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030787A - 基板乾燥方法及基板處理裝置 - Google Patents

基板乾燥方法及基板處理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030787A
TW202030787A TW108138350A TW108138350A TW202030787A TW 202030787 A TW202030787 A TW 202030787A TW 108138350 A TW108138350 A TW 108138350A TW 108138350 A TW108138350 A TW 108138350A TW 202030787 A TW202030787 A TW 202030787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ubstrate
drying treatment
treatment liquid
liquid
concentratio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813835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735060B (zh
Inventor
尾辻正幸
髙橋弘明
加藤雅彦
井上一樹
藤原直澄
奥谷学
山口佑
佐佐木悠太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斯庫林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斯庫林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斯庫林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03078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03078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3506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35060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6DRYING
    • F26BDRYING SOLID MATERIALS OR OBJECTS BY REMOVING LIQUID THEREFROM
    • F26B5/00Drying solid materials or objects by processes not involving the application of heat
    • F26B5/08Drying solid materials or objects by processes not involving the application of heat by centrifugal treatmen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02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04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the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 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 H01L21/18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the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 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the devices having semiconductor bodies comprising elements of Group IV of the Periodic Table or AIIIBV compounds with or without impurities, e.g. doping materials
    • H01L21/30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bodies using processe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H01L21/20 - H01L21/26
    • H01L21/302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bodies using processe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H01L21/20 - H01L21/26 to change their surface-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or shape, e.g. etching, polishing, cutting
    • H01L21/304Mechanical treatment, e.g. grinding, polishing, cutt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leaning Or Drying Semiconductor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確認至少基於圖案之高度設定之表示昇華性物質之濃度之範圍之設定濃度範圍。將包含昇華性物質與溶劑之原液貯存於原液貯槽內。將包含溶劑且昇華性物質之濃度低於原液中之昇華性物質之濃度之稀釋液於原液貯槽之外與原液混合,藉此,製作昇華性物質之濃度為設定濃度範圍內之乾燥前處理液。於基板之正面形成包含昇華性物質之固化膜。藉由使固化膜昇華而自基板之正面將固化膜去除。

Description

基板乾燥方法及基板處理裝置
本申請主張基於2019年2月14日提出之日本專利申請2019-24815號之優先權,該申請之所有內容以引用之形式併入至本文中。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使基板乾燥之基板乾燥方法及基板處理裝置。基板例如包含半導體晶圓、液晶顯示裝置或有機EL(electroluminescence,電致發光)顯示裝置等FPD(Flat Panel Display,平板顯示器)用基板、光碟用基板、磁碟用基板、磁光碟用基板、光罩用基板、陶瓷基板、太陽電池用基板等。
於半導體裝置或FPD等之製造步驟中,對半導體晶圓或FPD用玻璃基板等基板進行符合需要之處理。此種處理包括將藥液或沖洗液等處理液供給至基板。供給處理液之後,將處理液自基板去除且使基板乾燥。
於基板之表面形成有圖案之情形時,存在如下情況,即,當使基板乾燥時,因附著於基板之處理液之表面張力引起之力施加於圖案而導致圖案坍塌。作為其對策,採用如下方法,即,將IPA(異丙醇)等表面張力較低之液體供給至基板或將使液體相對於圖案之接觸角接近90度之疏水化劑供給至基板。然而,即便使用IPA或疏水化劑,使圖案坍塌之坍塌力亦不會變為零,因此,根據圖案之強度,存在即便執行該等對策,亦無法充分防止圖案之坍塌的情形。
近年來,作為防止圖案坍塌之技術,昇華乾燥備受關注。例如於專利文獻1中揭示有進行昇華乾燥之基板乾燥方法及基板處理裝置。於專利文獻1記載之昇華乾燥中,將昇華性物質之溶液供給至基板之上表面,基板上之DIW由昇華性物質之溶液置換。其後,使溶劑自昇華性物質之溶液蒸發而使昇華性物質析出。藉此,於基板之上表面形成包含固體之昇華性物質之膜。其後,加熱基板。藉此,基板上之昇華性物質昇華而自基板去除。
於專利文獻1之段落0016記載有「藉由使溶液之溫度較低,即便昇華性物質之濃度較低(即便溶解之昇華性物質為少量),亦能夠供給飽和度較高之溶液。」。於專利文獻1之段落0017記載有「於期望供給高濃度之昇華性物質之溶液之情形時,亦可於循環管路32設置加熱器而將昇華性物質之溶液維持為相對較高之溫度。」。
於專利文獻1之段落0027記載有「於DIW由昇華性物質之溶液置換而於圖案間填充昇華性物質之溶液時,調整晶圓W之旋轉,藉此調整昇華性物質之溶液之膜厚。(中略)最終以能夠獲得所需膜厚之昇華性物質之膜(固體之膜)之方式,調整昇華性物質之溶液之膜厚。」。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2012-243869號公報
[發明所欲解決之問題]
專利文獻1中僅專利文獻1之段落0016及0017中提及昇華性物質之濃度。基於形成於基板之表面之圖案之高度設定昇華性物質之濃度並未揭示於專利文獻1中。
本案發明者等人有如下見解,即,於昇華乾燥中,包含昇華性物質之固化膜之厚度對圖案之坍塌率有較大影響。具體而言,不管固化膜相對於圖案而言過厚還是過薄,圖案之坍塌率均降低。換言之,於使圖案之坍塌率降低之方面,固化膜之厚度存在恰當之範圍。該恰當之範圍根據圖案而變化。例如,若圖案之高度改變,則固化膜之恰當之厚度亦改變。
基板之上表面上之昇華性物質之溶液之厚度與昇華性物質之濃度包含於對固化膜之厚度造成影響之因素中。如專利文獻1之段落0027所記載般,於專利文獻1中,藉由調整基板之旋轉而調整昇華性物質之溶液之厚度。然而,難以藉由變更基板之旋轉速度而以毫米為單位或以微米為單位精密地變更昇華性物質之溶液之厚度。於固化膜之恰當之厚度之範圍較小之情形時,若無法精密地控制昇華性物質之溶液之厚度,則無法形成恰當之厚度之固化膜。 [解決問題之技術手段]
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提供一種基板乾燥方法,其使形成有圖案之基板之正面乾燥,且包含:設定濃度確認步驟,其係確認至少基於上述圖案之高度設定之表示昇華性物質之濃度之範圍之設定濃度範圍;原液貯存步驟,其係將包含上述昇華性物質與溶劑之原液貯存於原液貯槽內;乾燥前處理液製作步驟,其係將包含上述溶劑且上述昇華性物質之濃度低於上述原液中之上述昇華性物質之濃度之稀釋液於上述原液貯槽之外與上述原液混合,藉此,製作上述昇華性物質之濃度為上述設定濃度範圍內之乾燥前處理液;固化膜形成步驟,其係藉由使上述溶劑自上述基板之上述正面上之上述乾燥前處理液蒸發,而於上述基板之上述正面形成包含上述昇華性物質之固化膜;及昇華步驟,其藉由使上述固化膜昇華而自上述基板之上述正面將上述固化膜去除。
根據該構成,將包含溶劑之稀釋液混合於包含昇華性物質與溶劑之原液中,製作乾燥前處理液。其後,使溶劑自基板上之乾燥前處理液蒸發而於基板之正面形成包含昇華性物質之固化膜。其後,使固化膜昇華而自基板之正面將固化膜去除。因此,與旋轉乾燥等先前之乾燥方法相比,可減少坍塌之圖案之數量並且使基板乾燥。
於昇華乾燥中,不管固化膜相對於圖案而言過厚還是過薄,圖案之坍塌率均降低。固化膜之厚度存在根據圖案之高度變化之最佳之範圍。乾燥前處理液之濃度、即乾燥前處理液中之昇華性物質之濃度係對固化膜之厚度造成影響之因素之一。若控制乾燥前處理液之濃度,則與僅控制乾燥前處理液之液膜之厚度之情形相比,可精密地控制固化膜之厚度。
乾燥前處理液之濃度根據原液及稀釋液之混合比而變化。乾燥前處理液之濃度調整為至少基於圖案之高度設定之設定濃度範圍內之值。因此,不管於基板之正面形成何種高度之圖案,均可使圖案之坍塌率降低。藉此,可提高乾燥後之基板之品質。
乾燥前處理液可於遠離基板之位置上製作,亦可於基板之正面上製作。即,可於遠離基板之位置上將原液及稀釋液混合,亦可於基板之正面上將原液及稀釋液混合。原液及稀釋液之混合與乾燥前處理液之濃度之調整可同時進行,亦可分開進行。例如,亦可於遠離基板之位置上將原液及稀釋液混合而製作乾燥前處理液,其後,於基板之正面上將原液或稀釋液混合於乾燥前處理液中,調整乾燥前處理液之濃度。
