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040843A - 製備電致發光裝置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製備電致發光裝置的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040843A
TW202040843A TW109106325A TW109106325A TW202040843A TW 202040843 A TW202040843 A TW 202040843A TW 109106325 A TW109106325 A TW 109106325A TW 109106325 A TW109106325 A TW 109106325A TW 202040843 A TW202040843 A TW 202040843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light
sub
pixel
emitting lay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910632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陳慧修
柳宜政
魏麗真
Original Assignee
創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創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創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04084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040843A/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3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colour light emission
    • H10K59/35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colour light emission comprising red-green-blue [RGB] subpixel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71/00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organic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3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colour light emission
    • H10K59/35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colour light emission comprising red-green-blue [RGB] subpixels
    • H10K59/353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colour light emission comprising red-green-blue [RGB] subpixels characterised by the geometrical arrangement of the RGB subpixel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12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12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 H10K59/1201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71/00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organic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71/20Changing the shape of the active layer in the devices, e.g. patterning
    • H10K71/221Changing the shape of the active layer in the devices, e.g. patterning by lift-off technique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71/00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organic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71/20Changing the shape of the active layer in the devices, e.g. patterning
    • H10K71/231Changing the shape of the active layer in the devices, e.g. patterning by etching of existing layers
    • H10K71/233Changing the shape of the active layer in the devices, e.g. patterning by etching of existing layers by photolithographic etching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71/00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organic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71/80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organic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using temporary substrates

Abstract

揭示一種製備電致發光裝置的方法,包含以下步驟。提供包括第一子像素區及第二子像素區的基板。透過陰影遮罩在基板上形成第一發光層,以覆蓋第一子像素區及第二子像素區的至少一部分。於基板上形成犧牲層,其中犧牲層包括一開孔,其暴露出第一發光層位於第二子像素區上方的一部分。移除第一發光層位於第二子像素區上方的該部分。形成第二發光層於第一犧牲層上方,並透過犧牲層的開孔而形成於第二子像素區上。同時移除犧牲層以及第二發光層位於犧牲層上方的一部分。

Description

製備電致發光裝置的方法
[優先權主張與交互參照]
本揭示內容主張2019年2月27日提出之美國臨時案No. 62/811,279和2020年1月21日提出之美國申請案No. 16/748,283的優先權,在此將其全文納入作為參照。
本揭示內容是關於一種製備電致發光裝置的方法;具體來說,是關於製備有機發光裝置的方法。
