF)、FGF9、‎FGF10、FGF11、FGF12、‎FGF12B、FGF14、FGF16、FGF17、‎FGF19、FGF20、FGF21、‎FGF23、IGF1、IGF2、IFNA1、IFNA2、‎IFNA4、IFNA5、IFNA6、IFNA7、IFNB1、IFNG、‎IFNW1、FILI、FILI ‎‎(EPSILON)、FILI (ZETA)、ILIA、ILIB、‎IL2、IL3、IL4、IL5、IL6、IL7、IL8、IL9、ILIO、ILi1、ILI2A、‎ILI2B、ILI3、ILI4、ILI5、ILI6、ILI7、ILI7B、ILI8、ILI9、‎IL20、IL22、IL23、IL24、IL25、IL26、IL27、IL28A、‎IL28B、IL29、IL30、PDGFA、FGER1、FGFR2、FGFR3、‎EGFR、RORI、2B4、KIR、‎CD137、CD27、OX40、CD40L、‎A2aR、CD48、B7-1、B7-2、‎ICOSL、B7-H3、B7-H4、CD137L、‎OX40L、CD70、CD40、‎PDGFB、TGFA、TGFB1、TGFB2、‎TGFB3、LTA (TNF-b)、LTB、‎TNF ‎(TNF-a)、TNFSF4 (OX40配體)、TNFSF5 (CD40配體)、TNFSF6 (FasL)、TNFSF7 ‎‎(CD27配體)、TNFSF8 ‎‎(CD30配體)、TNFSF9 (4-1BB配體)、TNFSF10 (TRAIL)、TNFSF11 (TRANCE)、‎TNFSF12 (AP03L)、‎TNFSF13‎ ‎(April)、TNFSF13B、‎TNFSF14 (HVEM-L)、‎TNFSF15‎ ‎(VEGI)、TNFSF18、FIGF ‎‎(VEGFD)、VEGF、VEGFB、VEGFC、ILIR1、ILIR2、‎ILIRLI、ILIRL2、IL2RA、‎IL2RB、IL2RG、IL3RA、IL4R、‎IL5RA、IL6R、IL 7R、IL8RA、‎IL8RB、IL9R、ILIORA、ILIORB、‎IL11RA、ILI2RB1、ILI2RB2、ILI3RA1、ILI3RA2、ILI5RA、‎ILI7R、ILI8R1、IL20RA、IL21R、IL22R、IL1HY1、‎ILIRAP、ILIRAPLI、‎ILIRAPL2、ILIRN、IL6ST、ILI8BP、‎ILI8RAP、IL22RA2、AIF1、‎HGF、LEP (瘦素)、PTN和THPO。
在某些具體實例中,本文之ABM,例如經由Fab1和Fab2能結合一或多種趨化激素、趨化激素相關蛋白‎及/或趨化激素受體,例如一個或一對趨化激素、趨化激素相關蛋白‎及/或趨化激素受體。示例性的趨化激素、趨化激素相關蛋白‎和趨化激素受體包括CCLI (I-309)、CCL2 ‎‎(MCP-1/MCAF)、CCL3 ‎‎(MIP1a)、CCL4 (MIP-1b)、CCL5 ‎‎(RANTES)、CCL7 (MCP-‎‎3)、CCL8 (mcp-2)、CCLII ‎‎(eotaxin)、CCLI3 (MCP-4)、‎CCLI5‎ ‎(MIP-1 d)、CCLI 6 (HCC-4 ‎‎)、CCLI 7 (TARC)、CCLI 8‎ ‎(PARC)、CCLI9 (MIP-3b)、‎CCL20 (MIP-3a)、CCL21 ‎‎(SLC/‎exodus-2)、CCL22 ‎‎(MDC/STC-1)、CCL23 ‎‎(MPIF-1)、CCL24 (MPIF-2/eotaxin-2)、‎CCL25 (TECK)、CCL26 ‎‎(eotaxin-‎ ‎3)、CCL27 (CTACK/ILC)、‎CCL28、CXCLI (GRO1)、CXCL2 (GR02)、CXCL3 ‎‎(GR03)、CXCL5 (ENA-78)、CXCL6 (GCP-2)、CXCL9 ‎‎(MIG)、CXCLIO (IP 10)、‎CXCL11 (I-TAC)、CXCL12 ‎‎(SDF1)、CXCL13、CXCL14、CXCL16、PF4 (CXCL4)、‎PPBP (CXCL7)、CX3CL1‎ ‎(SCYD1)、SCYE1、XCL1 ‎‎(lymphotactin)、XCL2 ‎‎(SCM-1b)、BLR1 (MDR15)、CCBP2 ‎‎(D6/JAB61)、CCR1 (CKR1/‎ HM145)、CCR2 (mcp-‎1RB/RA)、CCR3 ‎‎(CKR3/CMKBR3)、CCR4、CCR5 ‎‎(CMKBR5/ChemR13)、‎CCR6 (CMKBR6/‎CKR-L3/STRL22/DRY6)、‎CCR7 (CKR7/EBI1)、CCRS ‎(CMKBR8/TER1/CKR-L1)、‎CCR9 (GPR-9-6)、CCRL1‎ ‎(VSHK1)、CCRL2 (L-CCR)、‎XCR1 (GPR5/CCXCR1)、CMKLR1、CMKOR1 (RDC1)、‎CX3CR1 (V28)、CXCR4、GPR2 (CCR10)、GPR31、‎GPR81 (FKSGSO)、‎CXCR3‎ ‎(GPR9/CKR-L2)、CXCR6 ‎‎(TYMSTR/STRL33/Bonzo)、HM74、ILSRA (IL8Ra)、‎ILSRB (IL8Rb)、LTB4R ‎‎(GPR16)、TCP10、CKLFSF2、‎CKLFSF3、CKLFSF4、‎CKLFSF5、CKLFSF6、CKLFSF7、‎CKLFSFS、BDNF、C5R1、‎CSF3、GRCC10 (C10)、EPO、FY ‎‎(DARC)、GDF5、HIF1A、‎ILS、PRL、RGS3、RGS13、‎SDF2、SLIT2、TLR2、TLR4、‎TREM1、TREM2和VHL。
在某些具體實例中,本文之ABM能結合一或多種細胞激素、細胞激素受體及/或細胞激素相關蛋白。示例性的細胞激素對包括IL-1a和IL-Ιβ、IL-12和IL-18、TNFa和IL-23、TNFa和IL-13、TNF和IL-18、TNF和IL-12、TNF和IL-1β、TNF和MIF、TNF和IL-6、TNF和IL-6受體、TNF和IL-17、IL-17和IL-20、IL-17和IL-23、TNF和IL-15、TNF和VEGF、VEGFR和EGFR、PDGFR和VEGF、IL-13和IL-9、IL-13和IL-4、IL-13和IL-5、IL-13和IL-25、IL-13和TARC、IL-13和MDC、IL-13和MIF、IL-13和TGF-β、IL-13和LHR促效劑、IL-13和CL25、IL-13和SPRR2a、IL-13和SPRR2b、IL-13和ADAM 8,及TNFa和PGE4、IL-13和PED2以及TNF和PEG2。
在某些具體實例中,本文之ABM能結合至少單細胞激素、細胞激素相關蛋白‎及/或細胞激素受體上的至少二個表位。示例的細胞激素包括TSLP、IL-1a、IL-Ιβ、IL-12、 IL-18、TNFa、IL-23、IL-13、MIF、IL-6、IL-6受體、IL-17、IL-20、IL-15、VEGF、VEGFR、EGFR、PDGFR、IL-9、IL-4、IL-5、IL-25、TARC、MDC、TGF-β、LHR促效劑、CL25、SPRR2a、SPRR2b、ADAM 8、PGE4、PED2和PEG2。
在某些具體實例中,本文之ABM,相對於習知形式之抗體或抗體片段,能以類似或更大的親和合力與其抗原標靶結合。
在某些具體實例中,本文之ABM對其標靶分子具有促效劑功能。在其他具體實例中,本文之ABM對其標靶分子具有阻斷及/或拮抗劑功能。
在特定方面,本文之ABM相對於親代抗體(或親代抗體對),對其抗原或標靶分子係具有類似或更低的IC50 ,例如對從其衍生ABM之Fab的親代IgG1、IgG2、IgG3、IgG4、IgD、IgA、IgE或IgM抗體,例如相對於習知的IgG型式,係具有類似或更低的IC50
在某些具體實例中,本文之ABM對於單一配體為雙特異性且相對於一或多種親代抗體係以較高的程度形成1:1配體複合物。
當Fab1和Fab2與同一標靶分子上的不同表位結合時,與標靶分子結合較佳地為非競爭性,亦即Fab1和Fab2不會相互競爭與標靶分子結合(其可能會發生,例如當表位重疊時)。用於測量抗體和抗體片段間的結合競爭之分析已為本項技術所知並包括,例如酵素結合免疫吸附分析(ELISA)、螢光活化細胞分類(FACS)分析和表面電漿共振。
舉例來說,與標靶分子結合之競爭可使用即時、免標定生物膜干涉技術分析於Octet HTX生物感測器平台上(Pall ForteBio Corp.)測定。在此分析之特定的具體實例中,整個分析係在25°C於10 mM HEPES、150 mM NaCl、3 mM EDTA、1 mg/mL BSA、0.05% v/v界面活性劑、Tween-20, pH 7.4 (HBS-EBT緩衝液)之緩衝液中以1000 rpm速度震盪的測定盤中進行。就分析二種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是否能彼此相互競爭與其特定標靶抗原上的個別表位結合,首先係藉由將感測器尖端浸入含有5個His標記的標靶抗原(「五His」揭示為SEQ ID NO:34)之孔槽中,將5個His標記的標靶抗原(「五His」揭示為SEQ ID NO:34)捕捉至塗覆在Octet感測器尖端(Fortebio Inc, # 18-5122)的抗-5His抗體(「五His」揭示為SEQ ID NO:34)。然後藉由浸入含有第一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之後稱為Ab-1)之溶液 (例如,50 µg/mL溶液)的孔槽中,將捕捉至感測器尖端的抗原以Ab-1使其飽和。然後將感測器尖端隨後浸入含有第二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之後稱為Ab-2)之溶液(例如,50 µg/mL溶液)的孔槽中。在每個分析步驟之間以HBS-EBT緩衝液清洗感測器尖端。在整個分析期間可監測即時結合反應並可在每個步驟結束時記錄結合反應。可比較Ab-2與預先和Ab-1複合的標靶抗原之結合反應並測定不同抗體/抗原-結合片段對相同標抗原之競爭/非競爭行為。
在各具體實例中: Ÿ  ABM(例如,A型ABM或B型ABM)不包括Fab3和Fab4,且Fab1和Fab2係與同一標靶分子上的同一或不同表位結合; Ÿ  ABM(例如,A型ABM或B型ABM)不包括Fab3和Fab4,且Fab1和Fab2係與不同標靶分子結合; Ÿ  ABM(例如,C型ABM)包括非結合性Fab3和非結合性Fab4,且Fab1和Fab2係與同一標靶分子上的同一或不同表位結合; Ÿ  ABM(例如,C型ABM)包括非結合性Fab3和非結合性Fab4,且Fab1和Fab2係與不同標靶分子結合; Ÿ  ABM(例如,C型ABM)包括結合性的Fab3和結合性的Fab4,且Fab1和Fab2係與同一表位結合,而Fab3和Fab4係與同一表位結合,而該表位與Fab1和Fab2所結合的表位為不相同的,或是位於結合Fab1和Fab2的同一標靶分子上或不相同的標靶分子上; Ÿ  ABM(例如,C型ABM)包括結合的Fab3和結合的Fab4,且Fab1和Fab3係與同一表位結合及Fab2和Fab4係與同一表位結合,而該表位與Fab1和Fab3所結合的表位為不相同的,或是位於結合Fab1和Fab3的同一標靶分子上或不相同的標靶分子上。
當二個或更多的Fab1、Fab2、Fab3和Fab4係與標靶分子上的同一表位結合時,此Fab域可具有同一或不同的重鏈CDR序列及/或相同或不同的VH序列。視需要,其可具有相同或不同的VL序列。
不受限於理論,咸信本文ABM具有以大於帶有原生組態之親代單特異性抗體或雙特異性抗體的親和力與標靶分子結合的優點。因此,本文之ABM在某些具體實例中可以大於帶有原生組態之親代單特異性抗體或雙特異性抗體的親和力與一或多個標靶分子結合。例如,在以細胞結合為基礎的分析中相較於對應的親代單特異性抗體或雙特異性抗體,在某些具體實例中ABM可具有較低的結合標靶分子之KD 及/或具有更強力的EC50值(例如,如7節中所述)。
特定的抗體或ABM其促效劑或拮抗劑活性,係依照標靶選擇、表位覆蓋率和選擇的型式而定。促效和拮抗抗體之鑑定,可例如經由功能為基礎的篩選來進行。本文之ABM型式就對抗小的可溶性分子之拮抗劑活性為特別有利的。 6.4    抗體藥物接合物
本文之ABM,可例如經由連接子與藥物部分來接合,尤其是當ABM係希望用作為癌症治療劑時。為了方便起見,此等接合物在文中係稱為抗體藥物接合物(或「ADC」)。
在特定方面,藥物部分係發揮細胞毒性或細胞抑制活性。在具體實例中,藥物部分係選自類美登素(maytansinoid)、類驅動蛋白KIF11抑制劑(kinesin-like protein KIF11 inhibitor)、V-ATPase(液泡-型H+-ATPase)抑制劑、促細胞凋亡劑、Bcl2(B-細胞淋巴瘤2)抑制劑、MCL1(骨髓細胞白血病1)抑制劑、HSP90(熱休克蛋白90)抑制劑、IAP(細胞凋亡之抑制劑)抑制劑、mTOR(雷帕黴素靶蛋白)抑制劑、微管穩定劑、微管去穩定劑、奥立斯丁(auristatin)、尾海兔素(dolastatin)、MetAP(甲硫胺酸胺基肽酶)、CRM1(染色體維持蛋白1)抑制劑、DPPIV(二肽基肽酶IV)抑制劑、蛋白酶體抑制劑、粒線體中磷醯基轉移反應之抑制劑、蛋白合成之抑制劑、激酶抑制劑、CDK2(週期素依賴激酶2)抑制劑、CDK9(週期素依賴激酶9)抑制劑、驅動蛋白抑制劑、HDAC(組蛋白去乙醯酶)抑制劑、DNA損傷劑、DNA烷化劑、DNA嵌入劑、DNA小溝結合劑、RNA聚合酶抑制劑、拓撲異構酶抑制劑或DHFR(二氫葉酸還原酶)抑制劑。
在某些具體實例中,此細胞毒性劑為具有下列結構之類美登素:
Figure 02_image001
.
在某些具體實例中,此細胞毒性劑為具有下列結構之類美登素:
Figure 02_image003
.
在某些具體實例中,此ADC係包括本文之ABM及
Figure 02_image005
其中
Figure 02_image007
為連接ABM之鍵。
在某些具體實例中,此抗體-藥物接合物係包括本文之ABM,以及
Figure 02_image009
其中
Figure 02_image007
為連接ABM之鍵。
在某些具體實例中,此ADC係包括本文之ABM及
Figure 02_image011
,或
Figure 02_image013
,或 其混合物, 其中
Figure 02_image007
為連接本文ABM之鍵。
在某些具體實例中,該鍵係經由半胱胺酸殘基的硫組份與ABM相連接。
在某些具體實例中,該鍵係經由離胺酸殘基的氮組份與ABM相連接。
在本文之ADC中,細胞毒性劑及/或細胞抑制劑係藉由ADC連接子與ABM相連接。連接細胞毒性劑及/或細胞抑制劑與ADC之ABM的ADC連接子可為短的、長的、疏水性、親水性、彈性或硬性,或可由各自獨立具有一或多種上述性質的片段所組成,使得連接子可包括具有不同性質之片段。此連接子可為多價的,使得其可將一個以上的試劑與ABM的單一位置共價連接,或為單價的,使其將單一試劑與ABM的單一位置共價連接。
在特定方面,此連接子係選自可裂解的連接子、不可裂解的連接子、親水性連接子、預帶電荷連接子或二羧酸為基底的連接子。
熟習技術者應了解,ADC連接子係藉由在一位置形成細胞毒性劑及/或細胞抑制劑之共價連接,和在另一位置形成ABM之共價連接,來連接細胞毒性劑及/或細胞抑制劑與ABM。此共價連接係藉由ADC連接子上的功能性基團及藥劑和ABM上的功能性基團之間的反應所形成。
ADC連接子較佳地,但非必要,為化學上穩定的以適應細胞外部,且可設計用來裂解、殺死及/或另外特別是在細胞內降解。另一種選擇,可使用並非設計用於細胞內裂解或降解的ADC連接子。穩定與不穩定的ADC連接子之選擇可依照細胞毒性劑及/或細胞抑制劑的毒性而定。就對正常細胞有毒的試劑,穩定的連接子為較佳。可利用選擇性或靶向性及對正常細胞毒性較低的試劑,ADC連接子對胞外環境的化學安定性較不重要。可用於連接藥物與ABM之各式各樣的ADC連接子已為本項技術所知。任何這些ADC連接子,以及其他ADC連接子可用於連接細胞毒性劑及/或細胞抑制劑與本文之ADC的ABM。
可用於連接許多細胞毒性劑及/或細胞抑制劑與單一ABM分子之示例的多價ADC連接子係描述於,例如WO 2009/073445;WO 2010/068795;WO 2010/138719;WO 2011/120053;WO 2011/171020;WO 2013/096901;WO 2014/008375;WO 2014/093379;WO 2014/093394;WO 2014/093640中,其內容係以全文引用的方式併入本文中。例如,由Mersana等人所開發的Fleximer連接子技術具有得到良好物化性質之高DAR ADC潛力。Mersana技術係以經由一系列的酯鍵將藥物分子併入溶解的聚縮醛骨架為基礎。此方法給予高負載的ADC(DAR高達20)同時維持良好的物化性質。
可使用的示例性單價ADC連接子係描述於,例如Nolting, 2013, Antibody-Drug Conjugates, Methods in Molecular Biology 1045:71-100;Ducryet al. , 2010, Bioconjugate Chem. 21:5-13;Zhao etal. , 2011, J. Med. Chem. 54:3606-3623;美國專利第7,223,837號;美國專利第8,568,728號;美國專利第8,535,678號;及W02004010957中,其各自係以引用的方式併入本文中。
舉例而言,但不限於此,可包括在本文ADC中的某些可裂解和不可裂解ADC連接子係描述於下文中。
在特定的具體實例中,所選的ADC連接子在活體內為可裂解的。可裂解ADC連接子可包括化學上或酵素分解上不穩定或可降解的鍵連。可裂解ADC連接子一般係依賴細胞內處理以釋放藥物,例如在細胞質中還原,暴露於溶酶體的酸性條件或藉由特異性蛋白酶或其細胞內的其他酵素裂解。可裂解ADC連接子一般係併入一或多個化學上或酵素分解上可裂解的化學鍵,而ADC連接子的其餘部分為不可裂解的。在特定的具體實例中,ADC連接子係包括一化學上不穩定基團,例如腙及/或雙硫基團。包括化學上不穩定基團的連接子,係利用血漿和某些細胞質隔室之間的差異化性質。含腙ADC連接子其促進藥物釋放的胞內條件為胞內體和溶酶體的酸性環境,而含雙硫基的ADC連接子係在含有高硫醇濃度,例如麩胱甘肽的細胞質液中還原。在特定的具體實例中,包括化學上不安定基團的ADC連接子之血漿安定性,可藉由使用靠近化學上不安定基團的取代基,導入立體阻障來增加。
可裂解ADC連接子可包括不可裂解部分或片段,及/或可裂解片段或部分可包括在另外不可裂解ADC連接子內以賦予其可解裂性。僅是舉例而言,聚乙二醇(PEG)和相關的聚合物可將可裂解基團包括在聚合物的骨架中。例如,聚乙二醇或聚合物ADC連接子可包括一或多個可裂解基團,例如雙硫鍵、腙或胜肽。
可包括在ADC連接子中的其他可裂解連接,包括藉由PEG羧酸或活化的PEG羧酸與在生物活性劑上的醇基團之反應所形成的酯連接,其中此等酯基團一般係在生理條件下水解,釋出生物活性劑。水解可降解的連接包括,但不限於碳酸鍵連接;由胺和醛反應所產生的亞胺鍵連接;由醇與磷酸基團反應所形成的磷酸酯鍵連接;醛和醇的反應產物縮醛鍵連接;甲酸和醇之反應產物原酸酯鍵連接;及由亞磷醯胺所形成的寡核苷酸鍵連接,包括(但不限於)在聚合物末端和核苷酸的5'羥基基團。
在特定的具體實例中,此ADC連接子係包括一酵素可裂解的胜肽部分,例如三肽或二肽。在特別的具體實例中,二肽係選自:Val-Cit;Cit-Val;Ala-Ala;Ala-Cit;Cit-Ala;Asn-Cit;Cit-Asn;Cit-Cit;Val-Glu;Glu-Val;Ser-Cit;Cit-Ser;Lys-Cit;Cit-Lys;Asp-Cit;Cit-Asp;Ala-Val;Val-Ala;Phe-Lys;Val-Lys;Ala-Lys;Phe-Cit;Leu-Cit;lle-Cit;Phe-Arg;及 Trp-Cit。在特定的具體實例中,此二肽係選自:Cit-Val;及Ala-Val。
在任何各種上文或本文中所論述的ADC之具體實例中,ADC可具有1至20,更典型地為範圍2至10之藥物:抗體比例(或在此情況下,藥物:ABM比率)。 6.5    核酸和宿主細胞
在另外方面,本文係提供編碼本文ABM之核酸。在某些具體實例中,此ABM係由單一核酸所編碼。在其他具體實例中,此ABM係由多數個核酸(例如二、三或四個)核酸所編碼。
單一核酸可編碼包括單一多肽鏈之ABM,包括二或多條多肽鏈的ABM,或包括二條以上多肽鏈的ABM之一部份(例如,單一核酸可編碼包括三、四或更多條多肽鏈之ABM的二條多肽,或包括四或更多條多肽鏈之ABM的三條多肽)。就表現的個別控制,編碼二或更多條多肽鏈的開放閱讀框可在個別轉錄調節元件(例如,啟動子及/或增強子)之控制下。編碼二或更多條多肽鏈的開放閱讀框亦可藉由相同的轉錄調節元件控制,由內部核糖體進入位點(IRES)序列隔開供轉譯成個別的多肽。
在某些具體實例中,包括二或多條多肽鏈之ABM係由二或更多核酸所編碼。編碼ABM的核酸數目可等於或低於ABM中多肽鏈的數目(例如,當一條以上的多肽鏈係由單一核酸所編碼時)。
本文之核酸可為DNA或RNA(例如,mRNA)。
在另外方面,本文係提供含有本文核酸之宿主細胞和載體。此核酸係存在單一載體中,或存在相同宿主細胞的個別的載體中,如下文更詳細說明。 6.5.1           載體
本文係提供載體,其包括編碼文中所述之ABM或ABM組份,例如半抗體之一或二條多肽鏈的核苷酸序列。此載體係包含,但不限於病毒、質體、黏質體、λ噬菌體或酵母菌人工染色體(YAC)。
有許多的載體系統可運用。例如,其中一種載體係利用衍生自動物病毒之DNA元件,例如,舉例而言,牛乳突病毒、多瘤病毒、腺病毒、牛痘病毒、桿狀病毒、反轉錄病毒(勞斯肉瘤病毒,Rous Sarcoma virus)、MMTV或MOMLV)或SV40病毒。另一類載體係利用衍生自RNA病毒的RNA元件,例如塞姆利基森林病毒(Semliki Forest virus)、東方馬腦炎病毒和黃熱病毒。
另外,可藉由導入一或多個允許選擇轉染宿主細胞之標記來選擇已穩定整合DNA至其染色體中的細胞。舉例來說,此標記可提供原始營養型給營養缺陷的宿主、殺微生物劑阻抗性(例如,抗生素)或重金屬,例如銅或諸如此類之阻抗性。可選擇標記基因可直接連接所欲表現的DNA序列,或藉由共轉化導入到相同細胞。就mRNA之最佳合成亦可能需要另外的元件。這些元件可包括剪接訊號,以及轉錄啟動子、增強子和終止訊號。
一但表現含有該結構的載體或DNA序列已備妥供表現,則表現載體可轉染或導入到適當的宿主細胞。此項可運用各種技術來完成,例如,舉例而言,原生質融合、磷酸鈣沉澱、電穿孔、反轉錄病毒轉導、病毒轉染、基因槍、脂質為基礎的轉染或其他習用的技術。用於培養所產生的轉染細胞和用於回收表現的多肽之方法和條件已為熟習本項技術者所知,且依照特定的表現載體和所用的哺乳動物細胞,以本說明書為基準,可為不同或最佳化。 6.5.2           細胞
本文亦提供包括本文核酸之宿主細胞。
在一具體實例中,此宿主細胞係經基因工程化包括一或多個文中所述的核酸。
在一具體實例中,此宿主細胞細係藉由使用表現匣加以基因工程化。詞語「表現匣」係指能在與此序列相容的宿主中使基因表現之核苷酸序列。此等表現匣可包括啟動子,有或無內含子之開放閱讀框和終止訊號。亦可使用必要的或有助於進行表現之另外的因子,例如,舉例而言,誘導性啟動子。
本文亦提供包括文中所述之載體的宿主細胞。
此細胞可為,但不限於,真核細胞、昆蟲細胞或人類細胞。適合的真核細胞包括但不限於,非洲綠獼猴腎細胞(Vero cell)、HeLa細胞、COS細胞、CHO細胞、HEK293細胞、BHK細胞和MDCKII細胞。適合的昆蟲細胞包括但不限於Sf9細胞。 6.6    醫藥組成物
本文之ABM及/或ADC可為組成物之形式,而該組成物係包括ABM及/或ADC及一或多種載劑、賦形劑及/或稀釋劑,視需要帶有一或多種提供增進傳輸、遞送、耐受性及諸如此類之其他試劑。組成物可針對特定用途調配,例如用於人類的醫藥用途或獸藥用途。組成物的形式(例如,乾粉、液體調配物等)和所用的賦形劑、稀釋劑及/或載劑將依照所希望的ABM及/或ADC用途,及治療劑用途,給藥模式而定。
投予病患的抗原結合分子,例如單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或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之劑量可依照病患的年齡和體型大小、目標疾病、症狀、給藥路徑及諸如此類而變。較佳的劑量一般係根據體重或體表面積來計算。當本文之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係用於成人病患之治療目的時,其有利的一般係以約0.01至約20 mg/kg體重之單一劑量,更佳地約0.02至約7,約0.03至約5或約0.05至約3 mg/kg體重,以靜脈內投予本文之抗原結合分子。依照症狀的嚴重度、治療頻率和治療持續時間,可調整。投予抗原結合分子之有效劑量和時程可依經驗來決定;例如,病患病程可藉由定期評估來監測,並據此調整劑量。再者,可使用本項技術熟知的方法進行物種間劑量的縮放調整(例如,Mordentiet al. , 1991, Pharmaceut. Res. 8:1351)。
就治療用途,組成物可以無菌、包括醫藥上可接受載劑之醫藥組成物的部份來供應。此組成物可為任何適合的形式(依照將其投予病患之所欲方法而定)。此醫藥組成物可藉由各種路徑投予病患,例如口服、經皮、皮下、鼻內、靜脈內、肌肉內、腫瘤內、鞘內或局部地。在任何特定案例中最適合的給藥路徑將依照特定抗體及/或ADC、對象和疾病性質及嚴重度以及該對象的身體狀況而定。典型的,此醫藥組成物將以靜脈內或皮下投予。
醫藥組成物方便地可以每劑含有預定量之本文ABM及/或ADC的單位劑型存在。包括在單位劑量內的ABM及/或ADC之量將依照所欲治療的疾病以及本項技術中熟知的其他因子而定。此等單位劑型可為含有適用於單一給藥之ABM及/或ADC量的凍乾粉末,或為液體形式。乾粉單位劑型可包裝成帶有注射器、適合量之稀釋劑及/或可用於給藥的其他組份之套組。液體形式的單位劑量方便地可以預充填適用於單一給藥之ABM及/或ADCU量的注射器形式來供應。
醫藥組成物亦可以含有適用於多次給藥之ADC量的散裝型來供應。
醫藥組成物可藉由將具有所欲純度之ABM及/或ADC與視需要一般用於本項技術之醫藥上可接受載劑、賦形劑或安定劑(其全部在文中係稱為「載劑」),亦即緩衝劑、安定劑、防腐劑、等張劑、非離子清潔劑、抗氧化劑和其他的各式各樣添加劑混合來製備供以凍乾調配物或水溶液儲存。參見,Remington’s Pharmaceutical Sciences, 16th edition (Osol, ed. 1980)。此等添加劑在所用的劑量和濃度上對於接受者應為無毒的。