昇華性物質之凝固點可為室溫以上,亦可未達室溫。於昇華性物質之熔液為原液之情形時,若昇華性物質之凝固點為室溫以上,則必須利用加熱器將原液貯槽內之昇華性物質持續加熱。若該加熱器產生故障,則亦有可能昇華性物質之熔液變化為固體而原液貯槽或配管因昇華性物質之固體而堵塞。於原液為包含昇華性物質與溶劑之溶液之情形時,即便昇華性物質之凝固點為室溫以上,亦無須利用加熱器將原液貯槽內之昇華性物質加熱。因此,既無須設置加熱器,又不會產生伴隨加熱器之故障之問題。
若液體配置於極窄之空間,則產生凝固點降低。於半導體晶圓等基板中,相鄰之2個圖案之間隔較窄,因此,位於圖案之間之液體之凝固點降低。因此,於不僅在相鄰之2個凸狀圖案之間,在圖案之上方亦存在液體之狀態下使液體凝固時,位於圖案之間之液體之凝固點低於位於圖案之上方之液體之凝固點。
若僅位於圖案之間之液體之凝固點較低,則有如下情形,即,形成於基板之正面之液膜之表層、即位於自液膜之上表面(液面)至圖案之上表面為止之範圍之液體層先凝固,位於圖案之間之液體不凝固而維持為液體。於該情形時,存在如下情況,即,於圖案之附近形成固體與液體之界面,產生使圖案坍塌之坍塌力。若因圖案之微細化而導致圖案變得更脆弱,則即便為此種較弱之坍塌力,圖案亦會坍塌。
進而,當降低前之凝固點較低,而且凝固點大幅度降低時,若不使基板之正面上之液體之溫度降低至極低之值,則基板之正面上之液體不凝固。乾燥前處理液係經稀釋液稀釋之原液,包含昇華性物質與溶劑。昇華性物質之凝固點較佳為室溫以上,進而較佳為高於溶劑之沸點。於該情形時,由於降低前之凝固點較高,故不管凝固點大幅度降低,還是不使乾燥前處理液之溫度降低至極低之值,均能夠使基板之正面上之乾燥前處理液凝固。藉此,可減少基板之處理所需之能量之消耗量。
於上述實施形態中,亦可對上述基板乾燥方法添加以下之特徵中之至少一個。
上述原液中之上述昇華性物質之濃度低於上述原液中之上述溶劑之濃度。
根據該構成,使昇華性物質之濃度較低之原液與稀釋液混合。即,原液中之昇華性物質之濃度低於原液中之溶劑之濃度。於原液中之昇華性物質之濃度極高之情形時,若原液之量稍微改變,則乾燥前處理液之濃度大幅度改變。若使用昇華性物質之濃度較低之原液,則可容易且精密地控制乾燥前處理液之濃度。藉此,可精密地控制固化膜之厚度。
上述乾燥前處理液中之上述稀釋液之濃度高於上述乾燥前處理液中之上述原液之濃度。
根據該構成,使大量稀釋液與原液混合。即,乾燥前處理液中之稀釋液之濃度高於乾燥前處理液中之原液之濃度。若原液之變化量相同,則稀釋液之濃度較高之情形與原液之濃度較高之情形相比,乾燥前處理液之濃度之變化量較小。因此,藉由製作稀釋液之濃度較高之乾燥前處理液,可容易且精密地控制乾燥前處理液之濃度。
上述稀釋液係上述溶劑。
根據該構成,使名稱與原液中之溶劑相同之溶劑與原液混合。即,將昇華性物質利用溶劑稀釋之後,將該昇華性物質利用溶劑進一步稀釋。由於稀釋液中不包含昇華性物質,故不存在於貯存稀釋液之稀釋液貯槽內昇華性物質析出之情況。進而,由於稀釋液中不包含昇華性物質,故無須管理稀釋液中之昇華性物質之濃度。
上述乾燥前處理液製作步驟包含流動混合步驟,該流動混合步驟係一面使上述原液與上述稀釋液朝噴嘴流動,一面將上述原液及稀釋液混合,上述基板乾燥方法進而包含噴出步驟,該噴出步驟係使上述噴嘴朝向上述基板之上述正面噴出上述原液及稀釋液之混合液即上述乾燥前處理液。
根據該構成,並非將原液及稀釋液於混合貯槽內混合,而是使原液及稀釋液一面朝噴嘴流動一面混合。即,原液及稀釋液係一面向朝向基板噴出乾燥前處理液之噴嘴朝下游流動一面相互混合。因此,可一面製作乾燥前處理液一面朝噴嘴輸送。進而,無須設置混合貯槽等貯存乾燥前處理液之貯槽,因此,可使基板處理裝置小型化。
上述基板乾燥方法進而包含:濃度測定步驟,其係測定上述乾燥前處理液中之上述昇華性物質之濃度;及噴出時間延長步驟,其係於上述昇華性物質之濃度為上述設定濃度範圍外之情形時,變更上述原液及稀釋液之混合比,並且延長使上述噴嘴噴出上述乾燥前處理液之噴出時間。
根據該構成,於所測定之乾燥前處理液之濃度為設定濃度範圍外之情形時,變更原液及稀釋液之混合比,以使乾燥前處理液之濃度接近設定濃度範圍內之值。進而,延長使噴嘴噴出乾燥前處理液之噴出時間。為了使乾燥前處理液之濃度以設定濃度範圍內之值穩定而需要某種程度之時間。若延長噴出時間,則於乾燥前處理液之濃度穩定之前能夠繼續噴出乾燥前處理液,可使噴嘴噴出恰當之濃度之乾燥前處理液。
上述基板乾燥方法進而包含:溶劑供給步驟,其係於上述乾燥前處理液供給至上述基板之上述正面之前,將上述溶劑供給至上述基板之上述正面;濃度測定步驟,其係測定上述乾燥前處理液中之上述昇華性物質之濃度;及噴出時間縮短步驟,其係於上述昇華性物質之濃度超過上述設定濃度範圍之情形時,於上述溶劑存在於上述基板之上述正面之狀態下,使上述噴嘴朝向上述基板之上述正面噴出上述乾燥前處理液,並且縮短使上述噴嘴噴出上述乾燥前處理液之噴出時間。
根據該構成,於所測定之乾燥前處理液之濃度超過設定濃度範圍之情形時,縮短使噴嘴噴出乾燥前處理液之噴出時間。若縮短噴出時間,則供給至基板之正面之乾燥前處理液之總量減少。噴嘴係於溶劑存在於基板之正面之狀態下噴出乾燥前處理液。若於基板上之溶劑消失之前使乾燥前處理液之噴出停止,則可將乾燥前處理液利用基板上之溶劑稀釋,而可使乾燥前處理液之濃度降低至設定濃度範圍內之值。藉此,可將昇華性物質之濃度為設定濃度範圍內之乾燥前處理液供給至基板之正面。
上述基板乾燥方法進而包含:預分配步驟,其係使上述噴嘴朝向當沿與上述基板之上述正面垂直之方向觀察時配置於上述基板之周圍的筒狀之罐噴出上述乾燥前處理液;濃度測定步驟,其係測定朝向上述罐自上述噴嘴噴出之上述乾燥前處理液中之上述昇華性物質之濃度;及噴出步驟,其係確認自上述噴嘴噴出之上述乾燥前處理液中之上述昇華性物質之濃度為上述設定濃度範圍內之後,使上述噴嘴朝向上述基板之上述正面噴出上述乾燥前處理液。
根據該構成,並非朝向基板而是朝向配置於基板之周圍之筒狀之罐噴出乾燥前處理液。與此同時,測定朝向罐噴出之乾燥前處理液中之昇華性物質之濃度。若昇華性物質之濃度為設定濃度範圍內,則並非朝向罐而是朝向基板噴出乾燥前處理液。藉此,可將昇華性物質之濃度為設定濃度範圍內之乾燥前處理液確實地供給至基板之正面。
上述基板乾燥方法進而包含:第1送液步驟,其係將上述原液貯槽內之上述原液利用第1泵輸送至上述原液貯槽之外;供給步驟,其係使乾燥前處理液配管將包含由上述第1泵輸送之上述原液之上述乾燥前處理液朝向上述噴嘴引導;及流入步驟,其係使朝向上述噴嘴於上述乾燥前處理液配管內流動之上述乾燥前處理液之一部分流入至在上述噴嘴之上游連接於上述乾燥前處理液配管之分支配管。
根據該構成,將原液貯槽內之原液藉由第1泵輸送至原液貯槽之外,並與稀釋液混合。藉此,製作乾燥前處理液。所製作之乾燥前處理液於乾燥前處理液配管內朝下游流動,並自噴嘴噴出。乾燥前處理液之一部分並非自噴嘴噴出,而流入至在噴嘴之上游連接於乾燥前處理液配管之分支配管。
於乾燥前處理液之流量之設定值較小之情形時,若原液之實際之流量與原液之流量之設定值不同,則會對乾燥前處理液之濃度產生較大影響。另一方面,於乾燥前處理液之流量之設定值較大之情形時,即便原液之實際之流量與原液之流量之設定值不同,對乾燥前處理液之濃度產生之影響亦比乾燥前處理液之流量之設定值較小之情形小。若使乾燥前處理液之一部分流入至分支配管,則可增加乾燥前處理液之流量之設定值。藉此,可精密地控制乾燥前處理液之濃度。
進而,為了使自原液貯槽送出之原液之流量增加,並非使自噴嘴噴出之乾燥前處理液之流量增加,而是使乾燥前處理液之一部分流入至分支配管。流入至分支配管之乾燥前處理液不會被基板上之異物污染。因此,可使其他噴嘴將流入至分支配管之乾燥前處理液噴出而使用於其他用途。
上述基板乾燥方法進而包含補充步驟,該補充步驟係藉由將流入至上述分支配管之上述乾燥前處理液供給至上述原液貯槽內,而使上述原液貯槽內之上述原液中之上述昇華性物質之濃度降低。
根據該構成,將未供給至噴嘴而流入至分支配管之乾燥前處理液用作包含溶劑之補充液。具體而言,將流入至分支配管之乾燥前處理液供給至原液貯槽內。乾燥前處理液係經稀釋液稀釋之原液。因此,若將乾燥前處理液供給至原液貯槽內,則原液貯槽內之原液中之昇華性物質之濃度降低。
若溶劑自原液蒸發,則原液中之昇華性物質之濃度上升,而昇華性物質有可能於原液貯槽內之原液中析出。若將乾燥前處理液供給至原液貯槽內,則可防止此種昇華性物質之析出。進而,並非重新準備包含溶劑之補充液,而是將流入至分支配管之乾燥前處理液用作補充液,因此,可減少溶劑之使用量。
上述乾燥前處理液製作步驟包含將上述原液與上述稀釋液於混合貯槽內混合之貯槽內混合步驟,上述基板乾燥方法進而包含噴出步驟,該噴出步驟係使噴嘴朝向上述基板之上述正面噴出於上述混合貯槽內混合後之上述原液及稀釋液之混合液即上述乾燥前處理液。
根據該構成,將原液及稀釋液於混合貯槽內混合。因此,可大量地製作相同濃度之乾燥前處理液。例如,可於混合貯槽內製作多達供給至1片基板之乾燥前處理液之總量之幾倍之乾燥前處理液。混合貯槽內之乾燥前處理液供給至噴嘴,並朝向基板之正面噴出。因此,可使乾燥後之基板之品質穩定。
本發明之另一實施形態提供一種基板處理裝置,其使形成有圖案之基板之正面乾燥,且包含:設定濃度確認單元,其確認至少基於上述圖案之高度設定之表示昇華性物質之濃度之範圍之設定濃度範圍;原液貯槽,其貯存包含上述昇華性物質與溶劑之原液;乾燥前處理液製作單元,其將包含上述溶劑且上述昇華性物質之濃度低於上述原液中之上述昇華性物質之濃度之稀釋液於上述原液貯槽之外與上述原液混合,藉此,製作上述昇華性物質之濃度為上述設定濃度範圍內之乾燥前處理液;固化膜形成單元,其藉由使上述溶劑自上述基板之上述正面上之上述乾燥前處理液蒸發而於上述基板之上述正面形成包含上述昇華性物質之固化膜;及昇華單元,其藉由使上述固化膜昇華而自上述基板之上述正面將上述固化膜去除。根據該構成,可發揮與上述基板乾燥方法同樣之效果。
本發明中之上述之或進而其他之目的、特徵及效果藉由以下參照隨附圖式而敍述之實施形態之說明而明確。
於以下之說明中,基板處理裝置1內之氣壓只要事先無特別說明,則設為維持為供設置基板處理裝置1之無塵室內之氣壓(例如1個氣壓或其附近之值)。
圖1A係自上方觀察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基板處理裝置1所得之模式圖。圖1B係自側方觀察基板處理裝置1所得之模式圖。
如圖1A所示,基板處理裝置1係對半導體晶圓等圓板狀之基板W逐片進行處理之單片式裝置。基板處理裝置1具備:裝載埠口LP,其保持收容基板W之載具CA;複數個處理單元2,其等利用處理液或處理氣體等處理流體對自裝載埠口LP上之載具CA搬送來之基板W進行處理;搬送機械手,其於裝載埠口LP上之載具CA與處理單元2之間搬送基板W;及控制裝置3,其控制基板處理裝置1。
搬送機械手包含:分度機械手IR,其相對於裝載埠口LP上之載具CA進行基板W之搬入及搬出;及中心機械手CR,其相對於複數個處理單元2進行基板W之搬入及搬出。分度機械手IR於裝載埠口LP與中心機械手CR之間搬送基板W,中心機械手CR於分度機械手IR與處理單元2之間搬送基板W。中心機械手CR包含支持基板W之手部H1,分度機械手IR包含支持基板W之手部H2。
複數個處理單元2形成俯視下配置於中心機械手CR之周圍之複數個塔TW。圖1A表示形成4個塔TW之例。中心機械手CR可對任一個塔TW進行存取。如圖1B所示,各塔TW包含沿上下積層之複數個(例如3個)處理單元2。
基板處理裝置1具備收容閥等流體機器之複數個(例如4個)流體箱FB。4個流體箱FB分別對應於4個塔TW。櫃體CC內之液體經由任一個流體箱FB供給至與該流體箱FB對應之塔TW中包含之所有處理單元2。基板處理裝置1之櫃體CC可配置於基板處理裝置1之外壁1a之周圍,亦可配置於供設置基板處理裝置1之無塵室之地下。
圖2係水平地觀察基板處理裝置1中配備之處理單元2之內部所得之模式圖。
處理單元2係對基板W供給處理液之濕式處理單元2w。處理單元2包含:箱型之腔室4,其具有內部空間;旋轉夾盤10,其於腔室4內將1片基板W一面保持為水平一面使之繞通過基板W之中央部之鉛直之旋轉軸線A1旋轉;及筒狀之處理承杯21,其繞旋轉軸線A1包圍旋轉夾盤10。
腔室4包含:箱型之間隔壁5,其設置有供基板W通過之搬入搬出口5b;及擋板7,其將搬入搬出口5b開閉。FFU6(風扇過濾器單元)係配置於設置於間隔壁5之上部之送風口5a之上。FFU6始終將潔淨空氣(經過濾器過濾之空氣)自送風口5a供給至腔室4內。腔室4內之氣體通過連接於處理承杯21之底部之排氣管8自腔室4排出。藉此,始終於腔室4內形成潔淨空氣之降流。向排氣管8排出之排氣之流量根據配置於排氣管8內之排氣閥9之開度而變更。
旋轉夾盤10包含:圓板狀之旋轉基座12,其以水平姿勢保持;複數個夾盤銷11,其等於旋轉基座12之上方將基板W以水平姿勢保持;旋轉軸13,其自旋轉基座12之中央部向下方延伸;及旋轉馬達14,其藉由使旋轉軸13旋轉而使旋轉基座12及複數個夾盤銷11旋轉。旋轉夾盤10不限於使複數個夾盤銷11接觸基板W之外周面之夾持式夾盤,亦可為藉由使作為非器件形成面之基板W之背面(下表面)吸附於旋轉基座12之上表面12u而將基板W保持為水平之真空式夾盤。
