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045121A - 混注具、及具備該混注具之混注容器 - Google Patents

混注具、及具備該混注具之混注容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045121A
TW202045121A TW109106032A TW109106032A TW202045121A TW 202045121 A TW202045121 A TW 202045121A TW 109106032 A TW109106032 A TW 109106032A TW 109106032 A TW109106032 A TW 109106032A TW 202045121 A TW202045121 A TW 202045121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needle
medicine
needle unit
receiving member
medicine contain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910603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尾崎友紀
佐藤弘明
上杉文人
富士真志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大塚製藥工場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大塚製藥工場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大塚製藥工場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04512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045121A/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JCONTAIN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EDICAL OR PHARMACEUTICAL PURPOSES; DEVICE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BRINGING PHARMACEUTICAL PRODUCTS INTO PARTICULAR PHYSICAL OR ADMINISTERING FORMS; DEVICES FOR ADMINISTERING FOOD OR MEDICINES ORALLY; BABY COMFORTERS; DEVICES FOR RECEIVING SPITTLE
    • A61J1/00Contain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edical or pharmaceutical purposes
    • A61J1/14Details; Accessories therefor
    • A61J1/20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or mixing fluids, e.g. from vial to syringe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harmacology & Pharmac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Medical Preparation Storing Or Oral Administration Devices (AREA)

Abstract

關於本發明的第一混注具,是使收容被溶解藥劑之第一藥劑容器與收容溶解藥劑之第二藥劑容器連通,用以使前述被溶解藥劑自前述第一藥劑容器朝向前述第二藥劑容器移動之混注具,具備:筒狀的本體,其在軸方向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具有開口,前述第二端部可安裝於前述第二藥劑容器的藥劑流入部;容受構件,其被配置於前述本體的內部的第一端部側,以承接前述第一藥劑容器的藥劑排出部的方式構成,並在前述本體的內部的至少第一位置與第二位置之間可在前述軸方向上移動;及,針單元,其在前述本體的內部,相較於前述容受構件,被配置於更靠前述第二端部側,具有可刺穿前述第一藥劑容器的藥劑排出部之第一針部、及連通於該第一針部且可刺穿前述第二藥劑容器的藥劑流入部之第二針部,並在前述本體的內部的至少第三位置與第四位置之間可在前述軸方向上移動;其中,前述針單元,以在前述第三位置中被鎖固於前述本體的方式構成;前述容受構件,以在前述第一位置中承接前述第一藥劑容器,當與該第一藥劑容器一起移動到前述第二位置時,解除前述針單元的前述鎖固的方式構成;並且,以當前述第一藥劑容器,與前述容受構件一起自前述第一位置移動到前述第二位置的期間,前述第一針部刺穿前述第一藥劑容器的方式構成;前述針單元,以在自前述第三位置移動到前述第四位置的期間,前述第二針部刺穿前述第二藥劑容器的方式構成。

Description

混注具、及具備該混注具之混注容器
本發明關於一種混注具、及具備該混注具之混注容器,該混注具可安裝被溶解藥劑容器且將被收容於該被溶解藥劑容器中之第一藥劑供給到收容有溶解藥劑之別的容器中,該被溶解藥劑容器具有由橡膠栓塞住的開口。
專利文獻1中,揭示一種附加有兩頭針之藥劑容器,其具備當使用被封入如小藥瓶(vial)這樣的藥劑容器內的抗生素等藥劑來進行點滴投予時的藥劑混合手段。雖然先前以來檢討了各種的附加有兩頭針之藥劑容器,但是一般的這種藥劑容器,具備:收容有由橡膠栓封閉的生理食鹽水等輸液藥劑之藥劑容器、及兩端都具有銳利的針構件(兩頭針)之混注具。
混注具的兩頭針被支持成可在軸方向上移動,若被壓入藥劑容器側,則兩頭針的一端部會刺入橡膠栓。又,應該混合的藥劑被收容在由橡膠栓封閉的小藥瓶中,若一邊將兩頭針的另一端部刺入此小藥瓶的橡膠栓且一邊壓入藥劑容器側,則兩頭針的兩端會分別地刺入藥劑容器的橡膠栓和小藥瓶的橡膠栓,使藥劑容器與小藥瓶連通。藉此,能夠將小藥瓶的藥劑供給到藥劑容器,而調製混合液。
其後,經由輸液組來將混合液投予到患者。又,也可以不將如上述般地調製的混合液直接投予到患者,而是進一步混合到其他輸液製劑中之後再投予到患者。此時,將混合液混注到收容有其他輸液製劑之容器中,或是採用下述投予方法:在連繫到其他輸液製劑之輸液管路上設置三方活栓(三通活栓),經由該三方活栓的管路(側管)來連接到收容有混合液之容器本體並進行投予(所謂的側插(piggy back)法)等。
然而,在關於專利文獻1的混注具中,以當小藥瓶的頭部被兩頭針的其中一方的針部刺穿且被嵌入混注具時,兩頭針可朝向藥劑容器側移動的方式構成。亦即,直到小藥瓶被嵌入混注具為止,兩頭針被鎖固,所以兩頭針的另一方的針部尚未刺穿藥劑容器的橡膠栓。因此,若不是在兩頭針的其中一方的針部已刺入小藥瓶的橡膠栓之後,則另一方的針部就不會刺入藥劑容器的橡膠栓。藉此,此混注具,能夠控制成以小藥瓶、藥劑容器的順序來進行兩頭針的刺穿。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6191378號公報
[發明所欲解決的問題] 在關於專利文獻1的混注具中,當使小藥瓶的頭部嵌入混注具且頭部的外周面推壓到被設置於混注具中之突起時,兩頭針的鎖固才被解除。亦即,若由於小藥瓶的頭部的尺寸,導致該頭部不能夠推壓到突起,則不能夠解除鎖固。亦即,此混注具會有僅適用於具有規定尺寸的頭部之小藥瓶的問題。本發明是為了解決上述問題而完成,目的在於提供一種混注具、及具備該混注具之混注容器,其不受限於小藥瓶也就是收容有被溶解藥劑之藥劑容器的頭部的尺寸或形狀而都可以使用,並可以控制刺穿的順序。
[解決問題的技術手段] 關於本發明的第一混注具,是使收容被溶解藥劑之第一藥劑容器與收容溶解藥劑之第二藥劑容器連通,用以使前述被溶解藥劑自前述第一藥劑容器朝向前述第二藥劑容器移動之混注具,具備:筒狀的本體,其在軸方向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具有開口,前述第二端部可安裝於前述第二藥劑容器的藥劑流入部;容受構件,其被配置於前述本體的內部的第一端部側,以承接前述第一藥劑容器的藥劑排出部的方式構成,並在前述本體的內部的至少第一位置與第二位置之間可在前述軸方向上移動;及,針單元,其在前述本體的內部,相較於前述容受構件,被配置於更靠前述第二端部側,具有可刺穿前述第一藥劑容器的藥劑排出部之第一針部、及連通於該第一針部且可刺穿前述第二藥劑容器的藥劑流入部之第二針部,並在前述本體的內部的至少第三位置與第四位置之間可在前述軸方向上移動;其中,前述針單元,以在第三位置中被鎖固於前述本體的方式構成;前述容受構件,以在前述第一位置中承接前述第一藥劑容器,當與前述第一藥劑容器一起移動到前述第二位置時,解除前述針單元的前述鎖固的方式構成;並且,以當前述第一藥劑容器,與前述容受構件一起自前述第一位置移動到前述第二位置的期間,前述第一針部刺穿前述第一藥劑容器的方式構成;前述針單元,以在自前述第三位置移動到前述第四位置的期間,前述第二針部刺穿前述第二藥劑容器的方式構成。
依據此構成,在容受構件中承接第一藥劑容器,並壓入第一藥劑容器,藉此在使容受構件自第一位置移動至第二位置的期間,針單元被鎖固,所以在此期間,針單元的第一針部會刺穿第一藥劑容器的藥劑排出部。又,此期間,針單元不會移動,所以針單元的第二針部不會刺穿第二藥劑容器。然後,在容受構件移動至第二位置之後,針單元,其與本體的鎖固被解除,並自第三位置移動至第四位置,所以在此期間,第二針部會刺穿第二藥劑容器。
因此,在關於本發明的第一混注具中,若不是在第一針部已刺穿第一藥劑容器之後,則第二針部就不會刺穿第二藥劑容器。因此,能夠防止第二針部先刺到第二藥劑容器而使得空氣自第二藥劑容器逸散到大氣中。其結果,能夠防止藉由第二藥劑容器來實行點滴時的點滴速度變慢而產生藥劑的殘留。
又,使第一藥劑容器插入容受構件,並使第一藥劑容器與容受構件一起壓入,藉此解除針單元與本體的鎖固,所以能夠依序實行第一針部與第一藥劑容器的刺穿、及第二針部與第二藥劑容器的刺穿。因此,不受限於第一藥劑容器的頭部的尺寸,僅壓入第一藥劑容器就能夠控制刺穿的順序。
在上述第一混注具中,能夠將本體、針單元、及容受構件作成各種態樣。例如,作為第一態樣能夠以下述方式構成:前述本體,具有第一鎖固具;前述針單元,在前述第三位置,具有可裝拆自如地被鎖固於前述第一鎖固具之第二鎖固具;並且,以當前述容受構件移動到前述第二位置時,該容受構件推壓前述第一鎖固具,藉此解除前述第一鎖固具與前述第二鎖固具的鎖固方式構成。
作為第一態樣的進一步具體的態樣能夠以下述方式構成:例如,前述針單元,具有基部,其固定有前述第一針部和前述第二針部的基端部;前述第一鎖固具,在前述軸方向上延伸,且被構成為自徑向外方卡合於前述第二鎖固具,該第二鎖固具被設置在前述基部的周緣;前述容受構件,具備推壓部;並且,以當前述容受構件移動到第二位置時,前述推壓部推壓前述第一鎖固具並朝向徑向外方推開的方式構成;前述針單元的前述第二鎖固具,以一邊被前述第一鎖固具引導一邊在前述軸方向上移動的方式構成。
例如,作為第二態樣能夠以下述方式構成:前述本體,具有第三鎖固具;前述針單元,在第三位置,具有可裝拆自如地被鎖固於前述第三鎖固具之第四鎖固具;並且,以當前述容受構件移動到前述第二位置時,該容受構件推壓前述第四鎖固具,藉此解除前述第三鎖固具與前述第四鎖固具的鎖固的方式構成。
作為第二態樣的進一步具體的態樣能夠以下述方式構成:例如,前述第三鎖固具,被形成於前述本體的內壁面;前述第四鎖固具,自徑向內方被鎖固於前述第三鎖固具;前述容受構件,在前述第二位置,具有將前述第四鎖固具朝向徑向內方推壓之推壓部。
例如,作為第三態樣能夠以下述方式構成:前述本體,具有第五鎖固具;前述針單元,在前述第三位置,具有可裝拆自如地被鎖固於前述第五鎖固具之第六鎖固具;並且,以當前述容受構件移動到前述第二位置時使前述針單元繞前述本體的軸旋轉的方式構成;以當前述針單元旋轉時,解除前述第五鎖固具與前述第六鎖固具的鎖固的方式構成。
作為第三態樣的進一步具體的態樣能夠以下述方式構成:例如,前述容受構件,具有朝向徑向外方突出的突部;前述針單元,具有引導前述突部的移動之引導溝;前述引導溝,具備被配置在前述第一端部側且在前述軸方向上延伸的第一溝部、及被連結於前述第一溝部的前述第二端部側且具有在圓周方向上彎曲的部位之第二溝部;並且,以當前述容受構件在前述軸方向上移動時,前述突部自前述第一溝部轉移到第二溝部,藉此使前述針單元繞著前述軸旋轉的方式構成。
關於本發明的第二混注具,是使收容被溶解藥劑之第一藥劑容器與收容溶解藥劑之第二藥劑容器連通,用以使前述被溶解藥劑自前述第一藥劑容器朝向前述第二藥劑容器移動之混注具,具備:筒狀的本體,其在軸方向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具有開口,前述第二端部可安裝於前述第二藥劑容器的藥劑流入部;及,針單元,其被配置於前述本體的內部,具有可刺穿前述第一藥劑容器的藥劑排出部之第一針部、及連通於該第一針部且可刺穿前述第二藥劑容器的藥劑流入部之第二針部,並在前述本體的內部的至少第一位置與第二位置之間可在前述軸方向上移動;其中,前述針單元,以在前述第一位置中被鎖固於前述本體的方式構成;並且,以當前述針單元的第一針部刺穿至前述第一藥劑容器中的規定位置時,解除前述針單元的前述鎖固的方式構成;前述針單元,以在與前述第一藥劑容器一起自前述第一位置移動到前述第二位置的期間,前述第二針部刺穿前述第二藥劑容器的方式構成。
依據此構成,在針單元的第一針部刺穿至第一藥劑容器中的規定位置的期間,針單元被鎖固,所以在此期間,針單元的第二針部不會刺穿第二藥劑容器。然後,在針單元的第一針部刺穿至第一藥劑容器中的規定位置之後,針單元,其與本體的鎖固被解除,並自第一位置移動至第二位置,所以在此期間,第二針部會刺穿第二藥劑容器。
