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032281A - 基板處理方法及基板處理裝置 - Google Patents

基板處理方法及基板處理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032281A
TW202032281A TW108140389A TW108140389A TW202032281A TW 202032281 A TW202032281 A TW 202032281A TW 108140389 A TW108140389 A TW 108140389A TW 108140389 A TW108140389 A TW 108140389A TW 202032281 A TW202032281 A TW 202032281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film
base film
substrate processing
wafer
photoresis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814038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藤井寬之
村松誠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東京威力科創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東京威力科創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東京威力科創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03228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032281A/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FPHOTOMECHANICAL PRODUCTION OF TEXTURED OR PATTERNED SURFACES, e.g. FOR PRINTING, FOR PROCESSING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MATERIALS THEREFOR; ORIGINALS THEREF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G03F7/00Photomechanical, e.g. photolithographic, production of textured or patterned surfaces, e.g. printing surfaces; Materials therefor, e.g. comprising photoresists;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G03F7/004Photosensitive materials
    • G03F7/09Photosensitive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structural details, e.g. supports, auxiliary layers
    • G03F7/11Photosensitive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structural details, e.g. supports, auxiliary layers having cover layers or intermediate layers, e.g. subbing layer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FPHOTOMECHANICAL PRODUCTION OF TEXTURED OR PATTERNED SURFACES, e.g. FOR PRINTING, FOR PROCESSING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MATERIALS THEREFOR; ORIGINALS THEREF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G03F7/00Photomechanical, e.g. photolithographic, production of textured or patterned surfaces, e.g. printing surfaces; Materials therefor, e.g. comprising photoresists;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G03F7/20Exposure; Apparatus therefor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FPHOTOMECHANICAL PRODUCTION OF TEXTURED OR PATTERNED SURFACES, e.g. FOR PRINTING, FOR