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114695A - 用於治療cns病症之組合物及方法 - Google Patents

用於治療cns病症之組合物及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114695A
TW202114695A TW109121959A TW109121959A TW202114695A TW 202114695 A TW202114695 A TW 202114695A TW 109121959 A TW109121959 A TW 109121959A TW 109121959 A TW109121959 A TW 109121959A TW 202114695 A TW202114695 A TW 202114695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ubstituted
unsubstituted
group
alkyl
heteroaryl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912195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佩拉杜 馬利亞 耶穌 巴蘭可
法藍西司科 G 薩突羅
馬歇爾 理 莫寧斯塔爾
Original Assignee
美商賽吉醫療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美商賽吉醫療公司 filed Critical 美商賽吉醫療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11469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114695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JSTEROIDS
    • C07J43/00Normal steroids having a nitrogen-containing hetero ring spiro-condensed or not condensed with the cyclopenta(a)hydrophenanthrene skeleton
    • C07J43/003Normal steroids having a nitrogen-containing hetero ring spiro-condensed or not condensed with the cyclopenta(a)hydrophenanthrene skeleton not condensed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JSTEROIDS
    • C07J63/00Steroids in which the cyclopenta(a)hydrophenanthrene skeleton has been modified by expansion of only one ring by one or two atoms
    • C07J63/002Expansion of ring A by one atom, e.g. A homo steroid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JSTEROIDS
    • C07J63/00Steroids in which the cyclopenta(a)hydrophenanthrene skeleton has been modified by expansion of only one ring by one or two atoms
    • C07J63/008Expansion of ring D by one atom, e.g. D homo steroid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JSTEROIDS
    • C07J1/00Normal steroids containing carbon, hydrogen, halogen or oxygen, not substituted in position 17 beta by a carbon atom, e.g. estrane, androstane
    • C07J1/0003Androstane derivatives
    • C07J1/0011Androstane derivatives substituted in position 17 by a keto group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JSTEROIDS
    • C07J1/00Normal steroids containing carbon, hydrogen, halogen or oxygen, not substituted in position 17 beta by a carbon atom, e.g. estrane, androstane
    • C07J1/0051Estrane derivatives
    • C07J1/0059Estrane derivatives substituted in position 17 by a keto group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JSTEROIDS
    • C07J1/00Normal steroids containing carbon, hydrogen, halogen or oxygen, not substituted in position 17 beta by a carbon atom, e.g. estrane, androstane
    • C07J1/0051Estrane derivatives
    • C07J1/0066Estrane derivatives substituted in position 17 beta not substituted in position 17 alfa
    • C07J1/007Estrane derivatives substituted in position 17 beta not substituted in position 17 alfa the substituent being an OH group free esterified or etherified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JSTEROIDS
    • C07J17/00Normal steroids containing carbon, hydrogen, halogen or oxygen, having an oxygen-containing hetero ring not condensed with the cyclopenta(a)hydrophenanthrene skeleton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JSTEROIDS
    • C07J21/00Normal steroids containing carbon, hydrogen, halogen or oxygen having an oxygen-containing hetero ring spiro-condensed with the cyclopenta(a)hydrophenanthrene skeleton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JSTEROIDS
    • C07J21/00Normal steroids containing carbon, hydrogen, halogen or oxygen having an oxygen-containing hetero ring spiro-condensed with the cyclopenta(a)hydrophenanthrene skeleton
    • C07J21/005Ketals
    • C07J21/008Ketals at position 17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JSTEROIDS
    • C07J41/00Normal steroids containing one or more nitrogen atoms not belonging to a hetero ring
    • C07J41/0033Normal steroids containing one or more nitrogen atoms not belonging to a hetero ring not covered by C07J41/0005
    • C07J41/0044Normal steroids containing one or more nitrogen atoms not belonging to a hetero ring not covered by C07J41/0005 with an estrane or gonane skeleton, including 18-substituted derivatives and derivatives where position 17-beta is substituted by a carbon atom not directly bonded to another carbon atom and not being part of an amide group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JSTEROIDS
    • C07J41/00Normal steroids containing one or more nitrogen atoms not belonging to a hetero ring
    • C07J41/0033Normal steroids containing one or more nitrogen atoms not belonging to a hetero ring not covered by C07J41/0005
    • C07J41/005Normal steroids containing one or more nitrogen atoms not belonging to a hetero ring not covered by C07J41/0005 the 17-beta position being substituted by an uninterrupted chain of only two carbon atoms, e.g. pregnane derivativ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JSTEROIDS
    • C07J41/00Normal steroids containing one or more nitrogen atoms not belonging to a hetero ring
    • C07J41/0033Normal steroids containing one or more nitrogen atoms not belonging to a hetero ring not covered by C07J41/0005
    • C07J41/0055Normal steroids containing one or more nitrogen atoms not belonging to a hetero ring not covered by C07J41/0005 the 17-beta position being substituted by an uninterrupted chain of at least three carbon atoms which may or may not be branched, e.g. cholane or cholestane derivatives, optionally cyclised, e.g. 17-beta-phenyl or 17-beta-furyl derivativ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JSTEROIDS
    • C07J7/00Normal steroids containing carbon, hydrogen, halogen or oxygen substituted in position 17 beta by a chain of two carbon atoms
    • C07J7/0005Normal steroids containing carbon, hydrogen, halogen or oxygen substituted in position 17 beta by a chain of two carbon atoms not substituted in position 21
    • C07J7/001Normal steroids containing carbon, hydrogen, halogen or oxygen substituted in position 17 beta by a chain of two carbon atoms not substituted in position 21 substituted in position 20 by a keto group
    • C07J7/0015Normal steroids containing carbon, hydrogen, halogen or oxygen substituted in position 17 beta by a chain of two carbon atoms not substituted in position 21 substituted in position 20 by a keto group not substituted in position 17 alfa
    • C07J7/002Normal steroids containing carbon, hydrogen, halogen or oxygen substituted in position 17 beta by a chain of two carbon atoms not substituted in position 21 substituted in position 20 by a keto group not substituted in position 17 alfa not substituted in position 16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JSTEROIDS
    • C07J9/00Normal steroids containing carbon, hydrogen, halogen or oxygen substituted in position 17 beta by a chain of more than two carbon atoms, e.g. cholane, cholestane, coprostane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harmaceuticals Containing Other Organic And Inorganic Compounds (AREA)
  • Steroid Compounds (AREA)
  • Saccharide Compounds (AREA)

Abstract

本文部分提供一種式I化合物:

Description

用於治療CNS病症之組合物及方法
大腦興奮性經定義為動物覺醒(在昏迷至痙攣範圍內之連續區)程度,且藉由多種神經傳遞素調控。一般而言,神經傳遞素負責調控離子跨越神經元膜之傳導。休息時,神經元膜具有約-70 mV之電位(或膜電壓),細胞內部相對於細胞外部為負的。電位(電壓)為跨神經元半透膜之離子(K+ 、Na+ 、Cl- 、有機陰離子)平衡的結果。神經傳遞素儲存於突觸前囊泡中且在神經元動作電位影響下釋放。當釋放至突觸間隙時,諸如乙醯膽鹼之興奮性化學傳遞素將引起膜去極化(例如電位自-70 mV變成-50 mV)。此作用藉由突觸後菸鹼受體介導,該等突觸後菸鹼受體藉由乙醯膽鹼刺激以增加對Na+ 離子之膜滲透性。降低之膜電位呈突觸後動作電位形式刺激神經元興奮性。
在GABA受體複合物(GRC)之情況下,對大腦興奮性之作用係由γ-胺基丁酸(GABA),即神經傳遞素介導。GABA對整體大腦興奮性具有深遠影響,因為大腦中多達40%之神經元利用GABA作為神經傳遞素。GABA藉由調控氯離子跨神經元膜之傳導來調控個體神經元之興奮性。GABA與其在GRC上之識別位點相互作用以促進氯離子沿著GRC之電化學梯度向下流至細胞中。此陰離子含量之胞內增加引起跨膜電位超極化,使得神經元更不易於興奮輸入,亦即,降低神經元興奮性。換言之,神經元中氯離子濃度愈高,大腦興奮性及覺醒程度愈低。
有文獻充分證明,GRC負責介導焦慮、癲癇發作及鎮靜。因此,GABA及如同GABA起作用或促進GABA作用之藥物(例如治療學上適用的巴比妥酸鹽(barbiturate)及苯并二氮呯(BZ),諸如Valium®)藉由與GRC上之特定調控位點相互作用而產生其治療學上適用的作用。累積之證據現指示,除苯并二氮呯及巴比妥酸鹽結合位點以外,GRC含有神經活性類固醇之獨特位點。參見例如Lan, N. C.等人, Neurochem. Res. (1991) 16:347-356。
神經活性類固醇可內源性地存在。最有效的內源性神經活性類固醇為3α-羥基-5-還原孕甾烷-20-酮及3α-21-二羥基-5-還原孕甾烷-20-酮,其分別為激素類固醇孕酮及去氧皮質酮之代謝物。此等類固醇代謝物改變大腦興奮性之能力於1986年得到公認(Majewska, M. D.等人,Science 232:1004-1007 (1986);Harrison, N. L.等人,J Pharmacol. Exp. Ther . 241:346-353 (1987))。
需要用作大腦興奮性調節劑以及用於預防及治療CNS相關疾病之藥劑的新穎且改良的化合物。本文所描述之化合物、組合物及方法正是針對此目的。
本文提供設計成例如用作GABA調節劑之化合物。在一些實施例中,預想此類化合物可用作治療CNS相關病症之治療劑。
在一個態樣中,本文描述一種式I 化合物:
Figure 02_image005
或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其中:
Figure 02_image007
表示單鍵或雙鍵,其限制條件為若存在雙鍵,則R6a 或R6b 中之一者不存在且R5 不存在;L係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
Figure 02_image009
,其中A指示C17處之連接點;X為-N(R55a )(R55b )或-N(R55b )C(O)(R55a );R55a 及R55b 各獨立地為氫、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碳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芳基、-ORA1 、-N(RA1 )2 、-SRA1 、-C(=O)RA1 、-C(=O)ORA1 、-C(=O)SRA1 、-C(=O)N(RA1 )2 、-OC(=O)RA1 、-OC(=O)ORA1 、-OC(=O)N(RA1 )2 、-OC(=O)SRA1 、-OS(=O)2 RA1 、-OS(=O)2 ORA1 、-OS(=O)2 N(RA1 )2 、-N(RA1 )C(=O)RA1 、-N(RA1 )C(=NRA1 )RA1 、-N(RA1 )C(=O)ORA1 、-N(RA1 )C(=O)N(RA1 )2 、-N(RA1 )C(=NRA1 )N(RA1 )2 、-N(RA1 )S(=O)2 RA1 、-N(RA1 )S(=O)2 ORA1 、-N(RA1 )S(=O)2 N(RA1 )2 、-SC(=O)RA1 、-SC(=O)ORA1 、-SC(=O)SRA1 、-SC(=O)N(RA1 )2 、-S(=O)2 RA1 、-S(=O)2 ORA1 或-S(=O)2 N(RA1 )2 ,其中RA1 在各情況下係獨立地選自氫、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碳環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芳基、連接至氧時之氧保護基、連接至氮時之氮保護基、連接至硫時之硫保護基,或兩個RA1 基團與插入原子一起形成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或R55a 及R55b 可與插入原子接合在一起形成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芳基;R3 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碳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芳基;R5 為氫或甲基;RGA 在各情況下獨立地為氫、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C1-6 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C2-6 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C2-6 炔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C3-6 碳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3員至6員雜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芳基、連接至氧時之氧保護基、連接至氮時之氮保護基,或兩個RGA 基團與插入原子一起形成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基或雜芳基環;R1a 、R1b 、R2a 、R2b 、R4a 、R4b 、R7a 、R7b 、R11a 、R11b 、R12a 及R12b 中之各者獨立地為氫、鹵素、氰基、-NO2 、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碳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芳基、-ORA1 、-N(RA1 )2 、-SRA1 、-C(=O)RA1 、-C(=O)ORA1 、-C(=O)SRA1 、-C(=O)N(RA1 )2 、-OC(=O)RA1 、-OC(=O)ORA1 、-OC(=O)N(RA1 )2 、-OC(=O)SRA1 、-OS(=O)2 RA1 、-OS(=O)2 ORA1 、-OS(=O)2 N(RA1 )2 、-N(RA1 )C(=O)RA1 、-N(RA1 )C(=NRA1 )RA1 、-N(RA1 )C(=O)ORA1 、-N(RA1 )C(=O)N(RA1 )2 、-N(RA1 )C(=NRA1 )N(RA1 )2 、-N(RA1 )S(=O)2 RA1 、-N(RA1 )S(=O)2 ORA1 、-N(RA1 )S(=O)2 N(RA1 )2 、-SC(=O)RA1 、-SC(=O)ORA1 、-SC(=O)SRA1 、-SC(=O)N(RA1 )2 、-S(=O)2 RA1 、-S(=O)2 ORA1 或-S(=O)2 N(RA1 )2 ,其中RA1 在各情況下係獨立地選自氫、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碳環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芳基、連接至氧時之氧保護基、連接至氮時之氮保護基、連接至硫時之硫保護基,或兩個RA1 基團與插入原子一起形成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R6a 及R6b 中之各者獨立地為氫、鹵素、氰基、-NO2 、-OH、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或R6a 及R6b 接合形成側氧基(=O);R15a 、R15b 、R16a 及R16b 中之各者獨立地為氫、鹵素、-CN、-NO2 、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碳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芳基、-ORC3 、-N(RC3 )2 、-SRC3 、-C(=O)RC3 、-C(=O)ORC3 、-C(=O)SRC3 、-C(=O)N(RC3 )2 、-OC(=O)RC3 、-OC(=O)ORC3 、-OC(=O)N(RC3 )2 、-OC(=O)SRC3 、-OS(=O)2 RC3 、-OS(=O)2 ORC3 、-OS(=O)2 N(RC3 )2 、-N(RC3 )C(=O)RC3 、-N(RC3 )C(=NRC3 )RC3 、-N(RC3 )C(=O)ORC3 、-N(RC3 )C(=O)N(RC3 )2 、-N(RC3 )C(=NRC3 ) N(RC3 )2 、-N(RC3 )S(=O)2 RC3 、-N(RC3 )S(=O)2 ORC3 、-N(RC3 )S(=O)2 N(RC3 )2 、-SC(=O)RC3 、-SC(=O)ORC3 、-SC(=O)SRC3 、-SC(=O)N(RC3 )2 、-S(=O)2 RC3 、-S(=O)2 ORC3 或-S(=O)2 N(RC3 )2 ,其中RC3 在各情況下係獨立地選自氫、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芳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碳環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基、連接至氧時之氧保護基、連接至氮時之氮保護基、連接至硫時之硫保護基,或兩個RC3 基團與插入原子一起形成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R19 為氫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R18 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且t為2或3。
在另一態樣中,本文描述一種式II 化合物:
Figure 02_image011
或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其中:
Figure 02_image007
表示單鍵或雙鍵,其限制條件為若存在雙鍵,則R6a 或R6b 中之一者不存在且R5 不存在;L係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
Figure 02_image013
,其中A指示C17處之連接點;X為-N(R55a )(R55b )或-N(R55b )C(O)(R55a );R55a 及R55b 各獨立地為氫、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碳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芳基、-ORA1 、-N(RA1 )2 、-SRA1 、-C(=O)RA1 、-C(=O)ORA1 、-C(=O)SRA1 、-C(=O)N(RA1 )2 、-OC(=O)RA1 、-OC(=O)ORA1 、-OC(=O)N(RA1 )2 、-OC(=O)SRA1 、-OS(=O)2 RA1 、-OS(=O)2 ORA1 、-OS(=O)2 N(RA1 )2 、-N(RA1 )C(=O)RA1 、-N(RA1 )C(=NRA1 )RA1 、-N(RA1 )C(=O)ORA1 、-N(RA1 )C(=O)N(RA1 )2 、-N(RA1 )C(=NRA1 )N(RA1 )2 、-N(RA1 )S(=O)2 RA1 、-N(RA1 )S(=O)2 ORA1 、-N(RA1 )S(=O)2 N(RA1 )2 、-SC(=O)RA1 、-SC(=O)ORA1 、-SC(=O)SRA1 、-SC(=O)N(RA1 )2 、-S(=O)2 RA1 、-S(=O)2 ORA1 或-S(=O)2 N(RA1 )2 ,其中RA1 在各情況下係獨立地選自氫、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碳環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芳基、連接至氧時之氧保護基、連接至氮時之氮保護基、連接至硫時之硫保護基,或兩個RA1 基團與插入原子一起形成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或R55a 及R55b 可與插入原子接合在一起形成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芳基;R3 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碳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芳基;R5 為氫或甲基;RGA 在各情況下獨立地為氫、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C1-6 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C2-6 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C2-6 炔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C3-6 碳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3員至6員雜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芳基、連接至氧時之氧保護基、連接至氮時之氮保護基,或兩個RGA 基團與插入原子一起形成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基或雜芳基環;R1a 、R1b 、R2a 、R2b 、R4a 、R4b 、R7a 、R7b 、R11a 、R11b 、R12a 及R12b 中之各者獨立地為氫、鹵素、氰基、-NO2 、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碳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芳基、-ORA1 、-N(RA1 )2 、-SRA1 、-C(=O)RA1 、-C(=O)ORA1 、-C(=O)SRA1 、-C(=O)N(RA1 )2 、-OC(=O)RA1 、-OC(=O)ORA1 、-OC(=O)N(RA1 )2 、-OC(=O)SRA1 、-OS(=O)2 RA1 、-OS(=O)2 ORA1 、-OS(=O)2 N(RA1 )2 、-N(RA1 )C(=O)RA1 、-N(RA1 )C(=NRA1 )RA1 、-N(RA1 )C(=O)ORA1 、-N(RA1 )C(=O)N(RA1 )2 、-N(RA1 )C(=NRA1 )N(RA1 )2 、-N(RA1 )S(=O)2 RA1 、-N(RA1 )S(=O)2 ORA1 、-N(RA1 )S(=O)2 N(RA1 )2 、-SC(=O)RA1 、-SC(=O)ORA1 、-SC(=O)SRA1 、- SC(=O)N(RA1 )2 、-S(=O)2 RA1 、-S(=O)2 ORA1 或-S(=O)2 N(RA1 )2 ,其中RA1 在各情況下係獨立地選自氫、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碳環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芳基、連接至氧時之氧保護基、連接至氮時之氮保護基、連接至硫時之硫保護基,或兩個RA1 基團與插入原子一起形成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R6a 及R6b 中之各者獨立地為氫、鹵素、氰基、-NO2 、-OH、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或R6a 及R6b 接合形成側氧基(=O);R15a 、R15b 、R16a 及R16b 中之各者獨立地為氫、鹵素、-CN、-NO2 、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碳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芳基、-ORC3 、-N(RC3 )2 、-SRC3 、-C(=O)RC3 、-C(=O)ORC3 、-C(=O)SRC3 、-C(=O)N(RC3 )2 、-OC(=O)RC3 、-OC(=O)ORC3 、-OC(=O)N(RC3 )2 、-OC(=O)SRC3 、-OS(=O)2 RC3 、-OS(=O)2 ORC3 、-OS(=O)2 N(RC3 )2 、-N(RC3 )C(=O)RC3 、-N(RC3 )C(=NRC3 )RC3 、-N(RC3 )C(=O)ORC3 、-N(RC3 )C(=O)N(RC3 )2 、-N(RC3 )C(=NRC3 ) N(RC3 )2 、-N(RC3 )S(=O)2 RC3 、-N(RC3 )S(=O)2 ORC3 、-N(RC3 )S(=O)2 N(RC3 )2 、-SC(=O)RC3 、-SC(=O)ORC3 、-SC(=O)SRC3 、-SC(=O)N(RC3 )2 、-S(=O)2 RC3 、-S(=O)2 ORC3 或-S(=O)2 N(RC3 )2 ,其中RC3 在各情況下係獨立地選自氫、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芳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碳環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基、連接至氧時之氧保護基、連接至氮時之氮保護基、連接至硫時之硫保護基,或兩個RC3 基團與插入原子一起形成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R19 為氫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且R18 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其限制條件為當R5 為H時,R18 則不為-CH3 或-CH2 CH3
在一個態樣中,本文描述一種式V 化合物:
Figure 02_image015
或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其中:
Figure 02_image007
表示單鍵或雙鍵,其限制條件為若存在雙鍵,則R6a 或R6b 中之一者不存在且R5 不存在;L係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
Figure 02_image017
,其中A指示C17處之連接點;X為-N(R55a )(R55b )或-N(R55b )C(O)(R55a );R55a 及R55b 各獨立地為氫、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碳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芳基、-ORA1 、-N(RA1 )2 、-SRA1 、-C(=O)RA1 、-C(=O)ORA1 、-C(=O)SRA1 、-C(=O)N(RA1 )2 、-OC(=O)RA1 、-OC(=O)ORA1 、-OC(=O)N(RA1 )2 、-OC(=O)SRA1 、-OS(=O)2 RA1 、-OS(=O)2 ORA1 、-OS(=O)2 N(RA1 )2 、-N(RA1 )C(=O)RA1 、-N(RA1 )C(=NRA1 )RA1 、-N(RA1 )C(=O)ORA1 、-N(RA1 )C(=O)N(RA1 )2 、-N(RA1 )C(=NRA1 )N(RA1 )2 、-N(RA1 )S(=O)2 RA1 、-N(RA1 )S(=O)2 ORA1 、-N(RA1 )S(=O)2 N(RA1 )2 、-SC(=O)RA1 、-SC(=O)ORA1 、-SC(=O)SRA1 、-SC(=O)N(RA1 )2 、-S(=O)2 RA1 、-S(=O)2 ORA1 或-S(=O)2 N(RA1 )2 ,其中RA1 在各情況下係獨立地選自氫、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碳環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芳基、連接至氧時之氧保護基、連接至氮時之氮保護基、連接至硫時之硫保護基,或兩個RA1 基團與插入原子一起形成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或R55a 及R55b 可與插入原子接合在一起形成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芳基;R3 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碳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芳基;R5 為氫或甲基;RGA 在各情況下獨立地為氫、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C1-6 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C2-6 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C2-6 炔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C3-6 碳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3員至6員雜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芳基、連接至氧時之氧保護基、連接至氮時之氮保護基,或兩個RGA 基團與插入原子一起形成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基或雜芳基環;R1a 、R1b 、R2a 、R2b 、R4a 、R4b 、R7a 、R7b 、R11a 、R11b 、R12a 及R12b 中之各者獨立地為氫、鹵素、氰基、-NO2 、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碳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芳基、-ORA1 、-N(RA1 )2 、-SRA1 、-C(=O)RA1 、-C(=O)ORA1 、-C(=O)SRA1 、-C(=O)N(RA1 )2 、-OC(=O)RA1 、-OC(=O)ORA1 、-OC(=O)N(RA1 )2 、-OC(=O)SRA1 、-OS(=O)2 RA1 、-OS(=O)2 ORA1 、-OS(=O)2 N(RA1 )2 、-N(RA1 )C(=O)RA1 、-N(RA1 )C(=NRA1 )RA1 、-N(RA1 )C(=O)ORA1 、-N(RA1 )C(=O)N(RA1 )2 、-N(RA1 )C(=NRA1 )N(RA1 )2 、-N(RA1 )S(=O)2 RA1 、-N(RA1 )S(=O)2 ORA1 、-N(RA1 )S(=O)2 N(RA1 )2 、-SC(=O)RA1 、-SC(=O)ORA1 、-SC(=O)SRA1 、-SC(=O)N(RA1 )2 、-S(=O)2 RA1 、-S(=O)2 ORA1 或-S(=O)2 N(RA1 )2 ,其中RA1 在各情況下係獨立地選自氫、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碳環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芳基、連接至氧時之氧保護基、連接至氮時之氮保護基、連接至硫時之硫保護基,或兩個RA1 基團與插入原子一起形成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R6a 及R6b 中之各者獨立地為氫、鹵素、氰基、-NO2 、-OH、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或R6a 及R6b 接合形成側氧基(=O);R15a 及R15b 中之各者獨立地為氫、鹵素、-CN、-NO2 、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碳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芳基、-ORC3 、-N(RC3 )2 、-SRC3 、-C(=O)RC3 、-C(=O)ORC3 、-C(=O)SRC3 、-C(=O)N(RC3 )2 、-OC(=O)RC3 、-OC(=O)ORC3 、-OC(=O)N(RC3 )2 、-OC(=O)SRC3 、-OS(=O)2 RC3 、-OS(=O)2 ORC3 、-OS(=O)2 N(RC3 )2 、-N(RC3 )C(=O)RC3 、-N(RC3 )C(=NRC3 )RC3 、-N(RC3 )C(=O)ORC3 、-N(RC3 )C(=O)N(RC3 )2 、-N(RC3 )C(=NRC3 ) N(RC3 )2 、-N(RC3 )S(=O)2 RC3 、-N(RC3 )S(=O)2 ORC3 、-N(RC3 )S(=O)2 N(RC3 )2 、-SC(=O)RC3 、-SC(=O)ORC3 、-SC(=O)SRC3 、-SC(=O)N(RC3 )2 、-S(=O)2 RC3 、-S(=O)2 ORC3 或-S(=O)2 N(RC3 )2 ,其中RC3 在各情況下係獨立地選自氫、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芳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碳環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基、連接至氧時之氧保護基、連接至氮時之氮保護基、連接至硫時之硫保護基,或兩個RC3 基團與插入原子一起形成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且R19 為氫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
在一個態樣中,本文描述一種式VIa 或式VIb 化合物:
Figure 02_image019
Figure 02_image021
或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其中:
Figure 02_image007
表示單鍵或雙鍵,其限制條件為若存在雙鍵,則R6a 或R6b 中之一者不存在且R5 不存在;L係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
Figure 02_image023
,其中A指示C17處之連接點;X為-N(R55a )(R55b )或-N(R55b )C(O)(R55a );R55a 及R55b 各獨立地為氫、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碳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芳基、-ORA1 、-N(RA1 )2 、-SRA1 、-C(=O)RA1 、-C(=O)ORA1 、-C(=O)SRA1 、-C(=O)N(RA1 )2 、-OC(=O)RA1 、-OC(=O)ORA1 、-OC(=O)N(RA1 )2 、-OC(=O)SRA1 、-OS(=O)2 RA1 、-OS(=O)2 ORA1 、-OS(=O)2 N(RA1 )2 、-N(RA1 )C(=O)RA1 、-N(RA1 )C(=NRA1 )RA1 、-N(RA1 )C(=O)ORA1 、-N(RA1 )C(=O)N(RA1 )2 、-N(RA1 )C(=NRA1 )N(RA1 )2 、-N(RA1 )S(=O)2 RA1 、-N(RA1 )S(=O)2 ORA1 、-N(RA1 )S(=O)2 N(RA1 )2 、-SC(=O)RA1 、-SC(=O)ORA1 、-SC(=O)SRA1 、-SC(=O)N(RA1 )2 、-S(=O)2 RA1 、-S(=O)2 ORA1 或-S(=O)2 N(RA1 )2 ,其中RA1 在各情況下係獨立地選自氫、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碳環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芳基、連接至氧時之氧保護基、連接至氮時之氮保護基、連接至硫時之硫保護基,或兩個RA1 基團與插入原子一起形成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或R55a 及R55b 可與插入原子接合在一起形成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芳基;R3 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碳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芳基;R5 為氫或甲基;RGA 在各情況下獨立地為氫、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C1-6 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C2-6 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C2-6 炔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C3-6 碳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3員至6員雜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芳基、連接至氧時之氧保護基、連接至氮時之氮保護基,或兩個RGA 基團與插入原子一起形成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基或雜芳基環;R1a 、R1b 、R2a 、R2b 、R4a 、R4b 、R7a 、R7b 、R11a 、R11b 、R12a 及R12b 中之各者獨立地為氫、鹵素、氰基、-NO2 、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碳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芳基、-ORA1 、-N(RA1 )2 、-SRA1 、-C(=O)RA1 、-C(=O)ORA1 、-C(=O)SRA1 、-C(=O)N(RA1 )2 、-OC(=O)RA1 、-OC(=O)ORA1 、-OC(=O)N(RA1 )2 、-OC(=O)SRA1 、-OS(=O)2 RA1 、-OS(=O)2 ORA1 、-OS(=O)2 N(RA1 )2 、-N(RA1 )C(=O)RA1 、-N(RA1 )C(=NRA1 )RA1 、-N(RA1 )C(=O)ORA1 、-N(RA1 )C(=O)N(RA1 )2 、-N(RA1 )C(=NRA1 )N(RA1 )2 、-N(RA1 )S(=O)2 RA1 、-N(RA1 )S(=O)2 ORA1 、-N(RA1 )S(=O)2 N(RA1 )2 、-SC(=O)RA1 、-SC(=O)ORA1 、-SC(=O)SRA1 、-SC(=O)N(RA1 )2 、-S(=O)2 RA1 、-S(=O)2 ORA1 或-S(=O)2 N(RA1 )2 ,其中RA1 在各情況下係獨立地選自氫、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碳環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芳基、連接至氧時之氧保護基、連接至氮時之氮保護基、連接至硫時之硫保護基,或兩個RA1 基團與插入原子一起形成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R6a 及R6b 中之各者獨立地為氫、鹵素、氰基、-NO2 、-OH、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或R6a 及R6b 接合形成側氧基(=O);R15a 、R15b 、R16a 及R16b 中之各者獨立地為氫、鹵素、-CN、-NO2 、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碳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芳基、-ORC3 、-N(RC3 )2 、-SRC3 、-C(=O)RC3 、-C(=O)ORC3 、-C(=O)SRC3 、-C(=O)N(RC3 )2 、-OC(=O)RC3 、-OC(=O)ORC3 、-OC(=O)N(RC3 )2 、-OC(=O)SRC3 、-OS(=O)2 RC3 、-OS(=O)2 ORC3 、-OS(=O)2 N(RC3 )2 、-N(RC3 )C(=O)RC3 、-N(RC3 )C(=NRC3 )RC3 、-N(RC3 )C(=O)ORC3 、-N(RC3 )C(=O)N(RC3 )2 、-N(RC3 )C(=NRC3 ) N(RC3 )2 、-N(RC3 )S(=O)2 RC3 、-N(RC3 )S(=O)2 ORC3 、-N(RC3 )S(=O)2 N(RC3 )2 、-SC(=O)RC3 、-SC(=O)ORC3 、-SC(=O)SRC3 、-SC(=O)N(RC3 )2 、-S(=O)2 RC3 、-S(=O)2 ORC3 或-S(=O)2 N(RC3 )2 ,其中RC3 在各情況下係獨立地選自氫、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芳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碳環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基、連接至氧時之氧保護基、連接至氮時之氮保護基、連接至硫時之硫保護基,或兩個RC3 基團與插入原子一起形成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R19 為氫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且r為2或3。
在一個態樣中,本文描述一種式VII 化合物:
Figure 02_image025
或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其中:
Figure 02_image007
表示單鍵或雙鍵,其限制條件為若存在雙鍵,則R6a 或R6b 中之一者不存在且R5 不存在;L係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
Figure 02_image027
,其中A指示C17處之連接點;X為-N(R55a )(R55b )或-N(R55b )C(O)(R55a );R55a 及R55b 各獨立地為氫、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碳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芳基、-ORA1 、-N(RA1 )2 、-SRA1 、-C(=O)RA1 、-C(=O)ORA1 、-C(=O)SRA1 、-C(=O)N(RA1 )2 、-OC(=O)RA1 、-OC(=O)ORA1 、-OC(=O)N(RA1 )2 、-OC(=O)SRA1 、-OS(=O)2 RA1 、-OS(=O)2 ORA1 、-OS(=O)2 N(RA1 )2 、-N(RA1 )C(=O)RA1 、-N(RA1 )C(=NRA1 )RA1 、-N(RA1 )C(=O)ORA1 、-N(RA1 )C(=O)N(RA1 )2 、-N(RA1 )C(=NRA1 )N(RA1 )2 、-N(RA1 )S(=O)2 RA1 、-N(RA1 )S(=O)2 ORA1 、-N(RA1 )S(=O)2 N(RA1 )2 、-SC(=O)RA1 、-SC(=O)ORA1 、-SC(=O)SRA1 、-SC(=O)N(RA1 )2 、-S(=O)2 RA1 、-S(=O)2 ORA1 或-S(=O)2 N(RA1 )2 ,其中RA1 在各情況下係獨立地選自氫、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碳環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芳基、連接至氧時之氧保護基、連接至氮時之氮保護基、連接至硫時之硫保護基,或兩個RA1 基團與插入原子一起形成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或R55a 及R55b 可與插入原子接合在一起形成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芳基;R3 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碳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芳基;R5 為氫或甲基;RGA 在各情況下獨立地為氫、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C1-6 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C2-6 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C2-6 炔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C3-6 碳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3員至6員雜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芳基、連接至氧時之氧保護基、連接至氮時之氮保護基,或兩個RGA 基團與插入原子一起形成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基或雜芳基環;R2a 、R2b 、R4a 、R4b 、R7a 、R7b 、R11a 、R11b 、R12a 及R12b 中之各者獨立地為氫、鹵素、氰基、-NO2 、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碳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芳基、-ORA1 、-N(RA1 )2 、-SRA1 、-C(=O)RA1 、-C(=O)ORA1 、-C(=O)SRA1 、-C(=O)N(RA1 )2 、-OC(=O)RA1 、-OC(=O)ORA1 、-OC(=O)N(RA1 )2 、-OC(=O)SRA1 、-OS(=O)2 RA1 、-OS(=O)2 ORA1 、-OS(=O)2 N(RA1 )2 、-N(RA1 )C(=O)RA1 、-N(RA1 )C(=NRA1 )RA1 、-N(RA1 )C(=O)ORA1 、-N(RA1 )C(=O)N(RA1 )2 、-N(RA1 )C(=NRA1 )N(RA1 )2 、-N(RA1 )S(=O)2 RA1 、-N(RA1 )S(=O)2 ORA1 、-N(RA1 )S(=O)2 N(RA1 )2 、-SC(=O)RA1 、-SC(=O)ORA1 、-SC(=O)SRA1 、-SC(=O)N(RA1 )2 、-S(=O)2 RA1 、-S(=O)2 ORA1 或-S(=O)2 N(RA1 )2 ,其中RA1 在各情況下係獨立地選自氫、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碳環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芳基、連接至氧時之氧保護基、連接至氮時之氮保護基、連接至硫時之硫保護基,或兩個RA1 基團與插入原子一起形成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R6a 及R6b 中之各者獨立地為氫、鹵素、氰基、-NO2 、-OH、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或R6a 及R6b 接合形成側氧基(=O);R15a 、R15b 、R16a 及R16b 中之各者獨立地為氫、鹵素、-CN、-NO2 、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碳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芳基、-ORC3 、-N(RC3 )2 、-SRC3 、-C(=O)RC3 、-C(=O)ORC3 、-C(=O)SRC3 、-C(=O)N(RC3 )2 、-OC(=O)RC3 、-OC(=O)ORC3 、-OC(=O)N(RC3 )2 、-OC(=O)SRC3 、-OS(=O)2 RC3 、-OS(=O)2 ORC3 、-OS(=O)2 N(RC3 )2 、-N(RC3 )C(=O)RC3 、-N(RC3 )C(=NRC3 )RC3 、-N(RC3 )C(=O)ORC3 、-N(RC3 )C(=O)N(RC3 )2 、-N(RC3 )C(=NRC3 )N(RC3 )2 、-N(RC3 )S(=O)2 RC3 、-N(RC3 )S(=O)2 ORC3 、-N(RC3 )S(=O)2 N(RC3 )2 、-SC(=O)RC3 、-SC(=O)ORC3 、-SC(=O)SRC3 、-SC(=O)N(RC3 )2 、-S(=O)2 RC3 、-S(=O)2 ORC3 或-S(=O)2 N(RC3 )2 ,其中RC3 在各情況下係獨立地選自氫、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芳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碳環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基、連接至氧時之氧保護基、連接至氮時之氮保護基、連接至硫時之硫保護基,或兩個RC3 基團與插入原子一起形成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且R19 為氫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
在一個態樣中,本文描述一種式VIII 化合物:
Figure 02_image029
或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其中:
Figure 02_image007
表示單鍵或雙鍵,其限制條件為若存在雙鍵,則R6a 或R6b 中之一者不存在且R5 不存在;L係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
Figure 02_image031
,其中A指示C17處之連接點;X為-N(R55a )(R55b )或-N(R55b )C(O)(R55a );R55a 及R55b 各獨立地為氫、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碳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芳基、-ORA1 、-N(RA1 )2 、-SRA1 、-C(=O)RA1 、-C(=O)ORA1 、-C(=O)SRA1 、-C(=O)N(RA1 )2 、-OC(=O)RA1 、-OC(=O)ORA1 、-OC(=O)N(RA1 )2 、-OC(=O)SRA1 、-OS(=O)2 RA1 、-OS(=O)2 ORA1 、-OS(=O)2 N(RA1 )2 、-N(RA1 )C(=O)RA1 、-N(RA1 )C(=NRA1 )RA1 、-N(RA1 )C(=O)ORA1 、-N(RA1 )C(=O)N(RA1 )2 、-N(RA1 )C(=NRA1 )N(RA1 )2 、-N(RA1 )S(=O)2 RA1 、-N(RA1 )S(=O)2 ORA1 、-N(RA1 )S(=O)2 N(RA1 )2 、-SC(=O)RA1 、-SC(=O)ORA1 、-SC(=O)SRA1 、-SC(=O)N(RA1 )2 、-S(=O)2 RA1 、-S(=O)2 ORA1 或-S(=O)2 N(RA1 )2 ,其中RA1 在各情況下係獨立地選自氫、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碳環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芳基、連接至氧時之氧保護基、連接至氮時之氮保護基、連接至硫時之硫保護基,或兩個RA1 基團與插入原子一起形成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或R55a 及R55b 可與插入原子接合在一起形成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芳基;R3 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碳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芳基;R5 為氫或甲基;RGA 在各情況下獨立地為氫、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C1-6 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C2-6 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C2-6 炔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C3-6 碳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3員至6員雜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芳基、連接至氧時之氧保護基、連接至氮時之氮保護基,或兩個RGA 基團與插入原子一起形成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基或雜芳基環;R1a 、R1b 、R2a 、R2b 、R4a 、R4b 、R7a 、R7b 、R11a 、R11b 、R12a 及R12b 中之各者獨立地為氫、鹵素、氰基、-NO2 、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碳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芳基、-ORA1 、-N(RA1 )2 、-SRA1 、-C(=O)RA1 、-C(=O)ORA1 、-C(=O)SRA1 、-C(=O)N(RA1 )2 、-OC(=O)RA1 、-OC(=O)ORA1 、-OC(=O)N(RA1 )2 、-OC(=O)SRA1 、-OS(=O)2 RA1 、-OS(=O)2 ORA1 、-OS(=O)2 N(RA1 )2 、-N(RA1 )C(=O)RA1 、-N(RA1 )C(=NRA1 )RA1 、-N(RA1 )C(=O)ORA1 、-N(RA1 )C(=O)N(RA1 )2 、-N(RA1 )C(=NRA1 )N(RA1 )2 、-N(RA1 )S(=O)2 RA1 、-N(RA1 )S(=O)2 ORA1 、-N(RA1 )S(=O)2 N(RA1 )2 、-SC(=O)RA1 、-SC(=O)ORA1 、-SC(=O)SRA1 、-SC(=O)N(RA1 )2 、-S(=O)2 RA1 、-S(=O)2 ORA1 或-S(=O)2 N(RA1 )2 ,其中RA1 在各情況下係獨立地選自氫、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碳環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芳基、連接至氧時之氧保護基、連接至氮時之氮保護基、連接至硫時之硫保護基,或兩個RA1 基團與插入原子一起形成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R6a 及R6b 中之各者獨立地為氫、鹵素、氰基、-NO2 、-OH、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或R6a 及R6b 接合形成側氧基(=O);R15a 、R15b 、R16a 及R16b 中之各者獨立地為氫、鹵素、-CN、-NO2 、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碳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芳基、-ORC3 、-N(RC3 )2 、-SRC3 、-C(=O)RC3 、-C(=O)ORC3 、-C(=O)SRC3 、-C(=O)N(RC3 )2 、-OC(=O)RC3 、-OC(=O)ORC3 、-OC(=O)N(RC3 )2 、-OC(=O)SRC3 、-OS(=O)2 RC3 、-OS(=O)2 ORC3 、-OS(=O)2 N(RC3 )2 、-N(RC3 )C(=O)RC3 、-N(RC3 )C(=NRC3 )RC3 、-N(RC3 )C(=O)ORC3 、-N(RC3 )C(=O)N(RC3 )2 、-N(RC3 )C(=NRC3 ) N(RC3 )2 、-N(RC3 )S(=O)2 RC3 、-N(RC3 )S(=O)2 ORC3 、-N(RC3 )S(=O)2 N(RC3 )2 、-SC(=O)RC3 、-SC(=O)ORC3 、-SC(=O)SRC3 、-SC(=O)N(RC3 )2 、-S(=O)2 RC3 、-S(=O)2 ORC3 或-S(=O)2 N(RC3 )2 ,其中RC3 在各情況下係獨立地選自氫、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芳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碳環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基、連接至氧時之氧保護基、連接至氮時之氮保護基、連接至硫時之硫保護基,或兩個RC3 基團與插入原子一起形成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R19 為氫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且s為2。
在另一態樣中,本文描述一種式IX 化合物:
Figure 02_image033
或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其中:L係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
Figure 02_image035
,其中A指示C17處之連接點;X為-N(R55a )(R55b )或-N(R55b )C(O)(R55a );R55a 及R55b 各獨立地為氫、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碳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芳基、-ORA1 、-N(RA1 )2 、-SRA1 、-C(=O)RA1 、-C(=O)ORA1 、-C(=O)SRA1 、-C(=O)N(RA1 )2 、-OC(=O)RA1 、-OC(=O)ORA1 、-OC(=O)N(RA1 )2 、-OC(=O)SRA1 、-OS(=O)2 RA1 、-OS(=O)2 ORA1 、-OS(=O)2 N(RA1 )2 、-N(RA1 )C(=O)RA1 、-N(RA1 )C(=NRA1 )RA1 、-N(RA1 )C(=O)ORA1 、-N(RA1 )C(=O)N(RA1 )2 、-N(RA1 )C(=NRA1 )N(RA1 )2 、-N(RA1 )S(=O)2 RA1 、-N(RA1 )S(=O)2 ORA1 、-N(RA1 )S(=O)2 N(RA1 )2 、-SC(=O)RA1 、-SC(=O)ORA1 、-SC(=O)SRA1 、-SC(=O)N(RA1 )2 、-S(=O)2 RA1 、-S(=O)2 ORA1 或-S(=O)2 N(RA1 )2 ,其中RA1 在各情況下係獨立地選自氫、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碳環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芳基、連接至氧時之氧保護基、連接至氮時之氮保護基、連接至硫時之硫保護基,或兩個RA1 基團與插入原子一起形成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或R55a 及R55b 可與插入原子接合在一起形成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芳基;R3 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碳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芳基;R5 為氫或甲基;RGA 在各情況下獨立地為氫、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C1-6 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C2-6 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C2-6 炔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C3-6 碳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3員至6員雜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芳基、連接至氧時之氧保護基、連接至氮時之氮保護基,或兩個RGA 基團與插入原子一起形成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基或雜芳基環;R1a 、R1b 、R2a 、R2b 、R4a 、R4b 、R7a 、R7b 、R11a 、R11b 、R12a 及R12b 中之各者獨立地為氫、鹵素、氰基、-NO2 、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碳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芳基、-ORA1 、-N(RA1 )2 、-SRA1 、-C(=O)RA1 、-C(=O)ORA1 、-C(=O)SRA1 、-C(=O)N(RA1 )2 、-OC(=O)RA1 、-OC(=O)ORA1 、-OC(=O)N(RA1 )2 、-OC(=O)SRA1 、-OS(=O)2 RA1 、-OS(=O)2 ORA1 、-OS(=O)2 N(RA1 )2 、-N(RA1 )C(=O)RA1 、-N(RA1 )C(=NRA1 )RA1 、-N(RA1 )C(=O)ORA1 、-N(RA1 )C(=O)N(RA1 )2 、-N(RA1 )C(=NRA1 )N(RA1 )2 、-N(RA1 )S(=O)2 RA1 、-N(RA1 )S(=O)2 ORA1 、-N(RA1 )S(=O)2 N(RA1 )2 、-SC(=O)RA1 、-SC(=O)ORA1 、-SC(=O)SRA1 、-SC(=O)N(RA1 )2 、-S(=O)2 RA1 、-S(=O)2 ORA1 或-S(=O)2 N(RA1 )2 ,其中RA1 在各情況下係獨立地選自氫、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碳環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芳基、連接至氧時之氧保護基、連接至氮時之氮保護基、連接至硫時之硫保護基,或兩個RA1 基團與插入原子一起形成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R15a 、R15b 、R16a 及R16b 中之各者獨立地為氫、鹵素、-CN、-NO2 、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碳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芳基、-ORC3 、-N(RC3 )2 、-SRC3 、-C(=O)RC3 、-C(=O)ORC3 、-C(=O)SRC3 、-C(=O)N(RC3 )2 、-OC(=O)RC3 、-OC(=O)ORC3 、-OC(=O)N(RC3 )2 、-OC(=O)SRC3 、-OS(=O)2 RC3 、-OS(=O)2 ORC3 、-OS(=O)2 N(RC3 )2 、-N(RC3 )C(=O)RC3 、-N(RC3 )C(=NRC3 )RC3 、-N(RC3 )C(=O)ORC3 、-N(RC3 )C(=O)N(RC3 )2 、-N(RC3 )C(=NRC3 ) N(RC3 )2 、-N(RC3 )S(=O)2 RC3 、-N(RC3 )S(=O)2 ORC3 、-N(RC3 )S(=O)2 N(RC3 )2 、-SC(=O)RC3 、-SC(=O)ORC3 、-SC(=O)SRC3 、-SC(=O)N(RC3 )2 、-S(=O)2 RC3 、-S(=O)2 ORC3 或-S(=O)2 N(RC3 )2 ,其中RC3 在各情況下係獨立地選自氫、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芳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碳環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基、連接至氧時之氧保護基、連接至氮時之氮保護基、連接至硫時之硫保護基,或兩個RC3 基團與插入原子一起形成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且R19 為氫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
在一個態樣中,本文描述一種式X 化合物:
Figure 02_image037
或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其中:
Figure 02_image039
表示單鍵或雙鍵,其限制條件為若存在雙鍵,則R6a 或R6b 中之一者不存在且R5 不存在;L係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
Figure 02_image041
