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106577A - 飲料供應器上蓋及飲料供給機構 - Google Patents

飲料供應器上蓋及飲料供給機構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106577A
TW202106577A TW109122315A TW109122315A TW202106577A TW 202106577 A TW202106577 A TW 202106577A TW 109122315 A TW109122315 A TW 109122315A TW 109122315 A TW109122315 A TW 109122315A TW 202106577 A TW202106577 A TW 202106577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inner container
beverage
pad
cushion
contain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912231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門前秀人
池上裕夫
竹中雅浩
吉田創哉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東洋製罐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9124365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806191B1/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9183922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825666B1/ja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東洋製罐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東洋製罐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10657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106577A/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7OPENING, CLOSING OR CLEANING BOTTLES, JARS OR SIMILAR CONTAINERS; LIQUID HANDLING
    • B67DDISPENSING, DELIVERING OR TRANSFERRING LIQUID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7D1/00Apparatus or devices for dispensing beverages on draught
    • B67D1/04Apparatus utilising compressed air or other gas acting directly or indirectly on beverages in storage containers

Landscapes

  • Devices For Dispensing Beverage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之課題,在於提供即便在內容器內的內壓過度地上升的情形時,仍可防止外側殼體產生損傷之情形的飲料供應器上蓋及飲料供給機構。 本發明的飲料供應器上蓋20係以被安裝於具備有內容器31與外側殼體32的飲料收容筒30所構成,且具備有飲料流路50及氣體流路60;其中,其具備有被配置於內容器31之上方的控制構件27;控制構件27具有面向內容器31之外表面而被配置的襯墊部27j、及從上方側支撐襯墊部27j的襯墊支撐部27k;襯墊部27j具有由襯墊支撐部27k所支撐的支撐區域R1、及不由襯墊支撐部27k所支撐的非支撐區域R2。

Description

飲料供應器上蓋及飲料供給機構
本發明係關於飲料供應器上蓋及飲料供給機構,尤其關於用以供給啤酒的飲料供應器上蓋及飲料供給機構。
過去以來,作為供給啤酒的飲料供給機構,本案申請人在專利文獻1中提案有一種飲料供給機構,其具備有:具有收容飲料之內容器及將該內容器收容於其內部之外側殼體的飲料收容筒(container);以被安裝於飲料收容筒之方式所構成,且具有用以從內容器取出飲料的飲料流路及用以對內容器供給氣體之氣體流路之飲料供應器上蓋。