緩衝劑係幫助維持近似生理條件之範圍內的pH。其可以廣泛的各種濃度存在,但一般將以從約2 mM至約50 mM之濃度範圍存在。適合本文使用的緩衝劑包括有機和無機酸及其鹽類,例如檸檬酸鹽緩衝劑(例如,檸檬酸二氫鈉-檸檬酸二鈉混合物、檸檬酸-檸檬酸三鈉混合物、檸檬酸-檸檬酸二氫鈉混合物等),琥珀酸鹽緩衝劑(例如琥珀酸-琥珀酸一鈉混合物、琥珀酸-氫氧化鈉混合物、琥珀酸-琥珀酸二鈉混合物等),酒石酸鹽緩衝劑(例如,酒石酸-酒石酸鈉混合物、酒石酸-酒石酸鉀混合物、酒石酸-氫氧化鈉混合物等),延胡索酸鹽緩衝劑(例如,延胡索酸-延胡索酸一鈉混合物、延胡索酸-延胡索酸二鈉混合物、延胡索酸一鈉-延胡索酸二鈉混合物等),葡萄糖酸鹽緩衝劑(例如,葡萄糖酸-葡萄糖酸鈉混合物、葡萄糖酸-氫氧化鈉混合物、葡萄糖酸-葡萄糖酸鉀混合物等),草酸鹽緩衝劑(例如,草酸-草酸鈉混合物、草酸-氫氧化鈉混合物、草酸-草酸鉀混合物等),乳酸鹽緩衝劑(例如,乳酸-乳酸鈉混合物、乳酸-氫氧化鈉混合物、乳酸-乳酸鉀混合物等)及乙酸鹽緩衝液(例如,乙酸-乙酸鈉混合物、乙酸-氫氧化鈉混合物等)。另外,可使用磷酸鹽緩衝劑、組胺酸緩衝劑和三甲基胺鹽類,例如Tris。
可加入防腐劑延緩微生物生長,且可以範圍從約0.2%至1 %(w/v)之量加入。適合本文使用的防腐劑包括酚、苯甲醇、間甲酚、對羥基苯甲酸甲酯、對羥基苯甲酸丙酯、十八烷基二甲基苄基氯化銨、苯紮氯銨鹵化物(benzalconium halide)(例如氯化物、溴化物和碘化物)、氯化六甲二銨(hexamethonium chloride)和對羥基苯甲酸烷基酯,例如對羥基苯甲酸甲酯或丙酯、鄰苯二酚、間苯二酚、環己醇和3-戊醇。等張劑,有時候稱為「安定劑」,可加入用以確保本文之液體組成物的等張性,並包括多元糖醇,例如三元或更高糖醇,例如甘油、赤蘚醇、阿拉伯糖醇、木糖醇、山梨糖醇和甘露醇。安定劑係指種類廣泛的賦形劑,其功能範圍係從填充劑至溶解治療劑或幫助防止變性或黏附在器壁之添加劑。典型的安定劑可為多元糖醇(列舉於上);胺基酸,例如精胺酸、離胺酸、甘胺酸、麩醯胺酸、天門冬醯胺酸、組胺酸、丙胺酸、鳥胺酸、L-白胺酸、2-苯丙胺酸、麩胺酸、蘇胺酸等,有機糖類或糖醇,例如乳糖、海藻糖、水蘇糖、甘露醇、山梨糖醇、木糖醇、核糖醇、肌醇、半乳糖醇、甘油及諸如此類,包括環醇類,例如肌醇;聚乙二醇;胺基酸聚合物;含硫還原劑,例如尿素、硫辛酸、巰基乙酸鈉、硫甘油、a-巰基甘油和硫代硫酸鈉;低分子量多肽(例如10個或更少殘基的多肽);蛋白,例如人類白蛋白、明膠或免疫球蛋白;親水聚合物,例如聚乙烯吡咯酮,單醣類,例如木糖、甘露糖、果糖、葡萄糖;雙醣類,例如乳糖、麥芽糖、蔗糖和海藻糖;及三醣類,例如棉子糖;及多醣類,例如右旋糖酐。依ADC的重量,安定劑可以範圍從0.5至10 wt %之量存在。
可加入非離子界面活性劑或清潔劑(亦稱為「濕化劑」),以幫助溶解糖蛋白以及保護糖蛋白防止攪動引發的聚集作用,其亦允許調配物暴露於剪切表面應力而不會造成蛋白變性。適合的非離子界面活性劑包括聚山梨醇酯(20、80等)、泊洛沙姆( polyoxamer)(184、188等)及複合多元醇(pluronic polyol)。非離子界面活性劑可以約0.05 mg/mL至約1.0 mg/mL範圍存在,例如約0.07 mg/mL至約0.2 mg/mL。
另外的各式各樣賦形劑包括填充劑(例如,澱粉),螯合劑(例如,EDTA),抗氧化劑(例如,抗壞血酸、甲硫胺酸、維生素E)和共溶劑。 6.7    治療適應症
本文之ABM、ADC和醫藥組成物可用於治療與本文ABM結合之抗原或標靶分子有關的症狀,例如與抗原或標靶分子表現或活性異常或,與表現此抗原或標靶分子之細胞或組織異常有關的症狀。本文之ABM、ADC和醫藥組成物可投予有此需要的對象,例如人類或非人類動物,其中該對象係展現一或多個與ABM結合之抗原或標靶分子的表現和活性異常有關之癥狀或症狀標記。
在某些具體實例中,係投予本文之ABM、ADC和醫藥組成物,治療任何其中刺激、活化抗原或標靶分子及/或以其為標靶為所欲的疾病或病症。在特別的具體實例中,本發明之ABM可用於治療、防止及/或改善與抗原或標靶分子之表現或活性有關或由其所媒介的任何疾病或病症。
本文ABM可以含有其中一個Fab域(例如,Fab1及/或Fab2)之ABM作為例示,而該Fab域係與胸腺基質淋巴生成素(「TSLP」,thymic stromal lymphopoietin)結合,例如人類TSLP。TSLP為以促同種異質基因型引發樹突細胞媒介的CD4+ T細胞反應之免疫細胞激素(Gillietet al. , 2003, J. Exp. Medicine 197(8):1059-1063)。TSLP係涉及過敏性發炎的啟動(Watanabeet al. , 2004, Nature Immunology 5:426-434)。TSLP作用在廣範圍的細胞類型上(例如,樹突細胞、CD4+ T細胞、嗜酸性白血球、嗜鹼性白血球、肥大細胞和第2型先天性淋巴細胞球(ILC2)(Mjosberget al. , 2012, Immunity 37(4):649-59)用以驅動發炎,且尤其是,第2型發炎(特徵為產生細胞激素IL-5、IL-13和IL-4)。第2型發炎為氣喘及其他過敏疾病,例如異位性皮膚炎和Netherton症候群的一項特徵。已發現在動物中TSLP引發纖維母細胞堆積和膠原沉積,驗證其在促進纖維化病症之另外角色。
因此,作為TSLP拮抗劑之ABM可有效用於治療發炎,及尤其是過敏性發炎,以及纖維化疾病。與TSLP結合的ABM(單特異性或雙特異性)可用於有此需要的對象,例如人類對象中治療與TSLP訊號傳遞有關的症狀。與TSLP訊號傳遞有關的示例症狀包括氣喘、特發性肺纖維化、異位性皮膚炎、過敏性結膜炎、過敏性鼻炎、Netherton症候群、嗜酸細胞性食管炎(EoE)、食物過敏、過敏性腹瀉、嗜酸性球性胃腸炎、過敏性支氣管性肺部麴菌症(ABPA)、過敏性真菌性鼻竇炎、癌症、類風溼性關節炎、COPD、全身性硬化症、蟹足腫、潰瘍性結腸炎、慢性鼻竇炎(CRS)、鼻瘜肉、慢性嗜酸性粒細胞性肺炎、嗜酸粒細胞性支氣管炎、腹腔疾病、查格-施特勞斯症候群(Churg-Strauss syndrome)、嗜酸細胞增多性肌痛症候群、嗜酸性白血球增多症、嗜酸性肉芽腫性多血管炎和發炎性腸道疾病。 7.實例 7.1實例1:建構替代型抗原結合分子
選擇非競爭性親代mAb來建構人類TSLP之替代型式雙特異性ABM,人類TSLP為一種屬於細胞激素家族並具有大約15至18 kDa分子量(依照糖基化的狀態而定)之蛋白。這些親代mAb共享共通輕鏈。所有的異二聚化雙特異性ABM係以在Fc區中「杵臼(knob-into-hole)」突變所建構,用以促進Fc異二聚化形成(Merchantet al. , 1998, Nat Biotechnol. 16:677-681)。就Fc-Fab型式(圖1B和圖2B),重鏈係藉由將VH-CH1片段與Fc的C端使用(G4S)n 連接子(G4S揭示為SEQ ID NO:3),n=1至6相連接所建構。在鉗(Clamp)型(圖3B)中,內部的Fab片段為惰性的且不會與TSLP結合。在延伸(Reach)型(圖3A)中,此惰性的Fab片段係以彈性且長的(G4S)n 連接子所置換(G4S揭示為SEQ ID NO:3),n=6至8。在2+2串聯(Tandem)Fab型式中,全部四個Fab片段為功能性且可與抗原結合(圖3C-3D)。在鉗型(Clamp)和2+2串聯(Tandem)Fab型中,Fab片段之間的短連接子為2xG4S(SEQ ID NO:18)或3xG4S(SEQ ID NO:4)。
同樣地,選擇非競爭親代mAb進行建構用於人類配體之雙特異性Fc-Fab。這些親代抗配體X mAb共享有共通輕鏈。
就細胞表面標靶,Fc-Fab係使用與雙特異性Fc-Fab共享共通輕鏈之Fab片段,及使用具有降低效應子功能之hIgG4(如hIgG4所示)(US9359437B2)或hIgG1之恆定區,以類似的方式建構。
所有使用人類IgG4恆定區的抗體在絞鏈域皆含有S228P(EU)取代,以使半抗體形成最小化(Labrijnet al. , 2009, Nat Biotechnol 27:767-771)。 7.2實例2:表現抗原結合分子
所有替代型雙特異性ABM係藉由在Expi293F細胞(Thermo Fisher Scientific)的過渡轉染來表現。使用ProteinMaker系統(Protein BioSolutions, Gaithersburg, MD)以HiTrap rProteinA FF管柱(GE Healthcare)純化Expi293F上清液中的ABM。在單一步驟沖提後,將ABM中和,透析至含有5%甘油之磷酸鹽緩衝食鹽水(PBS)的最終緩衝液中,等分試樣並儲存於-80°C。 7.3實例3:生物分析中抗hTSLP雙特異性ABM之活性
以螢光酶報導子分析評估純化的抗hTSLP雙特異性ABM其抑制hTSLP活性之能力。將穩定表現hIL-7R、hTSLPR和STAT3-螢光酶報導子之Baf3細胞以40,000個細胞/孔置入測定盤中的無IL-3的培養基中並孵育過夜。就hTSLP劑量反應曲線,於各孔槽中加入1:3連續稀釋的hTSLP,最終的hTSLP濃度從10 nM開始(圖4A)。就測定抗hTSLP ABM的阻斷活性,使用「Race型」阻斷分析,其中ABM和hTSLP係在同時加至報導子細胞中。將抗hTSLP ABM以1:3連續稀釋,各抗體的最終濃度由100 nM開始。將人類TSLP加至固定濃度大約TSLP劑量反應曲線之EC50。孵育5.5小時後,將測定盤於室溫平衡15分鐘。於各孔槽中加入100 μl的One-Glo基質(Promega)。於室溫孵育5分鐘後,於Envision上測量發光。三種非競爭性抗hTSLP親代抗體30206、30217和30230之活性,以STAT3-螢光酶報導子分析係如圖4B中所示。使用這些親代mAb檢測三種雙特異性配對。習知的hIgG4雙特異性抗體顯示如同對應親代抗體組合之類似的阻斷活性(圖5)。就各雙特異性配對,所有替代型雙特異性ABM顯示比習知的hIgG4雙特異性抗體更佳的阻斷活性(圖6A至6C)。整體而言,對於所有的雙特異性配對檢測,最佳的型式為Fc-Fab(絞鏈組態係如圖13A所示)和2+2串聯Fab_異二聚體。這些ABM之IC50 值係彙整於表5-1中。
表5-1hTSLP 阻斷生物分析中 TSLP ABM IC50
hTSLP EC50 [M] 4.35E-11
抑制分析中恆定hTSLP 100pM
TSLP Race 型抑制分析中的 IC50
30206-IgG4 6.64E-10
30217-IgG4 9.83E-10
30230-IgG4 >1.0E-07
30206x30217 雙特異性  
雙特異性IgG4 1.86E-10
Fc-Fab_2xG4S (「2xG4S」揭示為SEQ ID NO:18) 7.99E-11
Fc-Fab_4xG4S (「4xG4S」揭示為SEQ ID NO:19) 6.48E-11
鉗型(Clamp) 1.27E-10
延伸型(Reach) 1.07E-10
2+2串聯Fab_het(異) 5.20E-11
2+2串聯Fab_ho(同) 1.08E-10
30206x30230 雙特異性  
雙特異性IgG4 1.74E-09
Fc-Fab_2xG4S(「2xG4S」揭示為SEQ ID NO:18) 1.54E-10
Fc-Fab_4xG4S (「4xG4S」揭示為SEQ ID NO:19) 1.70E-10
鉗型(Clamp) 4.70E-10
延伸型(Reach) 1.28E-09
2+2串聯Fab_het(異) 2.33E-10
2+2串聯Fab_ho(同) 5.18E-10
30217x30230 雙特異性  
雙特異性IgG4 1.30E-09
Fc-Fab_2xG4S(「2xG4S」揭示為SEQ ID NO:18) 7.32E-11
Fc-Fab_4xG4S(「4xG4S」揭示為SEQ ID NO:19) 7.63E-11
鉗型(Clamp) 1.39E-10
延伸型(Reach) 3.82E-10
2+2串聯Fab_het(異) 1.15E-10
2+2串聯Fab_ho(同) 1.66E-10
7.4實例4:藉由不對稱流場流分提耦合多角度光散射(A4F-MALLS,Asymmetric flow field-flow fractionation coupled to multi-angle laser light scattering)之活體外抗hTSLP雙特異性抗體和重組hTSLP間所形成的複合物尺寸分析 7.4.1概觀
使用不對稱流場流分提結合多角度光散射(A4F-MALLS)進行表5-2中所鑑別的下列活體外抗TSLP ABM和重組的hTSLP(REGN4009)間所形成的複合物尺寸分析:抗TSLP親代Ab 30206 hIgG4、抗TSLP親代Ab 30217 hIgG4、抗TSLP親代Ab 30230 hIgG4、Fc-Fab_30206x30217-2xG4S (「2xG4S」揭示為SEQ ID NO:18)、Fc-Fab_30217x30230-2xG4S  (「2xG4S」揭示為SEQ ID NO:18)、鉗型(Clamp)_30206x30217、鉗型(Clamp)_30217x30230、2+2串聯Fab_het_30206x30217和2+2串聯Fab_het_30217x30230。在本研究中,Fc-Fab ABM係具有圖13A中所示之絞鏈型式。 7.4.2材料&方法 7.4.2.1分子
下表5-2係列出以A4F-MALLS分析的分子及其替代的定名。
5-2 A4F-MALLS 分析的分子
定名 說明
REGN4009 重組的hTSLP.mmh
H4H30206P2 抗TSLP親代Ab 30206 hIgG4
H4H30217P2 抗TSLP親代Ab 30217 hIgG4
H4H30230P2 抗TSLP親代Ab 30230 hIgG4
TS-FC1-eL1 Fc-Fab_30206x30217-2xG4S (「2xG4S」揭示為SEQ ID NO:18)
TS-FC6-eL2 Fc-Fab_30217x30230-2xG4S (「2xG4S」揭示為SEQ ID NO:18)
TS-CL4-eL1 鉗型(Clamp)_30206x30217
TS-CL6-eL1 鉗型(Clamp)_30217x30230
TS-CL2-eL2 2+2串聯Fab_het_30206x30217
TS-CL3-eL2 2+2串聯Fab_het_30217x30230
7.4.2.2 A4F-MALLS移動相緩衝液
藉由將1.4 g磷酸二氫鈉單水合物、10.7 g磷酸氫二鈉七水合物 和500 mL 5 M氯化鈉混合,製備移動相緩衝液(10 mM磷酸鈉,500 mM氯化鈉,pH 7.0 ± 0.1);然後以HPLC等級的水讓溶液體積達到5.0 L。最終測量的緩衝液pH為7.0。使用前將移動相緩衝液過濾(0.2 μm)。 7.4.2.3 AF-MALLS
A4F-MALLS系統係由Eclipse™ 3+ A4F分離系統結合配置有紫外線(UV)二極體陣列偵測器、Wyatt Technology Dawn HELEOS® II雷射光散射儀(LS)和一Optilab® T-rEX差示折射率(RI)檢測器之Agilent 1200 Series HPLC系統所組成。偵測器係以下列順序連續連接:UV-LS-RI。LS及RI偵測器係根據Wyatt Technology公司所提供的說明書校正。
將定義量之抗TSLP mAb各自與REGN4009(重組的TSLP)混合,並以1X DPBS, pH 7.4稀釋,產生等莫耳比率:1 μM抗TSLP mAb:1 μM hTSLP。製備各親代mAb之等莫耳組合物為組合儲備溶液,然後將各組合儲備溶液與等莫耳量的hTSLP混合,產生之最終溶液濃度為0.5 μM mAb1 + 0.5 μM mAb2 + 1 μM hTSLP。所有的樣本係在環境溫度下孵育2小時及保持未過濾在4°C,之後注射至裝配有W350隔離箔墊(350 μm墊片厚度,2.2 cm墊片寬度)之Eclipse™ 短通道及使用10 kDa MWCO再生纖維素膜。將此通道以移動相緩衝液預平衡(10 mM磷酸鈉、500 mM氯化鈉, pH 7.0 ± 0.1),之後注射樣本。分開注射牛血清白蛋白(BSA;2 mg/mL;10 μg樣本負載)並納入作為系統適應性對照。
分離分法係由四個步驟所組成:注射、聚焦、溶析和通道「沖洗」步驟。整個分提方法係使用A4F-MALLS移動相緩衝液(10 mM 磷酸鈉,500 mM氯化鈉,pH 7.0 ± 0.1)。各樣本(7 μg)係以0.2 mL/min的流速注射1 min及隨後以1.0 mL/min的聚焦流速聚焦3 min。將樣本以1.0 mL/min的通道流速以固定的交叉流3.0 mL/min沖提15 min,接著3.0 mL/min至0 mL/min之線性梯度交叉流進行5 min。最後,將交叉流保持在0 mL/min額外5 min以沖洗通道。使用相同的參數設定分離BSA。 7.4.2.4 MALLS數據分析
使用ASTRA V軟體(5.3.4.14版,Wyatt Technology)分析數據。將數據與涉及過量散射光和溶質濃度及重均莫耳質量Mw之方程式擬合(Kendricket al. , 2001, Anal Biochem. 299(2):136-46;Wyatt, 1993, Anal. Chim. Acta 272(1):1-40):方程式 1
Figure 02_image015
其中c為溶質濃度,R(θ,c)為以溶質作為散射角和濃度之函數的過量瑞立比值(Raleigh ratio),Mw為莫耳質量,P(θ)係描述散射光的角度相依性(就迴轉半徑< 50 nm的粒子為~1),A2為滲透壓擴增中的第二維里係數(因為在稀溶液中上進行測量,因此可忽略)及方程式 2
Figure 02_image017
其中n0 係代表溶劑折射率,NA 為亞佛加厥常數,λ0為真空中入射光的波長,及dn/dc係代表溶質的比折射率增加量。
BSA單體的莫耳質量用來評估數據收集期間的光散射和示差折射率偵測器之校正常數(系統適應性檢查)。從UV和RI偵測器所測定的BSA之平均莫耳質量的相對的標準差(%RSD)為≤ 5.0%。
光散射偵測器之標準化係數、偵測器間的延遲體積和譜帶寬化項目係從運用的A4F-MALLS條件所收集之BSA層析圖來計算。這些數值係適用於所有其他樣本就這些項目所收集的數據檔案。
使用Astra軟體所提供的蛋白接合物分析以實驗測定dn/dc值和215 nm或280 nm之消光係數(糖基化之修正)。使用修正的消光係數和dn/dc值分析所有的蛋白-蛋白複合物樣本。 7.4.3      結果
使用A4F-MALLS評估數種抗hTSLP ABM和hTSLP之間所形成的複合物之相對大小分佈。可能的ABM與hTSLP複合物之理論莫耳質量和預測的化學計量係如表5-3和5-4中所示:
5-3 親代 mAb Fc-Fab 型式與 TSLP 之複合物的理論莫耳質量
複合物中ABM:TSLP之比率 理論莫耳質量(kDa)
1:0 152
0:1 25
1:1 177
1:2 202
2:1 329
2:2 354
5-4 鉗型 (Clamp) 2+2 串聯 Fab TSLP 之複合物的理論莫耳質量
複合物ABM:TSLP之比率 理論莫耳質量(kDa)
1:0 254
0:1 25
1:1 279
1:2 304
2:1 533
2:2 558
如預期的,當以等莫耳比率混合物時,各個別親代抗TSLP mAb(H4H30206P2、H4H30217P2、H4H30230P2)與hTSLP形成典型的1:1和1:2複合物(波峰3,~179 kDa,圖7,表5-5)。
5-5 人類 TSLP 與親代 Ab 之複合物的莫耳質量和滯留時間彙整
樣本 莫耳比率(mol:mol) 波峰1 波峰2 波峰3 波峰4 波峰5
游離hTSLP 游離mAb [mAb]1:[hTSLP]1-2 複合物 [mAb]2:[hTSLP]1-2 複合物 較高階複合物
Rt, min Mw, kDa Rt, min Mw, kDa Rt, min Mw, kDa Rt, min Mw, kDa Rt, min Mw, kDa
hTSLP - 7.6 25.2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H4H30217P2 - ND ND 9.8 151.7 ND ND ND ND ND ND
H4H30206P2:hTSHLP 1:1 ND ND 10.0 155.1 10.5 177.6 ND ND ND ND
H4H30217P2:hTSLP 1:1   ND ND 10.0 147.5 10.5 169.7 ND ND ND ND
H4H30230P2:hTSLP 1:1 ND ND 10.2 157.1 10.4 181.4 ND ND ND ND
Rt :滯留時間;Mw :重均莫耳質量;NA:不適用;min:分鐘;kDa:千道爾頓。
然而,當不同的二種親代mAb之組合(H4H30206P2 + H4H30217P2和H4H30217P2 + H4H30230P2)與等莫耳量的hTSLP混合時,觀察到異質聚合性複合物之不均勻分佈,其顯示各親代mAb可與相同分子的hTSLP接合,在稱為「paper-dolling」的方法中形成延伸的抗體抗原晶格(圖8)。在這些樣本中,觀察到具有大約342 kDa莫耳質量之特徵波峰(波峰4),隨後為一系列寬且難以辨別的種類(波峰5),其具有廣範圍莫耳質量分佈(從~650至5000 kDa)。以個別組份之實測莫耳質量為基準,波峰4可能代表2:2 mAb:hTLSP複合物,而波峰5係相當於由≥4個分子的mAb配位≥3分子的hTSLP所組成之較高階異聚化複合物的不均勻分佈(表5-6)。
TABLE 5-6 人類 TSLP 與親代 Ab 組合之複合物的莫耳質量和滯留時間彙整
樣本 莫耳比率(mol:mol) 波峰1 波峰2 波峰3 波峰4 波峰5
游離hTSLP 游離mAb [mAb]1:[hTSLP]1-2 複合物 [mAb]2:[hTSLP]1-2複合物 較高階異聚化複合物
Rt, min Mw, kDa Rt, min Mw, kDa Rt, min Mw, kDa Rt, min Mw, kDa Rt, min Mw, kDa
hTSLP - 7.6 25.2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H4H30217P2 - ND ND 9.8 151.7 ND ND ND ND ND ND
H4H30206P2:H4H30217P2:hTSLP 0.5:0.5:1 ND ND ND ND ND ND 12.4 329 15.3 ~650-5000
H4H30217P2:H4H30230P2:hTSLP 0.5:0.5:1 ND ND ND ND ND ND 12.0 345.2 15.1 ~800-5000
Rt :滯留時間;Mw :重均莫耳質量;NA:不適用;min:分鐘;kDa:千道爾頓。
此外,亦檢測hTSLP和一組新穎的雙特異性抗體(TS-FC1-eL1,TS-FC6-eL2)間所形成的複合物,其中該抗體具有二個獨特Fab域(Fc-Fab),其衍生自上述檢測之相同親代mAb組合,連附至人類Fc域之C端。不同於親代mAb組合所得到的結果,觀察到各Fc-Fab雙特異性抗體(bsAb)與hTLSP優先形成離散的1:1複合物(波峰3,~178 kDa;圖9,表5-7)具有極少至無額外的較高階複合物(「paper-dolling」)。
5-7 人類 TSLP Fc-Fab 之複合物的莫耳質量和滯留時間彙整
樣本 莫耳比率(mol:mol) 波峰1 波峰2 波峰3 波峰4 波峰5
游離hTSLP 游離bsAb [bsAb]1:[hTSLP]1-2複合物 [bsAb]2:[hTSLP]1-2複合物 較高階複合物
Rt, min Mw, kDa Rt, min Mw, kDa Rt, min Mw, kDa Rt, min Mw, kDa Rt, min Mw, kDa
hTSLP - 7.6 25.2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TS-FC1-eL1 - ND ND 9.8 156.8 ND ND ND ND ND ND
TS-FC6-eL2 - ND ND 9.8 148.1 ND ND ND ND ND ND
TS-FC1-eL1:TSLP 1:1 ND ND ND ND 10.1 175.7 11.0 357.7 ND ND
TS-FC6-eL2:TSLP 1:1 ND ND ND ND 10.2 176.1 11.1 361.4 ND ND
Rt :滯留時間;Mw :重均莫耳質量;NA:不適用;min:分鐘;kDa:千道爾頓。
此結果顯示,在各Fc-Fab bsAb上的二個Fab域偏好結合相同的hTSLP分子,形成單配(monogamous)二價相互作用,且因此排除「paper-dolling」的過程。
亦就以相同的方式與hTSLP形成複合物,評估二組另外的本文之ABM型式:在各結合臂上具有額外之外部(extra exterior)Fab域(2+2串聯Fab;TS-CL2-eL2,TS-CL3-eL2),或在各臂上具有額外之內部(extra interior)非結合Fab(鉗型(Clamp);TS-CL4-eL1,TS-CL6-eL1)。一般而言,各鉗型(Clamp)ABM顯示與hTSLP形成一特定程度的1:1複合物(波峰3,~272 kDa;圖10,表5-8);然而,在這些樣本中亦可偵測到較高階複合物之寬廣且不均勻分布(波峰5,~650-7000 kDa;圖10,表5-8,為「paper-dolling」變化量之指標)。
5-8 人類 TSLP 與鉗型 (Clamp) 之複合物的莫耳質量和滯留時間彙整
樣本 莫耳比率(mol:mol) 波峰1 波峰2 波峰3 波峰4 波峰5
游離hTSLP 游離bsAb [bsAb]1:[hTSLP]1-2複合物 [bsAb]2:[hTSLP]1-2複合物 較高階複合物
Rt, min Mw, kDa Rt, min Mw, kDa Rt, min Mw, kDa Rt, min Mw, kDa Rt, min Mw, kDa
TSLP - 7.6 25.2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TS-CL4-eL1 - ND ND 11.0 244.3 ND ND ND ND ND ND
TS-CL6-eL1 - ND ND 11.3 255.0 ND ND ND ND ND ND
TS-CL4-eL1:TSLP 1:1 ND ND ND ND 10.8 264.4 13.4 491.6 15.0 ~650至7000
TS-CL6-eL1:TSLP 1:1 ND ND ND ND 11.4 280.4 13.8 533.9 15.1 ~650至3000
Rt :滯留時間;Mw :重均莫耳質量;NA:不適用;min:分鐘;kDa:千道爾頓。
最後,當與等莫耳量的hTLSP混合時,各2+2串聯Fab bsAb在所有受檢測之新穎雙特異性型式中展現出最高的「paper-dolling」傾向。在這些樣本中,可觀察到與游離2+2串聯Fab bsAb(波峰2;~255 kDa)一致之特徵波峰,隨後為一系列寬廣且難以分辨的波峰,其代表漸增較大種類之不均勻分布,該較大種類最大係為具有莫耳質量超過十(10)百萬道爾頓之超巨大複合物(波峰4-5,~500至14,000 kDa;圖11,表5-9)。
5-9 人類 TSLP 2+2 串聯 Fab 之複合物的莫耳質量和滯留時間彙整
樣本 莫耳比率(mol:mol) 波峰1 波峰2 波峰3 波峰4 波峰5
游離hTSLP 游離bsAb [bsAb]1:[hTSLP]1-2複合物 [bsAb]2:[hTSLP]1-2複合物 較高階複合物
Rt, min Mw, kDa Rt, min Mw, kDa Rt, min Mw, kDa Rt, min Mw, kDa Rt, min Mw, kDa