,其中A指示C17處之連接點;X為-N(R55a )(R55b )或-N(R55b )C(O)(R55a );R55a 及R55b 各獨立地為氫、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碳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芳基、-ORA1 、-N(RA1 )2 、-SRA1 、-C(=O)RA1 、-C(=O)ORA1 、-C(=O)SRA1 、-C(=O)N(RA1 )2 、-OC(=O)RA1 、-OC(=O)ORA1 、-OC(=O)N(RA1 )2 、-OC(=O)SRA1 、-OS(=O)2 RA1 、-OS(=O)2 ORA1 、-OS(=O)2 N(RA1 )2 、-N(RA1 )C(=O)RA1 、-N(RA1 )C(=NRA1 )RA1 、-N(RA1 )C(=O)ORA1 、-N(RA1 )C(=O)N(RA1 )2 、-N(RA1 )C(=NRA1 )N(RA1 )2 、-N(RA1 )S(=O)2 RA1 、-N(RA1 )S(=O)2 ORA1 、-N(RA1 )S(=O)2 N(RA1 )2 、-SC(=O)RA1 、-SC(=O)ORA1 、-SC(=O)SRA1 、-SC(=O)N(RA1 )2 、-S(=O)2 RA1 、-S(=O)2 ORA1 或-S(=O)2 N(RA1 )2 ,其中RA1 在各情況下係獨立地選自氫、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碳環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芳基、連接至氧時之氧保護基、連接至氮時之氮保護基、連接至硫時之硫保護基,或兩個RA1 基團與插入原子一起形成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或R55a 及R55b 可與插入原子接合在一起形成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芳基;R3 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碳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芳基;R5 為氫或甲基;RGA 在各情況下獨立地為氫、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C1-6 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C2-6 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C2-6 炔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C3-6 碳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3員至6員雜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芳基、連接至氧時之氧保護基、連接至氮時之氮保護基,或兩個RGA 基團與插入原子一起形成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基或雜芳基環;R1a 、R1b 、R2a 、R2b 、R4a 、R4b 、R7a 、R7b 、R11a 、R11b 、R12a 及R12b 中之各者獨立地為氫、鹵素、氰基、-NO2 、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碳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芳基、-ORA1 、-N(RA1 )2 、-SRA1 、-C(=O)RA1 、-C(=O)ORA1 、-C(=O)SRA1 、-C(=O)N(RA1 )2 、-OC(=O)RA1 、-OC(=O)ORA1 、-OC(=O)N(RA1 )2 、-OC(=O)SRA1 、-OS(=O)2 RA1 、-OS(=O)2 ORA1 、-OS(=O)2 N(RA1 )2 、-N(RA1 )C(=O)RA1 、-N(RA1 )C(=NRA1 )RA1 、-N(RA1 )C(=O)ORA1 、-N(RA1 )C(=O)N(RA1 )2 、-N(RA1 )C(=NRA1 )N(RA1 )2 、-N(RA1 )S(=O)2 RA1 、-N(RA1 )S(=O)2 ORA1 、-N(RA1 )S(=O)2 N(RA1 )2 、-SC(=O)RA1 、-SC(=O)ORA1 、-SC(=O)SRA1 、-SC(=O)N(RA1 )2 、-S(=O)2 RA1 、-S(=O)2 ORA1 或-S(=O)2 N(RA1 )2 ,其中RA1 在各情況下係獨立地選自氫、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碳環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芳基、連接至氧時之氧保護基、連接至氮時之氮保護基、連接至硫時之硫保護基,或兩個RA1 基團與插入原子一起形成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R6a 及R6b 中之各者獨立地為氫、鹵素、氰基、-NO2 、-OH、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或R6a 及R6b 接合形成側氧基(=O);R15a 、R15b 、R16a 及R16b 中之各者獨立地為氫、鹵素、-CN、-NO2 、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碳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芳基、-ORC3 、-N(RC3 )2 、-SRC3 、-C(=O)RC3 、-C(=O)ORC3 、-C(=O)SRC3 、-C(=O)N(RC3 )2 、-OC(=O)RC3 、-OC(=O)ORC3 、-OC(=O)N(RC3 )2 、-OC(=O)SRC3 、-OS(=O)2 RC3 、-OS(=O)2 ORC3 、-OS(=O)2 N(RC3 )2 、-N(RC3 )C(=O)RC3 、-N(RC3 )C(=NRC3 )RC3 、-N(RC3 )C(=O)ORC3 、-N(RC3 )C(=O)N(RC3 )2 、-N(RC3 )C(=NRC3 ) N(RC3 )2 、-N(RC3 )S(=O)2 RC3 、-N(RC3 )S(=O)2 ORC3 、-N(RC3 )S(=O)2 N(RC3 )2 、-SC(=O)RC3 、-SC(=O)ORC3 、-SC(=O)SRC3 、-SC(=O)N(RC3 )2 、-S(=O)2 RC3 、-S(=O)2 ORC3 或-S(=O)2 N(RC3 )2 ,其中RC3 在各情況下係獨立地選自氫、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芳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碳環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基、連接至氧時之氧保護基、連接至氮時之氮保護基、連接至硫時之硫保護基,或兩個RC3 基團與插入原子一起形成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R19 為氫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且q為2。
在一個態樣中,本文提供一種本文所描述之化合物(例如式I、I、II、IIIa、IIIb、IIId、IIIe、IV、IVa、IVb、IVc、IVd、IVe、IVf、IVg、V、Va、VIa、VIb、VIc、VId、VIe、VIf、VII、VIIa、VIII、VIIIa、IX、IXa、X或Xa化合物)的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
在一個態樣中,本文提供一種醫藥組合物,其包含本文所描述之化合物(例如,式I、II、IIIa、IIIb、IIId、IIIe、IV、IVa、IVb、IVc、IVd、IVe、IVf、IVg、V、Va、VIa、VIb、VIc、VId、VIe、VIf、VII、VIIa、VIII、VIIIa、IX、IXa、X或Xa化合物)或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及醫藥學上可接受之賦形劑。在某些實施例中,本發明之化合物係以有效量提供於醫藥組合物中。在某些實施例中,本發明之化合物係以治療有效量提供。
在一些實施例中,一種治療有需要之個體之CNS相關病症的方法包含向個體投與有效量之本文所描述之化合物或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在一些實施例中,該CNS相關病症為睡眠障礙、情緒障礙、精神分裂症譜系障礙、痙攣性障礙、記憶及/或認知障礙、運動障礙、人格障礙、自閉症譜系障礙、疼痛、創傷性腦損傷、血管疾病、物質濫用障礙及/或戒斷症候群、耳鳴或癲癇持續狀態。在一些實施例中,該CNS相關病症為抑鬱症。在一些實施例中,該CNS相關病症為產後抑鬱症。在一些實施例中,該CNS相關病症為嚴重抑鬱症。在一些實施例中,該嚴重抑鬱症為中度嚴重抑鬱症。在一些實施例中,該嚴重抑鬱症為重度嚴重抑鬱症。
在一些實施例中,該化合物係選自由本文中表1中鑑別之化合物組成之群。
在某些實施例中,如本文所描述之本發明化合物用作GABA調節劑,例如以積極或消極方式影響GABAA 受體。作為中樞神經系統(CNS)之興奮性之調節劑,如藉由其調節GABAA 受體之能力所介導,預期此類化合物具有CNS活性。
因此,在另一態樣中,提供治療有需要之個體之CNS相關病症的方法,其包含向該個體投與有效量之本發明之化合物。在某些實施例中,CNS相關病症為睡眠障礙、情緒障礙、精神分裂症譜系障礙、痙攣性障礙、記憶及/或認知障礙、運動障礙、人格障礙、自閉症譜系障礙、疼痛、創傷性腦損傷、血管疾病、物質濫用障礙及/或戒斷症候群、耳鳴或癲癇持續狀態。在某些實施例中,該CNS相關病症為抑鬱症。在某些實施例中,該CNS相關病症為產後抑鬱症。在某些實施例中,該CNS相關病症為嚴重抑鬱症。在某些實施例中,該嚴重抑鬱症為中度嚴重抑鬱症。在某些實施例中,該嚴重抑鬱症為重度嚴重抑鬱症。在某些實施例中,該化合物係經口、皮下、靜脈內或肌肉內投與。在某些實施例中,該化合物係經口投與。在某些實施例中,該化合物係長期投與。在某些實施例中,該化合物係例如藉由連續靜脈內輸注連續投與。
相關申請案之交叉參考
本申請案主張2019年6月27日申請之U.S.S.N. 62/867,734、2019年6月27日申請之U.S.S.N. 62/867,736及2019年6月27日申請之U.S.S.N. 62/867,695的優先權,該等申請案中之每一者的內容以引用之方式併入本文中。
如本文大體描述,本發明提供例如經設計以充當GABAA受體調節劑之化合物。在某些實施例中,設想此類化合物可用作治療CNS相關病症(例如,如本文所描述之病症,例如抑鬱症,諸如產後抑鬱症或嚴重抑鬱症)之治療劑。 定義  化學定義
下文更詳細地描述特定官能基及化學術語之定義。化學元素係根據Handbook of Chemistry and Physics 第75版內封面之元素週期表(CAS版)來鑑別,且特定官能基大體上如其中所描述來定義。另外,有機化學之一般原理以及特定官能部分及反應性描述於以下中:Thomas Sorrell,Organic Chemistry , University Science Books, Sausalito, 1999;Smith及March,March ' s Advanced Organic Chemistry , 第5版, John Wiley & Sons, Inc., New York, 2001;Larock,Comprehensive Organic Transformations , VCH Publishers, Inc., New York, 1989;及Carruthers,Some Modern Methods of Organic Synthesis , 第3版,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1987。
異構體,例如立體異構體可藉由熟習此項技術者已知之方法自混合物分離,該等方法包括對掌性高效液相層析(HPLC)及使對掌性鹽形成及結晶;或較佳的異構體可藉由不對稱合成製備。參見例如Jacques等人,Enantiomers, Racemates and Resolutions (Wiley Interscience, New York, 1981);Wilen,等人,Tetrahedron 33:2725 (1977);Eliel,Stereochemistry of Carbon Compounds (McGraw-Hill, NY, 1962);及 Wilen,Tables of Resolving Agents and Optical Resolutions 第268頁(E.L. Eliel,編, Univ. of Notre Dame Press, Notre Dame, IN 1972)。本發明另外涵蓋呈實質上不含其他異構體之個別異構體形式及替代地呈各種異構體之混合物形式的本文所描述之化合物。
「立體異構體」:亦應理解,具有相同分子式但在其原子之鍵結性質或順序或其原子之空間排列方面不同的化合物稱為「異構體」。其原子空間排列不同之異構體稱為「立體異構體」。不互為鏡像之立體異構體稱為「非對映異構體」且互為不可重疊之鏡像的異構體稱為「對映異構體」。當化合物具有不對稱中心時,例如,其與四個不同基團鍵結時,可能存在一對對映異構體。對映異構體之特徵可為其不對稱中心之絕對構形且由Cahn及Prelog之R-定序規則及S-定序規則描述,或藉由分子繞偏振光平面旋轉之方式描述且指定為右旋或左旋(亦即,分別為(+)-異構體或(-)-異構體)。對掌性化合物可以個別對映異構體形式或以其混合物形式存在。含有相等比例之對映異構體之混合物稱為「外消旋混合物」。
如本文所用,純對映異構化合物實質上不含化合物之其他對映異構體或立體異構體(亦即,對映異構體過量)。換言之,化合物之「S」形式實質上不含化合物之「R」形式,且因此呈「R」形式之對映異構體過量。術語「對映異構性純」或「純對映異構體」表示化合物包含超過75重量%、超過80重量%、超過85重量%、超過90重量%、超過91重量%、超過92重量%、超過93重量%、超過94重量%、超過95重量%、超過96重量%、超過97重量%、超過98重量%、超過98.5重量%、超過99重量%、超過99.2重量%、超過99.5重量%、超過99.6重量%、超過99.7重量%、超過99.8重量%或超過99.9重量%之該對映異構體。在某些實施例中,重量係基於化合物之所有對映異構體或立體異構體之總重量。
在本文提供之組合物中,對映異構性純化合物可與其他活性或非活性成分一起存在。舉例而言,包含對映異構性純R位/中心/碳化合物之醫藥組合物可包含例如約90%之賦形劑及約10%之對映異構性純R化合物。在某些實施例中,此類組合物中對映異構性純R-化合物可例如包含以化合物總重量計至少約95重量%之R-化合物及至多約5重量%之S-化合物。舉例而言,包含對映異構性純S-化合物之醫藥組合物可包含例如約90%之賦形劑及約10%之對映異構性純S-化合物。在某些實施例中,此類組合物中對映異構性純S-化合物可例如包含以該化合物總重量計至少約95重量%之S-化合物及至多約5重量%之R-化合物。在某些實施例中,活性成分可在幾乎無或無賦形劑或載劑之情況下調配。
術語「非對映異構性純」表示化合物包含超過75重量%、超過80重量%、超過85重量%、超過90重量%、超過91重量%、超過92重量%、超過93重量%、超過94重量%、超過95重量%、超過96重量%、超過97重量%、超過98重量%、超過98.5重量%、超過99重量%、超過99.2重量%、超過99.5重量%、超過99.6重量%、超過99.7重量%、超過99.8重量%或超過99.9重量%之單一非對映異構體。用於測定非對映異構體及對映異構體純度之方法為此項技術中所熟知的。非對映異構體純度可藉由能夠定量地區分化合物與其非對映異構體之任何分析方法,諸如高效液相層析法(HPLC)測定。
冠詞「一(a/an)」在本文中用於指該冠詞之一個或多於一個(亦即,至少一個)文法對象。舉例而言,「類似物」意謂一個類似物或多於一個類似物。
當列舉值之範圍時,其意欲涵蓋該範圍內之各值及子範圍。舉例而言,「C1-6 烷基」意欲涵蓋C1 、C2 、C3 、C4 、C5 、C6 、C1-6 、C1-5 、C1-4 、C1-3 、C1-2 、C2-6 、C2-5 、C2-4 、C2-3 、C3-6 、C3-5 、C3-4 、C4-6 、C4-5 及C5-6 烷基。
以下術語意欲具有下文提供之含義且適用於理解本發明之描述及預期範疇。
「烷基」係指具有1至20個碳原子的直鏈或分支鏈飽和烴基(「C1-20 烷基」)。在一些實施例中,烷基具有1至12個碳原子(「C1-12 烷基」)。在一些實施例中,烷基具有1至10個碳原子(「C1-10 烷基」)。在一些實施例中,烷基具有1至9個碳原子(「C1-9 烷基」)。在一些實施例中,烷基具有1至8個碳原子(「C1-8 烷基」)。在一些實施例中,烷基具有1至7個碳原子(「C1-7 烷基」)。在一些實施例中,烷基具有1至6個碳原子(「C1-6 烷基」,在本文中亦稱為「低碳數烷基」)。在一些實施例中,烷基具有1至5個碳原子(「C1-5 烷基」)。在一些實施例中,烷基具有1至4個碳原子(「C1-4 烷基」)。在一些實施例中,烷基具有1至3個碳原子(「C1-3 烷基」)。在一些實施例中,烷基具有1至2個碳原子(「C1-2 烷基」)。在一些實施例中,烷基具有1個碳原子(「C1 烷基」)。在一些實施例中,烷基具有2至6個碳原子(「C2-6 烷基」)。C1-6 烷基之實例包括甲基(C1 )、乙基(C2 )、正丙基(C3 )、異丙基(C3 )、正丁基(C4 )、第三丁基(C4 )、第二丁基(C4 )、異丁基(C4 )、正戊基(C5 )、3-戊基(C5 )、戊基(C5 )、新戊基(C5 )、3-甲基-2-丁基(C5 )、第三戊基(C5 )及正己基(C6 )。烷基之額外實例包括正庚基(C7 )、正辛基(C8 )及其類似基團。除非另有說明,否則烷基在各情況下獨立地視情況經取代,亦即,未經取代(「未經取代之烷基」)或經一或多個取代基(例如1至5個取代基、1至3個取代基或1個取代基)取代(「經取代之烷基」)。在某些實施例中,烷基為未經取代之C1-10 烷基(例如-CH3 )。在某些實施例中,烷基為經取代之C1-10 烷基。常用烷基縮寫包括Me (-CH3 )、Et (-CH2 CH3 )、iPr (-CH(CH3 )2 )、nPr (-CH2 CH2 CH3 )、n-Bu (-CH2 CH2 CH2 CH3 )或i-Bu (-CH2 CH(CH3 )2 )。
「伸烷基」係指二個氫經移除以提供二價基團且可經取代或不經取代的烷基。未經取代之伸烷基包括(但不限於)亞甲基(-CH2 -)、伸乙基(-CH2 CH2 -)、伸丙基(-CH2 CH2 CH2 -)、伸丁基(-CH2 CH2 CH2 CH2 -)、伸戊基(-CH2 CH2 CH2 CH2 CH2 -)、伸己基(-CH2 CH2 CH2 CH2 CH2 CH2 -)及其類似基團。例示性經取代伸烷基,例如經一或多個烷基(甲基)取代之伸烷基包括(但不限於)經取代之亞甲基(-CH(CH3 )-、(-C(CH3 )2 -)、經取代之伸乙基(-CH(CH3 )CH2 -、-CH2 CH(CH3 )-、-C(CH3 )2 CH2 -、-CH2 C(CH3 )2 -)、經取代之伸丙基(-CH(CH3 )CH2 CH2 -、-CH2 CH(CH3 )CH2 -、-CH2 CH2 CH(CH3 )-、-C(CH3 )2 CH2 CH2 -、-CH2 C(CH3 )2 CH2 -、-CH2 CH2 C(CH3 )2 -)及其類似基團。當提供用於特定伸烷基之一定範圍或數目之碳時,應理解,該範圍或數目係指直鏈碳二價鏈中之碳的範圍或數目。伸烷基可經一或多個如本文所描述之取代基取代或未經取代。
「烯基」係指具有2至20個碳原子、一或多個碳-碳雙鍵(例如,1、2、3或4個碳-碳雙鍵)及視情況存在之一或多個碳-碳參鍵(例如,1、2、3或4個碳-碳參鍵)的直鏈或分支鏈烴基(「C2-20 烯基」)。在某些實施例中,烯基不含任何參鍵。在一些實施例中,烯基具有2至10個碳原子(「C2-10 烯基」)。在一些實施例中,烯基具有2至9個碳原子(「C2-9 烯基」)。在一些實施例中,烯基具有2至8個碳原子(「C2-8 烯基」)。在一些實施例中,烯基具有2至7個碳原子(「C2-7 烯基」)。在一些實施例中,烯基具有2至6個碳原子(「C2-6 烯基」)。在一些實施例中,烯基具有2至5個碳原子(「C2-5 烯基」)。在一些實施例中,烯基具有2至4個碳原子(「C2-4 烯基」)。在一些實施例中,烯基具有2至3個碳原子(「C2-3 烯基」)。在一些實施例中,烯基具有2個碳原子(「C2 烯基」)。一或多個碳-碳雙鍵可位於內部(諸如2-丁烯基)或末端(諸如1-丁烯基)。C2-4 烯基之實例包括乙烯基(C2 )、1-丙烯基(C3 )、2-丙烯基(C3 )、1-丁烯基(C4 )、2-丁烯基(C4 )、丁二烯基(C4 )及其類似基團。C2-6 烯基之實例包括前述C2-4 烯基以及戊烯基(C5 )、戊二烯基(C5 )、己烯基(C6 )及其類似基團。烯基之額外實例包括庚烯基(C7 )、辛烯基(C8 )、辛三烯基(C8 )及其類似基團。除非另有說明,否則烯基在各情況下獨立地視情況經取代,亦即,未經取代(「未經取代之烯基」)或經一或多個取代基(例如1至5個取代基、1至3個取代基或1個取代基)取代(「經取代之烯基」)。在某些實施例中,烯基為未經取代之C2-1 0 烯基。在某些實施例中,烯基為經取代之C2-10 烯基。
「炔基」係指具有2至20個碳原子、一或多個碳-碳參鍵(例如1、2、3或4個碳-碳參鍵)及視情況存在之一或多個碳-碳雙鍵(例如1、2、3或4個碳-碳雙鍵)之直鏈或分支鏈烴基(「C2-20 炔基」)。在某些實施例中,炔基不含任何雙鍵。在一些實施例中,炔基具有2至10個碳原子(「C2-10 炔基」)。在一些實施例中,炔基具有2至9個碳原子(「C2-9 炔基」)。在一些實施例中,炔基具有2至8個碳原子(「C2-8 炔基」)。在一些實施例中,炔基具有2至7個碳原子(「C2-7 炔基」)。在一些實施例中,炔基具有2至6個碳原子(「C2-6 炔基」)。在一些實施例中,炔基具有2至5個碳原子(「C2-5 炔基」)。在一些實施例中,炔基具有2至4個碳原子(「C2-4 炔基」)。在一些實施例中,炔基具有2至3個碳原子(「C2-3 炔基」)。在一些實施例中,炔基具有2個碳原子(「C2 炔基」)。一或多個碳-碳參鍵可位於內部(諸如2-丁炔基)或末端(諸如1-丁炔基)。C2-4 炔基之實例包括(但不限於)乙炔基(C2 )、1-丙炔基(C3 )、2-丙炔基(C3 )、1-丁炔基(C4 )、2-丁炔基(C4 )及其類似基團。C2-6 烯基之實例包括前述C2-4 炔基以及戊炔基(C5 )、己炔基(C6 )及其類似基團。炔基之額外實例包括庚炔基(C7 )、辛炔基(C8 )及其類似基團。除非另有說明,否則炔基在各情況下獨立地視情況經取代,亦即未經取代(「未經取代之炔基」)或經一或多個取代基(例如1至5個取代基、1至3個取代基或1個取代基)取代(「經取代之炔基」)。在某些實施例中,炔基為未經取代之C2-10 炔基。在某些實施例中,炔基為經取代之C2-10 炔基。
如本文所用之術語「雜烷基」係指如本文所定義之烷基,其在母鏈中進一步包含1或多個(例如1、2、3或4個)雜原子(例如氧、硫、氮、硼、矽、磷),其中一或多個雜原子插入母碳鏈內之相鄰碳原子之間及/或一或多個雜原子插入碳原子與母分子之間,亦即連接點之間。在某些實施例中,雜烷基係指具有1至10個碳原子及1、2、3或4個雜原子的飽和基團(「雜C1-10 烷基」)。在一些實施例中,雜烷基係指具有1至9個碳原子及1、2、3或4個雜原子的飽和基團(「雜C1-9 烷基」)。在一些實施例中,雜烷基為具有1至8個碳原子及1、2、3或4個雜原子的飽和基團(「雜C1-8 烷基」)。在一些實施例中,雜烷基為具有1至7個碳原子及1、2、3或4個雜原子之飽和基團(「雜C1-7 烷基」)。在一些實施例中,雜烷基為具有1至6個碳原子及1、2或3個雜原子的基團(「雜C1-6 烷基」)。在一些實施例中,雜烷基為具有1至5個碳原子及1或2個雜原子的飽和基團(「雜C1-5 烷基」)。在一些實施例中,雜烷基為具有1至4個碳原子及1或2個雜原子之飽和基團(「雜C1-4 烷基」)。在一些實施例中,雜烷基為具有1至3個碳原子及1個雜原子之飽和基團(「雜C1-3 烷基」)。在一些實施例中,雜烷基為具有1至2個碳原子及1個雜原子之飽和基團(「雜C1-2 烷基」)。在一些實施例中,雜烷基為具有1個碳原子及1個雜原子的飽和基團(「雜C1 烷基」)。在一些實施例中,雜烷基為具有2至6個碳原子及1或2個雜原子的飽和基團(「雜C2-6 烷基」)。除非另有說明,否則雜烷基在各情況下獨立地未經取代(「未經取代之雜烷基」)或經一或多個取代基取代(「經取代之雜烷基」)。在某些實施例中,雜烷基為未經取代之雜C1-10 烷基。在某些實施例中,雜烷基為經取代之雜C1-10 烷基。
「芳基」係指單環或多環(例如雙環或三環) 4n+2芳環系統(例如具有在環狀陣列中共用之6、10或14個π電子)之基團,該芳環系統中提供有6至14個環碳原子及零個雜原子(「C6-14 芳基」)。在一些實施例中,芳基具有六個環碳原子(「C6 芳基」;例如苯基)。在一些實施例中,芳基具有十個環碳原子(「C10 芳基」;例如萘基,諸如1-萘基及2-萘基)。在一些實施例中,芳基具有十四個環碳原子(「C14 芳基」;例如蒽基)。「芳基」亦包括其中如上文所定義之芳基環與一或多個碳環基或雜環基稠合之環系統,其中連接基團或連接點在芳基環上,且在此等情況下,碳原子數繼續指示芳基環系統中之碳原子數。典型芳基包括(但不限於)衍生自以下之基團:乙烯合蒽、乙烯合萘、乙烯合菲、蒽、甘菊環(azulene)、苯、䓛(chrysene)、六苯并苯、丙二烯合茀、茀、稠六苯、己二吩(hexaphene)、己二烯(hexalene)、as-二環戊二烯并苯、s-二環戊二烯并苯、茚烷、茚、萘、稠八苯(octacene)、辛二吩(octaphene)、辛二烯(octalene)、卵苯(ovalene)、戊-2,4-二烯、稠五苯、并環戊二烯、戊吩(pentaphene)、苝、丙烯合萘、菲、苉、七曜烯、芘、吡蒽(pyranthrene)、茹(rubicene)、聯伸三苯及三萘。特定言之,芳基包括苯基、萘基、茚基及四氫萘基。除非另有說明,否則芳基在各情況下獨立地視情況經取代,亦即,未經取代(「未經取代之芳基」)或經一或多個取代基取代(「經取代之芳基」)。在某些實施例中,芳基為未經取代之C6-14 芳基。在某些實施例中,芳基為經取代之C6-14 芳基。
在某些實施例中,芳基經選自以下之基團中的一或多者取代:鹵基、C1 -C8 烷基、C1 -C8 鹵烷基、氰基、羥基、C1 -C8 烷氧基及胺基。
代表性經取代之芳基之實例包括以下
Figure 02_image043
, 其中R56 及R57 中之一者可為氫,且R56 及R57 中之至少一者各獨立地選自C1 -C8 烷基、C1 -C8 鹵烷基、4員至10員雜環基、烷醯基、C1 -C8 烷氧基、雜芳氧基、烷基胺基、芳基胺基、雜芳基胺基、NR58 COR59 、NR58 SOR59 、NR58 SO2 R59 、COO烷基、COO芳基、CONR58 R59 、CONR58 OR59 、NR58 R59 、SO2 NR58 R59 、S-烷基、SO烷基、SO2 烷基、S芳基、SO芳基、SO2 芳基;或R56 及R57 可接合形成5至8個原子之環狀環(飽和或不飽和),其視情況含有一或多個選自N、O或S之群的雜原子。R60 及R61 獨立地為氫、C1 -C8 烷基、C1 -C4 鹵烷基、C3 -C10 環烷基、4員至10員雜環基、C6 -C10 芳基、經取代之C6 -C10 芳基、5員至10員雜芳基或經取代之5員至10員雜芳基。
「稠合芳基」係指其兩種環碳與第二芳基或雜芳基環相同或與碳環基或雜環基環相同的芳基。
「雜芳基」係指5員至10員單環或雙環4n+2芳環系統(例如具有在環狀陣列中共用之6或10個π電子)之基團,該芳環系統中提供有環碳原子及1至4個環雜原子,其中各雜原子係獨立地選自氮、氧及硫(「5員至10員雜芳基」)。在含有一或多個氮原子之雜芳基中,價數允許時,連接點可為碳或氮原子。雜芳基雙環系統可在一個或兩個環中包括一或多個雜原子。「雜芳基」包括其中如上文所定義之雜芳基環與一或多個碳環基或雜環基稠合的環系統,其中連接點在雜芳基環上,且在此等情況下,環成員數目繼續指示雜芳基環系統中環成員之數目。「雜芳基」亦包括如上文所定義之雜芳基環與一或多個芳基稠合之環系統,其中連接點在芳基或雜芳基環上,且在此等情況下,環成員之數目指示稠合(芳基/雜芳基)環系統中環成員之數目。一個環不含雜原子之雙環雜芳基(例如吲哚基、喹啉基、咔唑基及其類似基團),連接點可在任一環上,亦即,帶有雜原子之環(例如2-吲哚基)或不含雜原子之環(例如5-吲哚基)。
在一些實施例中,雜芳基為5員至10員芳環系統,該芳環系統中提供有環碳原子及1至4個環雜原子,其中各雜原子係獨立地選自氮、氧及硫(「5員至10員雜芳基」)。在一些實施例中,雜芳基為5員至8員芳環系統,該芳環系統中提供有環碳原子及1至4個環雜原子,其中各雜原子係獨立地選自氮、氧及硫(「5員至8員雜芳基」)。在一些實施例中,雜芳基為5員至6員芳環系統,該芳環系統中提供有環碳原子及1至4個環雜原子,其中各雜原子係獨立地選自氮、氧及硫(「5員至6員雜芳基」)。在一些實施例中,5員至6員雜芳基具有1至3個選自氮、氧及硫之環雜原子。在一些實施例中,5員至6員雜芳基具有1至2個選自氮、氧及硫之環雜原子。在一些實施例中,5員至6員雜芳基具有1個選自氮、氧及硫之環雜原子。除非另有說明,否則雜芳基在各情況下獨立地視情況經取代,亦即,未經取代(「未經取代之雜芳基」)或經一或多個取代基取代(「經取代之雜芳基」)。在某些實施例中,雜芳基為未經取代之5員至14員雜芳基。在某些實施例中,雜芳基為經取代之5員至14員雜芳基。
含有一個雜原子之例示性5員雜芳基包括(但不限於)吡咯基、呋喃基及噻吩基。含有兩個雜原子之例示性5員雜芳基包括(但不限於)咪唑基、吡唑基、噁唑基、異噁唑基、噻唑基及異噻唑基。含有三個雜原子之例示性5員雜環基包括(但不限於)三唑基、噁二唑基及噻二唑基。含有四個雜原子之例示性5員雜芳基包括(但不限於)四唑基。含有一個雜原子之例示性6員雜芳基包括(但不限於)吡啶基。含有兩個雜原子之例示性6員雜芳基包括(但不限於)噠嗪基、嘧啶基及吡嗪基。含有三個或四個雜原子之例示性6員雜芳基分別包括(但不限於)三嗪基及四嗪基。含有一個雜原子之例示性7員雜芳基包括(但不限於)氮呯基、氧呯基及噻呯基。例示性5,6-雙環雜芳基包括(但不限於)吲哚基、異吲哚基、吲唑基、苯并三唑基、苯并噻吩基、異苯并噻吩基、苯并呋喃基、苯并異呋喃基、苯并咪唑基、苯并噁唑基、苯并異噁唑基、苯并噁二唑基、苯并噻唑基、苯并異噻唑基、苯并噻二唑基、吲哚嗪基及嘌呤基。例示性6,6-雙環雜芳基包括(但不限於)萘啶基、喋啶基、喹啉基、異喹啉基、噌啉基、喹喏啉基、酞嗪基及喹唑啉基。
代表性雜芳基之實例包括以下:
Figure 02_image045
其中各Z係選自羰基、N、NR65 、O及S;且R65 獨立地為氫、C1 -C8 烷基、C3 -C10 環烷基、4員至10員雜環基、C6 -C10 芳基及5員至10員雜芳基。
「碳環基」或「碳環」係指在非芳環系統中具有3至10個環碳原子(「C3-10 碳環基」)及零個雜原子之非芳族環烴基。在一些實施例中,碳環基具有3至8個環碳原子(「C3-8 碳環基」)。在一些實施例中,碳環基具有3至6個環碳原子(「C3-6 碳環基」)。在一些實施例中,碳環基具有3至6個環碳原子(「C3-6 碳環基」)。在一些實施例中,碳環基具有5至10個環碳原子(「C5-10 」碳環基)。例示性C3-6 碳環基包括(但不限於)環丙基(C3 )、環丙烯基(C3 )、環丁基(C4 )、環丁烯基(C4 )、環戊基(C5 )、環戊烯基(C5 )、環己基(C6 )、環己烯基(C6 )、環己二烯基(C6 )及其類似基團。例示性C3-8 碳環基包括(但不限於)前述C3-6 碳環基以及環庚基(C7 )、環庚烯基(C7 )、環庚二烯基(C7 )、環庚三烯基(C7 )、環辛基(C8 )、環辛烯基(C8 )、雙環[2.2.1]庚烷基(C7 )、雙環[2.2.2]辛烷基(C8 )及其類似基團。例示性C3-10 碳環基包括(但不限於)前述C3-8 碳環基以及環壬基(C9 )、環壬烯基(C9 )、環癸基(C10 )、環癸烯基(C10 )、八氫-1H-茚基(C9 )、十氫萘基(C10 )、螺[4.5]癸烷基(C10 )及其類似基團。如前述實例所說明,在某些實施例中,碳環基為單環(「單環碳環基」)或含有稠合、橋連或螺環系統,諸如雙環系統(「雙環碳環基」),且可為飽和的或可為部分不飽和的。「碳環基」亦包括其中如上文所定義之碳環基環與一或多個芳基或雜芳基稠合的環系統,其中連接點在碳環基環上,且在此等情況下,碳數繼續指示碳環系統中之碳數。除非另有說明,否則碳環基在各情況下獨立地視情況經取代,亦即未經取代(「未經取代之碳環基」)或經一或多個取代基取代(「經取代之碳環基」)。在某些實施例中,碳環基為未經取代之C3-10 碳環基。在某些實施例中,碳環基為經取代之C3-10 碳環基。
在一些實施例中,「碳環基」為具有3至10個環碳原子之單環飽和碳環基(「C3-10 環烷基」)。在一些實施例中,環烷基具有3至8個環碳原子(「C3-8 環烷基」)。在一些實施例中,環烷基具有3至6個環碳原子(「C3-6 環烷基」)。在一些實施例中,環烷基具有5至6個環碳原子(「C5-6 環烷基」)。在一些實施例中,環烷基具有5至10個環碳原子(「C5-10 環烷基」)。C5-6 環烷基之實例包括環戊基(C5 )及環己基(C5 )。C3-6 環烷基之實例包括前述C5-6 環烷基以及環丙基(C3 )及環丁基(C4 )。C3-8 環烷基之實例包括前述C3-6 環烷基以及環庚基(C7 )及環辛基(C8 )。除非另有說明,否則環烷基在各情況下獨立地未經取代(「未經取代之環烷基」)或經一或多個取代基取代(「經取代之環烷基」)。在某些實施例中,環烷基為未經取代之C3-10 環烷基。在某些實施例中,環烷基為經取代之C3-10 環烷基。
「雜環基」或「雜環」係指具有環碳原子及1至4個環雜原子之3員至10員非芳環系統之基團,其中各雜原子係獨立地選自氮、氧、硫、硼、磷及矽(「3員至10員雜環基」)。在含有一或多個氮原子之雜環基中,價數允許時,連接點可為碳或氮原子。雜環基可為單環(「單環雜環基」)或稠合、橋連或螺環系統,諸如雙環系統(「雙環雜環基」),且可為飽和的或可為部分不飽和的。雜環基雙環系統可在一個或兩個環中包括一或多個雜原子。「雜環基」亦包括:其中如上文所定義之雜環基環與一或多個碳環基稠合之環系統,其中連接點在碳環基或雜環基環上;或其中如上文所定義之雜環基環與一或多個芳基或雜芳基稠合之環系統,其中連接點在雜環基環上,且在此等情況下,環成員之數目繼續指示雜環基環系統中之環成員之數目。除非另有說明,否則雜環基在各情況下獨立地視情況經取代,亦即,未經取代(「未經取代之雜環基」)或經一或多個取代基取代(「經取代之雜環基」)。在某些實施例中,雜環基為未經取代之3員至10員雜環基。在某些實施例中,雜環基為經取代之3員至10員雜環基。
在一些實施例中,雜環基為具有環碳原子及1至4個環雜原子之5員至10員非芳環系統,其中各雜原子係獨立地選自氮、氧、硫、硼、磷及矽(「5員至10員雜環基」)。在一些實施例中,雜環基為具有環碳原子及1至4個環雜原子之5員至8員非芳環系統,其中各雜原子係獨立地選自氮、氧及硫(「5員至8員雜環基」)。在一些實施例中,雜環基為具有環碳原子及1至4個環雜原子之5員至6員非芳環系統,其中各雜原子係獨立地選自氮、氧及硫(「5員至6員雜環基」)。在一些實施例中,5員至6員雜環基具有1至3個選自氮、氧及硫之環雜原子。在一些實施例中,5員至6員雜環基具有1至2個選自氮、氧及硫之環雜原子。在一些實施例中,5員至6員雜環基具有一個選自氮、氧及硫之環雜原子。
含有一個雜原子之例示性3員雜環基包括(但不限於)氮雜環丙烷基(azirdinyl)、氧雜環丙烷基(oxiranyl)、硫雜環丙烷基(thiorenyl)。含有一個雜原子之例示性4員雜環基包括(但不限於)氮雜環丁基、氧雜環丁基及硫雜環丁基。含有一個雜原子之例示性5員雜環基包括(但不限於)四氫呋喃基、二氫呋喃基、四氫噻吩基、二氫噻吩基、吡咯啶基、二氫吡咯基及吡咯基-2,5-二酮。含有兩個雜原子之例示性5員雜環基包括(但不限於)二氧戊環基(dioxolanyl)、氧硫呋喃基(oxasulfuranyl)、二硫呋喃基(disulfuranyl)及噁唑啶-2-酮。含有三個雜原子之例示性5員雜環基包括(但不限於)三唑啉基、噁二唑啉基及噻二唑啉基。含有一個雜原子之例示性6員雜環基包括(但不限於)哌啶基、四氫哌喃基、二氫吡啶基以及噻烷基。含有兩個雜原子之例示性6員雜環基包括(但不限於)哌嗪基、嗎啉基、二噻烷基、二噁烷基。含有四個雜原子之例示性6員雜環基包括(但不限於)三氮雜環己烷基(triazinanyl)。含有一個雜原子之例示性7員雜環基包括(但不限於)氮雜環庚烷基、氧雜環庚烷基及硫雜環庚烷基。含有一個雜原子之例示性8員雜環基包括(但不限於)氮雜環辛烷基(azocanyl)、氧雜環辛烷基(oxecanyl)及硫雜環辛烷基(thiocanyl)。與C6 芳基環稠合之例示性5員雜環基(在本文中亦稱為5,6-雙環雜環)包括(但不限於)吲哚啉基、異吲哚啉基、二氫苯并呋喃基、二氫苯并噻吩基、苯并噁唑啉酮基及其類似基團。與芳基環稠合之例示性6員雜環基(在本文中亦稱為6,6-雙環雜環)包括(但不限於)四氫喹啉基、四氫異喹啉基及其類似基團。
「含氮雜環基」意謂含有至少一個氮原子之4至7員非芳環基,例如但不限於嗎啉、哌啶(例如2-哌啶基、3-哌啶基及4-哌啶基)、吡咯啶(例如2-吡咯啶基及3-吡咯啶基)、氮雜環丁烷、吡咯啶酮、咪唑啉、咪唑啶酮、2-吡唑啉、吡唑啶、哌嗪及N-烷基哌嗪,諸如N-甲基哌嗪。特定實例包括氮雜環丁烷、哌啶酮及哌嗪酮。
「雜」在用於描述化合物或化合物上存在之基團時,意謂化合物或基團中之一或多個碳原子已由氮、氧或硫雜原子置換。雜可應用於上文所描述之烴基中之任一者,諸如具有1至5個及尤其具有1至3個雜原子的烷基,例如雜烷基;環烷基,例如雜環基;芳基,例如雜芳基;環烯基,例如環雜烯基;及其類似基團。
「醯基」係指基團-C(O)R20 ,其中R20 如本文所定義為氫、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碳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芳基。「烷醯基」為其中R20 為除氫外之基團的醯基。代表性醯基包括(但不限於)甲醯基(-CHO)、乙醯基(-C(=O)CH3 )、環己基羰基、環己基甲基羰基、苯甲醯基(-C(=O)Ph)、苯甲基羰基(-C(=O)CH2 Ph)、‒C(O)-C1 -C8 烷基、-C(O)-(CH2 )t (C6 -C10 芳基)、-C(O)-(CH2 )t (5員至10員雜芳基)、-C(O)-(CH2 )t (C3 -C10 環烷基)及-C(O)-(CH2 )t (4員至10員雜環基),其中t為0至4之整數。在某些實施例中,R21 為經鹵基或羥基取代之C1 -C8 烷基;或C3 -C10 環烷基、4員至10員雜環基、C6 -C10 芳基、芳基烷基、5員至10員雜芳基或雜芳基烷基,其各自經以下取代:未經取代之C1 -C4 烷基、鹵基、未經取代之C1 -C4 烷氧基、未經取代之C1 -C4 鹵烷基、未經取代之C1 -C4 羥烷基或未經取代之C1 -C4 鹵烷氧基或羥基。
「烷氧基」係指基團-OR29 ,其中R29 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碳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芳基。特定烷氧基為甲氧基、乙氧基、正丙氧基、異丙氧基、正丁氧基、第三丁氧基、第二丁氧基、正戊氧基、正己氧基及1,2-二甲基丁氧基。特定烷氧基為低碳數烷氧基,亦即具有1至6個碳原子。其他特定烷氧基具有1與4個碳原子。
在某些實施例中,R29 為具有1個或更多個取代基,例如1至5個取代基,且尤其1至3個取代基,尤其1個取代基之基團,該取代基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胺基、經取代之胺基、C6 -C10 芳基、芳氧基、羧基、氰基、C3 -C10 環烷基、4員至10員雜環基、鹵素、5員至10員雜芳基、羥基、硝基、硫烷氧基、硫芳氧基、巰基、烷基-S(O)-、芳基-S(O)-、烷基-S(O)2 -及芳基-S(O)2 -。例示性『經取代烷氧基』包括(但不限於) -O-(CH2 )t (C6 -C10 芳基)、-O-(CH2 )t (5員至10員雜芳基)、-O-(CH2 )t (C3 -C10 環烷基)及-O-(CH2 )t (4員至10員雜環基),其中t為0至4之整數,且存在的任何芳基、雜芳基、環烷基或雜環基本身可經以下取代:未經取代之C1 -C4 烷基、鹵基、未經取代之C1 -C4 烷氧基、未經取代之C1 -C4 鹵烷基、未經取代之C1 -C4 羥烷基或未經取代之C1 -C4 鹵烷氧基或羥基。特定例示性『經取代之烷氧基』為-OCF3 、-OCH2 CF3 、-OCH2 Ph、-OCH2 -環丙基、-OCH2 CH2 OH及-OCH2 CH2 NMe2
「胺基」係指基團-NH2
「側氧基」係指-C(=O)-。
「經取代之胺基」係指式-N(R38 )2 胺基,其中R38 為氫、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碳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芳基或胺基保護基,其中R38 中之至少一者不為氫。在某些實施例中,各R38 係獨立地選自氫、C1 -C8 烷基、C3 -C8 烯基、C3 -C8 炔基、C6 -C10 芳基、5員至10員雜芳基、4員至10員雜環基或C3 -C10 環烷基、或經鹵基或羥基取代之C1 -C8 烷基、經鹵基或羥基取代之C3 -C8 烯基、經鹵基或羥基取代之C3 -C8 炔基、或-(CH2 )t (C6 -C10 芳基)、-(CH2 )t (5員至10員雜芳基)、-(CH2 )t (C3 -C10 環烷基)或-(CH2 )t (4員至10員雜環基),其中t為0與8之間的整數,其中之各者經以下取代:未經取代之C1 -C4 烷基、鹵基、未經取代之C1 -C4 烷氧基、未經取代之C1 -C4 鹵烷基、未經取代之C1 -C4 羥烷基或未經取代之C1 -C4 鹵烷氧基或羥基;或兩個R38 基團接合形成伸烷基。
例示性「經取代之胺基」包括(但不限於) -NR39 -C1 -C8 烷基、-NR39 -(CH2 )t (C6 -C10 芳基)、-NR39 -(CH2 )t (5員至10員雜芳基)、-NR39 -(CH2 )t (C3 -C10 環烷基)及-NR39 -(CH2 )t (4員至10員雜環基),其中t為0至4之整數,例如1或2,各R39 獨立地表示H或C1 -C8 烷基;且存在之任何烷基本身可經鹵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胺基或羥基取代;且所在之任何芳基、雜芳基、環烷基或雜環基本身可經以下取代:未經取代之C1 -C4 烷基、鹵基、未經取代之C1 -C4 烷氧基、未經取代之C1 -C4 鹵烷基、未經取代之C1 -C4 羥烷基或未經取代之C1 -C4 鹵烷氧基或羥基。為避免疑問,術語『經取代之胺基』包括如下文所定義之基團烷基胺基、經取代之烷基胺基、烷基芳基胺基、經取代之烷基芳基胺基、芳基胺基、經取代之芳基胺基、二烷胺基及經取代之二烷胺基。經取代之胺基涵蓋單取代胺基及二取代胺基兩者。
「羧基」係指基團-C(O)OH。
「氰基」係指基團-CN。
「鹵基」或「鹵素」係指氟(F)、氯(Cl)、溴(Br)及碘(I)。在某些實施例中,鹵基為氟基或氯基。
「鹵烷基」係指烷基經一或多個鹵素取代之烷基。典型鹵烷基包括(但不限於)三氟甲基、二氟甲基、氟甲基、氯甲基、二氯甲基、二溴乙基、三溴甲基、四氟乙基及其類似基團。
「羥基」係指基團-OH。
「硝基」係指基團-NO2
「硫酮基(thioketo)」係指基團=S。
如本文所定義之烷基、烯基、炔基、碳環基、雜環基、芳基及雜芳基視情況經取代(例如「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碳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芳基)。一般而言,術語「經取代」,不論是否位於術語「視情況」之前,均意謂存在於基團(例如碳或氮原子)上的至少一個氫經容許取代基(例如取代時產生穩定化合物,例如不會自發地經歷諸如重排、環化、消除或其他反應之轉化的化合物的取代基)置換。除非另有指示,否則「經取代」之基團在該基團之一或多個可取代位置具有取代基,且當任何既定結構中之一個以上位置經取代時,取代基在各位置相同或不同。術語「經取代」預期包括經有機化合物之所有容許取代基、引起穩定化合物形成之本文所描述之任何取代基取代。本發明涵蓋任何及所有此等組合以得到穩定化合物。出於本發明之目的,雜原子(諸如氮)可具有氫取代基及/或滿足雜原子價數且引起穩定部分形成之如本文所描述之任何適合取代基。
例示性碳原子取代基包括(但不限於)鹵素、-CN、-NO2 、-N3 、-SO2 H、-SO3 H、-OH、-ORaa 、-ON(Rbb )2 、-N(Rbb )2 、-N(Rbb )3 + X- 、-N(ORcc )Rbb 、-SH、-SRaa 、-SSRcc 、-C(=O)Raa 、-CO2 H、-CHO、-C(ORcc )2 、-CO2 Raa 、-OC(=O)Raa 、-OCO2 Raa 、-C(=O)N(Rbb )2 、-OC(=O)N(Rbb )2 、-NRbb C(=O)Raa 、-NRbb CO2 Raa 、-NRbb C(=O)N(Rbb )2 、-C(=NRbb )Raa 、-C(=NRbb )ORaa 、-OC(=NRbb )Raa 、-OC(=NRbb )ORaa 、-C(=NRbb )N(Rbb )2 、-OC(=NRbb )N(Rbb )2 、-NRbb C(=NRbb )N(Rbb )2 、-C(=O)NRbb SO2 Raa 、-NRbb SO2 Raa 、-SO2 N(Rbb )2 、-SO2 Raa 、-SO2 ORaa 、-OSO2 Raa 、-S(=O)Raa 、-OS(=O)Raa 、-Si(Raa )3 、-OSi(Raa )3 -C(=S)N(Rbb )2 、-C(=O)SRaa 、-C(=S)SRaa 、-SC(=S)SRaa 、-SC(=O)SRaa 、-OC(=O)SRaa 、-SC(=O)ORaa 、-SC(=O)Raa 、-P(=O)2 Raa 、-OP(=O)2 Raa 、-P(=O)(Raa )2 、-OP(=O)(Raa )2 、-OP(=O)(ORcc )2 、-P(=O)2 N(Rbb )2 、-OP(=O)2 N(Rbb )2 、-P(=O)(NRbb )2 、-OP(=O)(NRbb )2 、-NRbb P(=O)(ORcc )2 、-NRbb P(=O)(NRbb )2 、-P(Rcc )2 、-P(Rcc )3 、-OP(Rcc )2 、-OP(Rcc )3 、-B(Raa )2 、-B(ORcc )2 、-BRaa (ORcc )、C1-10 烷基、C1-10 鹵烷基、C2-10 烯基、C2-10 炔基、C3-10 碳環基、3員至14員雜環基、C6 -14 芳基及5員至14員雜芳基,其中各烷基、烯基、炔基、碳環基、雜環基、芳基及雜芳基獨立地經0、1、2、3、4或5個Rdd 基團取代;或碳原子上之兩個成對氫經基團=O、=S、=NN(Rbb )2 、=NNRbb C(=O)Raa 、=NNRbb C(=O)ORaa 、=NNRbb S(=O)2 Raa 、=NRbb 或=NORcc 置換;
Raa 在各情況下係獨立地選自C1-10 烷基、C1-10 鹵烷基、C2-10 烯基、C2-10 炔基、C3-10 碳環基、3員至14員雜環基、C6-14 芳基及5員至14員雜芳基,或兩個Raa 基團接合形成3員至14員雜環基或5員至14員雜芳基環,其中各烷基、烯基、炔基、碳環基、雜環基、芳基及雜芳基獨立地經0、1、2、3、4或5個Rdd 基團取代;
Rbb 在各情況下係獨立地選自氫、-OH、-ORaa 、-N(Rcc )2 、-CN、-C(=O)Raa 、-C(=O)N(Rcc )2 、-CO2 Raa 、-SO2 Raa 、-C(=NRcc )ORaa 、-C(=NRcc )N(Rcc )2 、-SO2 N(Rcc )2 、-SO2 Rcc 、-SO2 ORcc 、-SORaa 、-C(=S)N(Rcc )2 、-C(=O)SRcc 、-C(=S)SRcc 、-P(=O)2 Raa 、-P(=O)(Raa )2 、-P(=O)2 N(Rcc )2 、-P(=O)(NRcc )2 、C1-10 烷基、C1-10 鹵烷基、C2-10 烯基、C2-10 炔基、C3-10 碳環基、3員至14員雜環基、C6-14 芳基及5員至14員雜芳基,或兩個Rbb 基團接合形成3員至14員雜環基或5員至14員雜芳基環,其中各烷基、烯基、炔基、碳環基、雜環基、芳基及雜芳基獨立地經0、1、2、3、4或5個Rdd 基團取代;
Rcc 在各情況下係獨立地選自氫、C1-10 烷基、C1-10 鹵烷基、C2-10 烯基、C2-10 炔基、C3-10 碳環基、3員至14員雜環基、C6-14 芳基及5員至14員雜芳基,或兩個Rcc 基團接合形成3員至14員雜環基或5員至14員雜芳基環,其中各烷基、烯基、炔基、碳環基、雜環基、芳基及雜芳基獨立地經0、1、2、3、4或5個Rdd 基團取代;
Rdd 在各情況下係獨立地選自鹵素、-CN、-NO2 、-N3 、-SO2 H、-SO3 H、-OH、-ORee 、-ON(Rff )2 、-N(Rff )2 、-N(Rff )3 + X- 、-N(ORee )Rff 、-SH、-SRee 、-SSRee 、-C(=O)Ree 、-CO2 H、-CO2 Ree 、-OC(=O)Ree 、-OCO2 Ree 、-C(=O)N(Rff )2 、-OC(=O)N(Rff )2 、-NRff C(=O)Ree 、-NRff CO2 Ree 、-NRff C(=O)N(Rff )2 、-C(=NRff )ORee 、-OC(=NRff )Ree 、-OC(=NRff )ORee 、-C(=NRff )N(Rff )2 、-OC(=NRff )N(Rff )2 、-NRff C(=NRff )N(Rff )2 、-NRff SO2 Ree 、-SO2 N(Rff )2 、-SO2 Ree 、-SO2 ORee 、-OSO2 Ree 、-S(=O)Ree 、-Si(Ree )3 、-OSi(Ree )3 、-C(=S)N(Rff )2 、-C(=O)SRee 、-C(=S)SRee 、-SC(=S)SRee 、-P(=O)2 Ree 、-P(=O)(Ree )2 、-OP(=O)(Ree )2 、-OP(=O)(ORee )2 、C1-6 烷基、C1-6 鹵烷基、C2-6 烯基、C2-6 炔基、C3-10 碳環基、3員至10員雜環基、C6-10 芳基、5員至10員雜芳基,其中各烷基、烯基、炔基、碳環基、雜環基、芳基及雜芳基獨立地經0、1、2、3、4或5個Rgg 基團取代,或兩個成對Rdd 取代基可接合形成=O或=S;
Ree 在各情況下係獨立地選自C1-6 烷基、C1-6 鹵烷基、C2-6 烯基、C2-6 炔基、C3-10 碳環基、C6-10 芳基、3員至10員雜環基及3員至10員雜芳基,其中各烷基、烯基、炔基、碳環基、雜環基、芳基及雜芳基獨立地經0、1、2、3、4或5個Rgg 基團取代;
Rff 在各情況下係獨立地選自氫、C1-6 烷基、C1-6 鹵烷基、C2-6 烯基、C2-6 炔基、C3-10 碳環基、3員至10員雜環基、C6-10 芳基及5員至10員雜芳基,或兩個Rff 基團接合形成3員至14員雜環基或5員至14員雜芳基環,其中各烷基、烯基、炔基、碳環基、雜環基、芳基及雜芳基獨立地經0、1、2、3、4或5個Rgg 基團取代;且
Rgg 在各情況下獨立地為鹵素、-CN、-NO2 、-N3 、-SO2 H、-SO3 H、-OH、-OC1-6 烷基、-ON(C1-6 烷基)2 、-N(C1-6 烷基)2 、-N(C1-6 烷基)3 + X- 、-NH(C1-6 烷基)2 + X- 、-NH2 (C1-6 烷基)+ X- 、-NH3 + X- 、-N(OC1-6 烷基)(C1-6 烷基)、-N(OH)(C1-6 烷基)、-NH(OH)、-SH、-SC1-6 烷基、-SS(C1-6 烷基)、-C(=O)(C1-6 烷基)、-CO2 H、-CO2 (C1-6 烷基)、-OC(=O)(C1-6 烷基)、-OCO2 (C1-6 烷基)、-C(=O)NH2 、-C(=O)N(C1-6 烷基)2 、-OC(=O)NH(C1-6 烷基)、-NHC(=O)(C1-6 烷基)、-N(C1-6 烷基)C(=O)(C1-6 烷基)、-NHCO2 (C1-6 烷基)、-NHC(=O)N(C1-6 烷基)2 、-NHC(=O)NH(C1-6 烷基)、-NHC(=O)NH2 、-C(=NH)O(C1-6 烷基)、-OC(=NH)(C1-6 烷基)、-OC(=NH)OC1-6 烷基、-C(=NH)N(C1-6 烷基)2 、-C(=NH)NH(C1-6 烷基)、-C(=NH)NH2 、-OC(=NH)N(C1-6 烷基)2 、-OC(NH)NH(C1-6 烷基)、-OC(NH)NH2 、-NHC(NH)N(C1-6 烷基)2 、-NHC(=NH)NH2 、-NHSO2 (C1-6 烷基)、-SO2 N(C1-6 烷基)2 、-SO2 NH(C1-6 烷基)、-SO2 NH2 、-SO2 C1-6 烷基、-SO2 OC1-6 烷基、-OSO2 C1-6 烷基、-SOC1-6 烷基、-Si(C1-6 烷基)3 、-OSi(C1-6 烷基)3 -C(=S)N(C1-6 烷基)2 、C(=S)NH(C1-6 烷基)、C(=S)NH2 、-C(=O)S(C1-6 烷基)、-C(=S)SC1-6 烷基、-SC(=S)SC1-6 烷基、-P(=O)2 (C1-6 烷基)、-P(=O)(C1-6 烷基)2 、-OP(=O)(C1-6 烷基)2 、-OP(=O)(OC1-6 烷基)2 、C1-6 烷基、C1-6 鹵烷基、C2-6 烯基、C2-6 炔基、C3-10 碳環基、C6-10 芳基、3員至10員雜環基、5員至10員雜芳基;或兩個成對Rgg 取代基可接合形成=O或=S;其中X- 為相對離子。
「相對離子」或「陰離子相對離子」為與陽離子四級胺基結合以便維持電子電中性之帶負電基團。例示性相對離子包括鹵化物離子(例如F- 、Cl- 、Br- 、I- )、NO3 - 、ClO4 - 、OH- 、H2 PO4 - 、HSO4 - 、磺酸根離子(例如甲烷磺酸根、三氟甲烷磺酸根、對甲苯磺酸根、苯磺酸根、10-樟腦磺酸根、萘-2-磺酸根、萘-1-磺酸-5-磺酸根、乙-1-磺酸-2-磺酸根及類似離子)及羧酸根離子(例如乙酸根、醋酸根、丙酸根、苯甲酸根、甘油酸根、乳酸根、酒石酸根、羥乙酸根及其類似離子)。
此等及其他例示性取代基更詳細地描述於實施方式申請專利範圍 中。本發明並不意欲以任何方式受取代基之上述例示性清單限制。 其他定義
如本文所用,術語「調節」係指抑制或增強GABAA 受體功能。「調節劑」(例如調節劑化合物)可為例如GABAA 受體之促效劑、部分促效劑、拮抗劑或部分拮抗劑。
「醫藥學上可接受」意謂聯邦政府或州政府之監管機構或除美國外之國家的對應機構批准或可由其批准,或列於用於動物,且更特定言之人類的美國藥典(U.S. Pharmacopoeia)或其他一般公認藥典中。
「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係指醫藥學上可接受且具有母化合物之所需藥理學活性之本發明化合物之鹽。詳言之,此類鹽無毒,可為無機或有機酸加成鹽及鹼加成鹽。特定言之,此類鹽包括:(1)與無機酸形成之酸加成鹽,該等無機酸諸如鹽酸、氫溴酸、硫酸、硝酸、磷酸及其類似酸;或與有機酸形成之酸加成鹽,該等有機酸諸如乙酸、丙酸、己酸、環戊丙酸、乙醇酸、丙酮酸、乳酸、丙二酸、丁二酸、蘋果酸、順丁烯二酸、反丁烯二酸、酒石酸、檸檬酸、苯甲酸、3-(4-羥基苯甲醯基)苯甲酸、肉桂酸、杏仁酸、甲磺酸、乙磺酸、1,2-乙烷-二磺酸、2-羥基乙磺酸、苯磺酸、4-氯苯磺酸、2-萘磺酸、4-甲苯磺酸、樟腦磺酸、4-甲基雙環[2.2.2]-辛-2-烯-1-甲酸、葡糖庚酸、3-苯基丙酸、三甲基乙酸、第三丁基乙酸、月桂基硫酸、葡萄糖酸、麩胺酸、羥基萘甲酸、水楊酸、硬脂酸、黏康酸及其類似酸;或(2)當存在於母化合物中之酸性質子經金屬離子(例如鹼金屬離子、鹼土金屬離子或鋁離子)置換時;或與有機鹼(諸如乙醇胺、二乙醇胺、三乙醇胺、N-甲基葡糖胺及其類似物)配位時形成之鹽。鹽進一步包括(僅舉例而言)鈉鹽、鉀鹽、鈣鹽、鎂鹽、銨鹽、四烷基銨鹽及其類似鹽;且當化合物含有鹼性官能基時,包括無毒有機酸或無機酸之鹽,諸如鹽酸鹽、氫溴酸鹽、酒石酸鹽、甲磺酸鹽、乙酸鹽、順丁烯二酸鹽、草酸鹽及其類似鹽。術語「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陽離子」係指酸性官能基的可接受之陽離子性相對離子。此等陽離子例示為鈉、鉀、鈣、鎂、銨、四烷基銨陽離子及其類似陽離子。參見例如Berge等人,J. Pharm. Sci. (1977) 66(1): 1-79。
術語「前藥」意欲涵蓋在生理條件下轉化成本發明之治療活性劑的無治療活性之化合物。一種用於製造前藥之方法為設計在生理條件下於所靶向之活體內作用位點處水解或裂解而顯現所需分子且隨後產生其治療作用的選定部分。在某些實施例中,前藥藉由個體之酶活性轉化。
在一替代實施例中,本發明提供式(I)化合物之前藥,其中前藥包括在C3羥基上之可裂解部分,如式(I)中所描繪。
「互變異構體」係指作為特定化合物結構之可互換形式且在氫原子及電子之位移方面存在變化的化合物。因此,兩個結構可經由π電子及原子(通常為H)之移動保持平衡。舉例而言,烯醇與酮為互變異構體,因為其可藉由用酸或鹼處理而快速互相轉化。互變異構之另一實例為同樣藉由酸或鹼處理形成之苯基硝基甲烷之酸形式及硝基形式。互變異構形式可與所關注化合物之最佳化學反應性及生物活性之達成有關。
預期投與之「個體」包括(但不限於)人類(亦即,任何年齡之男性或女性,例如兒科個體(例如嬰兒、兒童、青少年)或成人個體(例如年輕人、中年人或老年人))及/或非人類動物,例如哺乳動物,諸如靈長類動物(例如食蟹獼猴、恆河猴)、牛、豬、馬、綿羊、山羊、嚙齒動物、貓及/或狗。在某些實施例中,個體為人類(「人類個體」)。在某些實施例中,個體為非人類動物。
在某些實施例中,存在於氧原子上之取代基為氧保護基(亦稱為羥基保護基)。氧保護基包括(但不限於) -Raa 、-N(Rbb )2 、-C(=O)SRaa 、-C(=O)Raa 、-CO2 Raa 、-C(=O)N(Rbb )2 、-C(=NRbb )Raa 、-C(=NRbb )ORaa 、-C(=NRbb )N(Rbb )2 、-S(=O)Raa 、-SO2 Raa 、-Si(Raa )3 、-P(Rcc )2 、-P(Rcc )3 、-P(=O)2 Raa 、-P(=O)(Raa )2 、-P(=O)(ORcc )2 、-P(=O)2 N(Rbb )2 及-P(=O)(NRbb )2 ,其中Raa 、Rbb 及Rcc 如本文所定義。氧保護基為此項技術中熟知的且包括Protecting Groups in Organic Synthesis , T. W. Greene及P. G. M. Wuts, 第3版, John Wiley & Sons, 1999中所詳細描述之彼等保護基,該文獻以引用之方式併入本文中。
例示性氧保護基包括(但不限於)甲基、甲氧基甲基(MOM)、2-甲氧基乙氧基甲基(MEM)、苯甲基(Bn)、三異丙基矽烷基(TIPS)、第三丁基二甲基矽烷基(TBDMS)、第三丁基甲氧苯基矽烷基(TBMPS)、甲烷磺酸酯基(甲磺酸酯基)及甲苯磺酸酯基(Ts)。
在某些實施例中,存在於硫原子上之取代基為硫保護基(亦稱為巰基保護基)。硫保護基包括(但不限於) -Raa 、-N(Rbb )2 、-C(=O)SRaa 、-C(=O)Raa 、-CO2 Raa 、-C(=O)N(Rbb )2 、-C(=NRbb )Raa 、-C(=NRbb )ORaa 、-C(=NRbb )N(Rbb )2 、-S(=O)Raa 、-SO2 Raa 、-Si(Raa )3 、-P(Rcc )2 、-P(Rcc )3 、-P(=O)2 Raa 、-P(=O)(Raa )2 、-P(=O)(ORcc )2 、-P(=O)2 N(Rbb )2 及-P(=O)(NRbb )2 ,其中Raa 、Rbb 及Rcc 如本文所定義。硫保護基為此項技術中熟知的且包括Protecting Groups in Organic Synthesis , T. W. Greene及P. G. M. Wuts, 第3版, John Wiley & Sons, 1999中詳細描述之彼等基團,該文獻以引用之方式併入本文中。
在某些實施例中,存在於氮原子上之取代基為胺基保護基(在本文中亦稱為氮保護基)。胺基保護基包括(但不限於) -OH、-ORaa 、-N(Rcc )2 、-C(=O)Raa 、-C(=O)ORaa 、-C(=O)N(Rcc )2 、-S(=O)2 Raa 、-C(=NRcc )Raa 、-C(=NRcc )ORaa 、-C(=NRcc )N(Rcc )2 、-SO2 N(Rcc )2 、-SO2 Rcc 、-SO2 ORcc 、-SORaa 、-C(=S)N(Rcc )2 、-C(=O)SRcc 、-C(=S)SRcc 、C1-10 烷基、C2-10 烯基、C2-10 炔基、C3-10 碳環基、3員至14員雜環基、C6-14 芳基及5員至14員雜芳基,其中各烷基、烯基、炔基、碳環基、雜環基、芳基及雜芳基獨立地經0、1、2、3、4或5個Rdd 基團取代,且其中Raa 、Rbb 、Rcc 及Rdd 如本文所定義。胺基保護基為此項技術中熟知的且包括Protecting Groups in Organic Synthesis , T. W. Greene及P. G. M. Wuts, 第3版, John Wiley & Sons, 1999中所詳細描述之彼等保護基,該文獻以引用之方式併入本文中。
例示性胺基保護基包括(但不限於)醯胺基(例如-C(=O)Raa ),其包括(但不限於)甲醯胺及乙醯胺;胺基甲酸酯基(例如-C(=O)ORaa ),其包括(但不限於)胺基甲酸9-茀基甲酯(Fmoc)、胺基甲酸第三丁酯(BOC)及胺基甲酸苯甲酯(Cbz);磺醯胺基(例如-S(=O)2 Raa ),其包括(但不限於)對甲苯磺醯胺(Ts)、甲磺醯胺(Ms)及N -[2-(三甲基矽烷基)乙氧基]甲胺(SEM)。
疾病、病症及病況在本文中可互換地使用。
如本文所用且除非另有說明,否則術語「治療(treat、treating及treatment)」涵蓋在個體正患有特定疾病、病症或病況時進行的降低疾病、病症或病況之嚴重度,或延遲或減緩疾病、病症或病況之進展的行為(「治療性治療」),且亦涵蓋在個體開始受指定疾病、病症或病況困擾之前進行的行為。
一般而言,化合物之「有效量」係指足以引起所需生物反應以例如治療CNS相關病症之量,該量足以誘導麻醉或鎮靜。如一般熟習技術者將瞭解,本發明化合物之有效量可視諸如所需生物評估指標、化合物之藥物動力學、所治療之疾病、投與模式及個體年齡、體重、健康狀況及病況之因素而變化。
如本文所用且除非另有說明,否則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為足以提供治療疾病、病症或病況之治療益處,或延遲或使與疾病、病症或病況相關之一或多種症狀減至最少的量。化合物之治療有效量意謂治療劑單獨或與其他療法組合提供治療疾病、病症或病況之治療益處的量。術語「治療有效量」可涵蓋改善整體療法、減少或避免疾病或病況的症狀或病因或增強另一治療劑之治療功效的量。
在一替代實施例中,本發明涵蓋在個體開始受指定疾病、病症或病況困擾之前投與本發明化合物或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或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組合物作為預防劑。如本文所用,且除非另有說明,否則化合物之「預防有效量」為足以預防疾病、病症或病況或與疾病、病症或病況相關之一或多個症狀或預防其復發的量。化合物之預防有效量意謂治療劑單獨或與其他藥劑組合提供預防疾病、病症或病況之預防益處的量。術語「預防有效量」可涵蓋改善整體預防或增強另一預防劑之預防功效的量。 化合物
應瞭解,本文所描述之式可涉及特定碳原子,諸如C17、C3、C19等。此等涉及的碳原子係根據業界已知且使用之類固醇命名法基於碳原子之位置,如以下所示:
Figure 02_image047
舉例而言,C17係指位置17之碳,且C3係指位置3之碳。
應瞭解,處於C17之立體化學可用以下除等效方式之外的任何方式描繪:
Figure 02_image049
在一個態樣中,本文描述一種式I化合物:
Figure 02_image051
或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其中:
Figure 02_image039
表示單鍵或雙鍵,其限制條件為若存在雙鍵,則R6a 或R6b 中之一者不存在且R5 不存在;L係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
Figure 02_image054
Figure 02_image056
,其中A指示C17處之連接點;X為-N(R55a )(R55b )或-N(R55b )C(O)(R55a );R55a 及R55b 各獨立地為氫、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碳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芳基、-ORA1 、-N(RA1 )2 、-SRA1 、-C(=O)RA1 、-C(=O)ORA1 、-C(=O)SRA1 、-C(=O)N(RA1 )2 、-OC(=O)RA1 、-OC(=O)ORA1 、-OC(=O)N(RA1 )2 、-OC(=O)SRA1 、-OS(=O)2 RA1 、-OS(=O)2 ORA1 、-OS(=O)2 N(RA1 )2 、-N(RA1 )C(=O)RA1 、-N(RA1 )C(=NRA1 )RA1 、-N(RA1 )C(=O)ORA1 、-N(RA1 )C(=O)N(RA1 )2 、-N(RA1 )C(=NRA1 )N(RA1 )2 、-N(RA1 )S(=O)2 RA1 、-N(RA1 )S(=O)2 ORA1 、-N(RA1 )S(=O)2 N(RA1 )2 、-SC(=O)RA1 、-SC(=O)ORA1 、-SC(=O)SRA1 、-SC(=O)N(RA1 )2 、-S(=O)2 RA1 、-S(=O)2 ORA1 或-S(=O)2 N(RA1 )2 ,其中RA1 在各情況下係獨立地選自氫、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碳環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芳基、連接至氧時之氧保護基、連接至氮時之氮保護基、連接至硫時之硫保護基,或兩個RA1 基團與插入原子一起形成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或R55a 及R55b 可與插入原子接合在一起形成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芳基;R3 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碳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芳基;R5 為氫或甲基;RGA 在各情況下獨立地為氫、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C1-6 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C2-6 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C2-6 炔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C3-6 碳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3員至6員雜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芳基、連接至氧時之氧保護基、連接至氮時之氮保護基,或兩個RGA 基團與插入原子一起形成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基或雜芳基環;R1a 、R1b 、R2a 、R2b 、R4a 、R4b 、R7a 、R7b 、R11a 、R11b 、R12a 及R12b 中之各者獨立地為氫、鹵素、氰基、-NO2 、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碳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芳基、-ORA1 、-N(RA1 )2 、-SRA1 、-C(=O)RA1 、-C(=O)ORA1 、-C(=O)SRA1 、-C(=O)N(RA1 )2 、-OC(=O)RA1 、-OC(=O)ORA1 、-OC(=O)N(RA1 )2 、-OC(=O)SRA1 、-OS(=O)2 RA1 、-OS(=O)2 ORA1 、-OS(=O)2 N(RA1 )2 、-N(RA1 )C(=O)RA1 、-N(RA1 )C(=NRA1 )RA1 、-N(RA1 )C(=O)ORA1 、-N(RA1 )C(=O)N(RA1 )2 、-N(RA1 )C(=NRA1 )N(RA1 )2 、-N(RA1 )S(=O)2 RA1 、-N(RA1 )S(=O)2 ORA1 、-N(RA1 )S(=O)2 N(RA1 )2 、-SC(=O)RA1 、-SC(=O)ORA1 、-SC(=O)SRA1 、-SC(=O)N(RA1 )2 、-S(=O)2 RA1 、-S(=O)2 ORA1 或-S(=O)2 N(RA1 )2 ,其中RA1 在各情況下係獨立地選自氫、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碳環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芳基、連接至氧時之氧保護基、連接至氮時之氮保護基、連接至硫時之硫保護基,或兩個RA1 基團與插入原子一起形成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R6a 及R6b 中之各者獨立地為氫、鹵素、氰基、-NO2 、-OH、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或R6a 及R6b 接合形成側氧基(=O);R15a 、R15b 、R16a 及R16b 中之各者獨立地為氫、鹵素、-CN、-NO2 、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碳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芳基、-ORC3 、-N(RC3 )2 、-SRC3 、-C(=O)RC3 、-C(=O)ORC3 、-C(=O)SRC3 、-C(=O)N(RC3 )2 、-OC(=O)RC3 、-OC(=O)ORC3 、-OC(=O)N(RC3 )2 、-OC(=O)SRC3 、-OS(=O)2 RC3 、-OS(=O)2 ORC3 、-OS(=O)2 N(RC3 )2 、-N(RC3 )C(=O)RC3 、-N(RC3 )C(=NRC3 )RC3 、-N(RC3 )C(=O)ORC3 、-N(RC3 )C(=O)N(RC3 )2 、-N(RC3 )C(=NRC3 ) N(RC3 )2 、-N(RC3 )S(=O)2 RC3 、-N(RC3 )S(=O)2 ORC3 、-N(RC3 )S(=O)2 N(RC3 )2 、-SC(=O)RC3 、-SC(=O)ORC3 、-SC(=O)SRC3 、-SC(=O)N(RC3 )2 、-S(=O)2 RC3 、-S(=O)2 ORC3 或-S(=O)2 N(RC3 )2 ,其中RC3 在各情況下係獨立地選自氫、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芳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碳環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基、連接至氧時之氧保護基、連接至氮時之氮保護基、連接至硫時之硫保護基,或兩個RC3 基團與插入原子一起形成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R18 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且R19 為氫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t為2或3。
在另一態樣中,本文描述一種式IV 化合物:
Figure 02_image058
或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
在另一態樣中,本文描述一種式IVa 化合物:
Figure 02_image060
或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
在另一態樣中,本文描述一種式IVb 化合物:
Figure 02_image062
或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
在另一態樣中,本文描述一種式IVc 化合物:
Figure 02_image064
或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
在另一態樣中,本文描述一種式IVd 化合物:
Figure 02_image066
或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
在另一態樣中,本文描述一種式IVe 化合物:
Figure 02_image068
或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
在另一態樣中,本文描述一種式IVf 化合物:
Figure 02_image070
或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
在另一態樣中,本文描述一種式IVg 化合物:
Figure 02_image072
或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
在另一態樣中,本文描述一種式II 化合物:
Figure 02_image074
或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其中:
Figure 02_image039
表示單鍵或雙鍵,其限制條件為若存在雙鍵,則R6a 或R6b 中之一者不存在且R5 不存在;L係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
Figure 02_image077
,其中A指示C17處之連接點;X為-N(R55a )(R55b )或-N(R55b )C(O)(R55a );R55a 及R55b 各獨立地為氫、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碳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芳基、-ORA1 、-N(RA1 )2 、-SRA1 、-C(=O)RA1 、-C(=O)ORA1 、-C(=O)SRA1 、-C(=O)N(RA1 )2 、-OC(=O)RA1 、-OC(=O)ORA1 、-OC(=O)N(RA1 )2 、-OC(=O)SRA1 、-OS(=O)2 RA1 、-OS(=O)2 ORA1 、-OS(=O)2 N(RA1 )2 、-N(RA1 )C(=O)RA1 、-N(RA1 )C(=NRA1 )RA1 、-N(RA1 )C(=O)ORA1 、-N(RA1 )C(=O)N(RA1 )2 、-N(RA1 )C(=NRA1 )N(RA1 )2 、-N(RA1 )S(=O)2 RA1 、-N(RA1 )S(=O)2 ORA1 、-N(RA1 )S(=O)2 N(RA1 )2 、-SC(=O)RA1 、-SC(=O)ORA1 、-SC(=O)SRA1 、-SC(=O)N(RA1 )2 、-S(=O)2 RA1 、-S(=O)2 ORA1 或-S(=O)2 N(RA1 )2 ,其中RA1 在各情況下係獨立地選自氫、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碳環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芳基、連接至氧時之氧保護基、連接至氮時之氮保護基、連接至硫時之硫保護基,或兩個RA1 基團與插入原子一起形成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或R55a 及R55b 可與插入原子接合在一起形成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芳基;R3 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碳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芳基;R5 為氫或甲基;RGA 在各情況下獨立地為氫、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C1-6 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C2-6 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C2-6 炔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C3-6 碳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3員至6員雜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芳基、連接至氧時之氧保護基、連接至氮時之氮保護基,或兩個RGA 基團與插入原子一起形成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基或雜芳基環;R1a 、R1b 、R2a 、R2b 、R4a 、R4b 、R7a 、R7b 、R11a 、R11b 、R12a 及R12b 中之各者獨立地為氫、鹵素、氰基、-NO2 、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碳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芳基、-ORA1 、-N(RA1 )2 、-SRA1 、-C(=O)RA1 、-C(=O)ORA1 、-C(=O)SRA1 、-C(=O)N(RA1 )2 、-OC(=O)RA1 、-OC(=O)ORA1 、-OC(=O)N(RA1 )2 、-OC(=O)SRA1 、-OS(=O)2 RA1 、-OS(=O)2 ORA1 、-OS(=O)2 N(RA1 )2 、-N(RA1 )C(=O)RA1 、-N(RA1 )C(=NRA1 )RA1 、-N(RA1 )C(=O)ORA1 、-N(RA1 )C(=O)N(RA1 )2 、-N(RA1 )C(=NRA1 )N(RA1 )2 、-N(RA1 )S(=O)2 RA1 、-N(RA1 )S(=O)2 ORA1 、-N(RA1 )S(=O)2 N(RA1 )2 、-SC(=O)RA1 、-SC(=O)ORA1 、-SC(=O)SRA1 、-SC(=O)N(RA1 )2 、-S(=O)2 RA1 、-S(=O)2 ORA1 或-S(=O)2 N(RA1 )2 ,其中RA1 在各情況下係獨立地選自氫、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碳環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芳基、連接至氧時之氧保護基、連接至氮時之氮保護基、連接至硫時之硫保護基,或兩個RA1 基團與插入原子一起形成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R6a 及R6b 中之各者獨立地為氫、鹵素、氰基、-NO2 、-OH、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或R6a 及R6b 接合形成側氧基(=O);R15a 、R15b 、R16a 及R16b 中之各者獨立地為氫、鹵素、-CN、-NO2 、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碳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芳基、-ORC3 、-N(RC3 )2 、-SRC3 、-C(=O)RC3 、-C(=O)ORC3 、-C(=O)SRC3 、-C(=O)N(RC3 )2 、-OC(=O)RC3 、-OC(=O)ORC3 、-OC(=O)N(RC3 )2 、-OC(=O)SRC3 、-OS(=O)2 RC3 、-OS(=O)2 ORC3 、-OS(=O)2 N(RC3 )2 、-N(RC3 )C(=O)RC3 、-N(RC3 )C(=NRC3 )RC3 、-N(RC3 )C(=O)ORC3 、-N(RC3 )C(=O)N(RC3 )2 、-N(RC3 )C(=NRC3 ) N(RC3 )2 、-N(RC3 )S(=O)2 RC3 、-N(RC3 )S(=O)2 ORC3 、-N(RC3 )S(=O)2 N(RC3 )2 、-SC(=O)RC3 、-SC(=O)ORC3 、-SC(=O)SRC3 、-SC(=O)N(RC3 )2 、-S(=O)2 RC3 、-S(=O)2 ORC3 或-S(=O)2 N(RC3 )2 ,其中RC3 在各情況下係獨立地選自氫、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芳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碳環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基、連接至氧時之氧保護基、連接至氮時之氮保護基、連接至硫時之硫保護基,或兩個RC3 基團與插入原子一起形成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R19 為氫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且R18 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其限制條件為當R5 為H時,R18 則不為-CH3 或-CH2 CH3
在一些實施例中,該化合物為式IIIa 或式IIIb 化合物:
Figure 02_image079
或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
在一些實施例中,該化合物為式IIId 或式IIIe 化合物:
Figure 02_image081
或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
在一個態樣中,本文描述一種式V 化合物:
Figure 02_image083
或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其中:
Figure 02_image039
表示單鍵或雙鍵,其限制條件為若存在雙鍵,則R6a 或R6b 中之一者不存在且R5 不存在;L係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
Figure 02_image085