該專利文獻1的飲料供給機構被構成為,經由可裝卸地被裝接於飲料供應器上蓋上的聯結器等來連接氣體鋼瓶與內容器,二氧化碳等之氣體會從氣體鋼瓶被供給至內容器內。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2019-124365號公報
(發明所欲解決之問題)
但是,如專利文獻1的飲料供給機構般,在被構成為二氧化碳等之氣體被供給至收容飲料的內容器內之情形時,可假設在氣體鋼瓶的壓力調整器發生故障等時,存在有會發生過大之壓力的氣體會突發性地被供給至內容器內之情況的可能性,而在如此過大之壓力的氣體被供給至內容器內時,不排除存在有內容器會過度地膨脹而從內側壓迫外側殼體,結果使外側殼體產生損傷的可能性。
因此,本發明係解決該等問題者,其目的在於提供即便在內容器內的內壓過度地上升的情形時,仍可防止外側殼體發生損傷之情形的飲料供應器上蓋及飲料供給機構。 (解決問題之技術手段)
本發明的飲料供應器上蓋係以被安裝於具備有收容飲料之內容器與將該內容器收容於其內部之外側殼體的飲料收容筒之方式所構成,且具備有用以從上述內容器取出飲料的飲料流路、及對上述內容器供給氣體的氣體流路;其中,其具備有被配置於上述內容器之上方的控制構件;上述控制構件具有面向上述內容器之外表面而被配置的襯墊部、及從上方側支撐上述襯墊部的襯墊支撐部;上述襯墊部具有由上述襯墊支撐部所支撐的支撐區域、及不由上述襯墊支撐部所支撐的非支撐區域;藉此來解決上述課題者。 本發明的飲料供給機構,係藉由具備有:上述飲料供應器上蓋;以及具有收容飲料之內容器及將該內容器收容於其內部之外側殼體的飲料收容筒;來解決上述課題者。 本發明的飲料供給機構另一態樣係具備有:具有收容飲料之內容器及將該內容器收容於其內部之外側殼體的飲料收容筒;以及以被安裝於該飲料收容筒之方式所構成,且具有用以從上述內容器取出飲料的飲料流路及對上述內容器供給氣體之氣體流路的飲料供應器上蓋;其中,其具備有被配置於內容器本體之上方的控制構件;上述控制構件具有面向上述內容器本體之外表面而被配置的襯墊部、及從上方側支撐上述襯墊部的襯墊支撐部;上述襯墊部具有由上述襯墊支撐部所支撐的支撐區域、及不由上述襯墊支撐部所支撐的非支撐區域;藉此來解決上述課題者。 (對照先前技術之功效)
根據本案第1、6、9發明,被配置於內容器之上方的控制構件,具有面向內容器之外表面而被配置的襯墊部、及從上方側支撐襯墊部的襯墊支撐部,而襯墊部具有由襯墊支撐部所支撐的支撐區域、及不由襯墊支撐部所支撐的非支撐區域。藉此,在因為氣體鋼瓶之壓力調整器的故障等導致過剩之量的氣體被供給至內容器內,使內容器之內壓過度地上升的情形時,由於利用因藉由膨脹之內容器所壓迫而變形的襯墊部,可使內容器損傷,因此在外側殼體發生損傷之前,可使內容器損傷而解放內容器內的壓力。 亦即,藉由襯墊部具有由襯墊支撐部所支撐的支撐區域、及不由襯墊支撐部所支撐的非支撐區域,由於在襯墊藉由膨脹的內容器而被壓迫時,可使襯墊部變形成襯墊部的非支撐區域位移至較襯墊部的支撐區域更上方的形狀,因此利用如此之襯墊部的變形可使內容器損傷。 又,在平常使用時,由於面向容器之外表面而被配置的控制構件部位會成為未變形之狀態的襯墊部,因此在平常使用的範圍內內容器有膨脹的情形時,可抑制因為與控制構件的接觸而使內容器意外地損傷之情形。
根據本案第2發明,藉由襯墊部配置為包圍內容器之容器口筒部,在內容器之內壓過度地上升使內容器膨脹時,可使內容器對於襯墊部的接觸狀態穩定,因此可使襯墊部良好地變形而確實地使內容器損傷。 根據本案第3發明,襯墊部被形成為在沿著上下方向觀察之情形時呈環狀,襯墊部沿著襯墊部之圓周方向交替地具有支撐區域與非支撐區域。藉此,在襯墊部藉由內容器所壓迫時,由於可調整沿著圓周方向呈波浪之波狀之襯墊部的變形量,因此可使內容器產生變形的不均,而以既定壓力使內容器確實地損傷。 根據本案第4發明,藉由襯墊部由樹脂所形成,並且襯墊部相較於徑向上的寬度,上下方向上之厚度被形成為薄的板狀,而在襯墊部藉由內容器所壓迫時,可設定使內容器確實地損傷之襯墊部的變形量。 根據本案第7發明,藉由襯墊部在沿著上下方向觀察之情形時,被配置為重疊於流出口之凸緣部的外周緣,而可於內容器內的內壓過度地上升之情形時,藉由與襯墊部的接觸,來使內容器確實地損傷。 根據本案第8發明,藉由襯墊部於沿著上下方向觀察之情形時被配置於殼口筒部的內側,而可在內容器的膨脹不會由外側殼體所阻礙的位置,使膨脹的內容器與襯墊部接觸。
以下,對本發明一實施形態的飲料供給機構10,根據圖式來進行說明。
首先,飲料供給機構10如圖1、圖5(b)所示般,具備有收容啤酒的飲料收容筒30、可裝卸地被安裝於飲料收容筒30上的飲料供應器上蓋20、及可裝卸地被裝接於飲料供應器上蓋20的聯結器40。
飲料收容筒30如圖1所示般,具備有收容啤酒的內容器31、及將內容器31收容於其內部的樹脂製之外側殼體32。