PROCESSING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MATERIALS THEREFOR; ORIGINALS THEREF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G03F7/00Photomechanical, e.g. photolithographic, production of textured or patterned surfaces, e.g. printing surfaces; Materials therefor, e.g. comprising photoresists;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G03F7/26Processing photosensitive materials; Apparatus therefo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02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027Making masks on semiconductor bodies for further photolithographic processing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 H01L21/18 or H01L21/34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02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04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the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 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 H01L21/18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the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 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the devices having semiconductor bodies comprising elements of Group IV of the Periodic Table or AIIIBV compounds with or without impurities, e.g. doping materials
    • H01L21/30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bodies using processe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H01L21/20 - H01L21/26
    • H01L21/302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bodies using processe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H01L21/20 - H01L21/26 to change their surface-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or shape, e.g. etching, polishing, cutting
    • H01L21/306Chemical or electrical treatment, e.g. electrolytic etching
    • H01L21/3065Plasma etching; Reactive-ion etch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Plasma & Fusion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Materials For Photolithography (AREA)
  • Photosensitive Polymer And Photoresist Processing (AREA)

Abstract

[課題]能以高生產率形成光阻膜之基底膜並顯示適當的物性且較薄者。 [解決手段]一種對被處理基板進行處理之基板處理方法,其特徵係,具有:藉由旋轉塗佈法,在前述被處理基板上形成有機含有矽氧化膜作為相對於前述光阻膜之基底膜的工程;將能量線照射至前述基底膜的工程;及在照射了前述能量線之前述基底膜上形成光阻膜的工程。

Description

基板處理方法及基板處理裝置
本揭示,係關於基板處理方法及基板處理裝置。
在專利文獻1,係揭示有對晶圓W進行處理之方法,該晶圓W,係在矽基材上依序地層積有非晶質碳膜、SiARC膜、光阻膜,且光阻膜具有使SiARC膜之一部分露出的開口部。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10-192825號公報