hTSLP - 7.6 25.2 ND ND ND ND ND ND ND ND
TS-CL2-eL2 - ND ND 11.4   256.3 ND ND ND ND ND ND
TS-CL3-eL2 - ND ND 11.1   260.3 ND ND ND ND ND ND
TS-CL2-eL2:hTSLP 1:1 ND ND 11.0 255.0 ND ND 13.7 532.1 14.6 ~700至14,000
TS-CL3-eL2:hTSLP 1:1 ND ND 10.9 248.9 ND ND 13.8 574.7 14.8 ~700至10,000
7.5      實例5:抗hTSLP Fc-Fab中連接子之最適化
使用不同的連接子,從2個胺基酸的GS連接子至30個胺基酸的6xG4S連接子(SEQ ID NO:38),建構一系列的抗hTSLP 30217x30230 雙特異性Fc-Fab。以hTSLP STAT3-螢光酶報導子分析評估這些Fc-Fab的活性(圖12)。在帶有長度介於2-5xG4S間的連接子(G4S揭示為SEQ ID NO:3)之Fc-Fab看到最佳的阻斷活性。亦使用30217x30230雙特異性Fc-Fab作為實例評估不同的絞鏈型式(圖13)。在型式#1中,絞鏈序列係在Fc-Fab的N端,如在原生hIgG4序列所見,並具有S228P(EU)取代(圖13A)。在型式#2中,相同的絞鏈序列從Fc-Fab的N端移出,並插入Fc CH3域的C端和(G4S)n 連接子(G4S揭示為SEQ ID NO:3)之間(圖13B)。在型式#3中,絞鏈亦位於CH3域和(G4S)n 連接子(G4S揭示為SEQ ID NO:3)之間。然而,上絞鏈序列係以G4S序列(G4S揭示為SEQ ID NO:3)置換(圖13C)。全部三個絞鏈型式係與1xG4S (SEQ ID NO:3)或4xG4S連接子(SEQ ID NO:19)組合,以建構抗hTSLP 30217x30230雙特異性Fc-Fab。以hTSLP STAT3-螢光酶報導子分析評估這些Fc-Fab活性(圖13D)。就帶有4xG4S 連接子(SEQ ID NO:19)之Fc-Fab,不同的絞鏈型式對其TSLP阻斷活性影響小,其中絞鏈型式#1顯示最佳的活性。就帶有1xG4S連接子(SEQ ID NO:3)之Fc-Fab,絞鏈型式#1具有比其他二種絞鏈型式5至10倍更佳的IC50。 7.6 實例6:Fc-Fab與Fc受體結合之Biacore分析
使用即時表面電漿共振為基礎的MASS-2(Bruker)/Biacore 3000(GE Healthcare)生物感測器測定不同抗TSLP Fc-Fab抗體與來自人類的純化重組人類FcγR和FcRn受體亞型結合之平衡解離常數(KD 值)。所分析的Fc-Fab結構為TSLP 30206x30217 Fc_Fab 2xG4S(「2xG4S」揭示為SEQ ID NO:18)(亦稱為REGN8759)和TSLP 30230x30217 Fc_Fab 2xG4S(「2xG4S」揭示為SEQ ID NO:18)(亦稱為REGN7860),以及抗FelD1(-)- IgG1和IgG4同型對照組(分別稱為REGN1932和 REGN1945)。所分析的Fc受體為人類FcγRIIA (H131)-myc.6xHis、人類FcγRIIA(R167)-10xHis、人類FcγRIIB-myc.6xHis、人類FcγRIIIA(F176)-myc.6xHis、人類FcγRIIIB-mmh、人類FcRn-mmh和人類FcγRI-6xHis。 7.6.1      材料&方法
所有的結合研究係在10mM HEPES,150mM NaCl,3mM EDTA和0.05% v/v界面活性劑Tween-20,pH 7.4 (HBS-ET)或PBS,0.05% v/v界面活性劑Tween-20,pH 6.0(PBS-T-pH6.0)電泳緩衝液(running buffer)中於25°C進行。藉由胺與小鼠抗五組胺酸單株抗體(「五組胺酸」揭示為SEQ ID NO:34)(GE Healthcare)或抗myc單株抗體(REGN642)耦合來衍生化MASS-2/Biacore 3000 CM5感測器表面,用以捕捉表現C端myc-myc-六組胺酸(「六組胺酸」揭示為SEQ ID NO:35)或組胺酸區之FcγR和FcRn受體胞外區。結合研究係在不同的抗TSLP Fc-Fab和野生型Fc同型對照組上進行。將以HBS-ET或PBS-T pH 7.4和pH 6.0電泳緩衝液所製備之不同濃度的抗TSLP Fc-Fab(範圍從5 µM至0.3125 µM,2倍稀釋)以50 µL/min的流速注射至FcγR和FcRn受體捕捉表面。監看所有的抗TSLP Fc-Fab與各別捕捉的FcγR和FcRn受體之結合歷時1.5至2分鐘,並監看其在HBST電泳緩衝液中的解離歷時10分鐘。在各週期結束時,就小鼠抗五組胺酸單株抗體(「五組胺酸」揭示為SEQ ID NO:34)或抗-myc單株抗體使用20至30秒注射10 mM甘胺酸-HCl pH 1.5,讓FcγR和cRn受體捕捉表面再生。所有的結合動力學實驗係在25°C進行。 7.6.2      數據分析
從動力速率來計算結合解離平衡常數(KD)和解離半衰期(t½): KD (M) = kd/ka     及     t½ (min) = ln2/(60xkd) 7.6.3      結果
在25°C不同抗TSLP Fc-Fab和對照組抗體與不同的本文FcγR和FcRn受體結合之結合動力學參數係分別如表5-10和5-11所示。在表5-10中,NT係指未檢測,而IC係指無結果。在表5-11中,NB係指無結合而IC係指無結果。
5-10 Fc γ R 受體與抗 TSLP Fc-Fab 和同型對照組 mAb 25°C HBS-ET pH7.4 中結合的結合動力學參數  
      REGN8759 REGN8760  
捕捉表面 FcRg. Mmh 捕捉 (RU) 最高試驗濃度 REGN 8759 結合 (RU) Ka (1/Ms) kd (1/s)   KD (M) t ½ (min) REGN8760 結合 (RU) ka (1/Ms) kd (1/s)   KD (M) (min)  
人類FcγRI-6xHis 344.9 ± 4.1 100nM 161.1 7.03E+05 3.77E-03 5.37E-09 3.1 161.1 5.54E+05 4.54E-03 8.20E-09 2.5  
人類FcγRIIA (H131)-myc.6xHis 346.1 ± 1.6 5uM 42.4             穩態動力學 1.56E-05           穩態動力學 42.4             穩態動力學 2.11E-05           穩態動力學  
人類FcγRIIA (R167)-10xHis 323.2 ± 3.6 5uM 59.6 1.23E-05 59.6 1.08E-05  
人類FcγRIIB-myc.6xHis 353.1 ± 2.8 5uM 98.5 3.80E-06 98.5 6.20E-06  
人類FcγRIIIA (F176)-myc.6xHis 201.4 ± 0.8 5uM 18.2 5.50E-06 18.2 3.40E-05  
人類FcγRIIIA (V176)-myc.6xHis NT NT   NT   NT  
人類FcγRIIIB-10xHis 192.7 ± 15.8 5uM 38.9 IC 38.9 IC  
      REGN1932 REGN1945
表面說明 FcRg. Mmh 捕捉 (RU) 最高試驗濃度 REGN 1932 結合 (RU) Ka (1/Ms) kd (1/s)   KD (M) t ½ (min) REGN1945 結合 (RU) ka (1/Ms) kd (1/s)   KD (M) (min)
人類FcγRI-6xHis 344.9 ± 4.1 100nM 183.1 4.38E+05 7.63E-04 1.74E-09 15.1 130.9 4.33E+05 2.33E-03 5.39E-09 4.9
人類FcγRIIA (H131)-myc.6xHis 346.1 ± 1.6 5uM 190.0             穩態動力學 1.07E-06             穩態動力學 60.1             穩態動力學 1.17E-05             Steady-State Kinetics
人類FcγRIIA (R167)-10xHis 323.2 ± 3.6 5uM 167.8 9.50E-07 86.1 5.20E-06
人類FcγRIIB-myc.6xHis 353.1 ± 2.8 5uM 141.5 2.50E-06 105.8 4.30E-06
人類FcγRIIA (F176)-myc.6xHis 201.4 ± 0.8 5uM 120.1 1.47E-06 9.5 7.00E-05
人類FcγRIIA (V176)-myc.6xHis NT NT NT NT NT NT
人類FcγRIIIB-10xHis 192.7 ± 15.8 5uM 120.3 3.00E-06 -0.7 NB
5-11 FcRn 受體與抗 TSLP Fc-Fab 和同型對照組 mAb 25°C PBS-T pH7.4 pH6.0 中結合的結合動力學參數
    電泳緩衝液: PBSP, pH 7.4 電泳緩衝液: PBSP, pH 6.0
受試的 mAb 結構 hFcRn.mmh 捕捉 (RU) 5uM mA 結合 d(RU) ka (1/Ms) kd (1/s) KD (M) t½ (min) hFcRn.mmh 捕捉 (RU) 5uM mAb 結合 (RU) ka (1/Ms) kd (1/s) KD (M) t½ (min)
REGN8759 Fc-Fab-hlgG4 390.7 ± 18.8 -16.2 NB NB NB NB 121.4 ± 5.8 45.6 4.91E+04 1.09E-01 2.22E-06 0.1
REGN8760 Fc-Fab-hlgG4 331.3 ± 14.1 -11.6 NB NB NB NB 105 ± 3.6 42.5 6.65E+04 1.53E-01 2.30E-06 0.1
REGN1932 hlgG1 286.3 ± 9.9 9.1 IC IC IC IC 93 ± 2.4 80.3 1.12E+05 1.18E-01 1.06E-06 0.1
REGN1945 hlgG4 252.8 ± 8.4 8.0 IC IC IC IC 82 ± 2.4 65.0 6.16E+04 1.08E-01 1.75E-06 0.1
7.7           實例7:在野生型小鼠中抗TSLP Fc-Fab雙特異性抗體之藥物動力學評估 7.7.1      概觀
在C57BL/6野生型(WT)小鼠中,與一抗-fel d 1 IgG4同型對照組REGN1945、不相關習知的雙特異性IgG4對照組H4H21237D及hFcγ同二聚體REGN1627相比較,進行下列二種抗TSLP Fc-Fab雙特異性結合分子的藥物動力學評估:(1)具有2xG4S 連接子(SEQ ID NO:18)之30206 x 30217 IgG4 Fc-Fab 雙特異性,亦稱為REGN8759,和(2)具有2xG4S 連接子(SEQ ID NO:18)之30230 x 30217 IgG4 Fc-Fab雙特異性,亦稱為REGN 8760。 7.7.2      材料&方法
每種受試的抗體為含有5隻小鼠的小組。以REGN8759、REGN8760、REGN1945和H4H21237D給藥的小鼠,係接受單一皮下(SC) 1 mg/kg劑量。以hFcγ同二聚體、REGN1627給藥的小鼠,係以本研究中與其他抗體莫耳等價(0.35 mg/kg)為基準,接受標準化SC劑量。於給藥後6小時和1、2、3、4、7、10、14及21天收集血液樣本。將血液處理成血清並於-80°C冷凍直到分析。使用GyroLab xPlore平台(Gyros)測量REGN8759和REGN8760之總血清和功能性血清濃度以及REGN1945、H4H21237D和REGN1627的總血清濃度。
Gyros技術係使用親和力流通模式以雷射誘導的螢光偵測進行自動免疫分析。樣本係載入含有多個放射狀排列的奈升量級(nanoliter-scale)親和力捕捉管柱之壓縮碟片(CD)上。液流係藉由離心力和毛細管力控制。
就血清中總計和功能性REGN8759、REGN8760之測量和總計REGN1945、H4H21237D和REGN1627之測量,係將100 μg/mL的試驗物品或對照的物品特異性生物素化捕捉試劑(表5-11)加入含有預先載入塗覆鏈黴親和素微珠(Dynospheres)的親和力管柱之Gyrolab Bioaffy 200 CD上。用於校正的標準液(表5-11)係於範圍從0.488至2000 ng/mL之濃度下運作。以含有0.5%牛血清白蛋白(BSA)之磷酸緩衝食鹽水(PBS)製備連續稀釋的血清樣本。以含有2%正常小鼠血清(NMS)之PBS + 0.5% BSA製備連續稀釋的標準液。將1:50稀釋的血清樣本之單一和雙重複標準液於室溫加到塗覆捕捉試劑的親和管柱。使用以Rexxip F緩衝液(Gyros)稀釋的Alexa-647-接合小鼠抗人類IgG1/hIgG4單株抗體(REGN2567 @ 0.5 μg/mL)偵測捕捉的人類IgG;藉由GyroLab xPlore儀器以反應單位(RU)記錄所產生的螢光訊號。個別分析的定量下限(LLOQ)係定義為用於測定一品管(QC)樣本一致地與預期濃度偏差低於25%(表5-12)之標準曲線上的最低濃度。樣本濃度係以內插法從使用4-參數對數曲線擬合於Gyrolab Evaluator軟體中所建構的標準曲線所測定。使用來自2重複實驗的平均濃度計算最終濃度。
表5-12:用於PK分析之試劑
偵測的人類 IgG 捕捉試劑 標準 LLOQ
REGN8759 (總計) 生物素-接合的山羊抗-人類IgG,Fcγ片段特異性pAb REGN8759 0.195 μg/mL
REGN8760 (總計) REGN8760 0.195 μg/mL
REGN1945 (總計) REGN1945 0.0488 μg/mL
H4H21237D (總計) H4H21237D 0.391 μg/mL
REGN1627 (總計) REGN1627 0.195 μg/mL
REGN8759 (功能性) 生物素接合的hTSLP-mFc (REGN4010) REGN8759 0.391 μg/mL
REGN8760 (功能性) REGN8760 0.391 μg/mL
藉由非房室分析(NCA)使用Phoenix®WinNonlin®軟體6.3版(Certara, L.P., Princeton, NJ)和血管外給藥模型來測定PK參數。使用各抗體之個別的平均濃度值(總藥物),使用線性梯形法則,以線性內插法和均衡權重測定所有的PK參數,包括所觀察到的血清中最大濃度(Cmax ),觀察到的估算半衰期(t1/2 ),至高最後可測量濃度(AUClast )之濃度對時間曲線下的面積和抗體清除率(Cl)。 7.7.3      結果
在WT小鼠中以1 mg/kg SC投予抗TSLP Fc-Fab 雙特異性抗體和對照抗體後,REGN8759和REGN8760展現類似的血清中最大藥物總濃度(Cmax 分別為11.7和10.7 μg/mL),而hIgG4同型對照組REGN1945,不相關的習知雙特異性IgG4對照H4H21237D和hFcγ同二聚物REGN1627(標準化Cmax 劑量)具有大約低1.5至2倍的濃度(Cmax 分別為8.2、7.8和6.4 μg/mL)。
此外,REGN8759、REGN8760、REGN1945和H4H21237D全部皆展現類似的半衰期值(T1/2 分別為12.1、12.2、10.9和11.2天),而REGN1627具有與所有其他受試藥物相當的較快半衰期(6.4天)。另外,REGN8759和REGN8760展現較佳的藥物暴露(AUClast 分別為131和122 (d*μg/mL)/(mg/kg))及較慢的清除率(Cl分別為5.2、5.5 mL/天/kg)當相較於REGN1945、H4H21237D和REGN1627時(AUClast分別為88.0、84.1和9.7,AUClast /D分別為56.2 (d*μg/mL)/(mg/kg);Cl分別為9.5、8.2和45.2 mL/天/kg)。
再者,REGN8759和REGN8760之總計的和功能性TSLP結合濃度,在所有的檢測時間點為相當的,其顯示這些Fc-Fab分子在21天仍為完整的。整體而言,相較於hIgG4同型對照(一種不相關的習知雙特異性IgG4對照)或hFcγ同二聚體,REGN8759和REGN8760之PK態樣為類似或更佳的。
總計的和功能性REGN8759和REGN8760藥物濃度以及總計的REGN1945、H4H21237D和REGN1627藥物濃度數據之概要,係彙整於表5-13中,平均PK參數係描述於表5-14中,而平均總抗體濃度對照時間係顯示於圖14和圖15中。
5-13 :在 WT 小鼠中單一 1 mg/kg( 或等效劑量 ) 皮下注射 REGN8759 REGN8760 TSLP 抗體或對照組後,隨時間變化之血漿中總計和功能性藥物濃度的平均濃度 (± SEM)
抗體 時間(d) 總藥物濃度 功能性藥物濃度
1 mg/kg (0.345 mg/kg標準化劑量)
平均(μg/mL) +/- SEM 平均(μg/mL) +/- SEM
REGN8759 0.25 7.3 0.4 6.8 0.2
1 11.6 0.2 11.5 0.3
2 10.7 0.6 9.8 0.4
3 9.6 0.5 8.9 0.6
4 8.4 0.4 8.1 0.4
7 7.2 0.4 7.1 0.4
10 5.7 0.6 5.2 0.4
14 4.6 0.4 4.2 0.4
21 3.8 0.3 3.3 0.2
 
REGN8760 0.25 6.6 0.4 6.2 0.2
1 10.7 0.3 10.0 0.2
2 9.8 0.3 8.7 0.3
3 8.8 0.4 7.9 0.6
4 8.2 0.3 7.7 0.4
7 6.6 0.3 5.9 0.4
10 5.1 0.5 5.0 0.2
14 4.4 0.3 3.7 0.1
21 3.5 0.2 3.0 0.2
 
REGN1945 0.25 5.2 0.5 NT NT
1 8.9 0.9 NT NT
2 8.6 1.3 NT NT
3 8.1 0.7 NT NT
4 7.1 0.8 NT NT
7 5.6 0.4 NT NT
10 4.2 0.5 NT NT
14 3.4 0.4 NT NT
21 2.6 0.4 NT NT
 
H4H21237D 0.25 4.1 0.5 NT NT
1 7.8 0.3 NT NT
2 7.2 0.2 NT NT
3 6.5 0.1 NT NT
4 5.6 0.3 NT NT
7 4.5 0.2 NT NT
10 3.7 0.1 NT NT
14 2.8 0.2 NT NT
21 2.4 0.1 NT NT
 
REGN1627 0.25 1.3 0.1 NT NT
1 2.2 0.03 NT NT
2 2.0 0.04 NT NT
3 1.9 0.04 NT NT
4 1.6 0.1 NT NT
7 1.1 0.04 NT NT
10 0.8 0.04 NT NT
14 0.5 0.01 NT NT
21 0.3 0.01 NT NT
5-14 :藥物動力學參數之彙整
參數 單位 1 mg/kg (0.345 mg/kg標準化劑量)
REGN8759 REGN8760 REGN1945 H4H21237D REGN1627
Cmax μg/mL 11.7 ± 0.17 10.7 ± 0.33 8.2 ± 1.6 7.8 ± 0.3 2.2 ± 0.03
Cmax _D (ug/mL)/kg 11.7 ± 0.17 10.7 ± 0.33 8.2 ± 1.6 7.8 ± 0.3 6.4 ± 0.086
T1/2 D 12.1 ± 0.75 12.2 ± 0.58 10.9 ± 0.56 11.2 0.5 6.4 ± 0.094
AUClast d* μg/mL 131 ± 8 122 ± 4.9 88 ± 15 84.1 ± 2.1 19.7 ± 0.45
AUClast _D (天*kg*ug/mL/mg) 131 ± 8 122 ± 4.9 88 ± 15 84.1 ± 2.1 56.2 ± 1.3
Cl mL/天/kg 5.2 ± 0.43 5.5 ± 0.28 9.7 ± 2.4 8.2 ± 0.29 45.2 ± 1.1
PK參數係衍生自平均濃度對時間的總藥物濃度圖。T1/2 和AUClast 係以到第21天的濃度為基準。所有的劑量組皆顯示各PK參數之平均± SEM值。
縮寫:AUClast =從給劑時間至最後可測量濃度之曲線下面積;AUClast /D =標準化至1 mg/kg給劑之AUC最後劑量;t½ =最終的消除半衰期;Cmax = 高峰濃度;Cmax /d = 標準化至1 mg/kg給劑之Cmax劑量;tmax = 觀察到Cmax 的時間;Cl = 隨時間變化的抗體清除率;SEM = 平均標準誤差。 7.8          實例8:抗配體X Fc-Fab與配體X結合之Biacore分析
使用來自三種抗人類配體X之非競爭mAb,mAbX1、mAbX2和mAbX3之Fab片段製造用於人類配體X(一種具有15至20 kDa分子量範圍之可溶性單體蛋白)的雙特異性Fc-Fab,其中連接子為G4S2 (亦即GGGGSGGGGS (SEQ ID NO:18))。此Fc-Fab係具有圖13A中所述的絞鏈型式。
使用即時表面電漿共振生物感測器於Biacore T200儀器上測定配體X與純化的抗配體X抗體結合之平衡解離常數(KD值)。藉由胺結合單株小鼠抗-人類Fc抗體(REGN2567)衍生Biacore感測器表面,用以捕捉表現人類Fc恆定區的抗配體X抗體。以HBST電泳緩衝液(0.01M HEPES pH 7.4,0.15M NaCl,3mM EDTA,0.05% v/v界面活性劑P20)進行Biacore結合研究。由實驗室內部來源得到人類配體X(REGN138)。將以HBST電泳緩衝液所製備的不同濃度人類配體X(範圍從90 nM至0.12 nM,3-倍稀釋)以50 µL/min流速注射於抗配體X抗體捕捉表面。監看所有的配體X試劑與各捕捉的單株抗體之結合4分鐘,及其在HBST電泳緩衝液中的解離10分鐘。所有的結合動力學實驗係在37°C進行。藉由將即時感應圖譜與1:1結合模型擬合,使用biaevaluation曲線擬合軟體測定動力結合(ka)和解離(kd)速率常數。從動力速率常數計算結合解離平衡常數(KD)和解離半衰期(t½)為: KD (M) = kd/ka     及     t½ (min) = ln2/(60xkd)
在37°C人類配體X與抗配體X抗體結合之結合動力參數係如表5-15中所示。如表5-15中所示,在37°C時本文之抗配體X Fc-Fab與人類配體X結合具有範圍從0.25 pM至18.4 pM的KD值,而親代mAb結合人類配體X分別具有0.56 pM和557 pM的KD值。
5-15 37°C 時抗配體 X 單株抗體與人類配體 X 結合之結合動力學參數
說明 mAb 捕捉 (RU) 90nM 人類配體 X 結合 (RU) ka (1/Ms) kd (1/s) KD (M) t½ (min)
mAbX1 x mAbX2 IgG4 Fc-Fab 57.2 ± 0.1 5.8 4.61E+07 1.14E-05 2.47E-13 1016.0
mAbX1 x mAbX3 IgG4 Fc-Fab 56.2 ± 0.2 7.2 1.18E+07 1.58E-04 1.34E-11 73.1
mAbX2 x mAbX3 IgG4 Fc-Fab 62.6 ± 0.2 7.6 4.78E+07 8.80E-04 1.84E-11 13.1
mAbX1 IgG4 106.7 ± 0.7 21.4 1.24E+06 6.05E-05 4.86E-11 191.1
mAbX2 IgG4 77.7 ± 0.3 14.2 5.19E+07 2.89E-02 5.57E-10 0.4
mAbX3 IgG4 63.3 ± 0.1 13.8 1.81E+07 ≤1.00E-05 5.51E-13 ≥1155.2
REGN1945 70.6 ± 0.1 0.1 NB NB NB NB
7.9           實例9:在生物分析中抗-人類配體X雙特異性Fc-Fab的活性
以受體X訊號傳遞生物分析評估純化的抗人類配體X雙特異性Fc-Fab其抑制人類配體X之能力。經由受體X的配體X訊號傳遞生物分析係使用工程化螢光酶報導子受體細胞株來進行。將報導子細胞以10,000個細胞/孔置入含有胎牛血清(Seradigm)之Opti-MEM(Gibco)測定盤中並培養至隔夜。就配體X劑量反應曲線,於各孔槽中加入1:3連續稀釋的配體X,最終的配體X濃度從2  nM開始(圖4A)。使用「Race」型式阻斷分析來測定抗配體X親代mAb和雙特異性Fc-Fab的阻斷活性,其中抗體和配體X係同時加到報導子細胞中。以1:3連續稀釋抗配體X抗體,最終濃度由100 nM開始。將人類配體X加至10 pM、100 pM或1nM的固定濃度。孵育5.5小時後,將分析盤於室溫平衡15分鐘。於各孔槽中加入100 μl的One-Glo基質(Promega)。於室溫孵育5分鐘後,於Envision上測量發光。
三種抗人類配體X 特異性Fc-Fab在受體X生物分析中的活性係如圖16A至16C(mAbX1 x mAbX2)、圖17A至17C(mAbX2 x mAbX3)和圖18A至18C(mAbX1 x mAbX3)中所示。以相同的分析與對應的抗人類配體X親代mAb比較其活性。mAbX1 x mAbX2 Fc-Fab具有最佳的阻斷活性,在這些親代抗配體X mAb中顯示明顯提升的IC50 值。其中一種親代mAb(mAbX3),在生物分析中無法阻斷配體X活性達到基線值,即使當mAb莫耳量為人類配體X的100-至1000-倍。有利地,二種使用mAbX3 Fab的Fc-Fab能阻斷配體X活性達到基線值(圖17A-17C和圖18A-18C)。這些結果驗證了雙特異性Fc-Fab之優越活性,當相較於其親代抗配體X mAb時。這些抗配體X抗體的IC50 值係彙整於表5-16中。
5-16 在配體 X 阻斷生物分析中配體 X 雙特異性 Fc-Fab IC50
配體X EC50 [M] 4.90E-12 1.19E-11 1.19E-11
抑制分析中的固定配體X 10 pM 100 pM 1nM
抗配體 X Race 型式抑制分析的 IC50
mAbX3-hlgG4 5.12E-11 弱抑制作用 無抑制作用
mAbX1-hlgG4 4.84E-09 2.88E-08 弱抑制作用
mAbX2-hlgG4 9.42E-10 5.87E-09 弱抑制作用
Fc-Fab mAbX3 x mAbX1 4.2E-11 2.33E-10 1.99E-09
Fc-Fab mAbX3 x mAbX2 1.36E-11 1.49E-10 1.72E-09
Fc-Fab mAbX1 x mAbX2 7.34E-12 1.07E-10 9.07E-10
7.10       實例10:藉由不對稱流場流分提耦合多角度光散射(A4F-MALS)之活體外抗配體X異二聚體和重組配體X間所形成的複合物之尺寸分析