內容器31如圖1所示般,由內容器本體31a及樹脂製之流出口31b所構成,而該內容器本體31a被構成為由具可撓性之樹脂薄膜所形成的囊袋,該樹脂製之流出口31b被安裝於內容器本體31a的口部,且作為筒狀之容器口筒部31b而發揮功能。
流出口31b被插入於在內容器本體31a所形成的開口部而被配置,且如圖2所示,具有被配置於內容器本體31a之外側的筒狀部31d、及被形成為從筒狀部31d之下端朝外周側擴大的凸緣部31e。 凸緣部31e被配置於內容器本體31a的內側,而凸緣部31e的上表面被熱熔接於內容器本體31a的內表面。
外側殼體32如圖1所示般,具有將內容器31收容於其內部的殼本體32a、與被形成為筒狀的殼口筒部32b。
聯結器40如圖5(b)至圖7所示般,係用以從飲料收容筒30取出啤酒並且對飲料收容筒30供給二氧化碳,而可裝卸地被裝接於飲料供應器上蓋20者。
聯結器40如圖5(b)所示般,具備有:金屬製之筒狀的聯結器外筒部41;金屬製之筒狀的聯結器內筒部42,其在聯結器外筒部41內被配置為可沿著長邊方向進退;環狀之外筒側密封構件43,其由被安裝於聯結器外筒部41之前端側的彈性材料所構成;環狀之內筒側密封構件44,其由被安裝於聯結器內筒部42之外周側的彈性材料所構成;O形環45,其由被配置於在聯結器外筒部41之內周面所形成的環狀凹部內且由將聯結器外筒部41之內周面與聯結器內筒部42之外周面之間加以密封的彈性材料所構成;以及球狀逆止閥46,其被配置於聯結器內筒部42的內側而阻止啤酒從聯結器40側朝向飲料收容筒30側之逆流,並且容許啤酒從飲料收容筒30側朝向聯結器40的流動。
飲料供應器上蓋20如圖7所示般,具備有用以從內容器31取出啤酒的飲料流路50、與用以對內容器31供給二氧化碳的氣體流路60者,且如圖2所示般,具備有可開閉地閉塞飲料流路50的飲料閥21、將飲料閥21朝向閉塞方向賦能的飲料用賦能彈簧22、可開閉地閉塞氣體流路60的氣閥23、將氣閥23朝閉塞方向賦能的氣體用賦能彈簧24、被安裝於氣閥23且形成飲料流路50之筒狀的流出構件25、被安裝於流出構件25的管26、可從上方進行裝卸地安裝於容器口筒部31b的連接器27、可沿著上下方向裝卸地被安裝於殼口筒部32b的閉合構件28、及用以提升使用者對飲料供應器上蓋20之抓持性的把手構件29。 再者,飲料供應器上蓋20的各零件全部由合成樹脂所形成。
以下,對飲料供應器上蓋20的各構成元件進行說明。
飲料閥21如圖2與圖5所示般,係被形成為大致圓板狀的部位,於本實施形態中與飲料用賦能彈簧22一體地被形成為單一零件。 飲料用賦能彈簧22如圖2與圖5所示般,具有被形成為大致筒狀的整體形狀,且以沿著上下方向產生彈力的形狀所形成。 被構成為單一零件的飲料閥21及飲料用賦能彈簧22,如圖2所示般,被配置於由氣閥23及流出構件25所形成的收容部內,具體而言,被配置為飲料閥21之上表面抵接於氣閥23之下表面,並且飲料用賦能彈簧22之下端抵接於流出構件25。
飲料閥21如圖2所示般,藉由飲料用賦能彈簧22而朝向上方被賦能,從而被推抵於氣閥23之下表面。藉此,飲料閥21與氣閥23間會被密封,而飲料流路50會被閉塞。 再者,於本實施形態中,如圖2所示般,雖在氣閥23之下表面突出形成有下表面側環狀密封部23e,但飲料閥21與氣閥23之間的密封構造,只要為可開閉地密封飲料閥21與氣閥23間之間隙(飲料流路50)者,即可為任意者,例如亦可在飲料閥21之上表面突出形成環狀密封部。
氣閥23如圖2所示般,具有形成有沿著上下方向貫通其中央部之閥開口孔23d之大致甜甜圈狀的閥本體部23a、呈環狀地突出而被形成於閥本體部23a之閥開口孔23d之內周面的環狀凸部23b、以及從閥本體部23a下表面突出形成的突出片23c。
位於較環狀凸部23b更上方側的閥開口孔23d,如圖6(b)的B處所示般,作為從上方接受聯結器40之內筒側密封構件44進入的部位而發揮功能。 此處,較環狀凸部23b更上方側之閥開口孔23d的內徑,被設計為較於聯結器40之內筒側密封構件44的外徑小,藉此如圖6(a)、(b)的B處所示般,在內筒側密封構件44被插入於閥開口孔23d內之時,閥開口孔23d之內周面與內筒側密封構件44之外周面之間會密接地被密封。 再者,在內筒側密封構件44被插入於閥開口孔23d內之時,如圖6(b)的B處所示,相關環狀凸部23b之上表面與內筒側密封構件44之下表面之間,亦被設計為密接地被密封。 突出片23c如圖2所示般,被配置於流出構件25之上端側部分的外周側,可相對於流出構件25裝卸地被安裝。
如圖2所示般,氣閥23藉由被配置為其下端抵接於連接器27並且其上端抵接於氣閥23的氣體用賦能彈簧24,而朝向上方被賦能,從而被推抵於閉合構件28的下表面。藉此,氣閥23與閉合構件28間會被密封,氣體流路60會被閉塞。 再者,於本實施形態中如圖2所示般,雖在氣閥23的上表面形成有上表面側環狀密封部23f,但氣閥23與閉合構件28之間的密封構造,只要為可開閉地密封氣閥23與閉合構件28間之間隙(氣體流路60)者,即可為任意者,例如亦可在閉合構件28的下表面側形成環狀密封部。