有機發光二極體(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s,OLED)因其在延遲、對比率、響應時間、與黑電平等方面的優點,已廣泛運用於顯示器中。然而,受限於既有彩色圖樣化技術,高解析度OLED顯示裝置的商業化仍非常有限。在製程方面的相關問題包括產率低、製造成本高以及顯示品質不佳等。因此,OLED產業正積極尋找解決上述問題的技術方案。
一種製備電致發光裝置的方法,包括:提供一基板,其包括一第一子像素區及一第二子像素區,分別用以顯示一第一色彩之影像以及一第二色彩之影像;於基板上形成一第一發光層,以覆蓋該第一子像素區及該第二子像素區的至少一部分;於基板上形成一第一犧牲層,其中該第一犧牲層覆蓋該第一發光層位於該第一子像素區上方的一部分,且該第一犧牲層包括一第一開孔,其暴露出該第一發光層位於該第二子像素區上方的一部分;移除該第一發光層位於該第二子像素區上方且透過該第一犧牲層的該第一開孔而露出的該部分;形成一第二發光層於該第一犧牲層上方並透過該第一犧牲層的該第一開孔而形成於該第二子像素區上方;以及利用一剝除製程同時移除該第一犧牲層以及該第二發光層位於該第一犧牲層上方的一部分。
於某些實施方式中,所述基板還包括一第三子像素區,其係用以顯示一第三色彩之影像。於某些實施方式中,藉由噴墨列印形成第一發光層,且所述第一發光層覆蓋第一子像素區、第二子像素區及第三子像素區。於某些實施方式中,透過一共用金屬遮罩來形成該第一發光層,所述共用金屬遮罩具有和第一子像素區、第二子像素區及第三子像素區對齊的孔洞,第一發光層覆蓋第一子像素區、第二子像素區及第三子像素區,且第一犧牲層還覆蓋第三子像素區。
於某些實施方式中,所述方法還包括於基板上形成一第二犧牲層,其中第二犧牲層覆蓋第一發光層位於第一子像素區上方的部分,第二犧牲層還覆蓋位於第二子像素區上方的第二發光層,且第二犧牲層包括一第二開孔,其露出第一發光層位於第三子像素區上方的一部份;移除第一發光層位於第三子像素區上方並透過第二犧牲層的第二開孔露出的部分;於第二犧牲層上方形成一第三發光層,並透過第二犧牲層的第二開孔形成於第三子像素區上;以及利用剝除製程同時移除第二犧牲層及位於第二犧牲層上方的第三發光層的一部分。
於某些實施方式中,所述基板還包括一第三子像素區,其係用以顯示一第三色彩之影像。於某些實施方式中,透過一第一精細金屬遮罩來形成第一發光層,所述第一精細金屬遮罩具有與第一子像素區及第二子像素區之一部分對齊的孔洞,且第一發光層覆蓋第一子像素區及第二子像素區的一部分。
於某些實施方式中,上述方法還包括:於形成第一犧牲層前,透過第二精細金屬遮罩於基板上形成一第三發光層,以覆蓋第三子像素區及第二子像素區的另一部分;以及於形成第一犧牲層後,在移除第一發光層的同時,移除第三發光層位於第二子像素區上方且透過第一犧牲層之第一開孔露出的一部分。
於某些實施方式中,所述方法還包括:於形成第一發光層前,形成一第二犧牲層於基板上,其中第二犧牲層覆蓋第一子像素區及第二子像素區,且第二犧牲層包括一第二開孔,其暴露出第三子像素區;形成一第三發光層於第二犧牲層上方並透過該第二犧牲層的第二開孔而形成於第三子像素區上方;以及利用剝除製程同時移除第二犧牲層及第三發光層位於第二犧牲層上方的一部分。
於某些實施方式中,第一犧牲層包括以微影製程圖樣化之感光層。於某些實施方式中,第一犧牲層還包括介於基板及感光層間的釋放層。於某些實施方式中,第一犧牲層還包括介於感光層及釋放層間的阻障層。於某些實施方式中,所述方法還包括利用乾式蝕刻製程來圖樣化阻障層。於某些實施方式中,所述方法還包括利用乾式蝕刻製程來圖樣化釋放層。於某些實施方式中,所述方法還包括利用濕式蝕刻製程來圖樣化釋放層。
於某些實施方式中,所述方法還包括:於形成第一發光層前,於基板上形成一像素界定層,以區隔第一子像素區和第二子像素區。於某些實施方式中,所述方法還包括:於形成第一發光層前,於基板上形成複數個電極。於某些實施方式中,所述方法還包括:於移除第一犧牲層後,於基板上形成一導電層。
一種製備發光裝置的方法,包括:提供一基板,其包括用以發出不同色彩的第一像素、第二像素及第三像素;透過第一陰影遮罩於基板上形成第一發光層,以覆蓋第一像素及第三像素的至少一部分;透過第二陰影遮罩於基板上形成第二發光層,以覆蓋第二像素及第三像素的至少一部分;於基板上形成一感光層,其中感光層覆蓋第一發光層位於第一像素上方的一部分以及第二發光層位於第二像素上方的一部分,且感光層暴露出第一發光層與第二發光層位於第三像素上方的部分;移除第一發光層與第二發光層透過感光層露出的該些部分;於感光層上方及第三像素上方形成第三發光層;以及同時移除感光層以及第三發光層位於感光層上方的一部分。
一種製備顯示面板的方法,包括:透過陰影遮罩於基板上形成第一發光層,其中該基板包括第一像素、第二像素及第三像素;移除第一發光層位於第二像素上方並透過第一感光層露出的一部分;於第一感光層上方及第二像素上方形成第二發光層,且同時移除第一感光層及第二發光層位於第一感光層上方的一部分;移除第一發光層位於第三像素上方並透過第二感光層露出的一部分;以及於第二感光層上方及第三像素上方形成第三發光層,且同時移除第二感光層與第三發光層位於第二感光層上方的一部分。
以下揭示內容提供了多種實施方式或例示,其能用以實現本揭示內容的不同特徵。下文所述之元件與配置的具體例子係用以簡化本揭示內容。當可想見,這些敘述僅為例示,其本意並非用於限制本揭示內容。舉例來說,在以下詳述中,第一特徵形成在第二特徵上方或第二特徵上可包含第一及第二特徵形成為直接接觸之實施例,且亦可包含第一特徵與第二特徵之間可形成額外特徵使得第一及第二特徵並未直接接觸之實施例。另外,本揭示內容可能會在多個實施例中重複使用元件符號和/或標號。此種重複使用乃是基於簡潔與清楚的目的,且其本身不代表所討論的不同實施例和/或組態之間的關係。
另外,在本文中使用空間相對術語(例如「在…下面(beneath)」、「在…下方(below)」、「較低(lower)」、「在…上面(above)」、「上方(upper)」、及與其相似者)以利於描述圖中繪示的一元件或特徵與另一或多個元件或特徵之相對關係。這些空間相對術語旨在涵蓋除圖中所描繪之方位以外,該裝置於使用中或操作中的其他方位。可將該設備放置於其他方位(旋轉90度或其他方位),並可相對應地解釋此處所用的空間相對描述。
為了成功地使高解析度OLED顯示器商業化OLED,需要低成本與高產率的製造方法。陰影遮罩法是一種常用於OLED顯示器的彩色圖樣化方法。可利用預先圖樣化的陰影遮罩,依序進行紅色、綠色及藍色材料的真空沈積,以進行RGB彩色圖樣化。此種方式由於製造成本低且不需曝光,因此廣為使用。然而,此種方法亦有其缺陷,譬如,由於陰影遮罩變形可能導致圖樣排列不正確,或是由於使用陰影遮罩本身的限制導致解析度不高。這些限制影響了顯示器的開口率、導致產率低下,且會限制顯示器解析度。
另一種OLED顯示器的彩色圖樣化方法是微影製程。可透過圖樣化光罩進行紅色、綠色及藍色材料的剝除製程,以實現RGB彩色圖樣化。此一技術由於可製得高解析度顯示器而廣為用。然而,本方法有其固有的限制,譬如,暴露於UV光下會導致OLED降解,且光罩的生產成本高昂導致整體顯示器的生產成本偏高。這些缺失使是高解析度OLED顯示器商業化的挑戰,且會造成顯示器品質降低。
此處提出顯示面板製造方法的多種實施方式。於本揭示內容中,OLED中的有機發光層是透過包括微影製程與陰影遮罩製程的混合製程來製備。具體而言,本揭示內容的製備方法結合的陰影遮罩製程與微影製程兩者的優點。藉由將微影製程和陰影遮罩製程結合,能夠大幅降低製造成本。此外,由於在微影製程中進行至少一個彩色圖樣化製程,因此能夠提升顯示面板的解析度。更有甚者,由於在陰影遮罩製程中進行至少一彩色圖樣化製程,可降低有機發光層在微影製程中受到的傷害。因此,能夠以更具成本效益的方式來生產高解析度顯示面板。
圖1繪示根據某些實施方式之電致發光裝置的基板。圖2為根據本揭示內容某些實施方式之電致發光裝置的基板的上視圖。如圖1所示,提供基板10。電致發光裝置可以是一種發光裝置。舉例來說,電致發光裝置可以是有機發光二極體(OLED)。