使用如7.4節中所述的不對稱流場流分提耦合多角度光散射(A4F-MALS),與親代mAb之複合物相比較,進行活體外重組配體X和雙特異性mAbX1 x mAbX2之Fc-Fab、鉗型(Clamp)和2+2串聯Fab異二聚體型式間所形成的複合物之尺寸分析。分析結果係如圖19A至19E中所述。圖19A和19B係顯示配體X與親代mAb(單獨或組合)複合物之活體外分析結果;圖19C係顯示配體X與mAbX1 x mAbX2 Fc-Fab複合物之活體外分析結果;圖19D係顯示配體X與mAbX1 x mAbX2鉗型(Clamp)複合物之活體外分析結果;及圖19E係顯示配體X與mAbX1 x mAbX2 2+2串聯Fab異二聚體複合物之活體外分析結果。如圖19C中所示,Fc-Fab型式顯示最少量的paper dolling或聚集。 7.11       實例11:Fc-Fab維持與細胞表面標靶結合
除了小的可溶性抗原,亦以細胞表面蛋白作為標靶對Fc-Fab進行試驗。將抗抗原Y(一種細胞表面抗原)之IgG抗體使用具有降低的效應子功能之hIgG1恆定區(圖20A)或hIgG4恆定區(US9359437B2)(如hIgG4,圖20B、 20C、20D所示)重新編排成單特異性Fc-Fab(如圖1B所示,其中絞鏈型式係描繪於圖13A中)。將三種不同的連接子1xG4S(SEQ ID NO:3)、2xG4S(SEQ ID NO:18)和3xG4S(SEQ ID NO:4)就各抗-抗原Y Fc-Fab進行試驗。以流式細胞(FACS)結合分析來評估這些Fc-Fab與表面抗原Y之結合。收集表現抗原Y的細胞並再懸浮於冷的FACS清洗緩衝液中(PBS + 1% FBS)。就各結合分析,係將50,000至100,000個細胞於FACS清洗緩衝中與初級抗體在4°C下孵育30分鐘。然後將細胞以冷的FACS清洗緩衝液清洗二次,並以1:200稀釋比例的APC-F(ab)’2抗人類IgG Fcγ片段(Jackson ImmunoResearch Laboratories)於4°C下孵育30分鐘。在孵育終了時,將細胞以冷的FACS清洗緩衝液清洗二次,並於FACS Canto (BD Biosciences)上分析。
所有的Fc-Fab與細胞表面抗原Y皆維持強力結合。二組Fc-Fab具有類似其親代mAb的結合活性(圖20A和20B)。其他二組Fc-Fab與抗原Y,當相較於其親代mAb時,顯示中度下降的結合(圖20C和20D)。1xG4S (SEQ ID NO:3)至3xG4S (SEQ ID NO:4)間的連接子長度變化對於抗-抗原Y Fc-Fab的標靶結合影響極小。
以另外的細胞表面蛋白作為標靶對Fc-Fab進行試驗,包括CD3和細胞表面腫瘤結合抗原:抗原Z。Fc-Fab具有圖13A中所描繪的絞鏈型式。在FACS結合分析中,抗-CD3 hIgG1 Fc-Fab顯示與CD3+ Jurkat細胞特異性結合(圖21A),而抗-抗原Z hIgG1 Fc-Fab顯示與抗原Z+細胞株特異性結合(圖21B)。1xG4S (SEQ ID NO:3)至5xG4S (SEQ ID NO:39)間的連接子長度變化對於這些Fc-Fab的標靶結合影響小,其中最短的連接子對CD3和抗原Z二者產生中等偏弱的結合活性。 7.12       實例12:在使用T細胞作為效應子細胞的生物分析中雙特異性CD3 x 抗原Z Fc-Fab為活化的
如實例1中所述,使用hIgG1的恆定區產生抗CD3和抗原Z(一種細胞表面腫瘤結合抗原)之雙特異性Fc-Fab。將三種不同的連接子1xG4S (SEQ ID NO:3)、2xG4S (SEQ ID NO:18)和3xG4S (SEQ ID NO:4)就這些具有如圖13A中所描繪之絞鏈型式的雙特異性Fc-Fab進行試驗。以Jurkat NFAT-螢光酶報導子分析(圖22A)及以活體外細胞毒性分析(圖22B)評估雙特異性Fc-Fab之活性。在Jurkat NFAT-螢光酶報導子分析中,將Jurkat/NFAT-Luc報導子細胞株以1:1比例與抗原Z+細胞株(各50,000個細胞)於96孔盤中混合。將CD3 x 抗原Z雙特異性Fc-Fab加到各孔槽中至100 μl的最終體積。將反應於37°C下孵育5小時。孵育後,將這些測定盤於室溫下平衡10分鐘,之後於各孔槽中加入100 μl的One-Glo基質(Promega)。於Victor上測量發光。在細胞毒性分析中,使用以CD3/CD28微珠和IL-2活化7天的人類供體PBMC,來製備預活化的人類T細胞。在細胞毒性分析的當天,收取抗原Z+細胞並以8μM calcein-AM (Invitrogen)標定30分鐘。將標定過的標靶細胞清洗二次,並以1:10比例與預活化的人類T細胞混合,為~10,000個標靶細胞/孔。加入連續稀釋的CD3 x 抗原Z雙特異性Fc-Fab至200 μl的最終體積。將反應於37°C下孵育3小時。孵育後,將測定盤離心,並將100 μl的上清液轉置於黑色透明底的測定盤中來讀取螢光讀數。CD3 x 抗原Z雙特異性Fc-Fab在Jurkat報導子分析(圖22A)和細胞毒性分析(圖22B)中皆為活化的。在二種分析中,具有較長連接子的Fc-Fab顯現較強的活性。 8                特定的具體實例
本文係以下文之A群組和B群組特定具體實例作為例示性說明。
在下文特定具體實例和下文申請專利範圍之較佳方面,抗原結合區(例如,Fab)係含有人源化或人類VH和VL序列;Fc域係包括人類CH2及/或CH3域或其變體,例如與此人類序列具有至少約90%,至少約95%,至少約96%,至少約97%,至少約98%,至少約99%或100%序列相同性之變化。另外Fab結構域可為由二條多肽鏈,如文中所述的VH多肽鏈和VL多肽鏈,或其中VH和VL係存在單一多肽鏈中之單鏈Fab (「scFab」)所組成的Fab結構域。除非另有明確指出,否則Fab域液可包括區域交換,例如存在Crossmab型式中的區域交換。 8.1   A群組特定具體實例 1.        一種與第一標靶分子結合之抗原結合分子及: (a)  包括: (i)              Fc區,其包含二個Fc域; (ii)              第一Fab域和第二Fab域, 其中該Fc區、第一Fab域和第二Fab域為非原生的免疫球蛋白組態; 其中該第一Fab域及/或第二Fab域能與第一標靶分子結合;及 (b) 以大於包括至少二個Fab域的原生免疫球蛋白之親和力或結合性與第一標靶分子結合。 2.        一種抗原結合分子,其為視需要一根據具體實例1之抗原結合分子,該抗原結合分子係與第一標靶分子結合並包括: (a)  第一多肽,以N至C端方向,係包括: (i)              第一Fc域;及 (ii)              第一Fab域,其係包括與第一輕鏈可變區(VL)結合的第一重鏈可變區(VH);及 (b) 第二多肽,以N至C端方向,係包括: (i)              第二Fc域;及 (ii)              第二Fab域,其係包括與第二VL結合的第二VH, 其中該第一Fc域和第二Fc域係彼此相結合形成Fc區,及視需要其中該第一多肽和第二多肽為相同的。 3.        如具體實例2之抗原結合分子,其係包括一介於第一Fc域和第一VH之間的第一連接子。 4.        如具體實例3之抗原結合分子,其中該第一連接子長度為5個胺基酸至60個胺基酸。 5.        如具體實例3之抗原結合分子,其中該第一連接子為10個胺基酸至60個胺基酸殘基。 6.        如具體實例3之抗原結合分子,其中該第一連接子長度為5個胺基酸至20個胺基酸殘基。 7.        如具體實例3之抗原結合分子,其中該第一連接子長度為5個胺基酸至30個胺基酸殘基。 8.        如具體實例3之抗原結合分子,其中該第一連接子長度為10個胺基酸至30個胺基酸殘基。 9.        如具體實例3之抗原結合分子,其中該第一連接子長度為10個胺基酸至20個胺基酸殘基。 10.    如具體實例3之抗原結合分子,其中該第一連接子長度為20個胺基酸至50個胺基酸。 11.    如具體實例3之抗原結合分子,其中該第一連接子長度為25至35個胺基酸。 12.    如具體實例3至11中任一例之抗原結合分子,其中該第一連接子係包括Gn S或SGn 的多聚體,視需要其中n為1至7之整數。 13.    如具體實例12之抗原結合分子,其中該第一連接子係包括G4 S(SEQ ID NO:3)之多聚體。 14.    如具體實例13之抗原結合分子,其中該第一連接子係包括2至6個重複的G4 S(SEQ ID NO:3)。 15.    如具體實例14之抗原結合分子,其中該第一連接子係包括(G4 S)2 (SEQ ID NO:18)、(G4 S)3 (SEQ ID NO:4)或(G4 S)4 (SEQ ID NO:19)。 16.    如具體實例3至15中任一例之抗原結合分子,係其包括一介於第二Fc域和第二VH之間的第二連接子。 17.    如具體實例16之抗原結合分子,其中該第一連接子和該第二連接子具有相同的胺基酸序列。 18.    如具體實例16或具體實例17之抗原結合分子,其中該第二連接子長度為5個胺基酸至60個胺基酸。 19.    如具體實例16或具體實例17之抗原結合分子,其中該第二連接子長度為10個胺基酸至60個胺基酸。 20.    如具體實例16或具體實例17之之抗原結合分子,其中該第一連接子長度為5個胺基酸至20個胺基酸殘基。 21.    如具體實例16或具體實例17之之抗原結合分子,其中該第一連接子長度為5個胺基酸至30個胺基酸殘基。 22.    如具體實例16或具體實例17之抗原結合分子,其中該第一連接子長度為10個胺基酸至30個胺基酸殘基。 23.    如具體實例16或具體實例17之抗原結合分子,其中該第一連接子長度為10個胺基酸至20個胺基酸殘基。 24.    如具體實例16或具體實例17之抗原結合分子,其中該第二連接子長度為20個胺基酸至50個胺基酸。 25.    如具體實例16或具體實例17之抗原結合分子,其中該第二連接子長度為25至35個胺基酸。 26.    如具體實例16至25中任一例之抗原結合分子,其中該第二連接子係包括Gn S或SGn 之多聚體,視需要其中n為1至7之整數。 27.    如具體實例26之抗原結合分子,其中該第二連接子係包括G4 S (SEQ ID NO:3)之多聚體。 28.    如具體實例27之抗原結合分子,其中該第二連接子係包括2至6個重複的G4 S (SEQ ID NO:3)。 29.    如具體實例28之抗原結合分子,其中該第二連接子係包括(G4 S)2 (SEQ ID NO:18),(G4 S)3 (SEQ ID NO:4)或(G4 S)4 (SEQ ID NO:19)。 30.    如具體實例2至29中任一例之抗原結合分子,其中該第一多肽係包括第一絞鏈域位於第一Fc域之N端,及第二多肽係包括第二絞鏈域位於第二Fc域之N端。 31.    如具體實例30之抗原結合分子,其中該第一絞鏈域和第二絞鏈域係經由雙硫鍵相連接。 32.    如具體實例30之抗原結合分子,其中該第一絞鏈域和第二絞鏈域並未經由雙硫鍵相連接。 33.    如具體實例2至32中任一例之抗原結合分子,其中該第一多肽不包括位於第一Fc域N端之VH。 34.    如具體實例2至33中任一例之抗原結合分子,其中該第二多肽不包括位於第二Fc域N端之VH。 35.    如具體實例2至29中任一例之抗原結合分子,其係具有一個絞鏈區。 36.    如具體實例35之抗原結合分子,其係具有如圖13A中所示之絞鏈型式。 37.    如具體實例35之抗原結合分子,其係具有如圖13C中所示之絞鏈型式。 38.    如具體實例2至29中任一例之抗原結合分子,其係具有二個絞鏈區。 39.    如具體實例38之抗原結合分子,其係具有如圖13B中所示之絞鏈型式。 40.    如具體實例2至39中任一例之抗原結合分子,其中該第一多肽和第二多肽為不相同的。 41.    如具體實例2至40中任一例之抗原結合分子,其中該第一VL和第二VL為通用輕鏈。 42.    如具體實例2至40中任一例之抗原結合分子,其中該第一Fab域或第二Fab域的輕鏈恆定區和第一重鏈恆定區(CH1)為Crossmab排列。 43.    如具體實例1至42中任一例之抗原結合分子,其為雙價的。 44.    一種抗原結合分子,其視需要為根據具體實例1之抗原結合分子,該抗原結合分子係包括: (a)  第一多肽,以N至C端方向,係包括: (i)              第一Fab域,其係包括與第一VL連結的第一VH; (ii)              第一間隔區; (iii)              第一Fc域;及 (b) 第二多肽,以N至C端方向,係包括: (i)              第二Fab域,其係包括與第二VL連結的第二VH; (ii)              第二間隔區; (iii)              第二Fc域;及 其中該第一Fab域及/或第二Fab域能與第一標靶分子結合,其中該第一Fc域和第二Fc域係彼此相互連結形成Fc區及,視需要其中該第一多肽和第二多肽為相同的。 45.    如具體實例44之抗原結合分子,其係包括介於第一間隔區和第一Fc域之間及介於第二間隔區和第二Fc域之間的絞鏈域。 46.    如具體實例44或具體實例45之抗原結合分子,其中該絞鏈域係經由雙硫鍵相連接。 47.    如具體實例44至46中任一例之抗原結合分子,其中該第一VL和第二VL為通用輕鏈。 48.    如具體實例44至46中任一例之抗原結合分子,其中該第一Fab域或第二Fab域之輕鏈恆定區和第一重鏈恆定區(CH1)為Crossmab排列。 49.    如具體實例44至48中任一例之抗原結合分子,其中該第一間隔區和第二間隔各自係包括延伸的連接子。 50.    如具體實例49之抗原結合分子,其中各延伸的連接子長度為至少30個胺基酸。 51.    如具體實例49或具體實例50之抗原結合分子,其中各延伸的連接子長度為30個胺基酸殘基至70個胺基酸。 52.    如具體實例49或具體實例50之抗原結合分子,其中各延伸的連接子長度為30個胺基酸至55個胺基酸。 53.    如具體實例49或具體實例50之抗原結合分子,其中各延伸的連接子長度為30個胺基酸殘基至40個胺基酸。 54.    如具體實例49至53中任一例之抗原結合分子,其中各延伸的連接子係包括Gn S或SGn 之多聚體,視需要其中n為1至7之整數。 55.    如具體實例54之抗原結合分子,其中各延伸的連接子係包括一G4 S (SEQ ID NO:3)之多聚體。 56.    如具體實例55之抗原結合分子,其中各延伸的連接子係包括5至12個重複的G4 S (SEQ ID NO:3)。 57.    如具體實例56之抗原結合分子,其中各延伸的連接子係包括(G4 S)6 (SEQ ID NO:38),(G4 S)7 (SEQ ID NO:36)或(G4 S)8 (SEQ ID NO:37)。 58.    如具體實例44至57中任一例之抗原結合分子,其中該第一和第二間隔區為相同的。 59.    如具體實例44至58中任一例之抗原結合分子,其為雙價的。 60.    如具體實例44之抗原結合分子,其中該第一間隔區係包括包含第三VH與第三VL結合之第三Fab域及該第二間隔區係包括包含第四VH與第四VL結合的第四Fab域。 61.    如具體實例60之抗原結合分子,其中該第三VL和第四VL為通用輕鏈其中Fc區。 62.    如具體實例60或具體實例61之抗原結合分子,其中該第一多肽係包括介於第一VH和第三VH之間的第一連接子,及該第二多肽係包括介於第二VH和第四VH之間的第二連接子。 63.    如具體實例62之抗原結合分子,其中該第一連接子和第二連接子長度各自為10個胺基酸至60個胺基酸。 64.    如具體實例62或具體實例63之抗原結合分子,其中該第一連接子和第二連接子長度各自為20個胺基酸至50個胺基酸。 65.    如具體實例62或具體實例63之抗原結合分子,其中該第一連接子和第二連接子長度各自為25至35個胺基酸。 66.    如具體實例62或具體實例63之抗原結合分子,其中該第一連接子和第二連接子各自係包括Gn S或SGn 之多聚體,視需要其中n為1至7之整數。 67.    如具體實例66之抗原結合分子,其中該第一連接子和第二連接子各自係包括G4 S (SEQ ID NO:3)之多聚體。 68.    如具體實例67之抗原結合分子,其中該第一連接子和第二連接子各自係包括2至6個重複的G4 S (SEQ ID NO:3)。 69.    如具體實例68之抗原結合分子,其中該第一連接子和第二連接子各自係包括(G4 S)2 (SEQ ID NO:18),(G4 S)3 (SEQ ID NO:4)或(G4 S)4 (SEQ ID NO:19)。 70.    如具體實例62至69中任一例之抗原結合分子,其中該第一連接子和第二連接子係具有相同的胺基酸序列。 71.    如具體實例60至70中任一例之抗原結合分子,其中該第三Fab域和第四Fab域為非結合性的。 72.    如具體實例71之抗原結合分子,其中該第三VH和第四VH為通用重鏈。 73.    如具體實例71或具體實例72之抗原結合分子,其中該第一Fab域和第二Fab域各自能與第一標靶分子上相同或不同的表位結合。 74.    如具體實例60至73中任一例之抗原結合分子,其為雙價的。 75.    如具體實例60至70中任一例之抗原結合分子,其中該第三Fab域和第四Fab域各自能與相同或不同的表位結合。 76.    如具體實例75之抗原結合分子,其中該第三Fab域和第四Fab域各自能與同一標靶分子結合。 77.    如具體實例76之抗原結合分子,其中該第三Fab域和第四Fab域各自能與第一標靶分子結合。 78.    如具體實例75至77中任一例之抗原結合分子,其中該第一和第二Fab域係與相同的表位結合。 79.    如具體實例78之抗原結合分子,其中該第一和第二Fab域係具有相同的序列。 80.    如具體實例75至79中任一例之抗原結合分子,其中該第三和第四Fab域係與相同的表位結合。 81.    如具體實例80之抗原結合分子,其中該第三和第四Fab域係具有相同的序列。 82.    如具體實例75至77中任一例之抗原結合分子,其中該第一和第三Fab域係與相同的表位結合。 83.    如具體實例82之抗原結合分子,其中該第一和第三Fab域係具有相同的序列。 84.    如具體實例75至77、82和83中任一例之抗原結合分子,其中該第二和第四Fab域係與相同的表位結合。 85.    如具體實例84之抗原結合分子,其中該第二和第四Fab域係具有相同的序列。 86.    如具體實例60至70和75至85中任一例之抗原結合分子,其為四價的。 87.    如具體實例1至86中任一例之抗原結合分子,其為第一標靶分子之拮抗劑。 88.    如具體實例1至87中任一例之抗原結合分子,其係抑制第一標靶分子與結合夥伴之結合,視需要該結合夥伴為第一標靶分子之受體。 89.    如具體實例1至88中任一例之抗原結合分子,其中該Fc區係包括人類Fc序列。 90.    如具體實例1至89中任一例之抗原結合分子,其中該Fc區係包括人類IgG1 或人類IgG4 Fc序列。 91.    如具體實例1至90中任一例之抗原結合分子,其中該Fc區係包括Fc異二聚體。 92.    如具體實例89之抗原結合分子,其中該Fc二聚體中的Fc域,相較於野生型Fc域,係包括杵臼(knob-in-hole)突變。 93.    如具體實例92之抗原結合分子,其中該第一多肽中的Fc域係包括一杵狀(knob)突變及該第二多肽中的Fc域係包括一臼狀(hole)突變。 94.    如具體實例92之抗原結合分子,其中該第二多肽中的Fc區係包括一杵狀(knob)突變及該第一多肽中的Fc區係包括一臼狀(hole)突變。 95.    如具體實例89之抗原結合分子,其中該Fc區,相較於野生型Fc區,係包括星狀(star)突變。 96.    如具體實例89之抗原結合分子,其中該第一多肽中的Fc域係包括H435R突變和Y436F突變。 97.    如具體實例89之抗原結合分子,其中該第二多肽中的Fc域係包括H435R突變和Y436F突變。 98.    如具體實例1至97中任一例之抗原結合分子,其中該第一Fab域中的CL和CH1係藉由雙硫鍵相連接。 99.    如具體實例1至98中任一例之抗原結合分子,其中該第二Fab域中的CL和CH1係藉由雙硫鍵相連接。 100.             如具體實例1至99中任一例之抗原結合分子,其中該第一Fab域和第二Fab域係與第一標靶分子結合。 101.             如具體實例1至100中任一例之抗原結合分子,其中該第一標靶分子為一小型可溶性配體。 102.             如具體實例1至101中任一例之抗原結合分子,其中該第一標靶分子為細胞激素或趨化激素。 103.             如具體實例1至100中任一例之抗原結合分子,其中該第一標靶分子為細胞表面蛋白。 104.             如具體實例1至100和103中任一例之抗原結合分子,其中該第一標靶分子為腫瘤結合抗原。 105.             如具體實例1至104中任一例之抗原結合分子,其中該第一標靶分子不包括轉譯後修飾係具有低於100 kDa的分子量。 106.             如具體實例1至104中任一例之抗原結合分子,其中該第一標靶分子包括轉譯後修飾係具有低於100 kDa的分子量。 107.             如具體實例1至104中任一例之抗原結合分子,其中該第一標靶分子不包括轉譯後修飾係具有低於75 kDa的分子量。 108.             如具體實例1至104中任一例之抗原結合分子,其中該第一標靶分子包括轉譯後修飾係具有低於75 kDa的分子量。 109.             如具體實例1至104中任一例之抗原結合分子,其中該第一標靶分子不包括轉譯後修飾係具有低於60 kDa的分子量。 110.             如具體實例1至104中任一例之抗原結合分子,其中該第一標靶分子包括轉譯後修飾係具有低於60 kDa的分子量。 111.             如具體實例1至104中任一例之抗原結合分子,其中該第一標靶分子不包括轉譯後修飾係具有低於45 kDa的分子量。 112.             如具體實例1至104中任一例之抗原結合分子,其中該第一標靶分子包括轉譯後修飾係具有低於45 kDa的分子量。 113.             如具體實例1至112中任一例之抗原結合分子,其中該第一標靶分子不包括轉譯後修飾係具有至少5 kDa的分子量。 114.             如具體實例1至112中任一例之抗原結合分子,其中該第一標靶分子包括轉譯後修飾係具有至少5 kDa的分子量。 115.             如具體實例1至112中任一例之抗原結合分子,其中該第一標靶分子不包括轉譯後修飾係具有至少5 kDa的分子量。 116.             如具體實例1至112中任一例之抗原結合分子,其中該第一標靶分子包括轉譯後修飾係具有至少5 kDa的分子量。 117.             如具體實例1至112中任一例之抗原結合分子,其中該第一標靶分子不包括轉譯後修飾係具有至少10 kDa的分子量。 118.             如具體實例1至112中任一例之抗原結合分子,其中該第一標靶分子包括轉譯後修飾係具有至少10 kDa的分子量。 119.             如具體實例1至118中任一例之抗原結合分子,其中該第一標靶分子係經糖基化。 120.             如具體實例1至118中任一例之抗原結合分子,其中該第一標靶分子未經糖基化。 121.             如具體實例1至120中任一例之抗原結合分子,其中該第一標靶分子為單體。 122.             如具體實例1至120中任一例之抗原結合分子,其中該第一標靶分子為二聚體。 123.             如具體實例122之抗原結合分子,其中該第一標靶分子為同二聚體。 124.             如具體實例122之抗原結合分子,其中該第一標靶分子為異二聚體。 125.             如具體實例1至120中任一例之抗原結合分子,其中該第一標靶分子為三聚體。 126.             如具體實例125之抗原結合分子,其中該第一標靶分子為同三聚體。 127.             如具體實例1至120中任一例之抗原結合分子,其中該第一標靶分子為四聚體。 128.             如具體實例127之抗原結合分子,其中該第一標靶分子為同四聚體。 129.             如具體實例1至128中任一例之抗原結合分子,其為單特異性。 130.             如具體實例1至128中任一例之抗原結合分子,其為雙特異性。 131.             如具體實例130之抗原結合分子,其能與第一標靶分子上的第一表位和第二表位結合。 132.             如具體實例131之抗原結合分子,其係包括至少一個與第一標靶分子上的第一表位結合的Fab域和至少一個與第一標靶分子上的第二表位結合的Fab域。 133.             如具體實例132之抗原結合分子,其能同時與第一標靶分子上的不同表位結合。 134.             如具體實例130之抗原結合分子,其能與第一標靶分子和第二標靶分子結合。 135.             如具體實例134之抗原結合分子,其係包括至少一個與第一標靶分子結合的Fab域和至少一個與第二標靶分子結合的Fab域。 136.             如具體實例135之抗原結合分子,其可同時與第一標靶分子和第二標靶分子結合。 137.             如具體實例1至136中任一例之抗原結合分子,其相對於包括第一Fab和第二Fab之人類IgG抗體,係以較低的IC50 阻斷標靶分子與其受體結合。 138.             如具體實例1至137中任一例之抗原結合分子,其係以大於包括第一Fab和第二Fab之人類IgG抗體的親和力與標靶分子結合。 139.             一種接合物,其係包括如具體實例1至138中任一例之抗原結合分子和細胞毒性劑或細胞抑制劑。 140.             一種醫藥組成物,其係包括如具體實例1至138中任一例之抗原結合分子,或具體實例139之接合物和賦形劑。 141.             一種治療具有與標靶分子之表現或活性異常有關的症狀之對象之方法,該方法係包括對該對象投予有效量之根據具體實例1至138中任一例之抗原結合分子、具體實例139之接合物或具體實例140之醫藥組成物。 142.             一種於對象中抑制與標靶分子有關的分子路徑之方法,該方法係包括對該對象投予有效量之根據具體實例1至138中任一例之抗原結合分子、具體實例139之接合物或具體實例140之醫藥組成物。 143.             根據具體實例1至138中任一例之抗原結合分子、具體實例139之接合物或具體實例140的用途,係用於製造醫藥品以治療與抗原結合分子結合、接合物或分別存在醫藥組成物中的抗原結合分子或接合物結合之標靶分子有關的症狀。 144.             一種核酸分子或複數個核酸分子,其係包括一或多個核苷酸序列,其編碼如具體實例1至138中任一例之抗原結合分子。 145.             