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029533A - 發光元件及其製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發光元件及其製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029533A
TW202029533A TW109102408A TW109102408A TW202029533A TW 202029533 A TW202029533 A TW 202029533A TW 109102408 A TW109102408 A TW 109102408A TW 109102408 A TW109102408 A TW 109102408A TW 202029533 A TW202029533 A TW 202029533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side wall
emitting unit
semiconductor layer
emitt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910240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816970B (zh
Inventor
邱柏順
蔣宗勳
紀喨勝
蔣晶
陳潔
葉宗勲
王心盈
葉慧君
沈建賦
Original Assignee
晶元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晶元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晶元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02953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02953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81697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816970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15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 H01L27/153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in a repetitive configuration, e.g. LED ba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15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 H01L27/153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in a repetitive configuration, e.g. LED bars
    • H01L27/156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in a repetitive configuration, e.g. LED bars two-dimensional array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KNON-ELECTRIC LIGHT SOURCES USING LUMINESCENCE; LIGHT SOURCES USING ELECTROCHEMILUMINESCENCE; LIGHT SOURCES USING CHARGES OF COMBUSTIBLE MATERIAL; LIGHT SOURCES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AS LIGHT-GENERATING ELEMENTS;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1K9/00Light sources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as light-generating elements, e.g. using light-emitting diodes [LED] or las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3/00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3/02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semiconductor bodies
    • H01L33/20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semiconductor bodies with a particular shape, e.g. curved or truncated substrat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3/00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3/36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d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3/00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3/36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des
    • H01L33/38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des with a particular shap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3/00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3/48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semiconductor body packages