處理承杯21包含:複數個護罩24,其等承接自基板W向外側排出之處理液;複數個承杯23,其等承接由複數個護罩24向下方引導之處理液;及圓筒狀之外壁構件22,其包圍複數個護罩24及複數個承杯23。圖2表示設置有4個護罩24與3個承杯23且最外側之承杯23與自上方數起為第3個之護罩24為一體之例。
護罩24包含:圓筒部25,其包圍旋轉夾盤10;及圓環狀之頂板部26,其自圓筒部25之上端部朝向旋轉軸線A1向斜上方延伸。複數個頂板部26上下重疊,複數個圓筒部25配置成同心圓狀。頂板部26之圓環狀之上端相當於在俯視下包圍基板W及旋轉基座12之護罩24之上端24u。複數個承杯23分別配置於複數個圓筒部25之下方。承杯23形成承接由護罩24向下方引導之處理液之環狀之接液槽。
處理單元2包含使複數個護罩24個別地升降之護罩升降單元27。護罩升降單元27使護罩24位於上位置至下位置之任意位置。圖2表示2個護罩24配置於上位置且其餘2個護罩24配置於下位置之狀態。上位置係護罩24之上端24u配置於較配置由旋轉夾盤10保持之基板W之保持位置更靠上方的位置。下位置係護罩24之上端24u配置於較保持位置更靠下方之位置。
對旋轉之基板W供給處理液時,至少一個護罩24配置於上位置。若於該狀態下將處理液供給至基板W,則處理液自基板W向外側甩落。甩落之處理液和與基板W水平地對向之護罩24之內表面碰撞,並被引導至與該護罩24對應之承杯23。藉此,自基板W排出之處理液被收集至承杯23。
處理單元2包含朝向由旋轉夾盤10保持之基板W噴出處理液之複數個噴嘴。複數個噴嘴包含:藥液噴嘴31,其朝向基板W之上表面噴出藥液;沖洗液噴嘴35,其朝向基板W之上表面噴出沖洗液;乾燥前處理液噴嘴39,其朝向基板W之上表面噴出乾燥前處理液;及置換液噴嘴43,其朝向基板W之上表面噴出置換液。
藥液噴嘴31可為能夠於腔室4內水平地移動之掃描噴嘴,亦可為相對於腔室4之間隔壁5固定之固定噴嘴。關於沖洗液噴嘴35、乾燥前處理液噴嘴39及置換液噴嘴43亦同樣。圖2表示藥液噴嘴31、沖洗液噴嘴35、乾燥前處理液噴嘴39及置換液噴嘴43為掃描噴嘴且設置有與該等4個噴嘴分別對應之4個噴嘴移動單元之例。
藥液噴嘴31連接於將藥液引導至藥液噴嘴31之藥液配管32。當介裝於藥液配管32之藥液閥33打開時,藥液自藥液噴嘴31之噴出口向下方連續地噴出。自藥液噴嘴31噴出之藥液可為包含硫酸、硝酸、鹽酸、氫氟酸、磷酸、乙酸、氨水、過氧化氫水、有機酸(例如檸檬酸、草酸等)、有機鹼(例如TMAH:氫氧化四甲基銨等)、界面活性劑、及防腐蝕劑中之至少1種之液體,亦可為除此以外之液體。
雖未圖示,但藥液閥33包含:閥主體,其設置有供藥液通過之環狀之閥座;閥體,其能夠相對於閥座移動;及致動器,其使閥體於閥體與閥座接觸之關閉位置與閥體遠離閥座之打開位置之間移動。關於其他閥亦同樣。致動器可為空壓致動器或電動致動器,亦可為該等以外之致動器。控制裝置3藉由控制致動器而使藥液閥33開閉。
藥液噴嘴31連接於使藥液噴嘴31於鉛直方向及水平方向之至少一者移動之噴嘴移動單元34。噴嘴移動單元34係使藥液噴嘴31於自藥液噴嘴31噴出之藥液供給至基板W之上表面之處理位置與藥液噴嘴31於俯視下位於處理承杯21之周圍之待機位置之間水平地移動。
沖洗液噴嘴35連接於將沖洗液引導至沖洗液噴嘴35之沖洗液配管36。當介裝於沖洗液配管36之沖洗液閥37打開時,沖洗液自沖洗液噴嘴35之噴出口向下方連續地噴出。自沖洗液噴嘴35噴出之沖洗液例如為純水(去離子水:DIW(Deionized Water))。沖洗液可為碳酸水、電解離子水、氫水、臭氧水及稀釋濃度(例如10~100 ppm左右)之鹽酸水中之任一種。
沖洗液噴嘴35連接於使沖洗液噴嘴35於鉛直方向及水平方向之至少一者移動之噴嘴移動單元38。噴嘴移動單元38係使沖洗液噴嘴35於自沖洗液噴嘴35噴出之沖洗液供給至基板W之上表面之處理位置與沖洗液噴嘴35於俯視下位於處理承杯21之周圍之待機位置之間水平地移動。
乾燥前處理液噴嘴39連接於將處理液引導至乾燥前處理液噴嘴39之乾燥前處理液配管40。當介裝於乾燥前處理液配管40之乾燥前處理液閥41打開時,乾燥前處理液自乾燥前處理液噴嘴39之噴出口向下方連續地噴出。同樣地,置換液噴嘴43連接於將置換液引導至置換液噴嘴43之置換液配管44。當介裝於置換液配管44之置換液閥45打開時,置換液自置換液噴嘴43之噴出口向下方連續地噴出。
乾燥前處理液係包含相當於溶質之昇華性物質及與昇華性物質溶合之溶劑之溶液。昇華性物質亦可為於常溫(與室溫同義)或常壓(基板處理裝置1內之壓力,例如1個氣壓或其附近之值)下不經過液體而自固體變化為氣體之物質。
乾燥前處理液之凝固點(1個氣壓下之凝固點,以下同樣)低於室溫(例如,23℃或其附近之值)。基板處理裝置1配置於維持為室溫之無塵室內。因此,即便不將乾燥前處理液加熱,亦能夠將乾燥前處理液維持為液體。昇華性物質之凝固點高於乾燥前處理液之凝固點。昇華性物質之凝固點高於室溫。於室溫下,昇華性物質為固體。昇華性物質之凝固點亦可高於溶劑之沸點。溶劑之蒸氣壓高於昇華性物質之蒸氣壓。
昇華性物質例如可為2-甲基-2-丙醇(別名:第三丁醇)或環己醇等醇類、氫氟碳化合物、1,3,5-三㗁烷(別名:三聚甲醛)、樟腦(別名:樟腦液、camphor)、萘及碘中之任一種,亦可為該等以外之物質。
溶劑例如亦可為選自由純水、IPA、甲醇、HFE(氫氟醚)、丙酮、PGMEA(丙二醇單甲醚乙酸酯)、PGEE(丙二醇單乙醚、1-乙氧基-2-丙醇)及乙二醇所組成之群中之至少1種。
以下,對昇華性物質為樟腦且溶劑為IPA之例進行說明。樟腦之凝固點為175~177℃。樟腦之凝固點高於IPA之沸點。IPA之蒸氣壓高於樟腦之蒸氣壓。因此,IPA與樟腦相比更容易蒸發。IPA之蒸氣壓高於水,且表面張力低於水。IPA之分子量大於水。
如下所述,置換液供給至由沖洗液之液膜覆蓋之基板W之上表面,乾燥前處理液供給至由置換液之液膜覆蓋之基板W之上表面。只要與沖洗液及乾燥前處理液之兩者溶合,則置換液可為任何液體。置換液例如為IPA(液體)。置換液亦可為IPA及HFE之混合液,還可為該等以外之液體。
當對由沖洗液之液膜覆蓋之基板W之上表面供給置換液時,基板W上之大部分沖洗液被置換液沖走,並自基板W排出。剩餘之微量之沖洗液溶入置換液中,並於置換液中擴散。擴散之沖洗液與置換液一起自基板W排出。因此,能夠有效率地將基板W上之沖洗液置換為置換液。根據同樣之理由,能夠有效率地將基板W上之置換液置換為乾燥前處理液。藉此,可減少基板W上之乾燥前處理液中包含之沖洗液。
乾燥前處理液噴嘴39連接於使乾燥前處理液噴嘴39於鉛直方向及水平方向之至少一者移動之噴嘴移動單元42。噴嘴移動單元42係使乾燥前處理液噴嘴39於自乾燥前處理液噴嘴39噴出之乾燥前處理液供給至基板W之上表面之處理位置與乾燥前處理液噴嘴39於俯視下位於處理承杯21之周圍之待機位置之間水平地移動。
同樣地,置換液噴嘴43連接於使置換液噴嘴43於鉛直方向及水平方向之至少一者移動之噴嘴移動單元46。噴嘴移動單元46係使置換液噴嘴43於自置換液噴嘴43噴出之置換液供給至基板W之上表面之處理位置與置換液噴嘴43於俯視下位於處理承杯21之周圍之待機位置之間水平地移動。
處理單元2包含配置於旋轉夾盤10之上方之遮斷構件51。圖2表示遮斷構件51為圓板狀之遮斷板之例。遮斷構件51包含水平地配置於旋轉夾盤10之上方之圓板部52。遮斷構件51係由自圓板部52之中央部向上方延伸之筒狀之支軸53水平地支持。圓板部52之中心線配置於基板W之旋轉軸線A1上。圓板部52之下表面相當於遮斷構件51之下表面51L。遮斷構件51之下表面51L係與基板W之上表面對向之對向面。遮斷構件51之下表面51L係與基板W之上表面平行,且具有基板W之直徑以上之外徑。
遮斷構件51連接於使遮斷構件51鉛直地升降之遮斷構件升降單元54。遮斷構件升降單元54使遮斷構件51位於上位置(圖2所示之位置)至下位置之任意位置。下位置係遮斷構件51之下表面51L向基板W之上表面接近至藥液噴嘴31等掃描噴嘴無法進入基板W與遮斷構件51之間之高度的接近位置。上位置係遮斷構件51退避至掃描噴嘴能夠進入遮斷構件51與基板W之間之高度之離開位置。
複數個噴嘴包含經由在遮斷構件51之下表面51L之中央部開口之上中央開口61將處理液或處理氣體等處理流體向下方噴出的中心噴嘴55。中心噴嘴55沿著旋轉軸線A1向上下延伸。中心噴嘴55配置於上下貫通遮斷構件51之中央部之貫通孔內。遮斷構件51之內周面係於徑向(與旋轉軸線A1正交之方向)上隔開間隔地包圍中心噴嘴55之外周面。中心噴嘴55與遮斷構件51一起升降。噴出處理流體之中心噴嘴55之噴出口配置於遮斷構件51之上中央開口61之上方。
中心噴嘴55連接於將惰性氣體引導至中心噴嘴55之上氣體配管56。基板處理裝置1亦可具備將自中心噴嘴55噴出之惰性氣體加熱或冷卻之上溫度調節器59。當介裝於上氣體配管56之上氣體閥57打開時,惰性氣體以與變更惰性氣體之流量之流量調整閥58之開度對應之流量自中心噴嘴55之噴出口向下方連續地噴出。自中心噴嘴55噴出之惰性氣體為氮氣。惰性氣體亦可為氦氣或氬氣等除氮氣以外之氣體。
遮斷構件51之內周面與中心噴嘴55之外周面形成沿上下延伸之筒狀之上氣體流路62。上氣體流路62連接於將惰性氣體引導至遮斷構件51之上中央開口61之上氣體配管63。基板處理裝置1亦可具備將自遮斷構件51之上中央開口61噴出之惰性氣體加熱或冷卻之上溫度調節器66。當介裝於上氣體配管63之上氣體閥64打開時,惰性氣體以與變更惰性氣體之流量之流量調整閥65之開度對應之流量自遮斷構件51之上中央開口61向下方連續地噴出。自遮斷構件51之上中央開口61噴出之惰性氣體為氮氣。惰性氣體亦可為氦氣或氬氣等除氮氣以外之氣體。
複數個噴嘴包含朝向基板W之下表面中央部噴出處理液之下表面噴嘴71。下表面噴嘴71包含:噴嘴圓板部,其配置於旋轉基座12之上表面12u與基板W之下表面之間;及噴嘴筒狀部,其自噴嘴圓板部向下方延伸。下表面噴嘴71之噴出口於噴嘴圓板部之上表面中央部開口。當基板W由旋轉夾盤10保持時,下表面噴嘴71之噴出口與基板W之下表面中央部於上下對向。
下表面噴嘴71連接於將作為加熱流體之一例之溫水(溫度高於室溫之純水)引導至下表面噴嘴71之加熱流體配管72。供給至下表面噴嘴71之純水藉由介裝於加熱流體配管72之加熱器75加熱。當介裝於加熱流體配管72之加熱流體閥73打開時,溫水以與變更溫水之流量之流量調整閥74之開度對應之流量自下表面噴嘴71之噴出口向上方連續地噴出。藉此,將溫水供給至基板W之下表面。
下表面噴嘴71進而連接於將作為冷卻流體之一例之冷水(溫度低於室溫之純水)引導至下表面噴嘴71之冷卻流體配管76。供給至下表面噴嘴71之純水藉由介裝於冷卻流體配管76之冷卻器79冷卻。當介裝於冷卻流體配管76之冷卻流體閥77打開時,冷水以與變更冷水之流量之流量調整閥78之開度對應之流量自下表面噴嘴71之噴出口向上方連續地噴出。藉此,將冷水供給至基板W之下表面。
下表面噴嘴71之外周面與旋轉基座12之內周面形成沿上下延伸之筒狀之下氣體流路82。下氣體流路82包含在旋轉基座12之上表面12u之中央部開口之下中央開口81。下氣體流路82連接於將惰性氣體引導至旋轉基座12之下中央開口81之下氣體配管83。基板處理裝置1亦可具備將自旋轉基座12之下中央開口81噴出之惰性氣體加熱或冷卻之下溫度調節器86。當介裝於下氣體配管83之下氣體閥84打開時,惰性氣體以與變更惰性氣體之流量之流量調整閥85之開度對應之流量自旋轉基座12之下中央開口81向上方連續地噴出。
自旋轉基座12之下中央開口81噴出之惰性氣體為氮氣。惰性氣體亦可為氦氣或氬氣等除氮氣以外之氣體。當基板W由旋轉夾盤10保持時,旋轉基座12之下中央開口81噴出氮氣時,氮氣於基板W之下表面與旋轉基座12之上表面12u之間朝所有方向呈輻射狀流動。藉此,基板W與旋轉基座12之間之空間由氮氣充滿。
接下來,對乾燥前處理液供給單元100進行說明。
圖3係表示基板處理裝置1中配備之乾燥前處理液供給單元100之模式圖。圖4係表示第1電動閥104及第2電動閥108之鉛直剖面之模式圖。
於圖3中,以方形或長方形表示腔室4、流體箱FB及櫃體CC。圖3中,配置於方形或長方形內之構件收容於腔室4、流體箱FB及櫃體CC之任一者。例如,乾燥前處理液閥41配置於流體箱FB內。此於圖12、圖15及圖16中亦同樣。
如圖3所示,乾燥前處理液供給單元100包含:原液貯槽101,其貯存作為包含昇華性物質與溶劑之溶液之原液;及稀釋液貯槽105,其貯存作為名稱與原液中包含之溶劑相同之溶劑之稀釋液。原液貯槽101藉由第1個別配管102連接於混合閥109之第1個別流路112。稀釋液貯槽105藉由第2個別配管106連接於混合閥109之第2個別流路113。