如具體實例144之一或多個核酸分子,其中該一或多個核苷酸序列各自係可操作地連接表現控制序列。 146.             一種細胞,其係經工程化用以表現如具體實例1至138中任一例之抗原結合分子。 147.             一種以一或多個表現載體所轉染之細胞,該表現載體係包括一或多個核酸序列,該核酸序列係在一或多個啟動子之控制下編碼如具體實例1至138中任一例之抗原結合分子。 148.             一種製造如具體實例1至138中任一例之抗原結合分子之方法,該方法係包括: (a)              於表現抗原結合分子之條件下培養如具體實例146或具體實例147之細胞;及 (b)              從細胞培養中回收抗原結合分子。 149.             如具體實例148之方法,其進一步係包括富集該抗原結合分子。 150.             如具體實例148或具體實例149之方法,其進一步係包括純化該抗原結合分子。 8.2          B群組特定具體實例 1.        一種抗原結合分子,其係包括: (a) 第一重鏈多肽,該第一重鏈多肽係包括:第一CH胺基酸序列;第一VH胺基酸序列;及第二CH胺基酸序列,其中該第一VH胺基酸序列係介於第一CH胺基酸序列和第二CH胺基酸序列之間;及 (b) 第二重鏈多肽,該第二重鏈多肽係包括:一第三CH胺基酸序列;第二VH胺基酸序列;及第四CH胺基酸序列,其中該第二VH胺基酸序列係介於第三CH胺基酸序列和第四CH胺基酸序列之間。 2.        如具體實例1之抗原結合分子,其中該第一CH胺基酸序列係包括位於該第一VH胺基酸序列N端的第一CH3胺基酸序列。 3.        如具體實例2之抗原結合分子,其中該第一CH3係包括H435R突變和Y436F突變。 4.        如具體實例2或具體實例3之抗原結合分子,進一步係包括將該第一VH胺基酸序列之N端連接至該第一CH3胺基酸序列之C端的第一連接子。 5.        如具體實例1至4中任一例之抗原結合分子,其中該第三CH胺基酸序列係包括位該第二VH胺基酸序列N端之第二CH3胺基酸序列。 6.        如具體實例5之抗原結合分子,進一步係包括將該第二VH胺基酸序列之N端連接至該第二CH3胺基酸序列之C端的第二連接子。 7.        如具體實例1至6中任一例之抗原結合分子,其中該第二CH胺基酸序列係包括位於該第一VH胺基酸序列C端之第一CH1胺基酸序列。 8.        如具體實例1至7中任一例之抗原結合分子,其中該第四CH胺基酸序列係包括位於該第二VH胺基酸序列C端之第二CH2胺基酸序列。 9.        如具體實例1至8中任一例之抗原結合分子,進一步係包括位於該第一CH3胺基酸序列N端之第一CH2胺基酸序列。 10.    如具體實例1至9中任一例之抗原結合分子,進一步係包括位於該第二CH3胺基酸序列N端之第二CH2胺基酸序列。 11.    如具體實例1至10中任一例之抗原結合分子,其中該抗原結合分子不包括絞鏈區雙硫鍵。 12.    如具體實例1至11中任一例之抗原結合分子,進一步係包括第一輕鏈多肽,該第一輕鏈多肽係包括:第一VL胺基酸序列;及第一CL胺基酸序列, 13.    如具體實例12之抗原結合分子,進一步係包括將第一CL連接至第一CH1之雙硫鍵。 14.    如具體實例1至13任一例之抗原結合分子,進一步係包括第二輕鏈多肽,該第二輕鏈多肽係包括:第二VL胺基酸序列;及第二CL胺基酸序列。 15.    如具體實例14之抗原結合分子,進一步係包括將第二CL連接至第二CH1之雙硫鍵。 16.    如具體實例6至15中任一例之抗原結合分子,其中該第一連接子和第二連接子各自係包括一多肽。 17.    如具體實例16之抗原結合分子,其中該第一連接子和第二連接子具有0至50個胺基酸之長度。 18.    如具體實例16至17中任一例之抗原結合分子,其中該第一連接子和第二連接子係具有相同的胺基酸序列。 19.    如具體實例16至18中任一例之抗原結合分子,其中該第一連接子和第二連接子各自係包括聚甘胺酸和絲胺酸胺基酸序列。 20.    如具體實例19之抗原結合分子,其中該聚甘胺酸和絲胺酸胺胺基酸序列係包括2至6個重複的GGGGS(SEQ ID NO:3)胺基酸序列。 21.    如具體實例20之抗原結合分子,其中該聚甘胺酸和絲胺酸胺胺基酸序列係包括(G4S)2 (SEQ ID NO:18),(G4S)3 (SEQ ID NO:4)或(G4S)4 (SEQ ID NO:19)。 22.    如具體實例14至21中任一例之抗原結合分子,其中該第一輕鏈多肽和第二輕鏈多肽係具有相同的胺基酸序列。 23.    如具體實例1至22中任一例之抗原結合分子,其中該第一重鏈多肽和該第二重鏈多肽係具有相同的胺基酸序列。 24.    如具體實例1至22中任一例之抗原結合分子,其中該第一重鏈多肽和該第二重鏈多肽係具有不同的胺基酸序列。 25.    如具體實例1至24中任一例之抗原結合分子,其中該抗原結合分子能與一或多個由下列組成之群組中選出的抗原結合:ABCF1、ACVR1、ACVR1B、ACVR2、ACVR2B、‎ACVRLI、ADORA2A、‎蛋白聚糖、AGR2、AICDA、AIF1、AIG1、‎AKAP1、AKAP2、AMH、AMHR2、ANGPT1、‎ANGPT2、ANGPTL3、‎ANGPTL4、ANPEP、APC、APOC1、AR、‎AZGP1 (鋅-a-糖蛋白)、ART-4、B7、B7.1、B7.2、BAD、BAFF、‎BAGI、BAIi、BCL2、BCL6、BDNF、BLNK、BLRl ‎‎(MDRlS)、BlyS、BMPl、‎BMP2、BMP3B (GDF10)、BMP4、‎BMP6、BMPS、BMPR1A、BMPR1B、BMPR2、BPAG1 [網蛋白(‎‎plectin)]、BRCA1、Ba-733、BAGE、‎BrE3-‎抗原、CA125、CAMEL、‎CAP-I、CASP-8/m、‎CCCL19、CCCL21、CD1、‎CD1a、CD2、CD3、CD4、CDS、CD8、‎CDI-IA、CD14、CD15、‎CD16、CD18、CD19、CD20、‎CD21、CD22、CD23、CD25、CD29、CD30、‎CD32b、CD33、CD37、‎CD38、CD40、CD40L、‎CD45、CD46、CD54、CD55、CD59、CD64、‎CD66a-e、CD67、CD70、‎CD74、CD79a、CD80、‎CD83、CD95、‎CD126、CD133、CD138、‎CD147、CD154、CDC27、‎CDK-4/m、CDKN2A、‎CXCR4、CXCR7、CXCL12、C19orf10‎ ‎(IL27w)、C3、C4A、CS、‎CSR1、CANT1、CASPI、‎CASP4、CAV1、CCBP2 (D6/JAB61)、‎CCLI (I-309)、CCLII ‎‎(eotaxin)、CCL13 (MCP-4)、CCLIS ‎‎(MIP-1d)、CCL16 (HCC-‎ ‎4)、CCL17 (TARC)、CCLIS ‎‎(PARC)、CCL19 (MIP-3b)、CCL2 (MCP-1)、MCAF、‎CCL20 (MIP-3a)、CCL21 ‎‎(MIP-‎ ‎2)、SLC、exodus-2、CCL22 ‎‎(MDC/STC-1)、CCL23 ‎‎(MPIF-‎ ‎1)、CCL24 (MPIF-‎‎2/eotaxin-2)、CCL2S ‎‎(TECK)、CCL26‎ ‎(eotaxin-3)、CCL27 ‎‎(CTACK/ILC)、CCL2S、‎CCL3 (MIP1a)、CCL4 (MIP-1b)、CCLS ‎‎(RANTES)、CCL7 (MCP-‎‎3)、CCLS (mcp-2)、CCNA1、‎CCNA2、CCND1、CCNE1、CCNE2、CCR1 ‎‎(CKR1/HM14S)、CCR2 ‎‎(mcp-1RB/RA)、CCR3 (CKR3/CMKBR3)、‎CCR4、CCRS (CMKBRSI ChemR13)、CCR6 ‎‎(CMKBR6/CKR-‎L3/STRL22/DRY6)、CCR7 (CKR7/EB1)、CCRS ‎‎(CMKBRS/TER1/CKR-LI)、CCR9 (GPR-9-6)、CCRLI ‎‎(VSHK1)、CCRL2 (L-CCR)、CD164、CDlC、CD200、CD-22、‎CD24、CD2S、CD3S、‎CD3E、CD3G、CD3Z、CD4、CD44、‎CD4SRB、CD47、CD4S、‎CDS2、CD69、CD72、‎CD79A、CD79B、CDSO、CDS1、CDS3、CDS6、‎CD137、CD13S、B7-1、B7-‎‎2、ICOSL、B7-H3、B7-H4、CD137L、‎OX40L、CDH1 (E-cadherin)、CDH10、CDH12、CDH13、‎CDHlS、CDH19、CDH20、CDHS、CDH7、CDHS、‎CDH9、CDK2、CDK3、‎CDK4、CDKS、CDK6、CDK7、‎CDK9、CDKN1A (p21 ‎Wap1/Cip1)、CDKN1B (p27Kip1)、‎CDKN1C、CDKN2A ‎‎(p16INK4a)、CDKN2B、CDKN2C、‎CDKN3、CEBPB、CER1、‎CHGA、CHGB、基丁質酶(Chitinase)、CHST1O、‎CKLFSF2、CKLFSF3、CKLFSF4、CKLFSFS、‎CKLFSF6、CKLFSF7、‎CKLFSFS、CLDN3、CLDN7 (claudin-‎‎7)、CLN3、CLU (clusterin)、CMKLR1、CMKOR1 (RDC1)、‎CNR1、COLISA1、COLIA1、COL4A3、COL6Al、‎CR2、CRP、CSF1 (M-CSF)、CSF2 (GM-CSF)、CSF3 ‎‎(GCSF)、CTLA-4、CTNNB1‎ ‎(b-catenin)、CTSB ‎‎(cathepsin B)、CX3CLI ‎‎(SCYD1)、CX3CR1 (V2S)、CXCLI ‎‎(GRO1)、CXCLIO (IP-10)、CXCL11 (I-TAC/IP-9)、‎ CXCL13、CXCL14、CXCL16、CXCL2 ‎‎(GR02)、CXCL3 (GR03)、CXCLS (ENA-7S/LIX)、‎CXCL6 (GCP-2)、CXCL9 ‎‎(MIG)、CXCR3 (GPR9/CKR-L2)、CXCR6 ‎‎(TYMSTR/‎ STRL33/Bonzo)、CYBS、‎CYC1、CYSLTR1、HIF-1-a、結腸特異性抗原-p ‎‎(CSAp)、CEA (CEACAM5)、CEACAM6、c-met、DAB2IP、DES、DKFZp4S1J011S、‎DNCLI、DPP4、DAM、‎EGFR、EGFRvlll、EGP-1、‎EGP-2、ELF2-M、Ep-CAM、E2F1、‎ECGF1、EDG1、EFNA1、EFNA3、‎EFNB2、EGF、EGFR、‎ELAC2、ENG、EN01、EN02、EN03、‎EPHB4、EPO、EREG、ERKS、ESR1、‎ESR2、F3 (TF)、FADD、‎FasL、FASN、FCER1A、FCER2、‎FCGR3A、FGF、FGF1 ‎‎(aFGF)、FGF10、FGF11、FGF12、‎FGF12B、FGF13、FGF14、‎FGF16、FGF17、FGF1S、FGF19、‎FGF2 (bFGF)、FGF20、‎FGF21、FGF22、FGF23、FGF3 (int-‎‎2)、FGF4 (HST)、FGFS、FGF7 (KGF)、‎FGFS、FGF9、FGFR3、‎FIGF ‎(VEGFD)、FILI (EPSILON)、‎FILI (ZETA)、FLJ12SS4、FLJ2SS30、FLRT1 ‎‎(纖連蛋白)、FOS、‎FOSLI (FRA-‎ ‎1 )、FY (DARC)、‎Flt-I、Flt-3、葉酸受體、‎G250 抗原、GAGE、‎GROB、GABRP ‎‎(GABAa)、GAGEB1、‎GAGEC1、GALNAC4S-6ST、GATA3、‎GDFS、GFil、GGTl、GM-‎CSF、GNAS1、GNRH1、GPR2 ‎‎(CCR10)、GPR31、GPR44、GPRS1 (FKSGSO)、‎GRCC10 (C10)、GRP、GSN ‎‎(Gelsolin)、GSTP1、HAVCR2、HDAC4、‎HDACS、HDAC7A、‎HDAC9、HGF、HIP1組織胺及組織胺受體、HLA-A、HLA-DRA、HM74、‎HMOX1、HUMCYT2A、HLA-DR、HMI 24、人類絨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及其次單元(HCG)、HER2/neu、‎HMGB-1、缺氧誘導因子‎(HIF-1)、HSP70-2M、HST-2 ‎or 1a、IGF-IR、IFN-ɣ、IFN-α、IL-2、IL-4R、IL-6R、‎IL-‎‎13R、IL-15R、IL-17R、IL-‎‎18R、IL-6、IL-8、IL-12、IL-‎‎15、IL-17、IL-18、IL-25、IGBP1、IGF1、IGF1R、IGF2、‎IGFBP2、IGFBP3、‎IGFBP6、IL-1、IL-10、IL-10RA、‎IL-10RB、IL-11、IL-11RA、IL-‎‎12、IL-12A、IL-12B、IL-12RB1、‎IL-12RB2、IL-13、IL-13RA1、IL-13RA2、IL-14、IL-1S、‎IL-1SRA、IL-16、IL-17、IL-17B、‎IL-17C、IL-17R、IL-18、IL-18BP、‎IL-18R1、IL-18RAP、IL-19、‎IL-IA、IL-1B、IL-1F10、IL-1FS、‎IL-1F6、IL-1F7、IL-1F8、‎IL-1F9、IL-1HY1、IL-1R1、IL-1R2、‎IL-1RAP、IL-1RAPL1、‎IL-1RAPL2、IL-1RL1、IL-1RL2 IL-1RN、‎IL-2、IL-20、IL-20RA、IL-21R、‎IL-22、IL-22R、IL-22RA2、IL-23、‎IL-24、IL-2S、IL-26、IL-27、‎IL-28A、IL-28B、IL-29、IL-2RA、‎IL-2RB、IL-2RG、IL-3、IL-30、‎IL-3RA、IL-4、IL-4R、IL-S、IL-5RA、IL-6、‎IL-6R、IL-6ST (糖蛋白 ‎130)、IL-7、IL-7R、IL-S、‎IL-SRA、IL-SRB、IL-9、‎IL-9R、IL-K、INHA、INHBA、INSL3、‎INSL4、IRAK1、IRAK2、ITGA1、ITGA2、ITGA3、‎ITGA6 (a6整合素)、‎ITGAV、ITGB3、ITGB4 (b4 整合素)類胰島素生長因子-I (IGF-1)、ICEBERG、ICOSL、ID2、IFN-a、IFNA1、‎IFNA2、IFNA4 IFNAS、‎IFNA6、IFNA7、IFNB1、IFNW1、JAG1、JAK1、‎JAK3、JUN、K6HF、KAi1、KDR、KITLG、‎KLFS (GC Box BP)、KLF6、KLK10、KLK12、KLK13、‎KLK14、KLK1S、KLK3、‎KLK4、KLKS、KLK6、KLK9、KRT1、‎KRT19 (角蛋白(Keratin)19)、‎KRT2A、KRTHB6 (毛髮特異性第II型角蛋白)、‎KC4-抗原、KS-1-抗原、‎KS 1-4、Le-Y、LDR/FUT、LAMAS、LEP ‎(leptin)、Lingo-p7S、Lingo-‎Troy、LPS、LTA (TNF-b)、‎LTB、LTB4R (GPR16)、LTB4R2、‎LTBR、MACMARCKS、‎MAG或Omgp、MAP2K7 (c-‎Jun)、MDK、MIB1、midkine、‎MIF、MIP-2、MKI67 (Ki-67)、‎MMP2、MMP9、MS4A1、‎MSMB、MT3 (金屬硫蛋白-III)、‎MTSS1、MUC1 (黏蛋白)、MYC、MYD88、巨噬細胞移動抑制因子(MIF)、‎MAGE、MAGE-3、MART-1、‎MART-2、NY-ES0-1、TRAG-3、‎mCRP、MCP-1、MIP-1A、‎MIP-1B、MIF、MUC1、‎MUC2、MUC3、MUC4、MUC5、MUM-1/2、‎MUM-3、NCA66、NCA95、‎NCA90、NCK2、‎neurocan、NFKB1、NFKB2、‎NGFB ‎(NGF)、NGFR、NgR-Lingo、‎NgR-Nogo66 (Noga)、‎NgRp7S、NgR-Troy、NME1 (NM23A)、‎NOXS、NPPB、NROB1、NROB2、NR1D1、NR1D2、‎NRIH2、NRIH3、NRIH4、NR1I2、NR1I3、NR2C1、‎NR2C2、NR2E1、NR2E3、‎NR2F1、NR2F2、NR2F6、NR3C1、‎NR3C2、NR4A1、NR4A2、NR4A3、NRSA1、NRSA2、‎NR6A1、NRP1、NRP2、‎NTSE、NTN4、ODZ1、OPRD1、‎PCSK9、P2RX7、PAP、‎PART1、PATE、PAWR、PCA3、‎PCNA、PD-1、PD-L1、α4β7、OX40、GITR、TIM-3、Lag-‎‎3、B7-H3、B7-H4、GDFS、‎CGRP、Lingo-I、IXa因子、‎X因子、ICOS、GARP、BTLA、CD160、RORI、2B4、KIR、‎CD27、OX40、‎A2aR、PDGFA、PDGFB、PECAM1、‎PF4 (CXCL4)、PGF、PGR、phosphacan、PIAS2、‎PIK3CG、PLAU (uPA)、‎PLG、PLXDC1、PPBP (CXCL7)、‎PPID、PR1、PRKCQ、‎PRKD1、PRL、PROC、PROK2、‎PSAP、PSCA、PTAFR、‎PTEN、PTGS2 (COX-2)、PTN、胰臟癌‎黏蛋白、胎盤生長因子、‎p53、PLAGL2、前列腺酸性磷酸酶、PSA、‎PRAME、PSMA、‎10 PIGF、ILGF、ILGF-IR、‎IL-6、RS5、RANTES、RAC2 (p21Rac2)、RARB、‎RGS1、RGS13、RGS3、RNFl10 ‎‎(ZNF144)、ROB02、‎S100A2、SCGB1D2 (親脂素(lipophilin)B)、‎SCGB2A1 (乳球蛋白(mammaglobin)2)、SCGB2A2 (乳球蛋白(mammaglobin)‎‎1)、SCYE1 (內皮單核細胞活化細胞激素)、SDF2、‎SERPINA1、SERPINA3、SERPINBS (maspin)、‎SERPINE1 (PAI-1)、‎SERPINF1、SHBG、SLA2、SLC2A2、‎SLC33A1、SLC43A1、SLIT2、SPP1、SPRR1B (Sprl)、‎ST6GAL1、STAB1、STATE、STEAP、STEAP2、‎TIOI、SAGE、5100、存活蛋白(‎survivin)、存活蛋白-2B、TAC、TAG-72、‎tenascin、TRAIL受體、‎TNF-α、Tn-抗原、‎ThomsonFriedenreich 抗原、腫瘤壞死抗原、TB4R2、‎TBX21、TCP10、TDGF1、‎TEK、TGFA、TGFB1、TGFBlil、‎TGFB2、TGFB3、TGFBI、TGFBR1、TGFBR2、‎TGFBR3、TH1L、THBS1 ‎‎(血小板反應素-1)、THBS2、THBS4、THPO、‎TIE (Tie-1)、TIMP3、組織因子、TLR10、‎TLR2、TLR3、TLR4、TLRS、‎TLR6、TLR7、TLRS、TLR9、TNF、‎TNF-a、TNFAIP2 (B94)、TNFAIP3、TNFRSF11A、‎TNFRSF1A、TNFRSF1B、TNFRSF21、TNFRSFS、‎TNFRSF6 (Fas)、‎TNFRSF7、TNFRSFS、TNFRSF9、‎TNFSF10 (TRAIL)、TNFSF11 ‎(TRANCE)、TNFSF12 ‎‎(AP03L)、TNFSF13 (April)、TNFSF13B、TNFSF14 ‎‎(HVEM-L)、TNFSF1S ‎‎(VEGI)、TNFSF18、TNFSF4 (OX40配體)、TNFSFS (CD40‎配體)、TNFSF6 (FasL)、‎TNFSF7 (CD27配體)、‎TNFSFS ‎(CD30配體)、TNFSF9 (4-‎lBB配體)、TOLLIP、類鐸受體(Toll-‎like receptor)、TOP2A ‎‎(拓撲異構酶Iia)、TPS3、‎TPM1、TPM2、TRADD、‎TRAF1、TRAF2、TRAF3、‎TRAF4、TRAPS、TRAF6、TREM1、TREM2、‎TRPC6、TSLP、TWEAK、VEGFR、ED-B ‎纖連蛋白、WT-1、17-‎IA 抗原、互補因子C3、‎C3a、C3b、C5a、CS、血管新生標記、bcl-‎‎2、bcl-6、Kras、cMET、CD19/CD3、‎BCMA/CD3、EGFR、HER3、‎IL17RA/IL7R、IL-6/IL-23、‎IL1/‎ IL-8、IL-6、IL-6R/IL-21、‎IL-21R、ANG2/VEGF、‎VEGF/PDGFR-β、‎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受體2/CD3、‎PSMA/CD3、EPCAM/CD3、VEGFR-1、‎VEGFR-2、‎VEGFR-3、VEGFB、VEGFC、‎versican、VHL CS、VLA-4、c-‎FMS/CSFIR、RET、HER3、‎HER4、IGFR、PDGFR、c-KIT、BCR、‎整合素、MMPs VEGF、‎EGF、PIGF、PDGF、HGF、血管生成素、ERBB-‎‎3/C-MET、ERBB-2/C-MET、EGF受體l/CD3、‎EGFR/HER3、PSCA/CD3、‎C-MET/CD3、ENDOSIALIN/CD3、‎EPCAM/CD3、IGF-‎‎1R/CD3、FAPALPHA/CD3、‎EGFR/IGF-IR、IL ‎25 17A/F、EGF受體l/CD3和CD19/CD16、KHI、Tn-‎抗原、TF-抗原、CD44、糖脂質、鞘糖脂(glycosphingolipid)例如30 Gg3、Gb3、GD3、GD2、‎Gb5、Gm1、Gm2、唾液酸四醯基鞘胺醇(sialyltetraosylceramide)、XCL1 (lymphotactin)、XCL2 ‎‎(SCM-1b)、XCR1 (GPRS/‎ CCXCR1)、YY1及ZFPM2。 26.    如具體實例1至24中任一例之抗原結合分子,其中該抗原結合分子能與由下列組成之群組中選出的成對標靶抗原結合:CD137和CD20、CD137和EGFR、‎CD137‎和Her-2、CD137和PD-‎‎1、CD137和PDL-1、‎VEGF和PD-L1、Lag-3和TIM-3、‎OX40和PD-1、TIM-3和PD-1、TIM-3和PDL-1、‎EGFR和DLL-4、CD138和CD20、CDI 38和CD40、‎CDI 9和CD20、CD20和CD3、CD3和CD33、CD3和CD133、CD47和CD20、‎CD38‎和CD138、CD38和CD20、CD20和CD22、‎CD38和CD40、CD40和CD20、‎CD-8和IL-6、CSPGs和RGM A、CTLA-4和BTN02、‎IGF1和IGF2、IGF1/2和Erb2B、IGF-1R和EGFR、‎EGFR和CD13、IGF-1R和ErbB3、EGFR-2和IGFR、‎VEGFR-2和Met、VEGF-‎A和血管生成素-2 (Ang-2)、‎IL-12和TWEAK、IL-13和IL-1β、PDGFR和VEGF、EpCAM和CD3、‎Her2和CD3、CD19和CD3、‎EGFR和Her3、CD16a和CD30、CD30和PSMA、EGFR和CD3、CEA和CD3、‎TROP-2‎和HSG、TROP-2和CD3、MAG和RGM A、‎NgR和RGM A、NogoA和RGM ‎A、OMGp和RGM A、‎PDL-1‎和CTLA-4、CTLA-4和PD-1、PD-1和TIM-3、‎RGMA和RGM B、Te38和TNFa、TNFa和Blys、‎TNFa和CD-22、TNFa和CTLA-4域、TNFa和GP130、TNFa和IL-12p40,以及TNFa和RANK配體。 27.    如具體實例1至24中任一例之抗原結合分子,其中該抗原結合分子能與一或二種由下列組成之群組中選出的細胞激素、細胞激素相關蛋白和細胞激素受體結合:BMP1、BMP2、BMP3B ‎(GDF10)、BMP4、BMP6、‎BMP8、CSF1 (M-CSF)、‎CSF2‎ ‎(GM-CSF)、CSF3 (G-‎CSF)、EPO、FGF1 (aFGF)、‎FGF2‎ ‎(bFGF)、FGF3 (int-2)、‎FGF4 (HST)、FGF5、FGF6 ‎‎(HST-2)、FGF7 (KGF)、FGF9、‎FGF10、FGF11、FGF12、‎FGF12B、FGF14、FGF16、FGF17、‎FGF19、FGF20、FGF21、‎FGF23、IGF1、IGF2、IFNA1、IFNA2、‎IFNA4、IFNA5、IFNA6、IFNA7、IFNB1、IFNG、‎IFNW1、FILI、FILI ‎‎(EPSILON)、FILI (ZETA)、ILIA、ILIB、‎IL2、IL3、IL4、IL5、IL6、IL7、IL8、IL9、ILIO、ILi1、ILI2A、‎ILI2B、ILI3、ILI4、ILI5、ILI6、ILI7、ILI7B、ILI8、ILI9、‎IL20、IL22、IL23、IL24、IL25、IL26、IL27、IL28A、‎IL28B、IL29、IL30、PDGFA、FGER1、FGFR2、FGFR3、‎EGFR、RORI、2B4、KIR、‎CD137、CD27、OX40、CD40L、‎A2aR、CD48、B7-1、B7-2、‎ICOSL、B7-H3、B7-H4、CD137L、‎OX40L、CD70、CD40、‎PDGFB、TGFA、TGFB1、TGFB2、‎TGFB3、LTA (TNF-b)、LTB、‎TNF ‎(TNF-a)、TNFSF4 (OX40配體)、TNFSF5 (CD40配體)、TNFSF6 (FasL)、TNFSF7 ‎‎(CD27配體)、TNFSF8 ‎‎(CD30‎配體)、TNFSF9 (4-1BB配體)、TNFSF10 (TRAIL)、TNFSF11 (TRANCE)、‎TNFSF12 (AP03L)、‎TNFSF13‎ ‎(April)、TNFSF13B、‎TNFSF14 (HVEM-L)、‎TNFSF15‎ ‎(VEGI)、TNFSF18、FIGF ‎‎(VEGFD)、VEGF、VEGFB、VEGFC、ILIR1、ILIR2、‎ILIRLI、ILIRL2、IL2RA、‎IL2RB、IL2RG、IL3RA、IL4R、‎IL5RA、IL6R、IL 7R、IL8RA、‎IL8RB、IL9R、ILIORA、ILIORB、‎IL11RA、ILI2RB1、ILI2RB2、ILI3RA1、ILI3RA2、ILI5RA、‎ILI7R、ILI8R1、IL20RA、IL21R、IL22R、IL1HY1、‎ILIRAP、ILIRAPLI、‎ILIRAPL2、ILIRN、IL6ST、ILI8BP、‎ILI8RAP、IL22RA2、AIF1、‎HGF、LEP (leptin)、PTN和THPO。 28.    