    • H01L33/62Arrangements for conducting electric current to or from the semiconductor body, e.g. lead-frames, wire-bonds or solder ba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3/00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3/02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semiconductor bodies
    • H01L33/20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semiconductor bodies with a particular shape, e.g. curved or truncated substrate
    • H01L33/22Roughened surfaces, e.g. at the interface between epitaxial lay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3/00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3/36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des
    • H01L33/40Materials therefor
    • H01L33/42Transparent materia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3/00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3/44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coatings, e.g. passivation layer or anti-reflective coat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ed Devices (AREA)
  • Heating, Cooling, Or Curing Plastics Or The Like In General (AREA)
  • Encapsulation Of And Coatings For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AREA)
  • Led Device Packages (AREA)

Abstract

本申請案揭露一種發光元件,包含: 一基板,包含一上表面;一第一發光單元以及一第二發光單元,分別位於上表面上,其中第一發光單元及第二發光單元分別包含一下部半導體層以及一上部半導體層;以及一導電結構,電性連接第一發光單元及第二發光單元;其中,第一發光單元之下部半導體層包含:一第一上表面未被上部半導體層所覆蓋,以及一第一側壁;其中第一側壁包含一第一子側壁以及一第二子側壁,第一子側壁與第一上表面之內夾角為一鈍角,且第二子側壁與上表面之內夾角為一鈍角。

Description

發光元件及其製造方法
本申請案係關於一種發光元件,更詳言之,係關於一種具有提高發光效率之發光元件。
固態發光元件中的發光二極體(LED)具有具低耗電量、低產熱、壽命長、體積小、反應速度快以及良好光電特性,例如具有穩定的發光波長等特性,故已被廣泛的應用於家用裝置、照明裝置、指示燈及光電產品等。隨著光電技術的發展,固態發光元件在發光效率、操作壽命以及亮度方面有相當大的進步。
習知的發光二極體晶片包含一基板、一n型半導體層、一活性層及一p型半導體層形成於基板上、以及分別形成於p型/n型半導體層上的p、n-電極。當透過電極對發光二極體晶片通電,且在一特定值的順向偏壓時,來自p型半導體層的電洞及來自n型半導體層的電子在活性層內結合以放出光。
高壓發光二極體晶片,係在單一基板上,將發光二極體晶片面積分割成多個發光單元之後串聯而成。相較於傳統單顆發光二極體晶片,在相同晶片尺寸下,高壓發光二極體晶片可在低電流高電壓下工作,且具有較大輸出功率。高壓發光二極體晶片能夠依照不同輸入電壓的需求而決定其發光單元數量與大小等,並可針對每個發光單元加以優化,具有能操作在高電壓下、體積小、對封裝及光學設計具有極佳的運用彈性等優點。然而,習知技術中,單一基板上多個發光單元所發出的光,可能會被排列在相鄰的發光單元或其間的各層材料所吸收,導致出光效率不佳。
本申請案揭露一種發光元件,包含: 一基板,包含一上表面;一第一發光單元以及一第二發光單元,分別位於上表面上,其中第一發光單元及第二發光單元分別包含一下部半導體層以及一上部半導體層;以及一導電結構,電性連接第一發光單元及第二發光單元;其中,第一發光單元之下部半導體層包含:一第一上表面未被上部半導體層所覆蓋,以及一第一側壁;其中第一側壁包含一第一子側壁以及一第二子側壁,第一子側壁與第一上表面之內夾角為一鈍角,且第二子側壁與上表面之內夾角為一鈍角。
本申請案揭露一種發光元件,包含:一基板,包含一上表面;一第一發光單元以及一第二發光單元,分別位於上表面上,其中第一發光單元及第二發光單元分別包含一下部半導體層以及一上部半導體層;以及一導電結構,電性連接第一發光單元及第二發光單元;其中,第一發光單元之下部半導體層包含:一第一側壁,位於發光元件之一周圍區域;其中第一側壁與上表面之內夾角為一鈍角,且第一側壁由側視觀之為一類平行四邊形,類平行四邊形包含一對對角,其中此對角包含一第一銳角以及一第二銳角。
本申請案之實施例會被詳細地描述,並且繪製於圖式中,相同或類似的部分會以相同的號碼在各圖式以及說明出現。
本申請案一些實施例可配合圖式一併理解,本申請案實施例之圖式亦被視為本申請案實施例說明之一部分。需了解的是,本申請案實施例之圖式並未以實際裝置及元件之比例繪示。在圖式中可能誇大實施例的形狀與厚度以便清楚表現出本申請案實施例之特徵。此外,圖式中之結構及裝置係以示意之方式繪示,以便清楚表現出本申請案實施例之特徵。
圖1係本申請案第一實施例中所揭示之一發光元件1;圖2A係為圖1中沿A-A’線段之截面圖;圖2B係為圖1中沿B-B’線段之截面圖;圖2C係為圖1中沿C-C’線段之截面圖;以及圖2D係為圖1中區域R之局部放大圖。
發光元件1包含一基板10,以及分開設置於基板10之上表面10a的複數個發光單元22(22a-22f),彼此之間以溝槽36相隔分離,且各發光單元22分別包含一半導體疊層12。導電結構形成在相鄰的發光單元22之間和各發光單元22上,且將各發光單元22電性連接,以形成串聯式發光單元陣列。
基板10可以是一成長基板,包括用於生長磷化鎵銦(AlGaInP)的砷化鎵(GaAs)基板、及磷化鎵(GaP)基板,或用於生長氮化銦鎵(InGaN)或氮化鋁鎵(AlGaN)的藍寶石(Al2 O3 )基板,氮化鎵(GaN)基板,碳化矽(SiC)基板、及氮化鋁(AlN)基板。基板10包含一上表面10a平行於圖1中的xy平面。基板10可以是一圖案化基板,即,基板10在其上表面10a上具有圖案化結構P。於一實施例中,圖案化結構P係藉由機械研磨、乾式蝕刻或濕式蝕刻等方式,部分蝕刻基板10的上表面所形成。於另一實施例中,圖案化結構P係藉由在基板10的上表面10a上,形成一不同於基板10的材料層,再將此材料層圖案化所形成。圖案化結構P可包含:具有三角形(或多角形)底面之平台結構或角錐狀結構、半球形結構、圓錐狀結構或多角形結構(polygonal structure)等。從半導體疊層12發射的光可以被基板10的圖案化結構P所折射,從而提高發光元件的亮度。此外,圖案化結構P減緩或抑制了基板10與半導體疊層12之間因晶格不匹配而導致的錯位,從而改善半導體疊層12的磊晶品質。於另一實施例中,圖案化結構P為自基板10的上表面10a向基板內延伸的凹陷結構(圖未示),凹陷結構的圖案可為角錐狀、半球形、圓錐狀或多角形等。