因此,在關於本發明的第二混注具中,若不是在第一針部已刺穿第一藥劑容器之後,則第二針部就不會刺穿第二藥劑容器。因此,能夠防止第二針部先刺到第二藥劑容器而使得空氣自第二藥劑容器逸散到大氣中。其結果,能夠防止藉由第二藥劑容器來實行點滴時的點滴速度變慢而產生藥劑的殘留。
又,使第一藥劑容器壓入第一針部,藉此解除針單元與本體的鎖固,所以能夠依序實行第一針部與第一藥劑容器的刺穿、及第二針部與第二藥劑容器的刺穿。因此,不受限於第一藥劑容器的頭部的尺寸,僅壓入第一藥劑容器就能夠控制刺穿的順序。
進一步,依據此構成,構成混注具之材料主要僅是本體和針單元,所以能夠減少零件數。因此,能夠減低製造成本。
在上述第二混注具中,能夠以下述方式構成:前述本體,具有第七鎖固具;前述針單元,在前述第一位置,具有可裝拆自如地被鎖固於前述第七鎖固具之第八鎖固具、及可藉由前述第一藥劑容器來推壓之臂部;並且,以當第一藥劑容器被前述第一針部刺穿,且前述該第一藥劑容器的頭部推壓前述臂部時,藉由前述臂部的位移來解除前述第七鎖固具與前述第八鎖固具的鎖固的方式構成。
作為上述第二混注具的進一步具體的態樣能夠以下述方式構成:例如,前述臂部,以可藉由前述藥劑容器的推壓而朝向徑向外方位移的方式構成;並且,以當前述臂部朝向徑向外方位移時,朝向徑向外方推壓前述第七鎖固具,藉此解除前述第七鎖固具與前述第八鎖固具的鎖固的方式構成。
此時,能夠以前述第七鎖固具被朝向徑向外方推壓後,一邊使前述第八鎖固具被前述第七鎖固具引導,一邊使前述針單元在前述軸方向上移動的方式構成。藉此,能夠利用兩鎖固具來引導針單元的移動,所以不需要設置引導用的專用的構成,而能夠使構成簡單化。
在上述第一混注具中,前述針單元,具有第九鎖固具;前述容受構件,在前述第一位置,具備可裝拆自如地被鎖固於前述第九鎖固具之第十鎖固具、固定前述第一藥劑容器之固定具、;及可藉由前述第一藥劑容器來推壓之臂部;並且,以當前述第一藥劑容器被固定於前述固定具時,該第一藥劑容器的頭部可推壓前述臂部的方式構成;以藉由前述臂部的位移來解除前述第九鎖固具與前述第十鎖固具的鎖固,並使前述容受構件可朝向前述針單元移動的方式構成。
依據此構成,以當第一藥劑容器被固定於容受構件的固定具時,臂部會位移而解除容受構件與針單元的鎖固的方式構成。因此,能夠在第一藥劑容器被固定於容受構件的固定具之前,防止容受構件朝向針單元移動。藉此,第一藥劑容器在被固定於容受構件的正確位置的狀態下朝向針單元移動,所以例如能夠防止第一針部斜向刺入第一藥劑容器的不良情況,而能夠使針構件正確地刺入第一藥劑容器。
在上述第一混注具中,前述容受構件能夠具有抵接面,其可抵接尺寸不同的至少2種類的前述第一藥劑容器的藥劑排出口;在前述抵接面形成凹部,其可配置尺寸較小的前述第一藥劑容器的藥劑排出口。
關於本發明的混注容器,是可安裝第一藥劑容器且使被溶解藥劑流入之混注容器,該第一藥劑容器收容該被溶解藥劑;該混注容器,具備:第二藥劑容器,其收容有溶解液且具有開口部;及,上述任一種混注具,其被安裝於前述第二藥劑容器的開口部。
在上述混注容器中,前述第二藥劑容器具備排出部,其可排出將前述被溶解藥劑和溶解液混合後的混合液。
藉此,能夠將混合後的被溶解藥劑和溶解液,例如容易地投予到患者。
[發明的效果] 依據關於本發明的混注具,其不受限於小藥瓶也就是收容有被溶解藥劑之藥劑容器的頭部的尺寸或形狀,而都能夠使用,並能夠控制刺穿的順序。
以下,針對關於本發明的混注容器的實施形態,一邊參照圖式一邊說明。此混注容器,其安裝有小藥瓶(第一藥劑容器)並使被溶解藥劑與溶解藥劑混合,該小藥瓶收容有該被溶解藥劑;並且,具備混注具、及收容有溶解藥劑之藥劑容器(第二藥劑容器)。再者,已流入藥劑容器中之被溶解藥劑,與藥劑容器的溶解藥劑混合,以調製要投予到患者之混合液。以下,針對混注容器的第一實施形態~第六實施形態進行說明。另外,以下說明中所使用的圖式之中,稱為剖面圖的圖式,除了僅表示構件的剖面之圖式之外,為了說明的方便,也會有除了剖面之外,將與在比該剖面更靠近紙面的縱深側可看見的構造的一部分一併表示的情況。其中,原則上會在剖面施加影線(hatching),而能夠區別比剖面更靠近縱深側可看見的構造,但是為了容易觀看也會有在剖面不施加影線的情況。又,遍及以下複數個實施形態,會有複數種構件被附加相同符號的情況,但是也不是必定表示相同構件,即便是不同構件也會有附加相同符號的情況。又,遍及複數個實施例,也會有相同構件被附加不同符號的情況。亦即,以下,各實施形態的說明,與補充該說明之圖式的符號記載為一致。
>A.第一實施形態> 首先,針對小藥瓶進行說明。另外,此小藥瓶,因為在全部的實施形態都共通,所以僅在第一實施例中進行說明。第1圖是小藥瓶的正面圖。第2圖是自第1圖的上方觀看小藥瓶時的立體圖。如第1圖所示,小藥瓶1,具備:圓筒狀的本體部11,其下部藉由底面而封閉;肩部12,其自本體部11朝向斜上方延伸成圓錐狀;圓筒狀的脖部13,其自肩部12朝向上方延伸,且直徑比本體部11更小;及,圓柱狀的頭部,其被連結於脖部13且在上部具有開口;並且,這些構件是利用玻璃、樹脂材料等來加以一體成形。進一步,如第2圖所示,頭部,具有被嵌入上部開口中之橡膠栓14、及包覆橡膠栓14之鋁等瓶蓋(cap)15。又,被溶解藥劑,被收容在由這些本體部11、肩部12、脖部13、及頭部所包圍的內部空間中。被溶解藥劑,沒有特別限定,能夠設為例如抗生素、抗癌藥等藥劑、及維他命劑等,也可以是液體、固體的任一種。其中,在本實施形態中,以收容有固體的藥劑來實行說明。再者,此被溶解藥劑,如後述,經由被刺入橡膠栓14之混注容器100的針構件62,來供給到混注容器100的藥劑容器2內。
>2.混注容器的概要> 接著,一邊參照第3圖,一邊針對混注容器進行說明。第3圖是混注容器的正面圖。
如照第3圖所示,此混注容器100,具備:藥劑容器2,其上部具有開口;及,混注具3,其被安裝於此藥劑容器2的上部開口。藥劑容器2,具備:具有可撓性的本體部21,其下部藉由底面而封閉的水平剖面是橢圓狀;及,圓筒狀的脖部22,其自本體部21的上端朝向上方延伸,且在上部形成有開口;並且,這些構件是利用樹脂材料等來加以一體成形。又,在脖部22的上端,設置有藥劑流入部23。此藥劑流入部23,具備在軸方向上延伸的圓筒狀的開口部231、及被安裝於此開口部231中之橡膠栓232。開口部231,可連通藥劑容器2的內部空間,並藉由橡膠栓232來塞住此開口部231。又,在橡膠栓232的上端部,形成有凹部233,後述第二針部可進入此凹部233中。凹部233的直徑方向的尺寸,與後述針單元的第二針部的尺寸約略相同。
再者,如照第3圖所示,在脖部22的上端,以包覆藥劑流入部23的方式安裝有後述混注具3。又,在藥劑容器2的內部空間中收容有溶解藥劑。溶解藥劑,沒有特別限定,例如能夠設為生理食鹽水、葡萄糖液、林格氏注射液等輸液,並用以溶解小藥瓶1內的固體或液體的藥劑。另一方面,在藥劑容器2的下部,形成有利用橡膠栓塞住的排出部26,其如後述能夠排出混合液。另外,此藥劑容器2,因為在全部的實施形態都共通,所以僅在第一實施例中進行說明。
>3.混注具的概要> 接著,針對混注具3,第4圖是混注具的初期狀態的剖面圖。如第4圖所示,此混注具3,具備:圓筒狀的本體4,其藉由熔接等手段被接合於藥劑容器2的藥劑流入部23;容受構件5,其被收容於此本體4的內部的上端部(第一端部)側;及,針單元6,其被收容於此本體4的內部的下端部(第二端部)側。
首先,針對本體4,一邊參照第5圖~第8圖一邊說明。第5圖是自上方觀看本體時的立體圖,第6圖是自與第5圖不同的角度觀看本體時的立體圖,第7圖是本體的剖面圖,第8圖是在相對於第7圖繞軸旋轉90度後的位置的剖面圖。如第5圖~第8圖所示,本體4,具備圓筒狀的框體41、塞住此框體41的下部開口的一部分之底壁部42。在此底壁部42形成有圓形的貫穿孔43,在此貫穿孔43中收容有上述藥劑容器2的藥劑流入部23。再者,在貫穿孔43的周緣,設置有一對的限制具44、及一對的鎖固具(第一鎖固具)45。兩限制具44,被配置成彼此相對向地夾著貫穿孔43;兩鎖固具45,被配置在相對於限制具44在圓周方向上偏移90度後的位置。
各限制具44,被形成為朝向上方延伸的彎曲的板狀,並在上端部形成有朝向徑向內方延伸的突部441。如後述,此突部441,卡合針單元6並限制針單元6的朝向上方的移動。各鎖固具45,被形成為朝向上方延伸到比限制具44更高的彎曲的板狀。再者,在各鎖固具45的上端部的兩端,設置有朝向上方突出的一對的突出部451。各突出部451的上端,在徑向內方形成有段部453,此段部453卡合後述針單元6的基部61,並可鎖固針單元6的朝向下方的移動。又,在兩突出部451之間,在鎖固具45的上端,形成有隨著越往徑向內方越朝向下方延伸的傾斜面452。
在框體41的內壁面,在圓周方向上每隔90度地形成有在上下方向延伸的4條突條46。這些突條46,如後述,可引導容受構件5的上下方向的移動。又,在框體41的內壁面的上端附近,在圓周方向上每隔90度地形成有4個保持部47。這些保持部47,被形成為自框體41的內壁面稍微突出,如後述,用以將容受構件5保持在初期位置,並限制容受構件5的朝向下方的移動。
接著,針對針單元6,一邊參照第9圖和第10圖一邊說明。第9圖是針單元的立體圖,第10圖是自下方觀看針單元時的立體圖。如第9圖和第10圖所示,針單元6,具備:圓板狀的基部61、自此基部61的頂面突出的第一針部62、及自此基部61的底面突出的第二針部63。再者,此針單元6,在初期狀態與後述刺穿狀態的移動期間,在利用上述本體4的限制具44和鎖固具45所包圍的空間內,可在上下方向移動。第一針部62和第二針部63,前端被銳利地形成,而各自可刺穿小藥瓶1的橡膠栓14和藥劑容器的橡膠栓232。又,兩針部62、63,被形成於基部61的中央附近,在這些兩針部62、63形成有在軸方向上貫穿的2個流路621、622。因此,已自第一針部62流入的被溶解藥劑,可通過流路621、622而自第二針部63排出。
又,在基部61的外周緣,安裝有被形成為彎曲的板狀之一對的固定部65。這些固定部65,被配置成彼此相對向地夾著第一針部62,並在上端部形成有朝向徑向內方延伸的突部651。又,在各固定部65,形成有在上下方向延伸的狹縫652。再者,上述小藥瓶1的頭部,如後述,被保持在這些固定部65之間,且突部651卡合於頭部的下端。亦即,突部651,構成頭部的防止脫離構件。
進一步,在基部61的外周緣,安裝有被形成為彎曲的板狀之一對的保持部66。這些保持部66,被配置成自固定部65朝向下方延伸,並在下端部形成有朝向徑向外方的突部661。各突部661,可卡合於上述本體4的限制具44的突部441。因此,利用保持部66和限制具44,以針單元6不會自初期狀態朝向上方移動的方式來限制針單元6的移動。
接著,針對容受構件5,一邊參照第11圖~第13圖一邊說明。第11圖是容受構件的立體圖,第12圖是自與第11圖不同的方向觀看容受構件時的立體圖,第13圖是自下面觀看容受構件時的立體圖。如第11圖~第13圖所示,容受構件5,具備:外形是圓形的基部51、及自此基部51的周緣朝向上方延伸的周壁部52。在周壁部52,在圓周方向上每隔90度地形成有在上下方向延伸的狹縫521,在此狹縫521中,可嵌入上述本體4的突條46。因此,容受構件5,以被突條46引導的方式,在本體4內可在軸方向上移動。
在基部51中,在中央形成有圓形的第一貫穿孔53,針單元6的第一針部62可進入此第一貫穿孔53。又,在基部51的頂面,形成有朝向上方突出的一對的固定部56。各固定部56,被形成為彎曲的板狀,且被配置成夾住第一貫穿孔53。又,在各固定部56的上端,形成有朝向徑向內方突出的突部561。再者,上述小藥瓶1的頭部,被保持在這些固定部56之間,且突部561可卡合於頭部的下端。亦即,突部561,構成頭部的防止脫離構件。
進一步,在基部51,形成有一對的第二貫穿孔54、及一對的第三貫穿孔55。各第二貫穿孔54,以夾住第一貫穿孔53的方式,被形成為約略矩形狀。又,各第二貫穿孔54,被形成在相對於上述固定部56在圓周方向上偏移90度後的位置。另一方面,各第三貫穿孔55,被配置在相對於第二貫穿孔54在圓周方向上偏移90度後的位置,比各固定部56更靠近徑向外方,並各自被形成為約略矩形狀。另外,第二貫穿孔54和第三貫穿孔55,皆以沿著第一貫穿孔53的方式彎曲,但是其形狀沒有特別限定。
進一步,在基部51的底面,與各固定部56對應的位置,形成有朝向下方突出的一對的推壓部57。各推壓部57,被形成為彎曲的板狀,並被配置成夾住第一貫穿孔53。又,在各推壓部57的下端,形成有隨著越往徑向內方越朝向下方的傾斜面571。此傾斜面571,可卡合於本體4的鎖固具45的上端的傾斜面452。
另外,本體4、針單元6、及容受構件5,分別利用樹脂材料等來加以一體成形。
接著,針對上述3個構件的在初期狀態的組裝構造,也一邊參照第14圖一邊進行說明。第14圖是在相對於第4圖在圓周方向上旋轉90度後的位置的剖面圖。如第14圖所示,在初期狀態下,本體4的限制具44與針單元6的保持部66卡合,以限制針單元6的朝向上方的移動。又,如第4圖所示,針單元6的基部61的周緣,被支持於本體4的鎖固具45的上端的段部453,藉此針單元6的朝向下方的移動被鎖固。亦即,針單元6,在初期狀態下,上下方向的移動被限制。另外,針單元6的基部61的周緣中的被支持於鎖固具45之部分,相當於本發明的第二鎖固具。
容受構件5,被突條46引導,並且在針單元6的上方,基部51被支持於本體4的保持部47。因此,容受構件5的朝向下方的移動被限制。但是,本體4的保持部47,是自本體4的內壁面稍微突出的構件,所以若將容受構件5朝向下方壓入,則容受構件5會越過保持部47而朝向下方移動。又,容受構件5,以各第二貫穿孔54位於針單元的固定部65的上方的方式來規定其旋轉位置。進一步,雖然省略圖示,但是在本體4的框體41的內壁面形成突部,此突部卡合於容受構件5的周壁部52的上緣等處,藉此能夠使容受構件5不會自本體4朝向上方脫離。突部的形狀、位置、數目沒有特別限定,例如也可以是遍及框體41的整個內周面形成為環狀,也能夠在圓周方向上隔開規定間隔地形成複數個突部。
又,在初期狀態下,針單元6的第二針部63,雖然進入藥劑容器2的橡膠栓232的凹部233,但是沒有刺穿橡膠栓232。