,其中A指示C17處之連接點;X為-N(R55a )(R55b )或-N(R55b )C(O)(R55a );R55a 及R55b 各獨立地為氫、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碳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芳基、-ORA1 、-N(RA1 )2 、-SRA1 、-C(=O)RA1 、-C(=O)ORA1 、-C(=O)SRA1 、-C(=O)N(RA1 )2 、-OC(=O)RA1 、-OC(=O)ORA1 、-OC(=O)N(RA1 )2 、-OC(=O)SRA1 、-OS(=O)2 RA1 、-OS(=O)2 ORA1 、-OS(=O)2 N(RA1 )2 、-N(RA1 )C(=O)RA1 、-N(RA1 )C(=NRA1 )RA1 、-N(RA1 )C(=O)ORA1 、-N(RA1 )C(=O)N(RA1 )2 、-N(RA1 )C(=NRA1 )N(RA1 )2 、-N(RA1 )S(=O)2 RA1 、-N(RA1 )S(=O)2 ORA1 、-N(RA1 )S(=O)2 N(RA1 )2 、-SC(=O)RA1 、-SC(=O)ORA1 、-SC(=O)SRA1 、-SC(=O)N(RA1 )2 、-S(=O)2 RA1 、-S(=O)2 ORA1 或-S(=O)2 N(RA1 )2 ,其中RA1 在各情況下係獨立地選自氫、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碳環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芳基、連接至氧時之氧保護基、連接至氮時之氮保護基、連接至硫時之硫保護基,或兩個RA1 基團與插入原子一起形成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或R55a 及R55b 可與插入原子接合在一起形成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芳基;R3 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碳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芳基;R5 為氫或甲基;RGA 在各情況下獨立地為氫、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C1-6 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C2-6 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C2-6 炔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C3-6 碳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3員至6員雜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芳基、連接至氧時之氧保護基、連接至氮時之氮保護基,或兩個RGA 基團與插入原子一起形成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基或雜芳基環;R1a 、R1b 、R2a 、R2b 、R4a 、R4b 、R7a 、R7b 、R11a 、R11b 、R12a 及R12b 中之各者獨立地為氫、鹵素、氰基、-NO2 、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碳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芳基、-ORA1 、-N(RA1 )2 、-SRA1 、-C(=O)RA1 、-C(=O)ORA1 、-C(=O)SRA1 、-C(=O)N(RA1 )2 、-OC(=O)RA1 、-OC(=O)ORA1 、-OC(=O)N(RA1 )2 、-OC(=O)SRA1 、-OS(=O)2 RA1 、-OS(=O)2 ORA1 、-OS(=O)2 N(RA1 )2 、-N(RA1 )C(=O)RA1 、-N(RA1 )C(=NRA1 )RA1 、-N(RA1 )C(=O)ORA1 、-N(RA1 )C(=O)N(RA1 )2 、-N(RA1 )C(=NRA1 )N(RA1 )2 、-N(RA1 )S(=O)2 RA1 、-N(RA1 )S(=O)2 ORA1 、-N(RA1 )S(=O)2 N(RA1 )2 、-SC(=O)RA1 、-SC(=O)ORA1 、-SC(=O)SRA1 、-SC(=O)N(RA1 )2 、-S(=O)2 RA1 、-S(=O)2 ORA1 或-S(=O)2 N(RA1 )2 ,其中RA1 在各情況下係獨立地選自氫、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碳環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芳基、連接至氧時之氧保護基、連接至氮時之氮保護基、連接至硫時之硫保護基,或兩個RA1 基團與插入原子一起形成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R6a 及R6b 中之各者獨立地為氫、鹵素、氰基、-NO2 、-OH、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或R6a 及R6b 接合形成側氧基(=O);R15a 及R15b 中之各者獨立地為氫、鹵素、-CN、-NO2 、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碳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芳基、-ORC3 、-N(RC3 )2 、-SRC3 、-C(=O)RC3 、-C(=O)ORC3 、-C(=O)SRC3 、-C(=O)N(RC3 )2 、-OC(=O)RC3 、-OC(=O)ORC3 、-OC(=O)N(RC3 )2 、-OC(=O)SRC3 、-OS(=O)2 RC3 、-OS(=O)2 ORC3 、-OS(=O)2 N(RC3 )2 、-N(RC3 )C(=O)RC3 、-N(RC3 )C(=NRC3 )RC3 、-N(RC3 )C(=O)ORC3 、-N(RC3 )C(=O)N(RC3 )2 、-N(RC3 )C(=NRC3 )N(RC3 )2 、-N(RC3 )S(=O)2 RC3 、-N(RC3 )S(=O)2 ORC3 、-N(RC3 )S(=O)2 N(RC3 )2 、-SC(=O)RC3 、-SC(=O)ORC3 、-SC(=O)SRC3 、-SC(=O)N(RC3 )2 、-S(=O)2 RC3 、-S(=O)2 ORC3 或-S(=O)2 N(RC3 )2 ,其中RC3 在各情況下係獨立地選自氫、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芳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碳環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基、連接至氧時之氧保護基、連接至氮時之氮保護基、連接至硫時之硫保護基,或兩個RC3 基團與插入原子一起形成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且R19 為氫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
在一些實施例中,該化合物為式Va 化合物:
Figure 02_image087
或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
在一個態樣中,本文描述一種式VIa 或式VIb 化合物:
Figure 02_image089
或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其中:
Figure 02_image039
表示單鍵或雙鍵,其限制條件為若存在雙鍵,則R6a 或R6b 中之一者不存在且R5 不存在;L係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
Figure 02_image091
,其中A指示C17處之連接點;X為-N(R55a )(R55b )或-N(R55b )C(O)(R55a );R55a 及R55b 各獨立地為氫、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碳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芳基、-ORA1 、-N(RA1 )2 、-SRA1 、-C(=O)RA1 、-C(=O)ORA1 、-C(=O)SRA1 、-C(=O)N(RA1 )2 、-OC(=O)RA1 、-OC(=O)ORA1 、-OC(=O)N(RA1 )2 、-OC(=O)SRA1 、-OS(=O)2 RA1 、-OS(=O)2 ORA1 、-OS(=O)2 N(RA1 )2 、-N(RA1 )C(=O)RA1 、-N(RA1 )C(=NRA1 )RA1 、-N(RA1 )C(=O)ORA1 、-N(RA1 )C(=O)N(RA1 )2 、-N(RA1 )C(=NRA1 )N(RA1 )2 、-N(RA1 )S(=O)2 RA1 、-N(RA1 )S(=O)2 ORA1 、-N(RA1 )S(=O)2 N(RA1 )2 、-SC(=O)RA1 、-SC(=O)ORA1 、-SC(=O)SRA1 、-SC(=O)N(RA1 )2 、-S(=O)2 RA1 、-S(=O)2 ORA1 或-S(=O)2 N(RA1 )2 ,其中RA1 在各情況下係獨立地選自氫、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碳環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芳基、連接至氧時之氧保護基、連接至氮時之氮保護基、連接至硫時之硫保護基,或兩個RA1 基團與插入原子一起形成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或R55a 及R55b 可與插入原子接合在一起形成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芳基;R3 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碳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芳基;R5 為氫或甲基;RGA 在各情況下獨立地為氫、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C1-6 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C2-6 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C2-6 炔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C3-6 碳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3員至6員雜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芳基、連接至氧時之氧保護基、連接至氮時之氮保護基,或兩個RGA 基團與插入原子一起形成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基或雜芳基環;R1a 、R1b 、R2a 、R2b 、R4a 、R4b 、R7a 、R7b 、R11a 、R11b 、R12a 及R12b 中之各者獨立地為氫、鹵素、氰基、-NO2 、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碳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芳基、-ORA1 、-N(RA1 )2 、-SRA1 、-C(=O)RA1 、-C(=O)ORA1 、-C(=O)SRA1 、-C(=O)N(RA1 )2 、-OC(=O)RA1 、-OC(=O)ORA1 、-OC(=O)N(RA1 )2 、-OC(=O)SRA1 、-OS(=O)2 RA1 、-OS(=O)2 ORA1 、-OS(=O)2 N(RA1 )2 、-N(RA1 )C(=O)RA1 、-N(RA1 )C(=NRA1 )RA1 、-N(RA1 )C(=O)ORA1 、-N(RA1 )C(=O)N(RA1 )2 、-N(RA1 )C(=NRA1 )N(RA1 )2 、-N(RA1 )S(=O)2 RA1 、-N(RA1 )S(=O)2 ORA1 、-N(RA1 )S(=O)2 N(RA1 )2 、-SC(=O)RA1 、-SC(=O)ORA1 、-SC(=O)SRA1 、-SC(=O)N(RA1 )2 、-S(=O)2 RA1 、-S(=O)2 ORA1 或-S(=O)2 N(RA1 )2 ,其中RA1 在各情況下係獨立地選自氫、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碳環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芳基、連接至氧時之氧保護基、連接至氮時之氮保護基、連接至硫時之硫保護基,或兩個RA1 基團與插入原子一起形成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R6a 及R6b 中之各者獨立地為氫、鹵素、氰基、-NO2 、-OH、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或R6a 及R6b 接合形成側氧基(=O);R15a 、R15b 、R16a 及R16b 中之各者獨立地為氫、鹵素、-CN、-NO2 、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碳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芳基、-ORC3 、-N(RC3 )2 、-SRC3 、-C(=O)RC3 、-C(=O)ORC3 、-C(=O)SRC3 、-C(=O)N(RC3 )2 、-OC(=O)RC3 、-OC(=O)ORC3 、-OC(=O)N(RC3 )2 、-OC(=O)SRC3 、-OS(=O)2 RC3 、-OS(=O)2 ORC3 、-OS(=O)2 N(RC3 )2 、-N(RC3 )C(=O)RC3 、-N(RC3 )C(=NRC3 )RC3 、-N(RC3 )C(=O)ORC3 、-N(RC3 )C(=O)N(RC3 )2 、-N(RC3 )C(=NRC3 ) N(RC3 )2 、-N(RC3 )S(=O)2 RC3 、-N(RC3 )S(=O)2 ORC3 、-N(RC3 )S(=O)2 N(RC3 )2 、-SC(=O)RC3 、-SC(=O)ORC3 、-SC(=O)SRC3 、-SC(=O)N(RC3 )2 、-S(=O)2 RC3 、-S(=O)2 ORC3 或-S(=O)2 N(RC3 )2 ,其中RC3 在各情況下係獨立地選自氫、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芳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碳環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基、連接至氧時之氧保護基、連接至氮時之氮保護基、連接至硫時之硫保護基,或兩個RC3 基團與插入原子一起形成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R19 為氫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且r為2或3。
在一些實施例中,該化合物為式VIc 或式VId 化合物:
Figure 02_image093
或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
在一些實施例中,該化合物為式VIe 或式VIf 化合物:
Figure 02_image095
或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
在一個態樣中,本文描述一種式VII 化合物:
Figure 02_image097
或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其中:
Figure 02_image039
表示單鍵或雙鍵,其限制條件為若存在雙鍵,則R6a 或R6b 中之一者不存在且R5 不存在;L係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
Figure 02_image100
,其中A指示C17處之連接點;X為-N(R55a )(R55b )或-N(R55b )C(O)(R55a );R55a 及R55b 各獨立地為氫、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碳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芳基、-ORA1 、-N(RA1 )2 、-SRA1 、-C(=O)RA1 、-C(=O)ORA1 、-C(=O)SRA1 、-C(=O)N(RA1 )2 、-OC(=O)RA1 、-OC(=O)ORA1 、-OC(=O)N(RA1 )2 、-OC(=O)SRA1 、-OS(=O)2 RA1 、-OS(=O)2 ORA1 、-OS(=O)2 N(RA1 )2 、-N(RA1 )C(=O)RA1 、-N(RA1 )C(=NRA1 )RA1 、-N(RA1 )C(=O)ORA1 、-N(RA1 )C(=O)N(RA1 )2 、-N(RA1 )C(=NRA1 )N(RA1 )2 、-N(RA1 )S(=O)2 RA1 、-N(RA1 )S(=O)2 ORA1 、-N(RA1 )S(=O)2 N(RA1 )2 、-SC(=O)RA1 、-SC(=O)ORA1 、-SC(=O)SRA1 、-SC(=O)N(RA1 )2 、-S(=O)2 RA1 、-S(=O)2 ORA1 或-S(=O)2 N(RA1 )2 ,其中RA1 在各情況下係獨立地選自氫、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碳環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芳基、連接至氧時之氧保護基、連接至氮時之氮保護基、連接至硫時之硫保護基,或兩個RA1 基團與插入原子一起形成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或R55a 及R55b 可與插入原子接合在一起形成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芳基;R3 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碳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芳基;R5 為氫或甲基;RGA 在各情況下獨立地為氫、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C1-6 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C2-6 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C2-6 炔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C3-6 碳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3員至6員雜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芳基、連接至氧時之氧保護基、連接至氮時之氮保護基,或兩個RGA 基團與插入原子一起形成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基或雜芳基環;R2a 、R2b 、R4a 、R4b 、R7a 、R7b 、R11a 、R11b 、R12a 及R12b 中之各者獨立地為氫、鹵素、氰基、-NO2 、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碳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芳基、-ORA1 、-N(RA1 )2 、-SRA1 、-C(=O)RA1 、-C(=O)ORA1 、-C(=O)SRA1 、-C(=O)N(RA1 )2 、-OC(=O)RA1 、-OC(=O)ORA1 、-OC(=O)N(RA1 )2 、-OC(=O)SRA1 、-OS(=O)2 RA1 、-OS(=O)2 ORA1 、-OS(=O)2 N(RA1 )2 、-N(RA1 )C(=O)RA1 、-N(RA1 )C(=NRA1 )RA1 、-N(RA1 )C(=O)ORA1 、-N(RA1 )C(=O)N(RA1 )2 、-N(RA1 )C(=NRA1 )N(RA1 )2 、-N(RA1 )S(=O)2 RA1 、-N(RA1 )S(=O)2 ORA1 、-N(RA1 )S(=O)2 N(RA1 )2 、-SC(=O)RA1 、-SC(=O)ORA1 、-SC(=O)SRA1 、-SC(=O)N(RA1 )2 、-S(=O)2 RA1 、-S(=O)2 ORA1 或-S(=O)2 N(RA1 )2 ,其中RA1 在各情況下係獨立地選自氫、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碳環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芳基、連接至氧時之氧保護基、連接至氮時之氮保護基、連接至硫時之硫保護基,或兩個RA1 基團與插入原子一起形成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R6a 及R6b 中之各者獨立地為氫、鹵素、氰基、-NO2 、-OH、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或R6a 及R6b 接合形成側氧基(=O);R15a 、R15b 、R16a 及R16b 中之各者獨立地為氫、鹵素、-CN、-NO2 、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碳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芳基、-ORC3 、-N(RC3 )2 、-SRC3 、-C(=O)RC3 、-C(=O)ORC3 、-C(=O)SRC3 、-C(=O)N(RC3 )2 、-OC(=O)RC3 、-OC(=O)ORC3 、-OC(=O)N(RC3 )2 、-OC(=O)SRC3 、-OS(=O)2 RC3 、-OS(=O)2 ORC3 、-OS(=O)2 N(RC3 )2 、-N(RC3 )C(=O)RC3 、-N(RC3 )C(=NRC3 )RC3 、-N(RC3 )C(=O)ORC3 、-N(RC3 )C(=O)N(RC3 )2 、-N(RC3 )C(=NRC3 ) N(RC3 )2 、-N(RC3 )S(=O)2 RC3 、-N(RC3 )S(=O)2 ORC3 、-N(RC3 )S(=O)2 N(RC3 )2 、-SC(=O)RC3 、-SC(=O)ORC3 、-SC(=O)SRC3 、-SC(=O)N(RC3 )2 、-S(=O)2 RC3 、-S(=O)2 ORC3 或-S(=O)2 N(RC3 )2 ,其中RC3 在各情況下係獨立地選自氫、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芳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碳環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基、連接至氧時之氧保護基、連接至氮時之氮保護基、連接至硫時之硫保護基,或兩個RC3 基團與插入原子一起形成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且R19 為氫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
在一些實施例中,該化合物為式VIIa 化合物:
Figure 02_image102
或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
在一個態樣中,本文描述一種式VIII 化合物:
Figure 02_image104
或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其中:
Figure 02_image039
表示單鍵或雙鍵,其限制條件為若存在雙鍵,則R6a 或R6b 中之一者不存在且R5 不存在;L係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
Figure 02_image107
,其中A指示C17處之連接點;X為-N(R55a )(R55b )或-N(R55b )C(O)(R55a );R55a 及R55b 各獨立地為氫、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碳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芳基、-ORA1 、-N(RA1 )2 、-SRA1 、-C(=O)RA1 、-C(=O)ORA1 、-C(=O)SRA1 、-C(=O)N(RA1 )2 、-OC(=O)RA1 、-OC(=O)ORA1 、-OC(=O)N(RA1 )2 、-OC(=O)SRA1 、-OS(=O)2 RA1 、-OS(=O)2 ORA1 、-OS(=O)2 N(RA1 )2 、-N(RA1 )C(=O)RA1 、-N(RA1 )C(=NRA1 )RA1 、-N(RA1 )C(=O)ORA1 、-N(RA1 )C(=O)N(RA1 )2 、-N(RA1 )C(=NRA1 )N(RA1 )2 、-N(RA1 )S(=O)2 RA1 、-N(RA1 )S(=O)2 ORA1 、-N(RA1 )S(=O)2 N(RA1 )2 、-SC(=O)RA1 、-SC(=O)ORA1 、-SC(=O)SRA1 、-SC(=O)N(RA1 )2 、-S(=O)2 RA1 、-S(=O)2 ORA1 或-S(=O)2 N(RA1 )2 ,其中RA1 在各情況下係獨立地選自氫、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碳環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芳基、連接至氧時之氧保護基、連接至氮時之氮保護基、連接至硫時之硫保護基,或兩個RA1 基團與插入原子一起形成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或R55a 及R55b 可與插入原子接合在一起形成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芳基;R3 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碳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芳基;R5 為氫或甲基;RGA 在各情況下獨立地為氫、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C1-6 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C2-6 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C2-6 炔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C3-6 碳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3員至6員雜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芳基、連接至氧時之氧保護基、連接至氮時之氮保護基,或兩個RGA 基團與插入原子一起形成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基或雜芳基環;R1a 、R1b 、R2a 、R2b 、R4a 、R4b 、R7a 、R7b 、R11a 、R11b 、R12a 及R12b 中之各者獨立地為氫、鹵素、氰基、-NO2 、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碳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芳基、-ORA1 、-N(RA1 )2 、-SRA1 、-C(=O)RA1 、-C(=O)ORA1 、-C(=O)SRA1 、-C(=O)N(RA1 )2 、-OC(=O)RA1 、-OC(=O)ORA1 、-OC(=O)N(RA1 )2 、-OC(=O)SRA1 、-OS(=O)2 RA1 、-OS(=O)2 ORA1 、-OS(=O)2 N(RA1 )2 、-N(RA1 )C(=O)RA1 、-N(RA1 )C(=NRA1 )RA1 、-N(RA1 )C(=O)ORA1 、-N(RA1 )C(=O)N(RA1 )2 、-N(RA1 )C(=NRA1 )N(RA1 )2 、-N(RA1 )S(=O)2 RA1 、-N(RA1 )S(=O)2 ORA1 、-N(RA1 )S(=O)2 N(RA1 )2 、-SC(=O)RA1 、-SC(=O)ORA1 、-SC(=O)SRA1 、-SC(=O)N(RA1 )2 、-S(=O)2 RA1 、-S(=O)2 ORA1 或-S(=O)2 N(RA1 )2 ,其中RA1 在各情況下係獨立地選自氫、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碳環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芳基、連接至氧時之氧保護基、連接至氮時之氮保護基、連接至硫時之硫保護基,或兩個RA1 基團與插入原子一起形成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R6a 及R6b 中之各者獨立地為氫、鹵素、氰基、-NO2 、-OH、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或R6a 及R6b 接合形成側氧基(=O);R15a 、R15b 、R16a 及R16b 中之各者獨立地為氫、鹵素、-CN、-NO2 、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碳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芳基、-ORC3 、-N(RC3 )2 、-SRC3 、-C(=O)RC3 、-C(=O)ORC3 、-C(=O)SRC3 、-C(=O)N(RC3 )2 、-OC(=O)RC3 、-OC(=O)ORC3 、-OC(=O)N(RC3 )2 、-OC(=O)SRC3 、-OS(=O)2 RC3 、-OS(=O)2 ORC3 、-OS(=O)2 N(RC3 )2 、-N(RC3 )C(=O)RC3 、-N(RC3 )C(=NRC3 )RC3 、-N(RC3 )C(=O)ORC3 、-N(RC3 )C(=O)N(RC3 )2 、-N(RC3 )C(=NRC3 ) N(RC3 )2 、-N(RC3 )S(=O)2 RC3 、-N(RC3 )S(=O)2 ORC3 、-N(RC3 )S(=O)2 N(RC3 )2 、-SC(=O)RC3 、-SC(=O)ORC3 、-SC(=O)SRC3 、-SC(=O)N(RC3 )2 、-S(=O)2 RC3 、-S(=O)2 ORC3 或-S(=O)2 N(RC3 )2 ,其中RC3 在各情況下係獨立地選自氫、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芳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碳環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基、連接至氧時之氧保護基、連接至氮時之氮保護基、連接至硫時之硫保護基,或兩個RC3 基團與插入原子一起形成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R19 為氫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且s為2。
在一些實施例中,該化合物為式VIIIa 化合物:
Figure 02_image109
或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
在另一態樣中,本文描述一種式IX 化合物:
Figure 02_image111
或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其中:L係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
Figure 02_image113
,其中A指示C17處之連接點;X為-N(R55a )(R55b )或-N(R55b )C(O)(R55a );R55a 及R55b 各獨立地為氫、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碳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芳基、-ORA1 、-N(RA1 )2 、-SRA1 、-C(=O)RA1 、-C(=O)ORA1 、-C(=O)SRA1 、-C(=O)N(RA1 )2 、-OC(=O)RA1 、-OC(=O)ORA1 、-OC(=O)N(RA1 )2 、-OC(=O)SRA1 、-OS(=O)2 RA1 、-OS(=O)2 ORA1 、-OS(=O)2 N(RA1 )2 、-N(RA1 )C(=O)RA1 、-N(RA1 )C(=NRA1 )RA1 、-N(RA1 )C(=O)ORA1 、-N(RA1 )C(=O)N(RA1 )2 、-N(RA1 )C(=NRA1 )N(RA1 )2 、-N(RA1 )S(=O)2 RA1 、-N(RA1 )S(=O)2 ORA1 、-N(RA1 )S(=O)2 N(RA1 )2 、-SC(=O)RA1 、-SC(=O)ORA1 、-SC(=O)SRA1 、-SC(=O)N(RA1 )2 、-S(=O)2 RA1 、-S(=O)2 ORA1 或-S(=O)2 N(RA1 )2 ,其中RA1 在各情況下係獨立地選自氫、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碳環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芳基、連接至氧時之氧保護基、連接至氮時之氮保護基、連接至硫時之硫保護基,或兩個RA1 基團與插入原子一起形成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或R55a 及R55b 可與插入原子接合在一起形成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芳基;R3 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碳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芳基;R5 為氫或甲基;RGA 在各情況下獨立地為氫、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C1-6 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C2-6 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C2-6 炔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C3-6 碳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3員至6員雜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芳基、連接至氧時之氧保護基、連接至氮時之氮保護基,或兩個RGA 基團與插入原子一起形成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基或雜芳基環;R1a 、R1b 、R2a 、R2b 、R4a 、R4b 、R7a 、R7b 、R11a 、R11b 、R12a 及R12b 中之各者獨立地為氫、鹵素、氰基、-NO2 、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碳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芳基、-ORA1 、-N(RA1 )2 、-SRA1 、-C(=O)RA1 、-C(=O)ORA1 、-C(=O)SRA1 、-C(=O)N(RA1 )2 、-OC(=O)RA1 、-OC(=O)ORA1 、-OC(=O)N(RA1 )2 、-OC(=O)SRA1 、-OS(=O)2 RA1 、-OS(=O)2 ORA1 、-OS(=O)2 N(RA1 )2 、-N(RA1 )C(=O)RA1 、-N(RA1 )C(=NRA1 )RA1 、-N(RA1 )C(=O)ORA1 、-N(RA1 )C(=O)N(RA1 )2 、-N(RA1 )C(=NRA1 )N(RA1 )2 、-N(RA1 )S(=O)2 RA1 、-N(RA1 )S(=O)2 ORA1 、-N(RA1 )S(=O)2 N(RA1 )2 、-SC(=O)RA1 、-SC(=O)ORA1 、-SC(=O)SRA1 、-SC(=O)N(RA1 )2 、-S(=O)2 RA1 、-S(=O)2 ORA1 或-S(=O)2 N(RA1 )2 ,其中RA1 在各情況下係獨立地選自氫、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碳環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芳基、連接至氧時之氧保護基、連接至氮時之氮保護基、連接至硫時之硫保護基,或兩個RA1 基團與插入原子一起形成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R15a 、R15b 、R16a 及R16b 中之各者獨立地為氫、鹵素、-CN、-NO2 、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碳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芳基、-ORC3 、-N(RC3 )2 、-SRC3 、-C(=O)RC3 、-C(=O)ORC3 、-C(=O)SRC3 、-C(=O)N(RC3 )2 、-OC(=O)RC3 、-OC(=O)ORC3 、-OC(=O)N(RC3 )2 、-OC(=O)SRC3 、-OS(=O)2 RC3 、-OS(=O)2 ORC3 、-OS(=O)2 N(RC3 )2 、-N(RC3 )C(=O)RC3 、-N(RC3 )C(=NRC3 )RC3 、-N(RC3 )C(=O)ORC3 、-N(RC3 )C(=O)N(RC3 )2 、-N(RC3 )C(=NRC3 ) N(RC3 )2 、-N(RC3 )S(=O)2 RC3 、-N(RC3 )S(=O)2 ORC3 、-N(RC3 )S(=O)2 N(RC3 )2 、-SC(=O)RC3 、-SC(=O)ORC3 、-SC(=O)SRC3 、-SC(=O)N(RC3 )2 、-S(=O)2 RC3 、-S(=O)2 ORC3 或-S(=O)2 N(RC3 )2 ,其中RC3 在各情況下係獨立地選自氫、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芳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碳環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基、連接至氧時之氧保護基、連接至氮時之氮保護基、連接至硫時之硫保護基,或兩個RC3 基團與插入原子一起形成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且R19 為氫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
在一些實施例中,該化合物為式IXa 化合物:
Figure 02_image115
或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
在一個態樣中,本文描述一種式X 化合物:
Figure 02_image117
或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其中:
Figure 02_image039
表示單鍵或雙鍵,其限制條件為若存在雙鍵,則R6a 或R6b 中之一者不存在且R5 不存在;L係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
Figure 02_image119
,其中A指示C17處之連接點;X為-N(R55a )(R55b )或-N(R55b )C(O)(R55a );R55a 及R55b 各獨立地為氫、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碳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芳基、-ORA1 、-N(RA1 )2 、-SRA1 、-C(=O)RA1 、-C(=O)ORA1 、-C(=O)SRA1 、-C(=O)N(RA1 )2 、-OC(=O)RA1 、-OC(=O)ORA1 、-OC(=O)N(RA1 )2 、-OC(=O)SRA1 、-OS(=O)2 RA1 、-OS(=O)2 ORA1 、-OS(=O)2 N(RA1 )2 、-N(RA1 )C(=O)RA1 、-N(RA1 )C(=NRA1 )RA1 、-N(RA1 )C(=O)ORA1 、-N(RA1 )C(=O)N(RA1 )2 、-N(RA1 )C(=NRA1 )N(RA1 )2 、-N(RA1 )S(=O)2 RA1 、-N(RA1 )S(=O)2 ORA1 、-N(RA1 )S(=O)2 N(RA1 )2 、-SC(=O)RA1 、-SC(=O)ORA1 、-SC(=O)SRA1 、-SC(=O)N(RA1 )2 、-S(=O)2 RA1 、-S(=O)2 ORA1 或-S(=O)2 N(RA1 )2 ,其中RA1 在各情況下係獨立地選自氫、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碳環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芳基、連接至氧時之氧保護基、連接至氮時之氮保護基、連接至硫時之硫保護基,或兩個RA1 基團與插入原子一起形成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或R55a 及R55b 可與插入原子接合在一起形成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芳基;R3 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碳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芳基;R5 為氫或甲基;RGA 在各情況下獨立地為氫、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C1-6 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C2-6 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C2-6 炔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C3-6 碳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3員至6員雜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芳基、連接至氧時之氧保護基、連接至氮時之氮保護基,或兩個RGA 基團與插入原子一起形成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基或雜芳基環;R1a 、R1b 、R2a 、R2b 、R4a 、R4b 、R7a 、R7b 、R11a 、R11b 、R12a 及R12b 中之各者獨立地為氫、鹵素、氰基、-NO2 、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碳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芳基、-ORA1 、-N(RA1 )2 、-SRA1 、-C(=O)RA1 、-C(=O)ORA1 、-C(=O)SRA1 、-C(=O)N(RA1 )2 、-OC(=O)RA1 、-OC(=O)ORA1 、-OC(=O)N(RA1 )2 、-OC(=O)SRA1 、-OS(=O)2 RA1 、-OS(=O)2 ORA1 、-OS(=O)2 N(RA1 )2 、-N(RA1 )C(=O)RA1 、-N(RA1 )C(=NRA1 )RA1 、-N(RA1 )C(=O)ORA1 、-N(RA1 )C(=O)N(RA1 )2 、-N(RA1 )C(=NRA1 )N(RA1 )2 、-N(RA1 )S(=O)2 RA1 、-N(RA1 )S(=O)2 ORA1 、-N(RA1 )S(=O)2 N(RA1 )2 、-SC(=O)RA1 、-SC(=O)ORA1 、-SC(=O)SRA1 、-SC(=O)N(RA1 )2 、-S(=O)2 RA1 、-S(=O)2 ORA1 或-S(=O)2 N(RA1 )2 ,其中RA1 在各情況下係獨立地選自氫、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碳環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芳基、連接至氧時之氧保護基、連接至氮時之氮保護基、連接至硫時之硫保護基,或兩個RA1 基團與插入原子一起形成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R6a 及R6b 中之各者獨立地為氫、鹵素、氰基、-NO2 、-OH、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或R6a 及R6b 接合形成側氧基(=O);R15a 、R15b 、R16a 及R16b 中之各者獨立地為氫、鹵素、-CN、-NO2 、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碳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芳基、-ORC3 、-N(RC3 )2 、-SRC3 、-C(=O)RC3 、-C(=O)ORC3 、-C(=O)SRC3 、-C(=O)N(RC3 )2 、-OC(=O)RC3 、-OC(=O)ORC3 、-OC(=O)N(RC3 )2 、-OC(=O)SRC3 、-OS(=O)2 RC3 、-OS(=O)2 ORC3 、-OS(=O)2 N(RC3 )2 、-N(RC3 )C(=O)RC3 、-N(RC3 )C(=NRC3 )RC3 、-N(RC3 )C(=O)ORC3 、-N(RC3 )C(=O)N(RC3 )2 、-N(RC3 )C(=NRC3 ) N(RC3 )2 、-N(RC3 )S(=O)2 RC3 、-N(RC3 )S(=O)2 ORC3 、-N(RC3 )S(=O)2 N(RC3 )2 、-SC(=O)RC3 、-SC(=O)ORC3 、-SC(=O)SRC3 、-SC(=O)N(RC3 )2 、-S(=O)2 RC3 、-S(=O)2 ORC3 或-S(=O)2 N(RC3 )2 ,其中RC3 在各情況下係獨立地選自氫、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芳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碳環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基、連接至氧時之氧保護基、連接至氮時之氮保護基、連接至硫時之硫保護基,或兩個RC3 基團與插入原子一起形成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R19 為氫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且q為2。
在一些實施例中,該化合物為式Xa 化合物:
Figure 02_image121
或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基團 R55a R55b
在一些實施例中,R55a 為氫或甲基,且R55b 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碳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芳基。
在一些實施例中,R55a 及R55b 各獨立地為氫、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碳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芳基。
在一些實施例中,R55a 及R55b 各獨立地為氫、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芳基或-S(=O)2 RA1 ,RA1 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芳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或R55a 及R55b 可與插入原子接合在一起形成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芳基。
在一些實施例中,R55a 及R55b 各獨立地為氫、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碳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芳基。
在一些實施例中,R55a 及R55b 各獨立地為經取代之碳環基、經取代之雜環基、經取代之芳基或經取代之雜芳基,其中之各者進一步經以下取代:經取代之碳環基、經取代之雜環基、經取代之芳基或經取代之雜芳基。
在一些實施例中,至少R55a 或R55b 不為氫。
在一些實施例中,R55a 及R55b 各獨立地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氫、氫、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
Figure 02_image123
Figure 02_image125
; 其中: Ra 在各情況下獨立地為氫、鹵素、-NO2 、-CN、-ORD4 、-N(RD4 )2 、-C(=O)RD4 、-C(=O)ORD4 、-C(=O)N(RD4 )2 、-OC(=O)RD4 、-OC(=O)ORD4 、-N(RD4 )C(=O)RD4 、-OC(=O)N(RD4 )2 、-N(RD4 )C(=O)ORD4 、-S(=O)2 RD4 、-S(=O)2 ORD4 、-OS(=O)2 RD4 、-S(=O)2 N(RD4 )2 或-N(RD4 )S(=O)2 RD4 、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C1-6 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C2-6 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C2-6 炔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C3-6 碳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3員至6員雜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C5-10 芳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5員至10員雜芳基;或兩個成對Ra 取代基接合形成側氧基(=O); RD4 在各情況下獨立地為氫、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C1-6 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C2-6 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C2-6 炔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C3-6 碳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3員至6員雜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C5-10 芳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5員至10員雜芳基、連接至氧時之氧保護基、連接至氮時之氮保護基,或兩個RD4 基團與插入原子一起形成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且 p為選自0至11之整數。
在一些實施例中,R55a 及R55b 各獨立地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氫、氫、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
Figure 02_image127
;其中Ra 及p如上文所定義。
在一些實施例中,R55a 及R55b 與插入原子接合在一起形成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的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芳基:
Figure 02_image129
在一些實施例中,R55a 及R55b 與插入原子接合在一起形成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的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芳基:
Figure 02_image131
在一些實施例中,R55a 及R55b 與插入原子接合在一起形成:
Figure 02_image133
在一些實施例中,R55a 及R55b 與插入原子接合在一起形成:
Figure 02_image135
在一些實施例中,R55a 及R55b 與插入原子接合在一起形成:
Figure 02_image137
基團 Ra
在一些實施例中,Ra 獨立地為氫、鹵素、-CN、-ORD4 、-N(RD4 )2 、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C1-6 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3員至6員雜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C5-10 芳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5員至10員雜芳基,其中RD4 獨立地為氫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或兩個成對Ra 取代基接合在一起形成側氧基(=O),且其中p為選自0至4之整數。
在一些實施例中,Ra 為氰基、甲基或氫。
在一些實施例中,Ra 為氰基或甲基。
在一些實施例中,Ra 為-CN。基團 L
在一些實施例中,L係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
Figure 02_image139
Figure 02_image141
,其中A指示C17處之連接點。
舉例而言,在一種情況下,L為
Figure 02_image143
。在另一實例中,L為
Figure 02_image145
在一些實施例中,L為
Figure 02_image147
。舉例而言
Figure 02_image149
在一些實施例中,L為
Figure 02_image151
。在一些實施例中,L為
Figure 02_image153
。在另一實施例中,L為
Figure 02_image155
在一個實施例中,L為
Figure 02_image157
。在另一實施例中,L為
Figure 02_image159
在一些實施例中,L為
Figure 02_image161
。舉例而言,L為
Figure 02_image163
。在一個實施例中,L為
Figure 02_image165
在一個實施例中,L為
Figure 02_image167
。在另一實施例中,L為
Figure 02_image169
基團 R1a R1b
在一些實施例中,R1a 及R1b 中之各者獨立地為氫、鹵素、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碳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芳基、-ORA1 、-N(RA1 )2 、-C(=O)RA1 、-C(=O)ORA1 或-C(=O)N(RA1 )2 ,其中RA1 在各情況下係獨立地選自氫、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碳環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芳基。
在一些實施例中,R1a 及R1b 中之各者獨立地為氫、鹵素、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或-ORA1 ,其中RA1 在各情況下係獨立地選自氫、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碳環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芳基。
在一些實施例中,各R1a 及R1b 獨立地為氫、未經取代之C1 -C6 烷基、C1- C3 鹵烷基或-ORA1 ,其中RA1 為氫或未經取代之烷基。
在一些實施例中,R1a 及R1b 各獨立地為氫。
在一些實施例中,R1a 及R1b 皆為氫。基團 R2a R2b
在一些實施例中,R2a 及R2b 中之各者獨立地為氫、鹵素、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碳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芳基、-ORA1 、-N(RA1 )2 、-C(=O)RA1 、-C(=O)ORA1 或-C(=O)N(RA1 )2 ,其中RA1 在各情況下係獨立地選自氫、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碳環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芳基。
在一些實施例中,R2a 及R2b 中之各者獨立地為氫、鹵素、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或-ORA1 ,其中RA1 在各情況下係獨立地選自氫、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碳環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芳基。
在一些實施例中,各R2a 及R2b 獨立地為氫、未經取代之C1 -C6 烷基、C1- C3 鹵烷基或-ORA1 ,其中RA1 為氫或未經取代之烷基。
在一些實施例中,R2a 及R2b 各獨立地為氫。
在一些實施例中,R2a 及R2b 皆為氫。基團 R4a R4b
在一些實施例中,R4a 及R4b 各獨立地為氫、鹵素、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碳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芳基、-ORA1 、-N(RA1 )2 、-C(=O)RA1 、-C(=O)ORA1 或-C(=O)N(RA1 )2 ,其中RA1 在各情況下係獨立地選自氫、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碳環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芳基。
在一些實施例中,R4a 及R4b 中之各者獨立地為氫、鹵素、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或-ORA1 ,其中RA1 在各情況下係獨立地選自氫、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碳環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芳基。
在一些實施例中,各R4a 及R4b 獨立地為氫、未經取代之C1 -C6 烷基、C1- C3 鹵烷基或-ORA1 ,其中RA1 為氫或未經取代之烷基。
在一些實施例中,R4a 及R4b 各獨立地為氫。
在一些實施例中,R4a 及R4b 皆為氫。基團 R7a R7b
在一些實施例中,R7a 及R7b 中之各者獨立地為氫、鹵素、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碳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芳基、-ORA1 、-N(RA1 )2 、-C(=O)RA1 、-C(=O)ORA1 或-C(=O)N(RA1 )2 ,其中RA1 在各情況下係獨立地選自氫、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碳環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芳基。
在一些實施例中,各R7a 及R7b 獨立地為氫、鹵素、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或-ORA1 ,其中RA1 在各情況下係獨立地選自氫、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碳環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芳基。
在一些實施例中,各R7a 及R7b 獨立地為氫、未經取代之C1 -C6 烷基、C1- C3 鹵烷基或-ORA1 ,其中RA1 為氫或未經取代之烷基。
在一些實施例中,R7a 及R7b 各獨立地為氫。
在一些實施例中,R7a 及R7b 皆為氫。基團 R11a R11b
在一些實施例中,R11a 及R11b 中之各者獨立地為氫、鹵素、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碳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芳基、-ORA1 、N(RA1 )2 、-C(=O)RA1 、-C(=O)ORA1 或-C(=O)N(RA1 )2 ,其中RA1 在各情況下係獨立地選自氫、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碳環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芳基。
在一些實施例中,各R11a 及R11b 獨立地為氫、鹵素、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或-ORA1 ,其中RA1 在各情況下係獨立地選自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碳環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芳基。
在一些實施例中,各R11a 及R11b 獨立地為氫、未經取代之C1 -C6 烷基、C1- C3 鹵烷基或-ORA1 ,其中RA1 為未經取代之烷基。
在一些實施例中,R11a 及R11b 各獨立地為氫。基團 R12a R12b
在一些實施例中,各R12a 及R12b 獨立地為氫、鹵素、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碳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芳基、-ORA1 、-N(RA1 )2 、-C(=O)RA1 、-C(=O)ORA1 或-C(=O)N(RA1 )2 ,其中RA1 在各情況下係獨立地選自氫、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碳環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芳基。
在一些實施例中,各R12a 及R12b 獨立地為氫、鹵素、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或-ORA1 ,其中RA1 在各情況下係獨立地選自氫、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碳環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芳基。
在一些實施例中,各R12a 及R12b 獨立地為氫、未經取代之C1 -C6 烷基、C1- C3 鹵烷基或-ORA1 ,其中RA1 為氫或未經取代之烷基。
在一些實施例中,各R12a 及R12b 各獨立地為氫。
在一些實施例中,R12a 及R12b 皆為氫。基團 R6a R6b
在一些實施例中,各R6a 及R6b 獨立地為氫、鹵素、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
在一些實施例中,各R6a 及R6b 獨立地為氫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
在一些實施例中,R6a 及R6b 各獨立地為氫。
在一些實施例中,R6a 及R6b 皆為氫。基團 R15a R15b
在一些實施例中,各R15a 及R15b 獨立地為氫、鹵素、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碳環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芳基。
在一些實施例中,各R15a 及R15b 獨立地為氫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
在一些實施例中,R15a 及R15b 各獨立地為氫。
在一些實施例中,R15a 及R15b 皆為氫。基團 R16a R16b
在一些實施例中,各R16a 及R16b 獨立地為氫、鹵素、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碳環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芳基。
在一些實施例中,各R16a 及R16b 獨立地為氫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
在一些實施例中,各R16a 及R16b 各獨立地為氫。
在一些實施例中,R16a 及R16b 皆為氫。基團 R3
在一些實施例中,R3 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
在一些實施例中,R3 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C1 -C6 烷基。
在一些實施例中,R3 為視情況經C1-3 烷氧基取代之C1-3 烷基。
在一些實施例中,R3 為甲基、乙基、丙基、丁基、-CH2 OCH3 或-CH2 OCH2 CH3
在一些實施例中,R3 為甲基。在一些實施例中,R3 為乙基。在一些實施例中,R3 為丙基。基團 R18
在一些實施例中,R18 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
在一些實施例中,R18 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C1 -C6 烷基。
在一些實施例中,R18 為經取代之C1 -C6 烷基。
在一些實施例中,R18 為未經取代之C1 -C6 烷基。
在一些實施例中,R18 為甲基。在一些實施例中,R18 為乙基。基團 R19
在一些實施例中,R19 為氫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C1 -C6 烷基。
在一些實施例中,R19 為未經取代之C1 -C3 烷基。
在一些實施例中,R19 為甲基或乙基。
在一些實施例中,R19 為氫。
在一些實施例中,R19 為-CH3
在一些實施例中,R19 為乙基。
在一些實施例中,R19 為-CH2 CH3整數 n
在一些實施例中,n為1或2。
在一些實施例中,n為1、2或3。
在一些實施例中,n為0或1。
在一些實施例中,n為0。在一些實施例中,n為1。在一些實施例中,n為2。在一些實施例中,n為3。整數 t
在一些實施例中,t為1。在一些實施例中,t為2。在一些實施例中,t為3。整數 r
在一些實施例中,r為2。在一些實施例中,r為3。 整數p
在一些實施例中,p為2。在一些實施例中,p為3。整數 s
在一些實施例中,s為2。整數 q
在一些實施例中,q為2。基團 R5
在一些實施例中,R5 為呈αβ 構形之氫。
在一些實施例中,R5 為呈α 構形之氫。
在一些實施例中,R5β 構形之氫。
在一些實施例中,R5αβ 構形之甲基。
在一些實施例中,R5 為呈α 構形之甲基。
在一些實施例中,R5β 構形之甲基。基團 X
在一些實施例中,X為-N(R55a )(R55b )。
在一些實施例中,X為-N(R55b )C(O)(R55a )。
在一些實施例中,X係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
Figure 02_image171
Figure 02_image173
基團 R55a
在一些實施例中,R55a 為氫。
在一些實施例中,R55a 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在一些實施例中,R55a 為經取代之烷基。在一些實施例中,R55a 為未經取代之烷基。
在一些實施例中,R55a 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碳環基。在一些實施例中,R55a 為經取代之碳環基。在一些實施例中,R55a 為未經取代之碳環基。
在一些實施例中,R55a 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基。在一些實施例中,R55a 為經取代之芳基。在一些實施例中,R55a 為未經取代之芳基。
在一些實施例中,R55a 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芳基。在一些實施例中,R55a 為經取代之雜芳基。在一些實施例中,R55a 為未經取代之雜芳基。
在一些實施例中,R55a 為-S(=O)2 RA1 。在一些實施例中,RA1 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基。在一些實施例中,RA1 為經取代之芳基。在一些實施例中,RA1 為未經取代之芳基。在一些實施例中,RA1 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碳環基。在一些實施例中,RA1 為經取代之碳環基。在一些實施例中,RA1 為未經取代之碳環基。基團 R55b
在一些實施例中,R55b 為氫。
在一些實施例中,R55b 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在一些實施例中,R55b 為經取代之烷基。在一些實施例中,R55b 為未經取代之烷基。
在一些實施例中,R55b 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碳環基。在一些實施例中,R55b 為經取代之碳環基。在一些實施例中,R55b 為未經取代之碳環基。
在一些實施例中,R55b 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基。在一些實施例中,R55b 為經取代之芳基。在一些實施例中,R55b 為未經取代之芳基。
在一些實施例中,R55b 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芳基。在一些實施例中,R55b 為經取代之雜芳基。在一些實施例中,R55b 為未經取代之雜芳基。
在一些實施例中,R55b 為-S(=O)2 RA1 。在一些實施例中,RA1 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基。在一些實施例中,RA1 為經取代之芳基。在一些實施例中,RA1 為未經取代之芳基。在一些實施例中,RA1 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碳環基。在一些實施例中,RA1 為經取代之碳環基。在一些實施例中,RA1 為未經取代之碳環基。
在一些實施例中,醫藥組合物包含本文所描述之化合物或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及醫藥學上可接受之賦形劑。
在一些實施例中,一種治療有需要之個體之CNS相關病症的方法包含向個體投與有效量之本文所描述之化合物或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在一些實施例中,該CNS相關病症為睡眠障礙、情緒障礙、精神分裂症譜系障礙、痙攣性障礙、記憶及/或認知障礙、運動障礙、人格障礙、自閉症譜系障礙、疼痛、創傷性腦損傷、血管疾病、物質濫用障礙及/或戒斷症候群、耳鳴或癲癇持續狀態。在一些實施例中,該CNS相關病症為情緒障礙。在一些實施例中,該情緒障礙為抑鬱症。在一些實施例中,該抑鬱症為產後抑鬱症。在一些實施例中,該抑鬱症為嚴重抑鬱症。在一些實施例中,該嚴重抑鬱症為中度嚴重抑鬱症。在一些實施例中,該嚴重抑鬱症為重度嚴重抑鬱症。在一些實施例中,該CNS相關病症為抑鬱症。在一些實施例中,該CNS相關病症為產後抑鬱症。在一些實施例中,該CNS相關病症為嚴重抑鬱症。在一些實施例中,該嚴重抑鬱症為中度嚴重抑鬱症。在一些實施例中,該嚴重抑鬱症為重度嚴重抑鬱症。
在一些實施例中,該化合物係選自由下 1 中鑑別之化合物組成之群: 表1.
Figure 02_image175
Figure 02_image177
Figure 02_image179
Figure 02_image181
Figure 02_image183
Figure 02_image185
Figure 02_image187
Figure 02_image189
Figure 02_image191
Figure 02_image193
Figure 02_image195
Figure 02_image197
Figure 02_image199
在一個態樣中,本文提供一種本文所描述之化合物(例如式I、I、II、IIIa、IIIb、IIId、IIIe、IV、IVa、IVb、IVc、IVd、IVe、IVf、IVg、V、Va、VIa、VIb、VIc、VId、VIe、VIf、VII、VIIa、VIII、VIIIa、IX、IXa、X或Xa化合物)的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
在一個態樣中,本文提供一種醫藥組合物,其包含本文所描述之化合物(例如,式I、II、IIIa、IIIb、IIId、IIIe、IV、IVa、IVb、IVc、IVd、IVe、IVf、IVg、V、Va、VIa、VIb、VIc、VId、VIe、VIf、VII、VIIa、VIII、VIIIa、IX、IXa、X或Xa化合物)或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及醫藥學上可接受之賦形劑。在某些實施例中,本發明之化合物係以有效量提供於醫藥組合物中。在某些實施例中,本發明之化合物係以治療有效量提供。
在某些實施例中,如本文所描述之本發明化合物用作GABA 調節劑,例如以積極或消極方式影響GABAA 受體。作為中樞神經系統(CNS)之興奮性之調節劑,如藉由其調節GABAA 受體之能力所介導,預期此類化合物具有CNS活性。
因此,在另一態樣中,提供治療有需要之個體之CNS相關病症的方法,其包含向該個體投與有效量之本發明之化合物。在某些實施例中,CNS相關病症為睡眠障礙、情緒障礙、精神分裂症譜系障礙、痙攣性障礙、記憶及/或認知障礙、運動障礙、人格障礙、自閉症譜系障礙、疼痛、創傷性腦損傷、血管疾病、物質濫用障礙及/或戒斷症候群、耳鳴或癲癇持續狀態。在某些實施例中,該CNS相關病症為抑鬱症。在某些實施例中,該CNS相關病症為產後抑鬱症。在某些實施例中,該CNS相關病症為嚴重抑鬱症。在某些實施例中,該嚴重抑鬱症為中度嚴重抑鬱症。在某些實施例中,該嚴重抑鬱症為重度嚴重抑鬱症。在某些實施例中,該化合物係經口、皮下、靜脈內或肌肉內投與。在某些實施例中,該化合物係經口投與。在某些實施例中,該化合物係長期投與。在某些實施例中,該化合物係例如藉由連續靜脈內輸注連續投與。
本發明之例示性化合物可使用熟習此項技術者或某些參考文獻已知之方法由以下已知起始物質合成。在一個態樣中,本文提供一種本文所描述之化合物(例如,式I、II、IIIa、IIIb、IIId、IIIe、IV、IVa、IVb、IVc、IVd、IVe、IVf、IVg、V、Va、VIa、VIb、VIc、VId、VIe、VIf、VII、VIIa、VIII、VIIIa、IX、IXa、X或Xa化合物)的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 替代實施例
在一替代性實施例中,本文所描述之化合物亦可包含一或多種同位素取代。舉例而言,氫可為2 H (D或氘)或3 H (T或氚);碳可為(例如)13 C或14 C;氧可為(例如)18 O;氮可為(例如)15 N,等等。在其他實施例中,特定同位素(例如3 H、13 C、14 C、18 O或15 N)可為佔據化合物特定位點的元素之總同位素豐度的至少1%、至少5%、至少10%、至少15%、至少20%、至少25%、至少30%、至少35%、至少40%、至少45%、至少50%、至少60%、至少65%、至少70%、至少75%、至少80%、至少85%、至少90%、至少95%、至少99%或至少99.9%。 醫藥組合物
在一個態樣中,本文提供一種醫藥組合物,其包含本文所描述之化合物(例如,式I、II、IIIa、IIIb、IIId、IIIe、IV、IVa、IVb、IVc、IVd、IVe、IVf、IVg、V、Va、VIa、VIb、VIc、VId、VIe、VIf、VII、VIIa、VIII、VIIIa、IX、IXa、X或Xa化合物)或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及醫藥學上可接受之賦形劑。在某些實施例中,本發明之化合物係以有效量提供於醫藥組合物中。在某些實施例中,本發明之化合物係以治療有效量提供。
在某些實施例中,醫藥組合物包含有效量之活性成分。在某些實施例中,醫藥組合物包含治療有效量之活性成分。
本文所提供之醫藥組合物可藉由多種途徑投與,該等途徑包括(但不限於)經口(經腸)投與、非經腸(藉由注射)投與、直腸投與、經皮投與、皮內投與、鞘內投與、皮下(SC)投與、靜脈內(IV)投與、肌肉內(IM)投與及鼻內投與。