在本申請案的一實施例中,可以藉由有機金屬化學氣相沉積(MOCVD)、分子束磊晶法(MBE)、氫化物氣相磊晶(HVPE)或離子鍍,例如濺鍍或蒸鍍等方式,在基板10上形成半導體疊層12。
半導體疊層12包括依序形成在基板10上的一緩衝結構(圖未示)、一第一半導體層121、一活性層123和一第二半導體層122。緩衝結構可減小上述的晶格不匹配並抑制錯位,從而改善磊晶品質。緩衝層的材料包括GaN、AlGaN或AlN。在一實施例中,緩衝結構包括多個子層(圖未示)。子層包括相同材料或不同材料。在一實施例中,緩衝結構包括兩個子層,其中第一子層的生長方式為濺鍍,第二子層的生長方式為MOCVD。在一實施例中,緩衝層另包含第三子層。其中第三子層的生長方式為MOCVD,第二子層的生長溫度高於或低於第三子層的生長溫度。於一實施例中,第一、第二及第三子層包括相同的材料,例如AlN。在本申請案的一實施例中,第一半導體層121和第二半導體層122,例如為包覆層(cladding layer)或侷限層(confinement layer),具有不同的導電型態、電性、極性或用於提供電子或電洞的摻雜元素。例如,第一半導體層121是n型半導體,以及第二半導體層122是p型半導體。活性層123形成於第一半導體層121與第二半導體層122之間。電子與電洞在電流驅動下在活性層123中結合,將電能轉換成光能以發光。可藉由改變半導體疊層12中一個或多個層別的物理特性和化學組成,來調整發光元件1或半導體疊層12所發出的光之波長。
半導體疊層12的材料包括Alx Iny Ga(1-x-y) N或Alx Iny Ga(1-x-y) P的III-V族半導體材料,其中0≤x,y≤1;x+y≤1。根據活性層的材料,當半導體疊層12的材料是AlInGaP系列時,可以發出波長介於610nm和650nm之間的紅光或波長介於550nm和570nm之間的黃光。當半導體疊層12的材料是InGaN系列時,可以發出波長介於400nm和490nm之間的藍光或深藍光或波長介於490nm和550nm之間的綠光。當半導體疊層12的材料是AlGaN系列時,可以發出波長介於400nm和250nm之間的UV光。活性層123可以是單異質結構(single heterostructure; SH)、雙異質結構(double heterostructure; DH)、雙面雙異質結構(double-side double heterostructure; DDH)、多重量子井(multi-quantum well; MQW)。活性層123的材料可以是i型、p型或n型半導體。
各發光單元的半導體疊層12包含一平台區28,平台區28的形成,是經由從半導體疊層12之上表面向下移除部份的第二半導體層122和活性層123,直到第一半導體層121的上表面121a露出。在後續製程中,平台區28上將形成導電結構。由側視觀之,平台區28的延長線L(及延長面)以上的半導體疊層12稱為一上部半導體層12a,延長線L以下的半導體疊層12稱為一下部半導體層12b。上部半導體層12a包含第二半導體層122及活性層123。於一實施例中,上部半導體層12a更包含部分的第一半導體層121。下部半導體層12b包含第一半導體層121的全部或另一部分以及緩衝結構。在一實施例中,各發光單元22中部分的平台區28環繞其第二半導體層122和活性層123。
溝槽36位於任兩相鄰的發光單元22之間,其底部為基板10之上表面10a,其側壁為兩相鄰發光單元22的半導體疊層12之側壁。於一實施例中,當基板10為圖案化基板時,圖案化結構P位於溝槽36之底部;於一實施例中,當基板10為圖案化基板時,圖案化結構P環繞所有發光單元22之周圍。
一絕緣層23設置各發光單元22上,以及在溝槽36內,並覆蓋基板10的上表面10a及圖案化結構P,並延伸至發光單元22的半導體疊層12的側壁和上表面。本實施例中,絕緣層23包含在串聯式陣列的末端發光單元22f的平台區28上的第一絕緣部230a,在起始發光單元22a的第二半導體層122上的第二絕緣部230b、溝槽36上的中間部23a、島狀部23b以及延伸部23c。在一實施例中,如圖2A所示,中間部23a覆蓋發光單元22a的下部半導體層12b側壁S2、基板10的上表面10a以及發光單元22b半導體疊層12的側壁S2。在另一實施例中,中間部23a覆蓋部分溝槽36,且中間部23a未覆蓋發光單元22a的下部半導體層12b側壁S2或僅覆蓋發光單元22a的下部半導體層12b的部分側壁S2。島狀部23b形成於發光單元22a中第一半導體層121的上表面121a(即,平台區28),以及延伸部23c形成於發光單元22b中第二半導體層122的上表面。如圖1所示,島狀部23b可包含單一個或複數個島狀;延伸部23c延伸自中間部23a。於另一實施例中,絕緣層23不具有島狀部23b。於另一實施例中,絕緣層23不具有延伸部23c。於另一實施例中,第一絕緣部230a可以省略。
絕緣層23的材料包括透明絕緣材料,例如氧化矽、氮化矽、氧氮化矽、氧化鈦、氧化鋁或上述材料的組合或疊層。絕緣層23可以是單層或是複數層所形成的堆疊;於一實施例中,絕緣層23包含單一或複數絕緣層對的堆疊,每一絕緣層對包含兩子層,兩子層由兩種不同絕緣材料構成,絕緣層23為分佈式布拉格反射器(DBR, distributed Bragg reflector)。
在一實施例中,第一絕緣部230a、第二絕緣部230b、中間部23a、島狀部23b以及延伸部23c是在同一道製程中完成。例如,形成一透明絕緣材料於發光元件1的上表面,接著例如以顯影蝕刻等方式將其圖案化,形成第一絕緣部230a、第二絕緣部230b、中間部23a、島狀部23b以及延伸部23c。在一實施例中,第一絕緣部230a、第二絕緣部230b、中間部23a、島狀部23b以及延伸部23c具有相同的材料、及/或大致上相同的厚度。在一實施例中,第一絕緣部230a、第二絕緣部230b、中間部23a、島狀部23b以及延伸部23c是在不同道製程中完成。例如,第一絕緣部230a及第二絕緣部230b是於同一道製程完成,中間部23a、島狀部23b以及延伸部23c是於另一道製程完成。在一實施例中,第一絕緣部230a、第二絕緣部230b、中間部23a、島狀部23b以及延伸部23c具有不同材料,例如第一絕緣部230a、第二絕緣部230b具有相同的材料,中間部23a、島狀部23b以及延伸部23c具有另一相同的材料。在一實施例中,第一絕緣部230a、第二絕緣部230b、中間部23a、島狀部23b以及延伸部23c具有不同疊層結構,例如第一絕緣部230a、第二絕緣部230b為複數層所形成的堆疊,中間部23a、島狀部23b以及延伸部23c具有單層結構。
在一實施例中,第二絕緣部230b包含一開口,暴露出發光單元22a之第二半導體層122的上表面。在另一實施例中,第二絕緣部230b包含複數個分開的島狀結構(圖未示)位於發光單元22a之第二半導體層122上,彼此分開的島狀結構之間即為發光單元22a之第二半導體層122的上表面。