如圖2所示,顯示面板的基板10包括一顯示區域10D及一周邊區域10P。基板10還包括位於顯示區域10D中的複數個像素12。可將像素12排列為陣列。每一獨立的像素12和其他相鄰像素12分離。每一像素12包括一第一子像素12G、一第二子像素12R及一第三子像素12B。於某些實施方式中,子像素亦可稱為子像素區或像素。
第一子像素12G、第二子像素12R及第三子像素12B可用以顯示不同色彩。具體而言,第一子像素12G、第二子像素12R及第三子像素12B可分別用以發出第一色彩的影像、第二色彩的影像及第三色彩的影像。譬如,第一子像素12G可用以顯示綠色、第二子像素12R可用以顯示紅色,且第三子像素12B可用以顯示藍色。
如圖2所示,子像素的排列包括,從左至右,第一子像素12G、第二子像素12R接著是第三子像素12B,但不限於此。亦可根據設計或其他考量改變子像素的排置。譬如,子像素的排置可包括,從左至右,第一子像素12G、第三子像素12B接著是第二子像素12R,如圖6B所示。再者,雖然圖2繪示的子像素形狀是方形,子像素也可採用其他形狀。此外,一像素12中的子像素數目可以是,但不限於,三個子像素;可改變子像素數目,且可使用其他適當的子像素來顯示不同色彩,如黃色、白色或其他顏色。
基板10可以是硬式或可撓式基板。此外,基板10可以是不透明或透明基板。基板10可包括玻璃、石英、半導體材料(如矽、III-V族元素)或其他適當材料。於某些實施方式中,基板10包括石墨烯。於某些實施方式中,可利用聚合物基質材料形成基板10。基板10上可選擇性地設有介電層(未繪示)。於某些實施方式中,所述介電層可由氧化矽、氮化矽、氮氧化矽或其他適當材料製成。
圖3為根據某些實施方式,沿著圖2中A-A線段之像素的剖面示意圖。如圖3所示,複數個電極14形成於基板10上。電極14可包括不透明導電材料或透明導電材料。不透明導電材料的實施例可包括金屬,如鋁(Al)、銅(Cu)、銀(Ag)、金(Au)、鎢(W)、另一種金屬、或金屬合金。透明導電材料的實施例可包括銦錫氧化物(indium tin oxide,ITO)、銦鋅氧化物(indium zinc oxide,IZO)、鋁摻雜鋅氧化物(aluminum-doped zinc oxide,AZO)及銦摻雜鎘氧化物,或其他類似材料。於某些實施方式中,將電極14設計為電致發光裝置的陽極。
再次參照圖3,數個電極14設置於基板10上。於某些實施方式中,基板10包括一驅動電路,譬如薄膜電晶體(thin film transistor,TFT)陣列。可依據所欲的像素排置來設計電極14的圖樣。電極14可電性連接至基板10中的驅動電路,以接收用於驅動電致發光裝置的驅動信號。
雖然圖3中僅繪示單一像素12,所述的製備方法可包括製備複數個像素12。每一子像素包括一電極14。於某些實施方式中,電極14的形成包括形成一導電層、於導電層上方形成一遮罩層、蝕刻導電層未被遮罩層覆蓋的多個部分以形成複數個電極14、以及移除遮罩層。
可選地,於基板10上形成一第一載子注入層16及一第一載子傳輸層18。可利用與上文所述形成該些電極14相似的方式來形成第一載子注入層16及第一載子傳輸層18。可利用相同的圖樣化製程來形成第一載子注入層16及第一載子傳輸層18,但本發明不限於此。可利用不同的圖樣化製程來形成第一載子注入層16及第一載子傳輸層18。第一載子注入層16可用於電洞注入或電子注入。第一載子傳輸層18可用於電洞傳輸或電子傳輸。
圖4為根據某些實施方式之一像素的剖面示意圖。如圖4所示,於該基板上可選擇性地形成像素界定層(亦稱為PDL) 20,以分離第一子像素12R、第二子像素12G及第三子像素12B。由電致發光裝置的厚度方向觀察,像素界定層20使多個電極14彼此分離。於某些實施方式中,像素界定層20部分覆蓋電極14並使電極14的一部分開放以供接收發光層。
可形成不同形狀的像素界定層20。如圖4所示,像素界定層20的剖面可具有彎曲表面。於某些實施方式中,像素界定層20的形狀可為梯型。由電致發光裝置的厚度方向觀察,像素界定層20可排列於一格柵中。可依據所欲的像素排置來設計像素界定層20的圖樣。於某些實施方式中,像素界定層20包括聚合物材料、感光材料或吸光材料。於某些實施方式中,透過一微影製程來形成像素界定層20。
圖5A至圖5M繪示根據本揭示內容某些實施方式,用於製備電致發光裝置的方法。如圖5A所示,提供陰影遮罩30C。於本實施方式中,陰影遮罩30C為一共用金屬遮罩,其具有一孔洞32及一本體34。陰影遮罩30C可用以界定顯示面板的顯示區域10D及周邊區域10P。陰影遮罩30C的形狀使孔洞32可界定基板10的顯示區域10D,而本體34可界定基板10的周邊區域10P。換言之,孔洞32位於顯示區域10D中該些像素12上方。圖5A所示的陰影遮罩30C為中空正方邊框,但不限於此。陰影遮罩30C可具有其他適當形狀。
如圖5B所示,利用陰影遮罩30C在基板10上形成第一發光層40G。在形成第一發光層40G的過程中,陰影遮罩30C的孔洞32與第一子像素12G、第二子像素12R及第三子像素12B對齊。更有甚者,陰影遮罩30C的本體34與基板10的周邊區域10P對齊。第一發光層40G覆蓋第一子像素12G及第二子像素12R。於某些實施方式中,第一發光層40G更覆蓋第三子像素12B。第一發光層40G可用以顯示第一色彩的影像。於某些實施方式中,第一發光層40G可用以顯示綠色。
於某些實施方式中,第一發光層40G為有機層。可利用物理蒸氣沈積(physical vapor deposition,PVD)製程來形成第一發光層40G。熱源可蒸發有機發光材料,但可使用陰影遮罩30C而精確地控制蒸汽沈積。有機分子在到達基板10之前會移動透過陰影遮罩30C的孔洞32。PVD製程可包括濺鍍(磁控管或離子束),其運用激化的離子撞擊目標後射出(或濺鍍出)目標材料,或蒸汽(熱電阻及電子束),其係將固態原料加熱至高於其蒸發溫度。
如圖5C所示,於基板10上形成第一犧牲層50。第一犧牲層50覆蓋第一發光層40G位於第一子像素12G上方的一部分。於某些實施方式中,第一犧牲層50更覆蓋第一發光層40G位於第二子像素12R上方的一部分以及第一發光層40G位於第三子像素12B上方的一部分。根據本揭示內容某些實施方式,第一犧牲層50包括一感光層50P。
第一犧牲層50可額外地或可替代地包括位於基板10上的釋放層50S。釋放層50S可設於感光層50P及基板10間。釋放層50S可作為一平坦化層以提升第一犧牲層50的平整度或一黏著層以提升感光層50P及像素界定層20間的接合。於另一些實施方式中,第一犧牲層50可還包括一阻障層(未繪示),位於感光層50P及釋放層50S間。阻障層的蝕刻率和感光層50P及釋放層50S不同。因此,可進行高選擇性的蝕刻,而使得下方材料(釋放層50S)不會受損。
如圖5D所示,圖樣化第一犧牲層50以形成第一開孔52,其可暴露出第一發光層40G位於第二子像素12R上方的一部分。具體而言,先以微影製程來圖樣化感光層50P。將感光層50P加熱至預定溫度,之後暴露在具有預設波長的輻射中。在曝光之後,於溶液中沖洗感光層50P以進行顯影。感光層50P的一部分會被移除,餘留的部分實質上覆蓋第一發光層40G位於第一子像素12G及第三子像素12B上方的部分。
如圖5E所示,接著圖樣化釋放層50S以形成一凹部54。根據本揭示內容某些實施方式,第一犧牲層50的圖樣化包括圖樣化釋放層50S上方的感光層50P,接著蝕刻釋放層50S並未被感光層50P覆蓋的部分,以圖樣化釋放層50S。
於某些實施方式中,可利用各向同性蝕刻製程來圖樣化釋放層50S,譬如濕式蝕刻製程。各向同性蝕刻可用來在多個方向中蝕刻釋放層50S。故而,蝕刻方向的任何水平成分可因此導致圖樣化區域的底切(undercutting)。如圖5F所示,可形成底切56以進一步將凹部54延伸至釋放層50S中,且可出露出更多第一發光層40G朝向像素界定層20最頂端的表面。下文敘述繼續參照圖5E。