一般而言,本文所提供之化合物係以有效量投與。實際上投與之化合物之量通常將由醫師鑒於相關情形確定,該等相關情形包括所治療之病況、所選擇之投與途徑、所投與之實際化合物、個別患者之年齡、體重及反應、患者症狀之嚴重度及其類似者。
當用於預防CNS病症發作時,通常應根據醫師之建議且在醫師之監督下,以上文所描述之劑量向處於罹患病況之風險下的個體投與本文所提供之化合物。處於罹患特定病況之風險下的個體通常包括具有該病況之家族病史之彼等個體,或已藉由基因檢測或篩檢經鑑別為尤其易於罹患該病況之彼等個體。
本文所提供之醫藥組合物亦可長期投與(「長期投藥」)。長期投與係指歷經長時間段,例如歷經3個月、6個月、1年、2年、3年、5年等投與化合物或其醫藥組合物,或可無限繼續,例如個體生命之剩餘時間。在某些實施例中,長期投與意欲經長時間段在血液中提供恆定含量之化合物,例如在治療窗內。
本發明之醫藥組合物可使用多種給藥方法進一步遞送。舉例而言,在某些實施例中,醫藥組合物可以藥團給與,例如以將血液中化合物之濃度提高至有效水準。快速給藥之進行視在整個身體中所需之活性成分的全身性含量而定,例如肌肉內或皮下快速給藥允許活性成分緩慢釋放,而直接遞送至靜脈(例如經由IV滴)之藥團允許快得多之遞送,其將血液中活性成分之濃度快速提高至有效水準。在其他實施例中,該醫藥組合物可以連續輸注,例如藉由IV滴注投與以在個體體內維持活性成分之穩態濃度。此外,在其他實施例中,醫藥組合物可首先以快速給藥投與,接著連續輸注。
用於經口投與之組合物可採取散裝液體溶液或懸浮液或散裝粉末之形式。然而,組合物更通常以單位劑型存在以有助於準確給藥。術語「單位劑型」係指適合以單位劑量形式用於人類個體及其他哺乳動物的物理上不連續之單元,各單元含有經計算以產生所需治療作用的預定量之活性物質,其與適合之醫藥賦形劑結合。典型單位劑型包括液體組合物之預填充、預量測安瓿或注射器或固體組合物情況下之丸劑、錠劑、膠囊或其類似物。在此等組合物中,化合物通常為次要組分(約0.1至約50重量%,或較佳約1至約40重量%),其餘部分為有助於形成所需給藥形式之各種媒劑或賦形劑及加工助劑。
對於經口給藥,每天一至五個、尤其二至四個、通常三個經口劑量為代表性方案。使用此等給藥模式,各劑量提供約0.01至約20 mg/kg之本文所提供之化合物,其中較佳劑量各提供約0.1至約10 mg/kg且尤其約1至約5 mg/kg。
經皮劑量一般經選擇以提供與使用注射劑量實現之血液含量類似或更低之血液含量,量大體上在約0.01至約20重量%,較佳約0.1至約20重量%,較佳約0.1至約10重量%且更佳約0.5至約15重量%範圍內。
注射劑量水準在約0.1 mg/kg/hr至至少20 mg/kg/hr範圍內,均歷時約1至約120小時且尤其24至96小時。亦可投與約0.1 mg/kg至約10 mg/kg或更大預負載藥團以達至充分穩態水準。對於40至80 kg人類患者,最大總劑量預期不超過約5公克/天。
適合於經口投與之液體形式可包括適合水性或非水性媒劑與緩衝劑、懸浮劑及分散劑、著色劑、調味劑及其類似物。固體形式可包括例如以下成分或具有類似性質之化合物中之任一者:黏合劑,諸如微晶纖維素、黃蓍膠或明膠;賦形劑,諸如澱粉或乳糖;崩解劑,諸如褐藻酸、澱粉羥基乙酸鈉(Primogel)或玉米澱粉;潤滑劑,諸如硬脂酸鎂;滑動劑,諸如膠態二氧化矽;甜味劑,諸如蔗糖或糖精;或調味劑,諸如胡椒薄荷、水楊酸甲酯或橙味調味劑。
可注射組合物通常基於可注射無菌生理鹽水或磷酸鹽緩衝生理鹽水或此項技術中已知的其他可注射賦形劑。如前所述,此等組合物中之活性化合物通常為次要組分,常常為約0.05至10重量%,其餘部分為可注射賦形劑及其類似物。
經皮組合物通常調配為含有活性成分之體表軟膏或乳膏。當調配為軟膏時,活性成分通常將與石蠟或水可混溶性軟膏基劑組合。或者,活性成分可藉由例如水包油乳膏基劑以乳膏形式調配。此類經皮調配物為此項技術中所熟知且一般包括額外成分以提高活性成分或調配物之穩定性之真皮滲透。所有此類已知經皮調配物及成分均包括在本文所提供之範疇內。
本文所提供之化合物亦可藉由經皮裝置投與。因此,經皮投與可使用儲集層型或多孔膜型或固體基質類貼片來實現。
上文所描述之用於可經口投與、可注射或可體表投與組合物之組分僅為代表性的。其他物質以及加工技術及其類似物闡述於Remington ' s Pharmaceutical Sciences , 第17版, 1985, Mack出版公司, Easton, Pennsylvania之第8部分中,其以引用的方式併入本文中。
本發明之化合物亦可以持續釋放形式或自持續釋放藥物遞送系統投與。代表性持續釋放物質之描述可見於Remington ' s Pharmaceutical Sciences
本發明亦係關於本發明之化合物的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酸加成鹽。可用於製備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的酸為形成無毒酸加成鹽,亦即,含有藥理學上可接受之陰離子之鹽的酸,該鹽諸如鹽酸鹽、氫碘酸鹽、氫溴酸鹽、硝酸鹽、硫酸鹽、硫酸氫鹽、磷酸鹽、乙酸鹽、乳酸鹽、檸檬酸鹽、酒石酸鹽、丁二酸鹽、順丁烯二酸鹽、反丁烯二酸鹽、苯甲酸鹽、對甲苯磺酸鹽及其類似物。
在另一態樣中,本發明提供包含本發明之化合物及醫藥學上可接受之賦形劑之醫藥組合物,例如適合於注射,諸如用於靜脈內(IV)投與之組合物。
醫藥學上可接受之賦形劑包括如適合於所需特定劑型,例如注射液的任何及所有稀釋劑或其他液體媒劑、分散或懸浮助劑、表面活性劑、等張劑、防腐劑、潤滑劑及其類似物。醫藥組合物藥劑之調配及/或製造中之一般考慮因素可見於例如Remington ' s Pharmaceutical Sciences ,第十六版, E. W. Martin (Mack Publishing Co., Easton, Pa., 1980)及Remington: The Science and Practice of Pharmacy ,第21版(Lippincott Williams & Wilkins, 2005)。
舉例而言,可根據已知技術,使用適合的分散劑或濕潤劑及懸浮劑來調配可注射製劑,諸如無菌可注射水性懸浮液。可採用之例示性賦形劑包括(但不限於)水、無菌生理鹽水或磷酸鹽緩衝生理鹽水或林格氏溶液(Ringer's solution)。
在某些實施例中,醫藥組合物進一步包含環糊精衍生物。最常見的環糊精為分別由6、7及8個α-l,4-鍵連之葡萄糖單元組成的α-環糊精、β-環糊精及γ-環糊精,視情況在鍵連之糖部分上包含一或多個取代基,包括(但不限於)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甲基化、羥基烷基化、醯基化及磺基烷基醚取代。在某些實施例中,環糊精為磺基烷基醚β-環糊精,例如磺基丁基醚β-環糊精,亦稱為CAPTISOL®。參見例如U.S. 5,376,645。在某些實施例中,組合物包含六丙基-β-環糊精。在一更特定實施例中,組合物包含六丙基-β-環糊精(10-50%於水中)。
可例如藉由經由細菌截留過濾器過濾,或藉由併入滅菌劑來將可注射組合物滅菌,該滅菌劑呈無菌固體組合物形式,在使用之前可溶解或分散於無菌水或其他無菌可注射介質中。
一般而言,本文所提供之化合物係以有效量投與。實際上投與之化合物之量通常將由醫師鑒於相關情形確定,該等相關情形包括所治療之病況、所選擇之投與途徑、所投與之實際化合物、個別患者之年齡、體重、反應、患者症狀之嚴重度及其類似者。
組合物以單位劑型存在以有助於準確給藥。術語「單位劑型」係指適合以單位劑量形式用於人類個體及其他哺乳動物的物理上不連續之單元,各單元含有經計算以產生所需治療作用的預定量之活性物質,其與適合之醫藥賦形劑結合。典型單位劑型包括液體組合物之預填充、預量測之安瓿或注射器。在此等組合物中,化合物通常為次要組分(約0.1至約50重量%,或較佳約1至約40重量%),其餘部分為有助於形成所需給藥形式之各種媒劑或載劑及加工助劑。
本文所提供之化合物可作為唯一活性劑投與,或其可與其他活性劑組合投與。在一個態樣中,本發明提供本發明之化合物與另一藥理學活性劑之組合。組合投與可藉由熟習此項技術者顯而易知之任何技術進行,包括例如分開、依序、同時及交替投與。
儘管本文提供之醫藥組合物的描述大體上涉及適合於向人類投與之醫藥組合物,但熟習此項技術者應理解,此等組合物一般適合於向所有類型之動物投與。應充分理解,為使組合物適合於向各種動物投與,對適合於向人類投與之醫藥組合物進行修改,且一般獸醫藥理學家可用普通實驗即可設計及/或進行此類修改。醫藥組合物之調配及/或製造中之一般考慮因素可見於例如Remington: The Science and Practice of Pharmacy 第21版, Lippincott Williams & Wilkins, 2005。
在一個態樣中,提供一種套組,其包含組合物(例如固體組合物),該組合物包含式I、II、IIIa、IIIb、IIId、IIIe、IV、IVa、IVb、IVc、IVd、IVe、IVf、IVg、V、Va、VIa、VIb、VIc、VId、VIe、VIf、VII、VIIa、VIII、VIIIa、IX、IXa、X或Xa化合物。組合療法
本文所描述之化合物或組合物(例如式I、II、IIIa、IIIb、IIId、IIIe、IV、IVa、IVb、IVc、IVd、IVe、IVf、IVg、V、Va、VIa、VIb、VIc、VId、VIe、VIf、VII、VIIa、VIII、VIIIa、IX、IXa、X或Xa化合物,或其醫藥鹽,或包含式I、II、IIIa、IIIb、IIId、IIIe、IV、IVa、IVb、IVc、IVd、IVe、IVf、IVg、V、Va、VIa、VIb、VIc、VId、VIe、VIf、VII、VIIa、VIII、VIIIa、IX、IXa、X或Xa化合物或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的組合物)可與額外藥劑或療法組合投與。待投與本文所揭示之化合物之個體可患有將受益於另一藥劑或療法之治療的疾病、病症或病況或其症狀。組合療法可藉由投與各自分開調配及投與之兩種或更多種藥劑,或藉由以單一調配物形式投與兩種或更多種藥劑來達成。在一些實施例中,組合療法中之該兩種或更多種藥劑可同時投與。在其他實施例中,組合療法中之該兩種或更多種藥劑係分開投與。舉例而言,第一藥劑(或藥劑組合)之投與可比第二藥劑(或藥劑組合)之投與提前數分鐘、數小時、數天或數週。因此,兩種或更多種藥劑的投與可彼此在數分鐘內,或彼此在1、2、3、6、9、12、15、18或24小時內,或彼此在1、2、3、4、5、6、7、8、9、10、12、14天內,或彼此在2、3、4、5、6、7、8、9週或數週內。在一些情況下,甚至更長時間間隔亦為有可能的。儘管在多數情況下期望用於組合療法中之兩種或更多種藥劑同時存在於患者體內,但其不必定如此。
組合療法亦可包括使用組分藥劑之不同定序進行的組合使用之藥劑中之一或多者的兩次或更多次投與。舉例而言,若藥劑X及藥劑Y組合使用,則吾人可將其以任何組合形式依序投與一或多次,例如按X-Y-X、X-X-Y、Y-X-Y、Y-Y-X、X-X-Y-Y等之次序投與。在下文描述例示性額外藥劑。選擇性血清素再吸收抑制劑 (SSRI)
在一些實施例中,本文所描述之化合物或組合物(例如式I化合物,或其醫藥鹽,或包含式I化合物或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的組合物)係與SSRI組合投與。SSRI包括增加大腦中血清素含量之抗抑鬱劑。例示性SSRI包括(但不限於)西它普蘭(Citalopram;Celexa)、依地普蘭(Escitalopram;Lexapro)、氟西汀(Fluoxetine;Prozac)、氟伏沙明(Fluvoxamine;Luvox)、帕羅西汀(Paroxetine;Paxil)及舍曲林(Sertraline;Zoloft)。去甲腎上腺素再吸收抑制劑 (NERI)
在一些實施例中,本文所描述之化合物或組合物(例如式I化合物,或其醫藥鹽,或包含式I化合物或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的組合物)係與NERI組合投與。例示性NERI包括(但不限於)阿托西汀(Atomoxetine;Strattera)、瑞波西汀(Reboxetine;Edronax、Vestra)、安非他酮(Bupropion;Wellbutrin、Zyban)、度洛西汀(Duloxetine)、地昔帕明(Desipramine;Norpramin)、胺甲達林(Amedalin;UK-3540-1)、達來達林(Daledalin;UK-3557-15)、惡沃西汀(Edivoxetine;LY-2216684)、惡潑西汀(Esreboxetine)、氯他拉明(Lortalamine;LM-1404)、尼索西汀(Nisoxetine;LY-94,939)、他洛普侖(Talopram;tasulopram)(Lu3-010)、他舒普侖(Talsupram;Lu5-005)、坦達明(Tandamine;AY-23,946)及維洛沙嗪(Viloxazine;Vivalan)。抗精神病劑
在一些實施例中,本文所描述之化合物或組合物(例如式I化合物,或其醫藥鹽,或包含式I化合物或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的組合物)係與抗精神病藥劑組合投與。抗精神病劑包括D2拮抗劑,其減少多巴胺路徑中之多巴胺激導性神經傳遞。例示性抗精神病劑包括(但不限於)阿塞那平(Asenapine;Saphris)、阿立哌唑(Aripiprazole;Abilify)、卡利拉嗪(Cariprazine;Vrayar)、氯氮平(Clozapine;Clozaril)、氟哌啶(Droperidol)、氟培拉平(Fluperlapine)、美索噠嗪(Mesoridazine)、半反丁烯二酸喹硫平(Quetiapine Hemifumarate)、雷氯必利(Raclopride)、螺哌隆(Spiperone)、舒必利(Sulpiride)、三甲氧苯醯胺鹽酸鹽、三氟吡啦嗪二鹽酸鹽、魯拉西酮(lurasidone;Latuda)、奧氮平(Olanzapine;Zyprexa)、喹硫平(Quetiapine;Seroquel)、佐替平(Zotepine)、利培酮(Risperidone;Risperdal)、齊拉西酮(Ziprasidone;Geodon)、美索噠嗪、氯丙嗪鹽酸鹽及氟哌啶醇(Haloperidol;Haldol)。大麻素
在一些實施例中,本文所描述之化合物或組合物(例如式I化合物,或其醫藥鹽,或包含式I化合物或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的組合物)係與大麻素組合投與。例示性大麻素包括(但不限於)大麻二酚(Cannabidiol;Epidiolex)、四氫大麻酚酸、四氫大麻酚、大麻酚酸、大麻酚、大麻萜酚(Cannabigerol)、大麻環萜酚(Cannabichromene)、四氫次大麻酚(Tetrahydrocannabivarin)及次大麻二酚(Cannabidivarin)。NMDA 受體拮抗劑
在一些實施例中,本文所描述之化合物或組合物(例如式I化合物,或其醫藥鹽,或包含式I化合物或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的組合物)係與NMDA受體拮抗劑組合投與。NMDA受體拮抗劑為抑制N-甲基-d-天門冬胺酸受體之作用的一類藥物。例示性NMDA拮抗劑包括(但不限於)氯胺酮(Ketamine)、艾氯胺酮(Esketamine)、凱托米酮(Ketobemidone)、芬多普利(Ifendopril)、5,7-二氯犬尿喹啉酸、利可替奈(Licostinel)、美金剛(Memantine)、加維斯替奈(Gavestinel)、苯環己哌啶(Phencyclidine)、右旋美沙芬(Dextromethorphan)、瑞馬西胺(Remacemide)、塞福太(Selfotel)、替來他明(Tiletamine)、右旋丙氧吩(Dextropropoxyphene)、阿替加奈(Aptiganel)、地塞比諾(Dexanabinol)及阿曼他丁(Amantadine)。NMDA受體拮抗劑亦包括類鴉片,諸如美沙酮(Methadone)、右旋丙氧吩(Dextropropoxyphene)、哌替啶(Pethidine)、左啡諾(Levorphanol)、曲馬多(Tramadol)、奈拉美生(Neramexane)及凱托米酮。GABA 受體促效劑
在一些實施例中,本文所描述之化合物或組合物(例如式I化合物,或其醫藥鹽,或包含式I化合物或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的組合物)係與GABA受體促效劑組合投與。GABA受體促效劑為作為針對一或多種GABA受體之促效劑的一類藥物。例示性GABA受體促效劑包括(但不限於)氯巴占(Clobazam)、托吡酯(Topiramate)、毒蠅蕈醇(Muscimol)、普羅加胺(Progabide)、利魯唑(Riluzole)、氯苯胺丁酸(Baclofen)、加巴噴丁(Gabapentin)、喜保寧(Vigabatrin)、丙戊酸、硫加賓(Tiagabine)、拉莫三嗪(Lamotrigine)、普瑞巴林(Pregabalin)、苯妥英(Phenyloin)、卡馬西平(Carbamazepine)、硫噴妥(Thiopental)、硫戊巴比妥(Thiamylal)、戊巴比妥(Pentobarbital)、司可巴比妥(Secobarbital)、環己烯巴比妥(Hexobarbital)、丁巴比妥(Butobarbital)、異戊巴比妥(Amobarbital)、巴比妥(Barbital)、甲苯巴比妥(Mephobarbital)、苯巴比妥(Phenobarbital)、普里米酮(Primidone)、咪達唑侖(Midazolam)、三唑侖(Triazolam)、咯偏西泮(Lometazepam)、氟他唑侖(Flutazolam)、硝西泮(Nitrazepam)、氟硝西泮(Fluritrazepam)、尼美西泮(Nimetazepam)、地西泮(Diazepam)、美達西泮(Medazepam)、噁唑侖(Oxazolam)、普拉西泮(Prazeam)、托菲索泮(Tofisopam)、利馬紮封(Rilmazafonoe)、勞拉西泮(Lorazepam)、羥基安定(Temazepam)、奧沙西泮(Oxazepam)、氟達西泮(Fluidazepam)、氯氮卓(Chlordizaepoxide)、氯噁唑侖(Cloxazolam)、氟托西泮(Flutoprazepam)、阿普唑侖(Alprazolam)、艾司唑侖(Estazolam)、溴西泮(Bromazepam)、弗拉西泮(Flurazepam)、氯氮平酸鉀、鹵噁唑侖(Haloxazolam)、氯氟卓乙酯、誇西泮(Qazepam)、可那氮平(Clonazepam)、美沙唑侖(Mexazolam)、依替唑侖(Etizolam)、溴替唑侖(Brotizolam)、氯噻西泮(Clotizaepam)、丙泊酚(Propofol)、磷丙泊酚(Fospropofol)、唑吡坦(Zolpidem)、佐匹克隆(Zopiclone)、右佐匹克隆(Exzopiclone)、毒蠅蕈醇、TFQP/加波沙朵(gaboxadol)、異去甲基檳榔次鹼(Isoguvacine)、曲酸胺(Kojic amine)、GABA、高牛磺酸(Homotaurine)、高亞牛磺酸(Homohypotaurine)、反-胺基環戊烷-3-甲酸、反-胺基-4-丁烯酸、b-胍基丙酸、高-b-脯胺酸、異哌啶甲酸、3-((胺基亞胺甲基)硫基)-2-丙烯酸(ZAP A)、咪唑乙酸及哌啶-4-磺酸(P4S)。膽鹼酯酶抑制劑
在一些實施例中,本文所描述之化合物或組合物(例如式I化合物,或其醫藥鹽,或包含式I化合物或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的組合物)係與膽鹼酯酶抑制劑組合投與。一般而言,膽鹼激導性劑為模擬乙醯膽鹼及/或丁醯膽鹼之作用的化合物。膽鹼酯酶抑制劑為防止乙醯膽鹼分解之一類藥物。例示性膽鹼酯酶抑制劑包括(但不限於)多奈哌齊(多奈哌齊;Aricept)、他可林(Tacrine;Cognex)、雷斯替明(Rivastigmine;Exelon、Exelon Patch)、加蘭他敏(Galantamine;Razadyne、Reminyl)、美金剛/多奈哌齊(Namzaric)、安貝氯銨(Ambenonium;Mytelase)、新斯的明(Neostigmine;Bloxiverz)、吡啶斯的明(Pyridostigmine;Mestinon Timespan、Regonol)及加蘭他敏(Galantamine;Razadyne)。
本發明亦涵蓋,尤其在向個體投與本文所描述之化合物或醫藥組合物(例如式I化合物,或其醫藥鹽,或包含式I化合物或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的組合物)之前已投與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的藥劑:支氣管肌肉/氣管鬆弛劑、抗病毒劑、氧氣、抗體及抗細菌劑。在一些實施例中,在投與本文所描述之化合物或醫藥組合物(例如式I化合物,或其醫藥鹽,或包含式I化合物或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的組合物)之前向個體投與額外藥劑,且額外藥劑係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支氣管肌肉/氣管鬆弛劑、抗病毒劑、氧氣、抗體及抗細菌劑。在一些實施例中,本文所描述之化合物或醫藥組合物(例如式I化合物,或其醫藥鹽,或包含式I化合物或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的組合物)與選自以下之藥劑一起向個體共投與:支氣管肌肉/氣管鬆弛劑、抗病毒劑、氧氣及抗細菌劑。 使用及治療方法
在一態樣中,設想本文所描述之化合物(例如式(I)化合物)可用作治療有需要之個體(例如患有雷特氏症候群(Rett syndrome)、X染色體脆折症候群(Fragile X syndrome)或安格爾曼氏症候群(Angelman syndrome)之個體)之CNS相關病症(例如睡眠障礙、諸如抑鬱症之情緒障礙、精神分裂症譜系障礙、痙攣性障礙、癲癇形成、記憶及/或認知障礙、運動障礙、人格障礙、自閉症譜系障礙、疼痛、創傷性腦損傷、血管疾病、物質濫用障礙及/或戒斷症候群或耳鳴)的治療劑。與GABA調節相關之例示性CNS病況包括(但不限於)睡眠障礙[例如失眠症]、情緒障礙[例如抑鬱症(例如嚴重抑鬱症(MDD))、精神抑鬱症(例如輕度抑鬱症)、躁鬱症(例如I及/或II)、焦慮症(例如廣泛性焦慮症(GAD)、社交焦慮症)、應激反應、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強迫性病症(例如強迫症(OCD))]、精神分裂症譜系障礙[例如精神分裂症、分裂情感性精神障礙]、痙攣性障礙[例如癲癇症(例如癲癇持續狀態(SE))、癲癇發作]、記憶及/或認知障礙[例如注意力障礙(例如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失智症(例如阿茲海默型失智症(Alzheimer's type dementia)、路易氏體型失智症(Lewis body type dementia)、血管型失智症]、運動障礙[例如亨廷頓氏病(Huntington's disease)、帕金森氏病(Parkinson's disease)]、人格障礙[例如反社會人格障礙、強迫型人格障礙]、自閉症譜系障礙(ASD)[例如自閉症、單基因病因自閉症,諸如突觸機能障礙(synaptophathy's),例如雷特氏症候群、X染色體脆折症候群、安格爾曼氏症候群]、疼痛[例如神經性疼痛、損傷相關之疼痛症候群、急性疼痛、慢性疼痛]、創傷性腦損傷(TBI)、血管疾病[例如中風、局部缺血、血管畸形]、物質濫用障礙及/或戒斷症候群[例如對鴉片劑、可卡因及/或酒精成癮]及耳鳴。
在某些實施例中,CNS相關病症為睡眠障礙、情緒障礙、精神分裂症譜系障礙、痙攣性障礙、記憶及/或認知障礙、運動障礙、人格障礙、自閉症譜系障礙、疼痛、創傷性腦損傷、血管疾病、物質濫用障礙及/或戒斷症候群、耳鳴或癲癇持續狀態。在某些實施例中,該CNS相關病症為抑鬱症。在某些實施例中,該CNS相關病症為產後抑鬱症。在某些實施例中,該CNS相關病症為嚴重抑鬱症。在某些實施例中,該嚴重抑鬱症為中度嚴重抑鬱症。在某些實施例中,該嚴重抑鬱症為重度嚴重抑鬱症。
在一態樣中,提供一種緩解或預防個體之癲癇發作的方法,其包含向需要此治療之個體投與有效量之本發明之化合物。在一些實施例中,該方法緩解或預防癲癇形成。
在又一態樣中,提供本發明之化合物與另一藥理學活性劑之組合。本文所提供之化合物可作為唯一活性劑投與或其可與其他藥劑組合投與。組合投與可藉由熟習此項技術者顯而易知之任何技術進行,包括例如分開、依序、同時及交替投與。
在另一態樣中,提供一種治療或預防易患或罹患與大腦興奮性相關之病況的個體之大腦興奮性的方法,其包含向該個體投與有效量之本發明之化合物。
在又一態樣中,提供一種治療或預防個體之壓力或焦慮的方法,其包含向需要此類治療之該個體投與有效量之本發明之化合物或其組合物。
在又一態樣中,提供一種緩解或預防個體之失眠症的方法,其包含向需要此治療之個體投與有效量之本發明之化合物或其組合物。
在又一態樣中,提供一種誘導睡眠及實質上維持在正常睡眠中發現之REM睡眠水準的方法,其中不誘導實質反彈性失眠,該方法包含投與有效量之本發明之化合物。
在又一態樣中,提供一種緩解或預防個體之經前症候群(PMS)或分娩後抑鬱症(PND)的方法,其包含向需要此治療之個體投與有效量之本發明之化合物。
在又一態樣中,提供一種治療或預防個體之情緒障礙的方法,其包含向需要此治療之個體投與有效量之本發明之化合物。在某些實施例中,該情緒障礙為抑鬱症。
在又一態樣中,提供一種藉由向個體投與治療有效量之本發明之化合物來增強認知或治療記憶障礙的方法。在某些實施例中,該病症為阿茲海默氏病(Alzheimer's disease)。在某些實施例中,該病症為雷特氏症候群。
在又一態樣中,提供一種藉由向個體投與治療有效量之本發明之化合物來治療注意力障礙的方法。在某些實施例中,該注意力障礙為ADHD。
中樞神經系統(CNS)之發炎(神經發炎)經識別為所有神經病症之特徵。主要發炎性神經病症包括多發性硬化症(其特徵在於針對髓鞘蛋白之免疫介導性反應)及腦膜腦炎(其中感染劑觸發發炎反應)。額外科學證據表明發炎機制在其他神經病況中之潛在作用,該等病況諸如阿茲海默氏病、帕金森氏病、亨廷頓氏病、肌肉萎縮性側索硬化、中風及創傷性腦損傷。在一個實施例中,本發明之化合物適用於治療神經發炎。在另一實施例中,本發明之化合物適用於治療神經病況中之發炎,該等病況包括阿茲海默氏病、帕金森氏病、亨廷頓氏病、肌肉萎縮性側索硬化、中風及創傷性腦損傷。
在某些實施例中,該化合物係向個體長期投與。在某些實施例中,該化合物係向個體經口、皮下、肌肉內或靜脈內投與。 神經內分泌病症及功能障礙
本文提供可用於治療神經內分泌病症及功能障礙之方法。如本文所用,「神經內分泌病症」或「神經內分泌功能障礙」係指由直接與大腦相關之人體激素產生失衡引起的多種病況。神經內分泌病症涉及神經系統與內分泌系統之間的相互作用。由於下丘腦及腦下腺為調控激素產生之兩個大腦區域,故例如由創傷性腦損傷引起之對下丘腦或腦下腺之損害可影響激素產生及大腦其他神經內分泌功能。在一些實施例中,神經內分泌病症或功能障礙與女性健康病症或病況(例如本文所描述之女性健康病症或病況)相關。在一些實施例中,與女性健康病症或病況相關之神經內分泌病症或功能障礙為多囊性卵巢症候群。
神經內分泌病症之症狀包括(但不限於)行為、情感及睡眠相關之症狀、與生殖功能相關之症狀及體細胞症狀;包括(但不限於)疲乏、記憶力差、焦慮、抑鬱、體重增加或減輕、情緒不穩定、注意力不集中、注意困難、失去性力、不育、閉經、肌肉質量損失、腹部體脂肪增加、血壓低、心跳速率降低、脫髮、貧血、便秘、寒冷耐受不良及皮膚乾燥。 神經退化性疾病及病症
本文所描述之方法可用於治療神經退化性疾病及病症。術語「神經退化性疾病」包括與神經元結構或功能之進行性喪失或神經元死亡相關的疾病及病症。神經退化性疾病及病症包括(但不限於)阿茲海默氏病(包括輕度、中度或重度認知障礙之相關症狀);肌肉萎縮性側索硬化(ALS);缺氧性及缺血性損傷;共濟失調及痙攣(包括由於治療及預防由分裂情感性精神障礙或用於治療精神分裂症之藥物引起的癲癇發作);良性健忘;大腦水腫;小腦共濟失調,包括McLeod神經性棘狀紅血球增多症候群(MLS);閉合性顱腦損傷;昏迷;挫傷(例如脊髓損傷及頭部損傷);失智症,包括多發性梗塞性失智症及老年失智症;意識障礙;唐氏症候群(Down syndrome);藥物誘發或藥物治療誘發性帕金森氏症(諸如精神安定劑誘發性急性靜坐不能、急性肌張力障礙、帕金森氏症或遲發性運動不能;精神安定劑惡性症候群或藥物治療誘發性姿勢性震顫);癲癇症;X染色體脆折症候群;Gilles de la Tourette症候群;頭部外傷;聽覺障礙及聽覺喪失;亨廷頓氏病;雷諾克斯症候群(Lennox syndrome);左旋多巴誘發性運動困難;智力遲鈍;運動障礙,包括運動不能及運動不能(強直)症候群(包括基底神經節鈣化、皮質基底神經節退化、多系統萎縮、帕金森氏症-ALS失智複合症、帕金森氏病、腦炎後帕金森氏症及進行性核上性麻痹);肌肉痙攣及與肌肉痙攣或無力相關之病症,包括舞蹈症(諸如良性遺傳舞蹈症、藥物誘發性舞蹈症、偏身顫搐、亨廷頓氏病、神經性棘狀紅血球增多症、西登哈姆氏舞蹈症(Sydenham's chorea)及症狀性舞蹈症)、運動困難(包括抽搐,諸如複雜型抽搐、簡單型抽搐及症狀性抽搐)、肌陣攣(包括廣泛性肌陣攣及病灶性肌陣攣)、震顫(諸如靜止性震顫、姿勢性震顫及意向震顫)及肌張力障礙(包括軸向肌張力障礙、肌張力障礙性書寫痙攣、偏癱性肌張力障礙、陣發性肌張力障礙及病灶性肌張力障礙,諸如眼瞼痙攣、口下頜肌張力障礙及痙攣性發聲障礙及斜頸);神經元損害,包括眼部損害、眼部視網膜病變或黃斑部變性;神經毒性損傷,其發生於腦中風、血栓栓塞中風、出血性中風、腦缺血、腦血管痙攣、低血糖、失憶症、低氧症、缺氧症、圍產期窒息及心跳驟停之後;帕金森氏病;癲癇發作;癲癇持續狀態;中風;耳鳴;血管硬化;及病毒感染誘發性神經退化(例如由後天免疫缺乏症候群(AIDS)及腦病變引起)。神經退化性疾病亦包括(但不限於)神經毒性損傷,其發生在腦中風、血栓栓塞中風、出血性中風、腦缺血、腦血管痙攣、低血糖、失憶症、低氧症、缺氧症、圍產期窒息及心跳驟停之後。治療或預防神經退化性疾病之方法亦包括治療或預防神經退化性病症特有之神經元功能喪失。 情緒障礙
本文亦提供用於治療情緒障礙之方法,例如臨床抑鬱症、分娩後抑鬱症或產後抑鬱症、圍產期抑鬱症、非典型抑鬱症、憂鬱型抑鬱症、精神病性嚴重抑鬱症、緊張型抑鬱症、季節性情感障礙、輕鬱症、雙重抑鬱症、抑鬱性人格異常、復發性短暫抑鬱症、輕度抑鬱障礙、躁鬱症或躁狂抑鬱症、由慢性醫學病況引起之抑鬱症、耐治療性抑鬱症、難治性抑鬱症、自殺傾向、自殺觀念或自殺行為。在一些實施例中,本文所描述之方法向患有抑鬱症(例如中度或重度抑鬱症)之個體提供治療作用。在一些實施例中,情緒障礙與本文所描述之疾病或病症(例如神經內分泌疾病及病症、神經退化性疾病及病症(例如癲癇症)、運動障礙、震顫(例如帕金森氏病)、女性健康病症或病況)相關。
臨床抑鬱症 亦稱為嚴重抑鬱症、重度抑鬱症(MDD)、嚴重抑鬱、單極抑鬱、單極病症及復發性抑鬱,且係指特徵為普遍及持久情緒低落,伴隨有較低自尊心及正常娛樂活動之興趣或愉悅感喪失的精神病症。一些患有臨床抑鬱症之人入睡困難,體重減輕且通常感到焦躁及易受刺激。臨床抑鬱症影響個體之感覺、思想及行為,且可產生各種情感及身體問題。患有臨床抑鬱症之個體日常活動可能會出現困難,且個體感覺生命毫無價值。
圍產期抑鬱症 係指妊娠期間之抑鬱症。症狀包括易受刺激、哭泣、感覺不安、難以入睡、極度疲憊(情感及/或身體)、食慾變化、難以集中精力、焦慮及/或憂慮增加、來自嬰兒及/或胎兒之感覺斷開及對先前愉悅之活動失去興趣。
分娩後抑鬱症 (PND) 亦稱為產後抑鬱症 (PPD) ,且係指在分娩之後影響女性之一種臨床抑鬱症類型。症狀可包括悲傷、疲乏、睡眠及飲食習慣變化、性欲降低、哭喊事件、焦慮及易受刺激。在一些實施例中,PND為耐治療性抑鬱症(例如如本文所描述之耐治療性抑鬱症)。在一些實施例中,PND為難治性抑鬱症(例如如本文所描述之難治性抑鬱症)。
在一些實施例中,患有PND之個體在妊娠期間亦經歷抑鬱症或抑鬱症症狀。此抑鬱症在本文中稱為圍產期抑鬱症 。在一實施例中,經歷圍產期抑鬱症之個體經歷PND之風險增加。
非典型抑鬱症 (AD) 之特徵在於情緒反應性(例如反常快感缺乏)及積極性、體重顯著增加或食慾增加。患有AD之患者亦可具有過度睡眠或嗜睡(睡眠過度)、四肢沈重之感覺及由於對所感知人際排斥超敏感而有顯著社交障礙。
憂鬱型抑鬱症 之特徵在於在大部分或所有活動中喪失愉悅感(快感缺乏)、無法對愉悅刺激作出反應、比哀傷或喪失更明顯之憂鬱情緒、體重過度減輕或過度內疚。
精神病性嚴重抑鬱症 (PMD) 或精神病性抑鬱症係指嚴重抑鬱事件,尤其具有憂鬱性,其中個體經歷諸如妄想及幻覺之精神病症狀。
緊張型抑鬱症 係指涉及運動行為障礙及其他症狀之嚴重抑鬱症。個體可變得沈默且麻木,且不能動或展現無目的或古怪動作。
季節性情感障礙 (SAD) 係指其中個體具有在秋季或冬季來到之抑鬱事件之季節性模式的一種季節性抑鬱症類型。
輕鬱症 係指與單極抑鬱症相關之病況,其中相同身體及認知問題顯而易見。其並非太重度且往往會持續較長時間(例如至少2年)。
雙重抑鬱症 係指持續至少2年之極其憂鬱情緒(輕鬱症),且間雜有嚴重抑鬱症時期。
抑鬱性人格異常 (DPD) 係指具有抑鬱特徵之人格障礙。
復發性短暫抑鬱 (RBD) 係指其中個體約每月發生一次抑鬱事件,各事件持續2週或更短時間且通常小於2-3天的病況。
輕度抑鬱症 或輕度抑鬱係指其中至少2種症狀存在2週之抑鬱症。
躁鬱症或躁狂抑鬱症 引起極端情緒波動,其包括情感高漲(躁症或輕躁症)及低落(抑鬱症)。在躁狂症期間,個體可感到或表現得異常快樂、精力充沛或易受刺激。其常常無法作出考慮周到之決定,對結果幾乎不作考慮。睡眠需求通常減少。在抑鬱症期間,可存在哭喊、缺乏與他人之視線接觸,且人生觀負面。在患有該病症之患者中自殺風險較高,20年間超過6%,同時自殘發生率達30%至40%。諸如焦慮症及物質使用障礙之其他精神健康問題通常與躁鬱症相關。
由慢性醫學病況引起之抑鬱症 係指由諸如癌症或慢性疼痛、化學療法、長期壓力之慢性醫學病況引起的抑鬱症。
耐治療性抑鬱症 係指個體已針對抑鬱症進行治療,但症狀未改善之病況。舉例而言,抗抑鬱劑或心理諮詢(心理療法)未減輕患有耐治療性抑鬱症之個體的抑鬱症症狀。在一些情況下,患有耐治療性抑鬱症之個體改善症狀,但又恢復原狀。難治性抑鬱症 發生在患有抑鬱症之對包括三環抗抑鬱劑、MAOI、SSRI以及雙重及三重吸收抑制劑及/或抗焦慮劑藥物之標準藥理學治療以及非藥理學治療(例如心理療法、電驚厥療法、迷走神經刺激及/或經顱磁刺激)具有抗性的患者中。
手術後抑鬱症 係指在手術程序之後引起(例如由必須對抗個體之死亡引起)的抑鬱感。舉例而言,個體可能持久地感覺悲傷或空虛情緒,在通常喜好的業餘愛好及活動中喪失愉悅感或興趣,或持久地感覺無價值或絕望。
與女性健康之病況或病症有關之情緒障礙 係指與女性健康之病況或病症(例如,如本文所描述)有關(例如由其引起)的情緒障礙(例如抑鬱症)。
自殺傾向、自殺觀念、自殺行為 係指個體自殺之傾向。自殺觀念涉及關於自殺之想法或對自殺異常關注。自殺觀念之範圍變化很大,例如稍縱即逝的想法至深入的想法、詳細計劃、角色扮演、著手未遂。症狀包括討論自殺、獲得進行自殺之方式、退出社交接觸、專注於死亡、對某事感到被困或無望、增加酒精或藥物之使用、進行有風險或自毀之事情、向人們說再見,如同其不會再見一般。
抑鬱症之症狀 包括持久焦慮或悲傷感、感到無助、絕望、悲觀、無價值、精神不振、坐立不安、入睡困難、不眠、易受刺激、疲乏、動作攻擊、缺乏對娛樂活動或業餘愛好之興趣、注意力缺乏、缺乏能量、自尊心差、無積極思想或計劃、睡眠過度、飲食過量、食慾喪失、失眠、自殘、自殺想法及自殺嘗試。症狀之存在、嚴重度、頻率及持續時間可根據情況而變化。抑鬱症症狀及其減輕可由醫師或心理學家(例如藉由精神狀態檢查)來確定。
在一些實施例中,該方法包含藉由已知之抑鬱量表,例如漢彌爾頓抑鬱(Hamilton Depression;HAM-D)量表、臨床總體印象改善量表(Clinical Global Impression-Improvement Scale;CGI)及蒙哥馬利-阿斯伯格抑鬱等級量表(Montgomery-Åsberg Depression Rating Scale;MADRS)監測個體。在一些實施例中,治療作用可由個體所展現的漢彌爾頓抑鬱(HAM-D)總分降低判定。HAM-D總分降低可在4、3、2或1天內;或在96、84、72、60、48、24、20、16、12、10、8小時或更短時間內發生。可評定整個指定治療期內之治療作用。舉例而言,治療作用可藉由在投與本文所描述之化合物(例如式I、II、IIIa、IIIb、IIId、IIIe、IV、IVa、IVb、IVc、IVd、IVe、IVf、IVg、V、Va、VIa、VIb、VIc、VId、VIe、VIf、VII、VIIa、VIII、VIIIa、IX、IXa、X或Xa化合物)後(例如,投與後12、24或48小時;或24、48、72或96小時或更長時間;或1天、2天、14天、21天或28天;或1週、2週、3週或4週;或1個月、2個月、6個月或10個月;或1年、2年或終身)自HAM-D總分基線之降低來判定。
在一些實施例中,個體患有輕度抑鬱症,例如輕度嚴重抑鬱症。在一些實施例中,個體患有中度抑鬱症,例如中度嚴重抑鬱症。在一些實施例中,個體患有重度抑鬱症,例如重度嚴重抑鬱症。在一些實施例中,個體患有極重度抑鬱症,例如極重度嚴重抑鬱症。在一些實施例中,該個體之基線HAM-D總分(亦即,在用本文所描述之化合物,例如式I、II、IIIa、IIIb、IIId、IIIe、IV、IVa、IVb、IVc、IVd、IVe、IVf、IVg、V、Va、VIa、VIb、VIc、VId、VIe、VIf、VII、VIIa、VIII、VIIIa、IX、IXa、X或Xa化合物治療之前)為至少24。在一些實施例中,個體之基線HAM-D總分為至少18。在一些實施例中,個體之基線HAM-D總分在14與18之間(包括端值)。在一些實施例中,個體之基線HAM-D總分在19與22之間(包括端值)。在一些實施例中,在用本文所描述之化合物(例如式I、II、IIIa、IIIb、IIId、IIIe、IV、IVa、IVb、IVc、IVd、IVe、IVf、IVg、V、Va、VIa、VIb、VIc、VId、VIe、VIf、VII、VIIa、VIII、VIIIa、IX、IXa、X或Xa化合物)治療之前,該個體之HAM-D總分大於或等於23。在一些實施例中,基線分數為至少10、15或20。在一些實施例中,在用本文所描述之化合物(例如式I、II、IIIa、IIIb、IIId、IIIe、IV、IVa、IVb、IVc、IVd、IVe、IVf、IVg、V、Va、VIa、VIb、VIc、VId、VIe、VIf、VII、VIIa、VIII、VIIIa、IX、IXa、X或Xa化合物)治療之後,個體之HAM-D總分為約0至10 (例如小於10;0至10、0至6、0至4、0至3、0至2或1.8)。在一些實施例中,在用本文所描述之化合物(例如式I、II、IIIa、IIIb、IIId、IIIe、IV、IVa、IVb、IVc、IVd、IVe、IVf、IVg、V、Va、VIa、VIb、VIc、VId、VIe、VIf、VII、VIIa、VIII、VIIIa、IX、IXa、X或Xa化合物)治療之後,HAM-D總分小於10、7、5或3。在一些實施例中,在用本文所描述之化合物(例如I、II、IIIa、IIIb、IIId、IIIe、IV、IVa、IVb、IVc、IVd、IVe、IVf、IVg、V、Va、VIa、VIb、VIc、VId、VIe、VIf、VII、VIIa、VIII、VIIIa、IX、IXa、X或Xa化合物)治療之後,HAM-D總分自約20至30 (例如22至28、23至27、24至27、25至27、26至27)之基線評分降低至約0至10 (例如小於10;0至10、0至6、0至4、0至3、0至2或1.8)之HAM-D總分。在一些實施例中,用本文所描述之化合物(例如式I、II、IIIa、IIIb、IIId、IIIe、IV、IVa、IVb、IVc、IVd、IVe、IVf、IVg、V、Va、VIa、VIb、VIc、VId、VIe、VIf、VII、VIIa、VIII、VIIIa、IX、IXa、X或Xa化合物)治療之後,基線HAM-D總分至HAM-D總分之降低為至少1、2、3、4、5、7、10、25、40、50或100倍。在一些實施例中,用本文所描述之化合物(例如式I、II、IIIa、IIIb、IIId、IIIe、IV、IVa、IVb、IVc、IVd、IVe、IVf、IVg、V、Va、VIa、VIb、VIc、VId、VIe、VIf、VII、VIIa、VIII、VIIIa、IX、IXa、X或Xa化合物)治療之後,基線HAM-D總分至HAM-D總分之降低之百分比為至少50% (例如60%、70%、80%或90%)。在一些實施例中,治療作用經量測為用本文所描述之化合物(例如式I、II、IIIa、IIIb、IIId、IIIe、IV、IVa、IVb、IVc、IVd、IVe、IVf、IVg、V、Va、VIa、VIb、VIc、VId、VIe、VIf、VII、VIIa、VIII、VIIIa、IX、IXa、X或Xa化合物)治療之後,HAM-D總分相對於基線HAM-D總分之降低(例如投與後12、24、48小時;或24、48、72、96小時或更長時間;或1天、2天、14天或更長時間)為至少10、15或20分。
在一些實施例中,治療抑鬱症(例如嚴重抑鬱症)之方法在14、10、4、3、2或1天或24、20、16、12、10或8小時或更短時間內提供治療作用(例如,如藉由漢彌爾頓抑鬱評分(HAM-D)之降低所量測)。在一些實施例中,治療抑鬱症(例如嚴重抑鬱症)之方法在用本文所描述之化合物(例如式I、II、IIIa、IIIb、IIId、IIIe、IV、IVa、IVb、IVc、IVd、IVe、IVf、IVg、V、Va、VIa、VIb、VIc、VId、VIe、VIf、VII、VIIa、VIII、VIIIa、IX、IXa、X或Xa化合物)治療之第一天或第二天內提供治療作用(例如,如藉由HAM-D總分之統計學上顯著之降低所測定)。在一些實施例中,治療抑鬱症(例如嚴重抑鬱症)之方法在自用本文所描述之化合物(例如式I、II、IIIa、IIIb、IIId、IIIe、IV、IVa、IVb、IVc、IVd、IVe、IVf、IVg、V、Va、VIa、VIb、VIc、VId、VIe、VIf、VII、VIIa、VIII、VIIIa、IX、IXa、X或Xa化合物)治療開始少於或等於14天內提供治療作用(例如,如藉由HAM-D總分之統計學上顯著之降低所測定)。在一些實施例中,治療抑鬱症(例如嚴重抑鬱症)之方法在自用本文所描述之化合物(例如式I、II、IIIa、IIIb、IIId、IIIe、IV、IVa、IVb、IVc、IVd、IVe、IVf、IVg、V、Va、VIa、VIb、VIc、VId、VIe、VIf、VII、VIIa、VIII、VIIIa、IX、IXa、X或Xa化合物)治療開始少於或等於21天內提供治療作用(例如,如藉由HAM-D總分之統計學上顯著之降低所測定)。在一些實施例中,治療抑鬱症(例如嚴重抑鬱症)之方法在自用本文所描述之化合物(例如式I、II、IIIa、IIIb、IIId、IIIe、IV、IVa、IVb、IVc、IVd、IVe、IVf、IVg、V、Va、VIa、VIb、VIc、VId、VIe、VIf、VII、VIIa、VIII、VIIIa、IX、IXa、X或Xa化合物)治療開始少於或等於28天內提供治療作用(例如,如藉由HAM-D總分之統計學上顯著之降低所測定)。在一些實施例中,治療作用為在用本文所描述之化合物(例如式I、II、IIIa、IIIb、IIId、IIIe、IV、IVa、IVb、IVc、IVd、IVe、IVf、IVg、V、Va、VIa、VIb、VIc、VId、VIe、VIf、VII、VIIa、VIII、VIIIa、IX、IXa、X或Xa化合物)治療(例如用本文所描述之化合物,例如式I、II、IIIa、IIIb、IIId、IIIe、IV、IVa、IVb、IVc、IVd、IVe、IVf、IVg、V、Va、VIa、VIb、VIc、VId、VIe、VIf、VII、VIIa、VIII、VIIIa、IX、IXa、X或Xa化合物治療,一天一次,持續14天)後HAM-D總分自基線的降低。在一些實施例中,在用本文所描述之化合物(例如式I、II、IIIa、IIIb、IIId、IIIe、IV、IVa、IVb、IVc、IVd、IVe、IVf、IVg、V、Va、VIa、VIb、VIc、VId、VIe、VIf、VII、VIIa、VIII、VIIIa、IX、IXa、X或Xa化合物)治療之前,個體之HAM-D總分為至少24。在一些實施例中,在用本文所描述之化合物(例如式I、II、IIIa、IIIb、IIId、IIIe、IV、IVa、IVb、IVc、IVd、IVe、IVf、IVg、V、Va、VIa、VIb、VIc、VId、VIe、VIf、VII、VIIa、VIII、VIIIa、IX、IXa、X或Xa化合物)治療之前,個體之HAM-D總分為至少18。在一些實施例中,在用本文所描述之化合物(例如式I、II、IIIa、IIIb、IIId、IIIe、IV、IVa、IVb、IVc、IVd、IVe、IVf、IVg、V、Va、VIa、VIb、VIc、VId、VIe、VIf、VII、VIIa、VIII、VIIIa、IX、IXa、X或Xa化合物)治療之前,個體之HAM-D總分在14與18之間(包括端值)。在一些實施例中,在用本文所描述之化合物(例如式I、II、IIIa、IIIb、IIId、IIIe、IV、IVa、IVb、IVc、IVd、IVe、IVf、IVg、V、Va、VIa、VIb、VIc、VId、VIe、VIf、VII、VIIa、VIII、VIIIa、IX、IXa、X或Xa化合物)治療個體之後,HAM-D總分相對於基線HAM-D總分之降低為至少10。在一些實施例中,用本文所描述之化合物(例如式I、II、IIIa、IIIb、IIId、IIIe、IV、IVa、IVb、IVc、IVd、IVe、IVf、IVg、V、Va、VIa、VIb、VIc、VId、VIe、VIf、VII、VIIa、VIII、VIIIa、IX、IXa、X或Xa化合物)治療個體之後,HAM-D總分相對於基線HAM-D總分之降低為至少15 (例如至少17)。在一些實施例中,與用本文所描述之化合物(例如式I、II、IIIa、IIIb、IIId、IIIe、IV、IVa、IVb、IVc、IVd、IVe、IVf、IVg、V、Va、VIa、VIb、VIc、VId、VIe、VIf、VII、VIIa、VIII、VIIIa、IX、IXa、X或Xa化合物)治療個體相關之HAM-D總分不超過6至8範圍內之數值。在一些實施例中,與用本文所描述之化合物(例如式I、II、IIIa、IIIb、IIId、IIIe、IV、IVa、IVb、IVc、IVd、IVe、IVf、IVg、V、Va、VIa、VIb、VIc、VId、VIe、VIf、VII、VIIa、VIII、VIIIa、IX、IXa、X或Xa化合物)治療個體相關之HAM-D總分不超過7。
在一些實施例中,該方法在14、10、4、3、2或1天或24、20、16、12、10或8小時或更短時間內提供治療作用(例如,如藉由臨床總體印象改善量表(CGI)之減量所量測)。在一些實施例中,該CNS病症為抑鬱症,例如嚴重抑鬱症。在一些實施例中,治療抑鬱症(例如嚴重抑鬱症)之方法在治療期之第二天內提供治療作用。在一些實施例中,治療作用為在治療期結束(例如投與後14天)時CGI評分自基線的降低。
在一些實施例中,該方法在14、10、4、3、2或1天或24、20、16、12、10或8小時或更短時間內提供治療作用(例如,如藉由蒙哥馬利-阿斯伯格抑鬱等級量表(MADRS)之減量所量測)。在一些實施例中,該CNS病症為抑鬱症,例如嚴重抑鬱症。在一些實施例中,治療抑鬱症(例如嚴重抑鬱症)之方法在治療期之第二天內提供治療作用。在一些實施例中,治療作用為在治療期結束(例如投與後14天)時MADRS評分自基線的降低。
嚴重抑鬱症之治療作用可藉由個體所展現之蒙哥馬利-阿斯伯格抑鬱等級量表(MADRS)評分之降低來測定。舉例而言,MADRS評分可在4、3、2或1天;或96、84、72、60、48、24、20、16、12、10、8小時或更短時間內降低。蒙哥馬利-阿斯伯格抑鬱等級量表(MADRS)為十項診斷問卷(關於面帶悲傷、報告之悲傷、內心緊張、睡眠減少、食慾降低、注意力困難、乏力、感覺無能、悲觀想法及自殺想法),精神病學家使用其量測患有情緒障礙之患者之抑鬱事件的嚴重度。
在一些實施例中,該方法在4、3、2、1天;24、20、16、12、10、8小時或更短時間內提供治療作用(例如,如藉由愛丁堡分娩後抑鬱量表(Edinburgh Postnatal Depression Scale;EPDS)之減量所量測)。在一些實施例中,治療作用為藉由EPDS所量測之改善。
在一些實施例中,該方法在4、3、2、1天;24、20、16、12、10、8小時或更短時間內提供治療作用(例如,如藉由廣泛性焦慮症7項量表(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 7-Item Scale;GAD-7)之減量所量測)。 焦慮症
本文提供用於治療焦慮症(例如廣泛性焦慮症、恐慌症、強迫症、恐懼症、創傷後應激障礙)之方法。焦慮症 為涵蓋異常及病理性恐懼及焦慮之若干不同形式的覆蓋性術語。當前精神診斷準則識別多種焦慮症。
廣泛性焦慮症 為一種常見慢性病症,其特徵在於持久焦慮,無法集中於任一個目標或情況。患有廣泛性焦慮之彼等個體經歷非特定的持久恐懼及憂慮,且變得過度擔心日常事務。廣泛性焦慮症為影響老年人之最常見焦慮症。
恐慌症 中,個人遭受強烈恐懼及憂懼之短暫發作,特徵常常為戰慄、搖晃、意識模糊、眩暈、噁心、呼吸困難。此等恐慌發作藉由APA定義為突然出現且在不到十分鐘內達到峰值之恐懼或不適,可持續若干小時且可由壓力、害怕或甚至運動觸發;不過具體病因始終不清楚。除復發性意外恐慌發作之外,診斷恐慌症亦需要該等發作具有慢性後果:憂慮發作之潛在影響、持久害怕將來發作或與發作相關之行為變化顯著。因此,患有恐慌症之個體經歷甚至超出特定恐慌事件之症狀。通常,恐慌患者注意到心跳之正常變化,導致其認為其心臟出問題或其將再具有恐慌發作。在一些情況下,身體功能之感知加強(警覺過度)在恐慌發作期間發生,其中任何所感知之生理變化均解釋為可能威脅生命之疾病(亦即極端疑病症)。
強迫症 為主要特徵在於重複困擾(令人苦惱的持久性及侵入性想法或想像)及強迫(強烈要求進行特定動作或例行習慣)之一種焦慮症類型。OCD想法模式可類似於迷信,至其將信念與實際上不存在之因果關係相連的程度。通常,該過程完全不合邏輯;例如,強迫以某一模式行走可用以緩解對即將發生之傷害的困擾。且在許多情況下,強迫性完全無法解釋,僅為一種完成由緊張觸發之例行習慣的衝動。在少數情況下,OCD患者可僅僅經歷困擾,並無明顯強迫症;極少患者僅經歷強迫症。
單一最大類別之焦慮症為恐懼症 ,其包括由特定刺激或情況觸發恐懼及焦慮的所有情況。患者通常以遇到其害怕之目標來預計恐怖後果,其害怕之目標可為動物、地點、甚至體液之任何東西。
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 為一種由創傷經歷造成之焦慮症。創傷後應激反應可由極端情況引起,諸如搏鬥、強姦、劫持事件或甚至嚴重事故。其亦可由長期(慢性)暴露於嚴重應激源引起,例如經受個別鬥爭,但無法應付連續搏鬥之士兵。常見症狀包括閃回、回避行為及抑鬱。 女性健康病症
本文提供用於治療女性健康相關病況或病症之方法。女性健康相關之病況或病症包括(但不限於)婦科健康及病症(例如經前症候群(PMS)、經前焦慮症(PMDD))、妊娠問題 (例如流產、墮胎)、不育及相關病症(例如多囊性卵巢症候群(PCOS))、其他病症及病況以及女性整體健康及保健相關之問題(例如停經)。
影響女性之婦科健康及病症 包括月經及月經不規律;泌尿道健康,包括尿失禁及骨盆底病症;及諸如細菌性陰道炎、陰道炎、子宮肌瘤及外陰疼痛之病症。
經前症候群 (PMS) 係指在女性經期之前一至兩週內出現的身體及情感症狀。症狀變化但可包括出血、情緒波動、乳房觸痛、食物渴求、疲乏、易受刺激、痤瘡及抑鬱。
經前焦慮症 (PMDD) 為PMS之嚴重形式。PMDD之症狀類似於PMS但更嚴重,且可干擾工作、社會活動及關係。PMDD症狀包括情緒波動、抑鬱情緒或絕望感覺、明顯憤怒、人際關係衝突增多、緊張及焦慮、易受刺激、對常見活動之興趣降低、難以集中注意力、疲乏、食慾變化、感覺脫離控制或不堪重負、睡眠問題、身體問題(例如腹脹、乳房觸痛、腫脹、頭痛、關節或肌肉疼痛)。
妊娠問題 包括孕前護理及產前護理、妊娠損失(流產及死胎)、早產及過早出生、嬰兒瘁死症候群(sudden infant death syndrome;SIDS)、哺乳及出生缺陷。
流產 係指在妊娠前20週內自行終止之妊娠。
墮胎 係指故意終止妊娠,其可在妊娠前28週期間進行。
不育及相關病症 包括子宮肌瘤、多囊性卵巢症候群、子宮內膜異位及原發性卵巢功能不全。
多囊性卵巢症候群 (PCOS) 係指生殖年齡女性之內分泌系統病症。PCOS為由女性體內雄性激素升高引起之症狀集合。大部分患有PCOS之女性在其卵巢上生長許多小的囊泡。PCOS之症狀包括不規律月經或無月經期、月經過多、身體及面部毛髮過多、痤瘡、骨盆疼痛、難以懷孕及粗糙、變暗、光滑柔軟的皮膚之斑點。PCOS可與包括2型糖尿病、肥胖症、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心臟病、情緒障礙及子宮內膜癌之病況相關。
僅影響女性之其他病症及病況 包括特納症候群(Turner syndrome)、雷特氏症候群以及卵巢癌及宮頸癌。
與女性總體健康及保健相關之問題 包括針對女性之暴力、有殘疾之女性及其特有難題、骨質疏鬆及骨骼健康以及停經。
停經 係指女性最後一次月經後12個月且標誌著月經週期結束。停經通常在女性40多歲或50多歲時發生。停經之身體症狀,諸如潮熱及情感症狀可能破壞睡眠、導致精力不足或觸發焦慮或感覺悲傷或失落。停經包括自然停經及手術停經,手術停經為一類由諸如手術(例如子宮切除術、卵巢切除術;癌症)之事件誘發之停經。當卵巢因例如輻射、化學療法或其他藥物治療而嚴重損害時會誘發停經。 癲癇症
式(I)化合物或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或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組合物可用於本文所描述之方法中,例如用於治療本文所描述之病症,諸如癲癇症、癲癇持續狀態或癲癇發作。
癲癇症之特徵為以隨時間推移重複之癲癇發作的大腦病症。癲癇症之類型可包括(但不限於)廣泛性癲癇症,例如兒童失神癲癇症、青少年肌陣攣癲癇症、喚醒時癲癇大發作之癲癇症、韋斯特症候群(West syndrome)、倫-加症候群(Lennox-Gastaut syndrome);部分性癲癇症,例如兒童之顳葉癲癇症、額葉癲癇症、良性病灶性癲癇症。 癲癇形成
本文所描述之化合物及方法可用以治療或預防癲癇形成。癲癇形成為正常大腦產生癲癇症之漸進過程(癲癇發作發生之慢性病況)。癲癇形成因由初始損傷促成之神經元損害而引起(例如癲癇持續狀態)。 癲癇持續狀態(SE)
癲癇持續狀態(SE)可包括例如痙攣性癲癇持續狀態,例如早期癲癇持續狀態、形成性癲癇持續狀態、難治性癲癇持續狀態、超難治性癲癇持續狀態;非痙攣性癲癇持續狀態,例如廣泛性癲癇持續狀態、複雜部分癲癇持續狀態;廣泛性週期性癲癇樣放電;及週期性偏側性癲癇樣放電。痙攣性癲癇持續狀態之特徵為存在痙攣性癲癇性癲癇發作持續狀態,且可包括早期癲癇持續狀態、形成性癲癇持續狀態、難治性癲癇持續狀態、超難治性癲癇持續狀態。早期癲癇持續狀態用一線療法治療。形成性癲癇持續狀態之特徵為癲癇性癲癇發作持續狀態,儘管用一線療法治療仍持續且投與二線療法。難治性癲癇持續狀態之特徵為癲癇性癲癇發作持續狀態,儘管用第一線療法及第二線療法治療仍持續且通常投與全身麻醉劑。超難治性癲癇持續狀態之特徵為癲癇性癲癇發作持續狀態,儘管用一線療法、二線療法及全身麻醉劑治療24小時或更長時間仍持續。
非痙攣性癲癇持續狀態可包括例如病灶性非痙攣性癲癇持續狀態,例如複雜部分非痙攣性癲癇持續狀態、簡單部分非痙攣性癲癇持續狀態、隱微非痙攣性癲癇持續狀態;廣泛性非痙攣性癲癇持續狀態,例如晚發性失神非痙攣性癲癇持續狀態、非典型失神非痙攣性癲癇持續狀態或典型失神非痙攣性癲癇持續狀態。
亦可在癲癇發作之前,向患有CNS病症(例如創傷性腦損傷;癲癇持續狀態,例如痙攣性癲癇持續狀態,例如早期癲癇持續狀態、形成性癲癇持續狀態、難治性癲癇持續狀態、超難治性癲癇持續狀態;非痙攣性癲癇持續狀態,例如廣泛性癲癇持續狀態、複雜部分性癲癇持續狀態;廣泛性週期性癲癇樣放電;及週期性偏側性癲癇樣放電)之個體投與式I、II、IIIa、IIIb、IIId、IIIe、IV、IVa、IVb、IVc、IVd、IVe、IVf、IVg、V、Va、VIa、VIb、VIc、VId、VIe、VIf、VII、VIIa、VIII、VIIIa、IX、IXa、X或Xa化合物或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或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組合物作為預防劑。 癲癇發作
癲癇發作為大腦中異常電活動事件後發生之生理發現或行為改變。術語「癲癇發作」通常可與「痙攣」互換使用。痙攣為人的身體快速且不受控制地搖晃。在痙攣期間,人的肌肉反覆收縮及放鬆。
基於行為及大腦活動之類型,將癲癇發作分成兩種較寬廣類別:廣泛性及部分性(亦稱為局部或病灶性)。將癲癇發作進行分類有助於醫生診斷患者是否患有癲癇症。
廣泛性癲癇發作由整個大腦中之電脈衝產生,而部分性癲癇發作(至少起初)由大腦的相對較小部分中之電脈衝產生。產生癲癇發作之大腦的該部分有時稱為病灶。
存在六種類型之廣泛性癲癇發作。最常見且嚴重的且因此最熟知的為廣泛性痙攣,亦稱為大發作型癲癇發作。在此類型之癲癇發作中,患者失去意識且通常虛脫。失去意識後廣泛性身體僵硬(稱為癲癇發作之「強直性」階段)30至60秒,隨後劇烈抽動(「陣攣性」階段)30至60秒,其後患者進入深度睡眠(「發作後」或癲癇發作後階段)。在大發作型癲癇發作期間,可能會出現受傷及事故,諸如咬舌及尿失禁。
失神型癲癇發作導致短暫意識喪失(僅幾秒),且幾乎無症狀。患者(最常為兒童)通常中斷活動且目直。此等癲癇發作突然開始並結束,且可一日發生若干次。患者通常未意識到其癲癇發作,但其可能意識到「時間流失」。
肌痙攣型癲癇發作由偶發性抽動組成,通常在身體兩側。患者有時將抽動描述為短暫電擊。劇烈時,此等癲癇發作可能導致物體掉落或無意地投擲物體。
陣攣性癲癇發作為重複的節律性抽動,其同時涉及身體兩側。
強直性癲癇發作之特徵為肌肉僵硬。
失張性癲癇發作由肌肉張力之突然及全身性喪失組成,尤其在臂及腿部,其通常導致跌倒。
本文所描述之癲癇發作可包括癲癇性癲癇發作;急性重複癲癇發作;密集型癲癇發作;連續癲癇發作;無間斷癲癇發作;長期性癲癇發作;反覆性癲癇發作;癲癇性癲癇發作持續狀態,例如難治性痙攣性癲癇持續狀態、非痙攣性癲癇性癲癇發作持續狀態;難治性癲癇發作;肌陣攣性癲癇發作;強直性癲癇發作;強直性陣攣性癲癇發作;簡單部分癲癇發作;複雜部分癲癇發作;繼發廣泛性癲癇發作;非典型失神癲癇發作;失神癲癇發作;失張性癲癇發作;良性羅蘭多(Rolandic)癲癇發作;發熱性癲癇發作;情緒性癲癇發作;病灶性癲癇發作;癡笑性癲癇發作;廣泛性發作型癲癇發作;嬰兒痙攣;傑克遜氏癲癇發作(Jacksonian seizure);大規模雙側肌陣攣癲癇發作;多灶性癲癇發作;新生兒發作型癲癇發作;夜間癲癇發作;枕葉癲癇發作;創傷後癲癇發作;隱微性癲癇發作;西爾萬癲癇發作(Sylvan seizure);視覺反射癲癇發作;或戒斷癲癇發作。在一些實施例中,癲癇發作為與德拉韋症候群(Dravet Syndrome)、倫-加症候群、結節性硬化症、雷特症候群或PCDH19女嬰兒癲癇症相關之廣泛性癲癇發作。 運動障礙
本文中亦描述用於治療動作障礙之方法。如本文所用,「運動障礙」係指與過動性運動障礙及肌肉控制相關異常相關之多種疾病及病症。例示性運動障礙包括(但不限於)帕金森氏病及帕金森氏症(具體由動作遲緩定義)、肌張力障礙、舞蹈症及亨廷頓氏病、共濟失調、震顫(例如原發性震顫)、肌陣攣及驚跳、抽搐及妥瑞氏症候群、不寧腿症候群、僵人症候群及步態障礙。 震顫
本文所描述之方法可用於治療震顫,例如式(I)化合物可用於治療小腦震顫或意向震顫、肌張力障礙性震顫、原發性震顫、直立性震顫、帕金森氏震顫、生理性震顫、心因性震顫或紅核性震顫。震顫包括:遺傳性、退化性及特發性病症,分別諸如威爾森氏病(Wilson's disease)、帕金森氏病及原發性震顫;代謝疾病(例如甲狀腺-副甲狀腺疾病、肝病及低血糖);周邊神經病變(與恰克-馬利-杜斯氏病(Charcot-Marie-Tooth)、魯西-利維病(Roussy-Levy)、糖尿病、複雜區域疼痛症候群相關);毒素(尼古丁、汞、鉛、CO、錳、砷、甲苯);藥物誘發(猝睡劑(narcoleptics)、三環化合物、鋰、可卡因、酒精、腎上腺素、支氣管擴張劑、茶鹼、咖啡鹼、類固醇、丙戊酸鹽、胺碘酮、甲狀腺激素、長春新鹼);及精神性病症。臨床震顫可分類為生理震顫、增強型生理震顫、原發性震顫症候群(包括經典原發性震顫、原發直立性震顫以及任務特異性及位置特異性震顫)、肌張力障礙性震顫、帕金森氏震顫、小腦震顫、霍氏震顫(Holmes' tremor)(亦即紅核性震顫)、上顎震顫、神經病性震顫、中毒性或藥物誘發性震顫及心因性震顫。
震顫 為非自主性(有時節律性)的肌肉收縮及鬆弛,其可涉及一或多個身體部分(例如手、臂、眼睛、面部、頭部、聲帶、軀幹、腿部)之振盪或抽搐。
小腦震顫或意向震顫 為在有目的之運動之後發生的肢端緩慢、廣泛的震顫。小腦震顫由因例如腫瘤、中風、疾病(例如多發性硬化症,一種遺傳性退化性病症)而引起之小腦病變或損害引起。
肌張力障礙性震顫 發生在罹患肌張力障礙(一種持續非自主性肌肉收縮引起扭動及重複動作及/或疼痛以及異常姿勢或位置之運動病症)之個體中。肌張力障礙性震顫可影響體內任何肌肉。肌張力障礙性震顫會不規律地發生且常常可因徹底休息而有所緩解。
原發性震顫 或良性原發性震顫為最常見的震顫類型。原發性震顫可為輕度的且在一些情況下無進展,且可緩慢進展,起始於身體一側,但會在3年內影響兩側。手最常受影響,但頭部、聲音、舌、腿部及軀幹亦可涉及。震顫頻率可隨人變老而降低,但嚴重度可增加。高漲之情緒、壓力、發熱、筋疲力盡或低血糖可觸發震顫及/或增加其嚴重度。症狀一般隨時間推移發展且可均為起始後可見與持久。
直立性震顫 之特徵為在站立之後腿部及軀幹很快發生的快速(例如超過12 Hz)節律性肌肉收縮。大腿及腿部感覺到痙攣且患者可在要求站立在一點時不受控制地搖晃。直立性震顫可發生在患有原發性震顫之患者中。
帕金森氏震顫 由對大腦內控制運動之結構之損害引起。帕金森氏震顫常常為帕金森氏病之前兆且典型地表現為亦可影響下頜、嘴唇、腿部及軀幹的手部「搓丸樣(pill-rolling)」動作。帕金森氏震顫之發作通常在60歲後開始。運動開始於一個肢體中或身體之一側上且可發展以包括另一側。
生理性震顫 可發生在正常個體中且無臨床意義。其可見於所有隨意肌群中。生理性震顫可由某些藥物、戒酒或包括過度活躍之甲狀腺及低血糖之醫學病況引起。震顫之頻率通常為約10 Hz。
心因性震顫 或癔病性震顫可在休息時或在擺姿勢或動態運動期間發生。患有心因性震顫之患者可患有轉化症或另一精神疾病。
紅核性震顫 之特徵為可在休息時、在擺姿勢時及刻意下存在之粗緩震顫。震顫與影響中腦中紅核之病況,經典異常中風相關。
帕金森氏病 影響大腦中產生多巴胺的神經細胞。症狀包括肌肉僵硬、震顫及語音及步態變化。帕金森氏症 之特徵為震顫、動作遲緩、強直及姿勢不穩定。帕金森氏症共有帕金森氏病中發現之症狀,但其為症候群而非進行性神經退化性疾病。
肌張力障礙 為一種運動障礙,其特徵為引起異常(常常為反覆)運動或姿勢的持續性或間斷肌肉收縮。肌張力障礙性運動可為模式化的,帶扭動,且可為震顫樣的。肌張力障礙常由自主行動起始或惡化,並與過度肌肉激活相關。
舞蹈症 為一種神經病症,其特徵為通常影響肩部、髖部及面部的急抽式非自主運動。亨廷頓氏病 為一種引起大腦中神經細胞日益衰弱的遺傳性疾病。症狀包括不受控運動、動作笨拙及平衡問題。亨廷頓氏病可能妨礙步行、講話及吞咽。
共濟失調 係指喪失對整體運動的完全控制,且可影響手指、手、手臂、腿部、身體、語音及眼球運動。
肌陣攣及驚跳 為對突然及出人意料之刺激的反應,刺激可為聲音、觸感、視覺或前庭刺激。
抽搐 為非自主運動,通常突然發作,係短暫、反覆但非節律性的,其通常模仿正常行為且通常發生在正常活動背景中。抽搐可分類為運動或發聲抽搐,運動抽搐與運動相關,而發聲抽搐與聲音相關。抽搐之特徵可為簡單或複雜的。舉例而言,簡單運動抽搐僅涉及受限於特定身體部分的一些肌肉。妥瑞氏症候群 為一種在兒童中發作之遺傳性神經精神異常,其特徵為多種運動抽搐及至少一種發聲抽搐。
不寧腿症候群 為神經感覺運動障礙,其特徵為在休息時有難以克服的移動腿之衝動。
僵人症候群 為一種進行性運動障礙,其特徵為非自主疼痛痙攣及肌肉僵硬,通常涉及下背及腿部。通常產生具有加重之腰椎過度凸出的僵腿式步態。通常觀測到具有脊椎旁軸肌之連續運動單元活動的EMG記錄之特徵性異常。變體包括產生通常會影響遠端腿部及腳之病灶性僵硬的「僵肢症候群」。
步態障礙 係指步行方式或風格之異常,其起因於神經肌肉變化、關節炎變化或其他身體變化。步態係根據負責異常移動之系統而分類,且包括偏癱步態、兩側癱瘓步態、神經病性步態、肌病步態、帕金森氏步態、舞蹈病狀步態、共濟失調步態及感官步態。 麻醉/鎮靜
麻醉為遺忘、鎮痛、反應性喪失、骨胳肌肉反射喪失、壓力反應減少或同時所有此等之藥理學上誘導且可逆的狀態。此等作用可由單一藥物獲得,該藥物單獨提供作用之正確組合,或間或與藥物(例如安眠藥、鎮靜劑、麻藥、鎮痛劑)組合以實現結果之極特定組合。麻醉允許患者經歷手術及其他程序,而無其否則會經歷之痛苦及疼痛。
鎮靜為藉由投與藥理學藥劑減少易怒或躁動,通常有助於醫療程序或診斷程序。
鎮靜及鎮痛包括在輕微鎮靜(鎮靜劑)至全身麻醉範圍內之意識狀態連續區。
輕微鎮靜 亦稱為鎮靜劑。輕微鎮靜為藥物誘導之狀態,在此期間患者對語音命令反應正常。認知功能及協調可能減弱。換氣及心血管功能通常不受影響。
中度鎮靜 / 鎮痛 (清醒鎮靜 )為藥物誘導之意識抑制,在其期間患者有目的地對單獨或伴隨光觸感刺激之語音命令作出反應。通常無需干預來維持氣管通暢。自發換氣通常係充足的。心血管功能通常得以維持。
深度鎮靜 / 鎮痛 為藥物誘導之意識抑制,在此期間患者無法輕易喚醒,但在重複或疼痛刺激之後會有目的地作出反應(非疼痛性刺激之反射撤回)。獨立換氣功能可能減弱且患者可能需要幫助來維持氣管通暢。自發換氣可能係不足的。心血管功能通常得以維持。
全身麻醉 為藥物誘導之意識喪失,在此期間患者不可喚醒,即使有疼痛刺激。維持獨立換氣功能之能力通常會減弱且通常需要幫助來維持氣管通暢。由於較低自發換氣或藥物誘導之神經肌肉功能抑制,可能需要正壓換氣。心血管功能可能減弱。
重症監護病房(ICU)中之鎮靜允許抑制患者對環境之感知且減少其對外部刺激之反應。其可在護理重症患者時起作用且涵蓋將隨著患者及其疾病療程中之個體變化之症狀控制之較寬範圍。在危急護理中,深度鎮靜已用於促使氣管內導管耐受性及呼吸器同步化,通常利用神經肌肉阻斷劑。
在一些實施例中,在ICU中誘導並維持鎮靜(例如長期鎮靜、持續鎮靜)較長時間段(例如1天、2天、3天、5天、1週、2週、3週、1個月、2個月)。長期鎮靜劑可具有長持續時間之作用。ICU中之鎮靜劑可具有短消除半衰期。
程序鎮靜及鎮痛(亦稱為清醒鎮靜)為在具有或不具有鎮痛劑之情況下投與鎮靜劑或解離劑以誘導允許個體進行難以忍受之程序的狀態,同時維持心肺功能之技術。
本文中亦描述改善個體之呼吸道病況之一或多個症狀的方法,其包含向個體投與有效量之本文所描述之化合物或醫藥組合物(例如式I、II、IIIa、IIIb、IIId、IIIe、IV、IVa、IVb、IVc、IVd、IVe、IVf、IVg、V、Va、VIa、VIb、VIc、VId、VIe、VIf、VII、VIIa、VIII、VIIIa、IX、IXa、X或Xa化合物,或其醫藥鹽,或包含式I、II、IIIa、IIIb、IIId、IIIe、IV、IVa、IVb、IVc、IVd、IVe、IVf、IVg、V、Va、VIa、VIb、VIc、VId、VIe、VIf、VII、VIIa、VIII、VIIIa、IX、IXa、X或Xa化合物或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的組合物)。
在一個態樣中,本文提供一種治療個體之方法,其中個體展現呼吸道病況之一或多個症狀及/或已診斷患有呼吸道病況,該方法包含向個體投與有效量之本文所描述之化合物或醫藥組合物(例如式I、II、IIIa、IIIb、IIId、IIIe、IV、IVa、IVb、IVc、IVd、IVe、IVf、IVg、V、Va、VIa、VIb、VIc、VId、VIe、VIf、VII、VIIa、VIII、VIIIa、IX、IXa、X或Xa化合物,或其醫藥鹽,或包含式I、II、IIIa、IIIb、IIId、IIIe、IV、IVa、IVb、IVc、IVd、IVe、IVf、IVg、V、Va、VIa、VIb、VIc、VId、VIe、VIf、VII、VIIa、VIII、VIIIa、IX、IXa、X或Xa化合物或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的組合物)。
在一些實施例中,本發明涵蓋一種治療個體之方法,其包含向個體投與本文所描述之化合物或醫藥組合物(例如式I、II、IIIa、IIIb、IIId、IIIe、IV、IVa、IVb、IVc、IVd、IVe、IVf、IVg、V、Va、VIa、VIb、VIc、VId、VIe、VIf、VII、VIIa、VIII、VIIIa、IX、IXa、X或Xa化合物,或其醫藥鹽,或包含式I、II、IIIa、IIIb、IIId、IIIe、IV、IVa、IVb、IVc、IVd、IVe、IVf、IVg、V、Va、VIa、VIb、VIc、VId、VIe、VIf、VII、VIIa、VIII、VIIIa、IX、IXa、X或Xa化合物或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的組合物),其中個體患有呼吸道病況。
在一些實施例中,向展現呼吸道病況之症狀的個體投與本文所描述之化合物或醫藥組合物(例如式I、II、IIIa、IIIb、IIId、IIIe、IV、IVa、IVb、IVc、IVd、IVe、IVf、IVg、V、Va、VIa、VIb、VIc、VId、VIe、VIf、VII、VIIa、VIII、VIIIa、IX、IXa、X或Xa化合物,或其醫藥鹽,或包含式I、II、IIIa、IIIb、IIId、IIIe、IV、IVa、IVb、IVc、IVd、IVe、IVf、IVg、V、Va、VIa、VIb、VIc、VId、VIe、VIf、VII、VIIa、VIII、VIIIa、IX、IXa、X或Xa化合物或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的組合物)可使得呼吸道病況之一或多個症狀之嚴重度減輕,或延遲或減緩呼吸道病況之一或多個症狀之進展。
在一些實施例中,患有呼吸道病況之個體已用或正用機械換氣或氧氣進行治療。在一些實施例中,患有呼吸道病況之個體已用或正用機械換氣進行治療。
在一些實施例中,向正用或已用機械換氣治療的個體投與本文所描述之化合物或醫藥組合物(例如式I、II、IIIa、IIIb、IIId、IIIe、IV、IVa、IVb、IVc、IVd、IVe、IVf、IVg、V、Va、VIa、VIb、VIc、VId、VIe、VIf、VII、VIIa、VIII、VIIIa、IX、IXa、X或Xa化合物,或其醫藥鹽,或包含式I、II、IIIa、IIIb、IIId、IIIe、IV、IVa、IVb、IVc、IVd、IVe、IVf、IVg、V、Va、VIa、VIb、VIc、VId、VIe、VIf、VII、VIIa、VIII、VIIIa、IX、IXa、X或Xa化合物或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的組合物)。在一些實施例中,繼續在用機械換氣治療之個體體內投與本文所描述之化合物或醫藥組合物(例如式I、II、IIIa、IIIb、IIId、IIIe、IV、IVa、IVb、IVc、IVd、IVe、IVf、IVg、V、Va、VIa、VIb、VIc、VId、VIe、VIf、VII、VIIa、VIII、VIIIa、IX、IXa、X或Xa化合物,或其醫藥鹽,或包含式I、II、IIIa、IIIb、IIId、IIIe、IV、IVa、IVb、IVc、IVd、IVe、IVf、IVg、V、Va、VIa、VIb、VIc、VId、VIe、VIf、VII、VIIa、VIII、VIIIa、IX、IXa、X或Xa化合物或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的組合物)。在一些實施例中,在個體已結束用機械換氣之治療之後繼續投與本文所描述之化合物或醫藥組合物(例如式I、II、IIIa、IIIb、IIId、IIIe、IV、IVa、IVb、IVc、IVd、IVe、IVf、IVg、V、Va、VIa、VIb、VIc、VId、VIe、VIf、VII、VIIa、VIII、VIIIa、IX、IXa、X或Xa化合物,或其醫藥鹽,或包含式I、II、IIIa、IIIb、IIId、IIIe、IV、IVa、IVb、IVc、IVd、IVe、IVf、IVg、V、Va、VIa、VIb、VIc、VId、VIe、VIf、VII、VIIa、VIII、VIIIa、IX、IXa、X或Xa化合物或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的組合物)。
在一些實施例中,向正接受或已接受鎮靜劑治療之個體投與本文所描述之化合物或醫藥組合物(例如式I、II、IIIa、IIIb、IIId、IIIe、IV、IVa、IVb、IVc、IVd、IVe、IVf、IVg、V、Va、VIa、VIb、VIc、VId、VIe、VIf、VII、VIIa、VIII、VIIIa、IX、IXa、X或Xa化合物,或其醫藥鹽,或包含式I、II、IIIa、IIIb、IIId、IIIe、IV、IVa、IVb、IVc、IVd、IVe、IVf、IVg、V、Va、VIa、VIb、VIc、VId、VIe、VIf、VII、VIIa、VIII、VIIIa、IX、IXa、X或Xa化合物或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的組合物)。在一些實施例中,鎮靜劑為丙泊酚或苯并二氮呯。
在一些實施例中,本發明包括以足以增加血氧飽和度之量向有需要之個體投與本文所描述之化合物或醫藥組合物(例如式I、II、IIIa、IIIb、IIId、IIIe、IV、IVa、IVb、IVc、IVd、IVe、IVf、IVg、V、Va、VIa、VIb、VIc、VId、VIe、VIf、VII、VIIa、VIII、VIIIa、IX、IXa、X或Xa化合物,或其醫藥鹽,或包含式I、II、IIIa、IIIb、IIId、IIIe、IV、IVa、IVb、IVc、IVd、IVe、IVf、IVg、V、Va、VIa、VIb、VIc、VId、VIe、VIf、VII、VIIa、VIII、VIIIa、IX、IXa、X或Xa化合物或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的組合物)。在一些實施例中,血氧飽和度係使用脈動式測氧法來量測。
在一些實施例中,本發明涵蓋一種治療患者之細胞介素風暴之方法。在一些實施例中,治療細胞介素風暴之方法包含以下步驟:向患者投與本文所描述之化合物或醫藥組合物(例如式I、II、IIIa、IIIb、IIId、IIIe、IV、IVa、IVb、IVc、IVd、IVe、IVf、IVg、V、Va、VIa、VIb、VIc、VId、VIe、VIf、VII、VIIa、VIII、VIIIa、IX、IXa、X或Xa化合物,或其醫藥鹽,或包含式I、II、IIIa、IIIb、IIId、IIIe、IV、IVa、IVb、IVc、IVd、IVe、IVf、IVg、V、Va、VIa、VIb、VIc、VId、VIe、VIf、VII、VIIa、VIII、VIIIa、IX、IXa、X或Xa化合物或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的組合物)。在一些實施例中,細胞介素風暴之症狀為肺部發炎。在一些實施例中,經歷細胞介素風暴之患者患有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ARDS)。呼吸道病況
在一些實施例中,患有呼吸道病況之個體遭受呼吸窘迫。在一些實施例中,呼吸窘迫包含急性呼吸窘迫。
在一些實施例中,患有呼吸道病況之個體可展現一或多個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的症狀:氣管過度反應、肺組織發炎、肺超敏反應及發炎相關之肺部疼痛。
在一些實施例中,患有呼吸道病況之個體可展現肺組織發炎。在一些實施例中,肺組織發炎為支氣管炎或支氣管擴張。在一些實施例中,肺組織發炎為肺炎。在一些實施例中,肺炎為呼吸器相關肺炎或院內感染型肺炎。在一些實施例中,肺炎為呼吸器相關肺炎。
在一些實施例中,向展現呼吸道病況之症狀的個體投與本文所描述之化合物或醫藥組合物使得患有呼吸道病況之個體的呼吸窘迫之嚴重度降低,或延遲或減緩患有呼吸道病況之個體的呼吸窘迫之進展。
在一些實施例中,向展現呼吸道病況之症狀的個體投與本文所描述之化合物或醫藥組合物(例如式I、II、IIIa、IIIb、IIId、IIIe、IV、IVa、IVb、IVc、IVd、IVe、IVf、IVg、V、Va、VIa、VIb、VIc、VId、VIe、VIf、VII、VIIa、VIII、VIIIa、IX、IXa、X或Xa化合物,或其醫藥鹽,或包含式I、II、IIIa、IIIb、IIId、IIIe、IV、IVa、IVb、IVc、IVd、IVe、IVf、IVg、V、Va、VIa、VIb、VIc、VId、VIe、VIf、VII、VIIa、VIII、VIIIa、IX、IXa、X或Xa化合物或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的組合物)使得患有與冠狀病毒相關之疾病的個體之氣管過度反應之嚴重度降低,或延遲或減緩患有呼吸道病況之個體之氣管過度反應的進展。
在一些實施例中,向展現呼吸道病況之症狀的個體投與本文所描述之化合物或醫藥組合物(例如式I、II、IIIa、IIIb、IIId、IIIe、IV、IVa、IVb、IVc、IVd、IVe、IVf、IVg、V、Va、VIa、VIb、VIc、VId、VIe、VIf、VII、VIIa、VIII、VIIIa、IX、IXa、X或Xa化合物,或其醫藥鹽,或包含式I、II、IIIa、IIIb、IIId、IIIe、IV、IVa、IVb、IVc、IVd、IVe、IVf、IVg、V、Va、VIa、VIb、VIc、VId、VIe、VIf、VII、VIIa、VIII、VIIIa、IX、IXa、X或Xa化合物或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的組合物)使得患有呼吸道病況之個體的肺組織發炎之嚴重度降低,或延遲或減緩患有呼吸道病況之個體的肺組織發炎之進展。在一些實施例中,向展現呼吸道病況之症狀的個體投與本文所描述之化合物或醫藥組合物(例如,式I、II、IIIa、IIIb、IIId、IIIe、IV、IVa、IVb、IVc、IVd、IVe、IVf、IVg、V、Va、VIa、VIb、VIc、VId、VIe、VIf、VII、VIIa、VIII、VIIIa、IX、IXa、X或Xa化合物,或其醫藥鹽,或包含式I、II、IIIa、IIIb、IIId、IIIe、IV、IVa、IVb、IVc、IVd、IVe、IVf、IVg、V、Va、VIa、VIb、VIc、VId、VIe、VIf、VII、VIIa、VIII、VIIIa、IX、IXa、X或Xa化合物或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的組合物)使得患有呼吸道病況之個體之肺炎的嚴重度降低,或延遲或減緩患有呼吸道病況之個體之肺炎的進展。
在一些實施例中,向展現呼吸道病況之症狀的個體投與本文所描述之化合物或醫藥組合物(例如式I、II、IIIa、IIIb、IIId、IIIe、IV、IVa、IVb、IVc、IVd、IVe、IVf、IVg、V、Va、VIa、VIb、VIc、VId、VIe、VIf、VII、VIIa、VIII、VIIIa、IX、IXa、X或Xa化合物,或其醫藥鹽,或包含式I、II、IIIa、IIIb、IIId、IIIe、IV、IVa、IVb、IVc、IVd、IVe、IVf、IVg、V、Va、VIa、VIb、VIc、VId、VIe、VIf、VII、VIIa、VIII、VIIIa、IX、IXa、X或Xa化合物或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的組合物)使得患有呼吸道病況的個體之肺超敏反應之嚴重度降低,或延遲或減緩患有呼吸道病況之個體之肺超敏反應的進展。
在一些實施例中,向展現呼吸道病況之症狀的個體投與本文所描述之化合物或醫藥組合物(例如,式I、II、IIIa、IIIb、IIId、IIIe、IV、IVa、IVb、IVc、IVd、IVe、IVf、IVg、V、Va、VIa、VIb、VIc、VId、VIe、VIf、VII、VIIa、VIII、VIIIa、IX、IXa、X或Xa化合物,或其醫藥鹽,或包含式I、II、IIIa、IIIb、IIId、IIIe、IV、IVa、IVb、IVc、IVd、IVe、IVf、IVg、V、Va、VIa、VIb、VIc、VId、VIe、VIf、VII、VIIa、VIII、VIIIa、IX、IXa、X或Xa化合物或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的組合物)使得患有呼吸道病況之個體之發炎相關肺部疼痛的嚴重度降低,或延遲或減緩患有呼吸道病況之個體之發炎相關肺部疼痛的進展。
在一些實施例中,患有呼吸道病況之個體正經歷或已經歷針對感染、纖維化、纖維化發作、慢性阻塞性肺病、類肉瘤病(或肺部類肉瘤病)或哮喘/哮喘相關之炎症的治療。
在一些實施例中,個體展現哮喘之症狀及/或已診斷患有哮喘。在一些實施例中,個體經歷或已經歷哮喘發作。
在一些實施例中,個體正經歷或已經歷針對纖維化或纖維化發作之治療。在一些實施例中,纖維化為囊性纖維化。