原液貯槽101內之原液藉由介裝於第1個別配管102之第1泵103輸送至混合閥109。自原液貯槽101輸送至混合閥109之原液之流量藉由將第1個別配管102之內部開閉之第1電動閥104變更。同樣地,稀釋液貯槽105內之稀釋液藉由介裝於第2個別配管106之第2泵107輸送至混合閥109。自稀釋液貯槽105輸送至混合閥109之稀釋液之流量藉由將第2個別配管106之內部開閉之第2電動閥108變更。
第1電動閥104及第2電動閥108均為電動針閥。第1電動閥104及第2電動閥108之至少一者亦可為除電動針閥以外之電動閥。如圖4所示,第1電動閥104及第2電動閥108包含:閥主體131,其形成供液體流動之內部流路131a;及閥體132,其配置於內部流路131a內。閥體132包含與設置於內部流路131a之環狀之閥座133接觸之環狀部132a、及與閥座133同軸之圓錐部132b。
第1電動閥104及第2電動閥108進而包含閥致動器134,該閥致動器134係使閥體132於自閥體132遠離閥座133之打開位置(實線所示之位置)至藉由閥體132與閥座133之接觸而內部流路131a封閉之關閉位置(二點鏈線所示之位置)為止之範圍之任意位置靜止。閥致動器134包含:電動馬達135,其產生使閥體132於閥體132之軸向上移動之力;及運動轉換機構136,其將電動馬達135之旋轉轉換為閥體132於閥體132之軸向上之直線運動。閥體132相應於電動馬達135之旋轉而於閥體132之軸向上移動。電動馬達135之旋轉角由控制裝置3控制。
若電動馬達135朝正轉方向旋轉則閥體132之環狀部132a靠近閥座133。若電動馬達135朝倒轉方向旋轉則閥體132之環狀部132a遠離閥座133。閥體132之圓錐部132b與閥座133之間之環狀之空間之面積隨著閥體132之移動而增加或減少。藉此,變更第1電動閥104及第2電動閥108之開度。又,若閥體132配置於關閉位置而閥體132之環狀部132a壓抵於閥座133,則內部流路131a封閉,而第1電動閥104及第2電動閥108關閉。
如圖3所示,混合閥109除了包含第1個別流路112及第2個別流路113以外,還包含:第1止回閥110,其防止第1個別流路112中之液體之逆流;第2止回閥111,其防止第2個別流路113中之液體之逆流;及集合流路114,其連接於第1個別流路112及第2個別流路113之下游端。
當第1電動閥104及第2電動閥108之兩者打開時,原液及稀釋液於混合閥109之集合流路114內一面向下游流動一面相互混合(流動混合步驟)。藉此,包含昇華性物質與溶劑之原液由與原液中包含之溶劑相同種類之溶劑之稀釋液稀釋,製作原液及稀釋液之混合液即乾燥前處理液。
混合閥109之集合流路114連接於乾燥前處理液配管40之上游端。對乾燥前處理液進行攪拌之管內混合器115係於乾燥前處理液閥41之上游介裝於乾燥前處理液配管40。管內混合器115係包含管道115p與攪拌翼片115f之靜態混合器,上述管道115p介裝於乾燥前處理液配管40,上述攪拌翼片115f配置於管道115p內,且繞於液體之流通方向上延伸之軸線扭轉。自原液貯槽101及稀釋液貯槽105供給之原液及稀釋液係於混合閥109混合,其後,於管內混合器115進一步混合。藉此,昇華性物質及溶劑均勻地混合。
原液中之昇華性物質之濃度低於原液中之溶劑之濃度。乾燥前處理液中之稀釋液之濃度高於乾燥前處理液中之原液之濃度。原液中之昇華性物質及溶劑之質量比例如為1:10(昇華性物質:溶劑)。乾燥前處理液中之昇華性物質及溶劑之質量比例如為1:50~100(昇華性物質:溶劑)。昇華性物質及溶劑之質量比不限於該等。
乾燥前處理液供給單元100包含自乾燥前處理液配管40分支之分支配管116。分支配管116之上游端連接於乾燥前處理液配管40。乾燥前處理液配管40內之一部分乾燥前處理液通過分支配管116之上游端供給至乾燥前處理液噴嘴39(供給步驟)。乾燥前處理液配管40內之剩餘之乾燥前處理液自分支配管116之上游端流入至分支配管116內(流入步驟)。分支配管116之下游端連接於下述補充貯槽120。分支配管116之下游端亦可連接於其他乾燥前處理液配管40,還可連接於排液裝置。
乾燥前處理液供給單元100亦可具備變更自乾燥前處理液配管40流至分支配管116之乾燥前處理液之流量之流量調整閥118。控制裝置3變更流量調整閥118之開度。自乾燥前處理液配管40流至分支配管116之乾燥前處理液之流量根據流量調整閥118之開度而變更。乾燥前處理液供給單元100亦可具備形成有直徑小於分支配管116之內徑之孔之孔口板代替流量調整閥118。於該情形時,乾燥前處理液以與孔口板之孔之面積對應之流量自乾燥前處理液配管40流至分支配管116。
乾燥前處理液供給單元100具備測定乾燥前處理液中之昇華性物質之濃度(以下,亦稱為「乾燥前處理液之濃度」)之溶液濃度計117。圖3表示溶液濃度計117介裝於分支配管116之例。只要為混合閥109之下游,則溶液濃度計117可配置於任何部位。例如,可將溶液濃度計117配置於管內混合器115之上游或下游,亦可配置於乾燥前處理液噴嘴39。或者,亦可使溶液濃度計117測定自乾燥前處理液噴嘴39噴出之乾燥前處理液之濃度。例如,亦可使溶液濃度計117測定基板W上之乾燥前處理液之濃度,還可使溶液濃度計117測定位於乾燥前處理液噴嘴39與基板W之間之空間之乾燥前處理液之濃度。
溶液濃度計117係光學濃度計。溶液濃度計117亦可為除光學濃度計以外之濃度計。控制裝置3基於溶液濃度計117之檢測值,變更原液及稀釋液之混合比、即稀釋液相對於原液之比率。具體而言,控制裝置3根據溶液濃度計117之檢測值變更第1電動閥104及第2電動閥108之至少一者之開度。藉此,乾燥前處理液中包含之昇華性物質之比率增加或減少,將乾燥前處理液之濃度調整為設定濃度範圍內之值。
控制裝置3並非僅將乾燥前處理液供給至基板W,亦與對基板W供給乾燥前處理液並行地,監視乾燥前處理液之濃度是否恰當。必要時,調整原液及稀釋液之混合比而將乾燥前處理液之濃度變更為恰當之值。藉此,可將昇華性物質之濃度受到高精度之管理之乾燥前處理液供給至基板W。乾燥前處理液之濃度係對固化膜SF(參照圖7)之厚度T1造成影響之因素之一。因此,可精密地控制固化膜SF之厚度T1。
乾燥前處理液供給單元100亦可具備貯存供給至原液貯槽101內之補充液之補充貯槽120。補充貯槽120藉由補充配管121連接於原液貯槽101。補充貯槽120內之補充液藉由介裝於補充配管121之補充泵122輸送至原液貯槽101。補充液係包含昇華性物質與溶劑之溶液。補充液中之昇華性物質之濃度低於原液中之昇華性物質之濃度。
乾燥前處理液供給單元100具備:溶劑配管123,其向補充貯槽120內供給溶劑;及溶劑閥124,其將溶劑配管123之內部開閉。乾燥前處理液供給單元100進而具備:循環配管125,其使補充貯槽120內之補充液循環;循環泵126,其將補充貯槽120內之補充液輸送至循環配管125;及循環濃度計127,其測定循環配管125內之補充液中之昇華性物質之濃度。循環配管125之上游端及下游端連接於補充貯槽120。
自乾燥前處理液配管40分支之分支配管116之下游端連接於補充貯槽120。流經乾燥前處理液配管40內之乾燥前處理液經由分支配管116供給至補充貯槽120,並與補充貯槽120內之補充液混合。乾燥前處理液之濃度低於原液中之昇華性物質之濃度。補充貯槽120內之補充液中之昇華性物質藉由循環濃度計127檢測。於補充液中之昇華性物質之濃度高於基準濃度之情形時,控制裝置3打開溶劑閥124,將溶劑供給至補充貯槽120內。藉此,補充液中之昇華性物質之濃度降低並調整為基準濃度。
原液貯槽101內之原液中包含昇華性物質與溶劑。若溶劑自原液蒸發,則原液中之昇華性物質之濃度上升而昇華性物質有可能析出。於該情形時,存在如下可能性,即,第1個別配管102之上游端因昇華性物質之固體而堵塞,從而原液不沿第1個別配管102流動或幾乎不流動。若將補充貯槽120內之補充液供給至原液貯槽101,則可將原液中之昇華性物質之濃度維持為未達飽和濃度,從而可防止昇華性物質之析出(補充步驟)。
自補充貯槽120對原液貯槽101之補充液之供給可定期地進行,亦可根據原液貯槽101內之原液輸送至第1個別配管102之次數而進行。或者,亦可利用濃度計測定原液貯槽101內之原液中之昇華性物質之濃度,根據濃度計之檢測值自補充貯槽120對原液貯槽101供給補充液。於任一情形時,原液貯槽101內之原液均由補充液稀釋,因此,可防止第1個別配管102之上游端因昇華性物質之固體而堵塞。
圖5係表示控制裝置3之硬體之方塊圖。
控制裝置3係包含電腦本體3a、及連接於電腦本體3a之周邊裝置3d之電腦。電腦本體3a包含:CPU3b(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處理裝置),其執行各種命令;及主記憶裝置3c,其記憶資訊。周邊裝置3d包含:輔助記憶裝置3e,其記憶程式P等資訊;讀取裝置3f,其自可移媒體RM讀取資訊;及通信裝置3g,其與主機電腦HC等其他裝置通信。
控制裝置3連接於輸入裝置及顯示裝置。輸入裝置係於使用者或維護負責人等操作者對基板處理裝置1輸送資訊時被操作。資訊顯示於顯示裝置之畫面。輸入裝置可為鍵盤、指向裝置、及觸控面板之任一個,亦可為該等以外之裝置。亦可於基板處理裝置1設置兼作輸入裝置及顯示裝置之觸控面板顯示器。
CPU3b執行記憶於輔助記憶裝置3e之程式P。輔助記憶裝置3e內之程式P可為預先安裝於控制裝置3者,亦可為通過讀取裝置3f自可移媒體RM發送至輔助記憶裝置3e者,還可為自主機電腦HC等外部裝置通過通信裝置3g發送至輔助記憶裝置3e者。
輔助記憶裝置3e及可移媒體RM係即便不被供給電力亦保持記憶之非揮發性記憶體。輔助記憶裝置3e例如係硬碟驅動器等磁記憶裝置。可移媒體RM例如係緊密光碟等光碟或記憶卡等半導體記憶體。可移媒體RM係記錄有程式P之電腦可讀取之記錄媒體之一例。可移媒體RM係並非暫時之有形之記錄媒體。
輔助記憶裝置3e記憶有複數個製程配方。製程配方係規定基板W之處理內容、處理條件及處理順序之資訊。複數個製程配方係於基板W之處理內容、處理條件及處理順序之至少一個互不相同。控制裝置3係以根據主機電腦HC所指定之製程配方對基板W進行處理之方式控制基板處理裝置1。控制裝置3係以執行以下之各步驟之方式編程。
圖6係表示收容有未處理之基板W之載具CA被搬送至裝載埠口LP之後至載具CA內之所有基板W被處理之前之流程的流程圖。圖7係用以說明圖案P1之高度Hp與固化膜SF之厚度T1之關係的基板W之剖視圖。圖7(a)及圖7(b)表示相對於圖案P1而言固化膜SF過厚或過薄之例,圖7(c)及圖7(d)表示相對於圖案P1而言固化膜SF之厚度T1恰當之例。以下,參照圖1A、圖5及圖6。適當參照圖7。
利用基板處理裝置1對基板W進行處理時,藉由載具搬送裝置將收容有1片以上之未處理之基板W之載具CA置於裝載埠口LP之上(圖6之步驟S1)。其後,將應對載具CA內之基板W應用之製程配方之編號自主機電腦HC通知給控制裝置3(圖6之步驟S2)。控制裝置3自記憶於輔助記憶裝置之複數個製程配方中檢索主機電腦HC所通知之編號之製程配方,並將所找到之1個製程配方讀入(圖6之步驟S3)。
製程配方中包含設定濃度範圍。若控制裝置3讀入製程配方,則藉由控制裝置3確認設定濃度範圍(設定濃度確認步驟)。設定濃度範圍係形成恰當之厚度T1之固化膜SF時之乾燥前處理液之濃度之範圍,基於形成於基板W之正面之圖案P1而設定。製程配方中除了包含設定濃度範圍以外,還包含表示使乾燥前處理液噴嘴39噴出之乾燥前處理液之流量之噴出流量。控制裝置3係基於由製程配方指定之設定濃度範圍及噴出流量決定第1電動閥104及第2電動閥108之開度。
於昇華乾燥時,於基板W之正面形成包含昇華性物質之固化膜SF,其後,使固化膜SF昇華。如圖7(a)及圖7(b)所示,不管固化膜SF相對於圖案P1而言過厚還是過薄,圖案P1之坍塌率均降低。乾燥前處理液之濃度係對固化膜SF之厚度T1造成影響之因素之一。即,若乾燥前處理液之液膜之厚度相同,則固化膜SF之厚度T1伴隨昇華性物質之濃度之上升而增加。
如圖7(c)及圖7(d)所示,若圖案P1之高度Hp改變,則固化膜SF之恰當之厚度T1亦改變。即便圖案P1之高度Hp相同,若包括圖案P1之材質、圖案P1之剖面形狀及圖案P1之分佈之複數個因素之任一個改變,則固化膜SF之恰當之厚度T1亦會改變。因此,設定濃度範圍根據圖案P1之高度Hp等而變化。於相對於圖案P1而言固化膜SF之厚度T1恰當之情形時,埋設率((固化膜SF之厚度T1/圖案P1之高度Hp)×100)例如超過76且未達219,較佳為83以上且未達219。埋設率亦可為該範圍外。
控制裝置3將主機電腦HC所指定之製程配方讀入之後,根據由該製程配方指定之條件使基板處理裝置1對1片基板W進行處理(圖6之步驟S4)。將乾燥前處理液供給至基板W時,以乾燥前處理液之濃度成為由製程配方指定之設定濃度範圍內之方式,藉由控制裝置3調整第1電動閥104(參照圖3)及第2電動閥108(參照圖3)之開度。藉此,於基板W之正面形成相對於圖案P1而言恰當之厚度T1之固化膜SF。