如圖5G所示,移除第一發光層40G位於第二子像素12R上方且透過第一犧牲層50的第一開孔52露出的一部分。換言之,在移除第一發光層40G之後,下方層如形成於第二子像素12R上的電極14、第一載子注入層16或第一載子傳輸層18會露出。因此,第二子像素12R可供接收第二發光層40R,如圖5H所示。於某些實施方式中,可利用蝕刻劑(如丙酮或其他適當溶劑)進行濕式蝕刻來移除第一發光層40G。
如圖5H所示,第二發光層40R形成於第一犧牲層50上方,並透過第一犧牲層50的第一開孔52形成於第二子像素12R之上。於某些實施方式中(圖中未繪示),第二發光層40R可進一步覆蓋第一開孔52的側壁。形成第二發光層40R的方式可和形成第一發光層40G相同,但不限於此。亦可利用其他製程來形成第二發光層40R。第二發光層40R可用以顯示第二色彩之影像。於某些實施方式中,第二發光層40R可用以顯示紅色。
如圖5I所示,利用剝除製程在移除第一犧牲層50的同時,移除第二發光層40R位於第一犧牲層50上方的部分。換言之,連同犧牲層50一起洗除第二發光層40R位於犧牲層50之表面上的部分。因此,第二發光層40R位於第一開孔52中的部分仍然保留。如此一來,可形成第一發光層40G位於第一子像素12G上、第二發光層40R位於第二子像素12R上以及第一發光層40G位於第三子像素12B上的像素結構。
在本說明書中,「同時」一詞係指在單一的剝除製程中,移除第一犧牲層50以及第二發光層40R位於第一犧牲層50上方的部分。可在此剝除製程中的不同步驟移除第一犧牲層50以及第二發光層40R位於第一犧牲層50上方的部分,但不限於此。可以同時移除第一犧牲層50以及第二發光層40R位於第一犧牲層50上方的部分。
參照圖5J至圖5M,可重複類似圖5C至圖5I的操作,以形成不同顏色的發光層。如圖5J所示,於基板10上形成第二犧牲層60。第二犧牲層60覆蓋位於第一子像素12上的第一發光層40G以及位於第二子像素12R上的第二發光層40R。於某些實施方式中,第二犧牲層60更覆蓋位於第三子像素12B上的第一發光層40G。第二犧牲層60的組成分可和第一犧牲層50相同。於某些實施方式中,第二犧牲層60的組成分可和第一犧牲層50不同。於本實施方式中,第二犧牲層60包括感光層60P及釋放層60S。
如圖5K所示,在第二犧牲層60中形成第二開孔62,以暴露出第一發光層40G位於第三子像素12B上方的一部分。參照圖5L,移除第一發光層40G位於第三子像素12B上方並透過第二犧牲層60的第二開孔62露出的部分。如圖5M所示,第三發光層40B形成於第二犧牲層60上方,並透過第二犧牲層60的第二開孔62形成於第三子像素12B上。利用剝除製程在移除第二犧牲層60時,同時移除第三發光層40B位於第二犧牲層60上方的一部分。第三發光層40B可用以顯示第三色彩的影。於某些實施方式中,第三發光層40B可用以顯示藍色。
透過第一犧牲層50及第二犧牲層60能夠部分界定出第一子像素12G及第一發光層40G的邊界。第一犧牲層50不僅界定出第二子像素12R及第二發光層40R的邊界,也界定了第一子像素12G及第一發光層40G的邊界。此外,第二犧牲層60不僅界定出第三子像素12B及第三發光層40B的邊界,也界定了第一子像素12G及第一發光層40G的邊界。因此,可省略用以界定第一子像素12G或第一發光層40G之邊界的額外微影製程。因此,有機發光層(即,第一發光層40G、第二發光層40R及第三發光層40B)受微影製程造成的傷害較少。再者,可大幅降低本製備方法的製造成本,且可得到高解析度的顯示面板。
圖5N繪示根據某些實施方式,製備電致發光裝置的中間階段。如圖5N所示,可得到第一發光層40G位於第一子像素12G上、第二發光層40R位於第二子像素12R上以及第三發光層40B位於第三子像素12B上的像素結構。於某些實施方式中,形成多個發光層的順序包括形成第一發光層40G,之後形成第二發光層40R,以及最後形成第三發光層40B,但不限於以上順序。本揭示內容中形成多個發光層的順序係經設計以便先形成較多穩定的發光層,其後形成較不穩定的一或多發光層,但不限於以上順序。亦可採用其他形成發光層的適當順序。
如圖5N所示,電致發光裝置還包括基板10上的第二載子傳輸層15、第二載子注入層17及導電層19。形成第二載子傳輸層15及第二載子注入層17的方式可和上文所述形成第一載子注入層16及第一載子傳輸層18的方式類似。第二載子注入層17可用於電子注入或電洞注入。第二載子傳輸層15可用於電子傳輸或電洞傳輸。
形成於基板10上的導電層19可包括透明導電材料或不透明導電材料。於某些實施方式中,電致發光裝置可以是上發光式OLED、下發光式OLED或能夠由上方與下方發光的透明OLED。舉例來說,當電致發光裝置為上發光式OLED時,導電層19包括可用於發光的透明或透射導電材料,且電極14包括不透明導電材料。當電致發光裝置為下發光式OLED時,導電層19包括不透明導電材料,且電極14包括透明或透射導電材料。當電致發光裝置為一透明發光OLED,導電層19及電極14兩者都包括透明或透反射導電材料。導電層19可包括與電極14類似的導電材料。
於某些實施方式中,導電層19經設計可作為電致發光裝置的陰極。導電層19可用以連接至基板10中的驅動電路,以接受用於驅動電致發光裝置的驅動信號。
如圖5N所示,可形成導電層19使其連續襯接像素界定層20的表面,但不限於此。可將導電層19分為數個區段,其中每一區段與一電極14垂直對齊。可分別將」第二載子傳輸層15及第二載子注入層17分為數個區段,但本發明不限於此。可形成第二載子傳輸層15及第二載子注入層17使其連續襯接像素界定層20的表面。相似地,可基於上文敘述針對每一子像素來配置每一層,或使其與其他子像素共用,且圖中所示的實施方式不應視為對本發明之限制。
本揭示內容的實施方式對於電致發光裝置的製備方法帶來許多優點,然這不應視為對本發明的限制。本揭示內容提供一種混合式的形成方法,用以在顯示面板的電致發光裝置中形成多個有機發光層(即,第一發光層40G、第二發光層40R及第三發光層40B)。本方法採用一道陰影遮罩製程以於基板10上形成第一發光層40G。本方法亦採用了兩道微影製程,第一道用以進行選擇性蝕刻以暴露出像素的一部分,而另一道用以精確地形成第二發光層40R及第三發光層40B。本方法使得電致發光裝置的形成製程具備選擇性形成與選擇性蝕刻的特性,以克服陰影遮罩製程的限制。
本揭示內容的方法結合了陰影遮罩製程以及微影製程兩者的優點。由於在微影製程中運用陰影遮罩製程,有機發光層受到微影製程造成的損害較小。再者,可以大幅降低製備方法的成本。更有甚者,由於將陰影遮罩製程和微影製程結合,能夠得到較高的解析度。因此,能夠以具備成本效益的方式得到高解析度顯示面板。
可利用其他替代性或實施方式而不致於悖離本揭示內容的精神與範圍。圖6A至圖6G繪示根據本揭示內容某些實施方式,製備電致發光裝置的方法。如圖6A所示,提供第一陰影遮罩30F。於本實施方式中,第一陰影遮罩30F為精細金屬遮罩,其具有複數個孔洞36及本體38。可將孔洞36排置為陣列,類似像素12的陣列。每一獨立的孔洞36和其他相鄰孔洞36互相分離。第一陰影遮罩30F的形狀使孔洞36位於基板10的顯示區域10D上方的部分,而本體38可覆蓋基板10之顯示區域10D的其他部分。換言之,孔洞36位於顯示區域10D中該些像素12上方。圖6A所示的第一陰影遮罩30F為中空正方邊框,但不限於此。第一陰影遮罩30F可具有其他適當形狀。
如圖6B所示,透過第一陰影遮罩30F,於基板上形成第一發光層40G。在形成第一發光層40G的過程中,第一陰影遮罩30F的孔洞36和第一子像素12G對齊並和第三子像素12B的一部分對齊。更有甚者,第一陰影遮罩30F的本體38和第三子像素12B的另一部份對齊並和及第二子像素12R對齊。第一發光層40G覆蓋第一子像素12G及第三子像素12B的一部分。
如圖6C所示,透過第二陰影遮罩30F'在基板上形成第二發光層40R。在形成第二發光層40R的過程中,第二陰影遮罩30F'的孔洞和第二子像素12R對齊並和第三子像素12B的一部分對齊。第二陰影遮罩30F'的設計可和第一陰影遮罩30F相同。譬如,第二陰影遮罩30F'可以是一精細金屬遮罩,其具有複數個孔洞36及一本體38,其結構與圖6A所示的第一陰影遮罩30F相似。於某些實施方式中,第二陰影遮罩30F'可具有其他設計,且可和第一陰影遮罩30F不同。