在一些實施例中,呼吸道病況為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的疾病或病況之結果及/或與該疾病或病況相關:囊性纖維化、哮喘、煙霧誘發性COPD、慢性支氣管炎、鼻竇炎、便秘、胰臟炎、胰臟功能不全、由先天性雙側輸精管缺失引起之男性不育症(CBAVD)、輕度肺部疾病、肺部類肉瘤病、特發性胰臟炎、過敏性支氣管肺部麴菌病(ABPA)、肝病、遺傳性肺氣腫、遺傳性血色素沈著症、凝血纖維蛋白溶解缺乏症(諸如蛋白C缺乏症)、1型遺傳性血管性水腫、脂質處理缺乏症(諸如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1型乳糜微粒血症、無β脂蛋白血症(abetalipoproteinemia)、溶酶體貯積病(諸如I細胞疾病/假胡爾勒氏(pseudo-Hurler))、黏多醣貯積症(mucopolysaccharidoses)、桑德霍夫(Sandhof)/泰-薩氏病(Tay-Sachs)、II型克果納傑氏症(Crigler-Najjar type II)、多內分泌病變(polyendocrinopathy)/高胰島素血症、糖尿病、拉容氏侏儒症(Laron dwarfism)、髓過氧化物酶缺乏症(myleoperoxidase deficiency)、原發性副甲狀腺機能亢進(primary hypoparathyroidism)、黑素瘤、CDG 1型醣解症(glycanosis CDG type 1)、先天性甲狀腺機能低下症(congenital hyperthyroidism)、成骨不全症(osteogenesis imperfecta)、遺傳性低纖維蛋白原血症、ACT缺乏症、尿崩症(DI)、中樞性DI、腎源性DI、恰克-馬利-杜斯氏症候群、佩梅病(Perlizaeus-Merzbacher disease)、神經退化性疾病(諸如阿茲海默氏病、帕金森氏病、肌肉萎縮性側索硬化、進行性核上麻痹、匹克病(Pick's disease))、多種聚麩醯胺酸神經病症(諸如亨廷頓氏症、I型脊髓小腦萎縮症、脊髓延髓性肌肉萎縮症、齒狀核紅核蒼白球路易體萎縮症(dentatorubal pallidoluysian)及強直性肌營養不良(myotonic dystrophy))以及海綿狀腦病,諸如遺傳性庫賈氏病(Creutzfeldt-Jakob disease)(歸因於普恩蛋白處理缺陷)、法布立病(Fabry disease)、史特斯勤-先克症候群(Straussler-Scheinker syndrome)、COPD、乾眼病或薛格連氏病(Sjogren's disease)。感染
本發明尤其涵蓋治療患有感染之個體。本發明尤其涵蓋治療患有與感染相關之疾病的個體。在一些實施例中,感染為病毒感染或細菌感染。在一些實施例中,感染為病毒感染。在一些實施例中,感染為細菌感染。
在一些實施例中,病毒感染為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的病毒之感染:冠狀病毒、流感病毒、人類鼻病毒、人類副流行性感冒病毒、人類間質肺炎病毒及漢坦病毒。在一些實施例中,病毒為冠狀病毒。在一些實施例中,冠狀病毒係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SARS-CoV、SARS-CoV-2及MERS-CoV。
本發明尤其涵蓋治療患有與冠狀病毒相關之疾病的個體。在一些實施例中,與冠狀病毒相關之疾病係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2019冠狀病毒病(COVID-19)、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及中東呼吸道症候群(MERS)。在一些實施例中,與冠狀病毒相關之疾病係選自由COVID-19組成之群。在一些實施例中,冠狀病毒係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SARS-CoV-1、SARS-CoV-2及2012-nCoV。在一些實施例中,冠狀病毒為SARS-CoV-2。
在一些實施例中,細菌感染為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的細菌之感染:肺炎鏈球菌(Streptococcus pneumoniae )、肺炎披衣菌(Chlamydia pneumoniae )、金黃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 )、綠膿桿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 )及流感嗜血桿菌(Haemophilus influenzae )。在一些實施例中,金黃色葡萄球菌為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 實例
為能更全面地理解本文所描述之本發明,闡述以下實例。提供本申請案中所描述之合成及生物實例來說明本文所提供之化合物、醫藥組合物及方法,且不應理解為以任何方式限制其範疇。 材料及方法
本文所提供之化合物可使用以下通用方法及程序由容易獲得之起始物質來製備。應瞭解,在給定典型或較佳製程條件(亦即,反應溫度、時間、反應物之莫耳比、溶劑、壓力等)之情況下,除非另有說明,否則亦可使用其他製程條件。最佳反應條件可隨所用特定反應物或溶劑而變化,但此類條件可由熟習此項技術者藉由常規最佳化來判定。
另外,如熟習此項技術者將顯而易見,可能必需習知保護基來防止某些官能基經歷非所需反應。適用於特定官能基之保護基以及適用於保護及去保護之條件的選擇為此項技術中熟知的。舉例而言,諸多保護基以及其引入及移除描述於中T. W. Greene及P. G. M. Wuts,Protecting Groups in Organic Synthesis ,第二版, Wiley, New York, 1991及其中所引用之參考文獻中。
本文所提供之化合物可藉由已知標準程序分離及純化。此類程序包括(但不限於)再結晶、管柱層析、HPLC或超臨界流體層析(SFC)。關於製備本文中已列出之代表性氧化膽固醇(oxysterol)的細節呈現以下流程。本文所提供之化合物可由熟習有機合成技術者自已知或市售起始物質及試劑製備。可供用於分離/純化本文所提供之對映異構體/非對映異構體之例示性對掌性管柱包括(但不限於) CHIRALPAK® AD-10、CHIRALCEL® OB、CHIRALCEL® OB-H、CHIRALCEL® OD、CHIRALCEL® OD-H、CHIRALCEL® OF、CHIRALCEL® OG、CHIRALCEL® OJ及CHIRALCEL® OK。
本文報告之 1 H-NMR (例如,用於約0.5至約4 ppm之δ (ppm)之間的區域)應理解為化合物之NMR頻譜的例示性解譯(例如例示性峰值整合)。LC-ELSD/MS :(移動相:1.5 ML/4 L TFA/水(溶劑A)及0.75 ML/4 L TFA/乙腈(溶劑B),使用0.9分鐘內30%-90% (溶劑B)之溶離梯度且在90%保持0.6分鐘,流動速率1.2 ml/min;管柱:Xtimate C18 2.1×30 mm,3 μm;波長:UV 220 nm;管柱溫度:50℃;MS電離:ESI;偵測器:PDA及ELSD。縮寫 PE:石油醚;DCM:二氯甲烷;EtOAc:乙酸乙酯;THF:四氫呋喃;m-CPBA:間氯過苯甲酸;NBS:N-溴丁二醯亞胺;DEAD:偶氮二甲酸二乙酯;FA:甲酸;Me3SIO:三甲基氧化鋶碘;EtMgBr:乙基溴化鎂;BH3:硼烷;PCC:氯鉻酸吡啶鎓實例 1 :合成 1-((S)-2-((1R,4aS,4bR,6aR,8R,10aS,10bR,12aS)-8- 羥基 -8,12a- 二甲基十八氫䓛 -1- ) 丙基 )-1H- 吡唑 -4- 甲腈
Figure 02_image201
合成 1.2
在-78℃下將由n-丁基-鋰(44.0 mL,2.5 M於己烷中,110 mmol)與二異丙胺(17.2 mL,0.72 g/mL,123 mmol)製備之二異丙基胺基鋰於THF (20 mL)中之冰冷(-78℃)溶液添加至(3α,5β)-3-羥基-3-甲基-雌甾烷-17-酮,1.1 (10 g,34.4 mmol,報導於'WO2014/169833, 2014, A1'中)及重氮乙酸乙酯(11.7 g,103 mmol)於THF (100 mL)中之攪拌溶液中。在-78℃下攪拌1 h後,在-78℃下將反應混合物用含乙酸(7.38 g,123 mmol)之THF (30 mL)淬滅,升溫至室溫過夜,用水(200 mL)稀釋且用EtOAc (3×200 mL)萃取。將合併之有機層用飽和鹽水(300 mL)洗滌,經無水Na2 SO4 乾燥,且減壓蒸發,得到呈油狀物之1.2 (20 g)。 1 H NMR (400 MHz, CDCl3 ) δH 4.75-4.65 (m, 1H), 4.29-4.19 (m, 3H), 3.79-3.69 (m, 1H), 2.19-2.11 (m, 1H), 1.95-1.76 (m, 5H), 1.46-1.35 (m, 6H), 1.34-1.19 (m, 11H), 1.16-1.01 (m, 5H), 0.91 (s, 3H)。合成 1.3
在15℃下向1.2 (20 g)於DME (200 mL)中之溶液中一次性添加Rh2 (OAc)4 (109 mg,0.2 mmol)。在15℃下攪拌2 h後,濃縮反應混合物,得到呈油狀物之1.3 (22 g)。 1 H NMR (400 MHz, CDCl3 ) δH 4.29-4.19 (m, 3H), 2.35-2.27 (m, 1H), 2.18-2.03 (m, 2H), 1.95-1.71 (m, 6H), 1.44-1.21 (m, 17H), 1.20-0.93 (m, 7H)。合成 1.4
在15℃下向KOH (10.6 g,190 mmol)於MeOH (100 mL)中之溶液中添加1.3 (12 g)。在70℃下攪拌1 h後,將反應混合物倒入飽和鹽水(100 mL)中,且用EtOAc (3×50 mL)萃取。將合併之有機層用HCl (1 M,100 mL)、飽和NaHCO3 (100 mL)、鹽水(100 mL)洗滌,經無水Na2 SO4 乾燥,過濾且濃縮。藉由flash-combi (0~15% EtOAc/PE)純化殘餘物,得到呈固體之1.4 (4.0 g)。 1 H NMR (400 MHz, CDCl3 ) δH 2.65-2.55 (m, 1H), 2.22-2.17 (m, 1H), 2.12-2.00 (m, 1H), 1.95-1.70 (m, 6H), 1.69-1.55 (m, 3H), 1.54-1.44 (m, 3H), 1.42-1.28 (m, 3H), 1.26-1.10 (m, 9H), 1.08 (s, 3H), 1.06-0.92 (m, 2H)。合成 1.5
在20℃下向EtPh3 PBr (58.2 g,157 mmol)於THF (150 mL)中之混合物中添加t-BuOK (17.6 g,157 mmol)。在60℃下攪拌30 min後,在30℃下逐滴添加含1.4 (8 g,26.2 mmol)之THF (50 mL)。在60℃下於N2 下攪拌16 h後,使混合物冷卻至0℃,用飽和NH4 Cl (200 mL)淬滅且用EtOAc (3×150 mL)萃取。將合併之有機相用鹽水(200 mL)洗滌,經無水Na2 SO4 乾燥,過濾且濃縮。藉由矽膠層析(0-20% EtOAc/PE)純化粗產物與另一批次(來自12 g1.5 ),得到呈固體之1.5 (19 g)。 1 H NMR (400 MHz, CDCl3 ) δH 5.20-5.09 (m, 1H), 2.55-2.43 (m, 1H), 2.26-2.09 (m, 1H), 2.02-1.84 (m, 2H), 1.78-1.71 (m, 5H), 1.62-1.50 (m, 7H), 1.42-1.23 (m, 10H), 1.17-1.00 (m, 4H), 0.97-0.82 (m, 5H)。合成 1.6
在0℃下向1.5 (19 g,60.0 mmol)於THF (300 mL)中之溶液中逐滴添加BH3 .Me2 S (30.0 mL,300 mmol,10 M)。在25℃下攪拌3 h後,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0℃且在0℃下用EtOH (27.5 g,600 mmol)逐滴稀釋,隨後用NaOH水溶液(120 mL,600 mmol,5 M)稀釋且最後在0℃下藉由過氧化氫(60.0 mL,600 mmol,10.0 M)逐滴稀釋。在70℃下攪拌1 h後,用乙酸乙酯(3×300 mL)萃取混合物。將合併之有機相用飽和Na2 S2 O3 水溶液(2×500 mL)、鹽水(500 mL)洗滌,經Na2 SO4 乾燥,過濾且濃縮,得到呈固體之1.6 (21 g),其不經進一步純化即直接用於下一步驟中。合成 1.7
1.6 (20 g,59.7 mmol)於DCM (200 mL)中之溶液中逐份添加矽膠(30 g)及PCC (19.2 g,89.5 mmol)。在25℃下攪拌0.5 h後,過濾混合物且用DCM (100 mL)洗滌濾餅。濃縮合併之濾液。藉由閃蒸塔(0~40% EtOAc/PE)純化殘餘物,得到呈固體之1.7 (15 g)。
在80℃下向1.7 (9.5 g,28.5 mmol)於MeOH (400 mL)中之溶液中添加NaOMe (30.7 g,570 mmol)。在80℃下攪拌32 h後,用水(50 mL)稀釋反應物。濃縮反應混合物以移除大部分溶劑。用EtOAc (2×100 mL)萃取混合物。將合併之有機相用飽和鹽水(150 mL)洗滌,經無水Na2 SO4 乾燥,過濾且濃縮。藉由閃蒸塔(10~50% EtOAc/PE)純化殘餘物與另一批次(來自3.5 g1.7 之異構化),得到呈固體之純產物1.7 (12.5 g)。 1 H NMR (400 MHz, CDCl3 ) δH 2.27 (dd,J = 3.2, 12.8 Hz, 1H), 2.12 (s, 3H), 1.90-1.50 (m, 15H), 1.50-1.15 (m, 15H), 1.08-0.82 (m, 8H)。合成 1.8
在25℃下向t-BuOK (5.38 g,48.0 mmol)於THF (40 mL)中之溶液中添加PPh3 MeBr (17.0 g,48.0 mmol)。在50℃下攪拌0.5 h後,在50℃下添加1.7 (2 g,6.0 mmol)於THF (10 mL)中之溶液。在50℃下攪拌12 h後,將混合物倒入水(100 mL)中且用EtOAc (2×30 mL)萃取。將合併之有機相用飽和鹽水(2×50 mL)洗滌,經無水Na2 SO4 乾燥,過濾且真空濃縮。藉由閃蒸塔(0~20% EtOAc/PE)純化殘餘物,得到呈固體之1.8 (1.95 g,93%)。 1 H NMR (400 MHz, CDCl3 ) δH 4.80 (s, 1H), 4.60 (d,J = 1.2 Hz, 1H), 1.91-1.24 (m, 25H), 1.13-1.06 (m, 1H), 0.99-0.83 (m, 7H), 0.82 (s, 3H)。合成 1.9
在25℃下向1.8 (1.8 g,5.4 mmol)於THF (20 mL)中之溶液中添加9-BBN二聚體(3.97 g,16.3 mmol)。在25℃下攪拌4 h後,使反應物冷卻至0℃且依序用乙醇(2.50 g,54.4 mmol)、NaOH (10.8 mL,54.4 mmol,5 M)極緩慢地處理,且最後用H2 O2 (34 mL,54.4 mmol,30%)處理,同時維持內部溫度低於25℃。在75℃下攪拌1 h後,將反應物用飽和Na2 S2 O3 水溶液(50 mL)稀釋且在0℃下再攪拌1小時。藉由碘化鉀澱粉試紙檢查反應物以確認過量H2 O2 經破壞。向混合物添加水(50 mL)且用EtOAc (3×20 mL)萃取。將合併之有機溶液用飽和鹽水(2×50 mL)洗滌,經無水Na2 SO4乾燥,過濾且真空濃縮。藉由閃蒸塔(0~30% EtOAc/PE)純化殘餘物,得到呈固體之1.9 (1.3 g)。藉由X射線確認結構。 1 H NMR (400 MHz, CDCl3 ) δH 3.75 (dd,J = 3.6, 10.4 Hz, 1H), 3.28 (t,J = 9.6 Hz, 1H), 1.96 -1.10 (m, 25H), 1.05-0.81 (m, 13H);LC-ELSD/MS 純度99%,C23 H39 O [M-H2 O+H]+ 之MS ESI計算值331.3,實驗值331.3。合成 1.10
在0℃下向1.9 (250 mg,0.7 mmol)於DCM (5 mL)中之溶液中添加PPh3 (280 mg,1.1 mmol)及NBS (190 mg,1.1 mmol)。在25℃下攪拌2 h後,將殘餘物添加至水(30 mL)中且用DCM (2×30 mL)萃取。將合併之有機相用飽和鹽水(2×20 mL)洗滌,經無水Na2 SO4 乾燥,過濾且濃縮。藉由閃蒸塔(0~10% EtOAc/PE)純化殘餘物,得到呈油狀物之1.10 (160 mg,54%)。 1 H NMR (400 MHz, CDCl3 ) δH 3.62 (dd,J = 2.4, 9.6 Hz, 1H), 3.03 (t,J = 10.4 Hz, 1H), 2.25 -2.14 (m, 1H), 1.90-1.65 (m, 8H), 1.51-1.39 (m, 6H), 1.20-1.10 (m, 5H), 1.08-0.78 (m, 17H)。合成 1
1.10 (160 mg,0.4 mmol)於DMF (5 mL)中之溶液中添加1H-吡唑-4-甲腈(43.4 mg,0.5 mmol)及Cs2 CO3 (253 mg,0.8 mmol)。在80℃下攪拌16 h後,將混合物添加至飽和NH4 Cl (50 mL)中且用EtOAc (3×20 mL)萃取。將合併之有機層用LiCl (50 mL,3%於水中)及飽和鹽水(100 mL)洗滌,經無水Na2 SO4 乾燥,過濾且濃縮(150 mg)。藉由閃蒸塔(0~30% EtOAc/PE)純化殘餘物(150 mg),得到呈固體之1 (110 mg,74%產率)。藉由X射線確認絕對結構。 1 H NMR (400 MHz, CDCl3 ) δH 7.80 (s, 1H), 7.74 (s, 1H), 4.33 (dd,J = 2.8, 13.2 Hz, 1H), 3.66 (m, 1H), 2.52-2.40 (m, 1H), 2.00-1.64 (m, 7H), 1.57-1.28 (m, 15H), 1.26-0.83 (m, 11H), 0.79 (d,J = 6.8 Hz, 3H);LC-ELSD/MS 純度97%,之MS ESI計算值C27 H40 N3 [M-H2 O+H]+ 406.3,實驗值406.3。實例 2 :合成 1-((S)-2-((1R,4aS,4bR,6aR,8R,10aS,10bR,12aS)-8- 羥基 -8-( 甲氧基甲基 )-12a- 甲基十八氫䓛 -1- ) 丙基 )-1H- 吡唑 -4- 甲腈
Figure 02_image203
合成 2.2a 2.2b
在0℃下向Me3 SI (53.2 g,261 mmol)於DMSO (500 mL)中之溶液中添加NaH (10.4 g,261 mmol,60%於礦物油中)。在0℃下攪拌1 h後,在20℃下將反應混合物添加至(5β)-雌甾烷-3,17-二酮,2.1 (60 g,218 mmol)於DMSO (100 mL)中之溶液中。在20℃下攪拌16 h後,將反應物用水(200 mL)稀釋且用EtOAc (3×200 mL)萃取。將合併之有機相用水(2×100 mL)、鹽水(100 mL)洗滌,經無水Na2 SO4 乾燥,過濾且真空濃縮。在20℃下用MeOH (100 mL)濕磨殘餘物。過濾固體,得到呈固體之2.2b (10 g)。真空濃縮母液,得到呈油狀物之2.2a (44 g)。
2.2a 1 H NMR (400 MHz, CDCl3 ) δH 2.66-2.52 (m, 2H), 2.50-2.40(m, 1H), 2.27-2.17 (m, 1H), 2.16-1.68 (m, 7H), 1.64-0.95 (m, 14H), 0.88 (m, 3H)。合成 2.3
向新近製備之MeONa (1665 mmol於500 mL MeOH中)中添加含2.2a (44 g,152 mmol)之THF(100 mL)。在70℃下攪拌16 h後,使反應混合物冷卻至0℃,用H2 O (200 mL)淬滅且用EtOAc (3×200 mL)萃取。將合併之有機相用飽和鹽水(2×100 mL)洗滌,經無水Na2 SO4 乾燥,過濾且濃縮。藉由閃蒸塔(0~20% EtOAc/PE)純化殘餘物,得到呈油狀物之2.3 (24.7 g,56.1%)。 1 H NMR (400 MHz, CDCl3 ) δH 3.44-3.35 (m, 5H), 2.43 (dd,J = 8.0, 8.0 Hz, 1H), 2.20-2.05 (m, 1H), 1.97-1.89 (m, 1H), 1.87-1.80 (m, 3H), 1.79-1.74 (m, 3H), 1.59-1.26 (m, 11H), 1.24-0.99 (m, 4H), 0.86 (m, 3H)。合成 2.4
在-70℃下於N2 下歷經30 min之時段向2.3 (6 g,18.7 mmol)於無水THF (60 mL)及重氮乙酸乙酯(11.2 g,93.5 mmol)中之攪拌溶液中逐滴添加LDA (93.5 mmol,115 mL,0.808 M),在此期間維持溫度低於-60℃。在-70℃下攪拌3 h後,在-70℃下用含乙酸(5.61 g,93.5 mmol)之THF (50 mL)逐滴淬滅反應物。在20℃下攪拌16 h後,將反應物用水(200 mL)淬滅且用EtOAc (2×100 mL)萃取。將合併之有機層用鹽水(2×100 mL)洗滌,藉由Na2 SO4 乾燥且減壓蒸發。藉由矽膠層析(PE/EtOAc = 1/0至10/3)純化殘餘物,得到呈油狀物之2.4 (5.5 g,67.7%)。 1 H NMR (400 MHz, CDCl3 ) δH 4.29-4.22 (m, 2H), 3.39 (s, 5H), 2.21-2.06 (m, 1H), 1.96-1.61 (m, 7H), 1.53-1.29 (m, 13H), 1.24-0.96 (m, 7H), 0.91 (s, 3H)。合成 2.5
在25℃下向2.4 (5.5 g,12.6 mmol)於DME (60 mL)中之溶液中添加乙酸1,1,1-參(乙醯氧基)二銠-1-基酯(278 mg,0.63 mmol)。在20℃下攪拌2 h後,真空濃縮混合物,得到呈固體之2.5 (7.9 g)。 1 H NMR (400 MHz, CDCl3 ) δH 4.28-4.10 (m, 2H), 3.54 (s, 3H), 3.39 (s, 6H), 2.77-2.47 (m, 1H), 2.42-2.24 (m, 1H), 2.15-2.07 (m, 1H), 1.98-1.70 (m, 5H), 1.68-1.52 (m, 5H), 1.45-1.22 (m, 9H), 1.09 (s, 5H)。合成 2.6
2.5 (7.9 g,19.4 mmol)於MeOH/THF (50 mL/10 mL)及水(10 mL)中之溶液中添加KOH (10.8 g,194 mmol)。在70℃下攪拌30 min後,混合物藉由1M HCl (50 mL)淬滅且用EtOAc (3×30 mL)萃取。將合併之有機相用鹽水(2×50 mL)洗滌,經無水Na2 SO4 乾燥,過濾且真空濃縮,得到呈油狀物之2.6 (5.1 g)。 1 H NMR (400 MHz, CDCl3 ) δH 3.46-3.34 (m, 5H), 2.76-2.44 (m, 2H), 2.25-2.15 (m, 1H), 2.11-1.99 (m, 1H), 1.94-1.81 (m, 3H), 1.77-1.52 (m, 11H), 1.45-1.24 (m, 7H), 1.07 (s, 3H), 1.04-0.97 (m, 1H)。合成 2.7
在25℃下於N2 下向Ph3 PEtBr (39.3 g,106 mmol)於無水THF (150 mL)中之懸浮液中添加t-BuOK (11.8 g,106 mmol)。在25℃下攪拌20 min後,添加2.6 (7.1 g,21.2 mmol)於無水THF (10 mL)中之溶液。在50℃下攪拌6 h後,將混合物倒入冰水(100 mL)中且用EtOAc (3×50 mL)萃取。將合併之有機相用飽和鹽水(2×30 mL)洗滌,經無水Na2 SO4 乾燥,過濾且濃縮。藉由管柱(0~10% EtOAc/PE)純化殘餘物,得到呈油狀之2.7 (6.6 g,89.9%)。 1 H NMR (400 MHz, CDCl3 ) δH 5.19-5.10 (m, 1H), 3.44-3.35 (m, 5H), 2.56-2.46 (m, 1H), 2.28-2.08 (m, 1H), 2.03-1.61 (m, 10H), 1.59-1.26 (m, 10H), 1.24-1.05 (m, 5H), 1.00-0.90 (m, 5H)。合成 2.8
2.7 (5.6 g,16.1 mmol)於THF (40 mL)中之溶液中添加BH3 . Me2 S (8.04 mL,10 M,80.5 mmol)。在25℃下攪拌16 h後,依序用EtOH (7.41 g,161 mmol)、NaOH (32.1 mL,5 M)及H2 O2 (16.0 mL,10 M)逐滴稀釋混合物。在25℃攪拌16 h後,混合物藉由Na2 S2 O3 (150 mL)淬滅且用EtOAc (3×100 mL)萃取。將合併之有機相用飽和鹽水(2×50 mL)洗滌,經無水Na2 SO4 乾燥,過濾且濃縮,得到呈固體之2.8 (5.7 g),其按原樣使用。合成 2.9
在25℃下向2.8 (5.7 g,15.6 mmol)於DCM (60 mL)中之溶液中添加DMP (13.2 g,31.2 mmol)。在25℃下攪拌30 min後,在10℃下將混合物藉由飽和NaHCO3 水溶液(200 mL)淬滅且用DCM (3×50 mL)萃取。將合併之有機相用飽和NaHCO3 /Na2 S2 O3 水溶液(1:1,2×30 mL)、鹽水(2×20 mL)洗滌,經無水Na2 SO4 乾燥,過濾且濃縮。藉由矽膠層析(0~30% EtOAc/PE)純化殘餘物,得到呈固體之C17處之非對映異構體之混合物(3.42 g,60.5%)。
在20℃下於N2 下向非對映異構混合物(4.2 g)於MeOH (40 mL)中之溶液中一次性添加NaOMe (12.3 g,229 mmol)。在60℃下攪拌16 h後,使混合物冷卻且倒入冰水(50 mL)中,攪拌20 min且用EtOAc (3×30 mL)萃取。將合併之有機相用飽和鹽水(2×20 mL)洗滌,經無水Na2 SO4 乾燥,過濾且濃縮,得到呈固體之2.9 (4.2 g,100%)。 1 H NMR (400 MHz, CDCl3 ) δH 3.41-3.37 (m, 5H), 2.75-2.47 (m, 1H), 2.35-2.25 (m, 1H), 2.22-2.05 (m, 3H), 1.90-1.61 (m, 10H), 1.53-1.29 (m, 9H), 1.23-1.11 (m, 2H), 1.08-0.94 (m, 4H), 0.91 (s, 3H)。合成 2.10
在20℃下於N2 下向MePPh3 Br (4.89 g,13.7 mmol)於THF (20 mL)中之混合物中添加t-BuOK (1.53 g,13.7 mmol)。在50℃下攪拌30 min後,在低於50℃下逐份添加2.9 (1 g,2.75 mmol)。在55℃下攪拌16 h後,在15℃下將反應混合物用10% NH4 Cl 水溶液(100 mL)淬滅且用EtOAc (3×50 mL)萃取。將合併之有機相用飽和鹽水(2×30 mL)洗滌,經無水Na2 SO4 乾燥,過濾且濃縮。藉由管柱(0~10% EtOAc/PE)純化殘餘物,得到呈油狀物之2.10 (460 mg,46.4%)。 1 H NMR (400 MHz, CDCl3 ) δH 4.86-4.75 (m, 1H), 4.61 (d,J = 2.4 Hz, 1H), 3.39 (s, 5H), 2.67-2.50 (m, 1H), 1.93-1.75 (m, 3H), 1.73 (s, 3H), 1.70-1.58 (m, 6H), 1.53-1.46 (m, 4H), 1.45-1.27 (m, 6H), 1.22-1.05 (m, 2H), 1.00-0.85 (m, 5H), 0.82 (s, 3H)。合成 2.11
2.10 (460 mg,1.27 mmol)於THF (10 mL)中之溶液中添加BH3 . Me2 S (635 μL,10 M,6.35 mmol)。在25℃下攪拌16 h後,依序用EtOH (585 mg,12.7 mmol)、NaOH (2.53 mL,5 M,12.7 mmol)及H2 O2 (1.26 mL,10 M,12.7 mmol)逐滴稀釋混合物。在70℃攪拌1 h後,混合物藉由Na2 S2 O3 (50 mL,10%)淬滅且用EtOAc (3×30 mL)萃取。將合併之有機相用飽和鹽水(2×20 mL)洗滌,經無水Na2 SO4 乾燥,過濾且濃縮。藉由閃蒸塔(0~30% EtOAc/PE)純化殘餘物,得到呈固體之2.11 (350 mg,72.9%)。基於1 之X射線指定C20之立體化學。
1 H NMR (400 MHz, CDCl3 ) δH 3.75 (dd,J = 3.6, 10.4 Hz, 1H), 3.39 (s, 5H), 3.27 (t,J = 10.0 Hz, 1H), 2.57 (br s, 1H), 1.99-1.82 (m, 3H), 1.81-1.60 (m, 6H), 1.53-1.08 (m, 12H), 1.04-0.90 (m, 8H), 0.89-0.79 (m, 5H)。合成 2.12
在0℃下向2.11 (350 mg,0.9244 mmol)於DCM (5 mL)中之溶液中添加PPh3 (361 mg,1.38 mmol)及NBS (245 mg,1.38 mmol)。在25℃下攪拌2 h後,將反應混合物用水(30 mL)稀釋且用DCM (2×30 mL)萃取。將合併之有機相用飽和鹽水(2×20 mL)洗滌,經無水Na2 SO4 乾燥,過濾且濃縮。藉由閃蒸塔(0~15% EtOAc/PE)純化殘餘物,得到呈油狀物之2.12 (300 mg,73.5%)。 1 H NMR (400 MHz, CDCl3 ) δH 3.62 (dd,J = 2.4, 10.0 Hz, 1H), 3.39 (s, 5H), 3.13-2.95 (m, 1H), 2.57 (br s, 1H), 2.31-2.11 (m, 1H), 1.94-1.59 (m, 8H), 1.54-1.16 (m, 11H), 1.14-1.06 (m, 4H), 1.03-0.90 (m, 4H), 0.82 (s, 5H)。合成 2
2.12 (150 mg,0.3397 mmol)於DMF (5 mL)中之溶液中添加Cs2 CO3 (221 mg,0.6794 mmol)及1H-吡唑-4-甲腈(63.2 mg,0.6794 mmol)。在80℃下攪拌16 h後,將混合物添加至飽和NH4 Cl (30 mL)中且用EtOAc (3×30 mL)萃取。將合併之有機層用LiCl (25 mL,3%於水中)、飽和鹽水(2×20 mL)洗滌,經無水Na2 SO4 乾燥,過濾且濃縮。藉由矽膠層析(0~70% EtOAc/PE)純化殘餘物,得到呈固體之2 (90 mg,58.4%)。 1 H NMR (400 MHz, CDCl3 ) δH 7.79 (s, 1H), 7.74 (s, 1H), 4.32 (dd,J = 3.2, 13.2 Hz, 1H), 3.70-3.61 (m, 1H), 3.39 (s, 5H), 2.58 (s, 1H), 2.45 (br s, 1H), 2.04-1.93 (m, 1H), 1.90-1.81 (m, 2H), 1.78-1.58 (m, 6H), 1.55-0.94 (m, 15H), 0.92 (s, 3H), 0.90-0.82 (m, 2H), 0.79 (d,J = 7.2 Hz, 3H)。LC-ELSD/MS 純度100%,C28 H43 N3 O2 Na [M+Na]+ 之MS ESI計算值476.3,實驗值476.3。實例 3 :合成 1-((R)-2-((1R,4aS,4bR,6aR,8R,10aS,10bR,12aS)-8- 羥基 -8-( 甲氧基甲基 )-12a- 甲基十八氫䓛 -1- ) 丙基 )-1H- 吡唑 -4- 甲腈
Figure 02_image205
合成 3.1
2.10 (738 mg,2.04 mmol)於DCM (10 mL)中之溶液中添加m-CPBA (879 mg,80%,4.08 mmol)。在25℃下攪拌1 h後,用飽和NaHCO3 水溶液(10 mL)淬滅混合物。將DCM相分離且用飽和NaHCO3 /Na2 S2 O3 水溶液(1:1,2×10 mL)、鹽水(10 mL)洗滌,經Na2 SO4 乾燥,過濾且濃縮。將殘餘物與另一批次(由100 mg2.10 製備)合併且藉由閃蒸塔(10~30% EtOAc/PE)純化,得到呈油狀物之3.1 (742 mg,85%)。 1 H NMR (400 MHz, CDCl3 ) δH 3.44-3.41 (m, 5H), 2.74 (d,J =4.4 Hz, 1H), 2.66 (d,J =4.4 Hz, 1H), 1.88-1.81 (m, 2H), 1.80-1.73 (m, 3H), 1.71-1.65 (m, 4H), 1.55-1.48 (m, 2H), 1.45-1.39 (m, 2H), 1.36-1.33 (m, 2H), 1.28 (br d,J =1.6 Hz, 3H), 1.25 (s, 3H), 1.01-0.94 (m, 4H), 0.93 (s, 3H), 0.91-0.77 (m, 4H)。合成 2.11 3.2
在25℃下向3.1 (542 mg,1.4 mmol)於無水THF (5 ml)中之溶液中添加氰基硼氫化鈉(269 mg,4.3 mmol)及三滴溴甲酚綠(0.2 mL),接著添加BF3 OEt2 (0.36 ml)。在25℃下攪拌16 h後,將混合物用鹽水(30 ml)稀釋且用EtOAc (2×30 ml)萃取。合併之有機層經Na2 SO4 乾燥且濃縮。藉由閃蒸塔(30~50% EtOAc/PE)純化殘餘物,得到呈油狀物之2.11 (200 mg)及3.2 (240 mg)。
2.11 1 H NMR (400 MHz, CDCl3 ) δH 3.75 (dd,J =4.0, 10.3 Hz, 1H), 3.40 - 3.38 (m, 5H), 3.31 - 3.23 (m, 1H), 1.94 - 1.67 (m, 10H), 1.49 - 1.29 (m, 8H), 1.22 - 1.10 (m, 3H), 1.01 (m, 11H), 0.81 (s, 3H)。
3.2 1 H NMR (400 MHz, CDCl3 ) δH 3.40-3.36 (m, 7H), 2.01-1.95 (m, 1H), 1.89-1.67 (m, 10H), 1.43-1.29 (m, 8H), 1.09-0.84 (m, 10H), 0.82 (d,J =7.2 Hz, 3H), 0.80 (s, 3H)合成 3.3
在0℃下向3.2 (380 mg,1.04 mol)於DCM (10 mL)中之溶液中添加PPh3 (409 mg,1.56 mmol)及NBS (277 mg,1.56 mmol)。在25℃下攪拌2 h後,將殘餘物用水(50 mL)稀釋且用DCM (2×50 mL)萃取。將合併之有機相用飽和鹽水(2×100 mL)洗滌,經無水Na2 SO4 乾燥,過濾且濃縮。藉由閃蒸塔(0~20% EtOAc/PE)純化殘餘物,得到呈油狀物之3.3 (360 mg,81%)。 1 H NMR (400 MHz, CDCl3 ) δH 3.43-3.35 (m, 5H), 3.34-3.22 (m, 2H), 2.18 (qd,J =6.8, 13.8 Hz, 1H), 1.90-1.62 (m, 10H), 1.54-1.47 (m, 2H), 1.42-1.32 (m, 6H), 1.23-1.15 (m, 3H), 1.11-0.95 (m, 4H), 0.93 (d,J =6.8 Hz, 3H), 0.89-0.82 (m, 2H), 0.78 (s, 3H)。合成 3
3.3 (100 mg,0.23 mmol)於DMF (5 mL)中之溶液中添加Cs2 CO3 (147 mg,0.45 mmol)及1H-吡唑-4-甲腈(42.0 mg,0.45 mmol)。在80℃下攪拌20 h後,將混合物添加至飽和NH4 Cl (20 ml)中且用EtOAc (3×20 mL)萃取。將合併之有機溶液用飽和鹽水(2×20 mL)洗滌,經無水Na2 SO4乾燥,過濾,濃縮。藉由矽膠層析(0~40% EtOAc/PE)純化殘餘物,得到油狀物。在15℃下自H2 O/MeCN (2 ml/2 ml)濕磨殘餘物且藉由HPLC (條件:水(0.225%FA)-ACN;開始B:70;結束B:100)純化,得到呈固體之3 (32.3 mg,40%)。 1 H NMR (400 MHz, CDCl3 ) δH 7.81 (s, 1H), 7.75 (s, 1H), 3.99-3.92 (m, 1H), 3.90-3.82 (m, 1H), 3.39 (s, 5H), 2.54 (s, 1H), 2.51-2.44 (m, 1H), 1.81-1.62 (m, 6H), 1.59-1.5(m.1H), 1.42-1.15 (m, 10H), 0.99-0.81 (m, 6H), 0.79-0.76 (m, 6H), 0.75-0.58 (m, 3H);LCMS 純度99%,C28 H43 N3 O2 [M-H2 O+H]+ 之MS ESI計算值436.3,實驗值436.3。實例 4 :合成 1-((R)-2-((1R,4aS,4bR,6aR,8R,10aS,10bR,12aS)-8- 羥基 -8,12a- 二甲基十八氫䓛 -1- ) 丙基 )-1H- 吡唑 -4- 甲腈
Figure 02_image207
合成 4.1
在20℃下向1.8 (2.5 g,7.56 mmol)於DCM (20 mL)中之溶液中添加m-CPBA(2.6 g,15.1 mmol)。在20℃下攪拌3 h後,在20℃下用飽和NaHCO3 水溶液(100 mL)淬滅混合物。將DCM相分離且用飽和NaHCO3 /Na2 S2 O3 水溶液(1:1,2×100 mL)、飽和鹽水(100 mL)洗滌,經Na2 SO4 乾燥,過濾且真空濃縮。藉由閃蒸塔(10~15% EtOAc/PE)純化殘餘物,得到呈固體之4.1 (1.6 g,61.3%)。合成 4.2
4.1 (100 mg,0.28 mmol)於無水THF (2 ml)中之溶液中添加氰基硼氫化鈉(54.3 mg,0.86 mmol)、三滴溴甲酚綠及BF3 OEt2 (0.18 mL,0.8 M,0.1442 mmol)之溶液直至顏色變化為止。在20℃下攪拌4 h後,用鹽水(35 ml,飽和)稀釋混合物且用EtOAc (3×30 ml)萃取。合併之有機層經Na2 SO4 乾燥,過濾且真空濃縮。將殘餘物與另一批次(來自1.2 g4.1 )合併以藉由管柱層析(25-40% EtOAc/PE)純化,得到呈固體之4.2 (750 mg,100%de,基於1H-NMR)及1.9 (330 mg,100%de,基於1H-NMR)。
4.2 1 H NMR (400 MHz, CDCl3 ) δH 3.46-3.29 (m, 2H), 2.02-1.68 (m, 9H), 1.48-1.31 (m, 12H), 1.26 (s, 3H), 1.10-0.91 (m, 8H), 0.85 -0.82 (m, 3H), 0.81-0.80 (m, 3H)。
1.9 1 H NMR (400 MHz, CDCl3 ) δH 3.81-3.70 (m, 1H), 3.34-3.24 (m, 1H), 2.08-1.54 (m, 13H), 1.50-1.29 (m, 9H), 1.28 (s, 3H), 1.21-1.04 (m, 3H), 1.02 (s, 3H), 0.98-0.88 (m, 4H), 0.83 (s, 3H)。合成 4.3
在0℃下向4.2 (300 mg,0.86 mol)於DCM (20 mL)中之溶液中添加PPh3 (338 mg,1.29 mmol)及NBS (229 mg,1.29 mmol)。在20℃下攪拌2 h後,將反應混合物用水(50 mL)稀釋且用DCM (2×100 mL)萃取。將合併之有機相用飽和鹽水(100 mL)洗滌,經無水Na2 SO4 乾燥,過濾且濃縮。藉由閃蒸塔(0~20% EtOAc/PE)純化殘餘物,得到呈固體之4.3 (310 mg,87.5%)。 1 H NMR (400 MHz, CDCl3 ) δH 3.34-3.22 (m, 2H), 2.25-2.13 (m, 1H), 1.92-1.58 (m, 12H), 1.52-1.34 (m, 6H), 1.26 (s, 3H), 1.23-0.99 (m, 4H), 0.93 (d, J=6.8 Hz, 4H), 0.92-0.81 (m, 4H), 0.78 (s, 3H)。合成 4
4.3 (310 mg,0.7534 mmol)於DMF (10 mL)中之溶液中添加Cs2 CO3 (488 mg,1.5 mmol)及1H-吡唑-4-甲腈(139 mg,1.5 mmol)。在80℃下攪拌16 h後,將混合物添加至飽和NH4 Cl (100 mL)中且用EtOAc (3×100 mL)萃取。將合併之有機層用LiCl (100 mL,3%於水中)、飽和鹽水(2×100 mL)洗滌,經無水Na2 SO4 乾燥,過濾且濃縮。藉由矽膠層析(0~40% EtOAc/PE)純化殘餘物,得到固體。藉由製備型HPLC (管柱:HT C18 Highload 150mm×25mm×5um,條件:水(0.225%FA)-ACN,開始B:85,結束B:85,梯度時間(min):7.5,100% B保持時間(min):2,流動速率(ml/min):30)進一步純化固體,得到呈固體之4 (31.7 mg,8.8%)。 1 H NMR (400 MHz, CDCl3 ) δH 7.82 (s, 1H), 7.75 (s, 1H), 3.99-3.83 (m, 2H), 2.52-2.41 (m, 1H), 1.89-1.57 (m, 9H), 1.52-1.27 (m, 9H), 1.25 (s, 3H), 1.22-0.81 (m, 7H), 0.80-0.77 (m, 6H), 0.74-0.55 (m, 2H);LC-ELSD/MS 純度99%,C27 H40 N3 [M-H2 O+H]+ 之MS ESI計算值406.3,實驗值406.3。實例 5 7 :合成 (2R,4aS,4bR,6aS,7R,10aS,10bR,12aS)-6a- 甲基 -7-((R)-1-(5- 甲基 -2H- 四唑 -2- ) -2- )-2- 丙基十八氫䓛 -2- 醇、 (2R,4aS,4bR,6aS,7R,10aS,10bR,12aS)-6a- 甲基 -7-((S)-1-(5- 甲基 -2H- 四唑 -2- ) -2- )-2- 丙基十八氫䓛 -2- 醇及 (2R,4aS,4bR,6aS,7R,10aS,10bR,12aS)-6a- 甲基 -7-((S)-1-(5- 甲基 -1H- 四唑 -1- ) -2- )-2- 丙基十八氫䓛 -2-
Figure 02_image209
合成 5.2
在-60℃下向(5α)-雌甾烷-3,17-二酮,5.1 (20 g,72.8 mmol)於THF (200 mL)中之溶液中逐滴添加n-PrMgCl (109 mL,218 mmol,2 M於THF中)。在-60℃下攪拌2 h後,在0℃下將反應混合物倒入飽和NH4 Cl水溶液(400 mL)中且用EtOAc (2×200 mL)萃取。合併之有機層經Na2 SO4 乾燥,過濾,濃縮且藉由矽膠管柱(PE/EtOAc = 0-20%)純化,得到呈固體之5.2 (18.4 g)。 1 H NMR (400 MHz, CDCl3 ) δH 2.43 (dd, J = 8.8, 19.3 Hz, 1H), 2.16-2.00 (m, 1H), 1.97-1.85 (m, 2H), 1.83-1.72 (m, 3H), 1.68-1.43 (m, 5H), 1.40-0.89 (m, 17H), 0.87 (s, 3H), 0.79-0.61 (m, 2H)。合成 5.3
在-78℃下向二異丙胺(19.4 mL,0.718 g/mL,139 mmol)於THF (64 mL)中之溶液中添加正丁基鋰(55.6 mL,2.5 M於己烷中,139 mmol)。在-78℃下攪拌10 min後,在-78℃下將LDA溶液添加至5.2 (11.7 g,36.7 mmol)及重氮乙酸乙酯(20.8 g,183 mmol)於THF (400 mL)中之溶液中。在-78℃下攪拌2 h後,將反應物用含乙酸(10.9 g,183 mmol)之THF (50 mL)淬滅,在15℃下攪拌16 h,倒入水(1000 mL)中且用EtOAc (3×500 mL)萃取。將合併之有機層用鹽水(1500 mL)洗滌,經無水Na2 SO4 乾燥,過濾且減壓蒸發,得到呈油狀物之5.3 (20 g),其按原樣使用。合成 5.4
在15℃下向5.3 (20 g)及DME (200 mL)之溶液中一次性添加Rh2 (OAc)4 (204 mg,0.462 mmol)。在15℃下攪拌2 h後,濃縮反應混合物,得到呈油狀物之5.4 (20 g),其按原樣使用。合成 5.5
在15℃下向5.4 (20 g)於MeOH (200 mL)中之溶液中添加KOH (27.7 g, 494 mmol)。在70℃下加熱1 h後,將反應混合物倒入H2 O (200 mL)中且用EtOAc (3×100 mL)萃取。將合併之有機層用HCl (1 M,100 mL)、飽和NaHCO3 (100 mL)、鹽水(100 mL)洗滌,經無水Na2 SO4 乾燥,過濾且濃縮。藉由flash-combi (0~15% EtOAc/PE)純化殘餘物,得到呈固體之5.5 (4.0 g)。 1 H NMR (400 MHz, CDCl3 ) δH 2.62 (dt, J = 6.8, 14.1 Hz, 1H), 2.19 (br d, J = 10.3 Hz, 1H), 2.05 (dt, J = 2.6, 6.6 Hz, 1H), 1.93-1.57 (m, 8H), 1.54-1.12 (m, 12H), 1.12-1.05 (m, 4H), 1.05-0.84 (m, 7H), 0.65 (br dd, J = 2.8, 10.8 Hz, 2H)。LC-ELSD/MS 純度99%,C22 H35 O [M-H2 O+H]+ 之MS ESI計算值315.2,實驗值315.2。合成 5.6
在15℃下於N2 下向Ph3 PEtBr (10.6 g,28.8 mmol)於無水THF (50 mL)中之懸浮液中添加t-BuOK (4.84 g,43.2 mmol)。在45℃下攪拌30 min後,逐滴添加5.5 (4.8 g,14.4 mmol)於無水THF (50 mL)中之溶液。在45℃下攪拌16 h後,使反應混合物冷卻,倒入冰水(100 mL)中,攪拌10 min且用EtOAc (2×100 mL)萃取。將合併之有機相用飽和鹽水(2×200 mL)洗滌,過濾且濃縮。藉由閃蒸塔(0~10% EtOAc/PE)純化殘餘物,得到呈固體之5.6 (1.8 g,36.2%)且回收之呈固體之起始物質5.5 (1.2 g)。 1 H NMR (400 MHz, CDCl3 ) δH 5.15 (br t, J = 6.5 Hz, 1H), 2.50 (br d, J = 13.8 Hz, 1H), 2.25-2.06 (m, 1H), 2.02-1.59 (m, 9H), 1.41-1.02 (m, 14H), 0.95-0.61 (m, 4H)。合成 5.7
在15℃下向5.6 (1.8 g,5.22 mmol)於THF (50 ml)中之溶液中添加9-BBN二聚體(3.80 g,15.6 mmol)。在50℃下攪拌16 h後,使反應混合物冷卻且在0℃下依序用EtOH (6.05 ml,104 mmol,0.789 g/ml)稀釋、用NaOH (20.8 mL,5 M,104 mmol)逐滴稀釋及用H2 O2 (11.7 g,104 mmol,30%於水中)逐滴稀釋,同時維持內部溫度低於30℃。在50℃下攪拌1 h後,用飽和Na2 S2 O3 水溶液(130 mL)淬滅反應混合物。在0℃下再攪拌1 h後,藉由碘化鉀澱粉試紙檢查反應物以確認過量H2 O2 經破壞。用DCM (3×50 mL)萃取水相。將合併之有機相用飽和Na2 S2 O3 (2×100 mL)、鹽水(2×100 mL)洗滌,經無水Na2 SO4 乾燥,過濾且真空濃縮,得到呈固體之5.7 (800 mg)。合成 5.8
在25℃下向5.7 (800 mg,2.20 mmol)於DCM (30 mL)中之溶液中添加DMP (1.86 g,4.40 mmol)。在25℃下攪拌1 h後,將混合物用NaHCO3 (50 mL)及Na2 S2 O3 (50 mL,飽和)稀釋且用DCM (2×50 mL)萃取。將合併之有機相用NaHCO3 (100 mL)、Na2 S2 O3 (100 mL,飽和)及鹽水(100 mL)洗滌,經無水Na2 SO4 乾燥,過濾且濃縮,經Na2 SO4 乾燥,過濾且濃縮。藉由閃蒸塔(0~15% EtOAc/PE)純化殘餘物,得到呈油狀物之5.8 (740 mg)。
1 H NMR (400 MHz, CDCl3 ) δH 2.32 (dd, J = 3.3, 12.5 Hz, 1H), 2.18-2.13 (m, 4H), 1.92-1.66 (m, 9H), 1.46-1.20 (m, 12H), 1.11-0.67 (m, 14H)。合成 5.8a 5.8b
在0℃下向5.8 (5.8 g,16.0 mmol)於MeOH (100 mL)中之溶液中添加MeONa (12.9 g,240 mmol)。在70℃下攪拌16 h後,將反應混合物添加至飽和NH4 Cl (100 mL)中且用EtOAc (2×100 mL)萃取。將合併之有機相用飽和鹽水(100 mL)洗滌,經無水Na2 SO4 乾燥,過濾且濃縮。藉由管柱(0~3%丙酮/DCM)純化殘餘物(200 mg),得到呈固體之5.8a (69.3 mg,34.8%)及5.8b (16.0 mg,8.04%)。
5.8a 1 H NMR (400 MHz, CDCl3 ) δH 2.30 (dd, J = 3.3, 12.8 Hz, 1H), 2.14 (s, 3H), 1.86-1.59 (m, 8H), 1.51-1.21 (m, 9H), 1.15-0.89 (m, 14H), 0.87-0.50 (m, 5H)。LC-ELSD/MS 純度99%,C24 H39 O [M-H2 O+H]+ 之MS ESI計算值343.3,實驗值343.3。
5.8b 1 H NMR (400 MHz, CDCl3 ) δH 2.47 (d, J = 5.9 Hz, 1H), 2.12 (s, 3H), 1.74 (br d, J = 12.5 Hz, 7H), 1.51-1.19 (m, 12H), 1.16-0.74 (m, 16H), 0.68-0.51 (m, 1H)。LC-ELSD/MS 純度99%,C24 H39 O [M-H2 O+H]+ 之MS ESI計算值343.3,實驗值343.3。合成 5.9
在15℃下於N2 下向MePh3 PBr (4.31 g,12.2 mmol)於無水THF (20 mL)中之懸浮液中添加t-BuOK (1.36 g,12.2 mmol)。在40℃下攪拌30 min後,逐滴添加5.8a (2.2 g,6.10 mmol)於無水THF (20 mL)中之溶液。在40℃下攪拌16 h後,使混合物冷卻,倒入冰水(150 mL)中,攪拌10 min且用EtOAc (2×100 mL)萃取。將合併之有機相用飽和鹽水(2×100 mL)洗滌,過濾且濃縮。藉由閃蒸塔(0~10% EtOAc/PE)純化殘餘物,得到呈固體之5.9 (1.9 g,87.1%)。1H NMR (400 MHz, CDCl3) δH 4.80 (s, 1H), 4.61 (d, J = 2.0 Hz, 1H), 1.76 (br s, 4H), 1.73-1.47 (m, 11H), 1.37-1.18 (m, 7H), 1.13-0.84 (m, 12H), 0.83 (s, 3H), 0.81-0.53 (m, 3H)。合成 5.10
在0℃下向5.9 (700 mg,1.95 mmol)於THF (20 ml)中之溶液中添加BH3 .Me2 S (0.584 mL,5.84 mmol)。升溫至25℃且攪拌16 h後,使反應混合物冷卻且在0℃下依序用NaOH (3.9 mL,5 M,19.5 mmol)及隨後的H2 O2 (1.95 mL,19.5 mmol,1.13 g/mL,30%於水中)處理直至內部溫度不再上升且內部溫度維持低於30℃為止。在50℃下攪拌1 h後,將反應混合物用飽和Na2 S2 O3 水溶液(30 mL)稀釋且在0℃下攪拌1小時。藉由碘化鉀澱粉試紙檢查反應物以確認過量H2 O2 經破壞(未變成藍色)。用EtOAc (3×30 mL)萃取水相。將合併之有機相用飽和Na2 S2 O3 (2×50 mL)、鹽水(2×100 mL)洗滌,經無水Na2 SO4 乾燥,過濾且濃縮,得到呈固體之5.10 (700 mg,粗物質)。 1 H NMR (400 MHz, CDCl3 ) δH 3.80-3.66 (m, 1H), 3.40-3.21 (m, 1H), 1.97-1.76 (m, 6H), 1.68-1.42 (m, 8H), 1.31-0.85 (m, 20H), 0.84-0.58 (m, 8H)。合成 5.11
在0℃下向5.10 (500 mg,1.32 mmol)於DCM (15 mL)中之溶液中添加PPh3 (692 mg,2.64 mmol)及NBS (464 mg,2.64 mmol)。在25℃下攪拌3 h後,將混合物倒入水(50 mL)中且用DCM (3×20 mL)萃取。將合併之有機相用鹽水(2×50 mL)洗滌,經無水Na2 SO4 乾燥,過濾且濃縮,得到呈油狀物之5.11 (500 mg,粗物質)。合成 5 6 7
5.11 (500 mg,1.13 mmol)於DMF (10 mL)中之溶液中添加Cs2 CO3 (1.10 g,3.38 mmol)及5-甲基-2H-1,2,3,4-四唑(190 mg,2.26 mmol)。在100℃下攪拌16 h後,將混合物添加至飽和NH4 Cl (20 mL)中且用EtOAc (3×20 mL)萃取。將合併之有機層用3% LiCl (2×50 mL)、飽和鹽水(50 mL)洗滌,經無水Na2 SO4 乾燥,過濾且濃縮。藉由閃蒸塔(0-50% EtOAc/PE)純化殘餘物,得到呈固體之5 (36.2 mg,7.24%)、6 (154.6 mg,30.8%)、6 (61.6 mg,12.3%)及7 (8 mg)。
5 1 H NMR (400 MHz, CDCl3 ) δH 4.32 (dq, J = 7.5, 13.0 Hz, 2H), 2.68-2.56 (m, 1H), 2.54 (s, 3H), 1.90-1.56 (m, 6H), 1.50-1.20 (m, 6H), 1.25-0.85 (m, 16H), 0.83-0.53 (m, 12H)。LC-ELSD/MS 純度99%,C27 H47 N4 O [M +H]+ 之MS ESI計算值443.4,實驗值443.4。
6 1 H NMR (400 MHz, CDCl3 ) δH 4.57 (dd, J = 3.0, 13.1 Hz, 1H), 4.35-4.15 (m, 1H), 2.58 (br s, 1H), 2.53 (s, 3H), 1.99 (br d, J = 12.0 Hz, 1H), 1.92-1.56 (m, 8H), 1.51 (br d, J = 3.0 Hz, 1H), 1.43-1.18 (m, 9H), 1.17-0.84 (m, 16H), 0.81 (d, J = 6.8 Hz, 3H), 0.77-0.59 (m, 2H)。LC-ELSD/MS 純度99%,C27 H47 N4 O [M+H]+ 之MS ESI計算值443.4,實驗值443.4。
7 1 H NMR (400 MHz, CDCl3 ) δH 4.35 (dd, J = 3.0, 13.6 Hz, 1H), 3.85 (dd, J = 11.9, 13.7 Hz, 1H), 2.54 (s, 3H), 2.50 (br s, 1H), 2.00-1.49 (m, 15H), 1.45-1.15 (m, 9H), 1.16-0.99 (m, 1H), 0.97 (s, 3H), 0.95-0.77 (m, 10H), 0.76-0.59 (m, 2H)。LC-ELSD/MS 純度99%,C27 H47 N4 O [M+H]+ 之MS ESI計算值443.4,實驗值443.4。實例 8 :合成 (2R,4aS,4bR,6aS,7R,10aS,10bR,12aS)-6a- 甲基 -7-((R)-1-(5- 甲基 -1H- 四唑 -1- ) -2- )-2- 丙基十八氫䓛 -2-
Figure 02_image211
合成 8.1
在20℃下向5.9 (600 mg,1.67 mmol)於DCM (10 mL)中之溶液中添加m-CPBA (576 mg,3.34 mmol)。在20℃下攪拌3 h後,在20℃下藉由飽和NaHCO3 水溶液(100 mL)淬滅混合物。將DCM相分離且用飽和NaHCO3 /Na2 S2 O3 水溶液(1:1,2×100 mL)、鹽水(100 mL)洗滌,經Na2 SO4 乾燥,過濾且真空濃縮。藉由閃蒸塔(10~15% EtOAc/PE)純化殘餘物,得到呈固體之8.1 (500 mg,80%)。 1 H NMR (400 MHz, CDCl3 ) δH 2.72 (d, J=5.0 Hz, 1H), 2.63 (d, J=4.8 Hz, 1H), 1.88-1.63 (m, 8H), 1.88-1.58 (m, 1H), 1.41-1.22 (m, 11H), 1.11-0.88 (m, 15H), 0.84-0.64 (m, 5H)。合成 8.2 8.2a
8.1 (500 mg,1.33 mmol)於無水THF (2 ml)中之溶液中添加氰基硼氫化鈉(151 mg,3.99 mmol)及三滴溴甲酚綠。逐滴添加BF3 .OEt2 溶液(0.831 mL,0.8 M,0.665 mmol)直至顏色變化為止。在20℃下攪拌4 h後,將混合物用鹽水(35 ml,飽和)稀釋且用EtOAc (3×30 ml)萃取。合併之有機層經Na2 SO4 乾燥,過濾且真空濃縮。藉由管柱層析(25~40% EtOAc/PE)純化殘餘物,得到呈固體之8.2a (130 mg,26%)及8.2 (300 mg)。
8.2 1 H NMR (400 MHz, CDCl3 ) δH 3.75 (br d, J=8.5 Hz, 1H), 3.28 (br t, J=9.0 Hz, 1H), 1.79 (br d, J=11.8 Hz, 6H), 1.64 (br d, J=13.8 Hz, 5H), 1.42-1.08 (m, 12H), 1.03-0.87 (m, 12H), 0.84-0.61 (m, 7H)。
8.2a 1 H NMR (400 MHz, CDCl3 ) δH 3.80-3.70 (m, 1H), 3.25 (br t, J=9.0 Hz, 1H), 1.90-1.75 (m, 6H), 1.70-1.40 (m, 3H), 1.42-1.08 (m, 10H), 1.03-0.87 (m, 15H), 0.84-0.61 (m, 8H)。合成 8.3
在0℃下向8.2 (300 mg,0.7965 mmol)於DCM (10 mL)中之溶液中添加PPh3 (417 mg,1.59 mmol)及NBS (279 mg,1.59 mmol)。在25℃下攪拌3 h後,將混合物倒入水(20 mL)中且用DCM (3×20 mL)萃取。將合併之有機相用鹽水(2×50 mL)洗滌,經無水Na2 SO4 乾燥,過濾且濃縮,得到呈油狀物之8.3 (200 mg,不純),其按原樣使用。合成 5 8
8.3 (200 mg,0.455 mmol)於DMF (10 mL)中之溶液中添加Cs2 CO3 (445 mg,1.36 mmol)及5-甲基-2H-1,2,3,4-四唑(76.5 mg,0.91 mmol)。在100℃下攪拌16 h後,將混合物添加至飽和NH4 Cl (20 mL)中且用EtOAc (3×20 mL)萃取。將合併之有機層用3% LiCl (2×50 mL)、飽和鹽水(50 mL)洗滌,經無水Na2 SO4 乾燥,過濾且濃縮。藉由閃蒸塔(0-50% EtOAc/PE)純化殘餘物,得到呈固體之5 (70 mg)及8 (30 mg)。藉由SFC (管柱DAICEL CHIRALCEL OJ-H (250mm×30mm,5um) 條件0.1% NH3 .H2 O EtOH 開始B 15% 結束B 15% 梯度時間(min) 100% B 保持時間(min) 流動速率(ml/min) 60)進一步純化8 ,得到呈固體之8 (12 mg,6%)。
8 1 H NMR (400 MHz, CDCl3 ) δH 4.05-3.95 (m, 2H), 2.55-2.45 (m, 4H), 1.90-1.56 (m, 8H), 1.56-1.25 (m, 6H), 1.25-0.80 (m, 13H), 0.81 (m, 13H)。LC-ELSD/MS 純度99%,C27 H47 N4 O [M+H]+ 之MS ESI計算值443.2,實驗值443.2。實例 9 10 :合成 (2R,4aS,4bS,6aS,7R,10aS,10bR,12aS)-4a,6a- 二甲基 -7-((R)-1-(5- 甲基 -2H- 四唑 -2- ) -2- )-2- 丙基十八氫䓛 -2- 醇及 (2R,4aS,4bS,6aS,7R,10aS,10bR,12aS)-4a,6a- 二甲基 -7-((R)-1-(5- 甲基 -1H- 四唑 -1- ) -2- )-2- 丙基十八氫䓛 -2-
Figure 02_image213
Figure 02_image215
合成 9.2
在-70℃下於N2 下向(3α,5β) 3-羥基-雄甾烷-17-二酮,9.1 (10 g,34.4 mmol)於THF (100 mL)中之混合物中添加LDA (1 M,160 mL,160 mmol)。在-70℃下攪拌2 h後,在0℃下用含HOAc (10.2 g,171 mmol)之THF (100 mL)淬滅反應混合物。在緩慢升溫至室溫過夜後,將反應物用水(400 mL)稀釋且用EtOAc (3×200 mL)萃取。將合併之有機層用鹽水(300 mL)洗滌,經無水Na2 SO4 乾燥且減壓蒸發,得到呈固體之9.2 (15 g)。 1 H NMR (400 MHz, CDCl3 ) δH 0.82 (s, 3H), 0.91 (s, 3H), 0.95-1.01 (m, 1H), 1.05-1.15 (m, 2H), 1.26-1.33 (m, 6H), 1.35-1.52 (m, 6H), 1.54-1.73 (m, 6H), 1.74-1.92 (m, 4H), 2.11-2.22 (m, 1H), 3.55-2.60 (m, 1H), 4.20-4.28 (m, 2H), 4.69 (s, 1H)。合成 9.3
在15℃下向9.2 (10 g,24.7 mmol)及DME (200 mL)之溶液中一次性添加Rh2 (OAc)4 (196 mg,0.4445 mmol)。在15℃下於N2 下攪拌16 h後,濃縮反應混合物,得到呈固體之9.3 (10.5 g),其不經純化即直接用於下一步驟。 1 H NMR (400 MHz, CDCl3 ) δH 0.65-0.88 (m, 4H), 0.93-1.12 (m, 7H), 1.21-1.38 (m, 7H), 1.37-1.28 (m, 6H), 1.64-1.88 (m, 5H), 1.91-2.36 (m, 4H), 3.51-3.63 (m, 1H), 4.12-4.26 (m, 2H)。合成 9.4
向NaOH (2.64 g,66.0 mmol)於H2 O (20 mL)中之溶液中添加9.3 (5 g,13.2 mmol)於MeOH (100 mL)/THF (30 mL)中之溶液。在60℃下攪拌16 h後,將反應混合物倒入H2 O (100 mL)中且用EtOAc (3×200 mL)萃取。將合併之有機層用HCl (1 M,100 mL)、飽和NaHCO3 (100 mL)、鹽水(100 mL)洗滌,經無水Na2 SO4 乾燥,過濾且濃縮。藉由在15℃下用EtOAc/PE (3:1,100 mL)濕磨來純化殘餘物,得到呈固體之9.4 (2.5 g,50%)。 1 H NMR (400 MHz, CDCl3 ) δH 0.62-0.65 (m, 1H), 0.79 (s, 3H), 1.08 (s, 3H), 1.24-1.38 (m, 6H), 1.41-1.63 (m, 9H), 1.72-1.85 (m, 6H), 2.02-2.08 (m, 1H), 2.16-2.25 (m, 1H), 2.58-2.66 (m, 1H), 3.52-3.63 (m, 1H)。合成 9.5
在25℃下於N2 下向Ph3 PEtBr (29.1 g,78.6 mmol)於無水THF (25 mL)中之懸浮液中添加t-BuOK (8.8 g,78.6 mmol)。在45℃下攪拌30 min後,逐滴添加9.4 (4 g,13.1 mmol)於無水THF (25 mL)中之溶液。攪拌12 h後,將反應混合物與由4 g9.4 製備之另一批次合併。使合併之混合物冷卻且倒入冰水(600 mL)中,攪拌10 min。用EtOAc (2×400 mL)萃取水相。將合併之有機相用鹽水(2×400 mL)洗滌,過濾且濃縮。藉由閃蒸塔(0~30% EtOAc/PE)純化殘餘物,得到呈固體之9.5 (9 g)。 1 H NMR (400 MHz, CDCl3 ) δH 0.57-0.72 (m, 1H), 0.57-0.73 (m, 1H), 0.77-0.80 (m, 3H), 0.90-0.96 (m, 3H), 0.97-1.01 (m, 1H), 1.03-1.09 (m, 3H), 1.16-1.42 (m, 6H), 1.53-1.62 (m, 5H), 1.66-1.75 (m, 4H), 1.80-1.90 (m, 3H), 1.92-2.04 (m, 1H), 2.11-2.33 (m, 2H), 2.45-2.54 (m, 1H), 3.44-3.66 (m, 1H), 5.08-5.23 (m, 1H)。合成 9.6
9.5 (9 g,28.4 mmol)於DCM (100 mL)中之溶液中添加DMP (24 g,56.8 mmol)。在25℃下攪拌2 h後,在10℃下用飽和NaHCO3 水溶液(50 mL)淬滅混合物。將DCM相分離且用飽和NaHCO3 /Na2 S2 O3 水溶液(1:1,2×100 mL)、鹽水(100 mL)洗滌,經Na2 SO4 乾燥,過濾且真空濃縮。藉由在82℃下於MeCN (210 mL)中再結晶來純化殘餘物,得到呈固體之9.6 (8 g,89.5%)。 1 H NMR (400 MHz, CDCl3 ) δ ppm 0.69-0.92 (m, 3H), 0.94 (s, 1H), 0.97-1.01 (m, 3H), 1.05-1.19 (m, 4H), 1.31-1.48 (m, 5H), 1.55-1.61 (m, 2H), 1.64-1.76 (m, 3H), 1.80-2.12 (m, 5H), 2.13-2.46 (m, 4H), 2.46-2.55 (m, 1H), 2.82 (dd,J = 16.44, 2.13 Hz, 1H), 3.27 (br d,J = 16.56 Hz, 1H), 5.10-5.24 (m, 1H)。合成 9.7
向三甲基氧化鋶碘(11.1 g,50.8 mmol)於DMSO (100 mL)中之攪拌溶液中添加t-BuOK (7.12 g,63.5 mmol)。在25℃下於N2 下攪拌1.0 h後,添加9.6 (8 g,25.4 mmol)。在60℃下攪拌12 h後,將反應物用水(100 mL)稀釋且用EtOAc (2×100 mL)萃取。將合併之有機相用水(2×100 mL)、鹽水(30 mL)洗滌,經無水Na2 SO4 乾燥,過濾,且真空濃縮。藉由閃蒸塔(PE/EtOAc =0~30%)純化殘餘物,得到呈固體之9.7 (4 g,47.9%)。 1 H NMR (400 MHz, CDCl3 ) δH 0.81-0.84 (m, 4H), 0.93 (s, 2H), 0.95-0.98 (m, 1H), 1.03-1.07 (m, 2H), 1.22-1.38 (m, 8H), 1.38-1.46 (m, 2H), 1.62-1.69 (m, 2H), 1.70-1.78 (m, 4H), 1.79-1.94 (m, 4H), 1.98-2.09 (m, 2H), 2.11-2.23 (m, 1H), 2.46-2.54 (m, 1H), 2.59-2.64 (m, 2H), 5.11-5.21 (m, 1H)。合成 9.8
在0℃下向9.7 (4 g,12.1 mmol)於THF (50 mL)中之溶液中添加CuI (1.15 g,6.05 mmol),隨後添加EtMgBr (12.1 mL,3 M,36.3 mmol)。在0℃下攪拌1 h後,將混合物倒入水(200 mL)中且用EtOAc (2×100 mL)萃取。將合併之有機相用鹽水(200 mL)洗滌,經無水Na2 SO4 乾燥,過濾且濃縮,得到呈固體之9.8 (3.2 g,73.9%)。 1 H NMR (400 MHz, CDCl3 ) δH 0.69-0.74 (m, 3H), 0.77-0.83 (m, 1H), 0.87-0.95 (m, 5H), 1.02-1.17 (m, 5H), 1.18-1.32 (m, 8H), 1.38 (br d,J = 3.26 Hz, 4H), 1.48-1.54 (m, 1H), 1.58 (br t,J = 2.64 Hz, 5H), 1.62-1.70 (m, 3H), 1.71-1.77 (m, 2H), 1.79-1.94 (m, 2H), 2.10-2.26 (m, 1H), 2.49 (br d,J = 14.05 Hz, 1H), 5.10-5.20 (m, 1H)。合成 9.9
在25℃下向9.8 (3.2 g,8.92 mmol)於THF (30 ml)中之溶液中添加BH3 .Me2 S (2.67 ml,26.7 mmol)。在45℃下攪拌2 h後,使反應混合物冷卻且在0℃下藉由EtOH (4.10 g,89.2 mmol,0.789 g/ml)淬滅,且隨後緩慢添加NaOH (1.78 mL,5M,8.92 mmol)、H2 O2 (10.1 g,89.2 mmol,1.13 g/mL,30%於水中)直至內部溫度不再上升且內部溫度維持低於30℃為止。在60℃下攪拌1 h後,將反應物用飽和Na2 S2 O3 水溶液(100 mL)淬滅且在0℃下攪拌1小時。藉由碘化鉀澱粉試紙檢查反應物以確認過量H2 O2 經破壞(未變成藍色)。用DCM (3×100 mL)萃取水相。將合併之有機相用飽和Na2 S2 O3 (2×100 mL)、鹽水(2×100 mL)洗滌,經無水Na2 SO4 乾燥,過濾且濃縮,得到呈固體之9.9 (3.5 g)。 1 H NMR (400 MHz, CDCl3 ) δH 0.61-0.66 (m, 3H), 0.70 (s, 1H), 0.68-0.72 (m, 1H), 0.72-0.78 (m, 2H), 0.81-0.89 (m, 5H), 0.90 (s, 1H), 0.93-1.01 (m, 1H), 1.03 (d,J = 6.27 Hz, 1H), 1.09 (br d,J = 6.53 Hz, 2H), 1.13-1.25 (m, 9H), 1.26 (br s, 1H), 1.31 (br d,J = 3.01 Hz, 4H), 1.39 (br d,J = 3.76 Hz, 2H), 1.45 (br d,J = 11.29 Hz, 2H), 1.47-1.64 (m, 6H), 1.71-1.87 (m, 2H), 2.55 (s, 1H)。合成 9.10
在25℃下向9.9 (3.5 g,9.29 mmol)於DCM (100 mL)中之溶液中添加矽膠(3.98 g)及PCC (3.98 g,18.5 mmol)。在25℃下攪拌2 h後,經由矽膠墊過濾所得混合物且用DCM (40 mL×5)洗滌濾餅。濃縮合併之濾液,得到呈油狀物之9.10 (2.5 g,71.8%)。 1 H NMR (400 MHz, CDCl3 ) δH 0.63 (d,J = 1.00 Hz, 3H), 0.69-0.81 (m, 3H), 0.85 (br d,J = 0.75 Hz, 6H), 1.01-1.11 (m, 2H), 1.19 (t,J = 7.15 Hz, 5H), 1.29-1.33 (m, 4H), 1.35-1.49 (m, 7H), 1.54 (s, 3H), 1.56-1.81 (m, 4H), 2.06 (d,J = 5.27 Hz, 3H), 2.22 (dd,J = 12.80, 3.26 Hz, 1H), 2.39 (d,J = 5.27 Hz, 1H)。合成 9.10a 9.10b
9.10 (250 mg,0.667 mmol)於MeOH (10 mL,0.667 mmol)中之溶液中一次性添加甲氧基鈉(718 mg,13.3 mmol)。在70℃下攪拌12 h後,使混合物冷卻且在25℃下減壓濃縮。將殘餘物倒入水(20 mL)中且攪拌20 min。用EtOAc (3×40 mL)萃取水相。將合併之有機相用鹽水(2×20 mL)洗滌,經無水Na2 SO4 乾燥,過濾且濃縮。藉由製備型HPLC (管柱:Welch Xtimate C18 150×25mm×5um;條件:水(0.225% FA)-ACN;開始B:80%;結束B:100%)純化殘餘物,得到呈固體之9.10a (22 mg,8.8%)及9.10b (6.1 mg,2.44%)。
9.10 1 H NMR (400 MHz, CDaCl3 ) δH 0.72 (s, 3H), 0.76-0.88 (m, 3H), 0.90-1.01 (m, 7H), 1.13-1.20 (m, 1H), 1.22 (br d,J = 4.02 Hz, 1H), 1.23-1.26 (m, 3H), 1.28 (br s, 1H), 1.29-1.33 (m, 2H), 1.38-1.44 (m, 5H), 1.45-1.62 (m, 9H), 1.65-1.79 (m, 1H), 1.80-1.90 (m, 2H), 2.16 (s, 3H), 2.31 (dd,J = 12.67, 3.14 Hz, 1H)。LC-ELSD/MS 純度99%,C25 H41 O1 [M-H2 O+H]+ 之MS ESI計算值357.3,實驗值357.3。
9.10b 1 H NMR (400 MHz, CDCl3 ) δH 0.67-0.72 (m, 4H), 0.78-0.86 (m, 2H), 0.88-0.95 (m, 8H), 1.08-1.16 (m, 2H), 1.17-1.24 (m, 5H), 1.24-1.31 (m, 5H), 1.36-1.38 (m, 4H), 1.41-1.46 (m, 4H), 1.51 (br d,J = 3.76 Hz, 2H), 1.66-1.88 (m, 2H), 2.12 (s, 3H), 2.46 (d,J = 5.27 Hz, 1H)。LC-ELSD/MS 純度98%,C25 H41 O1 [M-H2 O+H]+ 之MS ESI計算值357.3,實驗值357.3。合成 9.11
在15℃下於N2 下向MePh3 PBr (9.38 g,26.5 mmol)於無水THF (30 mL)中之懸浮液中添加t-BuOK (2.97 g,26.5 mmol)。在60℃下攪拌30 min後,逐滴添加9.10 (1 g,2.66 mmol)於無水THF (20 mL)中之溶液。攪拌16 h後,使混合物冷卻,倒入冰水(150 mL)中,攪拌10 min且用EtOAc (2×100 mL)萃取。將合併之有機相用飽和鹽水(2×100 mL)洗滌,經無水Na2 SO4 乾燥,過濾且濃縮,藉由閃蒸塔(0~10% EtOAc/PE)純化殘餘物,得到呈油狀物之9.11 (1.4 g)。 1 H NMR (400 MHz, CDCl3 ) δH 0.70 (s, 3H), 0.72-0.80 (m, 3H), 0.81 (s, 4H), 0.89-0.95 (m, 5H), 1.03-1.21 (m, 8H), 1.38 (br d,J = 3.26 Hz, 6H), 1.41-1.69 (m, 10H), 1.73-1.90 (m, 3H), 4.60 (d,J = 2.01 Hz, 1H), 4.79 (s, 1H)。合成 9.12
在0℃下向9.11 (1.4 g,3.75 mmol)於DCM (10 mL)中之溶液中添加m-CPBA (1.29 g,7.50 mmol)。在0℃下攪拌1 h後,在20℃下藉由飽和NaHCO3 水溶液(100 mL)淬滅混合物。將DCM相分離且用飽和NaHCO3 /Na2 S2 O3 水溶液(1:1,2×100 mL)、鹽水(100 mL)洗滌,經Na2 SO4 乾燥,過濾且真空濃縮。藉由閃蒸塔(0~10% EtOAc/PE)純化殘餘物,得到呈固體之9.12 (700 mg,48.2%)。
1 H NMR (400 MHz, CDCl3 ) δH 0.71 (s, 4H), 0.73-0.81 (m, 4H), 0.83 (s, 1H), 0.90 (s, 4H), 0.93-0.96 (m, 1H), 1.10-1.16 (m, 2H), 1.21-1.23 (m, 5H), 1.26-1.31 (m, 3H), 1.38 (br d, J = 3.26 Hz, 5H), 1.41-1.48 (m, 3H), 1.48-1.58 (m, 4H), 1.70-1.77 (m, 1H), 2.60-2.75 (m, 2H), 3.96-4.08 (m, 1H), 4.12 (q, J = 7.03 Hz, 1H), 4.80-5.23 (m, 1H), 7.35-7.63 (m, 1H), 7.93-8.12 (m, 1H)。合成 9.13
9.12 (300 mg,0.771 mmol)於無水THF (3 ml)中之溶液中添加NaBH4 (87.3 mg,2.31 mmol)及三滴溴甲醇綠。逐滴添加BF3 . OEt2 (481 µL,0.8 M,0.385 mmol)之溶液直至顏色變化為止。在20℃下攪拌1 h後,用鹽水(35 ml,飽和)稀釋混合物且用EtOAc (3×30 ml)萃取。合併之有機層經Na2 SO4 乾燥,過濾且真空濃縮。藉由管柱層析(25-40% EtOAc/PE)純化殘餘物,得到呈固體之9.13 (180 mg)及9.13A (60 mg)。 1 H NMR (400 MHz, CDCl3 ) δH 0.71 (s, 4H), 0.78-0.83 (m, 7H), 0.87-0.95 (m, 6H), 1.07 (br dd,J = 11.67, 4.14 Hz, 1H), 1.10-1.16 (m, 2H), 1.16-1.28 (m, 10H), 1.38 (br d,J = 3.26 Hz, 6H), 1.44-1.50 (m, 3H), 1.76-1.89 (m, 4H), 1.92-2.03 (m, 1H), 3.37 (qd,J = 10.37, 7.03 Hz, 2H)。合成 9.14
在0℃下向9.13 (100 mg,0.255 mmol)於DCM (3 mL)中之溶液中添加PPh3 (133 mg,0.509 mmol)及NBS (29.9 mg,0.509 mmol)。在25℃下攪拌3 h後,將混合物倒入水(10 mL)中且用DCM (3×10 mL)萃取。將合併之有機相用鹽水(2×30 mL)洗滌,經無水Na2 SO4 乾燥,過濾且濃縮,得到呈油狀物之9.14 (50 mg)。 1 H NMR (400 MHz, CDCl3 ) δH 0.70 (s, 3H), 0.77 (s, 4H), 0.79-0.86 (m, 3H), 0.89-1.07 (m, 8H), 1.10-1.19 (m, 4H), 1.20-1.31 (m, 6H), 1.38 (br d,J = 3.26 Hz, 4H), 1.41-1.52 (m, 4H), 1.76-1.88 (m, 3H), 2.19 (q,J = 6.86 Hz, 1H), 3.20-3.35 (m, 2H)。合成 9 10
9.14 (50 mg,0.110 mmol)於DMF (5 mL)中之溶液中添加Cs2 CO3 (107 mg,0.330 mmol)及5-甲基-2H-1,2,3,4-四唑(18.4 mg,0.220 mmol)。在80℃下攪拌24 h後,將混合物添加至飽和NH4 Cl (20 mL)中且用EtOAc (3×20 mL)萃取。將合併之有機層用NH4 Cl (2×50 mL)、飽和鹽水(50 mL)洗滌,經無水Na2 SO4 乾燥,過濾且濃縮,得到區位異構體之混合物(50 mg,不純)。藉由閃蒸塔(0-50% EtOAc/PE)分離異構體,得到呈固體之9 (10.1 mg)及10 (3.6 mg)。
9 1 H NMR (400 MHz, CDCl3 ) δH 0.59 (td, J = 13.18, 3.51 Hz, 1H), 0.69 (s, 3H), 0.76-0.84 (m, 7H), 0.85-0.97 (m, 5H), 1.09-1.30 (m, 9H), 1.37 (br d, J = 3.26 Hz, 7H), 1.42-1.54 (m, 5H), 1.65 (br d, J = 10.04 Hz, 2H), 1.74-1.87 (m, 3H), 2.54 (s, 3H), 2.56-2.65 (m, 1H), 4.32 (qd, J = 12.92, 7.65 Hz, 2H)。LC-ELSD/MS 純度99%,C28 H49 N4 O [M+H]+ 之MS ESI計算值457.5,實驗值457.5。