又,氣閥23係由複數種(2種)的樹脂材料所多色成形(二色成形)而成,具體而言,藉由與另一構件(飲料閥21、閉合構件28、聯結器40之內筒側密封構件44)之接觸而形成密封部的部位(較環狀凸部23b更上方側之閥開口孔23d的內周面、下表面側環狀密封部23e、上表面側環狀密封部23f),係由具有彈性的樹脂材料所形成,而該等以外的其他部位則由具有剛性的樹脂材料所形成。
流出構件25如圖2所示般,係被安裝於氣閥23並於其內部形成飲料流路50者。流出構件25的下端部分,如圖2所示,安裝有用以從內容器31內取出啤酒的管26。管26被配置於內容器31內,延伸至內容器31的底部附近。
在由流出構件25與氣閥23所形成的收容部內配置有飲料閥21與飲料用賦能彈簧22,藉此在組裝有流出構件25與氣閥23之狀態下,飲料閥21、飲料用賦能彈簧22、氣閥23、及流出構件25與(管26),可作為1個單元來運用。
連接器27由合成樹脂所形成,如圖2所示般,係可裝卸地被安裝於內容器31的容器口筒部31b,介存有被配置於飲料供應器上蓋20的各構成元件與容器口筒部31b之間者,換言之,飲料供應器上蓋20的各構成元件經由連接器27而被安裝於容器口筒部31b。 又,除了流出構件25與管26之外,飲料供應器上蓋20之各構成元件,被配置於容器口筒部31b的外側。
連接器27在內容器31之上方被形成為介存而被配置於容器口筒部31b與殼口筒部32b之間,如圖2與圖3所示般,具有被形成為大致筒狀之連接器本體27a、突出於連接器本體27a(之基部27i)之內周側所形成之環狀的卡扣卡合部27b、以及突出於連接器本體27a(之基部27i)之外周側所形成之環狀的被夾持部27g。 連接器本體27a之至少一部分,如圖2所示般,存在些微之間隙地被配置於殼口筒部32b內。
連接器本體27a如圖2與圖3所示般,具有大致圓筒狀的基部27i、面向內容器31之外表面(上表面)而被配置的襯墊部27j、及從上方側支撐襯墊部27j的襯墊支撐部27k。
襯墊部27j如圖3所示般,於沿著從上下方向觀察之情形時作為呈環狀之平板狀的部位而被形成,且如圖2所示般,被配置為包圍內容器31的容器口筒部31b(筒狀部31d)。 襯墊部27j之上下方向上的厚度,由圖3可得知,形成為較襯墊部27j之徑向上的寬度薄。 由圖2可得知,襯墊部27j於沿著上下方向觀察之情形時,在殼口筒部32b的內側,被配置為重疊於流出口31b之凸緣部31e的外周緣(橫跨凸緣部31e的外周緣)。 襯墊部27j具有由襯墊支撐部27k所支撐的支撐區域R1、及不由襯墊支撐部27k所支撐的非支撐區域R2,於本實施形態中如圖3與圖4所示般,沿著襯墊部27j的圓周方向交替地具有支撐區域R1及非支撐區域R2。再者,非支撐區域R2的圓周方向寬度被設定為較支撐區域R1的圓周方向寬度大。又,複數個支撐區域R1雖以等角度間隔設定,但亦可並非等間隔。 再者,平常時,如圖2所示般,襯墊部27j離開內容器31之外表面地被配置。
襯墊支撐部27k係從上方側支撐襯墊部27j(即,在襯墊部27j欲朝上方移動之情形時從上方側支撐襯墊部27j)的部位,如圖3、圖4所示般,由複數片支撐片27m所構成。 由圖3與圖4可得知,各支撐片27m沿著圓周方向隔著既定間隔(本實施形態係以等角度間隔),作為從基部27i之外周面朝向外周側突出之平板狀的部位而被形成,各支撐片27m的下端連續地被形成於襯墊部27j的上表面。藉此,相較於支撐片27m的下端被切離襯墊部27j的情形,可以所需的態樣輕易地使控制構件27變形。 各支撐片27m沿著上下方向延伸,而且襯墊部27j之圓周方向上之支撐片27m的厚度,被設定為較襯墊部27j之徑向上之支撐片27m的寬度薄。藉此,由於在控制構件27藉由膨脹的內容器31所壓迫時支撐片27m會變得可輕易地變形,因此在一般使用的範圍內內容器31膨脹的情形時,可抑制因為與控制構件27間之接觸所導致內容器31意外地損傷之情形。又,由於內容器31的內壓因支撐片27m的變形而過度地上升從而使內容器31膨脹時,亦有可能使襯墊部27j的變形程度變大,因此藉由與變形的襯墊部27j接觸,可確實地使內容器31損傷。
如此,於本實施形態,連接器27被配置於內容器31之上方,作為具有襯墊部27j及襯墊支撐部27k的控制構件27而發揮作用。
卡扣卡合部27b係相對於容器口筒部31b從上方以卡扣接合形式進行卡合的部位,且如圖2所示,具有被配置於容器口筒部31b之外周側之環狀的外周側部分27c、被插入容器口筒部31b之內周側之環狀的內周側部分27d、以及沿著徑向連結外周側部分27c之上端側與內周側部分27d之上端側之環狀的連結部27e。 卡扣卡合部27b利用連接器27(外周側部分27c或內周側部分27d之至少一者)或容器口筒部31b之至少一者的彈性,於本實施形態中,主要利用外周側部分27c與內周側部分27d的彈性,而卡扣接合於容器口筒部31b。