[本發明所欲解決之課題]
本揭示之技術,係能以高生產率形成光阻膜之基底膜並顯示適當的物性且較薄者。 [用以解決課題之手段]
本揭示之一態樣,係一種對被處理基板進行處理之基板處理方法,其特徵係,具有:藉由旋轉塗佈法,在前述被處理基板上形成有機含有矽氧化膜作為相對於前述光阻膜之基底膜的工程;將能量線照射至前述基底膜的工程;及在照射了前述能量線之前述基底膜上形成光阻膜的工程。 [發明之效果]
根據本揭示,能以高生產率形成光阻膜之基底膜並顯示適當的物性且較薄者。
在半導體元件之製造工程中,係對作為被處理基板的半導體晶圓(以下,稱為「晶圓」。)進行光微影處理、蝕刻處理等的各種處理。另外,在蝕刻處理中,係以由光微影處理所形成之光阻圖案作為遮罩,對蝕刻對象進行蝕刻。蝕刻之種類,係除了使用預定液體的濕蝕刻以外,另存在有使用預定氣體的乾蝕刻。
在乾蝕刻中之蝕刻對象膜相對於光阻圖案之選擇比的情況下且在光阻圖案較薄的情況下,有時在蝕刻對象膜上依序層積含碳硬遮罩膜、含矽基底膜及光阻膜。在像這樣地進行層積的情況下,藉由乾蝕刻,以含矽基底膜、含碳硬遮罩膜、蝕刻對象膜之順序轉印光阻圖案所具有的預定圖案。 在專利文獻1中,係使用一般被使用作為SiARC(含矽反射防止)膜的膜(以下,稱為「SiARC用膜」)來作為含矽基底膜,又,使用非晶質碳膜來作為含碳硬遮罩。另外,作為含碳硬遮罩,亦有時使用SoC(Spin on Carbon)膜。
然而,近年來,伴隨著半導體元件之進一步高積體化,進而要求光阻圖案的微細化。因此,為了實現光阻圖案之微細化,提出一種使用了EUV(Extreme Ultraviolet)光的曝光處理。 EUV用之光阻膜,係必需變得非常薄,例如必需將膜厚設成為50nm以下。
如前述般,在依序層積含碳硬遮罩膜、含矽基底膜及光阻膜的情況下,當光阻膜非常薄時,則從乾蝕刻中之選擇比的關係來看,含矽基底膜亦必需非常薄。例如,必需將含矽基底膜之膜厚設成為10~15nm。但是,在如專利文獻1般,使用SiARC用膜作為含矽基底膜的情況下,難以將膜厚設成為15nm以下。 又,有研究探討出使用藉由ALD法所形成之低溫氧化(LTO:Low Temperature Oxide)膜來作為含矽基底膜。該LTO膜雖可將膜厚設成為15nm以下,但由於是藉由ALD法而形成,故成膜需要時間,在生產率該點仍有改善的餘地。
另外,在形成光阻圖案時,有該光阻圖案之側壁部產生粗糙度的情形。在將SiARC用膜使用於含矽基底膜的情況下,當從光阻圖案向含矽基底膜進行圖案轉印用的乾蝕刻時,可消解上述粗糙度。但是,在將LTO膜使用於含矽基底膜的情況下,當上述乾蝕刻時,無法消解上述粗糙度。 而且,在構成半導體元件之各層,含矽基底膜所要求的物性有時不同。例如,在某層中,係有時被要求可在上述乾蝕刻時消解上述粗糙度的物性,在其他層,係有時被要求可消解其他現象的物性。
因此,本揭示之技術,係能以高生產率形成光阻膜之基底膜並顯示適當的物性且較薄者。
以下,參閱圖面,說明本實施形態之基板處理裝置及檢查方法。另外,在本說明書及圖面中,對於實質上具有同一機能構成的要素,係賦予同一符號而省略重複說明。
圖1,係表示本實施形態之作為基板處理裝置之具有塗佈顯像處理裝置的基板處理系統之構成之概略的說明圖。 圖1之基板處理系統1,係具備有:塗佈顯像處理裝置2;蝕刻處理裝置3;及控制裝置4,作為控制部。
塗佈顯像處理裝置2,係對晶圓進行光微影處理者。在該塗佈顯像處理裝置2中,係藉由旋轉塗佈法進行光阻膜或基底膜相對於該光阻膜的形成等。
蝕刻處理裝置3,係對晶圓進行乾蝕刻處理者。作為蝕刻處理裝置3,係例如可使用藉由電漿處理對晶圓W進行乾蝕刻處理的RIE(Reactive Ion Etching)裝置等。該蝕刻處理裝置3,係例如進行以光阻膜作為遮罩之基底膜的蝕刻等。
控制裝置4,係控制各裝置之動作的裝置者。控制部4,係例如具備有CPU或記憶體等的電腦,並具有程式儲存部(未圖示)。在程式儲存部,係儲存有控制基板處理系統1中之晶圓之處理的程式。又,在程式儲存部,係亦儲存有用以控制上述之各種處理裝置或搬送裝置等的驅動系統之動作,以實現基板處理系統1中之後述之晶圓處理的程式。另外,上述程式,係亦可為被記錄於電腦可讀取的記憶媒體H者,且亦可為從該記憶媒體H安裝於控制裝置4者。
圖2,係表示塗佈顯像處理裝置2之內部構成之概略的說明圖。圖3及圖4,係各別表示塗佈顯像處理裝置2之內部構成之概略的正視圖與後視圖。
塗佈顯像處理裝置2,係如圖2所示般,具有:匣盒站10,搬入搬出收容有複數片晶圓W的匣盒C;及處理站11,具備有對晶圓W施予預定處理的複數個各種處理單元。而且,塗佈顯像處理裝置2,係具有將下述者一體連接的構成:匣盒站10;處理站11;及介面站13,在與鄰接於處理站11的曝光裝置12之間,進行晶圓W之收授。
在匣盒站10,係設置有匣盒載置台20。在匣盒載置台20,係設置有:複數個匣盒載置板21,在對塗佈顯像處理裝置2之外部搬入搬出匣盒C之際,載置匣盒C。
在匣盒站10,係設置有在延伸於圖之X方向之搬送路徑22上移動自如的晶圓搬送單元23。晶圓搬送單元23,係亦沿上下方向及繞垂直軸(θ方向)移動自如,可在各匣盒載置板21上的匣盒C與後述之處理站11之第3區塊G3的收授單元之間搬送晶圓W。
在處理站11,係設置有具備了各種單元的複數個例如4個區塊G1、G2、G3、G4。例如在處理站11之正面側(圖2之X方向負方向側),係設置有第1區塊G1,在處理站11之背面側(圖2之X方向正方向側),係設置有第2區塊G2。又,在處理站11之匣盒站10側(圖2之Y方向負方向側),係設置有第3區塊G3,在處理站11之介面站13側(圖2之Y方向正方向側),係設置有第4區塊G4。
在第1區塊G1,係如圖3所示般,從下方依序配置有複數個液處理單元,例如顯像處理單元30、硬遮罩膜形成單元31、作為基底膜形成部之基底膜形成單元32、光阻膜形成單元33。