基板處理裝置1對1片基板W進行處理時,控制裝置3確認裝載埠口LP上之載具CA內之所有基板W是否已處理(圖6之步驟S5)。於載具CA內存在未處理之基板W之情形時(圖6之步驟S5中為否),重複基板W之處理直至所有基板W被處理為止(圖6之步驟S5)。當載具CA內之所有基板W被處理時(圖6之步驟S5中為是),收容有已處理之基板W之載具CA由載具搬送裝置自裝載埠口LP之上搬送(圖6之步驟S6)。
圖8係用以對藉由基板處理裝置1進行之基板W之處理之一例進行說明之步驟圖。圖9A~圖9C係表示進行圖8所示之基板W之處理時之基板W之狀態之模式圖。以下,參照圖2及圖8。適當參照圖9A~圖9C。
要處理之基板W例如係矽晶圓等半導體晶圓。基板W之正面相當於供形成電晶體或電容器等器件之器件形成面。基板W可為於作為圖案形成面之基板W之正面形成有圖案P1(參照圖9A)之基板W,亦可為於基板W之正面未形成圖案P1之基板W。於後者之情形時,亦可於下述藥液供給步驟中形成圖案P1。
當藉由基板處理裝置1對基板W進行處理時,進行將基板W搬入至腔室4內之搬入步驟(圖8之步驟S11)。
具體而言,於遮斷構件51位於上位置,所有護罩24位於下位置,且所有掃描噴嘴位於待機位置之狀態下,中心機械手CR(參照圖1A)一面利用手部H1支持基板W,一面使手部H1進入腔室4內。繼而,中心機械手CR係以基板W之正面朝上之狀態將手部H1上之基板W置於複數個夾盤銷11之上。其後,複數個夾盤銷11壓抵於基板W之外周面,固持基板W。中心機械手CR將基板W置於旋轉夾盤10上之後,使手部H1自腔室4之內部退避。
其次,將上氣體閥64及下氣體閥84打開,遮斷構件51之上中央開口61及旋轉基座12之下中央開口81開始噴出氮氣。藉此,基板W與遮斷構件51之間之空間由氮氣充滿。同樣地,基板W與旋轉基座12之間之空間由氮氣充滿。另一方面,護罩升降單元27使至少一個護罩24自下位置上升至上位置。其後,驅動旋轉馬達14,開始基板W之旋轉(圖8之步驟S12)。藉此,基板W以液體供給速度旋轉。
繼而,進行將藥液供給至基板W之上表面而形成覆蓋基板W之上表面整個區域之藥液之液膜的藥液供給步驟(圖8之步驟S13)。
具體而言,於遮斷構件51位於上位置且至少一個護罩24位於上位置之狀態下,噴嘴移動單元34使藥液噴嘴31自待機位置移動至處理位置。其後,將藥液閥33打開,藥液噴嘴31開始噴出藥液。當藥液閥33打開之後經過特定時間時,將藥液閥33關閉,使藥液之噴出停止。其後,噴嘴移動單元34使藥液噴嘴31移動至待機位置。
自藥液噴嘴31噴出之藥液與以液體供給速度旋轉之基板W之上表面碰撞之後,藉由離心力沿著基板W之上表面向外側流動。因此,藥液供給至基板W之上表面整個區域,形成覆蓋基板W之上表面整個區域之藥液之液膜。當藥液噴嘴31噴出藥液時,噴嘴移動單元34可以藥液相對於基板W之上表面之著液位置通過中央部與外周部之方式使著液位置移動,亦可使著液位置於中央部靜止。
繼而,進行將作為沖洗液之一例之純水供給至基板W之上表面而沖洗基板W上之藥液的沖洗液供給步驟(圖8之步驟S14)。
具體而言,於遮斷構件51位於上位置且至少一個護罩24位於上位置之狀態下,噴嘴移動單元38使沖洗液噴嘴35自待機位置移動至處理位置。其後,將沖洗液閥37打開,沖洗液噴嘴35開始噴出沖洗液。於開始噴出純水之前,護罩升降單元27亦可使至少一個護罩24鉛直地移動,以切換承接自基板W排出之液體之護罩24。當沖洗液閥37打開之後經過特定時間時,將沖洗液閥37關閉,使沖洗液之噴出停止。其後,噴嘴移動單元38使沖洗液噴嘴35移動至待機位置。
自沖洗液噴嘴35噴出之純水與以液體供給速度旋轉之基板W之上表面碰撞之後,藉由離心力沿著基板W之上表面向外側流動。基板W上之藥液被置換為自沖洗液噴嘴35噴出之純水。藉此,形成覆蓋基板W之上表面整個區域之純水之液膜。當沖洗液噴嘴35噴出純水時,噴嘴移動單元38可以純水相對於基板W之上表面之著液位置通過中央部與外周部之方式使著液位置移動,亦可使著液位置於中央部靜止。
繼而,進行將與沖洗液及乾燥前處理液之兩者溶合之置換液供給至基板W之上表面而將基板W上之純水置換為置換液的置換液供給步驟(圖8之步驟S15)。
具體而言,於遮斷構件51位於上位置且至少一個護罩24位於上位置之狀態下,噴嘴移動單元46使置換液噴嘴43自待機位置移動至處理位置。其後,將置換液閥45打開,置換液噴嘴43開始噴出置換液。於開始噴出置換液之前,護罩升降單元27亦可使至少一個護罩24鉛直地移動,以切換承接自基板W排出之液體之護罩24。當置換液閥45打開之後經過特定時間時,將置換液閥45關閉,使置換液之噴出停止。其後,噴嘴移動單元46使置換液噴嘴43移動至待機位置。
自置換液噴嘴43噴出之置換液與以液體供給速度旋轉之基板W之上表面碰撞之後,藉由離心力沿著基板W之上表面向外側流動。基板W上之純水被置換為自置換液噴嘴43噴出之置換液。藉此,形成覆蓋基板W之上表面整個區域之置換液之液膜。當置換液噴嘴43噴出置換液時,噴嘴移動單元46可以置換液相對於基板W之上表面之著液位置通過中央部與外周部之方式使著液位置移動,亦可使著液位置於中央部靜止。又,亦可於形成覆蓋基板W之上表面整個區域之置換液之液膜之後,使置換液噴嘴43停止噴出置換液,並且使基板W以覆液速度(例如,超過0之20 rpm以下之速度)旋轉。
繼而,進行將乾燥前處理液供給至基板W之上表面而於基板W上形成乾燥前處理液之液膜的乾燥前處理液供給步驟(圖8之步驟S16)。
具體而言,於遮斷構件51位於上位置且至少一個護罩24位於上位置之狀態下,噴嘴移動單元42使乾燥前處理液噴嘴39自待機位置移動至處理位置。其後,將乾燥前處理液閥41打開,乾燥前處理液噴嘴39開始噴出乾燥前處理液。開始噴出乾燥前處理液之前,護罩升降單元27亦可使至少一個護罩24鉛直地移動,以切換承接自基板W排出之液體之護罩24。當乾燥前處理液閥41打開之後經過特定時間時,將乾燥前處理液閥41關閉,使乾燥前處理液之噴出停止。其後,噴嘴移動單元42使乾燥前處理液噴嘴39移動至待機位置。
自乾燥前處理液噴嘴39噴出之乾燥前處理液與以液體供給速度旋轉之基板W之上表面碰撞之後,藉由離心力沿著基板W之上表面向外側流動。基板W上之置換液被置換為自乾燥前處理液噴嘴39噴出之乾燥前處理液。藉此,形成覆蓋基板W之上表面整個區域之乾燥前處理液之液膜。當乾燥前處理液噴嘴39噴出乾燥前處理液時,噴嘴移動單元42可以乾燥前處理液相對於基板W之上表面之著液位置通過中央部與外周部之方式使著液位置移動,亦可使著液位置於中央部靜止。
繼而,進行膜厚減少步驟(圖8之步驟S17),該膜厚減少步驟係將基板W上之乾燥前處理液之一部分去除,一面維持基板W之上表面整個區域由乾燥前處理液之液膜覆蓋之狀態,一面使基板W上之乾燥前處理液之膜厚(液膜之厚度)減少。
具體而言,於遮斷構件51位於下位置之狀態下,旋轉馬達14將基板W之旋轉速度維持為膜厚減少速度。膜厚減少速度可與液體供給速度相等,亦可不同。基板W上之乾燥前處理液於使乾燥前處理液之噴出停止之後,亦藉由離心力而自基板W向外側排出。因此,基板W上之乾燥前處理液之液膜之厚度減少。當基板W上之乾燥前處理液某種程度地排出時,每單位時間之乾燥前處理液自基板W之排出量減少為零或大致零。藉此,基板W上之乾燥前處理液之液膜之厚度以與基板W之旋轉速度對應之值穩定。
繼而,進行使溶劑自基板W上之乾燥前處理液蒸發而於基板W上形成包含昇華性物質之固化膜SF(參照圖9B)的固化膜形成步驟(圖8之步驟S18)。
具體而言,於遮斷構件51位於下位置之狀態下,旋轉馬達14將基板W之旋轉速度維持為固化膜形成速度。固化膜形成速度可與液體供給速度相等,亦可不同。進而,將上氣體閥57打開,使中心噴嘴55開始噴出氮氣。亦可除了將上氣體閥57打開以外或者代替將上氣體閥57打開而變更流量調整閥65之開度,使自遮斷構件51之上中央開口61噴出之氮氣之流量增加。
當基板W以固化膜形成速度之旋轉等開始時,促進乾燥前處理液之蒸發,基板W上之乾燥前處理液之一部分蒸發。由於溶劑之蒸氣壓高於相當於溶質之昇華性物質之蒸氣壓,故溶劑以較昇華性物質之蒸發速度大之蒸發速度蒸發。因此,昇華性物質之濃度逐漸增加,並且乾燥前處理液之膜厚逐漸減少。乾燥前處理液之凝固點隨著昇華性物質之濃度上升而上升。將圖9A及圖9B進行比較可知,若乾燥前處理液之凝固點與乾燥前處理液之溫度一致,則乾燥前處理液開始凝固,形成相當於覆蓋基板W之上表面整個區域之凝固體之固化膜SF。
繼而,進行使基板W上之固化膜SF昇華而自基板W之上表面去除之昇華步驟(圖8之步驟S19)。
具體而言,於遮斷構件51位於下位置之狀態下,旋轉馬達14將基板W之旋轉速度維持為昇華速度。昇華速度可與液體供給速度相等,亦可不同。進而,於上氣體閥57關閉之情形時,將上氣體閥57打開,使中心噴嘴55開始噴出氮氣。亦可除了將上氣體閥57打開以外或者代替將上氣體閥57打開而變更流量調整閥65之開度,使自遮斷構件51之上中央開口61噴出之氮氣之流量增加。當基板W開始以昇華速度旋轉之後經過特定時間時,旋轉馬達14停止,而基板W之旋轉停止(圖8之步驟S20)。
當基板W以昇華速度之旋轉等開始時,基板W上之固化膜SF開始昇華,自基板W上之固化膜SF產生包含昇華性物質之氣體。自固化膜SF產生之氣體(包含昇華性物質之氣體)係於基板W與遮斷構件51之間之空間呈輻射狀流動,並自基板W之上方排出。並且,當昇華開始之後經過某種程度之時間時,如圖9C所示,所有固化膜SF自基板W去除。
繼而,進行將基板W自腔室4搬出之搬出步驟(圖8之步驟S21)。
具體而言,遮斷構件升降單元54使遮斷構件51上升至上位置,護罩升降單元27使所有護罩24下降至下位置。進而,將上氣體閥64及下氣體閥84關閉,而遮斷構件51之上中央開口61與旋轉基座12之下中央開口81停止噴出氮氣。其後,中心機械手CR使手部H1進入腔室4內。中心機械手CR於複數個夾盤銷11解除基板W之固持之後,利用手部H1支持旋轉夾盤10上之基板W。其後,中心機械手CR一面利用手部H1支持基板W,一面使手部H1自腔室4之內部退避。藉此,將已處理之基板W自腔室4搬出。
圖10係表示乾燥前處理液之濃度為設定濃度範圍外之情形時之處置之一例之時序圖。以下,參照圖3及圖10。
當乾燥前處理液噴嘴39噴出乾燥前處理液時,乾燥前處理液之濃度由溶液濃度計117監視。當乾燥前處理液之濃度為設定濃度範圍外時,控制裝置3變更第1電動閥104及第2電動閥108之至少一者之開度,而變更原液及稀釋液之混合比(時刻T11)。藉此,乾燥前處理液之濃度進入設定濃度範圍內。
控制裝置3變更原液及稀釋液之混合比之後,基於溶液濃度計117變更第1電動閥104及第2電動閥108之至少一者之開度,直至乾燥前處理液之濃度以設定濃度範圍內之目標濃度穩定為止。圖10表示乾燥前處理液之濃度交替地重複上升及降低之後以目標濃度穩定之例。
使乾燥前處理液噴嘴39噴出乾燥前處理液之噴出時間由製程配方指定。於乾燥前處理液之濃度以目標濃度穩定之前噴出時間結束之情形時,控制裝置3延長噴出時間(噴出時間延長步驟)。藉此,目標濃度之乾燥前處理液自乾燥前處理液噴嘴39噴出,基板W之上表面整個區域由目標濃度之乾燥前處理液之液膜覆蓋。
如此,昇華性物質之濃度為設定濃度範圍內之乾燥前處理液最終自乾燥前處理液噴嘴39噴出,因此,即便乾燥前處理液之濃度暫時為設定濃度範圍外,亦能夠於基板W之上表面形成恰當厚度T1之固化膜SF。因此,可減少坍塌之圖案P1之數量並且使基板W乾燥。
圖11A係表示乾燥前處理液之濃度超過設定濃度範圍之情形時之處置之一例之時序圖。圖11B係表示對由置換液之液膜覆蓋之基板W之上表面供給乾燥前處理液之狀態之模式圖。以下,參照圖3、圖11A及圖11B。
如圖11A所示,當乾燥前處理液噴嘴39噴出乾燥前處理液時,乾燥前處理液之濃度由溶液濃度計117監視。當乾燥前處理液之濃度超過設定濃度範圍時,控制裝置3不變更第1電動閥104及第2電動閥108之開度,即不變更原液及稀釋液之混合比,而縮短使乾燥前處理液噴嘴39噴出乾燥前處理液之噴出時間(噴出時間縮短步驟)。因此,自乾燥前處理液噴嘴39噴出之乾燥前處理液之總量減少。
如圖11B所示,乾燥前處理液朝向由置換液之液膜覆蓋之基板W之上表面噴出。置換液係名稱與乾燥前處理液中包含之溶劑相同之溶劑。因此,於乾燥前處理液開始噴出之後經過某種程度之時間之前,乾燥前處理液與置換液於基板W之上表面混合,而乾燥前處理液由置換液稀釋。即便乾燥前處理液之濃度超過設定濃度範圍,若利用置換液將乾燥前處理液稀釋,則乾燥前處理液之濃度接近設定濃度範圍內之值。
當乾燥前處理液之濃度超過設定濃度範圍時,控制裝置3係以乾燥前處理液及置換液之混合液中之昇華性物質之濃度進入設定濃度範圍內之方式縮短噴出時間。藉此,於基板W之上表面製作昇華性物質之濃度為設定濃度範圍內之乾燥前處理液。因此,即便自乾燥前處理液噴嘴39噴出之乾燥前處理液之濃度超過設定濃度範圍,亦能夠於基板W之上表面形成恰當之厚度T1之固化膜SF。