>4.混注容器的使用方法> 接著,針對如上述般地構成的混注容器的使用方法,一邊參照第15圖~第18圖一邊說明。在圖號中附加有A、B的圖式(例如,第15圖A、第15圖B),是在圓周方向上彼此旋轉90度後的位置的剖面圖,此要點在其他實施形態中也相同。首先,如第15圖A和第15圖B所示,將小藥瓶1安裝於初期狀態的混注具3。此時,小藥瓶1的頭部朝向下側,並被壓入容受構件5的兩固定部56之間。藉此,小藥瓶1的頭部被固定在兩固定部56之間。
接著,如第16圖A和第16圖B所示,使小藥瓶1,朝向下方也就是壓入針單元6側。藉此,小藥瓶1,將容受構件5的基部51朝向下方推壓,並與容受構件5一起朝向下方移動(第一位置→第二位置)。此時,針單元6的上下方向的移動被限制,所以若小藥瓶1移動,則相對地針單元6的第一針部62會進入容受構件5的第一貫穿孔53,並刺穿小藥瓶1的橡膠栓14。在此過程中,推壓部57的下端的傾斜面571,抵接於本體4的鎖固具45的傾斜面452。然後,若容受構件5進一步被壓入,則傾斜面452、571彼此滑動,如第17圖所示,推壓部57,一邊將鎖固具45朝向徑向外方推開,一邊進入鎖固具45的內側。伴隨於此,鎖固具45的段部453與針單元6的基部61的鎖固狀態被解除,使得針單元6可朝向下方移動。因此,若將小藥瓶1進一步壓入,則容受構件5的基部51,推壓針單元6的基部61,於是針單元6與容受構件5和小藥瓶1一起朝向下方移動(第三位置→第四位置)。
此時,第一針部62的大部分已刺穿小藥瓶1的橡膠栓14。又,如第16圖B所示,伴隨著容受構件5的下降,針單元6的固定部65,進入容受構件5的第二貫穿孔54,並卡合於小藥瓶1的頭部。因此,當容受構件5的基部51與針單元6的基部61抵接時,小藥瓶1的頭部,藉由容受構件5的一對的固定部56、及針單元6的一對的固定部65來保持。
這樣一來,如第18圖A和第18圖B所示,若針單元6下降,則第二針部63會逐漸刺穿藥劑容器2的橡膠栓232。藉此,經由針單元6來連通小藥瓶1與藥劑容器2,所以小藥瓶1的被溶解藥劑,經由針單元6的流路621、622而流入藥劑容器2。此時,一方的流路(例如,621)成為被溶解藥劑的通路,另一方的流路(例如,622)成為空氣的通路,所以被溶解藥劑可順暢地流通。
接著,在使小藥瓶1和混注容器100一體化的狀態下,反覆進行上下的反轉。亦即,在使藥劑容器2的溶解藥劑移動到小藥瓶1來將被溶解藥劑加以溶解之後,使已溶解的藥劑移動到藥劑容器2。反覆此操作,藉此調製混合液。再者,當要混合其他藥劑時,將小藥瓶1自混注容器100拔出。藉此,針單元6和容受構件5,與小藥瓶1一起移動到上方。在此過程中,第二針部63,自藥劑容器2的橡膠栓232拔出。然後,如第16圖B所示,若針單元6的保持部66卡合於本體4的限制具44,則針單元6的移動停止而不能夠繼續朝向上方移動。此狀態下進一步拉動小藥瓶1,則小藥瓶1與針單元6的固定部65的卡合被解除,使得小藥瓶1,與容受構件5一起移動到上方。然後,若容受構件5移動至初期狀態,則容受構件5卡合於框體41的防止脫離用突部,容受構件5的移動停止而不能夠繼續朝向上方移動。若自此狀態下進一步拉動小藥瓶1,則小藥瓶1會自容受構件5拆除。藉此,第一針部62自橡膠栓14拔出。另外,防止脫離用突部,沒有限定於此,只要是能夠防止脫離的機構即可。
接續於此,利用與上述同樣的方法,將新的小藥瓶1安裝於混注容器100,並將其所收容的藥劑供給到藥劑容器2內。這樣一來,若將全部的藥劑供給到藥劑容器2內,則可調製混合液。其後,也能夠將混注容器100吊掛於點滴架,並將輸液組的針構件刺入排出部26的橡膠栓,而將混合液投予到患者。又,也可以不將如上述調製的混合液直接投予到患者,而是進一步混合到其他輸液製劑之後再投予到患者。此時,將混合液混注到收容有其他輸液製劑之容器,或是採用在連繫到其他輸液製劑之輸液管路上設置三方活栓,經由該三方活栓的管路(側管)來連接到收容有混合液之容器本體並進行投予(所謂的側插法)等。
>5.特徵> 依據本實施形態,能夠得到以下效果。容受構件5承接小藥瓶1,藉由壓入小藥瓶1,在容受構件5自初期位置移動至刺穿位置的期間,針單元6被固定,所以在此期間,第一針部62會刺穿小藥瓶1的橡膠栓14。又,此期間,針單元6不會移動,所以針單元6的第二針部63不會刺穿藥劑容器2的橡膠栓232。然後,在容受構件5移動至刺穿位置之後,針單元6與本體4的鎖固被解除,針單元6自初期位置移動至刺穿位置,所以在此期間,第二針部63會刺穿藥劑容器2的橡膠栓232。
因此,在此混注具中,若不是在第一針部62已刺穿小藥瓶1的橡膠栓14之後,則第二針部63就不會刺穿藥劑容器2的橡膠栓232。因此,能夠防止第二針部63先刺到藥劑容器2而使得空氣自藥劑容器2逸散到大氣中。其結果,能夠防止藉由藥劑容器2來實行點滴時的點滴速度變慢而產生藥劑的殘留。
又,將小藥瓶1插入容受構件5,並使小藥瓶1與容受構件5一起壓入,藉此能夠依序實行由第一針部62進行的小藥瓶1的橡膠栓14的刺穿、及由第二針部63進行的藥劑容器2的橡膠栓232的刺穿。因此,不受限於小藥瓶1的頭部的尺寸,僅壓入小藥瓶1就能夠控制刺穿的順序。
>B.第二實施形態> 接著,針對關於本發明的混注容器的第二實施形態進行說明。其中,關於第二實施形態的混注容器,只有混注具與第一實施形態不同,所以以下主要針對混注具進行說明。 >1.混注具的概要> 第19圖是自斜向觀看混注具時的初期狀態的剖面圖。如第19圖所示,此混注具3,具備:圓筒狀的本體4;容受構件5,其被收容於此本體4的內部的上端部(第一端部)側;及,針單元6,其被收容於此本體4的內部的下端部(第二端部)側。
首先,針對本體4,一邊參照第20圖和第21圖一邊說明。第20圖是自上方觀看本體時的立體圖,第21圖是本體的剖面圖。如第20圖和第21圖所示,本體4,具備圓筒狀的框體41、塞住此框體41的下部開口的一部分之底壁部42、及自此底壁部42朝向下方延伸的延伸部43。在底壁部42形成有圓形的貫穿孔421,延伸部43自此貫穿孔421的緣部朝向下方延伸。再者,此延伸部43,可收容有上述藥劑容器2的藥劑流入部23。再者,底壁部42,設置有被形成為板狀之一對的鎖固具(第一鎖固具)44,各鎖固具44,被配置成相對向地夾住貫穿孔421,且自底壁部42朝向上方延伸。再者,在各鎖固具44的上端部,形成有朝向徑向內方延伸的突部441。在此突部441,如後述,卡合針單元6,而可限制針單元6的朝向下方的移動。
接著,針對針單元,一邊參照第22圖~第24圖一邊說明。第22圖是針單元的立體圖,第23圖是自與第22圖不同的方向觀看針單元時的立體圖,第24圖是自下方觀看針單元時的立體圖。如第22圖~第24圖所示,針單元6,具備圓板狀的基部61、自此基部61的周緣朝向上方延伸的圓筒狀的周壁部62、自基部61的頂面突出的第一針部63、及自基部61的底面突出的第二針部64。再者,此針單元6的周壁部62,可一邊接觸上述本體4的內壁面,一邊在本體4內於上下方向移動。第一針部63和第二針部64,前端被銳利地形成,而各自可刺穿小藥瓶1的橡膠栓14和藥劑容器2的橡膠栓232。又,兩針部63、64,被形成於基部61的中央附近,在這些兩針部63、64形成有在軸方向上貫穿的2個流路631、632(參照第30圖)。因此,已自第一針部63流入的被溶解藥劑,可通過流路631、632而自第二針部64排出。
又,在基部61,形成有相對向地夾住針部63、64之一對的矩形狀的貫穿孔65。各貫穿孔65的徑向外方的緣部,延伸直到基部61的周緣。如後述,當針單元6自初期位置移動到刺穿位置時,本體4的鎖固具44會進入各貫穿孔65。又,引導軌66,以夾住各貫穿孔65的方式設置在周壁部62的內壁面。各引導軌66,具有自貫穿孔65的圓周方向的兩端朝向上方延伸的一對的引導片(第二鎖固具)661。各引導片661,被形成為剖面是L字形,該L字形具有沿著貫穿孔65的側緣之第一部分、及突出到貫穿孔65的上方之第二部分,在第二部分的下端部形成有缺口662。在初期狀態中,本體4的鎖固具44自下側嵌在引導片661的缺口662中。亦即,在初期狀態中,針單元6被支持為藉由鎖固具44而不能夠朝向下方移動。其中,自此狀態,若將各鎖固具44朝向徑向外方推壓,則鎖固具44被夾在兩引導片661之間,而可引導本體4的上下方向的移動。又,被夾在兩引導片661之間的鎖固具44,朝向徑向內方的移動受到限制。
接著,針對容受構件5,一邊參照第25圖和第26圖一邊說明。第25圖是容受構件的立體圖,第26圖是自下方觀看容受構件時的立體圖。如第25圖和第26圖所示,容受構件5,具備外形為圓形的基部51,在此基部51的中央形成貫穿孔52。此貫穿孔52,可供第一針部63進入。又,在基部51的頂面,以包圍貫穿孔52的方式設置有圓筒形的固定部53。小藥瓶1的頭部被固定於此固定部53。在此固定部53形成有在軸方向上延伸的4條狹縫531。藉由此狹縫531,來將固定部53分割成4片圓弧狀的固定片532。藉此,使各固定片532可在直徑方向上搖動並彈性變形。再者,這些4片固定片532之中的對向的2片固定片532的上端部,形成有朝向徑向內方的突部533。此突部533作為防止脫離構件,而能夠固定被壓入固定部53中的小藥瓶1的頭部。
基部51的周緣中的對向的兩處,分別被形成為矩形狀的缺口511,在此缺口511的內部,形成有朝向徑向外方突出的突部(推壓部)512。如第19圖所示,當組裝混注具3時,針單元6的引導軌66,被插入缺口511中,進一步突部512被插入兩引導片661之間。
又,在基部51的周緣中被形成為缺口511以外的部分,形成有朝向上方延伸的一對的圓弧狀的周壁部54。再者,這些周壁部54,接觸針單元6的周壁部62的內壁面,藉此,容受構件5可沿著針單元6的內壁面而在軸方向上移動。
另外,本體4、針單元6及容受構件5,分別利用樹脂材料等來加以一體成形。
接著,針對上述3個構件的初期狀態的組裝構造進行說明。如第19圖所示,在初期狀態下,針單元6的引導軌66被配置於本體4的鎖固具44上,以限制針單元6的朝向下方的移動。
又,為了將容受構件5保持在初期位置,雖然省略圖示,但是藉由將如第一實施形態的第5圖所示的保持部47的凸部,設置於針單元6的周壁部62的內壁面,使此凸部與容受構件5的周壁部54的下端卡合,而能夠限制容受構件5朝向下方移動。但是並沒有特別限制,除了這種凸部以外,只要是能夠限制容受構件5的移動之機構即可。進一步述說,當要暫時保持初期位置等的各構件的位置時,能夠利用可解除卡合之卡合長度短的凸部彼此、或者凸部和凹部來保持位置。另一方面當要完全地限制構件的移動時,能夠以不可解除卡合的方式,設置卡合長度長的凸部彼此、或者凸部和凹部。另外,為了用於在本說明書中的各實施形態的容受構件5或針單元6的保持,能夠適當地設置這種凸部等機構,只要沒有特別說明,也能夠設置用以保持容受構件5或針單元6之各種機構。
進一步,雖然省略圖示,但是能夠在本體4的框體41的內壁面形成突部,此突部卡合於針單元6的周壁部62的上緣等,藉此能夠使針單元6不會自本體4朝向上方脫離。突部的形狀、位置、數目沒有特別限定,例如也可以是遍及框體41的整個內周面形成為環狀,也能夠在圓周方向上隔開規定間隔地形成複數個突部。又,雖然省略圖示,但是能夠在針單元6的周壁部62形成突部,此突部卡合於容受構件5的周壁部52的任一處,藉此能夠使容受構件5不會自針單元6朝向上方脫離。突部的形狀、位置、數目沒有特別限定。
又,在初期狀態下,針單元6的第二針部64,雖然進入藥劑容器2的橡膠栓232的凹部233,但是沒有刺穿橡膠栓232。
>2.混注容器的使用方法> 接著,針對如上述般地構成的混注容器的使用方法,也一邊參照第27圖~第30圖一邊說明。首先,如第27圖所示,將小藥瓶1安裝於初期狀態的混注具3。此時,使小藥瓶1的頭部朝向下側,壓入容受構件5的固定部53。藉此,將小藥瓶1的頭部固定在固定部53之間。
接著,使小藥瓶1,朝向下方也就是壓入針單元6側。藉此,小藥瓶1,將容受構件5的基部51朝向下方推壓,小藥瓶1與容受構件5一起朝向下方移動(第一位置→第二位置)。此時,針單元6的下方向的移動被限制,所以若小藥瓶1移動,則相對地針單元6的第一針部63會進入容受構件5的貫穿孔52,並如第28圖所示的刺穿小藥瓶1的橡膠栓14。在此過程中,容受構件5的突部512,抵接於本體4的鎖固具44的上端,若容受構件5進一步被壓入,則如第29圖所示,突部512,一邊將鎖固具44朝向徑向外方推開,一邊進入鎖固具44的內側。伴隨於此,鎖固具44和針單元6的引導片661的卡合狀態被解除,使得針單元6可朝向下方移動。因此,若將小藥瓶1進一步壓入,則如第30圖所示的容受構件5的基部51,推壓針單元6的基部61,針單元6與容受構件5和小藥瓶1一起朝向下方移動(第三位置→第四位置)。伴隨於此,本體4的鎖固具44進入引導片661的內部,而引導針單元6的朝向下方的移動。另外,此時,第一針部63的大部分已刺穿小藥瓶1的橡膠栓14。
這樣一來,若針單元6下降,則第二針部64會逐漸刺穿藥劑容器2的橡膠栓232。藉此,經由針單元6來連通小藥瓶1與藥劑容器2,所以小藥瓶1的被溶解藥劑,經由針單元6的流路631、632而流入藥劑容器2。此時,一方的流路631、632成為被溶解藥劑的通路,另一方的流路成為空氣的通路,所以被溶解藥劑可順暢地流通。
接著,在使小藥瓶1和混注容器100一體化的狀態下,反覆進行上下的反轉。亦即,在使藥劑容器2的溶解藥劑移動到小藥瓶1來將被溶解藥劑加以溶解之後,使已溶解的藥劑移動到藥劑容器2。反覆此操作,藉此調製混合液。再者,當要混合其他藥劑時,將小藥瓶1自混注容器100拔出。藉此,針單元6和容受構件5,與小藥瓶1一起移動到上方。在此過程中,如第29圖所示,第二針部64,自藥劑容器2的橡膠栓232拔出。若針單元6的突部512朝向上方移動,突部512對於鎖固具44的推壓被解除,如第28圖所示,鎖固具44朝向徑向內方移動。亦即,藉由彈性變形回到初期狀態。藉此,鎖固具44支持引導軌66,所以針單元6朝向下方的移動再次被限制。若自此狀態下進一步拉動小藥瓶1,則小藥瓶1會與容受構件5一起朝向上方移動。再者,若容受構件5移動至初期位置,則使小藥瓶1自容受構件5拆除。在此過程中,第一針部63自橡膠栓14拔出。