於某些實施方式中,第二陰影遮罩30F'可以是第一陰影遮罩30F,且可藉由將第一陰影遮罩30F位移到和第一位置不同的第二位置,而於基板上形成第二發光層40R。具體而言,在形成第一發光層40G的過程中,將第一陰影遮罩30F放置在一位置,以使得第一陰影遮罩30F的孔洞36對齊第一子像素12G以及第三子像素12B的一部分。接著,在形成第二發光層40R的過程中,將第一陰影遮罩30F移動到另一個位置,而使得第一陰影遮罩30F的孔洞36對齊第二子像素12R以及第三子像素12B的一部分。
第一發光層40G可用以顯示第一色彩的影像。於某些實施方式中,第一發光層40G可用以顯示綠色。第二發光層40R可用以顯示第二色彩的影響。於某些實施方式中,第二發光層40R可用以顯示紅色。第一發光層40G及第二發光層40R可以是有機層。於某些實施方式中,可透過上文所述的物理蒸氣沈積(PVD)製程來形成第一發光層40G及第二發光層40R。
圖6D繪示根據某些實施方式,製備電致發光裝置的中間階段。如圖6D所示,形成的像素結構為第一發光層40G覆蓋第一子像素12G並覆蓋第三子像素12B的一部分,且第二發光層40R覆蓋第二子像素12R上方及第三子像素12B另一部份。
如圖6E所示,於基板10上形成犧牲層70。犧牲層70覆蓋第一發光層40G在第一子像素12G上方以及在第三子像素12B之一部分上方的部分。於某些實施方式中,犧牲層70更覆蓋第二發光層40R在第二子像素12R上方以及在第三子像素12B之另一部分上方的部分。犧牲層70的組成分可和上文所述之第一犧牲層50相同。舉例來說,犧牲層70可包括一感光層70P及一釋放層70S。此外,感光層70P及釋放層70S的材料與功能分別和感光層50P及釋放層50S相同。
參照圖6F,可進行與圖5C至圖5E相似的操作,在犧牲層70中形成開孔72。如圖6F所示,圖樣化犧牲層70,以形成開孔72並使第一發光層40G及第二發光層40R位於第三子像素12B上方的該些部分露出。於某些實施方式中,利用微影製程圖樣化感光層70P,接著圖樣化釋放層70S。於某些實施方式中,利用各向同性蝕刻製程(譬如濕式蝕刻製程)圖樣化釋放層70S。如圖5F所示,可形成底切。
再次參照圖6F,可進行與圖5G類似的操作來移除第三子像素12B上的發光層。如圖6F所示,移除第一發光層40G及第二發光層40R位於第三子像素12B上方且透過犧牲層70的開孔72而露出的該些部分。換言之,在移除第一發光層40G及第二發光層40R的該些部分後,形成於第三子像素12B上的下方層(如電極14、第一載子注入層16及第一載子傳輸層18)會露出。因此,第三子像素12B可用於接收第三發光層40B,如圖6G所示。
參照圖6G,可進行與圖5H相似的操作來形成第三發光層40B。如圖6G所示,透過犧牲層70的開孔72,在犧牲層70上方且在第三子像素12B之上形成第三發光層40B。於某些實施方式中(圖中未繪示),第三發光層40B可更覆蓋開孔72之側壁。第三發光層40B可用以顯示第三色彩的影像。於某些實施方式中,第三發光層40B可用以顯示藍色。
透過犧牲層70能夠部分界定出第一子像素12G及第一發光層40G的邊界。犧牲層70不僅界定出第三子像素12B及第三發光層40B的邊界,也同時界定了第一子像素12G及第一發光層40R的邊界、以及第二子像素12R及第二發光層40R的邊界。因此,可省略用以界定第一子像素12G、第一發光層40G、第二子像素12R或第二發光層40R之邊界的額外微影製程。因此,有機發光層(即,第一發光層40G、第二發光層40R及第三發光層40B)受微影製程造成的傷害較少。再者,可大幅降低本製備方法的製造成本,且可得到高解析度的顯示面板。
如圖6A至圖6G所示,本揭示內容提供一種混合式的形成方法,用以在電致發光裝置中形成多個有機發光層。本方法採用兩道陰影遮罩製程以於基板10上形成第一發光層40G及第二發光層40R。本方法亦採用一道微影製程,包括進行選擇性蝕刻以暴露出第三子像素12B,且還包括於第三子像素12B上精確地形成第三發光層40B。本方法使得電致發光裝置的形成製程具備選擇性形成與選擇性蝕刻的特性,以克服陰影遮罩製程的限制。
本實施方式的方法結合了陰影遮罩製程以及微影製程兩者的優點。再者,由於使用了兩道陰影遮罩製程,至少省略了兩道微影製程。因此能夠大幅減低有機發光層在微影製程中的曝光情形。此外,可以大幅降低製備方法的成本。因此,能夠以具備成本效益的方式得到高解析度顯示面板。
可採用其他替代性或實施方式而不致於悖離本揭示內容的精神與範圍。繼續參照圖3,圖7A至圖7L繪示根據本揭示內容某些實施方式,製備電致發光裝置的方法。與上述實施方式不同的是,在本實施方式提出的電致發光裝置中,不含像素界定層20。如圖7A所示,於基板10上形成第一犧牲層80。第一犧牲層80覆蓋第一子像素12G、第二子像素12R及第三子像素12B。第一犧牲層80的組成分可和上述第一犧牲層50相同。舉例來說,第一犧牲層80可包括一感光層80P及一釋放層80S。此外,感光層80P及釋放層80S的材料與功能分別和感光層50P及釋放層50S相同。
第一犧牲層80可額外地或可替代地包括一阻障層80M,介於感光層80P及釋放層80S間。阻障層80M的蝕刻率可和感光層80P及釋放層80S不同。因此,可以進行高選擇性蝕刻,且可使得下方材料(釋放層80S)不會受損。於某些實施方式中,阻障層80M可以是硬式遮罩,包括金屬、金屬合金或其他適當材料。
如圖7B至圖7D所示,可利用參照圖5D至圖5E所述操作相似的方式來圖樣化第一犧牲層80。根據本揭示內容某些實施方式,可利用非各向同性蝕刻製程(譬如乾式蝕刻製程)來圖樣化阻障層80M。非各向同性蝕刻僅會移除與表面垂直之單一方向中的材料。因此,能夠精確地轉移感光層80P的圖樣,而不會對圖樣化區域產生底切。亦可透過非各向同性蝕刻製程來圖樣化釋放層80S,且可將感光層80P的圖樣精確地轉移到釋放層80S。或者是,可利用各向同性蝕刻製程(譬如濕式蝕刻製程)來圖樣化釋放層80S,並可形成底切,類似圖5F所示的底切。
如圖7E所示,可透過與圖5H相似的操作來形成第一發光層40G。第一發光層40G形成於第一犧牲層80上方,並透過第一犧牲層80的第一開孔82形成於第一子像素12G上。於某些實施方式中(圖中未繪示),第一發光層40G可更覆蓋第一開孔82的側壁。如圖7F所示,可進行與圖5I類似的操作,以移除第一犧牲層80。於某些實施方式中,利用一剝除製程在移除第一犧牲層80的同時,移除第一發光層40G位於第一犧牲層80上方的一部分。
如圖7G所示,可進行與圖6b類似的操作,以形成第二發光層40R。如圖7G所示,透過一陰影遮罩31於該基板上形成第二發光層40R。陰影遮罩31可和上文所述的第一陰影遮罩30F相同。在形成第二發光層40R的過程中,陰影遮罩31的孔洞33和第二子像素12R對齊並和第三子像素12B的一部分對齊。更有甚者,陰影遮罩31本體35和第三子像素12B的另一部份及第一子像素12G對齊。如此一來,第二發光層40R覆蓋第二子像素12R並覆蓋第三子像素12B的一部分。
圖7H繪示根據某些實施方式製備電致發光裝置的中間階段。如圖7H所示,所形成的像素結構為第一發光層40G位於第一子像素12G上,且第二發光層40R位於第二子像素12R上並位於第三子像素12B的一部分上。
如圖7I至圖7L所示,可進行與圖5C至圖5H類似的操作,來形成第三發光層40B。如圖7I所示,於基板10上形成第二犧牲層90。犧牲層90覆蓋位於第一子像素12G上的第一發光層40G,並覆蓋位於第二子像素12R上且位於第三子像素12B的一部分上的第二發光層40R。第二犧牲層90的組成分可上述第一犧牲層80相同。舉例來說,第二犧牲層90可選擇性地可包括一感光層90P及一釋放層90S。此外,感光層90P及釋放層90S的材料與功能分別和感光層80P及釋放層80S相同。
可進行與圖5C至圖5E類似的操作,以在第二犧牲層90中形成開孔92。如圖7J所示,將第二犧牲層90圖樣化,以形成開孔92,進而使第二發光層40R位於第三子像素12B上的一部分露出。更有甚者,可進行與圖5G所示相似的操作,以移除第二發光層40R位於第三子像素12B上的部分。如圖7K所示,移除第二發光層40R透過第二犧牲層90之開孔92露出的部分。