10 1 H NMR (400 MHz, CDCl3 ) δ ppm 0.49-0.60 (m, 1H), 0.68 (s, 4H), 0.78 (s, 3H), 0.80-0.86 (m, 5H), 0.86-0.94 (m, 4H), 1.08-1.31 (m, 11H), 1.35-1.52 (m, 11H), 1.63-1.77 (m, 3H), 1.77-1.89 (m, 2H), 2.46-2.53 (m, 1H), 2.54 (s, 3H), 3.90-4.12 (m, 2H)。LC-ELSD/MS 純度99%,C28 H49 N4 O [M+H]+ 之MS ESI計算值457.4,實驗值457.4.實例 11 12 1-((R)-2-((1R,4R,4aS,4bR,6aR,8R,10aS,10bR,12aR)-8- 羥基 -4,8,12a- 三甲基十八氫䓛 -1- ) 丙基 )-1H- 吡唑 -4- 甲腈 (11) 1-((S)-2-((1R,4R,4aS,4bR,6aR,8R,10aS,10bR,12aR)-8- 羥基 -4,8,12a- 三甲基十八氫䓛 -1- ) 丙基 )-1H- 吡唑 -4- 甲腈 (12)
Figure 02_image217
合成 11.2
在25℃下於N2 下向t-BuOK (3.86 g,34.4 mmol)於THF (110 mL)中之溶液中添加11.1 (5.0 g,17.2 mmol)。在25℃下攪拌混合物10 min。隨後添加苯亞磺酸甲酯(5.37 g,34.4 mmol)。在30℃下攪拌混合物0.5 h。混合物藉由H2 O (200 mL)淬滅且用EtOAc (3×200 mL)萃取。將有機層分離,經Na2 SO4 乾燥,過濾且真空濃縮,得到呈油狀物之11.2 (8.70 g,粗物質)。 1 H NMR (400 MHz, CDCl3 ) δH 7.70-7.45 (m, 10H), 3.52-3.42 (m, 1H), 3.25 (t,J = 11.6 Hz, 1H), 2.43-2.29 (m, 1H), 1.86-1.75 (m, 7H), 1.64-1.58 (m, 3H), 1.42-1.34 (m, 8H), 0.93 (s, 3H)。合成 11.3
11.2 (8.70 g,20.9 mmol)於二甲苯(110 mL)中之混合物中逐份添加Na2 CO3 (33.1 g,313 mmol)。在130℃下於N2 下攪拌反應混合物12小時。將混合物過濾且濃縮。藉由矽膠層析(0-15% EtOAc/PE)純化殘餘物,得到呈固體之產物11.3 (3.70 g,61.4%)。 1 H NMR (400 MHz, CDCl3 ) δH 7.52 (d,J = 6.0 Hz, 1H), 6.10-5.93 (m, 1H), 2.41-2.30 (m, 1H), 1.90-1.67 (m, 7H), 1.62-1.48 (m, 4H), 1.45-1.37 (m, 5H), 1.35-1.30 (m, 2H), 1.28 (s, 3H), 1.26-1.23 (m, 1H), 1.07 (s, 3H)。合成 11.4
在0℃下向MeMgBr (17.0 mL,51.2 mmol,3 M)於THF (30 mL)中之溶液中添加CuI (7.31 g,38.4 mmol),且在0℃下攪拌1小時,隨後在0℃下添加含11.3 (3.70 g,12.8 mmol)之THF (40 mL)。在0℃下攪拌3小時後,將混合物倒入飽和NH4 Cl (200 mL)中且用EtOAc (3×150 mL)萃取。將合併之有機層用鹽水(2×100 mL)洗滌,經無水Na2 SO4 乾燥,過濾且濃縮。藉由閃蒸塔(0%~70% EtOAc/PE)純化殘餘物,得到11.4 (3.40 g,87.4%)。 1 H NMR (400 MHz, CDCl3 ) δH 2.54-2.36 (m, 2H), 2.30-2.18 (m, 1H), 1.93-1.79 (m, 3H), 1.77-1.61 (m, 4H), 1.55-1.46 (m, 3H), 1.44-1.35 (m, 5H), 1.27 (s, 4H), 1.10 (d,J = 7.3 Hz, 3H), 1.03 (s, 3H), 0.93-0.80 (m, 4H)。合成 11.5
在-70℃下將LDA (27.7 mL,55.5 mmol)(2 M於THF中)添加至11.4 (3.4 g,11.1 mmol)及重氮乙酸乙酯(7.03 g,55.5 mmol,90%)於THF (70 mL)中之攪拌溶液中。在-70℃下攪拌混合物2小時。隨後添加含乙酸(3.17 mL,55.5 mmol)之THF (30 mL),且隨後使混合物升溫至20℃,保持16小時。添加水(300 mL)。用EtOAc (3×100 mL)萃取水相。將合併之有機層用鹽水(100 mL)洗滌,經無水Na2 SO4 乾燥,過濾且濃縮,得到11.5 (4.64 g,粗物質)。 1 H NMR (400 MHz, CDCl3 ) δH 7.79 (d,J = 8.1 Hz, 2H), 7.35 (d,J = 7.9 Hz, 2H), 4.00-3.85 (m 2H), 2.46 (s, 3H), 1.91-1.59 (m, 7H), 1.50-1.29 (m, 9H), 1.26 (s, 5H), 1.24-0.87 (m, 14H), 0.83 (t,J = 6.7 Hz, 3H), 0.52 (s, 3H)。合成 11.6
在20℃下向11.5 (6.64 g,粗物質)於DME (100 mL)中之溶液中一次性添加Rh2 (OAc)4 (121 mg,0.275 mmol)。在20℃下攪拌混合物16小時。用H2 O (200 mL)處理混合物。用EtOAc (3×150 mL)萃取混合物。將合併之有機相用鹽水(2×100 mL)洗滌,經無水Na2 SO4 乾燥,過濾且濃縮,得到211.6 (4.29 g,粗物質)。 1 H NMR (400 MHz, CDCl3 ) δH 4.23-4.19 (m, 2H), 2.30-2.16 (m, 2H), 1.93-1.64 (m, 8H), 1.62-1.51 (m, 3H), 1.48-1.36 (m, 9H), 1.35-1.28 (m, 11H), 1.23 (s, 3H), 1.08 (d,J = 7.3 Hz, 3H), 1.04-0.94 (m, 2H), 0.84 (d,J = 7.3 Hz, 2H)。合成 11.7
11.6 (4.29 g,粗物質)於MeOH (50 mL)中之混合物中添加H2 O (130 mL)及KOH (3.66 g,65.3 mmol)。在60℃下攪拌反應混合物2小時,得到混合物。濃縮反應混合物。隨後添加H2 O (200 mL)。用EtOAc (3×150 mL)萃取混合物。將合併之有機相用飽和鹽水(2×100 mL)洗滌,經無水Na2 SO4 乾燥,過濾且濃縮。藉由矽膠層析(0-60% EtOAc/PE)純化殘餘物,得到11.7 (2.0 g,57.6%)。 1 H NMR (400 MHz, CDCl3 ) δH 2.85-2.72 (m, 1H), 2.22-2.10 (m, 2H), 1.90-1.82 (m, 3H), 1.80-1.70 (m, 4H), 1.68-1.53 (m, 3H), 1.51-1.27 (m, 10H), 1.26 (s, 3H), 1.16 (s, 3H), 1.06 (d,J = 7.2 Hz, 3H), 1.03-0.95 (m, 1H)合成 11.8
在20℃下於N2 下向EtPPh3 Br (7.68 g,20.7 mmol)於THF (50 mL)中之混合物中添加t-BuOK (2.32 g,20.7 mmol)。在60℃下攪拌所得混合物30 min。在低於60℃下逐份添加含11.7 (1.1 g,不純)之THF (20 mL)。在60℃下攪拌反應混合物16小時。在15℃下用10% NH4 Cl水溶液(20 mL)淬滅反應混合物。分離THF層。用EtOAc (3×20 mL)萃取水溶液。將合併之有機相用鹽水(2×20 mL)洗滌,過濾,真空濃縮。藉由閃蒸塔(0~5%乙酸乙酯/PE)純化殘餘物,得到呈油狀物之11.8 (1 g,87.7%)。 1 H NMR (400 MHz, CDCl3 ) δH 5.34-5.01 (m, 1H), 2.41 (d,J = 14.1 Hz, 1H), 2.34-1.96 (m, 3H), 1.94-1.85 (m, 1H), 1.82-1.69 (m, 4H), 1.67-1.57 (m, 5H), 1.45-1.30 (m, 8H), 1.26 (s, 6H), 1.23-1.04 (m, 4H), 1.01 (s, 3H), 0.95-0.84 (m, 6H)。合成 11.9
11.8 (2.0 g,6.05 mmol)於THF (30 mL)中之溶液中添加BH3 . Me2 S (2.42 mL,24.2 mmol,10 M),在25℃下攪拌16小時。在15℃下向所得混合物中添加乙醇(6.05 mL,60.5 mmol,10 M),接著在0℃下添加NaOH水溶液(12.1 mL,5.0 M,60.5 mmol)。在0℃下逐滴添加過氧化氫(6.05 mL,10 M,60.5 mmol)。在70℃下攪拌反應混合物1小時。使混合物冷卻至15℃且添加Na2 S2 O3 (100 mL,飽和水溶液)。用EtOAc (100 mL×3)萃取水溶液。將合併之有機層用鹽水(2×50 mL)洗滌,經Na2 SO4 乾燥,過濾且真空濃縮。藉由閃蒸塔(0~50% EtOAc/PE)純化殘餘物,得到11.9 (1.8 g,85.7%)。 1 H NMR (400 MHz, CDCl3 ) δH 4.17-4.08 (m, 1H), 2.98 (s, 1H), 2.03-1.74 (m, 5H), 1.72-1.32 (m, 14H), 1.31-1.23 (m, 8H), 1.20-1.11 (m, 3H), 1.09-0.92 (m, 5H), 0.90-0.74 (m, 4H)。合成 11.10
在25℃下向11.9 (1.75 g,5.02 mmol)於DCM (40 mL)中之溶液中添加戴斯-馬丁(4.24 g,10.0 mmol)。在25℃下攪拌反應混合物20 min。在10℃下藉由飽和NaHCO3 水溶液(30 mL)淬滅混合物。將DCM相分離且用飽和NaHCO3 /Na2 S2 O3 水溶液(1:1,3×50 mL)、鹽水(2×20 mL)洗滌,經Na2 SO4 乾燥,過濾且真空濃縮。藉由閃蒸塔(0~60%乙酸乙酯/PE)純化殘餘物,得到呈油狀物之11.10 (1.1 g,63.5%)。 1 H NMR (400 MHz, CDCl3 ) δH 2.51-2.44 (m, 1H), 2.26 (dd,J = 2.9, 12.7 Hz, 1H), 2.16-2.11 (m, 3H), 2.04-1.73 (m, 6H), 1.70-1.46 (m, 9H), 1.44-1.29 (m, 7H), 1.26-1.22 (m, 3H), 1.20-1.02 (m, 3H), 1.00 (d,J = 4.5 Hz, 3H), 0.83 (dd,J = 3.1, 7.4 Hz, 3H)。合成 11.11
在0℃下向11.10 (1.1 g,3.17 mmol)於MeOH (10 mL)中之溶液中添加MeONa (3.42 g,63.4 mmol)且在80℃下攪拌反應物16小時。隨後向殘餘物中添加飽和NH4 Cl (100 mL)。用EtOAc (2×100 mL)萃取水相。將合併之有機相用飽和鹽水(100 mL)洗滌,經無水Na2 SO4 乾燥,過濾且濃縮,得到呈固體之11.11 (1.0 g,91.7%)。 1 H NMR (400 MHz, CDCl3 ) δH 2.26 (dd,J = 3.0, 12.8 Hz, 1H), 2.15 (s, 3H), 2.04-1.97 (m, 1H), 1.90-1.82 (m, 2H), 1.81-1.75 (m, 2H), 1.71-1.57 (m, 4H), 1.50-1.30 (m, 10H), 1.27 (s, 6H), 1.09-1.00 (m, 2H), 0.99 (s, 3H), 0.97-0.92 (m, 1H), 0.83 (d,J = 7.5 Hz, 3H)。LC-ELSD/MS 純度:100%,C23 H38 O2 [M-H2 O+H]+ 之MS ESI計算值329.2,C23 H38 O2 [M-H2 O+H]+ 實驗值329.3。合成 11.12
在20℃下於N2 下向MePPh3 Br (7.36 g,20.7 mmol)於THF (80 mL)中之混合物中添加t-BuOK (2.32 g,20.7 mmol)。在60℃下攪拌所得混合物30 min。在低於60℃下逐份添加含11.11 (900 mg,2.59 mmol)之THF (10 mL)。在60℃下攪拌反應混合物16小時。在15℃下用10% NH4 Cl水溶液(200 mL)淬滅反應混合物。分離THF層。用EtOAc (3×100 mL)萃取水層。將合併之有機相用鹽水(2×50 mL)洗滌,過濾,真空濃縮。藉由閃蒸塔(0~20%乙酸乙酯/PE)純化殘餘物,得到呈油狀物之11.12 (770 mg,86.3%)。 1 H NMR (400 MHz, CDCl3 ) δH 4.80 (s, 1H), 4.62 (d,J = 2.0 Hz, 1H), 2.01-1.59 (m, 12H), 1.55-1.46 (m, 3H), 1.43-1.28 (m, 7H), 1.26 (s, 5H), 1.22-1.15 (m, 1H), 1.08-0.92 (m, 4H), 0.90 (s, 3H), 0.82 (d,J = 7.5 Hz, 3H)。合成 11.13
在25℃下向11.12 (470 mg,1.36 mmol)於THF (15 mL)中之溶液中添加BH3 . Me2 S (2.72 mL,3 M,8.16 mmol)。在25℃下攪拌16小時後,在15℃下向所得混合物中添加乙醇(1.87 mL),接著在0℃下添加NaOH水溶液(8.15 mL,5.0 M,40.8 mmol)。在0℃下逐滴添加過氧化氫(4.07 mL,10 M,40.8 mmol)。在70℃下攪拌1小時後,將混合物冷卻至15℃且添加Na2 S2 O3 (100 mL,飽和水溶液)。用EtOAc (3×150 mL)萃取水層。將合併之有機層用飽和鹽水(2×50 mL)洗滌,經無水Na2 SO4 乾燥,過濾且濃縮。藉由閃蒸塔(0-60% EtOAc/PE)純化殘餘物,得到呈固體之11.13 (530 mg,不純)。 1 H NMR (400 MHz, CDCl3 ) δH 3.79 (d,J = 9.8 Hz, 1H), 3.37-3.24 (m, 1H), 2.02-1.75 (m, 7H), 1.70-1.59 (m, 3H), 1.54-1.31 (m, 12H), 1.21-1.10 (m, 3H), 1.02 (d,J = 7.0 Hz, 3H), 0.99-0.93 (m, 5H), 0.90 (s, 3H), 0.78 (d,J = 7.4 Hz, 3H)。合成 11.14
11.13 (230 mg,0.6343 mmol)於DCM (3 mL)中之溶液中添加N-Me-Im (207 mg,2.53 mmol)、TEA (64.1 mg,0.6343 mmol)及TsCl (181 mg,0.9514 mmol)。在20℃下攪拌20 min後,添加水(10 mL)。將混合物用HCl (2×20 mL)、NaHCO3 (2×20 mL)及鹽水(2×20 mL)洗滌,經Na2 SO4 乾燥,過濾,濃縮,得到呈固體之11.4 (270 mg,粗物質)。 1 H NMR (400 MHz, CDCl3 ) δH 7.78 (d,J = 8.3 Hz, 2H), 7.34 (d,J = 8.0 Hz, 2H), 4.18 (dd,J = 3.6, 9.4 Hz, 1H), 3.73 (s, 1H), 3.68 (t,J = 9.6 Hz, 1H), 2.45 (s, 3H), 2.15-1.84 (m, 2H), 1.81-1.74 (m, 2H), 1.69-1.47 (m, 11H), 1.43-1.31 (m, 5H), 1.26 (s, 6H), 1.18-1.04 (m, 2H), 0.94 (d,J = 6.8 Hz, 4H), 0.91-0.82 (m, 3H), 0.78-0.70 (m, 5H)。合成 11 12
11.2 (270 mg,0.5224 mmol)於DMF (5 mL)中之溶液中添加4-氰基-吡唑(58.3 mg,0.6268 mmol)、KI (86.7 mg,0.5224 mmol)及Cs2 CO3 (508 mg,1.56 mmol)。在130℃下攪拌16小時後,將混合物用水(5 mL)洗滌且用EtOAc (50 mL×3)萃取。將合併之有機層用鹽水(30 mL×2)洗滌,經Na2 SO4 乾燥,過濾,真空濃縮。藉由管柱(0%-70% EtOAc/PE)純化殘餘物,得到12 (92 mg,40.3%)及11 (20 mg)。藉由SFC (管柱:DAICEL CHIRALCEL OD-H (250mm×30mm,5um);移動相:A:CO2 B:0.1% NH3 H2 O ETOH;梯度:自40%至40%之B,流動速率(ml/min):70)進一步純化化合物11 ,得到11 (2 mg,0.9%)。
11 1 H NMR (400 MHz, CDCl3 ) δH 7.81 (s, 1H), 7.75 (s, 1H), 4.01-3.83 (m, 2H), 2.53-2.36 (m, 1H), 2.06-1.93 (m, 1H), 1.89-1.82 (m, 1H), 1.79-1.71 (m, 2H), 1.70-1.59 (m, 4H), 1.50-1.31 (m, 7H), 1.25 (s, 6H), 1.22-1.07 (m, 3H), 1.04-0.91 (m, 2H), 0.87 (s, 4H), 0.80 (dd,J = 7.3, 11.0 Hz, 7H), 0.57-0.46 (m, 1H)。LC-ELSD/MS 純度:100%,C28 H43 N3 O [M-H2 O+H]+ 之MS ESI計算值420.3,C28 H43 N3 O [M-H2 O+H]+ 實驗值420.3。
12 1 H NMR (400 MHz, CDCl3 ) δH 7.80 (s, 1H), 7.74 (s, 1H), 4.37 (dd,J = 3.0, 13.3 Hz, 1H), 3.94-3.46 (m, 1H), 2.54-2.33 (m, 1H), 2.12-1.98 (m, 1H), 1.95-1.84 (m, 2H), 1.82-1.74 (m, 2H), 1.72-1.35 (m, 15H), 1.27 (s, 4H), 1.22-1.14 (m, 1H), 1.10-1.05 (m, 1H), 1.03 (s, 3H), 1.01-0.96 (m, 3H), 0.81 (dd,J = 7.4, 8.4 Hz, 6H)。LC-ELSD/MS 純度:100%,C28 H43 N3 O [M-H2 O+H]+ 之MS ESI計算值420.3,C28 H43 N3 O [M-H2 O+H]+ 實驗值420.3。實例 17 18 1-((R)-2-((1R,3aS,3bS,8S,10aR,10bS,12aS)-8- 羥基 -8,10a,12a- 三甲基 -1,2,3,3a,3b,4,6,7,8,9,10,10a,10b,11,12,12a- 十六氫環庚并 [a] 環戊并 [f] -1- ) 丙基 )-1H- 吡唑 -4- 甲腈 (17) 1-((S)-2-((1R,3aS,3bS,8S,10aR,10bS,12aS)-8- 羥基 -8,10a,12a- 三甲基 -1,2,3,3a,3b,4,6,7,8,9,10,10a,10b,11,12,12a- 十六氫環庚并 [a] 環戊并 [f] -1- ) 丙基 )-1H- 吡唑 -4- 甲腈 (18)
Figure 02_image219
合成 17.2
17.1 (50.0 g,157 mmol)於甲苯(500 mL)中之溶液中添加吡啶基.HCl (3.61 g,31.4 mmol)及乙烷-1,2-二醇(48.7 g,785 mmol)。在135℃下攪拌混合物48小時以藉由迪安-斯塔克分水器(Dean-Stark trap)移除水。真空濃縮混合物。自EtOAc (150 mL)濕磨殘餘物,得到產物17.2 (35.0 g,62%)。 1 H NMR (400 MHz, CDCl3 ) δH 5.35 (d,J = 5.2 Hz, 1H), 4.03-3.83 (m, 4H), 3.58-3.47 (m, 1H), 2.34-2.17 (m, 2H), 2.10-1.92 (m, 2H), 1.88-1.61 (m, 6H), 1.53-1.43 (m, 5H), 1.30 (s, 3H), 1.23-1.06 (m, 3H), 1.01 (s, 3H), 0.96-0.84 (m, 3H), 0.78 (s, 3H)。合成 17.3
17.2 (10.0 g,27.7 mmol)於DCM (200 mL)中之溶液中添加戴斯-馬丁(35.2 g,83.1 mmol)。在20℃下攪拌反應混合物1小時。將反應混合物在0℃下用飽和NaHCO3 (500 mL)及飽和Na2 S2 O3 (200 mL)淬滅且攪拌20 min。用DCM (2×200 mL)萃取混合物。將合併之有機相用飽和NaHCO3 水溶液(2×200 mL)及飽和鹽水(200 mL)洗滌,經無水Na2 SO4 乾燥,過濾且濃縮,得到粗產物17.3 (11.0 g)。 1 H NMR (400 MHz, CDCl3 ) δH 5.40-5.30 (m, 1H), 4.02-3.87 (m, 4H), 3.28 (d, J = 16.4 Hz, 1H), 2.82 (dd, J = 2.0, 16.4 Hz, 1H), 2.53-2.42 (m, 1H), 2.34-2.26 (m, 1H), 2.13-1.99 (m, 3H), 1.85-1.68 (m, 4H), 1.55-1.42 (m, 4H), 1.31-1.24 (m, 6H), 1.19 (s, 3H), 1.08-1.00 (m, 2H), 0.81 (s, 3H)。合成 17.4a 17.4b
在-70℃下將低溫(-70℃) LDA溶液(139 mL,1.0 M,139 mmol,新近製備)添加至17.3 (10.0 g,27.8 mmol)及重氮乙酸乙酯(15.8 g,139 mmol)於THF (160 mL)中之攪拌溶液中。在-70℃下攪拌混合物2 h。隨後添加含乙酸(8.34 g,139 mmol)之THF (40 mL),隨後使混合物升溫至20℃且攪拌16小時。添加水(300 mL)及PE (200 mL),分離有機相且用EtOAc (150 mL)萃取水相。將合併之有機層用飽和鹽水(200 mL)洗滌,經無水Na2 SO4 乾燥,過濾且濃縮,得到粗產物(13 g),其直接用於下一步驟中。向粗產物(12 g,25.3 mmol)於DME (100 mL)中之溶液中添加Rh2 (OAc)4 (335 mg,0.76 mmol)。在25℃下攪拌反應混合物16小時。濃縮反應混合物。藉由矽膠層析(0-20% EtOAc/PE)純化殘餘物,得到混合物產物17.4a17.4b (6.80 g)。 1 H NMR (400 MHz, CDCl3 ) δH 12.8-12.6 (m, 0.2H), 5.69-5.44 (m, 1H), 4.29-4.10 (m, 2H), 4.04-3.82 (m, 4H), 3.44-3.17 (m, 0.8H), 2.99-2.65 (m, 1H), 2.48-1.96 (m, 4H), 1.85-1.61 (m, 6H), 1.55-1.40 (m, 3H), 1.34-1.14 (m, 12H), 1.02-0.96 (m, 3H), 0.79 (s, 3H)。合成 17.5a 17.5b
17.4a17.4b (6.80 g,15.2 mmol)於MeOH (150 mL)中之混合物中添加H2 O (50 mL)及NaOH (6.08 g,152 mmol)。在60℃下攪拌反應混合物16小時。濃縮反應混合物。隨後添加H2 O (150 mL)且用EtOAc (3×150 mL)萃取所得混合物。將合併之有機相用飽和鹽水(150 mL)洗滌,經無水Na2 SO4 乾燥,過濾且濃縮。藉由矽膠層析(0-2% EtOAc/DCM)純化殘餘物,得到產物17.5a (1.5 g,26%)及產物17.5b (900 mg,16%)。
17.5a 1 H NMR (400 MHz, CDCl3 ) δH 5.57 (d,J = 4.4 Hz, 1H), 4.04-3.82 (m, 4H), 2.67-2.56 (m, 1H), 2.49-2.25 (m, 4H), 2.20-1.97 (m, 3H), 1.84-1.59 (m, 7H), 1.56-1.37 (m, 3H), 1.30 (s, 3H), 1.26-1.03 (m, 4H), 1.00 (s, 3H), 0.79 (s, 3H)。
17.5b 1 H NMR (400 MHz, CDCl3 ) δH 5.56 (d,J = 4.4 Hz, 1H), 4.05-3.83 (m, 4H), 3.25 (d,J = 14.0 Hz, 1H), 2.82 (d,J = 14.4 Hz, 1H), 2.65-2.53 (m, 1H), 2.24-2.01 (m, 3H), 1.89-1.60 (m, 7H), 1.57-1.39 (m, 4H), 1.30 (s, 3H), 1.28-1.02 (m, 5H), 0.99 (s, 3H), 0.79 (s, 3H)。合成 17.6a 17.6b
在0℃下於氮氣下向BHT (10.6 g,48.3 mmol)於甲苯(100 mL)中之溶液中逐滴添加三甲基鋁(2 M於甲苯中,12.0 mL,24.1 mmol)。在25℃下攪拌混合物1 h且不經進一步純化即直接用作MAD溶液。在-70℃下向MAD溶液中逐滴添加17.5a (3.0 g,8.0 mmol)於無水DCM (20 mL)中之溶液。在-70℃下於N2 下攪拌1 h後,在-70℃下逐滴添加MeMgBr (8.03 mL,24.1 mmol,3 M於乙醚中)。在-70℃下再攪拌所得溶液2 h。在低於10℃下將反應混合物倒入飽和檸檬酸水溶液(100 mL)中且用EtOAc (2×30 mL)萃取。合併之有機層經無水Na2 SO4 乾燥,過濾且真空濃縮,得到粗產物。與另一批次(來自300 mg17.5a )一起純化粗產物。在20℃下自PE (20 mL)再結晶殘餘物,得到17.6a17.6b (3.3 g),其直接用於下一步驟。合成 17.7a 17.7b
17.6a17.6b (3.30 g,8.5 mmol)於THF (50 mL)中之溶液中添加12 M HCl (3 mL,36.0 mmol)。在20℃下攪拌反應混合物16小時。將反應混合物用H2 O (50 mL)稀釋且用固體Na2 CO3 (20 g)調節至pH = 9。用EtOAc (3×30 mL)萃取產物。合併之有機層經無水Na2 SO4 乾燥,過濾且濃縮,得到粗產物。藉由閃蒸塔(20~100% EtOAc/PE)純化粗產物,得到17.7a (600 mg)及17.7b (1.0 g)。
17.7a 1 H NMR (400 MHz, CDCl3 ) δH 5.40 (d,J = 3.6 Hz, 1H), 2.53 (t,J = 8.8 Hz, 1H), 2.28-2.17 (m, 2H), 2.12 (s, 3H), 2.10-2.01 (m, 2H), 1.92-1.50 (m, 8H), 1.49-1.32 (m, 6H), 1.30-1.19 (m, 7H), 0.91 (s, 3H), 0.63 (s, 3H)。
17.7b 1 H NMR (400 MHz, CDCl3 ) δH 5.45 (d,J = 4.0 Hz, 1H), 2.54 (t,J = 8.8 Hz, 1H), 2.22-1.85 (m, 9H), 1.78-1.60 (m, 4H), 1.55-1.35 (m, 7H), 1.32-1.16 (m, 8H), 0.88 (s, 3H), 0.63 (s, 3H)。合成 17.8
在25℃下於N2 下向MePPh3 Br (7.75 g,21.7 mol)於THF (30 mL)中之混合物中添加t-BuOK (2.43 g,21.7 mol)。在50℃下攪拌所得混合物30 min。在低於50℃下逐份添加化合物17.7a (2.5 g,7.25 mol)。在60℃下攪拌16小時後,在25℃下用10% NH4 Cl水溶液(50 mL)淬滅反應混合物。分離有機層。用EtOAc (50 mL×2)萃取水層。真空濃縮合併之有機相,得到產物,其藉由矽膠層析(0-50% EtOAc/PE)純化,得到17.8 (2.5 g,100%)。 1 H NMR (400 MHz, CDCl3 ) δ 5.50-5.41 (m, 1H), 4.85 (s, 1H), 4.71 (s, 1H), 2.10-1.94 (m, 3H), 1.93-1.77 (m, 4H), 1.76 (s, 3H), 1.75-1.64 (m, 3H), 1.63-1.56 (m, 2H), 1.55-1.31 (m, 6H), 1.31-1.26 (m, 2H), 1.25 (s, 3H), 1.24-1.05 (m, 5H), 0.89 (s, 3H), 0.59 (s, 1H)。合成 17.9
在20℃下向17.8 (300 mg,0.8757 mmol)於THF (5 mL)中之溶液中添加9-BBN二聚體(639 mg,2.62 mmol)。在20℃下攪拌混合物1小時。在0℃下向所得混合物中添加乙醇(403 mg,8.75 mmol)。隨後在0℃下添加NaOH水溶液(1.75 mL,5 M,8.75 mmol),接著逐滴添加H2 O2 (0.875 mL,10 M,8.75 mmol)。在80℃下攪拌1小時後,將所得混合物倒入飽和Na2 S2 O3 (50 mL)且攪拌30 min。用EtOAc (100 mL)萃取混合物。將合併之有機相用飽和鹽水(2×50 mL)洗滌,經無水Na2 SO4 乾燥。真空濃縮合併之有機相,得到17.9 (400 mg,粗物質)。 1 H NMR (400 MHz, CDCl3 ) δ 5.45 (d,J =4.0 Hz, 1H), 3.89-3.85 (m, 1H), 3.64 (dd,J =3.2, 10.4 Hz, 1H), 3.37 (dd,J =6.8, 10.4 Hz, 1H), 2.06-1.93 (m, 3H), 1.90-1.78 (m, 5H), 1.73-1.66 (m, 4H), 1.53-1.50 (m, 5H), 1.43-1.33 (m, 4H), 1.24 (s, 3H), 1.20-1.09 (m, 3H), 1.05 (d,J =6.8 Hz, 3H), 0.88 (s, 3H), 0.71 (s, 3H)。合成 17.10
17.9 (300 mg,0.8319 mmol)於DCM (5 mL)中之溶液中添加N-Me-Im (120 mg,1.24 mmol)、TEA (167 mg,1.66 mmol)及TsCl (236 mg,1.24 mmol)。在20℃下攪拌2 h後,用水(5 mL)洗滌混合物。將有機層分離,經Na2 SO4 乾燥,過濾,且真空濃縮,得到產物,藉由矽膠層析(0-50% EtOAc/PE)純化,得到17.10 (400 mg,93.4%)。 1 H NMR (400 MHz, CDCl3 ) δ 7.79 (d,J =8.0 Hz, 3H), 7.34 (d,J =8.0 Hz, 3H), 5.44 (d,J =3.6 Hz, 1H), 3.98 (dd,J =3.2, 9.2 Hz, 1H), 3.78 (dd,J =6.8, 9.2 Hz, 1H), 2.45 (s, 3H), 1.99-1.78 (m, 6H), 1.76-1.60 (m, 6H), 1.50-1.32 (m, 7H), 1.24 (s, 3H), 1.21-1.15 (m, 3H), 0.98 (d,J =6.6 Hz, 3H), 0.87 (s, 3H), 0.67-0.58 (m, 3H)。合成 17 18
17.11 (400 mg,0.78 mmol)於DMF (5 mL)中之溶液中添加1H-吡唑-4-甲腈(86.7 mg,0.93 mmol)、KI (128 mg,0.78 mmol)及Cs2 CO3 (759 mg,2.33 mmol)。在120℃下攪拌16小時後,將混合物用水(5 mL)洗滌且用EtOAc (50 mL×3)萃取。將合併之有機層用鹽水(30 mL×2)洗滌,經Na2 SO4 乾燥,過濾,且真空濃縮。藉由矽膠層析(0-60% EtOAc/PE)純化殘餘物,得到1817 (220 mg,65%),藉由SFC (管柱:DAICEL CHIRALPAK AD(250mm×30mm,10μm);條件:0.1% NH3 H2 O EtOH;開始B:55%;結束B:55%;梯度時間(min):n/a;100% B保持時間(min):n/a;流動速率(ml/min):80)純化,得到18 (135.5 mg,61.6%)及17 (24.1 mg,11%)。
18 1 H NMR (400 MHz, CDCl3 ) δ 7.79 (s, 1H), 7.76 (s, 1H), 5.45 (d,J =3.6 Hz, 1H), 4.26 (dd,J =3.6, 13.2 Hz, 1H), 3.74 (dd,J =9.6, 13.6 Hz, 1H), 2.10-1.83 (m, 7H), 1.76-1.62 (m, 2H), 1.59-1.56 (m, 2H), 1.55-1.50 (m, 2H), 1.49-1.32 (m, 5H), 1.30-1.26 (m, 1H), 1.30-1.25 (m, 1H), 1.24 (s, 3H), 1.23-1.02 (m, 6H), 0.88 (s, 3H), 0.82 (d,J =6.8 Hz, 3H), 0.74 (s, 1H)。LCMS 純度 ≥99%,C28 H40 N3 [M-H2 O+H]+ 之MS ESI計算值418.3,實驗值418.3。
17 1 H NMR (400 MHz, CDCl3 ) δ 7.80 (s, 1H), 7.76 (s, 1H), 5.46 (d,J =3.6 Hz, 1H), 4.50 (dd, J=4.4, 13.6 Hz, 1H), 3.67 (dd, J=10.8, 13.6 Hz, 1H), 2.19-2.07 (m, 1H), 2.07-2.01 (m, 1H), 2.00-1.95 (m, 1H), 1.94-1.81 (m, 4H), 1.76-1.55 (m, 5H), 1.52-1.34 (m, 6H), 1.25 (s, 3H), 1.24-1.04 (m, 6H), 0.89 (s, 3H), 0.82 (s, 3H), 0.69 (d,J =6.5 Hz, 3H)。LCMS 純度≥99%,C28 H40 N3 [M-H2 O+H]+ 之MS ESI計算值418.3,實驗值418.3。實例 19 20 1-((R)-2-((1R,3aS,3bR,5aS,8S,10aS,10bS,12aS)-8- 羥基 -8,10a,12a- 三甲基十八氫環庚并 [a] 環戊并 [f] -1- ) 丙基 )-1H- 吡唑 -4- 甲腈 (19) 1-((S)-2-((1R,3aS,3bR,5aS,8S,10aS,10bS,12aS)-8- 羥基 -8,10a,12a- 三甲基十八氫環庚并 [a] 環戊并 [f] -1- ) 丙基 )-1H- 吡唑 -4- 甲腈 (20)
Figure 02_image221
合成 19.2
於N2 下向19.1 (根據WO2018/13613, 2018, A1製備,13 g,41.3 mmol)於THF (400 mL)中之溶液中添加重氮乙酸乙酯(23.5 g,206 mmol),接著在-70℃下添加LDA (206 mmol)。在-70℃下攪拌4 h後,在-70℃下添加乙酸(16.4 g,206 mmol)於THF (100 mL)中之溶液以淬滅反應物。隨後使混合物升溫至25℃,攪拌12 h且用水(200 mL)處理。用二乙醚(2×300 mL)萃取水溶液。將合併之有機層用鹽水(300 mL)洗滌,經Na2 SO4 乾燥,且濃縮,得到19.2 (17 g,粗物質)。 1 H NMR (400 MHz, CDCl3 ) δH 4.88-4.79 (m, 1H), 4.75-4.67 (m, 1H), 4.37-4.19 (m, 4H), 3.52-3.28 (m, 1H), 2.01-1.82 (m, 3H), 1.75 (s, 11H), 1.47-1.31 (m, 7H), 0.99-0.63 (m, 7H), 0.55 (s, 3H)。合成 19.3 19.3a
在25℃下向19.2 (17 g,41.0 mmol)於DME (50 mL)中之溶液中添加Rh2 (OAc)4 (271 mg,0.615 mmol)。在40℃下攪拌反應混合物2小時。用乙酸乙酯(3×20 mL)萃取反應混合物。將合併之有機相用水(30 mL)、鹽水(30 mL)洗滌,經Na2 SO4 乾燥,過濾且真空濃縮,得到19.319.3a (16 g,粗物質)。合成 19.4 19.4a
19.319.3a (16 g,5.54 mmol)於MeOH/THF/H2 O (200 mL/100 mL/50 mL)中之混合物中添加NaOH (15.9 g,399 mmol)。在70℃下攪拌反應混合物12小時。用乙酸乙酯(4×500 mL)萃取反應混合物。將合併之有機相用水(500 mL)、鹽水(200 mL)洗滌,經Na2 SO4 乾燥,過濾且真空濃縮,得到粗產物,藉由閃蒸塔(0~10% EtOAc/PE)純化,得到19.419.4a (13 g,粗物質)。藉由SFC (管柱:DAICEL CHIRALPAK AD (250 mm×50 mm,10 um);條件:0.1% NH3 H2 O ETOH;開始B 30% 結束B 30%;流動速率(ml/min):200)純化19.419.4a 之混合物,得到19.4 (3.3 g)及19.4a (3.0 g)。
19.4 1 H NMR (400 MHz, CDCl3 ) δH 4.84 (s, 1H), 4.70 (s, 1H), 2.63-2.39 (m, 3H), 2.35-2.26 (m, 1H), 2.06-1.95 (m, 2H), 1.75 (s, 10H), 1.41-1.10 (m, 10H), 0.98-0.86 (m, 1H), 0.81 (s, 4H), 0.56 (s, 3H)。LC-ELSD/MS 純度99%,C23 H37 O [M+H]+ 之MS ESI計算值329.3,實驗值329.3,C23 H35 [M-H2 O+H]+ 之計算值311.3,實驗值311.3。
19.4a 1 H NMR (400 MHz, CDCl3 ) δH 4.84 (s, 1H), 4.70 (s, 1H), 2.81 (dd, J = 11.2, 15.2 Hz, 1H), 2.53-2.30 (m, 2H), 2.12-1.90 (m, 3H), 1.89-1.81 (m, 1H), 1.75 (s, 10H), 1.49-1.00 (m, 9H), 0.88 (s, 4H), 0.82-0.73 (m, 1H), 0.56 (s, 3H)。LC-ELSD/MS 純度99%,C23 H37 O [M+H]+ 之MS ESI計算值329.3,實驗值329.3,C23 H35 [M-H2 O+H]+ 計算值311.3,實驗值311.3。合成 19.5 19.5a
在0℃下向2,6-二第三丁基-4-甲基苯酚(12.8 g,58.4 mmol)於甲苯(40 mL)中之溶液中逐滴添加AlMe3 (14.6 mL,29.2 mmol,2 M於甲苯中)。在25℃下攪拌混合物30 min且用作MAD溶液。在-70℃下向19.4 (3.2 g,9.74 mmol)於無水DCM (20 mL)中之溶液中逐滴添加MAD (29.2 mmol)溶液。在-70℃下攪拌1 h後,在-70℃下逐滴添加MeMgBr (9.73 mL,29.2 mmol,3 M於乙醚中)且在-70℃下攪拌1 h。在低於10℃下將反應混合物倒入飽和檸檬酸水溶液(15 mL)中。用EtOAc (3×100 mL)萃取水溶液。將合併之有機層用鹽水(200 mL)洗滌,用Na2 SO4 乾燥,且減壓蒸發,得到粗產物。藉由閃蒸塔(10~30% EtOAc/PE)純化粗產物,得到19.4 (1.1 g)及19.519.5a (2.0 g)。 1 H NMR (400 MHz, CDCl3 ) δH 4.90-4.78 (m, 1H), 4.74-4.65 (m, 1H), 2.07-1.96 (m, 1H), 1.75 (s, 13H), 1.46-1.24 (m, 5H), 1.20 (s, 11H), 0.82-0.79 (m, 1H), 0.75 (s, 3H), 0.55 (s, 3H)。合成 19.6 19.6a
在25℃下向19.519.5a (400 mg,1.16 mmol)於THF (10 mL)中之溶液中添加BH3 Me2 S (0.348 mL,10 M,3.48 mmol)。在25℃下攪拌16小時後,在25℃下添加EtOH (0.811 mL,13.9 mmol),接著在0℃下添加NaOH (2.78 mL,5.0 M,13.9 mmol)及H2 O2 (1.38 mL,13.9 mmol,30%於水中)。在70℃下攪拌混合物一小時且用飽和Na2 S2 O3 水溶液(20 mL)淬滅。在0℃下再攪拌1小時後,藉由碘化鉀澱粉試紙檢查反應物以確認過量H2 O2 經破壞。用EtOAc (2×30 mL)萃取水相。將合併之有機層用鹽水(40 mL)洗滌,經無水Na2 SO4 乾燥,過濾且濃縮。藉由閃蒸塔(0~30% EtOAc/PE)純化殘餘物,得到19.619.6a (400 mg,粗物質)。合成 19 20
19.619.6a (400 mg,1.10 mmol)及1H-吡唑-4-甲腈(204 mg,2.20 mmol)於THF (10 mL)中之混合物中添加三苯基膦(865 mg,3.30 mmol)及偶氮二甲酸二乙酯(574 mg,3.30 mmol)於THF (5 mL)中之溶液。在20℃下攪拌混合物12 h。將反應混合物倒入水(50 mL)中。用EtOAc (3×40 mL)萃取水相。用鹽水(2×50 mL)洗滌合併之有機相,隨後有機相經無水Na2 SO4 乾燥,過濾且濃縮。藉由閃蒸塔(0~15% EtOAc/PE)純化殘餘物,得到1920 (515 mg,粗物質)。
藉由SFC (管柱:DAICEL CHIRALCEL OD-H (250 mm×30 mm,5 μm);條件:0.1% NH3 H2 O ETOH;開始B 35% 結束B 35%;流動速率(ml/min) 60)純化19及20,得到19 (111.6 mg,Rt = 1.732 min )及20 (46.5 mg,Rt = 1.617 min)。
19 1 H NMR (400 MHz, CDCl3 ) δH 7.79 (s, 1H), 7.74 (s, 1H), 4.49 (dd, J = 4.4, 13.2 Hz, 1H), 3.65 (dd, J = 10.8, 13.2 Hz, 1H), 2.20-2.02 (m, 1H), 1.94-1.76 (m, 3H), 1.72-1.57 (m, 6H), 1.21 (s, 18H), 0.99-0.84 (m, 1H), 0.77 (d, J = 8.8 Hz, 7H), 0.67 (d, J=6.4 Hz, 3H)。LC-ELSD/MS 純度99%,C28 H44 N3 O [M+H]+ 之MS ESI計算值438.4,實驗值438.4。SFC 97% de。
20 1 H NMR (400 MHz, CDCl3 ) δH 7.81-7.77 (m, 1H), 7.75 (s, 1H), 7.77-7.73 (m, 1H), 4.24 (dd, J = 3.6, 13.5 Hz, 1H), 3.72 (dd, J = 9.6, 13.2 Hz, 1H), 2.09-1.79 (m, 4H), 1.73-1.56 (m, 6H), 1.47-1.26 (m, 6H), 1.20 (s, 13H), 0.81 (d, J = 6.4 Hz, 3H), 0.75 (s, 4H), 0.70 (s, 3H)。LC-ELSD/MS 純度99%,C28 H44 N3 O [M+H]+ 之MS ESI計算值438.4,實驗值438.4。SFC 100% de。實例 21 22 1-((R)-2-((1R,3aS,3bR,5aR,7R,10aS,10bR,12aS)-7- 羥基 -7,12a- 二甲基十八氫環庚并 [a] 環戊并 [f] -1- ) 丙基 )-1H- 吡唑 -4- 甲腈 (21) 1-((S)-2-((1R,3aS,3bR,5aR,7R,10aS,10bR,12aS)-7- 羥基 -7,12a- 二甲基十八氫環庚并 [a] 環戊并 [f] -1- ) 丙基 )-1H- 吡唑 -4- 甲腈 (22)
Figure 02_image223
合成 21.2
21.1 (10 g,36.4 mmol)於THF (50 mL)中之溶液中添加Pd/C (1 g,乾燥)及HBr (0.5 mL)。使反應混合物真空脫氣且用H2 淨化五次。在20℃下於H2 下攪拌混合物16小時。反應混合物經由矽藻土墊過濾且用THF (5×20 mL)洗滌。濃縮濾液。在20℃下自石油醚(10 mL)濕磨殘餘物,得到21.2 (10.31 g,粗物質)。 1 H NMR (400 MHz, CDCl3 ) δH 3.75-3.65 (m, 2H), 2.61-2.54 (m, 1H), 2.23-2.04 (m, 6H), 1.87-1.62 (m, 6H), 1.52-1.46 (m, 3H), 1.29-1.07 (m, 7H), 0.77 (s, 3H)。合成 21.3
在-70℃下於氮氣下向二異丙胺(27.9 g,276 mmol)於無水THF (110 mL)中之溶液中逐滴添加n-BuLi (2.5 M於己烷中,110 mL,276 mmol)。在-70℃下攪拌混合物20 min。在N2 氛圍下向21.2 (20 g,55.4 mmol)於THF (600 mL)中之溶液中添加重氮乙酸乙酯(31.4 g,276 mmol)。隨後在-70℃下逐滴添加新近製備之LDA (276 mmol)。在-70℃下攪拌混合物4小時。隨後在-70℃下添加含乙酸(22.0 g,276 mmol)之THF (100 mL)以淬滅反應物。隨後使混合物升溫至25℃且攪拌12 h。添加水(200 mL)。用EtOAc (2×600 mL)萃取水溶液。將合併之有機層用鹽水(1000 mL)洗滌,經Na2 SO4 乾燥,且濃縮,得到21.3 (40.0 g,粗物質)。合成 21.4 21.4a
在25℃下向21.3 (30.0 g,粗物質)於DME (300 mL)中之溶液中添加Rh2 (OAc)4 (373 mg,0.84 mmol)。在40℃下攪拌反應混合物12小時。真空濃縮反應混合物,得到21.421.4a (30.0 g,粗物質)。合成 21.5 21.5a
21.421.4a (30.0 g,82.7 mmol)於MeOH/THF/H2 O (200 mL/200 mL/50 mL)中之混合物中添加NaOH (33.0 g,827 mmol)。在70℃下攪拌反應混合物12小時。用乙酸乙酯(2×500 mL)萃取反應混合物。將合併之有機相用水(500 mL)、鹽水(600 mL)洗滌,經Na2 SO4 乾燥,過濾且濃縮,得到21.521.5a (21.0 g,粗物質)。 1 H NMR (400 MHz, CDCl3 ) δH 3.67 (br s, 1 H), 3.05 (t, J=12.67 Hz, 1 H), 2.52-2.37 (m, 2 H), 2.14-1.82 (m, 6 H), 1.78-1.62 (m, 6 H), 1.46-0.94 (m, 8 H), 0.77 (s, 3 H)。合成 21.6 21.6a
於N2 下向21.521.5a (20.0 g,68.8 mmol)於DCM (300 mL)中之溶液中添加DMP (58 g,137 mmol)。在15℃下於N2 下攪拌反應混合物2小時。將混合物倒入飽和NaHCO3 水溶液(500 mL)中。添加飽和Na2 S2 O3 水溶液(500 mL)。用DCM (3×200 mL)萃取水相。將合併之有機相用鹽水(2×500 mL)洗滌,經無水Na2 SO4 乾燥,過濾,濃縮且藉由閃蒸塔(0~20% EtOAc/PE)純化,得到21.621.6a (14.5 g,73.2%),藉由SFC (管柱DAICEL CHIRALPAK IC(250mm×50mm,10μm) 條件0.1% NH3. H2 O ETOH 開始B 40% 結束B 40% 梯度時間(min) 100% B 保持時間(min) 流動速率(ml/min) 200 進樣量500)純化,得到21.6a (3.8 g,粗物質)及21.6 (9 g,粗物質)。藉由閃蒸塔(0~30% EtOAc/PE)再純化化合物21.6 (9 g,粗物質),得到21.6 (3.5 g,24.3%)。藉由閃蒸塔(0~20% EtOAc/PE)進一步純化化合物21.6a (3.8 g,粗物質),得到21.6a (3.5 g,13.1 mmol)。
21.6 1 H NMR (400 MHz, CDCl3 ) δH 3.04 (t, J=12.55 Hz, 1 H), 2.55-2.35 (m, 3 H), 2.17-1.91 (m, 5 H), 1.88-1.50 (m, 10 H), 1.45-0.99 (m, 7 H), 0.90 (s, 3 H)。LC-ELSD/MS 純度99%,C19H29O2 [M+H]+之MS ESI計算值289.3,實驗值289.3。
21.6a 1 H NMR (400 MHz, CDCl3 ) δH 2.63-2.24 (m, 5 H), 2.17-1.88 (m, 5 H), 1.86-1.68 (m, 6 H), 1.60-1.06 (m, 10 H), 0.90 (s, 3 H)。LC-ELSD/MS 純度99%,C19 H29 O2 [M+H]+ 之MS ESI計算值289.3,實驗值289.3。合成 21.7
在0℃下向2,6-二第三丁基-4-甲基苯酚(15.9 g,72.6 mmol)於甲苯(40 mL)中之溶液中逐滴添加AlMe3 (18.1 mL,36.3 mmol,2 M於甲苯中)。在25℃下攪拌混合物30 min。在-70℃下將21.6 (3.5 g,12.1 mmol)於無水DCM (5 mL)中之溶液逐滴添加至MAD (36.3 mmol)溶液中。在-70℃下攪拌1 h後,在-70℃下逐滴添加MeMgBr (12.1 mL,36.3 mmol,3 M於乙醚中)且在-70℃下攪拌1 h。在低於10℃下將反應混合物倒入之飽和檸檬酸水溶液(50 mL)中。用EtOAc (3×50 mL)萃取水溶液。將合併之有機層用鹽水(80 mL)洗滌,藉由Na2 SO4 乾燥,且減壓蒸發,得到粗產物。藉由閃蒸塔(10~30% EtOAc/PE)純化粗產物,得到21.7 (1.8 g)。藉由閃蒸塔(0~30% EtOAc/PE)進一步純化化合物21.7 (200 mg),得到21.7 (14.3 mg)。
21.7 1 H NMR (400 MHz, CDCl3 ) δH 2.44 (dd, J=19.2, 8.16 Hz, 1 H), 2.16-1.75 (m, 8 H), 1.66-1.58 (m, 2 H), 1.53-1.46 (m, 4 H), 1.40-0.95 (m, 13 H), 0.89 (s, 3 H)。LC-ELSD/MS 純度99%,C20 H31 O [M-H2 O+H]+ 之MS ESI計算值287.3,實驗值287.3。合成 21.8
在40℃下於N2 下向t-BuOK (2.19 g,19.6 mmol)於THF (20 mL)中之溶液中添加EtPPh3Br (7.27 g,19.6 mmol)。在40℃下攪拌混合物30 min。添加含化合物21.7 (2.0 g,6.56 mmol)之THF (10 mL)。在40℃下攪拌混合物30 min。將混合物倒入水(30 mL)中且攪拌20 min。用EtOAc (3×40 mL)萃取水相。將合併之有機相用鹽水(2×30 mL)洗滌,經無水Na2 SO4 乾燥,過濾且濃縮。藉由閃蒸塔(0~10% EtOAc/PE)純化殘餘物,得到21.8 (1.60 g,77.2%)。 1 H NMR (400 MHz, CDCl3 ) δH 5.24-5.05 (m, 1 H), 2.43-1.95 (m, 5 H), 1.94-1.61 (m, 8 H), 1.53-1.15 (m, 15 H), 1.14-0.92 (m, 4 H), 0.89 (s, 3 H)。合成 21.9
於N2 下向21.8 (1.6 g,5.05 mmol)於THF (30 mL)中之溶液中添加9-BBN二聚體(2.44 g,10.1 mmol)。將反應混合物在50℃下於N2 下攪拌2小時且冷卻至0℃。向反應混合物添加乙醇(4.40 mL,75.7 mmol)及NaOH (15.1 mL,5 M,75.7 mmol)。隨後在15℃下逐滴添加H2 O2 (8.56 g,30%,75.7 mmol)。在50℃攪拌混合物2小時。添加飽和Na2 S2 O3 水溶液(50 mL),且在0℃下再攪拌混合物1小時。藉由碘化鉀澱粉試紙檢查反應物以確認過量H2 O2 經破壞。用EtOAc (3×40 mL)萃取水相。將合併之有機相用鹽水(2×50 mL)洗滌,經無水Na2 SO4 乾燥,過濾且濃縮,得到21.9 (1.0 g,粗物質)。合成 21.10
於N2 下向21.9 (1.0 g,2.98 mmol)於DCM (30 mL)中之溶液中添加DMP (1.44 g,5.96 mmol)。在15℃下於N2 下攪拌反應混合物2小時。將飽和NaHCO3 水溶液(50 mL)及飽和Na2 S2 O3 水溶液(50 mL)添加至混合物中。用DCM (3×40 mL)萃取水相。將合併之有機相用鹽水(2×50 mL)洗滌,經無水Na2 SO4 乾燥,過濾,濃縮且藉由閃蒸塔(0~20% EtOAc/PE)純化,得到21.10 (0.8 g,81%)。 1 H NMR (400 MHz, CDCl3 ) δH 2.55 (t,J =8.8 Hz, 1 H), 2.16 (br d,J =9.29 Hz, 1 H), 2.12 (s, 3 H), 2.05-1.95 (m, 2 H), 1.92-1.71 (m, 4 H), 1.70-1.37 (m, 10 H), 1.35-1.87 (m, 13 H), 0.63 (s, 3 H)。合成 21.11
在50℃下於N2 下向t-BuOK (1.0 g,9.00 mmol)於THF (20 mL)中之溶液中添加MePPh3 Br (3.21 g,9.00 mmol)。在50℃下攪拌混合物30 min。添加含化合物21.10 (1.0 g,3.00 mmol)之THF (10 mL)。在50℃下攪拌混合物30 min。將混合物倒入水(30 mL)中且攪拌20 min。用EtOAc (3×40 mL)萃取水相。將合併之有機相用鹽水(2×20 mL)洗滌,經無水Na2 SO4 乾燥,過濾且濃縮。藉由閃蒸塔(0~10% EtOAc/PE)純化殘餘物,得到21.11 (800 mg,80.7%)。 1 H NMR (400 MHz, CDCl3 ) δH 4.85 (s, 1 H), 4.71 (s, 1 H), 2.05-1.77 (m, 6 H), 1.71-1.62 (m, 3 H), 1.60-1.35 (m, 9 H), 1.33-1.08 (m, 12 H), 1.03-0.83 (m, 4 H), 0.58 (s, 3 H)。合成 21.12
在0℃下向21.11 (200 mg,0.605 mmol)於THF (20 ml)中之溶液中添加BH3 .Me2 S (0.302 mL,147 mmol)。使反應混合物升溫至50℃且攪拌16 h。使反應混合物冷卻且在0℃下藉由EtOH (417 mg,9.07 mmol,0.789 g/ml)淬滅。極緩慢地添加NaOH (1.81 mL,5 M,9.07 mmol)。添加後,緩慢添加H2 O2 (0.907 mL,9.07 mmol,1.13 g/mL,30%於水中),同時維持溫度低於30℃。在50℃下再攪拌混合物1 h。添加飽和Na2 S2 O3 水溶液(100 mL)且在0℃下再攪拌混合物1小時。藉由碘化鉀澱粉試紙檢查反應物以確認過量H2 O2 經破壞。用EtOAc (3×50 mL)萃取水相。將合併之有機相用飽和Na2 S2 O3 (2×30 mL)、鹽水(2×30 mL)洗滌,經無水Na2 SO4 乾燥,過濾且濃縮。藉由閃蒸塔(0~30% EtOAc/PE)純化殘餘物,得到21.12 (200 mg,95.2%)。 1 H NMR (400 MHz, CDCl3 ) δH 3.81-3.16 (m, 2 H), 2.04-1.77 (m, 2 H), 1.90-1.72 (m, 4 H), 1.51-1.15 (m, 16 H), 1.12-0.82 (m, 10 H), 0.70 (s, 3 H)。合成 21 22
在0℃下向21.12 (200 mg,0.5515 mmol)及1H-吡唑-4-甲腈(102 mg,1.10 mmol)於THF (15 mL)中之混合物中添加三苯基膦(482 mg,1.65 mmol)及偶氮二甲酸二乙酯(287 mg,1.65 mmol)。在20℃下攪拌混合物12 h。將殘餘物倒入水(50 mL)中。用EtOAc (3×40 mL)萃取水相。用鹽水(2×50 mL)洗滌合併之有機相。有機相經無水Na2 SO4 乾燥,過濾且濃縮。藉由閃蒸塔(0~20% EtOAc/PE)純化殘餘物,得到21 22 (200 mg),藉由SFC (管柱DAICEL CHIRALCEL OD-H(250mm×30mm,5μm) 條件0.1% NH3 H2 O ETOH 開始B 55% 結束B 55% 梯度時間(min) 100% B 保持時間(min) 流動速率(ml/min) 60 進樣量60)分離,得到21 (55 mg,27.6%,Rt = 5.701 min)及22 (36.2 mg,18.1%,Rt = 3.966 min)。
21 1 H NMR (400 MHz, CDCl3 ) δH 7.80 (s, 1 H), 7.76 (s, 1 H), 4.51 (dd,J =13.2, 4.4 Hz, 1 H), 3.67 (dd,J =13.2, 10.8 Hz, 1 H), 2.22-1.59 (m, 10 H), 1.53-1.20 (m, 14 H), 1.15-0.87 (m, 7 H), 0.81 (s, 3 H), 0.69 (d,J =6.50 Hz, 3 H)。LC-ELSD/MS 純度99%,C27 H4O N3 [M-H2 O+H]+之MS ESI計算值406.3,實驗值406.3。SFC 100% de。
22 1 H NMR (400 MHz, CDCl3 ) δH 7.79 (s, 1 H), 7.75 (s, 1 H), 4.25 (dd,J =13.2, 3.6 Hz, 1 H), 3.73 (dd,J =13.2, 9.6 Hz, 1 H), 2.09-1.74 (m, 8 H), 1.69-1.55 (m, 3 H), 1.51-1.35 (m, 5 H), 1.30-0.87 (m, 15 H), 0.81 (d,J =6.40 Hz, 3 H), 0.72 (s, 3 H)。LC-ELSD/MS 純度99%,C27 H4O N3 [M-H2 O+H]+之MS ESI計算值406.3,實驗值406.3。SFC 100% de。實例 23: N-(((1S,4aS,4bR,6aR,8R,10aS,10bR,12aS)-8- 羥基 -8,12a- 二甲基十八氫䓛 -1- )- 甲基 )-N- 甲基苯甲醯胺 (23)
Figure 02_image225
合成 23.1
在25℃下於N2 下向Ph3 PMeBr (35.1 g,98.4 mmol)於無水THF (100 mL)中之懸浮液中添加t-BuOK (11.0 g,98.4 mmol)。在25℃下攪拌20 min後,混合物之色彩變化。逐滴添加1.4 (6.0 g,19.7 mmol)於無水THF (50.0 mL)中之溶液。在50℃下攪拌1 h後,將混合物倒入冰水(300 mL)中且用EtOAc (2×200 mL)萃取。將合併之有機相用飽和鹽水(2×100 mL)洗滌,分離,經Na2 SO4 乾燥,過濾且濃縮。藉由管柱(0~10% EtOAc/PE)純化殘餘物,得到23.1 (5.0 g,84%)。 1 H NMR (400 MHz, CDCl3 ) δH 4.60-4.55 (m, 2H), 2.38-2.26 (m, 1H), 2.12-2.04 (m, 1H), 1.93-1.65 (m, 8H), 1.51-1.28 (m, 12H), 1.15-0.98 (m, 3H), 0.97-0.83 (m, 7H)。合成 23.2
在25℃下於N2 下向23.1 (5.0 g,16.5 mmol)於無水THF (100 mL)中之溶液中添加9-BBN二聚體(9.97 g,41.2 mmol)。在25℃下攪拌1 h後,使混合物冷卻,在0℃下藉由EtOH (20 mL)淬滅且攪拌20 min。隨後極緩慢地添加NaOH水溶液(23.0 mL,5 M,115 mmol)。此後,在維持溫度低於30℃之同時,緩慢添加H2 O2 (25 mL,275 mmol,30%於水中)。隨後使混合物升溫至60℃且在60℃下攪拌1 h。將混合物倒入水(1.0 L)中,得到沈澱物。藉由過濾收集沈澱物且真空乾燥,得到23.2 (5.0 g,粗物質),其直接用於下一步驟。合成 23.3
在25℃下向23.2 (5.0 g,粗物質)於DCM (100 mL)中之溶液中添加矽膠(15.0 g)及PCC (9.99 g,46.5 mol)。在25℃下攪拌1 h後,添加石油醚(100 mL)。經由矽膠墊過濾混合物且用PE/DCM (2×100 mL/100 mL)洗滌濾餅。將濾液真空濃縮且藉由矽膠層析(PE/EtOAc = 20/1至10/1)純化,得到23.3 (2.0 g,40%)。 1 H NMR (400 MHz, CDCl3 ) δH 10.08 (s, 0.2H), 9.82-9.81 (m, 0.8 H), 2.03-1.96 (m, 1H), 1.98-1.82 (m, 1H), 1.80-1.62 (m, 8H), 1.45-1.21 (m, 15H), 1.00-0.89 (m, 8H)。合成 23.4
在25℃下於N2 下攪拌23.3 (600 mg,1.88 mmol)於CH3 NH2 (30 mL,2 M於EtOH中)中之溶液2 h,隨後在25℃下添加NaBH4 (142 mg,3.76 mmol)。在25℃下攪拌30 min後,將混合物倒入NH4 Cl(100 mL)中且用EtOAc (2×100 mL)萃取。將有機相用飽和鹽水(2×50 mL)洗滌,經無水Na2 SO4 乾燥,過濾且濃縮。在25℃下用EtOAc (20 mL)濕磨殘餘物,得到23.4 (250 mg,40%)。 1 H NMR (400 MHz, CDCl3 ) δH 2.75-2.70 (m, 1H), 2.41 (s, 3H), 2.20-2.15 (m, 1H), 1.89-1.44 (m, 12H), 1.38-1.09 (m, 14H), 1.07-0.78 (m, 5H), 0.71 (s, 3H)。LC-ELSD/MS 純度100%,C22 H40 NO [M+H]+ 之MS ESI計算值334,實驗值334。合成 23
在25℃下於N2 下向23.4 (200 mg,0.599 mmol)於無水THF (10 mL)中之溶液中添加K2 CO3 (250 mg,1.79 mmol)及BzCl (251 mg,1.79 mmol)。在25℃下攪拌12 h後,將混合物倒入水(20 mL)中且用EtOAc (2×50 mL)萃取。將有機相用飽和鹽水(2×50 mL)洗滌,經無水Na2 SO4 乾燥,過濾且濃縮。藉由閃蒸塔(5~15% EtOAc/PE)純化殘餘物,得到23 (102 mg,39%)。 1 H NMR (400 MHz, DMSO t=80) δH 7.45-7.37 (m, 3H), 7.35-7.31 (m, 2H), 3.95-3.80 (m, 1H), 3.46-3.28 (m, 2H), 2.88 (s, 3H), 1.83-1.35 (m, 13H), 1.34-1.03 (m, 12H), 0.99-0.79 (m, 5H), 0.74-0.53 (m, 2H)。LC-ELSD/MS 純度99%,C29 H44 NO2 [M+H]+ 之MS ESI計算值438,實驗值438。實例 24 N-(((1S,4aS,4bR,6aR,8R,10aS,10bR,12aS)-8- 羥基 -8,12a- 二甲基十八氫䓛 -1- ) 甲基 ) 苯甲醯胺 (24)
Figure 02_image227
合成 24.1
在25℃下於N2 下向23.3 (600 mg,1.88 mmol)於MeOH (10 mL)中之溶液中添加1-苯基甲胺(10 mL)。在60℃下攪拌30 min後,在25℃下添加NaBH4 (213 mg,5.64 mmol)。在25℃下攪拌30 min後,將混合物倒入水(50 mL)中,攪拌10 min且用飽和檸檬酸(50 mL)處理。用EtOAc (2×100 mL)萃取水相。將有機相用飽和鹽水(2×50 mL)洗滌,經無水Na2 SO4 乾燥,過濾且濃縮。藉由閃蒸塔(0~10% DCM/MeOH)純化殘餘物,得到24.1 (1.0 g)。藉由製備型HPLC (儀器:FE,管柱:YMC-Actus Triart C18 100×30mm×5μm,條件:水(0.05%HCl)-ACN,開始B:20,結束B:90,梯度時間(min):10,100% B保持時間(min):1,流動速率(ml/min):25,進樣量:11)進一步純化一部分(500 mg)粗物質,得到24.1 (150 mg,30%)。 1 H NMR (400 MHz, CDCl3 ) δH 7.64-7.61 (m, 2H), 7.41-7.38 (m, 3H), 4.25-3.98 (m, 2H), 3.22-2.89 (m, 1H), 2.48-2.30 (m, 1H), 2.13-2.00 (m, 1H), 1.88-1.56 (m, 14H) 1.25-1.00 (m, 10H), 0.96-0.73 (m, 6H), 0.61 (s, 3H)。合成 24.2
24.1 (150 mg,0.366 mmol)及Pd/C (100 mg,乾燥)於MeOH (5.0 mL)中之懸浮液在25℃下於15 psi氫氣下氫化16小時。經由矽藻土墊過濾反應混合物且用MeOH (3×30 mL)洗滌濾餅。濃縮濾液,得到24.2 (100 mg,粗物質),其直接用於下一步驟。合成 24
在25℃下於N2 下向24.2 (100 mg,0.313 mmol)於無水THF (5 mL)中之溶液中添加K2 CO3 (87.7 mg,0.623 mmol)及BzCl (87.9 mg,0.623 mmol)。在25℃下攪拌4 h後,將混合物用水(20 mL)淬滅且用EtOAc (2×50 mL)萃取。將有機相用飽和鹽水(2×50 mL)洗滌,經無水Na2 SO4 乾燥,過濾且濃縮。藉由閃蒸塔(5~15% EtOAc/PE)純化殘餘物,得到24 (27.0 mg,20%)。 1 H NMR (400 MHz, CDCl3 ) δH 7.79-7.67 (m, 2H), 7.51-7.41 (m, 3H), 6.01 (s, 1H), 3.68-3.63 (m, 1H), 3.19-3.14 (m, 1H), 1.98-1.58 (m, 10H), 1.45-1.10 (m, 15H), 1.05-0.84 (m, 5H), 0.82 (s, 3H)。LC-ELSD/MS 純度99%,C28 H42 NO2 [M+H]+ 之MS ESI計算值424,實驗值424。實例 25 26 N-(((1S,4aS,4bR,6aR,8R,10aS,10bR,12aS)-8- 羥基 -8,12a- 二甲基十八氫䓛 -1- ) 甲基 ) 苯甲醯胺 (25) N-(((1S,4aS,4bR,6aR,8R,10aS,10bR,12aS)-8- 羥基 -8,12a- 二甲基十八氫䓛 -1- ) 甲基 )-N- 甲基苯甲醯胺 (26)
Figure 02_image229
合成 25
在0℃下向24.2 (300 mg,0.938 mmol)及TEA (236 mg,2.34 mmol)於DCM (5 mL)中之溶液中添加苯磺醯氯(247 mg,1.4 mmol)。在25℃下攪拌混合物2小時。將混合物倒入水(10 mL)中且用DCM (2×20 mL)萃取。將合併之有機層用鹽水(30 mL)洗滌,經Na2 SO4 乾燥,過濾且濃縮。藉由HPLC分離(管柱:YMC-Actus Triart C18 100×30mm×5um,梯度:65-95% B (水(0.05%HCl)-ACN),流動速率:25 mL/min)純化殘餘物,得到25 (200 mg,粗物質),藉由閃蒸塔(5%丙酮/DCM)純化,得到25 (120 mg,27.8%)。 1 HNMR (400 MHz, CDCl3 ) δH 7.87-7.84 (m, 2H), 7.61-7.57 (m, 1H), 7.54-7.50 (m, 2H), 4.25-4.22 (m, 1H), 3.23-3.18 (m, 1H), 2.60-2.53 (m, 1H), 1.93-1.79 (m, 1H), 1.76-1.57 (m, 8H), 1.52-1.31 (m, 4H), 1.29-1.16 (m, 8H), 1.13-1.00 (m, 3H), 0.76-0.72 (m, 6H), 0.66 (s, 3H)。LC-ELSD/MS 純度99%,C27 H40 NO2 S [M+H-H2 O]+ 之MS ESI計算值442,實驗值442。合成 26
在25℃下向25 (94.0 mg,0.204 mmol)、Cs2 CO3 (167 mg,0.51 mmol)於DMF (3.0 mL)中之溶液中添加碘甲烷(34.6 mg,0.244 mmol)。在25℃下攪拌混合物16小時。將混合物倒入水(10 mL)中且用EtOAc (2×20 mL)萃取。將合併之有機層用鹽水(30 mL)洗滌,經Na2 SO4 乾燥,過濾且濃縮。藉由閃蒸塔(PE/EtOAc = 5/1至3/1)純化殘餘物,得到26 (26.0 mg,27%)。 1 HNMR (400 MHz, CDCl3 ) δH 7.78-7.76 (m, 2H), 7.61-7.50 (m, 3H), 2.99-2.93 (m, 1H), 2.80-2.76 (m, 1H), 2.67 (s, 3H), 1.88-1.62 (m, 9H), 1.54-1.15 (m, 15H), 1.08-0.81 (m, 6H), 0.75 (s, 3H)。LC-ELSD/MS 純度99%,C28 H44 NO3 S [M+H]+ 之MS ESI計算值474,實驗值474。實例 27 N-(((1S,4aS,4bR,6aR,8R,10aS,10bR,12aS)-8- 羥基 -8,12a- 二甲基十八氫䓛 -1- ) 甲基 )-1- 甲基 -1H- 吡唑 -3- 甲醯胺 (27)
Figure 02_image231
合成 27
24.2 (100 mg,0.31 mmol)、HATU (237 mg,0.62 mmol)、TEA (157 mg,1.56 mmol)、1-甲基-1H-吡唑-3-甲酸(51.2 mg,0.41 mmol)於DCM (2.0 mL)中之溶液在20℃下攪拌16小時。將混合物倒入水(10 mL)中且用DCM (2×20 mL)萃取。將合併之有機層用鹽水(10 mL)洗滌,經Na2 SO4 乾燥,過濾且濃縮。藉由製備型HPLC (儀器:HPLC-DI;管柱:Xtimate C18 150×25mm×5μm;條件:水(0.225%FA)-ACN;開始B:70;結束B:100;梯度時間(min):7;100% B 保持時間(min):0;流動速率(ml/min):25;進樣量:4)純化殘餘物,得到27 (17.0 mg,12.7%)。 1 H NMR (400 MHz, CDCl3 ) δH 7.46 (d,J = 2 Hz, 1H), 6.80-6.70 (m, 1H), 3.91 (s, 3H),3.65-3.50 (m, 1H), 3.15-3.05 (m, 1H), 1.96 - 1.84 (m, 2H), 1.77 - 1.55 (m, 10H), 1.52-1.37 (s, 4H), 1.28-1.08 (m, 3H),1.00-0.83 (m,5H), 0.80 (s, 3H)。LC-ELSD/MS 純度99%,C26 H41 N3 O2 [M+H]+ 之MS ESI計算值428,實驗值428。實例 28: N-(((1S,4aS,4bR,6aR,8R,10aS,10bR,12aS)-8- 羥基 -8,12a- 二甲基十八氫 - -1- ) 甲基 )- 環戊烷甲醯胺 (28)
Figure 02_image233
合成 28
在20℃下向TEA (79.0 mg,0.78 mmol)及HATU (178 mg,0.47 mmol)於DCM (5 mL)中之溶液中添加環戊烷甲酸(53.5 mg,0.47 mmol)。在20℃下攪拌混合物0.5 h。隨後將24.2 (100 mg,0.31 mmol)添加至混合物中。在20℃下攪拌反應物12 h。將混合物倒入水(5 mL)中且用DCM (2×10 mL)萃取。將合併之有機層用鹽水(30 mL)洗滌,經Na2 SO4 乾燥,過濾並濃縮且藉由閃蒸塔(0~30% EtOAc/PE)純化,得到呈粗產物之28 (40.0 mg)。藉由HPLC分離(管柱:DuraShell 150×25mm×5μm,梯度:50-80% B (水(10mM NH4HCO3)-ACN))流動速率:25 mL/min)純化粗物質,得到28 (19 mg,15%)。 1 H NMR (400 MHz, CDCl3 ) δH 5.35-5.30 (m, 1H), 3.47-3.40 (m, 1H), 2.98-2.88 (m, 1H), 2.52-2.40 (m, 1H), 1.91-1.72 (m, 10H), 1.71-1.64 (m, 4H), 1.53-1.29 (m, 7H), 1.26-1.05 (m, 9H), 1.01 - 0.80 (m, 5H), 0.75 (s, 3H)。LC-ELSD/MS 純度99%,C27 H46 NO2 [M+H]+之MS ESI計算值416,實驗值416。實例 29 N-(((1S,4aS,4bR,6aR,8R,10aS,10bR,12aS)-8- 羥基 -8,12a- 二甲基十八氫䓛 -1- ) 甲基 ) 吡啶醯胺 (29)
Figure 02_image235
合成 29
在20℃下向TEA (79 mg,0.78 mmol)及HATU (178 mg,0.47 mmol)於DCM (5 mL)中之溶液中添加吡啶-2-甲酸(57.7 mg,0.47 mmol)。在20℃下攪拌混合物0.5 h。隨後將24.2 (100 mg,0.31 mmol)添加至混合物中。在20℃下攪拌反應物12 h。將混合物倒入水(10 mL)中且用DCM (2×20 mL)萃取。將合併之有機層用鹽水(30 mL)洗滌,經Na2 SO4 乾燥,過濾且濃縮。藉由HPLC分離(管柱:YMC-Actus Triart C18 150×30mm×5um,梯度:68-92% B (水(0.05%氫氧化氨)-ACN),流動速率:25 mL/min)純化殘餘物,得到29 (17.7 mg,13%)。 1 H NMR (400 MHz, CDCl3 ) δH 8.54 (d,J = 4.4 Hz, 1H), 8.18 (d,J = 8.0 Hz, 1H), 8.00 (br s, 1H), 7.84 (t,J = 7.8 Hz, 1 H), 7.47-7.37 (m, 1H), 3.75-3.60(m, 1H), 3.26-2.98 (m, 1H), 2.01-1.84 (m, 2H), 1.83-1.65 (m, 6H), 1.53-1.38 (m, 5H), 1.35-1.10 (m, 12H), 1.03-0.85 (m, 5H), 0.82 (s, 3H)。LC-ELSD/MS 純度99%,C27 H40 N2 O2 [M+H]+之MS ESI計算值425,實驗值425。實例 30 2- -N-(((1S,4aS,4bR,6aR,8R,10aS,10bR,12aS)-8- 羥基 -8,12a- 二甲基十八氫䓛 -1- ) 甲基 ) 苯甲醯胺 (30)
Figure 02_image237
合成 30
在20℃下向TEA (79 mg,0.8 mmol)及HATU (178 mg,0.5 mmol)於DCM (3 mL)中之溶液中添加2-氟苯甲酸(66 mg,0.5 mmol)。在20℃下攪拌混合物0.5小時。隨後將24.2 (100 mg,0.3 mmol)添加至混合物中。在20℃下攪拌反應物12小時。將所得混合物用水(5 mL)處理且用DCM (2×10 mL)萃取。將合併之有機層用鹽水(5 mL)洗滌,經Na2 SO4 乾燥,過濾且濃縮。藉由HPLC分離(管柱:Agela DuraShell 150mm_25mm_5um,梯度:82-82% B (水(10mM 0.04% NH3 H2 O+10mM NH4 HCO3 )-ACN),流動速率:25 mL/min)純化殘餘物,隨後藉由閃蒸塔(0~3%丙酮/DCM)進一步純化,得到30 (14.0 mg,10%)。 1 H NMR (400 MHz, CDCl3 ) δH 8.10 (td,J = 8.0, 1.6 Hz, 1 H), 7.49-7.42 (m, 1 H), 7.26-7.23 (m, 1 H), 7.11 (dd,J = 12.0, 8.0 Hz, 1 H), 6.76-6.59 (m, 1 H), 3.76-3.66 (m, 1 H), 3.20-3.08 (m, 1 H), 1.98-1.85 (m, 2 H), 1.84-1.61 (m, 7 H), 1.53-1.25 (m, 14 H), 1.23-1.12 (m, 2 H), 1.05-0.87 (m, 5 H), 0.81 (s, 3 H)。LC-ELSD/MS 純度99%,C28 H40 FNO2 [M+H]+ 之MS ESI計算值442,實驗值442。實例 31 3- 氰基 -N-(((1S,4aS,4bR,6aR,8R,10aS,10bR,12aS)-8- 羥基 -8,12a- 二甲基十八氫䓛 -1- ) 甲基 ) 苯甲醯胺 (31)
Figure 02_image239
合成 31
在20℃下向TEA (79 mg,0.8 mmol)及HATU (178 mg,0.5 mmol)於DCM (3 mL)中之溶液中添加3-氰基苯甲酸(69 mg,0.5 mmol)。在20℃下攪拌混合物0.5小時。隨後將24.2 (100 mg,0.30 mmol)添加至混合物中。在20℃下攪拌反應物12小時。將混合物倒入水(5 mL)中且用DCM (2×10 mL)萃取。將合併之有機層用鹽水(5 mL)洗滌,經Na2 SO4 乾燥,過濾且濃縮。藉由HPLC分離(管柱:Agela DuraShell 150mm_25mm_5um,梯度:65-95% B (水(10mM 0.04% NH3 H2 O+10mM NH4 HCO3 )-ACN),流動速率:30 mL/min)純化殘餘物,隨後藉由閃蒸塔(0~4%丙酮/DCM)進一步純化,得到31 (10 mg,7%)。 1 H NMR (400 MHz, CDCl3 ) δH 8.05-8.02 (m, 1H), 8.00 (td,J = 8.0, 1.6 Hz, 1H), 7.78 (td,J = 8.0, 1.2 Hz, 1H), 7.60-7.55 (m, 1H), 6.07-5.99 (m, 1H), 3.71-3.62 (m, 1H), 3.24-3.04 (m, 1H), 1.96-1.66 (m, 8H), 1.63-1.60 (m, 2H), 1.45-1.17 (m, 15H), 1.06-0.87 (m, 5H), 0.82 (s, 3H)。LC-ELSD/MS 純度99%,C29 H40 N2 O2 [M +H]+ 之MS ESI計算值449,實驗值449。實例 32 N-(((1S,4aS,4bR,6aR,8R,10aS,10bR,12aS)-8- 羥基 -8,12a- 二甲基十八氫䓛 -1- ) 甲基 ) 環丙烷磺醯胺 (32)
Figure 02_image241
合成 32
在0℃下向24.2 (100 mg,0.3 mmol)及TEA (79 mg,0.8 mmol)於DCM (3 mL)中之溶液中添加環丙烷磺醯氯(66 mg,0.5 mmol)。在25℃下攪拌混合物12小時。將混合物倒入水(10 mL)中且用DCM (2×20 mL)萃取。將合併之有機層用鹽水(30 mL)洗滌,經Na2 SO4 乾燥,過濾且濃縮。殘餘物藉由閃蒸塔(0~18% EtOAc/PE)純化且隨後藉由閃蒸塔(0~2%丙酮/DCM)純化,得到32 (30 mg,粗物質)。藉由HPLC分離(管柱:DuraShell 150×25mm×5um,梯度:45-75% B (水(10mMNH4 HCO3 )-ACN),流動速率:25 mL/min)純化粗物質,得到32 (6.0 mg,5%)。 1 HNMR (400 MHz, CDCl3 ) δH 4.07-3.99 (m, 1 H), 3.46-3.39 (m, 1 H), 2.77-2.67 (m, 1 H), 2.44-2.35 (m, 1 H), 1.90-1.66 (m, 8 H), 1.54-1.45 (m, 2 H), 1.43-1.25 (m, 10 H), 1.24-1.09 (m, 6 H), 1.08- 0.79 (m, 8 H), 0.74 (s, 3 H)。LC-ELSD/MS 純度99%,C24 H41 NO3 S [M+H]+ 之MS ESI計算值424,實驗值424。實例 33 N-(((1S,4aS,4bR,6aR,8R,10aS,10bR,12aS)-8- 羥基 -8,12a- 二甲基十八氫䓛 -1- ) 甲基 )-1- 甲基 -1H- 吡唑 -5- 甲醯胺 (33)
Figure 02_image243
合成 33