如上所述,於第1實施形態中,將包含溶劑之稀釋液混合於包含昇華性物質與溶劑之原液中,製作乾燥前處理液。其後,使溶劑自基板W上之乾燥前處理液蒸發而於基板W之正面形成包含昇華性物質之固化膜SF。其後,使固化膜SF昇華而自基板W之正面去除固化膜SF。因此,與旋轉乾燥等先前之乾燥方法相比,可減少坍塌之圖案P1之數量並且使基板W乾燥。
於昇華乾燥中,不管固化膜SF相對於圖案P1而言過厚還是過薄,圖案P1之坍塌率均降低。固化膜SF之厚度T1存在根據圖案P1之高度Hp變化之最佳之範圍。乾燥前處理液之濃度、即乾燥前處理液中之昇華性物質之濃度係對固化膜SF之厚度T1造成影響之因素之一。若控制乾燥前處理液之濃度,則與僅控制乾燥前處理液之液膜之厚度之情形相比,可精密地控制固化膜SF之厚度T1。
乾燥前處理液之濃度根據原液及稀釋液之混合比而變化。乾燥前處理液之濃度調整為至少基於圖案P1之高度Hp設定之設定濃度範圍內之值。因此,不管於基板W之正面形成哪種高度之圖案P1,均可使圖案P1之坍塌率降低。藉此,可提高乾燥後之基板W之品質。
於第1實施形態中,將昇華性物質之濃度較低之原液與稀釋液混合。即,原液中之昇華性物質之濃度低於原液中之溶劑之濃度。於原液中之昇華性物質之濃度極高之情形時,若原液之量稍微改變,則乾燥前處理液之濃度大幅度改變。若使用昇華性物質之濃度較低之原液,則可容易且精密地控制乾燥前處理液之濃度。藉此,可精密地控制固化膜SF之厚度T1。
於第1實施形態中,使大量稀釋液與原液混合。即,乾燥前處理液中之稀釋液之濃度高於乾燥前處理液中之原液之濃度。若原液之變化量相同,則稀釋液之濃度較高之情形與原液之濃度較高之情形相比,乾燥前處理液之濃度之變化量更小。因此,藉由製作稀釋液之濃度較高之乾燥前處理液,可容易且精密地控制乾燥前處理液之濃度。
於第1實施形態中,使名稱與原液中包含之溶劑相同之溶劑與原液混合。即,將昇華性物質利用溶劑稀釋之後,將該昇華性物質利用溶劑進一步稀釋。由於稀釋液中不包含昇華性物質,故不存在於貯存稀釋液之稀釋液貯槽105內昇華性物質析出之情況。進而,由於稀釋液中不包含昇華性物質,故無須管理稀釋液中之昇華性物質之濃度。
於第1實施形態中,並非將原液及稀釋液於混合貯槽151(參照圖16)內混合,而是一面使原液及稀釋液向作為噴嘴之一例之乾燥前處理液噴嘴39流動一面混合。即,原液及稀釋液一面向朝向基板W噴出乾燥前處理液之乾燥前處理液噴嘴39朝下游流動一面相互混合。因此,可一面製作乾燥前處理液一面朝乾燥前處理液噴嘴39輸送。進而,無須設置混合貯槽151等貯存乾燥前處理液之貯槽,因此,可使基板處理裝置1小型化。
於第1實施形態中,於所測定之乾燥前處理液之濃度為設定濃度範圍外之情形時,為了使乾燥前處理液之濃度接近設定濃度範圍內之值,而變更原液及稀釋液之混合比。進而,延長使乾燥前處理液噴嘴39噴出乾燥前處理液之噴出時間。為了使乾燥前處理液之濃度以設定濃度範圍內之值穩定而需要某種程度之時間。若延長噴出時間,則於乾燥前處理液之濃度穩定之前可繼續噴出乾燥前處理液,可使乾燥前處理液噴嘴39噴出恰當之濃度之乾燥前處理液。
於第1實施形態中,於所測定之乾燥前處理液之濃度超過設定濃度範圍之情形時,縮短使乾燥前處理液噴嘴39噴出乾燥前處理液之噴出時間。進行乾燥前處理液供給步驟(圖8之步驟S16)之前,進行作為溶劑供給步驟之一例之置換液供給步驟(圖8之步驟S15)。因此,乾燥前處理液噴嘴39係於作為溶劑之一例之置換液存在於基板W之正面之狀態下噴出乾燥前處理液。
若縮短噴出時間,則供給至基板W之正面之乾燥前處理液之總量減少。若於基板W上之置換液消失之前使乾燥前處理液之噴出停止,則可將乾燥前處理液利用基板W上之置換液稀釋,而使乾燥前處理液之濃度降低至設定濃度範圍內之值。藉此,可將昇華性物質之濃度為設定濃度範圍內之乾燥前處理液供給至基板W之正面。
於第1實施形態中,將原液貯槽101內之原液藉由第1泵103輸送至原液貯槽101之外,並與稀釋液混合。藉此,製作乾燥前處理液。所製作之乾燥前處理液於乾燥前處理液配管40內朝下游流動,並自乾燥前處理液噴嘴39噴出。乾燥前處理液之一部分並非自乾燥前處理液噴嘴39噴出,而流入至在乾燥前處理液噴嘴39之上游連接於乾燥前處理液配管40之分支配管116。
於乾燥前處理液之流量之設定值較小之情形時,若原液之實際之流量與原液之流量之設定值不同,則會對乾燥前處理液之濃度產生較大影響。另一方面,於乾燥前處理液之流量之設定值較大之情形時,即便原液之實際之流量與原液之流量之設定值不同,對乾燥前處理液之濃度產生之影響亦比乾燥前處理液之流量之設定值較小之情形小。若使乾燥前處理液之一部分流入至分支配管116,則可增加乾燥前處理液之流量之設定值。藉此,可精密地控制乾燥前處理液之濃度。
進而,為了使自原液貯槽101送出之原液之流量增加,並非使自乾燥前處理液噴嘴39噴出之乾燥前處理液之流量增加,而是使乾燥前處理液之一部分流入至分支配管116。流入至分支配管116之乾燥前處理液不會被基板W上之異物污染。因此,可使其他乾燥前處理液噴嘴39將流入至分支配管116之乾燥前處理液噴出而使用於其他用途。
於第1實施形態中,將未供給至乾燥前處理液噴嘴39而流入至分支配管116之乾燥前處理液用作包含溶劑之補充液。具體而言,將流入至分支配管116之乾燥前處理液供給至原液貯槽101內。乾燥前處理液係經稀釋液稀釋之原液。因此,若將乾燥前處理液供給至原液貯槽101內,則原液貯槽101內之原液中之昇華性物質之濃度降低。
若溶劑自原液蒸發,則原液中之昇華性物質之濃度上升,而昇華性物質有可能於原液貯槽101內之原液中析出。若將乾燥前處理液供給至原液貯槽101內,則可防止此種昇華性物質之析出。進而,並非重新準備包含溶劑之補充液,而是將流入至分支配管116之乾燥前處理液用作補充液,因此,可減少溶劑之使用量。
接下來,對第2實施形態進行說明。
第2實施形態相對於第1實施形態之主要之不同點在於,將乾燥前處理液供給至基板W之前,朝向罐141噴出乾燥前處理液。
於以下之圖12~圖14中,對與圖1~圖11B所示之構成同等之構成標註與圖1等相同之參照符號並省略其說明。
圖12係表示本發明之第2實施形態之乾燥前處理液供給單元100之模式圖。圖13係表示乾燥前處理液噴嘴39朝向罐141噴出乾燥前處理液之後至乾燥前處理液噴嘴39朝向基板W噴出乾燥前處理液之前之流程的流程圖。圖14係表示乾燥前處理液噴嘴39之噴出口39p配置於罐141內之液體中之狀態之剖視圖。
於圖12中,將打開之閥以黑色塗滿。例如,圖12表示乾燥前處理液閥41及第2電動閥108打開且第1電動閥104關閉。此於圖15中亦同樣。
如圖12所示,處理單元2具備承接自位於待機位置之乾燥前處理液噴嘴39噴出之液體之筒狀之罐141。罐141係於俯視下配置於處理承杯21之周圍。罐141連接於介裝有排放閥143之排放配管142。當排放閥144關閉時,若位於待機位置之乾燥前處理液噴嘴39噴出液體,則液體儲存於罐142內。排放配管142連接於補充貯槽120。
溶液濃度計117測定自乾燥前處理液噴嘴39噴出之乾燥前處理液之濃度。圖12表示溶液濃度計117連接於排放配管142之例。溶液濃度計117測定排放配管142內之乾燥前處理液之濃度。溶液濃度計117亦可測定罐141內之乾燥前處理液之濃度。
如圖13所示,控制裝置3一面使位於待機位置之乾燥前處理液噴嘴39噴出乾燥前處理液,一面使溶液濃度計117測定乾燥前處理液之濃度(時刻T21~時刻T23)。自乾燥前處理液噴嘴39噴出之乾燥前處理液並非供給至基板W而是供給至罐141(預分配步驟)。罐141內之乾燥前處理液沿排放配管142排出。溶液濃度計117測定沿排放配管142排出之乾燥前處理液之濃度。排放配管142內之乾燥前處理液可回收至補充貯槽120,亦可不回收。
於由溶液濃度計117測定之乾燥前處理液之濃度為設定濃度範圍外之情形時,控制裝置3變更第1電動閥104及第2電動閥108之至少一者之開度,而變更原液及稀釋液之混合比(時刻T22)。其後,控制裝置3係根據溶液濃度計117變更第1電動閥104及第2電動閥108之至少一者之開度,直至乾燥前處理液之濃度以設定濃度範圍內之目標濃度穩定為止。
當乾燥前處理液之濃度以目標濃度穩定時,控制裝置3使乾燥前處理液噴嘴39停止噴出乾燥前處理液(時刻T23)。其後,控制裝置3使噴嘴移動單元42將乾燥前處理液噴嘴39自待機位置移動至處理位置。其後,控制裝置3使位於處理位置之乾燥前處理液噴嘴39噴出乾燥前處理液(時刻T24~時刻T25)。此時,原液及稀釋液之混合比設定為乾燥前處理液之濃度以目標濃度穩定之值。因此,將目標濃度之乾燥前處理液供給至基板W之上表面。
當開始對基板W供給乾燥前處理液之後經過特定時間時,控制裝置3使乾燥前處理液噴嘴39停止噴出乾燥前處理液(時刻T25)。其後,控制裝置3使噴嘴移動單元42將乾燥前處理液噴嘴39自處理位置移動至待機位置。乾燥前處理液噴嘴39移動至待機位置之後,控制裝置3亦可不將第1電動閥104打開,而將第2電動閥108及乾燥前處理液閥41打開。於該情形時,僅稀釋液經由混合閥109供給至乾燥前處理液配管40。
若僅稀釋液供給至乾燥前處理液配管40,則乾燥前處理液配管40內之乾燥前處理液被稀釋液朝乾燥前處理液噴嘴39向下游推去。藉此,殘留於乾燥前處理液噴嘴39及乾燥前處理液配管40內之乾燥前處理液自乾燥前處理液噴嘴39噴出。其後,僅稀釋液自乾燥前處理液噴嘴39噴出。藉此,可防止昇華性物質之固體於乾燥前處理液噴嘴39之噴出口39p析出而乾燥前處理液噴嘴39之噴出口39p因昇華性物質之固體而堵塞。
進而,殘留之乾燥前處理液之排出並非於乾燥前處理液噴嘴39位於處理位置時進行,而是於乾燥前處理液噴嘴39位於待機位置時進行。因此,可於基板W自旋轉夾盤10搬出之前開始將殘留之乾燥前處理液排出。而且,自乾燥前處理液噴嘴39噴出之乾燥前處理液及稀釋液由罐141承接,因此,可防止旋轉基座12因乾燥前處理液或稀釋液而潤濕。
再者,於對基板W之乾燥前處理液之供給結束之後,亦可如圖14所示,將乾燥前處理液噴嘴39之噴出口39p配置於罐141內之液體中。只要包含溶劑,則罐141內之液體可為任何液體。稀釋液或乾燥前處理液亦可儲存於罐141內。例如,亦可將於開始對基板W供給乾燥前處理液之前使乾燥前處理液噴嘴39噴出之乾燥前處理液儲存於罐141內。
乾燥前處理液噴嘴39之噴出口39p可於將殘留於乾燥前處理液噴嘴39內之乾燥前處理液排出之後配置於罐141內之液體中,亦可維持乾燥前處理液殘留於乾燥前處理液噴嘴39內之狀態而配置於罐141內之液體中。若將乾燥前處理液噴嘴39之噴出口39p配置於罐141內之液體中,則乾燥前處理液噴嘴39內之液體不會與空氣接觸。因此,可防止溶劑於乾燥前處理液噴嘴39之噴出口39p蒸發而昇華性物質於乾燥前處理液噴嘴39之噴出口39p析出。
於第2實施形態中,除了第1實施形態之效果以外,還可發揮以下效果。具體而言,於第2實施形態中,並非朝向基板W而是朝向配置於基板W之周圍之筒狀之罐141噴出乾燥前處理液。與此同時,測定朝向罐141噴出之乾燥前處理液中之昇華性物質之濃度。確認昇華性物質之濃度為設定濃度範圍內之後,並非朝向罐141而是朝向基板W噴出乾燥前處理液。藉此,可確實地將昇華性物質之濃度為設定濃度範圍內之乾燥前處理液供給至基板W之正面。
接下來,對第3實施形態進行說明。
第3實施形態相對於第1實施形態之主要之不同點在於,乾燥前處理液自遮斷構件51之下表面51L之中央部噴出。
於以下之圖15中,對與圖1~圖14所示之構成同等之構成標註與圖1等相同之參照符號並省略其說明。
圖15係表示本發明之第3實施形態之乾燥前處理液供給單元100之模式圖。
於第3實施形態中,於遮斷構件51之中央部配置有乾燥前處理液噴嘴39代替中心噴嘴55(參照圖2)。乾燥前處理液噴嘴39保持於遮斷構件51,與遮斷構件51一起升降。乾燥前處理液噴嘴39之噴出口39p係配置於在遮斷構件51之下表面51L之中央部開口之上中央開口61之上方。雖未圖示,但引導惰性氣體之上氣體配管56(參照圖2)連接於乾燥前處理液噴嘴39。
乾燥前處理液噴嘴39噴出乾燥前處理液之後,乾燥前處理液殘留於乾燥前處理液噴嘴39及乾燥前處理液配管40內。於該情形時,控制裝置3於基板W自旋轉夾盤10搬出之後,不將第1電動閥104打開而將第2電動閥108及乾燥前處理液閥41打開。因此,僅稀釋液經由混合閥109供給至乾燥前處理液配管40。
若僅稀釋液供給至乾燥前處理液配管40,則乾燥前處理液配管40內之乾燥前處理液被稀釋液朝乾燥前處理液噴嘴39向下游推去。藉此,殘留於乾燥前處理液噴嘴39及乾燥前處理液配管40內之乾燥前處理液自乾燥前處理液噴嘴39噴出。若溶劑於乾燥前處理液噴嘴39之前端、即乾燥前處理液噴嘴39之噴出口39p自乾燥前處理液蒸發,則存在昇華性物質之固體於乾燥前處理液噴嘴39之噴出口39p析出而乾燥前處理液噴嘴39之噴出口39p因昇華性物質之固體而堵塞的情況。只要將殘留之乾燥前處理液自乾燥前處理液噴嘴39去除,則可避免此種現象。