接續於此,利用與上述同樣的方法,將新的小藥瓶安裝於混注容器100,並將其所收容的藥劑供給到藥劑容器2內。這樣一來,若將全部的藥劑供給到藥劑容器2內,則可調製混合液。其後,也能夠將混注容器100吊掛於點滴架,並將輸液組的針構件刺入排出部26的橡膠栓,而將混合液投予到患者。又,也可以不將如上述調製的混合液直接投予到患者,而是進一步混合到其他輸液製劑之後再投予到患者。此時,將混合液混注到收容有其他輸液製劑之容器,或是採用在連繫到其他輸液製劑之輸液管路上設置三方活栓,經由該三方活栓的管路(側管)來連接到收容有混合液之容器本體並進行投予(所謂的側插法)等。
>3.特徵> 依據本實施形態,能夠得到與第一實施形態同樣的效果。亦即,容受構件5承接小藥瓶1,藉由壓入小藥瓶1,在容受構件5自初期位置移動至刺穿位置的期間,針單元6被鎖固,所以在此期間,第一針部63會刺穿小藥瓶1的橡膠栓14。又,此期間,針單元6不會移動,所以針單元6的第二針部64不會刺穿藥劑容器2的橡膠栓232。然後,在容受構件5移動至刺穿位置之後,針單元6與本體4的鎖固被解除,針單元6自初期位置移動至刺穿位置,所以在此期間,第二針部64會刺穿藥劑容器2的橡膠栓232。
因此,在此混注具3中,若不是在第一針部63已刺穿小藥瓶1的橡膠栓14之後,則第二針部64就不會刺穿藥劑容器2的橡膠栓232。因此,與第一實施形態同樣,能夠防止第二針部64先刺到藥劑容器2而使得空氣自藥劑容器2逸散,所以能夠防止點滴速度變慢而產生藥劑的殘留。又,不受限於小藥瓶1的頭部的尺寸,僅壓入小藥瓶1就能夠控制刺穿的順序。
>C.第三實施形態> 接著,針對關於本發明的混注容器的第三實施形態進行說明。其中,關於第三實施形態的混注容器,只有混注具與第一實施形態不同,所以以下主要針對混注具進行說明。 >1.混注具的概要> 第31圖是自斜向觀看混注具時的初期狀態之一部分被切除的立體圖。如第31圖所示,此混注具3,具備:圓筒狀的本體4;容受構件5,其被收容於此本體4的內部的上端部(第一端部)側;及,針單元6,其被收容於此本體4的內部的下端部(第二端部)側。
首先,針對本體4,一邊參照第32圖和第33圖一邊說明。第32圖是自上方觀看本體時的立體圖,第33圖是本體的剖面圖。如第32圖和第33圖所示,本體4,具備圓筒狀的框體41、塞住此框體41的下部開口的一部分之底壁部42、及自此底壁部42朝向下方延伸的延伸部43。在底壁部42形成有圓形的貫穿孔421,延伸部43自此貫穿孔421的緣部朝向下方延伸。再者,此延伸部43,可收容有上述藥劑容器2的藥劑流入部23。
又,在框體41的內壁面的上端附近,形成有夾住軸線之一對的凹部411。各凹部411,被形成為俯視呈矩形狀且延伸直到框體41的上部開口。如後述,針單元6卡合於此凹部411的下端的段部(第三鎖固具)412,以限制針單元6的朝向下方的移動。
接著,針對針單元,一邊參照第34圖~第36圖一邊說明。第34圖是針單元的立體圖,第35圖是自與第34圖不同的方向觀看針單元時的立體圖,第36圖是自下方觀看針單元時的立體圖。如第34圖~第36圖所示,針單元6,具備圓板狀的基部61、自基部61的頂面突出的第一針部62、及自基部61的底面突出的第二針部63。第一針部62和第二針部63,前端被銳利地形成,而各自可刺穿小藥瓶1的橡膠栓14和藥劑容器2的橡膠栓232。又,兩針部62、63,被形成於基部61的中央附近,在這些兩針部62、63形成有在軸方向上貫穿的2個流路621、622(參照第43圖)。因此,已自第一針部62流入的被溶解藥劑,可通過流路621、622而自第二針部63排出。
又,在基部61,形成有夾住第一針部62並朝向上方延伸的一對的鎖固具(第四鎖固具)64。各鎖固具64,具有朝向上方延伸的板狀的基板641、自此基板641的上端朝向徑向外方突出的第一突部642、及自此基板641的上端朝向徑向內方突出的一對的第二突部643。第一突部642,在初期狀態,卡合於上述本體4的凹部411的段部412。一對的第二突部643,對稱地夾住基板641,在俯視時分別地形成L字狀。亦即,各第二突部643,被形成為自基板641的內壁面的兩側稍微朝向徑向內方突出,進一步自該處在圓周方向上朝向外側突出。
進一步,在基部61的外緣的沒有設置鎖固具64以外的區域,形成有一對的圓弧狀的周壁部65。各周壁部65,被配置成與鎖固具64在圓周方向上稍微地隔開間隙,並被形成為朝向上方延伸。又,各周壁部65的外壁面可抵接本體4的框體41的內壁面,藉此針單元6一邊被本體4的內壁面引導,一邊可在軸方向上移動。
接著,針對容受構件5,一邊參照第37圖~第39圖一邊說明。第37圖是容受構件的立體圖,第38圖是自與第37圖不同的方向觀看容受構件時的立體圖,第39圖是自下面觀看容受構件時的立體圖。如第37圖~第39圖所示,容受構件5,具備外形為圓形的基部51,在此基部51的中央形成圓形的貫穿孔52。此貫穿孔52,可供第一針部62進入。又,在基部51的頂面,以包圍貫穿孔52的方式設置有圓筒形的固定部53。小藥瓶1的頭部被固定於此固定部53。在此固定部53形成有在軸方向上延伸的4條狹縫531。藉由此狹縫531,來將固定部53分割成4片圓弧狀的固定片532。藉此,使各固定片532可在直徑方向上搖動並彈性變形。再者,這些4片固定片532之中的對向的2片固定片532的上端部,形成有朝向徑向內方的突部533。此突部533作為防止脫離構件,而能夠固定被壓入固定部53中的小藥瓶1的頭部。
基部51的周緣中的對向的兩處,分別被形成為矩形狀的缺口511。再者,在基部51的周緣,以連結各缺口511的方式形成有一對的圓弧狀的周壁部54。再者,各周壁部54的兩端,也就是在與缺口511的兩端對應的位置,形成有沿著周壁部54的兩側在上下方向延伸的引導片55。各引導片55,被形成為自周壁部54的兩側的外周面在圓周方向上朝向缺口511側突出。因此,在各缺口511的兩端,在自缺口511的內端部在徑向外方稍微遠離的位置上分別地配置有引導片55。再者,在各引導片55的內壁面可卡合上述鎖固具64的第二突部643,一邊被引導片55引導,一邊第二突部643可相對於引導片55在上下方向移動。又,在被配置於各缺口511之兩引導片55之間形成有間隙,鎖固具64的基板641,可進入此間隙並在上下方向移動。
進一步,在各引導片55的內壁面的上端,形成有突面551。此突面551,隨著越往上方越朝向徑向內方的方式傾斜。如後述,可將鎖固具64的第二突部643往徑向內方推壓。
另外,本體4、針單元6及容受構件5,分別利用樹脂材料等來加以一體成形。
接著,針對上述3個構件的初期狀態的組裝構造進行說明。如第31圖和後述第40圖所示,在初期狀態下,針單元6的鎖固具64的第一突部642卡合於本體4的凹部411的段部412上,以鎖固針單元6的朝向下方的移動。
又,雖然省略圖示,但是能夠在本體4的框體41的內壁面形成突部,此突部卡合於針單元6的周壁部62的上緣等,藉此使針單元6不會自本體4朝向上方脫離。突部的形狀、位置、數目沒有特別限定,例如也可以是遍及框體41的整個內周面形成為環狀,也能夠在圓周方向上隔開規定間隔地形成複數個突部。又,雖然省略圖示,但是能夠在針單元6的周壁部62形成突部,此突部卡合於容受構件5的周壁部52的任一處,藉此使容受構件5不會自針單元6朝向上方脫離。突部的形狀、位置、數目沒有特別限定。
又,在初期狀態下,針單元6的第二針部64,雖然進入藥劑容器2的橡膠栓232的凹部233,但是沒有刺穿橡膠栓232。
>2.混注容器的使用方法> 接著,針對如上述般地構成的混注容器的使用方法,也一邊參照第40圖~第43圖一邊說明。首先,將小藥瓶1安裝於初期狀態的混注具3。此時,使小藥瓶1的頭部朝向下方,壓入容受構件5的固定部53。藉此,將小藥瓶1的頭部固定在固定部53之間。
接著,使小藥瓶1,朝向下方也就是壓入針單元6側。藉此,如第41圖所示,小藥瓶1,將容受構件5的基部51朝向下方推壓,並與容受構件5一起朝向下方移動(第一位置→第二位置)。此時,針單元6的下方向的移動被限制,所以若小藥瓶1移動,則相對地針單元6的第一針部62會進入容受構件5的貫穿孔52,並刺穿小藥瓶1的橡膠栓14。在此過程中,容受構件5的引導片55,一邊被針單元6的鎖固具64引導,一邊朝向下方移動。
再者,如第42圖所示,若容受構件5朝向下方移動,且引導片55的突面551將鎖固具64的第二突部643朝向徑向內方推開,則整個鎖固具64朝向徑向內方搖動。其結果,鎖固具64的第一突部642和本體4的段部412的鎖固狀態被解除,使得針單元6可朝向下方移動。因此,若自此狀態將小藥瓶1進一步壓入,則如第43圖所示,容受構件5的基部51,推壓針單元6的基部61,針單元6與容受構件5和小藥瓶1一起朝向下方移動(第三位置→第四位置)。另外,此時,第一針部62的大部分已刺穿小藥瓶1的橡膠栓14。
這樣一來,若針單元6下降,則第二針部63會逐漸刺穿藥劑容器2的橡膠栓232。藉此,經由針單元6來連通小藥瓶1與藥劑容器2,所以小藥瓶1的被溶解藥劑,經由針單元6的流路621、622而流入藥劑容器2。此時,一方的流路621、622成為被溶解藥劑的通路,另一方的流路成為空氣的通路,所以被溶解藥劑可順暢地流通。
接著,在使小藥瓶1和混注容器100一體化的狀態下,反覆進行上下的反轉。亦即,在使藥劑容器2的溶解藥劑移動到小藥瓶1來將被溶解藥劑加以溶解之後,使已溶解的藥劑移動到藥劑容器2。反覆此操作,藉此調製混合液。再者,當要混合其他藥劑時,將小藥瓶1自混注容器100拔出。藉此,針單元6和容受構件5,與小藥瓶1一起移動到上方。在此過程中,如第42圖所示,第二針部63,自藥劑容器2的橡膠栓232拔出。再者,若容受構件5的引導片55朝向上方移動,突面551對於鎖固具64的推壓被解除,如第41圖所示,鎖固具64朝向徑向外方移動。亦即,藉由彈性變形回到初期狀態。藉此,鎖固具64的第一突部642卡合於本體4的段部412,所以針單元6朝向下方的移動再次被限制。若自此狀態下進一步拉動小藥瓶1,則小藥瓶1會與容受構件5一起朝向上方移動。再者,如第40圖所示,若容受構件5移動至初期位置,則使小藥瓶1自容受構件5拆除。在此過程中,第一針部62自橡膠栓14拔出。
接續於此,利用與上述同樣的方法,將新的小藥瓶安裝於混注容器100,並將其所收容的藥劑供給到藥劑容器2內。這樣一來,若將全部的藥劑供給到藥劑容器2內,則可調製混合液。其後,也能夠將混注容器100吊掛於點滴架,並將輸液組的針構件刺入排出部26的橡膠栓,而將混合液投予到患者。又,也可以不將如上述調製的混合液直接投予到患者,而是進一步混合到其他輸液製劑之後再投予到患者。此時,將混合液混注到收容有其他輸液製劑之容器,或是採用在連繫到其他輸液製劑之輸液管路上設置三方活栓,經由該三方活栓的管路(側管)來連接到收容有混合液之容器本體並進行投予(所謂的側插法)等。
>3.特徵> 依據本實施形態,能夠得到與第一實施形態同樣的效果。亦即,容受構件5承接小藥瓶1,藉由壓入小藥瓶1,在容受構件5自初期位置移動至刺穿位置的期間,針單元6被鎖固,所以在此期間,第一針部62會刺穿小藥瓶1的橡膠栓14。又,此期間,針單元6不會移動,所以針單元6的第二針部63不會刺穿藥劑容器2的橡膠栓232。然後,在容受構件5移動至刺穿位置之後,針單元6與本體4的鎖固被解除,針單元6自初期位置移動至刺穿位置,所以在此期間,第二針部63會刺穿藥劑容器2的橡膠栓232。
因此,在此混注具3中,若不是在第一針部62已刺穿小藥瓶1的橡膠栓14之後,則第二針部63就不會刺穿藥劑容器2的橡膠栓232。因此,與第一實施形態同樣,能夠防止第二針部63先刺到藥劑容器2而使得空氣自藥劑容器2逸散,所以能夠防止點滴速度變慢而產生藥劑的殘留。又,不受限於小藥瓶1的頭部的尺寸,僅壓入小藥瓶1就能夠控制刺穿的順序。
又,如第一實施形態和第二實施形態,在本體4沒有設置板狀的鎖固具,所以能夠容易地實行本體的製造。
>D.第四實施形態> 接著,針對關於本發明的混注容器的第四實施形態進行說明。其中,關於第四實施形態的混注容器,只有混注具與第一實施形態不同,所以以下主要針對混注具進行說明。 >1.混注具的概要> 第44圖是混注具的初期狀態的剖面圖。此混注具3,具備:圓筒狀的本體4;容受構件5,其被收容於此本體4的內部的上端部(第一端部)側;及,針單元6,其被收容於此本體4的內部的下端部(第二端部)側。
首先,針對本體4,一邊參照第45圖和第46圖一邊說明。第45圖是自上方觀看本體時的立體圖,第46圖是本體的剖面圖。如第45圖和第46圖所示,本體4,具備圓筒狀的框體41、塞住此框體41的下部開口的一部分之底壁部42、及自此底壁部42朝向下方延伸的延伸部43。在底壁部42形成有圓形的貫穿孔421,延伸部43自此貫穿孔421的緣部朝向下方延伸。再者,此延伸部43,可收容有上述藥劑容器2的藥劑流入部23。
在框體41的內壁面,形成有自底壁部朝向上方延伸的一對的引導軌44。各引導軌44,夾住貫穿孔421且相對向地配置,將一對的長方體狀的棒材加以平行地配置而形成。再者,如後述,容受構件5的第二突部56,被插入兩棒材之間的間隙,藉此可引導容受構件5的上下方向的移動。
又,在框體41的內壁面,形成有自底壁部42朝向上方延伸的一對的鎖固具(第五鎖固具)45。各鎖固具45,被形成為長方體狀的棒狀,夾住貫穿孔421且相對向地配置。各鎖固具45,自上面俯視時被配置在自各引導軌44在圓周方向上逆時針旋轉約離開45度的位置。又,各鎖固具45,被形成為比引導軌44更短,其上端,如後述,在初期狀態下被配置有針單元6的基部(第六鎖固具)61,藉此鎖固針單元6朝向下方的移動。
接著,針對針單元6,一邊參照第47圖和第48圖一邊說明。第47圖是自上方觀看針單元時的立體圖,第48圖是自下方觀看針單元時的立體圖。
如第47圖和第48圖所示,針單元6,具備圓板狀的基部61、自此基部61的頂面突出的第一針部62、及自此基部61的底面突出的第二針部63。第一針部62和第二針部63,前端被銳利地形成,而各自可刺穿小藥瓶1的橡膠栓14和藥劑容器2的橡膠栓232。又,兩針部62、63,被形成於基部61的中央附近,在這些兩針部62、63形成有在軸方向上貫穿的2個流路621、622(參照第44圖)。因此,已自第一針部62流入的被溶解藥劑,可通過流路621、622而自第二針部63排出。
在基部61的外周緣,在夾住第一針部62且對向的位置形成有一對的矩形狀的缺口611。又,在基部61的外周緣,以連結各缺口611的方式形成有一對的圓弧狀的周壁部64。各周壁部64,被形成為自基部61的外緣朝向上方延伸。另外,以下,為了說明的方便,將藉由兩周壁部64之間和缺口611而形成的間隙,稱為引導空間612。