如具體實例1至24中任一例之抗原結合分子,其中該抗原結合分子能與一或多種由下列組成之群組中選出的趨化激素、趨化激素受體和趨化激素相關蛋白結合:CCLI (I-309)、CCL2 ‎‎(MCP-1/MCAF)、CCL3 ‎‎(MIP1a)、CCL4 (MIP-1b)、CCL5 ‎‎(RANTES)、CCL7 (MCP-‎‎3)、CCL8 (mcp-2)、CCLII ‎‎(eotaxin)、CCLI3 (MCP-4)、‎CCLI5‎ ‎(MIP-1 d)、CCLI 6 (HCC-4 ‎‎)、CCLI 7 (TARC)、CCLI 8‎ ‎(PARC)、CCLI9 (MIP-3b)、‎CCL20 (MIP-3a)、CCL21 ‎‎(SLC/‎ exodus-2)、CCL22 ‎‎(MDC/STC-1)、CCL23 ‎‎(MPIF-1)、CCL24 (MPIF-2/eotaxin-2)、‎CCL25 (TECK)、CCL26 ‎‎(eotaxin-‎ ‎3)、CCL27 (CTACK/ILC)、‎CCL28、CXCLI (GRO1)、CXCL2 (GR02)、CXCL3 ‎‎(GR03)、CXCL5 (ENA-78)、CXCL6 (GCP-2)、CXCL9 ‎‎(MIG)、CXCLIO (IP 10)、‎CXCL11 (I-TAC)、CXCL12 ‎‎(SDF1)、CXCL13、CXCL14、CXCL16、PF4 (CXCL4)、‎PPBP (CXCL7)、CX3CL1‎ ‎(SCYD1)、SCYE1、XCL1 ‎‎(lymphotactin)、XCL2 ‎‎(SCM-1b)、BLR1 (MDR15)、CCBP2 ‎‎(D6/JAB61)、CCR1 (CKR1/‎ HM145)、CCR2 (mcp-‎1RB/RA)、CCR3 ‎‎(CKR3/CMKBR3)、CCR4、CCR5 ‎‎(CMKBR5/ChemR13)、‎CCR6 (CMKBR6/‎ CKR-L3/STRL22/DRY6)、‎CCR7 (CKR7/EBI1)、CCRS ‎(CMKBR8/TER1/CKR-L1)、‎CCR9 (GPR-9-6)、CCRL1‎ ‎(VSHK1)、CCRL2 (L-CCR)、‎XCR1 (GPR5/CCXCR1)、CMKLR1、CMKOR1 (RDC1)、‎CX3CR1 (V28)、CXCR4、GPR2 (CCR10)、GPR31、‎GPR81 (FKSGSO)、‎CXCR3‎ ‎(GPR9/CKR-L2)、CXCR6 ‎‎(TYMSTR/STRL33/Bonzo)、HM74、ILSRA (IL8Ra)、‎ILSRB (IL8Rb)、LTB4R ‎‎(GPR16)、TCP10、CKLFSF2、‎CKLFSF3、CKLFSF4、‎CKLFSF5、CKLFSF6、CKLFSF7、‎CKLFSFS、BDNF、C5R1、‎CSF3、GRCC10 (C10)、EPO、FY ‎‎(DARC)、GDF5、HIF1A、‎ILS、PRL、RGS3、RGS13、‎SDF2、SLIT2、TLR2、TLR4、‎TREM1、TREM2和VHL。 29.    如具體實例1至24中任一例之抗原結合分子,其中該抗原結合分子能與成對的細胞激素結合。 30.    如具體實例29之抗原結合分子,其中該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能與由下列組成之群組中選出的成對細胞激素結合:TSLP、IL-1a和IL-Ιβ、IL-12和IL-18、TNFa和IL-23、TNFa和IL-13、TNF和IL-18、TNF和IL-12、TNF和IL-1beta、TNF和MIF、TNF和IL-6、TNF和IL-6受體、TNF和IL-17、IL-17和IL-20、IL-17和IL-23、TNF和IL-15、TNF和VEGF、VEGFR和EGFR、PDGFR和VEGF、IL-13和IL-9、IL-13和IL-4、IL-13和IL-5、IL-13和IL-25、IL-13和TARC、IL-13和MDC、IL-13和MIF、IL-13和TGF-β、IL-13和LHR促效劑、IL-13和CL25、IL-13和SPRR2a、IL-13和SPRR2b、IL-13和ADAM 8,及TNFa和PGE4、IL-13和PED2,以及TNF和PEG2。 31.    如具體實例1至30中任一例之抗原結合分子,其中該雙特異性抗原結合分子,相對於單特異性抗體或對各表位具特異性的抗體片段,係以類似或較大親和力與各表位結合。 32.    如具體實例1至31中任一例之抗原結合分子,其中該抗原結合分子係具有促效劑功能。 33.    如具體實例1至31中任一例之抗原結合分子,其中該抗原結合分子係具有相對於親代抗體具有類似或較低的IC50之阻斷功能,視需要其中該親代抗體為IgG同型之人類抗體。 34.    如具體實例1至33中任一例之抗原結合分子,其中該抗原結合分子為對單一配體具雙特異性且相對於親代抗體,係形成較高量的1:1配體複合物。 35.    一種抗原結合分子,係包括: 第一抗原結合Fab域,其係特異性結合第一表位; 第二抗原結合Fab域,其係特異性結合第二表位,其中第二表位係不同於第一表位; Fc域,其包括第一重鏈多肽和一第二重鏈多肽之; 第一連接子,其係將該第一抗原結合Fab域之重鏈N端連接至第一重鏈多肽之C端;及 第二連接子,其係將該第二抗原結合Fab域之重鏈N端連接至第二重鏈多肽之C端。 36.    如具體實例35之抗原結合分子,其中該第一重鏈多肽係包括: 第一CH胺基酸序列; 第一VH胺基酸序列;及 第二CH胺基酸序列,其中該第一VH胺基酸序列係介於第一CH胺基酸序列和第二CH胺基酸序列之間。 37.    如具體實例36之抗原結合分子,其中該第一CH胺基酸序列係包括位於第一VH胺基酸序列N端之第一CH3胺基酸序列。 38.    如具體實例36之抗原結合分子,其中該第一CH係包括H435R突變和Y436F突變。 39.    如具體實例35至38中任一例之抗原結合分子,其中該第二重鏈多肽係包括: 第三CH胺基酸序列; 第二VH胺基酸序列;及 第四CH胺基酸序列,其中該第二VH胺基酸序列係介於第三CH胺基酸序列和第四CH胺基酸序列之間。 40.    如具體實例39之抗原結合分子,其中該第一CH胺基酸序列係包括位於該第一VH胺基酸序列N端之第一CH3胺基酸序列。 41.    如具體實例40之抗原結合分子,其中該第一CH3係包括H435R突變和Y436F突變。 42.    如具體實例40或具體實例41之抗原結合分子,進一步係包括第一連接子,其係將第一VH胺基酸序列的N端連接至第一CH3胺基酸序列的C端。 43.    如具體實例35-42中任一例之抗原結合分子,其中該第三CH胺基酸序列係包括位於第二VH胺基酸序列N端之第二CH3胺基酸序列。 44.    如具體實例43之抗原結合分子,進一步係包括第二連接子,其係將該第二VH胺基酸序列之N端連接至第二CH3胺基酸序列之C端。 45.    如具體實例35至44中任一例之抗原結合分子,其中該第二CH胺基酸序列係包括位於第一VH胺基酸序列C端之第一CH1胺基酸序列。 46.    如具體實例35至45中任一例之抗原結合分子,其中該第四CH胺基酸序列係包括位於該第二VH胺基酸序列C端之第二CH1胺基酸序列。 47.    如具體實例35至46中任一例之抗原結合分子,進一步係包括位於第一CH3胺基酸序列N端之第一CH2胺基酸序列。 48.    如具體實例35至47中任一例之抗原結合分子,進一步係包括位於第二CH3胺基酸序列N端之第二CH2胺基酸序列。 49.    如具體實例35至48中任一例之抗原結合分子,其中該抗原結合分子不包括絞鏈區雙硫鍵。 50.    如具體實例35-49中任一例之抗原結合分子,進一步係包括第一輕鏈多肽,該第一輕鏈多肽係包括:第一VL胺基酸序列;及第一CL胺基酸序列。 51.    如具體實例50之抗原結合分子,進一步係包括連接第一CL與第一CH1之雙硫鍵。 52.    如具體實例35至51中任一例之抗原結合分子,進一步係包括第二輕鏈多肽,該第二輕鏈多肽係包括:第二VL胺基酸序列;及第二CL胺基酸序列。 53.    如具體實例52之抗原結合分子,進一步係包括連接第二CL與第二CH1之雙硫鍵。 54.    如具體實例44至53中任一例之抗原結合分子,其中該第一連接子和第二連接子各自係包括一多肽。 55.    如具體實例54之抗原結合分子,其中該第一連接子和第二連接子係具有0至50個胺基酸之長度。 56.    如具體實例54至55中任一例之抗原結合分子,其中該第一連接子和第二連接子係具有相同的胺基酸序列。 57.    如具體實例54至56中任一例之抗原結合分子,其中該第一連接子和第二連接子各自係包括聚甘胺酸和絲胺酸胺基酸序列。 58.    如具體實例57之抗原結合分子,其中該聚甘胺酸和絲胺酸胺基酸序列係包括2至6個重複的GGGGS(SEQ ID NO:3)胺基酸序列。 59.    如具體實例58之抗原結合分子,其中該聚甘胺酸和絲胺酸胺基酸序列係包括(G4S)2 (SEQ ID NO:18),(G4S)3 (SEQ ID NO:4)或(G4S)4 (SEQ ID NO:19)。 60.    如具體實例52-59中任一例之抗原結合分子,其中該第一輕鏈多肽和第二輕鏈多肽係具有相同的胺基酸序列。 61.    如具體實例35-60中任一例之抗原結合分子,其中該第一重鏈多肽和該第二重鏈多肽係具有相同的胺基酸序列。 62.    如具體實例35-60中任一例之抗原結合分子,其中該第一重鏈多肽和該第二重鏈多肽係具有不同的胺基酸序列。 63.    如具體實例35至61中任一例之抗原結合分子,其中該抗原結合分子能與一或多個由下列組成之群組中選出的抗原結合:ABCF1、ACVR1、ACVR1B、ACVR2、ACVR2B、‎ACVRLI、ADORA2A、‎蛋白聚糖、AGR2、AICDA、AIF1、AIG1、‎AKAP1、AKAP2、AMH、AMHR2、ANGPT1、‎ANGPT2、ANGPTL3、‎ANGPTL4、ANPEP、APC、APOC1、AR、‎AZGP1 (鋅-a-糖蛋白)、ART-4、B7、B7.1、B7.2、BAD、BAFF、‎BAGI、BAIi、BCL2、BCL6、BDNF、BLNK、BLRl ‎‎(MDRlS)、BlyS、BMPl、‎BMP2、BMP3B (GDF10)、BMP4、‎BMP6、BMPS、BMPR1A、BMPR1B、BMPR2、BPAG1 [網蛋白(‎‎plectin)]、BRCA1、Ba-733、BAGE、‎BrE3-‎抗原、CA125、CAMEL、‎CAP-I、CASP-8/m、‎CCCL19、CCCL21、CD1、‎CD1a、CD2、CD3、CD4、CDS、CD8、‎CDI-IA、CD14、CD15、‎CD16、CD18、CD19、CD20、‎CD21、CD22、CD23、CD25、CD29、CD30、‎CD32b、CD33、CD37、‎CD38、CD40、CD40L、‎CD45、CD46、CD54、CD55、CD59、CD64、‎CD66a-e、CD67、CD70、‎CD74、CD79a、CD80、‎CD83、CD95、‎CD126、CD133、CD138、‎CD147、CD154、CDC27、‎CDK-4/m、CDKN2A、‎CXCR4、CXCR7、CXCL12、C19orf10‎ ‎(IL27w)、C3、C4A、CS、‎CSR1、CANT1、CASPI、‎CASP4、CAV1、CCBP2 (D6/JAB61)、‎CCLI (I-309)、CCLII ‎‎(eotaxin)、CCL13 (MCP-4)、CCLIS ‎‎(MIP-1d)、CCL16 (HCC-‎ ‎4)、CCL17 (TARC)、CCLIS ‎‎(PARC)、CCL19 (MIP-3b)、CCL2 (MCP-1)、MCAF、‎CCL20 (MIP-3a)、CCL21 ‎‎(MIP-‎ ‎2)、SLC、exodus-2、CCL22 ‎‎(MDC/STC-1)、CCL23 ‎‎(MPIF-‎ ‎1)、CCL24 (MPIF-‎‎2/eotaxin-2)、CCL2S ‎‎(TECK)、CCL26‎ ‎(eotaxin-3)、CCL27 ‎‎(CTACK/ILC)、CCL2S、‎CCL3 (MIP1a)、CCL4 (MIP-1b)、CCLS ‎‎(RANTES)、CCL7 (MCP-‎‎3)、CCLS (mcp-2)、CCNA1、‎CCNA2、CCND1、CCNE1、CCNE2、CCR1 ‎‎(CKR1/HM14S)、CCR2 ‎‎(mcp-1RB/RA)、CCR3 (CKR3/CMKBR3)、‎CCR4、CCRS (CMKBRSI ChemR13)、CCR6 ‎‎(CMKBR6/CKR-‎L3/STRL22/DRY6)、CCR7 (CKR7/EB1)、CCRS ‎‎(CMKBRS/TER1/CKR-LI)、CCR9 (GPR-9-6)、CCRLI ‎‎(VSHK1)、CCRL2 (L-CCR)、CD164、CDlC、CD200、CD-22、‎CD24、CD2S、CD3S、‎CD3E、CD3G、CD3Z、CD4、CD44、‎CD4SRB、CD47、CD4S、‎CDS2、CD69、CD72、‎CD79A、CD79B、CDSO、CDS1、CDS3、CDS6、‎CD137、CD13S、B7-1、B7-‎‎2、ICOSL、B7-H3、B7-H4、CD137L、‎OX40L、CDH1 (E-cadherin)、CDH10、CDH12、CDH13、‎CDHlS、CDH19、CDH20、CDHS、CDH7、CDHS、‎CDH9、CDK2、CDK3、‎CDK4、CDKS、CDK6、CDK7、‎CDK9、CDKN1A (p21 ‎Wap1/Cip1)、CDKN1B (p27Kip1)、‎CDKN1C、CDKN2A ‎‎(p16INK4a)、CDKN2B、CDKN2C、‎CDKN3、CEBPB、CER1、‎CHGA、CHGB、基丁質酶(Chitinase)、CHST1O、‎CKLFSF2、CKLFSF3、CKLFSF4、CKLFSFS、‎CKLFSF6、CKLFSF7、‎CKLFSFS、CLDN3、CLDN7 (claudin-‎‎7)、CLN3、CLU (clusterin)、CMKLR1、CMKOR1 (RDC1)、‎CNR1、COLISA1、COLIA1、COL4A3、COL6Al、‎CR2、CRP、CSF1 (M-CSF)、CSF2 (GM-CSF)、CSF3 ‎‎(GCSF)、CTLA-4、CTNNB1‎ ‎(b-catenin)、CTSB ‎‎(cathepsin B)、CX3CLI ‎‎(SCYD1)、CX3CR1 (V2S)、CXCLI ‎‎(GRO1)、CXCLIO (IP-10)、CXCL11 (I-TAC/IP-9)、‎ CXCL13、CXCL14、CXCL16、CXCL2 ‎‎(GR02)、CXCL3 (GR03)、CXCLS (ENA-7S/LIX)、‎CXCL6 (GCP-2)、CXCL9 ‎‎(MIG)、CXCR3 (GPR9/CKR-L2)、CXCR6 ‎‎(TYMSTR/‎ STRL33/Bonzo)、CYBS、‎CYC1、CYSLTR1、HIF-1-a、結腸特異性抗原-p ‎‎(CSAp)、CEA (CEACAM5)、CEACAM6、c-met、DAB2IP、DES、DKFZp4S1J011S、‎DNCLI、DPP4、DAM、‎EGFR、EGFRvlll、EGP-1、‎EGP-2、ELF2-M、Ep-CAM、E2F1、‎ECGF1、EDG1、EFNA1、EFNA3、‎EFNB2、EGF、EGFR、‎ELAC2、ENG、EN01、EN02、EN03、‎EPHB4、EPO、EREG、ERKS、ESR1、‎ESR2、F3 (TF)、FADD、‎FasL、FASN、FCER1A、FCER2、‎FCGR3A、FGF、FGF1 ‎‎(aFGF)、FGF10、FGF11、FGF12、‎FGF12B、FGF13、FGF14、‎FGF16、FGF17、FGF1S、FGF19、‎FGF2 (bFGF)、FGF20、‎FGF21、FGF22、FGF23、FGF3 (int-‎‎2)、FGF4 (HST)、FGFS、FGF7 (KGF)、‎FGFS、FGF9、FGFR3、‎FIGF ‎(VEGFD)、FILI (EPSILON)、‎FILI (ZETA)、FLJ12SS4、FLJ2SS30、FLRT1‎(纖連蛋白)、FOS、‎FOSLI (FRA-‎‎1)、FY (DARC)、‎Flt-I、Flt-3、葉酸受體、‎G250抗原、GAGE、‎GROB、GABRP ‎‎(GABAa)、GAGEB1、‎GAGEC1、GALNAC4S-6ST、GATA3、‎GDFS、GFil、GGTl、GM-‎CSF、GNAS1、GNRH1、GPR2 ‎‎(CCR10)、GPR31、GPR44、GPRS1 (FKSGSO)、‎GRCC10 (C10)、GRP、GSN ‎‎(Gelsolin)、GSTP1、HAVCR2、HDAC4、‎HDACS、HDAC7A、‎HDAC9、HGF、HIP1組織胺及組織胺受體、HLA-A、HLA-DRA、HM74、‎HMOX1、HUMCYT2A、HLA-DR、HMI 24、人類絨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及其次單元、HER2/neu、‎HMGB-1、缺氧誘導因子‎(HIF-1)、HSP70-2M、HST-2或1a、IGF-IR、IFN-ɣ、IFN-α、IL-2、IL-4R、IL-6R、‎IL-‎‎13R、IL-15R、IL-17R、IL-‎‎18R、IL-6、IL-8、IL-12、IL-‎‎15、IL-17、IL-18、IL-25、IGBP1、IGF1、IGF1R、IGF2、‎IGFBP2、IGFBP3、‎IGFBP6、IL-1、IL-10、IL-10RA、‎IL-10RB、IL-11、IL-11RA、IL-‎‎12、IL-12A、IL-12B、IL-12RB1、‎IL-12RB2、IL-13、IL-13RA1、IL-13RA2、IL-14、IL-1S、‎IL-1SRA、IL-16、IL-17、IL-17B、‎IL-17C、IL-17R、IL-18、IL-18BP、‎IL-18R1、IL-18RAP、IL-19、‎IL-IA、IL-1B、IL-1F10、IL-1FS、‎IL-1F6、IL-1F7、IL-1F8、‎IL-1F9、IL-1HY1、IL-1R1、IL-1R2、‎IL-1RAP、IL-1RAPL1、‎IL-1RAPL2、IL-1RL1、IL-1RL2 IL-1RN、‎IL-2、IL-20、IL-20RA、IL-21R、‎IL-22、IL-22R、IL-22RA2、IL-23、‎IL-24、IL-2S、IL-26、IL-27、‎IL-28A、IL-28B、IL-29、IL-2RA、‎IL-2RB、IL-2RG、IL-3、IL-30、‎IL-3RA、IL-4、IL-4R、IL-S、IL-5RA、IL-6、‎IL-6R、IL-6ST (糖蛋白 ‎130)、IL-7、IL-7R、IL-S、‎IL-SRA、IL-SRB、IL-9、‎IL-9R、IL-K、INHA、INHBA、INSL3、‎INSL4、IRAK1、IRAK2、ITGA1、ITGA2、ITGA3、‎ITGA6(a6整合素)、‎ITGAV、ITGB3、ITGB4 (b4‎整合素)類胰島素生長因子-I (IGF-1)、ICEBERG、ICOSL、ID2、IFN-a、IFNA1、‎IFNA2、IFNA4 IFNAS、‎IFNA6、IFNA7、IFNB1、IFNW1,‎、JAG1、JAK1、‎JAK3、JUN、K6HF、KAi1、KDR、KITLG、‎KLFS (GC Box BP)、KLF6、KLK10、KLK12、KLK13、‎KLK14、KLK1S、KLK3、‎KLK4、KLKS、KLK6、KLK9、KRT1、‎KRT19 (角蛋白19)、‎KRT2A、KRTHB6(毛髮特異性第II型角蛋白)、‎KC4-抗原、KS-1-抗原、‎KS 1-4、Le-Y、LDR/FUT、LAMAS、LEP ‎(leptin)、Lingo-p7S、Lingo-‎Troy、LPS、LTA (TNF-b)、‎LTB、LTB4R (GPR16)、LTB4R2、‎LTBR、MACMARCKS、‎MAG或Omgp、MAP2K7 (c-‎Jun)、MDK、MIB1、midkine、‎MIF、MIP-2、MKI67 (Ki-67)、‎MMP2、MMP9、MS4A1、‎MSMB、MT3 (金屬硫蛋白-III)、‎MTSS1、MUC1(黏蛋白)、MYC、MYD88、巨噬細胞移動抑制因子(MIF)、‎MAGE、MAGE-3、MART-1、‎MART-2、NY-ES0-1、TRAG-3、‎mCRP、MCP-1、MIP-1A、‎MIP-1B、MIF、MUC1、‎MUC2、MUC3、MUC4、MUC5、MUM-1/2、‎MUM-3、NCA66、NCA95、‎NCA90、NCK2、‎neurocan、NFKB1、NFKB2、‎NGFB ‎(NGF)、NGFR、NgR-Lingo、‎NgR-Nogo66 (Noga)、‎NgRp7S、NgR-Troy、NME1 (NM23A)、‎NOXS、NPPB、NROB1、NROB2、NR1D1、NR1D2、‎NRIH2、NRIH3、NRIH4、NR1I2、NR1I3、NR2C1、‎NR2C2、NR2E1、NR2E3、‎NR2F1、NR2F2、NR2F6、NR3C1、‎NR3C2、NR4A1、NR4A2、NR4A3、NRSA1、NRSA2、‎NR6A1、NRP1、NRP2、‎NTSE、NTN4、ODZ1、OPRD1、‎PCSK9、P2RX7、PAP、‎PART1、PATE、PAWR、PCA3、‎PCNA、PD-1、PD-L1、α4β7、OX40、GITR、TIM-3、Lag-‎‎3、B7-H3、B7-H4、GDFS、‎CGRP、Lingo-I、IXa因子、‎X因子、ICOS、GARP、BTLA、CD160、RORI、2B4、KIR、‎CD27、OX40、‎A2aR、PDGFA、PDGFB、PECAM1、‎PF4 (CXCL4)、PGF、PGR、phosphacan、PIAS2、‎PIK3CG、PLAU (uPA)、‎PLG、PLXDC1、PPBP (CXCL7)、‎PPID、PR1、PRKCQ、‎PRKD1、PRL、PROC、PROK2、‎PSAP、PSCA、PTAFR、‎PTEN、PTGS2 (COX-2)、PTN、胰臟癌‎黏蛋白、胎盤生長因子、‎p53、PLAGL2、前列腺酸性磷酸酶、PSA、‎PRAME、PSMA、‎10 PIGF、ILGF、ILGF-IR、‎IL-6、RS5、RANTES、RAC2 (p21Rac2)、RARB、‎RGS1、RGS13、RGS3、RNFl10 ‎‎(ZNF144)、ROB02、‎S100A2、SCGB1D2 (親脂素B)、‎SCGB2A1 (乳球蛋白‎‎2)、SCGB2A2 (乳球蛋白1)、SCYE1(內皮單核細胞活化細胞激素)、SDF2、‎SERPINA1、SERPINA3、SERPINBS (maspin)、‎SERPINE1 (PAI-1)、‎SERPINF1、SHBG、SLA2、SLC2A2、‎SLC33A1、SLC43A1、SLIT2、SPP1、SPRR1B (Sprl)、‎ST6GAL1、STAB1、STATE、STEAP、STEAP2、‎TIOI、SAGE、5100、‎存活蛋白、存活蛋白-2B、TAC、TAG-72、‎tenascin、TRAIL受體、‎TNF-α、Tn-抗原、‎ThomsonFriedenreich抗原、腫瘤壞死抗原、TB4R2、‎TBX21、TCP10、TDGF1、‎TEK、TGFA、TGFB1、TGFBlil、‎TGFB2、TGFB3、TGFBI、TGFBR1、TGFBR2、‎TGFBR3、TH1L、THBS1 ‎‎(血小板反應素- ‎1)、THBS2、THBS4、THPO、‎TIE (Tie-1)、TIMP3、組織因子、TLR10、‎TLR2、TLR3、TLR4、TLRS、‎TLR6、TLR7、TLRS、TLR9、TNF、‎TNF-a、TNFAIP2 (B94)、TNFAIP3、TNFRSF11A、‎TNFRSF1A、TNFRSF1B、TNFRSF21、TNFRSFS、‎TNFRSF6 (Fas)、‎TNFRSF7、TNFRSFS、TNFRSF9、‎TNFSF10 (TRAIL)、TNFSF11 ‎(TRANCE)、TNFSF12 ‎‎(AP03L)、TNFSF13 (April)、TNFSF13B、TNFSF14 ‎‎(HVEM-L)、TNFSF1S ‎‎(VEGI)、TNFSF18、TNFSF4 (OX40配體)、TNFSFS (CD40‎配體)、TNFSF6 (FasL)、‎TNFSF7 (CD27配體)、‎TNFSFS ‎(CD30配體)、TNFSF9 (4-‎lBB配體)、TOLLIP、類鐸受體、TOP2A ‎‎(拓撲異構酶Iia)、TPS3、‎TPM1、TPM2、TRADD、‎TRAF1、TRAF2、TRAF3、‎TRAF4、TRAPS、TRAF6、TREM1、TREM2、‎TRPC6、TSLP、TWEAK、VEGFR、ED-B ‎纖連蛋白、WT-1、17-‎IA抗原、互補因子C3、‎C3a、C3b、C5a、CS、血管新生標記、bcl-‎‎2、bcl-6、Kras、cMET、CD19/CD3、‎BCMA/CD3、EGFR、HER3、‎IL17RA/IL7R、IL-6/IL-23、‎IL1/‎ IL-8、IL-6、IL-6R/IL-21、‎IL-21R、ANG2/VEGF、‎VEGF/PDGFR-β、‎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受體2/CD3、‎PSMA/CD3、EPCAM/CD3、VEGFR-1、‎VEGFR-2、‎VEGFR-3、VEGFB、VEGFC、‎versican、VHL CS、VLA-4、c-‎FMS/CSFIR、RET、HER3、‎HER4、IGFR、PDGFR、c-KIT、BCR、‎整合素、MMPs VEGF、‎EGF、PIGF、PDGF、HGF、血管生成素、ERBB-‎‎3/C-MET、ERBB-2/C-MET、EGF受體l/CD3、‎EGFR/HER3、PSCA/CD3、‎C-MET/CD3、ENDOSIALIN/CD3、‎EPCAM/CD3、IGF-‎‎1R/CD3、FAPALPHA/CD3、‎EGFR/IGF-IR、IL ‎25 17A/F、EGF受體l/CD3和CD19/CD16、KHI、Tn-‎抗原、TF-抗原、CD44、糖脂質、鞘糖脂,例如‎30 Gg3、Gb3、GD3、GD2、‎Gb5、Gm1、Gm2、唾液酸四醯基鞘胺醇、XCL1 (lymphotactin)、XCL2 ‎‎(SCM-1b)、XCR1 (GPRS/‎ CCXCR1)、YY1和‎ZFPM2。 64.    