透明導電層18覆蓋各發光單元22的第二半導體層122之上表面,與第二半導體層122電性接觸。本實施例中,透明導電層18同時覆蓋絕緣層23之延伸部23c、以及第二絕緣部230b。透明導電層18可以是金屬或是透明導電材料,其中金屬可選自具有透光性的薄金屬層,透明導電材料對於活性層123所發出的光線為透明,包含銦錫氧化物(ITO)、氧化鋁鋅(AZO)、氧化鎵鋅(GZO)、或銦鋅氧化物(IZO)等材料。於一實施例中,透明導電層18同樣具有開口,對應於第二絕緣部230b之開口。
導電結構形成在發光單元22和溝槽36上。導電結構包含發光單元上的第一電極20、第二電極30以及形成在兩個相鄰的發光單元22(例如,22a和22b、22b和22c、22c和22d、22d和22e,22e和22f)之間的連接電極60。導電結構之材料包含金屬,例如鉻(Cr)、鈦(Ti)、金(Au)、鋁(Al)、銅(Cu)、錫(Sn)、鎳(Ni)、銠(Rh)或鉑(Pt)等金屬或上述材料之合金或疊層。
參照圖1及圖2B,在發光單元22f上,第一電極20形成在其第一半導體層121上,包含第一焊盤電極201與延伸自第一焊盤電極201的第一延伸電極202。第一電極20與第一半導體層121電性連接,並位於第一絕緣部230a之上。在其他各發光單元上, 同樣設有第一延伸電極202與其第一半導體層121電性連接。在發光單元22a上,第二電極30形成在透明導電層18上,與透明導電層18及第二半導體層122電性連接,包含第二焊盤電極301與延伸自第二焊盤電極301的第二延伸電極302。在其他各發光單元上, 同樣設有第二延伸電極202與其第二半導體層122電性連接。於本實施例中,第二焊盤電極301之位置對應於第二絕緣部230b之開口及透明導電層18之開口上,並經由這些開口,與第二半導體層122接觸。連接電極60形成在絕緣層23的中間部23a上,連接一個發光單元上的第一延伸電極202和相鄰發光單元上的第二延伸電極302,使發光單元22形成串聯式發光單元陣列。在本實施例中,由上視觀之,連接電極60的最大寬度比第一延伸電極202和第二延伸電極302的寬度大。連接電極60在與第一延伸電極202和第二延伸電極302相連接的部位,相較於連接電極60在溝槽36內的寬度,其自溝槽36向半導體疊層12的方向具有一漸縮的寬度。
在另一實施例中,連接電極60連接兩相鄰發光單元22上的第一延伸電極202,及/或連接電極60連接兩相鄰發光單元22上的第二延伸電極302,使發光單元22形成並聯、串聯或是串並聯等不同的發光單元陣列。
發光單元22a上的第二焊盤電極301和發光單元22f上的第一焊盤電極201,在發光元件1操作上將用以打線,和外部電子元件或電源形成電性連接。前述第一絕緣部230a及第二絕緣部230b之作用,是防止電流直接經過焊盤電極流入半導體疊層12,而使電流經由其上方的延伸電極202、302及透明導電層18擴散。同樣地,絕緣層23的延伸部23c沿著第二延伸電極302設置,並位於第二延伸電極302下方,防止經由第二延伸電極302所傳導的電流直接流入半導體疊層12,而是經由絕緣層23上方的透明導電層18擴散。因此在此實施例中,絕緣層23的延伸部23c也具有電流阻擋的作用。絕緣層23的島狀部23b沿著第一延伸電極202間隔地設置在第一延伸電極202下方,同樣具有電流阻擋的作用,第一延伸電極202因此藉由島狀部23b之間的間隙,間隔地與第一半導體層121接觸,使電流均勻分佈。
如圖2A-2C所示,各發光單元22之下部半導體層12b包含了未被連接電極60及絕緣層23所覆蓋的第一側壁S1,以及在連接電極60及絕緣層23的中間部23a下方的第二側壁S2。各發光單元22之上部半導體層12a之側壁,標示為上部側壁SU 。在具有串聯式發光單元陣列的發光元件1中,兩相鄰發光單元22之間係藉由溝槽36達成電性分離,再利用跨越溝槽36的導電結構,電性連接彼此分離之發光單元22。然而,由於溝槽36之高深寬比使得導電結構在製造過程中不易均勻覆蓋於溝槽36上,而易形成斷裂造成損壞。因此,為了要確保相鄰發光單元22之間電性連接的可靠度,連接電極60及絕緣層中間部23a必須良好地附著及覆蓋於半導體疊層12側壁上;因此,第二側壁S2與基板10之上表面10a之內夾角θ2為一銳角,上部側壁SU 與基板10之上表面10a之內夾角(未標示)為一銳角。於一實施例中,θ2小於80度;於另一實施例中,θ2介於20至80度。此外,如圖2A-2C所示,各發光單元22中的第一側壁S1,與基板10之上表面10a之內夾角θ1為一鈍角。於一實施例中,θ1介於100至160度。
如圖1、圖2A至2D所示,各發光單元22由上視觀之呈矩形且分別具有四個邊緣,其中多個第一側壁S1及至少一第二側壁S2位於四個邊緣上 。於一實施例中,其中一個第一側壁S1與第二側壁S2位於一個發光單元22中的同一邊緣上,且另一或多個第一側壁S1位於第二側壁S2所在邊緣以外的邊緣上。於另一實施例中,由上視觀之,以任一發光單元,第二側壁S2沿其所在邊緣延伸的長度實質上等同於其所位於的一個邊緣的長度,而第一側壁S1僅位於第二側壁S2所在邊緣以外的邊緣上。
於一實施例中,由圖1及圖2D上視觀之,第二側壁S2沿發光單元22之所在邊緣延伸之長度等於或大於絕緣層中間部23a沿發光單元22之所在邊緣延伸之長度,例如,大於10 μm。如此一來,可確保絕緣層23適形地附著及覆蓋於半導體疊層12側壁上。
圖3顯示第一實施例中,半導體疊層12側壁的掃描式電子顯微影像(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基板10之上表面10a上具有圖案結構P,第一側壁S1之整體表面呈不平整。更詳言之,第一側壁S1具有凹凸起伏的不平整狀。
圖4係本申請案第二實施例之發光元件中,半導體疊層12側壁的截面局部放大圖。第二實施例與第一實施例之發光元件1之結構相似,差別在於,第一側壁S1包含一第一子側壁S11,與第一半導體層121的上表面121a相連,以及一第二子側壁S12位於第一子側壁S11與基板10之間。第一子側壁S11與第一半導體層121的上表面121a之內夾角θ3為一鈍角,第二子側壁S12與基板上表面10a之內夾角θ1為一鈍角。在第二實施例中,具有多個子側壁的第一側壁S1,可讓光在經過折射及/或反射後,由第一側壁S1被摘出。
於一實施例中,第一子側壁S11與第二子側壁S12之內夾角(未標示)大於或等於90度。
於一實施例中,θ3大於或等於90度;於一實施例中,θ3介於100至160度。其中,由側視觀之,第二子側壁S12之長度大於第一子側壁S11。
於一實施例中,基板上表面10a具有圖案結構P時,第二子側壁S12之整體表面呈不平整。更詳言之,第二子側壁S12具有凹凸起伏的不平整狀。於一實施例中,基板上表面10a具有圖案結構P時,第二子側壁S12之整體表面呈不平整且第一子側壁S11之整體表面呈平整。於一實施例中,第二子側壁S12之表面粗糙度大於第一子側壁S11之表面粗糙度。
為了清楚表示兩相鄰發光單元22之間的半導體疊層12的相對關係,圖5A為由圖1 中X1方向所顯示的立體結構示意圖。在圖5A中,僅繪示發光單元22e和22f的半導體疊層12;圖案化結構P、絕緣層23、連接電極60、第一延伸電極202、第二延伸電極302和透明導電層18等元件在本圖中省略。如圖5A所示,發光單元22e和22f相鄰,其間以溝槽36相隔。在其面對面的邊緣上,分別同時具有第一側壁S1及第二側壁S2。第一側壁S1及第二側壁S2分別具有第一下邊緣E1及第二下邊緣E2;其中,第二下邊緣E2比第一下邊緣E1更靠近其所相鄰的發光單元。由上視觀之時,如圖2D所示,絕緣層23下方溝槽36的底寬W2為兩相鄰發光單元22第二側壁S2的第二下邊緣E2之間的距離。如圖5A所示溝槽36其他部分的底寬W1為兩相鄰發光單元22第一側壁S1的第一下邊緣E1之間的距離;其中底寬W2小於底寬W1。此外,圖5A所繪示的第一側壁S1之第一上邊緣E1’及第二側壁S2之第二上邊緣E2’,兩者相連接且形成一直線。於另一實施例中,兩者並非相接成一直線,亦即兩上邊緣並非切齊於同一平面,第二上邊緣E2’朝y軸方向外凸,比第一上邊緣E1’更靠近其所相鄰的發光單元。