顯像處理單元30,係對晶圓W進行顯像處理。 硬遮罩膜形成單元(以下,稱為「HM形成單元」。)31,係在蝕刻對象膜(例如矽氧化膜)上形成作為硬遮罩膜的含碳硬遮罩膜。在本實施形態中,含碳硬遮罩膜,係SoC膜。
基底膜形成單元32,係形成相對於光阻膜之基底膜。具體而言,基底膜形成單元32,係將預定膜形成材料塗佈至SoC膜上,形成相對於光阻膜之基底膜。基底膜形成單元32所形成之基底膜,係含矽基底膜,具體而言,係指其物性因UV照射而發生變化的有機含有矽氧化膜。有機含有矽氧化膜,係指包含矽原子與氧原子與有機基的膜。在本實施形態中,有機含有矽氧化膜,係指使用了MSQ(甲基倍半矽氧烷)作為膜形成材料的MSQ膜。 光阻膜形成單元33,係將EUV用之光阻液塗佈至基底膜形成單元32所形成的基底膜上,以形成EUV用之光阻膜。
例如,顯像處理單元30、HM形成單元31、基底膜形成單元32、光阻膜形成單元33,係分別沿水平方向排列配置有3個。另外,該些顯像處理單元30、HM形成單元31、基底膜形成單元32、光阻膜形成單元33之數量或配置,係可任意進行選擇。 又,在HM形成單元31、基底膜形成單元32、光阻膜形成單元33中,係藉由旋轉塗佈法,在晶圓W上形成SoC膜或MSQ膜、光阻膜。
在第2區塊G2,係如圖4所示般,設置有熱處理單元40、UV照射單元41。
熱處理單元40,係進行晶圓W之加熱或冷卻這樣的熱處理。 UV照射單元41,係對被形成於晶圓W上之MSQ膜照射作為能量線的UV光。UV照射單元41之UV光的照射,係在光阻膜形成前進行。
該些熱處理單元40、UV照射單元41,係沿上下方向與水平方向排列設置,其數量或配置,係可任意進行選擇。
例如,在第3區塊G3,係從下方依序設置有複數個收授單元50、51、52、53、54、55、56。又,在第4區塊G4,係從下方依序設置有複數個收授單元60、61、62。
如圖2所示般,在第1區塊G1~第4區塊G4所包圍的區域,係形成有晶圓搬送區域D。在晶圓搬送區域D,係配置有晶圓搬送單元70。
晶圓搬送單元70,係例如具有在Y方向、X方向、θ方向及上下方向移動自如的搬送臂70a。晶圓搬送單元70,係可在晶圓搬送區域D內移動,並將晶圓W搬送至周圍之第1區塊G1、第2區塊G2、第3區塊G3及第4區塊G4內的預定單元。晶圓搬送單元70,係例如如圖4所示般,於上下配置有複數台,例如可將晶圓W搬送至各區塊G1~G4之相同程度之高度的預定單元。
又,在晶圓搬送區域D,係設置有穿梭搬送單元80,該穿梭搬送單元80,係在第3區塊G3與第4區塊G4之間直線地搬送晶圓W。
穿梭搬送單元80,係例如在圖4的Y方向上直線地移動自如。穿梭搬送單元80,係可在支撐了晶圓W的狀態下,沿Y方向移動,並在第3區塊G3的收授單元52與第4區塊G4的收授單元62之間搬送晶圓W。
如圖2所示般,在第3區塊G3之X方向正方向側旁,係設置有晶圓搬送單元90。晶圓搬送單元90,係例如具有在X方向、θ方向及上下方向移動自如的搬送臂90a。晶圓搬送單元90,係於支撐有晶圓W的狀態下,上下地移動,並可將晶圓W搬送至第3區塊G3內的各收授單元。
在介面站13,係設置有晶圓搬送單元100與收授單元101。晶圓搬送單元100,係例如具有在Y方向、θ方向及上下方向移動自如的搬送臂100a。晶圓搬送單元100,係例如將晶圓W支撐於搬送臂100a,且可在第4區塊G4內的各收授單元、收授單元101及曝光裝置12之間搬送晶圓W。
在塗佈顯像處理裝置2中,上述之各處理單元、各搬送單元,係例如藉由控制裝置4來控制。
接著,說明關於上述之基底膜形成單元32的構成。圖5及圖6,係分別表示基底膜形成單元32之構成之概略的縱剖面圖及橫剖面圖。
基底膜形成單元32,係如圖5所示般,具有可密閉內部的處理容器120。在處理容器120之側面,係如圖6所示般,形成有晶圓W之搬入搬出口121,在搬入搬出口121,係設置有開關閘門122。
在處理容器120內之中央部,係如圖5所示般,設置有保持晶圓W且使其旋轉的旋轉夾盤130。旋轉夾盤130,係具有水平的上面,在該上面,係例如設置有吸引晶圓W的吸引口(未圖示)。藉由來自該吸引口之吸引,可將晶圓W吸附保持於旋轉夾盤130上。
旋轉夾盤130,係具有卡盤驅動機構131,並可藉由該卡盤驅動機構131以預定速度進行旋轉,該卡盤驅動機構131,係具備有例如馬達等。又,在卡盤驅動機構131,係設置有汽缸等的升降驅動源,旋轉夾盤130,係可上下移動。
在旋轉夾盤130之周圍,係設置有接取並回收從晶圓W飛散或落下之液體的罩杯132。在罩杯132之下面,係連接有:排出管133,排出所回收的液體;及排氣管134,對罩杯132內之氛圍進行排氣。
如圖6所示般,在罩杯132之X方向負方向(圖6之下方向)側,係形成有沿著Y方向(圖6之左右方向)延伸的軌道140。例如從罩杯132之Y方向負方向(圖6之左方向)側的外方起至Y方向正方向(圖6之右方向)側的外方為止,係形成有軌道140。在軌道140,係安裝有支臂141。
在支臂141,係如圖5及圖6所示般,支撐有塗佈噴嘴142。塗佈噴嘴142,係吐出塗佈液之MSQ。支臂141,係藉由圖6所示之噴嘴驅動部143,在軌道140上移動自如。藉此,塗佈噴嘴142,係可從被設置於罩杯132之Y方向正方向側之外方的待機部144移動至罩杯132內之晶圓W的中心部上方,並進一步可在該晶圓W之表面上往晶圓W的徑方向移動。又,支臂141,係藉由噴嘴驅動部143升降自如,可調節塗佈噴嘴142之高度。塗佈噴嘴142,係被連接於將MSQ供給至該塗佈噴嘴142的供給部(未圖示)。
另外,顯像處理單元30、HM形成單元31及光阻膜形成單元33之構成,係除了從塗佈噴嘴142所吐出之處理液的種類不同該點以外,其餘與基底膜形成單元32的構成相同。