如具體實例35至61中任一例之抗原結合分子,其中該抗原結合分子能與由下列組成之群組中選出的成對標靶抗原結合:CD137和‎CD20、CD137和EGFR、‎CD137‎和Her-2、CD137和PD-‎‎1、CD137和PDL-1、‎VEGF和PD-L1、Lag-3和TIM-3、‎OX40和PD-1、TIM-3和PD-1、TIM-3和PDL-1、‎EGFR和DLL-4、CD138和CD20、CDI 38和CD40、‎CDI 9和CD20、CD20和CD3、CD3和CD33、CD3和‎CD133、CD47和CD20、‎CD38‎和CD138、CD38和‎CD20、CD20和CD22、‎CD38和CD40、CD40和CD20、‎CD-8和IL-6、CSPGs和RGM A、CTLA-4和BTN02、‎IGF1和IGF2、IGF1/2和Erb2B、IGF-1R和EGFR、‎EGFR和CD13、IGF-1R和ErbB3、EGFR-2和IGFR、‎VEGFR-2和Met、VEGF-‎A和血管生成素-2 (Ang-2)、‎IL-12和TWEAK、IL-13和IL-1β、PDGFR和‎VEGF、EpCAM和CD3、‎Her2和CD3、CD19和CD3、‎EGFR和Her3、CD16a和CD30、CD30和PSMA、EGFR和CD3、CEA和CD3、‎TROP-2‎和HSG、TROP-2和‎CD3、MAG和RGM A、‎NgR和RGM A、NogoA和RGM ‎A、OMGp和RGM A、‎PDL-1‎和CTLA-4、CTLA-4和‎PD-1、PD-1和TIM-3、‎RGMA和RGM B、Te38和‎TNFa、TNFa和Blys、‎TNFa和CD-22、TNFa和CTLA-4域、TNFa和GP130、TNFa和IL-12p40,以及TNFa和RANK配體。 65.    如具體實例35至61中任一例之抗原結合分子,其中該抗原結合分子能與一或二種由下列組成之群組中選出的細胞激素、細胞激素相關蛋白和細胞激素受體結合:BMP1、BMP2、BMP3B ‎(GDF10)、BMP4、BMP6、‎BMP8、CSF1 (M-CSF)、‎CSF2‎ ‎(GM-CSF)、CSF3 (G-‎CSF)、EPO、FGF1 (aFGF)、‎FGF2‎ ‎(bFGF)、FGF3 (int-2)、‎FGF4 (HST)、FGF5、FGF6 ‎‎(HST-2)、FGF7 (KGF)、FGF9、‎FGF10、FGF11、FGF12、‎FGF12B、FGF14、FGF16、FGF17、‎FGF19、FGF20、FGF21、‎FGF23、IGF1、IGF2、IFNA1、IFNA2、‎IFNA4、IFNA5、IFNA6、IFNA7、IFNB1、IFNG、‎IFNW1、FILI、FILI ‎‎(EPSILON)、FILI (ZETA)、ILIA、ILIB、‎IL2、IL3、IL4、IL5、IL6、IL7、IL8、IL9、ILIO、ILi1、ILI2A、‎ILI2B、ILI3、ILI4、ILI5、ILI6、ILI7、ILI7B、ILI8、ILI9、‎IL20、IL22、IL23、IL24、IL25、IL26、IL27、IL28A、‎IL28B、IL29、IL30、PDGFA、FGER1、FGFR2、FGFR3、‎EGFR、RORI、2B4、KIR、‎CD137、CD27、OX40、CD40L、‎A2aR、CD48、B7-1、B7-2、‎ICOSL、B7-H3、B7-H4、CD137L、‎OX40L、CD70、CD40、‎PDGFB、TGFA、TGFB1、TGFB2、‎TGFB3、LTA (TNF-b)、LTB、‎TNF ‎(TNF-a)、TNFSF4 (OX40配體)、TNFSF5 (CD40配體)、TNFSF6 (FasL)、TNFSF7 ‎‎(CD27配體)、TNFSF8 ‎‎(CD30‎配體)、TNFSF9 (4-1BB配體)、TNFSF10 (TRAIL)、TNFSF11 (TRANCE)、‎TNFSF12 (AP03L)、‎TNFSF13‎ ‎(April)、TNFSF13B、‎TNFSF14 (HVEM-L)、‎TNFSF15‎ ‎(VEGI)、TNFSF18、FIGF ‎‎(VEGFD)、VEGF、VEGFB、VEGFC、ILIR1、ILIR2、‎ILIRLI、ILIRL2、IL2RA、‎IL2RB、IL2RG、IL3RA、IL4R、‎IL5RA、IL6R、IL 7R、IL8RA、‎IL8RB、IL9R、ILIORA、ILIORB、‎IL11RA、ILI2RB1、ILI2RB2、ILI3RA1、ILI3RA2、ILI5RA、‎ILI7R、ILI8R1、IL20RA、IL21R、IL22R、IL1HY1、‎ILIRAP、ILIRAPLI、‎ILIRAPL2、ILIRN、IL6ST、ILI8BP、‎ILI8RAP、IL22RA2、AIF1、‎HGF、LEP (leptin)、PTN和‎THPO。 66.    如具體實例35至61中任一例之抗原結合分子,其中該抗原結合分子能與一或多種由下列組成之群組中選出的趨化激素、趨化激素受體和趨化激素相關蛋白結合:CCLI (I-309)、CCL2 ‎‎(MCP-1/MCAF)、CCL3 ‎‎(MIP1a)、CCL4 (MIP-1b)、CCL5 ‎‎(RANTES)、CCL7 (MCP-‎‎3)、CCL8 (mcp-2)、CCLII ‎‎(eotaxin)、CCLI3 (MCP-4)、‎CCLI5‎ ‎(MIP-1 d)、CCLI 6 (HCC-4 ‎‎)、CCLI 7 (TARC)、CCLI 8‎ ‎(PARC)、CCLI9 (MIP-3b)、‎CCL20 (MIP-3a)、CCL21 ‎‎(SLC/‎ exodus-2)、CCL22 ‎‎(MDC/STC-1)、CCL23 ‎‎(MPIF-1)、CCL24 (MPIF-2/eotaxin-2)、‎CCL25 (TECK)、CCL26 ‎‎(eotaxin-‎ ‎3)、CCL27 (CTACK/ILC)、‎CCL28、CXCLI (GRO1)、CXCL2 (GR02)、CXCL3 ‎‎(GR03)、CXCL5 (ENA-78)、CXCL6 (GCP-2)、CXCL9 ‎‎(MIG)、CXCLIO (IP 10)、‎CXCL11 (I-TAC)、CXCL12 ‎‎(SDF1)、CXCL13、CXCL14、CXCL16、PF4 (CXCL4)、‎PPBP (CXCL7)、CX3CL1‎ ‎(SCYD1)、SCYE1、XCL1 ‎‎(lymphotactin)、XCL2 ‎‎(SCM-1b)、BLR1 (MDR15)、CCBP2 ‎‎(D6/JAB61)、CCR1 (CKR1/‎ HM145)、CCR2 (mcp-‎1RB/RA)、CCR3 ‎‎(CKR3/CMKBR3)、CCR4、CCR5 ‎‎(CMKBR5/ChemR13)、‎CCR6 (CMKBR6/‎ CKR-L3/STRL22/DRY6)、‎CCR7 (CKR7/EBI1)、CCRS ‎(CMKBR8/TER1/CKR-L1)、‎CCR9 (GPR-9-6)、CCRL1‎ ‎(VSHK1)、CCRL2 (L-CCR)、‎XCR1 (GPR5/CCXCR1)、CMKLR1、CMKOR1 (RDC1)、‎CX3CR1 (V28)、CXCR4、GPR2 (CCR10)、GPR31、‎GPR81 (FKSGSO)、‎CXCR3‎ ‎(GPR9/CKR-L2)、CXCR6 ‎‎(TYMSTR/STRL33/Bonzo)、HM74、ILSRA (IL8Ra)、‎ILSRB (IL8Rb)、LTB4R ‎‎(GPR16)、TCP10、CKLFSF2、‎CKLFSF3、CKLFSF4、‎CKLFSF5、CKLFSF6、CKLFSF7、‎CKLFSFS、BDNF、C5R1、‎CSF3、GRCC10 (C10)、EPO、FY ‎‎(DARC)、GDF5、HIF1A、‎ILS、PRL、RGS3、RGS13、‎SDF2、SLIT2、TLR2、TLR4、‎TREM1、TREM2和VHL。 67.    如具體實例35至61中任一例之抗原結合分子,其中該抗原結合分子能與成對的細胞激素結合。 68.    如具體實例67之抗原結合分子,其中該抗原結合分子能與由下列組成之群組中選出的成對細胞激素結合:TSLP、IL-1a和IL-Ιβ、IL-12和IL-18、TNFa和IL-23、TNFa和IL-13、TNF和IL-18、TNF和IL-12、TNF和IL-1beta、TNF和MIF、TNF和IL-6、TNF和IL-6受體、TNF和IL-17、IL-17和IL-20、IL-17和IL-23、TNF和IL-15、TNF和VEGF、VEGFR和EGFR、PDGFR和VEGF、IL-13和IL-9、IL-13和IL-4、IL-13和IL-5、IL-13和IL-25、IL-13和TARC、IL-13和MDC、IL-13和MIF、IL-13和TGF-β、IL-13和LHR促效劑、IL-13和CL25、IL-13和SPRR2a、IL-13和SPRR2b、IL-13和ADAM 8,及TNFa和PGE4、IL-13和PED2,以及TNF和PEG2。 69.    如具體實例35至68中任一例之抗原結合分子,其中該抗原結合分子,相對於單特異性抗體或對各表位具特異性的抗體片段,係以類似或較大親和力與各表位結合。 70.    如具體實例35至69中任一例之抗原結合分子,其中該抗原結合分子係具有促效劑功能。 71.    如具體實例35至70中任一例之抗原結合分子,其中該抗原結合分子係具有阻斷功能,其相對於親代抗體具有類似或較低的IC50,視需要其中該親代抗體為IgG同型之人類抗體。 72.    如具體實例35至71中任一例之抗原結合分子,其中該抗原結合分子為對單一配體具雙特異性,且相對於親代抗體,係形成較高量的1:1配體複合物。 73.    如具體實例35至72中任一例之抗原結合分子,其中該抗原結合分子係與由下列組成之群中選出的試劑接合:免疫黏附分子、顯影劑、治療劑和細胞毒性劑。 74.    一種醫藥組成物,其係包括如具體實例1至73中任一例之抗原結合分子及醫藥上可接受載劑。 75.    一種核酸分子,其係編碼如具體實例1至73中任一例之抗原結合分子。 76.    如具體實例74之核酸分子,其中該核酸分子係可操作地連接表現控制序列。 77.    一種表現載體,其係包括如具體實例75或76之核酸分子。 78.    一種宿主細胞,其係包括如具體實例75或76之核酸分子或如具體實例77之載體。 79.    如具體實例78之宿主細胞,其中該細胞為真核細胞。 80.    如具體實例78或79之宿主細胞,其中該細胞為動物細胞。 81.    如具體實例78至79中任一例之宿主細胞,其中該細胞為哺乳動物細胞,視需要為CHO細胞。 82.    一種治療具有與具體實例63中所述的任何一或多種抗原有關的症狀之對象之方法,該方法係包括對該對象投予有效量之如具體實例1至73中任一例之抗原結合分子。 83.    一種於對象中抑制一分子路徑的方法,該方法係包括對該對象投予有效量之如具體實例1至73中任一例之抗原結合分子,用以抑制該分子路徑。 84.    一種於對象中活化分子路徑之方法,該方法係包括對該對象投予有效量之如具體實例1至73中任一例之抗原結合分子,用以活化該分子路徑。 85.    如具體實例1至73中任一例之抗原結合分子之用途,係用於製造醫藥品供治療與具體實例63中所述的任何一或多種抗原有關的症狀。 9          引用的參考文獻
本申請案中所引述的所有公開案、專利、專利申請案和其他文件就所有目的係以全文引用的方式併入本文中,其引用程度就如同將各個公開案、專利或專利申請案或其他文件個別地特定就所有目的以全文引用的方式併入。在併入文中的一或多個參考文獻之教示和本文之間有不一致的情況下,係以本說明書之教示為主。
(1):VH域 (2):CH1域 (3):絞鏈域 (4):CH2域 (5):CH3域 (6):VL域 (7):CL域 (8):連接子
1A 1B 本文A型ABM之示例性同二聚體(單特異性雙價)(圖1B)和對應的原生抗體型式(圖1A)之示意圖。圖說:(1) = VH;(2) = CH1;(3) = 絞鏈;(4) = CH2;(5) = CH3;(6) = VL;(7) = CL;(8) = 連接子。
2A 2B 本文之異二聚體雙特異性A型ABM(圖2B)和對應的傳統雙特異性抗體型式(圖2A)之示意圖。顯示小抗原以指出雙特異性ABM能與小抗原相互作用的潛在方式。圖說:(1) = VH;(2) = CH1;(3) = 絞鏈;(4) = CH2;(5) = CH3;(6) = VL;(7) = CL;(8) = 連接子。在其中一個CH3域中的星號係表示二個CH3並非相同的,且含有一或多個允許異二聚化的突變(例如,杵臼(knob-in-hole)突變、星狀(star)突變等)。
3A 3D 本文示例性B型ABM(圖3A)和本文示例性C型ABM(圖3B至3D)之示意圖。所示的C型ABM之特定具體實例,為示例性異二聚體C1型ABM(圖3B),示例性異二聚體C2型ABM(圖3C)和示例性同二聚體C2型ABM(圖3D)。在某些具體實例中,這些雙特異性ABM係使用通用輕鏈VL-CL。在所有型式的某些具體實例中,VH1-CH1/VL-CL和VH2-CH1/VL-CL為來自此抗原之非競爭型mAb的Fab片段。在圖3B所示的型式中(有時候在文中係稱為「鉗(clamp)」型),內部的Fab片段VH3-CH1/VL-CL不會與標靶分子結合。在圖3A所示的型式中(有時候在文中係稱為「延伸(Reach)」型),內部的Fab係經柔性的長連接子置換。圖說:(1) = VH;(2) = CH1;(3) = 絞鏈;(4) = CH2;(5) = CH3;(6) = VL;(7) = CL;(8) = 連接子。在其中一個CH3域中的星號係表示二個CH3並非相同的,且含有一或多個允許異二聚化的突變(例如,杵臼(knob-in-hole)突變、星狀(star)突變等)。
4A 4B 圖4A和4B為顯示在TSLP阻斷生物分析中,TSLP親代Ab活性的圖式。圖4A為使用表現hIL7R和hTSLPR二者之Baf3細胞,在STAT3-螢光酶報導子分析中的hTSLP劑量反應曲線。圖4B為經選擇的TSLP Ab在TSLP阻斷生物分析中的活性。TSLP Ab係與Baf3/hIL7R/hTSLPR/STAT3-螢光酶報導子細胞株,在100 pM恆定的hTSLP之存在下孵育。螢光酶活性係在孵育5.5小時之後測量。
5 圖5為顯示抗hTSLP雙特異性IgG4 Ab展現與對應的親代Ab組合相類似的TSLP阻斷活性之圖式。以hTSLP阻斷生物分析來比較抗hTSLP親代Ab組合和雙特異性IgG4 Ab的活性。TSLP Ab係與Baf3/hIL7R/hTSLPR/STAT3-螢光酶報導子細胞株,在100 pM hTSLP之存在下孵育。螢光酶活性係在孵育5.5小時之後測量。
6A 6C 圖6A至6C為以TSLP阻斷生物分析來比較不同型式雙特異性抗hTSLP Ab之圖式。檢測數種親代Ab配對:30206x30217(圖6A),30206x30230(圖6B),30217x30230(圖6C)。TSLP Ab係與Baf3/hIL7R/hTSLPR/STAT3-螢光酶報導子細胞株,在100 pM hTSLP之存在下孵育。螢光酶活性係在孵育5.5小時之後測量。圖6A至6C中所揭示的「2xG4S」和「4xG4S」分別為SEQ ID NO:18和SEQ ID NO:19。
7 圖7為顯示個別親代mAb在hTSLP(REGN4009)的存在下之分形圖(fractogram)的圖式。抗TSLP mAb:hTSLP複合物(實線)係以不對稱流場流分提耦合多角度光散射(A4F-MALS)加以分析。亦覆蓋來自H4H30217P2(灰色虛線)和hTSLP(黑色虛線)個別樣本之分形圖。顯示各樣本於215 nm隨滯留時間變化的相對UV吸收度,並指出經解析峰之經測量莫耳質量。
8 圖8為顯示親代 mAb組合在hTSLP存在下之分形圖的圖式。抗TSLP mAb組合:hTSLP複合物(實線)係以不對稱流場流分提耦合多角度光散射(A4F-MALS)加以分析。亦覆蓋來自H4H30217P2(灰色虛線)和hTSLP(黑色虛線)個別樣本及H4H30217P2:hTSLP複合物(黑色點虛線)之分形圖。顯示各樣本於215 nm隨滯留時間變化的相對UV吸收度,並指出經解析峰之經測量莫耳質量。
9 圖9為顯示Fc-Fab雙特異性Ab,在hTSLP存在下的分形圖之圖式。抗TSLP Fc-Fab:hTSLP複合物(實線)係以不對稱流場流分提耦合多角度光散射(A4F-MALS)加以分析。亦覆蓋來自TS-FC1-eL1 (黑色點虛線)、TS-FC6-eL2(灰色點虛線)和hTSLP(黑色虛線)個別樣本之分形圖。顯示各樣本於215 nm隨滯留時間變化的相對UV吸收度,並指出經解析峰之經測量莫耳質量。
10 圖10為顯示鉗型(Clamp)雙特異性Ab,在hTSLP存在下之分形圖的圖式。抗TSLP鉗型(Clamp):hTSLP複合物(實線)係以不對稱流場流分提耦合多角度光散射(A4F-MALS)加以分析。亦覆蓋來自TS-CL4-eL (黑色點虛線)、TS-CL6-eL1(灰色點虛線)和hTSLP(黑色虛線)個別樣本之分形圖。顯示各樣本於215 nm隨滯留時間變化的相對UV吸收度,並指出經解析峰之經測量莫耳質量。
11 圖11為顯示2+2串聯Fab雙特異性Ab,在hTSLP存在下之分形圖的圖式。抗TSLP 2+2串聯Fab:hTSLP複合物(實線)係以不對稱流場流分提耦合多角度光散射(A4F-MALS)加以分析。亦覆蓋來自TS-CL2-eL2(黑色點虛線),TS-CL3-eL2(灰色點虛線)和hTSLP(黑色虛線)個別樣本之分形圖。顯示各樣本於215 nm隨滯留時間變化的相對UV吸收度,並指出經解析峰之經測量莫耳質量。
12 圖12為以TSLP阻斷生物分析來比較具有不同連接子長度之抗hTSLP 30217x30230雙特異性Fc-Fab活性的圖式。TSLP Ab係與Baf3/hIL7R/hTSLPR/STAT3-螢光酶報導子細胞株,在120 pM恆定的hTSLP之存在下孵育。螢光酶活性係在孵育5.5小時之後測量。所有的數值係標準化至無TSLP阻斷Ab的STAT3-螢光酶活性並以STAT3-Luc活性的百分比表示。揭示於圖12中的G4S、(G4S)2 、(G4S)3 、(G4S)4 、(G4S)5 和(G4S)6 連接子分別為SEQ ID NOS:3、18、4、19、39和38。
13A 13D 圖13A至13C為不同絞鏈型式之示意圖。圖13A:絞鏈型式1,以絞鏈序列ESKYGPPCPPC(SEQ ID NO:2)和(G4S)n 連接子(G4S揭示為SEQ ID NO:3)顯示;圖13B:絞鏈型式2,以絞鏈序列ESKYGPPCPPC (SEQ ID NO:2)和(G4S)n 連接子(G4S揭示為SEQ ID NO:3)顯示;圖13C:絞鏈型式3,以絞鏈序列GGGGSCPPC (SEQ ID NO:1)和(G4S)n 連接子(G4S揭示為SEQ ID NO:3)顯示。圖13D為顯示帶有不同絞鏈型式之30217x30230 Fc-Fab活性的圖式(帶有G4S連接子(SEQ ID NO:3)之絞鏈型式1,帶有G4S連接子(SEQ ID NO:3)之絞鏈型式2,帶有G4S連接子(SEQ ID NO:3)之絞鏈型式3,帶有(G4S)4 連接子(SEQ ID NO:19)之絞鏈型式1,帶有(G4S)4 連接子(SEQ ID NO:19)之絞鏈型式2,及帶有(G4S)4 連接子(SEQ ID NO:19)之絞鏈型式3)。TSLP Ab係與Baf3/hIL7R/hTSLPR/STAT3-螢光酶報導子細胞株,在120 pM hTSLP之存在下孵育。螢光酶活性係在孵育5.5小時之後測量。所有的數值係標準化至無TSLP阻斷Ab的STAT3-螢光酶活性並以STAT3-Luc活性的百分比表示。
14 圖14係顯示抗TSLP雙特異性Fc-Fab分子REGN8759和REGN8760;hIgG4同型對照REGN1945;習知的hIgG4雙特異性同型對照H4H21237D;及hFcγ同二聚體REGN1627,在WT小鼠中的藥物動力學圖表。
15 圖15係顯示抗TSLP Fc-Fab抗體REGN8759和REGN8760;hIgG4同型對照REGN1945;習知的hIgG4雙特異性同型對照H4H21237D;及hFcγ同二聚體REGN1627,在WT小鼠中的莫耳當量藥物動力學圖表。
16A 16C 圖16A至16C為在配體X訊號傳遞生物分析中來比較抗配體X親代mAbs mAbX1、mAbX2和雙特異性Fc-Fab mAbX1 x mAbX2的抑制活性之圖式。抗配體X Ab係與工程化的螢光酶報導子細胞株,就受體X訊號傳遞在10 pM(圖16A)、100 pM(圖16B)或1 nM(圖16C)固定的人類配體X之存在下孵育。螢光酶活性係在孵育5.5小時之後測量。
17A 17C 圖17A至17C為在配體X訊號傳遞生物分析中來比較抗配體X親代mAbs mAbX2、mAbX3和雙特異性Fc-Fab mAbX2 x mAbX3的抑制活性之圖式。抗配體X Ab係與工程化的螢光酶報導子細胞株,就受體X訊號傳遞在10 pM(圖17A)、100 pM(圖17B)或1 nM(圖17C)固定的人類配體X之存在下孵育。螢光酶活性係在孵育5.5小時之後測量。
18A 18C 圖18A至18C為在配體X訊號傳遞生物分析中來比較抗配體X親代mAbs mAbX1、mAbX3和雙特異性Fc-Fab mAbX1 x mAbX3的抑制活性之圖式。抗配體X Ab係與工程化的螢光酶報導子細胞株,就受體X訊號傳遞在10 pM(圖18A)、100 pM(圖18B)或1 nM(圖18C)恆定的人類配體X之存在下孵育。螢光酶活性係在孵育5.5小時之後測量。
19A 19E 圖19A至19E為顯示配體X與抗配體X抗體之複合物的分形圖之圖式。抗配體X抗體與配體X組合係以不對稱流場流分提耦合多角度光散射(A4F-MALS)加以分析。亦覆蓋來自抗體和配體X之個別樣本的分形圖。顯示各樣本於215 nm隨滯留時間變化的相對UV吸收度,並指出經解析峰之經測量莫耳質量。圖19A和19B係顯示親代抗體mAbX1、mAbX2和配體X的分形圖;圖19C係顯示mAbX1 x mAbX2 Fc-Fab和配體X的分形圖;圖19D係顯示mAbX1 x mAbX2 鉗型(Clamp)和配體X的分形圖;及圖19E係顯示mAbX1 x mAbX2 2+2串聯Fab異二聚體和配體X的分形圖。
20A 20D 圖20A至20D為顯示以FACS為基礎的分析所測量之抗原Y Fc-Fab與抗原Y-表現細胞結合的圖式。圖20A,選殖抗-抗原Y IgG1 mAb mAbY1為帶有不同長度G4S連接子之IgG1 Fc-Fab (G4S揭示為SEQ ID NO:3)。Fc-Fab和親代IgG1 mAb顯示類似的細胞表面抗原Y之結合情況。圖20B、20C、20D,選殖抗-抗原Y IgG4s mAbs mAbY2、mAbY3和mAbY4為帶有不同G4S連接子之IgG4s Fc-Fab(G4S揭示為SEQ ID NO:3)。在抗原Y之FACS結合分析中,所有的Fc-Fab顯示強烈的活性。圖20A至20D中所揭示的「1xG4S」、「2xG4S」、「3xG4S」、「4xG4S」和「5xG4S」分別為SEQ ID NOS:3、18、4、19和39。
21A 21B 圖21A至21B為顯示在以FACS為基礎的分析中,抗CD3和抗-抗原Z Fc-Fab與細胞表面表位之結合的圖式。選殖抗CD3(圖21A)和抗-抗原Z(圖21B) Ab為帶有不同長度G4S連接子之IgG1 Fc-Fab (G4S揭示為SEQ ID NO:3)。這些Fc-Fab顯示與細胞表面CD3(圖21A)和抗原Z(圖21B)特異性結合。圖21A-21B中所揭示的「1xG4S」、「2xG4S」、「3xG4S」、「4xG4S」和「5xG4S」分別為SEQ ID NOS:3、18、4、19和39。
22A 22B 圖22A和22B為顯示在生物分析中CD3x抗原Z雙特異性Fc-Fab係具活性的圖式。圖22A,CD3x抗原Z雙特異性Fc-Fab在Jurkat/NFAT-螢光酶報導子細胞中於抗原Z+細胞的存在下活化了TCR訊號傳遞。圖22B,CD3x抗原Z雙特異性Fc-Fab在3hr鈣黃綠素(calcein)釋放分析中,藉由預活化的人類供體T細胞觸發殺死抗原Z+細胞。圖22A-22B中所揭示的「1xG4S」、「2xG4S」和「3xG4S」分別為SEQ ID NOS:3、18和4。
Figure 12_A0101_SEQ_0001
Figure 12_A0101_SEQ_0002
Figure 12_A0101_SEQ_0003
Figure 12_A0101_SEQ_0004
Figure 12_A0101_SEQ_0005
Figure 12_A0101_SEQ_0006
Figure 12_A0101_SEQ_0007
Figure 12_A0101_SEQ_0008
Figure 12_A0101_SEQ_0009
Figure 12_A0101_SEQ_0010
Figure 12_A0101_SEQ_0011
Figure 12_A0101_SEQ_0012
Figure 12_A0101_SEQ_0013
Figure 12_A0101_SEQ_0014
Figure 12_A0101_SEQ_0015
Figure 12_A0101_SEQ_0016
Figure 12_A0101_SEQ_0017
Figure 12_A0101_SEQ_0018
Figure 12_A0101_SEQ_0019
Figure 12_A0101_SEQ_0020
Figure 12_A0101_SEQ_0021

Claims (61)

  1. 一種抗原結合分子,其與第一標靶分子結合並包括: (a)      第一多肽,以N至C端方向,係包括: (i)      第一Fc域;及 (ii)      第一Fab域,其係包括與第一輕鏈可變區(VL)結合的第一重鏈可變區(VH);及 (b)     第二多肽,以N至C端方向,係包括: (i)      第二Fc域;及 (ii)     第二Fab域,其係包括與第二VL結合的第二VH, 其中該第一Fc域和第二Fc域係彼此相結合形成Fc區。
  2. 如請求項1之抗原結合分子,其係在第一Fc域和第一VH之間包括第一連接子。
  3. 如請求項2之抗原結合分子,其中該第一連接子長度為5個胺基酸至60個胺基酸,長度為10個胺基酸至60個胺基酸殘基,長度為5個胺基酸至20個胺基酸殘基,長度為5個胺基酸至30個胺基酸殘基,長度為10個胺基酸至30個胺基酸殘基,長度為10個胺基酸至20個胺基酸殘基,長度為20個胺基酸至50個胺基酸基,或長度為25個胺基酸至35個胺基酸。
  4. 如請求項2或請求項3之抗原結合分子,其中該第一連接子係包括Gn S或SGn 之多聚體,視需要其中n為1至7之整數。
  5. 如請求項4之抗原結合分子,其中該第一連接子係包括一G4 S (SEQ ID NO:3)之多聚體,視需要其中該第一連接子係包括2至6個重複的G4 S (SEQ ID NO:3),視需要其中該第一連接子係包括(G4 S)2 (SEQ ID NO:18),(G4 S)3 (SEQ ID NO:4)或(G4 S)4 (SEQ ID NO:19)。
  6. 如請求項2至5中任一項之抗原結合分子,其係在第二Fc域和第二VH之間包括第二連接子,視需要其中該第一連接子和第二連接子具有相同的胺基酸序列。
  7. 如請求項6之抗原結合分子,其中該第二連接子長度為5個胺基酸至60個胺基酸,長度為10個胺基酸至60個胺基酸,長度為5個胺基酸至20個胺基酸殘基,長度為5個胺基酸至30個胺基酸殘基,長度為10個胺基酸至30個胺基酸殘基,長度為10個胺基酸至20個胺基酸殘基,長度為20個胺基酸至50個胺基酸,或長度為25個胺基酸至35個胺基酸。
  8. 如請求項6或請求項7之抗原結合分子,其中該第二連接子係包括Gn S或SGn 之多聚體,視需要其中n為1至7之整數。
  9. 如請求項8之抗原結合分子,其中該第二連接子係包括G4 S (SEQ ID NO:3)之多聚體,視需要其中該第二連接子係包括2至6個重複的G4 S (SEQ ID NO:3),視需要其中該第二連接子係包括(G4 S)2 (SEQ ID NO:18),(G4 S)3 (SEQ ID NO:4)或(G4 S)4 (SEQ ID NO:19)。