又,各周壁部64的外壁面,抵接本體4的框體41的內壁面,藉此針單元6一邊被本體4的內壁面引導,一邊可在軸方向上移動。又,如後述,也可在圓周方向上旋轉。另外,以下,為了說明的方便,將在基部61的外緣的自上面俯視時的順時針方向稱為第一方向,將逆時針方向稱為第二方向。
在各周壁部64的圓周方向的中央附近,形成有在上下方向延伸的第一引導溝65。第一引導溝65,利用下述構件而構成:隨著自基部61越朝向上方越往第二方向傾斜地延伸的傾斜部分651、及自此傾斜部分651的上端朝向上方在軸方向上筆直地延伸的主部分652。主部分652,延伸直到周壁部64的上端附近。又,在周壁部64的內周面,形成有沿著傾斜部分651突出的引導片641。各引導片641,被形成在傾斜部分651的第二方向側。後述容受構件5的第一突部55,可插入各第一引導溝65中,第一突部55的外徑與第一引導溝65的寬度大致相同。
又,在自各第一引導溝65在第一方向偏移45度的位置,形成有第二引導溝66。各第二引導溝66,被形成為其寬度比第一引導溝65更寬,且其軸方向的長度比第一引導溝65稍微更短。在此第二引導溝66中,可插入上述本體4的鎖固具45。
另外,在基部61中,在與各引導溝65、66的下端部對應的位置,形成有與各引導溝65、66連續的缺口653、661。
接著,針對容受構件5,一邊參照第49圖和第50圖一邊說明。第49圖是自上面觀看容受構件時的立體圖,第50圖是自下面觀看容受構件時的立體圖。
如第49圖和第50圖所示,容受構件5,具備外形為圓形的基部51,在此基部51的中央形成貫穿孔52。此貫穿孔52,可供第一針部62進入。又,在基部51的頂面,以包圍貫穿孔52的方式設置有圓筒形的固定部53。小藥瓶1的頭部被固定於此固定部53。在此固定部53形成有在軸方向上延伸的4條狹縫531。藉由此狹縫531,來將固定部53分割成4片圓弧狀的固定片532。藉此,使各固定片532可在直徑方向上搖動並彈性變形。再者,這些4片固定片532之中的對向的2片固定片532的上端部,形成有朝向徑向內方的突部533。此突部533作為防止脫離構件,而能夠固定被壓入固定部53中的小藥瓶1的頭部。
在基部51的周緣,形成有圓筒狀的周壁部54。又,在周壁部54的外壁面的下端部,以夾住貫穿孔52的方式相對向地形成有一對的圓柱狀的第一突部55。各第一突部55,如上述,被插入針單元6的第一引導溝65。進一步,在周壁部54的外壁面的下端部,在與各第一突部55在圓周方向偏移90度後的位置形成有圓柱狀的第二突部56。各第二突部56,被配置在與針單元6的缺口611對應的位置,也就是引導空間612。
另外,本體4、針單元6及容受構件5,分別利用樹脂材料等來加以一體成形。
接著,針對上述3個構件的初期狀態的組裝構造,也一邊參照第51圖~第53圖一邊說明。第51圖是將容受構件5和針單元6組裝後的立體圖,第52圖是將本體4和針單元組裝後的立體圖,第53圖是將全部構件組裝後的立體圖。如第51圖所示,在初期狀態下,容受構件5的各第一突部55被插入針單元6的第一引導溝65的上端附近。
又,如第52圖所示,本體4的引導軌44,被配置在針單元6的引導空間612中,如第53圖所示,在各引導軌44中可配置容受構件5的第二突部56。又,如第52圖所示,各引導軌44的兩側,與引導空間612的兩側之間形成有間隙。因此,針單元6,對應於此間隙的尺寸而可在圓周方向旋轉。換句話說,藉由引導空間612和引導軌44來限制針單元6的圓周方向的旋轉範圍。
本體4的各鎖固具45,自針單元6的第二引導溝66在圓周方向稍微偏移的位置,接觸針單元6的基部61的底面。因此,藉由各鎖固具45,針單元6朝向下方的移動被鎖固,但是若自初期狀態使針單元朝向第二方向旋轉,如第52圖所示,則鎖固具45可進入第二引導溝66,所以使針單元6可朝向下方移動。
又,雖然省略圖示,但是在本體4的框體41的內壁面形成突部,此突部卡合於針單元6的周壁部64的上緣等,藉此能夠使針單元6不會自本體4朝向上方脫離。突部的形狀、位置、數目沒有特別限定,例如也可以是遍及框體41的整個內周面形成為環狀,也能夠在圓周方向上隔開規定間隔地形成複數個突部。另外,容受構件5,其第一突部55被插入針單元6的被封閉的第一引導溝65,所以不會朝向上方脫離。
又,在初期狀態下,針單元6的第二針部63,雖然進入藥劑容器2的橡膠栓232的凹部233,但是沒有刺穿橡膠栓232。
>2.混注容器的使用方法> 接著,針對如上述般地構成的混注容器的使用方法,也一邊參照第54圖~第57圖一邊說明。但是,在第54圖~第57圖中,為了說明的方便,除了主要構造以外的構造就利用虛線來表示,將主要構造表示為容易看見。首先,如第54圖所示,將小藥瓶1安裝於初期狀態的混注具3。此時,使小藥瓶1的頭部朝向下側,壓入容受構件5的固定部53。藉此,將小藥瓶1的頭部固定在固定部53之間。
接著,使小藥瓶1,朝向下方也就是壓入針單元6側。藉此,小藥瓶1,將容受構件5的基部51朝向下方推壓,並與容受構件5一起朝向下方移動(第一位置→第二位置)。此時,針單元6的下方向的移動被限制,所以若小藥瓶1移動,則相對地針單元6的第一針部62會進入容受構件5的貫穿孔52,並刺穿小藥瓶1的橡膠栓14。在此過程中,如第55圖所示,容受構件5的第一突部55,沿著針單元6的第一引導溝65的主部分652朝向下方移動。
再者,若容受構件5進一步朝向下方移動,則第一突部55沿著傾斜部分651朝向下方移動。此時,容受構件5的第二突部56,沿著本體4的引導軌44朝向下方移動,所以不會使容受構件5在圓周方向旋轉,但是第一突部55會沿著傾斜部分651斜向地移動,所以如第56圖所示,伴隨於此,針單元6會朝向第二方向旋轉。其結果,第二引導溝66也會朝向第二方向旋轉,使鎖固具45位於第二引導溝66的下方。藉此,鎖固具45與針單元6的基部61的鎖固被解除,使鎖固具45可進入第二引導溝66。亦即,使針單元6可朝向下方移動。自此狀態將小藥瓶1進一步壓入,則容受構件5的基部51,推壓針單元6的基部61,針單元6與容受構件5和小藥瓶1一起朝向下方移動(第三位置→第四位置)。此時,第一針部62的大部分已刺穿小藥瓶1的橡膠栓14。
這樣一來,若針單元6下降,則第二針部63會逐漸刺穿藥劑容器2的橡膠栓232。藉此,經由針單元6來連通小藥瓶1與藥劑容器2,所以小藥瓶1的被溶解藥劑,經由針單元6的流路621、622而流入藥劑容器2。此時,一方的流路621、622成為被溶解藥劑的通路,另一方的流路成為空氣的通路,所以被溶解藥劑可順暢地流通。
接著,在使小藥瓶1和混注容器100一體化的狀態下,反覆進行上下的反轉。亦即,在使藥劑容器2的溶解藥劑移動到小藥瓶1來將被溶解藥劑加以溶解之後,使已溶解的藥劑移動到藥劑容器2。反覆此操作,藉此調製混合液。再者,當要混合其他藥劑時,將小藥瓶1自混注容器100拔出。藉此,針單元6和容受構件5,與小藥瓶1一起移動到上方。在此過程中,如第56圖所示,第二針部63,自藥劑容器2的橡膠栓232拔出。再者,若容受構件5的第一突部55沿著第一引導溝65朝向上方移動,則針單元6朝向與上述相反的第一方向旋轉,藉由鎖固具45來再次支持針單元6的基部61。因此,如第55圖所示,針單元6朝向下方的移動再次被限制。若自此狀態下進一步拉動小藥瓶1,則小藥瓶1會與容受構件5一起朝向上方移動。再者,如第54圖所示,若容受構件5移動至初期位置,則使小藥瓶1自容受構件5拆除。在此過程中,第一針部62自橡膠栓14拔出。
接續於此,利用與上述同樣的方法,將新的小藥瓶安裝於混注容器100,並將其所收容的藥劑供給到藥劑容器2內。這樣一來,若將全部的藥劑供給到藥劑容器2內,則可調製混合液。其後,也能夠將混注容器100吊掛於點滴架,並將輸液組的針構件刺入排出部26的橡膠栓,而將混合液投予到患者。又,也可以不將如上述調製的混合液直接投予到患者,而是進一步混合到其他輸液製劑之後再投予到患者。此時,將混合液混注到收容有其他輸液製劑之容器,或是採用在連繫到其他輸液製劑之輸液管路上設置三方活栓,經由該三方活栓的管路(側管)來連接到收容有混合液之容器本體並進行投予(所謂的側插法)等。
>3.特徵> 依據本實施形態,能夠得到與第一實施形態同樣的效果。亦即,容受構件5承接小藥瓶1,藉由壓入小藥瓶1,在容受構件5自初期位置移動至刺穿位置的期間,針單元6被鎖固,所以在此期間,第一針部62會刺穿小藥瓶1的橡膠栓14。又,此期間,針單元6不會移動,所以針單元6的第二針部63不會刺穿藥劑容器2的橡膠栓232。然後,在容受構件5移動至刺穿位置之後,藉由針單元6的旋轉來解除與本體4的鎖固,針單元6自初期位置移動至刺穿位置。藉此,第二針部63會刺穿藥劑容器2的橡膠栓232。
因此,在此混注具3中,若不是在第一針部62已刺穿小藥瓶1的橡膠栓14之後,則第二針部63就不會刺穿藥劑容器2的橡膠栓232。因此,與第一實施形態同樣,能夠防止第二針部63先刺到藥劑容器2而使得空氣自藥劑容器2逸散,所以能夠防止點滴速度變慢而產生藥劑的殘留。又,不受限於小藥瓶1的頭部的尺寸,僅壓入小藥瓶1就能夠控制刺穿的順序。
又,如第一實施型態~第三實施型態所示,沒有設置板狀的鎖固具,主要是藉由突部55、56及引導溝65、66來控制針單元6的移動,所以各構件4~6的製造能夠容易地實行。
>E.第五實施形態> 接著,針對關於本發明的混注容器的第五實施形態進行說明。其中,關於第五實施形態的混注容器,只有混注具與第一實施形態不同,所以以下主要針對混注具進行說明。 >1.混注具的概要> 第58圖是混注具的在初期狀態之一部分被切除的立體圖。如第58圖所示,此混注具3,具備:圓筒狀的本體4、及被收容於此本體4之內部針單元6。
首先,針對本體,一邊參照第59圖和第60圖一邊說明。第59圖是自上方觀看本體時的立體圖,第60圖是本體的剖面圖。如第59圖和第60圖所示,本體4,具備圓筒狀的框體41、塞住此框體41的下部開口的一部分之底壁部42、及自此底壁部42朝向下方延伸的延伸部43。在底壁部42形成有圓形的貫穿孔421,延伸部43自此貫穿孔421的緣部朝向下方延伸。再者,此延伸部43,可收容有上述藥劑容器2的藥劑流入部23。再者,在底壁部42配置有被形成為板狀之一對的鎖固具(第七鎖固具)44。兩鎖固具44,夾住貫穿孔421且相對向地配置,並自底壁部42朝向上方延伸。又,在各鎖固具44的上端部,可卡合後述針單元6,以限制針單元6的朝向下方的移動。
接著,針對針單元6,一邊參照第61圖~第63圖一邊說明。第61圖是針單元的立體圖,第62圖是自與第61圖不同的方向觀看針單元時的立體圖,第63圖是自下方觀看針單元時的立體圖。
如第61圖~第63圖所示,針單元6,具備圓板狀的基部61、自此基部61的周緣朝向上方延伸的圓筒狀的周壁部62、自基部61的頂面突出的第一針部63、及自基部61的底面突出的第二針部64。再者,此針單元6的周壁部62,可一邊接觸上述本體4的內壁面,一邊在本體4內於上下方向移動。第一針部63和第二針部64,前端被銳利地形成,而各自可刺穿小藥瓶1的橡膠栓14和藥劑容器2的橡膠栓232。又,兩針部63、64,被形成於基部61的中央附近,在這些兩針部63、64形成有在軸方向上貫穿的2個流路631、632(參照第66圖)。因此,已自第一針部63流入的被溶解藥劑,可通過流路631、632而自第二針部64排出。
又,在基部61的頂面,以夾住第一針部63的方式,設置有板狀的一對的固定部65。小藥瓶1的頭部被固定於此固定部65。又,各固定部65的上端部,形成有朝向徑向內方的突部651。此突部651作為防止脫離構件,而能夠固定被壓入固定部65中的小藥瓶1的頭部。
進一步,在基部61的頂面,在與固定部65偏移90度的位置,以夾住第一針部63的方式形成有矩形狀的貫穿孔66。各貫穿孔66,以達到周壁部62的方式在直徑方向上延伸,進一步沿著各貫穿孔66的兩側緣形成有一對的支持壁661。各支持壁661,朝向貫穿孔66的直徑方向延伸至周壁部附近,但是在各支持壁661的徑向外方的端部與周壁部62之間形成有間隙。再者,以連結兩支持壁661的徑向外方的端部的彼此的方式形成有連結部662。在此連結部662的下端,連結有朝向下方延伸的一對的卡止部(第八鎖固具)67、及自兩卡止部67之間朝向下方延伸的臂部68。卡止部67,雖然被形成為板狀且朝向下方延伸,但是沒有到達貫穿孔66。臂部68,具備自連結部662朝向下方延伸的第一部分681,及自此第一部分681的下端部朝向徑向內方延伸的板狀的第二部分682,且整體在俯視時形成L字狀。以下,將第一部分681與第二部分682的連結部分稱為角部。
第一部分681,延伸到比卡止部67更下方,但是沒有到達貫穿孔66,第二部分682,在比貫穿孔66更上方於直徑方向延伸。又,第一部分681,以稍微朝向徑向內方側傾斜的方式延伸。進一步在第二部分682的徑向內方側的端部,形成有朝向上方突出的突部683。
如上述,連結部662被配置成自周壁部62隔開有間隙,所以貫穿孔66在徑向外方超過連結部662,而延伸達到周壁部62。以下,在貫穿孔66中,將連結部662與周壁部62之間的部分,稱為端部區域665。如後述,本體4的鎖固具44,可被插入此端部區域665。
另外,本體4、針單元6及容受構件5,分別利用樹脂材料等來加以一體成形。
接著,針對上述2個構件的初期狀態的組裝構造進行說明。如第58圖所示,在初期狀態下,針單元6的卡止部67被配置於本體4的鎖固具44上,藉此針單元6的朝向下方的移動被鎖固。又,臂部68的角部抵接於鎖固具44的徑向內方的一面。
又,雖然省略圖示,但是在本體4的框體41的內壁面形成突部,此突部卡合於針單元6的周壁部62的上緣等,藉此能夠使針單元6不會自本體4朝向上方脫離。突部的形狀、位置、數目沒有特別限定,例如也可以是遍及框體41的整個內周面形成為環狀,也能夠在圓周方向上隔開規定間隔地形成複數個突部。
又,在初期狀態下,針單元6的第二針部64,雖然進入藥劑容器2的橡膠栓232的凹部233,但是沒有刺穿橡膠栓232。
>2.混注容器的使用方法> 接著,針對如上述般地構成的混注容器的使用方法,也一邊參照第64圖~第66圖一邊說明。首先將小藥瓶1安裝於初期狀態的混注具3。此時,使小藥瓶1的頭部朝向下側,針單元6的第一針部63刺穿橡膠栓。亦即,將小藥瓶1朝向針單元6推壓。藉此,如第64圖A和第64圖B所示,第一針部63會逐漸刺入橡膠栓,使小藥瓶1的頭部嵌入固定部65中。在此過程中,針單元6的卡止部67被配置在本體4的鎖固具44上,所以可鎖固針單元6的朝向下方的移動。