此外,位於兩個相鄰第二側壁S2之間的圖案化結構P,與基板10上其他區域的圖案化結構P,具有不同的尺寸及/或不同的形貌。例如,位於兩個相鄰第二側壁S2之間或絕緣層23的中間部23a正下方的圖案化結構P呈圓錐狀或半球狀,而其他區域的圖案化結構P,例如位於兩相鄰發光單元第一側壁S1之間的圖案化結構P呈角錐狀、多角形、四面體、或具有多角形底面的平台結構等。
此外,下部半導體層12b側壁包含一夾面Sx位於第一側壁S1及第二側壁S2之間之下方兩側。由側視觀之,夾面Sx呈一三角形狀,三角形的底邊與基板上表面10a相連。與基板上表面10a形成銳角內夾角的第二側壁S2可確保相鄰發光單元22之間電性連接的可靠度;與基板上表面10a形成鈍角內夾角的第一側壁S1可降低光在半導體疊層內發生內部全反射,有利於將光從半導體疊層12摘出,提高發光元件1的光摘出效率。當連接電極60為遮光材料,例如非透明金屬時,在第二側壁S2上被連接電極60所遮蔽的光可經過反射及/或折射,從夾面Sx被摘出,增加發光元件1的光摘出效率。
當複數個發光單元之間距過近時,半導體疊層12所發出的光可能會被排列在相鄰的發光單元或其間的各層材料所吸收,導致出光效率不佳。因此,於一實施例中,溝槽36之最小底寬大於5 μm;更詳言之,兩相鄰發光單元中面對彼此的兩第二側壁S2的第二下邊緣E2之間距W2,應大於5μm。
同樣地,圖5B為第二實施例之發光元件中,由X1方向所顯示的立體結構示意圖。與圖5A的差別在於,圖5B中第一側壁S1包含第一子側壁S11,與第一半導體層121的上表面121a相連,以及一第二子側壁S12位於第一子側壁S11與基板10之間。
以上實施例以圖1中A-A’截面、B-B’截面以及C-C’截面來說明;然而,本申請案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藉由本申請案所揭示之內容,理解各發光單元22半導體疊層側壁結構。例如,發光單元22c與22f之間相鄰的半導體疊層側壁,以及發光單元22a與22d之間相鄰的半導體疊層側壁,因無設置任何絕緣層23及連接電極60,這兩相鄰半導體疊層側壁應如圖2C中所顯示的相鄰半導體疊層側壁,形成有第一側壁S1。例如,各發光單元22中靠近發光元件1外圍的半導體疊層側壁,應如圖2C中所顯示最左方及最右方的半導體疊層側壁,形成有第一側壁S1。
圖6A-6H顯示本申請案一實施例發光元件之製造方法。首先,如圖6A所示,在基板10上形成半導體疊層12,於本實施例中,為方便表示,製造方法中的基板與最後發光元件的基板皆以相同符號表示。於本製造方法中的基板10包含一晶圓(wafer)或者具有一足夠面積供後續製程實施之一載體;基板10及形成於其上的半導體疊層12構成一半導體晶圓;接著,如圖6B所示,移除部分的半導體疊層12直至基板上表面10a露出,形成溝槽36,以及移除部分的半導體疊層12直至第一半導體層121之上表面121a露出,形成平台區28。溝槽36將半導體疊層12分隔成複數區域,定義出複數發光單元22。接著,在所有發光單元22、溝槽36及基板上表面10a上形成保護層8。在一實施例中,保護層8的厚度約為500~5000Å,其材料可選自氧化矽、氮化矽或其組合。保護層8可以通過化學氣相沉積(CVD)、原子層沉積法(atomic layer deposition,ALD)或旋塗(spin-coating)法形成。
接著,如圖6C及圖6D所示,利用微影蝕刻等方式,形成保護層開口。圖6C及圖6D分別顯示圖1中B-B’及C-C’截面的中間製程步驟。保護層開口沿著各發光單元22之邊緣以及溝槽36設置,除了發光單元22邊緣上欲形成連接電極60及絕緣層23的部位。意即,在發光單元22邊緣上欲形成連接電極60及絕緣層23的部位,不具有保護層開口。
接著,如圖6E及圖6F所示,實施一半導體疊層側壁蝕刻步驟。圖6E及圖6F分別顯示圖1中B-B’及C-C’截面的中間製程步驟。在一實施例中,蝕刻步驟採用濕式蝕刻,以移除保護層開口中下部半導體層12b的一部分,形成第一側壁S1。在另一實施例中,蝕刻步驟更包含蝕刻保護層開口中基板上表面10a的圖案化結構P。在一實施例中,蝕刻溶液可選自硫酸、磷酸、鹽酸、氫氟酸或其組合。在一實施例中,在第一側壁S1形成後,可對第一側壁S1進行一粗糙化步驟。例如,以氫氧化鉀蝕刻第一側壁S1,使第一側壁S1形成粗糙結構。在一實施例中,在蝕刻後,被保護層8所覆蓋的圖案化結構P,和未被保護層8所覆蓋的圖案化結構P具有不同的尺寸及/或不同的形貌。例如,被保護層8所覆蓋的圖案化結構P呈圓錐狀或半球狀;而在蝕刻後,未被保護層8所覆蓋的圖案化結構P的圖案呈角錐狀、多角形、四面體、或具有多角形底面的平台結構等。第一側壁S1與基板上表面10a之內夾角θ1之角度可由蝕刻溶液的成分、蝕刻時間和溫度達到控制。
接著,如圖6G及圖6H所示,將保護層8移除。圖6G及圖6H分別顯示圖1中B-B’及C-C’截面的中間製程步驟。在保護層8移除後,再進行絕緣層、透明導電層、導電結構等製作步驟(圖未示)。最後,再將各發光元件分割開,各發光元件包含複數個串接而成發光單元22。例如,用雷射17照射基板10的背面,使得基板10內部形成變質區(圖未示),再自變質區沿著基板晶面形成裂痕將各發光元件分割開來。各發光單元22之下部半導體層12b包含第一側壁S1,以及在後續製程中將在其上方形成連接電極60及絕緣層23的第二側壁S2。
在一實施例中,如圖7所示,保護層8並非完全移除,而是保留保護層8並對其進行微影蝕刻等製程,使其圖案化並形成絕緣層23,再進行透明導電層、導電結構等製作步驟(圖未示)。
在一實施例中,藉由調整保護層開口的寬度及/或蝕刻前溝槽36之寬度,搭配前述不同的蝕刻條件,可得到如第一實施例中的第一側壁S1,或是如第二實施例中具有多個子側壁的第一側壁S1。
圖8係本申請案第三實施例中所揭示之一發光元件3;圖9A係為圖8中沿A-A’線段之截面圖;圖9B係為圖8中沿B-B’線段或C-C’線段之截面圖。
第三實施例之發光元件3與第一實施例之發光元件1之結構相似,差別在於,與基板上表面10a之內夾角為鈍角的第一側壁S1,僅設置於發光元件3外圍的半導體疊層12側壁上。更詳言之,第一側壁S1僅設置於發光元件3中排列於外圍的發光單元22的外圍邊緣上,而不設置於任兩相鄰發光單元22之間的相鄰邊緣上。以本實施例而言,發光元件3的發光單元22以3×2的二維矩陣排列,發光單元22a-22f皆為外圍發光單元。第一側壁S1設置在發光單元22a-22f的外圍邊緣Eax、Edx、Eex、Eey、Efy、Efx、 Ecx、Ebx、Eby及Eay上;與基板上表面10a之內夾角為銳角的第二側壁S2設置於任兩相鄰發光單元22(22a-22f)之間的相鄰邊緣上。