  10. 如請求項1至9中任一項之抗原結合分子,其中該第一多肽係包括位於第一Fc域N端之第一絞鏈域及該第二多肽係包括位於第二Fc域N端之第二絞鏈域。
  11. 如請求項10之抗原結合分子,其中該第一絞鏈域和第二絞鏈域係經由雙硫鍵相連接。
  12. 如請求項10之抗原結合分子,其中該第一絞鏈域和第二絞鏈域未經由雙硫鍵相連接。
  13. 如請求項1至12中任一項之抗原結合分子,其中該第一多肽不包括位於第一Fc域N端之VH 及/或其中該第二多肽不包括位於第二Fc域N端之VH。
  14. 如請求項1至13中任一項之抗原結合分子,其係具有一個絞鏈區。
  15. 如請求項14之抗原結合分子,其係具有圖13A或圖13C中所示之絞鏈型式。
  16. 如請求項1至13中任一項之抗原結合分子,其係具有二個絞鏈區。
  17. 如請求項16之抗原結合分子,其係具有圖13B中所示之絞鏈型式。
  18. 如請求項1至17中任一項之抗原結合分子,其中該第一多肽和第二多肽為相同的。
  19. 如請求項1至17中任一項之抗原結合分子,其中該第一多肽和第二多肽為不同的。
  20. 如請求項1至19中任一項之抗原結合分子,其中該第一VL和第二VL為通用輕鏈,或其中該第一Fab域或第二Fab域之輕鏈恆定區和第一重鏈恆定區(CH1)為Crossmab排列。
  21. 如請求項1至20中任一項之抗原結合分子,其中該第一Fab域和第二Fab域不為單鏈Fab之形式。
  22. 如請求項1至21中任一項之抗原結合分子,其係以大於包括第一Fab域和第二Fab域之原生免疫球蛋白的親和力及/或結合性結合該第一標靶分子。
  23. 如請求項1至22中任一項之抗原結合分子,其為雙價的。
  24. 如請求項1至23中任一項之抗原結合分子,其為第一標靶分子之拮抗劑。
  25. 如請求項1至24中任一項之抗原結合分子,其係抑制第一標靶分子與結合夥伴之結合,視需要其中該結合夥伴為該第一標靶分子之受體。
  26. 如請求項1至25中任一項之抗原結合分子,其中該Fc區係包括人類Fc序列。
  27. 如請求項1至26中任一項之抗原結合分子,其中該Fc區係包括人類IgG1 或人類IgG4 Fc序列。
  28. 如請求項1至27中任一項之抗原結合分子,其中此Fc區係包括Fc異二聚體,視需要其中該Fc異二聚體中的Fc域,相較於野生型Fc域,係包括杵臼(knob-in-hole)突變。
  29. 如請求項28之抗原結合分子,其中該第一多肽中的Fc域係包括杵狀(knob)突變而該第二多肽中的Fc域係包括臼狀(hole)突變。
  30. 如請求項28之抗原結合分子,其中該第二多肽中的Fc域係包括杵狀(knob)突變而該第一多肽中的Fc域係包括臼狀(hole)突變。
  31. 如請求項26之抗原結合分子,其中該Fc區,相較於野生型Fc區,係包括星狀(star)突變。
  32. 如請求項26之抗原結合分子,其中該第一多肽中的Fc域係包括H435R突變和Y436F突變。
  33. 如請求項26之抗原結合分子,其中該第二多肽中的Fc域係包括H435R突變和Y436F突變。
  34. 如請求項1至33中任一項之抗原結合分子,其中第一Fab域中的CL和CH1係藉由雙硫鍵相連接及/或其中第二Fab域中的CL和CH1係藉由雙硫鍵相連接。
  35. 如請求項1至34中任一項之抗原結合分子,其中該第一Fab域和第二Fab係與第一標靶分子結合。
  36. 如請求項1至35中任一項之抗原結合分子,其中該第一標靶分子為小型可溶性配體,視需要其中該第一標靶分子為細胞激素或趨化激素。
  37. 如請求項1至35中任一項之抗原結合分子,其中該第一標靶分子為細胞表面蛋白,視需要其中該第一標靶分子為腫瘤相關抗原。
  38. 如請求項1至37中任一項之抗原結合分子,其中該第一標靶分子係具有(i)不包括轉譯後修飾且低於100 kDa的分子量,包括轉譯後修飾且低於100 kDa的分子量,不包括轉譯後修飾且低於75 kDa的分子量,包括轉譯後修飾且低於75 kDa的分子量,不包括轉譯後修飾且低於60 kDa的分子量,包括轉譯後修飾且低於60 kDa的分子量,包括轉譯後修飾且低於45 kDa的分子量,或包括轉譯後修飾且低於45 kDa的分子量,及/或(ii)具有不包括轉譯後修飾且至少5 kDa的分子量,包括轉譯後修飾且至少5 kDa的分子量,不包括轉譯後修飾且至少10 kDa的分子量,或包括轉譯後修飾且至少10 kDa的分子量。
  39. 如請求項1至38中任一項之抗原結合分子,其中該第一標靶分子係經糖基化。
  40. 如請求項1至38中任一項之抗原結合分子,其中該第一標靶分子未經糖基化。
  41. 如請求項1至40中任一項之抗原結合分子,其中該第一標靶分子為單體。
  42. 如請求項1至40中任一項之抗原結合分子,其中該第一標靶分子為二聚體,其視需要為同二聚體或異二聚體。
  43. 如請求項1至40中任一項之抗原結合分子,其中該第一標靶分子為三聚體,其視需要為同三聚體。
  44. 如請求項1至40中任一項之抗原結合分子,其中該第一標靶分子為四聚體,其視需要為同四聚體。
  45. 如請求項1至44中任一項之抗原結合分子,其為單特異性。
  46. 如請求項1至44中任一項之抗原結合分子,其為雙特異性。
  47. 如請求項46之抗原結合分子,其能與第一標靶分子上的第一表位和第二表位結合,視需要其係包括至少一個與第一標靶分子上的第一表位結合的Fab域和至少一個與第一標靶分子上的第二表位結合的Fab域,視需要其能同時與第一標靶分子上的不同表位結合。
  48. 如請求項46之抗原結合分子,其能與該第一標靶分子和一第二標靶分子結合。
  49. 如請求項48之抗原結合分子,其係包括至少一個與該第一標靶分子結合的Fab域和至少一個與該第二標靶分子結合的Fab域,視需要其可同時與第一標靶分子和第二標靶分子結合。
  50. 如請求項1至49中任一項之抗原結合分子,其相對於包括第一Fab和第二Fab之人類IgG抗體,係以較低的IC50 阻斷該標靶分子與其受體結合。
  51. 如請求項1至50中任一項之抗原結合分子,其係以大於包括第一Fab域和第二Fab域之人類IgG抗體的親和力與該標靶分子結合。
  52. 一種接合物,其係包括如請求項1至51中任一項之抗原結合分子和細胞毒性劑或細胞抑制劑。
  53. 一種醫藥組成物,其係包括如請求項1至51中任一項之抗原結合分子或如請求項52之接合物,以及賦形劑。
  54. 一種治療具有與標靶分子之表現或活性異常有關的症狀之對象的方法,該方法係包括對該對象投予有效量之根據請求項1至51中任一項之抗原結合分子、如請求項52之接合物或如請求項53之醫藥組成物。
  55. 一種於對象中抑制與標靶分子有關的分子路徑之方法,該方法係包括對該對象投予有效量之根據請求項1至51中任一項之抗原結合分子、如請求項52之接合物或如請求項53之醫藥組成物。
  56. 根據根據請求項1至51中任一項之抗原結合分子、根據請求項52之接合物或根據請求項53之醫藥組成物,係用於治療與一標靶分子表現或活性異常有關的症狀之方法。
  57. 根據請求項1至51中任一項之抗原結合分子、根據請求項52之接合物或根據請求項53之醫藥組成物,係用於抑制與一標靶分子有關的分子路徑。
  58. 一種核酸分子或複數個核酸分子,其係包括一或多個編碼如請求項1至51中任一項之抗原結合分子的核苷酸序列,視需要其中該一或多個核苷酸序列各自係與表現控制序列可操作地連接。
  59. 一種細胞,其係經工程化以表現如請求項1至51中任一項之抗原結合分子。
  60. 一種經一或多個表現載體所轉染之細胞,其中該表現載體係包括一或多個編碼如請求項1至51中任一項之抗原結合分子的核酸序列,該一或多個核酸序列係在一或多個啟動子之控制下。
  61. 一種製造如請求項1至51中任一項之抗原結合分子的方法,該方法係包括: (a)      於表現該抗原結合分子之條件下,培養如請求項59或請求項60之細胞;及 (b)     從細胞培養中回收該抗原結合分子;及視需要進一步包括富集該抗原結合分子及/或純化該抗原結合分子。
TW109126869A 2019-08-08 2020-08-07 新穎抗原結合分子型式 TW202120556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1962884496P 2019-08-08 2019-08-08
US62/884,496 2019-08-08
US202063050483P 2020-07-10 2020-07-10
US63/050,483 2020-07-10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120556A true TW202120556A (zh) 2021-06-01

Family

ID=721792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9126869A TW202120556A (zh) 2019-08-08 2020-08-07 新穎抗原結合分子型式

Country Status (12)

Country Link
US (4) US20210040197A1 (zh)
EP (1) EP4010371A1 (zh)
JP (1) JP2022543669A (zh)
KR (1) KR20220058546A (zh)
CN (1) CN114585651A (zh)
AU (1) AU2020327000A1 (zh)
BR (1) BR112022002067A2 (zh)
CA (1) CA3150168A1 (zh)
IL (1) IL290371A (zh)
MX (1) MX2022001682A (zh)
TW (1) TW202120556A (zh)
WO (1) WO202102640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AU2020327000A1 (en) * 2019-08-08 2022-03-31 Regeneron Pharmaceuticals, Inc. Novel antigen binding molecule formats
CN111826400A (zh) * 2020-07-21 2020-10-27 中科宝承生物医学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双特异性抗体nk细胞制备方法及其细胞和应用
EP4262757A1 (en) 2020-12-17 2023-10-25 Regeneron Pharmaceuticals, Inc. Fabrication of protein-encapsulating microgels
US20220228107A1 (en) 2021-01-20 2022-07-21 Regeneron Pharmaceuticals, Inc. Methods of improving protein titer in cell culture

Family Cites Families (5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677425A (en) 1987-09-04 1997-10-14 Celltech Therapeutics Limited Recombinant antibody
US5582996A (en) 1990-12-04 1996-12-10 The Wistar Institute Of Anatomy & Biology Bifunctional antibodies and method of preparing same
US5932448A (en) 1991-11-29 1999-08-03 Protein Design Labs., Inc. Bispecific antibody heterodimers
DK0654085T3 (da) 1992-01-23 1997-09-22 Merck Patent Gmbh Monomere og dimere antistof-fragment-fusionsproteiner
US5731168A (en) 1995-03-01 1998-03-24 Genentech, Inc. Method for making heteromultimeric polypeptides
GB9625640D0 (en) 1996-12-10 1997-01-29 Celltech Therapeutics Ltd Biological products
US20020062010A1 (en) 1997-05-02 2002-05-23 Genentech, Inc. Method for making multispecific antibodies having heteromultimeric and common components
GB9720054D0 (en) 1997-09-19 1997-11-19 Celltech Therapeutics Ltd Biological products
EP1243276A1 (en) 2001-03-23 2002-09-25 Franciscus Marinus Hendrikus De Groot Elongated and multiple spacers containing activatible prodrugs
WO2002079415A2 (en) * 2001-03-30 2002-10-10 Lexigen Pharmaceuticals Corp. Reducing the immunogenicity of fusion proteins
US6833441B2 (en) 2001-08-01 2004-12-21 Abmaxis, Inc. Compositions and methods for generating chimeric heteromultimers
PT1545613E (pt) 2002-07-31 2011-09-27 Seattle Genetics Inc Conjugados de auristatina e sua utilização para tratamento do cancro, de uma doença autoimune ou de uma doença infecciosa
CA2516455C (en) 2003-02-20 2012-05-01 Seattle Genetics, Inc. Anti-cd70 antibody-drug conjugates and their use for the treatment of cancer and immune disorders
GB0315457D0 (en) 2003-07-01 2003-08-06 Celltech R&D Ltd Biological products
GB0315450D0 (en) 2003-07-01 2003-08-06 Celltech R&D Ltd Biological products
SI1644412T2 (sl) 2003-07-01 2018-11-30 Ucb Biopharma Sprl Modificirani fab fragmenti protiteles
MX2007002856A (es) 2004-09-02 2007-09-25 Genentech Inc Metodos para el uso de ligandos receptores de muerte y anticuerpos c20.
AU2006232287B2 (en) 2005-03-31 2011-10-06 Chugai Seiyaku Kabushiki Kaisha Methods for producing polypeptides by regulating polypeptide association
HUE035853T2 (en) 2005-07-18 2018-05-28 Seattle Genetics Inc Beta-glucuronide-linker-drug conjugates
CA2706914A1 (en) 2007-11-28 2009-06-11 Mersana Therapeutics, Inc. Biocompatible biodegradable fumagillin analog conjugates
US9266967B2 (en) 2007-12-21 2016-02-23 Hoffmann-La Roche, Inc. Bivalent, bispecific antibodies
PL2235064T3 (pl) 2008-01-07 2016-06-30 Amgen Inc Sposób otrzymywania cząsteczek przeciwciał z heterodimerycznymi fc z zastosowaniem kierujących efektów elektrostatycznych
US20100152725A1 (en) 2008-12-12 2010-06-17 Angiodynamics, Inc. Method and system for tissue treatment utilizing irreversible electroporation and thermal track coagulation
KR101431318B1 (ko) * 2009-04-02 2014-08-20 로슈 글리카트 아게 전장 항체 및 단일쇄 fab 단편을 포함하는 다중특이성 항체
KR101431319B1 (ko) * 2009-05-27 2014-08-20 에프. 호프만-라 로슈 아게 삼중특이성 또는 사중특이성 항체
EP2435053B1 (en) 2009-05-28 2018-11-14 Mersana Therapeutics, Inc. Polyal drug conjugates comprising variable rate-releasing linkers
MX2011014008A (es) 2009-06-26 2012-06-01 Regeneron Pharma Anticuerpos biespecificos facilmente aislados con formato de inmunoglobulina original.
CN102648419B (zh) 2009-12-07 2016-03-16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传输路径推定方法
US20120021409A1 (en) 2010-02-08 2012-01-26 Regeneron Pharmaceuticals, Inc. Common Light Chain Mouse
ES2547142T5 (es) 2010-02-08 2021-12-09 Regeneron Pharma Cadena ligera común de ratón
US20130045492A1 (en) 2010-02-08 2013-02-21 Regeneron Pharmaceuticals, Inc. Methods For Making Fully Human Bispecific Antibodies Using A Common Light Chain
US9796788B2 (en) 2010-02-08 2017-10-24 Regeneron Pharmaceuticals, Inc. Mice expressing a limited immunoglobulin light chain repertoire
US20130185821A1 (en) 2010-02-08 2013-07-18 Regeneron Pharmaceuticals, Inc. Common Light Chain Mouse
EP2553019A1 (en) 2010-03-26 2013-02-06 Mersana Therapeutics, Inc. Modified polymers for delivery of polynucleotides, method of manufacture, and methods of use thereof
JP2013527762A (ja) * 2010-05-06 2013-07-04 ノバルティス アーゲー 治療的低密度リポタンパク質関連タンパク質6(lrp6)抗体の組成物および使用方法
US20130189218A1 (en) 2011-12-23 2013-07-25 Mersana Therapeutics, Inc. Pharmaceutical formulations for fumagillin derivative-phf conjugates
WO2014008375A1 (en) 2012-07-05 2014-01-09 Mersana Therapeutics, Inc. Terminally modified polymers and conjugates thereof
CA2893562C (en) 2012-11-28 2023-09-12 Zymeworks Inc. Engineered immunoglobulin heavy chain-light chain pairs and uses thereof
CA2892863C (en) 2012-12-10 2022-03-15 Mersana Therapeutics, Inc. Polymeric scaffold based on phf for targeted drug delivery
EP2928503B1 (en) 2012-12-10 2019-02-20 Mersana Therapeutics, Inc. Conjugates of auristatin compounds
US9872918B2 (en) 2012-12-12 2018-01-23 Mersana Therapeutics, Inc. Hydroxyl-polymer-drug-protein conjugates
TWI682941B (zh) 2013-02-01 2020-01-21 美商再生元醫藥公司 含嵌合恆定區之抗體
PT2840892T (pt) 2013-02-20 2018-07-20 Regeneron Pharma Animais não humanos com sequências da cadeia pesada da imunoglobulina modificada
EP2970435B1 (en) 2013-03-15 2020-08-12 Eli Lilly and Company Methods for producing fabs and bi-specific antibodies
US20160009824A1 (en) 2013-03-15 2016-01-14 Merck Patent Gmbh Tetravalent bispecific antibodies
UA116479C2 (uk) 2013-08-09 2018-03-26 Макродженікс, Інк. БІСПЕЦИФІЧНЕ МОНОВАЛЕНТНЕ Fc-ДІАТІЛО, ЯКЕ ОДНОЧАСНО ЗВ'ЯЗУЄ CD32B I CD79b, ТА ЙОГО ЗАСТОСУВАННЯ
WO2016087416A1 (en) * 2014-12-03 2016-06-09 F. Hoffmann-La Roche Ag Multispecific antibodies
WO2016105450A2 (en) 2014-12-22 2016-06-30 Xencor, Inc. Trispecific antibodies
KR102590385B1 (ko) 2014-12-22 2023-10-18 시스트이뮨, 인코포레이티드 이중특이적 4가 항체 및 이의 제조 및 사용방법
AU2016242866B2 (en) 2015-03-30 2021-06-03 Regeneron Pharmaceuticals, Inc. Heavy chain constant regions with reduced binding to FC gamma receptors
CN207626880U (zh) 2017-05-19 2018-07-20 厦门汇成峰户外用品有限公司 一种导演椅
EA202190032A1 (ru) 2018-08-30 2021-03-12 Ридженерон Фармасьютикалз, Инк. Способы определения характеристик белковых комплексов
AU2020327000A1 (en) * 2019-08-08 2022-03-31 Regeneron Pharmaceuticals, Inc. Novel antigen binding molecule format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MX2022001682A (es) 2022-05-13
US11708407B2 (en) 2023-07-25
IL290371A (en) 2022-04-01
US20220235126A1 (en) 2022-07-28
AU2020327000A1 (en) 2022-03-31
WO2021026409A1 (en) 2021-02-11
US20210040197A1 (en) 2021-02-11
BR112022002067A2 (pt) 2022-06-14
US20220195030A1 (en) 2022-06-23
CA3150168A1 (en) 2021-02-11
EP4010371A1 (en) 2022-06-15
US20230340105A1 (en) 2023-10-26
US11965020B2 (en) 2024-04-23
JP2022543669A (ja) 2022-10-13
KR20220058546A (ko) 2022-05-09
CN114585651A (zh) 2022-06-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230220080A1 (en) Fabs-in-tandem immunoglobulin and uses thereof
US20190248924A1 (en) Fabs-in-tandem immunoglobulin and uses thereof
US11965020B2 (en) Antigen binding molecule formats
KR20100058509A (ko) 다중특이적 에피토프 결합 단백질 및 이의 용도
US20220372147A1 (en) Binding modules comprising modified ehd2 domai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