再者,若如第65圖所示,使小藥瓶1的頭部推壓臂部68的突部683,則臂部68以第一部分681的上端部作為中心朝向徑向外方搖動,另外,利用改變第一部分681的長度、第一部分681和第二部分682的角度、及改變突部683的高度,而能夠調整第一部分681的朝向徑向外方的搖動量。藉此,臂部68的角部,將鎖固具44朝向徑向外方推開,以解除卡止部67與鎖固具44的卡合狀態。藉此,針單元6可朝向下方移動。若自此狀態,將小藥瓶1進一步壓入,則如第66圖所示,針單元6,與小藥瓶1一起朝向下方移動(第一位置→第二位置)。伴隨於此,本體4的鎖固具44,進入針單元的端部區域665,以引導針單元6的朝向下方的移動。
這樣一來,若針單元6下降,則第二針部64會逐漸刺穿藥劑容器2的橡膠栓232。藉此,經由針單元6來連通小藥瓶1與藥劑容器2,所以小藥瓶1的被溶解藥劑,經由針單元6的流路631、632而流入藥劑容器2。此時,一方的流路631、632成為被溶解藥劑的通路,另一方的流路成為空氣的通路,所以被溶解藥劑可順暢地流通。
接著,在使小藥瓶1和混注容器100一體化的狀態下,反覆進行上下的反轉。亦即,在使藥劑容器2的溶解藥劑移動到小藥瓶1來將被溶解藥劑加以溶解之後,使已溶解的藥劑移動到藥劑容器2。反覆此操作,藉此調製混合液。再者,當要混合其他藥劑時,將小藥瓶1自混注容器100拔出。藉此,針單元6,與小藥瓶1一起移動到上方。在此過程中,第二針部64,自藥劑容器2的橡膠栓232拔出。再者,若針單元6移動至初期位置,則使小藥瓶1自第一針部63拆除。藉此,第一針部63自橡膠栓14拔出。
接續於此,利用與上述同樣的方法,將新的小藥瓶安裝於混注容器100,並將其所收容的藥劑供給到藥劑容器2內。這樣一來,若將全部的藥劑供給到藥劑容器2內,則可調製混合液。其後,也能夠將混注容器100吊掛於點滴架,並將輸液組的針構件刺入排出部26的橡膠栓,而將混合液投予到患者。又,也可以不將如上述調製的混合液直接投予到患者,而是進一步混合到其他輸液製劑之後再投予到患者。此時,將混合液混注到收容有其他輸液製劑之容器,或是採用在連繫到其他輸液製劑之輸液管路上設置三方活栓,經由該三方活栓的管路(側管)來連接到收容有混合液之容器本體並進行投予(所謂的側插法)等。
>3.特徵> 依據本實施形態,能夠得到與第一實施形態同樣的效果。亦即,以使第一針部63刺穿小藥瓶1的橡膠栓14的方式將小藥瓶1壓入的期間,針單元6被鎖固。因此,針單元6的第二針部64不會刺穿藥劑容器2的橡膠栓232。然後,在小藥瓶1推壓臂部68之後,針單元6與本體4的鎖固被解除,針單元6自初期位置移動至刺穿位置,所以在此期間,第二針部64會刺穿藥劑容器2的橡膠栓232。
因此,在此混注具3中,若不是在第一針部63已刺穿小藥瓶1的橡膠栓14之後,則第二針部64就不會刺穿藥劑容器2的橡膠栓232。因此,與第一實施形態同樣,能夠防止第二針部64先刺到藥劑容器2而使得空氣自藥劑容器2逸散,所以能夠防止點滴速度變慢而產生藥劑的殘留。又,只要以小藥瓶1來推壓針單元6的臂部68即可,所以不受限於小藥瓶1的頭部的尺寸,僅壓入小藥瓶1就能夠控制刺穿的順序。
又,在第五實施形態中,構成混注具3之構件,是本體4和針單元6之兩構件,所以相較於第一實施形態~第四實施形態,具有較少的零件數而能夠減低成本。
另外,臂部68和鎖固具44的構成沒有特別限定,例如是能夠如下述的構成。如第67圖所示,在臂部68的角部,形成有朝向徑向外方突出的突部685,並在此突部685形成有凸狀的曲面。另一方面,在鎖固具44的上端,形成有缺口441,在此缺口441,形成有與突部685的曲面卡合的凹狀的曲面。臂部68的突部685,例如第68圖A所示,也可以是朝向徑向外方的斜下方突出的形狀,如第69圖A所示,也可以是朝向下方突出的形狀,只要與鎖固具44的曲面接觸即可。這樣使突部685卡合於缺口441的內部,藉此在初期狀態下,臂部68被牢靠地鎖固於鎖固具44。又,因為曲面彼此接觸,所以如第68圖B和第69圖B所示,當臂部68搖動時,臂部68的力量容易傳遞到鎖固具44。進一步,如第68圖C和第69圖C所示,當針單元6朝向下方移動時,臂部68與鎖固具44不容易勾住,而能夠使臂部68容易自鎖固具44順利地脫離。又,依據這些臂部68和鎖固具44之鎖固機構,也能夠與前述依據卡止部67和鎖固具44之鎖固機構並用。
>F.第六實施形態> 接著,針對關於本發明的混注容器的第六實施形態進行說明。其中,關於第六實施形態的混注容器,只有混注具與第一實施形態不同,所以以下主要針對混注具進行說明。
>1.混注具的概要> 第70圖是表示混注具的初期狀態之一部分被切除的立體圖。如第70圖所示,此混注具3,具備:圓筒狀的本體4;容受構件5,其被收容於此本體4的內部的上端部(第一端部)側;及,針單元6,其被收容於此本體4的內部的下端部(第二端部)側。
首先,針對本體4,一邊參照第71圖和第72圖一邊說明。第71圖是自上方觀看本體時的立體圖,第72圖是本體的剖面圖。如第7圖和第72圖所示,本體4,具備圓筒狀的框體41、及塞住此框體41的下部開口的一部分之底壁部42。在底壁部42形成有圓形的貫穿孔43,此貫穿孔43,可收容有上述藥劑容器2的藥劑流入部23。再者,在貫穿孔43的周緣,設置有一對的下側鎖固具(第一鎖固具)44。兩下側鎖固具44,被配置成彼此相對向地夾著貫穿孔43;各下側鎖固具44,被形成為朝向上方延伸之彎曲的板狀,其上端部朝向徑向內方稍微延伸。
接著,針對針單元6,一邊參照第73圖~第75圖一邊說明。第73圖是針單元的立體圖,第74圖是自與第73圖不同的角度觀看針單元時的立體圖,第75圖是自下方觀看針單元時的立體圖。如第73圖~第75圖所示,針單元6,具備圓板狀的基部61、及自此基部61的周緣朝向上方延伸的圓筒狀的周壁部62。又,在基部61的中央隆起有圓柱狀的隆起部611,第一針部63自隆起部611的頂面朝向上方突出,第二針部64自隆起部的底面朝向下方突出。另一方面,在基部61的底面側形成有與隆起部611對應的凹部612,藥劑容器2的藥劑流入部23被收容在此凹部612中。
再者,此針單元6的周壁部62,可一邊接觸上述本體4的內壁面,一邊在本體4內於上下方向移動。第一針部63和第二針部64,前端被銳利地形成,而各自可刺穿小藥瓶1的橡膠栓14和藥劑容器2的橡膠栓232。又,兩針部63、64,被形成於隆起部611的中央附近,在這些兩針部63、64形成有在軸方向上貫穿的2個流路(省略圖示)。因此,已自第一針部63流入的被溶解藥劑,可通過流路而自第二針部64排出。
又,自基部61的緣部遍及到周壁部62,以相對向地夾住針部63、64的方式形成有一對的缺口部65。各缺口部65,具備在基部61的緣部且被形成為約略矩形狀的第一部分651、自此第一部分651朝向上方且被形成於周壁部62之第二部分652。在各缺口部65中,如後述,當針單元6自初期位置移動至刺穿位置時,會進入本體4的下側鎖固具44中。又,以夾住各缺口部65的方式,在周壁部62的內壁面設置有一對的引導片66。各引導片66,具備自缺口部65的第二部位的兩側朝向徑向內方延伸的第一部位661、及自第一部位661的前端朝向圓周方向延伸的第二部位(第二鎖固具)662。雖然兩引導片66的第二部位662彼此接近,但是在兩第二部位662之間形成有間隙。此間隙如後述,可供容受構件5的突部58進入。
又,在基部61的緣部,在相對於各引導片66在圓周方向上偏移90度後的位置,分別地形成有上側鎖固具(第九鎖固具)67。各上側鎖固具67,被形成為朝向上方延伸的板狀,且其上端部朝向徑向內方稍微傾斜地延伸。
接著,針對容受構件5,一邊參照第76圖和第77圖一邊說明。第76圖是容受構件的立體圖,第77圖是自與第76圖不同方向觀看容受構件時的立體圖。
如第76圖和第77圖所示,容受構件5,具備在中央形成有貫穿孔511之基部51、及自此基部51的周緣朝向上方延伸的圓筒狀的周壁部52。再者,容受構件5的周壁部52,一邊接觸上述針單元6的周壁部62的內壁面,一邊可在本體4內於上下方向移動。
又,在基部51的頂面,以夾住貫穿孔511的方式,設置有板狀的一對的第一固定部53,將大直徑的小藥瓶1的頭部固定於此第一固定部53。又,在各第一固定部53的上端部,形成有朝向徑向內方的突部531。此突部531,成為防止脫離構件,而能夠固定被壓入第一固定部53中的小藥瓶1的頭部。又,在基部51的緣部,在與對應第一固定部53的位置,形成有朝向徑向外方突出的突部58。
又,在與各第一固定部53在圓周方向上鄰接的位置,分別地形成有第二固定部54。兩第二固定部54,被配置成相對向地夾住貫穿孔511。進一步詳細說明,各第二固定部54,具有自基部51朝向上方延伸的第一部分541、及自此第一部分541的上端朝向貫穿孔511而延伸到斜下方的第二部分542,且整體被形成為V字狀。第二固定部54,比第一固定部53的突部531更朝向徑向內方延伸,藉此第二固定部54能夠固定在第一固定部53中不能夠保持的小直徑的小藥瓶1的頭部。又,第一部分541與第二部分542的連結部分被形成為圓弧狀,藉此第二部分542,能夠以相對於第一部分541之兩部位541、542的角度變小的方式彈性變形。如後述,藉由此形狀能夠固定各種尺寸的小藥瓶1。又,也達成用以使小藥瓶1對於第一針部63筆直地插入之引導工作。
進一步,在基部51的頂面,在與第一固定部53在圓周方向偏移90度後的位置,分別地形成有自基部51遍及到周壁部52之缺口部55。各缺口部55,具有在基部51的周緣被形成為矩形狀的第一部分551、及自此朝向上方被形成於周壁部52之第二部分552,且整體被形成為L字狀。再者,在各缺口部55,設置有L字狀的臂部56。各臂部56,具備自缺口部55的第二部分552的上端朝向下方延伸的第一部分561、及自此第一部分561朝向水平方向在缺口部55的第一部分551內延伸的第二部分562。又,在第一部分561的下端,形成有朝向下方延伸的第三部分563、及在第三部分563的下端朝向徑向外方延伸的第一突部564。進一步,在第二部分562的前端形成有朝向上方突出的第二突部565。
在周壁部52的外表面上,在缺口部55的第二部分552的兩側,形成有突部57(第十鎖固具),針單元6的上側鎖固具67的上端可卡合於此突部57。
另外,本體4、針單元6及容受構件5,分別利用樹脂材料等來加以一體成形。
接著,針對上述3個構件的初期狀態的組裝構造,一邊參照第78圖~第80圖一邊說明。第78圖是表示將容受構件5和針單元6組裝後之構造的剖面圖,第79圖是混注具的剖面圖,第80圖是與第79圖繞軸交叉90度之剖面圖。如第78圖~第80圖所示,在初期狀態下,針單元6的上側鎖固具67(第九鎖固具)的上端,接觸容受構件5的突部57(第十鎖固具),藉此容受構件5被支持於針單元6,使容受構件5相對於針單元6之朝向下方的移動被鎖固。此時,臂部56的第一突部564,自徑向內方抵接於上側鎖固具67。
又,如第80圖所示,本體4的下側鎖固具44(第一鎖固具)的上端,接觸針單元6的引導片66的第二部位662(第二鎖固具),藉此針單元6被支持於本體4,使針單元6相對於本體4之朝向下方的移動被鎖固。
又,雖然省略圖示,但是在針單元6的周壁部62的內壁面形成突部,此突部卡合於容受構件5的周壁部52的任一處,藉此能夠使容受構件5不會自針單元6朝向上方脫離。又,雖然省略圖示,但是在本體4的周壁部41的內壁面形成突起,此突起與針單元6的周壁部62的上端卡合,藉此使針單元6不會自本體4朝向上方脫離。突部的形狀、位置、數目沒有特別限定。
又,在初期狀態下,針單元6的第二針部64,雖然進入藥劑容器2的橡膠栓232的凹部233,但是沒有刺穿橡膠栓232。
>2.混注容器的使用方法> 接著,針對如上述般地構成的混注容器的使用方法,也一邊參照第81圖~第85圖一邊說明。首先將小藥瓶1安裝於初期狀態的混注具3。此時,使小藥瓶1的頭部朝向下側,將小藥瓶1的頭部嵌入容受構件5的第一固定部53。亦即,將小藥瓶1朝向容受構件5推壓。藉此,如第81圖所示,小藥瓶1的頭部會被嵌入第一固定部53。在此過程中,小藥瓶1的頭部推壓臂部56的第二突部565,藉此臂部56朝向徑向外方搖動。伴隨於此,臂部56的第一突部564將上側鎖固具67的上端朝向徑向外方推開。其結果,上側鎖固具67與容受構件5的突部57的卡合狀態被解除,使得容受構件5相對於針單元6可朝向下方移動。
自此狀態,若將小藥瓶1朝向下方推壓,則小藥瓶1和容受構件5成為一體,並朝向下方移動(第一位置→第二位置)。如第82圖所示,在此過程中,第一針部63逐漸刺入小藥瓶1的橡膠栓。這樣一來,如第83圖所示,若容受構件5與小藥瓶1一起朝向下方移動,且容受構件5的基部51接近針單元6的隆起部611,則容受構件5的突部58進入針單元6的引導片66之間,並抵接於本體4的下側鎖固具44。自此狀態下,若進一步壓入小藥瓶1,則如第84圖所示,突部58將下側鎖固具44朝向徑向外方推開。其結果,下側鎖固具44與針單元6的引導片66的第二部位662的卡合狀態被解除,使得針單元6相對於本體4可朝向下方移動。伴隨於此,下側鎖固具44,逐漸進入針單元6的缺口部65的第二部位662中。
再者,若進一步壓入小藥瓶1,則小藥瓶1、容受構件5、及針單元6成為一體朝向下方移動。藉此,如第85圖所示,針單元6的第二針部64被插入藥劑容器2的橡膠栓232。然後,如第86圖所示,藥劑流入部23逐漸進入針單元6的凹部612中,且第二針部64貫穿橡膠栓232。其結果,經由針單元6來連通小藥瓶1與藥劑容器2,所以小藥瓶1的被溶解藥劑,經由針單元6而流入藥劑容器2。此時,一方的流路成為被溶解藥劑的通路,另一方的流路成為空氣的通路,所以被溶解藥劑可順暢地流通。
接著,在使小藥瓶1和混注容器100一體化的狀態下,反覆進行上下的反轉。亦即,在使藥劑容器2的溶解藥劑移動到小藥瓶1來將被溶解藥劑加以溶解之後,使已溶解的藥劑移動到藥劑容器2。反覆此操作,藉此調製混合液。再者,當要混合其他藥劑時,將小藥瓶1自混注容器100拔出。藉此,針單元6,與小藥瓶1一起移動到上方。在此過程中,第二針部64,自藥劑容器2的橡膠栓232拔出。再者,若針單元6移動至初期位置,則使小藥瓶1自第一針部63拆除。藉此,第一針部63自橡膠栓14拔出。