由圖9A及9B可知,發光單元22a與發光單元22e沿A-A’之截面結構,或由圖8中的Y2方向觀察時,其下部半導體層12b呈一類平行四邊形或平行四邊形。類平行四邊形包含了一對平行的對邊以及一對角度不相等的銳角對角,這兩個銳角對角使得類平行四邊形的另一對對邊不平行。如圖9A所示,發光單元22a中:位於外圍邊緣Eay的第一側壁S1與基板上表面10a之內夾角θ1為一鈍角且與下部半導體層12b上表面之內夾角θ3為一銳角;位於外圍邊緣Eax的第一側壁S1與基板上表面10a之內夾角θ1為一鈍角,且由Y2方向觀察時,第一側壁S1呈類平行四邊形或平行四邊形;以及發光元件22a中面對發光單元22d及22b的下部半導體層12b側壁,係為與基板上表面10a之內夾角θ2為一銳角的第二側壁S2。也就是說,第一側壁S1設置於發光單元22a的兩個外圍邊緣Eax和Eay上,第二側壁S2設置於發光單元22a的其餘兩個邊緣上。
由圖8中的Y2方向觀察,當θ3與θ2實質相等時,發光單元22a的下部半導體層12b呈平行四邊形。當θ3與θ2不相等時,發光單元22a的下部半導體層12呈類平行四邊形。於一實施例中,θ3與θ2之差值小於40度。發光單元22e的下部半導體層12b包含與發光單元22a的下部半導體層12b同樣的結構。
如圖9A所示,發光單元22d中:面對發光單元22a、22c及22e的下部半導體層12b的側壁,係為與基板上表面10a之內夾角為銳角的第二側壁S2。發光單元22d沿A-A’之截面結構,或由圖8中的Y2方向觀察時,其下部半導體層12b呈正梯形。正梯形的兩底角之角度,即發光單元22d中兩個θ2,可為相等或是不相等。發光單元22d外圍邊緣Edx上的第一側壁S1,與基板上表面10a之內夾角為鈍角,且由Y2方向觀察時,第一側壁S1呈正梯形。也就是說,第一側壁S1設置於發光單元22d的外圍邊緣Edx上,第二側壁S2設置於發光單元22d的其餘的三個邊緣上。
圖9B顯示圖8中沿B-B’或C-C’線段之截面圖。由圖9B可知,發光單元22f與發光單元22e沿B-B’之截面結構,或由圖8中的X1方向觀察時,發光單元22f與發光單元22e的下部半導體層12呈類平行四邊形或平行四邊形。發光元件22f中:位於外圍邊緣Efx的第一側壁S1與基板上表面10a之內夾角θ1為一鈍角且與下部半導體層12b上表面之內夾角θ3為一銳角;以及與發光單元22e相鄰的第二側壁S2與基板上表面10a之內夾角θ2為一銳角。
由圖8中的X1方向觀察,當θ3與θ2實質相等時,發光單元22e及22f的下部半導體層12b呈平行四邊形。當θ3與θ2不相等時,發光單元22e及22f的下部半導體層12b呈類平行四邊形。於一實施例中,θ3與θ2之差值小於40度。同樣地,由X1相反方向觀察發光單元22a與22b,也具有如同上述的結構,因此不再贅述。
發光單元22c的下部半導體層12b包含與發光單元22d同樣的結構,發光單元22b的下部半導體層12b包含與發光單元22a同樣的結構。
於一實施例中,如同前述的發光元件1,第一側壁S1之表面為不平整狀。
發光元件3的各發光單元22中,面對其相鄰發光單元22的下部半導體層12b側壁係為與基板上表面10a形成銳角內夾角的第二側壁S2,且連接電極60設置於這些第二側壁S2上,可確保相鄰發光單元22之間電性連接的可靠度;位於發光元件3外圍邊緣的下部半導體層12b側壁係為與基板上表面10a形成鈍角內夾角的第一側壁S1,可降低光在半導體疊層內發生內部全反射,有利於將光從半導體疊層12摘出,提高發光元件3的光摘出效率。
於本實施例中,發光元件3中發光單元22之排列方式及個數並不限於3×2的二維矩陣排列。發光元件3可以包含單行的發光單元串列、2×2的發光單元矩陣,或是3×2以上的發光單元矩陣。此外,各行的發光單元個數或各列的發光單元個數可以是相等或不相等。於一實施例中,當發光元件3為單行的發光單元串列、且每個發光單元為矩形時,在串列起始端與末端的發光單元中,與基板上表面10a之內夾角為鈍角的第一側壁S1設置於發光單元的三個邊緣上;與基板上表面10a之內夾角為銳角的第二側壁S2設置於串列起始端與末端的發光單元的其餘的一個邊緣上。於另一實施例中,當發光元件3包含3×3以上的發光單元矩陣、且每個發光單元為矩形時,其中至少有一個發光單元的四個邊緣上,皆為與基板上表面10a之內夾角為銳角的第二側壁S2。
在本實施例中,第一側壁S1也可以如圖4所示,包含第一子側壁S11,與第一半導體層121的上表面121a相連,以及第二子側壁S12位於第一子側壁S11與基板10之間。第一子側壁S11與第一半導體層121的上表面121a之內夾角θ3為一鈍角,第二子側壁S12與基板上表面10a之內夾角θ1為一鈍角。
圖10A-10C顯示本申請案一實施例發光元件3之製造方法。圖10A顯示圖8中A-A’截面的中間製程步驟。首先,如圖10A所示,同前一實施例所述,在基板10上形成半導體疊層12,以形成一半導體晶圓;接著,移除部分的半導體疊層12直至基板上表面10a露出,形成溝槽36,以及移除部分的半導體疊層12直至第一半導體層121之上表面121a露出,形成平台區28。溝槽36將半導體疊層12分隔成複數區域,定義出複數發光單元22。在此步驟中,半導體晶圓中相鄰的各發光元件3的下部半導體層12b為相連接。接著,在所有發光單元22、溝槽36及基板上表面10a上形成保護層8。在一實施例中,保護層8的厚度約為500~5000Å,其材料可選自氧化矽、氮化矽或其組合。保護層8可以通過化學氣相沉積(CVD) 、原子層沉積法(atomic layer deposition,ALD)或旋塗(spin-coating)法形成。
接著,實施一切割線13形成步驟。如圖10B所示,由保護層8的上表面照射一雷射27。雷射27由保護層8的上表面往下劃切半導體疊層12,形成一切割線13。由側視觀之,切割線13往下延伸直到下部半導體疊層12b內之一深度,或直到基板10內之一深度,或直到基板上表面10a。同時,切割線13在半導體晶圓定義出複數個發光元件3。也就是說,切割線13定義出各發光元件3的外圍。於一實施例中,雷射27由保護層8的上表面往下劃切半導體疊層12,直到基板10內之一深度,在基板10之內部形成一粗糙區(圖未示)。於一實施例中,由保護層8的上表面進行一乾蝕刻步驟,例如感應耦合式電漿(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ICP)蝕刻,往下蝕刻半導體疊層12至一深度,形成切割線13。
接著,如圖10C所示,對半導體疊層12進行一蝕刻步驟。於一實施例中,蝕刻步驟採用濕式蝕刻,以移除切割線13所形成之縫隙中的下部半導體層12b的一部分,形成第一側壁S1。在另一實施例中,蝕刻步驟更包含蝕刻切割線13下方基板上表面10a的圖案化結構P。在一實施例中,蝕刻溶液包括硫酸、磷酸、鹽酸、氫氟酸或其組合。在一實施例中,在第一側壁S1形成後,可對第一側壁S1進行一粗糙化步驟。例如,以氫氧化鉀蝕刻第一側壁S1,使第一側壁S1形成粗糙結構(圖未示)。在一實施例中,在蝕刻後,被保護層8所覆蓋的圖案化結構P,和未被保護層8所覆蓋的圖案化結構P具有不同的尺寸及/或不同的形貌。例如,被保護層8所覆蓋的圖案化結構P呈圓錐狀或半球狀,而未被保護層8所覆蓋的圖案化結構P,在蝕刻後的圖案呈角錐狀、多角形、四面體、或具有多角形底面的平台結構等。第一側壁S1與基板上表面10a之內夾角θ1之角度可由蝕刻溶液的成分、蝕刻時間和溫度達到控制。
接著,將保護層8移除。在保護層8移除後,再進行絕緣層、透明導電層、導電結構等製作步驟(圖未示)。在一實施例中,保護層8並非完全移除,而是保留保護層8並對其進行微影蝕刻等製程,使其圖案化並形成絕緣層23,再進行透明導電層、導電結構等製作步驟(圖未示)。