同樣參照圖7K,在移除第二發光層40R的上述部分後,形成於第三子像素12B上的下方層(如電極14、第一載子注入層16及第一載子傳輸層18)會露出。因此,第三子像素12B可用於接收第三發光層40B,如圖7L所示。可進行與圖5H所示相似的操作,以形成第三發光層40B。如圖7L所示,第三發光層40B形成於第二犧牲層90上方,並透過第二犧牲層90的開孔92形成於第三子像素12B上。於某些實施方式中(圖中未繪示),第三發光層40B可進一步覆蓋開孔92的側壁。
透過第二犧牲層90能夠部分界定出第二子像素12R及第二發光層40R的邊界。第二犧牲層90不僅界定出第三子像素12B及第三發光層40B的邊界,也界定了第二子像素12R及第二發光層40R的邊界。因此,可省略用以界定第二子像素12R或第二發光層40R之邊界的額外微影製程。因此,有機發光層(即,第一發光層40G、第二發光層40R及第三發光層40B)受微影製程造成的傷害較少。再者,可大幅降低本製備方法的製造成本,且可得到高解析度的顯示面板。
如圖7A至圖7L所示,本揭示內容提供另一種混合式的形成方法,用以在電致發光裝置中形成多個有機發光層。本方法採用兩道不連續的微影製程,先在基板10上形成第一發光層40G及第三發光層40B,之後再利用一道陰影遮罩製程以形成第二發光層40R。因此,本方法使得電致發光裝置的形成製程具備選擇性形成與選擇性蝕刻的特性,以克服陰影遮罩製程的限制。
可運用其他替代性或實施方式而不致於悖離本揭示內容的精神與範圍。於某些實施方式中,可透過噴墨列印形成第一發光層40G。第一發光層40G可覆蓋第一子像素區12G、第二子像素區12R及第三子像素區12B。再者,於形成第一發光層40G之後,可利用與圖5C至5N所示類似的製程來形成第二發光層40R及第三發光層40B。
本實施方式提供一種混合式的形成方法,用以在顯示面板的電致發光裝置中形成多個有機發光層(即,第一發光層40G、第二發光層40R及第三發光層40B)。本方法運用一噴墨列印製程,以在基板10上形成第一發光層40G。本方法亦採用了兩道微影製程,第一道用以進行選擇性蝕刻以暴露出像素的一部分,而另一道用以精確地形成第二發光層40R及第三發光層40B。藉由結合微影製程法與噴墨列印法,能夠降低製備製程的成本。
本揭示內容的實施方式對電致發光裝置的製造方法提供了顯著的改進,然這不應視為對本揭示內容的限制。本揭示內容提供了一種混合式的方法,可用以製造顯示面板的電致發光裝置。所述方法包括至少進行陰影遮罩製程以在基板上方形成第一發光層。所述方法還包括一或多道微影製程,包括執行選擇性蝕刻以暴露像素的一部分,然後精確地形成第二發光層。所述該方法藉由選擇性形成和選擇性蝕刻克服了陰影遮罩製程的製程限制。此外,對發光層的損壞更少,並且製造成本也可望降低。因此,能夠以符合成本效益的方式來製備高解析度的電致發光裝置。
上文的敘述簡要地提出了本發明某些實施例之特徵,而使得本發明所屬技術領域具有通常知識者能夠更全面地理解本揭露的多種態樣。本發明所屬技術領域具有通常知識者當可明瞭,其可輕易地利用本揭露作為基礎,來設計或更動其他製程與結構,以實現與此處所述之實施方式相同的目的和/或達到相同的優點。本發明所屬技術領域具有通常知識者應當明白,這些均等的實施方式仍屬於本揭露之精神與範圍,且其可進行各種變更、替代與更動,而不會悖離本揭露之精神與範圍。
10:基板 10D:顯示區域 10P:周邊區域 12:像素 12G:第一子像素 12R:第二子像素 12B:第三子像素 14:電極 15:第二載子傳輸層 16:第一載子注入層 17:第二載子注入層 18:第一載子傳輸層 19:導電層 20:像素界定層 30C,30F,30F’:陰影遮罩 32,36:孔洞 34,38:本體 40G:第一發光層 40R:第二發光層 40B:第三發光層 50,60,70,80,90:犧牲層 50P,60P,70P,80P,90P:感光層 50S,60S,70S,80S,90S:釋放層 52,62,72,82,92:開孔 54:凹部 56:底切 80M:阻障層
圖1繪示根據某些實施方式之電致發光裝置的基板。 圖2為根據本揭示內容某些實施方式之電致發光裝置的基板的上視圖。 圖3為根據某些實施方式,沿著圖2中A-A線段之像素的剖面示意圖。 圖4為根據某些實施方式之像素的剖面示意圖。 圖5A至圖5N繪示根據本揭示內容某些實施方式之製造電致發光裝置的方法。 圖6A至圖6G繪示根據本揭示內容某些實施方式之製造電致發光裝置的方法。 圖7A至7L繪示根據本揭示內容某些實施方式之製造電致發光裝置的方法。
10:基板
12G:第一子像素
12R:第二子像素
12B:第三子像素
14:電極
15:第二載子傳輸層
16:第一載子注入層
17:第二載子注入層
18:第一載子傳輸層
19:導電層
20:像素界定層
40G:第一發光層
40R:第二發光層
40B:第三發光層

Claims (19)

  1. 一種製備一電致發光裝置的方法,包含: 提供一基板,其包括一第一子像素區及一第二子像素區,分別用以顯示一第一色彩之影像以及一第二色彩之影像; 形成一第一發光層於該基板上,以覆蓋該第一子像素區及該第二子像素區的至少一部分; 形成一第一犧牲層於該基板上,其中該第一犧牲層覆蓋該第一發光層位於該第一子像素區上方的一部分,且該第一犧牲層包括一第一開孔,其暴露出該第一發光層位於該第二子像素區上方的一部分; 移除該第一發光層位於該第二子像素區上方且透過該第一犧牲層的該第一開孔而露出的該部分; 形成一第二發光層於該第一犧牲層上方並透過該第一犧牲層的該第一開孔而形成於該第二子像素區上方;以及 利用一剝除製程同時移除該第一犧牲層以及該第二發光層位於該第一犧牲層上方的一部分。
  2. 如請求項1所述的方法,其中該基板還包括一第三子像素區用以顯示一第三色彩之影像。
  3. 如請求項2所述的方法,其中該第一發光層係藉由噴墨列印所形成,且該第一發光層覆蓋該第一子像素區、該第二子像素區及該第三子像素區。
  4. 如請求項2所述的方法,其中該第一發光層係透過一共用金屬遮罩所形成,其中該共用金屬遮罩具有與該第一子像素區、該第二子像素區及該第三子像素區對齊的一孔洞,該第一發光層覆蓋該第一子像素區、該第二子像素區及該第三子像素區,且該第一犧牲層還覆蓋該第三子像素區。
  5. 如請求項4所述的方法,還包含: 形成一第二犧牲層於該基板上,其中該第二犧牲層覆蓋該第一發光層位於該第一子像素區上方的該部分,該第二犧牲層還覆蓋位於該第二子像素區上方的該第二發光層,且該第二犧牲層包括一第二開孔,其暴露出該第一發光層位於該第三子像素區上方的一部分; 移除該第一發光層位於該第三子像素區上方並透過該第二犧牲層的該第二開孔露出的該部分; 形成一第三發光層於該第二犧牲層上方並透過該第二犧牲層的該第二開孔形成於該第三子像素區上;以及 利用一剝除製程同時移除該第二犧牲層及位於該第二犧牲層上方的該第三發光層的一部分。
  6. 如請求項2所述的方法,其中該第一發光層係透過一第一精細金屬遮罩所形成,其中該第一精細金屬遮罩具有與該第一子像素區及該第二子像素區的一部分對齊之一孔洞,且該第一發光層覆蓋該第一子像素區及該第二子像素區的一部分。
  7. 如請求項6所述的方法,還包含: 於形成該第一犧牲層前,透過一第二精細金屬遮罩形成一第三發光層於該基板上,以覆蓋該第三子像素區及該第二子像素區的另一部分;以及 於形成該第一犧牲層後,在移除該第一發光層的同時,移除該第三發光層位於該第二子像素區上方且透過該第一犧牲層之該第一開孔露出的一部分。
  8. 如請求項6所述的方法,還包含: 於形成該第一發光層前,形成一第二犧牲層於該基板上,其中該第二犧牲層覆蓋該第一子像素區及該第二子像素區,且該第二犧牲層包括一第二開孔,其暴露出該第三子像素區; 形成一第三發光層於該第二犧牲層上方並透過該第二犧牲層的該第二開孔而形成於該第三子像素區上方;以及 利用一剝除製程同時移除該第二犧牲層及該第三發光層位於該第二犧牲層上方的一部分。