在20℃下向TEA (79 mg,0.8 mmol)及HATU (178 mg,0.5 mmol)於DCM (3 mL)中之溶液中添加1-甲基-1H-吡唑-5-甲酸(59 mg,0.5 mmol)。在20℃下攪拌混合物0.5小時。隨後將24.2 (100 mg,0.3 mmol)添加至混合物中。隨後在20℃下攪拌反應混合物12小時。將所得混合物倒入水(5 mL)中且用DCM (2×10 mL)萃取。將合併之有機層用鹽水(30 mL)洗滌,經Na2 SO4 乾燥,過濾且濃縮。藉由閃蒸塔(0~50% EtOAc/PE)純化殘餘物,隨後藉由閃蒸塔(0~10%丙酮/DCM)進一步純化,得到33 (40 mg,粗物質)。藉由HPLC分離(管柱:Boston Prime C18 150×30mm 5um,梯度:60-90% B (水(0.05%氫氧化氨v/v)-ACN),流動速率:25 mL/min)進一步純化粗物質,得到33 (24.0 mg,18%)。 1 H NMR (400 MHz, CDCl3 ) δH 7.43 (d,J = 2.0 Hz, 1 H), 6.46 (d,J = 2.0 Hz, 1 H), 5.92-5.84 (m, 1 H), 4.17 (s, 3 H), 3.65-3.56 (m, 1 H), 3.13-3.03 (m, 1 H), 1.95-1.65 (m, 8 H), 1.43-1.09 (m, 16 H), 1.06-0.82 (m, 6 H), 0.80 (s, 3 H)。LC-ELSD/MS 純度99%,C26 H41 N3 O2 [M+H]+ 之MS ESI計算值428,實驗值428。實例 34 4- 氰基 -N-(((1S,4aS,4bR,6aR,8R,10aS,10bR,12aS)-8- 羥基 -8,12a- 二甲基十八氫䓛 -1- ) 甲基 ) 苯甲醯胺 (34)
Figure 02_image245
合成 34
在20℃下向TEA (79 mg,0.78 mmol)、HATU (178 mg,0.47 mmol)於DCM (5 mL)中之溶液中添加4-氰基苯甲酸(69.0 mg,0.47 mmol)。在20℃下攪拌混合物0.5 h。隨後將24.2 (100 mg,0.31 mmol)添加至混合物中。在20℃下攪拌反應混合物12 h。將所得混合物倒入水(10 mL)中且用DCM (2×20 mL)萃取。將合併之有機層用鹽水(30 mL)洗滌,經Na2 SO4 乾燥,過濾且濃縮。藉由HPLC分離(管柱:YMC-Actus Triart C18 150×25mm×5um,梯度:77-95% B (水(0.225%FA)-ACN),流動速率:25 mL/min)純化殘餘物,得到34 (45 mg,粗物質)。藉由閃蒸塔(0~50% EtOAc/PE)純化粗物質兩次,得到34 (7.0 mg,35%產率)。 1 H NMR (400 MHz, CDCl3 ) δH 7.86 (d,J = 8.8 Hz, 2H), 7.75 (d,J = 8.4 Hz, 2H), 6.02 (s, 1H), 3.69 (dd,J = 13.2 Hz, 1H), 3.23-3.09 (m, 1H), 2.01-1.65(m, 7H), 1.64-1.52 (m, 3H), 1.53-1.49 (m, 1H), 1.48-1.39 (m, 2H), 1.38-1.30 (m, 4H), 1.26-1.09 (m, 4H), 1.05-0.85 (m, 5H), 0.81 (s, 3H)。LC-ELSD/MS 純度99%,C29 H40 N2 O2 [M-H2 O+H]+之MS ESI計算值431,實驗值431。實例 35 N-(((1S,4aS,4bR,6aR,8R,10aS,10bR,12aS)-8- 羥基 -8,12a- 二甲基十八氫䓛 -1- ) 甲基 ) 菸鹼醯胺 (35)
Figure 02_image247
合成 35
在20℃下向TEA (118 mg,1.2 mmol)及HATU (267 mg,0.7 mmol)於DCM (5 mL)中之溶液中添加吡啶-3-甲酸(87 mg,0.7 mmol)。在20℃下攪拌混合物0.5小時。隨後將24.2 (150 mg,0.5 mmol)添加至混合物中。在20℃下攪拌反應混合物12小時。將所得混合物倒入水(5 mL)中且用DCM (2×10 mL)萃取。將合併之有機層用鹽水(30 mL)洗滌,經Na2 SO4 乾燥,過濾且濃縮。藉由閃蒸塔(0~70% EtOAc/PE)純化殘餘物,隨後藉由HPLC分離(管柱:Boston Prime C18 150×30mm 5μm,梯度:50-80% B (水(0.05%氫氧化氨v/v)-ACN),流動速率:25 mL/min)純化,得到70 mg粗物質,藉由SFC分離(管柱:DAICEL CHIRALCEL OJ-H(250mm×30mm,5μm),條件:0.1% NH3 H2 O ETOH,梯度:20-20%,流動速率:60 mL/min)純化,得到35 (52 mg,26%)。 1 H NMR (400 MHz, CDCl3 ) δH 8.95 (d,J = 2.0 Hz, 1 H), 8.72 (dd,J = 4.8, 1.2 Hz, 1 H), 8.11 (dt,J = 8.0, 2.0 Hz, 1 H), 7.39 (dd,J = 8.0, 4.8 Hz, 1 H), 6.08 (br s, 1 H), 3.72-3.57 (m, 1 H), 3.22-3.12 (m, 1 H), 1.96-1.68 (m, 7 H), 1.59-1.09 (m, 18 H), 1.07-0.86 (m, 5 H), 0.82 (s, 3 H)。LC-ELSD/MS 純度99%,C27 H40 N2 O2 [M+H]+ 之MS ESI計算值425,實驗值425。實例 36 N-(((1S,4aS,4bS,6aR,8R,10aS,10bS,12aS)-10a- 乙基 -8- 羥基 -8,12a- 二甲基十八氫䓛 -1- ) 甲基 ) 苯甲醯胺 (36)
Figure 02_image249
合成 36.2
在15℃下向36.1 (90.0 g,229 mmol,報導於專利'WO2016/134301, 2016, A2'中)於DCM (500 mL)中之溶液中逐份添加矽膠(80.0 g)及PCC (73.7 g,343 mmol)。在15℃下攪拌混合物0.5 h。過濾混合物且用DCM (100 mL)洗滌濾餅。濃縮合併之濾液,得到粗產物36.2 (87.0 g)。 1 H NMR (400 MHz, CDCl3 ) δH 9.56 (s, 1H), 4.01-3.75 (m, 8H), 2.24-2.12 (m, 1H), 2.02-1.86 (m, 3H), 1.83-1.70 (m, 3H), 1.67-1.37 (m, 12H), 1.28-1.17 (m, 2H), 1.09-0.80 (m, 4H)。合成 36.3
在15℃下向MePPh3 Br (145 g,408 mmol)於THF (300 mL)中之懸浮液中添加t-BuOK (45.7 g,408 mmol)。在45℃下攪拌0.5小時後,在45℃下添加36.2 (80.0 g,204 mmol)於THF (200 mL)中之溶液且在45℃下攪拌反應混合物1 h。用PE (300 mL)稀釋混合物,隨後過濾。濃縮濾液,得到粗產物36.3 (200 g)。將粗物質(600 g,合併三個批次)用PE (1.0 L)處理且攪拌16 h。過濾所形成之固體且濃縮濾液,得到產物36.3 (252 g)。 1 H NMR (400 MHz, CDCl3 ) δH 6.30 (dd,J = 11.2, 17.6 Hz, 1H), 5.15-4.96 (m, 2H), 3.94-3.81 (m, 8H), 2.02-1.73 (m, 7H), 1.58-1.35 (m, 13H), 1.22-1.14 (m, 2H), 0.81 (s, 3H)。合成 36.4
36.3 (100 g,257 mmol)於THF (1.0 L)中之溶液中添加12 M HCl (107 mL,1285 mmol)。在15℃下攪拌反應混合物16 h。將反應混合物用H2 O (800 mL)稀釋,且用固體Na2 CO3 (200 g)調節至pH = 9。用EtOAc (3×500 mL)萃取產物。合併之有機層經Na2 SO4 乾燥,過濾且濃縮。藉由閃蒸塔(0-30% EtOAc/PE)純化粗物質,得到產物36.4 (80.0 g,40.2%)。 1 H NMR (400 MHz, CDCl3 ) δH 6.31 (dd,J = 11.2, 17.6 Hz, 1H), 5.19 (d,J = 11.2 Hz, 1H), 5.09 (d,J = 17.6 Hz, 1H), 2.71 (t,J = 15.2 Hz, 1H), 2.46 (dd,J = 8.8, 19.2 Hz, 1H), 2.37-2.21 (m, 2H), 2.17-2.06 (m, 4H), 2.00-1.83 (m, 3H), 1.71-1.51 (m, 7H), 1.40-1.26 (m, 4H), 0.87 (s, 3H)。合成 36.5
於N2 下向36.4 (80 g,266 mmol)於THF (1.0 L)中之混合物中添加Pd-C (濕潤,50%,10.0 g)。將懸浮液真空脫氣且用H2 淨化三次。隨後在25℃下將30 psi氫氣施加至所得溶液中,持續16小時。反應混合物經由矽藻土墊過濾且用THF (3×200 mL)洗滌。濃縮濾液,得到產物36.5 (80.0 g,99.5%)。 1 H NMR (400 MHz, CDCl3 ) δH 2.68 (t,J = 13.6 Hz, 1H), 2.46 (dd,J = 8.8, 19.2 Hz, 1H), 2.38-2.27 (m, 1H), 2.24-2.16 (m, 1H), 2.13-2.06 (m, 2H), 2.01-1.92 (m, 1H), 1.88-1.69 (m, 6H), 1.65-1.51 (m, 4H), 1.44-1.16 (m, 7H), 0.88 (s, 3H), 0.81 (t,J = 7.6 Hz, 3H)。合成 36.6
在0℃下向2,6-二第三丁基-4-甲基苯酚(96 g,436 mmol)於甲苯(218 mL)中之溶液中逐滴添加AlMe3 (109 mL,218 mmol,2 M於甲苯中)。將混合物在25℃下攪拌1 h且直接用作MAD溶液。在-70℃下向MAD溶液(325 mL,218 mmol,0.67 M)中逐滴添加36.5 (30.0 g,99.1 mmol)於DCM (100 mL)中之溶液。在-70℃下於N2 下攪拌1 h後,在-70℃下逐滴添加MeMgBr (72.6 mL,218 mmol,3 M於乙醚中)。在-70℃下再攪拌所得溶液1 h。在低於10℃下將反應混合物倒入飽和檸檬酸水溶液(1000 mL)中,且再攪拌10 min。用EtOAc (3×1000 mL)萃取水相。將合併之有機相用飽和鹽水(2×1000 mL)洗滌,經無水Na2 SO4 乾燥,過濾且濃縮。藉由矽膠層析(PE/EtOAc = 0-30%)純化殘餘物,得到36.6 (25 g)。 1 H NMR (400 MHz, CDCl3 ) δH 2.43 (dd, J = 8.4, 19.2 Hz, 1H), 2.13-2.04 (m, 1H), 1.98-1.82 (m, 2H), 1.85-1.59 (m, 10H), 1.50-1.15 (m, 14H), 0.84 (s, 3H), 0.81 (t, J = 7.6 Hz, 3H)合成 36.7
在-78℃下將由正丁基鋰(138 mL,2.5 M於己烷中,345 mmol)與二異丙胺(58 mL,0.72 g/mL,414 mmol)製備之二異丙基胺基鋰於THF (200 mL)中之低溫(-78℃)溶液添加至36.6 (22 g,69.0 mmol)及重氮乙酸乙酯(38.1 mL,345 mmol)於THF (1000 mL)中之攪拌溶液中。在-78℃下攪拌混合物1小時。隨後在-78℃下添加含乙酸(39.4 mL,690 mmol)之THF (200 mL)以淬滅反應物。隨後使混合物升溫至20℃且攪拌16 h。添加水(1000 mL)。用EtOAc (3×1000 mL)萃取水溶液。將合併之有機層用鹽水洗滌,經Na2 SO4 乾燥且減壓蒸發,得到粗產物,藉由combiflash (0-20% EtOAc/PE)純化,得到36.7 (25 g)。 1 H NMR (400 MHz, CDCl3 ) δH 4.28-4.05 (m, 4H), 2.18-1.56 (m, 13H), 1.54-1.01 (m, 17H), 0.89 (s, 3H), 0.78 (t, J = 7.2 Hz, 3H)。合成 36.8
在25℃下向36.7 (25 g,57.7 mmol)於DME (250 mL)中之溶液中一次性添加Rh2 (OAc)4 (255 mg,0.577 mmol)。在25℃下攪拌混合物18小時。濃縮反應混合物,得到36.8 (22 g)。粗產物直接用於下一步驟。合成 36.9
在25℃下向36.8 (22 g,54.3 mmol)於MeOH (220 mL)中之溶液中添加KOH (18.2 g,325 mmol)。在65℃下攪拌反應混合物1小時。將反應物倒入鹽水(200 mL)中,隨後用DCM (3×200 mL)萃取。將合併之有機層用HCl (1 M,200 mL)、飽和NaHCO3 (200 mL)、鹽水(200 mL)洗滌,經Na2 SO4 乾燥,過濾且濃縮。藉由閃蒸塔(0~20% EtOAc/PE)純化殘餘物,得到36.9 (12 g,67%)。 1 H NMR (400 MHz, CDCl3 ) δH 2.65-2.55 (m, 1H), 2.19 (br d, J = 15.6 Hz, 1H), 2.06-1.99 (m, 1H), 1.90-1.56 (m, 8H), 1.56-1.15 (m, 18H), 1.10-1.00 (m, 4H), 0.79 (t, J = 7.6 Hz, 3H)。LC-ELSD/MS 純度100%,C22 H35 O [M-H2 O+H]+ 之MS ESI計算值315,實驗值315合成 36.10
在25℃下於N2 下向MePPh3 Br (34.2 g,96.0 mol)於THF (100 mL)中之混合物中添加t-BuOK (10.7 g,96.0 mol)。在50℃下攪拌所得混合物30 min。隨後在低於50℃下逐份添加36.9 (8.00 g,24.0 mol)。在50℃下攪拌反應混合物1小時。在15℃下用飽和NH4 Cl水溶液(100 mL)淬滅反應混合物。分離有機層。用EtOAc (50 mL)萃取水層。真空濃縮合併之有機相,得到殘餘物,藉由在回流下用MeOH/H2 O (1:1,600 mL)濕磨來純化,得到36.10 (7.4 g,粗物質)。 1 H NMR (400 MHz, CDCl3 ) δH 4.57 (d, J = 14.0 Hz, 2H), 2.38-2.28 (m, 1H), 2.14-2.03 (m, 1H), 1.95-1.56 (m, 8H), 1.56-1.14 (m, 19H), 1.00-0.90 (m, 4H), 0.78 (t, J = 7.6 Hz, 3H)。合成 36.11 36.11a
在25℃下於N2 下向36.10 (7.20 g,21.7 mmol)於無水THF (80 mL)中之溶液中添加9-BBN二聚體(13.1 g,54.2 mmol)。在25℃下攪拌1 h後,使混合物冷卻且在0℃下用EtOH (7.57 mL,130 mmol)淬滅。隨後極緩慢地添加NaOH (26 mL,5 M,130 mmol)。添加後,在維持溫度低於30℃之同時,緩慢添加H2 O2 (13 mL,130 mmol,30%於水中)。在60℃下再攪拌1 h後,使混合物冷卻至室溫。將所得混合物倒入水(100 mL)中。用EtOAc (3×100 mL)萃取水相。將合併之有機相用鹽水(2×100 mL)洗滌,經無水Na2 SO4 乾燥,過濾且濃縮。藉由閃蒸塔(0~30% EtOAc/PE)純化殘餘物,得到36.11 (2.4 g,32%)。另外,亦分離36.11a (2.2 g,28.9%)。
36.11 1 H NMR (400 MHz, CDCl3 ) δH 3.84 (br d, J = 2.0 Hz, 1H), 3.33-3.20 (m, 1H), 1.99-1.89 (m, 1H), 1.85-1.56 (m, 12H), 1.56-1.00 (m, 19H), 0.77 (t, J = 7.6 Hz, 3H), 0.71 (s, 3H)。LC-ELSD/MS 純度99%,C23 H37 [M-2H2 O+H]+ 之MS ESI計算值313,實驗值313。
36.11a 1 H NMR (400 MHz, CDCl3 ) δH 3.98-3.85 (m, 1H), 3.68 (br d, J = 8.8 Hz, 1H), 2.00-1.87 (m, 1H), 1.79-1.58 (m, 8H), 1.56-1.10 (m, 18H), 1.10-0.85 (m, 8H), 0.77 (t, J = 7.6 Hz, 3H)。LC-ELSD/MS 純度99%,C23 H37 [M-2H2 O+H]+ 之MS ESI計算值313,實驗值313。合成 36.12
在25℃下向36.11 (2.0 g,5.73 mmol)於DCM (30 mL)中之溶液中添加1-甲基-1H-咪唑(936 mg,11.4 mmol)及TEA (1.15 g,11.4 mmol)。隨後將TsCl (2.17 g,11.4 mmol)添加至前述混合物中。在25℃下攪拌反應混合物2小時。用水(30 mL)處理所得混合物。用DCM (3×30 mL)萃取水相。將合併之有機相用鹽水(30 mL)洗滌,經Na2 SO4 乾燥,過濾且真空濃縮,隨後藉由管柱(0~20% EtOAc/PE)純化,得到36.12 (2.00 g,69%)。 1 H NMR (400 MHz, CDCl3 ) δH 7.77 (d, J = 8.0 Hz, 2H), 7.34 (d, J = 8.0 Hz, 2H), 4.19 (dd, J = 4.0, 9.6 Hz, 1H), 3.72 (t, J = 9.2 Hz, 1H), 2.45 (s, 3H), 1.97-1.84 (m, 1H), 1.79-1.47 (m, 13H), 1.42-1.00 (m, 17H), 1.00-0.75 (m, 3H), 0.67 (s, 3H)。合成 36.13
36.12 (2.00 g,5.22 mmol)於DMSO (40 mL)中之攪拌溶液中添加NaN3 (1.01 g,15.6 mmol)且在70℃下加熱所得反應混合物16 h。隨後,使混合物冷卻,添加10% NaHCO3 水溶液(200 mL)直至pH > 8為止,且用EtOAc (2×100 mL)萃取。將合併之有機層用鹽水(300 mL)洗滌,經無水Na2 SO4 乾燥,過濾且真空濃縮,得到36.13 (1.50 g,粗物質)。 1 H NMR (400 MHz, CDCl3 ) δH 3.54 (dd, J = 2.8, 12 Hz, 1H), 2.86 (dd, J = 8.8, 11.6 Hz, 1H), 1.98-1.86 (m, 1H), 1.79-1.60 (m, 8H), 1.50-1.10 (m, 17H), 1.10-0.80 (m, 5H), 0.77 (t, J = 7.6 Hz, 3H), 0.72 (s, 3H)。合成 36.14
36.13 (1.5 g,4.01 mmol)於THF (30 mL)中之溶液中添加濕潤Pd/C (0.3 g,10%鈀/碳)。在20℃下於H2 (15 psi)下氫化溶液3小時後,經由矽藻土墊過濾所得混合物,且真空濃縮濾液,得到36.14 (1.40 g,粗物質)。 1 H NMR (400 MHz, CDCl3 ) δH 2.92 (dd, J = 2.8, 12.4 Hz, 1H), 2.61 (s, 1H), 2.20 (dd, J = 9.6, 12 Hz, 1H), 1.99-1.88 (m, 1H), 1.84-1.56 (m, 8H), 1.46-1.25 (m, 13H), 1.25-0.82 (m, 9H), 0.76 (t, J = 7.6 Hz, 4H), 0.72-0.63 (m, 3H)。合成 36
在25℃下於N2 下向36.14 (200 mg,0.575 mmol)於無水DCM (10 mL)中之溶液中添加TEA (174 mg,1.72 mmol)及BzCl (121 mg,0.862 mmol)。在25℃攪拌混合物16小時。將混合物倒入水(20 mL)中且用EtOAc (2×30 mL)萃取。將合併之有機相用鹽水(30 mL)洗滌,經無水Na2 SO4 乾燥,過濾且濃縮。藉由HPLC (管柱Xtimate C18 150×25mm×5um 條件 水(0.225%FA)-ACN 開始B 80 結束B 100 梯度時間(min) 7 100% B 保持時間(min) 1 流動速率(ml/min) 25 進樣量5)純化殘餘物,得到36 (14 mg,5%)。 1 H NMR (400 MHz, CDCl3 ) δH 7.76 (d, J = 7.2 Hz, 2H), 7.44 (d, J = 7.6 Hz, 3H), 6.00 (br s, 1H), 3.64-3.58 (m, 1H), 3.22-3.08 (m, 1H), 2.01-1.89 (m, 2H), 1.89-1.61 (m, 8H), 1.49-1.14 (m, 18H), 1.05-0.89 (m, 3H), 0.81-0.74 (m, 6H)。LC-ELSD/MS 純度99%,C30 H46 NO2 [M+H]+ 之MS ESI計算值452,實驗值452。實例 37 N-(((1S,4aS,4bS,6aR,8R,10aS,10bS,12aS)-10a- 乙基 -8- 羥基 -8,12a- 二甲基十八氫䓛 -1- ) 甲基 )-N- 甲基苯甲醯胺 (37)
Figure 02_image251
合成 37.1
在25℃下於N2 下向36.11 (600 mg,1.72 mmol)於DCM (10 mL)中之溶液中添加DMP (1.45 g,3.44 mmol)。在40℃下攪拌所得混合物10 min。隨後添加NaHCO3 水溶液(10 mL)及Na2 S2 O3 水溶液(10 mL)。用EtOAc (3×10 mL)萃取水相。將合併之有機相用Na2 S2 O3 水溶液(10 mL)及鹽水(2×20 mL)洗滌,經無水Na2 SO4 乾燥,過濾且濃縮,得到37.1 (620 mg,粗物質)。合成 37.2
37.1 (200 mg,0.577 mmol)於MeNH2 (1.44 mL,2 M於EtOH中,2.88 mmol)中之溶液在25℃下攪拌10小時。隨後在25℃下於N2 下添加NaBH4 (43.5 mg,1.15 mmol)。在25℃下攪拌混合物10 min。將所得混合物倒入水(10 mL)中。用EtOAc (3×10 mL)萃取水相。將合併之有機相用鹽水(2×20 mL)洗滌,經無水Na2 SO4 乾燥,過濾且濃縮,得到37.2 (200 mg,粗物質)。 1 H NMR (400 MHz, CDCl3 ) δH 2.77-2.69 (m, 1H), 2.63-2.59 (m, 1H), 2.40 (s, 3H), 2.18 (s, 1H), 1.94-1.56 (m, 8H), 1.56-1.10 (m, 12H), 1.10-0.75 (m, 14H), 0.69 (s, 3H)。合成 37
在25℃下於N2 下向37.2 (200 mg,0.553mmol)於無水DCM (5 mL)中之溶液中添加TEA (166 mg,1.65 mmol)及BzCl (116 mg,0.829 mmol)。在25℃攪拌混合物16小時。將混合物倒入水(20 mL)中且用EtOAc (2×30 mL)萃取。將合併之有機相用鹽水(30 mL)洗滌,經無水Na2 SO4 乾燥,過濾且濃縮。藉由HPLC (管柱Xtimate C18 150×25mm×5um;條件 水(0.225%FA)-ACN 開始B 95;結束B 100 梯度時間(min) 7;100% B 保持時間(min) 0 流動速率(ml/min) 25;進樣量5)純化殘餘物。藉由SFC (管柱DAICEL CHIRALCEL OD-H(250mm×30mm,5um);條件0.1% NH3 H2 O ETOH 開始B 40% 結束B 40% 梯度時間(min);100% B 保持時間(min);流動速率(ml/min) 50;進樣量50)純化粗物質,得到37 (32 mg,54%)。 1 H NMR (400 MHz, CDCl3 ) δH 7.35-7.25 (m, 5H), 4.38-4.28 (m, 0.5H), 3.35-3.28 (m, 0.5H), 3.25-3.16 (m, 0.5H), 3.12-3.00 (m, 0.5H), 2.96 (s, 1.5H), 2.82 (s, 1.5H), 1.92-1.56 (m, 8H), 1.56-1.00 (m, 20H), 1.00-0.62 (m, 7.5H), 0.36 (s, 1.5H)。LC-ELSD/MS 純度99%,C31 H48 NO2 [M+H]+ 之MS ESI計算值466,實驗值466。實例 38 39 N-(((1S,4aS,4bS,6aR,8R,10aS,10bS,12aS)-10a- 乙基 -8- 羥基 -8,12a- 二甲基十八氫䓛 -1- ) 甲基 )-N- 甲基苯甲醯胺 (38) N-(((1S,4aS,4bS,6aR,8R,10aS,10bS,12aS)-10a- 乙基 -8- 羥基 -8,12a- 二甲基十八氫䓛 -1- ) 甲基 ) 苯甲醯胺 (39)
Figure 02_image253
合成 39
在25℃下向36.14 (300 mg,0.863 mmol)於DCM (10 mL)中之溶液中添加TEA (217 mg,2.15 mmol)及苯磺醯氯(227 mg,1.29 mmol)。在25℃下攪拌反應混合物16 h。用水(20 mL)洗滌反應混合物且用EtOAc (2×50 mL)萃取水相。將合併之有機相用鹽水(20 mL)洗滌,經無水Na2 SO4 乾燥,過濾且濃縮。藉由HPLC (管柱:YMC-Actus Triart C18 100mm×30mm,5um;條件:水(0.05%HCl)-ACN;梯度:75%至100%之B,10 min,且保持100% 1 min;流動速率:25mL/min;進樣量:9)純化殘餘物,得到39 (15 mg,3.0%)。 1 H NMR (400 MHz, CDCl3 ) δH 7.80-7.75 (m, 2H), 7.60-7.50 (m, 2H), 4.28-4.23 (m, 1H), 3.25-3.21 (m, 1H), 2.58-2.49 (m, 1H), 1.95-1.56 (m, 11H), 1.50-1.10 (m, 13H), 1.10-0.70 (m, 11H), 0.64 (s, 3H)。LC-ELSD/MS 純度99%,C29 H44 NO2 S [M-H2 O+H]+ 之MS ESI計算值470,實驗值470。合成 38
在25℃下向39 (100 mg,0.205 mmol)、Cs2 CO3 (167 mg,0.512 mmol)於DMF (3 mL)中之溶液中添加碘甲烷(34.7 mg,0.245 mmol)。在25℃下攪拌混合物16 h。將混合物倒入水(10 mL)中且用EtOAc (2×20 mL)萃取。將合併之有機層用鹽水(30 mL)洗滌,經Na2 SO4 乾燥,過濾且濃縮。藉由閃蒸塔(PE/EtOAc = 5/1至3/1)純化殘餘物,得到38 (17 mg,17%)。 1 H NMR (400 MHz, CDCl3 ) δH 7.78-7.75 (m, 2H), 7.60-7.48 (m, 3H), 2.98-2.91 (m, 1H), 2.80-2.75 (m, 1H), 2.67 (s, 3H), 1.95-1.60 (m, 8H), 1.56-1.05 (m, 14H), 1.10-0.80 (m, 7H), 0.77 (t, J = 7.6 Hz, 3H), 0.73 (s, 3H)。LC-ELSD/MS 純度99%,C30 H48 NO3 S [M+H]+ 之MS ESI計算值502,實驗值502。實例 40 4- 氰基 -N-(((1S,4aS,4bR,6aR,8R,10aS,10bR,12aS)-12a- 乙基 -8- 羥基 -8- 甲基十八氫䓛 -1- ) 甲基 ) 苯甲醯胺 (40)
Figure 02_image255
合成 40.2
40.1 (30.0 g,104 mmol)及濕潤Pd/C (5.0 g,10%鈀/碳)於THF (400 mL)中之溶液中添加氫溴酸(1.0 mL,37%於水中)。隨後在25℃下於15 psi氫氣下氫化混合物16 h。反應混合物經由矽藻土墊過濾且用EtOAc (3×100 mL)洗滌。濃縮濾液,得到粗產物。在25℃下用PE (300 mL)濕磨殘餘物,得到40.2 (37.0 g,粗物質)。 1 H NMR (400 MHz, CDCl3 ) δH 2.58 (t,J = 14.0 Hz, 1H), 2.50-2.00 (m, 9H), 1.99-1.62 (m, 7H), 1.52-1.10 (m, 8H), 0.79 (t,J = 7.6 Hz, 3H)。合成 40.3
在0℃下向BHT (91.2 g,414 mmol)於甲苯(200 mL)中之溶液中添加Me3 Al (103.5 mL,207 mmol,2 M)。在25℃下攪拌反應混合物1 h,得到呈MAD溶液之無色溶液,其直接用於下一步驟。在-70℃下將40.2 (20.0 g,69.3 mmol)於DCM (200 mL)中之溶液添加至MAD (207 mmol)之攪拌溶液中。在-70℃下攪拌混合物1 h。隨後在-70℃下將MeMgBr (69.0 mL,207 mmol,3 M)添加至反應物中且攪拌1 h。在低於10℃下將所得混合物添加至飽和檸檬酸(500 mL)中。用EtOAc (3×200 mL)萃取水層。將合併之有機層用飽和鹽水(1000 mL)洗滌,經無水Na2 SO4 乾燥,過濾且濃縮。藉由閃蒸塔(0-40% EtOAc/PE)純化殘餘物,得到40.3 (19.5 g,92%)。 1 H NMR (400 MHz, CDCl3 ) δH 2.39 (dd,J = 19.2 Hz, 9.2 Hz, 1H), 2.12-1.96 (m, 2H), 1.95-1.59 (m, 9H), 1.52-1.22 (m, 14H), 1.20-0.90 (m, 3H), 0.76 (t,J = 7.6 Hz, 3H)。合成 40.4
在-70℃下向雙(丙-2-基)胺(35.6 g,352 mmol)於THF (100 mL)中之溶液中添加n-BuLi (128 mL,320 mmol,2.5 M)。在0℃下攪拌反應混合物20分鐘,得到LDA溶液,其直接用於下一步驟。在-70℃下將LDA溶液(320 mmol)添加至40.3 (19.5 g,64.0 mmol)及重氮乙酸乙酯(36.4 g,320 mmol)於THF (350 mL)中之攪拌溶液中。在-70℃下攪拌混合物4小時。隨後在-70℃下將含乙酸(19.2 g,320 mmol)之THF (50 mL)添加至反應混合物中。隨後使所得混合物升溫至25℃且攪拌16小時。將水(500 mL)添加至反應混合物中。用EtOAc (3×200 mL)萃取水性混合物。將合併之有機層用飽和鹽水(500 mL)洗滌,經無水Na2 SO4 乾燥且減壓蒸發,得到粗產物,藉由combi flash (0-30% EtOAc/PE)純化,得到40.4 (7.00 g,26%)。 1 H NMR (400 MHz, CDCl3 ) δH 4.28-4.22 (m, 2H), 2.25-2.15 (m, 1H), 1.99-1.70 (m, 6H), 1.52-1.27 (m, 16H), 1.25 (s, 3H), 1.24-0.85 (m, 7H), 0.73 (t,J = 7.6 Hz, 3H)。合成 40.5
40.4 (7.00 g,16.7 mmol)及Rh2 (OAc)4 (200 mg)於DME (100 mL)中之溶液在45℃下攪拌16小時。將所得混合物倒入水(200 mL)中。用EtOAc (3×50 mL)萃取水層。將合併之有機層用鹽水(200 mL)洗滌,經無水Na2 SO4 乾燥,過濾且濃縮,得到40.5 (6.00 g,92%)。 1 H NMR (400 MHz, CDCl3 ) δH 4.28-4.22 (m, 2H), 2.40-2.10 (m, 2H), 1.99-1.80 (m, 4H), 1.79-1.59 (m, 4H), 1.52-1.42 (m, 3H), 1.40-1.20 (m, 15H), 1.18-0.80 (m, 5H), 0.78-0.65 (m, 3H)。合成 40.6
40.5 (6.00 g,15.3 mmol)及KOH (5.14 g,91.8 mmol)於MeOH (100 mL)中之溶液在75℃下攪拌1 h。將混合物倒入飽和NH4 Cl (200 mL)中。用EtOAc (3×100 mL)萃取水層。將合併之有機層用鹽水(200 mL)洗滌,經無水Na2 SO4 乾燥,過濾且濃縮,得到40.6 (3.50 g,72%)。 1 H NMR (400 MHz, CDCl3 ) δH 2.55-2.45 (m, 1H), 2.25-2.15 (m, 1H), 1.99-1.59 (m, 11H), 1.52-1.42 (m, 4H), 1.40-1.15 (m, 11H), 1.10-0.75 (m, 3H), 0.65 (t,J = 7.6 Hz, 3H)。合成 40.7
在-30℃下向40.6 (3.50 g,10.9 mmol)於THF (20 mL)中之溶液中添加TMSCH2 Li (97.3 mL,54.5 mmol,0.56 M)。在20℃下攪拌混合物16小時。將混合物倒入飽和NH4 Cl (200 mL)中。用EtOAc (3×50 mL)萃取水層。將合併之有機層用飽和鹽水(200 mL)洗滌,經無水Na2 SO4 乾燥,過濾且濃縮。將殘餘物溶解於MeOH (30 mL)中。隨後將p-TsOH (200 mg)添加至混合物中且在20℃下攪拌30分鐘。將混合物倒入飽和NaHCO3 (100 mL)中。用EtOAc (3×50 mL)萃取水層。將合併之有機層用鹽水(100 mL)洗滌,經無水Na2 SO4 乾燥,過濾且濃縮。藉由閃蒸塔(0-15% EtOAc/PE)純化殘餘物,得到40.7 (600 mg,17%)。 1 H NMR (400 MHz, CDCl3 ) δH 4.72 (s, 1H), 4.52 (s, 1H), 2.20-2.02 (m, 2H), 1.99-1.59 (m, 8H), 1.52-1.40 (m, 4H), 1.39-1.24 (m, 8H), 1.22-1.00 (m, 5H), 0.99-0.85 (m, 4H), 0.58 (t,J = 7.6 Hz, 3H)。合成 40.8
在0℃下向40.7 (600 mg,1.9 mmol)於THF (5 mL)中之溶液中添加BH3 Me2 S (1 mL,10 M,10.0 mmol)。在25℃下攪拌反應混合物16小時。在25℃下將EtOH (10 mL)添加至反應混合物中。隨後在0℃下將NaOH (6.0 mL,5 M)添加至反應混合物,接著添加H2 O2 (3.40 g,30.0 mmol,30%)。在70℃下攪拌反應混合物1 h。用EtOAc (3×50 mL)萃取水層。將合併之有機層用飽和Na2 S2 O3 (100 mL)、鹽水(100 mL)洗滌,經無水Na2 SO4 乾燥,過濾且濃縮,得到40.8 (600 mg,89.6%)。 1 H NMR (400 MHz, CDCl3 ) δH 3.96-3.86 (m, 1H), 3.35-3.25 (m, 1H), 2.18-2.08 (m, 1H), 1.99-1.59 (m, 11H), 1.52-1.39 (m, 5H), 1.38-1.09 (m, 9H), 1.08-0.80 (m, 7H), 0.74 (t, J = 7.6 Hz, 3H)。合成 40.9
40.8 (600 mg,1.8 mmol)及DMP (1.51 g,3.6 mmol)於DCM (10 mL)中之溶液在25℃下攪拌30分鐘。將混合物添加至飽和NaHCO3 (200 mL)中。用DCM (3×50 mL)萃取水層。將合併之有機層用飽和Na2 S2 O3 (2×100 mL)、鹽水(100 mL)洗滌,經無水Na2 SO4 乾燥,過濾且濃縮,得到40.9 (500 mg,84%)。 1 H NMR (400 MHz, CDCl3 ) δH 9.98 (s, 1H), 2.40-2.25 (m, 1H), 1.95-1.59 (m, 12H), 1.52-1.29 (m, 8H), 1.27 (s, 3H), 1.15-0.80 (m, 8H), 0.70 (t,J = 7.6 Hz, 3H)。合成 40.10
在25℃下向40.9 (500 mg,1.5 mmol)於DCE (10 mL)中之溶液中添加1-苯基甲胺(321 mg,3.0 mmol)及NaBH3 CN (942 mg,15 mmol)。在50℃下攪拌反應混合物16小時。將混合物倒入水(50 mL)中。用EtOAc (3×50 mL)萃取水層。將合併之有機層用鹽水(100 mL)洗滌,經無水Na2 SO4 乾燥,過濾且濃縮。藉由閃蒸塔(0-90% EtOAc/PE)純化殘餘物,得到40.10 (250 mg,39%)。 1 H NMR (400 MHz, CDCl3 ) δH 7.45-7.28 (m, 5H), 3.95-3.75 (m, 2H), 3.05-2.95 (m, 1H), 2.41-2.29 (m, 1H), 2.15-2.06 (m, 1H), 1.95-1.59 (m, 9H), 1.52-1.15 (m, 16H), 1.09-0.80 (m, 7H), 0.74 (t,J = 7.2 Hz, 3H)。合成 40.11
在25℃下向40.10 (250 mg,0.59 mmol)於MeOH (10 mL)中之溶液中添加Pd/C (50.0 mg,50%)。在50℃下於H2 (50 psi)下攪拌反應混合物48小時。過濾混合物且濃縮母液,得到40.11 (200 mg,粗物質),其直接用於下一步驟。合成 40
40.11 (150 mg,0.45 mmol)、Et3 N (226 mg,2.24 mmol)、HATU (256 mg,0.67 mmol)及4-氰基苯甲酸(197 mg,1.34 mmol)於DCM (5 mL)中之溶液在25℃下攪拌16小時。將混合物添加至水(100 mL)中。用DCM (3×30 mL)萃取水層。將合併之有機層用鹽水(100 mL)洗滌,經無水Na2 SO4 乾燥,過濾且濃縮。藉由製備型HPLC (管柱:Phenomenex Gemini-NX 150×30mm×5μm,條件:水(0.04% NH3H2O+10mM NH4 HCO3 )-ACN,開始B:75,結束B:95,梯度時間(min):8.5,100% B 保持時間(min):1.5,流動速率(ml/min):25)純化殘餘物,得到40 (100 mg,粗物質)。用己烷(2 mL)濕磨粗物質,得到40 (24.0 mg,24%)。 1 H NMR (400 MHz, CDCl3 ) δH 7.85 (d,J = 8.0 Hz, 2H), 7.74 (d,J = 8.0 Hz, 2H), 6.02 (s, 1H), 3.80-3.68 (m, 1H), 3.25-3.15 (m, 1H), 2.26 (d,J = 12.8 Hz, 1H), 1.95-1.59 (m, 8H), 1.52-1.29 (m, 10H), 1.27 (s, 3H), 1.25-0.80 (m, 13H)。LC-ELSD/MS 純度99%,C30 H41 N2 O [M-H2 O+H]+ 之MS ESI計算值445.3,實驗值445.3。實例 41 4- 氰基 -N-(((1S,4aS,4bR,6aR,8R,10aS,12aS)-12a- 乙基 -8- 羥基 -8-( 甲氧基甲基 ) 十八氫䓛 -1- ) 甲基 ) 苯甲醯胺 (41)
Figure 02_image257
合成 41.3
在0℃下於N2 下向Me3 SI (11.0 g,54 mmol)於THF (50 mL)及DMSO (100 mL)中之溶液中逐份添加NaH (2.15 g,54 mmol)。在0℃下攪拌混合物1 h。向反應混合物中添加40.2 (13.0 g,45 mmol)於DMSO (100 mL)中之溶液。在20℃下攪拌反應混合物16小時。將混合物倒入飽和NH4 Cl (500 mL)中且攪拌30 min。用EtOAc (2×100 mL)萃取水相。將合併之有機相用水(3×100 mL)洗滌,經無水Na2 SO4 乾燥,過濾且濃縮,得到41.3 (15.0 g,粗物質)。 1 H NMR (400 MHz, CD3 OD) δH 2.65-2.54 (m, 2H), 2.46-2.36 (m, 1H), 2.28-2.05 (m, 3H), 1.92-1.32 (m, 15H), 1.18-0.87 (m, 6H), 0.77 (t,J =7.4 Hz, 3H)。合成 41.4
在20℃下向無水MeOH (250 mL)中添加Na (11.4 g,495 mmol)。在20℃下攪拌反應混合物1 h。向新近製備之MeONa (495 mmol,於MeOH中)中添加含41.3 (15.0 g,49.5 mmol)之無水MeOH (100 mL)。在70℃下攪拌反應混合物16小時。濃縮反應混合物以移除大部分溶劑。用EtOAc (2×300 mL)萃取混合物。將合併之有機相用鹽水(300 mL)洗滌,經無水Na2 SO4 乾燥,過濾且濃縮。藉由矽膠層析(10-12% EtOAc/PE)純化殘餘物兩次,得到41.4 (6.40 g,38.7%)。
41.4 1 H NMR (400 MHz, CDCl3 ) δH 3.44-3.36 (m, 5H), 2.59 (s, 1H), 2.45-2.33 (m, 1H), 2.14-1.59 (m, 10H), 1.53-0.90 (m, 14H), 0.76 (t,J =7.6 Hz, 3H)。LC-ELSD/MS 純度99%,100% de,基於H-NMR。C21 H33 O2 [M+H-H2 O]+之MS ESI計算值317.3,實驗值317.3。合成 41.5
在-70℃下向雙(丙-2-基)胺(9.73 g,96.2 mmol)於THF (30 mL)中之溶液中添加n-BuLi (35 mL,87.5 mmol,2.5 M)。在0℃下攪拌反應混合物20分鐘,得到LDA溶液。在-70℃下將LDA添加至41.4 (5.68 g,16.9 mmol)及重氮乙酸乙酯(9.62 g,84.4 mmol)於THF (60 mL)中之攪拌溶液中。在-70℃下攪拌混合物4小時。在-70℃下將含乙酸(4.81 mL,84.4 mmol)之THF (10 mL)添加至反應混合物中。使混合物升溫至20℃且攪拌16小時。將水(500 mL)添加至反應混合物中。用EtOAc (3×200 mL)萃取水層。將合併之有機層用鹽水(500 mL)洗滌,經無水Na2 SO4 乾燥且減壓蒸發。藉由矽膠層析(10-15% EtOAc/PE)純化所得殘餘物,得到41.5 (2.70 g,35.6%)。 1 H NMR (400 MHz, CDCl3 ) δH 4.34-4.19 (m, 3H), 3.44-3.35 (m, 5H), 2.65 (s, 1H), 2.30-2.17 (m, 1H), 2.06-1.68 (m, 6H), 1.54-1.38 (m, 8H), 1.35-1.28 (m, 6H), 1.26-1.02 (m, 5H), 0.98 (t,J =7.2 Hz, 3H), 0.93-0.75 (m, 2H)。合成 41.6
41.5 (3.30 g,7.35 mmol)及Rh2 (OAc)4 (100 mg,0.226 mmol)於DME (50 mL)中之溶液在45℃下攪拌16小時。將混合物倒入水(200 mL)中, 用EtOAc (3×50 mL)萃取水層。將合併之有機層用鹽水(200 mL)洗滌,經無水Na2 SO4 乾燥,過濾且濃縮,得到41.6 (3.00 g,粗物質)。粗殘餘物直接用於下一步驟。合成 41.7
41.6 (3.0 g,7.13 mmol)及KOH (2.39 g,42.7 mmol)於MeOH (50 mL)及水(5 mL)中之溶液在75℃下攪拌1 h。將混合物倒入飽和NH4 Cl (200 mL)中。用EtOAc (3×100 mL)萃取水層。將合併之有機層用飽和鹽水(200 mL)洗滌,經無水Na2 SO4 乾燥,過濾且濃縮,得到41.7 (1.60 g,粗物質)。藉由閃蒸塔(10-20% EtOAc/PE)純化41.7 (30.0 mg,粗物質),得到呈固體之41.7 (12.0 mg,40.1%)。 1 H NMR (400 MHz, CDCl3 ) δH 3.43-3.34 (m, 5H), 2.59-2.43 (m, 2H), 2.23-2.16 (m, 1H), 2.11-2.02 (m, 1H), 2.00-1.92 (m, 1H), 1.89-1.58 (m, 9H), 1.51-0.82 (m, 14H), 0.65 (t,J =7.4 Hz, 3H)。LC-ELSD/MS 純度99%,C22 H35 O2 [M+H-H2 O]+之MS ESI計算值331,實驗值331。合成 41.8
在-30℃下向41.7 (1.50 g,4.3 mmol)於THF (10 mL)中之溶液中添加TMSCH2Li (38.2 mL,21.4 mmol,0.56 M)。在20℃下攪拌混合物16小時。將混合物倒入飽和NH4 Cl (200 mL)中。用EtOAc (3×100 mL)萃取水層。將合併之有機層用飽和鹽水(200 mL)洗滌,經無水Na2 SO4 乾燥,過濾且濃縮。將殘餘物溶解於MeOH (30 mL)中。隨後將p-TsOH (100 mg)添加至混合物中且在20℃下攪拌1 h。將混合物倒入飽和NaHCO3 (100 mL)中。用EtOAc (3×50 mL)萃取水層。將合併之有機層用飽和鹽水(100 mL)洗滌,經無水Na2 SO4 乾燥,過濾且濃縮。藉由閃蒸塔(0-15% EtOAc/PE)純化殘餘物,得到41.8 (250 mg,16.7%)。 1 H NMR (400 MHz, CDCl3 ) δH 4.75-4.69 (m, 1H), 4.54-4.48 (m, 1H), 3.40-3.38 (m, 5H), 2.54 (s, 1H), 2.18-2.00 (m, 2H), 1.91-1.67 (m, 10H), 1.53-1.30 (m, 10H), 1.05-0.89 (m, 5H), 0.58 (t,J =7.4 Hz, 3H)。合成 41.9
在0℃下向41.8 (330 mg,0.952 mmol)於THF (10 mL)中之溶液中添加BH3 Me2 S (1 mL,10 M,10 mmol)。在20℃下攪拌反應混合物16小時。在25℃下將EtOH (5 mL)添加至反應混合物中。隨後在0℃下向反應混合物中添加NaOH (2.83 mL,5 M,14.2 mmol),接著添加H2 O2 (1.41 mL,14.2 mmol,10 M)。在70℃下攪拌反應混合物1 h。用EtOAc (3×50 mL)萃取水層。將合併之有機層用飽和Na2 S2 O3 (100 mL)、飽和鹽水(100 mL)洗滌,經無水Na2 SO4 乾燥,過濾且濃縮,得到41.9 (400 mg,粗物質)。粗殘餘物直接用於下一步驟。合成 41.10
41.9 (400 mg,1.09 mmol)於DCM (30 mL)中之溶液中添加DMP (924 mg,2.18 mmol),在40℃下攪拌混合物0.5 h。將混合物用NaHCO3 (200 mL,飽和)淬滅,且用DCM (2×100 mL)萃取。將有機層用Na2 S2 O3 (2×100 mL,飽和)、鹽水(200 mL,飽和)洗滌,經Na2 SO4 乾燥,過濾且真空濃縮,得到41.10 (400 mg,粗物質)。粗物質直接用於下一步驟。合成 41.11
41.10 (400 mg,1.10 mmol)於DCE (10 mL)中之溶液中添加1-苯基甲胺(235 mg,2.20 mmol)及NaBH3 CN (691 mg,11.0 mmol)。在50℃下攪拌反應混合物16小時。將混合物添加至水(50 mL)中。用EtOAc (3×50 mL)萃取水層。將合併之有機層用飽和鹽水(100 mL)洗滌,經無水Na2 SO4 乾燥,過濾且濃縮。藉由閃蒸塔(0-90% EtOAc/PE)純化殘餘物,得到41.11 (150 mg,30%)。 1 H NMR (400 MHz, CDCl3 ) δH 7.50-7.30 (m, 5H), 4.08-3.90 (m, 2H), 3.43-3.32 (m, 5H), 3.29-3.23 (m, 1H), 3.21-3.14 (m, 1H), 2.56-2.46 (m, 1H), 2.06-1.96 (m, 2H), 1.83-1.56 (m, 9H), 1.46-1.23 (m, 11H), 1.10-0.83 (m, 7H), 0.72 (t,J =7.6 Hz, 3H)。合成 41.12
41.11 (150 mg,0.33 mmol)於MeOH (10 mL)中之溶液中添加Pd/C (100 mg,10%鈀/碳,<1%水濕潤)。兩次在50℃下於H2 (50 psi)下攪拌反應混合物48小時。過濾混合物且濃縮母液,得到41.12 (120 mg,粗物質),其直接用於下一步驟。合成 41
41.12 (120 mg,0.33 mmol)、Et3 N (166 mg,1.65 mmol)、HATU (188 mg,0.495 mmol)及4-氰基苯甲酸(145 mg,0.99 mmol)於DCM (5 mL)中之溶液在20℃下攪拌16小時。將混合物倒入水(100 mL)中。用DCM (3×30 mL)萃取水層。將合併之有機層用飽和鹽水(100 mL)洗滌,經無水Na2 SO4 乾燥,過濾且濃縮。藉由製備型HPLC (管柱:Phenomenex Gemini-NX 150×30mm×5um,條件:水(0.04% NH3H2O+10mM NH4HCO3)-ACN,開始B:88,結束B:88,梯度時間(min):8,100% B 保持時間(min):2,流動速率(ml/min):30)純化殘餘物,得到41 (10.0 mg,6%)。 1 H NMR (400 MHz, CDCl3 ) δH 7.89-7.83 (m, 2H), 7.77-7.71 (m, 2H), 6.03-5.94 (m, 1H), 3.74-3.62 (m, 1H), 3.44-3.37 (m, 5H), 3.29-3.17 (m, 17.9 Hz, 1H), 2.60 (s, 1H), 2.31-2.20 (m, 1H), 1.91-1.58 (m, 11H), 1.47-1.19 (m, 9H), 1.05-0.84 (m, 10H)。LC-ELSD/MS 純度99%,C29 H40 NO2 [M+H-H3 CHO-HCN]+之MS ESI計算值434,實驗值434。實例 42 43 4- 氰基 -N-((1S)-1-((1S,4aS,4bR,6aR,8R,10aS,12aS)-8- 羥基 -8,12a- 二甲基十八氫䓛 -1- ) 乙基 ) 苯甲醯胺 (42) 4- 氰基 -N-((1R)-1-((1S,4aS,4bR,6aR,8R,10aS,12aS)-8- 羥基 -8,12a- 二甲基十八氫䓛 -1- ) 乙基 ) 苯甲醯胺 (43)
Figure 02_image259
合成 42.1
1.7 (500 mg,1.50 mmol)於MeOH (30 mL)中之溶液中添加1-苯基甲胺(803 mg,7.50 mmol)。隨後用乙酸(540 mg,9.00 mmol)將溶液之pH設定成6。攪拌混合物10 min。添加NaBH3 CN (1.41 g,22.5 mmol)且加熱至65℃,保持40小時。用飽和NH4 Cl水溶液(50 mL)處理反應混合物。用EtOAc (3×50 mL)萃取水相。將合併之有機相用飽和鹽水(50 mL)洗滌,經無水Na2 SO4 乾燥,過濾且濃縮。藉由矽膠層析(10-100% EtOAc/PE)純化殘餘物,得到42.1 (520 mg,粗物質),其直接用於下一步驟中。合成 42.2
在N2 下向42.1 (500 mg,1.18 mmol)於EtOH (20 mL)中之溶液中添加Pd-C (乾燥,500 mg)。將懸浮液真空脫氣且用H2 淨化三次。在25℃下於H2 (30 psi)下攪拌混合物48小時,得到懸浮液。反應混合物經由矽藻土墊過濾且用THF (3×10 mL)洗滌。濃縮濾液,得到粗產物42.2 (380 mg,粗物質)。合成 42 43
42.2 (200 mg,0.60 mmol)及4-氰基苯甲酸(132 mg,0.90 mmol)於DCM (10 mL)中之溶液中添加HATU (452 mg,1.19 mmol)及Et3 N (180 mg,1.79 mmol)。在25℃下攪拌反應混合物2小時。將反應混合物用飽和NH4 Cl水溶液(30 mL)淬滅且用EtOAc (3×30 mL)萃取。將合併之有機相用飽和鹽水(50 mL)洗滌,經無水Na2 SO4 乾燥,過濾且濃縮,得到粗產物。藉由矽膠層析(10-50% EtOAc/PE)純化粗產物,得到42.10 (180 mg,粗物質)。藉由SFC (管柱:DAICEL CHIRALCEL OJ-H(250mm×30mm,5um);0.1% NH3 H2 O ETOH;開始B:30%;結束B:30%;)純化粗產物,接著用MeCN (3.0 mL)濕磨,得到42 (46.9 mg)。類似地,藉由製備型HPLC (管柱:Boston Prime C18 150×30mm 5um;條件:水(0.05%氫氧化氨v/v)-ACN;開始B:80;結束B:100;梯度時間(min):9;100% B保持時間(min):2)純化粗物質43 (40.0 mg),得到43 (19.1 mg)。
42 1 H NMR (400 MHz, CDCl3 ) δH 7.79 (d,J = 8.4 Hz, 2H), 7.73 (d,J = 8.4 Hz, 2H), 5.95 (d,J = 9.6 Hz, 1H), 4.78-4.66 (m, 1H), 2.13-2.06 (m, 1H), 1.96-1.84 (m, 2H), 1.79-1.64 (m, 5H), 1.53-1.34 (m, 6H), 1.32-1.19 (m, 11H), 1.17-0.79 (m, 8H), 0.76 (s, 3H)LC-ELSD/MS 純度99%,C30 H41 N2 O [M+H-H2 O]+ 之MS ESI計算值445.3,實驗值445.3。
43 1 H NMR (400 MHz, CDCl3 ) δH 7.84 (d,J = 8.8 Hz, 2H), 7.74 (d,J = 8.8 Hz, 2H), 6.03 (d,J = 8.0 Hz, 1H), 4.57-4.43 (m, 1H), 2.04-1.96 (m, 1H), 1.90-1.83 (m, 2H), 1.77-1.66 (m, 4H), 1.52-1.36 (m, 6H), 1.33-1.23 (m, 11H), 1.17-1.13 (m, 3H), 1.04-0.84 (m, 9H)。LC-ELSD/MS 純度99%,C30 H41 N2 O [M+H-H2 O]+ 之MS ESI計算值445.3,實驗值445.3。實例 44 45 4- -N-((1R)-1-((1S,4aS,4bR,6aR,8R,10aS,12aS)-8- 羥基 -8-( 甲氧基甲基 )-12a- 甲基十八氫䓛 -1- ) 乙基 ) 苯甲醯胺 (44) 4- -N-((1S)-1-((1S,4aS,4bR,6aR,8R,10aS,12aS)-8- 羥基 -8-( 甲氧基甲基 )-12a- 甲基十八氫䓛 -1- ) 乙基 ) 苯甲醯胺 (45)
Figure 02_image261
合成 44.2
44.1 (1.5 g,4.13 mmol,報導於WO2019/126761, 2019, A1中)於MeOH (15 mL)中之溶液中添加1-苯基甲胺(2.20 g,20.6 mmol),隨後用乙酸(1.48 g,24.7 mmol)將溶液之pH設定成6。攪拌混合物10 min。添加NaBH3 CN (15.5 g,247 mmol)四次且加熱至65℃,保持72小時。用飽和NH4 Cl (100 mL)處理反應混合物。用EtOAc (3×30 mL)萃取水相。將合併之有機相用飽和鹽水(2×30 mL)洗滌,經無水Na2 SO4 乾燥,過濾且濃縮。藉由矽膠層析(0~100% EtOAc/PE)純化殘餘物,得到呈粗物質且直接用於下一步驟中之44.2 (1.6 g)。合成 44.3
在N2 下向44.2 (1.3 g,粗物質)於MeOH (20 mL)中之溶液中添加Pd-C (潤濕,10%,130 mg)。將懸浮液真空脫氣且用H2 淨化三次。在25℃下於H2 (50 psi)下攪拌混合物16小時,得到懸浮液。反應混合物經由矽藻土墊過濾且用MeOH (3×30 mL)洗滌。濃縮濾液,得到44.3 (740 mg,粗物質)且直接用於下一步驟中。合成 44 45
在20℃下於N2 下向44.3 (150 mg,0.41 mmol)及4-氟苯甲酸(86.6 mg,0.62 mmol)於DCM (5 mL)中之溶液中添加HATU (313 mg,0.825 mmol)及Et3 N (124 mg,1.23 mmol)。在20℃下攪拌16小時後,將反應混合物倒入水(20 mL)中且攪拌20 min。用DCM (3×30 mL)萃取水相。將合併之有機相用飽和鹽水(2×20 mL)洗滌,經無水Na2 SO4 乾燥,過濾且濃縮。藉由HPLC分離(管柱:Boston Prime C18 150×30mm 5um,梯度:70-100% B (水(0.05%氫氧化氨v/v)-ACN),流動速率:25 mL/min)純化殘餘物,獲得44 (8.4 mg,4%)及45 (8.9 mg,4%)。
44 1 H NMR (400 MHz, CDCl3 ) δH 7.87-7.64 (m, 2H), 7.10 (t,J = 8.8 Hz, 2H), 5.95 (br d,J = 7.2 Hz, 1H), 4.60-4.35 (m, 1H), 3.45-3.35 (m, 5H), 2.00 (br d,J = 12.8 Hz, 1H), 1.85 (br d,J = 14.4 Hz, 2H), 1.78-1.61 (m, 5H), 1.53-1.18 (m, 14H), 1.13 (d,J = 6.8 Hz, 3H), 1.04-0.86 (m, 5H), 0.85 (s, 3H)。LC-ELSD/MS 純度99%,C30 H44 FNO3 [M+H]+ 之MS ESI計算值486.3,實驗值486.3。
45 1 H NMR (400 MHz, CDCl3 ) δH 7.71 (dd,J = 5.2, 5.2 Hz, 2H), 7.10 (t,J = 8.8 Hz, 2H), 5.88 (br d,J = 9.6 Hz, 1H), 4.83-4.45 (m, 1H), 3.39 (s, 5H), 2.18-2.07 (m, 1H), 2.01-1.76 (m, 3H), 1.73-1.64 (m, 6H), 1.50-1.22 (m, 9H), 1.19 (d,J = 6.8 Hz, 3H), 1.14-0.82 (m, 8H), 0.76 (s, 3H)。LC-ELSD/MS 純度99%,C30 H44 FNO3 [M+H]+ 之MS ESI計算值486.3,實驗值486.3。實例 46 47 4- 氰基 -N-((1R)-1-((1S,4aS,4bR,6aR,8R,10aS,12aS)-8- 羥基 -8-( 甲氧基甲基 )-12a- 甲基十八氫䓛 -1- ) 乙基 ) 苯甲醯胺 (46) 4- 氰基 -N-((1S)-1-((1S,4aS,4bR,6aR,8R,10aS,12aS)-8- 羥基 -8-( 甲氧基甲基 )-12a- 甲基十八氫䓛 -1- ) 乙基 ) 苯甲醯胺 (47)
Figure 02_image263
合成 46 47
在20℃下於N2 下向44.3 (150 mg,0.41 mmol)及4-氰基苯甲酸(91.0 mg,0.62 mmol)於DCM (5 mL)中之溶液中添加HATU (313 mg,0.825 mmol)及Et3 N (124 mg,1.23 mmol)。在20℃下攪拌16小時後,將混合物倒入水(20 mL)中且攪拌20 min。用DCM (3×30 mL)萃取水相。將合併之有機相用飽和鹽水(2×20 mL)洗滌,經無水Na2 SO4 乾燥,過濾且濃縮。藉由HPLC分離(管柱:Waters Xbridge 150×25mm×5um,梯度:60-90% B (水(10mM NH4HCO3)-ACN),流動速率:25 mL/min)純化殘餘物,得到46 (9.3 mg,5%)及47 (5.6 mg,3%)。
46 1 H NMR (400 MHz, CDCl3 ) δH 7.84 (d,J = 8.4 Hz, 2H), 7.74 (d,J = 8.8 Hz, 2H), 6.03 (br d,J = 8.4 Hz, 1H), 4.63-4.35 (m, 1H), 3.45-3.35 (m, 5H), 1.99 (br d,J = 12.8 Hz, 1H), 1.92-1.79 (m, 2H), 1.77-1.61 (m, 5H), 1.53-1.18 (m, 14H), 1.15 (d,J = 8.0 Hz, 3H), 1.05-0.85 (m, 3H), 0.85 (s, 3H)。LC-ELSD/MS 純度99%,C31 H43 N2 O [M-H2O+H]+ 之MS ESI計算值475.3,實驗值475.3。
47 1 H NMR (400 MHz, CDCl3 ) δH 7.79 (d,J = 8.4 Hz, 2H), 7.73 (d,J = 8.8 Hz, 2H), 5.95 (br d,J = 8.0 Hz, 1H), 4.86-4.55 (m, 1H), 3.45-3.35 (m, 5H), 2.62-2.55 (m, 1H), 2.09 (br d,J = 8.0 Hz, 1H), 1.98-1.66 (m, 6H), 1.51-1.23 (m, 10H), 1.21 (d,J = 6.8 Hz, 3H), 1.18-0.79 (m, 9H), 0.76 (s, 3H)。LC-ELSD/MS 純度99%,C31 H43 N2 O [M-H2O+H]+ 之MS ESI計算值475.3,實驗值475.3。實例 48 49 3-(((1S)-1-((1S,4aS,4bR,6aR,8R,10aS,12aS)-8- 羥基 -8,12a- 二甲基十八氫䓛 -1- ) 乙基 ) 胺基 ) 苯甲腈 (48) 3-(((1R)-1-((1S,4aS,4bR,6aR,8R,10aS,12aS)-8- 羥基 -8,12a- 二甲基十八氫䓛 -1- ) 乙基 ) 胺基 ) 苯甲腈 (49)
Figure 02_image265
合成 48 49
在N2 下向42.2 (200 mg,0.60 mmol)、3-溴苯甲腈(130 mg,0.72 mmol)、BINAP (74.5 mg,0.12 mmol)及Cs2 CO3 (386 mg,1.19 mmol)於甲苯(10 mL)中之溶液中一次性添加Pd(OAc)2 (13.4 mg,0.06 mmol)。在110℃下攪拌混合物16小時。冷卻後,用H2 O (20 mL)稀釋反應混合物。用EtOAc (3×10 mL)萃取混合物。將合併之有機相用飽和鹽水(10 mL)洗滌,經無水Na2 SO4 乾燥,過濾且濃縮。藉由矽膠層析(10-50% EtOAc/PE)純化殘餘物,得到混合物產物48 49 (50.0 mg,混合物)。藉由SFC (管柱:YMC CHIRAL Amylose-C 250mm×30mm,10um;條件:0.1% NH3 H2 O/ETOH;開始B:45;結束B:45)純化所得殘餘物,得到48 (10.0 mg)及49 (21.5 mg)。
48 1 H NMR (400 MHz, CDCl3 ) δH 7.18 (t,J = 8.0 Hz, 1H), 6.87 (d,J = 7.6 Hz, 1H), 6.76-6.67 (m, 2H), 3.94-3.84 (m, 1H), 3.68 (d,J = 9.6 Hz, 1H), 1.97-1.83 (m, 3H), 1.81-1.59 (m, 6H), 1.51-1.23 (m, 14H), 1.14-0.83 (m, 10H), 0.77 (s, 3H)。LC-ELSD/MS 純度99%,分析型SFC:99.92% de;C29 H43 N2 O [M+H]+ 之MS ESI計算值435.3,實驗值435.3。
49 1 H NMR (400 MHz, CDCl3 ) δH 7.20 (t,J = 8.0 Hz, 1H), 6.90 (d,J = 7.6 Hz, 1H), 6.77-6.70 (m, 2H), 3.83-3.70 (m, 2H), 1.99-1.62 (m, 8H), 1.52-1.31 (m, 9H), 1.29-1.14 (m, 9H), 1.12-0.92 (m, 6H), 0.88-0.84 (m, 4H)。LC-ELSD/MS 純度99%,分析型SFC:99.90% de;C29 H43 N2 O [M+H]+ 之MS ESI計算值435.3,實驗值435.3。實例 50 51 4-(((1S)-1-((1S,4aS,4bR,6aR,8R,10aS,12aS)-8- 羥基 -8,12a- 二甲基十八氫䓛 -1- ) 乙基 ) 胺基 ) 苯甲腈 (50) 4-(((1R)-1-((1S,4aS,4bR,6aR,8R,10aS,12aS)-8- 羥基 -8,12a- 二甲基十八氫䓛 -1- ) 乙基 ) 胺基 ) 苯甲腈 (51)
Figure 02_image267
合成 50 51
在N2 下向42.2 (100 mg,0.30 mmol)、4-溴苯甲腈(65.4 mg,0.36 mmol)、BINAP (37.2 mg,0.06 mmol)及Cs2 CO3 (194 mg,0.60 mmol)於甲苯(5 mL)中之混合物中一次性添加Pd(OAc)2 (13.4 mg,0.06 mmol)。在110℃下攪拌混合物16小時。將反應混合物用飽和NH4 Cl水溶液(20 mL)淬滅且用EtOAc (3×20 mL)萃取。將合併之有機相用飽和鹽水(50 mL)洗滌,經無水Na2 SO4 乾燥,過濾且濃縮。粗物質藉由矽膠層析(0-40% EtOAc/PE)純化兩次且藉由製備型HPLC (管柱:Waters Xbridge 150×25 5u;條件:水(10mM NH4 HCO3 )-ACN;開始B:72;結束B:100;梯度時間(min):10;100% B 保持時間(min):1)進一步純化,得到產物50 (24.0 mg)及產物51 (17.0 mg)。
50 1 H NMR (400 MHz, CDCl3 ) δH 7.39 (d,J = 8.8 Hz, 2H), 6.49 (d,J = 8.8 Hz, 2H), 4.06-3.88 (m, 2H), 1.97-1.57 (m, 10H), 1.53-1.38 (m, 4H), 1.36-1.23 (m, 9H), 1.15-0.83 (m, 10H), 0.75 (s, 3H)。LC-ELSD/MS 純度99%,分析型SFC:100% de;C29 H43 N2 O [M+H]+ 之MS ESI計算值435.3,實驗值435.3。
51 1 H NMR (400 MHz, CDCl3 ) δH 7.41 (d,J = 8.4 Hz, 2H), 6.51 (d,J = 8.4 Hz, 2H), 4.14-4.02 (m, 1H), 3.91-3.76 (m, 1H), 2.00-1.58 (m, 9H), 1.52-1.40 (m, 5H), 1.36-1.19 (m, 11H), 1.14-0.93 (m, 6H), 0.89-0.82 (m, 5H)。LC-ELSD/MS 純度99%,分析型SFC:99.94% de;C29 H43 N2 O [M+H]+ 之MS ESI計算值435.3,實驗值435.3。實例 52 53 N-((1R)-1-((1S,4aS,4bR,6aR,8R,10aS,12aS)-8-( 乙氧基甲基 )-8- 羥基 -12a- 甲基十八氫䓛 -1- ) 乙基 )-2,4- 二氟苯甲醯胺 (52) N-((1S)-1-((1S,4aS,4bR,6aR,8R,10aS,12aS)-8-( 乙氧基甲基 )-8- 羥基 -12a- 甲基十八氫䓛 -1- ) 乙基 )-2,4- 二氟苯甲醯胺 (53)
Figure 02_image269
合成 52.2
52.1 (1.9 g,5.0 mmol,報導於WO2019/126761, 2019, A1中)於MeOH (50 mL)中之溶液中添加1-苯基甲胺(2.7 g,25.2 mmol)。隨後用乙酸(1.8 g,30.2 mmol)將溶液之pH設定成6。攪拌混合物10 min。添加NaBH3 CN (4.7 g,75.6 mmol)且加熱至65℃,保持168小時。用飽和NH4 Cl (150 mL)處理反應混合物。用EtOAc (2×100 mL)萃取水相。將合併之有機相用飽和鹽水(200 mL)洗滌,經無水Na2 SO4 乾燥,過濾且濃縮。藉由閃蒸塔(0-100% EtOAc/PE)純化粗產物,得到52.2 (1.5 g,64%)。合成 52.3
氫化52.2 (1.5 g,3.20 mmol)及Pd/C (2 g,10%鈀/碳,50%水濕潤)於THF(20 mL)中之溶液中。在30℃下於50 psi氫氣下氫化混合物16 h。經由矽藻土墊過濾懸浮液且用THF (100 ML)洗滌濾餅。將合併之濾液濃縮至乾燥,得到52.3 (1.0 g,粗物質)。合成 52 53
52.3 (150 mg,397 µmol)及2,4-二氟苯甲酸(94 mg,595 µmol)於DMF (5 mL)中之溶液中添加HATU (301 mg,794 µmol)及Et3 N (120 mg,1.2 mmol)。在25℃下攪拌16小時後,將反應混合物用飽和NH4 Cl (30 mL)淬滅且用EtOAc (3×30 mL)萃取。將合併之有機相用飽和鹽水(50 mL)洗滌,經無水Na2 SO4 乾燥,過濾且濃縮。藉由閃蒸塔(0-30% EtOAc/PE)純化粗產物,得到粗物質60 mg,藉由SFC (管柱:DAICEL CHIRALPAK AD-H(250mm×30mm,5um);條件:0.1% NH3 H2 O ETOH;開始B:45%;結束B:45%;)純化,得到52 (16.7 mg,28%)及53 (17.8 mg,30%)。
52 1 H NMR (400 MHz, CDCl3 ) δH 8.16-8.10 (m, 1H), 7.06-6.94 (m, 1H), 6.93-6.78 (m, 1H), 6.61 (dd,J = 8.4, 12.0 Hz, 1H), 4.52 (t,J = 7.2 Hz, 1H), 3.58-3.48 (m, 2H), 3.47-3.36 (m, 2H), 2.63 (s, 1H), 1.99 (d,J = 9.2 Hz, 1H), 1.90-1.61 (m, 7H), 1.53-1.27 (m, 10H), 1.25-1.10 (m, 9H), 1.03-0.86 (m, 5H), 0.85 (s, 3H)。LC-ELSD/MS 純度99%,分析型SFC:100% de;C31 H44 F2 NO2 [M-H2 O+H]+ 之MS ESI計算值500.3,實驗值500.3。
53 1 H NMR (400 MHz, CDCl3 ) δH 8.15-5.10 (m, 1H), 7.04-6.93 (m, 1H), 6.85 (ddd,J =2.4, 8.6, 3.6 Hz, 1H), 6.61 (dd,J = 9.6, 12.8 Hz, 1H), 4.73 (t,J =6.4 Hz, 1H), 3.53 (q,J =7.2 Hz, 2H), 3.42 (q,J = 9.2 Hz, 2H), 2.68 (s, 1H), 2.13-2.04 (m, 1H), 1.98-1.59 (m, 8H), 1.52-1.22 (m, 10H), 1.21-1.03 (m, 7H), 1.02-0.79 (m, 6H), 0.74 (s, 3H)。LC-ELSD/MS 純度99%,分析型SFC:99.98% de;C31 H44 F2 NO2 [M-H2 O+H]+ 之MS ESI計算值500.3,實驗值500.3。實例 54 4- 氰基 -N-((S)-1-((1S,4aS,4bR,6aR,8R,10aS,10bR,12aS)-12a- 乙基 -8- 羥基 -8- 甲基十八氫䓛 -1- ) 乙基 ) 苯甲醯胺 (54)
Figure 02_image271
合成 54.1
在0℃下向40.9 (400 mg,1.2 mmol)於THF (5 mL)中之溶液中添加MeMgBr (1.6 mL,3 M於乙醚中,4.8 mmol)。在20℃下攪拌反應混合物1 h。用飽和NH4 Cl (100 mL)淬滅所得混合物。用EtOAc (3×30 mL)萃取水層。將合併之有機層用飽和鹽水(100 mL)洗滌,經無水Na2 SO4 乾燥,過濾且濃縮,得到54.1 (350 mg,粗物質)。 1 H NMR (400 MHz, CDCl3 ) δH 4.30-4.20 (m, 1H), 2.25-2.14 (m, 1H), 1.95-1.59 (m, 11H), 1.52-1.29 (m, 8H), 1.26 (s, 3H), 1.16 (d,J = 6.0 Hz, 3H), 1.10-0.70 (m, 13H)。合成 54.2
在20℃下向54.1 (350 mg,1.0 mmol)於DCM (10 mL)中之溶液中添加DMP (848 mg,2.0 mmol)。在20℃下攪拌反應混合物30分鐘。用飽和NaHCO3 (100 mL)處理所得混合物。用DCM (3×30 mL)萃取水層。將合併之有機層用飽和Na2 S2 O3 (2×100 mL)、飽和鹽水(100 mL)洗滌,經無水Na2 SO4 乾燥,過濾且濃縮。藉由閃蒸塔(0-15% EtOAc/PE)純化殘餘物,得到54.2 (200 mg,58%)。 1 H NMR (400 MHz, CDCl3 ) δH 2.18 (s, 3H), 1.99-1.59 (m, 11H), 1.52-1.19 (m, 15H), 1.15-0.80 (m, 6H), 0.70 (t,J = 7.2 Hz, 3H)。合成 54.3
在20℃下向54.2 (200 mg,0.58 mmol)於MeOH (10 mL)中之溶液中添加1-苯基甲胺(123 mg,1.2 mmol)及NaBH3CN (362 mg,5.8 mmol)。在70℃下攪拌反應混合物100小時。用水(100 mL)淬滅所得混合物。用EtOAc (3×50 mL)萃取水層。將合併之有機層用飽和鹽水(100 mL)洗滌,經無水Na2 SO4 乾燥,過濾且濃縮。藉由閃蒸塔(0-80% EtOAc/PE)純化殘餘物,得到54.3 (250 mg,99%)。 1 H NMR (400 MHz, CDCl3 ) δH 7.45-7.28 (m, 5H), 4.47-4.43 (m, 1H), 3.85 (s, 2H), 3.25-3.12 (m, 1H), 1.99-1.59 (m, 13H), 1.50-1.15 (m, 13H), 1.13-0.83 (m, 9H), 0.80-0.75 (m, 3H)。合成 54.4
在25℃下向54.3 (150 mg,0.34 mmol)於MeOH (10 mL)中之溶液中添加Pd/C (100 mg,10%於水中)。在50℃下於H2 (50 psi)下攪拌反應混合物40小時。過濾混合物且濃縮母液,得到54.4 (100 mg,84%)。合成 54
54.4 (150 mg,0.43 mmol)、Et3 N (217 mg,2.2 mmol)、HATU (328 mg,0.86 mmol)及4-氰基苯甲酸(95.2 mg,0.65 mmol)於DCM (5 mL)中之溶液在25℃下攪拌16小時。用水(100 mL)淬滅所得混合物。用DCM (3×30 mL)萃取水層。將合併之有機層用飽和鹽水(100 mL)洗滌,經無水Na2 SO4 乾燥,過濾且濃縮。藉由製備型HPLC (管柱:Phenomenex Gemini-NX 150×30mm×5μm,條件:水(0.04% NH3 H2 O+10mM NH4 HCO3 )-ACN,開始B:75,結束B:100,梯度時間(min):8,100% B保持時間(min):2,流動速率(ml/min):25,進樣量:8)純化殘餘物,得到54 (80 mg,粗物質),藉由SFC (管柱:DAICEL CHIRALCEL OJ-H (250mm×30mm,5μm),條件:0.1% NH3 H2 O ETOH,開始B:20%,結束B:20%)進一步純化,得到54 (4.4 mg,6%)。 1 H NMR (400 MHz, CDCl3 ) δH 7.84 (d,J = 8.4 Hz, 2H), 7.74 (d,J = 8.0 Hz, 2H), 6.01 (d,J = 8.8 Hz, 1H), 4.65-4.50 (m, 1H), 2.42-2.35 (m, 1H), 1.95-1.59 (m, 8H), 1.52-1.29 (m, 13H), 1.25 (s, 3H), 1.15 (d,J = 6.8 Hz, 3H), 1.12-0.80 (m, 10H)。LC-ELSD/MS 純度99%,分析型SFC:100% de。C31 H43 N2 O [M-H2 O+H]+ 之MS ESI計算值459.3,實驗值459.3。合成 55 56
在20℃下於N2 下向44.3 (290 mg,0.80 mmol)及4-氰基-2-氟苯(196 mg,1.19 mmol)於DCM (5 mL)中之溶液中添加HATU (604 mg,1.59 mmol)及Et3 N (241 mg,2.39 mmol)。在20℃下攪拌16小時後,將所得混合物用水(20 mL)淬滅且攪拌20 min。用DCM (3×30 mL)萃取水相。將合併之有機相用飽和鹽水(2×20 mL)洗滌,經無水Na2 SO4 乾燥,過濾且濃縮。藉由HPLC分離(管柱:Waters Xbridge 150×25 5um,梯度:70-100% B (水(10mM NH4HCO3)-ACN),流動速率:25 mL/min)純化殘餘物,得到56 (16 mg,粗物質)及55 (14.0 mg,粗物質)。藉由閃蒸塔(0~15% EtOAc/PE)純化化合物56 (16 mg,粗物質),得到56 (8.3 mg,2%)。藉由閃蒸塔(0~15% EtOAc/PE)進一步純化化合物55 (14.0 mg),得到55 (4.6 mg,1%)。
55 1 H NMR (400 MHz, CDCl3 ) δH 8.22 (t,J = 7.8 Hz, 1H), 7.57 (dd,J = 1.6, 8.4 Hz, 1H), 7.44 (dd,J = 1.2, 10.8 Hz, 1H), 6.90-6.43 (m, 1H), 4.52 (br s, 1H), 3.45-3.35 (m, 5H), 2.53 (s, 1H), 2.10-1.93 (m, 1H), 1.91-1.65 (m, 9H), 1.50-1.19 (m, 13H), 1.15 (d,J = 6.8 Hz, 3H), 1.11 (br d,J = 7.6 Hz, 1H), 1.03-0.88 (m, 5H), 0.85 (s, 3H)。LC-ELSD/MS 純度99%,C31 H42 FN2 O2 [M-H2 O+H]+ 之MS ESI計算值493.3,實驗值493.3。
56 1 H NMR (400 MHz, CDCl3 ) δH 8.22 (t,J = 8.0 Hz, 1H), 7.56 (dd,J = 1.6, 8.4 Hz, 1H), 7.43 (dd,J =1.2, 11.2 Hz, 1H), 6.73-6.56 (m, 1H), 4.73 (br t,J = 6.8 Hz, 1H), 3.45-3.35 (m, 5H), 2.58 (s, 1H), 2.11-1.98 (m, 1H), 1.96-1.76 (m, 2H), 1.69-1.47 (m, 5H), 1.46-1.23 (m, 13H), 1.15-0.80 (m, 8H), 0.73 (s, 3H)。LC-ELSD/MS 純度99%,C31 H42 FN2 O2 [M-H2 O+H]+ 之MS ESI計算值493.3,實驗值493.3。TBPS 結合之類固醇抑制
已描述在5 mM GABA存在下使用大鼠腦皮層膜之[35 S]-第三丁基雙環硫代磷酸酯(TBPS)結合分析(Gee等人, J. Pharmacol. Exp. Ther. 1987, 241, 346-353;Hawkinson等人, Mol.Pharmacol. 1994,46 , 977-985;Lewin, A.H等人,Mol. Pharmacol . 1989, 35 , 189-194 )。
簡言之,在二氧化碳麻醉之史-道二氏大鼠(Sprague-Dawley rat)(200-250 g)之斷頭術後,快速移除皮質。皮質於10體積之冰冷的0.32 M蔗糖中使用玻璃/鐵氟龍(teflon)均質器均質化且在4℃下於1500× g下離心10 min。所得上清液在4℃下於10,000× g下離心20 min以獲得P2集結粒。使P2集結粒再懸浮於200 mM NaCl/50 mM Na-K磷酸鹽pH 7.4緩衝液中且在4℃下於10,000× g下離心10 min。重複此洗滌程序兩次且使集結粒再懸浮於10體積之緩衝液中。在5 mM GABA存在下,將膜懸浮液之等分試樣(100 mL)與3 nM [35 S]-TBPS及溶解於二甲亞碸(DMSO)中之測試藥物(最終0.5%)之5 mL等分試樣一起培育。用緩衝液培育得到1.0 mL之最終體積。在存在2 mM未標記TBPS且其範圍介於15至25%之情況下測定非特異性結合。在室溫下培育90 min之後,藉由使用細胞收集器(Brandel)經由玻璃纖維過濾器(Schleicher及Schuell第32號)過濾來結束分析且用冰冷緩衝液沖洗三次。藉由液體閃爍光譜測定法量測過濾器結合放射能。使用Prism (GraphPad)進行針對各濃度平均之各藥物之總體資料之非線性曲線擬合。若藉由F-測試平方總和明顯較低,則資料與部分而非完整抑制模型擬合。類似地,若藉由F-測試平方總和明顯較低,則資料與兩種組分而非一種組分之抑制模型擬合。在用於總體資料之相同模型之情況下,針對個別實驗測定產生特定結合之50%抑制(IC50 )及最大抑製程度(Imax )之測試化合物之濃度,且隨後計算個別實驗之平均值±SEM.s。印度防己毒(Picrotoxin)用作此等研究之陽性對照,其已證明穩健地抑制TBPS結合。
篩選或可篩選多種化合物以測定其作為活體外[35 S]-TBPS結合之調節劑之潛能。此等分析根據或可根據上文進行。
在下 2 中,A表示TBPS IC50 <0.1 μM,B表示TBPS IC50 (μM) 0.1 μM至<1.0 μM,C表示TBPS IC50 (μM) ≥1.0 μM。 2.