最後,沿著切割線13,也就是發光元件3的周圍,將半導體晶圓分割形成複數發光元件3。分割方法如同前述發光元件1的製作方式,在此不加以贅述。
於一實施例中,在切割線13形成步驟中,當雷射27劃切半導體疊層12直到基板10內之一深度,並在基板10之內部形成一粗糙區(圖未示)時,在半導體晶圓被分割形成複數發光元件3後,在基板10側壁對應形成有粗糙區,與基板上表面10a相連接。
在本申請案發光元件3製造方法之另一實施例,不具有切割線13形成步驟,而是如同前述發光元1之製造方法,利用溝槽36定義出各發光元件3。其中,例如以乾蝕刻,往下蝕刻半導體疊層12,直到基板上表面10a,形成溝槽36。接著,在所有發光單元22、溝槽36及基板上表面10a上形成保護層8。接著,利用微影蝕刻等方式,形成保護層開口。與發光元件1之製造方法不同的是,保護層開口僅位於各發光元件3的周圍,而並非如同前述發光元件1之製造方法,沿著各發光單元之邊緣以及溝槽36設置。同樣地,蝕刻步驟採用濕式蝕刻,以移除保護層開口中下部半導體層12b的一部分,形成發光元件3的周圍的第一側壁S1。
惟上述實施例僅為例示性說明本申請案之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於限制本申請案。任何本申請案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均可在不違背本申請案之技術原理及精神的情況下,對上述實施例進行修改及變化。因此本申請案之權利保護範圍如後述之申請專利範圍所列。
1、3:發光元件 8:保護層 10:基板 10a:上表面 12:半導體疊層 12a:上部半導體層 12b:下部半導體層 121:第一半導體層 121a:上表面 122:第二半導體層 123:活性層 13:切割線 17:雷射 18:透明導電層 20:第一電極 201:第一焊盤電極 202:第一延伸電極 22、22a-22f:發光單元 23:絕緣層 23a:中間部 23b:島狀部 23c:延伸部 27:雷射 28:平台區 30:第二電極 301:第二焊盤電極 302:第二延伸電極 36:溝槽 230a:第一絕緣部 230b:第二絕緣部 60:連接電極 E1:第一下邊緣 E2:第二下邊緣 E1’:第一上邊緣 E2’:第二上邊緣 Eax、Eay、Ebx、Eby、Ecx、Edx、Eex、Eey、Efx、Efy:外圍邊緣 L:延長線 P:圖案化結構 S1:第一側壁 S11:第一子側壁 S12:第二子側壁 S2:第二側壁 SU:上部側壁 SX:夾面 θ1-θ3:夾角
﹝圖1﹞為本申請案一實施例發光元件1之上視圖。 ﹝圖2A至圖2C﹞為本申請案一實施例發光元件1之截面圖。 ﹝圖2D﹞為本申請案一實施例發光元件1之局部上視放大圖。 ﹝圖3﹞為本申請案一實施例發光元件1的掃描式電子顯微影像(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 ﹝圖4﹞為本申請案一實施例發光元件的局部截面放大圖。 ﹝圖5A﹞為本申請案一實施例發光元件1之局部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5B﹞為本申請案一實施例發光元件之局部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6A至6H﹞為本申請案一實施例發光元件之製造方法。 ﹝圖7﹞為本申請案另一實施例發光元件之製造方法。 ﹝圖8﹞為本申請案一實施例發光元件3之上視圖。 ﹝圖9A至圖9B﹞為本申請案一實施例發光元件3的截面圖。 ﹝圖10A至10C﹞為本申請案一實施例發光元件3之製造方法。
1:發光元件
10:基板
10a:上表面
12:半導體疊層
12a:上部半導體層
12b:下部半導體層
121:第一半導體層
121a:上表面
122:第二半導體層
123:活性層
18:透明導電層
202:第一延伸電極
22a、22b:發光單元
23:絕緣層
23a:中間部
23b:島狀部
23c:延伸部
230b:第二絕緣部
28:平台區
301:第二焊盤電極
302:第二延伸電極
36:溝槽
60:連接電極
L:延長線
P:圖案化結構
S1:第一側壁
S2:第二側壁
θ1、θ2:夾角

Claims (10)

  1. 一種發光元件,包含: 一基板,包含一上表面; 一第一發光單元以及一第二發光單元,分別位於該上表面上,其中該第一發光單元及該第二發光單元分別包含一下部半導體層以及一上部半導體層;以及 一導電結構,電性連接該第一發光單元及該第二發光單元; 其中,該第一發光單元之該下部半導體層包含: 一第一上表面未被該第一發光單元之該上部半導體層所覆蓋,以及一第一側壁; 其中該第一側壁包含一第一子側壁以及一第二子側壁,該第一子側壁與該第一上表面之內夾角為一鈍角,且該第二子側壁與該上表面之內夾角為一鈍角。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發光元件,其中該第一子側壁與該第二子側壁相連接。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發光元件,其中該第一發光單元之該下部半導體層更包含一第二側壁面向該第二發光單元,且該導電結構位於該第二側壁上;其中該第二側壁與該上表面之內夾角為一銳角。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發光元件,其中該第一側壁與該第二側壁皆面向該第二發光單元,該第一側壁與該第二側壁分別包含一下邊緣,且該第二側壁之該下邊緣較該第一側壁之該下邊緣更靠近該第二發光單元。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發光元件,其中該第一側壁與該第二側壁皆面向該第二發光單元,該第一側壁與該第二側壁分別包含一上邊緣,且該第二側壁之該上邊緣較該第一側壁之該上邊緣更靠近該第二發光單元。
  6. 一種發光元件,包含: 一基板,包含一上表面; 一第一發光單元以及一第二發光單元,分別位於該上表面上,其中該第一發光單元及該第二發光單元分別包含一下部半導體層以及一上部半導體層;以及 一導電結構,電性連接該第一發光單元及該第二發光單元; 其中,該第一發光單元之該下部半導體層包含: 一第一側壁,位於該發光元件之一周圍區域; 其中該第一側壁與該上表面之內夾角為一鈍角,且該第一側壁由側視觀之為一類平行四邊形,該類平行四邊形包含一對對角,其中該對對角包含一第一銳角以及一第二銳角。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之發光元件,其中該第一發光單元之該下部半導體層更包含一第二側壁,不位於該發光元件之該周圍區域;且該第二側壁與該上表面之內夾角為一銳角。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發光元件,其中該導電結構位於該第二側壁上。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之發光元件,其中該第一銳角與該第二銳角之角度差異小於40度。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之發光元件,其中該第二發光單元之該下部半導體層包含一第三側壁,位於該發光元件之該周圍區域;其中該第三側壁與該上表面之內夾角為一鈍角,且該第三側壁由側視觀之為一正梯形。