於外周側部分27c的內周面,如圖1所示般,形成有可卡合於在容器口筒部31b之外周面所形成之被卡合部31c的卡合部27f。 再者,於本實施形態中,雖在外周側部分27c的內周面形成有卡合部27f,但卡合部27f只要被形成於外周側部分27c之內周面或內周側部分27d之外周面之至少一者即可。再者,於在內周側部分27d之外周面形成卡合部27f之情形時,只要在容器口筒部31b之內周面形成被卡合部31c即可。
被夾持部27g如圖2所示般,係在殼口筒部32b之上端與閉合構件28(閉合本體部28a)之下表面之間沿著上下方向被夾住的部位。在連接器27與閉合構件28之間配置有O形環27h,於本實施形態中,O形環27h如圖2所示般,介存而被配置於連接器27之被夾持部27g之上表面與閉合本體部28a之下表面之間。藉此,在將殼口筒部32b與閉合構件28加以組裝之狀態下,閉合構件28藉由殼口筒部32b與閉合構件28所保持。
閉合構件28被構成為覆蓋連接器27的至少一部分(於本實施形態中覆蓋飲料供應器上蓋20之各零件21~27),且如圖2所示般具有:具有沿著上下方向貫通其中央部之開口孔28d之圓板狀的閉合本體部28a、從閉合本體部28a之外周側部分朝向下方垂下的裙擺部28b、以及從閉合本體部28a之內周側部分朝向上方突出之環狀的聯結器用突出部28c。
裙擺部28b如圖2所示般,被配置於殼口筒部32b之上側部分的外周側,且在裙擺部28b的內周面形成有被螺合於在殼口筒部32b之外周面所形成的螺絲部的螺絲部。 如圖2、圖5(b)所示,在聯結器用突出部28c,朝向內周側突出形成有卡合部28e,而該卡合部28e在聯結器40被插入閉合構件28時,會卡合於在聯結器外筒部41所形成的卡合部,藉此可阻止聯結器40相對於閉合構件28之脫落。
把手構件29如圖1、圖2所示般,安裝於外側殼體32的殼口筒部32b的外周側,在閉合構件28與外側殼體32之間沿著上下方向被夾住而被固定。
其次,對本實施形態之飲料供給機構10的使用方法,如下進行說明。
首先,如圖5(a)、(b)所示,將聯結器40相對於飲料供應器上蓋20進行裝接。具體而言,在將聯結器40之前端插入閉合構件28內之後,以上下軸為中心使聯結器40旋轉,而使閉合構件28之卡合部28e與在聯結器40之聯結器外筒部41之外周側所形成的卡合部卡合,藉此將聯結器40設為不會脫落的狀態。
又,如圖5(b)所示,在將聯結器40裝接於閉合構件28的狀態下,於圖5(b)的A處,外筒側密封構件43之外周面與閉合構件28之開口孔28d的內周面會沿著徑向密接,並且外筒側密封構件43之下端面與閉合構件28會沿著上下方向密接,而可阻止外部氣體朝向飲料供應器上蓋20內的侵入。
其次,如圖6(a)、(b)所示,若使聯結器內筒部42相對於聯結器外筒部41朝向下方前進,聯結器40的內筒側密封構件44便被插入氣閥23的閥開口孔23d內,在圖6(a)、(b)的B處,內筒側密封構件44之外周面與閉合構件28之閥開口孔23d的內周面會密接,並且內筒側密封構件44之下端面與閉合構件28之環狀凸部23b之上表面密接,而可阻斷飲料流路50與氣體流路60之間。
又,於圖6(b)的狀態下,如圖6(b)的C處所示般,由於聯結器內筒部42會朝下方前進,在聯結器內筒部42之外周面所形成的環狀凹部會來到對向於O形環45的位置,因此可解除由O形環45所進行之聯結器外筒部41與聯結器內筒部42之間的密封。
又,於圖6(b)的狀態下,聯結器內筒部42朝下方前進,反抗由飲料用賦能彈簧22所產生的賦能力,飲料閥21藉由聯結器內筒部42之下端被朝下方推壓,如圖6(b)的D處所示,飲料閥21與氣閥23之間的密封被解放,在內容器31內與聯結器40之間用以使啤酒流動的飲料流路50便會開通,而成為啤酒可從內容器31內朝聯結器40側取出的狀態。 此處,若對飲料流路50具體地進行說明,則於本實施形態中,如圖6(b)所示般,飲料流路50會由管26之內側、流出構件25及氣閥23之內側、在聯結器內筒部42之下端所形成的缺口部、以及聯結器內筒部42之內側所構成。 再者,飲料流路50在將啤酒填充至內容器31內時,亦作為用以排出內容器31內之氣體(空氣)的流路而被利用。
其次,從圖6(b)的狀態,若使聯結器內筒部42進一步朝下方前進,氣閥23(及流出構件25)便會藉由內筒側密封構件44朝下方被推壓,而如圖7的E處所示般,氣閥23與閉合構件28之間的密封會被解放,而開通用以使二氧化碳在內容器31內與聯結器40之間流動用的氣體流路60,從而成為二氧化碳可從聯結器40側朝向內容器31內供給狀態。 此處,若對氣體流路60具體地進行說明,於本實施形態中,如圖7所示般,氣體流路60會由聯結器外筒部41與聯結器內筒部42之間的間隙、氣閥23與閉合構件28之間的間隙、氣閥23與連接器27之間的間隙、以及容器口筒部31b與流出構件25之間的間隙所構成。 再者,氣體流路60亦可作為將啤酒填充至內容器31內時的流路。
其次,進行說明對本實施形態中飲料供應器上蓋20從飲料收容筒30之拆卸的方法,如下進行說明。
首先,在將聯結器40從飲料供應器上蓋20拆卸之後,使閉合構件28旋轉而將其從殼口筒部32b拆卸。