利用稀釋液進行之乾燥前處理液之去除係於基板W不位於旋轉夾盤10之上的狀態下進行。因此,自乾燥前處理液噴嘴39噴出之乾燥前處理液供給至旋轉基座12之上表面12u而不供給至基板W之上表面。若殘留之所有乾燥前處理液噴出,則僅稀釋液自乾燥前處理液噴嘴39噴出。稀釋液亦供給至旋轉基座12之上表面12u。藉此,旋轉夾盤10上之乾燥前處理液被稀釋液沖走。其後,控制裝置3將第2電動閥108及乾燥前處理液閥41關閉,停止對乾燥前處理液配管40供給稀釋液。
稀釋液自乾燥前處理液噴嘴39噴出之後,控制裝置3亦可將純水等沖洗液供給至旋轉基座12之上表面12u,以沖洗旋轉夾盤10上之稀釋液。於該情形時,控制裝置3可使乾燥前處理液噴嘴39噴出沖洗液,亦可使乾燥前處理液噴嘴39以外之噴嘴噴出沖洗液。又,當乾燥前處理液、稀釋液及沖洗液之任一種供給至旋轉基座12時,控制裝置3可使旋轉基座12靜止,亦可使旋轉基座12旋轉。
當稀釋液自乾燥前處理液噴嘴39噴出時,乾燥前處理液噴嘴39及乾燥前處理液配管40之內部由稀釋液充滿。若將第2電動閥108及乾燥前處理液閥41關閉,則稀釋液保持於乾燥前處理液噴嘴39及乾燥前處理液配管40內。因此,存在如下可能性,即,停止對乾燥前處理液配管40供給稀釋液之後,少量之稀釋液自乾燥前處理液噴嘴39之噴出口39p滴落。為了防止該情況,亦可於乾燥前處理液配管40介裝回吸閥144。
不管回吸閥144是否作動,液體均流經乾燥前處理液配管40內。若於乾燥前處理液噴嘴39及乾燥前處理液配管40之內部由稀釋液充滿之狀態下控制裝置3使回吸閥144作動,則與乾燥前處理液配管40之內部空間相通之回吸閥144之內部空間擴大,乾燥前處理液噴嘴39內之稀釋液朝回吸閥144逆流。藉此,稀釋液之表面(液面)遠離乾燥前處理液噴嘴39之噴出口39p。
存在如下情形:即便利用稀釋液進行乾燥前處理液之去除,微量之乾燥前處理液亦殘留於乾燥前處理液配管40等。於該情形時,若乾燥前處理液噴嘴39不噴出乾燥前處理液之期間較長,則有可能殘留之乾燥前處理液移動至乾燥前處理液噴嘴39而乾燥前處理液噴嘴39內之稀釋液中之昇華性物質之濃度變高。若使回吸閥144作動而使稀釋液之表面後退,則稀釋液不易蒸發,因此,即便殘留之乾燥前處理液移動至乾燥前處理液噴嘴39,亦可防止昇華性物質析出。
接下來,對第4實施形態進行說明。
第4實施形態相對於第1實施形態之主要之不同點在於,將原液及稀釋液於混合貯槽151內混合而並非於混合閥109(參照圖3)內混合。
於以下之圖16中,對與圖1~圖15所示之構成同等之構成標註與圖1等相同之參照符號並省略其說明。
圖16係表示本發明之第4實施形態之乾燥前處理液供給單元100之模式圖。
乾燥前處理液供給單元100具備將原液及稀釋液混合之混合貯槽151而代替第1實施形態之混合閥109(參照圖3)。混合貯槽151配置於櫃體CC內。第1個別配管102及第2個別配管106之下游端連接於混合貯槽151。原液及稀釋液供給至混合貯槽151中,並於混合貯槽151中混合(貯槽內混合步驟)。藉此,製作乾燥前處理液。
乾燥前處理液配管40之上游端配置於混合貯槽151之中而並非混合貯槽151之表面。乾燥前處理液供給單元100包含向混合貯槽151內供給氣體之氣體供給配管152、及將氣體供給配管152之內部開閉之氣體供給閥153。自氣體供給配管152供給至混合貯槽151之氣體為氮氣。亦可將空氣等氮氣以外之氣體自氣體供給配管152供給至混合貯槽151。
當將混合貯槽151內之乾燥前處理液供給至乾燥前處理液噴嘴39時,將第1電動閥104及第2電動閥108關閉,並將氣體供給閥153打開。藉此,作為氣體之一例之氮氣自氣體供給配管152供給至混合貯槽151內,而混合貯槽151內之氣壓上升。混合貯槽151內之乾燥前處理液係藉由混合貯槽151內之氣壓之上升而輸送至乾燥前處理液配管40內,並朝向乾燥前處理液噴嘴39於乾燥前處理液配管40內流動。藉此,混合貯槽151內之乾燥前處理液供給至乾燥前處理液噴嘴39,並自乾燥前處理液噴嘴39噴出。
循環配管125之上游端及下游端連接於混合貯槽151。循環配管125內之乾燥前處理液之濃度由溶液濃度計117測定。於由溶液濃度計117測定之乾燥前處理液之濃度為設定濃度範圍外之情形時,控制裝置3將原液及稀釋液之至少一者供給至混合貯槽151內而變更混合貯槽151內之乾燥前處理液之濃度。藉此,混合貯槽151內之乾燥前處理液之濃度維持為設定濃度範圍內之值。
控制裝置3可於收容有未處理之基板W之載具CA(參照圖1A)搬送至裝載埠口LP之後,於混合貯槽151內製作乾燥前處理液。或者,控制裝置3亦可於收容有未處理之基板W之載具CA搬送至裝載埠口LP之前,於混合貯槽151內製作乾燥前處理液。即,亦可於指定設定濃度範圍之前製作乾燥前處理液。於該情形時,將乾燥前處理液之濃度維持為任意之固定值,於指定設定濃度範圍之後,調整乾燥前處理液之濃度即可。
混合貯槽151連接於介裝有排放閥155之排放配管154。當於混合貯槽151中製作乾燥前處理液時,將排放閥155關閉。對混合貯槽151之內部進行清洗時,將排放閥155打開,將混合貯槽151內之所有液體沿排放配管154排出。其後,將稀釋液貯槽105內之稀釋液供給至混合貯槽151中,與混合貯槽151內之污垢一起沿排放配管154排出。藉此,利用稀釋液清洗混合貯槽151之內部。
乾燥前處理液供給單元100亦可具備繞過混合貯槽151之旁通配管156、及將旁通配管156之內部開閉之旁通閥157。旁通配管156之上游端係於第2泵107之下游且第2電動閥108之上游之位置連接於第2個別配管106。旁通配管156之下游端係於乾燥前處理液閥41之下游連接於乾燥前處理液配管40。旁通閥157始終關閉。
若將第2電動閥108關閉並將旁通閥157打開,則稀釋液不供給至混合貯槽151而供給至乾燥前處理液配管40。藉此,僅稀釋液供給至乾燥前處理液噴嘴39及乾燥前處理液配管40。乾燥前處理液配管40內之乾燥前處理液被稀釋液朝乾燥前處理液噴嘴39向下游推去。藉此,殘留於乾燥前處理液噴嘴39及乾燥前處理液配管40內之乾燥前處理液自乾燥前處理液噴嘴39噴出。
於第4實施形態中,除了第1實施形態之效果以外,還可發揮以下效果。具體而言,於第4實施形態中,將原液及稀釋液於混合貯槽151內混合。因此,可大量地製作相同濃度之乾燥前處理液。例如,可於混合貯槽151內製作多達供給至1片基板W之乾燥前處理液之總量之幾倍之乾燥前處理液。混合貯槽151內之乾燥前處理液供給至乾燥前處理液噴嘴39,並朝向基板W之正面噴出。因此,可使乾燥後之基板W之品質穩定。 其他實施形態
本發明不限定於上述實施形態之內容,可進行各種變更。
例如,原液中之昇華性物質之濃度可與原液中之溶劑之濃度相等,亦可高於原液中之溶劑之濃度。
乾燥前處理液中之稀釋液之濃度可與乾燥前處理液中之原液之濃度相等,亦可低於乾燥前處理液中之原液之濃度。
稀釋液亦可包含除溶劑以外之成分。例如,若稀釋液中之昇華性物質之濃度低於原液中之昇華性物質之濃度,則稀釋液亦可包含昇華性物質與溶劑。
供給至原液貯槽101之補充液亦可為IPA等溶劑而並非昇華性物質及溶劑之溶液。於該情形時,亦可將溶劑配管123內之補充液直接供給至原液貯槽101。
固化膜SF亦可利用與濕式處理單元2w不同之處理單元2去除。去除固化膜SF之處理單元2可為基板處理裝置1之一部分,亦可為與基板處理裝置1不同之基板處理裝置之一部分。即,亦可為配備有濕式處理單元2w之基板處理裝置1與配備有去除固化膜SF之處理單元2之基板處理裝置設置於同一基板處理系統,於將固化膜SF去除之前,將基板W自基板處理裝置1搬送至另一基板處理裝置。
於能夠將純水等基板W上之沖洗液以乾燥前處理液置換之情形時,亦可不進行將基板W上之沖洗液置換為置換液之置換液供給步驟而進行乾燥前處理液供給步驟。
亦可設置將第1個別配管102之內部開閉之第1開閉閥、及變更流經第1個別配管102內之液體之流量之第1流量調整閥而代替第1電動閥104。同樣地,亦可設置將第2個別配管106之內部開閉之第2開閉閥、及變更流經第2個別配管106內之液體之流量之第2流量調整閥而代替第2電動閥108。
亦可省略分支配管116。於該情形時,溶液濃度計117亦可測定乾燥前處理液配管40內之乾燥前處理液之濃度。或者,亦可於乾燥前處理液噴嘴39朝向基板W噴出乾燥前處理液之後,使殘留於乾燥前處理液配管40之乾燥前處理液向分支配管116逆流。即,亦可將分支配管116用作回吸配管。
亦可使用泵將混合貯槽151內之乾燥前處理液供給至乾燥前處理液噴嘴39,而並非使混合貯槽151內之氣壓上升。
遮斷構件51亦可除了包含圓板部52以外,還包含自圓板部52之外周部向下方延伸之筒狀部。於該情形時,若遮斷構件51配置於下位置,則保持於旋轉夾盤10之基板W由圓筒部包圍。
遮斷構件51亦可與旋轉夾盤10一起繞旋轉軸線A1旋轉。例如,遮斷構件51亦可以不與基板W接觸之方式置於旋轉基座12上。於該情形時,由於遮斷構件51連結於旋轉基座12,故遮斷構件51與旋轉基座12朝相同方向以相同速度旋轉。
亦可省略遮斷構件51。但,於向基板W之下表面供給純水等液體之情形時,較佳為設置有遮斷構件51。其原因在於,可利用遮斷構件51將沿著基板W之外周面自基板W之下表面迴繞至基板W之上表面之液滴或自處理承杯21向內側回濺之液滴遮斷,而可減少混入至基板W上之乾燥前處理液之液體。
基板處理裝置1不限於對圓板狀之基板W進行處理之裝置,亦可為對多邊形之基板W進行處理之裝置。
亦可將上述所有構成中之2個以上組合。亦可將上述所有步驟中之2個以上組合。
控制裝置3係設定濃度確認單元之一例。旋轉夾盤10及中心噴嘴55係固化膜形成單元之一例。旋轉夾盤10及中心噴嘴55亦為昇華單元之一例。
已對本發明之實施形態詳細地進行了說明,但該等僅為用以使本發明之技術內容明確之具體例,本發明不應限定於該等具體例進行解釋,本發明之精神及範圍僅由隨附之申請專利範圍限定。
1:基板處理裝置 1a:外壁 2:處理單元 2w:濕式處理單元 3:控制裝置 3a:電腦本體 3b:CPU 3c:主記憶裝置 3d:周邊裝置 3e:輔助記憶裝置 3f:讀取裝置 3g:通信裝置 4:腔室 5:間隔壁 5a:送風口 5b:搬入搬出口 6:FFU 7:擋板 8:排氣管 9:排氣閥 10:旋轉夾盤 11:夾盤銷 12:旋轉基座 12u:上表面 13:旋轉軸 14:旋轉馬達 21:處理承杯 22:外壁構件 23:承杯 24:護罩 24u:上端 25:圓筒部 26:頂板部 27:護罩升降單元 31:藥液噴嘴 32:藥液配管 33:藥液閥 34:噴嘴移動單元 35:沖洗液噴嘴 36:沖洗液配管 37:沖洗液閥 38:噴嘴移動單元 39:乾燥前處理液噴嘴 39p:噴出口 40:乾燥前處理液配管 41:乾燥前處理液閥 42:噴嘴移動單元 43:置換液噴嘴 44:置換液配管 45:置換液閥 46:噴嘴移動單元 51:遮斷構件 51L:下表面 52:圓板部 53:支軸 54:遮斷構件升降單元 55:中心噴嘴 56:上氣體配管 57:上氣體閥 58:流量調整閥 59:上溫度調節器 61:上中央開口 62:上氣體流路 63:上氣體配管 64:上氣體閥 65:流量調整閥 66:上溫度調節器 71:下表面噴嘴 72:加熱流體配管 73:加熱流體閥 74:流量調整閥 75:加熱器 76:冷卻流體配管 77:冷卻流體閥 78:流量調整閥 79:冷卻器 81:下中央開口 82:下氣體流路 83:下氣體配管 84:下氣體閥 85:流量調整閥 86:下溫度調節器 100:乾燥前處理液供給單元 101:原液貯槽 102:第1個別配管 103:第1泵 104:第1電動閥 105:稀釋液貯槽 106:第2個別配管 107:第2泵 108:第2電動閥 109:混合閥 110:第1止回閥 111:第2止回閥 112:第1個別流路 113:第2個別流路 114:集合流路 115:管內混合器 115f:攪拌翼片 115p:管道 116:分支配管 117:溶液濃度計 118:流量調整閥 120:補充貯槽 121:補充配管 122:補充泵 123:溶劑配管 124:溶劑閥 125:循環配管 126:循環泵 127:循環濃度計 131:閥主體 131a:內部流路 132:閥體 132a :環狀部 132b:圓錐部 133:閥座 134:閥致動器 135:電動馬達 136:運動轉換機構 141:罐 142:排放配管 143:排放閥 144:回吸閥 151:混合貯槽 152:氣體供給配管 153:氣體供給閥 154:排放配管 155:排放閥 156:旁通配管 157:旁通閥 A1:旋轉軸線 CA:載具 CC:櫃體 CR:中心機械手 FB:流體箱 H1:手部 H2:手部 HC:主機電腦 Hp:高度 IR:分度機械手 LP:裝載埠口 P:程式 P1:圖案 RM:可移媒體 S1~S6:步驟 S11~S21:步驟 SF:固化膜 T1:固化膜之厚度 T11:時刻 T21:時刻 T22:時刻 T23:時刻 T24:時刻 T25:時刻 TW:塔 W:基板