接續於此,利用與上述同樣的方法,將新的小藥瓶安裝於混注容器100,並將其所收容的藥劑供給到藥劑容器2內。這樣一來,若將全部的藥劑供給到藥劑容器2內,則可調製混合液。其後,也能夠將混注容器100吊掛於點滴架,並將輸液組的針構件刺入排出部26的橡膠栓,而將混合液投予到患者。又,也可以不將如上述調製的混合液直接投予到患者,而是進一步混合到其他輸液製劑之後再投予到患者。此時,將混合液混注到收容有其他輸液製劑之容器,或是採用在連繫到其他輸液製劑之輸液管路上設置三方活栓,經由該三方活栓的管路(側管)來連接到收容有混合液之容器本體並進行投予(所謂的側插法)等。
>3.特徵> 依據本實施形態,能夠得到與第一實施形態同樣的效果。亦即,容受構件5承接小藥瓶1,藉由壓入小藥瓶1,在容受構件5自初期位置移動至刺穿位置的期間,針單元6藉由下側鎖固具44而被鎖固,所以在此期間,第一針部63會刺穿小藥瓶1的橡膠栓14。又,此期間,針單元6不會移動,所以針單元6的第二針部64不會刺穿藥劑容器2的橡膠栓232。然後,在容受構件5移動至刺穿位置之後,針單元6與本體4的鎖固被解除,針單元6自初期位置移動至刺穿位置,所以在此期間,第二針部64會刺穿藥劑容器2的橡膠栓232。
因此,在此混注具3中,若不是在第一針部63已刺穿小藥瓶1的橡膠栓14之後,則第二針部64就不會刺穿藥劑容器2的橡膠栓232。因此,與第一實施形態同樣,能夠防止第二針部64先刺到藥劑容器2而使得空氣自藥劑容器2逸散,所以能夠防止點滴速度變慢而產生藥劑的殘留。又,不受限於小藥瓶1的頭部的尺寸,僅壓入小藥瓶1就能夠控制刺穿的順序。
進一步,在本實施形態中,若不是容受構件5被支持於針單元6,小藥瓶1的頭部被嵌入直到容受構件5的基部51附近,且將臂部56的第二突部565朝向下方推壓,則容受構件5與針單元6的鎖固狀態就不會解除。因此,能夠防止在將小藥瓶1固定在第一固定部53中之前,使容受構件5相對於針單元6朝向下方移動。另外,能夠適用這種容受構件5與針單元6的鎖固機構,來取代第一實施形態~第四實施形態的保持部47之藉由突起部來保持容受構件5的初期位置,並限制朝向下方的移動之機構。
又,在本實施形態中,在容受構件5設置第二固定部54,例如第87圖所示,當小藥瓶1的頭部小時,不能夠藉由第一固定部53來加以固定。相對於此,第二固定部54,比第一固定部53更朝向貫穿孔511側延伸,所以即便是頭部小的小藥瓶1,也能夠藉由第二固定部54的第二部分542來保持。另外,當頭部大的小藥瓶1被安裝於容受構件5時,藉由小藥瓶1的頭部將第二固定部54的第二部分542朝向徑向外方推開,並將頭部固定於第一固定部53中。這種第二固定部,也能夠適用於第一實施形態~第五實施形態。
>G.變化例> 以上,針對本發明的一實施形態進行說明,但是本發明不受限於上述實施形態,只要沒有脫離其主旨,也可以進行各種變化。例如,可進行以下變化,但是以下變化例能夠進行適當的組合。
>1> 關於第一實施形態的容受構件5,能夠變化成如第88圖。如同圖所示,在此例子中,形成有自容受構件5的基部51的貫穿孔53的緣部朝向下方延伸的圓筒狀的延伸部581,且在此延伸部581的下端形成有環狀的支持部582。在支持部582中形成有可供第一針部62插入的貫穿孔583。
利用這種構成,在容受構件5的基部,能夠支持至少2種類的尺寸的小藥瓶1的頭部。一個是如第一實施形態所示,具有可被夾在固定部56中的尺寸的頭部之小藥瓶1A。除此之外,也能夠支持具有可被收容在延伸部581和支持部582中的尺寸的頭部之小藥瓶1B。藉此,即便是不能夠夾在固定部56中之小型的小藥瓶1B,也能夠容易地實行相對於第一針部62之位置對準,而能夠使第一針部62確實地刺穿小藥瓶1B的橡膠栓。亦即,能夠固定尺寸不同的小藥瓶1A、1B,即便是任一種尺寸,也能夠使第一針部62確實地刺穿。
另外,這種延伸部581和支持部582,也能夠形成於第二實施形態~第四實施形態的容受構件5的基部51。
>2> 在上述第一實施形態中,鎖固被設置於本體4之鎖固具45與針單元6,並藉由被設置於容受構件5之推壓部57來將力量施加到鎖固具45,以解除鎖固狀態,但是也可以是其他構成。亦即,只要是伴隨小藥瓶1的壓入之容受構件5的移動,使容受構件5能夠對於本體4的鎖固具45施加力量即可,其構成沒有特別限定。此要點,同樣也能夠在第二實施形態中進行各種變化。
>3> 在上述第三實施形態中,鎖固被設置於針單元6之鎖固具64與本體4,並藉由被設置於容受構件5之突面551來將力量施加到鎖固具64,以解除鎖固狀態,但是也可以是其他構成。亦即,只要是伴隨小藥瓶1的壓入之容受構件5的移動,使容受構件5能夠對於本體4的鎖固具64施加力量即可,其構成沒有特別限定。
>4> 在上述第四實施形態中,鎖固被設置於本體4之鎖固具45與針單元6,並藉由容受構件5的第一突部55和針單元6的第一引導溝65來使針單元6旋轉,以解除鎖固狀態,但是也可以是其他構成。亦即,只要是伴隨小藥瓶1的壓入之容受構件5的移動,能夠使針單元6旋轉即可,其構成沒有特別限定。
>5> 不受限於以上第一實施形態~第四實施形態,只要能夠藉由小藥瓶1的壓入所導致的容受構件5的移動來解除針單元6的鎖固狀態即可,其構成沒有特別限定。
>6> 在上述第五實施形態中,鎖固被設置於本體4之鎖固具44與針單元6。再者,利用小藥瓶1的頭部的前端面來推壓被設置於針單元6之臂部68,藉此使臂部68搖動,使臂部68推壓鎖固具44以解除鎖固狀態,但是也可以是其他構成。亦即,除了臂部68以外,只要能夠藉由小藥瓶1的朝向針單元的推壓,使針單元6對於鎖固具44施加力量以解除鎖固狀態即可,其構成沒有特別限定。進一步,針單元6的鎖固狀態,能夠藉由小藥瓶1的壓入來解除即可,其構成沒有特別限定。
>6> 各混注具的形狀是一例,也可以是圓形以外的形狀,能夠適當地變化。
>7> 藥劑容器2的形狀沒有特別限定。又,並不一定要設置排出部26。又,在藥劑容器2中,也能夠收容輸液以外的藥劑,藥劑的種類沒有特別限定。
>8> 在上述各實施形態中,將小藥瓶1作為本發明的被溶解藥劑容器並實行說明,但是除了小藥瓶1以外,也能夠利用收容有被溶解藥劑之樹脂製的容器來作為被溶解藥劑容器。
>9> 關於本發明的混注容器100,也能夠使用除了上述實施形態說明的態樣以外,能夠安裝各種藥劑容器。
>10> 構成本發明的混注具之各零件,能夠藉由金屬、塑膠等各種材料來製造,沒有特別限定。例如,較佳為使用在醫療用器具中泛用的聚乙烯或聚丙烯等熱可塑性樹脂,並以射出成型等習知方法來製造。特別是適用日本專利第3005145號記載的聚丙烯。
>11> 在上述各實施形態中,藉由一對的固定部來將小藥瓶固定於容受構件中,但是為了在固定部上誘導小藥瓶,也可以設置引導構件。第89圖表示引導構件的例子。第89圖是基於第五實施形態之變化例,但是也適用於其他實施形態。
在第89圖所示的例子中,容受構件5的支持壁661與固定部65之間的4處設置有板狀的引導構件669。亦即,4個引導構件669,以第一針部63作為中心在圓周上隔開規定間隔地配置,且在此圓周上的引導構件669之間配置有固定部65。又,各引導構件669,與第一針部63平行,並延伸到比固定部65更上方。
如以上,4個引導構件669,與第一針部63平行,並包圍第一針部63,所以若將小藥瓶1插入由4個引導構件669所包圍的區域並朝向下方推壓,則能夠使小藥瓶1沿著第一針部63的軸方向筆直地移動。因此,能夠防止小藥瓶1,在傾斜的情況下被針構件63刺入,或在傾斜的狀態下被固定在固定部65中。又,引導構件669延伸到比固定部65更上方,所以容易目視到第一針部63的位置。其結果,利用者容易誘導朝向第一針部63之小藥瓶1,而能夠容易地將小藥瓶1固定在固定部65中。
另外,在第89圖所示的例子中,在引導構件669與固定部65之間形成有間隙,但是例如也能夠使引導構件669或固定部65的至少一方在圓周方向上延長,也能夠使引導構件669與固定部65一體化。
>12> 為了防止使用時的破損,能夠補強上述各構件。例如能夠使限制具44、臂部56等搖動部分的厚度變大等,進行適當的變化。
1,1A,1B:小藥瓶 3:混注具 4:本體 5:容受構件 6:針單元 11:本體部 12:肩部 13:脖部 14:橡膠栓 15:瓶蓋 21:本體部 22:脖部 23:藥劑流入部 26:排出部 41:框體 42:底壁部 43:貫穿孔 44:限制具 45:鎖固具 46:突條 47:保持部 51:基部 52:周壁部 53:第一貫穿孔 54:第二貫穿孔 55:第三貫穿孔 56:固定部 57:推壓部 58:突部 61:基部 62:第一針部(針構件) 63:第二針部 64:鎖固具 65:固定部 66:保持部 67:卡止部 68:臂部 100:混注容器 231:開口部 232:橡膠栓 233:凹部 411:凹部 412:段部 421:貫穿孔 441:突部 451:突出部 452:傾斜面 453:段部 511:缺口 512:突部(推壓部) 521:狹縫 531:狹縫 532:固定片 533:突部 541:第一部分 542:第二部分 551:突面 552:第二部分 561:突部 562:第二部分 563:第三部分 564:第一突部 565:第二突部 571:傾斜面 581:延伸部 582:支持部 583:貫穿孔 611:缺口 612:引導空間 621,622,631,632:流路 641:基板 642:第一突部 643:第二突部 651:突部 652:狹縫 653:缺口 661:突部 662:缺口 665:端部區域 681:第一部分 682:第二部分 683:突部 685:突部 669:引導構件
第1圖是關於本發明的第一實施形態的小藥瓶的正面圖。 第2圖是自上方觀看第1圖的小藥瓶時的立體圖。 第3圖是關於本發明的混注容器的一實施形態的正面圖。 第4圖是已設置於第3圖的混注容器中的混注具的剖面圖。 第5圖是自上面觀看關於第一實施形態的本體時的立體圖。 第6圖是自與第5圖不同的角度觀看本體時的立體圖。 第7圖是關於第一實施形態的本體的剖面圖。 第8圖是在相對於第7圖繞軸旋轉90度後的位置的本體的剖面圖。 第9圖是自上面觀看關於第一實施形態的針單元時的立體圖。 第10圖是自下面觀看關於第一實施形態的針單元時的立體圖。 第11圖是自上面觀看關於第一實施形態的容受構件時的立體圖。 第12圖是自與第11圖不同的角度觀看容受構件時的立體圖。 第13圖是自下面觀看關於第一實施形態的容受構件時的立體圖。 第14圖是在相對於第4圖繞軸旋轉90度後的位置的混注具的剖面圖。 第15圖A是表示關於第一實施形態的混注容器的使用方法的剖面圖。 第15圖B是在相對於第15圖A繞軸旋轉90度後的位置的剖面圖。 第16圖A是表示關於第一實施形態的混注容器的使用方法的剖面圖。 第16圖B是在相對於第16圖A繞軸旋轉90度後的位置的剖面圖。 第17圖是表示關於第一實施形態的混注容器的使用方法的剖面圖。 第18圖A是表示關於第一實施形態的混注容器的使用方法的剖面圖。 第18圖B是在相對於第18圖A繞軸旋轉90度後的位置的剖面圖。 第19圖是表示自斜向觀看關於本發明的第二實施形態的混注具時的初期狀態的剖面圖。 第20圖是自上方觀看關於第二實施形態的本體時的立體圖。 第21圖是第20圖的剖面圖。 第22圖是關於第二實施形態的針單元的立體圖。 第23圖是自與第22圖不同的方向觀看針單元時的立體圖。 第24圖是自下方觀看關於第22圖的針單元時的立體圖。 第25圖是關於第二實施形態的容受構件的立體圖。 第26圖是自下面觀看關於第25圖的容受構件時的立體圖。 第27圖是表示關於第二實施形態的混注容器的使用方法的剖面圖。 第28圖是表示關於第二實施形態的混注容器的使用方法的剖面圖。 第29圖是表示關於第二實施形態的混注容器的使用方法的剖面圖。 第30圖是表示關於第二實施形態的混注容器的使用方法的剖面圖。 第31圖是關於本發明的第三實施形態的混注具的初期狀態之一部分被切除的立體圖。 第32圖是自上方觀看關於第三實施形態的本體時的立體圖。 第33圖是第32圖的剖面圖。 第34圖是關於第三實施形態的針單元的立體圖。 第35圖是自與第34圖不同的方向觀看針單元時的立體圖。 第36圖是自下方觀看關於第34圖的針單元時的立體圖。 第37圖是關於第三實施形態的容受構件的立體圖。 第38圖是自與第37圖不同的方向觀看容受構件時的立體圖。 第39圖是自下面觀看關於第37圖的容受構件時的立體圖。 第40圖是表示關於第三實施形態的混注容器的使用方法的剖面圖。 第41圖是表示關於第三實施形態的混注容器的使用方法的剖面圖。 第42圖是表示關於第三實施形態的混注容器的使用方法的剖面圖。 第43圖是表示關於第三實施形態的混注容器的使用方法的剖面圖。 第44圖是關於本發明的第四實施形態的混注具的剖面圖。 第45圖是自上方觀看關於第四實施形態的本體時的立體圖。 第46圖是第45圖的剖面圖。 第47圖是自上方觀看關於第四實施形態的針單元時的立體圖。 第48圖是自下方觀看關於第47圖的針單元時的立體圖。 第49圖是自上方觀看關於第四實施形態的容受構件時的立體圖。 第50圖是自下面觀看關於第49圖的容受構件時的立體圖。 第51圖是將關於第四實施形態的容受構件和針單元組裝後的立體圖。 第52圖是將關於第四實施形態的本體和針單元組裝後的立體圖。 第53圖是將關於第四實施形態的全部構件組裝後的立體圖。 第54圖是表示關於第四實施形態的混注容器的使用方法的剖面圖。 第55圖是表示關於第四實施形態的混注容器的使用方法的剖面圖。 第56圖是表示關於第四實施形態的混注容器的使用方法的剖面圖。 第57圖是表示關於第四實施形態的混注容器的使用方法的剖面圖。 第58圖是關於本發明的第五實施形態的混注具的一部分被切除的立體圖。 第59圖是自上方觀看關於第五實施形態的本體時的立體圖。 第60圖是第59圖的剖面圖。 第61圖是自上方觀看關於第五實施形態的針單元時的立體圖。 第62圖是自與第61圖不同的方向觀看針單元時的立體圖。 第63圖是自下方觀看關於第61圖的針單元時的立體圖。 第64圖A是表示關於第五實施形態的混注容器的使用方法的剖面圖。 第64圖B是在相對於第64圖A繞軸旋轉90度後的位置的剖面圖。 第65圖是表示關於第五實施形態的混注容器的使用方法的剖面圖。 第66圖是表示關於第五實施形態的混注容器的使用方法的剖面圖。 第67圖是表示關於第五實施形態中的臂部和鎖固具的其他例子的立體圖。 第68圖A是表示關於第五實施形態中的臂部和鎖固具的其他例子的剖面圖。 第68圖B是說明第68圖A的臂部和鎖固具的動作的剖面圖。 第68圖C是說明第68圖A的臂部和鎖固具的動作的剖面圖。 第69圖A是表示關於第五實施形態中的臂部和鎖固具的其他例子的剖面圖。 第69圖B是說明第69圖A的臂部和鎖固具的動作的剖面圖。 第69圖C是說明第69圖A的臂部和鎖固具的動作的剖面圖。 第70圖是關於本發明的第六實施形態的混注具的剖面圖。 第71圖是自上方觀看關於第六實施形態的本體時的立體圖。 第72圖是關於第六實施形態的本體的剖面圖。 第73圖是自上方觀看關於第六實施形態的針單元時的立體圖。 第74圖是自與第73圖不同的角度觀看針單元時的立體圖。 第75圖是自下方觀看關於第73圖的針單元時的立體圖。 第76圖是自上方觀看關於第六實施形態的容受構件時的立體圖。 第77圖是自下面觀看關於第76圖的容受構件時的立體圖。 第78圖是將關於第六實施形態的容受構件和針單元組裝後的剖面圖。 第79圖是將關於第六實施形態的本體、針單元及容受構件組裝後的剖面圖。 第80圖是自不同的方向觀看第79圖的混注具時的剖面圖。 第81圖是表示關於第六實施形態的混注容器的使用方法的剖面圖。 第82圖是表示關於第六實施形態的混注容器的使用方法的剖面圖。 第83圖是表示關於第六實施形態的混注容器的使用方法的剖面圖。 第84圖是表示關於第六實施形態的混注容器的使用方法的剖面圖。 第85圖是表示關於第六實施形態的混注容器的使用方法的剖面圖。 第86圖是表示關於第六實施形態的混注容器的使用方法的剖面圖。 第87圖是表示關於第六實施形態的混注容器的其他例子的剖面圖。 第88圖是表示容受構件的其他例子的剖面圖。 第89圖是表示容受構件的其他例子的立體圖。