如此一來,由於會成為可從容器口筒部31b將被夾持於殼口筒部32b與閉合構件28之間的連接器27拆卸的狀態,因此接著藉由施加將連接器27從容器口筒部31b朝上方拔出的力,連接器27便會連同內容器31整個被拆卸。其後,解除連接器27之卡扣卡合部27b與容器口筒部31b之間的卡合,完成連接器27從容器口筒部31b的拆卸。 而且,於本實施形態中,由於飲料供應器上蓋20的各構成元件,係經由連接器27而被安裝於容器口筒部31b的構造,因此藉由連接器27從上述容器口筒部31b的拆卸,而完成飲料供應器上蓋20從容器口筒部31b的拆卸。
其次,對本實施形態飲料供給機構10中在內容器31之內壓過度地上升時(內容器31之內壓上升至既定值以上時)之各部的狀態,如下進行說明。
首先,在要對內容器31內供給二氧化碳之液化碳酸氣體鋼瓶(未圖示)的壓力調整器發生故障時等,而過剩之量的氣體突發性地被供給至內容器本體31a內之情形時,內容器本體31a將相較於平常大幅地膨脹,控制構件27的襯墊部27j會藉由膨脹的內容器本體31a,而朝向上方被壓迫。 再者,若更具體地進行說明,若內容器本體31a大幅地膨脹,流出口31b的凸緣部31e外周緣側便藉由構成內容器本體31a的樹脂薄膜而朝上方被舉起從而朝上方彈起,尤其凸緣部31e的外周緣附近會將襯墊部27j朝向上方壓迫(推壓)。
然後,若襯墊部27j朝向上方被壓迫,如圖4(b)所示般,使襯墊部27j便會以襯墊部27j的非支撐區域R2朝較襯墊部27j的支撐區域R1更上方位移之方式,呈(沿著圓周方向形成波浪之)波狀地產生變形,而若襯墊部27j進一步朝向上方被壓迫,如圖4(c)所示般,則各支撐片27m亦會以沿著圓周方向彎曲之方式產生變形。
然後,如此構成內容器本體31a的樹脂薄膜,會追蹤變形為(於本實施形態中為波狀)的襯墊部27j,可產生因變形的不均所導致的損傷,從而使內容器31破損。
再者,內容器31之破損時從內容器31內噴出的氣體,可從殼口筒部32b與閉合構件28的間隙釋放至外部。
以上,雖已詳述本發明之實施形態,惟本發明並非被限定於上述實施形態者,在不脫離申請專利範圍所記載之本發明的範圍內,可進行各種設計變更。
例如,於上述之實施形態中,雖已對內容器31內所收容的飲料係啤酒者進行說明,但本發明作為對象之飲料的具體種類並不限定於啤酒,亦可為例如含有二氧化碳的碳酸飲料。
又,於上述之實施形態中,雖已對構成飲料供應器上蓋20的所有零件均為樹脂製者進行說明,但構成飲料供應器上蓋20之零件的具體材料並不限定於此,亦可為一部分零件由金屬所構成。 又,於上述之實施形態中,雖已對飲料閥21與飲料用賦能彈簧22作為單一零件而被形成為一體者進行說明,但飲料閥21與飲料用賦能彈簧22亦可形成為個別的零件。 再者,不限定於上述的情形,例如亦可將氣閥23與氣體用賦能彈簧24形成為單一零件等,而將在上述之實施形態中,被形成為個別之零件作為單一零件而形成為一體,或者,亦可將在上述之實施形態中被形成為單一零件的零件雖已由複數個零件所構成。
又,於上述之實施形態中,雖已對使飲料供應器上蓋20之一零件之連接器27,作為控制構件27而發揮功能者進行說明,但控制構件27的具體態樣並不限定於此,控制構件27並不一定要為連接器27。 又,亦可為並非將控制構件27形成為飲料供應器上蓋20之一部分者,而作為內容器31與外側殼體32的一部分來形成控制構件,例如亦可使將上述之實施形態中之內容器31的流出口31b與控制構件27形成為一體的零件作為控制構件而發揮作用,或者,亦可使將上述實施形態中之外側殼體32的殼口筒部32b與控制構件27形成為一體的零件作為控制構件而發揮作用。
又,於上述之實施形態中,雖已對襯墊支撐部27k由複數個支撐片27m所構成者進行說明,但襯墊支撐部27k的具體態樣只要為在襯墊部27j形成支撐區域R1與非支撐區域R2者,即可為任意者。 又,於上述之實施形態中,雖已對襯墊部27j由襯墊支撐部27k所支撐的支撐區域R1與襯墊部27j不由襯墊支撐部27k所支撐的非支撐區域R2沿著圓周方向交替地被設定者進行說明,但支撐區域R1與非支撐區域R2的具體配置態樣並不限定於上述的情形,只要為在內容器31之內壓過度地上升時,以可使內容器本體31a破損的態樣使襯墊部27j變形者,即可為任意者。 又,於上述實施形態中,雖已對襯墊支撐部27k(各支撐片27m之下端)作為連續地被形成於襯墊部27j者進行說明,但只要為如藉由用襯墊支撐部27k從上方側支撐由膨脹之內容器31朝上方被推壓的襯墊部27j之態樣者,則亦可為各支撐片27m之下端被切離襯墊部27j。於該情形時,只要將襯墊部27j連續地形成於控制構件27之其他部位(例如基部27i)即可。
再者,於上述之實施形態中,雖已對襯墊部27j沿著上下方向觀察之情形時被形成為環狀者進行說明,但襯墊部27j的具體態樣只要為在面向內容器31之外表面被配置,且在內容器31之膨脹時會面接觸(或大致面接觸)於內容器31之外表面者,即可為任意者,例如亦可以將上述之實施形態中之環狀的襯墊部27j沿著圓周方向分割為複數個的態樣來形成襯墊部27j。 又,於上述之實施形態中,雖已對襯墊部27j沿著上下方向觀察之情形時被形成為圓環狀者進行說明,但在將襯墊部27j形成為環狀(ring)時,亦可以圓環狀以外的矩形環狀等來形成襯墊部27j。