圖1A係自上方觀察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基板處理裝置所得之模式圖。 圖1B係自側方觀察基板處理裝置所得之模式圖。 圖2係水平地觀察基板處理裝置中配備之處理單元之內部所得之模式圖。 圖3係表示基板處理裝置中配備之乾燥前處理液供給單元之模式圖。 圖4係表示第1電動閥及第2電動閥之鉛直剖面之模式圖。 圖5係表示控制裝置之硬體之方塊圖。 圖6係表示收容有未處理之基板之載具被搬送至裝載埠口之後至載具內之所有基板被處理之前之流程的流程圖。 圖7(a)~(d)係用以說明圖案之高度與固化膜之厚度之關係之基板之剖視圖。 圖8係用以對藉由基板處理裝置進行之基板之處理之一例進行說明之步驟圖。 圖9A係表示進行圖8所示之基板之處理時之基板之狀態的模式圖。 圖9B係表示進行圖8所示之基板之處理時之基板之狀態之模式圖。 圖9C係表示進行圖8所示之基板之處理時之基板之狀態之模式圖。 圖10係表示乾燥前處理液之濃度為設定濃度範圍外之情形時之處置之一例之時序圖。 圖11A係表示乾燥前處理液之濃度超過設定濃度範圍之情形時之處置之一例之時序圖。 圖11B係表示對由置換液之液膜覆蓋之基板之上表面供給有乾燥前處理液之狀態之模式圖。 圖12係表示本發明之第2實施形態之乾燥前處理液供給單元之模式圖。 圖13係表示乾燥前處理液噴嘴朝向罐噴出乾燥前處理液之後至乾燥前處理液噴嘴朝向基板噴出乾燥前處理液之前之流程的流程圖。 圖14係表示乾燥前處理液噴嘴之噴出口配置於罐內之液體中之狀態之剖視圖。 圖15係表示本發明之第3實施形態之乾燥前處理液供給單元之模式圖。 圖16係表示本發明之第4實施形態之乾燥前處理液供給單元之模式圖。
Hp:高度
P1:圖案
SF:固化膜
T1:固化膜之厚度
W:基板

Claims (12)

  1. 一種基板乾燥方法,其使形成有圖案之基板之正面乾燥,且包含: 設定濃度確認步驟,其係確認至少基於上述圖案之高度設定之表示昇華性物質之濃度之範圍之設定濃度範圍; 原液貯存步驟,其係將包含上述昇華性物質與溶劑之原液貯存於原液貯槽內; 乾燥前處理液製作步驟,其係將包含上述溶劑且上述昇華性物質之濃度低於上述原液中之上述昇華性物質之濃度之稀釋液於上述原液貯槽之外與上述原液混合,藉此,製作上述昇華性物質之濃度為上述設定濃度範圍內之乾燥前處理液; 固化膜形成步驟,其係藉由使上述溶劑自上述基板之上述正面上之上述乾燥前處理液蒸發,而於上述基板之上述正面形成包含上述昇華性物質之固化膜;及 昇華步驟,其係藉由使上述固化膜昇華而自上述基板之上述正面將上述固化膜去除。
  2. 如請求項1之基板乾燥方法,其中上述原液中之上述昇華性物質之濃度低於上述原液中之上述溶劑之濃度。
  3. 如請求項1之基板乾燥方法,其中上述乾燥前處理液中之上述稀釋液之濃度高於上述乾燥前處理液中之上述原液之濃度。
  4. 如請求項1之基板乾燥方法,其中上述稀釋液係上述溶劑。
  5. 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之基板乾燥方法,其中上述乾燥前處理液製作步驟包含流動混合步驟,該流動混合步驟係一面使上述原液與上述稀釋液朝噴嘴流動,一面將上述原液及稀釋液混合,且 上述基板乾燥方法進而包含噴出步驟,該噴出步驟係使上述噴嘴朝向上述基板之上述正面噴出上述原液及稀釋液之混合液即上述乾燥前處理液。
  6. 如請求項5之基板乾燥方法,其進而包含: 濃度測定步驟,其係測定上述乾燥前處理液中之上述昇華性物質之濃度;及 噴出時間延長步驟,其係於上述昇華性物質之濃度為上述設定濃度範圍外之情形時,變更上述原液及稀釋液之混合比,並且延長使上述噴嘴噴出上述乾燥前處理液之噴出時間。
  7. 如請求項5之基板乾燥方法,其進而包含: 溶劑供給步驟,其係於上述乾燥前處理液供給至上述基板之上述正面之前,將上述溶劑供給至上述基板之上述正面; 濃度測定步驟,其係測定上述乾燥前處理液中之上述昇華性物質之濃度;及 噴出時間縮短步驟,其係於上述昇華性物質之濃度超過上述設定濃度範圍之情形時,於上述溶劑存在於上述基板之上述正面之狀態下,使上述噴嘴朝向上述基板之上述正面噴出上述乾燥前處理液,並且縮短使上述噴嘴噴出上述乾燥前處理液之噴出時間。
  8. 如請求項5之基板乾燥方法,其進而包含: 預分配步驟,其係使上述噴嘴朝向當沿與上述基板之上述正面垂直之方向觀察時配置於上述基板之周圍的筒狀之罐噴出上述乾燥前處理液; 濃度測定步驟,其係測定朝向上述罐自上述噴嘴噴出之上述乾燥前處理液中之上述昇華性物質之濃度;及 噴出步驟,其係於確認自上述噴嘴噴出之上述乾燥前處理液中之上述昇華性物質之濃度為上述設定濃度範圍內之後,使上述噴嘴朝向上述基板之上述正面噴出上述乾燥前處理液。
  9. 如請求項5之基板乾燥方法,其進而包含: 第1送液步驟,其係將上述原液貯槽內之上述原液利用第1泵輸送至上述原液貯槽之外; 供給步驟,其係使乾燥前處理液配管將包含由上述第1泵輸送之上述原液之上述乾燥前處理液朝向上述噴嘴引導;及 流入步驟,其係使朝向上述噴嘴於上述乾燥前處理液配管內流動之上述乾燥前處理液之一部分流入至在上述噴嘴之上游連接於上述乾燥前處理液配管之分支配管。
  10. 如請求項9之基板乾燥方法,其進而包含補充步驟,該補充步驟係藉由將流入至上述分支配管之上述乾燥前處理液供給至上述原液貯槽內,而使上述原液貯槽內之上述原液中之上述昇華性物質之濃度降低。
  11. 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之基板乾燥方法,其中 上述乾燥前處理液製作步驟包含將上述原液與上述稀釋液於混合貯槽內混合之貯槽內混合步驟,且 上述基板乾燥方法進而包含噴出步驟,該噴出步驟係使噴嘴朝向上述基板之上述正面噴出於上述混合貯槽內混合後之上述原液及稀釋液之混合液即上述乾燥前處理液。
  12. 一種基板處理裝置,其使形成有圖案之基板之正面乾燥,且包含: 設定濃度確認單元,其確認至少基於上述圖案之高度設定之表示昇華性物質之濃度之範圍之設定濃度範圍; 原液貯槽,其貯存包含上述昇華性物質與溶劑之原液; 乾燥前處理液製作單元,其將包含上述溶劑且上述昇華性物質之濃度低於上述原液中之上述昇華性物質之濃度之稀釋液於上述原液貯槽之外與上述原液混合,藉此,製作上述昇華性物質之濃度為上述設定濃度範圍內之乾燥前處理液; 固化膜形成單元,其藉由使上述溶劑自上述基板之上述正面上之上述乾燥前處理液蒸發,而於上述基板之上述正面形成包含上述昇華性物質之固化膜;及 昇華單元,其藉由使上述固化膜昇華而自上述基板之上述正面將上述固化膜去除。
TW108138350A 2019-02-14 2019-10-24 基板乾燥方法及基板處理裝置 TWI73506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024815 2019-02-14
JP2019024815A JP7265879B2 (ja) 2019-02-14 2019-02-14 基板乾燥方法および基板処理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030787A true TW202030787A (zh) 2020-08-16
TWI735060B TWI735060B (zh) 2021-08-01

Family

ID=720440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8138350A TWI735060B (zh) 2019-02-14 2019-10-24 基板乾燥方法及基板處理裝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7265879B2 (zh)
TW (1) TWI735060B (zh)
WO (1) WO202016613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IL311467A (en) * 2021-09-15 2024-05-01 Central Glass Co Ltd A production method for the substrate and a sublimation drying method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604320B2 (ja) 2000-08-08 2011-01-05 ソニー株式会社 基板洗浄方法及び基板洗浄装置
JP4621613B2 (ja) 2006-03-09 2011-01-26 株式会社東芝 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JP2008130835A (ja) 2006-11-21 2008-06-05 Dainippon Screen Mfg Co Ltd 基板処理装置および基板処理方法
JP2010239013A (ja) 2009-03-31 2010-10-21 Shibaura Mechatronics Corp 基板処理装置及び基板処理方法
JP5373498B2 (ja) 2009-07-27 2013-12-18 芝浦メカトロニクス株式会社 基板の処理装置及び処理方法
JP5917165B2 (ja) 2012-01-25 2016-05-11 株式会社Screenホールディングス 基板処理装置及びこれに用いられる液供給装置
JP6074338B2 (ja) 2013-08-27 2017-02-01 東京エレクトロン株式会社 液処理装置、濃度補正方法及び記憶媒体
JP6352143B2 (ja) 2013-11-13 2018-07-04 東京エレクトロン株式会社 基板液処理装置及び基板液処理方法
JP6444698B2 (ja) * 2014-11-17 2018-12-26 東芝メモリ株式会社 基板処理装置および基板処理方法
JP6502206B2 (ja) * 2015-08-07 2019-04-17 東京エレクトロン株式会社 基板処理装置及び基板処理方法
JP6456793B2 (ja) * 2015-08-11 2019-01-23 東京エレクトロン株式会社 基板処理装置および昇華性物質の析出防止方法
JP2017139279A (ja) 2016-02-02 2017-08-10 株式会社東芝 基板乾燥装置、および基板処理システム
JP6649146B2 (ja) * 2016-03-25 2020-02-19 株式会社Screenホールディングス 基板処理装置、基板処理システムおよび基板処理方法
WO2018030516A1 (ja) 2016-08-12 2018-02-15 東京エレクトロン株式会社 基板処理装置、基板処理方法および記憶媒体
JP6325067B2 (ja) * 2016-12-15 2018-05-16 東京エレクトロン株式会社 基板乾燥方法及び基板処理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7265879B2 (ja) 2023-04-27
JP2020136355A (ja) 2020-08-31
TWI735060B (zh) 2021-08-01
WO2020166136A1 (ja) 2020-08-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037111B (zh) 基板处理装置
TWI738102B (zh) 基板乾燥方法及基板處理裝置
TWI742387B (zh) 基板處理方法、基板處理裝置及乾燥前處理液
KR102611130B1 (ko) 승화성 물질 함유액의 제조 방법, 기판 건조 방법, 및 기판 처리 장치
CN110660641B (zh) 衬底处理方法及衬底处理装置
CN111066128A (zh) 衬底干燥方法及衬底干燥装置
CN109427623B (zh) 基板干燥方法和基板处理装置
TWI735060B (zh) 基板乾燥方法及基板處理裝置
TWI753816B (zh) 基板處理方法
TWI735012B (zh) 基板處理方法及基板處理裝置
TWI717730B (zh) 基板處理方法及基板處理裝置
US20230023792A1 (en) Substrate processing method
WO2020039835A1 (ja) 基板処理方法および基板処理装置
JP2022145824A (ja) 基板処理方法および基板処理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