國內寄存資訊 (請依寄存機構、日期、號碼順序註記) 無
國外寄存資訊 (請依寄存國家、機構、日期、號碼順序註記) 無
1:小藥瓶(第一藥劑容器)
3:混注具
4:本體
5:容受構件
6:針單元
45:鎖固具
55:第三貫穿孔
56:固定部
61:基部
62:第一針部(針構件)
63:第二針部
232:橡膠栓
453:段部
561:突部

Claims (15)

  1. 一種混注具,是使收容被溶解藥劑之第一藥劑容器與收容溶解藥劑之第二藥劑容器連通,用以使前述被溶解藥劑自前述第一藥劑容器朝向前述第二藥劑容器移動之混注具,具備: 筒狀的本體,其在軸方向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具有開口,前述第二端部可安裝於前述第二藥劑容器的藥劑流入部; 容受構件,其被配置於前述本體的內部的第一端部側,以承接前述第一藥劑容器的藥劑排出部的方式構成,並在前述本體的內部的至少第一位置與第二位置之間可在前述軸方向上移動;及, 針單元,其在前述本體的內部,相較於前述容受構件,被配置於更靠前述第二端部側,具有可刺穿前述第一藥劑容器的藥劑排出部之第一針部、及連通於該第一針部且可刺穿前述第二藥劑容器的藥劑流入部之第二針部,並在前述本體的內部的至少第三位置與第四位置之間可在前述軸方向上移動; 其中,前述針單元,以在前述第三位置中被鎖固於前述本體的方式構成; 前述容受構件,以在前述第一位置中承接前述第一藥劑容器,當與前述第一藥劑容器一起移動到前述第二位置時,解除前述針單元的前述鎖固的方式構成; 並且,以當前述第一藥劑容器,與前述容受構件一起自前述第一位置移動到前述第二位置的期間,前述第一針部刺穿前述第一藥劑容器的方式構成; 前述針單元,以在自前述第三位置移動到前述第四位置的期間,前述第二針部刺穿前述第二藥劑容器的方式構成。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混注具,其中,前述本體,具有第一鎖固具; 前述針單元,在前述第三位置,具有可裝拆自如地被鎖固於前述第一鎖固具之第二鎖固具; 並且,以當前述容受構件移動到前述第二位置時,該容受構件推壓前述第一鎖固具,藉此解除前述第一鎖固具與前述第二鎖固具的鎖固的方式構成。
  3. 如請求項2所述之混注具,其中,前述針單元,具有基部,其固定有前述第一針部和前述第二針部的基端部; 前述第一鎖固具,在前述軸方向上延伸,且被構成為自徑向外方卡合於前述第二鎖固具,該第二鎖固具被設置在前述基部的周緣; 前述容受構件,具備推壓部; 並且,以當前述容受構件移動到第二位置時,前述推壓部推壓前述第一鎖固具並朝向徑向外方推開的方式構成; 前述針單元的前述第二鎖固具,以一邊被前述第一鎖固具引導一邊在前述軸方向上移動的方式構成。
  4. 如請求項1所述之混注具,其中,前述本體,具有第三鎖固具; 前述針單元,在第三位置,具有可裝拆自如地被鎖固於前述第三鎖固具之第四鎖固具; 並且,以當前述容受構件移動到前述第二位置時,該容受構件推壓前述第四鎖固具,藉此解除前述第三鎖固具與前述第四鎖固具的鎖固的方式構成。
  5. 如請求項4所述之混注具,其中,前述第三鎖固具,被形成於前述本體的內壁面; 前述第四鎖固具,自徑向內方被鎖固於前述第三鎖固具; 前述容受構件,在前述第二位置,具有將前述第四鎖固具朝向徑向內方推壓之推壓部。
  6. 如請求項1所述之混注具,其中,前述本體,具有第五鎖固具; 前述針單元,在前述第三位置,具有可裝拆自如地被鎖固於前述第五鎖固具之第六鎖固具; 並且,以當前述容受構件移動到前述第二位置時,使前述針單元繞著前述本體的軸旋轉的方式構成; 以當前述針單元旋轉時,解除前述第五鎖固具與前述第六鎖固具的鎖固的方式構成。
  7. 如請求項6所述之混注具,其中,前述容受構件,具有朝向徑向外方突出的突部; 前述針單元,具有引導前述突部的移動之引導溝; 前述引導溝,具備被配置在前述第一端部側且在前述軸方向上延伸的第一溝部、及被連結於前述第一溝部的前述第二端部側且具有在圓周方向上彎曲的部位之第二溝部; 並且,以當前述容受構件在前述軸方向上移動時,前述突部自前述第一溝部轉移到第二溝部,藉此使前述針單元繞著前述軸旋轉的方式構成。
  8. 一種混注具,是使收容被溶解藥劑之第一藥劑容器與收容溶解藥劑之第二藥劑容器連通,用以使前述被溶解藥劑自前述第一藥劑容器朝向前述第二藥劑容器移動之混注具,具備: 筒狀的本體,其在軸方向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具有開口,前述第二端部可安裝於前述第二藥劑容器的藥劑流入部;及, 針單元,其被配置於前述本體的內部,具有可刺穿前述第一藥劑容器的藥劑排出部之第一針部、及連通於該第一針部且可刺穿前述第二藥劑容器的藥劑流入部之第二針部,並在前述本體的內部的至少第一位置與第二位置之間可在前述軸方向上移動; 其中,前述針單元,以在前述第一位置中被鎖固於前述本體的方式構成; 並且,以當前述針單元的第一針部刺穿至前述第一藥劑容器中的規定位置時,解除前述針單元的前述鎖固的方式構成; 前述針單元,以在與前述第一藥劑容器一起自前述第一位置移動到前述第二位置的期間,前述第二針部刺穿前述第二藥劑容器的方式構成。
  9. 如請求項8所述之混注具,其中,前述本體,具有第七鎖固具; 前述針單元,在前述第一位置,具有可裝拆自如地被鎖固於前述第七鎖固具之第八鎖固具、及可藉由前述第一藥劑容器來推壓之臂部; 並且,以當第一藥劑容器被前述第一針部刺穿,且前述該第一藥劑容器的頭部推壓前述臂部時,藉由前述臂部的位移來解除前述第七鎖固具與前述第八鎖固具的鎖固的方式構成。
  10. 如請求項9所述之混注具,其中,前述臂部,以可藉由前述藥劑容器的推壓而朝向徑向外方位移的方式構成; 並且,以當前述臂部朝向徑向外方位移時,朝向徑向外方推壓前述第七鎖固具,藉此解除前述第七鎖固具與前述第八鎖固具的鎖固的方式構成。
  11. 如請求項10所述之混注具,其中,以前述第七鎖固具被朝向徑向外方推壓後,一邊使前述第八鎖固具被前述第七鎖固具引導,一邊使前述針單元在前述軸方向上移動的方式構成。
  12. 如請求項1至7中任一項所述之混注具,其中,前述針單元,具有第九鎖固具; 前述容受構件,在前述第一位置,具備可裝拆自如地被鎖固於前述第九鎖固具之第十鎖固具、固定前述第一藥劑容器之固定具、及可藉由前述第一藥劑容器來推壓之臂部; 並且,以當前述第一藥劑容器被固定於前述固定具時,該第一藥劑容器的頭部可推壓前述臂部的方式構成; 以藉由前述臂部的位移來解除前述第九鎖固具與前述第十鎖固具的鎖固,並使前述容受構件可朝向前述針單元移動的方式構成。
  13. 如請求項1至7中任一項所述之混注具,其中,前述容受構件具有抵接面,其可抵接尺寸不同的至少2種類的前述第一藥劑容器的藥劑排出口; 在前述抵接面形成凹部,其可配置尺寸較小的前述第一藥劑容器的藥劑排出口。
  14. 一種混注容器,是可安裝第一藥劑容器且使被溶解藥劑流入之混注容器,該第一藥劑容器收容該被溶解藥劑; 該混注容器,具備:第二藥劑容器,其收容有溶解液且具有開口部;及, 請求項1至13中任一項所述之混注具,其被安裝於前述第二藥劑容器的開口部。
  15. 如請求項14所述之混注容器,其中,前述第二藥劑容器具備排出部,其可排出將前述被溶解藥劑和前述溶解液混合後的混合液。
TW109106032A 2019-02-25 2020-02-25 混注具、及具備該混注具之混注容器 TW202045121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032199 2019-02-25
JP2019-032199 2019-02-25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045121A true TW202045121A (zh) 2020-12-16

Family

ID=722399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9106032A TW202045121A (zh) 2019-02-25 2020-02-25 混注具、及具備該混注具之混注容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TW (1) TW202045121A (zh)
WO (1) WO2020175452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065449A (zh) * 2017-08-25 2020-04-24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固形药剂溶解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057692A1 (ja) * 2022-09-12 2024-03-21 ニプロ株式会社 連結器具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69464Y2 (zh) * 1977-11-15 1981-03-03
JPH021277A (ja) * 1988-03-31 1990-01-05 Fujisawa Pharmaceut Co Ltd 輸液容器
JPH08308905A (ja) * 1995-05-23 1996-11-26 Showa Denko Kk 輸液容器
JPH11379A (ja) * 1997-06-12 1999-01-06 Material Eng Tech Lab Inc 医療用容器
JP6191378B2 (ja) * 2013-10-16 2017-09-06 ニプロ株式会社 医療用容器および移注具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065449A (zh) * 2017-08-25 2020-04-24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固形药剂溶解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0175452A1 (ja) 2020-09-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S2561805T3 (es) Dispositivos de jeringa y métodos para mezclar y administrar medicamentos
KR101313449B1 (ko) 연통 부재 및 그것을 이용한 의료용 용기, 및 수액 조제 용구 세트
RU2485930C2 (ru)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введения медикамента в инфузионный сосуд
TW202045121A (zh) 混注具、及具備該混注具之混注容器
JP2010538744A (ja) 薬剤混合注射装置
JP2003102807A (ja) バイアルガイド、ニードルケース及び輸液容器
CA2865002C (en) Packaging assembly to prevent premature activation
KR20130140129A (ko) 의료용 투여 세트
JP6595622B2 (ja) 容器移動システム
KR101248525B1 (ko) 키트 조립형 수액 포트 및 약물 오용 방지용 수액백
KR101773849B1 (ko) 의료용 용기의 커넥터 세트 및 이를 구성하는 제1접속구
US10932990B2 (en) Transfer system for containers
KR101640159B1 (ko) 일체형 주사 키트
JP2013212333A (ja) 混合装置、混合支援装置及び混合方法
JP2020074933A (ja) 両頭針
JP5991642B2 (ja) 薬液混注器具
JP7235286B2 (ja) 移注部材及び薬剤混合キット
JP2020074932A (ja) 混注具、及びこれを備えた薬剤容器
JPH05176970A (ja) 輸液容器
JP3159642U (ja) 針先ガイド器具
JP6329042B2 (ja) 接続器具
JP2001218843A (ja) 注射器及び注射器用係止具
JP2005245931A (ja) 医療用針及び薬液注入装置
JP2013094475A (ja) 医療用容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