  9. 如請求項1所述的方法,其中該第一犧牲層包含一感光層,其係經過一微影製程圖樣化。
  10. 如請求項9所述的方法,其中該第一犧牲層還包含一釋放層,介於該基板與該感光層間。
  11. 如請求項10所述的方法,其中該第一犧牲層還包含一阻障層,介於該感光層與該釋放層間。
  12. 如請求項11所述的方法,還包含利用一乾式蝕刻製程圖樣化該阻障層。
  13. 如請求項12所述的方法,還包含利用一乾式蝕刻製程圖樣化該釋放層。
  14. 如請求項12所述的方法,還包含利用一濕式蝕刻製程圖樣化該釋放層。
  15. 如請求項1所述的方法,還包含於形成該第一發光層前,形成一像素界定層於該基板上,以區隔該第一子像素區和該第二子像素區。
  16. 如請求項1所述的方法,還包含於形成該第一發光層前,形成複數個電極於該基板上。
  17. 如請求項1所述的方法,還包含於移除該第一犧牲層後,形成一導電層於該基板上。
  18. 一種製備一發光裝置的方法,包含: 提供一基板,其包括一第一像素、一第二像素及一第三像素,用以發出不同色彩; 透過一第一陰影遮罩形成一第一發光層於該基板上,以覆蓋該第一像素及該第三像素的至少一部分; 透過一第二陰影遮罩形成一第二發光層於該基板上,以覆蓋該第二像素及該第三像素的至少一部分; 形成一感光層於該基板上,其中該感光層覆蓋該第一發光層位於該第一像素上方的一部分以及該第二發光層位於該第二像素上方的一部分,且該感光層暴露出該第一發光層與該第二發光層位於該第三像素上方的部分; 移除該第一發光層與該第二發光層透過該感光層露出的該些部分; 形成一第三發光層於該感光層上方及該第三像素上方;以及 同時移除該感光層及該第三發光層位於該感光層上方的一部分。
  19. 一種製造一顯示面板的方法,包含: 透過一陰影遮罩形成一第一發光層於一基板上,其中該基板包括一第一像素、一第二像素及一第三像素; 移除該第一發光層位於該第二像素上方並透過一第一感光層露出的一部分; 形成一第二發光層於該第一感光層上方及該第二像素上方,且同時移除該第一感光層及該第二發光層位於該第一感光層上方的一部分; 移除該第一發光層位於該第三像素上方並透過一第二感光層露出的一部分;以及 形成一第三發光層於該第二感光層上方及該第三像素上方,且同時移除該第二感光層與該第三發光層位於該第二感光層上方的一部分。
TW109106325A 2019-02-27 2020-02-26 製備電致發光裝置的方法 TW202040843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1962811279P 2019-02-27 2019-02-27
US62/811,279 2019-02-27
US16/748,283 US11145844B2 (en) 2019-02-27 2020-01-21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
US16/748,283 2020-01-21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040843A true TW202040843A (zh) 2020-11-01

Family

ID=72140597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9106326A TWI737198B (zh) 2019-02-27 2020-02-26 沉浸式顯示裝置及其製造方法
TW109106325A TW202040843A (zh) 2019-02-27 2020-02-26 製備電致發光裝置的方法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9106326A TWI737198B (zh) 2019-02-27 2020-02-26 沉浸式顯示裝置及其製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1145844B2 (zh)
CN (2) CN111628113B (zh)
TW (2) TWI73719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8117699A1 (de) * 2018-07-23 2020-01-23 Océ Holding Bv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m beidseitigen Bedrucken eines Aufzeichnungsträgers
US11398600B2 (en) * 2020-02-10 2022-07-26 Int Tech Co., Lt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
WO2022050983A1 (en) * 2020-09-04 2022-03-10 Applied Materials, Inc. Oled panel with inorganic pixel encapsulating barrier
WO2022137013A1 (ja) * 2020-12-25 2022-06-30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表示装置、電子機器、及び表示装置の作製方法
JPWO2022153118A1 (zh) * 2021-01-14 2022-07-21
JPWO2022167883A1 (zh) * 2021-02-03 2022-08-11
KR20230171443A (ko) * 2021-04-22 2023-12-20 가부시키가이샤 한도오따이 에네루기 켄큐쇼 표시 장치, 및 표시 장치의 제작 방법
WO2022238796A1 (ja) * 2021-05-10 2022-11-17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表示装置、および表示装置の作製方法
JPWO2022248971A1 (zh) * 2021-05-27 2022-12-01

Family Cites Families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0993426B1 (ko) * 2008-11-10 2010-11-09 삼성모바일디스플레이주식회사 유기전계발광 표시 장치 및 그의 제조 방법
US8493390B2 (en) * 2010-12-08 2013-07-23 Sony Computer Entertainment America, Inc. Adaptive displays using gaze tracking
WO2012099019A1 (ja) 2011-01-19 2012-07-26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被成膜基板、有機el表示装置および蒸着方法
JP5995477B2 (ja) * 2011-04-27 2016-09-2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有機el表示装置の製造方法
KR102060366B1 (ko) 2013-04-17 2019-12-31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 발광층 형성장치 및 그것을 이용한 유기 발광층의 제조 방법
CN103413819B (zh) 2013-07-22 2016-08-31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有机发光显示面板、像素界定层及其制作方法