TW109102408A 2019-01-24 2020-01-22 發光元件及其製造方法 TWI81697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068664.4A CN111477647A (zh) 2019-01-24 2019-01-24 发光元件及其制造方法
CN201910068664.4 2019-01-24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029533A true TW202029533A (zh) 2020-08-01
TWI816970B TWI816970B (zh) 2023-10-01

Family

ID=71732900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9102408A TWI816970B (zh) 2019-01-24 2020-01-22 發光元件及其製造方法
TW112135305A TW202401857A (zh) 2019-01-24 2020-01-22 發光元件及其製造方法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2135305A TW202401857A (zh) 2019-01-24 2020-01-22 發光元件及其製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2) US11437427B2 (zh)
CN (1) CN111477647A (zh)
TW (2) TWI816970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842972B (zh) * 2020-11-30 2024-05-21 范文正 發光顯示裝置及其製造方法
TWI846061B (zh) * 2022-06-14 2024-06-21 群創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電子裝置的製造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282984B2 (en) * 2018-10-05 2022-03-22 Seoul Viosys Co., Ltd. Light emitting device
TWI790470B (zh) * 2020-08-26 2023-01-21 晶元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半導體元件及其製造方法
US20230118125A1 (en) * 2021-10-18 2023-04-20 Hamamatsu Photonics K.K. Optical semiconductor element
CN115966642B (zh) * 2022-12-29 2024-03-12 淮安澳洋顺昌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高压发光二极管芯片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276170B2 (en) * 2012-10-23 2016-03-01 Toyoda Gosei Co., Ltd. Semiconductor light emitting element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semiconductor light emitting element
TWI723897B (zh) * 2015-04-22 2021-04-01 新世紀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發光元件之製造方法
US9851056B2 (en) * 2015-10-16 2017-12-26 Seoul Viosys Co., Ltd. Compact light emitting diode chip and light emitting device having a slim structure with secured durability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842972B (zh) * 2020-11-30 2024-05-21 范文正 發光顯示裝置及其製造方法
TWI846061B (zh) * 2022-06-14 2024-06-21 群創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電子裝置的製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30005984A1 (en) 2023-01-05
US11437427B2 (en) 2022-09-06
US20200243598A1 (en) 2020-07-30
TW202401857A (zh) 2024-01-01
CN111477647A (zh) 2020-07-31
US11810943B2 (en) 2023-11-07
TWI816970B (zh) 2023-10-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2606543B1 (ko) 발광 디바이스
TWI816970B (zh) 發光元件及其製造方法
US8895329B2 (en) Patterned substrate for light emitting diode and light emitting diode employing the same
US11942509B2 (en) Light-emitting device
TWI818056B (zh) 發光元件
KR20100095134A (ko) 발광소자 및 그 제조방법
US20230317912A1 (en) Light-emitting diod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TW202029529A (zh) 發光元件及其製造方法
TWI818070B (zh) 發光元件及其製造方法
TWI786503B (zh) 發光元件及其製造方法
US20210336090A1 (en) Light-emitting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TWI846791B (zh) 發光元件及其製造方法
TW202141814A (zh) 發光元件及其製造方法
TWI786276B (zh) 發光元件之製造方法
TWI816177B (zh) 發光元件
TWI856788B (zh) 發光元件
TWI817129B (zh) 發光元件
TWI781867B (zh) 發光元件
TW202401848A (zh) 發光元件
TW202349746A (zh) 發光元件
TW202310444A (zh) 發光元件及其製造方法
TW202308182A (zh) 發光元件