其次,說明關於上述之UV照射單元41的構成。圖7,係表示UV照射單元41之構成之概略的縱剖面圖。
UV照射單元41,係如圖7所示般,具有可密閉內部的處理容器150。於處理容器150之一側面,係在面向晶圓搬送區域D的面形成有晶圓W之搬入搬出口151,在搬入搬出口151,係設置有開關閘門152。
在處理容器150之上面,係形成有用以朝向處理容器150之內部供給大氣氣體的氣體供給口160,在該氣體供給口160,係連接有供給大氣氣體的氣體供給管161。在氣體供給管161,係連接有供給大氣氣體的氣體供給管162。
在處理容器150之下面,係形成有用以對處理容器150之內部之氛圍進行排氣的排氣口163,在該排氣口163,係連接有經由排氣管164對處理容器150之內部之氛圍進行抽真空的排氣泵165。
在處理容器150之內部,係設置有水平地載置晶圓W之圓筒形的支撐體170。在支撐體170之內部,係用以進行晶圓W之收授的升降銷171被設置為支撐於支撐構件172。升降銷171,係以設成為貫通被形成於支撐體170的上面170a之貫通孔173的方式,例如設置有3根。在支撐構件172之基端部,係設置有驅動機構174,該驅動機構174,係包含有用以使升降銷171與支撐構件172升降的馬達等。
在處理容器150之上方,係設置有「對支撐體170上的晶圓W照射例如172nm之波長的紫外線之氘燈或準分子燈等」的UV光源180。UV光源180,係可對晶圓W整面照射紫外線。在處理容器150之頂板,係設置有透過來自UV光源180之紫外線的窗181。另外,紫外線之波長,係不限定於172nm,例如150nm~200nm。
其次,說明關於使用如以上般所構成之基板處理系統1而進行的晶圓處理。圖8,係表示該晶圓處理之一例之主要工程的流程圖。圖9,係表示晶圓處理的各工程中之晶圓W之狀態的示意部分剖面圖。另外,在進行上述晶圓處理之晶圓W的表面,係如圖9(A)所示般,預先形成有作為蝕刻對象之SiO2 膜F1。
在使用了基板處理系統1之晶圓處理中,係首先,收納有複數個晶圓W之匣盒C被搬入至塗佈顯像處理裝置2的匣盒站10。而且,匣盒C內之晶圓W,係被搬送至處理站11,在以熱處理單元40進行溫度調節後,被搬送至HM形成單元31。在HM形成單元31中,係預定之塗佈液被旋轉塗佈至晶圓W的表面,如圖9(A)所示般,以覆蓋SiO2 膜F1的方式,形成SoC膜F2(步驟S1)。所形成之SoC膜F2的膜厚,係50~100nm。
接著,晶圓W,係被搬送至熱處理單元40,並在加熱了SoC膜F2後,被搬送至基底膜形成單元32。在基底膜形成單元32中,係預定膜形成材料被旋轉塗佈至晶圓W的表面,如圖9(B)所示般,以覆蓋SoC膜F2的方式,形成基底膜F3(步驟S2)。
基底膜形成單元32形成之基底膜,係比SiARC用膜更薄膜化的膜。薄膜化,係只要為MSQ膜等的有機含有矽氧化膜,則即可進行。其理由為,由於SiARC用膜,係原本用以微影而調整的膜,故添加有酸產生劑等的混合物,因此,薄膜化存在限制,相對於此,由於MSQ膜等,係並非被設計為微影用的膜,故其構成物簡單且容易進行薄膜化。另外,只要為MSQ膜等的有機含有矽氧化膜,則由於因UV照射而進行收縮,因此,可進一步薄膜化。 另外,形成於基底膜形成單元32之基底膜F3的膜厚,係10~20nm。該膜厚,係UV照射後的膜厚。
又,基底膜形成單元32形成之基底膜,係亦為其物性因UV照射而發生變化的膜。具體而言,基底膜形成單元32形成之基底膜,係例如亦為如「在以光阻圖案作為遮罩之基底膜的乾蝕刻之際,可消解光阻圖案的側壁部之粗糙度」般的物性因UV照射而發生變化的膜。 根據本發明者們所深入研究的結果,如後述般,只要為MSQ膜等的有機含有矽氧化膜,則在UV照射之前後,乾蝕刻時的蝕刻率會發生變化。
因此,在本實施形態中,如前述般,基底膜形成單元32,係形成作為基底膜F3的MSQ膜。
另外,作為「MSQ膜等的有機含有矽氧化膜在UV照射之前後,其乾蝕刻時的蝕刻率等的物性發生變化」之理由,係認為如以下者。 MSQ膜等的有機含有矽氧化膜,係與LTO膜相同地具有矽原子與氧原子,特別是,只要為MSQ膜,則與LTO膜相同地具有Si-O-Si的氧化矽網絡構造。但是,有機含有矽氧化膜,係與LTO膜不同,亦具有甲基等的有機基。其結果,有機含有矽氧化膜,係乾蝕刻時的蝕刻率等的物性不同於LTO膜。由於該有機含有矽氧化膜,係有機基因UV照射而脫離,因此,UV照射後,係其組成或分子構造變得接近LTO膜。因此,認為在紫外線照射之前後,有機含有矽氧化膜之乾蝕刻時的蝕刻率等的物性會變化成接近LTO膜的物性。
返回到晶圓處理之說明。 基底膜之形成後,晶圓W,係被搬送至熱處理單元40,並在加熱了基底膜F3後,被搬送至UV照射單元41。在UV照射單元41中,係於大氣氣體氛圍下,如圖9(C)所示般,對基底膜F3之上面整面進行預定劑量的UV照射(步驟S3)。
藉由UV照射,可使被形成為基底膜F3的MSQ膜收縮而進一步薄膜化。
形成為基底膜F3之MSQ膜內之有機基的量因UV照射而減少時,可藉由調整劑量的方式,調整UV照射後之基底膜F4所含有的有機成分。亦即,可調整UV照射後之基底膜F4的組成,從而形成具有預定之物性的基底膜F4。另外,在步驟S3中,係可獲得去除了步驟S2中所形成之MSQ膜的全部或一部分之有機基的基底膜F4。
換言之,可藉由UV照射,提高作為有機膜之SoC膜F2的蝕刻中之選擇比,且即便為薄膜之基底膜F3,亦可適當地進行該蝕刻,該有機膜,係將作為基底膜F3之MSQ膜設成為遮罩。但是,當藉由UV照射使作為基底膜F3的MSQ膜過硬時,則在以EUV用之光阻膜作為遮罩而蝕刻MSQ膜之際,該MSQ膜的蝕刻率會下降。因此,設定如「以薄膜之MSQ膜亦即基底膜F3作為遮罩而可適當地蝕刻SoC膜F2,且以EUV之光阻膜作為遮罩而可適當地蝕刻MSQ膜」般之UV照射工程中的劑量。