Figure 02_image273
Figure 02_image275
Figure 02_image277
Figure 02_image279
Figure 02_image281
Figure 02_image283
Figure 02_image285
Figure 02_image287
Figure 02_image289
Figure 02_image291
Figure 02_image293
Figure 02_image295
Figure 02_image297
等效物及範疇
在申請專利範圍中,除非相反地指示或另外從上下文顯而易見,否則諸如「一(a/an)」及「該」之冠詞可意謂一個或超過一個。除非相反地指示或另外自上下文顯而易見,否則若一個、超過一個或所有群組成員存在於、用於給定產物或方法中或以其他方式與給定產物或方法有關,則在群組的一或多個成員之間包括「或」之申請專利範圍或描述被視為滿足。本發明包括群組中恰好一個成員存在於、用於給定產物或方法中或以其他方式與給定產物或方法相關之實施例。本發明包括超過一個或所有的群組成員存在於、用於給定產物或方法中或以其他方式與給定產物或方法有關的實施例。
此外,本發明涵蓋其中來自一或多條所列請求項之一或多個限制、要素、條款及描述性用語經引入另一條請求項中的所有變化、組合及排列。舉例而言,依附於另一請求項之任何請求項可經修改以包括在依附於同一基本請求項之任何其他請求項中可見的一或多個限制。在要素以清單形式,例如呈馬庫什(Markush)組格式呈現的情況下,亦揭示要素之各子組,且可自該組移除任何要素。應理解,一般而言,在本發明或本發明之態樣稱為包含特定要素及/或特徵時,本發明或本發明態樣之某些實施例由此類要素及/或特徵組成或基本上由此類要素及/或特徵組成。出於簡單之目的,彼等實施例尚未具體地以詞語闡述在本文中。亦應注意,術語「包含」及「含有」意欲為開放性的且容許包括額外要素或步驟。當給出範圍時,包括端點。此外,除非另有指示或另外自上下文及一般技術者的理解顯而易見,否則表示為範圍之值可在本發明之不同實施例中採用所陳述範圍內之任何特定值或子範圍,除非上下文另有明確規定,否則達到該範圍下限之單位的十分之一。
本申請案提及各種發佈之專利、公開之專利申請案、期刊文章及其他出版物,以上所有均以引用之方式併入本文中。若任何併入之參考文獻與本說明書之間存在衝突,則應以本說明書為準。另外,本發明之屬於先前技術之任何特定實施例可明確地自申請專利範圍中之任一或多項排除。因為此類實施例被認為是一般熟習此項技術者所已知,故其可經排除,即使未在本文中明確地闡述該排除。本發明之任何特定實施例可出於任何原因自任何請求項排除,無論是否與先前技術之存在相關。
熟習此項技術者最多使用常規實驗將認識到或能夠確定本文所描述之特定實施例之許多等效物。本文所描述之本發明實施例之範疇並不意欲限於以上描述,而是實際上如所附申請專利範圍中所闡述。一般熟習此項技術者將瞭解,可在不脫離如以下申請專利範圍所定義之本發明之精神或範疇的情況下對本說明書進行各種改變及修改。
Figure 109121959-A0101-11-0002-3

Claims (30)

  1. 一種式I 化合物:
    Figure 03_image299
    或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 其中:
    Figure 03_image301
    表示單鍵或雙鍵,其限制條件為若存在雙鍵,則R6a 或R6b 中之一者不存在且R5 不存在; L係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
    Figure 03_image303
    ,其中A指示C17處之連接點; X為-N(R55a )(R55b )或-N(R55b )C(O)(R55a ); R55a 及R55b 各獨立地為氫、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碳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芳基、-ORA1 、-N(RA1 )2 、-SRA1 、-C(=O)RA1 、-C(=O)ORA1 、-C(=O)SRA1 、-C(=O)N(RA1 )2 、-OC(=O)RA1 、-OC(=O)ORA1 、-OC(=O)N(RA1 )2 、-OC(=O)SRA1 、-OS(=O)2 RA1 、-OS(=O)2 ORA1 、-OS(=O)2 N(RA1 )2 、-N(RA1 )C(=O)RA1 、-N(RA1 )C(=NRA1 )RA1 、-N(RA1 )C(=O)ORA1 、-N(RA1 )C(=O)N(RA1 )2 、-N(RA1 )C(=NRA1 )N(RA1 )2 、-N(RA1 )S(=O)2 RA1 、-N(RA1 )S(=O)2 ORA1 、-N(RA1 )S(=O)2 N(RA1 )2 、-SC(=O)RA1 、-SC(=O)ORA1 、-SC(=O)SRA1 、-SC(=O)N(RA1 )2 、-S(=O)2 RA1 、-S(=O)2 ORA1 或-S(=O)2 N(RA1 )2 ,其中RA1 在各情況下係獨立地選自氫、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碳環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芳基、連接至氧時之氧保護基、連接至氮時之氮保護基、連接至硫時之硫保護基,或兩個RA1 基團與插入原子一起形成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或R55a 及R55b 可與插入原子接合在一起形成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芳基; R3 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碳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芳基; R5 為氫或甲基; RGA 在各情況下獨立地為氫、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C1-6 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C2-6 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C2-6 炔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C3-6 碳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3員至6員雜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芳基、連接至氧時之氧保護基、連接至氮時之氮保護基,或兩個RGA 基團與插入原子一起形成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基或雜芳基環; R1a 、R1b 、R2a 、R2b 、R4a 、R4b 、R7a 、R7b 、R11a 、R11b 、R12a 及R12b 中之各者獨立地為氫、鹵素、氰基、-NO2 、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碳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芳基、-ORA1 、-N(RA1 )2 、-SRA1 、-C(=O)RA1 、-C(=O)ORA1 、-C(=O)SRA1 、-C(=O)N(RA1 )2 、-OC(=O)RA1 、-OC(=O)ORA1 、-OC(=O)N(RA1 )2 、-OC(=O)SRA1 、-OS(=O)2 RA1 、-OS(=O)2 ORA1 、-OS(=O)2 N(RA1 )2 、-N(RA1 )C(=O)RA1 、-N(RA1 )C(=NRA1 )RA1 、-N(RA1 )C(=O)ORA1 、-N(RA1 )C(=O)N(RA1 )2 、-N(RA1 )C(=NRA1 )N(RA1 )2 、-N(RA1 )S(=O)2 RA1 、-N(RA1 )S(=O)2 ORA1 、-N(RA1 )S(=O)2 N(RA1 )2 、-SC(=O)RA1 、-SC(=O)ORA1 、-SC(=O)SRA1 、-SC(=O)N(RA1 )2 、-S(=O)2 RA1 、-S(=O)2 ORA1 或-S(=O)2 N(RA1 )2 ,其中RA1 在各情況下係獨立地選自氫、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碳環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芳基、連接至氧時之氧保護基、連接至氮時之氮保護基、連接至硫時之硫保護基,或兩個RA1 基團與插入原子一起形成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 R6a 及R6b 中之各者獨立地為氫、鹵素、氰基、-NO2 、-OH、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或R6a 及R6b 接合形成側氧基(=O); R15a 、R15b 、R16a 及R16b 中之各者各獨立地為氫、鹵素、-CN、-NO2 、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碳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芳基、-ORC3 、-N(RC3 )2 、-SRC3 、-C(=O)RC3 、-C(=O)ORC3 、-C(=O)SRC3 、-C(=O)N(RC3 )2 、-OC(=O)RC3 、-OC(=O)ORC3 、-OC(=O)N(RC3 )2 、-OC(=O)SRC3 、-OS(=O)2 RC3 、-OS(=O)2 ORC3 、-OS(=O)2 N(RC3 )2 、-N(RC3 )C(=O)RC3 、-N(RC3 )C(=NRC3 )RC3 、-N(RC3 )C(=O)ORC3 、-N(RC3 )C(=O)N(RC3 )2 、-N(RC3 )C(=NRC3 ) N(RC3 )2 、-N(RC3 )S(=O)2 RC3 、-N(RC3 )S(=O)2 ORC3 、-N(RC3 )S(=O)2 N(RC3 )2 、-SC(=O)RC3 、-SC(=O)ORC3 、-SC(=O)SRC3 、-SC(=O)N(RC3 )2 、-S(=O)2 RC3 、-S(=O)2 ORC3 或-S(=O)2 N(RC3 )2 ,其中RC3 在各情況下係獨立地選自氫、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芳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碳環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基、連接至氧時之氧保護基、連接至氮時之氮保護基、連接至硫時之硫保護基,或兩個RC3 基團與插入原子一起形成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 R18 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 R19 為氫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且 t為2或3。
  2. 如請求項1之化合物,其中該化合物為式IV 化合物:
    Figure 03_image305
    或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
  3. 如請求項1之化合物,其中該化合物為式IVa 化合物:
    Figure 03_image307
    或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
  4. 如請求項1之化合物,其中該化合物為式IVb 化合物:
    Figure 03_image309
    或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
  5. 如請求項1之化合物,其中該化合物為式IVc 化合物:
    Figure 03_image311
    或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
  6. 如請求項1之化合物,其中該化合物為式IVd 化合物:
    Figure 03_image313
    或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
  7. 一種式II 化合物:
    Figure 03_image315
    或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 其中:
    Figure 03_image301
    表示單鍵或雙鍵,其限制條件為若存在雙鍵,則R6a 或R6b 中之一者不存在且R5 不存在; L係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
    Figure 03_image317
    ,其中A指示C17處之連接點; X為-N(R55a )(R55b )或-N(R55b )C(O)(R55a ); R55a 及R55b 各獨立地為氫、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碳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芳基、-ORA1 、-N(RA1 )2 、-SRA1 、-C(=O)RA1 、-C(=O)ORA1 、-C(=O)SRA1 、-C(=O)N(RA1 )2 、-OC(=O)RA1 、-OC(=O)ORA1 、-OC(=O)N(RA1 )2 、-OC(=O)SRA1 、-OS(=O)2 RA1 、-OS(=O)2 ORA1 、-OS(=O)2 N(RA1 )2 、-N(RA1 )C(=O)RA1 、-N(RA1 )C(=NRA1 )RA1 、-N(RA1 )C(=O)ORA1 、-N(RA1 )C(=O)N(RA1 )2 、-N(RA1 )C(=NRA1 )N(RA1 )2 、-N(RA1 )S(=O)2 RA1 、-N(RA1 )S(=O)2 ORA1 、-N(RA1 )S(=O)2 N(RA1 )2 、-SC(=O)RA1 、-SC(=O)ORA1 、-SC(=O)SRA1 、-SC(=O)N(RA1 )2 、-S(=O)2 RA1 、-S(=O)2 ORA1 或-S(=O)2 N(RA1 )2 ,其中RA1 在各情況下係獨立地選自氫、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碳環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芳基、連接至氧時之氧保護基、連接至氮時之氮保護基、連接至硫時之硫保護基,或兩個RA1 基團與插入原子一起形成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或R55a 及R55b 可與插入原子接合在一起形成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芳基; R3 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碳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芳基; R5 為氫或甲基; RGA 在各情況下獨立地為氫、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C1-6 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C2-6 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C2-6 炔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C3-6 碳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3員至6員雜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芳基、連接至氧時之氧保護基、連接至氮時之氮保護基,或兩個RGA 基團與插入原子一起形成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基或雜芳基環; R1a 、R1b 、R2a 、R2b 、R4a 、R4b 、R7a 、R7b 、R11a 、R11b 、R12a 及R12b 中之各者獨立地為氫、鹵素、氰基、-NO2 、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碳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芳基、-ORA1 、-N(RA1 )2 、-SRA1 、-C(=O)RA1 、-C(=O)ORA1 、-C(=O)SRA1 、-C(=O)N(RA1 )2 、-OC(=O)RA1 、-OC(=O)ORA1 、-OC(=O)N(RA1 )2 、-OC(=O)SRA1 、-OS(=O)2 RA1 、-OS(=O)2 ORA1 、-OS(=O)2 N(RA1 )2 、-N(RA1 )C(=O)RA1 、-N(RA1 )C(=NRA1 )RA1 、-N(RA1 )C(=O)ORA1 、-N(RA1 )C(=O)N(RA1 )2 、-N(RA1 )C(=NRA1 )N(RA1 )2 、-N(RA1 )S(=O)2 RA1 、-N(RA1 )S(=O)2 ORA1 、-N(RA1 )S(=O)2 N(RA1 )2 、-SC(=O)RA1 、-SC(=O)ORA1 、-SC(=O)SRA1 、-SC(=O)N(RA1 )2 、-S(=O)2 RA1 、-S(=O)2 ORA1 或-S(=O)2 N(RA1 )2 ,其中RA1 在各情況下係獨立地選自氫、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碳環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芳基、連接至氧時之氧保護基、連接至氮時之氮保護基、連接至硫時之硫保護基,或兩個RA1 基團與插入原子一起形成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 R6a 及R6b 中之各者獨立地為氫、鹵素、氰基、-NO2 、-OH、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或R6a 及R6b 接合形成側氧基(=O); R15a 、R15b 、R16a 及R16b 中之各者獨立地為氫、鹵素、-CN、-NO2 、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碳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芳基、-ORC3 、-N(RC3 )2 、-SRC3 、-C(=O)RC3 、-C(=O)ORC3 、-C(=O)SRC3 、-C(=O)N(RC3 )2 、-OC(=O)RC3 、-OC(=O)ORC3 、-OC(=O)N(RC3 )2 、-OC(=O)SRC3 、-OS(=O)2 RC3 、-OS(=O)2 ORC3 、-OS(=O)2 N(RC3 )2 、-N(RC3 )C(=O)RC3 、-N(RC3 )C(=NRC3 )RC3 、-N(RC3 )C(=O)ORC3 、-N(RC3 )C(=O)N(RC3 )2 、-N(RC3 )C(=NRC3 ) N(RC3 )2 、-N(RC3 )S(=O)2 RC3 、-N(RC3 )S(=O)2 ORC3 、-N(RC3 )S(=O)2 N(RC3 )2 、-SC(=O)RC3 、-SC(=O)ORC3 、-SC(=O)SRC3 、-SC(=O)N(RC3 )2 、-S(=O)2 RC3 、-S(=O)2 ORC3 或-S(=O)2 N(RC3 )2 ,其中RC3 在各情況下係獨立地選自氫、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芳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碳環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基、連接至氧時之氧保護基、連接至氮時之氮保護基、連接至硫時之硫保護基,或兩個RC3 基團與插入原子一起形成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 R19 為氫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且 R18 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 其限制條件為當R5 為H時,R18 則不為-CH3 或-CH2 CH3
  8. 如請求項3之化合物,其中該化合物為式IIIa 或式IIIb 化合物:
    Figure 03_image319
    Figure 03_image321
    或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
  9. 一種式V 化合物:
    Figure 03_image323
    或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 其中:
    Figure 03_image301
    表示單鍵或雙鍵,其限制條件為若存在雙鍵,則R6a 或R6b 中之一者不存在且R5 不存在; L係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
    Figure 03_image325
    ,其中A指示C17處之連接點; X為-N(R55a )(R55b )或-N(R55b )C(O)(R55a ); R55a 及R55b 各獨立地為氫、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碳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芳基、-ORA1 、-N(RA1 )2 、-SRA1 、-C(=O)RA1 、-C(=O)ORA1 、-C(=O)SRA1 、-C(=O)N(RA1 )2 、-OC(=O)RA1 、-OC(=O)ORA1 、-OC(=O)N(RA1 )2 、-OC(=O)SRA1 、-OS(=O)2 RA1 、-OS(=O)2 ORA1 、-OS(=O)2 N(RA1 )2 、-N(RA1 )C(=O)RA1 、-N(RA1 )C(=NRA1 )RA1 、-N(RA1 )C(=O)ORA1 、-N(RA1 )C(=O)N(RA1 )2 、-N(RA1 )C(=NRA1 )N(RA1 )2 、-N(RA1 )S(=O)2 RA1 、-N(RA1 )S(=O)2 ORA1 、-N(RA1 )S(=O)2 N(RA1 )2 、-SC(=O)RA1 、-SC(=O)ORA1 、-SC(=O)SRA1 、-SC(=O)N(RA1 )2 、-S(=O)2 RA1 、-S(=O)2 ORA1 或-S(=O)2 N(RA1 )2 ,其中RA1 在各情況下係獨立地選自氫、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碳環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芳基、連接至氧時之氧保護基、連接至氮時之氮保護基、連接至硫時之硫保護基,或兩個RA1 基團與插入原子一起形成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或R55a 及R55b 可與插入原子接合在一起形成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芳基; R3 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碳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芳基; R5 為氫或甲基; RGA 在各情況下獨立地為氫、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C1-6 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C2-6 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C2-6 炔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C3-6 碳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3員至6員雜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芳基、連接至氧時之氧保護基、連接至氮時之氮保護基,或兩個RGA 基團與插入原子一起形成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基或雜芳基環; R1a 、R1b 、R2a 、R2b 、R4a 、R4b 、R7a 、R7b 、R11a 、R11b 、R12a 及R12b 中之各者獨立地為氫、鹵素、氰基、-NO2 、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碳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芳基、-ORA1 、-N(RA1 )2 、-SRA1 、-C(=O)RA1 、-C(=O)ORA1 、-C(=O)SRA1 、-C(=O)N(RA1 )2 、-OC(=O)RA1 、-OC(=O)ORA1 、-OC(=O)N(RA1 )2 、-OC(=O)SRA1 、-OS(=O)2 RA1 、-OS(=O)2 ORA1 、-OS(=O)2 N(RA1 )2 、-N(RA1 )C(=O)RA1 、-N(RA1 )C(=NRA1 )RA1 、-N(RA1 )C(=O)ORA1 、-N(RA1 )C(=O)N(RA1 )2 、-N(RA1 )C(=NRA1 )N(RA1 )2 、-N(RA1 )S(=O)2 RA1 、-N(RA1 )S(=O)2 ORA1 、-N(RA1 )S(=O)2 N(RA1 )2 、-SC(=O)RA1 、-SC(=O)ORA1 、-SC(=O)SRA1 、-SC(=O)N(RA1 )2 、-S(=O)2 RA1 、-S(=O)2 ORA1 或-S(=O)2 N(RA1 )2 ,其中RA1 在各情況下係獨立地選自氫、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碳環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芳基、連接至氧時之氧保護基、連接至氮時之氮保護基、連接至硫時之硫保護基,或兩個RA1 基團與插入原子一起形成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 R6a 及R6b 中之各者獨立地為氫、鹵素、氰基、-NO2 、-OH、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或R6a 及R6b 接合形成側氧基(=O); R15a 及R15b 中之各者獨立地為氫、鹵素、-CN、-NO2 、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碳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芳基、-ORC3 、-N(RC3 )2 、-SRC3 、-C(=O)RC3 、-C(=O)ORC3 、-C(=O)SRC3 、-C(=O)N(RC3 )2 、-OC(=O)RC3 、-OC(=O)ORC3 、-OC(=O)N(RC3 )2 、-OC(=O)SRC3 、-OS(=O)2 RC3 、-OS(=O)2 ORC3 、-OS(=O)2 N(RC3 )2 、-N(RC3 )C(=O)RC3 、-N(RC3 )C(=NRC3 )RC3 、-N(RC3 )C(=O)ORC3 、-N(RC3 )C(=O)N(RC3 )2 、-N(RC3 )C(=NRC3 )N(RC3 )2 、-N(RC3 )S(=O)2 RC3 、-N(RC3 )S(=O)2 ORC3 、-N(RC3 )S(=O)2 N(RC3 )2 、-SC(=O)RC3 、-SC(=O)ORC3 、-SC(=O)SRC3 、-SC(=O)N(RC3 )2 、-S(=O)2 RC3 、-S(=O)2 ORC3 或-S(=O)2 N(RC3 )2 ,其中RC3 在各情況下係獨立地選自氫、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芳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碳環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基、連接至氧時之氧保護基、連接至氮時之氮保護基、連接至硫時之硫保護基,或兩個RC3 基團與插入原子一起形成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且 R19 為氫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
  10. 一種式VIa 或式VIb 化合物:
    Figure 03_image327
    或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 其中:
    Figure 03_image301
    表示單鍵或雙鍵,其限制條件為若存在雙鍵,則R6a 或R6b 中之一者不存在且R5 不存在; L係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
    Figure 03_image329
    ,其中A指示C17處之連接點; X為-N(R55a )(R55b )或-N(R55b )C(O)(R55a ); R55a 及R55b 各獨立地為氫、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碳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芳基、-ORA1 、-N(RA1 )2 、-SRA1 、-C(=O)RA1 、-C(=O)ORA1 、-C(=O)SRA1 、-C(=O)N(RA1 )2 、-OC(=O)RA1 、-OC(=O)ORA1 、-OC(=O)N(RA1 )2 、-OC(=O)SRA1 、-OS(=O)2 RA1 、-OS(=O)2 ORA1 、-OS(=O)2 N(RA1 )2 、-N(RA1 )C(=O)RA1 、-N(RA1 )C(=NRA1 )RA1 、-N(RA1 )C(=O)ORA1 、-N(RA1 )C(=O)N(RA1 )2 、-N(RA1 )C(=NRA1 )N(RA1 )2 、-N(RA1 )S(=O)2 RA1 、-N(RA1 )S(=O)2 ORA1 、-N(RA1 )S(=O)2 N(RA1 )2 、-SC(=O)RA1 、-SC(=O)ORA1 、-SC(=O)SRA1 、-SC(=O)N(RA1 )2 、-S(=O)2 RA1 、-S(=O)2 ORA1 或-S(=O)2 N(RA1 )2 ,其中RA1 在各情況下係獨立地選自氫、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碳環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芳基、連接至氧時之氧保護基、連接至氮時之氮保護基、連接至硫時之硫保護基,或兩個RA1 基團與插入原子一起形成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或R55a 及R55b 可與插入原子接合在一起形成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芳基; R3 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碳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芳基; R5 為氫或甲基; RGA 在各情況下獨立地為氫、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C1-6 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C2-6 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C2-6 炔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C3-6 碳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3員至6員雜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芳基、連接至氧時之氧保護基、連接至氮時之氮保護基,或兩個RGA 基團與插入原子一起形成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基或雜芳基環; R1a 、R1b 、R2a 、R2b 、R4a 、R4b 、R7a 、R7b 、R11a 、R11b 、R12a 及R12b 中之各者獨立地為氫、鹵素、氰基、-NO2 、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碳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芳基、-ORA1 、-N(RA1 )2 、-SRA1 、-C(=O)RA1 、-C(=O)ORA1 、-C(=O)SRA1 、-C(=O)N(RA1 )2 、-OC(=O)RA1 、-OC(=O)ORA1 、-OC(=O)N(RA1 )2 、-OC(=O)SRA1 、-OS(=O)2 RA1 、-OS(=O)2 ORA1 、-OS(=O)2 N(RA1 )2 、-N(RA1 )C(=O)RA1 、-N(RA1 )C(=NRA1 )RA1 、-N(RA1 )C(=O)ORA1 、-N(RA1 )C(=O)N(RA1 )2 、-N(RA1 )C(=NRA1 )N(RA1 )2 、-N(RA1 )S(=O)2 RA1 、-N(RA1 )S(=O)2 ORA1 、-N(RA1 )S(=O)2 N(RA1 )2 、-SC(=O)RA1 、-SC(=O)ORA1 、-SC(=O)SRA1 、-SC(=O)N(RA1 )2 、-S(=O)2 RA1 、-S(=O)2 ORA1 或-S(=O)2 N(RA1 )2 ,其中RA1 在各情況下係獨立地選自氫、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碳環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芳基、連接至氧時之氧保護基、連接至氮時之氮保護基、連接至硫時之硫保護基,或兩個RA1 基團與插入原子一起形成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 R6a 及R6b 中之各者獨立地為氫、鹵素、氰基、-NO2 、-OH、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或R6a 及R6b 接合形成側氧基(=O); R15a 、R15b 、R16a 及R16b 中之各者獨立地為氫、鹵素、-CN、-NO2 、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碳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芳基、-ORC3 、-N(RC3 )2 、-SRC3 、-C(=O)RC3 、-C(=O)ORC3 、-C(=O)SRC3 、-C(=O)N(RC3 )2 、-OC(=O)RC3 、-OC(=O)ORC3 、-OC(=O)N(RC3 )2 、-OC(=O)SRC3 、-OS(=O)2 RC3 、-OS(=O)2 ORC3 、-OS(=O)2 N(RC3 )2 、-N(RC3 )C(=O)RC3 、-N(RC3 )C(=NRC3 )RC3 、-N(RC3 )C(=O)ORC3 、-N(RC3 )C(=O)N(RC3 )2 、-N(RC3 )C(=NRC3 ) N(RC3 )2 、-N(RC3 )S(=O)2 RC3 、-N(RC3 )S(=O)2 ORC3 、-N(RC3 )S(=O)2 N(RC3 )2 、-SC(=O)RC3 、-SC(=O)ORC3 、-SC(=O)SRC3 、-SC(=O)N(RC3 )2 、-S(=O)2 RC3 、-S(=O)2 ORC3 或-S(=O)2 N(RC3 )2 ,其中RC3 在各情況下係獨立地選自氫、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芳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碳環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基、連接至氧時之氧保護基、連接至氮時之氮保護基、連接至硫時之硫保護基,或兩個RC3 基團與插入原子一起形成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 R19 為氫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且 r為2或3。
  11. 如請求項10之化合物,其中該化合物為式VIc 或式VId 化合物:
    Figure 03_image331
    或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
  12. 一種式VII 化合物:
    Figure 03_image333
    或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 其中:
    Figure 03_image301
    表示單鍵或雙鍵,其限制條件為若存在雙鍵,則R6a 或R6b 中之一者不存在且R5 不存在; L係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
    Figure 03_image335
    ,其中A指示C17處之連接點; X為-N(R55a )(R55b )或-N(R55b )C(O)(R55a ); R55a 及R55b 各獨立地為氫、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碳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芳基、-ORA1 、-N(RA1 )2 、-SRA1 、-C(=O)RA1 、-C(=O)ORA1 、-C(=O)SRA1 、-C(=O)N(RA1 )2 、-OC(=O)RA1 、-OC(=O)ORA1 、-OC(=O)N(RA1 )2 、-OC(=O)SRA1 、-OS(=O)2 RA1 、-OS(=O)2 ORA1 、-OS(=O)2 N(RA1 )2 、-N(RA1 )C(=O)RA1 、-N(RA1 )C(=NRA1 )RA1 、-N(RA1 )C(=O)ORA1 、-N(RA1 )C(=O)N(RA1 )2 、-N(RA1 )C(=NRA1 )N(RA1 )2 、-N(RA1 )S(=O)2 RA1 、-N(RA1 )S(=O)2 ORA1 、-N(RA1 )S(=O)2 N(RA1 )2 、-SC(=O)RA1 、-SC(=O)ORA1 、-SC(=O)SRA1 、-SC(=O)N(RA1 )2 、-S(=O)2 RA1 、-S(=O)2 ORA1 或-S(=O)2 N(RA1 )2 ,其中RA1 在各情況下係獨立地選自氫、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碳環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芳基、連接至氧時之氧保護基、連接至氮時之氮保護基、連接至硫時之硫保護基,或兩個RA1 基團與插入原子一起形成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或R55a 及R55b 可與插入原子接合在一起形成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芳基; R3 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碳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芳基; R5 為氫或甲基; RGA 在各情況下獨立地為氫、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C1-6 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C2-6 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C2-6 炔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C3-6 碳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3員至6員雜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芳基、連接至氧時之氧保護基、連接至氮時之氮保護基,或兩個RGA 基團與插入原子一起形成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基或雜芳基環; R2a 、R2b 、R4a 、R4b 、R7a 、R7b 、R11a 、R11b 、R12a 及R12b 中之各者獨立地為氫、鹵素、氰基、-NO2 、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碳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芳基、-ORA1 、-N(RA1 )2 、-SRA1 、-C(=O)RA1 、-C(=O)ORA1 、-C(=O)SRA1 、-C(=O)N(RA1 )2 、-OC(=O)RA1 、-OC(=O)ORA1 、-OC(=O)N(RA1 )2 、-OC(=O)SRA1 、-OS(=O)2 RA1 、-OS(=O)2 ORA1 、-OS(=O)2 N(RA1 )2 、-N(RA1 )C(=O)RA1 、-N(RA1 )C(=NRA1 )RA1 、-N(RA1 )C(=O)ORA1 、-N(RA1 )C(=O)N(RA1 )2 、-N(RA1 )C(=NRA1 )N(RA1 )2 、-N(RA1 )S(=O)2 RA1 、-N(RA1 )S(=O)2 ORA1 、-N(RA1 )S(=O)2 N(RA1 )2 、-SC(=O)RA1 、-SC(=O)ORA1 、-SC(=O)SRA1 、-SC(=O)N(RA1 )2 、-S(=O)2 RA1 、-S(=O)2 ORA1 或-S(=O)2 N(RA1 )2 ,其中RA1 在各情況下係獨立地選自氫、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碳環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芳基、連接至氧時之氧保護基、連接至氮時之氮保護基、連接至硫時之硫保護基,或兩個RA1 基團與插入原子一起形成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 R6a 及R6b 中之各者獨立地為氫、鹵素、氰基、-NO2 、-OH、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或R6a 及R6b 接合形成側氧基(=O); R15a 、R15b 、R16a 及R16b 中之各者獨立地為氫、鹵素、-CN、-NO2 、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碳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芳基、-ORC3 、-N(RC3 )2 、-SRC3 、-C(=O)RC3 、-C(=O)ORC3 、-C(=O)SRC3 、-C(=O)N(RC3 )2 、-OC(=O)RC3 、-OC(=O)ORC3 、-OC(=O)N(RC3 )2 、-OC(=O)SRC3 、-OS(=O)2 RC3 、-OS(=O)2 ORC3 、-OS(=O)2 N(RC3 )2 、-N(RC3 )C(=O)RC3 、-N(RC3 )C(=NRC3 )RC3 、-N(RC3 )C(=O)ORC3 、-N(RC3 )C(=O)N(RC3 )2 、-N(RC3 )C(=NRC3 ) N(RC3 )2 、-N(RC3 )S(=O)2 RC3 、-N(RC3 )S(=O)2 ORC3 、-N(RC3 )S(=O)2 N(RC3 )2 、-SC(=O)RC3 、-SC(=O)ORC3 、-SC(=O)SRC3 、-SC(=O)N(RC3 )2 、-S(=O)2 RC3 、-S(=O)2 ORC3 或-S(=O)2 N(RC3 )2 ,其中RC3 在各情況下係獨立地選自氫、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芳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碳環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基、連接至氧時之氧保護基、連接至氮時之氮保護基、連接至硫時之硫保護基,或兩個RC3 基團與插入原子一起形成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且 R19 為氫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
  13. 一種式VIII 化合物:
    Figure 03_image337
    或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 其中:
    Figure 03_image301
    表示單鍵或雙鍵,其限制條件為若存在雙鍵,則R6a 或R6b 中之一者不存在且R5 不存在; L係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
    Figure 03_image339
    ,其中A指示C17處之連接點; X為-N(R55a )(R55b )或-N(R55b )C(O)(R55a ); R55a 及R55b 各獨立地為氫、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碳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芳基、-ORA1 、-N(RA1 )2 、-SRA1 、-C(=O)RA1 、-C(=O)ORA1 、-C(=O)SRA1 、-C(=O)N(RA1 )2 、-OC(=O)RA1 、-OC(=O)ORA1 、-OC(=O)N(RA1 )2 、-OC(=O)SRA1 、-OS(=O)2 RA1 、-OS(=O)2 ORA1 、-OS(=O)2 N(RA1 )2 、-N(RA1 )C(=O)RA1 、-N(RA1 )C(=NRA1 )RA1 、-N(RA1 )C(=O)ORA1 、-N(RA1 )C(=O)N(RA1 )2 、-N(RA1 )C(=NRA1 )N(RA1 )2 、-N(RA1 )S(=O)2 RA1 、-N(RA1 )S(=O)2 ORA1 、-N(RA1 )S(=O)2 N(RA1 )2 、-SC(=O)RA1 、-SC(=O)ORA1 、-SC(=O)SRA1 、-SC(=O)N(RA1 )2 、-S(=O)2 RA1 、-S(=O)2 ORA1 或-S(=O)2 N(RA1 )2 ,其中RA1 在各情況下係獨立地選自氫、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碳環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芳基、連接至氧時之氧保護基、連接至氮時之氮保護基、連接至硫時之硫保護基,或兩個RA1 基團與插入原子一起形成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或R55a 及R55b 可與插入原子接合在一起形成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芳基; R3 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碳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芳基; R5 為氫或甲基; RGA 在各情況下獨立地為氫、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C1-6 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C2-6 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C2-6 炔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C3-6 碳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3員至6員雜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芳基、連接至氧時之氧保護基、連接至氮時之氮保護基,或兩個RGA 基團與插入原子一起形成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基或雜芳基環; R1a 、R1b 、R2a 、R2b 、R4a 、R4b 、R7a 、R7b 、R11a 、R11b 、R12a 及R12b 中之各者獨立地為氫、鹵素、氰基、-NO2 、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碳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芳基、-ORA1 、-N(RA1 )2 、-SRA1 、-C(=O)RA1 、-C(=O)ORA1 、-C(=O)SRA1 、-C(=O)N(RA1 )2 、-OC(=O)RA1 、-OC(=O)ORA1 、-OC(=O)N(RA1 )2 、-OC(=O)SRA1 、-OS(=O)2 RA1 、-OS(=O)2 ORA1 、-OS(=O)2 N(RA1 )2 、-N(RA1 )C(=O)RA1 、-N(RA1 )C(=NRA1 )RA1 、-N(RA1 )C(=O)ORA1 、-N(RA1 )C(=O)N(RA1 )2 、-N(RA1 )C(=NRA1 )N(RA1 )2 、-N(RA1 )S(=O)2 RA1 、-N(RA1 )S(=O)2 ORA1 、-N(RA1 )S(=O)2 N(RA1 )2 、-SC(=O)RA1 、-SC(=O)ORA1 、-SC(=O)SRA1 、-SC(=O)N(RA1 )2 、-S(=O)2 RA1 、-S(=O)2 ORA1 或-S(=O)2 N(RA1 )2 ,其中RA1 在各情況下係獨立地選自氫、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碳環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芳基、連接至氧時之氧保護基、連接至氮時之氮保護基、連接至硫時之硫保護基,或兩個RA1 基團與插入原子一起形成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 R6a 及R6b 中之各者獨立地為氫、鹵素、氰基、-NO2 、-OH、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或R6a 及R6b 接合形成側氧基(=O); R15a 、R15b 、R16a 及R16b 中之各者獨立地為氫、鹵素、-CN、-NO2 、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碳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芳基、-ORC3 、-N(RC3 )2 、-SRC3 、-C(=O)RC3 、-C(=O)ORC3 、-C(=O)SRC3 、-C(=O)N(RC3 )2 、-OC(=O)RC3 、-OC(=O)ORC3 、-OC(=O)N(RC3 )2 、-OC(=O)SRC3 、-OS(=O)2 RC3 、-OS(=O)2 ORC3 、-OS(=O)2 N(RC3 )2 、-N(RC3 )C(=O)RC3 、-N(RC3 )C(=NRC3 )RC3 、-N(RC3 )C(=O)ORC3 、-N(RC3 )C(=O)N(RC3 )2 、-N(RC3 )C(=NRC3 ) N(RC3 )2 、-N(RC3 )S(=O)2 RC3 、-N(RC3 )S(=O)2 ORC3 、-N(RC3 )S(=O)2 N(RC3 )2 、-SC(=O)RC3 、-SC(=O)ORC3 、-SC(=O)SRC3 、-SC(=O)N(RC3 )2 、-S(=O)2 RC3 、-S(=O)2 ORC3 或-S(=O)2 N(RC3 )2 ,其中RC3 在各情況下係獨立地選自氫、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芳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碳環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基、連接至氧時之氧保護基、連接至氮時之氮保護基、連接至硫時之硫保護基,或兩個RC3 基團與插入原子一起形成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 R19 為氫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且 s為2。
  14. 一種式IX 化合物:
    Figure 03_image341
    或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 其中: L係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
    Figure 03_image343
    ,其中A指示C17處之連接點; X為-N(R55a )(R55b )或-N(R55b )C(O)(R55a ); R55a 及R55b 各獨立地為氫、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碳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芳基、-ORA1 、-N(RA1 )2 、-SRA1 、-C(=O)RA1 、-C(=O)ORA1 、-C(=O)SRA1 、-C(=O)N(RA1 )2 、-OC(=O)RA1 、-OC(=O)ORA1 、-OC(=O)N(RA1 )2 、-OC(=O)SRA1 、-OS(=O)2 RA1 、-OS(=O)2 ORA1 、-OS(=O)2 N(RA1 )2 、-N(RA1 )C(=O)RA1 、-N(RA1 )C(=NRA1 )RA1 、-N(RA1 )C(=O)ORA1 、-N(RA1 )C(=O)N(RA1 )2 、-N(RA1 )C(=NRA1 )N(RA1 )2 、-N(RA1 )S(=O)2 RA1 、-N(RA1 )S(=O)2 ORA1 、-N(RA1 )S(=O)2 N(RA1 )2 、-SC(=O)RA1 、-SC(=O)ORA1 、-SC(=O)SRA1 、-SC(=O)N(RA1 )2 、-S(=O)2 RA1 、-S(=O)2 ORA1 或-S(=O)2 N(RA1 )2 ,其中RA1 在各情況下係獨立地選自氫、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碳環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芳基、連接至氧時之氧保護基、連接至氮時之氮保護基、連接至硫時之硫保護基,或兩個RA1 基團與插入原子一起形成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或R55a 及R55b 可與插入原子接合在一起形成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芳基; R3 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碳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芳基; R5 為氫或甲基; RGA 在各情況下獨立地為氫、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C1-6 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C2-6 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C2-6 炔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C3-6 碳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3員至6員雜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芳基、連接至氧時之氧保護基、連接至氮時之氮保護基,或兩個RGA 基團與插入原子一起形成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基或雜芳基環; R1a 、R1b 、R2a 、R2b 、R4a 、R4b 、R7a 、R7b 、R11a 、R11b 、R12a 及R12b 中之各者獨立地為氫、鹵素、氰基、-NO2 、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碳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芳基、-ORA1 、-N(RA1 )2 、-SRA1 、-C(=O)RA1 、-C(=O)ORA1 、-C(=O)SRA1 、-C(=O)N(RA1 )2 、-OC(=O)RA1 、-OC(=O)ORA1 、-OC(=O)N(RA1 )2 、-OC(=O)SRA1 、-OS(=O)2 RA1 、-OS(=O)2 ORA1 、-OS(=O)2 N(RA1 )2 、-N(RA1 )C(=O)RA1 、-N(RA1 )C(=NRA1 )RA1 、-N(RA1 )C(=O)ORA1 、-N(RA1 )C(=O)N(RA1 )2 、-N(RA1 )C(=NRA1 )N(RA1 )2 、-N(RA1 )S(=O)2 RA1 、-N(RA1 )S(=O)2 ORA1 、-N(RA1 )S(=O)2 N(RA1 )2 、-SC(=O)RA1 、-SC(=O)ORA1 、-SC(=O)SRA1 、-SC(=O)N(RA1 )2 、-S(=O)2 RA1 、-S(=O)2 ORA1 或-S(=O)2 N(RA1 )2 ,其中RA1 在各情況下係獨立地選自氫、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碳環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芳基、連接至氧時之氧保護基、連接至氮時之氮保護基、連接至硫時之硫保護基,或兩個RA1 基團與插入原子一起形成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 R15a 、R15b 、R16a 及R16b 中之各者獨立地為氫、鹵素、-CN、-NO2 、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碳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芳基、-ORC3 、-N(RC3 )2 、-SRC3 、-C(=O)RC3 、-C(=O)ORC3 、-C(=O)SRC3 、-C(=O)N(RC3 )2 、-OC(=O)RC3 、-OC(=O)ORC3 、-OC(=O)N(RC3 )2 、-OC(=O)SRC3 、-OS(=O)2 RC3 、-OS(=O)2 ORC3 、-OS(=O)2 N(RC3 )2 、-N(RC3 )C(=O)RC3 、-N(RC3 )C(=NRC3 )RC3 、-N(RC3 )C(=O)ORC3 、-N(RC3 )C(=O)N(RC3 )2 、-N(RC3 )C(=NRC3 ) N(RC3 )2 、-N(RC3 )S(=O)2 RC3 、-N(RC3 )S(=O)2 ORC3 、-N(RC3 )S(=O)2 N(RC3 )2 、-SC(=O)RC3 、-SC(=O)ORC3 、-SC(=O)SRC3 、-SC(=O)N(RC3 )2 、-S(=O)2 RC3 、-S(=O)2 ORC3 或-S(=O)2 N(RC3 )2 ,其中RC3 在各情況下係獨立地選自氫、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芳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碳環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基、連接至氧時之氧保護基、連接至氮時之氮保護基、連接至硫時之硫保護基,或兩個RC3 基團與插入原子一起形成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且 R19 為氫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
  15. 一種式X 化合物:
    Figure 03_image345
    或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 其中:
    Figure 03_image301
    表示單鍵或雙鍵,其限制條件為若存在雙鍵,則R6a 或R6b 中之一者不存在且R5 不存在; L係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
    Figure 03_image347
    ,其中A指示C17處之連接點; X為-N(R55a )(R55b )或-N(R55b )C(O)(R55a ); R55a 及R55b 各獨立地為氫、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碳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芳基、-ORA1 、-N(RA1 )2 、-SRA1 、-C(=O)RA1 、-C(=O)ORA1 、-C(=O)SRA1 、-C(=O)N(RA1 )2 、-OC(=O)RA1 、-OC(=O)ORA1 、-OC(=O)N(RA1 )2 、-OC(=O)SRA1 、-OS(=O)2 RA1 、-OS(=O)2 ORA1 、-OS(=O)2 N(RA1 )2 、-N(RA1 )C(=O)RA1 、-N(RA1 )C(=NRA1 )RA1 、-N(RA1 )C(=O)ORA1 、-N(RA1 )C(=O)N(RA1 )2 、-N(RA1 )C(=NRA1 )N(RA1 )2 、-N(RA1 )S(=O)2 RA1 、-N(RA1 )S(=O)2 ORA1 、-N(RA1 )S(=O)2 N(RA1 )2 、-SC(=O)RA1 、-SC(=O)ORA1 、-SC(=O)SRA1 、-SC(=O)N(RA1 )2 、-S(=O)2 RA1 、-S(=O)2 ORA1 或-S(=O)2 N(RA1 )2 ,其中RA1 在各情況下係獨立地選自氫、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碳環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芳基、連接至氧時之氧保護基、連接至氮時之氮保護基、連接至硫時之硫保護基,或兩個RA1 基團與插入原子一起形成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或R55a 及R55b 可與插入原子接合在一起形成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芳基; R3 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碳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芳基; R5 為氫或甲基; RGA 在各情況下獨立地為氫、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C1-6 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C2-6 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C2-6 炔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C3-6 碳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3員至6員雜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芳基、連接至氧時之氧保護基、連接至氮時之氮保護基,或兩個RGA 基團與插入原子一起形成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基或雜芳基環; R1a 、R1b 、R2a 、R2b 、R4a 、R4b 、R7a 、R7b 、R11a 、R11b 、R12a 及R12b 中之各者獨立地為氫、鹵素、氰基、-NO2 、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碳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芳基、-ORA1 、-N(RA1 )2 、-SRA1 、-C(=O)RA1 、-C(=O)ORA1 、-C(=O)SRA1 、-C(=O)N(RA1 )2 、-OC(=O)RA1 、-OC(=O)ORA1 、-OC(=O)N(RA1 )2 、-OC(=O)SRA1 、-OS(=O)2 RA1 、-OS(=O)2 ORA1 、-OS(=O)2 N(RA1 )2 、-N(RA1 )C(=O)RA1 、-N(RA1 )C(=NRA1 )RA1 、-N(RA1 )C(=O)ORA1 、-N(RA1 )C(=O)N(RA1 )2 、-N(RA1 )C(=NRA1 )N(RA1 )2 、-N(RA1 )S(=O)2 RA1 、-N(RA1 )S(=O)2 ORA1 、-N(RA1 )S(=O)2 N(RA1 )2 、-SC(=O)RA1 、-SC(=O)ORA1 、-SC(=O)SRA1 、-SC(=O)N(RA1 )2 、-S(=O)2 RA1 、-S(=O)2 ORA1 或-S(=O)2 N(RA1 )2 ,其中RA1 在各情況下係獨立地選自氫、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碳環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芳基、連接至氧時之氧保護基、連接至氮時之氮保護基、連接至硫時之硫保護基,或兩個RA1 基團與插入原子一起形成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 R6a 及R6b 中之各者獨立地為氫、鹵素、氰基、-NO2 、-OH、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或R6a 及R6b 接合形成側氧基(=O); R15a 、R15b 、R16a 及R16b 中之各者獨立地為氫、鹵素、-CN、-NO2 、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碳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芳基、-ORC3 、-N(RC3 )2 、-SRC3 、-C(=O)RC3 、-C(=O)ORC3 、-C(=O)SRC3 、-C(=O)N(RC3 )2 、-OC(=O)RC3 、-OC(=O)ORC3 、-OC(=O)N(RC3 )2 、-OC(=O)SRC3 、-OS(=O)2 RC3 、-OS(=O)2 ORC3 、-OS(=O)2 N(RC3 )2 、-N(RC3 )C(=O)RC3 、-N(RC3 )C(=NRC3 )RC3 、-N(RC3 )C(=O)ORC3 、-N(RC3 )C(=O)N(RC3 )2 、-N(RC3 )C(=NRC3 ) N(RC3 )2 、-N(RC3 )S(=O)2 RC3 、-N(RC3 )S(=O)2 ORC3 、-N(RC3 )S(=O)2 N(RC3 )2 、-SC(=O)RC3 、-SC(=O)ORC3 、-SC(=O)SRC3 、-SC(=O)N(RC3 )2 、-S(=O)2 RC3 、-S(=O)2 ORC3 或-S(=O)2 N(RC3 )2 ,其中RC3 在各情況下係獨立地選自氫、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炔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芳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芳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碳環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基、連接至氧時之氧保護基、連接至氮時之氮保護基、連接至硫時之硫保護基,或兩個RC3 基團與插入原子一起形成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雜環; R19 為氫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且 q為2。
  16. 如請求項1至15中任一項之化合物,其中R1a 及R1b 皆為氫。
  17. 如請求項1至16中任一項之化合物,其中R2a 、R2b 、R4a 、R4b 、R7a 、R7b 、R11a 、R11b 、R12a 、R12b 為氫。
  18. 如請求項1至17中任一項之化合物,其中R6a 及R6b 各獨立地為氫。
  19. 如請求項1至18中任一項之化合物,其中各R15a 及R15b 獨立地為氫、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烷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碳環基。
  20. 如請求項1至19中任一項之化合物,其中R15a 及R15b 各獨立地為氫。
  21. 如請求項1至20中任一項之化合物,其中R16a 及R16b 兩者皆為氫。
  22. 如請求項1至21中任一項之化合物,其中R3 為甲基、乙基、丙基、-CH2 OCH3 或-CH2 OCH2 CH3
  23. 如請求項1至22中任一項之化合物,其中R18 為甲基或乙基。
  24. 如請求項1至23中任一項之化合物,其中R19 為甲基或乙基。
  25. 如請求項1至24中任一項之化合物,其中R19 為氫。
  26. 如請求項1至25中任一項之化合物,其中R5 為α或β構形之氫。
  27. 如請求項1至26中任一項之化合物,其中該化合物係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
    Figure 03_image349
    Figure 03_image351
    Figure 03_image353
    Figure 03_image355
    Figure 03_image357
    Figure 03_image359
    ,或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
  28. 一種醫藥組合物,其包含如請求項1至27中任一項之化合物或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及醫藥學上可接受之賦形劑。
  29. 一種調節有需要之個體之GABAA 受體的方法,其包含向該個體投與治療有效量之如請求項1至27中任一項之化合物或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或如請求項28之醫藥組合物。
  30. 一種治療有需要之個體之CNS相關病症的方法,其包含向該個體投與有效量之如請求項1至27中任一項之化合物或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或如請求項28之醫藥組合物。
TW109121959A 2019-06-27 2020-06-29 用於治療cns病症之組合物及方法 TW202114695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1962867736P 2019-06-27 2019-06-27
US201962867695P 2019-06-27 2019-06-27
US201962867734P 2019-06-27 2019-06-27
US62/867,695 2019-06-27
US62/867,734 2019-06-27
US62/867,736 2019-06-27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114695A true TW202114695A (zh) 2021-04-16

Family

ID=717289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9121959A TW202114695A (zh) 2019-06-27 2020-06-29 用於治療cns病症之組合物及方法

Country Status (10)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257415A1 (zh)
EP (1) EP3990468A1 (zh)
JP (1) JP2022538301A (zh)
CN (1) CN114729000A (zh)
AU (1) AU2020304679A1 (zh)
BR (1) BR112021026445A2 (zh)
CA (1) CA3143545A1 (zh)
MX (1) MX2021015854A (zh)
TW (1) TW202114695A (zh)
WO (1) WO202026451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246482B2 (en) 2014-06-18 2019-04-02 Sage Therapeutics, Inc. Neuroactive steroids, compositions, and uses thereof
PT3224269T (pt) 2014-11-27 2020-06-01 Sage Therapeutics Inc Composições e métodos para tratamento de distúrbios do snc
EP3864022B1 (en) 2018-10-12 2023-09-20 Sage Therapeutics, Inc. Neuroactive steroids substituted in position 10 with a cyclic group for use in the treatment of cns disorders
US20230322846A9 (en) 2018-12-05 2023-10-12 Sage Therapeutics, Inc. Neuroactive steroids and their methods of use
BR112021013393A2 (pt) * 2019-01-08 2021-09-14 Chengdu Kanghong Pharmaceutical Co, Ltd. Composto de esteroide e uso do mesmo e método de preparação para o mesmo
MX2021014515A (es) 2019-05-31 2022-03-22 Sage Therapeutics Inc Esteroides neuroactivos y composiciones de estos.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2969M (fr) * 1963-05-22 1964-11-30 Roussel Uclaf Nouveau médicament notamment pour le traitement des spasmes d'origine coronarienne on viscérale.
ES432106A1 (es) * 1973-11-30 1976-11-01 Schering Ag Procedimiento para la preparacion de d-homo-20-cetopregna- nos.
IL48628A0 (en) * 1974-12-23 1976-02-29 Schering Ag D-homo-20-keto-pregnanes and process for their manufactur
GB1570394A (en) * 1976-01-06 1980-07-02 Glaxo Lab Ltd 11-acyloxy-3-hydroxy steroids
GB1581234A (en) * 1976-04-05 1980-12-10 Glaxo Operations Ltd 11a - amino - 3a - hydroxysteroids
GB1581235A (en) * 1977-04-04 1980-12-10 Glaxo Operations Ltd 11a-amino-3a-hydroxy-steroids
US5376645A (en) 1990-01-23 1994-12-27 University Of Kansas Derivatives of cyclodextrins exhibiting enhanced aqueous solubility and the use thereof
ATE198753T1 (de) * 1994-11-23 2001-02-15 Cocensys Inc Androstan- und pregnanserien für die allosterische modulation des gaba-rezeptors
AU3967297A (en) * 1996-08-01 1998-02-25 Cocensys, Inc. Use of gaba and nmda receptor ligands for the treatment of migraine headache
SG10201802389SA (en) 2013-04-17 2018-04-27 Sage Therapeutics Inc 19-nor c3,3-disubstituted c21-n-pyrazolyl steroids and methods of use thereof
US10329320B2 (en) 2015-02-20 2019-06-25 Sage Therapeutics, Inc. Neuroactive steroids, compositions, and uses thereof
EP4302764A2 (en) 2016-07-11 2024-01-10 Sage Therapeutics, Inc. C17, c20, and c21 substituted neuroactive steroids and their methods of use
KR20200104349A (ko) 2017-12-22 2020-09-03 세이지 테라퓨틱스, 인크. Cns 장애의 치료를 위한 조성물 및 방법
US20210139530A1 (en) * 2018-02-11 2021-05-13 Jiangsu Hansoh Pharmaceutical Group Co., Ltd. Steroid derivative regulators, method for preparing the same, and uses thereof
US20230322846A9 (en) * 2018-12-05 2023-10-12 Sage Therapeutics, Inc. Neuroactive steroids and their methods of us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2538301A (ja) 2022-09-01
CN114729000A (zh) 2022-07-08
CA3143545A1 (en) 2020-12-30
EP3990468A1 (en) 2022-05-04
MX2021015854A (es) 2022-04-18
AU2020304679A1 (en) 2022-01-20
BR112021026445A2 (pt) 2022-03-08
WO2020264512A1 (en) 2020-12-30
US20230257415A1 (en) 2023-08-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2019520416A (ja) C17、c20、およびc21置換神経刺激性ステロイドおよびそれらの使用方法
TW202110457A (zh) 神經活性類固醇及其組合物
TW202114695A (zh) 用於治療cns病症之組合物及方法
TW202114696A (zh) 用於治療cns病症之組合物及方法
TW202038967A (zh) 神經活性類固醇及其組合物
TW202114700A (zh) 用於治療cns病症之組合物及方法
TW202233198A (zh) 神經活性類固醇及其組合物
KR20230124916A (ko) Cns 장애를 치료하기 위한 조성물 및 방법
TW202027753A (zh) 神經活性類固醇及其使用方法
CN116685596A (zh) 用于治疗cns病症的组合物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