10:飲料供給機構 20:飲料供應器上蓋 21:飲料閥 22:飲料用賦能彈簧 23:氣閥 23a:閥本體部 23b:環狀凸部 23c:突出片 23d:閥開口孔 23e:下表面側環狀密封部 23f:上表面側環狀密封部 24:氣體用賦能彈簧 25:流出構件 26:管 27:連接器(控制構件) 27a:連接器本體 27b:卡扣卡合部 27c:外周側部分 27d:內周側部分 27e:連結部 27f:卡合部 27g:被夾持部 27h:O形環 27i:基部 27j:襯墊部 27k:襯墊支撐部 27m:支撐片 28:閉合構件 28a:閉合本體部 28b:裙擺部 28c:聯結器用突出部 28d:開口孔 28e:卡合部 29:把手構件 30:飲料收容筒 31:內容器 31a:內容器本體(囊袋) 31b:容器口筒部(流出口) 31c:被卡合部 31d:筒狀部 31e:凸緣部 32:外側殼體 32a:殼本體 32b:殼口筒部 40:聯結器 41:聯結器外筒部 42:聯結器內筒部 43:外筒側密封構件 44:內筒側密封構件 45:O形環 46:逆止閥 50:飲料流路 60:氣體流路
圖1係表示本發明一實施形態之飲料供給機構的說明圖。 圖2係表示以飲料供應器上蓋為中心的說明圖。 圖3係具控制構件功能的連接器之立體示意圖。 圖4(a)至(c)係受內容器壓迫時的控制構件變形一例說明圖。 圖5(a)至(b)係表示飲料供給機構之使用方法之第1、2順序的說明圖。 圖6(a)及(b)係表示飲料供給機構之使用方法之第3、4順序的說明圖。 圖7係表示飲料供給機構之使用方法之第5順序的說明圖。
20:飲料供應器上蓋
21:飲料閥
22:飲料用賦能彈簧
23:氣閥
23a:閥本體部
23b:環狀凸部
23c:突出片
23d:閥開口孔
23e:下表面側環狀密封部
23f:上表面側環狀密封部
24:氣體用賦能彈簧
25:流出構件
26:管
27:連接器(控制構件)
27a:連接器本體
27b:卡扣卡合部
27c:外周側部分
27d:內周側部分
27e:連結部
27f:卡合部
27g:被夾持部
27h:O形環
27i:基部
27j:襯墊部
27k:襯墊支撐部
27m:支撐片
28:閉合構件
28a:閉合本體部
28b:裙擺部
28c:聯結器用突出部
28d:開口孔
28e:卡合部
29:把手構件
30:飲料收容筒
31:內容器
31a:內容器本體(囊袋)
31b:容器口筒部(流出口)
31c:被卡合部
31d:筒狀部
31e:凸緣部
32:外側殼體
32a:殼本體
32b:殼口筒部

Claims (9)

  1. 一種飲料供應器上蓋,其以被安裝於具備有收容飲料之內容器與將該內容器收容於其內部之外側殼體的飲料收容筒之方式所構成,且具備有用以從上述內容器取出飲料的飲料流路、及對上述內容器供給氣體的氣體流路;其特徵在於: 其具備有被配置於上述內容器之上方的控制構件; 上述控制構件具有面向上述內容器之外表面而被配置的襯墊部、及從上方側支撐上述襯墊部的襯墊支撐部; 上述襯墊部具有由上述襯墊支撐部所支撐的支撐區域、及不由上述襯墊支撐部所支撐的非支撐區域。
  2. 如請求項1之飲料供應器上蓋,其中,上述襯墊部被配置為包圍上述內容器之容器口筒部。
  3. 如請求項2之飲料供應器上蓋,其中,上述襯墊部被形成為在上下方向觀察之情形時呈環狀; 上述襯墊部在上述襯墊部的圓周方向,交替地具有上述支撐區域與上述非支撐區域。
  4. 如請求項2之飲料供應器上蓋,其中,上述襯墊部由樹脂所形成,並且相較於上述襯墊部之徑向上的寬度,其上下方向上之厚度被形成為薄的板狀。
  5. 如請求項1之飲料供應器上蓋,其中,上述控制構件係作為可相對於上述內容器之容器口筒部裝卸的連接器而被構成。
  6. 一種飲料供給機構,其具備有:請求項1所記載之飲料供應器上蓋;以及具有收容飲料的內容器及將該內容器收容於其內部之外側殼體的飲料收容筒。
  7. 如請求項6之飲料供給機構,其中,上述內容器具有內容器本體、及被安裝於上述內容器本體之口部的流出口; 上述流出口具有被配置於上述內容器本體之外側的筒狀部、及以從上述筒狀部之下端朝外周側擴大之方式所形成且被配置於上述內容器本體之內側的凸緣部; 上述襯墊部於上下方向觀察之情形時,被配置為重疊於上述凸緣部之外周緣。
  8. 如請求項6之飲料供給機構,其中,上述外側殼體具有殼口筒部; 上述襯墊部於上下方向觀察之情形時,被配置於上述殼口筒部的內側。
  9. 一種飲料供應機構,其具備有:具有收容飲料之內容器及將該內容器收容於其內部之外側殼體的飲料收容筒;以及以被安裝於該飲料收容筒之方式所構成,且具有用以從上述內容器取出飲料的飲料流路及對上述內容器供給氣體之氣體流路的飲料供應器上蓋;其特徵在於: 其具備有被配置於內容器本體之上方的控制構件; 上述控制構件具有面向上述內容器本體之外表面而被配置的襯墊部、及從上方側支撐上述襯墊部的襯墊支撐部; 上述襯墊部具有由上述襯墊支撐部所支撐的支撐區域、及不由上述襯墊支撐部所支撐的非支撐區域。