又,以適當地進行MSQ膜之蝕刻的方式,MSQ膜之膜厚係較薄者為較佳,該MSQ膜,係以EUV用之光阻膜作為遮罩。而且,由於以MSQ膜作為遮罩之SoC膜F2的蝕刻中之選擇比,係較高者為較佳,因此,UV照射的劑量係較多者為較佳,又,如前述般,MSQ膜,係因UV照射而進行收縮並薄膜化。亦即,在蝕刻以MSQ膜作為遮罩之SoC膜F2該方面,MSQ膜之膜厚亦較薄者為較佳。但是,由於UV照射等所造成之薄膜化,係在物理上存在限度,因此,必需以UV照射工程中之劑量來調整MSQ膜的蝕刻率。
在UV照射後,晶圓W被搬送至光阻膜形成單元33。在光阻膜形成單元33中,係EUV用之光阻液被旋轉塗佈至晶圓W的表面,如圖9(D)所示般,以覆蓋經UV照射之基底膜F4的方式,形成EUV用之光阻膜F5(步驟S4)。所形成之光阻膜F5的膜厚,係30~100nm。
其次,晶圓W被搬送至熱處理單元40並預烘烤處理後,經由介面站13被搬送至曝光裝置12,如圖9(E)所示般,使用遮罩M,以預定圖案進行曝光處理(步驟S5)。
接著,晶圓W被搬送至熱處理單元40,進行曝光後烘烤處理。其後,晶圓W被搬送至顯像處理單元30。在顯像處理單元30中,係進行顯像處理,如圖9(F)所示般,形成光阻圖案F6(步驟S6)。
其次,晶圓W被搬送至熱處理單元40,進行後烘烤處理。其後,晶圓W,係依序被收容於匣盒C,並搬送至蝕刻處理裝置3。在蝕刻處理裝置3中,係進行乾蝕刻(步驟S7)。具體而言,係以光阻圖案F6作為遮罩,進行基底膜F4的乾蝕刻(第1乾蝕刻)。其次,以在第1乾蝕刻轉印了圖案之基底膜F4作為遮罩,進行含碳硬遮罩膜的乾蝕刻(第2乾蝕刻)。而且,以在第2乾蝕刻轉印了圖案之含碳硬遮罩膜作為遮罩,進行蝕刻對象之SiO2 膜F1的乾蝕刻(第3乾蝕刻)。另外,第1~第3乾蝕刻,係在分別彼此不同的處理容器內進行。
藉由以上,使用了基板處理系統1之晶圓處理便完成。
在本實施形態中,係如上述般,藉由旋轉塗佈法,形成MSQ膜作為光阻膜之基底膜。因此,能以高生產率形成基底膜。又,由於在本實施形態中,係使用MSQ膜作為基底膜,因此,比SiARC用膜更可薄膜化。而且,在本實施形態中,係在光阻膜的形成前,對MSQ膜照射UV光。因此,可進一步薄膜化。又,由於MSQ膜,係在UV照射之前後,乾蝕刻時的蝕刻率等的物性會發生變化,因此,可因應UV光之劑量來調整基底膜的物性。因此,可將基底膜之物性設成為適當者。亦即,根據本實施形態,能以高生產率形成光阻膜之基底膜並顯示適當的物性且較薄者。
根據本實施形態,可藉由僅調整對作為基底膜之MSQ膜的劑量,進行「從光阻圖案向相對於該光阻圖案之基底膜轉印圖案之處理條件」的最佳化。因此,可在短時間內進行上述處理條件的最佳化。又,對上述處理條件之最佳化,不需準備複數個種類的光阻液。因此,可實現上述處理條件之最佳化及晶圓處理的低成本化。 又,根據本實施形態,可藉由對MSQ膜的劑量,調整圖案轉印至上述基底膜的情況。因此,可增大該轉印圖案之其他處理條件的餘裕。特別是,在含碳硬遮罩膜、含矽基底膜及光阻膜被依順層積於蝕刻對象膜上之晶圓的圖案轉印中,係以往必需嚴格地設定圖案轉印至光阻膜正下方之含矽基底膜的條件。因此,如上述般,可增大圖案轉印至基底膜之處理條件的餘裕,係非常地有用。
又,根據本實施形態,可從1個MSQ膜形成複數個種類之顯示彼此不同之物性的基底膜。
另外,在構成半導體元件之各層,圖案轉印時的要求有時不同,在該情況下,對於圖案轉印時作為遮罩而發揮功能之基底膜,在上述各層亦要求不同物性。對此,在本實施形態中,係如上述般,可從1個MSQ膜形成複數個種類之顯示彼此不同物性的基底膜。因此,根據本實施形態,即便依上述各要求而具有不同物性之基底膜為必要,亦只要存在1種類MSQ作為基底膜的膜形成材料即可,且在各層不需準備不同的膜形成材料。根據本實施形態,從該點來看,亦可實現低成本化。
又,在本實施形態中,係於大氣氣體氛圍下,進行對MSQ膜的UV照射。於大氣氣體氛圍下進行UV照射,藉此,MSQ膜內之有機基的去除速度變大。因此,可在短時間內形成顯示適當之物性的基底膜。
在以上的說明中,有機含有矽氧化膜雖係MSQ膜,但只要為包含有矽原子與氧原子與有機基之膜即可,例如亦可為使用了聚碳矽烷(Poly-Carbo-Silane)作為膜形成材料的PCS膜。
又,在以上的說明中,含碳硬遮罩膜雖係SoC膜,但亦可為能藉由CVD法等進行成膜的非晶質碳膜。但是,藉由將含碳硬遮罩膜設成為能夠以旋轉塗佈法形成之SoC膜等的方式,在塗佈顯像處理裝置2中,可形成全部的含碳硬遮罩膜、基底膜及光阻膜,並可使生產率提升。
另外,在以上的說明,雖係照射UV光作為能量線,但亦可照射其他的能量線。
又,在以上的說明中,雖係使用了EUV用之光阻膜,但亦可為其他的光阻膜。
<評估試驗> 本發明者們,係在作為評估用晶圓之裸晶圓的表面形成MSQ膜,對該MSQ膜進行UV照射,並進行後述的評估試驗。 另外,在後述的試驗例1及試驗例2中,係形成膜厚為10nm的MSQ膜,又,在該些例子中之UV照射處理,係將UV光的波長設成為172nm,將照度設成為50mW/cm2 ,將劑量設成為3000mJ/cm2 。又,在試驗例1中,係將UV照射處理時的處理容器內之氛圍設成為氮氣氛圍,在試驗例2中,係設成為大氣氣體氛圍。 又,在後述的比較例中,係不對MSQ膜進行UV照射處理,除此以外之條件,係與試驗例1等為共通。
(評定試驗1) 在評估試驗1中,係以XPS(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評估關於MSQ膜之UV處理對MSQ之組成帶來的影響。
圖10,係表示試驗例1、試驗例2及比較例中之MSQ膜的矽原子、氧原子及碳原子之深度方向之濃度分布的圖。圖10(A)、圖10(B)及圖10(C),係分別依序表示比較例、試驗例1及試驗例2中之上述濃度分布。