KR102360093B1 (ko) * 2015-07-22 2022-02-09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및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의 제조 방법
US10274730B2 (en) 2015-08-03 2019-04-30 Facebook Technologies, Llc Display with an embedded eye tracker
KR102366571B1 (ko) * 2016-01-05 2022-02-25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발광 디스플레이 장치의 제조 방법
KR102491880B1 (ko) * 2016-06-16 2023-01-27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및 그 제조 방법
CN106816461A (zh) 2017-03-05 2017-06-09 成都爱可信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amoled显示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KR102278608B1 (ko) * 2017-03-10 2021-07-19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및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의 제조 방법
KR102482456B1 (ko) * 2017-03-13 2022-12-29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및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의 제조 방법
CN108807457B (zh) * 2017-04-27 2020-04-21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阵列基板以及制作方法、oled器件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CN108960045A (zh) * 2017-05-22 2018-12-07 宏达国际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眼球追踪方法、电子装置及非暂态电脑可读取记录媒体
CN108630734B (zh) * 2018-05-11 2021-01-15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像素界定结构及其制备方法以及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08493228B (zh) * 2018-05-23 2021-01-22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阵列基板及其制造方法、显示面板
CN108922988A (zh) * 2018-06-21 2018-11-30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器的制作方法
CN109065761B (zh) 2018-07-26 2020-07-10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Oled基板及其制作方法
US10707451B2 (en) * 2018-07-26 2020-07-07 Wuha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Semiconductor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OLED substrat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ame
US20200212336A1 (en) * 2018-12-27 2020-07-02 Lg Display Co., Ltd. Display devic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627957B (zh) 2022-12-20
TW202032827A (zh) 2020-09-01
CN111628113A (zh) 2020-09-04
CN111627957A (zh) 2020-09-04
CN111628113B (zh) 2023-09-08
US20200274110A1 (en) 2020-08-27
US11145844B2 (en) 2021-10-12
TWI737198B (zh) 2021-08-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202040843A (zh) 製備電致發光裝置的方法
US11610952B2 (en) Methods of fabricating OLED panel with inorganic pixel encapsulating barrier
US8530268B2 (en)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splay devic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US8624275B2 (en) Organic light-emitting panel for controlling an organic light emitting layer thickness and organic display device
US20230269969A1 (en) Metal overhang for advanced patterning
US8575835B2 (en) Organic luminescent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US11751438B2 (en) Conductive oxide overhang structures for OLED devices
US11171318B2 (en)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 with sacrificial layer
CN105552103A (zh) 印刷型发光显示器及其制备方法
KR20150075135A (ko) 유기전계발광 표시장치 및 그 제조 방법
US11398600B2 (en)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
US20230301139A1 (en) Inorganic silicon-containing overhang structures of oled subpixels
US20240147825A1 (en) Pixel defining encapsulating barrier for rgb color patterning
JP2024518760A (ja) Oledデバイス用の導電性酸化物オーバーハング構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