TW109122315A 2019-07-03 2020-07-02 飲料供應器上蓋及飲料供給機構 TW202106577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124365 2019-07-03
JP2019124365A JP6806191B1 (ja) 2019-07-03 2019-07-03 飲料供給機構
JP2019183922A JP6825666B1 (ja) 2019-10-04 2019-10-04 飲料サーバーキャップおよび飲料供給機構
JP2019-183922 2019-10-04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106577A true TW202106577A (zh) 2021-02-16

Family

ID=741013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9122315A TW202106577A (zh) 2019-07-03 2020-07-02 飲料供應器上蓋及飲料供給機構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TW (1) TW202106577A (zh)
WO (1) WO2021002414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286636A (en) * 1979-07-19 1981-09-01 The Coca-Cola Company Dip tube and valve with quick-disconnect coupling for a collapsible container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1002414A1 (ja) 2021-01-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622949B1 (ko) 압축기체 공급장치
JP2018516655A (ja) カプセル、そのようなカプセルから飲用可能な飲料を調製するためのシステム、および飲料調製装置におけるそのようなカプセルの使用方法
RU2009107716A (ru) Бутылка для текучих сред, в частности для фармацевтических продуктов или тому подобного
JP2019514617A (ja) カプセル、このようなカプセルから飲用可能な飲料を調製するためのシステム、及び、飲料調製装置におけるこのようなカプセルの使用
US20090173755A1 (en) Coating Container
JP2018520720A (ja) カプセル、そのようなカプセルから飲用可能な飲料を調製するためのシステム、および飲料調製装置におけるそのようなカプセルの使用方法
RU2016143339A (ru) Контейнер под давлением с клапаном сброса давления
TW201238850A (en) Plug body for drinking container
TW202106577A (zh) 飲料供應器上蓋及飲料供給機構
JP2015127236A (ja) 二重容器
JP6597985B1 (ja) カートリッジ吐出装置及び栓構造
JP6825666B1 (ja) 飲料サーバーキャップおよび飲料供給機構
JP6778477B2 (ja) キャップ
TWI729946B (zh) 蓋體及帶蓋容器
JP2005319615A (ja) タイヤパンク応急修理装置に用いるシーリング剤ユニット
JP6806191B1 (ja) 飲料供給機構
KR102189640B1 (ko) 화장품 용기의 밀폐 캡 조립체
JP2018140816A (ja) キャップ付き内容器
JP2017222164A (ja) パンク修理用のボトルユニット
JP6058964B2 (ja) 飲料ディスペンサ洗浄器
JP2012206751A (ja) 飲料用容器
JP2020007011A (ja) 塗布型容器
KR20200134468A (ko) 차량용 요소수주입구 오픈 장치
JP2020007010A (ja) 塗布型容器
JP2017056952A (ja) 飲料用容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