如圖10(A)所示般,在比較例中,係碳原子之比例與矽原子或氧原子相同。對此,如圖10(B)所示般,在試驗例1及試驗例2中,係碳原子之比例與矽原子或氧原子相比非常小,特別是,在試驗例2中,碳原子之比例幾乎為零。另外,在試驗例2中,係與試驗例1相比,氧原子之比例較大。 根據該評估試驗1之試驗結果,可藉由UV照射,變更MSQ膜的組成。又,根據評估試驗1之試驗結果,可藉由於大氣氣體氛圍下進行UV照射的方式,迅速地變更MSQ膜的組成。而且,根據該評估試驗1之試驗結果,可藉由調整進行UV照射之氛圍的方式,變更MSQ膜的組成。
(評定試驗2) 在評估試驗2中,係評估關於MSQ膜之UV處理對該MSQ膜的乾蝕刻中之蝕刻率(以下,僅稱為「MSQ膜之蝕刻率」。)帶來的影響。在該評估試驗中,乾蝕刻,係以對於SiARC用膜之處理條件、對於SiO2 膜之處理條件、對於有機膜之處理條件、對於SiN膜之處理條件、對於矽膜之處理條件及對於TiO膜之處理條件來分別進行。
圖11,係表示試驗例2及比較例中之MSQ膜之蝕刻率的圖。圖11中之蝕刻率的單位,係nm/分。 如圖11所示般,在除了對於SiO2 膜之處理條件以外的全部處理條件中,試驗例2,係與比較例相比,MSQ膜之乾蝕刻率較小。特別是,在對於有機膜之處理條件(灰化)或對於TiO膜之處理條件、對於SiN膜之處理條件中,試驗例2,係與比較例相比,MSQ膜的乾蝕刻率成為一半以下。又,在對於有機膜之處理條件或對於TiO膜之處理條件中,試驗例2中之MSQ膜的乾蝕刻率幾乎為零。 根據該結果,採用對於有機膜之處理條件或對於TiO膜之處理條件來作為乾蝕刻的處理條件,藉此,雖然在不進行UV照射的情況下,係形成被蝕刻的MSQ,但在進行了UV照射的情況下,係形成完全未被蝕刻的MSQ。
本次所揭示之實施形態,係在所有方面皆為例示,吾人應瞭解該等例示並非用以限制本發明。上述之實施形態,係亦可在不脫離添附之申請專利範圍及其主旨的情況下,以各種形態進行省略、置換、變更。
另外,如以下般之構成亦屬於本揭示的技術範圍。
(1)一種基板處理方法,係對被處理基板進行處理,該基板處理方法,其特徵係,具有: 藉由旋轉塗佈法,在前述被處理基板上形成有機含有矽氧化膜作為相對於光阻膜之基底膜的工程; 將能量線照射至前述基底膜的工程;及 在照射了前述能量線之前述基底膜上形成前述光阻膜的工程。 在前述(1)中,係藉由旋轉塗佈法,形成有機含有矽氧化膜作為光阻膜之基底膜。因此,能以高生產率形成較薄的基底膜。又,由於在本實施形態中,係在光阻膜之形成前,將能量線照射至作為基底膜的有機含有矽膜,因此,基底膜可進一步薄膜化。而且,在本實施形態中,係使用有機含有矽氧化膜作為基底膜,並在光阻膜之形成前,將能量線照射至該基底膜,該有機含有矽氧化膜,係在UV照射之前後,乾蝕刻時的蝕刻率等的物性會發生變化。因此,可因應能量線之照射量來調整基底膜的物性。因此,可將基底膜之物性設成為適當者。
(2)如前述(1)之基板處理方法,其中, 前述被處理基板,係形成有含碳硬遮罩膜作為前述基底膜的下層膜。
(3)如前述(2)之基板處理方法,其中,具有: 藉由旋轉塗佈法,形成前述含碳硬遮罩膜的工程。
(4)如前述(1)~(3)任一之基板處理方法,其中, 前述有機含有矽氧化膜,係由包含有甲基倍半矽氧烷及聚碳矽烷之至少一者的材料所形成。
(5)如前述(1)~(4)任一之基板處理方法,其中, 前述能量線,係波長為200μm以下的紫外線。
(6)如前述(1)~(5)任一之基板處理方法,其中, 前述光阻膜,係EUV用之光阻膜。
(7)如前述(1)~(6)任一之基板處理方法,其中, 照射前述能量線之工程,係於大氣氣體氛圍下,照射前述能量線。
(8)一種基板處理裝置,係對被處理基板進行處理,該基板處理裝置,其特徵係,具有: 基底膜形成部,藉由旋轉塗佈法,形成相對於光阻膜之基底膜; 照射部,照射能量線; 光阻膜形成部,形成光阻膜;及 控制部,以執行如下述般之工程的方式,控制前述基底膜形成部、前述照射部及前述光阻膜形成部,該工程,係包含:藉由旋轉塗佈法,在前述被處理基板上形成前述有機含有矽氧化膜作為相對於前述光阻膜之基底膜的工程;將能量線照射至前述基底膜的工程;及在照射了前述能量線之前述基底膜上形成前述光阻膜的工程。
2:塗佈顯像處理裝置 4:控制裝置 32:基底膜形成單元 33:光阻膜形成單元 41:UV照射單元 F3:基底膜 F4:基底膜 F5:光阻膜 H:記憶媒體 M:遮罩 W:晶圓
[圖1]表示本實施形態之作為基板處理裝置之具有塗佈顯像處理裝置的基板處理系統之構成之概略的說明圖。 [圖2]表示塗佈顯像處理裝置之內部構成之概略的說明圖。 [圖3]表示塗佈顯像處理之內部構成之概略的正視圖。 [圖4]表示塗佈顯像處理之內部構成之概略的後視圖。 [圖5]表示基底膜形成單元之構成之概略的縱剖面圖。 [圖6]表示基底膜形成單元之構成之概略的橫剖面圖。 [圖7]表示UV照射單元之構成之概略的縱剖面圖。 [圖8]表示基板處理晶圓處理之一例之主要工程的流程圖。表示晶圓處理的各工程中之晶圓W之狀態的示意部分剖面圖。 [圖9]表示晶圓處理的各工程中之晶圓之狀態的示意部分剖面圖。 [圖10]表示確認試驗1之試驗結果的圖。 [圖11]表示確認試驗2之試驗結果的圖。

Claims (8)

  1. 一種基板處理方法,係對被處理基板進行處理,該基板處理方法,其特徵係,具有: 藉由旋轉塗佈法,在前述被處理基板上形成有機含有矽氧化膜作為相對於光阻膜之基底膜的工程; 將能量線照射至前述基底膜的工程;及 在照射了前述能量線之前述基底膜上形成前述光阻膜的工程。
  2. 如請求項1之基板處理方法,其中, 前述被處理基板,係形成有含碳硬遮罩膜作為前述基底膜的下層膜。
  3. 如請求項2之基板處理方法,其中,具有: 藉由旋轉塗佈法,形成前述含碳硬遮罩膜的工程。
  4. 如請求項1之基板處理方法,其中, 前述有機含有矽氧化膜,係由包含有甲基倍半矽氧烷及聚碳矽烷之至少一者的材料所形成。
  5. 如請求項1~4任一項之基板處理方法,其中, 前述能量線,係波長為200μm以下的紫外線。
  6. 如請求項1~4任一項之基板處理方法,其中, 前述光阻膜,係EUV用之光阻膜。
  7. 如請求項1~4任一項之基板處理方法,其中, 照射前述能量線之工程,係於大氣氣體氛圍下,照射前述能量線。
  8. 一種基板處理裝置,係對被處理基板進行處理,該基板處理裝置,其特徵係,具有: 基底膜形成部,藉由旋轉塗佈法,形成相對於光阻膜之基底膜; 照射部,照射能量線; 光阻膜形成部,形成光阻膜;及 控制部,以執行如下述般之工程的方式,控制前述基底膜形成部、前述照射部及前述光阻膜形成部,該工程,係包含:藉由旋轉塗佈法,在前述被處理基板上形成有機含有矽氧化膜作為相對於前述光阻膜之基底膜的工程;將能量線照射至前述基底膜的工程;及在照射了前述能量線之前述基底膜上形成光阻膜的工程。
TW108140389A 2018-11-13 2019-11-07 基板處理方法及基板處理裝置 TW202032281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212919 2018-11-13
JP2018-212919 2018-11-13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032281A true TW202032281A (zh) 2020-09-01

Family

ID=707314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8140389A TW202032281A (zh) 2018-11-13 2019-11-07 基板處理方法及基板處理裝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TW (1) TW202032281A (zh)
WO (1) WO2020100633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153351B2 (en) * 2008-10-21 2012-04-10 Advanced Micro Devices, Inc. Methods for performing photolithography using BARCs having graded optical properties
JP6502885B2 (ja) * 2015-05-18 2019-04-17 信越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レジスト下層膜材料及びパターン形成方法
WO2017154545A1 (ja) * 2016-03-10 2017-09-14 Jsr株式会社 レジストプロセス用膜形成材料、パターン形成方法及び重合体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0100633A1 (ja) 2020-05-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98703B (zh) 成膜方法、電腦記憶媒體及成膜系統
US11443964B2 (en) Substrate 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substrate processing system
TWI627489B (zh) Substrate processing method, program, computer memory medium and substrate processing system
JP5014811B2 (ja) 基板の処理方法
TWI540615B (zh) 基板處理方法、電腦記憶媒體及基板處理系統
JP2008177468A (ja) 基板の処理方法、塗布処理装置及び基板処理システム
KR20140078551A (ko) 성막 방법, 컴퓨터 기억 매체 및 성막 장치
JP5572560B2 (ja) 成膜装置、基板処理システム、基板処理方法及び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TW201443987A (zh) 基板處理裝置、基板處理方法、程式及電腦記憶媒體
TW201447978A (zh) 基板處理方法、電腦記憶媒體及基板處理系統
KR102573014B1 (ko) 성막 방법, 저장 매체, 및 성막 시스템
JP6775036B2 (ja) 成膜システム、成膜方法及びコンピュータ記憶媒体
TW202032281A (zh) 基板處理方法及基板處理裝置
WO2022270411A1 (ja) 基板処理方法及び基板処理システム
JP2021068718A (ja) 基板処理システム、基板処理装置及び基板処理方法
JP2010161407A (ja) 基板処理システム
JP6149139B2 (ja) 成膜方法、プログラム、コンピュータ記憶媒体及び成膜システム
CN116964715A (zh) 基片处理方法和基片处理装置
TW202242566A (zh) 基板處理方法及基板處理裝置
JP2010161408A (ja) 基板処理システ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